사전/한어

황성 2013. 2. 7. 15:19

[棄甲】丟掉鎧甲. 表示戰敗. 《左傳·宣公二年》:“睅其目, 皤其腹, 棄甲而復.” 杜預注:“棄甲, 謂亡師.”《三國志·魏志·王肅傳》:“邊將其殆有棄甲之變乎?” 唐韓愈《與鳳翔邢尙書書》:“戎狄棄甲而遠遁, 朝廷高枕而不虞, 是豈負大丈夫平生之志願哉!” 淸獨逸窩退士《笑笑錄·張元一詩》:“契丹賊孫萬榮寇幽州, 武懿宗棄甲南走.” 陳毅《過汾河平原》詩:“丘貉古今同一慨, 曳兵棄甲暗投降.”

[棄甲於思】《左傳·宣公二年》:“宋城, 華元爲植, 巡功. 城者謳曰:‘睅其目, 皤其腹, 棄甲而復, 於思於思, 棄甲復來.’” 杜預注:“於思, 多鬢之貌.”本爲宋筑城者譏笑絡腮胡子敗將華元之語, 后用“棄甲於思”戲謔應試落第. 淸趙翼《慰蕺園下第》詩:“生花不律行將禿, 棄甲於思忍復來.” 淸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二:“其《題號舍》詩曰:‘年年棄甲笑於思, 依舊靑鞋布襪來.’”

[棄甲曳兵】1.丟掉鎧甲, 拖著兵器. 形容戰敗逃跑的狼狽相.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棄甲曳兵而走.”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掌故·尹侍御奏折》:“而乃棄甲曳兵, 望風奔潰, 廣平一帶, 州縣紛然瓦解.”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六章第一節:“敵棄甲曳兵, 退至二道橋.”2.泛指失敗. 比喩論爭失敗后的狼狽狀態. 梁啓超《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於是乎所謂國民總意說, 不得不棄甲曳兵, 設遯詞焉, 而變爲國民多數說.”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十:“在《民報》堅決有力的進攻下, 《新民叢報》終於棄甲曳兵、完全失敗, 最后不得不宣告停刊.”

[棄甲投戈】謂放下武器. 表示投降. 彭芬《署督部堂與司道紳耆致全省官紳電》:“仍先廣行諭告, 使衆周知:但能棄甲投戈, 決不究其既往.”

[棄甲負弩】丟棄鎧甲, 背起弓弩. 形容戰敗. 《韓非子·初見秦》:“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 不能拔也, 棄甲負弩, 戰竦而却, 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棄甲倒戈】丟棄鎧甲, 放下兵器. 表示戰敗. 《三國演義》第四六回:“若是這個月破的, 便破;若是這個月破不的, 只可依張子布之言, 棄甲倒戈, 北面而降之耳.”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述異·徐庶成眞》:“俄而, 衆賊麕至, 某將倉卒拔劍, 劍即飛去. 須臾, 賊衆紛紛衆甲倒戈而北.”

[棄生】拋棄生命. 指自盡.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以罪棄生, 則違古賢‘夕改’之勸;忍活苟全, 則犯詩人‘胡顔’之譏.”

[棄失】丟失. 《禮記·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唐孔穎達疏:“言奉持守於善道, 弗敢棄失.”

[棄代】去世. 代, 世. 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竊感先帝早崩, 威王棄代, 臣獨何人, 以堪長久.” 唐柳宗元《先太夫人河東縣太君歸祔志》:“先夫人姓盧氏……元和元年, 歲次丙戌五月十五日, 棄代於永州零陵佛寺.”《新唐書·李景略傳》:“梅錄俯僂前哭, 景略即撫之曰:‘可汗棄代, 助爾號慕.’”

[棄斥】1.猶屛棄. 明唐順之《戶部主事陳君墓表》:“且以余之迂戇無似, 幸不爲此七人所棄斥.” 陳衍《<沈乙盦詩>序》:“自是多夜談, 索君舊作, 則棄斥不存片楮矣.”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或棄斥德義, 蹇視淫遊, 以嘲弄社會、聊快其意, 如堂祥.”2.指被屛棄. 明瞿佑《歸田詩話·和獄中詩》:“不才棄斥逢明主, 多難扶持望故人.”

[棄外】謂棄置朝外. 外, 指京畿以外. 《漢書·南粵傳》:“朕, 高皇帝側室之子, 棄外奉北藩於代, 道里遼遠, 雍蔽樸愚, 未嘗致書.”《新唐書·王仲舒傳》:“吾久棄外, 周知俗病利, 得治之, 不自愧.”

[棄市】1.《禮記·王制》:“刑人於市, 與衆棄之.”棄, 同“棄”. 本指受刑罰的人皆在街頭示眾, 民眾共同鄙棄之, 后以“棄市”專指死刑. 《漢書·景帝紀》:“<中元>二年春二月……改磔曰棄市, 勿復磔.”顏師古注:“磔, 謂張其屍也. 棄市, 殺之於市也.” 宋秦觀《盜賊中》:“今盜賊之法, 可謂密矣. 強盜得財滿匹及傷人者輙棄市.” 章炳麟《鳷鵲案戶鳴》詩:“按條當棄市, 銜寃欲愬誰?”2.代指應受棄市之刑者. 唐沈佺期《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詩:“棄市沾皇渥, 投荒漏紫泥.”

[棄民】1.拋棄民眾. 《國語·晉語一》:“吾聞事君者從其義, 不阿其惑也;惑則誤民, 民誤失德, 是棄民也.” 韋昭注:“言民失德, 陷於刑辟, 是棄之也.”2.被社會屛棄之人. 漢劉向《說苑·建本》:“今夫晩世之惡人……骨肉不親也, 秀士不友也, 此三代之棄民也, 人君之所不赦也.” 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太公》:“齊有華士者, 義不臣天子, 不友諸侯……太公曰:‘夫不臣天子, 不友諸侯, 望猶得臣而友之乎? 望不得臣而友之, 是棄民也.’”

[棄地】1.荒廢不用之地. 《漢書·匈奴傳上》:“東胡使使謂冒頓曰:‘匈奴所與我界甌脫外棄地, 匈奴不能至也, 吾欲有之.’” 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丘之小不能一畝, 可以籠而有之. 問其主, 曰:‘唐氏之棄地, 貨而不售.’”2.丟棄田地. 《宋史·劉摯傳》:“紹聖初, 來之邵、周秩論摯變法、棄地罪, 奪職知黃州.”

[棄灰】把灰燼棄在路上. 殷代對棄灰於道者斷其手, 商君對棄灰於道者處黥刑用以立威治國. 《韓非子·內儲說上》:“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 子貢以爲重, 問之仲尼. 仲尼曰:‘知治之道也. 夫棄灰於街必掩人……雖刑之可也. 且夫重罰者, 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 人之所易也. 使人行之所易, 而無離所惡, 此治之道.’”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千仞之高, 人不輕淩;千鈞之重, 人不輕舉. 商君刑棄灰於道, 而秦民治.” 宋蘇軾《東坡志林·趙高李斯》:“商鞅立信於徙木, 立威於棄灰.”或曰刑棄灰於道者, 用以保馬, 以利耕戰. 明張萱《疑耀·秦法棄灰》:“秦法, 棄灰於道者棄市. 此固秦法之苛, 第棄灰何害於事, 而苛酷如此? 余嘗疑之, 先儒未有發明者. 偶閱《馬經》, 馬性畏灰, 更畏新出之灰, 馬駒遇之輒死, 故石礦之灰, 往往令馬落駒. 秦之禁棄灰也, 其爲畜馬計耶?”

[棄死】猶拼死. 唐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猶思脫儒冠, 棄死取先登. 又欲面言事, 上書求詔徵.”

[棄邪】舍棄邪說.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覽華而食實, 棄邪而採正, 極睇參差, 亦學家之壯觀也.”

[棄邪從正】謂拋棄邪行, 歸向正道. 三國蜀諸葛亮《爲後帝伐魏詔》:“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 國有常典, 封寵大小, 各有品限.”亦作“棄邪歸正”. 淸鈕琇《觚賸·舒氏義烈》:“今公已棄邪歸正, 承襲王封.” 淸陳天華《猛回頭》:“棄邪歸正, 共結同盟, 驅除外族, 復我漢京.” 魯迅《南腔北調集·答楊邨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一種是革命的驍將, 殺土豪, 倒劣紳, 激烈得很, 一有蹉跌, 便稱爲‘棄邪歸正’, 罵‘土匪’, 殺同人, 也激烈得很.”

[棄邪歸正】見“棄邪從正”. 

[棄同即異】1.謂拋棄同姓同族而親近異姓異族.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吉也聞之, 棄同即異, 是謂離德.” 楊伯峻注:“此言棄同姓之國, 而親近異姓之國.”《周書·李遠傳》:“諸人幷世載忠貞, 沐浴敎義, 今若棄同即異, 去順效逆, 雖五尺童子, 猶或非之.”2.丟掉共同之說而接近新奇之說.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傳聞而欲偉其事, 錄遠而欲詳其跡, 於是棄同即異, 穿鑿傍說, 舊史所無, 我書則傳, 此訛濫之本源, 而述遠之巨蠧也.”

[棄行改業】拋棄原來職業, 改從新的職業.

[棄好背盟】拋棄友好, 違背盟誓. 《左傳·襄公十八年》:“齊環怙恃其險, 負其衆庶, 棄好背盟, 陵虐神主.”

[棄投】拋棄, 扔掉. 宋蘇舜欽《答宋太祝見贈》詩:“披豁聊短篇, 安足謂酬和. 莞爾當棄投, 毋留重吾過.”

[棄材】廢材, 無用之材. 指物或人. 三國魏曹植《當欲遊南山行》:“大匠無棄材, 船車用不均.” 晉葛洪《抱朴子·務正》:“役其所長, 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 則世無棄材矣.” 明高啓《何隱君小墅》詩:“壁間田器掛, 窗裏浦帆來. 自戀幽居樂, 誰言是棄材.”

[棄杖草】中藥淫羊藿的別名. 謂老人服用此藥, 可以丟掉拐杖, 故名. 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淫羊藿》.

[棄車走林】《左傳·宣公十二年》:“乙卯, 王乘左廣以逐趙旃. 趙旃棄車而走林.” 后因以“棄車走林”喩臨陣脫逃. 唐王維《與工部李侍郞書》:“列郡或棄車走林, 畏賊顧望, 貢獻不至, 莫有鬭心.”

[棄別】猶舍棄, 離去. 南朝宋鮑照《代陳思王白馬篇》:“丈夫設計誤, 懷恨逐邊戎, 棄別中國愛, 邀冀胡馬功.”

[棄身】1.猶舍身.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長驅蹈匈奴, 左顧淩鮮卑, 棄身鋒刃端, 性命安可懷.”2.謂不顧自身的名聲. 《梁書·徐勉傳》:“非徒棄日, 乃是棄身, 身名美惡, 豈不大哉! 可不愼歟?”

[棄言】1.背棄諾言. 《左傳·宣公十五年》:“楚師將去宋, 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 而不敢廢王命, 王棄言焉.’王不能答.” 杜預注:“<楚王>未服宋而去, 故曰棄言.”2.已經廢棄之言. 《新唐書·黎幹傳》:“蓋玄所說不當於經, 不質於聖, 先儒置之不用, 是爲棄言.”

[棄忘】拋開、忘掉. 《三國志·蜀志·許靖傳》:“足下任此, 豈可不遠覽載籍廢興之由、榮辱之機, 棄忘舊惡, 寬和群司, 審量五材, 爲官擇人?” 晉傅玄《鴻雁生塞北行》:“靈氣一何憂美, 萬里馳芬芳;常恐物微易歇, 一朝見棄忘.”

[棄其餘魚】《淮南子·齊俗訓》載:惠施爲梁相, 從車百乘, 猶嫌不足. 莊子澤邊見之, 棄其餘魚, 以示諷誡. 后因以“棄其餘魚”比喩節欲知足.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阮嗣宗沈酒荒迷, 乖‘畏途相誡’之譬也;謝幼輿贜賄黜削, 違‘棄其餘魚’之旨也.”

[棄取】1.舍棄或采取. 元陳高《種橦花》詩:“豪家植花卉, 紛紛披垣牆……棄取何相異, 感物增惋傷.”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切革命的黨派、革命的同志, 都將在他們面前受他們的檢驗而決定棄取.”2.猶嫌棄. 元無名氏《小孫屠》戲文第八出:“奴自小良人女, 謝君家提攜到這裏. 不棄取甘爲箕箒, 只願盡老連理.”

[棄若敝屣】亦作“棄之敝屣”. 

像扔掉破鞋一樣把它拋棄, 比喩毫不可惜. 明趙弼《三賢傳》:“子食漢祿三世, 而一旦棄之敝屣.” 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世俗相交, 猶重然諾;國際宣言, 棄若敝屣, 是不信也.” 參見“棄屣”.

[棄臥】棄世高臥. 謂隱居. 宋蘇舜欽《和菱磎石歌》:“苟非高賢獨賞激, 終古棄臥於窮津. 世人愛憎逐興廢, 使我吟歎傷精神.”

[棄事】1.拋棄職責. 《左傳·閔公二年》:“違命不孝, 棄事不忠, 雖知其寒, 惡不可取, 子其死之.”《韓非子·八奸》:“是以吏偸官而外交, 棄事而財親.”2.拋棄農事. 《墨子·非儒下》:“立命緩貧而高浩居, 倍本棄事而安怠傲……陷於飢寒, 危於凍餒.”3.擺脫世事. 《莊子·達生》:“棄事則形不勞, 遺生則精不虧.”成玄英疏:“故棄世事則形逸而不勞, 遺生涯則神凝而不損也.”

[棄妻】1.被丈夫遺棄的妻子. 漢馬融《長笛賦》:“於是於臣、逐子、棄妻、離友, 彭、胥、伯奇, 哀姜、孝己, 攢乎下風, 收精注耳.” 漢禰衡《鸚鵡賦》:“放臣爲之屢歎, 棄妻爲之歔欷.”2.丈夫遺棄妻子.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漢肇手摹》:“今細民棄妻, 無論能書與不能書, 皆仍手摹之習.”

[棄易求難】丟掉容易的而尋求困難的. 《後漢書·伏湛傳》:“陛下捨近務遠, 棄易求難, 四方疑怪, 百姓恐懼, 誠臣之所惑也.”

[棄知】見“棄智”. 

[棄物】1.被丟棄之物;廢物. 《老子》:“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 唐杜甫《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詩:“百年同棄物, 萬國盡窮途.” 淸李漁《閑情偶寄·器玩·茶具》:“凡製茗壺, 其嘴務直, 購者亦然. 一曲便可憂, 再曲則稱棄物矣.”2.比喩沒用之人. 淸昭槤《嘯亭續錄·劉文淸語》:“乾隆末, 和相當權, 最尙奢華……其衣冠敝陋、悃幅無華者, 人皆視爲棄物.”

[棄兒】被父母遺棄的嬰幼兒. 宋蘇軾《與朱鄂州書》:“軾向在密州, 遇饑年……專以收養棄兒.”《淸史稿·食貨志一》:“若父母均無所考, 或均無國籍, 而生於中國地方者, 亦屬中國國籍. 其生地幷無可考而在中國地方發見之棄兒, 同.”

[棄舍】亦作“棄捨”. 

舍棄, 丟開. 《易·井》“舊井無禽時舍也” 唐孔穎達疏:“時舍也者, 以既非食, 禽又不向, 即是一時共棄舍也.”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二折:“我如今官差便可棄舍, 哎, 兒也! 咱兩個須索今日離別, 這寃家必定是前生業.”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六:“欲作佳詩, 先選好韻. 凡其音涉啞滯者, 晦僻者, 便棄捨.”

[棄命】違命;拋棄命令.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貪貨棄命, 亦君所惡也. 昏而受命, 日未中而棄之, 何以事君?” 明劉基《春秋明經·杞子來朝公子遂帥師入杞》:“今而棄命廢職, 忘先君之所事守, 不能居其封爵, 亦可鄙矣.”

[棄忽】遺忘, 忽略. 宋司馬光《重微》:“以爲曲突徙薪無恩澤, 焦頭爛額爲上客, 故未然之言, 常見棄忽;及其已然, 又無所及.”

[棄咎】謂棄惡爲善. 《書·康誥》:“若有疾, 惟民其畢棄咎.” 孔傳:“如欲去疾, 治之以理, 則惟民其盡棄惡修善.”《後漢書·章帝紀》:“諸以前妖惡禁錮者, 一皆蠲除之, 以明棄咎之路.”

[棄妾】被棄之妾. 南朝宋鮑照《山行見孤桐》詩:“棄妾望掩淚, 逐臣對撫心.” 南朝梁王僧孺《何生姬人有怨》詩:“逐臣與棄妾, 零落心可知.” 唐李白《白頭吟》:“覆水再收豈滿杯? 棄妾已去難重回.”

[棄卷】謂輟學.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怙最鈍, 讀數年不能記姓名. 母令棄卷而農.”

[棄法】廢棄法度. 北齊劉晝《新論·法術》:“建國君人者, 雖能善政, 未有棄法而成治也.”

[棄官】謂自動解職去官. 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一·典史再舉鄕試》:“<曹文忠>爲山西代州敎職, 負才不屑卑冗, 欲棄官再就試, 爲吏部駁奏.”《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朱晦翁>慨然歎息道:‘看此世界, 直道終不可行!’遂棄官不做, 隱居本處武夷山中.”

[棄故攬新】拋棄舊的, 吸收新的. 淸曾國藩《黃仙嶠前輩詩序》:“間以其餘發爲詩章, 又能棄故攬新, 約言豊義, 而先生曾不以自鳴, 退然若無以與於古者.”

[棄背】1.死亡的婉詞. 多用於尊親. 晉王羲之《雜帖一》:“周嫂棄背, 再周忌日, 大服終此晦, 感摧傷悼.”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先夫人棄背之時……棺器率薄, 藏內無塼.”2.拋棄, 離棄. 唐白居易《太行路》詩:“與君結髮未五載, 豈期牛女爲參商. 古稱色衰相棄背, 當時美人猶怨悔.” 唐白居易《得景娶妻三年無子舅姑將出之訴云歸無所從》:“承家不嗣, 禮許仳離. 去室無歸, 義難棄背.”

[棄背天下】帝王之死的婉詞.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烈祖明皇帝以正月棄背天下, 臣子永惟忌日之哀.”

[棄俗】脫離世俗. 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先生噓吸沖和, 吐故納新, 蟬蛻龍變, 棄俗登仙.”《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這個和尙是溫州人氏, 姓陳名義, 三舉不第, 因此棄俗出家, 在靈隱寺做侍者.”

[棄信】失信;違背信義. 《左傳·成公六年》:“說欲襲衛……伯宗曰:‘不可. 衛唯信晉, 故師在其郊而不設備, 若襲之, 是棄信也.’”《史記·刺客列傳》:“夫貪小利以自快, 棄信於諸侯, 失天下之援, 不如與之.” 宋葉適《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賊雖蟻聚, 而棄信殘酷, 驅脅遠來, 下莫順聽.”

[棄逆歸順】謂脫離叛軍而歸順朝廷.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若形勢已窮, 不能爲惡者, 不須過有殺戮, 喩以聖德, 放之使歸……自然相率棄逆歸順.”《舊唐書·仆固懷恩傳》:“臣男玢嘗被同羅虜將, 蓋亦制不由己, 旋即棄逆歸順.”

[棄屍】無人收殮的屍體.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大歷初, 關東人疫, 死者如麻. 滎陽人鄭損, 率有力者, 每鄕大爲一墓, 以葬棄屍, 謂之鄕葬.”

[棄孩】棄兒. 宋蘇軾《次韻劉貢父李公擇見寄》之二:“磨刀入谷追窮寇, 灑涕循城拾棄孩.”

[棄除】捐棄, 消除. 《北齊書·祖珽傳》:“和士開亦以珽能決大事, 欲以爲謀主, 故棄除舊怨, 虛心待之.”

[棄約】違約, 不守前約. 《詩·邶風·擊鼓》“不我信兮” 漢鄭玄箋:“歎其棄約, 不與我相親信.”

[棄捐】1.拋棄;廢置. 《戰國策·秦策五》:“子曰:‘少棄捐在外, 嘗無師傅所敎學, 不習於誦.’”《淮南子·覽冥訓》:“棄捐五帝之恩刑, 推厥三王之法籍.” 唐胡適《行路難》詩之一:“黃金如斗不敢惜, 片言如山莫棄捐.”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所謂聖明之主者, 亦非遠於人情者也, 果能敝屣其黃屋, 而棄捐所有以利漢人邪?”2.特指士人不遇於時或婦女被丈夫遺棄. 漢劉向《<戰國策>序》:“當此之時……重約結誓, 以守其國, 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 棄捐於世;而遊說權謀之徒, 見貴於俗.” 唐張籍《離婦》詩:“十載來夫家, 閨門無瑕疵……念君終棄捐, 誰能強在茲.” 唐吳筠《覽古》詩之七:“魯侯祈政術, 尼父從棄捐. 漢主思英才, 賈生被排遷.” 宋陳師道《賀許州梁資政書》:“某向以不虞之名, 誤被非常之舉, 間緣罪戾, 自取棄捐.” 明何景明《東門賦》:“念我與君, 少小結髮, 何言中路, 棄捐決別.”《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妾櫝中有玉, 恨郞眼內無珠, 命之不辰, 風塵困瘁, 再得脫離, 又遭棄捐.” 淸吳偉業《贈陸生》詩:“京華浪跡非長計, 賣藥求名總遊戲. 習俗誰容我棄捐, 才名苦受人招致.”3.人死的婉詞.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有先生則活, 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 長終而不得反.” 唐李翱《右仆射楊公墓志》:“公生六年, 太保棄捐;未及成童, 虢國又終.” 明宋濂《故封承事郞給事中王府君墓版文》:“予生髮未燥, 先公棄捐, 一念及茲, 肝膽爲之拆裂.” 淸趙翼《哭劉瀛坡總戎》詩:“如此相知忍棄捐, 身騎箕尾竟登仙.”

[棄逝】去世, 逝世. 元關漢卿《陳母敎子》第四折:“他父曾爲前朝相國, 早年棄逝.”

[棄辱】疏遠侮慢.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遣芳歸藩於齊, 以避皇位”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王沈《魏書》:“皇帝即位, 纂繼洪業, 春秋已長, 未親萬機, 躭淫內寵, 沉漫女色, 廢捐講學, 棄辱儒士.”

[棄逐】1.舍棄驅逐. 《管子·輕重戊》:“楚王聞之, 告其相曰:‘……禽獸者群害也, 明主之所棄逐也. 今齊以其重寳貴買吾群害, 則是楚之福也.’”2.猶放逐. 《楚辭·九章·哀郢》:“信非吾罪而棄逐兮, 何日夜而忘之!”《戰國策·秦策二》:“今臣不肖, 棄逐於秦而出關, 願爲足下掃室布席, 幸無我逐也.”《漢書·汲黯傳》:“召黯拜爲淮陽太守……黯既辭, 過大行李息, 曰:‘黯棄逐居郡, 不得與朝廷議矣.’”

[棄財】謂多餘的錢財. 漢賈誼《新書·銅布》:“挾銅之積, 制吾棄財, 以與匈奴逐爭其民, 則敵必壞矣.”

[棄席】《淮南子·說山訓》:“文公棄荏席, 後黴黑, 咎犯辭歸.” 后因以“棄席”比喩被拋棄的功臣. 南朝宋鮑照《代東武吟》:“棄席思君幄, 疲馬戀君軒, 願垂晉主惠, 不愧田子魂.”參閱《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棄疾】猶加害;遺患. 《左傳·哀公七年》:“吳來徵百牢……景伯曰:‘吳將亡矣, 棄天而背本. 不與, 必棄疾於我.’” 楊伯峻注:“棄疾, 猶今言加害.”《左傳·哀公十二年》:“吳徵會於衛……子木曰:‘吳方無道, 國無道, 必棄疾於人. 吳雖無道, 猶足以患衛.’”《漢武帝內傳》:“輕則鍾禍於父母, 詣玄都而考罰;慢則暴終而墮惡道, 棄疾於後世.”

[棄家蕩産】猶傾家蕩產.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然尊大人所以怒兄者, 不過爲迷花戀柳, 揮金如土, 異日必爲棄家蕩産之人, 不堪承繼家業耳!”

[棄書捐劍】《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 學書不成, 去學劍, 又不成. 項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劍一人敵, 不足學, 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敎籍兵法.” 后因以“棄書捐劍”比喩立大志者不屑細事. 宋蘇軾《贈李彦威秀才》詩:“棄書捐劍學萬人, 紈袴儒冠皆誤身.”

[棄能】猶遺賢. 《南史·謝莊傳》:“今蒞人之職, 宜遵六年之限, 進得章明庸惰, 退得人不勤擾, 如此, 則上靡棄能, 下無浮謬.”

[棄責】免除舊債. 責, 通“債”. 《國語·晉語四》:“公屬百官, 賦職任功, 棄責薄歛, 施舍分寡.” 韋昭注:“棄責, 除宿責也.”《漢書·高帝紀上》:“歲竟, 此兩家常折券棄責.”顏師古注:“以簡牘爲契券, 既不徵索, 故折毀之, 棄其所負.”《續資治通鑑·宋神宗熙寧十年》:“所灌縣郡, 蠲賦棄責, 流民所過, 毋得征算.”

[棄捨】見“棄舍”. 

[棄堂帳】人死的婉詞. 唐顏眞卿《朝議大夫徐府君神道碑》:“<夫人>春秋六十有八, 棄堂帳於相州之安陽.”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書卒異詞》:“凡人死曰卒, 曰歿……又曰棄堂帳.”

[棄常】失常;丟棄常道. 《左傳·莊公十四年》:“妖由人興也. 人無釁焉, 妖不自作. 人棄常, 則妖興, 故有妖.”《梁書·任昉傳》:“雖嗣君棄常, 獲罪宣德, 王室不造, 職臣之由.”

[棄唾】吐掉唾沫. 比喩鄙棄至賤之物, 毫不可惜. 南朝齊張融《與周顒書論釋法寵》:“法寵法師, 絶塵如棄唾, 若斯之志, 大矣遠矣.” 宋秦觀《送劉承議解職歸養》詩:“登山尙記飛雲處, 罷吏端如棄唾輕.”

[棄國】丟棄封國或都城. 《漢書·高帝紀下》:“是月, 匈奴攻代, 代王喜棄國, 自歸雒陽, 赦爲合陽侯.” 張懷奇《頤和園詞》:“荊棘銅駝倒殿門, 途窮賀監泣荒村, 官家棄國餘雙闕, 大府勤王望九閽.”

[棄過圖新】拋棄過錯, 謀求更新. 《金史·完顏匡傳》:“又蒙聖畫改輸銀三百萬兩, 在本朝宜不敢固違, 然傾國家資財, 竭民膏血, 恐非大金皇帝棄過圖新、兼愛南北之意也.”

[棄移】人死的婉詞. 唐賈島《哭盧仝》詩:“長安有交友, 託孤遽棄移. 塚側誌石短, 文字行參差.”

[棄情遺世】猶言忘情脫俗. 明何景明《七述》:“乃有棄情遺世, 餐氣服道, 忽迢遙以輕舉, 望玉京而逕造.”

[棄婦】被丈夫遺棄的婦女. 唐顧況《棄婦詞》:“古來有棄婦, 棄婦有歸處. 今日妾辭君, 遣妾何處去?” 淸錢謙益《嫁女詞》之三:“況我非棄婦, 何能不汍瀾?”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宋無名氏《九張機》, 自是逐臣棄婦之詞, 淒婉綿麗, 絶妙古樂府也.”

[棄惡】1.丟棄怨恨. 《左傳·成公十三年》:“吾與女同好棄惡, 復脩舊德, 以追念前勳.”2.嫌棄厭惡. 《元典章·戶部四·嫁娶》:“民間婚姻詞訟繁多, 蓋緣僥倖之徒不守節義, 妄生嫌疑, 棄惡夫家, 故違原約.”

[棄惡從善】丟棄邪惡行爲去做好事. 如:犯罪分子只有坦白交待、棄惡從善才有出路.

[棄靸】被丟棄的鞋子. 喩輕微之物. 靸, 鞋的一種. 唐皮日休《二遊詩》之二:“歘爾解其綬, 遺之如棄靸.” 參見“棄若敝屣”.

[棄朝】君主死亡的婉詞. 明高啓《詠三良》:“殉葬古所禁, 秦國固戎風, 穆公臨棄朝, 要此三臣從.”

[棄短用長】猶棄短就長. 《文明小史》第五一回:“此時南京立了個工藝局, 開辦之後, 製造出來的貨物, 總還是土樣, 不能改良, 因此制臺想派一個人到外國去調查調查有什麽新法子, 回來敎給這些工匠等, 他們好棄短用長.”

[棄短就長】謂舍棄短處而采用長處. 漢孔融《肉刑議》:“故明德之君, 遠度深惟, 棄短就長, 不苟革其政也.”

[棄智】亦作“棄知”. 

道家謂屛棄聰明智巧. 《老子》:“絶聖棄智, 民利百倍.”《莊子·胠篋》:“故絶聖棄知, 大盜乃止;擿玉毀珠, 小盜不起.” 晉葛洪《抱朴子·明本》:“外物棄智, 滌蕩機變, 忘富逸貴, 杜遏勸沮……道家之業也.”

[棄智遺身】謂不與人斗智爭利, 忘記自身的存在. 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琴詩自樂, 遠遊可珍. 含道獨往, 棄智遺身. 寂乎無累, 何求於人?”

[棄筆】猶言投筆. 謂放棄文墨之事. 北周庾信《謝滕王集序啓》:“非有班超之志, 遂已棄筆;未見陸機之文, 久同燒硯.” 參見“棄筆從戎”.

[棄筆從戎】猶投筆從戎. 謂文人棄文就武. 唐張鷟《遊仙窟》:“蜀生狡猾, 屢侵邊境. 兄及夫主, 棄筆從戎, 身死寇埸, 煢魂莫返.”

[棄觚】猶棄筆. 觚, 古代寫字用的木簡. 《西京雜記》卷三:“傅介子年十四, 好學書, 嘗棄觚而歎曰:‘大丈夫當立功絶域, 何能坐事散儒?’後卒斬匈奴使者, 還拜中郞.” 淸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三:“棄觚與班生投筆相類.” 參見“棄筆”.

[棄道任術】《史記·商君列傳》:“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 而君曰:“久遠, 吾不能待……”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 君大說之耳.’” 后因以“棄道任術”謂統治者不行王道而行霸術. 晉陸機《五等論》:“降及亡秦, 棄道任術, 懲周之失, 自矜其得.”

[棄割】謂絕命, 自盡. 舊題隋侯夫人《自傷》詩:“性命誠所重, 棄割良可傷. 懸帛朱棟上, 肝腸如沸湯.”

[棄祿】舍棄俸祿. 人死的婉詞. 《剪燈餘話·賈云華還魂記》:“生又問:‘平章棄祿數年, 今有誰在? 生事若何?’”

[棄絶】1.斷絕;拋棄.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五:“含乃棄絶人事, 躬親侍養, 以知名州黨.” 唐杜甫《垂老別》詩:“棄絶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宋蘇軾《答李端叔書》:“先蒙惠書, 又復懶不即答, 頑鈍廢禮, 一至於此, 而足下終不棄絶, 遞中再辱手書, 待遇益隆.” 丁玲《自殺日記》五:“說我脾氣壞, 難道我學不會那些虛假的技巧, 就該被人棄絕嗎?”2.指被拋棄. 唐韓愈《與袁相公書》:“閤下儻引而致之, 密加識察, 有少不如所言, 愈爲欺罔大君子, 便宜得棄絶之罪於門下.” 淸梅曾亮《㚆上汪尙書書》:“然則推公之心, 其有以卑位自嫌, 而不敢自進其說者, 固宜得棄絶之罪於大君子, 而未離乎卑陋之見者也.”

[棄瑕】不追究缺點過失. 《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伏惟敷含垢之道, 存棄瑕之義, 遠思劇孟, 近取李邕, 豈惟成愷悌之澤, 實亦歸天下之望.” 明陳子龍《直糾大貪疏》:“洗濯肺腸, 盡改往轍, 以報朝廷棄瑕之恩.” 參見“棄瑕錄用”.

[棄瑕忘過】謂不追究缺點和過錯. 《南史·虞寄傳》:“且聖朝棄瑕忘過, 寬厚待人, 改過自新, 咸加敘擢.”

[棄瑕取用】見“棄瑕錄用”. 

[棄瑕錄用】謂不計較缺點、過失而錄用人才. 三國吳陸瑁《與曁豔書》:“夫聖人嘉善矜愚, 忘過記功, 以成美化. 加今王業始建, 將一大統, 此乃漢高棄瑕錄用之時也.”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聖朝赦罪責功, 棄瑕錄用, 推赤心於天下, 安反側於萬物.” 唐陸贄《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舍己從人, 故能通天下之志;棄瑕錄用, 故能盡天下之才.” 淸蔣士銓《桂林霜·閨誠》:“朝廷赦以不死, 又復棄瑕錄用, 使之專閫.”亦作“棄瑕取用” 漢陳琳《爲袁紹檄豫州》:“於是提劍揮鼓, 發命東夏, 收羅英雄, 棄瑕取用.”《三國志·吳志·朱據傳》:“據以爲天下未定, 宜以功覆過, 棄瑕取用, 舉淸厲濁.”

[棄遠】拋棄、疏遠. 《韓非子·說難》:“所說出於爲名高者也, 而說之以厚利, 則見下節而遇卑賤, 必棄遠矣.”《楚辭·離騷》“不撫壯而棄穢兮” 宋洪興祖補注:“謂其君不肯當年德盛壯之時, 棄遠讒佞也.”

[棄損】拋棄、損害. 《鬼谷子·捭闔》:“故言死、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爲陰, 曰終.” 陶弘景注:“凡此皆欲人之死, 故曰陰曰終.”

[棄業】丟棄所從之業. 三國吳韋昭《博弈論》:“今世之人, 多不務經術, 好翫博弈, 廢事棄業, 忘寢與食.” 唐張籍《賈客樂》詩:“農夫稅多長辛苦, 棄業長爲販寳翁.”

[棄業變産】變賣產業. 李準《不能走那條路》七:“有共產黨領導, 決不能看著叫你棄業變產, 大人小孩流落街頭.”

[棄暗投明】原謂拋棄暗弱之主, 投賢明之主. 后多謂斷絕與黑暗勢力的關系, 走向光明大道.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公既與曹公有舊, 何不棄暗投明?” 明梁辰魚《浣紗記·交戰》:“老夫不知就是范大夫……何不反邪歸正, 棄暗投明?”《當代》1981年第3期:“他是從陳炯明那里棄暗投明過來的.”

[棄農經商】放棄農業, 經營商業. 如:我國古代以農爲本, 反對棄農經商, 舍本逐末.

[棄遣】拋棄、驅逐. 《三國志·蜀志·劉琰傳》:“胡氏有美色, 琰疑其與後主有私, 呼(卒)五百撾胡, 至於以履搏面, 而後棄遣.”

[棄置】1.拋棄, 扔在一邊. 南朝梁丘遲《答徐侍中爲人贈婦》詩:“糟糠且棄置, 蓬首亂如麻.” 宋陸遊《讀書未終卷而睡有感》詩:“暮年緣一懶, 百事俱棄置.” 明高啓《寓感》詩之十六:“棄置久不調, 流塵被朱絲.” 淸陳夢雷《擬古詩靑靑河畔草》:“結髮與君知, 相要以終老, 何堪一分手, 棄置在遠道.” 毛澤東《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一切守備薄弱之據點和城市則堅決攻取之……一切守備強固之據點和城市則暫時棄置之.”2.謂不被任用. 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心悲動我神, 棄置莫復陳.” 唐王維《老將行》:“自從棄置便衰朽, 世事蹉跎成白首.” 明高叔嗣《送別德兆武選放歸》詩:“罷歸時共惜, 棄置古常聞.”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三·李忠定公》:“孝宗賢君, 忠定名臣, 同時而不相知如此. 則忠定在紹興中, 其棄置屛斥, 不亦宜乎!”

[棄毀】丟棄、毀壞. 《南史·沈炯傳》:“<炯>以母在東, 恒思歸國, 恐以文才被留, 閉門却掃, 無所交接, 時有文章, 隨即棄毀, 不令流布.”

[棄義倍信】背離信義. 謂不講道義, 不守信用. 倍, 通“背”. 《荀子·強國》:“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 桀紂棄義倍信而天下亂.”

[棄群臣】帝王之死的婉詞.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古者禹死, 將傳天下於益, 啓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啓……王不幸棄群臣, 則子之亦益也.” 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劄子》:“<仁宗>棄群臣之日, 天下聞之, 路祭巷哭, 人人感動歔欷, 其得人之深, 未有知其所繇然者.” 王闓運《李仁元傳》:“宣宗棄群臣, 遺詔, 命後世毋奉配郊.”

[棄嫌】嫌棄, 厭惡. 唐劉兼《芳春》詩:“桃花滿地春牢落, 柳絮成堆雪棄嫌.”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二折:“這個則是豆兒粥……如不棄嫌, 這兩罐都與將軍食用波.”《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婆娘道:‘我央你老人家爲媒說合, 若不棄嫌, 奴家情願服事你主人.’” 許地山《空山靈雨·面具》:“人面原不如那紙的面具喲……無論你怎樣褒獎, 怎樣棄嫌, 它們一點也不改變.”

[棄撇】丟開;撇下. 《水滸傳》第三六回:“兄弟, 你早晩只在家侍奉, 休要爲我到江州來, 棄撇父親, 無人看顧.” 明鄭虛舟《大揭帖·沉醉東風》套曲:“把山盟共設, 不許片時棄撇, 若有箇負心的, 敎他隨燈兒便滅.”

[棄蔑】輕蔑而棄絕. 《南史·宋晉熙王昶傳》:“晉熙國太妃謝氏, 沈刻無親, 物理罕比, 骨肉至親, 尙相棄蔑, 況以義合, 免苦爲難.”

[棄厭】厭棄. 厭惡、嫌棄. 《紅樓夢》第三六回:“<寳玉>又見如此景況, 從來未經過這番被人棄厭, 自己便訕訕的紅了臉, 只得出來了.”

[棄疑】排除疑點. 謂善明察. 《荀子·議兵》:“請問爲將? 孫卿子曰:‘知莫大乎棄疑, 行莫大乎無過, 事莫大乎無悔.’”

[棄僞從眞】丟棄虛偽而追從眞理. 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錄》:“非我眞聖主不恤操勞, 誠恐其誘惑人心, 紊亂眞道, 故不得不亟於棄僞從眞, 去浮存實, 使人人共知虛文之不足尙, 而眞理自在人心也.”

[棄養】父母逝世的婉詞. 謂父母死亡, 子女不得奉養. 亦泛指尊者、長者死亡. 唐蘇頲《章懷太子良娣張氏神道碑》:“粵景龍二載孟夏之月, 遘疾棄養於京延康第之寢.” 淸吳定《答曹尙書書》:“念先人棄養八年, 明公不忘舊好, 施及於孤, 古人之交, 再見今日.”《痛史》第二十回:“先祖母病重時, 不錯, 是回來過, 但是先祖母棄養後, 辦了喪事, 又出門去了.” 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五章:“妾自生母棄養, 以至今日, 伶仃愁苦, 已無復生人之趣.”

[棄屣】扔掉鞋子. 比喩輕視. 語出《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 猶棄敝蹝.” 朱熹集注:“蹝, 草履也.”《廣韻·去寘》“屣”下引《孟子》:“舜去天下如脫敝屣.” 元袁易《寄吳中諸友·湯師言》詩:“卓行拘常調, 微官更數移. 君懷同棄屣, 吾道歎如絲.”

[棄墜】脫落下墜. 唐杜牧《秋日偶題》詩:“荷花兼柳葉, 彼此不勝秋……綠眉甘棄墜, 紅臉恨飄流.”

[棄播】猶播棄. 拋棄. 明陳子龍《南溟》詩之五:“天未寧爾以治, 公孫於野, 聖不違時. 豈曰棄播? 優遊阿谷. 履道弗彰, 克柔克正, 以永令名.”

[棄遺】遺棄, 拋棄.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山川道阻, 凍餒艱辛, 一言忤意, 遂見棄遺.” 宋蘇轍《齊州祈雨雪祝文》:“蒙神之休, 常以有年, 雲興膚寸, 實雨天下, 矧伊我邦, 而或棄遺.”

[棄骸】丟棄屍骨. 謂死亡. 《三國志·吳志·虞翻傳》“權積怒非一, 遂徙翻交州”裴松之注引《虞翻別傳》:“永隕海隅, 棄骸絶域.”

[棄劍】亦作“棄劒”. 

1.投劍. 《呂氏春秋·知分》:“荊有次非者, 得寳劍於干遂, 還反涉江, 至於中流, 有兩蛟夾繞其船……次非攘臂袪衣拔寳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棄劍以全已, 余奚愛焉.’於是赴江刺蛟, 殺之而復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2.古人習慣佩劍, 因以“棄劍”指棄俗、棄世而歸道. 南朝梁江淹《學梁王兔園賦》:“逮至山頂, 丹壁四平. 靈木夾道, 神草列生. 俯瞰太一, 下視流星. 既投冠而棄劍, 亦抗魄而盪靈.” 唐李白《流夜郞半道承恩放還書懷示息秀才》詩:“棄劍學丹砂, 臨爐雙玉童.”

[棄餘】1.拋棄多餘之物.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 始興屯田”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王沈《魏書》:“自遭荒亂, 率乏糧穀. 諸軍幷起, 無終歲之計, 飢則寇略, 飽則棄餘.”2.所拋棄的多餘之物. 唐韓愈《衛府君墓志銘》:“嗟惟君, 篤所信, 要無有, 弊精神, 以棄餘, 賈於人.” 宋葉適《經總制錢一》:“而秦檜權忮, 劫脅一世而出其上, 及其取於棄餘瑣屑之間以爲國命者, 是何其無恥之至是也哉!”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六·葉水心論<三國志>》:“<葉>又云:近世有謂《三國志》當更修定者, 蓋見注所載尙有諸書;不知注之所載, 皆壽棄餘.”

[棄廢】猶廢棄;不用. 舊題漢黃石公《素書·遵義》:“略己而責人者不治, 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張商英注:“自厚而薄人, 則人才將棄廢矣.” 南朝梁劉潛《彈賈執傅湛文》:“<湛>近效殘貧, 賄賂狼藉, 特逢解網, 宥其餘命, 自被棄廢, 尤懷怨憤.” 宋曾鞏《襄州到任表》:“小藝片言之善, 偏長一曲之材, 皆欲養成, 未嘗棄廢.”

[棄潰】棄陣潰逃. 《宋史·陳貴誼傳》:“軍中恥言敗北, 則陣亡者不恤;恥言棄潰, 則逃竄者復招.”

[棄戮】離棄幷殺害. 《晉書·長沙王乂傳》:“上矯君詔, 下離愛弟, 推移輦轂, 妄動兵威, 還任豺狼, 棄戮親善.”

[棄擇】猶取舍. 唐孫過庭《書譜》:“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 文鄙理疎, 意乖言拙……非訓非經, 宜從棄擇.”

[棄薄】厭棄, 鄙棄. 《北史·司馬消難傳》:“其妻高, 齊神武女也. 在鄴極加禮敬, 入關便相棄薄.”《詩·衛風·氓》“不思其反” 唐孔穎達疏:“是曾不思念復其前言而棄薄我.”

[棄瓢】漢蔡邕《琴操·箕山操》載, 堯時許由隱居箕山, 常以手捧水而飲. 人見其無器, 以一瓢遺之. 由飲畢, 以瓢掛樹. 風吹樹動, 曆曆有聲, 由以爲煩擾, 遂取瓢棄之. 后因以“棄瓢”爲隱居的典實. 明劉訓《許由隱居》詩:“棄瓢林下風生樹, 洗耳溪邊水漾灣.”

[棄瓢叟】見“棄瓢翁”. 

[棄瓢翁】堯時隱士許由的別稱. 后亦泛指隱士. 金段克己《歲己酉春正月張漢臣下世因作古意》詩之二:“世無棄瓢翁, 軒輊定誰說.”亦稱“棄瓢叟”. 明石珤《登封龍山賦》:“地存畫卦之臺, 巖有棄瓢之叟.” 參見“棄瓢”.

[棄瓢巖】山崖名. 在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箕山上, 因相傳堯時許由曾棄瓢於此而得名. 唐胡曾《詠史詩·箕山》:“棄瓢巖畔中宵月, 千古空聞屬許由.” 明王翰《箕山夕照》詩:“洗耳溪頭餘曉籟, 棄瓢巖畔有寒松.” 參見“棄瓢”.

[棄餐】1.《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 起以待士, 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后以“棄餐”檃括其義, 用爲典實. 三國魏曹植《娛賓賦》:“揚仁恩於白屋兮, 踰周公之棄餐. 聽仁風以忘憂兮, 美酒淸而肴甘.”2.謂不暇進餐. 形容事迫情急. 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流聞東軍失備, 師徒小衄. 輟食棄餐, 奮袂攘衽, 撫劍東顧, 而心已馳於吳會也.”

[棄劒】見“棄劍”. 

[棄親】拋棄親族. 《國語·周語中》:“且夫兄弟之怨, 不徵於他, 徵於他, 利乃外矣. 章怨外利, 不義;棄親即翟, 不祥;以怨報德;不仁.”

[棄擲】拋棄. 唐杜甫《投簡咸華兩縣諸子》詩:“自然棄擲與時異, 況乃疏頑臨事拙.” 宋蘇轍《次韻王鞏上元見寄》之一:“棄擲良宵君謂何, 淸天流月鑑初磨.” 明張溥《孟門行》:“本以結同心, 何知反棄擲.” 淸方苞《儲禮執文稿序》:“而世之登高科, 致膴仕者, 出其所業, 衆或棄擲而不陳.”

[棄舊】1.丟棄舊狀. 《左傳·昭公十五年》:“邑以賈怠, 不如完舊. 賈怠無卒, 棄舊不祥.” 楊伯峻注:“舊指不怠, 勤愼.”2.遺棄舊好. 《國語·周語中》:“夫禮, 新不閒舊. 王以狄女閒姜任, 非禮且棄舊也.” 漢蔡邕《正交論》:“是以君子愼人所以交己, 審己所以交人. 富貴則無暴集之客, 貧賤則無棄舊之賓矣.”

[棄舊迎新】丟棄舊人, 迎接新人. 謂愛情不專一.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知縣>叫:‘皮氏! 想你見那男子棄舊迎新, 你懷恨在心, 藥死親夫, 此情理或有之.’”《白雪遺音·馬頭調·冤家說的》:“冤家說的那裏話, 先有你來後有他, 奴怎肯, 棄舊迎新將你撇下.”

[棄舊圖新】拋棄舊的錯誤, 謀求走上新的正確道路.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共產黨員對於在工作中犯過錯誤的人們, 除了不可救藥者外, 不是采取排斥態度, 而是采取規勸態度, 使之翻然改進, 棄舊圖新.”

[棄舊憐新】遺棄舊寵, 愛戀新歡. 元趙顯宏《一枝花·行樂》套曲:“也不怕棄舊憐新女嫌, 也不怕愛錢巴鏝娘嚴.”《金甁梅詞話》第三八回:“你一旦棄舊憐新, 讓了甜桃, 去尋酸棗, 不合今日敎你哄了, 奴將你這定盤星兒錯認了.” 淸秋瑾《精衛石》彈詞第二回:“棄舊憐新男慣性, 居官人更不容談.”

[棄禮】拋棄禮制. 《左傳·昭公十三年》:“棄禮違命, 楚其危哉!”《左傳·哀公七年》:“晉范鞅貪而棄禮, 以大國懼敝邑, 故敝邑十一牢之.”

[棄瓊拾礫】比喩丟棄珍貴的而拾取無用的. 瓊, 美玉;礫, 瓦礫.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捐荼茹蒿者必無識甘之口;棄瓊拾礫者必無甄珍之明.”

[棄職】擅離職守. 許地山《女兒心》一:“你想我底身分能夠撇開皇上不顧嗎……革命黨要來, 在我們底地位就得同他們開火;若不能打, 也不能棄職而逃.”

[棄礎】廢棄的柱礅. 泛指廢墟. 元戴良《至古城飲馮氏家》詩:“荒基記歌榭, 棄礎憶吟舘. 不睹物興衰, 詎知時治亂.”

[棄壘】廢棄的壁壘. 泛指殘垣斷壁. 明高啓《遊城西得豔字》詩:“壞宮茨被垣, 棄壘葑漫塹.”

[棄穢】拋棄穢濁. 穢, 喩讒佞之人. 《楚辭·離騷》:“不撫壯而棄穢兮, 何不改此度.” 洪興祖補注:“謂其君不肯當年德盛壯之時, 棄遠讒佞也.”

[棄軀】捐軀;舍棄生命. 《漢書·吳王劉濞傳》:“今吳王自以與大王同憂, 願因時循理, 棄軀以除患於天下, 意亦可乎?” 宋蘇軾《送喬仝寄賀君》詩之一:“君年二十美且都, 初得惡疾墮眉鬚. 紅顔白髮驚妻孥, 覽鏡自嫌欲棄軀.”

[棄壤】廢地, 無用之地.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雜課·新墾》:“其地……在目前不過頂名代納錢糧, 迨久之必成棄壤, 致累包賠.”

[棄繻】《漢書·終軍傳》:“初, 軍從濟南當詣博士, 步入關, 關吏予軍繻. 軍問:‘以此何爲?’吏曰:‘爲復傳, 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遊, 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繻, 帛邊. 書帛裂而分之, 合爲符信, 作爲出入關卡的憑證. “棄繻”, 表示決心在關中創立事業. 后因用爲年少立大志之典. 唐王績《晩年敘志示翟處士》詩:“棄繻頻北上, 懷刺幾西遊.” 唐杜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詩之二:“虙子彈琴邑宰日, 終軍棄繻英妙時.” 淸吳偉業《感舊贈蕭明府》詩:“授簡肯忘群彦會, 棄繻誰識少年裝.”

[棄繻生】指漢終軍. 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漢書·終軍傳》:“軍爲謁者, 使行郡國, 建節東出關, 關吏識之, 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 唐李德裕《重過列子廟追感頃年與王仆射同題名於廟壁》詩:“重看題壁處, 豈羨棄繻生.” 參見“棄繻”.

[棄繻年】漢終軍年十八被選爲博士弟子, 入關棄繻. 后因以“棄繻年”指少年有爲之時. 唐耿湋《送郭秀才赴舉》詩:“鄕賦《鹿鳴》篇, 君爲貢士先. 新經夢筆夜, 纔比棄繻年.” 參見“棄繻”.

[棄繻者】棄繻生. 明李夢陽《潼關》詩:“滿眼非無棄繻者, 寄言軍吏莫嗔顔.” 明謝榛《楡河曉發》詩:“征塵何日靜, 古戍幾人閑? 忽憶棄繻者, 空慚旅鬢斑.”

[棄繻郞】棄繻生. 郞, 對少年的通稱. 元朱自牧《送鄜州節判任元老罷任東歸》詩之二:“都騎駸駸指汶陽, 關門應識棄繻郞.” 參見“棄繻”.

[棄繻關】漢終軍入潼關, 棄繻, 后因以“棄繻關”指潼關. 宋司馬光《送何濟川知漢州》詩之一:“復尋題柱跡, 重過棄繻關.” 淸趙翼《盧抱經作重逢入泮詩紀事敬賀四律》之二:“尙有昔年題字柱, 便當古蹟棄繻關.” 參見“棄繻”.

[棄權】放棄權利. 多用於選舉、表決、比賽等. 任德耀《小足球隊》第五幕:“我說, 待會兒不踢了--棄權.”如:大會表決時, 五十人贊成, 三人反對, 一人棄權.


*棬①[quānㄑㄩㄢ]

[《廣韻》丘圓切, 平仙, 溪. ]

1.曲木制成的杯盂. 《孟子·告子上》:“以人性爲仁義, 猶以杞柳爲桮棬.”《舊唐書·中宗紀》:“三月甲寅, 幸臨渭亭修禊飲, 賜群官柳棬以辟惡.”2.羯鼓上的一種環狀部件.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王皋>爲荊州節度使, 有羈旅士, 持二羯鼓棬謁皋, 皋見棬, 曰:‘此至寳也!’”3.制茶之具. 又名規. 唐陸羽《茶經·具》:“規, 一曰模, 一曰棬, 以鐵制之, 或圓, 或方, 或花.”4.圓圈.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羊》:“屈木爲棬, 以張生絹袋子, 濾熟乳. 著瓦甁中臥之.” 元王禎《農書》卷二二:“紉車, 繟繩器也……揉木作棬, 中貫軸柄, 長可丈餘, 以棬之上角用單麻皮, 右手執柄轉之.”

棬②[juànㄐㄩㄢˋ]

[《集韻》古倦切, 去綫, 見. ]

牛鼻環. 《呂氏春秋·重己》:“使烏獲疾引牛尾, 尾絶力勯, 而牛不可行, 逆也;使五尺豎子引其棬, 而牛恣所以之, 順也.”

棬③[quánㄑㄩㄢˊ]

見“棬棬”. 

[棬杯】即杯棬. 《孔叢子·連叢子下》:“<永初二年>夏, 河南四縣雨雹如棬杯, 大者如斗.” 參見“杯棬”.

[棬棬】用力貌. 《呂氏春秋·離俗》:“舜讓其友石戶之農, 石戶之農曰:‘棬棬乎后之爲人也, 葆力之士也.’” 畢沅注:“《莊子·讓王篇》作‘捲捲’, 《釋文》云:音權, 郭音眷. 用力貌.”

[棬樞】以木條爲戶樞. 形容居處簡陋, 家境貧寒. 《戰國策·秦策一》:“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 高誘注:“棬, 揉桑條假以爲戶樞耳.”


*棪①[yǎnㄧㄢˇ]

[《廣韻》以冉切, 上琰, 以. ]

木名.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木.”


*棕①[zōnɡㄗㄨㄥ]

同“椶”. 


*椗①[dìnɡㄉㄧㄥˋ]

1.木墊. 《莊子·馬蹄》“編之以皁棧” 唐成玄英疏:“棧, 編木爲椗, 安馬脚下, 以去其濕, 所謂馬牀也.”2.同“碇”. 系船的石礅或鐵錨. 淸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上:“其國貨船, 先後起椗揚帆, 駛出老萬山者十餘艘.”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山東篇》:“倭船二十餘艘來威海……將夕, 俱駛至北山嘴西北山後下椗.”3.引申爲下碇, 停泊. 淸林則徐《批瓊州鎮該轄洋面近時始有外船稟》:“即來該處, 而私貨不售, 水米不繼, 該夷船又安能久椗?”4.見“椗花”.

[椗花】即山礬花.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七·瓊花》:“山礬花俗名椗花, 木高數尺, 枝肥葉茂, 淩冬不凋, 花白……香絶穠, 號七里香.”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山礬》.


*棺①[ɡuānㄍㄨㄢ]

[《廣韻》古丸切, 平桓, 見. ]

棺材. 《周禮·春官·喪祝》:“及祖, 飾棺, 乃載, 遂御.” 唐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哭不憑棺, 奠不親斝.”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棺中之骨, 攢聚於一角, 如積薪然.” 巴金《懷念烈文》:“晩上回家之前總要在先生棺前站立一會, 望著玻璃棺蓋下面那張我們熟悉的臉.”

棺②[ɡuànㄍㄨㄢˋ]

[《廣韻》古玩切, 去換, 見. ]

以棺殮屍. 《禮記·曾子問》:“下殤用棺衣棺, 自史佚始也.” 鄭玄注:“棺, 謂歛於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曹人兇懼, 爲其所得者, 棺而出之.”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基義》:“春爲父而生之, 夏爲子而養之, 秋爲死而棺之, 冬爲痛而喪之.”

[棺木】棺材. 《東觀漢記·歐陽歙傳》:“<歙>坐在汝南贓罪死獄中, 歙掾陳元上書追訟之, 言甚切至, 帝乃賜棺木, 贈賻三千.”《後漢書·董卓傳》:“葬日, 大風雨, 霆震卓墓, 流水入藏, 漂其棺木.”《西遊記》第五七回:“你看著師父的屍靈, 等我把馬騎到那個府州縣鄕村店賣幾兩銀子, 買口棺木, 把師父埋了.” 洪深《趙閻王》第一節第一幕:“幾百人埋在一坑, 上無墓土, 下無棺木.”

[棺中懸鏡】古代禮俗. 古人於大殮時用鏡懸棺前照屍, 取光明破黑暗之義. 淸褚人穫《堅瓠廣集·棺中懸鏡》:“世人大殮, 用鏡懸棺前以照屍者, 謂取光明破暗之義……《漢書·霍光傳》:光之喪, 賜東園溫明. 服虔曰:‘東園處此器, 以鏡懸蓋上.’則是棺中懸鏡, 其來尙矣.”

[棺材】裝殮屍體的器具. 多以木材制成.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槐柳楸梓梧柞》:“以爲棺材, 勝於松柏.”《儒林外史》第二一回:“當下同到卜老相熟的店裏賒了一具棺材, 又拿了許多的布, 叫裁縫趕著做起衣裳來, 當晩入殮.”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他們說, 漆棺材的時候, 老太爺挑那個, 選這個, 非漆上三五十道不可.”

[棺材座子】墊棺材之物. 比喩倒黴的東西. 《西遊記》第七六回:“你是個‘棺材座子, 專一害人’, 師兄不曾死, 你却說他死了.”

[棺材楦子】楦子即制鞋所用的楦頭. 死屍放於棺中, 如楦頭放於鞋中. 故謂死屍爲棺材楦子. 常用爲詈詞, 罵人快要死了. 《醒世姻緣傳》第三六回:“再不想自己七老八十的個棺材楦子, 他那身強火盛的妖精, 却是戀你哪些好處?”

[棺材穰子】見“棺材瓤子”. 

[棺材瓤子】亦作“棺材穰子”. 

死屍. 常用以稱快死的人. 陳登科《活人塘》十三:“只要他們幾個靑年人不落到他手里, 我們這些老棺材瓤子, 怕他啥, 搶到天邊我也不在乎.”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十章:“歡喜恨的是生棣自己不露面, 總是讓這個棺材瓤子出頭.” 郁彦《閩西一老人》:“在敵人眼睛里, 這土埋半截的‘棺材穰子’怎么鬧也翻不了天.”

[棺束】謂以皮革束合棺木. 《禮記·檀弓上》:“棺束, 縮二, 衡三;衽, 每束一.” 孔穎達疏:“棺束者, 古棺木無釘, 故用皮束合之.”

[棺具】葬死者所需的棺材等物. 《後漢書·孔融傳》:“郡人無後及四方遊士有死亡者, 皆爲棺具而斂葬之.” 南朝梁武帝《埋枯骨詔》:“若委骸不塟或蒢衣莫改, 即就收斂, 量給棺具.”

[棺函】棺材. 元嶽伯川《鐵拐李》第二折:“怕你子母每受窮時典賣盤纏, 比如包屍裹骨棺函內爛.” 元王伯成《哨遍·贈長春宮雪庵學士》套曲:“因見無常, 謾勞供養看經懺, 雖有六親人, 誰能替入棺函.”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他緊靠定那棺函兒呢.”

[棺柩】裝有屍體的棺材. 漢班固《白虎通·崩薨》:“臣子悲哀慟怛, 莫不欲觀君父之棺柩, 盡悲哀者也.” 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廢毀舊塋, 投棄棺柩.” 宋蘇軾《繳詞頭奏狀·張誠一》:“及慮棺柩內, 更有賊人盜不盡物, 爲誠一等私竊收藏, 其族人當有知者.”《太平天國資料·淸美政府勾結的幾個文件》:“閏五月初四日, 白齊文等被風翻船於滙頭灘斃命, 其棺柩現在蘭溪縣地方.”

[棺屍】棺材中的屍體.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官本是臭腐, 所以將得而夢棺屍;財本是糞土, 所以將得而夢穢行.”

[棺釘】釘棺材用的釘子. 《世說新語·方正》“淮妻, 太尉王淩之妹, 坐淩事, 當幷誅” 劉孝標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淩自知罪重, 試索棺釘以觀太傅意, 太傅給之.”

[棺衾】1.棺材和衾被. 泛指殮屍之具. 淸吳嘉紀《七歌》之二:“慈母謝世値饑年, 棺衾草草何曾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吩咐外甥女兒看好了老爹, 你同我出去料理棺衾.”2.謂收殮. 宋曾鞏《湘寇》詩:“群黨爭誇殺吏士, 白骨棄野誰棺衾.”

[棺郭】見“棺槨”. 

[棺椑】泛指棺材. 淸劉大櫆《汪府君墓志銘》:“<汪景晃>一以施濟爲己事……死而手足不揜形, 贈以棺椑, 而里之賴以殯殮者至三千餘人.”

[棺槨】亦作“棺槨”. 亦作“棺郭”.

1.棺與槨. 《易·繫辭下》:“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樹, 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 蓋取諸大過.”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 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隸釋·漢楚相孫叔敖碑》:“病甚臨卒, 將無棺郭.” 宋蘇軾《眞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棺槨十襲閟精圜, 神光晝夜發層巔.”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四節:“一套棺槨重約一萬斤, 要耗費成千上萬的人工才能造成.”2.泛指棺材. 明徐霖《繡襦記·詭代僦居》:“[丑]媽媽忽得暴疾, 如今將垂死已. [旦]呀, 怎麽好! 他衣衾棺槨何曾備!”《花月痕》第四三回:“贊甫、雨農領著穆升, 照料衣衾棺槨, 用的棺就是停放樓下那一口.” 陶鈍《第三件棉襖》:“爲了制辦衣衾棺槨, 發喪出殯, 又取了一份四分利的錢.”

[棺蓋】棺材的蓋板. 《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柱掛木魚, 壁倚棺蓋.”

[棺罩】出喪時用以遮蔽棺柩之物. 竹木作架, 外蒙布帛, 其狀若籠, 不隨葬. 梁斌《紅旗譜》二三:“朱老忠主持著, 不要‘棺罩’, 不要戲子喇叭, 只要一副靈杠, 把人抬出去就算了.”

[棺飾】殯葬時用以障蔽靈車與棺柩的帷蓋. 《周禮·天官·縫人》:“縫人掌王宮之縫線之事, 以役女御, 以縫王及后之衣服, 喪縫棺飾.” 孫詒讓正義:“棺飾儗生時帷幕爲之……即葬行時柩車所飾柳翣等.”

[棺槨】見“棺槨”. 

[棺槥】粗陋的小棺材. 《梁書·武帝紀上》:“高祖幷加隱卹, 其死者命給棺槥.”《新唐書·盧鈞傳》:“其子姓窮弱不能自還者, 爲營棺槥還葬.” 明唐順之《封知府朱公墓志銘》:“寺傍空室一區, 寺僧以寄棺槥.”

[棺器】棺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將得位而夢棺器, 將得財而夢矢穢?’” 唐李綽《尙書故實》:“明日將軍召吏發掘, 果得二骸, 備衣衾棺器, 禮而塟之.” 淸周亮工《書影》卷十:“<周洽>卒於都水使者, 無以殯斂, 吏人爲買棺器.”

[棺錢】置辦棺材的錢. 《漢書·哀帝紀》:“賜死者棺錢, 人三千.”

[棺殮】亦作“棺斂”. 

以棺木收殮死者. 《禮記·曾子問》:“召公謂之曰:‘何以不棺斂於宮中?’”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下:“既溺, 里人大呼求救, 得其屍已死, 即號慟爲之制服如兄弟, 厚爲棺斂, 送終之禮甚備.”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洪全福起義檔案·大明順天國元年南粵興漢大將軍重懸賞格告示》:“官弁兵丁長夫等有陣亡者, 由營從豊棺殮.”

[棺斂】見“棺殮”. 

[棺殯槨葬】以棺和槨殮屍而葬. 《南史·顧歡傳》:“棺殯槨葬, 中夏之風;火焚水沉, 西戎之俗.”

[棺題】棺材前端的突出部分. 《呂氏春秋·開春》“見棺之前和” 漢高誘注:“棺題曰和.”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呂氏春秋二》:“‘和’乃‘桓’之假字……棺題曰桓者, 謂棺之前端特出者爲桓也.”

[棺櫝】粗劣的小棺. 《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今京師及天下囚未判, 在獄至死, 無近親者, 給衣衾棺櫝葬之, 不得暴露.”

[棺櫬】泛指棺材. 《南史·何承天傳》:“丁況三家數年中葬輒無棺櫬, 實由淺情薄恩同於禽獸者耳.” 唐無名氏《開河記》:“叔謀乃自備棺櫬, 葬於城西隅之地.” 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二》:“侍御史知雜事章頻使遼, 死於虜中, 虜中無棺櫬, 轝至范陽方就殮.”


*椌①[qiānɡㄑㄧㄤ]

[《廣韻》苦江切, 平江, 溪. ]

古代打擊樂器. 即柷. 《禮記·樂記》:“然後聖人作爲鞉、鼓、椌、楬、壎、箎, 此六者, 德音之音也.” 鄭玄注:“椌、楬謂柷、敔也.”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狀名孳乳》:“空, 竅也, 從穴, 工聲. 孳乳爲椌, 柷樂也, 從木, 空聲. 按柷形如木桶, 中空.”

椌②[kōnɡㄎㄨㄥ]

[《廣韻》苦紅切, 平東, 溪. ]

1.古代稱塔下之室. 宋李誡《營造法式·總釋上·宮》:“塔下室謂之龕, 龕謂之椌.”2.見“椌椌”.

[椌椌】象聲詞. 宋蘇軾《石鍾山記》:“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椌椌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一本作“空空”.

[椌楬】指椌、楬兩種樂器. 唐孟郊韓愈《征蜀聯句》:“廟獻繁馘級, 樂聲洞椌楬.”


*椀①[wǎnㄨㄢˇ]

[《廣韻》烏管切, 上緩, 影. ]

“碗”的古字.

1.盛食物或飲料的器皿. 《關尹子·二柱》:“若椀, 若盂, 若甁, 若壺, 若甕, 若盎, 皆能建天地.” 三國魏曹植《車渠椀賦》:“惟新椀之所生, 於涼風之浚湄.” 南朝齊謝朓《金谷聚》詩:“璖椀送佳人, 玉桮要上客.”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瓜異》:“黃瓜上復生蔓, 結西瓜一枚, 大如椀.”2.常用作食物或飲料的計量單位. 《晉書·殷仲堪傳》:“仲堪食常五椀, 盤無餘肴. 飯粒落席, 輒拾噉之.” 宋蘇軾《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詩:“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椀茶.”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一椀松風啜罷, 兩箇傾心地便說知心話.” 郭沫若《前茅·哀時古調》:“一椀飯, 五羊皮, 養活淮陰侯, 買死百里奚.”3.爲圓形燈的計量單位. 《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問到陳乾娘門首時, 十字兒竹竿封著門, 一椀官燈在門前, 上面寫著八個字道:‘人心似鐵, 官法如爐.’”

[椀花】沏茶時碗里泛起的乳花. 唐皇甫冉《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詩:“借問王孫草, 何時泛椀花.”

[椀茗】碗中的茶水. 淸湯祖武《暮春送小兒沐讀書長干》詩:“良辰淸課能無負, 椀茗缾花未可刪.”

[椀珠】見“椀珠伎”. 

[椀珠伎】古雜技. 猶今舞碟弄碗之戲. 《舊唐書·音樂志二》:“又有弄椀珠伎、丹珠伎.”亦省稱“椀珠” 元吳萊《椀珠伎》詩:“椀珠聞自宮掖來, 長竿寳椀手中迴.”

[椀脫】謂如出於同一模型之碗, 個個如此. 《新唐書·劉子玄傳》:“今群臣無功, 遭遇輒遷, 至都下有‘車載斗量, 杷椎椀脫’之諺.” 宋洪邁《容齋四筆·張鷟譏武后濫宮》:“武后革命, 濫授人官, 故張鷟爲諺以譏之曰:‘補闕連車載, 拾遺平斗量, 杷推侍御史, 椀脫校書郞.’”

[椀器】指碗碟等食具. 唐李商隱《雜纂》:“不收拾椀器家事, 口中不喃喃, 失老婢體.”


*榔①[lánɡㄌㄤˊ]

亦作“桹”. 亦作“樃”.

1.見“檳榔”、“桄榔”. 2.用以擊打船舷發聲的木棒. 《文選·潘嶽〈西征賦〉》:“纖經連白, 鳴桹厲響.” 李善注:“言曳纖經於前, 鳴長桹於後, 所以驚魚, 令入網也.” 唐李白《送殷淑》詩之二:“惜別耐取醉, 鳴榔且長謠.” 王琦注:“所謂鳴榔者, 當是擊船以爲歌聲之節, 猶叩舷而歌之義.” 宋周邦彦《驀山溪》詞:“湖平春水, 菱荇縈船尾. 空翠入衣襟, 拊輕桹、遊魚驚避.” 明韓守益《蘇武慢·江亭遠眺》詞:“鶴渚沙明, 鷗灘雪靜, 小艇鳴榔初歇.” 宋葛長庚《摸魚兒》詞:“是野水連天, 漁榔四起, 蓑笠占煙雨.”

[榔杭】見“榔槺”. 

[榔梅】亦作“樃梅”. 

木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一·樃梅》:“樃梅出均州太和山. 相傳眞武折梅枝插於樃樹, 誓曰:‘吾道若成, 花開果結.’後果如其言. 今樹尙在五龍宮北, 榔木梅實, 杏形桃核.”按, 淸宋犖《筠廊偶筆》卷下“樃”均引作“桹”.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遊太和山日記》:“其旁榔梅數株, 大皆合抱, 花色浮空映山, 絢爛巖際.”

[榔榔】亦作“桹桹”. 

1.挺拔貌. 唐元結《演興·訟木魅》詩:“槢橈橈兮未堅, 椲桹桹兮可屈.”2.象聲詞. 宋蘇轍《次韻子瞻遊道場山何山》:“木魚桹桹夜將旦, 星斗欹斜掛山半.”

[榔槌】即榔頭. 錘子. 《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心頭猶如幾百個榔槌打著.” 沈從文《牛》:“牛后脚有了毛病, 就因爲昨天大牛伯主人那么不知輕重在氣頭下一榔槌的結果.” 參見“榔頭”.

[榔楡】落葉喬木. 葉子互生, 秋天開淡黃色小花, 結翅果, 橢圓形. 木材堅硬致密, 可制車輪、農具等. 也寫作“朗楡”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朗楡》.

[榔槺】亦作“榔杭”. 

笨重;不靈便. 《西遊記》第三回:“汝等弓弩熟諳, 兵器精通, 奈我這口刀著實榔槺, 不遂我意.”《西遊記》第二二回:“若論賭手段, 憑你在高山雲裏, 幹甚麽蹊蹺異樣事兒, 老孫都會;只是水裏的買賣, 有些兒榔杭.”

[榔頭】亦作“桹頭”. 

錘子. 明湯顯祖《牡丹亭·肅苑》:“嗏! 敢幾個小榔頭把你分的朗.”《紅樓夢》第三九回:“我們村莊上的人商量著還要拿榔頭砸他呢.” 淸沈曰霖《晉人麈·異聞·囚徒妖法》:“一日訊囚, 嚴加夾擊, 終不敢承, 視之若無苦者. 乃下於獄, 明日又訊夾之, 自朝至暮, 加以桹頭無數, 其不承如故也.”


*棙①[lìㄌㄧˋ]

[《集韻》郞計切, 去霽, 來. ]

機紐. 唐羅隱《廣陵妖亂志》:“刻木爲鶴, 大如小駟, 羈轡中設機棙, 人或逼之, 奮然飛動.”

棙②[lièㄌㄧㄝˋ]

[《集韻》力結切, 入屑, 來. ]

同“捩”. 

轉動. 淸章鍾《放舟》詩:“放舟惟棙柁, 袖手視高低.”


*棨①[qǐㄑㄧˇ]

[《廣韻》康禮切, 上薺, 溪. ]

亦作“綮”. 

1.古代用木制成的符信, 出入關津時用作憑證. 《說文·木部》:“棨, 傳信也.”《漢書·文帝紀》“除關無用傳” 唐顏師古注:“古者或用棨, 或用繒帛. 棨者, 刻木爲合符也.” 參見“棨傳”. 2.有繒衣的戟. 爲古代官吏出行時用作前導的一種儀仗. 《漢書·韓延壽傳》:“延壽衣黃紈方領, 駕四馬, 傅總, 建幢棨, 植羽葆, 鼓車歌車.”顏師古注:“棨, 有衣之戟也. 其衣以赤黑繒爲之.” 唐杜甫《寄狄明府博濟》詩:“汝曹又宜列鼎食, 身使門戶多旌棨.” 宋嶽珂《桯史·趙希光節槪》:“因謁棨下, 援手言疇昔, 歔欷不自勝.” 參見“棨戟”. 3.制茶用具. 唐陸羽《茶經·具》:“棨, 一曰錐刀, 柄以堅木爲之, 用穿茶也.”4.指用棨穿茶. 唐陸羽《茶經·略》:“其造具, 若方春禁火之時, 於野寺山園叢手而掇, 乃蒸、乃舂、乃復以火乾之, 則又棨、撲、焙、貫、棚、穿、育等七事皆廢.”

[棨戶】設有棨戟的門戶.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入大城門, 門亦有大榜, 題以金字, 曰‘南柯郡城’, 見朱軒棨戶, 森然深邃.”

[棨信】傳信的符證. 《後漢書·竇武傳》:“帝拔劍踴躍, 使乳母趙嬈等擁衛左右, 取棨信, 閉諸禁門.”《宋史·謝莊傳》:“於時世祖出行, 夜還, 敕開門. 莊居守, 以棨信或虛, 執不奉旨, 須墨詔乃開.”

[棨戟】有繒衣或油漆的木戟. 古代官吏所用的儀仗, 出行時作爲前導, 后亦列於門庭. 《漢書·韓延壽傳》:“功曹引車, 皆駕四馬, 載棨戟.”《後漢書·輿服志上》:“公以下至二千石, 騎吏四人, 千石以下至三百石, 縣長二人, 皆帶劍, 持棨戟爲前列.”《舊唐書·張儉傳》:“唐制三品以上, 門列棨戟.” 淸周亮工《夜登杭州城樓有感》詩:“落日荒城滿目秋, 轅門棨戟未全收.”

[棨傳】古代作通行憑證用的一種木制符信. 《後漢書·百官志二》:“若外人以事當人, 本官長史爲封棨傳. 其有官位, 出入令御者言其官.”《宋書·禮志二》:“皇太子夜開諸門, 墨令, 銀字棨傳令信.”

[棨钁】古代一種大鋤. 《六韜·軍用》:“伐木大斧, 重八斤, 柄長三尺以上, 三百枚;棨钁, 刃廣六寸, 柄長五尺以上, 三百枚.”


*棎①[chánㄔㄢˊ]

[《廣韻》視占切, 平鹽, 禪. ]

1.果木名. 《文選·左思〈吳都賦〉》:“龍眼橄欖, 棎榴禦霜.” 劉逵注引薛瑩《荊揚已南異物志》:“棎, 棎子樹也. 生山中, 實似梨, 冬熟, 味酸. 丹陽諸郡皆有之.”2.指這種樹的果實.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棎子》:“棎、留, 二果名.”

[棎子】果名, 似柰而酸. 宋袁文《甕牖閑評》卷七:“市中人賣果者有一種名棎子.”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棎子》<集解>引陳藏器曰:“棎子似梨, 生江南.”


*楗①[jiànㄐㄧㄢˋ]

[《廣韻》其偃切, 上阮, 群. ]

1.關門的木閂. 《老子》:“善閉, 無關楗而不可開.”《文選·宋玉〈風賦〉》:“至其將衰也, 被麗披離, 衝孔動楗, 眴煥粲爛.” 李善注:“楗, 拒門也.” 唐韓愈《贈別元十八》詩之一:“金石出聲音, 宮室發關楗.”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得達洞, 參慧已下楗支扉矣.”2.謂以木閂關門. 徐珂《淸稗類鈔·才辯·王小能謂風亦畏寒》:“王丹麓病起畏寒, 每當雪夕, 輒楗戶御風.”3.河工以埽料所筑之柱樁. 《史記·河渠書》:“<漢武帝>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寘決河. 是時東郡燒草, 以故薪柴少, 而下淇園之竹以爲楗.”裴駰集解引如淳曰:“樹竹塞水決之口, 稍稍布插接樹之, 水稍弱, 補令密, 謂之楗.”《宋史·河渠志四》:“請自任村沙谷口至汴口開河五十里, 引伊洛水入汴河, 每二十里置束水一, 以芻楗爲之, 以節湍急之勢.” 明徐光啓《農政全書》卷十七:“當流列植竪樁, 樁上枕以伏牛, 擗以柆木, 仍用塊石高壘, 衆楗斜以邀水勢.”4.遏制, 堵塞. 《墨子·兼愛中》:“以楗東土之水, 以利冀州之民.”《新唐書·后妃傳序》:“左右附之, 憸壬惎之, 狡謀鉗其悟先, 哀誓楗於寵初.” 明徐有貞《敕修河道工完之碑》:“其上楗以水門, 其下繚以虹隄.”5.骨骼名. 《素問·骨空論》:“輔骨上、橫骨下爲楗.”6.指犁轅上的木栓子或木楔子. 方壯猷《戰國以來步犁發展問題試探》:“楗是犁轅的前端同犁軛的橫木(所謂衡)相連接處所用的木楗子, 即木栓子或木楔子. 楗子的長短大小可能是沒有一定的規格, 只要同犁轅和犁軛相稱就行了.”

楗②[jiǎnㄐㄧㄢˇ]

[《集韻》紀偃切, 上阮, 見. ]

通“蹇”. 

馬跛行貌. 《周禮·考工記·輈人》:“終日馳騁, 左不楗.” 鄭玄注引杜子春曰:“楗讀爲蹇, 左面不便, 馬苦蹇;輈調善, 則馬不蹇也.”

[楗石】堵塞河堤決口用的木石一類材料. 淸梅曾亮《黃個園家傳》:“兩河決口, 丁夫楗石之費, 戶部以正供入不足充, 募富民出錢, 榮以職.”

[楗竹】指治理河道堤岸用的竹木樁. 淸馮桂芬《孔俊峰瓢城餞別圖》詩:“祇今楗竹淮壖路, 猶想甘棠召埭陰.”

[楗柱】河工以竹木所筑的柱樁. 《醫宗金鑑·刺灸心法要訣·周身名位骨度》:“<髁骨>下兩分出向前之骨, 末如楗柱, 在於臀內, 名曰楗骨.”

[楗柅】遏止, 堵塞. 《新唐書·王彦威傳》:“彦威雖自謂楗柅姦冒, 著定其費, 於利害無益也.”

[楗骨】骨骼名. 《醫宗金鑑·刺灸心法要訣·周身名位骨度》:“其骨左右二大孔, 上兩分出向後之骨, 首如張扇, 下寸許附著於尻骨之上, 形如馬蹄之處, 名曰髁骨. 下兩分出向前之骨, 末如楗柱, 在於臀內, 名曰楗骨.”

[楗閉】鎖. 其牡爲楗, 其牝爲閉. 《呂氏春秋·孟冬》:“戒門閭, 修楗閉.”《淮南子·時則訓》:“警門閭, 脩楗閉.”

[楗椎】見“楗槌”. 

[楗槌】亦作“楗椎”. 

鍾鼓;鈴鐸. 南朝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每至楗槌應叩, 法鼓裁鳴, 空界神仙共來行道.” 吳兆宜箋注:“《增一阿含經》:‘佛告阿難汝今連擊楗椎.’《釋氏要覽》:‘梵云楗槌, 此云鐘磬.’” 淸金人瑞《春末懷周粟仲》詩:“相思每中夜, 夢見必山居. 何日楗椎下, 同皈心地初.” 淸龔自珍《庚子雅詞·台城路》:“山陬法物千年在, 牧兒叩之聲死. 誰信當年, 楗槌一發, 吼徹山河大地.”


*棣①[dìㄉㄧˋ]

[《廣韻》特計切, 去霽, 定. ]

1.木名. 又名棠棣. 《詩·秦風·晨風》:“山有苞棣, 隰有樹檖.”《爾雅·釋木》:“當棣, 棣.” 郭璞注:“今山中有棣樹, 子如櫻桃, 可食.”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隱夫薁棣, 荅遝離支, 羅乎後宮, 列乎北園.” 晉潘嶽《閑居賦》:“杏梅郁棣之屬, 繁榮麗藻之飾.” 參見“棠棣”. 2.姓. 漢有棣立.

棣②[tìㄊㄧˋ]

[《集韻》他計切, 去霽, 透. ]

相通, 通達. 參見“棣通”、“棣達”.

棣③[dàiㄉㄞˋ]

[《集韻》待戴切, 去代, 定. ]

見“棣棣”. 

[棣友】謂兄弟友愛. 宋陶穀《淸異錄·君子》:“范陽竇禹鈞生五子, 子儀等友愛天至. 儀曰:‘吾與汝等離兄弟之拘牽, 眞棣友也.’” 參見“棣華”.

[棣華】《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 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 莫如兄弟.” 后因以“棣華”喩兄弟. 《晉書·張載傳贊》:“載協飛芳, 棣華增映.” 唐張說《鄎國長公主神道碑》:“恨棣華之半缺, 悲瑤草之先化.”

[棣通】通達, 貫通. 《漢書·律曆志上》:“正月, 《乾》之九三, 萬物棣通.”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棣謂通意也.”《宋書·禮志三》:“訓深劭農, 政高刑厝, 萬物棣通, 百神薦祉.” 康有爲《進呈<日本明治變政考>序》:“況今者四海棣通, 列強互競, 歐美之新政、新法、新學、新器, 日出曹奏.” 章炳麟《謝本師》:“如先生之棣通故訓, 不改全戴所操, 以誨承學, 雖揚雄、孔穎達, 何以加焉!”

[棣達】通達, 順暢. 宋蘇舜欽《上孔待制書》:“某竊以自夫子沒, 迄今數千百年, 其敎混淪閎誕, 充格上下, 斯須不可亡, 天地得之, 日星光明不鬭食, 山澤棣達而不童涸.”

[棣萼】亦作“棣蕚”. 

比喩兄弟. 《晉書·孝友傳序》:“夫天倫之重, 共氣分形, 心睽則葉顇荊枝, 性合則華承棣萼.” 唐杜甫《至後》詩:“梅花一開不自覺, 棣萼一別永相望.”仇兆鼇注:“棣萼, 以比兄弟也.” 明陳汝元《金蓮記·歸田》:“似這般桑楡景逼, 怎能彀棣蕚榮歸?” 林之夏《爲不識題令祖禮林先生遺像》詩:“棣萼光輝映後先, 湖山肅穆此書傳.” 參見“棣華”.

[棣萼牓】謂兄弟同榜. 元周伯琦《紀事》詩之二“得士共爲天下賀, 明朝揭牓醉黃封” 自注:“二月十二日禮闈揭牓, 傳宣張宴……又有三家兄弟聯中, 號棣萼牓.”

[棣棣】雍容閑雅貌. 《詩·邶風·柏舟》:“威儀棣棣, 不可選也.” 毛傳:“棣棣, 富而閑習也.” 漢韋玄成《誡子孫詩》:“服此溫恭, 棣棣其則.” 唐李華《吊古戰場文》:“穆穆棣棣, 君臣之間.” 王闓運《瞿學士妻吳氏墓志銘》:“既無汰容, 又無靳色, 可謂威儀棣棣, 德音不瑕者已.”

[棣棠】1.薔薇科. 落葉灌木. 葉長橢圓狀卵形, 邊緣有重鋸齒. 暮春開花, 金黃色, 單生於短枝頂端. 栽培供觀賞.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回儀衛》:“是月季春, 萬花爛熳, 牡丹芍藥, 棣棠木香, 種種上市.”2.《詩·小雅》有《常棣》篇, 《詩序》謂爲召公宴兄弟所作. 常棣, 因以“棣棠”喩兄弟. 明陳汝元《金蓮記·小星》:“我杭城久滯, 蜀道遠違, 豈無桑梓之懷, 更起棣棠之恨.” 參見“棠棣”.

[棣蕚】見“棣萼”. 


*椐①[jūㄐㄩ]

[《廣韻》九魚切, 平魚, 見. ]

[《廣韻》去魚切, 平魚, 溪. ]

[《廣韻》居御切, 去御, 見. ]

1.木名. 即靈壽木. 《詩·大雅·皇矣》:“啓之辟之, 其檉其椐.” 陸璣疏:“椐, 樻, 節中腫似扶老, 今靈壽是也. 今人以爲馬鞭及杖.”《山海經·北山經》:“<虢山>其上多漆, 其下多桐椐.” 淸曹寅《和喬俊三東村書屋詩》:“能與康山結通隱, 老椐如甕筍如孩.”2.見“椐椐彊彊”.

[椐椐彊彊】相隨貌. 《文選·枚乘<七發>》:“純馳浩蜺, 前後駱驛, 顒顒卬卬, 椐椐彊彊, 莘莘將將.” 李善注:“椐椐彊彊, 相隨之貌.”


*橢①[tuǒㄊㄨㄛˇ]

“橢”的簡化字.


*極①[jíㄐㄧˊ]

[《廣韻》渠力切, 入職, 群. ]

“極”的繁體字.

1.屋脊的棟梁. 《莊子·則陽》:“孔子之楚, 舍於蟻丘之漿. 其隣有夫妻臣妾登極者.” 陸德明釋文:“司馬云:極, 屋棟也.”《漢書·天文志》:“後流星下燕萬載宮極, 東去.”顏師古注引李奇曰:“極, 屋梁也.”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漢蔡茂……夢坐大殿, 極上有禾三穗.” 明陸垹《簣齋雜著·太極存疑》:“一氣一物也, 會歸所在, 正如屋之有極, 故名太極.”2.頂點;最高地位. 《易·繫辭上》:“六爻之動, 三極之道也.” 高亨注:“屋上最高之梁稱極, 引申爲至高之義……天地人乃宇宙萬類之至高者.”《史記·禮書》:“天者, 高之極也;地者, 下之極也;日月者, 明之極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 宋陸遊《何君墓表》:“大抵詩欲工, 而工非詩之極也.”3.引申爲達到頂點、最高限度. 《呂氏春秋·大樂》:“天地車輪, 終則復始, 極則復反, 莫不咸當.”《史記·李斯列傳》:“物極則衰, 吾未知所稅駕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夫誇張聲貌, 至漢初已極.” 淸朱錫《幽夢續影》:“果之妙至荔枝而極, 枝之妙至楊柳而極, 葉之妙至貝多而極, 花之妙至蘭蕙而極.”4.特指帝王之位. 南朝宋鮑照《〈河淸頌〉序》:“聖上天飛踐極, 迄茲二十有四載.”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儒敎》:“今上登極, 思宏敎本.” 淸顧炎武《日知錄·立言不爲一時》:“蓋上御極之初, 即有感於憲王之奏, 亦朱子《詩傳》有以發其天聰也, 嗚呼仁哉!”5.中, 中正的准則. 《詩·商頌·殷武》:“商邑翼翼, 四方之極.” 鄭玄箋:“極, 中也. 商邑之禮俗翼然可則傚, 乃四方之中正也.”《墨子·非攻下》:“禹既已克有三苗焉, 磨爲山川, 別物上下, 卿制大極, 而神民不違, 天下乃靜.”《漢書·兒寬傳》:“唯天子建中和之極, 兼總條貫, 金聲而玉振之, 以順成天慶, 垂萬世之基.” 唐柳宗元《佩韋賦》:“尼父戮齊而誅卯兮, 本柔仁以爲極.” 宋葉適《上寧宗皇帝劄子》:“臣聞治國以和爲體, 處事以和爲極.” 淸顧炎武《日知錄·權量》:“非所以軌物垂則, 示人之極.”6.指北極星. 《楚辭·劉向〈九歎·遠逝〉》:“引日月以指極兮, 少須臾而釋思.” 王逸注:“極, 謂北辰星也.”《文選·張衡〈西京賦〉》:“譬衆星之環極.” 薛綜注:“極, 北極也.” 唐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乃經工化材, 考極相方.”7.權. 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 《逸周書·度訓》:“度小大以正, 權輕重以極.”《墨子·經說下》:“故招負衡木, 加重焉而不撓, 極勝重也;右校交繩, 無加焉而撓, 極不勝重也.” 畢沅注:“極, 權也.”8.至, 到達. 《詩·小雅·緜蠻》:“豈敢憚行, 畏不能極.” 鄭玄箋:“極, 至也.” 三國魏曹植《雜詩》之一:“之子在萬里, 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極, 離思故難任.” 宋葉適《吏胥》:“蓋自崇寧極於宣和, 士大夫之職業, 雖皮膚蹇淺者亦不復修治.” 康有爲《上淸帝第六書》:“行者不知所從, 居者不知所往;放乎中流, 而莫知所休;指乎南北, 而莫知所極.”9.盡頭, 終了. 《詩·唐風·鴇羽》:“悠悠蒼天, 曷其有極?” 鄭玄箋:“極, 已也.”《呂氏春秋·制樂》:“故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聖人所獨見, 衆人焉知其極.” 高誘注:“極, 猶終.” 宋葉適《治勢中》:“可以傳之後世, 垂之無極.”10.窮盡, 竭盡. 《禮記·大學》:“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鄭玄注:“極猶盡也. 君子日新其德, 常盡心力不有餘也.” 唐柳宗元《蝜蝂傳》:“又好上高, 極其力不已, 至墜地死.” 宋秦觀《韓愈論》:“杜子美者, 窮高妙之格, 極高邁之氣.”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黔遊日記一》:“水流其前, 瀠洄作態, 崆峒淸泠, 各極其趣.” 參見“極數”. 11.深探, 窮究. 漢王充《論衡·問孔》:“聖人之言, 不能盡解, 說道陳義, 不能輒形. 不能輒形, 宜問以發之;不能盡解, 宜難以極之.” 宋陸遊《贈蘇趙叟兄弟》詩:“閉門萬卷讀, 更要極源本.”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始皇甚惡書, 不韋極簡冊、攻筆墨.”12.遠. 《史記·三王世家》:“極臨北海, 西溱月氏.” 唐徐浩《謁禹廟》詩:“地極臨滄海, 天遙過斗牛.” 宋張先《惜瓊花》詞:“斷雲孤鶩靑山極, 樓上徘徊, 無盡相憶.” 參見“極浦”. 13.邊際, 邊界. 《荀子·儒效》:“宇中六指謂之極.” 楊倞注:“六指, 上下四方也. 盡六指之遠, 則爲六極.” 漢揚雄《十二州箴·兗州牧箴》:“茫茫靑州, 海岱是極.” 唐韓愈《上襄陽於相公書》:“貴窮乎公相, 威動乎區極.”14.出;升. 《太玄·玄圖》“摧上萬物, 天地輿新” 晉范望注:“摧, 極也;極, 出也. 出上萬物而長之於天壤之間, 莫不始新矣.” 明楊愼《丹鉛續錄·四月秀葽》:“四月陽氣極於上, 而微陰已胎於下, 葽感之而早秀.”15.困窘, 使之困窘;疲困.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獵於此, 百姓聞王車馬之音, 見羽旄之美, 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 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 父子不相見, 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 不與民同樂也.”《孟子·離婁下》:“有故而去, 則君搏執之, 又極之於其所往.” 趙岐注:“極者, 惡而困之也.” 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庸人之御駑馬……胸喘膚汗, 人極馬倦.”16.數目. 其數諸說不一. 《太平御覽》卷七五○引漢應劭《風俗通》:“十十謂之百, 十百謂之千, 十千謂之萬, 十萬謂之億, 十億謂之兆, 十兆謂之經, 十經謂之垓, 十垓謂之補, 十補謂之選, 十選謂之載, 十載謂之極.”《中國算學史》:“敦煌石室《算經》一卷幷序內‘萬萬曰億, 萬萬億曰兆, 萬萬兆曰京’, 等而上之, 曰該……曰極.”17.古代射箭時用的手指套. 套在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上, 便於引放弓弦. 《儀禮·大射》:“小射正坐奠笥於物南, 遂拂以巾, 取決興, 贊設決, 朱極三.” 鄭玄注:“極, 猶放也. 所以韜指利放弦也, 以朱韋爲之. 三者, 食指、將指、無名指.”按, 將指即中指. 《逸周書·器服》:“象玦朱極韋素獨.” 朱右曾校釋:“極, 所以韜指利放弦也.”18.地球的南北兩端;磁體的兩端;電源或電器上電流進入或流出的一端. 如:南極, 北極;正極, 負極;陽極, 陰極. 19.程度副詞. 猶甚, 最, 很, 狠.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曰:‘豊吾所生長, 極不忘耳!’” 唐韓愈《吊武侍御所畫佛文》:“極西之方有佛焉, 其土大樂.”《老殘遊記》第一回:“慧生道:‘老殘所說極是, 我們就趕緊照樣辦去, 不然, 這一船人實在可危的極.’”老舍《四世同堂》五:“招弟的語言、態度, 敎他極失望.”20.通“殛”. 懲罰, 誅殺. 《詩·小雅·菀柳》:“俾予靖之, 後予極焉.” 鄭玄箋:“極, 誅也.”21.春秋時國名. 《春秋·隱公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楊伯峻注:“極、魯附庸國, 當在今山東省金鄕縣南而稍東三十五里.”

極②[jíㄐㄧˊ]

[《洪武正韻》訖逆切, 入陌]

“極”的繁體字.通“亟”. 

1.急速. 《荀子·賦》:“出入甚極, 莫知其門.” 楊倞注:“極……急也.”《後漢書·孔融傳》:“大逆不道, 宜極重誅.” 明袁宏道《小修》:“有玉蘭作師矣, 可無弟子宋禕乎? 傳語柱下尊極圖之.”2.著急. 《淮南子·精神訓》:“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 高誘注:“極, 急也.”《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也是人極計生, 被他綽起一斧, 正中劉官人面門, 撲地倒了.” 明徐渭《雌木蘭》第一出:“正爲此沒箇法兒, 你的爺極得要上弔.”茅盾《煙云》:“可不是, 黃先生從來不曾那樣極.”3.儆戒. 參見“極戒”.

[極卜】窮極卜法. 《書·大誥》:“天亦惟休於前寧人, 予曷其極卜, 敢弗於從.” 孔穎達疏:“文王用卜能受天命, 今於我何其窮極文王卜法, 敢不從乎? 言必從文王卜也.”

[極力】盡力;盡一切辦法. 唐杜甫《劍門》詩:“倂吞與割據, 極力不相讓.”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四·靜寧州道士》:“一日以小瓢貯丹, 任人自取, 極力多攫, 止得三粒.” 曹禺《雷雨》第二幕:“蘩漪的臉更顯得蒼白, 她在極力壓制自己的煩郁.”

[極於臺】台名. 故址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南驪山上. 明袁宏道《遊驪山記》:“歌竟, 浴於長湯, 遂登老氏宮、極於臺, 東過石甕寺休焉.”

[極工】非常精通或工巧. 唐柳宗元《與李睦州論服氣書》:“愚幼時嘗嗜音……蚤起則嘐嘐譊譊以逮夜, 又增以脂燭, 燭不足則諷而鼓諸席. 如是十年, 以爲極工.”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二·閨秀畫》:“邢慈淨髮繡大士極工.”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白石、梅溪、碧山、玉田詞, 修飾皆極工.”

[極才】謂盡其才干. 《新唐書·段秀實傳》:“帝在奉天, 恨用秀實不極才, 垂涕悔悵.”

[極口】竭盡口舌. 多謂盡力褒揚、規勸或抨擊. 《北齊書·陳元康傳》:“高祖嘗怒世宗, 於內親加毆蹋, 極口駡之.” 宋蘇軾《與章子厚書》:“平時惟子厚與子由極口見戒, 反覆甚苦, 而某強狠自用, 不以爲然.”《紅樓夢》第五二回:“因見暖閣之中有一玉石條盆, 裏面攢三聚五栽著一盆單瓣水仙, 寳玉便極口贊道:‘好花!’”冰心《我們太太的客廳》:“當時當地的畫家女詩人, 當然不止袁小姐一個, 而被我們的太太所賞識而極口稱揚的却只有她一人.”

[極口項斯】謂滿口贊譽. 項斯、唐代詩人, 爲楊敬之所器重, 敬之贈詩有“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處逢人說項斯”之句. 明袁宏道《與錢象先書》:“僕極口項斯久矣. 茂苑雖多士, 當今無出公右者.”

[極已】窮盡;終止. 《管子·樞言》:“諸侯假之威, 久而不知極已者殆.”《宋書·顏延之傳》:“外示寡求, 內懷奔競, 干祿祈遷, 不知極已, 預讌班觴, 肆駡上席.”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耒水》:“兩岸連山, 石泉懸溜. 行者輒徘徊留念, 情不極已也.”

[極天】1.至天;達於天. 語本《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嶽, 駿極於天.”《孔叢子·問答》:“今世人言高者, 必以極天爲稱, 言下者以深淵爲名.” 唐杜甫《秋興》詩之六:“關塞極天唯鳥道, 江湖滿地一漁翁.” 淸王孫晉《南閩》詩:“久客欲歸去, 翻愁行路難. 極天圍萬嶺, 平地落千灘.”2.指天之極遠處;遠處. 淸姚鼐《登泰山記》:“極天, 雲一線異色, 須臾成五彩.” 康有爲《過昌平城望居庸關》詩:“永夜駝鈴傳塞上, 極天樹影遞關東.”3.滿天, 到處. 明屠隆《綵毫記·展武相逢》:“遍地烽狼, 極天戎馬.”

[極天罔地】謂遍天下. 《水滸傳》第八一回:“聽哀告, 聽哀告! 賤軀流落誰知道, 誰知道! 極天罔地, 罪惡難分顛倒!”

[極天際地】1.形容十分盛大. 《三國演義》第六八回:“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 群臣表奏獻帝, 頌魏公曹操功德‘極天際地, 伊周莫及, 宜進爵爲王’.”《古今小說·晏平仲二桃殺三士》:“據卿之功, 極天際地, 無可比者.”2.謂無所不至, 無所不到. 明袁宗道《讀<中庸>》:“日月所照, 霜露所墜, 則極天際地不止中國矣.”

[極天蟠地】謂充塞天地之間. 語本《禮記·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 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 唐楊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序》:“非天下之至明, 其敦能與於此? 極天蟠地之禮, 周旋揖讓之規, 百神於是會昌, 二儀以之同節.”

[極切】急切, 迫切. 李大釗《日本帝國主義最近進攻中國的方策》:“<日本資產階級>要犧牲那於日本已經沒有多大用處的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 換取一個目下於日本爲莫大的權利而有極切的必要的土地所有權.”

[極日】終日, 盡日. 《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上幸, 後堂設金石樂, 宮人畢至. 每臨幸, 輒極日盡歡.”

[極化】電池和電解裝置的極板上, 因電流作用, 有氣體附著在表面, 使電流不能正常流通, 這種現象叫極化.

[極心】用盡心思. 漢王充《論衡·對作》:“故《論衡》者, 所以銓輕重之言, 立眞僞之平……其本皆起人間有非, 故盡思極心, 以譏世俗.”

[極打】狠打, 痛打. 《晉書·藝術傳·索紞》:“宋桷夢內中有一人著赤衣, 桷手把兩杖, 極打之.”

[極巧】1.用盡技巧. 漢馬融《長笛賦》:“丸挻雕琢, 刻鏤鑽笮. 窮妙極巧, 曠以日月, 然後成器.”2.十分巧妙.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晉文公夢》:“城濮文公之夢, 子犯解得極巧.”

[極正】極其正確, 沒有偏頗. 唐柳宗元《與楊晦之第二書》:“足下所爲書, 言文章極正, 其辭奧雅.” 淸薛雪《一瓢詩話》:“李西涯說詩極正, 謂‘律可涉古, 古不可涉律’, 是也.”

[極功】最大之功. 宋朱熹《講<禮記>序說》:“夫如是故成性存, 存而道義出矣. 此造約之極功也.”

[極古窮今】謂窮盡古今. 《朱子語類》卷九五:“氣質之秉, 雖有善惡之不同, 然極古窮今論之, 則性未嘗不善也.” 宋葉適《祭薛子舒文》:“極古窮今, 以鎰稱銖.”

[極本窮源】謂徹底地推究本源. 《朱子語類》卷九五:“伊川言極本窮源之性, 乃是對氣質之性而言.”

[極目】1.滿目;充滿視野. 漢王褒《四子講德論》:“含淳詠德之聲盈耳, 登降揖讓之禮極目.” 唐李㚆言《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及明, 望其村, 水已極目, 大樹或露梢而已, 不復有人.”《資治通鑑·唐昭宗天㚆元年》:“諸軍大掠. 士民衣紙及布襦者, 滿街極目.”2.縱目, 用盡目力遠望. 漢王粲《登樓賦》:“平原遠而極目兮, 蔽荊山之高岑.”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群水從西下, 極目高崒兀.” 淸沈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亭在土山之上, 循級至亭心, 周望極目可數里.” 毛澤東《水調歌頭·遊泳》詞:“萬里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極且月】指農曆六月. 淸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元和郡縣補志》:“今《補志》所刊序下, 有盧氏自記歲月云:‘乾隆四十年靑龍在乙未極且月.’極且月者謂六月, 是月建癸未也. 以月陽配月名, 自《史記》‘月在畢聚’之文始, 好古者多用之.”

[極叫】竭力叫喊. 唐李朝威《柳參軍傳》:“王生門外極叫, 輕紅鏡墜地, 有聲如磬.”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四:“慘呼是痛, 極叫是怕, 暴吼是怒, 嗚咽是悲, 人之生理反應如此.”

[極玄】謂最精妙. 唐姚合《<極玄集>自序》:“此皆詩家射雕手也, 合於衆集中更選其極玄者, 庶免後來之非.”

[極刑】1.酷刑, 嚴刑.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惜其不成, 已就極刑, 而無慍色.”《後漢書·班彪傳》:“<司馬遷>崇黃老而薄《五經》……此大敝傷道, 所以遇極刑之咎也.” 李賢注:“極刑謂遷被腐刑也.”《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府縣>即將爲首僧人悟石、覺空二人, 極刑鞫問, 招出殺害舉人原繇.”2.處死;死刑. 《漢書·鄒陽傳》:“昔玉人獻寳, 楚王誅之;李斯竭忠, 胡亥極刑.” 唐薛調《無雙傳》:“尙書受僞命官, 與夫人皆處極刑.” 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大家接著就預測他將被極刑, 家族將被連累.”

[極地】1.十地;佛地. 北周庾信《陝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三明極地, 八會窮源.” 參見“十地”. 2.絕處, 死地. 宋張師正《括異志·馬少保》:“何忍遽致我於極地耶!”3.最高地位. 太平天國洪仁玕《四十千秋自詠》:“位居極地誇強仕, 天命與人幸早知.”4.極點.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近歲以來……文學之衰, 至於極地.” 許地山《處女底恐怖》:“深沉院落, 靜到極地.”5.極圈以內的地區.

[極地爬天】形容到處奔走. 《何典》第五回:“<雌鬼>死割絶了, 劉打鬼只得極地爬天, 弄一口薄皮棺材裝裹了, 就扛去葬在活鬼墳餘地上.”

[極而言之】謂把話說到盡頭. 明袁宏道《與仙人論性書》:“神者變化莫測, 寂照自由之謂……極而言之, 亦是心形鍊極所現之象.” 毛澤東《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說這個話是極而言之, 把問題講透.”

[極戍】邊塞的營壘. 唐陸龜蒙《回文》詩:“靜煙臨碧樹, 殘雪背晴樓. 冷天侵極戍, 寒月對行舟.”

[極至】頂點. 多謂達到最佳境界或最高、最深的程度. 唐李景亮《李章武傳》:“<章武>生而敏博, 遇事便了. 工文學, 皆得極至.”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來諭欲漱六藝之芳潤以求眞澹, 此誠極至之論.”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下:“山谷《牧牛圖詩》, 自謂平生極至語.”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粵歌》:“粵俗好歌……詞必極艷, 情必極至, 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已, 乃爲極善.”

[極光】在地球高緯度地區出現的一種強光. 因常在靠近北極和南極地區看到, 故又分別稱北極光和南極光. 是一種由太陽輻射的帶電粒子進入地球高緯度的高空, 激發大氣中的原子和分子而形成的發光現象. 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或放射狀, 色彩瑰麗壯觀.

[極休】1.極其美好.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已獨享兮高明, 處生民兮極休.”顏師古注:“休, 美也.”2.指極美好的德行. 《藝文類聚》卷九八引三國魏何晏《瑞頌》:“罄民生之俊德, 懿前烈之極休.”

[極行】謂崇高完美的操行. 《晉書·卞壼傳》:“夫事親莫大於孝, 事君莫尙於忠……此在三之大節, 臣子之極行也.”

[極名】猶盛名.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李賀》:“賀天才俊拔, 弱冠而有極名.”

[極戒】儆戒. 《墨子·天志下》:“今人皆處天下而事天, 得罪於天, 將無所以避逃之者矣, 然而莫知以相極戒也.” 兪樾《諸子平議·墨子二》:“‘極戒’即儆戒也. 極通作‘亟’.”

[極走】急促地奔跑. 

[極孝】至孝. 漢揚雄《劇秦美新》:“九廟長壽, 極孝也;制成六經, 洪業也.”

[極步】極嚴重的地步. 淸陳天華《猛回頭》:“法國的皇帝名叫拿破侖第一, 恃著他的英雄, 把德國破殘到極步.”

[極位】1.最高位置. 指最高官位. 漢蔡邕《文烈侯楊公碑》:“人臣之極位, 兼而有之.” 漢陳琳《爲袁紹檄豫州》:“故太尉楊彪, 典歷二司, 享國極位.” 唐白居易《論王鍔欲除官事宜狀》:“臣伏以宰相者, 人臣極位, 天下具瞻, 非有淸望大功, 不合輕授.”2.最高位置. 指皇位. 《宋書·武帝紀上》:“高祖以爲玄未據極位, 且會稽遙遠, 事濟爲難, 俟其篡逆事著, 徐於京口圖之.”3.最高位置. 指皇后位. 《前漢書平話》卷下:“群臣有詩賀帝曰:‘忠臣扶立千門聖, 漢家天下已回春. 日正端門登極位, 萬國來朝有道君.’”《後漢書·皇后紀上·賈貴人》:“帝既爲太后所養, 專以馬氏爲外家, 故貴人不登極位, 賈氏親族無受寵榮者.”

[極役】極盡戰事. 《藝文類聚》卷十三引晉王珣《孝武帝哀策》:“武曰止戈, 戎不極役.”

[極言】1.竭力陳說. 《禮記·禮運》:“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 可得而聞與?’” 宋周密《齊東野語·張魏公三戰本末略》:“吳玠、郭浩極言虜鋒方銳, 且當各守其地, 掎角相援, 待其弊乃可乘.”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朝臣白居易等群起反對, 極言宦官不得作兵馬統帥.”2.謂直言規勸. 《呂氏春秋·先識》:“臣聞國之興也, 天遺之賢人與極言之士.”《後漢書·明帝紀》:“群司勉修職事, 極言無諱.” 宋王安石《張君墓志銘》:“往往能極言之無所忌.” 淸吳偉業《臨江參軍》詩:“君拜極言疏, 夜半片紙出.”3.指直言規勸的言辭. 《呂氏春秋·直諫》:“當此時也, 桓公可與言極言矣. 可與言極言, 故可與爲霸.”4.謂夸大其辭. 《太平廣記》卷四三六引唐李隱《瀟湘錄·於遠》:“老母怒曰:‘君若留此馬, 必有禍發.’遠因亦怒老母之極言.”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韋莊奏請追贈不及第近代者》:“松, 丞相奇章公表甥, 然公不薦. 因襄陽大水, <松>遂爲《大水辨》, 極言誹謗.”

[極言】急忙告訴. 《新五代史·雜傳·鄭玨》:“明宗幸汴州, 六軍家屬自洛遷汴, 而明宗又欲幸鄴都, 軍士愁怨……趙鳳極言於安重誨, 重誨驚懼, 入見明宗切諫, 乃詔罷其行.”

[極沈】謂最深處. 《文選·左思<吳都賦>》:“其荒陬譎詭, 則有龍穴內蒸, 雲雨所儲, 陵鯉若獸, 浮石若桴;雙則比目, 片則王餘;窮陸飲木, 極沈水居.” 呂向注:“極沈水居, 有甚沈溺之處人居於水中.”

[極壯】謂極爲壯觀. 漢張衡《西京賦》:“既乃珍臺蹇産以極壯, 墱道邐倚以正東.” 三國魏嵇康《琴賦》:“若乃重巘增起, 偃蹇雲覆, 邈隆崇以極壯, 崛巍巍而特秀.”

[極妙】極其美妙;極其巧妙. 晉張翰《杖賦》:“惟萬物之品分, 何利人之獨書. 中神性之極妙, 豈給口之至味.” 唐張讀《宣室志》卷四:“忽見廟宇中有二屐子在地下, 生視之, 乃結草成者, 文理甚細, 色白而製度極妙.”

[極武】謂濫用武力.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 晉潘嶽《西征賦》:“志勤遠以極武, 良無要於後福.”《弘明集·正誣論》:“服則柔而撫之, 不苟婬刑極武.”

[極武窮兵】黷武. 濫用武力. 《周書·韋孝寬傳》:“且君輔翼幼主, 位重望隆, 理宜調陰陽, 撫百姓, 焉用極武窮兵, 搆怨連禍!”

[極其】猶非常, 十分. 宋張栻《贈學士安國公敬簡堂記》:“人之才力雖極其大, 終有限量.” 淸王韜《<火器略說>前跋》:“鎗極其靈便, 砲極其猛巨, 船艦極其堅捷.” 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已經具有戰勝困難的極其豊富的經驗.”

[極苦】極端痛苦. 《百喩經·地得金錢喩》:“昔有貧人在路而行, 道中偶得一囊金錢, 心大喜躍, 即便數之. 數未能周, 金主忽至, 盡還奪錢. 其人當時悔不疾去, 懊惱之情, 甚爲極苦.”

[極果】佛敎語. 謂無上的正覺、妙果. 隋智顗《金光明經文句》卷七:“菩提極果, 積行方尅.”隋智顗《法華經文句》卷四:“妙因斯滿, 極果頓圓.” 明袁宏道《西方合論·第一刹土門》:“《仁王》稱爲法性五陰, 是爲極果.”

[極明】直至天明. 晉潘尼《苦雨賦》:“旦漎漎以達暮, 夜淋淋以極明.”

[極典】極刑. 指死刑. 宋嶽珂《桯史·汪革謠讖》:“革亶坐手殺平人, 論極典, 從者未減.”《明史·宦官傳一·王振》:“初, 太祖禁中官預政. 自永樂後, 漸加委寄, 然犯法輒置極典.” 淸昭槤《嘯亭雜錄·優容大臣》:“如明相雖貪擅, 上念其籌畫三逆之功, 時加警策, 終未置之極典.”

[極忠】竭盡忠誠. 《史記·李斯列傳論》:“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 察其本, 乃與俗議之異.”

[極呼】極力呼喚. 唐段成式《夜叉傳·杜萬》:“某試尋行百餘步, 至石窟中, 其妻裸露, 容貌猙獰……極呼方寤.”

[極知】極其智慧. 《韓非子·說難》:“周澤未渥也, 而語極知, 說行而有功則德忘.” 陳奇猷集釋:“謂所謀之事甚爲智慧.”

[極知】通曉, 深知.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諡法解》:“極知鬼神曰靈.” 唐蕭妃《夜夢》詩:“昨日夢君歸, 賤妾下鳴機. 極知意氣薄, 不著去時衣.” 明袁宏道《舟中與諸上人談亡友潘雪松事》詩:“極知實落棲眞地, 不是荒唐渺默鄕.”

[極往知來】通曉過去, 預知未來. 唐柳宗元《迎長日賦》:“探賾索隱, 得郊祀之元辰;極往知來, 正邦家之大體.”

[極服】最美的衣服. 戰國楚宋玉《神女賦》:“其盛飾也, 則羅紈綺繢盛文章, 極服妙綵照萬方.”

[極夜】徹夜, 終夜. 漢劉楨《贈五官中郞將》詩:“賦詩連篇章, 極夜不知歸.”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巨伯>又佯酒醉夜行, 懷刃以去, 家人不知也. 極夜不還.” 明唐寅《七夕賦贈織女》:“銀臺極夜留魚鑰, 珠殿繁更繞鳳旗.”

[極卒】謂盡快完成. 《書·大誥》:“天閟毖我成功所, 予不敢不極卒寧王圖事.” 孔傳:“言天愼勞我周家成功所在, 我不敢不極盡文王所謀之事, 謂致太平.” 周秉鈞易解:“言天告我成功之所在, 我不敢不速終文王所謀之事.”

[極法】猶極刑. 死刑;重刑. 《宋書·蔡興宗傳》:“干黷欺罔, 罪合極法.” 宋范仲淹《宋故同州觀察使李公神道碑銘》:“相州繫囚十四人, 盜瓜傷其主, 吏以極法論.” 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一·人臣漁色無等》:“前此二十年, 則有故禮部郞臨江守一事, 與趙正同, 竟坐極法長繫矣.”

[極治】謂政治修明, 社會升平. 宋王安石《上相府書》:“某聞古者極治之時, 君臣盡道以業天下之民, 匹夫匹婦有不預其澤者, 爲之焦然恥而憂之.” 金王若虛《送彭正升之任冀州序》:“蓋其量誠宏, 而其德誠厚, 此其能共成一代之極治者歟!” 明張居正《陳六事疏》:“自古雖極治之時, 不能無夷狄盜賊之患, 唯百姓安樂, 家給人足, 雖則有外患, 而邦本深固, 自可無虞.”

[極限】最大的限度. 鄭義《迷霧》十一:“常委會眞開成了‘長尾’會, 唐可林覺得自己的耐心實在已經達到極限了.”祖慰《被礁石劃破的水流》:“我不知道人類驚愕的感情極限是什么樣, 我確實驚愕得發傻了.”

[極珍】最珍貴. 亦指最珍貴之物. 南朝梁何遜《七召·肴饌》:“於是三雅陳席, 百味開印……此蓋滋旨之極珍, 豈從余而幷進.”

[極相思】詞牌名. 雙調, 四十九字, 上片五句三平韻, 下片五句兩平韻.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八:“仁廟朝, 皇族中太尉夫人一日入內再拜告帝曰:‘臣妾有夫, 不幸爲婢妾所惑.’帝怒, 流婢於千里, 夫人亦得罪, 居於瑤華宮, 太尉罰俸而不得朝. 經歲, 方春暮, 夫人爲詞曲, 名極相思令.”

[極軌】最高的法式、楷模. 明徐禎卿《談藝錄》:“蓋觀於大者, 神越而心遊, 中無植幹, 鮮不眩移, 此宏詞之極軌也.”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飛卿《菩薩蠻》十四章, 全是變化《楚騷》, 古今之極軌也. 徒賞其芊麗, 誤矣!” 梁啓超《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第三章:“貴族政治者, 最不平等之政治也, 最不自由之政治也, 吾中國既早已剗除之, 宜其平等自由, 達於極軌.”

[極厚】極其優厚;極其豊厚. 唐孟棨《本事詩·李白》:“玄宗恩禮極厚, 而白才行不羈, 放曠坦率, 乞歸故山.”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九:“急詔徵回, <王祝>歸裝極厚, 水陸分載.”

[極是】1.非常正確. 明袁宏道《小修》:“近聞大人同諸舅結社樂老, 極是極是.”2.最是;確實是. 《初刻拍案驚奇》卷六:“<狄氏>美名一時無比, 却又資性貞淑, 言笑不苟, 極是一個有正經的婦人.”《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只此也要得一半價錢, 極是便宜的.”

[極則】猶言最高准則. 《景德傳燈錄·智洪大師》:“<僧>問如何是極則處? 師曰:‘懊惱三春月, 不及九秋光.’” 明王守仁《大學問》:“曰至善者, 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四章一:“最早的重要的文人們, 有所謂‘西昆體’諸家者, 以追蹤於李商隱、唐彦謙諸詩人之后爲極則.”

[極則必反】謂事物發展到極端, 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 極則必反, 盈則必虧.”

[極星】1.北極星. 《周禮·考工記·匠人》:“晝參諸日中之景, 夜考之極星, 以正朝夕.” 鄭玄注:“極星, 謂北辰.”《宋史·天文志一》:“極星之在紫垣, 爲七曜, 三垣、二十八宿衆星所拱, 是爲北極, 爲天之正中.”2.喩指皇帝. 金元好問《鄭州上致政賈左丞相公》詩:“帝城此後瞻依近, 長傍弧南候極星.”

[極界】界限. 明徐禎卿《談藝錄》:“世代推移, 理有必爾, 風斯偃矣, 何足論才? 故特標極界, 以俟君子取焉.”

[極思】謂竭盡心思;縝密思考. 漢揚雄《劇秦美新》:“敢竭肝膽, 寫腹心, 作《劇秦美新》一篇, 雖未究萬分之一, 亦臣之極思也.” 唐韓愈《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王公神道碑銘》:“久淹於外, 歷守大藩, 所至極思, 必悉利病.” 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水北胡氏園》:“其間林木薈蔚, 煙雲掩映, 高樓曲榭, 時隱時見, 使畫工極思不可圖.”

[極品】1.最上等. 多指物品或技藝. 宋曾鞏《荔枝錄》:“一品紅, 言於荔枝爲極品也.”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太宗當天下無事, 留意藝文, 而琴棋亦皆造極品.”峻靑《秋色賦·獅峰月夜》:“獅子峰, 這個以盛產茶中極品--獅峰龍井而馳名中外的山峰, 和它的名字是多么酷似啊.”2.特指官員的最高等級. 《宋史·職官志六》:“凡內侍初補曰小黃門, 經恩遷補則爲內侍黃門. 後省官闕, 則以前省官補. 押班次遷副都知, 次遷都都知, 遂爲內臣之極品.”《明史·閹黨傳·吳淳夫》:“六年冬, 擢太僕少卿, 視職方事……歲中六遷, 至極品.”《再生緣》第七回:“衆官舞蹈朝參畢, 拜倒當權極品人.”3.指最高品級的官. 明唐寅《對玉環帶淸江引·歎世詞》曲:“極品隨朝, 疑是倪宮保.”

[極幽】最幽蔽. 亦指最隱蔽之處. 漢王粲《迷迭賦》:“惟遐方之珍草兮, 産崑崙之極幽. 受中和之正氣兮, 承陰陽之靈休.”

[極重】1.謂重誅罰. 極, 通“殛”. 《莊子·盜蹠》:“不耕而食, 不織而衣, 搖脣鼓舌, 擅生是非……子之罪大極重.” 郭慶藩集釋引兪樾曰:“極當作殛. 《爾雅·釋言》:‘殛, 誅也.’言罪大而誅重也. 極殛古字通.”2.非常嚴重;很重. 《百喩經·二字分財喩》:“昔摩羅國有一刹利, 得病極重, 必知定死.”《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那漢朝, 淸議極重.”3.非常繁重. 明海瑞《均徭稟帖》:“在今日, 均徭里役, 是極重差使.”

[極重不反】同“極重難返”. 

淸陳確《答張考夫書》:“今《大學》之爲聖經, 已成極重不反之勢.”

[極重難返】猶積重難返. 指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弊端或某種局面難以改變. 用於消極方面. 淸顧炎武《日知錄·蘇松二府田賦之重》:“此固其極重難返之勢, 始於景定, 訖於洪武, 而徵科之額, 十倍於紹熙以前者也.” 郭沫若《羽書集·武裝民眾之必要》:“‘九一八’事變以來……形成了目前‘共赴國難’的團結抗戰, 這實在是國家民族的最大喜事. 然而有許多事體極重難返.”

[極促】謂快而短促. 明徐禎卿《談藝錄》:“蓋敘事辭緩, 則冗不精. ‘翩翩堂前燕’, 疊字極促乃佳.”

[極哀】極其悲哀;最大的悲哀. 晉潘嶽《寡婦賦序》:“斯亦生民之至艱, 而荼毒之極哀也.”《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元年》:“澄帥官僚赴弔, 寳寅居處有禮, 一同極哀之節.” 胡三省注:“禮, 居君父之喪極哀.” 淸江藩《漢學師承記·淩廷堪》:“君冷宦無家, 白頭乏嗣, 雖死故鄕, 實同旅殯, 亦生人之極哀也已.”

[極度】1.極點. 蔣光慈《中國勞動歌》:“起來罷, 中國勞苦的同胞呀! 我們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到了極度.” 張天翼《報㚆》:“那一個神經緊張到了極度, 再碰一下就會破了, 這個所謂‘破’, 是說哭.”2.程度很深.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曾皓面色白得像紙, 眼睛里布滿了紅絲. 在極度的緊張中, 他幾乎像顛狂了一般.”峻靑《在英雄的村莊里》:“他在對敵人極度憎恨的同時, 對同志便是火一般的熱愛.”

[極音】謂崇重音律之美, 極盡聽覺上的享受. 《禮記·樂記》:“是故樂之隆, 非極音也;食饗之禮, 非致味也.” 孔穎達疏:“樂之隆盛本在移風易俗, 非崇重於鍾鼓之音, 故云非極音也.”

[極美】最美好. 亦指最美好之物. 漢班固《白虎通·考黜》:“君子有玉瓚秬鬯乎車者, 以配道德也, 其至矣, 合天下之極美以通其志也.” 唐唐彦謙《索蝦》詩:“姑孰多紫蝦, 獨有湖陽優. 出産在四時, 極美宜於秋.”

[極冠】火星兩極附近白色明亮的部分. 科學家認爲這是薄冰層所構成. 李杬《秋夜談火星》:“在大望遠鏡里, 可以看到火星兩極的白色帽子, 叫做極冠.”

[極神】耗盡精神. 《漢書·董仲舒傳》:“問勤勞, 恤孤獨, 盡思極神.”

[極格】及格, 達到標准. 淸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文理俱優與一分, 理優文劣與半分, 歲內積至八分者爲極格.”

[極致】1.最佳的意境、情趣;達到的最高程度. 漢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 行在《孝經》.’此二學者, 聖人之極致, 治世之要務也.”《舊唐書·薛放傳》:“經者, 先聖之至言, 仲尼之所發明, 皆天人之極致, 誠萬代不刊之典也.”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詩之極致有一, 曰入神. 詩而入神, 至矣, 盡矣, 蔑以加矣.” 郭沫若《今天創作的道路》:“體現著永恒的眞理, 而又平易近人, 始終是極新鮮、極明朗、極健康、極有力的那種作品, 這應該算作理想的極致.”2.最高程度的;最典型的. 魯迅《野草·㚆仇》:“其次, 則給以冰冷的呼吸, 示以淡白的嘴唇, 使之人性茫然, 得到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 秦牧《藝海拾貝·變形》:“以至於一下子把他形容爲‘上帝’, 一下子又把他形容爲‘魔鬼’. 這都是語言在描述極致的事物時出現的變化.”

[極時】謂切合時宜. 唐羅隱《讒書·莊周氏弟子》:“視物如傷者謂之仁, 極時而行者謂之義.”

[極峰】1.舊稱最高統治者. 魯迅《墳·春末閑談》:“但知覺一失, 運動也就隨之失却主宰, 不能貢獻玉食, 恭請上自‘極峰’下至‘特殊知識階級’的賞收享用了.”2.事物發展的頂點.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六三章一:“散曲到了嘉靖, 已入發展、轉變的飽和期……因此, 在這畸形的發達的極峰, 即到了萬曆中葉的時候, 作者們便不期然而然的發生自覺的感情的枯竭.”

[極笑】猶大笑. 明袁宏道《題寶方卷》:“後有稱寳方賢者, 予一見於崇國, 便謂度門法師曰:‘此師與竹鶴, 湊成一個聖人矣.’度門極笑, 以余爲知人.”

[極殺】猶濫殺, 屠戮. 《弘明集·正誣論》:“至於季末之將, 佳兵之徒……野戰則肆鋒極殺, 屠城則盡坑無遺.”

[極畝】滿田畝. 《詩·大雅·生民》“實方實苞” 漢鄭玄箋:“方, 極畝也.” 孔穎達疏:“方者, 正方之義, 謂極盡壟畝, 種無不生, 地皆方正有苗, 故以方爲極畝.”

[極浦】遙遠的水濱. 《楚辭·九歌·湘君》:“望涔陽兮極浦, 橫大江兮揚靈.” 王逸注:“極, 遠也;浦, 水涯也.”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謝惠連<贈別>》:“停艫望極浦, 弭棹阻風雪.” 唐許渾《淩歊台送韋秀才》詩:“帆勢依依投極浦, 鐘聲杳杳隔前林.” 淸曹寅《過燕子磯》詩:“峭帆的的空濛去, 極浦回聞十里鐘.”

[極海】至海. 《文選·揚雄<羽獵賦>》:“外則正南極海, 邪界虞淵.” 李善注引《爾雅》:“極, 至也.” 唐柳宗元《佩韋賦》:“登嵩丘而垂目兮, 瞰中區之疆理. 橫萬里而極海兮, 頽風浩其四起.”

[極宴】謂盡情歡樂. 《古詩十九首·靑靑陵上柏》:“人生天地間, 忽如遠行客……極宴娛心意, 戚戚何所迫!” 晉張華《晉宴會歌》:“羽爵無數, 究樂極宴. 歌者流聲, 舞者投袂.”

[極陳】盡力上言. 《漢書·杜鄴傳》:“臣聞禽息憂國, 碎首不恨;卞和獻寳, 刖足願之. 臣幸得奉直言之詔, 無二者之危, 敢不極陳!”《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詔下》:“願留五千兵, 累表不報. 即極陳南詔伺隙久, 有十必死狀. 朝廷昏肆, 不省也.”《明史·趙彦傳》:“三年八月召代董漢儒爲兵部尙書, 極陳邊將剋餉、役軍、虛伍、占馬諸弊, 因條列綜核事宜.”

[極娛】盡情歡娛. 漢張衡《西京賦》:“爾乃逞志究欲, 窮身極娛.” 唐李朝威《柳毅傳》:“龍君大悅, 錫以紈綺, 頒於舞人. 然後密席貫坐, 縱酒極娛.”

[極能】1.謂盡其技能. 《史記·貨殖列傳》:“醫方諸食技術之人, 焦神極能, 爲重糈也.”2.高超的技能. 唐盧□《逸史·崔潔》:“此人遂解衣操刀, 極能敏妙.”

[極推】1.極力追究. 晉潘嶽《<馬汧督誄>序》:“敦固守孤城, 獨當群寇, 以少禦衆, 載離寒暑, 臨危奮節, 保穀全城. 而雍州從事忌敦勳効, 極推小疵, 非所以褒奬元功.”2.極其推崇. 淸王士禛《帶經堂詩話·綜論·品藻》:“蘇文忠作詩常云‘効山谷體’, 世因謂蘇極推黃.”

[極頂】1.最高界限;頂點. 太平天國洪秀全《整頓屬員詔》:“但養尊處優是酬功極頂, 免再操勞聞問國事.” 楊朔《泰山極頂》:“一直爬到玉皇頂, 這兒便是泰山的極頂.”2.非常, 極端. 魯迅《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可是這須看這位開書目的先生了, 如果他是一位胡塗蟲, 那么, 開出來的幾部一定也是極頂胡塗書, 不看還好, 一看就胡塗.”茅盾《追求》三:“在失去周女士之后……從此他墜入極頂的懷疑和悲觀.” 胡蘇《新媳婦》:“小風吹著我, 我周身感到了極頂的舒暢.”

[極著】盡力顯揚. 漢班固《白虎通·考黜》:“故孝道備而賜之秬鬯, 所以極著孝道.”

[極盛】非常盛大. 漢蔡邕《五靈頌》:“斂威揚德, 愷悌之風. 聖德極盛, 騶虞乃彰.” 唐牛肅《紀聞·楊生》:“時方冬燎原, 風勢極盛.” 淸聖祖《御制<全唐詩>序》:“至宋初, 撰輯《英華》, 收錄唐篇什極盛.”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金花夫人》:“四月十七日神誕, 畫舫笙歌, 禱賽極盛云.”

[極處】1.極高、極遠之處. 唐方干《侯郞中新置西湖》詩:“已見澄來連鏡底, 兼知極處浸雲根.” 元李翀《日聞錄》:“班超嘗分使至西海極處, 自中國而往行四萬里.” 趙朴初《憶江南·峨眉山紀遊》詞之五:“極處趙州登不到, 我今亦復半山回. 此意幾人知?”2.程度上不能再超過的界限.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仙佛到極處, 與儒者略同.” 淸李漁《奈何天·慮婚》:“我闕里侯蠢也蠢到極處, 陋也陋到極處, 當不得我富也富到極處.”瞿秋白《餓鄕紀程》十三:“我主觀的人格抑郁到極處, 應當豁然醒悟.”3.絕地. 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眞》:“況眞聖主天王得天心眷顧, 每至極處逢救.”

[極晨】直到次日淸晨. 漢蔡邕《述行賦》:“佇淹留以候霽兮, 感憂心之殷殷. 幷日夜而遙思兮, 宵不寐以極晨.”

[極野】遍野. 唐孟浩然《示孟郊》詩:“蔓草蔽極野, 蘭芝結孤根.”

[極眺】極目眺望. 明王世貞《過維揚有懷子相》詩:“迴瞻大江水, 極眺黃河流.” 明陳子龍《春郊》詩:“娛情向煙草, 極眺心悠悠.”

[極眼】用盡目力遠望. 唐鄭畋《金鑾坡上南望》詩:“極眼向南無限地, 綠煙深處認中書.”

[極異】非常奇特. 亦指非常奇特的事物. 《文選·左思<吳都賦>》:“倜儻之極異, 誳詭之殊事, 藏理於終古, 而未寤於前覺也.” 劉逵注:“謂非常詭異之事.”

[極唱】盡力歌唱. 《宋史·樂志二》:“至歌工引音極唱, 止及黃鍾淸聲.”

[極崇】1.極高. 唐牛僧孺《玄怪錄·崔紹》:“大王在生, 名德至重, 官位極崇.”2.謂極其優厚. 唐李泌《枕中記》:“<盧生>歸朝策勳, 恩禮極崇.”

[極圈】地球上距南北極各23°27'的緯線所形成的圈. 在北半球的叫北極圈, 在南半球的叫南極圈.

[極欲】盡其所欲.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常安車駟馬, 從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 寳劍直百金, 謂其子曰:‘與汝約:過汝, 汝給吾人馬酒食, 極欲, 十日而更.’”

[極望】1.滿目. 《史記·大宛列傳》:“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2.放眼遠望. 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義旗>直指西南, 極望充天.” 淸顧炎武《亡友潘節士之弟耒遠來受業兼有投詩答之》詩之二:“十年離別未言還, 楚水楓林極望間.”瞿秋白《餓鄕紀程》十二:“六日淸早醒來, 已到美索瓦站, 極望一片雪色, 浩無邊際.”

[極敝】謂極其破敝. 宋曾鞏《太祖皇帝總敘》:“太祖承自天寶以後更五代二百餘年極敝之天下.”《四庫全書總目·經一·易一》:“《易》本卜筮之書, 故末派寖流於讖緯, 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 遂能排擊漢儒, 自標新學.”

[極深硏幾】謂探討硏究事物的深奧隱微之處. 《易·繫辭上》:“夫《易》, 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硏幾也.” 唐楊炯《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能備九德, 兼資百行. 探賾索隱, 極深硏幾.”《剪燈新話·修文舍人傳》:“作爲文章, 將及千餘篇, 皆極深硏幾, 盡意而爲之者.” 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附錄滬報<制造說>》:“必使天下有志之士皆殫思竭精、極深硏幾, 以從事於製造而後可.”

[極情】至情, 深情. 《藝文類聚》卷一百引晉曹毗《請雨文》:“民庶拊心而嚬蹙, 搢紳不期而同歎. 斯亦憂勤之極情, 而明靈之達觀矣.”

[極情盡致】謂將意趣風致表現得很充分. 《紅樓夢》第九三回:“果然蔣玉菡扮著秦小官伏侍花魁醉後神情, 把這一種憐香惜玉的意思, 做得極情盡致.”

[極情縱欲】竭力滿足自己的情感和貪欲而不加節制. 淸方苞《又書禮書序後》:“至秦有天下, 遂雜采六國之儀, 而盡廢三代之禮, 蓋將極情縱欲, 凡勢力之所能逞則恣焉.”

[極視】盡目力而望. 《後漢書·方術傳下·甘始東郭延年封君達》:“甘始、東郭延年、封君達三人者, 皆方士也……愛嗇精氣, 不極視大言.” 晉陶潛《擬挽歌辭》之二:“荒草無人眠, 極視正茫茫.” 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靜聽無聞, 極視不見.”

[極問】追根問底. 漢王充《論衡·問孔》:“何以驗之? 以學於孔子, 不能極問也. 聖人之言, 不能盡解, 說道陳義, 不能輒形.”

[極陽】1.農曆十月遇天干之“癸”字時稱“極陽”. 《爾雅·釋天》“在癸曰極” 宋邢昺疏:“十月得癸, 則曰極陽.”2.指太陽. 《漢書·李尋傳》:“日數湛於極陽之色.”顏師古注引張晏曰:“衆陽之宗, 故爲極陽也.”3.指帝王. 《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大魏高宗文成皇帝嬪耿氏墓志銘》:“哀痛感於極陽, 追贈過於殊限.”

[極絀】謂極其窘困.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致趙秋舲書》:“加以蠻方慁廁, 下邑周旋, 勞心極絀之度支, 蒿目無情之牒牘, 俗塵斗撲, 雅韻雲消, 盍陳偏隅積弊之風, 以瀆他日賢侯之聽乎?”

[極惡】謂罪大惡極或十分惡劣. 《宋史·史浩傳》:“浩奏:‘唐虞之世, 四凶極惡, 止於流竄, 三考之法, 不過黜陟, 未嘗有誅戮之科.’”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小倉山房詩》, 詩中異端也……惟其不能割舍, 誇多鬭靡, 致使指摘交加, 等諸極惡不堪之列, 亦其自取.”

[極惡不赦】罪大惡極, 不可饒恕. 淸龔煒《巢林筆談續編·牛肉鱔魚》:“按《唐律》屠牛者, 在極惡不赦內.”

[極惡窮凶】謂極端凶惡. 《陳書·廢帝紀》:“逆賊華皎, 極惡窮凶, 遂樹立蕭巋, 謀危社稷.”

[極量】1.一定的量. 漢賈誼《新書·道德說》:“命者, 物皆得道德之施以生, 則澤、潤、性、氣、神、明及形體之位分、數度, 各有極量指奏矣.”2.指在一定時間內用藥的最大劑量. 超過極量, 易引起中毒.

[極睇】1.竭盡目力看;極力注視. 《太平廣記》卷二九三引南朝宋劉敬叔《異苑·陳氏女》:“陳氏有女, 著屐上大楓樹顛, 了無危懼, 顧曰:‘我應爲神, 今便長去.’……家人悉出見之, 拳手辭訣, 於是飄聳輕越, 極睇乃沒.”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然洽聞之士, 宜撮綱要, 覽華而食實, 棄邪而採正, 極睇參差, 亦學家之壯觀也.”2.滿目. 南朝梁沈約《法王寺碑》:“迴廊敞匝, 複殿重起. 連房極睇, 周堵如雲.”

[極貴】非常高貴;極其貴重. 唐韓偓《海山記》:“隋煬帝生時, 有紅光燭天……三歲, 戲於文帝前, 文帝抱之, 玩視甚久, 曰:‘是兒極貴, 恐破吾家.’”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蔗蟲》:“蔗蟲性涼, 吾杭極貴, 出痘險者, 賴以助漿, 然不可多得也.” 康有爲《大同書》丁部:“有皇族, 極貴而執權.”

[極智】最高的智慧. 明袁宏道《西方合論·第一刹土門》:“四常寂光土者, 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 名之爲果, 亦名法性土.”

[極智窮思】竭盡才智和思慮. 淸侯方域《豫省試策四》:“聖人所極智窮思而以爲無奇者, 乃就十數肉食之人而詢焉, 採焉……則亦徒見其勞民傷財而已矣.”

[極等】1.謂以准則衡量. 《逸周書·度訓》:“明王是以極等以斷好惡, 敎民次分.”2.淸代秀才歲考中成績最低劣的等次. 《儒林外史》第七回:“汶上縣學四等第一名上來是梅玖, 跪著閱過卷, 學道作色道:‘做秀才的人, 文章是本業, 怎麽荒謬到這樣地步! 平日不守本分, 多事可知! 本該考居極等, 姑且從寬, 取過戒飭來, 照例責罰!’”

[極筆】1.謂淋漓盡致, 全部寫出. 《北齊書·崔暹傳》:“暹前後表彈尙書令司馬子如及尙書元羨、雍州刺史慕容獻, 又彈太師咸陽王坦、幷州刺史可朱渾道元, 罪狀極筆, 幷免官.”2.上等筆墨. 指絕妙的文章.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上:“不數日, 文成, 敘述該詳, 時爲極筆.” 明楊愼《評<搗素賦>》:“此賦六朝擬作無疑, 然亦是徐庾之極筆.”3.謂從事文墨. 《舊唐書·馬懷素褚無量劉子玄元行沖等傳論》:“行沖彷徨於極筆, 官不過俗吏, 寵不逮常才, 非過使然, 蓋此道非趨時之具也, 其窮也宜哉!”

[極衆】極其眾多. 唐韓偓《迷樓記》:“宮女無數, 不得進御者亦極衆.”

[極爲】猶非常. 明袁宏道《場屋後記》:“東岸之洞, 比西稍減, 而面貌衣摺, 極爲閒逸, 生動如欲語.”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庭筠工於造語, 極爲奇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他却又官場消息極爲靈通, 每每報紙上還沒有登出來的, 他早先知道了.”

[極飲】痛飲, 劇飲.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三》:“江上有釣臺, 權常極飲其上, 曰墮臺, 醉乃已.”《魏書·常山王壽興傳》:“及顯有寵, 爲御史中尉, 奏壽興在家每有怨言, 誹謗朝廷. 因帝極飲無所覺悟, 遂奏其事, 命帝注可, 直付壽興賜死.”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五:“好事君子, 極飲肆歡之際, 願欲一聽其說.”

[極詆】竭力毀謗. 淸王士禛《帶經堂詩話·綜論·評駁》:“常熟馮班字定遠, 著《鈍吟雜錄》, 多拾錢宗伯牙慧, 極詆空同、滄溟.”

[極遊】盡情遊覽.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睢水》:“梁王與鄒、枚、司馬相如之徒, 極遊於其上.”

[極尊】至尊的人. 指父母. 《書·君陳》“惟孝, 友於兄弟” 唐孔穎達疏:“父母尊之極, 兄弟親之甚;緣其施孝於極尊, 乃能施友於甚親. 言善事父母者必友於兄弟.”

[極勞】1.盡力效勞. 《國語·晉語一》:“昔者之伐也, 興百姓, 以爲百姓也. 是以民能欣之, 故莫不盡忠極勞以致死也.”2.過分辛勞. 《晉書·文苑傳·曹毗》:“故大人達觀, 任化昏曉, 出不極勞, 處不巢皓, 在儒亦儒, 在道亦道.”

[極運】謂反㚆盡力規勸. 《楚辭·王褒<九懷·匡機>》:“極運兮不中, 來將屈兮困窮.” 王逸注:“周轉求君, 道不合也.”

[極禍】過多或嚴重的災禍. 《逸周書·命訓》:“極禍則民鬼, 民鬼則淫祭, 淫祭則罷家.” 唐皮日休《鹿門隱書》:“嗚呼! 吏非被重刑, 不知姦罔之喪己;賈豎非遭極禍, 不知不仁之害躬也.”

[極遠】謂無遠弗屆;非常高遠. 《禮記·樂記》:“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 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 窮高極遠而測深厚.” 漢揚雄《羽獵賦》:“殷殷軫軫、被陵緣岅、窮夐極遠者, 相與列乎高原之上.”《列子·楊朱》:“吞舟之魚, 不遊枝流;鴻鵠高飛, 不集汙池. 何則? 其極遠也.” 楊伯峻集釋引王叔岷曰:“《說苑·政理篇》、《金樓子·立言下篇》‘其’下幷有‘志’字, 當從之.”

[極勢】使勢力喪盡. 《晉書·索綝傳》:“帝王之師, 以義行也. 孤將軍十五年, 未嘗以譎詭敗人, 必窮兵極勢, 然後取之.”

[極當】十分恰當. 淸王士禛《漁洋詩話》卷上:“弇州《藝苑巵言》, 品騭極當, 獨嫌其黨同類, 稍乖公允耳.”

[極照】《易·離》:“明兩作, 《離》, 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本謂《離》卦兩離繼明, 光照四方. 因離爲火, 爲日, 爲君, 故后以“極照”喩頌帝王聖明如日光普照天下. 南朝梁簡文帝《<昭明太子集>序》:“昭明太子, 懸明離之極照, 履得一之休徵, 曰孝與仁, 窮神盡聖.”

[極路】非常遙遠的路. 南朝齊張融《海賦》:“萬里靄靄, 極路天外. 電戰雷奔, 倒地相礚.”

[極罪】謂當死之罪. 

[極微】1.硏求幾微. 漢蔡邕《太尉陳球碑》:“凡墳素遺訓, 聖賢立言, 掬精極微, 無□不究.”2.極其微小. 3.佛敎語. 梵文的意譯, 音譯“阿拏”、“阿菟”、“阿耨”. 指色的最小單位, 爲色的不可再分的原素. 《俱舍論》卷十二:“分析諸色至一極微, 故一極微爲色極少.” 五代齊己《山中春懷》詩:“心魂役役不曾歸, 萬象相牽向極微.”4.引申爲最小單位的物質或指化學元素. 章炳麟《無神論》:“鞞世師之說, 建立實性, 名爲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 九者皆有極微. 我、意雖虛, 亦在極微之列, 此所謂惟物論也.” 章炳麟《建立宗敎論》:“若以物言, 亦可執有邊無邊之見. 所以者何? 現有六十四種極微積爲地球, 推而極之以至恒星世界, 此恒星世界極微之量果有邊際乎, 抑無邊際乎?”

[極愛】指至親之人. 漢董仲舒《又言限民名田》:“民財, 內足以養老盡孝, 外足以事上共稅, 下足以畜妻子極愛, 故民說從上.”

[極頌】盡力贊頌. 《明史·張鳳翼傳》:“既抵關, 以八月出閱前屯、寧遠諸城, 上疏極頌承宗經理功.”

[極誅】誅殺. 極, 通“殛”. 《後漢書·皇后紀下·靈帝宋皇后》:“而虛聽讒妬之說, 以致無辜之罪, 身嬰極誅, 禍及家族.”

[極詣】最高的造詣. 淸顧炎武《日知錄·文人摹仿之病》:“近代文章之病, 全在摹倣, 即使逼肖古人, 已非極詣, 況遺其神理而得其皮毛者乎?” 淸姚瑩《與陸次山論文書》:“近代方望溪最善此事, 其言以義法爲主, 雖非文章之極詣, 然塗軌莫正於此.” 淸吳汝綸《答嚴幾道》:“中國用韻之文, 退之爲極詣矣.”

[極意】1.盡意;盡心. 《史記·樂書》:“放棄《詩》《書》, 極意聲色, 祖伊所以懼也.” 唐元稹《<樂府古題>序》:“劉李二子方將極意於斯文, 因爲粗明古今歌詩同異之音焉.” 明唐順之《盛孺人墓志銘》:“孺人既以童而婦, 婉婉自屬於其姑錢孺人, 姑亦極意拊育之如其女.” 淸龔煒《巢林筆談·學畫患太似》:“麓臺先生以畫妙天下, 一時受業者多極意臨摹, 惟恐不似.”2.猶恣意. 三國魏嵇康《家誡》:“臨樂則肆情, 處逸則極意, 故雖繁華熠燿, 無結秀之勳.”《晉書·宣帝記》:“昔趙高極意, 秦是以亡;呂霍早斷, 漢祚永延.”

[極源】遠源.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序》:“夫九流百氏, 爲說不同, 延閣石渠, 架藏繁積, 周流極源, 頗難尋究.”

[極塞】邊塞. 唐羅鄴《長城》詩:“當時無德御乾坤, 廣築徒勞萬古存. 謾役生民防極塞, 不知血刃起中原.”《遼史·地理志五》:“天成縣, 本極塞之地.”

[極福】過分的福氣. 《逸周書·命訓》:“極福則民祿, 民祿則干善, 干善則不行.”

[極際】邊際, 盡頭. 北周庾信《陝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雪山羅漢之論, 鷲嶺菩提之法, 本無極際, 何可勝言!” 梁啓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然究其極際, 則天何以欲其生而惡其死之理, 據《墨子》不能言也.”

[極壽】猶高壽, 長壽. 《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嶷謂上曰:‘古來言願陛下壽偕南山, 或稱萬歲, 此殆近貌言, 如臣所懷, 實願陛下極壽百年亦足矣.’”《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願陛下審賢與善, 極壽蒼旻, 彊德納和, 爲億兆御.”

[極壽無疆】謂永存.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聲名魂魄施於虛, 極壽無疆.”

[極罰】重罰. 《逸周書·命訓》:“極罰則民多詐, 多詐則不忠, 不忠則無報.”《魏書·皇后傳·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宰人昏而進粥, 有蝘蜓在焉, 后舉匕得之. 高祖侍側, 大怒, 將加極罰, 太后笑而釋之.”

[極稱】1.極力稱述或稱贊. 《穀梁傳·文公十三年》:“先君之廟壞, 極稱之, 志不敬也.”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黨奸之尤》:“李贄極稱武后、馮道、丁謂, 以曹操、司馬懿爲聖人.”2.最高的稱號. 唐李虞仲《授崔群右仆射兼太常卿制》:“僕射, 貳令之職也;奉常, 正卿之選也. 假中臺之極稱, 冠列寺之崇秩, 受此兼命, 必資重賢.”

[極貌】盡力刻畫物之形貌.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情必極貌以寫物, 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

[極竭】猶竭盡. 《漢書·鮑宣傳》:“願賜數刻之間, 極竭毣毣之思, 退入三泉, 死亡所恨.”

[極端】1.事物順著某個發展方向達到的頂點.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十:“自己毫無主見, 往往由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四章:“在她的心靈深處, 未來和過去是兩個相反的互不相容的極端, 但却同時在她心里存在著、混淆著.”2.猶非常;達到頂點的. 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 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 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 郭小川《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詩:“在極端缺乏器材的情況下, 把鞍鋼的主要設備修㚆.”

[極養】盡力奉養. 《後漢書·王符傳》:“今京師貴戚, 郡縣豪家, 生不極養, 死乃崇喪.”

[極精】謂非常精美講究.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廚子》:“曹能始先生飲饌極精, 廚人董桃媚者, 尤善烹調, 先生宴客, 非董侍則不懽.”

[極弊】1.極其衰敗. 明楊守陳《重鋟<誠意伯文集>序》:“惟元奄四海而垂八紀, 極弊大亂, 開闢以來未有也.”2.嚴重的弊病. 梁啓超《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第三章:“蓋孔子深見夫當時貴族政治之極弊, 故救時之策, 以此爲第一義.”

[極榮】非常光榮;最大的榮耀. 《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匹夫而膺辟召, 仕宦而至九卿, 此亦人生之極榮也.”

[極盡】1.終點, 盡頭. 《列子·湯問》:“殷湯問:‘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不知也.’”2.猶使盡, 用盡. 《韓非子·解老》:“所謂事天者, 不極聰明之力, 不盡智識之任. 苟極盡則費神多.”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池苑內縱人關撲遊戲》:“後苑作進小龍船, 雕牙鏤翠, 極盡精巧.”茅盾《子夜》十五:“他的手段不錯, 而且對於李麻子極盡籠絡的能事.”3.謂精通. 元鄭光祖《智勇定齊》第四折:“曉六藝, 遍通書畫;善博弈, 極盡圍棋.”

[極態】謂絕妙的姿態. 漢馬融《廣成頌》:“流覽徧照, 殫變極態, 上下究竟, 山谷蕭條, 原野嵺愀.” 明唐順之《雁訓》:“若夫東海獻朱, 上林呈白, 匪恒理之所窺, 亦云極態而盡飾.”

[極態】發急的神態. 《二刻拍案驚奇》卷九:“鳳生一頭推, 一頭口裏噥道:‘鳳來儀若負此情, 永遠前程, 不吉! 不吉!’素梅見他極態, 又哄他又愛他, 心下已自軟了.”

[極緒】窮究本源. 漢蔡邕《與何進書荐邊讓》:“<邊讓>初覽諸經, 見本知義;尋端極緒, 授者不能答其問, 章句不能邃其意.”

[極網】謂最重的刑罰. 網, 法網. 《陳書·傅縡傳論》:“蕭濟、陸瓊, 俱以才學顯著……傅縡聰警特達, 竝一代之英靈矣. 然縡不能循道進退, 遂寘極網, 悲夫!”

[極摯】所達到的最高程度. 《漢書·敘傳上》:“伏周孔之軌躅, 馳顔閔之極摯, 既繫攣於世敎矣, 何用大道爲自眩曜?”顏師古注引劉德曰:“摯, 至也, 人行之所極至.”

[極樞】指北極星和天樞星. 《漢書·李尋傳》:“《書》云:‘天聰明.’蓋言紫宮極樞, 通位帝紀.”顏師古注引孟康曰:“紫宮, 天之北宮也. 極, 天之北極星也, 樞是其迴轉者也.”《隋書·天文志上》:“抱極樞四星曰四輔. 所以輔佐北極, 而出度授政也.”

[極醉】大醉. 唐韓愈《唐故河東節度觀察使滎陽鄭公神道碑文》:“公與賓客朋遊, 飲酒必極醉, 投壺博弈, 窮日夜, 若樂而不厭者.”

[極慮】竭盡思慮. 《漢書·郊祀志下》:“故聖主盡心極慮以建其制.” 唐白居易《與韓弘詔》:“卿苦心奉國, 極慮撫人, 惠彼一方, 於茲十載.” 宋蘇軾《策略一》:“故嘗深思極慮, 率其意之所欲言者爲二十五篇, 曰‘略’, 曰‘別’, 曰‘斷’.”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任翼聖》:“晩年學《易》, 硏思極慮.”

[極賞】1.過分的賞賜. 《墨子·七患》:“以其極賞以賜無功, 虛其府庫以備車馬、衣裘、奇怪……故民苦於外, 府庫單於內.”《逸周書·命訓》:“極賞則民賈其上, 賈其上則民無讓, 無讓則不順.”2.極力贊賞.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二·記觀杜氏書畫》:“米元章細楷《黃庭內景經》……聞孫退谷侍郞極賞之.”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門閥觀念》:“排律做到四十韻這樣長, 是杜審言開始的……李邕極賞爲‘玉山桂’, 意思就是天下第一.”

[極暴】極端殘暴. 三國魏嵇康《太師箴》:“楚靈極暴, 乾溪潰叛;晉厲殘虐, 欒書作難.” 唐皮日休《鹿門隱書》:“然後世之君, 猶有窮凶以召災, 極暴以示異者矣.”

[極數】1.窮盡其技藝. 《易·繫辭上》:“極數知來之謂占.” 孔穎達疏:“謂窮極蓍策之數, 豫知來事, 占問吉凶, 故云謂之占也.”《後漢書·方術傳序》:“極數知變而不詭俗, 斯深於數術者也.”2.窮盡其道理. 明何景明《龍灣草堂記》:“精思則通, 窮理而極數則神.”3.最大的數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算歷極數, 見路乃明. 《九章》積微, 故以爲術.” 章炳麟《文學說例》:“夫世無衡量籌算, 則人之計數, 固以指爾;以五指爲極數, 而不能以左右相代以定位, 則五以上宜不能知也.”

[極數】謂盡量數說. 明楊愼《曆代名臣奏議》:“宋寧宗時, 武學生華嶽, 池州人, 上疏極數韓侂胄之惡.”

[極盤】盡情遊樂. 《文選·班固<東都賦>》:“樂不極盤, 殺不盡物.” 李善注:“鄭玄《禮記》注曰:‘極, 盡也.’《爾雅》曰:‘盤, 樂也.’”

[極論】透徹地論述;竭力論述;暢談. 漢王充《論衡·須頌》:“《恢國》之篇, 極論漢德非常, 實然乃在百代之上.” 宋蘇軾《司馬溫公神道碑》:“西戎部將嵬名山欲以橫山之衆降, 公極論其不可納, 後必爲邊患, 已而果然.” 明陳霆《兩山墨談》卷五:“東萊呂成公退居金華, 陳同甫間往視之, 極論至夜分.” 淸王士禛《帶經堂詩話·懸解·徽喩》:“一日秋雨中, 茂京攜畫見過, 因極論畫理, 其義皆與詩文相通.”

[極談】猶詳談;縱談. 《宋史·張昭傳》:“後至贊皇, 遇程生者, 專史學, 以爲專究經旨, 不通今古, 率多拘滯, 繁而寡要;若極談王霸, 經緯治亂, 非史不可.” 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上:“初夜, 月出東嶺, 松桂如蒙霜雪, 與諸人憑欄極談, 至夜分散.” 明袁宏道《遊德山記》:“別後暑氣大作, 遂坐山中與諸衲極談, 慶快無暑.”

[極廟】1.秦宮名.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七年, 始皇巡隴西、北地, 出雞頭山, 過回中. 焉作信宮渭南, 已更命信宮爲極廟, 象天極.” 司馬貞索隱:“爲宮廟象天極, 故曰極廟.”2.規格最高的寢廟. 指七廟.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下詔, 增始皇寢廟犧牲及山川百祀之禮. 令群臣議尊始皇廟. 群臣皆頓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廟, 諸侯五, 大夫三, 雖萬世不軼毀. 今始皇爲極廟, 四海之內皆獻貢職, 增犧牲, 禮咸備, 毋以加.’” 參見“七廟”.

[極憤】極大的憤慨. 唐柳宗元《閔生賦》:“重華幽而野死兮, 世莫得其僞眞. 屈子之悁微兮, 抗危辭以赴淵. 古固有此極憤兮, 矧吾生之藐艱.”

[極寫】盡力描寫.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四:“硏南《八聲甘州·久客揚州追思湖上淸遊之樂悽然有作》……極寫淸遊之樂, 便覺揚州俗塵可厭.”

[極選】選出的最優者;最佳的選擇. 三國魏曹丕《與孫權書》:“此二馬, 朕之常所自乘, 甚調良善走, 數萬匹之極選者, 乘之眞可樂也.” 宋歐陽修《除文彦博易鎮判大名府制》:“朕惟將相之崇資, 是爲文武之極選.”《宋史·職官志二》:“紹興五年……用趙鼎言, 以左史范沖充翊善, 右史朱震充贊讀, 時稱極選.”

[極樂】1.盡情娛樂. 漢枚乘《梁王兔園賦》:“遊觀西園, 從容安步. 鬭鷄走兔, 俯仰釣射. 煎熬炰炙, 極樂到暮.” 晉成公綏《嘯賦》:“揔八音之至和, 固極樂而無荒.”2.非常快樂. 漢班固《西都賦》:“方舟幷騖, 俛仰極樂.” 明袁宏道《致王瀛橋》:“病是苦事;以病去官, 是極樂事.”冰心《寄小讀者》十二:“我死心塌地的肯定了我們居住的世界是極樂的.”3.指極樂世界. 唐李紳《題法華寺》詩:“極樂知無礙, 分明應有緣, 還將意功德, 留偈法王前.” 明袁宏道《西方合論·第一刹土門》:“次同居淨土者, 如極樂中有衆生, 妙喜國中有鐵圍、男女之類.”4.借指佛經. 明袁宏道《夷陵羅子華墓石銘》:“暮年皈心蓮邦, 課誦至忘寢食. 既病不服藥, 唯誦極樂如常.”

[極樂土】指極樂世界. 唐白居易《蘇州重玄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應念順願, 願生極樂土, 莫疾於《阿彌陀經》, 凡一千八百言.”

[極樂天】指極樂世界. 康有爲《大同書》庚部第八章:“故太平世之工人, 皆極樂天中之仙人也.”

[極樂世界】佛經中指阿彌陀佛所居住的國土, 俗稱西天. 佛敎徒認爲居住在這里, 就可獲得一切歡樂, 擺脫人間一切苦惱. 《阿彌陀經》:“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國衆生, 無有衆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極樂世界淸淨土, 無諸惡道及罪苦.” 元李翀《日聞錄》:“佛書言十萬億國之西有極樂世界, 猶道之言海上有三神山也.”亦泛指幸福美好的境界. 淸兪蛟《潮嘉風月記·麗景》:“維時拂枕高臥, 萬念俱無, 但覺夢境迷離, 神魂駘宕, 眞極樂世界也.” 葉聖陶《倪煥之》十一:“現在脚踏著的這塊土將是學生們的--豈僅學生們的, 也是敎師、校役的--勞動, 硏究, 遊息, 享樂的地方, 換一句說, 簡直是極樂世界.”

[極樂國】指極樂世界. 柔石《二月》十七:“這位可愛的小妹妹含淚問我:‘弟弟到那里去呢?’我答:‘到極樂國去了.’”

[極樂園林】稱佛敎勝地. 葉玉森《印度故宮詞》:“法宮高拱圍珠翠, 極樂園林騰瑞氣.”

[極樂鳥】鳥名. 羽毛美麗, 雄的翼下兩側有很長的絨毛, 尾部中央有一對長羽. 邊叫邊飛舞, 聲音動聽. 產於伊里安島一帶. 爲世界著名的觀賞鳥. 也叫風鳥.

[極薦】極力荐舉.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八:“孔循不欲以河朔人入相, 極薦崔協, 而任圜力爭之.”

[極頭】最高品第;第一等. 宋陳鵠《西塘集耆舊續聞》卷二:“作文不可強爲, 要須遇事乃作, 須是發於既溢之餘, 流於已足之後, 方是極頭.” 明徐渭《翠鄕夢》第一出:“那個絶頂天僊, 也不是極頭地位.”

[極頭麻化】方言. 謂干著急沒辦法. 《醒世姻緣傳》第八九回:“<素姐>把個杜其思駡的極頭麻化的, 出來合他分解, 被素姐不由分說……臉上巴掌就如雨點般下.”

[極醜】1.謂激揚過分. 《逸周書·命訓》:“極醜則民叛, 民叛則傷人, 傷人則不義.” 朱右曾校釋:“揚淸激濁固君子之事, 然絶之已甚, 必將激而爲非, 以中傷善類.”2.非常丑陋. 漢劉向《列女傳·齊鍾離春》:“鍾離春者, 齊無鹽邑之女, 齊宣王之正后也. 其爲人也, 極醜無雙.” 漢劉向《新序·雜事二》:“齊有婦人, 極醜無雙, 號曰無鹽女.”

[極駡】痛罵, 大罵.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與裴景聲志好不同. 景聲惡欲取之, 卒不能回. 乃故詣王, 肆言極駡, 要王答己, 欲以分謗.”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五:“復恭爲韓建挫辱, 極駡爲奴, 以短褐蒙之, 斃於枯木.”

[極戰】苦戰. 《荀子·富國》:“將辟田野, 實倉廩, 便備用, 上下一心, 三軍同力, 與之遠舉極戰, 則不可.” 楊倞注:“極戰, 苦戰也.”

[極膳】謂以美食供養. 《東觀漢記·孔奮傳》:“奮在姑臧四年, 財物不增, 惟老母極膳, 妻子但菜食.”

[極諫】盡力規勸. 古多用於臣下對君主.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桓公問置吏於管仲. 管仲曰:‘……犯顔極諫, 臣不如東郭牙, 請立以爲諫臣.’” 漢劉向《說苑·善說》:“夫大臣重祿而不極諫, 近臣畏罪而不敢言.” 唐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明王不惡切直之言以納忠, 烈士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諫.”《淸史稿·高宗紀一》:“戊辰, 策試貢士, 詔能深悉時政直言極諫者聽.”

[極親】至親之人.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王申大驚異, 妻尤愛之, 乃戲曰:‘妹既無極親, 能爲我家作新婦子乎?’女笑曰:‘身既無託, 願執粗井竈.’”

[極辨】1.分辨得很淸楚;明辨. 宋葉適《同安縣學朱先生祠堂記》:“余每見朱公極辨於毫釐之微, 尤激切而殷勤, 未嘗不爲之歎息也.” 淸熙祚《<日聞錄>跋》:“末篇極辨佛氏之欺誕, 博而能精, 尤足徵學識.”2.非常明察. 明張居正《乞鑑別忠邪以定國是疏》:“方今天下, 當五陽之會, 處極辨之朝.”

[極點】程度上不能再超過的界限.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六回:“夏作人此時心虛已經到了極點, 一看見了, 嚇得魂不附體, 汗如雨下.”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一碗素炒豌豆苗, 一碗筍炒咸菜, 再一碗黃花魚, 這菜簡單到極點.” 楊朔《滇池邊上的報春花》:“那人追求生活不能圓滿, 又去追求藝術, 誰知又不圓滿, 傷心到了極點.”

[極燭】遍照. 《呂氏春秋·勿躬》:“聖王之德, 融乎若日之始出, 極燭六合, 而無所窮屈.” 陳奇猷校釋:“謂若月始出之融和, 徧照六合而無所窮屈.”

[極邊】非常遙遠的邊境. 唐劉言史《賦蕃子牧馬》詩:“磧淨山高見極邊, 孤峰引上一條煙.” 五代王仁裕《從蜀後主幸秦川上梓潼山》詩:“盛德安疲俗, 仁風扇極邊.” 宋葉適《安集兩淮申省狀》:“且當於邊淮先募弓弩手, 耕極邊三十里之地.” 魯迅《而已集·文藝和革命》:“外國是革命軍興以前, 就有被迫出國的盧梭, 流放極邊的珂羅連珂.”

[極顛】極點, 頂端.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知精神現象實人類生活之極顛, 非發揮其輝光, 於人生爲無當.”

[極麗】1.窮盡美好之景物. 漢揚雄《羽獵賦》:“遊觀侈靡, 窮妙極麗.”2.非常美麗. 漢傅毅《舞賦》:“姣服極麗, 姁婾致態.” 唐牛僧孺《玄怪錄·崔書生》:“至期, 女及姉皆利, 其姉亦儀質極麗.”

[極願盡歡】謂遂願而極盡歡樂之情. 晉孫綽《表哀》詩:“感昔有恃, 望晨遲顔. 婉孌懷袖, 極願盡歡. 奈何慈妣, 歸體幽埏.”

[極懽】同“極歡”. 

漢王粲《公宴詩》:“今日不極懽, 含情欲待誰?”一本作“極歡”.

[極歡】極盡歡樂之情. 《詩·唐風·有杕之杜》“中心好之, 曷飲食之” 漢鄭玄箋:“言中心誠好之, 何但飲食之, 當盡禮極歡以待之.” 唐沈既濟《任氏傳》:“任氏更粧而出, 酣飲極歡.”

[極權】謂統治者依靠暴力行使統治權力, 人民毫無自由. 周恩來《民族至上與國家至上》:“一切帝國主義的國家, 都是資產階級統治的機關, 而法西斯的國家, 或因爲戰爭而亦極權化了的國家, 更是極少數大資產階級統治的機關.” 顧笑言《你在想什么》:“集中的意思我理解不是極權.”

[極覽】謂遠賞之景. 南朝宋范曄《樂遊應詔詩》:“遵渚攀蒙密, 隨山上嶇嶔. 睇目有極覽, 遊情無近尋.”

[極聽】非常注意地聽. 《藝文類聚》卷十三引晉王珣《孝武帝哀策文》:“帷幙空張, 肴俎虛薦. 極聽無聞, 詳視罔見.”

[極變】謂極盡變化之能事. 《管子·心術下》:“慕選者, 所以等事也. 極變者, 所以應物也.” 尹知章注:“物窮則變. 變而通之, 我之所由, 令極於變通之理應物者也.” 晉郭璞《注<山海經>敘》:“是故聖皇原化以極變, 象物以應怪, 鑑無滯賾, 曲盡幽情, 神焉廋哉?”

[極觀】1.最雄偉奇特的景象. 漢揚雄《長楊賦》:“羅千乘於林莽, 列萬騎於山隅……此天下之窮覽極觀也.” 宋蘇洵《仲兄字文甫說》:“跳者如鷺, 躍者如鯉, 殊狀異態, 而風水之極觀備矣.”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勒成一代弘文之典, 俾百世後, 知皇朝儲蓄之富, 冠古絶今, 實宇宙之極觀、生人之殊際也.” 淸龔煒《巢林筆談·賽會奇觀》:“吳俗信巫祝, 崇鬼神. 每當報賽之期……莫不窮侈而極觀.”2.盡情而觀. 三國魏嵇康《難宅無吉凶攝生論》:“今執避穀之術, 謂養生已備, 至理已盡;馳心極觀, 齊此而還, 意所不及, 皆謂無之.”

[極艷】非常美豔. 唐盧□《逸史·盧李二姓》:“須臾紅燭引一女子至, 容色極艷, 新聲甚嘉.”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粵歌》:“粵俗好歌……詞必極艷, 情必極至.”《花月痕》第十四回:“癡珠從那月光燈影瞧著秋痕, 眞是一枝初放的蘭花, 葳蕤窈窕, 極淸中露出極艷來.”

[極讙】同“極歡”. 

明袁宏道《壽洪太母七十序》:“於是太母色喜, 命諸孫子給賓從飲, 飲極讙, 酒行無算而退.”

[極驩】同“極歡”. 

《史記·高祖本紀》:“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 道舊故爲笑樂.”《漢書·田蚡傳》:“蚡卒飲至夜, 極驩而去.”


*楔①[xiēㄒㄧㄝ]

[《廣韻》先結切, 入屑, 心. ]

[《廣韻》古黠切, 入黠, 見. ]

1.櫻桃. 《爾雅·釋木》:“楔, 荊桃.” 郭璞注:“今櫻桃.”2.門兩邊的木柱. 《爾雅·釋宮》:“棖謂之楔.” 郭璞注:“門兩旁木.” 唐韓愈《進學解》:“欂櫨侏儒, 椳闑扂楔, 各得其宜.”3.楔子. 一端平厚一端扁銳的竹, 木片, 多用以插入榫縫或空隙中, 起固定或堵塞作用. 《淮南子·主術訓》:“大者以爲舟航柱梁, 小者以爲楫楔.”《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眞君曰:‘後此洞必有蛟螭出入, 吾當鎮之.’遂取大杉木一根, 書符其上以爲楔, 至今其楔不朽.”4.指楔形物.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有宦家子婦, 素無勃谿狀, 突狂電穿牖, 如火光激射, 雷楔貫心而入, 洞左脇而出.”5.把楔形物插入或捶打到物體里面.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我們的平射炮》:“如果做一個橄欖形的鋼柱, 在鋼柱圓周刻上凸凹斜線, 把這鋼柱硬楔入炮筒, 也許就能擠出和鋼柱上螺旋形一樣的來㚆線.” 參見“楔齒”. 6.猶安插. 梁啓超《同意權與解散權》:“法國兩院, 有顯著之異點, 故以上院楔乎政府與下院之間而收調節之效.” 徐遲《歸來》:“周恩來和董必武同志的兩間臥室之旁, 特務占了五個房間. 當年的斗爭是多末激烈, 敵人已楔入到這座房子里來了.”7.投;發射. 劉白羽《早晨六點鍾》:“我們嘩地站起來, 吭、吭、吭, 楔了一排子手榴彈.” 胡山《英雄的陣地》:“呆不了十分鍾, 敵人又該楔炮啦!”

[楔子】1.一端平厚、一端扁銳的竹木片. 多用於插入榫縫或空隙中, 起固定或堵塞作用. 《水滸傳》第五五回:“水底下早鑽起三四百水軍, 盡把船尾楔子拔了, 水都滾入船裏來.”2.比喩插進去的人或事物. 唐平鑄《轉戰江淮河漢》:“<我軍>把第一個楔子塞進了敵人防守的南岸.”《收穫》1981年第1期:“他搶在鄭義桐前面插了一楔子:‘這是大事, 要請示地委同意才能執行!’”3.戲曲、小說的引子. 一般在篇首, 用以點明、補充正文. 元雜劇也有在本與本或折與折間使用的.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格局》:“元詞開場, 止有冒頭數語, 謂之‘正名’, 又曰‘楔子’.”《儒林外史》第一回:“究竟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 所以表白一番. 這不過是個楔子, 下面還有正文.”

[楔木炮】一種土炮. 《解放日報》1943.7.8:“在黨政軍民的認眞協助之下, 他們都已用步槍、手榴彈、火槍、手槍、甚至土槍、楔木炮、獨角牛等等新舊武器, 把自己武裝起來.”

[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因筆畫呈楔狀, 頗像釘頭或箭頭, 故稱. 是西部亞洲的古代文字.約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由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美爾人所創造. 后來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這種文字記錄自己的語言.

[楔形攻勢】軍事術語. 是向敵方實行中央突破時所采取的攻擊形式. 即以強大的兵力兵器構成楔子般的隊形, 向敵方薄弱之處突擊, 穿破敵人陣地.

[楔進】插進. 蕭軍《五月的礦山》第八章:“死底閃光, 像一道燐色的閃電似的楔進他的意念里來.”

[楔齒】古時人初死, 用柶撐其齒使不閉合, 以便於飯含. 柶, 禮器. 《儀禮·士喪禮》:“楔齒用角柶.” 鄭玄注:“爲將含, 恐其口閉急也.”《禮記·檀弓上》:“復, 楔齒, 綴足, 飯.” 孔穎達疏:“復, 招魂也. 楔, 柱也. 招魂之後用角柶柱亡人之齒令開, 使含時不閉也.”

[楔襚】泛指殯殮. 明楊愼《祭毛以正文》:“囊無餘資, 以充楔襚;家無薄田, 以供時祭.”


*楱①[còuㄘㄡˋ]

[《廣韻》倉奏切, 去候, 淸. ]

果名. 橘類的一種.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黃甘橙楱.” 李善注引張揖曰:“楱, 小橘也, 出武陵.” 晉張協《七命》:“商山之果, 漢臯之楱. 析龍眼之房, 剖椰子之殻. 芳旨萬選, 承意代奏.”

楱②[zòuㄗㄡˋ]

[《廣韻》才奏切, 去候, 從. ]

耙的一種. 


*棳①[zhuōㄓㄨㄛ]

[《集韻》朱劣切, 入薛, 章. ]

1.梁上的短柱. 宋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二·侏儒柱》:“侏儒柱, 其名有六:一曰梲……四曰棳.” 參見“棳儒”. 2.猶綴. 連接. 《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此獄東西數百里, 罪人亂走肩相棳.”

[棳儒】梁上短柱. 《釋名·釋宮室》:“棳檽, 梁上短柱也. 棳儒猶侏儒短, 故以名之也.”


*椔①[zīㄗ]

義未詳. 

[椔翦】猶翦除. 《新唐書·酷吏傳序》:“武后乘高中懦庸, 盜攘天權, 畏下異己, 欲脅制群臣, 椔翦宗支, 故縱使上飛變, 構大獄.”

[椔翳】枯死的草木. 唐韓愈《燕喜亭記》:“輦糞壤, 燔椔翳.” 朱熹考異:“《詩》:‘其椔其翳.’注曰:‘木立死曰椔, 自斃曰翳.’”按, 椔, 今本《詩·大雅·皇矣》作“菑”.


*椿①[chūnㄔㄨㄣ]

[《廣韻》丑倫切, 平諄, 徹. ]

亦作“櫄”. 

1.椿樹. 通稱香椿. 《太平御覽》卷九六一引《左傳·襄公十八年》:“孟莊子斬其椿以爲公琴.”按, 今本《左傳》作“橁”. 《後漢書·馬融傳》:“椿、梧、栝、柏、櫃、柳、楓、楊, 豊彤對蔚, 崟頟槮爽.” 唐寒山《詩》之九六:“有人把椿樹, 喚作白栴檀.”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椿樗》:“香者名椿, 《集韻》作櫄, 《夏書》作杶, 《左傳》作橁.” 淸陳淏子《花鏡·椿》:“椿, 俗名香椿. 樹高聳而枝葉疏……其嫩葉初放時, 土人摘以佐庖點茶, 香美絶倫.”2.《莊子·逍遙遊》:“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歳爲春, 八千歳爲秋.”因其高齡, 后用以喩長壽;亦用以指父親. 參見“椿壽”、“椿庭”.

[椿皮】香椿的樹皮. 中醫用以入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椿樗》:“椿皮色赤而香, 樗皮色白而臭……凡血分受病不足者, 宜用椿皮;氣分受病有鬱者, 宜用樗皮, 此心得之微也.”

[椿年】大椿的年齡. 《莊子·逍遙遊》中謂, 上古有大椿木, 以八千歲爲一春, 八千歲爲一秋. 后世因以“椿年”爲祝人長壽之詞. 唐錢起《柏崖老人命予賦詩》:“帝力言何有, 椿年喜漸長.” 唐牟融《贈浙西李相公》詩:“月裏昔曾分兔藥, 人間今喜得椿年.” 宋蘇軾《內和御侍已下賀皇太后冬至詞語》詩:“願先柏酒以稱觴, 更指椿年而獻壽.”

[椿芽】香椿的嫩芽, 甘美可食. 金元好問《遊天壇雜詩》之四:“溪童相對采椿芽, 指似陽坡說種瓜.”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椿樗》<集解>引孟詵曰:“椿芽多食動風, 熏十二經脈、五臟六腑, 令人神昏血氣微.”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時品》:“香椿芽拌麵筋, 嫰柳葉拌豆腐, 乃寒食之佳品.”

[椿囷】見“椿菌”. 

[椿舍】椿庭. 淸陳昌沂《<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瞥眼曇花影, 虛承廿載歡……茫茫椿舍意, 談緒亦悲端.”

[椿庭】《莊子·逍遙遊》謂上古有大椿長壽, 《論語·季氏》篇記孔鯉趨庭接受父訓, 后因以“椿庭”爲父親的代稱. 明沈鯨《雙珠記·棄官尋父》:“挾孤囊踽踽遠征, 敢辭他冷月酸風, 知何時得拜椿庭.” 明徐㚆祚《投梭記·出關》:“嗟我遭際直恁顛, 自幼失堂萱, 椿庭又先翦.” 淸阮大鋮《燕子箋·雙逅》:“快請小姐出來, 酈老爺在此. [旦上]蓮步忙移出, 椿庭在此間.”

[椿庭萱室】指父母. 元本高明《琵琶記·伯喈夫婦上路回鄕》:“女蘿松柏望相依, 況景入桑楡. 他椿庭萱室齊傾棄, 怎不想家山桃李?” 參見“椿萱”.

[椿庭萱草堂】指父母. 元本高明《琵琶記·伯喈五娘相會》:“書, 我只爲你其中自有黃金屋, 却敎我撇却椿庭萱草堂. 還思想, 休休, 畢竟是文章誤我, 我誤爹娘.” 參見“椿萱”.

[椿津】指父親的敎誨. 明李東陽《再哭體齋疊<見慰哭子>韻》:“一門和氣椿津共, 四海交情管鮑親.”

[椿桂】椿、桂皆長壽之木, 詩文中多用作頌人長壽之詞. 前蜀杜光庭《中元眾修金籙齋詞》:“儲皇享椿桂之年, 常扶大業;妃后潔蘋蘩之德, 共翼宸居.”

[椿菌】大椿與朝菌. 二者生命長短殊異. 語出《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歲爲春, 八千歲爲秋.” 南朝梁何遜《七召·神仙》:“捕影之言莫測, 繫風之論難盡, 未嘗留意於死生, 豈復稍論於椿菌.” 唐盧照隣《<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 則有幽憂之疾, 椿菌之性, 何其遼哉!”菌, 一本作“囷”. 唐崔元略《贈毛仙翁》詩:“莫將凡聖比雲泥, 椿菌之年本不齊.”

[椿堂】椿庭. 明朱有燉《香囊怨》第二折:“念吾之風流雲散, 畏嚴訓於椿堂;思爾之月約星期, 被防閑於萱室.”

[椿象】昆蟲綱半翅目昆蟲的通稱. 體扁平. 口器長喙狀, 適於刺吸. 有臭腺, 遇敵時即放出臭氣, 故有“放屁蟲”之稱. 吸植物莖和果實的汁. 種類很多, 多數是害蟲.

[椿期】大椿的生命期限. 借指很長的期限. 《雲笈七籤》卷九八:“尋宗須臾頃, 萬齡乃一朝. 椿期會足衰, 刼往豈足遼.” 參見“椿”.

[椿萱】《莊子·逍遙遊》謂大椿長壽, 后世因以椿稱父. 《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 言樹之背.”諼草, 萱草. 后世因以萱稱母. 椿、萱連用, 代稱父母. 唐牟融《送徐浩》詩:“知君此去情偏切, 堂上椿萱雪滿頭.”《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萬里十六歲時, 椿萱俱喪.” 淸程趾祥《此中人語·陳璋》:“望兄速邀媒妁, 轉懇椿萱, 毋使好事多磨也.”

[椿萱幷茂】喩父母健在. 明程登吉等《幼學瓊林·祖孫父子》:“父母俱存, 謂之椿萱幷茂;子孫發達, 謂之蘭桂騰芳.”

[椿歲】大椿的年歲. 比喩長壽. 唐孟郊《井上枸杞架》詩:“花盃承此飲, 椿歲小無窮.” 參見“椿年”.

[椿壽】大椿的壽命. 比喩長壽, 高齡. 晉庾闡《采藥詩》:“椿壽自有極, 槿花何用疑.” 唐杜甫《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但求椿壽永, 莫慮杞天崩.” 參見“椿年”.

[椿槿】大椿與木槿花. 大椿長壽, 木槿花朝開暮落. 兩者生命長短殊異. 宋黃庭堅《次韻子實題少章寄寂齋》:“小大窮鵬鷃, 短長見椿槿.”

[椿齡】祝人長壽之詞. 唐吳筠《步虛詞》之七:“緜緜慶不極, 誰謂椿齡多.” 宋范仲淹《老人星賦》:“君著明德, 天陳瑞星, 會茲鼎盛, 薦乃椿齡.” 宋司馬光《慶文公八十會口號》序:“親邀相車, 就宴甲第, 跪斟芳醑, 仰祝椿齡.” 參見“椿年”.

[椿靈】《莊子·逍遙遊》:“楚之南有冥靈者, 以五百歲爲春, 五百歲爲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歲爲春, 八千歲爲秋.”成玄英疏:“冥靈、大椿, 幷木名也.” 后因以“椿靈”稱人長壽. 明張居正《答上師徐存齋幷附與諸公書》之二八:“仰惟椿靈之算, 始七十有八. 聞侍御者言, 聰明步履, 視昔益健, 新壯少年不及也.”


*楳①[méiㄇㄟˊ]

同“梅”. 


*椹①[shènㄕㄣˋ]

[《集韻》食荏切, 上寢, 船. ]

1.桑樹的果實. 《詩·衛風·氓》“於嗟鳩兮, 無食桑葚” 唐陸德明釋文:“葚, 本又作椹, 音甚, 桑實也.” 唐柳宗元《聞黃鸝》詩:“閉聲迴翅歸務速, 西林紫椹行當熟.” 宋陸遊《閑詠園中草木》:“槃箸索然君勿笑, 桑間紫椹正纍纍.” 明徐光啓《農政全書》卷三二:“桑種甚多, 不可徧舉……荊桑多椹, 魯桑少椹.”2.菌名. 晉張華《博物志》卷三:“江南諸山郡中, 大樹斷倒者, 經春夏生菌, 謂之椹, 食之有味, 而忽毒殺.” 北周庾信《對雨》詩:“濕楊生細椹, 爛草變初螢.”3.通“戡”. 刺. 《燕丹子》卷下:“圖窮而匕首出, 軻左手把秦王袖, 右手椹其胸, 數之曰:‘足下負燕日久.’” 淸孫星衍《〈燕丹子〉敘》:“‘右手椹其胸’, 蓋借椹爲戡. 《說文》:‘戡, 刺也.’”

椹②[zhēnㄓㄣ]

[《廣韻》知林切, 平侵, 知. ]

亦作“枮”. 

砧, 墊板. 《爾雅·釋宮》:“椹, 謂之榩.” 郭璞注:“斫木櫍也.” 邢昺疏:“椹者, 斫木所用以藉者之木名也. 一名榩.” 參見“椹板”、“椹質”.

[椹板】切菜用的木板. 章炳麟《新方言·釋器》:“今人謂切肉所藉木質爲椹板.”

[椹斧】砧和斧. 古代殺人之具. 宋王禹偁《懷賢詩·王樞密》:“馬前拜侯伯, 堦下列椹斧. 叱吒氣生風, 將校汗如雨.”

[椹質】1.箭靶. 《周禮·夏官·司弓矢》:“王弓弧弓, 以授射甲革椹質者.” 鄭玄注:“質, 正也. 樹椹以爲正.”2.砧. 《詩·大雅·公劉》“取厲取鍛” 唐孔穎達疏:“質, 椹也, 言鍛金之時須山石爲椹質, 故取之也.”3.指腰斬人時所用的墊板. 《戰國策·秦策三》:“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 要不足以待斧鉞, 豈敢以疑事嘗試於王乎?” 宋王禹偁《杜伏威傳贊序》:“亂者殆乎百人, 皆暴用強兵, 力抗天道, 卒至斷首領, 膏椹質.”


*楪①[diéㄉㄧㄝˊ]

[《集韻》達協切, 入帖, 定. ]

器皿名. 底平淺, 比盤子小. 多用於盛食物. 后多作“碟”.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詩之三:“三盃藍尾酒, 一楪膠牙餳.”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十:“《南楚新聞》亦云:‘一楪氈根數十皴, 盤中猶自有紅鱗.’”《金史·禮志八》:“止造茶食等物, 以大小楪排設.”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幾上設色小楪, 縱橫狼藉, 畫筆亦濡染幾徧.”

楪②[yèㄧㄝˋ]

[《廣韻》與涉切, 入葉, 以. ]

古地名用字.漢代有楪楡縣. 見《史記·西南夷列傳》.


*榙①[dáㄉㄚˊ]

[《廣韻》侯閤切, 入合, 匣. ]

[《集韻》德合切, 入合, 端. ]

果木名用字.


*楠①[nánㄋㄢˊ]

[《廣韻》那含切, 平覃, 泥. ]

亦作“枏”. 亦作“柟”.

常綠大喬木. 葉橢圓形或長披針形, 革質, 下面有毛. 花小, 綠色. 結漿果, 藍黑色. 木材堅密芳香, 爲貴重的建筑材料, 也可供造船用. 產於云南、四川、貴州、湖南等地. 《屍子》卷上:“荊有長松文梓, 楩楠豫章.”

[楠木】1.楠樹.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楠》:“楠木生南方, 而黔蜀諸山尤多……巨者數十圍, 氣甚芬芳, 爲梁棟、器物皆佳. 蓋良材也.”《淸朝野史大觀·淸代述異二·楠木棺》:“楚粵間有楠木, 生深山窮谷, 不知其歲也.”2.指楠樹的木材. 《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就是這隻船本, 也値幾百金, 渾身是香楠木打造的.”《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匡超人舉眼看見中間御書匾額‘中朝柱石’四個字, 兩邊楠木椅子.”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窗前有楠木書案, 紫檀凳子.”

[楠竹】即毛竹. 周立波《山鄕巨變》上一:“鄧秀梅的目光落在路旁的三根楠竹上.” 郭小川《楠竹歌》:“長江南岸的林區中, 楠竹滿山綠.” 韋君宜《憶郭小川寫詩》:“他就是走著這樣的路, 去緊隣的花紋公社看楠竹的.”

[楠榴】亦作“楠瘤”. 

楠木的癭瘤. 俗稱楠木疙瘩. 《文選·左思<吳都賦>》:“楠榴之木, 相思之樹.” 劉逵注:“南榴, 木之盤結者, 其盤節文尤好, 可以作器.” 宋梅堯臣《和王仲儀詠癭二十韻》:“在木曰楠榴, 刳之可爲皿.” 宋孔平仲《續世說·雅量》:“齊蕭鏗左右誤排楠瘤屛風, 倒壓其背, 顔色不異, 言談無輟.”

[楠瘤】見“楠榴”. 


*楂①[cháㄔㄚˊ]

[《廣韻》鉏加切, 平麻, 崇. ]

1.木筏. 南朝梁何遜《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詩:“迴楂急礙浪, 群飛爭戲廣.” 宋錢易《洞微志》:“市西便是神仙窟, 何必乘楂汎五湖.” 淸納蘭性德《眼兒媚》詞:“重見星娥碧海楂, 忍笑却盤鴉.”2.樹木砍伐后殘留的根株. 前蜀貫休《山居詩》之十四:“葛苞玉粉生香壠, 菌簇銀釘滿淨楂.”《農桑輯要·栽桑·接廢樹》:“掘土見根……將周圍根楂, 細鋸子截成砧盤, 每一砧盤, 或劈接, 或插接二三接頭.”3.指農作物收割后遺留的根莖.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六段:“地里雪化了, 露出舊年的陳莊稼楂.”4.樹的杈枝. 《太平廣記》卷四四一引唐戴孚《廣異記·安南獵者》:“尋至一所, 植木如隴. 大象以鼻揭楂, 群象皆揭, 日旰而盡. 中有象牙數萬枚.” 淸汪憲《瑤花慢》詞:“卿能過我, 便畫入圖中也得. 待更添、兩樹枯楂, 三十六鷗浮拍.”慢, 一本作“幔”. 5.短而硬的頭發或胡子. 多指剪落的、剪而未盡的或剛長出來的. 6.量詞. 猶遍、次. 呂劇《李二嫂改嫁》:“你還不吃飯, 又等燒二楂火啊!”

楂②[zhāㄓㄚ]

[《音韻闡微》菑鴉切, 平麻]

1.果木名. 《禮記·內則》:“桃、李、梅、杏, 楂、棃、薑、桂.”《管子·地員》:“五沃之土, 若在丘, 在山, 在陵, 在岡……其陰則生之楂、蔾.” 宋蘇軾《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詩:“雲山得伴松檜老, 霜雪自困楂梨麄.”2.木名. 明徐光啓《農政全書》卷三八:“楂木生閩、廣、江右山谷間, 橡栗之屬也. 其樹易成, 材亦堅韌.”3.方言. 煤. 明陸深《燕閑錄》:“石炭, 即煤也. 東北人謂之楂, 南人謂之煤, 山西人謂之石炭.”

[楂枒】錯雜不齊貌. 宋方嶽《雪後梅邊》詩之三:“半身蒼蘚雪楂枒, 直到頂頭纔數花.”一本作“槎枒”.

[楂兒】1.指剛長出來的須發. 《金甁梅詞話》第八七回:“婆子笑嘻嘻道:‘武二哥比舊時保養, 鬍子楂兒也有了, 且是好身量!’”2.指不正當的男女關系. 《金甁梅詞話》第八七回:“伯爵聽了, 點了點頭兒, 說道:‘原來你五娘和你姐夫有楂兒, 看不出人來.’”《金甁梅詞話》第一百回:“不上一年, 韓道國也死了. 王六兒原與韓二舊有楂兒, 就配了小叔, 種田過日.”

[楂楂】象聲詞. 鵲鳴聲. 唐韓愈《雜詩》之二:“鵲鳴聲楂楂, 烏噪聲擭擭.” 宋蘇軾《異鵲》詩:“但恨不能言, 相對空楂楂.” 淸劉大櫆《觀化》:“一物之聲, 聲各聲也……鳥聲之交交也, 鵲聲之楂楂也.”

[楂髻】女子發式的一種. 將頭發盤至額角兩邊, 打成髻, 似“丫”形. 舊時丫環、婢女多用此發式. 《金甁梅詞話》第四十回:“西門慶燈影下睜眼觀看, 却是潘金蓮打著楂髻裝丫頭, 笑的眼沒縫兒.”

[楂糕】山楂榚.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元旦》:“果品則松榛蓮慶, 桃杏瓜仁, 栗棗枝圓, 楂榚耿餠.”


*楚①[chǔㄔㄨˇ]

[《廣韻》創舉切, 上語, 初. ]

[《廣韻》瘡據切, 去御, 初. ]

亦作“椘”. 亦作“檚”.

1.木名. 又名牡荊. 落葉灌木, 或小喬木, 枝干堅勁, 可做杖. 《詩·周南·漢廣》:“翹翹錯薪, 言刈其楚.” 朱熹集傳:“楚, 木名, 荊屬.”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雜說》:“入林失斧, 不能得楚.”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蛇人》:“出門數武, 聞叢薪錯楚中, 窸窣作響.”2.泛指叢莽. 《吳子·論將》:“居軍荒澤, 草楚幽穢.” 晉張協《雜詩》:“溪壑無人跡, 荒楚鬱蕭森.”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詩:“寒城一以眺, 平楚正蒼然.”3.古代的刑杖或督責生徒的小杖. 《禮記·學記》:“入學鼓篋, 孫其業也. 夏楚二物, 收其威也.” 陳澔集說:“夏, 榎也;楚, 荊也. 榎形圓, 楚形方. 以二物爲撲, 以警其怠忽者, 使之收斂威儀也.” 漢陳琳《爲袁紹檄豫州》:“故太尉楊彪, 典歷二司, 享國極位, 操因緣眥睚, 被以非罪, 榜楚參幷, 五毒備至.” 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故王丹威子以檟楚, 朱穆昌言而示絶.”4.拷打.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一》:“夫人之情, 安則樂生, 痛則思死, 捶楚之下, 何求而不得?”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步飛煙》:“縛之大柱, 鞭楚血流.”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三生》:“鬼力楚之, 痛甚而蹶.”5.痛苦. 晉陸機《於承明作與士龍》詩:“俯仰悲林薄, 慷慨含辛楚.” 唐李朝威《柳毅傳》:“婦始楚而謝, 終泣而對曰:‘賤妾不幸, 今日見辱問於長者.’” 淸江昱《摸魚子》詞:“心最楚, 是未習、風波千里沿潮去.”6.酸痛、疼痛. 宋梅堯臣《送張子野知虢州先歸湖州》詩:“君當橘柚時, 摘包帶霜華, 淸甘不楚齒, 若酒傾殘霞.” 元薩都剌《楊妃病齒圖》詩:“君不聞華淸宮, 一齒作楚藏禍凶;又不聞馬嵬坡, 一身濺血未足多.” 淸周亮工《與王隆吉書》:“拈筆如十石弓, 略一涉想, 頭便岑岑作楚.”7.齊整;淸晰. 《詩·小雅·賓之初筵》:“賓之初筵, 左右秩秩. 籩豆有楚, 殽核維旅.” 毛傳:“楚, 列貌.”《文選·嵇康〈琴賦〉》:“更唱迭奏, 聲若自然. 流楚窈窕, 懲躁雪煩.” 李善注:“言流行淸楚窈窕之聲.”8.鮮豔, 華麗. 南朝梁沈約《少年新婚爲之詠》:“腰肢既軟弱, 衣服亦華楚.” 參見“楚楚”. 9.傖俗, 粗俗. 晉陸云《與兄平原書》:“張公語雲云, 兄文故自楚.”《宋書·長沙景王道憐傳》:“道憐素無才能, 言音甚楚, 舉止施爲, 多諸鄙拙.” 唐皎然《冬日天井西峰張煉師所居》詩:“坎坎山上聲, 幽幽林中語. 仙鄕何代隱, 鄕服言亦楚.”10.謂粗糙. 參見“楚鞋”、“楚服”. 11.叢生. 參見“楚木”. 12.古國名. 羋姓. 始祖鬻熊. 西周時立國於荊山一帶, 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 周人稱爲荊蠻. 后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王城). 春秋戰國時國勢強盛, 疆域由湖北、湖南擴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和四川. 爲五霸七雄之一. 戰國末, 漸弱, 屢敗於秦, 遷都陳(今河南淮陽), 又遷壽春(今安徽壽縣). 公元前223年爲秦所滅. 參閱《史記·楚世家》. 13.古國名. 秦楚之際, 自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至漢六年(公元前201年), 八年之間, 先陳勝起兵於蘄, 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 自號楚王;后襄彊、景駒及熊心(即懷王)亦自號楚王;漢元年, 項羽自立爲西楚霸王, 都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 漢六年國除. 參閱《文獻通考·封建六》. 14.古國名. 五代時十國之一. 馬殷開創. 馬殷據今湖南之地, 受後梁封爲楚王, 都長沙, 疆域曾達廣西東部. 后爲南唐所滅. 曆六主、四十五年(公元907--951年). 參閱《新五代史·楚世家》. 15.姓. 春秋晉有楚隆. 見《左傳·哀公二十年》. 宋有楚建中. 見《宋史》本傳.

[楚人一炬】《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 殺秦降王子嬰, 燒秦宮室, 火三月不滅.” 后因以“楚人一炬”槪指此事. 唐杜牧《阿房宮賦》:“戍卒叫, 函谷舉, 楚人一炬, 可憐焦土!” 明陶宗儀《輟耕錄·論秦蜀》:“則是天下之書雖焚, 而博士官猶有存者, 惜乎入關收圖籍而不及此, 竟爲楚人一炬耳.”《冷眼觀》第二一回:“<秦>橫暴達於極點, 卒演成楚人一炬之慘劇.”

[楚人弓】《孔子家語·好生》:“楚王失弓, 楚人得之, 又何求之?” 后“楚人弓” 常用爲典, 多比喩失而㚆得之物, 表示對得失的達觀態度. 淸錢謙益《喜㚆官誥贈內戲效樂天作》詩:“三年偶失楚人弓, 憂喜回旋似塞翁. 我褫緋衣緣底罪, 君還紫誥有何功.” 淸唐孫華《閑居寫懷》詩:“憂喜塞翁馬, 得失楚人弓. 時命苟不諧. 不如安固窮.”亦省作“楚弓”. 《周書·武帝紀下》:“朕垂拱巖廊, 君臨宇縣, 相邠民於海內, 混楚弓於天下, 一物失所, 有若推溝.” 明楊珽《龍膏記·藏春》:“春光漏洩出閨門, 展轉狐疑不定, 怎做得楚弓得失何勞問.” 參見“楚弓楚得”.

[楚人咻】《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 欲其子之齊語也……一齊人傅之, 衆楚人咻之, 雖日撻而求其齊也, 不可得矣.” 趙岐注:“咻之者, 嚾也.”楚人咻, 謂周圍楚音喧嚷. 比喩所處環境不好, 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宋王安石《寓言》詩之二:“不得君子居, 而與小人遊……如無一齊人, 以萬楚人咻, 云復學齊言, 定復不可求.”亦省作“楚咻”. 淸李漁《喬㚆生王再來二姬合傳》:“隨行婢僕皆南人, 衆音嘈嘈, 我方病若楚咻.”

[楚人鉗】據《漢書·楚元王劉交傳》載, 楚元王劉交敬重穆生, 常設醴以待;及其子戊即位, 忘記設醴. 穆生退曰:“可以逝矣! 醴酒不設, 王之意怠, 不去, 楚人將鉗我於市.” 后因以“楚人鉗”比喩殺身之禍. 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之一:“遐追商洛翁, 秦火不能炎. 近慕楚穆生, 竟脫楚人鉗.”亦省作“楚鉗”. 宋陸遊《六月二十五日曉出郊》詩:“今晨偶出得一快, 欣然意若脫楚鉗.”

[楚人騷】指屈原《離騷》所表達的哀怨情境. 屈原爲戰國楚人, 故稱. 宋陳與義《連雨賦書事》詩之二:“老雁猶貪去, 寒蟬遂不號. 相悲更相識, 滿眼楚人騷.”

[楚三戶】《史記·項羽本紀》:“自懷王入秦不反, 楚人憐之至今, 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 后因以“楚三戶”指決心㚆仇報國者. 淸方文《答呂霖生吏部》詩:“漫說楚三戶, 聊爲魯兩生.” 郁達夫《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用嶽武穆韻》詞:“會稽恥, 終當雪;楚三戶, 敎秦滅. 願英靈, 永保金甌無缺.”

[楚三閭】指屈原. 因其曾任楚國三閭大夫, 故稱. 元劉致《殿前歡·道情》曲:“楚三閭葬汨羅, 名猶播.”《全元散曲·喜春來·四節》:“五月五, 誰弔楚三閭?”

[楚才】見“楚材”. 

[楚才晉用】比喩用才不當. 鄒韜奮《不能兩全》引吳曉晨信:“既是天賦他聰敏的資質, 是削足就履般來受這特殊環境的支配, 楚才晉用, 那是不可能的.” 參見“楚材晉用”.

[楚大夫】指屈原. 因其曾爲楚國三閭大夫, 故稱. 唐杜甫《地隅》詩:“喪亂秦公子, 悲涼楚大夫.” 唐羅隱《杜陵秋思》詩:“只聞斥逐張公子, 不覺悲同楚大夫.” 元無名氏《落梅風》曲:“陶元亮, 楚大夫, 醉和醒怎生做一處?”

[楚山】1.山名. 即荊山. 在湖北省西部, 武當山東南, 漢江西岸. 有抱玉岩, 相傳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於此. 《文選·顏延之<北使洛>詩》:“振檝發吳州, 秣馬陵楚山.” 李善注:“韓子曰:‘楚和氏得璞玉於楚山之中.’”2.山名. 即商山. 在陝西省商縣境.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楚水注之, 水源出上洛縣西南楚山. 昔四皓隱於楚山, 即此山也.”3.泛指楚地之山. 唐張說《對酒行巴陵作》詩:“鳥哭楚山外, 猿啼湘水陰.” 宋張孝祥《滿江紅·於湖懷古》詞:“凝望眼, 吳波不動, 楚山叢碧.” 明高啓《送王助敎歸臨川》詩:“夢中燕月冷, 望裏楚山微.”

[楚山巫水】楚地之山, 巫峽之水. 《再生緣》第四四回:“襄王神女虛相望, 正好比, 楚山巫水隔萬重.”

[楚之平】三國魏鼓吹曲名. 就《朱鷺》曲改成. 內容多敘戰陣之事. 《晉書·樂志下》:“漢時有《短簫鐃歌》之樂, 其曲有《朱鷺》、《思悲翁》等曲, 列於鼓吹, 多序戰陣之事. 及魏受命, 改其十二曲, 使繆襲爲詞, 述以功德代漢. 改《朱鷺》爲《楚之平》, 言魏也.”按, 《樂府詩集》卷十八引《古今樂錄》作《初之平》.

[楚弓】見“楚人弓”. 

[楚弓復得】喩失物㚆得. 淸兪樾《春在堂隨筆》卷六:“此圖久已失去, 亂後, 里人於灰燼中得之, 復歸其家……楚弓復得, 頗非偶然.” 參見“楚弓楚得”.

[楚弓楚得】亦作“楚得楚弓”. 

《公孫龍子·跡府》:“龍聞楚王張繁弱之弓, 載忘歸之矢, 以射蛟、兕於雲夢之圃, 而喪其弓. 左右請求之, 王曰:‘止. 楚王遺弓, 楚人得之, 又何求乎?’”《孔子家語·好生》、《孔叢子·公孫龍》、漢劉向《說苑·至公》等亦記有此事. 后因以“楚弓楚得”或“楚得楚弓”比喩雖有所失而利未外溢. 明蘇㚆《金印記·金釵典賣》:“喜楚得楚弓, 免被傍人笑.”如:這件事你雖蒙受不少損失, 但却使老百姓深受其惠, 楚弓楚得, 大家都是中國人, 何必計較太多?

[楚弓遺影】《晉書·樂廣傳》:“嘗有親客, 久闊不復來, 廣問其故, 答曰:‘前在坐, 蒙賜酒, 方欲飲, 見杯中有蛇, 意甚惡之, 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 漆畫作蛇, 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復置酒於前處, 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痾頓愈.” 后因以“楚弓遺影”比喩因某事造成的疑懼心理. 明許自昌《水滸記·感憤》:“楚弓遺影, 楚弓遺影, 慮禍甚關心. 我起身得急了, 把釗文袋遺失在房內, 那金子倒也不打緊, 晁保正與我那封書怎麽洩漏得的!”

[楚子】1.指春秋時楚王. 因楚君始封爲子爵, 故稱. 《左傳·昭公四年》:“楚子問於子産曰:‘晉其許我諸侯乎?’對曰:‘許君.’”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故魏絳諷君於后羿, 楚子訓民於‘在勤’.” 唐張九齡《郢城西北樊妃塚》詩:“楚子初逞志, 樊妃嘗獻箴.”2.指楚人;楚地. 《漢書·高帝紀上》:“羽(項羽)使卒三萬人從漢王, 楚子、諸侯人之慕從者數萬人, 從杜南入蝕中.”顏師古注引文穎曰:“楚子, 猶言楚人也.” 唐皎然《兵後與故人別予西上至今在揚楚》詩:“淮上春草歇, 楚子秋風生.”3.對人的貶稱. 《宋書·黃回傳》:“回拳捷果勁, 勇力兼人, 在江西與諸楚子相結, 屢爲劫盜.”《南史·陳伯之傳》:“<伯之>年十三四, 好著獺皮冠, 帶刺刀, 候隣里稻熟, 輒偸刈之. 嘗爲田主所見, 呵之曰:‘楚子莫動!’” 余嘉錫《釋傖楚》:“蓋南朝以三吳爲京畿, 故自春秋時故吳地以外, 皆謂之楚. 及其用以稱人, 則又有貴賤之分. 凡士大夫之有田舍氣者, 但笑其語音之‘楚’而已. 至於閭里小人, 田夫牧豎, 少年輕剽勇悍者, 皆謂之‘楚子’, 乃甚賤之之詞.”

[楚女眞】指巫山神女. 唐曹松《巫峽》詩:“巫山蒼翠峽通津, 下有仙宮楚女眞. 不逐彩雲歸碧落, 郤爲暮雨撲行人.”

[楚女腰肢】泛稱女子的細腰. 唐杜甫《淸明》詩之一:“胡童結束還難有, 楚女腰肢亦可憐.” 宋歐陽修《減字木蘭花》詞:“香生舞袂, 楚女腰肢天與細;粉汗重勻, 酒後輕寒不著人.” 參見“楚腰”.

[楚王】楚國的君王. 文學作品中多指在陽台夢遇巫山神女的楚懷王或楚襄王. 唐孟浩然《送王七尉松滋得陽台云》詩:“嬋娟流入楚王夢, 倏忽還隨零雨分.” 唐李白《江上吟》:“屈平詞賦懸日月, 楚王臺榭空山邱.” 後蜀閻選《臨江仙》詞:“欲問楚王何處去, 翠屛猶掩金鸞.” 淸侯方域《過江秋詠》之八:“昨夜楚王雲入夢, 多時屈子芰爲裳.”

[楚王山】山名. 原名同孝山. 在今徐州市銅山縣境. 因漢楚元王劉交葬此而得名. 相傳山上有霸王項羽的點將台, 俗又稱霸王山. 宋蘇軾《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詩之一:“斷嶺不遮西望眼, 送君直過楚王山.”參閱《後漢書·郡國志三》“彭城” 劉昭注引《北征記》.

[楚王城】古城名. 又名楚城. 故址在今河南信陽西北. 戰國時楚襄王曾遷都於此, 故名. 宋以后古城堙廢.

[楚王風】戰國楚宋玉《風賦》謂, 楚襄王遊於蘭台之宮, 有風颯然而至, 襄王曰:“快哉此風!” 宋玉曰, 此“淸涼雄風”, “獨大王之風耳”. 后因用“楚王風”指涼風;大風. 唐杜甫《天池》詩之二:“聞道奔雷黑, 初看浴日紅. 飄零神女雨, 斷續楚王風.”

[楚王宮】1.楚王之宮. 在郢都. 唐劉希夷《春女行》:“憶昔楚王宮, 玉樓妝粉紅. 纖腰弄明月, 長袖舞春風.”2.楚王之宮. 在四川省巫山縣西陽台古城內. 相傳襄王所遊之地. 唐皇甫冉《巫山峽》詩:“巫峽見巴東, 迢迢出半空. 雲藏神女館, 雨到楚王宮.” 前蜀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詩:“楚王宮去陽臺近, 莫倚風流滯少年.” 宋陳亮《小重山》詞:“往事已成空, 夢魂飛不到, 楚王宮.”

[楚王神】指巫山神女. 唐岑參《送周子落第遊荊南》詩:“若從巫峽過, 應見楚王神.”

[楚王祠】楚王的祠廟. 唐無可《經貞女祠》詩:“不同巫峽女, 來往楚王祠.” 明楊基《湘中雜言》詩之三:“鄂渚雲歸後, 巴山雨過時, 鵑啼湘女廟, 花落楚王祠.”

[楚王萍】即楚江萍. 淸厲鶚《東城雜記·蘭菊草堂》:“濩落情懷莊子瓠, 浮沈蹤跡楚王萍.” 參見“楚江萍”.

[楚王臺】1.台名. 即陽台. 在四川省巫山縣, 相傳爲楚襄王夢遇神女處. 唐杜甫《奉寄李十五秘書文嶷》詩之一:“暫留魚復浦, 同過楚王臺.”仇兆鼇注引《寰宇記》:“楚宮, 在巫山縣西二百步陽臺古城內, 即襄王所遊之地.” 唐岑參《送江陵泉少府赴任》詩:“城邊宋玉宅, 峽口楚王臺.” 淸高詠《歸舟作》詩:“江上群山擁髻螺, 楚王臺畔榜人歌.”2.台名. 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城內. 曹亞伯《武昌革命眞史·武昌起義》:“城內楚王臺設有軍械局.”亦稱“楚望臺”. 章裕昆《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吳醒漢等整隊赴楚望臺, 補充子彈, 佔領蛇山.”

[楚天】南方楚地的天空. 唐杜甫《暮春》詩:“楚天不斷四時雨, 巫峽常吹萬里風.” 宋柳永《雨霖鈴》詞:“念去去千里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 淸吳偉業《送何省齋》詩:“嶺雁時獨飛, 楚天樹如薺.” 毛澤東《水調歌頭·遊泳》詞:“萬里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楚天雲雨】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寫楚王在陽台夢見巫山神女, 女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 高丘之阻, 旦爲朝雲, 暮爲行雨.” 后因以“楚天雲雨”指巫山神女, 或男女歡情. 唐李商隱《有感》詩:“一自《高唐賦》成後, 楚天雲雨盡堪疑.” 後唐莊宗《陽台夢》詞:“嬌多情脈脈, 羞把同心撚弄. 楚天雲雨却相和, 又入陽臺夢.” 淸王鵬運《沁園春》詞:“歎春江花月, 競傳宮體;楚天雲雨, 枉託微詞.” 淸納蘭常安《眼兒媚·秋閨》詞:“楚天雲雨都成幻, 遺恨到如今. 題紅心事, 分釵密約, 幾度沉吟.”

[楚木】叢生之木. 唐杜牧《曉望》詩:“房屋隨月曉, 楚木向雲秋.” 唐皎然《答黎士曹》詩:“楚木紛如麻, 高松自孤直.” 前蜀貫休《海邊見羅鄴》詩:“楚木寒連寺, 修江碧入雲.”

[楚切】悲切. 《藝文類聚》卷九二引晉傅咸《班鳩賦》:“慨感物而哀鳴, 聲楚切以懷傷.” 南朝梁沈約《與約法師書》:“情期契闊, 非止恒交. 覽物存舊, 彌當楚切痛矣.”

[楚瓦】指春秋時楚國令尹囊瓦. 

[楚水】1.水名. 一名乳水. 即今陝西省商縣西乳河.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楚水注之, 水源出上洛縣西南楚山. 昔四皓隱於楚山, 即此山也. 其水兩源合舍於四皓廟東, 又東逕高車嶺南, 翼帶衆流, 北轉入丹水.”2.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澤. 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橫弧於楚水之蛟, 飛鏃於吳亭之虎.” 唐劉長卿《明月灣尋賀九不遇》詩:“楚水日夜綠, 傍江春草滋.” 宋蘇軾《憶江南寄純如》詩之一:“楚水別來十載, 蜀山望斷千重.” 元趙善慶《寨兒令·泊潭州》曲:“暮靄西收, 楚水東流, 煙草替人愁.”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唐劉禹錫《竹枝詞》:“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鄕歌.”

[楚水吳山】吳楚之地的山水. 唐賈至《送李侍郞赴常州》詩:“雪晴雲散北風寒, 楚水吳山道路難.” 前蜀韋莊《題盤豆驛水館後軒》詩:“馮軒盡日不迴首, 楚水吳山無限情.” 元喬吉《水仙子·中秋後一日山亭賞桂花》曲:“儘樽前楚水吳山, 坐金色三千界, 倚天香十二闌, 不是人間.”

[楚水燕山】形容從南到北山高水遠. 明王恭《春雁》詩:“春風一夜到衡陽, 楚水燕山萬里長.”

[楚公鐘】古鍾名. 又名夜雨雷鍾. 周楚公往鑄. 一說爲其父熊麗鑄. 鑄期當在楚未稱王之時. 淸阮元《積古齋鍾鼎彛器款識》卷三:“右楚公鐘, 銘四十二字, 摩滅者二字, 不可識者三字……鐘高二尺有畸, 紐上坐一裸鬼, 蓋雷神也.”

[楚卞】指春秋時楚人卞和. 唐呂溫《古興》詩:“越歐百鍊時, 楚卞三泣地. 二寳無人識, 千齡皆棄置.” 參見“楚玉”.

[楚戶】指楚地人家. 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十暑岷山葛, 三霜楚戶砧.”

[楚引】古琴曲名. 漢蔡邕《琴操·楚引》:“《楚引》, 楚遊子龍丘高所作也. 龍丘高出遊三年, 思歸故鄕, 心悲不樂, 望楚而長嘆, 故曰《楚引》.”

[楚巴】藏族服裝名. 一種大襟長袍. 王餘《豊收》詩:“在靑年的身上, 穿著一身鮮豔的楚巴, 彩帶上的腰刀閃耀著光芒.”《中國民間故事選·海螺姑娘》:“銀姑娘撩起楚巴說:‘我跨過阿爸會議的地方……爲什么就不能跨過你!’”

[楚玉】指楚國寶玉和氏璧. 亦用以比喩才能、才華. 明葉憲祖《鸞鎞記·摧落》:“姓字難敎題甲榜, 聲名甚日滿皇都? 空懷楚玉, 浪泣鮫珠.”

[楚撲】1.古時敎刑所用的木杖. 《儀禮·鄕射禮》:“楚撲長如笴.”2.以杖拷打. 《北史·劉昶傳》:“<昶>性褊躁, 喜怒不恒, 每至威忿, 楚撲特苦.”

[楚石】指楚地的山岩. 唐孟郊《汝墳蒙從弟楚材見贈》詩:“北闕秦門高, 南路楚石深.”

[楚田】楚地的田野. 唐劉禹錫《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玉帳觀渝舞, 虹旌獵楚田.” 唐李頻《送姚郜先輩赴汝州辟》詩:“雷雨依嵩嶺, 桑麻接楚田.” 唐皎然《答鄭方回》詩:“莊生誡近名, 夫子罕言命. 是以耕楚田, 曠然殊獨行.”

[楚甲】《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吳, 爲簡之師……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 以侵吳.” 后常用爲典, 以“楚甲”借指精兵、勁旅. 唐杜牧《東兵長句十韻》:“羽林東下雷霆怒, 楚甲南來組練明.”

[楚囚】《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於軍府, 見鍾儀. 問之曰:‘南冠而縶者, 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本指被俘的楚國人. 后借指處境窘迫無計可施者. 唐王昌齡《箜篌引》:“九族分離作楚囚, 深溪寂寞絃苦幽, 草木悲感聲颼颼.” 明梁辰魚《浣紗記·談義》:“堪笑流離一楚囚, 蕭蕭空自佩吳鉤.” 淸孫枝蔚《金山》詩:“此間風物異, 無那客心愁. 身世殊張祐, 歌吟類楚囚.”

[楚囚相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 每至美日, 輒相邀新亭, 藉卉飲宴. 周侯(周顗)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 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 唯王丞相(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 克復神州, 何至作楚囚相對!’” 后用以形容人們遭遇國難或其它變故, 相對無策, 徒然悲傷. 明徐㚆祚《紅梨記·憶友》:“夫和婦楚囚相對, 血淚滿襟臆.”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李太守》:“公今日之行, 榮於登仙, 諸君何至作楚囚相對耶!” 梁啓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黃毅伯已是哭得淚人兒的一般, 陳星南勸也不好, 不勸也不好, 只得跟著做個楚囚相對.”亦作“楚囚對泣”. 宋汪元量《鶯啼序·重過金陵》詞:“淸談到底成何事? 回首新亭, 風景今如此, 楚囚對泣何時已. 歎人間、今古眞兒戲.” 沈礪《偶成》詩:“楚囚對泣渾無補, 誰爲中原奮魯戈?” 參見“楚囚”.

[楚囚對泣】見“楚囚相對”. 

[楚丘】1.古地名. 春秋戎州己氏之邑. 《春秋·隱公七年》:“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 楊伯峻注:“楚丘當爲戎州己氏之邑, 地界曹國與宋國之間. 據《一統志》, 楚丘城在今山東省成武縣西南、曹縣東南三十里. 杜注以爲衛地, 誤.”2.古地名. 春秋衛地. 《左傳·閔公二年》:“僖之元年, 齊桓公遷邢於夷儀, 封衛於楚丘.” 楊伯峻注:“楚丘, 衛地, 在今河南省滑縣東.” 后用爲遷移之典.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江南閭里間, 士大夫或不學問, 羞爲鄙朴, 道聽塗說, 強事飾辭……言食則‘餬口’, 道錢則‘孔方’, 問移則‘楚丘’, 論婚則‘宴爾’.”3.㚆姓. 戰國齊有楚丘先生. 見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楚市】指古代楚之郢都. 前蜀韋莊《邊上逢薛秀才話舊》詩:“秦雲一散如春夢, 楚市千燒作故城.”

[楚邦】指楚境. 前蜀貫休《秋末入匡山船行》詩之六:“謾有歸鄕夢, 前程是楚邦.”

[楚老】1.《漢書·兩龔傳》載, 王莽篡漢, 龔勝恥事二姓, 堅不應莽征, 絕食死, “有老父來弔, 哭甚哀, 既而曰:‘嗟虖! 薰以香自燒, 膏以明自銷. 龔生竟夭天年, 非吾徒也.’遂趨而出, 莫知其誰.”此老父隱居彭城, 后因稱之“楚老”, 列爲八賢之一, 常引爲典. 《初學記》卷十七引晉謝萬《八賢楚老頌》:“楚老潛一, 寂翫無爲, 含眞內外, 載戢羽儀.”《世說新語·文學》“謝萬作《八賢論》” 南朝梁劉孝標注:“萬集載其敘四隱四顯爲八賢之論, 謂漁父、屈原、季主、賈誼、楚老、龔勝、孫登、嵇康也.”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燕歌》遠別, 悲不自勝;楚老相逢, 泣將何及!”倪璠注:“《徐州先賢傳》:‘楚老, 彭城之隱人也.’……楚老, 謂漢世弔龔勝者也.”2.泛指楚地父老. 唐李白《贈徐安宜》詩:“白田見楚老, 歌詠徐安宜.” 王琦注:“楚老, 楚地父老也.”3.宋王安石自稱. 宋王安石《定林寺》詩:“衆木凜交覆, 孤泉靜橫分. 楚老一枝筇, 於此傲人群.” 宋袁文《甕牖閑評》卷五:“王荊公每自稱楚老, 初不見其用處, 及觀其作《定林》詩云:‘楚老一枝筇, 於此傲人群.’又作《公闢枉道過訪》詩云:‘舊事齊兒應共識, 新篇楚老得先知.’方知此‘楚老’, 乃荊公自謂耳.”

[楚地】指古楚國所轄之地. 《戰國策·楚策一》:“楚地西有黔中巫郡, 東有夏州海陽, 南有洞庭蒼梧, 北有汾陘之塞郇陽, 地方五千里.” 南朝宋謝莊《山夜憂吟》:“登楚都, 入楚關, 楚地蕭瑟楚山寒.” 宋蘇軾《荊州》詩之三:“楚地闊無邊, 蒼茫萬頃連.”

[楚芝】楚地之芝. 唐李商隱《歸墅》詩:“行李踰南極, 旬時到舊鄕. 楚芝應徧紫, 鄧橘未全黃.” 馮浩箋注引《史記索隱》:“商洛之間, 秦楚之險塞, 故每稱楚.”按, 秦末“四皓”隱居商山, 采芝而食, 曾作《采芝操》云:“曄曄紫芝, 可以療饑.”

[楚臣】指屈原. 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楚臣去境, 漢妾辭宮.” 唐李白《贈崔秋浦》詩之三:“應念金門客, 投沙弔楚臣.” 王琦注:“屈原, 楚賢臣也.” 宋蘇軾《次韻曹子方龍山眞覺院瑞香花》詩:“紉爲楚臣佩, 散落天女襟.” 淸龔自珍《辨仙行》:“周任史佚來斌斌, 配食漆吏與楚臣;六藝但許《莊》《騷》隣, 芳香惻悱懷義仁.”

[楚臣謳】指屈原的詩歌. 宋蘇軾《玉女洞》詩:“歲晩杉楓盡, 人歸霧雨愁. 送迎應鄙陋, 誰繼楚臣謳?” 王文誥注:“沅湘間, 其俗信鬼, 作歌舞以樂諸神. 屈原放逐, 見其辭鄙陋, 遂爲作《九歌》之曲.”

[楚匠】春秋時著名工匠公輸般, 曾爲楚國制造攻城云梯. 后因以“楚匠”稱能工巧匠. 唐白居易《偶於維揚牛相公處覓得箏》詩:“楚匠饒巧思, 秦箏多好音.”

[楚帆】楚地江水上的船帆. 唐杜甫《銅官渚守風》詩:“不夜楚帆落, 避風湘渚間.” 明高啓《送袁憲史由湖廣調福建》詩:“自言楚帆開, 初到鳳凰臺. 采石月下過, 匡廬天際來.”

[楚竹】1.指湘妃竹. 也稱斑竹. 唐宋之問《遊陸渾南山自歇馬嶺到楓香林》詩:“楚竹幽且深, 半雜楓香林.” 宋張孝祥《浣溪沙·洧劉恭父別酒》詞:“粉淚但能添楚竹, 羅巾誰解繫吳舡, 捧盃猶願小留連.” 淸譚嗣同《畫蘭》詩:“雁聲吹夢下江皋, 楚竹湘舲起暮濤.”2.借指楚竹制的管樂器. 亦借指用其吹奏之曲. 唐孟郊《楚竹吟酬盧虔端公見和<湘弦怨>》:“握中有新聲, 楚竹人未聞. 識音者謂誰? 淸夜吹贈君.” 宋晏殊《殢人嬌》詞:“楚竹驚鸞, 秦箏起雁.”

[楚竹燕歌】泛指南北各地的歌、曲. 唐王韞秀《喩夫阻客》詩:“楚竹燕歌動畫梁, 春蘭重換舞衣裳.”

[楚色】楚地的景色. 唐姚合《送陸暢侍御歸揚州》詩:“山川南北路, 風雪別離天. 楚色窮冬燒, 淮聲獨夜船.” 唐李商隱《風》詩:“楚色分西塞, 夷音接下牢.” 五代齊己《江上夏日》詩:“千山冷疊湖光外, 一扇涼搖楚色西.”

[楚江】1.楚境內的江河. 唐李白《望天門山》詩:“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北迴.” 宋吳文英《澡蘭香·淮安重午》詞:“莫唱江南古調, 怨抑難招, 楚江沉魄.” 淸吳偉業《顧西巘侍御同沈友聖虎丘即事》詩:“我昔楚江同宋玉, 君今吳市訪梁鴻.”2.見“楚江體”.

[楚江王】也寫作“初江王”. 中國佛敎所傳十個主管地獄的閻王之一. 參見“十殿閻王”.

[楚江萍】《孔子家語·致思》載, 楚王渡江, 見物大如斗, 圓而赤, 取之, 使人往魯問孔子. 孔子曰:“此所謂萍實者也, 可剖而食之, 吉祥也, 唯霸者能獲焉.” 后因以“楚江萍”喩吉祥而罕見難得之物. 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詩:“榮華貴少壯, 豈食楚江萍!” 宋梅堯臣《答宣闐司理》詩:“便言楚江萍, 光彩牟旭日.”亦省稱“楚萍”. 唐蘇味道《九江口南濟北接蘄春南與潯陽岸》詩:“風搖蜀柹下, 日照楚萍開.” 唐杜甫《獨坐》詩之一:“暖老思燕玉, 充饑憶楚萍.”《宋史·樂志十三》:“舞佾方更進, 朝陽上楚萍.”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序》:“乃棗梨之花未賞, 而臆度楚萍, 釜鬵之範鮮經, 而侈談莒鼎.”

[楚江體】明寧王朱權所定的樂府十五體之一.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楚江體, 屈抑不伸, 攄衷訴志.”亦省作“楚江”. 姚華《曲海一勺·騈史上》:“曲之傳遠而所著又夥者……厥有黃冠、草堂、楚江、騷人諸體, 皆不得志於時者之所爲.”參閱任訥《散曲槪論》.

[楚池】《左傳·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爲城, 漢水以爲池.” 后因以“楚池”爲漢水的別稱. 泛指楚地的江河湖澤. 南朝齊謝朓《和王長史臥病》:“願緝吳山杜, 寧袂楚池荷.” 唐孟郊《折楊柳》詩:“花驚燕地雪, 葉映楚池波.”

[楚妃】1.楚國的王妃. 所指因文而異. 唐李白《望夫石》詩:“有恨同湘女, 無言類楚妃.” 王琦注:“楚子滅息, 以息嬀歸, 生堵敖及成王焉. 未言, 楚子問之, 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 縱勿能死, 其又奚言?’”此指楚文王夫人息媯. 《文選·陸機<吳趨行>》:“楚妃且勿歎, 齊娥且莫謳. 四座幷淸聽, 聽我歌《吳趨》.” 李善注:“楚妃, 樊姬.”此指楚莊王妃樊妃. 2.《楚妃歎》的省稱. 《文選·嵇康<琴賦>》:“《王昭》、《楚妃》、《千里別鶴》, 猶有一切, 承問簉乏, 亦有可觀者焉.” 李周翰注:“《王昭》、《楚妃》、《千里別鶴》, 三者曲名也.” 參見“楚妃歎”.

[楚妃吟】樂府吟歎曲之一. 南朝梁王筠作辭. 內容詠閨情. 宋張元幹《小重山》詞:“薛濤牋上《楚妃吟》, 空凝睇, 歸去夢中尋.”參閱《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四·吟歎曲》.

[楚妃歎】樂府吟歎曲之一. 晉石崇作辭. 內容詠歎春秋時楚莊王賢妃樊姬諫莊王狩獵及進賢事. 所詠之事見漢劉向《列女傳·楚莊樊姬》. 參閱《初學記》卷十六引晉石崇《〈楚妃歎〉序》、《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四·吟歎曲》.

[楚弄】即楚調. 唐李商隱《燕台四首·秋》詩:“瑤琴愔愔藏楚弄, 越羅冷薄金泥重.”《剪燈餘話·至正妓人行》:“楚弄數聲諧洗簇, 《氐州》一曲換《伊》《涼》.” 參見“楚調”.

[楚弄吳吹】泛指江南一帶的樂曲. 宋劉弇《秋日儀征即事》詩之三:“秋日前山瘦如刻, 楚弄吳吹沸江國.”

[楚材】亦作“楚才”. 

楚地的人才. 亦泛指南方的人才. 唐駱賓王《獄中書情通簡知己》詩:“昔歲逢楊意, 觀光貴楚材.” 宋黃庭堅《和邢惇夫秋懷》之四:“秦收鄭渠成, 晉得楚材多.” 淸王士禛《帶經堂詩話·眾妙·指數下》:“楚才自胡君信承諾、顧赤方景星而外, 僅見此人.” 程善之《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干戈擾擾滋瓜蔓, 歲月因循累楚材.” 參見“楚材晉用”.

[楚材晉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聲子通使於晉, 還如楚. 令尹子木與之語, 問晉故焉, 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 其大夫則賢, 皆卿材也. 如杞梓、皮革, 自楚往也. 雖楚有材, 晉實用之.’” 后因以“楚材晉用”指引用別國人才或自己的人才外流爲別人所用. 《周書·儒林傳·沈重》:“建德末, 重自以入朝既久, 且年過時制, 表請還梁. 高祖優詔答之曰:‘……不忘戀本, 深足嘉尙, 而楚材晉用, 豈無先哲.’” 淸錢謙益《光祿大夫鐵山王公墓志銘》:“楚材晉用, 國士所以長嗟;秦智虞愚, 賢哲爲之永歎.” 鄭觀應《盛世危言·遊曆》:“果如此講求硏練, 十年以後, 中國內外文武人才皆當輩出, 決不致有乏才之患, 亦何庸楚材晉用, 僱募洋師.”

[楚杌】指春秋時楚國的史書《檮杌》. 《宋書·志序》:“至於楚《書》、鄭《志》、晉《乘》、楚《杌》之篇, 皆所以昭述前史, 俾不泯於後.”

[楚巫】古代楚地的巫覡. 善以歌舞迎神. 宋歐陽修《黃牛峽祠》詩:“潭潭村鼓隔溪聞, 楚巫歌舞送迎神.” 宋梅堯臣《泊昭亭山下》詩:“灘愁江舸澀, 祠信楚巫靈.”

[楚巫娥】指巫山神女. 元喬吉《水仙子·嘲楚儀》曲:“望朝雲, 行暮雨, 楚巫娥挪取些工夫.” 元張可久《折桂令·贈歌者秀英》曲:“傾城傾國越西子梨梨棗棗, 行雲行雨楚巫娥暮暮朝朝.”

[楚巫鬟】形容秀美的山容. 楚巫, 指巫山神女. 鬟, 發髻. 元王逢《奉題執禮和台平章丹山隱玉峰石時寓江陰》詩:“堂開新綠野, 玉隱小丹山……儼持周勃節, 秀擁楚巫鬟.”

[楚豆】牡荊果實. 一般供藥用, 亦可食用. 唐王績《食後》詩:“田家無所有, 晩食遂爲常……胡麻山麨樣, 楚豆野麋方.”

[楚吟】1.指《楚辭》哀怨的歌吟. 《文選·謝靈運<登池上樓>》詩:“祁祁傷豳歌, 萋萋感楚吟.” 張銑注:“《楚辭》曰:‘王孫遊兮不歸, 春草生兮萋萋.’言感傷此歌吟也.” 唐李賀《傷心行》:“咽咽學楚吟, 病骨傷幽素.” 王琦注:“學楚吟, 學《楚辭》哀怨之吟.” 前蜀韋莊《咸陽懷古》詩:“莫怪楚吟偏斷骨, 野煙蹤跡似東周.”2.泛指歌吟. 唐棲白《贈李溟秀才》詩:“明月上淸漢, 騷人動楚吟.” 明袁宏道《和穀字韻》:“水響風枝伴楚吟, 濃煙淡月隨燕玉.”

[楚邑】指古楚國的疆域. 唐無可《送董正字歸覲毘陵》詩:“路入江波上, 人歸楚邑東.”

[楚岑】楚山. 唐孟郊《送淸遠上人歸楚山舊寺》詩:“波中出吳境, 霞際登楚岑.”

[楚邱】楚地山丘. 唐馬戴《楚江懷古》詩之一:“露氣寒光集, 微陽下楚邱.”

[楚角】指悲涼的角聲. 前蜀韋莊《章台夜思》詩:“孤燈聞楚角, 殘月下章臺.”

[楚甸】猶楚地. 甸, 古代指郊外的地方. 唐劉希夷《江南曲》:“潮平見楚甸, 天際望維揚.” 宋周邦彦《渡江云·春詞》詞:“晴嵐低楚甸, 暖迴雁翼, 陣勢起平沙.” 元喬吉《殿前歡·登鳳凰台》曲:“風雷死龍何在? 林泉老猿休怪;鎖魂楚甸, 洗恨秦淮.”

[楚狂】《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 何德之衰!’” 邢昺疏:“接輿, 楚人, 姓陸名通, 字接輿也. 昭王時, 政令無常, 乃披髮佯狂不仕, 時人謂之楚狂也.” 后常用爲典, 亦用爲狂士的通稱. 唐韓愈《芍藥歌》:“花前醉倒歌者誰? 楚狂小子韓退之.” 淸顧炎武《謁夷齊廟》詩:“楚狂歌鳳衰, 荷蕢譏擊磬.” 淸曹寅《送程正路之黃陂》詩:“舉轡黃州近, 全身問楚狂.”亦作“楚狂人”、“楚狂士”、“楚狂子”. 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 宋蘇軾《夢中作寄朱行中》詩:“哀哉楚狂士, 抱璞號空山.” 宋辛棄疾《賀新郞》詞:“顧靑山, 與我何如耳, 歌且和, 楚狂子.”

[楚狂人】見“楚狂”. 

[楚狂士】見“楚狂”. 

[楚狂子】見“楚狂”. 

[楚言】1.指操楚語. 《韓詩外傳》卷四:“楚之狂者楚言, 齊之狂者齊言, 習使然也.”2.借指操楚語的人. 唐張說《荊州亭入朝》詩:“旃裘吳地盡, 髫薦楚言多.”

[楚灼】猶痛苦. 《晉書·慕容皝載記》:“庾亮薨, 弟冰翼繼爲將相, 乃表曰:‘……陛下命世天挺, 當隆晉道, 而遭國多難, 殷憂備嬰, 追述往事, 至今楚灼.’”

[楚社】楚國社稷. 借指故國. 明夏完淳《六君詠·史太師可法》:“金臺涕泗中, 發憤復楚社. 出師計不就, 戰死維揚野.” 明夏完淳《六哀·徐塚宰》詩:“遺恨楚社虛, 秦仇竟誰雪?”

[楚尾】指古代楚地下遊一帶. 宋范成大《題嶽麓道鄕台》詩:“山外江水黃, 江外滿城綠……長煙貫楚尾, 遠勢帶吳蜀.” 宋陸遊《病退頗思遠遊》詩:“平日身如不繫舟, 曾從楚尾客秦頭.” 參見“楚尾吳頭”.

[楚尾吳頭】古豫章一帶位於楚地下遊, 吳地上遊, 如首尾相銜接, 故稱“楚尾吳頭”. 亦泛指長江中下遊一帶地方. 宋張孝祥《念奴嬌·欲雪呈朱漕元順》詞:“家在楚尾吳頭, 歸期猶未, 對此驚時節.” 宋朱熹《鉛山立春》詩:“雪擁山腰洞口, 春迴楚尾吳頭.”《水滸傳》第一一一回:“江心內有兩座山:一座喚做金山, 一座喚做焦山……這兩座山, 生在江中, 正佔著楚尾吳頭.” 淸方文《泊魯港》詩:“竹郞木客憂垂槖, 楚尾吳頭患剝膚.”太平天國宋溶生《建天京於金陵論》:“金陵乃名勝之區, 王氣之鍾也, 倚鍾阜, 瞰長江, 接天闕, 枕後湖, 龍蟠虎踞, 楚尾吳頭……其美利有不可勝言者.”

[楚妝】楚地女子的妝束. 元薩都剌《江館寫事》詩:“越女能淮語, 吳姬學楚妝. 棲遲未歸客, 猶著錦衣裳.”

[楚妘】指楚地女子. 元馬祖常《姚左司墨竹爲賈仲章尙書賦十韻》:“移植驚燕叟, 盤根識楚妘.”

[楚招】《楚辭·招魂》的省稱. 元張翥《寄答翟彬文中時避慈溪》詩:“蜀魄有聲疑訴國, 《楚招》無些憶沈江.”

[楚苗】指楚地的苗山. 《文選·枚乘<七發>》:“楚苗之食, 安胡之飰, 摶之不解, 一啜而散.” 李善注:“楚苗山出禾, 可以爲食.”

[楚茅】楚地產的茅草. 宋蘇軾《端硯詩》:“披雲離北巖, 度嶺入中夏. 重藉剪楚茅, 方函斲英檟.” 參見“楚貢”.

[楚林】叢林. 唐張喬《猿》詩:“掛月棲雲向楚林, 取來全是爲淸音. 誰知繫在黃金索, 翻畏侯家不敢吟.”

[楚兩龔】指漢代楚之龔勝與龔舍. 《漢書·兩龔傳》:“兩龔, 皆楚人也. 勝字君賓, 舍字君倩, 二人相友, 幷著名節, 故世謂之楚兩龔.”亦省稱“楚龔”. 明陳子龍《焚餘草·<雜詩>》之十:“楚龔既磊落, 蜀嚴聊徜徉.” 淸顧炎武《孫徵君以孟冬葬於夏峰時僑寓太原不獲執紼》詩:“常思依蜀莊, 有懷追楚龔.”

[楚雨】1.楚地之雨. 唐杜甫《雨》詩之四:“楚雨石苔滋, 京華消息遲.” 唐杜牧《齊安郡中偶題》詩之一:“秋聲無不攪離心, 夢澤蒹葭楚雨深.” 宋蘇軾《次韻樂著作野步》:“楚雨還昏雲夢澤, 吳潮不到武昌宮.”2.猶苦雨. 比喩相思之淚. 唐胡曾《車遙遙》詩:“自從車馬出門朝, 便入空房守寂寥……臉邊楚雨臨風落, 頭上春雲向日銷.”

[楚雨巫雲】楚地巫峽的云和雨. 多比喩男女幽情. 元孫周卿《沉醉東風·宮詞》曲:“眼底情, 心間恨, 到多如楚雨巫雲.”《再生緣》第六四回:“話說那兩名宮女……雖然是, 錦衣玉食身安吉, 却倒是, 楚雨巫雲意掛心.” 參見“楚天雲雨”.

[楚些】《楚辭·招魂》是沿用楚國民間流行的招魂詞的形式而寫成, 句尾皆有“些”字.后因以“楚些”指招魂歌, 亦泛指楚地的樂調或《楚辭》. 唐牟融《邵公母》詩:“搔首驚聞楚些歌, 拂衣歸去淚懸河……傷心獨有黃堂客, 幾度臨風詠《蓼莪》.” 宋范成大《公安渡江》詩:“伴愁多楚些, 吟病獨吳音.” 淸朱錫《幽夢續影》:“焚香供梅, 宜讀陶詩;垂簾供蘭, 宜讀楚些.” 程善之《和孟碩獄中詩》之三:“莫倚巫陽歌楚些, 杜鵑已喚不如歸.”

[楚味】楚地風味的食物. 宋梅堯臣《送馬仲途司諫使北》詩:“冰膾芥齏非楚味, 玉苕蘭茁說燕顔.”

[楚明光】古琴曲名. 唐閻朝隱《明月歌》:“揮玉指, 拂羅裳, 爲君一奏《楚明光》.” 唐喬知之《倡女行》:“且歌《新夜曲》, 莫弄《楚明光》;此曲怨且艷, 哀音斷人腸.”

[楚岸】楚地江河水邊的陸地. 唐杜甫《纜船苦風戲題四韻》:“楚岸朔風疾, 天寒鶬鴰呼.” 唐黃滔《雁》詩:“楚岸花晴塞柳衰, 年年南北去來期.” 明高啓《賦得履送衍上人》:“穩稱遊方脚, 新編楚岸蒲. 滑欺峰頂石, 危怯世間途.”

[楚岫】1.楚地山巒. 唐韋迢《早發湘潭寄杜員外院長》詩:“楚岫千峰翠, 湘潭一葉黃.” 唐朱慶餘《送人下第歸》詩:“岸闊湖波溢, 程遙楚岫微.” 元張可久《折桂令·湖上即事》曲:“俊友吳鉤, 淸秋楚岫, 退叟齊丘.”2.指巫山. 泛指男女歡會處.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步飛煙》:“所恨洛川波隔, 賈午墻高, 連雲不及於秦臺, 薦夢尙遙於楚岫.” 明顧大典《靑衫記·訪興不遇》:“自憐遷客去長沙, 迷楚岫隔京華, 匆匆不盡離情話.”柴萼《梵天廬叢錄·妙判三十則》:“啓北門鑰而蕩乃春心, 神迷楚岫;踰東家牆而摟其處子, 夢繞陽臺.”

[楚岫秦雲】泛指秦楚云山. 宋陳與義《鄧州城樓》詩:“鄧州城樓高百尺, 楚岫秦雲不相隔.”

[楚岫瑤姬】指巫山神女. 明王驥德《男王后》第三折:“他是拾翠羽的江干神女, 採松花的少室仙姝, 佩鳴璫的楚岫瑤姬.”

[楚岡】指卞和得璞玉的荊山. 元貢奎《雜言》詩之二:“楚岡産至寳, 草木爲華滋. 一朝獻君門, 借問識者誰?”

[楚制】見“楚製”. 

[楚氛】《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晉楚各處其偏. 伯夙謂趙孟曰:‘楚氛甚惡, 懼難.’” 杜預注:“氛, 氣也. 言楚有襲晉之氣.” 后用以指惡劣、鄙俗之氣. 宋黃庭堅《奉和文潛贈無咎》:“當令橫筆陣, 一戰靜楚氛.” 宋黃庭堅《以古銅壺送王觀㚆》詩:“酌酒時在傍, 可用弭楚氛.”

[楚牧】楚地的地方長官. 南朝宋鮑照《從臨海王上荊初發新渚》詩:“梁珪分楚牧, 羽鷁指全荊.”此指荊州刺史.

[楚金】楚地所產之良鐵. 漢陳琳《武軍賦》:“其刃也, 則楚金越冶, 棠谿名工;淸堅皓鍔, 修刺銳鋒;陸陷蕊犀, 水截輕鴻.” 唐李中《依韻酬智謙上人見寄》:“吾師惠佳句, 勝得楚金歸.”

[楚服】1.楚國的服裝. 《戰國策·秦策五》:“異人至, 不韋使楚服而見. 王后悅其狀.” 鮑彪注:“以王后楚人, 故服楚製以說之.”2.美服. 喩荷葉. 明高啓《西齋池上三詠·荷葉》:“楚服新裁得, 吳筩舊製成.”3.粗陋的服裝.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江陵二鄕人》:“方丘月林同張誠往楚籍沒時, 曾(曾省吾)具方巾靑袍, 入謁於後堂, 丘與揖而送之;王(王篆)則囚首楚服, 口稱‘小的’, 言詞佞而鄙, 丘與張怒, 笞二十而遣之.”4.指楚境. 服, 京畿以外之地. 《南齊書·劉懷珍傳》:“攸之矜躁夙著, 虐加楚服, 必當阻兵中流, 聲劫幼主, 不敢長驅決勝明矣.” 唐李敬玄《奉和別魯王》:“綠車旋楚服, 丹蹕佇秦川.” 唐駱賓王《夕次舊吳》:“維舟背楚服, 振策下吳畿.”

[楚郊】指楚地. 唐李嶠《雉》詩:“楚郊疑鳳出, 陳寳若雞鳴.” 唐杜牧《送牛相出鎮襄州》詩:“德業懸秦鏡, 威聲隱楚郊.” 唐胡曾《詠史詩·召陵》:“小白匡周入楚郊, 楚王雄霸亦咆哮.”

[楚炬】泛指火. 淸沈起鳳《諧鐸·能詩賊》:“自遭家難, 所作盡投楚炬.” 參見“楚人一炬”.

[楚炬秦灰】謂焚毀, 毀滅. 淸張三禮《<空谷香>序》:“而妖艷靡曼之音誨淫倡亂, 甘以詞章得罪名敎, 遂使毛穎、陳元失身溷厠, 楚炬秦灰, 不能廓淸摧陷, 豈非詞場寃山苦海歟!” 參見“楚人一炬”.

[楚波】1.《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及楚, 楚子饗之, 曰:‘公子若反晉國, 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 則君有之;羽、毛、齒、革, 則君地生焉. 其波及晉國者, 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 后因以“楚波”謂餘波. 宋胡繼宗《書言故事·托庇》:“遠脈曰楚波, 餘波所及.”2.泛指楚地的江河湖澤. 前蜀韋莊《又聞湖南荊渚相次陷沒》詩:“屍填漢水連荊阜, 血染湘雲接楚波.”

[楚房】指楚國宮室. 元陳樵《臥褥香爐賦》:“又若龍腦在燔, 丹螺獻甲;漢壁捐椒, 楚房委榝.”

[楚門】1.古城門名.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楚門, 春申君所造, 楚人從之, 故爲楚門.”《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城猶國也, 其一門名曰楚門, 一門曰魚門. 吳地以船爲家, 以魚爲食.”2.指楚國都門、朝廷. 南朝梁江淹《奏記南徐州新安王》:“淹幼乏鄕曲之譽, 長匱芹藻之德. 豈宜炫璞鄭氏, 獻鳳楚門哉!”

[楚居】楚人聚居處. 南朝宋袁淑《登宣城郡詩》:“悵焉訊舊老, 茲前乃楚居. 十代闕州記, 百祀絶方書.”

[楚屈】指屈原. 唐孟郊《答盧仝》詩:“楚屈入水死, 詩孟踏雪僵. 直氣苟有存, 死亦何所妨.”

[楚弦】亦作“楚絃”. 

楚地所制的弦樂器. 亦指其聲. 唐皎然《送李季良北歸》詩:“風吹殘柳絲, 孤客欲歸時, 掩抑楚弦絶, 離披湘葉衰.” 淸吳巽《聞雁》詩:“一字橫排箏柱來, 聲聲似撥楚絃哀.”

[楚奏】《左傳·成公九年》載, 楚鍾儀被俘, 囚於晉. 晉侯命儀奏琴, 儀操南音. 晉大臣范文子說, 鍾儀“樂操土風, 不忘舊也”. 后因以“楚奏”謂奏楚地音樂, 寓思鄕懷舊之意. 漢王粲《登樓賦》:“鍾儀幽而楚奏兮, 莊舄顯而越吟. 人情同於懷土兮, 豈窮達而異心!” 唐駱賓王《幽縶書情通簡知己》詩:“自憫秦寃痛, 誰憐楚奏哀!” 明高啓《師山周君客濠上思歸未得因畫舊隱圖求予賦詩》:“幾年留客舍, 千里念家山……楚奏無窮意, 相忘賴此間.”

[楚毒】1.指酷刑. 《後漢書·蔡邕傳》:“臣一入牢獄, 當爲楚毒所迫, 趣以飲章, 辭情何緣復聞?”《舊唐書·韋嗣立傳》:“楊豫之後, 刑獄漸興……恣行楚毒, 人不勝痛, 便乞自誣, 公卿士庶, 連頸受戮.”《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東廊僧道:‘宿債所欠, 有死而已, 無情可招.’惱了縣令性子, 百般拷掠, 楚毒備施.” 康有爲《大同書》戊部第一章:“繼而施強奪誣告之事, 加以楚毒, 甚且迫以自盡, 強行鬻賣.”2.謂殘酷. 晉袁宏《後漢紀·順帝紀上》:“時魏郡霍諝舅宋光, 爲人所誣引刊定詔書, 繫洛陽獄, 考訊楚毒.” 陶成章《浙案紀略·馬宗漢傳》:“宗漢去, 半道爲虜所得, 繫獄五十日, 窮問黨與, 考掠楚毒.”3.痛苦. 宋蘇軾《與朱鄂州書》:“有神山鄕百姓石揆者……其妻一産四子, 楚毒不可堪忍, 母子皆死.” 淸梁淸標《挽船曲》:“前船夫多死, 後船夫又續. 眼見骨肉離, 安能辭楚毒?”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自有曆史以來, 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 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毒, 也都身受過.”

[楚拷】拷打. 《法苑珠林》卷九二:“我是汝夫, 爲取婆六十錢, 枉及合家浪受楚拷.”

[楚城】1.古楚國都城. 唐羅隱《渚宮秋思》詩:“楚城日暮煙靄深, 楚人駐馬還登臨.”2.泛指楚地城邑. 唐劉長卿《漢陽獻李相公》詩:“退身高臥楚城幽, 獨掩閒門漢水頭.” 唐李商隱《江上》詩:“雲通梁苑路, 月帶楚城秋.” 馮浩箋注:“江鄕固皆楚境.” 淸張元昇《曹叔芳以<久客夜吟>題請予賦詩》:“海國燕鴻秋思苦, 湘山烽火楚城殘.”

[楚荊】指江陵. 因江陵舊爲楚都, 后又爲荊州治所, 故稱. 唐鄭谷《渚宮亂後作》詩:“鄕人來話亂離情, 淚滴殘陽問楚荊.”

[楚南】南楚. 因楚在中原之南, 故稱.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程器》:“瞻彼前修, 有懿文德. 聲昭楚南, 采動梁北.”

[楚相】《史記·滑稽列傳》載, 楚相孫叔敖死, 其子貧困. 優孟爲叔敖衣冠見楚王. “莊王大驚, 以爲孫叔敖復生也, 欲以爲相. 優孟曰:‘請歸與婦計之……婦言愼無爲, 楚相不足爲也. 如孫叔敖之爲楚相, 盡忠爲廉以治楚, 楚王得以霸. 今死, 其子無立錐之地, 貧困負薪以自飲食. 必如孫叔敖, 不如自殺.’” 后用“楚相”櫽括此事, 用爲典實. 宋蘇軾《送碧香酒與趙明叔敎授》詩:“聞君有婦賢且廉, 勸君愼勿爲楚相. 不羨紫駝分御食, 自遣赤脚沽村釀.”

[楚相斷蛇】漢賈誼《新書·春秋》載, 春秋楚相孫叔敖, 幼時遇兩頭蛇, 恐他人又見, 埋之, 懼, 謂其母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母曰:‘無憂, 汝不死. 吾聞之, 有陰德者, 天報以福.’人聞之, 皆諭其能仁也. 及爲令尹, 未治而國人信之.” 漢劉向《新序·雜事一》亦記此事. 后因以“楚相斷蛇”喩人做好事必將得好報.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六:“曾布爲三司使, 論市易事被黜. 魯公(曾公亮)有柬別之, 略曰:‘塞翁失馬, 今未足悲;楚相斷蛇, 後必有福.’”

[楚柚】楚地產的柚. 上古楚地即以產柚著稱. 南朝梁劉潛《謝東宮賜城旁橘啓》:“俛匹穰橙, 俯連楚柚.” 唐可頻瑜《洞庭獻新橘賦》:“襄橙不得而雜, 楚柚不得而和, 所獻者皆歎其美, 所貴者不以其多.”

[楚柁吳檣】指吳楚之船. 宋陸遊《雙頭蓮·呈范至能待制》詞:“縱有楚柁吳檣, 知何時東逝? 空悵望, 鱠美菰香, 秋風又起.”

[楚剌】粗莽乖戾. 《魏書·劉裕傳》:“裕家本寒微……意氣楚剌, 僅識文字, 樗蒲傾産, 爲時賤薄.”

[楚虐】拷打虐待. 宋無名氏《異聞總錄》卷四:“季元衡, 縉雲人, 既登科, 調台州敎授, 將往建康, 謁府尹. 家有侍妾, 忿主母不能容, 常懷絶命之意. 及是行, 季以情禱妻曰:‘吾去後, 切勿加以楚虐.’”

[楚界】指古楚國的疆界. 唐柴夔《望九華山》詩:“北截吳門疑地盡, 南連楚界覺天低.”

[楚思】對故土楚地的情思. 泛指鄕思. 南朝宋鮑照《送別王宣城》詩:“發郢流楚思, 涉淇興衛情.” 唐許裳《題汧湖》詩之一:“偶得湖中趣, 都忘隴坻愁. 邊聲風下雁, 楚思浪移舟.” 唐羅隱《湘中見進士喬詡》詩:“雲牽楚思橫魚艇, 柳送鄕心入酒樓.”

[楚咻】見“楚人咻”. 

[楚幽】指楚地祭神的樂曲. 唐徐浩《謁禹廟》詩:“不復聞夏樂, 唯餘奏楚幽.”

[楚重】指連綿不絕的楚山. 南唐許堅《登遊齊山》詩:“星使南馳入楚重, 此山偏得駐行蹤.”

[楚重瞳】指楚霸王項羽. 相傳項羽目有重瞳, 故稱. 元趙顯宏《刮地風·歎世》曲之二:“韓元帥陣開, 楚重瞳命衰, 漢高皇拆了壇臺.”參閱《史記·項羽本紀》.

[楚俗】1.楚地的社會風俗. 唐元稹《賽神》詩:“楚俗不事事, 巫風事妖神.” 淸李必恒《謁浮山禹廟次昌黎石鼓韻作歌》:“楚俗紛紛競淫祀, 蛇神牛鬼爭媕婀.”2.引申亦指楚地的自然風土. 唐元稹《玉泉道中作》詩:“楚俗物候晩, 孟冬纔有霜.”

[楚風】楚之風尙. 柳亞子《聞萍醴義師失敗有作》詩:“胡運百年永, 楚風三戶雕.”

[楚音】楚地的音樂. 宋蘇軾《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之三:“風流賀監常吳語, 憔悴鍾儀獨楚音.” 參見“楚奏”.

[楚津】楚地津渡. 南朝梁元帝《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詩:“極目纔千里, 何由望楚津.” 唐無可《送韓校書赴江西》詩:“車馬東門別, 揚帆過楚津.”

[楚室】楚丘的宮室. 《詩·鄘風·定之方中》:“揆之以日, 作於楚室.” 參見“楚宮”.

[楚宮】1.古宮殿名. 春秋衛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縣)營建. 《詩·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 作於楚宮.” 朱熹集傳:“楚宮, 楚丘之宮也……衛爲狄所滅, 文公徙居楚丘, 營立宮室.”2.古宮殿名. 春秋魯襄公營建. 因仿楚國樣式, 故稱.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公作楚宮.” 杜預注:“適楚, 好其宮, 歸而作之.”3.古楚國的宮殿. 唐杜甫《詠懷古跡》之二:“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唐李商隱《柳》詩:“灞岸已攀行客手, 楚宮先騁舞姬腰.” 淸鄧漢儀《題息夫人廟》詩:“楚宮慵掃黛眉新, 只自無言對暮春.”

[楚宮衣】楚國宮女所服之衣. 唐李商隱《效長吉》詩:“長長漢殿眉, 窄窄楚宮衣.” 馮浩箋注:“庾肩吾詩:‘細腰宜窄衣.’” 參見“楚腰”.

[楚宮吳苑】吳楚的宮室園林. 借指南方的勝地. 明陳子龍《江城子·病起春盡》詞:“楚宮吳苑草茸茸, 戀芳叢, 繞遊蜂, 料得來年, 相見畫屛中.”

[楚宮腰】本指楚宮女的細腰. 后泛稱女子苗條的細腰. 南朝梁蕭子顯《日出東南隅行》:“逶迤梁家髻, 冉弱楚宮腰.” 唐李商隱《碧瓦》詩:“無雙漢殿鬢, 第一楚宮腰.” 元景元啓《得勝令·失題》曲:“一撚楚宮腰, 體態更妖嬈.” 淸盧道悅《偶感再和時齋韻》:“難舒單父肘, 恥學楚宮腰.” 參見“楚腰”.

[楚客】1.指屈原. 屈原忠而被謗, 身遭放逐, 流落他鄕, 故稱“楚客”. 唐李白《愁陽春賦》:“明妃玉塞, 楚客楓林, 試登高而望遠, 痛切骨而傷心.” 唐李商隱《九日》詩:“不學漢臣栽苜蓿, 空敎楚客詠江蘺.” 宋賀鑄《海陵西樓寓目》詩:“王孫莫顧漳濱臥, 漁父何知楚客才.”2.泛指客居他鄕的人. 唐岑參《送人歸江寧》詩:“楚客憶鄕信, 向家湖水長.” 唐顧兆熊《送友人歸漢陽》詩:“罇前別楚客, 雲水思縈回.” 宋柳永《卜算子》詞:“江楓漸老, 汀蕙半凋, 滿目敗紅衰翠. 楚客登臨, 正是暮秋天氣.”

[楚客詞】指屈原的辭賦. 唐駱賓王《同辛簿簡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詩之四:“芳杜湘君曲, 幽蘭楚客詞.”

[楚冠】《淮南子·主術訓》:“楚文王好服獬冠, 楚國效之.” 高誘注:“獬豸之冠, 如今御史冠.”“楚冠”即指此冠, 后御使、使節及執法者皆戴之. 唐柳宗元《爲安南楊侍御祭張都護文》:“既受筐篚, 載加命服, 賜有楚冠, 用慙豸角.”集注引孫汝聽曰:“胡廣曰:《左傳》有‘南冠而繫者’, 則楚冠也. 或謂之獬豸冠, 一曰柱後惠文冠, 執法者服之. 《續漢志》云:獬豸, 神羊, 能別曲直, 楚王嘗獲之, 故以爲冠.”參閱《後漢書·輿服志下》.

[楚神】1.指巫山神女. 唐李商隱《詠云》:“只應惟宋玉, 知是楚神名.” 前蜀牛嶠《菩薩蠻》詞:“畫屛重疊巫陽翠, 楚神尙有行雲意. 朝暮幾般心, 向他情漫深.”2.指金陵鍾山蔣帝. 漢末蔣子文爲秣陵尉, 逐賊死於鍾山, 三國吳孫權封之爲中都侯, 立廟. 南朝齊進號爲蔣帝. 唐溫庭筠《蔣侯神歌》:“楚神鐵馬金鳴珂, 夜動蛟潭生素波.”

[楚祠】1.指漢韓信的祠廟. 信曾被封爲楚王, 故稱其祠爲楚祠. 前蜀韋莊《題淮陰侯廟》詩:“滿把椒漿奠楚祠, 碧幢黃鉞舊英威. 能扶漢代成王業, 忍見唐民陷戰機?”2.指西楚霸王項羽的祠廟. 宋陸遊《避暑近村偶題》詩:“楚祠草合三叉路, 隋寺苔侵半折碑.” 自注:“項羽廟在項里.”

[楚珪】古楚國執圭的爵位. 后泛指高爵. 唐羅隱《裴庶子除太仆卿因賀》詩:“楚珪班序未爲輕, 莫惜良途副聖明.” 參見“執圭”.

[楚班】指春秋著名匠人公輸般. 魯人, 原稱魯班;因曾爲楚國造云梯攻宋, 又稱楚班. 后用爲巧匠的代稱. 《藝文類聚》卷四四引晉曹毗《箜篌賦》:“爾乃楚班製器, 窮妙極巧, 龍身鳳頸, 連翩窈窕.”

[楚貢】《左傳·僖公四年》載, 齊伐楚, 管仲責楚不向周室納貢苞茅, 曰:“爾貢苞茅不入, 王祭不共, 無以縮酒, 寡人是徵.”茅, 指菁茅. 后因以“楚貢”稱菁茅. 亦泛指貢物. 北齊蕭祗《香茅詩》:“終當入楚貢, 豈羨詠陳詩.” 唐杜甫《夔府書懷四十韻》:“楚貢何年絶, 堯封舊俗疑.”仇兆鼇注引郭知達曰:“楚貢, 如嶺南小梗.”

[楚都】古楚國的都城. 多指郢. 唐楊炯《西陵峽》詩:“楚都昔全盛, 高丘烜望祀.” 唐杜甫《又作此奉衛王》詩:“西北樓成雄楚都, 遠開山嶽散江湖.”

[楚挽】1.悲痛的挽歌. 《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鏘楚挽於槐風, 喝邊簫於松霧.” 李善注:“楚, 辛楚也.” 宋蘇軾《鄧忠臣母周氏挽詞》:“作詩相楚挽, 感動淚再滴.”2.指楚聲的挽歌. 唐上官儀《謝都督挽歌》:“楚挽繞盧山, 胡笳臨武庫.” 淸吳偉業《思陵長公主挽詩》:“秦簫吹斷續, 楚挽哭滄浪.”靳榮藩注:“《楚辭》有《招魂》、《大招》二篇, ‘楚挽’言爲楚聲以挽也.”

[楚眞】指巫山神女. 宋孫光憲《南歌子》詞:“艷冶靑樓女, 風流似楚眞.”按, 巫山古有凝眞觀、妙用眞人祠, 相傳即祀巫山神女.

[楚辱】苦痛與恥辱. 《後漢書·王允傳》:“<張讓>懷協忿怨, 以事中允. 明年, 遂傳下獄. 會赦, 還復刺史. 旬日閒, 復以它罪被捕. 司徒楊賜以允素高, 不欲使更楚辱.” 李賢注:“楚, 苦痛.”

[楚夏】南楚和諸夏. 漢荀悅《申鑑·時事》:“文有磨滅, 言有楚夏, 出有先後……執不俱是, 比而論之, 必有可參者焉.” 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公不謀聲訓, 而楚夏移情, 故能使解劍拜仇, 歸田息訟.” 明楊愼《<上林賦>連綿字》:“字有古今, 音有楚夏.”

[楚砧】楚地搗練的砧杵之聲. 唐曹松《題湖南嶽麓寺》詩:“此地良宵月, 秋懷隔楚砧.”

[楚逐臣】指戰國楚屈原. 宋陸遊《悲歌》:“我豈楚逐臣, 慘愴出怨句, 逢秋未免悲, 直以憂國故.”

[楚峽】楚地峽谷. 多指巫峽. 唐孟浩然《行出東山望漢川》詩:“猿聲亂楚峽, 人語帶巴鄕.” 淸張景崧《餞雁》詩:“離腸曲曲湘潭水, 行色重重楚峽雲.”

[楚烏】烏鴉的別名.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烏鴉》.

[楚淒】辛酸淒涼. 潘漠華《夜梆》詩:“晩風底歌是楚淒, 我心琴底彈奏是苦悲.”

[楚酒】楚地產的酒. 唐皇甫冉《送從弟豫貶遠州》詩:“憂來沽楚酒, 玄鬢莫凝霜.” 唐羅隱《送舒州宿松縣傅少府》詩:“春生綠野吳歌怨, 雪霽平郊楚酒濃.” 元盧摯《折桂令·武昌懷古》曲:“歲晩江空, 雲飛風起, 興滿淸秋. 有越女、吳姬、楚酒, 莫虛負老子南樓.”

[楚害】殘害. 三國魏阮籍《鳩賦》:“値狂犬之暴怒, 加楚害於微軀. 欲殘沒以糜滅, 遂捐棄而淪失.”

[楚袖】楚女舞衣的長袖. 借指舞女. 唐白居易《留北客》詩:“即須分手別, 且強展眉歡. 楚袖蕭條舞, 巴弦趣數彈.”

[楚剝】謂打擊, 傷害. 《晉書·劉喬傳》:“今邊陲無備豫之儲, 中華有杼軸之困, 而股肱之臣不惟國體, 職競尋常, 自相楚剝, 爲害轉深, 積毀銷骨.”

[楚姬】指楚莊王夫人樊姬. 漢劉向《列女傳·楚莊樊姬》:“楚姬者, 楚莊王之夫人也. 莊王即位, 好狩獵, 樊姬諫不止, 乃不食禽獸之肉, 王改過, 勤於政事.”

[楚娥】指巫山神女. 淸吳偉業《贈武林李笠翁》詩:“江湖笑傲誇齊贅, 雲雨荒唐憶楚娥.”

[楚娘】楚地女子. 元馬祖常《上京效李長吉》詩:“吳娃楚娘侍團扇, 象輿鳳輦明珠絡.”

[楚執珪】戰國楚執珪的爵位. 指莊舄. 唐杜甫《卜居》詩:“歸羨遼東鶴, 吟同楚執珪.”仇兆鰲注:“《選》注:越人莊舃, 起家寒微, 爲楚執珪, 有病, 猶爲越吟.” 參見“楚珪”.

[楚捶】亦作“楚棰”. 

杖笞, 拷打. 《後漢書·史弼傳》:“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 當選士報國, 爾何人而僞詐無狀!’命左右引出, 楚捶數百.”《魏書·外戚傳上·馮誕》:“脩乃浮競……高祖嚴責之, 至於楚棰.”

[楚掠】拷打. 《三國志·魏志·滿寵傳》“彧融聞考掠彪” 南朝宋裴松之注:“臣松之以爲楊公積德之門, 身爲名臣, 縱有愆負, 猶宜保祐, 況淫刑所濫, 而可加其楚掠乎?”《新唐書·徐有功傳》:“於是周興、來俊臣、丘神勣、王弘義等揣識后指, 置總監牧院諸獄, 捕將相, 俾相鉤逮, 掩搦護送, 楚掠凝慘.”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鴉頭》:“媼得鴉頭, 橫施楚掠.”

[楚萍】見“楚江萍”. 

[楚梅】1.指楚地的梅花. 宋梅堯臣《讀吳正仲重台梅花詩》詩:“楚梅何多葉, 縹蔕攢瓊瑰. 常惜歲景盡, 每先春風開.” 宋柳永《傾杯樂》詞:“楚梅映雪數枝豔, 報靑春消息.”2.指楚地產的梅子. 宋梅堯臣《朱櫻》詩:“味兼羊酪美, 食厭楚梅酸.” 宋梅堯臣《阻淺挺之平甫來飲》詩:“主人雖倉卒, 猶得具甘酸, 酸漬楚梅靑, 甘摘夏櫻丹.”

[楚雪】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 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爲《陽春》、《白雪》, 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后因以“楚雪”泛指高雅的樂曲. 明袁宏道《集沈靑平齋限韻》:“麗歌飛楚雪, 方語雜吳都.”

[楚雀】即黃鸝. 《爾雅·釋鳥》:“鵹黃, 楚雀.” 南朝梁沈約《郊居賦》:“其林鳥則翻泊頡頏, 遺音下上, 楚雀多名, 流鸎雜響.” 明劉基《漫成》詩之一:“無端雙楚雀, 又向屋頭鳴.”

[楚野】楚地原野. 唐柳宗元《唐故揚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陽廟碑》:“首碎秦庭, 終懵《無衣》之賦;身離楚野, 徒傷帶劍之辭.” 宋梅堯臣《依韻和丁元珍見寄》:“仍類楚野竹, 忽從孤根迸, 便成翠琅玕, 久與風霜硬.”

[楚國夢】指楚襄王夢遇巫山神女事. 唐李商隱《聖女祠》詩:“腸迴楚國夢, 心斷漢宮巫.”

[楚帳】指西楚霸王項羽的軍中帳幕. 唐李商隱《淚》詩:“人去紫臺秋入塞, 兵殘楚帳夜聞歌.”荒蕪《爲韓羽<霸王別姬>畫配詩》:“霸王終別姬, 歷史有餘哀. 楚帳歌方歇, 《霓裳》舞下來.”

[楚得楚弓】見“楚弓楚得”. 

[楚舸】楚船. 宋梅堯臣《張聖民學士出御書幷法帖共閱之》詩:“冰膠楚舸歲將窮, 廣陵別乘憐老翁.” 宋梅堯臣《送僧遊廬山》詩:“欲遊廬山去, 將託楚舸梢.”

[楚舲】楚船. 舲, 有窗之船. 宋劉弇《儀徵呂明父席中觀新曲》詩:“有客揚楚舲, 歸與汩吾事.”

[楚船】指楚地江河里的船只. 宋梅堯臣《送少卿知宣州》詩:“汴水淸明下, 宣城太守行. 鴨頭吳蕩綠, 燕尾楚船輕.” 宋梅堯臣《送李泰伯歸建昌》詩:“得告許暫往, 落莫求楚船.”

[楚逸】楚國隱士. 唐孟郊《病起言懷》詩:“高閒思楚逸, 澹泊厭齊兒. 終伴碧山侶, 結言靑桂枝.” 參見“楚狂”.

[楚望】《左傳·哀公六年》:“三代命祀, 祭不越望. 江、漢、睢、漳, 楚之望也.”望, 古代祭祀山川的專稱. 后以“楚望”指楚地的山川. 南朝宋顏延之《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詩:“江漢分楚望, 衡巫奠南服.” 唐張九齡《祠紫蓋山經玉泉山寺》詩:“指塗躋楚望, 策馬傍荊岑.” 唐劉禹錫《韓十八侍御見示嶽陽樓別竇司直詩因令屬和》:“楚望何蒼然, 曾瀾七百里. 孤城寄遠目, 一寫無窮已.”

[楚望臺】見“楚王臺”(2). 

[楚情】指楚屈原遭放逐的憂怨心情. 唐孟郊《下第東歸留別長安知己》詩:“雲歸嵩之陽, 身寄漢之濱. 棄置復何道, 楚情吟白蘋.”

[楚陽臺】在四川巫山縣城西的高都山上. 相傳爲楚襄王與巫山神女幽會處. 元無名氏《貨郞旦》第四折:“也不唱韓元帥偸營劫寨, 也不唱漢司馬陳言獻策, 也不唱巫娥雲雨楚陽臺……只唱那娶小婦的長安李秀才.” 明徐霖《繡襦記·詭代僦居》:“楚陽臺雲雨散, 夢魂迷, 巫山女何處尋之.”

[楚鄕】楚地. 唐戴叔倫《夜發袁江寄李潁川劉侍御》詩:“半夜回舟入楚鄕, 月明山水共蒼蒼.” 唐溫庭筠《南湖》詩:“飄然篷艇東歸客, 盡日相看憶楚鄕.” 宋蘇軾《竹枝歌》:“故國淒涼人事改, 楚鄕千古爲悲歌.”

[楚組】楚地產的組綬. 《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張羅綺之幔帷兮, 垂楚組之連綱.” 呂延濟注:“組綬, 楚人善爲之, 故用以連繫帷幔也.”

[楚絃】見“楚弦”. 

[楚貳】指楚國的儲君(太子).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此楚貳醉心於吳客, 河靈懷慚於海若.”

[楚琴】楚之琴聲. 三國魏阮籍《樂論》:“漢桓帝聞楚琴, 悽愴傷心, 倚扆而悲, 慷慨長息曰:‘善哉乎! 爲琴若此, 一而已足矣.’” 北周庾信《和張侍中述懷》:“操樂楚琴悲, 忘憂魯酒薄.” 參見“楚奏”.

[楚琛】楚地的珍寶. 唐李庾《西都賦》:“越璞楚琛, 蜀賄巴賨……交錯雜遝, 斯焉會同.”

[楚項】指楚霸王項羽. 漢梁竦《悼騷賦》:“樂毅奔趙兮, 燕亦是喪……范父乞身兮, 楚項不昌.”

[楚越】楚國和越國. 喩相距遙遠. 《莊子·德充符》:“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 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 萬物皆一也.’”成玄英疏:“楚越迢遞, 相去數千.”《文選·盧諶<贈劉琨詩>》:“爰造異論, 肝膽楚越.” 李善注:“高誘《淮南子》注曰:‘肝膽, 喩近也;楚越, 喩遠也.’” 唐李白《寄遠》詩之八:“坐思行歎成楚越, 春風玉顔畏銷歇.” 淸張惠言《水調歌頭·春日賦示楊生子掞》詞:“百年復幾許? 慷慨一何多……楚越等閒耳, 肝膽有風波.”

[楚越之急】春秋時楚越兩國先后遭吳入侵, 后因以“楚越之急”泛指面臨外敵入侵, 國事危急. 《魏書·百濟傳》:“知高麗阻強, 侵軼卿土……使兼申胥之誠, 國有楚越之急, 乃應展義扶微, 乘機電舉.”

[楚堤】指漢水堤岸. 唐張籍《送李司空赴鎮襄陽》詩:“商路雪開旗旆展, 楚堤梅發驛亭春.”

[楚葛湘紗】湘楚產的精細紡織品. 唐李群玉《校書叔遺暑服》詩:“翠雲箱裏疊樬櫳, 楚葛湘紗淨似空. 便著淸江明月夜, 輕涼與掛一身風.”

[楚葵】水芹. 《爾雅·釋草》:“芹, 楚葵.” 郭璞注:“今水中芹菜.”

[楚棰】見“楚捶”. 

[楚棘】荊棘. 《管子·地員》:“其木宜蚖菕與杜松, 其草宜楚棘.”《晏子春秋·雜下十三》:“若部婁之未登, 善, 登之無蹊, 維有楚棘而已.” 漢賈誼《新書·勸學》:“昔者南榮跦醜聖道之忘乎己, 故步陟山川, 坌冒楚棘, 彌道千餘百舍, 重繭而不敢久息.”

[楚雲】1.楚天之云. 《晉書·天文志中》:“韓雲如布, 趙雲如牛, 楚雲如日, 宋雲如車.”2.比喩女子秀美的發髻. 唐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詩:“紅粉靑娥映楚雲, 桃花馬上石榴裙.” 元喬吉《水仙子·贈姑蘇朱阿嬌會玉眞李氏樓》曲:“合歡髻子楚雲鬆, 鬭巧眉兒翠黛濃.” 明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髩軃楚雲鬆, 嬾對粧奩.”

[楚雲湘雨】比喩男女幽情. 唐唐彦謙《無題》詩之三:“楚雲湘雨會陽臺, 錦帳芙蓉向夜開.” 明高啓《題妓像》詩:“不見秋娘今幾年, 楚雲湘雨思悠然.”

[楚雅】楚地的一種樂器. 亦借指其演奏之曲. 南朝梁丘遲《九日侍宴樂遊苑詩》:“絲桐激舞, 楚雅閒慧. 參差繁響, 殷勤流詣.”參閱《周禮·春官·笙師》及鄭玄注.

[楚筵辭醴】《漢書·楚元王劉交傳》載, 楚元王禮敬穆生, 常爲設醴. 及王戊即位, 忘設醴. 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遂謝病去. 后因以“楚筵辭醴”爲遭君主冷遇的典實.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楚筵辭醴日, 梁獄上書辰……老吟秋月下, 病起暮江濱. 莫怪恩波隔, 乘槎與問津.”

[楚筍】指楚地所產之筍的筍衣. 唐張籍《贈太常王建藤杖筍鞋》詩:“蠻藤剪爲杖, 楚筍結成鞋. 稱與詩人用, 堪隨禮寺齋.”

[楚猴】《史記·項羽本紀》載, 項羽攻下咸陽后, 想回故鄕炫耀富貴, 曰:“富貴不歸故鄕, 如衣繡夜行, 誰知之者!”時人諷刺其愛虛榮, 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果然!” 后因以“楚猴”戲稱項羽. 金蕭貢《楚歌》:“只貪衣繡榮楚猴, 豈識金刀得秦鹿.” 明王世貞《偶成》詩:“楚猴重瞳那足論, 殺心枉自橫鴻門.” 淸陳維崧《滿江紅·汴京懷古》詞:“秦鹿詎爲劉季死, 楚猴甘受周苛賣. 笑紛紛靑史論都訛, 因成敗.”

[楚詞】見“楚辭”. 

[楚痛】1.謂殘酷. 《史記·文帝本紀》:“夫刑至斷支體, 刻肌膚, 終身不息, 何其楚痛而不德也!”2.指酷刑. 唐薛用弱《集異記·宮山僧》:“邑吏遂以東廊僧誑妄, 執爲殺人之盜, 榜掠薰灼, 楚痛備施.”3.疼痛;痛苦. 《北史·夏侯道遷傳》:“<夏侯夬>不勝楚痛, 大叫.” 宋洪邁《夷堅支志丁·趙三翁》:“世人但知灼艾, 而不知點穴, 又不審虛實, 楚痛耗損氣力.”季新《<紅樓夢>新評》:“蓋身既事人, 不輸以愛情, 則爲不婦;輸以愛情, 又非所願:此其抑鬱楚痛, 誠有倍於死者.”

[楚羨】猶楚尾. 羨, 餘. 明湯顯祖《豫章攬秀樓賦》:“仍攬秀而楄危, 臨辯章而聳絢. 諒所攬之多秀, 豈吳餘而楚羨.” 參見“楚尾吳頭”.

[楚焞】灼龜之荊木條. 古代占卜時用點燃的荊木條鉆灼龜殼, 視其灼裂的兆紋, 附會人事, 以斷吉凶. 《儀禮·士喪禮》:“卜人先奠龜於西塾上南首, 有席, 楚焞置於燋, 在龜東.” 鄭玄注:“楚, 荊也. 荊焞所以鑽灼龜者. 燋, 炬也, 所以燃火者也.”

[楚惻】痛苦而悲傷. 《藝文類聚》卷二一引晉潘嶽《哭弟文》:“視不見兮聽不聞, 逝日遠兮憂彌殷. 終皓首兮何時忘, 情楚惻兮常苦辛.” 蘇曼殊《絳紗記》:“余友生多哀怨之事, 顧其情楚惻有落葉哀蟬之歎者, 則莫若夢珠.”

[楚媼】楚地婦人. 特指饋食韓信的漂母. 唐張說《南中別王陵成崇》詩:“曹卿禮公子, 楚媼饋王孫. 倏爾生六翮, 翻飛戾九門.”

[楚媛】楚地美女. 南朝梁江洪《詠舞女》:“腰纖蔑楚媛, 體輕非趙姬.” 唐王勃《夏日宴宋五官宅觀畫障序》:“楚媛調絃, 韓娥對酒.”

[楚絶】悲涼到極點. 淸龔煒《巢林筆談·樂與愁耳與目》:“里中延名優演劇, 鄕城畢赴, 予時惡境橫生, 興致都盡, 兀坐小齋, 風送歡聲入座, 亦泠泠楚絶……始悟樂之入人淺, 愁之入人深也.”

[楚絲】猶楚弄. 唐李商隱《河陽詩》:“楚絲微覺《竹枝》高, 半曲新辭寫緜紙.” 朱鶴齡注:“楚絲, 猶云楚弄.”

[楚瑟】1.楚地的瑟. 唐孟郊《長安羈旅》詩:“聽樂別離中, 聲聲入幽腸. 曉淚滴楚瑟, 夜魄遶吳鄕.”2.指楚瑟之聲. 唐孟郊《春日同韋郞中使君送鄒儒立少府扶侍赴云陽》詩:“郡齋敞西淸, 楚瑟驚南鴻.”

[楚魂】1.詩中言“楚魂”, 多有追吊楚人之意. 指楚王夢遇巫山神女. 唐李賀《巫山高》詩:“楚魂尋夢風颸然, 曉風飛雨生苔錢.” 淸王開沃《淸平樂·題瀟湘暮雨圖》詞:“漠漠水雲朝復暮, 中有楚魂來去.”2.指楚屈原. 唐吳融《溪翁》詩:“應嗟獨上涔陽客, 排比椒漿奠楚魂.” 宋劉筠《梨》詩:“宋玉有情終未識, 蔗漿無奈楚魂迷.”3.指舜二妃娥皇女英. 元錢惟善《湘淚竹管》詩:“翠帷塵滴不乾雲, 湘水無聲楚魂咽.”4.鳥名. 傳說爲楚懷王靈魂所化. 唐來鵠《寒食山館書情》詩:“蜀魄啼來春寂寞, 楚魂吟後月朦朧.”

[楚肆】楚國的市肆. 宋歐陽修《太傅杜相公索聚星堂詩謹成》詩:“楚肆固知難衒玉, 邱門安敢輒論詩.”

[楚壼】楚宮. 壼, 宮中道路. 元呂天用《梁州第七·白蓮》套曲:“縱不是虢國女承恩楚壼, 多管是太眞妃出浴華淸.”

[楚蓮】楚地的蓮花. 唐駱賓王《秋日餞尹大往京》詩序:“劍彩沈波, 碎楚蓮於秋水;金暉照岸, 秀陶菊於寒隄.” 陳熙晉箋注:“越幷於楚, 故曰楚蓮.” 唐羅隱《寄徐濟進士》詩:“霜壓楚蓮秋後折, 雨催蠻酒夜深酤.”

[楚幕】西楚霸王項羽的軍幕. 借指項羽. 唐徐夤《偶題》詩:“秦宮猶自拜張祿, 楚幕不知留范增.”

[楚夢】1.指楚國云夢澤. 《文選·陸機<齊謳行>》:“孟諸吞楚夢, 百二侔秦京.” 李善注:“《子虛賦》曰:‘齊浮渤澥, 遊孟諸, 吞若雲夢者八九.’” 南朝陳徐陵《爲護軍長史王質移文》:“<華皎>遂乃治兵楚夢, 竊戴干戈, 傍引西戎, 共謀東夏.”2.本指楚王遊陽台夢遇巫山神女事. 后借指短暫的美夢. 多指男女歡會. 唐李白《惜餘春賦》:“披衛情於淇水, 結楚夢於陽雲.” 宋賀鑄《侍香金童》詞:“楚夢方回, 翠被寒如水. 尙想見, 揚州桃李.” 淸珠泉居士《雪鴻小記》:“葳蕤自守, 楚夢猶虛, 余友潘子硏香亟稱之.”

[楚楚】1.鮮明貌. 《詩·曹風·蜉蝣》:“蜉蝣之羽, 衣裳楚楚.” 毛傳:“楚楚, 鮮明貌.” 唐白居易《早朝》詩:“翩翩穩鞍馬, 楚楚健衣裳.”2.謂淸晰. 淸周亮工《書影》卷九:“<道士>則取席上諸拌盂盌盎之類, 十五累之, 舉而大嚼, 如嚼冰雪, 齒聲楚楚可聽也.”3.蕃茂貌. 《詩·小雅·楚茨》:“楚楚者茨, 言抽其棘.” 朱熹集傳:“楚楚, 盛密貌.” 淸趙翼《園居》詩之三:“微雨過林端, 楚楚出新碧.”4.排列整齊貌. 淸王韜《淞濱瑣語·李延庚》:“亭中棐几湘簾, 筆牀硯匣, 位置楚楚.”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祝培之畫》:“箱籠二十, 楚楚排列.”5.姣美貌.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雙燈》:“魏細瞻女郞, 楚楚若仙, 心甚悅之.” 淸宣鼎《夜雨秋燈錄·王大姑》:“女名大姑, 貌楚楚, 性敏慧.” 淸兪蛟《潮嘉風月記·麗景》:“如余所見潮州之竹姑, 興寧之貞娘……皆眉黛楚楚, 一笑嫣然.”6.形容傑出, 出眾. 《魏書·祖瑩傳》:“瑩與陳郡袁翻齊名秀出, 時人爲之語曰:‘京師楚楚, 袁與祖;洛中翩翩, 祖與袁.’” 宋張孝祥《鷓鴣天·平國弟生日》詞:“楚楚吾家千里駒, 老人心事正關渠.” 元無名氏《碧桃花》第四折:“你道是濟濟衣冠, 楚楚人才.” 淸周亮工《又與張瑤星》:“先生所鈔一則, 筆墨楚楚, 是此公不多見之筆.”7.形容嚴肅, 端莊. 宋葉適《故大理正知袁州羅公墓志銘》:“執政憚其楚楚, 不敢狎, 而亦不能親也.” 明丘汝成《端正好·上太師》套曲:“貫胸襟虎略龍韜, 威儀楚楚全忠厚.”8.形容憂戚, 淒苦. 《魏書·高宗紀論》:“既而國釁時艱, 朝野楚楚.” 唐元稹《聽庾及之彈烏夜啼引》詩:“後人寫出《烏啼引》, 吳調哀弦聲楚楚.” 元劉伯亨《朝元樂》套曲:“懨懨白晝長, 楚楚黃昏細.” 淸龔自珍《洞仙歌》:“平生有恨, 自酸酸楚楚, 十五年來夢中緒.”

[楚楚不凡】形容人才出眾, 不同尋常. 淸袁枚《與何獻葵明府書》:“幸爲小女擇得一婿, 楚楚不凡, 差強人意. 本求西子, 翻得東牀, 想彼蒼亦‘與之齒者去其角’之意也.”

[楚楚可人】形容姿容淸秀, 使人愜意.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中多女郞, 簪山花, 浣衣溪口, 坐溪石上. 與語, 了無驚猜, 亦不作態, 楚楚可人.” 蘇曼殊《碎簪記》:“此數片小花, 作金魚紅色者, 亦楚楚可人.”

[楚楚可愛】形容陳設整齊, 令人喜愛. 郁達夫《沉淪》:“庭內的假山花草, 布置得楚楚可愛.”

[楚楚可憐】1.形容形態或體態嬌美可愛.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孫綽>齋前種一株松, 恒自手壅治之. 高世遠時亦隣居, 語孫曰:‘松樹子非不楚楚可憐, 但永無棟梁用耳.’” 淸程趾祥《此中人語·蘇若蘭》:“瞥見一麗女子……有楚楚可憐之狀.” 朱自淸《阿河》:“古語說得好, ‘人要衣裳馬要鞍’. 阿河這一打扮, 眞有些楚楚可憐了.”2.形容神情淒楚或處境不佳, 令人憐憫. 《花月痕》第十五回:“荷生見說的楚楚可憐! 便歎了一口氣道:‘我倒不是怪你.’”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二七回:“陸錦一面說, 一面瞧喜奎神色十分慌張, 大非平時飛揚跋扈能說慣話的情形, 便覺得他楚楚可憐, 再不能多說一句.”

[楚楚有致】形容陳列整齊, 富有情趣. 淸余懷《板橋雜記·麗品》:“所居曲房密室, 帷帳尊彛, 楚楚有致.”

[楚楚作態】猶言矯揉造作.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凡人學詞, 功候有淺深, 即淺亦非疵……楚楚作態, 乃是大疵, 最宜切忌.”

[楚楚動人】形容姿容美好, 動人心神. 淸徐瑤《太恨生傳》:“女雖支離憔悴, 而委婉之態, 楚楚動人.” 淸陳天華《獅子吼》第四回:“<女鐘>生得明眸皓齒, 雖不擦脂抹粉, 却有天然的姿色, 楚楚動人.” 歐陽予倩《潘金蓮》第二幕:“說著坐下, 扭過頭去, 背上覺得微微的顫動, 極其楚楚動人之致.”

[楚楚謖謖】形容風度淸雅高邁. 淸張岱《陶庵夢憶·朱楚生》:“楚生色不甚美, 雖絶世佳人無其風韻, 楚楚謖謖, 其孤意在眉, 其深情在睫.”

[楚路】楚地道路. 南朝梁簡文帝《龍丘引》:“龍丘一回首, 楚路蒼無極.” 北周庾信《和侃法師》之一:“秦關望楚路, 灞岸想江潭.” 唐司空曙《送史澤之長沙》詩:“夢渚巴山斷, 長沙楚路分.”

[楚畹】《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 又樹蕙之百畂.” 后因以“楚畹”泛稱蘭圃. 唐唐彦謙《蘭》詩之二:“謝庭漫芳草, 楚畹多綠莎.” 淸厲鶚《東城雜記·芝蘭室圖》:“蒲庵釋來復云:‘……商巖采到連莖瑞, 楚畹移來奕葉光.’”

[楚鉗】見“楚人鉗”. 

[楚飵】楚人待客的麥饘. 宋梅堯臣《訪石子澗外兄林亭》詩:“既能置魯酒, 又復餉楚飵.”按, 《說文·食部》:“楚人相謁食麥曰飵.”

[楚頌】指《楚辭·九章·橘頌》. 淸陳維崧《浣溪紗·詠橘》詞:“今日亭臺無楚《頌》, 舊時橘柚滿吳天. 風流人去一千年.”

[楚腰】1.《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 而國中多餓人.” 后因以“楚腰”泛稱女子的細腰. 唐楊炎《贈元載歌妓》詩:“玉山翹翠步無塵, 楚腰如柳不勝春.” 唐李商隱《又效江南曲》:“掃黛開宮額, 裁裙約楚腰.” 明唐寅《好姐姐·春景》套曲:“如今瘦添楚腰, 悶懨懨離情懊惱.”2.借指細腰女子. 唐劉方平《采蓮曲》:“落日晴江裏, 荊歌豔楚腰.” 唐杜牧《遣懷》詩:“落魄江南載酒行, 楚腰腸斷掌中輕.” 明袁宏道《竹枝詞》:“陌上相逢盡楚腰, 《涼州》一曲寫吳綃.”

[楚腰衛鬢】謂細腰秀發. 借指美女. 唐李賀《洛姝眞珠》詩:“市南曲陌無秋涼, 楚腰衛鬢四時芳.” 王琦汇解:“《太平御覽》:《史記》曰, 衛皇后字子夫, 與武帝侍衣得幸, 頭解見其髮鬢悅之, 因立爲后.”

[楚腰蠐領】謂腰肢纖細, 頸項潔白如蝤蠐. 形容女子體態之美. 後蜀閻選《虞美人》詞:“楚腰蠐領團香玉, 鬢疊深深綠.”

[楚猿】楚山之猿. 因其啼聲悲哀, 常用以渲染悲情. 唐張九齡《初發道中寄遠》詩:“日夜鄕山遠, 秋風復此時. 舊聞胡馬思, 今聽楚猿悲.” 淸洪昇《長生殿·覓魂》:“致使得嬌怯怯遊魂逐杜鵑, 空落得哭哀哀悲啼咽楚猿.”

[楚鳩】即斑鳩. 《文選·宋玉<高唐賦>》:“王鴡、鸝黃, 正冥、楚鳩, 姉歸思婦, 垂雞高巢.” 李善注:“《廣雅》曰:楚鳩, 一名嗶啁.” 淸惠士奇《田家行》:“竹雞啼罷楚鳩語, 十日田家九日雨.”

[楚殿】楚國宮殿. 南朝陳徐陵《與齊尙書仆射楊遵彦書》:“自永盟於楚殿, 躬奪璧於秦庭.” 唐李中《云》詩:“帝鄕歸莫問, 楚殿夢曾頻.”

[楚墟】楚地丘墟. 宋陳造《竹米行》:“竹君亢宗擅楚墟, 一一修聳山澤臞.”

[楚臺】指楚王夢遇神女之陽台. 后多指男女歡會之處. 唐吳融《重陽日荊州作》詩:“驚時感事俱無奈, 不待殘陽下楚臺.” 宋秦觀《醉桃源》詞:“銀燭暗, 翠簾垂, 芳心兩自知. 楚臺魂斷曉雲飛, 幽歡難再期.” 元張可久《寨兒令·春思》曲:“曲未終, 酒方濃, 雲收楚臺十二峰.” 明高明《琵琶記·瞷詢衷情》:“我本是傷秋宋玉無聊賴, 有甚心情去戀著閒楚臺.”

[楚榭】楚地台榭. 隋江總《爲陳六宮謝章》:“魯宮夜火, 伯媛匪驚;楚榭奔濤, 貞姜何懼!” 宋楊億《淸風十韻》:“陶窗自拂袵, 楚榭正揮毫.” 明高啓《夜飲丁二侃宅聽琵琶》詩:“令人悵望思往年, 梁園楚榭長周旋.”

[楚塹】指楚國郢都的壕溝. 北周庾信《擬連珠》之二十:“是以楚塹既填, 遊魚無託;吳宮已火, 歸燕何巢?”倪璠注:“楚塹, 謂江陵也.”

[楚歌】1.楚人之歌.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 以爲漢盡得楚地, 項羽乃敗而走, 是以兵大敗.”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楚歌非取樂之方, 魯酒無忘憂之用.” 元薩都剌《木蘭花慢·彭城懷古》詞:“楚歌八千兵散, 料夢魂, 應不到江東.”2.引申指悲歌, 表示陷入困境. 淸方文《宋遺民詠·謝翱》:“擊石爲楚歌, 竹石俱損傷.” 陳沂《曾澤生和他的司令官》:“突然他感覺出來了, 這不是音樂, 而是楚歌.”

[楚歌之計】《漢書·高帝紀下》:“<劉邦>圍羽垓下. 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 知盡得楚地, 羽與數百騎走, 是以兵大敗.” 后因用“楚歌之計”謂攻心之術. 淸袁於令《西樓記·集豔》:“於叔夜相公思想穆素徽妹子, 一病不痊……要多請幾位姉妹去與他解悶喫酒, 散他念頭. 待念頭散了, 就好去收他, 也是個‘楚歌之計’.”

[楚歌四合】比喩四面被圍, 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唐李白《擬恨賦》:“若乃項王虎鬭, 白日爭輝. 拔山力盡, 蓋世心違. 聞楚歌之四合, 知漢卒之重圍.”亦作“楚歌四起”、“楚歌四面”. 元馬致遠《慶東原·歎世》曲之二:“帳前滴盡英雄淚, 楚歌四起, 烏騅漫嘶.” 淸陳維崧《河傳·虞美人花》詞:“楚歌四面, 戰旗一片, 歲歲江東.” 參見“楚歌”.

[楚歌四面】見“楚歌四合”. 

[楚歌四起】見“楚歌四合”. 

[楚酷】猶痛楚. 《晉書·刑法志》:“方今聖化草創, 人有餘姦, 習惡之徒, 爲非未已, 截頭絞頸, 尙不能禁, 而乃更斷足劓鼻, 輕其刑罰……是爲輕其刑以誘人於罪, 殘其身以加楚酷也.”

[楚酸】猶辛酸. 明徐渭《歌風台》詩之二:“悲異代, 良楚酸.”

[楚厲】楚地的遊魂. 指戰國楚屈原的忠魂. 唐李商隱《楚宮》詩:“湘波如淚色漻漻, 楚厲迷魂逐恨遙.” 馮浩箋注:“鬼無依則爲厲. 楚厲謂屈大夫.”

[楚嶂】楚地之山. 唐宋之問《自洪府舟行直書其事》詩:“仲春辭國門, 畏途橫萬里. 越淮乘楚嶂, 造江泛吳汜.”

[楚舞】楚地之舞. 《史記·留侯世家》:“戚夫人泣, 上曰:‘爲我楚舞, 我爲若楚歌.’” 唐李白《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楚舞醉碧雲, 吳歌斷淸猿.” 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詞:“何人爲我楚舞, 聽我楚狂聲?” 淸彭而述《衛藩舊邸遇酒南將軍》詩:“若能爲楚舞? 何處得秦聲?”

[楚舞吳歌】泛指江南的輕歌曼舞. 元薩都剌《江南樂》詩:“翡翠冠高羅袖闊, 楚舞吳歌勸郞酌.”

[楚製】亦作“楚制”. 

1.楚服的形制. 衣較短. 《漢書·叔孫通傳》:“通儒服, 漢王憎之. 乃變其服, 服短衣, 楚製, 漢王喜.”顏師古注:“製, 謂裁衣之形製.” 南朝宋鮑照《代白紵舞歌辭》之一:“吳刀楚制爲佩褘, 纖羅霧縠垂羽衣.”《戰國策·秦策五》“不韋使楚服而見” 宋鮑彪注:“以王后楚人, 故服楚製以說之.”2.專指武士之服. 唐白行簡《垂衣治天下賦》:“楚製者分閫而守封, 縫掖者坐帷而論古.”

[楚箠】拷掠的杖策.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贊且孤幼, 性甚懵鈍, 敎其讀書, 終不記憶, 其舅……常加楚箠, 終不長進.”

[楚管】楚地之管. 管, 樂器名. 唐杜牧《見劉秀才與池州妓別》詩:“楚管能吹柳花怨, 吳姬爭唱《竹枝歌》.”

[楚管蠻絃】泛指南方的管弦樂器. 唐李商隱《燕台·冬》詩:“楚管蠻絃愁一槪, 空城舞罷腰支在.”

[楚魄】指朝云暮雨的巫山神女. 宋范成大《次韻王浚明用時舉苦熱韻見贈》:“鑠石誰能招楚魄, 斲冰我欲訪湘君.”

[楚鳳】《尹文子·大道上》載, 楚國有人受騙, 把山雉當鳳凰, 以重金購之, 欲獻楚王, 經宿而鳥死, 國人傳爲眞鳳凰, 遂聞於楚王. “王感其欲獻於己, 召而厚賜之, 過於買鳥之金千倍.” 后因以“楚鳳”稱贗品. 唐李嗣眞《書品後》:“雖古跡昭然, 永不覺悟, 而執燕石以爲寳, 玩楚鳳而稱珍, 不亦謬哉!”

[楚獄】《後漢書·楚王英傳》:“有司奏英招聚姦猾, 造作圖讖, 擅相官秩, 置諸侯王公將軍二千石, 大逆不道, 請誅之……楚獄遂至累年, 其辭語相連, 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吏, 阿附相陷, 坐死徙者以千數.”又《袁安傳》記袁安案其獄, “理其無明驗者, 條上出之.” 后因稱冤獄爲“楚獄”. 唐劉禹錫《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之二:“常聞平楚獄, 爲報里門高.” 唐劉禹錫《謝中書張相公啓》:“袁公之平楚獄, 不忍錮人;晏子之哀越石, 乃伸知己.”

[楚語】楚地的土語鄕音. 宋范成大《賀樂丈先生南郭新居》詩:“飄飄萬里道, 芒鞵厭關河. 風吹落下邑, 楚語成吳歌.”

[楚隣】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寫其隣女“東家之子”, “增之一分則太長, 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 施朱則太赤”, 貌美無比. 后因以“楚隣”代指美女. 宋范成大《次韻知郡安撫元夕賞倅廳紅梅》之二:“眞色生香絶世逢, 煙光池面雨溶溶. 楚隣不待施朱好, 虢國翻嫌傅粉濃.”

[楚粽】即粽子. 相傳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江死, 楚人哀之, 於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水以祭, 后因稱粽子爲楚粽. 唐沈亞之《五月六日發石頭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郞》詩:“蒲葉吳刀綠, 筠筒楚粽香.”參閱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

[楚漢】1.指秦漢之際, 項羽、劉邦分據稱王的兩個政權.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且兩雄不俱立, 楚漢久相持不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唐杜甫《園人送瓜》詩:“東陵跡蕪絶, 楚漢休征討.” 明高啓《贈李外史》詩:“我聞安期古策士, 親見楚漢爭雌雄.” 淸陳維崧《滿江紅·汴京懷古》詞:“汜水敖倉, 是楚漢提戈邊界.”2.指楚地漢水之濱. 唐李白《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詩:“少年落魄楚漢間, 風塵蕭瑟多苦顔.” 王琦注:“楚, 戰國時楚王所據之地. 漢, 漢水之濱.”

[楚撻】杖打. 《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夫爲夫婦者, 義以和親, 恩以好合, 楚撻既行, 何義之存?”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敎子》:“凡人不能敎子女者, 亦非欲陷其罪惡……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 唐白行簡《李娃傳》:“月餘, 手足不能自舉, 其楚撻之處皆潰爛, 穢甚.”

[楚鞋】粗糙的鞋, 草鞋. 唐喩鳧《題弘濟寺不出院僧》詩:“楚鞋應此世, 祗遶砌苔休.”

[楚樊】指楚莊王夫人樊姬. 爲古之賢妃. 《文選·何晏<景福殿賦>》:“賢鍾離之讜言, 懿楚樊之退身.” 李善注:“《列女傳》曰:樊姬者, 楚莊王之夫人也.” 晉左思《悼離贈妹》詩之二:“穆穆令妹, 有德有言. 才麗漢班, 明朗楚樊.”

[楚醅】楚地所產的酒. 醅, 酒之未濾者. 宋梅堯臣《和正仲再和罷飲》:“吳味期君強飲開, 楚醅因我破愁來.”

[楚劇】戲曲劇種之一, 由湖北黃岡、孝感一帶的花鼓戲發展而成, 流行於湖北以及江西的部分地區.

[楚賦】指屈原、宋玉等所寫的辭賦. 南朝宋鮑照《芙蓉賦》:“感衣裳於楚賦, 詠憂思於陳詩.” 錢振倫注:“《楚辭·離騷》:‘製芰荷以爲衣兮, 集芙蓉以爲裳.’” 唐劉知幾《史通·載文》:“懷襄不道, 其惡存乎楚賦.” 宋蘇軾《巫山》詩:“楚賦亦虛傳, 神仙安有是?” 參見“楚辭”.

[楚嶠】楚山. 嶠, 尖峭的高山. 宋張孝祥《蝶戀花·送劉恭父》詞:“歸去槐庭思楚嶠, 觚稜月曉期分照.”

[楚黎】楚地民眾. 《後漢書·第五鍾離宋寒傳贊》:“惵惵楚黎, 寒君爲命.” 李賢注:“黎, 衆也.”

[楚篇】指《楚辭》.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若能憑軾以倚《雅》《頌》, 懸轡以馭楚篇……亦不復乞靈於長卿, 假寵於子淵矣.”

[楚艘】楚船. 艘, 船的泛稱. 宋梅堯臣《次韻被命出城共泛》:“三驄忽出乘楚艘, 直氣突兀如吳濤.”

[楚劍】古代楚國的鐵劍. 亦泛指利劍. 漢劉向《說苑·指武》:“秦昭王中朝而歎曰:‘夫楚劍利, 倡優拙. 夫劍利則士多慓悍, 倡優拙則思慮遠也, 吾恐楚之謀秦也.’” 唐張柬之《出塞》詩:“吳鈎明似月, 楚劍利如霜.” 唐鮑溶《冬夜答客》詩:“因憶古丈夫, 一言重山河. 臨風彈楚劍, 爲子奏燕歌.” 參見“楚鐵”.

[楚調】楚地的曲調. 常與吳弦、燕歌對舉. 后爲樂府相和調之一. 唐陶翰《燕歌行》:“請君留楚調, 聽我吟燕歌.” 唐白居易《醉別程秀才》詩:“吳絃楚調瀟湘弄, 爲我慇懃送一盃.” 明王世貞《鳴鳳記·秋夜女工》:“雙蛾皺, 嘆鳳管吹殘楚調, 何日見階前輻輳.” 淸魏源《送陳太初出都》詩之二:“離弦忽楚調, 促柱訴中孚.”參閱《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一·解題》.

[楚調曲】樂府《相和歌》的一部. 有《白頭吟》、《泰山吟》、《梁甫吟》、《東武吟》、《怨詩行》等. 所用樂器有笙、笛、節、琴、箏、琵琶、瑟七種. 參閱《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六·楚調曲序》.

[楚廟】指楚人奉祀祖宗和神明的廟舍. 晉張悛《爲吳令謝詢求爲諸孫置守塚人表》:“若使羽(項羽)位承前緒, 世有哲王, 一朝力屈, 全身從命, 則楚廟不隳, 有後可冀.” 唐無可《夏日送田中丞赴蔡州》詩:“楚廟繁蟬斷, 淮田細雨生.” 黃人《<淸文汇>序》:“故其文光怪瑰軼, 汪洋恣肆, 如披《王會》之圖, 如觀楚廟之壁.”

[楚潔】整潔. 明李日華《六硏齋筆記》卷一:“宗元幹, 吾里奇士, 以醫遊長安, 所寓必楚潔, 種樹引流以自怡.”

[楚潤】指唐名妓楚兒. 因其字潤娘, 故稱. 后亦借指名妓. 《韻語陽秋》卷十八引唐鄭谷《登第後宿平康里》詩:“春來無處不閒行, 楚潤相看別有情.” 淸余懷《<板橋雜記>序》:“<余>所作歌詩, 傳誦諸姬之口, 楚潤相看, 態娟互引.”

[楚嬌】楚地美女. 唐李商隱《燒香曲》:“漳宮舊樣博山爐, 楚嬌捧笑開芙蕖.”

[楚練】1.《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吳……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 孔穎達疏引賈逵曰:“被練, 帛也. 以帛綴甲, 步卒服之.”又引馬融曰:“被練, 以練爲甲裏, 卑者所服.” 原指楚國步兵所穿的練袍, 后以“楚練”泛指征衣. 唐駱賓王《宿溫城望軍營》詩:“戍靜胡笳徹, 沙明楚練分.”2.指楚地產的白絹. 唐楊巨源《古意贈王常侍》詩:“欲學齊謳逐雲管, 還思楚練拂霜砧.” 唐皎然《春夜賦得漉水囊歌送鄭明府》:“吳縑楚練何白晳, 居士持來遺禪客.”

[楚璞】指楚人卞和獻給楚王的玉璞. 比喩珍品或英才. 宋梅堯臣《度支蘇才翁挽詞》詩之二:“盛世雖多士, 唯公與衆殊. 高才飛健鶻, 逸句吐明珠. 未入周官采, 爭持楚璞模.” 明高啓《感舊酬宋軍咨見寄》詩:“知音竟爲誰, 四海嗟惸惸. 齊竽不解奏, 楚璞何由呈?” 章炳麟《西歸留別中東諸君子》詩:“球府集蒼蠅, 一滴緇楚璞.”

[楚操】楚地琴曲. 借指鄕音. 北周庾信《謹贈司寇淮南公》詩:“傳呼擁絳節, 交戟映彤闈. 遂令忘楚操, 何但食周薇.”倪璠注:“《左氏傳》曰:‘晉侯與鍾儀琴, 操南音.’” 參見“楚奏”.

[楚縠】楚地產的縐紗. 宋王安石《紙閣》詩:“楚縠越藤眞自稱, 每糊因得減書囊.”

[楚徼】楚境. 徼, 邊界. 唐許裳《陳情獻江西李常侍》詩之四:“秦城還逐夢, 楚徼影隨形.”

[楚學】指對屈原《離騷》的學習仿效. 宋朱熹《楚辭辯證上》:“若揚雄則尤刻意於楚學者, 然其《反騷》, 實乃屈子之罪人也.”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中》:“自屈原賦《離騷》, 南國宗之, 名篇繼作, 通號楚辭……故楚學體若多紛, 而其粹焉者, 至今無所變云.”

[楚舘】見“楚館”. 

[楚館】亦作“楚舘”. 

1.楚地館舍. 亦泛指旅舍. 宋歐陽修《送京西提刑趙學士》詩:“楚舘尙看淮月色, 嵩雲應過虎關迎.” 元薩都剌《再過界首驛》詩:“官船到岸人多識, 楚舘題詩客又來.”2.舊時指歌舞場所. 宋柳永《西平樂》詞:“秦樓鳳吹, 楚館雲約.” 明無名氏《贈書記·歸塋遘俠》:“況且靑年該力學, 楚館豈可留心.” 明范受益王錂《尋親記·告借》:“你若娶秦樓女, 楚館人, 我也甘心不論.” 參見“楚館秦樓”.

[楚館秦樓】楚靈王筑章華宮, 選美人細腰者居之, 人稱楚館;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簫, 穆公爲筑重樓以居之, 名曰鳳樓, 后世稱秦樓. 后因以“楚館秦樓”稱歌榭妓院. 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三折:“也不知他在楚館秦樓貪戀著誰, 全不想養育的深恩義.”《水滸傳》第六回:“花街柳陌, 衆多嬌艷名姬;楚館秦樓, 無限風流歌妓.”《西湖佳話·西泠韻跡》:“小小自十五而至二十, 這四五年, 楚館秦樓之福, 俱已享盡.”

[楚膩】楚人的葷食. 唐孟郊韓愈《城南聯句》:“楚膩鱣鮪亂, 獠羞螺蟹幷.”

[楚澤】古楚地有云夢等七澤. 后以“楚澤”泛指楚地或楚地的湖澤. 唐劉長卿《觀校獵上淮西相公》詩:“龍驤校獵邵陵東, 野火初燒楚澤空.” 唐許裳《登淩歊台》詩:“江截吳山斷, 天臨楚澤遙.” 宋張孝祥《望江南·贈談獻可》詞:“未試玉堂揮翰手, 只今楚澤釣魚翁. 萬事舉杯空.”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妾系本吳門, 家僑楚澤.”

[楚聲】古代楚地的曲調. 《漢書·禮樂志》:“高祖樂楚聲, 故《房中樂》楚聲也.” 唐孟郊《同從叔簡酬盧殷少府》詩:“梅尉吟楚聲, 竹風爲淒淸.” 宋蘇軾《竹枝歌序》:“《竹枝》歌, 本楚聲, 幽怨惻怛, 若有所深悲者.”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故在文章, 則楚漢之際, 詩敎已熄, 民間多樂楚聲……蓋秦滅六國, 四方怨恨, 而楚尤發憤, 誓雖三戶必亡秦, 於是江湖激昂之士, 遂以楚聲爲尙.”

[楚優】指春秋楚國的優孟. 淸陳沂震《白雪樓》詩:“自古衣冠笑楚優, 文章聲價付悠悠.” 參見“楚相”、“優孟”.

[楚鮮】白魚的別名. 淸厲荃《事物異名錄·水族·白魚》:“《水族加恩簿》:‘楚鮮隱釜沈糟, 價傾淮甸, 宜授傾淮別駕.’按:謂白魚也.”

[楚謠】1.楚地歌謠.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序》:“夫楚謠漢風, 既非一骨;魏製晉造, 固亦二體.” 唐張祜《送周尙書赴滑台》詩:“楚謠《襦袴》整三年, 喉舌新恩下九天.” 宋王安石《籌思亭》詩:“坐聽楚謠知歲美, 想銜杯酒問花朝.”2.指《楚辭》. 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夏歌曰:‘鬱陶乎予心’;楚謠曰:‘名余曰正則’, 雖詩體未全, 然是五言之濫觴也.”

[楚襄】1.指戰國時楚襄王.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楚襄讌集, 而宋玉賦《好色》. 意在微諷, 有足觀者.”2.楚地襄陽. 泛指楚地.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歸過洞庭, 見一畫舫……梁目注舫中, 見一少年丈夫, 科頭疊股其上;傍有二八姝麗, 挼莎交摩. 念必楚襄貴官.”

[楚糟】楚地用糟醃制的食物. 宋梅堯臣《楊公懿得穎人惠糟鮊分餉》詩:“吳蒓芼羹美, 楚糟增味爽.”此指糟魚.

[楚翼】指楚地的側翼. 唐李嶼《過洞庭》詩:“浩渺注橫流, 千潭合萬湫. 半洪侵楚翼, 一汊屬吳頭.”

[楚騅】指西楚霸王項羽所騎的烏騅馬. 喩項羽的霸業.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秦鹿逐翻興社稷, 楚騅推倒立封疆.”

[楚藪】楚地的澤藪. 宋蘇軾《遊武昌寒溪西山寺》詩:“離離見吳宮, 莽莽眞楚藪.” 宋蘇軾《峴山》詩:“過關無百步, 曠蕩吞楚藪.”

[楚檮】指古楚國的史書《檮杌》.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史之體遠矣, 董狐、南史其人也;晉《乘》、楚《檮》其撰也, 然而弗傳焉.”

[楚醪】楚地產的濁酒. 唐李商隱《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寄獻尙書》詩:“前席驚虛辱, 華樽許細斟. 尙憐秦痔苦, 不遣楚醪沈.” 唐羅隱《經耒陽杜工部墓》詩:“紫菊馨香覆楚醪, 奠君江畔雨蕭騷.”

[楚鎮】楚地主山. 鎮, 一方的主山. 唐李敬方《題黃山湯院》詩:“楚鎮惟黃岫, 靈泉浴聖源.”

[楚顔】《楚辭·漁父》:“屈原既放, 遊於江潭, 行吟澤畔, 顔色憔悴, 形容枯槁.” 后因以“楚顔”指屈原放逐后憔悴的容顏. 亦泛指憂時憤世的愁容. 唐孟郊《退居》詩:“衆聽喜巴唱, 獨醒愁楚顔. 日暮靜歸時, 幽幽扣松關.”

[楚璧】即和氏璧. 明何景明《贈張合之秀才》詩之二:“卞生懷楚璧, 郭隗待燕金.” 參見“和氏璧”.

[楚璧隋珍】指和氏璧與隋侯珠. 喩傑出的人才. 明陳汝元《金蓮記·偕計》:“想天朝羅網收豪儁, 獻皇家楚璧隋珍.”

[楚騷】1.指戰國楚屈原所作的《離騷》. 南朝梁裴子野《雕蟲論》:“若悱惻芳芬, 楚騷爲之祖;靡漫容與, 相如扣其音.” 宋蘇軾《次韻秦少遊王仲至元日立春》之三:“詞鋒雖作楚騷寒, 德意還同漢詔寬.” 明丘濬《過采石吊李謫仙》詩:“岸芷汀蘭無限意, 臨風三復楚騷文.”2.泛指《楚辭》. 淸沈德潛《<古詩源>序》:“茲復溯隋陳而上, 極乎黃軒, 凡‘三百篇’、楚騷而外, 自郊廟樂章訖童謠里諺, 無不備采.” 淸汪熷《<長生殿>序》:“《鄭》《衛》豈導淫之作, 楚騷非變雅之音.”

[楚難】《漢書·楚元王劉交傳》載:元王每置酒, 爲穆生設醴, 及王戊即位, 后忘設. 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遂謝病去. 及景帝三年, 楚王戊與吳通, 謀反, 失敗, 自殺. 穆生免於難. 后用“楚難”指此事. 漢阮瑀《爲曹公作書與孫權》:“穆生謝病, 以免楚難.” 唐李白《上崔相百憂章》詩:“穆逃楚難, 鄒脫吳災. 見機苦遲, 二公所咍.”

[楚蘄】指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 因其古屬楚地, 故稱. 淸施閏章《顧赤方詩序》:“余始聞顧赤方而未識其人, 一日, 自楚蘄抱其詩直詣門曰:‘非公誰序者.’余特異之.”

[楚麗】華美絢麗. 《陳書·高祖紀下》:“仙人見於羅浮山寺小石樓, 長三丈所, 通身潔白, 衣服楚麗.”

[楚嚴鼓】鼓名. 《漢書·禮樂志》:“歌鼓員二十四人, 楚嚴鼓員一人……凡鼓十二, 員百二十八人, 朝賀置酒陳殿下, 應古兵法.”

[楚羅】楚地產的綾羅. 唐李賀《夜飲朝眠曲》:“夜飲朝眠斷無事, 楚羅之帷臥皇子.”

[楚簫】《文選·王褒〈洞簫賦〉》:“原夫蕭幹之所生兮, 於江南之丘墟.” 李善注:“《江圖》曰:慈母山, 此山竹作簫笛, 有妙聲. 《丹陽記》曰:江寧縣慈母山, 臨江, 生簫管竹.”慈母山爲楚地, 因稱簫爲“楚簫”. 亦指其聲. 宋周密《玉京秋》詞:“玉骨西風, 恨最恨、閒却新涼時節. 楚簫咽, 誰寄西樓淡月?”

[楚辭】亦作“楚詞”. 

本爲楚地歌謠. 戰國楚屈原吸收其營養, 創作出《離騷》等巨制鴻篇, 后人仿效, 名篇繼出, 成爲一種有特點的文學作品, 通稱楚辭. 西漢劉向編輯成《楚辭》集, 東漢王逸又有所增益, 分章加注成《楚辭章句》. 唐孟浩然《陪張丞相自松滋江東泊渚宮》詩:“臘響驚雲夢, 漁歌激楚辭.”《朱子語類》卷一三九:“楚詞平易, 後人學做者反艱深了, 都不可曉.”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詩體上》:“有楚辭, 屈宋以下, 傚楚辭體者, 皆謂之楚辭.”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中》:“楚辭者, 楚人之辭也. 雖‘鳳兮’‘滄浪’, 已載前籍, 而《騷》尤深遠, 其辭若跌宕怪神, 其思則繾綣惻怛, 故能義兼《風》《雅》, 體先詞賦, 於是楚辭代《詩》而興, 蔚然成家矣.”

[楚辭體】文體名. 起於戰國時楚國, 以屈原的《離騷》爲代表. 這類作品, 富於抒情成分和浪漫氣息;篇幅、字句較長, 形式也較自由, 幷多用“兮”字以助語勢. 以其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 敘寫楚地風土物產等, 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后世稱此種文體爲“楚辭體”, 又名“騷體”.

[楚瀨】楚地湍急的水流. 南朝梁沈約《餞謝文學》詩:“瀄汨背吳潮, 潺湲橫楚瀨.”

[楚瀝】楚地產的淸酒. 《楚辭·大招》:“吳醴白糵, 和楚瀝只.” 王逸注:“瀝, 淸酒也.”

[楚懷】1.指戰國楚懷王. 唐李白《古風》之五一:“殷后亂天紀, 楚懷亦已昏……比干諫而死, 屈平竄湘源.” 唐白居易《偶然》詩之一:“楚懷邪亂靈均直, 放棄合宜何惻惻!”2.謂對楚國的懷念. 借指懷鄕之情. 唐李白《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詩:“楚懷奏鍾儀, 越吟比莊舃. 國門遙天外, 鄕路遠山隔.” 參見“楚奏”.

[楚關】楚國關塞. 泛指楚境. 南朝宋鮑照《<淩煙樓銘>序》:“東臨吳甸, 西眺楚關. 奔江永寫, 鱗嶺相葺.” 唐孟浩然《早春潤州送從弟還鄕》詩:“兄弟遊吳國, 庭闈戀楚關.” 唐李白《永王東巡歌》之十:“帝寵賢王入楚關, 掃淸江漢始應還.”

[楚壤】楚地. 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王粲》:“整裝辭秦川, 秣馬赴楚壤.” 唐柳宗元《茅屋下始栽竹》詩:“楚壤多怪石, 墾鑿力已疲.”

[楚蘭】蘭, 香草名. 古代男女都佩用, 以祓除不祥. 因盛產於楚地, 屈原《楚辭》中又多所歌詠, 故稱. 唐盧殷《長安親故》詩:“楚蘭不佩佩吳鉤, 帶酒城頭別舊遊.” 唐杜牧《將赴湖州留題亭菊》詩:“陶菊手自種, 楚蘭心有期.”

[楚醴】楚地的甜酒. 南朝梁簡文帝《七勵》:“越梅變實, 楚醴方添.”

[楚懸黎】楚地產的美玉. 懸黎, 美玉名. 唐李商隱《和孫朴韋蟾孔雀詠》:“輕於趙皇后, 貴極楚懸黎.”

[楚籍】指西楚霸王項羽. 籍, 項羽之名. 唐羅隱《讒書·英雄之言》:“救彼塗炭者, 則宜以百姓心爲心, 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

[楚纊】楚地的絲綿. 《左傳·宣公十二年》:“冬, 楚子伐蕭……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 拊而勉之, 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遂傅於蕭.” 后因以“楚纊”指君上的賜與, 有被德感恩之意. 南朝宋謝莊《謝賜貂裘表》:“臣聞嚬笑不妄, 韓裳勿假;績以昭庸, 楚纊爰逮.” 南朝梁江淹《蕭驃騎謝被侍中慰勞表》:“楚纊越醪, 方茲慚潤.”

[楚霸王】西楚霸王的省稱. 指項羽. 元馬致遠《淸江引·野興》曲:“楚霸王火燒了秦宮室, 蓋世英雄氣.” 明夏完淳《博浪沙歌》:“垓下烏騅楚霸王, 鎬池白璧秦始皇.”《說唐》第四三回:“強隣壓境誰堪恃, 不及當年楚霸王.”

[楚纍】《漢書·揚雄傳上》:“<雄>又怪屈原文過相如, 至不容, 作《離騷》, 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 讀之未嘗不流涕也……乃作書, 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 自崏山投諸江流以弔屈原, 名曰《反離騷》……欽弔楚之湘纍.”顏師古注引李奇曰:“諸不以罪死纍.” 后因以“楚纍”爲屈原的代稱. 宋陳與義《晩步湖邊》詩:“楚纍經行地, 處處餘《離騷》.” 宋范成大《寄題向撫州采菊亭》詩:“落英楚纍手, 東籬陶令家.”

[楚鐵】《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 而倡優拙.’” 后因以“楚鐵”借指利劍. 北周庾信《吳明徹墓志銘》:“長沙楚鐵, 更入兵欄;洞浦藏犀, 還輸甲庫.” 唐劉禹錫《口兵戒》:“舌端之孽, 慘乎楚鐵.”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三:“歸安姚汝金……《看劍》云:‘齊金楚鐵擅名高, 碧血模糊舊戰袍.’”

[楚囊之情】《左傳·襄公十四年》:“楚子囊還自伐吳, 卒. 將死, 遺言謂子庚:‘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將死, 不忘衛社稷, 可不謂忠乎!” 后因以“楚囊之情”謂愛國之情. 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公臨危審正, 載惟話言, 楚囊之情, 惟幾而彌固.”

[楚體】楚辭的體裁.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誄辭哀辭》:“哀辭則寓傷悼之情, 而有長短句及楚體不同.” 參見“楚辭體”.

[楚籗】用荊條做的捕魚籠. 《爾雅·釋器》“籗謂之罩” 宋邢昺疏:“孫炎云:‘今楚籗也.’然則罩以竹爲之, 無竹則以荊, 故謂之楚籗, 皆謂捕魚籠也.”

[楚龔】見“楚兩龔”. 

[楚驛】楚地的驛站. 唐姚合《送劉詹事赴壽州》詩:“隋堤傍楊柳, 楚驛在波濤.” 明高啓《送何明府之秦郵》詩:“馬前風葉助離聲, 楚驛都荒不計程.”

[楚儽】猶楚囚. 明徐渭《寄王子心葵》詩:“與君夙相知, 把葵吳山時;今日相思處, 南冠縶楚儽.”

[楚鬢】指女子秀美的鬢發. 宋張孝祥《木蘭花慢·離思》詞:“正佩解湘腰, 釵孤楚鬢, 鸞鑑分收.”

[楚觀】指高唐觀. 宋黃庭堅《和邢惇夫秋懷》之二:“曩時高唐客, 莫雨朝行雲. 陰居懷天匹, 楚觀夢紛紜.” 參見“高唐觀”.

[楚靈均】即屈原. 因其爲楚人, 字靈均, 故稱. 唐孟郊《旅次湘沅有懷靈均》詩:“舊稱楚靈均, 此處殞忠軀.” 五代齊己《行路難》詩:“君不見楚靈均, 千古沉冤湘水濱.” 元張養浩《沉醉東風》曲:“班定遠飄零玉關;楚靈均憔悴江干.”

[楚釀】指楚地所產之酒. 宋梅堯臣《吳正仲同諸賓泛舟歸池上》詩:“煮鱟吳味新, 篘醪楚釀熟.”

[楚蠻】古代指楚國境內的民族. 《史記·楚世家》:“熊渠曰:‘我蠻夷也, 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爲句亶王, 中子紅爲鄂王, 少子執疵爲越章王, 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楚豔】1.楚歌. 明胡侍《眞珠船·南北音》:“若南音則……吳歈、楚豔, 以及今之戲文皆是.”參閱《樂府詩集·雜歌謠辭序》. 2.楚地美女. 比喩美麗的花朵. 唐孟郊《看花》詩之一:“家家有芍藥, 不妨至溫柔……月娥雙雙下, 楚艷枝枝浮.”


*楅①[bīㄅㄧ]

[《廣韻》彼側切, 入職, 幫. ]

[《廣韻》方六切, 入屋, 非. ]

1.加在牛角上用以控制牛的橫木. 參見“楅衡”. 2.古代插箭的器具. 《儀禮·鄕射禮》:“命弟子設楅.” 鄭玄注:“楅, 猶幅也, 所以承笴矢者.”《儀禮·鄕射禮》:“楅長如笴, 博三寸, 厚寸有半, 龍首, 其中蛇交, 韋當.”《新唐書·禮樂志六》:“射……設五楅庭前, 少西. 布侍射者位於西階前.” 淸兪正燮《癸巳存稿·拾取矢》:“拾取矢儀, 當在再射, 三射. 其初射, 則鄕射爲有司授弓矢. 此大射不言授, 而總衆弓矢楅皆適次.”3.木門背面連結門板的橫襯木條. 宋李誡《營造法式·小木作制度·版門》:“楅, 廣八分, 厚五分.” 原注:“襯關楅同. 用楅之數, 若門高七尺以下用五楅, 高八尺至一丈三尺用七楅.”4.見“楅室”.

[楅室】烘焙咸魚之室. 《周禮·天官·籩人》“鮑魚” 漢鄭玄注:“鮑者於楅室中糗乾之.”

[楅衡】加在牛角上的橫木. 用以控制牛以防觸人. 一說楅設於角, 衡設於鼻. 《詩·魯頌·閟宮》:“秋而載嘗, 夏而楅衡.” 朱熹集傳:“嘗, 秋祭名. 楅衡, 施於牛角, 所以止觸也.”《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 飾其牛牲, 設其楅衡.” 鄭玄注:“楅設於角, 衡設於鼻.” 漢張衡《東京賦》:“物牲辯省, 設其楅衡.” 宋蘇洵《衡論·御將》:“蹄者可馭以羈紲, 觸者可拘以楅衡.”


*楝①[liànㄌㄧㄢˋ]

[《廣韻》郞甸切, 去霰, 來. ]

落葉喬木. 四五月間開淡紫色小花, 有淸香. 核果球形或長圓形, 生靑熟黃, 味苦. 其根皮、樹皮、果實均可入藥. 木材堅實, 可制器具. 《淮南子·時則訓》:“七月官庫, 其樹楝.” 高誘注:“楝實秋熟, 故其樹楝也.” 宋劉天迪《虞美人·春殘念遠》詞:“薔薇花發望春歸. 謝了薔薇, 又見楝花飛.”《淸朝野史大觀·淸宮遺聞二·前淸宮詞百首》:“春深太液漾波紋, 楝子開時暖日薰.”

[楝花風】二十四番花信風之一. 時當暮春. 宋何夢桂《再和昭德孫燕子韻》:“處處社時茅屋雨, 年年春後楝花風.” 蔡有守《淸明登鎮海樓寄梁七》詩:“遠念遼陽還積雪, 故鄕吹暖楝花風.” 參見“二十四番花信風”.

[楝實】楝樹的果實. 也叫金鈴子. 中醫入藥. 味苦寒, 有理氣止痛, 殺蟲療癬的功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楝》:“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 因引心包相火下行, 故心腹痛及疝氣爲要藥.”


*椷①[jiānㄐㄧㄢ]

[《廣韻》胡讒切, 平咸, 匣. ]

[《集韻》居咸切, 平咸, 見. ]

1.泛指杯、篋等容器. 《廣雅·釋器》:“匧謂之椷.”2.用同“緘”. 信函. 元鄭東《和郭熙仲》:“太乙頻來觀象帙, 麻姑相許寄銀椷.”《花月痕》第四一回:“靑萍呈上癡珠的椷, 荷生與采秋同看了信.” 淸譚嗣同《報貝元徵書》:“昔奉第一書, 會尊舅氏王先生辱過, 發椷共省, 薄言永歎.”3.用同“緘”. 封裹. 淸鈕琇《觚賸·投江詩》:“解其襦, 得懷間絶句十章, 重椷密紉, 字不沾濡.”

椷②[hánㄏㄢˊ]

通“函”. 

容納. 《史記·天官書》:“兔過太白, 閒可椷劍.”裴駰集解引蘇林曰:“椷音函. 函, 容也. 其閒可容一劍.”

[椷封】信封. 宋葉夢得《岩下放言·白紙詩》:“士人郭暉, 因寄妻問, 誤封一白紙去. 細君得之, 乃寄一絶云:‘碧紗窻下啓椷封, 尺紙從頭徹尾空.’”

[椷持】謂珍藏. 唐張彦遠《曆代名畫記·論名價品第》:“晉之顧(顧愷之), 宋之陸(陸探微), 梁之張(張芝), 首尾完全, 爲希代之珍, 皆不可論價;如其偶獲方寸, 便可椷持.”

[椷素】指書信. 明劉基《尉遲杯·水仙花》詞:“淩波步, 怨赤鯉不與傳椷素. 空將淚滴珠璣, 脈脈含情無語.”

[椷書】書信. 淸納蘭性德《臨江仙·永平道中》詞:“獨客單衾誰念我, 曉來涼雨颼颼. 椷書欲寄又還休, 箇儂憔悴, 禁得更添愁!”


*楲①[wēiㄨㄟ]

[《廣韻》於非切, 平微, 影. ]

見“楲窬”. 

[楲窬】便桶, 便器.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取親中帬廁牏”裴駰集解引晉呂靜曰:“楲窬, 褻器也, 音威豆.”《淸史稿·儒林傳二·江聲》:“年二十九, 遭父疾, 晨夕侍牀褥, 不解衣帶, 至自滌楲窬, 視穢以驗疾進退.”


*楷①[jiēㄐㄧㄝ]

[《廣韻》古諧切, 平皆, 見. ]

[《廣韻》苦駭切, 上駭, 溪. ]

1.楷木. 詳“楷木”. 2.喩剛直.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體別》:“彊楷堅勁, 用在楨幹, 失在專固.”

楷②[kǎiㄎㄞˇ]

[《廣韻》苦駭切, 上駭, 溪. ]

1.法式, 典范. 《禮記·儒行》:“儒有今人與居, 古人與稽, 今世行之, 後世以爲楷.” 孔穎達疏:“楷, 法式也. 言儒者行事, 以爲後世楷模法式.” 漢史岑《出師頌》:“允文允武, 明詩悅禮, 憲章百揆, 爲世作楷.” 唐韓愈《袁氏先廟碑》:“是生孝子, 天子之宰, 出把將符, 群州承楷.”2.謂合乎規范, 端正. 參見“楷正”. 3.取法, 效法. 《晉書·齊王攸傳》:“<司馬攸>淸和平允, 親賢好施, 愛經籍, 能屬文, 善尺牘, 爲世所楷.”4.漢字書體的一種. 《法書要錄》卷二引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啓》之二:“此書雖不在法例, 而致用理均, 背間細楷, 兼復兩翫.”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跋漢太尉劉文饒碑後》:“想文饒之高風, 玩中郞之妙楷.” 參見“楷書”.

[楷木】即黃連木. 《說文·木部》:“楷, 楷木也. 孔子塚蓋樹之者.”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下》:“蜀中有木類柞, 衆木榮時枯枿, 隆冬方萌芽布陰, 蜀人呼爲楷木.”《淸朝野史大觀·淸人逸事一·孔東塘出山異數記》:“孔林草木……惟楷木蓍草二種最著. 上問:‘楷木何所用之?’尙任(孔尙任)奏曰:‘其木可爲杖, 又可爲棋, 其木之癭可爲瓢, 其葉可爲蔬, 又可爲茶, 其子榨油可爲膏燭.’”

[楷正】端正, 工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晉宋以來, 多能書者. 故其時俗, 遞相染尙, 所有部帙, 楷正可觀.”《北齊書·趙彦深傳》:“<趙仲將>學涉群書, 善草隸. 雖與弟書, 書字楷正, 云草不可不解, 若施之於人, 即似相輕易.”

[楷式】法則, 典范. 《老子》:“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楷式. 常知楷式, 是謂玄德.” 唐劉知幾《史通·稱謂》:“昔夫子修《春秋》, 吳楚稱王而仍曰子, 此則褒貶之大體, 爲前修之楷式也.” 淸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學七言古詩者, 當以唐代爲楷式.” 郭沫若《屈原賦今譯·九章》:“光明磊落的先賢呵, 你們是我的楷式!”

[楷字】楷書, 正楷字.《宣和書譜·張芝》:“<張芝>每作楷字, 則日忩忩不暇草書.”《紅樓夢》第七八回:“<賈寳玉>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鮫縠一幅, 楷字寫成, 名曰《芙蓉女兒誄》.”

[楷秀】端正秀麗.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三:“朕亦以卿詩別笥貯之, 每愛卿翰墨楷秀, 老來筆力在否?”

[楷法】1.典范;法則. 《晉書·隱逸傳·辛謐》:“謐少有志尙, 博學善屬文, 工草隸書, 爲時楷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有丁覘者, 洪亭民耳, 頗善屬文, 殊工草隸……軍府輕賤, 多未之重, 恥令子弟以爲楷法.”《明史·隱逸傳·楊恒》:“恒性醇篤……家無儋石, 而臨財甚介, 鄕人奉爲楷法焉.”2.猶效法. 《南史·柳世隆傳》:“司馬公所爲, 後生楷法, 吾豈能止之哉.”3.楷書之法. 《晉書·衛恒傳》:“上谷王次仲, 始作楷法.”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三:“<蔣衡>工詩、古文, 其《書法論》一篇, 尤爲講楷法者所宗尙.”《花月痕》第四七回:“<李稷>又開了幾處學堂, 敎二十歲下兵丁, 都要讀些史書, 熟些核算, 工些楷法.”

[楷牀】黃連木制的床. 明袁宏道《雨久初晴》詩:“向虛置楷牀, 臥聽鳩婦喜.”

[楷則】法式, 楷模. 《孔叢子·連叢子下》:“季彦爲人謙退愛厚……下筆則典誥成章, 吐言必正名務理, 故每所交遊, 莫不推先以爲楷則也.”《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睦能屬文, 作《春秋旨義終始論》及賦頌數十篇. 又善《史書》, 當世以爲楷則.”《晉書·阮種傳》:“<阮種>進止有方, 正己率下, 朝廷咸憚其威容. 每爲駁議, 事皆施用, 遂爲楷則.” 明宋濂《大天界寺住持孚中禪師信公塔銘序》:“其秉住持事者, 若笑隱訢公、曇芳忠公皆名德之士, 舉行百丈淸規, 爲東南之楷則.”

[楷素】猶楷模. 《<爾雅>序》宋邢昺題疏:“夫《爾雅》之爲書也, 文約而義固. 其陳道也, 精硏而無誤. 眞九經之檢度, 學問之階路, 儒林之楷素也.”

[楷栻】同“楷式”. 

《南史·劉善明傳》:“在家當孝, 爲吏當淸, 子孫楷栻足矣.”

[楷書】1.漢字書體之一種. 又稱正書、眞書、正楷. 由隸書演變而成. 以形體方正, 筆畫平直, 可作楷模, 故名楷書. 始於東漢, 通行至今. 唐以前, 楷書亦兼指八分書與隸書. 《法書要錄》卷七引唐張懷瓘《書斷·八分》:“<八分>本謂之楷書. 楷者, 法也, 式也, 模也.” 唐白居易《遊悟眞寺》詩:“素屛有楷書, 墨色如新乾.” 明瞿佑《歸田詩話·虞伯生草詔》:“<虞伯生>兩目由是喪明, 不復能楷書.”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人言楷書, 皆知其義爲楷法.”2.指楷書吏. 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二》:“中書檢正官, 不置吏人, 每房給楷書一人錄淨而已.” 宋馬永卿《嬾眞子》卷一:“唐秘書省吏凡六十七人, 典書四人、楷書十人、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

[楷書吏】專用楷隸謄抄古文書籍的官吏. 晉代始置. 宋高似孫《緯略·楷書》:“廣內置楷書吏, 自晉始.”

[楷模】1.典范, 榜樣. 《後漢書·盧植傳》:“故北中郞將盧植, 名著海內, 學爲儒宗, 士之楷模, 國之楨幹也.”《南史·庾肩吾傳》:“至如近世謝朓、沈約之詩, 任昉、陸倕之筆, 斯文章之冠冕, 述作之楷模.” 宋葉適《謝宰執登科》:“固無以動世俗之耳目, 斯可以爲治道之楷模.” 郭沫若《喀爾美蘿姑娘》:“這樣便是西班牙女子的楷模.”2.猶效法.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美體書》:“惜其書今無流傳者, 否則供童子楷模, 頗得也.”

[楷範】典范, 模范. 《舊唐書·儒學傳上·歐陽詢》:“詢初學王羲之書, 後更漸變其體, 筆力險勁, 爲一時之絶, 人得其尺牘文字, 咸以爲楷範焉.” 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一折:“他都是後人楷範, 你看的這無瑕玉似等閒.”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初唐盛唐十二家詩集, 幷李杜二家, 孰可專爲楷範?”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七被追捕, 三入牢獄, 而革命之志, 終不屈撓者, 幷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 后生的楷范.”

[楷篆】指篆書. 《北史·儒林傳下·黎景熙》:“其從祖廣……常從吏部尙書淸河崔宏受字義, 又從司徒崔浩學楷篆.”

[楷隸】1.指隸書. 漢魏時以隸書爲楷法, 故稱. 《南史·蕭確傳》:“確字仲正, 少驍勇, 有文才, 尤工楷隸.”2.楷書與隸書. 明陶宗儀《輟耕錄·瘞鶴銘》:“元魏間盡習隸法. 自隋平陳, 中國多以楷、隸相參.”

[楷體】1.楷書, 正楷字體. 如:這本書稿雖有幾十萬字, 但都是工整的楷體. 2.指拼音字母的印刷體.


*楨①[zhēnㄓㄣ]

[《廣韻》陟盈切, 平淸, 知. ]

“楨”的繁體字.

1.木名. 即女貞. 《山海經·東山經》:“又東二百里, 曰太山, 上多金玉、楨木.” 郭璞注:“女楨也, 葉冬不凋.” 晉左思《吳都賦》:“木則楓柙櫲樟, 栟櫚枸桹, 緜杬杶櫨, 文欀楨橿.”2.筑牆時豎在兩端的木柱. 漢揚雄《太玄·廓》:“次二, 金榦玉楨, 廓於城.”《周禮·夏官·大司馬》“屬其植” 漢鄭玄注:“植, 築城楨也.” 參見“楨榦”. 3.支柱, 主干. 《詩·大雅·文王》:“思皇多士, 生此王國, 王國克生, 維周之楨.” 毛傳:“楨, 幹也.” 鄭玄箋:“又願天多生賢人於此邦, 此邦能生之, 則是我周之幹事之臣.”《漢書·匡衡傳》:“願陛下留神動靜之節, 使群下得望盛德休光, 以立基楨, 天下幸甚.” 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復覽《賊退》篇, 結也實國楨.” 淸方苞《祭顧書宣先生文》:“劉徐二生, 經明行修, 吾道之楨.”4.見“楨子”.

[楨子】畫幅. 《敦煌變文集·無常經講經文》:“盡取閻王禎子跪” 蔣禮鴻通釋:“‘禎’應作楨, 楨子是畫閻王的畫幅.”

[楨臣】謂棟梁之臣. 明陸采《懷香記·司空受掾》:“列位今日士林之蘭友, 他年王國之楨臣.”

[楨材】猶干才. 章炳麟《國故論衡·原道中》:“會在戰國, 姦人又因緣外交……既不校練, 功楛未可知;就有楨材, 其能又不與官適.”

[楨固】猶支柱, 骨干. 漢蔡邕《荐皇甫規表》:“忠臣賢士, 國家之元龜, 社稷之楨固也.”

[楨弼】指棟梁輔弼之臣. 《魏書·陽固傳》:“遭季葉之紛亂兮, 仍矯跡於良鄕;棄侯衛之楨弼兮, 乃殖根於幽方.”

[楨幹】見“楨榦”. 

[楨榦】亦作“楨幹”. 

1.筑牆時所用的木柱, 豎在兩端的叫楨, 豎在兩旁障土的叫干. 《書·費誓》:“峙乃楨榦.” 孔傳:“題曰楨, 旁曰榦.” 孔穎達疏:“題曰楨, 謂當牆兩端者也. 旁曰榦, 謂在牆兩邊者也.”《史記·魯周公世家》:“魯人三郊三隧, 歭爾芻茭、糗糧、楨榦, 無敢不逮.” 淸惲敬《三代因革論五》:“三代以上, 十而稅一, 用之力役, 用之田獵, 用之兵戎. 車馬牛、楨幹、芻糧、器甲, 皆民供之.” 章炳麟《訄書·明農》:“蔬屮之豊, 園圃毓之;楨榦之富, 虞衡作之.”2.指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人或事物. 漢匡衡《上政治得失疏》:“朝廷者, 天下之楨幹也.”《三國志·吳志·陸凱傳》:“姚信、樓玄、賀邵、張悌、郭逴、薛瑩……皆社稷之楨幹, 國家之良輔.” 唐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柳鎮>以爲刑法者, 軍旅之楨幹.”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惟有剛毅不撓, 雖遇外物而弗爲移, 始足作社會楨幹.”3.支撐, 支持. 《後漢書·阜陵質王延傳》:“帝見延及妻子, 湣然傷之, 乃下詔曰:‘昔周之爵封千有八百, 而姬姓居半者, 所以楨幹王室也.’”《魏書·禮志二》:“昔堯敦九族, 周隆本枝, 故能磐石維城, 禦侮於外. 今臣之所親, 生見隔棄, 豈所以楨幹根本, 隆建公族者也.”


*欖①[lǎnㄌㄢˇ]

“欖”的簡化字.


*業①[yèㄧㄝˋ]

[《廣韻》魚怯切, 入業, 疑. ]

“業”的繁體字.

1.版, 大版. 古代覆在懸掛鍾、鼓等樂器架橫木上的裝飾物, 刻如鋸齒形, 塗以白色. 《詩·周頌·有瞽》:“有瞽有瞽, 在周之庭. 設業設虡, 崇牙樹羽.” 毛傳:“業, 大板也, 所以飾栒爲縣也……植者爲虡, 衡者爲栒.”《文選·張衡〈西京賦〉》:“洪鐘萬鈞, 猛虛趪趪, 負筍業而餘怒, 乃奮翅而騰驤.” 薛綜注:“當筍下, 爲兩飛獸以背負, 又以板置上, 名爲業.”筍, 同“栒”. 《新唐書·歸崇敬傳》:“業者, 栒簴大版, 今學不敎樂, 於義無當.” 淸袁枚《隨園隨筆·司業之訛》:“朱子居喪好讀書, 人譏之, 以爲‘大功廢業’. 朱子曰:‘業, 大板也. 廢業者謂不聽樂之謂, 非不讀書也.’”2.版, 大版. 筑牆版. 《爾雅·釋器》:“大版謂之業. 繩之, 謂之縮之.” 郭璞注:“築墻版也.” 邢昺疏引孫炎曰:“郭必以爲築墻版者, 以此文與‘縮之’相連……縮既築墻所用之繩, 則業是築墻之版明矣.”3.版, 大版. 古代書冊之版. 《禮記·曲禮上》:“先生問焉, 終則對, 請業則起, 請益則起.” 鄭玄注:“業, 謂篇卷也.” 淸宋翔鳳《過庭錄·管子識誤》:“古人寫書用方版, 《爾雅》‘大版謂之業’, 故書版亦謂之業. 鄭訓業爲篇卷, 以今證古也.”4.版, 大版. 亦指寫字用的業版. 淸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周頌·有瞽》:“至弟子之言習業、請業, 皆謂書所問於版, 以備遺忘. 蓋弟子之有業版, 猶人臣之有笏.”5.學業.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見於鄒君, 可以假館, 願留而受業於門.”《史記·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 耕牧河山之陽……北涉汶泗, 講業齊魯之都, 觀孔子之遺風.” 唐韓愈《與馮宿論文書》:“近李翺從僕學文, 頗有所得, 然其人家貧多事, 未能卒其業.” 唐韓愈《遊西林寺題蕭二兄郞中舊堂》詩:“中郞有女能傳業, 伯道無兒可保家.” 淸徐士鑾《宋豔·駁辨》:“盼奴與太學生趙不敏甚洽, 久之, 不敏日益貧, 盼奴周給之, 使篤於業.”6.基業, 功業. 《易·繫辭上》:“盛德大業, 至矣哉!” 孔穎達疏:“於行謂之德, 於事謂之業.”《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創業垂統, 爲可繼也.”《史記·商君列傳》:“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 將修繆公之業.” 唐韓愈《送區弘南歸》詩:“業成志樹來頎頎, 我當爲子言天扉.” 宋王安石《張良》詩:“漢業存亡俯仰中, 留侯當此每從容.”7.家業, 產業. 《韓非子·六反》:“受賞者甘利, 未賞者慕業.” 陳奇猷集釋:“業, 謂家業.”《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爲大王將, 有功終不得封侯, 故及大王之嚮臣, 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爲子孫業耳.” 唐韓愈《四門博士周況妻韓氏墓志銘》:“開封卓越豪縱, 不治資業, 喜酒色狗馬.”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一》:“南瞰峽中馬家園, 即前日閃太史宴余其中者, 昔爲馬業, 今售閃氏矣.” 陳衍《遼詩紀事·時諺》:“偏憐之子不保業, 難得之婦不主家.”8.事務;職業. 《左傳·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 使諸侯歲聘以志業.” 杜預注:“歲聘以脩其職業.”《國語·周語上》:“庶人、工、商各守其業, 以共其上.”《韓非子·孤憤》:“百官不因則業不進, 故群臣爲之用.” 陳奇猷集釋:“業即職事.”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夫出家者, 有二業焉, 一則習定, 二乃誦經.”《儒林外史》第二回:“這集上有百十來人家, 都是務農爲業.”9.成業;使之立業或樂業. 《戰國策·齊策四》:“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 是其爲人也, 有糧者亦食, 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 無衣者亦衣. 是助王養其民者也, 何以至今不業也?” 鮑彪注:“言不得在位, 成其職業.” 漢公孫弘《對賢良文學策》:“故民者, 業之即不爭, 理得則不怨.”《漢書·溝洫志》:“如出數年治河之費, 以業所徙之民……此功一立, 河定民安, 千載無患.”《三國志·吳志·魯肅傳》:“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 方作書, 落筆於地.” 宋王安石《上相府書》:“某聞古者極治之時, 君臣盡道以業天下之民.”10.以……爲業;從事於.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駞業種樹, 凡長安豪富人爲觀遊及賣果者, 皆爭迎取養.” 宋葉適《送趙景明知江陵縣》詩:“漢士興伐胡, 唐軍業誅鎮.”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丁前溪》:“娘子言, 我非業此獵食者. 主人在外, 嘗數日不擕一錢.”11.創始、開始. 《晏子春秋·問上十一》:“<景公>於是令玩好不御, 公市不豫, 宮室不飾, 業土不成, 止役輕稅, 上下行之, 而百姓相親.” 吳則虞集釋引長孫元齡曰:“業土, 已築而未成者.”《孟子·盡心下》:“有業屨於牖上, 館人求之弗得.” 趙岐注:“業, 織之有次, 業而未成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 豪桀幷擾, 項梁業之, 子羽接之.”《後漢書·馬援傳》:“<援>間復南討, 立陷臨鄕, 師已有業, 未竟而死.”12.繼, 繼承. 《左傳·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 爲玄冥師, 生允格、臺駘. 臺駘能業其官.” 杜預注:“纂昧之業.” 楊伯峻注:“謂能繼其世業也.” 唐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求子弟之賢而能業其家者, 群玉是也.”13.依次;次序. 《國語·晉語四》:“信於令, 則時無廢功. 信於事, 則民從事有業.” 韋昭注:“業, 猶次也.” 參見“業用”. 14.既, 已經. 《史記·留侯世家》:“良業爲取履, 因長跪履之.”《新唐書·王涯傳》:“仲翔始匿侍御史裴鐇家, 鐇執以赴軍, 仲翔曰:‘業不見容, 當自求生, 奈何反相噬邪?’” 宋文天祥《五月十七夜大雨歌》:“業爲世間人, 何處逃禍殃.” 淸褚人穫《堅瓠秘集·狡僧》:“<僧>董修殿之役……鬻材鳩工, 業有日矣.” 蔣湘南《與田叔子論古文書》:“古文之失傳, 業五百年矣.”15.佛敎語. 梵文karman羯磨的意譯. 佛敎謂業由身、口、意三處發動, 分別稱身業、口業、意業. 業分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種, 一般偏指惡業, 孽. 它決定在六道中的生死輪回. 南朝梁沈約《均聖論》:“上聖開宗, 宜有次第, 亦由佛戒殺人, 爲業最重也.” 宋張商英《護法論》:“聰明不能敵業, 富貴豈免輪回.”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三折:“這都是俺前生業, 可著俺便今世當, 莫不是曾燒著甚麽斷頭香.”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業有滿時, 則債有還日.” 魯迅《花邊文學·法會和歌劇》:“這眞說得令人覺得自己和別人都半文不値, 治水除蝗, 完全無益, 倘要‘或消自業, 或淡他災’, 只好請班禪大師來求佛菩薩保佑了.”16.通“隉”. 危, 不安. 《詩·商頌·長發》:“昔在中葉, 有震且業.” 毛傳:“業, 危也.”《說文·丵部》“業” 淸朱駿聲通訓:“假借爲隉……業、隉雙聲.”17.見“業業”. 18.見“業業”、“業峨”.

[業人】造孽的人;可憐的人. 亦用作罵人語.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一折:“茶房裏那一火老業人, 酒杯間有多少閒議論.”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誰肯著半掀兒家土埋, 老業人眼見的便撇在這荒郊外.”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三折:“眼見的兒亡妻喪, 又有箇病著床老業人, 你暢好是苦!”

[業力】1.謂行爲、言語、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現的能力. 《宋書·蔡廓傳論》:“蔡廓雖業力弘正, 而年位未高, 一世名臣, 風格皆出其下.”2.佛敎語. 謂不可抗拒的善惡報應之力. 南朝梁沈約《佛記序》:“分五道於人天, 設重牢於厚地, 各隨業力, 的焉不差.” 宋陸遊《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詩》之二:“業力驅人舉世忙, 西林袖手一爐香.” 淸譚嗣同《仁學》十三:“不知業力所纏, 愈死且愈生, 強脫此生之苦, 而彼生忽然又加甚焉, 雖百死復何濟?”

[業口】謂貧嘴賤舌. 元無名氏《貨郞旦》第一折:“俺這廝偏意信調唆, 這弟子業口沒遭磨.”

[業已】亦作“業以”. 

已經.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欲諫, 業已建之, 不敢.”《漢書·東方朔傳》:“上默然不應, 良久曰:‘吾業以設飲, 後而自改.’” 王先謙補注:“以、已同.” 宋王安石《和錢學士喜雪》:“高歌業已傳都市, 逸興何當叩隱扉.”《老殘遊記》第一回:“相隔不過一點鐘之久, 那船來得業已甚近.” 周恩來《目前緊急要求》:“目前, 抗日戰爭業已勝利結束, 和平建設的新階段業已來臨.”

[業子】詈詞. 孽子. 《西遊記》第十五回:“那個是迷爺娘的業子, 這個是欺天將的妖精.”

[業文】從事文事. 宋王禹偁《監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銘》:“服闋業文, 不捨晝夜.” 宋王安石《答錢公輔學士書》:“孰有五子而無七孫者乎? 七孫業文有可道, 固不宜略. 若皆兒童, 賢不肖未可知, 列之於義何當也?”

[業火】1.佛敎謂惡業害身如火. 亦指地獄焚燒罪人之火. 《楞嚴經》卷八:“阿難, 是等皆以業火乾枯, 酬其宿債, 傍爲畜生.” 宋蘇軾《水陸法像贊·下八位·一切地獄眾》:“汝一念起, 業火熾然, 非人燔汝, 乃汝自燔.” 明屠隆《曇花記·西來悟道》:“屢劫沉迷, 今日顯風光本地, 從此撒手懸崖, 一絲不繫, 饒他業火三災土爲灰, 靈明不毀.”2.怒火. 《水滸傳》第三回:“鄭屠大怒, 兩條忿氣從脚底下直衝到頂門心頭. 那一把無明業火焰騰騰的按納不住, 從肉案上搶了一把剔骨尖刀, 托地跳將下來.”

[業戶】指不動產的所有者.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淸丈·總論》:“業戶有差催守候之擾, 里胥有科斂酒食之費.”

[業心】謂罪孽之心. 多指男女情私的念頭.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太素過了幾時, 想著吳氏前日之情, 業心不斷.”

[業以】見“業已”. 

[業白】謂學佛, 做善事. 白, 白業, 佛敎謂善業. 唐杜甫《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詩:“許生五臺賓, 業白出石壁.”

[業令】國事與政令. 漢劉向《列女傳·魯季敬姜》:“諸侯朝修天子之業令, 晝考其國, 夕省其典刑.”

[業用】1.依次采用. 《國語·齊語》:“桓公曰:‘安國若何?’管子對曰:‘修舊法, 擇其善而業用之.’” 兪樾《群經平議·國語一》:“言擇其善者而次第用之耳.”2.家產和費用. 晉干寶《搜神記》卷三:“上黨鮑瑗, 家多喪病, 貧苦……浚井得錢數十萬, 銅鐵器復二萬餘, 於是業用既展, 病者亦無恙.”

[業主】產業的所有者. 淸褚人穫《堅瓠十集·攬田》:“崇明佃戶攬田, 先以雞鴨送業主, 此通例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我賭氣不賣給他, 他就下一個毒, 串出上手業主拿原價來贖我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四回:“<懷寧縣>便傳了地保, 叫了那業主來, 說明要買他祠堂的話.”

[業因】1.佛敎謂造成善惡果報的原因. 善業爲樂果之因, 惡業爲苦果之因. 《成實論·明業因品》:“又世間人自知萬物從業因生, 故起稼穡等業, 亦爲施戒忍等諸福德業.”2.泛指緣分. 《太平廣記》卷三一引前蜀杜光庭《仙傳拾遺·許老翁》:“且丈人與子, 業因合爲伉儷, 願無拒此.”

[業行】1.學業和德行. 《後漢書·張霸傳》:“<霸>永元中爲會稽太守, 表用郡人處士顧奉、公孫松等……其餘有業行者, 皆見擢用.”《南史·王裕之傳》:“綸之子昕, 有業行, 居父憂過禮.”《南史·陸襄傳》:“後昭明太子統聞襄業行, 啓武帝引與遊處.”2.佛敎語. 指行爲、言語、思想等方面的活動. 南朝齊王屮《頭陀寺碑文》:“法師釋曇珍, 業行淳脩, 理懷淵遠.”

[業次】1.猶生業. 唐韓愈《論佛骨表》:“老少奔波, 棄其業次.”2.次序. 《朱子語類》卷一一三:“讀書若不苦心去求, 不成業次, 終不濟事.”《朱子語類》卷一一三:“學者須是有業次, 須專讀一書了又讀一書.”

[業宇】學識和氣宇. 南朝梁沈約《沈文季加侍中詔》:“散騎常侍尙書左僕射西豊縣開國侯新除鎮軍將軍沈文季, 業宇流正, 鑑識超凡.”

[業貝戎】以偸爲業. 貝戎爲“賊”的拆字.明無名氏《贈書記·旅病托棲》:“生涯個個不相同, 小子從來業貝戎. 左手將來右手去, 越奸越巧越貧窮.”

[業身】見“業身軀”. 

[業身軀】佛敎語. 罪孽之身.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行行行可憐見, 只獨自;細細細心兒裏, 暗忖思;苦苦苦業身軀, 怎動止.”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業身軀雖是立在迴廊, 魂靈兒已在他行.” 王季思校注:“釋氏謂惡因曰業, 故元劇多用爲咀呪之辭. 謂身爲業身軀, 猶謂眼曰業眼, 老人曰老業人.”亦省作“業身”. 《全元散曲·柳營曲·晉王出寨》:“好姻緣不肯成合, 業身已合受躭閣.”

[業武】從事武事. 宋蘇軾《葉嘉傳》:“或勸之業武, 曰:‘吾當爲天下英武之精, 一槍一旗, 豈吾事哉.’”

[業事】事情;事業. 《國語·魯語上》:“大懼乏周公、太公之命祀, 職貢業事之不共而獲戾.” 漢焦贛《易林·兌之離》:“東壁餘光, 數暗不明, 主母嫉妬, 亂我業事.”

[業尙】1.謂尊崇, 崇尙. 晉葛洪《抱朴子·名實》:“雖貧賤而不可脅以威, 雖危苦而不可動以利. 其所業尙, 可聞而不可盡也. 其所執守, 可見而不可論也.”2.學業和品德. 《晉書·范寧傳》:“謂宜驗其鄕黨, 考其業尙, 試其能否, 然後升進.”《宋書·蔡興宗傳》:“<興宗>少好學, 以業尙素立見稱.”

[業果】佛敎指惡業或善業所造成的苦樂果報.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序》:“考業果之幽微, 則循復三世;言至理之高妙, 則貫絶百靈.”《舊唐書·王縉傳》:“縉弟兄奉佛, 不茹葷血……每對揚啓沃, 必以業果爲證.” 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一折:“自從這個忍字在手內寫, 今日個業果眼前招.”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公孫九娘》:“昔日羅裳化作塵, 空將業果恨前身.”

[業使】供役使之人. 《宋書·謝弘微傳》:“室宇修整, 倉廩充盈, 門徒業使, 不異平日, 田疇墾闢, 有加於舊.”

[業命】國事與政令. 《國語·魯語下》:“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 晝考其國職, 夕省其典刑, 夜儆百工.” 韋昭注:“業, 事也;命, 令也.”

[業空】佛敎語. 謂身、口、意三業之性皆空. 《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以爲宅生者緣, 業空則緣廢. 存軀者惑, 理勝則惑亡.” 李善注:“《維摩經》注曰:‘諸法之生, 本乎三業, 既無三業, 誰作諸法.’”

[業相】詛咒之詞. 猶可恨, 該死.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業相的日頭兒不轉角, 敢把愁人刁虐殺?”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業相的明月兒不疾落, 慵懶的雞兒甚不喝叫?”

[業厚】佛敎語. 謂從善. 唐王梵志《運命隨身縛》詩:“業厚即福來, 業強福不著.” 張錫厚注:“厚, 厚道, 指善業.”

[業骨頭】猶言業身軀. 多用於老年. 元秦簡夫《東堂老》楔子:“爲兒女擔憂鬢已絲, 爲家貲身亡心未死, 將這把業骨頭常好是費神思.” 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三折:“不爭剖開亡父新坵塚, 不敎人唾駡微臣業骨頭, 勳業都休.”

[業重】佛敎語. 謂罪孽深重.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業重身心, 把往事思量遍.”《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想是蘇門前世業重, 今日遭此冤劫, 不如死休.” 淸孔尙任《桃花扇·棲眞》:“念奴前身業重, 綁十指箏絃簫孔;慵線懶針, 幾曾解女紅.”

[業風】1.佛敎語. 謂善惡之業如風一般能使人飄轉而輪回三界. 《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隋張濤妻禮氏墓志》:“但塵芳不寂, 終謝業風.”2.指惡業所感之猛風;劫末大風災時及地獄等所吹之風. 唐顧況《歸陽蕭寺有丁行者》詩:“業風吹其魂, 猛火燒其煙.” 元張雨《四月十九日杭城災毀數萬家》詩:“在山業風飄, 在世劫火聚.”《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原來被業風一吹, 依然如舊.”

[業祚】帝業王位. 《北史·韓顯宗傳》:“仰惟先朝, 皆卑宮室而致力於經略, 故能基宇開廣, 業祚隆泰.”

[業屍骸】罪孽的屍骨. 常用於自怨自詈. 元李行道《冤家債主》第二折:“我如今備棺槨將他殯, 不知我這業屍骸又著那個收.” 元無名氏《貨郞旦》第一折:“你守著業屍骸學莊子鼓盆歌.”

[業根】1.謂罪惡之根.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靜觀道:‘敢是你與他們業根未斷麽?’聞人生道:‘我專心爲你, 豈復有他戀?’”2.詈詞. 猶孽種.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母>大駡曰:‘業恨! 死期至矣!’”

[業畢】謂學習完畢. 《後漢書·郭太傳》:“<郭太>就成臯屈伯彦學, 三年業畢, 博通墳籍.”

[業峨】高大巍峨. 《後漢書·班固傳上》:“增槃業峨, 登降炤爛.” 李賢注:“業峨, 高也.”

[業峻鴻績】功業高, 成績大.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夏后氏興, 業峻鴻績, 九序惟歌, 勳德彌縟.” 周振甫注:“業峻鴻績:即業峻績鴻, 功業高, 成績大.”

[業師】授業的老師. 《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這位是小兒的業師, 姓陳, 見在府庠.”《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請出一位先生來, 是華士今年請的業師.”《紅樓夢》第七回:“家父之意, 亦欲暫送我去溫習舊書, 待明年業師上來, 再各自在家裏讀.” 蔡元培《我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我的業師, 是一位老秀才王子莊先生.”

[業疾】謂因惡業而生的疾病. 宋洪邁《夷堅丁志·鄧城巫》:“玉帝有勑, 百日內加彼以業疾, 然未令死也.”

[業畜】作惡的畜牲. 《宣和遺事》前集:“<行童>一隻手拍著葫蘆口道:‘業畜不要作業, 收來收來!’” 金元好問《續夷堅志·西陰井移》:“一道士過此村, 形服與常人異, 見農具中二地碾石, 咄吒曰:‘業畜乃在此耶!’倂挾之而去.”《水滸傳》第四三回:“只見那母大蟲張牙舞爪, 望窩裏來. 李逵道:‘正是你這業畜吃了我娘!’” 淸葆光子《物妖志·蟲類·赤蛇》:“此乃業畜, 他人遭之, 鮮獲全者, 爾主有俊福, 幸無恙.”

[業海】佛敎語. 謂世間種種惡因如大海、故稱“業海”. 《四十二章經》“罪來赴身, 如水歸海, 漸成深廣” 唐守遂注:“罪始濫觴, 禍終滅頂, 惡心不息, 業海轉深.” 宋范成大《雪中聞牆外鬻魚菜者》詩之二:“憂渇焦山業海深, 貪渠刀蜜坐成禽.”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這業海是無邊無岸的愁, 那窮坑是不存不濟的苦.”

[業海風】業海之風. 比喩世間種種罪惡行爲. 淸孔尙任《桃花扇·罵筵》:“家住蕊珠宮, 恨無端業海風, 把人輕向煙花送.”

[業冤】1.猶言冤家. 稱似恨而實愛的人.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四折:“休提起俺那業冤. 他剔騰了我些好家緣.” 元關漢卿《魯齋郞》第一折:“你個不識憂愁小業冤! 唬的我魂魄蕭然, 言語狂顛.”《全元散曲·醉花陰·思憶》:“記當初相見, 見俺那風流的小業冤, 兩心中便結死生緣.”2.罪業冤仇. 《封神演義》第九九回:“生死輪回, 循環無已;業冤相逐, 轉報無休.”

[業務】本行業、本職的事務;專業工作. 《法苑珠林》卷三一:“出家人所作業務者, 一者坐禪, 二者誦經法, 三者勸化.”浩然《豔陽天》第七三章:“馬立本覺得自己這個老會計, 不論是‘政治’上, 還是業務上, 都是當當響的高手.”如:發展業務;業務范圍.

[業眼】造孽的眼. 多於自怨自詈時用之.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願薄倖的冤家夢中見, 爭奈按不下九曲回腸, 合不定一雙業眼.” 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折:“遙觀滿地陰雲罩, 俺這裏披衣悶把幃屛靠, 業眼難交.” 明屠隆《曇花記·卓錫地府》:“人言地府幽冥……業眼看做冥冥, 道眼看做朗朗.”

[業累】佛敎語. 指惡業的牽累. 明汪廷訥《獅吼記·談禪》:“爲丈夫者須用降伏四魔力, 滅諸煩惱力, 發無上菩提之心, 使業累俱遣, 內外皆淨.”

[業産】本業, 依賴的產業. 《管子·輕重丁》:“桓公曰:‘崢丘之戰, 民多稱貸、負子息以給上之急, 度上之求, 寡人欲復業産, 此何以洽?’” 尹知章注:“業産者, 本業也. 洽, 通也.”

[業商】猶經商. 從事商業. 《新華日報》1939.12.18:“軍事家, 技術人才, 科學家, 文化人, 以及一切做工的務農的業商的,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都親身了解到抗戰及其勝利對民族國家及對他們自己的血肉相聯的關切.”

[業問】謂品學. 宋蘇舜欽《上孫沖諫議書》:“閣下宇量拂世, 業問追古, 放言遣懷, 剖昏出明, 銳然欲掌引大物, 以曉聾衆而起前弊.”

[業習】謂修業, 學習. 南朝宋顏延之《庭誥》:“是以禮道尙優, 法意從刻, 優則人自爲厚, 刻則物相爲薄……遂使業習移其天識, 世服沒其性靈.” 明李東陽《武昌府學重修記》:“學之爲政, 實兼廟祀廨舍而有之, 所繫甚重, 而政之廢亦莫此若者, 蓋非特業習之荒落, 乃幷其居處而忽焉.”

[業貫】謂積惡. 元曾瑞《靑杏子·騁懷》套曲:“蜂妒蝶羞, 惡緣難救;痼疾長發, 業貫將盈.”《醒世姻緣傳》第九九回:“小濃袋回家, 將素姐在任裏作的那業貫都學了個不留.”

[業貫滿】見“業罐滿”. 

[業報】佛敎語. 業因與果報. 謂一切行爲都有果報,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王若殺我, 我之與王俱墮惡道, 王有斷命之罪, 我懷怨讎之心, 業報皎然, 善惡明矣.” 宋王讜《唐語林·方正》:“代宗惑釋氏業報輕重之說, 政事多託於宰相.”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是宜陽有明刑, 陰有業報耳.”

[業雲】佛敎語. 謂惡業如云. 南朝齊王融《淨行頌·開物歸信篇頌》:“生浮命舛, 識罔情違;業雲結影, 慧日潛暉.”

[業道】佛敎語. 指監視人們善惡作業的天神地祇. 又稱業道神. 唐王梵志《生即巧風吹》詩:“生即巧風吹, 死須業道過.” 唐王梵志《說錢心即喜》詩:“平生不造福, 死被業道收.”

[業強】佛敎語. 謂惡業. 唐王梵運《運命隨身縛》詩:“業厚即福來, 業強福不著.” 張錫厚注:“強, 強梁, 指惡業.”

[業業】1.危懼貌. 《書·皋陶謨》:“兢兢業業, 一日二日萬幾.” 孔傳:“業業, 危懼.”《漢書·董仲舒傳》:“故堯兢兢日行其道, 而舜業業日致其孝……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三國志·吳志·朱桓傳》:“時桓手下及所部兵, 在者五千人, 諸將業業, 各有懼心.” 唐獨孤及《賀袁傪破賊表》:“七州之地, 人罷耕織, 百姓業業, 全活無所.”2.高大雄壯貌. 《詩·小雅·采薇》:“戎車既駕, 四牡業業.” 毛傳:“業業然, 壯也.” 高亨注:“業業, 高大貌.” 明夏完淳《野哭》詩:“駟馬騤騤車業業, 日高鵝鸛不成列.”

[業業矜矜】小心謹愼貌. 《宋書·明帝紀》:“業業矜矜, 若履冰谷, 思與億兆, 同此維新.”

[業業兢兢】猶兢兢業業. 小心謹愼、認眞負責貌. 《後漢書·明帝紀贊》:“顯宗丕承, 業業兢兢. 危心恭德, 政察姦勝.”《舊唐書·懿宗紀》:“業業兢兢, 日愼一日.” 康有爲《大同書》甲部第六章:“一日萬幾, 崇高益危, 早朝晏罷, 業業兢兢.”

[業債】猶孽債, 業障. 宋范成大《藻侄比課五言詩》之四:“事疑償業債, 形類窘囚拘.” 明朱有燉《香囊怨》第三折:“想煙花業債心常恨, 莫不是常逢著寡宿孤辰.”

[業窠團】謂罪孽之淵. 指情愛、情欲之事. 明葉憲祖《北邙說法》:“跳不出業窠團, 躲不迭甜冤對, 便上非想天, 一骨碌到底, 人我纏綿沒了期.”

[業福】謂以不義之財求福. 宋黃光大《積善錄》:“或曰:‘何謂業福?’予對曰:‘蓋彼所聚之財, 多不義取之. 取不義之財而廣布施, 設齋供, 故謂之作業福.’”

[業障】1.佛敎語. 謂妨礙修行證果的罪業.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譯經中·曇無讖》:“進更思惟:‘但是我業障未消耳.’”《法苑珠林》卷七五:“如是神呪, 具大威力, 能受持者, 業障消除.”《西遊記》第十五回:“你須用心了還業障;功成後, 超越凡龍, 還你個金身正果.”2.詈詞. 指責他人他物爲惡果、禍患的根源. 《金甁梅詞話》第二四回:“婆子道:‘奶奶, 你看丟下這兩個業障在屋里, 誰看他?’” 淸李漁《比目魚·肥遯》:“要急拋離這烏紗業障.”《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郭孝子在坑裏偸眼看老虎走過幾里……自心裏想:‘這業障雖然去了, 必定是還要回來吃我, 如何了得?’”

[業障兒】銀錢的隱語. 《金甁梅詞話》第四三回:“應伯爵因記掛著二人許了他些業障兒, 趁此機會好問他.”

[業經】已經. 淸昭槤《嘯亭雜錄·關稅》:“其數業經倍蓰, 故其後每歲日形虧絀.”《紅樓夢》第六二回:“果見湘雲臥於山石僻處一個石磴子上, 業經香夢沈酣, 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六:“揭開被蓋, 把她推進在一個業經睡熟了約摸七八歲光景的男孩子身邊.”

[業種】1.佛敎謂惡業惡報, 善業善報, 如由種子得果, 故稱“業種”. 多偏指惡業的種子. 明徐㚆祚《一文錢》第六出:“爭奈衆生漸染太深, 鼎鼎名塲利窟, 愚癡太重, 膠膠業種疑根, 因此特建祗塲, 爲彼說法.” 康有爲《大同書》總論:“若業種相纏, 世世無已;俗惡業纏, 陷溺日甚.”2.詈詞. 猶孽種.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折:“把這一箇小業種剁了三劍, 兀的不稱了我平生所願也.”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二折:“這兩個業種是那裏來的?”《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王妻駡道:‘小業種, 還不走了出去?’”茅盾《秋收》二:“天老爺沒有眼睛! 幷且他最想不通的, 是天老爺還給他阿多頭這業種.”3.昵稱. 含有怨歎或憐愛的意思.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薄情業種, 咱兩箇彼各當年, 休休! 定是前緣, 今宵兔得兩下裏孤眠.” 元曾瑞《迎仙客·風情》曲:“劣冤家, 小業種, 情我做著屛風, 可休別鑿透桃源洞.” 元關漢卿《魯齋郞》第二折:“撇下了親夫主不須提, 單是這小業種好孤悽, 從今後誰照覷他饑時飯、冷時衣?”

[業塵】佛敎謂罪惡的塵世.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蔣太史》:“翛然猿鶴自來親, 老衲無端墮業塵.”

[業精於勤】謂學業的精進在於勤奮. 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 荒於嬉;行成於思, 毀於隨.”

[業滿】謂因果業報已經完結.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六郞》:“我實鬼也……明日業滿, 當有代者, 將往投生.”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六郞》:“相見遽違, 良足悲惻;然業滿劫脫, 正宜相賀, 悲乃不倫.”

[業網】1.謂以打魚爲業.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下:“漁人曰:‘業網於圌山, 每歲夏先得鰣魚一頭, 獻於府主, 例獲一千文.’”2.佛敎語. 謂業力如網罩人不可逃脫, 故稱“業網”. 明許三階《節俠記·訂訪》:“優曇樹常掛獼猴, 把無名業網來參透, 苦海內急忙回首.”

[業趣】佛敎語. 因善業惡業而得的不同去向、有人、天、地獄、餓鬼、畜牲等. 趣, 通“趨”. 明屠隆《曇花記·眾生業報》:“脫得泥犁, 掙得輪迴, 面目雖殊, 業趣還隨, 披毛帶角總堪悲, 下場頭看我輩.”

[業影】佛敎謂惡業、善業隨身如影, 稱爲“業影”. 《智度論》卷六:“處處常隨逐, 業影不相離.” 宋惠洪《冷齋夜話·三生爲比丘》:“觀(圓觀)見錦襠女子浣, 泣曰:‘所以不欲自此來者, 以此女也. 然業影不可逃, 明年某日, 君自蜀還, 可相臨以一笑爲信.’”

[業德】謂修養德性. 宋蘇軾《賜文彦博乞致仕不允斷來章批答》:“君子安身業德, 如山嶽之鎮.”

[業徹】謂罪孽深重.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三折:“有鸞膠難續玉簪折, 則他這夫妻兒女兩離別, 總是我業徹, 也強如參辰日月不交接.”

[業餘】1.本業之外, 工作之余. 《花城》1981年第3期:“她從小跳舞就跳得很好, 業余舞蹈學校的尖兒呢.”如:他們在業余時間學習音樂. 2.非專業的. 如:業余作家;業余劇團.

[業餘敎育】在業余時間進行的敎育. 業余敎育是我國學制的組成部分之一. 實施機構爲各種業余學校和補習學校等. 敎學形式有面授、函授、廣播、電視等. 它對普及敎育,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知識水平, 具有重要意義.

[業履】謂操守, 德行. 宋蘇轍《張公安道答呂陶屯田啓》:“某官學問該通, 業履淳固, 恥浮言之希世, 依直道以干時.” 宋秦觀《三老堂》詩:“堂堂三元老, 業履冠儔匹.” 金王若虛《淸虛大師侯公墓碣》:“悟詮業履淸修, 而讀書好事, 亦落落不凡者.”

[業緣】佛敎語. 謂苦樂皆爲業力而起, 故稱爲“業緣”. 《維摩經·方便品》:“是身如幻, 從顛倒起;是身如夢, 爲虛妄見;是身如影, 從業緣現.”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或乃精誠不深, 業緣未感, 時儻差闌, 終當獲報耳.” 唐元稹《哭子》詩之四:“彼此業緣多障礙, 不知還得見兒無.” 元王伯成《哨遍·贈長春宮雪庵學士》套曲:“世累相縈, 陰行難修, 業緣未減.”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今世業緣湊合, 乃得一快其宿讐.”

[業舉】謂爲科舉應試而學習.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或問:‘爲學以親, 故不免業舉之累?’先生曰:‘以親之故而業舉, 爲累於學.’”

[業儒】以儒學爲業. 唐戴叔倫《南野》詩:“家世素業儒, 子孫鄙食祿.” 魯迅《墳·我之節烈觀》:“直到宋朝, 那一班‘業儒’的才說出‘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的話.”

[業錢】造孽錢. 元王和卿《文如錦》套曲:“娘愛他三五文業錢, 把女送入萬丈坑塹.” 元武漢臣《老生兒》楔子:“則怕久後爲這幾文業錢, 著孩兒日後生了別心.”

[業龍】孽龍, 惡龍. 《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業龍作祟, 向海波水底擒來;邪怪爲妖, 入山洞穴中捉出.”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把業龍擒捉, 猛虎倒拖.”《秦倂六國平話》卷下:“東海業龍身得罪, 罰歸座下載明君.”

[業縫】謂以做衣做鞋等手藝爲業. 淸平云《孤兒記》第四章:“‘吾意不如且從我業縫, 吾當相授’……久而已居然成一靴工矣.”

[業績】完成的事業和建立的功勞;重大的成就.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乘(枚乘)於文林, 業績之偉, 乃在略依《楚辭》、《七諫》之法, 幷取《招魂》、《大招》之意, 自造《七發》.” 周恩來《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歡迎沒有到過農村的、沒有習慣於農村生活的文藝工作者, 去學習農民, 與農民做朋友, 以便寫下他們的艱苦卓絶、英勇奮斗的業績.” 馬國征《瞻仰梅園新村周總理故居》詩之一:“人去樓空業績存, 折衝樽俎倍勞辛.”

[業鏡】佛敎語. 謂諸天與地獄中照攝眾生善惡業的鏡子. 《楞嚴經》卷八:“如是故有鑑見照燭, 如於日中不能藏影. 二習相陳, 故有惡友業鏡火珠, 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淸孔尙任《桃花扇·入道》:“明明業鏡忽來照, 天網恢恢飛不了.”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惟是種種寃愆, 多非自作, 冥司業鏡, 罪有攸歸.”

[業識】佛敎語. 謂十二因緣中的行緣識. 指人投胎時心動的一念. 《起信論》:“一者名爲業識, 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明陳玉陽《義犬》第一出:“如今世上人, 癡的癡, 乖的也癡, 苦的苦, 樂的也苦, 機關簸弄, 一塲勝似一塲, 業識纏綿, 一世捱到百世.” 淸譚嗣同《仁學》十:“智慧者, 孔謂之道心;業識者, 孔謂之人心. 人心外無道心, 即無業識, 亦無由轉成智慧.”

[業罐滿】亦作“業貫滿”. 

謂惡貫滿盈. 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你看看業貫滿, 漸漸死限催, 那三人等候在陰司內.”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慚愧也, 老虔婆業罐兒滿, 小杓倈死限該.”《金甁梅詞話》第二二回:“怎的敎王八調戱我這丫頭, 我知道賊王八業罐子滿了.”


*楊①[yánɡㄧㄤˊ]

[《廣韻》與章切, 平陽, 以. ]

“楊”的繁體字.

1.楊柳科, 楊屬植物的泛稱. 落葉喬木, 葉互生, 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花雌雄異株, 柔荑花序. 種子有毛. 常見的有銀白楊、毛白楊等. 《易·大過》:“枯楊生稊, 老夫得其女妻, 無不利.” 淸陳夢雷《松樹爲風雨所拔歎》詩:“歲寒老樹尙如此, 何況朽木與枯楊.”2.楊桃的省稱. 3.指楊朱及其學派.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 則歸墨.” 唐韓愈《原道》:“其言道德仁義者, 不入於楊, 則入於墨, 不入於老, 則入於佛.”4.鳥名. 即白鷢. 俗呼白鷂子. 晉崔豹《古今注·鳥獸》:“楊, 白鷢也. 似鷹, 尾上白.”《爾雅·釋鳥》“鸉, 白鷢” 淸郝懿行義疏:“按, 白鷢, 即今白鷂子. 似雀鷹而大, 尾上一點白, 因名焉……王照圓《詩小紀》云:‘鸉, 俗字當作楊.’”5.古國名. 故治在今山西省洪桐縣東南.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 晉是以大.’” 楊伯峻注:“此八國皆先後爲晉所滅……楊國, 一云周宣王子尙父, 幽王時封爲楊侯;一云唐叔虞之後, 至晉武公, 遜於齊, 生伯僑, 歸周天子, 封楊侯.”《國語·鄭語》:“當成周者……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 韋昭注:“八國, 姬姓也.”6.通“陽”. 漢王充《論衡·骨相》:“衛靑父鄭季與楊信公主家僮衛媼通, 生靑.” 劉盼遂集解:“孫詒讓曰:‘楊, 《漢書》本傳作陽, 字通.’”7.通“揚”. 參見“楊子”. 8.通“煬”. 參見“楊豚”. 9.姓.

[楊子】1.指楊朱. 《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爲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爲也.”《韓非子·說林上》:“楊子過於宋東之逆旅, 有妾二人, 其惡者貴, 美者賤.” 宋楊億《淚》詩之二:“枉是荊王疑美璞, 更令楊子怨多岐.”2.指西漢揚雄. 晉左思《詠史》之四:“寂寂楊子宅, 門無卿相輿.” 唐杜甫《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三十韻》:“楊子淹投閣, 鄒生惜曳裾.” 宋王安石《楊雄》詩之一:“楊子出其後, 仰攀忘賤貧.”3.俗稱米中生的小黑蟲. 4.古津渡名. 即楊子渡. 也寫作“揚子”. 楊, 通“揚”. 唐李白《長干行》之二:“五月南風興, 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風起, 想君發楊子.” 參見“楊子渡”. 5.古地名. 古爲眞州治所, 故址在今江蘇省儀征市東南. 宋梅堯臣《逢曾子固》詩:“楊子東園頭, 下馬情眷眷.”《資治通鑑·隋煬帝大業元年》:“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 自山陽至楊子入江.” 胡三省注:“楊子, 今眞州.”

[楊子江】本指今江蘇省揚州市附近長江河段, 后通稱長江爲楊子江. 楊, 通“揚”. 唐韋莊《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詩:“却愁宴罷靑蛾散, 楊子江頭月半斜.” 淸韓泰華《無事爲福齋隨筆》卷下:“《雲溪外史畫冊》……第三頁題云:‘楊子江中渡楊子, 雲帆圖裏指雲帆.’”

[楊子津】即楊子渡. 楊, 通“揚”. 明高啓《憶遠曲》:“楊子津頭風色起, 郞帆一開三百里.” 參見“楊子渡”.

[楊子院】唐鹽鐵轉運使在楊子縣所置巡院. 淸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新舊唐書二一·楊子院》:“楊子院, 鹽鐵轉運之委藏也.” 楊, 一本作“揚”.

[楊子渡】古津渡名. 在今江蘇省邗江南有楊子橋, 古時在長江北岸, 由此南渡京口, 爲江濱要津. 今距江已遠, 僅通運河.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唐許渾>《寄盧郞中》幷《贈閑師》皆以庾樓對蕭寺. 見於其他篇詠, 以楊柳對蒹葭, 以楊子渡對越王臺者甚多.”

[楊叉】見“楊扠”. 

[楊太眞】即楊貴妃. 宋王灼《碧雞漫志》:“《霓裳羽衣曲》, 說者多異. 予斷之曰:西涼創作, 明皇潤色, 又爲易美名. 其他飾以神怪者, 皆不足信也……按唐史、諸家小說, 楊太眞進見之日, 奏此曲導之, 妃亦善此舞.” 淸洪昇《長生殿·重園》:“月中向有《霓裳》天樂一部, 昔爲唐皇貴妃楊太眞於夢中聞得, 遂譜出人間.” 參見“楊貴妃”.

[楊公忌】舊俗迷信以農曆正月十三日始, 以后每月提前兩天爲百事禁忌日. 相傳其說始於宋堪輿術士楊救貧, 因稱該日爲楊公忌. 《協記辨方書·辨訛》:“世俗多畏楊公忌, 通書亦多載之, 謂其日不宜出行舉事, 犯之不利, 皆因未悉其原委, 故爲所惑耳. 今按, 其說乃是室火豬日. 其術元旦起角宿, 依二十八宿次序順數, 値室宿之日, 即爲楊公忌.” 淸梁章钜《浪跡續談·楊公忌》:“《軌論》云:‘宋術士楊救貧, 習堪輿術, 爲時俗所推, 其說一年有十三日, 百事禁忌, 名曰楊公忌’……今人所傳楊公忌, 以正月十三日爲始, 餘每月皆隔前一日, 惟七月有兩日, 一爲初一日, 一爲二十九日, 亦隔前一日也, 故合爲十三日.”亦省稱“楊忌”. 淸翟灝《通俗編·藝術》:“《軌論》:宋術士楊救貧習堪輿術, 爲時俗所推, 其膚制一年有十五日, 百事禁忌, 名曰楊忌.”

[楊氏果】本指楊梅. 唐人因楊貴妃嗜食荔枝, 亦偶稱之. 唐張祜《送蘇紹之歸嶺南》詩:“珠繁楊氏果, 翠耀孔家禽. 無復天南夢, 相思空樹林.” 參見“君家果”.

[楊左】明末楊漣與左光斗的幷稱. 楊漣與左光斗劾魏忠賢, 兩人同被誣陷入獄. 明李淸《三垣筆記·弘光》:“時阮少司馬大鋮輩方用事, 嫉楊左如仇.” 淸方苞《李剛主墓志銘》:“觀朱子《上孝宗書》, 雖晩明楊左之直節, 無以過也.”

[楊生黃雀】見“楊雀銜環”. 

[楊禾】高粱. 《太平御覽》卷八三九引晉郭義恭《廣志》:“楊禾似藋, 粒細也. 折右炊, 停則牙生, 此中國巴禾--木稷也.”

[楊白花】1.樂府雜曲歌辭名. 北魏名將楊大眼之子楊白花, 容貌瑰偉, 胡太后逼通之. 會父大眼卒, 白花懼及禍, 改名華擁部曲降南朝梁. 太后追思不已, 爲作《楊白花歌》, 使宮人晝夜連臂蹋足歌之, 聲甚淒婉. 見《梁書·楊華傳》、《南史·王神念傳》. 歌辭載《樂府詩集》卷七三. 2.指柳絮. 亦喩指薄倖之人. 唐柳宗元《楊白花》詩:“楊白花, 風吹渡江水. 坐令宮樹無顔色, 搖蕩春光千萬里.” 明高啓《楊白花》詩:“楊白花, 太輕薄, 不向宮中飛, 却度江南落.”

[楊白歌】楊白花. 元楊維楨《海鄕竹枝歌》之三:“海頭風吹楊白花, 海頭女兒《楊白歌》.” 參見“楊白花”.

[楊令公】對北宋名將楊業的譽稱. 業初爲五代北漢將領, 善騎射, 人稱“無敵”. 歸宋后, 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 屢敗契丹, 戰功卓著.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軍北征, 業因矢盡援絕, 被俘, 絕食死. 《宋史》有傳. 后來小說、戲劇中以楊業事跡爲引線演爲楊家將故事. 元徐大焯《燼余錄》甲編:“興國五年, 太宗莫州之敗, 賴楊業護駕, 得脫險難. 業, 太原人, 世稱楊令公.” 明秦淮墨客《<楊家將演義>序》:“宋起鼎沸之後, 一時韜鈐介胄之士, 師師濟濟, 忠勇如楊令公者, 蓋舉世不一見云.”《楊家將》第七回:“太宗封賞畢, 楊令公等謝恩出.” 參見“楊家將”.

[楊扠】亦作“楊叉”. 

一種叉禾草的農具, 長柄, 歧頭如丫. 淸李調元《卍齋瑣錄》卷一:“蜀人呼扠禾上架之丫曰楊扠, 以楊爲之, 狀如丫字.”《中國諺語資料·一般諺語》:“楊叉打兔子, 盡在空里落.”

[楊回】相傳爲神話人物西王母的姓名.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上》:“西王母姓楊, 諱回, 治崑崙西北隅, 以丁丑日死. 一曰婉妗.” 淸方以智《通雅·姓名》:“楊回即王母. 《集仙傳》言:王母姓侯, 而《酉陽雜俎》言:王母姓楊名回, 字婉妗.”

[楊朱泣】1.在歧路悲泣. 南朝梁蕭統《十二月啓·中呂四月》:“臨路他鄕, 非無阮籍之悲, 誠有楊朱之泣.” 金雷琯《古意》詩:“對酒不能飲, 拊劍自度曲……朝爲楊朱泣, 暮作阮籍哭.”2.指臨歧感傷之淚. 唐杜甫《早發射洪縣南途中作》詩:“茫然阮籍途, 更灑楊朱泣.” 參見“楊朱泣岐”.

[楊朱泣岐】《荀子·王霸》:“楊朱哭衢途曰:‘此夫過舉蹞步而覺跌千里者夫!’哀哭之.”謂在十字路口錯走半步, 到覺悟后就已經差之千里了, 楊朱爲此而哭泣. 后常引作典故, 用來表達對世道崎嶇, 擔心誤入歧途的感傷憂慮, 或在歧路的離情別緒.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二三:“楊朱泣岐路, 墨子悲染絲.” 唐李商隱《荊門西下》詩:“洞庭湖闊蛟龍惡, 却羨楊朱泣路岐.” 五代李翰《蒙求》:“墨子悲絲, 楊朱泣岐.”

[楊朱陌】見“楊朱路”. 

[楊朱哭】臨歧路而哭. 宋孔武仲《舍轎馬而步》詩:“戶樞勞乃久, 金礦鍜方熟. 聊歌以自娛, 不作楊朱哭.” 參見“楊朱泣岐”.

[楊朱淚】泛指歧路感傷之淚. 唐駱賓王《初春邪嶺送益府竇參軍宴序》:“晨風軫孫楚之情, 岐路下楊朱之淚.” 唐沈佺期《送盧管記仙客北伐》詩:“餞途予憫默, 赴敵子英威. 今日楊朱淚, 無將灑鐵衣.” 唐杜甫《冬深》詩:“易下楊朱淚, 難招楚客魂. 風濤暮不穩, 捨棹宿誰門?” 參見“楊朱泣岐”.

[楊朱路】泛指歧路、分別的路. 北周庾信《別張洗馬樞》詩:“君登蘇武橋, 我見楊朱路.” 唐唐彦謙《離鸞》詩:“塵埃一別楊朱路, 風月三年宋玉牆.” 元湯式《普天樂·友人爲人所誣赴杭》曲:“袖拂庾公塵, 人上楊朱路.”亦作“楊朱陌”. 五代梁嵩《代母作倚門望子賦》:“楊朱陌上, 蕭條而恨淚潸潸;漢武臺邊, 宛轉而殘霞漠漠.” 參見“楊朱泣岐”.

[楊舟】楊木制的船. 《詩·小雅·菁菁者莪》:“汎汎楊舟, 載沈載浮.” 毛傳:“楊木爲舟. 載沈亦沈, 載浮亦浮.”

[楊州鶴】《淵鑑類函·鳥三·鶴三》引南朝梁殷芸《小說·上揚州》:“有客相從, 各言所志, 或願爲揚州刺史, 或願多貲財, 或願騎鶴上昇. 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 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后因以“楊州鶴”爲典, 比喩難以實現的願望或不可能出現的好事. 楊, 通“揚”. 宋王十朋《林下十二子·竹子修》詩:“世間寧有楊州鶴, 休訝平生肉食難.” 宋楊萬里《吳春卿郞中餉腊豬肉戲作古句》詩:“公子彭生初解縛, 糟丘挽上淩煙閣. 却將一臠配兩螯, 世間眞有楊州鶴.”

[楊妃】見“楊貴妃”. 

[楊妃一撚紅】牡丹花品種名. 淸鈕琇《觚賸·牡丹述》:“花之以人名者, 十有七……楊妃沉醉、健白、貂蟬輕醉、飛燕妝、醉玉環、楊妃初浴、軟枝醉楊妃、楊妃一撚紅、藴秀妝、孟烈紅、碧玉紅妝.”

[楊妃山茶】即楊妃茶. 淸曹寅《竹村大理寄洋茶滇茶二本置西軒中花開索詩漫題》之一“瑤島春寒碧纈衣, 馬嵬塵土踐楊妃” 自注:“本地單瓣者呼爲楊妃山山茶, 開易謝.” 參見“楊妃茶”.

[楊妃春睡】投壺遊戲的一種名稱. 《金甁梅詞話》第二七回:“西門慶與婦人對面坐著, 投壺耍子. 須臾, 過橋、翎花倒入、雙飛雁、登科及第、二喬觀書、楊妃春睡、烏龍入洞、珍珠倒捲簾:投了十數壺, 把婦人灌的醉了.”

[楊妃垢】銅鏡上生成的氧化物的俗稱. 《正字通·金部》:“又, 鏽, 鏡鏽, 鏡上綠也, 俗名楊妃垢.”

[楊妃茶】山茶花品種名. 淸陳淏子《花鏡·花木考類·山茶》:“楊妃茶, 單葉花, 開最早, 桃紅色.”《廣群芳譜·花譜二十·山茶》:“張新《楊妃茶》:‘曾將傾國比名花, 別有輕紅暈臉霞.’”

[楊妃粉】傳說爲一種可潤澤肌膚的粉狀土. 淸兪樾《茶香室叢鈔·楊妃粉》:“國朝趙學敏《本草拾遺》云:楊妃粉, 産馬嵬坡上, 取之者必先祭, 然後掘之, 去浮土三尺, 有土如粉, 膩滑光潔, 於女子最宜, 澤肌有效.”

[楊妃醉舞】菊花品種名.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蓋京師之菊種極繁, 有陳秧、新秧……綠柳黃鸝、楊妃醉舞.”

[楊花】指柳絮. 北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 二月楊花滿路飛.” 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宋陳偕《滿庭芳·送春》詞:“楡莢拋錢, 桃英胎子, 楊花已送春歸.”《西湖佳話·六橋才跡》:“楊花若不沾泥去, 尙可隨花落繡裀.” 曹禺《王昭君》第一幕:“你看, 柳絮! 楊花! 多么輕的楊花呀!”

[楊花水性】柳絮飄揚, 水性流動, 因以“楊花水性”比喩輕薄女子等用情不專. 淸李玉《一捧雪·誅奸》:“楊花水性隨風折, 怎顧得生離死別. 喜孜孜覓個悄寃家, 把姻緣重來接.”《再生緣》第六十回:“咳! 這個呢, 世上貞節的原有一半, 那裏就個個楊花水性, 人人敗俗傷風?”姚雪垠《燕遼紀事》:“他對妓女和孌童一類的人向來只作爲玩物看待, 認爲他們是生就的楊花水性, 最不可靠.”

[楊花心性】比喩輕薄浪漫, 用情不專. 明孫柚《琴心記·當壚市中》:“[副淨]楡葉當不得錢使, 那滾地楊花怎喫我當了錦褥眠. [淨]雖則楊花心性, 你也睡不穩些.” 明汪廷訥《獅吼記·奇妒》:“爲風流招愆惹眚, 這來人言語難憑, 你楊花心性渾無定.”

[楊花枕】內裝柳絮的枕頭. 宋陶穀《淸異錄·陳設》:“盧文紀有玉枕骨, 故凡枕之堅實者, 悉不可用. 親舊間作楊花枕贈之, 遂獲安寢. 自是縫靑繒, 充以柳絮, 一年一易.”

[楊花雨】形容紛紛墜落如雨的柳絮. 宋賀鑄《宿芥壙佛詞》詩:“開門未掃楊花雨, 待晩先燒柏子香.”

[楊花落】詞牌《謁金門》的異名. 雙調四十五字, 前后段各四句, 四仄韻. 參閱《詞譜》卷五.

[楊花粥】古代寒食節的一種食品. 唐馮贄《云仙雜記·洛陽歲節》:“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 煮楊花粥.”

[楊花夢】猶春夢, 美夢. 南唐馮延巳《菩薩蠻》詞:“嬌鬟堆枕釵橫鳳, 溶溶春水楊花夢.”

[楊吳】五代十國的吳國. 因其建立者爲楊行密, 故稱. 宋徐鉉《稽神錄·徐善》:“江南僞中書舍人徐善, 幼孤, 家於豫章, 楊吳之寇豫章, 善之妹爲一軍校所虜.”

[楊岐】謂歧途. 喩錯誤的道路. 明王衡《郁輪袍》第七出:“兄弟也, 我替你磨穿墨踵, 你爲人莫守楊岐.” 參見“楊朱泣岐”.

[楊伴】同“楊叛兒”. 

《舊唐書·音樂志二》:“《楊伴》, 本童謠歌也.”

[楊伴兒】即楊叛兒. 詳“楊叛兒”.

[楊忌】見“楊公忌”. 

[楊枝】1.楊柳的枝條. 舊俗於分別之際常折以送行. 元戴表元《昨日行》:“楊枝不耐秋風吹, 薄交易結還易離.” 淸王士禛《楊枝紫云曲》之一:“名園一樹綠楊枝, 眠起東風踠地垂.”2.梵語, 譯曰齒木. 取楊柳等之小枝, 將枝頭咬成細條, 用以刷牙, 故又稱楊枝. 晉法顯《佛國記》:“出沙祇城南門, 道東, 佛本在此嚼楊枝.”《隋書·南蠻傳·眞腊》:“每旦澡洗, 以楊枝淨齒, 讀誦經咒.”3.指白居易的侍妾樊素. 樊素善唱《楊枝曲》, 故以曲名人. 后常用以爲典, 亦泛指侍妾婢女或所思戀的女子. 唐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序:“妓有樊素者, 年二十餘, 綽綽有歌舞態, 善唱《楊枝》. 人多以曲名名之, 由是名聞洛下.” 宋蘇軾《朝云詩》:“不似楊枝別樂天, 恰如通德伴伶玄.”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一:“李尙書雍熙學道, 散遣歌姬……阮亭亦云:‘萬種心情消未盡, 忍辭駱馬遣楊枝?’”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驚心薄俗太支離, 失笑高門半守雌. 一紙巵詞何足算, 三年五度遣楊枝.” 郁達夫《相思樹》詩之三:“我去蓬萊覓棗瓜, 君留古渡散天花. 他年倘向瑤池見, 記取楊枝舞影斜.”

[楊枝水】佛敎喩稱能使萬物㚆蘇的甘露. 《晉書·佛圖澄傳》:“勒(石勒)愛子斌暴病死……乃令告澄. 澄取楊枝沾水, 灑而呪之, 就執斌手曰:‘可起矣!’因此遂蘇.” 元張翥《送謨侍者還江陰》詩:“楊枝偏灑缾中水, 貝葉時繙笈內經.” 歐陽予倩《買賣》:“我不過是在緊急的時候請你幫忙, 我不到午時三刻……決不來求你這一滴楊枝水.”

[楊枝曲】見“楊柳曲”. 

[楊枝肘】《莊子·至樂》:“支離叔與滑介叔觀於冥伯之丘, 崑崙之虛, 黃帝之所休. 俄而柳生其左肘, 其意蹶蹶然惡之.” 郭慶藩集釋引郭嵩燾曰:“柳, 瘤字, 一聲之轉.” 后因以“楊枝肘”泛指人生病. 唐王維《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詩:“色聲何謂客, 陰界復誰守. 徒言蓮花目, 豈惡楊枝肘.”

[楊枝淨水】古代印度風俗, 凡邀請賓朋, 先贈楊枝及香水等祝其健康, 以表懇請之意. 故修法時亦用以奉請菩薩. 《法苑珠林》卷七四:“我今已具楊枝淨水, 惟願大慈哀湣攝受, 願救我厄……我今稽首歸依奉請.”

[楊枝魚】生活在海水中的一種魚. 又名海龍. 身體細長, 表面有環狀的骨片, 有背鰭而無腹鰭. 可供藥用, 有健身、催生、止痛、強心等功效.

[楊虎圍匡】《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將適陳, 過匡……匡人聞之, 以爲魯之陽虎. 陽虎嘗暴匡人, 匡人於是遂止孔子. 孔子狀類陽虎, 拘焉五日.” 楊, 通“陽”. 后因以“楊虎圍匡”指因貌似而產生誤會. 明梅鼎祚《昆侖奴》第三折:“你見鬼了, 是什麽崔千牛與你家紅綃, 那些似楊虎圍匡, 空省識明妃畫像……你可也敢錯認紅綃樣, 試開取鏤金箱.”

[楊門】即蔽簹. 本爲車簹, 用以蔽塵. 也做門扉. 一說, 門名. 《管子·小稱》:“死十一日, 蟲出於戶, 乃知桓公之死也, 葬以楊門之扇.” 尹知章注:“謂用門扇以掩屍也.”《呂氏春秋·知接》:“<桓公>蒙衣袂而絶乎壽宮. 蟲流出於戶, 上蓋以楊門之扇.” 高誘注:“楊門, 門名.” 陳奇猷校釋:“楊門, 疑爲蔽簹門之通稱, 故《左傳》、《南史》、《釋名》、《廣雅》皆有楊門之名. 此‘楊門’在壽宮, 則是壽宮中蔽簹之門也.”

[楊陓】見“楊紆”. 

[楊柳】1.泛指柳樹. 《詩·小雅·鹿鳴》:“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唐溫庭筠《題柳》詩:“楊柳千條拂面絲, 綠煙金穗不勝收.” 明楊愼《錦津舟中對酒別劉善允》詩:“靑靑楊柳故鄕遙, 渺渺征人大荒去.”豊子愷《楊柳》:“昔年我住在白馬湖上, 看見人們在湖邊種柳, 我向他們討了一小株, 種在寓屋的墻角里……因此常取見慣的楊柳爲畫材, 所以就有人說我喜歡楊柳.”2.楊樹和柳樹的幷稱.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柳》:“楊枝硬而揚起, 故謂之楊. 柳枝弱而垂流, 故謂之柳. 蓋一類二種也……又《爾雅》云:‘楊, 蒲柳也. 旄, 澤柳也. 檉, 河柳也.’觀此, 則楊可稱柳, 柳亦可稱楊, 故今南人猶倂稱楊柳.”3.借指侍妾、歌姬. 唐白居易《別柳枝》詩:“兩枝楊柳小樓中, 嫋嫋多年伴醉翁.” 參見“楊枝”.

[楊柳戶】晉陶潛《五柳先生傳》描寫隱士五柳先生門前植五柳樹, 后因以“楊柳戶”指隱逸之士的家. 宋吳文英《繞佛閣·贈郭季隱》詞:“長閉翠陰、幽坊楊柳戶. 看故苑離離, 城外禾黍.”

[楊柳曲】樂府《近代曲·楊柳枝》的別稱. 唐白居易《和韋庶子遠坊赴宴未夜先歸之作兼呈裴員外》:“銀燭忍拋《楊柳曲》, 金鞍潛送石榴裙.” 唐崔塗《讀<庾信集>》詩:“唯有一篇《楊柳曲》, 江南江北爲君愁.”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楹聯賸話》:“梁應來紹壬爲撰楹帖云:‘一闋《荔支香》, 聽玉笛吹來, 徧傳南海;雙聲《楊柳曲》, 問金尊把處, 憶否西湖.’”亦稱“楊柳歌”、“楊枝曲”. 唐孟郊《折楊柳》詩之二:“樓上春風過, 風前《楊柳歌》, 枝疎緣別苦, 曲怨爲年多.” 明劉基《過蘇州》詩之四:“陌上淸歌最可聽, 誰知此是斷腸聲. 就中更有《楊枝曲》, 恨殺昏鴉及曉鶯.”

[楊柳身】形容女子苗條輕柔的身段. 淸元璟《北京風俗雜詠·節節高》:“華堂一簇綺羅春, 桃靨鶯喉楊柳身.”

[楊柳靑】1.鎮名. 在天津市西南. 以所出豊富多采的民間木版年畫而著名, 因又爲楊柳靑木版年畫的代稱. 淸黃景仁《舟過楊柳靑感舊》詩:“此地尙餘‘楊柳靑’, 昔年獻賦記曾經.”2.民間曲調名. 五句二十八字, 依曲調襯字可適當增減. 第一、二、五句通常爲七字, 第三句必須唱“楊, 楊柳靑”, 第四句必須唱“哎哎喲”. 元張昱《戊戌題》詩:“海中又見蓬萊淺, 門外空傳《楊柳靑》.”《淸明》1982年第4期:“姑娘們常常用銀玲般的嗓子, 唱起《楊柳靑》小調.”

[楊柳枝】1.樂府近代曲名. 本爲漢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 至唐易名《楊柳枝》, 開元時已入敎坊曲. 至白居易依舊曲作辭, 翻爲新聲. 其《楊柳枝詞》之一云:“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翻《楊柳枝》.”當時詩人相繼唱和, 均用此曲詠柳抒懷. 七言四句, 與《竹枝詞》相類. 參閱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五、《樂府詩集》卷八一. 2.唐白居易有妓樊素, 善唱《楊柳枝》, 因以曲名人, 代稱樊素. 唐白居易《不能忘情吟》:“鬻駱馬兮放楊柳枝, 掩翠黛兮頓金羈;馬不能言兮長鳴而却顧, 楊柳枝再拜長跪而致辭.” 參見“楊枝”.

[楊柳陌】路旁栽楊柳的道路. 多用指分別之處. 唐盧照隣《首春貽京邑文士》詩:“寒辭楊柳陌, 春滿鳳皇城.” 唐王維《觀別者》詩:“靑靑楊柳陌, 陌上別離人.”

[楊柳風】謂春風. 前蜀牛嶠《更漏子》詞:“香閣掩, 杏花紅, 月明楊柳風.” 元劉庭信《一枝花·春日送別》套曲:“絲絲楊柳風, 點點梨花雨.” 淸吳偉業《永和宮詞》:“楊柳風微春試馬, 梧桐露冷暮吹簫.”

[楊柳宮眉】細長秀美如柳葉的宮妝畫眉. 借指美女. 元劉時中《朝天子·同文子方鄧永年泛洞庭湖宿鳳凰台下》曲:“楊柳宮眉, 桃花人面, 是平生未了緣.”

[楊柳浪】形容柳枝隨風飄拂, 起伏如浪. 宋劉過《滿江紅·同襄陽帥泛湖》詞:“拚冰壺沈醉, 晩涼歸去. 侵岸一篙楊柳浪, 過雲幾點荷花雨.”

[楊柳姬】體態輕盈的女子. 唐白居易《秋霖中奉裴令公見招早出赴會馬上先寄六韻》:“素書傳好語, 絳帳赴佳期. 續借桃花馬, 催迎楊柳姬.”

[楊柳細】腰的歇后語.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折:“我騎上那驢子, 忽然的叫了一聲丟了箇撅子, 把我直跌下來, 傷了我這楊柳細, 好不疼哩!”

[楊柳夢】即楊花夢. 高旭《懷實丹白門》詩:“鐵馬嘶驚楊柳夢, 杜鵑啼斷海棠魂.” 參見“楊花夢”.

[楊柳腰】1.形容女子苗條的腰肢. 元張可久《梧葉兒·席上有贈》曲:“芙蓉面, 楊柳腰, 無物比妖嬈.”《兒女英雄傳》第六回:“只見他芙蓉面上掛一層威凜凜的嚴霜, 楊柳腰間帶一團冷森森的殺氣, 雄糾糾氣昂昂的一言不發.”2.唐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序:“櫻桃樊素口, 楊柳小蠻腰.” 后借指唐白居易歌妓小蠻. 《西湖佳話·白堤政跡》:“衆親友聽了, 俱又驚又笑道:‘聲色場中, 脂脂粉粉, 老先生亦可謂司空見慣矣. 況櫻桃口、楊柳腰尙在身邊, 盡可消遣, 爲何一個商玲瓏, 便鍾情至此?’”

[楊柳歌】見“楊柳曲”. 

[楊柳樓】猶靑樓, 妓院. 《全元散曲·斗鵪鶉·元宵》:“愛楊柳樓心殢酒, 喜芙蓉帳裏藏鬮.”

[楊柳鞭】柳樹枝做的馬鞭. 折柳作鞭爲古代春遊的一種習俗. 宋晏幾道《浣溪沙》詞:“白紵春衫楊柳鞭, 碧蹄驕馬杏花韉, 落英飛絮冶遊天.”

[楊骨槌】宋楊景宗的綽號.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二:“楊景宗, 即章睿太后弟也……既貴, 而肥晳如玉, 性恣橫, 好以木檛擊人, 世謂之楊骨槌云.”

[楊風】見“楊風子”. 

[楊風子】五代楊凝式的別號. 風子, 瘋子. 《舊五代史·周書·楊凝式傳》:“凝式長於歌詩, 善於筆劄……時人以其縱誕, 有‘風子’之號焉.” 宋高宗《翰墨志》:“楊凝式, 在五代最號能書, 每不自檢束, 號楊風子, 人莫測也.”亦省稱“楊風”. 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學道未逢潘盎, 草書猶似楊風.” 自注:“楊風, 楊凝式也.”

[楊叛】同“楊叛兒”. 

《樂府詩集·淸商曲辭六·<楊叛兒>之八》:“《楊叛》西隨曲, 柳花經東陰.”

[楊叛兒】樂府西曲歌名. 本爲童謠. 相傳南朝齊隆昌時, 女巫之子楊旻隨母入內宮, 長大后, 爲何后所寵. 當時童謠云:“楊婆兒, 共戲來.”訛傳爲“楊伴兒”、“楊叛兒”, 幷演變而爲西曲歌的樂曲之一. 南朝梁武帝《楊叛兒》詩:“桃花初發紅, 芳草尙抽綠. 南音多有會, 偏重《叛兒》曲.” 唐李白《楊叛兒》詩:“君歌《楊叛兒》, 妾勸新豊酒.”參閱《樂府詩集》卷四九.

[楊穿三葉】《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 善射, 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 百發百中.” 原謂射技高超. 后亦喩兄弟三人相繼科舉及第. 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詩:“自知群從爲儒少, 豈料詞場中第頻. 桂折一枝先許我, 楊穿三葉盡驚人.” 自注:“始予進士及第, 行簡次之, 敏中又次之.”

[楊紆】亦作“楊陓”. 

古澤藪名. 確址舊說不一, 不可考. 《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內曰冀州, 其山鎮曰霍山, 其澤藪曰楊紆.” 鄭玄注:“霍山在彘, 陽紆所在未聞.” 孫詒讓正義:“楊紆、楊陓、陽華、陽紆、陽盱聲類幷相近, 惠(惠士奇)說以爲一地, 義似可通, 惟所在地域則舛互殊甚……楊紆所在, 漢時已不可攷, 故班鄭幷闕而不言, 而舊說多強爲傅合, 悉無塙證, 謹從蓋闕, 以竢知者.”

[楊班】漢揚雄與班固的幷稱. 楊, 通“揚”. 《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屈平、宋玉導淸源於前, 賈誼、相如振芳塵於後……王褒、劉向、楊、班、崔、蔡之徒, 異軌同奔, 遞向師祖.” 李善注:“揚, 揚子雲. 班, 班孟堅.” 淸顧炎武《答原一公肅兩甥書》:“隨廚俊之後塵, 步楊班之逸躅.”

[楊荷】古代楚地流行的歌曲名. 

[楊桃】古代稱五斂子和獼猴桃等植物及其果食. 晉庾闡《揚都賦》:“果則黃柑朱橙, 楊桃枇杷.”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果蓏》:“《臨海異物志》曰:楊桃, 似橄欖, 其味甜, 五月、十月熟……其色靑黃, 核如棗核.”

[楊畔】同“楊叛兒”. 

《南史·袁廓之傳》:“夫《楊畔》者, 既非典雅, 而聲甚哀思.”

[楊息】出聲長歎. 淸柴紹炳《苦婦棄兒歎》詩:“拘囚空牆屋, 楊息徒啣寃.”

[楊浮】飄浮翻動貌. 北周庾信《和張侍中述懷》:“冬嚴日不暖, 歲晩風多朔. 楊浮有怪雲, 細淩聞災雹.”一本作“揚浮”. 倪璠注:“楊浮有怪雲者, 言當此秋冬殺物之候, 見怪雲遨翔而起也.”

[楊家將】文藝作品中塑造的北宋楊業、佘太君、楊延昭、楊宗保、穆桂英等祖孫數代男女英雄藝術群像. 據《宋史·楊業傳》, 楊家一門忠勇, 父、子、孫相繼守邊, 抗遼保宋, 尤以業、延昭、文廣功勳卓著, 受廣大人民崇敬. 后人據史演義, 在戲曲、小說中逐漸豊富其形象, 美稱爲“楊家將”.

[楊家嶺】地名. 在陝西省延安市西北. 193811月至19473月, 爲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所在地. 賀敬之《放歌集·回延安》:“楊家嶺的紅旗呵高高的飄, 革命萬里起高潮!” 周立波《一個偉大文獻的誕生》:“楊家嶺, 這個黃土群山里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山峁, 從三十年代后期到四十年代, 是全國人民仰望的政治中心, 是領導全國抗日戰爭的眞正的總司令部.”

[楊剝皮】五代楊思恭的綽號. 《資治通鑑·後晉齊王天福八年》:“殷國小民貧, 軍旅不息. 楊思恭以善聚歛得幸, 增田畝山澤之稅, 至於魚鹽蔬果無不倍征, 國人謂之‘楊剝皮’.” 宋路振《九國志·楊思恭》:“思恭, 建州建陽人, 少俊爽好學, 有心計……爲僕射錄國事, 增山澤壠畝之稅, 魚鹽蔬果, 皆倍其算, 道路側目, 號‘楊剝皮’.”

[楊執戟】漢揚雄的別稱. 楊, 通“揚”. 語本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昔楊子雲先朝執戟之臣耳, 猶稱壯夫不爲也.” 唐李白《古風》之四六:“當塗何翕忽, 失路長棄捐. 獨有楊執戟, 閉關草《太玄》.”

[楊梅】1.常綠喬木, 葉互生, 長橢圓形, 花褐色, 雌雄異株. 核果球形, 表面有粒狀突起, 味酸甜, 可食.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梬棗楊梅, 櫻桃蒲陶……羅乎後宮.”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楊梅》:“楊梅, 樹葉如龍眼及紫瑞香. 冬月不凋, 二月開花結實, 形如楮實子, 五月熟.” 淸陳淏子《花鏡·花果類考·楊梅》:“每遇雨肥水滲下, 則結實必大而甜, 若以桑樹接楊梅則不酸.”2.這種植物的果實. 唐李白《敘舊贈江南宰陸調》詩:“江北荷花開, 江南楊梅熟.” 淸王士禛《廣州竹枝》詩之三:“杏子枇杷都上市, 玉盤三月有楊梅.”老舍《二馬》第三段七:“晩上李子榮來了, 給馬老先生買了一把兒香蕉, 一小筐兒楊梅.”3.方言. 草莓. 4.見“楊梅瘡”.

[楊梅瘡】梅毒所發之瘡, 色紅, 似楊梅. 亦指梅毒.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楊梅瘡》:“楊梅瘡生有二般, 精化氣化是其源.” 淸兪正燮《癸巳類稿·持素證三》:“正德時九江知府汪穎, 作《食物本草》, 言廬山溫泉, 方士敎患楊梅瘡者, 飽食入池久浴, 汗出爲度, 旬日即愈.”《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那一個鼻子上紅暗暗的, 要長楊梅瘡的, 姓鹿, 名字叫鹿亞元.”亦省稱“楊梅”.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疳瘡》:“生楊梅時, 或誤用熏、搽等藥以致腐爛如臼者, 名楊梅疳.”

[楊雀銜環】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 東漢弘農人楊寶少時救了一只黃雀, 后有一黃衣童子送白環四枚相報, 謂當使其子孫顯貴, 位登三公. 后因以“楊雀銜環”爲報恩典實. 唐李商隱《謝座主魏相公啓》:“孔龜效印, 未議於酬恩;楊雀銜環, 徒聞於報惠.”亦作“楊生黃雀”. 五代李翰《蒙求》:“楊生黃雀, 毛子白龜.”

[楊豚】佳肴名. 即烤乳豬. 楊, 通“煬”, 炙, 烘烤.

[楊越】即揚越. 中國古族名. 百越的一支. 楊, 通“揚”. 戰國至魏晉時亦爲對越人的泛稱. 其居地說法不一:一說因曾廣泛散布於古揚州(約今江淮及以南地區)而得名, 一說居嶺南, 一說居江漢一帶地區. 《史記·南越列傳》:“秦時已幷天下, 略定楊越, 置桂林、南海、象郡.”裴駰集解引張晏曰:“楊州之南越也.” 張守節正義:“夏禹九州本屬楊州, 故云楊越.”

[楊葉弓】可百步穿楊的弓. 形容好弓. 南朝陳後主《劉生》詩:“遊俠長安中, 置驛過新豊. 繫鐘蒲璧磬, 鳴弦楊葉弓.”

[楊葉竄兒】一種淡水小魚, 俗稱竄條魚, 因形狀細長似楊柳葉, 故稱. 《紅樓夢》第八一回:“探春把絲繩拋下, 沒十來句話的工夫, 就有一個楊葉竄兒, 吞著鈎子, 把漂兒墜下去.”

[楊貴妃】唐蒲州永樂人. 小名玉環. 曉音律, 善歌舞. 初爲壽王妃, 后爲女道士, 號太眞. 入宮后, 得玄宗寵, 封爲貴妃. 安祿山亂起, 玄宗出奔. 至馬嵬坡, 軍士嘩變, 楊貴妃被迫縊死. 后人在詩歌、小說、戲曲中演爲故事. 《舊唐書·后妃傳上·玄宗楊貴妃》:“玄宗楊貴妃……父玄琰, 蜀州司戶. 妃早孤, 養於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 淸洪昇《長生殿·傳槪》:“唐明皇歡好《霓裳》讌, 楊貴妃魂斷漁陽變.”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四七回:“玄宗入內, 又往楊貴妃宮中, 貴妃竟不出迎.”亦省稱“楊妃”. 唐白居易《上陽白發人》詩:“未容君王得見面, 已被楊妃遙側目.”《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喘吁吁氣不齊, 戰兢兢驚神未定, 頭垂髮亂, 是個醉扶上馬的楊妃.” 魯迅《花邊文學·女人未必多說謊》:“關於楊妃, 祿山之亂以后的文人就都撒著大謊, 玄宗逍遙事外, 倒說是許多壞事情都由她.”

[楊無敵】對北宋名將楊業的譽稱. 《遼史·聖宗紀二》:“宋將楊繼業初以驍勇自負, 號楊無敵.” 淸黃遵憲《李肅毅侯挽詩》之二:“平生自詡楊無敵, 諸將猶誇石敢當.” 參見“楊令公”.

[楊絮】柳絮. 《中國諺語資料·農諺》:“楊絮落, 栽山藥.”

[楊楯】楊木做的盾牌. 《左傳·定公六年》:“<樂祁>獻楊楯六十於簡子.” 楊伯峻注:“古代盾或以木爲之, 此楊木非水楊……則此楊楯之楊或即黃楊, 木材黃色, 質堅緻, 故以爲盾.” 宋徐晉卿《春秋經傳類對賦》:“孟莊子爲橁琴而示暇, 宋樂祁獻楊楯以貽辜.”

[楊溝】1.指長安御溝. 《三輔黃圖·長安御溝》:“長安御溝謂之楊溝, 謂植高楊於其上也.” 唐駱賓王《久戍邊城有懷京邑》詩:“楊溝連鳳闕, 槐路擬鴻都.”2.指陝北米脂縣楊家溝. 陳毅《失題》詩:“小住楊溝一月長, 評衡左右費思量.”

[楊榣】果名.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果蓏》:“《臨海異物志》曰:‘楊榣, 有七脊, 子生樹皮中. 其體雖異, 味則無奇. 長四五寸, 色靑黃, 味甘.’” 石聲漢注:“‘楊榣’, 據所描寫的果實看來, 可能仍是‘五斂子’.”

[楊瘌子】雀甕蛾的幼蟲. 體黃綠, 表面有硬毛, 毛具酸性毒, 喜食果木葉, 是一種害蟲.

[楊邁金】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對上等黃金的俗稱. 《南齊書·東南夷傳·林邑國》:“宋永初元年, 林邑王范楊邁初産, 母夢人以金席藉之, 光色奇麗. 中國謂紫磨金, 夷人謂之‘楊邁’, 故以爲名.” 宋李石《續博物志》卷十:“華俗謂上金爲‘紫磨金’, 夷俗謂上金爲‘楊邁金’.”

[楊震關】東漢楊震爲潼關西華陰人, 好學博覽, 時稱“關西孔子.” 后因別稱潼關爲“楊震關”. 前蜀韋莊《秦婦吟》:“前年又出楊震關, 舉頭雲際見荊山.”參閱《後漢書·楊震傳》.

[楊墨】1.戰國時楊朱與墨翟的幷稱. 《莊子·胠篋》:“削曾史之行, 鉗楊墨之口.”成玄英疏:“楊朱、墨翟秉性宏辯.”《孟子·滕文公下》:“楊墨之道不息, 孔子之道不著.” 唐韓愈《上宰相書》:“楊、墨、釋、老之學, 無所入於其心, 其所著皆約六經之旨而成文.”2.指楊墨的學說. 楊朱主張爲我, 墨翟主張兼愛, 是戰國時期與儒家對立的兩個重要學派. 《孟子·滕文公下》:“吾爲此懼, 閑先聖之道, 距楊墨, 放淫辭, 邪說者不得作.” 漢揚雄《法言·吾子》:“古者楊墨塞路, 孟子辭而闢之, 廓如也.” 宋陳亮《與應仲實書》:“近世張給事學佛有見……其爲人心之害, 何止於戰國之楊墨也!” 淸趙翼《甌北詩話·韓昌黎詩》:“昌黎以道自任, 因孟子距楊墨, 故終身亦闢佛老.”3.借指儒家以外的各學派. 唐李白《送於十八應四子舉落第還嵩山》詩:“炎炎四眞人, 摛辯若濤波. 交流無時寂, 楊墨日成科.” 王琦注:“《通典》:開元二十九年, 始於京師置崇玄館, 諸州置道學生徒有差, 謂之道舉……習《老》、《莊》、《文》、《列》, 謂之四子. 蔭第與國子監同.”

[楊劉】宋楊億與劉筠的幷稱. 宋歐陽修《詩話》:“蓋自楊劉唱和, 《西崑集》行, 後進學者爭效之, 風雅一變, 謂之崑體.”《宋史·劉筠傳》:“筠, 景德以來, 居文翰之選, 其文辭善對偶, 尤工爲詩. 初爲楊億所識拔, 後遂與齊名, 時號‘楊劉’.”

[楊劉體】即西崑體. 宋初以楊億、劉筠等爲代表的一派詩體. 元劉壎《隱居通議·文章一》:“我宋盛時, 首以文章著者楊億、劉筠, 學者宗之, 號‘楊劉體’. 然其承襲晩唐、五代之染習, 以雕鐫偶儷爲工, 又號曰‘西崑體’.”

[楊檖】即山梨. 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檖, 一名赤羅, 一名山梨, 今人謂之楊檖. 其實如梨, 但實甘小異耳. 一名鹿梨, 一名鼠梨.” 淸周亮工《次淸風店詠黃芽菜》:“莫敎鹽豉分楊檖, 略帶冰霜薦蜀薑.” 參見“山梨”.

[楊顔】唐五代書法家顏眞卿楊凝式的幷稱. 宋惠洪《次韻王覺之裕之承務》之一:“屬秥新詩追鮑謝, 抗行醉墨似楊顔.”

[楊櫨】落葉灌木, 葉對生, 卵形而尖, 有鋸齒, 花冠合瓣, 可供觀賞.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楊櫨》.


*楫①[jíㄐㄧˊ]

[《廣韻》即葉切, 入葉, 精. ]

亦作“檝”. 亦作“艥”.

1.船槳. 短曰楫, 長曰櫂. 《易·繫辭下》:“刳木爲舟, 剡木爲楫, 舟楫之利, 以濟不通.”《荀子·勸學》:“假舟檝者, 非能水也, 而絶江河.” 宋范仲淹《嶽陽樓記》:“陰風怒號, 濁浪排空……商旅不行, 檣傾楫摧.” 淸吳友松《月夜遊大明湖記》:“乘暝踏舟, 燃燭理楫, 遵湖之漘而共駕焉.”2.劃船;劃水. 《詩·大雅·棫朴》:“淠彼涇舟, 烝徒楫之.” 高亨注:“楫, 劃船.” 宋王安石《金山寺》詩:“顛沉在須臾, 我自楫迎汝.” 明費信《星槎勝覽·龍涎嶼》:“設遇風波, 則人俱下海, 一手附舟傍, 一手楫水而至岸也.”3.指船. 唐溫庭筠《蘭塘詞》:“塘水汪汪鳧唼喋, 憶上江南木蘭檝.” 南唐喬舜《送德林郞中學士赴東府》詩:“何人乘桂楫, 之子過揚州.” 淸梁廷枏《夷氛聞記》卷三:“勸紳民買石, 沉而狹之, 淺其河底, 僅留中小口, 通民楫, 而阻夷船之闖入者.”4.通“輯”. 聚集. 《呂氏春秋·明理》:“其氣……有若水之波, 有若山之楫.” 陳奇猷校釋:“‘有若山之楫’, 猶言有如山之聚集, 即一簇山峰之象.”《漢書·兒寬傳》:“陛下躬發聖德, 統楫群元.”顏師古注:“張晏曰:‘統, 察;楫, 聚也’……輯、楫與集, 三字幷同.”

[楫子】船槳. 魯迅《呐喊·社戲》:“我抬頭看時, 是六一公公棹著小船……他於是打著楫子過去了.”

[楫師】亦作“檝師”. 

船工. 晉左思《吳都賦》:“篙工楫師, 選自閩禺.” 唐孟浩然《陪張丞相自松滋江東泊渚宮》詩:“放溜下松滋, 登舟命檝師.”

[楫棹】亦作“檝棹”. 

見“楫櫂”. 

[楫櫂】亦作“檝櫂”. 亦作“檝棹”.

1.船槳. 短槳稱楫, 長槳稱櫂.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譬猶芟刈股肱, 獨任胸腹;浮舟江海, 捐棄楫櫂, 觀者爲之寒心.”《南史·儒林傳·王元規》:“元規唯有一小船, 倉卒引其母妹幷姑姪入船, 元規自執檝棹而去.”《漢書·元后傳》“輯濯越歌” 唐顏師古注:“令執楫櫂人爲越歌也.”2.指船. 晉潘嶽《西征賦》:“凡厥寮司, 既富而敎, 咸帥貧惰, 同整檝櫂.” 宋姜夔《湘月》詞序:“長溪楊聲伯典長沙檝櫂, 居瀕湘江.”

[楫櫓】槳與櫓.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宮中置長湯屋數十間, 環迴甃以文石, 爲銀鏤漆船及白香木船置於其中, 至於楫櫓, 皆飾以珠玉.”


*榲①[wēnㄨㄣ]

[《廣韻》烏沒切, 入沒, 影. ]

[《集韻》烏昆切, 平魂, 影. ]

“榲”的新字形. 

見“榲桲”. 

[榲桲】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葉卵形或長橢圓形, 背面密生軟毛, 花色白, 或略帶淡紅, 果實有香氣, 味甘酸, 供食用或藥用.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又有托小盤賣乾菓子……河陽查子、查條、沙苑榲桲.”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榲桲》:“榲桲蓋榠楂之類生於北土者, 故其形狀功用皆相仿佛.” 明陳繼儒《讀書鏡》卷七:“陝西有木, 實名榲桲, 肉色似桃, 而上下平正如柿, 其氣甚香, 其味酸澁, 以蜜制之, 歲進貢.”


*楬①[jiéㄐㄧㄝˊ]

[《廣韻》其謁切, 入月, 群. ]

[《廣韻》渠列切, 入薛, 群. ]

1.作標記用的小木樁. 《周禮·秋官·蜡氏》:“若有死於道路者, 則令埋而置楬焉.”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楬, 欲令其識取之, 今時揭櫫是也.”2.泛指可作標志之物.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碑碣》:“然則物有標榜, 皆謂之楬. 郭景純《江賦》云‘峨嵋爲泉陽之楬, 玉壘作東別之標’是也.” 淸馮桂芬《光福一仁堂記》:“近世善堂之法, 凡貧者病與藥, 死與槥;死於道路者, 埋而具楬焉.”3.謂標明. 《周禮·秋官·職金》:“職金, 掌凡金玉、錫石、丹靑之戒令. 受其入征者, 辨其物之媺惡, 與其數量, 楬而璽之.”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楬, 書其數量, 以著其物也.” 參見“楬明”.

楬②[qiàㄑㄧㄚˋ]

[《廣韻》枯鎋切, 入舝, 溪. ]

亦作“毼”. 

1.古樂器. 即敔. 木制, 呈伏虎狀, 終止樂聲時擊之. 《禮記·樂記》:“然後聖人作爲鞉、鼓、椌、楬、壎、箎, 此六者, 德音之音也.” 鄭玄注:“椌、楬, 謂柷、敔也.” 孔穎達疏:“敔, 狀如伏虎.”2.見“楬豆”.

[楬木】作標記的小木樁. 章炳麟《辨詩》:“銘者自名, 器有題署, 若士卒揚徽, 死者題旌, 下及楬木以記化居, 落馬以示毛物, 悉銘之屬.”

[楬豆】古祭器. 不加裝飾的木制高脚盤. 《禮記·明堂位》:“俎……夏后氏以楬豆, 殷玉豆, 周獻豆.” 鄭玄注:“楬, 無異物之飾也.” 孫希旦集解:“楬豆, 斷木爲之, 而無他飾也.”

[楬明】猶標明, 揭示. 黃侃《<說文>略說·論<說文>所依據上》:“《說文》之爲書, 蓋無一字、無一解不有所依據……其說解不見它書者, 由它書既不盡用本字, 則本義亦無由楬明也.”

[楬戾】山名. 在今山西省東南部. 《淮南子·墬形訓》:“淸漳出楬戾, 濁漳出發包.” 高誘注:“楬, 音恰. 楬戾山在上黨治.”

[楬著】用小木樁標明揭示. 《漢書·酷吏傳·尹賞》:“數日壹發視, 皆相枕藉死, 便興出, 瘞寺門桓東, 楬著其姓名. 百日後, 乃令死者家各自發取其屍.”顏師古注:“楬, 杙也. 椓杙於瘞處而書死者名也.”《周禮·地官·泉府》“楬而書之” 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書其賈, 楬著其物也.”

[楬溝】謂棄屍於溝壑, 立小木樁作標記. 淸兪樾《諸子平議·楊子法言二》“如矯世則葛溝尙矣”:“葛, 疑楬之叚字……楬溝, 言棄屍於溝而置楬其上, 較之倮葬, 爲更疏略矣.”

[楬櫫】1.標志, 植木以作表記. 《周禮·秋官·職金》“楬而璽之” 漢鄭玄注引鄭司農曰:“今時之書, 有所表識, 謂之楬櫫.”《說文·木部》:“楬, 楬櫫也.” 段玉裁注:“楬櫫, 漢人語, 許以漢人常語爲訓, 故出櫫字於說解.” 章炳麟《訄書·正名雜義》:“前世作述, 其篇題多無義例, 《和氏》《盜蹠》, 以人名爲符號, 《馬蹄》《騈拇》, 以章首爲楬櫫.” 章炳麟《訄書·丙午與劉光漢書》:“《左氏》初行, 學者不得其例, 故傅會《公羊》以就其說……諸儒後始專以五十凡例爲楬櫫, 不復雜引二傳.”2.標明, 揭示. 陳獨秀《敬告靑年》:“當代大哲, 若德意志之倭根, 若法蘭西之柏格森, 雖不以現時物質文明爲美備, 咸楬櫫生活問題, 爲立言之的.”


*椳①[wēiㄨㄟ]

[《廣韻》烏恢切, 平灰, 影. ]

1.承托門軸的門臼. 《說文·木部》:“椳, 門樞謂之椳.” 段玉裁注:“謂樞所檃謂之椳也. 椳, 猶淵也, 宛中爲樞所居也.” 唐韓愈《進學解》:“夫大木爲杗, 細木爲桷, 欂櫨侏儒, 椳闑扂楔, 各得其宜, 施以成室者, 匠氏之工也.” 金元好問《寄中書耶律公書(癸巳)》:“夫天下大器, 非一人之力可舉……非若起尋丈之屋, 欂櫨椳楔, 楹杙甍桷, 雜出於楡柳槐柏, 可以朝求而暮足也.”2.見“椳際”.

[椳際】指偏僻之處.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行至莽蕩山間, 按劍悲歌而嘆曰:‘……窮洲椳際絶舩(舟)舩, 若爲得達江南岸. 下倉(蒼)儻若逆人心, 不免此處生留難.’” 蔣禮鴻通釋:“椳, 就是背後……‘椳際’、‘椳岸’的‘椳’是指窮僻無人之處.”


*楒①[sīㄙ]

[《廣韻》息茲切, 平之, 心. ]

1.木名. 即相思樹. 豆科, 蔓生灌木. 葉爲羽狀㚆葉, 多橢圓形小葉. 花呈蝶形, 白色或帶紅色. 豆科有些具有紅色種子的樹種, 如紅豆樹等, 也叫相思樹. 2.人名用字.明有朱祐楒. 見《明史·棗陽王祐楒傳》.


*楍①[běnㄅㄣˇ]

“本”的古字.


*榀①[pǐnㄆㄧㄣˇ]

量詞. 一個屋架叫一榀.


*椯①[chuánㄔㄨㄢˊ]

[《廣韻》市緣切, 平仙, 禪. ]

1.木名. 漢揚雄《太玄·難》:“狂馬椯木.” 范望注:“椯, 差也. 陽在木下, 差次當上, 故言差木也.”《玉篇·木部》:“椯……木名.”2.古代較小的盛酒器. 《急就篇》卷三“槫榼椑榹” 唐顏師古注:“椯, 小巵也, 上有蓋.”

椯②[duǒㄉㄨㄛˇ]

[《集韻》都果切, 上果, 端. ]

猶度量.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矢(兕)無所椯其角, 虎無所昔(措)其蚤(爪), 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 以其無死地焉.” 淸周濟《晉略·州郡表》:“北方堂奧, 山東關右, 椯其物力, 實相鈞敵.”《說文·木部》“椯” 淸段玉裁注:“一曰度也, 然則椯與揣音義略同, 如揆與揆, 皆訓度也.” 淸朱駿聲通訓:“椯, 叚借爲揣.”


*楞①[lénɡㄌㄥˊ]

[《廣韻》魯登切, 平登, 來. ]

1.棱角. 參見“楞角”. 2.物體上一條條凸起來的部分. 明徐光啓《農政全書》卷四九:“胡蒼耳, 又名回回蒼耳, 生田野中, 葉似皂莢葉, 微長大……莖有線楞.” 淸張岱《陶庵夢憶·阿育王寺舍利》:“一紫檀佛龕, 供一小塔如筆筒, 六角……四圍鏤刻花楞梵字.”《收穫》1982年第2期:“梁倩看見, 白㚆山的腮上, 鼓起一道道肉楞.”3.凸起, 暴起.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五:“一條粗的, 有毛的, 靑筋楞得多高的膀膊, 橫在臉前.”4.量詞.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老圃慌了手脚, 忙把鋤頭鋤開一楞地來, 把屍首埋好, 上面將泥舖平.”如:切開哈密瓜后, 我遞了一楞給他. 5.譯音用字.參見“楞伽”.

楞②[lènɡㄌㄥˋ]

1.失神, 發呆. 《白雪遺音·馬頭調·吸後語》:“我爲你, 時常廢了殘茶剩, 逐日裏, 昏頭昏腦楞裏楞.”《老殘遊記》第二回:“老殘慌忙睜開眼睛, 楞了一楞, 道:‘呀, 原來是一夢!’” 魯迅《呐喊·阿Q正傳》:“吳媽楞了一息, 突然發抖, 大叫著往外跑.” 吳組緗《山洪》四:“三官嚼著飯, 把眼睛看在碗里楞著;楞了一回, 用袖口使勁的揉著眼睛.”2.凶狠;蠻橫. 元關漢卿《四春園》第三折:“比及拿王矮虎, 先黔住一丈靑, 批頭棍大腿上十分楞, 不由他怎不招承!” 許地山《春桃》:“不料畜生翻了臉, 楞說我是胡子, 要槍斃我!” 高玉寶《高玉寶》第一章:“閻王保長周長安, 家住在黃家店, 以前大家都叫他三角眼, 因爲他楞不講理, 把三角眼一瞪, 像個吊死鬼一樣.”3.冒失, 魯莽. 逯斐《夜航》:“秀鳳幷沒拒絕, 就坐在板凳上掌舵, 心想別人都說劉連太楞, 現在看來, 他挺仔細, 是個懂事的小伙子.” 參見“楞小子”、“楞頭靑”. 4.猛, 猛烈. 崔璿《一條褲子》:“這時, 汽車開得很楞, 打算從旁邊繞過去, 冷不防老太太也朝那邊一閃, 就又堵上了.”逯斐《夜航》:“小秀知道劉連太性子急, 干活楞, 特別是被選爲靑年突擊隊隊長以后, 干活更像一陣風, 恨不得一步登天才高興.”5.副詞. 寧, 寧願. 老舍《柳屯的》:“夏廉決定了把她弄出來, 楞把錢花在縣里也不能叫別人得了去--連他的爸爸也在內.”6.副詞. 竟, 竟然. 劉寶瑞《連升三級》:“這幅對子溜溜兒的掛了一天, 魏忠賢楞沒看出來!”7.副詞. 很, 非常. 郭光《僅僅是開始》:“牆外, 一棵楞高的楊樹尖上停著一只烏鴉.”8.詞綴. 張潔《方舟》三:“她撲楞著翅膀, 想要飛了.” 劉眞《春大姐》:“秀芳側楞著頭向她笑著說:‘管保丟不了!’” 高玉寶《高玉寶》第一章:“那個拖文明棍的一斜楞三角眼, 那個禿腦袋的老家伙咧了咧三瓣嘴, 兩個就哈哈大笑起來.”

[楞人】冒失莽撞的人.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三回:“算啦, 算啦, 那種楞人, 不會說話, 不怪他, 他已經走啦!”

[楞小子】冒失的小伙子. 柳靑《銅牆鐵壁》第六章:“銀鳳活像個楞小子, 三攀兩攀上了樹, 扯住樹枝就摘起來.”

[楞子】棱角.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李四>上去向那石頭楞子上當的就是一脚, 那石頭風絲兒也沒動.”

[楞子】指粗魯莽撞的人. 如:這個楞子, 三句話沒說完, 就發起火來.

[楞子眼】謂不正常地直瞪著眼. 《金甁梅詞話》第四九回:“又是兩樣艷物與胡僧下酒……落後又是一大碗鱔魚麵, 與菜卷兒, 一齊拏上來與胡僧打散, 登時把胡僧吃的楞子眼兒.”《紅樓夢》第六五回:“這裏喜兒喝了幾杯, 已是楞子眼了. 隆兒、壽兒關了門, 回頭見喜兒直挺挺的躺在炕上.”

[楞木】長方木料. 《淸會典事例·工部二十·建造房屋二》:“間枋楞木, 長厚俱與下層間坊楞木同.”

[楞手楞脚】形容動作魯莽. 梁斌《紅旗譜》四三:“她又想到, 要擺脫和登龍的感情, 確實是人問題. 她怕他, 那家伙楞手楞脚, 什么事都會干得出來.”

[楞坎】地面突起的陡坎子. 張承志《北方的河》第一章:“卡車歪歪地闖過一道楞坎, 滿車農民被顛得東倒西歪.”

[楞伽】亦作“楞迦”. 

1.山名. 梵文音譯. 在古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境. 相傳佛在此山說經. 宋王安石《化城閣》詩:“楞伽海中山, 杳出霄漢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若非圓寂光中客, 定是楞迦峰頂人.”2.指《楞伽經》. 梵名. 有四種漢文譯本, 今存三種. 此經提出五法、三性、八識等大乘敎義, 后人在詩文中常有征引. 唐韋應物《寄恒璨》詩:“今日郡齋閒, 思問《楞伽》字.” 明高啓《楞伽寺》詩:“《楞伽》義未曉, 塵累方自恥.” 淸姚鼐《法源寺》詩:“欲偕投紱老, 終日問《楞迦》.” 章炳麟《大乘佛敎緣起考》:“法相名爲《瑜伽師地》, 雖與瑜伽一派有殊, 然《楞伽》已有‘瑜伽師有幾’之文. 此則提婆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楞伽子】對禪師的敬稱. 前蜀貫休《送明覺大師兼寄鄭山人》詩:“去去楞伽子, 春深道路長.” 前蜀貫休《送僧歸剡山》詩:“好去楞伽子, 精修莫偶然.”

[楞伽甁】僧人用的盛水器.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四:“例物之外, 別賜宮錦五十段, 楞伽甁及唾盂各一枚, 以賞詞翰之端也.”

[楞伽僧】泛指僧人. 明高啓《憶昨行寄吳中諸故人》詩:“遠攜茗器下相候, 喜有白首楞伽僧.”

[楞角】1.物體的邊角或尖角. 《禮記·儒行》“毀方而瓦合” 唐孔穎達疏:“圭角, 謂圭之鋒鋩有楞角.” 明無名氏《玉環記·范張別皋》:“我是溫元帥手內七星搥, 有些楞角人纔怕.”2.比喩鋒芒、本領. 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一折:“賣弄你有楞角, 無敵手.”

[楞呵呵】見“楞柯柯”. 

[楞怔】眼睛發直, 發楞. 表示神志不淸或驚恐失措. 《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不想走到跟前, 却早不見了那盞燈, 他揉了揉眼睛道:‘莫不是我睡得楞怔, 眼離了?’”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四回:“他女人起先嚇呆了, 楞怔了半天, 才急忙跑過去往外扯.” 梁斌《紅旗譜》二四:“江濤眼看哥哥拖著脚鐐, 頭也不回, 走回監獄, 楞怔著眼睛呆住.”

[楞怔怔】形容發楞的樣子. 劉賢權《誘敵深入》:“大家又歡喜又意外, 楞怔怔地瞅著炊事員.” 張志民《老朱和房東》:“老大爺楞怔怔地看著老朱.”

[楞迦】見“楞伽”. 

[楞柯柯】亦作“楞磕磕”. 亦作“楞呵呵”.

形容發呆的樣子. 《三俠五義》第九回:“公孫策聽了此話, 楞柯柯的連話也說不出來.”老舍《二馬》第一段一:“馬威低著頭兒往玉石牌樓走, 走幾步兒, 不知不覺的就楞磕磕的站住一會兒.” 陳石峻《澤瑪姬·白鳥》:“她覺得有些面熟, 好像在什么地方見過, 却怎么也想不起來, 楞呵呵地看傻了.”

[楞勁】猶傻勁. 指人一味蠻干或猛干的精神、情緒. 歐陽山《苦斗》五九:“她發現周炳那宏偉高大的身軀有一種蠻干到底的楞勁兒.”

[楞眉橫眼】形容蠻橫凶惡的樣子. 梁斌《紅旗譜》四四:“牆外五步一崗, 十步一哨, 有穿黑衣裳的警察, 穿黃衣裳的保安隊……一個個楞眉橫眼.” 梁斌《紅旗譜》五六:“一個士兵走過來, 楞眉橫眼地說:‘滾開吧!’”

[楞神】失神, 發呆. 《人民文學》1977年第7期:“得空把你的眼珠剜出來, 看你還楞神不楞!”如:當他走到鉆機跟前, 却楞神了;鉆機護罩里傳出一陣金屬的敲擊聲.

[楞倔倔】形容態度生硬.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七章:“大媽笑起來, ‘你不是有困難嘛!’瞎老齊又把脖子一扭, 楞倔倔地說:‘自個兒克服!’”

[楞家伙】稱勇猛的人. 魏巍《擠垮它》:“我們偵察員可有些楞家伙, 有時偽裝得活像一棵樹, 就鉆到敵人的側后去, 甚至離放哨的敵人幾步遠, 敵人扔罐頭盒子扔到他腦瓜子上他也不動.”

[楞梅】楊梅的別名.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越州楊梅最佳, 土人謂之楞梅.” 宋吳正仲《詠楮子》:“五月霏霏雨不開, 若耶溪畔摘楞梅.”

[楞睜】發楞, 遲疑不決. 《野叟曝言》第四三回:“他敢楞睜一點兒, 咱就搠他三二十個透明的窟窿.”如:你還楞睜什么, 快去干吧!

[楞梨】梨的一種.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李直方嘗第果實名如貢士之目者, 以綠李爲首, 楞梨爲副, 櫻桃爲三, 甘子爲四, 蒲桃爲五.”

[楞場】木材采伐運輸過程中, 汇集、堆存和轉運的場所. 陶爾夫《伐木者的旅行》:“劉德昆那雙半睜半合的眼睛, 幾乎和我使用測量儀器一樣精密……特別是在工棚、楞場、道路和橋梁的修建設計上, 幾乎全靠他一個人的經驗了.”

[楞然】驚奇發呆貌. 冰心《分》:“小朋友也被舉了起來. 我楞然, 我幾乎不認識他了!”

[楞楞】1.凸起顯露貌. 孫景瑞《紅旗插上大門島》第二章一:“雷大鵬一見幾年來的老首長, 變成這么瘦骨楞楞的, 不禁吃了一驚.”2.象聲詞. 葉聖陶《綠衣》:“潮水似的狂風在空際湧過, 震得我室的窗楞楞地響.” 梁斌《紅旗譜》二一:“他說著從懷里摸出一把小刀子, 用手一摸刀鋒, 噌楞楞地響.”

[楞楞】發呆貌.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何小姐穿著件湖色短綢衫兒, 一手扣著胸坎兒紐子, 一手理著鬢角兒, 兩個眼皮兒還睡得楞楞兒的, 從臥房裏出來.” 沈從文《蕭蕭》:“有一天, 又聽人說有好些女學生過路, 聽過這話的蕭蕭, 睜了眼做過一陣夢, 楞楞的對日頭出處癡了半天.” 歐陽山《苦斗》六三:“吃完了飯, 她兩只眼睛楞楞地望著胡杏出神.”

[楞裏楞氣】謂言談率直而顯得傻里傻氣的樣子. 曹禺《日出》第三幕:“那個小孩歲數不大, 圓圓臉, 大眼睛, 說話楞里楞氣的.”

[楞磕磕】見“楞柯柯”. 

[楞衝】指力量大而勁頭足的人. 王士英《鐵旋風》第一部第一章一:“朝克書記抬起頭來, 看著這個虎氣生生的楞沖, 笑了.”

[楞衝衝】魯莽冒失的樣子. 如:那次遊泳, 你楞沖沖地從高台上跳下來, 眞叫人爲你捏一把汗.

[楞層】猙獰, 嚴厲.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卷上:“法師與猴行者不免進上寺門歇息, 見門下左右金剛, 精神猛烈, 氣象生獰, 古貌楞層, 威風凜冽.”

[楞緣】楞角邊緣. 梁斌《紅旗譜》四二:“爬城是一件苦事. 他用脚尖抵住狹窄的城牆磚的楞緣, 一步一步往上爬, 一滑脚就會跌下來.”

[楞頭呆腦】見“楞頭楞腦”. 

[楞頭靑】指魯莽的人. 逯斐《夜航》:“你又不是三歲兩歲, 怎么聽劉連太這個楞頭靑的話, 要出了什么事, 我拿什么話回你婆婆?” 王世鎮《槍》:“小牛雖然是個楞頭靑, 可是聽我的, 以后他就不作聲了.” 劉厚明《常河叔叔》:“你這楞頭靑! 下這么大雨, 怎么不把衣裳穿上?”

[楞頭貨】指粗魯莽撞的人. 張麟《一位抗聯將軍的故事》:“越往上送越好, 最好送到最高司令部. 因爲和士兵打交道, 他們不讓你說話, 有理說不出, 再碰上個楞頭貨, 生命都危險.”

[楞頭蔥】楞頭靑. 老舍《女店員》第二幕:“我是沒有耐心, 楞頭蔥似的!”老舍《女店員》第三幕:“有她們管著我這個楞頭蔥, 不會出事故.”

[楞頭楞腦】1.形容魯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樣子. 曹禺《原野》第二幕:“干媽, 虎子傻, 說話楞頭楞腦, 沒分寸.” 楊朔《北線》:“那個粗手粗脚的婦道人家正是李全喜的媳婦, 楞頭楞腦的靑年是他兄弟, 小名二楞子.” 柳杞《好年勝景》:“邀我同行的是一個楞頭楞腦的小伙子, 渾身上下都是荒山野坡的牧草氣息.”2.形容發楞發呆的樣子.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調度員忽閃忽閃眨著眼, 楞頭楞腦地望著梁建.”老舍《駱駝祥子》一:“一擱下了事, 他心中不痛快, 便有點楞頭磕腦的.” 余辰《蠶》:“我完全沒有聽講, 當然不知道李老師提問了什么. 現在幾乎全班都舉手了, 唯有我們這張桌子上楞頭呆腦地坐著兩個人.”

[楞頭磕腦】見“楞頭楞腦”. 

[楞嚴會】佛敎禪林古法. 自農曆四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三日九十天中, 眾僧要禁足安居, 設楞嚴壇, 每日早晨粥罷, 服裝整齊地在壇前集合, 諷誦經咒, 咒罷, 唱摩訶, 舉行楞嚴會.


*榾①[ɡǔㄍㄨˇ]

[《廣韻》古忽切, 入沒, 見. ]

1.指砍掉樹干所剩下的連著根的部分. 唐元稹《縛戎人》詩:“平明蕃騎四面走, 古墓深林盡株榾.”2.見“榾榾”.

[榾柮】1.木柴塊, 樹根疙瘩. 可代炭用. 前蜀貫休《深山逢老僧》詩之一:“衲衣線粗心似月, 自把短鋤鋤榾柮.” 宋陸遊《霜夜》詩之二:“榾柮燒殘地爐冷, 喔吚聲斷天窗明.” 淸曹寅《和靜拙翁圍爐原韻》:“絶塞穹廬火, 山堂榾柮爐.” 郁達夫《出奔》一:“同村同姓的閑人等, 當冬天農事之暇, 坐上香火爐前去烤榾柮火.”2.泛指根部.

[榾榾】用力貌. 唐杜甫《鹽井》詩:“汲井歲榾榾, 出車日連連.”一本作“搰搰”. 淸褚人穫《堅瓠三集·化須疏》:“使離離緣坡而飭我, 當榾榾擊地以拜君.”


*榘①[jǔㄐㄩˇ]

[《廣韻》俱雨切, 上麌, 見. ]

同“矩”. “巨”的今字.

規則, 法度. 《楚辭·九辯》:“何時俗之工巧兮, 滅規榘而改鑿.”

[榘度】猶規矩、法度. 元劉壎《隱居通議·理學二》:“乾淳以來, 諸賢互相闡究, 理學大明, 本領端正, 榘度脩飾, 渾然端厚, 作世模楷.” 明劉基《郁離子·公孫無人》:“而又欲繩之以王之徽纆, 範之以王之榘度.” 淸惲敬《姚江學案書後二》:“至朱子之學, 其榘度繩尺, 與聖人之敎皆一轍焉.”

[榘範】猶規范.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典禮·賓興考試》:“務期行齊顔閔, 學配馬班, 錄德則榘範可風, 掄文則元魁立掇.” 章炳麟《訄書·冥契》:“彼神靈之國主, 翕然以爲出於朱鳥權衡之宿, 其於中夏, 壹何其榘範之合也.”

[榘矱】亦作“巨彠”. 

規矩法度. 《楚辭·離騷》:“勉陞降以上下兮, 求榘矱之所同.”《淮南子·氾論訓》:“音有本主於中, 而以知榘彠之所周者也.” 高誘注:“榘, 方也. 彠, 音約, 度法也.” 淸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下:“古詩無定體, 似可任筆爲之, 不知自有天然不可越之榘矱.”

[榘彠】見“榘矱”. 


*楸①[qiūㄑㄧㄡ]

[《廣韻》七由切, 平尤, 淸. ]

亦作“揪”. 

1.木名. 落葉喬木, 葉子三角狀卵形或長橢圓形, 花冠白色, 有紫色斑點, 木材質地細密. 可供建筑、造船等用. 《莊子·人間世》:“宋有荊氏者, 宜楸、柏、桑.” 晉潘嶽《懷舊賦》:“望彼楸矣, 感於予思.” 唐杜甫《三絕句》之一:“楸樹馨香倚釣磯, 斬新花蕊未應飛.” 淸錢泳《履園叢話·水學·水害》:“築土爲墳, 植以松楸, 而享風水之利.”2.指棋盤. 古時多用楸木制成, 故稱. 唐溫庭筠《謝公墅歌》:“文楸方罫花參差, 心陣未成星滿池.” 唐李洞《對棋》詩:“側楸敲醒睡, 片石夾吟詩.”

[楸子】果名. 味酸的林檎. 宋惠洪《過孜莫翁》詩:“幽徑野花開舊菊, 石牀楸子下高杉.”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林檎》:“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 其味酢者, 即楸子也.”

[楸戶】以種楸樹爲業的民家.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中山有楸戶, 掌楸木者. 楸可爲什器.”

[楸玉局】蒼靑色玉石制的圍棋盤.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日本國王子來朝……王子善圍棋, 上勅顧師言待詔爲對手. 王子出楸玉局、冷暖玉棋子.”

[楸花】楸樹的花.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詩之一:“未將梅蕊驚愁眼, 要取楸花媚遠天.” 楊朔《走進太陽里去》:“一九三九年春天, 楸花正開, 我跟著一支隊伍從太行山往河北大平原移動.”

[楸局】1.楸木制的圍棋盤. 唐鄭谷《寄棋客》詩:“松窗楸局穩, 相顧思皆凝.”2.棋局;弈棋. 淸梁淸標《望江南》詞:“將輸楸局倩猧兒, 薌澤乍聞時.” 淸陸葇《燕山亭·七月十五日夜同竹垞武曾融谷覃九集謖園竹屋》詞:“楸局未停, 玉子聲聲, 聽得賣花車過.”

[楸英】楸花. 宋梅堯臣《和王仲儀楸花十二韻》:“楸英獨步媚, 淡紫相參差.”

[楸陌】旁植楸樹的行道. 宋柳永《少年遊》詞:“王孫走馬長楸陌, 貪迷戀、少年遊.”

[楸函】棺材. 唐尉遲樞《南楚新聞》:“七月十三日悰(杜悰)乃薨, 將歸葬洛陽, 爲束身楸函而即路.” 淸兪樾《茶香室叢鈔·楸函》:“楸函, 蓋即棺也.”

[楸枰】棋盤. 古時多用楸木制作, 故名. 唐溫庭筠《觀棋》詩:“閑對楸枰傾一壺, 黃華坪上幾成盧.” 宋陸遊《自嘲》詩:“遍遊竹院尋僧語, 時拂楸枰約客棋.” 元無名氏《一枝花·棋》套曲:“閑展楸枰, 初布勢求全勝, 後分途起戰爭.”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云蘿公主》:“安故好棋, 楸枰嘗置坐側.”

[楸桁】排成直行的楸樹. 唐楊炯《李懷州墓志銘》:“楸桁夾路, 碑石書年, 百代之後, 南陽之阡.”

[楸梓】1.梓樹. 《說文·木部》:“楸, 梓也.”桂馥義證:“梓也者, 樂彦曰:‘楸梓也’.” 宋趙希鵠《洞天淸祿集·古琴辯》:“有楸梓, 鋸開, 色微紫黑, 用以爲琴底者也. 有黃心梓, 其理正類櫧木而極細, 黃白不堪, 若作器用, 難朽, 非琴材.”2.楸樹與梓樹. 晉張協《玄武館賦》:“木則楸梓夾路, 蓊蔚如林.”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木則松柏檀櫟……楸梓檉樗, 剛柔性異, 貞脆質殊.”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槐柳楸梓梧柞》:“楸梓, 二木相類者也. 白色有角者爲梓, 似楸有角者名爲角楸或名子楸, 黃色無子者爲柳楸.”3.三國魏鄴都宮中坊名. 《文選·左思<魏都賦>》:“楸梓木蘭, 次舍甲乙.” 張載注:“近世王者後宮, 以椒房爲通稱, 聽政殿後, 有鳴鶴堂、楸梓坊、木蘭坊……東西二坊之中央有溫室.”

[楸葉】楸樹葉. 唐宋習俗用以象征秋意.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立秋》:“立秋日, 滿街賣楸葉, 婦女兒童輩, 皆剪成花樣戴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楸》:“唐時立秋日, 京師賣楸葉, 婦女、兒童剪花戴之, 取秋意也.”

[楸葉膏】藥膏名, 以楸葉制成.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楸葉膏法》:“汝州楸樹極多……立秋日太陽未升, 采其葉熬爲膏, 傅瘡瘍立愈, 謂之楸葉膏.”

[楸棋】指圍棋. 明唐寅《題畫》詩之二:“日長來此消閑興, 一局楸棋對手敲.”

[楸線】秋天楸樹下垂的細枝. 《埤雅·釋木》:“楸有行列, 莖榦喬聳淩雲, 華高可愛, 至秋垂條如線, 俗謂之楸線.” 宋陸遊《中庭納涼》詩:“搖搖楸線風初緊, 颭颭荷盤露欲傾.”按, 明楊愼《藝林伐山·柳絲楸線》:“柳謂之絲, 楸謂之線.”

[楸檟】楸樹. 檟, 一名山楸, 古人多植於墓前. 南朝梁沈約《懷舊詩·傷庾杲之》:“楸檟今已合, 容範尙昭昭.”《北齊書·王琳傳》:“昔廉公告逝, 即淝川而建塋域;孫叔云亡, 仍芍陂而植楸檟.”


*椱①[fùㄈㄨˋ]

[《廣韻》扶富切, 去宥, 奉. ]

[《廣韻》房六切, 入屋, 奉. ]

織機上卷絲織品的軸. 《說文·木部》:“椱, 機持繒者.” 徐鍇繫傳:“椱即軸.” 段玉裁注:“緯與經合, 慮其不緊, 則有椱入經之間以緊之.” 王筠句讀:“吾鄕至今呼之, 繒長則榺去織工遠, 故以椱卷之, 以鍵轄之, 便再織也.”


*椴①[duànㄉㄨㄢˋ]

[《廣韻》徒玩切, 去換, 定. ]

亦作“椵”. 亦作“葮”.

1.木名. 落葉喬木, 葉互生, 有鋸齒, 花黃色或白色, 果實球形或卵圓形. 木材紋理細致, 用途很廣. 《爾雅·釋木》:“椵, 柂.” 郭璞注:“白椵也. 樹似白楊.” 阮元校勘:“唐石經作椴.”2.即木槿. 《爾雅·釋草》:“椴, 木槿.” 郭璞注:“別二名也, 似李樹, 華朝生夕隕, 可食.”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木槿》. 3.短木樁, 木橛子. 《方言》第五:“橛, 燕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間謂之椴.”《廣雅·釋宮》:“椴, 杙也.”4.形似竹箔, 設於淺水, 用以捕捉小魚蝦蟹的魚具. 宋陸遊《冬晴閑步東村由故塘還舍作》詩之二:“水落枯萍黏蟹椴, 雲開寒日上魚梁.” 自注:“鄕人植竹以取蟹, 謂之曰椴.”一本作“椵”. 按, 此義現多作“籪”.

[椴楊】即河北楊. 落葉喬木, 樹皮白色, 光滑, 葉子卵圓形. 木材輕軟有彈性.


*楩①[piánㄆㄧㄢˊ]

[《廣韻》房連切, 平仙, 幷. ]

[《廣韻》符善切, 上獮, 幷. ]

[《集韻》毗連切, 平仙, 幷. ]

木名. 南方大木, 質地堅密, 爲建筑良材. 《墨子·公輸》:“荊有長松、文梓、楩、柟、豫章.”《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其北則有陰林巨樹, 楩柟豫章.”顏師古注:“楩……即今黃楩木也.”

[楩枏】見“楩楠”. 

[楩柟】見“楩楠”. 

[楩梓】1.黃楩樹與梓樹. 兩種大木. 漢陸賈《新語·資質》:“處地楩梓, 賤於枯楊.”《書·禹貢》“齒革羽毛惟木” 孔傳:“木, 楩梓豫章.”2.比喩棟梁之材. 王闓運《哀江南賦》:“楚中楩梓, 江左葛王, 莫不雍容, 文翰希風.”

[楩槨】用楩木制的外棺. 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繡牆題湊, 中者梓棺楩槨, 貧者畫荒衣袍、繒囊緹橐.”

[楩楠】亦作“楩枏”. 亦作“楩柟”.

1.黃楩木與楠木. 皆大木. 《淮南子·齊俗訓》:“伐楩枏豫章而剖棃之, 或爲棺槨, 或爲柱梁.” 宋陳翥《桐譜·器用》:“古今匠民, 爲小大之器, 度而用之, 其可貴者, 則必云烏椑、白楊……楩楠、松柏、椅棐之類.” 趙光榮《里湖紀遊》詩:“楩楠挺且直, 松柏參成行.”2.大材, 棟梁之材. 唐陸龜蒙《京口與友生話別》詩:“宗溟雖甽澮, 成廈必楩柟.” 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之二:“功名苟不諧, 廊廟等閭閻, 況乃掄椽杙, 其誰辨楩柟.” 明徐渭《吳宣府新膺總督》詩:“邸報初翻數葉藤, 棟梁今喜楩柟勝.”

[楩楓】黃楩樹與楓香樹. 《史記·滑稽列傳》:“臣請以彫玉爲棺, 文梓爲槨, 楩楓豫章爲題湊.” 漢張衡《西京賦》:“林麓之饒, 於何不有, 木則樅栝椶柟, 梓棫楩楓.”


*楻①[huánɡㄏㄨㄤˊ]

同“艎”. 

船;船艙. 參見“楻板”.

[楻板】船板.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大龍船約長三四十丈, 闊三四丈……楻板到底深數尺, 底上密排鐵鑄大銀樣如卓面大者, 壓重庶不欹側也.”


*槐①[huáiㄏㄨㄞˊ]

[《廣韻》戶乖切, 平皆, 匣. ]

[《廣韻》戶恢切, 平灰, 匣. ]

1.槐樹. 落葉喬木, 羽狀㚆葉, 小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 夏開蝶形花, 色黃白, 結莢果, 圓筒形. 材質致密, 可供建筑和制器用. 花和果實可制黃色染料. 花蕾種子和根上的皮可入中藥. 《國語·晉語五》:“<鉏麑>觸庭之槐而死.” 晉潘嶽《在懷縣作》詩之二:“白水過庭激, 綠槐夾門植.” 唐韓愈《和李司勳過連昌宮》:“夾道疎槐出老根, 高甍巨桷壓山原.” 金劉著《次韻王子愼玉田道中兼呈韓公美閣老》:“古道陰陰槐樹老, 歸鴻杳杳荻花秋.” 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詞:“螞蟻緣槐誇大國, 蚍蜉撼樹談何易.”2.草名. 即續斷. 多年生草本. 種類頗多, 根可入藥. 《通志·昆蟲草木一》:“續斷, 曰龍豆, 曰屬折, 曰接骨, 曰南草, 曰槐, 曰大薊, 曰馬薊.”3.姓. 唐有槐公儉.

槐②[huíㄏㄨㄟˊ]

[《廣韻》戶恢切, 平灰, 匣. ]

見“桃槐”. 

[槐子】槐樹結的莢果或種子.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槐》<集解>引陶弘景曰:“槐子以十月巳日采相連多者, 新盆盛, 合泥百日, 皮爛爲水, 核如大豆.” 明沈榜《宛署雜記·經費上》:“土粉一斗, 價一錢;槐子、白礬價五分.”

[槐牙】巢菜. 草本植物. 嫩莖和葉可作蔬菜, 種子可食.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九:“蜀中食品, 南方不知其名者多矣, 而況其味乎. 東坡所謂‘豆莢圓且小, 槐牙細而豊’者, 巢菜也.”

[槐火】用槐木取火. 相傳古時往往隨季節變換燃燒不同的木柴以防時疫, 冬取槐火. 《周禮·夏官·司爟》“四時變國火, 以救時疫” 漢鄭玄注:“鄭司農說以鄹子曰:‘春取楡柳之火, 夏取棗杏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唐王勃《守歲序》:“槐火滅而寒氣消, 蘆灰用而春風起.” 宋蘇軾《<參寥泉銘>序》:“夢相與賦詩, 有寒食淸明石泉槐火之句, 語甚美, 而不知其所謂.” 元宋無《謝僧遺石槍》詩:“崖瀑松風添瑟縮, 地鑪槐火共靑熒.”

[槐本】槐樹伐后殘留的樹樁.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樂(欒樂)射之, 不中;又注, 則乘槐本而覆.” 楊伯峻注:“槐本, 槐樹根之凸出土上者.” 北周庾信《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車絓槐本, 馬驚旋濘.”

[槐市】漢代長安讀書人聚會、貿易之市. 因其地多槐而得名. 后借指學宮, 學舍. 據《三輔黃圖》載:“倉之北, 爲槐市, 列槐樹數百行爲隊, 無牆屋, 諸生塑望會此市, 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記、笙磬樂器相與買賣.” 南朝梁元帝《皇太子講學碑》:“轉金路而下辟雍, 晬玉裕而經槐市.” 唐武元衡《酬談校書長安秋夜對月寄諸故舊》詩:“蓬山高價傳新韻, 槐市芳年挹盛名.” 宋蘇軾《次韻徐積》:“但見中年隱槐市, 豈知平日賦蘭臺.”

[槐耳】生於槐樹上的木耳.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木耳》:“槐耳.”<釋名>引蘇恭曰:“此槐樹上菌也.”

[槐行】指排列成行的槐樹. 前蜀韋莊《嘉會里閑居》詩:“寂寂無鐘皷, 槐行接紫宸.” 參見“槐衙”.

[槐色】靑槐成陰的景色. 南朝陳後主《洛陽道》詩之四:“柳花塵裏暗, 槐色露中光.” 唐王維《送邱爲往唐州》詩:“槐色陰淸晝, 楊花惹暮春.” 元李繼本《喜雨賦》:“槐色浮而庭宇淸, 花陰轉而簾櫳薄.”

[槐江】山名. 見於《山海經》.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三百二十里, 曰槐江之山, 丘時之水出焉.” 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三:“迢遞槐江嶺, 是謂玄圃丘.”

[槐安】槐安國或槐安夢的省稱. 宋范成大《次韻宗偉閱香樂》:“盡遣餘錢付桑落, 莫隨短夢到槐安.” 元范康《竹葉舟》第二折:“分明是一枕槐安, 怎麽的倒做了兩下離愁.” 明章綱《眞掌亭賦》:“余居非槐安之舊都, 豈華胥之故國, 雖可追於幻境, 亦永慨於陳跡.”

[槐安國】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中的虛構之國. 元鮮於樞《困學齋雜錄》引田時秀《感興》詩:“百年身世槐安國, 千古人情羹頡侯.” 淸陳維崧《南鄕子·夏日午睡》詞:“蜨夢翅冥冥, 行向槐安國內經, 正拜南柯眞太守, 還醒, 一片松濤沸枕楞.”亦省作“槐國”. 元曹伯啓《夢酒詩會》詩:“烏蟻混遊槐國市, 綠醅初潑漢江濤.” 參見“槐安夢”.

[槐安夢】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載, 淳於棼飲酒古槐樹下, 醉后入夢, 見一城樓題大槐安國. 槐安國王招其爲駙馬, 任南柯太守三十年, 享盡富貴榮華. 醒后見槐下有一大蟻穴, 南枝又有一小穴, 即夢中的槐安國和南柯郡. 后因用“槐安夢”比喩人生如夢, 富貴得失無常. 宋陸遊《秋晩》詩:“幻境槐安夢, 危機竹節灘.” 金路鐸《汴梁公廨西樓》詩之二:“薄宦槐安夢, 浮名劍首炊.” 淸趙翼《一枕》詩:“一枕槐安夢已捐, 此身何處不翛然.”亦省作“槐夢”. 宋虞儔《再和以蓮心茶送鞏使君小詩將之》:“竹軒旋碾香塵散, 槐夢初回齒頰甜.” 淸錢泳《履園叢話·畫學·畫中人》:“<錢堉>嘗愛虎邱之勝, 築生壙於後山, 左右俱植梅花, 自題其墓柱曰:‘槐夢醒時成大覺, 梅花香裏證無生.’”

[槐芽餠】即槐葉冷淘. 宋蘇軾《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史君食槐葉冷淘》詩:“靑浮卵盌槐芽餠, 紅點冰槃藿葉魚.” 王十朋集注:“槐芽餠, 即序所謂槐葉冷淘也. 蓋取槐葉汁溲麵作餠, 即鮮碧色也.” 參見“槐葉冷淘”.

[槐花】1.槐樹花. 可以做黃色染料, 亦可入藥. 唐戴叔倫《送車參軍江陵》詩:“槐花落盡柳陰淸, 蕭索涼天楚客情.” 唐白居易《秘省後廳》詩:“槐花雨潤新秋地, 桐葉風翻欲夜天.” 宋歐陽修《與梅聖兪·皇祐五年》:“失音可救. 曾記得一方, 衹用新好槐花, 於新瓦上慢火炒, 令熟, 置懷袖中, 隨行隨坐臥譬如閑送一二粒置口中, 咀嚼咽之, 使喉中常有氣味, 久之聲自通, 病愈.”2.指舉子應試之事. 宋蘇軾《景純㚆以二篇仍次其韻》之二:“燭燼已殘終夜刻, 槐花還似昔年忙.” 明單本《蕉帕記·備聘》:“笑他一似半夜裏夢見槐花也, 早起就要尋思黃襖穿!” 參見“槐花黃, 舉子忙”.

[槐花黃】古代指士子忙於准備科舉考試的季節.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折:“策蹇上長安, 日夕無休歇;但見槐花黃, 如何不心急?” 參見“槐花黃, 舉子忙”.

[槐花黃, 舉子忙】唐代長安舉子, 自六月以后, 落第者不出京回家, 多借靜坊廟院及閑宅居住, 習業作文, 直到當年七月再獻上新作的文章, 謂之過夏. 時逢槐花正黃, 因有此語. 唐李淖《秦中歲時記》:“進士下第, 當年七月復獻新文, 求拔解, 曰:‘槐花黃, 舉子忙.’”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槐花黃, 舉子忙’, 你不去求官, 則管裹戀著我的女孩兒做甚麽?”參閱宋錢易《南部新書》乙.

[槐豆】槐樹的種子. 可以入中藥, 治痔瘡, 又可用來制醬油、酒等.

[槐里月】長安夜月. 槐里, 古代長安里巷名. 唐宋之問《魯忠王挽詞》詩之二:“人悲槐里月, 馬踏槿原霜.” 唐錢起《送馬員外拜官覲省》詩:“歸覲屢經槐里月, 出師常笑棘門軍.”

[槐位】謂三公之位. 明黃佐《粵會賦》:“囊笏槐位, 獻鑑楓垣.” 參見“槐府”.

[槐谷】槐里之谷. 故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 《戰國策·秦策二》:“蘇代曰:‘不如重其贄, 厚其祿以迎之, 彼(指甘茂)來則置之槐谷, 終身勿出, 天下何從圖秦.’”姚宏注:“《後語》槐谷注, 槐里之谷, 今京兆始平之地.”

[槐序】指夏季. 因槐樹於夏季開花, 故稱. 《南史·王晏傳》:“晏性浮動, 志欲無厭……又和徐(徐孝嗣)詩云‘槐序候方調.’其名位在徐前.” 明楊愼《藝林伐山·槐序》:“槐序, 指夏日也.”

[槐府】三公的官署或宅第. 宋柳永《永遇樂》詞之二:“棠郊成政, 槐府登賢, 非久定須歸去.” 宋萬俟詠《三台·淸明應制》詞:“淸明看, 漢宮傳蠟炬, 散翠煙, 飛入槐府.” 宋姜夔《石湖仙·壽石湖居士》詞:“玉友金蕉, 玉人金縷, 緩移箏柱, 聞好語, 明年定在槐府.” 參見“三槐九棘”、“槐棘”.

[槐陌】兩旁植有槐樹的街道. 唐鄭谷《感懷投時相》詩:“孤吟馬跡拋槐陌, 遠夢漁竿擲葦鄕.” 唐王滌《和三鄕詩》:“槐陌柳亭何限事, 年年迴首向春風.”

[槐南一夢】同“槐安夢”. 

明王錂《春蕪記·宸遊》:“寡人適方飲酒之間, 想起大夫所譚神女之事, 不覺神情恍惚, 睡思懵騰……正是衹將桑海千秋事, 付與槐南一夢中.”

[槐柯】指唐李公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中的槐安國南柯郡. 元許謙《春夜次韻》之一:“飢烏驚鵲起南枝, 夢入槐柯覺亦悲.” 明張昱《湖舫勸曹德昭僉院酒》詩:“光陰只在槐柯上, 奈此浮生樂事何!” 參見“槐安夢”.

[槐省】三公的官署. 唐黃滔《浙幕李端公泛建溪》詩:“自顧幽沈槐省跡, 得陪淸顯諫垣臣.” 唐李洞《廢寺閑居寄懷一二罷舉知己》詩:“槐省老郞蒙主棄, 月陂孤客望誰憐.”

[槐省棘署】三公九卿的官署. 《唐大詔令集·明堂災告廟制》:“槐省棘署, 百僚庶尹, 宜竭乃誠, 各揚其職.”

[槐庭】1.種植槐樹的庭院. 漢公孫詭《文鹿賦》:“麀鹿濯濯, 來我槐庭, 食我槐葉, 懷我德聲.” 唐駱賓王《夏日遊山家同夏少府》詩:“返照下層岑, 物外狎招尋. 蘭徑薰幽珮, 槐庭落暗金.”2.三公之位. 亦指三公. 《晉書·王戎王衍傳論》:“濬沖善發談端, 夷甫仰希方外, 登槐庭之顯列, 顧漆園而高視.” 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出參太宰軍事, 入爲太子洗馬, 俄遷祕書丞, 贊道槐庭, 司文天閣.” 唐楊炯《大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幽壠埋魂, 終降槐庭之贈;高門納駟, 式居茅社之封.”

[槐宮棘寺】三公九卿的官署. 《北史·邢邵傳》:“美榭高墉, 嚴壯於外;槐宮棘寺, 顯麗於中.”

[槐夏】指夏季. 槐樹開花在夏季, 故稱.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龍圖學士趙師民, 以醇儒碩學名重當時……詩思尤精, 如:‘麥天晨氣潤, 槐夏午陰淸’, 前世名流, 皆所未到也.” 宋黃庭堅《奉送劉君昆仲》詩:“平原曉雨半槐夏, 汾上午風初麥秋.”

[槐根夢】即槐安夢. 元喬吉《殿前歡·里西瑛號懶云窩自敘有作奉和》曲:“槐根夢覺興亡破, 依舊南柯.” 明劉基《踏莎行》詞:“楚澤吟悲, 槐根夢短, 江山處處傷愁眼.” 參見“槐安夢”.

[槐卿】指三公九卿. 《千字文》:“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

[槐袞】喩指三公. 袞, 袞衣, 上公所服. 《南齊書·崔祖思傳》:“決獄無寃, 慶昌枝裔, 槐袞相襲, 蟬紫傳輝.” 南朝梁簡文帝《<菩提樹頌>序》:“少陽懋善於元眞, 蕃臣燮和於槐袞.”

[槐宸】指皇帝的宮殿. 宋楊萬里《赴文德殿聽麻仍拜表》詩:“六龍觀闕啓槐宸, 白玉階除振鷺群.”

[槐宰】猶宰輔. 南朝齊王儉《侍皇太子釋奠宴》詩:“降冕上庠, 升宴東序;槐宰金貞, 藩維玉譽.” 明王錂《春蕪記·巧詆》:“槃跚難挨, 羞殺我職居槐宰.”

[槐掖】宮庭. 南朝梁沈約《與沈淵荐沈驎士表》:“若使聞政王庭, 服道槐掖, 必能孚朝規於邊鄙, 播聖澤於荒垂.”

[槐黃】1.“槐花黃”之省. 古指忙於准備應試的季節. 宋范成大《送劉唐卿戶曹擢第西歸》詩之三:“槐黃燈火困豪英, 此去書窗得此生.”《剪燈餘話·賈云華還魂記》:“生覽畢, 惟墮淚而已, 遂收拾鎖於書笈……及抵家, 已迫槐黃矣.” 淸黃宗羲《祭馮韡卿文》:“惟某早年締交, 同趁槐黃, 升沈雖異, 車笠無忘.” 參見“槐花黃”. 2.槐樹的花和果實制成的黃色染料.

[槐菌】即槐耳. 生於槐樹上的木耳.

[槐堂】指三槐堂. 宋蘇軾《次韻王定國南遷回見寄》:“逝將桂浦擷蘭蓀, 不記槐堂收劍履.” 王文誥注引程縯曰:“定國家有三槐堂.” 參見“三槐”、“三槐堂”.

[槐眼】槐樹花蕾. 五月槐蕾初生, 如人睡眼初展, 故稱. 宋范成大《五月聞鶯》詩之二:“老盡西園千樹綠, 却憐槐眼正迷離.”

[槐國】見“槐安國”. 

[槐國蟻】“槐安夢”中之蟻. 喩指人生如夢, 富貴虛無. 淸陳維崧《滿江紅·渡江後車上作》詞之二:“夢裡悲歡槐國蟻, 世間得喪隣翁馬.” 參見“槐安夢”.

[槐第】三公的宅第. 宋劉克莊《漢宮春·丞相生日乙丑》詞:“槐第安排敕設, 有藕如船大, 有棗如缾.”

[槐望】有聲譽的公卿. 王闓運《<衡陽縣志>序》:“槐望授經, 黃巾韜刃. 再傳益昌, 弦歌振振.”

[槐淘】見“槐葉冷淘”. 

[槐階棘路】泛指三公九卿之位. 《魏書·崔楷傳》:“伏惟皇魏握圖臨宇, 總契裁極, 道敷九有, 德被八荒. 槐階棘路, 實維英哲;虎門、麟閣, 實曰賢明, 天地函和, 日月光曜.” 參見“槐棘”.

[槐葉冷淘】一種涼食. 以面與槐葉水等調和, 切成餠、條、絲等形狀, 煮熟, 用涼水汀過后食用. 唐杜甫有《槐葉冷淘》詩, 仇兆鼇注引朱鶴齡曰:“以槐葉汁和麵爲冷淘.” 宋蘇軾有《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史君食槐葉冷淘》詩. 亦省作“槐淘”. 淸錢謙益《謝德州張太守送酒》詩:“香翻乳酒傾雲液, 油點槐淘瀉玉盤.”

[槐棘】1.周代朝廷種三槐、九棘, 公卿大夫分坐其下, 以定三公九卿之位. 后因以“槐棘”喩指三公九卿之位. 晉葛洪《抱朴子·審舉》:“上自槐棘, 降逮皁隸, 論道經國, 莫不任職.” 南朝梁任昉《桓宣城碑》:“將登槐棘, 宏振綱網.” 淸趙翼《哭王述庵侍郞》詩:“奏凱歸來大策勳, 屢擢崇班到槐棘.” 參見“三槐九棘”. 2.《禮記·王制》:“正以獄成告於大司寇, 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 大司寇以獄之成告於王, 王命三公參聽之.” 后因以“槐棘”指聽訟的處所. 《三國志·魏志·高柔傳》:“古者刑政有疑, 輒議於槐棘之下. 自今之後, 朝有疑議及刑獄大事, 宜數以咨訪三公.”《資治通鑑·齊明帝建武四年》:“是故先王之制, 雖有親、故、賢、能、功、貴、勤、賓, 苟有其罪, 不直赦也;必議於槐棘之下, 可赦則赦, 可宥則宥, 可刑則刑, 可殺則殺.”

[槐鼎】比喩三公或三公之位. 亦泛指執政大臣. 槐, 指三槐;鼎, 國之重器, 又有三足. 《後漢書·方術傳序》:“故王梁、孫咸名應圖籙, 越登槐鼎之任.”《南齊書·褚淵傳》:“裂邑萬戶, 登爵槐鼎.” 唐劉知幾《史通·書事》:“若乃百職遷除, 千官黜免, 其可以書名本紀者, 蓋惟槐鼎而已.”《再生緣》第十六回:“槐鼎早承高密袞, 梅花新試壽陽粧.”

[槐幄】形容枝葉茂密如篷帳的大槐. 金蔡珪《簡王溫父昆仲》詩:“荷鈿小小半溪香, 槐幄陰陰一畝涼.”

[槐街】指天街. 因其兩旁綠槐成行, 故稱. 宋蘇軾《次韻曾子開從駕》之一:“槐街綠暗雨初勻, 瑞霧香風滿後塵.” 參見“槐衙”.

[槐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桓玄敗後, 殷仲文還爲大司馬咨議, 意似二三, 非復往日. 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 甚扶疏. 殷因月朔, 與衆在聽, 視槐良久, 歎曰:‘槐樹婆娑, 無復生意!’……忽作東陽太守, 意甚不平.” 劉孝標注引《晉安帝紀》:“仲文後爲東陽, 愈憤怨, 乃與桓胤謀反, 遂伏誅.” 后因以“槐疎”爲典, 謂人應不以遲暮而變節. 疎, 同“疏”. 唐駱賓王《詠懷》:“槐疎非盡意, 松晩故淩寒.” 陳熙晉箋注:“槐疎、松晩, 言不以遲暮而變其節……槐疎, 用殷仲文事.”

[槐夢】見“槐安夢”. 

[槐楡】1.槐樹和楡樹. 《淮南子·俶眞訓》:“是故槐楡與橘柚, 合而爲兄弟;有苗與三危, 通爲一家.” 南朝陳徐陵《廣州刺史歐陽頠德政碑》:“裁變槐楡, 幷賑宗親.” 唐韓愈《示兒》詩:“西偏屋不多, 槐楡翳空虛.”2.古人鉆木取火, 四季所用木材不同, 春用楡, 冬用槐, 因以之比喩時序. 唐姚崇《兗州都督於知微碑》:“俄丁窮罰, 殆至滅性. 雖槐楡屢變, 而創痛猶殷.”

[槐路】指京城槐蔭大道. 南朝梁元帝《長安道》詩:“雕鞍承赭汗, 槐路起紅塵.” 北周庾信《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報功之冊, 則槐路是儀;贈行之典, 則荊河惟牧.” 唐陳子良《贊德上越國公楊素》詩:“桂宮擅鳴珮, 槐路獨飛纓.” 宋梅堯臣《袷享觀禮二十韻》:“黃麾轉槐路, 朱輦駕雲虯.” 參見“槐衙”.

[槐蛾】即槐耳. 

[槐衙】指古代長安天街兩旁排列成行的槐樹. 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天街兩畔槐樹, 俗號爲槐衙;曲江池畔多柳, 亦號爲柳衙, 意謂其成行列如排衙也.”

[槐鉉】猶槐鼎. 鉉, 舉鼎之具. 《宋書·符瑞志下》:“臣以寡立, 承乏槐鉉, 沐浴芳津, 預覩冥慶.” 南朝梁江淹《爲蕭領軍讓司空幷敦勸啓》:“臣以爲槐鉉之任, 百王攸先.”

[槐煙】指枝葉茂密的槐樹. 南朝梁簡文帝《玄圃園講頌序》:“風生月殿, 日照槐煙.” 唐秦韜玉《曲江》詩:“曲沼深塘躍錦鱗, 槐煙徑裏碧波新.”

[槐膏】槐樹分泌的樹脂. 唐李廓《夏日途中》詩:“日色欺淸鏡, 槐膏點白衣.”

[槐實】槐樹的果實. 可入中藥.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庾肩吾常服槐實, 年七十餘, 目看細字, 鬚髮猶黑.” 宋田錫《菊花枕賦》:“價掩槐實, 名踰蕙房.”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槐》:“槐實. <氣味>苦, 寒, 無毒.”

[槐綬】三公的印綬. 綬, 印紐絲帶. 借指印. 北周庾信《傷王司徒褒》詩:“綠紱紆槐綬, 黃金飾侍蟬.”

[槐蕊】槐花. 唐李昌符《與友人會》詩:“蟬吟槐蕊落, 的的是愁端.”

[槐槽】用槐木制的酒槽. 宋梅堯臣《送杜挺之郞中知虔州》詩:“此身不到五侯門, 肥羔釀酒槐槽咽.”

[槐膠】槐樹的樹脂. 一種中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槐》:“槐膠. <氣味>苦, 寒, 無毒. <主治>一切風, 化涎, 肝臟風, 筋脈抽掣及急風口噤.”

[槐膠彈子】用槐樹膠制成的彈丸. 唐馮贄《云仙雜記·槐膠彈子》:“李少微子女頗多, 每朝退, 於亭榭散槐膠彈子數百枚, 令諸小兒爭取之, 以爲戲笑.”

[槐館】指太學, 亦泛指學館. 唐林寬《窮冬太學》詩:“投跡依槐館, 荒亭草合時. 雪深鳶嘯急, 薪溼鼎吟遲.” 參見“槐廳”.

[槐龍】謂盤曲如龍的老槐枝柯. 宋蘇軾《九月十五日邇英講<論語>終篇, 賜執政講讀史官燕於東宮》詩:“日高黃繖下西淸, 風動槐龍舞交翠.” 自注:“邇英閣前有雙槐, 樛枝屬地, 如龍形.” 明徐渭《宣府槐龍篇》詩序:“宣鎮開府之西, 有槐曰槐龍, 高不過丈餘, 圍亦未匝兩把, 而廣團如蓋, 糾枝如龍蛇.” 淸錢謙益《經筵記事》詩之九:“夭矯槐龍想玉除, 槐廳無復史官居.”

[槐燧】以槐木取火之器. 唐韋承慶《寒食應制》詩:“舊火收槐燧, 餘寒入桂宮.” 明王一翥《讀書鐙檠賦》:“槐燧初鑽, 松寮始烘.” 參見“槐火”.

[槐嶽】喩指朝廷高官. 《後漢書·百官志五》“太傅但曰傅” 南朝梁劉昭注:“爰自晉世, 矯枉太過……唯親是貴, 無愚智之辨. 不能勝衣冠, 早據公相之尊;童蒙幼子, 遄登槐嶽之位.” 參見“槐棘”.

[槐穟】槐樹的莢果. 因其呈穗狀, 故稱. 唐朱慶餘《和劉補闕秋園寓興之什》之一:“雨餘槐穟重, 霜近藥苗衰.”

[槐蟬】指高官顯貴. 唐黃滔《<潁川陳先生集>序》:“往來吳楚之江山, 辛勤秦雍之槐蟬.”

[槐簡】槐木手版. 宋洪邁《夷堅乙志·城隍門客》:“森(黃森)平生苦學, 望一靑衫不可得. 比蒙陳德廣力, 見薦於城隍爲判官, 有典掌, 綠袍槐簡, 絶勝在生時.”

[槐雞】即槐耳. 

[槐蟻】謂榮華富貴無常. 宋姜夔《永遇樂·次韻辛克淸先生》詞:“長干白下, 靑樓朱閣, 往往夢中槐蟻.” 淸陳維崧《解連環·感遇和云臣》詞:“槌床抵幾, 看九州蕉鹿, 千秋槐蟻.” 參見“槐安夢”.

[槐壤】指槐安國. 元王惲《滕王蝶蟻圖》詩之一:“槐壤紛紛事暫歡, 枕中栩栩伴周閒.” 參見“槐安夢”.

[槐癭】槐木的癭瘤. 唐劉訥言《諧噱錄·雌甲辰》:“裴晉公度在相位日, 有人寄槐癭一枚, 欲削爲枕, 時郞中庾威世稱博物, 召請別之, 庾捧玩良久, 白曰:‘此槐癭是雌樹生者, 恐不堪用.’” 宋范成大《峨嵋縣詩》:“泉淸土沃稻芒蚤, 縣古林深槐癭高.”

[槐蠶】生長在槐樹上的尺蠖. 魯迅《野草·㚆仇》:“人的皮膚之厚, 大槪不到半分, 鮮紅的熱血, 就循著那后面, 在比密密層層地爬在牆壁上的槐蠶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 散出溫熱.”

[槐衢】指朝廷. 衢, 衢室, 皇帝聽政之所. 唐王勃《<乾元殿頌>序》:“仙臺俶務, 三珪銓棘序之風;天秩調邦, 六府燮槐衢之典.”

[槐廳】唐宋時學士院中的廳名. 宋梅堯臣《送王著作赴西京壽安》詩:“閒尋前代跡, 淨掃古槐廳.” 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閤子, 當前有一巨槐, 素號槐廳. 舊傳居此閤者, 多至入相.” 淸吳偉業《即事》詩之三:“元僚白髮領槐廳, 風度須看似九齡.”


*楀①[jǔㄐㄩˇ]

[《廣韻》俱雨切, 上麌, 見. ]

[《廣韻》王矩切, 上麌, 云. ]

1.木名. 《說文·木部》:“楀, 木也.”《急就篇》卷一:“萭段卿” 唐顏師古注:“萭亦楀字, 楀者, 木名.”2.姓. 《詩·小雅·十月之交》:“楀維師氏, 豔妻煽方處.” 鄭玄箋:“番、棸、蹶、楀皆氏.” 孔穎達疏:“楀氏維爲師氏之官.”


*槌①[chuíㄔㄨㄟˊ]

[《廣韻》直追切, 平脂, 澄. ]

亦作“桘”. 

1.同“椎”. 捶擊的器具. 漢王充《論衡·效力》:“鑿所以入木者, 槌叩之也, 鍤所以能撅地者, 蹠蹈之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康(嵇康)方大樹下鍛, 向子期爲佐鼓排. 康揚槌不輟, 傍若無人.”《魏書·李崇傳》:“兗土舊多劫盜, 崇乃村置一樓, 樓懸一鼓, 盜發之處, 雙槌亂擊.” 淸沈初《西淸筆記·紀庶品》:“昔在閩見一鐘……內有銅人兩手啓扉, 轉身於架上取槌, 擊鐘如數畢, 置槌於架.”聞一多《時代的鼓手》:“這是鞌之戰中晉解張用他那流著鮮血的手, 搶過主帥手中的槌來擂出的鼓聲.”2.捶打;敲擊. 《玉台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阿母得聞之, 槌牀便大怒.” 唐韓愈李正封《晩秋郾城夜會聯句》:“作樂鼓還槌, 從禽弓始彍.” 宋陳師道《酬智叔見戲》詩:“槌腰摩腹非春事, 割愛投閑覆玉樽.”

槌②[zhuìㄓㄨㄟˋ]

[《廣韻》馳僞切, 去寘, 澄. ]

亦作“桘”. 

架蠶箔的木柱. 《方言》第五:“槌, 宋、魏、陳、楚、江、淮之間謂之植, 自關而西謂之槌.” 郭璞注:“絲蠶薄柱也.”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桑柘》:“養蠶法…老時値雨者, 則壞繭, 宜於屋裏簇之, 薄布薪於箔上, 散蠶訖, 又薄以薪覆之, 一槌得安十箔.” 明徐光啓《農政全書》卷三三:“夫槌, 隨屋每間豎之, 其立木外旁, 刻如鋸齒而深. 各每莖掛桑皮繞繩. 四角按二長椽. 椽上平鋪葦箔, 稍下縋之.”

槌③[duīㄉㄨㄟ]

[《字彙》都回切]

亦作“桘”. 

1.投擲, 擲擊. 《篇海類編·花木·木部》:“槌, 又音堆, 亦擲也.” 參見“槌提”. 2.餠. 參見“槌餠”.

[槌牛】謂擊殺牛. 《隋書·於仲文傳》:“讓謂仲文未能卒至, 方槌牛享士. 仲文知其怠, 選精騎襲之, 一日便至, 遂拔城武.” 唐李白《猛虎行》:“丈夫相見且爲樂, 槌牛撾鼓會衆賓.”按, 近年發現的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有“打牛圖”, 畫面上庖丁二人, 一人拉牛, 一人高舉大槌猛打牛頭, 此爲古代“槌牛”之物證.

[槌牛釃酒】殺牛濾酒. 謂備肴酒以燕享. 元薩都剌《酬江月·過淮陰》詞:“槌牛釃酒, 英雄千古誰弔.”

[槌仁提義】拋棄仁義.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周(莊周)方槌仁提義, 廢禮絶樂, 欲以一人私臆, 掃百代名敎而空之.” 參見“槌提”.

[槌心】以手捶胸. 表示極度悲傷. 南朝梁江淹《詣建平王上書》:“身非木石, 與獄吏爲伍, 此少卿所以仰天槌心, 泣盡而繼之以血也.”

[槌杵】棒槌. 唐於志寧《諫太子承乾書》:“丁匠官奴入內, 比者曾無監管……鉗鑿緣其身, 槌杵在其手.”

[槌砧】鐵錘和鐵砧. 錘鍛之器. 北齊劉晝《新論·貴言》:“越劒性銳, 必託槌砧, 以成純鈎.”

[槌胸蹋地】捶胸頓足. 表示極度悲痛或悔恨. 淸金人瑞《靑溪行》:“驀逢老嫗猶相識, 槌胸蹋地說靑谿.”

[槌琢】錘煉雕琢. 前蜀貫休《懷薛尙書兼呈東陽王使君》詩:“何妨槌琢後, 更獻至公看.”

[槌提】棄擲;抨擊. 《增韻·灰韻》:“槌, 擲也. 《揚子》:‘槌提仁義’.”按, 今本《法言·問道》作“搥”. 宋蘇軾《葉嘉傳》:“嘉以皁囊上封事, 天子見之……因顧謂侍臣曰:‘視嘉容貌如鐵, 資質剛勁, 難以遽用, 必槌提頓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 宋程大昌《考古編·莊子論》:“至於放言已極, 太無町畦, 周亦自傷其過也……其眞蕩放無檢, 如‘槌提’‘絶滅’所云也哉.”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王充氏《論衡》八十四篇……劉子玄槌提班馬, 不遺餘力;而獨尊信是書.”

[槌棒】敲打用的木棒, 大多一頭較大或呈球形. 《中國諺語資料·一般諺語》:“槌棒上天, 總有一頭落地.”

[槌鼓】擂鼓, 擊鼓. 唐杜牧《大雨行》:“奔觥槌鼓助聲勢, 眼底不顧纖腰娘.”

[槌毀】抨擊詆毀. 宋陳師道《次韻應物有歎黃樓》:“少公作長句, 班揚安得擬? 頗有喜事人, 睥睨欲槌毀.”

[槌槍】古兵器名. 敎演用. 明茅元儀《武備志·器械二·槌槍》:“槌槍, 木爲圓首, 敎演用.”

[槌餠】蒸餠. 

[槌輪】棧車. 用竹木制成的載人或運貨的車子. 北周庾信《蒲州刺史中山公許乞酒一車未送》詩:“瑩角非難馭, 槌輪稍可催.”

[槌擊】敲擊.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人相毆、以物相擊, 皆謂之打, 而工造金銀器亦謂之打可矣, 蓋有槌擊之義也.”

[槌額】魚名. 

[槌鑿】謂用槌子鑿子敲擊穿通. 宋趙崇絢《雞肋·古人嗜好》:“唐陸鴻漸嗜茶, 魏明帝好槌鑿聲.”《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聽得間壁槌鑿之聲, 從壁縫裏張看, 只見胡美與盧智高俱蹲在地下. 胡美拿著一錠大銀, 盧智高將斧敲那錠邊下來.”


*楯①[shǔnㄕㄨㄣˇ]

[《廣韻》食尹切, 上準, 船. ]

[《廣韻》詳遵切, 平諄, 邪. ]

1.欄杆的橫木. 《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楯類騰蛇, 槢似瓊英.” 李善注引應劭《漢書注》:“楯, 欄橫也.”《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百金之子不騎衡” 唐司馬貞索隱引《纂要》:“宮殿四面欄, 縱者云檻, 橫者云楯也.”2.泛指欄杆. 《新唐書·吐蕃傳下》:“中有高臺, 環以寳楯, 贊普坐帳中.” 宋黃銖《江神子·晩泊分水》詞:“獨上高樓三百尺, 憑玉楯, 睇層空.” 淸曹寅《和安節詠軒前竹》:“移根欣得所, 護楯有同心.”

楯②[dùnㄉㄨㄣˋ]

[《集韻》庾準切, 上準, 以. ]

同“盾”. 

1.盾牌. 《左傳·定公六年》:“<樂祁>獻楊楯六十於簡子.”《南齊書·焦度傳》:“度親力戰, 攸之衆蒙楯將登, 度令投以穢器, 賊衆不能冒.”《新唐書·文藝傳下·吳武陵》:“武陵自硤石望東南, 氣如旗鼓矛楯, 皆顛倒橫斜.” 淸周亮工《解嚴後病臥敢園》詩:“楯上休矜曾草檄, 羈臣但合老松筠.”2.以泛指防衛之物. 《南史·垣榮祖傳》:“帝嘗以書案下安鼻爲楯, 以鐵爲書鎮如意, 甚壯大, 以備不虞.” 梁啓超《暴動與外國干涉》:“於斯時也, 革命軍不得而責之. 何也? 彼有法理以爲楯也.”

楯③[chūnㄔㄨㄣ]

[《廣韻》丑倫切, 平諄, 徹. ]

1.木名. 《廣韻·平諄》:“楯, 木名.”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七章:“個子高大, 垂著斑白的長胡子, 拄著一根終南山里出產的楯木棍, 禿頂老漢已經在旁邊站著, 等了一陣了.”2.通“輴”. 載柩的車. 《莊子·達生》:“自爲謀, 則苟生有軒冕之尊, 死得於腞楯之上, 聚僂之中則爲之.”成玄英疏:“腞, 畫飾也;楯, 筴車也, 謂畫輀車也.” 郭慶藩集釋引王念孫曰:“楯讀爲‘輴’, 亦謂載柩車也.”《禮記·雜記上》“載以輲車, 入自門” 漢鄭玄注:“諸侯言不毀牆, 大夫、士言不易車, 互相明也. 不易者, 不易以楯也. 廟中有載柩以輴之禮.” 陸德明釋文:“楯, 勑倫反, 下同. 一本作輴, 同.” 淸王念孫《讀書雜志餘篇·莊子》“腞楯之上聚僂之中”:“輴與楯古字通. 《雜記》注曰載柩以楯, 是其證也.”3.通“輴”. 泥濘路上的運行工具. 《屍子》卷下:“行塗以楯, 行險以撮, 行沙以軌.”《淮南子·齊俗訓》:“譬若舟車楯肆窮廬, 故有所宜也.” 高誘注:“沙地宜肆, 泥地宜楯, 草野宜窮廬.” 唐柳宗元《天對》:“胝躬躄步, 橋楯勩路.”

[楯瓦】盾脊, 盾牌中間的突起處.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於炊鼻. 齊子淵捷從洩聲子, 射之, 中楯瓦.” 杜預注:“瓦, 楯脊.”

[楯矛】《韓非子·難勢》:“人有鬻矛與楯者, 譽其楯之堅, 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 曰:‘吾矛之利, 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 陷子之楯, 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后因以“楯矛”比喩事物互相抵觸. 宋王安石《哭梅聖兪》詩:“聖賢與命相楯矛, 勢欲強違誠無由. 詩人況又多窮愁, 李杜亦不爲公侯.”

[楯郞】手執盾牌立於帝宮台階兩旁的衛士. 《史記·滑稽列傳》:“秦始皇時, 置酒而天雨, 陛楯者皆沾寒……優旃臨檻大呼曰:‘陛楯郞!’” 明唐順之《禁中遇雨》詩:“楯郞方夾陛, 雨立濕衣簪.”

[楯柱】殿前欄檻柱子.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頃有李士寧者, 異人也. 一旦因上七日入醴泉觀, 獨倚殿所之楯柱, 視卿大夫絡繹登階拜北神者.”

[楯軒】指有欄杆的長廊或小室.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奔星更於閨闥, 宛虹扡於楯軒.” 李善注:“應劭曰:‘楯, 欄檻也.’司馬彪曰:‘軒, 楯下版也.’”

[楯紛】盾紐上的絲帶. 《書·費誓》“善敹乃甲胄, 敿乃干” 孔傳:“言當善簡汝甲、鎧、胄、兜鍪, 施汝楯紛.” 孔穎達疏:“施汝楯紛, 紛如綬而小, 系於楯以持之.”

[楯梯】古代攻城的長梯. 《明史·馬芳傳》:“大淸兵設楯梯進攻, 而別以精騎擊破林軍之營東門外者.”

[楯楹】欄杆和楹柱. 唐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南楯楹, 景怪燭.”岑仲勉集解:“楯楹, 闌杆楹柱之類.”

[楯鼻】盾牌的把手. 唐韓翃《寄哥舒仆射》詩:“郡公楯鼻好磨墨, 走馬爲君飛羽書.” 唐劉禹錫《劉氏集略說》:“會出師淮上, 恆磨墨於楯鼻上, 或寢止群書中.” 宋司馬光《奉同道矩謝始平公惠硯》詩:“聊用飛軍檄, 何愁楯鼻平.” 明高啓《贈賣墨陶叟》詩:“便須從子乞雙螺, 醉草檄書磨楯鼻.” 參見“楯墨”.

[楯墨】《北史·文苑傳·荀濟》:“濟初與梁武帝布衣交, 知梁武當王, 然負氣不服, 謂人曰:‘會楯上磨墨作檄文.’” 后因以“楯墨”爲文人從軍硏墨草檄的典故. 宋蘇軾《送曹輔赴閩漕》詩:“詩成橫槊裏, 楯墨何曾乾.” 淸周亮工《丙申寒食同張玄洲曁諸同社重登詩話樓淒然有感》詩之二:“莫向層城聽劍戟, 空從楯墨感人琴.”

[楯檻】欄杆.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夏>漆工善古漆器, 有剔紅填漆兩種……故河房中器皿半剔紅, 幷飾之楯檻, 爲小秦淮第一朱欄.”

[楯櫓】盾與櫓. 櫓, 大盾. 《韓非子·難二》:“簡子乃去楯櫓, 立矢石之所及, 鼓之而士乘之, 戰大勝.”《晉書·宣帝紀》:“既而雨止, 遂合圍. 起土山地道, 楯櫓鉤橦, 發矢石雨下, 晝夜攻之.”

[楯欄】欄杆.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河道》:“其橋與相國寺橋, 皆低平不通舟船, 唯西河平船可過. 其柱皆靑石爲之, 石梁石筍楯欄.”


*楡①[yúㄩˊ]

[《廣韻》羊朱切, 平虞, 以. ]

“楡”的新字形. 

1.楡樹. 落葉喬木, 葉卵形, 花有短梗, 翅果倒卵形, 稱楡莢、楡錢. 木材堅實, 可制器物或供建筑用. 果實、樹皮和葉可入藥, 可食. 《詩·唐風·山有樞》:“山有樞, 隰有楡.”《漢書·韓安國傳》:“累石爲城, 樹楡爲塞. 匈奴不敢飲馬於河.” 唐韓愈《獨釣》詩之一:“羽沉知食駃, 緡細覺牽難. 聊取夸兒女, 楡條繫從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楡》:“邢昺《爾雅疏》云:‘楡有數十種, 今人不能盡別, 唯知莢楡、白楡、刺楡、榔楡數者而已.’莢楡、白楡皆大楡也, 有赤白二種, 白者名枌.”2.星名. 《春秋運斗樞》:“玉衡星散爲鷄, 爲鴟……爲荊, 爲楡.” 漢無名氏《隴西行》:“天上何所有, 歷歷種白楡.” 唐高宗《大唐紀功頌》:“月弓宵而空桂, 則蝕屢金波;星箭夕而奔楡, 則妖飛玉弩.”3.通“揄”. 瀉. 漢揚雄《太玄·瑩》:“植表施景, 楡漏率刻.” 范望注:“兪, 猶寫也, 寫水下漏, 審刻知時.” 淸兪樾《諸子平議·楊子太玄》:“讀爲揄. 《說文·手部》‘揄, 引也.’楡訓引, 故得訓寫, 作楡者叚字.”4.通“緛”. 縮短. 《管子·幼官》:“十二始寒, 盡刑;十二小楡, 賜予.” 趙守正注:“楡, 通‘緛’. 盈緛, 即盈縮……指白日時間見短.”5.通“逃”. 逃跑. 6.通“搖”. 搖動. 《素問·骨空論》:“失枕在肩上橫骨間, 折使楡臂齊肘, 正灸脊中.” 王冰注:“楡, 讀爲搖. 搖, 謂搖動也.”7.通“渝”. 變化.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陳軫章》:“魏王胃(謂)韓倗、張義(張儀):‘煮棘(棗)將楡, 齊兵有(又)進, 子來救寡人可也, 不救寡人, 寡人弗能枝(支).’”8.通“鷂”. 參見“楡翟”.

[楡子】即楡莢. 蘇雪林《綠天·我們的秋天》:“有時我們無意將缸碰了一下, 或者風飄一個楡子, 墜於缸中, 水便震動, 漾開圓波紋.” 參見“楡莢”.

[楡木】楡樹;楡木料. 《宋書·符瑞志下》:“琅邪費有楡木, 異根連理, 相去四尺九寸.”《魏書·桓帝紀》:“帝曾中蠱, 嘔吐之地仍生楡木. 參合陂土無楡樹, 故世人異之.”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舟車》:“梁與枋檣用楠木、櫧木、樟木、楡木、槐木.”

[楡木圪墶】堅硬的楡樹根. 喩思想頑固. 葛洛《衛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 像楡木圪墶一樣, 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亦作“楡木疙瘩”. 《新華文摘》1981年第2期:“羅心剛:‘老夏? 你認識?’夏雨:‘豈止認識! 是我爸爸, 典型的楡木疙瘩腦袋!’”

[楡木疙瘩】見“楡木圪墶”. 

[楡木炮】一種土炮. 周立波《沁源人民》:“那些舊武器:地槍、抬槍、楡木炮和五子炮都像地雷一樣發揮著威力.”

[楡木腦袋】比喩思想頑固. 谷峪《新事新辦》:“你娘不是那楡木腦袋! 娶親不坐轎, 這年頭淨這么辦的, 俺也贊成.”亦作“楡木腦殼”. 劉紹棠《柳傘》三:“‘大叔, 謝謝您老人家!’黃金印淌下了熱淚, ‘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楡木腦殼.’”

[楡木腦殼】見“楡木腦袋”. 

[楡中】指楡林塞. 《史記·趙世家》:“王略中山地, 至寧葭, 西略胡地, 至楡中.” 張守節正義:“勝州北河北岸也.”《資治通鑑·周赧王九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引杜佑曰:“即秦楡林塞.” 漢枚乘《上書重諫吳王》:“昔秦西舉胡戎之難, 北備楡中之關.”

[楡火】《周禮·夏官·司爟》“四時變國火” 漢鄭玄注:“鄭司農說以鄹子曰:‘春取楡柳之火.’”本謂春天鉆楡、柳之木以取火種, 后因以“楡火”爲典, 表示春景. 唐李嶠《寒食淸明日早赴王門率成》詩:“槐煙乘曉散, 楡火應開春.” 宋周邦彦《蘭陵王·柳》詞:“又酒趁哀絃, 燈照離席, 梨花楡火催寒食.” 淸金農《憶茶》詩:“草鋪綠罽地無塵, 朝日熹微楡火新.”

[楡皮】楡樹皮. 可食, 可入藥. 《漢書·天文志》:“至河平元年三月, 旱, 傷麥, 民食楡皮.”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楡》:“楡皮楡葉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 五淋腫滿, 喘嗽不眠, 經脈胎産諸證宜之.”

[楡耳】生在楡樹上的木耳.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五·木耳》:“楡耳, 八月采之.”

[楡光】泛指星光. 唐韋琮《月明星稀賦》:“兔影高輝, 楡光潛靄.”

[楡次之辱】《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嘗遊過楡次, 與蓋聶論劍, 蓋聶怒而目之.” 后因以“楡次之辱”爲無故受辱之典. 《後漢書·孔融傳》:“性既遟緩, 與人無傷, 雖出胯下之負, 楡次之辱, 不知貶毀之於己, 猶蚊虻之一過也.”

[楡沈】楡皮的黏汁. 古喪禮用以給靈車助滑. 沈, 通“瀋”. 《禮記·檀弓下》:“天子龍輴而槨幬, 諸侯輴而設幬, 爲楡沈, 故設撥.” 鄭玄注:“以水澆楡白皮之汁, 有急以播地, 於引輴車滑.” 淸夏炘《學禮管釋·釋既殯備火》:“古者未葬以前, 天子以至庶人皆殯於家. 天子諸侯載匶以車, 謂之輴, 叢木於楯上爲槨, 形而塗之, 謂之菆. 塗又以紼繫輴車, 以備火災, 急則爲楡沈以出之.”

[楡沉】同“楡沈”. 

北周庾信《周上柱國宿國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玄甲黃腸, 崎嶇亭障, 及云奠徹, 方勞楡沉.”

[楡社】枌楡社之省. 漢高祖故鄕的里社名. 泛指故鄕的里社. 明高啓《與詩客七人會飲余司馬園亭》詩:“情與酒兼和, 園亭駐晩珂. 家同楡社近, 人比竹林多.” 參見“枌楡”.

[楡英】楡花. 元朱庭玉《夜行船·春曉》套曲:“問春歸去歸何處? 只見覆莓苔糝落書, 襯楡英鋪香絮.”

[楡林】1.楡樹林. 宋蘇軾《種松得徠字》詩:“春風吹楡林, 亂莢飛作堆.” 宋道潛《夜泊淮上㚆寄逢原》詩:“遙想故人投宿地, 畫船應在碧楡林.”2.借指隱者所居的山林. 淸黃宗羲《萬悔庵墓志銘》:“大兵渡淛, 一時士人諱言受職, 皆改頭換面充賦有司. 而公車之徵, 先生獨不行. 當是時, 先生遁跡楡林.”

[楡林塞】古塞名. 秦將蒙恬抗擊匈奴入侵, 在河套一帶植楡爲塞, 故稱. 故址在今內蒙古准格爾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諸次之山, 諸次之水出焉……其水東逕楡林塞, 世又謂之楡林山, 即《漢書》所謂楡溪舊塞者也.”《資治通鑑·周赧王九年》“<趙王>西略胡地, 至楡中” 胡三省注引唐杜佑曰:“楡林郡南, 即秦楡林塞.”

[楡林窟】我國著名石窟之一. 又名萬佛峽. 在甘肅安西西南七十五公里的山谷中. 洞窟鑿在山谷東西兩側, 東崖三十窟, 西崖十一窟. 最早的可能開於唐以前, 唐、五代、宋、西夏、元、淸各代續有建造. 現存壁畫和塑像中, 多爲唐宋作品, 也有不少西夏和元代作品. 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楡枌】1.楡樹. 枌, 白楡. 唐劉太眞《房州刺史杜府君神道碑》:“滯修鱗於汙瀆, 棲逸翮於楡枌.” 元馬祖常《北行》詩:“家家收棗栗, 處處種楡枌.”2.指故鄕. 宋范成大《判命坡》詩:“早晩北窗尋噩夢, 故應含笑老楡枌.” 淸朱彛尊《送毛檢討奇齡還越二十四韻》:“空林憶猿鶴, 舊社返楡枌.” 李光《題亞子分湖舊隱圖》詩:“低徊松菊感楡枌, 夏屋秋墳記見聞.” 參見“枌楡”.

[楡枋】楡樹與枋樹. 比喩狹小的天地. 唐趙中虛《遊淸都觀尋沈道士得芳字》詩:“早蟬淸暮響, 崇蘭散晩芳. 即此翔寥廓, 非復控楡枋.” 宋王曾《矮松賦》:“鸞乍迷於枳棘, 鷃每悞於楡枋.” 明楊珽《龍膏記·傳情》:“分明是鵬摶暫息楡枋也, 有日吹噓送上天.” 參見“楡枋之見”.

[楡枋之見】《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 水擊三千里,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 搶楡枋, 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后因以“楡枋之見”喩淺薄的見解. 淸姜承烈《<書影>序》:“及從櫟園先生遊, 始信人之才分相越, 眞非意量所及, 媿予猶楡枋之見也.”

[楡岡】即楡罔. 

[楡罔】神話傳說中的古帝名, 爲神農氏后裔.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 神農氏世衰” 唐司馬貞索隱:“神農氏後代子孫道德衰薄, 非指炎帝之身, 即班固所謂‘參盧’, 皇甫謐所云‘帝楡罔’是也.” 丁山《中國古代宗敎與神話考·炎帝與蚩尤》:“古稱黃神與炎神爭斗涿鹿之野, 是黃帝所滅者爲楡罔, 爲蚩尤, 雖若可疑;然當從《史記》分而爲二, 蓋古史僅稱蚩尤逐帝楡罔, 而未言殺帝楡罔也. 殆當時楡罔都蚩尤、黃帝之間, 先被逐於蚩尤, 后見滅於黃帝. 蚩尤所率九黎之民, 先在江南. 及戰勝楡罔, 自號炎帝, 時則已逾河北.”

[楡柎】黃帝時良醫名. 《周禮·天官·疾醫》“兩之以九竅之變, 參之以九藏之動” 漢鄭玄注:“能專是者其唯秦和乎, 岐伯、楡柎則兼彼數術者.” 陸德明釋文:“岐伯、楡柎皆黃帝時醫人.”

[楡柳】楡樹與柳樹. 《周禮·夏官·司爟》“四時變國火” 漢鄭玄注:“鄭司農說以鄹子曰:‘春取楡柳之火.’” 晉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一:“楡柳蔭後簷, 桃李羅堂前.” 元鄧學可《端正好·樂道》套曲:“剗荊棘鑿做沼池, 去蓬蒿廣栽楡柳.” 淸李光庭《鄕言解頤·雜物十事》:“休言磨鐵輸鑽木, 楡柳槐檀過眼泡.”

[楡枷】古刑具. 楡木做的枷.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有子有牢房地匣, 有子有欄軍夾畫, 有子有鐵裹楡枷. 更年沒罪人戴他、犯他.”

[楡莢】亦作“楡筴”. 

1.楡樹的果實. 初春時先於葉而生, 聯綴成串, 形似銅錢, 俗呼楡錢. 《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漢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楡莢成者, 收乾以爲醬.” 北周庾信《燕歌行》:“桃花顔色好如馬, 楡筴新開巧似錢.” 唐李商隱《一片》詩:“楡筴散來星斗轉, 桂花尋去月輪移.” 淸陳維崧《定風波·贈牧仲歌兒阿陸》詞:“蝴蝶成團楡莢飛, 輕狂恰稱五銖衣.”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遊錄》:“水濱有小蟹, 大如楡莢.”2.漢代錢幣名. 即莢錢. 重三銖, 錢面有“漢興”二字.南朝齊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聚人曰財, 次政曰貨……但赤側深巧學之患, 楡莢難輕重之權.” 唐杜甫《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夫時患錢輕, 以至於量資幣, 權子母. 代復改鑄, 或行乎前楡莢、後契刀.” 明徐渭《春興》詩之二:“半緡楡莢求書客, 數點梅花換米翁.” 淸阮大鋮《燕子箋·謀緝》:“多尋楡筴提控鈔, 特爲槐黃舉子忙.”參閱《漢書·食貨志下》.

[楡莢雨】指春雨. 《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氾勝之書》:“三月楡莢雨時, 高地強土, 可種禾.” 宋余靖《暮春》詩:“農家楡莢雨, 江國鯉魚風.” 淸梁淸標《蘇幕遮·寒食》詞:“杏花煙, 楡莢雨, 綠映平橋, 又見春如許.”

[楡莢錢】漢代一種輕而薄的錢幣. 因形似楡莢, 故名. 《魏書·高謙之傳》:“漢興, 以秦錢重, 改鑄楡莢錢.” 宋董逌《錢譜·貨錢》:“漢興, 有楡莢錢以前, 錢重難用, 更鑄楡莢小錢, 以一當百, 狀如楡莢.” 參見“楡莢”.

[楡罡】即楡罔. 《路史·後紀四·炎帝下》“蚩尤産亂……逐帝而居於濁鹿” 宋羅苹注:“陸德明云:神農後第八帝曰楡罡. 時蚩尤強, 與罡爭王, 逐楡罡, 罡與黃帝合謀擊殺蚩尤.” 參見“楡罔”.

[楡剛】即楡罔. 宋董逌《廣川書跋·著尊》:“夫楡剛蚩尤, 銅頭石項, 飛空走險, 故古之鑄鼎象物則必備之.” 參見“楡罔”.

[楡粉】即楡面.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楡》:“楡皮楡葉性皆滑利下降……蘇頌所謂楡粉多食不損人者, 恐非確論也.” 參見“楡麪”.

[楡貫】楡莢串子. 借指錢串. 前蜀韋莊《和元秀才別業書事》:“綠錢楡貫重, 紅障杏籬深.”

[楡葉】楡樹葉. 嫩葉可食, 亦可入藥. 漢劉向《說苑·敬愼》:“吾嘗見江河乾爲坑, 正冬采楡葉, 仲夏雨雪霜.”《魏書·上黨王天穆傳》:“河南人常笑河北人好食楡葉.” 唐王昌齡《從軍行》之三:“關城楡葉早疏黃, 日暮雲沙古戰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楡》:“楡皮楡葉性皆滑利下降.”

[楡葉梅】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葉廣橢圓形或倒卵形, 緣有重鋸齒, 春天開花, 淡紅色, 核果球形, 紅色. 供觀賞. 楊朔《京城漫記》:“碧桃, 櫻花, 丁香, 木槿, 楡葉梅……都長得旺的很.”

[楡椒】楡葉嫩芽. 因形似椒, 故稱. 金馮延登《春雨》詩之二:“已見鵝黃勻柳麥, 更看檀紫上楡椒.” 金元好問《官園探梅同康顯之賦》詩:“柳麥楡椒寂寞邊, 儘饒梅事得春偏.”

[楡景】“桑楡晩景”之省. 比喩晩年. 唐孟郊《乙酉歲舍弟扶侍歸興義莊居後獨止舍待替人》詩:“蘭交早已謝, 楡景徒相迫.” 元柯丹邱《荊釵記·議親》:“老身柏舟誓守, 自甘半世居孀. 楡景身安, 惟愛一經敎子.” 明朱鼎《玉鏡台記·閨思》:“保祐我姑嫜鶴算童顔, 松柏南山, 楡景身康健.”

[楡筴】見“楡莢”. 

[楡溪】見“楡谿”. 

[楡塞】1.《漢書·韓安國傳》:“後蒙恬爲秦侵胡, 辟數千里, 以河爲竟. 累石爲城, 樹楡爲塞, 匈奴不敢飲馬於河.” 后因以“楡塞”泛稱邊關、邊塞. 唐駱賓王《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詩:“邊烽警楡塞, 俠客度桑乾.” 淸趙翼《樹海歌》:“我行萬里半天下, 中原尺土皆耕稼. 到此奇觀得未曾, 楡塞鄧林詎足亞.”寧調元《秋興用草堂韻》:“叢祠明滅篝燈火, 落日淒涼楡塞笳.”2.指山海關. 明夏完淳《大哀賦》:“出楡塞而草黃, 墜犂天而雲黑.” 淸顧炎武《永平》詩:“楡塞晩花重發後, 灤河秋雁獨飛初.” 淸納蘭性德《念奴嬌·宿漢兒村》詞:“無情野火, 趁西風燒徧天涯芳草. 楡塞重來冰雪裏, 冷入鬢絲吹老.” 參見“楡關”.

[楡膏】用楡葉煮成的稠粥. 元貢師泰《河決》詩:“楡膏綠皮滑, 蓴葅紫芽圓.”

[楡翟】古時王后從王祭祀先公時所穿的服裝. 因繡飾雉形, 故稱. 楡, 通“鷂”. 鷂雉, 靑質五彩的雉. 翟, 長尾雉. 宋王禹偁《補李揆諫改葬楊妃疏》:“楊貴妃始以姿色召, 居掖庭頗肆, 姦回不循法度. 以歌舞取媚, 則采蘩之職不修;以珠翠飾身, 則楡翟之衣不御.”

[楡槿】楡與堇. 皮有滑汁, 古代常用作使菜肴滑潤的調味品.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吹律胸臆, 調鍾脣吻, 聲得鹽梅, 響滑楡槿.” 陸侃如等注:“滑:使菜肴潤滑的調料……《周禮·天官·食醫》:‘調以滑甘.’賈公彦疏:‘滑者, 通利往來, 亦所以調和四味, 故云調以滑甘.’楡:木名, 實可食. 槿:借指堇, 堇菜.”

[楡麪】亦作“楡麵”. 

楡樹皮磨成的粉, 舊時荒年用以制面食以充饑.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楡》:“古人春取楡火. 今人采其白皮爲楡麪, 水調和香劑, 黏滑勝於膠漆.” 淸陳淏子《花鏡·花木類考·楡》:“荒歲, 其皮磨爲粉可食, 亦可和香末作糊. 楡麵如膠, 用粘瓦石, 極有力.”

[楡鴈】馬名. 《世說新語·德行》“庾公乘馬有的盧” 南朝梁劉孝標注:“伯樂《相馬經》曰:‘馬白頟入口至齒者, 名曰楡鴈, 一名的盧. 奴乘客死, 主乘棄市, 凶馬也.’”

[楡瞑豆重】語出《文選·嵇康〈養生論〉》:“且豆令人重, 楡令人瞑;合歡蠲忿, 萱草忘憂, 愚智所共知也.” 李善注:“《博物志》云:‘食豆三年, 則身重, 行止難.’又曰:‘啖楡, 則瞑不欲覺也.’” 后以“楡瞑豆重”謂身懶神昏. 唐李商隱《爲柳珪上京兆公謝辟啓》:“木朽石頑, 雕鐫莫就;楡瞑豆重, 性分難移.”

[楡錢】楡莢. 因其形似小銅錢, 故稱. 唐施肩吾《戲詠楡莢》:“風吹楡錢落如雨, 繞林繞屋來不住.”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滿地楡錢, 算來難買春光住.” 淸卓爾堪《醉花陰》詞:“風日近淸明, 幾片楡錢, 都算鶯兒俸.” 孫犁《正月》:“十歲上, 她已經能夠燒火做飯, 拉磨推碾, 下地拾柴禾, 上樹擄楡錢.”

[楡錢糕】以楡莢和面加糖或鹽等做成的蒸糕.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楡錢糕》:“三月楡初錢時, 採而蒸之, 合以糖麪, 謂之楡錢糕.”

[楡谿】亦作“楡溪”. 

即楡林塞.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遂西定河南地, 按楡谿舊塞.”裴駰集解引如淳曰:“按, 行也. 楡谿, 舊塞名.” 唐駱賓王《蕩子從軍賦》:“征夫行樂踐楡溪, 娼婦銜怨守空閨.” 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十·楡溪塞》:“楡溪塞在廢勝州北.”

[楡鞭】用以策馬的楡樹枝.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二》:“此山爲群羌圍迫無水, 暉(梁暉)以所執楡鞭豎地, 以靑羊祈山, 神泉湧出, 楡木成林.”

[楡羹】用楡莢和楡面煮成的羹. 唐韋應物《淸明日憶諸弟》詩:“杏粥猶堪食, 楡羹已稍煎.”

[楡關】1.古地名. 在今河南省中牟縣南. 《史記·楚世家》:“<悼王>十一年, 三晉伐楚, 敗我大梁、楡關.” 司馬貞索隱:“此楡關當在大梁之西也.”2.即古海關. 古稱渝關、臨楡關、臨渝關, 明改爲今名. 其地古有渝水, 縣與關都以水得名. 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 唐於志寧《中書令昭公崔敦禮碑》:“奉勅往幽州……建節楡關, 糜淸柳室.” 淸錢謙益《上高陽師相書》:“恭惟老師以黃閣元老出而視師, 更置將率蒐討軍, 實楡關一墻, 屹爲長城.” 魯迅《偽自由書·崇實》:“費話不如少說, 只剝崔顥《黃鶴樓》詩以吊之……日薄楡關何處抗, 煙花場上沒人驚.”3.泛指北方邊塞. 南朝齊謝朓《雩祭歌·白帝歌》:“嘉樹離披, 楡關命賓鳥;夜月如霜, 金風方嫋嫋.” 北周庾信《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同州刺史爾綿永神道碑》:“武成二年, 有詔進公都督瓜州諸軍事、瓜州刺史. 是以名馳梓嶺, 聲振楡關.”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八:“又賦《雨中花》一闋云‘……楡關萬里, 一去飄然, 片雲甚處神州?’”

[楡麵】見“楡麪”. 

[楡躔】指白楡星. 明黃輝《日重光賦》:“桂闕輪重, 楡躔珠紫, 蕭丘千成, 龍燭萬里.”

[楡欓】用楡木做的經函.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昔漢明帝夢見大人……於是發使天竺, 寫致經像, 始以楡欓盛經, 白馬負圖, 表之中夏.” 淸方以智《通雅·器用》:“楡欓, 以楡木爲經函也.”


*楥①[xuànㄒㄩㄢˋ]

同“楦”. 

楥②[yuánㄩㄢˊ]

[《集韻》於元切, 平元, 云. ]

1.木名. 即櫸柳. 《爾雅·釋木》:“楥, 櫃枊.” 郭璞注:“枊, 當爲柳, 櫃柳似柳, 皮可煮作飲.” 郝懿行義疏:“櫃柳即櫸柳也……北方無作飲者, 俗呼之平楊柳, 或謂之鬼柳, 鬼櫃聲相轉也. 楥柳聲轉爲楊柳、櫃柳, 又轉爲杞柳.”《南齊書·祥瑞志》:“江寧縣北界賴鄕齊平里三成邏門外路東太常蕭惠基園楥樹二株連理.” 唐高宗《攝山棲霞寺明徵君碑銘》:“花楥豊茸, 含吐十枝之日.”2.籬笆. 南朝梁庾肩吾《暮遊山水應令賦得磧字》:“細藤初上楥, 新流漸涵磧.” 唐韓愈《守戒》:“今人有宅於山者, 知猛獸之爲害, 則必高其柴楥, 而外施窞穽以待之.” 淸程穆衡《思樂園記》:“編芳爲楥, 楥外濬溝.”一說爲籬笆的支柱. 五代徐鍇《說文繫傳》:“又籬楥多作援……楥即籬落之柱也, 所以助籬, 故謂之援.”


*椶①[zōnɡㄗㄨㄥ]

[《廣韻》子紅切, 平東, 精. ]

亦作“棕”. 

1.木名. 棕櫚樹.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六十里, 曰石脆之山, 其木多椶枏.” 郭璞注:“椶樹高三丈許, 無枝條, 葉大而員, 枝生梢頭, 實皮相裹, 上行一皮者爲一節, 可以爲繩. 一名栟櫚.” 漢張衡《西京賦》:“林麓之饒, 於何不有, 木則樅栝椶柟, 梓棫楩楓.” 宋吳自牧《夢梁錄·民俗》:“棕, 名栟櫚, 筍可蒸煨, 味微苦, 太冷.”《中國的土特產·棕》:“諺云:‘一千棕不怕家內空, 一千桐一生不受窮.’棕櫚的經濟價値由此可見.” 參見“椶櫚”. 2.棕毛或棕片. 淸曹庭棟《養生隨筆·鞋》:“陳橋草編涼鞋……有椶結者, 椶性不受濕, 梅雨天最宜.” 參見“椶毛”. 3.顏色的一種. 參見“椶色”、“椶綠”.

[椶人】指棕色人種. 

[椶毛】1.棕絲的俗稱. 棕櫚樹葉鞘的纖維, 紅褐色, 堅韌而具彈性, 是編結蓑衣、繩索等的原料. 《中國的土特產·棕》:“棕絲俗稱棕毛, 乃由棕片中抽出之纖維.”2.元上都別殿的通稱. 又稱椶殿, 因用棕毛以代陶瓦, 故稱.

[椶片】棕皮. 《中國的土特產·棕》:“棕分棕片及棕絲兩種, 棕片即直接從樹上剝下的葉籜, 片狀、瓦形, 由許多纖維緊密交織而成.”

[椶皮】亦作“棕皮”. 

棕櫚樹干上包裹著的一層由葉鞘形成的纖維狀物. 可加工成棕絲, 也可直接用作編結蓑衣等的原料. 棕皮的基部可入藥, 有收斂止血之功能. 《南齊書·高帝紀上》:“太祖軍容寡闕, 乃編椶皮爲馬具裝.”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棕櫚》<發明>引寇宗奭曰:“椶皮燒黑, 治婦人血露及吐血, 須佐以他藥.” 淸陳淏子《花鏡·花木類考·棕櫚》:“棕櫚一名鬣葵. 木高數丈, 直無旁枝, 葉如車輪, 叢生木杪, 有棕皮包於木上.”

[椶匠】稱制造或修理棕器的工匠或手工業者. 如:這位棕匠手藝不錯, 他做的棕絲制品很受顧客歡迎.

[椶竹】亦作“棕竹”. 

常綠叢生灌木, 葉形略似棕櫚, 但質薄尖細如竹葉. 多栽培供觀賞. 干雖細而堅韌, 可制手杖、傘柄等. 淸方以智《通雅·植物》:“椶竹, 皮葉皆似椶, 亦謂之桃竹.” 淸陳淏子《花鏡·藤蔓類考·棕竹》:“棕竹有三種:上曰筋頭, 梗短葉垂, 可以書几;次曰短棲, 可列庭堦;再次樸竹, 節稀葉梗, 但可削作扇骨.”

[椶色】像棕毛一樣的顏色. 歐陽山《苦斗》六五:“她拿那雙淺棕色的圓眼睛嬌憨地把周炳渾身上下打量了一番.”

[椶色人種】即澳大利亞人種. 大洋洲及其附近地區的原有居民群體. 體質特征:膚色棕黑或淺棕, 發型呈波狀、卷曲狀, 也有直狀, 發色黑;眼色黑褐;唇形爲厚唇或中等唇;眼裂較大;鼻較寬. 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新西蘭、波利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斯里蘭卡、印度南部等地.

[椶衣】1.棕皮. 如:棕匠們先把棕衣加工成棕絲, 再用棕絲制成棕墊、棕繃、棕刷等用具. 2.用棕絲編織的蓑衣. 唐韋應物《寄廬山棕衣居士》詩:“兀兀山行無處歸, 山中猛虎識椶衣.”

[椶花】比喩酒花. 因狀似棕樹花苞中排列的細子, 故稱. 唐岑參《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詩:“題詩芭蕉滑, 封酒椶花香.” 參見“椶魚”.

[椶車】以棕爲蓋頂的車. 始爲皇太妃和內外命婦所乘, 后其他官員亦乘之. 《宋史·儀衛志二》:“於是約聖瑞皇太妃之制……執燭、皇城司親從官、金銅車幷椶車, 逐時內中批出合要數供須.” 參見“椶輿”.

[椶拂】用棕櫚葉制成的拂塵. 用於撣塵、驅蚊蠅等. 唐杜甫《棕拂子》詩:“椶拂且薄陋, 豈知身効能.” 淸曹庭棟《養生隨筆·雜器》:“椶拂子, 以椶櫚樹葉, 擘作細絲, 下連葉柄, 即可手執. 夏月把玩, 以逐蚊蚋, 兼有淸香, 轉覺雅於麈尾.”

[椶帚】棕絲編紮的用具. 用於刷粉、塵、漿糊等. 如:大媽用棕帚把磨上的粉刷得干干淨淨. 參閱《三才圖會·器用十二·棕帚》.

[椶牀】用棕繩編制的坐臥之具. 唐顧非熊《寄紫閣無名新羅頭陀僧》詩:“椶牀已自檠, 野宿更何營.”

[椶冠】棕制的帽子. 《明史·隱逸傳·楊恒》:“<恒>閱十年退居白鹿山, 戴椶冠, 披羊裘, 帶經耕煙雨間, 嘯歌自樂, 因自號白鹿生.”

[椶莢】棕櫚樹的果實.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七十里, 曰脫扈之山. 有草焉, 其狀如葵葉而赤華, 莢實, 實如椶莢, 名曰植楮, 可以已癙, 食之不眯.”

[椶筍】見“椶筍”. 

[椶扇】用蒲葵葉制成的扇, 俗稱芭蕉扇. 因棕櫚有蒲葵異名, 故誤稱棕扇. 淸方以智《通雅·植物》:“陸友仁《硯北雜志》:‘蒲葵扇, 《唐韻》椶字注:蒲葵也, 乃椶扇耳.’其誤更甚……蒲葵扇, 俗呼芭蕉扇, 似其大葉耳, 蒲葵與椶皆蕉本, 而非一物.”

[椶笠】亦作“棕笠”. 

用棕和竹篾編成的帽子. 用以遮雨或遮陽等. 明楊焯《秋日郊居》詩:“雲衫染棕笠, 松麈掛柴車.” 淸兪正燮《癸巳類稿·衷(邾)棕反切文義》:“<王褒>《僮約》云:‘雨墜如注甕, 披薜戴子公.’……今案子公乃椶字兩合音, 言披蓑戴椶笠也.”

[椶魚】棕櫚的花苞. 因其中細子成列有如魚子, 故稱.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棕櫚》:“椶櫚, 川廣甚多……三月於木端莖中出數黃苞, 苞中有細子成列, 乃花之孕也. 狀如魚腹孕子, 謂之椶魚, 亦曰椶筍.”

[椶將軍】棕帚的別名. 

[椶靸】棕絲編制的靸鞋.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椶靸, 巾帽局製造……冰雪穿之, 以便趨走不滑跌也.”

[椶棚】亦作“棕棚”. 

用棕覆頂的棚子. 《明史·高瑤傳》:“孝宗踐阼, 將建棕棚萬歲山, 備登眺.”

[椶毯】棕絲制的地毯. 《淸會典事例·禮部·祭統》:“朕詣齋宮時, 前引大臣侍衛……直至下輦鋪椶毯處, 始行下馬, 殊於禮制有乖.”

[椶筍】亦作“棕筍”. 

棕櫚的花苞. 宋蘇軾《棕筍》詩序:“椶筍, 狀如魚, 剖之得魚子, 味如苦筍而加甘芳.”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雜記·易物名》:“東坡名椶筍爲木魚, 名鐵拄杖爲鐵君.” 參見“椶魚”.

[椶絲】即棕毛. 參見“椶毛”.

[椶殿】亦作“棕殿”. 

元上都別殿的通稱. 元袁桷《伯庸開平書事次韻》之一:“沉沉椶殿內門西, 曲宴名王舞馬低.” 元王逢《覽周左丞伯溫壬辰歲拜御史扈從集感舊傷今敬題五十韻》:“棕殿三呼歲, 楓墀九奏簫.” 參見“椶毛”.

[椶墊】用棕絲制成的墊子. 如:棕墊的用途很廣, 可以鋪在床上, 也可以墊在椅子上或地上.

[椶綦】棕鞋. 綦, 鞋帶, 借指鞋. 宋梅堯臣《元政上人遊終南》詩:“環錫恣探勝, 椶綦方踐陸.”

[椶榻】亦作“棕榻”. 

棕繃床.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四回:“先夫咽了氣下來, 眞是除了一個棕榻、一條草席, 再無別物的了.”

[椶閭】棕櫚. 閭, 同“櫚”. 淸方以智《通雅·植物》:“比閭, 即栟櫚……《王會篇》‘白州比閭’, 蓋椶閭也.”

[椶熊】動物名. 哺乳綱, 熊科. 體大, 長約二米, 高約一米. 通常呈褐色;耳有黑褐色長毛;胸部有一寬白紋, 延伸至肩部前面;前后肢黑色. 生活在北溫帶山林地區. 雜食性. 有冬眠現象. 肉可食, 膽入藥, 皮可制革, 熊掌尤爲珍貴. 我國所產的馬熊, 爲棕熊的一個亞種.

[椶綳】用棕繩穿在長方形木框上制成的床屜子. 

[椶綠】綠中泛棕色的一種顏色. 馮至《無花果》詩:“看這陰暗的, 椶綠的果實, 它從來不曾開過緋紅的花朵.”

[椶鞋】亦作“棕鞋”. 

用棕絲編制的鞋. 唐戴叔倫《憶原上人》詩:“一兩棕鞋八尺藤, 廣陵行遍又金陵.” 宋蘇軾《寶山新開徑》詩:“藤梢橘刺元無路, 竹杖椶鞋不用扶.”

[椶箱】亦作“棕箱”. 

外層包有棕毛織物的箱子. 《紅樓夢》第六七回:“一面說, 一面又見兩個小廝搬進了兩個夾板夾的大棕箱.”

[椶編】用棕絲編制的用品和工藝品. 堅實, 美觀, 制品有提兜、箱子、涼帽、拖鞋、玩具等. 主要產地是四川新繁地區.

[椶薦】棕墊子. 淸曹庭棟《養生隨筆·褥》:“椶薦尤鬆軟而不煩熱, 夏月用之.”《淸會典·工部四·屯田淸吏司》:“宮殿供金鐵之飾, 與其簾幕、椶薦, 改歲設門神門對.”《淸會典事例·禮部·陪祭》:“皇帝御齋宮祀日, 親王以下, 輔國公以上, 均於五鼓具朝服赴壇, 於降輦鋪椶薦處候.”

[椶樹】棕櫚的通稱. 《說文·木部》“椶, 栟櫚也” 淸段玉裁注:“《玉篇》云:‘椶櫚一名蒲葵.’今按《南方草木狀》云:‘蒲葵如栟櫚而柔薄, 可爲簦笠, 出龍川.’是蒲葵與椶樹各物也.”

[椶簷子】肩輿的一種. 《宋史·輿服志二》:“龍肩輿, 一名椶簷子, 一名龍簷子. 舁以二竿, 故名簷子, 南渡後所製也……其制:方質, 椶頂, 施走脊龍四, 走脊雲子六, 朱漆紅黃藤織百花龍爲障;緋門簾, 看牕簾, 朱漆藤坐椅, 踏子, 紅羅裀褥, 軟屛, 夾幔.”

[椶輿】棕車. 《明史·魏元傳》:“西僧劄實巴等, 至加法王諸號, 賜予騈蕃. 出乘椶輿, 導用金吾仗, 縉紳避道, 奉養過於親王.” 參見“椶車”.

[椶櫚】亦作“棕櫚”. 

1.常綠喬木. 干直立, 呈圓柱形, 不分枝, 爲葉鞘形成的棕衣所包. 葉大, 集生干頂, 掌狀深裂, 裂片呈披針形. 花黃色, 核果長圓形. 棕衣可制繩索、毛刷、地毯、床墊、蓑笠等. 樹干可作器具和建筑材料. 唐杜甫《枯棕》詩:“蜀門多椶櫚, 高者十八九.” 淸陳淏子《花鏡·花木類考·棕櫚》:“棕櫚一名鬣葵.” 楊朔《野茫茫》:“這種樹叫‘狄柯爾’, 類似棕櫚.”2.指棕衣或棕毛. 《宋史·輿服志一》:“逍遙輦, 以椶櫚爲屋, 赤質, 金塗銀裝.”3.元上都別殿名.

[椶櫚屋】覆有棕衣或棕毛的車蓋. 《宋史·輿服志二》:“皇后之車……常出止用正、副金塗銀裝白藤輿各一, 上覆椶櫚屋, 飾以鳳, 輦官服同乘輿平頭輦之制.”

[椶屩】棕鞋. 《新唐書·隱逸傳·張志和》:“<張志和>築室越州東郭, 茨以生草, 椽棟不施斤斧, 豹席椶屩.”

[椶鞵】亦作“棕鞋”. 

棕鞋. 宋黃庭堅《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王宣義》:“白頭不是折腰具, 桐帽棕鞵稱老夫.” 淸金農《張二丈以白苧布見遺感作十韻》:“罕逢褦襶少苛禮, 椶鞵桐帽方相宜.”

[椶轎】覆以棕蓋的轎輿. 明沈德符《野獲編·列朝一·御輅》:“主上禁中遊幸, 惟用椶轎, 其制輕捷, 又減步輦數倍.”《明史·輿服志一》:“永樂元年, 駙馬都尉胡觀越制乘晉王濟熺朱轑椶轎, 爲給事中周景所劾.”

[椶壤】又稱棕色森林土. 在溫帶濕潤和半濕潤地區, 針闊葉混交林和夏綠闊葉林作用下發育而成的土壤.

[椶籃】棕編的籃子. 淸曹庭棟《養生隨筆·帳》:“枕旁置末麗、夜來香者, 香濃透腦, 且易引蟲蟻, 須用小椶籃置之, 懸於帳頂下.”


*楓①[fēnɡㄈㄥ]

[《廣韻》方戎切, 平東, 非. ]

“楓”的繁體字.

1.木名. 即楓香樹. 因其葉經霜變紅, 有“紅楓”、“丹楓”之稱, 故古詩詞中, 秋令紅葉植物也稱“楓”. 《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漢張衡《西京賦》:“林麓之饒, 於何不有. 木則樅栝椶柟, 梓棫楩楓.”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衰草萋萋一徑通, 丹楓索索滿林紅.”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楓香脂》:“楓木, 枝幹修聳, 大者連數圍. 其木甚堅, 有赤有白, 白者細膩.” 參見“楓香樹”. 2.槭屬植物俗也稱楓. 如元寶楓、雞爪楓等.

[楓人】指老楓樹上生長的癭瘤. 因似人形, 故稱.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楓人》:“五嶺之間多楓木, 歲久則生瘤癭, 一夕遇暴雷驟雨, 其樹贅暗長三五尺, 謂之楓人. 越巫取之作術, 有通神之驗.” 唐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天黃生颶母, 雨黑長楓人.” 淸陸烜《梅谷偶筆》:“嶺南楓木之老者或生癭瘤, 遇雷雨暴長一枝如人形, 謂之‘楓人’.”

[楓子】1.即楓人. 北周庾信《詠樹詩》:“交柯乍百頃, 擢本或千尋. 楓子留爲式, 桐孫待作琴.”《爾雅翼·釋木》:“考漢故事也, 有寄生枝, 高三四尺, 生毛, 一名楓子. 天旱以泥泥之, 即雨……南中謂之楓人.” 參見“楓人”. 2.楓實. 唐顧況《憶鄱陽舊遊》詩:“悠悠南國思, 夜向江南泊. 楚客斷腸時, 月明楓子落.”

[楓子鬼】即楓人.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南中有楓子鬼, 楓木之老者爲人形, 亦呼爲靈楓.” 唐司空曙《送流人》詩:“山村楓子鬼, 江廟石郞神.”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楓香脂》:“楓子鬼, 乃欇木上寄生枝, 高三四尺, 天旱以泥塗之, 即雨也.”亦省作“楓鬼”.

[楓天棗地】占卜器具. 因以楓木爲蓋, 棗木爲底盤, 故稱. 唐張鷟《龍筋鳳髓判·太卜》:“楓天棗地, 觀倚伏於無形;方智圓神, 察幽明於未兆.”《埤雅·釋木》:“所謂丹楓, 其材可以爲式. 《兵法》曰‘楓天棗地, 置之槽則馬駭, 置之轍則車覆’是也. 舊說楓之有癭者, 風神居之……故造式者以爲蓋也, 又以大霆擊棗大載之. 所謂楓天棗地, 蓋其風雷之靈在焉, 故能使馬駭車覆也.” 明陳繼儒《枕譚·楓天棗地》:“張文成《太卜判》有楓天棗地之語, 初不省所出, 後見乃《六典》‘三式’, 云‘六壬卦局, 以楓木爲天, 棗心爲地’, 乃知文成用此.”

[楓木】1.木名. 詳“楓”. 2.傳說中黃帝械殺蚩尤后擲棄其桎梏所化的楓香樹. 《山海經·大荒南經》:“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 名曰楓木. 楓木, 蚩尤所棄其桎梏, 是爲楓木.” 郭璞注:“蚩尤爲黃帝所得, 械而殺之, 已, 摘棄其械, 化而爲樹也.”又注:“即今楓香樹.”

[楓木人】即楓人. 《太平廣記》卷四○七引唐張鷟《朝野僉載》:“江東江西山中多有楓木人, 於楓樹下生, 似人形, 長三四尺. 夜雷雨, 即長與樹齊.” 參見“楓人”.

[楓林】楓樹林. 楓葉至秋而變紅, 甚美. 詩文中常以楓來表現秋色. 唐杜甫《寄柏學士林居》詩:“赤葉楓林百舌鳴, 黃花野岸天雞舞.” 元周文質《叨叨令·四景》曲:“夏乘舟, 柳岸蓮塘上醉. 秋登高, 菊徑楓林下醉.” 郁達夫《杭江小曆紀程·金華北山》:“到華溪橋, 就已經入了山口, 右手一峰, 於竹葉楓林之內, 時露著白牆黑瓦.”

[楓林落照】菊花品種名.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京師之菊種極繁, 有陳秧、新秧……粉牡丹、星光在水、楓林落照.”

[楓柳】木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四·楓柳》<集解>引蘇恭曰:“楓柳出原州, 葉似槐, 莖赤根黃, 子六月熟, 綠色而細, 剝取莖皮用.”

[楓柳人】亦作“楓瘤人”. 

即楓人. 淸陸烜《梅谷偶筆》:“楓柳人, 星卜家挾之有奇驗. 嶺南楓木之老者或生癭瘤, 遇雷雨暴長一枝如人形, 謂之楓人.” 淸兪樾《茶香室叢鈔·楓柳人》:“世俗知有樟柳人, 不知有楓柳人. 然如陸氏之說, 則柳字仍無義意者, 當爲樟瘤人、楓瘤人乎?” 參見“楓人”.

[楓香】1.指楓香樹. 《爾雅·釋木》“楓欇欇” 晉郭璞注:“楓樹似白楊, 葉圓而歧, 有脂而香, 今之楓香是.” 唐杜甫《南池》詩:“獨嘆楓香林, 春時好顔色.” 參見“楓香樹”. 2.指楓脂. 《南史·任昉傳》:“<昉>嘗欲營佛齋, 調楓香二石, 始入三斗, 便出敎長斷.”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楓香脂》:“楓香、松脂皆可亂乳香, 其功雖次於乳香, 而亦仿佛不遠.”

[楓香脂】即楓脂.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楓香脂》<集解>引蘇恭曰:“楓香脂, 所在大山中皆有之.” 參見“楓脂”.

[楓香樹】落葉大喬木. 通稱楓樹. 葉互生, 通常三裂, 邊緣有細鋸齒. 花單性, 雌雄同株. 㚆合蒴果圓球形, 種子上部有翅. 樹脂、根、葉、果均入藥. 木材輕軟、細致, 但易裂、不耐朽, 可作箱板. 秋葉豔紅, 可供觀賞. 因有脂而香, 故稱.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楓香》:“楓香樹似白楊, 葉圓而歧分, 有脂而香.”《山海經·大荒南經》“有木生山上, 名曰楓木” 晉郭璞注:“即今楓香樹.”

[楓叟】即楓人. 淸鈕琇《觚賸·荔根屛》:“夫天之生物神矣, 而以物肖物, 天奪人工, 抑又神也, 楓叟梓牛, 曷足異乎?”

[楓鬼】見“楓子鬼”. 

[楓陛】1.謂朝廷. 陛爲皇宮的台階, 代指皇宮. 唐陳元光《示珦》詩:“恩銜楓陛渥, 策向桂淵弘.”2.代指皇上. 明陳汝元《金蓮記·賜環》:“短章特奏閶闔, 具述寃情, 還經楓陛親閱.” 參見“楓宸”.

[楓脂】楓樹上分泌的膠狀液體, 有香味, 可入藥.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志怪》:“玉之精爲白虎, 金之精爲車渠, 楓脂千歲爲琥珀.” 淸陳淏子《花鏡·花木類考·楓》:“楓脂入地千年, 即成琥珀.”

[楓宸】宮殿. 宸, 北辰所居, 指帝王的殿庭. 漢代宮庭多植楓樹, 故有此稱. 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芸若充庭, 槐楓被宸.” 宋王安石《賀正表》:“臣尙依枌社, 獨隔楓宸, 緬瞻朝著之班, 竊慕封人之祝.” 明顧大典《靑衫記·蠻素至江》:“想楓宸昔年立仗, 效葵忠敢上封章.” 淸錢謙益《獄中雜詩》之六:“豈有孤臣淹棘木, 漫勞溫旨下楓宸.”

[楓葉】楓樹葉. 亦泛指秋令變紅的其他植物的葉子. 詩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 南朝宋謝靈運《晩出西射堂》詩:“曉霜楓葉丹, 夕曛嵐氣陰.” 唐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 楓葉荻花秋瑟瑟.” 明徐霖《繡襦記·共宿郵亭》:“山遠天高煙水寒, 兩岸樓臺楓葉丹.” 楊朔《香山紅葉》:“我望著紅葉, 問:‘這是什么樹? 怎么不大像楓葉?’”

[楓落】見“楓落吳江”. 

[楓落吳江】《新唐書·文藝傳上·崔信明》:“信明蹇亢, 以門望自負, 嘗矜其文, 謂過李百藥, 議者不許. 揚州錄事參軍鄭世翼者, 亦驁倨, 數恌輕忤物, 遇信明江中, 謂曰:‘聞公有“楓落吳江冷”, 願見其餘.’信明欣然多出衆篇, 世翼覽未終, 曰:‘所見不逮所聞.’投諸水, 引舟去.” 后遂以“楓落吳江”借指詩文佳句. 宋辛棄疾《玉樓春》詞:“舊時‘楓落吳江’句, 今日錦囊無著處.”亦省作“楓落”. 宋陸遊《秋興》詩:“才盡已無楓落句, 身存又見雁來時.”

[楓實】楓樹的種子.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楓香脂》:“楓實惟九眞有之, 用之有神, 乃難得之物.”

[楓墀】同楓陛. 元王逢《覽周左丞伯溫壬辰歲拜御史扈從集感舊傷今敬題五十韻》:“棕殿三呼歲, 楓墀九奏簫.”

[楓膠】即楓脂. 《太平御覽》卷九八二引三國魏曹操《內誡令》:“房室不潔, 聽得燒楓膠及蕙草.” 唐陸龜蒙《鄴宮詞》之一:“魏武平生不好香, 楓膠蕙炷潔宮房.” 參見“楓脂”.

[楓瘤人】見“楓柳人”. 

[楓樹苓】即豬苓. 因多生於楓樹根部, 故有此稱. 菌核入藥, 子實體可供食用.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下:“豬苓, 一名豭豬屎. 陶隱居云:‘舊云是楓樹苓, 其皮至黑, 作塊似豬屎, 故以名之.’”

[楓樹菌】寄生於楓樹的菌類植物.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四明溫台間山谷多産菌, 然種類不一, 食之間有中毒, 往往有殺人者, 蓋蛇虺毒氣所薰蒸也. 有僧敎掘地以冷水攪之令濁, 少頃取飲, 皆得全活. 此方自見《本草》, 陶隱居注:謂之地漿. 亦治楓樹菌食之笑不止, 俗言笑菌者.”

[楓橋】橋名. 在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寒山寺附近. 本稱封橋, 因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而相沿作楓橋. 唐張祜《楓橋》詩:“唯有別時今不忘, 暮煙疏雨過楓橋.” 淸趙翼《西岩齋頭自鳴鍾分體得七古》:“何須景陽催曉妝, 豈但楓橋驚夜泊.”龐樹柏《舟中夜聞笛聲》詩:“夢回何處數聲笛, 却憶楓橋半夜鐘.”

[楓錦】形容經霜楓葉. 因其色紅豔如錦, 故稱. 元李孝光《遊雁蕩》詩:“晃衣楓錦飄階葉, 吹佩松濤度曲風.”


*楤①[sǒnɡㄙㄨㄥˇ]

[《集韻》損動切, 上蕫, 心. ]

亦作“棇”. 亦作“樬”.

木名. 楤木.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樹干生有大小針刺. 葉互生, 二至三回奇數羽狀㚆葉. 夏季開白色小花. 果實近球形, 紫黑色. 產於我國中部. 樹皮、根皮可入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楤木》:“樹頂生葉, 山人采食, 謂之‘鵲不踏’, 以其多刺而無枝故也.”

楤②[cōnɡㄘㄨㄥ]

[《廣韻》倉紅切, 平東, 淸. ]

尖頭扁擔. 《廣韻·平東》:“楤, 尖頭擔也.” 黃侃《蘄春語》:“今蘄州謂擔束薪之器, 曰楤擔, 音正同《廣韻》.”


*楟①[tínɡㄊㄧㄥˊ]

[《廣韻》特丁切, 平靑, 定. ]

果木名. 山梨. 《文選·左思〈蜀都賦〉》:“其園則有林檎枇杷, 橙柹梬楟.” 李善注引張揖曰:“楟, 山梨.” 參見“楟柰”.

[楟花】即棠梨花. 曝干可以充蔬菜吃. 元楊維楨《履霜操》:“衣荷之葉兮葉易穿, 採楟花以爲食兮食不下咽, 嗟兒天父兮天胡有偏!” 明楊愼《楟花》:“《孝子傳》:‘尹伯奇採楟花以爲食.’注:‘楟花, 山梨也.’山梨, 今名棠梨, 其花春開, 採之, 日乾瀹之, 可充蔬.”

[楟柰】即山梨. 

[楟食】以楟花爲食. 明周瑛《履霜操》:“荷衣不暖, 楟食不飽. 不即捐溝壑, 念我父母.” 參見“楟花”.


*櫬①[chènㄔㄣˋ]

“櫬”的簡化字.

櫬②[qìnㄑㄧㄣˋ]

“櫬”的簡化字.


*椸①[yíㄧˊ]

[《集韻》余支切, 平支, 以. ]

亦作“箷”. 

1.衣架. 唐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某氏室無完器, 椸無完衣.” 宋王安石《兵部員外郞知制誥謝公行狀》:“卒之日, 歐陽公入哭其堂, 椸無新衣.”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嘉平公子》:“入門解去濕衣, 罥諸椸上.”2.指燈架. 淸金農《晏歲山舍夜臥》詩:“夜惟粥鎘親, 書就燈椸閱.” 參見“椸枷”. 3.床前小桌. 《方言》第五:“榻前幾, 江沔之間曰桯, 趙魏之間謂之椸.”

[椸枷】亦作“椸架”. 

衣架. 《禮記·曲禮上》:“男女不雜坐, 不同椸枷.” 鄭玄注:“椸, 可以枷衣者.” 陸德明釋文:“椸……衣架也. 枷, 本又作‘架’.”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幾筵殿, 蓋帝(宋高宗)平日所御處也. 殿三間, 殊非高大, 陳列幾席、椸枷之類, 亦與常人家不甚相遠.”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泥書生》:“夜分, 書生復來, 置冠幾上;又脫袍服, 搭椸架上.”

[椸架】見“椸枷”. 


*櫚①[lǘㄌㄩˊ]

“櫚”的簡化字.


*槎①[cháㄔㄚˊ]

[《廣韻》鉏加切, 平麻, 崇. ]

1.同“查”. 木筏. 晉張華《博物志》卷三:“年年八月, 有浮槎去來不失期.” 北周庾信《楊柳歌》:“流槎一去上天池, 織女支機當見隨.” 前蜀貫休《書倪氏屋壁》詩之三:“水嬌草媚掩山路, 睡槎鴛鴦如畫作.” 淸吳偉業《西田招隱》詩之一:“人語出垂柳, 曲岸漁槎偏.” 康有爲《日本雜事詩序》:“誦是詩也, 不出戶牖, 不泛海槎, 有若臧旻之畫, 張騫之鑿矣.”2.樹的杈枝. 唐盧照隣《行路難》詩:“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 枯木橫槎臥古田.” 宋蘇軾《和邵同年戲贈賈收秀才》之二:“朝見新荑出舊槎, 騷人孤憤苦思家.” 淸顧炎武《昌黎》詩:“霜槎春砦出, 風葉夜旗翻.”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二章:“爲了好看一點, 他把大節槎也砍掉了.”3.謂設置樹杈, 用以阻攔人馬. 淸魏源《聖武記》卷十四:“防莫重於門, 槎其外以備敵之焚也.”4.樹或農作物砍、割后留下的短樁.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五:“上元中, 華容縣有象入莊家中庭臥. 其足下有槎, 人爲出之, 象乃伏, 令人騎.” 周立波《懶蛋牌子》:“刨槎的、打柴的, 都往屯外走.”5.短而硬的頭發或胡須.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三章:“郭振山滿腮胡槎的臉, 漸漸地沉了下來.”6.茬口. 呂劇《李二嫂改嫁》:“有心不信她的話, 可和捎的信兒全對槎.”7.指話茬兒.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五章:“‘你盡想誰呢?’有萬又開玩笑, 好像不由他自己. 生寶還是不答這個槎.”8.古代南方對人民的一種稱呼. 唐李賀《黃家洞》詩:“閑驅竹馬緩歸家, 官軍自殺容州槎.” 王琦注引吳正子曰:“謂官軍出戰不能得眞蠻, 徒自殺容管之民. 槎, 或蠻稱民之辭.” 葉蔥奇注:“吳汝綸注:‘槎, 土著之稱.’按, 槎是容州土著稱人民的詞.”9.量詞. 指在一塊地上, 作物種植和生長的次數, 一次叫一槎. 今多寫作“茬”.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九章:“<郭振山>很有經驗地說:‘水都泡上哩! 新槎稻地要早泡.’”一本作“茬”. 10.泛指次, 遍.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五:“他斗我, 看他能斗下, 這不是斗了三槎了? 再來三槎, 我姓韓的日子也比你們過得強, 不信, 你瞧吧.”11.象聲詞. 參見“槎槎”.

槎②[zhàㄓㄚˋ]

[《廣韻》士下切, 上馬, 崇. ]

1.斫, 斜砍. 2.擊, 打. 《中國曆代農民問題文學資料·敦煌無名氏詩》:“里政被脚蹴, 村頭被拳槎.”

[槎山】謂劈山開路. 《魏書·李崇傳》:“詔崇爲使持節、都督隴右諸軍事, 率衆數萬討之. 崇槎山分進, 出其不意, 表裏以襲.”

[槎子】筏子. 魏巍《戰斗在漢江南岸》:“天塌大家頂, 過河有槎子.”

[槎牙】亦作“槎枒”. 亦作“槎岈”.

1.樹木枝杈歧出貌. 唐元稹《寺院新竹》詩:“寳地琉璃坼, 紫苞琅玕踴……槎枒矛戟合, 屹仡龍蛇動.” 宋王安石《虎圖》詩:“槎牙死樹鳴老烏, 向之俯噣如哺雛.” 明李東陽《悼手植檜次匏庵先生韻》:“嗟哉古檜燬, 僅見孤根存. 槎岈插高空, 突兀撐重門.” 淸唐孫華《治圃》詩之二:“束縛少生意, 卑枝自槎牙.” 葉聖陶《寒曉的琴歌》:“白蒙蒙的曉霧籠罩著楊樹的頂部, 只見很模糊的稀疏而槎枒的枝痕, 仿佛是用淡墨描的.”2.形容錯落不齊之狀. 用於云、山、碑、石等. 唐劉禹錫《客有爲余話登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滉瀁雪海翻, 槎牙玉山碎, 蛟龍露鬐鬣, 神鬼含變態.” 宋蘇軾《江上看山》詩:“前山槎牙忽變態, 後嶺雜遝如驚奔.” 宋陸遊《斷碑歎》詩:“斷碑槎牙棄道邊, 文字班班猶可讀.”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仙人洞》:“西壁一門, 高四五尺, 闊二三尺, 皆石槎牙而成.” 陳去病《自居庸關南騎行入口漫成》詩:“歲晩晴雲烘笠屐, 西風黃葉露槎枒.”3.形容錯落不齊之狀. 用於人與動物. 唐曹唐《病馬》詩:“墮月兔毛輕斛蔌, 失雲龍骨瘦槎牙.”一本作“牙槎”. 《紅樓夢》第五十回:“槎枒誰惜詩肩瘦, 衣上猶沾佛院苔.”以上形容瘦骨嶙峋. 宋蘇軾《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爲謝且遺二古銅劍》詩:“空腸得酒芒角正, 肝肺槎牙生竹石.” 金段克己《乙巳淸明遊靑陽峽》詩:“府肺槎牙倩酒澆, 顧我非狂亦非狷.”象升《<振素庵詩集>序》:“君(蔣伯寅)負才尙氣, 肝肺槎枒, 於人世務利委瑣之途, 夷然不屑也.”以上多形容胸懷不平. 4.形容錯落不齊之狀. 用於形容語句不整飭. 宋蘇軾《遊三遊洞有亭吏乞詩乃㚆以此詩授之》:“洪荒無傳記, 想像在羲媧……山翁勸留句, 強爲寫槎牙.” 淸錢泳《履園叢話·書學·宋四家書》:“後見馮定遠論山谷詩, 以爲江西粗俗槎枒之病, 一入筆端, 便九牛拔不出, 必以義山、《西崑》諸體退之.” 淸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趙昌父詩集》:“又詩中多言梅花及山林閒適之趣, 故筆墨間亦時覺蕭然塵外. 惟根柢太淺, 語多槎枒, 時墮江湖、擊壤兩派.”5.指錯雜不齊的山石樹木等物. 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上:“然其路險絶, 亂石當道, 將至峽, 必捨輿, 躡草履, 經營蹞步於槎牙兀臬中, 方至峽口.” 宋陸遊《舟過季家山小泊》詩:“健犢破荒耕犖確, 幽禽除蠹啄槎牙.”

[槎杈】參差貌. 淸曹寅《喜三侄頎能畫長榦爲題》詩之四:“淸暘出谷影槎杈, 不比前村一兩家.”瞿秋白《餓鄕紀程》十二:“道旁疏疏落落幾株槎杈的古樹帶著雪影, 絕好一幅王石谷的《江干七樹圖》.”

[槎岈】見“槎牙”. 

[槎枒】見“槎牙”. 

[槎沫】水擊船筏激起的泡沫. 宋梅堯臣《黃河》詩:“槎沫夜浮光, 舟人朝發唱.”

[槎枿】樹的杈枝. 北周庾信《枯樹賦》:“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遷, 森梢百頃, 槎枿千年.”《舊唐書·李說傳》:“比夜, 定遠墜城下槎枿, 傷而不死.” 淸趙翼《落皮樹》詩:“淩霄抽條枚, 浥露透槎枿.”

[槎枿】見“槎蘖”. 

[槎客】1.晉張華《博物志》卷十載, 傳說天河與海通. 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 不失期, 有人乘之去十余日, 至一城, 見一丈夫在河邊飲牛, 便問此是何處, 答曰, 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 “後至蜀, 問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 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槎客”即此乘槎泛天河之人. 2.淸海寧人吳騫字“槎客”. 吳有書五萬卷, 筑拜經樓藏之. 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校<北夢瑣言>跋》:“有《北夢瑣言》一帙, 繕錄工雅, 有紅藥山房、拜經樓、海寧楊氏諸印, 卷首有‘宋本’、‘乙’二印, 審是槎客所鈐.”按, 傳說漢使張騫曾乘槎窮河源, 故吳以槎客爲其字.

[槎桎】關野獸的用具. 《三國志·魏志·蘇則傳》:“後則從行獵, 槎桎拔, 失鹿.”

[槎浮】乘筏泛遊. 淸鈕琇《觚賸續編·桃花園》:“營成別業, 槎浮笠澤之家;選徧名葩, 核裹龍門之種.”

[槎梗】樹杈子. 唐韋應物《觀灃水漲》詩:“草木盈川谷, 澶漫一平吞. 槎梗方瀰泛, 濤沫亦洪翻.”

[槎程】謂水路行程. 淸陳維崧《解連環·送孫愷似孝廉南歸和李武曾韻》詞:“渡滹沱去, 萬里槎程, 曾透過龍荒小部.”

[槎槎】象聲詞. 宋梅堯臣《十一月十二日賽昭亭神》詩:“魚傳水鳥飛上山, 山大槎槎乾吹咽.” 宋唐庚《晝寢效魯直》詩:“須臾睡覺衙鼓撾, 墻頭暝雀聲槎槎.”

[槎頭】見“槎頭鯿”. 

[槎頭縮頸鯿】見“槎頭鯿”. 

[槎頭鯿】即鯿魚. 縮頭, 弓背, 色靑, 味鮮美, 以產漢水者最著名. 人常用槎攔截, 禁止擅自捕殺, 故亦稱“槎頭縮頸鯿”. 唐孟浩然《峴潭作》詩:“試垂竹竿鈞, 果得槎頭鯿.” 唐杜甫《解悶》詩之六:“即今耆舊無新語, 漫釣槎頭縮頸編.”亦省稱“槎頭”. 唐杜甫《觀打魚歌》之二:“徐州禿尾不足憶, 漢陰槎頭遠遁逃.” 宋梅堯臣《和李廷老家會飲》:“漢糟槎頭美, 吳羹成咄呵.” 淸陳維崧《金菊對芙蓉·惠山夜飲仍用蝶庵詞韻》詞:“且餠煎寒具, 鱠切槎頭, 相逢滿酌梨花凍.”參閱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實一》.

[槎櫛】錯雜繁多貌. 《淮南子·修務訓》:“螘知爲垤, 貛貉爲曲穴, 虎豹有茂草, 野彘有艽莦槎櫛, 堀虛連比, 以像宮室, 陰以防雨, 景以蔽日.”

[槎蘖】亦作“槎枿”. 

砍伐幼林. 蘖, 老株砍后再生的枝條. 《國語·魯語上》:“且夫山不槎蘖, 澤不伐夭……蕃庶物也.” 韋昭注:“槎, 斫也;以株生曰蘖.”


*楶①[jiéㄐㄧㄝˊ]

[《廣韻》子結切, 入屑, 精. ]

柱頭斗栱. 漢揚雄《法言·學行》:“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 李軌注:“楶, 櫨也.” 晉左思《吳都賦》:“彫欒鏤楶, 靑鎖丹楹.”

[楶梲】柱頭斗拱與梁上短柱. 淸唐孫華《種樹》詩:“材不任楶梲, 菌蠢無華滋.” 參見“楶梲之材”.

[楶梲之材】比喩小才. 《文選·班彪<王命論>》:“楶梲之材不荷棟梁之任.” 張銑注:“栭謂之楶, 梁上楹謂之梲, 蓋小材也.”


*樓①[lóuㄌㄡˊ]

“樓”的簡化字.

樓②[lǘㄌㄩˊ]

“樓”的簡化字.


*椾①[jiānㄐㄧㄢ]

[《篇海》子田切]

同“箋”. 

小幅而精美的紙張. 宋王易簡《慶宮春·謝草窗惠詞卷》詞:“《桃花賦》在, 《竹枝詞》遠, 此恨年年相觸. 翠椾芳字, 謾重省、當時顧曲.” 徐珂《淸稗類鈔·敎育·阮文達敎子》:“一時僚屬餽獻悉令却去, 文達占絶句, 書小紅椾示之.”


*楢①[yóuㄧㄡˊ]

[《廣韻》以周切, 平尤, 以. ]

[《廣韻》尺沼切, 上小, 昌. ]

木名.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一百五十里, 曰崌山, 江水出焉……其木多楢杻.” 郭璞注:“楢, 剛木也, 中車材.”《周禮·夏官·司爟》“四時變國火” 漢鄭玄注引鄹子曰:“秋取柞楢之火.” 徐珂《淸稗類鈔·植物·香蕈》:“香蕈, 菌類, 春夏秋皆有之, 寄生於楢、櫟、槲等樹之皮, 亦可以人工種之.”

[楢溪】山名. 在浙江省天台縣東. 又名歡溪. 晉孫綽《遊天台山賦》:“濟楢溪而直進, 落五界而迅征.” 唐杜甫《故著作郞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公虔》詩:“履穿四明雪, 饑拾楢溪橡.”


*櫸①[jǔㄐㄩˇ]

“櫸”的簡化字.


*楦①[xuànㄒㄩㄢˋ]

[《集韻》呼願切, 去願, 曉. ]

亦作“楥”. 

1.木制的鞋楦子. 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貨》:“家生動事如桌、櫈、涼牀、交椅……油杆杖、榾轆、鞋楦、棒槌.” 明馮夢龍《古今譚槪·專愚·艾子》:“齊人獻木履於宣王, 略無刻斲之跡. 王曰:‘此履豈非出於生乎?’艾子曰:‘鞋楦是其核也.’”《說文·木部》“楥, 履法也” 淸段玉裁注:“今鞋店之楦也, 楥、楦正俗字.”2.泛指填塞物體中空部分的模架. 《太平廣記》卷二六五引唐張鷟《朝野僉載》:“唐衢州盈川縣令楊炯詞學優長, 恃才簡倨, 不容於時, 每見朝官, 目爲麒麟楦許怨.” 宋孫覿《向伯恭侍郞致政薌林筑一堂名之曰企疎晉陵孫某聞而賦》詩之二:“且學方回癡, 莫羨董公健, 誰合軀七尺, 浪作靑紫楦.” 淸鈕琇《觚賸·粟兒》:“磬玉之山, 有麗人焉, 姓宋, 小字粟兒……賢聲溢於關中, 貂轂珠履, 日集其門, 以兒視之, 率麟楦耳.”3.泛指將物體的中空部分填實或撐大. 《新唐書·西域傳上·泥婆羅》:“泥婆羅直吐蕃之西樂淩川……俗翦髮逮眉, 穿耳, 楦以筩若角, 緩至肩者爲姣好.” 宋葉適《贈訥相》詩:“君門九重遠萬里, 求者爭道分榮枯. 一身暫寄百骸聚, 楦彼朱紫誰頭顱.” 劉大白《田主來》詩:“譬如賊偸和狗咬, 他憑楦得大肚飽.”4.特指用楦子或脚將鞋撐大. 淸李漁《意中緣·毒誆》:“都是你大脚將來蠻楦, 把靴尖掙闊, 難配金蓮.”

[楦子】制鞋帽所用的模型, 多用木制.

[楦排】鞋楦. 因鞋楦除首尾鞋模外, 中間有一排木片供增減尺寸, 故名. 元無名氏《朝天子·嘲人穿破靴》曲:“兩腮綻開, 底破幫兒壞……上臺基左歪右歪, 又不敢著楦排, 只好倒吊起朝陽曬.”

[楦頭】亦作“楥頭”. 

楦鞋用的木制模型. 淸方以智《通雅·諺原》:“鞋工木胎爲楥頭, 改作楦, 至今呼之.”《廣雅·釋詁》“楥, 法也” 淸王念孫疏證:“今人削木置履中以爲模範, 謂之楥頭是也.”《中國諺語資料·一般諺語》:“楦頭無樣, 邊楦邊象.”

[楦麒麟】亦作“楥麒麟”. 

《太平廣記》卷二六五引唐張鷟《朝野僉載》:“唐衢州盈川縣令楊炯詞學優長, 恃才簡倨, 不容於時, 每見朝官, 目爲麒麟楦許怨. 人問其故, 楊曰:‘今餔樂假弄麒麟者, 刻畫頭角, 脩飾皮毛, 覆之驢上, 巡塲而走;及脫皮褐, 還是驢馬. 無德而衣朱紫者, 與驢覆麟皮何別矣!’” 后因以“楦麒麟”謂虛有其表. 淸阮大鋮《燕子箋·合宴》:“奉皇宣做東道主, 誰知道、翻桌面又占了尊客席……打一副楦麒麟草稿兒.” 淸梁信芳《羊城即事代書寄潮州敎授馮默齋同年》詩:“失巢如病鶴, 避路似驚麐……未嘗忘钜鹿, 敢冀援麒麟?”

[楦釀】謂雜湊, 湊搭. 明宋濂《<杜詩舉隅>序》:“杜子美詩實取法‘三百篇’……務穿鑿者, 謂一字皆有所出, 泛引經史, 巧爲傅會楦釀.” 淸莫友芝《<巢經巢詩抄>序》:“而其盤盤之氣, 熊熊之光, 瀏灕頓挫, 不主故常, 以視近世日程月課, 楦釀篇牘, 自張風雅者, 其貴賤何如也!”


*楎①[húnㄏㄨㄣˊ]

[《廣韻》戶昆切, 平魂, 匣. ]

[《廣韻》許歸切, 平微, 曉. ]

三脚耬. 古代的一種三行條播器. 一說指犁上曲木.

楎②[huīㄏㄨㄟ]

[《廣韻》許歸切, 平微, 曉. ]

亦作“椲”. 

釘在牆上, 用來懸掛衣服的木橛. 《爾雅·釋宮》:“樴謂之杙, 在牆者謂之楎.” 郭璞注:“橜也.” 參見“楎椸”.

[楎椸】掛衣用的竿架. 《禮記·內則》:“男女不同椸枷, 不敢縣於夫之楎椸.” 鄭玄注:“竿謂之椸. 楎, 杙也.” 孔穎達疏:“植曰楎, 橫曰椸. 然則楎椸是同類之物. 橫者曰椸, 則以竿爲之, 故云竿謂之椸.” 明宋濂《魏賢母宋夫人墓銘》:“<宋夫人>又命懸衣衾於楎椸, 有餘, 悉分之親愛者.” 淸袁枚《新齊諧·狐讀時文》:“俄而, 香車擁一美人至, 年十七八, 粧奩甚華, 几案、楎椸之物無不攜來.”《淸史稿·禮志五》:“安神位隆恩殿, 製龕座、寳牀、帷幔、衾褥、楎椸如太廟式.”


*楄①[piánㄆㄧㄢˊ]

[《廣韻》部田切, 平先, 幷. ]

[《廣韻》房連切, 平仙, 幷. ]

1.木名. 2.短方木椽. 《文選·何晏〈景福殿賦〉》:“爰有禁楄, 勒分翼張, 承以陽馬, 接以貟方.” 李善注:“楄, 附陽馬之短桷也.”3.指木屐的底板. 《宋書·五行志一》:“舊爲屐者, 齒皆達楄上, 名曰‘露卯’.”4.匾額. 淸李宗昉《〈黔記〉後序》:“柳細風淸, 嗤武臣之署楄.”

[楄柎】亦稱“楄部”. 

古時棺中墊屍體的長方木板.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若以群子之靈, 獲保首領以歿, 唯是楄柎所以藉幹者, 請無及先君.” 杜預注:“楄柎, 棺中笭牀也.”《說文·木部》:“楄, 楄部, 方木也, 從木扁聲. 《春秋傳》曰:‘楄部薦榦’.”

[楄部】見“楄柎”. 


*槪①[ɡàiㄍㄞˋ]

[《字彙》居太切]

“槪”的新字形. 

1.量谷物時刮平斗斛的器具.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角斗甬, 正權槪.” 鄭玄注:“槪, 平斗斛者.” 漢袁康《越絕書·請糴內傳》:“胥聞越王句踐罷吳之年……妻操斗, 身操槪, 自量而食, 適餓不費.” 明徐渭《三茅觀觀潮》詩:“誰將練帶括秋空? 誰將古槪量春雪?”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張不量》:“蓋張素封積粟甚富, 每春貧民就貸, 償時多寡不校, 悉內之, 未嘗執槪取盈, 故名不量.”2.引申爲准則, 標准. 3.刮平, 修平, 不使過量. 《北史·燕鳳許謙等傳論》:“豈鳥盡弓藏, 人惡其上, 將器盈必槪, 陰害貽禍, 何斯人而遭斯酷乎!” 宋宋祁《雜說》卷下:“古語曰:斛滿人槪之, 人滿神槪之. 聖人其善槪歟, 大奢槪以中, 溢欲槪以道, 寢慢槪以威, 由是治身, 由是化人.”4.引申指從物體上拂過掠過. 5.拒格, 阻止.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彼自多其力, 則毋以其難槪之.” 司馬貞索隱:“槪猶格也. 劉氏云:‘秦昭王決欲攻趙, 白起苦說其難, 遂己之心, 拒格君上.’”6.量, 限量;衡量. 唐皇甫湜《題浯溪石》詩:“李杜才海翻, 高下非可槪.” 宋秦觀《擬郡學近世社稷之臣論》:“子房雖無三子(霍光、周勃、陳平)之過, 然不能爲漢製禮作樂, 追跡三代之隆, 以聖人之道槪之皆未得爲全人也.”7.槪括, 總括. 宋王安石《答王景山書》:“江南士大夫良多……特以二君槪之, 亦不可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一回:“我只說一兩件, 就可以槪其餘了.”8.蔽, 遮蓋. 宋王安石《寄王逢原》詩:“楩楠豫章槪白日, 祗要匠石聊穿裁.”9.用同“蓋”. 謂超越, 壓倒. 《古今小說·晏平仲二桃殺三士》:“此槪世之功也, 進酒賜桃, 又何疑焉.”《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到了考的這天, 我開得十六力的硬弓, 那三百六十斤的頭號石頭, 平端起來在塲上要走三個來回……算槪了塲了.”10.關切, 系念. 《孔叢子·抗志》:“雖以天下易其脛毛, 無所槪於志矣.”《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意者臣愚而不槪於王心邪?” 司馬貞索隱:“《戰國策》‘槪’作‘關’, 謂關涉於王心也.” 宋王安石《答李資深書》:“若是者, 豈以夫世之毀譽者槪其心哉?” 明歸有光《山舍示學者》:“夫取吾心之理而日夜陳說於吾前, 獨能頑然無槪於中乎?”11.節操. 晉陶潛《祭從弟敬遠文》:“於鑠我弟, 有操有槪. 孝發幼齡, 友自天愛.” 淸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五:“<趙蔭>戰於鷄飛灘, 勢窮身陷, 怒賊自亡, 居然壯夫之槪也.”12.謂風度, 氣度. 《晉書·桓溫傳》:“溫豪爽有風槪, 姿貌甚偉, 面有七星.”《三國演義》第三八回:“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 面如冠玉, 頭戴綸巾, 身披鶴氅, 飄飄然有神仙之槪.”13.梗槪;大略. 《莊子·天下》:“彭蒙、田騈、愼到不知道, 雖然, 槪乎皆嘗有聞者也.”成玄英疏:“略有梗槪, 更相師祖, 皆有稟承, 非獨臆斷, 故嘗有聞之也.”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蓋乃事美一時, 語流千載, 槪見墳籍, 旁出子史.” 張銑注:“槪, 謂梗槪, 謂大略也.” 唐韓愈《袁氏先廟碑》:“高曾祖考, 所以劬躬燾後, 委祉於公, 公之所以逢將承應者, 有槪有詳, 而綴以詩.” 淸姜秉初《〈小螺庵病榻憶語〉書後》:“他如張氏病, 事如其母, 則其平日事父母, 槪可見矣.”14.景象;狀況. 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其奧秘, 則蘙蔽曖昧, 髣髴退槪, 若幽星之纚連也.” 唐杜甫《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詩:“故山多藥物, 勝槪憶桃源.” 魯迅《偽自由書·保留》:“上月杭州曾將西湖搶犯當眾斬決, 據說奔往賞鑑者有‘萬人空巷’之槪.”15.漆酒樽. 《周禮·春官·鬯人》:“凡祼事用槪.”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脩、蜃、槪、散皆漆尊也.”16.全;一律. 《西遊記》第三五回:“槪洞小妖, 被老孫分身法打死一半.” 淸魏源《聖武記》卷一:“故吉林、黑龍江各部世皆槪呼爲索倫, 以別於滿洲.”17.通“慨”. 感慨. 18.通“扢”. 摩擦. 19.通“漑”. 洗滌.

[槪日淩雲】蔽日穿云. 極言其高. 南朝陳徐陵《爲陳武帝作相時與北齊廣陵城主書》:“槊動風霜, 弩穿金石, 高樓大艦, 槪日淩雲.” 吳顯令注:“謂樓艦之高也.”

[槪心】語本《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意者臣愚而不槪於王心邪? 亡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 后以“槪心”謂關心. 淸陳康祺《燕下鄕脞錄》卷十三:“今部寺堂上官, 遇事不槪心者, 必別摺陳奏, 始免會同畫押.”

[槪可】大略可以. 

[槪平】1.謂用一個標准使之統一、平衡. 2.用槪刮平.

[槪用】謂不加區別, 一槪使用.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凡字異而意同者, 不可槪用之, 宜分乎彼此.”

[槪行】一律施行. 淸杭世駿《質疑·諸史問目答李若珠》:“古來井田, 恒與軍制相表裏……今若槪行井田, 經塗畫界, 非有十年之久, 不能望其成熟.”

[槪志】衡量心志. 

[槪見】1.謂槪略的記載. 《史記·伯夷列傳》:“余以所聞由(許由)光(務光)義至高, 其文辭不少槪見, 何哉?” 司馬貞索隱:“槪是梗槪, 謂略也. 蓋以由光義至高, 而《詩》《書》之文辭遂不少梗槪載見, 何以如此哉?”《宋書·志序》:“爰及《雅》《鄭》, 謳謠之節, 一皆屛落, 曾無槪見.” 明文徵明《跋沈仲說小簡》:“其文學行誼皆有足重, 而出處之跡不少槪見, 而嫁范女之事, 亦僅見於《浯溪集》中.”2.謂窺見其槪貌. 宋沈作喆《寓簡》卷九:“凡畫之妙, 欲得其神觀耳, 刻之於石則如影耳, 猶可以槪見其髣髴而已.” 明文徵明《<晦庵詩話>敘》:“觀於《文韜》之書, 可槪見已.” 趙朴初《九女墩》詩:“有女慷慨爲國殤, 太平風義可槪見.”

[槪況】大槪的情況. 趙樹理《實干家潘永福·爲何要到安澤去》:“這便是潘永福同志參加革命以前的生活槪況. 在這種苦難的日子里, 把他鍛煉成一條鐵漢.”

[槪尙】謂節操好尙. 《北史·劉芳傳》:“芳沈雅方正, 槪尙甚高, 《經》《傳》多通, 孝文尤器敬之.”

[槪念】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 人類在認識過程中, 把所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抽出本質屬性而成. 表達槪念的語言形式是詞或詞組. 槪念都有內涵和外延, 即其涵義和適用范圍. 槪念隨著社會曆史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而變化. 李大釗《俄羅斯文學與革命》:“十九世紀前半期之詩人, 對於自由僅有曖昧之槪念.” 毛澤東《實踐論》:“社會實踐的繼續, 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㚆了多次, 於是在人們的腦子里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 產生了槪念.”

[槪念化】文藝創作中的一種不良傾向. 作者在創作過程中, 忽視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殊的辯證關系, 對生活和人物作簡單化的理解, 缺乏具體的描寫和典型形象的塑造, 用抽象槪念代替人物個性. 這樣, 就造成了作品的槪念化. 槪念化的作品不能揭示社會本質, 缺乏感染力.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寫在前邊》:“<我>只想把這個階段的土改工作的過程寫出來……人物不要太槪念化就行了.”

[槪狀】槪況.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緒言五:“在這個大段里, 階級的槪狀是:統治階級方面, 起初是宗族土地所有制的貴族領主階級統治著大小國家和采邑, 后來興起了家族土地所有制的地主階級.”

[槪括】1.歸納, 總括. 茅盾《路》:“但這是事體上的偶合, 不能槪括我現在的全體.” 秦牧《<長河浪花集>序》:“這個集子里所收集的散文, 盡管形形色色, 林林總總, 但也可以用一句話把它們槪括起來.”2.簡單扼要. 如:你把這本小說的情節槪括地說一說.

[槪要】1.重要內容的大槪. 梁啓超《論希腊古代學術》第二章第三節:“綜此三派之槪要, 其立脚地, 皆與埃黎亞派同.”曼華《同盟會時代民報始末記·民報紀元節慶祝大會》:“孫總理登壇演講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之槪要, 聽者爲之動容.”2.常用於書名. 如:《中國文學史槪要》.

[槪則】普遍的准則.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於南北議和的淸方檔案》:“至於法蘭西、美利堅二國, 近人譯曰民主、曰合衆. 謂爲共和政體之一種則可, 謂爲共和政體之槪則, 則不可.”

[槪律】一槪約束. 

[槪莫能外】一槪不能例外. 毛澤東《矛盾論》三:“否認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認了一切. 這是共通的道理, 古今中外, 槪莫能外.”

[槪略】1.大致, 大略. 如:我已把這個計劃槪略地和他談過了. 2.特指書的內容提要. 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但中國倘未有譯本, 則須每種作一該書之槪略, 俾讀者增加興趣.”

[槪率】某種事件在同一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 表示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做槪率. 例如在一般情況下, 一個雞蛋孵出的小雞是雌性或雄性的槪率都是1/2.

[槪率論】數學的一個分支, 從數量的角度硏究或然現象的規律性. 在現代科學技術上應用很廣.

[槪視】一律看待. 

[槪問】槪括詢問. 

[槪雲】猶淩云. 南朝陳顧野王《虎丘山序》:“若茲山者, 高不槪雲, 深無藏影.”

[槪量】1.槪和斗斛等量器. 《新唐書·叛臣傳上·梁崇義》:“<梁崇義>以槪量業於市, 力能舒鉤.”《宋史·理宗紀二》:“諸路和糴給時直, 平槪量, 毋科抑, 申嚴收租苛取之禁.”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富人>徵集僕隸, 陳設槪量……今擬以歷年積粟, 盡貸鄕隣.”2.比喩衡量事物的標准. 漢荀悅《申鑑·時事》:“誰毀誰譽, 譽其有試者, 萬事之槪量也.” 黃省曾注:“言考試品賢能之虛實, 猶槪量較米粟之多寡也.”

[槪量】用量器來確定谷物的多少. 《宣和遺事》後集:“比來州縣受納租稅, 務加槪量, 以規出剩, 可令禁止.”

[槪衆】眾;眾人. 《西遊記》第三十回:“二人攜手相攙, 槪衆小妖隨後, 上那花果山極巔之處.”《西遊記》第五八回:“槪衆稽首皈依.”

[槪復】指免官后又一律㚆職. 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一·恩詔冠帶之濫》:“凡恩赦, 內俱開明, 不許槪復. 其後漸不然.”

[槪然】1.感觸哀傷. 槪, 通“慨”. 《莊子·至樂》:“是其始死也, 我獨何能無槪然.” 陸德明釋文引司馬曰:“感也.” 陳鼓應注:“槪, 即慨, 感觸哀傷.”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夫薄於所有觀念, 則國土之得喪, 種族之盛衰, 固未嘗槪然於胸中.”2.一槪如此.

[槪尊】漆飾的酒器. 《宋史·禮志四》:“外官, 每方丘、陵、墳、衍、原、隰, 槪尊各二, 衆星, 散尊各二, 在東西廂神坐左右.”

[槪賅】謂總括全部. 郭沫若《向自由王國的飛躍》:“人類在未知道自然法則或僅知其一小部分而未槪賅的時代, 對於自然界之壓迫與束縛, 最初以爲終是不能脫離, 然在自然科學的智識漸漸進步以后, 竟公然得以自由.”

[槪節】猶節操. 淸王晫《今世說·容止》:“其(丁克振)因人緩急, 又多槪節, 有魯連之風.”

[槪愆】謂掩蓋前愆. 淸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下·劉王氏》:“惟王氏雖烈, 是已醮婦, 於例不能請旌. 乃賦一詩刻諸墓上云:‘分釵劈鳳已聯年, 就義何妨晩槪愆.’”

[槪義】大槪的意義. 章炳麟《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觀其槪義則通, 而加以演繹則必不可通;觀其固有名詞則通, 而證以事實則必不可通.”

[槪準】用平物的量器刮平. 極言其平. 淸張尙瑗《觀音岩》詩:“巨靈施崑刀, 劈破靑玉筍. 千里插江面, 削平如槪準.”

[槪算】編制預算前對收支指標所提出的大槪數字, 預算就是在此基礎上, 經過進一步的詳細計算而編制出來的. 柯云路《三千萬》:“維尼綸廠從最初的總槪算五千萬元, 十年來一而再、再而三地因爲超支而追加投資, 已經花了一億五千萬元了!”

[槪貌】大槪的狀況.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由墓葬制度中可以窺見母系大家族的槪貌.”

[槪數】大槪的數目. 常用幾、多、來、上、下、左右等表示, 如:幾歲、二斤多、十來個、三十上下、十歲左右;有時用數詞連用表示, 如:三五克、四五十天、一二百里.

[槪論】1.一槪而論.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八:“今諸郡産茶去處, 上品者亦多碧色, 又不可以槪論.” 明胡應麟《詩藪·唐上》:“中間或品格差肩, 以蹤跡離而不能合;或才情迥絶, 以聲氣合而不得離, 難槪論也.” 淸褚人穫《堅瓠九集·衣中出火》:“又萬曆戊戌進士穆天顔, 未登第前, 火星常出其袖, 幾欲焚衣. 二事又爲吉徵, 不可槪論也.”2.槪括的論述. 多用於書名. 如:《中國文學史槪論》;《程序設計槪論》;《俄語詞典學槪論》.

[槪舉】亦作“槩擧”. 

大略舉出.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槪擧而推, 可以類見.”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王勝之>於民家得唐沈既濟所撰《劉展亂紀》一卷……其所紀用兵次第甚詳, 此槪舉之云.” 淸杭世駿《質疑·諸史問目答李若珠》:“夫孔孟稱舜至孝, 而言五十, 想以約略槪舉之詞, 非必限以五十也.”

[槪擧】見“槪舉”. 

[槪懷】系念於心. 《新唐書·歸登傳》:“<歸登>轉右補闕、起居舍人, 凡十五年, 僚類有出其下而進趨, 自喜得顯官, 惟登與右拾遺蔣武退然遠權勢, 終不以淹晩槪懷.” 宋王安石《與沈道原書》之一:“見黃吉父, 說四姐甚瘦悴……一切如夢, 不須深以槪懷.”

[槪覽】謂槪略地觀覽. 有時亦用作書名或文章篇名. 如: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硏究》一書中有《中國社會之槪覽》一節.

[槪觀】1.猶槪括. 鄒韜奮《不能兩全》:“以上一段話是對於吳先生所提出的問題作槪觀的答覆.”2.槪況. 多用於書名. 如:《紅學槪觀》.


*椵①[jiǎㄐㄧㄚˇ]

[《廣韻》古疋切, 上馬, 見. ]

果木名. 《爾雅·釋木》:“櫠, 椵.” 郭璞注:“柚屬, 子大如盂, 皮厚二三寸, 中似枳, 食之少味.” 郝懿行義疏:“《桂海虞衡志》云:‘廣南臭柚大如瓜, 可食, 其皮甚厚, 染墨打碑, 可代氈刷, 且不損紙.’即郭注所說也.” 唐陸龜蒙《和襲美謝友人惠人參》:“五葉初成椵樹陰, 紫團峰外即鷄林. 名參鬼蓋須難見, 材似人形不可尋.” 淸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椵木葉似桐, 甚大而陰多. 人參生其陰.” 淸趙翼《人參詩》:“三椏五其葉, 獨與凡卉異. 結子蓮米紅, 分陰椵樹翠.”

椵②[jiāㄐㄧㄚ]

[《集韻》居牙切, 平麻, 見. ]

古時枷狗之具. 《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 設其楅衡” 漢鄭玄注:“楅設於角, 衡設於鼻, 如椵狀也.” 賈公彦疏:“漢時有置於犬之上, 謂之椵, 故舉之以爲況.”

椵③[duànㄉㄨㄢˋ]

同“椴”. 


*楃①[wòㄨㄛˋ]

[《廣韻》於角切, 入覺, 影. ]

1.木帳. 《周禮·春官·巾車》:“翟車, 貝面組緫, 有握.”握, 一本作“楃”. 《說文·木部》:“楃, 木帳也.” 段玉裁注:“《周禮·巾車》‘翟車有楃’, 字從木, 《釋文》及各本從手, 非也.”2.通“樸”.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道經》:“楃散(則爲器. 聖)人用則爲官長, 夫大制無割.”楃, 帛書乙本《老子》作“樸”.


*椲①[wěiㄨㄟˇ]

[《廣韻》於鬼切, 上尾, 云. ]

木名. 《說文·木部》:“椲, 木也, 可屈爲杅者.” 段玉裁注:“杅, 當作盂. 盂, 飲器也. 《玉篇》曰:‘椲木皮如韋, 可屈以爲盂.’” 唐元結《演興·訟木魅》詩:“槢橈橈兮未堅, 椲桹桹兮可屈.”

椲②[huīㄏㄨㄟ]

[《集韻》吁韋切, 平微, 曉. ]

同“楎”. 

釘在牆上作掛衣物用的木橛. 《集韻·平微》:“楎, 橛也. 《爾雅》:‘杙, 在牆者謂之楎.’或作椲.”


*楣①[méiㄇㄟˊ]

[《廣韻》武悲切, 平脂, 明. ]

1.房屋的次梁. 《儀禮·鄕射禮》:“序, 則物當棟;堂, 則物當楣.” 鄭玄注:“是制五架之屋也, 正中曰棟, 次曰楣.”《儀禮·鄕飲酒禮》:“賓西階上, 當楣北面答拜.” 鄭玄注:“楣, 前梁也.”《北史·宇文愷傳》:“愷博考群籍, 爲明堂圖樣奏之……又引於時議者, 或以綺井爲重屋, 或以圓楣爲隆棟, 將爲臆說, 事不經見.” 宋李如圭《儀禮釋宮》:“堂之屋, 南北五架, 中脊之架曰棟, 次棟之架曰楣.”2.門楣, 門框上邊的橫木. 《楚辭·九歌·湘夫人》:“桂棟兮蘭橑, 辛夷楣兮藥房.” 洪興祖補注:“《本草》云:‘辛夷, 樹大連合抱高數仞.’” 南朝梁簡文帝《豔歌曲》:“雲楣桂成戶, 飛棟杏爲梁.” 宋陸遊《夏雨歎》詩:“蝸舍入門楣觸額, 黃泥壁作龜兆坼.” 明方孝孺《借竹軒記》:“及訪之於南門之南, 草戶之外有竹數挺, 視其楣間有‘借竹’字.”3.屋簷口椽端的橫板. 《說文·木部》:“楣……齊謂之厃(簷), 楚謂之梠.”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羅曾崖於戶裏, 列鏡瀾於窗前. 因丹霞以赬楣, 附碧雲以翠椽.” 唐李賀《五台山淸涼寺碑》:“寒暑隔閡於簷楣, 雷風擊薄於軒牖.” 明袁宏道《十景園小集》詩:“一門復一門, 牆屛多於地……蒼藤蔽簷楣, 楚楚干雲勢.”

[楣梁】房屋的次梁. 宋康與之《昨夢錄》:“李入門, 無人問焉, 見燈數炬, 不置之楣梁間, 而置之柱礎.”

[楣棟】屋的正梁和次梁. 《屍子》卷下:“羊不任駕鹽車, 椽不可爲楣棟.”

[楣機】比喩關鍵、重要之處. 《大戴禮記·四代》:“執事無貳, 五官有差;喜無幷愛, 卑無加尊;淺無測深, 小無招大, 此謂楣機. 楣機賓薦不蒙.” 孔廣森補注:“楣, 門上梁受樞者也;機, 弩牙也. 此取人之要, 若門有楣, 若弩有機.”


*楈①[xūㄒㄩ]

[《廣韻》相居切, 平魚, 心. ]

[《廣韻》私呂切, 上語, 心. ]

見“楈枒”. 

[楈枒】木名. 即椰子樹. 《文選·張衡<南都賦>》:“楈枒栟櫚, 柍柘檍檀.” 李善注引郭璞《上林賦》注:“楈枒, 似栟櫚, 皮可作索.” 參見“椰子”、“枒”.


*楹①[yínɡㄧㄥˊ]

[《廣韻》以成切, 平淸, 以. ]

1.廳堂的前柱. 《詩·小雅·斯干》:“殖殖其庭, 有覺其楹.” 孔穎達疏:“有覺然高大者, 其宮寢之楹柱也.”《左傳·莊公二十三年》:“秋, 丹桓宮楹.” 杜預注:“楹, 柱也.” 唐韓愈《食曲河驛》詩:“群鳥巢庭樹, 乳雀飛簷楹.” 淸惲敬《重修瑞金縣署記》:“大當爲楹五, 有東西廊爲楹二十有四.”2.量詞. 房屋計量單位. 屋一列或一間爲一楹. 《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陸龜蒙>有田數百畝, 屋三十楹.” 宋周密《齊東野語·多藏之戒》:“王黼盛時, 庫中黃雀鮓, 自地積至棟, 凡滿二楹.”《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堂旁有兩楹側屋, 屋內三面有櫥.”《紅樓夢》第十七回:“忽擡頭見前面一帶粉垣, 數楹修舍, 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楹帖】楹聯. 淸錢泳《履園叢話·科第·鼎甲》:“潘芝軒尙書未第時……其封翁雲浦參軍索余書楹帖一聯云:‘老蘓文學能傳子, 小宋才名不讓兄.’”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十二:“西河檢討晩年自署楹帖云:‘千秋經術留天地, 萬里蠻荒識姓名.’” 參見“楹聯”.

[楹柱】廳堂前部的柱子. 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石虎於太極殿前起樓, 高四十丈……雕斵衆寳, 以飾楹柱, 夜往往有光明.” 宋無名氏《分門古今類事·異兆下·琴僧江湖》:“是夕楊子江颶風驟起, 鼓浪沃岸……漲高數丈, 至寺之中, 其下閣楹柱欄楯逐浪而去.”《老殘遊記》第二回:“看那大門裏面楹柱上有副對聯, 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章炳麟《新方言·釋宮》:“今人謂柱爲亭, 即楹柱也.”

[楹席】指周武王刻於楹、席上的銘文. 后以爲典. 《文選·陸倕<新刻漏銘>》:“勳倍楹席, 事百巾机.” 李善注引蔡邕《銘論》:“武王踐祚, 咨於太師, 而作席、機、楹、杖雜銘.”

[楹書】《晏子春秋·雜下三十》:“晏子病, 將死, 鑿楹納書焉, 謂其妻曰:‘楹語也, 子壯而示之.’” 后因以“楹書”指遺言、遺書. 北齊鄭述祖《天柱山銘序》:“敢慕楹書, 仰宣庭誨.”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詩話下·王文恪公》:“甘毀楹書已莫論, 黨秦誣嶽又誰昆?” 康有爲《延香老屋率幼博弟曝書》詩:“百年舊宅賸楹書, 舊史曾傷付蠹魚.”

[楹桷】柱與椽. 唐杜甫《往在》詩:“車駕既云還, 楹桷歘穹崇.”《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宋高宗建炎間, 金人寇江左, 欲焚燬宮殿. 俄而水自楹桷噴出, 火不能燒.”

[楹階】謂堂上. 《漢書·杜鄴傳》:“昔文侯寤大鴈之獻而父子益親, 陳平共壹飯之籑而將相加驩, 所接雖在楹階俎豆之間, 其於爲國折衝厭難, 豈不遠哉!”

[楹棟】1.柱與梁. 《魏書·源懷傳》:“譬如爲屋, 但外望高顯, 楹棟平正, 基壁完牢, 風雨不入, 足矣.”2.喩堪負重任的人才. 漢蔡邕《荐太尉董卓表》:“輔佐重臣, 國之楹棟.”

[楹鼓】古樂器. 形制爲用木柱從鼓中穿過, 使之豎立, 柱下有四足. 又稱建鼓. 《禮記·明堂位》:“夏后氏之鼓足, 殷楹鼓, 周縣鼓.” 鄭玄注:“楹謂之柱, 貫中上出也.”《隋書·音樂志》:“建鼓, 夏后氏加四足, 謂之足鼓. 殷人柱貫之, 謂之楹鼓.” 淸孔尙任《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將曙天, 諸生接武杏壇前.”

[楹語】指先人遺書. 淸顧炎武《次耕書來言時貴有求觀余所著書者答示》詩:“兒從死父傳楹語, 帝遣生徒受壁經.” 參見“楹書”.

[楹聯】掛或貼於楹柱的對聯. 又稱楹帖. 相傳始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 佳節賀長春.” 宋時更用於楹柱, 故名. 淸吳熾昌《客窗閑話續集·許宗伯》:“每聞僧作法事歸, 必聚論人家字畫. 有云堂幅好者, 有云單條好者, 有云橫披更妙者, 有云楹聯出色者, 爭論不一.” 蘇曼殊《與劉三書》:“得山得公書楹聯, 亦歡喜無量.” 郭沫若《題桂花軒》詩序:“軒在端州七星巖湖畔, 門外有集毛主席詞句楹聯一副:‘風景這邊獨好, 江山如此多嬌.’”參閱宋張唐英《蜀檮杌》卷下.

[楹礎】楹柱下的石墩. 明烏斯道《月夜彈琴記》:“<烏斯道>除吉安、永新知縣, 到任三日, 祗謁先聖, 顧見殿楹礎邊, 有一女形悲泣之狀.”


*楑①[kuíㄎㄨㄟˊ]

[《廣韻》求癸切, 上旨, 群. ]

同“揆”. 

裁度, 管理.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成法》:“昔者皇天使馮(鳳)下道一言而止, 五帝用之, 以朳天地, <以>楑四海, 以壞(懷)下民, 以正一世之士.”《說文·木部》:“楑, 木也. 一曰, 度也.” 段玉裁注:“此與《手部》‘揆’音義皆同, ‘揆’專行而‘楑’廢矣.”


*楙①[màoㄇㄠˋ]

[《廣韻》莫候切, 去候, 明. ]

亦作“柕”. 

1.“茂”的古字.茂盛.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豫章女貞, 長千仞, 大連抱, 夸條直暢, 實葉葰楙.”顏師古注:“楙, 古茂字也.”《漢書·郊祀志》:“今年豊楙未報, 鼎曷爲出哉?”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歌曲之作, 若枝葉始旉, 乃至於詞, 則芳華益楙.”2.美盛, 興旺. 《漢書·晁錯傳》:“近者獻其明, 遠者通厥聰, 比善戮力, 以翼天子. 是以大禹能亡失德, 夏以長楙.”顏師古注:“楙, 美也.”《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漢道亨而天驥呈才, 魏德楙而澤馬効質.” 李善注:“《說文》曰:‘楙, 盛也.’” 明徐㚆祚《紅梨記·得書》:“相知昔日向神州, 應醉在曲江頭, 魚書未到空回首, 喜昨夜燈花開楙.”3.果木名. 即木瓜樹. 《爾雅·釋木》:“楙, 木瓜.” 郭璞注:“實如小瓜, 酢, 可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一》:“江水又逕魚復縣之故陵……地多木瓜樹, 有子大如甒, 白黃實, 甚芬香, 《爾雅》之所謂楙也.”4.指楙的果實. 《古謠諺·釋木瓜》:“梨, 百損一益. 楙, 百益一損.” 淸方以智《物理小識·人身·緩筋法》:“古云:書楙緩筋, 木瓜能治脚氣. 楙, 木瓜也.”5.通“貿”. 交易. 參見“楙遷”.

[楙盛】茂盛. 楙, “茂”的古字.《漢書·律曆志上》:“林鐘:林, 君也. 言陰氣受任, 助蕤賓君主種物使長大楙盛也.”

[楙楙】求知貌. 《淮南子·俶眞訓》“而知乃始昧昧晽晽” 淸王念孫《讀書雜志·淮南內篇二》:“《說文》、《玉篇》、《廣韻》、《集韻》皆無晽字.晽晽當爲楙楙, 昧昧楙楙一聲之轉, 皆欲知之貌也.”

[楙遷】販運, 買賣. 楙, 通“貿”. 《漢書·食貨志上》:“禹平洪水, 定九州, 制土田, 各因所生遠近, 賦入貢棐, 楙遷有無, 萬國作乂.”


*楺①[rǒuㄖㄡˇ]

[《廣韻》人九切, 上有, 日. ]

使木彎曲. 《淮南子·氾論訓》:“楺輪建輿, 駕馬服牛, 民以致遠而不勞.”


*椽①[chuánㄔㄨㄢˊ]

[《廣韻》直攣切, 平仙, 澄. ]

1.椽子. 《左傳·桓公十四年》:“宋人以諸侯伐鄭……以大宮之椽歸爲盧門之椽.”《漢書·藝文志》:“茅屋采椽, 是以貴儉.” 唐韓愈《雜詩》之三:“截橑爲欂櫨, 斲楹以爲椽.”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迨甫落成, 突烈焰四起, 頃刻無寸椽.”2.指房屋的間數. 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甘子陰涼葉, 茅齋八九椽.” 宋陸遊《夜雨》詩之二:“寒雨連三夕, 幽居祇數椽.” 淸吳熾昌《客窗閑話·馮皮匠》:“<馮某>家僅一妻, 破屋三椽.” 郭沫若《今津紀遊》四:“茅屋幾椽, 已頹圮, 疑是漁人藏舟之處.”3.木梯. 《管子·侈靡》:“椽能踰, 則椽於踰;能宮則不守, 而不散.” 尹知章注:“椽, 猶梯也. 謂鑿椽以爲梯, 凡欲蹈越則必因梯而後能.”一說, 椽, 當作“掾”, 道旁庳垣. 又一說, 椽, 當作“掾”, 假借爲“緣”. 參閱郭沫若等《管子集校》.

[椽子】放在檁子上架屋面板和瓦的條木. 《左傳·桓公十四年》“大宮之椽” 楊伯峻注:“今謂之椽子, 木條用以支持房頂而托灰與瓦者.”德齡《瀛台泣血記》一:“這所書房上面的椽子和橫梁全部雕著許多金碧輝煌的彩飾.”

[椽杙】1.椽子和小木樁.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烏仗那國》:“棧道虛臨, 飛梁危構, 椽杙躡蹬, 行千餘里, 至達麗羅川.”2.泛指小木. 喩平庸之才. 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之二:“功名苟不諧, 廊廟等閭閻. 況乃掄椽杙, 其誰辨楩柟.” 宋孔平仲《送張天覺》詩:“聖明天子聚群材, 下至椽杙猶收拾.”

[椽桷】泛指椽子. 椽, 圓形;桷, 方形. 《西京雜記》卷一:“<昭陽殿>椽桷皆刻作龍蛇, 縈繞其間, 麟甲分明, 見者莫不兢慄.”《三輔黃圖·台榭》:“<通天臺>椽桷皆化爲龍鳳, 從風雨飛去.”克非《春潮急》二:“在香樟、柏樹和竹林的綠絲里, 還出現了許多從前沒有的草房和瓦屋, 新的牆壁, 新的椽桷, 隱約可見.”

[椽棟】椽子與正梁. 《新唐書·隱逸傳·張志和》:“兄鶴齡恐其遁世不還, 爲築室越州東郭, 茨以生草, 椽棟不施斤斧.”

[椽筆】《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 既覺, 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 哀冊諡議, 皆珣所草.” 后因以“椽筆”指大手筆, 稱譽他人文筆出眾. 宋王安石《英宗皇帝挽辭》之一:“誰當授椽筆, 論德在瓊瑤.” 金劉迎《代王簿上梁孟容副公》詩之一:“妙年椽筆賦《長楊》, 一日聲名滿四方.”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刹海市》:“先生文學士, 必能衙官屈宋. 欲煩椽筆賦‘海市’, 幸無吝珠玉.” 葉楚傖《和倉海秋懷》之七:“儘有金甌毀一角, 可堪椽筆掃三軍.”

[椽頭燒餠】圓形燒餠. 狀似椽頭, 故稱.

[椽燭】如椽之燭. 指大燭. 宋蘇軾《武昌西山》詩:“豈知白首同夜直, 臥看椽燭高花摧.” 淸余懷《板橋雜記·軼事》:“飯非四糙冬舂米, 不可入口;夜非孫春陽家通宵椽燭, 不可開眼.”

[椽欂】椽子.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問甚麽東廊西舍是舊椽欂……問甚麽那後閣前堂都是新蓋造.”

[椽欒】山名. 在漢甘泉宮之南. 《漢書·揚雄傳上》:“登椽欒而羾天門兮, 馳閶闔而入淩兢.”顏師古注引服虔曰:“椽欒, 甘泉南山也.”


*楘①[mùㄇㄨˋ]

[《廣韻》莫卜切, 入屋, 明. ]

1.車轅上用來加固的皮帶. 引申爲裝飾. 《詩·秦風·小戎》:“小戎俴收, 五楘梁輈.” 毛傳:“五, 五束也;楘, 歷錄也.” 孔穎達疏:“五楘是轅上之飾, 故以五爲五束, 言以皮革五處束之.” 高亨注:“楘, 箍也, 環形, 纏革做成, 或用銅做成.”2.通“柔”.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司空》:“令縣及都官取柳及木楘可用書者, 方之以書, 毋方者乃用版.”


*榛①[zhēnㄓㄣ]

[《廣韻》側詵切, 平臻, 莊. ]

亦作“樼”. 亦作“獉”.

1.果木名.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葉子互生, 圓卵形或倒卵形, 春日開花, 雌雄同株, 雄花黃褐色, 雌花紅紫色, 實如栗, 可食用或榨油. 《詩·邶風·簡兮》:“山有榛, 隰有苓.” 孔傳:“榛, 木名.”2.特指其果實.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女贄, 不過榛、栗、棗、脩, 以告虔也.” 淸孔尙任《桃花扇·鬨丁》:“太常寺早已送到祭品, 待俺擺設起來. 栗、棗、芡、菱、榛, 牛、羊、豬、兔、鹿.”3.叢木. 《文選·左思〈招隱詩〉之二》:“經始東山廬, 果下自成榛.” 李善注:“高誘《淮南子》注曰:‘叢木曰榛.’”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崩榛塞路, 崢嶸古馗.”《南史·宋紀上·武帝》:“<武帝>見童子數人皆靑衣, 於榛中擣藥.”4.草木叢生貌. 亦以形容荒廢, 衰敗. 宋蘇舜欽《杜誼孝子傳》:“爲下者不相師友, 而道義榛焉, 所在泯泯, 無所取法.” 參見“榛草”、“榛荒”、“榛榛”.

[榛子】榛樹的果實. 《山海經·西山經》“下多榛楛” 晉郭璞注:“榛子似栗而小, 味美.”《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姑娘一看, 只見一個盒子裏面放著五個碟子:一碟火腿, 一碟黃燜肉, 一碟榛子, 一碟棗兒, 一碟栗子.” 侯金鏡《漫遊小五台·神遊》:“婦女兒童摘花椒, 拾橡實, 撿榛子.”

[榛卉】叢草. 《宋書·謝靈運傳》:“跡堦戺而不見, 橫榛卉以荒除.”

[榛曲】草木叢生的幽僻之處. 晉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五:“悵恨獨策還, 崎嶇歷榛曲.”

[榛杞】泛指叢生的灌木. 《新唐書·文藝傳下·吳武陵》:“今緣邊膏壤, 鞠爲榛杞, 父母妻子不相活.”《資治通鑑·唐僖宗廣明元年》:“戰士死於瘴癘, 百姓困爲盜賊, 致中原榛杞, 皆蠻故也.”

[榛苓】榛木與苓草. 《詩·邶風·簡兮》:“山有榛, 隰有苓, 云誰之思? 西方美人.” 孔穎達疏:“山之有榛木, 隰之有苓草, 各得其所.” 朱熹集傳:“賢者不得志於衰世之下國, 而思盛際之顯王, 故其言如此.” 后因以“榛苓”喩指賢者各得其所的盛世. 淸方文《題閻牛叟眷西堂》詩:“堂以‘眷西’名, 寧惟念所生. 榛苓長入夢, 禾黍最傷情.”

[榛林】榛木林. 亦泛指叢林.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榛林鬱盛, 葩華覆蓋.” 漢枚乘《七發》:“於是榛林深澤, 煙雲闇莫.”《魏書·崔浩傳》:“參居郡縣, 處榛林之間, 不便水土, 疾疫死傷, 情見事露, 則百姓意沮.”

[榛刺】猶荊棘. 唐李群玉《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鄭判官兼簡空上人》詩:“摧藏擔簦客, 鬱抑胸襟事……糧薪極桂玉, 大道生榛刺.”

[榛狉】唐柳宗元《封建論》:“彼其初與萬物皆生, 草木榛榛, 鹿豕狉狉.” 后因以“榛狉”形容未開化. 淸魏源《聖武記》卷七:“環黔粵萬山間, 奧而曠, 沃而衍, 榛狉而淳樸, 別有天地.” 淸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西人未脫於榛狉之時, 吾族之文明實已達於極點.” 劉半農《詩人的修養》:“又一說謂古時詩家, 於榛狉蒙昧之世, 忽然做了些靈秀婉妙的詩來.”

[榛荊】猶荊棘. 形容荒蕪. 唐柳宗元《首春逢耕者》詩:“故池想蕪沒, 遺畝當榛荊.” 明劉基《醒齋銘》:“楚國皆醉, 鄢郢榛荊.” 淸納蘭性德《菩薩蠻·宿灤河》詞:“榛荊滿眼山城路, 征鴻不爲愁人住.”

[榛草】叢生的雜草. 《後漢書·竇武傳》:“後母卒, 及葬未窆, 有大蛇自榛草而出.” 唐杜甫《畏人》詩:“門逕從榛草, 無心待馬蹄.”

[榛荒】1.叢生的荒草. 南朝齊王融《克責身心篇頌》:“豈無通術, 跋此榛荒.” 宋曾鞏《讀書》詩:“性本反澄澈, 情田去榛荒. 長編倚脩架, 大軸解深囊.”2.指荒草叢生之地. 宋朱熹《白鹿洞賦》:“經北原以東騖, 涉李氏之崇岡, 揆厥號之所繇, 得頽址於榛荒.”3.荒廢, 衰落. 《新唐書·郭子儀傳》:“洛陽自大盜以來, 焚埃略盡, 百曹榛荒, 寰服不滿千戶.” 宋歐陽修《鎮陽讀書》詩:“却欲尋舊學, 舊學已榛荒.”

[榛故】荒廢. 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赦五刑敎》:“自頃, 田邑榛故, 封井萊蕪, 財賦方屈, 犴獄實繁.” 胡之驥注:“榛故, 萊蕪, 猶言荒廢蕪蔓也.”

[榛枳】泛指野生的灌木. 形容道路阻絕難通. 宋司馬光《送伊闕王大夫歌》:“群儒角逐異端競進兮, 聖塗榛枳幽昧而難知.”

[榛迷】雜木叢生, 分辨不淸. 明徐渭《代云南策問》之一:“<雲、貴間>雖間道有二, 幷犬牙於川, 久而榛迷, 交地泯矣!”

[榛莽】1.雜亂叢生的草木. 唐李白《古風》之十四:“白骨橫千霜, 嵯峨蔽榛莽.” 明高啓《顧榮廟》詩:“墳祠託荒郊, 蕭條幷榛莽.”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去館稍遠, 荒涼闃寂, 榛莽翳然.” 魯迅《二心集·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見生長的健壯的新芽.”2.泛指荒原. 淸兪樾《春在堂隨筆》卷二:“兵燹以來, 名勝之地, 化爲榛莽.”3.喩艱危, 荒亂. 唐谷神子《博異志·閻敬立》:“今天下榛莽, 非獨此館, 宮闕尙生荊棘矣.”《新唐書·李泌傳贊》:“觀肅宗披榛莽, 立朝廷, 單言暫謀有所寤合, 皆付以政.”

[榛莠】叢生的惡草. 晉葛洪《抱朴子·漢過》:“禾黍生於廟堂, 榛莠秀乎玉階.”

[榛株】叢木的根株. 漢張衡《羽獵賦》:“虞人表林麓而廓萊藪, 剪荊梓而夷榛株.”

[榛笄】古代婦人服喪時束發用的榛木簪子. 《儀禮·喪服》“惡笄者, 櫛笄也” 漢鄭玄注:“櫛笄者, 以櫛之木爲笄, 或曰榛笄有首者.”按, 《禮記·檀弓上》:“蓋榛以爲笄, 長尺而總八寸.” 孔穎達疏:“蓋用榛木爲笄, 其長尺, 而束髮垂餘之, 總垂八寸.”

[榛煙】指樹叢中繚繞的云霧. 唐張說《東山記》:“東山之曲, 有別業焉, 嵐氣入野, 榛煙出谷.”

[榛萊】雜草叢生. 形容荒蕪. 《新唐書·回鶻傳上》:“是時, 回紇已踰三城, 見州縣榛萊, 烽障無守, 有輕唐色.”

[榛菅】叢生的茅草. 唐韓愈《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稱多量少鑑裁密, 豈念幽桂遺榛菅.” 宋范成大《晩步吳故城下》詩:“意行殊不計榛菅, 風袖飄然勝羽翰.” 淸顧炎武《元日》詩:“空山寂無人, 獨來拜榛菅.” 程善之《擬古》詩:“君家盛桃李, 那不遺榛菅.”

[榛梗】1.叢生的雜木. 喩指荒僻之地. 《舊唐書·忠義傳上·夏侯端》:“山中險峻, 先無蹊徑, 但冒履榛梗, 晝夜兼行.”2.阻礙, 障礙. 南朝陳徐陵《陳公九錫文》:“長驅嶺嶠, 夢想京畿. 緣道酋豪, 遞爲榛梗.”《周書·韋孝寬傳》:“竊以大周土宇, 跨據關河……唯彼趙魏, 獨爲榛梗者, 正以有事三方, 未遑東略.”3.謂隔閡、嫌怨. 唐杜甫《故右仆射相國曲江張公九齡》詩:“退食吟大庭, 何心記榛梗.”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夫人捉臂流涕, 力白前過, 幾不自容, 曰:‘若不少記榛梗, 請偕歸.’”

[榛脯】泛指果品和菜肴. 脯. 干肉. 明吾丘瑞《運甓記·剪發延賓》:“你北堂截髮供榛脯.”

[榛密】叢聚密集. 許傑《慘霧》下:“他們走出了榛密的松林, 踏過了靑碧的草地與種有大豆的田邊, 再穿過了多蔭的柳林, 在那個沙岸遊行.”

[榛巢】以木構筑的窠巢. 《淮南子·原道訓》:“木處榛巢, 水居窟穴.” 高誘注:“聚木曰榛.” 王念孫《讀書雜志·淮南子一》王引之曰:“榛巢連文, 則榛即是巢, 猶窟穴連文, 則窟即是穴.”

[榛楛】1.榛木與楛木. 泛指叢生的雜木. 《詩·大雅·旱麓》:“瞻彼旱麓, 榛楛濟濟.”《山海經·西山經》:“上申之山, 上無草木, 而多硌石;下多榛楛, 獸多白鹿.”2.喩平庸之物. 《文選·陸機<文賦>》:“彼榛楛之勿翦, 亦蒙榮於集翠. 綴《下里》於《白雪》, 吾亦濟夫所偉.” 李善注:“榛楛, 喩庸音也. 以珠玉之句既存, 故榛楛之辭亦美.”《四庫全書總目·別集存目三·嵩渚集》:“自定己作乃不能盡翦榛楛, 信乎割愛之難也.”

[榛棘】1.猶荊棘. 漢王粲《從軍詩》之五:“城郭生榛棘, 蹊徑無所由.” 宋曾鞏《秋懷》詩:“出門榛棘不可行, 終歲蒿藜尙誰卹.”2.引申爲阻塞. 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一:“此三小人傷政害國, 言路榛棘, 外敵侵陵, 可爲痛哭.”

[榛蒯】叢生的蒯草. 淸顧炎武《樓桑廟》詩:“遺像纏風塵, 荒碑委榛蒯.”

[榛楚】泛指叢木. 元黃溍《夜歸》詩:“空山四寥寥, 落日翳榛楚.”

[榛路】荊棘叢生之路. 喩險途. 南朝齊王融《左家懷善篇頌》:“煩流捨智寳, 榛路坦夷塗.”

[榛塞】猶阻塞. 《宋書·長沙景王道憐傳》:“有舊溝引渒水入陂, 不治積久, 樹木榛塞.” 明宋濂《吳公墓碣銘》:“且謂聖人之經一, 而諸家異傳, 大道榛塞, 職此之由, 乃著三書.” 淸鄧顯鶴《<船山遺書>目錄序》:“魏晉以後, 崇尙虛無, 流爲佛老, 學術紛歧, 世運榛塞, 聖人之道唏矣.”

[榛墟】荒野. 晉夏侯湛《秋可哀賦》:“雁擢翼於太淸, 燕蟠形乎榛墟.”《新唐書·逆臣傳上·史朝義》:“當此時, 洛陽諸郡人相食, 城邑榛墟.”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公孫九娘》:“甲寅間, 有萊陽生至稷下, 有親友二三人亦在誅數, 因市楮帛, 酹奠榛墟.” 何垠注:“榛墟, 荒野也.”

[榛榛】1.草木叢生貌.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觀衆樹之蓊薆兮, 覽竹林之榛榛.” 唐柳宗元《封建論》:“彼其初與萬物皆生, 草木榛榛, 鹿豕狉狉.” 明何景明《憂旱賦》:“攬翳翳之無卉兮, 樹榛榛之脩棘.”2.整齊貌. 元趙孟頫《題耕織圖奉懿旨撰》詩之十七:“伐葦作薄曲, 束縛齊榛榛.”3.梗塞蕪穢貌. 唐司空圖《題山賦》:“蠒吾髮以群嬉兮, 乃恣狎於林壑. 窘世路之榛榛兮, 匪茲焉而焉託?”

[榛實】榛的果實. 《新唐書·地理志一》:“隴州汧陽郡……土貢:榛實、龍鬚席.”

[榛蕪】1.草木叢雜. 形容荒涼的景象. 《後漢書·荀彧傳》:“今鑾駕旋軫, 東京榛蕪, 義士有存本之思, 兆人懷感舊之哀.” 唐王勃《梓州飛烏縣白鶴寺碑》:“林院榛蕪, 軒堂委寂.” 明吾丘瑞《運甓記·剪發延賓》:“歎洛陽傾圮榛蕪, 痛聖駕蒙塵驕虜.”2.指叢雜的草木. 唐元季川《山中晩興》詩:“華葉隨風揚, 珍條雜榛蕪.” 徐特立《公園設立管見》:“更用園丁數人, 辟治當道的榛蕪, 及淸潔林中道路, 保護林中樹木.”3.煩瑣累贅. 唐劉知幾《史通·煩省》:“夫論史之煩省者, 但當要其事有妄載, 苦於榛蕪, 言有闕書, 傷於簡略, 斯則可以.” 唐劉知幾《史通·點煩》:“觀子長此言, 實有深鑑. 其自撰《史記》, 榛蕪若此, 豈所謂非言之難而行之難乎?”4.梗塞, 阻礙. 唐杜甫《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詩:“飄零迷哭處, 天地日榛蕪.”仇兆鼇注:“榛蕪, 言道路梗塞.” 淸顧炎武《將有遠行作時猶全越(月)》詩:“長歎天地間, 人區日榛蕪. 出門多蛇虎, 局促守一隅.”5.荒廢, 衰微. 明張煌言《鄕荐經義·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抑自父兄之敎不先, 而孝弟其榛蕪矣.” 淸侯方域《書彭西園集後》:“其負盛名時, 詩道榛蕪, 無人足以共切磨者.”6.自謙之詞. 比喩微賤, 草味. 唐杜甫《贈韋左丞丈濟》詩:“君能微感激, 亦足慰榛蕪.” 元柳貫《三月十日觀南安趙使君所藏書畫古器物》詩:“南唐常侍六書學, 淩轢斯邈開榛蕪.”

[榛薉】見“榛穢”. 

[榛薈】叢草. 亦作謙詞, 喩微賤. 《魏書·宗欽傳》:“若能紆鳳彩以燿榛薈, 迴連城以映瓦礫者, 是所望也.” 宋韓維《同曼叔遊高陽山》詩:“出門步榛薈, 微逕不可索.”

[榛薄】叢雜的草木. 引申指山野僻鄕. 《淮南子·原道訓》:“側谿谷之間, 隱於榛薄之中.” 高誘注:“藂木曰榛, 深草曰薄.” 漢劉向《九歎·湣命》:“刜讒賊於中廇兮, 選呂、管於榛薄.” 淸顧炎武《子房》詩:“歸來遇赤精, 奮戈起榛薄.”

[榛樾】猶林蔭. 唐宋之問《初到陸渾山莊》詩:“浩歌步榛樾, 棲鳥隨我還.”

[榛藂】見“榛叢”. 

[榛藪】山林, 叢林. 三國魏曹植《七啓》:“於是磎填谷塞, 榛藪平夷. 緣山置罝. 彌野張罘.” 晉陸云《榮啓期贊》:“遂放志一丘, 滅景榛藪. 居眞思樂之林, 利涉忘憂之沼.”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雖出幽谷, 遷於喬木, 然爲二物之計, 未若棲竄於林薄, 攝生乎榛藪也.”

[榛叢】亦作“榛藂”. 

叢生的草木. 漢劉向《說苑·君道》:“吾獵將以求士也, 其榛藂刺虎豹者, 吾是以知其勇也.”《後漢書·馬融傳》:“伐咎鼓, 撞華鐘, 獵徒縱, 赴榛叢.” 唐韋應物《㚆理西齋寄丘員外》詩:“始自疎林竹, 還復長榛藂.”一本作“榛叢”. 宋曾鞏《擬峴台記》:“然而雨隳潦毀, 蓋藏棄委於榛藂茀草之間, 未有即而愛之者也.”

[榛曠】猶荒涼. 《文選·左思<魏都賦>》:“伊洛榛曠, 崤函荒蕪.” 呂延濟注:“榛曠、荒蕪……皆謂居人少也.” 南朝梁簡文帝《慶洛陽平啓》:“自函洛榛曠, 獯獫荐食, 久絶正朔之風, 不覩猶軒之使.”

[榛穢】亦作“榛薉”. 

1.叢生的雜草. 《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故力征以勤世, 援華英而不遑, 豈暇脩枯籜於榛穢哉!” 唐柳宗元《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於是刳闢朽壤, 翦焚榛薉.”2.喩邪惡. 《宋書·武帝紀中》:“許鄭風靡, 鞏洛載淸, 僞牧逆藩, 交臂請罪, 百年榛穢, 一朝掃滌.”

[榛礙】謂阻塞. 宋張載《語錄中》:“心之不能虛, 由有物榛礙.”

[榛穰】榛子肉.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腊八粥》:“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 榛穰、松子, 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 以作點染.”


*構①[ɡòuㄍㄡˋ]

[《廣韻》古候切, 去候, 見. ]

“冓”的今字.“構”的繁體字.

1.架木造屋. 《書·大誥》:“厥子乃弗肯堂, 矧肯構?” 蔡沈集傳:“其子不肯爲之堂基, 況肯爲之造屋乎.” 唐柳宗元《淩助敎蓬屋題詩序》:“家本吳地, 欲歸而不可得, 遂構蓬室, 以備揖讓之位.”《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湯鎮臺也不到城裏去, 也不會官府, 只在臨河上構了幾間別墅.”2.房屋, 屋宇. 晉陸云《祖考頌》:“公堂峻趾, 華構重屋.”《陳書·宣帝紀》:“梁氏之季, 兵火荐臻, 承華焚蕩, 頓無遺構.” 淸黃鷟來《雨晴遊弘濟寺訪蒲庵和尙》詩:“殿古鐘磬寂, 懸崖厭聳構.”3.基業, 業績. 《南齊書·明帝紀》:“顧臨兆民, 永懷先構.”《新唐書·陸象先傳》:“子能紹先構, 是謂象賢者.”4.締造, 建立. 晉干寶《晉紀總論》:“世宗承基, 太祖繼業……於是百姓與能, 大象始構矣.”《梁書·蔡道恭傳》:“王業肇構, 致力陝西.”5.連結, 交合. 《韓非子·說疑》:“故爲人臣者破家殘賥, 內構黨與, 外接巷族以爲譽, 從陰約結以相固也, 虛相與爵祿以相勸也.”《史記·春申君列傳》:“秦楚之兵構而不離.”《資治通鑑·晉武帝太元七年》:“且東南卑濕, 沴氣易構.”6.擬定, 創作. 多指詩文寫作而言.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善屬文, 舉筆便成, 無所改定, 時人常以爲宿構.”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王褒構采, 以密巧爲致.”《舊唐書·文苑傳中·閻朝隱》:“文章雖無《風》《雅》之體, 善構奇, 甚爲時人所賞.”7.指文學藝術作品. 《杜詩詳注》附編引淸柴紹炳《論杜詩》:“或遒麗精深, 或沈雄悲壯, 或眞至雋永, 或曠逸淸疏, 咸稱傑構.” 淸包世臣《藝舟雙楫·錢東湖詩序》:“又言詩人有佳構二三十首, 足自雄.” 淸方薰《山靜居畫論》上:“畫家一丘一壑, 一草一花, 使望者息心, 攬者動色, 乃爲極構.”8.圖謀. 《淮南子·說林訓》:“紂醢梅伯, 文王與諸侯構之. 桀辜諫者, 湯使人哭之.” 高誘注:“構, 謀也.”9.誣陷, 陷害. 《左傳·桓公十六年》:“宣姜與公子朔構急子.”《舊唐書·代宗紀》:“同華節度使李懷讓自殺, 爲程元振所構.” 宋曾鞏《撫州顏魯公祠堂記》:“在肅宗時, 數正言, 宰相不悅, 斥去之;又爲御史唐旻所構, 連輒斥.”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訛下》:“牛(牛僧孺)撰《玄怪》等錄, 亡隻詞構李(李德裕).”10.挑撥離間. 《詩·小雅·靑蠅》:“讒人罔極, 構我二人.” 孔穎達疏:“構者, 構合兩端, 令二人彼此相嫌.”《左傳·昭公十二年》:“叔仲子欲構二家.” 杜預注:“欲構使相憎.” 楊伯峻注:“構乃離間義.”11.木名. 即楮樹. 落葉喬木, 葉似桑, 皮可造紙. 參見“楮”. 12.通“購”. 懸賞. 《墨子·號令》:“伍有罪, 若能身捕罪人, 若告之吏, 皆構之.” 孫詒讓間詁:“顧(顧千里)云:‘構讀爲購, 《說文》購, 以財有所求也.’蘇(蘇時學)云:‘構與購同, 謂賞也.’”13.通“篝”. 參見“構火”. 14.通“遘”. 相遇. 參見“構禍”.

[構山】人工構筑的山, 假山.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玄言上》:“夫石田不生五穀, 構山不遊麋鹿, 何哉? 以其無所因也.”

[構天】構造天地. 晉郭璞《江賦》:“類肧渾之未凝, 象太極之構天.”

[構木】謂架木造屋. 《淮南子·氾論訓》:“築土構木, 以爲宮室.” 高誘注:“構, 架也, 謂材木相乘架也.”

[構屯】聚合. 

[構火】置火籠中. 構, 通“篝”. 《漢書·陳勝傳》:“又間令廣(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夜構火, 狐鳴呼曰:‘大楚興, 陳勝王.’” 王先謙補注引沈欽韓曰:“《史記》作‘篝火’. ‘篝’‘構’通用字, 《方言》‘篝’謂之牆居. 郭云:今熏籠也. 葢置火其中使隱約若燐火而爲狐鳴也.”

[構立】1.建造. 《書·大誥》“厥子乃弗肯堂, 矧肯構” 孔傳:“父已致法, 子乃不肯爲堂基, 況肯構立屋乎?”2.引申指虛構. 3.捏造. 唐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巧造語言, 鑿空構立善惡事跡.”

[構死】誣陷而死. 《新唐書·劉幽求傳》:“既, 五王皆爲三思構死.”

[構成】1.謂憑空捏造出某種過失或缺點. 《陳書·吳興王胤傳》:“是時張貴妃、孔貴嬪竝愛幸, 沈皇后無寵……而張孔二貴妃又日夜構成后及太子之短, 孔範之徒又於外合成其事, 禎明二年, 廢爲吳興王.”2.組成;建成. 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一章二:“所以故事是用幾個固定人物構成的, 所寫只是他們幾個人的事情.”峻靑《馬石山上》二:“野火一堆連著一堆, 和敵人的密集的隊形聯在一起, 構成了一個方圓一二百里的大火網.”

[構件】1.指機械中構成整體的部件、零件. 2.在土木工程中, 指結構物的組成部件. 如梁、柱、板材等.

[構合】謂從中挑撥, 使彼此結成嫌隙. 《詩·小雅·靑蠅》“讒人罔極, 構我二人” 唐孔穎達疏:“構者, 構合兩端, 令二人彼此相嫌, 交更惑亂也.”

[構爭】互相爭執. 胡漢民《粵漢鐵路商辦問題之未解決》:“故即區區一鐵路商辦問題, 而民與政府乃須日構爭而無寧息.”

[構抉】搜尋捏造. 《新唐書·李揆傳》:“呂諲政事出揆遠甚……揆懼復用, 遣吏至諲所, 構抉過失. 諲密訴諸朝, 帝怒, 貶揆袁州長史.”

[構求】謀求. 《紅樓夢》第四七回:“只得又各處遣人構求尋覓, 終久費了五百兩銀子, 買了一個十七歲女孩子來, 名喚嫣紅, 收在屋裏.”

[構兵】交戰. 《孟子·告子下》:“吾聞秦楚構兵, 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孔子家語·賢君》:“怨讎幷存其國, 隣敵構兵於郊.” 郭沫若《我怎樣寫五幕史劇<屈原>》:“於是楚王大怒, 秦楚構兵而爭事魏.”

[構言】謂進讒言誣陷. 《後漢書·皇后紀下·靈帝宋皇后》:“<王甫>乃與太中大夫程阿共構言皇后挾左道祝詛, 帝信之.”

[構妖】勾結妖孽. 《梁書·蕭介傳》:“昔呂布殺丁原以事董卓, 終誅董而爲賊;劉牢反王恭以歸晉, 還背晉以構妖.”

[構思】1.謀劃, 設想. 《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季龍以其構思精微, 賜爵關內侯, 賞賜甚厚.”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九章:“也許他一面看一面就在構思未來的戰斗部署, 精神顯得十分集中, 似乎旁邊的一切動靜都與他無干的樣子.”2.特指作家、藝術家在孕育作品過程中對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所進行的思維活動. 《晉書·文苑傳·左思》:“<左思>造《齊都賦》, 一年乃成. 復欲賦三都……遂構思十年, 門庭藩溷皆著筆紙, 遇得一句, 即便疏之.” 宋王禹偁《詔臣僚和御制賞花詩序》:“既奉詔以援毫, 各爭妍而構思.” 巴金《<家>後記》:“它跟我的其他作品一樣, 缺少冷靜的思考和周密的構思.”3.指構思的結果. 楊朔《茶花賦》:“一個念頭忽然跳進我的腦子, 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

[構怨】結怨, 結仇. 《詩·王風·兔爰序》:“《兔爰》閔周也, 桓王失信, 諸侯背叛, 構怨連禍.”《晉書·汝南王亮等傳贊》:“構怨連禍, 遞遭非命.”

[構逆】造反, 發動叛亂. 晉潘嶽《西征賦》:“俾庶朝之構逆, 歷兩王而干位.”《南史·毛喜傳》:“及宣帝崩, 叔陵構逆, 敕中庶子陸瓊宣旨, 令南北諸軍皆取喜處分.” 明屠隆《綵毫記·敷演家門》:“正遇永王構逆, 抗節迍邅.”

[構架】亦作“構駕”. 

1.結架材木. 指建筑. 《淮南子·本經訓》:“大構駕, 興宮室.” 高誘注:“構, 連也;駕, 材木相乘駕也.”2.引申爲運籌決策, 構思設計.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材理》:“思能造端, 謂之構架之材;明能見機, 謂之達識之材.”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此非操觚之士, 獨憑神思構架而然也.”

[構連】接連不斷. 宋秦觀《邊防中》:“怨禍構連, 饑饉頻仍.”

[構夏】見“構廈”. 

[構致】聚集招致. 唐元稹《上門下裴相公書》:“獨憶得近日故裴兵部之爲人也, 堅辨淸淨, 號爲名流. 及其爲相也, 構致群材, 使棟梁榱桷咸適.”

[構造】1.擾捏造. 《後漢書·徐璆傳》:“張忠怨璆, 與諸閹官構造無端, 璆遂以罪徵.”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構造無根之語, 以爲謗議.”2.指憑想象創造. 胡適《水滸傳考證》三:“這種寫法, 可見當時的戲曲家敘述梁山泊好漢的事跡, 大可隨意構造.”3.制造, 人爲地造成某種氣氛或局面. 《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奐傳》:“癸巳, 詔曰:‘前逆臣鍾會構造反亂, 聚集征行將士, 劫以兵威, 始吐姦謀, 發言桀逆, 逼脅衆人, 皆使下議, 倉卒之際, 莫不驚懾.’”4.建造, 用人工使原材料成爲某種物品. 黃中黃《孫逸仙》:“惟土地者, 非人力所構造, 而天之賦與萬民者也.”5.結構. 明何景明《略陽縣遷建廟學記》:“今茲之建是宅, 阜隆以降湍悍, 構造維新, 地復其舊.” 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五:“其一是說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 構成社會經濟的構造.” 楊朔《戈壁灘上的春天》:“哪兒發現了石油構造, 他們就到哪兒去打井鉆探.”

[構害】謀害, 陷害. 唐李朝威《柳毅傳》:“老父之罪, 不診堅聽, 坐貽聾瞽, 使閨窗孺弱, 遠罹構害.”

[構扇】亦作“構煽”. 

挑撥煽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如在兵革之時, 構扇反覆, 縱橫說誘.”《宋書·臧質傳》:“窮愚悖常, 構煽凶逆.”《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十年》:“會稽王道子好專權, 復爲姦諂者所構扇, 與太保安有隙.”茅盾《曇》二:“父親是早已想利用她來結交權貴, 姨太太又乘機構煽……她孤立著, 她的周圍盡是敵人.”

[構陷】誣陷.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盧既藉恩寵, 屢訴才幹(杜才幹)枉見構陷.”《宋史·張士遜傳》:“憸人構陷善良, 以搖朝廷, 姦僞一開, 亦不能自保矣.” 魯迅《准風月談·歸厚》:“我就是常看造謠專門雜志之一人……看他有怎樣出奇的幻想, 怎樣別致的描寫, 怎樣險惡的構陷.”

[構堂】《書·大誥》:“若考作室, 既厎法, 厥子乃弗肯堂, 矧肯構?” 孔傳:“以作室喩治政也, 父已致法, 子乃不肯爲堂基, 況肯構立屋乎?” 后因以“構堂”喩先人的基業. 《舊唐書·高宗紀贊》:“伏戎於寢, 構堂終墜. 自藴禍胎, 邦家殄瘁.”

[構患】1.謂結怨交兵. 漢王粲《贈文叔良》詩:“梧宮致辯, 齊楚構患.”2.作亂. 唐杜甫《彭衙行》:“別來歲月周, 胡羯仍構患.”

[構第】營造宅第. 《新唐書·馬周傳》:“帝幸翠微宮, 求勝地爲構第.”

[構巢】構木爲巢. 遠古人的居住方式.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硏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一節:“這明明是穴居和構巢等原始的習俗. 原始家屋的進化, 一般是由平穴而豎坑而構巢而石累.”

[構惡】作惡. 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 賈餘慶獻諂於後, 予羈縻不得還, 國事遂不可收拾.”

[構廈】亦作“構夏”. 

營造大廈. 比喩治理國事或建立大業. 唐元稹《酬鄭從事宴望海亭》詩:“憶年十五學構廈, 有意蓋覆天下窮. 安知四十虛富貴, 朱紫束縛心志空.” 唐元稹《上令狐相公詩啓》:“輒寫古體謌詩一百首, 百韻至兩韻律詩一百首, 合爲五卷, 奉啓跪陳, 或希構廈之餘, 一賜觀覽.”《太平廣記》卷一三七引《太原事跡·武士彠》:“微時, 與邑人許文寳以鬻材爲事……私言必當大貴. 及高祖(唐高祖)起義兵, 以鎧胄從入關. 故鄕人云:‘士彠以鬻材之故, 果逢構夏之秋.’”

[構雲】連結云天. 形容建筑物等極高. 唐韋應物《莊嚴精舍遊集》詩:“架虹施廣陰, 構雲眺八區.” 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割錦不酬價, 構雲有高營.”

[構詞法】由詞素構成詞的方式. 如漢語構詞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詞根加詞根, 如“群”和“眾”合成“群眾”;二是詞根加詞綴, 如“杯”加“子”成爲“杯子”.

[構禍】1.造成禍亂. 《詩·小雅·四月序》:“《四月》, 大夫刺幽王也. 在位貪殘, 下國構禍, 怨亂幷興焉.” 孔穎達疏:“下國之諸侯又構成其禍亂.”2.遭遇災禍. 構, 通“遘”. 《詩·小雅·四月》:“我日構禍, 曷云能穀?” 馬瑞辰通釋:“《爾雅·釋詁》、《說文》竝曰:‘遘, 遇也.’‘構’者, ‘遘’之叚借. ‘構禍’猶云‘遇禍’也. 《集傳》訓爲‘遭禍’, 得之.”

[構畫】勾畫描述. 章炳麟《與人論文書》:“其下或及神怪, 時有目覩, 不乃得之風聽, 而不刻意構畫其事, 其辭坦迆, 淡乎若無味, 恬然若無事者, 《搜神記》、《幽明錄》之倫, 亦已可貴.”

[構間】挑撥離間. 《宋書·顏竣傳》:“前冬母亡, 詔賜還葬, 事畢不去, 盤桓經時, 方構間勳貴, 造立同異.”《新唐書·長孫無忌傳》:“后既立, 以無忌受賜而不助己, 銜之. 敬宗揣后指, 陰使洛陽人李奉節上無忌變事……帝驚曰:‘將妄人構間, 殆不其然.’”

[構結】1.猶勾結. 《魏書·夏侯道遷傳》:“會有蕭衍使人吳公之至, 知臣懷誠, 將歸大化, 遂與府司馬嚴思……共楊靈珍父子密相構結, 期當取臣.”2.構造, 創作. 明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僕則欲富於材積, 領會神情, 臨景構結, 不倣形跡.”

[構隙】亦作“構隟”. 

造成裂痕. 指結怨. 《北史·新羅傳》:“新羅地多山險, 雖與百濟構隙, 百齊亦不能圖之也.” 唐司空圖《華師許國公德政碑》:“虢州刺史張存背陝迎降, 旋又持疑構隟.”《誠意伯文集》附《誠意伯次子閣門使劉仲璟長史傳》:“二王構隙, 公曰:‘臣聞兄弟鬩於墻, 外禦其侮, 友愛相虧, 臣恐不能禦侮.’”

[構想】指作家、藝術家在孕育作品過程中對內容、形式方面所進行的思維活動. 亦指構想的結果. 魯迅《書信集·致翟永坤》:“那一本舊的小說, 也已收到. 構想和行文, 都不高明.” 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篇》四:“由於畫鬼容易畫人難, 我在構想的途中便把方向轉換了.”

[構毀】誣蔑毀謗. 《北齊書·魏蘭根傳》:“廢帝素有德業, 而爲蘭根等構毀, 深爲時論所非.”

[構會】1.謂使彼此結成嫌隙. 《漢書·韓延壽傳》:“潁川多豪彊……趙廣漢爲太守, 患其俗多朋黨, 故構會吏民, 令相告訐.”顏師古注:“構, 結也.”2.謂設計陷害. 漢阮瑀《爲曹公作書與孫權》:“而忍絶王命, 明棄碩交, 實爲佞人所構會也.”《晉書·桓宣傳》:“而好利險詖之徒, 以安(謝安)功名盛極, 而構會之, 嫌隙遂成.”

[構亂】作亂. 《周書·周惠達傳》:“及萬俟醜奴等構亂, 蕭寳夤西征, 惠達復隨入關.” 唐元稹《謝御劄狀》:“視凶狡之構亂, 義在克淸;念台輔之銜寃, 期於必報.”《舊唐書·崔植傳》:“總(劉總)仍懼部將構亂, 乃籍其豪銳者先送京師.”

[構意】立意. 指構思文章.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潘嶽構意, 專師孝山, 巧於序悲, 易入新切.”《新唐書·韋述傳》:“先是, 詔脩《六典》, 徐堅構意歲餘.”

[構隟】見“構隙”. 

[構塼】以磚構砌. 塼, 同“磚”. 《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驃國》:“其羅城構以塼甃, 周一百六十里, 濠岸亦構塼, 相傳本是舍利佛城.”

[構慝】作惡. 南朝宋謝莊《爲朝臣與雍州刺史袁顗書》:“群下構慝, 妄生窺覬.”

[構圖】根據特定主題的要求, 在一定的空間, 把個別或局部的形象適當地組織起來, 構成一個協調的完整的畫面.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稱爲“章法”或“布局”. 魯迅《書信集·致吳渤》:“野夫的兩幅都好, 但我以爲不如用《黎明》, 因爲構圖活潑, 光暗分明.”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三:“導演者處理舞台上的線條形體, 其實可算是在繼續不斷地構圖.”

[構精】1.指兩性交合. 《易·繫辭下》:“男女構精, 萬物化生.”2.聚精會神. 《魏書·釋老志》:“慨無匠師, 獨坐靜室十二年, 覃思構精, 神悟妙頤.”

[構煽】見“構扇”. 

[構綴】猶編撰. 晉郭璞《<方言>序》:“曁乎揚生, 沉淡其志, 歷載構綴, 乃就斯文.” 劉光漢《<新方言>後序》:“<揚雄>掇先代之遺言, 驗殊方之絶語, 沈志構綴, 乃成《方言》.”

[構撰】撰著, 寫作. 南朝梁簡文帝《善覺寺碑》:“大通元年, 龍集己酉, 有令使立碑文, 未獲構撰.”撰, 一本作“譔”.

[構賞】猶獎賞, 賞賜. 構, 通“購”. 《墨子·號令》:“若非伍而先知他伍之罪, 皆倍其構賞.”

[構駕】見“構架”. 

[構橑】指建屋. 漢楊修《許昌宮賦》:“於是儀北極以構橑, 希形制乎太微.”

[構築】構造建筑. 宋曾鞏《瀛州興造記》:“今瀛地震之所摧敗, 與鄭之火災、衛之寇難無異. 公禦備構築不失其方, 亦猶古也.” 淸唐甄《潛書·勸學》:“構築必有基, 舍是而爲事功, 必至於傾敗而殃民.”瞿秋白《赤都心史》三八:“蛛蜘結網, 野蜂營窩, 雖則條理井井, 本能突顯……然而人的構筑, 胸中早有成竹, 以此特異於昆蟲.”

[構營】建造. 宋贊寧《宋高僧傳·讀誦·唐湖州法華寺大光傳》:“既止烏程, 構營寳塔, 日持《花偈》成報往願焉.”

[構擯】誣陷排斥. 《新唐書·趙憬傳》:“時杜黃裳遭奄人讒詆、穆贊、韋武、李宣、盧雲等爲裴延齡構擯, 勢危甚, 憬救護申解, 皆得免.”

[構繕】制作修理. 淸戴名世《程之藩傳》:“之藩盡散己家貲, 給餉構繕戎器, 率役夫二百人以殿.”

[構難】結成怨仇. 《戰國策·趙策三》:“秦趙構難, 而天下皆說, 何也?”《新唐書·朱敬則傳》:“國家自文明以來, 天地草昧, 內則流言, 外則構難.”《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那時宋朝仗蒙古兵力, 滅了金人. 又聽了趙範、趙葵之計, 與蒙古構難.” 嚴㚆《論世變之亟》:“即如今日中倭之構難, 究所由來, 夫豈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構辭】組織文辭.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若不達政體, 而舞筆弄文, 支離構辭, 穿鑿會巧, 空騁其華, 固爲事實所擯.”

[構譖】進讒言陷害人. 《隸釋·漢太尉楊震碑》:“而靑蠅嫉正醜直, 實繁, 橫共構譖, 慷慨暴薨.”《新唐書·李泌傳》:“初, 帝在東宮, 李林甫數構譖, 勢危甚, 及即位, 怨之, 欲掘塚焚骨.”

[構譔】見“構撰”. 

[構黨】結黨. 《新唐書·竇群劉棲楚等傳贊》:“如群、棲楚輩則然, 肆訐以示公, 構黨以植私, 其言纚纚若可聽, 卒而入於敗亂也.”

[構變】制造變亂. 《舊唐書·郭子儀傳》:“子儀心知其故, 及自涇陽將入, 議者慮其構變, 公卿憂之.”《續資治通鑑·元泰定帝致和元年》:“阿蘇衛指揮呼圖布哈、塔哈特穆爾等於是構變.”

[構釁】構成釁隙;結怨. 《北史·楊昱傳》:“太后問狀, 昱具對元氏構釁之端, 言至哀初.”《花月痕》第十二回:“其實士規不自構釁, 荷生那裏認得這個士規大名.” 郭沫若《今昔集·世界大戰的歸趨》:“日寇平時所仰給的是美國汽油, 與美國構釁之后, 這項供給當然會斷絕.”


*榧①[fěiㄈㄟˇ]

[《廣韻》府尾切, 上尾, 非. ]

1.榧子樹. 常綠喬木, 樹皮灰綠色, 葉線狀呈針形, 四月間開花, 雌雄異株. 種子有硬殼, 兩端尖, 仁可以吃, 亦可入藥, 木材可供建筑. 通稱香榧. 唐李德裕《平泉山居草木記》:“木之奇者, 有天台之金松、琪樹, 稽山之海棠、榧、檜.”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榧實》:“榧生深山中, 人呼爲野杉.”2.指榧的果實. 宋葉適《蜂兒榧歌》:“平林常榧啖俚蠻, 玉山之産升金盤.” 徐珂《淸稗類鈔·飲食·炒榧子》:“一法, 用豬脂炒之, 榧皮自脫.”

[榧子】1.香榧樹果實. 2.拇指與別指指肚相撚, 發出淸脆的聲音叫打榧子. 有向人戲謔的意思. 《紅樓夢》第二六回:“寳玉笑道:‘給你個榧子吃呢! 我都聽見了.’”

[榧實】榧樹的果實. 其仁甘美可食, 可驅蟲, 亦可榨油.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榧實》<集解>引寇宗奭曰:“榧實大如橄欖, 殼色紫褐而脆, 其中子有一重黑粗衣, 其仁黃白色, 嚼久漸甘美也.”


*榪①[màㄇㄚˋ]

[《廣韻》莫駕切, 去禡, 明. ]

“榪”的繁體字.

床頭橫木. 《禮記·曾子問》“遂輿機而往” 唐孔穎達疏:“機者, 以木爲之, 狀如牀, 無脚及輄簀也, 先用一繩直於中央係著兩頭之榪.” 宋趙叔向《肯綮錄·俚俗字義》:“橫木曰榪. 音駡.”

榪②[mǎㄇㄚˇ]

“榪”的繁體字.

見“榪子”、“榪槎”. 

[榪子】舊時木制馬桶. 《金甁梅詞話》第六一回:“李甁兒道:‘我到屋裏坐榪子, 不知怎的, 下邊只顧似尿也一般流將起來.’”

[榪叉】見“榪槎”. 

[榪桶】即馬桶. 《金甁梅詞話》第三三回:“那消半夜, 弔下來了, 在榪桶內. 點燈撥看, 原來是個男胎, 已成形了.”

[榪槎】亦作“榪叉”. 

用來擋水的三脚木架. 應用時以多個排列成行, 每個中設平台, 台上置石塊, 在迎水面上加系橫木及豎木, 外置竹席, 幷加培粘土, 即可起擋水作用. 這種建筑物, 很早就用於四川省灌縣都江堰工程中. 《人民日報》1974.5.2:“兩千多年來, 人們一直采用在分水堤附近外江河道上設置榪槎截流的辦法, 來調節外江、內江的水量.” 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五章一:“黃瀾生的口硬似剛剛斫斷榪叉的都江堰, 滔滔滾滾的語流, 連標點符號都來不及加一個.”

[榪頭】床頭兩端或門扇上下兩端的橫木. 如:床頭和門扇上的榪頭都搞好了.


*槓①[ɡànɡㄍㄤˋ]

同“杠”. 亦作“扛”.


*榸①[zhāiㄓㄞ]

[《廣韻》卓皆切, 平皆, 知. ]

枯木根. 前蜀貫休《秋懷赤松道士》詩:“石罅靑蛇溼, 風榸白菌乾.”


*榬①[yuánㄩㄢˊ]

[《廣韻》雨元切, 平元, 云. ]

1.篗子. 古代繞絲的器具. 《方言》第五:“籆, 榬也. 兗、豫、河、濟之間謂之榬.” 郭璞注:“所以絡絲也.”2.懸掛鍾磬的器具. 《管子·霸形》:“於是令之縣鍾磬之榬, 陳歌舞竽瑟之樂.”3.姓. 漢代有榬終古.


*榰①[zhīㄓ]

[《廣韻》章移切, 平支, 章. ]

1.柱下的木基或石基. 《說文·木部》“榰”字下引《易》:“榰恆, 凶.” 朱駿聲通訓:“榰, 柱底也.”今本《易·恒》作“振恒, 凶”. 2.支撐. 唐蘇頲《夜發三泉即事》詩:“下奔泥棧榰, 上覯雲梯設.” 宋王禹偁《謫居感事》詩:“山翠樓頻上, 雲生杖獨榰.” 明馮夢龍《智囊補·兵智三·詭道》:“周賊營中, 榰之以木.”

[榰牀龜】置於床足下用以支床之龜. 《史記·龜策列傳》:“南方老人用龜支牀足, 行二十餘歲, 老人死, 移牀, 龜尙生不死.” 宋陸遊《雨夜不寐觀壁間所張魏鄭公砥柱銘》詩:“壯懷耿耿誰與論, 榰牀老龜不能語.”

[榰持】支撐. 晉葛洪《抱朴子·仙藥》:“未得作丹, 且可服之, 以自榰持耳.”

[榰柱】支撐, 支持. 淸錢謙益《祖奎贈大中大夫太仆寺卿制》:“今爾孫志節巋然, 覃恩之典猶能榰柱末俗, 非爾之遺風也與!” 周素園《貴州民黨痛史》第三編第一章:“辯論結果, 以本黨榰柱平民, 解除一切限制.”

[榰頤】以手托腮. 淸杜岕《和輪山夕陽寮》之二:“楮頤向西坐, 宴息忘塵闤.”

[榰機石】支機石. 傳說漢武帝令張騫尋覓河源, 騫乘槎至天河, 見一婦人浣紗, 婦人與騫一石. 騫既歸, 以石問於成都卜人嚴君平, 嚴謂是織女支機石. 金元好問《贈蕭漢傑》詩:“相逢莫話榰機石, 自省枯槎是客星.”


*槖①[tuóㄊㄨㄛˊ]

同“橐”. 

槖②[luòㄌㄨㄛˋ]

同“橐”. 


*榼①[kēㄎㄜ]

[《廣韻》苦盍切, 入盍, 溪. ]

亦作“醘”. 

1.古代盛酒或貯水的器具. 《左傳·成公十六年》:“使行人執榼承飲.” 唐皎然《酬秦山人出山見呈》詩:“手攜酒榼共書幃, 迴語長松我即歸.” 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回回沙磧》:“人則以麵作餠, 各貯水一榼於腰間.”2.泛指盒類容器. 《北史·魏彭城王勰傳》:“馬腦榼容三升, 玉縫之.” 明馮夢龍《古今譚槪·貧儉·子孫榼》:“江西俗儉, 果榼作數格, 惟中一味, 或果或菜可食, 餘悉充以雕木, 謂之子孫榼.” 徐珂《淸稗類鈔·禮制·德宗大婚奩單》:“銀胰子榼成對, 銀粉榼成對.”3.鞘. 《禮記·少儀》“加夫襓與劍焉” 唐孔穎達疏:“謂以木爲劍衣者, 若今刀榼.”4.關合.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一日, 所用剺刀忽折, 不餘寸許, 吏乃銛以應召, 覺愈於全時, 漸出新意, 因削木如半鐶勢, 加於折刃之上, 使纔露鋒, 榼其書而剺之.”

[榼牙料嘴】斗嘴, 爭吵. 古今雜劇本元無名氏《孟光女舉案齊眉》第三折:“喒與你不班輩, 自來不相會, 走將來榼牙料嘴.”《元曲選·舉案齊眉》作“磕牙料嘴”.

[榼榼】象聲詞. 唐李賀《呂將軍歌》:“榼榼銀龜搖白馬, 傅粉女郞火旗下.”一說方整貌. 見葉蔥奇注.

[榼榼啐啐】形容大聲. 

[榼藤】豆科. 木質藤本. 二回羽狀㚆葉, 總葉軸先端有卷須. 花黃色, 圓錐花序. 莢果木質, 長可達一米, 由多數節組成, 每節一種子. 種子扁圓形, 富含油分. 藤及種子藥用;纖維供造紙或制人造棉.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榼藤》:“榼藤, 依樹蔓生, 如通草藤也. 其子紫黑色, 一名象豆.”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榼藤子》<集解>引陳藏器曰:“按《廣州記》云:榼藤子生廣南山林間. 作藤著樹, 如通草藤. 其實三年方熟, 角如弓袋, 子若雞卵, 其外紫黑色. 其殼用貯丹藥, 經年不壞, 取其中仁入藥, 炙用.”


*樺①[huàㄏㄨㄚˋ]

[《廣韻》胡化切, 去禡, 匣. ]

[《廣韻》戶花切, 平麻, 匣. ]

亦作“檴”. “樺”的繁體字.

雙子葉植物的一屬. 落葉喬木或灌木. 葉子互生. 花單性, 雌雄同株, 柔荑花序. 果序圓柱形. 堅果, 兩側具膜質翅. 我國有二十余種, 主要有白樺、黑樺、紅樺、亮光樺等. 木材供建筑和制器具, 樹皮、葉等可提樺皮油、樺焦油等. 《魏書·禮志一》:“敞(李敞)等既祭, 斬樺木立之……後所立樺木生長成林.”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樺木》:“樺木生遼東及臨洮、河州西北諸地. 其木色黃, 有小斑點, 紅色, 能收肥膩. 其皮厚而輕虛軟柔, 皮匠家用襯靴裏, 及爲刀靶之類, 謂之暖皮……以皮卷蠟, 可作燭點.”

[樺巾】用樺樹皮制的頭巾. 唐寒山《詩》之二○五:“樺巾木屐沿流步, 布裘藜杖繞山迴.”

[樺皮臉】厚面皮. 樺木皮厚, 層多, 因稱厚面皮爲“樺皮臉”. 喩不知羞恥者. 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三折:“這廝人也憎, 鬼也嫌, 無處發付那千層樺皮臉.” 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村勢煞撚著則管獨磨, 樺皮臉風癡著有甚颩抹.”

[樺煙】樺燭之煙. 唐白居易《早朝》詩:“月堤槐露氣, 風燭樺煙香.” 前蜀薛昭蘊《喜遷鶯》詞:“樺煙深處白衫新. 認得化龍身.” 南唐張泌《浣溪沙》詞:“鈿轂香車過柳堤. 樺煙分處馬頻嘶.”

[樺燭】用樺木皮卷成的燭. 唐沈佺期《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無勞秉樺燭, 晴月在南端.” 宋陸遊《雪夜感舊》詩:“江月亭前樺燭香, 龍門閣上馱聲長.” 淸吳偉業《贈吳永調》詩之一:“相逢萬事從頭問, 樺燭三條見淚痕.” 吳翌鳳注:“《玉篇》:‘樺木皮可以爲燭.’程大昌《演繁露》:‘古燭未知用蠟, 直以薪蒸, 即是燒柴取明耳. 或亦剝樺皮爇之.’”


*模①[móㄇㄛˊ]

[《廣韻》莫胡切, 平模, 明. ]

亦作“撫”. 亦作“橅”.

1.法式;規范;標准. 漢張衡《歸田賦》:“揮翰墨以奮藻, 陳三皇之軌模.” 晉左思《詠史詩》之八:“巢林棲一枝, 可爲達士模.” 宋蘇軾《次韻和劉貢父登黃樓見寄幷寄子由》之二:“吟哦出新意, 指畫想前橅.”2.特指値得學習的先進人物. 如:勞模;評模. 3.效法, 仿效. 《列子·周穆王》:“變化之極, 徐疾之間, 可盡模哉?”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是以模經爲式者, 自入典雅之懿.” 宋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若子雲仲淹, 方勉焉以模言語.” 淸宋犖《漫堂說詩》一:“不必橅唐, 不必橅古, 亦不必橅宋、元、明, 而吾之眞詩觸境流出.”4.照原件描畫, 臨摹. 宋蘇軾《傳神記》:“吾嘗於燈下顧自見頰影, 使人就壁模之.” 淸周亮工《題王若谷藏麻姑壇帖》:“善橅《麻姑帖》者, 惟閩人林異卿.”5.規劃, 籌劃. 《漢書·劉向傳》:“初陵之橅, 宜從公卿大臣之議, 以息衆庶.”顏師古注:“應劭曰:‘橅音規摹之摹.’謂規度墓地.”6.揣摩, 體會. 明湯顯祖《牡丹亭·訓女》:“兒呵, 爹三分說話你自心模.”7.木名. 《廣群芳譜·木譜十三·模木》引《淮南草木譜》:“模木生周公塚上, 其葉春靑, 夏赤, 秋白, 冬黑.”

模②[múㄇㄨˊ]

[《廣韻》莫胡切, 平模, 明. ]

“母”的被通假字.

1.模樣, 形狀. 唐李白《明堂賦》:“人物禽獸, 奇形異模.” 元王惲《大雹行》:“斧形鷄卵見自昔, 異狀奇模此其匹.”2.模子. 如:鉛模, 木模, 銅模. 參見“模子”.

[模山範水】用文字或圖畫描繪山水景物.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及長卿之徒, 詭勢瓌聲, 模山範水, 字必魚貫, 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 辭人麗淫而繁句也.” 淸馮班《鈍吟雜錄·嚴氏糾繆》:“漢人作賦, 頗有模山範水之文.” 王國維《屈子文學之精神》:“故純粹之模山範水、留連光景之作, 自建安以前、殆未之見.”

[模子】1.制物的型器. 《西遊記》第七一回:“他的鈴兒怎麽與我的鈴兒就一般無二! 縱然是一個模子鑄的, 好道打磨不到, 也有多個瘢兒, 少個蒂兒, 却怎麽這等一毫不差?”《紅樓夢》第三五回:“原來是個小匣子, 裏面裝著四副銀模子.” 巴金《利娜》上篇:“最討厭的是那種機械的訓練:一舉一動, 說話走路, 都象是從同一副模子里鑄出來的.”2.猶模樣. 周立波《卜春秀》一:“她是么子樣子? 臉模子好看不好看?”

[模古】仿效古人. 淸唐甄《潛書·辨儒》:“聖賢之言, 因時而變, 所以救其失也;不模古而行, 所以致其眞也.”

[模本】亦作“橅本”. 

1.照書畫原件臨摹或翻刻搨印的㚆制品. 唐張彦遠《曆代名畫記·衛協》:“<此畫>韓侍郞愈之子昶, 借與故相國鄒平段公家, 以模本歸於昶.” 宋潘子眞《詩話·兪紫芝詩》:“山谷所書‘釣魚舡上謝三郞’一帖石刻, 在金山寺, 鷄林每入貢, 輒市模本數百以歸.” 淸魏源《武進李申耆先生傳》:“康熙、乾隆《皇輿一統圖》, 板存內府, 海內無從購求. 陽湖董君祐誠有橅本.”2.照原本摹寫或摹畫. 宋趙希鵠《洞天淸祿集·古畫辯》:“米元章就人借名畫, 輒模本以還, 而取其元本, 人莫能辨.”

[模印】亦作“橅印”. 

1.刻板印刷. 《舊五代史·周書·和凝傳》:“有集百卷, 自篆於板, 模印數百帙, 分惠於人焉.”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唐以前, 凡書籍皆寫本, 未有模印之法.”《續資治通鑑·宋太宗雍熙三年》:“右散騎常侍徐鉉等上《新定說文》三十卷, 令模印頒行.”2.謂規度印章之大小, 字之多少而刻之. 淸錢泳《履園叢話·畫學·畫中人》:“<徐堅>少貧苦而好學, 凡詩文、書畫、橅印, 皆能自闢門徑.” 淸錢泳《履園叢話·畫學·畫中人》:“<吳文澂>能詩, 尤工書畫, 凡篆、隸、眞、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 以及刻碑模印諸事, 莫不通而習之.”

[模式】事物的標准樣式. 《魏書·源子恭傳》:“故尙書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沖所造明堂樣, 幷連表詔答、兩京模式, 奏求營起.”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八:“聞先生之藝久矣, 願見筆法, 以爲模式.” 淸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鍥洨濱遺書序》:“王君、夏君表章前哲, 以爲邦人士模式, 可謂能勤其職矣.”

[模仿】同“模倣”. 亦作“橅仿”.

《漁洋詩話》卷上引宋姜夔《白石詩話》:“一家之言, 自有一家風味……橅仿者語雖似之, 韻則亡矣.”《曆代詩話·白石道人<詩說>》作“模倣”. 魯迅《書信集·致母親》:“他什么事情都想模仿我, 用我來做比.” 丁玲《夢珂》二:“<夢珂>常常整天躲在房子里照著那些自己所愛的幾張畫模仿著.”

[模次】逐字仿效. 唐張彦遠《法書要錄·唐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梁大同中, 武帝勑周興嗣撰《千字文》, 使殷鐵石模次羲之之跡以賜八王.”

[模彷】同“模倣”. 亦作“橅彷”.

淸趙翼《甌北詩話·詩病》:“如神龍行空, 不可捉摸, 非後人所能模彷也.” 淸王式丹《蕭尺木淩歊台圖》詩:“鍾山有客癖橅彷, 坐揮墨瀋升斗傾.”

[模表】模范, 表率. 《晉書·山濤傳》:“君以道德爲世模表, 況自先帝識君遠意.”

[模拓】亦作“模搭”. 亦作“模搨”.

把金石等器物上的圖畫、文字照原樣印下來. 宋梅堯臣《觀邵不疑學士所藏名書古畫》詩:“其餘又莫究, 模搭似未備.” 宋曹士冕《法帖譜系·烏鎮本》:“舊傳湖州烏鎮張氏以絳、閣二帖鋟木家塾, 或遇良工模拓, 亦有可觀.” 淸兪樾《茶香室叢鈔·禹九州圖》:“此圖未知今尙在否, 果得而模搨之.”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介紹德國作家版畫展》:“世界上版畫出現得最早的是中國, 或者刻在石頭上, 給人模拓, 或者刻在木板上, 分布人間.”

[模板】澆灌混凝土用的模型板, 一般用木料制成.

[模枋】巨材. 宋周密《齊東野語·梓人掄材》:“太祖時以寢殿梁損, 須大木換易. 三司奏聞, 恐他木不堪, 乞以模枋一條截用.” 原注:“模枋者, 以人立木之兩傍, 但可手模, 不可得見, 其大可知.” 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二》:“宋時寢殿巨材謂之模枋. 模枋者, 人立其兩旁不相見, 但以手摸之而已.”

[模具】生產上使用的各種模型. 

[模帖】亦作“橅帖”. 

照帖摹寫. 淸錢謙益《觀美人手跡戲題絕句》之一:“油素朝橅帖, 丹鉛夜較書.”

[模効】模仿效法. 《宋書·顔竣傳》:“官錢每出, 民間即模効之, 而大小厚薄, 皆不及也.”

[模放】亦作“橅放”. 

模仿.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放用之, 偃蹇狹陋, 盡成死法.” 宋程大昌《演繁露·韶鳳石獸》:“《詩》曰:‘於論鼓鐘.’論者商度其制, 而求以橅放之也.” 明劉元卿《賢奕編·達命》:“已而果出此題二章, 皆模放前作.”

[模刻】照原樣摹寫鐫刻. 宋蘇軾《答南華辯禪師書》之二:“《泉銘》模刻甚精.”《宋史·呂文仲傳》:“一日, 召於崇政殿, 讀上草書經史故實數十軸, 詔模刻於石.” 明劉基《題劉商觀奕圖》:“而其描寫模刻, 實俱妙絶.”

[模狀】1.猶規矩. 《公羊傳·定公五年》“越者能以其名通也” 何休注“越治國有狀” 唐徐彦疏:“此狀謂模狀也. 模狀猶規矩.”2.對事物情狀或聲音的描繪.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九:“按坡詩有《以涵星硏贈范純夫侍講》、《風月石屛贈子功中書》, 共二首. 詩中模狀與此硏實合.”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叔叔, 你打與我個模狀兒. [正末唱]則他生的短矮也那蠢岔身材.” 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二折:“我打個模狀兒說, 可不道有一半兒朦朧倒有一半兒切.”

[模型】1.猶模式, 樣式. 黃人《<淸文汇>序》:“句梳字櫛, 書眉乙尾, 引繩墨, 立橅型.” 魯迅《集外集拾遺·<比亞茲萊畫選>小引》:“他把世上一切不一致的事物聚在一堆, 以他自己的模型來使他們織成一致.”柔石《二月》五:“一個上午, 一個下午, 我接觸了兩種模型不同的女性底感情的飛沫, 我幾乎將自己拿來麻痹了!”2.照實物的形狀和結構按比例制成的物體, 多用於展覽或實驗. 丁玲《壓碎的心》:“平平聽過火車的故事, 在畫上也見過火車, 太原的商務印書館的窗子里, 就陳設過一個模型.”沙汀《防空》:“然而, 除了模型, 他是沒有見過眞實貨的.”3.鑄造用的模子. 4.鑄造時, 制作砂型用的工具. 多以木制.

[模胡】見“模糊”. 

[模則】1.效法. 漢蔡邕《故太尉喬公廟碑》:“凡見公容貌, 聞公聲音, 莫不熙怡悅懌, 思樂模則, 來者忘歸, 去者願還.”2.楷模, 准則. 《三國志·魏志·阮籍傳》:“瑀子籍, 才藻豔逸, 而倜儻放蕩, 行己寡欲, 以莊周爲模則.”

[模度】標准. 郭沫若《虎符》第一幕:“右壁上掛絹畫魏昭王像一幀(其像可以演魏安釐王者爲模度), 其前有銅壺一個插有桂花.”

[模特兒】1.指藝術家用來寫生、雕塑的描寫對象或參考對象, 如人體、實物、模型等. 茅盾《無題》:“她就像一個‘模特兒’似的擺好了這個‘欣賞藝術’的姿勢, 靜聽她丈夫朗頌他的未完成的傑作.” 丁玲《夢珂》一:“另雇得一個每星期來兩次, 一月拿二十塊錢的姑娘, 是代替那已許久不曾來的, 上一個模特兒的職務.”2.指文學家借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原型. 魯迅《二心集·答北斗雜志社問》:“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 看得多了, 湊合起來的.” 巴金《談<秋>》:“我常常說我用我大哥作模特兒寫了覺新.”3.以自身給廠商做廣告的男女. 葉聖陶《倪煥之》十:“一個個像舞台上的花旦一樣, 以十二分做作的嫋娜姿態走過的, 與其說是采茶姑娘, 不如說是時髦太太小姐的衣裝的模特兒.” 張長《空谷蘭》:“她們家里未必都闊綽, 出來一個個都要花枝招展, 努力把自己打扮得像個時裝模特兒.”

[模造】依樣制造;塑造. 魯迅《墳·再論雷峰塔的倒掉》:“所有的, 只是喜劇底人物或非喜劇非悲劇底人物, 在互相模造的十景中生存.” 宋慶齡《爲新中國而奮斗》:“他們把靑年模造成法西斯野獸, 然后准備將他們縱放國外.”

[模倣】亦作“橅倣”. 

照某種現成的樣子學著做. 宋歐陽修《學書自成家說》:“學書當自成一家之體, 其模倣他人, 謂之奴書.”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謝靈運《折楊柳行》:‘鬱鬱河邊樹, 靑靑田野草.’此對起雖有模倣, 而不失古調.” 淸劉逢源《郭泰》詩:“如何下士相橅倣, 只愛先生折角巾.”

[模效】仿效.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三節:“漢族人有自己的禮制風俗, 爲什么要模效外國的禮制風俗.”

[模堇】木名. 《穆天子傳》卷四:“事皇天子之山, 有模堇, 其葉是食明后.” 郭璞注:“模堇, 木名. 后, 君也.”

[模勒】仿照原樣雕刻. 亦指雕刻之文. 唐元稹《<白氏長慶集>序》:“至於繕寫, 模勒, 衒賣於市井, 或持之以交酒茗者, 處處皆是.” 宋曹士冕《法帖譜系·淳化法帖》:“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聖旨模勒上石.” 淸錢泳《履園叢話·碑帖·漢熹平石經》:“自余模勒之後, 南昌學宮有重模木.”

[模略】猶大略, 大槪. 章炳麟《<新方言>序》:“諸州國殊言詰詘者, 雖未盡憭, 儻得模略, 足以聰聽知原, 後生不可待也.”

[模象】1.描繪形容. 唐元稹《敘詩寄樂天書》:“詞實樂流, 而止於模象物色者, 爲新題樂府.” 明李東陽《<白洲詩集>序》:“然放情邱壑, 模象景物, 則不待以侍郞謝病、都憲請老而後得也.”2.類比, 比況.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唐傅奕曰:佛入中國, 孅兒幼夫模象莊老以文飾之.”

[模習】仿效, 學習. 《資治通鑑·梁武帝普通五年》:“自定鼎伊洛, 邊任益輕, 唯底滯凡才, 乃出爲鎮將, 轉相模習, 專事聚斂.”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十一節:“屈原、宋玉作《楚辭》, 在文學上有很高的地位, 爲文士所模習.”

[模搭】見“模拓”. 

[模棱】見“模稜”. 

[模棱兩可】形容對事情的雙方不置可否, 是非不分. 《明史·余珊傳》:“堅白異同, 模棱兩可, 是蓋大奸似忠, 大詐似信.”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五:“他覺得在文采的理論政策的淵博學問之下, 就不敢堅持一個一定的主張, 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兩可、含混的語句了.”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七章:“新任的支部書記……怕得罪人, 在支部發生爭論時, 常常是模棱兩可, 搖擺不定.”亦作“模棱兩端”.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粵東紀事》:“祁宮保模棱兩端, 怕事之極.”

[模棱兩端】見“模棱兩可”. 

[模傚】模效.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近世僧學詩者極多, 皆無超然自得之氣, 往往反拾掇模傚士大夫所殘棄.”一本作“摹傚”.

[模畫】照事物原貌描畫. 元虞集《題簡生畫澗松》詩:“默識形神出模畫, 把筆莽蒼增嗟吁. 玉堂寶書本同舘, 官府既分難復見.”

[模搨】見“模拓”. 

[模楷】1.楷模, 榜樣. 《後漢書·黨錮傳序》:“天下模楷李元禮, 不畏強禦陳仲舉.” 唐李德裕《代符澈與幽州大將書意》:“比聞海內之論幽州, 師有紀律, 人懷義心, 河朔諸軍以爲模楷.” 明劉基《送余希賢歸江東序》:“當是時, 天下之想望二公, 不啻如麒麟鳳凰. 而二公亦直以天下之模楷自任.” 鄒韜奮《團結的推動力》:“進步的固須繼續努力, 不夠進步的也須以更進步自勉, 彼此以進步的模楷爲工作的准繩.”2.效法, 學習. 唐劉知幾《史通·序列》:“苟模楷曩賢, 理非可諱.” 元沈禧《一枝花》套曲序:“茲不自揣, 勉述南呂一闋以呈. 校諸傑作, 固不能模楷其萬一.”

[模剽】模仿剽竊.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六:“摘瑕攻纇, 以模剽病李, 不知李才大, 固苞何孕徐, 不掩瑜也.”

[模碑】亦作“橅碑”. 

摹刻有圖文的石碑. 淸曹寅《題王南村焦麓剔銘圖》詩之一:“近代雲間稱好手, 橅碑今復在山巔.”

[模稜】亦作“模棱”. 

喩遇事不置可否, 態度含糊. 宋陸遊《老健》詩:“不怪模稜嗤了了, 但驚紾臂勸徐徐.” 明吾邱瑞《運甓記·太眞絕裾》:“若首鼠模稜, 負恩不報, 汗顔人世者, 非夫矣.”《水滸傳》第二回:“不拘貴賤齊雲社, 一味模棱天下圓.”茅盾《曇》二:“蘭女士的頭動了一下, 那態度是模棱得很, 表示不出‘然’或‘否’.”

[模稜手】見“模稜首”. 

[模稜首】亦作“模稜手”. 

謂遇事不置可否, 處世圓滑的人. 宋馬永易《實賓錄》卷三:“唐蘇味道爲相, 恃名位, 嘗謂人曰:‘模稜持多端可也.’故世號模稜首.”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可惡這鄭州百姓, 欺侮我罷軟, 與我起個綽號, 都叫我做模稜手.”

[模傳】謂模拓而傳播. 宋何薳《春渚紀聞·坡谷前身》:“世傳山谷道人前身爲女子, 所說不一. 近見陳安國省幹云, 山谷自有刻石, 記此事於涪陵江石間, 石至春夏, 爲江水所浸, 故世未有模傳者.”

[模準】樣板, 規范. 唐柳宗元《唐故兵部郞中楊君墓碣》:“文學者皆知誦其(楊凝)詞, 而以爲模準.” 淸毛嶽生《贈奉直大夫福建台灣縣知縣姚君墓志銘》:“君孫瑩, 乃克次序成書, 模準群哲, 副君志焉.”

[模樣】謂描摹形狀情態. 唐沈亞之《秦夢記》:“呼公主出……裝不多飾. 其芳姝明媚, 筆不可模樣.”

[模樣】1.圖樣, 形狀. 《南齊書·魏虜傳》:“群臣瞻見(明堂)模樣, 莫不僉然欲速造.”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覩貨邏國故地總述》:“貨用金、銀等錢, 模樣異於諸國.” 葉聖陶《線下·外國旗》:“跨河的大環橋倒映在水里, 合成個圓鏡模樣.”2.人的長相或裝束打扮.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此處有一女人, 乃是譚記兒, 生的模樣過人.”《水滸傳》第三回:“寫了魯達的年甲貫址, 畫了他的模樣, 到處張掛.”3.指表現出來的神態. 許地山《命命鳥》:“加陵一聽這話, 眼睛立刻瞪起來, 顯出很驚訝的模樣.”4.局面, 情況. 唐白居易《請罷兵第三狀》:“必待事不得已然後罷之, 只使陛下威權轉銷, 天下模樣更惡.”《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回:“鬭御疆等前隊先到, 見如此模樣, 城上絶無動靜, 心中疑惑.” 夏衍《廣州最后之日》:“看模樣, 廣州的失陷已經是時間上的問題了.”5.猶光景. 估量之辭. 豊子愷《緣緣堂隨筆·立達五周年紀念感想》:“半夜模樣, 我再搭了五路電車回到我的寄食處去睡覺.”姚雪垠《長夜》二:“從信陽回他們的故鄕本來有一條捷路, 靠著大別山和桐柏山的北麓漫向西北, 有五百里出頭模樣.”

[模範】1.制造器物的模型. 漢王充《論衡·物勢》:“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 必模範爲形, 故作之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異事》:“褭蹏作團餠, 四邊無模範跡, 似於平物上滴成.”《金史·食貨志三》:“不若弛限錢之禁, 許民自採銅鐵錢, 而官製模範, 薄惡不如法者, 令民不得用.”2.引申爲規則, 法度. 宋王讜《唐語林·棲逸》:“方(方干)詩在模範中爾, 奇意精識者亦然之.”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掌故·顧吳羹通副》:“翰林以記載文誥爲職, 苟少知文之模範, 行己無大過失.”3.榜樣, 表率. 漢揚雄《法言·學行》:“師者, 人之模範也.” 宋李如箎《東園叢說·韓愈詩文》:“愚觀愈之書, 其文章純粹典雅, 司馬遷、揚雄殆無以過, 其行己亦中正, 可爲後人模範.” 周恩來《抗戰軍隊的政治工作》二:“政治工作人員本身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能夠做全體官兵的模范.”4.今多指先進人物. 楊朔《萬古靑春》:“我父親去修淮河, 還當了水利模范.”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五章:“我同老模范硏究硏究.”5.效法. 《周書·王褒傳》:“梁國子祭酒蕭子雲, 襃之姑夫也, 特善草隸. 襃少以姻戚, 去來其家, 遂相模範.”《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騏驎及闕, 形勢甚巧, 宋孝武於襄陽致之, 後諸帝王陵皆模範, 而莫及也.”6.描摹, 描繪. 元鄭光祖《老君堂》第一折:“只見那靑松檜柏侵霄漢, 怪石峻嶺難模範.” 劉師培《文說·記事》:“碑傳之作, 博徵之獻, 遊記之文, 模範山水, 然記事失實, 厥有數端.” 沈礪《狂歌行》:“模範山水流連風景奚足數, 山川形勝湖海豪傑歷歷銘心頭.”7.猶約束, 制約. 淸陳田《明詩紀事丁籤·鄭瓘》:“溫卿詩任臆發抒, 不受模範.” 淸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是以小醜旋就誅夷, 而大敵無敢淩逼也. 西人雖非我族類, 殆亦模範乎天威.”

[模鋟】仿制刻印. 淸黃宗羲《傳是樓藏書記》:“至於細民亦皆轉相模鋟, 以取衣食.”

[模糊】亦作“模胡”. 

1.不分明;不淸楚. 唐崔玨《道林寺》詩:“潭州城郭在何處, 東邊一片靑模糊.” 元王仲誠《斗鵪鶉·避紛》套曲:“昨霄酩酊, 今日模糊, 來日醺酣.” 淸沈㚆《浮生六記·坎坷記愁》:“余乃張燈入室……不禁心傷淚湧. 又恐淚眼模糊, 失所欲見.” 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但《譯文》中插圖的模胡, 是書店和印局應負責任的.”2.謂草率, 馬虎.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二:“自被嚴詔, 終全大節, 非特誤國偸生之輩, 不足供其奴隸, 即倉猝遇寇, 模糊捐生, 幸厠忠義之林者, 亦豈足比擬百一哉.” 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這藤野先生, 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 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3.混淆. 如:不要模糊了界限.

[模寫】1.模搨. 2.照原樣描繪. 宋范鎮《東齋記事》卷四:“黃筌黃居寀蜀之名畫手也, 尤善爲翎毛. 其家多養鷹鶻, 觀其神俊以模寫之, 故得其妙.”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斠書·鬼董》:“模寫釋氏而不克肖.”亦謂仿照. 《梁書·蕭恭傳》:“廣營第宅, 重齋步櫩, 模寫宮殿.”

[模憲】法則. 漢蔡邕《文范先生陳仲弓銘》:“誕鋪模憲, 亦世作敎. 君之誨矣, 民胥効矣.”

[模擬】亦作“橅擬”. 

模仿, 仿效. 《晉書·文苑傳·袁宏》:“公琰殖根, 不忘中正. 豈曰模擬, 實在雅性.” 唐柳宗元《上裴行立中丞撰訾家洲亭記啓》:“累奉遊宴, 竊觀物象. 涉旬模擬, 不得萬一.” 宋程大昌《演繁露·渾儀渾象》:“至於渾象也者, 設爲圓毬而橅擬天度, 以日星傅寘毬上.”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過稱譽, 豈其中心, 專模擬, 非其本色.”沙汀《困獸記》三:“他模擬著如坐針氈的神氣.”

[模矱】猶典范, 准則. 《新唐書·忠義傳下·龐堅》:“帝顧諸將多不閑儀檢, 故授玉(龐玉)領軍、武衛二大將軍, 使衆觀以爲模矱.”

[模鎔】模型. 引申爲法則、規范. 三國魏毌丘儉《承露盤賦》:“若乃肇制模鎔, 應變入神, 窮數極理, 究盡物倫.”《說文·木部》“模, 法也” 淸段玉裁注:“以木曰模, 以金曰鎔, 以土曰型, 以竹曰笵, 皆法也.”

[模斅】模仿.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以來, 所著諸子, 理重事複, 遞相模斅, 猶屋下架屋, 牀上施牀耳.” 盧文弨補注:“斅, 與‘效’同.”

[模鑄】用模子鑄造. 比喩陶冶, 造就. 孫中山《行易知難》第三章:“且中國人之心性理想, 無非古人所模鑄.”


*榦①[ɡànㄍㄢˋ]

[《廣韻》古案切, 去翰, 見. ]

1.木名. 柘樹. 《書·禹貢》:“厥貢羽毛齒革, 惟金三品, 杶榦栝柏.” 孔傳:“榦, 柘也.” 孔穎達疏:“《考工記》云:‘弓人取榦之道也, 以柘爲上.’知此榦是柘也.”2.古代筑牆時, 豎在夾板兩邊起固定作用的木柱. 《書·費誓》:“魯人三郊三遂, 峙乃楨榦.”3.主干. 《淮南子·主術訓》:“故枝不得大於榦, 末不得強於本.” 晉左思《魏都賦》:“本枝別榦, 蕃屛國家.” 唐韓愈《題木居士》詩之一:“火透波穿不計春, 根如頭面榦如身.”4.引申爲本質. 《淮南子·原道訓》:“是故柔弱者, 生之榦也.” 高誘注:“榦, 質也.”5.井欄. 《莊子·秋水》:“吾樂與! 出跳梁乎井榦之上, 入休乎缺甃之崖.”成玄英疏:“榦, 井檻也.”一本作“幹”. 6.加強, 鞏固. 《淮南子·兵略訓》:“錞鉞牢重, 固植而難恐, 勢利不能誘, 死亡不能動, 此善爲充榦者也.” 高誘注:“充, 盈;榦, 強.”7.正, 平服. 《詩·大雅·韓奕》:“榦不庭方, 以佐戎辟.” 朱熹集傳:“榦, 正也. 不庭方, 不來庭之國也.”

[榦世】猶治世. 

[榦用】才干, 能力. 晉葛洪《抱朴子·行品》:“忠貞有餘, 而榦用不足.”《晉書·諸葛長民傳》:“諸葛長民, 琅邪陽都人也. 有文武榦用, 然不持行檢, 無鄕曲之譽.”

[榦宇】才干, 風度.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前趙·劉淵》:“左賢王淵, 姿器絶人, 榦宇超世, 天不恢崇單於, 終不虛生此人也.”

[榦佐】指能擔負重任的大臣. 章炳麟《訄書·官統上》“千官之法, 本於五行, 是則皞、頊、夏、商所闓置” 自注:“上選卿尹, 則非敬忌擇人之道, 下撰榦佐, 則非庶愼罔知之義, 此魏晉以來之積弊, 而殷法已爲其前導.”

[榦河】主干河流. 淸錢泳《履園叢話·水學·枝河》:“三江爲榦河, 諸浦爲枝河.”

[榦國】猶治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若許子政者, 有榦國之器, 正色忠謇, 則陳仲舉之匹.”

[榦輔】指能擔負國家重任的大臣. 漢焦贛《易林·師之訟》:“王孫、季子相與孝友, 明允篤誠, 升擢家舉, 爲國榦輔.”


*槤①[liánㄌㄧㄢˊ]

[《廣韻》力延切, 平仙, 來. ]

“梿”的繁體字.

1.木名. 《文選·郭璞〈江賦〉》:“橉杞稹薄於潯涘, 栛槤森嶺而羅峰.” 李善注:“栛、槤亦二木名也.”2.見“槤枷”.

槤②[liǎnㄌㄧㄢˇ]

[《集韻》力展切, 上獮, 來. ]

“梿”的繁體字.

1.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器皿. 《說文·木部》:“槤, 胡槤也.”一本作“瑚璉”. 2.斂, 收攏.

[槤枷】脫粒用的農具. 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板構成, 用來拍打谷物, 使子粒掉下來. 《解放日報》1942.8.28:“這天太陽特別好, 在廣場上, 平鋪著淡黃色的麥穗, 男的女的, 老的少的, 都拿起槤枷, 一起一落地打著, 那肉紅色的麥粒, 就沉淀在麥穗的底下了.”


*榑①[fúㄈㄨˊ]

[《廣韻》防無切, 平虞, 奉. ]

榑桑. 傳說中的神木名. 南朝梁王僧孺《懺悔禮佛文》:“東榑纔吐, 西崦已仄.”

[榑木】即榑桑. 《山海經·東山經》:“至於無皋之山, 南望幼海, 東望榑木, 無草木, 多風.” 袁珂校注:“即扶桑.”《淮南子·時則訓》:“東方之極, 自竭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 東至日出之次, 榑木之地.” 參見“榑桑”.

[榑桑】傳說中的神木. 《文選·嚴忌<哀時命>》:“衣攝葉以儲與兮, 左袪掛於榑桑.” 王逸注:“榑, 一作扶.” 洪興祖補注:“榑, 與扶同.” 淸魏源《海曙樓銘》:“日出榑桑, 聖出東方.” 鄭澤《登樓歎》詩:“不見若木嬌榑桑, 但見蝦蟹變作長鯨長.” 參見“扶桑”.

[榑槐】扶桑與槐樹. 借指公卿. 《淸史稿·禮志七》:“嘉慶初元再舉, 設宴皇極殿……上自榑槐, 下逮袀襏, 以至蒙、回、番部、朝鮮、安南、暹羅、廓爾喀陪价, 略其年甲, 咸集丹墀, 誠盛典也.” 參見“槐棘”.


*槅①[ɡéㄍㄜˊ]

[《廣韻》古核切, 入麥, 見. ]

1.大車的軛. 借指車. 《文選·張衡〈西京賦〉》:“商旅聯槅, 隱隱展展.” 薛綜注:“言賈人多, 車枙相連屬.”《晉書·潘嶽傳》:“發槅寫鞍, 皆有所憩.”2.放置物品的隔板. 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向氏書畫》:“景定中, 其祖若水墓爲賊所刼, 其棺上爲一槅, 盡貯平日所愛, 法書名畫甚多.”《紅樓夢》第十七回:“一槅一槅, 或貯書……或安放盆景.”3.窗上的格子. 《金甁梅詞話》第三九回:“三間敞廳, 名曰松鶴軒, 多是朱紅亮槅.” 淸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前殿亮槅, 皆鑿石爲之.”

槅②[héㄏㄜˊ]

[《集韻》下革切, 入麥, 匣. ]

通“核”. 

指有核的果品. 《文選·左思〈蜀都賦〉》:“金罍中坐, 肴槅四陳.” 李善注:“毛《詩》曰:‘肴核維旅.’鄭玄曰:‘肴, 菹醢也. 核, 桃、梅之屬也.’……槅與核義同.”

[槅子】1.上半部裝有格眼的落地長窗、門扇或類似的屛障物.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祿山夢見殿中槅子倒, 幡綽曰:‘革故從新.’”《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看時, 另外一所殿宇:一遭都是搗椒紅泥墻, 正面兩扇朱紅槅子.”《紅樓夢》第九二回:“一件是圍屛, 有二十四扇槅子, 都是紫檀雕刻的.”《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大殿上槅子都沒了.”2.一種類似書架的器具, 中分不同樣式的許多層小格, 供陳設器皿、玩具. 《紅樓夢》第三七回:“襲人回至房中, 拿碟了盛東西與湘雲送去, 却見槅子上碟子槽兒空著.”《紅樓夢》第三七回:“你再瞧, 那槅子儘上頭的一對聯珠甁還沒收來呢.”

[槅子門】上半部裝有格眼的門扇.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那此白紙糊的槅子門, 每扇都已關好.”

[槅段】把一間房子隔成幾間的遮擋物, 如板壁等. 老舍《老張的哲學》第一:“北屋三間打通了槅段, 足以容五十多個學生.”

[槅扇】門的一種, 一對一對相連, 一般做成雕花格子, 門背糊紙或裝玻璃. 《紅樓夢》第七五回:“恍惚聞得祠堂內槅扇開闔之聲.”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打開槅扇就望見大客廳的氣象十分軒豁.”

[槅窗】有格眼的窗子. 《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何小姐>依然隱在屋門槅窗邊看著. 一時早見這堂屋裏, 靠西邊那扇大槅窗上水濕了一大片.”

[槅察】象聲詞. 《水滸傳》第九一回:“張禮無心戀戰, 拖槍便走, 被李逵趕上, 槅察的一斧, 刴爲兩段.”《水滸傳》第一一五回:“<武松>槅察的一刀, 把貝應夔剁下頭來.”


*檟①[jiǎㄐㄧㄚˇ]

“檟”的簡化字.


*榎①[jiǎㄐㄧㄚˇ]

同“檟”. 


*榞①[yuánㄩㄢˊ]

[《廣韻》愚袁切, 平元, 疑. ]

木名.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榞木》:“《吳錄·地理志》曰:‘廬陵南縣, 有榞樹. 其實如甘焦, 而核味亦如之.’” 唐杜甫《上後園山脚》詩:“石榞遍天下, 水陸兼浮沉.”仇兆鼇注引沈括曰:“石榞, 木名, 子如芎藭, 其皮可禦饑, 時天下荒亂, 水陸幷載石榞以充糧.”


*槕①[zhuōㄓㄨㄛ]

同“桌”. 


*檻①[jiànㄐㄧㄢˋ]

“檻”的簡化字.

檻②[kǎnㄎㄢˇ]

“檻”的簡化字.


*榯①[shíㄕˊ]

[《廣韻》市之切, 平之, 禪. ]

樹木直立貌. 


*榥①[huànɡㄏㄨㄤˋ]

[《廣韻》胡廣切, 上蕩, 匣. ]

1.窗欞. 《文選·張協〈七命〉》:“重殿疊起, 交綺對榥.” 張銑注:“交爲綺綵以對窗榥也.”《晉書·赫連勃勃載記》:“玄棟鏤榥, 若騰虹之揚眉;飛簷舒咢, 似翔鵬之矯翼.” 唐吳少微《和崔侍御日用遊開化寺閣》:“漸出欄榥外, 萬里秋景焯.”2.量詞.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四折:“疎簾風細, 幽室燈淸, 都只是一層兒紅紙, 幾榥兒疎櫺, 兀的不是隔著雲山幾萬重.”


*榻①[tàㄊㄚˋ]

[《廣韻》吐盍切, 入盍, 透. ]

1.狹長而矮的坐臥用具. 《後漢書·徐稺傳》:“蕃(陳蕃)在郡不接賓客, 唯稺來特設一榻, 去則縣之.” 唐杜甫《贈李十五丈別》詩:“山深水增波, 解榻秋露懸.”《古今小說·裴晉公義還原配》:“當初漢文帝朝中, 有個寵臣, 叫做鄧通, 出則隨輦, 寢則同榻.”豊子愷《辭緣緣堂》:“但把被褥、枕頭、書冊……往船艙里送, 船家自會給你布置在玻璃窗下的小榻及四仙桌上.”2.几案.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孫權>乃獨引肅還, 合榻對飲.” 盧弼集解引胡三省曰:“榻, 牀也, 有坐榻、臥榻. 今江南又呼几案之屬爲卓牀. 卓, 高也, 以其比坐榻, 臥榻爲高也. 合榻猶言合卓也.”3.摹寫, 影摹. 唐張懷瓘《書斷·購蘭亭序》:“帝命供奉榻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 各榻數本, 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 明陶宗儀《輟耕錄·特健藥》:“平一齠齓之歲, 見育宮中, 嘗覩先後閱書法數軸, 將榻以賜藩邸.”4.指拓印. 參見“榻本”. 5.通“錔”. 套子. 亦指把套子套上. 宋淮海野人《澹山雜識·獄囚自脫枷杻》:“可速往取筆榻子, 榻其兩中指.”6.見“榻然”.

[榻子】1.几案. 唐張鷟《遊仙窟》:“八尺象牙床, 緋綾帖薦褥……文柏榻子, 俱寫豹頭;蘭草燈心, 幷燒魚腦.”2.套子. 榻, 通“錔”. 宋淮海野人《澹山雜識·獄囚自脫枷杻》:“可速往取筆榻子, 榻其兩中指.”

[榻本】用紙墨從鑄刻物上拓印出其文字或圖畫的墨本. 淸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三:“明年冬, 秋帆先生來撫齊魯, 同有勒成一書之志, 遂商榷條例, 博稽群籍, 徵取全省碑刻榻本.” 淸昭槤《嘯亭雜錄·呼延碑》:“乾隆中, 大臣收復西域烏魯木齊, 築城郭時, 掘得漢裴岑《破呼延碑》, 字體完善, 遠勝《曹全》、《夏侯》諸榻本.”一本作一本作“搨本”.

[榻布】粗厚的布. 《史記·貨殖列傳》:“榻布皮革千石.” 張守節正義引顏師古曰:“麤厚之布也.”《漢書·貨殖傳》作“荅布”.

[榻車】板車. 豊子愷《緣緣堂隨筆·立達五周年紀念感想》:“<我們>雇了一輛榻車, 把全校遷到了小西門黃家闕的一所舊房子內, 就開學了.”

[榻位】床位.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我便在帳房裏設了榻位, 從此和述農聯床夜話.”

[榻床】見“榻牀”. 

[榻直】挺直. 宋梅堯臣《觀何君寶畫》詩:“二頭相觸角競掎, 前脚如跪後脚舒. 尾株榻直脊膂蹙, 筋力寫盡蹄腕殊.”

[榻板】1.固定在回廊欄杆下部供人小憩的榻形長板. 《紅樓夢》第四十回:“丫鬟們抱了個大錦褥子來, 舖在欄杆榻板上, 賈母倚欄坐下.”2.床前貼近地面的踏脚板. 丁玲《母親》一:“小菡每天當她媽稍微好一點的時候, 就要到榻板上玩一會兒.”3.櫥櫃下層的擱板. 《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原來這頂櫃子裏面, 中腰不安抽屜, 下面也沒榻板.”

[榻牀】亦作“榻床”. 

供坐臥的矮床. 唐張籍《祭退之》詩:“出則連轡馳, 寢則對榻牀.”《海上花列傳》第三三回:“秀英、二寳還和衣對臥在一張榻床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家人已取了行李來, 繼之就叫在書房裏設一張榻床, 開了被褥.”

[榻然】1.低矮貌. 《釋名·釋床帳》:“長狹而卑曰榻, 言其體榻然近地也.”2.微弱貌. 唐元稹《有鳥》詩之十六:“雄鳴一聲雌鼓翼, 夜不得棲朝不食. 氣息榻然雙翅垂, 猶入籠中就顔色.”

[榻榻眯】日本房屋鋪在室內地板上的草墊或草席. 季羨林《西諦先生》:“我曾在克家的榻榻眯上睡過許多夜.”

[榻凳】床前踏脚的矮凳. 沈從文《阿金》:“爲什么巡防軍的遊擊大人, 被官太太罰跪到榻凳上, 笑話會遐邇盡知?”

[榻橘】橘的一種. 宋韓彦直《橘錄》卷中:“榻橘狀大而褊, 其南枝之向陽者, 外綠而心甚紅, 經春味極甘美, 瓣大而多液.”一本作“塌橘”.


*榿①[qīㄑㄧ]

[《字彙》牽奚切]

“榿”的繁體字.

落葉喬木. 葉長橢圓形. 柔荑花序, 果穗橢圓形, 下垂. 唐杜甫《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詩:“飽聞榿木三年大, 與致溪邊十畝陰.”仇兆鼇注:“宋祁《益部方物記》:‘榿木蜀所宜, 民家蒔之, 不三年可爲薪. 疾種亟取, 里人利之.’” 宋王安石《償薛秀才榿木》詩:“濯錦江邊木有榿, 小園封殖佇華滋.”


*榫①[sǔnㄙㄨㄣˇ]

[《集韻》聳尹切, 上準, 心. ]

1.制竹、木、石等器物時, 爲使兩材接合所特制之凹凸處. 比喩兩個事物間的聯系. 葉聖陶《倪煥之》三十:“‘啊! 你說有命運這個東西么?’又是全不接榫的囈語.”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六:“鄕親們聽完以后, 一片聲地說道:‘這就合上榫了.’”2.特指凹凸處凸出的部分. 參見“榫卯”.

[榫卯】榫頭和卯眼. 亦特指榫頭. 明周圻《名義考·地部·榫卯》:“枘鑿者榫卯也……今俗猶云公母榫.” 趙樹理《傳家寶》一:“<黑箱子>榫卯完全壞了, 角角落落都鉆上窟窿用麻繩穿著.”

[榫眼】器物上承受榫頭的凹形洞. 如:他在用鑿子打榫眼.

[榫頭】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凸凹方式相連接的凸出部分. 如:椅子上的榫頭脫下來了.


*榭①[xièㄒㄧㄝˋ]

[《廣韻》辭夜切, 去禡, 邪. ]

1.建在高台上的木屋. 多爲遊觀之所. 《書·泰誓上》:“惟宮室臺榭.” 孔傳:“土高曰臺, 有木曰榭.”《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宮室卑庳, 無觀臺榭.” 宋孫光憲《楊柳枝》詞:“有池有榭即濛濛, 浸潤飜成長養功.”《紅樓夢》第三八回:“一時進入榭中, 只見欄杆外另放著兩張竹案.”2.古代指無室的廳堂. 多用作講軍習武或藏器之所. 《春秋·宣公十六年》:“夏, 成周宣榭火.” 杜預注:“宣榭, 講武屋……《爾雅》曰:‘無室曰榭, 謂屋歇前.’”《國語·楚語上》:“故先王之爲臺榭也, 榭不過講軍實, 臺不過望氛祥.”《漢書·五行志上》:“榭者所以藏樂器.”《漢書·五行志上》:“榭者講武之坐屋.” 王國維《觀堂集林·明堂廟寢通考》:“且古之宮殿, 未有有堂而無室者;有之, 則惟習射之榭爲然.”


*槔①[ɡāoㄍㄠ]

亦作“槹”. 亦作“橰”.

桔槔. 汲水器. 《莊子·天地》:“鑿木爲機, 後重前輕, 挈水若抽, 數如泆湯, 其名爲槔.” 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巖莊轉梵, 杳冥松桂之墟;磵戶棲橰, 寂寞藤蘿之院.”


*榹①[sīㄙ]

[《廣韻》息移切, 平支, 心. ]

1.盤. 《說文·木部》:“榹, 槃也.”《急就篇》卷三:“槫榼椑榹匕箸籫.”2.見“榹桃”.

[榹桃】山桃. 《文選·左思<蜀都賦>》:“榹桃函列, 梅李羅生.” 李善注:“《爾雅》:‘榹桃, 山桃也.’”


*槑①[méiㄇㄟˊ]

同“梅”. 


*槃①[pánㄆㄢˊ]

[《廣韻》薄官切, 平桓, 幷. ]

1.同“盤”. 木盤. 古代承水器皿. 《禮記·內則》:“進盥, 少者奉槃, 長者奉水.” 鄭玄注:“槃, 承盥水者.”《荀子·君道》:“君者槃也, 民者水也, 槃圓而水圓.” 淸夏炘《學禮管釋·釋槃》:“承水者謂之槃. 《說文》有槃無盤, 《儀禮》皆作槃, 《喪大記》皆作盤, 諸經或作槃作盤, 槃者古字, 盤者今字者.”2.同“盤”. 謂形狀如盤. 淸惲敬《說弁》:“古者冠、冕、弁皆冠於髮, 取其冠曰冠, 取其俯曰冕, 取其槃曰弁.”3.同“盤”. 旋轉;盤繞.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雲蒸雨降兮, 錯繆相紛;大專槃物兮, 坱軋無垠.” 司馬貞索隱:“槃, 猶轉也.” 宋王安石《送子思兄參惠州軍》詩:“樓臺飛半空, 秀氣槃韶石.”4.同“盤”. 快樂. 《詩·衛風·考槃》:“考槃在澗, 顧人之寬.” 毛傳:“槃, 樂也.”《後漢書·致惲傳》:“惲上書諫曰:‘昔文王不敢槃於遊田, 以萬人惟憂.’” 李賢注:“槃, 樂也.”5.同“盤”. 盤桓. 參見“槃停”. 6.同“盤”. 量詞. 明徐光啓《農政全書》卷十八:“其輪高闊, 輪軸圍至合抱, 長則隨宜, 中列三輪, 各打大磨一槃.”7.犁轅前可轉動的部分. 唐陸龜蒙《耒耜經》:“橫於轅之前末曰槃, 言可轉也, 左右繫以樫乎軛也.” 元王禎《農書》卷十二:“耕槃, 駕犁具也.”8.見“槃槃”. 9.見“槃跚”. 10.通“磐”.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崿崩飛於東峭, 槃傍薄於西阡.”11.通“瘢”. 參見“槃夷”.

[槃木】1.謂枝干盤曲的樹.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衡天, 有先民之山, 有槃木千里.”2.古國名. 《後漢書·種暠傳》:“岷山雜落皆懷服漢德. 其白狼、槃木、唐菆、卭、僰諸國, 自前刺史朱輔卒後遂絶;暠至, 乃復舉種向化.” 唐司空圖《㚆安南碑》:“匪徒封離授首, 三十六之種落迎降;槃木歸仁, 六百萬之賓夷向化.”

[槃木朽株】不成材的曲木朽木. 喩劣材. 《後漢書·循吏傳·孟嘗》:“槃木朽株, 爲萬乘用者, 左右爲之容耳. 王者取士, 宜拔衆之所貴.”

[槃互】1.相互勾結. 《三國志·魏志·曹爽傳》:“今大將軍爽背棄顧命……欲置新人以樹私計, 根據槃互, 縱恣日甚.”2.各自盤踞, 相互爲敵. 《三國志·吳志·陸瑁傳》:“至於中夏鼎沸, 九域槃互之時, 率須深根固本, 愛力惜費, 務自休養, 以待隣敵之闕.” 盧弼集解:“《通鑑》作‘盤互’, 胡三省曰:‘盤互, 謂各盤據而互爲敵也.’”

[槃水】1.盤中之水. 指靜止的水. 《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槃水, 正錯而勿動, 則湛濁在下, 而淸明在上, 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理矣.” 宋陳普《無逸圖賦》:“六馬可調, 而氣難御, 槃水可捧, 而志難持.”2.《漢書·賈誼傳》:“盤水加劍, 造請室而請辠耳.”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水性平, 若己有正罪, 君以平法治之也. 加劍, 當以自刎也. 或曰, 殺牲者以盤水取頸血, 故示若此也.” 后因以“槃水”指處死. 淸趙翼《贈李莪洲孝廉》詩:“或傳槃水將加誅, 或揣圜扉但訟繫.”

[槃布】盤踞布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縣左右有數十洲, 槃布江中, 其百里洲最爲大也.”

[槃匜】古代盥洗用具. 注水用匜, 承水用槃. 《儀禮·公食大夫禮》:“小臣具槃匜, 在東堂下.” 鄭玄注:“爲公盥也, 公尊不就洗.”《後漢書·禮儀志下》:“東園武士執事下明器……槃匜一具, 杖、幾各一.” 淸唐孫華《題文姬入塞圖》詩:“晉氏獻容三廢後, 拂廬猶自捧槃匜.”

[槃夷】猶創傷. 槃, 通“瘢”. 《莊子·騈拇》“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晉郭象注:“或以槃夷之事, 易垂拱之性, 而況悠悠者哉.”成玄英疏:“槃夷, 猶創傷也.” 陸德明釋文:“槃夷, 幷如字, 謂創傷也. 依字應作‘瘢痍’.”

[槃曲】盤旋曲折. 漢杜篤《首陽山賦》:“嗟首陽之孤嶺, 形勢窟其槃曲.”一本作“般曲”.

[槃回】蜿蜒盤曲. 漢馬融《廣成頌》:“金山、石林, 殷起乎其中……隆穹槃回, 嵎峗錯崔.”

[槃多】植物名. 桑科無花果屬.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裴淵《廣州記》曰:‘槃多樹, 不花而結實. 實從皮中出. 自根著子至杪, 如橘大.’” 石聲漢注:“槃多……就是無花果屬的菩提樹.”

[槃盂】盤與盂. 盛水和盛食物的器皿. 古代常將銘言或功績刻於盤盂, 以爲法鑑. 《墨子·尙賢下》:“書之竹帛, 琢之槃盂, 傳以遺後世子孫.”《呂氏春秋·愼勢》:“功名著乎盤盂, 銘篆著乎壺鑑.” 漢王充《論衡·亂龍》:“楚葉公好龍, 墻壁槃盂皆畫龍.”

[槃歧】指瓜蔓上蟠曲歧出的岔頭.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瓜》:“瓜引蔓, 皆沿茇上, 茇多則瓜多, 茇少則瓜少……若無茇而種瓜者, 地雖美好, 正得長苗直引, 無多槃歧, 故瓜少子.”

[槃固侯】對太湖石的戲稱. 宋方勺《泊宅編》卷三:“平江府朱勔造巨艦, 載太湖石一塊至京, 以千人舁進……勔遂爲威遠軍節度使, 而封石爲磐固侯.”

[槃委】盤繞屈曲貌. 《後漢書·馬融傳》:“瀇瀁沆漭, 錯紾槃委, 天地虹洞, 固無端涯.”

[槃珊】見“槃跚”. 

[槃衍】盤曲延展貌. 漢劉向《說苑·辨物》:“靈龜文五色, 似玉似金, 背陰向陽, 上隆象天, 下平法地, 槃衍象山, 四趾轉運應四時, 文著象二十八宿.”

[槃洿】形容低窪如盤. 三國魏阮籍《元父賦》:“故其城郭卑小局促, 危隘不遐;其土田則汙除漸淤, 泥湼槃洿.”

[槃紆】盤結回旋. 漢應瑒《慜驥賦》:“思奮行而驤首兮, 叩繮緤之紛拏;牽繁轡而增制兮, 心慉結而槃紆.”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雞足山》:“山徑既開, 逐路而進, 槃紆曲折, 回互斜通, 至於山頂.”

[槃馬】指跨馬盤旋馳騁. 《太平御覽》卷四八九引晉裴啓《語林》:“殷公北征, 朝士出送之, 軍容甚盛, 儀止可觀;陳說經略攻取之宜, 衆皆謂必能平中原. 將別, 忽逞才, 自槃馬, 遂墜地. 士以是知其必敗.”

[槃都丞】對文具盒的戲稱. 宋林洪《文房圖贊》:“槃都丞, 名藏, 字利用, 號通悟先生.”按, 舊時放置文具的器皿稱都盛盤, 或都珍盤, 故戲封之爲“盤都丞”.

[槃桓】1.徘徊, 滯留. 《後漢書·種岱傳》:“<岱>稟命不永, 奄然殂殞. 若不槃桓難進, 等輩皆已公卿矣.” 三國魏嵇康《述志詩》之一:“慶雲未垂降, 槃桓朝陽陂.”2.遊樂.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予參成都議幙……時淩雲山、安樂園皆盛處, 糾曹何預元立、法曹蔡迨肩吾皆佳士, 日相與同槃桓.”3.廣大貌.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觀史遷之《報任安》、東方朔之《難公孫》……志氣槃桓, 各含殊采.”

[槃桉】盛祭物的木盤及放置祭品盤的几案. 亦指代祭品. 《後漢書·循吏傳·王渙》:“渙喪西歸, 道經弘農, 民庶皆設槃桉於路.”《資治通鑑·漢和帝元興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槃以盛祭物, 案以陳槃, 今野人之祭猶然.”

[槃根】盤曲的木根. 喩難辦之事. 淸錢謙益《太仆寺添注少卿熊明遇授中憲大夫制》:“蔚有君子之文, 兼通當世之務……風力愈修, 槃根盡解.”

[槃根錯節】樹根盤曲, 枝節交錯. 比喩繁難㚆雜不易解決的事情. 《後漢書·虞詡傳》:“志不求易, 事不避難, 臣之職也. 不遇槃根錯節, 何以別利器乎?”亦省作“槃錯”. 淸王晫《今世說·品藻》:“黃兪邰目周櫟園:吏事精能, 撫戢殘暴, 則如張乖崖;其屢更槃錯, 乃別利器, 則如虞升卿.”

[槃基】盤曲的山脚.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溳水》:“溳水出縣東南大洪山. 山在隨郡之西南, 竟陵之東北, 槃基所跨, 廣圓百餘里.”

[槃瓠】1.古神話中人名. 據《後漢書·南蠻傳》、晉干寶《搜神記》等書記載, 遠古帝嚳(高辛氏)時, 有老婦得耳疾, 挑之, 得物大如繭. 婦人盛於瓠中, 覆之以槃, 頃化爲犬, 其文五色, 因名槃瓠. 按, 《玄中記》作“槃護”. 后槃瓠助帝嚳取犬戎吳將軍頭, 帝嚳以少女妻之. 負而走入南山, 生六男六女, 自相配偶. 其后子孫繁衍. 唐劉知幾《史通·斷限》:“北貊起自淳維, 南蠻出於槃瓠.” 淸魏祝亭《荊南苗俗記》:“荊南辰州, 與黔隣界毗所, 崇岡萬疊, 綿亘二百餘里, 中悉爲苗窟, 苗系出槃瓠.”2.泛指南方少數民族. 唐陳陶《鍾陵道中作》詩:“煙火近通槃瓠俗, 水雲深入武陵鄕.” 明吾邱瑞《運甓記·平蠻奏凱》:“揮戈瘴雨晴, 仗劍蠻煙淨. 看槃瓠匿跡, 魍魎潛形.”

[槃停】盤桓滯留. 《宋書·吳喜傳》:“西難既殄, 便應還朝, 而解故槃停, 託云扞蜀. 實由貨易交關, 事未回展.”

[槃旋】1.旋轉. 《後漢書·李固傳》:“大行在殯, 路人掩涕, 固獨胡粉飾貌, 搔頭弄姿, 槃旋偃仰, 從容冶步, 曾無慘怛傷悴之心.” 蘇曼殊《娑羅海濱遁跡記》:“不慧睇之, 顋上淚痕, 化作珍珠, 槃旋墮地.”2.來回往㚆. 《後漢書·蔡邕傳》:“方將馳騁乎典籍之崇塗, 休息乎仁義之淵藪, 槃旋乎周孔之庭宇, 揖儒墨而與爲友.”

[槃深】盤曲深廣.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根柢槃深, 枝葉峻茂.”

[槃琴】見“槃操”. 

[槃散】見“槃跚”. 

[槃跚】亦作“槃散”. 亦作“槃珊”.

猶蹣跚. 行走搖晃不穩貌.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民家有躄者, 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樓上, 臨見, 大笑之.” 司馬貞索隱:“散音先寒反, 亦作‘跚’, 同音.” 宋無名氏《道山淸話》:“<老僕>管押行李在後, 泥濘不能進, 少遊留道旁人家以俟, 久之, 方槃珊策杖而至.” 明王錂《春蕪記·巧詆》:“槃跚難挨, 羞殺我職居槐宰.”

[槃遊】見“槃遊”. 

[槃遊】亦作“槃遊”. 

遊樂. 《後漢書·楊秉傳》:“諸侯如臣之家, 《春秋》尙列其誡, 況以先王法服而私出槃遊!”《後漢書·李固傳》:“乃復與光祿勳劉宣上言:‘……又宜止槃遊, 專心庶政.’帝納其言.” 淸金農《訪韋隱君山居》詩:“從此槃遊申古訓, 往來人擬洛中賢.”

[槃結】相互勾結. 《後漢書·南蠻傳》:“今二州盜賊槃結不散, 武陵、南郡蠻夷未輯……如復擾動, 必更生患.”《三國志·吳志·陸抗傳》:“如使西陵槃結, 則南山群夷皆當擾動.”《新唐書·李芃傳》:“永泰初, 宣饒劇賊方淸、陳莊西絶江, 劫商旅爲亂, 支黨槃結.”

[槃鼓】雜技節目的一種. 《事物異名錄·玩戲·雜戲》引明黃一正《事物紺珠》:“槃鼓, 或石臼或大缸, 各以手掌足底跳弄之.”

[槃虞】娛樂. 《後漢書·馬融傳》:“方今大漢收功於道德之林, 致獲於仁義之淵, 忽蒐狩之禮, 闕槃虞之佃.” 李賢注:“槃, 樂也. 虞與娛同.”

[槃節】盤曲的樹根、樹節. 晉葛洪《抱朴子·重言》:“徒口枯氣乏, 椎杭抵掌, 斤斧缺壞, 而槃節不破.”

[槃辟】1.盤旋進退. 古代行禮時的動作姿勢. 《漢書·何武傳》:“坐舉方正所舉者召見槃辟雅拜.”顏師古注:“槃辟猶言槃旋也.”《莊子·田子方》“從容一若龍, 一若虎” 晉郭象注:“槃辟其步, 逶蛇其跡.” 淸龔自珍《漢朝儒生行》:“路逢絳灌拜馬首, 拜則槃辟人不喜.”2.謂靈活、圓滑. 章炳麟《訄書·別錄甲》:“<裔介>性槃辟, 善應事, 先魏象樞得志, 其骨骾弗如.”

[槃舞】古代的一種舞蹈. 因舞時用盤, 故名. 《宋書·樂志一》:“漢世唯有槃舞, 而晉加之以杯, 反覆之也.”參閱《樂府詩集·舞曲歌辭·晉杯槃舞歌》題解.

[槃槃】大貌. 多指才能出眾. 《世說新語·賞譽下》“後來出人郗嘉賓” 劉孝標注引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大才槃槃謝家安, 江東獨步王文度, 盛德日新郗嘉賓.” 宋陳履常《東山謁外大父墓》詩:“土山宛轉屈蒼龍, 下有槃槃蓋世翁.” 淸龔自珍《題王子梅盜詩圖》詩:“君才何槃槃, 體制偏臚列.”《官場現形記》第五二回:“再加以令嶽大人的聲望罩在那裏, 你世兄又是槃槃大才, 調度有方, 還怕不蒸蒸日上嗎?”

[槃槃國】古代南海古國名. 故地一般以爲在今泰國南萬倫灣沿岸一帶. 《南史·宋紀中·孝武帝》:“<孝建二年七月>己酉, 槃槃國遣使朝貢.”《南史·夷貊傳上·闍婆達國》:“槃槃國……梁中大通元年、四年、其王使使奉表累送佛牙及畫塔, 幷獻沉檀等香數十種.”

[槃槊】揮舞長矛. 宋曾鞏《曉出》詩:“奪摽一一飛步疾, 槃槊兩兩飜身勁.”

[槃澗】《詩·衛風·考槃》:“考槃在澗, 碩人之寬.” 毛傳:“考, 成;槃, 樂也. 山夾水曰澗.” 朱熹集傳:“詩人美賢者隱處澗谷之間, 而碩大寬廣, 無戚戚之意.” 后因以“槃澗”指山林隱居之地. 元周權《次韻徐景端席上》:“且安粗糲槃澗濵, 未厭紫豉羹吳蓴.” 淸鈕琇《觚賸·杜曲精舍》:“雪木既移家杜曲, 以書復宋(宋澄溪)曰:……雪木孤介絶俗, 非澄溪誠於禮賢, 未易即致. 存此書, 以見《緇衣》之好, ‘槃澗’之安, 兩得之也.”

[槃樂】耽於遊樂. 南朝宋鮑照《河淸頌》:“燕無留飲, 畋不槃樂.”

[槃璞】未雕琢的大塊玉石. 比喩大才未展. 晉葛洪《抱朴子·擢才》:“夫珪璋居肆而不售, 矧乃翳於槃璞乎?”

[槃操】琴曲名. 《孔子家語·困誓》:“孔子自衛將入晉, 至河, 聞趙簡子殺竇犫鳴犢及舜華……遂還, 息於鄒, 作《槃操》以哀之.” 王肅注:“槃操, 琴曲名也.”一本作“槃琴”.

[槃薄】見“槃礴”. 

[槃頭氐】我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氐族的一支. 《周書·蘇椿傳》:“其年, 破槃頭氐有功, 除散騎常侍, 加大都督.”

[槃還】古代行禮時回旋揖讓的動作. 《淮南子·齊俗訓》:“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還之禮也……以爲曠日煩民而無所用.”

[槃積固畜】廣積厚蓄.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天下有始篇》:“復歸其內, 神明不耗, 槃積固畜, 不敢以爲.”

[槃錯】見“槃根錯節”. 

[槃藍】南方一種少數民族, 以槃藍爲姓. 淸周亮工《夜登杭川城樓有感》詩之一:“郊坰半是槃藍侶, 十載汀南未罷征.” 自注:“盤瓠之餘, 錯處於虔、漳、潮之間, 以槃藍爲姓.” 參見“槃瓠”.

[槃護】見“槃瓠”. 

[槃礴】1.箕踞而坐. 《莊子·田子方》:“宋元君將畫圖……有一史後至者, 儃儃然不趨, 受揖不立, 因之舍. 公使人視之, 則解衣槃礴, 臝. 君曰:‘可矣, 是眞畫者也.’”成玄英疏:“解衣箕坐, 倮露赤身, 曾無懼憚.” 宋王安石《虎圖》詩:“想當槃礴欲畫時, 睥睨衆史如庸奴.”2.引申爲傲視.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項斯》:“槃礴宇宙, 戴薊花冠, 披鶴氅, 就松陰, 枕白石, 飲淸泉, 長吟細酌, 凡如此三十餘年.”3.亦作“槃薄”. 盤踞地上. 《晉書·五行志中》:“洛陽宮西宜秋里石生地中, 始高三尺, 如香鑪形, 後如傴人, 槃薄不可掘.”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雞足山》:“往雞足山, 山陰而上, 屈盤取路, 至西南岡, 山峰險阻, 崖徑槃薄, 乃以錫扣, 剖之如割, 山徑既開, 逐路而進.”4.猶磅礴. 高大貌. 晉郭璞《江賦》:“虎牙嵥豎以屹崒, 荊門闕竦而槃礴.”《文選·郭璞<江賦>》作“磐礴”. 李善注:“廣大貌.” 金元好問《梁父吟扇頭》:“槃礴萬古心, 塊石入危坐.”

[槃鬱】高大繁盛貌. 淸二石生《十洲春語·品豔》:“輪囷槃鬱, 有高十餘丈者, 望之如玉山.”


*榝①[shāㄕㄚ]

[《廣韻》所八切, 入黠, 生. ]

[《廣韻》山列切, 入薛, 生. ]

亦作“樧”. 

1.植物名. 即茱萸. 《楚辭·離騷》:“椒專佞以慢諂兮, 榝又欲充其佩幃.” 王逸注:“榝, 茱萸也.” 唐薛逢《九日雨中言懷》詩:“單牀冷席他鄕夢, 紫榝黃花故國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四·食茱萸》:“古人謂之藙及榝子. 因其辛辣蜇口慘腹, 使人有殺毅黨然之狀.”2.木楔. 《周禮·考工記·輪人》“牙得則無槷而固” 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槷, 榝也. 蜀人言榝曰槷.” 參見“槷”.


*榣①[yáoㄧㄠˊ]

1.大木. 《國語·晉語八》:“榣木不生危, 松柏不生埤.” 韋昭注:“榣木, 大木.”《山海經·西山經》:“槐江之山……其陰多榣木之有若.” 郭璞注:“榣木, 大木也;言其上復生若木.” 漢馬融《摴蒱賦》:“杯則榣木之幹, 出自昆山;矢則藍田之石, 卞和所工.”2.樹木搖動. 引申爲動搖.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麛皮對邯鄲君章》:“邯鄲君榣於楚人之許己兵而不肯和.” 參見“榣貳”.

[榣山】傳說中的山名.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芒山, 有桂山, 有榣山. 其上有人, 號曰太子長琴.” 郭璞注:“此山多桂及榣木, 因名云耳.”

[榣貳】疑惑. 


*槄①[tāoㄊㄠ]

[《廣韻》土刀切, 平豪, 透. ]

[《廣韻》他浩切, 上晧, 透. ]

木名. 即山楸. 《詩·秦風·終南》“有條有梅” 漢鄭玄箋:“條, 槄.” 陸璣疏:“條, 槄也, 今山楸也, 亦如下田楸耳. 皮葉白, 色亦白, 材理好, 宜爲車板. 能濕, 又可爲棺木.”


*槍①[qiānɡㄑㄧㄤ]

[《廣韻》七羊切, 平陽, 淸. ]

“槍”的繁體字.

1.武器名. 長杆一端有尖頭的刺擊武器. 《墨子·備城門》:“槍二十枚, 周置二步中.” 唐李白《大獵賦》:“口吞殳鋋, 目極槍櫓.” 前蜀馮鑑《續事始》:“諸葛亮置木作槍, 長二丈五尺, 以鐵爲頭.”2.武器名. 火銃, 火槍. 裝火藥和鐵砂的舊式槍. 3.武器名. 口徑在2厘米以下, 發射子彈的武器. 如:手槍、步槍、機關槍等. 楊朔《昨日的臨汾》:“你們沒有新式的槍么?”4.喩指武裝力量. 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二:“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 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5.性能或形狀像槍的器械或工具. 如:焊槍、電子槍、煙槍. 6.樁. 掘土除草的農具. 《國語·齊語》:“時雨既至, 挾其槍、刈、耨、鎛, 以旦暮從事於田野.” 韋昭注:“槍, 樁也.”7.削尖的竹木片. 供編籬用. 參見“槍纍”. 8.特指茶樹初萌的嫩芽. 宋王得臣《麈史·詩話》:“閩人謂茶芽未展爲槍, 展則爲旗, 至二旗則老矣.”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蓋茶味雖均, 其精者在嫩芽, 取其初萌如雀舌者, 謂之槍, 稍敷而爲葉者謂之旗.”9.突;沖撞. 《莊子·逍遙遊》:“我決起而飛, 槍楡枋.” 陸德明釋文引支遁曰:“槍, 突也.”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當此之時, 見獄吏則頭槍地, 視徒隸則正惕息.”10.見“槍替”. 11.姓. 漢代有槍傳.

槍②[chēnɡㄔㄥ]

[《廣韻》楚庚切, 平庚, 初. ]

“槍”的繁體字.

星名. 參見“槍星”、“槍棓”.

[槍子】槍彈. 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三:“槍子炮彈劫掠放火都是眞家伙, 不是耍的.” 巴金《家》二十:“時時有槍子在屋頂上飛過, ‘嗤嗤’地響著, 一會兒這里的瓦破了, 一會兒那里的瓦又落了.”

[槍支】亦作“槍枝”. 

槍的總稱. 陳其通《萬水千山》第三幕第一場:“現在我們缺少槍支彈藥.”《中國歌謠資料·擁護紅軍歌》:“得了大炮幾十尊, 槍枝子彈數不淸.”

[槍手】1.宋代廣南東路鄕兵之稱. 《宋史·兵志五》:“熙寧元年, 詔廣州槍手十之三敎弓弩手.”《宋史·兵志五》:“東路槍手, 自至和初立爲土丁之額, 農隙肄業一月, 乃古者寓兵於農之策也.”2.射擊手. 如:他彈無虛發, 眞是一個好槍手. 3.科舉應試時冒名代考的人. 《淸會典事例·刑部·吏律職制》:“江西省興國縣童生劉昌新雇倩槍手入場代考一案……僅照尋常槍手科罪, 殊未允協.”《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這位大人乃是個一竅不通的, 只得請了槍手, 代爲槍替.”

[槍火】指槍支彈藥. 《老殘遊記》第七回:“<小盜>胡亂搶劫, 既無人幫助, 又無槍火兵器, 搶過之後, 不是酗酒, 便是賭博, 最容易犯案的.”

[槍斗】吸鴉片用的煙槍與煙斗. 淸林則徐《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查吸煙之竹桿謂之槍, 其槍頭裝煙點火之具, 又須細泥燒成, 名曰煙斗……此外零星器具, 不一而足, 然尙可以他具代之, 惟槍斗均難替代.”

[槍打出頭鳥】比喩出面帶頭的人容易遭受打擊. 《當代》1981年第6期:“同志! 這是一個過來人對你的忠告. ‘槍打出頭鳥’是千眞萬確的.”

[槍仗手】亦作“槍杖手”. 

宋代福建路與江南西路鄕兵之稱. 宋李綱《與中書馮侍郞書》:“當起福建路兵及廣行召募福建路槍杖手, 自衢入睦, 自信入歙, 以攻賊於巢穴, 則必勝矣.”《宋史·兵志五》:“靖康元年, 臣僚言:‘天下步兵之精, 無如福建路槍仗手, 出入輕捷, 馭得其術, 一可當十.’”

[槍托】固定和保護槍身且便於使用之托柄. 葉聖陶《線下·外國旗》:“兵們沿街搜查, 搜到壽泉家, 板門關著, 里面上了閂. 用槍托撞了幾下, 一點沒有動靜.”沙汀《凶手》:“他吃了多少打罵這才勉強服從下來;但當瞄准時候, 他的槍托忽又從肩胛上滑掉了.”

[槍決】槍斃. 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看日本報, 才知道本月七日, 槍決了一批靑年, 其中四個(三男一女)是‘左聯’里面的.” 吳組緗《山洪》三三:“鎮上和黃龍溪那邊已經被這種‘暗崗’拿住四五起有漢奸嫌疑的人, 情節確鑿的立刻槍決了.”

[槍把子】槍柄. 比喩權柄. 京劇《沙家浜》第七場:“槍把子在您手里, 主意您自己拿, 我不過是替司令著想啊!”

[槍花】1.猶花腔. 比喩花言巧語. 《冷眼觀》第十四回:“我們吃堂子飯的, 同客人離了打誑語掉槍花, 還有甚麽戲唱呢?”2.武術中槍術變化的一種花招, 可以使對方對自己的動作發生錯覺. 老舍《斷魂槍》:“爲躲那對眼睛, 王三勝耍了個槍花.”3.比喩手段, 手法. 魯迅《花邊文學·“大雪紛飛”》:“這回的‘大雪紛飛’里, 也沒有‘一片一片’的意思, 這不過特地弄得累墜, 掉著要大眾語丟臉的槍花.”

[槍材】制作槍柄的木材. 宋陶穀《淸異錄·武器》:“槍材難得十全, 魏州石屋林多有之, 楊師厚時, 賜槍效節軍, 皆采於此.”

[槍杖手】見“槍仗手”. 

[槍吹】謂發散. 唐羅隱《讒書·後雪賦》:“所見者, 藩溷槍吹, 腐敗掀空. 雪下斂片, 飄飄在中. 汙穢所宗, 馬牛所避.”

[槍林刀樹】猶言刀槍林立. 形容激烈戰斗的場面. 淸無名氏《木蘭從軍·陷陣》:“來爭這, 拔劍登壇, 提戈挈馬;來見這, 槍林刀樹, 殺人如麻.”

[槍林彈雨】槍杆如林, 子彈如雨. 形容彈火密集. 淸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營兵往捕, 不知虎穴所在, 後乃得知某姓空舍中, 相聚燃擊, 槍林彈雨中, 虎乃斃.” 魯迅《華蓋集續編·空談》:“因爲參加各種運動, 是甚至於象這次一樣, 要‘冒槍林彈雨的險, 受踐踏死傷之苦’的.”

[槍枝】見“槍支”. 

[槍刺】裝在槍頭上的鋼刀或鋼錐. 老舍《四世同堂》五:“什么時候日本人問到我的頭上來:那個殺我們的是你的兒子? 我就胸口湊近他們的槍刺, 說:一點也不錯!” 李瑛《石像》詩:“那時, 原野里豎起的將是--漫山遍野的閃光的旗、堡壘和槍刺.”

[槍法】1.用槍射擊的技術. 如:他槍法高明, 百發百中. 2.使用長槍(古代武器)的技術. 如:槍法純熟.

[槍城】四周用削尖的竹木構筑的防御柵欄. 以其狀若城, 故名. 唐王建《從軍行》:“槍城圍鼓角, 氊帳依山谷.”《資治通鑑·唐肅宗至德元載》:“光弼出兵五千爲槍城於道南, 夾呼沱水而陳.”

[槍星】即天槍. 《管子·輕重丁》:“國有槍星, 其君必辱;國有彗星, 必有流血.” 參見“天槍”.

[槍竿】豎立的槍身. 代指兵器. 元袁桷《送王繼學修撰馬伯庸應奉分院上都》詩之二:“莫上鄕臺望南北, 白雲微處是槍竿.”

[槍疤】槍傷后留下的傷疤. 申躍中《一盞抗旱燈下》:“每一個槍疤都是一個動人的戰斗故事.”

[槍炮】亦作“槍砲”. 

1.槍和炮. 泛指武器.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四回:“他也懂得八股不是槍炮, 不能仗著強國的.”茅盾《子夜》四:“在先他聽得長工阿二說七里橋的鄕下人傳鑼開會, 還以爲不過是赤手空拳的鄕下人而已, 此時才明白當眞還有槍炮俱全的共軍.”2.一種土槍. 《人民日報》1947.10.23:“群眾自動捐洋八萬七千元, 買手擲彈九十個, 地雷十個, 火藥三十二斤, 現在正作槍砲(土槍之一種)架子.”

[槍珠】槍彈. 茅盾《子夜》四:“躲到后面去罷! 躺在菜園里! 躺在地下! 槍珠厲害!”

[槍栓】槍上可以推送子彈進槍膛的機件. 史超《擒匪記》:“另外一些全蹲在草堆旁邊, 拉開槍栓, 推上了頂門子.”

[槍砲】見“槍炮”. 

[槍殺】用槍打死. 楊朔《昨日的臨汾》:“因著混亂的狀態, 漢奸幷不曾捉住, 一位糾察隊員却被槍殺了.”

[槍煙】1.猶硝煙. 峻靑《黎明的河邊》八:“大堤上仍然是寂無人跡, 只有淡藍色的槍煙繚繞.”2.引申爲殺氣. 魯迅《三閑集·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承蒙一個朋友寄給我三本, 才得看見了一點槍煙, 幷且明白弱水做的《談中國現在的文學界》里的有一粒彈子, 是瞄准著我的.”

[槍排】方言. 打水禽用的一種小船. 張希平《雁翎隊》:“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拿起打野禽的大抬杆, 駕著槍排和漁船, 組成了一支水上遊擊隊……戰斗在白洋淀上.” 原注:“打水禽用的一種小船.”

[槍械】槍的總稱. 柳靑《銅牆鐵壁》第十六章:“所有的敵人拿著槍械子彈和洋鍬前頭走了.”

[槍桿】槍身. 泛指武器. 楊朔《黃海日出處》:“本來嘛, 他是撂下電焊工的一套家伙拿起槍杆的, 自小磨出一手硬繭子.” 孔素《當第一架飛機試飛的時候》:“我知道你才放下槍杆. 不用顧慮文化低, 只要你有信心, 黨會幫你克服一切困難的.”

[槍桿子】槍身. 泛指武器或武裝力量. 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二:“每個共產黨員都應懂得這個眞理:‘槍杆子里面出政權.’” 胡采《<在和平的日子里>序》:“在《保衛延安》中, 它的主人公們, 穿的是軍衣, 拿的是槍杆子, 面對的是全副武裝的敵人.”

[槍眼】1.碉堡或牆壁上開的供射擊用的小孔. 茅盾《虛驚》:“那房子四面高牆, 只有槍眼式的長方小洞, 簡直沒有窗.” 李瑛《紅旗道班》詩:“注意! 灌木叢中有沒有匕首? 警惕! 野玫瑰下有沒有槍眼?”2.槍彈打穿的洞. 姚雪垠《長夜》二:“一個麻臉的土匪吩咐說:‘誰扯一句謊, 就給誰鉆一個槍眼兒.’”

[槍崩】方言. 槍斃. 劉堅《“強盜”的女兒》:“夢見團丁鳴鑼, 傳呼挨家挨戶去看槍崩強盜.”

[槍術】武術中用槍的技術. 槍有長槍、鉤鐮槍、兩頭槍和短槍數種. 槍法有:紮、刺、搭、掤、纏、圈、攔、拿、撲、點、撥、敲等.

[槍替】指考試時替別人作文章或答題. 《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這位大人乃是個一竅不通的, 只得請了槍手, 代爲槍替.”《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他到了考場時, 是請人槍替做的.”

[槍戟】槍與戟. 泛指武器.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湘事記》:“時府中國民軍衛隊密於蛛網, 槍戟森仗.”

[槍棓】天槍星和天棓星的幷稱. 《漢書·天文志》:“天一、槍、棓、矛、盾動搖, 角大, 兵起.”隋李播《天象賦》:“奮槍棓以示慝, 峙樓垣而表戾.” 參見“槍星”.

[槍楡】《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 槍楡枋, 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后因以“槍楡”形容識淺志小, 亦借指識淺志小的人. 唐劉禹錫《武陵書懷五十韻》:“巢幕方猶鷰, 槍楡尙笑鯤.” 明徐渭《贈陳君》詩:“小見同越鳥, 秪入槍楡群.” 胡韞玉《嚶求草題詞》:“槍楡我自嗤, 海運君懷敞.”

[槍雷】古代城防武器. 《周禮·秋官·職金》“凡國有大故而用金石” 唐賈公彦疏:“云金石者作槍雷椎槨之屬者, 皆謂守城禦捍之具.”

[槍傷】謂爲槍所傷. 也指爲槍所傷后留下的傷痕. 巴金《滅亡》第十九章:“他覺得沒有一點痛苦, 似乎幷不曾受到槍傷.”如:他身上還有一塊槍傷.

[槍煙礮雨】形容激烈的爭戰.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安徽光㚆記》:“北皖以處於南北戰爭必趨之地, 故鳳潁二府屬地仍在槍煙礮雨之中.”

[槍榴彈】用槍發射的小型炮彈. 有榴彈、穿甲彈和信號彈等種類.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制造槍榴彈》:“唯一的收獲, 是從這里知道了所謂槍榴彈, 就是利用步槍發射一個小型炮彈.”

[槍碭】謂行動失去規范. 《隸釋·漢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臨危槍碭, 履尾心寒.” 王念孫《讀書雜志·漢隸拾遺》:“槍, 音七羊反. 碭, 音唐. 《說文》云:踼, 跌踼也, 一曰槍也. 《廣韻》云:跌踼, 行失正. 踼與碭通.”

[槍旗】成品綠茶之一. 由帶頂芽的小葉制成. 芽尖細如槍, 葉開展如旗, 故名. 五代齊己《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詩:“槍旗冉冉綠叢園, 穀雨初晴叫杜鵑.” 明高啓《采茶詞》:“雷過溪山碧雲煖, 幽叢半吐槍旗短.” 淸錢謙益《佟宰餉刁酒戲題示家純中秀才》詩之二:“如今又想南茶喫, 悔擲槍旗上馬鞍.”

[槍膛】槍管中裝送子彈的部分. 劉白羽《同志》:“我幾次去觸摸我那光滑滑的手槍柄, 准備他萬一危害我, 我就使用槍膛里的第一顆子彈.”

[槍彈】子彈. 茅盾《當鋪前》一:“鄕下人自然懂得槍彈比石子厲害, 而況區公所又要抓人, 只好忍氣吞聲天天把沖壞了的田橫埂修整加高.” 巴金《滅亡》第二一章:“他底潤濕的眼睛又看見大刀、槍彈、絞刑台、監獄底圖畫.”

[槍機】槍上發射子彈的機關.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七:“他們只要手指頭在槍機上一扳, 隨時就可給我們以一個掃射.”

[槍頭】1.舊式刺擊兵器長柄前端裝配的金屬尖頭. 《中國民間故事選·農民起義軍首領王薄的傳說》:“長白山山西, 有個姓王的鐵匠, 他打的槍頭, 穿硬石頭也不出殘缺.”2.槍管的前端.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九章:“那些壞蛋, 昨晩十點鍾提槍沖進夜校……田老大的脊梁叫槍頭子頓了一下, 今天起不來床.”

[槍頭刀】安在槍頭上的刺刀.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八回:“最是這洋槍隊好看……有上了槍頭刀的, 有不曾上槍頭刀的.”

[槍聲刀影】指激烈廝殺的場面.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梁建帶著家破人亡的仇恨, 帶著年輕人燙熱的心, 和戰友們馳騁在華北平原上的濃煙大火中, 槍聲刀影里.”

[槍擊】用槍射擊. 魯迅《南腔北調集·<守常全集>題記》:“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 段祺瑞們槍擊徒手請願的學生的那一次, 他也在群眾中, 給一個兵抓住了.” 郭小川《我與槍》詩:“我槍擊絞殺人類的劊子手.”

[槍斃】1.用槍打死. 淸魏源《聖武記》卷九:“五月, 勒保檄觀成、舒亮等, 截擊林亮功於梁萬間……林亮功槍斃.”2.現多用於稱執行死刑. 趙樹理《三里灣·從旗杆院說起》:“后來劉老五當了日軍的維持會長, 叫政府捉住槍斃了.” 沈從文《新與舊》:“時代一變化, ‘朝廷’改稱‘政府’……用槍斃代替斬首.”3.比喩廢棄不用. 如:出乎所料, 這篇文章竟被編輯槍斃了.

[槍壘】古時用尖竹木所筑之壁壘. 唐祖詠《扈從御宿池》詩:“遠樹低槍壘, 孤峰入幔城.” 唐皎然《橫吹曲辭·隴頭水》:“碎影搖槍壘, 寒聲咽帳軍.”《新唐書·渾瑊傳》:“次黃菩原, 瑊引衆據險, 設槍壘自營, 遏賊奔突.”

[槍櫐】見“槍纍”. 

[槍攘】紛亂貌. 章炳麟《書淸彭山縣知縣康壽桐事》:“署什邡時, 紅鐙敎適起, 他縣皆槍攘不自安, 獨未有入什邡者.”

[槍籌】古代行酒令的一種用具. 唐元稹《酬竇校書二十韻》:“塵土拋書卷, 槍籌弄酒權.”

[槍纍】亦作“槍櫐”. 

1.用尖竹木相累而成的藩蘺、柵欄. 《文選·揚雄<長楊賦>》:“搤熊罷, 拖毫豬, 木擁槍纍, 以爲儲胥.” 呂延濟注:“槍纍, 作木槍相累爲柵也.” 唐杜甫《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三十韻》:“鈎陳摧徼道, 槍櫐失儲胥.”《新唐書·吐蕃傳下》:“臧河之北川, 贊普之夏牙也. 周以槍櫐, 率十步植百長槊, 中剚大幟爲三門, 相距皆百步.”2.喩指界線.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今若與之臨睨舊鄕, 觀其所爲同異者, 邑里細人, 越陌渡阡, 則視以爲殊氣, 乃至言地方自治者, 亦或以省界府界爲槍纍, 不容以他人而參吾事.”

[槍纓】槍上用絲、線等做成的穗狀飾物. 唐溫庭筠《昆明池水戰詞》詩:“箭羽槍纓三百萬, 踏翻西海生塵埃.”


*榴①[liúㄌㄧㄡˊ]

[《廣韻》力求切, 平尤, 來. ]

亦作“橊”. 

果木名. 即石榴. 《文選·左思〈吳都賦〉》:“龍眼橄欖, 棎榴禦霜.” 劉逵注引薛瑩《荊揚已南異物志》:“榴, 榴子樹也. 出山中, 實亦如梨, 核堅, 味酸美, 交趾獻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安石榴》:“榴五月開花, 有紅、黃、白三色. 單葉者結實. 千葉者不結實, 或結亦無子也. 實有甜、酸、苦三種.”

[榴子】石榴的子實. 唐李商隱《石榴》詩:“榴枝婀娜榴實繁, 榴膜輕明榴子鮮.”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安石榴》<集解>引陶弘景曰:“有甜、酢二種, 醫家惟用酢者之根、殼. 榴子乃服食者所忌.”

[榴火】石榴花. 因其紅豔似火, 故稱. 宋周邦彦《浣溪沙慢》詞:“嫩英翠幄, 紅杏交榴火.” 元曹伯啓《謝朱鶴皋招飲》詩:“滿院竹風吹酒面, 兩株榴火發詩愁.” 淸陳維崧《宛城五日追次舊遊漫成》詞:“廟市花盆籠蟋蟀, 門攤錦袋養鵪鶉, 榴火帝城春.” 劉半農《恥辱的門》詩:“榴火般紅的脂, 粉壁般白的粉, 從此做了我謀生的工具了.”

[榴皮字】指宋時回道人以石榴皮題詩於湖州歸安東林隱士沈思(即沈東老)庵壁事.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一:“紹興中秦少傅伯陽, 有詩送其舅王亨道知湖州……‘飽聞回老榴皮字, 試問溪頭鶴髮翁.’” 元楊維楨《玄霜台爲呂希顏賦》:“道人醉寫榴皮字, 仙客饑分寳屑糧.”

[榴花】1.石榴花. 唐李商隱《茂陵》詩:“漢家天馬出蒲梢, 苜蓿榴花遍近郊.” 元劉詵《和東坡四時詞》之二:“槐影橫階午簟涼, 榴花滿地風簾靜.” 明孫仁孺《東郭記·郁陶思君爾》:“良人去久, 沒個人兒走, 風吹榴花紅欲剖, 問道兒家知否?”2.據《南史·夷貊傳上·扶南國》載, 頓遜國有酒樹似安石榴, 采其花汁停甕中, 數日成酒. 后以“榴花”雅稱美酒. 南朝梁元帝《劉生》詩:“榴花聊夜飲, 竹葉解朝酲.” 唐李嶠《甘露殿侍宴應制》詩:“御筵陳桂醑, 天酒酌榴花.” 宋王安石《寄李士寧先生》詩:“渴愁如箭去年華, 陶情滿滿傾榴花.”

[榴花天酒】即榴花酒. 明阮大鋮《燕子箋·扈奔》:“此時賜榴花天酒, 和歌高飲.” 參見“榴花”.

[榴花樽】猶榴花酒. 借指酒. 北周王褒《長安有狹邪行》:“塗歌楊柳曲, 巷飲榴花樽.” 參見“榴花天酒”.

[榴房】石榴房中多子, 用喩祝人多子之意. 《北史·魏收傳》:“安德王延宗納趙郡李祖收女爲妃, 後帝幸李宅宴, 而妃母宋氏薦二石榴於帝前. 問諸人莫知其意, 帝投之. 收曰:‘石榴房中多子, 王新婚, 妃母欲子孫衆多.’帝大喜.” 明王穀祥《題石榴》詩:“榴房拆錦囊, 珊瑚何齒齒. 試展畫圖看, 憑將頌多子.”

[榴紅】石榴花似的紅色. 元王逢《江邊竹枝詞》之七:“茹藘草染榴紅紙, 好翦淩波十幅裙.”

[榴裙】紅如榴花的裙子. 元王逢《聽鄭廷美彈琴》詩:“榴裙蕙帶辭羅洞, 玉佩珠瓔脫飛鞚.” 明陳汝元《金蓮記·湖賞》:“銀塘風味, 豈甘心叢林自棲. 誰念我桃葉無緣, 幸逢卿榴裙堪繫.” 淸孔尙任《桃花扇·寄扇》:“榴裙裂破舞風腰, 鸞鞾翦碎淩波靿.”

[榴蓮】常綠喬木. 葉子長橢圓形, 表面光滑, 背面生鱗片. 果實球形, 表面有很多硬刺, 果肉味美, 爲熱帶著名果品之一. 原產馬來西亞, 我國廣東、海南也有.

[榴榴】象聲詞. 《山海經·西山經》:“陰山……有獸焉, 其狀如貍而白首, 名曰天狗, 其音如榴榴.”《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有獸焉, 其狀如貆而赤豪, 其音如榴榴.”

[榴實】石榴的果實. 唐李商隱《石榴》詩:“榴枝婀娜榴實繁, 榴膜輕明榴子鮮.”

[榴彈】戰斗中常用的一種炮彈. 有殺傷榴彈、爆破榴彈和殺傷爆破榴彈. 爆炸時, 靠彈丸的破片和炸藥本身的能量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或破壞其武器裝備、防御工事等. 楊朔《黃海日出處》:“女炮長叫王玉香, 學著喊口令, 什么‘瞄准手注意, 正前方敵艦!’又是什么‘榴彈全裝藥, 瞬發引信!’盡是些莫名其妙的怪口令, 記也記不住.”

[榴彈炮】一種炮管比加農炮短、初速小、彈道彎曲的火炮. 可以射擊各種地形上不同性質的目標. 劉白羽《北京的春天》:“在這里受檢閱的包括野戰步兵、警衛部隊、坦克、榴彈炮、山野炮、高射炮和摩托化部隊.”

[榴錦】指石榴花. 因其花鮮豔似錦, 故稱. 唐殷堯藩《端午日》詩:“鬢絲日日添頭白, 榴錦年年照眼明.”

[榴環臺】台名. 三國吳孫權所建. 晉王嘉《拾遺記·吳》:“<吳主>每以夫人遊昭宣之臺, 志意幸愜, 既盡酣醉, 唾於玉壺中, 使侍婢瀉於臺下, 得火齊指環, 即掛石榴枝上, 因其處起臺, 名曰環榴臺. 時有諫者云:‘今吳蜀爭雄, 還劉之名, 將爲妖矣!’權乃翻其名曰榴環臺.”

[榴顆】石榴子.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重九都人以菊餻爲饋, 綴以榴顆, 標以綵旗.”

[榴霰彈】炮彈的一種. 彈體內裝有少量拋射藥和數百顆彈子, 彈頭裝有定時的引信, 能在預定的目標上空及其附近爆炸, 殺傷敵軍暴露的目標. 也叫霰彈、子母彈、群子彈.

[榴靨】指石榴花. 元方回《次韻志歸》之三:“苔紋深翠毯, 榴靨競紅妝.”


*榱①[cuīㄘㄨㄟ]

[《廣韻》所追切, 平脂, 生. ]

[《集韻》初危切, 平支, 初. ]

屋椽.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棟折榱崩.”《急就篇》卷三:“榱椽欂櫨瓦屋梁.”顏師古注:“榱即椽也, 亦名爲桷.” 王應麟補注引《說文》:“秦名爲屋椽, 周謂之榱, 齊魯謂之桷.” 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應瑒》:“列坐廕華榱, 金樽盈淸醑.” 淸唐甄《潛書·去奴》:“開國之主, 起於貧賤, 當其貧賤之時, 圍十堵, 覆百榱.”

[榱崩棟折】喩大局崩潰.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張季直致北京電》:“況於政府有榱崩棟折之憂, 於兩公有送袍推襟之素, 其敢不罄所識慮, 盡言於善人.”

[榱桷】1.屋椽. 《孔子家語·五儀解》:“君子入廟, 如右, 登自阼階, 仰視榱桷, 俯察幾筵.” 宋王安石《寄題郢州白雪樓》詩:“朱樓碧瓦何年有, 榱桷連空欲驚矯.” 淸吳偉業《途中遇雪即事言懷》詩:“塔迥埋榱桷, 臺荒凍鼓鼙.”2.常喩擔負重任的人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孝武山陵夕, 王孝伯入臨, 告其諸弟曰:‘雖榱桷惟新, 便自有黍離之哀.’”《北史·長生嵩長生平等傳論》:“平識具該通, 出內流譽, 取諸開物成務, 蓋亦有隋之榱桷也.”3.與棟梁相對, 喩指次要人物. 唐元稹《上門下裴相公書》:“及其爲相也, 構致群材, 使棟樑榱桷, 咸適其用.” 宋王禹偁《酬種放徵君》詩:“相府一張紙, 喚起久屈蠖. 誠知有樑棟, 未忍棄榱桷.”

[榱提】見“榱題”. 

[榱棟】屋椽及棟梁. 《荀子·哀公》:“君入廟門而右, 登自胙階, 仰視榱棟.” 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周旋祠宇, 庭亭荒蕪, 榱棟傾落, 草萊弗除.” 明王世貞《挽歌序》:“今戰鬪浡鬱, 榱棟焚如, 天柱地維, 潰折至再.”

[榱椽】架屋承瓦的木頭. 方的叫榱, 圓的叫椽. 亦喩擔負重任的人物. 《三國志·吳志·是儀胡綜傳論》:“儀淸恪貞素, 詳數通使命, 綜文采才用, 各見信任, 辟之廣夏, 其榱椽之佐乎!”《晉書·外戚傳·褚裒》:“物各有所施, 榱椽之材不合以爲藩落也.”《周書·蘇綽傳》:“若刀筆之中而得澆僞, 是則飾畫朽木, 悅目一時, 不可以充榱椽之用也.”

[榱橑】屋椽. 亦用以喩民眾. 漢劉向《列女傳·齊孤逐女》:“柱, 相國是也. 夫柱不正則棟不安, 棟不安則榱橑墮, 榱橑墮則屋幾覆矣. 王則棟矣;庶民, 榱橑也.”

[榱題】亦作“榱提”. 

屋椽的端頭. 通常伸出屋簷, 因通稱出簷. 《孟子·盡心下》:“堂高數仞, 榱題數尺.” 趙岐注:“榱題, 屋霤也.” 焦循正義:“榱之抵簷處爲榱題. 其下覆以瓦, 雨自此下溜, 故爲霤……自瓦言之爲霤, 自椽言之爲榱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作《孝經》, 死於魯” 張守節正義引《韓詩外傳》:“堂高九仞, 榱提三尺.”按, 今本《韓詩外傳》卷七作“榱題三圍”. 宋葉適《祭潘叔度文》:“側躬容膝於榱題廣屋之下, 垢衣惡食於文繡膏粱之地.” 淸王韜《倡建澳門鏡湖醫院序》:“於是榱題高下, 製可從心.”


*槁①[ɡǎoㄍㄠˇ]

[《廣韻》苦浩切, 上晧, 溪. ]

亦作“槀”. 

1.枯槁, 干枯. 《易·說卦》:“其於木也, 爲科上槁.” 孔穎達疏:“科, 空也……既空中者, 上必枯槁也.”《禮記·曲禮下》:“槀魚曰商祭.” 孔穎達疏:“槀, 乾也.” 唐韓愈《祭竹林神文》:“今農既勤於稼, 有苗盈野, 而天不雨, 將盡槁以死.” 魯迅《書信集·致許廣平》:“此地甚暖和, 水尙未冰, 與上海仿佛, 惟木葉已槁而未落, 可知無大風也.”2.泛指干枯之物. 《左傳·哀公三年》:“<富父槐於是乎去表之槀, 道還公宮.” 楊伯峻注:“《說文》:‘槀, 木枯也.’今作槁. 此泛指一切乾枯易燃之物.”3.特指枯葉. 《商君書·弱民》:“秦師至, 鄢郢舉, 若振槁.” 朱師轍解詁:“槁, 枯葉也.”《荀子·王霸》:“及以燕趙起而攻之, 若振槁然.” 楊倞注:“槁, 枯葉也.”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遊錄》:“出稽山門可六七里, 至於禹祠, 老蘚緣墻, 敗槁布地.”4.羸瘦;憔悴. 宋王安石《次韻致遠木人》之一:“河側鮑焦乾尙立, 江邊屈子槁將投.” 宋陸遊《幽居》詩之二:“芳樽雖匪金丹術, 槁面尊前也蹔紅.” 參見“槁項黃馘”. 5.死亡. 漢劉向《說苑·立節》:“成公趙曰:‘……吾若是而生, 何面目而見天下之士.’遂立槁於彭山之上.” 明高攀龍《三時記》:“文山負其馬, 立槁, 至今馬塚尙在.” 梁啓超《論中國國民生計之危機》:“如食木之螙, 木盡而螙亦槁必矣.”6.猶摧殘. 宋蘇軾《哭刁景純》詩:“此老如松柏, 不受霜雪槁.”

槁②[kàoㄎㄠˋ]

[《集韻》口到切, 去號, 溪. ]

亦作“槀”. 通“犒”.

犒勞, 犒賞. 參見“槁禬”、“槁飫”.

槁③[kǎoㄎㄠˇ]

亦作“槀”. 通“考”.

敲打, 敲擊. 《墨子·明鬼下》:“袾子舉揖而槀之, 殪之壇上.” 孫詒讓間詁:“此槀疑當讀爲敲, 同聲假借字.”《文選·潘嶽〈河陽縣作詩〉之一》:“熲如槁石火, 瞥若截道飇.” 李善注引毛萇曰:“考, 亦擊也. 槁與考古字通.”

槁④[ɡāoㄍㄠ]

[《集韻》居勞切, 平豪, 見. ]

1.木名. 秦牧《吊蘿山翠色》:“這里的樹, 椆、高根、花梨、紅松、槁樹、綠楠是特別普遍的幾種.”2.通“篙”. 撐船竿. 參見“槁工”.

[槁工】船工. 《文選·左思<吳都賦>》:“槁工檝師, 選自閩禺.” 劉逵注:“《方言》云:刺舩曰槁.”

[槁木】亦作“槀木”. 

枯木. 《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 下如隊, 曲如折, 止如槀木.” 孔穎達疏:“止如槀木者, 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 如似枯槀之木止而不動也.” 唐李山甫《山中答劉書記寓懷》詩:“骨將槁木齊, 心同止水淨.”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老子》書五千語, 要在不攖人心;以不攖人心故, 則必先自致槁木之心, 立無爲之治.”

[槁木死灰】干枯的樹木和火滅后的冷灰. 《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郭象注:“死灰槁木, 取其寂寞無情耳.”喩“喪我”的“坐忘”境界. 后亦引申爲對世事無動於衷. 《朱子語類》卷六十:“以此觀之, 聖人之道, 不是默然無言;聖人之心, 純亦不已. 雖無事時也常有箇主宰在這裡, 固不是放肆, 亦不是如槁木死灰.”《紅樓夢》第四回:“這李紈雖靑春喪偶, 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 竟如‘槁木死灰’一般, 一槪不問不聞.”

[槁死】枯死, 困死. 《韓非子·說疑》:“或伏死於窟穴, 或槁死於草木.” 淸顧炎武《瓠》詩:“不材留苦葉, 槁死亦甘心.” 王闓運《<墨子校注>序》:“儒者自高其道, 非騁不往. 時君將相因而貧賤之, 槁死陋巷, 號爲寒士.”

[槁伏】謂窮居, 隱居. 淸魏源《<聖武記>序》:“人見其材雲布乎九列十二牧, 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

[槁形灰心】形容身體衰弱, 意志消沉. 明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鹿門所見於吾者, 殆故吾也, 而未嘗見夫槁形灰心之吾乎!” 參見“槁木死灰”.

[槁杌】愚拙貌;愚癡貌. 晉郭璞《客傲》:“梁生吟嘯而矯跡, 焦先混沌而槁杌.” 淸唐孫華《次韻酬宮恕堂》:“君才固雄騫, 吾困慚槁杌.”

[槁坐】如枯木般不動地坐著. 明王問《松下老人歌》:“我欲招之翁不言, 松陰槁坐靜於禪.” 參見“槁木死灰”.

[槁臥】如枯木般不動地躺著. 魯迅《書信集·致台靜農》:“近仍在就醫, 要而論之, 終較夏間差勝矣. 我鑑於世故, 本擬少管閑事, 專事翻譯, 借以糊口, 故本年作文殊不多, 繼嬰大病, 槁臥數月.”

[槁枯】1.喩不用於世. 漢陸賈《新語·資質》:“德美非不相絶也, 才力非不相懸也, 彼則槁枯而遠棄, 此則爲宗廟之器者, 通與不通亦如是也.”寧太一《燕京雜詩》之三:“東方玩世成饑餓, 南郭仰天似槁枯.” 參見“槁木死灰”. 2.干枯, 枯竭.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且逸個人之情意, 使獨創之力歸於槁枯.”

[槁面】憔悴衰老的面容. 宋陸遊《高安州宅三詠·丹井》:“我來試一啜, 槁面還童嬰.”

[槁骨】1.枯骨. 《墨子·耕柱》:“舍今之人而譽先王, 是譽槁骨也.” 漢賈誼《新書·喩誠》:“我君不以夢之故而倍槁骨, 況於生人乎?”2.指貝. 《荀子·禮論》:“飯以生稻, 唅以槁骨.” 楊倞注:“槁骨, 貝也.”

[槁衲】老僧. 衲, 僧衣, 借指僧. 宋范成大《包山寺》詩:“槁衲昔開山, 至今坐道場.”

[槁枲】亦作“槀枲”. 

干枯的麻杆, 古時燃以爲燭. 《墨子·備穴》:“蓋具槀枲, 財自足, 以燭穴中.” 孫詒讓間詁引蘇時學曰:“槀枲, 可然以爲燭.”

[槁師】老僧. 師, 禪師. 淸方文《寶筏禪堂贈大愚越塵二上人》詩之一:“山城問槁師, 孺子悉能知.” 淸方文《寶筏禪堂贈大愚越塵二上人》詩之二:“槁師何處去, 托鉢向岐亭.”

[槁凋】枯萎凋零. 林如稷《將過去》四:“窗外有幾株綠玉若的芭蕉, 或一些不爭氣愛先槁凋的雜樹.”

[槁乾】枯干. 引申爲窮困. 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蔡先鄆鉏, 三年而墟, 槁乾四呼, 終莫敢濡.”

[槁梧】1.《莊子·德充符》:“倚樹而吟, 據槁梧而瞑”. 陸德明釋文引崔譔曰:“據琴而睡也.”成玄英疏:“夾膝幾也.” 后人詩文中或以指幾, 或以指琴. 宋王安石《示公佐》詩:“各據槁梧同不寐, 偶然聞雨落階除.”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望雖小陋, 顧亦留獨弦於槁梧, 仰孤星於秋昊也.”2.引申指知音. 陳三立《園夜和答姚叔節陶賓南》:“噤吟已了秦庭客, 《橘頌》終傷楚些魂, 莫面雲山篤行李, 鴻濛原有槁梧存.”3.枯老的梧桐樹. 宋葉適《祭中洲處士李公文》:“蘄春山城, 中洲水宅, 槁梧其陰, 釣石不泐.”

[槁梅】即烏梅. 《新唐書·蕭倣傳》:“<蕭倣>拜嶺南節度使. 南方珍賄叢夥, 不以入門. 家人病, 取槁梅於廚以和劑. 倣知, 趣市還之.”

[槁敗】干枯衰敗. 郭沫若《集外(一)·瘐死的春蘭》詩:“囚牢般居室的庭前, 瘐死了兩盆春蘭;春風吹不到它們的命根了, 只剩著槁敗的殘葉兩三.”

[槁悴】亦作“槁瘁”. 

1.枯萎. 《楚辭·劉向<九歎·遠逝>》:“飄風蓬龍埃坲坲兮, 草木搖落時槁悴兮.” 王逸注:“槁, 枯也. 悴, 病也.”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朱氏盛衰》:“初, 勔之進花石也, 聚於京師艮嶽之上, 以移根自遠, 爲風日所殘, 植之未久, 即槁瘁.”2.憔悴. 唐張說《送工部尙書弟赴定州詩序》:“蘇其槁瘁, 樂我陽和.”《明史·孝義傳二·夏子孝》:“嘉靖末, 父卒, 廬墓, 獨居荒山, 身無完衣, 形容槁瘁.”

[槁項】亦作“槀項”. 

羸瘦貌. 明高啓《<婁江吟稿>序》:“有肯槁項老死於布褐藜藿者哉?” 淸錢謙益《甲子秋北上渡淮寄里中遊好》詩之四:“入國下車三歎息, 有人槁項在菰蘆.” 章炳麟《訄書·學隱》:“東原方承流奔命不給, 何至槀項自縶, 縛漢學之拙哉.” 參見“槁項黃馘”.

[槁項沒齒】頸枯齒落. 年老貌. 淸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鍥洨濱遺書序》:“是時科第既益重, 豪儁之士, 槁項沒齒, 冀得當於一試.”

[槁項黃馘】謂面黃肌瘦. 《莊子·列御寇》:“<曹商>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 困窘織屨, 槁項黃馘者, 商之所短也.’”成玄英疏:“頸項枯槁而顦顇, 頭面黃瘦而馘厲.” 陸德明釋文:“李云:‘槁項, 羸瘦貌.’司馬云:‘黃馘, 謂面黃熟也.’” 宋蘇軾《六國論》:“不知其槁項黃馘以老死於布褐乎? 抑將輟耕太息以俟時也?”《明史·李希孔傳》:“以故事關國本, 諸臣槁項黃馘, 終錫爵世不復起.”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雖長素已槁項黃馘, 卓茂之尊榮, 許靖之優養, 猶可無操左契而獲之.”亦作“槁項黧馘”. 淸薛福成《選舉論上》:“孰知夫二百年來, 聰明才傑之資, 迍邅場屋, 槁項黧馘以老死牖下者, 肩相至也.”

[槁項黧馘】見“槁項黃馘”. 

[槁落】枯落. 《國語·晉語二》:“夫堅樹在始, 始不固本, 終必槁落.”

[槁喪】滅亡.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若其道術, 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 假不如是, 槁喪且不俟夫一世.”

[槁飫】亦作“槀飫”. 

書篇名. 犒賞. 《書·舜典》:“帝釐下土, 方設居方, 別生分類, 作《汨作》、《九共》、《九篇》、《槀飫》.” 孔傳:“槀, 勞也. 飫, 賜也.”

[槁瘁】見“槁悴”. 

[槁腐】枯朽. 嚴㚆《有如三保》:“吾嘗聞化學家之說, 物之焚也, 皆以其質與氧氣合, 故世間物有快焚, 有慢焚. 快焚者, 火烈具舉, 頃刻灰燼是也;慢焚者, 如草木之槁腐, 如銅鐵之銹澀是也.”

[槁磔】亦作“槀磔”. 

謂死亡. 磔, 肢體分裂. 明馮夢龍《智囊補·兵智·凱口囤》:“惟是據其要害, 斷其芻粟之塗, 重營密柵, 勤其間覘, 嚴壁而居, 勿與角利. 使彼進無所乘, 退無所逸, 遠不過一月, 而羸疲之屍, 槀磔麾下矣.”

[槁暴】1.枯干, 曬干. 《晏子春秋·雜上二三》:“今夫車輪, 山之直木也, 良匠揉之, 其圓中規, 雖有槁暴, 不復嬴矣.”《荀子·勸學》:“木直中繩, 輮以爲輪, 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 不復挺者, 輮使之然也.”2.謂特別顯露. 郭沫若《十批判書·莊子的批判》:“據說這種人, 樣子很巍峨而不至於崩潰, 性情很客氣而又不那么自卑;挺立特行有棱角而不槁暴, 天空海闊像瓠落而不浮夸.”

[槁骸】1.枯骨. 《莊子·知北遊》:“形若槁骸, 心若死灰.”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咎繇面如蒙倛, 伊尹形若槁骸.”2.指羸弱的身體. 宋王安石《與沈道原書》之二:“槁骸殘息, 待盡朝夕, 頓伏床枕, 無足言者.”

[槁質】干枯之體. 元蒲道源《九月八日賦二種芙蓉·紅芙蓉》:“豈爲嚴霜成槁質, 要憑初日發妍姿.”

[槁餓】謂窮困饑餓. 鄭觀應《盛世危言·鐵路》:“彼此相較, 貧富相形, 而欲邊境之民盡甘槁餓而不爲敵人用也, 其可得哉?”景耀月《讀史感言》詩:“槁餓直至今, 遑云千載後.”

[槁瘠】枯瘦. 明沈德符《野獲編·士人·金華二名士》:“張(張萱)亦以詞賦自命, 人偉岸有福相, 不似胡(胡應麟)之槁瘠.”

[槁窳】枯衰. 淸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一》:“國之將昌也, 其人才皆如霆啓蟄, 乘春陽憤盈, 而所至百物受其祥;衰則反是, 其人材如蟄墐戶, 湫閉槁窳, 所至而百物受其愴悢.”

[槁薄】綿薄, 薄弱. 《新唐書·隱逸傳序》:“古之隱者, 大抵有三槪……末焉者, 資槁薄, 樂山林, 內審其才, 終不可當世取捨, 故逃丘園而不返, 使人常高其風而不敢加訾焉.”

[槁積】亦作“槀積”. 

指堆積的枯木等易燃物. 《左傳·哀公三年》“於是乎去表之槀” 晉杜預注:“風所向者, 去其槀積.”

[槁禬】犒勞軍隊幷聚財援助. 《周禮·秋官·小行人》:“若國師役則令槁禬之.” 鄭玄注:“鄭司農云:‘……槀當爲槁, 謂槁師也.’玄謂師役者, 國有兵寇以匱病者也, 使隣國合會財貨以與之.”《大戴禮記·朝事》:“師役則令槁禬之, 有福事則令慶賀之.”

[槁簡】謂破舊的簡冊. 漢桓寬《鹽鐵論·大論》:“呻吟槁簡, 誦死人之語, 則有司不似文學.”

[槁蘇暍醒】使枯槁者㚆蘇, 使中暑者蘇醒. 形容苦難者得救, 重獲生機. 金王若虛《寧晉縣令吳君遺愛碑》:“自吾令下車, 賦役以平, 刑罰以淸……槁蘇暍醒, 民飽而嬉, 相忘乎無事.”

[槁壤】1.干土. 《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 下飲黃泉.” 趙岐注:“蚓, 食土飲泉, 極廉矣.”2.指粗劣的食品. 宋司馬光《酬永樂劉秘校庚四洞詩》:“微竅足藏身, 槁壤足充饑.” 宋王安石《舒州被召試不赴偶書》詩:“槁壤太牢俱有味, 可能蚯蚓獨淸廉.”

[槁櫬】謂死亡. 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四·盧少楩》:“斯人也, 乃有斯厄, 平反甫釋, 而年算靡永, 卒槁櫬於空門. 此天之未定者也.”

[槁籜】干枯的筍殼. 明陳子龍《應本序》:“然未有如近世之踳駮淫濫, 言不顧行者, 汗牛之文, 同於槁籜, 識者悼之.”


*槀①[ɡǎoㄍㄠˇ]

同“槁”. 

槀②[kàoㄎㄠˋ]

同“槁”. 

槀③[kǎoㄎㄠˇ]

同“槁”. 

槀④[ɡǎoㄍㄠˇ]

[《廣韻》古老切, 上晧, 見. ]

1.草. 通“稾”. 《漢書·元后傳》:“車騎將軍音(王音)藉槀請罪.”顏師古注:“自坐槀上, 言就刑戮也.”2.引申爲草率, 簡略. 參見“槀殯”、“槀葬”. 3.見“槀本”. 4.箭干. 《周禮·夏官·序官》“槀人, 中士四人” 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槀讀爲芻槀之槀, 箭幹謂之槀.” 漢馬融《長笛賦》:“特箭槀而莖立兮, 獨聆風於極危.”5.姓. 金有槀氏. 見《金史·隱逸傳·宋可》.

[槀本】1.香草. 莖葉有細毛, 葉呈羽狀, 夏開白花. 根可入藥.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揭車衡蘭, 槀本射干.”一本作“稾本”. 2.著作的底稿. 淸惲敬《答儷笙尙書書》:“正月中, 秋潭來書, 述先生之命, 徵秋潭詩幷及鄙文……槀本幷近作數首奉呈.”

[槀草】文章的草稿;稿本.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進諫必以章疏, 無直用槀草之理.”一本作“稿草”.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鄭畋《鳳池槀草》內載兩爲相奏擬狀數卷.”

[槀砧】槀, 通“稾”. 古代處死刑, 有罪者席稾伏於椹(砧板)上, 以鈇斬之. 鈇與“夫”同音, 后因以“槀砧”爲婦女稱丈夫的隱語. 唐權德輿《玉台體》詩之十一:“昨夜裙帶解, 今朝蟢子飛. 鉛華不可棄, 莫是槀砧歸.” 宋唐庚《自笑》詩:“兒餒嗔郞罷, 妻寒望槀砧.”一本作“稾砧”. 參閱明周祈《名義考·人部》.

[槀葬】草草埋葬. 《後漢書·馬援傳》:“援妻孥惶懼, 不敢以喪還舊塋, 裁買城西數畝地槀葬而已.” 李賢注:“槀, 草也. 以不歸舊塋, 時權葬, 故稱槀.” 元宋無《己亥秋淮南饑客中懷故里朋遊寄之》詩:“哭喪多槀葬, 征旅少贏糧.” 淸李漁《玉搔頭·極諫》:“我死之後, 你們切不可備辦棺衾, 只是槀葬便了.”一本作“槁葬.”

[槀粟】猶柴米. 《書·禹貢》“三百里納秸服” 唐孔穎達疏:“此當槀粟別納, 非是徒納槀也.”

[槀街】漢代長安街名. 當時屬國使節館舍均集中於此街. 《漢書·王莽傳下》:“於今迎當(須卜當)置長安槀街, 一胡人耳, 不如在匈奴有益.”顏師古注:“槀街, 蠻夷館所在也.” 晉陸機《飲馬長城窟行》:“振旅勞歸士, 受爵槀街傳.” 明焦竑《焦氏筆乘·槀街》:“按《三輔黃圖》, 槀街, 在長安城南門內, 舊有蠻夷邪.”

[槀殯】謂棺柩臨時停放.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古者將葬, 請謚以易名, 近世多槀殯或已葬而請謚.”


*槨①[ɡuǒㄍㄨㄛˇ]

同“槨”. 


*槉①[jíㄐㄧˊ]

[《廣韻》秦悉切, 入質, 從. ]

即栱. 《爾雅·釋宮》:“閞謂之槉.” 宋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一·栱》:“栱, 其名有六:……二曰槉.” 參見“栱”.


*榶①[tánɡㄊㄤˊ]

[《廣韻》徒郞切, 平唐, 定. ]

碗. 《荀子·正論》:“故魯人以榶, 衛人用柯, 齊人用一革, 土地刑制不同者, 械用備飾不可不異也.” 楊倞注:“《方言》云:‘盌謂之榶, 盂謂之柯’” 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注引《方言》‘盌謂之榶, 盂謂之柯’, 蓋楊所見古本如是. 今本榶作‘櫂’. 宋本《荀子》注已作‘櫂’, 或唐以後人據《方言》改耳.”


*榜①[bǎnɡㄅㄤˇ]

[《廣韻》北朗切, 上蕩, 幫. ]

1.木片. 《宋書·鄧琬傳》:“攸之繕修船舸, 板材不周, 計無所出. 會琬送五千片榜供胡(劉胡)軍用.”《資治通鑑·宋明帝泰始二年》:“仲玉(沈仲玉)至南陵, 載米三十萬斛, 錢布數十舫, 竪榜爲城.” 胡三省注:“榜, 木片也.”2.匾額.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韋仲將能書, 魏明帝起殿, 欲安榜, 使仲將登梯題之.” 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上:“凡山中巖潭亭院之榜, 皆山谷書.”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先外祖居衛河東岸, 有樓臨水, 榜曰‘度帆’.”3.公開張貼文書、告示. 《後漢書·崔寔傳》:“靈帝時, 開鴻都門榜賣官爵.”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或有追呼, 不使人執帖下鄕村, 但以片紙榜縣門云:追某人期某日詣縣庭. 其親識見之, 驚懼走告之, 皆如期而至.”4.泛指張貼或懸掛以喩眾. 宋趙叔向《肯綮錄·俚俗字義》:“京師食店賣酸餡者, 皆大牌榜於衢路.” 淸王韜《甕牖餘談·汪馬二秀才事》:“既謂弟曰:‘殺人而不使人知不武, 汝取賊首榜諸門.’”5.告示應試錄取的名單. 唐杜牧《及第後寄長安故人》詩:“東都放榜未花開, 三十三人走馬迴.” 宋葉適《校書郞王公夷仲墓志銘》:“至今稱策士之盛, 必曰:‘丁丑榜爲然.’” 淸孫枝蔚《避亂贈劉二含哲》詩之一:“回首劉賁失意時, 相逢榜下淚雙垂.”6.題署. 宋蘇軾《虔州崇慶禪院新經藏記》:“而州之僧舍無所謂藏經者, 獨榜其所居室, 曰‘思無邪齋’.” 徐珂《淸稗類鈔·敎育·秋水園改家塾》:“<秉綬>未成, 母卒, 改家塾, 榜其柱曰:‘未能將母園何用, 且望成才塾有靈.’” 郭沫若《蜩螗集·〈水龍吟〉詞序》:“侯外廬兄榜其齋曰‘與石居’.”7.屋棟. 宋李誡《營造法式·總釋下·棟》:“屋棟謂之甍.” 原注:“今謂之榑, 亦謂之檁, 又謂之榜.”8.榜樣. 參見“榜子”.

榜②[bànɡㄅㄤˋ]

[《廣韻》北孟切, 去映, 幫. ]

[《集韻》補曠切, 去宕, 幫. ]

1.船槳. 亦代指船. 《楚辭·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 齊吳榜以擊汰.” 王逸注:“吳榜, 船櫂也……士卒齊舉大櫂而擊水波.” 唐李賀《馬詩》之十:“催榜渡烏江, 神騅泣向風.” 宋曾鞏《遊金山寺作》詩:“昏鍾滿江路, 歸榜尙夷猶.” 明高啓《次金二彦正韻》:“孤榜逍遙欲入城, 柳風莎雨暗江程.”2.劃船.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四:“時張祜榜舟而至, 甚若疎誕.” 宋蘇軾《至秀州贈錢端公》詩:“鴛鴦湖邊月如水, 孤舟夜榜鴛鴦起.”

榜③[bēnɡㄅㄥ]

[《廣韻》薄庚切, 平庚, 幷. ]

[《集韻》晡橫切, 平庚, 幫. ]

1.矯正弓弩的器具. 參見“榜檠”. 2.古代刑法之一. 杖擊或鞭打. 漢賈誼《新書·階級》:“廉醜禮節以治君子, 故有賜死而無戮辱, 是以係縛, 榜、笞、髠、刖、黥、劓之罪, 不及士大夫, 以其離上不遠也.”《後漢書·章帝紀》:“律云:‘掠者唯得榜、笞、立.’”3.泛指擊打. 章炳麟《贈大將軍鄒君墓表》:“陸軍學生監督姚甲有奸私事, 君……排闥入其邸中, 榜頰數十, 持剪刀斷其辮髮.”

榜④[pǎnɡㄆㄤˇ]

耪地, 用鋤翻松土地. 參見“榜靑”.

[榜人】船夫, 舟子. 《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榜人歌, 聲流喝, 水蟲駭, 波鴻沸.” 郭璞注引張揖曰:“榜, 船也.” 唐吳筠《舟中夜行》詩:“榜人識江路, 掛席從宵征.” 王德鍾《月夜渡淀湖歌》:“忽聞榜人笑不止, 蘆邊簌簌東風起.”

[榜下捉壻】挑選科舉考試榜上有名者爲婿. 宋時的一種風尙. 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一:“本朝貴人家選壻於科場年, 擇過省士人, 不問陰陽吉凶及其家世, 謂之‘榜下捉壻’……近歲富商庸俗與厚藏者嫁女, 亦於榜下捉壻, 厚捉錢以餌士人, 使之俯就.”

[榜上無名】舊指科舉考試落第未被錄取. 元曾瑞《留鞋記》楔子:“自謂狀元探手可得, 豈知時運不濟, 榜上無名, 屢次束裝而回.”《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誰知三塲得意, 榜上無名. 自十五歲進塲, 到今廿一歲, 三科不中.”

[榜子】1.即奏折.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奏事非表狀謂之榜子》:“唐人奏事非表非狀者, 謂之榜子, 亦曰錄子, 今謂之劄子.”《宋史·職官志二》:“翰林學士院……凡奏事用榜子, 關白三省、樞密院用諮報, 不名.”2.名帖, 名片.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三五出:“狀元萬福! 且息怒, 奴家不具榜子參賀.”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宋人書帖猶用竹簡》:“紹興初, 百官相見, 用榜子, 直書銜及姓名, 今手本式是也.”3.告示, 啓事. 《朱子語類》卷一二七:“當時人骨肉相散失, 沿路皆帖榜子.”4.樣子, 榜樣. 明王衡《郁輪袍》第七折:“因此上維摩居士化作王維, 儒童菩薩化作裴迪, 故意遇而不遇, 傲睨一世, 淩轢千古, 與世人做個榜子.”

[榜子】舟人, 船夫. 宋梅堯臣《望芒碭山》詩:“出舟跳古岸, 林外見脩岡. 廻頭問榜子, 前巘是芒碭.” 淸周亮工《將發劍津病甚扶掖登舟枕上成詩》之一:“江風吹藥竈, 榜子促醫人.”

[榜女】船家女. 唐王勃《采蓮賦》:“和橈姬之衛吹, 接榜女之齊謳.”

[榜夫】船夫. 唐劉禹錫《唐故福建等州團練薛公神道碑》:“具舟檝, 幕勇壯且便弓矢者爲榜夫千有餘人, 隸尺籍伍符, 制如舟師.”

[榜元】科舉中會試第一名.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二:“<文宗元年秋試>主司先進五人, 一詩最佳者, 則李肱也……乃以榜元及第.”

[榜文】告示. 《朱子語類》卷七八:“《典》《謨》之書, 恐是曾經史官潤色來, 如《周誥》等篇, 只似如今榜文曉諭俗人者.”《水滸傳》第二三回:“武松讀了印信榜文, 方知端的有虎.” 洪深《申屠氏》第五本:“方六一看見榜文如此, 心里大喜.”

[榜示】1.文告、告示. 元施惠《幽閨記·士女隨遷》:“明張榜示, 今朝駕幸汴梁城.”2.張榜公布.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錢穀·完糧獎勵》:“鴻廉得其故, 乃榜示於署前.”

[榜式】1.淸代對滿洲大學士的稱呼.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故三·國朝官制》:“國初, 內三院滿洲大學士謂之榜式, 烏金超哈官(指滿洲漢軍)大學士亦稱榜式.”2.淸代官名, 筆帖式的舊稱. 淸梁章钜《稱謂錄·筆帖》:“《皇朝通攷》‘天聰二年, 設六部官, 其辦事筆帖式, 各酌量繁簡補授, 凡稱榜式俱著停止, 稱爲筆帖式.’案:據此則榜式爲筆帖式之舊稱也.”

[榜吏】舊時科舉考試擔任在榜上填寫錄取者名單的小吏.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監臨、主考之外, 還有同考官、內外監試、提調、彌封、收掌、巡綽各官, 擠滿了一大堂. 一面拆彌封唱名, 榜吏一面寫.”

[榜死】捶擊至死. 《資治通鑑·漢哀帝元壽元年》:“寵臣淳於長、張放、史育, 育數貶退, 家貲不滿千萬, 放斥逐就國, 長榜死於獄.”

[榜舟】行船, 使船. 唐韓愈《南溪始泛》詩之一:“榜舟南山下, 上上不得返.” 宋沈遼《湖亭懷子美》詩:“憶昔榜舟乘夜月, 行觴數與君相酢.”

[榜字】寫在匾額上的大字.宋米芾《海嶽名言》:“世人多寫大字時, 用力捉筆, 字愈無筋骨神氣. 作圓筆頭如蒸餠, 大可鄙笑. 要須如小字, 鋒勢備全, 都無刻意做作乃佳. 自古及今, 余不敏, 實得之. 榜字固已滿世, 自有識者知之.”

[榜花】唐宣宗大中以后, 禮部取士放榜, 每年錄取姓氏冷僻者二三人, 謂之“色目人”, 亦謂之“榜花”. 參閱宋錢易《南部新書丙集》.

[榜汰】《楚辭·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 齊吳榜以擊汰.” 后因以“榜汰”指弄舟. 明夏完淳《端午賦》:“當江南之芳景, 極榜汰之水嬉.”

[榜靑】方言. 農忙時打短工, 爲人家耪靑苗地. 井岩盾《遼西紀事》:“大多數人連毛驢也買不起, 只得榜靑.”

[榜靑戶】方言. 雇農戶. 劉白羽《人民與戰爭》:“一周之前松花江在一夜嚴寒后封凍起來了, 我在江邊一家榜靑戶王家破舊的草房里過宿.” 參見“榜靑”.

[榜板】船板. 《宋書·桂陽王休範傳》:“休範大怒, 欲舉兵襲朝廷, 密與典籤新蔡人許公輿謀之. 表治城池, 修起樓堞, 多解榜板, 擬以備用.”

[榜帖】1.官府的告示. 唐李騭《徐襄州碑》:“與韋宙僕射爲元從押衙, 齎榜帖先至江西, 安存百姓.”2.科舉錄取的報帖或揭示的名單. 宋陳繼儒《太平淸話》卷四:“宋朝吳郡士登科者, 始於龔識, 其家居昆山黃姑, 猶藏登第時金花榜帖, 乃用塗金紙, 闊三寸, 長四寸許.”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四:“時第一名畢漸, 當時榜帖, 偶然脫去漸字旁點水, 天下遂傳名云畢斬.”

[榜例】榜樣, 示范. 明王衡《郁輪袍》第七折:“你二人發願在世, 遇而不遇, 與天下文人墨士做箇榜例.”

[榜服】謂用刑拷打使之服罪.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元光六年, 衡山王入朝, 其謁者衛慶有方術, 欲上書事天子, 王怒, 故劾慶死罪, 彊榜服之.”

[榜妾】船家女. 南朝宋鮑照《芙蓉賦》:“結遊童之湘吹, 起榜妾之江歌.”

[榜毒】刑杖的慘烈. 明馮夢龍《智囊補·察智·京師指揮》:“少年不勝榜毒, 誣服.”

[榜枻】船槳. 引申爲使船. 漢劉向《說苑·善說》:“會鍾皷之音畢, 榜枻越人, 擁楫而歌.”

[榜信】開船的日期. 淸龔自珍《與吳虹生書》之一:“榜信在邇, 恐諸君不日風流雲散, 弟不知能隨同鄕下第人, 執鞭鐙而渡黃河否?”

[榜首】1.科舉考試第一名. 宋蘇軾《放榜後論貢舉合行事件》:“自來釋褐舉人, 惟南省榜首或本場第一人唱名近下者, 或有旨升一甲.” 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甲辰科首題》:“大人遴擇榜首, 何以竟違初意.” 淸兪樾《茶香室三鈔·金人科舉之法》:“榜首曰鄕元, 亦曰解元.”2.舊時稱妓院掛頭牌的名妓. 淸李漁《愼鸞交·品花》:“當今的名妓, 只有王又嬙與鄧蕙娟兩箇. 小弟與蕙娟有交, 若把他取在第一, 就是有私了, 竟把又嬙擬做榜首.”

[榜格】指懸賞捉拿的公告. 《明史·嶽正傳》:“或爲匿名書列曹吉祥罪狀, 吉祥怒, 請出榜購之. 帝使正撰榜格, 正與呂原入見曰:‘爲政有體, 盜賊責兵部, 姦宄責法司, 豈有天子出榜購募者?’”

[榜格】泛指用刑. 晉袁宏《後漢紀·章帝紀上》:“治獄者急於榜格, 執憲者煩於詐欺. 或因公行私, 以聘威福, 違本離實, 捶楚爲姦.”

[榜師】船夫. 鄭珍《下灘》詩:“榜師打懶槳, 篙律遵定課.”

[榜舫】乘船, 行船. 《楚辭·王褒<九懷·昭世>》:“榜舫兮下流, 東注兮礚礚.” 王逸注:“乘舟順水遊海濱也.”

[榜殺】鞭笞致死. 《新唐書·魏元忠傳》:“武三思用事, 京兆韋月將、渤海高軫上書言其惡, 帝榜殺之, 後莫敢言.”《資治通鑑·唐肅宗乾元元年》:“<史思明>遂榜殺承恩父子, 連坐死者二百餘人.”

[榜書】古名署書, 又名牓書, 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后來把招牌等上的大型字, 通稱“榜書”. 康有爲《廣藝舟雙楫·榜書》:“榜書, 古曰署書, 蕭何用以題‘蒼龍’、‘白虎’二闕者也;今又稱爲擘窠大字.”

[榜責】拷打責罰. 《新唐書·吳湊傳》:“僚史非大過不榜責.”

[榜掠】拷打. 《史記·李斯列傳》:“趙高治斯, 榜掠千餘, 不勝痛, 自誣服.”《新唐書·高宗三女傳》:“崇簡素知主謀, 苦諫, 主怒, 榜掠尤楚.”《“五四”愛國運動資料·學界風潮紀》:“學生等文弱, 拘囚榜掠, 任彼軍警之所爲.”

[榜眼】其名始於北宋初, 當時殿試錄取的第二、三名, 皆稱爲榜眼. 后第三名稱“探花”, 榜眼專指第二名. 宋王禹偁《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貨船東下歷陽湖, 榜眼科名釋褐初.”《明史·選舉志二》:“<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爲名第之次. 一甲止三人, 曰狀元、榜眼、探花, 賜進士及第.” 淸趙翼《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爲榜眼. 葢眼必有二, 故第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 其後以第三人爲探花, 遂專以第二人爲榜眼耳.”

[榜笞】鞭笞拷打.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貫高至, 對獄……吏治榜笞數千, 刺剟, 身無可擊者, 終不復言.” 宋陸遊《秋興》詩之二:“榜笞督租賦, 涉筆騂我顔.” 章炳麟《定版籍》:“有闕乏, 即束縛詣吏, 榜笞與逋賦等.”

[榜船】操船. 《南史·隱逸傳上·朱百年》:“或遇寒雪, 樵箬不售, 無以自資, 輒自榜船送妻還孔氏.” 明高啓《滄浪亭》詩:“乘釣在北渚, 榜船臨西洲.”

[榜期】科舉考試出榜公布被錄取者名單的日期.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先生既精推算, 目下榜期在邇, 幸將賤造推算, 未知功名有分與否?”

[榜募】張榜招募. 淸周春《遼詩話·染莊蛇詩》:“數歲益大, 始食野禽, 繼而噬人, 有司制之無策, 乃聞於契丹, 榜募能捕者.”

[榜棰】見“榜箠”. 

[榜筆】書寫匾額的大筆. 明沈榜《宛署雜記·經費上》:“榜筆五十枝, 價一兩.” 參見“榜書”.

[榜童】船家之子. 唐宋之問《早入淸遠峽》詩:“榜童夷唱合, 樵女越吟歸.”

[榜道】謂張榜於路旁. 《晉書·孫惠傳》:“後東海王越舉兵下邳, 惠乃詭稱南嶽逸士秦祕之, 以書干越……越省書, 榜道以求之, 惠乃出見. 越即以爲記室參軍.”

[榜運】指科考每榜人才的際遇、機運. 淸兪樾《春在堂隨筆》卷一:“公又謂余曰:‘丁未前庚戌一科耳, 然丁未翰林入任卿貳, 出任封疆者數人矣, 庚戌何落寞如此? 豈所謂榜運乎!’余曰:‘榜則何運之有, 存乎人耳. 丁未有老前輩一人, 榜運安得不佳. 庚戌有學生一人, 榜運安得而佳.’”

[榜楚】拷打. 漢陳琳《爲袁紹檄豫州文》:“操(曹操)因緣眥睚, 被以非罪, 榜楚參幷, 五毒備至.”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一:“汝今言乃異同, 朝廷將有制獄, 汝何能受其榜楚乎.”

[榜歌】船夫所唱的歌. 南朝梁虞騫《尋沈剡□夕至嵊亭》詩:“榜歌唱將夕, 商子處方昏.” 唐劉長卿《七里灘重送》詩:“秋江渺渺水空波, 越客孤舟欲榜歌.”《隨園詩話補遺》卷五引淸張翽《夜泊》詩:“榜歌聲起欲黃昏, 初月微茫漏白痕.”

[榜箠】亦作“榜棰”. 

鞭笞拷打.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今交手足, 受木索, 暴肌膚, 受榜箠.”《梁書·良吏傳·沈瑀》:“悉使著芒屩粗布, 侍立終日, 足有蹉跌, 輒加榜棰.”《舊唐書·王毛仲傳》:“韋后稱制, 令韋播、高嵩爲羽林將軍, 令押千騎營, 榜棰以取威.”

[榜誌】指文告、文書. 《南齊書·王慈傳》:“朝堂榜誌, 諱字懸露, 義非綿古, 事殷中世.”

[榜撻】鞭笞毒打. 《太平廣記》卷一一二引南朝齊王琰《冥祥記·史世光》:“舅在此, 日見榜撻, 楚痛難勝.”

[榜賣】張貼告示、標明價格以出售. 《後漢書·崔寔傳》:“靈帝時, 開鴻都門榜賣官爵, 公卿州郡下至黃綬各有差.”

[榜標】標榜. 宣揚, 夸耀. 朱自淸《論老實話》:“甚至現在算命看相的, 也還在榜標‘鐵嘴’, 表示直說, 說的是眞話, 老實話.”

[榜樣】1.樣子, 模樣. 宋張鎡《俯鏡亭》詩:“喚作大圓鏡, 波文從此生. 何妨雲影雜, 榜樣自天成.”2.情形, 狀況.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那陳定男人家心性, 見大娘子有病在牀, 分外與小老婆肉麻的榜樣也是有的.”《英烈傳》第四六回:“<史義>即刻回到了泰州, 備說三軍的榜樣.”3.楷模. 明李贄《續焚書·李善長》:“其不私親, 以爲天下榜樣, 亦大昭揭明白矣.” 周恩來《在上海魯迅逝世十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說》:“魯迅和聞一多都是我們的榜樣.”4.典型;先例.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婦人家有天生成妬忌的, 即此便是榜樣.”《再生緣》第三一回:“劉門榜樣今猶在, 臣豈敢, 復踏前人一轍爲.” 洪深《香稻米》第三幕:“殺只雞給猢猻看看, 拿你先做榜樣.”

[榜檠】矯正弓弩的器具.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椎鍛平夷, 榜檠矯直……椎鍛者, 所以平不夷也;榜檠者, 所以矯不直也. 聖人之爲法也, 所以平不夷、矯不直也.”

[榜頭】榜首. 謂考試發榜名列前茅. 唐賈島《贈友人》詩:“却歸登第日, 名姓榜頭排.”

[榜諭】張榜曉諭. 《元史·忽辛傳》:“烏蠻等租賦, 歲發軍徵索乃集, 忽辛以利害榜諭諸蠻, 不遣一卒, 而租賦咸足.”

[榜聲】槳聲. 元貢師泰《吳中曲·送楊伯幾南遊》:“榜聲催曉渡江心, 驀聽吳娃舊時曲.”

[榜簇】用竹木條編結的晾曬工具.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葵》:“收待霜降. 傷早黃爛, 傷晩黑澀. 榜簇皆須陰中. 見日亦澀.”繆啓愉注:“榜簇……指一種晾曬的工具.”

[榜題】匾額題字.《南齊書·禮志上》:“至於朝堂榜題, 本施至極, 既追尊所不及, 禮降於在三, 晉之京兆, 宋之東安, 不列榜題.” 章炳麟《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夫惟官號地望, 箸於榜題, 施於傳志譜錄者, 必用今名, 而他語皆不得代.”

[榜額】匾額.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三:“鍾弱翁所至, 好貶剝榜額字畫, 必除去之, 出新意自立名. 令具牌, 當爲重書之.”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一夕, 夢到一公廨, 榜額曰‘文儀班’.”

[榜繫】捆綁拷打. 淸徐樹丕《識小錄·張江陵》:“朱正色爲江陵令, 倜儻負氣, 相府家奴有犯, 榜繫無所貸.”


*榏①[yìㄧˋ]

[《集韻》倪歷切, 入錫, 疑. ]

同“艗”. 

古代船首畫有鷁鳥的船. 元劉壎《隱居通議·造化》:“晉殿破榏, 昆明刼灰, 有以見地嘗屢敗矣.”


*槊①[shuòㄕㄨㄛˋ]

[《廣韻》所角切, 入覺, 生. ]

1.古代兵器. 即長矛. 《南齊書·垣榮祖傳》:“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 下馬談論, 此於天下可不負飲食矣.” 唐許渾《題衛將軍廟》詩:“武牢關下護龍旗, 挾槊彎弧馬上飛.”茅盾《現代的!》:“現代的‘騎士’, 不仗劍, 不使槊;他們是輕裘緩帶, 白眼看靑天.”2.古博戲的一種. 唐韓愈《示兒》詩:“酒食罷無爲, 棊槊以相娛.” 錢仲聯集釋引洪興祖曰:“槊, 博也.”

[槊血滿袖】謂奮槊進擊, 血染征袍. 形容英勇戰斗. 唐劉知幾《史通·模擬》:“至王劭《齊志》, 述高季式破敵於韓陵, 追奔逐北, 而云‘夜半方歸, 槊血滿袖.’夫不言奮槊深入, 擊刺甚多, 而但稱‘槊血滿袖’, 則聞者亦知其義矣.”

[槊棋】古代的一種博戲. 宋劉克莊《賀新郞》詞:“不但槊棋誇妙手, 管城君亦自無勍敵.” 參見“槊”.


*榮①[rónɡㄖㄨㄥˊ]

[《廣韻》永兵切, 平庚, 云. ]

“榮”的繁體字.

1.桐木. 《爾雅·釋木》:“榮, 桐木.” 郭璞注:“即梧桐.”2.草木的花. 《楚辭·九章·橘頌》:“綠葉素榮, 紛其可喜兮.” 王逸注:“言橘靑葉白華, 紛然茂盛, 誠可喜也.” 漢枚乘《雜詩》之七:“攀條折其榮, 將以遺所思.” 唐陳子昂《送客》詩:“白蘋已堪把, 綠芷復含榮.”3.繁茂, 茂盛.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 此爲發陳,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木欣欣以向榮, 泉涓涓而始流.” 劉大白《春問》詩之二:“春! 你底工作--怎樣? 枯的榮了, 禿的蔭了……”4.盛多;豊富. 《荀子·大略》:“宮室榮與? 婦謁盛與?” 楊倞注:“榮, 盛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庾敳《客咨》, 意榮而文悴.”5.樂, 快樂. 《國語·晉語四》:“狐偃曰:‘日, 吾來此也, 非以狄爲榮, 可以成事也……’” 韋昭注:“榮, 樂也.”6.顯榮;富貴. 《呂氏春秋·務大》:“三王之佐, 其名無不榮者.” 高誘注:“榮, 顯也.”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 爲下者必以私路期榮.” 宋嶽飛《辭少保第五劄子》:“若夫貪慕爵祿務榮一身, 而不以國家爲念, 則非臣之所忍爲也.”《紅樓夢》第四回:“四家皆連絡有親, 一損俱損, 一榮俱榮.”7.光榮, 榮耀. 與“辱”相對. 《易·繫辭上》:“樞機之發, 榮辱之主也.”《文選·張衡〈南都賦〉》:“曜朱光於白水, 會九世而飛榮.” 李善注:“榮, 光榮也.” 唐韓愈《贈崔㚆州序》:“丈夫官至刺史, 亦榮矣.”如:不以爲恥, 反以爲榮. 8.稱譽, 贊揚. 漢劉向《列女傳·班婕妤》:“美皇英之女舜兮, 榮任姒之母周.”《三國志·蜀志·霍峻傳》:“遂親率群僚臨會弔祭, 因留宿墓上, 當時榮之.” 金王若虛《新唐書辨》中:“其後同臺爲監察御史, 世榮其友.”9.謂虛費. 《列子·周穆王》:“而況魯之君子迷之郵者, 焉能解人之迷哉? 榮汝之糧, 不若遄歸也.” 楊伯峻集釋引兪樾曰:“榮者對實而言, 榮猶華也……《後漢書·馬融傳》注曰:‘華譽, 虛譽也.’訓‘華’爲‘虛’, 則榮亦可爲虛矣. 榮汝之糧, 言其虛費而無實用也.”10.屋簷兩端上翹的部分. 今通稱飛簷. 《儀禮·士冠禮》:“夙興, 設洗直於東榮.” 鄭玄注:“榮, 屋翼也.”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偓佺之倫, 暴於南榮.” 宋蘇軾《九日袁公濟有詩次其韻》:“舉酒東榮挹江海, 回樽落日勸湖山.”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城東錄》:“來薰堂在春波橋東. 前湖後浦, 左爲榮, 右靠山.”11.美好的氣色. 《素問·五藏生成論》:“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王冰注:“榮, 美色也.”12.中醫指人體的營養作用或血液循環功能的一個方面. 亦專指血. 漢劉向《列女傳·梁寡高行》:“高行者, 梁之寡婦也, 其爲人榮於色, 而美於行.”13.通“營”. 迷惑, 惑亂. 《素問·八正神明論》:“刺必中其榮.” 王冰注:“鍼入至血, 謂之中榮.” 唐柳宗元《斬曲几文》:“體仄筋倦, 榮乖衛逆.”《紅樓夢》第十回:“於是寫了方子, 遞與賈蓉, 上寫的是‘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14.古國名. 《晏子春秋·問上十三》:“不爲行以揚聲, 不掩欲以榮君.” 吳則虞集釋引王引之曰:“榮, 讀爲營, 營, 惑也.”《韓非子·內儲說下》:“晉獻公伐虞、虢, 乃遺之屈産之乘, 垂棘之璧, 女樂二八, 以榮其意而亂其政.” 晉陶潛《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投冠旋舊墟, 不爲好爵榮.”一本作“縈”. 15.姓. 春秋時有榮啓期. 見《列子·天瑞》. 《國語·周語上》:“厲王說榮夷公.” 韋昭注:“榮, 國名.”

[榮木】木槿. 晉陶潛《榮木》詩:“采采榮木, 結根於茲. 晨耀其華, 夕已喪之.”逯欽立注:“榮木, 木槿. 其花朝生暮落.” 明宋濂《葉夷仲文集序》:“夷仲生有異資, 其文辭之進, 如榮木升而春濤長.” 淸錢謙益《追和朽庵和尙樂歸田園十詠·農人告余以春及次韻》:“泉流榮木下, 春入老農顔.”

[榮升】見“榮陞”. 

[榮公】指榮啓期. 春秋時隱士. 晉陶潛《飲酒》詩之十二:“顔生稱爲仁, 榮公言有道.”逯欽立注:“榮公, 榮啓期.” 唐白居易《晩起》詩:“榮公三樂外, 仍弄小男兒.” 參見“榮啓期”.

[榮古陋今】見“榮古虐今”. 

[榮古虐今】推崇古代, 苛責現今. 唐柳宗元《與友人論爲文書》:“而又榮古虐今者, 比肩疊跡, 大抵生則不遇, 死而垂聲者衆焉.”一本作“榮古陋今”. 淸趙翼《甌北詩話·查初白詩》:“不知詩有眞本領, 未可以榮古虐今之見, 輕爲訾議也.”

[榮目】菥蓂的別名.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菥蓂》.

[榮仕】謂高官顯爵. 明周履靖《岩壑吟五十韻》:“無爲臥虛齋, 猶勝登榮仕.”

[榮光】1.五色云氣. 古時迷信以爲吉祥之兆. 《初學記》卷六引《尙書中候》:“榮光出河, 休氣四塞.”《南齊書·陸澄傳》:“永明中, 天忽黃色照地, 衆莫能解. 摛(王摛)云是榮光. 世祖大悅, 用爲永陽郡.” 淸錢謙益《送劉編修鴻訓頒詔朝鮮》詩之三:“金函玉節日邊行, 遼海榮光接漢京.”2.指花木的光澤. 宋蘇軾《哨遍·春詞》詞:“正溶溶養花天氣. 一霎暖風迴芳草, 榮光浮動, 掩皺銀塘水.”3.敬稱尊者容顏.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頒行詔書》:“生逢其日, 得見皇上帝榮光, 爾世人何其大幸?”4.光榮, 榮耀. 唐李白《大獵賦》:“方將延榮光於後昆, 軼玄風於邃古.” 王琦注:“榮, 榮名也. 光, 光華也.”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八》:“他們的國粹, 既然這樣有榮光, 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

[榮年】指百花爭豔的季節. 南朝宋鮑照《詠白雪》:“投心障苦節, 隱跡避榮年.”

[榮伍】謂尊顯者的行列. 指爲官. 《宋書·謝惠連傳》:“坐被徙廢塞, 不豫榮伍.”

[榮任】1.謂擔任要職.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瑜(周瑜)隕踣之日, 所懷盡矣.”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委以腹心, 遂荷榮任.”《宋書·庾炳之傳》:“今愆釁如山, 榮任不損.”2.光榮地出任. 《紅樓夢》第四回:“老爺既榮任到這一省, 難道就沒抄一張本省‘護官符’來不成?”

[榮行】敬稱他人出行.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待要榮行時, 在舍下安置動身, 管取安心無慮.”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此總而言之, 所望令夫人可以榮行之時, 即行榮行者也.”

[榮名】令名, 美名. 《戰國策·齊策四》:“且吾聞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 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唐韋應物《休沐東還胄貴里示端》詩:“世道良自退, 榮名亦空虛.” 宋司馬光《贈邵興宗》詩:“顔回在陋巷, 藜藿甘盤餐……當時豈不窮, 至今榮名存.” 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我願奉還‘曾經硏究過他國文學’的榮名.”

[榮色】1.花的色彩. 《文選·左思<吳都賦>》:“榮色雜糅, 綢繆褥繡.” 劉逵注:“言草木花光似繡文.”2.喩美好的容顏. 南朝宋顏延之《五君詠·劉參軍》:“鼓鍾不足歡, 榮色豈能眩.” 明夏完淳《五子詩·陸鯤庭》:“亮節終不淪, 榮色自此畢.”

[榮志】猶壯志. 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十一:“我初辭家從軍僑, 榮志溢氣干雲霄.”

[榮抃】見“榮忭”. 

[榮芬】茂盛, 繁密. 唐張說《遙同蔡起居偃松篇》詩:“淸都衆木總榮芬, 傳道孤松最出群.”一本作“榮紛”.

[榮利】功名利祿. 《呂氏春秋·用民》:“爲民紀綱者何也? 欲也, 惡也. 何欲何惡? 欲榮利, 惡辱害.”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閑靜少言, 不慕榮利.” 宋范仲淹《訪陝郊魏疎處士》詩:“下瞰紅塵路, 榮利無窮已.”

[榮秀】1.猶榮盛, 茂盛. 《全唐詩》卷八六二載《醉吟》:“素秋時節天地肅, 榮秀叢林立衰促.”2.比喩富貴顯達. 王闓運《羅季子誄》:“昭聲令顯, 繄實舊家. 榮秀不間, 稟玉韡華.”

[榮伸】榮華顯耀. 唐司空圖《題山賦》:“雖穴處而志揚兮, 邈軒肆於宏廓. 借家國之未忘兮, 鄙榮伸而陋約.”

[榮位】指令名尊位. 《三國志·魏志·夏侯惇夏侯玄等傳論》:“榮位如斯, 曾未聞匡弼其非, 援致良才.” 晉葛洪《<抱朴子>自敘》:“且榮位勢利, 譬如寄客, 既非常物, 又其去不可得留也.”

[榮身】使其身榮顯.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凡說之樞要, 必使時利而義貞;進有契於成務, 退無阻於榮身.” 唐徐九皋《詠史》:“亡國秦韓代, 榮身劉項年.” 明張居正《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疏》:“<歲貢生員>如年已衰, 不必發監, 遙授一職, 回籍榮身.”

[榮近】榮耀親近. 指顯官近臣之位. 唐元稹《邵常政內侍省內謁者監制》:“行是三者, 可以長守其祿位, 而不離於榮近矣.”

[榮庇】承蒙愛護. 謙辭. 唐蕭穎士《與崔中書圓書》:“海隅蒼生, 孰不幸甚, 況在舊故, 榮庇特深.”

[榮吝】榮辱. 唐陳子昂《秋園臥病呈暉上人》詩:“榮吝始都喪, 幽人遂貞吉.”

[榮序】指官吏行列. 唐李虞仲《授學士路隋等中書舍人制》:“動必循矩, 而皆揚歷榮序, 輝耀朝倫.”

[榮忭】亦作“榮抃”. 

榮幸歡欣. 舊時公文套語. 唐李德裕《進上尊號玉冊文狀》:“祇荷明恩, 倍懷兢惕. 謹以撰訖, 謹連進上, 不任榮忭, 惶越之至.” 唐韓愈《謝許受王用男人事物狀》:“承命震悚, 再欣再躍, 無任榮抃之至.”

[榮改】指官職升遷. 宋宋□《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允蹈甲門》:“及爲江陽幕官, 考滿赴闕, 將遂榮改, 行次湖湘, 以病卒於閘口鎮.”

[榮阿】飛簷的曲隅. 明楊愼《鳳賦》:“黃帝晨坐於扈閣, 降觀於榮阿, 有鳥來巢, 命音交和.”

[榮忝】1.謂愧居高位. 謙詞. 唐蒯希逸《和主司王起》:“誰知散質多榮忝, 鴛鷺淸塵接布衣.” 元方干《初歸故里獻侯郞中》詩:“不是幽愚望榮忝, 君侯異禮亦何安.”2.指愧居高位者. 唐杜牧《上周相公啓》:“楊僕三組垂腰, 蘇秦六印在手, 校於榮忝, 無以爲喩.”

[榮幸】榮耀而幸運. 《禮記·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 唐孔穎達疏:“小人以惡自居, 恒行險難傾危之事, 以徼求榮幸之道.” 宋司馬光《乞虢州第三狀》:“今竊知已降勑命, 授臣開封府推官, 於臣之分, 誠爲榮幸.”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三章:“郭世富每次從城里回來, 總是榮幸地夸耀他在韓公館受到的接待.”

[榮茂】繁榮茂盛. 《漢書·宣帝紀》:“醴泉滂流, 枯槁榮茂, 神光幷見, 咸受禎祥.” 唐元稹《春六十韻》:“漂沉隨壞芥, 榮茂委蒼穹.”《元典章·戶部九·種桑》:“來春榮茂, 每科自出芽三數箇.”老舍《四世同堂》三六:“新書仿佛是知識的花朵. 出版的越多, 才越顯出文化的榮茂.”

[榮旺】1.形容植物長勢旺盛. 元曾瑞《哨遍·村居》套曲:“菜因澆灌多榮旺, 人爲功名苦戰爭.” 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三折:“你看這桑樹長的這等榮旺.”2.形容人榮耀顯貴.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折:“我則道你怎生發跡身榮旺, 怎還穿著這藍藍縷縷的這樣舊衣裳.”

[榮味】猶美味. 《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動見模楷焉”裴松之注引晉皇甫謐《高士傳》:“今焦先棄榮味, 釋衣服, 離室宅, 絶親戚.”

[榮昌】繁榮昌盛.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二折:“今有劉玄德因襄陽會遭厄, 跳檀溪, 失路迷途, 悞入鹿門山中. 貧道今晩指引玄德榮昌之地.”

[榮典】光榮的恩典. 張難先《都督府之組織設施及人選》:“都督依法律給與勳章及其他榮典.” 劉大白《小鳥之群》詩:“如果枷鎖鐐銬是一種榮典, 一定有些人以此驕人, 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榮侍】猶具慶. 指父母俱存. 淸兪樾《茶香室叢鈔·榮侍下》:“宋宋祁《景文集》有《送保定張員外》詩, 自注云:‘君榮侍二親而行.’意榮侍亦宋人常語, 猶具慶也.”舊時填寫履曆, 父母俱存者, 書“具慶下”或“榮侍下”. 宋樓鑰《跋金花帖子綾本小錄》:“祖、父俱存者, 今曰‘重慶’, 而第四人張景書‘榮侍下’.” 參見“具慶”.

[榮侍下】見“榮侍”. 

[榮命】1.諛稱皇帝任命. 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帝念其勳家, 被榮命漁陽太守.”2.指皇帝的任命. 宋嶽飛《奏辭鎮南軍承宣使第三狀》:“榮命下頒, 驚魂頓失;辭章上達, 帝命不兪.”

[榮宗耀祖】謂建功立業使家族、祖先顯榮生輝. 《儒林外史》第一回:“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事, 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場.” 蔣光慈《鴨綠江上·弟兄夜話》:“一般父老、紳士、親戚以及江霞父親的朋友們, 都嘖嘖稱贊過江霞……這孩子前程不可限量! 這孩子將來一定要榮宗耀祖的!”

[榮荂】草木開花. 比喩興盛或顯達. 淸劉大櫆《祭望溪先生文》:“不材如櫆, 舉世邪楡. 公獨左顧, 栽植其枯. 雝之灌之, 使之榮荂.”

[榮草】草名. 《山海經·中山經》:“鼓鐙之山……有草焉, 名曰榮草, 其葉如柳, 其本如雞卵, 食之已風.”

[榮枯】1.草木茂盛與枯萎. 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詩:“孰知寒暑積, 僶俛見榮枯.” 唐溫庭筠《題端正樹》詩:“草木榮枯似人事, 綠陰寂寞漢陵秋.”2.喩人世的盛衰、窮達. 《後漢書·馮異傳》:“結死生之約, 同榮枯之計.” 唐錢起《初至京口示諸弟》詩:“兄弟得相見, 榮枯何處論.”《紅樓夢》第九二回:“人世的榮枯, 仕途的得失, 終屬難定.” 廖仲愷《如此江山·題白雲遠眺圖》詞:“蒼茫眼底, 有多少榮枯, 滄桑人事?”

[榮映】榮耀. 《北史·竇熾竇毅傳論》:“幷以國華人望, 論道當官, 榮映一時, 慶流來葉.”

[榮品】指顯貴的官位. 漢焦贛《易林·升之暌》:“子孫榮品, 長安不殆.”

[榮科】對科考的美稱. 宋曾鞏《回人謝館職啓》:“第榮科於祕殿, 蚤邁等倫;陞膴仕於本期, 薦騰譽望.”

[榮叟】指春秋時隱士榮啓期. 晉陶潛《詠貧士》之三:“榮叟老帶索, 欣然方彈琴.” 參見“榮啓期”.

[榮泉】淸泉, 美泉. 《漢書·禮樂志》:“食甘露, 飲榮泉.”顏師古注:“榮泉, 言泉有光華.” 明劉基《芳樹》詩:“景風晝拂, 榮泉夜滋.”

[榮哀】《論語·子張》:“其生也榮, 其死也哀.” 后以“榮哀”爲贊頌死者的套語. 南朝宋傅亮《爲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榮哀既備, 寵靈已泰.”

[榮施】譽人施惠之辭.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俾我一人無徵怨於百姓, 而伯父有榮施, 先王庸之.” 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既整尊罍, 兼攜笙管. 伏蒙光降, 與有榮施.”《水滸後傳》第八回:“只恐樗櫟下材, 不堪敎訓. 若得拜在門下, 一發榮施了.”

[榮美】1.豔麗. 晉傅玄《桃賦》:“禦百鬼之妖慝兮, 列神荼以司奸. 辟凶邪而濟正兮, 豈唯榮美之足言.”2.榮盛. 唐黃滔《送翁員外承贊》詩:“誰言吾黨命多奇, 榮美如君歷數稀.”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兩監》:“爾後物態澆漓, 稔於世祿, 以京兆爲榮美.”

[榮冠】猶桂冠. 郭沫若《文藝論集續集·文學革命之回顧二》:“不久之間文學革命的榮冠差不多歸了胡適一人頂戴.”

[榮軍】“榮譽軍人”的簡稱. 朱德《和叶劍英同志過五台山詩》之二:“修道院成休養院, 榮軍個個好爲家.” 孫犁《白洋淀紀事·村歌下篇》:“進來的是老王、老郝兩個榮軍.” 參見“榮譽軍人”.

[榮祚】榮祿. 漢蔡邕《胡公碑》:“榮祚統業, 垂乎來胤.”《後漢書·應劭傳》:“臣累世受恩, 榮祚豊衍.” 晉陸云《與陸典書》:“恢皇綱之大烈, 垂榮祚乎祖宗.”

[榮陞】亦作“榮升”. 

光榮升遷. 常德高腔《祭頭巾》:“又不曾虧損陰德, 因甚事不得榮陞?”京劇《智取威虎山》第六場:“匪參謀長:大家干一碗, 祝賀老九榮升.”

[榮除】謂榮授官職. 明楊柔勝《玉環記·韋皋得眞》:“謝吾皇手詔榮除, 豈料光生腐草餘, 才疎任重心慚愧, 惟赤膽貫虹霓.”

[榮級】榮譽爵位. 《南史·劉瓛傳》:“近初奉敎, 便自希得託跡客遊之末, 而固辭榮級, 其故何邪?” 唐皎然《哭吳縣房聳明府》詩:“恨以榮級淺, 嘉猷未及宣.”

[榮泰】繁榮安定. 《舊唐書·忠義傳上·蘇安恒》:“若爲君王而不行此四者, 則當神寃鬼怒, 陰錯陽亂, 欲使國家榮泰, 其可得乎!”

[榮班】指高位. 唐錢起《裴仆射東亭》詩:“致君超列辟, 得道在榮班.” 宋蘇舜欽《次韻和師黯寄王耿端公》:“嫉惡曾收柱後冠, 淹淪今未復榮班.”

[榮恥】光榮與恥辱. 漢劉向《說苑·政理》:“是以聖王先德敎而後刑罰, 立榮恥而明防禁.”

[榮華】1.草木茂盛、開花. 《荀子·王制》:“草木榮華滋碩之時, 則斧斤不入山林.”《淮南子·原道訓》:“是故春風至則甘雨降, 生育萬物, 羽者嫗伏, 毛者孕育, 草木榮華, 鳥獸卵胎.”《二刻拍案驚奇》卷六:“況且在此溪山秀麗, 草木榮華, 又與金郞同棲一處.”2.指茂盛的花. 聞一多《花兒開過了》詩:“一夏底榮華被一秋的饞風掃盡了.”3.朝菌的別名.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君輩辭藻, 譬若榮華, 須臾之翫, 非宏才也.” 王利器集解:“榮華, 朝菌, 一物而異名.”

[榮華】1.喩美好的容顏或年華. 《楚辭·離騷》:“及榮華之未落兮, 相下女之可詒.” 三國魏曹植《雜詩》之五:“南國有佳人, 榮華若桃李.” 唐李白《古風》之三九:“榮華東流水, 萬事皆波瀾.” 王琦注:“言年華日去, 如水之東流.”2.榮耀;顯貴.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冠我玄冕, 要我朱紱. 朱紱光大, 使我榮華.” 宋蘇軾《賜韓絳乞致仕不允詔》:“元老在位, 邦之榮華.”《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專候夫人到京, 共享榮華.” 郁達夫《沉淪》二:“他們留了五個月學回去的人, 豈不在那里享榮華安樂么?”3.謂以爲榮顯. 《莊子·田子方》:“子三爲令尹而不榮華, 三去之而無憂色.”4.指華美的辭藻. 《莊子·齊物論》:“道隱於小成, 言隱於榮華.”成玄英疏:“榮華者, 謂浮辯之辭, 華美之言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若首唱榮華, 而媵句憔悴, 則遺勢鬱湮, 餘風不暢.”5.中醫指旺盛的血氣. 《靈樞經·天年》:“榮華頽落, 髮頗斑白.”

[榮華富貴】指人興盛顯達, 財多位尊. 《北齊書·崔暹傳》:“今榮華富貴, 直是中尉自取, 高歡父子, 無以相報.” 元關漢卿《魯齋郞》第四折:“我則道他一世兒榮華富貴, 可怎生被包待制斬了.”《紅樓夢》第一一八回:“論起榮華富貴, 原不過是過眼煙雲.”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要是留洋回來, 那就比中了女狀元還享不淸的榮華富貴哩!”

[榮荷】謂受恩承惠. 《宋書·王僧達傳》:“及爲護軍, 不得志, 乃啓求徐州, 曰:‘……願垂鑑恕, 特賜申奬, 則內外榮荷, 存沒銘分.’”

[榮辱】1.光榮與恥辱. 指地位的高低、名譽的好壞. 《易·繫辭上》:“言行, 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 榮辱之主也.” 唐元稹《寄樂天》詩之一:“榮辱升沉影與身, 世情誰是舊雷陳.” 宋劉炎《邇言》:“或問蘇文忠公之志. 曰:志在名節, 故進退榮辱不足以二其心.”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想, 在一個黨員熱望爲黨貢獻一切的崇高理想里, 就包含著不計個人的榮辱與得失在里面.”2.猶褒貶.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依此良知, 忍耐做去, 不管人非笑, 不管人毀謗, 不管人榮辱.”


'사전 > 한어'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0) 2013.02.07
  (0) 2013.02.07
  (0) 2013.02.06
  (0) 2013.02.06
  (0) 20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