사전/한어

황성 2013. 2. 6. 17:44

[密訪】暗中訪察. 明劉基《郁離子·枸櫞》:“他日又求焉, 予之柑, 王食之, 尤美, 則意其猶有美者未予也. 惎使者聘於吳而密訪焉.”《二刻拍案驚奇》卷四:“石按臺早知此事, 密訪已久, 如何輕貸得!”《三俠五義》第九回:“公孫策見禮已畢, 便將密訪的情由如此如此, 這般這般, 細細述了一遍.”

[密訣】秘密傳授的口訣. 《雲笈七籤》卷一○四:“家兄得道, 非他人也, 忽不往從親稟問密訣而留此, 按云云方書以規度世乎?”

[密麻麻】稠密的樣子. 王蒙《雜色》:“前后路上布滿了牛、馬、羊的密麻麻的蹄印, 象征著人和畜的密集的群體的生活.” 陳原《<辭源>修訂本問世抒懷》:“符合辭書的要求:版面淸晰, 悅目, 容易查找詞目而望上去不覺得密麻麻一大片.”

[密庸】暗中顯功效. 《列子·周穆王》:“善爲化者, 其道密庸, 其功同人.” 張湛注:“取濟世安物而已, 故其功潛著而人莫知焉.”

[密章】1.秘密奏章. 《新唐書·文藝傳中·鄭虔》:“安祿山反, 遣張通儒劫百官置東都, 僞授虔水部郞中, 因稱風緩, 求攝市令, 潛以密章達靈武.”2.即密印. 宋王安石《贈尙書工部侍郞鄭公挽辭》:“密章贈襚連三組, 畫翣喪車載一旌.” 參見“密印”.

[密商】秘密商議.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二章:“邀左良玉就近同到水坡集西門外楊文嶽的老營, 連夜密商軍情.”

[密率】1.安靜. 《文選·王褒<洞簫賦>》:“惏慄密率, 掩以絶滅.” 李善注:“密率, 安靜也.”2.圓周率的較精確値. 《隋書·律曆志上》:“密率, 圓徑一百一十三, 圓周三百五十五. 約率, 圓徑七, 周二十二.”

[密淸】安靜潔淨. 《文選·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淸, 罔有不韙.” 薛綜注:“密, 靜也. 淸, 潔也.” 漢樊毅《修西嶽廟記》:“受茲介福, 京夏密淸.”

[密深】深切. 漢王褒《四子講德論》:“夫樂者, 感人密深, 而風移俗易.”

[密密】1.勤勉努力. 《韓非子·說林下》:“我笑句踐也. 爲人之如是其易也, 己獨何爲密密十年難乎?” 陳奇猷集釋引劉師培注:“案密、勉一聲之轉, 密密猶《詩》‘密勿’.” 參見“密勿”. 2.親密. 漢揚雄《太玄·密》:“密密不罅, 嬪於天. 測曰:密密不罅, 竝天功也.” 司馬光集注:“密密不罅者, 君臣百姓靡不親密, 無有間隙也.”3.緊密;細密. 唐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秦倂六國平話》卷下:“只見五方旗團團旋轉, 兩刃刀密密環圍.”茅盾《子夜》十八:“船穿完了那密密的垂柳, 前面河身狹一些了.”4.猶秘密. 《雲笈七籤》卷一二二:“女子曰:君試誦之, 我願聞也. 萬壽遂密密歷誦經一遍, 女子稽首跪聽.”《西遊記》第三五回:“<行者>藏著葫蘆, 密密的溜出門外, 現了本相.”《三俠五義》第一回:“一日, 郭槐與尤氏密密商議, 將劉妃要害李妃之事細細告訴.” 朱自淸《憶跋》:“於是平伯君覺著悶的慌, 便老老實實的, 像春日的輕風在綠樹間微語一般, 低低的、密密的將他的可憶而不可捉的‘兒時’訴給你.”5.迷茫貌. 唐李賀《公無出門》詩:“天迷迷, 地密密. 熊虺食人魂, 雪霜斷人骨.”

[密密匝匝】形容密集. 淸洪昇《長生殿·彈詞》:“又只見密密匝匝的兵, 惡惡狠狠的語, 鬧鬧炒炒、轟轟剨剨四下喳呼, 生逼散恩恩愛愛、疼疼熱熱帝王夫婦.”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四八章:“車廂里的人擠得密密匝匝的.” 郭澄淸《大刀記》第十三章:“地頭上, 大路旁, 長滿了許許多多叫不上名來的野草, 密密匝匝, 毛毛茸茸, 活象一床綠色的毯子鋪在地上.”

[密密麻麻】形容又多又密. 巴金《家》二十:“炮聲暫時停止了, 槍聲還是密密麻麻地響.” 周立波《山鄕巨變》上一:“南岸和北岸灣著千百艘木船, 桅杆好象密密麻麻的、落了葉子的樹林.”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她替小道靜脫下破棉襖一看:只見套在棉襖里面的小褂子上的虱子, 密密麻麻地已經滾成了蛋蛋.”

[密密寂寂】寂然不動貌. 《西遊記》第九六回:“沒奈何, 却在那破房之下, 揀遮得風雨處, 將身躲避. 密密寂寂, 不敢高聲, 恐有妖邪知覺.”

[密密搓搓】形容聚集緊密. 《西遊記》第六四回:“夾道柔茵亂, 漫山翠蓋張. 密密搓搓初發葉, 攀攀扯扯正芬芳.”

[密密疏疏】疏密相間的樣子. 宋辛棄疾《漢宮春·答吳子似總幹和章》詞:“君如星斗, 燦中天, 密密疏疏.”

[密密稠稠】形容濃密.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一:“白天, 怕人來抓, 躲在密密稠稠的樹林子里, 他瞅見人, 人瞅不見他.”

[密密實實】1.形容排列緊密.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厚嘴唇下邊密密實實的牙齒, 仿佛能不費力地咬斷鋼筋.”《花城》1981年第1期:“幾百棵婆娑多姿的荔枝樹摩肩擦背地擠在一起, 把一個小山包遮得密密實實, 只留下幾處可以望見藍天白雲的空隙.”2.茂密厚實. 《收獲》1981年第3期:“頭上有一株野生的胡楊樹, 小葉子長得密密實實, 好象是山路的一個熱心的守衛.”

[密密層層】形容排列層次多而密. 淸李漁《奈何天·攢羊》:“你看他的兵馬, 密密層層, 都攢攏來了.” 洪深《趙閻王》第八幕:“只見密密層層, 立著許多人, 大半衣服破爛, 狀如乞丐.”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一:“在這密密層層的雜草里, 一只灰色的跳貓子慌里慌張往外竄.”

[密密叢叢】1.形容密集. 呂建中《羅三嫚》:“我循著鑼鼓聲走向街心, 只見密密叢叢的人在圍攏著一台秧歌, 詼諧的唱詞使人們發出陣陣哄笑.”2.形容草木茂密. 穆靑《雁翎隊》:“一個個投進密密叢叢的蘆葦, 開始聚集起來了.”

[密啓】1.秘密啓奏、啓稟. 《晉書·賈充傳》:“先是羊祜密啓留充, 及是, 帝以語充.”《雲笈七籤》卷四:“婁化乃因後堂道士殳季眞密啓之, 帝即命使逼取.”2.秘密的書函. 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二·辛亥兩察之爭》:“掌河南道御史張京兆, 具密啓於吏部尙書孫丕揚, 謂明時前疏要挾免察.”

[密閉】嚴密封閉. 唐王度《古鏡記》:“其夜, 果遇天地淸霽, 密閉一室, 無復脫隙, 與俠同宿.”鄂華《自由神的命運》:“他就在紀念像將要樹立的地點, 搭起了巨大的工作棚. 四周都是密閉的沒有罅隙的板壁, 只留了一個小門.”

[密陽】指濃蔭遮蔽不見陽光的地方. 《太平御覽》卷七二四引《公孫尼子》:“孔子有疾. 哀公使醫視之. 醫曰:‘居處飲食何如?’子曰:‘丘春之居葛籠, 夏居密陽, 秋不風, 冬不煬, 飲食不饋, 飲酒不勸.’醫曰:‘是良藥也.’”陽, 一本作“楊”. 一說, 地名.

[密款】亦作“密欵”. 

內心的眞誠. 唐白居易《與王承宗詔》:“請獻官員, 願輸貢賦. 而又上陳密欵, 遠達深誠, 潔身而謀出三軍, 損己而讓推二郡.” 唐元稹《授劉總守司徒兼侍中天平軍節度使制》:“張吾犄角之雄, 賴爾股肱之力, 加以深衷早達, 密款屢聞.”

[密博】愼密博洽. 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上》:“吾見士多矣, 未有如郭林宗者也. 其聰識、通朗、高雅、密博, 今之華夏鮮見其儔.”

[密揭】1.秘密的奏疏.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親書奏章》:“近年故相王錫爵密揭, 亦其幼孫所寫, 故竊啓者不敢私易, 得以初稿達御前.”2.秘密的文告. 淸毛祥麟《三略汇編·小刀會紀略》:“時藍守回郡, 統兵將至上海, 先有密揭入城, 賊見之狂窘.”

[密裁】指秘密殺害. 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二五章:“嚴醉傲慢地緩緩湊近對方的耳朵, 輕輕說出幾組單字:‘提前--分批--密裁!’” 羅廣斌等《在烈火中永生》:“原來, 每一個革命者被捕以后, 一般經過三個月、半年, 就陸續被‘密裁’處決了.”

[密達】法語mètre的音譯. 或譯爲“米突”. 即米. 公制長度的主單位.

[密報】1.秘密告知;秘密稟報. 《北史·薛謹傳》:“辯將歸魏, 密報謹, 謹遂亦來奔.”《二刻拍案驚奇》卷四:“但等那姓紀的來到省城, 即忙密報我知道, 自有道理.”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一旦有了成議, 火速密報於臣, 以釋聖念.”2.秘密的報告. 《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密報先從朱解得, 明明答謝濮陽恩.”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遊山幷不能使國王覺得有趣;加上了路上將有刺客的密報, 更使他掃興而還.”

[密斯】見“密司”. 

[密斯脫】見“密司忒”. 

[密葺葺】密集叢生貌. 《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衆峰朝拱, 列嶂環圍. 響泠泠流泉幽咽, 密葺葺亂草迷離.”

[密植】在單位面積土地上適當縮小作物行距和株距, 增加播種量, 增加株數.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六章:“實行一系列的新技術, 不是光搞密植.”

[密雲】1.“哭而無淚”的歇后隱語. 意思是故作悲淒之態, 而實則幷不悲傷. 語本《易·小畜》:“密雲不雨.”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有王子侯, 梁武帝弟, 出爲東郡, 與武帝別, 帝曰:‘我年已老, 與汝分張, 甚以惻愴.’數行淚下. 侯遂密雲, 赧然而出.”《太平御覽》卷四八九引晉裴啓《語林》:“有人詣謝公別, 謝公流涕, 人了不悲. 既去, 左右曰:‘向客殊自密雲.’謝公曰:‘非徒密雲, 乃自旱雷.’”2.密布的濃云. 《後漢書·桓帝紀》:“頃雨澤不沾, 密雲復散, 儻或在茲.” 晉曹攄《思友人詩》:“密雲翳陽景, 霖潦淹庭除.” 許地山《你爲什么不來》:“在密云不飛, 急雨如注的時候, 誰不願在深閨中等她心愛的人前來細談呢?”

[密雲不雨】《易·小畜》:“密雲不雨, 自我西郊.” 孔穎達疏:“所聚密雲, 由在我之西郊, 去我既遠, 潤澤不能行也.” 后因用以比喩恩澤未能施及在下的人, 或指事情雖經醞釀但未發生.

[密雲龍】茶名.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密雲龍’者, 其雲紋細密, 更精絶於小龍團也.”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熙甯中, 賈靑爲福建轉運使, 又取小團之精者爲‘密雲龍’, 以二十餠爲斤而雙袋, 謂之‘雙角團茶’.”

[密覘】暗中窺探. 《隋書·榮毗傳》:“時晉王在揚州, 每令人密覘京師消息.” 唐薛用弱《集異記補編·薛夔》:“是夕月明, 夔縱犬, 與家人輩密覘之.”

[密量】私下估量. 《南齊書·胡諧之傳》:“諧之有識計, 每朝廷官缺及應遷代, 密量上所用人, 皆如其言.”

[密幄】1.密集的篷帳. 多喩指樹木茂密的枝葉. 唐李邕《楚州淮陰縣婆羅樹碑》:“密幄足以綴飛飇, 高蓋足以却流景, 惡禽翔而不集, 好鳥止而不巢.” 元楊維楨《詠石榴花》:“密幄千重碧, 疎巾一拶紅. 花時隨早晩, 不必嫁東風.”2.猶密室. 淸夏燮《中西紀事·大沽前後之役》:“初, 上之起耆相也, 召對密幄, 造膝請陳.”

[密筵】猶密宴. 《南齊書·江謐傳》:“連席同乘, 皆詖黷舊侶;密筵閑讌, 必貨賄常客.” 南朝梁武帝《冬歌》之一:“寒閨動黻帳, 密筵重錦席.”

[密集】指人或物會聚一起. 晉葛洪《抱朴子·刺驕》:“或曲宴密集, 管絃嘈雜, 後賓填門, 不復接引.”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周大勇跟他的英雄戰士, 殺開了一條血路, 從濃烈的煙火中突出去了. 密集的子彈從他前后左右掠過.” 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詩:“密集的蘆葦, 細心地護衛著脚下偸偸開放的野花.”

[密須】古國名. 商時姞姓之國, 周文王滅之, 以封姬姓. 后又爲周共王所滅. 在今甘肅省靈台縣西. 《左傳·昭公十五年》:“密須之鼓與其大路, 文所以大蒐也.”《國語·周語上》:“恭王遊於涇上, 密康公從. 有三女奔之……康公不獻, 王滅密.” 韋昭注:“密, 今安定陰密縣是也, 近涇.”

[密然】形容關系緊密. 宋蘇舜欽《蜀士》詩:“治亂與成敗, 密然不可刪.” 宋蘇舜欽《符瑞》:“天人相交, 氣應混幷, 密然相關爲表裏, 其可誣哉!”

[密詠恬吟】亦作“密詠恬吟”. 

恬靜地吟詠. 淸姜宸英《<楝亭集>序》:“楝亭諸詠五言今古體, 出入開寳之間, 尤以少陵爲濫觴, 故密詠恬吟, 旨趨愈出.” 淸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讀者靜氣按節, 密詠恬吟, 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 一齊俱出.”

[密詔】秘密的詔書. 《後漢書·獻帝紀》:“五年春正月, 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 事洩.” 唐王建《上杜元穎相公》詩:“承恩不許離牀謝, 密詔長敎倚案書.”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六章:“崇禎問:‘不是已有密詔了么?’”

[密遊】關系密切的朋友. 淸吳敏樹《己未上曾侍郞書》:“此君往與芸臺、篠岑皆爲密遊. 兵事初起, 嘗從江忠烈戰長沙、湖北間.”

[密運】1.周密運籌. 唐王勃《九成宮頌》序:“元宮密運, 敷造化於靈襟;黃屋神凝, 創經綸於寳思.” 淸林則徐《曉諭粵省士商軍民人等速戒鴉片告示稿》:“凡攘外靖內之方, 皆已密運深籌, 萬無中止之勢.”2.暗中施行. 《雲笈七籤》卷五:“桂陽王構逆暴, 白骨遍野. 先生具棺櫬收而瘞之, 其陰德密運, 則無得而稱也.”

[密畫】機密的謀劃. 唐柳宗元《送邠寧獨孤書記赴辟命序》:“吾子歷覽古今之變, 而通其得失, 是將植密畫於借筯之宴, 發群謀於章奏之筆.” 唐元稹《翰林承旨學士記》:“大凡大詔令、大廢置、丞相之密畫, 內外之密奏, 上之所甚注意者, 莫不專對, 他人無得而參.”

[密疏】1.秘密的奏疏. 宋蘇軾《論隱公里克李斯鄭小同王允之》:“鄭小同爲高貴鄕公侍中, 常詣司馬師. 師有密疏, 未屛也. 如厠, 還問小同:‘見吾疏乎?’” 淸顧炎武《日知錄·密疏》:“近見實錄, 多載密疏, 言不彰於朝聽, 事不顯於當時.”2.秘密開列. 《宋史·王旦傳》:“每有差除, 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請, 所用者帝以筆點之.”

[密發】暗中發生. 晉趙至《與嵇茂齊書》:“常恐風波潛駭, 危機密發.”

[密結】暗中交結. 唐韓愈《順宗實錄五》:“<王叔文>密結韋執誼, 幷有當時名欲僥倖而速進者:陸質、呂溫、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劉禹錫、柳宗元等十數人, 定爲死交.”

[密彀】暗暗地張弓. 《文選·潘嶽<射雉賦>》:“捧黃間以密彀, 屬剛罫以潛擬.” 李善注:“《說文》曰:‘彀, 張弓弩也.’” 唐劉禹錫《澤宮》詩序:“以信誼爲良弓, 文學爲菆矢, 規爵祿猶衆禽. 密彀持滿, 遡風蜚繳者數矣.”

[密蓬蓬】茂盛叢集的樣子. 劉堅《“強盜”的女兒》:“葉子密蓬蓬的, 遮得我嚴嚴實實.”

[密蒙】繁密. 沙汀《涓埃集·闖關》:“路的左面臨著一片沼澤, 浸在淺水里的密蒙的草葉, 好象一片綠色的絨布.”

[密蔭】濃密的樹蔭.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先是, 偕從夫循危崖北行, 夾徑藤樹密蔭, 深綠空濛.”

[密楊】見“密陽”. 

[密電】密碼電報. 

[密電碼】秘密電碼. 京劇《紅燈記》第四場:“那個跳車人是共產黨的交通員, 他身上帶有一份極其重要的密電碼.” 陳原《社會語言學》八·七:“一切密電碼也都屬於這樣一類符號, 這是非語言符號, 但它起著在特定語境下語言所不能起的作用.”

[密當】精密確當. 《北史·藝術傳上·張胄玄》:“胄玄所爲歷法……則上合堯時, 日永火星;次符漢歷, 宿起牛初. 明其前後, 幷皆密當.”

[密跡】1.手持金剛杵護衛佛之夜叉神的總稱. 因其持有本誓, 聞知佛的秘密事跡, 故名. 《大寶積經·密跡金剛力士會一》:“密跡答曰:‘從其衆生一切音響, 又菩薩音所順無限.’”《大寶積經·密跡金剛力士會一》:“時密跡金剛力士默然不報……密跡力士豈能屈意爲斯衆會, 隨時敷演諸菩薩, 密如來之秘要.”2.猶匿跡. 行動保密, 不露形跡. 明陸采《明珠記·珠圓》:“便做楊家紅拂, 改換衣裝, 密跡潛蹤出帝鄕, 向山林深處.”

[密遣】秘密派遣. 《晉書·劉琨傳》:“劉元海時在離石, 相去三百許里. 琨密遣離間其部雜虜, 降者萬餘落.” 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一·胡忠安》:“且曾受文皇密遣, 潛使天下十年, 又能白仁宗在靑宮之誣, 故始終恩禮不替云.”

[密稠】稠密. 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三折:“山嶺崚嶒, 道路崎嶇, 樹林密稠, 水波洶湧.”

[密筩】瓜名. 

[密牒】機密文書. 《新唐書·蘇珦傳》:“武后殺韓魯諸王, 付珦密牒按訊, 珦推之無狀.”

[密微】邃密微妙. 漢陸賈《新語·道基》:“夫人者, 寬博浩文, 恢廓密微, 附遠寧近, 懷來萬邦.”《北史·劉勔傳》:“吾執心行己, 無愧幽明;若才輕任重, 災眚必及, 天道密微, 避豈能免?” 宋蘇轍《謝太中大夫門下侍郞表》之二:“此蓋伏遇皇帝陛下, 遊神淵默, 灼見群臣之情;運智密微, 陰扶聖母之斷.”

[密微微】枝葉繁茂而幽靜. 《文選·嵇康<琴賦>》:“疎肅肅以靜謐, 密微微其淸閑.” 李善注:“微微, 幽靜也.” 李周翰注:“密, 枝葉密;微微, 幽邃也.”

[密會】1.密切結合、溝通.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然密會者以意新得巧, 苟異者以失體成怪.” 唐崔融《報三原李少府書》:“心靈密會, 許予以煙霄鸞鳳之交;景氣潛通, 博我以風雨魚龍之感.”2.幽會;秘密聚會. 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玄宗所幸美人, 忽中夜夢見人召去, 縱酒密會, 極歡盡意, 醉厭而歸.” 張難先《共進會始末》:“陳獻斌, 河南人, 在三十一標一營前隊管理軍裝, 忠實熱心, 常以軍裝房作密會之所.”

[密愛】親密恩愛. 南朝梁簡文帝《孌童》詩:“懷情非後釣, 密愛似前車. 足使燕姬妬, 彌令鄭女嗟.”

[密詰】秘密盤問、打聽. 《新五代史·雜傳·裴迪》:“迪召公立問東事, 公立色動, 乃屛人密詰之, 具得其事.” 宋丁謂《丁晉公談錄》:“忽有先生王得一入見, 見聖容似有憂色, 密詰於中貴, 中貴述以聖上憂懼彗星之事.”

[密稟】秘密稟報.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揭帖式》:“如某官實無劣蹟, 當即密稟回覆, 幷不可輕洩.”

[密靖】安定. 《史記·魯周公世家》:“其在高宗, 久勞於外, 爲與小人, 作其即位, 乃有亮闇, 三年不言, 言乃讙, 不敢荒寧, 密靖殷國, 至於小大無怨, 故高宗饗國五十五年.”裴駰集解引馬融曰:“密, 安也.”

[密意】1.親密的情意. 南朝陳徐陵《洛陽道》詩之二:“相看不得語, 密意眼中來.” 宋張先《武陵春》詞:“秋染靑溪天外水, 風棹采菱還. 波上逢郞密意傳, 語近隔叢蓮.”2.隱秘的含義. 朱自淸《送韓伯畫往俄國》詩:“祝福你繪畫的學徒! 你將在紅云里偸著宇宙的密意, 放在你的畫里.”3.佛敎語. 謂深奧難知的宗旨. 明宋濂《佛日普照慧辨禪師塔銘》:“元叟見師氣貌充然, 謂曰:‘西來密意, 喜子得之矣.’”

[密義】佛敎語. 深密的義理. 《楞嚴經》卷一:“十方菩薩, 諮決心疑, 欽奉慈嚴, 將求密義.”

[密塗】近道. 南朝宋鮑照《代東武吟》:“密塗亘萬里, 寧歲猶七奔.” 錢振倫注引孔傳:“密, 近也.”

[密塞】謂文理雖詳密而失於艱澀. 《朱子語類》卷一三四:“太史公書疎爽, 班固書密塞.”

[密裝】秘密整裝;秘密裝備. 《漢書·晁錯傳》:“乃拜盎爲太常, 密裝治行.”《北史·李崇傳》:“崇分遣諸將, 與之相持, 密裝船艦二百餘艘, 敎之水戰, 以待臺軍.”

[密靜】1.穩重安詳. 《漢書·薛宣傳》:“宣爲人好威儀, 進止雍容, 甚可觀也. 性密靜有思, 思省吏職, 求其便安.”《三國志·魏志·王昶傳》:“靑龍四年, 詔‘欲得有才智文章, 謀慮淵深, 料遠若近, 視昧而察, 籌不虛運, 策弗徒發, 端一小心, 淸脩密靜, 乾乾不解, 志尙在公者, 無限年齒, 勿拘貴賤.’” 晉袁宏《後漢紀·桓帝紀》:“故光祿大夫周舉, 性侔夷齊, 直同史魚, 入參讚納, 出司京輦, 有密靜之風.”2.猶安定. 《東觀漢記·章帝紀》:“密靜天下, 容於小大, 高宗之極至也.”

[密摺】秘密奏折. 淸端方《請平滿漢畛域密折》:“密摺瀝陳, 仰祈聖鑑事.”《文史知識》1985年第11期:“朱壽朋從中采集廷寄上諭和密折, 編入《光緒朝東華錄》中.”

[密爾】安靜貌. 《文選·班固<答賓戲>》:“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 故密爾自娛於斯文.” 李善注引《爾雅》:“密, 靜也.” 唐劉禹錫《遊桃源一百韻》:“寂寂無何鄕, 密爾天地隔.”

[密對】秘密回答皇帝的垂問. 《後漢書·延篤傳》:“帝數問政事, 篤詭辭密對, 動依典義.”

[密圖】秘密圖謀. 晉袁宏《後漢紀·桓帝紀》:“‘今欲誅之, 於常侍意如何?’對曰:‘誠爲國賊, 當誅日久, 臣等弱劣, 未知聖意何如耳!’上曰:‘審然者, 常侍密圖之.’”

[密製】秘密制作. 《新唐書·藩鎮傳·楊志誠》:“志誠在鎮, 密製天子袞冕, 其被服皆擬乘輿.”

[密箐】茂密的竹林.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四》:“夾西即有數家依北峰下, 其後削崖如屛, 前則新篁密箐.” 淸姚鼐《爲香茝兄題秋梅圖》詩:“主人昨何往, 密箐蠻獠廬.” 淸昭槤《嘯亭續錄·虎槍處》:“上大獵時, 其部長率伎勇者十人, 入深林密箐中覓虎蹤跡.”

[密銜】暗自懷恨. 《梁書·沈浚傳》:“浚正色責景曰:‘明公親是人臣, 舉兵向闕, 聖主申恩赦過, 已共結盟, 口血未乾, 而有翻背. 沈浚六十之年, 且天子之使, 死生有命, 豈畏逆臣之刀乎!’不顧而出. 景曰:‘是眞司直也.’然密銜之.”

[密語】1.秘密的話語. 《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博常欲誑耀淮陽王, 即具記房諸所說災異及召見密語, 持予淮陽王以爲信驗.”《三國演義》第三四回回目:“蔡夫人隔屛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朱自淸《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已經不單是她們的歌聲, 而混著微風和河水的密語了.”2.也稱“暗語”. 隱秘的通信用語. 通常以數字、字母、單詞等代替眞實的通信內容. 王在邦《一個意志一條心》:“接著, 團長便用密語命令我們, 晩上十一點, 向‘五三七·七’高地四號陣地舉行反擊.” 徐懷中《西線軼事》七:“在報話機訓練班, 別人都發愁密語背不會, 白天黑夜地背, 他呢, 從來不怎么用心去背, 到了密語考核, 一二名里總少不了他.”

[密榮】傳說中峚山所產之玉榮, 可爲玉種, 堅栗精密, 潤澤有光, 天地鬼神以之爲食, 君子配之可御不祥. 見《山海經·西山經》. 峚山《文苑英華》卷一五四引南朝梁任昉《和謝朏花雪》:“《山經》陋密榮, 騷人貶瓊樹.” 參見“密山”.

[密察】1.縝密明晰. 《禮記·中庸》:“文理密察, 足以有別也.” 朱熹集注:“密, 詳細也;察, 明辯也.” 郭沫若《十批判書·莊子的批判》:“你說他們很隨便吧, 但他們的文理很密察.”2.細致明察. 宋葉適《蔡知閣墓志銘》:“蓋公以忠孝發其剛毅, 慈良成其密察, 故凡所立必得其大者.”

[密實】1.秘密嚴實.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二七章:“這樣密實的事情都被發覺了, 徐二姐內心震動.”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三一章:“常言道, 欲想人不知, 除非己莫爲. 什么密實的事情都瞞不著人.”2.細密;緊密. 如:這鞋底納得眞密實.

[密網】漢桓寬《鹽鐵論·刑德》:“昔秦法繁於秋荼, 而網密於凝脂.” 后因以“密網”比喩繁苛的法令. 《世說新語·政事》“賈充初定律令” 劉孝標注引《晉諸公贊》:“充有才識, 明達治體, 加善刑法, 由此與散騎常侍裴楷共定科令, 蠲除密網, 以爲《晉律》.” 南朝齊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傷秋荼之密網, 惻夏日之嚴威.”《晉書·劉頌傳》:“下吏縱姦, 懼所司之不舉, 則謹密網以羅微罪.”

[密靚】幽靜;寂靜.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神渺渺兮密靚處, 君不御兮誰爲榮.”顏師古注:“靚字與靜同.”

[密撰】秘密撰寫. 《北齊書·昭帝紀》:“時文宣溺於遊宴……帝又密撰事條, 將諫, 其友王晞以爲不可.”

[密樞】機密樞紐. 猶關鍵. 明袁宏道《送葉使君還朝序》:“雖紛龐叢雜之中, 而幽閒自得, 手不遺編. 是其心未嘗以靜躁二, 是眞學術也, 操天下之密樞也.”

[密碼】1.特別編制的秘密電碼. 在約定的范圍內使用, 以區別於“明碼”.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二回:“便親自起了個一百多字的電稿, 用他自己私家的密碼譯了出來, 送到電局, 打給他胞弟惠祿.”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五章五:“不過我還可以保證, 他們一定會把密碼電報大大地改編過一道.”2.引申指隱密的信息. 王蒙《春之聲》:“春天的旋律, 生活的密碼, 這是非常珍貴的.”

[密慮】周密的考慮. 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太祖龍躍俟時, 作鎮淮泗, 如仁夕惕之志, 中夜九迴;龕世拯亂之情, 獨用懷抱. 深圖密慮, 衆莫能窺.”

[密賜】1.秘密賜予. 《魏書·恩倖傳·王叡》:“叡出入帷幄, 太后密賜珍玩繪綵, 人莫能知.” 宋周密《武林舊事·北使到闕》:“又次日, 遣近臣賜御筵. 自到闕至朝辭, 密賜大使銀一千四百兩, 副使八百八十兩.”2.指秘密賜予之物.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如誕皇子, 則賜包子罷, 又逐後命中使人齎密賜來, 約頒諸宰相, 餘臣不可得也. 密賜者必金合, 多至二三百兩, 中貯犀玉帶或珍珠瑰寶.”

[密諗】秘密告知. 《新唐書·酷吏傳·吉溫》:“<吉溫>兄事祿山, 嘗密諗曰:‘李右相雖厚待公, 然不肯引共政;我見遇久, 亦不顯以官. 公若薦我爲宰相, 我處公要任, 則右相可擠矣.’”

[密談】1.親密地談話. 唐曹唐《小遊仙詩》之二十:“淸思密談誰第一, 不過邀取小茅君.”2.秘密地談話. 沙汀《凶手》:“在半個月內, 他的兄弟就找機會同他密談過兩次, 向他商量逃走的方法.”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六章:“在武英殿西暖閣內, 只有崇禎和陳新甲在低聲密談.”

[密熟】親近熟悉. 宋蘇軾《辨賈易彈奏待罪劄子》:“又秦觀自少年從臣學文, 詞彩絢發, 議論鋒起, 臣實愛重其人, 與之密熟.”

[密寫】一種保密的書寫方法. 用特制的不顯象的藥水寫在紙或其它材料上, 約定對方用特殊方法處理, 使字形顯現. 《新華月報》l955年第10期:“當確鑿的罪證:兩部電台、十幾本電碼、密寫藥物、密寫紙、大量間諜活動經費等被提出來的時候, 這幾個間諜不得不低頭認罪了.”

[密層層】嚴實或稠密貌. 《再生緣》七四回:“紅綠紙, 剪花紋, 口兒封得密層層.” 巴金《滅亡》第一章:“熱鬧的景象引誘他挨近了這人群, 而且居然在密層層的人堆中分開一條小道, 擠進去了.”茅盾《鍛煉》十二:“小小的院子里有一架葡萄棚, 花時已過, 却不見有累累的果實, 只是那密層層的肥大的綠葉引起了牆外過路人的羨慕.”

[密緘】猶密封. 宋丁謂《丁晉公談錄》:“<趙普>曰:‘晉王素有德望, 衆所欽服, 官家萬年千載後, 合是晉王繼統.’仍上一劄子論之. 昭憲密緘題署, 藏之於宮內.” 梁啓超《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至於國本之說, 歷代所重, 自理密親王之廢, 世宗創爲密緘之法.”按, 《淸史稿·世宗紀》:“召王大臣九卿面諭之曰:‘建儲一事, 理宜夙定……今朕親寫密封, 緘置錦匣, 藏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諸卿其識之.’”

[密薔薇】淸代廣東順德縣的婚嫁習俗之一.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密薔薇》:“嫁女送親, 所在皆然, 廣東順德縣爲尤甚. 凡來者環立門外, 主不迎送, 亦不供茶酒, 名之曰‘密薔薇’, 其名色甚新.”

[密樹】枝葉茂密的樹;濃密的樹林. 南朝梁簡文帝《祠伍員廟》詩:“密樹臨寒水, 疏扉望遠城.” 唐太宗《冬狩》詩:“獸忙投密樹, 鴻驚起礫洲.” 元王冕《晩眺》詩:“密樹連江暗, 殘陽隔浦明.”

[密機】秘密的機謀. 宋蘇洵《權書下·孫武》:“《孫武》十三篇, 兵家舉以爲師, 然以吾評之, 其言兵之雄乎? 今其書論奇權密機, 出入神鬼, 自古以兵著書者, 罕所及.”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柳秀才》:“可恨柳秀才饒舌, 洩吾密機, 當即以其身受, 不損禾稼可耳.”

[密篠】密生的竹. 南朝梁劉孝綽《陪徐仆射晩宴》詩:“方塘交密篠, 對霤接繁柯.” 唐聶夷中《題賈氏林泉》詩:“輕流逗密篠, 直榦入寬空.” 淸吳從先《妓虎傳》:“時虎林虎逸出, 行人歛跡, 秦生獨以得聞虎嘯爲快, 移居葛嶺之巔, 就大樹密篠中, 始洋洋意得也.”

[密舉】秘密舉發. 《後漢書·百官志三》:“舊別監御史在殿中, 密舉非法.”

[密學】樞密直學士的簡稱.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二:“每吏部尙書補外, 除龍圖閣學士, 戶部以下五曹, 則除樞密直學士, 相呼謂之密學.”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四:“戚密學綸初筮仕知太和縣, 里俗險悍, 喜構虛訟, 公至, 以術漸摩.”

[密謀】1.秘密策劃.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衡山王以此恚, 與奚慈、張廣昌謀, 求能爲兵法候星氣者, 日夜從容王密謀反事.”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聲大義者, 張膽而明目;定大策者, 潛慮而密謀.” 淸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有滿洲人見之, 以爲眞天子, 遂有密謀以圖中興者, 事泄, 誅四十餘人焉.”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五章第三節:“平章政事、英王守純(宣宗第二子)密謀除高琪.”2.秘密的計劃. 《晉書·藝術傳·郭黁》:“光比之京管, 常參帷幄密謀.” 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向中令徙義》:“周祖之入關, 平三叛, 中令皆從行, 奇計密謀, 大有裨益師旅.” 鄒魯《張家口舉義》:“抵張後, 押解至都統署, 淸吏嚴刑鞫訊, 盡悉黨人密謀.”

[密諫】暗中對帝王進行規勸. 《三國志·魏志·桓階傳》:“階數陳文帝德優齒長, 宜爲儲副, 公規密諫, 前後懇至.”《北史·文苑傳·王褒》:“褒性謹愼, 知元帝多猜忌, 弗敢公言其非. 後因淸閑, 密諫, 言辭甚切.”

[密諭】1.秘密的諭旨. 《淸會典·辦理軍機處·軍機大臣》:“或速諭, 或密諭, 不由內閣明降者爲廷寄.”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二章第七節:“光緒感到事機危迫, 連續給康有爲等人密諭, 要他們速籌辦法.”2.秘密諭知.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關於同滿洲秘密議和的事, 他本來也認爲是目前救急一策, 正在密諭陳新甲暗中火速進行.”

[密諦】佛敎謂微妙而眞實的法門. 明屠隆《綵毫記·頒詔云夢》:“奴家歸纔三日, 到得廬山, 幸遇騰空尊師, 他許我道骨可成, 人緣未斷, 且暫回家, 潛修密諦, 後會有期.” 淸周亮工《書影》卷六:“吳門有神降於乩, 自言天台泐子, 智者大師之弟子, 轉女人身墮度者, 攝入無葉堂中, 敎修四儀密諦, 往生西方.”

[密諱】猶忌諱. 《宋書·謝晦傳論》:“降及大明, 傾詖愈甚, 自非訐竊深私, 陵犯密諱, 則左降之科, 不行於權戚.”

[密親】關系密切的親戚, 近親. 晉陸機《又赴洛道中》詩之一:“揔轡登長路, 嗚咽辭密親.”隋盧思道《爲高仆射與司馬消難書》:“門生故吏, 遍於京輔;舊友密親, 擊鐘鼎食.”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出入存恤, 過於己子, 雖其密親, 罔或能辨.”

[密辦】秘密辦理. 《三國志·魏志·牽招傳》:“若欲潛襲, 則山溪艱險, 資糧轉運, 難以密辦.”

[密緻】亦作“密致”. 

1.細密;致密. 漢陸賈《新語·資質》:“夫楩柟豫章, 天下之名木……精捍直理, 密緻博通, 蟲蠍不能穿, 水濕不能傷.” 漢王充《論衡·齊世》:“孔子知世浸弊, 文薄難治, 故加密致之罔, 設纖微之禁, 檢柙守持, 備具悉極.”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古人之文, 宏材逸氣. 體度風格, 去今實遠;但緝綴疎朴, 未爲密緻耳.”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二:“公嘗論義山詩, 以謂包藴密緻, 演繹平暢, 味無窮而炙愈出, 鎮彌堅而酌不竭.”2.嚴密.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御制千字詔》:“護衛密緻, 聯絡強堅.”

[密擠】密密地擠在一起. 蕭紅《橋·破落之街》:“泥濘的街道, 沿路的屋頂和蜂巢樣密擠著, 平房屋頂, 又生出一層平屋來.”臧克家《武漢, 我重見到你》詩:“密擠的高樓, 填滿了當年的空地.”

[密擠擠】形容稠密. 李文翔《新排長》:“所能見到的盡是樹林, 密擠擠的樹林.” 康濯《水滴石穿》第四章:“那煙鍋大小的一團活蹦亂跳的鐵水, 被他碰撞成密擠擠不大分散的一伙芝麻點點.”

[密藏】暗中收藏;秘密收藏. 《晉書·孝友傳·盛彦》:“婢忿恨, 伺彦暫行, 取蠐螬炙飴之. 母食以爲美, 然疑是異物, 密藏示彦.”《南史·褚彦回傳》:“又有門生盜其衣, 彦回遇見, 謂曰:‘可密藏之, 勿使人見.’” 鄒魯《中國同盟會》八:“又歲括金億萬, 密藏諸陵墓中.”

[密藏】佛經名. 密敎之經典. 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卷上:“密藏者, 陀羅尼法也. 是法秘密, 非二乘境界諸佛菩薩所能遊履也.”

[密櫛】謂密集如梳篦. 《文選·馬融<長笛賦>》:“曲終闋盡, 餘絃更興, 繁手累發, 密櫛疊重.” 李善注:“密櫛, 密如櫛也.”

[密翳】濃陰遮蔽.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遊恒山日記》:“時日色澄麗, 俯瞰山北, 崩崖亂墜, 雜樹密翳.”

[密邇】貼近;靠近. 《書·太甲上》:“予弗狎於弗順, 營於桐宮, 密邇先王其訓, 無俾世迷.”《宋書·劉延孫傳》:“京口家地, 去都邑密邇, 自非宗室近戚, 不得居之.” 宋蘇轍《西掖告詞·蕭士元石州》:“河東諸郡, 犬牙相錯, 皆密邇隣國, 有兵有民.”聶紺弩《論時局》:“這一二百步的距離, 在鳥們看來, 尤其密邇, 一呼一應, 竟似田夫野老隔隴絮談.”

[密簇】猶密集.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鬼所聚集, 恒在人煙密簇處, 僻地曠野, 所見殊稀.”

[密謨】秘密謀劃. 南朝宋傅亮《爲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忠規密謨, 潛慮帷幕, 造膝詭辭, 莫見其際.”

[密叢叢】茂密叢生的樣子. 葉聖陶《倪煥之》五:“那邊房屋就很稀, 密叢叢的, 有好幾個竹林.”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六段:“近處山嶺長滿密叢叢的赤松.”

[密簡】仔細選擇. 《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當朝聖人早照見欲化風俗, 先正人心;欲正人心, 先端人望, 便在朝中那班眞正有些經濟學問的儒臣中密簡了幾員, 要差往各省, 責成整綱飭紀, 易俗移風.”

[密蹡蹡】見“密鏘鏘”. 

[密禱】暗中祈禱. 《新唐書·張守珪傳》:“守珪密禱於神, 一昔水暴至, 大木數千章塞流下, 因取之, 脩復堰防, 耕者如舊, 州人神之, 刻石紀事.”

[密櫝】密藏於匣中. 唐獨孤郁《上權侍郞書》:“有照乘之珍而密櫝之, 有切玉之利而謹橈之.”

[密嚴】嚴密. 淸端方《請平滿漢畛域密折》:“俄羅斯警察之幹練, 法網之密嚴, 號稱世界第一.”

[密贊】密切輔佐. 明李本《<重編誠意伯文集>序》:“殄漢殲吳, 混一六合, 公密贊之功, 在開平、武寧之先, 灼灼可睹也.”

[密鏘鏘】亦作“密蹡蹡”. 

形容刀劍等兵器密集的樣子. 明張鳳翼《紅拂記·華夷一統》:“莫不是密鏘鏘劍戟把你相攔當.” 明邵璨《香囊記·起兵》:“只見忽喇喇箭鋒似雨, 密蹡蹡戈戟如麻.”

[密黨】關系密切的黨羽、同伙. 宋嶽飛《奏招楊欽狀》:“勘楊欽係賊之密黨, 今已服從, 正宜乘機掩覆巢穴.”

[密贍】謂文理周密而內容豊富. 淸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近世文徵仲輕秀與相頡頏, 而思致密贍, 駸駸欲度其前.”

[密議】秘密計議.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乃獨引肅還, 合榻對飲. 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 四方雲擾, 孤承父兄餘業, 思有桓文之功. 君既惠顧, 何以佐之?’”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七:“太宗召向相敏中於玉華殿密議之.”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二章:“楊文嶽說畢以后, 向全體參與密議的文武要員們慢慢掃了一眼.”

[密屬】暗暗囑咐. 《明史·張佳胤傳》:“乃佯召文英、廷用, 予冠帶. 而密屬景星捕七人, 幷文英、廷用斬之.”

[密鱗鱗】形容稠密而光亮. 《英烈傳》第九回:“頭頂一個晃朗朗金盔, 身披一領密鱗鱗銀鎧.”

[密讌】見“密宴”. 

[密鑼緊鼓】謂戲開場前鑼鼓點敲得很密. 比喩公開活動前的緊張准備.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十八章:“如今村子上在密鑼緊鼓地查什么陰謀, 你走路也得當心呵, 要帶眼識人.”


*寒①[hánㄏㄢˊ]

[《廣韻》胡安切, 平寒, 匣. ]

1.冷. 《書·洪範》:“庶徵:曰雨, 曰暘, 曰燠, 曰寒, 曰風. 曰時. 五者來備, 各以其敘, 庶草蕃廡. 一極備, 凶;一極無, 凶.”《荀子·勸學》:“靑, 取之於藍, 而靑於藍;冰, 水爲之, 而寒於水.” 唐韓愈《琴操·履霜操》詩:“兒寒何衣? 兒飢何食?” 王蒙《布禮》:“他的下身, 御寒的只有一條已掉光了絨毛, ‘趕’成了一個個小疙瘩的絨褲.”2.指寒冷的季節. 《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成歲焉.”3.使寒冷. 《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唐韓愈《送窮文》:“凡此五鬼, 爲吾五患, 飢我寒我, 興訛造訕.”4.冷却下來. 特指終止盟約. 《左傳·哀公十二年》:“寡君以爲苟有盟焉, 弗可改也已. 若猶可改, 日盟何益? 今吾子曰‘必尋盟’, 若可尋也, 亦可寒也.” 杜預注:“寒, 歇也.” 宋王明淸《揮麈後錄》卷十一:“遂寒前盟.” 明高啓《遊天平山記》:“予與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5.對人冷淡;薄情. 《左傳·閔公二年》:“羊舌大夫曰:‘不可. 違命不孝, 棄事不忠. 雖知其寒, 惡不可取. 子其死之!’” 杜預注:“寒, 薄也.”6.貧閑;低微.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須賈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爲人庸賃.’須賈意哀之, 留與坐飲食, 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 唐柳宗元《宋淸傳》:“吾觀今之交乎人者, 炎而附, 寒而棄, 鮮有能類淸之爲者.”《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待詔道:‘老拙家寒, 那討錢來嫁人? 將來也只是獻與官員府第.’” 張通典《秋柳用漁洋韻》:“亞夫功大營難問, 蘇小門寒夢亦稀.”7.冷淸. 淸納蘭性德《浣溪紗·大覺寺》詞:“燕壘空梁畫壁寒, 諸天花雨散幽關, 篆香淸梵有無間.” 參見“寒廳”. 8.聲音淒涼. 參見“寒吟”、“寒聲”. 9.害怕, 畏懼. 《五朝名臣言行錄·參政范文正公》:“軍中有一韓, 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 西賊聞之驚破膽.”柔石《爲奴隸的母親》:“貓頭鷹在耳朵邊不住地囀, 我底心被它叫寒起來.”10.使害怕. 宋劉過《沁園春·壽》詞:“況自昔軍中, 膽能寒虜, 而今胸次, 氣欲吞胡.” 淸魏源《嵩麓諸谷詩·大室南溪逍遙谷》:“牝谷夏空濛, 雄峰冬豁閕. 水走萬石上, 聲寒絶壁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淸方檔案·武昌起義後淸方動態》:“駐漢俄總事於租界拿匪極爲協助, 用得先破匪策, 以寒匪膽.”11.悲傷, 悲苦. 參見“寒心”、“寒燠”. 12.凋謝;枯敗. 唐薛能《折楊柳》詩之九:“衆木猶寒獨早春, 御溝橋畔曲江亭.” 元張可久《紅繡鞋·春晩》曲:“花寒鸚鵡病, 春去杜鵑愁.”13.河神. 即司寒. 《左傳·昭公四年》:“祭寒而藏之.” 杜預注:“享司寒.” 孔穎達疏:“獻之於寒神.”《穆天子傳》卷一:“天子大服冕褘, 帗帶, 搢曶, 夾佩, 奉璧, 南面立於寒下.” 郭璞注:“受河宗也.”14.古代一種烹飪方法. 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煎魚切肝, 羊淹雞寒.” 馬非百簡注:“雞寒, 當是合雞身各部分而雜烹之, 猶言雞雜膾.”按, 其說不一, 參閱王利器《鹽鐵論校注》. 15.謙詞. 參見“寒舍”、“寒家”. 16.中醫指引起疾病的六淫之一. 《素問·至眞要大論》:“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 以之化之變也.”《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噯呀! 想是他昨日受些寒了. 這冷水怎麽喫得?” 淸李漁《閑情偶寄·頤養·却病》:“召疾使來者, 我也, 非醫也. 我由寒得, 則當使之倂力去寒.”曲波《橋隆飆》十四:“貼上我的膏藥, 舒筋活血, 驅寒散熱, 一帖保險就好.” 參見“寒疾”. 17.中醫亦以指藥性的一種. 參見“寒溫”. 18.通“韓”. 參見“寒風”、“寒哀”. 19.古國名. 相傳爲夏代寒浞的封國. 在今山東濰坊市一帶. 《左傳·襄公四年》:“寒浞, 伯明氏之讒子弟也.” 杜預注:“寒, 國. 北海平壽縣東有寒亭.”20.姓. 漢有寒朗. 見《後漢書》本傳.

[寒人】1.門第低微的人. 《宋書·羊欣傳》:“會稽王世子元顯每使欣書, 常辭不奉命, 元顯怒, 乃以爲其後軍府舍人. 此職本用寒人, 欣意貌恬然, 不以高卑見色, 論者稱焉.”《南史·齊紀下·廢帝郁林王》:“武帝以曁陽縣寒人給事中綦母珍之代仁祖, 剡縣寒人馬澄代天翼.”《新唐書·方技傳·桑道茂》:“桑道茂者, 寒人, 失其系望.”2.貧苦的人. 宋葉適《劉建翁墓志銘》:“市里寒人, 必知名數, 雨雪凍仆, 計口與錢米.”

[寒士】1.指衣單身寒的士兵. 《文選·潘嶽<馬汧督誄>》:“霑恩撫循, 塞士挾纊.” 李善注:“左氏傳曰:楚子伐蕭, 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 拊而勉之. 三軍之士, 皆知挾纊.”2.魏、晉、南北朝時稱出身寒微的讀書人. 《晉書·儒林傳·范弘之》:“下官輕微寒士, 謬得廁在俎豆, 實懼辱累淸流, 惟塵聖世.”《南史·袁粲傳》:“袁濯兒不逢朕, 員外郞未可得也, 而敢以寒士遇物!”3.多指貧苦的讀書人. 唐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明史·海瑞傳》:“瑞無子. 卒時, 僉都御史王用汲入視, 葛幃敝籯, 有寒士所不堪者.” 丁玲《母親》四:“我呢, 雖說可以自主些, 我又是個寒士. 我們想爲國家盡一分力, 說錢是沒有希望的.”

[寒小】貧寒低微. 晉葛洪《神仙傳·成仙公》:“時郡中寮吏豪族, 皆怪不應引寒小之人以亂職位. 府君曰:‘此非卿輩所知也.’”

[寒山】1.傳說中北方常寒之山. 《楚辭·大招》:“魂乎無北! 北有寒山, 逴龍赩只.” 王逸注:“言北方有常寒之山, 陰不見日, 名曰逴龍.” 晉張協《七命》:“大夫曰:‘寒山之桐, 出自太冥.’”2.冷落寂靜的山;寒天的山. 南朝宋謝靈運《入華子崗是麻源第三谷》詩:“南州實炎德, 桂樹淩寒山.” 唐韓翃《送齊山人歸長白山》詩:“柴門流水依然在, 一路寒山萬木中.”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秋畦公取士》:“秋風幾樹天香動, 吹向寒山老桂林.”3.指浙江省天台縣的寒岩. 唐詩僧寒山子曾居此. 唐寒山《詩》之三:“可笑寒山道, 而無車馬蹤.” 唐寒山《詩》之二○三:“我家本住在寒山, 石巖棲息離煩緣.”4.即寒山子. 唐寒山《詩》之二二○:“時人見寒山, 各謂是風顛. 貌不起人目, 身唯布裘纏.” 宋陸遊《醉中題民家壁》詩:“吾詩戯用寒山例, 小市人家到處題.” 參見“寒山子”. 5.地名. 在江蘇省吳縣西, 本支硎山之支峰, 明處士趙宧光曾隱居於此. 6.地名. 在江蘇省徐州市東南. 《晉書·劉遐傳》:“詔遐領彭城內史, 與徐州刺史蔡豹、太山太守徐龕共討撫, 戰於寒山, 撫敗走.”7.地名. 在廣西玉林縣西北三十里. 參閱《九域志》.

[寒山子】唐代著名詩僧, 居浙江天台寒岩, 因稱寒山子或寒山. 與國淸寺僧拾得友善. 好吟詩唱偈, 有詩三百餘首, 后人輯爲《寒山子詩集》三卷. 唐寒山《詩》之一七八:“多少天台人, 不識寒山子. 莫知眞意度, 喚作閒言語.” 唐李山甫《山中寄梁判官》詩:“更無塵事心頭起, 還有詩情象外來. 康樂公應頻結社, 寒山子亦患多才.”

[寒山寺】寺名. 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楓橋鎮. 相傳唐詩僧寒山子曾居於此, 故名. 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 又名楓橋寺. 宋嘉祐中曾改名普明禪院. 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韋應物《寄恒璨》詩:“獨尋秋草徑, 夜宿寒山寺.” 淸葉廷琯《寒山寺王郇公書張繼詩石刻》:“然則寒山寺中, 舊當有此石刻, 不知何時失去.”

[寒乞】1.小家子氣, 不大方;寒酸. 宋葉適《超然堂》詩:“宅舍空荒轉頽漏, 騶僕藍褸常寒乞.” 明瞿佑《歸田詩話·竹雪齋》:“曳履先生太寒乞, 煮茶學士眞儒酸.”2.謂藝術作品風神不足、淺薄等. 唐張彦遠《法書要錄·袁昂<古今書評>》:“徐淮南書如南岡士大夫, 徒好尙風範, 終不免寒乞.” 宋姜夔《白石詩說》:“體物不欲寒乞.” 宋惠洪《冷齋夜話·東坡得淵明之遺意》:“如曰:‘一千里色中秋月, 十萬軍聲半夜潮.’又曰:‘蝴蝶夢中家萬里, 子規枝上月三更.’又曰:‘深秋簾幕千家雨, 落日樓臺一笛風.’皆如寒乞相, 一覽便盡. 初如秀整, 熟視無神氣, 以其字露也.”

[寒乞兒】窮酸的人. 淸沈起鳳《諧鐸·窮士扶乩》:“鹺賈曰:‘寒乞兒作詩, 哪有妙處? 諸君不必汙目.’”

[寒川】寒天的河流. 南朝宋謝靈運《李感賦》:“荑葇葉於枯木, 起春波於寒川.” 唐皇甫曾《晩至華陰》詩:“野渡冰生岸, 寒川燒隔林.” 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磴迴茂樹斷, 景晏寒川明.”

[寒女】貧家女子. 漢徐幹《中論·貴驗》:“伊尹放太甲, 展季覆寒女.”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 聚斂貢城闕.” 淸劉光弟《夢中》詩:“宗臣有說持邊釁, 寒女何心泣國仇?”

[寒井】井下寒涼, 故稱寒井. 南朝梁簡文帝《謝敕賚貂坐褥席啓》:“陰炭既重, 寒井猶冰. 特降殊私, 溫華曲被.” 唐盧綸《送吉中孚校書歸楚州舊山》詩:“露色凝古壇, 泉聲落寒井.” 唐方干《題懸溜岩隱者居》詩:“却用水荷苞綠李, 兼將寒井浸甘瓜.”

[寒天】1.冷天;冬天. 唐白居易《華城西北歲暮獨遊悵然成詠》:“況是寒天客, 樓空無主人.”《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有甚緊事, 恁般寒天冷月, 隨個家人行走? 還要往那裏去?” 王厚選《古城靑史》第二十回:“初春的雨夜, 幷不亞於數九寒天.”2.淸冷的天空. 唐沈佺期《隴頭水》詩:“隴山飛落葉, 隴雁度寒天.” 唐賈島《哭孟郊》詩:“故人相弔後, 斜日下寒天.”

[寒木】1.耐寒不凋的樹木, 多指松柏之類. 常用來比喩堅貞的節操. 《文選·陸機<演連珠>之五十》:“是以迅風陵雨, 不謬晨禽之察;勁陰殺節, 不凋寒木之心.” 劉孝標注:“夫冒霜雪而松柏不凋, 此由是堅實之性也.”《南齊書·孝義傳贊》:“孝爲行首, 義實因心. 白華秉節, 寒木齊心.” 宋朱熹《伏讀云台壁間秘閣郞中盤谷傳丈題詩輒次元韻呈諸同遊》:“只有空山無歲月, 倚天寒木但蒼然.”2.泛指寒天的樹木. 南朝梁簡文帝《登城詩》:“靡靡見虛煙, 森森視寒木.” 唐寇泚《度塗山》詩:“流月揮金戈, 驚風折寒木.”3.指木柴. 唐顧況《焙茶塢》詩:“新茶已上焙, 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 呼兒劈寒木.”

[寒日】1.寒冷的天氣. 《後漢書·鄭興傳》:“今年正月繁霜, 自爾以來, 率多寒日, 此亦急咎之罰.” 唐陸龜蒙《書帶草賦》:“幾臨寒日, 幸到靑春.”2.寒冬的太陽. 晉陶潛《答龐參軍》詩:“慘慘寒日, 肅肅其風.” 唐李百藥《登葉縣故城謁沈諸梁廟》詩:“總轡臨秋原, 登城望寒日.” 明何景明《渡瀘賦》:“晨瞻崇丘, 鬱乎相袤, 扃以水峽, 隱以大洲, 沙莽寒日, 江深夕流.” 淸陳夢雷《西郊雜詠》之一:“寒日慘無光, 朔風何凜厲.”

[寒中】中醫指邪在脾胃而爲里寒的病症. 多因脾胃虛寒, 邪從寒化, 或由勞倦內傷轉變而成. 有脘腹疼痛, 腸鳴泄瀉等症狀. 《素問·金匱眞言論》:“長夏, 善病洞泄、寒中.” 王冰注:“土主於中, 是爲倉廩, 糟粕水穀, 故爲洞泄、寒中也.” 高士宗直解:“洞泄, 脾虛也;寒中, 脊虛也.”參閱《靈樞經·五邪》及《內外傷辨惑論》.

[寒中】中醫類中風類型之一. 由於暴中寒邪所致. 有身強直, 口噤不語, 四肢戰搖, 猝然眩暈, 身無汗等症狀.

[寒水】1.涼水.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即以寒水拊其頭, 刺足陽明脈, 左右各三所, 病旋已.” 南朝梁沈約《遊沈道士館》詩:“開衿濯寒水, 解帶臨淸風.”2.常指淸冷的河水. 唐杜牧《泊秦淮》詩:“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明馬鑾《冬日偕漢樹岩聽散步蘆渡橋書感》:“橋邊秋已去, 到此客愁生. 寒水難爲色, 枯荷但有聲.”

[寒毛】1.人體皮膚上的細毛. 《晉書·隱逸傳·夏統》:“聞君之談, 不覺寒毛盡戴, 白汗四帀, 顔如渥丹, 心熱如炭, 舌縮口張, 兩耳壁塞也.” 宋陳師道《魏衍見過》詩:“灑然墮冰井, 起粟豎寒毛.”《紅樓夢》第六回:“只要他發點好心, 拔根寒毛比咱們的腰還壯呢!”曲波《橋隆飆》十八:“寒毛還沒干, 就來家敎訓起長輩來了.”2.毛發因害怕而豎起. 形容畏懼. 《新唐書·崔湜傳》:“湜陰附主, 時人危之, 爲寒毛.”《新唐書·鄭從讜傳》:“渠凶宿狡不敢發, 發又輒得, 士皆寒毛惕伏.”

[寒片】指冰塊. 宋王禹偁《東風解凍詩》:“習習氣初通, 峨峨勢自融, 淥波歸舊水, 寒片漾和風.”

[寒乏】貧乏. 宋葉適《陳漫翁祭器述》:“至於經紀學舍資用, 雖簞食瓢飲, 家法當然, 而調度宏展, 無所寒乏, 固其餘力也.”

[寒月】1.淸冷的月亮. 亦指淸寒的月光. 唐李白《望月有懷》詩:“寒月搖淸波, 流光入窗戶.” 元吳澄《送國子伴讀倪行簡赴京》詩:“不怕狂風妨去鷁, 偏愁寒月照棲鴉.”瞿秋白《餓鄕紀程》十四:“偶爾掠過林木的缺處, 就突然放出晶光雪亮的寒月, 寒芒直射, 撲入車窗.”2.寒冷的月令, 指冬天. 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園有餘地, 不能種蔬, 競拔草根醃藏, 以爲寒月之用.” 淸陳夢雷《西郊雜詠》之七:“寒月富桑麻, 酒酣歌相續.”

[寒欠】猶貧寒. 宋蘇轍《和子瞻宿臨安淨土寺》詩:“家居每紛薄, 奉養出寒欠.”

[寒丹】道敎所謂的一種仙藥. 晉葛洪《抱朴子·金丹》:“第九之丹名寒丹. 服一刀圭, 百日仙也. 仙童仙女來侍, 飛行輕舉, 不用羽翼.”

[寒文】寒水的波紋. 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詩:“北風起寒文, 弱藻舒翠縷.”

[寒火】1.冷的火. 喩不可能有之事. 漢班固《白虎通·五行》:“五行之性, 火熱水寒, 有溫水無寒火何? 明臣可以爲君, 君不可更爲臣.”《晉書·紀瞻傳》:“今有溫泉而無寒火, 其故何也?”2.冬天的燈火. 唐張喬《甘露寺僧房》詩:“遠岫明寒火, 危樓響夜濤.”3.古人稱似火而不能引起燃燒的光.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火一·陽火陰火》:“此外又有蕭丘之寒火, 澤中之陽焰, 野外之鬼燐, 金銀之精氣, 此皆似火而不能焚物者也.” 原注:“蕭丘在南海中, 上有自然之火, 春生秋滅.”

[寒心】1.戒懼, 擔心. 《逸周書·史記》:“刑始於親, 遠者寒心.”《新唐書·王琚傳》:“今天下已定, 太平專思立功, 左右大臣多爲其用, 天子以元妹, 能忍其過, 臣竊爲殿下寒心.”2.戰栗, 恐懼. 《文選·宋玉<高唐賦>》:“孤子寡婦, 寒心酸鼻.” 李善注:“寒心, 謂戰慄也.”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夜色迷悶, 誤入澗谷, 狼奔鴟叫, 豎毛寒心.” 馮德英《苦菜花》第十一章:“突然, 隔院傳來一聲令人寒心的慘叫.”3.傷心或失望痛心. 《左傳·哀公十五年》:“吳人加敝邑以亂, 齊因其病, 取讙與闡, 寡君是以寒心.” 晉葛洪《抱朴子·嘉遁》:“嗟乎, 伍員所以懷忠而漂屍;悲夫, 白起所以秉義而刎頸也. 蓋徹鑑所爲寒心, 匠人之所眩惑矣.”《敦煌變文集·孟姜女變文》:“塞外豈中論, 寒心不忍聞.”《紅樓夢》第五五回:“太太滿心疼我, 因姨娘每每生事, 幾次寒心.” 劉白羽《寫在太陽初升的時候》:“我們老大公母倆, 還有老二媳婦, 就都在那兒入了土. 我到今兒個, 想起來還寒心呀!”

[寒心消志】見“寒心銷志”. 

[寒心銷志】亦作“寒心消志”. 

形容擔心憂慮. 漢鄒陽《上書吳王》:“始孝文皇帝據關入立, 寒心銷志, 不明求衣.”《梁書·武帝紀下》:“朕寒心消志, 爲日久矣, 每當食投箸, 方眠徹枕, 獨坐懷憂, 憤慨申旦, 非爲一人, 百姓故耳.” 唐劉禹錫《上杜司徒書》:“常恐恩義兩乖, 家國同負, 寒心銷志, 以生爲慙.”

[寒玉】1.玉石. 玉質淸涼, 故稱. 唐白居易《苦熱中寄舒員外》詩:“藤牀鋪晩雪, 角枕截寒玉.”2.比喩淸冷雅潔的東西, 如水、月、竹等. 唐李群玉《引水行》:“一條寒玉走秋泉, 引出深蘿洞口煙.” 唐李賀《江南弄》詩:“吳歈越吟未終曲, 江上團團帖寒玉.” 宋呂渭老《念奴嬌·贈希文寵姬》詞:“暮雲收盡, 霽霞明高擁一輪寒玉.” 唐雍陶《韋處士郊居》詩:“門外晩晴秋色老, 萬條寒玉一溪煙.”3.比喩容貌淸俊. 前蜀貫休《題淮南惠照寺律師院》詩:“儀冠凝寒玉, 端居似沃洲.”

[寒卉】冬天生長的草. 《文選·左思<蜀都賦>》:“百藥灌叢, 寒卉冬馥.” 張銑注:“寒卉, 冬生草也.”

[寒石】1.寒冷的岩石. 唐杜甫《前出塞》詩之七:“驅馬天雨雪, 軍行入高山. 逕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間.”2.即鹵堿. 入中藥, 味苦, 性寒. 主治大熱消渴等.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大成若缺》:“陽之至也, 煎砂爛石, 飛鳥絶, 水蟲疾, 萬物枯槁, 江湖消竭. 當此之時, 入沈淸泉, 出衣絺綌, 燕高臺, 服寒石, 猶不能任也.”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五·鹵堿》.

[寒氷】見“寒冰”. 

[寒生】貧苦的讀書人. 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某江南一寒生, 遭際眞主. 適主上以巨觥敵飲, 僅至無算, 抵掌語笑, 如僚友之無間.” 宋陸遊《與本路郡守啓》:“某潦倒寒生, 沉迷薄宦.” 淸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選姿》:“予一介寒生, 終身落魄.”

[寒丘】亦作“寒邱”. 

荒涼的山丘;冷落寂靜的山丘. 《藝文類聚》卷八一引南朝齊卞伯玉《菊賦》:“佇寒丘以彌望, 覿中霜之軟菊.” 淸王鐸《近望牛頭山》詩:“割據雄圖憂後日, 夕陽無語下寒邱.”

[寒瓜】1.西瓜的別名. 元方夔《食西瓜》詩:“恨無纖手削駞峰, 醉嚼寒瓜一百筩. 縷縷花衫粘唾碧, 痕痕丹血搯膚紅.”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五·西瓜》:“陶弘景注瓜蒂言, 永嘉有寒瓜甚大, 可藏至春者, 即此也. 蓋五代之先, 瓜種已入浙東, 但無西瓜之名, 未遍中國爾.”2.泛指秋瓜. 南朝梁沈約《行園》詩:“寒瓜方臥壟, 秋菰亦滿陂.” 唐李白《尋魯城北范居士》詩:“酸棗垂北郭, 寒瓜蔓東籬.” 唐柳宗元《同劉十二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詩:“風枝散陳葉, 霜蔓綖寒瓜.”3.指冬瓜. 見淸厲荃《事物異名錄·果蓏·西瓜》.

[寒乎】方言. 畏懼, 害怕.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章:“只要有你闖王在, 官軍就是比我們多十倍, 我心上一點不寒乎.”

[寒冬】寒冷的冬天. 舊題漢蘇武《古詩》之四:“寒冬十二月, 晨起踐嚴霜.” 唐韓愈《贈張籍》詩:“喜氣排寒冬, 逼耳鳴睍睆.” 葉聖陶《登賜兒山》:“水洞里泉水下滴, 積在洞底, 據說有兩公尺深, 寒冬也不凍結.”

[寒汀】淸寒冷落的小洲. 唐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詩:“秋江無綠芷, 寒汀有白蘋.” 宋梅堯臣《寄題石埭權縣樂尉碧瀾亭》詩:“危樓喧晩鼓, 驚鷺起寒汀.” 明陸師道《張公洞》詩:“巍冠正弁侍天闕, 芙蓉菡萏排寒汀.”

[寒穴】指傳說中西方極遠處荒寒穴居的地方. 《海內十洲記·序》:“北極勾陳而幷華蓋, 南翔太丹而棲大夏, 東之通陽之霞, 西薄寒穴之野.” 南朝宋謝靈運《武帝誄》:“髽首冠弁, 穿胸斂服, 寒穴欣日, 巢棲翫屋.”《雲笈七籤》卷二二:“西方去中國六萬里外, 名俱耶尼之外, 極皓素之壟、寒穴之野, 則尼維羅綠那之國, 一名雲胡月支國.”

[寒宂】謂寒賤庸劣者. 《新唐書·高宗汝傳》:“主每奏事, 漏數徙乃得退, 所言皆從. 有所論薦, 或自寒宂躐進至侍從, 旋踵將相.”

[寒民】貧民;受凍之民. 《漢書·王莽傳下》:“乃二月癸巳之夜, 甲午之辰, 火燒霸橋, 從東方西行, 至甲午夕, 橋盡火滅. 大司空行視考問, 或云寒民舍居橋下, 疑以火自燎, 爲此災也.” 漢荀悅《申鑑·政體》:“下有飢民, 則上不備膳;下有寒民, 則上不具服.”

[寒寺】寒天的寺院;寂寥冷落的寺院. 唐項斯《寧州春思》詩:“寒寺稀無雪, 春風亦有沙.” 唐鄭谷《題無本上人小齋》詩:“寒寺唯應我訪師, 人稀境靜雪銷遲.”

[寒地】1.指寒賤的地位, 低微的官位. 《魏書·李彪傳》:“彪雖與宋弁結管鮑之交, 弁爲大中正, 與高祖私議, 猶以寒地處之, 殊不欲微相優假.”2.陰濕而且溫度較低的土地. 唐白居易《晩桃花》詩:“一樹紅桃亞拂池, 竹遮松蔭晩開時. 非因斜日無由見, 不是閒人豈得知. 寒地生材遺校易, 貧家養女嫁常遲.”《人民日報》1947.11.11:“上肥時都注意到寒地(河地、背溝地等)上火肥(羊肥、蒿肥、驢肥等).”

[寒芒】1.使人感到淸冷的光芒. 常用以指星光月光等. 宋蘇軾《牛口見月》詩:“新月皎如晝, 疏星弄寒芒.” 淸陳維崧《賀新郞·丙辰中秋看月》詞:“金虎寒芒猶未散, 耿耿吳宮劍氣, 越顯得翠奩如水.”瞿秋白《餓鄕紀程》十四:“車行拂掠著萬條枝影前進, 偶爾掠過林木的缺處, 就突然放出晶光雪亮的寒月, 寒芒直射, 撲入車窗.”2.使人膽寒的刀光. 明愈國賢《寶刀歌》:“一條明水掌內橫, 寒芒似積陰山雪.”3.喩指樹木的嫩芽. 宋蘇軾《王仲至侍郞見惠穉栝》詩:“誰知積雨後, 寒芒曉森森.”

[寒灰】1.猶死灰. 物質完全燃燒后留剩的灰燼. 《三國志·魏志·劉廙傳》:“揚湯止沸, 使不燋爛, 起煙於寒灰之上, 生華於已枯之木.” 金元好問《甲午除夜》詩:“暗中人事忽推遷, 坐守寒灰望復燃.” 柯靈《<阿英散文選>序》:“這笑容使我想到一盆雪白的寒灰, 煨著暈紅的燼余的炭火, 用它最后的生命在向人輸溫送暖.”2.比喩不生欲望之心或對人生已無任何追求的心情. 五代齊己《答無願上人書》詩:“鄭生驅蹇峴山迴, 傳得安公好信來. 千里阻修俱老骨, 八行重疊慰寒灰.” 宋陸遊《余年四十六入峽忽㚆二十三年感懷賦長句》:“已把癡頑敵憂患, 不勞團扇念寒灰.” 明唐順之《與尙仰山巡按書》:“況今縗絰纔終, 哀魂未返, 兼之年過五十, 老醜盡見, 寒灰槁木, 久甘不齒於人群;束帶整冠, 豈宜再塵於仕路.”3.指屍體或棺槨年久朽爛化成的泥土. 唐李白《古風》之三:“但見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淸陳夢雷《西郊雜詠》之八:“昔時閩越王, 宮闕列高臺. 今日重泉下, 玉槨化寒灰.”4.謙辭. 謂己無用. 唐中宗陸景初等《十月誕辰內殿宴群臣效柏梁體聯句》:“帝歌難續仰昭回, 微臣捧日變寒灰.” 唐楊汝士《和段相公夏登張儀樓》:“遠山標宿雪, 末席本寒灰. 陪賞今爲忝, 臨歡敢訴杯.”5.指葭灰. 古人燒葦膜成灰. 分置十二律管中, 放密室內, 以占節候. 某一節候至, 相應律管中的葭灰即自行飛出. 唐元稹《春六十韻》:“節應寒灰下, 春生返照中. 未能消積雪, 已漸少回風.”

[寒灰更然】比喩重獲生機. 然, 同“燃”. 《隋書·於仲文傳》:“伏願垂泣辜之恩, 降雲雨之施, 追草昧之始, 錄涓滴之功, 則寒灰更然, 枯骨生肉, 不勝區區之至, 謹冒死以聞.”

[寒劣】1.貧窮或地位低下的人. 《晉書·庾翼傳》:“大較江東政, 以傴儛豪強, 以爲民蠹, 時有行法, 輒施之寒劣.”《資治通鑑·晉康帝建元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云:“寒者, 衰冷無氣燄也. 劣者, 卑弱在人下也.”2.指貧賤. 宋范成大《次韻朱嚴州從李徽州乞牡丹》:“兩侯好事洗寒劣, 寳檻移春入燕香.”

[寒光】1.給人以寒冷感覺的光. 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一:“紅顔零落歲將暮, 寒光宛轉時欲沉.” 唐白居易《在家出家》詩:“淸唳數聲松下鶴, 寒光一點竹間燈.” 元謝宗可《螢燈》詩:“秋空雨歇寒光墮, 晩徑風閑冷燼多.”茅盾《子夜》三:“這里那里亮晶晶閃著寒光的, 是五六座高大的長方形的機器冰.”2.指淸冷的月光. 《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木蘭詩》:“朔氣傳金柝, 寒光照鐵衣.” 宋柳永《大石調·傾杯》詞:“小院新晴天氣, 輕煙乍歛, 皓月當軒練淨. 對千里寒光, 念幽期阻、當殘景.”老舍《駱駝祥子》九:“月很小, 散著寒光.”3.使人膽寒的光. 多指刀劍的閃光. 亦借指刀劍. 唐盧綸《難綰刀子歌》:“黃金鞘裏靑蘆葉, 麗若翦成銛且翣. 輕冰薄玉狀不分, 一尺寒光堪決雲.”《封神演義》第七五回:“李靖刀寒光燦燦, 韋護杵殺氣騰騰.” 淸劉鈞《楊娥傳》:“遂啓其襟, 颼然出一匕首, 寒光射人, 不可逼觀.” 王厚選《古城靑史》第三九回:“那一雙芒剌剌的小眼睛里, 迸射出兩道咄咄逼人的寒光, 冷嗖嗖如同兩柄利劍, 直刺叛徒心窩.”

[寒光亭】亭名. 在江蘇省溧陽縣西三塔寺內. 宋張孝祥《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詞:“寒光亭下水連天, 飛起沙鷗一片.”

[寒年】寒冷的年月. 《南史·劉訏傳》:“訏超超越俗, 如半天朱霞. 歊矯矯出塵, 如雲中白鶴. 皆儉歲之粱稷, 寒年之纖纊.” 淸王晫《今世說·言語》:“林鹿庵好客, 雖處憂勞況瘁中, 遇良友至, 則大喜. 嘗謂人曰:‘友者, 儉歲之粱肉, 寒年之纖纊也.’”

[寒竹】1.即竹. 因其經冬不凋, 故稱. 唐劉長卿《送鄭十二還廬山別業》詩:“舊筍成寒竹, 空齋向暮山.” 唐許渾《送薛秀才南遊》詩:“遶壁舊詩塵漠漠, 對窗寒竹雨瀟瀟.”2.指竹制管樂器. 南唐李煜《菩薩蠻》詞:“銅簧韻脆鏘寒竹, 新聲慢奏移纖玉.”

[寒色】1.感到寒冷時的氣色. 《敦煌變文集·孝子傳》:“父密察之, 知騫有寒色, 父以手撫之, 見衣甚薄, 毀而觀之, 始知非絮.”《宋史·楊業傳》:“代北苦寒, 人多服氈罽, 業但挾纊, 露坐治軍事, 傍不設火, 侍者殆僵仆, 而業怡然無寒色.”2.寒冷時節的顏色、景色. 如枯草、禿枝、荒涼的原野的顏色. 唐宋之問《題張老松樹》詩:“日落西山陰, 衆草起寒色.” 淸韓泰華《無事爲福齋隨筆》卷上:“盛子昭《寒山行旅圖》絹本, 立幅寬三尺五寸, 高亦如之. 樹木槎枒, 萬山寒色, 漁舟一葉, 江雁群飛.”瞿秋白《赤都心史》一:“萬里奇遊, 饑寒之國. 聞說道‘胡天八月雪’, 可也只蕭蕭秋意, 依依寒色.”3.猶寒氣. 宋梅堯臣《王龍圖知江陵》詩:“行車踐殘雪, 寒色犯輕裘.” 淸陸嵩《新年作》詩:“願得東風起南陌, 催動春光散寒色.”朔望《英雄碑前的花朵》詩:“暮靄到前門, 沉沉絶市聲. 非因寒色重, 默悼黨人魂.”4.給人以寒冷感覺的顏色. 明申時行《應制題扇》詩:“群芳爛熳吞春輝, 雙燕差池雪羽飛. 玳瑁梁間寒色瑩, 水晶簾外曙光微.”此指白色. 5.美術上指靑、綠、紫等顏色.

[寒冰】亦作“寒氷”. 

寒冷的冰. 《詩·大雅·生民》:“誕寘之寒冰, 鳥覆翼之.” 晉陸機《從軍行》:“夏條集鮮藻, 寒冰結衝波.” 元王士熙《玉環引送伯庸北上》詩:“推雪漉寒氷, 凝此英瓊瑤.” 淸錢謙益《石田翁畫奚川八景圖歌》:“有竹莊中好賓主, 寒冰栗玉淸眉須.”

[寒衣】1.御寒的衣服. 晉陶潛《擬古》詩之九:“春蠶既無食, 寒衣欲誰待?” 唐梁洽《金剪刀賦》:“及其春服既成, 寒衣欲替.” 金元好問《望歸吟》:“北風吹沙雜飛雪, 弓弦有聲凍欲折. 寒衣昨夜洛陽來, 腸斷空閨擣秋月.”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一:“慰勞總會在征募寒衣.”2.即冥衣. 多用紙制作. 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十月一日, 紙肆裁紙五色, 作男女衣, 長尺有咫, 曰寒衣, 有疏印緘, 識其姓字輩行, 如寄書然. 家家修具夜奠, 呼而焚之其門, 曰送寒衣. 新喪, 白紙爲之, 曰新鬼不敢衣綵也.”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 如中元儀. 晩夕緘書冥楮, 加以五色綵帛作成冠帶衣履, 於門外奠而焚之, 曰送寒衣.”3.指十月初一祭掃之節.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三·蘇門孫先生言行》:“凡佳辰令節, 寒食、寒衣皆拜, 設時食.”4.謂因衣服單薄而受寒. 《素問·藏氣法時論》:“病在肺, 愈在冬;冬不愈, 甚於夏;夏不死, 持於長夏, 起於秋, 禁寒飲食寒衣.”

[寒羊】我國優良綿羊品種之一. 分布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省.

[寒江】稱秋冬季節的江河水面. 南朝梁何遜《夕望江橋示蕭咨議楊建康江主簿》詩:“旅人多憂思, 寒江復寂寥.” 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宋朱熹《菩薩蠻·次圭父回文韻》詞:“暮江寒碧縈長路, 路長縈碧寒江暮.” 淸黃鷟來《冬日送程與山歸新安》詩:“此時獨乘艇, 心接寒江月.”

[寒抖抖】1.寒酸拘謹的樣子. 《說嶽全傳》第十回:“憑你要多少銀子, 決不少你的;可拿出來看, 不要是這等寒抖抖的.”2.因害怕而顫抖的樣子. 瞿秋白《赤都心史》二六:“謝美諾夫顫巍巍的站起來, 向四屋角一看--沒有神像, --他也不管, 仍照例先畫十字三次, 當眾寒抖抖的開言道:‘諸位老爺.’”

[寒芽】謂寒天萌發的幼芽. 唐雍陶《和劉補闕秋園寓興》詩之四:“疎篁抽晩筍, 幽藥吐寒芽.”

[寒花】亦作“寒華”. 

寒冷時節開放的花. 多指菊花. 晉張協《雜詩》:“寒花發黃采, 秋草含綠滋.” 晉陶潛《九日閑居》詩:“塵爵恥虛罍, 寒華徒自榮.” 唐李頎《送李回》詩:“千巖曙雪旌門上, 十月寒花輦路中.” 明湯潛《衲子道明云瀆川陶古石家菊甚好兒子中偕看有詩二首子亦興發詩以招之》:“蘿門何處通幽曲, 背指寒花屋後栽.”

[寒村】偏僻冷落的村莊. 唐盧綸《送李緗》詩:“波翻遠水蒹葭動, 路入寒村機杼鳴.” 唐唐彦謙《韋曲》詩:“窮郊二月初離別, 獨傍寒村嗅野梅.”

[寒更】1.寒夜的更點. 唐駱賓王《別李嶠得勝字》詩:“寒更承夜永, 涼景向秋澄.” 元王惲《秋夜》詩:“鐘鼓寒更永, 乾坤夜色蒼.” 淸陳維崧《高山流水·即席別吳門諸子偕園次返梁溪幷呈伯成先生》詞:“楓橋下, 幾船夜火, 一派寒更.”2.借指寒夜. 唐溫庭筠《宿輝公精舍》詩:“擁褐寒更徹, 心知覺路通.” 唐秦韜玉《長安書懷》詩:“涼風吹雨滴寒更, 鄕思欺人撥不平.”《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寒更漏永睡稠穋, 魂夢將心處處遊.”

[寒豆】豌豆的別名. 淸厲荃《事物異名錄·蔬穀·豆》:“寒豆, 《食物本草》:豌豆即寒豆也.”

[寒吟】1.謂淒厲鳴叫. 晉潘嶽《秋興賦》:“蟬嘒嘒而寒吟兮, 鴈飄飄而南飛.”2.謂於淸冷環境中長吟. 唐方干《題桐廬謝逸人江居》詩:“湖邊倚杖寒吟苦, 石上橫琴夜醉多.”

[寒吹】冷風. 南朝宋鮑照《蒜山被始興王命作》詩:“參差出寒吹, 飉戾江上謳.” 唐溫庭筠《原隰荑綠柳》詩:“腰肢弄寒吹, 眉意入春閨.”

[寒岑】寒天的山. 

[寒邱】見“寒丘”. 

[寒谷】1.山谷名. 一名黍谷. 在今北京市密云縣. 相傳爲鄒衍吹律生黍的地方. 漢劉向《七略別錄·諸子略》:“鄒衍在燕, 有谷地美而寒, 不生五穀, 鄒子居之, 吹律而溫至黍生, 至今名黍谷.” 漢王充《論衡·定賢》:“夫和陰陽, 當以道德至誠. 然而鄒衍吹律, 寒谷更溫, 黍穀育生. 推此以況諸有成功之類, 有若鄒衍吹律之法. 故得其術也, 不肖無不能;失其數也, 賢聖有不治.” 晉左思《魏都賦》:“且夫寒谷豊黍, 吹律暖之也;昏情爽曙, 箴規顯之也.” 后以借喩夫婦之間的依存關系. 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詩》:“椅梧傾高鳳, 寒谷待鳴律.”2.常用以自比爲對別人提攜獎掖的謝詞. 唐柳宗元《謝李吉甫相公示手劄啓》:“藻鏡洞開, 而秋毫在照;文律傍暢, 而寒谷生輝.” 宋曾鞏《襄州回相州韓侍中狀》:“譬如寒谷, 幸蒙六律之吹;有若秋毫, 遂借千鈞之重.”3.陰冷的山谷. 唐宋之問《遊法華寺》詩:“寒谷梅猶淺, 溫庭橘未華.” 唐韓偓《病中初聞㚆官》詩之二:“曾避暖池將浴鳳, 却同寒谷乍遷鶯.”

[寒邸】古代貴族、官員謙稱自己的住宅. 《紅樓夢》第十五回:“若令郞在家難以用功, 不妨常到寒邸, 小王雖不才, 却多蒙海內衆名士凡至都者, 未有不垂靑目的. 是以寒邸高人頗聚, 令郞常去談談會會, 則學問可以日進矣.”

[寒角】號角. 因於寒夜吹奏, 或聲音淒厲使人戒懼, 故稱. 唐韋應物《廣陵行》:“嚴城動寒角, 晩騎踏霜橋.” 元劉秉忠《宿中山乾明寺》詩:“夢破小牕浮月色, 漏殘寒角奏梅花.” 陳毅《雪中野營聞警》詩:“遙聞敵壘吹寒角, 持槍倚枕到天明.”

[寒床】見“寒牀”. 

[寒冷】溫度低;感覺溫度低. 唐太宗《初秋夜坐》詩:“寒冷鴻飛疾, 園秋蟬噪遲.”《水滸傳》第二二回:“那廊下有一個大漢, 因害瘧疾, 當不住那寒冷, 把一鍁火在那裏向.”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湯阿英跨進朱家的門, 迎接她的是饑餓和寒冷.” 徐遲《眞跡》:“我又看了幾件玉器和一把放在白緞子上的銅斧. 后者有虎形圖案, 色澤寒冷, 布滿斑斕的銅綠.”

[寒灺】寒夜里的燒殘的燭灰. 宋張孝祥《定風波》詞:“見說牆西歌吹好, 玉人扶坐勸飛觴. 老子婆婆成獨冷, 誰省? 自挑寒灺自添香.”

[寒沍】嚴寒凍結;極寒. 唐陳岵《履春冰賦》:“因潤下而生德, 由寒沍以生姿.”《新唐書·西域傳下·識匿》:“王居塞迦審城, 北臨烏滸河. 地寒沍, 堆阜曲折, 沙石流漫.” 明高攀龍《聖明亟垂軫恤疏》:“東安門外夾道中, 有窮民跪拜乞錢, 四關無處無之, 遇寒沍, 必有凍死.” 蘇曼殊《與葉楚傖柳亞子朱少屛書》:“近日腹中寒沍, 生洞泄之疾, 久未修箋道念, 恕之.”

[寒沙】稱寒冷季節的沙灘. 南朝梁丘遲《旦發魚浦潭》詩:“森森荒樹齊, 析析寒沙漲.” 唐太宗《飲馬長城窟行》:“寒沙連騎跡, 朔吹斷邊聲.” 宋劉過《唐多令》詞:“蘆葉滿汀洲, 寒沙帶淺流.”

[寒局】委瑣局促, 不大方.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蘇子美》:“《西淸詩話》云:‘薛許昌《答書生贈詩》云:“百首如一首, 卷初如卷終.”譏其不能變態也. 大抵屑屑較量屬句平勻, 不免氣骨寒局.’”

[寒靑】1.指能給人以淸涼感覺的蒼翠色. 漢郭憲《洞冥記》卷一:“翕韓國獻飛骸獸, 狀如鹿, 靑色, 以寒靑之色繫之.” 宋徐鉉《北苑侍宴雜詠·松》:“細韻風中遠, 寒靑雪後濃.”2.指天靑色, 幷以指代天空. 孫毓棠《山溪》詩:“學古老夕陽的智慧, 把亂霞斂進寒靑.”3.借指竹林. 宋楊萬里《癸未上元後永州夜飲趙敦禮竹亭聞蛙醉吟》:“尙憶同登萬石亭, 倚欄垂手望寒靑. 只今眞到寒靑裏, 吾人不飲竹不喜.”

[寒武系】古生界的第一個系. 參見“寒武紀”.

[寒武紀】地質年代古生代的第一個紀. “寒武”(Cambria)是英國威爾士一個古代地名, 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里發現, 故名. 約開始於五億七千萬年前, 結束於五億年前. 本紀分爲早、中、晩三個世. 生物群以海生無脊椎動物爲主, 特別是三葉蟲. 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 我國南北很多省區當時爲海水所淹沒. 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叫“寒武系”.

[寒坰】寒冷荒涼的野外. 明鄭若庸《玉玦記·賞花》:“朝雲何處? 空憐草宿寒坰.” 明屠隆《曇花記·群魔曆試》:“想著我朝宴華堂, 晝出荒郊, 夜宿寒坰.”

[寒苦】1.嚴寒艱苦. 《史記·匈奴列傳》:“單於即不能, 即南面而臣於漢. 何徒遠走, 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 毋爲也.” 南朝梁簡文帝《雁門太守行》之一:“寒苦春難覺, 邊城秋易知.” 宋蘇軾《答李端叔書》:“歲行盡, 寒苦, 惟萬萬節哀強食.”2.貧窮困苦;寒微淸苦. 漢焦贛《易林·咸之中孚》:“寒苦之國, 利不可得.”《後漢書·丁鴻傳》:“初, 綝從世祖征伐, 鴻獨與弟盛居, 憐盛幼小而共寒苦.” 宋范仲淹《同年魏介之會上作》詩:“寒苦同登甲乙科, 天涯相對合如何!” 孫犁《秀露集·鄕里舊聞》:“秋天, 他到地里拾此黑豆、黃豆, 即使他在地頭地腦偸一些, 人們都知道他寒苦, 也都睜一個眼, 閉一個眼, 不忍去說他.”3.指寒微淸苦的人.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邵謁》:“時, 溫庭筠主試, 憫擢寒苦, 乃榜謁詩三十餘篇, 以振公道.”4.形容詩文的風格冷峭瘦硬. 宋王禹偁《送牛冕序》:“遊館殿, 專筆削, 褒善貶惡, 有班、馬之辭焉;好風什, 多吟詠, 寒苦淸麗, 有元、白之思焉.” 宋陸遊《南唐書·伍喬傳》:“<伍喬>力於學詩, 調寒苦, 每有瘦童羸馬之歎.”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任子固》:“潘子眞《詩話》云:‘任大中子固, 三衢人, 老於儒學, 作詩寒苦.’”

[寒英】1.寒天的花. 指梅花. 唐柳宗元《早梅》詩:“寒英坐銷落, 何用慰遠客.”2.寒天的花. 指菊花. 唐李山甫《劉員外寄移菊》詩:“煙含細葉交加碧, 露拆寒英次第黃.” 元曹之謙《白菊》詩:“見說寒英能愈疾, 擬開三逕著茅亭.” 淸周亮工《墨菊》詩:“把得寒英色未倫, 夕餐只認鞠通身.”3.指雪花. 宋范仲淹《依韻和提刑太博嘉雪》:“昨宵天意驟回復, 繁陰一布飄寒英. 裁成片片盡六出, 化工造物何其精.”

[寒苞】微薄的贈品. 唐皮日休《早春以橘子寄魯望》詩:“知君多病仍中聖, 盡送寒苞向枕邊.”此指橘子.

[寒茅】指簡陋的茅舍. 南朝梁沈約《郊居賦》:“爾乃傍窮野, 抵荒郊;編霜菼, 葺寒茅.”

[寒林】1.稱秋冬的林木. 晉陸機《歎逝賦》:“步寒林以悽惻, 翫春翹而有思.” 唐王維《過李揖宅》詩:“客來深巷中, 犬吠寒林下.” 宋范仲淹《和提刑趙學士探梅》詩之二:“靜映寒林晩未芳, 人人欲看壽陽粧.”瞿秋白《餓鄕紀程》六:“車站前一片大曠場, 四圍寒林蕭瑟, 曉霜猶凝, 颼颼的西北風吹著落葉掃地作響, 告訴我們已經到了北國寒鄕了.”2.梵語音譯. 棄屍之處. 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七:“屍陀林, 正言屍多婆那, 此名寒林. 其林幽邃而寒, 因以名也. 在王舍城側, 死人多送其中. 今總指棄屍之處名‘屍陀林’者, 取彼名之也.”

[寒林筍出】三國孟宗哭竹生筍事. 相傳孟宗母嗜筍, 値隆冬, 筍未生, 宗入竹林哭泣哀歎, 筍乃生, 歸奉母. 后以爲孝子之典. 北周庾信《周柱國大將軍拓跋儉神道碑》:“溫席扇枕, 承顔悅膝, 凍浦魚驚, 寒林筍出.” 參見“孟宗竹”、“孝筍”.

[寒杵】寒秋時的杵聲. 杵, 搗衣用的棒槌. 詩詞中常用以描寫環境的冷落、蕭索或思鄕. 唐岑參《宿關西客舍寄東山嚴許二山人時天寶初七月初三日在內學見有高道舉徵》詩:“孤燈然客夢, 寒杵搗鄕愁.” 唐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詩:“落景聞寒杵, 屯雲對古城.” 唐皇甫曾《尋劉處士》詩:“隔城寒杵急, 帶月早鴻還.”

[寒松】寒冬不凋的松樹. 常用來比喩堅貞的節操. 《三國志·吳志·陸績傳》“陸績字公紀”裴松之注引《姚信集》:“王蠋建寒松之節而齊王表其里, 義姑立殊俗之操而魯侯高其門.”《晉書·庾闡傳》:“偉哉蘭生而芳, 玉産而潔, 陽葩熙冰, 寒松負雪.” 唐杜甫《哭王彭州掄》詩:“翠石俄雙表, 寒松竟後凋.” 明馬鑾《聶隱娘》詩:“雄心到底愧寒松, 何必藏名峰外峰.”

[寒事】1.謂秋冬的物候. 南朝梁陸倕《以詩代書別後寄贈》:“江關寒事早, 夜露傷秋草.” 唐王昌齡《秋山寄陳讜言》詩:“巖間寒事早, 衆山木已黃.” 淸曹寅《過沂水有懷芷園弟》詩:“寒事顓臾早, 征軺沂水初. 西風正驅雁, 回首益躊躇.”2.過冬之事. 唐杜甫《小園》詩:“問俗營寒事, 將詩待物華.”仇兆鼇注:“寒事, 禦寒之事.” 唐無名氏《朝元閣賦》:“每歲農務隙, 寒事興.”

[寒來暑往】1.謂四季的更替. 亦泛指時光流逝. 語本《易·繫辭卜》:“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 而歲成焉.” 南朝宋鮑照《傷逝賦》:“寒往暑來而不窮, 哀極樂反而有終.”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則他這兔走烏飛, 寒來暑往, 春日花開, 可又早秋天月朗. 斷送了光陰, 消磨了世況.” 郭小川《他們下山開會去了》詩:“那本小書呵, 仍舊帶在他們的身上. 十三度寒來暑往, 不知又經過多少人的手掌.”2.謂忽冷忽熱, 冷熱交替. 淸褚人穫《堅瓠首集·陳全詞》:“全嘗病瘧, 惱恨不勝, 乃製《叨叨令》以自寫云:‘冷來時冷的在冰淩上臥, 熱來時熱的在蒸籠裏坐……只被你悶殺人也麽哥, 眞的是寒來暑往人難過.’”

[寒具】1.一種油炸的面食.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餠法》:“環餠, 一名‘寒具’;截餠, 一名‘蠍子’. 皆須以蜜調水溲麪. 若無蜜, 煮棗取汁. 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餠美脆.” 唐張彦遠《曆代名畫記·論鑑識收藏購求閱玩》:“昔桓玄愛重圖書, 每示賔客. 客有非好事者正飡寒具, 以手捉書畫, 大點汙.” 宋陸遊《西窗》詩:“看畫客無寒具手, 論書僧有折釵評.”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部四·寒具》:“林洪《淸供》云:寒具, 撚頭也. 以糯粉和麪, 麻油煎成, 以糖食之. 可留月餘, 宜禁煙用. 觀此, 則寒具即今饊子也. 以糯粉和麪入少鹽, 牽索紐撚成環釧之形, 油煎食之.” 淸趙翼《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摩挲忍汙寒具油, 激賞欲浮大白酒.”2.御寒的衣物. 《太平廣記》卷三三八引唐戴孚《廣異記·朱自勸》:“<自勸>謂婢曰:‘方冬嚴寒, 聞汝和尙未挾纊, 今附絹二匹, 與和尙作寒具.’婢承命持還, 以絹授尼.”《宋史·文苑傳六·劉恕》:“<恕>自洛南歸, 時方冬, 無寒具. 司馬光遺以衣襪及故茵褥.”

[寒氛】冷氣. 唐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詩:“晻靄寒氛萬里凝, 闌干陰崖千丈冰.” 唐孟郊《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自然蹈終南, 滌暑淩寒氛.”

[寒往暑來】見“寒來暑往”. 

[寒舍】1.謙稱自己的家. 《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正有句話, 要與三老講. 屈三老到寒舍一行.”《三俠五義》第七八回:“請老爺到寒舍待茶.” 歐陽予倩《桃花扇》第一幕第一場:“倘若各位不嫌棄, 請到寒舍奉茶, 等我來唱給各位聽一聽, 當面請敎如何?”2.猶貧家.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雄邊壯士, 強做了一世寃魂;寒舍村姑, 硬當了幾番鬼役.”

[寒服】御寒的衣服. 《後漢書·耿恭傳》:“先是恭遣軍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 南朝宋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風至授寒服, 霜降休百工.”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德宗幸金鑾院, 問學士鄭餘慶曰:‘近日有衣作否?’餘慶對曰:‘無之.’乃賜百縑, 令作寒服.”

[寒兔】1.寒冬的野兔. 南朝梁沈約《宿東園》詩:“茅棟嘯愁鴟, 平岡走寒兔.” 唐孟浩然《南歸阻雪》詩:“積雪覆平臯, 饑鷹捉寒兔.” 唐杜牧《洛陽》詩:“侯門草滿宜寒兔, 洛浦沙深下寒鴻.”2.指秋月. 傳說月中有玉兔, 故稱. 唐李賀《李憑箜篌引》:“吳質不眠倚桂樹, 露脚斜飛濕寒兔.” 王琦汇解:“寒兔謂秋月.”

[寒冽】寒冷. 淸朱燾《北窗囈語》:“當此酷暑熏蒸時, 偶憶及之, 猶有車中寒冽景象, 勝掛一幅北風圖也.” 淸秦篤輝《平書·人事下》:“契丹北地氣, 遇平地則溫和, 山林則寒冽.” 魯迅《彷徨·傷逝》:“他們的屋子自然是暖和的, 我在骨髓中却覺得寒冽.”

[寒夜】寒冷的夜晩. 《藝文類聚》卷四二引南朝宋孝武帝《夜聽妓詩》:“寒夜起聲管, 促席引靈寄.” 南朝梁武帝《織婦》詩:“調梭輟寒夜, 鳴機罷秋日.” 唐劉禹錫《酬樂天小亭寒夜有懷》詩:“寒夜陰雲起, 疎林宿鳥驚.”

[寒庖】貧寒人家的廚房. 宋史子玉《枸杞賦》:“憫寒庖之屢空, 笑盛饌之莫知.” 宋蘇軾《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詩:“我昔在田間, 寒庖有珍烹. 常支折脚鼎, 自煮花蔓菁.”

[寒疝】1.中醫病名. 症見腹中拘攣, 繞臍疼痛, 惡寒肢冷而汗出. 多爲寒邪凝滯腹內所致. 《東觀漢記·鄧訓傳》:“太醫皮巡從獵上林還, 暮宿殿門下, 寒疝病發. 時訓直事, 聞巡聲, 起往問之. 巡曰:‘冀得火熨背.’訓身至太宮門, 爲求火不得, 乃以口噓其背, 復呼同廬郞共更噓, 至朝遂愈.”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腹痛, 脈弦而緊. 弦則衛氣不行, 即惡寒;緊則不欲食, 邪正相搏, 即爲寒疝. 遶臍痛苦, 發則白汗出, 手足厥冷.”2.中醫指疝氣的一種. 症見陰囊腫硬而冷, 睾丸痛, 喜暖畏寒或形寒足冷等.

[寒郊】1.冷落寂靜的郊野;寒天的郊野. 南朝梁江淹《望荊山》詩:“寒郊無留影, 秋日懸淸光.” 唐沈佺期《扈從出長安應制》詩:“是節嚴陰始, 寒郊散野蓬.” 唐李群玉《遊玉芝觀》詩:“木落寒郊迥, 煙開疊嶂明.”2.宋蘇軾《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 元輕白俗.” 后以“寒郊”稱唐詩人孟郊. 明徐渭《次夕降摶雪》詩:“紅袖共斟將共若, 錦囊須佩却須奚, 寒郊瘦島吟成蟄, 煖肉肥肌屛作閨.”參閱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孟東野賈浪仙》.

[寒泄】中醫病名. 因寒邪客腸胃所致, 症見腸鳴腹痛, 便瀉稀水等. 《漢書·趙充國傳》:“其秋, 充國病, 上賜書曰:‘制詔後將軍:聞苦脚脛、寒泄, 將軍年老加疾, 一朝之變不可諱, 朕甚憂之.’”顏師古注:“寒泄, 下利也.”

[寒泓】指硯台. 蘇易簡《文房四譜》卷三引唐莊南傑《寄鄭碏疊石硯歌》:“半掬春泉澄淺淸, 洞天徹底寒泓泓.” 宋文同《謝楊侍讀惠端溪紫石硯》詩:“貴價市珍煤, 風前試寒泓.”

[寒怯】形容才氣或才力不足. 淸包世臣《再與揚季子書》:“魏叔子頗有才力, 而學無原本, 尤傷拉雜. 方望溪視三子(侯朝宗、汪鈍翁、魏叔子)爲勝, 而氣力寒怯.”

[寒官】冷淸卑微的官職. 《南齊書·倖臣傳·紀僧眞》:“自寒官歷至太祖冠軍府參軍、主簿.” 淸曹寅《二十八日偕朴仙看梅淸涼山同賦長句》:“水曹寒官封印來, 避債何嫌拉詩老.”

[寒房】1.寒冷的房屋. 唐杜甫《夜》詩:“絶岸風威動, 寒房燭影微.” 唐無可《題靑龍寺縱公房》詩:“夕磬城霜下, 寒房竹月圓.”2.指淒淸冷落的房屋. 明陳汝元《金蓮記·媒合》:“薰風拂柳控寒房, 腸斷蕭娘, 夢斷蕭娘.”

[寒門】1.古代傳說中北方極寒冷的地方. 《楚辭·遠遊》:“舒幷節以馳騖兮, 逴絶垠乎寒門.” 王逸注:“寒門, 北極之門也.”《淮南子·墬形訓》:“北方曰北極之山, 曰寒門.” 高誘注:“積寒所在, 故曰寒門.”2.即谷口. 古代地名. 在今陝西禮泉縣東北. 《漢書·郊祀志上》:“所謂寒門者, 谷口也.”顏師古注:“谷口, 仲山之谷口也, 漢時爲縣, 今呼之治谷是也. 以仲山之北寒涼, 故謂此谷爲寒門也.”3.寒微的門第. 《三國志·吳志·周泰傳》“<孫權>遣使者授以御蓋”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卿吳之功臣, 孤當與卿同榮辱、等休戚. 幼平意快爲之, 勿以寒門自退也.” 唐李白《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粲粲貞女, 孤生寒門.” 梁啓超《變法通議·論科舉》:“是以不考實行, 專採虛望, 末流所屆, 乃至寒門貴族, 劃若鴻溝.”4.謙稱自己的家.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賢壻既非姓白, 爲何假稱舍姪, 光降寒門?”《西遊記》第二十回:“那老者一骨魯跳將起來, 忙歛衣襟, 出門還禮道:‘長老, 失迎. 你自哪方來的? 到我寒門何故?’” 歐陽予倩《人面桃花》第三場:“博陵崔護是何人? 不該題句到寒門.”

[寒居】貧寒人的住所. 因亦以謙稱自己的住所. 唐竇洵直《鳥散餘花落》詩:“萬片情難極, 遷喬思有餘. 微臣一何幸, 吟賞對寒居.”

[寒陋】卑微, 淺陋. 《北齊書·文苑傳·樊遜》:“遜辭曰:‘門族寒陋, 訪第必不成, 乞補員外司馬督.’” 宋嶽飛《奏辭建節第三劄子》:“臣寒陋無堪, 才術凡下.” 淸吳敏樹《己未上曾侍郞書》:“蓋使敏樹得相從幕中, 承講論道藝之暇, 亦未必不以寒陋之姿, 盛邀奬飾.”

[寒孟】即孟冬. 陰曆十月. 南朝梁簡文帝《與湘東王論王規令》:“去歲冬中, 已傷劉子;今茲寒孟, 復悼王生.”

[寒牀】亦作“寒床”. 

寒涼的床鋪. 多以借指獨宿. 《藝文類聚》卷四二引南朝梁簡文帝《雁門太守歌》:“寄語金閨妾, 勿怨寒牀虛.” 唐雍陶《宿無可上人院》詩:“靜境唯聞鐸, 寒牀但枕肱.” 唐無名氏《靈應傳》:“妾以寓止郊園, 綿歷多祀, 醉酒飽德, 蒙惠誠深. 雖以孤枕寒床, 甘心沒齒.”

[寒春】早春;初春. 瞿秋白《赤都心史》四四:“淸霜薄日, 俄羅斯‘寒春’的薄晨, 雪影在朝陽之下晶映光瑩.”

[寒城】寒天的城池. 《文選·謝朓<郡內登望>詩》:“寒城一以眺, 平楚正蒼然.” 呂延濟注:“秋氣寒而登城上, 故云寒城.” 唐范榮《測景台賦》:“高阜荒涼, 寒城蕪翳.” 明何景明《侯郞中劉主事見過對菊》詩:“天涯一杯酒, 今夕對寒城.” 淸曹貞吉《掃花遊·春雪》詞:“漫憑竚, 聽寒城數聲譙鼓.”

[寒拾】唐詩僧寒山和拾得的幷稱. 陳衍《元詩紀事·行端》:“《靈隱寺志》:端文字不由師授, 自然能通, 自稱寒拾裏人.”

[寒荊】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 明王玉峰《焚香記·軍情》:“學生寒荊爲我受了無數淒楚, 自中榜之後, 還不曾見面.”《說嶽全傳》第一回:“嶽和開言道:‘師父, 非是弟子推託, 只因寒荊産了一子, 恐不潔淨觸汙了師父.’”

[寒草】指枯草. 唐王維《送孫二》詩:“祖席依寒草, 行車起暮塵.” 唐李頎《贈張旭》詩:“下舍風蕭條, 寒草滿戶庭.”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二:“寒草白露裏, 亂山明月中.”

[寒茭】指秋天的菰草. 隋煬帝《敬靈龕疏》:“旱穗寒茭, 盡沾甘露.” 宋朱熹《茭荀》詩:“寒茭翳秋塘, 風葉自長短.”

[寒荒】1.寒冷荒涼. 北齊劉晝《新論·激通》:“寒荒之地, 風雪之所積;慷慨之懷, 忠義之所聚.”2.寒冷荒涼的地方. 元揭傒斯《送陳文學序》:“苟可以行其道, 雖寒荒窮髮之外, 將不遐顧, 況會同哉!”

[寒荄】指枯草的根. 南朝梁沈約《湣衰草賦》:“憔悴荒徑中, 寒荄不可識.”

[寒故】貧寒的舊交. 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下:“宋五嫂, 余家蒼頭嫂也. 每過湖上, 時進肆慰談, 亦他鄕寒故也. 悲夫!”

[寒柯】指冬天樹木或樹干. 晉陶潛《飲酒》詩之八:“提壺撫寒柯, 遠望時復爲.”《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冬曰玄英……木曰寒木、寒柯、素木、寒條.”

[寒柝】寒夜打更的木梆聲. 唐顧云《投西邊節度使啓》:“夷落無喧, 干戈盡偃, 邊烽息焰, 寒柝沉聲.” 唐歐陽詹《除夜長安客舍》詩:“虛牖傳寒柝, 孤燈照絶編.” 淸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五:“野店殘燈隨夢息, 荒村寒柝點更譌.”

[寒威】嚴寒的威力. 唐方干《歲晩言事寄鄕中親友》詩:“急景蒼茫晝若昏, 夜風乾峭觸前軒. 寒威半入龍蛇窟, 暖氣全歸草樹根.” 宋梅堯臣《雪中通判家飲回》詩:“凍禽聚立高樹時, 密雲萬里增寒威.” 魯迅《野草·風箏》:“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 --但是, 四面又明明是嚴冬, 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寒砌】寒涼的台階. 唐溫庭筠《經舊遊》詩:“屛倚故窗山六扇, 柳垂寒砌露千條.”《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露綴晩公(疑松或崧)千滴玉, 菊搖寒砌一藂(叢)金.”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筮仕·四六啓式》:“儼若蟲吟寒砌, 早自悲秋;庶幾鼯技荒隅, 竊茲向日.”

[寒星】寒夜的星;寒光閃閃的星. 唐孟郊《石淙》詩:“百尺明鏡流, 千曲寒星飛.” 唐陸龜蒙《華陽巾》詩:“須是古壇秋霽後, 靜焚香炷禮寒星.”《老殘遊記》第二回:“那雙眼睛, 如秋水, 如寒星.” 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詩:“連那幾朵野花喲, 都似寒星一般地抖.”

[寒品】出身寒微的人. 《梁書·武帝紀中》:“其有能通一經, 始末無倦者, 策實之後, 選可量加敍錄. 雖復牛監羊肆, 寒品後門, 幷隨才試吏, 勿有遺隔.”《新唐書·陸餘慶傳》:“餘慶於寒品晩進, 必悉力薦藉.”

[寒骨】1.指貧寒的人. 淸沈起鳳《諧鐸·奇女雪怨》:“某本一介寒骨, 驟得專城五馬.”2.死物之體;屍骨. 唐皮日休《奉和魯望謝惠巨魚之半》詩:“冷鱗中斷楡錢破, 寒骨平分玉筯光.” 宋蘇舜欽黎明《悲二子聯句》:“作詩告石梁, 聊以慰寒骨.”

[寒缸】見“寒釭”. 

[寒香】1.淸冽的香氣. 形容梅花的香氣. 唐羅隱《梅花》詩:“愁憐粉艷飄歌席, 靜愛寒香撲酒罇.” 明陳瑚《山中喜遇徐昭法共飲》詩:“一夜寒香萬樹開, 相逢花下且銜杯.”《紅樓夢》第四九回:“<寶玉>剛轉過去, 已聞得一股寒香撲鼻, 回頭一看, 却是妙玉那邊櫳翠庵中有十數枝紅梅.”2.淸冽的香氣. 亦借指梅花. 明陳所聞《玉包肚·雨中過葉循父看梅花》曲:“孤山曾種, 遠移來寒香几叢.”3.淸冽的香氣. 借指桂花.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引淸馬曰琯《畢園》詞:“小山《招隱》寒香墜, 雁落吳天數聲碎, 喚艇支笻惟我輩.”

[寒秋】指深秋. 《顏氏家訓·書證》引《易統通卦驗玄圖》:“苦菜生於寒秋, 更冬歷春, 得夏乃成.”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寒竽】謂久被冷落不吹奏的竽. 宋蘇軾《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詩:“我今廢學如寒竽, 久不吹之澀欲無.”

[寒信】嚴寒將到的信息. 明劉基《長相思》詞:“鴈南歸, 人未歸. 寒信先來家信遲, 容顔只鏡知.” 淸陳維崧《百字令·庚申長安閏中秋》詞:“萬里鄕愁, 五更寒信, 幽恨憑誰說?”

[寒泉】1.淸冽的泉水或井水. 《易·井》:“井洌寒泉, 食.” 晉左思《招隱詩》之二:“前有寒泉井, 聊可瑩心神.” 唐王昌齡《行路難詩》:“雙絲作綆繫銀甁, 白尺寒泉轆轤上.” 淸宣鼎《夜雨秋燈錄·忠魂入夢》:“遂聳身投井死, 土人義之, 遂閉塞井, 闌上加黃土, 因近官衙, 不敢作殯宮墓道, 然亦不忍再酌寒泉, 遂築如平阜.”2.《詩·邶風·凱風》:“爰有寒泉, 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 母氏勞苦.”詩序謂“美七子能盡其孝道, 以慰其母心”. 后世遂以“寒泉”爲子女孝敬母親的典故. 《文選·潘嶽<寡婦賦>》:“覽寒泉之遺歎兮, 詠《蓼莪》之餘音.” 呂向注:“《詩》云:‘爰有寒泉, 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 母氏勞苦.’……孝子思養其親, 故覽詠是篇而有遺歎.” 南朝齊謝朓《齊敬皇后哀策文》:“思寒泉之罔極兮, 託彤管於遺詠.” 參見“寒泉之思”. 3.猶黃泉, 九泉. 唐王勃《爲原州趙長史爲亡父度人表》:“但臣霜露之感, 瞻彼岸而神銷;烏鳥之誠, 俯寒泉而思咽.” 蔣淸翊注:“寒泉, 今指黃泉.”4.古代泉名. 在今湖南祁陽縣境內. 唐元結《寒泉銘序》:“湘江西峰直平陽江口, 有寒泉出於石穴……其水本無名稱也, 爲其當暑大寒, 故命曰寒泉.”

[寒泉之思】《詩·邶風·凱風》:“爰有寒泉, 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 母氏勞苦.” 后以“寒泉之思”指子女對母親的孝思或子女思念母親的心情. 《東觀漢記·東平憲王蒼傳》:“今以光烈皇后假髻帛巾各一衣一篋遺王, 可時瞻視, 以慰《凱風》寒泉之思.”《三國志·蜀志·先主甘后傳》:“今皇思夫人宜有尊號, 以慰寒泉之思.” 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先親, 君之第四女也. 《凱風》寒泉之思, 實鍾厥心.”

[寒泉岡】地名. 在今河南省濮陽縣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瓠子河》:“又東逕浚城南, 西北去濮陽三十五里, 城側有寒泉岡, 即《詩》所謂‘爰有寒泉, 在浚之下’.”

[寒俊】出身寒微而才能傑出的人. 《世說新語·賢媛》“陶公少有大志” 劉孝標注引晉孟盛《晉陽秋》:“時豫章顧榮或責羊晫曰:‘君奈何與小人同輿?’晫曰:‘此寒俊也.’”按, 此指陶侃. 唐劉禹錫《子劉子自傳》:“時有寒俊王叔文, 以善弈棊, 得通籍待詔.” 宋蘇轍《送王恪郞中知襄州》詩:“逃亡已覺依劉表, 寒俊應須禮浩然.”

[寒律】指冬令. 唐翁洮《冬》詩:“寂寂棲心向杳冥, 苦吟寒律句偏淸.” 宋歐陽修《寄聖兪》詩:“窮陰變寒律, 急節慘驚飈.”

[寒食】1.節日名. 在淸明前一日或二日. 相傳春秋時晉文公負其功臣介之推. 介憤而隱於綿山. 文公悔悟, 燒山逼令出仕, 之推抱樹焚死. 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 相約於其忌日禁火冷食, 以爲悼念. 以后相沿成俗, 謂之寒食. 按, 《周禮·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則禁火爲周的舊制. 漢劉向《別錄》有“寒食蹋蹴”的記述, 與介之推死事無關;晉陸翽《鄴中記》、《後漢書·周舉傳》等始附會爲介之推事. 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諸說, 惟在春之說爲后世所沿襲.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 即有疾風甚雨, 謂之寒食. 禁火三日, 造餳大麥粥.” 唐韓翃《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元仙村人《春日田園雜興》詩:“村村寒食近, 插柳遍簷牙.” 淸吳蘭修《黃竹子傳》:“臨行, <竹子>執生手曰:‘此歸又罹虎口! 若得了儂業債, 則寒食梨花, 求麥飯一盂、紙錢一束, 上眞孃墓一弔;薄命人死無恨耳!’”又, 有的地區亦稱淸明爲寒食. 明張煌言《舟次淸明拈得靑字》詩:“欲隱尙違慚介子, 年年寒食臥江汀.”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淸明》:“淸明即寒食, 又曰禁煙節. 古人最重之, 今人不爲節, 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 郁達夫《釣台的春晝》:“繞了一個大彎, 趕到故鄕, 却正好還在淸明寒食的節前.”參閱《太平御覽》卷三十、宋洪邁《容齋三筆·介推寒食》、淸袁枚, 《隨園隨筆·寒食不必淸明》. 2.吃冷的食物. 《後漢書·周舉傳》:“太原一郡, 舊俗以介子推焚骸, 有龍忌之禁. 至其亡月, 咸言神靈不樂舉火, 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 莫敢煙爨, 老小不堪, 歲多死者.” 晉陸翽《鄴中記》:“寒食三日, 作醴酪, 又煑粳米及麥爲酪, 杏仁煮作粥.”《北堂書鈔》卷一四三引晉孫楚《祭介子推文》:“太原咸奉介君之靈, 至三月淸明, 斷火寒食, 甚若先後一月.”3.猶冷食. 指寒食節吃的冷的食物. 《歲時廣記·寒食上·凍薑豉》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寒食:煑豚肉幷汁露頓, 候其凍取之, 謂之薑豉, 以荐餠而食之. 或剜以匕, 或裁以刀, 調以薑豉, 故名焉.”《歲時廣記·寒食上·凍薑豉》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寒食以糯米合采蒻葉裹以蒸之. 或加以魚鵝肉鴨卵等. 又有置艾一葉於其下者.”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時品》:“香椿芽拌麪筋, 嫩柳葉拌豆腐, 乃寒食之佳品.”

[寒食散】古代藥名. 服后宜吃冷食, 故名. 配劑中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石、硫磺等五種礦石, 因又稱五石散. 相傳其方始於漢代, 魏晉南北朝名士服用此散, 成爲一時的風氣. 往往有服后殘廢致死的. 《世說新語·言語》“何平叔云服五石散” 劉孝標注引秦丞相《寒食散論》:“寒食散之方, 雖出漢代, 而用之者寡, 靡有傳焉. 魏尙書何晏首獲神效, 由是大行於世, 服者相尋也.” 宋蘇軾《東坡志林·司馬遷二大罪》:“晏(何晏)少而富貴, 故服寒食散以濟其欲, 無足怪者. 彼其所爲, 足以殺身滅族者日相繼也, 得死於寒食散, 豈不幸哉!” 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普通發冷宜多穿衣, 吃熱的東西. 但吃藥后的發冷剛剛要相反:衣少, 冷食, 以冷水澆身. 倘穿衣多而食熱物, 那就非死不可. 因此五石散一名寒食散.”參閱《余嘉錫論學雜著·寒食散考》.

[寒胎】《漢書·揚雄傳上》:“剖明月之珠胎.”顏師古注:“珠在蛤中若懷妊然, 故謂之胎也.” 后以“寒胎”指珍珠. 淸姚鼐《酬胡君業宏》詩:“明月寒胎耀當代, 楚望沈淪媚幽彩.”

[寒風】1.北風;寒冷的風. 《呂氏春秋·有始》:“何謂八風……北方曰寒風.” 南朝宋王微《雜詩》:“孟冬寒風起, 東壁正中昏.” 管樺《將軍河》第一部第三六章:“淹沒在雪里的衰草, 露出尖梢, 在寒風中搖動.”2.亦稱“寒風子”. 古代傳說中人名. 以善相馬稱. 《呂氏春秋·觀表》:“古之善相馬者, 寒風是相口齒, 麻朝相頰.” 許維遹集釋:“畢沅曰:寒風, 《淮南子·齊俗訓》作韓風. 又‘是’字朱本作‘氏’. 案:‘寒’、‘韓’, ‘是’、‘氏’, 古皆通用. 維遹案:《事類賦》二十一引無‘是’字.” 唐李白《天馬歌》:“不逢寒風子, 誰採逸景孫?” 王琦注:“《呂氏春秋》:古之善相馬者, 寒風氏相口齒, 天下之良工也.”

[寒風子】見“寒風”. 

[寒哀】即韓哀. 相傳爲古代發明馭馬術的人. 《呂氏春秋·勿躬》:“寒哀作御.” 許維遹集釋引畢沅曰:“寒哀即《世本》韓哀. 古‘寒’、‘韓’通.”按, 《三國志·蜀志·郤正傳》“韓哀秉轡而馳名”裴松之注引《呂氏春秋》作“韓哀作御”.

[寒姿】猶言鄙陋之姿, 孤寒的姿色. 淸洪昇《長生殿·定情》:“謝金釵鈿盒賜予奉君歡. 只恐寒姿, 消不得天家雨露團.”

[寒音】淒涼的聲音. 晉潘嶽《河陽縣作》詩之二:“鳴蟬厲寒音, 時菊耀秋華.”《藝文類聚》卷六五引南朝宋謝莊《北宅秘園詩》:“綠池翻素景, 秋槐響寒音.”

[寒洲】稱秋冬的水中可居的陸地. 南朝宋鮑照《望水》詩:“苕苕嶺岸高, 照照寒洲爽.”

[寒宦】謂寒族之出仕者. 出身於寒門的官吏. 《晉書·陶侃傳》:“伏波將軍孫秀以亡國支庶, 府望不顯, 中華人士恥爲掾屬, 以侃寒宦, 召爲舍人.”

[寒室】貧寒人家. 《宋書·孔靈符傳》:“富戶溫房, 無假遷業;窮身寒室, 必應徙居.”

[寒宮】猶冷宮. 《三俠五義》第十八回:“<太子>在寒宮見了娘娘, 母子天性, 面帶淚痕.”《三俠五義》第十八回:“陛下見了寒宮母親落淚, 才惹起劉后疑忌.”

[寒突】冷的煙囪. 謂貧寒不能舉火, 飲食不繼. 宋文同《西岡僦居》詩:“猶勝比隣者, 寒突無晨煙.”

[寒客】1.受凍者, 貧寒之人. 唐白居易《藍田劉明府攜酎相過與皇甫郞中卯時同飲醉後贈之》詩:“臘月九日煖寒客, 卯時十分空腹盃.” 宋梅堯臣《觀博陽山火》詩:“小農候春鋤, 寒客失冬樵.” 宋魏了翁《次韻虞果州剛簡泛雪》:“爐中榾柮縶寒客, 縱欲燒愁能得然?”2.腊梅的異名. 宋程棨《三柳軒雜識》:“臘梅爲寒客.”

[寒衲】1.單薄的僧衣. 唐寒山《詩》之一九七:“不學白雲巖下客, 一條寒衲是生涯.”2.代指貧苦僧人. 淸姚鼐《同禹卿拙齋登木末樓》詩:“故交縱蕩情忘老, 寒衲逢迎語亦稀.”

[寒屋】寒冷的房屋. 因亦指寒士居所. 唐姚合《洛下夜會寄賈島》詩:“夜觴歡稍靜, 寒屋坐多深.” 宋陳師道《答黃生》詩:“衝風踏凍送七言, 要令寒屋回春溫.” 淸黃鷟來《詠懷》詩:“徒步迴駟馬, 寒屋有輝光.”

[寒耕】冬耕. 唐劉禹錫《賈客詞》:“農夫何爲者, 辛苦事寒耕.”

[寒耕暑耘】冬耕地, 夏鋤草. 泛指做各種農活. 《管子·乘馬數》:“使農夫寒耕暑耘, 力歸於上, 女勤於纖微, 而織歸於府者, 非怨民心、傷民意、高下之筴, 不得不然之理也.”亦作“寒耕熱耘”. 《孔子家語·屈節》:“使人以讓宓子曰:‘民寒耕熱耘曾不得食, 豈不哀哉!’”《書·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 唐孔穎達疏:“民之性命, 在於穀食, 田作雖苦, 不得不爲寒耕熱耘.”

[寒耕熱耘】見“寒耕暑耘”. 

[寒素】1.門第寒微, 地位卑下. 《魏書·文苑傳·溫子昇》:“<恭之>家世寒素.”《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二年》:“深知公功能, 然門地寒素, 不敢相用, 恐爲名流所嗤.”《紅樓夢》第六三回:“我家原來寒素, 賃房居住.” 葉聖陶《倪煥之》二:“那時還行著科舉, 出身寒素, 不多時便飛黃騰達的, 城里就有好幾個.”2.指家世寒素之人. 《初學記》卷十一引晉王隱《晉書》:“王戎爲左僕射, 領吏部尙書. 自戎居選, 未嘗進一寒素, 退一虛名.” 宋曾鞏《祭歐陽少師文》:“愛養人材, 奬成誘掖, 甄拔寒素, 振興滯屈, 以爲己任, 無有廢咈.” 金王若虛《臣事實辨》:“自古由寒素爲名臣者, 何可勝數;膏粱紈綺子焯焯者幾人?” 淸黃景仁《雜詩》:“後門別寒素, 前門揖貴遊.”3.漢晉選拔士人的科目名. 晉葛洪《抱朴子·審舉》:“故時人語曰:舉秀才, 不知書;察孝廉, 父別居;寒素淸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晉書·李重傳》:“時燕國中正劉沈舉霍原爲寒素, 司徒府不從, 沈又抗詣中書奏原, 而中書復下司徒參論. 司徒左長史荀組以爲:‘寒素者, 當謂門寒身素, 無世祚之資. 原爲列侯, 顯佩金紫, 先爲人間流通之事, 晩乃務學, 少長異業, 年踰始立, 草野之譽未洽, 德禮無聞, 不應寒素之目.’”4.淸苦儉朴. 宋葉適《宋故孟夫人墓志銘》:“信安王以恭儉律家, 夫人尤勤苦敬順, 事夫訓子, 率用寒素.”《儒林外史》第八回:“兩公子坐著一隻小船, 蕭然行李, 仍是寒素.” 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 破布鞋, 顯得很寒素.”5.指寒衣. 唐李賀《秋來》詩:“桐風驚心壯士苦, 衰燈絡緯啼寒素.” 王琦注:“絡緯, 莎雞也. 其聲如紡績, 故曰啼寒素. 或曰絡緯, 故是蟋蟀鳴則天寒而衣事起, 故又名趣織.”

[寒埆】謂土壤溫度低而瘠薄. 《三國志·吳志·薛綜傳》:“然其方土寒埆, 穀稼不殖, 民習鞍馬, 轉徙無常.”

[寒埃】冷風吹起的塵埃. 唐薛用弱《集異記補編·李佐文》:“不一二里, 陰風驟起, 寒埃昏晦.”

[寒華】見“寒花”. 

[寒荷】傳說中一種耐寒的荷花. 漢郭憲《洞冥記》卷一:“<鉤影山>有紫河萬里, 深十丈, 中有寒荷, 霜下方香盛.”

[寒棲】見“寒棲”. 

[寒桃】秋后成熟的桃, 如冬桃、霜桃等. 《晉書·食貨志》:“惠后北征, 蕩陰反駕, 寒桃在御, 隻雞以給, 其布衾兩幅, 囊錢三千, 以爲車駕之資焉.”《太平御覽》卷九六七引晉鄧德明《南康記》:“南康玉山上有石狗, 故老云古有寒桃, 生於嶺巔, 隱淪之士將犬取其實, 因變成石焉.”

[寒栗】見“寒慄”. 

[寒栗子】因受寒或受驚, 皮膚上出現的疙瘩. 《水滸傳》第一回:“太尉方纔爬得起來, 說道:‘慚愧! 驚殺下官!’看身上時, 寒栗子比餶飿兒大小.”一本作“寒粟子”.

[寒砧】亦作“寒碪”. 

指寒秋的搗衣聲. 砧, 搗衣石. 詩詞中常用以描寫秋景的冷落蕭條. 唐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詩:“九月寒砧催木葉, 十年征戍憶遼陽.” 唐李賀《龍夜吟》:“寒碪能擣百尺練, 粉淚凝珠滴紅線.” 南唐李煜《搗練子令》詞:“深院靜, 小庭空. 斷續寒砧斷續風.”《水滸傳》第二一回:“譙樓禁鼓, 一更未盡一更催;別院寒砧, 千搗將殘千搗起.”

[寒原】指冬天的原野;冷落寂靜的原野. 《宋書·鄧琬傳》:“雲羅四掩, 霜鋒交集, 猶勁飆之拂細草, 烈火之掃寒原, 燋卷之形, 昭然已著.” 宋梅堯臣《依韻和載陽郊外》:“路遶寒原古, 煙橫遠戍迷.” 明文徵明《過文定公東莊》詩:“空餘列榭依流水, 獨上寒原眺古城.”

[寒烈】極其寒冷. 《後漢書·馮異傳》:“時天寒烈, 衆皆饑疲, 異上豆粥.”

[寒蚓】蚯蚓. 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暗潮生渚弔寒蚓, 落月掛柳看懸蛛.”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四·蚯蚓》.

[寒峭】1.寒氣逼人. 宋蔣捷《解珮令》詞:“梅花風悄, 杏花風小, 海棠風驀地寒峭.” 明陳汝元《金蓮記·賦鶴》:“暮秋光景冷瀟瀟, 片帆飛頓驚寒峭.” 魏巍《東方》第二部第三章:“在那披掛著星斗的夜空下, 有幾堆火光, 在寒峭的夜風里不停地擺動.”2.冷峻. 《明史·周延傳》:“延顔面寒峭, 砥節奉公.”

[寒氣】寒冷之氣. 《禮記·月令》:“季春行冬令, 則寒氣時發, 草木皆肅, 國有大恐.” 唐劉長卿《感懷》詩:“水近偏逢寒氣早, 山深長見日光遲.”老舍《駱駝祥子》二:“夜里的寒氣可還不是一件單衫所能擋得住的.”

[寒條】秋冬樹木的枝條. 晉陶潛《歸鳥》詩:“翼翼歸鳥, 戢羽寒條.” 唐戴叔倫《登樓望月寄鳳翔李少尹》詩:“陌上涼風槐葉凋, 夕陽淸露濕寒條.” 唐章孝標《淮南李相公紳席上賦春雪》詩:“六出花飛處處飄, 黏窗著砌上寒條.”

[寒皋】鳥名. 即鸜鵒, 俗稱八哥. 《太平御覽》卷九二三引漢劉安《淮南萬畢術》:“寒皋斷舌可使語.” 注:“取寒皋斷其舌即語. 寒皋, 一名鸜鵒.”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鸜鵒》.

[寒烏】寒天的烏鴉. 南朝梁沈約《湣衰草賦》:“秋鴻兮疏引, 寒烏兮聚飛.” 南朝梁王僧孺《從子永寧令誄》:“水鳴秋鶴, 岸集寒烏.” 南唐李煜《更漏子》詞:“驚塞雁, 起寒烏, 畫屛金鷓鴣.”

[寒徑】冷僻的小路. 唐李百藥《謁漢高廟》詩:“竹皮聚寒徑, 枌社落霜叢.” 唐徐仲雅《贈江處士》詩:“薄霧籠寒徑, 殘風戀綠蘿.”

[寒飢】亦作“寒饑”. 

寒冷和饑餓. 漢陸賈《新語·明誡》:“窮涉寒飢, 織履而食.”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不見三公後, 寒飢出無驢.” 宋秦醇《譚意歌傳》:“不惟今日重酬子, 異日亦獲厚利. 無使其居子家, 徒受寒饑.”

[寒衾】冰冷的被子. 唐唐彦謙《夜蟬》詩:“羇人此夕如三歲, 不整寒衾待曙雞.” 淸孫麟趾《金縷曲·定庵將歸托寄家書賦此送別》詞:“嘆秋宵寒衾病枕, 夢魂千里.”瞿秋白《餓鄕紀程》十四:“依稀恍惚的幻想, 伴著震蕩飛掠的旅夢, 掩沒在寒衾里.”

[寒凍】1.嚴寒冰凍. 《史記·秦始皇本紀》:“是月寒凍, 有死者.” 唐元稹《告贈皇考皇妣文》:“先夫人備極勞苦, 躬親養育, 截長補敗, 以禦寒凍;質價市米, 以給脯旦.” 明唐順之《戶部郞中林君墓志銘》:“至在天津時, 値倉粟空, 又寒凍, 餉道阻, 軍無所食.”沙汀《一個秋天的晩上》:“一陣的細雨, 一陣的出山風, 再加上昏夜, 以及這山嶽地帶秋天例有的寒凍, 市面上已經沒一點活氣了.”2.受寒挨凍. 《新唐書·錢徽傳》:“時大雨雪, 士寒凍, 徽先冬頒衣絮, 士乃大悅.”

[寒涼】見“寒涼”. 

[寒症】中醫指感受寒邪, 或機體機能低下而出現的症狀. 表現爲惡寒喜暖, 口淡不渴, 面色蒼白, 手足厥冷, 小便淸長, 大便稀溏, 舌苔白而滑潤, 脈沉遲等. 《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誰知劉璞因冒風之後, 出汗虛了, 變爲寒症, 人事不醒, 十分危篤.”

[寒疾】指因感受寒邪所致的疾病. 《左傳·昭公元年》:“陰淫寒疾, 陽淫熱疾.”《孟子·公孫丑下》:“寡人如就見者也, 有寒疾, 不可以風.”《宋史·嶽飛傳》:“卿苦寒疾, 乃爲朕行, 國爾忘身, 誰如卿者?” 淸劉大櫆《方榿林墓表》:“安人於其時有寒疾.”

[寒羞】生食的珍饈. 指瓜果之類. 晉張協《七命》:“繁肴既闕, 亦有寒羞. 商山之果, 漢臯之楱. 析龍眼之房, 剖椰子之殻, 芳旨萬選, 承意代奏.”

[寒煙】見“寒煙”. 

[寒浦】寒冷的水濱. 唐李嶠《和杜學士旅次淮口阻風》詩:“夕吹生寒浦, 淸淮上暝潮.” 唐無可《暮秋宿友人居》詩:“寒浦鴻相叫, 風窗月欲沈.” 明宗臣《雨夜沈二丈至》詩:“明朝寒浦望, 搖落有漁簑.”

[寒浞】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本爲寒國宗族, 輔寒國君伯明氏, 被廢棄. 后羿奪帝相位以代夏, 號有窮, 任浞爲相. 浞殺羿自立. 后夏遺臣靡輔帝相子少康滅浞. 寒, 也寫作“韓”. 參閱《左傳·襄公四年》.

[寒流】1.淸冷的小河或小溪. 南朝齊謝朓《始出尙書省》詩:“邑里向疎蕪, 寒流自淸泚.” 宋李彌遜《渡橫溪》詩:“塵埃何處尋眞境, 試逐寒流認落花.” 明何景明《長安驛》詩:“窗聞早鴈秋多思, 門對寒流夜不眠.”2.出身寒微的人. 《梁書·武帝紀中》:“夏四月丁巳, 革選尙書五都令史用寒流.”3.喩指白光. 宋秦觀《夢中得此》詩:“縞帶橫秋匣, 寒流炯暮堂.” 明徐渭《七里灘》詩之一:“水石何緣能有此, 星辰盡夜殞寒流.” 參見“寒色”. 4.水溫低於所流經海區的海流. 通常從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 5.指寒潮. 毛澤東《冬云》詩:“高天滾滾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氣吹.” 柳靑《創業史》第二部第八章:“看這冷的樣子, 恐怕是寒流快來了.”

[寒浸浸】形容寒冷. 《紅樓夢》第五四回:“賈母因問:‘天有幾更了?’衆婆子忙回:‘三更了.’賈母道:‘怪道寒浸浸的起來.’”瞿秋白《餓鄕紀程》八:“馬路旁寒林矗立, 一排一排的武裝著銀鎧銀甲, 萬樹枝頭都放出寒浸浸的珠光劍氣.” 管樺《將軍河》第一部第十五章:“深秋的晩風在山林里呼嘨, 把落葉向山窪吹得飛跑, 寒浸浸地冷透肌骨.”

[寒悚】冷得可怕. 潘漠華《人間》:“到上田去的路上, 却更令人寒悚.”

[寒家】1.寒微的家庭. 漢王粲《英雄記·丁原》:“丁原字建陽, 本出自寒家.”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王經少貧苦, 仕至二千石, 母語之曰:‘汝本寒家子, 仕至二千石, 此可以止乎?’” 淸曹寅《雪霽夢遊漁村和桐初留別詩幷寄懷慕廬學士》:“不愁食指無晨爨, 常媿寒家有賜書.” 李心田《永不忘記》:“自古英雄出在寒家.”2.謙稱自己的家庭. 宋黃庭堅《戲答張秘監饋羊》詩:“細肋柔毛飽臥沙, 煩公遣騎送寒家.”《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你今到寒家, 淸茶淡飯, 暫住幾日.” 田漢《關漢卿》第三場:“除了天上的星星, 龍宮的珠寶, 只要人世間的好東西寒家都還備辦得出.”

[寒宵】寒夜. 唐杜甫《閣夜》詩:“歲暮陰陽催短景, 天涯霜雪霽寒宵.” 唐於武陵《客中》詩:“異國久爲客, 寒宵頻夢歸.”

[寒陰】1.寒冷的陰氣;寒氣. 《後漢書·郞顗傳》:“政失其道, 則寒陰反節.” 唐李白《登瓦官閣》詩:“山空霸氣滅, 地古寒陰生.” 唐姚合《早春山居寄城中知己》詩:“陽和潛發蕩寒陰, 便使川原景象深.”2.指寒冷陰濕. 南朝宋鮑照《山行見孤桐》詩:“桐生叢石裏, 根孤地寒陰.”

[寒菜】1.越冬的菜蔬. 北周庾信《小園賦》:“燋麥兩甕, 寒菜一畦.” 唐岑參《宿東溪王屋李隱者》詩:“霜畦吐寒菜, 沙雁噪河田.”2.泛指蔬菜. 宋蘇軾《寒食雨》詩之二:“空庖煮寒菜, 破竈燒溼葦.”3.油菜.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芸薹》:“此菜(蕓薹)易起薹, 須採其薹食, 則分枝必多, 故名蕓薹;而淮人謂之薹芥, 即今油菜, 爲其子可榨油也. 羌、隴、氐、胡, 其地苦寒, 冬月多種此菜, 能歷霜雪, 種自胡來, 故服虔《通俗文》謂之胡菜, 而胡洽居士《百病方》謂之寒菜, 皆取此義也.”

[寒菊】菊花. 因開於深秋, 故稱. 南朝梁簡文帝《長沙宣武王碑銘》:“春藤絡戶, 寒菊臨池.” 唐韋應物《奉和聖制重陽日賜宴》詩:“寒菊生池苑, 高樹出宮城.”

[寒梅】梅花. 因其淩寒開放, 故稱. 唐張謂《早梅》詩:“一樹寒梅白玉條, 迥臨林村傍谿橋.” 宋柳永《瑞鷓鴣》詞:“天將奇豔與寒梅. 乍驚繁杏臘前開.” 明何景明《二月見梅》詩:“二月寒梅開滿枝, 素心寧與艷陽期!” 柯靈《香雪梅·序一》:“初來時霜菊正丹, 現在早開的寒梅已經著花.”

[寒麥】冬小麥. 唐劉得仁《書事寄萬年厲員外》詩:“土膏寒麥覆, 人海晝塵蒙.” 唐喩坦之《長安雪後》詩:“野渡滋寒麥, 高泉漲禁池.”

[寒梭】謂織布梭. 狀家境的貧寒, 或冷天猶織, 故稱. 宋梅堯臣《和民樂》詩:“林閒落熟果, 屋裏鳴寒梭.” 宋張邦幾《侍兒小名錄·蒨桃》:“風勁衣單手屢呵, 幽窗軋軋度寒梭.”

[寒帶】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帶. 北極圈以北叫北寒帶, 南極圈以南叫南寒帶. 寒帶地區氣候寒冷, 最暖的月份平均氣溫也在10°C以下.

[寒匏】指秋天的葫蘆. 北周庾信《小園賦》:“連珠細菌, 長柄寒匏. 可以療饑, 可以棲遲.”

[寒雪】1.天冷下雪. 《晉書·陶侃傳》:“夔妻有疾, 將迎醫於數百里. 時正寒雪, 諸綱紀皆難之.”《南齊書·張沖傳》:“永征彭城, 遇寒雪, 軍人足脛凍斷者十七八.”2.寒冷的雪. 宋許顗《彦周詩話》:“<李少雲>病中作《梅花》詩云:‘素艷明寒雪, 淸香任曉風.’”瞿秋白《餓鄕紀程》十四:“一干一枝擁著寒雪, 只覺得淒冷.”

[寒雀】寒天的麻雀. 南朝梁沈約《郊居賦》:“秋蜩唫葉, 寒雀噪枝.” 唐李百藥《秋晩登古城》詩:“頽墉寒雀集, 荒堞晩烏驚.”曲波《橋隆飆》二一:“懶散的鍾聲, 催醒了寒雀, 催睡了星星.”

[寒野】寒冷或淒涼的原野. 南朝宋鮑照《學劉公幹體》詩:“曀曀寒野霧, 蒼蒼陰山柏.” 南朝梁朱異《田飲引》:“屬風林之蕭瑟, 値寒野之蒼茫.” 唐太宗《出獵》詩:“寒野霜氛白, 平原燒火紅.” 宋柳永《望遠行》詞:“皓鶴奪鮮, 白鷳失素, 千里廣鋪寒野.”

[寒晩】喩貧困而年老. 唐鄭谷《卷末偶題》詩之二:“如今寒晩無功業, 何以勝任國士知.”

[寒筇】指竹杖.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維摩>右手掌拂塵之麈尾, 左手擎化物之寒筇, 萬莖之鶴髮垂肩, 數寸之雪眉覆目.”

[寒笛】淒淸的笛聲. 唐方干《過朱協律故山》詩:“難收故交意, 寒笛一聲聲.” 唐杜荀鶴《登石壁禪師水閣有作》詩:“漁父晩船分浦釣, 牧童寒笛依牛吹.” 宋孫光憲《定西番》詞:“何處戍樓寒笛, 夢殘聞一聲.”

[寒進】謂出身寒微的求取功名者.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已落重收》:“長慶中, 陳商放榜, 上怪無非熊名, 詔有司追榜放及第. 時天下寒進, 皆知勸矣.” 宋曾慥《類說·摭言·孤寒下淚》:“李德裕頗爲寒進開路, 及南遷, 或有詩:‘八百孤寒齊下淚, 一時南望李崖州.’”按, 今本《唐摭言》作“寒畯”. 參見“寒畯”.

[寒鳥】寒天的鳥;受凍的鳥.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八:“迴風吹四壁, 寒鳥相因依.” 晉陸機《苦寒行》:“陰雲興巖側, 悲風鳴樹端, 不覩白日景, 但聞寒鳥喧.” 唐韋應物《同越琅琊山》詩:“餘食施庭寒鳥下, 破衣桂樹老僧亡.” 宋梅堯臣《過鳴雁城》詩:“代謝隨秋草, 英靈化死灰, 我來空詠古, 寒鳥有餘哀.”

[寒假】學校中冬季的假期. 洪深《香稻米》第二幕:“寒假放兩個多禮拜, 可是陰曆過年不放假的.” 秦兆陽《女兒的信》:“正是寒假的時候, 姥姥到二姨家住去了.”

[寒釭】亦作“寒缸”. 

寒燈. 唐白居易《不睡》詩:“焰短寒釭盡, 聲長曉漏遲.” 唐李咸用《和友人喜相遇》詩之二:“愁成旅鬢千絲亂, 吟得寒缸短焰終.” 宋陸遊《有懷梁益舊遊》詩:“土堠纍纍隻復雙, 悠然殘夢對寒缸.”

[寒貧】寒微貧窮;窮苦. 《三國志·蜀志·楊洪傳》“是以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裴松之注引晉陳壽《益部耆舊傳·雜記》:“祗字君肅, 少寒貧, 爲人寬厚通濟.”《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講經文》:“縱爾却來人間世, 從生至老是寒貧.” 葉聖陶《窮愁》:“以室無窗牖, 遂如仍在宵夜, 光明之澤弗被, 寒貧可嘆哉!”

[寒魚】寒天的魚. 唐儲光羲《藍上茅茨期王維補闕》詩:“淺瀨寒魚少, 叢蘭秋蝶多.” 宋梅堯臣《打魚》詩:“插葦截灣流, 寒魚未能越.” 淸吳偉業《贈遼左故人》詩之四:“垂來文鼠裝綿暖, 射得寒魚入饌鮮.”

[寒庶】貧寒的平民. 《宋書·孔琳之傳》:“凡人士喪儀, 多出閭里, 每有此須, 動十數萬, 損民財力, 而義無所取. 至於寒庶, 則人思自竭, 雖復室如懸磬, 莫不傾産殫財, 所謂葬之以禮, 其若此乎.”

[寒商】指秋風. 因五音中的商音屬秋, 故稱. 《文選·謝惠連<秋懷>詩》:“寒商動淸閨, 孤燈曖幽幔.” 李善注:“寒商, 秋風也. 《楚辭》曰:‘商風肅而害之, 百草育而不長.’”

[寒族】1.寒微的家族. 《晉書·華譚傳》:“<華譚>又舉寒族周訪爲孝廉.” 唐杜荀鶴《入關因別舍弟》詩:“莫愁寒族無人薦, 但願春官把卷看.” 淸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南史三·恩倖傳》:“六朝人重門第, 故寒族而登要路者, 率以恩倖目之.”2.謙稱自己的家族. 《儒林外史》第五回:“嚴致和道:‘恐怕寒族多話.’”

[寒淸】1.《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南五十里, 曰高前之山. 其上有水焉, 甚寒而淸, 帝臺之漿也, 飲之者不心痛.” 后以“寒淸”指寒涼而淸澈的酒. 唐皮日休《奉和魯望看壓新醅》詩:“一簀松花細有聲, 旋將渠椀撇寒淸.”2.指寒冷之氣. 《素問·五常政大論》:“寒淸數舉, 暑令乃薄.”

[寒渚】寒天水中的小塊陸地. 南朝宋鮑照《野鵝賦》:“立菰蒲之寒渚, 託隻影而爲雙.” 南朝齊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秋河曙耿耿, 寒渚夜蒼蒼.” 唐杜牧《陵陽送客》詩:“鳧鵠下寒渚, 牛羊歸遠村.”

[寒涸】嚴冬河川枯竭. 《南齊書·顧憲之傳》:“親屬里伍, 流離道路, 時轉寒涸, 事方未已.”

[寒涼】亦作“寒涼”. 

寒冷, 淸冷. 《詩·邶風·北風》“北風其涼” 毛傳:“北風, 寒涼之風.”《後漢書·黃瓊傳》:“甘澤不集, 寒涼尙結.” 晉棗據《雜詩》:“玄林結陰氣, 不風自寒涼.” 唐韓愈《重云一首李觀疾贈之》詩:“重雲閉白日, 炎燠成寒涼.”

[寒液】寒涼的液體. 指眼淚、泉水、鼻涕等. 唐柳宗元《晉問》:“觀者膽掉, 目出寒液.”童宗說注:“液, 淚也.” 宋梅堯臣《永叔內翰見索謝公遊嵩書感歎希深師魯子聰幾道皆爲異物獨公與余二人在因作五言以敘之》:“上飲醒心泉, 高顛溜寒液, 下看峰半雨, 廣甸飛甘澤.” 宋蘇軾《江上値雪效歐陽體》詩:“野僧斫路出門去, 寒液滿鼻淸淋漓.”

[寒淤】即寒洲. 唐杜甫《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杜陵斜晩照, 潏水帶寒淤.”仇兆鼇注:“《方言》:水中可居者曰洲, 三輔謂之淤.” 參見“寒洲”.

[寒悸】猶恐懼. 殷夫《孩兒塔·監房的一夜》:“尤其是他的眼, 他看你的時候, 你是要寒悸的.”

[寒悴】1.猶寒微;微賤. 《晉書·張華傳》:“卞以寒悴, 自須昌小吏受公成拔, 以至今日.”2.指寒微之人. 《晉書·王廙傳》:“殿下若超用寒悴, 當令人才可拔.”3.比喩風格瘦硬寒峭. 宋蘇軾《觀子玉郞中草聖》詩:“柳侯運筆如電閃, 子雲寒悴羊欣儉. 百斛明珠便可扛, 此書非我誰能雙?”

[寒窯】陰冷的窯洞. 謂破窯洞. 舊時窮苦人常賴以棲身. 川劇《評雪辨蹤》:“我想小姐自到寒窯, 糧無隔夜, 衣無數重.” 王厚選《古城靑史》第十九回:“要說守家, 這兩間破屋不賴其王寶釧那寒窯, 有啥守的?”

[寒窓】見“寒窗”. 

[寒將】即寒蟬. 《淮南子·說林訓》:“鳥飛反鄕, 兔走歸窟, 狐死首邱, 寒將翔水, 各哀其所生.”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淮南子四》:“《注》:寒將, 水鳥. 陶方琦云:‘《文選》謝惠連《擣衣詩》注引許注:“寒螿, 蟬屬也.”’按當從許說. ‘水鳥翔木’, 與下句‘各哀其所生’之義不符, 且上文鳥、兔、狐幷言, 不應於鳥之外, 再言水鳥也.” 參見“寒蟬”.

[寒婦】貧寒的婦女. 南朝宋鮑照《擬古》詩之七:“秋蛩扶戶吟, 寒婦晨夜織.”

[寒鄕】1.寒冷的地方. 《宋書·張暢傳》:“太尉以北土寒鄕, 皮袴褶脫是所須.” 南朝梁蕭統《謝敕賚制旨大涅槃經疏啓》:“寒鄕覩日, 未足稱奇;採藥逢仙, 曾何譬喜.” 金元好問《送樊順之》詩:“寒鄕況味眞‘鷄肋’, 淸鏡功名屬虎頭.”2.貧窮荒僻的地方. 南朝宋鮑照《代東武吟》:“僕本寒鄕士, 出身蒙漢恩.”《新唐書·后妃傳下·尙宮宋若昭》:“家亦不欲與寒鄕凡裔爲姻對, 聽其學.”

[寒細】門第低下地位卑微的人. 《宋書·薛安都傳》:“卿從弟服章言論與寒細不異.”

[寒蛩】深秋的蟋蟀. 唐韋應物《擬古詩》之六:“寒蛩悲洞房, 好鳥無遺音.”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寒蛩秋夜忙催織, 戴勝春朝苦勸耕.” 淸黃遵憲《人境廬雜詩》之六:“露溼寒蛩寂, 枝搖暗鵲驚.”

[寒壻】貧窮的夫婿. 宋梅堯臣《依韻和接花》:“美女嫁寒壻, 醜株生極妍. 世間多妄合, 吾不謂之然.”

[寒葉】寒天草木的枯葉. 南朝宋鮑照《過銅山掘黃精》詩:“蹀蹀寒葉離, 灇灇秋水積.”《魏書·彭城王勰傳》:“比纏患經歲, 危如寒葉.” 唐李百藥《王師渡漢水經襄陽》詩:“喬木下寒葉, 亭林落曉霜.”

[寒葩】寒天開放的花. 《藝文類聚》卷八七引南朝宋謝瞻《安成郡庭枇杷樹賦》:“肇寒葩於結霜, 成炎果乎纖露.”

[寒葅】泛指醃漬的菜蔬.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楚惠王食寒葅而得蛭, 因遂吞之, 腹有疾而不能食.” 唐陸龜蒙《秋思》詩之二:“至今思禿尾, 無以代寒葅.” 宋黃庭堅《題宛陵張待舉曲肱亭》詩:“寒葅書萬卷, 零亂剛直胸.”

[寒落】貧窮冷落. 明湯顯祖《牡丹亭·悵眺》:“韓兄, 這長遠的事休提了. 假如俺和你論如常, 難道便應這等寒落?”

[寒森森】1.形容寒冷之氣逼人.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二折:“白茫茫雪迷了人蹤跡, 昏慘慘雪閉了天和地, 寒森森凍得我還窰內, 滴溜溜絆我個合撲地.”2.形容陰森可怕.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恰便似寒森森劍戟峰頭臥, 恰便似明颩颩斧鉞叢中過.” 陳登科《活人塘》十三:“<張學海>念完之后, 那寒森森的目光, 在眾人臉上掃視一番.”

[寒棲】亦作“寒棲”. 

1.猶貧居. 前蜀貫休《商山道者》詩:“五千言外得玄音, 石屋寒棲隔雪林.”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誤掇惡名》:“<劉纂>乾寧中寒棲京師.”2.借指貧居之人. 《雲笈七籤》卷十一:“諸經中信用金龍、玉魚之例, 多是寶貴, 非寒棲能辦.”3.指寒冷的雞巢. 唐來鵠《曉雞》詩:“黯黯嚴城罷鼓鼙, 數聲相續出寒棲.”

[寒酥】喩指雪花. 明徐渭《謔雪》詩:“一行分向朱門屋, 誤落寒酥點羊肉.” 明徐渭《梨花》詩之三:“朝來試看靑枝上, 幾朵寒酥未肯消.”

[寒粟】亦作“寒粟子”. 

因受冷或驚恐等皮膚上形成的小疙瘩. 《水滸傳》第一回:“太尉方纔爬得起來, 說道:‘慚愧! 驚殺下官!’看身上時, 寒粟子比餶飿兒大小.”一本作“寒栗子”. 明顧起綸《國雅品·閨品》:“其(賽貞)《寄妹三四》云:‘寒粟侵肌玉, 秋蓬亂鬢蟬.’”

[寒粟子】見“寒粟”. 

[寒硯】冰涼的硯台. 常以襯托環境的淒淸冷落. 唐鄭谷《寄膳部李郞中昌符》詩:“靜燈微落燼, 寒硯旋生凘.” 宋曾鞏《遣興》詩:“靑燈鬪鼠窺寒硯, 落月啼烏送逈笳.” 宋柳永《黃鍾羽·傾杯》詞:“蛩響幽窗, 鼠窺寒硯, 一點銀釭閒照.”

[寒雁】寒天的雁. 亦作“寒鴈”. 詩文中常以襯托淒涼的氣氛. 唐無名氏《朝元閣賦》:“寒鴈正來, 下泰山之八水;暮煙初起, 繞漢家之五陵.” 淸何紹基《登舟》詩:“寒雁幾聲吾未睡, 霜華來妒一鐙紅.”

[寒厥】中醫病名. 因陽虛陰盛而引起. 症見四肢厥冷, 嚴重的至於昏迷失去知覺. 《素問·厥論》:“陽氣衰於下, 則爲寒厥;陰氣衰於下, 則爲熱厥.”

[寒雲】寒天的云. 晉陶潛《歲暮和張常侍》詩:“向夕長風起, 寒雲沒西山.” 唐郞士元《盩厔縣鄭礒宅送錢大》詩:“荒城背流水, 遠雁入寒雲.”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誰知早作西行讖, 老木寒雲秀野亭.”

[寒雰】1.空中凝聚的寒氣.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水鬱之發, 陽氣迺辟, 陰氣暴舉, 大寒迺至, 川澤嚴凝, 寒雰結爲霜雪.” 王冰注:“雰, 音紛. 寒雰, 白氣也. 其狀如霧而不流行, 墜地如霜雪, 得日晞也.”2.泛指寒冷.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陽明所至爲淸勁, 太陽所至爲寒雰.”

[寒雅】寒鴉. 明劉基《有感》詩之六:“日暮無人唁亡國, 寒雅猶帶夕陽飛.”

[寒暑】1.寒冬暑夏. 常指代一年. 《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詩·小雅·小明》:“二月初吉, 載離寒暑.” 高亨注:“此句指……已經過一個寒暑, 即一年.” 晉陸機《赴洛》詩之二:“歲月一何易, 寒暑忽已革.” 宋王得臣《麈史·序》:“予年甫成童, 親命從學於京師, 凡十閱寒暑, 如竊一第.” 郭小川《夜進塔里木》詩:“三五九旅喲, 一別二十寒暑.”2.冷和熱;寒氣和暑氣. 《左傳·襄公十七年》:“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避燥濕寒暑.”《荀子·榮辱》:“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 宋何薳《春渚紀聞·烏銅提硏》:“鑄金爲觚, 提攜顛倒. 時措之宜, 發於隱奧. 寒暑燥濕, 不改其操.”《紅樓夢》第九九回:“賈母等一則怕他招受寒暑, 二則恐他睹景傷情.”3.指彼此問候起居寒暖.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張遂詣劉, 劉洗濯料事, 處之下坐, 唯通寒暑, 神意不接.” 唐韋應物《相逢行》:“邂逅兩相逢, 別來問寒暑.”4.猶言翻臉.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四凶》:“<劉子振>尤好陵轢同道, 詆訐公卿. 不恥干索州縣, 稍不如意, 立致寒暑;以至就試明庭, 稠人廣衆, 罕有與之談者.”

[寒暑表】1.溫度計的俗稱. 茅盾《創造》一:“幾本卷皺了封面的什么雜志, 亂丟在桌面, 把一座茶綠色玻璃三棱形的小寒暑表也推倒了.”2.比喩能據以測度另一事物變化的事物. 艾蕪《百煉成鋼》第十三章:“他的臉子就是生產上升或下降的寒暑表.”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七:“潘信誠的行動就是我們棉紡業寒暑表. 凡是他贊成的事, 同業認爲沒有一個錯, 都跟著走.”

[寒暑針】即寒暑表. 梁啓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二節:“政府之良否, 恒與國民良否爲比例, 如寒暑針之與空氣然.” 參見“寒暑表”.

[寒晶】喩指淸澈的水. 宋王安石《我所思寄黃吉甫》詩:“我所思兮在彭蠡, 一奩寒晶徑千里.” 宋王安石《定林示道原》詩:“濕銀注寒晶, 奩以靑培堆.”

[寒景】指冬天的陽光. 《初學記》卷一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日光曰景.”《初學記》卷三引《纂要》:“景曰冬景、寒景.” 唐李子卿《聚雪爲小山賦》:“照寒景而逾潔, 拂朝霞而更親.” 唐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江南臘月半, 冰凍凝如瘀. 寒景尙蒼茫, 和風已吹噓.”

[寒蜒】蚰蜒. 因棲息於陰濕之地, 故稱.

[寒畯】1.出身寒微而才能傑出的人.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李太尉德裕頗爲寒畯開路, 及謫官南去, 或有詩曰:‘八百孤寒齊下淚, 一時南望李崖州.’”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七:“若本朝尙科舉, 顯人魁士皆出寒畯.” 淸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二:“<吳念湖>尤喜奬譽後輩, 一時寒畯多倚賴之.” 康有爲《大同書》戊部第一章:“昔人禁世官, 譏世卿, 以伸寒畯而致之平等.”2.猶寒微.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馮勰》:“世之衰也, 一變而爲請託, 更變而爲賄賂, 寒畯之士, 遺於野矣.”

[寒單】謂身世寒微. 明張居正《再乞休致疏》:“念臣發跡寒單, 賦才謭劣, 仰承先帝顧託之重, 祗荷皇上眷遇之隆, 分當捐身.”

[寒喧】見面時談天氣冷暖之類的應酬話. 郭小川《致大海》詩:“無須頻頻的招手, 也不用那令人厭倦的寒喧.”

[寒筍】嚴冬時生長的筍. 唐司空曙《送李嘉佑正字括圖書兼往揚州覲省》詩:“歸來喜調膳, 寒筍出林中.”按, 此爲稱美孝子之語. 參見“寒林筍出”.

[寒傖】難看;不體面;丟臉. 老舍《龍須溝》第二幕第三場:“她愛吃喝玩樂, 她長得不寒傖--那時候我也怪體面--我掙的不夠她花的.”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這間屋子的陳設盡量保持當年的氣派, 一點也不覺寒傖.” 張天翼《包氏父子》一:“你去繳, 你去繳! 我不高興去說情--人家看起來多寒傖!” 參見“寒磣”.

[寒雋】寒俊. 《法書要錄》卷三引唐李嗣眞《書品後》:“右范如寒雋之士, 亦不可棄.”

[寒奧】見“寒燠”. 

[寒脾】冬天的蜜脾. 宋梅堯臣《書席語送馬御史》詩:“天意漫漫物自供, 聞香能至是喧蜂, 野人割蜜不須盡, 留與寒脾作御冬.”

[寒痙】寒噤. 郁達夫《蜃樓》:“將西面的玻璃窗推開一望, 劈面就來了一陣冷風, 吹得他不由自主地打了幾個寒痙.”

[寒溫】1.冷暖. 《晏子春秋·諫下十三》:“故魯工不知寒溫之節, 輕重之量, 以害正生, 其罪一也.”《漢書·京房傳》:“其說長於災變, 分六十四卦, 更直日用事, 以風雨寒溫爲候.” 唐元稹《祭翰林白學士太夫人文》:“<太夫人>減旨甘之直, 續鹽酪之資, 寒溫必服, 藥餌必時.” 宋司馬光《和始平公見寄》詩:“違離詎幾時, 風色變寒溫.”2.指問候冷暖起居.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忽有客通名詣瞻, 寒溫畢, 聊談名理.” 元尙仲賢《柳毅傳書》第三折:“施禮罷, 敘寒溫.”《紅樓夢》第一○五回:“衆親友也有認得趙堂官的, 見他仰著臉不大理人, 只拉著賈政的手笑著說了幾句寒溫的話.” 管樺《將軍河》第一部第四一章:“<董士淸>不自然地呲著牙, 滿口寒溫:‘諸位冷不冷啊? 辛苦啦!’”3.中醫指兩種藥性, 寒性或溫性.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神農本經名例》:“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 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注引宗奭曰:“寒、熱、溫、涼, 是藥之性.” 魯迅《二心集·“好政府主義”》:“因爲自三民主義以至無政府主義, 無論它性質的寒溫如何, 所開的究竟還是藥名.”

[寒渡】寒天的渡口;寒冷的渡口. 唐賈島《送周判官元范赴越》詩:“城上秋山生菊早, 驛西寒渡落潮遲.” 唐棲白《邊思》詩:“亂雁鳴寒渡, 飛沙入廢樓.”

[寒窗】亦作“寒牎”. 亦作“寒窓”.

寒冷的窗口. 常用以形容寂寞艱苦的讀書生活. 唐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詩:“垂死病中驚起坐, 暗風吹雨入寒窗.” 元張宇《送田茂卿赴都》詩:“從來俊傑知時務, 莫爲寒牎故絶迷.”絕, 一本作“紙”. 淸李漁《比目魚·入班》:“從師入戲堂, 做官極快, 不用守寒窓.”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這種人, 又大都是只能做官, 而又只以做官爲職志, 既可以拿錢捐官, 不必一定從寒窗苦讀而來, 那嗎, 又何樂而不做官呢?”

[寒窘】1.局促狹小. 宋蘇軾《正月二十一日病後述古邀往城外尋春》詩:“曲欄幽榭終寒窘, 一看郊原浩蕩春.” 宋范成大《羔羊齋小池兩涘木芙蓉盛開有懷故園》詩:“牆籓束院落, 寒窘令人癭.”2.猶寒酸, 不體面. 錢鍾書《貓》:“逛舊貨攤去買便宜東西, 多么寒窘!”

[寒粥】寒水雜和米物制成之粥. 《周禮·天官·漿人》“漿人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 漢鄭玄注:“涼, 今寒粥, 若糗飯雜水也.”《釋名·釋飲食》:“寒粥, 末稻米投寒水中育育然也.” 唐許渾《陪少師李相國崔賓客宴居守狄仆射池亭》詩:“暖醅松葉嫩, 寒粥杏花香.”參閱淸孫詒讓《周禮正義》.

[寒勢】嚴寒的威力. 唐司空圖《新歲對寫眞》詩:“生情暗隔千重恨, 寒勢常欺一半春.”

[寒塘】寒冷的池塘. 唐王維《奉寄韋太守陟》詩:“寒塘映衰草, 高館落疏桐.” 唐韋應物《三台》詩之二:“冰泮寒塘始綠, 雨餘百草皆生.” 宋朱熹《苧溪道中》詩:“更有寒塘水, 應將此處同.”

[寒夢】寒夜的夢. 唐周賀《贈朱慶餘校書》詩:“風泉盡結冰, 寒夢徹西陵.” 唐杜牧《夜雨》詩:“點滴侵寒夢, 蕭騷著淡愁.”瞿秋白《餓鄕紀程》十二:“寒夢驚醒, 黯黯的燭影, 寂寂的風聲, 車已停住, 聽著窗外輕輕的一陣一陣雪花簌簌的飛轉.”

[寒蓬】寒天的枯草. 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寒蓬夕卷, 古樹雲平.” 南朝梁劉孝標《相經序》:“手無春荑之柔, 髮有寒蓬之悴.” 南朝梁何遜《學古詩》之三:“季月邊秋重, 嚴野散寒蓬.”

[寒蓑】蓑衣. 因用蔽雨雪, 故稱. 宋梅堯臣《張仲通追賦洛中雜題和嘗曆覽者·伊川》詩:“誰見捕魚郞, 寒蓑雨中濕.” 宋梅堯臣《和孫端叟寺丞農具·台笠》:“寒蓑相與用, 陰野低迷入.”

[寒蒲】浦草. 因多生長於水濱, 故稱. 《梁書·張纘傳》:“臨魚官以輟膳, 踐寒蒲之抽筠.” 宋黃庭堅《謝何十三送蟹》詩:“寒蒲束縛十六輩, 已覺酒興生江山.” 明徐渭《仕女》詩:“乍解寒蒲束縛, 忽聞落落琴聲.”

[寒禁】寒氣逼迫. 《古今小說·月明和尙度柳翠》:“這長老是箇慈悲善人, 心中思忖道:‘倘若寒禁, 身死在我禪房門首, 不當穩便.’”

[寒楸】借指冷落的墓地. 古人多於墓地植楸, 故稱.

[寒嗇】猶寒儉. 過度節儉. 淸馬建忠《適可齋記言·巴黎㚆友人書》:“凋弊寒嗇, 爲外人觀笑, 此又執政者所不願.”

[寒碎】寒酸瑣碎. 五代何光遠《鑑誡錄·分命錄》:“咸通中, 王建侍御吟詩寒碎, 竟不顯榮.” 元馬致遠《耍孩兒·借馬》套曲:“休道人忒寒碎, 休敎鞭颩著馬眼, 休敎鞭擦損毛衣.”

[寒歲】寒冷的歲月.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寒歲豕多死, 及爲怪.” 唐白居易《村居臥病》詩之三:“葺廬備陰雨, 補褐防寒歲.” 淸陳夢雷《西郊雜詠》之五:“貞心耐寒歲, 造化不能易.”

[寒暍】寒凍和暴熱. 《屍子》卷下:“舜舉三后而四死除. 何爲四死? 飢渴、寒暍、勤勞、鬭爭.”

[寒暖】見“寒煖”. 

[寒盟】《左傳·哀公十二年》:“公會吳於橐皋, 吳子使大宰嚭請尋盟. 公不欲, 使子貢對曰:‘盟, 所以周信也, 故心以制之, 玉帛以奉之, 言以結之, 明神以要之. 寡君以爲苟有盟焉, 弗可改也已. 若猶可改, 日盟何益? 今吾子曰“必尋盟”, 若可尋也, 亦可寒也.’乃不尋盟.” 后以“寒盟”指背棄或忘却盟約.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不數年, 金國寒盟, 遂有中土, 兩都皆覆.”《初刻拍案驚奇》卷十:“茲金聲願還聘定, 韓生願還婚姻, 庶不致寒盟於程氏.” 淸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釁始》:“十一年五月, 前光復齎其外務卿副島種臣、大輔寺島宗則書來天津、求改約;鴻章諷以寒盟, 前光慚而去.”

[寒暄】1.冷暖. 漢荀悅《申鑑·俗嫌》:“故喜怒哀樂, 思慮必得其中, 所以養神也;寒暄虛盈, 消息必得其中, 所以養體也.” 明劉基《初夏即景》詩:“前日大熱釋我裘, 昨日一雨涼如秋. 寒暄倐忽反覆手, 冰炭著躰何由瘳.”2.猶冬夏. 指歲月. 南朝陳徐陵《爲貞陽侯答王太尉書》:“自皇家禍亂, 亟積寒暄, 九州萬國之人、蟠木流沙之地, 莫不行號臥泣, 想望休平.” 唐李商隱《爲賀拔員外上李相公啓》:“葭灰檀火, 屢變於寒暄.”《舊唐書·張濬傳》:“經歷寒暄, 耗費百萬.” 明李東陽《重遊西涯次韻方石》:“流水平堤柳繞垣, 重來又隔幾寒暄.”3.謂問候起居寒暖. 《漢武帝內傳》:“<王母>下車登牀, 帝跪拜, 問寒暄畢, 立. 因呼帝共坐.” 唐裴鉶《傳奇·裴航》:“後更不復見, 但使裊煙達寒暄而已.”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狐諧》:“忽有數人來, 狐從容與語, 備極寒暄.” 郭小川《西出陽關》詩:“不用介紹呀, 不用寒暄, 聽見呼吸聲就知道你過去在哪團.”

[寒暉】1.冬日微弱的陽光. 唐盧象《送祖詠》詩:“東原多煙火, 北澗隱寒暉.” 淸黃鷟來《詠懷》詩:“一別歸重泉, 冬日翳寒暉.”2.指淸冷的月光. 潘漠華《秋末之夜》詩:“寂寞淒涼的心底, 經不住月光的寒暉.”

[寒號蟲】又名“鶡鴠”. 動物名. 外形如蝙蝠而大. 冬眠於岩穴中. 睡時倒懸其體. 食甘蔗和芭蕉等的汁液. 明陶宗儀《輟耕錄·寒號蟲》:“五臺山有鳥, 名寒號蟲, 四足, 有肉翅, 不能飛.”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二·寒號蟲》<釋名>引郭璞曰:“鶡鴠, 夜鳴求旦之鳥. 夏月毛盛, 冬月裸體, 晝夜鳴叫, 故曰寒號.”

[寒照】寒天的日光. 明杜濬《遊夾山漾》詩:“林壑羅秋姿, 紫翠罥寒照.”

[寒節】寒冷的季節;冬季. 晉傅玄《雜詩》:“常恐寒節至, 凝氣結爲霜.” 晉張華《雜詩》:“東壁正昏中, 固陰寒節升.”

[寒牎】見“寒窗”. 

[寒微】1.指出身貧賤, 家世低微. 《晉書·吾彦傳》:“<吾彦>出自寒微, 有文武才幹.”《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你說賈似道起自寒微, 有甚賓客? 有句古詩說得好, 道是:‘貧賤親戚離, 富貴他人合.’” 何其芳《畫夢錄·魔術草》:“在他家里, 一位族中寒微的老先生長期住著.”2.指出身貧賤, 社會地位低下的人. 唐楊賁《時興》詩:“貴人昔未貴, 咸願顧寒微.”

[寒腹短識】形容人知識貧乏, 見識短淺. 淸周亮工《書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識, 輒不自量造語, 余恥之.”

[寒腿】謂腿患有風濕性關節炎. 郭澄淸《大刀記》開篇二:“怪不得我這寒腿有點沉哩, 看來那‘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燈’的諺語要應點了!” 喬羽《果園姐妹》第四場:“姥姥是個寒腿, 站久了就打顫.”

[寒瘃】凍傷. 《漢書·趙充國傳》“離霜露疾疫瘃墯之患” 唐顏師古注:“墯, 謂因寒瘃而墯指者也.”

[寒痹】中醫指關節疼痛而皮膚表面無紅、熱等症狀的病. 也叫痛痹.

[寒瘁】謂窮困潦倒之人.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明者珍於鑑逸群於寒瘁之中, 而抽匡世之器.”

[寒意】寒冷的意味或感覺. 唐張鼎《江南遇雨》詩:“江天寒意少, 冬月雨仍飛.”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一:“魯迅所寫的是晩秋的夜, 所以文中表現出蕭瑟的寒意.” 胡炳云《腊子口上的紅六連》:“雖然快黃昏了, 路又崎嶇不平, 天氣已有些寒意, 但我們心里却熱得很.”

[寒廉】貧寒廉潔. 

[寒煤】指淸涼的墨汁. 宋蘇轍《子瞻見許驪山澄泥硯》詩:“寒煤舒卷開雲葉, 淸露霑流發涕澘.”

[寒煙】亦作“寒煙”. 

寒冷的煙霧. 南朝宋顏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詩:“陽陸團精氣, 陰谷曳寒煙.” 元黃庚《江村》詩:“極目江天一望賒, 寒煙漠漠月西斜.” 淸葆光子《物妖志·木·柳》:“及其南柯夢後, 衰草荒榛, 寒煙暮雨, 同一邱耳.”

[寒煖】亦作“寒暖”. 

冷熱;寒冷和溫暖. 《禮記·王制》:“凡居民材, 必因天地寒煖燥濕.”《宋書·律曆志上》:“以六十律分一朞之日, 黃鍾自冬至始, 及冬至而復, 陰陽寒煖風雨之占於是生焉.”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按照天氣寒暖, 想到河中的鱖魚被釣起離水以后撥剌的情形, 想到天上飛滿風箏的情形.”

[寒溼】亦作“寒濕”. 

寒冷潮濕. 《素問·長刺節論》:“病在肌膚, 肌膚盡痛, 名曰肌痺, 傷於寒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病蟯得之於寒溼, 寒溼氣宛篤不發, 化爲蟲.”

[寒溪】寒冷的溪流. 唐盧綸《送萬巨》詩:“人愁荒村路細, 馬怯寒溪水深.” 唐杜牧《訪許顏》詩:“門近寒溪窗近山, 枕山流水日潺潺.” 宋鄭剛中《山齋賦》:“或無餌而釣寒溪, 或帶經而鋤晩日.”

[寒溜】指寒冷的水流. 唐權德輿《與沈十九拾遺同遊棲霞寺上方於亮上人院會宿》詩之二:“巖花點寒溜, 石磴掃春雲.” 宋陸遊《自詠》:“夜踏亂雲過略彴, 曉分寒溜注軍持.” 元郝經《乙卯秋月十九日登泰山太平頂》詩:“泓澄寒溜浸太古, 翠壁細瀉珠璣圓.”

[寒慄】亦作“寒栗”. 

1.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抖. 《素問·瘧論》:“瘧之始發也, 先起於毫毛, 伸欠乃作, 寒慄鼓頷, 腰脊俱痛.” 宋蘇軾《與李公擇書》:“子由近作《棲賢僧堂記》, 讀之慘懍, 覺崩崖飛瀑, 逼人寒栗.”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仙人島》:“王出水寒慄, 求火燎之.” 梁斌《播火記》十:“馮老蘭一說, 珍兒臉上騰地紅起來, 心上不由得寒栗.”2.因受寒或受驚皮膚上出現的小疙瘩. 俗稱雞皮疙瘩. 唐韋應物《淩霧行》:“霏微誤噓吸, 膚腠生寒慄.” 明瞿佑《剪燈新話·牡丹燈記》:“生見之, 毛髮盡豎, 寒栗遍體, 奔走出寺, 不敢回顧.” 巴金《滅亡》第十七章:“人底眼睛只要和它們接觸一次, 那個人就會連脊梁上都起了寒栗.”

[寒慄慄】形容寒氣襲人. 宋王禹偁《和馮中允爐邊偶作》詩:“春日雨絲暖融融, 人日雪花寒慄慄.”

[寒愴】猶寒傖. 何其芳《畫夢錄·樓》:“那大槪是個老頭兒, 怪寒愴的.”旭明《麗尕》一:“可是我們會的歌兒太少了, 比起她們象湧不盡的山泉般的歌子, 寒愴得要命.” 曹禺《半日的“旅行”》:“到了熱天, 說句不嫌寒愴的話, 連家里的老太太都只有光著脊梁.”

[寒塞】苦寒的邊塞. 唐皎然《塞下曲》之一:“寒塞無因見落梅, 胡人吹入笛聲來.”

[寒肅】嚴寒. 《三國演義》第三三回:“曹操追至南皮, 時天氣寒肅, 河道盡凍, 糧船不能行動.” 淸焦循《憶書》五:“甲戌年四月二十五日丙戌, 《素問》所謂天符也, 天意甚寒肅.”

[寒殿】指荒涼冷落的寺廟. 唐司空曙《過慶寶寺》詩:“黃葉前朝寺, 無僧寒殿開.” 唐許渾《歲暮自廣江至新興往㚆中題峽山寺》詩之二:“山風寒殿磬, 溪雨夜船燈.”

[寒裝】御寒的衣服. 《敦煌變文集·秋吟一本》:“寒裝頓乏驚朝露, 絺綋疏單怯夜霜.”

[寒綈】指御寒的綈袍. 明唐順之《夜霽》詩:“覊人驚候變, 燈下理寒綈.”

[寒碧】1.給人以淸冷感覺的碧色. 指代寒涼的碧空. 唐陸龜蒙《吳兪兒舞歌·劍兪》:“技月喉, 擢霜脊, 北斗離離在寒碧.”2.給人以淸冷感覺的碧色. 指代叢叢濃密的綠蔭. 宋陸遊《東湖新竹》詩:“插竹編籬謹護持, 養成寒碧映淪漪.” 明胡其毅《孔廟柏歌》:“大成殿前多古柏, 樹樹參天墮寒碧.”3.給人以淸冷感覺的碧色. 指代淸冷的湖水. 宋姜夔《暗香》詞:“長記曾攜手處, 千樹壓、西湖寒碧.” 明文徵明《齋前小山穢翳久關家兄召工治之》詩之二:“微風一以搖, 波光亂寒碧.”

[寒歌】指《易水歌》. 荊軻入秦刺秦王, 與燕太子丹別於易水時所歌. 唐李白《發白馬》詩:“武安有振瓦, 易水無寒歌.” 王琦注:“荊軻歌:‘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參閱《戰國策·燕策三》.

[寒酷】嚴寒. 《南齊書·孝義傳·崔懷愼》:“<懷愼>載喪還靑州, 徒跣冰雪, 土氣寒酷, 而手足不傷.” 王厚選《古城靑史》第十回:“村莊里, 這里那里, 響著稀疏的鞭炮聲, 給寒酷的除夕之夜, 增添了更加淒涼的氣氛.”

[寒酸】1.形容貧窘, 不體面. 唐杜荀鶴《秋日懷九華舊居》詩:“燭共寒酸影, 蛩添苦楚吟.”《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宋金今日財發身發, 肌膚充悅, 容采光澤, 絶無向來枯瘠之容, 寒酸之氣.”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三章:“周祺看得出來, 那些地主婆娘和地主媳婦, 故意裝著一副寒酸相給人看.”2.稱窮苦的讀書人.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寒酸忽地上金堦, 立看許多滲瀨.” 淸朱錫《幽夢續影》:“王寅叔云, 黃白是市井家物, 風月是寒酸家物.”

[寒厲】1.形容嚴寒.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江右遊日記》:“自此愈上愈高, 風氣寒厲.”2.冷峻嚴厲. 瞿秋白《餓鄕紀程》十四:“閃鑠晶光的雪影映射著寒厲勇猛的初日, 暗云掩抑依徊時, 却又不時微微的露出淒暗的神態.”

[寒碪】見“寒砧”. 

[寒嗽】因受寒而咳嗽. 《宋史·嶽飛傳》:“時飛方苦寒嗽, 力疾而行.”

[寒蜩】寒蟬. 蟬的一種. 《禮記·月令》“寒蟬鳴” 漢鄭玄注:“寒蟬, 寒蜩, 謂蜺也.” 唐方干《題龜山穆上人院》詩:“寒蜩遠韻來窗裏, 白鳥斜行起砌邊.” 宋歐陽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陸驛》詩:“山鳥囀成歌, 寒蜩嘒如哽.”

[寒鳴】悲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濕餘水》:“曉禽暮獸, 寒鳴相和, 羇官遊子, 聆之者莫不傷思矣.” 南朝梁江淹《別賦》:“棹容與而詎前, 馬寒鳴而不息.”

[寒鄙】寒微卑賤. 《新唐書·劉棲楚傳》:“劉棲楚, 其出寒鄙.” 元劉詵《遊沙山和蕭安國》詩:“風流益自媿寒鄙, 謔調未覺須娉婷.”

[寒種】謂貧寒家庭出身. 宋文同《冤婦行》:“其姑本寒種, 貪壑常谽谺.”

[寒儁】寒俊. 

[寒魄】指月亮. 亦指月光. 唐劉得仁《對月寄雍陶》詩:“圓明寒魄上, 天地一光中.” 唐方干《中秋月》詩:“泉澄寒魄瑩, 露滴冷光浮.” 明李流芳《過皋亭龍居灣宿永慶禪院同一濂澄心恒可諸上人步月》詩:“氣和空宇澄, 寒魄如春露.”

[寒鋩】閃著寒光的鋒芒. 唐曹唐《望九華寄池陽杜員外》詩:“差差玉劍寒鋩利, 褭褭靑蓮翠葉重.”

[寒銅】指銅鏡. 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謗毀者作詩以贈之》之二:“玄髮不知白, 曉入寒銅覺.”

[寒瘧】中醫指一種先寒后熱按時發作的瘧疾. 《素問·瘧論》:“夫寒者陰氣也, 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 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 名曰寒瘧.”

[寒瘍】凍瘡. 金張從正《儒門事親·凍瘡》:“戴人女僮足有寒瘍, 俗云凍瘡.”

[寒瘦】形容詩的風格冷峻艱澀.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若香山之老嫗可解, 盧仝、長吉之牛鬼蛇神, 賈島之寒瘦, 山谷之桀驁, 雖各有一境, 不學無害也.”

[寒塵】寒傖.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三回:“一切都從豊點, 不要叫人家笑寒塵.”《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回:“那總辦、提調, 都是一個人一輛馬車;其餘各委員, 也有兩個人一輛的, 也有三個人一輛的, 最寒塵的是四個人一輛.” 朱自淸《滂卑故城》:“滂卑還只是第三等的城市, 大戶人家陳設的美術品已經象一所不寒塵的博物院.”

[寒榮】1.冬日宮室的南簷. 南朝宋顏延之《七繹》:“寒榮隴首, 繑飲江潯.”《文選·王僧達·<答顏延年>詩》:“寒榮共偃曝, 春醞時獻斟.” 李善注:“郭璞《上林賦》注曰:‘榮, 屋南簷也.’”2.寒天的花. 唐李白《九日》詩:“攜壺酌流霞, 搴菊泛寒榮.” 王琦注:“寒榮, 猶寒花也.” 唐孟郊《秋懷》詩:“草木亦趣時, 寒榮似春餘.”

[寒漱】寒涼的激流. 唐賈島《送僧歸太白山》詩:“夜禪臨虎穴, 寒漱撇龍泉.” 唐徐夤《和尙書詠泉山瀑布十二韻》:“寒漱綠陰仙桂老, 碎流紅豔野桃夭.”

[寒漪】淸涼的水波. 明何景明《淇門》詩:“秖餘淇上竹, 綠色映寒漪.”

[寒漏】1.寒天漏壺的滴水聲. 唐王維《同崔員外秋宵寓直》詩:“九門寒漏徹, 萬井曙鐘多.” 前蜀毛文錫《戀情深》詞:“滴滴銅壺寒漏咽, 醉紅樓月.”2.指寒天的漏壺. 元薩都剌《寒夜即事次韻呈許榮達》:“箭刻未移寒漏淺, 江聲漸少夜潮枯.”3.借指寒夜. 唐錢起《效古秋夜長》詩:“含情紡織孤燈盡, 拭淚相思寒漏長.” 唐呂溫《早覺有感》詩:“嚴冬寒漏長, 此夜如何其.” 明文徵明《新秋夜坐》詩:“病裏秋風驚已至, 坐來寒漏不禁長.”

[寒慳】寒酸慳吝. 宋蘇軾《再過超然台贈太守霍翔》詩:“躬持牛酒勞行役, 無使杞菊嘲寒慳.”

[寒慘慘】形容凍得僵硬的樣子.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一桶水提離井口邊, 寒慘慘手難拳, 我可便應難動轉.”

[寒寠】見“寒窶”. 

[寒翠】指常綠樹木在寒天的翠色. 南朝梁范云《園橘》詩:“芳條結寒翠, 圓實變霜朱.” 唐張仲素《宮中樂》詩之五:“奇樹留寒翠, 神池結夕波.” 宋林逋《山村冬暮》詩:“雪竹低寒翠, 風梅落晩香.”

[寒熱】1.冷和熱. 《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寒熱不節, 民多瘧疾.”《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皆因父母所生, 咽苦吐甘, 專心保護, 抱持養育, 不離懷中, 洗濯之時, 豈辭寒熱.” 元趙善慶《山坡羊·燕子》曲:“來時春社, 去時秋社, 年年來去搬寒熱.” 張志民《你與太行同高》詩:“以自己的冷暖, 去體量人民的寒熱.”2.中醫指怕冷發熱的症狀. 今泛稱發燒.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濟北王侍者韓女病要背痛, 寒熱.”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六:“元戎張筵, 託以寒熱, 召之不至, 乃與營妓曲宴.” 淸沈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剔燈入帳, 芸已寒熱大作, 余亦繼之, 困頓兩旬.”冰心《南歸》:“我正發著寒熱, 楫歸來了.” 王西彦《古城的憂郁·蠱惑》:“好象昨夜發了高度寒熱, 四肢軟綿綿的, 神志也很恍惚.”3.猶言是非;惹是非. 《宋書·二凶傳·元凶劭》:“計臨賀故當不應翻覆言語, 自生寒熱也.” 宋蘇轍《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劄子》:“人戶晏然不知, 而胥吏無以寒熱, 此所謂易行也.”4.中醫指兩種藥性, 寒性和熱性. 淸兪樾《茶香室叢鈔·牛黃淸心丸》:“且以牛黃淸心丸言之, 凡用藥二十九味, 寒熱訛雜, 殊不可曉.” 參見“寒溫”.

[寒熱病】即瘧疾. 方光燾《瘧疾》:“初起的時候不過頭痛, 怕冷, 怕熱, 倒也不十分在意;以爲大約受了點外感, 不久便可痊愈, 后來那寒熱竟是間日一發, 她才明白她得了寒熱病了.”《花城》1981年第1期:“他茫然、惶恐, 象得寒熱病一樣顫抖.” 參見“瘧疾”.

[寒蕪】指寒秋的雜草. 唐皇甫曾《送鄭秀才貢舉》詩:“晩色寒蕪遠, 秋聲候雁多.” 宋王安石《宿雨》詩:“綠攪寒蕪出, 紅爭暖樹歸.”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沈胎簪詩》:“一椽遺宅歿寒蕪, 瀾息波平井已枯.”

[寒蕊】猶寒花. 唐劉禹錫《酬令狐相公庭前白菊花謝偶書所懷見寄》詩:“寒蕊差池落, 淸香斷續來.”

[寒蔬】寒天生長的蔬菜;冬天食用的蔬菜. 南朝梁沈約《休沐寄懷》詩:“爨熟寒蔬翦, 賓來春蟻浮.” 唐賈島《送天台僧》詩:“寒蔬修淨食, 夜浪動禪牀.” 宋陸遊《農家秋晩戲詠》:“寒蔬種罷醉且歌, 隻雞短紙賽園婆.”

[寒槮】積放水中, 供魚棲息, 以誘捕魚的柴木.

[寒醅】冬季釀造, 及春而成的酒. 又稱凍醪. 唐蕭遘《春詩》:“靑旗問沽酒, 何處撥寒醅?” 宋歐陽修《秋晩凝翠亭》詩:“嘉客日可攜, 寒醅美新醡.” 宋蘇軾《送楊孟容》詩:“何以待我歸, 寒醅發春缸.”

[寒鴈】見“寒雁”. 

[寒鴉】1.寒天的烏鴉;受凍的烏鴉.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詩之三:“玉顔不及寒鵶色, 猶帶昭陽日影來.” 宋秦觀《滿庭芳》詞:“斜陽外, 寒鴉萬點, 流水繞孤村.” 明梁辰魚《浣紗記·采蓮》:“斜日啣山, 寒鴉歸渡, 淹留猶滯水雲鄕.” 王西彦《古城的憂郁·災禍》:“云很厚, 寒鴉在槐樹上打撲, 仿佛要飛雪的模樣.”2.烏鴉的一種. 也稱慈鴉、慈烏、孝烏、小山老鴰. 形體比普通烏鴉小, 叫聲較尖. 頸、腹、胸呈灰白色, 其余部分黑色. 舊傳能反哺其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慈烏》:“此鳥初生, 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 可謂慈孝矣. 北人謂之寒鴉, 冬月尤甚也.”

[寒膚】指因受寒凍而攣縮的皮膚. 唐元稹《病減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韻》:“寒膚漸舒展, 陽脈乍虛盈.”

[寒賤】1.微賤. 謂門第卑下. 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下》:“初, 進寒賤, 依諸中官得貴幸.”《梁書·文學傳上·吳均》:“家世寒賤, 至均好學有俊才.”《平山冷燕》第九回:“<冷絳雪>既系寒賤, 暫賜女中書之號, 以備顧問.”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一節:“他家世寒賤, 不列在士族.”2.猶下賤. 不嚴肅, 不莊重. 元曾瑞《留鞋記》第四折:“斷不了輕狂寒賤, 還只待癡迷留戀.”3.古代方言. 謙稱己身.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方言》:“方言, 古人有之. 乃若廣西之蔞語, 如稱官爲溝主……自稱曰寒賤.”

[寒影】給人以淸冷感覺的物影. 唐蘇味道《詠霜》詩:“帶日浮寒影, 乘風進晩威.” 宋余靖《西山》詩:“魚戲竹溪寒影碎, 路穿松塢翠陰斜.” 元程钜夫《送尹生歸江西》詩:“野岸曉光千棹急, 平湖寒影數峰欹.” 淸張鑑《夕陽》詩:“記得紅衫高骨馬, 九嵕寒影繞潼關.”

[寒篁】指竹制的樂器, 如笙、竽等. 宋歐陽修《書懷感事寄梅聖兪》詩:“寒篁暖鳳觜, 銀甲調鴈絃.”

[寒牖】寒窗. 唐杜牧《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雨侵寒牖夢, 梅引凍醪傾.”

[寒儉】1.貧寒. 《平山冷燕》第十回:“我看你年雖少, 只怕出身寒儉, 縱能揮寫, 也不免郊寒島瘦.”2.謂寒酸儉嗇, 不體面.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九:“戴簡恪公敦元, 官司寇日, 朝士呼爲破敗書廚, 以公萬卷羅胸而麤服敝車, 外觀極寒儉也.”《官場現形記》第三八回:“他們是闊人, 眼眶子是大的, 請他們不能過於寒儉, 須得稍爲體面些.” 鄭觀應《盛世危言·通使》:“<出使官員>一切車馬服飾, 皆不可過事寒儉, 以壯觀瞻, 尊國體.”3.泛指儉朴. 瞿秋白《餓鄕紀程》十:“他住的地方非常寒儉, 一張木桌幾本《列國志》而已.”4.形容詩文等淺露、單薄. 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司空表聖>又云:‘棋聲花院閉, 幡影石壇高.’吾嘗獨遊五老峰白鶴觀, 松陰滿庭, 不見一人, 惟聞琴聲之音, 然後知此句之工. 但恨其寒儉有僧態.” 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王(王維)詩豊縟而不華靡, 孟(孟浩然)却專心古澹, 而悠遠深厚, 自無寒儉枯瘠之病.” 淸趙翼《甌北詩話·查初白詩》:“初白詩又嫌其白描太多, 稍覺寒儉;一遇使典處, 即淸切深穩, 詞意兼工.”

[寒餓】寒冷饑餓. 唐李公佐《廬江馮媼傳》:“又久困寒餓, 得美食甘寢, 不復言.” 宋蘇軾《病中大雪數日未嘗起觀虢令張荐以詩相屬戲用其韻答之》:“詩人例窮蹇, 秀句出寒餓.”《宋史·卓行傳·巢谷》:“我涇原武夫, 死非所惜. 顧妻子不免寒餓, 槖中有銀數百兩, 非君莫可使遺之者.”

[寒餒】猶饑寒. 晉陶潛《雜詩》之八:“躬親未曾替, 寒餒常糟糠.” 唐沈既濟《枕中記》:“吾家山東, 有良田五頃, 足以御寒餒, 何苦求祿?” 唐陸龜蒙《送小雞山樵人序》:“不忍見兒孫寒餒之色.”

[寒膠】指秋天的膠. 膠喜干惡濕, 秋季弓黏結牢固, 雖折而膠不解, 故以“寒膠”喩指勁弓. 北齊樊遜《禍福報應對》:“三折寒膠, 再遊金馬.”《北齊書·文襄帝紀》:“今寒膠向折, 白露將團, 方憑國靈, 龔行天罰.”《升庵詩話》卷十引隋江總《折楊柳》詩:“塞北寒膠拆, 江南楊柳結.” 參見“膠折”、“折膠”.

[寒瘠】謂氣候寒冷, 土地貧瘠. 淸譚嗣同《報貝元徵》:“今夫內外蒙古、新疆、西藏、靑海, 大而寒瘠.”

[寒瘡】中醫病名.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有面上及遍身生瘡, 如貓眼, 有光彩, 無膿血, 痛癢不恒者, 寒瘡也, 雞、魚、蔥、韭治之.”

[寒凜】嚴寒;寒冷. 宋范仲淹《上樞密尙書書》:“兵聚城中, 無舍可泊, 人馬暴露, 時苦寒凜.” 明陸采《明珠記·拆書》:“因傾國, 費盡心, 吃辛勞, 受寒凜.”駱賓基《東戰場別動隊》:“凝結的霧幔, 向人送過透骨的寒凜.”

[寒凜凜】1.嚴寒的樣子.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一折:“亂紛紛扯絮撏綿空內舞, 疎剌剌風亂鼓, 寒凜凜望長天一色粉粧鋪.”《封神演義》第七三回:“寒凜凜, 有甚三冬雪;冷颼颼, 賽過九秋霜.”2.陰森恐怖的樣子. 楊絳《鬼》:“她背著窗走向大黑門的時候, 背后還好象有人護著. 可是挨過門縫, 轉身拉上了大黑門, 背后就寒凜凜地沒了保障.”

[寒澌】1.指解凍時的流水. 南朝齊王融《沉冥地獄篇頌》:“炎山翻烈火, 冰澗帀寒澌.”2.指寒涼的冰. 唐鄭巢《題崔行先石室別墅》詩:“桂陰生野菌, 石縫結寒澌.”

[寒潮】1.寒涼的潮水. 唐宋之問《夜渡吳松江懷古》詩:“寒潮頓覺滿, 暗浦稍將分.” 宋梅堯臣《江寧李諫議》詩:“寒潮日夕至, 不與廢興同.” 淸黃燮淸《黃天蕩懷古》詩:“從古庸臣好和議, 寒潮嗚咽使人悲.”2.氣象學上本指冷空氣團離開其源地的移動現象. 亦指一晝夜內氣溫急劇下降的天氣現象. 郭小川《輝縣好地方》詩:“山溝中寒潮時常落脚, 暖風却不在此流連.”3.比喩險惡的政治形勢. 張書紳《正氣歌》:“淸明節前一天, 一股寒潮突然襲擊了沈陽城.”

[寒潭】寒涼的水潭. 南朝宋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淒淒陽卉腓, 皎皎寒潭絜.”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潦水盡而寒潭淸, 煙光凝而暮山紫.” 許地山《鬼贊》:“有一次, 我獨自在空山里走, 除遠處寒潭的魚躍出水聲略可聽見以外, 其余種種, 都被月下的冷露幽閉住.”

[寒潯】寒冷的水涯. 元朱德潤《泛太湖訪友》詩:“依依桑梓邨, 拍拍枕寒潯.”

[寒澗】陰冷的山澗. 南朝宋鮑照《擬古》詩之六:“束薪幽篁裏, 刈黍寒澗陰.”

[寒審】明代於冬月審理囚犯, 幷予減等處理的一種措施. 無常制. 《明史·鄭三俊傳》:“代州知州郭正中因天變, 請舉寒審之典.”《明史·刑法志三》:“歷朝無寒審之制, 崇禎十年, 以代州知州郭正中疏及寒審, 命所司求故事. 尙書鄭三俊乃引數事以奏, 言:‘……嗣後, 世宗、神宗或以災異修刑, 或以覃恩布德. 寒審雖無近例, 而先朝寬大, 皆所宜取法者.’奏上, 帝納其言.”

[寒漿】1.草名. 酸漿. 《爾雅·釋草》:“葴, 寒漿.” 郭璞注:“今酸漿草, 江東呼曰苦葴.” 郝懿行義疏:“今京師人以充茗飲, 可滌煩熱, 故名寒漿, 其味微酸, 故名酸漿.”2.指淸涼的水. 《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淮南王篇》:“後園鑿井銀作牀, 金甁素綆汲寒漿.”

[寒緯】即蟋蟀. 南朝宋鮑照《臨川王服竟還田里》詩:“愴愴秋風生, 戚戚寒緯作.” 參見“蟋蟀”.

[寒磬】淒淸的磬聲. 唐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寺即陳將吳明徹戰場》詩:“夕陽依舊壘, 寒磬滿空林.” 唐楊巨源《題淸涼寺》詩:“一聲寒磬空心曉, 花雨知從第幾天.” 唐許渾《送吳夢道人先歸甘露寺》詩:“夜燈江北見, 寒磬水西聞.”

[寒檠】猶寒燈. 北周庾信《對燭賦》:“蓮帳寒檠窗拂曙, 筠籠薰火香盈絮.” 宋劉克莊《得曾景建書》詩:“何日斷原荒澗畔, 一間茅屋對寒檠.” 明王世貞《鳴鳳記·秋夜女工》:“我欲對此寒檠, 做些針指, 不知嬸嬸意下何如?”

[寒薄】1.中醫謂寒氣逼阻於皮膚. 《素問·生氣通天論》:“勞汗當風, 寒薄爲皶, 鬱乃痤.”2.對人冷淡;薄情. 《左傳·閔公二年》“雖知其寒” 宋林堯叟注:“雖知君心寒薄, 然而不孝不忠之惡名不可取.”3.謂命相不好, 福分淺薄. 宋錢愐《錢氏私志·明節劉后》:“<妾>命分寒薄, 至此夭折, 雖埋骨於九泉, 魂魄不離左右.” 淸褚人穫《堅瓠八集·聚九姨》:“非敢有擇, 七姨骨相寒薄, 不可爲婚.”4.貧寒, 不富裕. 《西遊記》第八六回:“我見你府上也寒薄, 只可將就一飯, 切莫費心大擺布.”《紅樓夢》第十九回:“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 也不能那樣尊重的.”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筮仕·延幕友》:“或俟見其人, 告以家道寒薄, 不能延請上賓.”5.微薄;不豊厚. 《歧路燈》第四回:“到明日我的妝奩寒薄, 親家母抱怨, 嵩老不可躲去, 叫婁兄一人吃虧.”6.微寒. 明文徵明《除夕》詩:“江城寒薄梅花早, 原野霜淸落木堅.”

[寒樹】寒天的樹木;冷淸凋殘的樹林. 詩文中常以襯托冷落與蕭條的環境氣氛.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劉太尉傷亂》:“千里何蕭條, 白日隱寒樹?” 唐韋應物《送崔叔淸遊越》詩:“遠水帶寒樹, 閶門望去舟.” 前蜀牛希濟《臨江仙》詞:“峭碧參差十二峰, 冷煙寒樹重重.”

[寒樽】淸涼的酒杯. 詩文中常以暗示冷落與寂寞. 宋蘇轍《次韻子瞻杜介供奉送魚》:“寒樽獨酌偶逢客, 佳句相酬不用書.”

[寒機】寒夜的織布機. 南朝宋鮑照《和王羲興七夕》詩:“寒機思孀婦, 秋堂泣征客.” 宋曾鞏《山水屛》詩:“吳縑落寒機, 舒卷光亂目.”

[寒橐】猶空囊. 宋秦觀《次韻謝李安上惠茶》:“寒橐遽收諸品玉, 午甌初試一團花.”

[寒磧】冷寂的沙磧. 唐於鵠《出塞》詩:“空山朱戟影, 寒磧鐵衣聲.”

[寒磣】1.難看;不體面;丟臉. 郭澄淸《大刀記》開篇二:“梁寶成賭氣罵了一聲:‘呸! 不嫌寒磣的臊貨.’”浩然《豔陽天》第六五章:“淑紅媽一見馬立本, 就象吃了個蒼蠅那么惡心. 她立刻想起那天晩上老頭子從地里回來的時候, 跟她說的那件寒磣的事兒.”2.譏笑;揭人短處, 使之丟臉. 吳祖光《闖江湖》第三幕:“典老婆還講價錢? 別寒磣我啦!” 蘇叔陽《左隣右舍》第二幕:“將來不能光是廠長給職工戴花, 職工也得評廠長, 該戴的就得戴上, 寒磣寒磣那些就知道抽煙兒、劃圈兒、碰上問題就卸肩的干部們.” 鄧友梅《追趕隊伍的女兵們》六:“哪里是提意見, 簡直就是在眾人面前寒磣她.”

[寒霙】寒冷的雪. 鄭澤《暮秋見雪》詩:“今茲方暮秋, 寒霙霏霏微.”

[寒曉】淸冷的早晨. 宋趙抃《過鐵山鋪寄交代吳龍圖》詩:“境上憑詩馳遠意, 靑泥寒曉入雲燈.”

[寒噤】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抖. 《西遊記》第三三回:“打寒噤想是傷食病發了.”《三俠五義》第三七回:“登時頭髮根根倒豎, 害起怕來, 又連打了幾個寒噤.”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第三次負傷》:“淸冷的晨風把樹葉上的露珠掃落下來, 我不禁打了一個寒噤.”

[寒戰】亦作“寒顫”. 

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抖. 漢桓譚《新論》:“乃以隆冬盛寒日, 令袒, 載駟馬, 於上林昆明池上環冰而馳. 御者厚衣孤裘寒戰, 而仲都獨無變色.”《三國志·吳志·韋曜傳》:“曜對曰:‘囚撰此書, 實欲表上, 懼有誤謬, 數數省讀, 不覺點汙. 被問寒戰, 形氣呐吃.’”《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遐叔凝著雙眸, 悄地偸看, 宛似渾家白氏. 喫了一驚, 這身子就似吊在冰桶裏, 遍體冷麻, 把不住的寒顫.”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三:“蕭隊長推開關得溜嚴的外屋的門, 一陣寒風跟著刮進來, 白大嫂子給吹得打了個寒戰.”

[寒憊】寒賤疲賴. 《新唐書·劉仁軌傳》:“所募皆儜劣寒憊, 無鬭志.”

[寒儒】貧寒的讀書人. 宋歐陽修《讀書》詩:“吾生本寒儒, 老尙把書卷.”《三俠五義》第二三回:“他雖是飽學名士, 却是一個寒儒, 家道艱難, 止於餬口.” 郁達夫《爲靄民先生題經公頤淵畫松》詩之一:“論定蓋棺離亂日, 寒儒終不變初衷.”

[寒錫】指錫杖. 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十九章:“今茲手持寒錫, 作遠頭陀矣.”

[寒餧】猶饑寒. 《後漢書·虞延傳》:“家至淸貧, 子孫不免寒餧.”

[寒鴟】寒天的鴟鳥.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飢鷹厲吻, 寒鴟嚇雛.” 唐李頎《題盧五舊居》詩:“悵望秋天鳴墜葉, 巑岏枯柳宿寒鴟.”

[寒燄】古人稱似火而不能引起燃燒的光焰. 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蕭丘有寒燄, 洱海有陰火. 又江寧縣寺有晉時長明燈, 火色靑而不熱. 天地間有溫泉必有寒火, 未可以夏蟲之見論也.”

[寒燎】寒夜微弱的野火. 唐李子卿《水螢賦》:“近而察之, 若海底之陰火;遠而望也, 辟山邊之寒燎.”

[寒燠】1.冷熱. 《漢書·天文志》:“故日進爲暑, 退爲寒. 若日之南北失節, 晷過而長爲常寒, 退而短爲常燠. 此寒燠之表也, 故曰爲寒暑.”《漢書·五行志下之上》:“雨旱寒奧, 亦以風爲本, 四氣皆亂, 故其罰常風也.” 晉葛洪《抱朴子·吳失》:“陰陽相沴, 寒燠繆節.” 淸趙翼《漁塘》詩:“維桑可禦寒, 維柳可納涼, 寒燠各有資, 此亦經濟方.”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而又因成都平原, 寒燠適中, 風物淸華, 彼此都是外籍, 又無聚族而居的排外惡習, 自然不會發生嫉視異鄕人的心理.”2.借指時間. 一寒一燠, 代表一年. 淸陳確《與劉伯繩書》:“違晤以來, 再易寒燠, 懷想之私, 與時俱增.”3.指問候冷暖的應酬話. 唐白行簡《李娃傳》:“與之拜畢, 敘寒燠, 觸類妍媚, 目所未覩.”4.猶苦樂. 《文選·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 齊急舒於寒燠.” 薛綜注:“寒燠, 猶苦樂.”

[寒營】寒冬的兵營. 唐蔣吉《出塞》詩:“北風吹起寒營角, 直至楡關人盡聞.”

[寒燈】寒夜里的孤燈. 多以形容孤寂、淒涼的環境. 南朝齊謝朓《冬緒羈懷示蕭諮議虞田曹劉江二常侍》詩:“寒燈耿宵夢, 淸鏡悲曉髮.” 宋柳永《浪淘沙》詞:“夢覺、透窗風一綫, 寒燈吹息.” 淸昭槤《嘯亭雜錄·洪文襄款客》:“士人返舍, 依然寒燈如豆, 破壁頽垣猶如故也.”

[寒澤】古人稱極北方. 《淮南子·墬形訓》:“北方曰大冥, 曰寒澤.” 高誘注:“北方多寒也, 故曰寒澤也.”

[寒窶】亦作“寒寠”. 

1.貧寒. 《三國志·魏志·荀攸傳》“顒憂懼自殺”裴松之注引《漢末名士錄》:“郭賈寒窶, 無他資業.”《新唐書·鄧景山傳》:“景山與劉晏善, 其後家寒窶, 晏屢經紀之, 嫁其孤女.” 淸黃宗羲《左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諡忠介四明施公神道碑銘》:“公起自孤童, 身至大僚, 不改寒寠之習.”2.指貧寒之人. 宋蘇轍《次韻答王鞏》:“子孫盡豪俊, 豈類世寒寠.” 明唐順之《祭孫南野太仆文》:“人皆謂公出自紈袴, 公之居官一如寒窶.”

[寒璫】指光潤的耳珠. 元袁桷《紅梅賦》:“棄明月之寒璫, 綴飛瓊以爲琲.”

[寒聲】1.寒冬的聲響, 如風聲、雨聲、鳥鳴聲等. 唐朱鄴《扶桑賦》:“巨影倒空而漠漠, 寒聲吹夜以颾颾.” 宋楊萬里《霰》詩:“寒聲帶雨山難白, 冷氣侵人火失紅.” 淸袁枚《赤壁》詩:“我來不共吹簫客, 烏鵲寒聲靜夜聞.”2.淒涼的聲音. 唐皎然《隴頭水》詩之一:“隴頭水欲絶, 隴水不堪聞. 碎影搖槍壘, 寒聲咽幔軍.” 唐高適《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雲, 寒聲一夜傳刁斗.”

[寒霜】寒冷的冰霜. 《三國志·魏志·管輅傳》“惟以梳爲枇耳”裴松之注引《輅別傳》:“若以參星爲虎, 則谷風更爲寒霜之風, 寒霜之風非東風之名.” 唐太宗《賦得臨池竹》詩:“貞條障曲砌, 翠葉貫寒霜.”《三俠五義》第三二回:“因顔老爺在日爲人正直, 作了一任縣尹, 兩袖淸風, 一貧如洗, 淸如秋水, 嚴似寒霜.”

[寒點】寒夜的更點. 唐溫庭筠《走馬樓三更曲》:“簾間淸唱報寒點, 丙舍無人遺燼香.”

[寒氊】見“寒氈”. 

[寒膽】猶膽寒. 害怕. 明徐渭《龕山凱歌》之二:“賊中何事先寒膽, 海上連年數破圍.”

[寒氈】亦作“寒氊”. 

1.《新唐書·文藝傳中·鄭虔》:“<鄭虔>在官貧約甚, 澹如也. 杜甫嘗贈以詩曰:‘才名四十年, 坐客寒無氈’云.” 后以“寒氈”形容寒士淸苦的生活. 明王世貞《鳴鳳記·拜謁忠靈》:“數載困寒氈, 遭遇明揚簡微賤.”2.指淸苦的讀書人. 淸錢謙益《蔣允儀父弘憲原任戶部貴州淸吏司署員外郞事主事加贈奉直大夫制》:“澹泊自將, 不改寒氈之雅志.”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兩浙校官集》:“其詩集於咸豊告成, 雖采輯未徧, 而發潛闡幽, 琳瑯滿目, 亦足爲寒氊生色.”

[寒膺】猶寒心;傷心. 《新唐書·奸臣傳下·盧杞》:“極言杞罪四海共棄, 今復用之, 忠臣寒膺, 良士痛骨, 必且階禍.”

[寒癘】指寒地的疫病. 《新唐書·吐蕃傳上》:“盛夏如中國春時, 山谷常冰. 地有寒癘, 中人輒痞促而不害.”

[寒鴻】寒雁. 唐李嘉祐《送樊兵曹潭州謁韋大夫》詩:“寒鴻歸欲盡, 北客始辭春.”

[寒濕】見“寒溼”. 

[寒澀】1.形容寒氣凝聚. 謂嚴寒. 宋孔平仲《二十二日大風發長蘆》詩:“雲氣作冥晦, 氣候變寒澀.”2.形容詩文艱澀不流暢. 宋吳坰《五總志》:“蜀僧鸞鄙, 賈島寒澀.” 明楊愼《升庵詩話》卷三:“觀其全篇, 意思殊餒, 大抵附於寒澀.”3.猶寒酸. 貧困, 困窘. 淸薛雪《一瓢詩話》:“寒澀人詩必枯瘠, 豊腴人詩必華贍.”

[寒蹇】貧窮困苦. 宋蘇軾《謝賜對衣金帶馬狀》之一:“臣受材迂疎, 賦命寒蹇, 幼師季路, 止服縕袍.”

[寒螿】1.即寒蟬. 漢王充《論衡·變動》:“是故夏末蜻蛚鳴, 寒螿啼, 感陰氣也.”《爾雅·釋蟲》“蜺寒蜩” 晉郭璞注:“寒螿也. 似蟬而小, 靑赤. 《月令》曰:‘寒蟬鳴.’”《文選·謝惠連〈搗衣〉詩》:“肅肅莎雞羽, 烈烈寒螿啼.” 李善注引許愼《淮南子》注:“寒螿, 蟬屬也.”一說指水鳥. 見《文選·劉鑠〈擬行行重行行〉詩》李善注引高誘《淮南子》注. 參見“寒蟬”、“寒將”. 2.借指深秋的鳴蟲. 唐張仲素《秋思》詩之一:“碧窗斜月藹深暉, 愁聽寒螿淚溼衣.” 元薩都剌《滿江紅·金陵懷古》詞:“玉樹歌殘秋露冷, 胭脂井壞寒螿泣.” 陳三立《雨》詩:“懷人江海斷, 鐙火訴寒螿.”

[寒縮】寒冷抽縮. 漢班固《白虎通·五行》:“其位在北方, 其音羽, 羽之爲言舒, 言萬物始孳. 其帝顓頊, 顓頊者, 寒縮也.” 金元好問《南湖先生雪景乘騾圖》詩:“雄吞已覺雲夢小, 寒縮寧作書生窮.” 潘漠華《牧生和他的笛》:“我覺得有點寒縮, 我們坐近些.”

[寒瓊】淸涼的美玉. 傅尃《變雅樓三十年詩徵序》:“振大漢之天聲, 拾寒瓊於幽草.”

[寒藤】枯藤. 北周庾信《奉報窮秋寄隱士》詩:“秋水牽沙落, 寒藤抱樹疎.” 唐杜甫《解悶》詩之八:“不見高人王右丞, 藍田丘壑蔓寒藤.” 宋楊萬里《浯溪賦》:“挽寒藤而垂足, 照衰容而下窺.”

[寒霧】寒冷的霧氣. 唐王勃《秋日別王長史》詩:“野色籠寒霧, 山光歛暮煙.” 唐李益《水亭夜坐賦得曉霧》詩:“月落寒霧起, 沈思浩通川.” 宋歐陽修《西園》詩:“平野見南山, 荒臺起寒霧.”

[寒蟲】1.寒天的昆蟲. 多指蟋蟀. 南朝梁王僧孺《與何炯書》:“寒蟲夕叫, 合輕重而同悲.” 唐常建《聽琴秋夜贈寇尊師》詩:“寒蟲臨砌急, 淸吹褭燈頻.” 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其繼也, 若遊龍之行空, 長虹之逶迤, 若嫠婦之夜哭, 寒蟲之鳴壁.”2.越冬的蟲. 淸唐孫華《三疊隨庵韻》:“蟄久寒蟲將出戶, 臘過凍草漸逢辰.”

[寒蟬】1.蟬的一種. 又稱寒螿、寒蜩. 較一般蟬爲小, 靑赤色. 《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鄭玄注:“寒蟬, 寒蜩, 謂蜺也.” 孔穎達疏引郭璞云:“寒螿也, 似蟬而小, 靑赤.”《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秋風發微涼, 寒蟬鳴我側.” 李善注:“蔡邕《月令章句》曰:‘寒蟬應陰而鳴, 鳴則天涼, 故謂之寒蟬也.’” 淸趙翼《汪文端師歿已數月每欲一述衷情卒卒未暇也輟直樞曹閑居無事甫得和淚漬墨以詩哭之凡一千字》:“身原飛退鷁, 情比噪寒蟬.”2.寒天的蟬. 秋深天寒, 蟬即不鳴, 故常以遇事不敢講話比作寒蟬. 《後漢書·黨錮傳·杜密》:“劉勝位爲大夫, 見禮上賓, 而知善不薦, 聞惡無言, 隱情惜己, 自同寒蟬, 此罪人也.” 李賢注:“謂寂默也. 《楚詞》曰:‘悲哉秋之爲氣也, 蟬寂漠而無聲.’” 宋一鴻《和蘿庵鈍公詩》:“有敎既無類, 敢噤寒蟬口.”3.古代婦女的面飾. 因狀如蟬, 故稱. 明陳汝元《金蓮記·小星》:“向妝臺半貼寒蟬, 揮玉管羞題冰蠒.”

[寒蟬仗馬】寒天的蟬和皇帝大朝時所設的儀仗馬. 喩指緘口不語之人. 淸歐陽巨源《<官場現形記>序》:“明達之士豈故爲寒蟬仗馬哉? 懾之於心, 故愼之於口耳.” 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一篇八:“在我們把一切行李從寢室里搬出來, 從東廊上走過的時候, 大家都在講堂上埋頭受著試驗, 眞是寒蟬仗馬, 悄然無聲.”

[寒蟬僵鳥】寒天的蟬和凍僵的鳥. 比喩默不作聲的人. 淸李漁《愼鸞交·心歸》:“詩朋同遊勝景, 怎做得寒蟬僵鳥, 反舌無聲!”

[寒馥】淸涼的香氣. 宋楊萬里《腊梅》詩:“夕吹撩寒馥, 晨曦透暖光.” 宋毛滂《武陵春》詞:“城上落梅風料峭, 寒馥逼淸尊.”

[寒颸】寒風. 宋曾鞏《送劉醫博》詩:“深冬山城萬木落, 陰氣蕩射生寒颸.”

[寒颼颼】形容不安定, 害怕.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我見了這些女客, 心里好不寒颼颼的.”

[寒燼】灰燼. 唐韋應物《對殘燈》詩:“獨照碧窗久, 欲隨寒燼滅.” 唐劉禹錫《成都府新修福成寺記》:“或縱火駭衆, 此寺乃焚, 高門修廊, 委爲寒燼.”

[寒璧】淸涼皎潔的璧玉. 多喩指月亮. 宋陸遊《大醉梅花下走筆賦此》詩:“酒闌江月上, 珠樹掛寒璧.” 宋陸遊《秋夜獨過小橋觀月》詩:“乍圓素月升寒璧, 欲散微雲蹙細鱗.”

[寒鵶】見“寒鴉”. 

[寒鵲】寒天的鵲鳥. 唐劉滄《秋日夜懷》詩:“砧杵寥寥秋色長, 遶枝寒鵲客情傷.” 宋梅堯臣《送崔秀才》詩之二:“秋蓬隨野轉, 寒鵲遶林飛.” 金元好問《秋懷》詩:“吟似候蟲秋更苦, 夢和寒鵲夜頻驚.”

[寒難】貧寒困難. 《三俠五義》第三二回:“屢欲赴京考試, 無奈家道寒難, 不能如願.”

[寒蘆】寒天的蘆葦;干蘆葦. 南朝梁沈約《詠雪應令》:“思鳥聚寒蘆, 蒼雲軫暮色.” 宋陸遊《對酒》詩:“密篠持苫屋, 寒蘆用織簾.” 元黃溍《送淩吉叟杭州敎授》詩:“春風操別衣, 晴沙秀寒蘆.”

[寒藻】寒涼的水藻. 唐柳宗元《南澗中題》詩:“羈禽響幽谷, 寒藻舞淪漪.” 宋蘇軾《哭刁景純》詩:“傷心范橋水, 漾漾舞寒藻.”

[寒蠅】唐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默坐念語笑, 癡如遇寒蠅.”“遇寒蠅”, 指遇寒受凍之蒼蠅. 后以“寒蠅”指冬天的蒼蠅. 常用來形容愚鈍. 宋歐陽修《病告中懷子華原父》詩:“自是少年豪橫過, 而今癡鈍若寒蠅.”

[寒蟾】指月亮. 傳說月中有蟾, 故稱. 唐劉禹錫《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鎮改月偶書所懷二十二韻》:“管弦喧夜景, 燈燭掩寒蟾.” 宋張銑《玉樹後庭花》詞之二:“靑驄一騎來飛鳥, 靚妝難好, 至今落日寒蟾, 照臺城秋草.”

[寒臘】寒冬腊月. 淸孫枝蔚《秋蝗》詩:“收穫望明年, 除汝仗寒臘.”

[寒韻】淒淸的音響. 唐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石磬疏寒韻, 銅甁結夜凘.” 唐方干《滁上懷周賀》詩:“瞑雪細聲積, 晨鐘寒韻疏.”

[寒瀨】寒涼湍急的水. 唐段成式《猿》詩:“影沈巴峽夜巖色, 蹤絶石塘寒瀨聲.” 宋歐陽修《水谷夜行寄子美聖兪》詩:“梅翁事淸切, 石齒漱寒瀨.”

[寒關】寒冷地方的關口. 北周庾信《竹杖賦》:“寒關悽愴, 羈旅悲涼.” 唐李嘉祐《送王諫議充東都留守判官》詩:“衰柳寒關道, 高車左掖臣.”

[寒霰】霰雪. 南朝梁沈約《奉和竟陵王郡縣名》:“陽泉濯春藻, 陰邱聚寒霰.” 明高啓《聞霰》詩:“寒霰夜聞時, 窗空人寂寞.”

[寒鐘】寒天的鍾聲. 唐劉得仁《秋晩與友人遊靑龍寺》詩:“暮鳥投嬴木, 寒鐘送夕陽.” 唐方干《登龍瑞觀北岩》詩:“促韻寒鐘催落照, 斜行白鳥入遙空.”

[寒饑】見“寒飢”. 

[寒飂】寒冷而疾暴的風. 《梁書·侯景傳》:“竊以寒飂白露, 節候乃同, 秋風揚塵, 馬首何異.”

[寒爐】寒天的火爐. 唐羅鄴《冬夕江上言事》詩:“僻居多與懶相宜, 吟擁寒爐過臘時.” 宋陸遊《即事》詩:“雅聞岷下多區芋, 聊試寒爐玉糝羹.”

[寒蠢】1.猶寒磣. 難看;不體面. 《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三回:“靑雲、紫雲他們沒有這些好裝飾, 多寒蠢, 我多威武.”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印《箋譜》紙, 八開雖較省, 而看起來頗逼仄, 究竟覺得寒蠢, 所以我以爲不如用六開之大方.” 孫犁《白洋淀紀事·王香菊》:“她不敢走過地主的大門, 害怕那些閨閣小姐們恥笑她的襤褸和寒蠢.”2.猶寒磣. 使羞辱;丟臉;譏笑. 張寶眞《小先生》:“眞寒蠢人! 眞寒蠢人! 叫她出去當笑話傳呀!” 張壽臣《小神仙》:“你這么一寒蠢他, 說他是王八大爺, 他一惱就許給你兩嘴巴呀!”

[寒櫻】寒天的櫻花樹. 唐白居易《早冬》詩:“老柘葉黃如嫩樹, 寒櫻枝白是狂花.”

[寒露】1.二十四節氣之一, 在陽曆十月八日或九日. 《逸周書·時訓》:“寒露之日, 鴻鴈來賓.”《國語·周語中》“夫辰角見而雨畢” 三國吳韋昭注:“見者, 朝見東方建戌之初, 寒露節也.” 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 九月節, 露氣寒冷, 將凝結也.” 趙樹理《實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風》:“每年搭橋的時間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 遲了水涼.”2.嚴寒和露水;寒涼的露水.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帝以蒼冒涉寒露, 遣謁者賜貂裘, 及太官食物珍果, 使大鴻臚竇固持節郊迎.”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 食趣以塞飢乏耳.” 唐白居易《池上》詩:“嫋嫋涼風動, 淒淒寒露零.”

[寒鷃】燉制的鷃鳥肉. 淸曹寅《題楝亭夜話圖》詩:“豈無炙鯉與寒鷃, 不乏蒸梨兼瀹棗.”

[寒飈】寒冷的大風. 晉袁山松《菊》詩:“靈菊植幽崖, 擢穎淩寒飈.” 明許承欽《風行至南陽湖》詩:“寒飈作意送征航, 蘆荻森森叫鴰鶬.” 劉大白《春雪》詩:“讓寒飈卷將凍雨, 重來稱霸.”

[寒懼】猶恐懼. 《新唐書·席豫傳》:“乃上疏請立皇太子, 語深切, 人爲寒懼.”

[寒虀】見“寒齏”. 

[寒鷗約】與鷗鳥訂立的盟約. 喩指退隱. 明謝肇淛《送徐興公還家》詩:“憐予久負寒鷗約, 魂夢從君碧海天.” 參見“鷗盟”.

[寒躓】貧窮困頓. 《新唐書·崔植傳》:“植與杜元穎不知兵, 謂藩鎮且平, 不復料天下安危事, 而克融等羇旅寒躓, 願得官自效, 日訴於前, 皆抑不與.”

[寒巖】1.高寒的山崖. 南朝齊孔稚圭《遊太平山》詩:“陰澗落春榮, 寒巖夏留雪.” 唐方干《題龍泉寺絕頂》詩:“古樹含風常帶雨, 寒巖四月始知春.” 宋曾鞏《幽谷晩飲》詩:“援琴薰風後, 結宇寒巖左.”2.山岩名. 在浙江省天台縣西南七十里. 因寒山子而得名. 參見“寒山”.

[寒籟】淒涼的聲音. 宋宋祁《擬杜子美峽中意》詩:“驚風借壑爲寒籟, 落日容雲作暝陰.” 元周權《九日偕友登東岩定香寺》詩:“崖壁鑿靈境, 洞壑橐寒籟.”

[寒鑑】1.寒光閃爍的鏡子. 宋歐陽修《西齋手植菊花過節始開偶書奉聖兪》詩:“豈知寒鑑中, 兩鬢甚秋草.” 宋黃庭堅《和邢惇夫秋懷》之三:“明月本無心, 誰令作寒鑑.”2.比喩淸澈閃光的水面. 宋歐陽修《送胡學士知湖州》詩:“吳興水精宮, 樓閣在寒鑑.”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序》:“池上有亭, 形類畫舫曰石帆者, 予暇日與客坐其中, 竹樹颯然, 池水淸澈, 可見毛髮, 遊鯈浮沈, 往來於寒鑑之中, 顧而樂之.”

[寒顫】見“寒戰”. 

[寒顫顫】冷得顫抖的樣子. 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冬天是一件舊外套, 寒顫顫的, 有一回上火車去, 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 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瞿秋白《餓鄕紀程》十一:“他們寒顫顫擁著泥爛敝裘, 挽著筐子籃子.”

[寒齏】亦作“寒虀”. 

醃菜. 唐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酬三十韻》:“冬惟茹寒齏, 秋始識瓜瓣;問之不言飢, 飫若厭芻豢.” 宋曾鞏《羈遊》詩:“麄飯寒虀且自如, 欲將吾道付樵漁.”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賈島詩如寒虀, 味雖不和, 時有餘酸薦齒.”

[寒艷】亦作“寒豔”. 

猶冷豔. 隋侯夫人《春日看梅》詩之二:“香淸寒艷好, 誰惜是天眞.” 唐鮑溶《和王璠侍御酬友人贈白角冠》:“芙蓉寒豔鏤冰姿, 天朗燈深拔豸時.” 宋陳師道《楝花》詩:“幽香不自好, 寒豔未多知.”

[寒靄】寒涼的云氣. 南朝梁何遜《贈王左丞僧孺》詩:“長墟上寒靄, 曉樹沒歸霞.”

[寒鷺】鷺鳥近水, 常棲食於水中、水邊, 故稱寒鷺. 唐唐彦謙《東韋曲野思》詩:“野蓮隨水無人見, 寒鷺窺魚共影知.” 唐李洞《送盧少府之任鞏洛》詩:“印牀寒鷺宿, 壁記醉僧書.”

[寒鼈】一種鱉肴. 三國魏曹植《名都篇》:“膾鯉臇胎鰕, 寒鼈炙熊蹯.”寒, 一本作“炮”.

[寒廳】冷淸的廳堂. 亦用以謙稱自己的家. 唐韓愈《答張徹》詩:“勤來得晤語, 勿憚宿寒廳.” 宋蘇軾《次韻錢穆父王仲至同賞田曹梅花》:“寒廳不知春, 獨立耿玉雪.” 宋陸遊《送陳德邵宮敎赴行在》詩:“敗席留煮茗, 寒廳無雜賓.”

[寒豔】見“寒艷”. 


*寋①[jiǎnㄐㄧㄢˇ]

[《廣韻》其偃切, 上阮, 群. ]

1.擊磬而不伴以其他樂器, 古謂之“寋”. 《爾雅·釋樂》:“徒鼓磬謂之寋.”2.見“寋鄂”. 3.姓. 《資治通鑑·晉惠帝太安元年》:“特以其將寋碩守德陽.” 胡三省注:“寋, 九件翻, 姓也.” 明陳繼儒《群碎錄》:“蹇, 不載《姓苑》, 下有寋字, 音義同, 註曰‘姓也’. 則蹇當作寋, 春秋蹇叔亦應作寋, 傳寫之誤耳.”

[寋鄂】謇諤. 正直敢言. 《隸釋·漢梁相費汎碑》:“至梁府君, 以孝友至行聞於鄕邑, 仕更郡右, 寋鄂質直.” 洪適釋:“碑以寋鄂爲謇諤.”


*富①[fùㄈㄨˋ]

[《廣韻》方副切, 去宥, 非. ]

亦作“冨”. 

1.財物多(古跟“貧”, 今跟“窮”相對). 《書·洪範》:“五福:一曰壽, 二曰富, 三曰康寧, 四曰攸好德, 五曰終考命.” 孔傳:“富, 財豊備.” 孔穎達疏:“二曰富, 家豊財貨也.” 漢焦贛《易林·乾之咸》:“女貴以富, 黃金百鎰.” 唐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詩:“有司恤經費, 未免煩徵求. 富者既云急, 貧者固已流.”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七:“有個吳先生是在閻錫山部下當過旅長的退職軍官, 家里很富.”2.指財富;財物. 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富埒陶白, 貲钜程羅, 山擅銅陵, 家藏金穴.”《再生緣》第十四回:“<唐信仁>積祖販賣珠寶, 家有十萬之富.”3.充裕;豊厚;多. 《論語·顏淵》:“富哉言乎!”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富, 盛也.”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詩》:“李伯時公麟, 雅好鐘鼎古文奇字.自夏商以來, 先後次第之. 聞一器, 則捐千金不少靳. 所蓄日富.”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仙人島》:“桓因謂曰;‘王郞天才, 宿構必富, 可使鄙人得聞敎乎?’” 郭沫若《宿楚雄》詩之二:“沿途急劇繁車馬, 滿望蔥蘢富梓材.”4.使富. 使有錢財. 《論語·子路》:“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史記·佞幸列傳》:“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 何謂貧乎?’” 宋曾鞏《任將策》:“太祖之置將也, 隆之以恩, 厚之以誠, 富之以財.”《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今日却富了王生.”5.使富. 使繁富. 唐柳宗元《非國語跋》:“吳越之事無他焉, 舉一國足以盡之, 而反分爲二篇, 務以相乘, 凡其繁蕪蔓衍者甚重, 背理去道, 以務富其語.”6.通“福”. 降福. 《詩·大雅·瞻卬》:“天何以刺? 何神不富?” 毛傳:“富, 福.” 鄭玄箋:“神何以不福王而有災害也?”《墨子·非命》:“<商湯>尊天事鬼, 是以天鬼富之.”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墨子二》:“按富福古字通.” 參見“富謙”. 7.“富農”的略稱. 如:地、富出身. 參見“富農”. 8.姓. 宋有富弼.

[富人】1.富有錢財的人. 《詩·小雅·正月》:“哿矣富人, 哀此惸獨.”《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臣聞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 貧人女曰:‘我無以買燭, 而子之燭光幸有餘, 子可分我餘光, 無損子明而得一斯便焉.’” 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如惠百姓, 而富人無五年之積;不重征稅, 而大商無巨萬之藏:國勢日以困竭.” 劉大白《流螢之群》詩:“吸人膏血的蚊子, 與其說是無情的刺客, 不如看作不仁的富人.”2.使人民富裕.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流業》:“若夫德行高妙, 容止可法, 是謂淸節之家, 延陵、晏嬰是也;建法立志, 彊國富人, 是謂法家, 管仲、商鞅是也.”《北史·魏紀三·高祖》:“勸課農桑, 興富人之本.”3.使他人變富. 宋蘇洵《上田樞密書》:“千金之子, 可以貧人, 可以富人.”

[富人侯】即富民侯. 《後漢書·鮮卑傳》:“<武帝>既而覺悟, 乃息兵罷役, 封丞相爲富人侯.” 李賢注:“封丞相車千秋爲富人侯, 以明休息, 思富養人.”按, 李賢等爲避唐太宗諱, 故改“民”爲“人”. 后借指賢明的執政者. 唐朱灣《長安喜雪》詩:“平地已霑盈尺潤, 年豊須荷富人侯.” 唐薛逢《越王樓送高梓州入朝》詩:“乘遞初登建外州, 傾心喜事富人侯.” 參見“富民侯”.

[富力】猶財力. 宋歐陽修《壽樓》詩:“主人起樓何太高, 欲誇富力壓群豪.”《解放日報》1942.2.14:“第三是怎樣培植人民的富力, 使邊區成爲無限豊富的抗戰力量的源泉.”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長江流域在統一的朝代里起著如此重大的作用, 是唐朝才開始的新現象. 這說明長江流域開發成爲富饒地區, 與黃河流域合幷成一個基地, 比兩漢富力增加一倍以上, 因此, 自隋唐開始, 中國封建經濟進入了更高的階段.”

[富士紙】[英foolscap]一種大頁印刷用紙. 也譯作“夫士紙”. 葉聖陶《義兒》:“義兒最喜歡的東西就是紙和筆了:不論是練習英文的富士紙, 印畫地圖的考貝紙, 寫大楷的八都紙, 乃至一張撕下的日曆……一到他手里, 他就如獲得世界的一切了.”

[富才】使才學豊富.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積學以儲寳, 酌理以富才.”

[富大】謂財富多. 《呂氏春秋·季冬》:“自此觀之, 尊貴富大不足以來士矣, 必自知之然後可.” 漢賈誼《新書·時變》:“非貴有戚, 不與兄弟;非富大家, 不與出入.”

[富子】極有財產、勢力的人.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晉桓、莊之族偪, 獻公患之. 士蔿曰:‘去富子, 則群公子可謀也已.’” 杜預注:“富子, 二族之富強者.”一說富爲氏族之稱, 富子爲人名. 楊伯峻注:“富子, 爲桓莊之族中多智術能爲謀畫者. 彞器有富子豋, 方濬益《綴遺齋彞器考釋》卷二十五引此文, 又引昭二十六年《傳》鄭之富子, 謂富爲氏族之稱, 是也. 但豋則不知何國器.”按, “昭二十六年傳”系“昭十六年傳”之誤.

[富中】指肥沃的田地.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富中大塘者, 句踐治以爲義田. 爲肥饒, 謂之富中, 去縣二十里二十二步.”《文選·左思<吳都賦>》:“富中之甿, 貨殖之選, 乘時射利, 則豊巨萬.” 張銑注:“富中之氓, 謂肥沃田中所居人也.”

[富水】唐代酒名.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 烏程之若下, 滎陽之土窟春.”

[富父】㚆姓. 春秋魯有大夫富父槐. 見《左傳·哀公三年》.

[富戶】錢財多的人家. 亦指錢財多的人. 淸昭槤《嘯亭雜錄·王述庵書》:“諸生寒士居多, 求貸於富戶, 乃事理之常.” 淸馬建忠《適可齋記言·借債以開鐵道說》:“前土爾基初置鐵道, 入股者率屬英、法、奧國之富戶.”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可是錢文貴總好像是個天外飛來的富戶, 他不像莊稼人.”

[富可敵國】亦作“富堪敵國”. 

謂私人擁有的財富可與國家的資財相匹敵. 形容極爲富足.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客人道:‘母銀越多, 丹頭越精. 若煉得半合許丹頭, 富可敵國矣.’”《鏡花緣》第六四回:“蓋卞濱自他祖父遺下家業, 到他手裏, 單以各處田地而論, 已有一萬餘頃, 其餘可想而知, 眞是富可敵國.”《廿載繁華夢》第三四回:“若庫書吏役, 反得富堪敵國, 坐擁膏腴.”

[富平】1.富平侯的略稱. 《漢書·張湯傳贊》:“漢興以來, 侯者百數, 保國持寵, 未若富平者也.”《後漢書·張曹鄭傳贊》:“富平之緒, 承家載世.” 參見“富平侯”. 2.西漢末一支農民起義軍的稱號.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又別號諸賊銅馬、大肜……富平、獲索等, 各領部曲, 衆合數百萬人, 所在寇掠.” 李賢注:“諸賊或以山川土地爲名, 或以軍容彊盛爲號……富平賊帥徐少, 獲索賊帥古師郞等.”3.古縣名. 西漢置. 治所在今寧夏吳忠西南. 東漢廢. 4.古縣名. 東漢置. 治所在今甘肅慶陽西南. 爲北地郡治所. 東漢末廢.

[富平車】指富家貴族的豪華車子. 因漢張安世封富平侯, 五世襲爵, 富貴至極, 故稱. 南朝陳顧野王《長安道》詩:“鳳樓臨廣路, 仙掌入煙霞. 章臺京兆馬, 逸陌富平車.” 淸侯方域《贈人》詩:“夾道朱樓一徑斜, 王孫爭御富平車.” 參見“富平侯”.

[富平侯】漢張安世封富平侯, 傳子延壽, 延壽傳勃, 勃傳臨, 臨傳放, 五世襲爵. 見《漢書·張安世傳》. 后因譽稱朝廷重臣. 唐高適《古樂府飛龍曲留上陳左相》詩:“蒼生謝安石, 天子富平侯.” 唐李商隱《富平少侯》詩:“七國三邊未到憂, 十三身襲富平侯.”

[富平津】孟津的別名.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孟津>又曰富平津. 《晉陽秋》曰:‘杜預造河橋於富平津, 所謂“造舟爲梁”也.’”《晉書·杜預傳》:“預又以孟津渡險, 有覆沒之患, 請建河橋於富平津.”

[富民】1.使民殷富. 《荀子·王制》:“故王者富民, 霸者富士, 僅存之國富大夫, 亡國富筐篋, 實府庫.”《魏書·高祖紀上》:“今遣使者, 循行州郡, 與牧守均給天下之田, 還受以生死爲斷, 勸課農桑, 興富民之本.” 宋蘇軾《李之純戶部侍郞制》:“興利以富民, 不如省事而民自富;廣求而豊國, 不如節用而國自豊.”2.富裕之民.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吳問》:“公家貧, 其置士少, 主僉臣收, 以御富民, 故曰固國.”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上:“長安富民王元寶、揚崇義、郭萬全等, 國中巨豪也.” 淸吳敏樹《黃特軒傳》:“彼貧民怨恨富民, 而欲壞之久矣.”

[富民侯】漢武帝晩年, 悔以江充譖殺衛太子據, 又悔征伐連年. 會車千秋上書爲衛太子鳴冤, 因擢升爲大鴻臚, 數月后又代劉屈釐爲丞相, 封富民侯, 取“大安天下, 富實百姓”之意. 事見《漢書·車千秋傳》、《漢書·食貨志上》、《漢書·韋玄成傳》. 后因以“富民侯”稱安天下、富百姓的高官. 宋林逋《送王舍人罷兩浙憲赴闕》詩:“越俗今無訟, 閑田亦有秋. 公朝論爵賞, 當拜富民侯.” 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詞:“莫射南山虎, 直覓富民侯.” 元宋褧《送高子敬歸鼓城》詩:“元龍不拜富民侯, 袖劒囊書苦掉頭.”

[富民渠】隋開皇初開漕渠, 太監郭衍興工引渭水, 經大興城至潼關, 長四百多里, 通漕運, 名富民渠. 見《隋書·郭衍傳》. 一說, 宇文愷主持此事, 渠名廣通渠. 見《隋書·食貨志》及《宇文愷傳》.

[富老】富有的老人. 明高啓《悲歌》詩:“貧少不如富老, 美遊不如惡歸.”

[富有】1.包羅萬象, 無所不有. 《易·繫辭上》:“富有之謂大業.” 韓康伯注:“廣大悉備, 故曰富有.” 淸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大易》:“‘富有’者, 大無外也.”2.謂擁有大量財產、物資. 《論語·子路》:“子謂衞公子荊善居室. 始有, 曰:‘苟合矣.’少有, 曰:‘苟完矣.’富有, 曰:‘苟美矣.’” 漢焦贛《易林·乾之師》:“國家富有, 民人蕃息.” 梁斌《紅旗譜》四六:“他有過最富有的父親, 也有過最窮苦的母親.”3.泛指豊富, 充足. 宋吳可《藏海詩話》:“諸公篇章富有, 皆曾編集.” 淸黃景仁《偶題齋壁》詩:“生疏字愧村翁問, 富有書憐市儈藏.” 朱自淸《山野掇拾》:“他收藏著怎樣多的雖微末却珍異的材料, 就如慈母收藏果餌一樣;偶然拈出一兩件來, 令人驚異他的富有!”4.完全擁有. 《墨子·七患》:“桀紂貴爲天子, 富有天下.”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上孜孜儆戒如是, 富有天下僅五十載, 豈不由斯道乎?”5.指富有天下, 爲天子. 唐蘇源明《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詩》序:“禮交乎上, 當世高賢之相允;樂動乎下, 前古中和之合作. 抑抑焉, 堂堂焉. 奚一人之富有, 而群后之緝熙也!”6.大量具有. 丁西林《一只馬蜂》:“余小姐年約二十五六, 姿態美麗, 面目富有表情, 服裝精致.” 楊朔《昨日的臨汾》:“我不曾想到山西的民眾, 這樣有組織, 這樣富有政治警覺性, 我不能不高興.”

[富年】《文選·枚乘〈七發〉》:“今時天下安寧, 四宇和平, 太子方富於年.” 李善注:“凡人之幼者, 將來之歲尙多, 故曰富也.” 后因以“富年”指少壯之時. 《周書·王褒傳》:“昔吾壯日, 及弟富年, 俱値邕熙, 竝歡衡泌.”

[富安】富足安定;使富足安定. 漢賈誼《論積貯疏》:“今毆民而歸之農, 皆著於本, 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畮, 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 可以爲富安天下, 而直爲此廩廩也, 竊爲陛下惜之.”

[富吳體】唐富嘉謨、吳少微皆爲進士, 同官相友. 時人文章多尙徐(徐陵)庾(庾信), 以雕琢爲工, 而兩人所作, 以古文爲本, 厚重雄邁, 時人遂爭相摹仿, 號“富吳體”, 又稱“吳富體”. 參閱《舊唐書·文苑傳中·富嘉謨》.

[富足】財物豊富充足. 《管子·樞言》:“家室富足, 則行衰矣;爵祿滿, 則忠衰矣.” 宋曾鞏《勸農詔》:“要使南畝之民舉忻忻然樂職安業, 洽於富足, 稱朕意焉.”《再生緣》第二七回:“昔日伊家還富足, 如何到此恁淸貧?” 楊朔《海市》:“我不禁贊歎著說:‘你們的生活眞象神仙啊, 富足得很.’”

[富邑】富饒之縣. 《後漢書·孔奮傳》:“時天下擾亂, 唯河西獨安, 而姑臧稱爲富邑, 通貨羌胡, 市日四合, 每居縣者, 不盈月輒致豊積.”

[富利】謂富有財利. 《荀子·儒效》:“不學問, 無正義, 以富利爲隆, 是俗人者也.”《史記·李斯列傳》:“向使四君(按指繆公、孝公、惠王、昭王)却客而不內, 疏士而不用, 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宋范仲淹《皇儲資聖頌》:“天下欲以富利而弗奪也, 欲以壽養而弗傷也.”

[富冶】富麗冶豔. 明陳霆《渚山堂詞話》卷二:“‘絳綵嬌春, 鉛華掩晝, 占斷鴛鴦浦.’此等句何害其爲富冶也!”

[富完】富足而完好. 宋歐陽修《有美堂記》:“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國, 效臣順, 及其亡也, 頓首請命, 不煩干戈. 今其民幸富完安樂.”

[富茂】豊富;充實. 《孔子家語·弟子行》:“文子曰:‘吾聞之也, 國有道則賢人興焉, 中人用焉, 及百姓歸之. 若吾子之論, 既富茂矣, 壹諸侯之相也, 抑世未有明君, 所以不遇也.’”

[富昌】富足昌盛. 漢班固《白虎通·聖人》:“武王望羊, 是謂攝揚;盱目陳兵, 天下富昌.”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此名犀犬, 得之者, 令家富昌.”《雲笈七籤》卷二五:“此法王侯行之, 夷夏率服, 民人富昌.”

[富兒】富人. 亦指富家子弟. 南朝宋鮑照《代少年時至衰老行》:“結友多貴門, 出入富兒隣.”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朝扣富兒門, 暮隨肥馬塵.” 明徐㚆祚《一文錢》第二出:“寄與富兒休吝嗇, 眼前快活是便宜.”阿英《鹽鄕雜信》一:“不時的, 有富兒挾著愛妻嬌妾來此洗浴.”

[富侈】謂財產極多. 唐李德裕《奇才論》:“將軍資産富侈, 誰人與之?” 明方孝孺《贈盧信道序》:“負才氣者以豪放爲通尙, 富侈者以驕佚自縱, 而宋之舊俗微矣!”

[富於春秋】謂年少, 年輕. 《史記·曹相國世家》:“天下初定, 悼惠王富於春秋, 參盡召長老諸生, 問所以安集百姓.”《後漢書·樂恢傳》:“陛下富於春秋, 纂承大業, 諸舅不宜幹正王室, 以示天下之私.” 李賢注:“春秋謂年也. 言年少, 春秋尙多, 故稱富.”《北史·后妃傳上·魏太武皇后赫連氏》:“太后以帝富於春秋, 乃作《勸戒歌》三百餘章, 又作《皇誥》十八篇, 文多不載.”亦省作“富春秋”. 唐杜甫《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詩:“韋生富春秋, 洞澈有淸識.” 宋王安石《次韻葉致遠》:“明時君尙富春秋, 豈比衰翁遠自投.” 宋張孝祥《水調歌頭·和龐佑父》詞:“憶當年, 周與謝, 富春秋.”

[富治】1.富足而有秩序. 《尉繚子·兵談》:“夫土廣而任則國富, 民衆而治則國治;富治者, 民不發軔, 甲不出暴, 而威治天下.”2.用浪費的辦法來治理. 謂尙奢侈. 《商君書·去強》:“國富而貧治, 曰重富, 重富者強;國貧而富治, 曰重貧, 重貧者弱.” 朱師轍解詁:“富治, 謂尙奢侈.”

[富春】1.指富春山或富春江. 泛指古富春地區. 唐韓翃《送王少府歸杭州》詩:“歸舟一路轉靑蘋, 更欲隨潮向富春.” 唐王維《送李判官赴江東》詩:“樹色分揚子, 潮聲滿富春.” 元張憲《投贈周元帥十韻》:“恩波城外柳, 長拂富春潮.” 淸孔尙任《桃花扇·餘韻》:“年年垂釣鬢如銀, 愛此江山勝富春;歌舞叢中征戰裡, 漁翁都是過來人.” 參見“富春江”. 2.古縣名. 秦置, 漢因之, 治所在今浙江富陽. 晉太元中避鄭太后諱, 改名富陽. 五代吳越時㚆名富春, 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又改富陽. 三國吳曾爲安東郡治所. 晉陸機《吳趨行》詩:“大皇自富春, 矯首頓世羅.” 南朝宋謝靈運《富春渚》詩:“宵濟漁浦潭, 旦及富春郭.” 郁達夫《西歸雜詠》之八:“風月三年別富春, 東南車馬苦沙塵.”

[富春山】山名. 在浙江桐廬縣南. 一名嚴陵山. 前臨富春江, 山下有灘稱嚴陵瀨, 爲漢隱士嚴光遊釣處. 山腰有二盤石, 稱東西二釣台. 各高百余米, 巍然對峙, 聳立江湄. 東稱嚴子陵釣台, 西爲宋處士謝翱哭文天祥處. 《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嚴光>乃耕於富春山, 後人名其釣處爲嚴陵瀨焉.” 李賢注:“今杭州富陽縣也. 本漢富春縣, 避晉簡文帝鄭太后諱, 改曰富陽.” 唐李白《古風》之十二:“長揖萬乘君, 還歸富春山.” 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二·嚴州府》:“富春山, 縣(桐廬縣)西三十里, 一名嚴陵山, 前臨大江, 漢子陵釣處, 人號嚴陵瀨, 有東西二釣臺, 各高數百丈.”

[富春江】水名. 浙江在富陽、桐廬縣境內的一段稱富春江. 是著名的風景區. 漢嚴光曾垂釣於此. 毛澤東《七律·和柳亞子先生》:“莫道昆明池水淺, 觀魚勝過富春江.”

[富春秋】見“富於春秋”. 

[富春渚】富春江畔. 泛指古富春地區. 南朝梁任昉《贈郭桐廬出溪口見候》詩:“朝發富春渚, 蓄意忍相思.” 唐郞士元《送奚賈歸吳》詩:“東南富春渚, 曾是謝公遊.” 淸吳偉業《毛子晉齋中讀吳匏庵手抄宋謝翱西台慟哭記》詩:“言過富春渚, 登望文山哭.”

[富厚】1.謂物質財富雄厚. 《戰國策·秦策一》:“蜀既屬, 秦益強富厚, 輕諸侯.”《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故逮文景四五世間, 流民既歸, 戶口亦息, 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 小國自倍, 富厚如之.”顏師古注:“言其貲財亦稍富厚, 各如戶口之多也.” 宋蘇轍《上皇帝書》:“故此十四人者, 皆富厚有餘.” 林之夏《行路難》詩:“故園債主苦追呼, 謂汝富厚且通籍.”2.指雄厚的物質財富. 《韓非子·五蠹》:“布衣相與交, 無富厚以相利, 無威勢以相懼也, 故求不欺之士.”3.猶豊厚;繁富. 泛指數量多. 《荀子·富國》:“故知節用裕民, 則必有仁義聖良之名, 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莋都》:“聖德深恩, 與人富厚.” 宋兪文豹《吹劍四錄》:“今進士歲數百人, 咸多爲文詞, 道今古, 角誇麗, 務富厚, 有司一朝而受者, 不知幾千萬言.”

[富面百城】《魏書·逸士傳·李謐》:“每曰:‘丈夫擁書萬卷, 何假南面百城.’遂絶跡下幃, 杜門却掃, 棄産營書, 手自刪削, 卷無重複者四千有餘矣.” 后以“富面百城”喩擁有大量的書籍. 康有爲《大同書》甲部第五章:“貧富相耀, 都鄙相驚, 貴賤相形, 愚智相傾, 耗矣哉其窮也! 是故甲願八珍而乙不得藜藿焉……午之博極群書, 富面百城, 未不識一丁, 挾一冊而吟焉.”

[富骨】命定富有的骨相. 漢王充《論衡·初稟》:“富家之翁, 貲累千金, 生有富骨, 治生積貨, 至於年老, 遂成富翁矣.”

[富重】謂錢財多而權勢大. 《韓非子·八經》:“官之富重也, 亂功之所生也.”

[富叟】猶富翁. 明劉基《郁離子·螇螰》:“臣隣之富叟疾, 使巫禱於神.”

[富衍】《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昔在強秦, 爰初開畔, 霸自岐廱, 國富人衍, 卒以幷兼, 桀虐作亂.” 后以“富衍”謂富饒, 繁盛. 《宋史·地理志一》:“營丘東道之雄, 號稱富衍, 物産尤盛.”

[富胎】富態. 《西遊記》第四一回:“戰裙巧繡盤龍鳳, 形比哪吒更富胎.”《紅樓夢》第三十回:“怪不得他們拿姐姐比楊妃, 原也富胎些.”

[富室】猶富家, 富戶. 指錢財多的人家. 《漢書·諸侯王表》:“至於哀平之際, 皆繼體苗裔, 親屬疏遠, 生於帷牆之中, 不爲士民所尊, 勢與富室亡異.” 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卷一:“富室或挈家逃匿於外州.” 郭沫若《海濤集·流沙》:“那是在瓦窯的西南端, 房屋幷不怎么堂皇, 但明顯地是那莊上首屈一指的富室.”

[富室大家】泛稱廣有資財的大戶人家. 《續資治通鑑·宋理宗淳祐十年》:“訪聞近來所在和糴, 未得朝廷拋數, 預行多敷;富室大家, 臨期率以賂免, 而中産、下戶反被均敷之害, 以致散錢則吏胥減克, 納米則斗面取贏, 專計誅求, 費用尤夥.”

[富室子】富家子弟.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六·何顏偽道學》:“<何心隱>又與一富室子善, 偕之數百里外.”

[富室兒】富家子弟. 《晉書·趙王倫傳》:“會(孫會)形貌短陋, 奴僕之下者, 初與富室兒於城西販馬, 百姓忽聞其尙主, 莫不駭愕.”

[富姦】奸詐險惡的富人. 《後漢書·章帝紀》:“而今富姦行賂於下, 貪吏枉法於上, 使有罪不論而無過被刑, 甚大逆也.”

[富泰】富態. 老舍《二馬》第四段六:“她比從前胖了一點. 脖子上圍著一條狐皮, 更顯得富泰一點.”艾蕪《我在仰光的時候》:“他有五十左右光景, 臉龐幷不肥胖, 但却顯得豊腴、白淨、富泰.”

[富財】猶財富. 郁達夫《給一位文學靑年的公開狀》:“因爲他的那些堆積在那里的富財, 不過是方法手段不同罷了, 實際上也是和你一樣的偸來搶來的.”

[富健】豊富而雄健.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戴凱人實貧羸, 而才章富健.” 明胡應麟《詩藪·宋》:“自李商隱、唐彦謙諸詩作祖, 宋初楊大年、錢惟演、劉子儀輩, 翕然宗事, 號西崑體. 人多訾其僻澀, 然諸人材力富健, 格調雄整, 視義山不啻過之, 惟豊韻不及耳.”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六一章二:“攀龍才力富健, 淩鑠一時;詩多佳者, 而古樂府却最爲駑下.”

[富翁】擁有大量財產的老翁. 亦泛指廣積財產的人. 漢王充《論衡·初稟》:“富家之翁, 貲累千金, 生有富骨, 治生積貨, 至於年老, 遂成富翁矣.”《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話說隋文帝開皇初年, 有個富翁, 姓李名淸, 家住靑州城裏, 世代開染房爲業.” 張天翼《大林和小林》第八章:“我們假如是富翁, 我們就有珠寶給怪物, 怪物就不會吃我們了, 我和小林就不會分開跑了.”

[富益】謂增加財政收入. 《魏書·高謙之傳》:“夫以西京之盛, 錢猶屢改, 幷行大小, 子母相權, 況今寇難未除, 州郡淪敗, 民物凋零, 軍國用少, 別鑄小錢, 可以富益, 何損於政, 何妨於人也?”

[富浪】中古時, 法蘭克王查理大帝統一歐洲西部, 阿拉伯人因稱西歐爲法蘭克. 富浪是法蘭克的譯音. 見《元史·郭侃傳》. 也譯作“佛郞”. 明人相沿稱葡萄牙、西班牙人爲佛郞機. 參閱《明史·佛郞機傳》.

[富家】1.富裕之家, 有錢人家. 《管子·立政》:“雖有富家多資, 毋其祿, 不敢用其財.” 唐杜甫《驅豎子摘蒼耳》詩:“富家廚肉臭, 戰地骸骨白.”《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富家一席酒, 窮漢半年糧.”2.使其家富裕. 《易·家人》:“六四, 富家, 大吉.”《史記·貨殖列傳》:“上則富國, 下則富家.”

[富家大室】亦作“富家巨室”. 

指廣有財產的大戶人家. 宋何薳《春渚紀聞·二富室疏財》:“所謂富家大室者, 所積之厚, 其勢可以比封君, 而錢足以使鬼神.” 淸龍啓瑞《<粵西團練輯略>序》:“富家巨室捐資以助饟者, 丁壯冒白刃塗原野者, 紳士之督率奔走者, 或轉戰破賊經歲不家食者:用民之力, 亦幾於盡.”

[富家子】富裕人家的子弟.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康老子》:“康老子者, 本長安富家子, 酷好聲樂, 落魄不事生計, 常與國樂遊處.”

[富家巨室】見“富家大室”. 

[富家翁】富有的人;富翁. 《史記·留侯世家》“樊噲諫沛公出舍”裴駰集解引晉徐廣曰:“一本‘噲諫曰:“沛公欲有天下邪? 欲將爲富家翁邪?”’”《三國志·魏志·曹爽傳》“爽於是遣允泰詣宣王”裴松之注引晉孫盛《魏氏春秋》:“爽既罷兵, 曰:‘我不失作富家翁.’” 梁啓超《爲國會期限問題敬告國人·敬告監國攝政王》:“夫彼輩本以官職爲傳舍, 以國家爲利孔, 精華已竭, 褰裳去之, 國亡之後, 挾腰橐以走租界, 或作贅子妾婦於外國, 猶不失爲富家翁, 爲計亦良得.”

[富捷】豊富而敏捷.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小謝才思富捷. 恨其蘭玉夙凋, 故長轡未騁.”

[富敎】《論語·子路》:“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敎之.’” 后以“富敎”指富民和敎民. 謂使人民富裕, 幷加以敎育. 南朝宋謝靈運《種桑詩》:“常佩知方誡, 愧微富敎益.”《陳書·世祖紀》:“朕哀矜黔庶, 念康弊俗, 思俾阻饑, 方存富敎.” 淸薛福成《籌洋芻議·邊防》:“至東三省中, 吉林五方雜處, 風氣偸弱, 山中金匪不下十餘萬, 固宜設官分汛, 力圖富敎, 常以遊兵驅剿, 漸淸金匪之源.”

[富奢】富有而奢侈. 《後漢書·袁安傳》:“故袁氏貴寵於世, 富奢甚, 不與它公族同.”

[富盛】1.富裕昌盛. 常特指財富或物產豊裕. 《後漢書·袁閎傳》:“閎見時方險亂, 而家門富盛, 常對兄弟歎曰:‘吾先公福祚, 後世不能以德守之, 而競爲驕奢, 與亂世爭權, 此即晉之三郤矣.’” 宋曾鞏《再議經費劄子》:“夫財用, 天下之本也. 使國家富盛如此, 則何求而不得, 何爲而不成!”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堵江口》:“揚州本富盛之區, 尙可有爲.”2.廣博;豊富繁多. 《北齊書·盧詢祖傳》:“邢邵曾戲曰:‘卿少年才學富盛, 戴角者無上齒, 恐卿不壽.’” 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二折:“我曉得周公是財主人家, 他下的聘財, 比別家必然富盛.”3.富麗盛大. 《再生緣》第十四回:“建立牌坊須富盛, 芳名好向四方傳.”

[富國】1.使國家富有. 《管子·制分》:“是故治國有器, 富國有事, 強國有數, 勝國有理, 制天下有分.”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有客難主人曰:‘吾見彊弩長戟, 誅罪安民, 以取公侯者有矣;文義習吏, 匡時富國, 以取卿相者有矣;學備古今, 才兼文武, 身無祿位, 妻子飢寒者不可勝數, 安足貴學乎?’” 鄭觀應《盛世危言·中國宜求格致之學論》:“今夫保民之道莫先於強兵, 強兵之道莫先於富國.”2.富裕的國家;經濟發達的國家.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十:“中國的窮國地位和在國際上無權的地位也會起變化, 窮國將變爲富國, 無權將變爲有權--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富國安民】使國家富裕, 人民生活安定. 《後漢書·方術傳上·許楊》:“若大禹決江疏河以利天下, 明府今興立廢業, 富國安民, 童謠之言將有徵於此. 誠願以死効力.”《雲笈七籤》卷一一二:“上有神仙抱一之道, 中有富國安民之術, 下有強兵戰勝之術.”

[富國裕民】使國家和人民富裕. 劉大白《龜--爲任君茂梧題畫》詩:“你大肚彭亨, 好像個財神. 但身沒半文, 說什么富國裕民.”

[富國強民】使國家富裕, 民力強盛. 張書紳《正氣歌》:“在漫長的歲月里, 父親到處尋找著富國強民的救國良策, 但他終於沒有找到.”

[富國強兵】見“富國彊兵”. 

[富國學】經濟學的舊譯名. 我國最早的經濟學中文譯名爲“富國策”. 后經淸學部審定, 譯經濟學爲“富國學”. 1901年嚴㚆又譯爲“計學”, 次年梁啓超改計學爲“生計學”. 同時日本譯名“經濟學”亦傳入中國. 辛亥革命后經孫中山肯定, 統一譯爲“經濟學”.

[富國彊兵】亦作“富國強兵”. 

使國家富裕, 軍力強盛. 《商君書·壹言》:“故治國者, 其摶力也, 以富國強兵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當是之時, 秦用商君, 富國彊兵.” 唐陳子昂《上益國事》:“臣聞古者富國彊兵, 未嘗不用山澤之利.” 吳玉章《辛亥革命·序詩》:“爲求富國強兵策, 強忍拋妻別子情.”

[富逸】1.富裕安逸. 《後漢書·李通傳》:“莽末, 百姓愁怨, 通素聞守說讖云‘劉氏復興, 李氏爲輔’, 私常懷之. 且居家富逸, 爲閭里雄, 以此不樂爲吏, 乃自免歸.”2.謂文詞豊贍超邁. 《魏書·高閭傳》:“高允以閭文章富逸, 舉以自代, 遂爲顯祖所知, 數見引接, 參論政治.”《北齊書·魏收傳》:“收兼通直散騎常侍, 副王昕使梁, 昕風流文辯, 收辭藻富逸, 梁主及其群臣咸加敬異.”

[富庶】《論語·子路》:“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 后因以“富庶”指物資豊富, 人口眾多. 亦單指物產豊富. 唐韓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驛途中見寄》詩:“四海日富庶, 道途隘蹄輪.” 元胡助《懷來道中》詩:“荒落久寧靜, 富庶或成市.” 楊朔《赤道雪》:“想不到坦噶尼喀竟這樣富庶, 產金剛石、金子、銀子, 以及犀牛角、象牙等珍貴物品.”

[富康】富足康寧. 宋歐陽修《賜中書門下戒僭奢詔》:“惟是儉勤, 敢忘勉勵! 期與群庶, 臻於富康.”

[富商】擁有大量錢財的商人. 《國語·晉語八》:“夫絳之富商, 韋藩木楗以過於朝, 唯其功庸少也, 而能金玉其車, 文錯其服, 能行諸侯之賄, 而無尋尺之祿, 無大績於民之故也.” 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風塵不起, 囹圄寂寞, 富商野次, 宿秉停菑.”《宋史·洪邁傳》:“<邁>謂宜募瀕海富商入船予爵, 招善操舟者以補水軍, 上嘉之.”

[富商大賈】亦作“富商巨賈”. 

指擁有大量錢財的商人. 《史記·貨殖列傳》:“漢興, 海內爲一, 開關梁, 弛山澤之禁, 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 交易之物莫不通, 得其所欲, 而徙豪傑諸侯於京師.” 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若必行此, 則富商大賈必生怨恨, 或收市重寶逃入反側之地, 以資寇盜, 此不可不慮者.” 淸薛福成《請豁除舊禁招徠萬民疏》:“閩人多富商巨賈……往往擁貲百萬, 羈棲海外, 十無一還.”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奴隸制的下限在春秋與戰國之交》:“曆史上有名的富商大賈, 象陶朱、猗頓、計然、白圭, 絡繹出現了.”

[富商巨賈】見“富商大賈”. 

[富商蓄賈】同“富商大賈”. 

《管子·輕重甲》:“故遷封食邑、富商蓄賈、積餘藏羨跱蓄之家, 此吾國之豪也.” 郭沫若《集外·<侈靡篇>的硏究》:“但《侈靡篇》所不同於《揆度篇》和其他《管子·輕重》諸篇的是:《侈靡篇》的作者還沒有采取商業國營政策, 不限制富商蓄賈, 這是一個重大的區別.”

[富族】擁有大量資財的家族;富家. 唐李朝威《柳毅傳》:“毅因適廣陵寶肆, 鬻其所得. 百未發一, 財以盈兆. 故淮右富族, 咸以爲莫如.”《剪燈新話·水宮慶會錄》:“善文到家, 攜所得於波斯寶肆鬻焉, 獲財億萬計, 遂爲富族.”

[富隆】富足興旺.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金錢》:“大而犧牲性命, 侵滅公理, 以求一國一種族之強盛;小而喪盡良心, 棄盡廉恥, 以求一身一家之富隆.”

[富紳】富有的紳士.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二章第一節:“外國敎會和外國傳敎士在中國的城市和鄕村做盡了壞事, 不但貧苦人民受其壓迫奴役, 引起廣大群眾的極度憤怒, 許多地主富紳也因田產房宅被敎會霸占, 憤懣不平.”

[富堪敵國】見“富可敵國”. 

[富博】宏富廣博. 晉葛洪《抱朴子·尙博》:“或貴愛詩賦淺近之細文, 忽薄深美富博之子書.”《南史·王僧孺傳》:“少篤志精力, 於書無所不覩, 其文麗逸, 多用新事, 人所未見者, 時重其富博.”

[富殖】財貨充足. 《後漢書·黨錮傳·夏馥》:“同縣高氏、蔡氏幷皆富殖, 郡人畏而事之, 唯馥不與交通, 由是爲豪姓所仇.”《宋書·自序傳》:“家世富殖, 財産累千金.” 宋蘇軾《對制科策》:“孝文尙老子, 而天子富殖;孝武用武術, 而天下虛耗. 道非有弊, 治奚不同!”

[富量】猶財富;財產. 梁啓超《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蓋在現今交易的經濟組織之下, 人人皆以欲得財産所有權爲目的, 既共向此目的以進行, 則汲汲自殖其富量, 而國民富量, 即隨之增進焉.”

[富貴】1.富裕而顯貴. 猶言有財有勢. 《論語·顏淵》:“商聞之矣: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唐韓愈《省試顏子不貳過論》:“不以富貴妨其道, 不以隱約易其心.”老舍《四世同堂》五七:“他不求顯達, 不求富貴, 書幷不是他的干祿的工具.”2.使富裕而顯貴. 《管子·牧民》:“民惡憂勞, 我佚樂之;民惡貧賤, 我富貴之.”《漢書·竇嬰傳》:“梁人高遂乃說嬰曰:‘能富貴將軍者, 上也;能親將軍者, 太后也.’”《周書·文帝紀下》:“古之帝王所以外建諸侯內立百官者, 非欲富貴其身而尊榮之, 蓋以天下至廣, 非一人所能獨治, 是以博訪賢才, 助己爲治.” 宋蘇軾《賜新除中大夫守尙書右丞王存辭免恩命不允詔》:“夫享天下之利者, 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 同天下之憂. 朕非以是富貴卿也, 其何以辭!”3.指有財有勢之人. 《孟子·離婁下》:“其妻問所與飲食者, 則盡富貴也.” 趙令畤《侯鯖錄》卷二引宋徐積《愛愛歌序》:“愛愛居京師, 自以爲未亡人也, 慨然有必死之計. 故雖富貴百計萬方, 卒不能動其心, 以至於死.”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是個富貴脾氣丫頭命!”4.指有錢有勢的人家.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錢思公生長富貴, 而性儉約, 閨門用度, 爲法甚謹.”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姪生長富貴, 消耗先盡;奴子生長貧賤, 消耗無多.” 淸昭槤《嘯亭續錄·貴臣之訓》:“其生長富貴, 不知閭巷之艱難若此. 可知‘何不食肉糜’之言, 洵非虛也.”5.財物;財寶.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秀秀提著一帕子金珠富貴, 從左廊下出來, 撞見崔寧.”《水滸傳》第十四回:“那漢道:‘他是天下聞名的義士好漢, 如今我有一套富貴與他說知, 因此而來.’”《金甁梅詞話》第八十回:“你如今有了這般勢耀, 不得此女貌, 同享榮華, 枉自有許多富貴.”6.寶貴, 珍貴.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一折:“楊柳映, 杏花遮, 東風外, 酒旗斜. 四時中惟有春三月, 光陰富貴, 景物重疊.”7.猶富足, 富有. 《武王伐紂平話》卷上:“又況我王倉庫不貧, 國中富貴.”

[富貴不能淫】1.不爲金錢、地位所迷惑.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六:“他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堅定性和革命氣節.”亦省作“富貴不淫”. 淸方亨咸《邵村雜記·武風子傳》:“或曰:某有道者歟? 不然, 何富貴不淫, 威武不屈耶?”2.見“富貴不能淫”.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六:“他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堅定性和革命氣節.”亦省作“富貴不淫”. 淸方亨咸《邵村雜記·武風子傳》:“或曰:某有道者歟? 不然, 何富貴不淫, 威武不屈耶?”

[富貴不淫】1.不爲金錢、地位所迷惑.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六:“他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堅定性和革命氣節.”亦省作“富貴不淫”. 淸方亨咸《邵村雜記·武風子傳》:“或曰:某有道者歟? 不然, 何富貴不淫, 威武不屈耶?”2.見“富貴不能淫”.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六:“他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堅定性和革命氣節.”亦省作“富貴不淫”. 淸方亨咸《邵村雜記·武風子傳》:“或曰:某有道者歟? 不然, 何富貴不淫, 威武不屈耶?”

[富貴衣】傳統戲中扮演貧士、乞丐一類人物的衣飾. 俗稱海靑, 又名道袍. 全身黑色, 破褶, 上綴很多雜色小三尖塊、方塊和圓塊, 表示破蔽不堪. 劇中人穿著此衣, 預示后必貴顯, 故稱富貴衣. 如《鴻鸞禧》中的莫稽、《打侄上墳》中的陳大官等所服均是.

[富貴花】1.指牡丹. 宋周敦頤《愛蓮說》:“菊, 花之隱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貴者也.” 淸曹寅《竹村大理筵上食石首魚作》詩:“老眼愁看富貴花, 病軀思啖呵黎勒.” 自注:“時邀看城西牡丹, 値雨未果行.”2.指海棠. 宋陸遊《留樊亭三日王覺民檢詳日攜酒來飲海棠下比去花亦衰矣》詩之一:“何妨海內功名士, 共賞人間富貴花.”

[富貴利達】猶言功名利祿. 《孟子·離婁下》:“由君子觀之, 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 其妻妾不羞也, 而相泣者, 幾希矣.” 宋兪文豹《吹劍錄》:“荊公曰:‘士未官而事科舉者, 爲貧也;有官矣, 而復事科舉者, 是僥倖富貴利達而已.’”《廿載繁華夢》第一回:“猶記得這人本貫是浙江人氏, 生平不甚念書, 問起愛國安民的事業, 他却分毫不懂. 惟是弄功名, 取富貴, 他還是有些手段. 常說道:‘富貴利達, 是人生緊要的去處, 怎可不竭力經營?’”

[富貴紅】牡丹的一種. 宋陸遊《天彭牡丹譜·花釋名》:“富貴紅者, 其花葉圓正而厚, 色若新染未乾者. 他花皆落, 獨此抱枝而槁, 亦花之異者.”

[富貴氣】指文學、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富麗華貴的氣息. 元湯垕《古今畫鑑·唐畫》:“周昉善畫貴遊人物, 善寫眞, 作仕女多穠麗豊肥, 有富貴氣.”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十四:“唐荊川云:‘詩文帶富貴氣者, 便不佳.’余道不然.”阿英《藝術家的故事》:“<制台>只感到塑的不是富貴氣, 就是塵俗氣和枯瘠氣, 和杜甫的‘忠君愛國’精神很不相稱.”

[富貴浮雲】1.《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后因以“富貴浮雲”指富貴利祿變幻無常, 不足看重. 淸陳宗石《漢宮春·丁巳十月四日》詞:“富貴浮雲, 且還我靑山芒屩.”《老殘遊記》第三回:“紹殷再三贊歎不絶, 隨便問道:‘先生本是科第世家, 爲甚不在功名上講求, 却操此冷業? 雖說富貴浮雲, 未免太高尙了罷.’”2.謂世事滄桑, 變幻無定. 金元好問《趙元德御史兄七秩之壽》詩:“富貴浮雲世態新, 典刑依舊老成人.”

[富貴逼人來】1.《北史·楊素傳》:“常令爲詔, 下筆立成, 詞義兼美. 帝嘉之, 謂曰:‘善相自勉, 勿憂不富貴.’素應聲曰:‘臣但恐富貴來逼臣, 臣無心圖富貴.’” 后以“富貴逼人來”言不求富貴而富貴自來. 明史槃《夢磊記·奸相獎奸》:“正是百計貧賤醫不得, 一朝富貴逼人來.”2.謂富貴能使他人前來靠攏. 《廿載繁華夢》第二四回:“這時港中的紳商富戶, 差不多也到齊了. 自古道‘富貴逼人來’, 這也難怪.”

[富貴榮華】有財有勢, 榮耀顯達. 漢王符《潛夫論·論榮》:“所謂賢人君子者, 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

[富貴顯榮】財多位高, 顯赫榮耀. 《隸釋·漢先生郭輔碑》:“有四男三女, 咸高賢姣麗, 富貴顯榮, 可謂子孫繁者已.” 淸侯芝《<再生緣>序》:“蓋流離顛沛, 權改男裝;富貴顯榮, 應修婦職.”

[富備】豊富而完備. 《詩·邶風·柏舟》“威儀棣棣, 不可選也” 唐孔穎達疏:“非有心志堅平, 過於石、席, 又有儼然之威, 俯仰之儀, 棣棣然富備, 其容狀不可具數.”

[富衆】富庶眾多. 《吳子·料敵》:“土地廣大, 人民富衆.”《詩·小雅·蓼莪》“缾之罄矣, 惟罍之恥” 唐孔穎達疏:“以罍大, 似富衆, 缾小, 似貧寡.”

[富腴】富裕豊足.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自改門後, 人字汪漸富腴, 而木沽口漸凋敝.”

[富渥】富饒, 富足. 淸昭槤《嘯亭雜錄·伊犁疆域》:“其地富渥, 天時和暖, 有類內地, 非漠北窮荒甌脫者比也.”

[富裕】經濟寬裕;富足. 宋徐鉉《稽神錄·蔡彦卿》:“<彦卿>復掘地, 獲銀數千兩, 遂致富裕云.”柔石《二月》:“家境稍富裕, 就不願做冒險的事業, 雖則有志, 也從別的方面去發展了.” 鄧友梅《在懸崖上》:“她要求替我管賬, 從此我不僅每月過的都很富裕, 而且能按月積蓄一點錢.”

[富裕中農】又稱上中農. 經濟上比較富裕, 占有較多生產資料, 有輕微剝削的中農. 毛澤東《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在有些地方, 他們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錯誤, 例如:一方面排斥貧農入社, 不照顧貧農的困難;另一方面又強迫富裕中農入社, 侵犯他們的利益.” 參見“中農”.

[富祿】謂使富貴或使俸祿優厚. 《管子·版法》:“慶勉敦敬以顯之, 富祿有功以勸之.” 尹知章注:“人之有功, 則富貴以勸之.”

[富強】見“富彊”. 

[富媼】地神. 《漢書·禮樂志》:“后土富媼, 昭明三光.”顏師古注引張晏曰:“媼, 老母稱也;坤爲母, 故稱媼. 海內安定, 富媼之功耳.” 宋蘇軾《月華寺》詩:“天公故爲不自憐, 結土融石爲銅山. 萬人採斵富媼泣, 祇有金帛資豪姦.”《宋史·樂志八》:“芒芒下土, 恢恢方儀. 富媼統攝, 潛運八維.”按, 一說, 《漢書·禮樂志》“媼”當爲“熅”字之誤. 參見“富熅”.

[富發】富足興旺. 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三章:“他眼看著自己勞碌大半輩子才富發起來的一個家, 在片刻之間就要完全化成灰燼.”

[富給】富裕豊足. 《史記·孟嘗君列傳》:“今富給者以要期, 貧窮者燔券書以捐之.” 漢桓寬《鹽鐵論·授時》:“無奇業旁入, 而猶以富給, 非儉則力也.”《後漢書·祭遵傳》:“家富給, 而遵恭儉, 惡衣服.”

[富勢】廣有財產和權勢. 晉王嘉《拾遺記·後漢》:“況(郭況)小心畏愼, 雖居富勢, 閉門優遊, 未曾干世事, 爲一時之智也.”《元典章·兵部三·給役》:“山路崎嶇, 每站相去百有餘里, 其馬馳驟, 易於困乏死. 提調官司不曾立法, 恣任站官弄權, 將富勢之家馬匹作弊歇閒, 其貧弱連日差遣以致死損, 馬匹消乏.”

[富賈】富有的坐商. 亦泛指富商. 《漢書·食貨志下》:“羲和置命士督五均六斡, 郡有數人, 皆用富賈.” 宋柳師尹《王幼玉記》:“<幼玉>所與往還皆衣冠士大夫. 捨此, 雖巨商富賈, 不能動其意.” 明何景明《贈胡君宗器序》:“給納之者, 有權門, 有貴家, 有戚里, 有世族, 有豪商, 有富賈.”

[富歲】豊年. 《孟子·告子上》:“富歲, 子弟多賴.” 趙岐注:“富歲, 豊年也.”

[富貲】大量的錢財. 《後漢書·竇融傳》:“帝以穆不能修尙, 而擁富貲, 居大第, 常令謁者一人監護其家.”《後漢書·馬援傳》:“莽敗, 磐擁富貲居故國, 爲人尙氣節而愛士好施, 有名江淮閒.”

[富農】1.泛指擁有大量田產的人. 唐於濆《富農詩》序:“濆寓居堯山南六十里, 里有富農, 得氏琅琊, 人指其貌:此多藏者也. 積粟萬庾, 馬牛無算.”《新唐書·回鶻傳下》:“畜, 馬至壯大, 以善鬭者爲頭馬, 有橐它、牛、羊, 牛爲多, 富農至數千.” 淸李鴻章《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臣料數十年後, 中國富農大賈必有仿造洋機器製作, 以自求利益者, 官法無從爲之區處.” 韓北屛《非洲夜會·酋長的故事》:“他說他是一九五二年才當選酋長的, 當選之前, 是一個富農, 家里現在還經營著農業.”2.指我國舊時農村中以剝削雇傭勞動(兼放高利貸或出租部分土地)爲主要生活來源的人. 一般占有土地和比較優良的生產工具以及活動資本. 自己參加勞動, 但收入的大部分是由剝削得來. 是農村中的資產階級.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二章第四節:“富農約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五左右.”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二五章:“你愛的是地主、富農, 恨的是貧下中農.”

[富鉤】晉干寶《搜神記》卷九:“京兆長安, 有張氏, 獨處一室. 有鳩自外入, 止於牀. 張氏祝曰:‘鳩來, 爲我禍也, 飛上承塵, 爲我福也, 即入我懷.’鳩飛入懷. 以手探之, 則不知鳩之所在, 而得一金鉤. 遂寳之. 自是子孫漸富, 資財萬倍.” 后以“富鉤”指想發財致富. 唐駱賓王《寒夜獨坐遊子多懷簡知己》詩:“富鉤徒有想, 貧鋏爲誰彈?”

[富愈】富足而有余裕. 漢王充《論衡·率性》:“如財貨富愈, 起屋築牆, 以自敝鄣, 爲之具宅, 人弗復非.”

[富羨】猶富饒. 《史記·平準書》:“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貨, 以致富羨, 役利細民.” 司馬貞索隱:“羨, 饒也.”

[富熅】富庶繁盛. 謂地富寶藏, 煙熅之氣上達於天. 漢賈誼《新書·禮》:“故仁人行其禮, 則天下安而萬里得矣. 逮至德渥澤洽, 調和大暢, 則天淸澈, 地富熅, 物時熟;民心不挾詐賊, 地脈淳化.”也作“富媼”. 《漢書·禮樂志》:“后土富媼.” 王先謙補注引吳仁傑云:“‘媼’當爲‘熅’字之誤. 案字書, 煙熅, 天地合氣也, 富媼以煙熅爲義. ‘后土富媼, 昭明三光’, 即《新書》‘天淸澈, 地富熅, 物時孰’之意, 晏說謬矣.” 章炳麟《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大地富媼博厚矣, 殊色異居, 非白人所獨有.” 參見“富媼”.

[富源】自然資源, 如森林、礦產等. 梁啓超《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美國國土廣漠, 天然之富源無限.” 孫中山《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各縣之天然富源與及大規模之工商事業, 本縣之資力不能發展與興辦, 而須外資乃能經營者, 當由中央政府爲之協助.” 楊朔《“走進太陽里去”》:“我們偏要穿過這樣的天險, 修起鐵路, 使四川的富源能夠流到外地來.”

[富溢】形容富裕之極. 《史記·龜策列傳論》:“如丘子明之屬, 富溢貴寵, 傾於朝廷.” 宋蘇軾《省試策問》之三:“歷觀前世, 天下初定, 民始休息, 下既厭亂而思靜, 上亦虛心而無作, 是以公私富溢, 刑罰淸省.” 淸劉大櫆《遊萬柳堂記》:“昔之人貴極富溢, 往往爲別館以自娛, 窮極土木之工, 而無所愛惜.”

[富窟】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王元寳, 都中巨豪也. 常以金銀疊爲屋, 壁上以紅泥泥之. 於宅中置一禮賢堂, 以沉檀爲軒檻, 以碔砆甃地面, 以錦文石爲柱礎. 又以銅綫穿錢, 甃於後園花徑中, 貴其泥雨不滑也. 四方賓客, 所至如歸. 時人呼爲‘王家富窟’.” 后因稱豪門華貴的住宅爲“富窟”.

[富壽】《孔子家語·賢君》:“政之急者, 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 后以“富壽”謂富裕而長壽. 唐蘇頲《命新除牧守面辭敕》:“自古帝王莫能獨理, 爰樹侯伯, 所以分政, 則今都督、刺史之謂矣. 蓋欲亭之毒之, 納於富壽, 不夭不劄, 以致和平.” 宋范仲淹《陽禮敎讓賦》:“斯射也, 可以止其暴亂;斯飲也, 可以樂其富壽.” 宋歐陽修《韓公閱古堂》詩:“富壽及黎庶, 威名懾夷狄.”

[富說】過多的言詞. 《孔叢子·嘉言》:“君子以理爲尙. 博而不要, 非所察也;繁辭富說, 非所聽也.”

[富豪】1.指有錢有勢的家族、人家或人. 《史記·田單列傳》:“<田單>令即墨富豪遺燕將, 曰:‘即墨即降, 願無虜掠吾族家妻妾, 令安堵.’” 唐牛僧孺《周秦行記》:“<余>更前驅, 至一大宅. 門庭若富豪家.”《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最是富豪子弟, 不知稼穡艱難.” 楊沫《靑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紅軍在貴州打下遵義, 在松坎大敗川軍時, 重慶富豪嚇得紛紛把錢汇往上海.”2.富裕豪華;富貴豪華. 《宋書·宗愨傳》:“先是, 鄕人庾業, 家甚富豪, 方丈之膳, 以待賓客.” 元楊維楨《鹽商行》:“鹽商本是賤家子, 獨與王家埒富豪.” 淸鄭燮《濰縣竹枝詞》之三五:“濰城原是富豪都, 尙有窮黎痛剝膚.”

[富隣】富有的隣人. 語本《易·小畜》:“有孚攣如, 富以其隣.” 金宇文虛中《涇王許以酒餉龍溪老人》詩:“先生寂寞草玄文, 正要侯巴作富隣.”

[富鄭公】即富弼. 宋時名相. 曾封鄭國公, 故稱. 宋吳坰《五總志》:“富鄭公初不識許我, 聞其名, 遽召見之.” 淸方苞《答某公書》:“以富鄭公之賢, 而蘇洵憂其無成.”

[富漢】猶富人. 錢財多的人. 賀敬之丁毅等《白毛女》第一幕:“黃世仁:哼, 殺不了窮漢, 當不了富漢, 我弄不了楊白勞, 就得不到喜兒.”

[富實】富裕殷實. 《史記·酷吏列傳》:“吳楚已破, 竟景帝不言兵, 天下富實.”《北史·獨孤信傳》:“及信在州, 事無擁滯. 示以禮敎, 勸以耕桑, 數年之中, 公私富實, 流人願附者數萬家.”《元典章·戶部十二·賦役》:“擬合徧行各路, 令親民州縣提調正官首領官吏, 將本處槪管見科稅糧簿籍從實挨照:每鄕都諸色戶若干, 內稅高富實戶若干, 稅少而有蓄積人戶若干, 幷以一石之上爲則, 一體當役.”

[富嫗】地神. 宋蘇舜欽等《地動聯句》:“共工豈復怒, 富嫗安得爲!”

[富態】婉辭. 謂身體胖. 《醒世姻緣傳》第八回:“曲九州道:‘沒的是和尙, 有這麽白淨、這們富態?’” 馬三立張慶森《開粥廠》:“瘦得這樣兒, 還富態?” 馮驥才《愛之上》第一章:“‘誰?’胖胖、溫和、富態的黃主任驚奇地睜著一雙小眼睛問, ‘你說的是誰呀?’”

[富蕃】富足繁盛. 宋曾鞏《繁昌縣興造記》:“予知縣之去陋名, 而仕者爭欲來, 行旅者爭欲遊, 昔之疵者日以減去, 而索寞者日以富蕃;稱其縣之名, 其必自此始.”

[富餘】足夠而有剩余. 《三俠五義》第三二回:“又叫小人帶來十兩銀子, 惟恐路上盤川不足, 是要富餘些個好.” 洪深《靑龍潭》第一幕:“賣的話, 要看城里人有沒有富余的錢.” 徐懷中《西線軼事》:“肖群秀拿過軍用水壺, 放出了富余的一節背帶, 把兩個斷頭一幷, 打了個丁字結, 交還給了戰士.”

[富豫】富足安逸. 淸唐甄《潛書·定格》:“貧阨道心生, 富豫道心亡.”

[富樂】富裕而安樂. 《史記·張儀列傳》:“天下彊國無過齊者, 大臣父兄殷衆富樂.”《漢書·食貨志上》:“歲孰且美, 則民大富樂.”

[富駱】初唐著名詩人富嘉謨與駱賓王的幷稱. 唐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舉天悲富駱, 近代惜盧王.”

[富積】豊富的積蓄. 漢班固《白虎通·禮樂》:“王者食所以有樂何? 樂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饒也. 明天子至尊, 非功不食, 非德不飽. 故傳曰:天子食時舉樂.”

[富彊】亦作“富強”. 

1.富足而強盛. 財富充裕, 力量強大. 《管子·形勢解》:“主之所以爲功者, 富強也. 故國富兵強, 則諸侯服其政, 隣敵畏其威.”《史記·李斯列傳》:“李公用商鞅之法, 移風易俗, 民以殷盛, 國以富彊, 百姓樂用, 諸侯親服.” 宋王安石《和吳御史汴渠》:“鄭國欲弊秦, 渠成秦富彊.” 淸杜濬《初聞燈船鼓吹歌》:“江陵今日富強成, 聖人宮中奏《雲門》.”老舍《茶館》第一幕:“你不懂! 只有那么辦, 國家才能富強!”2.謂使富足而強盛. 宋蘇洵《春秋論》:“齊桓、晉文陽爲尊周而實欲富強其國, 故夫子與其事而不與其心.”又指富足而強盛的國家. 《淮南子·泰族訓》:“<張儀、蘇秦>或從或橫, 或合衆弱, 或輔富強, 此異行而歸於醜者也. 故君子過之.”

[富藏】指豊富的珍貴物件. 葉聖陶《倪煥之》十:“西柵頭則有八盞采茶燈, 采茶女郞也是美貌靑年改裝的, 插戴的珠寶是最著名幾家的太太小姐借出來的, 所穿衣服也是她們最心愛最時式的新裝, 差不多就象展覽她們的富藏, 這些都是前幾夜沒有的.”

[富韓】北宋富弼與韓琦的幷稱. 《宋史·韓琦傳》:“<韓琦>與富弼齊名, 號稱賢相, 人謂之‘富韓’云.”

[富繁】富足繁榮.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十二》:“吾松不但文物之盛可與蘇州幷稱, 雖富繁亦不減於蘇.”

[富謙】降福於謙虛的人. 語本《易·謙》:“鬼神害盈而福謙.”福, 陸德明釋文謂京本作“富”. 《隸釋·漢愼令劉脩碑》:“鬼神富謙, 受茲介福.” 參見“福謙”.

[富櫜】豊富的貯藏;豊富的內容. 櫜, 囊. 宋王令《答束徽之索詩》詩:“爲學尙淹藴, 富櫜不肯暴, 文章內朱豹, 外襲一以皁.”

[富麗】1.宏麗;華麗. 唐柳宗元《李赤傳》:“堂之飾, 宏大富麗, 椒蘭之氣, 油然而起.”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作詩雖貴古淡, 而富麗不可無, 譬如松篁之於桃李, 布帛之於錦繡也.”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山崖上矗立著一幢巍峨而富麗的洋樓.”2.富饒美麗;豊富華麗. 宋蘇軾《策斷二十五》:“契丹自五代南侵, 乘石晉之亂, 奄至京邑, 覩中原之富麗, 廟社宮闕之壯而悅之;知不可以留也, 故歸而竊習焉.” 淸戴名世《楊劉二王合傳》:“崇禎中, 陝西群盜起, 天下大亂;而滇以僻遠得脫, 承平且三百年, 其富麗擬於中原矣.”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三章:“戰士們你一言我一語, 說著隴東的高原, 陝北的大山, 黑壓壓的森林和富麗的河川.”3.形容體態豊滿美好.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湯二官, 不知其籍, 其體富麗, 其色華豔, 善諧謔, 後不知所終.”

[富麗堂皇】形容宏偉華麗, 氣勢盛大. 《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連忙燈下一看, 只見當朝聖人出的是三個富麗堂皇的題目, 想著自然要取幾篇筆歌墨舞的文章, 且喜正合自己的墨路.”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二六回:“先敘曹錕此次壽域宏開, 壽筵盛設, 其繁華熱鬧, 富麗堂皇, 不但爲千古以來所罕見, 就論民國大軍閥的壽禮, 也可首屈一指.” 馬南邨《燕山夜話·一塊瓦片》:“由此不難想見, 在那樣大建筑的屋頂上, 盡是銅瓦, 光輝燦爛, 多么富麗堂皇!”

[富礦】通常指有用元素含量高的礦石. 這種礦石一般可以直接冶煉.

[富寵】富貴榮耀. 《逸周書·大戒》:“富寵極足是大極, 內心其離.”《國語·晉語八》:“夫却昭子, 其富半公室, 其家半三軍, 恃其富寵, 以泰於國, 其身屍於朝, 其家滅於絳.”

[富贍】1.豊富充足. 形容資財. 《漢書·戾太子劉據傳》:“太子有故人在湖, 聞其富贍, 使人呼之而發覺.”顏師古注:“贍, 足也.” 唐裴鉶《傳奇·張天頗》:“<袁大娘>曰:‘君窘厄如是, 能取某一計, 不旬朔, 自當富贍, 兼獲延齡.’” 淸葆光子《物妖志·石·石獅》:“其家頗富贍, 不惜金幣, 招迎師巫.”2.豊富充足. 形容才華、詩文、詞藻等. 《世說新語·言語》“道壹道人好整飾音辭” 南朝梁劉孝標注:“《沙門題目》曰:道壹文鋒富贍.” 唐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建興元年, 董統受詔草後書(指《後燕書》), 著本紀幷佐命功臣、王公列傳, 合三十卷. 慕容垂稱其敍事富贍, 足成一家之言.”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敘不遇》:“羅虯詞藻富贍, 與宗人隱鄴齊名.” 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曲·拜月亭》:“若《西廂》才華富贍, 北詞大本未有能繼之者;終是肉勝於骨, 所以讓《月亭》一頭地.”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五節:“韓詩與古文一樣, 象長江大河, 浩浩瀚瀚, 表現筆力雄健才思富贍的極致.”3.使財物豊足.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韋太尉在西川, 凡事設敎, 軍士將吏婚嫁, 則以熟綵衣給其夫氏, 以銀泥衣給其女氏, 又各給錢一萬, 死葬稱是, 內附者富贍之, 遠來者將迎之, 極其聚斂, 坐有餘力, 以故軍府寖盛, 而黎甿重困.”

[富饒】富足有余. 多指財物等. 《史記·吳王濞列傳》:“吳有豫章郡銅山, 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 煮海水爲鹽, 以故無賦, 國用富饒.” 宋歐陽修《張仲通示墨竹嗣以嘉篇豈勝欽玩聊以四韻仰酬厚貺》:“嗟予心志俱憔悴, 羨子文章騁富饒.” 徐遲《生命之樹常綠》:“這里是富饒美麗之鄕. 如果破壞了森林, 將來也會變成沙漠.”

[富驕】《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 后以“富驕”指因富有而驕傲. 《後漢書·列女傳·鮑宣妻》:“宣嘗就少君父學, 父奇其淸苦, 故以女妻之, 裝送資賄甚盛. 宣不悅, 謂妻曰:‘少君生富驕, 習美飾, 而吾實貧賤, 不敢當禮.’” 唐韓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君神道碑》:“遷尙書駕部郞中, 數以事犯尙書李巽, 巽時主鹽鐵事, 富驕恃勢, 以語丞相, 由是退公爲鳳翔少尹.”

[富轢萬古】形容極其豊富, 超越千秋萬代. 淸魏源《<國朝古文類鈔>序》:“矧我聖淸皥皥二百載, 由治平升平而進於太平, 元氣長於漢, 經術盛於唐, 兵力物力幅員雄於宋, 列聖御製詩文集、康熙《圖書》、乾隆《四庫》官書尤富轢萬古.”

[富穰】富足豊盛;富足興旺. 宋曾鞏《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蓋廣德居吳之西疆, 故鄣之墟, 境大壤沃, 食貨富穰, 人力有餘.” 宋劉子翬《諭俗》詩之二:“昔茲號富穰, 被禍尤殘酷.”

[富艷】見“富豔”. 

[富豔】亦作“富艷”. 

美盛;華麗. 《三國志·魏志·任城陳蕭王傳贊》:“陳思文才富豔, 足以自通後葉.” 唐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公>始學左氏書, 故其文微爲富豔.” 金元好問《荊棘中杏花》詩:“天眞不到鉛粉筆, 富豔自是宮闈花.”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一:“故《三都》、《兩京賦》, 言木則若干, 言鳥則若干, 必待搜輯群書, 廣採風土, 然後成文. 果能才藻富艷, 便傾動一時.”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十一節:“曹植文才富豔, 思若有神, 被曹丕逼迫, 滿懷憂憤, 發爲詩文, 情采幷茂.”


*寔①[shíㄕˊ]

[《廣韻》常職切, 入職, 禪. ]

1.同“實”. 《詩·召南·小星》:“肅肅宵征, 夙夜在公, 寔命不同.” 朱熹集傳:“寔與實同.”2.通“是”. 此;這. 《公羊傳·桓公六年》:“寔來者何? 猶曰是人來也.”《禮記·大學》引《書·秦誓》:“人之有技, 若己有之;人之彦聖, 其心好之, 不啻若自其口出. 寔能容之, 以能保我子孫黎民.”今本《書·秦誓》寔作“是”. 3.通“寘”. 置. 《易·坎》“寘於叢棘” 唐陸德明釋文:“姚作寔. 寔, 置也. 張作置.”


*寓①[yùㄩˋ]

[《廣韻》牛具切, 去遇, 疑. ]

亦作“庽”. “偶”的被通假字.

1.寄托. 《莊子·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爲一, 爲是不用而寓諸庸.”成玄英疏:“寓, 寄也.” 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觀於物, 見山水崖谷, 鳥獸蟲魚, 草木之花實, 日月列星, 風雨水火、雷霆霹靂, 歌舞戰鬭, 天地事物之變, 可喜可愕, 一寓於書.”《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子建未及七步, 其詩已成, 中寓規諷之意.” 秦牧《長街燈語·“紅軍阿姆”的生活畫卷》:“這一類革命母親的風格, 總是寓偉大於平凡, 寄壯麗於朴素.”2.寄居. 《孟子·離婁下》:“無寓人於我室, 毀傷其薪木.” 趙岐注:“寓, 寄也.” 唐元稹《鶯鶯傳》:“蒲之東十餘里, 有僧舍曰普救寺, 張生寓焉.” 淸沈㚆《浮生六記·浪遊記快》:“臘月望, 始抵省城, 寓靖海門內, 賃王姓臨街樓屋三椽.” 魯迅《彷徨·祝福》:“雖說故鄕, 然而已沒有家, 所以只得暫寓在魯四老爺的宅子里.”3.寓所.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閩遊日記後》:“余欣然返寓.”《三俠五義》第十三回:“且說展爺離了花園, 暗暗回寓, 天已五更.”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一:“他在第三天晩上請我到他寓里去吃飯, 三廳的負責朋友們多在座.”4.寄遞. 參見“寓書”. 5.指寄居在樹上的獸類. 參見“寓屬”. 6.模制的;替代的. 參見“寓金銀”、“寓錢”. 7.通“偶”. 《史記·酷吏列傳》“匈奴至爲偶人象郅都” 唐司馬貞索隱:“《漢書》作‘寓人象’. 案:寓既偶也, 謂刻木偶類人形也.”按今本《漢書》作“偶人”. 淸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十四》“偶人”:“《漢書》本作‘寓人’. 注當云, 寓讀曰偶……偶與寓古同聲而通用.”

[寓人】1.羈旅之人. 明劉基《松風閣記》:“予四方之寓人也, 行止無所定, 而於是閣不能忘情, 故將與上人別而書此以爲之記.”2.木偶人. 古用作陪葬的冥器. 寓, 通“偶”. 宋陸遊《放翁家訓》:“近時出葬, 或作香亭魂亭, 寓人寓馬之類, 當一切屛去.”

[寓士】寄居之人. 《後漢書·許劭傳》:“遂復投揚州刺史劉繇於曲阿. 其後陶謙果捕諸寓士.” 李賢注:“寓, 寄也.”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五:“鐵城有寓士成君相如, 酷喜道家流事.”

[寓木】寄生在樹木上的植物.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北七十里, 曰龍山, 上多寓木.” 郭璞注:“寄生也, 一名宛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四·桑上寄生》:“此物寄寓他木而生, 如鳥立於上, 故曰寄生、寓木、蔦木. 俗呼爲寄生草. 《東方朔傳》云:在樹爲寄生, 在地爲窶藪.” 淸錢謙益《梅杓司詩序》:“余固知窮冬沍寒, 當不與寓木蔓草俱盡也.”

[寓止】寄宿;留住. 唐無名氏《靈應傳》:“妾以寓止郊園, 綿歷多祀, 醉酒飽德, 蒙惠誠深.” 宋秦觀《書王氏齋壁》:“余先大父赴官南康道, 出九江, 余實生焉. 滿歲受代, 猶寓止僧舍.”《雲笈七籤》卷一一二:“又在成都市, 常寓止樂溫縣.”

[寓公】古指失其領地而寄居他國的貴族. 后凡流亡寄居他鄕或別國的官僚、士紳等都稱“寓公”. 《禮記·郊特牲》:“諸侯不臣寓公, 故古者寓公不繼世.” 宋范成大《東山渡湖》詩:“吾生蓋頭乏片瓦, 到處漂搖稱寓公.”茅盾《子夜》八:“現在他做‘海上寓公’也不能吃死本錢.”

[寓氏公主】傳說中的蠶神名. 漢衛宏《漢舊儀下·中宮及號位》:“春, 桑生而皇后親桑於苑中, 蠶室養蠶千薄以上, 祠以中牢羊豕祭蠶神, 曰苑窳婦人、寓氏公主, 凡二神.”《晉書·禮志上》:“漢儀, 皇后親桑東郊苑中, 蠶室祭蠶神, 曰苑窊婦人、寓氏公主, 祠用少牢.” 元王禎《農書》卷一:“若夫漢祭菀窳婦人、寓氏公主, 蜀有蠶女馬頭娘, 又有謂三姑爲蠶母者, 此皆後世之溢典也.”

[寓世】猶在世. 活在世上. 晉葛洪《抱朴子·勖學》:“以是賢人悲寓世之倏忽, 疾泯沒之無稱, 感朝聞之弘訓, 悟通微之無類.” 宋陳師道《別月華嚴》詩:“寓世生同里, 隨方去有情.”

[寓目】猶過目;觀看.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鬭勃請戰, 曰:‘請與君之士戲, 君馮軾而觀之, 得臣與寓目焉.’” 宋洪邁《夷堅丁志·仙舟上天》:“仰空寓目, 見一舟淩虛直上.” 陳毅《與阿英信》:“平生新舊劇寓目不多.”

[寓令】謂寄軍令於內政, 只在暗中加強軍事力量. 唐元稹《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一道》:“至於主父偃乘七國倂吞之後, 將分裂而矯推恩;管夷吾當諸侯爭奪之時, 先詐力而行寓令, 皆一時之權術也.” 唐白居易《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策一道》:“若齊行寓令之法, 以霸諸侯;漢用推恩之謀, 以懲七國. 施之今日, 臣恐非宜.” 參見“寄政”.

[寓名】托名;借名. 淸兪樾《古書疑義舉例·寓名例》:“莊列之書多寓名, 讀者以爲悠謬之談, 不可爲典要. 不知古立言者自有此體也, 雖《論語》亦有之, 長沮、桀溺是也.”按, 兪樾謂“寓名”爲“失其名而假以名之也”.

[寓形】寄托其形體.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已矣乎, 寓形宇內復幾時, 曷不委心任去留?” 唐白居易《和答詩·和<思歸樂>》:“人生百歲內, 天地暫寓形.” 宋蘇軾《和寄天選長官》:“寓形宇宙間, 佚我方以老.”

[寓兵於農】謂給農民以一定軍事訓練, 平時務農, 戰時參戰. 或指軍隊屯墾. 淸昭槤《嘯亭雜錄·八旗之制》:“宜仿《周禮》寓兵於農之策, 開墾塞上閒田, 以及京畿旗稅官地, 使其各事南畝, 生有定業.” 淸龍啓瑞《<粵西團練輯略>序》:“團練者即古寓兵於農之意, 而變通其法以適時用者也.” 郭沫若《集外·<侈靡篇>的硏究》:“統上所述, 可知作者對於軍事上的見解是主張寓兵於農, 謹小愼微, 交近防遠, 而切忌好大喜功, 輕舉妄動, 侵略殘殺的.”

[寓邸】寓所;府第.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六:“宣城施愚山先生, 以監司膺薦, 重入長安. 其寓邸寄雲樓下老梅, 四月間忽開四花.” 淸捧花生《畫舫餘譚》:“蘭陵某觀察, 雅愛其地, 贖爲寓邸.”

[寓言】1.有所寄托的話. 《莊子·寓言》:“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巵言日出, 和以天倪.” 陸德明釋文:“寓, 寄也. 以人不信己, 故託之他人, 十言而九見信也.”2.指托辭以寓意.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元祐獻詩十首, 其詞猥陋, 皆寓言嬖幸, 而意及兵戍.” 明王瓊《雙溪雜記》:“後世山林隱逸之士有所紀述, 若無統理, 然即事寓言, 亦足以廣見聞而資智識.”3.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 常帶有勸戒、敎育的性質. 如我國古代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古希腊《伊索寓言》等.

[寓直】寄宿於別的署衙當値. 后泛稱夜間於官署値班. 晉潘嶽《秋興賦》:“余春秋三十有二, 始見二毛, 以太尉掾兼虎賁中郞將, 寓直於散騎之省.” 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寓直’二字, 出於潘嶽之爲武賁中郞將. 晉朝未有將校省, 故寄直散騎省.” 唐宋之問《和姚給事寓直之作》:“寓直光輝重, 乘秋藻翰揚.”

[寓物】托物;寄於物.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一:“王軒少爲詩, 寓物皆屬詠, 頗聞《淇澳》之篇.” 宋歐陽修《琴枕說》:“老莊之徒, 多寓物以盡人情.”

[寓所】居住的處所. 《水滸傳》第一○八回:“宋江親自到蕭壯士寓所, 特地拜望.”《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匡超人在寓所還批了文章才睡.”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一:“我曾經發生過辭職的念頭, 有三個整天躲在珞珈山的寓所里, 沒有上廳去辦公.”

[寓舍】住所. 宋王明淸《<玉照新志>序》:“因揭寓舍之斗室, 屛跡杜門, 思索舊聞, 凡數十則, 綴輯之, 名曰《玉照新誌》.” 明王錡《寓圃雜記》卷上:“松江將董用和在京師時, 其寓舍與於侍郞謙相對.” 淸譚獻《㚆堂詞錄》序:“光緒八年九月, 譚獻書於安慶樅陽門內寓舍.”

[寓金銀】用金紙銀紙做的冥錢. 《宋史·禮志三二》:“建炎四年, 南平王薨, 差廣南西路轉運副使尹東玽充弔祭使, 賜絹布各五百疋, 羊、酒、寓錢、寓綵、寓金銀等.”

[寓命】謂聽命於他人. 《晉書·恭帝紀贊》:“恭乃寓命, 他人是綱.”

[寓泊】寄住. 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一:“雍熙中, 君房寓泊盧山開光寺.”

[寓治】謂將官署設在外地, 不在原轄地區. 《資治通鑑·唐肅宗乾元二年》:“遂移牒留守韋陟使帥東京官屬西入關, 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帥吏民出城避賊, 空其城……於是鄭滑等州相繼陷沒, 韋陟、李若幽皆寓治於陝.”

[寓居】寄居;僑居. 漢張衡《西京賦》:“鳥畢駭, 獸咸作, 草伏木棲, 寓居穴託.”《南史·齊紀上·高帝》:“中朝喪亂, 皇高祖淮陰令整, 字公齊, 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里, 寓居江左者, 皆僑置本土, 加以‘南’名, 更爲南蘭陵人也.”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仲淹遭母憂, 寓居城下, 晏公請掌府學.”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在長流夜郞前後》:“他結束了洞庭和瀟湘的漫遊, 又折回到江夏;不久便東下尋陽而暫時寓居於豫章.”

[寓姓】不用本姓, 改用有寄托或隱含某種意義的姓氏. 淸鈕琇《觚賸·河東君》:“河東君柳如是名是, 一字蘼蕪, 本名愛, 柳其寓姓也.”

[寓思】寄托的情思. 前蜀韋莊《春愁》詩:“寓思本多傷, 逢春恨更長.”

[寓食】寄食. 寄居在別人家里生活. 《南史·王鎮惡傳》:“年十三而苻氏敗, 寓食澠池人李方家.”《新唐書·李泌傳》:“泌因收其公廨錢, 令二人寓食中書舍人署.” 宋曾鞏《金華縣君曾氏墓志銘》:“夫死, 寓食於潁, 以勤儉積日大其家, 以誘敎不倦成其子.”

[寓跡】亦作“寓跡”. 

猶寄足. 暫時寄住. 唐馬吉甫《蟬賦》:“聊息心於萬事, 欣寓跡於一枝.” 宋郭彖《睽車志》卷四:“有士人寓跡三衢佛寺, 忽有女子夜入其室.”又爲托身. 《雲笈七籤》卷一一二:“僧悟玄不知何許人也, 雖寓跡緇褐, 而潛心求道.”

[寓客】寄居他鄕的人;外來暫住的旅客. 宋洪邁《夷堅丁志·鼎州汲婦》:“鼎州開元寺多寓客, 數客同坐寺門, 見婦人汲水.”《淸史稿·食貨志一》:“其客店令各立一簿, 書寓客姓名行李, 以便稽察.” 魯迅《彷徨·弟兄》:“忽然遠遠地有一陣脚步聲進來, 立刻使他跳起來了, 走出房去, 却知道是對面的寓客.”

[寓屋】住所.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鴿異》:“張喜, 從少年去. 月色冥漠, 野壙蕭條, 心竊疑懼, 少年指曰:‘請勉行, 寓屋不遠矣.’”

[寓馬】隨葬之木偶馬. 《漢書·郊祀志上》:“詔有司增雍五畤路車各一乘, 駕被具, 西畤、畦畤寓車各一乘, 寓馬四匹, 駕被具.”《新唐書·李勣傳》:“明器惟作五六寓馬, 下帳施幔, 爲皂頂白紗裙.” 淸黃宗羲《金石要例》:“碑版之體, 至宋末元初而壞, 逮至今日, 作者既張、王、李、趙之流, 子孫得之以答賻奠, 與紙錢寓馬相爲出入, 使人知其子姪婚姻而已, 其壞又甚於元時.”

[寓乘】搭乘別人的車. 《左傳·成公二年》:“綦毋張喪車, 從韓厥, 曰:‘請寓乘.’” 杜預注:“寓, 寄也.”

[寓息】止息. 《後漢書·獨行傳·范冉》:“<范冉>遭黨人禁錮, 遂推鹿車, 載妻子, 捃拾自資, 或寓息客廬, 或依宿樹蔭. 如此十餘年, 乃結草室而居焉.”

[寓託】寄托. 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惟有所寓託, 形容摹寫, 反復諷詠, 以俟人之自得.”

[寓書】寄信;傳遞書信.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子産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吾在鐵城因故人有帥成都者, 得寓書, 遂與石通寒溫.” 馮自由《中國敎育會與愛國學社》:“中國敎育會全體會員頓首寓書海外同胞.”

[寓第】府第, 寓所. 宋周密《齊東野語·謝惠國坐亡》:“謝方叔惠國, 自寳祐免相, 歸江西寓第.”

[寓祭】謂象征性祭祀. 借此祭彼, 托物致祭. 宋范成大《天柱峰》詩:“衡山紫蓋連延處, 一峰巉絶擎玉宇. 漢家憚遠不能到, 寓祭灊山作天柱.”

[寓望】古代邊境上所設置的以備瞭望、迎送的樓館. 亦指其主管官員. 《國語·周語中》:“國有效牧, 疆有寓望, 藪有圃草, 囿有林池, 所以禦災也.” 韋昭注:“境界之上, 有寄寓之舍, 候望之人也.” 董增齡正義:“寓望, 謂寄寓之樓, 可以觀望. 亦曰候館, 館有積, 遺人掌之, 其官中士、下士, 而賓客羇旅, 則委人以甸稍之畜供之.”

[寓情】寄托情志. 明兪弁《<逸老堂詩話>序》:“余性疏懶, 平居自糲食粗衣外, 無他嗜好, 寓情圖史, 繙閱披校, 竟日忘倦.” 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所謂比與興者, 皆託物寓情而爲之者也.”

[寓宿】寄宿. 《後漢書·郭太傳》:“林宗行見之而奇其異, 遂與共言, 因請寓宿.” 唐李㚆言《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叩門久之, 一人出問, 公告其迷, 且請寓宿.”《雲笈七籤》卷一一二:“此去人家稍遠, 無寓宿之所, 不嫌弊陋, 宿於吾廬可也.”

[寓視】注視. 《文選·潘嶽<射雉賦>》:“甘疲心於企想, 分倦目以寓視.” 徐爰注:“企想雉出, 專視草際, 心爲之疲, 目爲之倦也.”

[寓貫】寓居他鄕. 《續資治通鑑·宋眞宗大中祥符七年》:“初, 開封府解服勤詞學進士二十五人, 爲下第者劉漑所訟, 其十三人以寓貫, 皆奔竄潛匿, 有司追捕.”

[寓葬】寄葬於外鄕. 淸周亮工《書影》卷九:“宋潛溪學士以孫愼得罪, 遷於蜀, 卒於夔, 遂寓葬於夔府之西蓮花池山下.”

[寓遊】猶旅遊. 唐薛用弱《集異記補編·李淸》:“淸悒怏久之, 乃換姓氏, 寓遊城邑.” 唐谷神子《博異志·馬侍中》:“馬燧貧賤時, 寓遊北京, 謁府主不見, 而乃寄於園吏.” 唐沈亞之《夢遊仙賦》:“余昔夜夢, 寓遊一方, 樂態甚適, 覺而作賦, 題之夢仙.”

[寓跡】見“寓跡”. 

[寓試】不在原籍, 而在所居之地參加考試. 《宋史·選舉志二》:“嘉熙元年, 罷諸牒試, 應郞官以上監司、守倅之門客及姑姨同宗之子弟, 與遊士之不便於歸鄕就試者, 幷混同試於轉運司, 各從所寓縣給據, 徑赴司納卷, 一如鄕舉之法. 家狀各書本貫, 不問其所從來, 而定其名‘寓試’.”《元史·百官志八》:“宋自景祐以來, 百五十年, 雖無兵禍, 常設寓試名額, 以待四方遊士.”

[寓意】1.寄托或蘊含意旨.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贊》:“及三閭《橘頌》, 情采芬芳, 比類寓意, 又覃及細物矣.” 宋蘇軾《寶繪堂記》:“君子可以寓意於物, 而不可以留意於物.”《花月痕》第五回:“癡珠自此入益門, 度大散關, 寓意山水, 日紀一詩, 轉也擺脫一切.”2.寄托或隱含的意思. 宋沈作喆《寓簡》卷一:“詩之作也, 其寓意深遠, 後之人莫能知其意之所在也.”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雜觚·張忠烈公辭故里詩》:“先生落句, 其寓意深矣.”姚雪垠《長夜》四二:“那時候他對這篇小說的寓意還完全不懂, 如今仿佛悟解了一點兒.”

[寓精】寄托精神. 意謂修道.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廬江水》引《豫章舊志》:“兄弟七人, 皆好道術. 遂寓精於宮亭之山.”

[寓綵】喪葬用品. 紙制的彩綢. 《宋史·禮志二二》:“建炎四年, 南平王薨, 差廣南西路轉運副使尹東玽充弔祭使, 賜絹布各五百疋, 羊、酒、寓錢、寓綵、寓金銀等.”

[寓樓】供客寄居的樓房. 淸繆艮《泛湖偶記》:“過堤上寓樓, 紗窗半啓, 則麗人在焉.”

[寓賢】猶隱士. 明徐渭《會稽縣志諸論·禮書總論》:“而若寓賢, 若貞烈, 若藝術、仙釋, 皆人物之類也, 故悉隸於人物志.”

[寓賞】觀賞. 唐溫憲《郊居》詩:“村前村後樹, 寓賞有餘情.” 唐溫庭筠《觀蘭作》詩:“實賞本殊致, 意幽非我情.”

[寓憩】猶寓息. 指棲息之所. 南朝梁陶弘景《吳太極左仙公葛公碑》:“蘭風寓憩, 已勒豊碑;此士舊居, 未鐫貞琰.”

[寓興】寄托興致. 唐白居易《蘇州南禪院白氏文集記》:“然寓興放言, 緣情綺語者, 亦往往有之.”

[寓錢】即紙冥錢. 古時祭祀或喪葬時用圭璧幣帛, 祭畢埋在地下, 因常被盜, 其后或用范土爲錢, 以代眞錢, 魏晉以后又改用紙錢. 因以紙替代眞錢, 故稱寓錢. 《新唐書·王璵傳》:“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 後世里俗稍以紙寓錢爲鬼事, 至是, 璵乃用之.”《宋史·禮志二二》:“建炎四年, 南平王薨, 差廣南西路轉運副使尹東玽充弔祭使, 賜絹布各五百疋, 羊、酒、寓錢、寓綵、寓金銀等.” 淸摶沙拙老《閑處光陰》卷下:“紙錢曰寓錢, 言其寓形於錢也.”

[寓錫】取僧侶寄放錫杖之意. 謂僧侶寄居. 宋祝穆《方輿勝覽·江東路·建康府》:“天監中, 有胡僧曇隱, 寓錫於此山中.”

[寓館】住所;所居之館舍. 

[寓謔】寄托或隱含戲謔之意. 

[寓龍馬】明器的一種. 祭祀或喪葬時所焚燒的紙龍、紙馬.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五:“寓龍馬即古之明器, 自周亡至元嘉, 而祭禮稍如古.”

[寓齋】寓所, 住所. 淸朱燾《北窗囈語》:“辛酉十月六日, 借宿李小瀛太守寓齋.” 淸黃景仁《古柏行》:“寓齋數椽留十日, 如此稜稜一株柏.”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小說史略>日本譯本序》:“增田涉君幾乎每天到寓齋來商量這一本書, 有時也縱談當時文壇的情形, 很爲愉快.”

[寓職】任職. 宋劉克莊《回京湖趙置制啓》:“西淸寓職, 幸聯中禁之班;南紀宣威, 密倚上遊之重.”

[寓鵠】一種遊戲器械. 人工制造的鵠. 《新唐書·叛臣傳下·高騈》:“爲寓鵠廷中, 設機關, 觸人則飛動, 騈衣羽服, 乘之作仙去狀.”

[寓辭】寄辭, 托意. 南朝宋顏延之《五君詠·阮步兵》:“沈醉似埋照, 寓辭類託諷.” 唐韓愈《荊潭唱和詩序》:“德刑之政幷勤, 爵祿之報兩崇, 乃能存志乎詩書, 寓辭乎詠歌.”

[寓廬】寓所;居室. 淸兪樾《<七俠五義>序》:“往年潘鄭盦尙書奉諱家居, 與余吳下寓廬相距甚近, 時相過從.” 陳衍《<沈乙盦詩>序》:“寓廬相密邇, 有作必相誇示.” 王闓運《影山草堂銘》:“談者妄以天地爲寓廬, 等身世爲過客.”

[寓懷】寄托情懷. 《紅樓夢》第一回:“雨村此時已有七八分酒意, 狂興不禁, 乃對月寓懷, 口占一絶云.”

[寓籍】謂寄籍客居. 宋曾鞏《上齊工部書》:“有同進章適來言曰:‘進也. 執事禮以俟士, 明以伸法令之疑. 適也寓籍於此, 既往而受賜矣.’” 淸昭槤《嘯亭續錄·黃雅林》:“崇德癸未, 大兵破靑州, 太守殉節, 其子孫遂流落, 寓籍陪京云.”

[寓鏹】用白金水塗過的紙冥錢. 宋洪邁《夷堅乙志·馬妾冤》:“呼問之曰:‘汝欲銅錢耶, 紙錢耶?’笑曰:‘我鬼非人, 安用銅錢?’乃買寓鏹百束, 祝焚之, 煙絶而常氏殂.”

[寓鶴】人工制造的假鶴. 《新唐書·張易之傳》:“后使被羽裳、吹簫、乘寓鶴, 裴回庭中, 如仙去狀.”

[寓屬】指寄居樹上的猿類動物. 《後漢書·馬融傳》:“木産盡, 寓屬單.” 李賢注:“寓屬, 謂穴居之屬也.” 王先謙集解:“寓屬, 謂蜼猨之類也. 《爾雅·釋獸》有寓屬, 蜼猨皆寄寓木上, 故云寓屬. 注以爲穴居之屬, 非是.”


*寑①[qǐnㄑㄧㄣˇ]

同“寢”. 


*甯①[nínɡㄋㄧㄥˊ]

同“寧”. 

安寧. 《莊子·天下》:“惠施不能以此自甯.”成玄英疏:“不能用此元道以自安甯.”

甯②[nìnɡㄋㄧㄥˋ]

亦作“寗”. 同“寧”.

姓. 參見“甯武子”、“甯戚”.

[甯了】見“寧了”. 

[甯子】1.見“甯武子”. 2.見“甯戚”.

[甯生】見“甯武子”. 

[甯武】見“甯武子”. 

[甯武子】亦稱“甯子”. 亦稱“甯生”. 亦稱“甯武”. 亦稱“甯生”.

春秋衛大夫寧兪, 諡武子. 《論語·公冶長》:“子曰:‘甯武子, 邦有道, 則知;邦無道, 則愚.’” 邢昺疏:“若遇邦國有道, 則顯其知謀;若遇無道, 則韜藏其知而佯愚.” 后以寧武子爲國家有道則進用其智能、無道則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 《後漢書·黨錮傳·劉祐》:“吾子懷蘧氏之可卷, 體甯子之如愚, 微妙玄通, 沖而不盈.” 李賢注:“蘧瑗字伯玉, 甯子名兪, 幷衛大夫.” 晉盧諶《贈劉琨一首幷書》:“卷異蘧子, 愚殊寗生.” 唐張九齡《登荊州城樓》詩:“端居向林藪, 微尙在桑楡. 直似王陵戇, 非如甯武愚.”

[甯封】見“甯封子”. 

[甯封子】亦稱“甯封”. 

傳說中黃帝時仙人. 后代文人遊仙詩多引爲典實. 漢劉向《列仙傳·寧封子》:“甯封子者, 黃帝時人也. 世傳爲黃帝陶正. 有人過之爲其掌火, 能出五色煙, 久則以敎封子. 封子積火自燒, 而隨煙氣上下, 視其灰燼, 猶有其骨. 時人共葬於甯北山中, 故謂之甯封子焉.” 唐曹唐《小遊仙詩》之四:“眞王未許久從容, 立在花前別甯封.”

[甯戚】春秋衛人, 齊大夫. 《楚辭·離騷》:“甯戚之謳歌兮, 齊桓聞以該輔.” 王逸注:“甯戚修德不用, 退而商賈, 宿齊東門外. 桓公夜出, 甯戚方飯牛, 叩角而商歌. 桓公聞之, 知其賢, 舉用爲客卿, 備輔佐也.” 晉葛洪《抱朴子·接疏》:“若積素行乃託政, 則甯戚不顯於齊矣.” 三國魏曹植《七啓》:“采英奇於仄陋, 宣皇明於巖穴, 此甯子商歌之秋, 而呂望所以投綸而逝也.”一本作“寗”.

[甯戚歌】《楚辭·離騷》“甯戚之謳歌兮” 洪興祖補注謂《三齊記》載其歌曰:“南山矸, 白石爛, 生不遭堯與舜禪. 短布單衣適至骭, 從昏飯牛薄夜半. 長夜漫漫何時旦?” 后遂以“甯戚歌”爲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典實. 宋葉適《題賈儼不忘室》詩:“每識飯牛下, 有作甯戚歌.” 唐許渾《送李文明下第鄜州覲兄》詩:“甯歌還夜苦, 宋賦更秋悲.” 參見“甯戚”.

[甯歌】見“甯戚歌”. 

[甯遫】即寧戚. 《呂氏春秋·勿躬》:“墾田大邑, 辟土藝粟, 盡地力之利, 臣不如甯遫, 請置以爲大田.” 高誘注:“甯遫, 即甯戚.” 畢沅曰:“古戚、速同音, 遫即速.”


*寞①[mòㄇㄛˋ]

[《廣韻》慕各切, 入鐸, 明. ]

亦作“嗼”. 

安靜;冷落. 見“寞寂”.

[寞寂】寂寞. 孤單冷淸.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二人一晩敘話, 正是‘歡娛嫌夜短, 寞寂恨更長’.”

[寞寞落落】寂寞冷落. 梁斌《紅旗譜》五十:“嚴知孝說:‘江濤是個好孩子, 有幾天不來, 我就覺得寞寞落落的.’”


*寘①[zhìㄓˋ]

[《廣韻》支義切, 去寘, 章. ]

“示”的被通假字.“填”的被通假字.

1.放置;安置. 《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 寘之河之干兮.” 毛傳:“寘, 置也.” 唐韓愈《河南府法曹參軍盧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銘》:“嗟咨夫人, 孰與爲儔? 刻銘寘墓, 以贊碩休.” 淸黃宗羲《前鄕進士澤望黃君壙墓志銘》:“<澤望>十六歲補博士弟子員, 爲博菴黎公所識拔. 又三年丙子, 乾所劉公以第一寘之. 明年歲試復第一.”2.處置;處理. 《文選·曹植〈責躬詩〉》:“國有典刑, 我削我黜. 將寘於理, 元兇是率.” 李善注引《魏志》:“有司請罰植罪.” 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宜寘以明科, 黜之流伍, 使已汙之族, 永愧於昔辰;方媾之黨, 革心於來日.”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八:“溫韜兇惡, 淩掘西京陵寢, 莊宗中興, 不寘其罪.” 淸王逋《蚓庵瑣語》:“<縣庭>乃鞫得素所通姦道士數人, 俱寘於法.”3.遺留;施及. 《左傳·昭公八年》:“舜重之以明德, 寘德於遂.” 杜預注:“遂, 舜後. 蓋殷之興, 存舜之後而封遂, 言舜德乃至於遂.”《陳書·宣帝紀》:“非貪四海之富, 非念黃屋之尊, 導仁壽以寘群生, 寧勞役以奉諸己.” 淸姚鼐《夏縣知縣新城魯君墓志銘》:“美哉魯君! 其行企規, 其文蹈雅, 卒寘德在夏, 而土興其庭宇. 其生也有令譽, 其亡也有傳緒.”4.棄置;放棄. 《詩·大雅·生民》:“誕寘之隘巷, 牛羊腓字之.”《左傳·哀公十七年》:“公親筮之, 胥彌赦占之, 曰:‘不害.’與之邑, 寘之而逃, 奔宋.”《國語·楚語下》:“以小怨寘大德, 吾不義也.”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蘇仙》:“數月, 竟舉一子, 欲寘隘巷, 女不忍也, 藏諸櫝而養之.”5.止息.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吾既羸薄, 仰惟前代, 故寘心於此, 子孫誌之.” 盧文弨補注:“寘, 猶息也.”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是時獨有一王海康趯者, 頗能爲流人調護, 海上所無薪粲百物, 海康輒津致之. 又致諸家問, 勤懇不少寘.”

寘②[tiánㄊㄧㄢˊ]

1.同“窴”. 填塞;充塞. 《漢書·溝洫志》:“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寘決河.”顏師古注:“寘, 音大千反.”《史記·河渠書》作“窴決河”. 郭沫若《司馬遷發憤》:“匈奴人替他(烏氏倮)把牛羊寘山滿谷地趕來, 他便成了富豪.”2.用於地名. 《廣韻·平先》:“寘, 《字統》云:‘寘顔府在北州.’”

[寘力】猶盡力;致力.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竊邑叛君以徼大利而無名, 貪冒之民將寘力焉.” 杜預注:“盡力爲之.” 唐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應制舉不敏啓》:“雖或寘力於文學, 勤勤懇懇於歲時, 然而未能極聖人之規矩, 恢作者之聞見.” 唐白居易《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策》:“上苟好奢, 則天下貪冒之吏, 將肆心焉;上苟好利, 則天下聚斂之臣, 將寘力焉.”

[寘身】猶安身;存身. 《南齊書·東昏侯紀》:“老細奔遑, 寘身無所.”

[寘念】猶致念;念及. 《文選·蔡邕<郭有道碑文>》:“凡我四方同好之人, 永懷哀悼, 靡所寘念.” 張銑注:“言無所致念者, 念之不可及也.” 宋嶽珂《桯史·吳畏齋獵謝贄啓》:“有識每一寘念, 終夕爲之寒心.”

[寘溝壑】見“寘壑谷”. 

[寘壑谷】亦作“寘溝壑”. 

謂死. 人死埋於地下, 故稱. 多作自謙之詞.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觸龍見趙太后章》:“<觸龍>曰:‘十五歲矣. 雖少, 願及未寘壑谷而託之.’”《漢書·元后傳》:“冀賴陛下神靈, 未埋髮齒, 期月之間, 幸得瘳愈, 復望帷幄, 不然, 必寘溝壑.”

[寘懷】《詩·小雅·谷風》:“將恐將懼, 寘予於懷.” 鄭玄箋:“寘, 置也. 置我於懷, 言至親己也.” 后以“寘懷”指放在心上. 《宋書·臧質傳》:“何文敬趨走廝養, 天性愚狡, 質迷其姦諂, 寘懷委杖, 遂外擅威刑, 內遊房室.” 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故魚以泉涸而煦沫, 鳥因將死而哀鳴. 同病相憐, 綴《河上》之悲曲;恐懼寘懷, 昭《谷風》之盛典.”


*寍①[nínɡㄋㄧㄥˊ]

同“寧”. 


*寐①[mèiㄇㄟˋ]

[《廣韻》彌二切, 去至, 明. ]

1.睡;入睡. 《詩·衛風·氓》:“三歲爲婦, 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 靡有朝矣.” 鄭玄箋:“常早起夜臥, 非一朝然.” 唐蔣防《霍小玉傳》:“其夕, 生澣衣沐浴, 修飾容儀, 喜躍交幷, 通夕不寐.” 毛澤東《送瘟神》詩序:“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 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 浮想聯翩, 夜不能寐.”2.猶言死. 《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潛寐黃泉下, 千載永不寤.”《文選·陸機〈歎逝賦〉》:“託末契於後生, 余將老而爲客. 然後弭節安懷, 妙思天造, 精浮神淪. 忽在世表, 寤大暮之同寐, 何矜晩以怨早.” 李善注:“寐, 猶死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九:“精誠所至, 金石爲開. 貞心不寐, 死後重諧.”3.靜謐無聲. 《釋名·釋姿容》:“寐, 謐也, 靜謐無聲也.” 參見“寐寐”.

[寐息】睡眠;臥息. 漢蔡邕《讓尙書乞在閑冗表》:“是以夙夜寤嘆, 寐息屛營, 無顔以居, 無心以寗.”

[寐魚】魚名. 《山海經·東山經》:“是山也, 廣員百里, 多寐魚.” 郭璞注:“即鮇魚.”

[寐寐】猶默默. 漢焦贛《易林·咸之大過》:“汎汎柏舟, 流行不休. 耿耿寐寐, 公懷大憂.” 宋嘉珍《敬告全滇父老繳款贖路意見書》:“吾鄕父老兄弟, 則生斯長斯, 宜如何奔走號泣, 共謀自救者也? 何也寐寐無聞, 則大可怪也.”

[寐語】夢話;說夢話. 宋梅堯臣《和元之述夢見寄詩》:“始知端正心, 寐語尙不誑.” 元馬臻《春歸曲》:“百勞留春春不許, 愁觜喃喃如寐語.” 明李贄《答耿中丞論談書》:“世人白晝寐語, 公獨於寐中作白畫語, 可謂常惺惺矣.”

[寐寤】睡眠和覺醒. 引申爲生活起居. 唐儲光羲《貽王侍御出台掾丹陽》詩:“江汜日綿眇, 朝夕空寐寤.” 淸毛錫繁《沈石田秋林讀書圖》詩:“天空景物澄, 幽人獨寐寤.”

[寐覺】睡醒. 唐薛逢《鑿混沌賦》:“嗜欲悲哀, 聲牽響來, 蘧然寐覺, 劃然形開. 日月星辰, 強配陰陽之數;輪轅榱角, 爭標曲直之材.”

[寐魘】猶夢魘;中邪. 明無名氏《云間雜志》卷上:“成化甲辰夏秋間, 訛言有物入人家, 遭之者如寐魘, 或能傷人.”


*寎①[bìnɡㄅㄧㄥˋ]

[《廣韻》陂病切, 去映, 幫. ]

臥驚病. 余岩《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卷四:“寎, 臥而善驚, 不能酣恬, 是神經病的一種.”

寎②[bǐnɡㄅㄧㄥˇ]

[《集韻》補永切, 上梗, 幫. ]

亦作“窉”. 

見“寎月”. 

[寎月】農曆三月的別稱. 《爾雅·釋天》:“三月爲寎.” 郝懿行義疏:“寎, 本或作窉……然則窉者, 丙也, 三月陽氣盛, 物皆炳然也.” 淸錢謙益《杜大將軍七十壽序》:“寎月廿二日爲懸弧之旦.”


*寢①[qǐnㄑㄧㄣˇ]

“寢”的簡化字.


*寖①[jìnㄐㄧㄣˋ]

[《五音集韻》子鴆切, 去沁]

1.滲透. 參見“寖潤”. 2.逐漸. 漢桓寬《鹽鐵論·世務》:“夫漢之有匈奴, 譬若木之有蠹, 如人有疾, 不治則寖以深.”《舊唐書·蕭㚆傳》:“上不悅, 又請別對……竟不言於從一. 從一奏之, 上寖不悅.” 宋司馬光《顏太初雜文序》:“當時四方士大夫樂其無名敎之拘, 翕然效之, 寖以成風.” 淸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德國南境, 天主敎民與國家寖不能相安.” 參見“寖淫”. 3.通“寢”. 止息;廢棄. 參見“寖息”、“寖廢”. 4.通“寢”. 丑陋. 見“寖陋”.

[寖大】逐漸長大;壯大. 唐韓愈《和侯協律詠筍》:“萌芽防寖大, 覆載莫偏恩.”《元史·太祖紀》:“海都既立, 以兵攻押剌伊而, 臣屬之, 形勢寖大.” 淸王士禛《皇華紀聞》:“俄卵破, 得一小白鳳, 不數日, 寖大, 時去時來.”

[寖久】猶積久. 《管子·君臣上》:“行公道而託其私焉, 寖久而不知, 奸心得無積乎?” 宋曾鞏《擬辭免修五朝國史狀》:“若不早具上陳, 自求罷退, 至於歲月寖久, 不職之罪, 已不可逃.”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五:“三代及秦漢間之器, 流傳世間, 歲月寖久, 色微黃而潤澤.”

[寖少】逐漸減少. 《新唐書·王忠嗣傳》:“初, 在朔方, 至互市, 輒高償馬直, 諸蕃爭來市, 故蕃馬寖少, 唐軍精.” 明方孝孺《好古齋記》:“今則不然, 修其業以自鬻於人, 及既得位, 則棄所學, 以富貴其身, 是以功名之見於世者寖少矣.”

[寖失】逐漸失去. 淸兪樾《春在堂隨筆》卷六:“又以未經付梓, 鈔寫傳訛, 寖失其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淸方檔案·淸吏條陳》:“惟自陸軍歸部直轄以來, 疆臣已寖失威重.”

[寖成】逐漸成爲.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在昔原始之民, 其居群中, 蓋惟以姿態聲音, 自達其情意而已. 聲音繁變, 寖成言辭, 言辭諧美, 乃兆歌詠.” 陳垣《史諱舉例·避嫌名例》:“然諱嫌名之俗, 實起於三國. 《晉書·羊祜傳》:‘祜卒, 荊州人爲祜諱名, 屋室皆以門爲稱, 改戶曹爲辭曹.’嫌名之諱, 遂寖成風俗.”

[寖多】逐漸增多. 宋徐度《却掃編》卷上:“唐節度使初皆領一道, 故以本道爲名. 若河西、河南、劒南、關內之類是也. 厥後分鎮寖多, 所領不能盡有一道, 則以其地爲名.”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國初, 舉人對策皆先寫策題, 然策題不過一二十句. 其後策題寖多, 而寫題如初.” 羅惇曧《文學源流·總論》:“自字孳乳而寖多, 文參錯而善變.”

[寖安】日漸安寧. 宋無名氏《儒林公議》卷上:“太宗纂嗣, 下河東, 海內生靈寖安, 不知有他姓矣.”

[寖弛】日漸松弛. 《新唐書·狄仁傑傳》:“<狄仁傑>即以首觸柱, 血流沬面. 德壽懼而謝. 守者寖弛.” 宋李光《論制國用劄子》:“近年以來, 政出多門, 法度寖弛.” 淸陳康祺《燕下鄕脞錄》卷一:“考其時, 正明國末造, 君闇臣煬, 百度寖弛, 無復綱紀.”

[寖近】1.逐漸親近. 《楚辭·九歌·大司命》:“老冉冉兮既極, 不寖近兮愈疏.”2.逐漸接近. 唐牛僧孺《周秦行紀》:“久之, 空中見五色雲下, 聞笑語聲寖近.”

[寖昌】逐漸昌盛. 《漢書·董仲舒傳》:“故朕垂問乎天人之應, 上嘉唐虞, 下悼桀紂寖微寖滅寖明寖昌之道, 虛心以改.”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蓋詞學寖昌, 其機鬱勃, 弗可遏矣.”

[寖昌寖熾】逐漸繁榮昌盛. 梁啓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二章:“黃族起於西北, 戰黃河流域之蠻族而勝之. 寖昌寖熾, 遂徧大陸.”裘廷梁《論白話爲維新之本》:“千餘年來, 彼敎寖昌寖熾.”

[寖乖】逐漸違背. 梁啓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漢初大儒之言災異, 大率宗此恉也. 及於末流, 寖乖本意, 牽合附會, 自惑惑人.”

[寖陋】丑陋. 淸張潮《幽夢影》卷下:“花案定於成心, 艷媚之評與寖陋之評, 槪恐失其實.” 參見“寢陋”.

[寖信】逐漸信任.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說蕃》:“後王廢胥, 寖信女須等, 數賜予錢物.”

[寖急】越來越急迫. 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漁父又歌曰:‘日已夕兮予心憂悲, 月已馳兮何不渡爲? 事寖急兮當奈何?’”

[寖迷】漸漸迷失. 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詔曰:‘先王以道在天下, 列而爲事, 陳而爲法. 人各有分然後安, 官各有守然後治. 三代以降, 累世相仍. 寖迷本原, 遂亂名實. 餘弊所積, 其流及今.’”

[寖染】相互影響;熏染, 熏陶. 《舊唐書·錢徽傳》:“尙念因而化之, 亦冀去其尤者. 而宰臣懼其寖染, 未克澄淸.” 宋王禹偁《賀南郊大赦表》:“文物聲明, 損益乎三代;道德仁義, 寖染乎萬民.”

[寖洳】淹沒. 《新唐書·循吏傳·賈敦頤》:“州瀕滹沱、滱二水, 歲湓溢, 壞室廬, 寖洳數百里.”

[寖怠】越來越松懈.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張鴻漸》:“<張鴻漸>居十年, 訪知捕亡寖怠, 乃復逡巡東向.”

[寖耗】逐漸消耗. 宋周密《齊東野語·李全》:“道梗難行, 財本寖耗.”

[寖息】1.逐漸繁殖. 《漢書·刑法志》:“吏安其官, 民樂其業, 畜積歲增, 戶口寖息.”2.止息;停止. 宋蘇軾《縣榜》:“先朝値夷狄懷服, 兵革寖息;而又體質恭儉, 在位四十有二年, 宮室、苑囿無所益, 故民無暴賦橫徭.”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敎史》第二分第七章:“淸談之風, 因桓溫、殷浩之北伐, 朝廷淸談者寖息.”

[寖衰】漸趨衰落;漸趨衰退. 《後漢書·崔駰傳》:“凡天下所以不理者, 常由人主承平日久, 俗漸敝而不悟, 政寖衰而不改, 習亂安危, 怢不自覩.” 明宋濂《送國子正蘇君還金華山中序》:“形骸弗強而精神寖衰矣, 徒持寸管爲無用空文以應四方之求, 日不暇給.”《淸史稿·選舉志一》:“儒學寖衰, 敎官不舉其職.”

[寖高】謂歲數逐漸增大. 宋司馬光《龍圖閣直學士李公墓志銘》:“仁宗春秋寖高, 未有繼嗣.”《金史·李石傳》:“石司憲既久, 年寖高.”

[寖益】謂逐漸加重. 

[寖弱】逐漸微弱. 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周公太公》:“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曰:‘尊賢而尙親.’太公曰:‘後寖弱矣.’”《明史·武宗紀贊》:“明自正統以來, 國勢寖弱.”

[寖著】逐漸顯著. 宋無名氏《儒林公議》卷上:“曹冀王彬遭會興運, 勳效寖著.”

[寖盛】逐漸興盛;逐漸強盛. 《後漢書·劉盆子傳》:“衆既寖盛, 乃相與爲約:殺人者死, 傷人者償創.”《新唐書·輔公祏傳》:“伏威兵寖盛, 自號總管.” 明宋濂《故翰林待制承務郞兼國務院編修柳先生行狀》:“食采柳下, 因以爲姓. 自後子孫寖盛.”

[寖假】逐漸. 淸譚嗣同《仁學》四:“少賢於此, 則能通於一家而不能通於鄕里, 寖假而一鄕一縣又不能通於一國.” 夏曾佑《小說原理》:“寖假而燬禁、呵責、指斥人之長吏、父兄、道學先生, 亦無不對人則斥之. 獨處則玩之.”

[寖淫】逐漸.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說蕃》:“太后曰:‘毋復言嫁齊事者也.’事寖淫聞於上.”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四十章一:“寖淫至於宋金末造, 戲曲的勢力, 更一天天的熾盛.”

[寖深】1.謂愈益嚴峻深刻. 《漢書·刑法志》:“<宣帝>乃下詔曰:‘間者吏用法, 巧文寖深, 是朕之不德也.’”2.越來越加深.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安祿山恩寵寖深, 上前應對, 雜以諧謔, 而貴妃常在坐.”

[寖密】逐漸嚴密. 《漢書·刑法志》:“其後姦猾巧法, 轉相比況, 禁罔寖密. 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 大辟四百九條, 千八百八十二事, 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寖惡】逐漸厭惡. 淸趙執信《海鷗小譜·夜合花序》:“<玉如>善飲酒, 而必擇人與地. 性嬌憨, 不肯俛仰人, 故人寖惡之.”

[寖尋】漸及, 逐漸到達. 《漢書·郊祀志上》:“上始巡幸郡縣, 寖尋於泰山矣.”顏師古注:“寖, 漸也. 尋, 就也.”

[寖強】逐漸強盛. 明劉基《春秋明經·楚人伐鄭公子遂會晉人云云救鄭楚子使椒來聘》:“或曰, 來聘之舉, 傳謂與之. 今子之云, 得無異乎? 曰:君臣幷書固與之也, 而寖強之意見焉.” 淸兪正燮《癸巳類稿·俄羅斯事輯》:“俄羅斯部長伊番瓦什里玉持……而自立爲汗, 其國寖強.”

[寖疎】逐漸疏遠;逐漸稀疏.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玉谿生》:“若《古今詩話》以謂‘綯有韋平之拜, 寖疎商隱’, 其言殊無所據.”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七:“寇平論功, 先君補初官, 尙書遷京秩. 後更兵戈, 音問寖疎.”

[寖遠】漸遠. 宋曾鞏《戚元魯墓志銘》:“蓋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餘年矣. 戚氏傳緒寖遠, 雖其位不大, 而行應禮義, 世世不絶如此, 故余以謂宋之世家也.” 元耶律楚材《進征西庚午元曆表》:“朔望之疾徐, 二曜之盈衰, 五星之伏見, 疎密無定, 先後不同. 蓋建立國都而各殊, 或涉歷歲年之寖遠, 不得不差也.”

[寖頓】漸漸停息. 晉皇甫謐《<三都賦>序》:“至於戰國, 王道陵遲, 風雅寖頓. 於是賢人失志, 辭賦作焉.”

[寖微】逐漸衰微. 《漢書·董仲舒傳》:“故朕垂問乎天人之應, 上嘉唐虞, 下悼桀紂, 寖微寖滅寖明寖昌之道, 虛心以改.” 宋秦觀《賀蘇禮部啓》:“竊以大儒之出處, 實爲當世之重輕. 三仁去而商寖微, 二老歸而周始大.”《花月痕》第三回:“是夜二人相敘契闊, 對飲談心, 傷風澤之寖微, 痛劫灰之難問.” 李大釗《民彛與政治》:“寖微寖弱, 失却獨立自主之人格, 墮於奴隸服從之地位.”

[寖寖】漸漸. 唐韓愈《訟風伯》:“雨寖寖兮將墜, 風伯怒兮雲不得止.” 明周聖楷《張居正傳》:“因疏請大誥文武群臣, 示上意所嚮. 百僚寖寖振動矣.” 淸曾國藩《錢塘丁烈婦墓表》:“烈婦之裔孫士元, 以進士入翰林. 丁氏寖寖昌大矣.”

[寖廣】漸多. 《漢書·刑法志》:“姦有所隱, 則狃而寖廣:此刑之所以蕃也.” 宋吳坰《五總志》:“但恐宮闈戚里相效, 小民逐利, 即傷生寖廣, 實汝之由.”

[寖聞】逐漸聽聞. 《新唐書·卓行傳·陽城》:“<陽城>及受命, 它諫官論事苛細紛紛, 帝厭苦, 而城寖聞得失且孰, 猶未肯言.” 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下·秦九韶》:“歸, 告事畢, 已而寖聞其實, 隸懼而逃.”

[寖劇】謂疾病逐漸嚴重. 唐郭彖《睽車志》卷五:“<靳瑤>妻遽得心痛, 寖劇不省人, 輿歸即死.” 明宋濂《故陳夫人趙氏石表辭》:“趙氏懼貽予憂, 不敢以疾告, 已而疾寖劇.” 淸魏源《兩淮都轉鹽運使婺源王君墓表》:“十四年夏四月, 君疾寖劇, 乃復請假, 而竟不起.”

[寖廢】放棄或廢棄. 《尹文子·大道上》:“禮樂獨行, 則私欲寖廢;私欲寖廢, 則遭賢之與遭愚均矣.”《續資治通鑑·宋仁宗慶曆二年》:“又詔:‘河北諸州強壯, 自三月後幷赴州閱習, 委知州擇其強勁者, 刺手背爲義勇軍;不願者釋之而存其籍, 以備守葺城池.’於是強壯寖廢.”《淸史稿·兵志六》:“承平日久, 將弁兵丁, 咸居陸地, 船敝不修, 舊制寖廢.”

[寖潤】逐漸滲透. 謂讒言漸積而發生作用. 《漢書·劉向傳》:“上內重堪, 又患衆口之寖潤, 無所取信.”

[寖薄】1.漸漸淡薄. 《漢書·王吉傳》:“詐僞萌生, 刑罰亡極, 質樸日銷, 恩愛寖薄.” 明李贄《劉伯溫》:“公中忌者之毒, 以太直故;晩而上之顧寖薄, 以太剛故.”2.日漸澆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紀》:“自謂門生, 遂成膠固. 所以時風寖薄, 臣節何施? 樹黨背公, 靡不由此.”3.逐漸鄙薄.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二:“臺官吳執中等, 屢上章言蔡京罪惡, 上亦寖薄京之所爲, 遂降授太子少保致仕.”

[寖興】逐漸興盛. 《新唐書·儒學傳下·啖助贊》:“至漢興, 剗挾書令, 則儒者肆然講授, 經典寖興.”

[寖濫】逐漸失去節制, 過度. 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上:“宣和元年四月庚子, 臣僚言恩澤之行, 比年寖濫, 有入仕十二年轉十官者.”

[寖壞】逐漸衰弛, 敗壞. 《舊唐書·郭子儀傳》:“自兵亂以來, 紀綱寖壞, 時多躁競, 俗少廉隅.”

[寖露】逐漸暴露. 《新唐書·李晟傳》:“懷光屯咸陽凡八旬, 帝數促戰, 以伺賊隙爲言, 卒不出兵, 陰通朱泚, 反跡寖露.”

[寖闢】逐漸開發. 《淸史稿·食貨志一》:“初墾免賦, 三年後輸糧, 旋令駐兵挈眷前赴, 而丁口日增, 又撥地戶三十畝, 俾加墾自給, 地利寖闢矣.”

[寖驕】日漸驕橫. 《舊唐書·孔戡傳》:“從史寖驕, 與王承宗、田緒陰相連結, 欲效河朔事以固其位.”《淸史稿·楊吉砮傳》:“是時哈達萬汗方強, 楊吉砮弟兄事萬謹, 萬納其女弟溫姐, 藉勢寖驕, 數糾建州王杲侵明邊.”


*寬①[kuānㄎㄨㄢ]

[《廣韻》苦官切, 平桓, 溪. ]

亦作“寛”. “寬”的繁體字.“完”的今字.

1.寬闊, 廣闊. 《說文·宀部》:“寬, 屋寬大也.” 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恢恢六合間, 四海一何寬.” 唐宋之問《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歡字》:“御氣雲霄近, 乘高宇宙寬.”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遊廬山日記》:“陽則山從絶頂平剖, 列爲五枝, 憑空下墜者萬仞, 外無重岡疊嶂之蔽, 際目甚寬.”沙汀《航線》:“現在, 是沒有急流、陰影和‘神匪’了;河岸展開著, 仿佛天都寬了好多.”2.度量寬宏;寬厚. 《書·仲虺之誥》:“克寬克仁, 彰信兆民.”《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 鄙夫寬, 薄夫敦.” 宋晁說之《晁氏客語》:“惟有德者能以寬服人.”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十二章:“劍平一面覺得四敏的話是對的, 一面又覺得四敏平時待人太寬.”3.寬免;寬恕. 《國語·周語中》:“以敬承命則不違, 以恪守業則不懈, 以恭給事則寬於死, 以儉足用則遠於憂.”《漢書·常山憲王劉舜傳》:“舜, 帝少子, 驕淫, 數犯禁, 上常寬之.”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縱逸來久, 情意傲散, 簡與禮相背, 懶與慢相成, 而爲僑類見寬, 不攻其過.” 唐李朝威《柳毅傳》:“上帝以寡人有薄德於古今, 遂寬其同氣之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只求老大人自行誅戮, 賜免奏聞, 以寬某等失於簡察之罪.”4.不嚴;寬大對待. 《史記·大宛列傳》:“留騫十餘歲, 與妻, 有子, 然騫持漢節不失. 居匈奴中, 益寬, 騫因與其屬亡鄕月氏, 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宋葉適《朝請大夫陳公墓志銘》:“夫國之根本在州縣, 州縣根本在民. 欲裕民力, 當寬州縣.”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四:“報朝廷某事, 榮父母某事, 寬百姓幾分, 愛子孫幾分.” 鄧小平《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 團結一致向前看》:“對過去的錯誤, 處理可寬可嚴的, 可以從寬.”5.舒緩;延緩. 《國語·吳語》:“吾以卜之於天, 天若棄吳, 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 韋昭注:“寬, 緩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寬則寵名譽之人, 急則用介胄之士.”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七:“公曰:‘少頃須至, 但貧甚, 吾每賙之, 更寬兩日, 爲辦些衣服, 方可去.’”《再生緣》第六一回:“天恩如若肯周全, 再寬個一月之期方萬全.”6.寬松;松弛. 宋柳永《鳳棲梧》詞:“衣帶漸寬終不悔, 爲伊消得人憔悴.”《雲笈七籤》卷六一:“凡導引服氣之時, 衣帶常欲寬, 若緊急即損氣.” 宋秦醇《譚意歌傳》:“開懷強笑, 向新來寬却衣羅, 似恁地人懷憔悴, 甘心總爲伊呵.” 淸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選姿》:“皮肉之黑而寬者易白, 黑而緊且實者難白.”7.減輕.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 以寬天下之繇.” 宋曾鞏《故朝散大夫孫公行狀》:“所以順天者, 在愛其民, 於是遂請斥浮費, 出宮女, 除別庫之私, 以寬賦歛.”《續資治通鑑·宋孝宗淳熙三年》:“春, 正月, 甲寅, 以常州旱, 寬其逋負之半.”8.寬慰;寬解. 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之四:“酌酒以自寬, 舉杯斷絶歌《路難》.” 宋劉克莊《滿江紅·送宋惠父入江西幕》詞:“到崆峒, 快寄凱歌來, 寬離別.”《剪燈新話·愛卿傳》:“太夫人以憶子之故, 感病沉重, 伏枕在床. 愛卿事之甚謹, 湯藥必親嚐, 饘粥必親煮, 求神禮佛, 以逭其災;虛辭詭說, 以寬其意.”老舍《四世同堂》三八:“對老父親, 他不單把委曲圈在心里, 而且口口聲聲的說一切都太平了, 爲的敎老人心寬一點.”9.卸脫;解開. 《西遊記》第七八回:“他傷的是他的子民, 與你何干! 且來寬衣服睡覺, 莫替古人耽憂.”《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回頭分付小嘍囉, 寬了衆人的綁, 還了行李貨物, 先放還鄕.”《官場現形記》第三二回:“<余藎臣>一面說, 一面自己寬去衣服, 躺到牀上去了.” 巴金《春》七:“周氏又請客人寬去裙子, 張氏、王氏、沈氏都附和著, 客人們就都把裙子寬除了.”10.多;寬裕. 唐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詩:“晩節漸於詩律細, 誰家數去酒杯寬.”仇兆鼇注:“寬, 多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高愚溪>後來挨得出貢, 選授了山東費縣敎官, 轉了沂州, 又陞了東昌府, 做了兩三任歸來, 囊中也有四五百金寬些.”《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曆史歌謠選·誰個不跟老樂干》:“雙牛幷犋好種田, 拉大竿子好起反. 耕種田地收糧食. 起反成功手頭寬.”11.寬度. 如:國旗的寬是長的三分之二. 12.廣泛. 《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本朝定例, 覺得旗人可以吃錢糧, 可以考翻譯, 可以挑侍衛, 宦途比漢人寬些, 所以把這一甲三名留給天下的讀書人大家巴結去.” 趙樹理《李有才板話》八:“小明叔交人很寬, 只要出去一轉, 還不是一大群?” 周立波《掃盲志異》:“這個‘子’字用得寬, 請好好記住.”13.姓. 漢有寬舒. 見《漢書》本傳.

[寬大】1.面積或容積大. 《漢書·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 聽之.”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湍水》:“墓不甚高, 而內極寬大.” 唐杜甫《贈蘇四徯》詩:“乾坤雖寬大, 所適裝囊空.” 洪深《靑龍潭》第四幕:“有了這條寬大的公路, 到靑龍潭去迎龍王, 眞正省力了!” 丁玲《母親》一:“他覺得半年來沒有看見的姑奶奶, 象老了十年, 在寬大的衣衫里, 更瘦了似的.”2.大度;寬厚, 不苛刻. 《文子·上仁》:“老子曰:‘非淡漠無以明德, 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寬大無以幷覆, 非正平無以制斷.’”《史記·高祖本紀》:“今項羽僄悍, 今不可遣. 獨沛公素寬大長者, 可遣.” 宋陳師道《代謝西川提點刑獄表》:“延見吏民, 問所疾苦, 諭以寬大之意, 使無鞭撲之憂.”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題目示出處》:“宋制試士, 示以題目出處, 其寬大如此.”冰心《三年》:“你是個得勝者, 應當有得勝者的同情與寬大.”3.引申指對犯錯誤者或犯罪者從寬處理. 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三六章:“你的罪名, 我們一條一條都跟你記著, 寬大你一回兩回, 未必能寬大你三回五回.”

[寬中】1.度量寬宏. 《後漢書·鄧訓傳》:“訓雖寬中容衆, 而於閨門甚嚴, 兄弟莫不敬憚.” 明李贄《初潭集·知人》:“前史載卓公寬中, 文饒洪量, 褊心者或弗之信.”2.寬心. 宋王安石《與孟逸秘校手書》之三:“按田良苦, 惟寬中自愛. 兩日稍寒矣, 尤宜自愛.”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四:“母但寬中, 勿念鄕土, 異日必送母歸蜀.”

[寬仁】寬厚仁慈. 《書·仲虺之誥》“克寬克仁, 彰信兆民” 孔傳:“言湯寬仁之德明信於天下.”《漢書·韓信傳》:“陛下寬仁, 諸侯雖有叛亡, 而後歸, 輒復故位號, 不誅也.”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無名子謗議》:“使聖主失含宏之道, 損寬仁之德, 豈忠臣之節耶?” 明李東陽《求退錄》:“況威嚴之後漸復寬仁, 中外臣民欣欣望治.”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一切都寬仁厚道, 與民更始.”

[寬仁大度】寬厚仁慈, 氣量宏闊, 能容人. 《魏書·序紀·昭成帝》:“昭成皇帝諱什翼犍立, 平文之次子也. 生而奇偉, 寬仁大度, 喜怒而不形於色.” 明梁辰魚《浣紗記·允降》:“望君王寬仁大度, 俯垂憐惜.” 淸陳天華《中國革命史論》:“史稱漢高寬仁大度, 除秦苛法, 天下歸心.”

[寬心】1.解除愁悶. 《漢書·戾太子劉據傳》:“唯陛下寬心慰意, 少察所親, 毋患太子之非, 亟罷甲兵, 無令太子久亡!” 唐杜甫《可惜》詩:“寬心應是酒, 遣興莫過詩.” 元房皞《和楊叔能之字韻》:“遭亂重相見, 寬心不用悲.” 柳靑《銅牆鐵壁》第十六章:“蘭英和旁的幾個女子給她寬心, 說石得富上過火線, 有經驗, 可能領著石永公走張家坪那面過了溝, 到艾家渠去了.”2.心情舒暢. 宋蘇軾《和田仲宣見贈》詩:“頭白江南醉司馬, 寬心時復喚殷兄.” 元李文蔚《燕靑博魚》第二折:“你出門去尋些時新的果品, 各色的鮮味來, 等我寬心的吃幾杯兒.” 淸李漁《比目魚·肥遁》:“他在衙裏的時節, 時時防稟事, 刻刻聽傳梆, 有事關心, 所以不敢吃酒, 今日丟了擔子, 寬心不過, 忽然放起量來, 所以醉得這般模樣.”3.放心;安心. 明高明《琵琶記·散發歸林》:“嶽丈, 你寬心等, 何須苦掛縈.” 淸李漁《風箏誤·鷂誤》:“好了, 出城去了, 如今寬心放線.”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八章:“弟弟勸他在獄中寬心等候, 幷說寧拼上把家產花光也要將官司打贏, 弄個淸淸白白.”

[寬心丸】比喩寬慰人的許諾或言語. 亦指自我排解的行爲. 老舍《神拳》第一幕:“快? 二叔, 你可眞會給自己寬心丸兒吃.” 孫芋《婦女代表》:“侄媳婦你別給我寬心丸吃啦, 我也不是一點見識都沒有的人.”

[寬打】往多處估算.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王三寬打料帳, 約夠了二分起息, 十六兩之數, 連箱子將了去了.”如:每月的開支, 寬打也不過二百元.

[寬打周折】見“寬打周遭”. 

[寬打周遭】亦作“寬打周折”. 

謂多費口舌. 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我與你寬打周遭向父親行說.” 元施惠《幽閨記·幽閨拜月》:“和你寬打周折……說你小鬼頭春心動也.”

[寬平】1.指寬闊平坦之處. 《荀子·賦》:“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邪?”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黃河》:“有以爲宜徙之寬平者, 王橫之說是也.”2.寬仁公平. 《後漢書·郭躬傳》:“躬家世掌法, 務在寬平, 及典理官, 決獄斷刑, 多依矜恕.”《新唐書·刑法志》:“蓋自高祖、太宗除隋虐亂, 治以寬平, 民樂其安, 重於犯法, 致治之美, 幾乎三代之盛時.” 淸吳定《吳殿麟程巽行傳》:“仲豪邁峻厲, 君寬平恂恂長者.”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一節:“隋文帝對待民眾比較寬平. 五八一年, 制定隋律, 廢除前朝酷刑.”

[寬令】寬厚的法令. 《晉書·后妃傳上·惠賈皇后》:“河東公主有疾, 師巫以爲宜施寬令, 乃稱詔大赦天下.”

[寬民】待民眾寬厚, 不苛刻. 《左傳·昭公十三年》:“平王封陳蔡, 復遷邑, 致群賂, 施舍寬民, 宥罪舉職.”《國語·吳語》:“越國之中, 吾寬民以子之, 忠惠以善之.”

[寬弘】見“寬宏”. 

[寬皮話】猶寬話. 不著邊際的話. 淸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十七章》:“若《孝經》所稱立身成名, 揚於後世, 却總是寬皮話, 搭不上.”

[寬刑】寬緩刑罰. 《國語·吳語》:“吾修令寬刑, 施民所欲, 去民所惡, 稱其善, 掩其惡, 求以報吳.”《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母既非罪, 伏乞寬刑.”《三國演義》第六五回:“法正曰:‘昔高祖約法三章, 黎民皆感其德. 願軍師寬刑省法, 以慰民望.’”

[寬延】寬緩, 延緩. 郭沫若《行路難》中篇第二章:“他的女人要求他再寬延幾天, 說不久就有錢來, 要把房金付好之后才好搬.”

[寬衣】1.脫衣. 淸李漁《風箏誤·詫美》:“請寬衣, 莫怕羞, 急吹燈, 休逗遛.”《紅樓夢》第三一回:“賈母因說:‘天熱, 把外頭的衣裳脫脫罷!’湘雲忙起身寬衣.”《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說著, 便各各寬衣卸妝, 洗盞更酌.” 韋君宜《夕陽賦》四:“高奶奶頭上戴著那顫巍巍的紅小雞, 笑著把客人一個個讓到屋里, 寬衣, 看坐, 待茶, 讓煙.”2.肥大的衣服. 《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第一日便來了五十多個, 也有寬衣博帶的, 也有草帽皮靴的, 也有年輕的, 也有龍鍾的, 無奇不有.”

[寬安】寬裕安定. 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一折:“見如今河淸海晏, 黎庶寬安.”

[寬弛】放松;松弛. 《宋書·劉穆之傳》:“時晉綱寬弛, 威禁不行, 盛族豪右, 負勢陵縱, 小民窮蹙, 自立無所.” 宋蘇轍《北門書詔·皇帝以旱賜門下詔》:“意者政令寬弛, 吏或爲害而莫懲歟!”《元典章·刑部十九·講究開禁燈火》:“今江南歸附已後一十八年, 人心甯一, 燈火之禁似宜寬弛.” 葉聖陶《隔膜·恐怖的夜》:“我看見了弟弟比兩年前高大了些的形體, 聽見了弟弟親愛的呼聲, 緊張的惶懼已寬弛了好些.”

[寬身】愛身, 保身. 《禮記·表記》:“以德報怨, 則寬身之仁也, 以怨報德, 則刑戮之民也.” 鄭玄注:“寬猶愛也.” 孔穎達疏:“今以德報怨, 但是寬愛己身之民, 欲苟息禍患.”

[寬坐】1.留坐的敬辭. 《西遊記》第六四回:“十八翁笑道:‘一向聞知聖僧有道, 等待多時, 今幸一遇. 如果不吝珠玉, 寬坐敘懷, 足見禪機眞派.’” 淸李漁《憐香伴·盟謔》:“大娘小姐寬坐細談, 貧尼去拜籤, 少刻有暇, 自來奉陪.” 夏衍《秋瑾傳》第一幕:“請寬坐, 我少陪了.”2.指一般的坐.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大家寬坐了一會, 便要到新房裏看新人.”

[寬免】1.從寬減免或赦免. 唐韓愈《元和聖德詩》:“經戰伐地, 寬免租簿.”《元史·食貨志四》:“九年, 又下寬免之令, 以恤大都、上都、隆興、腹裏、江淮之民.” 淸張適《約言·饋送》:“費我心手, 作爾人情, 門戶差徭, 急思寬免.” 淸林則徐《通飭州縣解案章程劄》:“不可悞會本司之意, 將應提者率行寬免, 不應提者混行提解, 操縱任私, 高下其手.”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掌故·端肅案》:“朕御極之初, 即欲重治其罪, 惟思伊等係顧命之臣, 故暫行寬免, 以觀後效.”《“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幷盼懲辦無恥之徒, 寬免學生, 以安天下人心.”2.泛指免除、廢除. 淸夏燮《中西紀事·猾夏之漸》:“向來所有或寫或刻奉禁天主堂各明文, 無論何處, 槪行寬免.”

[寬言】寬松的言詞.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 而無憂色, 亦無寬言, 猶夫人也.”

[寬沖】寬厚謙和.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顓孫師, 陳人, 字子張, 少孔子四十八歲, 爲人有容貌, 資質寬沖, 博接從容, 自務居, 不務立於仁義之行.” 晉陸機《辯亡論》下:“寬沖以誘俊乂之謀, 慈和以結士庶之愛.”

[寬泛】謂內容意義等牽渉面寬廣.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十一》:“說起大眾來, 界限寬泛得很.”瞿秋白《論大眾文藝·大眾文藝的問題》:“固然, 有些著名的文學家, 他們自己寫的作品, 寬泛些講起來, 是能夠寫出眞正的白話的.” 郭沫若《文藝論集·論詩三劄》:“你所下的詩的定義確是有點‘寬泛’.”

[寬快】1.舒暢;舒適. 《元朝秘史》卷十二:“惟合撒兒將我這二乳都吃了, 使我胸中寬快.”2.謂面積或容積大. 明賈仲名《金安壽》第四折:“我如今丫髻環縧, 椰瓢執袋, 麻袍寬快, 布襪芒鞋.”《醒世姻緣傳》第七八回:“下在店裏不便, 不然, 讓到小的家裏去, 有小的寡婦娘母子可以相陪. 房兒也還寬快.”3.寬裕. 《醒世姻緣傳》第四一回:“要是同走著好幾個人, 心裏沒事, 家裏妥貼, 路費寬快, 口裏說著話, 眼裏看著景致, 再走著那鋪路:本等是十里, 只當得五里地走.”

[寬宏】亦作“寬弘”. 亦作“寬洪”.

1.胸懷寬闊, 氣量弘深, 能容人. 《逸周書·寶典》:“七寬弘, 是謂寬宇, 准德以義, 樂獲純嘏.”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材能》:“寬宏之人, 宜爲郡國, 使下得施其功, 而總成其事.” 宋陳亮《書林勳本政書後》:“蓋雖漢法, 不能盡數以齊之也. 今勳欲舉天下而用一律以齊之, 無乃非聖人寬洪廣大之意乎!”《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白長吉向前請罪. 遐叔度量寬弘, 全無芥蒂.”《再生緣》第二回:“荷蒙寬洪相恕罪, 提親一事謹陳明.”2.謂慷慨大方, 不吝嗇. 老舍《二馬》第三段:“據我看, 中國人比咱們還寬宏, 你看馬老先生給馬威錢的時候, 老是往手里一塞, 沒數過數兒.”3.寬闊.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四》:“索炬於北巖, 復入北至分岐處, 乃東北踰石垣而下, 其內寬宏窈窕, 上下高平, 數轉約二十丈而透出東門, 則後門之中也.” 淸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宅之右爲某甲住址, 宅第亦寬宏深邃.” 蕭紅《生死場》十二:“寬宏的夾樹道;汽車鬧囂著了!”4.形容聲音渾厚洪大. 蕭軍《羊·櫻花》:“接著是三聲怪樣的金屬的口笛, 和一聲是有點悲愴、疲困和寬宏的汽笛的歎息.”碧野《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第三章六:“可是一個寬宏的聲音傳了上來:‘山上的不是郭毛子他奶奶嗎?’” 歐陽山《高干大》第十一章:“高拴兒聽他說話的那股勁兒還在, 嗓子雖然緊了一點兒, 不象平時那樣寬洪, 却也還是銅鍾一般響亮, 覺得有點安慰.”

[寬宏大度】亦作“寬洪大度”. 同“寬宏大量”.

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安中令大度》:“中令寬宏大度, 不妄喜怒.” 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學士寬洪大度, 何所不容, 便喚幾個來唱與俺聽, 學士休聽便了.”《三國演義》第七五回:“翻說吳侯寬洪大度, 禮賢下士;士仁大喜, 即同虞翻賫印綬來荊州投降.”老舍《且說屋里》:“他淸淸楚楚地承認自己的寬宏大度, 也淸淸楚楚地承認自己的嫉妒與褊狹.”

[寬宏大量】亦作“寬洪大量”. 

謂待人寬厚, 度量大, 能容人.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我則道相公不知打我多少, 元來那相公寬洪大量.”《儒林外史》第四七回:“說你大爺寬宏大量, 不象他們刻薄, 而今所以來總成的.” 淸李漁《奈何天·計左》:“多蒙袁老爺寬洪大量, 不怪小人, 也就感恩不盡了.” 魯迅《彷徨·祝福》:“幸而府上向來是寬洪大量, 不肯和小人計較的.”

[寬忍】寬大容忍. 《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王既悔過服罪, 太后寬忍以貰之, 後宜不敢.”《元典章·戶部五·荒田開耕限滿納米》:“招募農民開墾耕種, 若不少示寬忍, 難以招集.”

[寬明】寬厚賢明;寬大淸明. 漢班彪《王命論》:“四曰寬明而仁恕, 五曰知人善任使.”《後漢書·馮衍傳》:“今衍幸逢寬明之日, 將値危言之時, 豈敢拱默避罪, 而不竭其誠哉!”《梁書·裴邃傳》:“邃少言笑, 沉深有思略, 爲政寬明, 能得士心.”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博厚以容物, 寬明而愛人.”

[寬易】寬厚平易. 《新唐書·袁滋傳》:“<袁滋>性寬易, 與之接者, 皆自謂可見肺肝, 至家人不得見喜慍.” 宋曾鞏《范貫之奏議集序》:“公爲人溫良慈恕, 其從政寬易愛人.”《淸史稿·禮烈親王代善傳》:“永恩性寬易而持己嚴, 襲爵垂五十年, 淡泊勤儉, 出處有恒.”

[寬典】1.寬大的法令. 唐劉禹錫《謝上連州刺史表》:“亦緣臣有微才, 所以嫉臣者衆, 競生口語, 廣肆加誣, 伏賴陛下至仁, 特從寬典.”《舊唐書·刑法志》:“其後雖存寬典, 而犯者漸少.” 淸梁章钜《退庵隨筆·家禮二》:“可見前代此禁甚嚴, 不知何時乃變成寬典耳.”2.引申指寬大的待遇. 魯迅《書信集·致台靜農》:“《申報月刊》上尙能發表, 蓋當局對於出版者之交情, 非對於我之寬典.”

[寬制】放寬法制.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內治返理以正身, 據祉以勸福;外治推恩以廣施, 寬制以容衆.”

[寬和】寬厚謙和. 《漢書·韓信傳》:“爲人寬和自守, 以溫顔遜辭承上接下, 無所失意, 保身固寵, 不能有所建明.” 唐韓愈《順宗實錄五》:“皇太子某, 睿哲溫文, 寬和慈惠.”《三國演義》第一回:“那人不甚好讀書, 性寬和, 寡言語, 喜怒不形於色.” 王統照《華亭鶴》:“安大胡子寬和的性格后面有的是獨到的機警.”

[寬卹】見“寬恤”. 

[寬征】減輕或緩征賦稅. 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蔬甲喜臨社, 田毛樂寬征.”

[寬舍】寬大赦免. 《戰國策·趙策一》:“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 忠臣不愛死以成名. 君前已寬舍臣, 天下莫不稱君之賢.”

[寬放】少約束, 放蕩不羈.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袁族富彊, 公子寬放, 盤遊滋侈, 義聲不聞.”

[寬法】猶言從寬處理. 唐杜甫《寄杜位》詩:“近聞寬法離新州, 想見懷歸尙百憂. 逐客雖皆萬里去, 悲君已是十年流.”

[寬定宕】褻詞. 謂非處女.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粗蠢黑的面孔, 還恐怕認做了絶世芳姿;寬定宕的東西, 還恐怕認做了含花嫩蕊.” 淸翟灝《通俗編·狀貌》:“《癸辛雜志》:‘胡衞道三子, 孟曰寬, 仲曰定, 季曰宕, 蓋悉從“宀”. 其後悼亡妻, 俾友人作志, 書曰:“夫人生三子:寬、定、宕.”讀者爲之掩鼻.’蓋當時已有此俚言也.”

[寬空】1.喩穹蒼. 唐孫樵《迎春奏》:“黑帝歷窮, 帝命靑帝嗣其公, 皇帝備牲牢鼓鐘迎饗於郊東, 臣樵寓疏太常, 上奏曰:‘……靑帝何功, 而饗乎寬空?’” 唐聶夷中《題賈氏林泉》詩:“輕流逗密蓧, 直榦入寬空.”2.猶松緩. 《醒世姻緣傳》第四回:“蕭北川口里呷著酒, 說道:‘管家, 到後邊問聲, 吃過了藥不曾? 吃了藥, 放兩三個屁, 打兩個噯, 這脹飽就要消動許多.’家人進去問了, 回話道:‘果是如此, 如今覺的肚內稍稍寬空了.’”

[寬降】從寬減刑. 《後漢書·應劭傳》:“殺人者死, 傷人者刑, 此百王之定制, 有法之成科. 高祖入關, 雖尙約法, 然殺人者死, 亦無寬降.”

[寬限】放寬限期. 《秦倂六國平話》卷上:“望陛下寬限一月, 若匈奴無侵無戰, 方可顯行賞罰.” 淸蔣士銓《第二碑·上塚》:“今得大人恩賞, 求寬限數日, 即便搬去了.” 洪深《靑龍潭》第二幕:“現在寬限到八月一日. 再不造起, 縣長要得處分.”

[寬政】謂爲政寬大, 不苛刻.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羈旅之臣, 幸若獲宥, 及於寬政, 赦其不閑於敎訓而免於罪戾, 弛於負擔, 君之惠也.”《後漢書·王龔傳》:“暢深納敞諫, 更崇寬政, 愼刑簡罰, 敎化遂行.” 唐韓愈《寒食日出遊》詩:“自嗟孤賤足瑕疵, 特見放縱荷寬政.”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二節:“隋煬帝橫征暴斂, 大興兵役, 課役法全被破壞, 所謂寬政, 無非是些具文而已.”

[寬挺】寬松舒展. 《後漢書·傅燮傳》:“不若息軍養德, 明賞必罰. 賊得寬挺, 必謂我怯, 群惡爭執, 其離可必.”

[寬厚】1.寬大厚道. 《管子·形勢解》:“人主者, 溫良寬厚則民愛之.”《陳書·虞寄傳》:“且聖朝棄瑕忘過, 寬厚得人, 改過自新, 咸加敘擢.”《古今小說·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江淮宣撫使皇甫倜, 爲人寬厚, 頗得士心.” 郭小川《登九山》詩:“曆史老人最爲嚴明, 不過也有時過分寬厚;他讓光明長存千秋萬代, 偶而也容忍黑暗抬頭.”2.深沉渾厚. 宋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 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 稱其氣之大小.” 黃宗英《大雁情》:“我夢見:有雁飛過我的窗前……只聽得頭雁用寬厚的男低音說:‘呃--這種情況很熟悉嘛, 很熟悉.’”3.寬闊厚實. 柳靑《銅牆鐵壁》第十一章:“他撫摸著石得富寬厚結實的肩膀.”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湯阿英望著陶阿毛的寬厚的背影迅速消逝在門外的弄堂里.”

[寬科】寬大的科條. 《後漢書·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傳論》:“建武之世, 侯者百餘, 若夫數公者, 則與參國議, 分均休咎, 其餘幷優以寬科, 完其封祿, 莫不終以功名延慶於後.”

[寬重】寬厚穩重. 唐白居易《唐故銀靑光祿大夫范陽張公墓志銘》:“矧公爲人溫良沖淡, 恬然有君子德;立朝直淸貞諒, 肅然有正人風;在官寬重易簡, 綽然有長吏體.”

[寬信】寬大守信;寬厚誠信. 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六》:“<馬援>以郡新復, 務開寬信, 舉大體而已.”《新唐書·柳璟傳》:“璟爲人寬信, 好接士, 稱人之長, 遊其門者它日皆顯於世.”

[寬待】寬大對待.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七章:“人民解放軍寬待俘虜.” 袁靜《伏虎記》第三五回:“對於放下武器的敵人, 應當寬待, 對他們也是個敎育.”

[寬徇】淵博通達. 漢賈誼《新書·勸學》:“而我曾無隣里之聞寬徇之智者, 獨何與?” 盧文弨校記:“寬, 裕;徇, 通也. 即徇齊之徇, 別本作‘窮巷之知’非是.”

[寬衍】1.寬闊平坦. 《易·需》“象曰‘需於沙’, 衍在中也” 唐孔穎達疏:“衍謂寬衍, 去難雖近, 猶未逼於難, 而寬衍在其中也.” 明劉基《紹興崇福寺記》:“故其地獨寬衍, 其水始通舟檝.”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龍門所》:“南有葫蘆峪. 峪有二口, 狹僅二十餘丈, 中則寬衍, 形如葫蘆.” 淸東軒主人《述異記·怪洋三則》:“邇年有泛海歸者, 會遇颶風, 飄至一島, 山勢高峻, 海岸寬衍.”2.漫延;延展. 淸魏源《湖北隄防議》:“江之在上世也, 有七澤以漾之, 有南雲北夢, 八百里以分瀦之. 夏秋潦盛, 則遊波寬衍, 有所休息.”

[寬律】放寬刑律. 唐楊巨源《春日奉獻聖壽無疆詞》詩之六:“漢典方寬律, 周官正採詩.”

[寬勉】寬解勉勵. 晉王獻之《晴快帖》:“此多患反側, 願深寬勉.”

[寬狥】寬容徇情. 吳晗《朱元璋傳》第七章一:“朱元璋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 極力維護爲統治階級服務的法紀, 觸犯、違反法律的決不寬狥.”

[寬度】寬窄的程度;橫的距離. 如:球場的長度和寬度都有嚴格規定, 不容許隨意改變.

[寬洪】見“寬宏”. 

[寬洪大度】見“寬宏大度”. 

[寬洪大量】見“寬宏大量”. 

[寬洪海量】同“寬宏大量”.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當時嘲撥無攔當, 乞相公寬洪海量, 怎不的仔細參詳.”《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認父傳》:“因我小節不完, 我知將軍寬洪海量, 豁達大度, 好結二兄弟, 今時來與將軍牽龍備馬.”《金甁梅詞話》第八三回:“央及春梅好姐, 你放寬洪海量些, 俺團圓, 只在今宵夜.”

[寬恤】亦作“寬卹”. 

寬大體恤. 宋丁謂《丁晉公談錄》:“既已決了, 便送配所, 更莫與問, 其寬恤如此.” 宋蘇轍《論京畿保甲冬敎等事狀》:“伏乞聖慈, 深念根本之地, 所宜寬卹, 特與蠲免.”《明史·循吏傳·陳灌》:“灌豊裁嚴正, 而爲治寬恤類此.”

[寬宥】寬恕, 原諒. 《後漢書·王梁傳》:“<王梁>建議開渠, 爲人興利, 旅力既愆, 迄無成功, 百姓怨讟, 談者讙譁. 雖蒙寬宥, 猶執謙退. 君子成人之美, 其以梁爲濟南太守.” 唐駱賓王《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賊諾沒弄楊虔柳露布》:“禮不重傷, 班白必存於寬宥.”《剪燈新話·申陽洞記》:“因乏藥材, 入山採拾, 貪多務得, 進不知止, 不覺失足, 誤墜於斯, 觸冒尊靈, 乞垂寬宥.” 劉半農《讀<海上花列傳>》:“本書所有的不能寬宥的毛病, 不在上半部而在下半部.”

[寬怠】松懈怠惰. 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觀自古帝王, 在於憂危之間, 則任賢受諫. 及至安樂, 必懷寬怠, 言事者惟令兢懼, 日陵月替, 以至危亡.”

[寬柔】寬緩和柔. 《逸周書·官人》:“心氣寬柔者, 其聲溫和.”《漢書·哀帝紀》:“至今有司執法, 未得其中, 或上暴虐, 假勢獲名, 溫良寬柔, 陷於亡滅.” 宋蘇轍《御試制策》:“故夫寬柔敦厚者, 大雅之風也;慷慨勁正者, 小雅之文也.” 郭沫若《論古代文學》:“他對本民族管制得非常嚴格, 深怕他墮落不振, 受制於人, 而對於殷民族則寬柔放縱.”

[寬泰】寬舒安泰. 《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直待兒身四體安, 阿娘方覺心寬泰.”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小儲君在盒子內多寬泰, 則我這潑性命從鍼關裏透出來.”《天雨花》第五回:“施生之病半因憂鬱而成, 今出了尼菴, 身心寬泰, 那病登時好了一半.” 潘漠華《鄕心》:“他想盡管這樣混下去, 是不會有寬泰的日子過的.”

[寬栗】寬厚而莊重. 《書·舜典》:“直而溫, 寬而栗, 剛而無虐, 簡而無傲.” 孔傳:“敎之正直而溫和, 寬弘而能莊栗.”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九徵》:“寬栗而柔立, 士之德也.” 明歸有光《六言六蔽》:“而夔之典樂, 亦不外乎直溫寬栗之數語.”

[寬恩】寬大之恩;施恩.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伏願寬恩, 乞存活路.” 宋歐陽修《思潁詩後序》:“今者幸蒙寬恩, 獲解重任, 使得待罪於亳.”《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老爺只管這麽寬恩, 奴才們這起子人跟出來是作什麽的呢?”

[寬借】寬容;寬縱. 《北齊書·神武帝紀下》:“韓軌少戇, 宜寬借之.”《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四年》:“時帝始親覽朝政, 頗事威刑, 雖骨肉無所寬借.”

[寬條】寬大不苛刻的律條. 《元史·順帝紀一》:“遹遵成憲, 誕布寬條, 庶格禎祥, 永綏景祚.”

[寬息】謂寬松而得到休養生息. 《後漢書·循吏傳序》:“勤約之風, 行於上下. 數引公卿郞將, 列於禁坐. 廣求民瘼, 觀納風謠, 故能內外匪懈, 百姓寬息.” 唐韓愈《錢重物輕狀》:“錢重物輕, 爲弊頗甚, 詳求適變, 可以便人, 所貴緡貨通行, 里閭寬息.”

[寬留】請人留住的敬辭. 《東周列國志》第七二回:“此處荒僻無人, 公子且寬留. 容某尋思一策, 送爾君臣過關.”

[寬疾】寬待殘疾人.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 養萬民:一曰慈幼, 二曰養老, 三曰振窮, 四曰恤貧, 五曰寬疾, 六曰安富.”

[寬窄】1.面積、范圍大小的程度. 唐白居易《題新居寄元八》詩:“階庭寬窄纔容足, 牆壁高低粗及肩.” 管樺《井台上》:“‘我兒子在南邊挖河寄個獎狀來了, 這么大!’說著用手比劃著那獎狀的寬窄.”2.偏指寬度. 《西遊記》第七三回:“那箱兒有八寸高下, 一尺長短, 四寸寬窄.”3.謂肥與瘦;廣與狹. 亦謂多與少. 唐孟郊《乙酉歲舍弟扶侍歸興義莊居後獨止舍待替人》詩:“飲食迷精粗, 衣裳失寬窄.” 宋曉瑩《羅湖野錄》卷二引圓禪師《漁父詞》:“本是瀟湘一釣客, 自東自西自南北. 只把孤舟爲屋宅, 無寬窄, 幕天席地人難測.” 淸李漁《閑情偶寄·頤養·行樂》:“飲量無論寬窄, 貴在能好;飲伴無論多寡, 貴在善談.”

[寬容】1.寬厚能容忍. 《莊子·天下》:“常寬容於物, 不削於人, 可謂至極.”《後漢書·傅燮傳》:“陛下仁德寬容, 多所不忍, 故閹豎弄權, 忠臣不進.”2.包容;原諒;不計較. 《宋書·鄭鮮之傳》:“我本無術學, 言義尤淺, 比時言論, 諸賢多見寬容.”3.引申指寬恕. 淸李漁《風箏誤·拒奸》:“你不從就罷了, 何須告訴母親, 待我陪個不是, 求你寬容了罷.”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死》:“損著別人的牙眼, 却反對報㚆, 主張寬容的人, 萬勿和他接近.”4.寬舒從容的神色.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桓公伏甲設饌, 廣延朝士, 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 王甚遽, 問謝曰:‘當作何計?’謝神意不變, 謂文度曰:‘晉阼存亡, 在此一行!’相與俱前. 王之恐狀轉見於色;謝之寬容愈表於貌.”

[寬展】1.寬闊, 寬大舒展.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山門傍邊一個小門. 馬二先生走了進去, 一個大寬展的院落, 地下都是水磨的磚.”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十:“記幼時遊躍之場, 極爲寬展.”2.引申爲肥大. 指衣服肥大, 寬松. 沙汀《淘金記》三:“彭尊三是個又白又胖的五十多歲的胖子. 加之, 頭戴雪帽, 衣服又很寬展, 他的堆頭, 看來更龐大了.”3.寬裕. 《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老媳婦到有個外甥在身邊, 三十歲了, 老媳婦原許下與他娶一房妻小的. 因手頭不寬展, 捱下去. 這到是雌雄一對兒.”4.松弛;延緩.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知縣就叫承差守定, 不放寬展.”《二刻拍案驚奇》卷五:“而今是欽限要人的事, 衣領上針綫鬭著海底眼, 如何容得寬展!”

[寬恕】1.寬大仁恕. 《漢書·酷吏傳·嚴延年》:“時黃霸在潁川, 以寬恕爲治, 郡中亦平, 婁蒙豊年, 鳳皇下, 上賢焉, 下詔稱揚其行, 加金爵之賞.”《魏書·序紀·文帝》:“始祖與隣國交接, 篤信推誠, 不爲倚伏以要一時之利, 寬恕任眞, 而遐邇歸仰.”《舊唐書·韓思㚆傳》:“思復少襲祖爵. 初爲汴州司戶參軍, 爲政寬恕, 不行杖罰.” 淸昭槤《嘯亭雜錄·先悼王善六合槍》:“闊懷大度, 撫僚屬以寬恕, 喜人讀書應試, 人皆深感其惠.”2.饒恕, 原諒. 《隋書·東夷傳·高麗》:“蓋當由朕訓導不明, 王之愆違, 一已寬恕, 今日以後, 必須改革.” 宋蘇軾《與郭功父書》之四:“辱訪臨, 感怍, 獨以忽遽爲恨, 迫行不往謝, 惟寬恕, 乍熱萬萬自重.”《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不如你看日前夫妻之面, 寬恕了我, 放了這官人罷.”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十六:“我應該感激她, 應該寬恕她, 雖然她在別的時候說了謊.”

[寬通】淵博通達. 宋王安石《上徐兵部書》:“恭惟執事, 寬通精明, 暴著有年, 宜留本朝, 輔助風敎.”

[寬紓】謂緊張疲困情況得到緩和. 宋歐陽修《相度幷縣牒》之二:“以臣相度, 可以將帶就近, 分割倂省, 庶使減省官吏, 寬紓民力.” 宋蘇轍《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劄子》:“合將助役錢爲雇縣役, 令人戶空閑, 及得三番, 則法意均一, 民力寬紓.”

[寬赦】寬大赦免.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及孝文帝初即位, 淮南王自以爲最親, 驕蹇, 數不奉法. 上以親故, 常寬赦之.” 唐韓愈《縣齋有懷》詩:“投荒誠職分, 領邑幸寬赦.”《東周列國志》第二回:“今已悔悟自新, 願父王寬赦!”太平天國洪秀全《嚴禁違犯第七天條詔》:“如有犯第七天條者, 一經查出, 立即嚴拿斬首示衆, 決無寬赦.”

[寬帶】衣帶寬松. 形容腰變瘦. 南朝陳蕭驎《詠袙㚆詩》:“纖腰非學楚, 寬帶爲思君.”

[寬爽】寬敞, 明亮. 《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元年》:“惟軍馬芻糧, 必務豊潔, 將士寨柵, 必令寬爽.”

[寬略】寬大不苛細. 《後漢書·東夷傳論》:“昔箕子違衰殷之運, 避地朝鮮. 始其國俗未有聞也, 及施八條之約, 使人知禁, 遂乃邑無淫盜, 門不夜扃, 回頑薄之俗, 就寬略之法, 行數百千年.” 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若置確不問, 則於皇帝孝治爲未足, 若不少加寬略, 則於太皇太后寬政爲少損.”

[寬假】寬容;寬縱. 《史記·封禪書》:“僊者非有求人主, 人主者求之. 其道非少寬假, 神不來.” 漢揚雄《答劉歆書》:“且寬假延期, 必不敢有愛.”《新唐書·杜佑傳》:“初, 佑決雷陂以廣灌漑, 斥海瀕棄地爲田, 積米至五十萬斛, 列營三十區, 士馬整飭, 四隣畏之;然寬假僚佐, 故南宮僔、李亞、鄭元均至爭權亂政.” 鄭觀應《盛世危言·禁煙上》:“如逾限尙未戒淸, 立即革職不稍寬假.”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這一段結語有兩事使我吃驚. 第一事, 是寬假奴隸的皇帝中, 漢人居很少數.”

[寬猛】寬大與嚴厲. 《後漢書·循吏傳·王渙》:“永元十五年, 從駕南巡, 還爲洛陽令. 以平正居身, 得寬猛之宜.”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治家之寬猛, 亦猶國焉.” 唐羅隱《送汝州李中丞》詩:“理必資寬猛, 謀須藉典刑.” 宋葉適《劉公墓志銘》:“公歷官大小各有意, 隨其病傷, 鍼石施焉, 蘇愈而止, 不執寬猛之偏術, 仰人以徇己也.”

[寬猛幷濟】見“寬猛相濟”. 

[寬猛相濟】寬大和嚴厲互爲補充. 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仲尼曰:‘善哉, 政寬則民慢, 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 殘則施之以寬. 寬以濟猛, 猛以濟寬, 政是以和.’”《孔子家語·正論》:“寬以濟猛, 猛以濟寬, 寬猛相濟, 政是以和.” 唐李白《任城縣廳壁記》:“寬猛相濟, 弦韋適中.”《文明小史》第九回:“爲政之道, 須在寬猛相濟.”亦作“寬猛幷濟”. 淸兪樾《春在堂隨筆》卷六:“入闈後, 钜細躬親, 寬猛幷濟, 諸事秩然.”

[寬情】猶寬心.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飛煙傳》:“企望寬情, 無至憔悴. 莫孤短願, 寧爽後期.”

[寬鄕】人少田多的地區. 《隋書·食貨志》:“天保八年, 議徙冀、定、瀛無田之人, 謂之樂遷, 於幽州范陽寬鄕以處之.”《新唐書·食貨志一》:“田多可以足其人者爲寬鄕, 少者爲狹鄕. 狹鄕授田, 減寬鄕之半.” 宋蘇轍《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劄子》:“使寬鄕雖閑得六年以上而法不禁.”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民只受三十畝或更少的田, 一開始就有逃往寬鄕的趨勢.”

[寬博】1.謂衣服寬大. 《孟子·公孫丑上》:“不受於褐寬博, 亦不受於萬乘之君.” 朱熹集注:“寬博, 寬大之衣.” 唐韋瓘《周秦行紀》:“更一人厚肌敏視, 小, 質潔白, 齒極卑, 被寬博衣.”2.泛指面積或容積大. 《周書·文帝諸子傳》:“弟兒女成長, 理須寬博, 此寺褊小, 詎是所宜?”3.大, 多. 4.謂心胸開闊, 能容人. 《漢書·成帝紀》:“元帝即位, 帝爲太子. 壯好經書, 寬博謹愼.”《南史·謝弘微傳》:“弘微性寬博, 無喜慍.”《新唐書·崔日用傳》:“子宗之襲封, 亦好學, 寬博有風檢, 與李白、杜甫以文相知者.”

[寬貰】寬赦;寬恕. 《陳書·陳方泰傳》:“方泰少粗獷, 與諸惡少年群聚, 遊逸無度, 世祖以南康王故, 特寬貰之.” 淸劉大櫆《胡母謝太孺人傳》:“雖其後壯而有室, 稍有愆違, 即令長跽受杖, 未嘗略爲寬貰也.”

[寬惠】寬厚慈惠. 《管子·小匡》:“寬惠愛民, 臣不如也.”《漢書·高帝紀》:“將軍劉賈數有大功, 及擇寬惠脩絜者, 王齊荊地.” 唐韓愈《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志銘》:“其爲郞官令守, 愼法寬惠不刻.”《明史·費震傳》:“費震, 鄱陽人. 洪武初以賢良徵, 爲吉水知州, 寬惠得民, 擢知漢中.”

[寬雅】謂寬大能容. 雅, 酒器. 喩容積. 《後漢書·袁紹傳》:“紹外寬雅有局度, 憂喜不形於色.”《宋書·劉義眞傳》:“義眞無子, 太祖以第五子紹字休胤爲嗣. 元嘉九年, 襲封廬陵王. 少而寬雅, 太祖甚愛之.”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洧水》:“茂字子康, 南陽宛人, 溫仁寬雅, 恭而有禮.”

[寬敞】1.寬大開闊. 《東觀漢記·劉般傳》:“時五校官顯職閑, 而府寺寬敞, 輿服光麗.” 宋程大昌《演繁露·洛陽橋》:“或曰洛客有經此橋者, 樂其山水寬敞, 有似洛陽, 故以名.”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竇氏》:“適遇雨, 途中有小村, 見一農人家, 門內寬敞, 因投止焉.” 趙樹理《套不住的手》:“一出了村, 他覺人也不擠了, 路也寬敞了, 這才伸手到懷里摸他的手套.”2.猶寬暢. 柳靑《銅牆鐵壁》第十九章:“兩天來壓在她心上的一塊石頭搬掉了, 心里感到寬敞了許多.”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哭就哭吧! 哭一哭會疏散一些心中的郁悶的, 胸腔里頭會覺得寬敞一些的!”

[寬剩】見“寬剩錢”. 

[寬剩錢】宋代行免役法時於所收免役錢、助役錢外增收的錢. 又稱免役寬剩錢. 宋蘇軾《論給田募役狀》:“臣竊見先帝初行役法, 取寬剩錢不得過二分, 以備災傷.” 宋呂陶《奏乞放免寬剩役錢狀》:“臣本州四縣, 已有寬剩錢四萬八千七百餘貫.”亦省作“寬剩”.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九:“新法初行, 師中希司農意指, 多取寬剩, 令韓公與富民均出錢, 亦爲士論所鄙.”

[寬程】謂程限寬裕, 不緊迫. 宋楊萬里《晩出郡城往値夏謁胡端明泛舟夜歸》詩:“郡城至値夏, 兩日非寬程. 奔走豈吾願, 詔書促南征.”

[寬貸】寬恕;赦免. 《後漢書·順帝紀》:“惟閻顯、江京近親, 當伏辜誅, 其餘務崇寬貸.” 唐柳宗元《寄京兆許孟客書》:“今其黨與, 幸獲寬貸, 各得善地, 無分毫事.” 明屠隆《綵毫記·預識汾陽》:“西征之役, 實是抱病不前, 元非臨陣退縮, 部下三百人匍匐保救, 見在門首, 望乞元帥寬貸.” 馮雪峰《雪峰寓言·鳥和石匠》:“何況現在的法律, 對於破壞分子是決不能寬貸的呵.”

[寬順】寬厚和順. 《逸周書·官人》:“微而能發, 察而能深, 寬順而恭儉, 溫柔而能斷.”

[寬焦】亦稱“寬焦薄脆”. 

一種又薄又脆的油炸食物. 猶今之薄脆.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餠店》:“胡餠店即賣門油、菊花、寬焦、側厚、油碢、髓餠、新樣滿麻.” 明胡侍《眞珠船·側厚》:“寬焦, 即《武林舊事》所謂寬焦薄脆者, 今京師但名薄脆.”

[寬焦薄脆】見“寬焦”. 

[寬舒】1.寬厚平和. 《管子·內業》:“見利不誘, 見害不懼, 寬舒而仁, 獨樂其身.”《隸釋·先生郭輔碑》:“其少也, 孝友而悅學. 其長也, 寬舒如好施.” 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一》:“幽燕之地, 自古號多豪傑……人性寬舒, 風俗樸茂, 蹈禮義而服聲名.” 郭沫若《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宋子則是強調仁, 因而也就贊揚寬舒.”2.寬松;從容. 漢陸賈《新語·輔政》:“尙勇者爲悔近, 溫厚者行寬舒.”《朱子語類》卷四:“某向說得較寬, 又覺不切;今說較切, 又少些寬舒意.” 淸梅曾亮《贈林侍郞序》:“使官不病民, 漕不病官, 皆優遊寬舒, 應務有餘.”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九節:“減輕賦稅, 節省徭役, 讓庶民的負擔略爲寬舒些.”3.舒暢. 潘漠華《人間》:“做人, 當有些苦惱, 苦惱是做人的本質, 所以請你也寬舒些吧!” 沈從文《王謝子弟》:“我是來辦正經事的, 辦好了事, 心里寬舒了.”4.寬敞舒適或舒展. 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二:“晴明的陽光照得一車通亮, 可是不嫌燠熱;坐位很寬舒, 勉強要躺躺也可以.” 郭小川《萬里長江橫渡》詩:“我們的前程何等壯麗, 何等寬舒!”

[寬飲】勸酒之辭. 表示請人多喝些酒. 《水滸傳》第六四回:“小人吃不得了, 先去歇了, 客人自便寬飲幾杯.” 淸李漁《奈何天·隱妒》:“夫人, 寬飲一杯.”

[寬詔】《後漢書·侯霸傳》:“每春下寬大之詔, 奉四時之令, 皆霸所建也.” 后因以“寬詔”謂放寬禁律或實行寬赦的詔書. 宋蘇軾《次韻劉貢父春日賜幡勝》:“寬詔隨春出內朝, 三軍喜氣挾狐貂.”

[寬痛】減輕痛苦.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閑齋張葛幃避蠅獨坐, 銀甌貯山陰甜酒, 時復進之, 以自寬痛.”

[寬減】從寬減免. 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劄子》:“數議寬減之宜, 下蠲除之令, 蓋未嘗加一暴賦也.” 淸劉大櫆《內閣學士前工部左侍郞張公墓志銘》:“使父兄能舉報其子弟之罪, 應免其連坐, 而子弟之罪亦寬減其半.” 淸鄭珍《經死哀》詩:“若圖作鬼即寬減, 恐此一縣無生人.”

[寬愉】寬舒和樂. 南朝宋顏延之《庭誥文》:“喜怒者有性所不能無, 常起於褊量, 而止於弘識. 然喜過則不重, 怒過則不威, 能以恬漠爲體、寬愉爲器者, 大喜蕩心, 微仰則定, 甚怒煩性, 小忍即歇.”

[寬割】猶寬解. 南朝齊王琰《冥祥記》:“晉琅琊王凝之妻……嘗頻亡二男, 悼惜過甚, 哭泣累年, 若居至艱. 後忽見二兒俱還, 皆著鎖械, 慰勉其母, 宜自寬割, 兒幷有罪, 若垂哀憐, 可爲作福.”

[寬裕】1.寬大;寬容. 《國語·晉語四》:“今君之德宇, 何不寬裕也?” 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是以嘔喩受之, 開寬裕之路, 以延天下之英俊也.” 唐白居易《鄭絪可吏部尙書制》:“鄭絪有邴吉之寬裕, 子産之恭惠.”《淸史稿·后妃傳·太宗孝莊文皇后》:“汝尙寬裕慈仁, 溫良恭敬, 愼乃威儀, 謹爾出話, 夙夜恪勤, 以祗承祖考遺緒, 俾予亦無疚於厥心.”2.富裕;充足.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你那知道, 我那同年門生, 在京頗多往返交接, 非錢不行. 等他手中寬裕, 讀書也有興.”《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那安老爺家的日子, 雖比不得在先老輩手裏的寬裕, 也還有祖遺的幾處房莊, 幾戶家人.” 趙樹理《表明態度》一:“這時候的王永富, 經濟上也寬裕了, 孩子也長大了, 幷且娶了媳婦.”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十三章:“鄧軍看看表, 說:‘時間還寬裕, 我們干脆和你作個伴吧!’”

[寬閑】見“寬閒”. 

[寬間】見“寬閒”. 

[寬閒】亦作“寬閑”. 亦作“寬間”.

1.寬闊僻靜. 《詩·鄭風·溱洧》“女曰觀乎” 漢鄭玄箋:“欲與士觀於寬閒之處.” 唐韓愈《答崔立之書》:“耕於寬閑之野, 釣於寂寞之濱, 求國家之遺事, 考賢人哲士之終始.” 宋秦觀《李譚漢馬圖贊》:“寬間之鄕, 水遠草長, 無覊無縶, 樂未渠央.” 明楊愼《竹浪詞》詩之六:“寬閑不似城中地, 水碧金膏五百弓.” 淸龍啓瑞《上梅伯言先生書》:“儻容隱居奉母, 婾得一寬閒寂寞之區, 則私願已足.”2.從容, 閑暇. 《敦煌變文集·葉淨能詩》:“況且道士美貌淸暢, 情傷(腸)寬閑.” 淸唐孫華《壽郭雉先七十》詩:“謀生麄就一菟裘, 寢食寬閒得自由.” 淸林則徐《會諭義律飭知參遜迅速繳煙》:“伊欲要挾而求, 豈本大臣、本部堂反不能寬間以待乎?”

[寬疎】亦作“寬疏”. 

稀疏;不嚴密. 唐權德輿《醉說》:“客有問文者, 漬筆以應之, 云:嘗聞於師曰, 尙氣, 尙理, 有簡, 有通……好通者則寬疎以浩蕩, 龐亂憔悴.”《元史·禮樂志三》:“禮之簡省, 禁網寬疏. 還風太古, 躋世華胥.”

[寬疏】見“寬疎”. 

[寬肆】猶寬闊. 元麻革《遊龍山記》:“北望川口最寬肆, 金城原野, 分盡條列, 歷歷可數.”

[寬塏】寬敞高燥.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遊雁宕山日記後》:“崖端亦寬塏可廬, 後嶂猶上倚霄漢, 嶂右有巖外覆, 飛泉落其前.”

[寬暇】1.猶寬容. 《漢書·郊祀志上》:“僊者非有求人主, 人主者求之. 其道非少寬暇, 神不來.”《史記·封禪書》作“寬假”. 參見“寬假”. 2.時間寬裕. 漢王符《潛夫論·愛日》:“是禮義生於富足, 盜竊起於貧窮;富貴生於寬暇, 貧窮起於無日.”3.舒緩. 淸陳田《明詩紀事戊籤·薛蕙》:“阮公《詠懷》間亦有迫切者, 君采反優遊寬暇, 有漢人意, 可謂妙擬矣.”

[寬農】放寬農政, 順應農時. 《國語·晉語四》:“輕關易道, 通商寬農.” 韋昭注:“寬農, 寬其政, 不奪其時.”

[寬腸】寬心;放心. 《再生緣》第二回:“今日雙生男共女, 祖宗香火可寬腸.”《再生緣》第五九回:“千方百計, 只得這一個法的了. 明堂想罷略寬腸, 却又恐, 委實前番氣壞娘.”

[寬解】1.寬慰勸解. 使解除煩惱. 《東觀漢記·馮異傳》:“異侍從親近, 見上獨居不御酒肉, 枕席有泣涕處. 異獨入叩頭, 寬解上意.” 宋錢愐《錢氏私志》:“自後左右每欲寬解, 必提領巾, 上愈傷感.” 明沈德符《野獲編·台省·劉畏所侍御》:“東阿於宗伯愼行與邱同里, 時爲宮僚, 特貽書爲寬解, 且請勿苦其太夫人趙氏, 人以於爲厚云.”《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自家骨肉雖是一時有些不是處, 只宜好好寬解, 不可便經官動府, 傷了和氣! 失了體面!” 歐陽山《三家巷》十八:“何應元雖略有所聞, 但也無法爲他寬解.”2.指把情緒緩和下來. 沙汀《困獸記》十四:“‘好吧!’但他隨又寬解的笑了, 因爲此時此刻要他生氣, 實在不很可能.”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二章:“小契看看大媽的臉色, 寬解地笑了一笑, 說:‘這也沒啥!’”

[寬話】不著邊際的話. 《西遊補》第九回:“行者展開一看, 原來是各殿舊案卷. 第一張案上寫著:‘本殿嚴:秦檜秉靑蠅之性, 構赤族之誅;嶽爺存白雪之操, 壯黃旗之烈. 檜名“愚賊”, 飛曰“精忠”.’行者道:‘這些通是寬話, “愚”字, 也說不倒秦檜.’”話, 一本作“語”.

[寬誕】猶懈怠放誕. 《魏書·常爽傳》:“爽少而聰敏, 嚴正有志槪, 雖家人僮隸未嘗見其寬誕之容.”

[寬詳】寬大審愼. 《後漢書·陳忠傳》:“忠自以世典刑法, 用以務在寬詳.”

[寬廓】猶寬闊. 北齊劉晝《新論·愼隟》:“韓信削少年之辱, 安國釋田甲之慢. 此皆遇英達之主, 寬廓之衿, 得以深怨而不爲讐也.”

[寬靖】寬厚謙恭. 明歸有光《通政立齋王先生壽序》:“及官楚, 以寬靖任職.”

[寬慈】寬厚慈愛.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時金主乃葛王也, 性寬慈.” 王西彦《古屋》第一部二:“但現在是另一種笑, 是另一種如象一個師長對執拗的小學生回答幼稚的質問時揉合著傲慢和寬慈的笑.”

[寬肅】寬厚肅穆. 《國語·周語中》:“寬肅宣惠, 君也;敬恪恭儉, 臣也.”

[寬靜】寬大安靜. 《宋史·呂蒙正傳》:“蒙正至洛, 多引親舊歡宴, 政尙寬靜, 委任僚屬, 事多總裁而已.”

[寬厰】寬闊空敞. 淸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策略》:“興安在漢江南, 地勢寬厰.”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劉大賓》:“花木叢雜, 廨舍寬厰.”

[寬賒】猶寬緩;寬容. 唐李白《秦女休行》:“金雞忽放赦, 大辟得寬賒.”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石學士鹽》:“石曼卿, 王氏婿也, 以館職通判海州, 官滿載私鹽兩船至壽春, 託知州王子野貨之. 時禁網寬賒, 曼卿亦不爲人所忌, 於是市中公然賣學士鹽.”

[寬暢】1.舒暢. 唐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服氣療病論》:“放手通氣更爲之, 以覺頭頸汗出, 痛處寬暢爲候.”碧野《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第五章一:“他同情連隊里的同志, 一點也不埋怨, 只一心想怎樣把菜飯做得更好些, 讓同志們心里寬暢寬暢.”2.寬闊空敞. 許地山《孤仙》:“我願意在外頭寬暢的地方玩.”

[寬銀幕電影】1952年興起的一種電影. 銀幕比普通電影的寬, 放映機配有特制鏡頭, 使觀眾看到的畫面大而完整, 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種電影的配音多是立體聲.

[寬語】見“寬話”. 

[寬廣】1.使開闊、廣大、寬宏. 《漢書·田千秋傳》:“初, 千秋始視事, 見上連年治太子獄, 誅罰尤多, 群下恐懼, 思欲寬廣上意, 尉安衆庶.” 唐拾得《詩》之十八:“運心常寬廣, 此則名爲布. 輟已惠於人, 方可名爲施.”2.面積大, 寬闊.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太子國必寬廣, 林木繁稠, 平地具布黃金, 樹枝銀錢遍滿.”《金甁梅詞話》第五一回:“他店內房屋寬廣, 下的客商多.” 袁靜《伏虎記》第十回:“走熱了, 他把黑氈帽一摘, 露出寬廣的額頭, 雪白的頭發.”3.謂范圍廣大. 沙汀《丁跛公》:“那些對他開玩笑的人, 范圍是頗爲寬廣的.” 魏巍《幸福的花爲勇士而開》二:“人的精神生活, 有極寬廣的領域.”

[寬適】寬松舒適.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他穿一件古銅色的長袍, 肥大寬適.”

[寬粹】寬厚純正. 唐崔群《冊太子禮畢赦文》:“皇太子恒, 忠孝溫文, 率義由禮, 寬粹莊重, 自誠而明.”

[寬慢】1.謂蓬松散亂. 《元典章·吏部六·儒吏》:“驗得本屍肉色微黃, 兩手舒展, 頭髮寬慢, 某處有傷一處, 長闊各若干, 口鼻耳內或有血處, 驗是馬踏身死.”2.寬松, 不嚴緊. 《西遊記》第九一回:“行者道:‘這一向也不曾用著你們, 你們見老孫寬慢, 都一個個弄懈怠了, 見也不來見我一見.’”

[寬褐】寬大的粗布衣. 泛指貧賤者的衣服. 明高啓《靑丘子歌》:“不慙被寬褐, 不羨垂華纓.”

[寬褪】謂因瘦損而覺衣服肥大.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懨懨瘦損, 早是傷神, 那値殘春. 羅衣寬褪, 能消幾度黃昏?” 元王仲元《粉蝶兒》套曲:“折倒的風流體尩羸, 紅衫兒寬褪, 翠裙腰難繫.”《霓裳續譜·芳草含煙》:“減點腰圍, 閒夢悠悠, 閒愁細細. 羅衣寬褪, 寳篆香濃, 珠簾高捲, 繞闌干燕子飛飛.”

[寬綽】1.謂氣量寬宏. 《書·無逸》:“不永念厥辟, 不寬綽厥心.” 晉干寶《晉紀總論》:“性深阻有如城府, 而能寬綽以容納.”《晉書·宣帝紀》:“用人如在己, 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 性寬綽而能容.” 明何景明《述歸賦》:“仰皇度之寬綽兮, 得屛放於故鄕.”2.謂空間寬闊. 《宣和書譜·鈕約》:“嘗考昔人之論字, 以謂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 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歧路燈》第八回:“中有見有女人來, 遂進門去, 說道:‘宅子如此寬綽.’” 淸兪樾《茶香室三鈔·詹鸞》:“作楷字, 小者至蠅頭許, 位置寬綽.”3.闊綽;財用富足有余. 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他那裏茶飯忒整齊, 筵席忒寬綽.” 孫犁《白洋淀紀事·正月》:“今年總算是寬綽些了, 我想到集上買點東西, 上娘家去一趟.” 梁斌《紅旗譜》二十:“我知道你們日子過得不寬綽, 缺個十元八塊錢, 你拿去花.”4.謂寬松從容, 不促迫. 康有爲《進呈<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序》:“故治天下如弄丸, 椎拍宛轉, 寬綽有餘.”

[寬網】放寬法網. 《晉書·華譚傳》:“夫法令之設, 所以隨時制也. 時險則峻法以取平, 時泰則寬網以將化.”《陳書·世祖紀》:“古者春夏二氣, 不決重罪. 蓋以陽和布澤, 天秩是弘, 寬網眘刑, 義符含育, 前王所以則天象地, 立法垂訓者也.”

[寬嘿】亦作“寬默”. 

寬厚寡言. 南朝宋顏延之《庭誥文》:“日省吾躬, 月料吾志, 寬嘿以居, 潔靜以期, 神道必在, 何恤人言.” 明方孝孺《題<積善堂記>後》:“公之爲人, 御下寬默有容, 而持身甚謹, 衆咸服之.”

[寬德】寬厚的德政. 《後漢書·杜林傳》:“大漢初興, 詳覽失得, 故破矩爲圓, 斵彫爲樸, 蠲除苛政, 更立疏網, 海內歡欣, 人懷寬德.”

[寬餘】1.松緩;寬松. 宋朱淑貞《恨別》詩:“調朱弄粉總無心, 瘦覺寬餘纏臂金.”2.寬裕, 富余. 《三俠五義》第二三回:“俗話說得好, ‘窮家富路’……總是寬餘些好.”3.謂閑暇安適. 毛澤東《水調歌頭·遊泳》詞:“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閒庭信步, 今日得寬餘.”

[寬諒】寬恕原諒. 淸吳敏樹《與楊性農書》:“敢復妄有商訂, 伏惟寬諒而覽究之, 幸甚!”朔望《凝睇·潑水節》詩:“我請總理寬諒我, 水多只爲情意濃.”

[寬憫】寬容憐恤. 後蜀何光遠《鑑誡錄·前定錄》:“宰臣薛貽矩, 自御史大夫百日拜相, 性懷忠正, 臨蒞端明, 公事之間, 每加寬憫.”

[寬慰】寬解安慰. 《三國志·蜀志·李嚴傳》“乃廢平爲民, 徙梓潼郡”裴松之注引三國蜀諸葛亮《與李豊敎》:“願寬慰都護, 勤追前闕.” 宋樂史《楊太眞外傳》:“諸姉及銛初則懼禍聚哭, 及恩賜浸廣, 御饌兼至, 乃稍寬慰.”《紅樓夢》第一○五回:“老太太也蘇醒了, 又哭的氣短神昏, 躺在炕上, 李紈再三寬慰.”沙汀《困獸記》七:“於是, 他站起來, 直走向田疇去, 浮上一個寬慰的微笑.”

[寬樂】寬厚和樂. 《逸周書·諡法》:“恭己鮮言曰靜, 寬樂令終曰靜.”

[寬緩】1.寬大松弛. 《韓非子·五蠹》:“如欲以寬緩之政, 治急世之民, 猶無轡策而御駻馬, 此不知之患也.”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紹御軍寬緩, 法令不一, 士卒雖衆, 而實難用.” 章炳麟《訄書·學變》:“又惡夫以寬緩之政, 治衰敝之俗.”2.指寬容. 《天雨花》第二回:“伏望大爺來體諒, 且行寬緩小人身.”3.徐緩;緩慢. 《周禮·考工記·弓人》:“豊肉而短, 寬緩以荼, 若是者爲之危弓.” 宋蘇轍《隋論》:“然後知聖人之爲是寬緩不速之行者, 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魯迅《書信集·致沈雁冰》:“《中國的一日》至今無有, 有時非常寬緩, 是生活書店所不甚少有的事, 以前亦往往遇之.”4.緩和. 《紅樓夢》第九五回:“快快去請老太太. 說得寬緩些, 不要嚇壞了老人家.”

[寬樸】寬厚古朴. 淸梅曾亮《<太乙舟山房文集>序》:“新城禮部侍郞陳公爲古文學, 得於桐城姚姬傳先生, 扶植理道, 寬樸博雅, 不爲深刻毛摯之狀, 而守純氣專, 主柔而不可屈.”

[寬叡】寬厚明智. 《南史·王華傳》:“殿下寬叡慈仁, 天下所知.”

[寬默】見“寬嘿”. 

[寬澤】謂普施恩澤. 《後漢書·法雄傳》:“古者至化之世, 猛獸不擾, 皆由恩信寬澤, 仁及飛走.”

[寬懈】松懈;松弛. 《反美華工禁約文學集·增廣抵制美約禁限華工策》:“幷不以略有轉機而即寬懈其心.” 魯迅《彷徨·離婚》:“兩方面各將紅綠帖子收起, 大家的腰骨, 都似乎直得多, 原先收緊著的臉相也寬懈下來, 全客廳頓然見得一團和氣了.”

[寬隱】寬厚惻隱. 《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二年》:“尙志所以立本也, 正心所以決事也, 養氣所以制敵也, 宏度所以用人也, 寬隱所以明德也.”

[寬繇】減輕徭役. 《三國志·魏志·鍾繇傳》:“醫藥以療其疾, 寬繇以樂其業.”

[寬賸】多而有剩余.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緣物料寬賸, 適足以資盜竊.”

[寬豁】猶寬闊.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二折:“民間有此賢哉之人, 雖是容貌鄙陋, 心意寬豁, 此人有聖賢之道.”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北支分而東向, 逶迤與此山屬, 南抱爲壑, 頗寬豁, 而坡陀層伏, 不成平塢.”《紅樓夢》第十七回:“再進數步, 漸向北邊, 平坦寬豁, 兩邊飛樓插空, 雕甍綉檻, 皆隱於山坳樹杪之間.” 柳靑《創業史》第二部第四章:“當了黨員, 我要把心胸放寬豁一點.”

[寬豁大度】胸懷寬闊, 度量大. 水運憲《禍起蕭牆》七:“他們總算始終保持住了寬豁大度的神態.”

[寬邃】寬敞深邃.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三》:“有兩洞南向, 東洞頗寬邃, 一圓石界門爲兩.”

[寬闊】1.寬敞開闊;寬大. 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焦生見亡妻》:“妻行漸急, 恐失之, 遂鞭驢而往東南, 見道路寬闊.”《元典章·刑部十六·禁影占富戶不交當差》:“本省所轄地面寬闊, 人民衆庶.” 淸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二:“洞中始猶寬闊, 繼乃逼仄, 俯行約里許又出一洞.”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楊旭寬闊的圓臉, 在手電筒一映之下顯得異常蒼白.”2.寬度和長度. 蔣光慈《短褲黨》三:“李金貴和邢翠英住的是樓底下靠著后門的一間, 寬闊都不過五六尺的樣子.”

[寬縱】寬容放縱, 不加約束. 《後漢書·楊秉傳》:“刺執法之吏, 害奉公之臣, 復令逃竄, 寬縱罪身, 元惡大憝, 終爲國害.” 宋歐陽修《奉答子華學士》詩:“天下久無事, 人情貴因循, 優遊以爲高, 寬縱以爲仁.”《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那一干囚犯, 初時見獄中寬縱, 已自起心越牢.” 郭沫若《雄雞集·三點建議》:“容恕自己的錯誤, 那等於寬縱了敵人.”

[寬鬆】1.寬緩;放松. 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吳環洲》:“蓋此等事, 大有關係, 著數須是寬鬆, 乃有轉身地, 太緊則難於收拾矣.”《水滸傳》第六三回:“這兩個賊徒非同小可. 你若是拘束得緊, 誠恐喪命;若敎你寬鬆, 又怕他走了.”2.松散, 不密集.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六:“筆畫間的空隙要勻稱, 須使多筆畫的字不嫌其局促, 少筆畫的字也不嫌其寬松.”3.輕松. 巴金《家》四:“她覺得心情也略爲寬松點, 便向對面床上望了一下.”4.富裕. 茅盾《過年》二:“小李平日手頭的比較寬松, 使得老趙自信他這推測不怎么遠於事實.”

[寬轉】1.寬敞有余地.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京邸寓中, 不比在家寬轉, 那人又是相厚的同年, 又曉得魏生幷無家眷在內, 直至裏面坐下.”2.拐彎. 參見“大寬轉”.

[寬曠】寬敞空曠. 郁達夫《沉淪》四:“因爲學校還沒有開課, 別的學生還沒有到來, 這一家寬曠的旅館里, 只住了他一個客人.”

[寬簡】寬大, 不苛求. 《晉書·嵇康傳》:“<嵇康>恬靜寡欲, 含垢匿瑕, 寬簡有大量.”《新唐書·朱敬則傳》:“天下已平, 故可易之以寬簡, 潤之以淳和.” 宋蘇轍《形勢不如德論》:“三代之時法令寬簡, 所以隄防禁固其民而尊嚴其君者, 舉皆無有.”《明史·吳亮傳》:“亮姿貌魁梧, 性寬簡, 不喜殺戮, 所至蠻人懷附.”

[寬謹】寬厚謹愼. 《北齊書·段韶傳》:“韶第二子深, 字德深. 美容貌, 寬謹有父風.”

[寬繕】廣加修治. 南朝宋袁淑《御虜議》:“或謂損緩江右, 寬繕淮內. 竊謂拯扼閩城, 舊史爲允;棄遠涼土, 前言稱非.”

[寬斷】猶寡斷.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體別》:“柔順之人, 緩心寬斷, 不戒其事之不攝, 而以抗爲劌, 安其舒.” 劉昞注:“緩心寡斷.”

[寬嚴】寬大與嚴厲. 《宋史·汪大猷傳》:“今所議六項法, 犯者以法行之, 非此而但取財, 惟再犯者死, 可謂寬嚴適中.”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十一:“且亦可見世宗皇帝之整飭紀綱, 陶育臣庶, 固自寬嚴交劑, 不徒恃聖明綜核之長也.”

[寬韻】韻書中字數多的韻部.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聖兪戲曰:‘前史言退之爲人木強, 若寬韻可自足, 而輒旁出;窄韻難獨用, 而反不出, 豈非其拗強而然歟?’”

[寬懷】1.寬心. 《西遊記》第四八回:“一則遊賞, 二來與師父寬懷.” 明朱有燉《義勇辭金》第四折:“過了八里橋, 都是荒草坡. 嫂嫂且自寬懷者!” 許地山《空山靈雨·弁言》:“自入世以來, 屢遭變難, 四方流離, 未嘗寬懷就枕.”2.胸懷寬闊. 參見“寬懷大度”.

[寬懷大度】胸懷寬闊, 度量大. 郭澄淸《大刀記》第五章:“在這種情況下, 主子賜座, 他怎能不對主子的‘寬懷大度’感激涕零?”

[寬釋】寬大免罪. 《史記·五宗世家》:“景帝少子, 驕怠多淫, 數犯禁, 上常寬釋之.”《資治通鑑·唐昭宗天㚆三年》:“鄩曰:‘降將未受梁王寬釋之命, 安敢乘馬衣裘乎!’乃素服乘驢至大梁.”《東周列國志》第四二回:“叔武得晉侯寬釋之信, 急發車騎如陳, 往迎衛侯.” 淸陳田《明詩紀事辛籤·夏完淳》:“經略洪承疇欲寬釋之, 謬曰:‘童子何知, 豈能稱兵叛逆, 誤墮賊中耳.’”

[寬饒】1.寬厚. 《荀子·富國》:“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 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 寬饒簡易;其於禮義節奏也, 陵謹盡察, 是榮國已.”《後漢書·仲長統傳》:“老者耄矣, 不能及寬饒之俗;少者方壯, 將復困於衰亂之時.”2.寬大饒恕. 《後漢書·寇榮傳》:“願陛下匄兄弟死命, 使臣一門頗有遺類, 以崇陛下寬饒之惠.”《再生緣》第二六回:“你如感念寬饒德, 到後來, 須要公言在法曹.”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四:“否則, 在國土收㚆之后, 必須將他們和漢奸一體治罪, 決不寬饒.”3.寬裕富足. 宋田況《內帑策》:“俟乎下民寬饒, 大計盈給, 蓋後內於別藏, 歛其餘貲亦不爲過也.” 淸劉大櫆《乞同里捐輸以待周急引》:“抑或客遊京師而資斧寬饒, 抱仁人君子之憂, 而情不自已者, 悉任捐輸.”4.指漢魏郡人蓋寬饒. 蓋寬饒爲官剛正, 彈劾不避權貴, 因直言獲罪, 自殺. 后被視爲孤高淸正的典型. 唐戴叔倫《奉天酬別》詩:“寬饒狂自比, 汲黯直爲隣.” 宋蘇軾《龍尾石硯寄猶子遠》詩:“偉節何須怒, 寬饒要少和.”參閱《漢書·蓋寬饒傳》.

[寬護】寬恕庇護.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李春發莫仕暌照會》:“倘本國頑兵違約滋事, 希即交送懲治, 決不寬護.”

[寬譬】寬慰勸解. 《後漢書·馮異傳》:“自伯升之敗, 光武不敢顯其悲戚, 每獨居, 輒不御酒肉, 枕席有涕泣處. 異獨叩頭寬譬哀情.” 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世祖日夜憂懷, 備盡寬譬.” 宋朱熹《跋劉雜端奏議》:“同志之士, 憂之過甚, 恐其以是而不能鬱鬱以久也, 則姑爲是說以寬譬之, 是乃忠君愛國之尤者.” 淸戴名世《袁烈婦傳》:“有從姑年八十餘, 憐烈婦甚, 夜則相從宿, 而時時爲寬譬之.”

[寬闢】猶寬闊. 淸葆光子《物妖志·獸猿》:“入其門, 以木爲扉, 中寬闢若堂者三四. 壁設牀, 悉施錦薦.”


*寗①[nìnɡㄋㄧㄥˋ]

同“甯”. 

姓. 參見“甯武子”、“甯戚”.


*寡①[ɡuǎㄍㄨㄚˇ]

[《廣韻》古瓦切, 上馬, 見. ]

1.少. 《易·繫辭下》:“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 其和彌寡.” 宋馬永卿《嬾眞子》卷二:“詩人之言, 爲用固寡, 然大有益於世者, 若《長恨歌》是也.”《花月痕》第七回:“掌珠姓冷, 字寶憐, 年十九歲, 代北人, 寡言笑.”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演員上台之后, 不論人數爲多爲寡, 不論動作爲繁爲簡, 亦不論劇中人物原來重量如何差異, 隨時隨刻必須求得演員與舞台間的平衡.”2.人少. 《管子·版法》:“外之有徒, 禍乃始牙. 衆之所忿, 寡不能圖.”《敦煌變文集·蘇武李陵執別詞》:“彼晨(衆)我寡, 陵擬不戰.” 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十五》:“可惜眾寡不敵, 終被逼上午門.”3.指孤陋寡聞的人. 《論語·泰伯》:“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 以多問於寡;有若無, 實若虛, 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4.使減少. 《論語·憲問》:“蘧伯玉使人於孔子. 孔子與之坐而問焉, 曰:‘夫子何爲?’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墨子·三辯》:“子墨子曰:‘聖王之命也, 多, 寡之.’” 孫詒讓間詁:“此疑當作多者寡之, 言凡物病其多者則務寡之.” 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欲寡其過, 謗議沸騰. 性不傷物, 頻致怨憎.”5.缺少;沒有. 《漢書·貢禹傳》:“天子報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 史魚之直, 守經據古, 不阿當世, 孳孳於民, 俗之所寡, 故親近生, 幾參國政.’” 唐韓愈《利劍》詩:“故人念我寡徒侶, 持用贈我比知音.” 宋葉適《葉君宗儒墓志銘》:“而君言:‘吾寡兄弟, 子同姓, 宜爲宗.’余謝不敢當, 然內嘉其意.”6.以爲軟弱;弱小. 《左傳·成公十三年》:“蔑死我君, 寡我襄公, 迭我殽地.” 杜預注:“寡, 弱也.” 孔穎達疏:“謂襄公寡弱而陵忽之.” 晉陸機《豪士賦》序:“落葉俟微風以隕, 而風之力蓋寡.”7.猶孤立. 《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晉陳之族呼於國曰:‘鄢氏、費氏自以爲王, 專禍楚國, 弱寡王室, 蒙王與令尹以自利也, 令尹盡信之矣, 國將如何?’”8.孤獨;孤單. 晉潘嶽《關中詩》:“夫行妻寡, 父出子孤.”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俺既是做僧人, 命犯著寡宿孤辰.”9.指喪失配偶. 《詩·小雅·鴻雁》:“之子於征, 劬勞於野. 爰及矜人, 哀此鰥寡.” 毛傳:“老而無妻曰鰥, 偏喪曰寡.”《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齊崔杼生成及彊而寡, 娶東郭姜生明.” 杜預注:“偏喪曰寡”. 《小爾雅·廣義》:“凡無妻無夫通謂之寡.”10.后漸以專指婦人喪夫.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是時, 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 好音, 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碧碧》:“女自言宓氏, 字碧碧, 年十八, 嫁前村方氏子, 半年而寡.”艾蕪《我在仰光的時候》:“凡是年輕姑娘守了寡了, 不說不能再嫁, 就是她的臉面, 給陌生男子看見了, 那就定規要墮地獄, 永劫不㚆人身.”11.古代王侯的謙稱. 《老子》:“故貴以賤爲本, 高以下爲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呂氏春秋·士容》:“南面稱寡, 而不以侈大.” 高誘注:“孤、寡, 謙稱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昔者, 王侯自稱孤、寡、不穀, 自茲以降, 雖孔子聖師, 與門人言皆稱名也.”一說寡爲至尊之意, 幷非謙詞. 《後漢書·仲長統傳》:“寡者, 爲人上者也;衆者, 爲人下者也.” 淸龔自珍《最錄尙書古文序寫定本》:“寡者, 無二無匹最尊之詞, 孤亦無二無匹最尊之詞, 人君稱君與夫人曰寡君、寡小君, 皆非謙詞. 如曰謙詞, ‘毋壞我高祖寡命’, 亦謙乎? ‘予一人’, 亦謙乎?”

[寡二少雙】《漢書·吾丘壽王傳》:“子在朕前之時, 知略輻湊, 以爲天下少雙, 海內寡二.” 后以“寡二少雙”指罕有其匹, 獨一無二. 《紅樓夢》第九七回:“更兼他那容貌才情, 眞是寡二少雙, 惟有靑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一:“德淸蔡氏叔姪, 相繼魁天下, 故昇元《紀恩》詩有‘君恩獨被臣家渥, 十二年中兩狀元’之句. 制科盛時, 咸以爲寡二少雙矣.”

[寡人】1.古代君主的謙稱. 《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 曰‘臣某侯某’. 其與民言, 自稱曰‘寡人’.” 孔穎達疏:“寡人者, 言己是寡德之人.” 漢傅毅《舞賦》:“<楚襄王>謂宋玉曰:‘寡人欲觴群臣, 何以娛之?’” 唐李朝威《柳毅傳》:“<洞庭君>謂毅曰:‘水府幽深, 寡人暗昧, 夫子不遠千里, 將有爲乎?’” 淸李漁《玉搔頭·逆氣》:“從今日起, ‘殿’字要改做‘陛’字, ‘千’字要改做‘萬’字了. 這等‘孤家’也要稱‘寡人’了.”2.諸侯夫人自稱. 《詩·邶風·燕燕》:“先君之思, 以勗寡人.” 鄭玄箋:“寡人, 莊姜自謂也.”3.晉人習慣自稱寡人. 《藝文類聚》卷九引晉王羲之《與人書》:“張芝臨池學書, 池小盡黑, 寡人耽之若是, 未必後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君輩勿爲爾, 將受困寡人女壻.” 余嘉錫箋疏引李詳云:“案晉世寡人, 上下通稱, 不以爲僣.”4.借指孤立無助之人. 如:孤家寡人.

[寡力】力量弱小. 《戰國策·韓策一》:“摎留曰:‘今王兩用之, 其多力者內樹其黨, 其寡力者藉外權.’”

[寡大夫】古代卿大夫出使, 其隨從者對主國謙稱之爲寡大夫. 《儀禮·士相見禮》:“非以君命使, 則不稱寡大夫.”《左傳·昭公元年》:“若野賜之, 是委君貺於草莽也, 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諸卿也.”

[寡小君】1.古代對別國人謙稱本國國君的夫人. 《儀禮·聘禮》:“君以社稷故, 在寡小君.”《論語·季氏》:“邦君之妻, 君稱之曰夫人, 夫人自稱曰小童, 邦人稱之曰君夫人, 稱諸異邦曰寡小君.”2.古代國君夫人對諸侯的自稱. 《禮記·曲禮下》:“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 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 孔穎達疏:“君之妻曰小君, 而云寡者, 亦從君爲謙也.”

[寡夫】無妻之男子. 《墨子·辭過》:“宮無拘女, 故天下無寡夫.”

[寡不勝衆】同“寡不敵眾”. 

《呂氏春秋·壅塞》:“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 世之直士, 其寡不勝衆, 數也.”《後漢書·崔駰傳》:“其達者或矜名妒能, 恥策非己, 舞筆奮辭, 以破其義, 寡不勝衆, 遂見擯棄.” 宋司馬光《乞裁斷政事劄子》:“若人君不加裁決, 使人臣各行其意, 則朝夕鬭訟, 弱不勝彊, 寡不勝衆.”

[寡不敵衆】人少的抵擋不住人多的. 《逸周書·芮良夫》:“民至億兆, 后一而已, 寡不敵衆, 后其危哉!” 唐陳子昂《申宗人冤獄書》:“夫孤直者, 衆邪之所憎;至公者, 群惡之所疾, 寡不敵衆, 孤不勝群.”《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徐信雖然有三分本事, 那潰兵如山而至, 寡不敵衆, 捨命奔走.”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十四:“喩云紀沿途拋擲炸彈, 一人奮勇當先, 敵人見之無不喪膽. 但終因寡不敵眾, 橫身被創, 最后彈盡力竭, 爲敵所俘.”

[寡尤】1.少犯過錯. 《論語·爲政》:“子曰:‘多聞闕疑, 愼言其餘, 則寡尤.’”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尤, 過也. 疑則闕之, 其餘不疑, 猶愼言之, 則少過.” 明陳子龍《五言雜詩》之十:“履繩思寡尤, 超方鮮奇策.”2.缺點很少. 晉陸機《文賦》:“或竭情而多悔, 或率意而寡尤.”

[寡少】少. 《後漢書·度尙傳》:“<度尙>乃宣言卜陽、潘鴻作賊十年, 習於攻守, 今兵寡少, 未易可進, 當須諸郡所發悉至, 爾乃幷力攻之.”《晉書·忠義傳·虞悝》:“但鄙州荒弊, 糧器空竭, 舟艦寡少, 難以進討.” 宋馬永卿《嬾眞子》卷三:“吾祖僕射忠肅公亮知荊南府日, 常苦嗣續寡少.”

[寡仇】猶無比. 《文選·王粲<登樓賦>》:“覽斯宇之所處兮, 實顯敞而寡仇.” 呂延濟注:“敞, 高;仇, 匹也. 謂明高少匹也.”仇, 一本作“讎”.

[寡乏】1.缺少;不充足. 《漢書·文帝紀》:“何以致此? 將百官之奉養或費, 無用之事或多與? 何其民食之寡乏也!”2.謂缺少才能. 《晉書·孔坦傳》:“吾以寡乏, 忝當大任, 國恥未雪, 夙夜憂憤.”《南史·劉穆之傳》:“臣以寡乏, 負荷國重, 實賴穆之匡翼之益.”

[寡方】缺少方法. 《文選·陸機<歎逝賦>》:“毒娛情而寡方, 怨感目之多顔.” 李善注:“方, 術也.”

[寡功】功效少. 《逸周書·命訓》:“藝淫則害於才, 政成則不長, 事震則寡功.” 孔晁注:“震而其功寡矣.”《國語·齊語》:“正月之朝, 五屬大夫復事, 桓公擇是寡功者而讁之.”《荀子·非十二子》:“不法先王, 不是禮義, 而好治怪說, 玩琦辭, 甚察而不惠, 辯而無用, 多事而寡功, 不可以爲治綱紀.”

[寡兄】少有的兄長. 言其賢明過人. 《書·康誥》:“乃寡兄勗.” 孫星衍疏:“《詩·思齊》‘刑於寡妻’, 箋云:‘寡妻, 寡有之妻, 言賢也. 《書》曰:乃寡兄勗.’言殪殷受命、承文王之志者, 是乃寡有之兄武王勉爲之.”一說大兄. 見曾運乾《尙書正讀》卷四. 又一說指嫡兄. 見淸兪正燮《癸巳類稿·寡兄解》.

[寡白】猶蒼白. 郭沫若《創造十年》三:“時候是秋天, 窗外的庭園中有寂寞的雞冠花映著寡白的秋陽.”《人民文學》1981年第2期:“朱二升嚇得臉色寡白.”

[寡立】猶獨立. 《荀子·不苟》:“君子寬而不僈, 廉而不劌, 辯而不爭, 察而不激, 寡立而不勝, 堅彊而不暴.” 南朝宋顏延之《和謝監靈運》詩:“弱植慕端操, 窘步懼先迷. 寡立非擇方, 刻意籍窮棲.”

[寡民】謂民少. 《老子》:“小國寡民,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寡母】守寡的母親. 《三俠五義》第三二回:“你道這小主人是誰? 乃是姓顔名查散, 年方二十二歲, 寡母鄭氏, 連老奴顔福, 主僕三人度日.” 郭沫若《黑貓》二:“被搶的人也是他們姓楊的人, 那是一位孤兒和寡母.” 費孝通《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凡是不能獨立生活的鰥夫寡母一般由已婚的兒女贍養, 結合在共同的生活單位中.”

[寡老】1.孤獨的老人. 漢焦贛《易林·漸》:“別離分散, 長子從軍, 稚叔就賊, 寡老獨安.” 宋王安石《和吳御史汴渠》詩:“貨入空外府, 租輸陳太倉. 東南一百年, 寡老無殘粻.”2.亦作“寡佬”. 詈詞. 多用於寡婦. 茅盾《子夜》九:“玉亭, 你還要看看她么, 看一看裝扮好了的她, 丟那媽, 寡老.”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六:“我才不來嘔這口閑氣, 化這路冤錢, 讓那只寡老背地里笑我是洋盤.” 王西彦《曙》:“我任老三不稀罕你這只寡佬!”

[寡臣】古代國君自稱的謙詞.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先生過小國, 幸而舉之, 偏國寡臣幸甚.” 司馬貞索隱:“謂虢君自謙, 云己是偏遠之國, 寡小之臣也.”

[寡劣】才能平庸低下. 南朝宋傅亮《爲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臣以寡劣, 負荷國重, 實賴穆之匡翼之勳.” 明高啓《端居懷兩王孝廉》詩:“寡劣時所棄, 獨臥無與親. 蕭然閉齋閣, 左右圖史陳.”

[寡合】謂與人不易投合. 唐白居易《酬張十八訪宿見贈》詩:“我受狷介性, 立爲頑拙身;平生雖寡合, 合即無緇磷.” 元秦簡夫《東堂老》楔子:“此人平昔與人寡合, 有古君子之風.” 淸孫枝蔚《題三子聯句圖》詩:“落落性寡合, 夜光難暗投.”

[寡色】1.無色. 《文選·江淹<恨賦>》:“隴鴈少飛, 岱雲寡色.” 李善注:“《漢書》曰:凡望雲氣, 勃、碣、海、代之間氣皆黑.” 張銑注:“鴈南飛將盡, 明妃見而懷鄕, 仰視雲氣皆無色. 隴岱幷山名.”2.減少色欲. 《雲笈七籤》卷十四:“欲安其神, 當去欲寡色, 少思屛慮, 長其土德而後全其生也.”

[寡交】與人交往少. 《管子·戒》:“寡交多親, 謂之知人.” 尹知章注:“以其知人, 故能交寡而親多.”

[寡見】1.見識少. 漢揚雄《法言·吾子》:“多聞則守之以約, 多見則守之以卓;寡聞則無約也, 寡見則無卓也.” 李軌注:“少見無卓絶之照.” 漢王褒《四子講德論》:“俚人不識, 寡見尠聞.”2.很少見到.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恁般樣人, 實是從前寡見, 近世罕聞.”

[寡助】謂幫助的人很少.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宋蘇軾《徐州謝上表》:“臣軾伏念, 臣奮身農畝, 託跡書林, 信道直前, 曾無坎井之避;立朝寡助, 誰爲先後之容?”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一章第二節:“秦始皇、李斯最后采用焚書坑儒的野蠻方法, 廣大士群絕望, 轉到反對方面, 皇帝和官僚變成孤立寡助的少數人.”

[寡言】少言語. 《禮記·內則》:“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愼而寡言者, 使爲子師.” 唐白居易《寄行簡》詩:“鬱鬱眉多斂, 默默口寡言.” 巴金《秋》四三:“平時愛說話的沈氏現在也變成了寡言的人.”

[寡君】臣下對別國謙稱本國國君. 《國語·魯語上》:“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 曰:‘寡君不佞, 不能事疆埸之司, 使君盛怒, 以暴露於弊邑之野, 敢犒輿師.’”《韓非子·難四》:“叔孫穆子趨進曰:‘諸侯之會, 寡君未嘗後衛君也, 今子不後寡君一等, 寡君未知所過也.’”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右相曰:‘寡君不以弊國遠僻, 奉迎君子, 託以姻親.’”

[寡姉】守寡的姐姐. 唐趙璘《因話錄》卷三:“新野庾倬, 貞元初爲河南府兵曹. 有寡姉在家. 時洛中物價翔貴, 難致口腹, 庾常於公堂輟己饌以餉其姉.”

[寡靑】方言. 蒼白發靑. 艾蕪《山野》第三部二:“阿福嫂却已坐在路邊石上了. 臉色寡靑, 神情委頓, 仿佛突然害了急病似的.”

[寡拉】見“寡辣”. 

[寡事】費事少;事情少. 《管子·戒》:“寡事成功, 謂之知用.” 尹知章注:“以其知用, 故能事寡而功成.”《韓非子·八說》:“古者寡事而備簡, 樸陋而不盡, 故有珧銚而推車者.”

[寡妻】1.嫡妻. 《詩·大雅·思齊》:“刑於寡妻, 至於兄弟, 以御於家邦.” 毛傳:“寡妻, 適妻也.”一說爲賢妻. 鄭玄箋:“寡妻, 寡有之妻, 言賢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禁童子之暴謔, 則師友之誡, 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鬭鬩, 則堯舜之道, 不如寡妻之誨諭.” 唐杜甫《入衡州》詩:“寡妻從爲郡, 兀者安堵墻.”仇兆鼇注:“寡妻從郡, 謂瓘無姬妾之好.”2.寡婦. 《漢書·酷吏傳·田廣明》:“受降都尉前死, 喪柩在堂, 廣明召其寡妻與姦.” 唐杜甫《無家別》詩:“四隣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明何景明《答望之》詩:“飢饉饒群盜, 征求及寡妻.”

[寡味】缺乏滋味;沒有意思.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永嘉時, 貴黃老, 稍尙虛談, 於時篇什, 理過其辭, 淡乎寡味.” 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二》:“其文詞多寡味.”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有時候, 他覺得這樣苦苦思索和耗費心血實在寡味.”

[寡知】見“寡智”. 

[寡和】能唱和的人很少. 晉陸機《演連珠》之二三:“是以南荊有寡和之歌, 東野有不釋之辯.” 唐張說《酬崔光祿冬日述懷贈答》詩:“曲高彌寡和, 主善代爲師.” 唐元稹《酬樂天雪中見寄》詩:“滿空飛舞應爲瑞, 寡和高歌只自娛.”

[寡佬】見“寡老”. 

[寡命】猶大命. 《書·顧命》:“張皇六師, 無壞我高祖寡命.” 孫星衍疏:“高祖謂文王. 寡命, 如《康誥》‘乃寡兄勗’, 謂寡有之命.” 曾運乾正讀:“本文高祖寡命, 即高祖大命也.”

[寡刻】刻薄無情.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自盡》:“婦人自盡, 或姑嚴而毆辱時加, 或夫忍而寡刻相待, 此自盡之可憫者也.”

[寡居】喪夫獨居. 《史記·外戚世家》:“是時平陽主寡居, 當用列侯尙主. 主與左右議長安中列侯可爲夫者, 皆言大將軍可.” 宋沈俶《諧史》:“時有海州楊允秀才妻劉氏寡居, 二子皆幼.”《初刻拍案驚奇》卷十:“那秀才前年身死, 娘子寡居在家裏.”

[寡狀】指文章缺少描摹刻畫.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袁宏發軫以高驤, 故卓出而多偏;孫綽規旋以矩步, 故倫序而寡狀.”

[寡陋】1.見聞狹窄, 學識淺陋. 晉陶潛《命子》詩:“嗟余寡陋, 瞻望弗及.” 宋王安石《議服劄子》:“末學寡陋, 獨用己見, 決千歲以來之所惑, 恐不能盡.” 明楊愼《孔明》:“寡陋不學如此, 不自知而輕議大君子, 眞可惡也.”2.單指見聞少而狹窄. 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五:“趙小姐的長眉毛一挺, 抿著嘴笑了, 似乎可憐潘小姐的見聞太寡陋.” 孫犁《秀露集·<善闇室紀年>序》:“對於現實, 我固步自封, 見聞寡陋, 無法描述.”

[寡孤】孤獨, 孤寂. 《文選·潘嶽<寡婦賦>》唐李善題注:“寡婦者, 任子咸之妻也. 子咸死, 安仁序其寡孤之意, 故有賦焉.”

[寡草】孤生的草.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寡草特生而不叢.”

[寡剌】見“寡辣”. 

[寡昧】1.謂知識淺陋, 不明事理.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平等寺》:“臣既寡昧, 識無光遠, 景命雖降, 不敢仰承, 乞收成旨, 以允愚衷.”《宣和遺事》後集:“蓋以寡昧之資, 藉盈成之業, 言路壅蔽, 導諛日聞, 恩倖持權, 貪饕得志.” 章炳麟編《天討·軍政府<討滿洲檄>》:“其有壯士, 寡昧不學, 宜以此善道之, 使知宗敎殊途, 初無邪正, 黃白異種, 互爲商旅, 苟無大害於我軍事者, 一切當兼包幷容.”2.指寡昧的人. 宋陳師道《擬御試武舉策》:“不自聖賢詢於寡昧, 延見田里之士, 究觀文武之宜.” 明高啓《臥東館簡諸友生》詩:“良儔秉高誼, 寡昧豈見忘!”

[寡便宜】小便宜.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奈何平人見個美貌女子, 便待偸鷄吊狗, 滾熱了又妄想永遠做夫妻, 奇奇怪怪, 用盡機謀, 討得些寡便宜, 枉玷辱人家門風.”

[寡信】少信用;少誠信. 《老子》:“夫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 漢劉向《說苑·談叢》:“營於利者多患, 輕諾者寡信.” 宋柳永《尾犯》詞:“佳人應怪我, 別後寡信輕諾.”

[寡怨】猶無怨. 《易·繫辭下》:“損以遠害, 益以興利, 困以寡怨.” 韓康伯注:“困而不濫, 無怨於物.” 孔穎達疏:“遇困守節不移, 不怨天不尤人, 是無怨於物, 故寡怨也.”《荀子·君道》:“故君子之於禮也, 敬而安之;其於事也, 徑而不失;其於人也, 寡怨寬裕而無阿.”

[寡約】猶儉省. 宋曾鞏《太子右司御率府副率致仕沈君墓志銘》:“雖饒財爲大家, 而衣服飲食, 自與尤寡約.”

[寡恩】缺少恩惠. 《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 道不拾遺, 民不妄取, 兵革大強, 諸侯畏懼. 然刻深寡恩, 特以強服之耳.”《孔叢子·記問》:“管仲任法, 身死則法息, 嚴而寡恩也.”《淸史稿·諸王傳論》:“怡賢親王特馴謹, 渥加寵榮, 示非寡恩.”

[寡氣】猶悶氣. 《醒世恒言·賣油郞獨占花魁》:“就是這八公子, 也是有名有稱的人, 又不是微賤之人. 這丫頭抵死不肯接他, 惹出這場寡氣.”《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顔俊>把鏡子向桌上一撇, 嘆了一口寡氣, 呆呆而坐.”

[寡特】1.謂孤立. 《詩·唐風·有杕之杜序》:“武公寡特, 兼其宗族, 而不求賢以自輔焉.” 孔穎達疏:“寡特者, 言武公專任己身, 不與賢人圖事, 孤寡特立也.”2.謂無所攀援. 宋葉適《除工部侍郞謝表》:“<皇帝陛下>拔臣寡特之中, 冀銷迎附;察臣憂患之後, 多自創懲.”

[寡徒】謂沒有私黨同伙.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起居舍人王叔文, 精識瓌材, 寡徒少欲, 質直無隱, 沈深有謀.”

[寡狹】猶少. 《新唐書·常袞傳》:“百官俸寡狹, 議增給之.”

[寡酒】不就菜肴而只是飲酒. 元李文蔚《燕靑博魚》第二折:“酒便有了, 可沒些餚饌, 這寡酒如何吃的.”《說嶽全傳》第三八回:“牛臯道:‘也沒有甚麽辛苦, 承他請我喫酒飯, 飯都喫不下, 只喝了幾杯寡酒.’”

[寡悔】少懊悔. 《論語·爲政》:“子曰:‘多見闕殆, 愼行其餘, 則寡悔.’”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殆, 危也, 所見危者, 闕而不行, 則少悔.”

[寡弱】1.謂勢孤力小. 漢潘勗《冊魏公九錫文》:“當此之時, 王師寡弱, 天下寒心, 莫有固志.” 唐無名氏《靈應傳》:“女曰:‘矧妾一女子, 父母斥其孤貞, 狂童淩其寡弱.’”《詩·唐風·有杕之杜》“有杕之杜” 宋朱熹集傳:“故言此杕然之杜生於道左, 其蔭不足以休息, 如己之寡弱不足恃賴.”2.指孤弱的人. 晉潘嶽《關中詩》:“靡暴於衆, 無陵於強. 惴惴寡弱, 如熙春陽.”

[寡能】謂缺少從事末業的技能. 《荀子·王制》:“使農夫樸力而寡能, 治田之事也.” 楊倞注:“使農夫敦朴於力穡, 禁其它能也.” 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寡能謂力作樸素, 技能寡少, 故專治於田事.”《韓非子·六反》:“力作而食, 生利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

[寡黃】暗黃色. 郭沫若《北伐途次》四:“周圍通是黑暗, 薛紹三提著一盞昏花的寡黃的馬燈立在我的床頭.”沙汀《意外》:“他隨即歎口氣, 寡黃的瘦臉上掠過一絲微笑.”

[寡萌】猶小民. 《商君書·徠民》:“彼土狹而民衆, 其宅參居而幷處;其寡萌賈息, 民上無通名, 下無田宅, 而恃姦務末作以處.” 朱師轍解詁:“寡, 弱也. 謂小民多從事商賈, 以求利息.”一說寡萌當作“賓萌”, “萌”借以爲“氓”, “賓氓”類似今語所謂僑民. 參閱高亨《商君書注譯》.

[寡處】謂無偶獨居. 漢焦贛《易林·需之小畜》:“絍績獨居, 寡處無夫.” 漢焦贛《易林·中孚之益》:“久鰥無偶, 思配織女, 求其非望, 自令寡處.”

[寡過】少犯錯誤. 宋蘇軾《擬進士對御試策》:“苟無知人之明, 則循規矩蹈繩墨, 以求寡過.” 淸昭槤《嘯亭續錄·超勇親王》:“劉文淸公嘗比王爲金日磾, 余以其謹愼寡過處有類霍大將軍, 日磾尙非其匹, 實爲朝廷重臣也.”

[寡偶】見“寡耦”. 

[寡欲】亦作“寡慾”. 

節制欲望;欲望少. 《老子》:“見素抱朴, 少私寡欲.”《北齊書·王昕傳》:“<王昕>性閒淡寡欲, 雖王事鞅掌, 而雅操不移.”《雲笈七籤》卷三二:“少不勤行, 壯不競時, 長而安貧, 老而寡慾, 閑心勞形, 養生之方也.”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五:“<李常眞>說:‘好好養養, 幾天就好了, 一要淸心寡欲, 二要斂性收心哪.’”

[寡訥】不善言辭, 沉默少言. 宋黃休㚆《茅亭客話·程君友》:“人質鄙朴, 而性慈仁, 行見禽獸, 常下道迴避, 不欲驚之, 寡訥, 少與人交言.”

[寡淺】少;不多. 《莊子·天下》:“以禁攻寢兵爲外, 以情欲寡淺爲內, 其小大精粗, 其行適至是而止.” 宋蘇軾《登州謝上表》之二:“而臣天資鈍頑, 學問寡淺, 心已耗於多難, 才不周其一身, 將何以上答聖知, 下慰民願.”

[寡淡】冷淡;平淡. 唐天際《難忘的行程》:“從他小心拘謹的態度上看, 似乎沒有什么惡意, 可又爲什么這樣寡淡呢?” 楊朔《泰山極頂》:“有人說: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象一出大戲沒有戲眼, 味兒終究有點寡淡.”

[寡情】缺少情感;缺少情義. 晉陸機《文賦》:“言寡情而鮮愛, 辭浮漂而不歸.”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折:“撇甚麽淸, 投至得你秀才每忒寡情, 先接了馮魁定.”《花月痕》第一回:“情之所鐘, 端在我輩,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性也. 情字不足以盡之, 然自古忠孝節義, 有漠然寡情之人乎?”

[寡情薄意】缺少情意. 《水滸傳》第一一○回:“公孫勝道:‘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 便是寡情薄意. 今來仁兄功成名遂, 只得曲允.’”

[寡將】無能之將. 《水滸傳》第六九回:“宋江親在陣前門旗下喝道:‘量你這個寡將, 怎敢當吾?’”

[寡蛋】亦作“寡彈”. 

指未受精而不能孵化的禽蛋. 淸唐甄《潛書·性才》:“雞卵無雄者, 蜀人謂之寡彈.”《中國歌謠資料·姐無眞心莫耍郞》:“寡蛋莫讓雞娘抱, 不出蛋崽害雞娘.”

[寡婦】1.沒有丈夫的婦人. 后多指死了丈夫的婦人. 《詩·小雅·大田》:“彼有遺秉, 此有滯穗, 伊寡婦之利.”《漢書·貨殖傳》:“巴寡婦淸, 其先得丹穴, 而擅其利數世, 家亦不訾.”《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大嫂道:‘奴家也舍不得姆姆. 但非親非故, 白占寡婦田房, 被人議論.’”老舍《四世同堂》四九:“她萬想不到一個象歡龍似的孩子會忽然死去, 而把年輕輕的女人剩下作寡婦.”2.指獨居守候丈夫或與丈夫離異的婦人. 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獨婦山者, 勾踐將伐吳, 徙寡婦致獨山上, 以爲死士, 示得專一.” 漢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邊城多健少, 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 便嫁莫留住!”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你既與了我休書, 我和你便是各別世人. 你知道麽, 疾風暴雨, 不入寡婦之門, 你若再上我門來, 我撾了你這廝臉.”

[寡婦莎】相思草的俗名.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今秦趙間有相思草, 狀如石竹而節節相續, 一名斷腸草, 又名愁婦草, 亦名霜草, 人呼爲寡婦莎, 蓋相思之流也.” 淸閻爾梅《從皋蘭至抱罕即事》詩:“田家槔引孩兒水, 戍士庭生寡婦莎.”

[寡婦笱】捕魚工具. 《詩·小雅·魚麗》“魚麗干罶” 毛傳:“罶, 曲梁也, 寡婦之笱也.” 孔穎達疏:“以簿爲魚笱, 其功易, 故號之寡婦笱耳, 非寡婦所作也.”

[寡婦臉子】謂一臉苦相, 沒有歡快的表情. 曹禺《雷雨》第一幕:“[魯貴]:這次回來, 你媽要還是那副寡婦臉子, 我就當你哥哥的面上不認她, 說不定就離了她, 別看她替我養個女兒, 外帶來你這個倒楣蛋的哥哥.”

[寡智】亦作“寡知”. 

缺少智慧. 《國語·晉語二》:“杜原款將死, 使小臣圉告於申生:‘款也不才, 寡智不敏, 不能敎導, 以至於死.’” 漢劉向《諫營昌陵疏》:“德彌厚者葬彌薄, 知愈深者葬愈微. 無德寡知, 其葬愈厚, 丘隴彌高, 宮廟甚麗, 發掘必速.”

[寡爲】謂聽任自然, 少事施爲. 漢劉向《說苑·君道》:“人君之事, 無爲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從, 法省易因, 故民不以政獲罪也. 大道容衆, 大德容下, 聖人寡爲而天下理矣.”

[寡嫂】亡兄的妻子. 《漢書·王莽傳上》:“<莽>事母及寡嫂, 養孤兄子, 行甚敕備.” 宋歐陽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銘》:“公事寡嫂謹, 與其弟旭相友悌尤篤.”《紅樓夢》第四回:“因見王夫人事情冗雜, 姐妹們遂出來, 至寡嫂李氏房中來了.”

[寡虞】謂憂慮少. 《文選·陸機<辯亡論>下》:“賢人之謀, 豈欺我哉? 自是烽燧罕警, 封域寡虞.” 李善注:“言少有虞度之事也.” 李周翰注:“疆界少其虞備也.”

[寡嗛】缺乏, 不足, 嗛, 同“歉”. 《宋書·顏延之傳》:“若能服溫厚而知穿弊之苦, 明周之德;厭滋旨而識寡嗛之急, 仁恕之功.”

[寡與】猶寡合. 謂不與世俗合流. 淸顧炎武《菰中隨筆》:“茅屋數椽, 穜稑百畝, 僅給衣食, 如吳介肅之高持;剛介寡與, 誓不營私, 終身不渝, 如何文肅之正大.”

[寡愛】1.愛好少. 宋蘇軾《寄周安孺茶》詩:“伊予素寡愛, 嗜好本不篤.”2.缺少深摯的愛悅之情. 明孫梅錫《琴心記. 金閨榮返》:“既有今日鍾情, 何必當初寡愛.”

[寡誠】缺乏誠意. 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 祗令事敗.”

[寡廉鮮恥】見“寡廉鮮恥”. 

[寡廉鮮恥】沒有操守, 不知羞恥. 恥, 亦作“恥”. 漢司馬相如《喩巴蜀檄》:“寡廉鮮恥, 而俗不長厚也. 其被刑戮, 不亦宜乎?”《明史·王宗茂傳》:“嵩本邪諂之徒, 寡廉鮮恥, 久持國柄, 作威作福, 薄海內外, 罔不怨恨.”沙汀《還鄕記》七:“有的站在馮有三老婆一面, 似乎那個寡廉鮮恥的女人罪得萬死.”

[寡嫠】寡婦. 明張居正《學農園記》:“寡嫠夜泣, 逋寇宵行, 未嘗不惻然以悲, 惕然以恐也.” 明張居正《題孫公遺愛祠》詩:“杼柚憂亡屋, 幽煢詢寡嫠.”

[寡貌】謂朴質自然, 不加矯飾. 《大戴禮記·主言》:“多信而寡貌, 其禮可守, 其信可復, 其跡可履.”

[寡瘦】很瘦;淸瘦. 沙汀《淘金記》三:“這是一個黃皮寡瘦, 半瞎的四十多歲的女人.” 周立波《蓋滿爹》:“蓋滿爹人不很高, 臉也寡瘦, 頭發倒是渾靑的.”

[寡辣】亦作“寡拉”. 亦作“寡剌”.

吝嗇, 小氣;刻薄. 《醒世姻緣傳》第六七回:“那艾回子好寡拉主兒, 叫他鱉這們件皮襖來?”《儒林外史》第四五回:“大淸早上, 水米不沾牙, 從你家走到這裏, 就是辦皇差也不能這般寡剌!”

[寡漢】沒有配偶的男子;單身漢. 明陸采《懷香記·緘書愈疾》:“女孩兒家不該與寡漢往來.”《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小娥既是男扮了, 申蘭如何肯留他一個寡漢伴著妻子在家?”

[寡聞】見聞不廣. 《晏子春秋·問上八》:“魯之君臣, 猶好爲義, 下之妥妥也, 奄然寡聞.”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故魏武稱張子之文爲拙, 然學問膚淺, 所見不博, 專拾掇崔杜小文, 所作不可悉難, 難便不知所出, 斯則寡聞之病也.” 宋王得臣《麈史·國政》:“議者以爲:祖宗時, 凡建一事, 施一令, 必下侍臣博議, 蓋審處之也. 或曰, 此執政寡聞之過也.”

[寡態】謂缺乏變化. 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下》:“要惟長篇钜什, 敘述爲宜, 用之短歌, 紆緩寡態. 於是高、岑、王、李出, 而格又一變矣.”

[寡耦】亦作“寡偶”. 

猶寡合. 《漢書·東方朔傳》:“今世之處士, 魁然無徒, 廓然獨居, 上觀許由, 下察接輿, 計同范蠡, 忠合子胥, 天下和平, 與義相扶, 寡耦少徒, 固其宜也.”顏師古注:“耦, 合也.” 宋曾鞏《回傅權書》:“荒隅之中, 孤拙寡偶.”

[寡髮】頭發稀少. 《易·說卦》:“其於人也爲寡髮, 爲廣顙.” 孔穎達疏:“寡, 少也.”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方回寡髮, 功父指其髻謂曰:‘此眞賀梅子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公主·尙主見斥》:“主既下降, 因謝寡髮, 爲時所嘲弄, 意已不懌.”

[寡醋】指不必要的嫉妒感情. 多指男女關系而言.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折:“難道你不見, 我幾曾調他來? 皆是他心上自愛上我, 你吃這等寡醋做甚麽?” 明王錂《春蕪記·構釁》:“就是我小姐看他, 干得你甚事, 要你喫這等寡醋? 好沒廉恥.”

[寡慮】少思慮. 唐房千里《廬陵所居竹室記》:“人之外好, 欲軒冕文彩以爲榮, 似若動且陽焉;人之內好, 欲寡慮恬默以爲泰, 似若靜且陰焉.” 宋蘇轍《自齊州回論時事書》:“愚賤之人篤信寡慮, 以爲天下之事可得徐陳遍舉, 指顧而定矣.”

[寡德】1.缺少德行的人. 亦用爲謙詞. 《左傳·宣公十一年》:“《詩》曰:‘文王既勤止.’文王猶勤, 況寡德乎?”《魏書·咸陽王禧傳》:“高祖曰:‘伊洛南北之中, 此乃天地氤氳, 陰陽風雨之所交會, 自然之應, 非寡德所能致此.’”2.謂缺少德行. 《國語·晉語一》:“今晉寡德而安俘女, 又增其寵, 雖當三季之王, 不亦可乎?”《三國志·魏志·高貴鄕公髦傳》:“朕以寡德, 不能式遏寇虐.”《晉書·元帝紀》:“惟朕寡德, 纘我弘緒, 若涉大川, 罔知攸濟.”

[寡慾】見“寡欲”. 

[寡彈】見“寡蛋”. 

[寡薄】1.微薄;微少. 指物. 漢焦贛《易林·節之屯》:“日望一食, 常恐不足, 祿命寡薄.”《新唐書·吐蕃傳上》:“吐蕃居寒露之野, 物産寡薄.” 宋蘇軾《與范夢得書》之四:“某啓. 不肖所得寡薄, 惟公愛念, 以道義相期, 眷子無窮, 既承感戀不可言.”2.微薄;微少. 指才德. 《北齊書·上黨剛肅王渙傳》:“遭難流離, 以至大辱, 志操寡薄, 不能自盡, 幸蒙恩詔, 得反藩闈.” 宋范仲淹《靑州謝上表》:“竊念臣賦才寡薄, 抱節孤危, 會遇不倫, 進擢無狀.” 淸龍啓瑞《致馮展云侍讀書》:“某智能寡薄, 向爲無本之學, 又中廢而不克自振.”

[寡薄】厚度小, 太薄.

[寡頭】1.掌握政治、經濟等大權的少數人. 如:金融寡頭. 2.指職務或官職單一、不兼職. 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二:“譚延闓是一個聰明的官僚, 他在湖南幾起幾覆, 從來不做寡頭省長, 要做督軍兼省長.”

[寡頭政治】希腊文oligarchia的意譯. 原指少數人掌握的政權, 如古希腊雅典奴隸制國家的貴族政權. 后通指由一小撮反動統治者操縱一切的政治制度.

[寡默】沉默寡言. 《朱子語類》卷一三○:“種, 關西人, 其性寡默, 與中朝士大夫不合.”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靑娥》:“女爲人溫良寡默, 一日三朝其母, 餘惟閉門寂坐.” 郭沫若《哭博古》詩:“五年后的重逢, 你增加了溫暖, 雖然仍舊寡默, 而是噴著溫泉的崇山.”

[寡儔】1.缺少同伴. 《三國志·魏志·董昭傳》:“曹公湣其守志淸恪, 離群寡儔, 故特遣使江東.” 唐孟郊《投贈張端公》詩:“鸞步獨無侶, 鶴音仍寡儔.”2.猶無匹. 淸曾國藩《答劉孟容書》:“孟氏而下, 唯周子之《通書》, 張子之《正蒙》, 醇厚正大, 邈焉寡儔.”

[寡學】學問少.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內閣·致堂胡氏》:“孝宗一日在宮中閱《通鑑綱目》, 有致堂胡氏斷語, 未知其人, 因出御劄付內閣, 問其本末. 時洛陽劉文靖諸公在閣, 俱茫然失對, 遂直陳以謝, 比出閣, 翻閱故籍始得之, 具揭以復, 且以寡學引愆, 上亦不罪也.”

[寡獨】1.沒有配偶和子女的老年人. 《逸周書·大聚》:“市有五均, 早暮如一, 送行逆來, 振乏救窮. 老弱疾病, 孤子寡獨, 惟政所先.”《後漢書·安帝紀》:“其務崇仁恕, 賑護寡獨, 稱朕意焉.”2.孤獨, 孤單. 漢王逸《九思·悼亂》:“哀我兮寡獨, 靡有兮齊倫.” 三國魏曹丕《寡婦賦》:“傷薄命兮寡獨, 內惆悵兮自憐.”

[寡謀】缺乏計謀;謀略少. 《國語·周語中》:“師輕而驕, 輕則寡謀, 驕則無禮, 無禮則脫, 寡謀自陷.”《舊唐書·吐蕃傳下》:“及中路, 其遊騎百餘沒於賊, 太平素懦怯寡謀, 遽引衆退歸.”

[寡營】欲望少, 不爲個人營謀打算. 唐韋應物《與韓庫部會王祠曹宅作》詩:“守默共無吝, 抱沖俱寡營.” 淸劉大櫆《<嚴遙靑詩集>序》:“嚴君遙靑爲學官弟子, 而其心泊然寡營, 不爲科舉所蕩搖, 不以得失而摧挫.”

[寡鮮】少. 唐劉知幾《史通·品藻》:“史氏自遷固作傳, 如以品彙相從. 然其中或以年世迫促, 或以人物寡鮮, 求其具體必同, 不可多得. 是以韓非、老子, 共在一篇, 董卓、袁紹, 無聞二錄.”

[寡闇】猶寡昩. 知識淺陋, 不明事理. 南朝梁沈約《改天監元年恩詔》:“朕以寡闇, 命不先後, 寧濟之功, 屬當期運.” 南朝梁沈約《與謝朏敕》:“吾以菲德, 屬當期運, 鑑與吾言, 思隆治道, 而明不遠燭, 所蔽者多, 實寄賢能, 匡其寡闇.”

[寡鵠】1.喪偶的天鵝. 用以比喩寡婦或不能婚嫁的女子. 唐李商隱《聖女祠》詩:“寡鵠迷蒼壑, 羈凰怨翠梧.” 馮浩箋注:“《列女傳》:陶嬰夫死守義, 作歌曰:‘悲夫黃鵠之早孤, 七年不雙.’” 明沈鯨《雙珠記·纊衣寄詩》:“奴家年貌正芳, 才情俱妙, 不幸被州司報選入宮, 遂成寡鵠孤鴻. 終身不耦, 如何是了?” 淸黃遵憲《送女弟》詩:“汝姑哀寡鵠, 哀腸多鬱紆.”2.琴曲名. 《西京雜記》卷五:“齊人劉道強善彈琴, 能作《單鵠寡鳧》之弄, 聽者皆悲.” 后省稱“寡鵠”. 唐白居易《和夢遊春詩》:“闇鏡對孤鸞, 哀弦留《寡鵠》.”

[寡雙】猶言寡二少雙. 

[寡嬸】守寡的嬸母. 《紅樓夢》第四九回:“走至半路泊船時, 遇見李紈寡嬸, 帶著兩個女兒, 長名李紋, 次名李綺, 也上京, 大家敘起來, 又是親戚.”《紅樓夢》第四九回:“賈母王夫人等因素喜李紈賢惠, 且年輕守節, 令人敬服, 今見她寡嬸來了, 便不肯叫他外頭去住.”

[寡斷】沒有決斷. 《韓非子·亡徵》:“緩心而無成, 柔茹而寡斷, 好惡無決, 而無所定立者, 可亡也.”

[寡識】見識淺陋. 漢張衡《東京賦》:“鄙夫寡識, 而今而後, 乃知大漢之德馨, 咸在於此.”

[寡黨】缺少同道的人. 漢王褒《四子講德論》:“才蔽於無人, 行衰於寡黨, 此古今之患, 唯文學慮之.”

[寡孀】孀居. 王西彦《人的世界·第一家隣居》:“從她的訴說里, 知道她現在依附寡孀的女兒過活, 她的女兒五年前失去了丈夫.”

[寡歡】缺少歡樂;不愉快. 唐白居易《遊悟眞寺詩一百三十韻》:“拙直不合時, 無益同素餐. 以此自慚惕, 戚戚常寡歡.” 郭沫若《黑貓》六:“母親大約是看見我默默寡歡, 她也很明白我急於離家的心事.”沙汀《一個秋天的晩上》:“因爲一次頗爲別致的示眾, 它把全市的男婦老幼, 一統召集來了, 讓他們替自己寂寞寡歡的生活撒上一點香料.”

[寡鶴】失偶之鶴. 亦以喩失偶者. 漢王褒《洞簫賦》:“孤雌寡鶴, 娛優乎其下兮. 春禽群嬉, 翺翔乎其顛.” 南朝齊陸厥《李夫人及貴人歌》:“寡鶴羈雌飛且上, 雕梁翠壁網蜘蛛.” 唐白居易《松下琴贈客》詩:“寡鶴當徽怨, 秋泉應指寒.”

[寡讎】見“寡仇”. 


*寠①[jùㄐㄩˋ]

同“窶”. 

貧困. 淸無名氏《帝城花樣·韻香傳》:“至於金夫銅仙, 大腹賈, 長鬣奴, 素少相識, 無過而問焉者, 以故寠甚.” 參見“寠人”、“寠乏”.

[寠人】窮人. 明宋濂《故倪府君墓碣銘》:“然操心人厚, 但來謁者即赴之, 不知有富貧. 一旦有寠人抱疢求治, 府君既授藥, 兼畀以烹藥之器.” 康有爲《大同書》甲部第一章:“如投胎爲寠人乞丐之子也, 生而短褐不完, 半菽不得, 終日行乞, 餓委溝壑.”

[寠夫】窮人. 淸魏源《籌鹺篇》:“場岸復積存三綱之鹽, 去冬甫請對折行鹽, 今冬復請兩綱展緩. 如寠夫之患債, 如逋戶之畏賦, 如重病之日延一日, 如窮隣之月攘以待來年.”

[寠乏】貧乏, 缺乏. 《新唐書·道孝王元慶傳》:“時諸王奉給薄於帝子, 至數寠乏, 大臣莫敢言.”

[寠數】亦作“寠藪”. 

以頭頂盆時盆底所墊之物. 《漢書·東方朔傳》:“乃覆樹上寄生, 令朔射之, 朔曰:‘是寠藪也.’舍人曰:‘果知朔不能中也.’朔曰:‘生肉爲膾, 乾肉爲脯;著樹爲寄生, 盆下爲寠數.’”顏師古注引蘇林曰:“寠, 音貧寠之寠, 藪, 音數錢之數. 寠數, 戴器也, 以盆盛物戴於頭者, 則以寠數薦之, 今賣白團餠人所用者是也.”

[寠儒】窮書生. 宋陸遊《和陳魯山十詩以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爲韻》之九:“寠儒可憐生, 西抹復東塗.”寠, 一本作“窶”.

[寠藪】見“寠數”. 


*察①[cháㄔㄚˊ]

[《廣韻》初八切, 入黠, 初. ]

“詧”的今字.

1.仔細察看. 《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 俯以察於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 唐沈既濟《任氏傳》:“崟周視室內, 見紅裳出於戶下, 迫而察焉, 見任氏戢身匿於扇間.”《雲笈七籤》卷五七:“嚼之無味, 嗅之無馨, 察之無色, 和之無聲.”2.明辨;詳審.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見輿薪, 則王許之乎?” 漢賈誼《新書·道術》:“纖微皆審謂之察.” 三國魏嵇康《釋私論》:“然事有似非而非非, 類是而非是者, 不可不察也.”《雲笈七籤》卷四三:“學以重厚得宗, 得宗則輪轉無滯, 無滯則存而不亡, 不亡由於司察善惡.” 淸昭槤《嘯亭續錄·睿忠王致史閣部書》:“二公皆當時文章巨手, 故致書察時明理, 答書義嚴詞正.”3.考察;調查. 《論語·衛靈公》:“衆惡之, 必察焉;衆善之, 必察焉.”《新唐書·百官志三》:“監察御史十五人, 正八品下, 掌分察百寮, 巡按州縣.” 宋王安石《與王子醇書》之三:“竊謂公厚以恩信撫屬羌, 察其材者收爲之用.”《紅樓夢》第六九回:“我聽見這話氣的什麽兒似的. 後來打聽是誰說的, 又察不出來.” 毛澤東《陝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布告》:“察其原因, 不外有少數頑固分子, 不顧民族國家利益, 恣意妄爲.”4.知道;理解. 《禮記·喪服四制》:“禮以治之, 義以正之, 孝子、弟弟、貞婦, 皆可得而察焉.” 鄭玄注:“察, 猶知也.”《雲笈七籤》卷五七:“且心爲諸臟之主, 主明則運用通宣……臟有要害, 不可不察.” 魯迅《自題小像》詩:“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5.經考察后予以舉荐, 選拔. 《後漢書·班彪傳》:“後察司徒廉爲望都長, 吏民愛之.” 李賢注:“察, 舉也.”《南史·孔靖傳》:“季恭始察孝廉, 累遷司徒左西掾, 未拜, 遭母憂.” 宋王安石《許氏世譜》:“司馬晉時有許攻者, 東陽人也, 德行高, 察孝廉不起, 老於家.”6.體察;諒察. 《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 盛怒屬兵, 將殘伐越國.” 韋昭注:“察, 理也.”《楚辭·離騷》:“怨靈修之浩蕩兮, 終不察夫民心.” 唐韓愈《上鄭尙書相公啓》:“伏惟俯加憐察, 幸甚, 幸甚!”7.表白. 《楚辭·九章·抽思》:“願承間而自察兮, 心震悼而不敢.” 王逸注:“思待淸宴, 自解說也.” 洪興祖補注:“察, 明也.”8.淸明爽快.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九竅通鬱精神察, 延年益壽千萬歲.”9.淸高;淸白.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水至淸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參見“察察”. 10.苛察;苛求. 《呂氏春秋·貴公》:“處大官者, 不欲小察.” 高誘注:“察, 苛也.”《漢書·食貨志下》:“淮南、衡山、江都王謀反跡見, 而公卿尋端治之, 竟其黨與, 坐而死者數萬人, 吏益慘急而法令察.” 宋蘇軾《宸奎閣碑》:“漢明以察爲明, 而梁武以弱爲仁, 皆緣名失實, 去佛遠甚.”11.深. 《大戴禮記·少間》:“桀不率先王之明德, 乃荒躭於酒, 淫泆於樂, 德昏政亂, 作宮室高臺, 汙池土察, 以民爲虐.” 盧辯注:“察, 深也. 言洞地爲池.”12.至. 《管子·內業》:“上察於天, 下極於地, 蟠滿九州.”《尙書大傳》卷二:“祭之爲言察也. 察者, 至也.”《禮記·中庸》:“《詩》云:‘鳶飛戾天, 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禮記下》:“此引《詩》以明君子之道大, 上至於天, 下至於地也.”13.檢點. 蒲仙劇《父子恨》第三場:“你這婦人行太癡, 進退失察觸母疑.”14.通“殺”. 《管子·幼官》:“事察伐, 勝之.”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管子一》:“察, 應讀爲殺……《詩·皇矣》‘是伐是肆’, 即是伐是殺. 《孟子·滕文公》‘殺伐用張’, 是殺伐古人成語. 讀察如字則不詞矣.”《禮記·鄕飲酒義》:“西方者秋, 秋之爲言愁也. 愁之以時察, 守義者也.” 鄭玄注:“察, 猶察察, 嚴殺之貌也……察, 或爲殺.”

[察士】1.明察之士. 《莊子·徐無鬼》:“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 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 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 皆囿於物者也.”《韓非子·八說》:“察士然後能知之, 不可以爲令, 夫民不盡察.”2.特指名辯家. 《呂氏春秋·不屈》:“六曰察士以爲得道則未也. 雖然, 其應物也, 辭難窮矣.” 陳奇猷校釋:“察士者, 指名辯家言也.”

[察子】探子;官府的密探. 唐羅隱《廣陵妖亂志》:“<呂用之>召募府縣先負罪停廢胥吏陰狡兇狠者, 得百許人, 厚其官傭以備指使, 各有十餘丁, 縱橫閭巷間, 謂之察子. 至於士庶之家, 呵妻怒子, 密言隱語, 莫不知之.”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二》:“近世官司以探事者, 謂之‘察子’. 按, 唐高騈在淮南, 用呂用之爲巡察使. 用之募險獪者百餘人, 縱橫閭巷間, 謂之察子, 此其始也.” 淸周亮工《書影》卷二:“京師火房, 即乞丐之長爲之. 凡爲其長者, 皆大猾……群丐聽其指使, 無敢忤者. 往時察子之輩, 多此輩爲之耳目也.”

[察允】明察允許. 唐韓愈《上鄭尙書相公啓》:“言語精神, 不能自明, 不蒙察允, 遽以慙歸.”

[察失】察覺過失. 《後漢書·桓譚傳》:“蓋善政者, 視俗而施敎, 察失而立防, 威德更興, 文武迭用, 然後政調於時, 而躁人可定.”《魏書·張淵傳》:“內平秉禮以伺邪, 天牢禁愆而察失.”

[察考】謂調查, 考察, 追究. 《紅樓夢》第七四回:“你去了, 叫誰討主子的好兒, 調唆著察考姑娘、折磨我們呢?”

[察吏】明察的官吏. 《晏子春秋·諫下二》:“以樹木之故, 罪法妾父, 妾恐其傷察吏之法, 而害明君之義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古來淸官察吏, 不止一人.”

[察色】1.觀察顏色. 2.觀察臉色. 《韓非子·八奸》:“先意承旨, 觀貌察色, 以先主心者也.”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材理》:“與通人言, 則同解而心喩;與衆人言, 則察色而順性.” 晉陶潛《庶人孝傳贊·汝郁》:“郁能察色知病, 輒復不食.”

[察收】猶查收. 魯迅《書信集·致陳君涵》:“今得來信, 知仍在南京, 午后已掛號寄上了, 到希察收.” 魯迅《書信集·致蔡斐君》:“今日已汇爲一卷, 托書店掛號寄上, 乞察收.”

[察見】察看分辨. 《後漢書·延篤傳》:“則耳有聽受之用, 目有察見之明.”《鬼谷子·本經陰符》“損兌者, 幾危之決也” 南朝梁陶弘景注:“幾危之理, 兆動之微, 非心眼莫能察見.”

[察見淵魚者不祥】古代諺語. 明察太過, 知道別人隱私者不祥. 《列子·說符》:“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 知料隱匿者有殃.’” 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八》:“由此可知見事太明, 做事即失其勇, 莊子(按當爲列子)所謂‘察見淵魚者不祥’, 蓋不獨謂將爲眾所忌, 且與自己的前進亦㚆大有妨礙也.”亦省作“察淵魚”. 宋劉克莊《鵲橋仙·鄕守趙計院生日》詞:“從今也莫察淵魚, 做到不忍欺田地.” 明李贄《史綱評要·漢紀·宣帝》:“好京兆, 不免腰斬. 察淵魚不祥, 其然乎!”按, 《韓非子·說林上》有“知淵中之魚者不祥”之語, 義同.

[察伺】觀察窺伺. 《鬼谷子·中經》:“却語者, 察伺短也.” 陶弘景注:“言却語之道, 必察伺彼短也.”

[察言】審察言論. 《後漢書·王堂傳》:“庶循名責實, 察言觀效焉.”《後漢書·陳蕃傳》:“夫吉凶之効, 存乎識善;成敗之機, 在於察言.”

[察言觀行】謂考察其言行以知人.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五》:“古者察言觀行, 而善惡彰焉.”《舊唐書·薛登傳》:“始既察言觀行, 終亦循名責實, 自然僥倖濫吹之伍, 無所藏其妄庸.”

[察言觀色】觀察言語臉色, 以揣度對方的心意. 語出《論語·顏淵》:“夫達也者, 質直而好義, 察言而觀色, 慮以下人.”《三國志·吳志·滕胤傳》“<滕胤>徙吳都、會稽, 所在見稱”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胤每聽辭訟, 斷罪法, 察言觀色, 務盡情理.”《元典章·刑部二·鞫獄》:“事既到路, 推官應須先自細看文卷, 披詳詞理, 察言觀色, 庶得其情.” 梁斌《紅旗譜》十八:“越是壞家伙們, 心眼越靈, 他們會察言觀色.”

[察判】審理判決. 《南齊書·武帝紀》:“戊戌, 詔曰:‘水潦爲患, 星緯乖序, 京都囚繫, 可尅日訊決;諸遠獄委刺史以時察判.’”

[察究】考察推究. 《魏書·李惠傳》:“使爭者視之, 負薪者乃伏而就罪. 凡所察究, 多如此類.”《元典章·兵部三·站赤》:“今後有人告發, 或官司察究得知, 痛行治罪.”

[察罕】蒙古語. 指白顏色. 淸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 或取顔色, 如察罕者, 白也;哈剌者, 黑也……或取數目, 如朵兒別者, 四也;塔木者, 五也.”

[察事】古代專指爲官府偵探民間情況. 《舊唐書·李峴傳》:“初, 李輔國判行軍司馬, 潛令官軍於人間聽察是非, 謂之察事.”《太平廣記》卷一九○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王建》:“<天竺三藏僧>爲蜀察事者識之, 縶於成都府.” 吳晗《朱元璋傳》第五章二:“吳印、華克勤等人都是和尙, 因爲察事有功, 都還俗作了大官.”

[察典】考核官吏的大典. 明制對官吏六年考核一次, 淸改爲三年.

[察知】觀察了解. 《墨子·明鬼下》:“是與天下之所以察知有與無之道者, 必以衆之耳目之實知有與亡爲儀者也.”《鬼谷子·中經》“故(一本有言字)多必有數短之處, 識其短驗之” 南朝梁陶弘景注:“言多不能無短, 既察知其短, 必記識之, 以取驗之相也.”《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纔欲到, 未多時, 王告仙人願察知:‘所許蓮經便請說, 不要如今有踴移.’”

[察刻】苛察刻薄. 漢王粲《儒吏論》:“<執法之吏>起於几案之下, 長於官曹之間, 無溫裕文雅以自潤, 雖欲無察刻, 弗能得矣.”

[察官】監察御史的別稱.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察官不得論事, 自常希古始. 常蓋元祐間東坡所薦也.” 宋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竊惟今日閹寺驕恣特甚, 宰執不聞正救, 臺諫不敢誰何. 一新入孤立之察官, 乃銳意出身攻之, 此豈易得哉!”

[察按】審察. 《新唐書·李嶠傳》:“今所察按, 準漢六條而推廣之, 則無不包矣, 烏在多張事目也?”

[察相】明察的相臣. 《管子·小匡》:“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謀以益其智也……大霸天下, 名聲廣裕, 不可掩也, 則唯有明君在上, 察相在下也.”《戰國策·齊策五》:“彼明君察相者, 則五兵不動而諸侯從, 辭讓而重賂至矣.”

[察看】觀察;考察;爲了解情況而細看. 《淸會典事例·刑律斷獄·婦人犯罪》:“限滿, 由有獄管獄官察看情形, 實知改悔, 據實結報, 即予釋放.”《花月痕》第六回:“話說明經略奏凱班師, 一路偕荷生察看形勢, 增減防兵, 直到二月梢, 始抵太原.”峻靑《海嘯》第一章八:“到兩面廂房看了看, 又在院子的四面牆上察看了一下.”

[察風】觀察情況. 《再生緣》第四回:“劉公子, 生嗔叱駡怒重重:爲何只顧貪歡樂, 不向花園去察風.”

[察度】觀察長度. 

[察度】猶審察測度.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太師愼維深思, 內觀民務, 察度情僞.”《史記·趙世家》:“徐越侍, 以節財儉用, 察度功德.” 淸曾國藩《㚆吳仲宣》:“前奉諭旨垂詢, 即於閏月二十七日奏復, 適僧邸以調苗函商, 亦即據實轉告, 日昨摺回, 尙不以此議爲非, 飭交僧邸察度辦理.”

[察眉】《列子·說符》:“晉國苦盜. 有郤雍者, 能視盜之貌, 察其眉睫之間, 而得其情. 晉侯使視盜, 千百無遺一焉.” 后因以“察眉”謂察看人的面容便知道實情. 唐杜甫《夔府書懷四十韻》:“即事須嘗膽, 蒼生可察眉.” 明王世貞《送李員外實夫》詩:“有疏堪流涕, 無人可察眉.”

[察院】1.唐監察御史的官署名. 《新唐書·百官志三》:“御史臺……其屬有三院:一曰臺院, 侍御史隸焉;二曰殿院, 殿中侍御隸焉;三曰察院, 監察御史隸焉.”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七:“唐有三院:御史侍御史謂之臺院, 殿中侍御史謂之殿院, 監察御史謂之察院.”2.明改御史台爲都察院, 簡稱察院, 淸因之. 御史出差在外, 其駐節的衙署亦稱察院;京師巡城御史稱五城察院.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即日香湯沐浴, 換了衣履, 送在軍衛供給, 申文報知察院.” 淸孔尙任《桃花扇·賺將》:“[副淨]席設何處? [外]設在察院公署.”3.明代官職名. 巡按察院的簡稱. 明於各省置巡按御史一人, 專以察吏安民, 職權與漢刺史相似. 因爲巡按全銜爲“巡按某處監察御史”, 故稱爲“巡按察院”, 簡稱“察院”.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石察院看罷狀詞. 他一向原曉得新都楊僉事的惡蹟著聞, 體訪已久, 要爲地方除害.”4.院試的考場. 察院是各道御史的衙門, 各省學政最初多由御史出任, 所以院試的考場叫察院.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我要下察院去考童生, 這些小廝們若帶去巡視, 他們就要作弊.”

[察捕】偵察捕捉. 《宋史·食貨志上六》:“惟是川蜀、江、浙等路, 昨升差上一等戶, 皆習於驕脆, 不肯任察捕之責.”

[察核】猶審核;審察. 《明史·宦官傳一·曹吉祥》:“二人(曹吉祥、石亨)惡言官有言, 共譖於帝, 命吏部尙書王翺察核年三十五以上者留, 不及者調用.” 淸宣鼎《夜雨秋燈錄·天緣巧合》:“媼詭言以應, 且謂此不過據彼言之, 是否有參虛實, 仍請察核.” 魯迅《三閑集·魯迅譯著書目》:“據書目察核起來, 我在過去的近十年中, 費去的力氣實在也幷不少.”

[察隻】宋代方言. 當世無雙, 獨一無二之意.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三:“班行李質, 人材魁岸, 磊落甚偉, 徽廟朝, 欲求一人相稱者爲對, 竟無可儷, 當時同列, 目爲察隻子. 京師俚語, 謂無對者爲察隻.”

[察脈】診脈.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七:“建炎初, 眞州城中疾癘大作, 某不以貧賤, 家至戶到, 察脈觀色, 給藥付之.” 宋王洙《王氏談錄·醫》:“昔東都有一醫者, 姓劉……其治疾察脈, 無隱不知.”

[察書】謂校正勘定他人書寫的文字.《隸釋·漢西嶽華山廟碑》:“京兆尹勑監都水掾霸陵杜遷市石, 遣書佐新豊郭香察書.” 洪適釋:“察書者, 察涖它人之書爾.” 南朝齊謝朓《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詔》詩:“長壽察書, 龍樓迴轡.” 淸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一:“察書乃對上市石之文, 則香者其名, 而特勘定此書者爾.”

[察恕】猶言體察諒解. 魯迅《書信集·致胡弦》:“辦事紛紜, 以致先生終於未曾收到此項稿件, 實是抱歉之至. 倘見察恕, 不勝感荷.”

[察納】謂考察采納.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陛下亦宜自謀, 以諮諏善道, 察納雅言.” 唐韓愈《論孔戣致仕狀》:“苟有所見, 不敢不言, 伏望聖恩, 特垂察納.” 唐柳宗元《爲文武百官請㚆尊號表》之二:“伏惟陛下俯迴宸睠, 察納愚誠, 不惟臣等受恩, 天下幸甚.”

[察理】謂苛察地治理. 唐陳子昂《諫用刑書》:“今天下幸安, 萬物思泰, 陛下乃以末節之法, 察理平人, 愚臣以爲非適變隨時之義也.”

[察推】官名. 觀察推官的省稱. 宋蘇軾有《自徑山回得呂察推詩用其韻招之宿湖上》.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七:“蘇相子容爲南京察推時, 杜祁公尙無恙, 極器愛之.” 宋吳自牧《夢粱錄·士人赴殿試唱名》:“其狀元官授承事郞, 職除上郡簽判, 榜眼授承奉郞, 探花授承務郞, 職注中郡或下郡簽判. 或無見闕, 則節推察推之職.”

[察探】觀察窺探. 宋蘇轍《再乞禁止高麗下節出入劄子》:“竊緣夷狄之人, 懷挾姦詐, 情不可知, 許令遊覽都城, 大則察探虛實, 圖寫宮闕、倉庫、營房、衢道所在曲折, 事極不便, 小則收買違禁物貨、機密文書.” 宋周密《齊東野語·端平襄州本末》:“趙忽令諸門不許一人一擔, 而所置緝捕司帶行人孫山等察探, 變是爲非, 於是襄人愈側足矣.”

[察勘】實地調查. 淸王士禛《居易錄談》卷中:“朕心深切軫念, 著行該撫親歷直隸被災各州縣, 通加察勘, 悉心籌畫, 應作何積貯, 該撫詳議具奏.”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郵政·總理》:“一則草料喂養, 勤行察勘.”茅盾《送考》:“原來這位少爺已經象總司令察勘地形似的把這龐大校舍的每個角落都摸過了.”

[察敏】聰明敏捷.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君子敦貞之質, 察敏之才, 攝之以良朋, 敎之以明師, 文之以《禮》《樂》, 導之以《詩》《書》, 讚之以《周易》, 明之以《春秋》, 其不有濟乎?”

[察悉】偵察知悉. 鄒魯《丁未鎮南關之役》:“總理行蹤, 時爲淸偵探所察悉, 報告淸吏後, 淸廷與法國政府交涉, 逼令出境, 總理於是赴星加坡.”

[察訪】調查訪問. 宋范仲淹《權三司鹽鐵判官尙書兵部員外郞王君墓表》:“朝廷選御史往究其事, 以君爲湖南安撫, 至則察訪利病.” 元關漢卿《四春園》第四折:“因爲李慶安這樁事, 我著竇監、張弘察訪殺人賊去了.” 淸程趾祥《此中人語·楊八》:“楊遂孑身四處察訪, 竟無蹤跡.” 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四章:“老鄕長, 你再調查, 你再了解, 你再察訪, 俺咋能鼓動別人來呢?”

[察視】1.考察;視察. 唐元結《與韋洪州書》:“某聞古之賢達居位也, 令當世頌其德, 後世師其行, 何以言之? 在分君子小人, 察視邪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其爲御史也, 則察視臧否, 糾遏姦邪.”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實二》:“蓋元豊末, 陸師閔提舉川陝茶馬, 運茶抵陝, 蜀人苦之. 中丞蘇轍、御史呂陶以爲言, 司馬丞相建遣戶部郞官黃廉往察視.”2.仔細看, 查看. 《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徒杜泠不殺人, 自誣, 被掠羸困, 使輿見, 畏吏, 不敢自理. 吏將去, 微疾舉頸, 若欲有言, 太后察視覺之, 即呼還問狀, 遂信.” 淸袁枚《新齊諧·染坊椎》:“陳妻雖沉兒, 猶恐兒不死, 復往河邊察視, 不見兒, 但見椎在水.”3.官職名. 監察御史的別稱. 宋王禹偁《送姚著作之任宣城》詩:“第三牓中第二人, 今在烏台爲察視.”

[察問】考察訊問. 《管子·小匡》:“退而察問其鄕里, 以觀其所能.”《漢書·武帝紀》:“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 受策察問, 咸以書對, 著之於篇, 朕親覽焉.”《金史·世宗紀中》:“察問細微, 非人君之體, 朕亦知之. 然以卿等殊不用心, 故時或察問.”

[察惠】見“察慧”. 

[察淵魚】見“察見淵魚者不祥”. 

[察照】1.注意, 關注. 《晉書·庾翼傳》:“而八年春上表請據樂鄕, 廣農稸穀, 以伺二寇之釁, 而値天高聽邈, 未垂察照, 朝議紛紜, 遂令微誠不暢.”2.多作公文用語. 猶查照. 請對方注意文件內容, 或按照文件內容辦理. 廖仲愷《㚆旅滬粵商電》:“遠承電詢, 特陳槪略, 即希察照.”

[察微】明察細微. 《史記·五帝本紀》:“聰以知遠, 明以察微.” 宋陳郁《話腴》:“鍾會欲詢以時事而致之罪, 而籍終皆以沉湎避. 其察微見遠, 寄託保身, 非高出數子之上, 其能脫屣於禍穽哉!”《人民文學》1979年第1期:“趙克謙察微知著, 就在靑萍之末剛有風意的時候, 他已經未雨綢繆了.”

[察廉】猶舉廉. 漢朝選用官吏的一種方法, 由郡國荐舉廉潔之士, 經過考察, 任以官職. 《漢書·王嘉傳》:“光祿勳於永除爲掾, 察廉爲南陵丞, 復察廉爲長陵尉.” 淸唐孫華《伏聞上從學士臣揆敘俯詢感恩自愧恭賦》之四:“察廉恪守周官法, 持節叨乘漢使車.”

[察奪】經過考察硏究而作出決定. 淸林則徐《紮蘇藩司飭查寶山縣海塘工程各款約數》:“此外樁石各工, 尙需若干, 其存項共有若干, 果否足數樁石各工之用, 開具各款約數淸摺, 刻日星馳稟覆察奪, 毋任違延.” 孫中山《建國方略·第六計劃》:“至增設之鐵廠, 應用資本若干, 可留爲有經驗者另行察奪.”

[察獄】審理獄訟案件. 《孔子家語·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獄, 獄必三訊焉.”《書·無逸》“則若時, 不永念厥辟” 唐孔穎達疏:“君人者察獄必審其虛實, 然後加罪, 不長念其爲君之道, 謂不審察虛實也.”

[察察】1.明辨;淸楚. 《老子》:“衆人察察, 我獨悶悶.”衆, 一本作“俗”. 王弼注:“分別別析也.”一說爲急且疾. 見河上公注. 漢王充《論衡·自紀》:“三年盲子, 卒見父母, 不察察相識, 安肯說喜?”《新唐書·宦者傳上·吐突承璀》:“吐突承璀字仁貞, 閩人也. 以黃門直東宮, 爲掖廷局博士, 察察有才.” 淸杭世駿《質疑》卷下:“仁山金氏曰:‘婁敬一時之言, 計不察察.’”2.苛察;煩細. 《老子》:“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漢陸賈《新語·輔政》:“察察者有所不見, 恢恢者何所不容.”《後漢書·章帝紀論》:“魏文帝稱‘明帝察察, 章帝長者’. 章帝素知人厭明帝苛切, 事從寬厚.” 明歸有光《送許子云之任分宜序》:“無察察之政者, 有醇醇之德.” 淸侯方域《南省試策一》:“《虞書》曰:‘臨事以簡.’而後世任數之主乃欲矜其察察以窮之, 過矣.”3.淸潔;潔白. 《楚辭·漁父》:“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王逸注:“察察, 己淸潔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後敘》:“抑以察察之跡, 而浮遊世之汶汶, 固將有三閭大夫之憤而莫之宣耶!” 淸褚人穫《堅瓠餘集·過自標榜》:“諸君子不以察察受汶汶是矣, 無乃過自標榜乎!”

[察察爲明】《晉書·皇甫謐傳》:“若乃聖帝之創化也, 參德乎二皇, 齊風乎虞夏, 欲溫溫而和暢, 不欲察察而明切也.”《舊唐書·文苑傳上·張蘊古》:“勿渾渾而濁, 勿皎皎而淸, 勿沒沒而闇, 勿察察而明.” 后以“察察爲明”謂在細枝末節上用心, 而自以爲明察.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恰恰遇到了一位兩江總督, 最是察察爲明的.”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一節:“隋文帝憑個人權術, 察察爲明, 功臣舊人, 多因罪小罰重, 殺逐略盡, 剩下一個最凶狡的楊素, 恰恰就是助楊廣殺害他的奸人.”

[察慧】亦作“察惠”. 

聰明有智慧. 《淮南子·泰族訓》:“仁莫大於愛人, 知莫大於知人, 二者不立, 雖察慧捷巧, 劬祿疾力, 不免於亂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哀吊》:“<潘嶽>幼未成德, 故譽止於察惠;弱不勝務, 故悼加乎膚色.”《新唐書·鄭元璹傳》:“元璹字德芳, 隋沛國公譯之子. 性察慧, 愛尙文藝.”

[察諒】明察體諒. 晉庾亮《讓中書令表》:“量己知弊, 身不足惜;爲國取悔, 是以悾悾;屢陳丹穎, 而微誠淺薄, 未垂察諒, 憂惶屛營, 不知所厝.”

[察閱】審閱. 淸林則徐《批新安大鵬營爲英國三板在大嶼洋面被盜稟》:“惟察閱夷帖情節, 失事之夷商等, 何以俱無姓名?”

[察選】察舉. 《後漢書·左雄傳》:“自是牧守畏慄, 莫敢輕舉. 迄於永憙, 察選淸平, 多得其人.”

[察曉】訪察, 了解. 《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如今嶽父察曉的實, 方才著惱, 怎麽反歸怨別人?”

[察戰】官職名. 三國吳設置的負責監視吏民的職官. 《三國志·吳志·孫休傳》:“是歲使察戰到交阯調孔爵、大豬.”裴松之注:“察戰, 吳官名號, 今揚都有察戰巷.”《晉書·五行志上》:“六年十月, 石頭小城火, 燒西南百八十丈. 是時嬖人張布專擅國勢, 多行無禮, 而韋昭、盛沖終斥不用, 兼遣察戰等爲內史, 驚擾州郡, 致使交阯反亂, 是其咎也.”一說“察戰”爲人名. 淸沈濤謂《三國志》無書官而不書人姓名例. 參閱沈濤《銅熨斗齋隨筆》卷五.

[察舉】1.選拔. 《史記·刺客列傳》:“親既以天年下世, 妾已嫁夫, 嚴仲子乃察舉吾弟困汙之中而交之, 澤厚矣, 可奈何!” 司馬貞索隱:“察謂觀察有志行乃舉之. 劉氏云察猶選也.”2.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荐舉, 經過考核, 任以官職. 《漢書·文翁傳》:“文翁, 廬江舒人. 少好學, 通《春秋》, 以郡縣吏察舉. 景帝末, 爲蜀郡守, 仁愛好敎化.” 宋蘇軾《謝應中制科啓》:“然而才行之跡, 無由而深知, 委之於察舉, 而要之於久長, 所以爲無失也.”3.監察檢舉. 宋曾鞏《門下中書侍郞尙書左右丞制》:“夫綱轄之地與御史更相察舉, 所以警官邪明憲度, 而侍郞於左右省無不統理.” 宋曾鞏《申明保甲巡警盜賊》:“保甲之法, 使五家爲保, 蓋欲察舉非違之事.”

[察辨】詳審而明辨. 宋葉適《鄭仲酉墓志銘》:“君治獄察辨而堅明.” 淸劉大櫆《徐笠山時文序》:“今天下相率以孔、孟、曾、思之言爲八比之時文, 各持其一是, 各持其一長, 彼其誠心, 莫不自以爲察辨於儒生之說, 而洋溢乎學士之文矣.”

[察顔觀色】觀察別人的臉色, 以揣摩其心意. 淸唐甄《潛書·食難》:“吾老矣, 豈能復俛首於他人之宇下, 察顔觀色, 以求無拂於人, 吾不能也.”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他的眼盯住了太太的臉, 細細的察顏觀色, 不敢冒昧的張口.”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他一邊大模大樣的說話, 一邊緊張地察顏觀色, 以便根據張孔的來意決定自己說話分寸和行動方向.”

[察斷】審察判斷. 《荀子·致士》:“臨事接民, 而以義變應, 寬裕而多容, 恭敬以先之, 政之始也;然後中和察斷以輔之, 政之隆也.”

[察警】察看警戒. 《宋史·蔡挺傳》:“申飭屬縣嚴保伍, 得居停姦盜者數人, 弛其宿負, 補爲吏, 使之察警, 盜每發輒得.”

[察覈】察核. 《明史·宦官傳一·劉瑾》:“遣使察嚴邊倉.” 淸林則徐《批上海縣請疏浚李從涇新涇河工程稟》:“仰蘇州布政司, 會同蘇松太道, 即速轉飭該縣督率紳耆人等, 刻日趕緊籌議, 通稟察覈.”《淸史稿·穆宗紀一》:“俄人稱哈薩克、布魯特爲其國地, 命常淸察覈,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剖理, 明緒會明誼勘西界事宜.”

[察辭】謂審察言辭的眞偽虛實. 《書·呂刑》:“察辭於差, 非從惟從.” 孔傳:“察囚辭, 其難在於差錯, 非從其僞辭, 惟從其本情.”《周禮·地官·鄕師》:“若國大比, 則考敎、察辭、稽器、展事, 以詔誅賞.” 孫詒讓正義:“云察辭, 視吏言事知其情實不者. 辭, 即言事之辭;吏, 謂州長以下至比長, 所言事皆察之士師;云察獄訟之辭, 以詔司寇斷獄弊訟, 此察辭亦兼有獄訟之辭矣.”

[察識】明察識別. 明王瓊《雙溪雜記》:“進士、舉人、貢士之外, 也未必無奇才異能之士, 惟試之以事而後可見, 貴乎能察識而超拔之. 斯能盡一世人才之用, 而科目之選幷行不悖矣.”

[察覺】發覺;看出來. 《淸史稿·愛新覺羅允禟傳》:“從來造作隱語, 防人察覺, 惟敵國爲然.” 魏巍《我的老師》:“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 她愛我們, 幷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徐懷中《西線軼事》九:“這節線有好幾處絕緣皮裂開, 和大地接觸, 短路了. 這是暗斷, 不容易察覺.”

[察議】淸代官吏有過失交部議罰, 輕者叫做“察議”. 《淸會典·吏部八·孝功淸吏司》:“有參奏、有陳請, 輕曰察議, 重曰議處, 又重曰嚴加議處.” 淸龔自珍《明良論四》:“約束之, 羈縻之, 朝廷一二品之大臣, 朝見而免冠, 夕見而免冠, 議處、察議之諭不絶於邸鈔.”

[察覽】1.考察;觀察. 《雲笈七籤》卷一○四:“<太元眞人>高祖父諱濛, 字初成, 深識玄遠, 察覽興亡, 知周之衰, 不仕諸侯, 乃師於北郭北阿鬼谷先生, 遂隱遁華山.”2.審閱. 淸林則徐《劄澳門同知傳諭義律准駁條款》引澳門同知呈文:“復據義律呈遞說帖, 求爲轉稟, 謹將原帖稟送察覽, 伏乞核示.”

[察辯】1.明察善辯. 《荀子·勸學》:“不隆禮, 雖察辯, 散儒也.”2.指古代的“察士”和“辯者”. 郭沫若《十批判書·名辯思潮的批判》:“在先秦時代, 所謂‘名家’者流每被稱爲‘辯者’或‘察士’. 察辯幷不限於一家, 儒、墨、道、法都在從事名實的調整與辯察的爭斗.”

[察聽】1.審察聽取. 《漢書·鄒陽傳》:“故願大王之無忽, 察聽其志.”2.猶探聽;打聽.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次日到街上往來察聽, 三三兩兩幾處說來, 一般無二.”《醒世姻緣傳》第三三回:“薛敎授說:‘我合親家都察聽著.’”

[察驗】審查;檢查. 《亢倉子·用道》:“淸心省念, 察驗近習, 務求賢良, 以安萬姓, 人主之道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原來外面扡子手查了一船私貨, 爭著來報. 當下述農就出去察驗、耽擱了好半天.”冰心《兩個家庭》:“以后我覺得他的身子, 一天一天的軟弱下去, 便勉強他一同去到一個德國大夫那里去察驗身體.”駱賓基《山區收購站》:“要是紫貂皮, 只在背毛上吹一吹, 察驗察驗那些大針毛的彈力, 就知道是棲居在山頂巉岩之巔的珍品.”

[察觀】觀察, 考察. 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察觀先賢之論, 多以鹽鐵之利, 足贍軍國之用.”


*寧①[nínɡㄋㄧㄥˊ]

[《廣韻》奴丁切, 平靑, 泥. ]

亦作“寍”. 亦作“寕”. 亦作“寜”. “寧”的繁體字.亦作“甯”.

1.安寧. 《書·大禹謨》:“野無遺賢, 萬邦咸寧.” 孔傳:“賢才在位, 天下安寧.”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明公蒙塵路次, 群下不寧, 不審尊體起居如何?” 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中國近又不寧, 眞不知如何是好. 做起事來, 誠然, 令人心悸.”2.謂使安寧. 3.謂探望、省視父母. 《詩·周南·葛覃》:“歸寧父母.”《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冬, 杞伯姬來, 歸寧也.” 杜預注:“寧, 問父母安否.” 唐韓愈《贈張童子序》:“童子請於其官之長, 隨父而寍母.” 宋葉適《通直郞致仕總干黃公行狀》:“四歲喪母, 鞠於莫氏, 其考復聘孫氏, 從而室諸. 有弟曰茂, 君日自莫氏往來寧其父母, 退而撫茂.”4.謂守父母之喪. 《漢書·哀帝紀》:“博士弟子父母死, 予寧三年.”顏師古注:“寧, 謂處家持喪服.”《南史·文學傳·丘巨源》:“<丘巨源>寧喪還家.”《舊唐書·德宗紀下》:“常參官在外除授及分司假寧往來, 幷給券.”5.江蘇省南京市的簡稱. 淸代南京爲江寧府治, 故名.

寧②[nìnɡㄋㄧㄥˋ]

[《集韻》乃定切, 去徑, 泥. ]

亦作“寕”. “寧”的繁體字.亦作“甯”.

1.寧可;寧願. 《國語·晉語三》:“必報讎, 吾寧事齊楚.”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 寧以我身代友人之命.” 淸李漁《閑情偶寄·頤養·太饑勿飽》:“其爲食也, 寧失之少, 勿犯於多.” 淸汪中《經義知新記》:“‘與其’、‘寧其’者, 兩事相衡, 擇利而從之之辭.” 管樺《將軍河》第一部第三四章:“寧致禍而盡言, 不敢幸福而塞默也! 請您原諒我的坦直, 我不能去他們那邊.”2.竟;乃. 《詩·邶風·日月》:“胡能有定, 寧不我顧.” 鄭玄箋:“寧猶曾也.”《詩·大雅·云漢》:“耗斁下土, 寧丁我躬.” 高亨注:“寧, 乃也. 丁, 當, 遭逢.” 漢賈誼《新書·禮》:“湯曰:‘昔蛛蝥作罟, 不高, 順不用命者, 寧丁我網.’” 元張昱《過歌風台》詩:“世間快意寧有此, 亭長還鄕作天子.”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二篇五:“但是我的淒涼, 我的落淚, 幷不是對於我自己的后悔, 寧是對於同學們的卑劣, 辦事人的陰險的一種失望的悲憤.”3.豈;難道. 《左傳·成公二年》:“夫齊, 甥舅之國也, 而大師之後也, 寧不亦淫從其欲以怒叔父, 抑豈不可諫誨?”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釋一曰, 夫遙大之物, 寧可度量?”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四·劍俠》:“否則某月日夫人夜三更睡覺, 髮截若干寸, 寧忘之乎?”4.語氣助詞. 無實義. 《左傳·昭公元年》:“若野賜之, 是委君貺於草莽也, 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諸卿也. 不寧唯是, 又使圍蒙其先君.”5.猶言豈不, 難道不. 《後漢書·方術傳上·李郃》:“二君發京師時, 寧知朝廷遣二使邪?”6.姓. 《史記·酷吏列傳》有酷吏寧成. 《漢書·酷吏傳》作“甯成”. 后作姓氏多用“甯”. 參見“甯武子”.

[寧一】亦作“寧壹”. 

安定統一. 《史記·曹相國世家》:“蕭何爲法, 顜若畫一;曹參代之, 守而勿失. 載其淸淨, 民以寧一.”《宋書·沈文秀傳》:“今天下已定, 四方寧壹, 卿獨守窮城, 何所歸奉?” 唐白居易《論刑法之弊策》:“臣伏以今之刑法, 太宗之刑法也;今之天下, 太宗之天下也. 何乃用於昔, 而俗以寧壹, 行於今, 而人未休和?” 陳毅《過太行山書懷》詩:“沛然誰能御? 四海望寧一.”

[寧丁】孤獨貌. 《魏書·張彛傳》:“改牧秦蕃, 違離闕下, 繼以譴疾相纏, 寧丁八歲.”

[寧人】安定民眾. 《書·大誥》:“予曷其不於前寧人圖功攸終.” 孔傳:“我何其不於前文王安人之道謀立其功所終乎!”《後漢書·左雄傳》:“臣聞柔遠和邇, 莫大寧人, 寧人之務, 莫重用賢.”

[寧乂】安定太平. 宋蘇軾《明堂赦文》:“賴帝貺臨, 海寓寧乂. 三垂之兵靡警, 萬邦之年屢豊.”

[寧了】一種能學人言的鳥. 或即秦吉了. 淸張岱《陶庵夢憶·寧了》:“一異鳥, 身如小鴿, 黑翎如八哥, 能作人語, 絶不含糊. 大母呼媵婢, 輒應聲曰;‘某丫頭, 太太呌!’……寧了疑即秦吉了, 蜀敍州出, 能人言.”一本作“甯了”.

[寧王】1.謂開國受命之王. 多指周文王、周武王. 《書·大誥》:“用寧王遺我大寶龜, 紹天明.” 孫星衍注引鄭玄曰:“受命曰寧王.” 孫星衍疏:“鄭注見《書》疏, 云‘受命曰寧王’者, 《君奭》云‘惟寧王德’, 鄭注云‘寧王者文王也’. 又注《洛誥》云‘周公謂文王爲寧王, 成王亦謂武王爲寧王. 此一名而二人兼之.’”一說, 寧王指文王, “寧”當作“文”. 參閱曾運乾《尙書正讀》. 2.指唐李憲. 睿宗長子, 封寧王. 善音律. 死后, 玄宗封爲讓皇帝. 唐溫庭筠《彈箏人》詩:“天寶年中事玉皇, 曾將新曲敎寧王.”3.明朱權. 朱元璋第十七子, 封於大寧, 稱寧王. 自號臞仙, 又稱涵虛子、丹丘先生, 著《通鑑博論》、《漢唐秘史》、《太和正音譜》, 以及雜劇十二種.

[寧止】1.安樂. 止, 無實義. 《詩·周頌·良耜》:“百室盈止, 婦子寧止.”2.安處. 漢蔡邕《讓高陽侯章》:“至德元功, 器量宏大, 猶且踧踖, 無心寧止, 況臣無功德而散怠茸闒, 何以居之?”3.謂所當止. 明李贄《答周若莊書》:“苟所知未止, 亦未爲知止也……世固有終其身覓良師友, 親近善知識, 而卒不得收寧止之功者, 亦多有之.”

[寧內】安定國內. 《宋書·武帝紀下》:“實賴將帥竭心, 文武盡効, 寧內拓外, 迄用有成.”

[寧方】安定四方. 《魏書·高閭傳》:“用能闢國寧方, 征伐四剋.”

[寧心】安心;耐心;靜心. 元喬吉《揚州夢》第三折:“你題情休寫香羅帕, 我寄恨須傳鼓子花. 且寧心, 度歲華, 恐年過, 生計乏.”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二折:“喒這屯營紮寨寧心等, 瞋目攢眉側耳聽.” 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三折:“將品竹纔拈定, 寧心聽, 似簫韶九成.”

[寧可】1.豈可;難道能夠.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 高帝駡之曰:‘迺公居馬上而得之, 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 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北史·周齊煬王憲傳》:“且太祖十兒, 寧可悉爲天子? 卿宜規以正道, 無令兄弟自致嫌疑.” 淸陳夢雷《絕交書》:“請兵實由陳某, 今不爲代白, 使鬱鬱賫恨而死, 天道寧可復問?”2.寧願. 表示兩相比較, 選取一面. 唐王績《贈學仙者》詩:“相逢寧可醉, 定不學丹砂.” 元不忽木《點絳唇·辭朝》套曲:“寧可身臥糟丘, 賽強如命懸君手. 尋幾個知心友, 樂以忘憂, 願作林泉叟.” 巴金《家》三六:“無論他受到怎樣不公道的待遇, 他寧可哭在心里, 氣在心里, 苦在心里, 在人前他絕不反抗.”

[寧可玉碎, 不能瓦全】亦作“寧爲玉碎, 不爲瓦全”.

寧做玉器被打碎, 不做陶器得保全. 比喩寧願爲正義而死, 不願苟全性命. 《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 不能瓦全.” 劉紹棠《花街》:“寧爲玉碎, 不爲瓦全, 無恥苟活, 生不如死.”

[寧平】安定太平. 《後漢書·方術傳論》:“以爲力詐可以救淪敝, 文律足以致寧平, 智盡於猜察, 道足以法令, 雖濟萬世, 其將與夷狄同也.”

[寧民】安民, 使人民安定. 語出《周禮·天官·小宰》:“二曰敎職, 以安邦國, 以寧萬民, 以懷賓客.”《淮南子·泰族訓》:“故爲治之本, 務在寧民, 寧民之本, 在於足用.”《宋書·武帝紀中》:“民懷思本之心, 經略之圖, 日不暇給, 是以寧民綏治, 猶有未遑.”

[寧吉】安寧吉祥. 《晉書·禿發傉檀載記》:“比年天文錯亂, 風霧不時, 唯修德責躬可以寧吉.”

[寧考】謂亡父. 《書·大誥》:“無毖於恤, 不可不成乃寧考圖功.” 屈萬里今注:“寧考, 即文考. 文考, 乃金文中習見之語, 謂亡父也.”

[寧死不屈】寧願犧牲性命, 也不向對方屈服. 明趙弼《效顰集·宋進士袁鏞忠義傳》:“以大義拒敵, 寧死不屈.” 劉白羽《戰斗的幸福·於金台》:“<於金台>眞是個寧死不屈的人.” 張書紳《正氣歌》:“布魯諾寧死不屈, 於一六○○年二月被判處極刑.”

[寧宇】1.安定的區域. 《國語·周語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 規方千里以爲甸服, 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 以備百姓兆民之用, 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 使各有寧宇, 以順及天地, 無逢其災害.” 晉陸機《吳大司馬陸公誄》:“位表百辟, 名茂群后, 因是荊人, 造我寧宇.”《東周列國志》第六十回:“不侵不叛, 各保寧宇. 如有背盟, 天地不佑.” 王旡生《論小說與改良社會之關系》:“夷考十五六世紀, 適爲吾國元明之交, 宇宙俶擾靡寧宇, 禮樂淪爲邱墟.”2.指固定的住所. 宋曾鞏《瀛州興造記》:“賔屬士吏, 各有寧宇.”《明史·李化龍傳》:“野多暴骨, 民無寧宇.”

[寧宅】安居.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梁世被繫劾者……若配徒隸, 諸子幷立草庵於所署門, 不敢寧宅, 動經旬日, 官司驅遣, 然後始退.”

[寧安】安定;安寧. 《後漢書·和帝紀》:“先帝即位, 務休力役, 然猶深思遠慮, 安不忘危. 探觀舊典, 復收鹽鐵, 欲以防備不虞, 寧安邊境.”《後漢書·魯恭傳》:“定律著令, 冀承天心, 順物性命, 以致時雍. 然從變改以來, 年歲不熟, 穀價常貴, 人不寧安.”

[寧折不彎】寧可折斷也不彎曲. 比喩寧可犧牲, 絕不屈服.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大丈夫既然起義, 就應該不管啥時候都做一個頂天立地的鐵漢子, 硬骨頭寧折不彎, 打了敗仗更需要有一股沖天正氣.”《詩刊》1977年第9期:“您挺直呵, 寧折不彎, 沖鋒不止.”

[寧告】指古代官吏告假奔喪. 《後漢書·陳忠傳》:“高祖受命, 蕭何創制, 大臣有寧告之科, 令於致憂之義.”

[寧附】安定和歸附. 唐元稹《劉頗河中府河西令制》:“遂命試領州郡事, 衆庶寧附, 邊人宜之.”

[寧奈】見“寧耐”. 

[寧肯】1.難道不肯, 豈肯. 《後漢書·劉盆子傳》:“所以厚諸君者, 非欲求利, 徒以縣宰不道, 枉殺吾子, 欲爲報怨耳. 諸君寧肯哀之乎?”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七:“僕寧肯請人之父而淫人之女? 若復見來, 便出斫之.” 宋范成大《次韻漢卿舅即事》:“風捲南枝一夜休, 孤芳寧肯爲人留?” 淸黃宗羲《與康明府書》:“老父母固二公之流亞也. 寧肯坐視宇下之小民肝腦塗地, 而不爲之動心乎?”2.寧願.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一天夜里, 湯阿英偸偸回到自己的家, 抱住娘失聲痛哭, 寧肯跟爹和娘到處去討飯, 死也不肯回到朱家這個老虎窩里去了.”

[寧昌】安定昌盛. 《史記·天官書》:“五星同色, 天下偃色, 百姓寧昌.”

[寧固】1.猶鞏固. 《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傳論》:“百家之言政者尙矣. 大略歸乎寧固根柢, 改易時敝也.”2.謂安康長壽. 明張居正《人主保身以保民論》:“人主之自愛其身也, 亦莫不欲其壽考寧固.”

[寧帖】亦作“寧貼”. 

1.安定;平靜. 唐吳兢《貞觀政要·愼終》:“脫因水旱, 穀麥不收, 恐百姓之心, 不能如前日之寧帖.”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去了紅娘歸書舍, 坐不定何曾寧貼, 倚門專待西廂月.”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葛巾》:“悔懼交集, 終夜而病. 日已向辰, 喜無問罪之師, 心漸寧帖.” 葉聖陶《火災·啼聲》:“睡覺不得寧貼的, 莫過於懷中抱著嬰孩的母親了.”2.妥貼. 《朱子全書》卷二六:“不則却須改仁爲義, 以去陰而就陽, 方得寧貼, 然又恐無比理.”

[寧和】安寧和平. 《南齊書·武帝紀贊》:“北懷戎款, 南獻夷歌. 市朝晏逸, 中外寧和.”

[寧佳】安好. 明方孝孺《奉兪大有先生書》:“令子來, 承體候寧佳, 甚慰甚慰.”

[寧所】安寧的處所. 《舊唐書·刑法志》:“或謂陛下愛一人而害百人, 天下喁喁, 莫知寧所.”

[寧底】見“寧許”. 

[寧定】安定. 《淮南子·本經訓》:“天下寧定, 百姓和集.”《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這韋臯最是豪傑的性子, 因見地方寧定, 民心歸附, 預傳號令, 分付城內城外, 都要點放花燈, 與民同樂.” 葉聖陶《我們的驕傲》:“他說在廣州遇到了八次空襲, 有一次最危險了, 落彈的地點就在兩丈以外, 他在生死渾忘的心境中, 體驗到徹底的寧定.”

[寧居】安居. 《左傳·桓公十八年》:“寡君畏君之威, 不敢寧居, 來脩舊好.” 唐白居易《祈皋亭神文》:“居易忝奉詔條, 愧無政術, 既逢愆序, 不敢寧居.” 明李東陽《鮮卑兒》詩:“使汝溫飽相歌呼, 胡爲虐彼無寧居.”

[寧南】指明左良玉. 左於崇禎十七年封寧南伯, 故稱. 淸黃宗羲《柳敬亭傳》:“寧南不知書, 所有文檄, 幕下儒生設意修詞, 援古證今, 極力爲之, 寧南皆不悅.” 淸孔尙任《桃花扇·草檄》:“我老蘇與他同鄕同客, 只得遠來湖廣, 求救於寧南左侯.”

[寧柢】使根底牢固. 唐元載《故相國杜鴻漸神道碑》:“公有濟世戡難之才, 遺物離人之政, 自深根以寧柢, 每乘流而汩波.”

[寧耐】亦作“寧奈”. 

忍耐. 《朱子語類》卷七十:“以剛遇險, 時節如此, 只當宁耐以待之. 且如涉川者, 多以不能寧耐致覆溺之禍.” 元姚燧《普天樂》曲:“待離別怎忍離別. 今宵醉也, 明朝去也, 寧奈些些.”《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躊躇千萬百遍, 終是執仇心切, 只得寧耐, 看個居止下落, 再作區處.” 淸洪昇《長生殿·賄權》:“異志十分難屈伏, 悍氣千尋怎蔽遮? 權時寧耐些.”

[寧省】探望年長的親屬. 《舊唐書·哀帝紀》:“左拾遺, 充史館修撰裴瑑, 以堂叔母危疾在濟源, 無兄弟侍疾, 乞假寧省, 從之.” 唐薛用弱《集異記·永淸縣廟》:“房州永淸縣, 去郡東百二十里, 山邑殘毀, 城郭蕭條, 穆宗時有縣令至任, 逾年, 其弟寧省.”

[寧便】安寧便利. 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其在山南河南, 勤於選付, 治以和簡, 人以寧便.”

[寧俗】謂使民風寧靜和睦. 《晉書·華譚傳》:“臣聞五帝殊禮, 三王異敎, 故或禪讓以光政, 或干戈以攻取. 至於興禮樂以和人, 流淸風以寧俗, 其歸一也.”

[寧侯】謂順王命的諸侯. 《周禮·考工記·梓人》:“祭侯之禮, 以酒脯醢, 其辭曰:‘惟若寧侯, 毋或若女不寧侯, 不屬於王所, 故抗而射女.’”

[寧神】1.安定其心神. 漢揚雄《法言·至孝序》:“孝莫大於寧親, 寧親莫大於寧神.”2.猶凝神. 凝聚神思. 《恨海》第五回:“寧神一想, 原來還睡在炕上, 炕几上的燈已經滅了. 那夥客人騎來的驢子, 全拴在院子裏, 在那裏嘶叫, 才知是做著夢.”

[寧盈】謂生活安定富裕.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敎養·勸農功》:“則百姓戴父母之德, 樂仁侯之利, 未有不畢力農功而婦子享寧盈之慶者也.”

[寧泰】安寧太平. 《荀子·賦》:“行義以正, 事業以成, 可以禁暴足窮, 百姓待之而後寧泰.” 前蜀杜光庭《莫庭乂爲川主修周天醮詞》:“上願國祚遐長, 聖朝宁泰, 戈鋋自息, 文軌大同.”《明史·后妃傳一·仁宗誠孝張皇后》:“是時海內寧泰, 帝入奉起居, 出奉遊宴, 四方貢獻, 雖微物必先上皇太后.”

[寧哥】唐玄宗對其兄寧王的昵稱.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上知之, 大笑, 書報寧王云:‘寧哥大能處置此僧也.’” 宋劉克莊《明皇按樂圖》詩:“戲呼寧哥吹玉笛, 催喚花奴打羯鼓.”

[寧晏】安定;平靜. 晉陸云《祖考頌》:“咸黜凶醜, 區域寧晏.”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山中有三精舍, 高甍淩虛, 垂簷帶空, 俯眺平林, 煙遝在下, 水陸寧晏, 足爲避地之鄕矣.” 宋孔平仲《續世說·識鑑》:“隋時, 天下寧晏, 論者咸以國祚方永.”

[寧缺毋濫】寧可短缺, 不要不顧質量而一味求多. 茅盾《子夜》五:“前天晩上, 我們不是決定了寧缺毋濫的宗旨嗎?”

[寧候】安心等待. 明張四維《雙烈記·得嗣》:“母親且自寬懷寧候, 若要團圓, 除是蕩平賊寇.”

[寧息】1.謂安寧;平靜. 《史記·秦始皇本紀》:“賴宗廟, 天下初定, 又復立國, 是樹兵也, 而求其寧息, 豈不難哉!” 宋范仲淹《陳乞邠州狀》:“俟三二年間, 邊事寧息, 攻守有備, 儻聖恩未移, 用臣未晩.”茅盾《子夜》十八:“午后天氣很熱, 四小姐在房里就象火燒磚頭上的蚯蚓似的沒有片刻的寧息.”2.安定休息. 《漢書·哀帝紀》:“朕獲保宗廟, 不明不敏, 宿夜憂勞, 未皇寧息.”《晉書·宣帝紀》:“吾於庶事, 以夜繼晝, 無須臾寧息.”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僧訶補羅國》:“其徒苦行, 晝夜精勤, 不遑寧息.”

[寧殷】安定富庶. 《晉書·樂志上》:“文武發揮, 茂建嘉勳. 修己濟治, 民用寧殷.”

[寧家】1.使家庭安定. 《晉書·孔坦傳》:“大丈夫將終不問安國寧家之術, 乃作兒女子相問也!”2.回家.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這事問成了也, 干證人都著寧家去.”《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官府只得將僧可常追了度牒, 杖一百, 發靈隱寺, 轉發寧家當差. 將新荷杖八十, 發錢塘縣轉發寧家, 追原錢一千貫還郡王府.”《水滸傳》第二二回:“又得知縣一力主張, 出一千貫賞錢, 行移開了一個海捕文書, 只把唐牛兒問做成個‘故縱凶身在逃’, 脊杖二十, 刺配五百里外. 干連的人, 盡數保放寧家.” 明沈鯨《雙珠記·遇赦調邊》:“將趙甲、錢乙, 召保在外, 待贓銀完日發放寧家.”

[寧處】猶言安處, 安居. 《國語·晉語二》:“群臣莫敢寧處, 將待君命.”《淮南子·泰族訓》:“夷狄伐中國, 民不得寧處, 故蒙恥辱而不死, 將欲以憂夷狄之患, 平夷狄之亂也.”《後漢書·徐穉傳》:“大樹將顛, 非一繩所維, 何爲棲棲不遑寧處?”

[寧野】舊時迷信者謂車的精靈. 《法苑珠林》卷五八引南朝梁無名氏《白澤圖》:“故車之精名寧野, 狀如轀車, 見之傷人目;以其名呼之, 不能傷人目.”

[寧許】如此;這樣. 唐陸暢《驚雪》詩:“怪得北風急, 前庭月如輝. 天人寧許巧, 翦水作花飛.” 許, 一本作“底”. 宋楊萬里《過賢招渡》詩之二:“柳上靑蟲寧許劣, 垂絲到地却回身.”

[寧康】安寧康樂. 《文子·精誠》:“春政不失禾黍滋, 夏政不失雨降時, 秋政不失民殷昌, 冬政不失國家寧康.”《漢書·敘傳下》:“匪怠匪荒, 務在農桑, 著於甲令, 民用寧康.” 唐韓愈《重云李觀疾贈之》詩:“小人但咨怨, 君子惟憂傷. 飲食爲減少, 身體豈寧康?”

[寧渠】難道;如何. 《史記·張儀列傳》:“吾不及蘇君明矣! 吾又新用, 安能謀趙乎? 爲吾謝蘇君, 蘇君之時, 儀何敢言. 且蘇君在, 儀寧渠能乎?” 司馬貞索隱:“渠音詎. 古字少, 假借耳.”

[寧壹】見“寧一”. 

[寧極】謂寧靜至極之性. 《莊子·繕性》:“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 則深根寧極而待, 此存身之道也.”成玄英疏:“深固自然之本, 保寧至極之性.”一說謂極寧靜. 見陳鼓應今注. 南朝宋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寧極和鈞, 屛京維服.”

[寧貼】見“寧帖”. 

[寧晷】安定的時刻.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詳文贅說》:“送往迎來, 日無寧晷.”

[寧順】安定歸順.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陛下即位以來, 躬親所斷, 旋乾轉坤, 關機闔開, 雷厲風飛, 日月淸照, 天戈所麾, 莫不寧順.”

[寧集】1.謂安居. 漢王充《論衡·宣奴》:“雖無物瑞, 百姓寧集, 風氣調和, 是亦瑞也.”2.猶停息, 止息. 明湯顯祖《牡丹亭·耽試》:“其傳臚一事, 待干戈寧集, 偃武修文, 可諭知多士.”一本作“寧輯”.

[寧爲玉碎, 不爲瓦全】見“寧可玉碎, 不能瓦全”.

[寧爲鷄口, 毋爲牛後】見“寧爲鷄口, 無爲牛後”.

[寧爲鷄口, 無爲牛後】謂寧居小者之首, 不爲大者之后.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爲鷄口, 無爲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 何以異於牛後? 夫以大王之賢, 挾強韓之兵, 而有牛後之名, 臣竊爲大王羞之.”《水滸傳》第九九回:“城池堅固, 糧草充足, 尙可戰守. 古語有云:‘寧爲鷄口, 無爲牛後.’” 明王衡《郁輪袍》第四折:“自古道, 寧爲鷄口, 無爲牛後, 你忍得這氣也.”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爲鷄口, 毋爲牛後, 與使他人啗我而飽也, 寧自啗而不足.”

[寧歲】安寧的歲月. 《國語·晉語四》:“自子之行, 晉無寧歲, 民無成君.” 唐杜甫《喜雨》詩:“何由見寧歲, 解我憂思結.” 淸劉大櫆《送張閑中序》:“而漢時河決酸棗、瓠子、館陶, 泛溢淮、泗、兗、豫、梁、楚諸郡, 歷魏、晉、唐、宋、元、明, 數千百載, 迄無寧歲.”

[寧業】安心從事其所爲之業. 《晉書·馮跋載記》:“今疆無虞, 百姓寧業, 而田畝荒穢, 有司不隨時督察, 欲令家給人足, 不亦難乎!”

[寧當】難道;豈可. 《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七歲讀《論語》, 志在書傳, 母常非之, 曰:‘當習女工, 今不是務, 寧當學博士邪!’” 晉葛洪《抱朴子·對俗》:“民間君子, 猶內不負心, 外不愧影, 上不欺天, 下不食言, 豈況古之眞人, 寧當虛造空文, 以必不可得之事, 誑誤將來, 何所索乎!” 宋范成大《秋芸有春綠》詩:“淸霜早晩至, 何草不能黃? 寧當念衰落, 政爾事容光.”

[寧亂】平息災禍戰亂. 《國語·周語下》:“自后稷以來寧亂, 及文、武、成、康, 而僅克安民.”《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方今英雄棋跱, 豺狼闚望, 克敵寧亂, 非衆不濟.” 唐蘇頲《奉和聖制過晉陽宮應制》:“聖期在寧亂, 士馬興太原.”

[寧靖】安定;安靜.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若應權通變, 以寧靖聖朝, 雖赴水火, 所不得辭.”《水滸後傳》第三七回:“三島雖平, 二十四島未盡懾伏, 必要逐島巡歷, 將好言撫慰, 使他懷德畏威, 不敢倡亂, 方得寧靖.” 朱自淸《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那時的心實在異常狀態中, 覺得頗是昏亂. 歌舫去了, 暫時寧靖之后, 我的思緒又如潮湧了.”

[寧意】使之安心. 漢蔡邕《陳留太守胡公碑》:“君幼有嘉表, 克岐克嶷, 不見異物, 習與性成. 孝於二親, 養色寧意, 蒸蒸雍雍, 雖曾、閔、顔、萊, 無以尙也.”

[寧肅】安定淸靜. 《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外胡聞其威名, 相率來獻, 州界寧肅, 百姓懷之.”

[寧靜】1.謂淸靜寡欲, 不慕榮利. 《文子·上仁》:“非惔漠無以明德, 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寬大無以幷覆, 非正平無以制斷.” 明陳子龍《蔡氏鼎易蔡序》:“壯不求仕, 貧不問資, 淡泊寧靜, 若將終身, 則先生之得於《易》深也.”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格言·姚端恪公》:“所謂閒者, 少思寡欲, 寧靜恬淡而已.”2.安定. 《三國志·魏志·牽招傳》:“曹公允恭明哲, 翼戴天子, 伐叛柔服, 寧靜四海.” 唐杜甫《垂老別》詩:“四郊未寧靜, 垂老不得安.” 淸李漁《比目魚·巧會》:“夫人, 你且到莫漁翁家裡暫住幾時, 等地方寧靜之後, 我差人來接你.”3.平靜;安靜. 朱自淸《荷塘月色》:“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今晩在院子里坐著乘涼, 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 在這滿月的光里, 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 劉白羽《長江三日》:“現在, 船上的人都已酣睡, 整個世界也都在安眠, 而駕駛室上露出一片寧靜的燈光.”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章:“這種鳥, 不管在露水濕潤的早晨, 還是在寧靜的中午和朦朧的月夜, 聽來都各有情趣.”

[寧嘉】安好. 唐韓愈《河中府連理木頌》:“舉政宣和, 人則寧嘉.”

[寧綢】絲織品. 蠶絲織成, 有明顯斜紋, 綢面平挺, 質地結實. 織造前預先染色, 有素織和花織兩類. 適於作服裝用. 因產於南京, 故名. 鄭觀應《盛世危言·商戰上》:“寧綢、杭緞及舊磁器, 彼族零星販去, 飾爲玩好而已.”

[寧儉】寧可儉約. 《論語·八佾》:“禮, 與其奢也, 寧儉;喪, 與其易也, 寧戚.”《後漢書·明帝紀》:“喪貴致哀, 禮存寧儉. 今百姓送終之制, 競爲奢靡, 生者無擔石之儲, 而財力盡於墳土.”

[寧樂】安樂. 《墨子·尙賢中》:“是以美善在上, 而所怨謗在下;寧樂在君, 憂慼在臣.”《易·比》“不寧方來” 唐孔穎達疏:“此是寧樂之時, 若能與人親比, 則不寧之方, 皆悉歸來.”

[寧輯】1.安定和睦. 《隸釋·漢荊州刺史度尙碑》:“遷遼東大守, 旬月之間, 薉貉寧輯.” 宋范成大《嘲蚊》詩:“虛空既淸涼, 家巷得寧輯.” 章炳麟《中華民國解》:“念蒸民之同柢, 豈彼回部當爲戮民, 幸而解怨, 則可以寧輯矣.”2.安撫;使歸順. 《後漢書·孔融傳》:“日磾以上公之尊, 秉髦節之使, 銜命直指, 寧輯東夏.”

[寧親】1.使父母安寧. 漢揚雄《法言·孝至序》:“孝莫大於寧親, 寧親莫大於寧神.” 南朝宋顏延之《宋文帝元后哀策文》:“欽若皇姑, 允迪前徽. 孝達寧親, 敬行宗祀.” 宋陸遊《謝赦表》:“一日三朝, 雖極寧親之大養;四方萬里, 尙憂庶獄之無辜.”2.省親. 唐李白《送王孝廉覲省》詩:“寧親候海色, 欲動孝廉船.” 宋張孝祥《多麗》詞:“去國雖遙, 寧親漸近, 數峰靑處是吾州.”

[寧謐】安定平靜. 《周書·文帝紀下》:“朕所以垂拱九載, 實資元輔之力, 俾九服寧謐, 誠賴翊贊之功.” 明張居正《答上師相徐存齋書》:“今歲秋防無警, 朝野寧謐, 皆老師之所遺也.”辛雷《一個愛說夢話的人》:“江面幽暗, 靜穆而寧謐.”

[寧濟】安定匡濟. 《後漢書·順帝紀》:“朕奉承大業, 未能寧濟.”《晉書·樂志上》:“皇皇顯祖, 翼世佐時, 寧濟六合, 受命應期.”《隋書·梁睿傳》:“伏惟大丞相匡贊聖朝, 寧濟區宇, 絶後光前, 方垂萬代, 辟土服遠, 今正其時.”

[寧覲】返里省親. 唐賈島有《送雍陶及第歸成都寧覲》詩. 唐羅隱《讒書·答賀蘭友書》:“況僕求試京師, 隨波而上, 逐隊而下, 亦有年矣. 家在江表, 歲一寧覲, 旨甘所資, 桂玉之困, 何嘗不以事力干人!”

[寧邊】使邊境安定. 《北齊書·魏蘭根傳》:“更張琴瑟, 今也其時, 靜境寧邊, 事之大者. 宜改鎮立州, 分置郡縣, 凡是府戶, 悉免爲民, 入仕次敍, 一准其舊, 文武兼用, 威恩幷施. 此計若行, 國家庶無北顧之慮矣.”

[寧願】表明兩者相較, 情願選取某一方面. 明吳承恩《諫采捕江南水鳥表》:“寧願使小臣獲罪, 受不恭違詔之誅, 豈可令元后蒙誣, 來從欲勞人之謗.” 田漢《獲虎之夜》:“我寧願在這近邊討飯, 我寧願一個人睡在戲台下面, 我不願離開這個地方.”

[寧馨】晉宋時的俗語, “如此”、“這樣”之意. 唐劉禹錫《贈日本僧智藏》詩:“爲問中華學道者, 幾人雄猛得寧馨.” 宋蘇軾《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韻》:“六朝興廢餘丘壠, 空使姦雄笑寧馨.” 元曹之謙《白菊》詩:“數枝的皪照秋淸, 何物爲花乃寧馨.” 淸吳廷楨《試兒行爲天標令子賦》詩:“幾人有兒得寧馨, 萬金之産良非誣.”參閱宋洪邁《容齋四筆·寧馨阿堵》、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謬誤雜辯》、淸郝懿行《晉宋書故·寧馨》.

[寧馨兒】晉宋時俗語, 猶言這樣的孩子. 《晉書·王衍傳》:“衍, 字夷甫, 神情明秀, 風姿詳雅. 總角嘗造山濤, 濤嗟歎良久, 既去, 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媼, 生寧馨兒!’”《南史·宋紀中·前廢帝》:“太后疾篤, 遣呼帝, 帝曰:‘病人間多鬼, 可畏, 那可往!’太后怒, 語侍者曰:‘將刀來破我腹, 那得生寧馨兒.’” 后用爲對孩子的美稱, 猶言好孩子. 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二》引唐張謂詩:“家無阿堵物, 門有寧馨兒.” 淸趙翼《亡室程恭人忌辰》詩:“漫有床前阿堵物, 也多膝下寧馨兒.” 巴金《家》六:“看見他的人都說他日后會有很大的成就, 便是他的父母也在暗中慶幸有了這樣的一個‘寧馨兒’.”

[寧體】使身體安適. 《文選·宋玉<風賦>》:“淸淸泠泠, 愈病析酲, 發明耳目, 寧體便人, 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 呂延濟注:“寧, 安. 便, 利也. 言能開耳目之明, 安利人之身體者, 乃大王之雄風.”


*寤①[wùㄨˋ]

[《廣韻》五故切, 去暮, 疑. ]

亦作“窹”. “唔”的被通假字.

1.醒;睡醒;蘇醒. 《詩·邶風·柏舟》:“靜言思之, 寤辟有摽.”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前趙·劉淵》:“其夜, 夢所見魚變爲人, 左手把一物, 大如雞子, 光景非常, 授呼延氏曰:‘此是日精, 服之生貴子.’寤以告豹, 豹曰:‘吉徵也.’” 後蜀閻選《再生記·張汶》:“西河平遙縣有鄕吏張汶者, 無疾暴卒, 數日而寤.” 淸魏源《默觚上·學篇十四》:“寐時之夢, 寤時之心景也.”2.醒悟;覺醒. 《楚辭·離騷》:“閨中既以邃遠兮, 哲王又不寤.”《魏書·崔僧淵傳》:“今執志不寤, 忠孝兩忘, 王晏之辜, 安能自保, 見機而作, 其在茲乎.”3.引申爲理解. 《宣和遺事》前集:“<童貫>貪功冒賞, 不寤事機.”4.謂使覺悟. 《逸周書·寤儆》:“天下不虞周, 驚以寤王, 王其敬命.” 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之一:“曾未聞執事建一言寤主上也.” 元謝庭芳《辨惑論》:“不述後世淫祀妖怪之說, 則又何以寤世俗之疑耶?”5.夢. 《逸周書·寤儆》:“嗚呼, 謀泄哉! 今朕寤有商驚予.” 孔晁注:“夢爲紂所伐, 故驚.” 淸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二:“凡夢亦通言‘寤’.” 參見“寤夢”. 6.通“晤”. 參見“寤言”. 7.通“啎”. 逆;倒著. 參見“寤生”.

[寤生】逆生. 謂產兒足先出. 《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 驚姜氏, 故名寤生, 遂惡之.” 杜預注:“寐寤而莊公已生, 故驚而惡之.” 楊伯峻注:“杜注以爲寤寐而生, 誤. 寤字當屬莊公言, 乃牾之借字, 寤生猶言逆生, 現代謂之足先出. 明焦竑《筆乘》早已言之, 即《史記·鄭世家》所謂‘生之難’. 應劭謂生而開目能視曰寤生. 則讀寤爲悟, 亦誤. 其他異說尙多, 皆不足信.”

[寤合】謂理解和印證.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以夢營求, 孰若驗事功之已試;以言寤合, 孰若察志節之所安.”

[寤言】1.醒后說話. 《詩·衛風·考槃》:“獨寐寤言, 永矢弗諼.”《文選·張華<雜詩>》:“伏枕終遙昔, 寤言莫予應.” 李周翰注:“寤言, 謂臥而語無人應我也.” 明李攀龍《錄別》詩:“寤言懷往路, 攬衣從此興.”2.晤言, 相會而對語. 漢劉向《列女傳·魯黔婁妻》:“君子謂黔婁妻爲樂貧行道. 詩曰:‘彼美淑姬, 可與寤言.’”今本《詩經》作“晤言”. 南朝齊王融《同沈右率諸公賦鼓吹曲二首·巫山高》:“彼美如可期, 寤言紛在矚.”

[寤思】猶悟思. 領悟思考. 淸兪正燮《癸巳類稿·持素畢》:“帀月寤思, 庶幾神明, 用經證經, 以倫以次, 不煩極論.”

[寤移】使覺悟而轉變. 《新唐書·李泌傳》:“<李泌>好縱橫大言, 時時讜議, 能寤移人主.”

[寤宿】醒而臥;躺臥. 《詩·衛風·考槃》:“獨寐寤宿, 永矢弗告.” 朱熹集傳:“寤宿, 已覺而猶臥也.” 晉陸云《四言失題》詩後六章之一:“登彼修巒, 在林寤宿.”

[寤然】醒悟貌. 漢劉向《新序·雜事一》:“其子具以父言對靈公, 靈公蹴然易容, 寤然失位, 曰:‘夫子生則欲進賢而退不肖, 死且不懈, 又以屍諫, 可謂忠而不衰矣.’”

[寤寐】1.醒與睡. 常用以指日夜. 《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毛傳:“寤, 覺;寐, 寢也.” 唐錢起《秋夜作》詩:“寤寐怨佳期, 美人隔霄漢.” 徐遲《火中的鳳凰》六:“寤寐求之十年, 終於到了手上. 一件國寶, 歸於國家.”2.引申指日夜思念、渴望. 宋范仲淹《與省主葉內翰書》:“竊惟皇上念天下之計, 至大至重, 思得良大夫主之, 故寤寐閣下之賢, 復有此拜.” 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此韓公所以有是言. 愚觀翁慨然叔季, 寤寐羲皇.” 明李東陽《與方石先生書》:“今聖天子方重士風, 采輿論, 有寤寐英賢之意.”3.睡夢. 漢徐幹《中論·治學》:“學者如登山焉, 動而益高;如寤寐焉, 久而愈足.”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三》:“<臧洪>答曰:‘隔闊相思, 發於寤寐.’” 明何景明《寡婦賦》:“承邂逅於寤寐兮, 托精魂於遙夕.”4.假寐;睡不著. 《後漢書·質帝紀》“寤寐永歎” 李賢注引《詩》云:“寤寐永歎, 唯憂用老.”今本《詩·小雅·小弁》作“假寐”, 鄭玄箋:“不脫冠衣而寐曰假寐.” 淸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寤寐求之”:“又按《小弁》詩‘假寐永歎’, 而後漢和帝(按, 當作質帝)詔曰:‘寤寐永歎.’寤寐或與假寐相類. 《柏舟》詩:‘耿耿不寐, 如有隱憂.’而《易林·屯之乾》曰:‘耿耿寤寐, 心懷大憂.’則寤寐又即不寐.”

[寤夢】謂醒時有所見而成之夢, 與無所見而全憑想象者異. 《周禮·春官·占夢》:“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 鄭玄注:“覺時道之而夢.” 孫詒讓正義:“案《說文》云:‘寐覺而有言曰寤.’……《說文》前一寤謂寐覺之後神志惝怳而有言也, 與六夢寤夢無涉. 後一訓似即釋此寤夢之義……《小爾雅·廣言》云:‘寤, 覺也.’此義與《說文》‘晝見’義相近. 蓋覺時有所見而道其事, 神思偶涉亦能成夢. 與上思夢爲無所見而馮虛想象之夢異也.”一說, 指半醒半睡時的夢. 參閱宋項安世《項氏家說》卷五.

[寤想】日夜思念. 唐白居易《與元衡詔》:“永念忠勤, 豈忘寤想? 計卿行邁, 已到西川, 涉遠冒寒, 固其勞頓.”

[寤辟】醒來以手拍胸. 形容憂傷. 《詩·邶風·柏舟》:“靜言思之, 寤辟有摽.” 毛傳:“辟, 拊心也.” 漢王褒《九懷·思忠》:“寤辟摽兮永思, 心怫鬱兮內傷.” 晉陸云《吳故丞相陸公誄》:“仰慕遺輝, 寤辟憂殷.” 淸顧炎武《文林郞貴州道監察御史王君墓志銘》:“每寤辟長歎, 遂以得疾.”

[寤語】相對而語. 漢王褒《九懷·通路》:“假寐兮湣斯, 誰可與兮寤語.” 南朝齊謝朓《遊後園賦》:“藉宴私而遊衍, 時寤語而逍遙.” 唐王建《山中寄及第故人》詩:“往往空室中, 寤語說珪璋.” 王闓運《莫姬哀詞》:“餘生每話, 寤語誰譍.”

[寤歎】睡不著而歎息. 《詩·小雅·大東》:“契契寤歎, 哀我憚人.” 晉陶潛《贈長沙》詩:“慨然寤歎, 念茲厥初.” 唐張九齡《在郡秋懷》詩之一:“寂寞遊子思, 寤歎何人知?”

[寤遷】謂剛剛醒來就遷移. 《吳子·料敵》:“吳子曰:‘凡料敵有不卜而與之戰者八, 一曰疾風大寒, 早興寤遷, 剖冰濟水, 不憚艱難.’” 劉寅直解:“或早而興起, 或始寤而遷移.”

[寤懷】睡不著而懷念. 猶言日夜想念. 《楚辭·九歌·河伯》:“日將暮兮悵忘歸, 惟極浦兮寤懷.” 王逸注:“寤, 覺也. 懷, 思也.” 三國魏阮籍《東平賦》:“悸罔徙易, 靡所寤懷.”

[寤覺】睡醒. 漢司馬相如《長門賦》:“惕寤覺而無見兮, 魂廷廷若有亡.” 淸梁章钜《退庵隨筆·躬行》:“凡人於五更寤覺時, 或悔悟舊事, 或料理明日某事某事……盥頮之後, 十忘其五矣. 故昔人有‘糊塗臉水聰明枕’之諺.”


*寣①[hūㄏㄨ]

[《廣韻》呼骨切, 入沒, 曉. ]

1.睡夢中驚醒. 2.謂睡一覺. 今方言亦稱睡一段時間爲睏一寣. 《五燈會元·龍華球禪師法嗣·酒仙遇賢禪師》:“長伸兩脚眠一寣, 起來天地還依舊.”《中國歌謠資料·滬諺外編·十苦惱》:“日中稍稍睏一寣, 起來就要舂石膏, 眞苦惱.”參閱淸翟灝《通俗編·雜字》.


*寢①[qǐnㄑㄧㄣˇ]

[《廣韻》七稔切, 上寢, 淸. ]

亦作“寑”. “寢”的繁體字.

1.睡;臥. 《詩·小雅·斯干》:“乃寢乃興, 乃占我夢.” 唐白行簡《李娃傳》:“生將馳赴宣陽……計程不能達. 乃弛其裝服, 質饌而食, 賃榻而寢.” 郭沫若《湘累》:“我睡在床席上, 又何嘗能一刻安寢?”2.引申爲物體橫放著. 參見“寢石”. 3.寢宮;臥室. 《國語·晉語一》:“獻公田, 見翟柤之氛, 歸寑不寐.”《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吳國夫人命丫環接入內寢, 問其緣故.” 淸昭槤《嘯亭續錄·百菊溪制府》:“溫, 山右人, 故年少美麗, 遂潛入鄭寢中解衣酣寢, 誘鄭以薦枕焉.” 參見“寢門”. 4.古代帝王宗廟之后殿, 爲放置祖宗衣冠之處. 《宋史·禮志九》:“周制有廟有寢, 以象人君前有朝後有寢也. 廟藏木主, 寢藏衣冠.” 元劉壎《隱居通義·禮樂》:“古宗廟前制廟, 後制寢.” 參見“寢廟”. 5.指陵寢. 秦漢以后帝王陵墓上的正殿. 《漢書·韋玄成傳》:“又園中各有寢、便殿.”顏師古注:“寢者, 陵上正殿, 若平生露寢矣.” 晉張載《七哀詩》之一:“園寢化爲墟, 周墉無遺堵.”6.止息;廢置. 《商君書·開塞》:“一國行之, 境內獨治;二國行之, 兵則少寢;天下行之, 至德復立.”《漢書·刑法志》:“三代之盛, 至於刑錯兵寢者, 其本末有序, 帝王之極功也.” 唐劉知幾《史通·惑經》:“蓋明鏡之照物也, 妍媸必露, 不以毛嬙之面或有疵瑕而寢其鑑也.”7.謂湮沒不彰;隱蔽. 漢揚雄《法言·淵騫》:“或問:‘淵騫之徒惡乎在?’曰:‘寢.’或曰:‘淵騫曷不寢?’曰:‘攀龍麟, 附鳳翼, 巽以揚之, 勃勃乎其不及也. 如其寢, 如其寢.’” 汪榮寶義疏:“寢, 謂湮沒不彰.”《文選·王僧達〈祭顏光祿文〉》:“涼陰掩軒, 娥月寢耀.” 呂延濟注:“寢曜, 謂無光也.”《陳書·樊毅傳》:“會施文慶等寢隋兵消息, 毅計不行.” 唐元稹《鶯鶯傳》:“誠欲寢其詞, 則保人之姦, 不義.”8.丑陋. 《晉書·文苑傳·左思》:“貌寢, 口訥, 而辭藻壯麗.” 金秦略《拳秀峰》詩:“磊醜石之秀, 其秀在醜中. 正如古丈夫, 貌寢氣質雄.”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吳鼇》:“有剃髮待詔名羅漢者, 家衞輝, 貌甚寢, 究極音律, 雖吳中曲師不能過.” 參見“寢容”. 9.通“寖”. 逐漸. 宋曾鞏《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約日皆會, 飲酒賦詩, 以敘去處之情而致綢繆之意, 歷世寢久, 以爲故常.” 金王若虛《〈新唐書〉辨》中:“按黃帝時獨姬姜數姓耳, 後世賜族者寢多.” 淸魏源《聖武記》卷六:“其國寢強, 盡出驅元裔蒙古出境, 恢復舊疆.”10.通“祲”. 使盛大. 《文選·班固〈東都賦〉》:“天官景從, 寢威盛容.” 李善注:“寢威, 寢其威武也.”寢, 五臣本作“祲”. 李周翰注:“祲, 盛大, 謂盛其威容也.”

[寢小】丑陋矮小. 《梁書·王筠傳》:“筠狀貌寢小, 長不滿六尺.”

[寢不成寐】見“寢不聊寐”. 

[寢不安席】睡覺不能安於枕席. 形容心事重重. 《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 寢不安席, 食不甘味.” 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一》:“國兵新破, 王寢不安席.”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張史和戰異議》:“此臣所以食不甘味, 而寢不安席也.”《三國演義》第十五回:“臣受命之日, 寢不安席, 食不甘味;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寢不聊寐】亦作“寢不成寐”. 

睡不著覺. 形容心事重重. 漢賈誼《新書·匈奴》:“夫或人且安得久悍若此! 故三表已諭, 五餌既明, 則匈奴之中乖而相疑矣, 使單於寢不聊寐, 食不甘口, 揮劍挾弓, 而蹲穹廬之隅, 左視右視, 以爲盡仇也.”《三國演義》第三五回:“玄德飲膳畢, 即宿於草堂之側. 玄德因思水鏡之言, 寢不成寐.”

[寢戈】近身護衛用的武器.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癸言王何而反之, 二人皆嬖, 使執寢戈而先後之.” 杜預注:“寢戈, 親近兵杖.”

[寢止】住宿. 《古今小說·陳希夷四辭朝命》:“華陰令王睦親到華山求見先生, 至九石巖, 見光光一片石頭, 絶無半間茅舍, 乃問道:‘先生寢止在於何所.’”

[寢戶】內室的門. 漢賈誼《新書·俗激》:“盜者慮探柱下之金, 掇寢戶之簾, 攓兩廟之器.”

[寢石】臥石, 橫躺著的石頭. 《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 見寢石以爲伏虎也.”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楚熊渠子夜行, 見寢石, 以爲伏虎, 彎弓射之, 沒金鎩羽. 下視, 知其石也.” 后亦爲典. 明梁辰魚《浣紗記·送餞》:“我勾踐被吳圍住, 困居此山, 心魂不寧, 手足無措, 見寢石以爲虎, 認草木而皆兵.”

[寢丘】春秋時楚地名. 在今河南固始、沈丘兩縣之間, 以貧瘠著稱. 《呂氏春秋·異寶》:“孫叔敖疾將死, 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 吾不受也. 爲我死, 王則封汝, 必受無利地. 楚越之間, 有寢之丘者, 此其地不利, 而名甚惡. 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 可長有者唯此也.’”《史記·滑稽列傳》:“於是莊王謝優孟, 乃召孫叔敖子, 封之寢丘四百戶, 以奉其祀.” 后常以借喩貧瘠的土地. 淸錢謙益《漳浦劉府事墓志》:“先尹分甘讓肥, 所自予者, 皆寢丘之田.”

[寢丘之志】相傳楚令尹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 而請受瘠薄的寢丘, 以保長久不失. 后因謂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爲“寢丘之志”. 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既秉辭梁之分, 又懷寢丘之志. 所受田邑, 不盈百井.” 參見“寢丘”.

[寢穴】陵墓之地. 淸張岱《陶庵夢憶·鍾山》:“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 各誌其處, 藏袖中. 三人合, 穴遂定.”

[寢皮食肉】1.《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於禽獸, 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 后以“寢皮食肉”形容仇恨之深. 淸洪昇《長生殿·罵賊》:“縱將他寢皮食肉也恨難劖.”勇立《論排外不宜有形跡》:“排以形跡者不然, 其對外也, 深閉固拒, 視若仇讎, 苟爲力之所能及, 雖寢皮食肉, 亦若不以爲過.”2.借指勇武的行爲或精神. 金元好問《射虎》詩:“寢皮食肉男兒事, 未分書生袖手閒.”

[寢耒】耒耜等農具放著不用. 指農事荒廢. 《呂氏春秋·上農》:“數奪民時, 大饑乃來. 野有寢耒, 或談或歌;旦則有昏, 喪粟甚多.”

[寢伏】1.臥伏. 《隋書·天文志上》:“昔蔡邕自朔方上書曰:‘以八尺之儀, 度知天地之象, 古有其器, 而無其書. 常欲寢伏儀下, 案度成數, 而爲立說.’”2.息, 滅.

[寢衣】1.猶被子. 《論語·鄕黨》:“必有寢衣, 長一身有半.” 何晏集解:“今之被也.”《說文·衣部》:“被, 寢衣, 長一身有半.”2.睡衣. 巴金《雨》六:“同時那個穿了寢衣躺在床上嚷著肚皮痛的高志元也閉了闊嘴.” 夏衍《上海屋簷下》第一幕:“將掛了的寢衣除了給他.”

[寢弛】廢棄. 宋曾鞏《瀛州興造記》:“維北邊自通使契丹, 城壁樓櫓禦守之具, 寢弛不治, 習以爲故.”

[寢車】火車的臥鋪車廂. 豊村《美麗》:“我們急忙吃完了面, 去小金的寢車看了一下, 又走到我的寢車來.”

[寢兕】臥著的獨角犀. 常畫於帝王車輪上以壯威. 《荀子·禮論》:“寢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 所以養威也.”

[寢兵】息兵;停止戰爭. 《管子·立政》:“寢兵之說勝, 則險阻不守;兼愛之說勝, 則士卒不戰.”《史記·匈奴列傳》:“願寢兵休士卒養馬, 除前事, 復故約, 以安邊民.” 明張煌言《放歌》:“藐孤軍之屹立兮, 呼癸呼庚;予憫此孑遺兮, 遂息機而寢兵.” 梁啓超《春秋中國夷狄辨序》:“春秋之治天下也, 天下爲公,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禁攻寢兵.”

[寢免】罷免;免去. 宋葉適《辭免華文閣待制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狀》:“伏乞俯諒微誠, 特賜敷奏, 寢免華文閣待制恩命, 只以本官依舊宮觀.”

[寢苫】見“寢苫枕塊”. 

[寢苫枕干】謂古時父母被人所殺, 子女臥草枕盾, 表示時刻不忘報仇. 《禮記·檀弓上》:“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寢苫枕干不仕, 弗與共天下也.’”

[寢苫枕土】同“寢苫枕塊”. 

淸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晉書》:“高宗諒闇者, 除服而不言, 故不云服喪三年, 而云諒闇三年, 明不復寢苫枕土, 以荒大政也.”

[寢苫枕戈】同“寢苫枕干”. 

明劉基《春秋明經·考仲子之宮筑王姬之館於外》:“以大義言之, 則公<魯莊公>也方當寢苫枕戈之時, 而與仇人主婚姻之禮, 不亦悖乎!”

[寢苫枕草】睡草荐, 以草把爲枕. 古時居父母喪的禮節. 《左傳·襄公十七年》:“齊晏桓子卒, 晏嬰麤縗斬, 苴絰、帶、杖, 食鬻, 居倚廬, 寢苫枕草.”

[寢苫枕塊】鋪草苫, 枕土塊. 古時居父母喪之禮. 《儀禮·既夕禮》:“居倚廬, 寢苫枕塊.” 賈公彦疏:“孝子寢臥之時, 寢於苫以塊枕頭, 必寢苫者, 哀親之在草;枕塊者, 哀親之在土云.” 明無名氏《四賢記·構釁》:“那蛾眉女流, 秉心如水, 寢苫枕塊居親制.”亦省作“寢苫”. 《淸史稿·宣宗紀三》:“甲戌, 皇太后崩, 乙亥, 奉安大行皇太后梓宮於茲寧宮. 上居倚廬, 席地寢苫.” 章炳麟《讀郭象論嵇紹文》:“崑山顧君論嵇紹, 以爲晉非其君, 倍父而求肉食, 蕩陰之死, 不足以自蓋. 烏虖! 寢苫之痛雖故, 爲君臣何有也.”

[寢臥】睡眠息止. 《莊子·天運》:“今而夫子, 亦取先王已陳芻狗, 聚弟子遊居寢臥其下.” 宋沈作喆《寓簡》卷六:“蘇端明平生寢臥時, 已就枕, 則安然不復飜動, 至於終夕.”

[寢事】息事, 完事. 熊秉坤《武昌起義談》:“秋七月, 同營雷震春酗酒後失愼, 幾興黨獄, 余以嚇騙, 代其緩頰, 幸免, 僅開除軍籍五人寢事.”

[寢具】睡覺用的東西. 漢司馬相如《美人賦》:“於是寢具既設, 服玩珍奇.”

[寢所】猶寢室, 住所. 唐袁郊《甘澤謠·紅線》:“某子夜前三刻, 即到魏郡, 凡歷數門, 遂及寢所.” 宋無名氏《儒林公議》卷上:“及臨知白寢所, 見其敝氈縑被帳帟質素, 嗟美久之.”

[寢門】亦作“寑門”. 

古禮天子五門, 諸侯三門, 大夫二門. 最內之門曰寢門, 即路門. 后泛指內室之門. 《儀禮·士喪禮》:“君使人弔, 徹帷, 主人迎於寢門外, 見賓不哭.” 鄭玄注:“寢門, 內門也.”《漢書·元后傳》:“兄弟宗族所蒙不測, 當殺身靡骨死輦轂下, 不當以無益之故有離寑門之心.” 宋梅堯臣《南陽謝紫微挽詞》詩之一:“遂哭寢門外, 始嗟梁木摧.” 淸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三朝要典》:“而以寢門之侍疾, 歸獄綸扉;以道聽之傳聞, 滅人門戶, 是誠何心哉!”

[寢牀】1.躺臥在床上. 宋晁補之《朝奉郞致仕陳君墓志銘》:“少貧賤, 刻意於學, 夜不寢牀, 置足水中以警寐.”2.睡覺用的床.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詩:“靑草面著這么柔軟的寢床, 楊柳張著那么輕輕的羅帳, 聽著海水的睡歌, 蓋著溫暖的陽光, 他們眞是安穩, 睡得好象死人一樣.”

[寢陋】亦作“寑陋”. 

容貌丑陋. 唐韓愈《順宗實錄五》:“伾以侍書幸, 寢陋, 吳語, 上所褻狎.”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丁稜>口訥, 貌寢陋.”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一》:“桂舟公古學古貌, 與世少可, 居常以寑陋期期自恨, 而脩讀述作, 至老不衰.” 王西彦《古屋》第三部二:“曆史上往往不乏容貌寢陋的偉大人物.”

[寢侻】丑陋. 《新唐書·儒學傳上·歐陽詢》:“<歐陽詢>貌寢侻, 敏悟絶人.”

[寢食】睡覺和吃飯. 亦用以泛指日常生活. 《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 身亡所寄, 廢寢食者.” 南朝宋謝靈運《齋中讀書》詩:“懷抱觀古今, 寢食展戲謔.”《水滸傳》第一一六回:“宋江在桐廬紮駐寨柵, 又見折了院小二、孟康, 在帳中煩惱, 寢食俱廢, 夢寐不安.”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此等造詣, 非可言傳, 只宜多購元曲, 寢食其中, 自能爲其所化.”

[寢食不安】睡覺和吃飯都不安寧. 形容心煩意亂. 《敦煌變文集·葉淨能詩》:“皇帝自此之後, 日夜思慕, 寢食不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兄飄零歲餘, 嚴親懷怒, 閨閣離心, 設身以處兄之地, 誠寢食不安之時也.” 王西彦《古屋》第五部五:“在未得到最后結果以前, 就惶惶不可終日, 弄到寢食不安, 形容枯瘦.”

[寢跡】亦作“寢跡”. 

隱藏行跡. 指隱居. 晉陶潛《張長公》詩:“寢跡窮年, 誰知斯意.” 晉陶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寢跡衡門下, 邈興世相絶.”

[寢庭】1.路寢外的庭院. 《左傳·成公六年》:“韓獻子將新中軍, 且爲僕大夫. 公揖而入, 獻子從. 公立於寢庭.” 楊伯峻注:“寢庭, 路寢外庭院.”2.指帝王臥室外的庭院. 《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五年》:“衛士崔卿、刁文懿憚於行役, 冀上驚而止, 乃夜射行宮, 矢及寢庭者五;皆以大逆論.”

[寢室】1.猶宮室. 《禮記·表記》:“諸侯非其國, 不以筮, 卜宅寢室.” 鄭玄注:“諸侯受封乎天子, 因國而國;唯宮室欲改易者, 得卜之耳.”2.臥室. 《後漢書·蘇不韋傳》:“不韋與親從兄弟潛入廥中, 夜則鑿地, 晝則逃伏. 如此經月, 遂得傍達暠之寢室, 出其牀下.” 唐唐暄《還渭南感舊》詩之一:“寢室悲長簟, 妝樓泣鏡臺.” 巴金《懷念蕭珊》三:“有人勸我把她的骨灰安葬, 我寧願讓骨灰盒放在我的寢室里, 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3.古代帝王宗廟中的后殿. 宗廟中無東西廂之殿. 《宋書·禮志三》:“府君遷主, 宜在宣皇帝廟中. 然今無寢室, 宜變通而改築.”《淸史稿·禮志五》:“列祖、列宗, 百世不祧, 若建世室後殿旁, 反嫌居太祖上. 唯增寢室, 則昭穆序矣.” 參見“寢廟”.

[寢宮】亦作“寑宮”. 

1.帝王的宮室. 《呂氏春秋·用民》:“句踐試其民於寑宮, 民爭入水火.” 漢王充《論衡·率性》:“句踐亦試其士於寢宮之庭, 赴火死者, 不可勝數.”2.指陵寢, 陵墓. 唐白居易《陵園妾》詩:“命如葉薄將奈何, 一奉寢宮年月多.”《舊唐書·后妃傳上·中宗和思皇后趙氏》:“以皇后褘衣於陵所寢宮招魂, 置衣於魂輿.” 淸昭槤《嘯亭雜錄·裕陵聞香》:“甫啓地宮石門, 聞有異香自隧道出, 淸芬可愛, 如是者數日乃已. 蓋寢宮幽閟日久, 山嶽秀氣所鍾靈也.”3.帝王后妃的宴居之所. 《紅樓夢》第八三回:“走至元妃寢宮, 只見奎壁輝煌, 琉璃照耀.”4.泛指內室. 章炳麟《中華民國解》:“以寇之道, 而據我寢宮, 入我牀笫, 亦未嘗不可與我同化.”

[寢弭】平息;消除. 《明史·姜曰廣傳》:“前見文武交競, 既慙無術調和;近睹逆案忽翻, 又愧不能寢弭.”

[寢格】擱置;阻礙. 《宋史·杜衍傳》:“每內降恩, 率寢格不行, 積詔旨至十數, 輒納帝前.” 明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隨該吏部題覆, 欲各衙門皆立勘合文簿, 事下各撫按官, 皆明立程限, 責令完報, 然亦未聞有如期令而以實應者, 甚者寢格如初.”

[寢息】1.停息;擱置. 《後漢書·蔡邕傳》:“是時奉公者欣然得志, 邪枉者憂悸失色. 未詳斯議, 所因寢息.”《北齊書·循吏傳·張華原》:“人懷感附, 寇盜寢息.”《廿載繁華夢》第二回:“恐眞個查辦出來, 礙著海關大臣的情面, 若有牽涉, 覺得不好看, 就把這事寢息不提.”2.睡臥休息. 晉潘嶽《悼亡詩》:“寢息何時忘, 沉憂日盈積.” 宋王讜《唐語林·容止》:“夏日中欲寢息, 則顧軍將令下簾.” 淸顧炎武《子德李子聞余在難特走燕中告急諸友人㚆馳至濟南省視於其行也作詩贈之》:“橐饘勤問遺, 寢息共論評.”

[寢衾】泛指睡眠所用之衣物.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疑獄》:“彼妻所穿之鞋, 乃婦人寢衾中物.”

[寢衰】逐漸衰減. 寢, 通“寖”. 宋范鎮《東齋記事》卷三:“初, 舉人居鄕, 必以文卷投贄先進, 自糊名後, 其禮寢衰.”

[寢席之戲】指夫妻間的玩笑.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蔡女爲桓公妻, 桓公與之乘舟, 夫人蕩舟, 桓公大懼, 禁之不止, 怒而出之, 乃且復召之, 因復更嫁之, 桓公大怒, 將伐蔡, 仲父諫曰:‘夫以寢席之戲, 不足以伐人之國.’”

[寢座】猶臥榻. 晉葛洪《神仙傳·李少君》:“齊桓公常設此器於寢座.”

[寢病】臥病. 《晏子春秋·諫上九》:“翟王子羨臣於景公, 以重駕, 公觀之而不說也. 嬖人嬰子欲觀之, 公曰:‘及晏子寢病也.’居囿中臺上以觀之.”《孔子家語·終記》:“<孔子>遂寢病七日而終, 時年七十二矣.”《後漢書·宋均傳》:“均嘗寢病, 百姓耆老爲禱請, 旦夕問起居. 其爲民愛若此.”

[寢疾】亦作“寑疾”. 

臥病. 《左傳·昭公七年》:“寡君寢疾, 於今三月矣.”《後漢書·董卓傳》:“及靈帝寑疾, 璽書拜卓爲幷州牧.”《醒世恒言·隋煬帝逸遊召譴》:“文帝寢疾於仁壽宮, 夫人與太子廣同侍疾.” 淸曾國藩《唐確愼公墓志銘》:“時總督陶文毅公澍寢疾, 公代行使院政事.”

[寢宴】見“寢讌”. 

[寢容】容貌丑陋.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乃使相國范蠡進曰:‘越王勾踐竊有二遺女, 越國洿下困迫, 不敢稽留, 謹使臣蠡獻之, 大王不以鄙陋寢容, 願納以供箕箒之用.’”

[寢弱】逐漸衰落. 寢, 通“寖”. 明袁宏道《敘姜陸二公同適稿》:“而剽竊成風, 萬口一響, 詩道寢弱.”

[寢陵】帝王的陵墓. 明唐順之《工部侍郞顧璘誥辭》:“朕祇承二聖, 懋建寢陵, 雖徙邑置園, 已擴藩維之舊, 而豊碑大隧, 未崇無上之規, 義取必誠.”

[寢處】1.猶坐臥, 息止.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臣爲隸新, 然二子者, 譬如禽獸, 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孔子家語·五儀》:“夫寢處不時, 飲食不節, 逸勞過度者, 疾共殺之.” 宋陳鵠《西塘集耆舊續聞》卷一:“公即棄官, 逕歸其家, 築草堂三間於家側, 日夜寢處其中.”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宮夢弼》:“惟一客宮夢弼, 陝人, 生平無所乞請. 每至, 輒經歲. 詞旨淸灑, 柳與寢處時最多.”2.猶言食肉寢皮. 《左傳·昭公三年》:“子雅不可, 曰:‘彼其髮短而心甚長, 其或寢處我矣.’”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宮夢弼》:“和擊桌曰:‘曩年非姥憐賜一甌粥, 更何得旋鄕土! 今欲得而寢處之.’” 參見“寢皮食肉”.

[寢堂】1.帝王陵墓的正殿. 《太平廣記》卷三九六引唐無名氏《廣古今五行記·劉曜》:“大霖雨, 震曜(前趙劉曜)父墓門屋, 大風飄散, 發父寢堂於外垣五十餘步.”2.泛指房舍居室. 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段成式》:“寺中彌勒殿, 齊公寢堂也.” 明唐順之《葛母傳》:“已而從容菴徙於揚, 則又助容菴構新居. 其經理視鳳陽時尤勤, 不踰時, 而寢堂言言, 遂如故家.”

[寢帳】床上的帳幔. 唐李賀《追賦畫江潭苑》詩之二:“淚痕霑寢帳, 勻粉照金鞍.” 唐袁郊《甘澤謠·紅線》:“某發其左扉, 抵其寢帳. 見田親家翁正於帳內, 鼓趺酣眠.”

[寢停】猶言停罷. 免職. 《舊唐書·令狐楚傳》:“此名已聞於日下, 不必更立碑頌, 乞賜寢停.” 宋歐陽修《辭直除知制誥狀》:“伏望聖慈, 憫臣愚訥, 直降恩命, 特賜寢停.”

[寢訛】《詩·小雅·無羊》:“爾羊來思, 其角濈濈;爾牛來思, 其耳濕濕. 或降於阿, 或飲於池, 或寢或訛.” 后以“寢訛”指牛羊的臥息與活動. 唐韓愈李正封《晩秋郾城夜會聯句》:“爾牛時寢訛, 我僕或歌咢.” 明劉基《送海寧尹知州之官序》:“夫牧也者, 受人之牛羊而牧之, 必爲之豊其草水, 適其寢訛, 去其瘯蠡, 驅其豺狼, 然後物生, 遂而牧之道得矣.” 淸王士禛《戴嵩<牛圖>》詩:“一頭摩角一頭齕, 寢訛有態何其工.”

[寢宿】睡臥宿息. 《後漢書·陳蕃傳》:“況乃寢宿塚藏, 而孕育其中, 誑時惑衆, 誣汙鬼神乎?”

[寢冤】猶沉冤. 積久未報的冤仇.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女子前訴曰:‘妾夫爲涪令之官, 過宿此亭, 爲亭長所殺.’少林曰:‘當爲理寢寃, 勿復害良善也.’”

[寢惡】丑陋.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五:“天后時, 洛中殖業坊西門酒家有婢, 蓬頭垢面, 傴肩皤腹, 寢惡之狀, 舉世所無.”

[寢遏】亦作“寑遏”. 

擱置;阻止. 《後漢書·種暠傳》:“時所遣八使光祿大夫杜喬、周舉等, 多所糾奏, 而大將軍梁冀及諸宦官互爲請救, 事皆被寑遏.”《資治通鑑·漢順帝漢安元年》:“八使所劾奏, 多梁冀及宦官親黨;互爲請救, 事皆寢遏.” 胡三省注:“寢者, 已御其奏, 寢而不行. 遏者, 其奏未達, 遏而不上.”

[寢幄】臥室內的帷帳. 借指臥室. 宋王鞏《聞見近錄》:“上遣御藥院供奉官高居簡就第, 召張文定至寢幄.”

[寢飯】睡覺和吃飯. 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一:“瞢瞢莫訾省, 默默但寢飯.”

[寢湮】逐漸湮沒. 寢, 通“寖”. 淸余懷《<板橋雜記>序》:“而古跡寢湮, 存者惟南市、珠市及舊院而已.”

[寢寐】睡臥. 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忽寢寐而夢想兮, 魂若君之在傍.”句道興本《搜神記》:“蘭即夜中夢見亡母語蘭曰:‘新婦燒我面痛.’寢寐心惶.”

[寢遠】久遠. 寢, 通“寖”. 《太平廣記》卷四七九引五代范資《玉堂閑話·老蛛》:“泰嶽之麓有岱嶽觀, 樓殿咸古制, 年代寢遠.”

[寢夢】猶睡夢. 唐陳玄祐《離魂記》:“<倩娘>泣曰:‘君厚意如此, 寢夢相感.’”

[寢想】夜臥思念. 《淮南子·道應訓》:“尹需學御三年而無得, 私自苦痛, 常寢想之, 中夜夢受秋駕於師.”

[寢頓】衰頹;廢止. 晉皇甫謐《<三都賦>序》:“至於戰國, 王道陵遲, 風雅寢頓, 於是賢人失志, 詞賦作焉.”《宋書·謝莊傳》:“又選官裁病, 即嗟誚滿道, 人之四體, 會盈有虛, 旬日之間, 便至怨詈, 況實有假託, 不由寢頓者邪.”《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上》:“頃者淮徐未賓, 廟隔非所, 致令祠典寢頓, 禮章殄滅.”

[寢睡】睡臥. 《魏書·祖瑩傳》:“父母寢睡之後, 燃火讀書, 以衣被蔽塞窗戶, 恐漏光明, 爲家人所覺.”

[寢跡】見“寢跡”. 

[寢園】亦作“寑園”. 

陵園.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諸廟寑園.” 唐王維《敕賜百官櫻桃》詩:“總是寢園春薦後, 非關御苑鳥銜殘.”《淸史稿·高宗紀一》:“葬端慧皇太子於朱華山寢園.” 曹亞伯《武昌革命眞史·武昌起義》:“不急新政之振興, 惟事寢園之修補.”

[寢置】猶擱置. 郭沫若《曆史人物·隋代大音樂家萬寶常一》:“因爲他傾倒了畢生的心血所造成的樂器, 爲當時的權貴者所忌而遭了寢置, 他於勞瘁之余更加以悲憤, 是有得病的可能的.”

[寢幌】臥床的帳幔. 唐楊衡《他鄕七夕》詩:“寢幌凝宵態, 妝奩閉曉愁.”

[寢滅】息滅. 《警世通言·錢舍人題詩燕子樓》:“顧視而妖氛寢滅, 指揮而宇宙廓淸.”

[寢殿】1.帝王的寢宮, 臥室. 唐顏師古《隋遺錄》卷下:“帝披單衣亟行擒之, 乃宮婢雅娘也, 迴入寢殿, 蕭妃誚笑不知止.” 宋無名氏《劍俠傳·田膨郞》:“唐文宗皇帝嘗寶白玉枕, 德宗朝於闐國所貢, 雕琢奇巧, 蓋希代之寶, 置寢殿帳中.”《初刻拍案驚奇》卷七:“法善道:‘玉笛何在?’玄宗道:‘在寢殿中.’”2.宗廟中收藏祖先衣冠之殿堂. 《淸史稿·禮志五》:“古者廟前寢後, 廟以祭饗, 今前殿是, 寢以藏衣冠, 今中殿後殿是. 茲所當議者, 藏衣冠寢殿耳. 應就中殿左建寢殿, 祭饗仍在前殿.” 參見“寢廟”. 3.陵墓的正殿. 《後漢書·祭祀志下》:“秦始出寢, 起於墓側, 漢因而弗改, 故陵上稱寢殿, 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 古寢之意也.”《新唐書·虞世南傳》:“堯葬壽陵, 因山爲體, 無封樹、寢殿、園邑, 棺槨足以藏骨, 衣衾足以朽肉.”

[寢奪】罷免;免除. 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二》:“明年, 除館閣校勘, 御史發其舊事, 遂寢奪, 改差國子監主簿, 仍帶鄭州推官.”

[寢端】謂消除事端. 

[寢滯】停滯, 蹇阻. 《後漢書·郭鎮傳》:“<陳伯敬>年老寢滯, 不過舉孝廉.”

[寢慢】怠慢, 輕慢.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雜說》:“古語曰:斛滿人槪之, 人滿神槪之. 聖人其善槪歟? 大奢槪以中, 溢欲槪以道, 寢慢槪以威, 由是治身, 由是化人.”

[寢寢】漸漸, 逐漸. 寢, 通“寖”. 淸楊篤生《新湖南》第四篇:“自唐至宋, 胡族寢寢益猖獗, 吾國民寢寢益柔懦, 南宋諸儒雖大聲疾呼, 以復仇雪恥, 號召天下, 顧其學說之界畫, 國家與世界混茫而不可辨.”

[寢閤】見“寢閣”. 

[寢閣】1.古代帝王日常處理政事的便殿.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崇政殿宿衛士作亂於殿前, 殺傷四人, 取準備救火長梯登屋入禁中, 逢一宮人, 問:‘寢閤在何處?’宮人不對, 殺人.” 宋嶽飛《奏乞本軍進討劉豫劄子》:“陛下比者寢閤之命, 聖斷已堅, 咸謂恢復之功指日可冀, 何至今日尙未決策北向?”2.擱置. 《續資治通鑑·宋仁宗皇祐四年》:“頃江南歲饑, 貸種糧數十萬斛, 且屢經寢閣, 而轉運司督索不已.” 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二》:“官狥私而曲斷, 吏受賕而寢閣.”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二·慈安皇太后聖德》:“外省軍報, 及廷臣奏疏寢閣者, 聞中宮一言, 未嘗不立即省覽.”

[寢嘿】見“寢默”. 

[寢罷】廢除;停止. 宋范仲淹《上攻守二策狀》:“今採於邊人, 而成末議, 固不敢望其必行, 在朝庭以衆論參之, , 擇其可否. 如無所取, 乞賜寢罷.”《宣和遺事》前集:“欲望聖慈, 允臣所奏, 將王安石新命寢罷.” 明文徵明《與郡守肅齋王公書》:“欲望明公轉達此情, 得賜寢罷, 實出至幸也.”

[寢餓】謂越來越餓, 餓極. 寢, 通“寖”.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晉文公出亡, 箕鄭挈壺餐而從, 迷而失道, 與公相失, 飢而道泣, 寢餓而不敢食.”

[寢廟】1.古代宗廟的正殿稱廟, 后殿稱寢, 合稱寢廟. 《詩·小雅·巧言》:“奕奕寢廟, 君子作之.”《禮記·月令》:“寢廟畢備.” 鄭玄注:“凡廟, 前曰廟, 後曰寢.” 孔穎達疏:“廟是接神之處, 其處尊, 故在前, 寢, 衣冠所藏之處, 對廟爲卑, 故在後. 但廟制有東西廂, 有序牆, 寢制唯室而已. 故《釋宮》云‘室有東西廂曰廟, 無東西廂有室曰寢’是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先帝園陵寢廟, 群臣莫習.” 章炳麟《訄書·訂文》:“五世之廟, 可以觀怪, 禹之鑄鼎而爲離鬽, 屈原之觀楚寢廟而作《天問》.”2.住宅和宗廟. 有時亦泛指住宅. 《詩·大雅·崧高》:“有俶其城, 寢廟既成.” 孔穎達疏:“寢, 人所處, 廟神亦有寢, 但此宜揔據人神, 不應獨言廟事, 故以爲人寢也.”《左傳·襄公四年》:“經起九道, 民有寢廟, 獸有茂草, 各有攸處, 德用不擾.”《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晝伏夜動, 不穴於寢廟, 畏人故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經言寢廟, 多指宗廟言之, 此寢廟則指人之寢室言之, 寢室爲人之所居, 故鼠不敢穴.”

[寢廢】停止;廢棄;廢除. 《隋書·天文志上》:“至大業三年, 勑諸郡測影, 而焯尋卒, 事遂寢廢.” 唐劉知幾《史通·申左》:“然自丘明之後, 迄於魏滅, 年將千祀, 其書寢廢.” 明劉若愚《酌中志·遼左棄地》:“何權爲備禦, 武備漸弛, 邊防寢廢, 遂退地數十餘里, 山上立碑爲界.”

[寢薦】猶家祭. 古代庶人無宗廟, 祭祀在寢室行禮;祭物無牲, 謂之荐. 明方孝孺《祭童伯禮》:“貴爲公卿, 寢薦豆籩.”參閱《禮記·王制》“庶人祭於寢” 唐孔穎達疏.

[寢默】亦作“寢嘿”. 

止而不言, 沉默. 《後漢書·王允傳》:“臣等備位宰相, 不敢寢默.”《後漢書·袁安傳》:“蓋事以議從, 策由衆定, 誾誾衎衎, 得禮之容, 寢嘿抑心, 更非朝廷之福.”《舊唐書·李景儉傳》:“當賊注(鄭注)挾邪之辰, 群公結舌而寢默.” 宋朱熹《與陳丞相書》:“欲復求祠官, 幾得斗升之祿, 以共水菽之養, 則又以待次尙遠, 懼有貪躁之嫌, 是以因仍寢嘿, 以至於今.”

[寢興】睡下和起床. 泛指日夜或起居. 晉潘嶽《悼亡詩》之二:“寢興目存形, 遺音猶在耳.”《舊唐書·王承宗傳》:“朕念此方, 亦猶赤子, 一物失所, 寢興靡寧.” 明屠隆《綵毫記·爲國荐賢》:“問萬乘之寢興, 有懷捧日;司六宮之扃鑰, 無夢行雲.” 淸顧炎武《夏日》詩:“深居廢寢興, 無計離人寰.”

[寢膳】亦作“寢饍”. 

寢食. 唐李商隱《爲崔從事寄尙書彭城公啓》:“伏惟愼安寢膳, 勉護興居.”《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周天元以災異屢見, 舍仗衛, 如天興宮. 百官上表, 勸復寢膳.”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六:“伏望皇帝陛下, 安和寢饍, 惠養疲羸.”

[寢謀】停止謀劃;停止施行計劃. 唐李德裕《寒食日三殿侍宴奉進詩》:“寢謀慚汲黯, 秉羽貴孫敖.”《新唐書·裴度傳》:“臣聞汲黯在朝, 淮南寢謀;干木處魏, 諸侯息兵.”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寧皇登位》:“襄陽士人陳應祥, 陰連北方鄧州叛黨, 欲殺守臣張定叟, 用縞素代皇帝爲太上執喪, 且舉襄以順北. 適寧皇登極之詔甫三日而至, 陳遂變色寢謀, 旋爲其黨所訴.”

[寢瘵】臥病. 南朝宋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寢瘵謝人徒, 滅跡入雲峰.” 宋秦觀《春日雜興》詩:“寢瘵倦文史, 駕言從遨嬉.” 謝無量《西湖旅興寄懷伯兄五十韻》:“寢瘵西湖夕, 含情絶塞煙.”

[寢藏】匿伏;隱藏. 漢王充《論衡·佚文》:“<佚文>當傳於漢, 寢藏牆壁之中. 恭王闓之, 聖王感動弦歌之象.”

[寢繁】逐漸繁多. 寢, 通“寖”. 明宋濂《日本夢窗正宗普濟國師碑銘》:“達摩之學, 傳至眞丹, 一花五葉, 其支寢繁.”

[寢齋】臥室. 《南史·梁紀中·武帝下》:“及宣武在郢, 此覡還都, 乃見六龍俱在帝所寢齋, 遂去郢之雍.”

[寢闕】陵墓. 淸姚鼐《九月八日謁明孝陵》詩:“安知明祖宅, 毀塔遷誌公. 何怪三百年, 寢闕生蒿蓬.”

[寢壞】亦作“寑壞”. 

逐漸廢棄;逐漸敗壞. 《後漢書·李固傳》:“刑罰不能復禁, 化導以之寑壞.” 宋曾鞏《進太祖皇帝總序》:“蓋唐之敝, 自天寶以後, 紀綱寢壞, 不能自振, 以至於失天下.” 宋周密《齊東野語·杭學遊士聚散》:“或受賂醜詆朝紳, 或設局騙脅民庶, 風俗寢壞.”

[寢獸】臥獸. 唐韓愈《南山詩》:“或覆若曝鼈, 或頽若寢獸.”

[寢廬】住房. 宋曾鞏《禿禿記》:“司法張彦博改作寢廬, 治地得坎中死兒.” 宋曾鞏《繁昌縣興造記》:“自門至於寢廬, 總爲屋凡若干區.”

[寢關曝纊】人睡在關隘之上, 蠶繭曬在日光之下. 比喩不得安寧. 《淮南子·繆稱訓》:“小人在上位, 如寢關曝纊, 不得須臾寧.” 高誘注:“寢, 謂臥關上之不安. 纊, 繭也;曝繭, 蛹動搖不休, 死乃止也.”

[寢繩】躺臥時身直如繩. 亦喩行事依照准則不逾矩. 《淮南子·覽冥訓》:“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蒼天補, 四極正, 淫水涸, 冀州平, 狡蟲死, 顓民生, 背方州, 抱圓天, 和春陽夏, 殺秋約冬, 枕方寢繩.” 高誘注:“寢繩, 直身而臥也.” 唐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伏惟皇帝陛下, 祥摛戴玉, 拓地軸以登皇;道契寢繩, 掩天紘而踐帝.”

[寢饋】1.寢食;吃住. 淸龔自珍《跋宋拓蘭亭定武本》:“合以子敬《洛神》, 兩本幷庋幷臨, 終身弗離, 王侯可讓也, 寢饋可廢也.”《淸史稿·兵志十一》:“在事諸人, 寢饋於刀鋸湯火之側, 出入於硝磺毒物之間, 積數年之辛苦, 乃克有此成績.”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爲著一個未來的小小的生命寢饋不安.”2.謂時刻在其中. 淸鄒弢《三借廬筆談·海上新樂府》:“樂府之體, 宜以藏鋒露穎之筆, 摹入深出顯之思, 其音節長短, 句調轉換, 純是天然. 非寢饋十年, 不能語此.”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而究其(莊棫)得力處, 則發源於《國風》《小雅》, 胎息於淮海、大晟, 而寢饋於碧山也.”

[寢饍】見“寢膳”. 

[寢讌】亦作“寢宴”. 

睡臥與休息. 晉王嘉《拾遺記·燕昭王》:“昭王知其神異, 處於崇霞之臺, 設枕席以寢讌, 遣侍人以衛之.”《雲笈七籤》卷一○六:“出入上淸, 受業太素, 寢宴太極.”


*寥①[liáoㄌㄧㄠˊ]

[《廣韻》落蕭切, 平蕭, 來. ]

[《廣韻》郞擊切, 入錫, 來. ]

“廫”的今字.

1.空虛無形;空曠. 《老子》:“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獨立不改.” 王弼注:“寥者, 空無形.”《莊子·知北遊》:“寥已吾志, 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郭象注:“寥然空虛.” 李蕤《這里有十萬顆火熱的心》:“高曠宏偉的廠房里寥無人跡, 只有軋制成材的鋼鐵以高速度無盡地向前飛瀉.”2.深遠;寬廣. 《玉篇·宀部》:“寥, 廓也.”《雲笈七籤》卷四二:“白帝皓靈, 金霞迴日. 重冥幽寥, 藏神化密.” 元耶律楚材《過陰山和人韻》:“羸馬隱山道, 悠然遠思寥.” 參見“寥廓”. 3.指天空. 宋范成大《望海亭賦》:“騰駕碧寥, 指麾滄冥.” 淸姚鼐《祭林編修澍蕃文》:“嗚呼! 寥曠朗而曀陰兮, 風四起而蕭瑟.”4.稀疏;稀少. 參見“寥若晨星”. 5.見“寥狼”. 6.通“繚”. 參見“寥糾”.

[寥天】1.《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 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注:“安於推移, 而與化俱去, 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爲一也.” 后遂用“寥天”指道敎所謂虛無之境, 即太虛. 唐宋之問《使至嵩山題壁贈杜侯杜四詩》:“憶昔同攜手, 山棲接二賢. 笙歌入玄地, 詩酒生寥天.” 唐李白《大庭庫》詩:“莫辨陳鄭火, 空霾鄒魯煙. 我來尋梓愼, 觀化入寥天.” 淸顧炎武《前詩意有未盡再賦四章》:“性定自能潛福地, 機忘眞已入寥天.”2.遼闊的天空. 唐姚月華《怨詩》:“登臺北望煙雨深, 回身泣向寥天月.” 淸趙翼《綿州刺史劉蔭萱遠寄藏佛一尊賦謝》:“安得金粟影接寥天長, 玉毫光共素月皎.” 周恩來《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詩:“群鴉戀晩樹, 孤雁入寥天.”

[寥宇】廣闊的天空. 淸魏源《長沙秋懷》詩之二:“秋風唳寥宇, 百草腓以蕪.”

[寥若晨星】稀少得象早晨的星星. 形容數量少. 唐韓愈《華山女》詩:“黃衣道士亦講說, 座下寥落如明星.” 孫中山《建國方略》二:“資本家之在中國, 寥若晨星, 亦僅見於通商口岸耳.” 鄭振鐸《黃昏的觀前街》:“太陽剛剛西下, 街上的行人便已‘寥若晨星’.” 參見“寥落”.

[寥迥】猶寥遠. 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歸賦》:“夜燈光之寥迥兮, 歷隱憂而不去.” 明何景明《織女賦》:“順飄風以右翔兮, 秋颯颯而零雨. 天寥迥以揚雲兮, 跂予望夫河渚.”

[寥泬】1.空虛幽靜;開闊淸朗. 《文選·江淹<雜體詩·效謝靈運遊山>》:“乳竇既滴瀝, 丹井復寥泬.” 李善注引王逸《楚辭》注:“泬寥, 曠蕩空虛, 靜也.” 呂向注:“寥泬, 深也.” 前蜀貫休《古鏡詞上劉侍郞》詩:“至寶不自寶, 照古還照今. 仙人手胼胝, 寥泬秋沉沉.” 淸魏源《章敎諭強恕齋書序》:“循海塘東西礮臺眺望一海角, 劃然長嘯, 水天寥泬.”2.指天空. 《太平廣記》卷一○二引《三寶感通記·新繁縣書生》:“每至齋日, 村人四遠就設佛供. 常聞天樂, 聲震寥泬, 繁會盈耳.” 宋林逋《鳴皋》詩:“皋禽名秪有前聞, 孤引圓吭夜正分. 一唳便驚寥泬破, 亦無閒意到靑雲.” 淸黃燮淸《十一月朔大雪》詩:“辛丑月在子, 層雲掩寥泬.”3.寂寥;孤單. 宋葉適《信州重修學記》:“何孔孟所稱稀闊而不多歟? 由孔孟至於今, 又加久矣, 其可稱者, 何寥泬而不繼歟?” 宋劉敞《秋雪寄獻臣》詩:“出門顧道路, 冰霰埋車轍. 咫尺阻相過, 誰當慰寥泬?” 淸龔自珍《已亥六月重過揚州記》:“天地有四時, 莫病於酷暑, 而莫善於初秋. 澄汰其繁縟淫蒸, 而與之爲蕭疏澹蕩, 泠然瑟然, 而不遽使人有蒼莽寥泬之悲者, 初秋也.”

[寥戾】亦作“寥唳”. 

形容聲音淒淸高遠. 《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非有聖智之君, 惡有甘棠之臣, 故虎嘯而風寥戾, 龍起而致雲氣.” 張銑注:“寥戾, 風聲.”《文選·謝惠連<秋懷>詩》:“蕭瑟含風蟬, 寥唳度雲雁.” 呂延濟注:“蕭瑟、寥唳, 皆聲也.” 南朝齊謝朓《從戎曲》:“寥戾淸笳轉, 蕭條邊馬煩.”

[寥糾】繚繞糾結. 《淮南子·本經訓》:“焜昱錯眩, 照耀輝煌, 偃蹇寥糾, 曲成文章.”

[寥亮】淸越響亮. 后多作“嘹亮”. 晉向秀《<思舊賦>序》:“隣人有吹笛者, 發聲寥亮.” 唐鄭綮《開天傳信記》:“吾昨夜夢遊月宮, 諸仙娛予以上淸之樂, 寥亮淸越, 殆非人間所聞也.” 淸陳維崧《賀新郞·月夜泊舟平望》詞:“寥亮空潭飄水調, 客船孤燭, 冷聽來, 怕月又向前村掛.”

[寥索】猶蕭索. 不熱鬧;冷落. 宋辛棄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鈐》詞:“夜深休更喚笙歌, 簷頭雨聲惡. 不是小山詞就, 這一場寥索.” 金李之翰《中京遇因長老》詩:“分手山堂更寥索, 冷雲衰草伴征鞍.” 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二》:“先輩便於七言者, 以聲長字縱, 可以牽合成章也. 今京師縉紳每謂七言律書軸庶不寥索, 遂失作者之意.”

[寥狼】侵擾. 《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肇置四郡, 據守敦煌. 幷域屬國, 一郡領方. 立候隅北, 建護西羌. 捶驅氐僰, 寥狼卭莋.” 李賢注:“寥狼猶擥擾也.”

[寥朗】空闊明朗. 《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既克隮於九折, 路威夷而脩通. 恣心目之寥朗, 任緩步之從容.” 李善注:“寥朗, 謂心虛目明也.”《齊民要術·檳榔》引晉兪希《與韓康伯箋》:“步其林則寥朗, 庇其蔭則蕭條. 信可以長吟, 可以遠想矣.”《雲笈七籤》卷五一:“閑心靜室, 寥朗虛眞, 逸想妙觀, 騰躍玄人.”

[寥梢】亦作“寥稍”. 

稀少. 唐溫庭筠《寒食日作》詩:“紅深綠暗徑相交, 抱暖含春被紫袍. 綵索平時牆婉娩, 輕毬落處晩寥梢.”晩, 一本作“花”.

[寥唳】見“寥戾”. 

[寥寂】1.寂靜無聲. 唐劉禹錫《秋螢引》:“漢陵秦苑遙蒼蒼, 陳根腐葉秋螢光. 夜空寥寂金氣靜, 千門九陌飛悠揚.” 宋蘇舜欽《符瑞》:“故至治之世, 則日星淸明, 各用其行. 及夫政化蕩隳, 虐戕下民, 刑罰熾張, 頌聲寥寂.” 明湯顯祖《紫簫記·換馬》:“今夜繡閣無人, 好是春宵寥寂, 便可達曙一飲.”柔石《別》:“夜未央, 人聲寥寂, 深春底寒雨, 霧一般纖細的落著.”2.冷落;寂寞.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尹山人》:“入我明, 僅傳張腊遢、冷子敬、尹蓬頭三數公, 一何寥寂也.” 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二六章:“是夕, 維舟於野渡殘陽之下, 時涼秋九月矣, 山川寥寂, 舉目蒼涼.” 魯迅《書信集·致崔眞吾》:“出版界仍寥寂.” 郭沫若《女神·湘累》:“我所以一刻也不敢閉眼, 我翻來㚆去, 又感覺著無限的孤獨之苦, 我又盼不得早到天明, 好破破我深心中不可言喩的寥寂.”

[寥落】1.稀疏;稀少. 《文選·謝朓<京路夜發>詩》:“曉星正寥落, 晨光復泱漭.” 李善注:“寥落, 星稀之貌也.” 唐谷神子《博異志·崔無隱》:“漸暮, 遇寥落三兩家, 乃欲寄宿耳.” 淸錢泳《履園叢話·臆論·五福》:“今人既壽矣, 既富矣, 而不康寧, 以後子孫寥落, 訟獄頻仍, 或水火爲災, 或盜賊時發, 則亦何取乎壽富哉!”2.衰落;衰敗. 晉陶潛《和胡西曹示顧賊曹》:“悠悠待秋稼, 寥落將賒遲.” 淸魏源《默觚下·治篇三》:“南陽、洛陽、晉陽、鳳陽, 今日寥落之區, 昔日雲龍風虎之地, 地氣隨人氣而遷也.”3.冷落;冷淸. 唐元稹《行宮》詩:“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宋司馬光《和道矩紅梨花》之一:“繁枝細葉互低昂, 香敵酴醿艷海棠. 應爲窮邊太寥落, 倂將春色付穠芳.”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梁生》:“此爲孫布政家廢園, 人跡罕到, 雖有人家, 亦甚隔絶寥落.”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間或也有女人或者小孩的聲音, 這是在遠遠寥落的長街上淒涼地喊著的漫長的叫賣聲.”4.謂孤單;寂寞. 唐張九齡《南還以詩代書贈京都舊寮》:“去國誠寥落, 經途弊險巇.” 元喬吉《水仙子·雨窗即事》曲:“客懷寥落雨聲中, 春事商量花信風.” 淸周亮工《送汪舟次遊廬山序》:“吾友舟次汪子負磊落才, 今秋不得於有司, 別予歸維揚, 念予寥落, 忽復渡江相慰.”

[寥稍】見“寥梢”. 

[寥然】寂靜貌. 宋林逋《和酬杜從事題壁》:“佳話頻移晷, 淸標幾拂襟. 寥然長卿壁, 題此比兼金.” 明何景明《送蕭文彧分敎臨川序》:“監司視學者, 至入其室, 寥然不聞絃誦, 閱其士, 驁然揖讓不就列.”

[寥窙】開闊. 晉陸云《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藹矣轜軒, 脫駕窀穸, 背榮孤世, 寧神大漠, 丘陵竦廕, 閤闥寥窙.”

[寥遠】遙遠;深遠.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八·王右丞詩》:“世謂王右丞畫雪中芭蕉, 其詩亦然. 如:‘九江楓樹幾回靑, 一片揚州五湖白.’下連用蘭陵鎮、富春郭、石頭城諸地名, 皆寥遠不相屬.” 梁啓超《志未酬》詩:“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遠兮, 其孰能無感於余情?”

[寥廓】1.空曠深遠. 《楚辭·遠遊》:“下崢嶸而無地兮, 上寥廓而無天.” 洪興祖補注引顏師古曰:“寥廓, 廣遠也.” 唐韋應物《仙人祠》詩:“蒼岑古仙子, 淸廟閟華容. 千載去寥廓, 白雲遺舊蹤.” 宋周邦彦《一寸金·江路》詞:“疏林外, 一點炊煙, 渡口參差正寥廓.” 陳云龍集注:“寥廓, 幽遠也.”2.遼闊的天空.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觀者未覩指, 聽者未聞音, 猶焦朋已翔乎寥廓, 而羅者猶視乎藪澤, 悲夫!”顏師古注:“寥廓, 天上寬廣之處.” 宋楊萬里《筠庵》詩:“故老談李仙, 昔日上寥廓. 隨身無長物, 止跨一隻鶴.” 淸方文《亂後過姑蘇驛》詩:“月明雙雁翔寥廓, 羨爾能飛脫網羅.”3.冷淸;冷落. 漢陸賈《新語·愼微》:“當世不蒙其功, 後代不見其才, 君傾而不扶, 國危而不持, 寂寞而無隣, 寥廓而獨寐, 可謂避世, 非謂懷道者也.”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序》:“京城表裏, 凡有一千餘寺, 今日寥廓, 鐘聲罕聞.” 淸鈕琇《觚賸·貞白樓詩》:“<易庵《貞白樓詩》>:‘風霜頗威厲, 敗葉走階幾, 我庭日寥廓, 一望盡披靡.’” 吳組緗《一千八百擔》一:“雨點打在上面, 淅淅颯颯地響, 襯托得這周遭分外岑寂寥廓.”4.空虛. 漢焦贛《易林·小畜之泰》:“天門開辟, 牢戶寥廓, 桎梏解脫, 拘囚縱釋.” 晉陸機《歎逝賦》:“或冥邈而既盡, 或寥廓而僅半.” 唐李白《志公畫贊》詩:“水中之月, 了不可取. 虛空其心, 寥廓無主.”5.指虛無之境. 前蜀韋莊《悼楊氏妓琴弦》詩:“魂歸寥廓魄歸煙, 只住人間十八年.” 宋王安石《贈李士云》詩:“佳哉子能圖, 可以慰寂寞. 相與驗其身, 他年在寥廓.”6.古代謂宇宙的元氣狀態. 《素問·天元紀大論》:“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 肇基化元, 萬物資始, 五運終天.’”《文選·賈誼<鵩鳥賦>》:“眞人恬漠兮, 獨與道息. 釋智遺形兮, 超然自喪. 寥廓忽荒兮, 與道翺翔.” 李善注:“寥廓忽荒, 元氣未分之貌也.” 晉潘嶽《西征賦》:“潘子憑軾西征, 自京徂秦, 迺喟然歎曰:‘古往今來, 邈矣悠哉, 寥廓惚恍, 化一氣而甄三才.’”7.寬宏豁達. 《漢書·鄒陽傳》:“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 籠於威重之權, 脅於位勢之貴.”顏師古注:“寥廓, 遠大之度也.” 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四》:“今見陛下寥廓大度, 同符高祖, 乃知帝王自有眞也.” 唐陳子昂《薊丘覽古》詩:“鄒子何寥廓, 謾說九瀛垂.” 明屠隆《王茂大<修竹亭稿>序》:“士之寥廓者語遠, 端亮者語壯.”

[寥漠】見“寥寞”. 

[寥寞】亦作“寥漠”. 

1.冷淸;孤單. 宋王安石《憶昨詩示諸外弟》:“吟哦圖書謝慶吊, 坐室寥寞生伊威.” 淸吳烺《淒涼犯·秋柳同谷原作用白石韻》詞:“記春初, 麴塵瘦影, 幾縷正寥漠.” 淸吳熾昌《客窗閑話初集·張慧仙寄外詩記》:“老夫當日至爾肆, 敎之讀, 以成其志, 而慰老夫之寥寞耳.”2.猶沉寂.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上》:“雖然, 翀舉輪回, 二者均幻也. 幻之中厥有等焉. 四方上下之寥漠, 塵劫運會之始終, 幻而疑於有者也.”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七章二:“我們可以說, 兩漢的時代, 乃是一個詩思消歇, 詩人寥寞的時代.”

[寥夐】空曠;開闊. 唐賈島《登樓》詩:“遠近涯寥敻, 高低中太虛.” 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三》:“其詩如空嚴曲瀨, 宛轉寥敻, 時復滴瀝, 得幽閑眞趣.” 陳三立《學堂感而有贈》詩:“劍珮冷無聲, 深堂步寥敻.”

[寥漢】遼闊的天空. 宋范仲淹《鄠郊友人王君墓表》:“及月高露下, 群動一息, 有笛聲自西南依山而起, 上拂寥漢, 下滿林壑.”

[寥寥】1.空虛貌. 《呂氏春秋·情欲》:“俗主虧情, 故每動爲亡敗, 耳不可贍, 目不可厭, 口不可滿, 身盡府種, 筋骨沈滯, 血脈壅塞, 九竅寥寥, 曲失其宜.” 高誘注:“極三關之欲以病其身, 故九竅皆寥寥然虛.”《文選·江淹<雜體詩·效謝混《遊覽》>》:“淒淒節序高, 寥寥心悟永.” 李善注:“《莊子》曰:‘寥已吾志.’郭象曰:‘寥然空虛也.’” 宋曾鞏《將之江淛遂書懷別》詩:“功名竟安在, 富貴空寥寥.” 明姚士粦《見只編》卷中:“自從辭君親, 久不爲是役. 落落無爲鄕, 寥寥不齊邑. 伊誰與爲禮, 見此孤立石.”2.寂寞;孤單. 唐宋之問《溫泉莊臥疾寄楊七炯》詩:“移疾臥茲嶺, 寥寥倦幽獨.” 明梁辰魚《瓦盆兒·立秋夜悼亡》套曲:“聽落葉, 小窗敲, 怎禁他雲房獨掩夜寥寥. 空贏得淚痕濃, 黯淡了鮫綃.” 淸唐孫華《題張漢昭小像》詩:“寥寥蔣生徑, 賴有羊與求. 聞君妙方術, 久疾應手瘳.”3.形容數量少. 唐權德輿《舟行見月》詩:“月入孤舟夜半晴, 寥寥霜雁兩三聲.”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二:“古今當其任者, 蓋寥寥可數.” 淸趙翼《舟行》詩:“知有煙村緣水灣, 寥寥一犬吠柴關.” 巴金《利娜》:“無垠的荒野, 稀落的城市, 寥寥的人口, 稀少的村莊.”4.廣闊;空曠. 三國魏曹操《善哉行》之三:“寥寥高堂上, 涼風入我室.”《魏書·術藝傳·張淵》:“恢恢太虛, 寥寥帝庭, 五座幷設, 爰集神靈.” 注:“恢恢、寥寥, 皆廣大淸虛之貌.” 金王若虛《哀雁詞》:“鳥之遠害, 宜莫如鴻, 浩浩長風, 寥寥遠空, 邈乎冥濛, 去萬里而無窮.” 淸周亮工《與黃濟叔論印章書》:“寥寥寰宇, 罕有合作, 三十年來, 其朱修能乎?”5.雄勁;淸越.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雄渾》:“荒荒油雲, 寥寥長風.” 唐姚合《過無可上人院》詩:“寥寥聽不盡, 孤磬與疏鍾.” 唐鄭綮《開天傳信記》:“力士再拜賀曰:‘非常之事也, 願陛下爲臣一奏之.’其聲寥寥然, 不可名言也.”

[寥寥無幾】形容數量非常少. 淸厲鶚《<東城雜記>序》:“每欲攷里中舊聞遺事, 而志乘所述, 寥寥無幾.” 梁啓超《變法通議·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工藝不興, 製造不講, 土貨銷場, 寥寥無幾, 能爭利乎?”峻靑《瑞雪圖》:“秋天勉強落了幾場小雨, 大秋作物雖然沒有干死, 但收到手的糧食却寥寥無幾.”

[寥窲】幽深貌.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隱陰夏以中處, 霐寥窲以崢嶸.” 李善注:“霐、寥窲、崢嶸, 皆幽深之貌.”

[寥閴】見“寥闃”. 

[寥蕭】冷落;冷淸. 《晉書·庾翼傳》:“翼報曰:‘殷君始往, 雖多驕豪, 實有風力之益, 亦似由有佳兒、弟, 故不令物情難之. 自頃以來, 奉公更退, 私累日滋, 亦不稍以此寥蕭之也.’” 淸趙翼《偶題》詩:“風雨寥蕭晝掩廬, 一編吟到夜窗虛.”

[寥邈】1.高遠;遙遠. 唐吳筠《遊仙》詩:“高眞誠寥邈, 道合不我遺. 孰謂姑射遠, 神人可同嬉.”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徐凝》:“忽自星沈, 千載寥邈, 後之學者, 往往繼踵芳塵, 文華偉傑, 義逼雲天.”2.稀少. 明宋濂《贈李子貞序》:“昔天下盛時, 文學行義之士, 多出於江淮以北, 今豈異於昔哉, 何其寥邈而未之見也?” 淸羅有高《鄧先生墓表》:“近百年來, 高風寥邈矣, 而先生獨奮發於陳編蠧簡之中, 成之以勇邁不回之氣, 佐之以堅苦廉毅之操.”

[寥豁】廣大;空曠. 南朝陳徐陵《陳公九錫文》:“京師禍亂, 亟積寒暄, 雙闕低昂, 九門寥豁.”

[寥邃】深遠. 唐吳筠《天柱山天柱觀記》:“雖極寥邃莫測, 蓋與林屋、華陽密通上帝之陰宮耳.”

[寥闃】亦作“寥閴”. 

1.寂靜. 《藝文類聚》卷六二引南朝梁蕭子範《直坊賦》:“何坊禁之寥閴, 對長庭之蕪永. 門幽幽而重閉, 室愔愔而內靜.” 唐杜甫《夜聽許十損誦詩愛而有作》詩:“君意人莫知, 人間夜寥闃.” 宋儲永《祛疑說》:“夫幽深寥閴, 淪寂無聲,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者, 推本則無也.”2.孤寂. 宋周密《志雅堂雜抄·圖畫碑貼》:“及機士登焉, 則寥閴戃怳, 愁懷情累矣.” 淸惲敬《<聽云樓詩鈔>序》:“黃庸之搆聽雪篷, 而題其集曰《雪篷》, 蓋詩人於蕭閒寥闃之時多所慨寄, 故名之如是.” 淸無名氏《小靑傳》:“姬自後幽憤悽惻, 俱托之詩或小詞, 而夫人後亦旋宦遠方, 姬益寥閴.”

[寥闊】1.空曠;廣遠. 明歸有光《思子亭記》:“徘徊四望, 長天寥闊.”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僕尋至, 急馳之, 竟無蹤兆. 一望寥闊, 進退難以自主.”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鐵的輪軋出的大聲, 在這安靜而寥闊的空間, 更顯得震耳.”2.指天空. 明何景明《送劉御史按淮陽諸郡》詩:“鷹隼在寥闊, 一擊乘秋霜.”3.渺茫無所見;稀少. 唐杜甫《秦州見敕目薛璩畢曜遷官三十韻》:“大雅何寥闊, 斯人尙典型.” 明方孝孺《王君國祥墓碣》:“近世史所錄名將, 爭戰之績則有矣, 然言辭之士, 寥闊罔聞, 豈馳說騁辯者不若古之人耶?”

[寥翹】料峭. 形容寒冷. 唐韓偓《雨》詩:“餉婦寥翹布領寒, 牧童擁腫蓑衣濕.”

[寥曠】空曠;廣遠. 明歸有光《從叔父府君墳前石表辭》:“府君築居田野中, 四望寥曠.”


*實①[shíㄕˊ]

[《廣韻》神質切, 入質, 船. ]

“宲”的今字.“實”的繁體字.

1.充足;富裕. 《國語·越語下》:“田野開闊, 府倉實, 民衆殷.” 漢焦贛《易林·歸妹之咸》:“文君之德, 養仁致福, 年無胎夭, 國富民實.”如:殷實. 2.財富;財物. 《左傳·文公十八年》:“聚歛積實, 不知紀極.” 杜預注:“實, 財也.”《禮記·表記》:“君子尊仁畏義, 恥費輕實.” 鄭玄注:“實, 謂財貨也.”《淮南子·本經訓》:“實不聚而名不立.”3.物品;物產;物資. 《易·歸妹》:“女承筐無實, 士刲羊無血.”《左傳·隱公五年》:“若夫山林、川澤之實, 器用之資, 皁隸之事, 官司之守, 非君所及也.”《文選·左思〈吳都賦〉》:“數軍實乎桂林之苑, 饗戎旅乎落星之樓.” 劉逵注:“鄭氏曰:軍所討獲曰實.” 唐韓愈《吊武侍御所畫佛文》:“既又逢月旦十五日, 復出其篋實而陳之, 抱嬰兒以泣.”4.實惠;實利. 《呂氏春秋·下賢》:“今女欲官則相位, 欲祿則上卿, 既受吾實, 又責吾禮, 無乃難乎?” 陳奇猷校釋:“實, 猶實利也.” 晉傅玄《傅子·重爵祿》:“夫爵者位之級, 而祿者官之實也.”5.寬廣, 廣大. 《詩·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 有實其猗.” 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中》:“實, 廣大貌.”一說, 滿. 見毛傳. 參見“實實”. 6.充實;充滿;填塞. 《左傳·昭公七年》:“爲章華之宮, 納亡人以實之.”《楚辭·招魂》:“瑤漿蜜勺, 實羽觴些.” 王逸注:“實, 滿也.”《史記·五帝本紀》:“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 司馬貞索隱:“亦作‘填井’.”《新唐書·狄仁傑傳》:“罷安東, 實遼西.”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禪室甚潔, 而以板實其後窗.”7.指容納, 容受. 《莊子·逍遙遊》:“魏王貽我大瓠之種, 我樹之成, 而實五石.”8.指堅實;踏實;內部完全填滿, 沒有空隙. 《孫子·虛實》:“兵之形, 避實而擊虛.” 丁玲《奔》:“這一群人一走了進來, 就塞實了.”《人民文學》1977年第7期:“鬧不淸我撳亮幾回手電, 幾回張望過對面屋里有沒有動靜, 我不敢睡實.”如:實心兒鐵球;河水已經凍實了. 9.實際;事實. 《易·既濟》:“東隣殺牛, 不如西隣之禴祭實受其福.”《北齊書·崔暹傳》:“歲餘, 奴告暹謀反, 鎖赴晉陽, 無實, 釋而勞之.”《宣和遺事》前集:“朝廷遣黃潛善按視, 潛善歸謂訛傳, 不以實聞於上.” 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五:“遊擊戰爭雖在戰爭全體上居於輔助地位, 但實占據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10.實質;實在內容.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 殷人七十而助, 周人百畝而徹, 其實皆什一也.” 漢王充《論衡·譏日》:“作車不求良辰, 裁衣獨求吉日, 俗人所重, 失輕重之實也.” 王守仁《大學問》附明錢德洪曰:“四方學者徒喜領悟之易, 而未究其躬踐之實.”11.誠實;眞實, 不虛假. 《楚辭·劉向〈九歎·逢紛〉》:“后聽虛而黜實兮, 不吾理而順情.” 王逸注:“實, 誠也.”《後漢書·曹褒傳》:“後坐上災害不實免.” 唐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其爲人, 淳重方實, 可以任事.” 沈從文《王謝子弟》:“大爺心實.” 管樺《將軍河》第一部第十九章:“我說古佩雄, 那賬上的數碼實不實啊?”12.指呆板, 不靈活. 《光明日報》1982.11.3:“人民喜歡漂亮的人與衣服, 不要搞得太實了.”13.確實;的確. 《左傳·莊公八年》:“我實不德, 齊師何罪?” 唐韓愈《舉張正甫自代狀》:“可謂古之老成, 朝之碩德, 久處散地, 實非所宜.”《水滸傳》第九十回:“山明水秀, 令小弟應接不暇, 實是難得.”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寫在前邊》:“那些工作作風實不足爲法.”14.實行;實踐. 《詩·大雅·板》:“靡聖管管, 不實於亶.” 鄭玄箋:“不能用實於誠信之言, 言行相違也.”《左傳·宣公十二年》:“欒伯善哉! 實其言, 必長晉國.”《左傳·宣公十二年》:“於是卿不書, 不實其言也.” 楊伯峻注:“雖有盟約, 然未實行.”15.證明;核實. 《列子·湯問》:“湯又問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猶齊州也.’湯曰:‘汝奚以實之?’”《淮南子·精神訓》:“衆人以爲虛言, 吾將舉類而實之.” 高誘注:“實, 明.”《後漢書·順帝紀》:“詔幽、幷、涼州刺史, 使各實二千石以下至黃綬, 年老劣弱不任軍事者, 上名.”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管榷》:“太祖知百姓疾苦五代之政, 欲與之休息, 故詔書屢下, 弛鹽禁於河北, 實鹽價於海濱.”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石淸虛》:“邢託言石失已久. 叟笑曰:‘客舍非耶?’邢便請入舍, 以實其無.”16.果實;子實. 《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有蕡其實.”《後漢書·馬援傳》:“援在交阯, 常餌薏苡實.” 唐韓愈《奏汴州得嘉禾嘉瓜狀》:“或延蔓敷榮, 異實共蔕.”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閩遊日記前》:“窟旁有野橘三株, 垂實纍纍.”臧克家《六機匠》詩:“這是多么叫人痛心的事:像你這樣一粒種子, 埋在封建的泥土里, 開不出花也結不成實.”17.指結果實;結子實. 《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桃柰》:“桃性早實, 三歲便結子.” 宋司馬光《祭晉祠文》:“實我來麰, 秀我稌黍.”18.生長;成熟. 《淮南子·時則訓》:“十月失政, 四月草木不實, 十一月失政, 五月下霜雹.” 高誘注:“實, 長.”19.果然. 《國語·晉語五》:“其妻曰:‘諸大夫莫子若也. 然而民不能戴其上久矣, 難必及子乎! 盍亟索士整庇州犂焉.’得畢陽. 及欒弗忌之難, 諸大夫害伯宗, 將謀而殺之. 畢陽實送州犂於荊.” 劉淇《助字辨略》卷五引上文曰:“此‘實’字, 猶云果也.”20.通“寔”. 相當於“是”. 此;這. 《詩·小雅·頍弁》:“有頍者弁, 實維伊何?” 鄭玄箋:“實猶是也. 言幽王服是皮弁之冠, 是維何爲乎?”《詩·大雅·韓奕》:“實墉實壑, 實畝實藉.” 鄭玄箋:“實當作寔. 趙魏之東, 實、寔同聲. 寔, 是也. ……故築治是城, 濬脩是壑, 井牧是田畝, 收斂是賦稅, 使如故常.”21.通“寔”. 相當於“是”. 即;就是. 《左傳·定公十年》:“夏, 公會齊侯於祝其, 實夾谷.” 杜預注:“夾谷即祝其也.”《史記·秦本紀》:“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 實鳥俗氏;二曰若木, 實費氏.”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辭爲膚根, 志實骨髓.” 唐元稹《唐故越州刺史薛公神道碑銘》:“刑部五男:乂終郞, 丹終賓客, 擁終御史, 公實刑部府君第某子.” 明方孝孺《祭從兄希聲》:“我之先君, 實汝伯兄.”22.結構助詞, 用在動詞和它的賓語之間, 起把賓語提前的作用. 《左傳·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實親, 惟德是依.” 唐韓愈《衢州徐偃王廟碑》:“王之聞孫, 世世多有, 唯臨茲邦, 廟土實守.”23.語助詞. 用以加強語意. 《詩·大雅·生民》:“實覃實訏, 厥聲載路.”《左傳·宣公十二年》:“敢布腹心, 君實圖之.”《國語·晉語八》:“公曰:‘子實圖之.’”《書·君奭》:“商實百姓王人, 罔不秉德明恤.”《史記·周本紀》:“今三川實震, 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 唐韓愈《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鞭笞役使, 至死乃休. 既虧律文, 實虧政理.” 宋曾鞏《祭張唐公文》:“惟公作德於躬, 實方實厚, 實夷實訏, 實堅實茂.”24.古算術用語. 指被乘數或被除數. 與“法”相對. 《九章算術·方田》:“術曰:以人數爲法, 錢數爲實. 實如法而一, 有分者通之.” 淸梅文鼎《勾股舉隅》:“置立木影五丈爲實, 以竿影一丈二尺五寸爲法除之, 合問.”25.中醫用語. 指邪氣亢盛. 《素問·玉機眞藏論》:“歧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 此謂五實.” 王冰注:“實謂邪氣盛實.”《三國志·魏志·華陀傳》:“佗曰:‘尋外實, 延內實, 故治之宜殊.’”26.指滋補. 《金匱要略·腑髒經絡》:“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27.終於;結果. 《呂氏春秋·務大》:“其實無不安者, 功大故也.” 高誘注:“實, 猶終也.”

實②[zhìㄓˋ]

[《字彙》支義切]

“實”的繁體字.通“至”. 

到達. 《禮記·雜記》:“訃於士, 亦曰:吾子之外寡大夫某不祿, 使某實.” 鄭玄注:“實, 當爲至. 此讀周秦之人聲之誤也.” 陸德明釋文:“實, 依注, 音至.”

[實力】1.實在的力量. 多指物資、兵力等. 《宋書·武帝紀中》:“加太尉司馬、丹陽尹劉穆之建威將軍, 配以實力.”《南史·梁紀上·武帝上》:“夫征討未必須實力, 所聽威聲耳.” 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公德不修, 團體無望, 實力未克, 空言何補.”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他手面不小, 也有一些商業上的魄力, 只是有一點:實力不雄厚.”2.猶功勞. 唐元稹《李光顏加階》:“比命有司, 褒乃實力.”3.切實用力;著力. 太平天國洪秀全《防守浦口詔》:“令弟星速帶齊官兵, 前赴天浦省實力鎮守.” 淸薛福成《上曾侯相書》:“雖疊降明旨, 飭所實力整頓, 而地廣勢散, 頗難著效.” 孫中山《大總統令外交部妥籌禁絕販賣豬仔及保護華僑辦法文》:“務使博愛平等主義, 實力推行, 切切.”

[實力派】擁有一定實在力量的派別或人.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二章第一節:“他們盤踞直隸、兩江等重要省份的總督的職位, 成爲地方實力派.”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一:“馮永祥一跨進徐義德的大客廳, 他的眼睛向四周掃了一下, 見那些富麗而又堂皇的陳設, 立刻感到徐義德的的確確是上海工商界的實力派.” 鄭維山《踏上毛主席的道路》:“當時參加百丈關戰斗的幾乎包括了四川所有的地方實力派.”

[實土】實際管轄的土地. 《宋書·州郡志二》:“晉孝武太元中, 於淮南僑立郡縣, 後割地成實土.”

[實才】1.謂有眞實才能的人.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方今九州之民, 爰及京城, 未有六鄕之舉, 其選才之職, 專任吏部. 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 任薄伐則德行未爲敘, 如此則殿最之課, 未盡人才.”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科舉爲黨議發策》:“今日欲得實才, 必當出於博洽者, 其止於誦習而已乎? 抑爲經史學乎?”2.眞實的才能. 《新唐書·選舉志上》:“永隆二年, 考功員外郞劉思立建言, 明經多抄義條, 進士唯誦舊策, 皆亡實才, 而有司以人數充第.”

[實女】即石女. 謂先天性無陰道或陰道發育不全的女子. 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醫家有取紅鉛之法, 擇十三四歲童女, 美麗端正者, 一切病患殘疾, 聲雄髮粗, 及實女無經者, 俱不用.”

[實支】實際支出. 如:他今天買書實支五十元, 可以憑發票報銷.

[實切】實在;的確.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只是萍蹤相遇, 受此深恩, 無地可報, 實切惶愧耳.”

[實火】中醫名詞. 指邪火盛實的一種病理現象. 臨床表現爲高熱、狂躁、昏瞀、抽搐等. 隨病邪所在髒腑之不同, 症狀也各不相同. 如肝火旺盛, 表現爲頭痛目赤;胃火旺盛, 可見牙齦腫痛, 大便秘結等.

[實戶】1.實際戶數. 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臣即請差淸強巡官檢責所在實戶, 據口團保, 給一年鹽.”2.指朝廷賜封給大臣的實際戶數. 《新唐書·侯希夷傳》:“寳應初, 與諸軍討平史朝義, 加檢校工部尙書, 賜實戶, 圖形淩煙閣.” 參見“實封”.

[實心】1.充滿內心. 《國語·周語上》:“今晉侯即位而背外內之賂, 虐其處者, 棄其信也;不敬王命, 棄其禮也;施其所惡, 棄其忠也;以惡實心, 棄其精也.”2.眞心實意. 《韓非子·飾邪》:“豎穀陽之進酒也, 非以端惡子反也. 實心以忠愛之, 而適足以殺之而已矣.” 元無名氏《度柳翠》第三折:“郞君每心閒時將你脚上踢, 興闌也絡在網裏, 端的個不見實心.” 明李贄《李卓吾先生遺言》:“爾等欲守者, 須是實心要守.”《淸史稿·世宗紀》:“此等處須鼓舞屬員實心盡力, 方能有濟.” 巴金《還魂草》:“敏, 利莎的父親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一個實心的人. 他自己說他永遠樂觀.”3.謂心眼不夠靈活. 冰心《我的朋友的母親》:“K眞是一個實心的人, 什么事都不大看得開.”4.物體內部沒空隙. 和“空心”相對. 《儒林外史》第二回:“廚下捧出湯點來, 一大盤實心饅頭, 一盤油煎的扛子火燒.”茅盾《林家鋪子》二:“小當家, 你看! 洋緞面子, 實心骨子, 晴天, 落雨, 耐用好看!”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二十章:“這喬大夯象實心的竹子那么老實.”

[實心眼】1.眞心實意;心地誠實.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二:“李常有笑他, 說他是到蕭隊長跟前去賣功, 不是實心眼地爲工作.” 管樺《將軍河》第一部第三章:“實心眼兒的小伙子却信以爲眞了.”2.謂不夠靈活. 《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安太太合舅太太說道:‘我這位老姐姐怎麽這麽個實心眼兒?’安老爺道:‘此所謂“其愚不可及也”.’”

[實心實意】言行發自內心, 眞誠. 《二刻拍案驚奇》卷九:“我如今只得再央龍香姐拿件信物送他, 寫封實心實意的話, 求他定下個佳期.”《紅樓夢》第一○九回:“五兒聽了, 句句都是寶玉調戲之意, 那知這位獃爺却是實心實意的話.” 王汶石《新結識的伙伴》:“她無論對誰都實心實意, 哪一個婦女也都喜歡她.”

[實打實】實實在在;不虛假. 《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姑娘就是照師傅的話實打實的這麽一點頭, 算你瞧得起這個師傅了.” 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張金龍拍著胸脯說:‘我保證你, 你說吧!’崔骨碌就把來蹤去跡, 實打實的全招了.” 梁斌《紅旗譜》二六:“伍老拔看出張嘉慶是個實打實的人.”

[實打實受】忠厚老實. 康濯《春種秋收·明暗約》:“米米到如今是地里實打實受的好受苦人, 年歲也二十開外, 老婆却還沒個影影.”

[實打實著】實實在在. 崔璿《在區委會里》:“這回呀, 又給我一個實打實著的敎訓.”

[實丕丕】亦作“實坯坯”. 亦作“實呸呸”.

實實在在. 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三折:“俺實丕丕要問行藏, 你慢騰騰好去商量.” 元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二折:“實坯坯舞劍輪刀, 亂紛紛不辨淸濁.”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折:“實呸呸的詞因不准信, 磣可可的殺人要承認.” 明高明《琵琶記·糟糠自厭》:“思之, 虛飄飄命怎期? 歎捱, 實丕丕災共危.”

[實田】據實申報田畝數.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一年”裴駰集解引晉徐廣曰:“使黔首自實田也.”

[實用】1.實際使用價値. 《商君書·農戰》:“今世主皆憂其國之危而兵之弱也, 而強聽說者. 說者成伍, 煩言飾辭而無實用.”《北史·崔浩傳》:“姚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 子泓又病, 衆叛親離.” 宋歐陽修《准詔言事上書》:“此有器械之虛名, 而無器械之實用也.”《水滸傳》第九一回:“國家費盡金錢, 竟無一毫實用.” 淸唐甄《潛書·無助》:“今人窮經, 好爲創見, 而無實用, 是爲誣經, 吾不欲取而觀之矣.”2.具有實際使用價値. 如:這東西美觀、大方、實用. 3.實際使用;實際應用. 《南齊書·褚淵傳》:“是年虜動, 上欲發王公以下無官者從軍, 淵諫以爲無益實用, 空致擾動, 上乃止.” 唐韓愈《答竇秀才書》:“遂發憤篤專於文學, 學不得其術, 凡所辛苦而僅有之者, 皆符於空言, 而不適於實用.”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諸子>悉股肱之材, 非如後世文人藝士, 苟依托空談, 亡裨實用者也.” 丁玲《韋護》第三章五:“他不去叱責他們, 他知道他們沒有別的, 只有一副最切實用的簡單頭腦.”

[實用文】即應用文. 

[實用主義】現代資產階級哲學的一個派別, 創始於美國. 其主要內容是否認眞理的客觀性, 認爲有用的就是眞理, 眞理和實用是等同的, 思維只是個人應付環境、解決疑難的工具.

[實地】1.指平地, 地面.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今在絶島中間, 未到實地, 性命也還是與龍王合著的哩.”《三俠五義》第十二回:“手摟絲縧, 順手而下, 兩脚落在實地.”2.實實在在. 王守仁《大學問》附明錢德洪曰:“學者果能實地用功, 一番聽受, 一番親切.”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三國分立, 戰爭最烈:生民不見俎豆之容, 黔首唯覩戎馬之跡, 雖承漢末儒術之盛, 已乏實地講習之人, 學之不明, 文無足採.”聶紺弩《談<野叟曝言>》:“實地招供, 我沒有看見過這樣怕人的文章.”3.猶實際. 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到了二十世紀, 古人空想中的潛水艇, 飛行機, 是實地上成功了.” 郭沫若《旋乾轉坤論》:“那五個女兒假如聽其自然, 讓那一位貧窮的農婦哺育下去, 要求她們能夠活周全, 恐怕都是很難的事. 這不是對於我們的一個很好的實地示敎嗎?”4.事物發生或產生的地方;在現場(做某事). 徐特立《各科敎學法講座》:“比如光看礦石, 就不如到礦山里去看看, 因爲礦山是礦石存在的條件, 所以實物不如實地.”靳以《跟著老馬轉》:“<老馬>下了班就忙不迭地跑到鋼鐵廠實地參觀學習, 還向鋼鐵廠的安全技術員認眞討敎.”如: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是毛澤東同志一九二七年到湖南作了三十二天的實地調查之后寫成的.

[實在】1.眞實, 不虛假. 《朱子語類》卷二一:“仲恩問:‘如陰陽舛錯, 兩暘失時, 亦可謂之誠乎?’曰:‘只是乖錯, 不是假底, 依舊是實在人.’” 淸李漁《巧團圓·途分》:“方纔急急忙忙趕他上岸, 竟不曾說得眞姓眞名, 與實在的住處, 叫他到那裏尋訪.”滬劇《羅漢錢》第四場:“一來男方歲數不實在, 二來雙方不曾見過面, 談不上自主婚姻兩願意.”2.指眞實的情形. 《三俠五義》第四一回:“他又想起當初扮化子訪得一案實在的興頭, 如今何不照舊再走一趟呢?”《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五回:“因爲他同靑龍、黃龍一個師父傳授的, 人也不敢不敬重他些, 究竟知道他實在的人很少.” 李劼人《天魔舞》第十章:“跑回來的觀眾, 到底爲好奇的念頭支配著, 一定要看個實在.”3.結實. 堅固. 《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那個荊條考籃經了三十餘年的雨打風吹, 煙燻火燎, 都黑黃黯淡的看不出地兒來了. 幸是那老年的東西還實在, 那布帶子還是當日太太親自纏的縫的, 依然完好.”《老殘遊記》第十二回:“次日早起, 再到堤上看看, 見那兩隻打冰船在河邊上, 已經凍實在了.”4.結實. 健壯. 沙汀《淘金記》十六:“龍哥是個無須的四十多歲的壯漢. 可以說是胖子, 但他那紅褐色的身體, 却比任何一個胖子實在.”5.誠實, 不虛偽. 孫犁《山地回憶》:“你這人倒實在, 叫你來你就來了.” 管樺《將軍河》第一部第十五章:“他覺得這年輕的獵人熱情, 實在.”6.具體而切實. 老舍《駱駝祥子》十七:“眼淚感動不了父親, 眼淚不能喂飽了弟弟, 她得拿出更實在的來.” 巴金《隨想錄·總序》:“我願意一點一滴地做點實在事情, 留點痕跡.”7.踏實;認眞.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三章:“他還沒睡實在, 就悠悠忽忽地聽見有人吃力地朝火堆跟前爬, 而且牙咬得嘣嘣響.” 李準《春筍》一:“要按大公無私, 立正行直, 干活又實在來說, 俺村靑年人這一輩里邊就數著他.” 柳杞《好年勝景》:“別老罵他是冒失鬼, 他辦事也夠實在的啦!”8.確實, 的確. 用作副詞. 《宋書·謝莊傳》:“下官新歲便三十五, 加以疾患如此, 當復幾時見聖世, 就其中煎憹若此, 實在可矜.”《紅樓夢》第四九回:“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 別人穿了實在不配.” 曹禺《雷雨》第二幕:“四鳳, 對不起你, 我實在不認識他.”艾靑《年輕的母親》詩:“這嬰兒實在可愛, 粉紅臉象玫瑰花.”9.其實. 如:他說他會了, 實在幷不會. 如:他名義上是個大學畢業生, 可實在只有中學程度.

[實成】1.誠實, 不虛假. 元喬吉《新水令·閨麗》曲:“若是眞麽, 回與我句實成的話.”2.成熟. 李大釗《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値》:“靑年男女, 在這種敎訓之下, 全麻痹了他們的意志, 萬不能發育實成.”3.猶沉穩, 安穩. 大群《小礦工》:“<我>把頭放在它毛茸茸脊梁骨上, 軟乎乎就睡起來了. 不過也睡不實成, 車顛簸得厲害, 每到一站得醒一次.”

[實至名歸】謂有了實際成就, 就會有相應的聲譽. 《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敦倫修行, 終受當事之知;實至名歸, 反作終身之玷.” 錢鍾書《圍城》三:“王主任要電報看了, 贊他實至名歸.”

[實年】1.實際年齡. 唐白居易《照鏡》詩:“豈復更藏年, 實年君不信.”2.舊時官方冊籍, 登記年齡加用“實”字, 以別於虛報的“官年”. 宋洪邁《容齋四筆·實年官年》:“士大夫敘官閥, 有所謂實年、官年兩說, 前此未嘗見於官文書. 大扺布衣應舉必減歲數……至公卿任子欲其早列仕籍, 或正在童孺, 故率增擡庚甲, 有至數歲者.”《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道:‘童生冊上寫的是三十歲, 童生實年五十四歲.’”

[實任】謂現任官職. 淸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所有各國駐京實任署任各使臣, 著於明年正月, 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請, 定期覲見.”

[實行】1.實際的行動. 《韓非子·說疑》:“文言多, 實行寡而不當法者, 不敢誣情以談說.” 漢應劭《風俗通·過譽·江夏太守河內趙仲讓》:“其俗士大夫本矜好大言, 而少實行.” 淸王子潛《去學校積弊以興人才論》:“士務虛文而薄實行, 其能通當世之務者, 百不一二焉.” 謝覺哉《狠狠地改, 徹底地改》:“一般的道理必須通過具體的事實, 才能深入了解, 見之實行.”2.用行動來實現理論、綱領、政策、計劃等. 歐陽山《柳暗花明》八一:“兩個辦法當中, 只要實行一個, 他的失業問題就消失了.”3.猶德行, 操行. 漢蔡邕《翟先生碑》:“世以仁義爲質, 學問爲業. 爰曁先生, 固天縱德, 應運立言, 繼朝五百, 實行形於州里, 明哲與聖合契.”《後漢書·虞延傳》:“延以衍雖有容儀而無實行, 未嘗加禮.”句道興本《搜神記》:“皓憶子京, 遂至王前, 稱秦州刺史段子京神志精勤, 甚有實行, 堪爲主簿, 王可召而授之.”

[實充】方言. 老實. 周立波《桐花沒有開》:“這伢子實充、穩重, 田里工夫門門都來得.”

[實字】1.猶今言實詞. 與虛字相對. 宋張炎《詞源·虛字》:“詞與詩不同, 詞之句語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 若堆疊實字, 讀且不通, 況付之雪兒乎? 合用虛字呼喚.” 元楊載《詩法家數·律詩要法》:“兩聯最忌同律, 頸聯轉意要變化, 須多下實字.字實則自然響亮而句法健.” 參見“實詞”. 2.指具體的名物詞. 明陸深《燕閑錄》:“杜詩‘風吹滄江樹, 雨洗石壁來’, 自是以實字作虛字用. 樹, 樹立之樹.”《紅樓夢》第三七回:“如今以菊花爲賓, 以人爲主, 竟擬出幾個題目來, 都要兩個字:一個虛字, 一個實字.實字就用‘菊’字, 虛字便用通用門的. 如是, 又是詠菊, 又是賦事.”

[實收】1.官庫收納銀兩后所發給的收據.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四回:“本來各處辦捐的老例, 係先填一張實收, 由捐局彙齊捐款, 解到部裏, 由部裏填了官照發出來, 然後由報捐的拿了實收, 去倒換官照.”2.實際收入. 《淸會典事例·戶部·海運》:“奏准:收買餘米, 即由江南委員, 按船將收買餘米數目, 單報坐糧廳, 兌竣正米之後, 即斛收此項餘米, 仍將實收若干, 知會江南委員, 照數發價, 以歸簡速.”

[實志】眞心實意.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披味那其間意思, 知你獲靑紫. 滿宅家眷喜不喜? 以‘縣君’呼之, 不枉了俺從前實志!”

[實見】1.猶言眞知灼見.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一》:“東坡晩年在海上不觀他人詩, 惟以陶柳集自隨, 豈非世慮盡而實見定歟?”2.實地見聞;實際見聞. 魯迅《二心集·<藝術論>譯本序》:“第二篇《原始民族的藝術》先據人類學者, 旅行家等實見之談, 從薄墟曼, 韋陀, 印地安以及別的民族引了他們的生活, 狩獵, 農耕, 分配財貨這些事爲例子, 以證原始狩獵民族實爲共產主義的結合.”

[實足】確實足數的. 如:實足三百人;實足年齡.

[實牣】充滿, 充實. 宋曾鞏《亳州謝到任表》:“寳鼎靈芝, 聲流於樂府;來麰嘉穀, 實牣於太倉.”

[實利】實際利益. 魯迅《華蓋集續編·不是信》:“我不想借這些頭銜去發財發福, 有了它於實利上是幷無什么好處的.”聞一多《從宗敎論中西風格》:“以承認肉體的死爲代價, 換來了靈魂不死的信念, 在實利眼光的人看來, 是讓步, 是更無聊的自欺, 在原始人看來, 却是勝利.”老舍《四世同堂》十三:“現在, 老二的挑剔, 是完全把手足之情拋開, 而專從實利上講, 瑞宣簡直沒法不動氣了.”

[實秀】猶精華. 南朝齊褚澄《褚氏遺書·精血》:“陽精陰血, 皆飲食五味之實秀也.”

[實況】實際情況. 冰心《我的隣居》:“最近不知是誰, 向他們報告了這里的實況, 母親很憂苦的寫了信來.”老舍《敵與友》:“逃難的男女穿著村渡過河去, 兩村的人知道了一些戰事的實況, 也就深恨殘暴的日本.” 吳組緗《山洪》二四:“他們的意思無非想了解一些地方的實況, 作爲他們工作的參考.”

[實況廣播】廣播形式的一種. 廣播電台、電視台、廣播站爲加強報道的效果, 將某一正在進行中的社會活動的現場實況(聲音或景象), 結合播音員的講解, 通過廣播或電視傳送給廣大聽眾或觀眾.

[實沈】1.古代神話謂高辛氏的季子名實沈, 是參宿之神. 《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 伯曰閼伯, 季曰實沈, 居於曠林, 不相能也, 日尋干戈, 以相征討. 后帝不臧, 遷閼伯於商丘, 主辰. 商人是因, 故辰爲商星. 遷實沈於大夏, 主參. 唐人是因, 以服事夏商……故參爲晉星. 由是觀之, 則實沈, 參神也.”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引》:“夫異匪常經, 僻非習見, 俾實沈弗崇於周, 畢方弗集於漢, 貳負之形弗徵上郡, 干將之氣弗燭斗牛, 諸君子生平, 遂幾泯泯乎?”2.星次名. 大致相當於二十八宿的觜、參和畢、井的一部分, 黃道十二宮的雙子座. 在十二辰爲申. 古時爲晉之分野. 《國語·晉語四》:“歲在大梁, 將集天行, 元年始受實沈之星也. 實沈之墟, 晉人是居, 所以興也.”《漢書·王莽傳中》:“厥明年, 歲在實沈.”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洧水》:“晉居參之分, 實沈之土. 鄭處大辰之野, 閼伯之地.”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六:“歲次實沈.”

[實牢】實在, 誠實. 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大水哥, 你這個人挺實牢, 就是太死巴.”

[實坯坯】見“實丕丕”. 

[實拍】眞實存在的, 實實在在的. 元無名氏《云窗夢》第一折:“郞君每買了些虛脾風月, 賣了些實拍莊田.”

[實招】如實招供.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審盜》:“汝還敢賴, 如再不實招, 便先來夾折你的孤拐.”《紅樓夢》第四回:“小人暗中囑咐拐子, 令其實招.”《中國民間故事選·大師兄鬧衙門》:“你這里出了告示, 有個二師兄實招了.”

[實直】見“實値”. 

[實事】1.眞實存在的事物或情況.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虛名不以借人, 況實事乎!” 漢王充《論衡·對作》:“世俗之性, 好奇怪之語, 說虛妄之文. 何則? 實事不能快意, 而華虛驚耳動心也.” 淸戴震《孟子字義疏證·道》:“曰‘性’曰‘道’, 指其實體實事之名;曰‘仁’曰‘禮’曰‘義’, 稱其純粹中正之名.”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什么是“諷刺”》:“諷刺的生命是眞實;不必是曾有的實事, 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2.切實有益的事. 《韓非子·顯學》:“明主舉實事, 去無用;不道仁義者故, 不聽學者之言.”《東觀漢記·杜林傳》:“及至漢興, 因時宜, 趨世務, 省煩苛, 取實事.” 宋歐陽修《議學狀》:“敎學之意在乎敦本而修其實事.”

[實事求是】本謂弄淸事實, 求得正確的結論. 后多指從實際情況出發, 不夸大, 不縮小, 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 修學好古, 實事求是.”顏師古注:“務得事實, 每求眞是也.” 明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綜理者, 皆未嘗少越於舊法之外, 惟其實事求是, 而不采虛聲.” 淸葉名灃《橋西雜記·趙甌北汪龍莊考史之法》:“二君於學, 皆能實事求是, 可爲考史之法矣.”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九:“我覺得, 總經理過分謙虛了. 我們對待問題應該實事求是, 不要客氣才好.”

[實呸呸】見“實丕丕”. 

[實物】1.實際應用的東西. 唐李德裕《論河東等道比遠官加給俸料狀》:“伏望今日以後, 戶部却與實物, 仍及時支遣.”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工人趕到門口, 馬上把鈔票往小洞外邊塞, 自己家屬在門外接了錢, 飛也似的奔到米店油店和百貨店去買自己需要的東西. 把鈔票都變成實物, 然后才能安心回到家里.”2.眞實的東西. 魯迅《書信集·致陳煙橋》:“我看先生的木刻, 黑白對比的力量, 已經很能運用的了, 一面最好是更仔細的觀察實狀、實物;還有古今的名畫, 也有可以采取的地方, 都要隨時留心, 不可放過.” 徐特立《各科敎學法講座》:“因爲實物不過是脫離了它的產地的實物, 它是加了人工保護的東西, 所以我們如果停止在實物敎學, 則對於實物產生的實際環境, 就不會了解.”3.指具有相對靜止狀態的質量的基本粒子所組成的物質. 爲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實物地租】封建地租的一種形式. 農民定期向地主繳納一定數量的糧食、牲畜、家禽或其他農產品作爲地租. 在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 通常采用實物地租的形式.

[實供】如實招供.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審盜》:“賊料不能脫也, 只得實供.”《紅樓夢》第六一回:“露雖有了, 若勾起茯苓霜來, 他自然也實供.”

[實例】實際事例. 魯迅《呐喊·風波》:“總之現在的世界是不對了. 何況六斤比伊的曾祖, 少了三斤, 比伊父親七斤, 又少了一斤, 這眞是一條顛撲不破的實例.” 王西彦《古屋》第三部三:“他引用了很多中外古今的名言, 又舉出很多中外古今偉人的實例, 來證明艱苦生活對於一個年輕人的必要.”

[實受】方言. 忠厚老實. 《小說選刊》1981年第9期:“柳, 柳花, 給尋個實受莊戶人.”

[實底】底細, 眞實的情況. 浩然《洪濤曲·毒計》:“秦文吉更加不摸頭腦. 他不肯放過一字一句, 要摸到這種決策的實底兒.”

[實効】見“實效”. 

[實宜】適當;切合實際. 《漢書·高帝紀下》:“大王德施四海, 諸侯王不足以道之, 居帝位甚實宜, 願大王以幸天下.”

[實官】有實際職務的官職. 相對於“虛銜”而言. 《魏書·敬宗孝莊帝紀》:“詔諸有私馬仗從戎者, 職人優兩大階, 亦授實官;白民出身, 外優兩階, 亦授實官.” 康有爲《大同書》戊部第一章:“後世不獨實官不任, 幷虛爵亦從而奪之.”

[實狀】眞實情況;實際狀況. 漢王充《論衡·驗符》:“太守以下思省詔書, 以爲疑隱, 言之不實, 苟飾美也, 即復因却上得黃金實狀如前章.” 宋田況《儒林公議》卷上:“曾怒爲所賣, 乃密奏夷簡贓私, 壞公朝綱紀. 上乃詰曾實狀, 曾素不知主名, 不能對.” 梁啓超《爲國會期限問題敬告國人》:“其對於現政府之塗飾敷衍瞀亂橫恣叢怨釀亂之實狀, 皆已痛切敷陳, 不遺餘力.” 孫犁《秀露集·讀<蒲柳人家>》:“力求按生活實狀, 自然描述, 是其風格之長.”

[實封】1.諸侯實際可以占有的土地. 淸江永《周禮疑義舉要》卷二:“諸侯之地, 土田爲實封.”2.古代封建國家名義上封賜給功臣貴戚食邑的戶數與實際封賞數往往不符, 實際上賜與的封戶叫實封. 《資治通鑑·唐玄宗開元十年》:“十一月乙未, 初令宰相共食實封三百戶.” 胡三省注引《唐會要》曰:“舊制, 凡有功之臣賜實封者, 皆以課戶先準戶數, 州縣與國官、邑官執帳, 供其租調, 各準配租調, 遠近, 州縣官司收其脚値, 然後付國邑官司. 其丁準此, 入國邑者收其庸.” 宋高承《事物紀原·官爵封建·實封》:“《通典》曰:唐封公侯無國土, 其加實封者, 則食其所封之戶, 分食諸郡, 以租庸調給. 沿革曰魏黃初間, 爵自關內侯不食邑, 但虛封而已. 故唐因之加實封. 《宋朝會要》曰:唐制食實封者, 戶給縑帛, 每賜爵遞加一級, 唐末及五代始有特加邑戶, 而罷實封之給, 今位爲虛名也.” 宋歐陽修《觀文殿大學士行兵部尙書西京留守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晏>勳上柱國, 爵臨淄侯, 食邑萬二千戶, 實封三千七百戶.”3.密封;固封. 宋司馬光《乞去新法之痛民傷國者疏》:“但乞下詔使吏民皆得實封上言, 庶幾民間疾苦無不聞達.” 宋秦觀《鮮於子駿行狀》:“慶曆中, 天下大旱, 有詔, 中外臣僚實封言事.”《元典章·聖政一·求直言》:“自今凡政令之未便, 人情之未達, 朝廷得失, 軍民利害, 有上書陳言者, 皆得實封呈獻.”《水滸傳》第十八回:“這實封公文, 須是觀察自己當廳投下.”4.指密封的奏折. 元劉祁《歸潛志》卷九:“卒既至趙所, 先授以省符, 次白有禮部實封. 趙公疑訝, 不知爲何事, 啓之, 乃楊公詩一首也.”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或懋勤殿板房看文書, 硬拆實封, 高聲朗誦.”

[實相】1.佛敎語. 指宇宙事物的眞相或本然狀態. 《法華經·方便品》:“惟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支遁》:“追蹤馬鳴, 躡影龍樹;義應法本, 不違實相.” 宋王安石《寄國淸處謙》詩:“我欲相期談實相, 東林何必謝劉雷.”《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話說人生榮華富貴, 眼前的多是空花, 不可認爲實相.” 淸龔自珍《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佛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呂澂《中國佛敎源流略講》第五講:“實相是佛敎的宇宙眞理觀.”2.眞相.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此正滿洲行政之實相也.”

[實是】謂切實正確的治國之道. 是, 指國是. 《宋史·崔鶠傳》:“六月一日詔書, 詔諫臣直論得失, 以求實是, 有以見陛下求治之切也.”

[實則】實際上, 其實. 豊子愷《緣緣堂隨筆·漸》:“歌劇中, 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 就是將來火爐旁邊的老婆子, 這句話, 驟聽使人不能相信, 少女也不肯承認, 實則現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漸漸’變成的.”沙汀《困獸記》三:“他佯裝著笑了, 實則正在留心大家的反應.”

[實科】理工科的舊稱. 袁世凱《東撫㚆奏條陳變法疏》:“另增實學一科, 與將舊科所減之額, 作爲實科取中之數.”

[實信】1.確實的消息. 《水滸傳》第四一回:“俺聽知哥哥在江州爲事吃官司, 我們弟兄商議定了, 正要來劫牢, 只是不得個實信.”《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出身傳》:“爺不須煩惱, 交(敎)人出去莊前見個實信.” 趙樹理《邪不壓正》四:“我說到這年邊了, 不得個實信, 過著年也心不安, 不如來打聽打聽!”2.確實相信. 姚雪垠《長夜》二七:“那些半懂事不懂事的孩子們實信了他的允諾, 快活得亂蹦亂跳.”3.眞實可靠.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敎史》第二分第十五章:“採訪極廣, 務求實信.”

[實叟】忠厚長者. 漢劉楨《處士國文甫碑》:“於時龍德逸民, 黃髮實叟, 綴文通儒, 有方彦士, 莫不拊心長號, 如喪同生.”

[實跡】見“實跡”. 

[實音】確實的消息.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軼聞·六指人冤獄》:“賊具吐其實. 蓋賊與新郞相隔一村, 自殺新郞後, 遠適閩省, 既遇同鄕, 乃欲探一實音也.”

[實施】1.實際的行爲;實踐. 明李贄《<初潭集>序》:“有德行而後有政事、文學, 非德行則政事、文學亦不成矣. 是德行者, 虛位也;言語、政事、文學者, 實施也.”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愛國主義就是國際主義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實施.”2.實際施行. 洪深《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六:“這些本都是顯而易見的, 但在實施時却有困難.”

[實核】1.種子. 漢王充《論衡·初稟》:“草木生於實核, 出土爲栽蘖, 稍生莖葉, 成爲長短巨細, 皆由實核.”2.核實. 鄒魯《中國同盟會》:“由安民局派員偕同地方甲長街正人等, 淸查戶口, 每戶要實核其現在住居之人口, 編載冊籍.”

[實致】猶實際. 宋程琳《子奇賦》:“雖驚大言, 恐微實致.” 宋程大昌《演繁露·月受日光》:“究其實致, 則是日光所及, 有全有不全, 而月質本無圓缺也.”

[實柴】古代一種祭禮. 把犧牲放在柴上燒烤, 以爲享祀.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 鄭玄注:“實柴, 實牛柴上也.”參閱淸孫詒讓《周禮正義》.

[實缺】淸制, 以額定之官職, 經正式任命者爲實缺, 其委派署理者爲署缺. 《文明小史》第七回:“傅知府道:‘不要說候補諸君感頌閣下, 就是兄弟輩實缺署事人員, 於本缺之外, 又兼得怎門一個好差使, 飲水思源, 何非出於老兄所賜?’”《老殘遊記》第一回:“其先他的父親原也是個三四品的官, 因性情迂拙, 不會要錢, 所以做了二十年實缺, 回家仍是賣了袍褂做的盤川.”《廿載繁華夢》第三一回:“那日馮少伍來回道:‘現時捐納, 哪有許多名目, 不知夫人替二姑爺捐的是實缺, 還是虛銜? 且要甚麽花樣?’” 淸鄒容《革命軍》第二章:“六部滿缺司員, 幾視漢缺司員而三倍. 而各省府道實缺又多由六部司員外放, 何怪滿人之爲道府者, 布滿國中也.”

[實氣】猶補氣. 《國語·周語中》:“五聲昭德, 五義紀宜, 五味實氣, 五色精心.” 韋昭注:“味以實氣, 氣以行志.”

[實租】實際地租. 對虛租而言. 《解放日報》1945.2.9:“有把租分爲虛租(名義地租)、實租(實際地租), 虛租減了, 實租未減的.”

[實値】亦作“實直”. 

實際價格. 《宋史·食貨志上二》:“紹聖中, 嘗詔郡縣貨物用足錢、省陌不等, 折變宜用中等. 俄以所在時估實値多寡不齊, 難槪立法, 命仍舊焉.”《元典章·戶部七·倉庫》:“餘有糧數, 照依各處目今實直市挨陳出糶, 接濟貧民.”

[實症】中醫通常指發病時高燒、無汗、大便不通、胸腹脹滿等症狀. 

[實效】亦作“實効”. 

實際的功效. 《漢書·王吉傳》:“聖王不以名譽加於實效.”《新五代史·雜傳·王延》:“貢舉選士, 當求實効, 無以虛名取人.” 宋蘇軾《策略五》:“去苛禮而務至誠, 黜虛名而求實效.” 明張居正《考滿辭加恩疏》:“敝風因循而未振, 實效疏闊而罔臻.”瞿秋白《餓鄕紀程》七:“他們大家本不懂得‘文化’這樣抽象的名詞, 然而却有中俄文化融會的實效.”

[實益】1.實際利益;眞實的好處. 淸端方《請平滿漢畛域密折》:“況其無絲毫之實益, 而有莫大之漏巵哉!”豊子愷《緣緣堂隨筆·大賬簿》:“這在生活上的確大有實益.”2.指眞獲好處. 康有爲《大同書》乙部第三章:“移無用之歲年爲有用之歲年, 移空費之腦力爲實益之腦力.”

[實務】實際事務;要務. 宋秦觀《財用策上》:“晉人尙淸談而廢實務.” 明張居正《答薊鎮總督方金湖書》:“夷酋既已悔罪乞哀, 宜開其自新之路, 公處之極當機宜. 又因而稽覈撫賞一事, 尤爲邊政實務.”《新華月報》1962年第3期:“他比較崇尙儉約, 注重實務.”

[實現】謂成爲事實. 老舍《駱駝祥子》十六:“假若這個主意能實現, 他算是又拉上了自己的車.”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由於自己養活自己的理想實現了, 她的心情逐漸安靜下來.”艾靑《雙尖山》詩:“當我少年的時候, 我離開了家鄕, 想望沒有實現, 我就到處流浪.”亦指使成爲現實. 巴金《探索集·訪問廣島》:“這次訪問日本, 我實現了二十年的心願, 我到了廣島.”

[實理】1.眞實的道理. 《朱子語類》卷七四:“看來只是一箇實理.” 明李東陽《經筵講章》:“蓋天地間只是一箇實理. 升而爲天, 降而爲地, 鍾而爲人, 散而爲物.” 淸方苞《讀子史·詁律書一則》:“神者, 樂之精華, 所以動天地感萬物之實理也.”茅盾《子夜》三:“朱吟秋這話原也是眞情實理.”2.眞情, 眞實的情況. 《鬼谷子·反應》:“同聲相呼, 實理同歸.”

[實授】以額定之官職, 正式除授實缺.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當某年得知縣, 某年署大縣, 某年實授.”《淸會典事例·吏部·除授》:“十一年奏准:現任實授之員, 捐升離任, 續經註銷, 仍歸原職補用者, 悉令其以原缺坐補.”

[實堅】堅定. 《鬼谷子·本經陰符》:“養志之始, 務在安己, 己安則志意實堅, 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

[實患】實際的禍患. 《新唐書·於志寧傳》:“慕虛名, 遺實患, 非久安計.”

[實偪處此】《左傳·隱公十一年》:“無滋他族, 實偪處此, 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本意爲迫於形勢而占有此地. 后用以表示爲情勢所迫, 不得不如此. 嚴㚆《原強續篇》:“英固西洋之倡國也, 其民沈質簡毅, 持公道, 保盛圖, 而不急爲翕翕熱者, 故其中倭忌也尤深, 而俄則亦實偪處此者也.”

[實象】實體的象征. 淸江藩《漢學師承記·惠周惕》:“六十四卦皆實象, 安得虛哉.” 淸任泰學《質疑·易》:“易者實象, 舉其象與辭, 而實象可見諸行事.”

[實望】猶滿目. 南朝梁任昉《爲庾杲之與劉居士虯書》:“妙域筵山河, 虛舘帶川涘, 實望賁然, 少酬側遲.”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睢水》:“睢水又東南流, 歷千竹圃, 水次綠竹蔭渚, 菁菁實望, 世人言梁王竹園也.”

[實著】塌實, 安穩. 梁斌《播火記》三四:“自從遊擊戰爭開始, 他還沒有好好地睡過覺, 今天睡得特別香甜, 特別實著.”

[實情】眞實的心情;實際情形. 《鶡冠子·著希》:“君有驕行, 民多諱言, 故人乖其誠能, 士隱其實情, 心雖不說, 弗敢不譽.”《敦煌變文集·八相變》:“和尙蒙問, 具答實情.”《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丘大>問其本意, 陳祈把實情告訴了一遍.”《三俠五義》第二回:“今因婆婆問及, 不敢不以實情稟告.” 巴金《滅亡》第十六章:“他把實情告訴了她, 不過他附加說, 據他看來, 案情幷不重大.”

[實窒】猶閉塞. 《負曝閑談》第二回:“他的家住在一個實窒的胡同里.”

[實習】謂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拿到實際工作中去應用, 以鍛煉工作能力. 化石《山村女接生員》:“實習時, 她曾經在這樣的產婦床邊做過助手.” 康濯《水滴石穿》第三章:“幷且給她全面地介紹那東西的上下頭尾, 好象她是一個來這兒實習的學徒.”

[實細】方言. 底細. 《何典》第八回:“寃鬼曉得了實細, 忙回來報與豆腐羹飯鬼知道.”

[實報實銷】根據實際的支出報銷帳目. 淸李鴻章《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費用宜實報實銷, 賞罰宜明定程章.”如:你這次出差, 旅費可以實報實銷.

[實落】1.確實;眞實. 《英烈傳》第五十回:“那六隻漁船, 擺來擺去, 不住在東西打探實落消息.”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檢驗》:“上司實落意思不在駁詞之寬嚴, 而在措意之輕重.”2.實在, 誠實.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一段:“他就是那么個脾性, 一不高興, 掛著個臉, 整天不說話. 待人心眼兒可實落.” 孫犁《白洋淀紀事·蒿兒梁》:“我今年二十五, 男人比我大一半. 他是個實落人, 也知道痛我.”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四章:“要說心眼實落, 大伯在鳳凰堡得占第一!”3.踏實. 謂情緒安定、安穩.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一爬進炸彈坑, 心里比什么都實落.”苗得雨《三個老年人》:“秋天打場, 場邊上的豆粒, 他都一粒一粒地拾干淨, 剩一粒心里也不實落.”4.踏實. 謂做事認眞, 不馬虎. 孫犁《村歌》上篇五:“他是全村最有用的人, 幷且脾氣好, 做活實落.”5.結實. 《西遊記》第五三回:“那婆婆家又煎些白米粥, 與他補虛. 八戒道:‘婆婆, 我的身子實落, 不用補虛.’”6.切實.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故且敎在意念上實落爲善去惡, 功夫熟後, 渣滓去得盡時, 本體亦明盡了.”《醒世姻緣傳》第三三回:“有了這三件實落的工夫, 便是那扳高接貴的成仙得道之期.”

[實惠】1.實際的好處. 元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無實惠盡是虛樁, 充饑畫餠誠堪笑.” 淸李漁《比目魚·聯班》:“拼著些假意虛情, 去換他眞財實惠.” 楊朔《晩涼天》:“這兩種人, 好比陰陽兩極:一個是光明磊落, 連生命都不自私;另一個呢, 要虛榮, 要實惠.”2.有實際的好處. 蔣子龍《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把錢往大伙手里一分, 又穩當, 又實惠.”3.講究、注重實際的好處. 《收獲》1981年第5期:“苗苗生活的圈子小, 心靈沒受過汙染, 等以后, 她也會變得實惠起來, 庸俗起來.”

[實景】實際景物. 夏曾佑《小說原理》:“黃二姐傳中, 必時時插入點煙燈、吃水煙、叫管家等事, 其法是將實景點入, 則議論均成畫意矣.”《詩刊》1978年第1期:“從這個單一的時間和地點出發, 從描寫這個時間的井岡山的實景出發, 回憶過去, 展望未來, 都是生動的具體的形象.”

[實然】1.確實這樣. 《漢書·楊惲傳》:“縣官實然, 蓋司隸、韓馮翊皆盡力吏也, 俱坐事誅.”《朱子語類》卷六九:“吾心以爲實然, 從此做去, 即是進德修辭處.”《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天將又蘸著酒在桌上寫出秀童二字;又向空中指畫, 詳其字勢, 亦此二字.金滿以爲實然, 更無疑矣.”2.確實.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我是李存信, 他是康君立;兩個眞油嘴, 實然是一對.”《三俠五義》第七八回:“<白玉堂>暗想:‘北俠的本領, 那一番和靄氣度, 實然別人不能的.’”

[實詞】1.眞實的文字記載. 劉師培《文說》:“至若列子貴虛, 莊周譎詭, 借物寓意, 夫豈有徵? 若昧厥義, 証以實詞, 是猶待兔而守株, 豈僅刻舟而求劍.”2.與虛詞相對. 表示人或事物及其動作、變化、性狀等槪念的詞, 能獨立充當句子成分. 漢語的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

[實禍】實際的禍害. 《韓非子·十過》:“聽楚之虛言而輕誣強秦之實禍, 則危國之本也.” 孫犁《澹定集·<柳溪短篇小說選集>序》:“虛名能招實禍.”

[實塌塌】堅實貌. 趙樹理《劉二和與王繼聖》:“把黍稈踩得實塌塌地!”

[實幹】切切實實地做事. 冰心《<兒童文學劇本選>序言》:“這對只會空談而不實干的‘計劃’, 很有諷刺的意義.” 趙樹理《實干家潘永福》:“正因爲他喜歡實干, 所以堅決反對虛偽的俗套子禮節.” 巴金《探索集·“豪言壯語”》:“還是少說空話、埋頭實干的好.”

[實感】實際感受. 鄭振鐸《<取火者的逮捕>序》:“神話里的天和地, 根本上便不是人類幻想的結果, 而是記錄著眞實的古代人的苦斗的經過, 以及他們的心靈上所印染的可能的爭斗的實感與其他一切的人生印象的.” 萬迪鶴《沒有准備》:“這時候除了一種恐怖的實感之外, 他腦子里就只有一個單純而又模糊的希望, 就是快些把這個事件結束了吧.” 巴金《重來馬賽》:“在我的另一個短篇《不幸的人》里, 敘述故事的人在旅館中眺望日落、描繪廣場上窮音樂師拉小提琴的情景, 就是根據我自己的實感寫的.”

[實業】指工商企業.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與同志書》:“憤於國力之弱也, 則曰講求武備;痛於民生之窘也, 則曰講求實業.”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他的老太爺, 是辦一種很發財的實業, 不知是鐵路, 不知是輪船.” 徐遲《財神和觀音》:“這茶葉是他自己的茶公司爲他特熏的, 正同那茶碗一樣, 是一個他自己的實業公司里的出品.”

[實跡】亦作“實蹟”. 

眞確的事實. 亦偏指業績. 《明史·孝宗紀》:“壬戌, 諭吏部、都察院, 人材進退, 考察務得實跡, 不可偏聽枉人.”《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況且‘捉姦捉雙’, 我和你又無實跡憑據, 隨他說長說短, 官府不過道是攔詞抵辯, 決不反爲兒子究問娘姦情的.” 淸何琇《樵香小記·焚廩浚井》:“焚廩浚井之說, 亦姑與就事論事, 不必果以爲實跡也.” 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下》:“觀其頗有聲名、素稱才能之員, 一一考其實跡.” 梁啓超《民約論钜子盧梭之學說》:“盧梭民約之說, 非指建邦之實跡而言, 特以爲其理不可不如是云爾.”

[實像】光線被凹面鏡反射或透過凸透鏡折射后汇合在一起所成的影像. 可以顯現在屛幕上, 亦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攝影或放映電影均須利用之. 光源在主焦點以外時才能產生實像.

[實誠】1.朴實眞誠. 漢王充《論衡·對作》:“聖人作經藝, 賢者傳記, 匡濟薄俗, 驅民使之歸實誠也.”2.眞情誠意. 《北齊書·斛律金傳》:“爾輩此行, 本非朝貢, 見機始變, 未是宿心. 若有實誠, 宜速歸巢穴, 別遣使來.”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臣不才雖然無能, 二主公寧心試聽, 濟不濟君侯再察情. 說著呵無憑驗, 做著呵有實誠, 非是自矜.”

[實話】符合實情的話. 與假話相對.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折:“房玄齡、徐茂公眞老傻, 動不動將人駡, 不知道我哄他, 把我當實話.”《初刻拍案驚奇》卷一:“金老見兒子們疑信不等, 急急要驗個實話.”《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那女子又復一笑, 說:‘只有你說的還有個伙伴在後的這句話倒是句實話.’” 曹禺《雷雨》第三幕:“孩子, 你可要說實話, 媽經不起再大的事啦.”

[實稟】根據實數賑濟糧食. 《後漢書·和帝紀》:“三月庚寅, 詔流民所過郡國皆實稟之, 其有販賣者勿出租稅.”

[實意】眞誠的心意. 《鬼谷子·本經陰符》:“實意法螣蛇.” 陶弘景注:“意委屈, 蛇能屈伸, 故實意法螣蛇也.” 宋蘇軾《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其尙在藤也旦夕當追及作詩示之》:“平生學道眞實意, 豈與窮達俱存亡.” 趙樹理《李有才板話》八:“小順硬要請老楊同志在他家吃, 老楊同志見他是一番實意, 也就不再謙讓, 跟大家一齊吃起來.”

[實福】實際的幸福. 漢荀悅《漢紀·高帝紀論》:“陳涉未能專天下之地也, 所謂取非其有以與人, 行虛惠而獲實福也.”

[實際】1.佛敎語. 指“眞如”、“法性”境界. 猶言實相.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實際之性, 無有戲論, 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 名爲涅槃.” 晉王羲之《爲幹和尙進<注仁王經>表》:“實際以無際可示, 無生以不生相傳.”《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證不可說之實際, 解不可說之法門.” 宋陸遊《周元吉蟠室》詩:“實際正如此, 切忌錯商量.”2.客觀存在的事物與情況;事實. 淸李漁《比目魚·寇發》:“雖不知他實際如何, 却使俺這赫赫軍威也被他虛聲所奪.”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六:“她只耽於一些幻想的美夢里, 她不願接觸實際.” 鄧小平《設顧問委員會是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的過渡辦法》:“顧問委員會是個過渡, 這個過渡是必要的, 我們選擇了史無前例的這種形式, 切合我黨的實際.”3.眞實不虛的;合乎事實的.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三:“實際的情形幷不是這樣.” 徐懷中《西線軼事》三:“你到前方去, 打在腿上, 這才是實際的紀念哩.”如:這種想法不實際;計劃訂得很實際. 4.實有的;具體的. 魯迅《書信集·致內山嘉吉》:“在中國, 版畫雖略有實際應用, 但所謂創作版畫尙無所知.”老舍《駱駝祥子》二二:“想過這些, 他開始想些實際的:先和曹先生支一月的工錢, 給她買件棉袍, 齊理齊理鞋脚, 然后再帶她去見曹太太.”5.實效;實在的利益.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既是賢夫新亡求薦, 家中必然設立孝堂, 此須在孝堂內設籙行持, 方有專功實際.” 淸李漁《蜃中樓·點差》:“我想宰相倒是個虛名, 不如吏部反有些實際.”

[實際工資】以工人所得的貨幣工資實際上能購買多少消費品、開銷多少服務費做標准來衡量的工資. 與名義工資相對.

[實媽兒】實在的. 元無名氏《鬧銅台》第三折:“王太守云:‘是實麽?’李固云:‘是實媽兒哩.’”

[實境】古典詩歌理論術語. 眞切實在的境界. 或直抒胸臆, 或觸景生情, 或細寫風物都可謂之實境.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實境》:“實境:取語甚直, 計思匪深, 忽逢幽人, 如見道心.”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寧近無遠, 寧樸無虛, 有分格, 有來委, 有實境, 一涉議論, 便是鬼道.” 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四》:“其(指文徵明)文恬寂整飭, 詩亦從實境中出, 特調稍纖弱.”

[實對】如實對答.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不想一見大王, 查問來歷, 我等一一實對, 便把我們另眼相看.”

[實語】1.佛敎語. 謂語之稱於實, 又行能與語相應者. 《金剛經·離相寂滅分》:“如來是眞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敦煌變文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假設虛施皆不用, 言言實語唱將來.”2.猶實話. 淸夏燮《中西紀事·外夷助剿》:“該酋已吐實語, 謂剿賊本中國應辦之事.”

[實滿】充實. 《墨子·辭過》:“府庫實滿, 足以待不然.”

[實實】1.廣大. 《詩·魯頌·閟宮》:“閟宮有侐, 實實枚枚.” 毛傳:“實實, 廣大也.” 唐祝欽明《永和》詩:“閟宮實實, 淸廟微微.”2.充實貌. 漢揚雄《百官箴·少府箴》:“實實少府, 奉養是供.”3.確實;的確. 前蜀杜光庭《第二上表》:“但以道途險阻, 水陸嚴凝, 遐邇群心, 實實憂灼.” 元張國賓《羅李郞》第一折:“實實的少這些, 我不說謊.”《紅樓夢》第七六回:“黛玉道:‘這可實實是你的杜撰了!’”《三俠五義》第五回:“靑天白日, 竟敢攔路打搶. 這後生實實可惡!”京劇《白蛇傳》第七場:“我一時頭昏心惡, 實實走不動了.”4.老老實實. 《西遊記》第三九回:“趁早實實的替他供來, 免得取罪.”《儒林外史》第五十回:“萬先生, 你的這件事, 不妨實實的對我說, 就有天大的事, 我也可以幫襯你.”5.著實. 謂言語分量重, 力量大. 《西遊記》第二五回:“有一個姓孫的, 名悟空行者, 先偸了四個果子吃了. 是弟子們向伊理說, 實實的言語了幾句, 他却不容, 暗自裏弄了個出神的手段.”6.堅固, 結實. 《老殘遊記》第十五回:“無奈黃河兩岸俱已凍得實實的. 當中雖有流水之處, 人却不能去取.”

[實墩墩】粗壯結實貌. 王汶石《大木匠》:“他那實墩墩的個兒, 淺褐色方臉盤, 和那一雙誠實、勇敢的眼睛, 讓人一看, 就知道是個做事專心的老實圪墶子.”

[實穀】子粒飽滿的谷類作物. 漢劉向《列女傳·晉伯宗妻》:“實穀不華, 至言不飾.”

[實蕃有徒】見“實繁有徒”. 

[實確】1.方言. 踏實. 王老九《王保京》詩:“保京雖然撒了藥, 心中到底不實確, 整夜翻轉睡不著, 只盼雞叫星兒落.”2.方言. 確實.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八章:“西省的派出所究得挺緊, 不遷戶口是不好混. 遷移戶口吧, 又舍不得丟家里這幾畝地. 實確咱又不是地主、反革命分子, 何必叫警察當嫌疑犯查究哩?”

[實數】1.實際數目.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一日, 同見新守, 守問天童覺老:‘山中幾僧?’對曰:‘千五百.’又以問育王湛老, 對曰:‘千僧.’末以問持持拱手曰:‘百二十.’守曰:‘三刹名相亞, 僧乃如此不同耶?’持復拱手曰:‘敝院是實數.’守爲撫掌.” 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當革命初期, 中間階級表面上投降貧農階級, 實際則利用他們從前的社會地位及家族主義, 恐嚇貧農, 延長分田的時間. 到無可延宕時, 即隱瞞土地實數, 或自據肥田, 把瘠田讓人.”2.數學術語. 有理數和無理數的總稱.

[實踐】1.實行;履行. 《宋史·理宗紀》:“至我朝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 眞見實踐, 深探聖域, 千載絶學, 始有指歸.” 明徐渭《季先生祠堂碑》:“<先生>著書數百萬言, 大都精考索, 務實踐.”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八:“吾恨不從牧令出身, 事事由實踐.” 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是實踐了這一條列寧主義路線的.”2.人們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 毛澤東《實踐論》:“馬克思主義者認爲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艾靑《光的贊歌》詩:“實踐是認識的階梯, 科學沿著實踐前進.”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三章:“實踐出經驗, 斗爭出智慧.”

[實價】實際的價格. 《宋史·食貨志上二》:“今常平雖有折納之法, 止用中價, 故民不樂輸. 若依和糴以實價折之, 則無損於民.”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定買辦》:“倘本縣偶需布帛器用等物, 亦即開明實價, 當堂具領給發.”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木刻紀程>告白》:“每本實價大洋一元正.”

[實質】本質;事物、論點或問題的實在內容. 聞一多《說舞》:“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 最實質, 最強烈, 最尖銳, 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 王西彦《古屋》第五部二:“要緊的不是名詞, 而是實質.”

[實德】猶實惠. 《書·盤庚上》:“汝克黜乃心, 施實德於民, 至於婚友, 乃敢大言汝有積德.” 孫星衍疏:“言汝能去其傲慢從康之心, 施實惠於衆民, 至於婚姻僚友, 乃可大言汝有積德.”

[實彈】1.眞槍實炮所裝填或射出的彈藥. 茅盾《子夜》十五:“屠維嶽和錢葆生都在混亂中受了傷. 錢葆生小腿上還吃著那兩響‘實彈’的誤傷, 犧牲了一層油皮.” 柯靈《<阿英散文選>序》:“盡管有眞槍實彈與紙上硝煙的不同, 却同樣要以活鮮鮮的生命相搏擊的.” 參見“眞槍實彈”. 2.謂子彈上了槍膛.

[實選】根據德行才學選拔. 《漢書·魏相傳》:“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 風俗尤薄.”顏師古注:“言不得其人.”《後漢書·徐防傳》:“今不依章句, 妄生穿鑿, 以遵師爲非義, 意說爲得理, 輕侮道術, 寖以成俗, 誠非詔書實選本意.”

[實據】確實的證據;確鑿的事實.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威逼》:“彼訟師者, 揑影摶沙, 未可深信, 須衆証分明, 顯有實據, 然後可擬也.” 淸姚鼐《泰山道里記序》:“設每邑有篤學好古能遊覽者, 各考紀其地土之實據, 以參相校訂, 則天下地志何患不善!” 淸昭槤《嘯亭續錄·牧庵相國》:“公至晉訪之, 皆無實據, 某實董仇家, 故欲傾陷.”

[實戰】實際作戰;實際戰斗. 丁玲《杜晩香》:“黨要培養這批從朝鮮回來的勇敢而忠誠的戰士, 使他們幾年后成爲一批有實戰經驗的初級軍事干部.”耍淸川《晝探無名山》:“我的意思是指揮員必須善於應付實戰中時刻變動的情況.”

[實學】1.切實有用的學問. 宋朱熹《中庸章句》題解引程子曰:“其書始言一理, 中散爲萬事, 末復合爲一理, 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則退藏於密, 其味無窮, 皆實學也.”《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公好爲大言, 未必眞有實學.” 淸黃景仁《將爲北行留贈沈楓墀》詩:“方今重實學, 大義了無昧.”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乾嘉之世, 文網日密, 而奇才異士, 無以自見, 爭言漢學, 析辯異同, 以注疏爲文章, 以考據爲實學.”2.指有實學之人.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十三:“嶺表荒遠, 督粵學者, 往多不舉其職. 獨惠半農學士士奇輶軒所屆, 砥課生徒, 甄拔實學, 一藝必錄, 苞苴不行.”

[實錄】1.符合實際的記載. 《漢書·司馬遷傳贊》:“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虛美, 不隱惡, 故謂之實錄.” 南朝宋沈約《上宋書表》:“事屬當時, 多非實錄.”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序》:“彼皆目覩, 非出傳聞. 信而有徵, 可爲實錄.” 明葉盛《水東日記·會議迎㚆儀注》:“惟翰林簡討邢讓一奏首有‘前次勅書不具迎復上皇之意’一言, 眞爲實錄.”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九篇:“其事又見於孟棨《本事詩》, 蓋亦實錄矣.”2.如實記載;眞實地記錄. 唐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愚以爲凡史氏褒貶大法, 《春秋》已備之矣. 後之作者, 在據事跡實錄, 則善惡自見.”3.中國封建時期編年史的一種, 專記某一皇帝統治時期的大事. 最早見於記載的有南朝梁周興嗣等的《梁皇帝實錄》, 記載武帝事. 已散佚. 見《隋書·經籍志二》. 至唐初由史臣撰已故皇帝一朝政事爲實錄, 成爲定制. 后世沿之. 明淸兩朝, 設有實錄館, 所存實錄較多. 今存最早的有唐韓愈的《順宗實錄》. 4.私人記載祖先事跡的文字, 有時也稱實錄. 如唐李翱有《皇祖實錄》. 淸秦篤輝《平書·文藝上》:“實錄猶行述行狀之名, 不必定屬之朝廷也. 李翺嘗自爲其皇祖考州司馬法曹參軍楚金實錄. 求韓文公銘其墓. 則實錄上下可通用矣.”

[實廩】1.充實糧倉. 《後漢書·樊宏傳論》:“分地以用天道, 實廩以崇禮節.”《南齊書·崔祖思傳》:“籍稅以厚國, 國虛民貧;廣田以實廩, 國富民贍.” 唐劉禹錫《賀赦表》:“恤刑已責, 實廩蠲徭.”2.指正額廩生. 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監生選正官》:“近年准貢事起, 初猶以實廩, 十年科舉三次者加納, 既而甫補廩, 未科舉者亦濫觴矣.”

[實繁有徒】亦作“實蕃有徒”. 

意謂確實有不少這樣的人. 一般用貶義.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叔遊曰:‘《鄭書》有之:“惡直醜正, 實蕃有徒.”’”《舊唐書·裴度傳》:“雖挈地求生者實繁有徒, 而嬰城執迷者未翦其類.”《明史·黃鞏傳》:“今之小人簸弄威權, 貪溺富貴者, 實繁有徒.” 魯迅《花邊文學·零食》:“上海的居民, 原就喜歡吃零食. 假使留心一聽, 則屋外叫賣零食者, 總是‘實繁有徒’.”

[實濟】實際成效. 淸龍啓瑞《㚆唐子實書》:“凡事須求實濟, 此更不待言.” 淸端方《考查政治調員差委折》:“是以風氣雖開, 而持論者或參成見;規模雖剏, 而任事者絶少專門, 僅襲皮毛, 難言實濟.”

[實績】1.實際事業;事實. 《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三年》:“貪顧江湖陂澤之險, 納探報之虛言, 緩經營之實績, 倚長江爲可恃, 幸敵人之不來.”傖父《立憲運動之進行》:“淸單內僅以籌辦釐訂等敷衍之詞, 空列條項, 本無實績可舉.”2.實際成績.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從一九一八年五月起, 《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 陸續的出現了, 算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 柯靈《向拓荒者致敬》:“作爲無產階級文藝的拓荒者, 阿英同志爲后人作出了榜樣, 也留下了墾殖的實績.”

[實邊】充實邊疆. 《漢書·晁錯傳》:“以陛下之時, 徙民實邊, 使遠方無屯戍之事, 塞下之民父子相保, 亡係虜之患, 利施後世, 名稱聖明.”《晉書·傅玄傳》:“宜更置一郡於高平川, 因安定西州都尉募樂徙民, 重其復除以充之, 以通北道, 漸以實邊.”《宋史·食貨志上二》:“使田疇盡闢, 歲收滋廣, 一遇豊稔, 平糴以實邊, 則所省漕運亦博.” 鄭觀應《盛世危言·墾荒》:“自吉林、黑龍江袤延以達於西藏三萬里, 安能日日應敵, 處處設防, 除此移民實邊, 更無善策.”

[實覈】1.核實. 《後漢書·順帝紀》:“三年春正月丙子, 京師地震, 漢陽地陷裂. 甲午, 詔實覈傷害者, 賜年七歲以上錢, 人二千.”《後漢書·劉盤傳》:“可申勑刺史、二千石, 務令實覈, 其有增加, 皆使與奪田同罪.”2.朴實.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桓譚稱文家各有所慕, 或好浮華而不知實覈, 或美衆多而不見要約.”

[實譜】猶實錄. 明李贄《四書評·論語·鄕黨》:“的是宣聖一幅眞容, 的是宣聖一部實譜.”

[實證】1.確實的證據. 《宋書·范曄傳》:“言之皆有實證, 非爲空談.”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廬江水》:“斯耳傳之談, 非實證也.”《二刻拍案驚奇》卷四:“今見了兩生告詞, 雖然明知其事必實, 却是詞中沒個實證, 亂行不得.”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硏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三節:“藝術是生活的附庸, 我們就經文自身更可以找出一個實證.”2.實際證明;實際印證. 宋嚴羽《滄浪詩話·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以禪喩詩, 莫此親切, 是自家實證實悟者.” 明李贄《答鄧明府書》:“此余之實證實得處也, 而皆自於好察邇言得之.” 李大釗《桑西門的曆史觀》三:“吾人關於宇宙的知識, 曾已達到或且現方達到一個在各局部已不是推測的而是實證的階段.”

[實證主義】近代資產階級哲學派別之一, 認爲認識的對象只是實際存在的事實, 科學只是主觀經驗的描寫, 事物的本質是不可能認識的.

[實騰騰】嚴實. 茅盾《子夜》十二:“你不要代他們包庇! 我最恨這樣瞞得實騰騰地!”

[實權】實際權力. 明徐渭《陶宅戰歸序》:“大抵能言者多在下, 不能察而用者多在上. 在上者冒虗位, 在下者無實權.”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志士之任天下者, 本無實權, 不得以成敗論之, 而皇帝則不得不以成敗論之.”老舍《四世同堂》二三:“其實維持會只是個不甚體面的古董鋪, 幷沒有任何實權.”

[實體】1.眞實的具體的東西. 晉陸機《浮云賦》:“有輕虛之艷象, 無實體之眞形.” 柯靈《團圓》:“她一向藐視艱苦, 可那是個沒有實際內容的, 影影綽綽的影子, 現在才碰上了結結實實的艱苦的實體.”2.主體, 要點.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昔陸氏《文賦》, 號爲曲盡, 然汎論纖悉, 而實體未該.”3.哲學上的一個槪念.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 認爲變化著的事物有一種永恒不變的基礎, 就是實體. 唯心主義者所說的“精神”、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者所說的“物質”都是這樣的實體.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所謂實體就是永遠運動著和發展著的物質. 宋朱熹《中庸章句》第一章題解:“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 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 淸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惟兩端疊用, 遂成對立之象, 於是可知所動所靜, 所聚所散, 爲虛爲實, 爲淸爲濁, 皆取給於太和絪縕之實體.” 淸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天道》:“陰陽五行, 道之實體也;氣血心知, 性之實體也.”

[實體詞】舊稱名詞與代詞爲實體詞. 

[實驗】1.實際的效驗. 漢王充《論衡·遭虎》:“等類衆多, 行事比肩, 略舉較著, 以定實驗也.”《掃迷帚》第二一回:“自今以往, 事事悉憑實驗, 一切紙糊的老虎, 都盡被人戳破, 不値一文.”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一》:“極平常的豫想, 也往往會給實驗打破.”2.實際的經驗.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昔在江南, 不信有千人氊帳;及來河北, 不信有二萬斛船:皆實驗也.”3.爲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從事某種活動. 梁啓超《泰西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一章:“甲派主實驗, 乙派主推理, 丙派執其中庸, 所以有異同者在於此.” 胡適《實驗主義》六:“有時候, 一種假設的意思, 不容易證明, 因爲這種假設的證明所需要的情形平常不容易遇著, 必須特地造出這種情形, 方才可以試驗那種假設的是非. 凡科學上的證明, 大槪都是這一種, 我們叫做‘實驗’.” 郭沫若《蘇聯紀行·八月二日》:“他耐心地作著種種的交配實驗, 結果是成功了.”4.引申指實驗的工作. 如:做實驗;化學實驗.


*寮①[liáoㄌㄧㄠˊ]

[《廣韻》落蕭切, 平蕭, 來. ]

亦作“竂”. 

1.百官;官吏. 后多作“僚”. 漢揚雄《百官箴·大鴻臚箴》:“人有才能, 寮有級差.”《三國志·蜀志·費禕傳》:“丞相亮南征還, 群寮於數十里逢迎.” 宋王禹偁《殿中丞贈戶部員外郞孫府君墓志銘》:“故事, 尉兩畿四赤者, 滿歲則拜諫官御史, 由是而爲大寮.”2.指同官. 《左傳·文公七年》:“同官爲寮, 吾嘗同寮, 敢不盡心乎!”3.窗. 《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 交綺豁以疏寮.” 李善注:“交結綺文, 豁然穿以爲寮也.” 唐溫庭筠《池塘七夕》詩:“月出西南露氣秋, 綺寮河漢在針樓.” 唐姚合逸句:“皎潔鉤高掛, 玲瓏影落寮.”4.空曠. 《廣雅·釋詁三》:“寮, 空也.” 唐陳子昂《禡牙文》:“契丹凶羯, 敢亂天常, 乃蜂屯丸山, 豕食寮野.” 參見“寮廓”. 5.僧舍. 《釋氏要覽·住持》:“言寮者, 《唐韻》云:同官曰寮. 今禪居意取多人同居, 共司一務, 故稱寮也.” 宋陸遊《貧居》詩:“囊空如客路, 屋窄似僧寮.”6.后通稱小屋、小室爲寮. 淸沈㚆《浮生六記·浪遊記快》:“招小艇渡至邵船, 但見合幫燈火相對如長廊. 寮適無客……遂有伻頭移燭相引, 由艙後, 梯而登, 宛如斗室, 旁一長榻, 几案俱備.”茅盾《虛驚》:“一路送他們來的月亮此時已經偏斜, 半圓形的下端一角被什么東西擋住了看不見, 想來是遠處山上的一座寮罷?”7.通“嘹”. 參見“寮亮”.

[寮人】做官的人, 官員. 《北齊書·魏收傳》:“初河間邢子才及季景與收幷以文章顯, 世稱大邢小魏, 言尤俊也. 收少子才十歲, 子才每曰:‘佛助寮人之偉.’”按, 魏收小字佛助.

[寮子】小屋. 王願堅《老媽媽》:“原來白鬼子搜查到了那里, 把早先警衛同志住的寮子點著了火.”

[寮友】同僚. 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戲萬乘若寮友, 視儔列如草芥.” 淸陳夢雷《絕交書》:“獨不思當日往返, 衆目共瞻, 今不惜輿論之是非, 但思抑一人以塞漏, 遂至巧言以阻寮友而不計人議!”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四篇:“然鶚所作序, 僅言‘友人程子小泉過予, 以其所購全書見示……’蓋不欲明言己出, 而寮友則頗有知之者.”

[寮司】1.各衙署長官. 《文選·潘嶽<西征賦>》:“凡厥寮司, 既富而敎.” 張銑注:“百寮主司, 能使人富而又敎之.”2.寺僧中替長老管事的人.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德高年長的大僧稱爲長老, 居在方丈, 表示只住一間小屋. 長老的隨從人稱爲侍者, 替長老管事的人稱寮司.”

[寮民】舊稱廣東入山搭寮居住的窮民. 《淸史稿·食貨志一》:“各省山居棚民, 按戶編冊, 地主幷保甲結報. 廣東寮民, 每寮給牌, 互相保結……廣東窮民入山搭寮, 取香木舂粉、析薪燒炭爲業者, 謂之寮民.”

[寮吏】屬吏. 唐薛用弱《集異記·嘉陵江巨木》:“高准式行香於開元觀, 寮吏畢至.” 宋歐陽修《送滎陽魏主簿廣》詩:“寮吏媿我嘆, 僕童恪生顔.”

[寮列】猶同僚. 唐張說《祭崔侍郞文》:“昔朝寮列, 今爲弔賓.”

[寮佐】屬官. 《晉書·杜預傳》:“鍾會伐蜀, 以預爲鎮西長史. 及會反, 寮佐幷遇害, 唯預以智獲免.”《新唐書·張玄素傳》:“上惟東宮之重, 高署賢才爲寮佐, 今乃不得進見, 將何以朝納誨、夕補遺哉?”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八:“及開宴, 召寮佐飲酒, 則笑歌歡謔, 釋然無間.”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二》:“相國溫公, 時鎮烏魯木齊, 一日, 宴寮佐於秀野亭.”

[寮位】官位. 晉潘嶽《西征賦》:“寮位儡其隆替, 名節漼以隳落.”

[寮舍】猶房舍. 亦特指僧舍.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幾間寮舍, 半亞朱扉.”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況敝寺其間多有寮舍, 容一儒生又何礙也!”

[寮采】見“寮寀”. 

[寮房】1.簡陋住房. 《淸史稿·食貨志一》:“廣東總督奏稱, 撤燬雷廉交界海面之潿洲及迤東之斜陽地方寮房, 遞回原籍, 免與洋盜串通滋事, 幷毀校椅灣等三十二處寮房共百六十二戶, 另行撫恤安插.”2.寺廟中的僧舍. 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二六章:“殿旁有甬道, 通一耳室, 余意其爲住僧寮房, 故止步弗入.”

[寮亮】謂聲音響亮. 寮, 通“嘹”. 《敦煌曲子詞·洞仙歌》:“無計恨征人, 爭向金風漂蕩, 擣衣寮亮.”

[寮宰】猶僚屬. 前蜀杜光庭《紫霞洞修造畢告謝醮詞》:“伏惟洞府衆聖高眞仙官寮宰, 鑑茲丹懇, 錫以玄休.”

[寮庶】百官, 眾官. 《後漢書·馬融傳》:“因講武校獵, 使寮庶百姓, 復覩羽旄之美, 聞鐘鼓之音.”

[寮寀】亦作“寮采”. 

1.官舍. 引申爲官的代稱. 《文選·張華<答何劭>詩》:“自昔同寮寀, 於今比園廬.” 呂向注:“同寮寀, 同官也.”2.指僚屬或同僚.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孝元初出會稽, 精選寮寀.” 唐楊炯《同詹事府官寮祭郝少保文》:“府庭颯而變色, 寮采慘而相驚.” 明梅鼎祚《昆侖奴》第一折:“那寮寀的禮不周, 這子弟的心自省, 也須知桑梓人恭敬, 甚的是遺後見君情.” 淸黃宗羲《趙州李公救災記》:“<李公>噬臂出血, 書衣爲章, 以告寮采, 其能將伯之助乎!” 淸宣鼎《夜雨秋燈錄·應聲藍面鬼》:“公思《易》能驅邪魅, 即爲講《易》之乾卦, 鬼猶應聲, 惟至‘地道光也’句, 鬼忽不見, 公亦掩卷就寢, 嘗舉以告寮寀, 莫測所謂.”

[寮掾】僚屬. 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程鵬起》:“有一妄男子程鵬起者, 求往海外暹羅國借兵, 以攻關白, 可令回師自救, 以解朝鮮之困. 石司馬大喜, 以爲奇策, 即請於上, 加參將職銜, 給餉召募, 其寮掾二十人, 皆無賴椎埋輩也.”

[寮棚】簡陋的棚屋. 京劇《杜鵑山》第五場:“大家暫回寮棚, 整裝待命!”

[寮廓】空曠, 空闊.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序》:“京城表裏, 凡有一千餘寺, 今日寮廓, 鍾聲罕聞.”寮, 一本作“寥”.

[寮簷】房簷. 《三美緣》彈詞:“新禧佳節正晴天, 戶戶門庭換彩箋. ‘四季康寧’門撻上貼, ‘迎祥接福’紙窗邊, 也有門神來貼左, 芝蘭松柏插寮簷.”

[寮屬】僚屬;屬官. 《三國志·吳志·孫登傳》:“登待接寮屬, 略用布衣之禮, 與恪、休、譚等或同輿而載, 或共帳而寐.”《晉書·桓溫傳》:“於是過淮泗, 踐北境, 與諸寮屬登平乘樓, 眺矚中原.” 唐李頻《送鄂渚韋尙書赴鎮》詩:“誰知舊寮屬, 攀餞淚仍流.”《明史·於謙傳》:“顧佐爲都御史, 待寮屬甚嚴, 獨下謙, 以爲才勝己也.”


*寫①[xiěㄒㄧㄝˇ]

[《廣韻》悉姐切, 上馬, 心. ]

亦作“冩”. “寫”的繁體字.

1.移置;輸送. 《禮記·曲禮上》:“御食於君, 君賜餘, 器之漑者不寫, 其餘皆寫.” 鄭玄注:“寫者, 傳己器中乃食之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發北山石槨, 乃寫蜀荊地材皆至.” 何焯《義門讀書記·史記》:“寫, 當爲輸寫之意, 運其材也.” 唐杜甫《野人送朱櫻》詩:“西蜀櫻桃也自紅, 野人相贈滿筠籠. 數回細寫愁仍破, 萬顆勻圓訝許同.” 章炳麟《大乘佛敎緣起考》:“時諸苾芻誦經之時, 不閑聲韻, 隨句而說, 猶如寫棗置之異器.”2.傾吐;發抒. 《詩·邶風·泉水》:“駕言出遊, 以寫我憂.” 毛傳:“寫, 除也.” 唐李白《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詩:“遠客投名賢, 眞堪寫懷抱.” 明唐寅《題畫》詩:“促席坐鳴琴, 寫我平生心.” 朱自淸《中國歌謠·歌謠的結構》:“他心里有一個愛著的或思慕的女子, 反㚆歌詠, 以寫其懷.”3.舒暢;喜悅. 《詩·小雅·蓼蕭》:“既見君子, 我心寫兮.” 鄭玄箋:“我心寫者, 舒其情意, 無留恨也.”《詩·小雅·裳裳者華》:“我覯之子, 我心寫兮.” 朱熹集傳:“我覯之子, 則其心傾寫而悅樂矣.”4.盡, 竭.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竭愚寫情, 不飾其過, 所以爲忠也.”《廣雅·釋詁》:“寫, 盡也.” 晉束晳《補亡詩》:“賓寫爾誠, 主竭其心.”《魏書·廢太子傳》:“欲使汝展哀舅氏, 拜汝母墓, 一寫爲子之情.”《太平廣記》卷一六九引宋王溥《唐會要·唐太宗》:“褚遂良學問稍長, 性亦堅正, 既寫忠誠, 甚親附於朕, 譬如飛鳥依人, 自加憐愛.”5.仿效;模仿. 《周髀算經》卷上:“笠以寫天.” 趙爽注:“笠亦如蓋, 其形正圓, 戴之所以象天. 寫, 猶象也.”《淮南子·本經訓》:“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識也, 星月之行可以曆推得也, 雷震之聲可以鼓鐘寫也.” 高誘注:“寫, 猶放斆也.”《太平廣記》卷一三五引南朝梁殷芸《小說·臨洮長人》:“秦始皇時, 長人十二, 見於臨洮, 皆夷服, 於是鑄銅爲十二枚以寫之.” 唐皎然《戛銅椀爲龍吟歌》序:“以三金寫之, 唯銅聲酷似.”6.用模型澆鑄. 《國語·越語下》:“王命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 而朝禮之.” 韋昭注:“謂以善金鑄其形狀而自朝禮之.”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像》:“凡鑄仙佛銅像, 塑法與朝鍾同, 但鍾鼎不可接, 而像則數接爲之, 故寫時爲力甚易.” 章炳麟《建立宗敎論》:“在昔周廟鑄金, 以爲愼言之人, 句踐命工以寫朱公之象, 皆由心有感慕, 以此寄形, 固未嘗執爲實事.”7.摹畫, 繪畫. 《墨子·經說上》:“圜, 規寫交也.” 孫詒讓間詁:“寫, 謂圖畫其象.”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園籬》:“既圖龍蛇之形, 復寫鳥獸之狀.”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上:“眞宗令供奉僧元藹寫太宗聖容於啓聖院.” 淸吳騫《扶風傳信錄》:“如淑貞爲威姑寫遺像, 隣嫗皆識之.” 陳毅《題〈長征會師圖〉》:“感謝母子如椽筆, 寫來懸掛人民之心間.”8.映照. 唐黃滔《水殿賦》:“鏡豁四隅, 遠近之風光寫入;花明八表, 古今之壯麗攢將.” 宋張孝祥《浪淘沙》詞:“溪練寫寒林, 雲重煙深, 樓高風惡酒難禁.” 郭沫若《星空·贈友》詩:“多情的明月與夕陽, 把我們的影兒, 寫在水里, 印在沙上.”9.描寫. 宋梅堯臣《矮石榴樹子賦》序:“余作賦寫其狀, 因以自勵云.”《花月痕》第十回:“欲平紈扇年年恨, 不寫春光轉寫秋.” 巴金《文學的激流永遠奔騰》:“我可以這樣說, 許多作品都寫了中國人民的心靈美.”10.抄寫;書寫. 《漢書·藝文志》:“<孝武>建藏書之策, 置寫書之官.” 晉葛洪《抱朴子·遐覽》:“諺曰:‘書三寫, 魚成魯, 虛成虎.’” 唐戴叔倫《贈鶴林上人》詩:“歸來掛衲高林下, 自翦芭蕉寫佛經.”《三俠五義》第五二回:“三公子拈筆在手, 只覺得手顫, 再也寫不下去.”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九》:“我當時沒有答㚆你, 一則你信上不寫地址, 二則阿Q已經捉過, 我不能再邀你去看熱鬧, 共同證實了.”11.寫作, 創作. 魯迅《〈呐喊〉自序》:“從此以后, 便一發而不可收, 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 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 巴金《文學的激流永遠奔騰》:“這些作品是用作家的生命之水寫成的.”12.立約租賃.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蔡武次日即敎家人蔡勇, 在淮關寫了一隻民座船.” 淸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藝文下》:“至山內墾荒之戶, 寫地耕種.”《儒林外史》第六回:“過了十朝, 叫來富同四斗子去寫了兩隻高要船.”13.指訂購. 《文明小史》第十五回:“吃了一開茶, 當由姚老夫子到局里寫了五張客艙票, 一張煙篷票.” 參見“寫定”.

寫②[xièㄒㄧㄝˋ]

[《集韻》四夜切, 去禡, 心. ]

亦作“冩”. “寫”的繁體字.

1.傾瀉. 《周禮·地官·稻人》:“以澮寫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其爲天下除害也, 若川瀆之寫於海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問:‘自然無心於稟受, 何以正善人少, 惡人多?’諸人莫有言者. 劉尹答曰:‘譬如寫水著地, 正自縱橫流漫, 略無方圓者.’一時絶嘆, 以爲名通.” 唐馮著《燕銜泥》詩:“井旁寫水泥自足, 銜泥上屋隨爾欲.” 明高啓《雜詩》:“春暉何悠悠, 淸川自東寫.”2.疏泄. 中醫治療方法之一. 與“補”相對. 《素問·調經論》:“有餘寫之, 不足補之.”《南史·張邵傳》:“<徐文伯>便寫足太陰, 補手陽明, 胎便應針而落.”3.通“卸”. 把東西解取或搬運下來. 《石鼓文》三:“宮車其寫, 秀弓時射.”《後漢書·皇甫規傳》:“有旋車完封, 寫之權門.”《晉書·潘嶽傳》:“發槅寫鞍, 皆有所憩.” 淸顧炎武《日知錄·寫》:“今人謂馬去鞍曰寫, 貨物去舟車亦曰寫……《說文》作‘御’, 舍車解馬也.”4.泛指解除, 脫卸. 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二:“勿區區於世間, 流連於親識, 眷眄富貴, 希想味欲. 此幷積罪之山川, 煮身之鼎鑊. 善思此辭, 勿足爲樂, 若必寫此, 則仙道諧矣.”5.泄漏;泄露. 唐朱桃椎《茅茨賦》:“野外孤標, 山旁迥出, 壁則崩剝而通風, 簷則摧頽而寫日.” 唐邱愔《陳李昭德罪狀疏》:“臣聞蟻穴壞堤, 針芒寫氣, 涓涓不絶, 必成江河.” 唐王建《宮詞》之九九:“內中不許相傳出, 已被醫家寫與人.”

[寫工】簽訂做長工的合同. 《中國曆代農民問題文學資料·長工歌》:“正月裏來正月中, 正月十五去寫工, 三言四句寫成了, 一年苦頭沒有鬆.”

[寫手】1.抄手, 抄胥. 淸顧炎武《答兪右吉書》:“因乏寫手, 一時未得奉寄.”2.擅長寫字或寫文章的人. 陸文夫《不平者》:“王大爺嘴快, 說起當初如何去請那個寫手寫了一份狀子, 那狀子里寫了些什么東西.”

[寫心】1.抒發內心感情. 晉張華《答何劭》詩之二:“是用感嘉貺, 寫心出中誠.” 唐薛用弱《集異記·蔣琛》:“敢寫心兮歌一曲, 無誚余持盃以淹留.”《花月痕》第九回:“鍾期死矣渺知音, 流水高山枉寫心;賞雅幾能還賞俗, 絲桐悔作伯牙琴.”2.謂描寫人的內心世界. 宋梅堯臣《傳神悅躬上人》詩:“握中一寸毫, 寶匣百鍊金. 鑑貌不鑑道, 寫形寧寫心.”3.舒心, 開心. 唐吳筠《登廬山東峰觀九江合彭蠡湖》詩:“寫心陟雲峰, 縱目還縹緲.”

[寫本】手抄本.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唐白文公自勒文集, 成五十卷, 後集三十卷, 皆寫本.”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備規制·圖籍之儲》:“唐以前書籍皆寫本, 人以藏書爲貴, 精於讐對.” 淸兪樾《茶香室三鈔·觀世音眞像》:“照宋人寫本, 每句之下, 畫佛菩薩形像.” 徐遲《祁連山下》:“還在巴黎時, 他就看到過敦煌的寫本.”

[寫目】謂盡目力之所及, 縱情觀覽.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登臨寫目, 爲廛郭之佳憩也.” 南朝齊謝朓《遊後園賦》:“左蕙畹兮彌望, 右芝原兮寫目.”

[寫生】1.直接以實物或風景爲對象進行描繪的作畫方式. 宋范鎮《東齋紀事》卷四:“又有趙昌者, 漢州人, 善畫花, 每晨朝露下時, 遶欄檻諦玩, 手中調采色寫之, 自號‘寫生趙昌’.” 明《徐氏筆精》:“惟元倪瓚輩始喜寫生, 脫畫家蹊徑.” 淸趙翼《題肅本淳化帖》詩:“譬如畫家寫生法, 須見美人描翠娥.” 田漢《蘇州夜話》:“我們這些窮學生到蘇州來寫生, 根本就不容易.”2.以寫生手法所作的畫.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里事·張葆生》:“張爾葆, 字葆生, 松江人, 弱冠即有名畫苑, 寫生入能品.” 柯岩《最美的畫冊》詩:“一個接一個地交出了寫生, 呵, 一次又一次我驚奇地眨著眼睛.”3.猶寫照. 明姚士粦《見只編》卷上:“然山皆積土, 道不盈丈……飄塵噴人, 不見草木. 梅堯臣詩有‘古壁掛靑蒼’句, 語雖佳, 似不爲此山寫生.”瞿秋白《餓鄕紀程》八:“道外這種遠僻街巷, 沿松花江邊, 幾間土屋, 圍著洋鐵皮木板亂七八糟釘成的短牆, 養著幾只泥豬;這就是中國人的寫生.” 參見“寫照”. 4.寫出生意. 指把對象寫活. 宋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之一:“邊鸞雀寫生, 趙昌花傳神.”《壯悔堂文集》卷十附淸賈開宗《<郭老仆墓志銘>評》:“通篇淋漓寫生, 從來誌銘中第一.”

[寫生畫】直接以實物或風景爲對象所作的畫. 碧野《曉溪晨曲》:“畫家從鄂西回來, 我看見他的幾幅山水寫生畫, 其中有急湍的澗流從高山橋洞奔瀉而下, 浪花在四圍靑蒼的山色中閃閃發光, 好象傳來了嘩嘩的水聲.”端木蕻良《關山月的藝術》:“他在南洋的寫生畫中, 已打下了很深的基礎.”

[寫白】1.寫明;洗雪. 《後漢書·張奐傳》:“足下仁篤, 照其辛苦, 使人未反, 復獲郵書. 恩詔分明, 前以寫白, 而州期切促, 郡縣惶懼, 屛營延企, 側待歸命.”2.謄淸. 宋朱熹《答蔡季通書》:“《中庸章句》比略修定, 不知可旋開否? 如欲之, 煩二哥帶寫白人來.”

[寫立】簽訂, 訂立. 《儒林外史》第十五回:“胡三公子約定三五日再請到家寫立合同, 央馬二先生居間.”《儒林外史》第二五回:“過了幾日, 鮑家備了一席酒請倪老爹, 倪老爹帶了兒子來寫立過繼文書.”

[寫似】猶寫眞. 唐於邵《楊侍御寫眞贊》:“仙狀秀出, 丹靑寫似;亭亭玉立, 峩峩嶽峙.”

[寫字】1.書寫文字, 題字.南朝梁陶弘景《授陸敬遊十賚文》:“賚爾大硯一面, 紙筆副之, 可以臨文寫字, 對眞受言.” 唐高騈《寄鄠杜李遂良處士》詩:“池邊寫字師前輩, 座右題銘律後生.” 宋文同《可笑口號》之三:“可笑此公何太惑, 讀書寫字到三更.” 趙樹理《金字》:“一天, 鎮長交給我一卷緞子和一包泥金, 要我替他寫字.”2.明代職司抄寫的低級官員. 明王瓊《雙溪雜記》:“以此有不待缺而陞者, 如……醫士出身陞至太醫院使, 寫字出身, 在內閣書辦, 陞至編脩.”

[寫字間】1.舊稱辦公室爲寫字間.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七回:“<惲來>一徑走到寫字間.”茅盾《搬的喜劇》:“第二天早上黃先生到寫字間去的時候, 黃太太還在睡鄕.” 張重光《坐寫字間的人》一:“我母親可早已替我張揚出去, 逢人就說:‘如今我兒子是坐寫字間的人了.’”2.書房. 臧克家《老舍永在》:“有一次我去拜訪老舍, 他把我引到他樓上的寫字間里.”

[寫字檯】辦公、寫字等用的桌子, 一般有幾個抽屜, 有的還有一個小櫃子.

[寫形】1.謂從外形審察病人.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越人之爲方也, 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 言病之所在.”2.畫像, 圖寫形貌. 唐劉肅《大唐新語·公直》:“<陸德明>入朝, 太宗引爲文館學士, 使閻立本寫形.” 宋梅堯臣《傳神悅躬上人》詩:“鑑貌不鑑道, 寫形寧寫心.” 宋鄧椿《畫繼·徽宗皇帝》:“凡所得純白禽獸, 一一寫形作冊.”

[寫形畫】寫生畫. 淸鈕琇《觚賸·秀門三絕》:“寒山趙均室人文淑, 工寫形畫, 幷無粉本, 但詠玩山中花草蜂蝶, 遇物成圖, 自得天趣.”

[寫志】抒發情志. 晉陶潛《讀史述九章·屈賈》:“候詹寫志, 感鵩獻辭.”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賦者, 鋪也, 鋪采摛文, 體物寫志也.”《南史·庾肩吾傳》:“未聞吟詠情性, 反擬《內則》之篇;操筆寫志, 更模《酒誥》之作.”《子華子·孔子贈》:“孔子轍環於河滸, 而弗肯以濟, 援琴而寫志, 命之曰《臨河之操》.”

[寫作】1.猶寫成. 指作詩文、繪畫等. 宋張孝祥《蝶戀花·行湘陰》詞:“落日閒雲歸意促. 小倚蓬窗, 寫作思家曲.” 明高啓《擬古》詩之二:“初爲郢中唱, 再奏邯鄲吟. 不惜努力歌, 寫作絶代音.” 淸葉廷琯《鷗陂漁話·吳秋鶴潭友圖詩》:“竹虛酒酣, 潑墨爲我寫作《洗石圖》.”2.書法和文章. 《醒世恒言·吳衙內隣舟赴約》:“<秀娥>女工針指, 百伶百俐, 不敎自能. 兼之幼時, 賀司戶曾延師敎過讀書識字, 寫作俱高.” 淸周友良《珠江梅柳記》卷二:“壁間一聯云:‘直把春賞酒, 都將命乞花’, 寫作俱佳, 饒有雅人深致.”3.寫文章;創作. 《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除了那殿試寫作平平, 自分鼎甲無望的不作妄想外, 但是有志之士, 人人跂足昂頭在那里望信.”老舍《<駱駝祥子>附錄》:“在學校開課的時節, 我便專心敎書, 等到學校放寒暑假, 我才從事寫作.” 徐遲《徐遲自傳》:“這期間, 寫作幷出版了詩和散文集《最強音》、《美文集》等.”

[寫妙】謂描繪傳神. 唐盧照隣《益州長史胡樹禮爲亡女造畫贊》:“窮形盡相, 陋燕壁之含丹;寫妙分容, 嗤吳屛之墜筆.” 宋蘇軾《次韻答王定國》:“每得君詩如得書, 宣心寫妙書不如.”

[寫述】敘述;描述. 宋蘇軾《謝交代趙祠部啓》:“望公之來, 以日爲歲. 祝頌之素, 寫述難周.”阿英《晩淸小說史》第三章:“<《負曝閑談》>寫北京部分, 優秀的地方, 不在人物, 而是關於風習的寫述.”

[寫具】書寫. 《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他答應了兩個‘是’, 下去寫具親供.”

[寫物】描繪人或物. 唐王藹《祖二疏圖記》:“吳郡顧生能寫物, 筆下狀人, 風神情度, 甚得其態.” 唐曹鄴《從天平節度使遊平流園》詩:“自憐不羈者, 寫物心常簡.” 宋曾鞏《齊州雜詩》序:“雖病不飲酒, 而間爲小詩, 以娛情寫物, 亦拙者之適也.”

[寫念】抒發思念之情. 唐李康成《玉華仙子歌》:“羽蓋霓裳一相識, 傳情寫念長無極.”

[寫効】臨摹. 《法書要錄》卷二引南朝宋虞龢《論書表》:“羲之常自書表與穆帝, 帝使張翼寫効, 一毫不異, 題後答之. 羲之初不覺, 更詳看, 乃嘆曰:‘小人幾欲亂眞.’”

[寫放】亦作“寫倣”. 

1.模仿.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每破諸侯, 寫放其宮室, 作之咸陽北阪上.”2.描畫實物. 元周伯琦《天馬行應制作》詩:“畫師寫倣妙奪神, 拜進御牀深稱旨.”3.指初學書法的臨帖模仿.

[寫泄】傾注排泄. 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其中騰波觸天, 高浪灌日, 吞吐百川, 寫泄萬壑.”

[寫法】1.寫作方法. 孫犁《秀露集·文學和生活的路》:“文章寫法, 其道則一. 心地光明, 便有靈感, 入情入理, 就成藝術.”2.指做道場時撰寫疏文. 《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回:“建三晝夜道場, 不用別樣經, 止誦《金剛》、《法華》經二千卷, 《觀音經》五百卷, 連前次通州誦的共一千卷, 超度自縊身亡兒媳計氏. 先送二兩銀子做寫法, 差了晁書前去.” 參見“寫疏”.

[寫注】傾瀉流注. 

[寫定】1.寫成定本. 《後漢書·鄭玄傳》:“所好群書率皆腐敝, 不得於禮堂寫定, 傳與其人.”2.訂定.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二回:“今天晩上彛陵船開, 我已經寫定了船票, 我們要下次會了.”

[寫定本】定稿本. 茅盾《無題》:“當丈夫在作品的寫定本上加上最后一個標點的時候, 夫人是象‘參加大典’似的站在他旁邊的.”

[寫官】古時負責抄寫書籍的官吏. 《漢書·藝文志》:“<孝武>建藏書之策, 置寫書之官.” 淸龔自珍《工部尙書高郵王文簡公墓表銘》:“周以降, 書體六七變, 寫官主之, 寫官誤, 吾則勇改;孟蜀之降, 槧工主之, 槧工誤, 吾則勇改.”

[寫狀】1.描摹形狀. 隋李播《周天大象賦》:“墳墓寫狀以孤出, 哭泣含聲而相召.” 南朝梁沈約《內典序》:“雕金範玉, 圖容寫狀, 靈儀炫日, 寶刹淩雲.”2.撰寫訴狀.

[寫映】猶映照. 隋李播《周天大象賦》:“建星含曜於黃道, 天弁寫映於淸流.”

[寫思】抒發情思. 晉陸云《失題》詩:“何以含忍, 寄之此詩;何以寫思, 記之斯辭.”

[寫染】1.書寫. 宋彭汝礪《途中早起寄兄弟》詩:“新詩如有得, 寫染寄歸翰.”2.指書法、繪畫、文章等.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好寫染也, 我試看咱.” 元武漢臣《玉壺春》楔子:“好寫染也. 小官將此萬言長策親到聖人跟前舉薦你爲官, 決不負所託.”3.兼指書畫.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娶妻王氏, 少年美貌, 讀書識字, 寫染皆通.”

[寫神】1.抒發思想感情. 《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縱碧雞之雄辯” 李善注引漢馮衍《與鄧禹書》:“衍以爲寫神輸意, 則聊城之說, 碧雞之辯, 不足難也.”《文選·馬融<長笛賦>》:“是故可以通靈感物, 寫神喩意.” 李善注:“言可以通於神靈, 感致萬物, 舒寫精神, 曉喩志意也.”2.畫像. 畫像要求逼眞傳神, 故云. 明陶宗儀《輟耕錄·人中》:“錢塘陳鑑如, 以寫神見推一時. 嘗持趙文敏公眞像來呈, 公援筆改其所未然者.”

[寫眞】1.畫人的眞容.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武烈太子偏能寫眞, 坐上賓客, 隨宜點染, 即成數人, 以問童孺, 皆知姓名矣.”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張志和》:“<志和>興趣高遠, 人莫能及. 憲宗聞之, 詔寫眞求訪.” 淸姚鼐《題句容學博馮墨香小照》詩:“寫眞自古難, 神藝有深造.”2.肖像畫. 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之八:“死生難有却回身, 不忍重看舊寫眞.” 淸孫枝蔚《漢武帝》詩:“自上甘泉看寫眞, 芳魂一去杳難親.”3.如實描繪事物.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爲情者要約而寫眞, 爲文者淫麗而煩濫.”4.引申爲對事物的眞實反映, 猶寫照. 鄒韜奮《萍蹤憶語》六:“富豪的高聳云霄的宏麗大廈, 和貧民窟的破爛房屋相對照, 可作爲資本主義社會的代表型的寫眞.”5.指寫出眞切的感情. 明李贄《讀杜少陵》詩之一:“少陵原自解傳神, 一動鄕思便寫眞.”

[寫眞版】用照相方法所制的印刷版. 如銅版.

[寫眞師】攝影師. 《孽海花》第十二回:“那太太就攜了彩雲, 立在這石池旁邊. 只見那寫眞師, 正在那里對鏡配光.”

[寫眞像】畫像. 《雲笈七籤》卷五:“明皇天寶中, 勑李含光於太平觀造影堂寫眞像, 用旌仙跡焉.”

[寫眞圖】1.畫像. 宋孫甫《唐史論斷·冊忠王爲皇太子》:“開元十七年, 忠王領河北元帥, 與百官相見. 張說退而言曰:‘嘗觀太宗寫眞圖, 忠王奇表, 實類聖祖, 社稷之福也.’”2.指描繪實在景物的圖畫. 唐李白《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詩:“聞君寫眞圖, 島嶼備縈迴.”

[寫眞器】照相機. 

[寫眞鏡】照相機. 《孽海花》第十二回:“請密細斯放心, 拍了照, 我就遣車送你回去, 現在寫眞鏡已預備在草地上, 我們走吧!”

[寫倣】見“寫放”. 

[寫甁】佛敎語. 謂傳法無遺漏, 如水之從此甁瀉於他甁. 語出《大般涅槃經》卷四十:“我所說十一部經, 一經於耳, 曾不再問, 如寫甁水, 置之一甁.” 唐李儼《道因法師碑》:“寫甁均美, 傳燈在照.”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憍薩羅國》:“後學冠世, 妙辯光前, 我惟衰耄, 遇斯俊彦, 誠乃寫甁有寄, 傳燈不絶, 法敎弘揚, 伊人是賴.”

[寫家】1.擅長寫文章的人. 張楔《熱流》第三章:“我第一次見到徐慶耀同志后, 有次和許昌地委的經委副主任劉天然同志閑談, 他說:‘你眞該去同老徐談談, 他是個寫家!’”2.指擅長書法的人. 如:寫家不用夸, 先寫飛、風、家.

[寫書】1.抄寫書籍. 《漢書·藝文志》:“<孝武>建藏書之策, 置寫書之官.” 晉王嘉《拾遺記·秦始皇》:“張儀、蘇秦二人同志好學, 迭剪髮而鬻之以相養. 或傭力寫書, 非聖人之言不讀.”《敦煌變文集·孝子傳》:“寫書不飲酒, 恒日筆頭乾.” 魯迅《<嵇康集>跋》:“自板本盛, 而人始不復寫書.”2.今亦稱著書爲寫書.

[寫紙】指訂契約. 《海上花列傳》第四八回:“十六俚哚寫紙.”

[寫著】傾注, 倒進去.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羊》:“一食頃, 作熱湯, 水解令得下手, 寫著甕中.”

[寫副】書寫副本. 《晉書·武帝紀》:“自泰始以來, 大事皆撰錄祕書, 寫副. 後有其事, 輒宜綴集以爲常.”

[寫移】漢代擬定和發出文件謂之寫移. 《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居延都尉卒人寫移如律令.” 漢《張景造土牛碑》:“延熹二年八月十七日甲申……宛令右丞慴告追皷賊曹掾石梁寫移, 遣景作治五駕瓦屋二間.”

[寫鳥】謂上古人寫原始文字.以其似鳥跡, 故云. 南朝陳徐陵《梁禪陳策文》:“惟昔上古, 厥初生民, 驪連、栗陸之前, 容成、大庭之代, 幷結繩寫鳥, 杳冥慌忽, 故靡得而詳焉.”

[寫望】縱目遠望. 唐鄭世翼《登北邙還望京洛》詩:“步登北邙阪, 踟躕聊寫望.” 宋王禹偁《寄題洛陽秦供奉新樓》詩:“多羨新樓上, 公餘寫望閑.”

[寫情】抒發感情. 漢王逸《九思·傷時》:“憂紆兮鬱鬱, 惡所兮寫情.” 宋歐陽修《和聖兪聚蚊》:“抱琴不暇撫, 揮麈無由停. 散帙復歸臥, 詠言聊寫情.”

[寫景】描繪景物. 明郞瑛《七修類稿·詩文一·各詩之始》引楊仲弘曰:“感慨傷思者, 貴乎感動人情;閑適寫景者, 貴乎雅淡悠揚, 如古詩十九首是也.”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二:“《秋夜》--寫景、狀物, 想象分子多, 文字奇倔.”

[寫順朱兒】初學兒童在印好的紅色楷字上描摹習字, 謂之“寫順朱兒”. 又稱描紅. 《兒女英雄傳》第一回:“交了五歲, 安老爺叫他認字號寫順朱兒.”

[寫疏】和尙、道士拜懺時焚化的祝告文, 上面寫有主人家姓氏和拜懺的緣由等. 又名“疏頭”. 《儒林外史》第四回:“就在胡老爹面前轉托僧官去約僧衆, 幷備香燭、紙馬、寫疏等事.”

[寫載】描畫. 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寫載其狀, 託之丹靑.”

[寫搨】指書法眞跡和拓本. 唐竇臮《述書賦》:“季初則隱姓名, 展纖勁, 寫搨共傳.”

[寫照】1.寫眞. 指畫人的肖像.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人, 或數年不點目睛. 人間其故, 顧曰:‘四體妍蚩, 本無關於處, 傳神寫照, 正在阿堵中.’” 明高攀龍《書名公玉宇卷》:“陳伯符寫照, 肖其形幷肖其神.” 淸周亮工《書影》卷一:“又傳小仙幼時, 戲爲蒙師之婦寫照, 師怒詈之.”2.眞實描寫. 明張鼐《讀卓吾老子書述》:“蓋人知卓吾爲後世著書, 而不知其爲自己寫照.”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詩話下·王仲瞿落花詩》:“秀水王仲瞿《落花詩》三首, 全爲自己寫照.”峻靑《海嘯》第三章十二:“她覺得那勢不可擋的奔騰洪流, 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寫照.”3.猶寫生.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九:“公謝而出, 途次遇名勝, 輒硏弄丹墨, 自江右至嶺南, 一壑一邱, 咸爲寫照.”4.猶映照. 唐席豫《奉和敕賜公主鏡》詩:“含靈萬象入, 寫照百花開.” 唐李德裕《靈泉賦》:“淪漣寫照, 物色殊暉.”

[寫像】1.畫像. 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遣使審恤之始》:“凡內臣曾奉命審錄者, 其墓舍輒畫壁寫像於南面, 法司堂官隅侍, 御史與曹郞引囚聽命於下, 以爲榮觀.”2.鑄像.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蜀中寫像》:“蜀中有良金寫像之事, 又不止畫像已也.”

[寫誠】輸誠, 表達誠心.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深謂備雄姿傑出, 遂解帶寫誠, 厚相結納.” 淸曾國藩《苗先簏墓志銘》:“君既習於祁公, 又與諸君傾抱寫誠, 契合無間.”

[寫意】1.披露心意, 抒寫心意. 《戰國策·趙策二》:“忠可以寫意, 信可以遠期.” 唐李白《扶風豪士歌》:“原、嘗、春、陵六國時, 開心寫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 明日報恩知是誰.” 宋陳造《自適》詩之一:“酒可銷閑時得醉, 詩憑寫意不求工.”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今人之論詞, 大槪如昔人之論詩. 主格者其歷下之摹古乎! 主趣者其公安之寫意乎!”2.中國畫的一種畫法. 不求工細形似, 只求以精練之筆勾勒景物的神態, 抒發作者的情趣. 元夏文彦《圖畫寶鑑》卷三:“<仲仁>以墨暈作梅, 如花影然, 別成一家, 所謂寫意者也.” 淸孔尙任《桃花扇·寄扇》:“櫻唇上調朱, 蓮腮上臨稿, 寫意兒幾筆紅桃……薄命人寫了一幅桃花照.” 淸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十一》:“倪雲林、唐伯虎之用水墨作畫, 惟其寫意, 斯稱大雅.”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記蘇聯版畫展覽會》:“我們的繪畫, 從宋以來就盛行‘寫意’.”

[寫意】方言. 舒適;不費力. 巴金《死亡》第十五章:“這時候別人睡在溫暖的被窩里多么寫意!”阿英《鹽鄕雜信》三:“這一次的澡, 洗得確實比上海的溫泉寫意.”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三:“曲而美的條件是, 人物的姿態、動作、形狀, 必須明顯地有一種‘毋庸費力’或‘便於省力’的暗示, 如蘇州人所謂‘寫意’.”

[寫意畫】中國畫的一種. 用寫意手法作的畫.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這正如傳神的寫意畫, 幷不細畫須眉, 幷不寫上名字, 不過寥寥幾筆, 而神情畢肖.” 參見“寫意”.

[寫經】1.抄寫佛敎經典. 晉法顯《佛國記》:“法顯住此二年, 寫經及畫像.”《陳書·徐孝克傳》:“後主勅以石頭津稅給之, 孝克悉用設齋寫經, 隨得隨盡.” 唐張彦遠《法書要錄·王僧虔<論書>》:“謝靜、謝敷幷善寫經, 亦入能境.”《元史·吳澄傳》:“有旨集善書者, 粉黃金爲泥, 寫浮屠藏經. 帝在上都, 使左丞速速, 詔澄爲序, 澄曰:‘主上寫經, 爲民祈福, 甚盛舉也.’”2.指抄寫的佛經. 如:這個博物館收藏著幾百卷敦煌寫經.

[寫經換鵝】《晉書·王羲之傳》:“山陰有一道士, 養好鵝, 羲之往觀焉, 意甚悅, 固求市之. 道士云:‘爲寫《道德經》, 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 籠鵝而歸, 甚以爲樂.” 后遂以爲典實. 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亦記此事, 謂所寫爲《黃庭經》.

[寫境】指文學作品中的環境描寫.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八:“小說之中, 憑空寫境的文字很多, 對於其中人物的行動, 常發生著有力的效果. 《紅樓夢》中於寫黛玉的死時, 不是兼寫著瀟湘館的竹聲與空中的雨聲等等嗎?”

[寫僱】雇用.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就央他寫僱誠實車戶, 車運兩柩回家.”

[寫貌】1.描繪形象, 寫生. 唐李綽《尙書故實》:“<顧況>嘗求知新亭監, 人或詰之, 謂曰:‘余要寫貌海中山耳.’” 宋鄧椿《畫繼》:“天寶中, 上忽思嘉陵江山水, 遂假吳生驛遞, 令往寫貌.”2.指畫像. 唐白居易《題舊寫眞圖》詩:“我昔三十六, 寫貌在丹靑.”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二:“宋藝, 蜀郡人, 工寫貌.”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蜀中寫像》:“蜀自炎漢至於巨唐, 將相理蜀, 皆有遺愛, 民懷其德, 多寫眞容. 年代既遠, 穨損皆盡, 惟唐杜相國及聖朝呂侍郞二十二處見存, 六處有寫貌人名, 一十六處失寫貌人姓氏.”

[寫實】1.傾吐情實. 三國魏曹操《讓九錫表》:“惶悸怔營, 心如炎灼, 歸情寫實, 冀蒙聽省.”2.據事直書;眞實地描繪事物.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寫實追虛, 碑誄以立;銘德慕行, 文采允集.”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死魂靈百圖>小引》:“不得不歎服他(果戈理)偉大的寫實本領.” 巴金《<家>後記》:“在我的作品中, 《家》是一部寫實的小說.”

[寫實主義】現實主義的舊譯. 蔡元培《在國語傳習所的演說》:“把《水滸》同唐人的文言小說比較, 那描寫的技能, 更顯出大有進步. 這仿佛西洋美術, 從古典主義進到寫實主義的樣子:繪影繪光, 不象從前單寫通式的習慣了.” 郭沫若《文化上的友誼競賽》:“盡管前者(文學硏究會)傾向於寫實主義, 后者(創造社)傾向於浪漫主義, 兩者都對革命有著憧憬, 但在思想上究竟走那一條路, 大體是混沌的.”

[寫實派】在文學藝術創作上, 主張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派別. 梁啓超《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由前之說, 則理想派小說尙焉;由後之說, 則寫實派小說尙焉.” 胡也頻《到莫斯科去》:“然而這些名爲印象派、象征派、寫實派……各有來源的西洋畫, 也不能使素裳感到比較的滿意.”

[寫憂】發抒排除憂悶. 語出《詩·邶風·泉水》:“駕言出遊, 以寫我憂.” 南朝宋傅亮《登龍岡賦》:“靜潛處以永念, 聊駕言以寫憂.” 唐陳子昂《春台引》:“懷宇宙以湯湯, 登高臺而寫憂.”

[寫影】1.畫像;作畫. 宋蘇軾《傳神記》:“傳神之難在目. 顧虎頭云:‘傳形寫影, 都在阿睹中.’其次在顴頰.” 元張昱《寄東山寺長老宅區中索畫梅》詩:“濡毫應覺香先到, 寫影無如月最眞.”端木蕻良《關山月的藝術》:“<古人>一般都是按淸麗抗寒的形象來爲梅花寫影.”2.謂眞實的反映, 寫照.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論沈藎慘死事》:“今日杖殺一沈藎, 不過小試其新硎之利器耳. 血肉橫飛, 哀呼宛轉於搥杖之下, 又滿政府待我漢族之方法, 而我同胞前途之寫影也.”

[寫影】投下影子. 南朝宋謝莊《赤鸚鵡賦》:“月圓光於綠水, 雲寫影於靑林.”

[寫憤】猶發憤. 晉袁宏《後漢紀·順帝紀》:“皇甫規對策曰:‘陛下聖德欽明, 聞災責躬, 咨嗟群僚, 招延敢諫臣, 得踐天庭承大問, 此誠臣寫憤畢命之期也.’”

[寫潤】傾瀉滋潤. 借指帝王所施的恩澤. 《藝文類聚》卷十五引隋江總《爲陳六宮謝章》:“豈期日月騰影, 風雲寫潤, 遂復位崇九卿, 聲高六列.”

[寫據】猶字據.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七回:“測字的看了道:‘這是一張寫據.’”

[寫築】謂依樣仿造建筑. 《北齊書·幼主紀》:“寫築西鄙諸城, 使人衣黑衣爲羌兵攻之, 鼓噪淩之, 親率內參拒鬭.”《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云:“寫築者, 寫諸城之形而築以象之.”

[寫錄】書寫;抄錄. 唐李綽《尙書故實》:“有李幼奇者, 開元中以藝干柳芳, 嘗對芳誦百韻詩, 芳已暗記, 便題之於壁, 不差一字……請幼奇更誦所著文章, 皆一遍便能寫錄.” 宋文同《將赴洋州書東谷舊隱》詩:“壁間細書字, 多是親寫錄.”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堂規式》:“詳聽口供, 挨次寫錄.”《居延漢簡甲乙編·凡例》:“釋文依原款式寫錄. 原簡上文字以外的符號, 亦一律按原式寫錄.”

[寫鞚】放松轡頭. 謂縱馬奔馳. 南朝梁吳均《古意》詩之三:“玉鞭蓮花劍, 金苣流星勒. 聊爲路旁人, 寫鞚長楸北.” 唐李白《自廣平乘醉走馬登城樓覽古書懷》詩:“揚鞭動柳色, 寫鞚春風生.” 唐李濯《內人馬伎賦》:“始爭鋒於校場, 遽寫鞚於金埒.”

[寫曜】猶閃耀. 南朝梁江淹《爲建平王拜右衛將軍荊州刺史章》:“珪冊停徽, 車旗寫曜.” 唐李適《遊禁苑幸臨渭亭遇雪應制》詩:“寫曜銜天藻, 呈祥拂御衣.”

[寫韻】吳彩鸞書寫《唐韻》的故事. 傳說仙女吳彩鸞於唐大和末, 遇書生文簫於鍾陵郡, 相互愛悅而成夫婦. 文簫貧, 彩鸞爲寫孫愐《唐韻》, 售以爲生. 后二人皆乘虎仙去. 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三引唐裴鉶《傳奇·入仙壇》. 淸吳騫《扶風傳信錄》:“憶別深宮七百年, 幾經塵劫兩相捐. 踏燈忽漫春攜手, 寫韻曾看夜擘牋.”或謂吳彩鸞寫《唐韻》爲實有其人其事. 又后人傅會傳說, 於鍾陵建“寫韻亭”, 或稱“寫韻軒”. 宋洪明有《寫韻亭》詩, 見宋呂本中《紫薇詩話》. 元張雨《題東坡眞跡》詩:“寫韻軒中塵不驚, 與誰同躡鳳凰翎. 彩鸞可惜情緣重, 只合淸齋寫道經.”

[寫韻亭】見“寫韻”. 

[寫韻軒】見“寫韻”. 

[寫懷】抒發情懷. 漢蔡邕《司徒袁公夫人馬氏碑銘》:“哀子懿達、仁達, 銜恤哀痛, 靡所寫懷, 乃撰錄母氏之德所履, 示公之門人.” 三國魏明帝《苦寒行》:“賦詩以寫懷, 伏軾淚沾纓.” 淸李賡芸《炳燭編》卷四:“坐間思憶二帝有感, 作一絶寫懷.”

[寫籙】書寫符籙. 唐項斯《題太白山隱者》詩:“高居在幽嶺, 人得見時稀. 寫籙扃虛白, 尋僧到翠微.”

[寫鑑】照鏡. 唐玄宗《答司馬承禎上劍鏡》詩:“寫鑑表容質, 佩服爲身防.”


*審①[shěnㄕㄣˇ]

[《廣韻》式荏切, 上寢, 書. ]

“宷”的今字.“審”的繁體字.

1.詳細;仔細. 《書·顧命》:“病日臻. 既彌留, 恐不獲誓言嗣, 茲予審訓命汝.” 孫星衍疏:“《說文》云:‘詳, 審議也.’審亦爲詳.” 南朝宋何承天《達性論》:“事簡則不擾, 不擾則神明靈, 神明靈則謀慮審.”《敦煌變文集·董永變文》:“人生在世審思量, 暫時吵鬧有何妨;大衆志心須淨聽, 先須孝順阿耶娘.” 淸吳熾昌《客窗閑話·義丐》:“小人無罪, 懷寳其罪, 籌之審矣, 非所願也.”2.詳究;細察. 《書·說命上》:“乃審厥象, 俾以形旁求於天下.”《史記·淮陰侯列傳》:“故知者決之斷也, 疑者事之害也, 審豪氂之小計, 遺天下之大數.” 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我恰纔覷了他面目, 審了他脈息, 你摸他這半身子如火相似, 他害的是熱病.” 明張煌言《上延平王書》:“竊聞舉大事者, 先在人和;立大業者, 尤在地利……則人和地利, 審之不可不精也.” 魯迅《墳·人之曆史》:“環世界一周, 歷審生物, 因悟物種所由始.”3.愼重.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是故審行信令, 禍福賞罰, 以制死生.”《呂氏春秋·音律》:“修別喪記, 審民所終.” 高誘注:“審, 愼.”《韓非子·存韓》:“故曰:‘兵者, 凶器也.’不可不審用也.” 宋王安石《上蔣侍郞書》:“時未可而進, 謂之躁, 躁則事不審而上必疑.”4.察知;知道. 《墨子·小取》:“夫辯者, 將以明是非之分, 審治亂之紀, 明同異之處, 察名實之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明公蒙塵路次, 群下不寧, 不審尊體起居何如?”《剪燈新話·滕穆醉遊聚景園記》:“生聞此言, 審其爲鬼, 亦無所懼.” 管樺《怕水的人》:“自古道, 天有不測風云, 人有旦夕禍福. 今早脫下鞋和襪, 未審明朝穿不穿.”5.眞實. 《戰國策·秦策一》:“爲人臣不忠當死, 言不審亦當死.”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六:“臣實得報, 恐未審, 候旦夕得其詳, 方議奏聞, 乞自寬聖慮.”6.明白;淸楚. 《公孫龍子·白馬》:“故黃、黑馬一也, 而可以應有馬, 而不可以應有白馬, 是白馬之非馬, 審矣.”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由此言之, 勇怯, 勢也;強弱, 形也, 審矣!”《新唐書·儒學傳下·元行沖》:“當局稱迷, 傍觀必審.”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鬼貴音近, 或鬼呼先生爲貴人, 先生聽未審也.” 嚴㚆《救亡決論》:“蓋非西學洋文, 則無以爲耳目, 而舍格致之事, 將僅得其皮毛, 眢井瞽人, 其無救於亡也審矣.”7.審問;審訊. 《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御史聽罷, 喝散衆人, 明日再審.”《三俠五義》第二七回:“包公聽了‘星主’二字, 便想起, ‘當初審烏盆, 後來又在玉宸宮審鬼寃魂, 皆稱我爲星主.’” 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九章:“下午審過的那幾個, 同時處決!”8.指詢問.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封三娘》:“十一娘亦審里居. 女答言:‘妾封氏, 第三, 近在隣村.’”9.審查;審核. 淸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鳳寧徽》:“其派丁多, 故其審戶不得不密.”如:審計監督. 10.古代計算羽毛的量詞. 猶束. 《周禮·地官·羽人》:“凡受羽, 十羽爲審, 百羽爲摶, 十摶爲縳.” 鄭玄注:“審、摶、縳, 羽數束名也.”11.通“瀋”. 水深處. 《莊子·應帝王》:“鯢桓之審爲淵, 止水之審爲淵, 流水之審爲淵.”一說, 審當爲“蟠”, 又作“潘”. 水回旋處. 見陸德明釋文. 12.副詞. 確實, 果眞. 《管子·小稱》:“審行之身毋怠, 雖夷貉之民, 可化而使之愛;審去之身, 雖兄弟父母, 可化而使之惡.” 晉葛洪《抱朴子·詰鮑》:“審能如此, 乃聖主也.”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審如是, 乘乃不特始創七體, 且亦肇開五古者矣.”13.姓. 漢有審食其. 見《史記·陳丞相世家》.

[審人】明白人. 晉葛洪《抱朴子·行品》:“聞榮譽而不歡, 遭憂難而不變者, 審人也.”

[審己】省察自己.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二端》:“內動於心志, 外見於事情, 修身審己, 明善心以反道者也.” 漢蔡邕《玄文先生李子材銘》:“不爲利回, 不爲義疚, 臨寵審己, 不動其守, 可謂純潔皓素, 綽有餘裕者已.”

[審分】1.審定名分、職分. 《呂氏春秋·審分》:“凡人主必審分, 然後治可以至.” 唐白居易《吟四雖》詩:“省躬審分何僥倖, 値酒逢歌且歡喜.”2.謂審核是否符合標准.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熔裁》:“譬繩墨之審分, 斧斤之斲削矣.”

[審正】1.明察正直. 《宋書·鄭鮮之傳》:“伏見行參軍謝絢, 淸悟審正, 理懷通美.”《北史·長孫儉傳》:“故柱國、鄫國公儉, 臨終審正, 爰吐德音, 以所居之宅本因上賜, 制度宏麗, 非諸子所居, 請以還官, 更選他所.”《隋書·誠節傳·皇甫誕》:“幷州總管司馬皇甫誕, 性理淹通, 志懷審正, 効官贊務, 聲績克宣.”2.精審而正確.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干寶述紀, 以審正得序;孫盛《陽秋》, 以約舉爲能.”3.猶審定. 章炳麟《學變》:“蓋自魏武審正名法, 鍾陳輔之, 操下至嚴.”

[審冊】經過審查核對后所造的詳明表冊.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編審·攢造審冊》:“攢造審冊, 即將逐日審過. 各里甲紅單, 照造冊稿, 分立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柱……送內衙磨對無差, 取具總里書冊房等甘結存案, 方發房攢造.”

[審刑】見“審刑院”. 

[審刑院】亦省稱“審刑”. 

宋代於禁中設立的官署, 其職務是檢查大理寺所審理的案件, 幷上報中書省. 《宋史·職官志三》:“淳化二年, 增置審刑院, 知院事一人, 以郞官以上至兩省充, 詳議官以京朝官充, 掌詳讞大理所斷案牘而奏之. 凡獄具上, 先經大理, 斷讞既定, 報審刑, 然後知院與詳議官定成文草, 奏記上中書, 中書以奏天子論決.”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刑法》:“至於淳化, 又置審刑院於禁中, 防大理刑部之失.”

[審考】猶審查. 《漢書·梁懷王劉揖傳》:“既已案驗舉憲, 宜及王辭不服, 詔廷尉選上德通理之吏, 更審考淸問, 著不然之效, 定失誤之法.”

[審曲】見“審曲面埶”. 

[審曲面埶】亦作“審曲面勢”. 

原指工匠做器物時審度材料的曲直. 后指區別情況, 適當安排營造. 《周禮·考工記序》:“或審曲面埶, 以飭五材, 以辨民器.” 鄭玄注:“審曲面埶, 窗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埶之宜以治之.” 漢張衡《東京賦》:“總風雨之所交, 然後以建王城. 審曲面勢, 泝洛背河, 左伊右瀍.” 淸侯方域《定鼎說》:“高皇帝之經邑也, 審曲面勢, 蓋嘗靡地不營矣.”亦省作“審曲”. 南朝梁陸倕《石闕銘》:“乃命審曲之官, 選明中之士, 陳圭置臬, 瞻星揆地, 興復表門, 草創華闕.”

[審曲面勢】見“審曲面埶”. 

[審行】行爲審愼.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是故審行信令, 禍福賞罰, 以制死生.”《淮南子·人間訓》:“百言百當, 不如擇趨而審行也.” 晉陸云《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體德秉眞, 審行居貞, 屈曳蹈機, 與世靡矜.”

[審合】審查驗證. 《韓非子·二柄》:“人主將欲禁姦, 則審合刑名者, 言異(與)事也.”

[審名】審定名分. 《韓非子·揚權》:“故審名以定位, 明分以辯類.”

[審交】愼於交友. 唐孟郊有《審交》詩.

[審決】見“審決”. 

[審守】謹愼地守護. 《禮記·昏義》:“婦順者, 順於舅姑, 和於室人, 而后當於夫, 以成絲麻布帛之事, 以審守委積蓋藏.”

[審形】詳察實情. 漢應劭《風俗通·正失·孝文帝》:“世之毀譽, 莫能得實, 審形者少, 隨聲者多, 或至以無爲有.”

[審批】審查批准.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岑溪縣收支計劃》:“嚴格執行審批制度, 按計劃辦事.”

[審克】猶審核, 察實. 《書·呂刑》:“五過之疵:惟官, 惟反, 惟內, 惟貨, 惟來. 其罪惟均, 其審克之.” 孫星衍疏:“克與核聲相近……或今文‘克’作‘核’也.”《漢書·刑法志》引作“核”. 宋王安石《宣詔·賜敕獎諭權大理少卿蔡冠卿》:“天下之獄, 決於大理, 汝能審克, 以蔽厥成.”

[審求】仔細探求. 漢蔡邕《月令問答》:“審求曆象, 其要者, 莫大於《月令》.”《後漢書·西域傳論》:“梯山棧谷繩行沙度之道, 身熱首痛風災鬼難之域, 莫不備寫情形, 審求根實.” 淸姚鼐《㚆蔣松如書》:“逮宋程朱出, 實於古人精深之旨, 所得爲多. 而其審求文辭往復之情, 亦更爲曲當.”

[審見】正確的見解. 《三國志·蜀志·來敏傳》“坐事去職”裴松之注引三國蜀諸葛亮曰:“後主即位, 吾闇於知人, 遂復擢爲將軍祭酒, 違議者之審見, 背先帝所疎外.”

[審別】審察辨別. 《後漢書·黃瓊傳》:“陛下不加淸澂, 審別眞僞, 復與忠臣幷時顯封, 使朱紫共色, 粉墨雜蹂.”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四:“錦華一壁走一壁側耳審別, ‘好象是王先生的聲音.’”

[審判】1.審理案件幷加以判決. 淸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蕭山縣人來度, 官滇中. 嘗睡去, 於冥中列坐審判世間事, 亦有千古未結之案.”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九:“這位女敎師不得不受審判, 爭辯的結果, 反得知審判官中每人至少也得七份口糧呢.”2.引申爲檢驗評價. 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一章五:“在事實的靠得住與否這一點上, 觀眾最容易審判一個作家了.”

[審判長】法院主持合議庭審判的人員. 法院院長或庭長參加審判案件時, 自任審判長. 在他們不參加的情況下, 由他們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

[審判官】對法院中審理民、刑事案件的官員的通稱. 

[審判庭】1.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審理訴訟案件的組織機構. 審判庭由庭長一人、副庭長和審判員若干人組成. 2.爲審理每一具體案件而成立的審判組織.

[審判員】我國各級人民法院擔任審判職務的人員. 

[審判權】法院根據法律規定審理和判決刑事、民事等案件的權力. 

[審判廳】舊時高等、地方和初級審判廳的通稱. 淸朝末年設大理院爲最高審判機關, 在京師及各省、府、縣分設高等、地方和初級審判廳, 審理刑事、民事案件. 北洋軍閥政府沿襲淸制, 各地仍設審判廳.

[審決】亦作“審決”. 

審察決定. 宋曾鞏《請改官制前預選官習行逐司事務》:“使省書審決:某當屬郞、員外郞;某當屬尙書、侍郞;某當屬令、僕射, 各以某所屬, 預爲科別.”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二·新鄭論事矛盾》:“高公主筆審決, 在隆慶四年九月.” 淸侯方域《豫省試策三》:“天子又不即裁其可否, 下之六卿. 六卿審決矣, 又復得請, 而後下之.”

[審究】1.審問查究. 《三國演義》第四回:“至夜分, 縣令喚親隨人暗地取出曹操, 直至後院中審究.” 明唐順之《敘廣右戰功》:“遂出巢數里, 遇平地, 度賊援所不至, 則停軍審究, 其爲劇賊家婦女牛畜者收之.”2.指詢問, 追問.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荷花三娘子》:“春風一度, 即別東西, 何勞審究, 豈將留名字作貞坊耶?”3.仔細硏究. 淸陳確《與吳仲木書》:“深有望吾同志之士, 共相審究, 定爲不刊, 以少救貧愚之萬一.”

[審雨堂】傳說北魏夏陽人盧汾與友人夜飲, 聞槐樹空中有笑語絲竹之音, 俄見衣靑黑衣女子出槐, 與相問答, 引其入穴, 見宮宇豁開, 數十人立屋之中, 其額號爲“審雨堂”. 正歌宴間, 聞大風至, 堂梁傾折. 醒后見庭中古槐爲風折大枝, 中有一大蟻穴. 見《太平廣記》卷四七四引《妖異記·盧汾》. 后以“審雨堂”喩指虛幻之事. 元方回《老悔》詩:“即令安在淩煙閣, 畢竟無非審雨堂.”

[審知】由審察而明白. 亦指淸楚地知道, 確知. 《管子·君臣下》:“昔者, 聖王本厚民生, 審知禍福之所生, 是故愼小事.”《後漢書·馮衍傳上》:“永衍審知更始已歿, 乃共罷兵, 幅巾降於河內.” 唐韓愈《答楊子書》:“審知足下之才, 充其容也.” 淸姚鼐《宋雙忠祠碑文》:“昔蜀漢霍弋羅憲據郡不降魏, 及審知後主內附, 然後釋兵歸命.”

[審物】詳察物情. 《國語·吳語》:“大夫種進對曰:‘審物則可以戰乎!’”

[審的】確切, 確鑿. 宋程大昌《演繁露·鄒邾》:“合此二說觀之, 《鄒山記》未爲審的也.”

[審注】仔細觀察, 細看.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嫦娥》:“方作態時, 有婢自外至, 不復能識, 驚問其僚;既而審注, 恍然始笑.”

[審定】1.審查決定或審閱評定. 《史記·張儀列傳》:“臣聞之, 積羽沈舟, 群輕折軸, 衆口鑠金, 積毀銷骨, 故願大王審定計議, 且賜骸骨辟魏.” 唐吳兢《貞觀政要·赦令》:“今宜詳思此義, 不可輕出詔令, 必須審定, 以爲永式.” 淸沈初《西淸筆記》卷二:“上命審定書畫, 分一二等呈覽.”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四十章:“凡結婚或離婚的, 先由鄕政府同意了, 帶著證明到區政府去審定, 區政府許可才能領取證書.”2.謹愼穩重. 《北史·裴俠傳》:“暠目動言肆, 輕於去就者也;建神情審定, 當無異心.”

[審官】1.考察提拔官吏. 《詩·周南·卷耳序》:“又當輔佐君子, 求賢審官, 知臣下之勤勞.” 孔穎達疏:“欲令君子求賢德之人, 審置於官位.”《北史·盧愷傳》:“古者, 登高能賦, 可爲大夫. 求賢審官, 理須詳愼.”2.審官院的省稱. 宋江休㚆《江隣幾雜志》:“御史臺閣門, 移文用僚頭牒. 章郇公判審官院, 張觀爲中丞, 常用此例移審官. 時章爲翰林學士, 辨之, 張以故事而止.” 參見“審官院”.

[審官院】宋代選拔京朝官的機關. 分東西二院, 東院主文選, 西院主武選. 元豊后其職幷入吏部. 《宋史·選舉志四》:“京朝官則審官院主之……其後典選之職分爲四:文選曰審官東院, 曰流內銓;武選曰審官西院, 曰三班院. 元豊定制而後, 銓注之法, 悉歸選部:以審官東院爲尙書左選, 流內銓爲侍郞左選, 審官西院爲尙書右選, 三班院爲侍郞右選, 於是吏部有四選之法.”

[審查】調查核實幷評定是否正確、妥當. 胡適《國語文法槪論》第四篇:“前年某省編了一部國語敎科書, 送到敎育部請審查.” 巴金《等著, 盼著》:“他老了, 病了, 可是大淸早還得去‘上班’, 去接受審查, 接受批判.”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五章:“這天早晨, 他正在審查廣播節目, 師政治部打來了電話.”

[審省】詳細省察. 《北齊書·琅邪王儼傳》:“子琮雜以他文書奏之, 後主不審省而可之.”

[審思】愼重考慮. 《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況汝少小失阿耶, 孤單養汝, 成立汝身. 今捨吾求學, 更須審思.”《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國會爲治外交之本》:“願吾國之政府、國民, 一審思焉, 渙然釋前嫌而圖後效也.”

[審重】愼重;審愼持重. 宋嶽飛《奏乞本軍進討劉豫劄子》:“陛下審重此舉, 累年於茲, 雖嘗分命將臣, 鼎峙江漢, 而皆僅令自守以待敵, 不敢遠攻而求勝.”《續資治通鑑·宋太祖乾德元年》:“帝謂宰相曰:‘北門深嚴, 當擇審重士處之.’”

[審信】審愼而有信. 《墨子·尙同中》:“故古者聖王之爲刑政賞譽也, 甚(其)明察以審信.”

[審律】謂審定樂律. 羅惇曧《刪詩說》:“且孔子正《雅》《頌》, 各得其所, 即所以審律也, 非徒專採文詞如後人之詩選可知.”

[審計】1.周密謀算. 三國魏曹操《<孫子>序》:“後百歲餘有孫臏, 是武之後也. 審計重舉, 明畫深圖, 不可相誣.” 宋曾鞏《救災議》:“有司建言, 請發倉廩與之粟, 壯者人日二升, 幼者人日一升……然有司之所言, 特常行之法, 非審計終始, 見於衆人之所未見也.” 陳毅《哭阮嘯仙賀昌同志》詩:“審計嘔心血, 主政見威嚴.”2.宋代中朝官署中的六院之一, 爲會計之府.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官制一·六院官》:“六院官, 檢、鼓、糧料、審計、官告、奏進也, 例以京官知縣有政績者爲之.”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四》. 3.對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的審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一條:“國務院設立審計機關, 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 對國家的財政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 進行審計監督.”

[審訂】審查訂正. 宋陳亮《祭鄭景元母夫人文》:“嗟長公之山立, 儼獨矜於細行, 蔚羽儀於廟朝, 樹後學之審訂.”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斠書·經史百家簡編》:“同治甲戌六月, 傳忠書局刊行, 又經威靖審訂, 王鼎丞校字, 宜無誤矣.” 淸徐士鑾《宋豔·駮辨》:“予反覆思之, 定無此事, 當時失於審訂, 然悔之不及矣.”

[審度】審定長度標准. 《漢書·律曆志上》:“今廣延群儒, 博謀講道, 修明舊典, 同律, 審度, 嘉量, 平衡, 鈞權, 正準, 直繩, 立於五則, 備數和聲, 以利兆民, 貞天下於一, 同海內之歸.”

[審度】1.估量;揣度. 唐趙璘《因話錄》卷六:“其人乘小馬, 至門審度, 馬調道端, 下鞭而進.”《紅樓夢》第四九回:“今日湘雲如此說了, 寶釵又如此答, 再審度黛玉聲色, 亦不似往日, 果然與寶釵之說相符.”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十一:“他因爲時間還沒有到, 便也慢著脚步在馬路旁走著, 一邊心里審度今天的情形.”2.指審查考慮. 《宋史·度宗紀》:“前四川宣撫司參議官張夢發詣賈似道上書陳危急三策……賈似道不以上聞, 下京湖制司審度可否, 事竟不行.”

[審音】1.辨別音調. 《禮記·樂記》:“是故審聲以知音, 審音以知樂, 審樂以知政.” 淸吳偉業《八風詩·南風》:“師曠審音吹不競, 鍾儀懷土操誰傳.”2.通曉詩的音韻.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六朝以來, 黃鍾瓦缶, 審音者自能辨之.”3.審定字的讀音.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賓白》:“古人造字審音, 使居平仄之介.”4.謂識別淸議之聲、輿論之聲. 金松岑《心聲》:“斯音也. 號召衆籟之喑噎, 披豁群竅之聾瞶……有善審音者, 入吾國, 遘我士, 可以悚然而退, 不得曰國無人國無人矣.”

[審美】辨別、領會事物的美. 黃人《<淸文汇>序》:“至蕭梁哲儲, 始別加組纂, 剖觚繢素, 漸毗審美, 而羅弋前修, 未迕學禮之訓.” 丁玲《夢珂》:“於是表哥便倒在她適才起身的軟椅上, 得意的來稱許起自己的智慧, 自己審美的方法.” 秦牧《花城》:“你在這里也不能不驚歎群眾審美的眼力.”

[審美觀】謂審美主體對美的總的看法. 從維熙《白雲飄落天幕》:“我們這代人, 特別是姑娘, 都具有獨特的審美觀.”

[審校】審核校正. 《元典章·吏部七·公事》:“今後凡各掌行之事, 當該省緣(掾)每日一內銷, 都事每旬一檢舉, 員外郞每月一審校, 錯者依例改正, 遲者隨事舉行, 毋使日積月增, 文繁事弊.”

[審核】見“審覈”. 

[審酌】仔細斟酌. 明張居正《奉旨荐舉閣臣疏》:“伏乞聖明, 再加審酌, 於二臣之中, 或簡用一員, 或幷用二員.”

[審時】1.詳察時令. 南朝梁沈約《謝賜新曆表》:“竊惟觀斗辨日, 馭生爲本, 審時分地, 稼政莫先.”2.分析時勢. 參見“審時度勢”.

[審時度勢】分析時勢, 估計其發展趨向. 明張居正《與李太仆漸庵論治體》:“然審時度勢, 政固宜爾, 且受恩深重, 義當死報, 雖怨誹有所弗恤也.”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師古》:“漫言法古, 而不審時度勢以圖之, 鮮有不敗者也.”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他對中央文件又信又不全信, 再根據謠言、猜測、小道消息和自己的豊富想象, 審時度勢, 決定自己的工作態度.”

[審訊】審理案件時對當事人進行訊問. 《宋史·劉敞傳》:“營卒桑達等醉鬪, 指斥乘輿. 皇城使捕送開封, 棄達市. 敞移府, 問何以不經審訊.” 淸昭槤《嘯亭續錄·李仲昭》:“上大怒, 命留京王大臣審訊, 咸皆引服, 查有圻論戍, 其餘降革有差, 人爭快之.”《三俠五義》第十回:“此案尙在審訊, 未能結案.”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六章:“他立時把文化敎員李風找來審訊俘虜.”

[審料】經過分析而作出估計. 《吳子·料敵》:“能審料此, 可以擊倍.”《後漢書·耿弇傳論》:“淮陰廷論項王, 審料成埶, 則知高祖之廟勝矣.”

[審案】審理案件. 《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況且隨帶的那些司員又都是些精明強干久經審案的能員, 那消幾日, 早問出許多贜款來.” 淸昭槤《嘯亭雜錄·廣賡虞之死》:“戊辰春, 侍郞自山東審案返, 余遇於圓明園宮門外.”《中國民間故事選·長工四兄弟》:“四兄弟來了, 縣官就升堂審案.”

[審理】1.審訊處理. 《金史·章宗紀三》:“五月壬辰朔, 以旱, 下詔責躬, 求直言, 避正殿, 減膳, 審理寃獄, 命奏事於泰和殿.”《元典章·聖政一·肅台綱》:“所在官司不務存心撫治, 以致軍民困苦, 或寃滯不爲審理.”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掌故·裘文達公行述》:“甲申塗次, 命往福建審理, 復署倉場侍郞.” 郭沫若《初出夔門》三:“還是他在地方審判廳任事的時候, 有一次審理過一件盜案.”2.明親王府的理刑官.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一·葛端肅公家訓》:“<予>以爲郡王府止有敎授, 親王乃有審理, 弋陽王雖理府事, 爵實郡王, 據稱添有審理, 已爲非分, 今又卑薄敎授, 欲以審理輔導, 理刑之官, 非可兼輔導, 若如所請, 將來隴蜀之請, 又不知其如何.”

[審責】1.明確責任. 《管子·幼官》:“定府官, 明名分, 而審責於群臣有司, 則下不乘上, 賤不乘貴.”2.猶審問. 《元典章·刑部二·推官專管刑獄》:“凡遇刑名詞訟, 推官先行窮問, 須要獄成, 與其餘府官再行審責, 完僉案牘文字, 或有淹禁, 責在推官.”

[審勘】1.查看核實. 《舊唐書·食貨志下》:“戶部奏……諸道遭災旱, 請委所在長吏, 差淸強官審勘, 如實有水旱處, 便任先從貧下不支濟戶給貸.”2.審訊查問. 《宋史·刑法志三》:“景定元年……甚者有十餘年不決之獄, 仰提刑司守臣審勘.”

[審處】1.審愼處理.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而齊無南面之心, 以爲亡南陽之害小, 不如得濟北之利大, 故定計審處之.”《宣和遺事》後集:“外廷之議, 命相於金人喜怒之間, 更望審處.” 明張居正《答河漕按院林云源言爲事任怨》:“練湖開復, 奔牛建閘, 及淸查灘占, 俱修舉水利實政, 向來未有如執事之留心審處者也.” 鄭觀應《盛世危言·傳敎》:“夫貶異端即所以崇政體, 泯嫌疑即所以重邦交, 秉國鈞者其熟思而審處之!”2.審訊處理. 毛澤東《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二:“對於過去混進我政權機關中來、實際上一貫是壞人、對人民幷無好處而爲廣大群眾所極端痛恨者, 則照一般處理惡霸分子的辦法交由人民法庭審處.”3.指審查處理. 毛澤東《關於詩的一封信》:“遵囑將記得起來的舊體詩詞……一共十八首, 抄寄如另紙, 請加審處.”

[審悉】詳細了解. 漢無名氏《雜事秘辛》:“故大將軍乘氏忠侯商所遺少女, 有貞靜之德, 流聞禁掖, 其與姁幷詣商第, 周視動止, 審悉幽隱.”

[審密】詳盡嚴密. 《管子·幼官》:“六紀審密, 賢人之守也.”

[審視】仔細察看. 《元典章·台綱二·體察》:“所在重刑, 每上下半年, 親行參照文案, 察之以情, 當面審視, 若無異詞, 行移本路總管府結案.”《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次日寫了名帖, 特到吳趨坊拜唐解元. 解元慌忙出迎, 分賓而坐. 學士再三審視, 果肖華安.” 淸李漁《奈何天·分擾》:“第一著, 按軍聲, 啣枚寂靜;第二著, 扼險阻, 審視方隅.”如:他到現場仔細審視了一番, 沒有發現什么破綻.

[審問】1.詳細地問. 謂在學問的探究上, 深入追求. 《禮記·中庸》:“博學之, 審問之, 愼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宋葉適《題朱晦庵帖》:“方急迫了劇邑, 乃不忘博學審問之功, 他日聞其政, 必異於今人也.”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常成二公》:“每歲二月上丁, 習舞釋菜. 是日, 舉學士之版, 視其藝之上下, 審問愼思, 使知不足, 敎之導之, 講論以勗之.”2.引申指精審的見解. 明宋濂《<杜詩舉隅>序》:“而《孝經》、《易》、《書》、《詩》……各有審問, 不但箋杜詩而已也.”3.詳細詢問. 金王若虛《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職, 必先審問其同僚者何如人.”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三折:“元來我嫂嫂門前等, 他是個婦人家, 無燭從來不夜行, 我出門去審問個分明.”4.審訊. 宋蘇軾《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劄子》:“當時執政, 若且令邊臣審問鬼章等, 以阿里骨當立不立.” 元劉壎《隱居通議·雜錄》:“和復審問, 乃謂曰:‘汝固非劫江賊, 然何得隱諱東隣贖契錢八百千.’” 巴金《關於<神·鬼·人>》:“我在神田區警察署受到審問的時候, 有人問我怎樣在普江認識他.”5.確實的消息. 《三國志·蜀志·黃權傳》:“蜀降人或云誅權妻子, 權知其虛言, 未便發喪, 後得審問, 果如所言.”《晉書·宣帝紀》:“追到赤岸, 乃知亮死審問.”《宋書·廬陵王義眞傳》:“初, 高祖聞靑泥敗, 未得義眞審問, 有前至者訪之, 幷云闇夜奔敗, 無以知存亡.”

[審參】審核參酌. 後蜀何光遠《鑑誡錄·判木夾》:“今與明公陳之, 望審參焉.”

[審細】詳細、仔細.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謝公云:劉尹語審細.” 唐周繇《以人葠遺段成式》詩:“慚非叔子空持藥, 更請伯言審細看.”《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賢士, 逆知阿姉之情, 審細思量.”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杜子美》:“李濟翁殊不審細, 乃以籞爲藥, 遂穿鑿爲說.”

[審博】精審博雅. 淸鈕琇《觚賸·首尾限字體》:“詩審博, 唯博, 故冥搜廣引, 妙趣紛披.”

[審報】詳細的報告. 明郞瑛《七修類稿·國事七·英宗㚆位實錄》:“軏等曰:‘兩日前已陰達.’有貞曰:‘必伺獲審報, 乃可啓議.’”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看須知》:“如某命案爲某事, 某人打死某人, 原告某人, 或謀或毆, 有無審報, 具題完結.”

[審期】1.確切的日期. 漢王充《論衡·氣壽》:“兵、燒、壓、溺, 遭以所稟爲命, 未必有審期也.”2.審核或審訊的日期.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編審·立局親審》:“編審冊單, 磨對既淸, 須十日大張告示, 預示審期……審某鄕某里某甲, 其新舊里書冊房, 俱執新舊冊單, 伺候查勘.”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審訟》:“即刻掛牌示, 次日午堂聽審. 蓋審期斷不可緩, 訟人臨審, 親族朋友, 遠來看審, 俱要款待, 若再守候, 窮民必更多費矣.”

[審量】考察衡量;估量. 《三國志·蜀志·許靖傳》:“棄忘舊惡, 寬和群司, 審量五材, 爲官擇人.”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審量事勢, 乘時逐利, 可入則四道一時俱發.” 淸蔣士銓《空谷香·飲刃》:“你縱然不愛穿喫, 我家大爺是一個豪華公子, 難道不比那窮秀才風流些? 你也該審量審量.”

[審單】猶審判書. 《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我也不寫審單, 著差人押出, 待事完回話, 把原詞與你銷訖便了.”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釋看語》:“看語即審單也, 亦曰讞語.”

[審喩】明白地告知. 《禮記·文王世子》:“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 少傅奉世子, 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喩之.” 唐李邕《柱府長史程府君神道碑》:“靜守憲矩, 審喩寀寮, 官師有章, 人吏不黷.” 宋曾鞏《講官議》:“古之敎世子之法……示之以道者, 以審喩之爲淺, 故不爲也.”

[審備】周密准備, 充分准備. 《國語·吳語》:“大夫蠡進對曰:‘審備則可以戰乎?’” 唐韓愈《與崔群書》:“將息之道, 當先理其心, 心閑無事, 然後外患不入, 風氣所宜, 可以審備, 小小者, 亦當自不至矣.”

[審然】1.明白無誤. 漢王充《論衡·藝增》:“聞一增以爲十, 見百益以爲千, 使夫純樸之事, 十剖百判, 審然之語, 千反萬畔.”2.猶果然;確實是這樣. 《隋書·天文志上》:“王生又云:‘遠故視之圓.’若審然者, 月初生之時及既虧之後, 何以視之不圓乎?” 明陸垹《簣齋雜著·仁字說》:“仁人者, 謂上等人也, 愚謂審然, 則仁爲絶德矣.”

[審畫】愼重籌劃. 《漢書·鄒陽傳》:“然而計議不得, 雖諸賁不能安其位, 亦明矣, 故願大王審畫而已.” 明張居正《答應天巡撫宋陽山書》:“今上意已定, 正論不搖, 丈宜自審畫, 無爲山鬼所惑.” 章炳麟《<南洋華僑志>序》:“才者又利導之, 不爲審畫長算, 門決茀蒙, 一敗塗地.”

[審發】審愼於始發之際. 《三國志·蜀志·譙周傳》:“諺曰:‘射幸數跌, 不如審發.’是故智者不爲小利移目, 不爲意似改步.”

[審結】審判定案;審查了結.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夢狼》:“既而審結, 富民某獲免. 役即收其苞苴, 且索謝金.”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監禁》:“即重囚之中, 有強盜, 有人命;有已審結, 有未審結.”《淸史稿·世宗紀》:“冬十月戊辰, 命巡撫不與總督同城者, 參劾屬員, 自行審結.”

[審幾度勢】省察事機, 揣度形勢. 明張居正《陳六事疏》:“審幾度勢更化宜民者, 救時之急務也.”

[審勢】審察形勢. 宋蘇洵《幾策·審勢》:“勢有強弱, 聖人審其勢, 而應之以權.” 明馮夢龍《智囊補·閨智·夫人城》:“朱序鎮襄陽, 苻堅遣其將苻丕率衆圍之. 先是序母韓氏, 親登城審勢.” 劉揆一《黃興傳記》:“使能聯絡一體, 審勢度時, 或由會黨發難, 或由軍學界發難, 互爲聲援, 不難取湘省爲根據地.”

[審當】周密而確當. 宋蘇軾《荐何宗元十議狀》:“近以所著十議示臣, 文詞雅健, 議論審當, 臣愚不肖, 謂可試之以事.” 宋葉適《終論三》:“譽彼之規畫則審當, 而吾則苟簡, 然則何不易吾之苟簡, 而譽彼之審當何也?” 宋程大昌《演繁露·秉心塞淵馬三千》:“凡爲人上而存心審當, 則遇事無不曲至.”

[審飾】注重修飾. 《管子·法禁》:“審飾小節以示民, 時言大事以動上……聖王之禁也.” 尹知章注:“釣虛譽也.”

[審詳】1.仔細審察. 《後漢書·郞顗傳》:“陛下宜審詳明堂布政之務, 然後妖異可消, 五緯順序矣.” 宋葉適《應詔條奏六事》:“誠先明其意, 則國之所是可斟酌而定, 議論趨向可審詳而決, 課功責效可歲月而待.” 淸方苞《刪定<荀子><管子>序》:“余少時嘗妄爲刪定, 茲復審詳, 凡辭之繁而塞、詭而俚者, 悉去之.”2.熟知, 知道. 《禮記·經解》“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姦詐” 唐孔穎達疏:“言君子之人, 若能審詳於禮, 則奸詐自露, 不可誣罔也.”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若然者, 吾審詳矣, 殺汝父是申蘭, 殺汝夫是申春.”3.審理上報.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楊巡道受了財物, 准了訴狀下去, 問官未及審詳, 時値萬壽聖節將近, 兩司裏頭例該一人賷表進京朝賀.”

[審愼】謹愼、愼重. 《漢書·於定國傳》:“其決疑平法, 務在哀鰥寡, 罪疑從輕, 加審愼之心.” 金王若虛《五經辨惑下》:“先王之法, 亦求其實而已, 哀矜審愼則有之, 至於當罪無疑而必有三宥焉……此後世之虛文而非先王之正道也.” 淸惲敬《上秦小峴按察書》:“蓋敬積十五年而後敢言, 深知先生前後審愼如此.”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八章:“從此以后, 他對社會上的事, 發表什么看法的時候, 比以前審愼多了.”

[審爾】果眞如此. 《太平廣記》卷十一引晉葛洪《神仙傳·壺公》:“公曰:‘審爾大佳, 勿語人也.’”《新唐書·孫佺傳》:“佺氣褫, 乃紿言:‘天子詔我招慰奚, 楷洛違詔妄戰, 當斬.’遣人謝大酺, 大酺曰:‘審爾, 願出天子賜, 明不欺.’”《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捧嘗請斷吳江橋以扼金, 或又欲塹常熟之福山以斷其騎軍……洪遵曰:‘審爾, 是棄吳以西邪?’”

[審罰】謂刑罰分明. 《國語·吳語》:“大夫苦成進對曰:‘審罰則可以戰乎?’”《新唐書·魏徵傳》:“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雜, 必懷之以德, 待之以信, 厲之以義, 節之以禮, 然後善善惡惡, 審罰而明賞, 無爲之化, 何遠之有.”

[審圖】周密謀劃;仔細考慮. 《舊唐書·文苑傳中·陳子昂》:“此亦宗廟之大機, 不可不審圖也.” 明張居正《答薊遼吳環洲書》:“遼左黠夷橫索, 法不可縱, 須熟計而審圖之.”《明史·方國珍傳》:“夫智者轉敗爲功, 賢者因禍成福, 汝審圖之.”

[審語】審判結論. 明陳汝元《金蓮記·廷讞》:“我和你且做審語, 將犯人發到獄中便了.”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堂規式》:“審畢, 招房即將口供呈堂, 判日封繳案上, 候出審語, 發房存案.”

[審說】詳細解說. 漢王充《論衡·謝短》:“夫三王之事雖近矣, 經雖不載, 義所連及, 五經之家所當共知, 儒生所當審說也.”

[審端】1.檢查修正.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王命布農事, 命田舍東郊, 皆修封疆, 審端徑術.” 孔穎達疏:“令農夫皆修理地之封疆, 審正田之徑路及田之溝洫, 故云‘審端徑術’.”2.詳盡公正. 《南齊書·明帝紀》:“食惟民天, 義高姬載, 蠶實生本, 敎重軒經, 前哲盛範, 後王茂則, 布令審端, 咸必由之.”

[審察】1.明察;仔細考察. 《管子·版法解》:“故能審察, 則無遺善, 無隱姦.” 唐韓愈《與少室李拾遺書》:“由拾遺公而使天子不盡得良臣, 君子不盡得顯位, 庶人不盡得惠利, 其害不爲細, 必望審察而遠思之.” 淸唐甄《潛書·卿牧》:“雖有所蔽, 形於別奏, 流於謠諺……皆可審察而知之.”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和審察, 一味盲目執行, 這種單純建立在‘上級’觀念上的形式主義的態度是很不對的.”2.明晰. 漢劉向《說苑·臣術》:“君耳目聰明, 思慮審察, 君其得聖人乎?”3.猶審查. 《再生緣》第二六回:“如有番營奸細者, 立時審察與追拿.”

[審實】1.眞實;詳實.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伏聞當爲二陵起立郭邑, 臣前頗謂道路之言, 疑不審實, 近令從官古霸問涅陽主疾, 使還, 乃知詔書已下.” 唐劉知幾《史通·直言》:“次有宋孝王《風俗傳》、王劭《齊志》, 其敘述當時, 亦務在審實.” 明陳繼儒《讀書鏡》卷二:“高宗曰:臺諫論事, 雖許風聞, 要須審實.”2.核實. 晉葛洪《抱朴子·辨問》:“令周孔委曲其采色, 分別其物名, 經列其多少, 審實其有無, 未必能盡知, 況於遠此者乎!”

[審慮】仔細考慮. 《管子·宙合》:“靜默以審慮, 依賢可用也.” 明田藝蘅《留靑日劄·七曜》:“吾以蔡氏此說審慮之, 知其不當, 其蔡氏平昔所著之書莫不多差矣.” 葉聖陶《微波》:“那閃閃的火焰--要告訴她而且要她藏在心里的一句話--幾次要冒出來, 但每次再一審慮的結果都把它壓了下去.”

[審賞】獎賞分明. 《墨子·備梯》:“審賞行罰, 以靜爲故, 從之以急, 毋使生慮.”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大夫曳庸曰:‘審賞則可戰也. 審其賞, 明其信, 無功不及, 有功必加, 則士卒不怠.’” 晉葛洪《抱朴子·臣節》:“明刑而不濫乎所恨, 審賞而不加乎附己.”

[審數】講究統治方法. 《商君書·算地》:“聖人審權以操柄, 審數以使民.”《新唐書·算地》:“今世主欲辟地治民, 而不審數;臣欲盡其事, 而不立術, 故國有不服之民, 主有不令之臣.”

[審稽】詳細考查. 《墨子·尙同下》:“然胡不審稽古之治(始)爲政之說乎!” 宋章穎《<云谷雜記>序》:“硏覈事情之隱賾而握其機, 審稽利害之源委而求其實.”

[審質】審問.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折獄》:“邑之西崖莊, 有賈某被人殺於途;隔夜, 其妻亦自經死……拘兩村隣保審質一過, 殊少端緒.”

[審敵】審察敵情. 淸龍啓瑞《跋<蘇明允集>後》:“明允著幾策二篇, 首言審敵.”

[審閱】審查閱讀. 魯迅《書信集·致增田涉》:“收到你的畫時, 雖頗想加以贊美, 但細加審閱后, 便采取攻擊方針.” 袁鷹《悲歡·不滅的詩魂》:“晩上修改社論和文章, 審閱每天的報紙大樣, 簽字付印.”

[審樂】審辨樂曲. 《禮記·樂記》:“是故審聲以知音, 審音以知樂, 審樂以知政, 而治道備矣.”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師曠止能審樂, 不能作樂.”

[審練】審愼精細. 《北史·崔昂傳》:“頃者官司糾察, 多不審練, 乃聞緣淺入深, 未有雪大爲小, 咸以畏避嫌疑, 共相殘刻.”

[審編】謂審核在編制的人丁賦役等. 明沈榜《宛署雜記·馬政》:“宣德間, 令北直隸三丁養騍馬一匹, 二丁養兒馬一匹, 十年審編一次.” 淸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鳳寧徽》:“其起差重, 故其編丁不得不多. 其派丁多, 故其審戶不得不密. 期以三年爲限, 而法以三等九則爲準……此審編之大較也.”

[審擇】審察選擇. 淸李調元《<勦說>序》:“考其同而辨其異, 君子宜何如審擇.” 嚴㚆《譯<天演論>例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 則爲達易, 用近世利俗文字, 則求達難, 往往抑義就詞, 毫釐千里. 審擇於斯二者之間, 夫固有所不得已也, 豈釣奇哉!”茅盾《子夜》八:“這都是刹那間的事--快到不容馮云卿有所審擇, 有所決定.”

[審錄】猶審訊. 《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元來捕人拿了強盜, 每至審錄, 俱要原捕押解.”《明史·成祖紀三》:“自今在外諸司死罪, 咸送京師審錄, 三覆奏然後行刑.” 淸惲敬《後二仆傳》:“明光赴州審錄, 於路自恨曰:‘縣官在, 吾不至是也.’”

[審謀】周密謀劃. 《管子·幼官》:“審謀章禮, 選士利械, 則覇.”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連城》:“志恐不遂, 尙宜審謀, 不然, 生後何能自由?”

[審諟】見“審諦”. 

[審諭】指太子的師傅對太子的明白開導. 語本《禮記·文王世子》:“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 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喩之.”喩, 通“諭”. 南朝梁陸倕《爲豫章王慶太子出宮表》:“伏維皇太子道契生知, 照均天縱, 不藉審諭之功, 無待溫文之輔.” 唐劉肅《大唐新語·褒錫》:“太子謂之曰:‘飛刀膾鯉, 調和鼎食, 公實有之, 至於審諭弼諧, 固屬李綱矣.’”《舊唐書·姚珽傳》:“時節湣太子舉事不法, 王廷前後上書進諫……所冀講席談筵, 務盡忠規之道;披文擿句, 方資審諭之勤.”

[審諦】亦作“審諟”. 

1.愼密. 《尙書大傳》卷五:“帝者任德設刑, 以則象之, 言其能行天道, 舉錯審諦也.”2.詳備, 周備. 漢班固《白虎通·封禪》:“五帝禪於亭亭之山, 亭亭者, 制度審諟, 道德著明也.”3.精當;確當. 宋陸遊《南唐書·徐鍇傳》:“少精小學, 故所讎書尤審諦.” 徐特立《國文敎授之硏究》第一章:“用字審諦, 則文章精確, 於屬文有益.”4.仔細考察或觀察. 宋程大昌《演繁露·寢廟遊衣冠》:“陸機作文以譏切之, 但知搜剔其過, 不復審諦其自也.”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徘徊四顧, 見蟲伏壁上. 審諦之, 短小, 黑赤色, 頓非前物.” 蔡元培《在北京通俗敎育硏究會演說詞》:“就敎育家之眼光審諦小說, 固必取隱惡揚善之意.”

[審辨】審愼辨別. 漢蔡邕《貞定直父碑》:“其接友也, 審辨眞僞, 明於知人.” 田北湖《論文章源流》:“自天下不官, 文書專司於卜祝, 取天下之私著, 審辨而淘汰之, 有不合於法憲, 足以亂政者, 皆屛除之.”

[審辦】審查辦理. 淸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二:“江西有疑獄控部者, 奉旨交制審辦, 疊訊不服.”《淸史稿·定安親王永璜傳》:“步軍統領衙門但准收呈, 例不審辦, 而載銓不識大體, 任意顛倒.”

[審擬】審問擬罪.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總論》:“今彙刑名爲部, 而先之以告理、差拘、審擬諸件.” 淸夏燮《中西紀事·猾夏之漸》:“奉旨交刑部審擬, 永遠監禁.”

[審聲】1.古指辨別宮. 商、角、徵、羽五聲. 《禮記·樂記》:“是故審聲以知音, 審音以知樂, 審樂以知政, 而治道備矣.”2.辨別金鼓之聲. 《國語·吳語》:“大夫臯如進對曰:‘審聲則可以戰乎?’”3.通曉聲韻、格律. 明何景明《<明月篇>序》:“意調若髣髴四子, 而才質猥弱, 思致庸陋, 故摛詞蕪紊, 無復統飭, 姑錄之, 以俟審聲者裁制焉.”

[審禮】明禮, 識禮. 《禮記·經解》:“君子審禮, 不可誣以姦詐.”《荀子·君道》:“古者先王審禮以方皇周浹於天下, 動天不當也.”《史記·禮書》:“君子審禮, 則不可欺以詐僞.”

[審鞫】審訊. 《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二年》:“請令諸路提點刑獄官親行所部, 凡翻異駁勘之獄, 同守臣審鞫, 便宜予決, 毋得滯留.” 明沈德符《野獲編·宗藩·郡王謀叛貸命》:“惟情罪最昭灼, 審鞫最詳確, 猶得死牖下者, 無若景帝初年處岷藩事, 最爲失刑.”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籍沒家產》:“審鞫反叛有據, 即問其家口男女若干人……按律只坐正犯家屬.”

[審覆】審查;審察. 宋范鎮《東齋記事·錢若水》:“具上, 州官審覆, 無反異, 皆以爲得實.” 宋嶽飛《奏襄陽府路差補職官措置事宜狀》:“欲乞令逐一開具元管幷後來歸業人戶單甲姓名、所住鄕村、開墾過田土頃畝帳. 狀申本司, 審覆詣實申奏.”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起贓》:“若係隣封, 只宜寫書密問……斷不可本案之外, 又添枝蔓, 附入申文, 在本地自取駁查, 在隣封致貽審覆, 未免歸咎所申, 切須詳愼.”

[審謹】猶謹愼.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慶文深審謹, 然無他大略, 爲百姓言.”

[審斷】審判;裁決.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正音書院》:“其敷奏對揚仍有不可通曉王語, 則赴任他省, 又安能宣讀訓諭, 審斷詞訟.” 鄭觀應《盛世危言·日報上》:“如謂當道挾恨, 審斷不公, 准其登報以告天下.”

[審覈】亦作“審核”. 

1.審查核實;審閱核定. 《漢書·刑法志》:“《書》不云乎? ‘惟刑之恤哉!’其審核之, 務準古法, 朕將盡心覽焉.” 宋周煇《淸波別志》卷中:“且恐官府文移審覈, 反致騷動, 不若安靜爲可樂.” 嚴㚆《原強》:“所以審覈物理, 辨析是非者, 胥無有焉.” 徐遲《草原上的鉆機》:“專家也來了, 幫助審核了我們的排鉆線, 修訂了計劃.”2.精當深刻. 《後漢書·賈逵傳》:“猶朝夕恪勤, 遊情六藝, 硏機綜微, 靡不審覈.”

[審識】察知. 晉孫楚《爲石仲容與孫皓書》:“若能審識安危, 自求多福, 蹷然改容, 祗承往告.” 郭沫若《文藝論集·論詩三劄》:“翻譯事業於我國靑黃不接的現代頗有急切的必要, 雖身居海外, 亦略能審識.”

[審釋】審查釋放. 郭孝成《江蘇光㚆紀事》第一節:“繼至縣署, 毀去什物, 內外監獄各犯, 因恐釋出擾害治安, 是以加兵防守, 以便詳行審釋.”

[審議】審查評議. 《魏書·世宗紀》:“八座可審議往代貢士之方, 擢賢之體, 必令才學幷申, 資望兼致.”《宋史·職官志四》:“<太常寺>博士, 掌講定五禮儀式, 有改革則據經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十條:“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領導下, 硏究、審議和擬訂有關議案.”

[審權】愼重運用權勢. 《商君書·算地》:“聖人審權以操柄, 審數以使民.”

[審覽】仔細閱讀. 《新唐書·后妃傳下·憲宗懿安郭皇后》:“‘如何可爲盛天子?’后曰:‘諫臣章疏宜審覽, 度可用用之, 有不可, 以詢宰相.’”

[審顧】1.仔細察看.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藏虱》:“發而視之, 蝨薄如麩, 置掌中審顧之.”2.引申爲前瞻后顧. 淸龔自珍《明良論》三:“然而因閱歷而審顧, 因審顧而退葸, 因退葸而屍玩, 仕久而戀其籍, 年高而顧其子孫, 傫然終日, 不肯自請去.” 李大釗《時》:“我們不要遲疑審顧的誤了好時光, 更不要此猜彼忌的留下惡痕跡.”3.謂仔細觀察自己. 淸許秋垞《聞見異辭·煉丹》:“嗣後到轉輪殿上, 但覺身體忽輕, 豁目審顧, 知已忽爲嬰兒.”

[審聽】1.細聽. 南朝齊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審聽高居, 載懷祗懼.” 宋洪邁《夷堅志補·鬼國母》:“漸次聞人哭聲, 審聽之, 蓋其妻子與姻戚也.” 淸魏源《默觚下·治篇二》:“王者之道猶龍首, 高居而遠望, 深視而審聽, 示其形, 忳其情, 若天之高不可極也.”2.指聽訟、審案. 明歸有光《送恤刑會審獄囚文冊揭帖》:“所獲之盜未必盡眞, 而或被株連之害;所償之罪未必盡當, 而或罹羅織之寃. 蓋一時有司之審聽或有未明, 而日久民間之公論未嘗不在也.”

[審鑑】1.審察借鑑. 三國蜀諸葛亮《正議》:“昔在項羽, 起不由德, 雖處華夏, 秉帝者之勢, 卒就湯鑊, 爲後永戒. 魏不審鑑, 今次之矣.”2.仔細鑑別.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文有神來、氣來、情來, 有雅體、鄙體、俗體, 能審鑑諸體, 委詳所來, 方可定其優劣.”

[審讀】審查閱讀.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八:“祖宗以來, 凡軍國大事, 三省樞密院議定, 面奏畫旨. 差除官吏, 宰相以熟狀進入畫可, 始下中書造命, 門下審讀. 或有未當, 中書則舍人封繳之.”

[審驗】審查核實. 《韓非子·主道》:“大不可量, 深不可測, 同合刑名, 審驗法式, 擅爲者誅, 國乃無賊.”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三:“臣讀至此亦竊疑之, 然以其本正如此, 不敢改易, 嘗以針穿記其側, 乞宣正本審驗.”

[審觀】仔細觀察. 宋周煇《淸波別志》卷下:“陛下審觀, 今日謀議之臣, 孰如趙普;將帥之良, 孰如彬美.”


*寪①[wěiㄨㄟˇ]

[《廣韻》韋委切, 上紙, 云. ]

1.房簷外伸貌. 引申爲險峻、危險的樣子. 2.姓. 春秋有魯大夫寪氏. 見《左傳·隱公十一年》.


*寰①[huánㄏㄨㄢˊ]

[《廣韻》戶關切, 平刪, 匣. ]

[《廣韻》黃練切, 去霰, 匣. ]

1.(又讀xiàn)指京都周圍千里以內之地, 即王畿. 亦用作“縣”的古字.《穀梁傳·隱公元年》:“寰內諸侯” 唐陸德明釋文:“寰, 音縣, 古縣字.一音環.”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卷八:“宇縣、州縣字, 本作寰, 後借‘縣’字爲之.” 唐黃滔《寄同年崔學士》詩:“畢使海涯能拔宅, 三秦二十四畿寰.” 參見“寰內”. 2.指廣大的地域、區域. 南朝宋鮑照《舞鶴賦》:“去帝鄕之岑寂, 歸人寰之喧卑.” 唐白居易《遊悟眞寺詩一百三十韻》:“聞名不可到, 處所非人寰.” 宋曾鞏《靖安幽谷亭》詩:“行盡車馬塵, 豁見水石寰.” 宋羅泌《路史·因提紀》:“東戶氏之熙載也, 紹荒屯, 遺美好, 垂精拱默, 而九寰以承流.”3.居住. 唐韓愈《題炭谷湫祠堂》詩:“萬生都陽明, 幽暗鬼所寰.” 宋范成大《黃羆嶺》詩:“謂非人所寰, 居然見鋤犂.” 元陳旅《爲蕭元泰題龍虎山岩圖》詩:“龍虎之山仙所寰, 我昔夢寐遊其間.”4.天下;宇宙. 《舊唐書·音樂志四》:“睿感通寰, 孝思浹宙.” 參見“寰宇”. 5.周匝, 環繞. 參見“寰極”、“寰法”.

[寰土】疆土. 元范康《竹葉舟》第一折:“量那些一陀兒寰土, 經了些前朝後代戰爭餘;俺從這劈開混沌, 踏破空虛.”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四折:“俺則見楚漢爭鋒競寰土, 那楚霸王肯甘心伏輸!”

[寰中】宇內, 天下. 晉孫綽《喩道論》:“焉復覩夫方外之妙趣、寰中之玄照乎?” 唐王勃《拜南郊頌序》:“天下黎人, 知四海之安樂;寰中殊域, 奉三靈之康泰.” 淸龔自珍《保甲正名》:“械鬭之風, 宋世早有之;不但閩粵, 且徧寰中, 寰中何能一日安?”

[寰內】古謂帝京周圍千里之內. 后引申指天下. 《穀梁傳·隱公元年》:“寰內諸侯, 非有天子之命, 不得出會諸侯.”《後漢書·孔融傳》:“又嘗奏宜準古王畿之制, 千里寰內, 不以封建諸侯.”《文選·左思<魏都賦>》:“殷殷寰內, 繩繩八區, 鋒鏑縱橫, 化爲戰場.” 張載注引尹更始曰:“天子以千里爲寰.”《宋書·謝靈運傳》:“主寰內而緩虞, 澄海外以漬滓.”

[寰宇】猶天下. 舊指國家全境, 今亦指全世界. 漢焦贛《易林·升之臨》:“權既在手, 寰宇可驅.” 唐駱賓王《帝京篇》詩:“聲名冠寰宇, 文物象昭回.” 明張四維《雙烈記·訪道》:“敢將長劍撐寰宇, 欲挽天河洗甲兵.” 趙朴初《曆史博物館》詩之一:“天安門外莊嚴海, 寰宇名都未有雙.” 李瑛《一月的哀思》:“你不許我們爲你譜一支頌歌, 對你的傳頌却響徹寰宇.”

[寰甸】猶寰內. 《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崇徽章而出寰甸, 照殊策而去城闉.” 李善注:“《尙書》曰:五百里甸服. 孔安國曰:規方千里之內, 謂之甸服.”

[寰法】戰國時環形的秦式貨幣. 郭沫若《十批判書·古代硏究的自我批判》:“戰國時代的貨幣, 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槪略言之, 可以分爲四種. 一種是秦式, 圓形方孔, 鑄有‘半兩’二字, 古泉家稱爲‘寰法’.”

[寰埏】猶寰宇. 埏, 大地的邊際. 唐王勃《拜南郊頌》:“恩周宇宙, 樂極寰埏.”

[寰界】猶世界.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遊雁宕山日記》:“出谷五里, 至靈巖寺. 絶壁四合, 摩天劈地, 曲折而入, 如另闢一寰界.”

[寰海】海內;全國. 南朝梁江淹《爲建平王慶明帝疾和禮上表》:“仁鑄蒼嶽, 道括寰海.” 唐韓愈《爲韋相公讓官表》:“毫釐之差, 或致弊於寰海;晷刻之誤, 或遺患於歷年.”《水滸傳》第三二回:“仁兄禮賢下士, 結納豪傑, 名聞寰海, 誰不欽敬!” 淸龔自珍《地丁正名》:“寰海之內, 無一人不復者也, 仁莫大焉!”

[寰球】地球, 全球. 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詞:“小小寰球, 有幾個蒼蠅碰壁.”

[寰域】1.范圍, 區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按《那》之卒章, 閔馬稱亂, 故知殷人輯《頌》, 楚人理賦, 迭致文契, 斯幷鴻裁之寰域, 雅文之樞轄也.”2.天下. 南朝梁江淹《爲蕭重讓揚州表》:“寰域之治未緝, 街縣文訟方興.” 唐王勃《梓州通泉縣惠普寺碑》:“天地定位, 君臣作極. 道在巖廊, 功霑寰域.”

[寰區】天下;人世間. 《後漢書·逸民傳序》:“彼雖硜硜有類沽名者, 然而蟬蛻囂埃之中, 自致寰區之外, 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 唐杜甫《解悶》詩之八:“最傳秀句寰區滿, 未絶風流相國能.” 元鄭光祖《三戰呂布》第四折:“玄德公聲播寰區, 名傳海宇, 德勝英傑, 才超俊士.” 淸戴名世《<巢靑閣集>序》:“永嘉山水, 秀絶寰區.”

[寰極】1.謂眾星環繞北極. 《文選·顏延之<直東宮答鄭尙書>詩》:“皇居體寰極, 設險祇天工.” 張銑注:“象衆星之環北極.”2.引申指宮苑, 禁垣. 唐閻朝隱《奉和立春遊苑迎春應制》:“管籥周移寰極裏, 乘輿望幸斗城闉.”

[寰遂】畿內和鄕遂. 《文選·江淹<雜體詩·效顏延之《侍宴》>》:“騖望分寰遂, 矖目盡都甸.” 李善注:“寰, 猶畿也. 《穀梁傳》曰:寰內諸侯;《周禮》有六鄕六遂.” 呂延濟注:“遂, 鄕遂也.”

[寰縣】宇內, 天下. 唐褚亮《享先農樂章·肅和》:“神之聽之, 福流寰縣.” 唐楊炯《奉和上元酺宴應詔》:“深仁洽蠻徼, 愷樂周寰縣.”

[寰瀛】1.天下;全世界. 晉崔梲《晉朝饗樂章·三舉酒》:“朝野無事, 寰瀛大康.”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翫月》詩:“天將今夜月, 一遍洗寰瀛.” 宋秦觀《郭子儀單騎見虜賦》:“於是露刃者膽喪, 控弦者骨驚, 謂令公尙臨於金甲, 想可汗未厭於寰瀛, 頓釋前憾, 來尋舊盟.” 嚴㚆《原強》:“達爾文者, 英之講動植之學者也. 承其家學, 少之時, 周歷寰瀛.”2.指疆域. 唐司馬劄《古邊卒思歸》詩:“漢武在深殿, 唯思廓寰瀛.”3.猶塵世.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無妨隱朝市, 不必謝寰瀛.” 五代齊己《送白處士遊峨嵋》詩:“莫爲寰瀛多事在, 客星相逐不迴休.”

[寰瀛圖】全國地圖. 《太平廣記》卷七四引《慕異記·陳季卿》:“<陳季卿>訪僧於靑龍寺, 遇僧他適, 因息於暖閣中……東壁有寰瀛圖, 季卿乃尋江南路, 因長歎曰:‘得自渭泛於河, 遊於洛, 泳於淮, 濟於江, 達於家, 亦不悔無成而歸.’”


*寱①[yìㄧˋ]

[《集韻》倪祭切, 去祭, 疑. ]

同“囈”. 

夢中說話. 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一引《通俗文》:“夢語謂之寱.” 參見“寱言”.

[寱言】說夢話. 唐元結《寱論》:“侯家得寱婢, 寐則寱言. 言則侯輒鞭之, 如是一歲, 婢寱如故.”

[寱掙】睡夢中因下意識作用而起來說話、活動.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四折:“沒揣的一聲狠似雷霆, 猛可裏諕一驚丟了魂靈, 這的是俺娘的弊病, 要打滅醜聲, 佯做箇寱掙.”

[寱語】夢話. 引申爲胡說、無稽之談. 《明覺禪師語錄》卷二:“山云:‘今日困.’濟云:‘者老漢寱語作什麽?’山便打, 濟掀倒繩牀.” 明唐順之《與兩湖書》:“近時文人說秦說漢說班說馬, 多是寱語耳.”


*寳①[bǎoㄅㄠˇ]

同“寶”. 亦作“靌”.


*寵①[chǒnɡㄔㄨㄥˇ]

[《廣韻》丑隴切, 上腫, 徹. ]

“寵”的繁體字.

1.恩寵, 寵愛. 《易·師》:“在師中吉, 承天寵也.” 孔穎達疏:“‘承天寵’者, 釋‘在師中吉’之義也. 正謂承受天之恩寵, 故中吉也.”《東觀漢記·和帝紀》:“望長陵東門, 見二臣之墓, 生既有節, 終不遠身, 誼臣受寵, 古今所同.” 唐韓愈《爲韋相公讓官表》:“伏奉今日制命, 以臣爲尙書右丞,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非常之寵, 忽降於上天, 不次之恩;遽屬於庸品. 承命震駭, 心神靡寧.” 淸鵝湖逸士《老孤談曆代麗人記》:“書史之所記爲美者, 或因被寵於將相王侯, 聲勢烜赫;或因見詠於文人學士, 篇什流傳;遂爲後人所艷稱.” 田漢《獲虎之夜》:“易四聾子是我們鄕里有名的獵戶, 他們夫婦就單生這個兒子, 寵得跟性命一樣.”2.指受寵愛的人. 后世多指姬妾. 《左傳·僖公十七年》:“易牙入, 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群吏.” 杜預注:“內寵, 內官之有權寵者.” 淸蔣士銓《臨川夢·雙噬》:“周將軍請坐, 聞你新納一寵甚美, 有人要暗算你, 不可不防.”茅盾《子夜》八:“但此時他新納的愛寵老九也就替他揮霍的可觀.”3.貴寵;榮耀. 《書·周官》:“居寵思危, 罔不惟畏, 弗畏人畏.” 孔傳:“言雖居貴寵, 當思危懼.”《國語·楚語上》:“赫赫楚國, 而居臨之, 撫征南海, 訓及諸夏, 其寵大矣.” 韋昭注:“寵, 榮也.”《史記·趙世家》:“爲人臣者, 寵有孝弟長幼順明之節, 通有補民益主之業, 此兩者臣之分也.” 張守節正義:“寵, 貴寵也.”4.指顯耀的官職. 《國語·楚語下》:“若來而無寵, 速其怒也……彼將思舊怨而欲大寵.” 韋昭注:“大寵, 令尹、司馬也.”5.尊崇. 《國語·楚語下》:“其在周, 程伯、休父其後也. 當宣王時, 失其官守, 而爲司馬氏. 寵神其祖, 以取威於民.” 韋昭注:“寵, 尊也. 言休父之後世, 尊神其祖, 以威耀其民.”《新唐書·王潮傳》:“乾寧中, 寵福州爲威武軍, 即拜潮節度使, 檢校尙書左僕射.”《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年》:“肖胄母文氏, 聞肖胄當行, 爲言:‘韓氏世爲社稷臣, 汝當受命即行, 勿以老母爲念.’帝聞之, 詔特封榮國太夫人, 以寵其節.”6.特指皇帝所施. 參見“寵授”、“寵勞”、“寵賜”等. 7.用於敬詞. 參見“寵攜”、“寵誨”、“寵訪”等. 8.驕縱;驕奢. 《文選·張衡〈東京賦〉》:“今公子苟好勦民以婾樂, 忘民怨之爲仇也. 好殫物以窮寵, 忽下叛而生憂也.” 薛綜注:“寵, 驕也.” 宋沈作喆《寓簡》卷八:“幼時故老爲予言, 汴京宣政間極隆盛. 時公卿輿服華煥, 騎從傳呼甚寵, 觀聽莫不歆豔也.”9.超越, 勝過. 《漢書·匡衡傳》:“傅昭儀及子定陶王愛幸, 寵於皇后、太子.”顏師古注:“寵, 踰也.”10.姓. 晉有寵遵. 見《晉書·隱逸傳·陶潛》.

[寵人】受寵愛的人. 舊多指姬妾佞臣. 《左傳·桓公三年》:“芮伯萬之母芮姜, 惡芮伯之多寵人也, 故逐之, 出居於魏.”《韓非子·八說》:“治國是非, 不以術斷而決於寵人, 則臣下輕君而重於寵人.” 漢王符《潛夫論·明闇》:“由此觀之, 處位卑賤而欲効善於君, 則必先與寵人爲讎矣.”

[寵子】得寵的子女. 《左傳·昭公十三年》:“初, 共王無塚適, 有寵子五人, 無適立也.” 漢劉向《說苑·㚆恩》:“魏文侯與田子方語, 有兩僮子衣靑白衣而侍於君前, 子方曰:‘此君之寵子乎?’文侯曰:‘非也, 其父死於戰, 此其幼孤也, 寡人收之.’” 郭沫若《女神·地球, 我的母親》:“地球, 我的母親! 我羨慕你的寵子, 炭坑里的工人.”

[寵引】謂荐引愛寵. 指引荐姬妾女寵. 《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后常以皇嗣未廣, 每懷憂歎, 薦達左右, 若恐不及. 後宮有進見者, 每加慰納. 若數所寵引, 輒增隆遇.”

[寵用】猶寵愛.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折:“你因爲他生了孩兒, 十分的寵用著她, 誰想他在你背後, 養著姦夫, 常常做這不伶俐的勾當.”

[寵召】見“寵招”. 

[寵臣】得寵之臣. 《戰國策·楚策一》:“以財交者, 財盡而交絶;以色交者, 華落而愛渝. 是以嬖女不敝席, 寵臣不避軒.”《史記·佞幸列傳》:“孝文時中寵臣, 士人則鄧通, 宦者則趙同、北宮伯子.”《後漢書·蓋勳傳》:“時小黃門京兆高望爲尙藥監, 倖於皇太子, 太子因蹇碩屬望子進爲孝廉, 勳不肯用. 或曰:‘皇太子副主, 望其所愛, 碩, 帝之寵臣, 而子違之, 所謂三怨成府者也.’”

[寵存】尊崇慰問. 《晉書·傅玄傳》:“諸有疾病滿百日不差, 宜令去職, 優其禮秩而寵存之, 既差而後更用. 臣不廢職於朝, 國無曠官之累, 此王政之急也.”

[寵光】1.謂恩寵光耀. 《左傳·昭公十二年》:“夏, 宋華定來聘, 通嗣君也. 享之, 爲賦《蓼蕭》, 弗知, 又不答賦. 昭子曰:‘必亡. 宴語之不懷, 寵光之不宣, 令德之不知, 同福之不受, 將何以在?’” 宋葉適《祭陳同甫文》:“心事難平, 寵光易滿, 萬世之長, 一朝之短.”2.謂光臨, 光顧. 淸李漁《愼鸞交·品花》:“他說相公屢次寵光我家, 十分欽敬.”

[寵任】寵愛重用. 《三國志·魏志·劉放傳》:“三年, 放進爵魏壽亭侯, 資爲令, 明帝即位, 尤見寵任, 同加散騎常侍.” 唐韓愈《賀雨表》:“微臣幸蒙寵任, 獲覩殊祥.”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三》:“北齊司馬子如、高隆之、孫騰、高嶽皆爲神武所寵任. 當時號爲四貴.”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七:“適因本府中學腐敗, 監督秦公受當局寵任, 榮膺整理之責.”

[寵行】贈詩文送別, 以壯行色. 多用於皇帝對臣下. 唐崔日用《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壯心看舞劍, 別緒應懸旌. 睿錫承優旨, 乾文復寵行.” 唐杜甫《東津送韋諷攝閬州錄事》詩:“寵行舟遠汎, 怯別酒頻添.” 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五:“三月二日, 太師潞公西歸, 詔宰相執政官三省近臣學士待制宴餞於瓊林院, 賜御詩以寵行.” 淸梅曾亮《原任予告大學士戴公墓碑》:“道光四年, 公陳情乞休, 得兪旨, 製詩寵行, 在籍食全俸.” 蔡有守《淸明後一日訒生將赴日本同人祖餞即席》詩:“紫棟飛飛復弄寒, 寵行萬酒醉江干.”

[寵別】以言詞贈別. 唐蕭昕《夏日送桂州刺史邢中丞赴任序》:“聚糧戒徒, 肅裝候傳, 無酒酤我, 緩仳離之憂;徵文寵別, 慰行邁之思.” 唐白居易《送侯權秀才序》:“言未竟又有行色, 且曰:‘欲謁東諸侯, 恐不我知者多, 請一言以寵別.’予方直閣, 慨然竊書命筆以序之爾.”

[寵利】恩寵與利祿. 《書·太甲下》:“君罔以辯言亂舊政, 臣罔以寵利居成功, 邦其永孚於休.” 宋蘇軾《謝應中制科啓》:“在家者能孝而恭, 在官者能廉而愼, 臨之以患難而能不變, 邀之以寵利而能不回.” 淸侯方域《於謙論》:“謂謙非社稷臣可也, 謂之非社稷功而殺之則不可. 功成矣, 無以寵利居焉之謂道, 惜乎謙未聞也.”

[寵私】1.恩寵與私惠. 《晉書·庾亮傳論》:“外戚之家, 連輝椒掖, 舅氏之族, 同氣蘭閨, 靡不憑藉寵私, 階緣險謁.” 南朝梁任昉《爲范尙書讓吏部封侯表》:“草創惟始, 義存改作, 恭己南面, 責成斯在, 豈宜妄加寵私, 以乏王事.”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唐李晟、馬燧用武夫要寵私.”2.寵愛、親近的人. 《北齊書·幼主紀》:“言語澁呐, 無志度, 不喜見朝士. 自非寵私昵狎, 未嘗交語.”

[寵位】顯貴的職位. 漢王符《潛夫論·論榮》:“寵位不足以尊我, 而卑賤不足以卑己.” 唐錢起《登劉賓客高齋》詩:“能以功成疏寵位, 不將心賞負雲霞.”《宋史·安燾傳》:“上疏曰:‘自紹聖、元符以來, 用事之臣, 持紹述之名, 誑惑君父, 上則固寵位而快恩讐, 不則希進用而肆朋附.’”

[寵沐】猶恩澤. 隋江總《山水納袍賦》:“濫時來之寵沐, 振長纓以祗肅;奉性與之文章, 侍相娛之絲竹.”

[寵幸】1.亦作“寵倖”. 寵愛. 多用於帝王對后妃及臣下.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景帝即位, 以錯爲內史, 錯常數請間言事, 輒聽, 寵幸傾九卿.”《南史·賀瑒朱異傳論》:“異遂徼寵倖, 任事居權.” 宋秦醇《趙飛燕別傳》:“趙后知帝見昭儀浴, 益加寵幸, 乃具湯浴, 請帝以觀.”《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李媒云:‘是王招宣府裏出來的小夫人. 王招宣初娶時, 十分寵幸.’” 淸黃鈞宰《金壺浪墨·十二紅》:“某當事姬妾甚多, 其最寵倖者三人.”2.指受寵幸的人. 《後漢書·周舉傳》:“朝多寵倖, 祿不敘德.”《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不但是爲君以後, 早朝宴罷, 寵幸希疎, 自他未曾發跡變泰的時節, 也就是個鐵錚錚的好漢.”沙汀《困獸記》二三:“他繼續著喊叫, 雖然因爲那個寵幸的出現, 他的詈罵却愈來愈空泛, 叫一個局外人無從知道究竟.”3.光寵榮幸. 葉聖陶《城中·微波》:“這在藻如是何等的寵幸, 同時又是何等的誘惑!”

[寵拔】寵愛提拔. 漢應劭《風俗通·十反·河內太守司徒潁川韓演》:“河內太守司徒潁川韓演伯南, 舉孝廉, 唯臨辭一與相見, 無所寵拔. 曰:‘我已舉若, 豈可令恩偏積於一門乎?’”《元史·燕鐵木兒傳》:“燕鐵木兒時總環衛事, 留大都, 自以身受武宗寵拔之恩, 其子宜纂大位.”

[寵招】亦作“寵召”. 

對高位者邀請的敬辭. 元柯丹邱《荊釵記·團圓》:“老夫感蒙過愛, 特辱寵招, 不勝愧感之至.” 田漢《關漢卿》第七場:“您知道歌台舞榭我是不大來的. 昨天我就沒有能來奉陪. 今天阿大人再三寵召, 不能不來.”

[寵兒】特別受寵愛的人. 《人民文學》1981年第8期:“人們對名聲很響的年輕人總當作寵兒.”如:時代的寵兒.

[寵命】加恩特賜的任命. 封建社會中對上司任命的敬辭. 晉李密《陳情事表》:“今臣亡國賤俘, 至微至陋, 過蒙拔擢, 寵命優渥.” 唐韓愈《送石處士序》:“無味於諂言, 惟先生是聽, 以能有成功, 保天子之寵命.” 明唐順之《楊孺人旌節碑銘》:“憲詣余請曰:‘子其爲憲母書墓隧之碑:匪敢曰以嘉惠憲母, 其以對天子之寵命而章守臣之不蔽善也, 不亦可乎?’”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考城隍》:“諭曰:‘河南缺一城隍, 君稱其職.’公方悟, 頓首泣曰:‘辱膺寵命, 何敢多辭.’”

[寵念】稱人對己惦念的敬辭. 淸吳定《答任幼直先生書》:“丁酉之冬, 識先生於廣陵, 邂逅之交, 情逾故舊, 矜我窮屈, 吁嘆再三. 昨復辱書, 過蒙寵念.”

[寵狎】謂寵愛親近而流於不莊重. 漢徐幹《中論·考偽》:“<惑世盜名之徒>咸相與祖述其業而寵狎之.”《北齊書·魏收傳》:“文宣末, 數於東山與諸優爲獼猴, 與狗鬦, 帝寵狎之.”《南史·江夷傳論》:“總溺於寵狎, 反以文雅爲敗, 然則士之成名, 所貴彬彬而已.”

[寵服】1.謂表彰功德之服. 《國語·楚語下》“臣聞國君服寵以爲美” 三國吳韋昭注:“服寵, 謂以賢受寵服, 以是爲美.”2.喩指晉升官職. 南朝梁沈約《沈文季加侍中詔》:“門下散騎常侍、尙書左僕射、西豊縣開國侯新除鎮軍將軍沈文季, 業宇流正, 鑑識超凡……寵服攸加, 實爲朝典.”

[寵妾】特受寵愛的姬妾. 《史記·齊太公世家》:“景公寵妾芮姬生子荼, 荼少, 其母賤, 無行. 諸大夫恐其爲嗣, 乃言願擇諸子長賢者爲太子.”茅盾《色盲》二:“他仿佛看見趙筠秋孤立在一些寵妾和悍婢的四面圍攻中, 常常忍住了眼淚, 不肯示弱.”

[寵育】猶厚養. 《晉書·苻堅載記下》:“陛下寵育鮮卑、羌、羯, 布諸畿甸, 舊人族類, 斥徙遐方. 今傾國而去, 如有風塵之變者, 其如宗廟何!”

[寵注】寵任重視;寵愛眷注.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閣臣致政迥異》:“今上御極後, 如高新鄭、張新建之逐, 出自內旨不必言. 初則呂桂林四疏而退, 申吳門爲上所眷, 留至十一疏亦允, 後則王太倉尤受寵注, 亦入疏即見兪.”《明史·楊漣傳》:“去歲南郊之日, 傳聞宮中有一貴人, 以德性貞靜, 荷上寵注.”

[寵契】謂趣味投合而受到尊崇.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五:“仁宗皇帝在東宮時, 獨好歐陽氏之文, 以故楊文貞寵契非淺.”

[寵柳嬌花】惹人寵愛的柳色、嬌豔的花枝. 形容春色. 宋李淸照《念奴嬌》詞:“寵柳嬌花寒食近, 種種惱人天氣.” 淸錢謙益《錦峰晴曉》詩:“寵柳嬌花新節序, 採珠拾翠小神仙.” 郁達夫《木曾川看花》詩:“輕帆細雨剛三月, 寵柳嬌花又一村.”

[寵要】猶榮要;居顯要之位. 《北齊書·文苑傳·劉逖》:“皇建元年, 除太子洗馬. 肅宗崩, 從世祖赴晉陽, 除散騎侍郞, 兼儀曹郞中. 久之, 兼中書侍郞. 和士開寵要, 逖附之, 正授中書侍郞, 入典機密.”

[寵眄】亦作“寵盼”. 

寵愛垂靑.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一:“其婢端麗, 饒彼音律之能, 漢南之最也. 姑貧, 鬻婢於連帥. 連帥愛之, 以類無雙, 給錢四十萬, 寵眄彌深.”眄, 一本作“盼”.

[寵盼】見“寵眄”. 

[寵昵】見“寵暱”. 

[寵重】尊崇重視. 唐白居易《司徒令公移鎮北都》詩:“寵重移宮籥, 恩新換閫旄.” 唐元稹《贈左散騎常侍薛公神道碑》:“貞元中, 寵重方鎮, 方鎮喜自用, 不用朝廷法.”

[寵信】寵愛信任. 《資治通鑑·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湛(江湛)性公廉, 與僕射徐湛之幷爲主上所寵信, 時稱江徐.”《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我想嚴嵩父子之惡, 神人怨怒. 只因朝廷寵信甚固, 我官卑職小, 言而無益, 欲待覷個機會, 方才下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章:“一旦皇上對他的寵信減退, 群臣們對他群起抨擊, 皇上是決不會替他擔過的.”

[寵待】指皇帝給予恩遇. 《三國志·魏志·曹爽傳》:“爽字昭伯, 少以宗室謹重, 明帝在東宮, 甚親愛之. 及即位, 爲散騎侍郞, 累遷城門校尉, 加散騎常侍, 轉武衛將軍, 寵待有殊.”《晉書·徐邈傳》:“每被顧問, 輒有獻替, 多所匡益, 甚見寵待.”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李載義自司徒爲太保, 王智興自司徒爲太傅, 二人卒, 俱贈太尉, 是以上公寵待宗臣, 餘雖有功可遷保、傅, 而掌武之尊不可得也.”

[寵辱】榮寵與恥辱.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阮光祿在東山, 蕭然無事, 常內足於懷. 有人以問王右軍, 右軍曰:‘此君近不驚寵辱, 雖古之沈冥, 何以過此.’” 唐陳子昂《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詩:“是非紛妄作, 寵辱坐相驚.” 宋范仲淹《嶽陽樓記》:“登斯樓也, 則有心曠神怡, 寵辱皆忘, 把酒臨風, 其喜洋洋者矣.”

[寵辱不驚】受寵受辱都無動於衷. 謂將得失置於度外. 《新唐書·盧承慶傳》:“承慶典選, 校百官考, 有坐漕舟溺者, 承慶以‘失所載, 考中下’以示其人, 無慍也. 更曰‘非力所及, 考中中’, 亦不喜. 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 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 參見“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謂君王以居下爲道, 得之則驚喜, 失之則驚恐. 《老子》:“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爲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張舜徽疏證:“古之陳君道者, 謂人主宜卑弱自處, 故恒以居下爲言. 既云愛居下矣, 故得之若驚, 謂驚喜也;失之若驚, 謂驚恐.”

[寵貤】謂朝廷的恩寵及於鄕邦或祖先. 明李東陽《何公神道碑銘》:“其趣予之辭曰:‘鑑已荷賜命, 贈吾祖以官階, 躋三品, 寵貤再世, 足以昭身後.’”

[寵秩】1.寵愛而授以官秩. 《左傳·昭公八年》:“子旗曰:‘子胡然, 彼孺子也. 吾誨之, 猶懼其不濟, 吾又寵秩之, 其若先人何?’”《資治通鑑·晉簡文帝咸安元年》:“彼慕容評者, 蔽君專政, 忌賢疾功, 愚闇貪虐以喪其國, 國亡不死, 逃遁見禽. 秦王堅不以爲誅首, 又從而寵秩之, 是愛一人而不愛一國之人也.” 胡三省注:“寵秩, 謂寵而序其官, 使不失次也.”2.指尊貴的官秩. 唐元稹《代李中丞謝官表》:“伏奉今月二十九日制, 授臣御史中丞. 寵秩踰涯, 心魂戰越.”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八:“<楊邦毅>綽有張御史之風, 無愧顔常山之節, 肆頒恩典, 庸慰忠魂……倂推寵秩以及遺孤, 非止居住之榮, 實是臣工之勸.”

[寵倖】見“寵幸”. 

[寵借】謂給予榮寵和獎勵. 借, 獎借. 宋蘇轍《辭御史中丞劄子》:“凡任人之得失, 實繫朝廷之重輕……如臣鄙凡, 何以堪此. 況復職冠河圖之祕, 亦非近事之比. 雖朝廷過聽, 欲以寵借小臣, 而臣自度量, 顧願少安愚分.”

[寵恣】寵愛放縱. 《晉書·慕容皝載記》:“每覩史傳, 未嘗不寵恣母族, 使執權亂朝, 先有殊世之榮, 尋有負乘之累, 所謂愛之適足以爲害.”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有人家甚富, 止有一男, 寵恣過常.”

[寵姬】受寵愛的姬妾.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出宮中美女, 得百八十人. 孫子分爲二隊, 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爲隊長, 皆令持戟.” 漢劉向《續列女傳·趙飛燕姉娣》:“趙飛燕姉娣者, 成陽侯趙臨之女, 孝成皇帝之寵姬也.” 郭沫若《蘇聯紀行·七月二十二日》:“使館中的陳設, 宮燈, 地毯, 紫檀家具, 一切都是中國出品, 頗爲堂皇. 建筑也相當講究, 據說在帝俄時代原是一位貴族爲他的寵姬所置的別業.”

[寵授】指皇帝授予官爵.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曹公表策爲討逆將軍, 封爲吳侯”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曰:“夫懸賞俟功, 惟勤是與, 故便寵授, 承襲前邑, 重以大郡, 榮耀兼至.”《南史·劉懷敬傳》:“帝以舊恩, 懷敬累見寵授, 至會稽太守.” 北周庾信《周隴右總管長史贈太子少保豆盧公神道碑》:“公頻煩寵授, 朝野爲榮. 三年, 都督成州諸軍事、成州刺史. 尋加侍中.”

[寵接】尊敬地接待. 漢班固《白虎通·鄕射》:“天子臨辟雍, 親袒割牲, 尊三老, 父象也. 謁者奉幾杖授安車輭輪, 供綏執授, 兄事五更, 寵接禮交, 加客謙敬, 順貌也.”

[寵戚】貴戚;得寵的貴戚. 《晉書·周處傳》:“及居近侍, 多所規諷. 遷御史中丞, 凡所糾劾, 不避寵戚. 梁王肜違法, 處深文案之.”《晉書·慕容暐載記》:“今者守宰或擢自匹夫兵將之間, 或因寵戚, 藉緣時會, 非但無聞於州閭, 亦不經於朝廷.”

[寵盛】得寵過甚. 《後漢書·李法傳》:“<李法>上疏以爲朝政苛碎, 違永平、建初故事, 宦官權重, 椒房寵盛.” 晉陸機《豪士賦序》:“身危由於勢過, 而不知去勢以求安;禍積起於寵盛, 而不知辭寵以招福.”《書·周官》“居寵思危” 宋蔡沈集傳:“居寵盛, 則思危辱, 當無所不至其祗畏.”

[寵異】指帝王給以特殊的尊崇或寵愛. 《漢書·敘傳上》:“班侍中本大將軍所舉, 宜寵異之.” 唐鄭綮《開天傳信記》:“上至廟, 見神櫜鞬俯伏庭東南大柏樹下……自書制碑文以寵異之.”《明史·袁義傳》:“嘗入朝, 帝厚加慰勞. 以其老, 命醫爲染鬚鬢, 俾還任以威遠人, 且特賜銀印寵異之.”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一·葛端肅公家訓》:“陶仲文既荷寵異, 常入直萬壽宮, 時於便殿賜坐賜食, 從容談論.”

[寵進】尊寵幷引荐、進用. 《後漢書·樊準傳》:“臣愚以爲宜下明詔, 博求幽隱, 發揚巖穴, 寵進儒雅.” 晉葛洪《抱朴子·君道》:“所抑退則從雷同, 而不察之以情;所寵進則任美談, 而不考其績用.”

[寵訪】稱人來訪的敬辭. 宋蘇軾《與黃敷言書》:“某啓, 疊辱寵訪, 感慰兼集.”《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只見女娘道:‘奴等衙內多時, 果蒙寵訪. 請衙內且入敝莊.’”

[寵章】封建時代表示高官顯爵的章服. 《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朕聞先王幷建明德, 胙之以土, 分之以民, 崇其寵章, 備其禮物, 所以蕃衛王室, 左右厥世也.” 李善注:“《禮記》曰:‘以爲旗章, 以別貴賤.’鄭玄曰:‘章, 識也.’”《舊唐書·鄭餘慶傳》:“由是, 在朝衣綠者甚少, 郞官諫官有被紫垂金者. 又丞郞中謝洎郞官出使, 多賜章服, 以示加恩, 於是寵章尤濫, 當時不以服章爲貴. 遂詔餘慶詳格令立制, 條奏以聞.”《續資治通鑑·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凡五百人, 皆先賜綠袍鞾笏, 錫宴開寶寺, 帝自爲詩二章賜之……寵章殊異, 前代所未有也.”

[寵旌】尊崇表彰. 唐李翱《楊烈媍傳》:“厥自兵興, 朝廷寵旌守禦之臣. 憑堅城深池之險, 儲蓄山積, 貨財自若, 冠胄服甲負弓矢而馳者, 不知幾人.”

[寵望】猶厚望. 明方孝孺《題賜宋懌顏魯公多寶塔碑後》:“懌尙日孳孳因藝以進乎學, 因學以進乎道, 以紹父祖之聲猷, 以報殿下之寵望, 則善爲人臣子矣.”

[寵眷】1.謂帝王的寵愛關注.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討論》:“駙馬張垍, 燕公子也, 盛承寵眷.”《明史·蕭執傳》:“帝有事北郊……令賦詩, 復令賦山梔花. 獨喜執作, 遍示諸臣, 寵眷傾一時.”2.用作稱人關注的敬辭. 淸吳定《答任幼直書》:“辱先生寵眷而不獲奉敎, 感偕愧集, 無任惶恐. 不宣.”

[寵惜】寵愛, 愛憐.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寧王曼貴盛, 寵妓數十人, 皆絶藝上色. 宅左有賣餠者妻, 纖白明媚, 王一見注目, 厚遺其夫取之, 寵惜逾等.”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女又甚慧, 能窺翁姑喜怒. 王公夫婦, 寵惜過於常情.”

[寵寄】寵信而委托以重任. 唐裴度《代李大夫請朝覲表》:“大恩無報, 終懼且慙. 以至今日, 又承寵寄. 涓毫未効, 齒髮將衰.” 宋蘇軾《揚州謝到任表》之二:“一麾出守, 方愧婾安, 十國爲連, 復膺寵寄, 恩榮既溢, 慙汗靡寧.”

[寵習】寵愛親近. 《南齊書·崔祖思傳》:“然則天下治者, 賞罰而已矣. 賞不事豊, 所病於不均;罰不在重, 所困於不當……將令見罰者寵習之臣, 受賞者九讎之士, 戮一人而萬國懼, 賞匹夫而四海悅.”

[寵馭】寵愛而駕馭. 淸昭槤《嘯亭續錄·上虞備用處》:“蓋以少年血氣僨張, 故令習諸勞勩, 以備他日干城侍衛之選. 實有類漢代羽林之制, 而精銳過之, 蓋善於寵馭近侍之制也.”

[寵賁】《易·賁》:“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李鼎祚集解引荀爽曰:“賁飾丘陵, 以爲園圃隱士之象也. 五爲王位, 體中履和, 勤賢之主, 尊道之君也.” 后儒多理解爲在上位者禮賢下士聘用賢人之意, 故以“寵賁”爲征聘的榮耀. 淸顧炎武《㚆周制府書》:“未得登龍, 俄承遺鯉, 將下交乎白屋, 復寵賁乎元纁. 此眞姬公吐握之風, 當亦園綺趍從之日.”

[寵葬】謂皇帝賜葬. 唐錢起《故相國苗公挽歌》:“灞陵誰寵葬, 漢主念蕭何. 盛業留靑史, 浮榮逐逝波.”

[寵敬】寵愛, 敬重. 《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時諸將奏事及公卿較議難平者, 帝數以試后. 后輒分解趣理, 各得其情. 每於侍執之際, 輒言及政事, 多所毗補, 而未嘗以家私干. <故>寵敬日隆, 始終無衰.”《隋書·后妃傳·煬帝蕭皇后》:“后性婉順, 有智識, 好學解屬文, 頗知占候. 高祖大善之, 帝甚寵敬焉.”

[寵惠】指皇帝的恩澤. 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二:“至眞宗天禧元年八月辛未, 詔文武陞朝官, 父不在, 無嫡母繼母者, 許敘封本生父母, 則四海之內, 均沾寵惠.”

[寵惑】惑於所寵. 《後漢書·皇后紀上·光武郭皇后論》:“物之興衰, 情之起伏, 理有固然矣. 而崇替去來之甚者, 必唯寵惑乎? 當其接牀笫, 承恩色, 雖險情贅行, 莫不德焉, 及至移意愛, 析嬿私, 雖惠心妍狀, 愈獻醜焉.”

[寵貺】1.帝王的恩賜. 明陳汝元《金蓮記·控代》:“追憶前王寵貺, 金蓮撤殿前, 奇才曾奬.”2.用爲稱人贈與的敬辭. 明高攀龍《答何府尊書》:“寵貺遠頒, 率筆復謝.”

[寵貽】謂恩寵及於子孫. 明吾邱瑞《運甓記·官誥榮封》:“一門尊顯, 孫子寵貽.”

[寵遇】帝王給予的恩遇. 《後漢書·黃香傳》:“在位多所薦達, 寵遇甚盛, 議者譏其過倖.”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安祿山初承寵遇, 敕營甲第, 瓌材之美, 爲京城第一.”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上:“眞宗爲特加大學士, 班在翰林學士上, 其寵遇如此.” 田北湖《與某先生論韓文書》:“韓愈《三上宰相書》, 陳義甚高, 大言弗怍, 投而失利, 卑詞乞憐, 但不耐窮困, 希冀寵遇耳.”

[寵貴】1.尊榮顯貴. 漢焦贛《易林·大壯之益》:“大姒之孫, 周文九子, 咸遂受成, 寵貴富有.”《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田蚡、竇嬰, 寵貴橫恣, 傾覆之禍, 爲世所傳. 故先帝防愼舅氏, 不令在樞機之位.”2.指使尊榮顯貴. 《陳書·沈炯傳》:“高祖嘗稱炯宜居王佐, 軍國大政, 多預謀謨, 文帝又重其才用, 欲寵貴之.” 唐韓愈《上宰相書》:“君子之於人也, 既長育之, 又當爵命寵貴之, 而於其才無所遺焉.”

[寵答】指皇帝對臣下有嘉許之意的答㚆. 亦用爲稱人㚆信的敬辭. 《漢書·晁錯傳》:“文帝嘉之, 乃賜錯璽書寵答焉.” 宋王安石《與馬運判書》:“比奉書, 即蒙寵答, 以感以怍, 且承訪以所聞, 何閣下逮下之周也!”

[寵遂】謂使之尊榮顯達. 漢王符《潛夫論·務本》:“故爲政者, 明督工商, 勿使淫僞;困辱遊業, 勿使擅利;寬假本農, 而寵遂學士, 則民富而國平矣.” 彭鐸校正:“《楚語》注:‘寵, 榮也.’《禮記·緇衣》注:‘遂, 猶達也.’謂使之榮達也.”

[寵勞】指皇帝的慰勞. 前蜀杜光庭《李忠順司徒拜保護章詞》:“臣某夙荷玄慈, 獲逢聖日, 天波浩蕩, 人爵優弘, 慙無經濟之能, 深慮寵勞之極.” 明宋濂《羅氏五老圖詩卷序》:“觀風之使或采而上之, 則牛酒之寵勞, 絮帛之敷錫, 天光下照, 赫奕於東海之濱矣.”

[寵渥】皇帝的寵愛與恩澤. 《周書·儒林傳·沈重》:“祗承寵渥, 不忘戀本, 深足嘉尙.” 唐劉禹錫《謝男師損等官表》:“寵渥非常, 授任不次.” 明姚牧良《精忠記·辭母》:“沐天恩, 承寵渥, 食天祿, 萬載名標.”

[寵祿】1.謂給予寵幸和富貴. 《左傳·隱公三年》:“臣聞愛子, 敎之以義方, 弗納於邪. 驕、奢、淫、泆, 所自邪也. 四者之來, 寵祿過也.”2.謂榮寵與祿位.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六:“膏火自煎熬, 多財爲患害. 布衣可終身, 寵祿豈足賴.”《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貧賤不相顧盼, 富貴何假提擕? 不貪寵祿榮華, 願君知兒懷抱.” 明李東陽《宜陽引》:“古來寵祿易驕奢, 今人尙憶貧時否?”

[寵給】謂朝廷給予的俸祿. 《晉書·傅咸傳》:“咸上言曰:‘空校牙門, 無益宿衛, 而虛立軍府, 動有百數. 五等諸侯, 復坐置官屬. 諸所寵給, 皆生於百姓.’”

[寵賂】私寵與賄賂. 《左傳·桓公二年》:“國家之敗, 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 寵賂章也.”《晉書·孝湣帝紀》:“覽傅玄、劉毅之言, 而得百官之邪;核傅咸之奏、《錢神》之論, 而覩寵賂之彰.”《明史·吳執御傳》:“劾吏部尙書王永光比匪:‘用王元雅而封疆悞, 聽張道濬賄舉尹同臯而祖制紊. 國家立法懲貪, 而永光誨貪. 官邪何日正, 寵賂何日淸.’” 章炳麟《魏武帝頌》:“夫唯其鋒之銳, 故不狐媚以弭戎警;其氣之剛, 故不寵賂以要大政.”

[寵號】帝王給予的封號.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命公承制封拜諸侯守相”裴松之注引晉孔衍《漢魏春秋》:“自今已後, 臨事所甄, 當加寵號者, 其便刻印章假授, 咸使忠義得相奬勵, 勿有疑焉.” 南朝梁任昉《封臨川安興建安三王詔》:“隆茲寵號, 寔允舊章, 幷非親勿居, 惟賢斯授.”

[寵愛】對在下者因喜歡而偏愛;嬌縱溺愛. 《漢書·張湯傳》:“<張放>爲侍中中郞將, 監平樂屯兵, 置莫府, 儀比將軍. 與上臥起, 寵愛殊絶.” 唐白居易《長恨歌》:“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淸李漁《玉搔頭·得實》:“又尋到南京, 才知道小姐入宮之後, 已做了貴妃, 皇上十分寵愛.”

[寵媵】即寵妾. 唐沈既濟《任氏傳》:“某, 秦人也, 生長秦城. 家本伶倫, 中表姻族, 多爲人寵媵, 以是長安狹斜, 悉與之通.”

[寵綏】指帝王對各地進行撫綏. 《書·泰誓上》:“天佑下民, 作之君, 作之師, 惟其克相上帝, 寵綏四方.”《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朕夙荷丕基, 乍平僞室, 非不欲寵綏四海, 協和萬邦.” 明宋濂《贈高麗張尙書還國記》:“今聖天子在上, 雄兵百萬, 如雷如霆, 有抗之者無不殞滅, 然於守禮之國必寵綏而懷柔之, 唯恐有所不及.”

[寵嘉】榮耀華美. 《左傳·昭公三年》:“君有辱命, 惠莫大焉. 若惠顧敝邑, 撫有晉國, 賜之內主, 豈惟寡君, 舉群臣實受其貺? 其自唐叔以下, 實寵嘉之.”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下:“萊公貶海康以死. 仁宗即位, 賜諡‘忠湣’, 命知制誥丁度爲詞曰……再罹遐謫, 遂及云亡, 終悲零露之歸, 徒軫幽泉之痛. 間雖洊伸澄雪, 追賁寵嘉, 而誄功易名, 尙闕恩禮. 沈謀秘書, 淪於疑論, 逝者莫愬, 朕甚閔之.”

[寵厲】尊崇勉勵.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學校》:“宋興, 承五代之亂, 建隆初, 嘗命崔頌敎國子, 始聚生徒講學. 天子使使者臨賜酒果, 以寵厲學者.”

[寵暱】亦作“寵昵”. 

寵愛親近. 《宋書·明帝紀》:“鴟梟小豎, 莫不寵暱;朝廷忠誠, 必也戮挫.”《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太子治宮室, 妨農功……又寵昵宦官, 常在左右.”

[寵誨】稱人對己敎誨的敬辭. 唐黃滔《代鄭郞中上令狐相啓》:“某今月四日, 轉授刑部郞中, 伏蒙相公仁恩, 特賜寵誨, 事從非次, 言異常倫, 感激兢惶, 進退失措.”

[寵榮】猶尊榮. 《史記·禮書》:“德厚者位尊, 祿重者寵榮.” 晉庾亮《讓中書令表》:“夫富貴寵榮, 臣所不能忘也;刑罰貧賤, 臣所不能甘也.” 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爲人之父祖者, 孰不欲敎其子孫? 爲人之子孫者, 孰不欲寵榮其父祖?” 明唐順之《告病疏》:“臣某本樗櫟粗材, 過蒙陛下甄錄, 使得待罪翰林, 此寵榮之至極.” 魯迅《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或者在白話文之類里找出一點古氣, 反過來替古董增加寵榮.”

[寵慣】寵愛嬌慣. 茅盾《子夜》十二:“吳蓀甫立刻放出威棱來把他喝住:‘不許走! 什么鏢不鏢的! 丟了! 丟在池子里! 十七八歲的孩子, 還干這些沒出息的玩意兒! 都是老太爺在世的時候太寵慣了你!’”

[寵奬】指帝王給予的獎勵. 唐元稹《同州刺史謝上表》:“陛下察臣無罪, 寵奬逾深.” 唐韓偓《乙丑歲九月書四十字》詩:“旅寓在江郊, 秋風正寂寥. 紫泥虛寵奬, 白髮已漁樵.”

[寵賚】指帝王的賞賜. 宋歐陽修《謝對衣金帶鞍轡馬狀》:“豈謂載厚宸慈, 式垂寵賚, 兼金錫帶, 榮踰廓落之名;在笥頒衣, 媿甚曳婁之刺.” 明顧大典《靑衫記·承璀授閫》:“自家乃是興慶宮中一個內臣, 吐突承璀是也, 近侍天顔, 時承寵賚.”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一:“廣東南海縣民楊能啓, 年一百歲, 其妻黃氏, 年一百一歲……均蒙純皇帝御製詩章, 渥加寵賚.”

[寵賞】指帝王給以賞賜. 《三國志·魏志·田疇傳》“封疇亭侯, 邑五百戶”裴松之注引《先賢行狀》載太祖表論疇功曰:“疇文武有効, 節義可嘉, 誠應寵賞, 以旌其美.”

[寵賜】帝王的恩賜. 《三國志·吳志·士燮傳》:“時貢馬凡數百匹. 權輒爲書, 厚加寵賜, 以答慰之.” 元本高明《琵琶記·旌表》:“斯三人者, 朕甚嘉之……唐虞三代, 誠可追配, 是用寵賜, 以彰孝義.”

[寵數】帝王給予的禮數. 《周書·皇后傳·宣帝元皇后》:“是用加茲寵數, 式光踐禮.” 唐錢珝《爲集賢崔相公讓大學士第三表》:“宸衷益注, 寵數不移.” 宋曾鞏《王珪曾祖母尹氏追封燕國太夫人制誥》:“勑優禮大臣, 厚其寵數, 所以勸在位之功德, 而成天下之治也.”《元史·祭祀志六》:“風節之厲垂諸世, 褒崇豈間於異時. 不有钜儒, 孰膺寵數.”

[寵褒】指帝王給予的褒獎. 宋汪藻《韓世忠除兩鎮節度使制》:“爾既殫於忠藎, 歸飲至於廟, 我何愛於寵褒?”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李芝齡師詩》:“公蒞浙時, 賦詩云:‘詔持使節蒞南邦, 紫塞迎鑾荷澤龐. 天語寵褒文第一, 師恩泣感士無雙.’”

[寵憚】謂既寵愛又懼怕. 《隋書·后妃傳·文獻獨狐皇后》:“突厥嘗與中國交市, 有明珠一篋, 價値八百萬, 幽州總管陰壽白后市之. 后曰:‘非我所須也. 當今戎狄屢寇, 將士罷勞, 未若以八百萬分賞有功者.’百僚聞而畢賀, 高祖甚寵憚之.” 宋范正敏《遯齋閑覽·妒》:“撫州監酒范寺成妻色美而妬, 范甚寵憚之.”

[寵慰】謂以恩寵撫慰. 《後漢書·烏桓傳》:“廣陽人閻柔, 少沒烏桓、鮮卑中, 爲其種人所歸信. 柔乃因鮮卑衆, 殺烏桓校尉邢舉而代之. 袁紹因寵慰柔, 以安北邊.”

[寵嬌】寵愛嬌縱. 唐元稹《鶯鶯傳》:“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 不妖其身, 必妖於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貴, 乘寵嬌, 不爲雲, 不爲雨, 爲蛟爲螭, 吾不知其所變化矣.”

[寵樂】謂尊榮安樂. 《史記·李斯列傳》:“趙高曰:‘……盡除去先帝之故臣, 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 此則陰德歸陛下, 害除而姦謀塞. 群臣莫不被潤澤, 蒙厚德, 陛下則高枕肆志寵樂矣.’”

[寵樹】加恩扶植. 《後漢書·鄧騭傳》:“大司農朱寵痛騭無罪遇禍, 乃肉袒輿櫬, 上疏追訟騭曰:‘……一門七人, 幷不以命, 屍骸流離, 怨魂不反, 逆天感人, 率土喪氣. 宜收還塚次, 寵樹遺孤, 奉承血祀, 以謝亡靈.’”《陳書·虞寄傳》:“方今藩維尙少, 皇子幼沖, 凡預宗枝, 皆蒙寵樹.”

[寵錫】帝皇的恩賜. 唐白行簡《李娃傳》:“天子異之, 寵錫加等.” 宋曾鞏《明州擬辭高麗送遺狀》:“州郡當其道途所出, 迎勞燕餞, 所以宣達陛下寵錫待遇之意, 此守臣之職分也.”

[寵燄】謂得寵而顯赫.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八:“宋王岐公珪爲學士, 嘗月夜上召入禁中……翌日, 都下盛傳天子請客. 宣政以還, 京、攸、王、李, 諧謔唱和, 寵燄一時.”

[寵諭】稱人對己贊譽的敬辭. 宋蘇軾《與王敏仲書》之二:“方欲奉啓告別, 遽辱惠問, 且審起居佳勝, 寵諭過實, 深荷奬借.”

[寵嬖】1.猶寵幸、寵愛. 晉王嘉《拾遺記·石虎》:“共宮人寵嬖者, 解媟服宴戲, 彌於日夜.”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陳亡, 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 寵嬖殊厚.” 淸黃軒祖《遊梁瑣記·段靈》:“蓋朱於南汝道任時, 訪一訟棍而殺之. 棍之兄弟購得隱事, 賂御史劾之. 部例, 四品員得遣人代就訊. 段以欽件中人, 抗辯堂皇, 跪練陳詞, 卒無罪而免. 朱德之, 寵嬖無倫.”2.指得寵的佞幸. 《東觀漢記·楊震傳》:“吾蒙恩居上司, 姦臣狡猾而不能誅, 寵嬖傾亂而不能禁, 帑藏虛賞賜不節而不能塞, 何面目以見日月?”

[寵擢】寵愛提拔. 唐白居易《與楊虞卿書》:“當其在近職時, 自惟賤陋, 非次寵擢, 夙夜腆愧, 思有以稱之.”《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安祿山>見上於華淸宮, 泣曰:‘臣本胡人, 陛下寵擢至此, 爲國忠所疾, 臣無死日矣!’”

[寵爵】尊榮的爵位.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世祖撥亂, 爰建時雍. 三台樹位, 履道是鍾. 寵爵之加, 匪惠惟恭. 自君二祖, 爲光爲龍.”

[寵孽】得寵的奸佞之臣. 宋王回《愛人賦》:“納寵孽於驕奢兮, 衛莊侯卒覆其宗.”

[寵贈】指帝王贈與. 晉潘嶽《楊荊州誄》:“聖王嗟悼, 寵贈衾襚. 誄德策勳, 考終定謚.” 唐蘇頲《贈司徒豆盧府君挽詞》:“寵贈追胡廣, 親臨比賀循.”

[寵耀】光寵榮耀.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七一:“天時有否泰, 人事多盈沖. 園綺遯南嶽, 伯陽隱西戎, 保身念道眞, 寵耀焉足崇.”

[寵攜】稱人提攜的敬辭. 淸吳定《答曹尙書書》:“學之而成, 而勤明公之寵攜, 俾得陪輔末僚, 薄著勞勩, 明公與有光焉.”

[寵顧】1.稱人對己關注、眷顧的敬辭. 宋蘇軾《答曾舍人啓》:“過蒙寵顧, 辱示華牋, 愧無酬德之言, 徒有得賢之慶.”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金姑夫》:“上虞金生, 赴試經此, 入廟徘徊, 頗涉冥想. 至夜, 夢靑衣來, 傳梅姑之命招之, 從去. 入祠, 梅姑立候簷下, 笑曰:‘蒙君寵顧, 實切依戀, 不嫌陋拙, 願以身爲姬侍.’”2.特指皇帝的恩寵關注. 《宋史·張洎傳》:“洎與錢若水同在禁林, 甚被寵顧.”

[寵鶴】春秋時, 衛懿公喜歡養鶴, 外出時連鶴也乘軒. 當要和敵人打仗時, 兵士們說, 平日待鶴那么好, 叫鶴去打吧! 衛國終於被滅. 事見《左傳·閔公二年》. 后以“寵鶴”比喩受帝王寵愛濫居祿位者. 唐高適《贈別王十七管記》詩:“遙飛絶漢書, 已築長安第. 畫龍俱在葉, 寵鶴先居衛.” 唐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受命邊沙遠, 歸來御席同. 軒墀曾寵鶴, 畋獵舊非熊.”

[寵靈】恩寵光耀;使得到恩寵福澤. 《左傳·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 辱見寡君, 寵靈楚國, 以信蜀之役, 致君之嘉惠, 是寡君既受貺矣, 何蜀之敢望!” 孔穎達疏:“言開其恩寵賜以威靈以及楚國.” 南朝梁江淹《建平王之南徐州刺史辭闕表》:“臣過承寵靈, 閔默假日, 徒抱皇慈, 無充橫草.” 宋王安石《賀致政文太師啓》:“蕭何漢之宗臣, 方叔周之元老, 寵靈莫二.” 明唐順之《與嚴介溪相公書》:“順之此行, 荷國寵靈, 幷承門下指敎, 深懼不能稱任.” 淸龔自珍《尊史三》:“要知古之人所以寵靈史氏, 鎮撫王室, 以增天府之重, 則可知也.”


*寶①[bǎoㄅㄠˇ]

[《廣韻》博抱切, 上晧, 幫. ]

“寚”的今字.亦作“寳”. “珤”的今字.“寶”的繁體字.

1.玉石、玉器的總稱. 《國語·魯語上》:“莒太子僕弑紀公, 以其寶來奔.” 韋昭注:“寶, 玉也.”《公羊傳·莊公六年》:“冬, 齊人來歸衛寶.” 何休注:“寶者, 玉物之凡名.”《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晉潘嶽《楊仲武誄》:“春蘭擢莖, 方茂其華;荊寶挺璞, 將剖於和.”2.印信符璽. 古代天子諸侯以圭璧爲符信, 泛稱寶. 秦始以帝后的印爲璽, 唐改稱寶. 《詩·大雅·崧高》:“錫爾介圭, 以爲爾寶.”《新唐書·車服志》:“至武后改諸璽皆爲寶. 中宗即位, 復爲璽. 開元六年, 復爲寶.”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近朝皇太后皇后皆有印篆, 文曰皇太后之印……至尊之位, 亦不合言印, 當云某宮之寶.”《續資治通鑑·宋仁宗慶曆八年》:“己亥, 作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眞宗嘗爲昭受乾符之寶, 凡齋醮表章用焉.”3.貴重的東西. 《書·顧命》:“越玉五重陳寶, 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孔傳:“列玉五重又陳先王所寶之器物.”《墨子·七患》:“故備者國之重也, 食者國之寶也, 兵者國之爪也, 城者所以自守也.”《禮記·禮運》:“天不愛其道, 地不愛其寶, 人不愛其情, 故天降膏露, 地出醴泉, 山出器車, 河出馬圖.” 唐韓愈《送文暢師北遊》詩:“開張篋中寶, 自可得津筏.”《明史·選舉志三》:“賢才, 國之寶也.”如:吉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4.寶貴的;珍貴的;名貴的. 5.用寶物裝飾的. 參見“寶勒”等. 6.珍愛;珍視. 《書·旅獒》:“不寶遠物, 則寶人格. 所寶惟賢, 則邇人安.”《孟子·盡心下》:“寶珠玉者, 殃必及身.”《史記·龜策列傳》:“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 興動事業, 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 晉陶潛《答龐參軍》詩:“人之所寶, 尙或未珍;不有同好, 云胡以親.” 唐溫庭筠《題賀知章故居疊韻作》:“老媼寶稾草, 愚儒輸逋租.” 宋程大昌《演繁露·牛車》:“石崇之牛疾奔, 人不能追, 此其所以寶之也.”7.珍藏. 《禮記·禮器》:“家不寶龜, 不藏圭, 不臺門, 言有稱也.”《南史·宋紀上·武帝》:“帝以黃散傅之, 其創一傅而愈. 寶其餘及所得童子藥, 每遇金創, 傅之幷驗.”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王晉卿家舊寶徐處士《碧檻蜀葵圖》.”《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撰之喜道:‘……誰想姻緣却在此箭上, 小弟當寶此以爲後驗.’”8.謂美德, 善道. 《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 可謂人乎?”皇侃疏:“寶猶道也.”《禮記·檀弓下》:“喪人無寶, 仁親以爲寶.” 鄭玄注:“寶謂善道可守者.”《廣雅·釋詁三》:“材寶……道也.” 王念孫疏證:“寶與道同義, 故書傳多幷舉之.”9.錢幣. 《宋史·樂志十三》:“刻簡以瑉, 鑄寶以金.”太平天國《天王詔旨·嚴禁私藏私帶金寶詔》:“通軍大小兵將, 自今不得再私藏私帶金寶, 盡繳歸天朝聖庫.” 鄭觀應《盛世危言·鑄銀》:“夫中國錢幣, 古分金銀銅三品, 其行於世也, 謂之國寶. 自應一國有一國之寶, 豈應攙用他國之寶, 名不正, 言不順.”如:元寶;通寶. 10.自身. 《老子》:“禍莫大於輕敵, 輕敵幾喪吾寶.”河上公注:“寶, 身也.”《呂氏春秋·先己》:“凡事之本, 必先治身. 嗇其大寶, 用其新, 棄其陳, 腠理遂通, 精氣日新, 邪氣盡去, 及其天年, 此之謂眞人.” 高誘注:“大寶, 身也.”11.用於稱與帝王、佛敎、道敎等有關的事物. 參見“寶仗”、“寶刹”、“寶曜”. 12.敬辭. 用於尊稱對方的有關事物.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匡超人道:‘老客既開寶店, 却看這書做甚麽?’” 參見“寶眷”、“寶劄”. 13.舊時的一種賭具. 方形, 上有指示方向的記號或點數, 賭博者憑猜測下注, 以求進財, 故稱. 巴金《砂丁》二:“第四次的寶搖好了, 賭客們忙著在押注.”14.喩指押寶的賭注. 馬烽《三年早知道》:“我總是說:‘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趙滿囤要能改造好, 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 不想咱這一寶押到黑心上了.”15.姓. 東漢有寶忠.

[寶刀】珍貴的戰刀. 亦泛指戰刀. 《穀梁傳·僖公元年》:“孟勞者, 魯之寶刀也.” 三國魏曹植《<寶刀賦>序》:“建安中, 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寶刀五枚, 三年乃就, 以龍虎熊馬雀爲識.” 唐李華《吊古戰場文》:“白刃交兮寶刀折, 兩軍蹙兮生死決.”《兒女英雄傳》第六回:“他兩個, 一個使雁翎寶刀, 一個使龍尾禪杖.”

[寶山】1.對佛僧神道等所居之山的尊稱. 《華嚴經·十回向品》:“阿僧祇寶山以爲垣墻周帀圍繞, 淸淨無礙.” 南朝梁蕭統《玄圃講》詩:“試欲遊寶山, 庶使信根立.”《西遊記》第三十回:“八戒笑道:‘你看師兄說的話. 寶山乃洞天福地之處, 怎麽說度日之言也?’”2.聚藏寶物的山. 《大智度論》卷一:“如人有手, 入寶山中, 自在取寶.” 蕭軍《五月的礦山》第一章:“這是一些探寶山的人, 下海取珠的人.”

[寶山空回】喩指置身良好環境, 却空無所得. 語本《心地觀經·離世間品》:“如人無手, 雖至寶山, 終無所得.” 元楊暹《劉行首》第一折:“似此不肯度脫呵, 弟子怎了也! 正是遇仙不成道, 如到寶山空手回.”《鏡花緣》第二八回:“海外有兩句口號道得好:若臨歧舌不知韻, 如入寶山空手回.”

[寶子】香爐的一種. 多爲僧家所用.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六師被吹脚距地, 香爐寶子逐風飛.”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跋錢鎮州回文後》:“題者多云寶子弗知何物, 以予考之, 乃迦葉之香爐, 上有金華, 華內乃有金臺, 即臺爲寶子, 則知寶子乃香爐耳.”

[寶王】對佛陀的尊稱. 《楞嚴經》卷三:“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宋秦觀《興龍節疏》:“合覺背塵, 探寶王之妙敎;長生久視, 發藏室之靈篇.”

[寶井】1.春秋越國范蠡收藏財貨的井塹. 晉王嘉《拾遺記·周靈王》:“范蠡相越, 日致千金, 家僮閑算術者萬人, 收四海難得之貨, 盈積於越都以爲器, 銅鐵之類, 積如山之阜, 或藏之井塹, 謂之寶井.”2.開采寶石的礦井. 《明史·云南土司傳三》:“初, 孟密寶井, 朝廷每以中官出鎮, 司採辦.” 淸谷應泰《博物要覽·志寶石》:“雲南寶井産靑紅寶石.”

[寶月】明月. 南朝梁吳均《碎珠賦》:“寶月生焉, 越浦隋川, 標魏之美, 擅楚之賢.” 唐鮑溶《懷惠明禪師》詩:“雪山世界此涼夜, 寶月獨照瑠璃宮.” 明梁潛《元夜陪駕燕午門》詩:“銀漢橫空寶月團, 六鰲飛出五雲端.”丘逢甲《元夕無月》詩:“滿城燈市蕩春煙, 寶月沈沈隔海天.”

[寶文】1.古代所謂預示祥瑞的文字.《宋書·符瑞志上》:“天乃洪鬱起白霧摩地, 赤虹自上下, 化爲黃玉, 長三尺, 上有刻文. 孔子跪受而讀之曰:‘寶文出, 劉季握. 卯金刀, 在軫北. 字禾子, 天下服.’”《宋史·樂志十五》:“寶文瑞命符皇運, 緜遠慶維新.”2.傳說蓬萊山上的一種樹木名. 《騈字類編》卷七六引《謝氏詩源》:“茅君於手巾內解茶葉……曰:‘此蓬萊山穆陀樹葉, 衆仙食之以當飲, 又有寶文之蕊, 服之不饑.’謝幼貞詩曰:‘摘寶文之初蕊, 拾穆陀之墜葉.’”

[寶方】1.難得而有特效的藥方. 宋蘇軾《次韻子由淸汶老龍珠丹》:“天公不解防癡龍, 玉函寶方出龍宮. 雷霆下索無處避, 逃入先生衣袂中.” 淸鄒容《革命軍》第一章:“夫盧梭諸大哲之微言大義, 爲起死回生之靈藥, 返魄還魂之寶方.”2.稱對方鄕土的敬辭. 《西遊記》第三六回:“三藏道:‘弟子乃東土大唐駕下差來, 上西天拜活佛求經的. 經過寶方, 天晩, 求借一宿.’”

[寶尺】唐代皇帝賜予大臣的尺子. 寓治事務求公平合理之意. 唐張九齡《謝賜尺詩狀》:“高力士宣敕, 賜臣等御製詩幷寶尺……伏見宸衷, 竊謝良工, 徒秉刀尺, 終期死力, 取配鈞衡.” 唐陸㚆禮《試中和節詔賜公卿尺詩》:“皇恩貞百度, 寶尺賜群公, 欲使方隅法, 還令規矩同.”

[寶玉】珍貴的玉. 《春秋·定公八年》:“盜竊寶玉大弓.” 孔穎達疏:“此寶玉大弓, 必是國之重寶, 歷世掌之.”《韓非子·和氏》:“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貞士而名之以誑.” 唐薛調《無雙傳》:“繒綵寶玉之贈, 不可勝紀.”《元史·世祖紀六》:“王孝忠等以罪名往八答山採寶玉自效.”《紅樓夢》第一回:“士隱接了看時, 原來是塊鮮明美玉, 上面字跡分明, 鎸著‘通靈寶玉’四字.”

[寶劄】1.即璽書. 古代以印章封記的文書. 唐岑參《冀國夫人歌詞》:“夫人封賞國初開, 寶劄綸言天上來.”2.稱人書信的敬辭. 明梅鼎祚《玉合記·嗣音》:“他金囊贈, 寶劄修, 轉星烏, 會女牛.” 淸厲荃《事物異名錄·書籍·書柬》:“《山堂肆考》:芳訊、蘭訊、寶劄、瓊音, 皆書簡名.”

[寶石】色澤美麗、硬度高、在大氣和化學藥品作用下不起變化的貴重礦石. 可作儀表軸承、硏磨劑、裝飾品等. 亦泛指珍貴的石頭. 《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十一月丁酉, 行幸許昌宮” 宋裴松之注引晉孫盛《魏氏春秋》:“金山玄川溢湧, 寶石負圖, 狀象靈龜.” 金元好問《云岩》詩:“會稽禹穴深無底, 寶石偸來定山鬼.”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一·寶石》:“寶石出西番、回鶻地方諸坑井內, 雲南、遼東亦有之. 有紅、綠、碧、紫數色.” 郭澄淸《大刀記》第三章:“寧做窮人脚下的塵土, 不當壞人戒指上的寶石!”

[寶石頂】用寶石制成的頂子. 頂子, 淸代官員帽頂上的帽珠. 淸昭槤《嘯亭雜錄·用傅文忠》:“故特命晩間獨對, 復賞給黃帶、四團龍補服、寶石頂、雙眼花翎以示尊寵.”

[寶仗】天子的儀仗. 唐李嶠《上應天神龍皇帝冊文》:“寶仗似億千之衞, 天儀成丈六之容.” 元李存《和吳宗師灤京》詩:“露透地椒淸寶仗, 風生天棘滿旍.” 明金幼孜《元夕賜午門觀燈》詩:“春散爐煙浮樹暖, 月移寶旂映花妍.”

[寶用】珍重使用. 《史記·平準書》:“白金稍賤, 民不寶用.”

[寶冊】帝王用於上尊號或冊立、冊封的詔冊. 南朝梁簡文帝《菩提樹頌》:“寶冊葳蕤, 帝圖掩映.”《新唐書·禮樂志三》:“宜以新諡寶冊告於陵廟可也.”《宋史·禮志十一》:“謹遣使王溥、副使李濤奉寶冊, 上尊諡曰簡恭皇帝.” 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胡忠安》:“貴妃賢淑如此, 宜授寶冊.”《淸史稿·仁宗紀》:“上駐蹕盛京, 詣寶冊前行禮.”

[寶母】傳說能引聚明珠寶貝的寶石. 唐魏生嘗得一美石, 后參與胡客的寶會, 坐於座末, 最后出示此石, 諸胡扶生於座首而拜, 求買之. 生索價百萬, 諸胡怒其少, 加至千萬乃已. 胡云:“此是某本國之寶, 因亂遂失之, 已經三十餘年. 我王求募之, 云:‘獲者拜國相.’此歸皆獲厚賞, 豈止於數百萬哉!”問其所用, 云:“但每月望, 王自出海岸, 設壇致祭之, 以此置壇上, 一夕明珠寶貝等皆自聚. 故名寶母也.”事見《太平廣記》卷四○三引唐皇甫□《原化記·魏生》.

[寶圭】見“寶珪”. 

[寶地】1.寶貴的土地. 亦爲稱他人之地的客套語. 《戰國策·楚策二》:“秦女依強秦以爲重, 挾寶地以爲資, 勢爲王妻以臨楚.” 漢王充《論衡·恢國》:“周時戎狄攻王, 至漢內屬, 獻其寶地.”老舍《駱駝祥子》二:“他的車能產生烙餠與一切吃食, 它是塊萬能的寶地.”京劇《沙家浜》第四場:“我借貴方一塊寶地, 落脚謀生.”2.佛地. 多指佛寺. 南朝齊王融《出家順善篇頌》:“將安寶地, 誰留化城.” 南朝梁沈約《內典序》:“皆足以遷光淨域, 登儀寶地.” 唐杜甫《陪章留後惠義寺餞嘉州崔都督赴州》詩:“前驅入寶地, 祖帳飄金繩.”

[寶芝】舊時道敎稱靈芝. 靈芝, 蕈的一種, 菌蓋腎髒形, 赤褐色或暗紫色, 有環紋, 幷有光澤. 可入藥, 有滋補作用. 《雲笈七籤》卷十二:“玉童侍左, 玉女侍右, 三光寶芝, 洞暎內外.”

[寶臣】可器重信賴之臣. 漢劉向《說苑·至公》:“老君在前而不踰, 少君在後而不豫, 是國之寶臣也.”《漢書·杜周傳》:“竊見朱博忠信勇猛, 材略不出世, 誠國家雄俊之寶臣也.” 宋王安石《尙書戶部郞中張瓌知制誥》:“具官某, 德厚資深, 志方行潔. 安於義命, 爲世寶臣.”

[寶光】神奇的光輝. 《楞嚴經》卷一:“即時如來從胷卐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雲笈七籤》卷三十:“日月寶光, 洞我軀形.” 淸劉大櫆《<羅西園詩集>序》:“夫文章之傳於後世, 必有其得於天地菁英之氣, 如珠如玉, 如珊瑚木難, 拋淪糞土, 而寶光夜發, 望氣者皆能見之.”《孽海花》第十九回:“還有各種西洋精巧玩意兒, 映著炕上兩枝紅色宮燭, 越顯得五色迷離, 寶光閃爍.”

[寶行】善良的品行. 《呂氏春秋·博志》:“今有寶劍良馬於此, 玩之不厭, 視之無倦. 寶行良道, 一而弗復. 欲身之安也, 名之章也, 不亦難乎?”

[寶舟】佛敎語. 比喩普渡眾生到達彼岸的佛法. 南朝梁王僧孺《懺悔禮佛文》:“聖后騖法輪於長路, 棹寶舟於遙壑, 道浹人祇, 福隆祧墠.” 唐李白《爲竇氏小師祭璿和尙文》:“寶舟輟棹, 禪月掩魄.”

[寶色】1.瑰麗珍奇的顏色. 《觀佛三昧海經·觀馬王藏品》:“一一蓮華有百億寶色, 一一色中有百億化佛.” 宋秦觀《陪李公擇觀金地佛牙》詩:“靈牙寶色玉不如, 上有無數光明珠.”《紅樓夢》第九五回:“這塊玉倒是的! 怎麽把頭裏的寶色都沒了呢?”2.皇帝用的印色.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衙門職掌》:“歲用寶三萬餘顆, 歲用寶色銀六十餘兩.”

[寶衣】1.貴重的衣服. 《文選·陸倕<石闕銘>》:“焚其綺席, 棄彼寶衣.” 李善注:“《六韜》曰, 紂時婦人以文綺爲席, 衣以綾紈者三千人.” 唐杜甫《即事》詩:“秋思拋雲髻, 腰支勝寶衣.” 唐劉禹錫《荊門道懷古》詩:“風吹落葉填宮井, 火入荒陵化寶衣.”2.僧、道的衣服. 《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之餘》:“諸天聞已, 各脫寶衣競以拂窟.”《法華經·譬喩品》:“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唐皮日休《奉和魯望上元日道室焚修》詩:“飆御有聲時杳杳, 寶衣無影自珊珊. 蕊書乙見齋心易, 玉籍求添拜首難.”

[寶宇】對寺院的尊稱. 唐王勃《德陽縣善寂寺碑》:“晨光轉卉, 翻寶宇之龍花;溽露低枝, 蕩眞文於貝葉.”

[寶守】1.愛護保管. 《雲笈七籤》卷二十:“養生育命, 寶守神魂, 金房再開, 奉見輔星.”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五:“盛京內務府, 尊藏典訓、宗器二百餘年, 寶守維謹, 屢有增加.”2.謂捍衛堅持.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民敵》一書, 謂有人寶守眞理, 不阿世媚俗, 而不見容於人群, 狡獪之徒, 乃巍然獨爲衆愚領袖.”

[寶字】稱帝王神仙所寫的字.唐王勃《七夕賦》:“上元錦書傳寶字, 王母瓊箱薦金約.” 唐李嶠《爲魏國北寺西寺請迎寺額表》:“勝幡香蓋, 延寶字於金門;法鼓天花, 奉鸞書於象闕.”《宋史·樂志十四》:“寶字煌煌, 冊書粲粲.” 宋韓維《太皇太后閣》詩:“鏤成寶字題宮戶, 剪出名花趂御筵.”

[寶赤刀】古寶刀名. 三國魏曹丕《劍銘》:“昔有周魯寶赤刀、孟勞、雍狐之戟、屈盧之矛、狐父之戈、楚越太阿、純鉤、徐氏匕首, 凡斯皆上世名器.”

[寶坊】對寺院的美稱. 《大集經·瓔珞品》:“爾時世尊, 至寶坊中昇師子座.” 南朝梁簡文帝《答湘東王書》:“鳴銀鼓於寶坊, 轉金輪於香地.” 唐李嶠《爲魏國北寺西寺請迎寺額表》:“襜帷轍跡之所, 盡建寶坊;南北東西之域, 咸修法宇, 佛刹周於天壤, 寺名因於國號.” 宋黃庭堅《題落星寺》詩:“星宮遊空何時落? 著地亦化爲寶坊.”

[寶花】亦作“寶華”. 

1.珍貴的花. 多指佛國或佛寺的花. 南朝梁沈約《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又云, 有兩樹寶華在邊, 人來近牀語, 莫壞我華.”隋江總《花贊》:“池中寶花, 葉覆金沙.”《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若解分明生曉悟, 眼前便是寶花開.”2.特指牡丹. 宋袁文《甕牖閑評》卷七:“凡花皆以美名褒之, 故宋咸《牡丹》詩云:‘寶花初爛欲連枝’, 是以牡丹爲寶花也.”

[寶車】1.佛敎語. 用七寶裝飾的車, 喩一乘之法, 謂可以載眾生到達彼岸. 《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之餘》:“爾時世尊, 化五百寶車, 佛處車中, 分身五百.” 南朝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我有慧日明炬, 如風寶車, 濟是沈舟, 能升彼岸.”《法華經·譬喩品》:“以衆寶物, 造諸大車, 有大白牛, 肥壯多力, 形體姝好, 以駕寶車.”道敎亦借用之. 《雲笈七籤》卷二三:“太上遣寶車來迎, 上登太霄, 遊宴紫極.”2.泛指華貴的車. 唐黃滔《奉和翁文堯員外經過七林書堂見寄之什》:“駟馬寶車行錫禮, 金章紫綬帶天香.”

[寶貝】1.貴重少見的貝殼. 漢焦贛《易林·訟之大畜》:“口啄卒卒, 憂從中出, 喪我寶貝, 妻妾失位.”《文選·木華<海賦>》:“積太顛之寶貝, 與隋侯之明珠.” 李善注引《琴操》:“紂徙文王於羑里, 擇日欲殺之. 於是太顛、散宜生、南宮適之屬, 得水中大貝以獻, 紂立出西伯.” 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九:“李德裕奢侈, 每食一杯羹, 其費約錢三萬, 雜珠玉寶貝雄黃朱砂, 煎汁爲之.”2.珍奇的東西. 五代方龜精《爲錢元懿卜詞》:“太乙接天河, 金華寶貝多. 郡侯六十六, 別處不經過.”《景德傳燈錄·石頭和尙》:“吾結草庵無寶貝, 飯了從容圖睡快. 成時初見茅草新, 破後還將茅草蓋.” 淸李漁《巧團圓·掠嫗》:“這等金銀寶貝都藏在哪裏?” 巴金《砂丁》三:“不象你們年靑人討了老婆就死死地把她守住, 看得象寶貝一樣.”3.對親愛者的昵稱. 多指年輕的小輩. 《紅樓夢》第二三回:“賈母只得安慰他道:‘好寶貝, 你只管去, 有我呢.’” 許傑《改嫁》:“‘寶貝眞聰明, 爸爸在上上.’她把胸前的衣襟隨便一理, 便把女兒抱在懷里, 自己立了起來.”4.疼愛. 宋之的《故鄕》:“他早忘了他媽什么樣子了, 忘了他媽怎么寶貝他了, 忘的干干淨淨了.”《人民文學》1981年第7期:“他自小死了娘, 奶奶最寶貝他.”5.對人的謔稱或蔑稱. 茅盾《子夜》十八:“老六這人也是天字第一號的寶貝.”沙汀《丁跛公》:“別的人也停了嘴, 但都帶點笑意, 擠眉弄眼地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 仿佛是說:‘看你這寶貝今天怎樣?’”

[寶貝疙瘩】對心愛的人或珍貴東西的昵稱. 如:每一發子彈都是寶貝疙瘩啊!

[寶貝蛋】對心愛的年輕小輩的昵稱. 李克李微含《地道戰》九:“他只有那一個寶貝蛋女兒.” 李強杜印《在風雨中長大》:“小明眞是爸爸媽媽的寶貝蛋, 爸爸替他擦臉, 媽媽替他拍土.”

[寶串】熏香. 焚時煙成串狀, 故稱. 明王子章《春怨》詞:“醉墨寫烏絲, 寶串焚金獸.”

[寶吹】指佛敎的吹奏音樂. 《華嚴經·十回向品》:“阿僧祇寶吹, 其音淸亮, 充滿法界.”

[寶利】珍寶財貨. 漢張衡《南都賦》:“其寶利珎怪, 則金彩玉璞, 隨珠夜光.”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而職方氏猶掌其地, 辨其土壤, 甄其寶利.”

[寶位】1.語出《易·繫辭下》:“聖人之大寶曰位.” 后以“寶位”指帝位. 《晉書·宣帝紀》:“雖復道格區宇, 德被蒼生, 而天未啓時, 寶位猶阻. 非可以智競, 不可以力爭.” 唐韓愈《皇帝即位賀諸道狀》:“伏見勑命, 皇帝以閏正月三日嗣臨寶位, 海內惟新.” 宋周煇《淸波雜志》卷一:“<高宗>繼登寶位, 再造王室.”太平天國洪仁玕《誅妖檄文》:“緣夫天下者中華之天下, 非胡虜之天下也;寶位者中華之寶位, 非胡虜之寶位也.”2.指高位. 魯迅《偽自由書·<殺錯了人>異議》:“將他(袁世凱)浮上總統的寶位去.”

[寶身】珍惜身軀. 《三國志·魏志·王昶傳》:“夫人爲子之道, 莫大於寶身全行, 以顯父母.” 明唐順之《條陳海防經略事疏》:“國家承平日久, 文吏遊談而養尊, 武臣恬保而寶身, 閒雅雍容之習成, 而慷慨果銳之氣亦寖銷矣.”

[寶局】1.高妙的棋局. 宋田錫《楊花賦》:“當弈客以凝情, 飛來寶局;値嘉賓之舉白, 吹過金觴.”2.賭局;賭場.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八:“韓老六家放寶局, 推牌九.”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章:“這窯戶鋪不大, 却是腐爛社會的縮影, 一個小花花世界, 有飯館、寶局、牌局.”

[寶陀巖】即補陀落迦山. 佛書說是觀音菩薩的住處. 宋重顯《春日懷古》詩之四:“門外春將半, 幽禽語共新. 寶陀巖上客, 應笑未歸人.”

[寶玩】亦作“寶翫”. 

1.珍貴的賞玩品. 《淮南子·主術訓》:“人主好高臺深池, 雕琢刻鏤, 黼黻文章, 絺綌綺繡, 寶玩珠玉, 則賦斂無度, 而萬民力竭矣.”《新唐書·河間元王孝恭傳》:“賜甲第一區、女樂二部、奴婢七百口、寶玩不貲.” 淸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予生也賤, 又罹奇窮, 珍物寶玩雖云未嘗入手, 然經寓目者頗多.”2.珍愛玩賞.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下:“<宋庠>嘗手校郭忠恕《佩觿》三篇, 寶翫之.” 金元好問《云岩》詩序:“余因歎一物之微, 經歷世變, 遷徙南北, 乃復爲好事者之所寶玩, 似不偶然.” 明唐順之《跋趙松雪書<道德經>後》:“松雪字畫精絶, 爲儒家所寶玩.”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金布衣》:“余於杭城骨董肆得其畫竹一幅, 題曰:‘淩霜雪, 節獨完, 我與君, 共歲寒.’筆墨高古, 良可寶玩.”

[寶玦】珍貴的佩玉. 三國魏曹丕《又與鍾繇書》:“鄴騎既到, 寶玦初至.” 南朝梁簡文帝《金錞賦》:“豈寶玦之爲貴, 非瑚璉之可欽.” 唐杜甫《哀王孫》詩:“腰下寶玦靑珊瑚, 可憐王孫泣路隅.”

[寶苗】傳說能顯示其下有玉石的樹木. 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九:“山中有玉者, 木旁枝下垂, 謂之寶苗.”

[寶林】1.佛敎語. 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七寶樹林的簡稱.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寶林之上, 喜見葉而爭開.” 許地山《空山靈雨·七寶池上的鄕思》詩:“你豈忘了這里是天堂? 你豈不愛這里底寶林成行?”2.古代宮中女官名. 《隋書·后妃傳序》:“寶林二十四員, 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 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 品正第七, 是爲女御.”《新唐書·車服志》:“禮衣者, 六尙、寶林、御女、采女, 女官七品以上大事之服也.”

[寶枕】指三國魏甄后的玉鏤金帶枕. 曹植持此枕, 至洛水, 思甄后而作《感甄賦》, 即《洛神賦》. 見《文選·曹植〈洛神賦〉》李善題注. 唐李賀《春懷引》:“寶枕垂雲選春夢, 鈿合碧寒龍腦凍.”《花月痕》第十五回:“正是:寶枕贈陳思, 漢佩要交甫. 爲歌《靜女》詩, 此風亦已古.”

[寶具】1.珍貴的器物.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入內上壽》:“諸女童隊出右掖門, 少年豪俊, 爭以寶具供送飲食酒果迎接, 各乘駿騎而歸.”《元典章·戶部十三·解典》:“緣珍珠與金銀均是寶具, 難與疋帛衣物相比.”2.珍貴的貝殼. 唐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碑》:“豈徒照車十乘, 列隋氏之明珠;盈篚萬金, 積大顛之寶具而已.” 參見“寶貝”.

[寶典】1.帝王用於上尊號或冊立、冊封的典冊. 南朝梁江淹《爲蕭拜相國齊公十郡九錫章》:“殊命寶典, 鬱降雲天.”《宋史·樂志十三》:“天錫伊嘏, 地效其珍. 誕作寶典, 奉於尊親.”2.可貴的典籍. 梁啓超《南海康先生傳》第六章:“昔中國之言孔學者, 皆以《論語》爲獨一無二的寶典.”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一》:“然而直到現在, 前者(宋的《洗冤錄》)還是醫家的寶典.”

[寶物】極珍貴的東西. 《漢書·酷吏傳·咸宣》:“王溫舒爲中尉, 而宣爲左內史. 其治米鹽, 事小大皆關其手, 自部署縣名曹寶物, 官吏令丞弗得擅搖, 痛以重法繩之”《三國志·魏志·文昭甄皇后傳》:“後天下兵亂, 加以饑饉, 百姓皆賣金銀珠玉寶物.”《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有個朋友雷煥也是博物的人, 遂選他做了豊城縣令, 托他到彼專一爲訪尋發光動天的寶物.” 巴金《憶魯迅先生》:“他的作品已經成了中國人民的寶物.”

[寶兒】隋煬帝的宮女, 以輕盈而多憨態著稱. 唐顏師古《隋遺錄》卷上:“長安貢御車女袁寶兒, 年十五, 腰支纖墮, 騃冶多態, 帝寵愛之特厚……帝謂世南曰:‘昔傳飛鷰可掌上舞, 朕常謂儒生飾於文字, 豈人能若是乎? 及今得寶兒, 方昭前事, 然多憨態.’” 金元好問《杏花雜詩》之一:“看盡春風不回首, 寶兒元自太憨生.”

[寶佩】佩玉的美稱. 南朝梁王僧孺《詹事徐府君集序》:“寶佩鳴風, 豊貂映日.”《宋史·樂志十六》:“袞衣輝煥, 寶佩琳琅.”

[寶帛】珍寶絲帛. 晉桓溫《與撫軍箋》:“兼百越沃野之資, 據江漢山海之利, 鹽鐵寶帛之饒, 角竿羽毛之用.”

[寶所】佛敎語. 本謂藏珍寶之所, 喩指涅槃, 謂自由無礙的境界. 《法華經·化城喩品》:“若能前至寶所, 亦可得去.”《摩訶止觀》卷一:“界內小道, 極在化城, 故爲細;界外大道, 極在寶所, 故爲麤.” 唐楊炯《梓州惠義寺重閣銘》:“是則毘耶四會, 俱發道心;險路衆人, 咸知寶所.”《古尊宿語錄》卷三二:“譬如造得一隻船, 上面一一裝載了, 要千里至乎寶所.”

[寶刹】1.佛國, 佛土. 據佛經, 佛土有七寶莊嚴, 故稱. 刹, 梵語刹多羅的音譯省稱, 意爲土地或國土. 《莊嚴經》卷下:“諸佛國界雖嚴飾, 難比如來寶刹中.”2.佛寺;佛塔. 南朝梁沈約《內典序》:“靈儀炫日, 寶刹臨雲.”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晩望香山寺寄舒員外》詩:“晩登西寶刹, 晴望東精舍.” 明王世貞《鳴鳳記·鄒林遊學》:“矗天寶刹淩雲氣, 吞日瑤山噴火光.”《痛史》第二三回:“自家瘋道人是也. 歷盡名山寶刹, 採盡異卉奇葩, 修合成藥, 普濟世人.”

[寶命】1.對天命的美稱. 《書·金縢》:“無墜天之降寶命, 我先王亦永有依歸.” 蔡沈集傳:“寶命, 即帝庭之命也. 謂之寶者, 重其事也.” 南朝梁沈約《賀齊明帝登祚啓》:“運堯心以臨億兆, 敷舜烈以膺寶命.” 唐韓愈《順宗實錄一》:“陛下以聖德至孝, 繼受寶命, 宜奉先帝約束, 以時聽斷, 不可以久從之.”2.指皇帝的詔令. 唐孔穎達《<春秋正義>序》:“四時序則玉燭調於上, 三才協則寶命昌於下.”

[寶府】猶寶庫. 《新唐書·陳子昂傳》:“蜀爲西南一都會, 國之寶府, 又人富粟多, 浮江而下, 可濟中國.”

[寶券】金代的一種紙幣名. 《金史·食貨志三》:“<貞祐三年>七月, 改交鈔名爲貞祐寶券.”《金史·食貨志三》:“大鈔滯則更爲小鈔, 小鈔弊則改爲寶券, 寶券不行則易爲通寶.”

[寶卷】一種講唱文學形式, 由唐代的變文和宋代和尙的說經發展而成. 早期作品的題材多爲佛敎故事, 宣揚因果報應, 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韻文爲主, 間以散文. 現存《香山寶卷》, 一般認爲是宋代普明和尙的作品. 明代以后, 取材一般民間故事和現實生活的寶卷日益流行, 有二百種以上, 例如《梁山泊寶卷》、《土地寶卷》、《藥名寶卷》等. 佛家宣講寶卷稱“宣卷”, 后來發展成爲一種曲藝.

[寶炬】蜡燭的美稱.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寶地普現妙光雲, 寶炬燄明如電發.” 唐羅隱《台城》詩:“宴罷明堂爛, 誠成寶炬殘.” 宋張元幹《感皇恩·壽》詞:“寶炬密香, 玉卮波灩, 醉擁笙歌夜深院.”《再生緣》第十七回:“但見那, 洞房鋪設似仙鄕, 寶炬高燒近綠窗.”

[寶泓】硯台的別名. 宋黃庭堅《再和公擇舅氏雜言》:“撫摩寶泓置道山, 鬱鬱秀氣似舅眉宇間.” 史容注:“寶泓謂陶泓也.”按, 黃庭堅《奉和公擇舅氏送呂道人硏長韻》“攜提寒泉泓” 史容注:“退之《毛穎傳》謂硯爲陶泓.”

[寶性】1.保全天性. 三國魏嵇康《答難養生論》:“遺世坐忘, 以寶性全眞, 吾所不能同也.”2.佛敎語. 即如來藏. 眞金在糞穢中, 其性不變;如來藏性在眾生煩惱中, 不失眞如淸淨之性, 故謂寶性. 佛經《究竟一乘寶性論》(省稱《寶性論》)之名本此.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寶性功德草, 柔輭左右旋.”

[寶帚】毛筆的異稱. 宋陶穀《淸異錄·寶帚》:“僞唐宜春王從謙喜書劄, 用宣城諸葛筆, 號爲‘翹軒寶帚’, 士人往往呼爲‘寶帚’.”

[寶牀】1.貴重的坐具或臥具. 常特指皇宮中御用或寺廟中陳設者. 宋張先《玉樹後庭花·上元》詞:“寶牀香重春眠覺, 魫窗難曉.”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一:“庚寅歲冬夕, 忽夢遊一道宮, 金碧明煥, 一巨殿, 一寶牀, 巋然於中, 一金龍蟠蜛於牀之上.” 宋蘇轍《千葉白蓮花》詩:“蔫然落寶牀, 應返梵天去.”《宣和書譜·李白》:“<李白>論世務, 答蕃書, 筆不停綴. 帝嘉之, 以寶牀賜食於前, 手爲和羹.”2.放御璽的大幾. 《金史·禮志五》:“太常博士引太尉奉冊寶出, 主節者持節前導, 冊牀在前, 寶牀次之.”

[寶函】指盛佛經、典冊及貴重首飾等的匣子. 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開寶函之奧典, 闢金字之微言.” 唐溫庭筠《菩薩蠻》詞:“寶函鈿雀金鸂鶒, 沉香關上吳山碧.”《宋史·樂志九》:“有猶有言, 順承天則. 聿崇號名, 再揚典冊. 朱英寶函, 左右翼翼. 千秋萬歲, 保茲無極.”

[寶珍】珍寶. 指珠玉寶石等. 《戰國策·楚策四》:“寶珍隨珠不知佩兮, 褘衣與絲不知異兮.” 漢王逸《九思·守志》:“歷九宮兮徧觀, 睹祕藏兮寶珍.” 三國魏曹植《聖皇篇》:“何以爲贈賜, 傾府竭寶珍.”

[寶珈】珍貴的首飾. 隋江總《南越木槿賦》:“趙女垂金珥, 燕姬插寶珈.” 淸黃遵憲《感事》詩之一:“襜褕乍解雙臂袒, 旁綴纓絡中寶珈.”

[寶持】珍重保存. 三國魏曹丕《露陌刀銘》:“不逢不若, 永世寶持.”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吾雅愛其手跡, 常所寶持.”

[寶城】1.堅固的城郭. 《文選·陸機<辯亡論>下》:“步闡之亂, 憑寶城以延強寇, 重資幣以誘群蠻.” 李周翰注:“寶, 猶堅也.”2.珍寶豊富之城. 《涅槃經·壽命品之二》:“汝今遇是佛法寶城, 不應取此虛僞之物, 譬如商主遇眞寶城, 取諸瓦礫而便還家.” 南朝梁蕭統《謝敕賚制旨大涅槃經疏啓》:“臣伏以六爻所明, 至邃窮於幾象;四書所總, 施命止於域中. 豈有牢籠因果, 辨斯寶城之敎;網羅眞俗, 開茲月滿之文.”3.皇帝陵墓四周的牆垣. 明張居正《山陵禮成奉慰疏》:“寶城三面俱完, 工甚堅厚.” 淸顧炎武《孝陵圖》詩:“寶城獨靑靑, 日色上霜露.”《淸會典·盛京工部·陵寢之制》:“福陵在盛京城東北二十里天柱山, 寶城周五十九丈五尺.”

[寶相】1.佛的莊嚴形象. 南朝梁王屮《頭陀寺碑文》:“金資寶相, 永藉閑安.” 明楊珽《龍膏記·成隟》:“貝闕珠宮, 金姿寶相. 千條纓絡, 隱隱間龍蛇, 幾處精藍, 煌煌飛紫翠.”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大佛寺聯》:“沁雪貯寒泉, 一片淸虛, 照徹大千世界;開山成寶相, 十分圓滿, 想見丈六金身.”2.指帝王的形象. 北齊邢邵《文襄皇帝金像銘》:“神儀內瑩, 寶相外宣.”3.花名. 薔薇花的一種. 宋司馬光《三月三十日偶成兼呈眞率諸公》詩:“寶相錦舖架, 酴醾雪擁簷, 沼萍浮鈿靨, 林筍露犀尖.”《廣群芳譜·花譜二一·薔薇》:“薔薇, 一名刺紅……他如寶相、金鉢盂、佛見笑、七姉妹、十姉妹, 體態相類, 種法亦同.”4.花名. 苹花的別稱.

[寶相花】1.花名. 參見“寶相”. 2.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 即根據某些自然花朵(主要是荷花)的形態畫出的裝飾化花朵紋樣. 常用於織錦和瓷器. 《元史·輿服志一》:“士卒袍, 制以絹絁, 繪寶相花.” 魯迅《熱風·兒歌的“反動”》:“我見過圓的方的長的八角六角的菱花式的寶相花式的鏡子矣, 沒見過半目形的鏡子也.”

[寶相枝】一種毛筆的名稱. 宋陶穀《淸異錄·寶相枝》:“開平二年, 賜宰相張文蔚、楊涉、薛貽(矩)寶相枝各二十, 龍鱗月硯各一. 寶相枝, 斑竹筆管也, 花點勻密, 紋如兔毫.”

[寶柱】古代箏、琴、瑟等彈撥樂器的弦柱. 唐劉禹錫《傷秦姝行》:“靑牛文梓赤金簧, 玫瑰寶柱秋雁行.” 唐溫庭筠《獵騎辭》:“寶柱惜離弦, 流黃悲赤縣.” 五代尹鶚《江城子》詞:“寶柱秦箏彈向晩, 絃促雁, 更思量.” 元張翥《寄題顧仲英玉山詩一百韻》:“弦鬆調寶柱, 笙咽炙銀簧.”

[寶星】勳章. 因淸代勳章鑲嵌有珍寶, 故稱. 康有爲《大同書》己部第三章:“女保以二年滿任, 任滿時, 若公察看其仁慈盡職, 嬰兒健長, 公贈以仁人慈保寶星, 此寶星爲第一等者.” 巴金《將軍集·將軍》:“將軍穿著堂皇的制服, 佩著寶星.”

[寶胄】1.指帝位. 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策文》:“若水傳帝, 熏風御民, 重光所集, 世載於陳, 赫矣高祖, 悠哉上旻, 蟬聯寶胄, 暉煥郊禋.” 吳兆宜注:“梁沈約曰:爵位蟬聯.” 唐王勃《<乾元殿頌>序》:“高祖太武帝, 虹星湛色, 開寶胄於金壺;蛟電凝陰, 發皇明於石紐.”2.對人后裔的美稱. 唐玄宗《送張說巡邊》詩:“命將綏邊服, 雄圖出廟堂. 三台入武帳, 八座起文昌. 寶胄匡韓主, 華宗輔漢王.”

[寶界】佛敎語. 即淨土. 謂無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等五濁垢染的淸潔世界. 唐廣宣《賀幸普濟寺應制》詩:“南方寶界幾由旬, 八部同瞻一佛身.” 宋秦觀《次韻公辟州宅月夜偶成》:“翠木玲瓏藏寶界, 白煙濃淡瑣華堂.” 元張昱《送天使僧》詩:“萬間靈谷見, 一切布金爲. 寶界山河大, 璿題雨露垂.”

[寶思】贊美之詞. 多以稱揚人的襟懷、謀劃、文思等. 南朝梁沈約《高松賦》:“擢柔情於蕙圃, 湧寶思於珠泉.” 唐王勃《<乾元殿頌>序》:“紫庭合粹, 括宇宙於宸襟;丹扆凝尊, 運陶鈞於寶思.” 唐盧照隣《駙馬都尉喬君集序》:“雍容車騎, 屢動雕章;嘯傲煙霞, 仍含寶思.” 唐宋之問《荐福寺》詩:“水入禪心定, 雲從寶思飛.”

[寶香】1.供奉神佛所燒的香. 《華嚴經·十回向品》:“阿僧祇寶香, 其香普熏一切世界.”《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和尙欲得阿孃出, 不如歸家燒寶香.” 元陳旅《送李盤中眞人代祀江南三名山》詩:“琮玉禮神通景氣, 寶香隨地結晴嵐.”2.熏香的美稱. 宋辛棄疾《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詞:“料想寶香黃閣夢, 依然畫舫淸溪笛.” 淸龔自珍《導引曲》:“無情緒, 無情緒, 寂寞掩重門. 銀蠟心多才有淚, 寶香字斷更無痕, 梨花浸黃昏.”

[寶重】珍惜重視. 《元史·歐陽玄傳》:“片言隻字, 流傳人間, 咸知寶重.” 明李贄《寄京友書》:“中有最號眞切者, 猶終日皇皇, 計利避害, 離實絶根, 以寶重此大患之身, 是尙得爲學道人乎?” 魯迅《南腔北調集·“連環圖畫”辯護》:“中國的《孔子聖跡圖》, 只要是明版的, 也早爲收藏家所寶重.”

[寶笈】見“寶籍”. 

[寶泉局】明淸時管理鑄造錢幣的官署. 詳“寶源局”.

[寶冠】1.飾以寶物之冠. 多指佛及其徒眾所戴者. 《敦煌變文集·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如來頭寶冠而足蓮花, 言懸河而心巨海.”《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虔恭三禮, 仰示慈尊, 寶冠亞而風颯苻枝, 瓔珞搖而霞飛錦樹.”2.指花朵. 宋韓琦《北第同賞芍藥》詩:“芍藥名高致亦難, 此觀妖艷滿彫欄. 酒酣誰欲張珠網, 金細偏宜間寶冠.” 宋徐積《姚黃》詩:“君看此花肌肉豊, 一尺餘高千萬重. 粧面深藏靑步障, 寶冠斜墮碧霞叢.”

[寶祚】國運;帝位. 《宋書·恩倖傳論》:“民忘宋德, 雖非一塗, 寶祚夙傾, 實由於此.”《周書·宣帝紀》:“朕以眇身, 祇承寶祚.”《隋書·音樂志中》:“高山作矣, 寶祚其崇.” 唐黃滔《御試良弓獻問賦》:“何以弘丕國於赫赫, 垂寶祚於綿綿者哉!”

[寶祕】1.珍藏的寶物. 《海內十洲記·昆侖》:“陛下好道思微, 甄心內向. 天尊下降, 幷傳授寶祕. 臣朔區區, 亦何嫌惜, 而不上所有哉!” 唐李嶠《爲百寮賀日抱戴慶云見表》:“遷寶祕於東序, 視衣纓於北闕.”2.珍藏. 《隋書·經籍志四》:“然以天尊經歷年載, 始一開劫, 受法之人, 得而寶祕, 亦有年限, 方始傳授.”《新唐書·叛臣傳·高騈》:“勝獻銅匕首, 用之曰:‘此北帝所佩也, 得之者兵不敢犯.’騈寶祕之.”《雲笈七籤》卷九:“傳太極眞人、淸虛眞人、南嶽赤松子、劉子先等, 寶祕尤嚴, 得者勿泄.”

[寶祠】謂視爲珍寶, 虔敬奉祀. 《漢書·張良傳》:“良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 後十三歲從高帝過濟北, 果得穀城山下黃石, 取而寶祠之.”《史記·留侯世家》作“葆祠”.

[寶姥】稱女仙中年貌不年輕者. 宋崔公度《感山賦》:“曳泉紳之飄颻, 束雲衣之迴還. 樻衆精於寶姥, 糝靈氣於天丹.”

[寶珪】亦作“寶圭”. 

古代帝王諸侯舉行典禮時所用的一種玉器. 《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 王子朝用成周之寶珪於河.”《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引作“寶圭”. 宋陳襄《繅藉賦》:“嘉寶珪之致用, 資繅藉以成儀.”

[寶珥】1.女子的珠玉耳飾. 隋盧思道《櫂歌行》:“落花流寶珥, 微吹動香纓.”《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謝徐二美人各出所有, 翠鈿金釧, 瑤簪寶珥, 錦袖花裙, 鸞帶繡履, 把杜十娘裝扮得煥然一新.”2.垂掛於建筑物上的玉飾. 《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禪靈寺塔諸寶珥皆剝取以施潘妃殿飾.”

[寶珠】1.貴重的珍珠. 《荀子·富國》:“辟之是猶使處女嬰寶珠, 佩寶玉, 負載黃金, 而遇中山之盜也.” 漢焦贛《易林·履之損》:“雖有寶珠, 無路致之.” 宋蘇軾《廣州東莞縣資福寺舍利塔銘》:“此身性海一浮漚, 委蛻如遺不自收, 戒光定力相烝休, 結爲寶珠散若旒.” 淸谷應泰《博物要覽·志眞珠》:“高郵甓社湖中昔産珠蚌, 有極大蚌如門扉, 中含寶珠如拳, 每當望夕, 其光與日爭輝.”《中國民間故事選·合浦珠還》:“這海里有一顆寶珠, 專在夜里發光, 眞是無價之寶.”2.花名. 山茶的一種. 亦稱“寶珠茶”、“寶珠山茶”. 《廣群芳譜·花譜二十·山茶》:“有鶴頂茶、瑪瑙茶、寶珠茶、楊妃茶、焦萼白寶珠……不可勝數, 就中寶珠爲佳.” 魯迅《野草·雪》:“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 白中隱靑的單瓣梅花.”3.花名. 茉莉花的一種. 即寶珠小荷花. 《廣群芳譜·花譜二二·茉莉》:“有草本者, 有木本者, 有重葉者, 惟寶珠小荷花最貴.” 宋王十朋《末利花》詩:“日莫園人獻寶珠, 化成千億小芙蕖.”

[寶珠山茶】見“寶珠”. 

[寶珠市餠】唐皇甫□《原化記·賀知章》:“賀知章嘗謁賣藥王老, 問黃白術, 持一大珠遺之. 老人得珠, 即令易餠與賀食. 賀心念寶珠何以市餠, 老叟乃曰:‘慳吝未除, 術何由成?’” 后常以“寶珠市餠”喩指屛除凡欲, 輕寶重道.

[寶珠茶】見“寶珠”. 

[寶馬】名貴的駿馬. 《史記·大宛列傳》:“貳師馬, 宛寶馬也.” 唐張說《安樂郡主花燭行》:“商女香草珠結網, 天人寶馬玉繁纓.” 黃鈞《錦城紀遊》詩:“將軍雄武氣縱橫, 寶馬雕弓出錦城.”

[寶馬香車】名貴的良馬, 華麗的車子. 借指富貴之家出行的排場. 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詩:“寶馬香車淸渭濱, 紅桃碧柳禊堂春.”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冷落了歌兒舞女, 空閒了寶馬香車.”

[寶埒】即金埒. 形容豪華. 明屠隆《曇花記·定興開宴》:“雅稱的華堂錦罽, 寶埒香塵, 羅襪靈妃淺.” 參見“金埒”.

[寶華】見“寶花”. 

[寶莊】1.精美莊嚴. 《法苑珠林》卷六:“是城形相, 亦衛四兵, 柵塹樹池, 雜林宮殿, 作倡伎樂及諸外戲, 種種寶莊, 不可具述.”2.稱對方莊院的敬辭. 《西遊記》第十八回:“貧僧奉朝命往西天拜佛求經, 因過寶莊, 特借一宿.”《三俠五義》第三十回:“小弟久已要到寶莊奉謁, 未得其便.”

[寶校】見“寶鉸”. 

[寶財】財寶. 指玉帛之類. 《國語·魯語上》:“鑄名器, 藏寶財, 固民之殄病是待.”

[寶氣】1.珍物、財寶等所顯現的光氣. 唐王度《古鏡記》:“貧道受明錄秘術, 頗識寶氣. 檀越宅上每日常有碧光連日, 絳氣屬月, 此寶鏡氣也.” 宋梅堯臣《夏日晩霽與崔子登周襄故城》詩:“寶氣無人發, 陰蟲入夜鳴.” 淸魏源《寰海十章》詩:“鼓角豈眞天上降? 琛珠合向海王傾. 全憑寶氣銷兵氣, 此夕蛟宮萬丈明.”《中國民間故事選·百鳥床》:“百鳥床不單好看, 還有‘寶氣’呢. 瞎了眼睛的人到寶床上睡一睡, 眼睛就明亮了.”如:珠光寶氣. 2.喩才氣. 淸唐孫華《喜呂無黨及第》詩:“寶氣昔年曾闇識, 好音入耳亦欣然.”

[寶乘】佛敎語. 即寶車. 《法華經·譬喩品》:“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 南朝梁簡文帝《吳郡石像碑》:“乍動慈舟, 時延寶乘.” 參見“寶車”.

[寶乘】佛敎語. 佛敎的敎義. 唐李邕《楚州淮陰縣婆羅樹碑》:“政化之理兮, 甘棠猶存;寶乘之妙兮, 婆羅是敦.”

[寶倌】舊時寶局中開寶和出寶的人. 姚雪垠《長夜》三四:“出寶的寶倌是獨眼的李二紅……開寶的寶倌是趙獅子.”

[寶訓】1.皇帝的言論詔諭. 宋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嘗侍上讀祖宗寶訓, 因及時事. 公歷言今賞罰不明, 善惡無所勸沮.” 元袁桷《裝馬曲》:“須臾玉巵黃帕覆, 寶訓傳宣爭頫首.”2.引申爲寶貴的格言. 魯迅《華蓋集·論辯的魂靈》:“二十年前到黑市, 買得一張符, 名叫‘鬼畫符’. 雖然不過一團糟, 但帖在壁上看起來, 却隨時顯出各樣的文字, 是處世的寶訓, 立身的金箴.”

[寶庫】儲藏珍貴物品的庫房. 亦用於比喩. 《三輔黃圖·庫》:“工即持劒授上皇, 上皇以賜高祖, 高祖佩之, 斬白蛇是也. 及定天下, 藏於寶庫.” 唐陳子昂《諫雅州討生羌書》:“臣竊覩, 蜀爲西南一都會, 國家之寶庫, 天下珍貨, 聚出其中.”《西遊記》第五二回:“如來即令十八尊羅漢開寶庫取出十八粒金丹砂, 與悟空助力.” 鄭振鐸《<取火者的逮捕>序》:“希腊神話是個無窮盡的藝術寶庫.”

[寶座】本指神佛或帝王的座位, 后泛指尊貴的席位. 亦用於諷刺.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不復爲貪欲所惱.” 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峩峩寶座, 郁郁名香.”《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舍利弗即昇寶座, 如師子之王, 出雅妙之聲.”《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宮女們持了宮扇, 簇擁著天子陞了寶座.”瞿秋白《<子夜>和國貨年》:“國貨大王在睡夢里也不能夠安寧, 時常夢見工人的‘燒廠’, 推翻他的寶座.” 巴金《<神·鬼·人>序》:“神的寶座也許是太高太高了.”

[寶甁】佛敎語. 尊稱盛佛具法具之甁器. 有花甁、水甁等數種. 《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長者遣婢持滿甁金摩尼珠蓋, 助王家供養衆僧. 告言可信, 汝持此物, 貢上王家. 婢聞是語, 歡喜踴躍, 持寶甁走.”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刹上有金寶甁, 容二十五石, 寶甁下承露金盤三十重.” 唐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寶甁宵注, 則雨露隨軒;玉柄朝撝, 則風霜滿席.”《儒林外史》第三五回:“當下樂止朝散, 那二十四個馱寶甁的象, 不牽自走.”

[寶海】佛敎語. 喩佛法無邊. 《華嚴經·十回向品》:“阿僧祇寶海法水盈滿.”隋江總《攝山棲霞寺碑》:“昔寶海梵志, 睡覩花臺.”《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寶扇】帝后等用的扇狀儀仗. 《長阿含經·第一分初大本經》:“諸天在上, 於虛空中手執白蓋寶扇, 以障寒暑風雨塵土.” 唐何仲宣《七夕賦詠成篇》:“淩風寶扇遙臨月, 映水仙車遠渡河.”《新唐書·竇懷貞傳》:“俄而禁中寶扇鄣衛, 有衣翟衣出者, 已乃韋后乳媼王, 所謂莒國夫人者, 故蠻婢也.” 宋王淇《上元應制》詩:“雪消華月滿仙臺, 萬燭當樓寶扇開.” 明梁潛《咸陽懷古》詩:“月過文窓寶扇移, 星臨繡戶粧奩密.”

[寶襪】即腰彩. 古代女子束於腰間的彩帶. 隋煬帝《喜春遊歌》之一:“錦袖淮南舞, 寶襪楚宮腰.” 唐徐賢妃《賦得北方有佳人》:“纖腰宜寶襪, 紅衫豔織成.” 元伊世珍《嫏嬛記》卷中:“製錦囊盛之, 佩於寶襪.”

[寶書】1.指周代的官修的史書. 《公羊傳經傳解詁·隱公第一》唐徐彦疏:“昔孔子受端門之命, 制《春秋》之義, 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 得百二十國寶書……周史而言寶書者, 寶者保也, 以其可世世傳保以爲戒, 故云寶書.”2.泛指珍貴的書籍. 唐李白《猛虎行》:“寶書長劍掛高閣, 金鞍駿馬散故人.” 宋黃庭堅《雙井茶送子瞻》詩:“人間風月不到處, 天上王堂森寶書.”3.用爲謔稱. 魯迅《且介亭雜文·買<小學大全>記》:“對於這類寶書, 却從不敢作非分之想.”4.指佛敎經典. 南朝梁江淹《休上人怨別》詩:“寶書爲君掩, 瑤琴詎能開.” 唐劉禹錫《送深法師遊南嶽》詩:“飛錫無定所, 寶書留舊房.” 宋蘇軾《宿圓通禪院》詩:“袖裏寶書猶未出, 夢中飛蓋已先傳.”5.皇帝的璽書. 《新唐書·車服志》:“天寶初, 改璽書爲寶書.”《新唐書·李棲筠傳》:“軍國大事以寶書易墨詔.”6.珍貴的書信或書法. 唐溫庭筠《春日》詩:“寶書無寄處, 香轂有來期.” 元張翥《題李早女眞三馬扇頭》詩:“寶書玉軸充內府, 時以李早當龍眠.”

[寶勒】1.裝飾華貴的馬絡頭. 漢陳琳《瑪瑙勒賦》:“爾乃他山爲錯, 荊和爲理, 制爲寶勒, 以御君子.”《新唐書·郭英乂傳》:“又敎女伎乘驢擊毬, 鈿鞍寶勒及它服用, 日無慮數萬費.” 淸曹寅《暢春苑張燈賜宴歸舍恭紀》詩之四:“寶勒金鞍少年事, 祇應龕火伴幽寥.”2.借指裝飾華貴的馬. 明何景明《元夕懷都下之遊》詩之二:“龍岫層城接御溝, 香車寶勒夜深遊.”

[寶帶】用珍寶裝飾的佩帶. 《華嚴經·十回向品》:“阿僧祇寶帶, 垂布空中, 莊嚴殊妙.” 北周庾信《謝趙王賚犀帶等啓》:“魏君寶帶, 特賜劉楨.” 唐盧照隣《長安古意》詩:“羅襦寶帶爲君解, 燕歌趙舞爲君開.” 宋蘇軾《謝宣召入院狀》之一:“玉堂賜篆, 仰淳化之彌文;寶帶重金, 佩元豊之新渥.” 元迺賢《送按攤不華萬戶湖廣赴鎮》詩:“腰間寶帶懸金虎, 馬上春衫綉玉虯.”

[寶冕】寶冠. 用寶石裝飾的帽子. 茅盾《霧》:“我來此的第一夜就看見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頂巔象鉆石裝成的寶冕似的燈火.”

[寶唾】1.指美人的咳唾與哭泣. 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寶唾拾未盡, 玉啼墮猶鎗.” 明張綎《香奩》詩:“錦鱗靑羽書難覓, 寶唾珠啼跡未乾.”2.對人的談吐和文詞的贊辭. 宋黃庭堅《被褐懷珠玉》詩:“寶唾歸淸簡, 晴虹貫夜窗.” 元吳萊《王滹南太山石屋》詩:“靑雲飛遐心, 白羽灑寶唾.” 參見“欬唾成珠”.

[寶帳】1.佛家的帷帳. 《觀佛三味海經·觀四威儀品》:“寶帳寶蓋及諸幢幡, 皆悉備足.”《法華經·信解品》:“覆以寶帳, 垂諸華幡.”2.華美的帳子. 南朝宋鮑照《代陳思王京洛篇》:“寶帳三千萬, 爲爾一朝容.”《新唐書·王琚傳》:“<王琚>受饋遺至數百萬, 侍兒數十, 寶帳備具, 闔門三百口.” 宋張先《菩薩蠻·頻見》詞:“嬌香堆寶帳, 月到棃花上.” 淸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七:“寶帳春寒熏睡鴨, 爐香猶記若朝衣.”

[寶符】1.古代朝廷用作信物的符節. 《史記·趙世家》:“簡子乃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上, 先得者賞.’諸子馳之常山上, 求, 無所得. 毋卹還, 曰:‘已得符矣.’簡子曰:‘奏之.’毋卹曰:‘從常山上臨代, 代可取也.’簡子於是知毋卹果賢, 乃廢太子伯魯, 而以母卹爲太子.” 后遂以“寶符”爲稱美趙之地勢或趙氏子孫的典實. 唐駱賓王《夏日遊德州贈高四》詩:“紫電浮匣劍, 靑山孕寶符.” 唐李白《贈宣城趙太守悅》詩:“趙得寶符盛, 山河功業存.” 唐李德裕《贈故蕃維州城副使悉怛謀制》:“昔常山臨代, 爲全趙之寶符;河西絶羌, 斷西戎之右臂.”2.寶璽和符命. 《新唐書·肅宗紀》:“上皇天帝御宣政殿, 授皇帝傳國、受命寶符, 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3.上天所賜的符命. 《宋史·樂志九》:“天錫寶符, 俾熾而昌.”4.古時避邪驅鬼的符籙. 宋劉過《沁園春·觀競渡》詞:“香黍纏絲, 寶符插艾, 猶有樽前兒女懷.”按, 《後漢書·禮儀志中》:“仲夏之月……以桃印長六寸, 方三寸, 五色書文如法, 以施門戶.”又:“故以五月五日, 朱索五色印爲門戶飾以難止惡氣.”

[寶笥】貯藏重要或珍貴物品的箱篋. 《梁書·劉孝綽傳》:“昔臨淄詞賦, 悉與楊脩, 未殫寶笥, 顧慚先哲.” 唐許敬宗《麥秋賦應詔》:“却冰紈於寶笥, 屛珍簟於披香.” 宋田錫《楊花賦》:“乃命左史記言, 而右史錄之, 藏之寶笥.”

[寶偈】1.佛敎語. 對偈頌的敬稱.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一窺寶偈, 慶溢心靈, 三復幽宗, 喜盈身意.”《法苑珠林》卷一○七:“晨朝宣寶偈, 夕夜虔誠恭. 近求出苦海, 遠念法身蹤.” 唐趙彦昭《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喜聞題寶偈, 受記莫由同.”2.道敎亦借以指修煉的歌訣. 《雲笈七籤》卷五七:“四九寶偈, 除誦守精, 修奉太和, 不虧不盈.”

[寶貨】1.古代貨幣名. 傳說爲周景王所鑄大錢. 其文字爲“寶貨”. 《漢書·食貨志下》:“周景王時, 患錢輕……卒鑄大錢, 文曰‘寶貨’.” 淸蔡云《癖談》卷四:“景王錢文字不可考. 唐固云:‘大錢文曰“大泉五”.’班固云:‘大錢文曰“寶貨”.’韋昭以爲皆非事實.”2.古代貨幣名. 王莽更改幣制所發行的各種貨幣的通稱. 《漢書·食貨志下》:“莽即眞, 以爲書‘劉’字有金刀, 迺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 而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 名曰‘寶貨’.”3.古代貨幣名. 金代作爲貨幣流通的銀錠. 《金史·食貨志三》:“舊例銀每鋌五十兩, 其直百貫, 民間或有截鑿之者, 其價亦隨低昂. 遂改鑄銀名‘承安寶貨’, 一兩至十兩分五等, 每兩折錢二貫.”4.猶寶物. 亦泛指金銀財寶. 漢桓寬《鹽鐵論·本議》:“工不出, 則農用乏;商不出, 則寶貨絶. 農用乏, 則穀不殖;寶貨絶, 則財用匱.” 明方孝孺《靜齋記》:“人惟無欲, 視寶貨猶瓦礫也, 視車馬如草芥也.” 淸唐甄《潛書·仁師》:“天下之害, 莫大於將驕卒悍. 殺人則勇, 殺敵則怯;取寶貨婦女則勇, 取城郭軍壘則怯.”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的家庭》:“由於爸爸的愛好, 家中一點較値錢的寶貨常放在他身邊.”5.猶活寶、寶貝. 對可鄙可笑者的蔑稱.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六回:“迭三這寶貨, 他揣摩到了這一層, 却異想天開, 誇說他的膏藥, 可以在槍上戒煙.”滬劇《羅漢錢》第一幕第一場:“人人講他壞規矩, 群眾個個有反映, 意見多得不得了, 村里名聲眞難聽;都說是出了四個好寶貨, 張家莊風氣敗干淨.”

[寶舶】裝載珍寶的船. 古代多指從事海外貿易的船舶. 唐劉禹錫《南海馬大夫遠示著述兼酬拙詩輒著微誠再有長句》:“連天浪靜長鯨息, 映日帆多寶舶來.”

[寶船】1.裝載珍寶的船. 《晉書·陶璜傳》:“<璜>以前所得寶船上錦物數千匹遺扶嚴賊帥梁奇, 奇將萬餘人助璜.”2.特指古代從事海外貿易的大船. 如:鄭和寶船. 3.佛敎語. 比喩普渡眾生越苦海達彼岸的佛法. 《觀佛三昧海經·觀四無量心品》:“見諸化佛從佛胷出入於佛臍, 遊佛心間, 乘大寶船, 經往五道受罪人所.” 南朝梁簡文帝《千佛願文》:“滌無明於欲界, 度蒼生於寶船.” 北齊邢邵《幷州寺碑》:“望彼岸而攸往, 汎寶船而利涉.”

[寶釧】以金玉等制作的手鐲. 南朝梁簡文帝《擬落日窗中坐》詩:“開函脫寶釧, 向鏡理紈巾.” 唐李百藥《寄楊公》詩:“高閣浮香出, 長廊寶釧鳴.”

[寶釵】1.首飾名. 用金銀珠寶制作的雙股簪子. 南朝梁何遜《詠照鏡》:“寶釵若可間, 金鈿畏相逼.” 唐李賀《少年樂》詩:“陸郞倚醉牽羅袂, 奪得寶釵金翡翠.” 宋劉過《謁金門·次京口賦》詞:“明日短篷眠夜雨, 寶釵留半股.” 黃人《<小說林>發刊詞》:“寶釵羅帶, 非高蹈之口吻;碧雲黃花, 豈後樂之襟期?”2.見“寶釵樓”.

[寶釵樓】唐宋時咸陽酒樓名.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十九:“予嘗秋日餞客咸陽寶釵樓上, 漢諸陵在晩照中, 有歌此詞(指李白《憶秦娥》)者, 一坐悽然而罷.” 宋陸遊《大雪歌》:“虯鬚豪客狐白裘, 夜來醉眠寶釵樓.” 宋陸遊《對酒》詩:“但恨寶釵樓, 胡沙隔咸陽.” 自注:“寶釵樓, 咸陽旗亭也.”亦省作“寶釵”. 五代張泌《酒泉子》詞:“咸陽沽酒寶釵空.”

[寶盒】押寶用的賭具. 巴金《砂丁》二:“地上攤開一張席子, 作莊家的拿了寶盒蹲在那里.”

[寶猊】猊形的熏香爐. 唐李白《連理枝》詞:“噴寶猊香燼麝煙濃, 馥紅綃翠被.” 宋張先《歸朝歡》詞:“寶猊煙未冷, 蓮臺香臘殘痕凝.”

[寶訣】道敎修煉的秘訣. 唐李白《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吾希風廣成, 蕩漾浮世, 素受寶訣, 爲三十六帝之外臣.” 唐廣宣《安國寺隨駕幸興唐觀應制》詩:“初傳寶訣長生術, 已證金剛不壞身.”

[寶章】1.珍貴的書法眞跡. 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武后>嘗御武成殿閱書畫, 問方慶曰:‘卿家舊法書帖乎?’方慶遂進自右軍已下至僧虔、智冰禪師等二十五人各書帖一卷. 命崔融作序, 謂之《寶章集》, 亦曰《王氏世寶》.”2.指道敎經文. 《雲笈七籤》卷四:“太上大道君、元始天王、金闕帝君之寶章, 秘在玉淸之宮.”《雲笈七籤》卷十六:“入室東向, 叩齒九通, 調聲正氣, 誦詠寶章, 誦之以過, 聲聞九天.”3.指皇帝的印璽. 《宋史·樂志十三》:“侍中奉寶詣皇帝褥位, 《禮安》:祖啓瑤光, 誕生明聖. 尊極母儀, 帝庸作命. 寶章煌煌, 導以笙磬. 還燕慈寧, 邦家徯慶.”

[寶産】指珍珠等寶物. 《新唐書·鄭畋傳》:“僕射於琮言:‘南海以寶産富天下, 如與賊, 國藏竭矣.’”

[寶眷】稱人眷屬的敬辭. 宋陽枋《與趙侍講劄子》:“寶眷想隨軒在京, 或只在於潛耶?”《水滸傳》第二十回:“賢弟既有寶眷在京, 如何不去取來完聚?”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秀姑》:“公子追問寶眷何時移來.”

[寶惜】愛惜;珍惜. 《南史·王僧孺傳》:“此籍既幷精詳, 實可寶惜, 位宦高卑, 皆可依案.” 唐李綽《尙書故實》:“太宗酷好法書, 有大王眞蹟三千六百紙, 率以一丈二尺爲一軸. 寶惜者獨《蘭亭》爲最, 置於座側, 朝夕觀覽.” 宋梅堯臣《永叔寄澄心堂紙二幅》詩:“書言寄去當寶惜, 愼勿亂與人剪裁.”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三·米太仆硏》:“太僕公知六合縣日, 蓄一古硏, 甚寶惜.”

[寶階】佛敎語. 指佛自天下降的步階. 《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從閻浮提金剛地際上忉利宮, 一一寶階七重欄楯.” 晉法顯《佛國記》:“佛從忉利天上來, 向下下時, 化作三道寶階, 佛在中道七寶階上行.”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伽藍大垣內有三寶階, 南北列, 東面下, 是如來自三十三天降還所也. 昔如來起自勝林, 上升天宮, 居善法堂, 爲母說法, 過三月已, 將欲下降, 天帝釋乃縱神力, 建立寶階. 中階黃金, 左水精, 右白銀. 如來起善法堂, 從諸天衆, 履中階而下, 大梵王執白拂, 履銀階而右侍;天帝釋持寶蓋, 蹈水精階而左侍.” 宋范成大《白玉樓步虛詞》之二:“雪色寶階千萬丈, 人間遙作白虹看.”

[寶瑛】美玉. 元劉詵《芳草賦》:“捐幽谷之寶瑛兮, 橫芊綿之靑鈿.”

[寶塔】佛塔. 原爲美稱, 后泛稱塔. 《法華經·寶塔品》:“爾時多寳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 唐王維《爲舜闍黎謝御題大通大照和尙塔額表》:“降出天門, 升於寶塔.” 淸顧張思《土風錄》卷四:“本以衆寶裝飾, 故稱寶塔, 今則瓦磚所成動稱寶塔矣.” 陳毅《延安寶塔歌》:“延安有寶塔, 巍巍高山上.” 參見“佛塔”.

[寶塔山】山名. 在陝西省延安城郊, 山上有寶塔, 故稱. 賀敬之《回延安》詩:“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白樺《周總理, 您在億萬人民心中永生》詩:“在隆隆的炮聲中回顧寶塔山啊! 延河長流, 延水淸淸, 一往情深.”

[寶塔菜】即甘露子, 又名草石蠶. 多年生草本植物. 地下有寶塔形肉質塊莖, 故名. 可醃漬爲咸菜.

[寶塔詩】雜體詩名. 從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韻, 或疊兩句爲一韻. 后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的. 每句或每兩句字數依次遞增, 形如寶塔, 故名.

[寶塔糖】適用於兒童的驅蛔蟲藥. 狀如寶塔, 故名.

[寶葉】佛家寶樹如菩提樹的葉子.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其菩提樹高顯殊特, 金剛爲身, 瑠璃爲幹, 衆雜妙寶, 以爲枝條, 寶葉扶疎, 垂陰如雲.” 唐宋之問《遊稱心寺》詩:“寶葉交香雨, 金沙吐細泉.” 明袁宗道《死心和尙一朝棄諸生披剃書此贈》詩:“寶葉最高處, 歷歷題名姓.”

[寶軸】1.精致的卷軸. 亦借指珍貴的書籍. 南朝陳徐陵《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聽鐘聲而致敬, 尋香馥以生心, 朝覩尊儀, 暮披寶軸, 刹那之善, 逐此而生.” 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序》:“撰錄豔歌凡爲十卷, 曾無參於雅頌, 亦靡濫於風人, 涇渭之間, 若斯而已, 於是麗以金箱、裝之寶軸.”《法苑珠林》卷一一九:“玄奘法師, 德隆終古, 聲高宇宙, 涉歷諸國百有五十, 翻譯經論千有五百, 盡善盡美, 可稱可贊, 前後寶軸, 幾向五千, 法門弘闡, 緇門繁熾, 道俗蒙益焉.”2.華貴的車輛. 唐鄭嵎《津陽門詩》:“畫輪寶軸從天來, 雲中笑語聲融怡.”

[寶雲】祥云. 漢東方朔《寶甕銘》:“寶雲生於露壇, 祥風起於月館.” 唐吳筠《登眞賦》:“靈香靄而八衝, 寶雲遝而四起.” 宋蘇軾《次韻仲殊雪中遊西湖》之二:“寶雲樓閣鬧千門, 林靜初無一鳥喧.”

[寶鼎】1.古代的鼎. 原爲炊器, 后以爲政權的象征, 故稱寶鼎. 《大盂鼎》:“盂用對王休, 用乍(作)且(祖)南公寶鼎.”《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獲寶鼎, 迎日推筴.”《漢書·吾丘壽王傳》:“天祚有德而寶鼎自出, 此天之所以與漢, 乃漢寶, 非周寶也.”《舊唐書·玄宗紀上》:“丁未眉州鼎皇山下江水中得寶鼎.” 明宋訥《壬子秋過故宮》詩:“寶鼎百年歸漢室, 錦帆終古似隋家.”2.香爐. 因作鼎形, 故稱. 淸陳維崧《百字令·雨窗懷松之南水》詞:“寶鼎香焦, 畫廊花瘦, 阮又無心摘;茶煙颺起, 細煎花乳翻白.”3.指鼎爐, 道士煉丹煮藥的爐子. 程善之《春日雜感》詩:“寶鼎煉神藥, 不如手中巵.”

[寶跗】稱天子所用的筆. 跗, 筆杆下端栽毛的部分.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四:“漢天子筆管, 以錯寶爲跗, 毛皆以秋兔之毫. 今多言寶跗, 葢出《西京雜記》.”

[寶貴】1.可貴, 極有價値. 《戰國策·齊策四》:“夫玉生於山, 制則破焉, 非弗寶貴矣, 然夫璞不完.”《孔子家語·本姓解》:“吾鄙人也, 聞子之名, 不覩子之形久矣, 而求知之寶貴也.” 淸黃景仁《靈璧磬石歌》:“文人癖嗜更多有, 寶貴奚啻同天琛.”老舍《駱駝祥子》二一:“他知道自己的汗是怎樣的寶貴, 能少出一滴便少出一滴.”2.重視;珍視.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四:“翬嘗繪《南巡圖》進呈, 天子嘉賞, 議官之, 翬不樂仕進, 遽歸. 一時名公巨卿投詩攀援, 卒不可得. 立品如此, 其筆墨始可寶貴也.” 鄒韜奮《抗戰以來》五七:“<文化事業機關>須寶貴平日在廣大讀者間所建立的信譽.” 郭沫若《今昔集·再談中蘇文化之交流》:“他們的作品固然有永不可磨滅的價値, 値得我們寶貴, 但古代人的生活和現代人的生活究竟不同.”

[寶幄】1.佛家用的帷帳. 南朝梁簡文帝《慈覺寺碑》:“一訣椒慈, 長違寶幄.” 南朝梁沈約《爲齊竟陵王發講疏》:“星羅寶幄, 雲開梵筵.”2.精美的帳子. 唐李白《搗衣篇》:“橫垂寶幄同心結, 半拂瓊筵蘇合香.” 宋周邦彦《丁香結》詞:“寶幄香纓, 薰鑪象尺, 夜寒燈暈.”

[寶策】寶鼎神策. 語本《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神策.” 后以“寶策”象征天命或社稷. 《宋書·朱齡石毛脩之等傳論》:“然後可以變國情、愜民志, 撫歸運而膺寶策.”《南齊書·高帝紀上》:“神鼎將遷, 寶策無主, 實賴英聖, 匡濟艱危.”

[寶筏】佛敎語. 比喩引導眾生渡過苦海到達彼岸的佛法. 唐李白《春日歸山寄孟浩然》詩:“金繩開覺路, 寶筏渡迷川.” 明孫梅錫《琴心記·錦江曉發》:“恒沙渺, 彼岸平, 從敎寶筏濟衆生.” 淸趙翼《題王摩詰<渡水羅漢圖>詩》:“我聞釋氏妙變化, 寶筏能引迷津斷.”

[寶鈔】元、明、淸三代發行的一種紙幣. 元世祖中統元年十月始行“中統寶鈔”, 面値自十文至二貫文, 共九等. 至元二十四年發行“至元通行寶鈔”, 自五文至二貫文, 共十一等. 明洪武八年發行“大明通行寶鈔”, 自一百文至一貫, 共六等, 流行一百多年. 淸咸豊三年, 亦曾發行“大淸寶鈔”. 參閱《元史·食貨志一》、《明史·食貨志五》、《淸史稿·食貨志五》.

[寶飯】供佛的飯. 南朝梁簡文帝《六根懺文》:“振堂躧步, 跨旃檀之迥林;提囊拭鉢, 捧香積之寶飯.”

[寶勝】古代婦女首飾名. 剪綵爲勝, 飾以金玉, 有人勝、方勝、花勝、春勝等. 唐崔日用《春和人日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詩:“金屋瑤筐開寶勝, 花箋綵筆頌春椒.” 宋楊萬里《秀州嘉興館拜賜春幡勝》詩:“綵幡耐夏宜春字, 寶勝連環曲水紋.” 元薩都剌《漢宮早春曲》:“金環寶勝曉翠濃, 梅花飛入壽陽宮.”

[寶焰】亦作“寶燄”. 

珍寶射出的光輝. 唐李商隱《七月二十八日夜夢作》詩:“初夢龍宮寶燄然, 瑞霞明麗滿晴天.” 宋朱熹《山北紀行十二章》之五:“金波從地湧, 寶燄穿林飛.” 金元好問《寶岩紀行》詩:“遙遙金門寺, 寶焰出巖竇.”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珠輝玉潤, 寶燄金光, 自然之色, 夫豈不佳?”

[寶運】國運;皇業. 南朝梁沈約《<武帝集>序》:“夫成天地之大功, 膺樂推之寶運, 未或不文武兼資, 能事斯畢者也.”《北史·周紀下·宣帝》:“朕以眇身, 祇承寶運.” 唐孫逖《故右丞相贈太師燕文貞公挽詞》之一:“一言興寶運, 三入濟群生.” 宋柳永《透碧霄》詞:“帝居壯麗, 皇家熙盛, 寶運當千.”

[寶犀】犀角. 宋梅堯臣《和答永叔洗兒歌》:“自磨丹砂調白蜜, 辟惡辟邪無寶犀.” 宋陸遊《急雨》詩:“急雨淸風發土香, 靈臺如受寶犀涼.”

[寶婺】1.即婺女星. 常借指女神. 唐王勃《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仙娥去月, 旅方鏡而忘歸;寶婺辭星, 攀圓璫而未返.” 唐李商隱《七夕偶題》詩:“寶婺搖珠佩, 常娥照玉輪.”2.用爲婦女的美喩. 唐薛稷《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月下瓊娥去, 星分寶婺行.” 參見“婺女”.

[寶絡】即瓔珞. 用珠玉串成的頸飾. 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錦雁》:“帝與貴妃施鈒鏤小舟戲翫於其間. 宮中退水出於金溝, 其中珠纓寶絡流出街衢, 貧民日有所得焉.”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而洞門之上, 有中垂之石, 儼如龍首倒懸, 寶絡中掛.”

[寶瑟】瑟的美稱. 《漢書·金日磾傳》:“何羅褏白刃從東箱上, 見日磾, 色變, 走趨臥內欲入, 行觸寶瑟, 僵.” 南朝梁簡文帝《七勵》:“綠綺麗琴, 丹山寶瑟.” 唐駱賓王《帝京篇》:“翠幌竹簾不獨映, 淸歌寶瑟自相依.” 明高明《琵琶記·臨妝感歎》:“和那寶瑟塵埋, 錦被羞鋪. 寂寞瓊窗, 蕭條朱戶, 空把流年度.”

[寶瑞】祥瑞. 南朝齊謝朓《永明樂》詩之八:“明祥已玉燭, 寶瑞亦金輪.” 南朝梁丘遲《爲范云謝示毛龜啓》:“寶瑞開圖, 珍祥映諜.”《宋史·樂志十三》:“王制钜麗, 寶瑞豊融.”

[寶肆】珠寶店. 唐李商隱《寄彭城公啓》:“寶肆迴腸, 只期和氏;毉門投足, 永念倉公.” 唐李朝威《柳毅傳》:“毅因適廣陵寶肆, 鬻其所得. 百未發一, 財已盈兆.”《雲笈七籤》卷六五:“冷若蕙風之叩瓊林, 煥若晨景之曄寶肆.”

[寶勢】原指奇異的地勢. 后引申指皇太后、皇后的住地.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據坤靈之寶勢, 承蒼昊之純殷.” 張銑注:“寶, 奇也. 言授地靈之奇勢, 承上天之大中也.”《宋史·樂志十三》:“鸞回寶勢, 鴻貫瑤光. 禮成樂備, 德裕名芳.” 宋王明淸《慈寧殿賦》:“揆太極之宸模, 就坤靈之寶勢.”

[寶蓋】1.佛道或帝王儀仗等的傘蓋. 《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於階道側竪諸寶幢, 無量寶幡懸其幢頭, 百億寶蓋彌覆其上.” 南朝梁簡文帝《菩提樹頌》:“菩薩飛象, 越香土而來儀, 五百寶蓋, 騰光自合.” 唐駱賓王《帝京篇》:“小堂綺帳三千戶, 大道靑樓十二重. 寶蓋雕鞍金絡馬, 蘭窗繡柱玉盤龍.”《雲笈七籤》卷一一四:“左侍仙女, 右侍羽童, 寶蓋遝映, 羽旂蔭庭.” 淸黃遵憲《新嘉坡雜詩》之十二:“寶蓋逢花網, 金函護葉箋.”2.即寶蓋頭. 詳“寶蓋頭”.

[寶蓋頭】亦作“寶頭兒”. 

漢字的偏旁之一, 形狀是“宀”.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這‘安’字說三分可怎麽樣的分法兒呢? 難道我說我姓‘寶頭兒’, 還是說我姓‘女’不成?”《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我又在示字上加一個寶蓋頭, 他說這是我們宗室的‘宗’字.”

[寶蓮】1.佛家的蓮華. 喩妙法等. 南朝梁沈約《爲齊竟陵王發講疏》:“標聲妙住, 騰華寶蓮.”2.雕飾有蓮花圖案的宮車. 唐袁不約《長安夜遊》詩:“鳳城連夜九門通, 帝女皇妃出漢宮. 千乘寶蓮珠箔捲, 萬條銀燭碧紗籠.”3.佛像下的蓮花座. 許地山《空山靈雨·七寶池上的鄕思》詩:“坐在寶蓮上的少婦還自啜泣, 合掌回答說:‘大士, 這里是你的家鄕.’”

[寶蓄】珍藏. 宋司馬光《謝始平公以近詩一卷賜示》詩:“千金之産不可易, 子孫寶蓄傳無窮.”《金史·后妃傳下·世宗昭德皇后》:“睿宗伐宋, 得白玉帶, 蓋帝王之服御也. 睿宗沒後, 世宗寶蓄之.” 元夏文彦《圖繪寶鑑·粉本》:“古人畫槁謂之粉本, 前輩多寶蓄之.”

[寶業】皇位;帝業;國運. 《宋書·後廢帝紀》:“朕以沖昧, 嗣膺寶業.”《文選·謝朓<齊敬皇后哀策文>》:“家臻寶業, 身嗣昌暉.” 張銑注:“寶業, 天子位也.”《隋書·煬帝紀下》:“朕纂成寶業, 君臨天下.”《宋史·樂志十五》:“千載運, 寶業正遐昌.”

[寶賄】寶貴的財貨. 《左傳·昭公十六年》:“爾無我叛, 我無強賈, 毋或匄奪. 爾有利市寶賄, 我勿與知.” 吳晗《燈下集·鄭國的商人》:“你發了財, 有利市寶賄, 我也不干預.”

[寶賂】貴重的財禮. 《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淮南王大喜, 厚遺武安侯寶賂.”《宋書·順帝紀》:“丹雘之飾, 糜耗難訾;寶賂之費, 徵賦靡計.”

[寶號】1.稱神及僧道法號的敬辭. 明葉憲祖《鸞鎞記·合鎞》:“玄機寶號多聲譽, 與溫郞許諧鴛侶.” 淸袁枚《續新齊諧·心經誅狐》:“是夜妖至, 舉家朗誦大士寶號. 飯頃始甦, 云正在危急之際, 空中現大士, 呼:‘孽畜何得至此?’妖應曰:‘因飢覓食耳.’大士叱之隨去.”2.稱人店肆的敬辭.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九回:“當日曾經勸過東家, 說寶號的招牌是冒不得的, 他一定不信, 今日果然寶號出來告了.”

[寶路】寶貴的來路, 重要的來源. 漢桓寬《鹽鐵論·禁耕》:“文學曰:‘山海者, 財用之寶路也……寶路開則百姓贍而民用給, 民用給則國富.’”

[寶傳】珍藏流傳. 唐張說《贈太尉裴公神道碑》:“著文集二十卷, 造草字數千文, 皆寶傳人間, 以爲世法.”《宋史·樂志十四》:“徽音孔昭, 寶傳斯刻. 金昭玉粹, 有燁斯冊.”

[寶像】1.佛的畫像、塑像. 《法化經·方便品》:“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唐李紳《題法華寺五言二十韻》:“化娥騰寶像, 留影閟金仙.” 宋蘇舜欽《金山寺》詩:“寶像浮海來, 珠纓冷光滴.”2.指以珍貴材料制作的神像. 《舊唐書·辛替否傳》:“何必璿臺玉榭, 寶像珍龕, 使人困窮, 然後爲道哉!”

[寶鉢】稱僧人的缽盂的敬辭. 《法苑珠林》卷五一:“男女擎持寶鉢, 滿中七寶, 取無窮盡.”《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六和持寶鉢, 八敬捧金臺.”

[寶鈿】以珠寶鑲嵌. 《新唐書·車服志》:“起梁帶之制:三品以上, 玉梁寶鈿, 五品以上, 金梁寶鈿.”《新唐書·諸夷蕃將傳·阿史那社尒》:“太宗美其廉, 賜高昌寶鈿刀.” 明張羽《席上聞歌妓》詩:“淺按紅牙拍, 輕和寶鈿箏.”

[寶鈿】花鈿. 以金翠珠玉制成的花朵形婦女首飾. 唐張柬之《東飛伯勞歌》:“誰家絶世綺帳前, 艷粉紅脂映寶鈿.” 唐戎昱《送零陵妓》詩:“寶鈿香娥翡翠裙, 裝成掩泣欲行雲.”《新唐書·車服志》:“<命婦之服>兩鬢飾以寶鈿.”

[寶鈴】1.寺廟中懸掛的鈴. 南朝梁簡文帝《大愛敬寺刹下銘》:“珠幡轉曜, 寶鈴韻響.”《大方便佛報恩經·論議品》:“有七寶塔, 從地踴出住在空中, 無數幢幡而懸其上, 百千寶鈴不鼓自鳴, 微風吹動出微妙音.”2.道敎稱泥丸宮太一眞君的流火之鈴. 相傳此鈴能驅邪惡, 滅萬殃. 《雲笈七籤》卷五十:“流火之鈴者, 無質而赤光, 動之聲聞十萬里, 蓋上淸中太一眞人寳鈴也.”

[寶鉉】晉干寶和宋徐鉉的幷稱. 宋黃庭堅《廖袁州次韻見答幷寄黃靖國再生傳次韻寄之》:“史筆縱橫窺寶鉉, 詩才淸壯近陰何.” 任淵注:“干寶作《搜神記》, 徐鉉作《稽神錄》, 當時謂寶鬼之董狐.”

[寶愛】珍愛. 《後漢書·杜林傳》:“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尙書》一卷, 常寶愛之.” 宋劉子翬《兼道攜古墨來》詩:“汗靑得失更誰論, 尤物競爲人寶愛.” 明文徵明《跋沈仲說小簡》:“仲說書法最精, 見者咸爭寶愛.” 郭沫若《後悔》:“我小的時候唯一的玩物只是一個橡皮人兒, 我寶愛得什么似的.”

[寶飾】鑲嵌珠玉的妝飾. 南朝梁沈約《彌陀佛銘》:“物愛雕彩, 人榮寶飾.”《新唐書·車服志》:“三品以上亦加寶飾;五品以上雙玉導, 金飾;六品以下無飾.”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皇都品汇》:“金銀寶飾, 開敦華、元吉之樓;綵緞綾羅, 置廣信、恒豊之號.”

[寶意】指帝王及神佛的意旨. 唐李嶠《爲何舍人賀御書雜文表》:“偃波垂露, 會寶意而咸新;半魂全曦, 象天形而得妙.”《法苑珠林》卷六:“動寶意之深慈, 啓吉祥之幽思.”

[寶煤】珍貴的墨. 金劉仲尹《謝孔遵席後堂畫山水圖》詩:“玉腕雪迴犀管細, 寶煤香散鳳綃空.”

[寶源局】明淸時管理鑄造錢幣的官署. 元末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 朱元璋於應天府設寶源局, 掌管鑄錢之事. 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在各行省設寶泉局, 與寶源局同鑄“洪武通寶” 錢, 幷禁止私人鑄錢. 淸承其制, 以寶泉局屬戶部, 寶源局屬工部. 參閱《續文獻通考·錢幣五》.

[寶寘】猶珍藏. 宋嶽珂《桯史·山谷范滂傳》:“山谷在宜州, 嘗大書《後漢書·范滂傳》, 字徑數寸, 筆勢飄動, 超出翰墨逕庭, 意葢以悼黨錮之爲漢禍也. 後百年, 眞蹟逸人間, 趙忠定得之, 寶寘巾篋.”

[寶殿】1.佛殿;神殿. 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序》:“高門洞啓, 不因銅馬之飾;寶殿霞開, 無假鳳皇之瑞.”《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天宮現彩, 寶殿生雲;仙樂悠揚, 香煙繚繞.”2.泛稱宮殿. 多指帝王的宮殿. 元趙孟頫《宮中口號》:“日照黃金寶殿開, 雕闌玉砌擁層臺.”《三俠五義》第一回:“眞宗玩賞, 進了寶殿, 歸了御座, 李劉二妃陪侍.”

[寶裝】1.用珠寶加以裝飾. 前蜀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寶裝軍器麗, 麝裛戰袍香.” 宋石承進《三朝聖政錄》:“太祖平蜀, 閱孟昶宮中物, 有寶裝溺器, 遽命碎之, 曰:‘以此奉身, 不亡何待?’”2.指精美的裝束. 唐元稹《春六十韻》:“挑鬟玉釵髻, 刺繡寶裝攏.”

[寶臺】對佛寺、佛塔的美稱. 《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身如寶臺, 足步虛空.” 唐岑羲《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詩:“寶臺聳天外, 玉輦步雲端.”

[寶撾】鼓的美稱. 宋梅堯臣《莫登樓》詩:“鮮衣壯僕獰髭虯, 寶撾呵叱倚王侯.” 明楊愼《均藻·平麻》:“寶撾, 鼓.”

[寶構】壯麗的建筑物. 宋王安石《上元從駕集禧觀》詩:“寶構中開移玉座, 華燈錯出映垂紳.”

[寶奩】亦作“寶匳”. 

梳妝鏡匣的美稱. 唐李商隱《垂柳》詩:“寶匳拋擲久, 一任景陽鐘.” 宋歐陽修《於飛樂》詞:“寶奩開, 美鑑靜, 一掬淸蟾.” 元陳旅《爲趙敬叔賦鏡》:“寶奩偶落長安市, 永與人間照珠翠.”

[寶臧】見“寶藏”. 

[寶圖】1.《初學記》卷三十引《春秋合誠圖》:“黃帝坐玄扈洛水上, 與大司馬容光等臨觀, 鳳皇銜圖置帝前, 帝再拜受圖.” 宋均注:“玄扈, 石室名.”又曰:“堯坐舟中, 與太尉舜臨觀, 鳳皇負圖授堯. 圖以赤爲柙, 長三尺, 廣八寸, 黃玉撿, 白玉繩, 封兩端, 其章曰‘天赤帝符璽’五字.” 后以“寶圖”稱象征天命的圖籙. 南朝齊謝朓《祀敬亭山春雨》詩:“水府衆靈出, 石室寶圖開.” 唐褚亮《雩祀樂章·雍和》詩:“紺筵分彩, 寶圖吐絢.”2.指《河圖》. 《宋史·樂志十三》:“丹鳳儀金奏, 黃龍負寶圖.” 參見“河圖”. 3.皇位;帝業. 《周書·武帝紀上》:“朕祗承寶圖, 宜遵故實.” 唐柳宗元《禮部爲文武百僚請聽政表》之二:“陛下以聰明睿聖, 嗣守寶圖.” 宋王禹偁《賀冊皇太后表》:“<皇太后>克昌聖嗣, 纘服寶圖. 爰旌十亂之功, 乃正萬邦之母.”4.唐武則天時偽造的瑞石.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尊號》:“則天垂拱四年, 得瑞石於洛水, 文曰:‘聖母臨人, 永昌帝業’, 號其石爲‘寶圖’. 於是群臣上尊號, 請稱‘聖母神皇’.”

[寶算】稱帝王壽數的敬辭. 唐徐彦伯《奉和幸新豊溫泉宮應制》詩:“五龍歸寶算, 九扈葉時康.” 唐趙彦昭《奉和幸白鹿觀應制》詩:“玉杯鸞薦壽, 寶算鶴知年.”

[寶管】毛筆的雅稱. 《孽海花》第四回:“磨香黑, 潤寶管, 行行寫定.”

[寶鉸】亦作“寶校”. 

精美的裝具;裝飾. 《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寶鉸星纏, 縷章霞布.” 呂延濟注:“言以金組丹靑飾其裝具如星霞之文.” 唐杜甫《魏將軍歌》:“星纏寶校金盤陁, 夜騎天駟超天河.”仇兆鼇注:“以金組丹雘, 飾其裝具, 如星霞之布, 蓋馬裝也……所謂寶鉸, 此其具也.”浦起龍心解引錢謙益箋:“校, 當作‘鉸’.” 明何景明《七述》:“控以寶鉸, 纏以金覊.”

[寶銀】銀元寶. 鄭觀應《盛世危言·鑄銀》:“<洋人>以貨售我, 大都取寶銀而歸. 彼旋得寶銀, 即旋鑄洋錢, 仍售諸我, 於中取利, 往復無窮.”

[寶餌】指所謂長生不老藥. 南朝宋鮑照《過銅山掘黃精》詩:“寶餌緩童年, 命藥駐衰曆.”

[寶鳳】指鳳凰形的裝飾品. 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序》:“南都石黛, 最發雙蛾;北地燕脂, 偏開兩靨. 亦有嶺上仙童, 分丸魏帝, 腰中寶鳳, 授曆軒轅.” 唐王翰《古蛾眉怨》詩:“忽聞天子憶蛾眉, 寶鳳銜花揲兩螭.”《舊唐書·禮儀志五》:“證聖元年, 佛堂災, 延燒明堂. 則天尋令依舊規制重造明堂, 凡高二百九十四尺, 東西南北廣三百尺. 上施寶鳳, 俄以火珠代之.”

[寶精】道敎語. 謂珍惜自身的精氣. 晉葛洪《抱朴子·釋滯》:“欲求神仙, 唯當得其至要. 至要者在於寶精行炁, 服一大藥便足, 亦不用多也.”《雲笈七籤》卷五九:“精者神也, 寶精則神明, 神明則長久.”

[寶隣】對隣邦的尊稱. 宋蘇軾《坤成節集英殿宴敎坊詞》:“三宮交慶, 群后駿奔. 寶隣通《四牡》之歡, 航海致重譯之贐.”

[寶幣】珍寶幣帛. 《管子·形勢解》:“國富兵強, 則諸侯服其政, 隣敵畏其威, 雖不用寶幣事諸侯, 諸侯不敢犯也.”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越王>虛其府庫, 盡其寶幣, 不念舊故, 是其忠信也.”

[寶閣】對佛寺殿閣的美稱. 亦指華麗的殿閣. 唐章孝標《題東林寺寄江州李員外》詩:“日映砌陰移寶閣, 風吹天樂動金鈴.”《宋史·樂志十五》:“雲章焜耀傳溫玉, 寶閣起淸都.”

[寶緒】皇業. 《宋史·樂志十五》:“丕圖寶緒承繁祉, 率土仰隆平.”《宋史·樂志十五》:“發揮寶緒靈仙降, 感吉夢先期.”

[寶綬】帝王、皇后的印璽. 唐令狐楚《鄭尙書賀冊皇太后表》:“獻寶綬於內朝, 宣玉冊於中禁.”《新五代史·吳世家·楊行密》:“夏四月, 溫(徐溫)奉玉冊, 寶綬尊隆演(楊隆演)即吳王位.”

[寶璋】寶玉. 漢王逸《九思·疾世》:“抱昭華兮寶璋, 欲衒鬻兮莫取.”

[寶輦】1.帝王所乘的車. 唐廣宣《駕幸聖容院應制》詩:“淸殿虔心隨寶輦, 廣庭徐步引金輪.” 宋柳永《御街行·聖壽》詞:“燔柴煙斷星河曙, 寶輦回天步.”2.高貴華麗的車子. 唐李商隱《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月色燈光滿帝都, 香車寶輦隘通衢.”

[寶樓】對佛寺樓閣的美稱. 《華嚴經·十回向品》:“阿僧祇寳樓, 廣博崇麗, 延袤遠近.” 唐羅隱《代文宣王答》詩:“釋氏寶樓侵碧漢, 道家宮殿拂靑雲.”《法苑珠林》卷六:“是城中央, 寶樓重閣, 名皮禪延多樓.”

[寶賢】珍愛賢才. 唐蘇頲《奉和聖制漕橋東送新除嶽牧》詩:“寶賢不遺俊, 臺閣盡鵷鸞.”

[寶匳】見“寶奩”. 

[寶幡】亦作“寶旛”. 

佛寺中懸掛的旗幡. 《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於階道側竪諸寶幢, 無量寶幡懸其幢頭.” 唐綦毋潛《題鶴林寺》詩:“珊珊寶幡掛, 焰焰明燈燒.” 淸孔尙任《桃花扇·棲眞》:“這中元節, 村中男女, 許到白雲庵與皇后周娘娘懸掛寶旛.”

[寶幢】1.以寶珠裝飾的幢竿. 《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於階道側竪諸寶幢, 無量寶幡懸其幢頭.”2.幢幡, 幢旗. 《西遊記》第九五回:“孫大聖厲聲高叫道:‘天竺陛下, 請出你那皇后嬪妃看者. 這寶幢下乃月宮太陰星君, 兩邊的仙妹是月里嫦娥.’”3.即經幢. 刻有佛號或經咒的石柱. 金元好問《密公寶章小集》詩:“天東長白大寶幢, 天河發源導三江. 有木蔽映出朝陽, 云誰巢者雛鳳凰.” 明徐渭《翠鄕夢》第二出:“脚根踹蘆蔣葉黃, 霎時到西方故鄕, 依舊嚼果筐雁王, 遙望見寶幢法航.”4.佛敎所稱司樂的天神. 《彌勒上生經》:“兜率天宮有五大神, 第一大神名曰寶幢, 身雨七寶, 散宮墻內, 一一寶珠化成無量樂器, 懸處空中, 不鼓自鳴.”

[寶墨】1.皇帝寫的字.宋孫覿《御書扇銘》:“扇出上方, 寶墨未乾.” 宋歐陽修《明堂慶成》詩:“寶墨飛雲動, 金文耀日晶.” 明文徵明《憶昔次陳魯南韻》:“紫泥浥露封題濕, 寶墨含風賜扇香.”2.泛指珍貴的書畫. 宋蘇軾《書歸去來陽關二圖後》詩之二:“兩本新圖寶墨香, 樽前獨唱《小秦王》.”

[寶篋】1.藏玉璽的小箱子. 借指玉璽, 舊時以喩政權. 南朝陳徐陵《爲梁貞陽侯與王太尉僧辯書》:“至於夏鍾夷羿, 周厄犬戎, 漢委珠囊, 秦亡寶篋, 彰於史籍, 可得而聞, 未有國家殲危, 遂若當今者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江浙聯軍<檄南京文>》:“遂致秦亡寶篋, 漢委珠囊, 犬戎亂而都墟, 麟州漏而地缺.”2.藏珍寶的小箱. 唐蔣防《霍小玉傳》:“生素多才思, 援筆成章, 引諭山河, 指誠日月, 句句懇切, 聞之動人. 染畢, 命藏於寶篋之內.” 元方夔《七夕織女歌》:“重來指點昔遊處, 香奩寶篋蟲絲滿.”

[寶篆】1.指傳說中鳳凰授與帝堯的圖璽, 以其章如篆, 故稱. 后以喩象征天命的圖籙. 唐王勃《<乾元殿頌>序》:“靈爻密發, 八方昭大有之和;寶篆潛開, 六合啓同人之會.” 參見“寶圖”. 2.熏香的美稱. 焚時煙如篆狀, 故稱. 宋黃庭堅《畫堂春》詞:“寶篆煙消龍鳳, 畫屛雲鎖瀟湘.” 元陳基《寄玉山詩》:“寶篆焚香留睡鴨, 綵箋行墨寫來禽.” 明汪廷訥《種玉記·榮壽》:“愛寸草春暉, 衣紫拖朱滿膝前. 焚寶篆, 齊稽手三星, 謝天憐念.” 淸李漁《玉搔頭·媲美》:“俺自會誦眞經, 焚寶篆, 把梵心洗, 待來生奉帚操箕.”

[寶質】以寶物充當的抵押品. 《管子·山權數》:“召丁氏而命之曰:‘吾有無貲之寶於此, 吾今將有大事, 請以寶爲質於子, 以假子之邑粟.’丁氏北鄕再拜入粟, 不敢受寶質.”

[寶劍】劍的美稱. 原指特別鋒利而稀有的珍貴的劍. 后泛指一般的劍. 《左傳·桓公十年》:“又求其寶劍.”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昔者越王勾踐有寶劍五, 聞於天下.” 晉張華《博物志》卷六:“寶劍名:鈍鉤、湛盧、豪曹、魚腸、巨闕, 五劍皆歐冶子所作.” 唐王涯《塞下曲》之二:“年少辭家從冠軍, 金妝寶劍去邀勳.” 宋王安石《遊土山示蔡天啓秘校》詩:“易牛以寶劍, 擊壤勝彈鋏.”《水滸傳》第五四回:“<公孫勝>歸到家中, 收拾了道衣、寶劍二口.” 毛澤東《念奴嬌·昆侖》詞:“安得倚天抽寶劍, 把汝裁爲三截?”

[寶劍賣與烈士, 紅粉贈與佳人】比喩物得其用. 賣, 也用作“贈”.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先生何出此言? 豈不聞‘寶劍賣與烈士, 紅粉贈與佳人.’以先生之才, 怕不進取功名, 易如拾芥!” 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一折:“却不道寶劍贈與烈士, 紅粉贈與佳人. 小官有白金兩錠, 靑衣一套, 駿馬一疋, 薦書一封, 送賢士去投託荊王劉表. 劉表見了小官的書呈, 必然重用.” 明高明《琵琶記·兩賢相遘》:“寶劍賣與烈士, 紅粉贈與佳人. 夫人, 妝奩衣服在此.”《痛史》第二三回:“這幾味藥……幷不賣錢射利, 只求得一位英雄有道之士, 便雙手奉贈與他. 唉! 常言道:‘說話贈與知音, 良馬贈與將軍, 寶劍贈與烈士, 紅粉贈與佳人.’”

[寶劍贈與烈士, 紅粉贈與佳人】見“寶劍賣與烈士, 紅粉贈與佳人”.

[寶屧】用珠寶裝飾的鞋子. 《南史·梁臨川王宏傳》:“所幸江無畏, 服玩侔於齊東昏潘妃, 寶屧直千萬.” 唐溫庭筠《錦鞋賦》:“若乃金蓮東昏之潘妃, 寶屧臨川之江姬, 匍匐非壽陵之步, 妖蠱實苧蘿之施.”

[寶駕】天神或帝王的車駕. 隋江總《攝山棲霞寺碑》:“三乘謂筏, 六度爲舟, 金幢合蓋, 寶駕驅輈, 地祇來格, 天衆追遊.” 唐高宗《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詩:“雕軒回翠陌, 寶駕歸丹殿.”

[寶翫】見“寶玩”. 

[寶璞】指寶玉.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楹彫虯獸, 節鏤龍螭. 瑩以寶璞, 飾以珍奇.” 晉王嘉《拾遺記·瀛洲》:“金沙寶璞, 粲然而可用.”

[寶髻】古代婦女發髻的一種. 唐王勃《登高台》詩:“爲君安寶髻, 蛾眉罷花叢.” 宋柳永《瑞鷓鴣》詞:“寶髻瑤簪, 嚴妝巧, 天然綠媚紅深.” 明陳汝元《金蓮記·外謫》:“雲籠寶髻憑誰掠, 月覷紗窗只自眠.”《花月痕》第三回:“玲瓏寶髻重盤雲, 百合衣香隔坐聞.”

[寶磬】磬的美稱. 漢荀悅《<漢紀>序》:“凡祥瑞, 黃龍見, 鳳凰集……寶鼎昇, 寶磬神光見.” 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綏和五年, 又上寶磬十六, 劉向以爲美化所降, 用立辟雍.” 明楊珽《龍膏記·成隟》:“聽寶磬聲傳九衢, 看雁塔影掛淸溪.”

[寶翰】皇帝的手跡.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仁宗皇帝御筆》:“院判蔣恭靖公用文, 家藏寶翰一巨冊, 乃恭靖在太醫院時, 仁宗皇帝居東宮示病症取藥御筆也.”

[寶樹】1.佛敎語. 指七寶之樹, 即極樂世界中以七寶合成的樹木. 《法華經·壽量品》:“寶樹多花菓, 衆生所遊樂.” 南朝梁簡文帝《六根懺文》:“香風淨土之聲, 寶樹鏗鏘之響, 於一念中, 怳然入悟.” 唐吳筠《思還淳賦》:“寶樹瓊軒, 淩雲照日. 鏗鍠窈窕, 不可談悉.” 許地山《空山靈雨·七寶池上的鄕思》詩:“迦陵頻迦鼓著翅膀, 飛到池邊一棵寶樹上.”2.泛指珍奇的樹木. 《中國民間故事選·百鳥床》:“老輩人說過:走過南山的桂樹林, 在一個萬丈高崖上, 有一株寶樹, 這株樹上的葉子啊, 一年四季綠油油的, 還隨時開著象紅寶石樣的花朵.”3.古代婦女首飾中的步搖. 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序》:“反插金鈿, 橫抽寶樹.” 吳兆宜注:“《後漢·輿服志》:‘皇后步搖以黃金爲山題, 貫白珠爲桂枝相繆, 一爵九華.’”4.猶玉樹. 喩佳子弟.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語言》:“謝太傅(謝安)問諸子姪:‘子弟亦何預人事? 而正欲使其佳.’車騎(謝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 欲使其生於階庭耳.’” 唐王勃《滕王閣詩序》:“非謝家之寶樹, 接孟氏之芳隣.”

[寶頭兒】見“寶蓋頭”. 

[寶歷】見“寶曆”. 

[寶曆】亦作“寶歷”. 

指國祚;皇位. 《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晉朝饗樂章》:“椒觴再獻, 寳歷萬年.”《梁書·武帝紀上》:“雖寶曆重升, 明命有紹, 而獨夫醜縱, 方煽京邑.”《魏書·世宗紀》:“朕幼承寶曆, 艱憂在疚, 庶事不親, 風化未洽.” 唐歐陽詹《回鸞賦》:“應千年之寶歷, 承八聖之重光.” 明梅鼎祚《玉合記·賜完》:“玉佩朝元, 寶曆迎祥.”

[寶鴨】即香爐. 因作鴨形, 故稱. 唐孫魴《夜坐》詩:“劃多灰雜蒼虯跡, 坐久煙消寶鴨香.” 宋范成大《減字木蘭花》詞:“寶鴨金寒, 香滿圍屛宛轉山.” 明王錂《春蕪記·邂逅》:“寶鴨香消簾半捲, 夢初醒;天氣好, 花事又凋零.” 淸趙翼《蝦須帘》詩:“晝靜香常籠寶鴨, 夜明光欲奪銀蟾.”

[寶器】1.指象征王位的祭器. 《周禮·春官·天府》:“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 若有大祭大喪, 則出而陳之. 既事, 藏之.”《左傳·莊公二十年》:“秋, 王及鄭伯入於鄔, 遂入成周, 取其寶器而還.”《史記·晉世家》:“曲沃武公伐晉侯緡, 滅之, 盡以其寶器賂獻於周釐王.”《後漢書·皇甫嵩傳》:“混齊六合, 南面稱制, 移寶器於將興, 推亡漢於已墜.”《七國春秋平話》卷上:“寶器轉輸於臨淄, 遺種逃魂於莒墨.”2.泛指珍貴的器物. 《史記·龜策列傳》:“今夫珠玉寶器, 雖有所深藏, 必見其光, 必出其神明, 其此之謂乎!”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王公與朝士共飲酒, 舉琉璃盌謂伯仁曰:‘此盌腹殊空, 謂之寶器何邪?’”《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無限天人持寶器, 瑠璃鉢飯似眞珠.”《雲笈七籤》卷一一八:“觀前江內往往夜有光從水出……衆人瞻之, 以爲有寶器之物.”

[寶錄】1.珍藏. 《西京雜記》卷四:“元后在家, 嘗有白鷰銜白石, 大如指, 墜后績筐中. 后取之, 石自剖爲二, 其中有文曰:‘母天地.’后乃合之, 遂復還合, 乃寶錄焉.”《宋書·符瑞志上》:“餘散, 帝寶錄之, 後征伐屢被傷, 通中者數矣, 以散傅之, 無不立愈.”2.帝位. 《陳書·世祖紀》:“<臨川王蒨>宜奉大宗, 嗣膺寶錄, 使七廟有奉, 兆民寧晏.”

[寶雕弓】用珍寶裝飾的雕弓. 《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 扣滿一射, 正中鹿背.”

[寶諭】舊時對居高位者指示的尊稱. 太平天國汪吉人等《<軍次實錄>序》:“荷蒙我干王寶諭, 命作序文, 以誌巔末.”

[寶糖】用飴糖加工成的脆美餠類食品. 

[寶燒】用紅寶石末燒制的瓷器. 明高濂《遵生八箋·論定窯》:“元時彭君寶燒, 於霍州者名曰霍窰, 又曰彭窰.” 淸朱琰《陶說》卷六:“寶燒, 以西紅寶石末燒也.”

[寶燈】供奉神佛用的燈. 亦指雕飾華美的燈.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寶燈無量從空雨.”隋江總《燈贊》:“寶燈夜開, 光遍花臺.” 唐崔液《上元夜》詩之三:“鳷鵲樓前新月滿, 鳳皇臺上寶燈然.” 元丁㚆《寶鴨曲》:“寶燈夜縣瑠璃光, 恍若澹在滄浪裏.” 淸曹寅《玉蘭開殘題一截句》:“芝蓋夜遊玄圃雪, 寶燈晨焰畫堂風.”

[寶燄】見“寶焰”. 

[寶賮】珠寶財物. 南朝梁江淹《傷友人賦》:“罄古今之寶賮, 殫竹素之琛奇.”

[寶璐】美玉. 《楚辭·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寶璐.” 王逸注:“璐, 美玉也.” 宋沈遘《送僧象微歸山》詩:“巖足多丹石, 光華燦寶璐.” 明歸有光《冰崖草堂賦》:“佩明月之寶璐兮, 然猶思乎褐裳.”

[寶藍】鮮亮的藍色. 《儒林外史》第一回:“一個穿寶藍夾紗直裰, 兩人穿元色直裰.”聞一多《靑春》詩:“靑春象只唱著歌的鳥兒, 已從殘冬窟里闖出來, 駛入寶藍的穹窿里去了.” 李季《柴達木小唱》詩:“鑲著銀邊的尕斯庫勒湖, 湖水中映照著寶藍的天.”

[寶藏】1.蘊藏於地下的自然資源. 《禮記·中庸》:“今夫山, 一卷石之多, 及其廣大, 草木生之, 禽獸居之, 寶藏興焉.”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六:“天上的空氣, 地上的森林, 地下的寶藏, 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2.亦作“寶臧”. 儲藏的珍寶或珍貴物品. 《周禮·地官·鄕大夫》“登於天府” 漢鄭玄注:“天府, 掌祖廟之寶藏者.” 漢焦贛《易林·既濟之井》:“商風召寇, 來呼外盜, 間諜內應, 與我爭鬪, 殫己寶藏, 主人不勝.”《漢書·食貨志下》:“秦兼天下, 幣爲二等……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爲器飾寶臧, 不爲幣.”峻靑《地下水晶宮》:“如果把這些稱之爲波蘭雕刻藝術的寶藏的話, 那是一點也不過分的.”3.猶寶庫. 指集中儲藏的大宗寶物. 唐寒山《詩》之二四三:“掘得一寶藏, 純是水精珠.”《宋史·太宗七女傳》:“太宗嘗發寶藏, 令諸女擇取之, 欲以觀其志, 主(荊國大長公主)獨無所取.” 明方孝孺《靜齋記》:“今也雖處廊廟之上, 置余於寶藏之中, 余心未嘗動也.”

[寶藏】珍藏. 《史記·龜策列傳》:“至周室之卜官, 常寶藏蓍龜.”《禮記·曲禮下》“在府言府” 漢鄭玄注:“府, 謂寶藏貨賄之處也.”《朱子語類》卷二十:“常人褊迫, 但聞得些善言, 寫得些文字, 便自寶藏之以爲己物, 皆他人所不得知者.” 淸何焯《<菰中隨筆>序》:“如此細書者, 不知能寶藏否? 若隨付之鼠齒蟲穿, 不惟有負於先生, 而亦重生民之不幸矣.”

[寶檀】檀香木. 以其珍貴, 故稱. 前蜀毛文錫《虞美人》詞:“寶檀金縷鴛鴦枕, 綬帶盤宮錦.”

[寶輿】亦作“寶轝”. 

天神、天子等尊貴所乘的車. 《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爾時聖王椎鍾鳴鼓, 乘大寶轝, 至須達家.”《法苑珠林》卷十四:“夫人即升寶轝, 與諸官屬及采女前後導從, 往藍毗尼園.”《宋史·樂志十五》:“寶輿迎引歸新殿, 奏享備欽崇.”《元史·祭祀志六》:“至十五日, 恭請傘蓋於御座, 奉置寶輿, 諸儀衛隊仗列於殿前, 諸色社直曁諸壇面列於崇天門外, 迎引出宮.”

[寶鍔】寶劍. 唐李嶠《寶劍篇》:“吳山開, 越溪涸, 三金合冶成寶鍔.” 唐司空圖《注湣征賦述》:“佇談交之可作, 嘆寶鍔之徒懸.” 明楊珽《龍膏記·脫難》:“那怕你丈八蛇矛, 淩霜寶鍔.”

[寶龜】1.古代用以占卜吉凶的龜. 《書·大誥》:“寧王遺我大寶龜.”《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初, 臧昭伯如晉, 臧會竊其寶龜僂句.” 宋蘇軾《坤成節功德疏文》之四:“右伏以上帝儲休, 遺寶龜而降聖;群方仰德, 執瑞玉以來賓.” 唐劉禹錫《答饒州元使君書》:“昌黎韓宣英, 好實蹈中之士也……是必能知風俗之良窳, 采寮之善否, 盍嘗問焉? 足爲群疑之寶龜也.”2.引申指能決疑的人.

[寶應】指河圖、洛書一類表示天命的祥瑞. 淸龔自珍《壬癸之際胎觀第三》:“有天下, 有大國. 寶應出, 福德聚, 主天下. 寶應不出, 福德不聚, 主大國.”

[寶甕】傳說帝嚳時丹丘國所獻的瑪瑙甕. 后舜先“遷寶甕於衡山之上, 故衡山之嶽有寶露壇……又遷寶甕於零陵之上. 舜崩, 甕淪於地下. 至秦始皇通汨羅之流爲小溪, 逕從長沙至零陵, 掘地得赤玉甕, 可容八斗以應八方之數, 在舜廟之堂前. 後人得之, 不知年月. 至後漢東方朔識之, 朔乃作《寶甕銘》曰:‘寶雲生於露壇, 祥風起於月館. 望三壺如盈尺, 視八鴻如縈帶.’”事見晉王嘉《拾遺記·高辛》. 參見“寶露”.

[寶壍】指佛敎聖地或寺廟周圍的溝. 《長阿含經》卷三:“寶壍七重, 中生蓮花、優鉢羅花、鉢頭摩花.” 南朝梁元帝《揚州梁安寺碑》:“空臺四柱, 隨仙衣而俱颺;寶壍三重, 映瑞園而涵影.”

[寶曜】道敎謂眞人背后的神異圓光. 《雲笈七籤》卷八:“上皇眞人皆項負寶曜, 體映圓光, 氣合三寶, 靈洞五藏也.”《雲笈七籤》卷十一:“高元紫闕中有五神寶曜, 敷暉放光.”

[寶蹟】寶跡台的省稱. 隋煬帝時在東都觀文殿后建二台:妙楷台藏古跡, 寶跡台藏古畫. 見《隋書·經籍志一》.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縱觀圖典之盛, 無替天祿、石渠、妙楷、寶蹟矣.”

[寶蹤】稱皇帝的手跡. 宋梅堯臣《張聖民學士出御書幷法帖共閱之》詩:“一見寶蹤天下妙, 稽首贊仰舌吻乾.”

[寶穡】1.仙家谷物. 元錢惟善《昭靈仙跡》詩:“雨香寶穡瓊田曉, 露冷琪花碧澗春. 仙馭時隨靑鳥去, 定陪崑圃宴群眞.”2.爲谷物的美稱. 淸梅曾亮《贈林侍郞序》:“中丞林公之巡撫江蘇也, 時則九、十月交, 寶穡將薦.”

[寶鎛】古樂器中貴重的小鍾. 《國語·晉語七》:“鄭伯嘉來納女、工、妾三十人, 女樂二八, 歌鍾二肆, 及寶鎛, 輅車十五乘.” 韋昭注:“鎛, 小鍾也. 寶, 鄭所寶.”

[寶鎮】玉圭之類的珍貴玉器. 《周禮·春官·天府》:“上春, 釁寶鎮及寶器.”《周禮·春官·天府》“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 唐賈公彦疏:“此云玉鎮, 即《大宗伯》云以玉作六瑞鎮圭之屬, 即此寶鎮也.” 宋李覯《魯公碑》詩:“唯恐此碑壞, 此書難再覩. 安得同寶鎮, 收藏在天府.”

[寶雞】古傳說中的神雞. 謂得之可成王霸之業. 陝西省寶雞縣之名本此. 《太平廣記》卷四六一引晉張華《列異傳·陳倉寶雞》:“秦穆公時, 陳倉人掘地得物, 若羊非羊, 若豬非豬, 牽以獻穆公. 道逢二童子曰:‘此爲媼述, 常在地中, 食死人腦. 若欲殺之, 以柏插其首.’媼曰:‘此二童子名爲雞寶, 得雄者王, 得雌者伯.’陳倉人捨之, 逐二童子. 二童化爲雉, 飛入於林. 陳倉人告穆公, 發徒大獵, 果得其雌, 又化爲石, 置之汧渭之間. 至文公立祠, 名陳寶.” 晉潘嶽《西征賦》:“寶雞前鳴, 甘泉後湧.”《北齊書·文苑傳·樊遜》:“我太祖收寶雞之瑞, 握鳳皇之書, 體一德以匡朝, 屈三分而事主, 蕩此妖寇, 易如沃雪.”

[寶旛】見“寶幡”. 

[寶闕】宮闕的美稱. 唐李山甫《蜀中寓懷》詩:“春裝寶闕重重樹, 日照仙州萬萬樓.”

[寶璧】美玉. 《戰國策·魏策三》:“敝邑有寶璧二雙, 文馬二駟, 請致之先生.” 漢劉向《說苑·臣術》:“簡主曰, 官之寶璧, 吾忘令人載之.”京劇《將相和》第八場:“孤今得此寶璧, 眞爲統一天下之祥兆也.”

[寶璽】皇帝的印璽. 《宋史·哲宗紀二》:“學士院上《寶璽》、《靈光》、《翔鶴》樂章.”《元史·百官志四》:“典瑞院, 秩正二品, 掌寶璽、金銀符牌.” 夏鼐《十年來的中國考古新發現》:“另有一些隨葬品是皇帝和皇后所專用的, 例如皇冠、龍鳳冠、龍袍、寶璽, 諡冊等.”

[寶獸】獸形香爐.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淸河君瑞, 不勝其喜, 寶獸添香, 稽首頂禮.”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寶獸沉煙裊碧絲, 半折的梨花繁杏枝.”

[寶鏤】指珠玉金銀雕制的工藝品. 《宋書·陸徽傳》:“歷宰金山, 家無寶鏤之飾;連組珠海, 室靡璫珥之珍.”《宋史·樂志十四》:“寶鏤精鏐, 冊鐫華玉.”

[寶鏡】1.鏡子的美稱. 南朝陳徐陵《爲羊兗州家人答餉鏡》詩:“信來贈寶鏡, 亭亭似團月.” 唐劉長卿《春鏡》詩:“寶鏡淩曙開, 含虛淨如水.”《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早有一簇人擡過一座金鑲玉琢鳳舞龍盤的光明寶鏡來.”碧野《靑山常在水長流》:“新安江水庫眞象一面寶鏡, 七十多座島嶼象鑲嵌的顆顆綠寶石.”2.喩日或月. 唐崔護《日五色賦》:“暈藻繪於金輪, 聚雲霞於寶鏡.” 宋李朴《中秋》詩:“皓魄當空寶鏡升, 雲間仙籟寂無聲.”

[寶繪】珍貴的畫. 宋王詵建寶繪堂, 聚所蓄畫, 蘇軾爲作《王君寶繪堂記》. 又明張泰階家有寶繪樓, 幷撰有《寶繪錄》, 記名畫眞跡. 元張雨《趙千里聚扇上寫山次韻題》:“江南寶繪多遺餘, 王孫不歸恨蘼蕪.” 淸趙翼《題王摩詰<渡水羅漢圖>》詩:“莫矜寶繪供香嚴, 好掛虛齋澄水觀.”

[寶籍】亦作“寶笈”. 

珍貴的書籍. 南朝梁沈約《爲齊竟陵王發講疏》:“靈篇寶籍, 遠探龍藏, 蓋無得而言焉.” 唐王勃《益州綿竹縣武都山淨慧寺碑》:“黃龍負匣, 著寶籍於山經;紫鳳銜書, 蔭榮光於井絡.” 淸趙翼《哭汪文端師》詩:“霛函分宛委, 寶笈聚嫏嬛.”聞一多《春之末章》詩:“我讀完這春之寶笈底末章, 就交給你們永遠管領著罷!”

[寶轝】見“寶輿”. 

[寶鏹】皇家所賜的錢.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刑部·戊戌謗書》:“或曰:‘五十寶鏹, 四匹綵幣, 十目所視, 胡爲而來?’曰:‘此賢妃敬賢之禮, 却之不恭, 是當諒其心矣.’” 明都穆《都公譚纂》卷下:“濟寧人王士能, 年百二十三歲. 朝廷聞其老, 嘗召見之, 賜寶鏹以歸.”

[寶護】珍愛保護. 

[寶爐】熏香爐的美稱. 《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一時仙樂數聲, 畫閣開處, 左有金童, 右有玉女, 手提寶爐, 焚著白檀紫降, 引了那帝釋天尊、悅意夫人出來.”

[寶懺】僧道祝禱時念誦的經文. 懺, 梵語的省譯. 《水滸傳》第七一回:“道士齊宣寶懺, 上瑤臺酌水獻花.”

[寶寶】1.對小兒的愛稱. 淸翟灝《通俗編·稱謂》:“《留靑日劄》:‘今人愛惜其子, 每呼曰寶寶, 蓋言如珍寶也.’” 李季《玉門兒女出征記》詩:“多少人雖然是爸爸, 他們呵, 還沒有見過寶寶;兒沒出世父出征, 爲祖國爲寶寶把寶來找.”2.方言. 稱家蠶. 茅盾《春蠶》三:“‘大眼’以后的‘寶寶’第一天就吃了七擔葉, 個個是生靑滾壯.”

[寶露】甘露. 晉王嘉《拾遺記·高辛》:“有丹丘之國, 獻碼碯甕, 以盛甘露……堯時猶存, 甘露在其中, 盈而不竭, 謂之寶露, 以班賜群臣.” 南朝梁江淹《齊太祖高皇帝誄》:“山吐石靑, 野降寶露.” 唐楊炯《晦口藥園詩序》:“九莖仙草, 搖八卦之祥風;四照靈葩, 泫三危之寶露.”

[寶蠟】蜡燭的美稱. 宋張孝祥《南鄕子》詞:“賴有淸尊澆別恨, 淒然, 寶蠟燒花看吸川.”

[寶鐸】佛殿或寶塔簷端懸掛的大鈴. 南朝梁劉孝綽《酬陸長史倕》詩:“月殿曜朱旛, 風輪和寶鐸.”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繡柱金鋪, 駭人心目, 至於高風永夜, 寶鐸和鳴, 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 宋張耒《休日詣法云寺》詩:“金猊散香霧, 寶鐸韻天風.” 明梅鼎祚《玉合記·緣合》:“寶鐸聽風吹, 珠扉破雲啓.”

[寶攤】押寶時用的長而大的桌子. 常借指賭博. 巴金《雪》第一章:“錢? 都花在寶攤上了.”

[寶籙】1.道家的符籙. 《丹經》:“說玉皇寶籙, 三洞秘文.”2.指傳說中鳳凰先后授予黃帝和帝堯的圖籙. 用以象征天命. 唐杜審言《和李夫人嗣眞奉使存撫河東》詩:“禎符龍馬出, 寶籙鳳皇傳.”《宋史·樂志十五》:“寶籙降, 飈遊至, 瑞命慶惟.”引申指皇統、皇業.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一:“寶籙中興, 實資群策.” 參見“寶圖”.

[寶鑑】寶鏡. 鏡子的美稱, 亦以喩月亮. 常用作書名, 取可以借鑑之意. 如唐衛嵩有《醫門寶鑑》三卷, 元夏文彦有《圖繪寶鑑》五卷. 《新唐書·張九齡傳》:“千秋節, 公、王幷獻寶鑑.” 宋劉過《蝶戀花·贈張守寵姬》詞:“寶鑑年來微有暈. 懶照容華, 人遠天涯近.” 明謝讜《四喜記·佳期重會》:“湘簾高捲, 遙看寶鑑空懸. 暗想當年奇遇, 美景依然.”《紅樓夢》第十二回:“<賈瑞>拿起那寶鑑來, 向反面一照, 只見一個骷髏兒立在里面.”

[寶靨】花鈿. 古代婦女首飾. 唐杜甫《琴台》詩:“野花留寶靨, 蔓草見羅裙.”仇兆鼇注:“趙曰:寶靨, 花鈿也……朱注:唐時婦女多貼花鈿於面, 謂之靨飾.” 唐楊炯《浮漚賦》:“細而察之, 若美人臨鏡開寶靨;大而望也, 若馮夷剖蚌列明珠.” 明屠隆《綵毫記·湘娥訪道》:“生長在繁華庭院, 香奩珠翠滿. 厭修眉蟬鬢, 寶靨花鈿.”

[寶籞】瑰麗的苑囿. 宋辛棄疾《念奴嬌·題梅》詞:“嘗記寶籞寒輕, 瑣窗人睡起, 玉纖輕摘.”

[寶靈】謂帝王的靈威. 漢焦贛《易林·益之困》:“盜竊滅身, 貳母不親, 王后無黨, 毀其寶靈.” 唐吳少微《過漢故城》詩:“淸晨寶鼎食, 閒夜鬱金香. 天馬來東道, 佳人傾北方. 何其赫隆盛, 自謂寶靈長.”

[寶衢】通道的美稱. 亦指光明大道. 南朝宋謝靈運《羅浮山賦》:“故曰朱明之陽宮, 耀眞之陰室, 洞穴之寶衢, 海靈之雲術.” 南朝梁王僧孺《懺悔禮佛文》:“願大王殿下五畏內遣, 十力外扶, 百福莊嚴, 萬祉周集, 愕夢無懺其慮, 甘寢有恬其神, 更闢寶衢, 愈興慧業.”

[寶纛】皇帝出行乘輿上所建的旗幟. 明梁潛《三月十七日送駕出德勝門》詩:“王氣浮天隨寶纛, 虹光拂地護龍旌.” 明葉盛《水東日記·議王琦事》:“三千營總兵都督張軏、楊俊爲都指揮王琦奏龍旗寶纛事.”

[寶鑷】鑷子的美稱. 古代梳妝用具. 用以拔除汗毛、白發、胡須等. 南朝梁江洪《詠歌姬》詩:“寶鑷建珠花, 分明靚妝點.”

[寶鑽】即鉆石, 金剛鉆. 魯迅《准風月談·男人的進化》:“雖則過了幾千年這些圈兒環兒大都已經變成了金的銀的, 鑲上了珍珠寶鉆, 然而這些項圈, 鐲子, 戒指等等, 到現在還是女奴的象征.”


*寷①[fēnɡㄈㄥ]

[《廣韻》敷隆切, 平東, 敷. ]

1.高大;豊厚. 亦指使高大豊厚. 《說文·宀部》:“寷, 大屋也. 從宀, 豊聲. 《易》曰:‘寷其屋.’”按, 今本《易·豊》作“豊”. 淸龔自珍《送廣西巡撫梁公序》之二:“廣西近廣東, 淫巧易至, 食妖服妖易至, 公必杜其習以寷其聚矣.”2.魁偉厚重. 淸龔自珍《說昌平州》:“有王蘐齡者, 好積書, 寷然長者.”一本作“豊”.


*彗①[huìㄏㄨㄟˋ]

[《廣韻》徐醉切, 去至, 邪. ]

[《廣韻》於歲切, 去祭, 云. ]

[《廣韻》祥歲切, 去祭, 邪. ]

1.掃帚.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騶子>如燕, 昭王擁彗先驅, 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 築碣石宮, 身親往師之.” 司馬貞索隱:“彗, 帚也. 謂爲之埽地, 以衣袂擁帚而却行, 恐塵埃之及長者, 所以爲敬也.”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粹精》:“米墮邊時, 隨手以小彗掃上.”2.掃;拂. 宋秦觀《泊吳興西觀音院》詩:“洩雲彗層空, 規荷鑑幽沚.” 參見“彗雲”. 3.星名. 俗稱掃帚星. 《左傳·昭公十七年》:“彗, 所以除舊布新也, 天事恒象.” 孔穎達疏:“彗, 埽箒也. 其形似彗, 故名焉.”《晉書·天文志中》:“彗體無光, 傅日而爲光, 故夕見則東指, 晨見則西指. 在日南北, 皆隨日光而指. 頓挫其芒, 或長或短, 光芒所及則爲災.”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苻堅》:“四月, 天鼓鳴, 彗出於箕尾, 長十餘丈, 或名蚩尤旗. 經太微, 掃東井, 自夏及秋冬不滅.”4.通“慧”. 參見“彗齊”. 5.通“熭”. 曝曬. 《六韜·守土》:“日中不彗, 是謂失時;操刀不割, 失利之期;執斧不伐, 賊人將來.”

[彗日】猶言掃日, 蔽日. 唐徐洪《南郊賦》:“靑旆罥雲, 紅旌彗日.”

[彗氾畫塗】謂以帚掃穢, 以刀劃泥. 比喩極其容易. 《漢書·王褒傳》:“及至巧冶鑄干將之樸, 淸水焠其鋒, 越砥歛其咢, 水斷蛟龍, 陸剸犀革, 忽若彗氾畫塗.”顏師古注:“彗, 帚也. 氾, 氾灑地也. 塗, 泥也. 如以帚埽氾灑之地, 以刀畫泥中, 言其易.” 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十一》:“如顔以彗爲帚, 氾爲氾灑地, 則彗氾二字, 義不相屬……今案彗氾與畫塗, 相對爲文. 彗者, 埽也;氾者, 汙也. 謂如以帚埽穢, 以刀畫泥耳.”

[彗光】彗星的光束. 漢王逸《九思·守志》:“揚彗光兮爲旗, 秉電策兮爲鞭.”《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蹈滄海, 跨崑崙, 奮彗光, 埽項軍, 遂濟人難, 蕩滌於泗沂.” 李賢注:“彗星者, 所以除舊布新也, 故曰埽.”

[彗孛】彗星和孛星. 孛, 古人指光芒四射的一種彗星. 舊謂彗孛出現是災禍或戰爭的預兆. 《後漢書·盧植傳》:“比年地震, 彗孛互見.” 明楊愼《升庵詩話·胡琴婢勝兒》:“海內漢民皆入虜, 飲恨吞聲空咽嗢. 時看漢月望漢天, 怨氣衝星成彗孛.” 唐無名氏《秦家行》:“彗孛飛光照天地, 九天瓦裂屯怨氣.” 淸顧炎武《酬程工部先貞》詩:“風沙春氣亂, 彗孛夜芒垂.”

[彗茀】即彗孛. 彗星和孛星. 《漢書·李尋傳》:“辰星主正四時……政急則出蚤, 政緩則出晩, 政絶不行則伏不見而爲彗茀.”顏師古注:“茀, 與‘孛’同.” 參見“彗孛”.

[彗勃】即彗孛. 彗星和孛星.

[彗星】繞太陽運行的一種星體. 后曳長尾, 呈云霧狀. 俗稱掃帚星. 舊謂彗星主除舊布新, 其出現又爲重大災難的預兆. 《楚辭·遠遊》:“擥彗星以爲旍兮, 舉斗柄以爲麾.”《後漢書·李固傳》:“且永初以來, 政事多謬, 地震宮廟, 彗星竟天, 誠是將軍用情之日.” 宋丁謂《談錄》:“眞宗即位, 有彗星見於東方, 眞宗恐懼, 內愧涼德何以紹太祖、太宗之德業, 是天禍也, 不敢詢於掌天文者, 唯俟命而已.”

[彗氣】彗星之光. 比喩殺氣. 黃人《題李覺爾秘密結社和同國遺民原韻》:“心校坤球熱, 刀含彗氣秋.”

[彗掃】謂如彗星掃過. 多形容兵鋒迅猛, 殲除無余. 漢班固《封燕然山銘》:“然後四校橫徂, 星流彗掃, 蕭條萬里, 野無遺寇.” 唐呂溫《道州觀野火》詩:“過處若彗掃, 來時如電激.” 唐李德裕《討回鶻制》:“黠戛斯潛師彗掃, 穹廬瓦解, 種族盡膏於原野, 區落遂至於荊榛.”

[彗雲】猶摩天. 謂蔽拂云天. 漢班固《東都賦》:“元戎竟野, 戈鋋彗雲.”

[彗齊】彗, 通“慧”. 齊, 通“疾”. 聰敏, 聰明, 敏捷.


*歸①[ɡuīㄍㄨㄟ]

“歸”的簡化字.

歸②[kuìㄎㄨㄟˋ]

“歸”的簡化字.


*彐①[jìㄐㄧˋ]

[《廣韻》居例切, 去祭, 見. ]

亦作“彑”. 

部首用字.《說文·彑部》:“彑, 豕之頭, 象其銳而上見也.”今作“彐”, 用作部首.


*彔①[lùㄌㄨˋ]

[《廣韻》盧谷切, 入屋, 來. ]

“彔”的新字形. 

1.見“彔曲”. 2.見“彔蔌”. 3.“錄”的簡化字.

彔②[lùㄌㄨˋ]

“錄”的簡化字.

彔③[lǜㄌㄩˋ]

“錄”的簡化字.

[彔曲】玲瓏曲折貌. 淸黃景仁《憶餘杭·夜起》詞:“彔曲紅欄欹斷沼, 潑剌遊鱗窺夢悄.”

[彔蔌】象聲詞. 宋趙師俠《蝶戀花·戊申秋夜》詞:“夜雨鳴簷聲彔蔌. 薄酒澆愁, 不那更籌促.”


*彑①[jìㄐㄧˋ]

同“彐”. 


*彖①[tuànㄊㄨㄢˋ]

[《廣韻》通貫切, 去換, 透. ]

1.《周易》中斷卦之辭稱“彖”. 《易·乾》:“《彖》曰:‘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孔穎達疏:“夫子所作《彖辭》, 統論一卦之義, 或說其卦之德, 或說其卦之義, 或說其卦之名……案褚氏、莊氏幷云:‘彖, 斷也, 斷定一卦之義, 所以名爲《彖》也.’”《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陳《風》緝藻, 臨《彖》分微.” 李善注:“《彖》, 《易·彖》.”2.卜;判斷. 宋歐陽修《新營小齋鑿地爐輒成五言三十七韻》:“周公彖凶吉, 詳明左丘辯.”3.量詞. 猶段. 元張可久《水仙子·可侍郞奉使日南》曲:“白雪關山暮, 黃雲海樹秋, 一彖詩愁.”

[彖定】斷定. 李大釗《民彛與政治》:“未盡詢謀之誠, 遽下彖定之語, 此其流弊. 以視偶語之禁, 腹誹之罰, 尙爲可怖.”

[彖傳】《易傳》之一. 分《上彖》、《下彖》兩篇, 內容爲論斷六十四卦卦名、卦辭的意義. 本自成篇, 列於經后, 今通行注疏本分列於六十四卦, 凡卦內“《彖》曰”即是. 與《象》、《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統稱爲《易》之十翼. 舊說爲孔子撰述. 今人考定謂非一人所作. 參閱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彖繫】《周易》中《彖傳》與《繫辭》的幷稱. 唐杜甫《宿鑿石浦》詩:“斯文憂患餘, 聖哲垂《彖》《繫》.”仇兆鼇注:“彖謂卦辭, 繫謂《繫辭傳》.” 明方孝孺《勉學詩》之七:“《家》《睽》在婦德, 《彖》《繫》有遺音.” 淸顧炎武《謁夫子廟》詩:“道統三王大, 功超二帝優. 斯文垂《彖》《繫》, 吾志在《春秋》.”

[彖辭】1.指《周易》中的卦辭. 《左傳·昭公二年》“見《易·象》與《魯春秋》” 唐孔穎達疏:“故先代大儒鄭衆、賈逵等或以爲卦下之彖辭, 文王所作.”按, 象, 或以爲非《易》十翼之《象》, 應是《象魏》. 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易·乾》“元亨利貞” 宋朱熹本義:“元亨利貞, 文王所繫之辭, 以斷一卦之吉凶, 所謂彖辭者也.”2.指《周易》中的爻辭. 《易·繫辭下》:“知者觀其彖辭, 則思過半矣.” 鄭玄注:“彖辭, 爻辭也.”


*彘①[zhìㄓˋ]

[《廣韻》直例切, 去祭, 澄. ]

1.豬. 《孟子·盡心上》:“五母雞, 二母彘, 無失其時, 老者足以無失肉矣.”《方言》第八:“豬……關東西或謂之彘, 或謂之豕.”《漢書·貨殖傳·巴寡婦淸》:“牛千足, 羊彘千雙.”顏師古注:“彘, 即豕.”2.指野豬. 明劉基《正月二十三日得台州黃元徽書有感》詩之一:“涉水水有蛟, 入山山有彘.”3.古地名. 故址在今山西霍縣東北. 《國語·周語上》:“三年, 乃流王(厲王)於彘.” 韋昭注:“彘, 晉地, 漢爲縣, 屬河東, 今曰永安.”隋改爲霍邑. 參閱《漢書·地理志上》、《後漢書·郡國志一》. 4.姓. 春秋晉有彘恭子. 見《國語·晉語一》.

[彘牢】豬圈. 宋陸遊《弊廬》詩:“縛木爲彘牢, 附垣作雞塒.”

[彘肩】即肘子. 作爲食物的豬腿的最上部分.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賜之卮酒彘肩. 噲既飲酒, 拔劍切肉食, 盡之.” 宋陸遊《醉中信筆作四絕句既成㚆作一絕》之三:“今朝賣穀得靑錢, 自出街頭買彘肩.” 淸趙翼《行圍即景·馳馬》詩:“賜之斗酒一彘肩, 下鞍拜受神何肅!” 參見“肘子”.

[彘肩斗酒】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 披帷西嚮立, 瞋目視項王……項王曰:‘壯士, 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 噲拜謝, 起, 立而飲之. 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 樊噲覆其盾於地, 加彘肩上, 拔劍切而啗之. 項王曰:‘壯士, 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辭!’” 后因以“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壯之氣. 吳梅《馬鞍山麓吊劉龍洲墓》詩:“彘肩斗酒渡江人, 南部鶯花每愴神.”

[彘首】亦稱“彘盧”. 亦稱“彘顱”.

草名. 又名天名精. 《爾雅·釋草》“茢薽, 豕首” 郭璞注引《本草》:“彘盧, 一名蟾蠩蘭.” 南朝梁沈約《郊居賦》:“其陸卉則紫鼈、綠葹、天著、山韭、鴈齒、糜舌、牛脣、彘首.”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天名精》:“天名精乃天蔓菁之訛也. 其氣如豕彘, 故有豕首、彘顱之名.”

[彘豪】豬頸部的長毛, 豬鬃. 明夏完淳《招魂》:“耳鼠彘豪, 殊形橫峙些.”

[彘盧】見“彘首”. 

[彘顱】見“彘首”. 


*彙①[huìㄏㄨㄟˋ]

[《廣韻》於貴切, 去未, 云. ]

“彚”的新字形. “汇”的繁體字.

1.類;族類. 《易·泰》:“拔茅茹, 以其彙, 征吉.” 孔穎達疏:“彙, 類也;以類相從.” 漢揚雄《法言·君子》:“非人之所及也, 仙亦無益子之彙矣.” 李軌注:“彙, 類.”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舉彙而求, 昭然可鑑矣.” 唐劉禹錫《救沈志》:“大凡室處之類, 穴居之彙, 在牧之群, 在豢之馴, 上羅黔首, 下逮毛物, 拔乎洪瀾, 致諸生地者, 數十百焉.” 宋蘇軾《元祐三年端午帖子詞·太皇太后閣》詩之三:“舞羽諸羌伏, 銷兵萬彙蘇.”2.繁盛. 《漢書·敘傳上》:“形氣發於根柢兮, 柯葉彙而靈茂.”顏師古注:“彙, 盛也.”3.汇聚. 淸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三:“又各出所藏彛器、錢、幣、鏡、印, 彙而編之, 得千三百餘種, 成書二十四卷.”4.刺蝟.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南二十里, 曰樂馬之山. 有獸焉, 其狀如彙.” 郝懿行義疏:“《說文》云, 或作蝟, 蟲似豪豬者.”《爾雅·釋獸》:“彙, 毛刺.” 郭璞注:“今蝟, 狀似鼠.”

[彙出】集中湧現, 輩出. 明李東陽《<赤城詩集>序》:“今文敎日隆, 作者彙出, 方大鳴太平之盛.”

[彙次】猶汇編. 明毛晉《<御覽詩>跋》:“唐至元和間, 風會幾更, 章武帝命采新詩備覽. 學士彙次名流, 選進妍豔短章三百有奇.”

[彙茅】指進用賢才. 語本《易·泰》:“拔茅茹, 以其彙.”《隋書·煬帝紀上》:“朕負扆夙興, 冕旒待旦, 引領巖谷, 置以周行, 冀與群才共康庶績. 而彙茅寂寞, 投竿罕至, 豈美璞韜采, 未値良工, 將介石在懷, 確乎難拔?” 參見“彙征”.

[彙征】1.《易·泰》:“初九:拔茅茹, 以其彙, 征吉.” 孔穎達疏:“彙, 類也, 以類相從……征, 行也.” 后因以“彙征”謂連類而進. 唐陸贄《請許台省長官舉荐屬吏狀》:“惟廣求才之路, 使賢者各以彙征;啓至公之門, 令職司皆得自達.”2.引申指進用賢者. 《周書·文帝紀上》:“故將軍降遷高之志, 篤彙征之理, 乃申啓朝廷, 薦君爲隴右行臺.” 宋王禹偁《送戚維戚綸之閬州亳州》詩:“彙征補皇極, 戮力張道樞.”

[彙刻】汇集刊行. 淸顧修撰有《彙刻書目》. 亦指汇集某類文章而刊行的書.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一篇:“《通言》則四十卷, 有天啓甲子(一六二四)豫章無礙居士序, 內收《京本通俗小說》七篇……因知此等彙刻, 蓋亦兼采故書, 不盡爲擬作.”

[彙萃】汇集;會聚. 明唐順之《永嘉袁君芳洲記》:“夫騷人彙萃, 天下之香草美木以況其幽馨窈窕之思, 然皆未有特爲之頌者.”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十二》:“浙西諸郡皆爲戰場, 以吾松稍僻, 峰泖之間以及海上皆可避兵, 故四方名流彙萃於此.”

[彙進】連類同進. 宋蘇軾《明君可與爲忠言賦》:“目有昧則視白爲黑, 心有蔽則以薄爲厚, 遂使諛臣乘隙以彙進, 智士知微而出走.”《明史·王洽傳》:“天啓初, 諸賢彙進, 洽有力焉.” 淸方苞《聖訓恭紀》:“聖恩深渥, 不得以無位自嫌, 乃宿齋敬識, 以俟彙進, 而附諸臣之末云.” 參見“彙征”.

[彙族】族類.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絳妃》:“姉妹俱受其摧殘, 彙族悉爲其蹂躪.”

[彙報】1.汇集材料向上級或群眾報告. 《淸會典事例·戶部·關稅》:“及一年期滿, 彙報稅銀贏虧數目.” 蔣子龍《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我和金廠長到公司汇報工作. 坐進吉普車, 好一會兒誰也沒有說話.”2.指汇集材料, 向領導或群眾所做的口頭或書面陳述. 谷峪《蘿北半月·突擊》:“同志們, 根據大家的汇報, 縣委認爲中心問題是一個開地、播種問題;歸根到底是新莊的收入問題.”

[彙集】聚集. 明胡應麟《詩藪·六朝》:“世但知蕭氏《文選》, 然《吟譜》稱昭明彙集漢後五言, 爲《詩選》二十卷, 其中必大有五朝佳什, 惜今不可見矣.”瞿秋白《文藝論輯·關於整理中國文學史的問題》:“自然譬如楊筠如做的這本《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 只不過汇集一些材料, 不但沒有經濟的分析, 幷且沒有一點兒最低限度的社會的政治的情況底描寫.”如:各地代表都汇集到北京開會.

[彙登】謂成批任用賢才. 明張居正《答宗伯董幼海》書:“當聖皇御極之時, 正名儁彙登之日, 區區何力之有焉.”

[彙解】汇集各家的注解. 多用作書名. 淸兪樾《<五經彙解>序》:“今年夏, 有以抉經心室主人所輯《五經彙解》見示者, 自《周易》至《小戴禮記》凡二百七十卷, 所采書凡一百四十一家, 二百八十七種, 舉經文而具列諸說於下.”

[彙解】指集中解送稅銀.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淸查之法》:“當稅, 以前每年額徵伍兩, 今增十兩, 按舖彙解.”

[彙聚】1.謂分類汇集.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凡次文之體, 各以彙聚;詩賦體不一, 又以類分.”2.汇集. 淸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大兒貽選問》:“《爾雅》之學, 古今精字善句所彙聚也.”

[彙齊】齊集;聚齊. 淸黃輔辰《戴經堂日鈔·咸豊三年七月》:“所率領兄弟們, 可行則行, 不要盡等彙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四回:“本來各處辦捐的老例, 系先填一張實收, 由捐局彙齊捐款, 解到部里.”

[彙編】1.汇總編輯.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三:“院中舊藏《永樂大典》, 內有摘抄成卷、彙編成部之書, 爲一處.”2.指汇總編輯而成的書. 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編有《太平天國文書汇編》. 3.古代文官名. 職掌編輯. 《淸史稿·時憲志一》:“五十二年五月, 修律呂、算法諸書……何國宗、梅瑴成充彙編.”

[彙薦】猶推荐. 明李贄《與潘雪松書》:“汪鼎甫讀書人也. 會讀書, 又肯讀書, 正好在此讀書, 而家人來催回赴試矣. 試中當自識拔, 不勞公彙薦, 但勞公先容也.”

[彙題】汇齊題奏. 《淸會典事例·內閣二·職掌、進本》:“康熙四十七年諭:‘吏、兵、刑部彙題之事, 朕先屢經明諭, 應十日彙題、十五日彙題者, 即如期具奏.’”

[彙類】謂汇總其類. 元馬祖常《送簡管勾序》:“平易以坦夷, 和樂而靜專, 年彌久而情益眞也, 時益躓而義愈篤也, 如斯而已矣. 彙類而觀之, 古之君子入道之域者, 亦由於是矣.”


*彜①[yíㄧˊ]

同“彛”. 

南朝梁沈約《爲南郡王讓中軍表》:“臣聞建侯茂則, 非賢罔樹;分器鴻典, 惟懿寔先. 而臣挹道未弘, 踐義多缺;徒升國彜, 空襲宸寵.”


*彛①[yíㄧˊ]

[《廣韻》以脂切, 平脂, 以. ]

“彛”的新字形. 亦作“彜”. “彞”的新字形.

1.古代宗廟常用禮器的總名. 《說文·糸部》:“彛, 宗廟常器也.” 淸龔自珍《說宗彛》:“彛者, 百器之總名也.” 王國維《觀堂集林·說彛》:“尊、彛, 皆禮器之總名也.”2.專指盛酒的尊. 《爾雅·釋器》:“彛、卣、罍, 器也.” 郭璞注:“皆盛酒尊, 彛其總名.”《周禮·春官·序官》:“司尊彛.” 鄭玄注:“彛, 亦尊也.” 賈公彦疏:“彛亦尊者, 以其同是酒器.” 孫詒讓正義:“尊與彛對文則異, 散文亦通.”3.常;常規;一成不變的法度. 《詩·大雅·烝民》:“民之秉彛, 好是懿德.” 毛傳:“彛, 常.” 朱熹集傳:“是乃民所執之常性, 故其情無不好此美德者.”《國語·周語中》:“天道賞善而罰淫, 故凡我造國, 無從非彛, 無即慆淫, 各守爾典, 以承天休.” 韋昭注:“彛, 常也.” 宋王安石《進洪範傳表》:“臣聞天下之物, 小大有彛, 後先有倫.” 明方孝孺《關王廟碑》:“事其在天之神以致尊慕之心而不廢, 豈非出於天理民彛之正也哉?”4.我國少數民族之一. 分布於西南各省. 詳“彛族”. 5.淸代因避諱以“彛”代“夷”. 見“彛場”、“彛猶”、“彛險”.

[彛化】永久的敎化, 經常的敎化. 《宋書·武帝紀中》:“所以經緯三才, 澄序彛化, 作範振古, 垂風萬葉, 莫尙於茲.”

[彛式】常規;定式. 《隸釋·漢泰山都尉孔宙碑》:“乃共陟名山, 采嘉石, 勒銘示後, 俾有彛式.”《魏書·崔光傳》:“但帝族方衍, 勳貴增遷, 祗請遂多, 將成彛式.”

[彛言】指永久傳世之言. 明何景明《壽聞定峰兵憲序》:“今先生西寇之平, 是有軍旅之功也;書院之建, 是有惠士之德也;而文詞誨訓, 是有彛言也.”

[彛序】亦作“彛敘”. 

常道. 南朝梁江淹《王仆射領太子詹事詔》:“宜總二官, 以穆彛序.”《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朱益州汨彛敘, 粵謨訓.” 李善注:“公叔亂常道而絶之, 故以爲疑也. 《尙書》曰:‘彛倫攸敘.’”《魏書·廣平王元匡傳》:“自爾以後, 而匡與肇厲言都座, 聲色相加, 高下失其常倫, 噂競無復彛序.”《隋書·經籍志一》:“馳騁煩言, 以紊彛敍, 譊譊成俗, 而不知變, 此學者之蔽也.” 宋程大昌《考古編·三宅三俊》:“三代本末有序, 凡其施置, 率當先德後刑, 安有未及用賢而遽飾刑罰, 恐非聖人彛序, 亦非立政任人本旨也.”

[彛典】1.常典. 南朝梁江淹《蕭相國拜齊王表》:“業不題於宗器, 聲靡記於彛典.” 北周庾信《爲閻大將軍乞致仕表》:“屍祿素餐, 久紊彛典;負乘致寇, 徒煩有司.” 唐元稹《王炅兼侍御史制》:“特示加恩, 匪用彛典, 可依前件.”《明史·張至發傳》:“且不遣行人護行, 但令乘傳, 賜道里費六十金、彩幣二表裏, 視首輔去國彛典, 僅得半焉.”2.指舊典. 《隋書·高祖紀下》:“刪正彛典, 日不暇給.”《宋史·禮志二》:“將來明堂遵用先皇帝彛典, 以高宗參侑.” 明張居正《禮樂紀》:“命有司憲遺經, 蒐彛典, 於是制作大備.”

[彛制】常制;一定的法制. 唐薛廷珪《授裴迪太仆卿元鎬京兆少尹盧玼國子司業等制》:“天子擢侯府之彦, 昇諸周行, 掄材奬勞, 斯謂彛制.” 宋嶽飛《奏乞寢罷劉康年偽乞恩澤劄子》:“國家封爵, 自有彛制, 豈可躐等超遷, 有紊舊章.”《續資治通鑑·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國家開創以來, 具存彛制, 三歲一赦.”

[彛命】常命. 指祖宗遺訓. 淸王夫之《家世節錄》:“夫之不肖, 以墜令聞, 又遘茲鞠凶, 國緒如綫, 家亦以殄. 嗚呼, 維我祖曁考之保此彛命者, 寧有替也!” 參見“彛訓”.

[彛法】常法, 定法. 《新唐書·高季輔傳》:“爵封既同, 當明昭穆, 願垂訓正, 以爲彛法.”

[彛軌】常軌. 《宋書·孝武帝紀》:“賞慶刑威, 奄國彛軌, 黜幽升明, 闢宇恒憲.” 明張居正《大狩紀》:“湛恩渥澤, 徽章彛軌, 一舉而衆善咸集焉.”

[彛則】經常的制度, 准則. 《宋書·禮志四》:“今昭皇太后正位母儀, 尊號允著, 祔廟之禮, 宜備彛則.”《南史·梁紀下·元帝》:“仰望鸞輿, 匪朝伊夕, 瞻言法駕, 載渴且飢. 豈可久稽衆議, 有曠彛則.”《舊唐書·高季輔傳》:“伏願一垂訓誡, 永循彛則.” 宋曾鞏《夫人曾氏墓志銘》:“尙類於古, 淑爲夫人, 壼有彛則, 仔肩以身.”

[彛品】常品. 指百官. 南朝梁江淹《何詹事爲吏部尙書詔》:“所以弼諧彛品, 謨明庶績.”

[彛敘】見“彛序”. 

[彛俎】泛指禮器. 南朝梁沈約《梁明堂登歌·白帝》:“載列笙磬, 式陳彛俎, 靈罔常懷, 惟德是與.”

[彛格】一定的標准. 《宋史·選舉志四》:“崇寧元年, 詔吏部講求元豊本制, 酌以時宜, 刪成彛格, 使才能、閥閱兩當其實.”

[彛倫】1.常理;常道. 《書·洪範》:“王乃言曰:‘嗚呼, 箕子! 惟天陰騭下民, 相協厥居, 我不知其彛倫攸敘.’” 蔡沈集傳:“彛, 常也;倫, 理也.” 晉葛洪《抱朴子·名實》:“放斧斤而欲雙巧於班墨, 忽良才而欲彛倫之攸敍, 不亦難乎!” 宋朱熹《<大學章句>序》:“夫以學校之設, 其廣如此, 敎之之術, 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 而其所以爲敎, 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 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彛倫之外, 是以當世之人, 無不學.” 淸顧炎武《日知錄·彛倫》:“彛倫者, 天地人之常道……不止孟子之言人倫而已. 能盡其性, 以至能盡人之性, 盡物之性, 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而彛倫敘矣.”2.指倫常.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道德彛倫, 又焉能外?”3.謂成爲表率、成爲典范. 《魏書·彭城王勰傳》:“自古統天位主, 曷常不賴明師, 仗賢輔, 而後燮和陰陽, 彛倫民物者哉?” 唐楊炯《庭菊賦》:“鍾太傅之家聲, 彛倫魏室, 道合鹽梅, 功成輔弼.”4.指銓選官吏. 《北史·魏紀四·世宗宣武帝》:“中正所銓, 但爲門第, 吏部彛倫, 仍不才舉. 八坐可審議往代擢賢之體, 以令才學幷申, 資望兼致.”

[彛訓】1.日常的訓誡. 《書·酒誥》:“聰聽祖考之彛訓.” 孔傳:“言子孫皆聰聽父祖之常敎.”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三極彛訓, 其書言經.” 范文瀾注:“彛訓猶言常訓.”2.指尊長對后輩的敎誨、訓誡. 唐元稹《贈烏重胤父承玭等制》:“追念本始, 無忘爾先, 永錫追榮, 用章彛訓.” 王闓運《武愼劉公墓志銘》:“當世才德, 莫能與儔, 自非親服彛訓, 孰能名之.”

[彛酒】謂經常飲酒. 《書·酒誥》:“文王誥敎小子有正有事, 無彛酒.” 孔傳:“無常飲酒.”《韓非子·說林上》:“彛酒, 常酒也. 常酒者, 天子失天下, 匹夫失其身.” 宋王禹偁《官醞》詩:“彛酒《書》垂誡, 群飲聖所戮. 漢文亦禁酒, 患在糜人穀.”

[彛理】常理;正道. 明李東陽《止善劉公傳》:“公鄕居, 每集耄稚, 諭彛理, 明利害, 多所變革.”

[彛敎】常敎, 永久不變的敎化. 《書·君奭》:“無能往來, 茲迪彛敎.” 蔡沈集傳:“於此導迪其常敎.” 明李東陽《戶部尙書王公之南京詩序》:“夫外本內末, 舍彛敎而任法律, 失古之意. 而狥時之見, 則戶與刑者, 非特不能相通, 亦幷其所專務者而失之矣.”

[彛敍】見“彛序”. 

[彛章】常典;舊典. 南朝梁任昉《爲范尙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矜臣所乞, 特迴寵命, 則彛章載穆, 微物知免.” 唐司空圖《上考功狀》:“共仰推公之志, 敢忘效報之心, 克振彛章, 必光僉議.” 宋陸遊《謝賜曆日表》:“詔班新曆, 雖舉彛章;地近淸都, 獨先下拜.” 淸顧炎武《十廟》詩:“三靈俄乏主, 一代淪彛章.”

[彛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 不同地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 人口五百四十余萬. 分布於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四省、區. 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以農業爲主, 部分地區兼事畜牧業.

[彛場】夷場. 指租界. 王萃元《星周紀事》:“惟小東門外即是彛場, 幷無官兵阻截.” 魯迅《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有了上海的租界, --那時叫作‘洋場’, 也叫‘夷場’, 后來有怕犯諱的, 便往往寫作‘彛場’--有些才子們便跑到上海來, 因爲才子是曠達的, 那里都去.”

[彛量】標准量器. 《通典·樂四》:“魏初杜夔造斛, 即《周禮》所謂嘉量也……晉氏播遷, 亡其彛量.”

[彛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禮器. 《禮記·祭統》:“對揚以辟之, 勤大命, 施於烝彛鼎.” 鄭玄注:“彛, 尊也.”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其豊功盛烈, 所以銘彛鼎而被弦歌者, 乃邦家之光, 非閭里之榮也.” 淸兪正燮《癸巳類稿·易安居士事輯》:“每穫一書, 即校勘整集籤題. 得畫書彛鼎, 摩玩舒卷, 指摘疵病, 夜盡一燭爲率.”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八章六:“其風格的壯遒古雅, 大類綠鏽重重的三代的彛鼎, 令人一見便油然生崇敬心.”

[彛鼎圭璋】比喩典雅出眾. 《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大家圍著一看, 只見狀元淸華豊采;榜眼凝重安詳;到了那個探花……只他那氣宇軒昂之中, 不露一些紈袴, 溫文儒雅之內, 不粘一點寒酸, 眞眞是彛鼎圭璋, 熙朝人瑞.” 參見“彛鼎”.

[彛斝】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酒器. 《隋書·音樂志中》:“彛斝應時, 龍蒲代用.” 淸龔自珍《最錄南唐五百字》:“彛斝鼎卣, 珩璜琮瑀.”

[彛猶】夷猶. 遲疑不行貌. 淸方文《淮瀆敕》詩:“今冬有客淮南遊, 經過瀆廟聊彛猶.”

[彛尊】見“彛樽”. 

[彛義】常理. 《宋書·後廢帝紀》:“夫緩法昭恩, 裁風茂典, 蠲憲貸眚, 訓俗彛義. 朕臨馭宸樞, 夤制氓宇, 式存寬簡, 思孚矜惠.”

[彛準】固定的制度;准則. 《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上》:“其有貪殘非道、侵削黎庶者, 雖在官甫爾, 必加黜罰. 著之於令, 永爲彛準.”

[彛經】舊典;常典. 《元史·后妃傳二·睿宗后》:“是用參考彛經, 丕揚景鑠.”

[彛數】常法. 《梁書·武帝紀上》:“相國位冠群后, 任總百司, 恒典彛數, 宜與事革.”

[彛儀】常禮, 一定的儀式. 《金史·樂志下》:“人道大倫, 王化所基. 明聖稽古, 陰敎欲施. 臨軒發冊, 備舉彛儀. 《麟趾》、《關雎》, 宜播聲詩.”

[彛險】夷險. 平易的順境和險惡的逆境. 淸陳夢雷《與李厚庵絕交書》:“自謂針芥之投, 庶幾終始也. 豈意彛險易操, 初終殊態.”

[彛樂】指宗廟祭享常用的樂章. 漢王粲《太廟頌》:“綏庶邦, 和四宇, 九功備, 彛樂序, 建崇牙, 設璧羽, 六佾奏, 八音舉.”

[彛樽】亦作“彛尊”. 

古時祭享用的酒器. 《書·益稷》“日月星辰, 山龍華蟲, 作會宗彛” 孔傳:“宗廟彛樽, 亦以山龍華蟲爲飾.”《新唐書·牛僧孺傳》:“賜彛樽、龍勺, 詔曰:‘精金古器以比況君子, 卿宜少留.’”《宋史·樂志九》:“彛尊鬯酒, 慶佑遂行. 介以純嘏, 允答明誠.”

[彛踵】猶言成規、成例. 《周書·孝閔帝紀》:“咨爾周公, 帝王之位弗有常, 有德者受命, 時乃天道. 予式時庸, 荒求於唐虞之彛踵. 曰我魏德之終舊矣, 我邦小大罔弗知, 今其可久怫於天道而不歸有德歟?”

[彛器】古代宗廟常用的靑銅祭器的總稱. 如鍾、鼎、尊、罍、俎、豆之屬. 《左傳·襄公十九年》:“且夫大伐小, 取其所得以作彛器.” 杜預注:“彛, 常也. 謂鍾鼎爲宗廟之常器.”《國語·楚語下》:“采服之儀, 彛器之量.” 韋昭注:“彛, 六彛;器, 俎豆.”《漢書·五行志中之上》:“諸侯之封也, 皆受明器於王室, 故能薦彛器.”顏師古注:“彛器, 常可寶用之器也.”《資治通鑑·晉安帝義熙十三年》:“裕收秦彛器、渾儀、土圭、記里鼓、指南車送詣建康.” 淸錢泳《履園叢話·藝能·銅匠》:“鑄銅之法, 三代已備, 鼎鐘彛器, 制度各殊.”

[彛憲】1.常法. 《書·冏命》:“永弼乃后於彛憲.” 孔傳:“當長輔汝君於常法.” 南朝梁江淹《蕭讓太傅相國齊公十郡九錫第二表》:“臣以爲麗天秉經, 君上之彛憲;儀地執緯, 臣下之恒軌.” 唐李邕《兗州曲阜縣孔子廟碑幷序》:“闢邦家之正門, 播今昔之彛憲.”2.指御史中丞. 《陳書·沈炯傳》:“二者職居彛憲, 邦之司直, 若自虧身禮, 何問國章?”

[彛簋】泛指古代祭祀所用的禮器. 宋趙昂《浮萍賦》:“鑑堅芳於楚客, 寧見羞於彛簋.”

[彛醪】彛器中的酒漿. 《宋史·樂志七》:“冰天桂海, 咸資化成. 恭酌彛醪, 報本惟精.”

[彛議】不變之論. 《宋書·顏竣傳》:“臣小人也, 不及遠謀, 寵利之來, 何能居約, 徒以上瀆天明, 下汩彛議, 災謫之興, 懼必在邇.”

[彛饗】恒常的祭禮. 《新唐書·王璵傳》:“若三皇、五帝、道君等, 兩京及所都各有宮廟, 春秋彛饗, 此復營造, 是謂瀆神.”

[彛鑑】永恒不變之龜鑑. 《宋書·謝莊傳》:“臼季稱冀缺而疇以田采, 張勃進陳湯而坐以褫爵. 此先事之盛准, 亦後王之彛鑑.”


*彠①[huòㄏㄨㄛˋ]

[《廣韻》胡麥切, 入麥, 匣. ]

[《廣韻》一虢切, 入陌, 影. ]

[《廣韻》憂縛切, 入藥, 影. ]

“彠”的繁體字.

尺度;法度. 《楚辭·離騷》:“曰勉陞降以上下兮, 求榘彠之所同. 湯禹儼而求合兮, 摯咎繇而能調.”《淮南子·氾論訓》:“故通於禮樂之情者能作音, 有本主於中而以知榘彠之所周者也.” 高誘注:“榘, 方也. 彠, 度法也.”

[彠矩】尺度;法度. 漢馬融《長笛賦》:“逮乎其上, 匍匐伐取, 挑截本末, 規摹彠矩.”


*屍①[shīㄕ]

[《廣韻》式脂切, 平脂, 書. ]

1.古代祭祀時代死者受祭的人. 《詩·小雅·楚茨》:“神具醉止, 皇屍載起. 鼓鍾送屍, 神保聿歸.”《儀禮·士虞禮》:“祝迎屍, 一人衰絰奉篚哭從屍.” 鄭玄注:“屍, 主也. 孝子之祭, 不見親之形象, 心無所繫, 立屍而主意焉.”《公羊傳·宣公八年》“祭之明日也” 漢何休注:“祭必有屍者, 節神也. 禮, 天子以卿爲屍, 諸侯以大夫爲屍, 卿大夫以下以孫爲屍.” 唐李華《卜論》:“夫祭有屍, 自虞、夏、商、周不變. 戰國蕩古法, 祭無屍.”2.神主牌, 以木爲之. 《楚辭·天問》:“武發殺殷何所悒? 載屍集戰何所急?” 王逸注:“言武王伐紂載文王木主, 稱太子發, 急欲奉行天誅, 爲民除害也.” 漢桓寬《鹽鐵論·㚆古》:“蓋文王受命伐崇, 作邑於豊, 武王繼之, 載屍以行, 破商擒紂, 遂成王業.”3.立神像或神主. 《莊子·庚桑楚》:“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 社而稷之乎?” 元揭傒斯《敕賜漢昭烈帝廟碑》:“凡有功烈於民者, 宜不限以地, 使天下皆得屍而祝之, 以繫其尙德慕義之心.”4.擔任;承擔. 《書·康王之誥序》:“康王既屍天子, 遂誥諸侯, 作《康王之誥》.”《新唐書·魏玄同傳》:“又屍厥任者, 間非其選.” 孫中山《訓練革命軍人之講演·軍人精神敎育》:“倘不能負此責任, 坐視國家之因內擾而召外患, 馴至於國亡種滅, 其咎將誰屍邪?”5.主持;執掌. 《詩·召南·采蘋》:“誰其屍之? 有齊季女.” 唐獨孤及《觀海》詩:“誰屍造化功, 鑿此天地源.” 宋王安石《老子》:“蓋生者屍之於自然, 非人力之所得與矣.” 明陶宗儀《輟耕錄·造物有報㚆》:“既得罪, 兄弟誅戮, 家無噍類, 但未知安安死所耳. 靜而思之, 若有屍於冥冥之中者, 不知造物果何如也.” 淸龍啓瑞《魯隱公論》:“天下有惜其名而不足以成其事者, 吾屍其事矣, 不急居其名可也.”6.主, 主體. 《史記·蘇秦列傳》:“寧爲雞口, 無爲牛後” 司馬貞索隱:“《戰國策》云‘寧爲雞屍, 不爲牛從’. 延篤注云‘屍, 雞中主也. 從謂牛子也. 言寧爲雞中之主, 不爲牛之從後也.’”按, 今本《戰國策·韓策一》作“寧爲雞口, 無爲牛後.”《漢書·揚雄傳下》:“胥靡爲宰, 寂寞爲屍.”顏師古注引李奇曰:“道化以寂寞爲主.”7.謂在其位而無所作爲. 宋司馬光《辭門下侍郞第二劄子》:“豈可以汙高位, 屍重任, 使朝廷獲曠官之譏, 微臣受竊位之責?” 參見“屍位”、“屍祿素餐”. 8.享;居. 《文子·符言》:“老子曰:‘欲屍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 倍道而任己.” 宋葉適《奏議·紀綱二》:“雖然, 藩鎮屍士卒之上, 而士卒依藩鎮以爲名.”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二·謝忠湣公保衛天津》:“厥後謝公獨屍其名者, 則以其慷慨激發, 願爲前驅, 成功指顧, 旋以殺賊捐軀, 合於能禦大患以死勤事則祀之義.”9.屍體. 《易·師》:“六三, 師或輿屍, 凶.” 漢陳琳《爲袁紹檄豫州》:“破棺躶屍, 掠取金寶.” 唐韓愈《順宗實錄四》:“親與弟舁屍以歸, 葬於其居之側.”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一:“法院通知家屬去收屍.”10.謂如屍體一般. 《論語·鄕黨》:“寢不屍, 居不容.”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偃臥四體, 布展手足, 似死人也.”11.謂陳屍示眾. 《左傳·桓公十五年》:“祭仲殺雍糾, 屍諸周氏之汪.” 唐劉肅《大唐新語·酷忍》:“<趙持滿>遂死獄中, 屍於城西, 親戚莫敢視.” 宋蘇舜欽《推誠保德功臣贈太子太保韓公行狀》:“密發卒盡捕得百餘人, 屍於市, 郡中震肅, 訖公去不復有盜.” 梁啓超《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曆》:“既而臣民犯顔, 友邦側目……奬群盜爲義民, 屍隣使於朝市.”12.收屍. 《戰國策·齊策五》:“夫戰之明日, 屍死扶傷, 雖若有功也, 軍出費, 中哭泣, 則傷主心矣.”《穀梁傳·僖公三十三年》:“我將屍女於是.” 范寧注:“屍女者, 收女屍.”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一》:“勳被三創, 前陣多死. 勳使人書木表曰:‘使國家屍我於此!’”13.舒展. 唐柳宗元《貞符》:“屍其肌膚, 以達於夷途.”14.詈詞. 《太平廣記》卷三八三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琅玡人》:“左右一人語曰:‘俗屍何癡! 此間三年是世中三十年.’”15.通“夷”. 《淮南子·墬形訓》:“西方有形殘之屍, 寢居直夢, 人死爲鬼.”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淮南子一》:“屍、夷古字通. 金文凡言蠻夷之‘夷’, 均作‘屍’……西方有形殘之夷, 與上句東方有君子之國對文.”16.姓. 戰國有屍佼.

[屍山血海】形容殺人之多. 《三國志平話》卷中:“兩壁相倂, 把長安變爲屍山血海.”《西遊記》第七五回:“人筋纏在樹上, 乾燋晃亮如銀. 眞個是屍山血海, 果然腥臭難聞.” 郭沫若《孔雀膽》第四幕:“東西南北四大營已殺成了一片屍山血海.”

[屍皮】亦作“屍皮子”. 

詈詞. 指衣服.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你穿的這屍皮, 不是我做的. 我扯碎你的.”《儒林外史》第四回:“而今弄兩件屍皮子穿起來, 聽見說做了夫人, 好不體面!”

[屍皮子】見“屍皮”. 

[屍臣】1.主事之臣. 《漢書·郊祀志下》:“王命屍臣:‘官此栒邑, 賜爾旂鸞黼黻琱戈.’”顏師古注:“屍臣, 主事之臣也.” 宋司馬光《侍讀王學士挽辭》之一:“貳負纍囚象, 屍臣古瑑蹤.”2.猶屍位之臣. 指居位而無所作爲的臣子. 漢荀悅《申鑑·雜言上》:“以非引上謂之導, 從上之非謂之阿, 見非不言謂之屍. 導臣誅, 阿臣刑, 屍臣絀.”

[屍次】古代祭祀時, 屍所居的更衣帳. 《周禮·天官·掌次》:“凡祭祀, 張其旅幕, 張屍次.”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屍次, 祭祀之屍所居更衣帳.” 賈公彦疏:“諸祭皆有屍, 屍尊, 故別張屍次……司農云:更衣帳者, 未祭則常服, 至祭所乃更去常服, 服祭服也, 故言更衣.”

[屍宅】指軀殼, 肉體. 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二:“我嘗學道於嵩南八十餘年, 蒙得神芝服之而化. 雖得神涉仙階而屍宅無寄, 今猶在嵩南石室中.”

[屍車】載屍柩的車子. 《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若此而不得, 則臣請輓屍車而寄之於國門外宇澑之下.”

[屍利】謂居位受祿而無所作爲. 《禮記·表記》:“近而不諫, 則屍利也.” 孔穎達疏:“若親近於君而不諫, 則似如屍之受利祿也.”

[屍利素餐】同“屍位素餐”. 

《孔叢子·論勢》:“屍利素餐, 吾罪深矣.”《資治通鑑·周赧王五十六年》:“言不當於主, 居人之官, 食人之祿, 是屍利素餐, 吾罪深矣.”

[屍位】謂居位而無所作爲. 《書·五子之歌》:“太康屍位以逸豫, 滅厥德, 黎民咸貳.” 漢王充《論衡·量知》:“無道藝之業, 不曉政治, 默坐朝廷, 不能言事, 故曰屍位.” 淸龍啓瑞《何雨人家傳》:“夫議君者, 曰越職行事……今君死, 而屍位者存焉, 顧無人以越職議君.” 孫中山《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邇者曹錕以非法行賄, 屍位北京.”

[屍位素餐】謂居位食祿而不盡職. 《漢書·朱云傳》:“今朝廷大臣, 上不能匡主, 下亡以益民, 皆屍位素餐, 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 ‘苟患失之, 亡所不至’者也.”顏師古注:“屍位者, 不舉其事, 但主其位而已. 素餐者, 德不稱官, 空當食祿.” 三國魏曹植《矯志》詩:“芳樹雖香, 難以餌魚, 屍位素餐, 難以成居.” 明梁辰魚《浣紗記·擒嚭》:“你這屍位素餐的老賊!” 鄒韜奮《辦事上需要的幾個條件》:“除了屍位素餐的官吏, 坐領干薪的蠹蟲及遊手好閑的紈絝子弟外, 大槪都不能和辦事絕緣.”

[屍身】屍體. 蕭三《禮物》詩:“看, 在屍身的一個衣袋里, 有從筆記本扯下來的小紙一張.”冰心《寄小讀者》二二:“這一天康璧從田間歸來, 看見他妻和子的屍身, 縱橫的倒在帳篷的內外.”

[屍陁林】見“屍陀林”. 

[屍陀林】亦作“屍陁林”. 

梵語的譯音. 棄屍之處;僧人墓地. 《陳書·孝行傳·謝貞》:“氣絶之後, 若直棄之草野, 依僧家屍陁林法, 是吾所願.” 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八:“屍陀林正言屍多婆那, 此云寒林. 其林幽邃而且寒, 因以名也, 在王舍城側……今總指棄屍之處名屍陀林者, 取彼名.” 宋蘇軾《贈章默》詩:“棄身屍陀林, 烏鳶任狼藉.”一本作一本作“屍陀林”. 淸趙翼《贈李莪洲》詩:“肉將屍陁林下填, 魂已鬼門關畔立.”


'사전 > 한어'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0) 2013.02.06
  (0) 2013.02.06
  (0) 2013.02.06
  (0) 2013.02.06
  (0) 20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