사전/중국 지명

중국 지명

황성 2012. 12. 4. 13:17

养龙坑,養龍坑,양룡갱: 在今贵州息烽县北荞龙司乡. ������方舆纪要������卷121金筑安抚司: 养龙坑“在(养龙坑长官)司旁. 两山夹峙, 潴流其中, 泓滓渊深, 龙藏其下. 春初牧牝马其侧, 多产龙驹.” ,1958

养龙坑长官司,養龍坑長官司,양룡갱장관사: 明洪武五年(1372)改养龙坑宿征等处长官司置, 属贵州宣慰司. 治所即今贵州息烽县北养龙司乡. 清以后废. ,1958

养龙坑宿征等处长官司,養龍坑宿微等處長官司,양룡갱숙미등처장관사: 元置, 属顺元路军民安抚司. 治所§p今贵州息烽县北养龙司乡. 明洪武五年(1372)改置养龙坑长官司. ,1958

养西岭,養西嶺,양서령: 古岛屿名. 马来文意为“极”或“点”, 解为“岛.” 即今泰国南部之普吉岛. 为古代东西方船舶之重要泊所. 见清谢清高������海录������“吉德国”条. ,1958

养夷,養夷,양이: 即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 ������明史·西域传������: 养夷“在赛兰东三百六十里. 城居乱山间.” 永乐时, 陈诚至其地. ,1958

养阴里,養陰裏,양음리: 在今河南宝丰县北. ������续汉书·郡国志������: 颍川郡襄县“有养阴里.” ������水经. 汝水注������: 古养水“出鲁阳县北将孤山北长冈下, ……又东径沙亭南, 故养阴里也.” ,1958

养利州,養利州,양리주: 北宋置, 属太平砦. 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北. 元属太平路. 明属太平府, 弘治间迁治今大新县(桃城镇). 1912年改为养利县. ,1958

养利县,養利縣,양리현: 1912年改养利州置, 属广西镇南道. 治所即今广西大新县. 1928年直属广西省. 1951年与万承․雷平二昙合并, 改设大新县. ,1958

养苗溪,養苗溪,양묘계: 在今贵州岑巩县西北八十里. ������方舆纪要������卷122思州府: 养苗溪“洞出岩洞中, 有巨石障流, 土人架木槽引以灌田.” ,1958

养贤铺,養賢鋪,양현포: 即今安徽宣州市北水阳江西岸养贤乡(仁村湾). 清嘉庆������宁国府志������卷20:东北“安民铺十里至养贤铺.” ,1958

养鱼铺,養魚鋪,양어포: 即今湖北汉川县东南养鱼乡. 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汉川县东南有养鱼铺. ,1958

养泥城儿,養泥城兒,양니성아: 即今新疆英吉沙县.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7������西域土地人物略������: “(石子)泉南苦把力站, 南为店子井, 北为养泥城儿. 其城东至石城行八程.”,1958

养息牧厂,養息牧廠,양식목창: 亦作杨柽木厂.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蠢, 属盛京礼部(后改属盛京将军). 驻地在杜尔笔山杜尔笔城(亦作都尔鼻城), 今辽宁彰武县. ������清一统志·牧厂������: 养息牧厂“在盛京锦州府广宁县北二百一十里彰武台边门外. 东西距一百五十里, 南北距二百五十里.” 乾隆间移至大凌河牧厂. ,1958

养息牧河,養息牧河,양식목하: 在今辽宁彰武县东․新民县东北. 为辽河支流. ������清一统志·锦州府一������: 养息牧河“在广宁县东北. 亦作杨柽木河. 源出边外察罕和硕冈, 流二百十里, 由彰武台边门西入境, 东南流分为五道, 流三十里, 仍合为一, 又东南入辽河.” ,1958

养息牧城,養息牧城,양식목성: 原名苏鲁克. 一作杨轻木厂. 在今辽宁彰武县境内.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科尔沁宾图郡王․土默特达尔罕王献为“三陵”牧养地, 改名养息牧场.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境内横道子置彰武县. ,1959

养鹅长官司,養鵝長官司,양아장관사: 明置, 治所在今贵州麻江县北三十里. 清废. ,1959

养鹅寨,養鵝寨,양아채: 即今贵州麻江县东养鹅村. ������明史·贵州土司传������: 万历七年(1579), “者亚阿斗以反诛, 乃罢乐平吏目, 增设麻哈州州判一员, 令居乐平司, 以养鹅․者亚․羊肠诸苗属之.” 万历������贵州通志������卷20载巡抚舒应龙������者牙善后疏������称: “该司养鹅等寨地方仍应照旧, 复属麻哈州管辖.”,1959

养善木河,養善木河,양선목하: 又作阳石木河․养息牧河. 即今辽河西支流柳河及其上游养畜牧河. 明后期, 东迁之蒙古察罕儿部驻牧于养善木河一带, 见������万历武功录������․������三朝辽事实录������. 后金天聪八年, 皇太极遣兵渡辽河, 抵阳石木河立营, 见������清太宗实录������. 清朝于此置养息牧厂. ,1959

美水,美水,미수: 即今内蒙古鄂托克旗西黄河支流郁思兔河. ������魏书·太祖纪������: 登国七年(392), 帝拓拔琏灭卫辰, 游“北之美水. 三胃甲子, 宴群臣于水滨, 还幸河南富.” ,1959

美化村,美化村,미화촌: 即今河北藁城市南三十二里梅花镇. 清康熙������藁城县志������图: 南有美化村. ,1959

美龙滩,美龍灘,미룡탄: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东十里. ������方舆纪要������卷105临高县: 美龙滩“水自石巅泻下, 高数寻, 形如曳练. 下有潭, 深不测. 滩上黑石平铺, 可容百余入.” ,1959

美阳关,美陽關,미양관: 在今陕西武功县(普集镇)西北武功镇北七里. ������后汉书·梁懂传������: 永初二年(108), “懂金城, 闻羌转寇三辅, 逼近园陵, 即引兵赴击之, 转战武功美阳关.” 即此. ,1959

美阳县,美陽縣,미양현: 战国秦孝公置, 治所在今陕西扶风县北二十里法门镇. 秦属内史. 疆汉属右扶风. 以在美水之阳得名. 晋属扶风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迁治古嫠城(今陕西成阳市西南杨陵区永安村), 为武功郡治. 北周天和四年(569)还治法门镇. 建德三年(574)废. ,1959

美利城,美利城,미리성: 北宋大观三年(1109)置, 属纯州. 在今四川叙永县北八十里. 宣和三年(1121)改为砦. ,1959

美利渠,美利渠,미리거: 即蜘蛛渠. 在今宁夏中卫县黄河北岸. 清乾隆������宁夏府志������卷8: 美利渠“自元以来名蜘蛛渠. 汩由石龙口, 尾达胜金关. 嗣因岸徙渠淤, 口窒不能受水. 嘉靖壬戍, 抚军毛中丞始命道参文武督本卫丁夫, 改浚于旧口之西六里, 甫月余而筑成, 易今名. 至国朝(清)康熙中, 渠岸淅高, 不能引水……四十五年, 西路厅高士锋鸠工开凿, 比旧加深三尺, 广阔一丈, 南岸亦砌石为辫, 从斯水利溥焉. 前此荒废地, 垦复五百余顷, 皆成稻田.” ,1959

美庐别墅,美廬別墅,미려별서: 即河东路180号别墅. 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牯岭东谷长冲河畔. 以此别墅为宋美龄所有, 门前有蒋介石题“美庐”石刻, 故名. ,1959

美良川,美良川,미량천: 又名美阳川․秦王涧. 在今山西闻喜县南. ������新唐书·刘武周传������: 武德二年(619), “敬德还浍州, 王邀战, 破之于美良川.” 即此. ,1959

美良城,美良城,미량성: 在今越南北部河山平省美德县一带. ������方舆纪要������卷112安南广威州: 美良城“在州东南. 永乐中, 简定复叛, 张辅等讨败之, 进兵清化, 穷追至演州. 又分沐晟兵从磊江南, 朱荣舟师抵牛鼻关, 辅率骑兵至美良, 定窜入吉利深山, 擒之.” ,1959

美坪峒,美坪峒,미평동: 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北五十里. 旧为桑植安抚司驻地. ������清一统志·永顺府������: 美坪峒“旧桑植安抚司, 领美坪․朝南․那步․人士․黄河․鱼龙․夹石․苦南․杆坪․蚕寮․金藏․拓山․烂洞․黄家․板山․龙潭․书洛等十七峒, 皆苗僚聚处.” ,1959

美卧沟山,美臥溝山,미와구산: 在今四川小金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与梦笔山相连, 山势峻险. 美卧沟发源于此. 清魏源������圣武记������卷7������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记������: 乾隆三十七年(1772), 阿桂攻占美诺, 憎格达逃至“泽旺所居之底木达, 泽旺闭寨门不纳, 遂由美卧沟窜入大金川.” ,1959

美岱召,美岱召,미대소: 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东. 明隆庆年间, 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及其妻三娘子主持修建. 原名灵觉寺, 后改名寿灵寺. 万历间, 迈达里胡图克图来此传教, 故又称迈达里庙․麦大力庙或美岱召. ,1959

美姑河,美姑河,미고하: 在今四川美姑县境, 为金沙江支流. ������清史稿·四川土司传������: 宣统元年(1909)用兵凉山, “西南由美姑河至雷波, 辟雷宁通道四百余里, 驻兵守护, 以通商旅.” ,1959

美相县,美相縣,미상현: 北周保定元年(561)置, 为洮州洮阳郡治. 治所在今甘肃卓尼县西洮河南岸(一说即今甘肃临潭县). 唐贞观四年(631)移治故洪和城(今甘肃临潭县东新城), 寻废. ,1959

美俗县,美俗縣,미속현: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金城县置, 属旭州. 治所在今甘肃碌曲县东南. 大业初改名洮源县. ,1959

美洛居,美洛居,미락거: 即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 明张燮������东西洋考������卷5: “美洛居, 俗讹为米六合, 东海中稍蕃富之国也.”,1959

美济礁,美濟礁,미제초: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 位于仁爱礁西北14海里. 为一椭圆形环礁. 退潮时大部分出露, 礁湖平均水深25米. 南与西南分别有两个礁门, 故中国渔民向称双门或双沙. 1935年公布名称为南恶礁. 1947年改名美济礁. ,1959

美都喇嘛寺,美都喇嘛寺,미도라마사: 在今四川小金县南山坡上, ������清史稿·阿桂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征金川, “阿桂克美都喇嘛寺, 俯瞰美诺.” 即此. 四十五年(1780)改为胜因寺. ,1959

美原县,美原縣,미원현: 唐咸亨二年(671)析富平․华原․蒲城三县置, 属京兆府. 治所在故土门县城(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 唐天裙三年(906)李茂贞改置鼎州, 五代梁改为裕州. 后唐复为美原县, 属京兆府. 北宋属耀州. 元至元初废. ,1960

美原镇,美原鎮,미원진: 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 旧为美原县治. 明置美原巡司. 清有县丞驻此. ,1960

美峪千户所,美峪千戶所,미욕천호소: 明景泰二年(1451)置, 属万全都司. 治所在今河北涿鹿县南. ,1960

美峪关,美峪關,미욕관: 在今河北涿鹿县南. ������清一统志·宣化府������: 美峪关“在保安州(今涿鹿县)南六十里. 西南通蔚州界. 旧日美峪所, 本在保安卫西, 明景泰二年移置于此.” ,1960

美高山,美高山,미고산: 亦名高山. 即今宁夏隆德县东南米缸山. ������山海经·西山经������: “又谣北五十里高山……泾水出焉.”������方舆纪要������卷58隆德县“襟山”条下: “又美高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 山形耸秀, 底堡水出于此.”,1960

美诺厅,美諾廳,미낙청: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予美诺寨置, 属四川省. 治所在今四川小金县. 四十八年(1783)改为懋功屯务厅. ,1960

美诺屯,美諾屯,미낙둔: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置, 为美诺厅附郭屯. 即今四川小金县. 囚十八年(1783)改为懋功屯. ,1960

美诺沟,美諾溝,미낙구: 在今四川小金县东, 为小金川河支流. ������清史稿·四川土司传������: 乾隆三十八年(1773), 温福率大军征大小金川, 土司僧格桑“阴遣小金川头目等由美诺沟出, 煽赦降番使复叛. 诸番见大军久顿, 疆起应之, 攻(董)天弼营, 遂劫粮台.” 民国������川西边事辑览������第八编: 懋功县“位于小金河之南美诺沟之两岸.” 美诺寨․美诺厅以此名. ,1960

美诺寨,美諾寨,미낙채: 清小金土司官寨. 在今四川小金县. ������清史稿·土司传������: 乾隆四十三年(1778)金川土司反, “朝廷调张广泗总督四川, 进驻泽旺所居美诺官寨……三十九年, 阿桂入自鄂克什, 转战五昼夜, 直抵美诺, 克之.” 即此. 四十一年(1776)于此置美诺厅. ,1960

美榔双塔,美榔雙塔,미랑쌍탑: 又名姐妹塔: 在今海南澄迈县东北美亭乡美榔村. 建于宋代. 相传乡人陈道叙为思念二女(长女出嫁离家, 次女出家为尼)而建. 二塔均立于山池中, 间隔20米, 俱高五丈余, 层檐七极. 一为六角, 一为四角, 全用石雕堆砌而成. 工艺精湛, 是我国罕见的宋代古塔. ,1960

美溪暗沙,美溪暗沙,미계암사: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 位于中沙大环礁南部边缘. 东北距安定连礁15海里, 珏距布德暗沙1.3海里. 1947年公布名称为美溪暗沙. ,1960

美滨暗沙,美濱暗沙,미빈암사: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 位于中沙大坏礁北部边缘. 东北与鲁班暗沙相距, 7海里, 西与本固暗沙相距5.5海里. 1947年公布名称为美滨暗礁. ,1960

美稷县,美稷縣,미직현: 西汉置, 属西河郡, 为属国都尉治. 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谣北纳林乡古城. ������后汉书·南匈奴传������: 光武“诏(南)单于徙西河美稷, 因使中郎将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拥护之, 为设官府, 从事․椽史……自后以为常.” 东汉末废. ,1960

美稷城,美稷城,미직성: 在今山西汾阳县谣北. 东汉中平中, 美稷县徙治于此, 寻废. ������魏书·世祖纪������: 北魏延和三年(434), “行幸美稷, 遂至隰城.” 即此. ,1960

美澜,美瀾,미란: 即今福建莆田市东南美榈. 清置把总于此. ,1960

羑水,羑水,유수: 在今河南汤阴县北, 东流至内黄县入荡河. ������汉书·地理志������河内郡荡阴县: “西山, 菱水所出, 亦至内黄入荡.”,1960

羑里,羑裏,유리: 一名牖里. 在今河南汤阴县北九里. ������史记·殷本纪������: “纣囚西伯菱里.”������汉书·地理志������河内郡荡阴县: “有羡里城, 西伯所拘也.”������水经·荡水注������: 美水“又东流径美城北, 故美里也.” ,1960

姜山村,薑山村,강산촌: 即今浙江鄞县南姜山镇. 清光绪������鄞县志������卷2������市镇������引������乾道图经������称: 宋代县南有姜山里․姜山村. 并载: 姜山村“距城二十五里.” ,1960

姜山集,薑山集,강산집: 即今山东莱西市东南蹭十里姜山镇. ������清一统志·登州府������: 姜山集“在莱阳县西南九十里,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移县丞驻此.” ,1960

姜女石遗址,薑女石遺址,강녀석유지: 在今辽宁绥中县南, 濒临渤海湾. 遗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头․止锚湾․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丝屯等处. 其中石碑地遗址规模最大, 南北五百多米, 东西二百六十多米, 面积近十五万平方米, 四周有宫墙. 南端中心为一座多级夯土高台, 高8米, 台基坐北面海, 东西两侧及背面有夯土建筑基址. 出土遗物有大型夔纹筒瓦当․菱格纹砖․千秋万岁瓦当等. 这里当是秦汉行宫遗址.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0

姜太公衣冠冢,薑太公衣冠塚,강태공의관총: 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东. 姜太公, 名尚, 字子牙, 号太公望. 因祖先封地在吕, 尚从其封, 故日吕尚. 辅佐武王灭商有功, 封于齐. ������史记·齐太公世家������������集解������: “������礼记������日: ‘太公封于营丘, 比及五世, 皆反葬于周. ’郑玄日: ‘太公受封, 留为太师, 死葬于周. 五世之后乃葬齐. ’������皇览������日: ‘吕尚冢在临蕾县城南, 去县十里.”’������清一统志·青州府������“齐太公冢”条引������齐记������日: “太公望葬于周, 齐人思其德, 葬衣冠于此.”,1960

姜水,薑水,강수: 即岐水. 在今陕西岐山县西, 源出岐山, 南流合横水入于雍. ������水经·渭水注������: “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 按������世本������: 炎帝, 姜姓. ������帝王世纪������曰: 炎帝神农氏姜姓, 母女登游牮阳, 感神丽生炎帝, 长于姜水, 是其地也.”,1960

姜水城,薑水城,강수성: 即今陕西宝鸡市南羌城堡. ������方舆纪要������卷55宝鸡县: 羌水城“在县南七里. 城南有姜水, 相传神农氏妃有乔氏所居.” ,1961

姜氏城,薑氏城,강씨성: 在今陕西岐山县东. ������水经·渭水注������: “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 按������世本������: 炎帝, 姜姓. ������帝王世纪������醪: 炎帝神农氏姜姓, 母女登游华阳感神丽生炎帝, 长予姜水, 是其地也.”另据������明一统志������卷34称: 姜氏城“在宝鸡县(今陕西宝鸡市)南七里.” 与������水经注������异. ,1961

姜华镇,薑華鎮,강화진: 一名藤田镇. 又名层山镇. 即今江西永丰县东南藤田镇. ,1961

姜各庄,薑各莊,강각장: 即今河北乐亭县东四十里姜各庄镇. 清光绪年间于此设千总驻守. ,1961

姜州,薑州,강주: ①唐武德五年(622)置, 治所在封山县(今广西灵山县南安金村). 辖境相当今广西浦北县及灵山县部分地. 贞观十年(636)废. ②唐永徽二年(651)置羁縻州, 属茂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邛崃山附近地区. 后废. ③唐置羁縻州, 属黔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 宋改为蒋州. ④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 属建昌路. 治所在今四川会东县西南姜州乡.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属东川府. 二十七年(1394)废. ,1961

姜州堡,薑州堡,강주보: 明置, 属会川卫. 在今四川会东县西南姜州乡. ������方舆纪要������卷74会川卫: “又四十垦为姜州堡, 即元所置姜州也. 会盐守备驻于此.”清为姜舟汛, 设外委驻防. ,1961

姜池场,薑池場,강지장: 即今四川丰都县东龙河西岸江池镇. ������明史·四川土司传������: 成化年闻, “移忠州临江巡检司于事都南宾里之姜池.” 即此. ,1961

姜园店,薑園店,강원점: 一名姜店. 即今河南舞阳县东北二十四里姜店乡. 清康熙������南阳府志������卷2������集镇������: 舞阳县有姜园店. ,1961

姜灶港,薑灶港,강조항: 即今江苏通州市(金沙镇)南二十二里姜灶镇.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通州(今南通市)东南有“姜灶.” ,1961

姜岭,薑嶺,강령: 在今湖南醴陵市北二里. ������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姜岭“相传有姜士会者居此. 俗讹为姜维岭. 数峰屏峙如障.” ,1961

姜店镇,薑店鎮,강점진: 北宋置, 属襄城县. 在今河南襄城县西南十八里. 今为姜店村. ,1961

姜诗镇,薑詩鎮,강시진: 即孝泉镇. 今四川德阳市西北孝泉镇. 明曹学俭������蜀中名胜记������卷9绵竹县弓|宋郑少微记: “汉州德阳县西北四十里, 有镇, 东汉姜诗故宅在焉. 故号姜诗镇. 治平中, 知绵竹县事郭震, 谓士游行甚高, 宜讳其名, 白部刺史易之, 镇遂号孝泉, 然庙犹因俗为呼.”,1961

姜驿,薑驛,강역: 即今云南元谋县北八十二里姜驿乡. 明置驿. 民国初设县佐. ,1961

姜革庄,薑革莊,강혁장: 又称姜家庄. 即今山东烟台市东南姜格庄镇. 旧属牟平县. 民国������牟平县志������卷3: 姜革庄集“在县(治今宁海镇)东四十五里”姜革镇. ,1961

姜站,薑站,강참: 元置, 在今四川金理县西南金雨乡境. ,1961

姜家庄,薑家莊,강가장: 在今河北清苑县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领导附近各村民反教堂暴行于此. ,1961

姜家畈,薑家畈,강가판: 即今湖北红安县. 旧属麻城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置黄安县于此. ,1961

姜家楼,薑家樓,강가루: 即今山东东阿县西南姜楼乡. 清道光������东阿县志������卷2������镇集������: “姜家楼在城(今平阴县西南东阿镇)西北三十里.”,1961

姜家嘴,薑家嘴,강가취: 在今江苏丹徒县东北. 明置巡司于此. ,1961

姜营,薑營,강영: 即今云南鹤庆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姜营. 清有外委千总驻防. ,1961

姜维山,薑維山,강유산: 在今蹿川理县东北薛城镇. ������元和志������卷32薛城县: 姜维山“在县西一里.” ������寰宇记������卷78保宁县: 姜维山“姜维昔屯军于此.” ,1961

姜维岭,薑維嶺,강유령: 即沈岭. 在今陕西周至县南. ������元和志������卷2盏屋县: 姜维岭“本名沈岭, 在县南五十里. 蜀后主延熙二十年, 大将军姜维率众出骆谷, 经沈岭.” 即此. ,1961

姜维城,薑維城,강유성: ①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七十里薛城镇西南. ������元和志������卷32维州: “本徼外羌冉骁之别种也, 初蜀将姜维․马忠北讨北汶山叛羌, 此其地也, 今名姜维城, 即维所筑.”������舆地纪胜������卷148威州: 姜维城“自州南一十里, 止有一门. 唐武德七年置州之所也. 州故城在姜维城东一十里高碉山上, 垒石为之, 唐贞观三年州所治也.” ②亦名羌城. 即今四川芦山县城南平襄楼. ������寰宇记������誊77卢山县: “亦严道县地. (晋书·地理志������: 姜维于此置城, 隋仁寿元年重开此地, 遂于姜维古城置卢山县.”今为芦山县博物馆. ③在今甘肃文县东. ������元和志������卷22曲水县: 姜维故城“在县东七里. 后主令维于此筑城, 与邓艾相守.” ,1961

姜维镇,薑維鎮,강유진: 唐置, 为军镇, 属维州. 在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境. ������舆地纪胜������卷148威州: 姜维城“自州南一十里, 上有一门, 唐武德七年置州之所也.” ,1961

姜堰,薑堰,강언: 即今江苏姜堰市. ������宋史·河渠志七������: 南宋绍兴四年(1134), 诏毁“泰州姜堰……务要不通敌船.” ������方舆纪要������卷23泰州: 姜堰“在天目山前, 濒运河. 北至西溪, 通运盐以达上河.” ,1961

姜堰镇,薑堰鎮,강언진: 即今江苏姜堰市. ������清一统志·扬州府二������: 姜堰镇“在泰州东四十五里. 运盐河所经.” 1949年泰县迁治于此. 1994年改设姜堰市. ,1961

姜畲市,薑佘市,강사시: 即今湖南湘潭县西姜畲镇. ������清一统志·长沙府������“涂田市”条: “姜畲市在(湘潭)县西三十五里. 路通湘乡.”,1961

姜源岭,薑源嶺,강원령: 在今湖南平江县北. ������方舆纪要������卷77平江县: 姜源岭在“县北三十里. 驿道接通城县界.” ,1961

姜麽戍,薑麽戍,강마수: 在今四川露昌市西南三十里佑君镇附近. 北周及隋为可泉县治所. ������旧唐书·地理志������西泸县: “梁置可泉县, 隋治姜麽戍. 武德七年移于今. 天宝末改为西泸.”������元和志������卷32镛州: “姜麽戍在西泸县西南三里.”,1961

姜疃集,薑疃集,강탄집: 本名姜家瞳. 即今山东莱阳市南姜瞳镇. 民国������莱阳县志������乡镇图: 县南有姜瞳镇. ,1962

送驾河,送駕河,송가하: 即今山东文登市西之老母猪河. ������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 送驾河“源发文登县东北四十里正棋山, 经本县, 南入海.” ,1962

送鬼岭营,送鬼嶺營,송귀령영: 在今广东郁南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10l罗定州东安县: 送鬼岭营“在县西. 泷水小江东岸. 又南三十里有塘底营, 又二十里日三岭营, 俱嘉靖二十三年设, 属德庆州. 万历五年改今属. ������志������云, 送鬼岭营, 在德庆州南一百七十里.” ,1962

迷卜哈喇灰,迷蔔哈喇灰,미복합라회: 亦作速木哈喇灰. 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北.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7������西域土地人物略������: 哈密城“城北三十里为迷卜哈喇灰.” ,1962

迷儿军,迷兒軍,미아군: 元代西藏地名. ������元史·百官志三·宣政院������载: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其属附见有迷儿军万户. 藏文史籍(汉藏史集������载乌思藏十三万户中, 迷儿军(止贡)为乌思地区(前藏)六个万户之一, 其辖地在今墨竹工卡县直孔境. ,1962

迷马庄,迷馬莊,미마장: 在今山东沾化县西古城镇西南. ������涛一统志·武定府������: 迷马庄“在沾化县西十五里. ������其志������, 土腴林茂, 地势纾回. 相传金海陵乘马行迷于此, 故名.” ,1962

迷水,迷水,미수: 又作米水. 即今云南马龙县和睦靖市北阿幢河. 汉至南朝称迷水. ������汉书·地理志������铜濑县: “谈虏山, 迷水所出, 东至谈稿入温.”,1962

迷花墟,迷花墟,미화허: 在今广东茂名市东南袂花镇北. 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0: 袂花在“县南九十里. ������旧志������: 迷花.” ,1962

迷昆州,迷昆州,미곤주: 即述昆州. 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西南龙头乡. 迷为述之讹. ,1962

迷昆县,迷昆縣,미곤현: 即述昆县. 在今广西宜州市西南. 迷为述之讹. ,1962

迷昆镇,迷昆鎮,미곤진: 即述昆镇. 在今广西宜州市西南. ’迷为述之讹. ,1962

迷易千户所,迷易千戶所,미역천호소: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 属建昌卫. 治所即今四川米易县. 二十七年(1394), 改属会川卫.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改置迷易所巡司. ,1962

迷易所,迷易所,미역소: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迷易于户所置巡检司, 属会理州. 治所在今四川米易县南撒莲. 1951年改设迷易县. 1952年改为米易县. ,1962

迷郎关,迷郎關,미랑관: 明置, 属会川卫. 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南. ������明一统志������卷73四川行都司: 迷郑关“会川卫城南六十里.” ������方舆纪要������卷74会川卫“泸津关”条: “������志������云: 卫南六十里有迷郎关. 一名迷水镇. 旧有滇池. 今湮.”,1962

迷梯克海,迷梯克海,미제극해: 一作米的克池. 在今西藏嘉黎县西南. 迷梯克藏布江发源于此. ,1962

迷梯克藏布江,迷梯克藏布江,미제극장포강: 即米的克藏希河. 今西藏嘉黎县西南麦地藏布. 源出迷梯克海, 屈曲西南流入林周县境称热振项布, 为拉萨河上游. ,1962

迷渡市,迷渡市,미도시: 即今云南弥渡县. 明属赵州, 置巡司于此. 1912年于此置弥渡县. 一迷渡镇又称迷渡市. 即今云南弥渡县. ������方舆纪要������卷118蒙化府: “迷渡镇在府东, 与大理府赵州接界. 嘉靖初筑城于此, 控制白崖等要路.”,1962

迷楼,迷樓,미루: 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七里. ������舆地纪胜������卷37扬州引������广陵志������云: “炀帝时浙人项升进耨富图, 帝爱之, 令扬州依图营建. 既成, 帝幸之, 曰: ‘若使真仙游此, 亦自当谜”’, 乃名迷楼. ,1962

逆水,逆水,역수: 又名乌亭逆水․丽水. 即今甘肃中部庄浪河. 源出甘․青两省边境冷龙岭东坡, 东南流经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南, 至兰州市西河口入黄河. ������汉书·地理志������金城郡允吾县: “乌亭逆水出参街谷, 东至枝阳入湟.”������水经·河水注������: 逆水“出允吾县之参街谷, 东南流, 径街亭城南, 又东南径阳非亭北, 又东南径广武城西, ……又东径枝阳县故城南, 东南入湟水.” 按: 古逆水入湟水, 今庄浪河入黄河, 水道微有变迁. ,1962

逆流河,逆流河,역류하: 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11平谷县: 逆流河“一名小碾河. 源出县南泉水山, 西北流, 凡九十九曲而入洵河.” ,1962

逆畤,逆畤,역치: 春秋晋邑. 在今河北顺平县东南. ������左传������: 哀公四年(前491), “国夏伐晋, 取邢․任․栾․部․逆畴․阴人․盂․壶口.” 战国改称曲逆. ,1962

类水,類水,류수: ①即今云南云龙县西之批江. 汉至南朝称类水. ������水经·若水注������: 类水“出嵩唐县, ……类水西南流, 曲折叉北流, 东至不韦县注兰仓水.” ②今越南清化省马江. ������水经·温水注������: “自九德通类口, 水源从西北远荒, 径宁州界来也.”,1962

类乌齐,類烏齊,류오제: 在今西藏类乌齐县西北类乌齐镇. 清时设类乌齐宗. 乾隆������西藏志·事迹������: 雍正三年(1725)升周瑛为四川提督. 于次年春, 抚插类乌齐一带番民. “类乌齐”, 藏语意为大山. ,1962

类乌齐宗,類烏齊宗,류오제종: 清置, 治所在类鸟齐(今西藏类乌齐县西北类乌齐镇). 1960年改设类乌齐县, 后迁驻热扎卡. ,1962

类伍齐,類伍齊,류오제: 又作类乌齐. 在今西藏类乌齐县西北类乌齐镇. 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 “察木多由类伍齐草地进藏.”即此. ,1962

娄,婁,루: 春秋时杞邑. 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四十里. ������春秋������: 隐公四年(前719), “莒人伐杞, 取牟․娄.” 杜注: “牟․娄, 杞邑. 城阳诸县东北有娄乡.”,1962

娄出,婁出,루출: ①又名狗山. 在今河北永年县(临沼关)西. ������清一统志·广平府二������: 狗山“今名娄山.” ②在今山西洪洞县西. ������方舆纪要������卷41洪洞县: 娄山“在县西三十里, 北接赵城县之罗定镇.” ③一名大楼山. 在今贵州遵义县北. 上有娄山关. ������清一统志·遵义府������: 大楼山“在府城北九十里. 亦名娄山. 洪江出此, 上有关.” ,1962

娄山关,婁山關,루산관: 一称娄关․太平关. 在今贵州遵义县北大楼山上. 为黔北险关.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 曾攻克此关, 大败国民党军队. ,1963

娄门,婁門,루문: 本名哆门. 即今江苏苏州市旧城东门. ������越绝书·吴地传������: “从闻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吴地记������: “吴门本号谚门, 东南秦时有古谬县, 至汉王莽改为娄县.”������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长洲县“吴郡城”条: 娄门“亦在城东, 以道出娄江而名.” ,1963

娄子镇,婁子鎮,루자진: 即今河北枣强县西南娄子乡. 明嘉靖������冀州志������卷1: 枣强县有娄子社. 民国������枣强县志������卷1: 娄子镇在“城南三十五里. 区公所分驻所在焉.” ,1963

娄水,婁水,루수: 即今湖南慈利县西北淡水. ������水经·澧水注������: 娄水“源出巴东晃, 东径天门郡娄中县北, 又东径零阳县注于澧水.” ,1963

娄江,婁江,루강: ①原太湖尾闾之一, 又名下江. 晋顾夷������吴地记������․庾阐������扬都赋注������与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等, 皆以此为������尚书·禹贡������三江之一. 故道自今江苏苏州市东南三十里古三江日与松江分流, 奈北大致循今娄江及浏河入海. 8世纪后逐渐湮废. 北宋至和二年(1055)重新疏浚, 更名至和塘, 即今娄江. 在今苏州市区和吴县․昆山市境内. 从苏州娄门起经吴县跨塘․唯亭入昆山市, 至青阳港东接浏河入江. ②即今江苏太仓市旧时的别称. 因境内娄江得名. ,1963

娄县,婁縣,루현: ①秦置, 属会稽郡. 治所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北三里. 东汉属吴郡, 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封陆逊为娄侯;三国吴黄龙元年(229)封张昭为娄侯. 皆在此.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改为信义县. ⑦清顺治十三年(1656)分华亭县置, 与华亭县同为松江府治. 治所即今上海市松江县. 辖府治西偏. 1912年复并入华亭县. ,1963

娄林,婁林,루림: 又名娄亭. 春秋徐地. 在今安徽泅县东北. ������春秋������: 僖公十五年(前645), “楚人败徐于娄林.” 杜注: “娄林, 徐地. 下邳僮县东南有娄亭.”,1963

娄狗山,婁狗山,루구산: 即今浙江云和县西北鹿角尖. ������方舆纪要������卷94云和县: 娄狗山“在县西十里. 下有灵泉, 黄溪之源出焉.” ,1963

娄底市,婁底市,루저시: 即今湖南娄底市驻地. 憾属湘阴县, 清置巡司于此. 王960年始予此置娄底市. ,1963

娄亭,婁亭,루정: 卽娄林在今安徽洒县东北. ������左传·僖公十四年������: “楚人败徐于娄林.”杜注: “僮县东南有娄亭.”即此. ,1963

娄馆,婁館,루관: 在今陕西兴平市谣. ������资治通鉴������: 唐乾宁三年(896), “(李)茂真引兵逼京畿, 覃王与战于娄馆, 官军败绩.” 即此. ,1963

娄博贝监军司,婁博貝監軍司,루박패감군사: 一日白马强镇监军司. 西夏置, 治所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北吉兰泰盐池附近. 元废. ,1963

娄湖,婁湖,루호: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南. ������元和志������卷25润州上元县: 娄湖“在县东南五里. 吴张昭所创, 溉田数十顷. 周回七里. 昭封娄侯, 故谓之娄湖.” ������宋书·沈庆之传������: “又有园舍在娄湖, 庆之一夜携子孙徙居之, 以宅还官, 悉移亲戚中表于娄湖, 列门同闸焉.”������南史·齐武帝纪������: 齐永明初, “望气者云: 新林․娄湖․东府西有天子气. 甲子, 筑青溪旧宫, 作新林․娄湖苑以厌之.” 皆此. ,1963

娄缕滩,婁縷灘,루루탄: 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涪江上. ������旧唐书·地理志������射洪县: “娄缕滩东六里, 有射江, 语讹为洪.”,1963

娄塘镇,婁塘鎮,루당진: 又名谚塘․刘塘․娄溪. 即今上海市嘉定区西北十二里安塘镇. 镇以水名. ������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嘉定县: 娄塘镇“旧有娄塘南馆, 为往来中顿处. 嘉靖中, 倭贼每从刘河突犯娄塘, 县境及太仓, 皆被其患”,1963

娄睿墓,婁睿墓,루예묘: 在今山西太原市南郊晋祠镇王郭村南. ������北齐书·娄昭传附娄睿传������记载, 睿恃外戚贵幸, 封东安王, 官至大司马. 1979-1981年发掘该墓, 出土制作精巧的陶器․瓷器․玉器等八百七十余种, 墓壁全都绘有壁画, 大部保存完好, 现存七十一幅, 皆大型长卷, 绚丽多彩. ,1963

前山,前山,전산: 在今湖南桑植县南. ������方舆纪要������卷77安福所: 前山“在所治(今桑植县)南. 登山可以陈望.” ,1963

前山市,前山市,전산시: 即今广东徐闻县东北前山镇. 清宣统������徐闻县志������卷1: 前山市在“县东九十里.” ,1963

前山寨,前山寨,전산채: 明天启年间建, 属香山县. 即今广东珠海市西南前由镇. 清乾隆八年(1743)设海防同知驻此, 嘉庆十四年(1809)并设游击防守. ,1963

前千户所,前千戶所,전천호소: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 属海门卫. 即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椒江北岸前所镇. 清改寨, 设都司守备. ,1963

前门,前門,전문: 即正阳门. 在今北京市天安門广场南侧. 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 ,1963

前卫,前衛,전위: 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前卫镇. 明为广宁前屯卫. 清为前屯卫城. 为县西南第一重镇. 清杨宾������柳边纪略������卷2: “高梁站十八里至前卫.”,1963

前屯卫城,前屯衛城,전둔위성: 明置, 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前卫镇. 明������辽东志������卷2: 前屯城“洪武己卯年都指挥曹毅因瑞州旧址修土城, 周围五里三十步, 高三丈五尺. 宣德․正统间备御毕恭․邓铎前后包砌, 池深一丈, 阔二丈, 周围六里二百步. 城门三: 东日崇礼․南日迎愚․西日武宁.” 清时城圮. ,1963

前仓镇,前倉鎮,전창진: 北宋置, 属平阳县. 即今浙江苍南县东钱庫镇. ������清一统志·温州府一������: 前仓镇“亦名钱仓.” ,1963

前乌兰不浪,前烏蘭不浪,전오란불랑: 即乌兰布拉克. 今内蒙古武川县西九十里西乌兰不浪乡. 民国������绥远通志稿������卷2: 武川县第七区设在鸟兰不浪. ,1964

前左翼头旗,前左翼頭旗,전좌익두기: 又称前左翼首旗. 俗称默勒王旗. 即和硕特前左翼头旗. 在今青海刚察县东北. ,1964

前头旗,前頭旗,전두기: 又称前首旗. 即和硕特前头旗. 在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 ,1964

前江,前江,전강: ①邵今浙江宁波市西与鄞县界上段姚江. ������明史·地理志������绍兴府余姚县: 姚江“经县南, 又东为慈溪之前江.” ②古东关水. 即今四川渠江支流东河上源. 清道光������城口厅志������卷4: 前河“自厅东二百里光头山下二洞穴发源, 由笼子河桃花洞入明通井峡, 俱西流二百里入东乡县东界, 又一百二十里汇中․后二河.” 西南流为渠江. ③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境之郁江上源. ������明史·地理志������湖广施南宣抚司: “西有前江, 发源七药山, 西南流与后江合, 入四川彭水县界.”④即今贵州施秉县南之清水江. ������清一统志·镇远府������: 前江“即重安江之下流, 又南流数十里为洪江.” ,1964

前坎,前坎,전감: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东岸博暴罗得斯科耶. 清属三姓副都统. 清曹廷杰������西伯利东偏纪要������: “由特林向东南拆流雨上, 约二百一十里混同江东岸前坎她方, 有古城基周三四里, 对岸为无底侯温下口, 地名乌活图.”清咸丰年间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约������被俄割占. ,1964

前岐市,前岐市,전기시: 即今福建福鼎县东前岐镇. 清嘉庆������福鼎县志������卷1������市集������有前岐市. ,1964

前所,前所,전소: ①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前所镇. 明为广宁中翦所. 清为中前所城. ②在今四川盐源县西北前所乡. 明置前所土千户. ③在今云南宜良县西北. 滇越铁路经此. ,1964

前所寨,前所寨,전소채: 即今浙江临海市东南灵江北岸前所镇. ������清一统志·台州府������: 前所寨“在临海县东九十里海门卫北. 明洪武二十八年建前千户所, 筑城周三里有奇. 南临椒江, 与卫城仅隔一水. 本朝改为寨, 设都司․守备驻防. 今增置巡司.” ,1964

前京县,前京縣,전경현: 南朝梁置, 属信义郡. 治所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 杭州湾大金山岛之北. 隋废. 故址于南宋时已沦入海中. ,1964

前河,前河,전하: ①即今安徽东至县境尧渡河. ������清一统志·池州府一������: 前河“在建德县南. 有三源, 总汇于步头湾, 过县南十五星百步滩, 潴为官池, 历县南二里尧城渡, 亦日尧城溪, 又合茹兰溪, 汇石印池, 入东流县界为江口河, 至县西七里入江.” ②古名东关水. 在今四川宣汉县东, 为州河支流. ������清一统志·绥定府一������: 通川江, “������通志������: 江之上流有前․中․后三江. ……(后江)至东乡县城东, 与前江会, 为通川江, 又穴十里入达州界, 经城东复啮而西, 八十里入渠县界.” 前游源出城口县东南光头山, 西南流入宣汉县, 在县城东江口与后河合, 称州河. ,1964

前城,前城,전성: 春秋周邑. 在今河南洛阳市龙门南, 伊河东岸. ������左传������: 昭公二十二年(前520), “司徒丑以王师败绩于前城.” 即此. ������续汉书·郡国志������: 河南尹雒阳县“有前亭.” ,1964

前赵,前趙,전조: 十六国之一. 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称汉王, 308年称帝, 309年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310年刘聪即位, 316年灭西晋. 三年后刘渊侄刘曜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改国号为赵, 史称前赵. 有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的各一部分. 329年为后赵所灭. ,1964

前亭,前亭,전정: 在今山西和顺县西八十里仪城村西. ������资洽通鉴������: 南朝梁大宝元年(550), “(高)洋行至前亭, 所乘马忽倒.” ������方舆纪要������卷43辽州: 前亭“在故平城县西.” ,1964

前庭县,前庭縣,전정현: 唐宝应元年(762)改高昌县置, 属西州. 治所在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六十余里高昌故城). 贞元六年(790)陷入吐蕃. ,1964

前洲镇,前洲鎮,전주진: 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北四十里前洲镇. 此地原为荚蓉湖中洲地, 明嘉靖间荚蓉湖围成圩田后, 渐成市镇.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无锡县图: 砸北有前洲镇. ,1964

前秦,前秦,전진: 十六国之一. 公元350年氐族贵族苻洪称三秦王. 352年子健据关中称帝, 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国号秦. 史称前秦. 357年苻坚即位后, 灭前燕․前凉及代国, 曾一度统一我国北方. 394年为后秦所灭. 共历七帝, 四十五年. ,1964

前莫县,前莫縣,전막현: 西汉置, 属乐浪郡. 治所在今朝鲜江原道通川․高城之间. 东汉废. ,1964

前真州,前真州,전진주: 唐武德五年(622)置, 治所在移风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 贞观元年(627)废. ,1964

前凉,前涼,전량: 十六国之一. 西晋永宁元年(301), 张轨任凉州刺史. 西晋灭亡后, 从东晋建武元年(317)开始, 张寇及其子孙世守凉州, 成为割据政权, 史称前凉. 到永和十年(354)张骏自号假凉王, 都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 有今甘肃西部․宁夏西部和新疆东部地. 传九主七十六年, 太元元年(376)为前秦所灭. ,1964

前浦,前浦,전포: 在今江苏盱眙县附近. ������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 北魏世祖过淮河至盱眙, 臧质将“仆射胡崇之․积弩将军臧澄之营东山, 建威将军毛熙祚据前浦, 质营于城南……魏燕王谭攻崇之等, 三营皆败没.” 胡三省注: “东山․前浦皆在盱眙城左右.”,1964

前塘河,前塘河,전당하: 在今浙江鄞县东. 源自今浙江奉化市东与鄞县交界处, 北流经鄞县横溪․云龙等镇, 于宁波市城区注入甬江. ������清吏稿·地理志������宁波府鄞县: “其东前塘河, 三源汇于横溪, 出横石桥, 会中塘․北塘河, 径和安桥, 为三河总渠, 注大石碘入江.”,1964

前蜀,前蜀,전촉: 五代十国之一. 唐大顺元年(891)王建攻取成都. 天复三年(903)唐封为蜀王. 天复七年(907), 蜀王王建称帝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市), 国号大蜀, 年号成武, 史称前蜀. 辖州六十四, 县二百四十九, 相当今四川和甘肃东南․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地. 咸康元年(925)为后唐所灭, 共二主二十三年. ,1965

前溪,前溪,전계: ①即余英溪. 在今浙江德清县西. ������寰宇记������卷94武康县: “前溪在县(治今武康镇)西一百步. 前溪者, 古永安县前之溪也.”������方舆纪要������卷91武康县: 前溪“在县治(今武康镇)南. 源出铜岘山, 流经县西二十一里曰阮公溪, 至治前日前溪.” 东流分为二, 一合德清县之北流水, 一入风渚湖. ②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北. 宋������景定严州续志������卷9分水县: 前溪“在县(今分水镇)南. 源出柳柏乡, 经分水乡入定安, 会于天目溪.” ,1965

前燕,前燕,전연: 东晋十六国之一. 西晋元康四年(294)鲜卑慕容魔于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建立政权, 永嘉初, 自称鲜卑大单于. 东晋咸康三年(337)其子鱿称燕王, 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 瓤子倘迁都蓟(今天津市蓟县), 于永和八年(352)祢帝. 后又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史称前燕. 辖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的一部分. 太和五年(370)为前秦所灭. ,1965

前薛,前薛,전설: 又名化南镇. 在今福建福清市东南. ������清一统志·福州府������: 亿南镇“在福清县东南六十里, 地名前薛. 有民城, 明嘉靖中筑以御倭.” ,1965

前藏,前藏,전장: 西藏旧分康(喀木)․卫․藏․阿里四部. 清雍正年间划康部宁静山以东地归四川省, 以西与卫部合称前藏. 1914年以前藏太昭(江达)以东旧康部地区划为川边特别区, 前藏仅指卫部. ,1965

酋水,酋水,추수: 又作首水. 即今陕西渭南市东․犹河. 源出渭南市南大谷, 北流入渭. ������水经·渭水注������: “首水南出倒虎由.”即此. 戴震改“首”作“酋.” ������长安志������亦称酋谷水. ,1965

首山,首山,수산: ①即首阳山. 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老城南. ������左传������: 宣公二年(前607), “初, 宣子田于首山, 舍于翳桑.”②一名手山. 又名驻跸山. 在今辽宁辽阳市西南十五里. ������三国志·魏书·公孙渊传������: 景初二年(238), 司马懿征辽东, “诸军进至首山, 渊复遣(卑)衍等迎军殊死战, 复击, 大破之.” ③又名首阳山. 在今河南偃师市嚣北, 为邙山最高处. ������后汉书·桓荣传������: 荣卒, 明帝“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即此. ④在今河南襄城县南五旦. ������史记·孝武本纪������: “天下名山八, 而三在蛮夷, 五在中国. 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 此五山, 黄帝之所常游.”或以即此首山. ������方舆纪要������卷47襄城县: “首山者, 县西诸山迤逦直接嵩․华, 而实起于此, 故名. 上有圣泉.”,1965

首山堡,首山堡,수산보: 即今辽宁辽阳县治(首山镇). ������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 首山堡在9司西十五里, 以近首山而名.” ,1965

首止,首止,수지: 一名首戴. 春秋卫邑. 在今河南睢县东南. ������左传������: 桓公十八年(前694)秋, “齐侯师于首止.” 杜注: “卫地. 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春秋������: 僖公五年(前694)‘‘秋八月, 诸侯盟予首止.” 即此. ,1965

首水,首水,수수: 又作酋水. 即今陕西渭南市东沈河. 源出渭南市南大谷, 北流入渭. ������水经·渭水注������: “首水南出倒虎山.”即此. ,1965

首阳山,首陽山,수양산: ①又名阳山. 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 ������史记·伯夷传������正义: “首阳山, ������说文������云, 首阳山在辽西.”������方舆纪要������卷17卢龙县: 阳山“峰峦高耸, 下多溪谷, 一作蜴山. ������说文������以为首阳山也. 汉李广守北平, 俗传曾射虎于此, 山之西麓, 有射虎石.” ②在今山西和顺县东南四十里. ������清一统志·辽州������称, “本阳区山, 俗号首阳山.” ③又名首山․雷首山. 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 ������涛经·唐风������: “采苓采苓, 首阳之颠.”������论语·季氏������: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即此. ④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南莲峰乡享堂沟村. ������史记·伯夷传������: “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两食之.”������清一统卷·巩昌府二������“夷齐庙”条按: “夷齐饿于首阳之下. 马融以为在蒲坂. 曹大家注������通幽赋������云在陇西. ������索隐������据庄子北至岐山․西至首阳之交, 以为在岐山之西. ������说文������以为在辽西. 刘延之以为在偃师. ������方舆胜览������亦云在陇西. ������府志������: 今陇西县首阳山麓之左, 有二贤冢, 故于冢旁立庙. 明郡人杨闳著辨以陇西之首阳为是. 其说不一.”今渭源县东南莲峰的五台下立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首阳辨碑.” 山腰有夷齐墓. 山上建有夷齐庙, 又名清圣庙. 院内立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撰文并篆额的������新建首阳清圣庙碑������等碑石. ⑤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 北接孟津县界. 即邙山最高处, 习出先照故名. ������后汉书·孝顺帝纪������: 阳嘉元年(132).“遣大夫․谒者诣嵩高․首阳山, 并祠河․洛, 请雨.” ������水经·河水注������: “河水南对首阳山. 春秋所谓首戴. 夷之歌所以日: ‘登彼西山矣. ’上有夷齐庙. ……又有周公庙.”������寰宇记������卷5偃师县: ”首阳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1965

首阳关,首陽關,수양관: 即今甘肃陇西县西北首阳乡. ������明史·地理志������陇西县: “西有首阳山, 上有关.”,1965

首阳县,首陽縣,수양현: 西汉置, 属陇西郡. 治所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北渭水北岸.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改为渭源县. ,1965

首阳陵,首陽陵,수양릉: 三国魏文帝曹丕的陵墓.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首阳山火车站一带.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 魏文帝曹丕予黄初三年(222)冬十月“表首阳山东为寿陵”, 并作������终制������云: “寿陵因山为体, 无为封树, 无立寝殿, 造园邑, 通神道.”黄初七年(226)夏五月“丁已, 帝崩于嘉福殿, 时年四十. 六月戊寅, 葬首阳陵.” ,1966

首拔河,首拔河,수발하: 亦名树枝河. 即今新疆和田․策勒二县境之玉龙喀什河. ������魏书·西域传������: “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 中出玉石.”唐杜裙������通典������卷192:“首拔河, 亦名树枝河. 或云即黄河也. 北流七百里入计戍水, 一名计首水, 即葱岭南河, 同入盐泽.”,1966

首垣,首垣,수원: 战国时魏邑. 在今河南长垣县东北十四里. ������战晷策·韩三������: 韩侈谓秦王, “进齐․宋之兵至首垣, 远薄梁郭.” 又������史记·赵世家������: 赵肃侯七年(前343), “公子刻攻魏首垣.” 即此. 秦置长埂县. ,1966

首溪砦,首溪砦,수계채: 在今湖南桃江县西南首溪港, 为宋平梅山蛮后所立五寨之一. ������宋史·地理志������安化县: 熙宁六年(1073)“废首溪砦.” ,1966

首戴,首戴,수대: 一名首止. 春秋卫邑. 在今河南睢县东南. ������公羊传������: 僖公五年(前655), “秋八月, 诸侯盟于首戴.” 即此. ,1966

兹,茲,자: 春秋时莒邑. 在令山东诸城市露北. ������春秋������: 昭公五年(前537), “夏, 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 柱注: “姑幕县东北有兹亭.”珏汉置兹乡侯国. ,1966

兹乡侯国,茲鄉侯國,자향후국: 西汉置, 属琅邪郡. 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 甘露四年(前50)封城阳荒王子弓为兹乡侯, 即此. 东汉省. ,1966

兹水,茲水,자수: 亦作滋水. 关中八川之一. 即今陕西灞河. ������汉书·地理志������京兆尹南陵县: “霸水亦出蓝困谷, 北入渭. 古日兹水, 秦穆公更名, 以显霸功.”,1966

兹氏县,茲氏縣,자씨현: 秦置, 属太原郡. 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县东南. 三国魏移治今汾阳县, 为西河郡治. 西晋改为隰城县. ,1966

总冈山,總岡山,총강산: 又名可暮山․长秋山. 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北. 明嘉靖������洪雅县志������卷1: 总冈山“自名山来, 逆折而西至雅州与蔡蒙接, 横亘百里, 诸山多自其山发脉, 故称总冈.” ,1966

总州,總州,총주: 唐置. 在今四川筠连县西南与云南接界处. 后废. ,1966

总举土司,總舉土司,총거토사: 清末析玉树土司置, 为玉树四土司之一. 驻牧地在今青海曲麻莱县西北境. 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 “总举百户驻通天河北曲马来云地方, 东南距结古十=日程.”民国间废. ,1966

总章观,總章觀,총장관: 三国魏明帝时建.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魏晋故城内. 陆机������洛阳记������称: 洛阳城有三市九观, 此其一. ,1966

炳灵寺石窟,炳靈寺石窟,병령사석굴: 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南七十里黄河北岸. 十六国西秦依天然岩洞开凿而成. ������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北, 会两川, 右合二水, 参差夹岸连壤, 负险相望. 河北有层山, 山甚灵秀, 山峰之上, 立石数百丈, 亭亭桀竖, 竞势争高, 远望略蟛, 若攒图托霄上. 其下层岩艄举, 壁岸无阶, +悬崖之中, 多石室焉. 室中若有积卷矣……放������秦州记������曰: ‘河峡崖傍有二窟, 一目唐述窟, 高四十丈. 西二里有时亮窟, 高百丈, 广二十丈, 深三十丈, 藏古书五卷. 亮南安人也.”’现存窟龛一百八十三个, 造像近八百身, 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 壁画约九百平方米. 炳灵寺是藏语的译音, 意为“十万佛.”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

炳辉县,炳輝縣,병휘현: 1946年皖东革命根据地改天长县置, 属安徽省. 治所即今安徽天长市. 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而命名. 1949年隶皖北行署区. 1952年划属安徽省. 1959年复名天长县. ,1966

炼矾务,煉礬務,련반무: 北宋庆历元年(1041)置, 属晋州. 在今山西临汾市南. ,1966

炼铜山,煉銅山,련동산: 在今江西乐平市北. ������方舆纪要������卷85乐平县: 炼铜山“在县北六十里. 唐置场冶铜山下, 以供永平岁铸. 后开凿无度, 山倾, 其水发为河.” ,1966

炼铜坪,鍊銅坪,련동평: 在今甘肃通渭县东南. ������清一统志·巩昌府一������: 炼铜坪“在通渭县东南六十里. 有洞产煤.” ,1966

炼象关,煉象關,련상관: 在今云南禄丰县东南二+九里腰站. 旧属罗次县, 明置巡司于此. ,1966

炮车镇,礮車鎮,포차진: 即今江苏新沂市西南炮车镇. 旧属邳县, 咸丰������邳州志������卷3有炮车集. 1949年划归新安县(后改名新沂县, 又改设新沂市). ,1966

炮台市,礮臺市,포대시: 即今广东揭东县东南炮台镇. 旧属揭阳县, 清设巡司于此. ,1966

炮台营子,炮臺營子,포대영자: 即今内蒙古太仆寺旗西南贡宝拉格苏木. 1937年为太仆寺左旗驻地. ,1966

炮台湾,礮臺灣,포대만: 在今上海市宝山区东北吴淞口, 东临长江口, 为长江第一重门户. 清时于此设炮台, 故名. ,1966

炮架山,砲架山,포가산: 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 明嘉靖������固原州志������卷1: 炮架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石城之前. 四壁削立, 极为险峻. 成化五年, 满四反, 据此山.” ,1966

烂土长官司,爛土長官司,란토장관사: 清改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司置, 属独山州. 治所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西南烂土乡. 后废. ,1966

烂泥关,爛泥關,란니관: 明置, 在今贵州黄平县北. ������方舆纪要������卷121黄平州“马鬃岭关”条下: “烂泥关在北.”,1966

烂泥铺,爛泥鋪,란니포: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 ������方舆纪要������卷76武昌县: “烂泥铺在县西. 正德中, ‘贼’刘六等聚乱处.”,1966

烂泥铺堡,爛泥鋪堡,란니포보: 在今辽宁灯塔县南. 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9辽阳州: 烂泥铺堡在“城北三十五里.” ,1966

烂泥湖,爛泥湖,란니호: 在今湖南益阳市东. ������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烂泥湖“在益阳县(今益阳市)东五十里. 南受宁乡华林港之水, 北入乔江.” ,1967

烂泥渡镇,爛泥渡鎮,란니도진: 又称赖义渡镇. 在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西部黄浦江滨(延安东路外滩对面).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上海县东有“烂泥渡.” ,1967

烂柯山,爛柯山,란가산: ①一名石宝山. 又名石桥山. 在今浙江衢州市南二十里. ������水经·渐江水注������: “������东阳记������云: 信安县有悬室坂. 晋中朝时有民王质, 伐木至石室中, 见童子四人弹琴丽歌……俄顷, 童子日其归, 承声而去, 斧柯滩然烂尽.”故名烂柯山. ������方舆胜览������卷7: “烂柯山一名石室, 又名石桥山.”②在今河南新安县西南三十五里. ������清一统志·河南府������: 烂柯山“群峰秀错, 中有王乔洞, 下有三石泉, 西流入涧. ������县志������传语樵子王乔遇仙处.” ③一名斧柯山. 即今广东嵩要市东北栏柯山. ������寰宇记������卷159端州高要县: 烂柯弛“在县东三十六里, 一名斧柯山, 在硖石南. ������郡国志������: 昔有道士王质负斧入山采桐为琴, 遇赤松子安期先生棋而斧柯烂处.” ������清一统志·肇庆府������烂柯山, “������旧志������: 在县东南四十六里. 高一百余丈. 周五十里. 其西麓与高峡山相对. 中宥砚坑, 即唐宋采砚处.” ④在今陕西洛川县东. ������方舆纪要������卷57洛川县: 烂柯山在“县东北七十里. 山有黄梁水出焉, 西南流入洛.” ,1967

烂桥关,爛橋關,란교관: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 在今贵州施秉县西南镇阳江西岸长坡上. ������方舆纪要������卷122镇远府镇远县: 烂桥关“万历中, 播酋杨应龙作乱, 焚东坡․烂桥, 楚黔路梗. 即此.” ,1967

烂柴山,爛柴山,란시산: 在今湖北兴山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78兴山县: 烂柴山“在县西四十五里. 四面皆崇山峻岭.” ,1967

烂溪,爛溪,란계: ①即今江苏吴江市南之烂溪塘水. ������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吴江县: 烂溪“在县西南四十里. 北接莺腽湖, 南受嘉兴․崇德․桐乡诸港之水, 经湖州府之乌湖, 分为东西=溪, 流数里复合, 引丽东北, 汇诸湖荡之水, 俱注予莺臆湖. 嘉靖中, 倭寇往往出没烂溪․乌镇间, 为嘉湖患, 向设烂溪巡司于县西南九十里之严墓村, 今革.” ②约当今浙江桐乡市石门镇以北白马塘和嘉兴市与江苏吴江县间之烂溪塘. ������方舆纪要������卷91桐乡县: 烂溪在“县北二十里. 崇德县车, 溪之水, 合县境康泾․永新溪诸水, 绕流于甑山下, 又引而北, 自青镇以东横亘十余里, 东达于秀水, 北达莺脱湖.” ,1967

将水场,將水場,장수장: 唐贞观三年(629)析将乐县置, 属建州. 即今福建顺昌县. 景福二年(893)改名永顺汤. ,1967

将乐千户所,將樂千戶所,장악천호소: 明洪武四年(1371)置, 属延平卫. 治所在福建将乐县南. 清顺治十八年(1661)废. ,1967

将乐县,將樂縣,장악현: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 属建安郡. 治所即今福建将乐县. 明弘治������将乐县志������卷1: “传东越王时将乐露乡有乐野宫, 又以邑在将溪之阳, 土沃民乐, 故日将乐.”隋开皇九年(589)废. 唐武德五年(622)复置, 属抚州. 七年废. 垂拱四年(688)复置, 属建州. 元和三年(808)又废. 五年又置. 五代闽天德元年(后晋天福八年, 943)王延政升为镛州. 南唐保大四年(五代晋开运三年, 946)复降为将乐县. 宋属南剑州. 元属延平路. 明․清属延平府. 1913年属福建北路道. 1914年属建安道. 1928年直属福建省. 县南古高平苑, 相传为东越王无诸校猎之所. 唐时地产银․铁. 宋置有银场于此. ,1967

将乐馆,將樂館,장악관: 北宋置, 在今福建将乐县西南白莲乡. 元至元初改为白莲站, 明初改为白莲驿. ,1967

将台驿,將臺驛,장대역: 明置,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 ������方舆纪要������卷76武昌府江夏县: 将台驿“在府东八里.”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裁. ,1967

将台堡,將臺堡,장대보: 即今宁夏西吉县东南四十里将台堡. 1936年10月22日,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在此胜利会师. ,1967

将军山,將軍山,장군산: ①在今辽宁大连审金州区西南. 其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址. ②即今福建福州市城内东北隅冶山. ������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冶山, “宋时曰泉山, 亦曰将军山.” ������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 越王山“其东南麓, 唐时有左衙․宣毅․广节诸营, 故亦名将军山.” ③在今福建沙县北五十里. 明嘉靖������延平府志������卷2������山川������沙县: 将军山“在十七都. 山势高峻. 宋绍定三年山寇聚集其中, 招捕使陈拌捣破之, 故名.” ④在今福建云霄县西. 明������寰宇通志������卷47漳州府: 将军山“在漳浦县西南九十里. 唐将军陈元光初征蛮‘寇’筑城于此, 有磨剑石․试剑石. 土人因以名山.” ������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漳浦县“云霄山”条下: “与大臣(山)相对者臼将军山, 山形挺拔, 如大将据帏幄中也. 宋蔡如松云, 古闽越王号力驺等为吞汉将军, 使之南据险要以拒汉, 因名. ������邑志������云, 唐戍将陈元光征蛮时据此, 闲名也.”⑤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南三十里. ������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 将军山, “昔齐侯伐晋, 赵胜率东阳之师追之. 驻兵于此.” ⑥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南. ������明一统志������卷62荆州府: 将军山“在长阳县南, 隔江. 山势雄峻, 岩石如带铠甲状. 上有蔺将军庙. 因名.” ⑦在今湖南津市市南. ������方舆纪要������卷77澧州“大浮山”条下: 将军山, “������志������云: 高百余丈, 周三十里. 相传汉纪将军信曾寓于此.” ⑧在今广东饶平县西北三饶镇北三里. ������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饶平县: 将军山在“县(今三饶镇)北三里. 高五百丈, 周十里. 巍峨秀拔, 一名尊君山.” ⑨在今广舀崇左县东二里. ������方舆纪要������卷110太平府崇善县: 将军山“在府城东. 山势耸立, 如武士然. 或谓之衣甲山. 今名文奎山.” 明������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 “东即将军山, 片岩立峰头迎江, 有干城纠纠势, 环郡四眺, 峰之特耸者此为最.”由下有威震关. ⑩在今广西马山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111思愚府: 将军山“在旧府城西. 山势雄伟, 状如兜鍪, 旁有鼹峰, 峭拔夹峙.” ⑪在今四川内江市北八十里. ������舆地纪胜������卷157资州: 将军山, “������图经������云: 唐初夷獠扰掠, 将军薛万彻领兵平之, 至内江北八十里, 众屯于山, 故令号其屯所为将军山.” ⑫在今陕疆澄城县北六十里. ������方舆纪要������卷54澄城县“壶梯山”条下: 将军山“秦封白起武安君于此, 因名.” ,1967

将军冈,將軍岡,장군강: 在今广东阳春市东北. ������舆地纪胜������卷98南恩州: 将军冈“在阳春. ������旧经������云: 唐李将军屯兵于此, 因以为名.” ������方舆纪要������卷101阳春县: 将军冈“在县东北八十里. 高三十余丈, 周四十五星. 冈峦起伏, 宛如波浪, 唐姜晦贬州司马, 尝提兵陟冈御僚贼, 因名.” ,1968

将军石关,將軍石關,장군석관: 明置, 属密云县. 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四十四里靠山集乡北将军关. 长城关隘之一. ������方舆纪要������卷11密云县: 峨嵋山寨“其东日黄松峪关․将军石关, 自将军石而北十三里日夹城岭.” 即此. 清设把总驻守. ,1968

将军屿,將軍嶼,장군서: ①在今福建漳浦县东南海中. ������方舆纪要������卷99漳浦县“鱼肠屿”条: 将军屿“亦以陈元光驻兵处丙名. 盘石叠耸, 舟舶不通, 滨海者多乘筏以取海蛇.” ②又作将军澳屿.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望安岛东侧. 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 将军屿“上有将军庙一座, 故名. 有港澳可以泊船, 周围里余.” 连横������雅言������称: “澎湖之将军澳, 为隋代陈稷驻师之地.”,1968

将军会堡,將軍會堡,장군회보: 在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西北六十五里将军会村. ������方舆纪要������卷44朔州: 将军会堡“在井坪所西北五十里. 旧名白草坪, 寇往往由此窃掠. 方历九年始建土城, 二十四年改筑, 周一里有奇, 分边十七里零.” ,1968

将军坟,將軍墳,장군분: 在今吉林集安市东北十里龙山脚下. 是一座雄伟的高句丽王陵, 呈金字塔形, 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墓底边长31.58米, 高12.4米, 共七级. 在第五级中部, 有早年打开的甬道, 可通墓室. 旧县志把将军坟定为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的陵墓, 但从墓葬形制和建筑技术考察, 应建于5世纪初. 因早年已被盗掘, 遗物荡然无存. ,1968

将军岩,將軍岩,장군암: 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郊锦屏山马耳峰南麓. 1979年在此发现旧石器晚期遗址及岩画. ,1968

将军岩山,將軍岩山,장군암산: 在今四川垫江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69垫江县: 将军岩山在“‘县东南十里. 山形陡峻, 因名. ������志������云: 有二石柱, 形若将军也.” ,1968

将军岭,將軍嶺,장군령: ①即今江西东乡县西北四十五里将军岭.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2抚州府东乡县: 西北有“将军岭.” ②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南. ������清一统志·陕州一������: 将军岭“在灵宝县(今县东北老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上有窦建德冢. 故名.” ,1968

将军庙镇,將軍廟鎮,장군묘진: 即今安徽青阳县东南四十里将军庙. 清光绪������青阳县志������图: 南有将军庙. ,1968

将军河,將軍河,장군하: 即今湖北郧县西南将军河(大回水沟). ������方舆纪要������卷79郧县“赵河”条下: “将军河在府南百五十里. 北流与红石河合. ……流入汉江.”,1968

将翠河汛,將翠河汛,장취하신: 即今湖北郧县西一百六里将军河乡. 清有外委驻防. ,1968

将军洞,將軍洞,장군동: 在今广西博白县南三十里. ������明一统志������卷84捂州府: 将军洞“一名飞鼠洞. 其洞三重, 石室虚明. 中有泉水, 分温凉而流. 岩石上有刻‘南州太首领将军庞孝恭’十字.” ,1968

将军桥,將軍橋,장군교: 在今广西桂林市南. 清咸丰二年(1852)三月, 太平天国萧朝贵设伏将军桥侧, 乌兰泰率数百人追至, 为伏兵所败. ,1968

将军站,將軍站,장군참: 元置, 在今广东雷州市南. 明改为驿. ������方舆纪要������卷104海康县: 雷阳驿, “������舆程记������: 自驿两南六十里为将军驿, 又南七十里为徐闻县之英利驿.” ,1968

将军崖岩画,將軍崖岩畫,장군애암화: 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南锦屏山南麓. 1979年发现.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面积南北长约22米, 宽15米. 分三组, 内容有人面․鸟兽․星象和农作物等图案和各种符号. 在三组岩画的中间, 有三块大石, 表现了原始东夷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8

将军渡,將軍渡,장군도: 在今湖南石门县西. ������方舆纪要������卷77石门县“台直寨”条下: “又县西十五里有将军渡, 渡口有石如将军状, 因名. 路通九溪․添平․麻寮诸处. 洪武中, 九溪卫拨军把守于此.”,1968

将军墓,將軍墓,장군묘: 鄂今河北邢台县西北一百里将军墓镇.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1邢台县图: 西北有将军墓. ,1968

将军寨,將軍寨,장군채: 宋置, 属沙县. 在今福建沙县北将军山下. 因将军山而得名. ������明通鉴������附编: 清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 “大清兵克延平之将军寨, 明德化王慈烨死之”, 即此. ,1969

将坟山,將墳山,장분산: 在今江西宜春市西. ������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宜春县: 将坟山在“府西百里. 周四十里, 高三里. 相传汉武帝时, 有将军易洗者, 领兵至宜春, 卒于此, 因葬焉.” ,1969

将村,將村,장촌: 即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星村镇. 元至大四年(1311)于此置将村巡司. 明初改置星村巡司. ,1969

将利县,將利縣,장리현: 北周改安育县置, 为武都郡治. 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 五代唐长兴三年(932)东移二百余里, 在今甘肃康县西北境. 元至元七年(1270)省入阶州. ,1969

将阿木凌宗,將阿木淩宗,장아목릉종: 一作章阿布林城. 即今西藏昂仁县. 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8: “西番(藏)语: 将, 山阴也. 阿木凌, 旧地名. 城居山北, 因地以名其城也.”,1969

将岭,將嶺,장령: 在今江西宜春市西. ������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宜春县: 将岭“在府西百余里. 上有黄王寨.” ,1969

将陵县,將陵縣,장릉현: 隋开垒十六年(596)置, 属德州. 治所在今山东陵县北三十二里赵宅乡. 大业初属平原郡. 唐属德州. 北宋景祜元年(1034)移治长河镇(今德州市). 蒙古宪宗三年(1253)升为陵州. ,1969

将梁城,將梁城,장량성: 即清凉城, 在今河北清苑县东南清凉城村. ������汉书·王子侯表������: 元朔二年(前127), 封中山靖王子朝平为将梁侯. ������水经·浇水注������: 堀沟“上承清梁陂, 又北径清凉城东, 即将梁也.” ,1969

将溪,將溪,장계: 即今福建闽江上源金溪. (元和志������卷29建州将乐县: “将乐溪水, 源出百丈岭, 东北流经县界.”������寰宇记������卷100南剑州将乐县: “将溪源从县西南屈曲数百里, 合诸山水入邑界.”������清一统志·延平府)引(旧志������: “在县西南八十里义丰都. 其地有石牌场, 溪源出焉. 东北流有滩日将溪滩, 有洲日鳌洲, 又东有桥洲, 东北流入大溪.”,1969

将旗岭,將旗嶺,장기령: 在今浙江台州市黄岩区西. ������方舆纪要������卷92黄岩县: 将旗岭“在县西四十里. 旧为屯营处.” ,1969

将赛土司,將賽土司,장새토사: 清末分玉树土司置, 为玉树四土司之一. 驻牧地在今青海治多县北境, 通天河南. 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 “将赛百户驻通天河南登俄陇水之上游, 西北距戎模二日程.”,1969

奖中砦,獎中砦,장중채: 北宋置, 属常宁县. 在今湖南常宁县东南七十里铜盆岭. 熙宁六年(1073)废. ,1969

奖州,獎州,장주: 唐大历五年(770)改业州置, 治所在峨山县(今湖南茧江侗族自治县西便水市). 五代时疲. ,1969

咨马寨土司,咨馬寨土司,자마채토사: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置, 属松潘镇漳腊营. 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大录乡西北芝麻村. 后废. ,1969

咨官县,咨官縣,자관현: 隋大业十一年(615)置, 属眉山郡. 治所在今四川荣县西北. 一说在今威远县西北. ������元和志������卷33咨官县: 晋冶官县“隋后误以冶为咨也.” 唐改为资官县. ,1969

洡阴县,洡陰縣,뢰음현: 一作耒阴县. 隋开皇九年(589)改辣阳县置, 属衡州. 治所在今湖南来阳市东北大市圩. 大业初属衡山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为耒阳县. ,1969

㳚河,㳚河,휼하: 即古泄水. 今安徽霍邱县东南东汲河(汲河). ������清一统志·颍州府一������: “泄水在霍邱县东南……������县志������: 有․减河,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源自六安州香和岭, 分流入东河.”,1969

洼儿里,漥兒裏,와아리: 即今河北唐山市东北三十里洼里乡.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滦州图: 西南有窿儿田,1969

洼乌场,漥烏場,와오장: 即今四川宁南县东南华弹镇. 清设巡司于此. 民国改设县佐. ,1969

洼里,漥裏,와리: 即今四川盐源县北洼里乡. 产沙金. 民国杨仲华������西康纪要������第二章: 鸦砻江“复南下至盐源县属之窿里名打冲河, 折而东流至冕宁界.” ,1969

洁山都督府,潔山都督府,결산도독부: 唐显庆二年(657)析西突厥突骑施阿利施部置, 属北庭都护府. 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一带. 8世纪前期废. ,1969

洘溪,洘溪,고계: 在今广东普宁市东北洪阳镇东. ������方舆纪要������卷103普宁县: 拷溪“在县(治今洪阳镇)东.” ,1969

洱水,洱水,이수: ①即今弥河. 亦即古之巨洋水. 源出今山东l瞄朐县沂山西麓, 北沆径临朐县东, 又北经青州市东, 又东北流径寿光县界, 东北入海. ������元丰九域志������卷1: 青州临胸有“洱水.” ②在今河南南阳县北. ������水经·涫水注������: 洱水“出弘农郡卢氏县之熊耳山, 东南径郦县北, 东南径房阳城北, 俗谓之房阳川. 又径西鄂县南. 洱水又东南流注于清水.” ,1969

洱西驿,洱西驛,이서역: 明洪武中置, 在今云南大理市南. 天启间废. ,1969

洱海,洱海,이해: 明代以来西洱河又习称洱海. 在今云南大理市东. ������明一统志������卷86大理府: 西洱海“在府城东. 古叶檬河也, 一名洱海, 又名西洱河. 源自邓川, 合点苍山之十八川丽汇于此, 形如入耳, 周三百余里, 中有罗筌․浓禾․赤崖三岛及四洲․九曲之胜, 下流合于样备江. 浓禾岛形如几案, 故又名玉案山.” ������清史稿·地理志������太和县: “西洱河, 亦名洱海, 形如月抱珥, 亦日珥河.”,1969

洱海卫,洱海衛,이해위: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 属云南都司. 治所即今云南祥云县. 清康熙七年(1668)废. ,1969

洱源县,洱源縣,이원현: 1913年改浪穹县置, 后属云南腾越道. 治所B9今云南洱源县. ������方舆纪要������卷117大理府太和县: 西洱河“源出浪穹县罢谷山.” 因洱海发源于县境而得名. 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69

洪口,洪口,홍구: 即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洪口镇. 1935年初川陕革命根据地所置城口县迁治于此. ,1969

洪口场,洪口場,홍구장: 即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洪口镇. 清道光������通江县志������卷2: 洪口场“离城一百六十里.” 1933年川陕省洪口特别区苏维埃政府驻此. ,1970

洪口关,洪口關,홍구관: 即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洪口镇.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27通江县: 洪口关“在县东北二百里. 自紫阳入蜀路.” ,1970

洪口堰,洪口堰,홍구언: 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六十里北屯镇附近. ������方舆纪要������卷53醴泉县: 洪口堰“即谷口, 方言石阻河流为洪也. 堰接泾阳县界, 泾水会甘水流经此. 元英宗至治初, 陕西屯田府言, 自秦汉至唐宋, 每年例于八月差使水户, 自泾阳西仲山下截河筑洪堰, 改泾水入r白渠, 溉田七万余顷.” ,1970

洪山,洪山,홍산: ①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 ������方舆纪要������卷42介休县: 洪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石洞水出其下.” ②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南五十余里, 与建瓯接界. ������清一统志·建宁府������: 洪山“插空耸秀, 关塞一县水口. 其下临溪有洪滩.” ③即今福建霞浦县南三十五里洪山. 明嘉靖������福宁州志������卷2������山川������霞浦县: 洪山“在四十一都. 其绝顶势凌青苍, 盖州南第一山也. 登高眺远, 温․台之境如在目中. 相传葛洪至此炼丹, 后仙去, 因名山.” ④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尼姑屿. 明郑和下西洋经此. ⑤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东南. 产煤. 1904年德国侵略者在此设“黉出炭矿局', , 并修筑了专用铁路, 建立了“黉山站.” 1914年后日本侵略者取代了德国侵略者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黉山随之为日本侵略者所控制. 据������淄博矿务局志������载: 1930年后, “黉山”逐渐以同音演变为“洪山.” 称为洪山镇. ⑥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东. ������方舆纪要������卷76武昌府江夏县: 洪山在“府东十五里. 旧名东山. 岩壑秀异. 宋大观中改今名. 有洪山寺. 明初伪汉将张必先引兵援武昌, 至洪山. 上遣常遏春乘其未集, 击擒之.” 即此. 今洪山西麓有施洋烈士墓. ⑦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南三十里. ������方舆纪要������卷81沅陵县“南山”条下: 洪山“有层峦叠障之胜.” ,1970

洪山口关,洪山口關,홍산구관: 明置, 属遵化县. 为长城关隘之一. 在今河北遵化市东北五十里洪山口乡. ������方舆纪要������卷11遵化县: 洪山口关“有城, 其内为松棚营.” ,1970

洪山水,洪山水,홍산수: 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 ������方舆纪要������卷424体县: 洪山水在“县东南二十里. 一名石洞水. 源出洪山, 或谓之胜水, 四泉并发, 四时不竭. 宋文彦博引为东․中․西三渠, 灌自城以东数村之田, 凡九十余顷, 西北流注于汾.” ,1970

洪山县,洪山縣,홍산현: 1949年由随县․枣阳․宜城․钟祥四县析置, 治茅茨畈(今湖北随州市西南洪山镇). 1955年撤销, 并入随县․枣阳․宜城․钟祥四县. ,1970

淇山寨,淇山寨,기산채: 在今湖北京山县北. ������元史·张柔传������: 柔“悉下缘山诸堡, 攻洪山寨, 破之.” 即此. ,1970

洪山镇,洪山鎮,홍산진: ①金置, 属介休县. 即今山西介休市东二十里洪山镇. , ②即今安徽太和县北八十里洪山镇. 明: 清置巡司于此. ,1970

洪川县,洪川縣,홍천현: 唐贞观三年(629)置, 属羁縻洪州(后改彭州). 治所在今暇川马尔康县东. 后废. ,1970

洪广堡,洪廣堡,홍광보: 髓置, 属宁夏右屯卫, 在今宁夏贺兰县西北洪广镇东南洪广营. ������清一统志·宁夏府二������: 洪广营堡“在宁朔县西北六十里. 本朝设游击驻防, 兼辖镇朔․镇北二堡. 城周二里有奇.” ,1970

洪门镇,洪門鎮,홍문진: 唐置, 在今陕西靖边县西南. 西夏升为洪州. ������新唐书·张献甫传������: 贞元四年(788), 献甫“请复盐州及洪门․洪原镇屯兵. 诏可.” ,1970

洪予店,洪予店,홍여점: 又名红子店. 即今河北平山县两洪子店. ������清一统志·正定府二������: 洪子店巡司“在平山县西北十里, 为山西五台․盂县要路. 本朝雍正十二年设巡司驻此.” 1946年晋察冀边区置建屏县治此. ,1970

洪水江,洪水江,홍수강: 即今广西武鸣县西北武鸣河上源. ������明史, 地理志������思恩府: “北有红水江, 又有驮蒙江, 一名清水汪, 流合焉.”������方舆纪要������卷111思恩府: 洪水江在“府西北六十里. 一名驮蒙江. 源出府西北都阳诸山, 经鹰山下, 又东会于清水江. 或以为即清水江之上源.” ,1970

洪水守提,洪水守提,홍수수제: 唐置, 属蓟州. 在今天津市藓县东北九十里. 后废. ,1970

洪水堡,洪水堡,홍수보: 明置, 属甘州前卫. 故址即今甘肃民乐县治. ������方舆纪要������卷63甘肃镇“柳树堡”条下: “镇东南有古城․洪水․东乐三堡, 向俱属甘州前卫官军戍守.”������清一统志·甘州府������: 洪水堡, “城周三里有奇. 当大草滩之口. 明嘉靖八年置守备驻防. 本朝改设游击. 顺治八年开市于此.” ,1970

洪化县,洪化縣,홍화현: 西魏置, 属白水郡. 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东. 北周省入建威县. ,1970

洪本泉,洪本泉,홍본천: 在今云南新乎彝族傣族自治县西一里. ������方舆纪要������卷115新乎县: “洪本泉在县治西. 流灌郊郭, 为利甚溥.”,1970

洪石岩,洪石岩,홍석암: 在今江西石城县南. ������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石城县: 洪石岩在“县南四十里. 攀磴而入, 石门宽衍如屋, 有甘泉涌出. 其北日倒岩, 转而南为狮子岩. 四厩峭壁, 路止一线.” ,1970

洪乎县,洪乎縣,홍호현: 即红坪县. 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置, 治所即今四川广元市东北青林乡. ,1970

洪田墟,洪田墟,홍전허: 即今福建永安市西南洪田镇. ������清一统志·延平府������“西洋墟”条下: “又洪田墟, 在县西南六十里.”,1970

洪头,洪頭,홍두: 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淮河上. ������方舆纪要������卷21怀远县: 淮水“在县东南一里. 介在荆․涂两峡间, 今名洪头. 有巨石横亘若门限, 每冬水浅则见. 相传即大禹所凿也. 亦即萧梁时置堰处矣.” ,1970

洪边州,洪邊州,홍변주: 元至元中置, 属八甸顺元宣慰司. 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北八里. 明废. ,1971

洪边堡,洪邊堡,홍변보: 在今贵州贵阳市北. ������方舆纪要������卷121贵阳府: 洪边堡在“府北十里. 土司宋氏所据.” ,1971

洪关,洪關,홍관: 亦名鸿关. 在今河南灵宝市南. ������宋书·柳元景传������: 元嘉二十九年(452), 北伐“元景至洪关.” 即此. ������水经·河水注������: 门水“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 水东有城, 即关亭也. 水西有堡, 谓之鸿关堡.” ,1971

洪州,洪州,홍주: ①隋开皇九年(589)改豫章郡置, 治所在豫章县(今江西南昌市西). ������元和志������卷28: 洪州“因洪崖井为名.” 大业二年(606)复为豫章郡. 唐武德五年(622)又改为洪州. 贞观中, 徙治今南昌市. 天宝元年(742)再改为豫章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洪州, 为江南西道治. 宝应元年(762)州治改名钟陵县, 贞元中复改名南昌县. 唐时辖境东起今江西永修․南昌․进贤诸县, 西有铜鼓․修水等县, 南至上高․万载县, 北至武宁县. 五代南唐升为南昌府. 北宋复为洪州. 太平兴国六年(981)后, 以南昌․新建二县(今江西南昌市)为治所. 南宋隆兴三年(1165)升为隆兴府. ②唐贞观三年(629)以处降党项置, 为羁縻川, 属松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 七年(633)改为彭州. ③西夏升洪门镇置, 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西南. 元废. ④即洪州泊里长官司. 在今贵州黎平县东南洪州镇. ,1971

洪州江,洪州江,홍주강: 亦作洪舟江. 在今贵州黎平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洪州泊里长官司: 洪州江在“司治(今洪州镇)北. 流经府东龙见山下, 入靖州通道县境入渠阳江. 渠阳江盖渠水别名也. ……������志������云, 洪州司山势险绝, 有泉数道, 合流成江, 深广可以行舟, 即洪州江也.” ,1971

洪州泊李等洞长官司,洪州泊李等洞長官司,홍주박리등동장관사: 元置, 属思州安抚司. 治所即今贵州黎平县东南洪州镇. 明洪武初改为洪州泊里长官司. ,1971

洪州泊里蛮夷长官司,洪州泊裏蠻夷長官司,홍주박리만이장관사: 明洪武初改洪州泊李等洞长官司置, 属思州宣慰司. 治所即今贵州黎平县东南洪州镇. 后废. 永乐元年(1403)复置, 属贵州卫. 十三年(1415)改属黎平府. 清以后废. ,1971

洪州驿,洪州驛,홍주역: 明置, 在今辽宁彰武县东北. ,1971

洪州窑址,洪州窯址,홍주요지: 在今江西丰城市东北曲江罗湖一带. 建于东晋, 极盛予隋唐, 到唐末逐渐衰败荒废. 出产青瓷, 造型朴素大方, 釉汁均匀光润, 饰以美丽的图案․花纹, 工艺高超. ,1971

洪州镇,洪州鎮,홍주진: 即今贵州黎平县东南洪州镇. 民国时置县佐于此. ,1971

洪江,洪江,홍강: ①即古郡水. 在今贵州遵义县东北. ������明一统志������卷72播州宣慰司: 洪江“在宣慰司(今遭义市)东四十里. 源出大楼山, 合仁水入乌江.” ②即今贵州旖秉县南之清水江. ������方舆纪要������卷122镇远府施秉县: 洪江“在县治南, 即镇阳江之别名也.” ,1971

洪江砦,洪江砦,홍강채: 北宋元祜五年(1090)置, 属黔阳县. 即今湖南洪江市. 因洪江溪丽名. 明置洪江驿. 清置巡司于此. ,1971

洪池,洪池,홍지: 即鸿池坡.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二十里(今偃师市西). ������魏书·咸阳王禧传������: 景明=年(501), 成阳王谋反不决, “夜宿于洪池(别墅), ……将士所在追僖, 僖自洪池东南走.” 即此. 久堙. ,1971

洪池岭,洪池嶺,홍지령: 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北乌鞘岭. ������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太元元年(376), 苻秦梁熙等伐张天锡于姑臧. “天锡又遗将军掌据率众三万, 与马建阵于洪池.” 即此. ,1971

洪安等处长官司,洪安等處長官司,홍안등처장관사: 元置, 属思州安抚司. 治所在今贵州思南县东南.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废. ,1971

洪坝龙,洪壩龍,홍패룡: 在今四川九龙县东北洪坝乡. 清置洪坝龙土百户. ,1971

洪杜山,洪杜山,홍두산: 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疆北乌江东. ������元和志������卷30黔州洪杜县: “因县东一里洪杜山为名.”,1971

洪杜县,洪杜縣,홍두현: 唐武德二年(619)置, 属黔州. 治所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龚滩镇北十八里. ������元和志������卷30洪杜县: “因县东一里洪杜山为名.”贞观三年(629)移治洪社溪, 麟德二年(665)移治龚滩(今龚滩镇). 北宋嘉裙八年(1063)废入彭水县. ,1971

洪杜砦,洪杜砦,홍두채: 北宋嘉祜八年(1063)废洪杜县置, 属彭水县. 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一百八十里龚滩镇. ,1971

洪杜溪,洪杜溪,홍두계: 即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阿蓬江(唐崖河). ������旧唐书·地理志三������洪杜县: “武德二年分(彭水县)置洪杜县, 治洪杜溪.”,1971

洪秀全故居,洪秀全故居,홍수전고거: 在今广东花都市(新华镇)西北十二里官禄烯村. 为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故居. 1959年于此设立纪念馆. ,1971

洪谷,洪穀,홍곡: 在今山西岚县北六十五里鹿径沟. ������旧唐书·僖宗纪������: 唐乾符五年(878)“十二月, 季康与北面行营招讨使李钧, 与沙陀李克用战于岢岚军之洪谷.” 清代称洪谷堡隘. ,1971

洪谷寺,洪穀寺,홍곡사: 北齐天保年间建. 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南三十里林虑山. 寺早毁. 现仅存寺塔(高15.4米), 干佛洞摩岩石刻及唐开元十九年(731)蔡景撰本的支提龛铭. ,1971

洪谷寨,洪穀寨,홍곡채: 在今山西岚县北六十五里鹿径沟. ������宋史·地理志������: 岢岚军岚谷县有洪谷寨. ,1971

洪沟镇,洪溝鎮,홍구진: 在今江苏沭阳县西. ������方舆纪要������卷22沭阳县: 洪沟镇在“县西六十里.” ,1971

洪坪堡,洪坪堡,홍평보: 即今湖北竹山县西南洪坪乡. ������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吉阳关”条下: “洪坪堡在县南二百里. 路通陕西․四川诸境, 有官巡戍.”清设千总驻防. ,1971

洪范门,洪範門,홍범문: 十六国后凉都城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市)北门. ������晋书·吕光载记������: 郭磨“夜烧(吕)光洪范门”, 即此. ,1972

洪林桥市,洪林橋市,홍림교시: 即今安徽宣州市东洪林镇. 明嘉靖������宁国府志������卷4宣城县: 由阳德门达广德县有洪林铺. 清嘉庆������宁国府志������卷12宣城县: 洪林桥“距城五十里.” ,1972

洪厓江,洪厓江,홍애강: 即今广西灵山县东南钦江上游. ������方舆纪要������卷104钦州灵山县: 洪匪江“在县东北洪崖山下, 西南流出县西, 其别源出罗阳山, 流至县西, 合为一. 中有四滩: 日羊俭․滑石․鸡冠․大冠, 下流入州界, 即钦江上源也.” ,1972

洪岩,洪岩,홍암: ①在今江西乐平市东北. ������寰宇记������卷107乐乎县: 洪岩“在县东北九十里. 高耸百丈, 盘亘四十里, 云气泉声四时不绝.” ②在今湖北恩施市南. ������清一统志·施南府������: 洪岩“在恩施县南三十里. 高出群山. 上有真武庙. 俗呼为小武当.” ,1972

洪罗庙市,洪羅廟市,홍라묘시: 又名洪市或洪落市. 即今湖南衡阳县(西渡镇)西北四十四里洪罗庙镇. 清同治������衡阳县志������卷9: “神像乘涨浮至, 民俗以水退为洪落, 故以名焉.”,1972

洪岭,洪嶺,홍령: 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北. ������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 洪岭在“县北十五里. 岭离峻, 北趋府城为必由之道.” ,1972

洪和城,洪和城,홍화성: 即侯和城. 在今甘肃临潭县东南. ������水经·河水注������: 洮水“又东北流径洮阳曾城北……秽b又东径洪和山南, 城在四山中, 洮水又东径迷和城北.羌名也.” 王先谦注: “洪․侯音相转, 侯和当即洪和.”,1972

洪和郡,洪和郡,홍화군: 北魏置, 属河州. 治所在水池县(今甘肃临洮县西南洮水西岸). 辖境相当今甘肃临洮․l临潭․康乐等县地. 北周移治当夷县(今甘肃临潭县东耨城). 武帝时废. ,1972

洪河,洪河,홍하: ①上游为古沥水, 下游为古滤水. 元末, 古汝水改道, 明嘉靖末, 溉水又改道东入上蔡县, 与滤水相接. 遂通称溉․滤全流为洪河. ②在今江苏睢宁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22邳州: “洪河在州(治今古邳镇)东南三十里. 又有曲吕河, 在州东二十里, 自坝头入洪河, 合直河而入泗河.”③在今山东费县北. ������方舆纪要������卷33费县: 洪河“出县北三十里紫金关三山下, 南流三十里入浚河.” ④即今甘肃镇原县之洪川河, 为泾水支流. 光绪������大清帝国全图������: 甘肃镇原县南有洪河. ⑤在今甘肃临夏市南. ������方舆纪要������卷60河州: 洪河“在州西南二里.” ,1972

洪河屯集,洪河屯集,홍하둔집: 即今河南安阳县西北二十里洪河屯乡. 清嘉庆������安阳县志������北乡图: 有“洪河屯集.” ,1972

洪沾洲,洪沾洲,홍첨주: 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80龙隅县“小江镇”条下: 洪沾洲“亦曰洪沾口, 自巴陵至常德渡洞庭湖, 此为必经之地. 有洪沾Ⅱ肖兵巡戍.” ,1972

洪波台,洪波臺,홍파대: 在今河北邯郸县东南三十里. ������韩诗外传������卷7: “周舍死, 筒子如丧子, 后与诸大夫饮于洪波之台, 酒酣, 筒子涕泣.”即此. ,1972

洪泽,洪澤,홍택: 在今江苏洪泽县西北原淮河南岸. ������资治通鉴������: 唐咸通九年(868), “庞勋以李圆攻泅州久不克, 遣其将吴回代之……时敕使郭厚本将淮南兵干五百人救泗州, 至洪泽.” 即此. 北宋置洪泽镇, 属淮阴县. 明于此置巡司, 后为洪泽湖浸没. ,1972

洪泽屯,洪澤屯,홍택둔: 在今江苏淮安市东. ������方舆纪要������卷22淮安府: 洪泽屯, “������唐志������: 上元中, 于射阳湖置洪泽屯, 厥田沃壤, 大获其利.” ,1972

洪泽浦,洪澤浦,홍택포: 即今江苏西部洪泽湖. ������方舆纪要������卷21盱眙县: 洪泽浦在“县北三十里. 旧有破釜塘. 邓艾立白水塘, 与破釜相连, 开水门八以溉田. 其后炀帝幸江都, 道经此, 久旱遇雨, 因改今名.” ,1972

洪泽湖,洪澤湖,홍택호: 在今江苏西部. ������舆地纪胜������卷44盱眙军: 洪泽浦, “������元和郡县志������: 在盱眙县北三十里. 本破釜涧, 炀帝幸江都经此浦宿时亢旱, 至是降雨流汛, 因改破釜为洪泽.” 金明昌五年(1194)河夺淮流, 洪泽始大. ������明史·地理志������清河县: “南有洪泽湖.”清康熙十九年(1680)lB汹州城陷入湖中. ������方舆纪要������卷22清河县: 洪泽湖“在县南六十里. 湖长八十里. 与泗州盱眙县相接.” ,1972

洪郎州,洪郎州,홍랑주: 唐武德四年(621)置, 治所在今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 辖境约当今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 吐蕃废. ,1972

洪前盐泉,洪前鹽泉,홍전염천: 在今福建同安县东. (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 洪前盐泉“在县东东山浮洋中, 海潮所不到. 每风日晴明, 辄有小泉自沙土中出, 乡人取而淋之, 可煎成盐.” ,1972

洪洞县,洪洞縣,홍동현: 隋末改杨县置, 属平阳郡. 治所即今山西洪洞县. 唐属晋州. ������元和志������卷12洪洞县: “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北宋属平阳府. 元属晋宁路. 明属平阳府. 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 1928年直属山西省. ,1972

洪洞城,洪洞城,홍동성: 东魏․北齐镇城. 在今山西洪洞县北. ������周书, 齐炀王宪传������: 建德五年(576)伐齐, “宪进兵走洪洞․永安二城.” ,1972

洪济城,洪濟城,홍제성: 北周置, 在今青海贵德县疆. ������资治通鉴������: 唐天宝二年(743), 皇甫惟明“击吐蕃, 行千余里, 攻洪济城, 破之.” 胡三省注引杜佑曰: “廓州达化县有洪济镇, 周武帝逐吐谷浑所筑, 在县西二百七十里.”,1972

洪济桥,洪濟橋,홍제교: 即洪济梁. 在今青海贵南县北黄河上. ������元和志������卷39廓州: “金天军, 在积石军西南一百四十里洪济桥.”,1972

洪济染,洪濟染,홍제염: 一作洪济桥. 在今青海贵南县北黄河上. 唐置金天笨于此. ������新唐书·吐蕃传������: “河之上流, 由洪济梁西南行二千里, 水益狭, 春可涉, 秋夏乃胜舟.”,1973

洪济镇,洪濟鎮,홍제진: 北周武帝置, 属洮河县. 在今青海贵南县北黄河畔. ������寰宇记������卷155廓州达化县: “故洪济镇城, 后周武帝逐吐谷浑出后筑, 在今县正西二百七十里, 以为羌界.”,1973

洪洋山,洪洋山,홍양산: 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南. ������方舆纪要������卷16开州: 洪洋山“山秀丽而隆峻. ������志������云: 澶渊旧在其下. 今山南有浮翠桥, 即澶水所经也.” ,1973

洪都,洪都,홍도: 为旧江西南昌府(今江西南昌市)的别称. 因南昌为隋․唐․宋三代洪州治所, 又是东南都会而得名. 唐王勃������滕王阁序������日: “南昌故郡, 洪都新府.”,1973

洪都府,洪都府,홍도부: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改龙兴路置, 为江西行省治. 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新建二县(今江西南昌市). 辖境相当今江西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奉新․靖安․武宁․修水等市县地. 至正二十三年(1363)改为南昌府. ,1973

洪桥市,洪橋市,홍교시: 即今湖南祁东县驻地洪桥镇. 旧属祁阳县.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祁阳县图: 县东北有洪桥市. 1952年于此嚣祁东县. ,1973

洪桥寨,洪橋寨,홍교채: 即东洪桥镇. 今河南上蔡县东北二十四里东拱桥乡. 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11: 同治四年(1865)屯月, 赖汶光“乘势攻破上蔡之洙湖里寨․塔桥寨․洪桥寨.” ,1973

洪涛山,洪濤山,홍도산: ①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四十里. ������清一统志. 朔平府������: 洪涛山“在朔州马邑乡西北十里, 桑于水出焉.” ②在今安徽桐城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26桐城县: 洪涛山在“县东北四十里. 山高广, 每大雨, 则水下流如涛.” ,1973

洪宽站,洪寬站,홍관참: 元置, 在今朝鲜成镜南道洪原县. 元������析津志������天下站名: “青州百一十(里)洪宽.”后废. ,1973

洪家山,洪家山,홍가산: 即今安徽六安市东南之洪山. ������方舆纪要������卷26六安州: 洪家山“在州东南七十里. 有寨. 四周石崖险峻. 宋绍兴中, 有洪氏率里民保聚于此.” ,1973

洪家关,洪家關,홍가관: 鄂今湖南桑植县北二十八里洪家关白族乡. ������清一统志·永顺府������: 洪家关“在桑植县北.” 为贺龙元帅故乡. ,1973

洪家埠,洪家埠,홍가부: 即今安徽怀宁县东北洪镇乡(洪家铺). 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图������: 安庆府怀宁县(今安庆市)西北有洪家埠. ,1973

洪家楼,洪家樓,홍가루: 在今山东济南市东. 光绪������山东通志������卷34载: “洪家楼在(历城)县东七里. 明洪侍御别业, 后为尹象赞书楼.”今为洪家楼镇. 1958-1987年为历城县驻地. ,1973

洪宾栅,洪賓柵,홍빈책: 亦作鸿宾栅. 即永安城. 在今陕西三原县北五十里. 宋敏求������长安志������卷20: “永安故城亦名洪宾栅.”又������方舆纪要������卷53三原县: 永安城“盾魏孝昌二年, 萧宝寅作战, 关右刺史毛鸿宾立义栅以捍贼, 因名.” ,1973

洪梅司,洪梅司,홍매사: 亦作红梅. 在今广东南雄县东北梅岭镇. 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于梅关下, 后迁于此. ,1973

洪崖,洪崖,홍애: 在今江西余于县西北. ������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 洪崖山“在余干县西北六十里, 濒鄱阳湖. 相传晋张氲炼丹其上. 有丹井․仙坛观․拍笑亭遗迹.” ,1973

洪崖山,洪崖山,홍애산: ①又名伏龙山. 在今江西新建县西. ������太平御览������卷48引������豫章记������: 洪崖山, “按������|日经������云, 古老相传, 昔有洪崖先生居此山上, 故以为名.” 又引梁载言������十道志������: “豫章有铜山, 山中有洪井, 飞流悬注, 其深无底是也. 山有洪崖先生炼药之井, 亦号洪崖山.”②在今湖北咸宁市东南. ������清一统志, 武昌府一������: 洪崖山“相传为洪崖先生炼丹处, 一名挂榜山.” ③一名红牙山. 在今广谣灵山县东北. ������舆地纪胜������卷119钦州: 红牙山“在灵山县北二十五里.” ������清一统志·廉州府������: 红牙山, “������通志������: 在县东北三十里. 一名洪崖山, 又名分水岭. 与横州接界, 水流为南岸江. ������县志������: 山在洪崖都, 极高广, 大路所经, 旁日大龙江.” ,1973

洪崖门,洪崖門,홍애문: 宋代重庆城门之一. 在今四川重庆市旧城临江․千斯二门之间洪崖洞. ������元史·汪惟正传������: “西川枢密院合兵围重庆, 命益兵助之.惟正夺其洪崖门, 获宋将何统制.”即此. ,1973

洪崖堡,洪崖堡,홍애보: 明置, 在今广西灵山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104灵山县: 洪崖堡“在县北三十里.” 清改为洪崖营. ,1973

洪雅川,洪雅川,홍아천: 指今四川青衣江支流安河溪. ������元和志������卷32洪雅县: “县西有洪雅川, 以名县.”,1973

洪雅县,洪雅縣,홍아현: ①北周武帝时改齐乐县置, 属齐通郡. 治所在今四川丹棱县. ������元和志������卷32洪雅县: “县西有洪雅川, 以名县.”隋开皇十三年(593)改为丹棱县. ②隋开皇十三年(593)置, 属嘉州. 治所即今四川洪雅县. ������元和志������卷32洪雅县: “县西有洪雅川, 以名县.”大业间属眉山郡. 唐武德元年(618)为犍州治. 贞观元年(627)州废, 县属眉州. 开元七年(719)为义州治. 八年(720)州废, 仍属眉州. 北宋淳化四年(993)属嘉州. 南宋庆元二年(1196)属嘉定府. 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入夹江县. 明成化十八年(1482)复置, 属嘉定州. 清属嘉定府. 民国初属四川建昌道. 1928年直属四川省. 北宋著名学者田锡为本县人. ,1973

洪雅镇,洪雅鎮,홍아진: 北周天和二年(567)置, 属洪雅县. 即今四川洪雅县. 隋开皇十三年(593)改洪雅县为丹棱县, 于洪雅镇置洪雅县. ,1973

洪集,洪集,홍집: 亦作洪家集. 即今安徽霍邱县南洪集镇. 清乾隆������六安州志≥卷3: 洪家集在“州西南七十里.” ,1973

洪番长官司,洪番長官司,홍번장관사: 明洪武六年(1373)改洪番永盛军安抚司置, 属贵州卫. 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九里. 正统三年(1438)改属贵州宣慰司. 后属定番州. 清雍正七年(1729)裁. ,1974

洪番永盛军安抚司,洪番永盛軍安撫司,홍번영성군안무사: 元置, 属八番顺元宣慰司. 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九里. 明洪武六年(1373)改置洪番长官司. ,1974

洪善堡,洪善堡,홍선보: 即今河北蠡县东南二十八里洪善堡乡. 明嘉靖������蠡县志������市: 有洪善堡. ,1974

洪善镇,洪善鎮,홍선진: 即今山西平遥县东北洪善镇. ������清一统志·汾州府������“上店镇”条下: 洪善镇“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有堡.” ,1974

洪湖革命根据地,洪湖革命根據地,홍호혁명근거지: 在今湖北省南部洪湖周围地区. 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27年至1930年初, 贺龙․周逸群等领导在洪湖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0年春, 在监利附近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攻占洪湖周围的公安․沔阳․潜江․监利․枝江等县, 开辟了以瞿家湾为中心的洪湖革命根据地. 成立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军事委员会. 1932年贺龙率红二军团撤出洪湖根据地, 转战鄂北․河南, 蔻又进入湘西․鄂西开展斗争. ,1974

洪渡河,洪渡河,홍도하: 一名丰乐河. 源出今贵州凤冈县北. ������清史稿·地理志������龙泉县: “洪渡河出县西北由, 东北流, 入安化.”至四川入乌江. ,1974

洪塘,洪塘,홍당: 即今福建福州市西建新镇. 明万历������福州府志������卷3: 府城西胜业乡有洪塘. ,1974

洪塘浦,洪塘浦,홍당포: 在今福建福州市西. ������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 洪塘浦在“府西十里. ������旧志������云, 浦自石罄江东经甓渎, 至柳桥以通舟楫. 唐贞元中, 观察使王瀚所开, 今浦湮.” ,1974

洪塘湖屯田千户所,洪塘湖屯田千戶所,홍당호둔전천호소: 明洪武四年(1371)置, 属中都留守司. 治所在今安徽风阳县东北三十余里. 清废. ,1974

洪塘镇,洪塘鎮,홍당진: 即今江西宜春市西北洪塘乡.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7: 宜春县西北有洪塘. ,1974

洪蓝埠镇,洪藍埠鎮,홍람부진: 在今江苏溧水县西南洪蓝镇. ������清一统志·江宁府二������: 洪蓝埠镇“在溧水县南十五里. 亦日洪蓝埠. 其地有河道, 北通秦淮, 南达石湖, 商贾聚集, 新粮仓在焉.” ,1974

洪椿坪,洪椿坪,홍춘평: 即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中之洪椿坪. 明胡世安������登峨山道里记������: “右一水从九老洞, 绕洪椿坪丽来.”民国������重修峨眉山志������卷4: “千佛庵即洪椿坪. 伏牛山楚山和尚开建, 德心大师重修. 梵宇精洁, 结构弘敞, 常有千人. 此地曲折幽雅, 最为隐僻.”,1974

洪源军,洪源軍,홍원군: 唐开元三年(715)置, 在黎州(今四川汉源县北清溪镇). ������新唐书·地理志������黎州洪源郡: “有洪源军.”,1974

洪源谷,洪源穀,홍원곡: 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南. ������资治通鉴������: 唐圣历二年(699), 吐蕃论费婆来降, “以为右卫大将军, 使将其众守洪源谷.” 胡三省注: “洪源谷在凉州昌松县界.”,1974

洪源郡,洪源郡,홍원군: 唐天宝元年(742)改黎州置, 治所在汉源县(今四川汉源县北九襄镇). 辖境相当今四川汉源․石棉․甘洛三县及越西․冕宁二县北部, 泸定县南部地. 乾元元年(758)复为黎州. ,1974

洪福寺,洪福寺,홍복사: ①东魏武定五年(547)建, 在今河南杞县南六十里. ②唐建, 在今河南通许县西门外. ③唐建, 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南二十里. ④在今陕西西安市西. ������清一统志·西安府四������: 洪福寺“在长安县西门外. 旧在咸宁县南大赵村, 即宏福寺. 唐贞观八年建, 沙玄奘译经处. 神龙元年改名兴福. 金大定四年改额洪福. 明洪武二年徙此.” ,1974

洪镇山口,洪鎮山口,홍진산구: 在今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 清光绪������昌平州志������: 洪镇山“山上有圆城, 迤西至断头崖, 俱重山叠嶂, 不通步骑, 边墙止此.” 西接沿河口. ,1974

洪德砦,洪德砦,홍덕채: 北宋置, 属通远县. 即今甘肃环县北六十里洪德乡. ������宋史·真宗纪������: 戒平五年(1002)七月, “戎人寇洪德砦, 守将击走之.” 六年(1003)“四月, 李继迁寇洪德砦, 蕃官庆香․乩卷庆等击走之.” 即此. ,1974

洪凝庄,洪凝莊,홍응장: 初名洪宁. 清属莒州. 即今山东五莲县治洪凝镇. 滨洪凝河. 后以避道光帝雯宁讳, 改为洪凝. ,1974

洪濑,洪瀨,홍뢰: 即今福建南麦市东北洪濑镇. 濒东溪(洪濑溪)为入永春孔道, 清时民居辏集, 繁盛倍予县治丰州, 有干总驻此. ,1974

氵+过水,氵+過水,수+과수: 一作涡水. 即今涡河. 沙水(一名蔡水)分流, 自今河南太康县北东南流, 经拓城․鹿邑․安徽毫州․涡阳․蒙城, 至怀远县东入淮. ������说文������: “涡水受淮阳扶沟浪汤渠, 东入淮.”������水经·阴沟水注������: “澈水受沙水于扶沟县……东注淮.”,1974

洹上村,洹上村,원상촌: 在今河南安阳市北安阳河上. 清末袁世凯隐居于此. 村东北有袁林, 即袁世凯墓地. ,1974

洹山,洹山,원산: 即临沅山. 在今广东曲江县北. ������水经·清水注������: “林水出县东北洹山. 王韶之������始兴记������日: 林水源里有石室.”,1974

洹水,洹水,원수: 即今河南北部卫河支流安阳河. 甲骨文中有洹水, ������甲骨文合集������7854正: “洹其作兹邑祸.”������左传������: 成公十七年(前574), “初, 声伯梦涉洹.” ������战国策-赵策二������: 苏秦说赵肃侯, “令天下之将相, 将会于洹水之上.”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与(章邯)期洹水南殷虚上.”皆此. ,1974

洹水县,洹水縣,원수현: 北周建德六年(577)置, 属魏郡. 治所在今河北魏县西南旧魏县. 隋属魏郡, 唐属相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废为镇. ,1974

洒马吉堡,灑馬吉堡,쇄마길보: 一作萨玛吉堡. 明置, 即今辽宁风城市北赛马镇. 以河为名. 明������辽东志������卷3: 洒马吉堡“嘉靖七年添设官犟四百六十一员名.” ,1974

洒金平,灑金平,쇄금평: 在今青海乐都县西二十里大峡附近. 北宋崇宁二年(1103)于此置绥远关. ,1975

洒鱼河,灑魚河,쇄어하: 在今云南昭通市西四十里. ������清一统志·昭通府������: 洒鱼河“在恩安县西四十里. 发源马鞍山, 汇昭通诸水, 过大关, 入金沙江.” ,1975

洒洞山,灑洞山,쇄동산: 在今贵州黎平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121黎乎府洪州泊里长官司: 洒洞山“在司(今洪州镇)西南. 下有泉, 日洒洞泉, 亦名神泉. 明初俞通海克蛮贼于此.” ,1975

洒戛龙镇,灑戛龍鎮,쇄알룡진: 亦作牙拉冲. 即今云南文山县西北九十里德厚乡. 旧有汛. ,1975

洒溪,灑溪,쇄계: 在今贵州岑巩县北. ������方舆纪要������卷122思州府: 洒溪“源出都素司之马口溪, 绕城北而东合于架溪, 谓之清江.” ,1975

洧川县,洧川縣,유천현: 金兴定二年(1218)置, 属开封府. 治所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十里铺. 元属汴梁路. 明洪武二年(1369)移治今尉氏县暖南洧川镇, 属开封府. 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54年撤销, 并入长葛县. ,1975

洧水,洧水,유수: 即今河南双溶河. ������左传������: 襄公元年(前572), 晋伐郑, “入其郛, 败其徒兵于洧上.”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城县: “阳城山, 洧水所出, 东南至长平入颍.”汉․唐故道, 源出今河南登封县东阳城山, 东流至西华县西入颍水. 北宋时通惠民河, 遂白长葛县东南引洧水经鄢陵․扶沟县北, 东入蔡河(长葛县以下故道遂堙). 元时蔡河为黄河所夺, 有水改入贾鲁河. 至明改称双洎河. ,1975

洧仓,洧倉,유창: 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洧水(双自河)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献帝起居注������日: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二月, “癸酉, 二贵人至洧仓中, 遣侍中丹将冗从虎贲前后骆驿往迎之.” ������晋书·石勒载记������: 晋永嘉五年(311), 何伦奉东海王子司马毗出自洛阳, “勒逆毗于洧仓, 执毗及诸王公卿士, 皆害之.” ������水经·洧水注������: “洧水又东入汶仓城内, 俗以是水为汶水, 故有汶仓之名. 非也. 盖洧水之邸阁耳.”,1975

洧州,洧州,유주: ①隋开皇十六年(596)置. 治所在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县西北). 辖境相当今河南鄢陵县地. 大业初废. ②唐武德四年(621)置. 治所在尉氏县(今河南尉氏县). 辖境相当今河南尉氏․鄢陵․扶沟等县地. 贞观元年(627)废. ,1975

洧渊,洧淵,유연: 在今河南新郑市南. ������左传������: 昭公十九年(前523), “郑大水, 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 ,1975

洧源县,洧源縣,유원현: 唐武德三年(620)置, 属密州. 治所在今河南新密市西. 四年(621)废. ,1975

洊水县,洊水縣,천수현: 唐至德二年(757)改涛安县置, 属南海郡. 治所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 次年属广州. 北宋开宝五年(972)度入怀集县. ,1975

洊安县,洊安縣,천안현: 南朝梁․陈间置, 属绥建郡. 治所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 唐武德五年(622)为齐州治. 贞观二年(628)属绥州, 八年(634)改属贞州, 十三年(639)属广州. 至德二年(757)改为溶水县. ,1975

洿池,洿池,오지: 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 ������清一统志·安庆府一������: 湾池“在宿松县东南六十里, 众水所汇. 其中有山, 居民列市, 利于鱼盐.” ,1975

洿池山,洿池山,오지산: 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六十里. ������清一统志·安庆府一������: 湾池山“周十余里, 环山皆湖, 水涨则宛在中央, 中列廛市. 明崇祯中, 县尝徙洽于此.” ,1975

洿谷镇,洿穀鎮,오곡진: 金置, 属朝邑县. 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北. ������清一统志·同州府二������“新市镇”条: “湾谷镇在(朝邑)县东北六十里. 亦日湾谷堡. 三面陡绝, 其险足恃.”,1975

洌洲,洌洲,렬주: 即烈洲.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中. ������晋书·桓温传������: 东晋兴宁三年(365), “简文帝时辅政, 会温于洌洲, 议征讨事.” 又������刘牢之传������: 元兴初(402), 司马元显以刘牢之讨植温, 刘牢之“不得已率北府文武屯洌洲.”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今舟行自采石东下, 未至三山, 江中有洌山, 即洌洲也. 洌․溧声相近, 故又为溧洲. 张舜民日: ‘过三山十余里至溧洲, 自溧洲过白土矾入慈湖夹.”’,1975

浃口,浹口,협구: 在今浙江宁波市东甬江河口处, ������资治通鉴������: 东晋隆安四年(400), 孙恩起兵, “寇浃口, 入馀姚, 破上虞”, 胡三省注: “浃瞄, 在今明州定海县.”,1975

洭口,洭口,광구: 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南. 即涎水(今连江)合溱水(今北江)之口. ������水经·涎水������: 涯水“南出沤浦关, 为桂水.” 郦道元注: “关在中宿县. 涎水出关, 右合溱水, 谓之涯口.”������陈书·章昭达传������: “欧阳纥据有岭南反, 诏曜达都督众军讨之. 昭达倍道兼行, 达于始兴. 纥闻昭达奄至, 恒扰不知所为, 乃出顿涯口, 多聚沙石, 盛以竹笼, 置于水栅之外, 用遏舟舰.”,1975

洭口司,洭口司,광구사: 即․桄口. .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南五十里连江与北江汇口处的江口咀. 明显巡司于此. ������方舆纪要������卷102英德县“涯浦关”条内: “涯口巡司在县西南五十里. 扼大․小罗山, 陈․黎二蜩之吭.”,1975

洭水,洭水,광수: 又名湟水․洗水. 即今广东英德市西南连江. ������汉书·地理志������桂阳郡含涯县注: “应劭日: “涯水所出, 东北入沅.”������水经·涎水注������: “涯水又径阳山县南……涯水又径含涯县西……沤水出(涯浦)关右合溱水, 谓之涯口. ������山海经������谓之湟水. 徐广日: 湟水一名涎水, 出桂阳, 通四会, 亦臼淄水也.”’,1975

洭州,洭州,광주: 隋开皇九年(589)改西衡州置, 治所在今含涯县(今广东英德市西北治洗镇). 辖境相当今广东茭德市西北部地. 开皇二十年(600)废. 唐武德五年(622)复置, 治所在治涯县(今英德市西北治洗镇). 贞观元年(627)又废. ,1975

洭浦关,洭浦關,광포관: 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南连江口镇. ������水经·涎水������: 涎水“南出涎浦关为桂水.” ������元和志������卷34浈阳县: “涯浦故关,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山谷深阻, 实禁防之要地也.”,1976

洟札郎水,洟劄郎水,이차랑수: 在今云南富民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114富民县: 演札郎水在“县东北十里. 西人大溪.” ,1976

洟笼城,洟籠城,이롱성: 元泸州治. 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佑君镇(西河). ������元史·地理志������沪州: “至段氏时, 于热水甸立城, 名演笼, 隶建昌. 宪宗时, 建蒂内附, 复叛, 至元九年平之. 十五年改演笼为泸州.”,1976

洟源城,洟源城,이원성: 宋大理置, 属善阐府. 在今云南易门县南十里南庄. 元改易门县. ,1976

浇水,澆水,요수: 即浇洛水. 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 ������资治通鉴������: 东晋太宁三年(325), 后赵“(字文)乞得归据浇水以拒(慕容)鼽.” 胡三省注: “浇水, 即浇洛水.”,1976

浇岭,澆嶺,요령: 在今江西浮梁县东. ������方舆纪要������卷85浮梁县: 浇岭“在县东六十里. 高险可凭. 与婺源县分界.” ,1976

浇岭水,澆嶺水,요령수: 在今江西浮梁县东. ������方舆纪要������卷85浮梁县: 浇岭水“源出婺源县界之梅岭, 疆流经浇岭下, 有长山水自乐平县入焉. 又西北流, 至景德镇南入昌江.” ,1976

浇河城,澆河城,요하성: 东晋末吐谷浑筑, 在今青海贵德县南. ������晋书·乞伏炽磐载记������: 东晋义熙九年(413), “遣其龙骧乞伙智达․平东王松寿讨吐谷浑树洛干于浇河, 大破之.” 即此. 十六国后凉吕光于此置浇河郡. 北周置洮河郡․洮河县. ,1976

浇河郡,澆河郡,요하군: 十六国后凉昌光置, 治所在浇河城(今青海贵德县南). 寻为南凉秃发乌孤所取. 后陷于吐谷浑. 北魏废为浇河戍. ������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径浇河故城北, 有=城东西角倚. 东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 宋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浑阿豺为安西将军浇河公, 即此城也.”西魏复置浇河郡, 移治广威县(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匿南黄河北岸). 北瘸废. 隋大业初复置, 治所在河津县(今青海贵德县). 辖境相当今青海贵德․同仁二县和甘肃夏河县一带. 唐武德二年(619)改为廓州. ,1976

浇洛水,澆洛水,요락수: 又名浇水․饶乐水. 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 ������资治通鉴������: 东晋隆安二年(398), 辽匿王农言后燕慕容宝, “宜因成师袭库莫奚, 取其牛马以充军资. ……庚申, 渡浇洛水.” 胡三省注: “浇洛水, 盖即饶乐水也. 贤日: 水在营州北. 唐太宗时, 奚内附, 置饶乐都督府.”,1976

洷南县,洷南縣,질남현: 即泾南县. 治所在今四川纳溪县东南. 引酲唐书·地理志������旧作“涯南县”, 标点本据������新唐书������․������通典������改为“泾南县.” ,1976

浈山,湞山,정산: 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北四十里. ������元帮志������卷34浈阳县: 浈山“在县北四十里, 浈水所出. 尉佗为域于此山上, 名日万人城.” ,1976

浈水,湞水,정수: ①即今广东翁源县疆南之瀚江, 为北江支流. ������汉书·地理志������桂阳郡浈阳县注: “应劭日: ‘浈水出南海龙川, 西入秦(溱)’.”������水经·溱水注������: “溱水出(浈阳)峡, 左则浈水注之. 水出南海龙川县, 西径渍阳县南, 右注溱水.”②即今广东南雄․始兴․曲江․韶关等县市境之浈江. ������舆地纪胜������卷93南雄州: 保水“古贞水也, 在州东.” ������方舆纪要������卷102始兴县: 浈水在“县西十里. 自保昌县流入境, 又西南流入韶州府境, 亦谓之始兴江, 县境群川悉汇入焉.” ,1976

浈水馆,湞水館,정수관: 在今广东韶关市南. ������方舆纪要������卷102韶州府曲江县: 浈水馆“在府城南. 来州守狄成建.” ,1976

浈石山,湞石山,정석산: 即今广东英德市东三十里英山. ������水经·溱水注������: 浈阳“县东有浈石山, 广圆三十里, 挺崞大江之北, 盘址长川之际. 其阳有石室, 渔叟所憩, 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 辄有大蛇断道, 不果. 是以今行者必予石室前泛舟而济也.” ,1976

浈州,湞州,정주: 唐贞观八年(634)改南绥州置;治所在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市). 辖境相当今广东四会․广宁․怀集等市县地. 贞观十三年(639)废. ,1976

浈阳县,湞陽縣,정양현: 西汉置, 属桂阳郡. 治所在今广东英德市东翁水北. ������元和志������卷34浈阳县: “在浈水之阳, 因名.”三国吴改属始必郡.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改为贞阳县, 南齐仍称浈阳.” 隋开皇十年(590)又改贞阳, 十六年(596)废入曲江县. 唐贞观元年(627)改贞阳县复置, 属广州. 移治今英德市. 北宋乾兴元年(1022)改真阳县. ,1976

浈阳驿,湞陽驛,정양역: 明洪武二年(1369)改旧芙蓉驿置, 在今广东英德市鹾南. ,1976

浈阳峡,湞陽峽,정양협: 一名皋石山. 在今广东英德市南十五星. ������艺文类聚������卷6引王韶之������始兴记������: “梁․鲜二水口下流有浈阳峡, 长二十余里. 山岭纡郁, 丛流曲勃.”(水经·溱水注������: “溱水又西南, 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间, 是日浈阳峡. 丽岸杰秀, 壁立亏天. 昔尝凿石架阁, 令两岸相接, 以拒徐道覆.”,1976

浈昌县,湞昌縣,정창현: 唐光宅元年(684)置, 属韶州. 治所即今广东南雄县. ������寰宇记������卷161南雄州: 浈昌县“在庾岭下, 以水为名.” ������方舆纪要������卷102南雄府“县|匿名浈昌, 以浈水․昌水合流”丽名. 北宋天圣初, 避仁宗讳改为保昌县. ,1976

浉水,溮水,사수: 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南. ������水经·淮水注������: “淮水又东, 碍․狮口. 水源南出大溃由, 东北流翼带三川, 乱流北注․狮水. 又北径贤首山西, ……沥水又东径义阳故城北……又东径七井冈南, 又东北注于淮.”������太平御览������卷67引一������信州图经������: “师溪水源出黄蘖山北面, 在弋阳具东南一百一十里. 营有隐士胡超居此, 众人师之, 故名师溪.”,1976

洸口,洸口,광구: 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南五十里连江与北江汇口处的江口咀. 明于此置洗口巡司. ,1976

洸水,洸水,광수: ①在今山东省中部, 为汶水的分流. ������水经·洙水注������: 洗水“上承汶水于刚(今宁阳县东北), ……洗水又东南流注于洙. 洙水又南至高平县(今微山县西北)南入于泗水.” 至洙水上段改道, 下游不经济宁. 蒙古宪宗七年(1257)于埋城作坝, 遏汶水南流入洗后, 洗水径作入泅. 元․明․清时代长期为济州河․会通河或山东运河的重要水源之—. ②即湟水․涯水. 今广东北部之连江. 为北江支流. ������明史·地理志������英德县: “涯水在县西, 一名就水. 至县西南合流(指浈水合流), 谓之洗日.”,1976

浊水,濁水,탁수: ①即今江西赣水支流锦江. ������水经, 赣水注������: “(浊)水盘康乐县. 浊水又东径望蔡县. 浊水又东径建成县. 浊水又东至南昌县, 东流入予赣水.”������清一统志·瑞府������: 蜀江“在府治北. 一名浊水, 今日锦江.” ②即北阳水, 亦即今山东青州市之北阳河. ������汉书. 地理志������齐郡广县: “为山, 浊水所出, 东北至广饶入巨定.”������水经·淄水注������: 浊水“东北流径广固城西, ……又东北流径东阳城北…, 又北径益城西, 又北流注巨淀.” 元于钦������齐乘������․������清一统志������皆谓即今北阳水. ③即今湖: 囊阳县北之白河. ������战国策, 楚策一������: 吴入郢, 秦子满․子虎“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 即此. ������水经·清水洼������: 浊水“上承白水于朝阳县, 东南流径邓县故城南. 习凿齿������襄阳记������翻: 楚王至邓之浊水, 去襄阳二十里, 即此水也. 浊水又东径邓塞北, ……东流注于洧.” ④即垫江水. 今pg川开县南四十里之普里河, 为开江(小江)支流. ������明史·地理志������开县: “南有垫江, 一名浊水, 亦合流于开江.”⑤即今陕西耀县西南浊谷河. ������水经·沮水注������: “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东南流, 谓之浊谷水. 又东南出原注郑渠, 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 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 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清一统志·西安府������引������三原县志������: “在县北清谷水之东, 自耀州界来, 又东入临潼县. 其水峻急浑浊, 故名.”⑥即今甘肃徽县西之洛河. 源出县西北老爷山.南流入成县, 又折雨东流复入徽县, 又东南流至陕西略阳县入嘉陵江. ������水经·漾水注������: “(浊)水出浊城北……又东径武街城南……又东径自石县南, 浊水即白水之异名也. ……又南注汉水.”������清一统志, 阶州一������: 浊水“在成县南, 东南流入秦州徽县界, 亦谓之白水.” ,1977

浊水江,濁水江,탁수강: 思勤江支流. 在今广西昭平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107昭平县: 浊水江, “������志������云: 源出富川之龙岩, 至思勤废县合思勤江.” ,1977

浊水城,濁水城,탁수성: 亦日浊水戍. 在今甘肃成县西南. ������水经e漾永注������: “汉水又东南径浊水城南, 又东南会平乐水.”������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 “(裴)方明与(符)弘祖战于浊水, 大破之, 斩弘祖.” 二十年, “将军姜道盛与杨文德合众二万攻魏浊水戍, 魏皮豹子․河间公齐救之, 道盛败死.” ,1977

浊水溪,濁水溪,탁수계: 在今台湾省本岛中部. 发源于合欢山南麓, 横穿西部平原, 经西螺溪入台湾海峡. 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 “浊水溪出小岗山之南, 山南有大滚水山, 出水常浊, 故溪之流皆浊, 因以为名.”,1977

浊阳,濁陽,탁양: 战国赵邑. 在今山西黎城县浊漳河北. ������史记. 魏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元年(前369), “惠成王伐赵, 围浊阳.” ,1977

浊谷,濁穀,탁곡: 在今陕西咸阳市北. ������资治通鉴������: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 “北地民支酉聚众数千附予齐, 进至咸阳北浊谷.” 即此. ,1977

浊谷水,濁穀水,탁곡수: 在今陕西省中部. 源出耀县西北, 东南流经三原县, 至富平县南入石川河. ������水经, 沮水注������: “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 东南流谓之浊谷水, 又东南出原注郑渠, 又东历原经曲梁城北, 又东径太上陵南源下, 北屈径原东, 与温水合.”������清一统志·cf安府一������引������三原县志������: “其水峻急浑浊, 故名.”,1977

浊轮川,濁輪川,탁륜천: ①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陕西神木县西北之棹牛河, 为窟野河支流. ������朱史, 党项, 传������: 雍熙二年(985), 麟州三族砦羌酋长折御乜降, 一愿改图自效, 为国讨贼, 遂与部下兵入浊轮川……李继迁及三族砦监押折御乜皆遁去.” ②即今陕西省北部屈野河东源. ������宋史, 夏国传上������: 大中祥符八年(1015), “筑堡于石州浊轮谷.” 石州即今山西离石县, 浊轮谷在离石县西. 川从谷中流出, 南流经神木县入黄河. ,1977

浊轮砦,濁輪砦,탁륜채: 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陕西神木县j£晃, 桴牛川边. 以建在浊轮川而名. ������宋史·李重贵传������: 至道二年(996), “以重贵为麟府州浊轮砦路都部署.” ,1977

浊河,濁河,탁하: ①汉以前大河(河水)的别称. ������战国策·燕策������: 苏代说燕王: “齐有清济․浊河, 可以为固.”������史记·高祖本纪������: 齐“西有浊河之限.” 皆指黄河. ②在今江苏铜山县西北. ������清一统志, 徐州府一������: 浊河“在铜山县西北二十里. 旧止有小水入洄, 明嘉靖末, 河流出此入茶城, 时谓之中路. 隆庆中废.” ,1977

浊泽,濁澤,탁택: 一名皇陂. 在今河南长葛县西. ������史记·魏世家������: 魏惠王元年(前369), 韩․赵“合军并兵以伐魏, 战于浊泽, 魏氏大败.” ������水经, 温水注������: “皇陂即古长社县之浊泽也.”������史记正义������谓应是“解县浊水”, 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 ,1977

浊城,濁城,탁성: 一名蜀城. 在今河南禹州市东北. ������缤汉书·郡国志������颍川郡长社县: “有蜀城.”������水经, 溟水注������: 皇陂“北对鸡呜城, 即长社县之浊城也.” ,1977

浊鹿,濁鹿,탁록: 战国赵邑. 在今河北涞源县北. ������水经·浇水注������引������/lt书纪年������: “燕人伐赵, 围浊鹿, 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 败燕师于勺梁.”,1978

浊鹿城,濁鹿城,탁록성: 一名清阳城. 在今河南修武县东北二十三里李固村. ������后汉书·献帝纪������: 建安二十五年(220), “皇帝逊位, 魏王丕称天子. 奉帝为山阳公……都山阳之浊鹿城.” 李贤注: “浊鹿一名浊城, 亦名清阳城, 在今怀州修武县东北.”������元和志������卷16修武县: “浊鹿故城, 在县界东北二十三里.”,1978

浊漳水,濁漳水,탁장수: 漳河上游. 在今山谣省中部. 有三源, 南源出长子县西发鸠山, 西源出沁县西北漳源镇, 北源出榆社县北, 至襄垣县东与黎城县交界处汇合, 东南流至平顺县西北, 折而东流入河北省涉县境, 合于清漳河. ������山海经·北次三经������: “发鸠之山, ……漳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汉书·地理志������_L党郡长子县: “鹿谷山, 浊漳水所出, 东至邺入清漳.”,1978

洞口,洞口,동구: 在今安徽凤阳县东. ������资治通鉴������: 北周显德四年(957), 帝攻濠州, “大破唐兵于洞口, 斩首五千余级.” 援三省注: “今濠州东九十里有浮山, 山下有穴, 名浮山洞, 夏潦不能及而冬不加高, 故人疑其出为浮洞口, 窃意即浮山洞口.”,1978

洞口市,洞口市,동구시: 即今湖南洞口县. 原为武冈县地, 明代已有“洞臼”之名. 方以智有������游洞口林谷诗������. 清乾隆年间戴宗槐������洞口记������谓洞口以地形得名. 1952年设洞口县, 因洞口为名. ,1978

洞口关,洞口關,동구관: 明置, 在今贵州惠水县东. ������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 洞口关在“州东十三里.” ,1978

洞口浦,洞口浦,동구포: 即洞浦. 在今安徽和县南长江岸边. ������寰宇记������卷124历阳县: “洞口浦, 魏将曹休․张辽伐吴至此, 吴军相望. ������水经注������云: 江水左列洞口.”,1978

洞口堡,洞口堡,동구보: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五十里. ������方舆纪要������卷81镇溪千户所“阴隆江堡”条下: 洞口堡“隶辰溪卫, 有官兵戍守.” ,1978

洞口墟,洞口墟,동구허: 即今广东新兴县北十里洞口镇, 为东门河与新兴江汇合处. 明万历������广东通志������卷46: 新兴县有洞口墟. ,1978

洞口瀑泉,洞口瀑泉,동구폭천: 在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西南. ������方舆纪要������卷67藏州: 洞口瀑泉“在州治西南五里. 其源极远, 自半空直下, 喷流数千尺, 居民资以灌溉.” ,1978

洞山,洞山,동산: ①即孤竹山. 在今河北卢龙县西十五里. ������明一统志������卷5永平府: 洞由“其山产铁. 有冶.” ②在今江西宜丰县东北五十里同安乡西南. 是我国佛教禅宗之一曹洞宗的发祥地. 唐大中时, 高僧良价禅师在洞由兴建普利寺, 被尊为“曹洞宗匠.” 良价死后, 唐懿宗追封他为悟本大师, 诏令在普利寺后建墓, 后人称价祖塔. 寺庙雄伟, 僧塔林立, 擞人称为洞天福她. ,1978

洞山寺,洞山寺,동산사: 在今江西宜丰县东北五十里洞山. 本名普利寺, 唐大中时良价禅师建, 世号洞山宗. 元末毁. 明重建. 清康熙八年(1669)修. ,1978

洞川县,洞川縣,동천현: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钟离县置, 属湖州. 治所在今河南唐河县东南. 大业初废入上马县. ,1978

洞川郡,洞川郡,동천군: 西魏置, 为洞州治. 治所在钟离县(今河南唐河县东南). 北周属湖州. 隋开皇初废. ,1978

洞子口,洞子口,동자구: 在今四川城口县南. 清道光������城口厅志������卷3: 洞子口“在厅南五里. 两山夹溪, 为南路总口.” ,1978

洞巴土司,洞巴土司,동파토사: 清雍正时置, 属西宁办事大臣. 为玉树四十族之一. 驻牧地在今青海囊谦县东南, 扎曲东岸. 乾隆������西宁府新志������卷19塞外贡马番族: “住牧角木丹莫多地方洞巴族, 距格尔吉族三百余田”,1978

洞头山,洞頭山,동두산: 即今浙江洞头县洞头岛. 清光绪������浙江沿海图说������温州: 岛屿有洞头. 1953年予此置洞头县. ,1978

洞扫堡,洞掃堡,동소보: 明成化四年(1468)置, 属泸州卫. 在今四川兴文县南. ������方舆纪要������卷72泸州卫: 洞扫堡在“卫南三十里. 本蛮砦. 成化四年, 官军攻都掌蛮, 破其洞扫․海纳․龙背․豹尾等砦. 事平, 改为堡.” 后废. ,1978

洞过水,洞過水,동과수: 又名洞涡水. 俗名小河. 在今山西太原市东南. ������水经·洞过水������: “洞过水出沾县北水出西过榆次县南, 又西到晋阳县南, 西入子汾, 出晋水下口者也, ”郦道元ヨ水经刘琨之为并州也, 刘曜引兵邀击之, 合战于洞过, 即是水也.”������元和志������卷13太原府: 洞过水“东自太原县界流入, 西入于汾. ……今按此水出沾县北水出沾即今乐平县也, 水经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汾水.” ������方舆纪要������卷40太原县: 洞涡水“在县东南三十里. 源出乐平县西陡泉岭, 经平定州及寿阳․榆次诸县, 下流经此入汾.” ,1978

洞州,洞州,동주: 西魏置, 治所在洞川郡钟离县(今河南唐河县东南). 北同废. ,1978

洞阳山,洞陽山,동양산: 在今湖南浏阳市西北六十里. 明������寰宇通志������卷55: 洞阳山“山有洞向阳, 故名. 唐孙思邈炼丹于此.” ������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洞阳山“上有石坛, 山涧有潭, 湫水流入洞中半里许, 石窦引光, 沙石朗然, 内有龙迹. 道书第二十四洞天.” ,1978

洞阳湖,洞陽湖,동양호: 即青岚湖. 在今江西进贤县西北. ,1978

洞沟古墓群,洞溝古墓群,동구고묘군: 在今吉林集安市东北洞沟河畔, 为高句丽时代墓葬, 有近万座之多. 墓有积石墓和封土墓两种. 积石墓年代较早, 初以碎石或砾石堆积, 稍晚的四周砌筑石条或筑成阶坛式, 其中规模宏大的有太王陵․将军坟․千秋墓. 太王陵前的好大王碑, 建于公元414年. 碑身呈角柱形, 高6.12米. 碑文四面环刻, 计一千八百余字, 记载“好大王”生平事迹. 封土墓用石材砌筑墓室, 外用黄土封顶. 墓室多近方形, 有单室․多室两种. 已发现有壁画的墓近二十座, 重要的有舞踊墓․角抵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坟4号․五盔坟5号和长川l号墓等.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

洞灵山,洞靈山,동령산: 在今湖南汝城县东十七里. ������方舆纪要������卷82桂阳县: 洞灵山“有岩洞池泉之胜.” ,1979

洞灵观,洞靈觀,동령관: 在今江西临川市西六里. 有魏夫人坛. ������寰宇记������卷110抚州临川县: 魏夫人坛“在县西北六里二百步. ……唐睿宗使道士叶法善祭醮, 仍于坛西置洞灵观, 度女道士七人以奉之. 刺史颜真卿撰仙坛碑备详其事.” ,1979

洞岩山,洞岩山,동암산: 即今浙江兰溪市东六洞山. ������方舆纪要������卷93兰溪县: 洞岩山在“县东二十里. 一名灵洞山. 高百余丈, 灵洞凡六, 而著者三.” 今为游览风景区. ,1979

洞河口,洞河口,동하구: 在今陕西紫阳县东南洞河. 清光绪������陕疆全省舆地图������紫阳县: 洞河口“在城东二十一日寸”,1979

洞泽,洞澤,동택: 又作荧泽. 在今河南浚县西. ������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纪年������: “卫懿公及赤翟战予洞泽.”������左传������: 阂公二年(前660), 狄人伐卫, “战于荧泽, 卫师败绩, 遂灭卫.” ,1979

洞房山,洞房山,동방산: 在今广西博白县东. 明万历������广西通志������卷5博白县: 洞房山在“县东十里. 广七十里. 下有洞乳, 缀丹碧, 丽若雕房.” ,1979

洞城,洞城,동성: ①在今辽宁浑河上游. 属建州女真哲陈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1: 丁亥年(明万历十五年.1587), “太祖领兵往攻洞城, 克之, 招降其城主甲海丽回.” ②在今黑龙江省黑河市西北白砬子稍南. 清乾隆������盛京通志������卷32: 洞城在“(黑龙江)城西北九十余里, 周围二里.” 后废. ,1979

洞庭山,洞庭山,동정산: ①在今江苏吴县西南. 有东․西二山. 东山古称胥母山, 又名莫嫠山, 原系湖中小岛, 元․明以后始与陆地相连成半岛. 今名洞庭东山或东洞庭山. 俗称东山. 西山为太湖中最大岛屿, 古称包山, 一作苞山, 又名夫椒山. 今名洞庭西山或西洞庭山, 俗称西山. 清时设太湖厅驻东山, 靖湖厅驻西山, 民国时废入吴县. 今为太湖名胜之地. ②即君山. 又名湘山. 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南. 原在洞庭湖中, 现已与陆地相连. ③又名鸿鹭山․玉石山․碧玉山. 即今甘肃嘉峪关市西嘉峪山. ������元和志������卷40酒泉县: 洞庭山“在县西七十里. 四面悬绝, 人不能上, 遥望焰焰如铸铜色. 山中出金.” ,1979

洞庭夹,洞庭夾,동정협: 在今湖南汉寿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洞庭湖滨. ������方舆纪要������卷80龙阳县“洞庭湖”条谓“洞庭夹为盗贼渊薮.” ������清一统志·常德府一������: 洞庭夹“舟楫治此候风, 水大则由洪沾, 水小则由夹入湖, 其南七十里为沅江县.” ,1979

洞庭庙店,洞庭廟店,동정묘점: 在今湖北保康县北. 清溪河注入南河处. ������清一绕志·郧阳府������: 洞庭庙店“在保康县东北四十里.” ,1979

洞庭湖,洞庭湖,동정호: ①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在今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山海经·海内东经������: “湘水出舜葬东南颞, 西环之, 入洞庭下.”屈原������离骚������: “遭吾道兮洞庭.”关于洞庭湖的演变, 长期以来地理学界․水利学界根据近百数十年来的湖面日渐填淤, 普遍认为整个历史时期湖面都是在不断缩小, 不同的是时快时慢雨已. ������历史地理������创刊号载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一文中,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 结合湖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调查和卫星照片, 对洞庭湖演变的全过程进行了考察, 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他认为, 在全新世初至公元3世纪, 洞庭湖地区还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景观;4世纪至19世纪中叶, 处在沉降扩展时期, 唐宋时已沦为“周极八百里”的湖泊景观;19世纪中叶至今处于淤塞萎缩的过程中. 整个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 ②即今江苏太湖. 晋左思������吴都赋������: “指包山而为期, 集洞庭两淹留.”������文选������注引王逸日: “太湖在秣陵东. 湖中有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 俗谓洞庭.”,1979

洞宮山,洞宮山,동궁산: 一名九莲峰. 即今福建政和县东南洞宫山. ������新定九域志������卷9建州: 洞富山, “������图经������云: 洞中有莲花石, 又尝有人漪之, 获石龟․鹤․藤․竹․仙绳.” ������方舆纪要������卷97建宁府政和县: 洞宫山“在县东南, 重叠九峰, 状如莲花瓣, 名九莲峰.” ������. ������. ������. 建宁府������: 洞宫山“道书以为第三十福地, 相传古有魏․虞二真人炼外成丹, 飞升于此, 因名魏虞洞天, 一名无为洞天. 中有谷洋, 地平衍若水之洋, 广四․五里, 产银砂……宋置坑冶司, 旧址犹存.” ,1979

洞浦,洞浦,동포: 亦名洞口․洞口浦. 在今安徽和县南, 临长江. ������三国志·魏书·曹休传������: “以休为征东大将军, ……击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 破之.”,1979

洞涡水,洞渦水,동와수: 又名同戈․铜锅․同过․洞过. 即今山西寿阳县南․榆次市东潇河. 源出昔阳县西南陡泉山, 西流经寿阳․榆次․清徐․太原市界入汾水. ������水经·洞涡水������: “洞过水出沾县北山, 西过榆次县南, 又西到晋阳县南, 西入于汾.”������魏书, 地形志������: “同过水出木瓜岭, 一出沾岭, 一出大廉山, 一出原过祠下, 五水合道, 故日‘同过’, 西南入汾.”,1979

洞涡驿,洞渦驛,동와역: 唐置, 在今山西清徐县东三十里同戈站村. ������旧唐书·昭宗本纪������: 天复元年(901), “(氏)叔琮长驱出围柏, 营于洞涡驿.” 即此. 后讹为同戈驿. ,1979

洞清岩,洞清岩,동청암: 在今广东罗定市东南五十里. ������清一统志·罗定州������: 洞青岩“旁有小径, 曲邃通幽, 游者用火引入, 每数丈一曲, 有一石孔, 流光开豁, 竟日探寻, 无有底止, 为一州之绝胜.” ,1979

洞源山,洞源山,동원산: 一名鬼谷山. 在今江西贵溪县南一百里. ������寰宇记������卷107信州贵溪县: “(藐姑山)南十里为洞源山, 一名鬼谷山. 有鬼谷洞, 好事者深入其中, 约行四里, 至洞尽处有小洞可通鬼岩.”������明一统志������卷5l广信府: 鬼谷山“道家第十五洞天. 山有苏秦台․张仪井, 世传鬼谷子尝居此.” ,1979

洞霄宫,洞霄宮,동소궁: 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百余里大涤山下. ������清一统志·杭州府二������: 洞霄宫“汉元封三年, 于大涤洞投龙简为祈福所. 唐弘道初建天柱观, 乾宁二年钱锡重建. 宋祥符中改今名. 凡宰执大臣去位者咸以提举洞霄富系衔.” 为天下第五洞府, 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元宋毁. 明洪武时重建, 后废, 今仅存遗址. ,1980

洞噶拉山,洞噶拉山,동갈랍산: 即今西藏堆龙德庆县西北东嘎拉. 下临拉萨河. 藏语意为白山咀․良山坡. 另据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称: “布达拉西三十里, 耸峻连霄, 高四百余丈. 唐古忒语谓海螺日洞噶, 山形似螺, 故名.”古时上修碉卡, 形势险要. ,1980

洞澡水,洞澡水,동조수: 唐代通海城路上的要站. 在今云南个旧市北四十里倘甸. ,1980

濊水,濊水,예수: ①一名渔水. 即今淮河支流浍河. ������资治通鉴������: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 曹景宗攻魏中山王英, “诸军逐北至秽水上, 英单骑入梁城.” ②即河南․安徽境内古涣水, 亦日浍水. ������战国策·楚策一������: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 邯郸破.楚取睢․秽之间.”即此. ,1980

濊江水,濊江水,예강수: 在今江西兴国县北. ������清一统志·赣州府一������: 秽江水“在兴国县北. 源出覆笥山, 东南流至方口, 合方太水, 又合宝石․早溪․鳌源․龙上․池源诸水, 又南径县东, 合黄田水, 又南至东涧口与潋江合.” ,1980

濊河,濊河,예하: 即石臼河. 在今河北平山县西北. ������寰字记������卷61平山县: “县西北五十里秽水出焉, 亦谓之石臼水, 又谓之鹿水, 出行唐东入博陵, 谓之木刀沟, 又谓之袈裟水, 从此过石瞳山, 南流入滹沱河.”,1980

洄水,洄水,회수: 指今四川广安县境之渠江. ������明史·地理志������广安州: “东北有篆江, 即巴江, 合渠江之下流也. 江中有三十六滩, 亦名洄水. 又北有浓水, 南流合于环水, 至州南合洄水, 并注合州之嘉陵江.”嘉庆������四川通志������卷13广安州: 洄水“在州南. 以其水萦回为潭, 故名, 又名清回, 即渠水下流也.” ,1980

洄曲,洄曲,회곡: 一名时蓝. 在今河南漯河市沙河与澧河会流处下游一带. ������旧唐书·宪宗纪������: 元和十年(815), “李光彦大破贼党于洄曲.” ������资治通鉴������: 唐元和十二年(817), “吴元济闻郾城不守, 甚惧. 时董重质将骡军守洄嗌.” 胡三省注: “据������新书·李光颜传������: 洄曲即时曲. 盖浓水于此回曲, 因以为名.”������方舆纪要������卷47: 澧河“从裕州舞阳县来, 经县南境, 歪县东漯湾渡, 北流合汝河. 又东南流, 其处谓之洄曲也.” ,1980

洄湟镇,洄湟鎮,회황진: 在今河北新乐市西南. 为唐后期镇․定二镇分界处. ������资治通鉴������: 唐元和五年(810), “河东将王荣拔王承宗洄湟镇.” 即此. ,1980

洄溪,洄溪,회계: 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黑山暖乡, 合冯水入沱. 唐元结有������说洄溪招退者������诗. ������方舆胜览������卷24道州: 洄溪“在江华县三十三里四山之间, 乳窦松膏之所渍, 泉甘宜稻, 饮之者寿.” ,1980

洄溜集,洄溜集,회류집: 即今安徽阜阳市东南四十里颍河南岸洄溜乡. 清乾隆������阜阳县志������卷4: 洄溜集“即洄窝溜, 东乡三十五里.” ,1980

洄澜亭,洄瀾亭,회란정: 在今湖北浠水县南. ������明一统志������卷61黄州府: 洄澜亭“在蕲水县南兰溪岸. 苏轼游此, 见水盘旋, 书二字予石壁, 后人立亭.” ,1980

测水市,測水市,측수시: 即今湖南双峰县东北三十里测水乡. ������清一统志·长沙府二������“铜钱湾市”条: 侧水市“在(湘乡)县西南七十里.” ,1980

洙水,洙水,수수: 据������水经注������, 源出今山东新泰东北, 西流至泰安东南, 折露南至泗水县北与泅水合流, 西至曲阜城东北又与泅水分流, 西经兖州至济宁合洗水, 折南注入泅水. 后水道有变迁, 上源在泰安东南改道西流与柴汶会合北入汶水, 今为小汶河上游, 已与泅水隔绝. 曲阜․兖州间故遣久湮. 自兖州以下, 现今的府河和济宁․鲁桥闻的运河大致即其故道. 今曲卑城北孔林之东有洙水, 西南流入沂水, 与古洙水无涉. ,1980

洙泗,洙泗,수사: 洙․泗二水合称. 古时两水自今山东泗水县合流西下, 至鲁国都城(今曲阜市)北又分为二水. ������水经·洒水注������: 洒水“又西南流, 经鲁县分为二流, 水侧有一城, 为二水之分会也. 北为洙渎……南则洒水. 夫子教予洙泗之间, 今于城北二水之中, 即夫子领徒之所也.” 后世因以洙泅代称鲁匿的文化及孔子的教泽. ,1980

洙泾镇,洙涇鎮,수경진: 又名朱溪. 即今上海市金山县治朱泾镇. 宋置大盈务. 元置巡司. 明初置税课局. 清初置泖桥巡司. 乾隆二十四年(1759)金山县徙治于此. ,1980

洙洲市,洙洲市,수주시: 宋为槠洲市. 即今湖南株洲市. ������清史稿, 地理志������长沙府湘潭县: “黄茅巡司, 乾隆二十六年置, 后迁县东洙洲市, 更名.”,1980

洙湖里寨,洙湖裏寨,수호리채: 即潴湖集. 今河南上蔡县东南洙湖镇. 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11: 同治匿年(1865)七月, 赖汶光军“乘势攻破上蔡之洙湖里寨․塔桥寨․洪桥寨.” ,1980

洗马林,洗馬林,세마림: 元荨麻林, 后讹为洗马林. 又名西马营. 明宣德十年(1435)筑城, 属万全右卫. 在今河北万全县西南五十里洗马林镇. ������方舆纪要������卷18万全右卫: 洗马林堡, “其镇河台为最冲, 边外大谎堆栏柏山皆部长驻牧. 嘉靖四十四年蒙古黄台吉从此突犯. 俗称匿马营, 以近边平坦难守, 与东马蕾相埒也.” 清设守备驻此. ,1980

洗马岭,洗馬嶺,세마령: 在今河北赤城县龙关镇北. ������方舆纪要������卷18龙门卫: 洗马岭, “太宗北征次龙门, 获北寇遗马二十余匹于洗马岭, 即此处.” ,1980

洗马河,洗馬河,세마하: 在今贵州惠水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 洗马河“在州东. 下流南入于都泥江.” ,1981

洗马姑,洗馬姑,세마고: 即今四川石棉县南回隆彝族乡. 清光绪������越商厅志������卷6: 同治二年(1863), 太平天国石达开率部困于紫打地(安顺场), “石达开至洗马姑”, 即此. ,1981

洗马畈市,洗馬畈市,세마판시: 即今湖北浠水县东四十四里洗马镇. 民国������湖北通志������卷74引������蕲水团练始末������: 清咸丰五年(1855)三月, 蕲州周十三“逃洗马畈, 复聚众为患.” ,1981

洗马湾,洗馬灣,세마만: 在今安徽长丰县南. ������方舆纪要������卷26庐州府合肥县: 洗马湾“在府北. ������志������云: 肥水自合肥而北, 有洗马湾․黄连门二河, 合流丽北, 入寿州界.” ,1981

洗车市,洗車市,세차시: 一作洗车河市. 即今湖南龙山县东南八十六里洗车河镇.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龙山县图: 县南有洗车市. ,1981

洗心泉,洗心泉,세심천: 在今陕疆汉阴县东. ������清一统志·兴安府一������引������(兴安)州志������: “县东三里有池龙沟, 内有长啸崖, 峭壁数十仞. 踞嘉靖中, 有僧辟一洞, 日朝阳洞. 洞东一泉, 从岩穴流出, 名日洗心泉.”,1981

洗利机台,洗利機臺,세리기대: 在今河北蔚县北. ������方舆纪要������卷44蔚州: 洗利机台“嘉靖二十三年, 敌突犯至此, 为烽堠之所.” ,1981

洗药池,洗藥池,세약지: ①在今福建福州市北升山-. 宋陈襄������和陈大卿游升由������诗有“闻欲引泉添洗药, 未应夺我凤凰池.” ②在今广东博罗县西北罗浮山上. 东晋葛洪有������洗药池������诗. ,1981

洗泊,洗泊,세박: 在今新疆泽普县境.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1: “泽普勒善河又东北流滓为洗泊(在叶尔羌城东南七十里). 水革之交, 卢奴所潴, 是为黑水. 故回人称日喀喇乌苏.”������清一统志·叶尔羌������: 喀喇水“在叶尔羌城南, 即泽普善河所滓溶, 名为洗泊, 亦名黑水.” ,1981

洗笔池,洗筆池,세필지: 在今湖南湘乡市北. ������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 洗笔池, “唐褚遂良贬潭州都督, 行部至邑, 洗笔池上. 后人为立祠, 宋邑令为榜日: t唐大都督褚公洗笔池’. 成淳间, 邑宰赵必槐于池中得断碑, 上刻褚公������湘潭偶题������诗云: ‘远山营奉翠凝烟, 烂熳桐花二月天. 游遍九衢灯火夜, 归来月挂海棠前, . 余皆莫辨.” ,1981

洗笔泉,洗筆泉,세필천: 在今湖北浠水县东北. 北宋苏轼������东坡志林������: 清泉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 水极甘, 下临兰溪, 溪水西流.” ,1981

洗象池,洗象池,세상지: 又名初喜庵.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It山钻天坡上. 清嘉庆������峨眉县志������卷2: 洗象池“在蛾山钻天坡上. 原名初喜亭. 寺左有石砌六方小池, 即洗象池. 因以名寺.” 今寺为清康熙年间建. “象池夜月”为峨山十景之一. 附近为猴群栖居处, 常在路边向游人索食, 极为有趣. 幽寺往上行数里, 有古木皮殿(化成寺)遗址. ,1981

洗密窝汛,洗密窩汛,세밀와신: 即今四川喜德县西北拉克乡(喜眉窝). 清设外委驻防. ,1981

洗溪,洗溪,세계: 即今湖南泸溪县西南二十里洗溪镇. 隋末于此置卢溪县. ,1981

洗鹤湾,洗鶴灣,세학만: 在今山东泰安市泰山支峰鹤山间后石坞之下. 清聂钕������泰山道里记������: “有乱石沟水, 南流过壁尘桥, 东折经鹪山北, 又东汇为洗鹤湾. 夹岸陡险, 苍松欹卧如梁. 水萦回而东注, 达于骆里峪.”,1981

活龙坪,活龍坪,활룡평: 即今湖北咸丰县西北八十六里活龙坪镇. 清设把总驻守. ,1981

活论水,活論水,활론수: 即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呼兰河. 源出市东南拉林山, 北流入拉林河. ������金史·乌春传������: 乌春叛, “举兵来战, 道斜寸岭, 涉活论水․来流水, 舍于术虎部阿里矮村.” 清称和伦河. ,1981

活罗海川,活羅海川,활라해천: 即今黑龙江省东南部松花江支流牡丹江. ������金史·世纪������: “苏滨水民不听命, 使斡带等至活罗海川, 召诸官僚告谕之.”即此. ,1981

活刺浑水,活刺渾水,활자혼수: 又作胡剌浑水. 即今黑龙江省呼兰县西之呼兰河. 源出小兴安岭, 南流入松花江. ������金史, 石显传������: “婆诸刊蓄怨未发, 会活剌浑水纥石烈部腊醅․麻产起兵, 婆诸刊往从之.”即此. 明称忽剌温江. ,1981

活路城,活路城,활로성: 唐大汗都督府治所. 在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北马扎里沙里夫一带. ������新唐书·地理志下������大汗都督府“以噘哒部落活路城置.” ,1981

洑水港店,洑水港店,보수항점: 即今湖北安阽市北十八里袱水镇. 清光绪������湖北全省全图������: 安陆县北有湫水港店. ,1981

洑溪,洑溪,보계: 在今江苏宜兴市东南五里. ������寰宇记������卷92宜兴县: ․袱溪“在县东南五里. 源出荆山, 北入荆溪.” ,1981

洎山,洎山,계산: 在今江西德兴市东. ������清一统志, 饶州府一������: 洎山“在德兴县东八十里. ?自水发源于此.” ,1981

洎水,洎水,계수: 在今江西德兴市南. ������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 涫水“亦为鄱水之源.” ������清一统志·饶州府一������: 洎水“在德兴县南. 源出洎山下滩里, 西流经县南, 又二十里入乐安江. 下流通名洎川. 今乐平县亦名泊阳, 以此水为名.” ,1981

派河驿,派河驛,파하역: 即今安徽肥西县驻地上派镇. ������方舆纪要������卷26合肥县: 派河驿在“府西四十里. 路出舒城.” ,1981

派赖,派賴,파뢰: 即今缅甸北部糯千卡河(即小江)南侧的派赖. 清代属腾越州明光隘土把总. 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卷99土司: 明光隘土把总“北至派赖河一百里野夷界.” ,1981

派潭墟,派潭墟,파담허: 即今广东增城市西北六十里派潭镇. 清有干总驻防. ,1981

浍山,澮山,회산: 又名绛高山․浍高山. 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水经·浍水注������: “浍水东出绛高山, 亦日河南山, 又日浍山.”������史记·魏世家������(正义������引������括地志������: “浍高山又云浍山, 在绛州翼城县东南二十五里, 浍水出此山也.”,1981

浍川县,澮川縣,회천현: 唐天褚二年(905)改翼城县置, 为汾州治. 治所在今山西翼城县. 北宋复为翼城县. ,1982

浍水,澮水,회수: ①汾水支流. 源出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流经绛县․曲沃․侯马․新绛等县市入汾水. ������左传·成公六年������: “新田土厚水深, 居之不疾, 有汾浍以流其恶.”������水经·浍水������: “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 西过其县南, 又西南过魇祁宫南, 又西至王泽, 注予汾水.”②即涣水. 又名拶水. 今安徽五河县西北浍水. ������方舆纪要������卷21五河县: 浍河“在县西北二里. 其上流自河南永城县流经宿州境, 又东南入县境, 经县治南入于淮. 或谓之涣水, 盖涣水与浍水合流也.” ,1982

浍交,澮交,회교: 即今山西绛县东北三十四里大交镇. ������水经·浍水注������: “浍水又西南与诸水合, 谓之浍交.”又������魏书-地形志������南绛郡: “治浍交川.”皆此. ,1982

浍交镇,澮交鎮,회교진: 清置, 属绛县. 即今山西绛县东北三十四里大交镇. ,1982

浍州,澮州,회주: ①北周置, 治所在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县东北七十里). 辖境相当今河南固始․商城․淮滨一带地. 后废. ②唐武德元年(618)改翼城郡置, 治所在翼城县(今山西翼城县). 辖境相当今出西翼城․绛县等县地. 二年(619)改北浍州. ,1982

浍高山,澮高山,회고산: 一名浍山. 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元和志������卷12翼城县: “浍高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浍水盘焉. 其山出铁, 隋于此置平泉冶.”,1982

洽,洽,흡: 水名. 一名瀵水. 即今陕西合阳县西金水沟. ������诗经·大雅·大明������: “在洽之阳.”指此. ������清一统志·同州府一������引������县志������: “洽水在今县西北三十里. 源出梁山西峪, 东南流经县南, 注于黄河. 汉永平闻流绝, 其绝处有乾河村. 其后复流, 土人重之, 呼为金水.”,1982

洽水城,洽水城,흡수성: 在今广东怀集县东北洽水镇. 清设洽水汛. ,1982

洽州,洽州,흡주: 五代汉乾裙三年(950)楚马希萼改懿州置, 治所在潭阳县(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 北宋乾德三年(965)复为懿州. ,1982

洮,洮,조: ①春秋时曹邑. 在今山东鄄城县西南. ������春秋������: 僖公八年(前652), “春王正月, 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 盟予洮.” 杜注: “洮, 曹地.”������左传������: 僖公三十一年(前629), “分曹地, 自洮以南, 东傅于济, 尽曹地也.” ②即桃. 春秋鲁邑, 在今山东汶上县东北四十里南陶. ������春秋������: 襄公十七年(前556), “齐侯伐我北鄙, 围桃”, 即此. ������公羊传������作“洮.” ③春秋鲁邑, 即今山东泅水县东南桃墟. ������春秋������: 庄公二十七年(前667), “公会杞伯姬于洮”, 即此. ,1982

洮儿河,洮兒河,조아하: 又作太弥河․挞鲁古河․塔儿河等. 在今吉林西北部. 源出大兴安岭索岳尔济山, 东南流入嫩江. 明������辽东志������卷1: 洮儿河“(开原)城西九百里, 在肇州西. 源出全宁北山, 东北流入松花江.” ,1982

洮儿河站,洮兒河站,조아하참: 即元塔鲁站. 在今吉林大安市西北洮儿河南. 明������辽东志������卷9: 海西西陆路有“洮儿河”站. 后废. ,1982

洮大铁路,洮大鐵路,조대철로: 从吉林洮安(今白城市)至大赉(今大安市). 长119公里. 伪满于1935年建成. 今为长白线西段. ,1982

洮水,洮水,조수: ①一名桃水. 即今山西阳泉市及平定县境内之桃河. ������方舆纪要������卷40平定州: “洮水在城东. 其上源即寿阳县之芹泉也, 经州西九十里, 谓之洮水. 下流注予泽发水.”②在今山西绛县南. 源出横岭山, 西北流入涑水河. ������左传������: 昭公元年(前541), “台骀能业其官, 宣汾․洮.”������7J������经·涑水注������: 洮水“水源东出清野山, 世人以为清襄山也. 其水东径大岭下, 西流出谓之哈口, 又西合涑水.” ③在今广西全州县北五十里. ������水经·湘水注������: “洮水出(洮阳)县西南大山, 东北径其县南, 即洮水以立称矣. ……其水东流, 注于湘水.”④黄河上游支流. 在今甘肃西南部. 源出甘․青二省边境西顷山东麓, 东流到岷县折向北, 经l商洮县到永靖县城附近入黄河. ������汉书·地理志������陇西郡临洮县: “洮水出西羌中, 北至拖罕东入河.”,1982

洮平关,洮平關,조평관: 即今甘肃礼县西洮坪乡. ������方舆纪要������卷59礼县“漩水镇”条下载: “������通志������: 县有洮平․牛脊․野麻․尖岔․木树等五关.”,1982

洮北县,洮北縣,조북현: 1946年由洮南县属之庆乎․庆远․永平․永安․万宝․宝利․瓦房․新立․富贵․兴隆等十村trr置, 属嫩江省. 治瓦房(今吉林洮南市西北瓦房镇). 1949年撤销, 并入洮安县. ,1982

洮州,洮州,조주: 北周保定元年(561)置, 治所在美相县(今甘肃临潭县). 辖境相当今甘肃临潭县以西․西顷山以东洮河流域. 隋大业三年(607)改为l临洮郡. 唐武德二年(619)复为洮州. 贞观嘎年(630)州县移治洪和城(今临潭县东新城). 八年(634)复还旧治. 开元十七年(729)废, 二十七年(739)复置. 天宝元年(742)改为临洮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洮州. 广德元年(763)后地入吐蕃. 宋大观二年(1108)复置, 治所在今临潭县(旧城). 元属睦蕃等处宣慰司. 明洪武四年(1371)改置洮州于户所. 州境邻接蕃地, 宋由此输入蕃马, 金曾置榷场, 明置茶马司于此. ,1982

洮州千户所,洮州千戶所,조주천호소: 明洪武四年(1371)改洮州置, 属河州卫. 治所即今曾肃临潭县东新城乡. 十二年(1379)升为洮州卫. ,1982

洮州卫,洮州衛,조주위: 明洪武十二年(1379)升洮州干户所置, 属陕西都司. 治所即今甘肃临潭县东新城乡. 清乾隆十三年(1748)改为洮州厅. 卫城遗址尚仔. ,1982

洮州厅,洮州廳,조주청: 清乾隆十三年(1748)改洮州卫置, 属巩昌府. 治所即今甘肃临潭县东新城. 辖境相当今甘肃临潭․卓尼二县地. 1913年改为临潭县. ,1983

洮州关,洮州關,조주관: 明置, 属洮州卫. 故址即今甘肃临潭县(旧城). ������明一统志������卷37洮州卫: 洮州关“在卫城西南三十里.” ,1983

洮州堡,洮州堡,조주보: 明洪武二年(1369)于旧洮州置, 属洮州干户所. 在今甘肃临潭县(旧城). 隆庆五年(1571)设守备. 清改设都司. ,1983

洮江,洮江,조강: ①即沔渡水. 今湖南炎陵县东之沔水. ������方舆纪要������卷80酃县“洙水”条下: 沔渡江“在县西南(按, 应为县东). 源出万阳山, 流入茶陵州境, 谓之洮江.” ②即今越南河内市一带之红河. ������元史, 安南传������: 宪宗七年(1257), 兀良合台讨交趾, “乃遣彻彻都等各将干人, 分道进兵, 抵安南京北洮江上.” ������方舆纪要������卷112安南: 富良江“亦日洮江.” ,1983

洮江州,洮江州,조강주: 明永乐五年(1407)属三江府. 治所在山围县(今越南北部永富省临洮). 辖境相当今越南永富省西北部地. 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 ,1983

洮安县,洮安縣,조안현: 1914年改靖安县置, 属奉天省洮昌道. 治所在白城子(今吉林白域市). 1929年直属辽宁省. 1950年改名白城县. ,1983

洮阳县,洮陽縣,조양현: ①西汉置, 属零陵郡. 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东北三十五星下改洲村. ������舆地纪胜������卷60全州: 洮水“水北为阳, 故汉置县以洮阳为名.” ������水经·湘水������: 湘水“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邴道元注: “洮水出县西南大山, 东北径其县南, 即洮水以立称矣. 汉武帝元朔五年, 封长沙定王子靖侯狗彘为侯国.”������清一统志·桂林府������引������州志������: “洮阳故城, 在州北三十五里, 地名改州滩.”南朝宋属零陵国. 齐复属零陵郡. 隋开皇中废. ②晋惠帝于洮阳城置, 属狄道郡. 后为诸羌所居. 治所即今甘肃临潭县. ������水经·河水注������: “洮水又东北流径洮阳曾城北. ������沙问记������日: 搬城东北三百里有曾城, 城临洮水者也, 建初二年, 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上, 遣行车骑将军马防与长水校尉耿恭救之, 诸羌退聚洮阳, 即此城也.”北周保定元年(561)于此置洮州. 隋开皇初并入美相县. ③隋大业初改洮河县置, 属临洮郡. 治所在今甘肃碌曲县东双岔乡. 唐废为广恩镇. ,1983

洮阳驿,洮陽驛,조양역: 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北. ������清一统志, 兰州府������: 洮阳驿“在狄道州(治今临洮县)东北一里. 明洪武四年置.” ,1983

洮阳郡,洮陽郡,조양군: ①北周置, 治所在和政县(在今甘肃岷县东北文斗乡). 保定元年(561)度. ②北周置, 治所在美相县(今甘肃临潭县). 辖境相当今甘肃临潭․卓尼二县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1983

洮安县,洮安縣,조안현: 1914年改靖安县置, 属奉天省洮昌道. 治所在白城子(今吉林白城市). 1929年直属辽宁省. 1950年改名白城县. ,1983

洮杜铁路,洮杜鐵路,조두철로: 从吉林洮安(今自城市)至杜鲁尔(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 长377.3公里. 1934年建成洮安至索伦的洮索铁路. 1937年修至阿尔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阿尔山镇). 1941年又延筑至杜鲁尔(1945年伊尔施至杜鲁尔段22;9公里被拆除). 从此称为白阿铁路. ,1983

洮沙县,洮沙縣,조사현: 1914年改沙县置, 属甘肃兰山道. 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北九十里太石铺镇. 1927年直属甘肃省. 1950年并入临洮县. ,1983

洮阿铁路,洮阿鐵路,조아철로: 自洮安(今吉林白城市)至阿尔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阿尔山镇). 全长337公里. 1929年开工兴建, 1934年建成洮安至索伦段(称为洮索铁路). 1937年修至阿尔山, 故称洮阿铁路. ,1983

洮昌道,洮昌道,조창도: 1913年由北路道改置, 属奉天省. 治洮南县(今吉林洮南市). 1917年移治辽源县(今吉林双辽县). 辖境约当今吉林洮南․白城․镇赉․大安西安广․通榆․公主岭․双辽․梨树․四平及辽宁昌图, 康平․法库, 内蒙古通辽․突泉等市县地. 1929年废. ,1983

洮昂铁路,洮昂鐵路,조앙철로: 亦称齐洮铁路. 自奉天洮南县(今吉林洮安县)至黑龙江齐齐哈尔西南昂昂溪附近的三间房. 长约220公里. 1925年动工修筑, 次年建成. 今为平齐线的一段. ,1983

洮河县,洮河縣,조하현: ①北周置, 为洮河郡治. 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南. 隋开皇初并入河津县. ②隋仁寿元年(601)改广恩县置, 属旭州. 治所在今碌曲县东双岔乡. 大业初改名洮阳县. ,1983

洮河郡,洮河郡,조하군: ①北周宣政元年(578)嚣, 属岷州. 治所在和政县(今甘肃岷县东北文斗乡). 保定元年(561)废. ②北周置, 属廓州. 治所在洮河县(今青海贵德县南). 辖境相当今青海贵德․尖扎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等地. 隋开皇初废. ,1983

洮城郡,洮城郡,조성군: 北周宣政元年(578)置, 属岷州. 治所在和政县(今甘肃岷县东北文斗乡). 保定元年(561)废. ,1983

洮南县,洮南縣,조남현: 1913年改洮南府置, 属奉天省洮昌道. 治所在双流镇(今吉林洮南市). 1929年属辽宁省. 1954年改属吉林省. 1958年改名洮安县. 1987年改设洮南市. ,1983

洮南府,洮南府,조남부: 清光绪三十年(1904)折科尔沁右翼前旗地置, 属盛京将军. 治所在双流镇(今吉林洮南市). 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省嫩江下游以西, 吉林省洮几河․霍林河中下游及松花江流域一带, 1913年降为县. ,1983

洮索铁路,洮索鐵路,조색철로: 自吉林洮安(今白城市)西北至索伦(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索伦镇). 长199.8公里. 1929年动工修筑, 1934年建成. 今为白阿线的一段. ,1983

洮赉河,洮賚河,조뢰하: 即今甘肃西部之陶勒河․北大河. 有二源․皆出祁连山: 西源名洮赉河, 东源名洪冰河, 东北流至酒泉市东北合流, 又会清水河, 东北出长城, 经金塔县北流, 与黑河合而入于屠延海. ������清史稿·地理志������青海: “洮赉河亦作滔来․陶赖․讨来, 在肃州南, 下流合张掖河, 即古呼蚕水也.”,1984

洮湖,洮湖,조호: 一名长塘湖․长荡湖. 即今江苏金坛市南长荡湖. ������初学记������卷7: “张勃������吴录������: 五湖者, 太湖之别名, 以其周行五百余里, 故以五湖为名. 或说以太湖․射贵湖․上湖․洮湖(洮湖一名长塘湖, 在义兴)․涌湖为五湖.”������寰宇记������卷92宜兴县: 长荡湖“在县西一百里. ������风土记������云: 阳羡县西有洮湖, 中大小坯山. ������舆地记������云: 洮湖即长荡湖也. ������江赋������云: ‘具区洮․漏’. 皆此也.” ,1984

洮源县,洮源縣,조원현: 隋大业初改美俗县置, 属临洮郡. 治所在今甘肃碌曲县东南. 后废. ,1984

洈山,洈山,위산: 一名起龙山. 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南. ������汉书·地理志������南郡高成县: “沆山, 沲水所出.”������清一统志·荆州府一������: 起龙山“在松滋县西南八十里. 古名沆山, 山腰有轿儿岩, 山有田宜稻, 旁有池曰黑龙, 资以灌溉.” ,1984

洈水,洈水,위수: ①即今湖北松滋․公安二县南之流河. 据������水经·油水注������: 流水“出高成县沆山, 东径其县下, 东至孱陵县入油水.” ������清一统志·荆州府一������: 沆水“在松滋县南. 源出县西南起龙山, 南河出山南, 北河出山北, 合而东流, 入王家湖, 至公安县界入油河. 今名梅溪河.” ②在今湖北当阳市东.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八经������: 宜诸之山“流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漳, 其中多白玉.” ������水经·漳水注������: “漳水又南, 诡水注之.”������清一统志·荆门州������: 沲水“按������水经注������所言诡水, 以其地考之, 河溶东南洋子港․流花踏․界溪港诸水当是.” ,1984

洵水府,洵水府,순수부: 在今陕西镇安县南. 为唐之折冲府. ������新唐书·地理志������: 商州有洵水․玉京二府. 盖以近洵水而名. ,1984

洵州,洵州,순주: 西魏改巴州置, 治所在洵阳县(今陕西旬阳县北淘河北岸). 北周废. 唐武德元年(618)复置, 七年(624)废. ,1984

洵阳坝,洵陽壩,순양패: 即今陕西宁陕县东北旬阳坝镇. ������清一统志·西安府三������: 洵阳坝汛“在宁陕厅北一百四十里. 嘉庆十九年设把总分防.” ,1984

洵阳县,洵陽縣,순양현: 西晋太康四年(283)改旬阳县置, 属魏兴郡. 治所在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 南朝宋复改旬阳县. 疆魏又改洵阳县, 为淘阳郡治. 隋属西城郡. 唐属金州. 元废. 明洪武三年(1370)笈显, 属兴安州. 移治今旬阳县. 清属兴安府. 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 1928年直属陕西省. 1964年复改旬阳县. ,1984

洵阳郡,洵陽郡,순양군: 西魏置, 属洵州. 治所在洵阳县(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 辖境相当今陕西句阳县地. 隋开皇初废. ,1984

洵河,洵河,순하: 即今陕西旬阳县西北旬河. 源出宁陕县东北, 东南流经镇安县, 至旬阳县东注汉水. ������三国志·蜀书·刘封传������: 申仪降魏, 为魏兴太守, “封员乡侯, 屯洵口.” 即此. ,1984

洵城县,洵城縣,순성현: 唐武德元年(618)置, 属洵州. 治所在今陕西旬阳县境. 贞观八年(634)废. ,1984

洵溪,洵溪,순계: 在今江西黎川县东. ������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新城县: 洵溪“在县东五十里. 引而西, 银岭․东兴岭诸水流合焉. 至五福镇, 四面群川并汇于此, 注为飞猿水.” ,1984

洚水,洚水,홍수: ①古水名. ������水经·浊漳水注������称绛渎, ������通典������称枯绛渠. 故道自今河北广宗县, 经南宫․冀州․衡水三市, 至武邑县界流入漳水. 是古漳水一时的徙流, 久湮. 或误以为即������尚书·禹贡������的降水. ②即绛水. 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36黄县“大沽河”条下: 海水“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之洚山, 流合黄水, 至马停镇入于海.” ,1984

洚河,洚河,홍하: 即今河北泊头市西之清凉河. ������方舆纪要������卷13交河县: 海河在“县南五里. 亦日枯洚渠. 即阜城县之胡卢诃, 东北流经此, 有南济桥跨其上. 又东北五十里为三岔河, 滹沱河会流处也. 亦曰三汊河.” ,1984

洛,洛,락: 今话藏定日县. 元代八思巴于此置洛万户府. ,1984

洛口,洛口,락구: ①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十里, 淮河南岸洛河镇. 古为洛河入淮之口. ������水经·淮水注������: “洛涧北历秦墟, 下注淮, 谓之洛口.”������梁书·武帝纪������: 天监四年(505)二月, “遣卫尉卿杨公则率宿卫兵塞洛日.” 即此. ②即今陕薅洋县西谠河口. 谠河上源一支为洛谷水, 故沈河又兼称洛谷水. ������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六年(410), “桓石绥因(卢)循入寇, 起兵洛口.” 胡三省注: “������水经注������: 汉水过魏兴安阳县, 又东至谠城南, 与洛谷水合, 水北出洛谷, 谷北通长安, 其水南流注汉水, 所谓洛口也.”,1984

洛口仓,洛口倉,락구창: 一名兴洛仓. 隋大业二年(606)筑, 故址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 因地处洛水入黄河之口而得名. 周围二十余里, 穿三千窖, 每窖可容粮食八千石. 十三年(617)瓦岗军攻克此仓, 并增筑洛口城, 周围四十里. 又临洛水筑偃月城, 与仓城相应.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复置洛口仓于此. ,1984

洛口戍,洛口戍,락구수: 在今陕西洋县东. ������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六年(410), “桓石绥因(卢)循入寇, 起兵洛口.” 胡三省注引������水经注������称: “汉水过魏兴安阳县, 又东至沈城南, 与洛谷水合, 水北出洛谷, 谷北通长安, 其水南流注汉水, 所谓洛口也.”,1984

洛口县,洛口縣,락구현: 1933年8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博生(原宁都)․宜黄․广昌三县析置, 驻麻田(今江西宁都县北麻田). 后迁东山坝小源(今江西宁都县北小源). 1934年11月废. ,1985

洛口墟,洛口墟,락구허: ①即今江西宁都县北八十三里洛口乡. 清置汛. ②亦作洛口塘. 即今江西会昌县西北六十里庄口镇. 明嘉靖������赣州府志������卷5: 会昌县有洛口市. ,1985

洛川县,洛川縣,락천현: ①十六国后秦嚣, 属长城郡. 治所在今陕西洛川县东北旧县镇北三十里. ������元和志������卷3洛川县: “以县界有洛川水为名.”后废. 北魏太平真君中复置, 为鄢城郡治. 治所在高槐(今洛川县东北十里安富村). 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县东北旧县镇, 属鄢州. 大业初属上郡. 唐属郧州. 明泰昌初改雒川县, 不久复改洛川县.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迁治凤栖堡(即今洛川县治). 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 1928年直属陕西省. ②唐仪风二年(677)置, 属浙州. 治所在今贵州习水县东境. 后废. ,1985

洛女砦,洛女砦,락녀채: 在今山西灵石县境. ������周书·齐炀王宪传������: 建德五年(576), “齐人收其余众, 复据高壁及洛女砦, 高祖命宪攻洛女, 破之.” 即此. ,1985

洛中桥,洛中橋,락중교: 唐武后时, 韦德昭所造. 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天津桥东. 其东有利涉桥. ������新唐书·韦弘机传������: 弘机“徒洛中桥于长夏门, 废利涉桥, 人便之.” ,1985

洛水,洛水,락수: ①又名洛涧. 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北之窑河. ������明史·地理志������凤阳府怀远县: “又西南有洛水, 与寿州分界, 径县南新城村入淮.”②在今山东莒县西北四十里. 出擅特山阴, 东南流入于沭. 元于钦������齐乘������卷2“沭水”条下: “洛水出檀头山, 又南经菖州城东, 又南沙河水西来入焉.”③一作雒水. 即今河南洛河. 黄河支流. ������尚书‘禹贡������: “导洛自熊耳, 东北会于涧․湛, 又东会于伊, 又东北入于河.”④亦作雒水. 为今四川沱江诸源之一. 即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之石亭江. ������汉书·地理志������广汉郡准县: “章山, 准水所出, 南至新都谷入湔.”⑤一名北洛水. 即今陕西省洛河. 源出定边县东南白于山, 东南流经吴旗․志丹․甘泉, 又南流经富县․洛川等县, 至大荔县南合渭水, 东入黄河. ������周礼·职方������: 雍州“浸日渭․洛.” ������山海经������卷2: 白於之山“洛水出其阳, 而东流注入渭.” ������史记, 周本纪������: “西伯乃献洛西之地, 以请纣去炮烙之刑.”即此. ,1985

洛水县,洛水縣,락수현: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昌洛县置, 属熊州. 治所在今河南洛宁县西洛水北. 大业初省入宜阳县. ,1985

洛水桥,洛水橋,락수교: 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南洛水上. ������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 拓拔焘攻盖吴.“南如汾阴济河, 至洛水桥.” 即此. ,1985

洛水堰,洛水堰,락수언: 在今四川绵阳市东北魏城镇北. ������新唐书·地理志������魏城县: “北五里有洛水堰, 贞观六年引安西水入县, 民甚利之.”,1985

洛吉河卡伦,洛吉河卡倫,락길하잡륜: 清末置, 属黑龙江副都统. 在今黑龙江省漠河县西北黑龙江南岸洛古河村. 民国������黑龙江志稿������卷33黑河所属卡伦: “游洛古河距讷钦哈达六十四里, 对岸为俄镇巴格罗夫. 清光绪三十四年副都统姚福升沿江查勘. 抵额尔古讷河口, 首设此卡.”,1985

洛龙宗,洛龍宗,락룡종: 即洛隆宗. 今西藏洛隆县东康沙. 清王世睿������进藏纪程������作“洛龙宗.” ,1985

洛平县,洛平縣,락평현: ①西魏置, 属上明郡. 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上明县. ②唐贞观四年(630)置, 属羁縻嶂州. 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 后废. ,1985

洛北县,洛北縣,락북현: 1947年河南革命根据地由洛宁县北部析置, 治山后(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小界乡). 有时在樊店(今洛宁县东北河底乡). 1949年与洛南县合并, 复置洛宁县. ,1985

洛甲洛屯等处长官司,洛甲洛屯等處長官司,락갑락둔등처장관사: 元置, 治所在今贵州长顺县西北. 明废. ,1985

洛宁县,洛寧縣,락녕현: 1914年改永宁县置, 属河南河洛道. 治所即今河南洛宁县.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85

洛加宗,洛加宗,락가종: 即今西藏贡觉县西南哈加. 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程站������: 阿足“五十里至歌二塘. 经平川二十里, 上山三十星, 路最险要. 至洛加宗, 有塘铺.” “洛加”, 藏语意为神主․天主. ,1985

洛场县,洛場縣,락장현: 唐乾元后置, 属儋州. 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北宋初省入宜伦县. ,1985

洛场镇,洛場鎮,락장진: 金置, 属谷熟县. 即今河南夏邑县西南三十六里济阳乡. ,1985

洛回县,洛迥縣,락형현: 即落回县. 在今广谣柳江县西北古州村南. ������寰宇记������卷168归化州: “洛回, 南四十步, 三乡.”,1985

洛交县,洛交縣,락교현: 隋开皇三年(583)置, 属郡州. 治所即今陕西富县. ������元和志������卷3洛交县: “洛水之交, 故曰洛交.”大业三年(607)为郧城郡治. 不久改为上郡治. 唐复为鹿陟H治. 元省入鄢州. ,1985

洛交郡,洛交郡,락교군: 唐天宝元年(742)改郡州置, 治所在洛交县(今陕西富县). 乾元元年(758)复为鄢州. ,1985

洛州,洛州,락주: ①十六国前燕建熙六年(365)置, 治所在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北角). 前秦改为豫州. ②十六国前秦初置, 治所在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 苻坚时移治陕县(今河南陕县). 灭燕后, 又移治丰阳县(今陕西山阳县). 后废. ③北魏泰常八年(423)改豫卅i置, 治所在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北角). 太和十七年(493)移治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 改为司州. 东魏天平初复改为洛州. 隋大业初移治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 改为河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又改为洛州. 永淳初, 辖境相当今河南济源市․温县以南, 嵩县․及登封․禹州二市以北, 洛宁․渑池等县以东, 荥阳市汜水镇及薪密市以西地. 开元元年(713)改为河南府. 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荆州置, 治所在上洛县(今陕西商州市). 北周宣政元年(578)改为商州. ,1985

洛江,洛江,락강: 亦作雒水. 即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之石亭江.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秦蜀守李冰“又导洛通山洛水, 或出瀑口, 经什邡, 郫别江, 会新都大渡.” ������水经注·江水������: “洛水出洛县漳山, 亦言出梓潼县柏山. ……洛水又南径洛县故城南, 广汉郡治也.”,1986

洛安郡,洛安郡,락안군: 西魏大统中置, 为东义州治. 治所在卢氏县(即今河南卢氏县). 西魏末改为义川郡. ,1986

洛那国,洛那國,락나국: 即破洛那国. ������魏书·西域传������: 洛那国“故大宛国也. 都贵山城.”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北卡桑赛. “洛那”上脱破字. ,1986

洛阳,洛陽,락양: ①古都之一. 本名成周, 战国时改名洛阳. 以在洛水之北而得名. 东汉建武元年(25)建都于此. 故址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放城. 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亦都此. ������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曙: “城东西六里十一步, 南北丸星一百步.”隋大业初于汉魏故城西十八里营建东都, 隋(炀帝)․武周․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 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南北․溏水东西, 称为隋唐故城. 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 仅当隋唐故城洛北溏西一小部分. ②即今福建惠安县谣南洛阳镇. Ia属晋江县, 清初置洛阳巡司于此. 因洛阳江为名. ,1986

洛阳大市,洛陽大市,락양대시: 北魏洛阳市场. 在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 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4载: “出西阳门四里, 御道南有洛阳大市, 周回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星, “里内之人, 尽皆工巧, 屠贩为生, 资财巨万.” 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 “里内之人, 丝竹讴歌, 天下妙伎出焉.” 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 “里内之人, 多酝酒为业.” 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 “里内之人, 以卖棺椁为业, 赁辆车(丧车)为事.” 另外还有准财․金肆二里, 是富入的住宅区. “凡此十里, 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 层楼对出, 重门启扇, 阁道交通, 迭相临望.” ,1986

洛阳小市,洛陽小市,락양소시: 北魏洛阳市场. 在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 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2载: “出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北, 有孝义里……孝义里东即是洛阳小市. ……里三千余家, 自立巷市, 所卖口味, 多是水族, 时人谓为鱼鳖市也.”,1986

洛阳口镇,洛陽口鎮,락양구진: 北宋暨, 属沙县. 即今福建沙县东南琅翻. ������元丰九域志������卷9南剑州: 沙县有洛阳口镇. 元废. ,1986

洛阳山,洛陽山,락양산: ①在今湖南邵阳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81宝庆府邵阳县: “洛阳山在府东北五里. 淡․邵二水合流其下. 有石室, 深邃莫测, 以汉洛阳侯重得名.”②在今云南安宁市东十里. ������方舆纪要������卷114安宁州: 洛阳山“在州东十里. 山顶平夷, 峰峦峭立. 下有泉, 流经东桥下, 入于螳螂川, 灌田三千余亩.” ,1986

洛阳市,洛陽市,락양시: 1948年当地解放后由洛阳县城区析置, 治所即今河南洛阳市. ,1986

洛阳江,洛陽江,락양강: 一名乐洋汪. 上源河市溪, 发源于福建泉问市东北, 西南流至河市后始称洛阳江, 东南流经泉州市与惠安县间入泉州湾. ������舆地纪胜������卷130泉州������景物下������: 洛阳江“在州东二十里, ……又������图经������云, 唐宣宗微行览山川胜概, 有类吾洛阳之语, 因以名之.” 江上宋时建有洛阳桥. ,1986

洛阳县,洛陽縣,락양현: ①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置, 为三川郡治. 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三十里汉魏故城. 西汉为河南郡治. 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建都于此, 并为河南尹治. 东魏․北齐․北周为洛州洛阳郡治. 隋初为洛州治. 大业初移治今洛阳市, 为河南郡治. 唐初仍为洛州治. 开元初为河南府治. 五代(梁․唐․晋․汉․周)为河南尹治. 北宋为河南府治. 佥兴定初为金昌府治. 元为河南府路治. 明为河南府治. 民国初为河南河洛道治.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48年析置洛阳市. 1955年撤销, 并入洛阳市. ②南朝宋侨置, 属河南侨郡. 治所在今湖北谷城县东. 后废. ,1986

洛阳店,洛陽店,락양점: 即今湖北随州市南五十六里洛阳镇. 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 清弱治三年(1864)四月, 捻军攻随州失败后, “张总愚由马平港渡府河, 奔洛阳店.” ,1986

洛阳驿,洛陽驛,락양역: 即今福建建宁县东江家店. ������方舆纪要������卷98建阳县: 洛阳驿“县东南二十五里.” ,1986

洛阳宮,洛陽宮,락양궁: ①三国魏修.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部.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 黄初元年(220)十二月, “初营洛阳富, 戊午幸洛阳.” 裴松之按: “诸书记是时帝居北宫, 以建始殴朝群臣, 门霸承明, 陈思王植日‘谒帝承明庐’是也. 至明帝时, 始于汉南富崇德殿处起太极․昭阳诸殿.”②唐东都宫城. 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中. 又称紫微城. 贞观中称洛阳宫. ������资治通鉴������: 唐贞观四年(630)六月, “乙卯, 发卒修洛阳富以备巡幸.” 即此. ,1986

洛阳郡,洛陽郡,락양군: 东魏天平中改河南尹置, 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隋开皇初废. ,1986

洛阳桥,洛陽橋,락양교: ①一名万安桥. 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北与惠安县交界的洛阳江上. 桥以江为名. 旧为万蜜渡, 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始甓石作浮桥. 皇袼五年(1053)兴建, 嘉裙四年(1059)竣工. ������方舆胜览������卷12泉州������桥梁������: 万安桥“一名洛阳桥. 嘉裙间太守蔡君谟劝州民成此桥. 蔡君谟������石桥记������日: 累址于渊, 酾水为四十七道, 梁空以行, 其长三千六百尺, 广丈有五尺, 翼以扶栏, 如其数之长而两之, 靡金钱一千四百万云.” 规模宏大,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架式石桥. 其后各代相继修葺, 1932年添架钢筋水泥桥面. 现桥长834米, 宽7米.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 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 桥南有蔡襄祠, 蔡襄(字君谟)的������万安桥记������立于祠内, 为宋代艺术的珍宝. ������续资治通鉴������: 宋德f元年(1275), 贾似道谪配途中至泉州洛阳桥, 遇叶李自漳州放还, 见于客邸. ������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晋江县: 洛阳桥“嘉靖三十七年官军败倭于洛阳桥.” 皆指此. ②即天津桥. 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西南. 隋唐皇城正南洛水上. 唐张说有������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诗. 又李益������洛桥������诗云: “金谷园中柳, 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1986

洛阳殿,洛陽殿,락양전: 又作乐阳殿. 在北魏平城西苑内, 今山西大同市西北下皇庄一带. ������水经·澡水注������: 武州川水“又东南流出山.������魏土地记������日: 平城西三十里武州塞口者也. 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 溉诸园池, 苑有洛阳殿, 殿北有宫馆.” ,1987

洛阳镇,洛陽鎮,락양진: ①北未置, 属西充县. 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北五十里双桂镇北洛阳坝. ②即今河j£沙河市西北二十五里东户村乡. 清乾隆������沙河县志������建置志: 市集有洛阳. ③即今江苏武进县东南洛阳镇.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阳湖县图: 东南有洛阳镇. ,1987

洛阴水,洛陰水,락음수: 汾水支流. 在今山西太原市北. ������水经·汾水注������: 洛阴水“出新兴郡, 西流径洛阴城北, 又西径盂县故城南. 洛阴水又西径狼孟县放城南, 洛阴水又西南径阳曲城北, 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 ������方舆纪要������卷40太原府: 洛阴水在“府北三十里. 源出忻州南界, 南流经废洛阴城, 有真谷水流合焉, 又南会石桥河, 注于汾水.” ,1987

洛阴城,洛陰城,락음성: 在今山匿阳曲县东十二里洛阴村. ������7x经·汾水注������: 洛阴水“出新兴郡. 西流径洛阴城北.” 唐武德七年(624)置罗阴县于此. ,1987

洛好市,洛好市,락호시: 南宋置, 在今广西柳城县西南. ������舆地纪胜������卷112柳州: “涌珠泉在柳城县之西七十里洛好市.”即此. 明置洛好镇巡司. ,1987

洛好镇,洛好鎮,락호진: 在今广西柳城县西南. ������明史·地理志������柳城县: “西有洛好镇巡检司.”,1987

洛克伦河,洛克倫河,락극륜하: 亦作罗克伦河. 即今新疆昌吉市西三屯河. 清徐松������疆域水道记������卷3: “回语谓涌出为罗克伦, 言其地有瀑泉上涌也. 其河二源亦出孟克图岭之麓. ……又北流, 分为二支, 东支日三屯河, 西支曰御塘河, 各北流, 径罗克伦军台东․昌吉县治西, ……又北流与御塘河会, 是为罗克伦河, 又西北流百余里, 与胡图克拜河会.”,1987

洛邑,洛邑,락읍: 一作雒邑. ������史记·周本纪������载: 武王灭商以后, “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 故址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内. 周公在平定武庚的叛乱后营建的成周, 亦称洛邑, 或称新邑洛, 故址在今洛阳市附近. ,1987

洛邑县,洛邑縣,락읍현: 西魏大统十三年(549)置, 属武都郡. 治所目9今陕西宝鸡县驻地虢镇. 北周移武都郡治此. 隋大业三年(607)改名虢县. ,1987

洛谷水,洛穀水,락곡수: 即今陕西洋县北铁冶河. ������水经·沔水注������: “汉水又东至谠城南, 与洛谷水合. 水北出洛谷, 谷北通长安. 其水南流, ……南注汉水.”,1987

洛汭,洛汭,락예: 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 ������尚书·禹贡������: 导河“东过洛․讷.” 水曲流日․衲. 洛․讷, 洛水入河处. ,1987

洛社站,洛社站,락사참: 元置. 即今江苏无锡县西北洛社镇. 元������析津志������天下站名: 信州陆路有“洛社.” ,1987

洛社镇,洛社鎮,락사진: 即今江苏无锡县西北洛社镇. ������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无锡县“潘葑镇”条下: “又北十二里日洛社市.”,1987

洛陂,洛陂,락피: 又名洛女陂.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清一统志·西安府������: “洛女陂”条引������三辅旧事������: “洛女冢南有洛陂, 俗号日洛女陂.”,1987

洛舍镇,洛舍鎮,락사진: 民国时置, 属德清县. 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北三十里洛含镇. ,1987

洛京,洛京,락경: ①东汉至北魏, 皆都洛阳, 故习称洛阳为洛京. (晋书·王导传������: “俄而洛京倾覆, 中问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魏书·任城王澄传������: “驾还洛京, 复兼右仆射.”②唐东京洛阳, 时人又称洛京. ③五代唐都洛阳, 因当时另有东京兴唐府, 故以洛阳为洛京. ������IFa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同光元年(923)十一月, “幸洛京.” 即此. 三年(925), 改兴唐府为邺都, 洛京复称东都. ,1987

洛河山,洛河山,락하산: 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北, 跨淮南․怀远․风阳边界的上窑山. 亦称洛山. (方舆纪要������卷21怀远县: 洛河山“在县南六十里, 以近洛河丽名. 山产煤炭.” 唐代“寿州瓷”即在山下管咀子一带, 今有“寿州瓷”遗址. ,1987

洛河镇,洛河鎮,락하진: 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十里洛河镇. 明․清置巡司于此. ,1987

洛泽汛,洛澤汛,락택신: 即今云南彝良县南洛泽河镇. 因洛泽河为名. 清有外委总驻守. 彝语“洛”或作“傈”, 意为石头;“泽”意为伙伴. “洛泽河”即石头多的刑. ,1987

洛泽河,洛澤河,락택하: 在今贵州威宁彝族团族苗族自治县西北. ������清史稿·地理志������威宁州: “洛泽河出州西北, 合数小水东北流, 亦入(云南)恩安.”,1987

洛封县,洛封縣,락봉현: 唐乾封三年(668)置, 属柳州. 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东洛东乡大曹村. 元和十三年(818)改为洛曹县. ,1987

洛城,洛城,락성: ①在今江西金溪县西. ������穷舆纪要������卷86抚州府金溪县: 洛城在“县西四十里. 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时所筑也.” ②在今靼川眉山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71眉州“裴城”条内: “州治东北二里有洛城. 相传后汉时筑, 三国时废, 皆未知所据.”③即今西藏东南部之珞渝. 是藏族对珞巴族居住区的称呼. ,1987

洛城门,洛城門,락성문: 汉长安城北面东头的一门.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城乡高庙村北. ������三辅黄图������卷l: “长安城北出东头第一门日洛城门, 又日高门. ……王莽更日进和门临水亭.”,1988

洛垢墟,洛垢墟,락구허: 即今广西鹿寨县西南洛埠村. ������清史稿·地理志������雒容县: 西有“洛垢墟.” ,1988

洛带镇,洛帶鎮,락대진: 北宋置, 属灵泉县.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南洛带镇. ,1988

洛南县,洛南縣,락남현: ①隋开皇五年(585)改拒阳县置, 属商州. 治所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八十里古城镇. ������寰宇记������卷141洛南县: “取洛水之南为名.”大业初属上洛郡. 大业十一年(615)移治今洛南县东. 唐属商州, 显庆三年(658)迁今洛南县. 明天启初避光宗(朱常洛)讳改为雒南县. 1964年复改洛南县. ②1947年河南革命根据地由洛宁县南部析置, 治西山村(今河南洛宁县西南西山底乡). 有时在樊村(今洛宁县西南樊村). 1949年与洛北县合并, 复置洛宁县. ,1988

洛要县,洛要縣,락요현: 东魏武定七年(549)改高密县置, 属武陵郡. 治所在今江苏赣榆县东南五十里. 隋初废. ,1988

洛要镜,洛要鏡,락요경: 在今江苏赣榆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22赣榆县: 洛要镇在“县东南六十里. 后魏洛要县盖置于此.” ,1988

洛思山,洛思山,락사산: 即今浙江萧山市东二十八里洛思峰. 宋������嘉泰会稽志������卷9引������舆地志������: “永兴县洛思山, 先是洛下人随朱隽来会稽, 三年不得返, 乃登山北顾而叹. 或云隽遭母丧, 止葬此山, 请洛下图墓师相地. 师去乡既久, 目极千里, 北望京洛, 号呼而绝, 因葬山顶, 故以为名.”,1988

洛须龙,洛須龍,락수룡: 即今匿川石渠县南洛须镇. 清末于此置登科府. 民国初置邓柯县. “洛须龙”藏语意为“传教的地方.” ,1988

洛美宗,洛美宗,락미종: 民国时属西藏地方政府. 治所即今西藏林周县北哈母(洛麦). ,1988

洛都水,洛都水,락도수: 即乐都水. 今青海东部湟水. ������清史稿·地理志������青海和硕特部南左翼末旗: “博罗充克克河……即古湟水, 一名洛都水者也.”,1988

洛都县,洛都縣,락도현: ①西汉置, 属上郡. 方位缺考, 当在今陕西省北部. 东汉废. ②唐置, 属羁縻归化州. 治所在今广西柳城县东南融江东岸洛文村. 北宋庆历四年(1044)废. ,1988

洛都谷,洛都穀,락도곡: 在今青海乐都县北. ������后汉书·马武传������: “摄宗初, 西羌寇陇右……复拜武捕虏将军……合四万人击之. 到金城浩臺, 与羌战, 斩首六百级. 又战于洛都谷, 为羌所败, 死者干余人.”,1988

洛都郡,洛都郡,락도군: ①即乐都郡. 十六国后凉吕光置, 治所即今青海乐都县. ②北周夭和二年(567)置, 属泸州. 治所在富世县(今四川富顺县). 辖境相当今四川富顺县․自贡市及隆昌县西境. 隋开皇三年(583)废. ,1988

洛桥,洛橋,락교: 即天津桥. 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皇城正南洛水上. 唐孟郊有������洛桥晚望������诗: “天津桥下水初结, 洛阳陌上行人绝.”储光羲有������洛桥送别������诗. ,1988

洛原郡,洛原郡,락원군: 北周天和二年(567)置, 属泸州. 治所在富世县(今四川富顺县). 辖境相当今四川富顺县․自贡市及隆昌县西境. 隋开皇三年(583)废. ,1988

洛浦,洛浦,락포: ①谓洛水之滨. 当在今河南洛阳市附近. 东汉张衡������思玄赋������: “召洛浦之宓妃.”②一作洛普. 即今新疆洛浦县.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为洛浦县. ,1988

洛浦山,洛浦山,락포산: 在今湖南保靖县西. 唐置洛浦县以此名. ,1988

洛浦县,洛浦縣,락포현: ①唐天授二年(691)析大乡县置, 属溪州. 治所在今湖南保靖县西南大妥乡甘溪村. ������元和志������卷30洛浦县: “以县西洛浦山为名.”长安四年(704)改属锦州. 五代废. 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析予阗县置, 属和阗直隶州. 治所即今新疆洛浦县. 民国初属新疆喀什噶尔道. 1920年改属和阗道. 1930年属和阗行政区. 后直属新疆省. 民国������新疆志稿������卷3: 洛浦, “回语呼为多乐普, 谓肩叉骨也. 洛浦二字由此得音.” ,1988

洛涧,洛澗,락간: 又名洛水, 青洛河. 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北之窑河. 源出安徽定远县东南, 西北流在淮南市东今洛口镇入淮河. ������水经·淮水注������: “洛涧北历秦墟, 下注淮, 谓之洛口.”,1988

洛容县,洛容縣,락용현: 唐永徽中置, 属严州. 治所在今广西柳城县东南. 天授二年(691)割属柳州. 南宋时迁治今鹿寨县北中渡镇附近. 元属柳州路. 明属柳州府, 天顺中徙治朱峒(今鹿寨县北中渡镇). 万历三年(1575)移治灵塘(今鹿寨县西南雒容镇). 清改为雒容县. ,1988

洛容驿,洛容驛,락용역: 明置, 在今广西鹿寨县西南雒容镇东. ������方舆纪要������卷109洛容县: 洛容驿“在县东.” ,1988

洛诺州,洛諾州,락낙주: 唐初置, 治所即今云南鹤庆县南坪. 后废. ,1988

洛通山,洛通山,락통산: 又名章山․章洛山․九岭山․杨林山. 在今四川什邡县西北六十里. ������汉书·地理志������雒县: “章山, 雒水所出, 南至新都谷入湔.”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秦蜀守李冰, “又导洛通山洛水, 或出瀑口. 经什邡, 郫别江, 会新都大渡.” ������元和志������卷31什邡县: “洛通山在县疆三十九里. 李冰导洛通山, 谓此也.”,1988

洛曹县,洛曹縣,락조현: 唐元和十三年(818)改洛封县置, 属柳州. 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东洛东乡大曹村. ������寰宇记������卷168洛曹县: “元(原)置在洛曹山侧”, 因名. 北宋淳化五年(994)属宜州, 嘉祷七年(1062)废. ,1988

洛崖镇,洛崖鎮,락애진: 亦作落崖墟. 即今广西柳城县西北洛崖乡. 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柳城县图: 西北有落崖墟. ,1989

洛盘县,洛盤縣,락반현: 唐武德二年(619)置, 属永州. 治所在今陕西甘泉县露北. 贞观蹭年(630)为永州治. 八年(634)并入金城县. ,1989

洛清江,洛清江,락청강: 在今广西鹿寨县西. 柳江支流. ������明史·地理志������柳州府洛容县: “城南有洛清江, 至马平县入于柳江.”������清一统志·柳州府一������: 洛清江“在洛容县东南三十里. 上源即白石水, 自桂林府永福县流入县界, 又西南经江口镇, 亦名运江, 又南经马平县三江口, 合柳江入象州界.” ,1989

洛隆宗,洛隆宗,락륭종: 又作洛龙宗․罗隆宗. 治所即今诬藏洛隆县东康沙. 清乾隆������西藏志, 疆圉������: “工布江达․拉里․说板多․洛隆宗․昌都皆为要隘. …‘洛隆”, 藏语意为南谷. 1960年与硕般多宗合并设洛隆县, 后迁驻孜托. ,1989

洛普,洛普,락보: 即今新疆洛浦县.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4: “和阗东七十五里为洛浦, 回人呼为多乐普, 译言肩叉璃. 洛浦, 和阗回庄.”,1989

洛富县,洛富縣,락부현: 唐置, 属羁縻温州. 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南. 北宋废. ,1989

洛塘河,洛塘河,락당하: 程今浙江海宁市. ������方舆纪要������卷90海宁县: 洛塘河, “新江塘河之支流, 东入硖石南湖.” ,1989

洛源县,洛源縣,락원현: 隋大业元年(605)改归德县置, 属庆州. 治所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北. ������元和志������卷3洛原县: “因洛水所出为名.”大业初属弘化郡. 十三年(617)废. 唐贞观二年(628)复置, 属庆州. 五代时废. ,1989

洛源监,洛源監,락원감: 在今陕西商州市东. ������新唐书·地理志������商州上洛郡: “有洛源监钱官.”������清一统志·商州������“洛源监”条引������l耳志������: “监在州东五十里孝野崖.”,1989

洛溪,洛溪,락계: 在今福建沙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97沙县: “洛溪在县东南, 源出尤溪县. 又有洛阳溪, 亦出焉. 西北流, 合诸小溪水, 流入大溪.”,1989

洛溪水,洛溪水,락계수: 相当今广西临桂县南之相思江. ������水经·漓水注������: “漓水又南, 右会洛溪. 溪水出永丰县西北洛溪山, 东流径其县北. 县本苍梧之北乡, 孙皓割以为县. 洛溪水又东南径始安县而东注漓水.”������清一统志·桂林府一������: 义江“在义宁县北, 即古洛溪水也.” ,1989

洛溪县,洛溪縣,락계현: 唐置, 属羁縻思峨州. 治所在今四川珙县西北. 后废. ,1989

洛漕新潭,洛漕新潭,락조신담: 在唐东都城中, 今河南洛阳市旧城南部. ������元河南志������载: 漕渠东北流, 至立德坊之南, 西溢为新潭. “长安中, 司农卿宗晋卿开, 以通诸州租船. 四面植柳, 中有租场, 积石其下, 予上布土. 潭立石柱, 马吉甫为其文, 钟绍京书. 后潭水浅, 租船不能至.” ,1989

洛巍县,洛巍縣,락외현: 即落巍县. 在今广西柳江县西北古州村西. ������寰宇记������卷168归化州: “洛巍, 西二十五里, 管一村.”,1989

洺口市,洺口市,명구시: 即今江西乐平市东九十里沼口乡. 唐为乐平县治. ,1989

洺水,洺水,명수: 在今河北威县西. ������方舆纪要������卷15威县: “沼水, 旧在县西. 自鸡泽․平乡县界, 流经县境, 合予漳河. 故隋以沼水名县. 今与漳河俱徙流入平乡县境, 旧迹遂湮.”,1989

洺水县,洺水縣,명수현: ①隋开皇六年(586)置, 属沼州. 治所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 ������元和志������卷15: “以县西近沼河, 改为沼水.”大业初属武安郡. 唐属沼州, 会昌三年(843)废入曲周县. ②金升沼水镇置, 属沼州. 治所在今河北威县北五十五里古城. 蒙古宪宗二年(1252)移威州治此, 至元初随州徙治今威县, 元至正中废入威州. ,1989

洺水镇,洺水鎮,명수진: 又名北沼水镇. 北宋初置, 属鸡泽县. 在今河北威县北五十五里古城. 金改置沼水县. ,1989

洺州,洺州,명주: 北周宣政元年(578)置, 治所在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城关镇). 以沼水为名. 隋大业初改为武安郡. 唐武德初复名沼州. 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鸡泽․永年․曲周․丘县․肥乡․武安等市县地. 天宝元年(742)改为广平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沼州. 元至无十五年(1278)改为广乎路. ,1989

洺磁路,洺磁路,명자로: 蒙古宪宗二年(1252)改邢沼路置, 治所在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东南). 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永年․鸡泽․磁县․曲周․武安․成安․肥乡․广平等市县地. 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为广平路. ,1989

浏口戍,瀏口戍,류구수: 又名浏阳口. 在今湖南长沙市北湘水东岸. ������水经·湘水注������: “湘水又径刘口戍西, 北对浏水.”������资治通鉴������: 五代梁开平元年(907), 楚王马殷“命在城都指挥使秦彦晖将水军三万浮江而下, 水军指挥使黄瑶帅战舰三百屯浏阳口.” 即此. ,1989

浏水,瀏水,류수: 即今湖南长沙․浏阳境之浏阳河. 源出今湖南浏阳市境之大囤山, 西流至长沙市北入湘水. ������水经·测水������: “测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 西北过其县东, 北与涝水合. 西入于湘.”,1989

浏阳口,瀏陽口,류양구: 又作浏口. 在今湖南长沙市北, 为浏阳河入湘江之口. ������水经·湘水注������: 湘水“北过临湘县西, 浏水从县西北流注, ……湘水又径浏口戍.” ������资治通鉴������: 五代梁开平元年(907), 马殷遣“黄瑶帅战槛三百屯浏阳口, ……黄瑶自浏阳绝江, 与(秦)彦晖合击, 大破之, 执(刘)存及(陈)知新.” ,1989

浏阳水,瀏陽水,류양수: 湘江支流. 亦圈浏水. 在今湖南长沙市湘江以东浏阳․长沙二县市境内. ������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 浏阳水“在府城北五里. 源出大围山, 有二源: 日大溪, 日小溪. 合流经浏阳县西, 名渭水;过县前, 名浏水. 西流入湘水.” ,1989

浏阳州,瀏陽州,류양주: 元贞元元年(1295)升浏阳县置, 属天临路. 治所即今湖南浏阳市东北官渡. 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浏阳县. ,1990

浏阳县,瀏陽縣,류양현: 亦作刘阳. 东汉建安中置, 属长沙郡. 治所在今湖南浏阳市东北七十五里官渡. 以浏阳水为名. 隋省入长沙县. 唐景龙二年(708)复置, 属潭州. 治所即今浏阳市. 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浏阳州. 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浏阳县, 属长沙府. 民国初属湖南湘江道. 1922年直属湖南省. 1993年改设浏阳市. ,1990

浏河,瀏河,류하: 亦作刘河. 即娄江. 在今江苏昆山․太仓市境内. 元․明时为海运要道. ,1990

浏河镇,瀏河鎮,류하진: 即刘河镇. 清宋改“刘”为“浏”, 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浏河镇. ,1990

济山县,濟山縣,제산현: 南齐置, 为北随安左郡治. 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北八十里. 梁废. ,1990

济川桥,濟川橋,제천교: ①在今江苏泰州市城南. ������清一统志·扬州府二������: 济川桥“一名高桥. 跨运盐河, 达通问如皋孔道.” ②在今安徽宣州市东门外. ������明-统志������卷15宁圜府: 济川桥“在府城东阳德门外. 隋开皇中建. 1日名永安. 本朝正统中重修.” ③在今湖南道县南. (方舆纪要������卷8l道州: “漭川桥在州南门外. 南北跨绝, 凡干五百余尺. 宋嘉定中, 为方舟三十有四, 栉比连镍, 横渡江面, 后废. 明初复造浮梁, 以济往来, 亦谓之大浮桥.”,1990

济川墟,濟川墟,제천허: 在今山东高青县高城西北五里. ������晋书·裴秀传������: 三国魏成熙初, “秀封济川侯, 地方六十里, 邑千四百户, 以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 ,1990

济川镇,濟川鎮,제천진: 在今江苏泰兴市东北隅. 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于此置泰兴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徙治柴墟镇(今泰兴市西北口岸镇). 南宋绍兴十四年(1126)徒治延令村(今泰兴市). ,1990

济木萨,濟木薩,제목살: 即今新疆吉木萨尔县. 清属阜康县. 乾隆四十一年(1776)设济木萨县丞. 光绪二十年(1894)改名孚远城, 二十八年置孚远县. 1953年改为济木萨尔县. ,1990

济水,濟水,제수: ①又作沸水. 古四渎之一. 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 ������尚书·禹贡������: “导溉水, 东流为济, 入于河.”当指黄河以北部分;又“溢为荥, 东出陶丘北, 又东至于菏, 又东北会予汶, 又东北入于海.” 指黄河以南部分. 河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 下游屡经变迁.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垣县: “������禹贡������王屋山在东北, 挽水所出, 东南至武德入河.”其时济水在今武陟县南入河. ������水经·河水篇������: “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为溉水, 又东至温县西此, 屈从县东, 东南过陵城西, 又南当巩县北, 南入于河.”这时济水当在今河南温县入河, 略与今道同. 黄河以南部分本系从黄河分出的一条支派, 因分流处与河北济口隔岸相对, 古人遂目为济水的下游. 据������汉书·地理志)和������水经������记载, 其时济水自今河南荥阳市北分黄河东出, 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 至山东定陶县西, 折东北注入巨野泽, 又自巨野泽北经梁山县东, 至东阿旧治西, 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 略同今黄河河道;自泺口以下至海, 略同今小清河河道. 至������水经注������时代自今荥阳东北以下至于巨野泽, 有南济․北济二派, 北济经今封丘县北․菏泽市南, 南济经今封丘县南․定陶县北. 自出巨野泽会汶水以下, 又兼称清水. 今上游发源处尚存, 而下游为黄河及大․小清河所夺. ②或作沸水. 即今河北赞皇․柏乡二县境之沸河. 源出今河北赞皇县嚣南, 东流经高邑县南, 至宁晋县南, 注入抵水. ������汉书·地理志������常山郡房子县: “济水所出, 东至廖陶入․诋.”,1990

济东镇,濟東鎮,제동진: 金置, 属邹平县. 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 蒙古宪宗二年(1252)改置济东县. ,1990

济北县,濟北縣,제북현: ①隋开皇六年(586)分卢县置, 属济州. 洽所在今山东长清县西三十里. 大业初废. ②1946年9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济宁․汶上二县析置, 治戴座(今山东济宁市北戴庄). 1950年5月撤销, 与济宁市合并, 改设济宁县. ,1990

济北国,濟北國,제북국: 汉高帝元年(前206)项羽封田安景, 都博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辖境相当今由东济南․德州․泰安․莱芜等地. 五年国除. 文帝二年(前178)以齐之济北郡封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 都声(今山东长清县西南). 三年国除. 十六年复以齐悼惠王子安都侯志为济北王, 辖境缩小. 后元二年(前162)国除. 东汉永元二年(90)分泰山郡置济北国, 都卢县(今山东长清县西南). 西晋移治卢子城(今山东平阴县旧东阿东北). 南朝宋改为济北郡. ,1990

济北郡,濟北郡,제북군: ①秦置, 治博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旧县). 辖境南至今山东泰安․莱芜, 西至德州․平原, 东至邹平․阳信, 北至河北盐山․海兴等地. 西汉初改置济北国. 后国除屡改为郡, 不久复为国. 南朝宋改济北国为郡, 徙治肥城(今山东肥城市). 北魏改置东济北郡. ②南朝宋改济北国置, 属兖州. 治所在蛇丘县(今山东肥城市东南). 辖境相当今山东肥城․平阴等市县地. 北魏徙治卢子城(今平阴县西南旧东阿东北), 北齐迁治卢县(今茌平县西南五十里). 隋开皇初废. 大业初复置. 唐改为东泰州. ③北魏置, 属济州. 治所在卢子城(今山东平阴县西南). 辖境相当今山东表阿县及茌平县部分地. 唐武德四年(621)废. ,1990

济生池,濟生池,제생지: 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炉山镇西. ������明一统志������卷88清平卫: 济生池“在卫城内西. 昔茁‘贼’来侵, 城中无井, 赖此水济急, 故名.” ,1990

济尔玛台河,濟爾瑪台河,제이마태하: 一作朱尔马台河. 在清外蒙古赛音诺颜部. 即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吉尔马台污, 为鄂尔坤河上源之一. 在塔米尔河之南. 即辽․元时所称金河(按坦河). ,1990

济尔哈朗图,濟爾哈朗圖,제이합랑도: 即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东北吉尔嘎朗镇. 清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驻地. ,1991

济尔噶朗河,濟爾噶朗河,제이갈랑하: 今新疆乌苏县西济尔哈朗河. ������清一统志·库尔喀喇乌苏������: 济尔噶朗河“在庆绥城西. 源出天山北麓, 北经布勒哈尔齐台西, 多木达都台东, 流二百里, 会库尔河.” ,1991

济宁市,濟寧市,제녕시: 1946年1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济宁县城区及近郊析置, 治所即今山东济宁市. 同年9月为国民党军队所占. 1948年7月重获解放, 仍为济宁市. 1950年5月撤销, 与济北县合并, 设立济宁县. 同年11月复置济宁市. ,1991

济宁州,濟寧州,제녕주: 明洪武十八年(1385)改济宁府为州, 属兖州府. 治所即今山东济宁市. 辖境包括今山东济宁․嘉祥․巨野․郓城等市县. 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壹隶州. 1913年改济宁县. ,1991

济宁县,濟寧縣,제녕현: ①1913年改济宁州置, 为山东济宁道治. 治所即今济宁市. 1925年为兖济道治.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48年析置济宁市. 1983年撤销并入济宁市. ②1946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济宁县南部析置, 治马房屯(今山东济宁市西南马房屯). 1949年撤销, 并入嘉祥县. ,1991

济宁府,濟寧府,제녕부: 元至元八年(1271)升济州置, 属漭宁路. 治所在任城县(今山东济宁市). 旋徙治巨野县(今山东巨野县). 十六年(1279)升为路. 明洪武元年(1368)复改为府, 治所在任城县(今济宁市). 十八年(1385)降为州. ,1991

济宁道,濟寧道,제녕도: 1914年由岱南道改置, 属山东省. 治济宁县(今山东济宁市). 辖境约当今山东苕县․莒南․f海沭以西, 菏泽․郓城․嘉祥․汶上․宁阳․泅水․平邑․蒙阴․沂源․沂水以南地区. 1925年撤销, 分置兖济․琅蚜․曹濮3道. ,1991

济宁路,濟寧路,제녕로: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济宁府置, 属中书省. 治所在巨野县(今山东巨野县). 至正中移治任城县(今山东济宁市). 辖境包括今山东泗水县以西, 肥城市以南, 郓城․巨野县以东, 河南虞城县和安徽砀山县以北. 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府. ,1991

济民市,濟民市,제민시: 在今四川合江县西北大桥乡西. 元置合江县于此. ������永乐大典������卷2217������泸州志������: 合江县“至元十五年, 立县于神臂江南济民市.” ������明史·地理志������: 合江县“旧治在神臂山南, 洪武初徙安乐山之麓, 即今治也.” 济民市在神臂山(崖)之南, 长江南岸. ,1991

济民场,濟民場,제민장: 在今河北滦南县匹南五十里柏谷庄. 盛产盐. ������方舆纪要������卷17滦州: 济民盐场, “������志������云: 府境有盐场四, 俱属子户部分司. 一日济民场, 距分司t十里. 南滨海, 东极潮河, 接石碑盐场. 西跨运河, 连丰润县越支场, 亘百三十里.” ,1991

济民渡,濟民渡,제민도: 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六十里东滩村, 黄河渡口. ������清一统志·绛州一������: 济民渡“在垣曲县南黄河南岸(原文误, 应为“北岸”), 至渑池县界.” ,1991

济众监,濟眾監,제중감: 北宋置, 在今陕西略阳县东. ������元丰九域志������卷8兴州: 济众监在州东一百七十步, “景德三年置, 铸铁钱.” 元废. ,1991

济州,濟州,제주: ①北魏泰常八年(423)置, 治所在稿磁城(今山东茌平县西南). 辖境相当今河南范县․山东聊城․东阿․肥城․阳谷․高唐等县市间地. 隋开皇初废.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辖境缩小. 天宝十三载(754)州城为河所陷, 遂废入郓州. ②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分郓州置, 治所在巨野县(今山东巨野县南一里). 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市及巨野․金乡․郓城等县地. 金天德二年(1150)移治任城县(今济宁市). 蒙古至元六年(1269)又移治今巨野县. 八年(1271)升为济宁府, 十二年(1275)又改济州, 属济宁府. 至正八年(1348)废. ③金天眷三年(1140)改黄龙府置, 属会宁府. 治所在利涉县(今吉林农安县). ������金史·地理志上������: “以太祖来攻城时, 大军径涉不假舟楫之祥也.”辖境约当今吉林农安.德惠․双阳县及长春市地. 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隆州. ,1991

济州关,濟州關,제주관: 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稿礅津. ������北齐书·高阿那肱传������: “后主走度太行后, 那肱以数千人投济州关, ……及周将军尉迟迥至关, 肱遂降.”(寰宇记������卷13郓州卢县: “稿礅津在县北一里. 后魏于此置关, 名济州关. 隋末废.”,1991

济州河,濟州河,제주하: 元至元十三年(1276)开始在济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宁市)境内所开的运河, 至二十年(1283)完成. 南接泅水, 北汇大清河(今黄河), 即今山东运河南起鲁桥北至安山一段的前身, 惟袁口以北故道在今道之西. 河成后, 南来漕舟即由淮溯泗, 循此北出大清河涉海出直沽(今天津市区). 后六年开会通河, 此后济州河遂亦通称会通河. ,1991

济阳,濟陽,제양: 战国魏邑. 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蝈阳镇. ������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三十年(前340), “城济阳.” ������史记·苏秦传������: “(秦)决白马之口, 魏无外黄․济阳.”皆此. 秦最县. ,1991

济阳县,濟陽縣,제양현: ①秦置, 属砀郡. 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四十里蛔阳镇. 汉属陈留郡. 西晋属陈留国. 疆晋末及十六国后赵属陈留郡. 北魏属阳夏郡. 隋属济阴郡. 唐初属杞州. 贞观元年(627)废. ②南朝宋侨置, 属马头郡. 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县境. 南齐废. ③唐武德四年(021)分冤句县置, 属杞州. 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南五十里. 唐贞观元年(627)废. ④唐景龙元年(707)于梁邹城置, 属淄州. 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东北. 元和十五年(820)并入高苑县. ⑤金天会七年(1129)析临邑․章丘二县地置, 属济南府. 治所即今山东济阳县. 元属济南路. 明属济南府. 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91

济阳城,濟陽城,제양성: 战国魏地. 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四十里蝈阳镇. ������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三十年, 城济阳.”������史记·苏秦列传������: 苏代约燕王翻, “决白马之口, 魏无外黄․济阳.” 即此. 西汉置县. ,1992

济阳郡,濟陽郡,제양군: ①西晋惠帝分陈留国置济阳国, 东晋改为济阳郡. 治所在济阳县(今河南兰考县东北蝈阳镇). 辖境相当今河南兰考县东部․山东东明县南部. 北魏废. ②东晋明帝侨置于毗陵郡武进县(今江苏武进县西北)地. 南朝齐改为南济阳郡, 梁天监中废. ,1992

济阳镇,濟陽鎮,제양진: 北宋置, 属谷熟县. 即今河南夏邑县鹾南三十六里济阳乡. ,1992

济阴县,濟陰縣,제음현: ①隋开皇六年(586)置, 为曹州治. 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六十里. 大业初为济阴郡治. 唐为曹州治. 北宋为兴仁府治. 金大定八年(1168)城为河水淹没, 迁治古乘氏县(今山东菏泽市), 为曹州治. 明洪武元年(1368)省入曹州. ②隋大业末置, 属化州. 治所在今安徽明光市境. ������新詹书·地理志������濠州招义县: “大业末, 县民马簿盗据, 号化州. 后杨益德杀簿, 自号刺史, 又置济阴县, 是年来降.”唐贞观元年(627)废. ,1992

济阴国,濟陰國,제음국: 西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分梁国置, 治所在定陶县(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 封孝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市及定陶․东明等县地. 建元二年(前139)改为济阴郡. 甘露二年(前52)改置定陶国, 建平二年(前5)复改济阴郡. 东汉永平十五年(72)复改为国, 后又改为郡. ,1992

济阴郡,濟陰郡,제음군: ①西汉建平二年(前5)改定陶国置, 治所在定陶县(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 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市及定陶․东明等县地. 东汉属兖州. 北魏属西兖州, 后移治左城(今山东曹县西北). 北齐废. 隋大业初改曹州复羹济阴郡, 治所在济阴县(今山东曹县西北). 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市及定陶․东明․成武․金乡․单县等地. 唐武德初改为曹州, 天宝元年(742)复改济阴郡, 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曹州. ②东晋侨置, 治所在睢陵县(今江苏睢宁县). 南朝宋入魏, 废. ③南朝宋置, 治所在今江苏盱眙县西. 北魏改济阳郡, 属楚州. 寻复故. 东魏武定七年(549)改为白水县. ④南朝宋侨置, 属徐州. 治所在睢陵县(今安徽明光市东北六十里女山湖镆). 南齐属北徐州. 北周属西楚州. 隋开皇初废. ⑤南朝梁侨置, 属睢州. 治所在顿丘县(今安徽宿州市北二十里老符离集). 辖境相当今安徽宿州市北部地. 后废. ,1992

济远县,濟遠縣,제원현: 隋大业五年(609)置, 属鄯善郡. 治所在今新疆若羌县附近之地. 隋末废. ,1992

济咙,濟嚨,제롱: 即济隆城. 今西藏吉隆县东南吉隆. 清松筠������西招纪行诗������注: “自宗喀西南行三日, 可抵济咙边隘.”,1992

济岷城,濟岷城,제민성: 在今江苏宿迁市北. 东晋尝于此置济岷郡. ,1992

济岷郡,濟岷郡,제민군: 东晋置, 治所在今江苏宿迁市北. ������晋书·石勒载记下������: “济岷太守刘闽․将军张阖等叛, 害下邳内史夏侯嘉, 以下邳降于石生.”,1992

济南王部,濟南王部,제남왕부: 元代诸王封国. 元太祖弟哈赤温子按只台(又译按赤台)受封, 子孙世袭. 其后王封济南王, 主其国事. 受镇守太祖大斡耳朵的晋王节制. 辖境约有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及蒙古国东方省东南部. 其驻营地当在兀鲁灰河(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乌拉根果勒)地区. 后废. ,1992

济南市,濟南市,제남시: 1929年由历城县析置, 为山东省会. 治所即今山东济南市. ,1992

济南县,濟南縣,제남현: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 属齐州. 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北十五里. 大业初并入长山县. ,1992

济南国,濟南國,제남국: 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改济南郡为国, 封刘肥之子辟光为济南王, 都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市西). 辖境相当今山东济甫․泰安․长清․肥城․章丘․济阳․邹平等市县地. 景帝三年(前154)以参与吴楚七国之乱, 国除为郡. 武帝以后南部划归泰山郡, 辖境缩小.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又改为国. 西晋初复改为郡. ,1992

济南府,濟南府,제남부: 北宋政和六年(1116)升齐州置, 治所在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 元初改为济南路.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为济南府, 属山东省. 辖境相当今山东新泰․肥城二市以北, 德州市和平原․长清县以东, 淄博․莱芜二市及桓台․高青․利津等县以西, 乐陵市和无棣县以南, 东北至海. 清代将乐陵․商河․高青等市县以东地划出, 辖境缩小. 1913年废. ,1992

济南郡,濟南郡,제남군: 西汉初分齐郡置, 治所在东平陵县(今山东章丘市西). 辖境约当今山东济南․泰安․长清․肥城․章丘․济阳․邹平等市县地. 以治所东平陵在古济水(今黄河)之南, 故名济南. 文帝十六年(前164)改为济南国. 景帝三年(前154)复改为郡. 武帝以后将南部划归泰山郡, 辖境缩小.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又改为国. 西晋初复改为郡, 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市). 隋开皇初废. ,1992

济南道,濟南道,제남도: 1914年由岱北道改置, 属山东省. 治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 辖境约当今山东无棣․阳信․乐陵․商河․济阳․齐河․济南․长清以东, 东蕾․垦利․博兴․桓台․淄博市两部․莱芜以西, 肥城․泰安․新泰以北地区. 1925年分置泰安․武定等道, 辖境仅有今山东济南․章丘․邹平․高青․桓台․济阳․长清․齐河等市县地. 1928年废. ,1992

济南路,濟南路,제남로: 元初改济南府置, 属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治所在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 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章丘․邹平․济阳․商河․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利津等市县及滨州市部分地.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为济南府. ,1993

济浊馆,濟濁館,제탁관: 唐安西都护府属地. 在今新疆柯坪县东. ������新唐书·地理志������弓f贾耽������四夷路程������: “自拨换․碎叶西南渡浑河, 百八十里有济浊馆, 故和平铺也.”,1993

济桥,濟橋,제교: 在今河南荥阳市东. ������清一统志·开封府������: 济桥“在荥阳县东门外. ������旧志������: 唐贞观中尉迟敬德监造, 制度雄伟. 明弘治间废.” ,1993

济涉桥,濟涉橋,제섭교: 在今河北柏乡县南. ������方舆纪要������卷14柏乡县: 济涉桥“在南关外, 午․槐二水导流经城南, 此桥跨其上, 以便行旅, 因名.” ,1993

济桑城,濟桑城,제상성: 西汉置. 在今甘肃庄浪县附近. ,1993

济勒河,濟勒河,제륵하: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部沿海, 东流入鞑靼海峡. 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3: 济勒河“在额嚼河北, 东入海.” ,1993

济猛暗沙,濟猛暗沙,제맹암사: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 东北距武勇暗沙10海里, 西南距海鸠暗沙13海里. 1935年公市名称为利锚司滩. 1947年改名济猛暗沙. ,1993

济渎庙,濟瀆廟,제독묘: 隋开皇初建,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四里庙街. ������新唐书·地理志������济源县: “有济渎祠․北海祠.”������明一统志������卷28怀庆府: 济渎庙“在北海庙南, 祀北渎大济之神. 天下有四渎, 而济渎最著.” 现存殿宇六十余间, 以北宋初建的寝宫最重要. 清源洞府门为明代牌坊建筑的佳作. 临渊门北的小北海和珍珠泉为济水东源. 庙内“将军柏”高20余米, 粗可四围. 现存宋․金․元․明․清碑碣数十通, 其中金大定年间的������济源县创建石桥记������․元赵孟颊书������投龙涧记������艺术价值都较高. ,1993

济隆宗,濟隆宗,제륭종: 又作济龙宗․吉隆宗. 即济隆城. 今西藏吉隆县东南吉隆. ,1993

济隆城,濟隆城,제륭성: 又作济咙. 即今西藏吉隆县东南吉隆. ������清一统志·西藏������藏地诸城: 济隆城“在日喀则城西南七百四十里.” ,1993

济番河,濟番河,제번하: 在今贵州贵阳市西南三十里. ������方舆纪要������卷121贵阳府: 济番河“俗名花仡佬河, 八番路所经. 成化初, 宣慰使宋昂垒石为桥, 其下流合于南明河.” ,1993

济源池,濟源池,제원지: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三里. ������水经·济水注������: 济水有二源, “东源出原城西北, ……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 ������元和志������卷5济源县: 济水“在县西北三里. 平地而出, 有二源, 其东源周回七百步, 深不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臺步, 深一丈, 皆缭之以周墙, 源出王屋山.” ������清一统志·怀庆府一������: 济源池, “明李濂记: 济渎祠后有池, 是谓东池. 西有石桥, 桥之西日西池. ……东即东源, 周仅百余步, 亦不甚深. 西即西源, 周如东池, 深才三四尺耳.” 又引刘漪������西源辨������称, 此东西二池相距甚近, 仅一桥之隔, 实皆为东源, “池西二里有一源, 旧称为龙潭, 时出时没, 不关水旱, 下流径济庙南, 会池水于东北. 当为济之西源耳.” ,1993

济源县,濟源縣,제원현: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轵县置, 属怀州. 治所目口今河南济源市. ������元和志������卷5: “以济水所出, 因名.”大业初属河内郡. 唐属孟州. 明洪武十年(1377)改属怀庆府. 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88年改设济源市. ,1993

济溪,濟溪,제계: 在今山西曲沃县南. ������方舆纪要������卷41曲沃县: 济溪“在县南七里. 源出紫金山麓, 澄澈细流, 民引以溉园圃, 北入浍河.” ,1993

济噶苏城,濟噶蘇城,제갈소성: 明末清初古城, 在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南康斯坦丁诺夫卡稍西. 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2: “黑龙江城东五十里有济噶苏城.”后废. ,1993

洨水,洨水,효수: ①即今河北南部․狡河. 源出河北井隧县东南. 东南流至宁晋县南合沙河. ������汉书·地理志������常山郡石邑县: “井陉山在西, 淡水所出, 东南至廖陶入․诋.”������清一统志·正走府一������: 洨河, “������旧志������: 滚水上源有四泉: 一出获鹿县南莲花营, 一出县南洚北村, 二泉相去五六里, 东流十余里而合. 又十余里至窦妪村, 入栾城界, 其二泉出窦妪村西北三里, 名石牛港, 相去六百步, 皆乳泉, 漫流平地, 东行二百余步. 又三里许, 与前走府合, 四水交流, 故名․狡水.” ②即今安徽固镇县北之沱水. ������汉书·地理志������․狡侯国注: “应劭日: 滚水所出, 南入淮.”自今安徽宿州市北分蕲水东南流, 经宿县․固镇, 至五河县西北会涣水(今浍水)入淮. ,1993

洨县,洨縣,효현: 东汉改汶侯国置, 属沛国. 治所在今安徽固镇县东濠城集. ������汉书·地理志������滚县注: 应劭日, “滚水所出”, 故名. 三国魏属沛郡. 西晋属沛国. 东晋后废. 东汉经学家和文学家许慎曾为此县长, 故世称许波长. ,1993

洨侯国,洨侯國,효후국: 西汉置, 属沛郡. 治所即今安徽固镇县东濠城集. 东汉改为․狡县. ,1993

浐口水,滻口水,산구수: 在今湖北仙桃市西. ������水经·沔水注������: 沪盈水“其水承大铲․马骨诸湖水, 周三四百里, 及其夏水来同, 渺若沧海, 洪潭巨浪, 萦连江․沔.” ,1993

浐水,滻水,산수: 关中八川之一. 源出今陕西蓝田县陌南秦岭山中, 西北流至西安市东入灞水. ������清一统志·西安府一������引������蓝田县志������: “铲水在城东十里, 焦戴川自东南来, 演川自西南来, 二川相合, 即为泸水n. ������水经.․铲水������: “泸水出京兆蓝田谷, 北入于灞.”郦道元注: “沪水又北历蓝田川, 北流注于灞水. ������地理志������日: 沪水北至霸陵入霸水.”北魏以来误以长水为沪水. ,1993

浐村堡,滻村堡,산촌보: 北宋元丰四年(1081)置, 属诚州. 当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境. ,1993

浐溪,滻溪,산계: 即今福建德化县北之沪溪. ������方舆纪要������卷99德化县: ․铲溪“在县北. 即戴云山水也. 九溪之北流者凡二, 合为赤水. 西溪东流, 迤逦为上涌․下涌․山茶․曾坂․百叶․湖头․李田․涌口等溪, 益折而东北, 距县百八十里日九窦溪, 又东北七八十里为螺潭, 入永福县界. 其五溪之东流者, 二溪合为龙潭, 为左溪, 合于九窦溪. 其上洋之水, 过涵o, 至县东北百七十里之石狮渡, 上云之水为浆溪, 过焦口, 亦入石狮渡. 中兴坑之水为林翰坑, 会于县前溪. 其二溪之南漩者, 合流为白泉․石山․苏溪․涂坂等溪, 经城疆, 为西门溪, 折而东流, 为县前溪. 回环曲折, 俗谓之腰带水, 总名日沪溪. 又东北为十二翰溪, 与上洋․上溪二水会于石狮渡, 东北与张岩․卢溪․双芹․马槽四水同入永福界, 为大樟溪, 即九溪之下流也.” ,1994

洋口镇,洋口鎮,양구진: 即今江西广丰县西南洋口镇. ������清一统志·广信府二������: 洋口镇巡司“在广丰县西南. 本朝雍正六年由柘杨砦巡司移驻.” ,1994

洋川,洋川,양천: 即洋水. 今陕西西乡县东泾洋河. ,1994

洋川县,洋川縣,양천현: ①西魏置, 属洋州. 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县东南. 后废. ②唐武德二年(619)置, 属牢州. 治所在今贵州风冈县东北. 贞观十四年(640)移治今风冈县北. 唐末麽. 北宋大观中复置, 属承州. 宣和中废. ,1994

洋川郡,洋川郡,양천군: 唐天宝元年(742)改洋州置, 治所在西乡县(今陕西西乡县). 辖境相当今陕西洋县․西乡․镇巴․佛坪等县地. 天宝十五年(756)移治兴道县(今陕西洋县). 乾元元年(758)复为洋州. ,1994

洋子江,洋子江,양자강: 即扬子江. 初指今江苏扬州市与镇江间长江河段, 后发展为仪征以下长江, 最后通称长江为洋子江. ,1994

洋子佃山,洋子佃山,양자전산: 在今广东蕉岭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103镇平县: 洋子佃山在“县西北十里. 三峰鼎立.” ,1994

洋马场,洋馬場,양마장: 即羊马场. 今四川崇州市东北二十里羊马镇. ,1994

洋水,洋水,양수: ①即今山东青州市南之南阳河. ������汉书·地理志������齐郡临朐县: “石膏山, 洋水所出, 东北至广饶入巨定.”������水经·巨洋水注������: 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 东南径逢山祠西. 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 即石膏山也. ……洋水历其阴而东北流, 世谓之石沟水, 东北流出于委粟山北, 而东注于巨洋.” ②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及贵州东北境之荚蓉江. ������元和志������卷30洋水县: “以县西三十里洋水为名.”������寰宇记������卷120洋水县: 洋水“在县西五十里, 北流入信宁县界.” ③即今陕西西乡县东泾洋河. 源出陕西镇巴县南, 北流经西乡县会牧马河, 入于汉. ������水经·沔水注������: “洋水导源巴山.东北流径乎阳城……洋川者, 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 高祖得而宠之, 夫人思慕本乡, 追求洋川米, 帝为驿致长安. 蠲复其乡, 更名日县, 故又目其地为祥川, 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也. ……洋水又东北流入汉.”④即今甘肃天水市南藉水. 源出甘谷县西南, 东流经天水市入渭河. ������水经·渭水注������: 藉水“又东径上鄞城南, 得霰泉水, 并出南山, 北流注于藉. 藉水即洋水也.” ,1994

洋水县,洋水縣,양수현: 唐天宝元年(742)改盈川县置, 属黔中郡. 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龙洋乡(洋水桥). ������元和志������卷30洋水县: “以县匿三十里洋水为名.”乾元元年(758)属黔州. 北宋嘉裙八年(1063)废为洋水砦. ,1994

洋水砦,洋水砦,양수채: 北宋嘉裙八年(1063)省洋水县置, 属彭水县. 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龙洋乡(洋水桥). 熙宁二年(1069)改为洋水镇. ,1994

洋水镇,洋水鎮,양수진: 北宋熙宁二年(1069)改洋水砦置, 属彭水县. 在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龙洋乡(洋水桥). ,1994

洋平县,洋平縣,양평현: 即羊平县. 治所当在今广西东北部融江․龙江下游及红水河下游一带. ������宋书·州郡������桂林太守阳平令: “按晋武帝太康元年, 立桂林之洋平县, 疑是.”,1994

洋东淀,洋東澱,양동전: 在今河北肃宁县东南. ������清一统志·河间府一������: 洋东淀“在肃宁县东南三十呈. 旧时铁灯竿诸水所汇, 下流人中堡河. 今湮.” ,1994

洋宁镇,洋寧鎮,양녕진: 又作阳宁镇. 唐武德七年(624)析邵武县置, 即今福建光泽县治. 五代南唐保大间(后周广顺初)改名财演镇. ,1994

洋屿,洋嶼,양서: 在今福建泉州市西南. ������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晋江县: 洋屿在“府西南十里. 四围田畴数百顷, 屿特起其中.” ,1994

洋州,洋州,양주: 西魏置, 治所在丰宁县(今陕西西乡县西南). 隋大业三年(583)废. 唐武德元年(618)复置, 治所在酉乡县(今陕西西乡县). ������元和志������卷22洋州: “因洋水为名.”辖境相当今陕西洋县․西乡․镇巴․佛坪等县地. 天宝元年(742)改为洋川郡, 十五年(756)移治兴道县(今陕西洋县). 乾元元年(758)复为洋州. 五代时后蜀改为源州, 北宋复名洋州. 蒙古至元二年(1265)省兴道县入州. 明洪武三年(1370)改为洋县. ,1994

洋汤河,洋湯河,양탕하: 即今甘肃文县北羊汤河, 为白水支流. ������水经·羌水注������: 羊汤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 东南径北部城北, 又东南径五部城南, 东南右合羌水.” ������清一统志·阶州������: “������县志������有五渡河, 在县北七十里. 源出洋汤池, 径县北, 东入白龙江, 即洋汤水也.”,1994

洋县,洋縣,양현: 明洪武三年(1370)改洋州置, 属汉中府. 治所即今陕嚣洋县. 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 1928午直属陕西省. ,1994

洋坪,洋坪,양평: 即今湖北远安县西北三十八里洋坪镇. 清设把总驻防. ,1994

洋林寨,洋林寨,양림채: 在今福建诏安县东南洋林. 清有把总驻此. ,1995

洋卓雍错,洋卓雍錯,양탁옹착: 又作洋卓云错海. 即今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 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程站������: 曲水至白地, 由甘坝山“下山, 沿洋卓雍错海岸纡拆而行, 柴草稀少, 沙路平坦, 五十里至白地.” ,1995

洋河,洋河,양하: ①一名东洋河, 即古予延水. 源出内蒙古兴和县西, 南流经河北尚义․怀安․万全․宣化等县至涿蔗县东入桑于河. ������清一统志-宣化府二������, 洋河, “������|日志������: 东洋河在柴沟堡(今怀安县)西北十五里, 源出边外, 东南流入界至堡西北, 合西洋河, 因通谓之西洋河. 又东至堡东五里, 合南洋河, 名日燕尾河. 又东径万全左卫北五里, 又转东南过镇城南, 又东径保安州北鸡鸣驿南, 又南流十七里入桑干河.” ②古名拒艾水. 出今山东胶州市南. 东北流入胶州湾. ������水经·胶水注������: 拒艾水“出(黔陬)县西南拒艾山……又谓是水为洋水矣.” ③在今河南信阳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50信阳州: “洋河在州东北七十里. 一名旰河. 东流入淮.”,1995

洋河口,洋河口,양하구: 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南四十里洋河入海处. 清时有千总驻守. ,1995

洋河店寨,洋河店寨,양하점채: 一名洋河店. 即今河南信阳县(平桥镇)东北三十四里洋河乡. 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6������塞堡������: 洋河店寨“明初立市, 本无寨, 咸丰+一年……建修.” ,1995

洋河城,洋河城,양하성: 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17抚宁县: 洋河城, “������郡志������云: 在县东南十五里. 方圆六里. ……皆唐太宗征辽时所筑.” ,1995

洋河镇,洋河鎮,양하진: ①即白洋河镇. 今江苏泅阳县西北六十里洋河镇. 以产名酒“洋河大睦”著称. ②又名杨宅. 即今江西安福县西洋溪乡. ������明史·地理志������吉安府安福县: “西有罗塘巡检司, 治洋泽, 后迁江背, 俱仍故名.”������清一统志·吉安府二������: 萝塘巡司“在安福县西九十里洋泽寨. 宋初置巡司予时砻镇, 乾道三年移驻于此. 明嘉靖中设同知驻防, 寻复改巡司, 万历中移驻江北口, 今因之, 而洋泽司址仍存.” ,1995

洋泽镇,洋澤鎮,양택진: 又名扬宅. 即今江西安福县西洋溪乡. ������明史·地理志������吉安府安福县: “西有罗塘巡检司, 治洋泽, 后迁江背, 俱仍故名.”������清一统志·吉安府二������: 萝塘巡司“在安福县西九十里洋泽寨. 宋初置巡司于时砻镇, 乾道三年移驻于此. 明嘉靖中设同知驻防, 寻复改巡司, 万历中移驻江北口, 今因之, 而洋泽司址仍存.” ,1995

洋泉,洋泉,양천: 在今湖南宁乡县西三里. ������方舆纪要������卷80宁乡县: 洋泉“有三派分流, 溉田三百余亩.” ,1995

洋泉市,洋泉市,양천시: 即今湖南常宁县西南四十里洋泉镇.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l常宁县图: 县西南有洋泉. ,1995

洋津渡,洋津渡,양진도: 在今江西新余市西南七里袁江上,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6临江府: 新渝县“西南路出凤凰门, 向西行七里至洋津渡.” ,1995

洋峰山,洋峰山,양봉산: 在今福建建甄市北. ������方舆纪要������卷97建宁府建安县: 洋峰山“在府北七十里, 屹然特出众山中, 顶甚平旷.” ,1995

洋萨尔台,洋薩爾台,양살이태: 清置, 即今新疆轮台县东北阳霞乡. 清道光������新疆识略������卷3库车: 洋萨尔台“八十里至策达雅尔台.” ,1995

洋梓镇,洋梓鎮,양재진: 即今湖北钟祥市东北洋梓镇. 民国������湖北通志������卷33������乡镇������: “洋梓镇, 在(钟祥县)城东北二十七里.”,1995

洋望,洋望,양망: 在今浙江泰顺县东南三魁镇. ������明史·地理志������温州泰顺县: “南有三冠巡裣司, 本洋望, 后更名.”即此. ,1995

洋港汛,洋港汛,양항신: 一名清港. 即今江西湖口县东北洋港. 清时有把总驻防. ,1995

洋港湖,洋港湖,양항호: 在今湖北公安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78公安县“东湖”条下: “县东南十余里有洋港湖. 湖有河泊所.”,1995

洋湖,洋湖,양호: 在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南岸. 明弘治������徽州府志·休宁县������: 洋湖“一名阳湖. 在县东南屯溪之南岸, 众水会聚之处. 滨溪平衍, 每春流涨合, 汪洋如湖, 故名.” ,1995

洋湖口,洋湖口,양호구: 即今山东阳信县西南四十二里洋湖乡. 清光绪������山东通志������卷1������舆图志������: 阳信县西南有洋湖口. ,1995

洋源县,洋源縣,양원현: 唐武德七年(624)置, 属洋州. 治所在今陕西镇巴县南. 大历元年(766)移治今西乡县南十五里白湍村. 宝厉元年(825)废. ,1995

洋溪,洋溪,양계: ①即今江西安福县西南洋溪镇.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7: 安福县西路“田里又十五里至洋溪, 即罗塘司.” 1934年2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为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曾在此设洋溪政治局(县级). ②在今湖北枝城市东南枝城镇南. ������方舆纪要������卷78枝江县: 洋溪“在县城南, 商贾聚于此.” ③在今湖南新化县西. ������清一统志·宝庆府一������: 洋溪“在新化县西三十里. 源出罗洪山, 径三江口, 东北入资.” ④在今贵州石阡县北十里. ������方舆纪要������卷122石阡府: 洋溪“出铜仁府提溪司山中, 西南流入界, 又西经龙泉(今风冈)县界, 有桶口河流合焉, 人于乌江.” ,1995

洋溪市,洋溪市,양계시: 即今湖南新化县西南洋溪镇, 临洋溪. ������清一统志·宝庆府二������: 洋溪市“在新化县西南三十里.” ,1995

洋溪政治局(县级),洋溪政治局(縣級),양계정치국(현급): 1934年2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为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安福․莲花二县析置, 驻洋溪(今江西安福县西南洋溪镇). 1936年裁. ,1995

洋溪镇,洋溪鎮,양계진: 即今四川射洪县东南七十里洋溪镇. 清乾隆二十年(1755)置巡司于此. 道光十二年(1832)裁, 十六年(1836)设外委驻此. 民国初设县佐. ,1995

涞水,淶水,래수: 古名泥水. 今湖南湘江支流. ������水经·淋水������: “淋水出茶陵县上乡, 西北过其县西.”邴道元注: 洙水“西北流径茶陵县之南, 沐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 ������地理志������谓之泥水者.” ������方舆纪要������卷80茶陵州: 洙江“在州西北. 源出衡州府酃县淋泉, 合云秋․沔渡二水, 北流数十里入州境, 又西入攸县界, 合于攸水.” ,1996

洣泉,洣泉,미천: 在今湖南炎陵县东. 为淋水上游. ������水经·淋水注������: 涞水“西北流径茶陵县之南.” 赵一清释臼: “������名胜志������衡州府酃县下云, ․抹水源出’抹泉. 注������水经������云: “泉不常见, 遇邑政清明, 年谷丰稔, 其泉浙然如米泔瀑涌, 耆旧相传, 疾者饮此多愈.”(见壬先谦������合校水经注������). ������方舆纪要������卷80酃县: ․抹水“在县东. 旧有涞泉, 淋水发源于此. 宋时岸摧, 泉遂罕见.” ,1996

洲心墟,洲心墟,주심허: 即今广东清远市东南洲心镇. 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 清远县东南洲心墟. ,1996

洲头水,洲頭水,주두수: 即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南之南水. ������方舆纪要������卷102乳源县: 洲头水“在县城南. 源出双峰山, 东北流入曲江县境, 注于浈水.” ,1996

洲头津,洲頭津,주두진: 即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县治. ������明史·地理志������乳源县: “本治虞塘, 洪武元年迁于洲头津.”,1996

洲钱市,洲錢市,주전시: 即今浙江桐乡市西南四十里洲泉镇. ������有舆纪要������卷91: 洲钱市“地形如钱, 周遭皆水, 因名.” 浑八升城在今新疆阿克苏市南浑巴什乡. ������元史·耶律希亮传������: 中统四年(1263), “希亮又从征, 至浑八升城.” ,1996

浑三支线,渾三支線,혼삼지선: 从吉林浑江(今白山市)至三岔子. 长23公里. 为梅辑铁路支线. 日伪于1940-1942年修筑. 今为浑湾铁路西段. ,1996

浑义河,渾義河,혼의하: 即今蒙古国西南之翁金河. ������新唐书·地理志������: “鹬鹈泉北经公主城․眉间城․怛罗思山․赤崖․盐泊․浑义河․炉斤山․木烛岭, 千五百里亦至回鹘衙帐.”,1996

浑水河,渾水河,혼수하: 亦作洪水河. 在今新疆伽师县境. 为喀什噶尔河歧流.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8: 乌兰乌苏河“又东入伽师县境, 出龙口桥, 分支为洪水河.” ������清史稿·长龄传������: 道光七年(1827), 平张格尔之乱, 战于沙布都尔, “贼溃, 追逾浑水河, 擒贼万计.” ,1996

浑巴什,渾巴什,혼파십: 即今新疆阿克苏市南浑巴什乡. ������清一统悫·阿克苏������: 浑巴什“在阿克苏城东南九十里.” 清予此置军台及驿. ,1996

浑州,渾州,혼주: 唐置, 为羁縻州. 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市境内. 后废. ,1996

浑州川,渾州川,혼주천: 即今陕西安塞县西南杏子河. ������寰宇记������卷36延州金明县: “浑州川水在县西二十里, 自阁门府来, 至县西前合溪筋水.”,1996

浑怀障,渾懷障,혼회장: 秦蒙恬筑, 在今宁夏陶乐县西南, 黄河东岸. ������汉书·地理志������北她郡富平县: “浑怀都尉, 治塞外浑怀障.”,1996

浑河,渾河,혼하: ①即今河北永定河. 元․明时称浑河. ������元史·河渠志������: “浑河, 本卢沟水.”������明史·河渠志五������: 桑干河“日卢沟河, 亦日浑河.” ②即小辽水. 古称辽水. 今辽宁省东部辽河支流浑河. 满语称瑚努呼河. ������辽史·地理志������东京辽阳府: “浑河在东梁․沲河之间.”浑河发源于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东北滚马岭, 经抚顺․沈阳西南流, 至海城市西北三岔河处与太子河;i£合, 至营口市, 附近入辽东湾. ③即今吉林西北․内蒙古东北之霍林河. ������辽史·圣宗纪������: 太平元年(1021)“如浑河.” 即此. ,1996

浑河州,渾河州,혼하주: 唐永徽元年(650)以突厥车鼻可汗余众葛逻禄之鸟德鞔山左厢部落置, 属燕然都护俯. 其地当在今蒙古国杭爱山西部. 总章二年(669)属安北都护府. 盾废. ,1996

浑河堡,渾河堡,혼하보: 即今辽宁沈阳市南十一整浑河站朝鲜族乡. 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承德县图: 南有浑河堡. ,1996

浑弥县,渾彌縣,혼미현: 西汉置, 属乐浪郡. 治所在今朝鲜平安南道肃川一带. 西晋后废. ,1996

浑麻出海,渾麻出海,혼마출해: 今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省科布多东之哈腊乌斯湖及哈腊湖. ������元史·土土哈传·淋兀儿������: “成宗崩, 武宗时在浑麻出之海上, 琳兀儿请急归定大业, 以副天下之望. 武宗纳其言, 即日南归.”,1996

浑渥城,渾渥城,혼악성: 即今河北妄新县. ������水经, 易水注������: “渥洞口水侧有浑渥城.”即此. ,1996

浑楚鄂帕山口,渾楚鄂帕山口,혼초악파산구: 一作红孜纳普达坂. 即令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南喀喇昆仑山之红其拉甫达坂.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9: “红孜纳普即浑楚鄂帕.”,1996

浑源川,渾源川,혼원천: 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44浑源州: 浑源川. “在州西北十里. 源出州西南叹吐峪, 分流至州东北汇为大泽, 西流至城北五里之神溪, ……西北入于桑千河.” ,1996

浑源州,渾源州,혼원주: 金贞裙二年(1214)升浑源县置, 治所在浑源县(今山西浑源县). 元属大同路. 明属大同府. 1912年改浑源县. ,1996

浑源县,渾源縣,혼원현: 唐末置, 属云州. 治所即今山西浑源县. 辽属应州. 金贞褚二年(1214)为浑源州治. 蒙古至元四年(1267)废. 1912年改浑源州置浑源县, 属由西雁门道. 1928年直属山西省. 1949年属察哈尔省, 1952年复属山西省. ,1996

浑蠢水,渾蠢水,혼준수: 即今吉林珲春市东珲春河. 源出珲春市东北通肯山, 东南折而西南流, 入图们江. ������金史·世纪������: “统门, 浑蠢水之交鸟古论部留可․诈都与苏滨水乌古论敌库德;起兵于米里迷石罕城.”,1996

浒山市,滸山市,호산시: 即今浙江慈溪市(浒山镇). 旧属余姚县. 清乾隆������绍兴府志������卷7������市������引������万历志������: 浒山市“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三山所城东门.” 1954年后为慈溪县治. ,1996

浒山泺,滸山濼,호산락: 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南长白山下. ������方舆纪要������卷31邹平县“长白山”条下: “������志������云, 山下有浒山泺, 在县西十五里. 下流入小清河.”,1997

浒浦镇,滸浦鎮,호포진: 又作许浦镇. 南宋置, 属常熟县. 即今江苏常熟市东北七十里浒浦镇. ,1997

浒黄洲镇,滸黃洲鎮,호황주진: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东北白浒. ������元史·世祖纪������: 宪宗九年(1259})攻鄂州, “帝驻浒黄洲.” 即此. ������方舆纪要������卷76.武昌府江夏县: 浒黄洲镇在“府北三十里, 为江渚登陟之所, 郡北面之要隘也. 亦日白浒镇, 有巡检司戍守.” ,1997

浒湾镇,滸灣鎮,호만진: 又作许湾镇. 即今江西金溪县西浒湾镇. ,1997

浒墅,滸墅,호서: 又名许市. 在今江苏吴县西北二十里浒墅关镇. ������吴地记������“虎丘山”条记: “秦始皇东巡至虎丘, 求吴王宝剑, 其虎当坟而踞, 始皇以剑击之, 不及, 误中于石, 其虎西走二十五里, 忽失于今虎腾. 唐讳虎, 钱氏讳曙, 改为浒墅.”元高德基������乎江纪事������: “其地日虎哆, 至南唐讳虎, 钱氏讳缪, 遂改名许市. 霜人讹旧音, 于许字加点水为浒, 市讹为, 墅.”明在此设户部分钞关, 改名游墅关, 后也名浒关或浒关镇. 明置巡司于此, 清设把总驻守. ,1997

浓水,濃水,농수: 即今四川广安县西北西溪河. ������舆地纪胜������卷165广安军: 浓水“出于龙扶速山故县镇, 东流入渠江.” ������清一统志·顺庆府一������: 浓水, “������府志������: 浓水即西溪水. 源出州北一百二十里蓬州之绵坝, 分为二派, 南至橡树坝, 合流至城南五里, 东折入渠江, 以水色常浊, 故名浓水.” ,1997

浓洄镇,濃洄鎮,농회진: 即今四川广安县. 一说在今广安县东北. ������元丰九域志������卷7广安军: “开宝二年以合州浓涸-(镇)置.”������舆地纪胜������卷165广安军: “������图经������载: 太祖平蜀, 以其地图来上, 帝指浓洄镇问左右曰: 浓何谓也. 或告以蜀人谓浊为浓. 帝日: 自今当为清州矣. 今因得以名之.”,1997

浓湖,濃湖,농호: 即今安徽繁昌县东北四十里大龙窝. 一说在今繁昌县西获港附近. ������宋书·邓琬传������: “陶亮闻湖․白二城陷没, 大惧, 急呼(孙)冲之还鹊尾, 留薛常宝代冲之守赭圻. 先于姥山及诸冈分立营砦, 亦悉败还, 共保浓湖, 浓湖即在鹊尾.”������资治通鉴������南朝宋泰始二年(466)胡三省注: “浓湖在鹊尾下.”,1997

津,津,진: ①春秋楚邑. 在今湖北枝江县西. ������左传������: 庄公十八年(前676), 巴人“伐楚.” 十九年(前675)“春, 楚子御之, 大败于津.” 即此. ②天津地区的简称. ,1997

津门,津門,진문: ①汉洛阳城南城聪头第一门. 在今河南洛阻市东北. 唐骆宾王������裥李明府������诗: “津门对小平(按: 即小平津, 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②天津市之别称. 明永乐二年(1404)筑城, 移天津卫于此, 为北京门户, 故称津门. ,1997

津乡,津鄉,진향: ①在今湖北荆沙市西北荆州区故江陵县城东. ������后汉书·光武帝������: 建武五年(29), “遣征南大将军岑彭率二将军伐田戎于津乡, 大破之.” 注: “南郡有津乡, 故城在今荆州江陵县东.”②在今湖北枝江县西. ������水经·江水注������: “(枝江)县治洲上, 故以枝江为称, ……县西三里, 有津乡. 津乡, 里名也. ������春秋������疫公十九年巴人伐楚, 楚子御之, 大败于津. ……此津乡殆即其地也.”,1997

津石陂,津石陂,진석피: 在今湖南常德市北. ������新唐书·地理志������武陵县: ‘tX北百一十九里有津石陂, 本圣历初, 令崔嗣业开, (李)翱․(温)造亦从而增之, 溉田九百顷.”,1997

津市,津市,진시: 即今湖南津市市. ������清一统志·澧州二������: 津市, “顺治初, 州尝寄治于此, 有州判.” 1950年于此置津市市. ,1997

津州,津州,진주: 隋开皇十八年(596)改江州置, 治所在宜昌县(今湖北宜昌县西北). 大业初废. ,1997

津阳门,津陽門,진양문: 又名津门. 汉魏洛阳城南城西头第一门,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本名津门, 魏晋改为津阳门. ������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 高阳王寺“在津阳门外三里.” 西晋永嘉二年(308), 曾屯兵予此. ,1997

津芦铁路,津蘆鐵路,진로철로: 天津经丰台至卢沟桥.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动工修建, 二十三年(1897)竣工通车. 二十四t年(1898)又从丰台引出支线, 通至北京右安门外的马家堡. 1900年修至北京正阳门(今前门). 全长139.4公里. 今为京哈铁路的北京天津段. ,1997

津里山,津裏山,진리산: 一名秦履山. 在今江苏无锡市西南太湖中: . ������舆地纪胜������卷6常州: 津里山“在太湖中, 晋陵县东南一百三十里. ������四番志������作秦履山, 云始皇常登此. 今山中有祥符寺, 重湖叠嶂之间, 颇为幽绝.” ������清一统志·常州府一������: 津里山, “唐邵偃记日: 山连马迹․夫椒, 峰峦回合, 波影映带, 实有奇观.” ,1997

津里镇,津裏鎮,진리진: ①清置, 属绥化府. 即今黑龙江省绥化市东北津河镇. ������清史稿·地理志������绥化府: 官商路“东津河镇赴余庆.” ②即今安徽明光市东北津里镇. 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3: 津里镇, “������乾隆拳������: 在县治西七十里, 通河道. 由}日县小河口通入大淮. 今俗呼津泥集.” ,1997

津沽,津沽,진고: 天津的别称. 初名直沽. 明永乐中移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来治, 后世遂称津沽. ,1997

津河镇,津河鎮,진하진: 清置, 属绥化府. 即今黑龙江省绥化市东j墨津河镇. ������清史稿·地理志������绥化府: 官商路“东津河镇赴余庆.” ,1997

津浦铁路,津浦鐵路,진포철로: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动工修逵. 从天津至江宁(今南京)浦口. 全长1009.5公里. 1912年黄河铁桥建成, 全线通车. ,1997

津海道,津海道,진해도: 1914年由渤海道及顺天府宁河․文安․大成․新镇四县置, 属直隶省. 治天津县(今天津市). 辖境约当今河北迁西․遵化․玉田․文安․任丘․河间․肃宁․献县․泊头․阜城․景县․故城以东, 青龙․抚宁․泰皇岛以南地区及天津市区․宁河․静海, 山东宁津․庆云等市县地. 1928年废. ,1997

津梧县,津梧縣,진오현: ①西晋分移风县鬟, 属九真郡. 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东北. 南朝梁․陈间废. ②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积州. 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东北. 后废. ,1998

津梁镇,津梁鎮,진량진: 在今山西方山县东北津良庄. ������清一统志·汾州府������“吴城镇”条下: 津梁镇“在(永宁)州北. 有堡.” ,1998

津湖,津湖,진호: 在今江苏塞应县南. ������水经·淮水注������: “永和(安)中, 患(樊梁)湖道多风, 陈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径渡, ……兴宁中, 复以津湖多风, 又垂湖之南口, 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 自后行者不复由湖.”������清一统志·扬州府一������: 津湖“在塞应县南六十里. 东通运河, 西接汜光湖, 南入高邮州界. 或日即三国魏之精湖.” ,1998

津榆铁路,津榆鐵路,진유철로: 清光绪七年(1881)唐胥铁路通车后, +二年(1886)延伸至芦台, 次年修至天津. 光绪十六年(1890)自唐山展至古冶, 二十年(1894)修至山海关. 这条自天津经唐山至山海关的铁路, 因山海关古名榆关, 故称津揄铁路. ,1998

浔中,潯中,심중: 一作鄂中. 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 ������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前520)春, “二邢围郊. 癸卯, 郊․郡溃.” 杜预注: “河南巩县西南有地名郡中.”又������水经·洛水注������: 洛水“东北历寻B中, ……而郡水注之, 水出北山郡溪, 其水南流, 世谓之温泉水.” ������史记·张仪列传������正义引������括地志������: “温泉水即寻, 源出洛州巩县西南四十里.”,1998

浔水,潯水,심수: 在今山东莒县东南. ������水经·沭水注������: 浔水“出于巨公之山西南流, 1日蝎以溉田, 东西二十里, 南北十五里. 浔水又西南流入沭.” ,1998

浔水城,潯水城,심수성: 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南. ������晋书·陶侃传������: 西晋末, 杜驶乱, “时周额为荆州刺史, 先镇浔水城, 贼掠其良口.” ������方舆纪要������卷76蕲州: 浔水城“在州东. ������浔阳记������谓之兰池城, 古浔阳也.” ,1998

浔州,潯州,심주: 唐武德七年(624)置, 治所在大宾县(今广西桂平县东北四十里). ������元和志������卷38浔州: “取北浔江为名.”寻凌. 贞观七年(633)复置, 治所在桂平县(今广西桂平县西五里). 十三年(639)废. 长寿元年(692)复置. 开宝元年(742)改为浔江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溥州. 辖境相当今广西桂平县北部地. 北宋开宝五年(972)废. 六年(973)复置,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为浔州路. ,1998

浔州府,潯州府,심주부: 明洪武三年(1370)改浔州路置, 属广西布政司. 治所在桂平县(今广西桂乎县). 辖境相当今广霞桂平․贵港․平南等县市地. 清属广西省. 民国初废. ,1998

浔州路,潯州路,심주로: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浔州置, 属广西道. 治所在桂平县(今广西桂平县). 辖境相当今广西桂平․平南二县地. 明洪武三年(1370)改为浔州府. ,1998

浔江,潯江,심강: ①指今广西黔江․郁江合流以后之名称. 即西江从桂平县至梧州市段的别称. ������元和志������卷37龚州平南县: “龚江一名浔江, 亦名都泥江, 在县南五十步.”������舆地纪胜������卷110浔州: 浔江“在桂平县北二十步, 自贵․融․象․柳․宜而来, 合郁江. ������图经������云: 乃郁․黔二水合流东去, 经藤․梧․封․德庆․肇庆, 至广州入海.” ②即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东北之寻江. 为融江支流. ������寰宇记������卷166融水县: 浔水溪“源出叙州西界.” ������舆地纪胜������卷114融州: 浔江, “������九域志������․������寰宇记������在融水县. 源出叙州西界, 合邵州․靖州水, 注本州, 入柳州, 东南至广州.” ������明史·地理志������怀远县: “又东北有浔江, 自湖广靖州流合焉.”������清一统志·柳州府������: 浔江“在怀远县东北. 自湖广靖州界流入, 绕县东, 西南流入大江.” ,1998

浔江水,潯江水,심강수: 在今湖南耒阳市东. ������方舆纪要������卷80耒阳县“耒水”条下;“������志������云, 县东四十里有浔江水, 自安仁县界流入, 亦沆合于耒水.”,1998

浔江郡,潯江郡,심강군: 唐天宝元年(742)改浔州置, 治所在桂平县(今广西桂平县西五里). 乾元元年(758)复名浔州. ,1998

浔江堡,潯江堡,심강보: 北宋元丰七年(1084)置, 属融州. 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附近. 明于此置浔江镇巡司. ,1998

浔阳台,潯陽臺,심양대: 一名钓台. 在今安徽黟县南. ������方舆胜览������卷16徽州黟县: 钓台“在黟县南十八里. 亦名浔阳台. 相传李白尝钩于此.” ,1998

浔阳江,潯陽江,심양강: 指长江流经古浔阳县境一段. 在今江西九江市北. ������宋书·州郡志������寻阳太守: “寻阳本县名, 因水名县, 水南注江.”而江遂得浔阳之名. 唐白居易������琵琶行������诗: “浔阳江头夜送客”, 指此. ������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德化县: 浔阳江“在府城北, 即大江也. 自湖广广济․黄梅县南流, 经此, 东经湖口․彭蠡二县北面入江南宿松․望江二县界.” ,1998

浔阳县,潯陽縣,심양현: ①唐武德四年(621)改湓城县置, 为江州治. 治所即今江西九江市. ������元和志������卷28江州: 浔阳县“以在浔水之阳, 故曰浔阳.” 天宝元年(742)为浔阳郡治, 乾元元年(758)复为江州治. 五代南唐改名德化县. ②即寻阳县. 在今湖北黄梅县谣南.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建兴二年(253), 恪“出住江渚一月, 图起田于浔阳, 诏召相衔, 徐乃旋师.” ,1998

浔阳驿,潯陽驛,심양역: 即寻阳驿. 在今汪西九江市东北江滨. ������清一统志·九江府������: 浔阳驿“在德化县东北江滨. 宋․元以来皆置城酉门外. 明万历四十一年改置于此. 本朝雍正四年裁.” ,1998

浔阳郡,潯陽郡,심양군: 唐天宝元年(742)改江州置, 治所在浔阳县(今江西九江市). 辖境相当今江西都昌․德安二县以北地区. 乾元元年(758)复为江州. ,1998

浔阳道,潯陽道,심양도: 1914年由赣北道改置, 属江西省. 治九江县(今江西九江市). 辖境约当今江西铜鼓․奉新․安义․永修․星子․都昌․余干․万年․乐平․德兴以北地区(婺源除外). 1928年废. ,1999

浔洄山,潯洄山,심회산: 在今广东汕头市西南浔洄. ������方舆纪要������卷103澄海县: 浔洄山在“县西五十里, 突起海中, 接潮阳县界.” 又������清一统志·潮州府������: 浔洄山“在潮阳县北十里揭阳水中, 一名巡梅山. 有林二翁穴, 在山后薮泽中, 其深无际. ������揭阳县志������: 浔洄山, ……蜿蜒十余里, 中有甘泉奇石, 岩穴中可以避乱.” ,1999

浔溪,潯溪,심계: 在今浙江湖州市东六十里. ������方舆纪要������卷91乌程县: 浔溪“即余不溪之支流也. 自德清县界分流经南浔镇, 入于运河.” ,1999

泿水,泿水,은수: 即今广西东北部柳江․洛清江. ������水经·浪求������: “很水出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 南至郁林潭中县, 与邻水合. 又东至苍梧猛陵县为郁溪, 又东至高要县为大水. 又东至南海番禺县西, 分为二: 其一, 南入于海. 其一, 又东过县东南, 入于海.”,1999

浕口城,濜口城,진구성: 又名阳平关․白马城. 在今陕西勉县(菜园子)西老城乡. ������水经·沔水注������: 沔水“又东径白马戍甫, 浞水入焉. 水北发武都氐中, 南径张鲁城东, ……张鲁治东对白马城, 一名阳平关. 浞水南流入沔, 渭之瀑o. 其城西带漏水, 南面沔川, 城侧二水之交, 故日添口城矣.” 东晋․南朝宋为晋昌郡治, 北魏又为华阳郡治. 隋为西县治. ������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三年(407), 氐王杨盛“遣军临瀑口, (王)敏退屯武兴.” 胡三省注: “������郡国县道记������: 梁州西县本名自马城, 又日浞口城.”即此. ,1999

浕水,濜水,진수: ①即今湖北枣阳市东沙河. ������水经·沔水注������: 浞水“出于襄乡县东北阳中山, 西径襄乡县之故城北. 浞水又西径蔡阳县故城东, 西南流注于白水.” ②即今陕西勉县西白马河. ������水经·沔水注������: 浞水“北发武都氐中, 南径张鲁城东……南流入沔, 谓之添水口.” ,1999

涯陶县,涯陶縣,애도현: 一作汪陶县. 西汉置, 属雁门郡. 治所在今山西应县西. ������汉书·地理志������雁门郡洼陶县, 注引孟康曰: “音汪.”西晋永嘉后废. ,1999

洳口,洳口,여구: 即今北京市平谷县西南错河(古如水)入洵河之口. 明嘉靖中, 俺答南犯, 营于洳口, 即此. ,1999

洳河,洳河,여하: 即今北京市平谷县西北错河. ������水经·鲍丘水注������: 洳水“东南流径平谷县故城西, 而东南流注于洵河.” 民国������平谷县志������卷1: 洳河“俗呼为错河, 源出怀柔丫髻山入平谷西北境, 下与洵河相合.” ,1999

染口溪,染口溪,염구계: 即今浙汪江山市南躂河溪. ������方舆纪要������卷93江山县: 染日溪“在县东南十里. 自遂昌县流入界, 合于大溪.” ,1999

举水,舉水,거수: 即今湖北麻城市东․新洲县西境之举水. ������水经·江水注������: “举水出龟头山……南流注于江.”������方舆纪要������卷76麻城县: 举水“在县东. 源出龟峰山, 西北流, 又折而东南入黄冈县界, 南流注于江.” ,1999

举州,舉州,거주: 唐永徽二年(651)置羁縻州, 属茂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邛崃山附近地区. 后废. ,1999

举岭,舉嶺,거령: 在今江西上犹县西. ������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上犹县: 举岭在“县西八十里. 高拔与书山竞秀.” ,1999

举岭寨,舉嶺寨,거령채: 在今安徽休宁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28休宁县: 举岭寨“在县东北十五里天葆岩. ������志������云: 县东南方山有白际岭寨……皆宋置, 元废.” ,1999

举善镇,舉善鎮,거선진: 俗名戴埠․戴步. 北宋置, 属溧阳县. 即今江苏溧阳市南戴埠镇. ������清一统志·镇江府二������: 举善镇“是为人南山路, 丹山中所产, 载至镇下舟.” ,1999

觉山寺,覺山寺,각산사: 在今山西灵丘县城东南三十里. 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 ������清一统志·大同府������“觉山寺”条引������山西通志������称: “寺有浮图高三十丈, 左出冢小浮图高与之埒, 塔侧一井深亦三十丈, 土人称塔․井三奇.”今仅存一宝塔. 现存殿宇․禅房皆清光绪年闻重建. ,1999

觉木宗,覺木宗,각목종: 又作觉奠․觉母․觉穆․足木宗․角木宗. 治所在今西藏林芝县西北足木. “觉术”, 藏语意为神母. ,1999

觉巴拉土司,覺巴拉土司,각파랍토사: 一作巴彦南称界内住牧喇嘛. 清雍正时置, 属西宁办事大臣. 为玉树四十族之一. 驻牧觉拉寺(今青海囊谦县西北觉拉乡). 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 “觉拉寺, 属地在杂曲河北, 囊谦拉林之间, 属民百余户. 按觉拉寺即������旧志������所谓南称界内驻牧喇嘛觉巴拉族也.”,1999

觉生寺,覺生寺,각생사: 在今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 因寺内大钟殿悬有一日明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铜钟, 故俗称大钟寺. 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 规模宏大, 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菩萨殿․藏经楼․大钟楼, 共六进大殿. 此寺曾是皇帝祈雨处. 现为古钟博物馆. ,1999

觉华岛,覺華島,각화도: 一名菊花岛. 即今辽宁兴城市东南海中之菊花岛乡. 明������辽东志������卷1: 觉华岛在“(宁远卫)城东南二十里海中.” ������明史·袁崇焕传������: 天启元年(1626), 后金“分兵数万略觉华岛, 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 即此. ,1999

觉拉寺,覺拉寺,각랍사: 在今青海囊谦县西北觉拉乡. 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 “觉拉寺, 属地在杂曲河北, 囊谦拉林之间, 属民百余户. 按觉拉寺即������旧志������所谓南称界内驻牧喇嘛觉巴拉族也. ,1999

觉林寺,覺林寺,각림사: 在今四川重庆市南岸区莲花山麓. 据清乾染口溪即今浙江江山市南踺河溪. ������方舆纪要������隆������巴具志������: 觉林寺“在莲花山下. 宋绍兴間建. 明末毁于兵. 康熙二年僧雪痕重建. 乾隆二十二年, 僧月江复增修山门․莲池․亭子․桥梁․石塔.” 为县南诸寺之冠. ,1999

觉洛浣,覺洛浣,각락완: 即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艾丁湖. 为托克逊河所潴.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71:觉洛浣“在(吐鲁番)厅南约二百二十里. 东西长, 西北狭, 亦盐湖之一.” ,2000

宣大总督,宣大總督,선대총독: 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之简称. 景泰二年(1451)遣尚书总理宣府镇(今河北宣化县)․大同镇(今山西大同市)军务, 成化․弘治闻, 时遣时止. 嘉靖初, 设总督兼辖偏头关所(今山西偏关县)․保德州(今山西保德县), 初驻朔州(治今山西朔州市), 后移驻阳和卫(今山西阳高县). 二十九年(1550)始定设, 去偏․保, 改为总督宣大․山西等处, 三十八年(1559)秋驻宣府镇, 四十三年(1564)移驻怀来卫(今河北怀来县东南), 隆庆四年(1570)复驻阳和卫. 辖宣府․大同․山西巡抚三镇. 清顺治十三年(1656)废. ,2000

宣山,宣山,선산: 在今湖南道县北. ������方舆纪要������卷81道州: “宣山在州北五十里. 高峻盘纡.”,2000

宣义军,宣義軍,선의군: 唐․五代方镇名. 唐光启二年(886)以义成军置, 治所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 领滑․郑(今河南郑州市)․陈(今河南淮阳县)三川. 五代唐复名义成军. ,2000

宣义郡,宣義郡,선의군: 北魏孝昌中置, 为襄州治. 治所在j£平县(今河南方城县东南). 后改为北南阳郡. ,2000

宣王陂,宣王陂,선왕피: 在今河南修武县北十里. ������方舆纪要������卷49修武县“吴泽陂”条下: 宣王陂, “孔子欲北之赵, 尝至此. 后人以孔子追封文宣王而名. 流合于吴泽陂.” ,2000

宣水支线,宣水支線,선수지선: 从河北宣化县经水客房, 至烟筒山铁矿区. 长9,1公里. 为京绥铁路(今京包路)支线. 1918年建成. 1922年被拆除. ,2000

宣仁门,宣仁門,선인문: 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谣南隋․唐洛阳故城皇城东墙门. ������资治通鉴������: 唐天宝十四年(755), 安禄山攻陷东京, “封常清战予都亭驿, 兵败;退守宣仁门, 又败;乃自苑西坏墙西走.” 即此. ,2000

宣化屯田万户府,宣化屯田萬戶府,선화둔전만호부: 元置, 治所在宣化县(今四川宜宾县西北八十六里蕨溪镇北宣化坝). ������元史·地理志������宣化县: “元贞二年, 于本县置万户府, 领军屯疆四十余顷.”后废. ,2000

宣化市,宣化市,선화시: 1949年由宣化县城区析置, 治宣化(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 1963年撤销, 并入张家口市. ,2000

宣化辽墓,宣化遼墓,선화료묘: 在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宣化区下八里村. 为辽检校国子监祭酒兼监察御史张傲卿墓. 建于辽天庆六年(1116). 由墓道․墓f1和前后二室组成, 室内壁画分布于墓室四壁和顶部, 绘出行․伎乐․宴饮等活动. 墓顶绘影色星像图, 以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为主, 吸取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富之说, 组成了中外合璧的星图. 为研究我国辽代的社会历史․绘画史․天文科学发展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2000

宣化关,宣化關,선화관: 即今云南鹤庆县东南宣化关. 明洪武中置土巡检司于此. ,2000

宣化州,宣化州,선화주: 金大定七年(1167)改归化州置, 治所在宣德县(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宣化区). 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万全․尚义․张北․崇礼․洁源县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镶黄旗․兴和․商都․化德县等地. 翌年改名宣德州. ,2000

宣化军,宣化軍,선화군: ①五代方镇名. 后梁置, 治所在邓州(今河南邓州市). 后唐改名威胜军. ②北宋景德三年(1006)改高苑县置, 属京东西路. 治所即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 熙宁三年(1070)改高苑县. ,2000

宣化县,宣化縣,선화현: ①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晋兴县置, 属简卅|. 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市郁江南岸亭子街.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广西卷: 宣化县“人性轻悍, 宣扬敦化, 以平其陋也.” 大业三年(607)属郁林郡. 唐武德四年(621)为南晋州治. 贞观六年(632)为邕州治. 天宝初为朗宁郡治. 乾元初复为邕州治. 成通三年(862)为岭南西道治. 五代晋天福七年(942)为诚州治. 南汉为邕州治. 北宋为广南西路治. 皇裙中移治今南宁市, 元为邕宁路治, 泰定初为南宁路治. 昵为南宁府治. 1913年改为南宁县. ②北宋宣和元年(1119)升宜宾镇置, 属叙州. 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蕨溪镇北宣化坝. 元属叙州路. 明洪武中废入宜宾县. ③辽置, 属上京临潢府. 洽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 ������辽史·地理志������宣化县: “本辽东神化县民, 太祖破鸭渌府, 尽徙其民居京之南. 统和八年, 以诸富提辖司人户置, 隶彰愍富. 户四千.”衙署在上京城西南福先寺西. 金废. 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置, 为宣化府治. 治所即今河北宣化县. 民国初为直隶口北道治. 1928年属察哈尔省. 1952年属河北省. ,2000

宣化店,宣化店,선화점: 即今湖北大悟县东北宣化店镇. 清属河南罗山县. 1933年属礼山县. 1946年初中原军区司令部设此. 1946年5月周恩来在此镇河西的湖北会馆与美蒋代表谈判. 至今河西湖北会馆․中原军区司令部等均保存原貌. 1952年划属大悟县. ,2000

宣化府,宣化府,선화부: ①西夏改甘州置, 治所即今甘肃张掖市. 元初改为甘肃路. ②亦作宣化州. 明永乐五年(1407)属交趾布政司. 治所旷县(今越南河宣省北光州地区). 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河宣省大部分地. 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 ③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宝府镇置, 属宣隶. 治所在宣化县(今河北宣化县). 辖境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地区. 1913年废. ,2000

宣化郡,宣化郡,선화군: 北周天和三年(568)置, 属严州(西宁州). 治所在可泉县(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三十里佑君镇西南). 辖境相当今四川西昌市西南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2000

宣化站,宣化站,선화참: 元置, 为水站. 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蕨溪镇北宣化坝. ������永乐大典������卷1942站赤: 叙州等处蛮夷宣抚司所辖水站有宣化站. ,2001

宣化馆,宣化館,선화관: 馆驿名. 辽置,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 ������辽史·地理志������上京道引宋薛映记日: “五十里保和馆, 度黑水河, 七十里宣化馆.”,2001

宣化镇,宣化鎮,선화진: ①北宋置, 属六合县. 即今江苏南京市北浦口镇. ������舆地纪胜������卷38真州: “宣化镇在宣化山之阳, 为建康往来津渡之要. 晋五王南奔渡江于此, 至今谓之五马渡.”②一名宣化店. 即今湖北大悟县东北七十六里宣化店镇. 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1: 同治三年(1864)四月, 太平军“至宣化镇, 踞大胜关卡.” ③明洪武中废宣化县壹, 属宜宾县. 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八十六里蕨溪镇北宣化坝. 明置驿及巡司于此. 清康熙中俱裁. 雍正七年(1729)复置巡司, 后又裁. ,2001

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宣化鎮南五路軍民府,선화진남오로군민부: 元至正十五年(1355)改毛岭峒置, 属四川南道宣抚司. 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南. 后改为湖南镇边毛岭峒宣慰司. ,2001

宣风县,宣風縣,선풍현: 唐武德四年(621)置, 属桂州. 治所在今广西永福县南. 贞观十二年(638)废入兴安县. ,2001

宣风驿,宣風驛,선풍역: 北宋嚣, 属萍乡县. 即今江西萍乡市东宣风镇. 明于此设宣风公馆. ,2001

宣风镇,宣風鎮,선풍진: 北宋置, 属薄乡县. 即今江西萍乡市东七十里宣风镇. 宋时曾于此置宣风驿, 后废. 明万历十三年(1585)又因废驿旧址最宣风公馆. ������方舆纪要������卷87萍乡县: 宣风镇“东西凡三里, 为水陆之冲.” ,2001

宣文堂,宣文堂,선문당: 北魏平城宫殿堂. 在今山西大同市北. ������魏书-高祖纪������载: 太和十二年(488)九月, “起宣文堂․经武殿.” 太和十七年(493), “三月戊戌, 改作后富, 帝幸永兴园, 徙御宣文堂.” ,2001

宣方,宣方,선방: 商方国. 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 甲骨文中有宣方(������甲骨文合集������28003). 又������逸周书·世俘������: “百韦命伐宣方.”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云宣方即亘方. ,2001

宣平门,宣平門,선평문: 汉惠帝四年(前191)建.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青口村西侧. ������汉书·王莽传������: 地皇四年(23)十月, 更始帝大兵击王莽, “兵从宣平城门入, 民间所谓都门也.” 师古注: “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2001

宣平县,宣平縣,선평현: ①金承安二年(1197)置, 属宣德州. 治所在今河北怀安县东左卫镇西. 元移治今怀安县东左卫镇, 属宣德府. 明洪武四年(1371)废. ②明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置, 属处州府. 治所即今浙江武义县西南七十四里柳城镇. ������方舆纪要������卷94处州府: 宣平县“以剿平宣寇为名.” 民国初属浙江瓯海道. 1927年直属浙江眚. 1958年撤销. ,2001

宣乐县,宣樂縣,선악현: ①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梁乐县置, 属连州. 治所在今广东阳山县南. 大业初属熙平郡. 大业末废. ②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齐州. 治所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 贞观元年(627)废. ,2001

宣务山,宣務山,선무산: 一名虚无山. 又名罐嵫山. 在今河北隆尧县西. ������隋书·地理志������: 柏乡县“有暄嵫山.” ������寰宇记������卷59尧山县: 宣务山“一名虚无由. 在县西北四里, 高一千五百五十丈. ������城冢记������云: 尧登此山, 东瞻洪水, 务访贤人.” ������清一统志-顺德府一������: 宣务山, “������旧志������: 在经县北十二里, 即尧山之东麓也. 亦名罐嵴山. ……柏人城西门内碑是汉桓帝时立, 铭云: ‘上有嶝嵫山, 王乔所仙’. ……魏收为������赵州庄严寺碑铭������日: “权务之精’, 即用此.”,2001

宣务栅,宣務柵,선무책: 在今河北隆尧县西尧山东麓. 为唐昭义镇所置戍守处. (资治通鉴������: 唐会昌三年(843), 刘稹以泽潞叛, 诏诸道兵进讨, “王元逵奏拔室务栅, 击尧山;刘稹遣兵救尧山, 元逵击败之.” ,2001

宣汉井场,宣漢井場,선한정장: 在今四川城口县西南明通镇. ������寰宇记������卷137达州: 宣汉井场“在州东一百二十里. 无乡里, 管二百户. 地名长腰咸, 源出大江龙骨石窟中涌出, 滩名羊门, 两面山崖峭峻, 盐源出予山下, 遂煎成盐.” ������清一统志·太平厅������: 明通井“在厅东, 旧名宣汉井.” ,2001

宣汉县,宣漢縣,선한현: ④东汉和帝时置, 属巴郡. 治所即今四川达川市. 建安六年(201)属巴西郡. 三国蜀汉属宕渠郡, 寻属巴西郡. 西晋初废. 惠帝时复置, 属宕渠郡. 南朝宋为巴渠郡治. 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为石城县. ②南朝宋侨置, 属南宕渠郡. 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北. 梁废. ③南朝梁大同元年(535)置, 为伏虞郡治. 治所在今四川仪陇县东.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伏虞县. ④西魏废帝二年(553)置, 属南晋郡. 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 北周属永昌郡. 隋属通川郡. 唐武德元年(618)为南并州治. 贞观元年(627)移治今宣汉县西北, 属通州. 天宝初属通川郡, 乾元初属通州. 北宋乾德五年(967)废. ⑤1915年改东乡县置, 属东川道. 治所即今四川宣汉县. 民国吕式斌������今县释名������卷6: 宣汉县, “������寰宇记������: 宣汉水源出伏虞县东蹰十里, 宣汉盖以水名.” 据������地学杂志������1914年2号������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称: “该县旧为宣汉县地”, 故改名宣汉. 1928年直属四川省. ,2001

宣宁县,宣寧縣,선녕현: 金大定八年(1168)改宣德县置, 属大同府. 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麦胡图乡淤泥滩村古城. 元属大同路. 明初废. ,2001

宣宁府,宣寧府,선녕부: 元初改宣德州置, 治历在宣德县(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宣化区). 中统四年(1263)改为宣德府. ,2001

宣光,宣光,선광: 即今越南北部河宣省宣光县. ������清史稿·越南������: 光绪十年(1884), “唐景崧与刘永福․丁槐军攻宣光, 力战大捷.” ,2002

宣光江,宣光江,선광강: 今越南北部河宣省之泸江(明江)与锦江合流后之河流, 以经宣光县而名. ������方舆纪要������卷112安南宣化府: 宣光江“在府北. 源自云南临安府教化长官司流入境, 流七百余里以达宣化江. ������一统志������: 永乐初, 泳晟自云南引兵出此.” ,2002

宣曲观,宣曲觀,선곡관: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晋洛阳故城内. ������太平御览������卷179引华延儡������洛阳记������云: 洛阳宫中有宣曲等观. ,2002

宣曲宫,宣曲宮,선곡궁: 汉上林苑中的离富. 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斗门镇一带. ������汉书·东方朔传������: 建元三年(前138), 武帝微行始出, “从宣曲以南十二所, 中休更衣, 投宿诸富, 长杨․五柞․倍阳․宣曲尤幸.” 颜师吉日: “宣曲, 富名, 在昆明池西.”,2002

宣华池,宣華池,선화지: 即摩诃池. 在今四川成都市人民南路北端展览馆一带. 2北宋张商英������蜀榜机������卷上: “乾德元年, 以龙跃池为宣华池, 即摩诃池也.”,2002

宣华苑,宣華苑,선화원: 在今四川成都市人民南路北端展览馆以西一带. ������新五代史. 王衍传������: 衍年少荒淫, “起宣华苑, 有重光․太涛․延昌․会真之殿, 清和․迎仙之富, 降真․蓬莱․丹霞之亭, 飞鸾之阁, 瑞兽之门;又作怡神亭, 与诸狎客, 妇人日夜酣饮其中. 尝以九日宴宣华苑.” ,2002

宣庄镇,宣莊鎮,선장진: 即今河北丰南市南十二里宣庄镇. 清������畿辅舆地金图������丰润县: 宣庄镇在“县南八十里.” ,2002

宣州,宣州,선주: ①隋开皇九年(589)改宣城郡置, 治所在宛陵县(大业初改宣城县, 今安徽宣州市). ������寰宇记������卷103宣州: “盖取郡号以为州名.”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南, 郎溪․广德以西, 旌德以北, 东至以西地. 大业初改为宣城郡. 唐武德三年(620)复为宣州. 天宝元年(748)改为宣城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升为宁国府. ②辽开泰兰年(1014)置, 属保州. 治所在今朝鲜平安北道义州城. 金废. ,2002

宣江,宣江,선강: 即今越南北部明江和锦江合流后由宣光至越池附近注入红河一段. ������交趾总志������卷‘1: “宣江在宣江州, 上接宣化娴, 下通西鹤江.”������明史·张辅传������: “安南有东西二都, 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2002

宣江州,宣江州,선강주: 明永乐五年(1407)属三江府. 治所在东栏县(今越南永富省北部端雄县). 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永富省与河宣省相连地区. 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 ,2002

宣阳门,宣陽門,선양문: ①又名彩门. 汉罾洛阳城南城东起第三门.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晋书. .刘聪载记������: 永嘉五年(311)‘, 刘聪令王弥等“遂寇浴阳, 攻陷平昌门, 焚东阳․宣阳渚门及诸府寺.” ②又称白门. 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的南墙正门. 约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山东路以南的淮海路一带. ������晋史·明帝纪������: 东晋太宁二年(324), 王敦将沈充等“至宣阳门, 北中郎将刘遐․苏峻等自南塘横击, 大破之.” ,2002

宣利渠,宣利渠,선리거: 在今河南洛宁县南. ������方舆纪要������, 卷48永宁县: 宣利渠“在县南三里. 又有新兴渠․万箱渠, 皆分洛水以灌田.” ,2002

宣武门,宣武門,선무문: 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北部. 明․清京师内城南墙西门. 元为顺承门, 明正统四年(1439)改为宣武门. 1965年拆除. ,2002

宣武场,宣武場,선무장: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汉魏洛阳故城北. ������晋书·山涛传������: “(武)帝尝讲武于宣武场.”又������惠帝纪������: 河间王颓․成都王颖逼京师, “帝旋军于宣武场.” ������方舆纪要������卷48河南府洛阳县: 宣武场“在故洛城大夏门东北, 其南有宣武观.” ,2002

宣武军,宣武軍,선무군: 唐․五代方镇名. 唐建中二年(781)置, 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南). 兴元元年(784)徙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辖境屡有变动, 长期领有汴․宋․毫․颍四州, 相当今河南封丘․开封市․尉氏․柘城․沈丘以东, 山东单县及安徽砀山․亳州․涡阳․蒙城․阜阳․颍上等县市地. 五代梁还治宋州. 后唐同光元年(923)改为妇德军. ,2002

宣武观,宣武觀,선무관: ①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北城外. ������晋书·石季龙载记������日: “建元初, 季龙飨群臣乎太武前殿, 有白雁百余集予马道南. 季龙命射之, 无所获. 既将讨三方, 诸州兵至者百余万. 太史令赵揽私于季龙日: ‘白雁集殿庭, 宫室将空, 不宜行也. ’季龙纳之, 临宣武观大阅而解严.”②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大夏门东侧. ������晋书·武帝纪������: 泰始十年(274), “帝临宣武观, 大阅诸军.” ������水经·谷水注������: “其一水, 自大夏门, 东径宣武观, 凭城结构, 不更增墉. 左右夹列步廊, 参差异岐, 南望天渊池, 北嘱宣武场.”,2002

室武城,室武城,실무성: 亦称武帐冈.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幕府山侧. ������寰宇记������卷90升州上元县“宣武城”条引������舆地志������云: “宋大明三年沈庆之所筑. ……宋立宣武为城名, 帝阅武予其地, 亦谓为武帐冈, 陈亡废.”,2002

宣和馆,宣和館,선화관: 辽置,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查干少冷村附近. ,2002

宣和堡,宣和堡,선화보: 又名羚羊堡堡. 明麓, 属宁夏后卫. 即今宁夏中卫县东南宣和镇. 后废. ,2002

宣和殿,宣和殿,선화전: 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宫殿. 绍圣二年(1095)建成. 王应麟������玉海������卷160“宣和殿”载: “哲宗以睿思殿先帝所建, 不敢燕处, 乃即睿思殿之后为宣和殿, 绍圣二年四月二日丁卯, 宣和殿成. 徽宗昼日不居寝殿.以睿思为讲礼进膳之所, 就宣和燕息. 大观二年再葺.”其后宣和殿就成为徽宗时专门收藏鼎彝礼器․古玉印玺和书法图画等文物之地. 宣和元年(1119)改为保和殿. ,2002

宣庞支线,宣龐支線,선방지선: 从河北宣化县东至庞家堡. 长40.6公里. 为京绥铁路支线. 日伪于1940-1944年修筑. ,2003

宣府卫,宣府衛,선부위: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为防御蒙古设立宣府左․右․前三卫, 属山西行都司. 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县. 为近畿防卫要地. 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攻宣府, 京师为之震动. ,2003

宣府左卫,宣府左衛,선부좌위: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 , 属山西行都司. 治所即今河北宣化县. 二十八年(1395)改为宣府护卫. 建文四年(1402)复置, 移治保定(今保定帘). 宣德五年(1430)还治今宣化县, 属万全都司. 清顺治十年(1653)废. ,2003

宣府右卫,宣府右衛,선부우위: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 属, 山西行都司. 治所即今河北宣化县. 二十八年(1395)改为宣府护卫. 建文四年(1402)复置, 移洽定州(今定州市). 宣德五年(1430)还治今宣化县, 属万全都司. 清顺治二年(1645)废. ,2003

宣府巡抚,宣府巡撫,선부순무: 明正统元年(1436)设巡抚宣府․大同, 景泰二年(1451)另设大同巡抚, 后时并时分. 成化十四年(1478)始定设巡抚宣府地方, 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县). 辖北直隶延庆․保安两州及万全都司所属卫所. 清顺治八年(1651)废. ,2003

宣府护卫,宣府護衛,선부호위: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政宣府左卫․宝府右卫置, 属谷王府. 治所即今河北宣化县. 建文四年(1402)疲. ,2003

宣府前卫,宣府前衛,선부전위: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 属山西行都司. 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县. 宣德五年(1430)属万全都司.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为宣化府. ,2003

宣府镇,宣府鎮,선부진: 明九边之一. 总兵驻所在宣府(今河北宣化县). 辖境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一带. ,2003

宣泽门,宣澤門,선택문: 初名大通门, 北宋熙宁十年(1077)改为宣泽门. 北宋东京城外城西汴河上北水门. 在今河南开封市. ������宋史-钦宗纪������: 靖康元年(1126)金人犯京师(今开封市), “金人攻宣泽门, 李纲御之, 斩获百余人, 至旦始退.” 即此. ,2003

宣房官,宣房官,선방관: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筑, 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十七里. ������史记·河渠书������: 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 “卒塞瓠子, 筑宫其上, 名日宣房富.” ,2003

宣城市,宣城市,선성시: 1949年7月当地解放后由宣城县城区析置, 隶皖南行署区. 治所即今安徽宣州市. 1950年撤销, 并入宣城县. 1987年撤销宣城县, 改设宣州市. ,2003

宣城县,宣城縣,선성현: ①西汉置, 属丹阳郡. 治所在今安徽南陵县东三十里青弋江西岸弋江镇, 隔江接宣州市界. 东汉省. 汉末复置. ������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 建安初, “(孙)策已平定宣城以东, 惟泾以西六县未服“. 又������蒋钦传������: “初, 钦屯宣城, 尝讨豫章贼.”皆指此. 西晋属宣城郡. 隋开皇九年(589)废. ②隋开皇九年(589)改宛陵县置, 为宣州治. 治所即今安徽宣州市. 以旧郡为名. 南宋为宁国府治. 元为宁国路治. 明为宁国府治. 民国初属安徽芜湖道. 1928年直属安徽省. 1987年改设宣州市. ,2003

宣城郡,宣城郡,선성군: 西晋太康: 年(281)分丹阳郡置, 属扬州. 治所在宛陵县(今安徽宣州市). 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南以东, 宣州․广德․太平․石台以西以北地区. 南齐属南豫州. 隋开皇九年(589)改为宣州. 大业初改为宣城郡. 唐武德三年(620)复‘为宣州. 天宝元年(742)改为宣城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宣州. ,2003

宣政殿,宣政殿,선정전: ①唐东都宫殿. 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内.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5称: “其天子常朝之所日宣政殿, 殿门日光范門. 宣政之北日仁寿殿.”②唐长安大明宫第二大殿, 龙朔二年(662)建. 在今陕西匿安城北=里龙首原上. ������唐鼹京城坊考������卷1: “含元殿后臼宣政殿, 天子常朝所也.”,2003

宣威,宣威,선위: 即今贵州麻江县东南宣威镇. 明万历十二年(1584)薰宣威土千总. ,2003

宣威州,宣威州,선위주: 清雍正五年(1727)析沾益州北部新化里至高坡顶置, 属曲靖府. 治所即今云南宣威市, 民国(宣威县志稿������: 宣威关“即今西关, 明洪武十三年征南大将军傅友德自永宁来, 城乌撤, 设关于此, 以资镇摄, 后人困取为州․县之号.” 1913年废为县. ,2003

宣威军,宣威軍,선위군: ①唐天宝十三载(754)置, 驻地在今青海西宁市北五十里. 后没于吐蕃. 谓之嫠牛城. ②五代方镇名. 后梁置, 治所在安州(今湖北安陆市). 后唐同光元年(923)改名安远军. ,2003

宣威县,宣威縣,선위현: ①西汉置, 属武威郡. 治所在今甘肃民勤县西南薛百乡. 北魏废. ������水经注������卷40:“马城河又东北径宣威故城南.”②1913年改宣威州置, 后属云南滇中道. 治所即今云南宣威市. 1916年直属云南省. 1954年改榕峰县, 1959年复名宣威县. 1994年改设宣威市. ,2003

宣威城,宣威城,선위성: 北宋崇宁三年(1104)改吐蕃骜牛城(一作赘牛․肇牛)置, 属西宁州. 在今青海西宁市北五十里. 聩万历������西宁卫志������谓宣威城乃“宋高永年战死处.” ,2003

宣威营,宣威營,선위영: 明置, 即今贵州麻江县东南宣威镇. ������明史·贵州土司传������: 万历十四年(1586)“土舍吴楠․王国聘虑阿其叵测祸及己, 请以答干․鸡贾․甲多诸寨属蒙诏, 立宣威营, 岁输赋.” 清废. ,2003

宣恩县,宣恩縣,선은현: 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施南土司置, 属施南府. 治所即今湖北宣恩县. 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 1921午属施鹤道. 1932年直属湖北省. ,2003

宣陵,宣陵,선릉: ①东汉桓帝刘志陵.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 ������后汉书·灵帝纪������: 建宁元年(168), “二月辛酉, 葬孝桓皇帝于宣陵, 庙曰威宗.” 同书������礼仪志������往射������帝王世纪������日: “山方三百步, 高十二丈. 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南, 去雒阳三十里.”②五代梁太祖朱温陵. 在今河南伊川县东南白沙乡朱岭村东. ������旧五代史. 梁书·太祖纪������: 乾化二年(912)五月, “友琏葬太祖于伊阙县, 号宣陵.” ������洛阳古今谈������说: “今陵在(洛阳)县南五十里龙门东南, 地称朱家岭, 旧属洛阳, 今为伊川县辖境.”,2003

宣堡镇,宣堡鎮,선보진: 又称宣家堡. 即今江苏泰兴市北二十八里宣堡镇.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泰兴县北有宣家堡镇. ,2004

宣慈乡,宣慈鄉,선자향: 即浙江武义县西南柳城镇. 明初属丽水县, 置鲍村巡冠子此. 景泰三年(1452)为宣平县治. ,2004

宣溪,宣溪,선계: 在今广东曲江县南. ������舆地纪胜������卷90韶州: 宣溪水“在曲江县(今韶关市)南八十里. 源出螺坑.” ������清一统志·韶州府������: 宣溪“源出罗坑. 东流六十里与溱水合. 唐韩愈诗: 龆州南去接宣溪.” ,2004

宣德门,宣德門,선덕문: ①即清明門. 汉长安城东面中门.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珑南玉女村北. 王莽改名宣德门. ②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皇城中南门, 为正门. 一称宣德楼. ������宋史·地理志������: “宋初, 依梁․晋之旧, 名曰明德, 太平兴国三年改丹凤, 大中祥符八年改正阳, 明道二年改宣德. 雍熙元年改今名.”,2004

宣德卫,宣德衛,선덕위: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 属山西行都司. 治历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麦胡图乡淤泥滩村古城. 后废. ,2004

宣德州,宣德州,선덕주: 金大定八年(1168)改宣化州置, 治所在文德县(后改名宣德县, 在今河北宣化县). 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万全․尚义․张北․崇礼․沽源县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镶黄旗․兴和․商都․化德县等地. 元初改为宣宁府. ,2004

宣德县,宣德縣,선덕현: ①隋大业五年(609)置, 为西海郡治. 治所在伏俟城(今青海共和县西北石乃亥镇西北铁h卡古城). 隋末废. ②辽置, 为德州治. 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岱海东北淤泥滩古城. 金属大阍府, 大定八年(1168)改为宣宁县. ③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文德县置, 为宣德州治. 治所即今河北宣化县. 元为顺宁府治. 明洪武四年(1371)废. ,2004

宣德府,宣德府,선덕부: 蒙古中统四年(1263)改宣宁府置, 治所在宣德县(今河北宣化县). 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万全․阳原․蔚县․涞源及山西广灵․灵丘等县地. 元后至元三年(1337)改为顺宁府. ,2004

宣德堂,宣德堂,선덕당: 十六圜前凉․后凉․南凉都城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市城)内的殿堂. ������晋书·秃发儡掇载记������: “傅檀宴群僚于宣德堂, ……此堂之建, 年垂百载, 十有二主.”,2004

宣德群岛,宣德群島,선덕군도: 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东部岛群, 属海南省. 有永兴․赵述․和五․北岛․中岛․甫岛․石岛等岛屿, 以永兴岛为最大. 旧称上七岛․东七岛, 由七个岛屿组成. 1987年扩大范围, 包括西沙群岛东部的所有岛․礁. ,2004

宣歙,宣歙,선흡: 唐方镇名. 乾元元年(758)置观察使. 治宣州(今安徽宣州市), 领宣․歙․饶三Fl. 次年废. 大历元年(766)复置, 改领宣․歙․池三州及采石军使. 元和六年(811)罢领采石军使. 景福元年(892)升为宁国军节度使. 北宋初废. ,2004

宥州,宥州,유주: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 治所在延恩县(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境). 唐桂佑������通典·州郡三������: 宥州“盖以康待宾反于此, 亦既克获, 赦其余党, 遂置此州, 以宽宥为名也. 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及乌海市地. 天宝元年(742)改为宁朔郡, 天宝中寄理经略军(今鄂托克旗东北). 至德二年(757)改为怀德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宥州. 宝祜后废. 元和九年(814)于经略军故城复置, 称新宥州, 洽所延恩县(今鄂托克旗东北). 元和十五年(820)徒治长泽县(今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乡古城), 后为吐蕃所破, 废. 长庆四年(824)复置. 宋时属西夏. 元废,2004

宥州路,宥州路,유주로: 西夏置, 治所在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乡古城). ������宋史·夏国传������: “元吴置十二监军司: 左厢宥州路五刀人, 以备鄢․延․麟․府.”,2004

宦塘河,宦塘河,환당하: 即今浙江杭州市北及余杭市西之西塘河. 南宋淳祜七年(1247)开. 宋������淳裱临安志������卷10: 宦塘河“在余杭门外板桥之西.” ������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宦塘河“南接北新․江涨桥河, 北达奉口河, 北入德清县界.” ,2004

室韦,室韋,실위: 古族名. 又作失韦․失围. 北魏时始见记载, 一说即鲜卑的别译. 源出古东胡, 与契丹同类, 在南为契丹, 在北号室韦. 初有五部, 至隋唐时渐分为三四十部, 唐代突厥人统称之为“三十姓达怛.” 分布于今大兴安岭北部, 东至嫩江流域, 西至呼伦湖周围, 南至绰尔河, 北至黑龙江之北. 居住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一带的蒙兀室韦部, 即辽金时蒙古部的先世. 从北魏到唐代室韦诸部经常向中原王朝朝贡, 唐朝曾授其首领为都督. 突厥汗国强盛时, 曾统治室韦, 置三吐屯领之. 自唐后期, 有不少室韦部落逐渐向西迁徙, 分布到蒙古高原中部及阴山地区, 与残留的突厥语部落融合, 成为蒙古高原主体居民, 并各以不同名称见于记载. 10世纪前期, ․室韦诸部多被契丹征服, 一部分被并入契丹. ,2004

室韦王府,室韋王府,실위왕부: 辽时室韦人政治中心. 在今黑龙江省嫩江县附近. ������辽史·百官志二������: 北面属国官有“室韦国王府.” ,2004

室韦县,室韋縣,실위현: 1920年改吉拉林设治局置, 属黑龙江省;治所即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西北室韦镇. 1934年改设额尔古纳左翼旗. ,2004

室伪山,室偽山,실위산: 即今辽宁辽阳县东南․岫岩满族自治县北之千山. ������汉书·地理志������辽东郡居就县: “室伪山, 室伪水所出, 北至襄平入梁也.”,2005

室伪水,室偽水,실위수: 即今辽宁辽阳县东南汤河. 为太子河支流. ������汉书·地理志������辽东郡居就县: “室伪山, 室伪水所出, 北至襄平入梁也.”,2005

室利佛逝国,室利佛逝國,실리불서국: 梵文意为吉祥胜利. , 宋․元载籍称为三佛齐. 为7世纪至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古国. 都城即今巨港. 最盛时势力达匿爪哇․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南部, 为印度文化7世纪时之主要根据地, 亦是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间交通贸易之要冲. ������新唐书·南蛮下������: “室利佛逝, 一日尸利佛誓. 过军徒弄山二千里, 地东西千里, 南北四千里而远.”,2005

室利察㫜罗,室利察㫜羅,실리찰단라: 即今缅甸仰光北160英里之卑谬附近, 为古代骠国(今缅甸中部)的都城, 遗址已在离卑谬6英里的瘴萨发现. ������大唐西域记������卷10所记“室利差咀罗国”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所记“室利察咀罗国”, 是以都城名称呼全国. ,2005

宫山,宮山,궁산: 即古新甫山. 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北四十里, 接莱芜市界. ������清一统志·泰安府������: 宫山, “������县志������: 相传汉武封禅于此, 见仙人迹. 建离宫其上, 故改名宫山.” 亦名小泰山. ,2005

宫市县,宮市縣,궁시현: 在今湖南桂阳县托九十里. ������舆地纪胜������卷6l桂阳军: 富市县城“在平阳县北九十里.” ������方舆纪要������卷80桂阳州“晋宁城”条下: “又富市城, 在州北九十里. ������志������云, 东晋置县, 寻废. 今正史不载. 或日, 五代时马氏所置.”,2005

宫里集,宮裏集,궁리집: 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小汶河南富里镇. 民国������泰安州志������卷2������镇店������有富里集. ,2005

宫城县,宮城縣,궁성현: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 属澄城郡. 治所即今陕茜合阳县东宫城村. 北周废. ,2005

宫亭湖,宮亭湖,궁정호: 即古彭蠡湖的别名. 后转指今江西星子县․南昌市之间鄱阳湖. ������水经·庐水注������: “(庐)山下又有神庙, 号日宫亭庙, 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寰宇记������卷106洪州南昌县: 宫亭湖“在州北, 水路三百四十三里. 湖西有富亭神, 能分风上下. 是以刘删泛宫亭湖诗云, ‘回流乘派水, 举帆逐分风, 孤石苍波里, 匡山若雾中.” ������明一统志������卷52南康府: 彭蠡湖“一名宫庭, 一名扬澜左里, 一名鄱阳. 阔四十里, 长三百里, 巨浸弥漫, 中有雁泊小湖. 西接南昌, 东抵饶州, 北流入于江.” ,2005

宫家坝,宮家壩,궁가패: 在今山东利津县西南. 1922年7月黄河北堤决口, 淹毁五百村. 经亚洲建业公司承修堵合工程, 并于河流湾曲处开挖引河横截贯通, 又筑截流坝․挑水坝及甲․乙․丙․丁․戊五项新堤, 于1923年4月工竣. 为申国用机械新法治河之始. ,2005

宪州,憲州,헌주: 唐龙纪元年(889)置, 治所在楼烦县(今山西娄烦县). 辖境相当今山西娄烦县及静乐县东南部. 北宋成平五年(1002)移治静乐县(今静乐县), 熙宁三年(1070)废, 十年(1077)复置宪州. 金天德三年(1151)改管州. ,2005

宪法暗沙,憲法暗沙,헌법암사: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东部, 位于黄岩岛北约90梅里. 1935年公布名称为特鲁路滩. 1947年改名宪法暗沙. ,2005

宪陵,憲陵,헌릉: 东汉顺帝刘保的陵墓.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北三十里铺一带. ������后汉书·冲帝纪������: 建康元年(144), “九月丙午, 葬孝顺皇帝于宪陵, 庙日敬宗.” 同书������礼仪志������注引������古今注������: 顺帝宪陵“山方三百步, 高八丈四尺.” 又引������帝王世纪������日: “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北, 去雒阳十五里.”,2005

客争容山,客爭容山,객쟁용산: 又名犁摩措山. 在今云南宜良县东. ������方舆纪要������卷114宜良县: 客争容山“在县东十里. 县之镇山也.” ,2005

客岭山,客嶺山,객령산: 即骑田岭. 在今湖南郴县南. ������续汉书·郡国志������桂阳郡郴县: “有客岭山.”,2005

客省庄,客省莊,객성장: 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 其地发现新石器时代及西周文化遗址. ,2005

客星山,客星山,객성산: ①即今浙江慈溪市西南二十里陈山. ������方舆纪要������卷92余姚县: 陈山在“县东北十里. 高干余仞, 少石, 饶草木. 远望阜削, 至其巅则正平. 相传子陵尝居此, 一名客星山.” ②在今湖北恩施市西. ������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 客星山“在卫西十里. 复岭重嶂, 蜿蜒盘礴. 南连猿啼山, 山甚奇秀, 亦名雪岭, 以冬常积雪也.” ,2005

客旅店,客旅店,객려점: 简称店集. 即今山东即墨市东北六十里店集镇. 清同治������即墨县志������卷2������市廛������有客旅店. ,2005

客馆镇,客館鎮,객관진: 唐置, 属唐兴县. 即今四川蓬溪县西南一百五十里蓬莱镇. 唐诗人杜甫游蜀曾居此, 写有������唐兴县客馆记������. 北宋属长江县. ������清一统志·潼川府二������: 客馆镇“在蓬溪县西二百十里. 跨鳌山下.” ,2005

客寄塘,客寄塘,객기당: 又作略塘. 在今湖南衡阳县(西渡镇)西. ������方舆纪要������卷80德州府衡阳县: “客寄塘在府西百里. ������湘中记������: 塘周三十里, 亦谓之略塘, 熏水流合焉.”,2005

客鲁涟河,客魯漣河,객로련하: 即今蒙古国东部之克鲁伦河. ������元朝秘史������卷2: 帖木真“与德薛禅的女儿孛儿帖兀真相离了来, 此时与弟别勒古台顺著客鲁涟河寻去.” 陈彬繇注: “额尔古讷河的上游叫客鲁涟河, 源出大肯特山东南.”,2005

客路市,客路市,객로시: 即今广东雷州市西北五十里客路镇. 清光绪������广东舆地图说������卷8海康县: 南禄社“往来大道有客路墟.” ,2005

客寨副长官司,客寨副長官司,객채부장관사: 明置, 属平茶洞长官司. 治所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南龙凤乡北. 后废. ,2005

突吕不窒韦部,突呂不窒韋部,돌려불질위부: 辽太租以大小黄窒韦降户置, 属东北路统军司. 为太祖十八部之一. 在今黑龙江省嫩江以东齐齐哈尔․安达․青冈等市县一带. ,2005

突纥利泊,突紇利泊,돌흘리박: 当在今内蒙古鸟审旗西北境. ������新唐书·地理志������所载边州入四夷道里中的夏州北道, “夏州北渡乌水……又经故阳城泽․横戋9北门․突纥利泊․石子岭, 百余里至阿颓泉.” ,2006

突沦川,突淪川,돌륜천: 一作图伦碛1. 在今耨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或说即塔里木河. ������旧唐书·契瑟何力传������: 契蕊何力攻吐谷浑, “自选骁, 兵千余骑, 直入突沦Jl’. ������资治通鉴������: 唐贞观九年(635), “李靖征吐谷浑, 闻伏允在突沦川, 将奔于阗”, 皆此. ,2006

突宗,突宗,돌종: 即多宗. 治所即今西藏洛扎县(嘎波). ,2006

突录济,突錄濟,돌록제: 西藏古地名. 约在今那曲县桑雄区. 唐时吐蕃曾黉驿站于此并为赞普(王)迎宾之处. ������新唐书·地理志������: “蛤不烂驿, 旁有三罗骨山, 积雪不消, 又六十里至突录济驿, 唐使至, 赞普每遣使慰劳于此.”,2006

突旻城,突旻城,돌민성: 在今缅甸中部敏建甄南之蒲甘. 是从南诏至天竺道上的重要城邑. ������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 “又经突曼城至骠国千里.”,2006

突星濑,突星瀨,돌성뢰: 在今浙江丽水市东北四十里. ������寰宇记������卷99丽水县: 突星濑, “������永嘉记������云: 昔王右军游恶溪, 道叹其奇绝, 遂书‘突星濑’于石. 今犹有墨迹焉.” ,2006

突泉县,突泉縣,돌천현: 1914年改醴泉县置, 属奉天洮昌道. 治所即今内蒙古突泉县. 1929年属辽宁省01945年划归辽北省. 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属兴安盟. 1954年划属呼伦贝尔盟. 1969年划归吉林省. 1979年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仍属兴安盟. 据������地学杂志������1914年第2号载������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称: “该县设治于醴泉镇, 有马突象”, 敬名. 又(日)������满洲地名考������载: “县城南三里, 一处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 四季不涸, 故名突泉.”县以突泉为名. ,2006

突泉镇,突泉鎮,돌천진: 清置, 属宜君县. 即今陕西宜君县南哭泉乡. ,2006

突厥,突厥,돌궐: 北朝․隋․唐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所建政权. 4世纪中叶以前, 突厥是柔然汗国的属部之一, 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之阳. 546年, 其酋土门打败铁勒, 收其部众五万余, 始强盛;552年, 击破柔然, 遂自立为伊利可汗, 建立突厥汗国. 其子木杆可汗时, 南灭柔然, 北并契骨, 东逐契丹, 西破噘哒, 统有辽海(指辽河上游地)以西直到西海(今哈萨克靳坦里海), 大漠以北直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域. 大可汗建牙帐于予都斤山(又作郁督军山․乌德鞋山, 作郁督军杭爱山). 土门弟室点密统兵征西域, 据“乌孙旧地”, 建牙龟兹北鹰娑川(今新疆升都河上游), 为西面可汗, : 实际上已与大可汗分治汗国东․疆部. 隋开皇三年(583), 突厥统治者内讧, 大可汗沙钵略攻阿波可汗(木杆子大逻便), 阿波率郝投西面达头可汗(密点密子玷厥), 联兵与沙钵略相攻. 从此突厥汗国分裂为二. 大可汗所统西不逾金山, 史又称东突厥或北突厥. 沙钵略为达头所困, 臣附隋朝, 隋许其度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开皇十九年(599), 隋封处罗侯子染干为启民可汗, 于朔州筑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居之. 仁寿间, 隋以突厥之众及铁勒诸部尽归启民统领, 令居塞北, 为隋北藩属. 隋末唐初, 启民可汗子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稍可汗相继统治东突厥. 贞观1四年(630)为唐所灭, 于其地置都督府․州. 永淳二年(683), 云中都督属下首领骨咄禄聚集亡散, 保总材山(今内蒙古阴山地区).势渐盛, 复自立为可汗, 重建东突厥汗国. 其弟默啜可汗继立(691-716), 可汗庭仍建于都斤山(今蒙古国杭爱山). 开元末又起内讧. 天宝三载(744), 被回纥所灭. ,2006

穿口,穿口,천구: 即新穿水口. 在今四川新津县东. ������资治通鉴������: 唐中和二年(882), 高仁厚镇压阡能, 谓降者日: “藉汝曹为我前行, 过穿口․新津寨下示以背字告谕乏, 比至延贡可归矣.”胡三省注: “穿日, 即新津新穿口也.”,2006

穿山,穿山,천산: ①在今江苏太仓市东北五十里. 明王鏊������姑苏志������卷9: 穿山“中有石洞, 前后通彻, 故名. ������临海记������日: 海虞县穿山下有洞穴, 高十余丈, 昔有海行者, 举帆经其中. 今考其涸, 上犹通人往来, 其下为地去海已远.” 此山原在海中, 后随长江三角洲向东延伸扩展, 并入大陆. ②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南五里穿山. ������明一统志������卷83桂林府: 穿山“山巅有穴, 通透, 望之如月轮挂空.” ������方舆纪要������卷107临桂县: “其山耸身昂首, 若与西岸山作斗, 亦名斗鸡山. 由半有穴, 南北横贯, 故以穿名.”③在今四川广元市境. ������元和志������卷22绵谷县: 穿山“一名胡头山, 出好铁, 旧置铁官. 又有山空置, 伏于空处, 皮可为甲, 刀箭所不能入.” ,2006

穿山场,穿山場,천산장: 在今浙江宁波市东七十六里柴桥镇穿山村. 产海盐. , ������方舆纪要������卷92定海县“管界寨”条下: 有“长山․穿山二盐课司.” 清并长山入穿山. ,2006

穿山后千户所,穿山後千戶所,천산후천호소: 明洪武=十七年(1394)置, 属定海卫. 在今浙江宁波市东七十六里穿山村. 清置巡司于此. ,2006

穿山驿,穿山驛,천산역: 明置, 即今广西柳江县东南穿山乡. ������方舆纪要������卷109马平县: 穿山驿, “马驿也. 有穿山堡.” 清置穿山巡司于此. ,2006

穿山墟,穿山墟,천산허: 鄂今广西柳江县东南穿山镇. 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巡司于此. ,2006

穿石山,穿石山,천석산: 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百二十里. ������舆地纪胜������卷68常德府: 穿石山“下有大窦, 东西洞达, 行人往来止息, 可容酉人.” 明������寰宇通志������卷57称;“汉马援尝穿石窍以避暑, 今可通水. 春夏泛滥则江水自中过.”,2006

穿州,穿州,천주: 又名上川洲․下川洲. 即今广东台山市南海中上川岛․下川岛. ������寰宇记������卷157广州新会县: 上川洲․下川洲“在县南二百六十里大海中, 其溯带山, 湾浦极广.” ,2006

穿江,穿江,천강: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 为呜水江上源. ������方舆纪要������卷108兴业县: 穿江在“县西十里. 源出葵山, 东南流二十里, 有石由穹窿, 水过其下, 东入郁林州境, 即定川江之上源.” ,2007

穿岩,穿岩,천암: ①即今湖南道县西四十里月岩. ������明一统志������卷65永州府: 穿岩“在道州西四十里. 形如圆廪, 中可容数万斛. 东西两门, 通道其间, 望之若城门, 又如僵月. 岩前有石, 如走猊․伏犀, 其状不—一”O②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北寿城乡南. ������方舆纪要������卷107永宁州: 穿崖在. ‘‘州西三十里. 穿成复道, 如覆厦屋, 坦长二十余丈, 人马通行.” ������清一统志·桂林府一������: 穿崖“又有小崖, 梯而下之, 怪石参差, 下有穿崖营.” ③在今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107恭城县: 穿岩“岩深邃, 有溪从中出, 通舟楫, 一名太极岩.” ,2007

穿空石,穿空石,천공석: 在今贵州平坝县东. ������清一统志·安顺府������: 穿空石“在安平县(今平坝县)东三量. ������通志������: 山若画屏, 中有一孔, 直穿山背, 晶光四射.” ,2007

穿城,穿城,천성: 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北穿城乡. ������清一统志·淮安府二������: 穿城“在桃源县北五十星.” ,2007

穿洞遗址,穿洞遺址,천동유지: 在今贵州普定县城西南八里. 是一处年代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1981和1983年进行多次发掘. 出土一个完整头盖骨和下颔骨․胫骨․挠骨․牙齿等近百件, 石器一万余件, 骨器一千多件. 发现多处火堆, 大量灰烬和烧骨. 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以及石核․石砧․石片等. 骨器类型多, 器形新颖, 磨制精致, 为国内少见.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

穿崖囤,穿崖囤,천애돈: 在今贵州遵义․仁怀两县闻. ������明史-吴广传������: 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之役, “(郭)通绪扼穿崖囤, 广督土汉军击破之.” ,2007

诫桥,誡橋,계교: 在今河南许昌市西. ������晋书·穆帝纪������: 东晋永和八年(352), “安西将军谢尚帅姚襄与张遇战于许昌之诫桥, 王师败绩.” 即此. ,2007

语儿,語兒,어아: 即御儿. 一名就李. 在今浙江桐乡市西南崇福镇东南. ������越绝书������卷8: “女阳亭者, 句践入官于吴, 夫人从, 道产女此亭, 养于李乡;句践胜吴, 更名李乡, 更就李为语儿乡.”,2007

语儿溪,語兒溪,어아계: 在今浙江搁乡市西南崇福镇东南. ������明统一志������卷37嘉兴府: 语溪“一名语儿中泾. 又名沙渚塘. 在吴越时为吴栖兵之地.” 下入运河. ������清一统志������作“语儿溪.” ,2007

语口市,語口市,어구시: 在今福建上杭县东北白砂西. 北宋咸平二年(999)上杭县由鳖沙里(令土杭县东北白砂)迁治于此. 天圣五年(1027)又迁治钟寮场(今上杭县北中寮). ,2007

说板多,說板多,설판다: 即硕般多. 今西藏洛隆县西硕般多. 清������西藏图考������卷3: 硬般多“一作说板多, 一作设板多, 一作苏班多, 又作舒班多.”,2007

说话石,說話石,설화석: 即今河北秦皇岛市西南北戴河海滨莲峰山南对语石. 民孱������临榆县志������卷5: “说话石在联峰山东, 有双峰若人立相对语然”,2007

说城县,說城縣,설성현: 即悦城县. 治所在今广东德庆县东北. ������宋书·州郡志������作“说城.” ,2007

冠山,冠山,관산: ①在今山西平定县西南冠庄脑附近6.������方舆纪要������卷40平定州: 冠山在‘: 州西南八里.. 以高冠群山丽名.” ②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五十里. 脉起泰山, 突峙于此. ������汉书·五行志������: 元风三年(前78), “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 民视之, 有大吞自立, 高丈五尺, 大四十八围, 入地深八尺, 三石为足. 石立处, 有白乌数于集其旁.” ������方舆纪要������卷31谓“其形似冠, 山因以名. 盖宣帝起于民闯之象也.” ③在今陕西宁强县南. ������方舆纪要������卷56宁羌州: 冠山“在州城南.” ������清一统志·汉中If一������: 冠山“在宁羌州南门处, 形如纱帽, 俗名纱帽山.” ,2007

冠子山,冠子山,관자산: 在今贵州遵义县北. ������明史·刘缓传): 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州杨应龙之乱, 缀“克后水囤, 营于蔻子山”, 即此. ,2007

冠氏,冠氏,관씨: 春秋时晋邑. 即今河北馆陶县. ������左传·哀公十五������年载: 子赣日, “昔晋人伐卫, 齐为卫故, 伐晋冠氏.” 即此. ,2007

冠氏县,冠氏縣,관씨현: 隋开皇六年(586)置, 属魏州. 治所即今山东冠县. 大业初属武阳郡. 唐仍属魏州. 宋属大名府. 蒙古至元六年(1269)升为冠州. ,2007

冠石山,冠石山,관석산: 即今山东平邑县东北境与新泰市交界处之太平顶. ������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阳县: “冠石山, 治水所出, 南至下邳入泗.”,2007

冠市街,冠市街,관시가: 又作冠子街. 即罐子街. 今湖南衡南县(驻衡阳市)东南七十二里冠市镇. ,2007

冠头岭,冠頭嶺,관두령: 在今广西合浦县南. ������明一统志������卷82廉州府: 冠头岭“在府城南八十里. 形势穹窿, 山石皆黑如冠.” ������方舆纪要������卷104廉州府: 冠头岭“亦日冠山. 自此涉海, 北风顺利, 一羔日可抵交之海东府.” ,2007

冠头寨,冠頭寨,관두채: 北宋置, 属海康县. 在今广东徐闻县东南. 一说在今徐闻县西. ,2007

冠州,冠州,관주: 蒙古至元六年(1269)升冠氏县置, 属中书省. 治所郧今山东冠县. 明洪武三年(1,370)改为冠县. ,2007

冠军县,冠軍縣,관군현: 西汉元朔六年(前123)置侯国, 后为县, 属南阳郡. 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北三十八里湍水西岸冠军寨.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冠军县注引应劭日: “武帝以封霍去病. 去病仍出匈奴, 功冠诸军, 故日冠军.”西晋属南阳国. 后属南阳郡. 唐贞观元年(627)废. ,2007

冠县,冠縣,관현: 明洪武三年(1370)降冠州置, 属东昌府. 治所即今山东冠县. 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 1925年属东昌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2008

冠豸山,冠豸山,관치산: 旧称东田石. 又名莲峰山. 在今福建连城县东六里. 山腰半山亭西岩壁上有元马周卿刻“冠豸”二字. ,2008

冠豸寨,冠豸寨,관치채: 清初改莲花寨为冠豸寨, 属连城县. 在今福建连城县东冠豸山附近, 为县治东障. ,2008

冠陇隘,冠隴隘,관롱애: 在今广东澄海市西. ������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澄海县: 冠陇隘“在县西十里.” ,2008

冠峰,冠峰,관봉: 在今广东连州市北五十里. ������方舆纪要������卷I01连州: 冠峰“高耸冠于群山. 或日以山形如冠也.” ,2008

冠愤山,冠憤山,관분산: 一名双峰. 在今安徽青阳县西十五里九华乡. ������寰宇记������卷105青阳县: 冠帻山“山连接九华, 其山层峰若冠帻之状, 因名.” ������清一统志·池州府-������引������名山志������: “九华真人峰北, 有山双髻, 如巾帻然. 昔顾野王望而爱之, 因名冠帻峰.”,2008

冠朝墟,冠朝墟,관조허: 即今江西泰和县东南三十里冠朝乡.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7: 泰和县东南有冠朝墟. ,2008

冠帽山,冠帽山,관모산: ①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18马营堡: 冠帽山“在堡城西北隔. ������志������云: 堡两角枕山, 而西面更为险隘, 然三间平川, 若登山俯瞰, 城中患无遁形, 守御为艰也. (志������云: 堡北二里有纱帽山, 即冠帽山矣.” ②在今四川珙县北. ������方舆纪要������卷70珙县: 冠帽山“在县北一里. 峰峦巍峨, 形若冠冕.” ,2008

扁山,扁山,편산: 即旆山. 在今湖南岳阳市南. 亦即������水经注������之编山.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湘人以吴船为犏, 山形类之, 故以名山. 上有塔, 日哑女塔.”,2008

扁岛,扁島,편도: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费信岛. 1935年命名为扁岛. 1947年改名费信岛. ,2008

扁都儿山口,扁都兒山口,편도아산구: 古名大斗拔谷. 在今甘肃民乐县东南七十里������明经世文编������卷405郑洛������议修通海紧关隘口以弭虏患疏������: “扁都口者, 青海之要冲, 虏行之孔道, 甘镇之咽喉.”,2008

扁都口,扁都口,편도구: 在今青海祁连县东南扁都沟, 为由青入甘主要道口之一. 民国������大通县志������第一部: 扁都口“去县城西北三百九十里. 群峰若帐, 一口如瓶, 为北出甘州之要道.” ,2008

扁鹊城,扁鵲城,편작성: 在今陕西城固县西南四十里. ������水经·沔水注������: “汉水又东径胡城南……南对扁鹊城, 当是越人旧所径涉, 故邑流其名耳.”������水经注疏������守敬按: “������名胜志������亦云相传扁鹊所居, 但������史记·扁鹊传������云, 入咸阳, 秦太医令李醢使人刺杀之, 不言至汉中.”,2008

扁鹊墓,扁鵲墓,편작묘: 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南+五里伏道村南岗上. 扁鹊姓秦, 名越人, 齐国勃海郡鄣(今河北任丘市北)人. 战国著名医学家.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 “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 使人刺杀之.”扁鹊死后葬此, 并于冢前立祠. 现存建筑为清乾隆间重修. ,2008

袂花墟,袂花墟,몌화허: 在今广东茂名市东南袂花镇北. 清光绪������茂名县志������卷2: 南之东“九十里袂花墟. ������旧志������: 迷花.” ,2008

祐川县,祐川縣,우천현: ①唐贞观四年(630)置, 属羁縻盖卅l. 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 后废. ②唐先天元年(712)改基城县置, 属岷州. 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西北四十八里理川镇. ������元和志������卷39氓州裕川县: “取县西祜川为名也.”后没入吐蕃. 北宋崇宁三年(1104)复置, 为岷州治. 南宋绍兴元年(1131)废. ,2008

祐川郡,祐川郡,우천군: 北周武成元年(559)置, 属岷州. 治所在基城县(今甘肃宕昌县西北四十八里理川镇). 辖境相当今甘肃宕昌与岷县交界之地. 隋开皇初郡县俱废. ,2008

祐州,祐州,우주: ①唐贞观四年(630)以处降羌置, 为羁縻州, 属松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境. 后废. ②唐置羁縻州, 属缁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境大凉山地区. 后废. ,2008

祐甸,祐甸,우전: 宋大理置, 属永昌府. 即今云南昌宁县. 元属顺宁府. 明改广邑州. ,2008

祓侯国,祓侯國,불후국: 西汉置, 属琅邪郡. 治历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七十里. ������汉书·地理志������注: 颜师古日“音废.” 东汉废. 元于钦������齐乘������卷4: “祓城, 音废. ……俗日肥城, 废音之转也.”������清一统志-莱问府一������: 废祓县, “������县志������: 亦谓之木马城.” ,2008

祖山,祖山,조산: ①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南. ������辽史·地理志������祖州: “有祖山, 山有太祖天皇帝庙, 御靴尚存. ……太袒陵凿山为殿, 日明殿. 殿南岭有膳堂, 以备时祭. 门日黑龙. 东偏有圣躐殿, 立碑述太祖游猎之事. 殿东有搂, 立碑以纪太祖创业之功. 皆在州西五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陵墓尚存, 有享殿遗址․经幢․石雕及契丹大字的残碑. ②即虎林山. 在今浙江杭州市武林门南. ������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祖山“在仁和县武林门内里许. 一名虎林山. 土阜陂陀, 高可三丈, 广不满百步. 上有寿圣寺, 俗称祖山寺.” ,2008

祖山冈营,祖山岡營,조산강영: 在今湖南江永县东南. ������清一统志·永州府二������: 祖山冈营“在永明县东南, 接广西富川县长桧村界. 设把总戍守.” ,2008

祖厉县,祖厲縣,조려현: 西汉置, 属安定郡. 治所在今甘肃会宁县西j匕郭城驿乡. ������汉书·地理志������: “应劭日: ‘祖音置. ’师古日: ‘厉音赖.”’东汉属武威郡. 西晋废. 今废址犹存. ,2008

祖厉河,祖厲河,조려하: 一名床岔河. 又名南河. 即今甘肃靖远․会宁二县境祖厉河. 源出今会宁县南华家岭, 北流至靖远县入黄河. ������汉书·武帝纪������: 元鼎五年(前112), “冬十月, 行幸雍, 祠五畴. 遂逾陇, 登空同, 西临祖厉河而还.” ������水经·河水注������: 祖厉川水“出祖厉南山, 北流, 径祖厉县而西北流, 注于河.” ,2008

祖州,祖州,조주: 辽太祖耶律德置, 属上京道. 治所在长霸县(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古城). ������辽史·地理志������祖州: “以高祖昭烈皇帝․曾祖庄敬皇帝․祖考简献皇帝․皇考宣简皇帝所生之地, 故名.”辖二县一城, 相当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地. 金天会八年(1130)改为奉州. 古城遗址尚存. ,2009

祖庙,祖廟,조묘: 在今广东佛山市内. 原为供奉北帝之神庙, 始建予北宋元丰年间. 明洪武五年(1372)重修. 其后又多次修缮. 因居佛山诸庙之首, 故俗称祖庙. 现存前殿․正殿․庆真楼․锦香池․万福台等五部分, 多是明․清建筑. 设计巧妙, 工艺精湛, 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之一. ,2009

祖法儿国,祖法兒國,조법아국: 亦作佐法儿. 在今阿拉伯半岛东南岸阿曼的佐法儿一带. ������明史·外国传七������: “祖法儿, 自古里西北放舟, 顺风十昼夜可至. 永乐十九年遣使偕阿丹․刺撤诸国入贡, 命郑和赍玺书赐物报之.”,2009

祖居县,祖居縣,조거현: 北魏置, 属陇东郡. 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附近. 后废, ,2009

祖家山,祖家山,조가산: 在今安徽六安市西南. ������方舆纪要������卷26六安州: 租家山“在州西南百三十里. 形势高耸. 宋绍兴中, 民多避兵于此.” ,2009

祖陵,祖陵,조릉: 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陵.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西南. ������辽史·太褪纪下������: 天显二年(927), “葬太祖皇帝予祖陵, 置祖州天城军节度使以奉陵寝.” ②即明祖陵. 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 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迂葬其高祖․曾祖․祖父于此. ������方舆纪要������卷21泗州: 祖陵“在州东北十二里. 于平原中突起高阜, 较泅州城址高二丈三尺有奇. 沙․陡二湖潴蓄, 面黄背淮, 合流于东, 而龟山在淮河南岸, 平出淮中, 约束去流, 风气完固, 真天开胜地也.” ,2009

祖堂山,祖堂山,조당산: 又名幽栖山․花岩山, 在今江苏南京市南. 宋������景定建康志������卷17: 祖堂山“东有水下注乎陆. 宋大明三年于山南建幽栖寺, 因名幽牺山. 唐贞观初, 法融禅师得道于此, 为南宗第一祖师, 乃改名祖堂.” ,2009

祖庵镇,祖庵鎮,조암진: 即今陕西户县西祖庵镇. 清属熬匿县, 乾隆十年(1745)移县丞驻此. 民国时改为县佐. ,2009

祖越寺,祖越寺,조월사: 在今辽宁鞍山市东千山北沟无量观西阁之下. 为干山五大禅林之一. 明������辽东志������卷1辽阳: 祖越寺在“城南五十里. 在龙泉寺东.” 现存大殿三间. 祖越寺和无量观周围有玉皇阁․罗汉涧․八步紧等二十四景. ,2009

祖溪关,祖溪關,조계관: 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北饶风关北. ������宋史·吴玢传������: 南宋绍兴三年(1133), 玢与金人大战饶风关, “会玢小校有得罪奔金者, 导以祖溪闻路, 出关背, 乘高以阚饶风. 诸军不支, 遂溃, 玢退保西县.” ������方舆纪要������卷56西乡县“饶风关”条: “关北四十里又有祖溪关, 即金人攻饶风之间道也.”,2009

神人山,神人山,신인산: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北. ������寰宇记������卷112武昌县: 神人山, “������历代帝纪������云: 吴建衡二年, 有神人乘白鹿, 从此山出.” ������方舆纪要������卷76武昌县: 神人山, “在县西七十五里滨江. 下有白鹿矶.” ,2009

神山,神山,신산: ①在今河北平泉县西南三十余里. ������辽史·地理志������泽州神山县: “神山在西南.”渍张穆������蒙古游牧记������卷2引������元一统志������: 神山“在惠州西南十三里. 东西长十里, 南北广八里.” ②即翁公山.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三十五星. ������金史·地理志������: 富民县“有神山.” ������明一统志������卷21大同府: 神山“在府城北四百里.” “翁公”即蒙古语翁衮之音转, 意为“神.” ③即细林山. 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辰山. ������舆地纪胜������卷3嘉兴府: 细林山“本名神山, 唐天宝六年改名.” ④在今安徽东至县西北东流镇旁. ������方舆纪要������卷27东流县: 神山在“县西南一里. 高仅百尺.而旷远无际.” ⑤即寒同山. 在今山东莱州市东南十五里. ������明一统志������卷25莱州府: 寒同山“一名神山.” ⑥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北二十里. ������方舆纪要������卷76蕲水县: 神山, “������寰字记������: 孙权进兵赤壁时, 屯于此.” ⑦在今湖北云梦县东北四十里. ������新唐书·地理志������: 云梦县“有神山.” ������方舆纪要������卷77云梦县: 神山“云覆其上则雨, 故名. 其相近者日葛藤山.” ⑧在今广东东莞市东三十里. ������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东莞县: 神山, “其阳为鼓镇峡, 下有龙潭, 即龙江所经也. 旧有浮桥.” ⑨即长卿山. 在今四川梓潼县西南. ������新唐书·地理志������: 梓潼县有神山. ������方舆纪要������卷68摔潼县: 长卿山在“县治西南二里. 旧名神山. 唐玄宗幸蜀, 以山有司马相如读书窟, 因改名焉.” ⑩古于阗诗作麻札塔克. 在今新疆和阗县北一百余里. ������新唐书·地理志������: “自拨换南而东, 经崖岗, 渡赤河, 又西南经神山․睢阳․臧, 又南经磉树, 九百三十里至于阗镇城.”据������敦煌文书������, 此处为吐藿驻重兵之处. 清末, 斯坦因在此发掘大量文物文书. ,2009

神山市,神山市,신산시: 即今湖北蒲圻市东北四十四里神山镇. 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蒲圻县东北有神山市. ,2009

神山县,神山縣,신산현: ①唐武德四年(621)改浮山县量, 属晋州. 治所在今出西浮山县西南十里古县村. ������元和志������卷12神山县: “因羊角山神人见, 又改为神山县.”五代唐移今治. 北宋改属平阳府. 金大定七年(1167)改为浮山县. ②辽置, 为泽州治. 治所在今河北平泉县话南二十里察罕城. 以神山为名. 金承安二年(1197)为惠州治. 泰和四年(1204)属大定府. 元废. ,2009

神山站,神山站,신산참: 元置. 在今四川合江县西北. 明废. ,2010

神山集,神山集,신산집: 即今山东苍山县东北二十四里神山镇. 清乾隆������郯城县志������作神山集. ,2010

神山镇,神山鎮,신산진: 一作神仙镇. 唐置, 属北庭都护府. 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 ,2010

神川,神川,신천: 即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东北腊普河, 北流转东汇入金沙江. “腊普”叉作“喇普”, 藏语意即神川. ������新摩书·南诏传������: “牟寻遽遣兵五千人戍吐蕃. 乃自将数万踵其后, 昼夜兼行, 乘其无备, 大破灶蕃于神川, 遂断铁桥, 遣使告捷.”唐樊绰������蛮书������卷6: “今西城南诏置兵守御, 东城至神川以来, 半为散地.”,2010

神门,神門,신문: 底柱山三f1之一. 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北黄河三门峡水库中. ������清一志·陕州������“底柱山”条引������陕州志������: “三门: 中神门, 南鬼门, 北人门. 惟入门修广可行舟.”,2010

神女庙,神女廟,신녀묘: 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南三十里长江南岸飞风峰麓. ������水经·江水注������: 巫山“帝女居焉. 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 名曰瑶姬, 未行丽亡, 封于巫山之台. 所谓巫山之女, 高唐之姬, 旦为行云, 暮为行雨, 朝期暮暮, 阳台之下. 旦早视之, 果如其言, 故为立庙, 号朝云焉.” 此不知建于何处?今庙建予唐仪风元年(676), 北宋宣和四年(1122)改为凝真观. 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封神女为妙用真人, 又称妙用真人祠. 南宋陆游������入蜀记������: “过巫山凝真观, 谒妙用真人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 上入霄汉, 山脚直插江中.”,2010

神女庙石,神女廟石,신녀묘석: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福禄寺礁. 1935年公布名称为西石或神女庙石. 1947年改名福禄寺礁. ,2010

神女峰,神女峰,신녀봉: 亦名望霞峰․美人峰. 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北岸, 为巫山十二峰之一. 南宋陆游������入蜀记������: “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 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宜为仙真所话.”历代咏神女峰之诗篇甚多, 如唐刘羼锡������巫山神女庙������诗: “巫山十二郁苍苍, 片石亭亭号女郎.”神女峰顶兀立一人形石柱, 高约7米, 似婷婷玉立的少女, 被视为神女的化身. ,2010

神马山,神馬山,신마산: 即今湖北远安县西北三十里白马山. ������新唐书·地理志������峡州远安县: “有神马山, 本白马山, 天宝元年更名.”������清一统志·荆门州������: “山有寤石如马.”,2010

神乡县,神鄉縣,신향현: 唐渤海国置, 属桓州. 治所当在今吉林集安市或朝鲜渭源境. 辽废. ,2010

神乡镇,神鄉鎮,신향진: 辽置, 属汤池县. 在今辽宁大石桥市西北岳州城. 佥王寂������鸭江行部+志������谓: “汤池, 本辽时铁州, 以其东有铁岭, 故名之矣. 隶耀州, 今神乡镇也.”,2010

神木山,神木山,신목산: 在今四川沐川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73沐川长官司: 神木山在“司西二十里. lB名黄种溪山. 永乐四年, 伐楠木于此. 一夕自移数里. 因改今名, 丽祀其山神.” ,2010

神木县,神木縣,신목현: 蒙古至元六年(1269)改云州置, 属葭州. 治所在今陕西神木县东三里. 明正统八年(1443)迁治今神木县. 清乾隆元年(1736)改属榆林府. 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 1928年直属陕西省. ,2010

神木寨,神木寨,신목채: 北宋置, 属银城县. 在今陕西神木县东三里龙眼山后. 元初于此置云州, 至元六年(1269)改置神木县. ,2010

神冈山,神岡山,신강산: 亦作城冈山. 即今江西吉安市南神冈山. ������清一统志·吉安府一������: 神冈山“在庐陵县南十里. 旧名翠峰. 高三百丈, 回环数千步, 与螺子山对峙. 赣江流其下, 苍翠相映.”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7: 庐陵县禾․泸二水“至双江口合而为一, 至城冈山汇于县境.” “城冈山即神冈山.” ,2010

神冈山水,神岡山水,신강산수: 即今江西吉安市南泸水. ������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 神冈山水“在府城西南. 源有二, 一出袁州府萍乡县界泸潇山, 百八十里至安福县, 东北流八十里, 与永新水合;一自永宁县浆山鹅岭, 二水通永新江. 其间有水新县之抱陂等水, 泰和之池水等水, 安福之泸水, 诸水皆汇流丽合大江.” ,2010

神冈树,神岡樹,신강수: 即今广东从化市西南神岗镇. ������明史-地理志������从化县: “东北有流溪巡检司, 本治县北石潭村, 后迁神冈村.”,2010

神冈墟,神岡墟,신강허: 即今广东从化市西南神岗镔.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69: 从化县有“神冈墟.” ,2010

神水县,神水縣,신수현: 辽开泰二年(1013)置, 属大宁府. 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西南. 金皇统三年(1143)废为镇, 大定二十九年(1189)复升为县. ,2010

神水峡,神水峽,신수협: 在今陕西铜川市北七十里金锁关. ������方舆纪要������卷54同官县: 神水峡“石崖峻削, 道从石峡中行, 至为险阻, 旧设金锁关巡司. ……明嘉靖三十年, 抚臣张珩议以郧州南下省城, 金锁关至为冲要, 宜筑城戍守, 以防套寇突犯, 从之.” ,2010

神水阁,神水閣,신수각: 亦名圣水阁․玉液泉.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纯阳殿与中峰寺之间. 清道光������峨眉山志������卷3: 罴水阁“在大峨石后, 高僧化机隐此. 明巡抚安庆吴用先筑此居之.” 明称神水庙, 以阁前玉液泉而名. 清改今名. 泉旁石壁有“大峨”․“神水”等题刻. ,2010

神水郡,神水郡,신수군: 西魏大统三年(537)置, 属延州. 治所在真川县(今陕西延安市东南固县村). 辖境相当今陕西延安市东南部. 北周保定四年(564)废. ,2010

神龙关,神龍關,신룡관: 亦作神农关. 清置, 在今四川雷波昙西南千万贯乡境. 清光绪������雷波厅志������: 神龙关“在千万贯山脚下, 凉山诸夷出入咽喉, 为那比汛․乌角汛門户.” ,2010

神龙殿,神龍殿,신룡전: 唐长安城太极富内, 今陕西西安城北部. 在甘露殿东, 殿北为功臣阁․凌烟阁. 唐中宗․玄宗皆崩于此殿. ,2011

神电卫,神電衛,신전위: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 属广东都司. 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 成化三年(1467)电白县迁治于此. ,2011

神田,神田,신전: 在今四川城口县北. 清道光������城口厅志������卷4: 神田在“厅北一百五十里. 其山最高, 绝顶平旷, 纵横宽数十里, 皆老林地. 产洋芋, 养麦最丰熟.” ,2011

神禾原,神禾原,신화원: 在今陕西长安县(韦曲镇)东南. 唐永隆二年(681)于原上建香积寺. ,2011

神仙山,神仙山,신선산: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17永宁县“双髻山”条下: “又神仙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径路崎岖, 其上平衍. 有神仙砦, 相传辽․金时所置.”②在今四川开县东二里. ������寰宇记������卷137开州开江县: “神仙山在县东清江水东四里. 古老传云: 昔有仙人衣朱衣, 乘白马登此山. 本道以闻. 天宝二载敖置坛, 号神仙宫.”������元史·杨文安传������: 至元间, “宋都统弋德复据开州, 文安乃筑城神仙山以逼之.” 即此. ,2011

神仙岭,神仙嶺,신선령: 在今江西定南县北. ������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定南县“太湖山”条下: “县(治今老城镇)北四十五里又有神仙岭, 发脉于此, 皆耸秀为邑境之望. 嘉靖末, 抚臣吴百朋破贼于岭T.”,2011

神仙砦,神仙砦,신선채: 北宋绍圣元年(1094)晟, 属武冈县.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南. ,2011

神仙暗沙,神仙暗沙,신선암사: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东北部, 南距仙后滩20海里. 1935年公布名称为沙滩. 1947年改名神仙暗沙. ,2011

神仙镇,神仙鎮,신선진: 即神山镇. 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 ������新唐书·地理志������北庭大都护府: “南有神山镇.”,2011

神外龙雪山,神外龍雪山,신외룡설산: 即今玉龙山. 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北. 唐至元称神外龙雪山. ������元一统志������: “神外龙雪山, 在通安州, 在州北三十里. 条冈百里, 岿岿千峰, 上插云霄, 下临丽水. 顶颠积雪, 冬夏不解. 岩崖涧谷, 清泉飞流. 唐时南诏尝封是山为北岳, 庙基尚存.”,2011

神鸟县,神鳥縣,신조현: 唐武德三年(620)置, 为凉州治. 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 与姑臧同城分治, 神鸟理西, 姑臧理东. 贞观元年(627)废. 总章元年(668)复置, 改名武威县. 神龙元年(705)复为神鸟县. 广德元年(763)陷于吐蕃. ,2011

神头树,神頭樹,신두수: 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 1938年3月, 八路军曾在此伏击日本侵略军, 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2011

神头店,神頭店,신두점: 即今山东陵县东北二十里神头镇. 汉代置重丘县于此. ,2011

神头镇,神頭鎮,신두진: 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神头村. ������清一统志·潞安府������: 神头镇“在潞城县东二十里.” ,2011

神台宫,神臺宮,신대궁: 在今陕西华县东北三里. ������新唐书·地理志������郑县: “东北三里有神台宫, 本隋普德宫, 咸亨二年更名.”,2011

神台砦,神臺砦,신대채: 明置, 在今河北阜平县西北八十里. ������方舆纪要������卷14阜平县“吴王口”条: “神台砦在县西北吴王口.”,2011

神尖,神尖,신첨: 即大茂山,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一百五十里. ������方舆纪要������卷14阜平县: 大茂山“一名神尖.” 今有神仙山, 海拔1870米, 当为神尖之巅. ,2011

神光山,神光山,신광산: 在今广东兴宁县西南十里. ������舆地纪胜������卷91循州: 神光山“在兴宁县. 尝腾焰烛天.” 明嘉靖������兴宁县志������卷1: 神光山, “诸������志������: 形似展旗. 宋罗孟郊读书山下, 夜有五色光气, 因名.” ,2011

神光寺,神光寺,신광사: 在今福建福州市内鸟石山. 清道光三十年(1850)6月, 英国一名传教士和一名医生来到福州, 由英国代理领事金执尔向城内鸟石山神光寺僧人租赁房屋, 租期半年. 侯官县知县兴廉在租契上盖印批准, 开英国人在通商口岸入城之先例, 并由此引发福州人民的反入城斗争. 神光寺乃当地生童会课之地, 绅民对准予英入租房一事十分不满. 在籍养病的林则徐联合士绅上书地方官, 要求采取强硬态度驱逐英人, 还联络在朝闽籍官员上书皇帝以示声援. 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畲主张妥协, 妄图说服英人自行搬出, 受到言官指责, 咸丰帝也传旨申饬. 神光寺事件以1851年1月英人被追交出神光寺房屋, 迁至城内道山观英国翻译官住地两告终. ,2011

神州,神州,신주: ①唐渤海国置, 为鸭渌府治. 治所在神鹿县(今朝鲜慈城郡北․鸭绿江南岸土城里;一说即今吉林临江市). 辖境约当今吉林白山市东南及朝鲜慈城郡一带. 辽改为渌州. ②指京师所在之州. ������南齐书·临川献王映传������: 太祖践阼, 以映为前将军․扬州刺史. “国家初创, 映以年少临神州, 吏治聪敏, 府州曹局, 皆重足以奉禁令.” ③中国的别称. 即“赤县神州.” ,2011

神池口,神池口,신지구: 即今山西神池县. 明置巡司于此. ,2011

神池县,神池縣,신지현: 清雍正三年(1725)升神池堡置, 属宁武府. 治所即今山西神池县. 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 1928年直属山西省. ,2011

神池堡,神池堡,신지보: 即今山西神池县. ������方舆纪要������卷40崞县: 神池堡“在宁武关北三十里. 嘉靖十八年筑, 万历四年增修, 周五里有奇. 堡东通朔州井坪所, 西南通岢岚之三岔․五寨等堡, 商贩咸集于此.” ,2011

神安司,神安司,신안사: 在今广东南海市东北盐步镇. ������清一统志·广州府������: 神安巡司“在南海县(今广州市)西南盐步堡. 本名秘冲寨, 明洪武三年置.” ,2011

神农城,神農城,신농성: 在今山西长子县东南羊头山. ������元和志������卷15潞州长子县: “神农城, ������后魏风土记������吕: ‘神农城在羊头山上, 山下有神农泉, 即神农得嘉谷之所.”’,2011

神农洞,神農洞,신농동: 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一百二十里厉山. ������寰宇记������卷144随州随县: “厉山在县北一百里. 高一里. ������荆州记������云: 随地有厉乡村, 下有一穴, 是神农所生穴也. 穴口方一步, 容数人立. 今穴口石上有神农庙在.”������舆地纪胜������卷83随州: 神农生穴, “������荆州记������: 厉山下一穴, 神农所生. 穴口神农庙存. 汉东道院赋日: 昔神农氏之神圣兮, 顾尝宅于兹土.” ,2012

神农郡,神農郡,신농군: 南朝梁改广业郡置, 治所在高邮县(今江苏高邮市). 隋开皇初废. ,2012

神运城,神運城,신운성: 在今江西乐安县南. ������明一统志������卷54抚州府: 神运城“在乐安县南八十里. 相传唐罗仆射领兵逐寇, 夜有神助筑城, 遗址尚存.” ������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乐安县: 神运城“一名铜壶寨.” ,2012

神投海,神投海,신투해: 在今越南中部清化省峨山县东海域. ������明史·张辅传������: 永乐七年(1409)讨简定乱, “自黄江至神投海, 会师涛化.” 十年(1412), 讨陈季扩, “八月击贼于神投海.” 海域以山名. 元黎贫������安南志略������卷1: 神投山, “罗城․清化二郡界山也. 山连两岸, 海潮中流, 昔人径凿南岸三峰来往. 初李圣王攻占城, 欲济海, 烟浪不能渡, 祷于山神, 遂济. 军还, 即立祀于此, 后诸山皆隶清他.” ,2012

神投海口,神投海口,신투해구: 又作神投海․神投海门․神授海口․神符海口, 或误作灵符海口. 在今越南中部清化省峨山县东. ������明史·安南传������: 永乐七年(1409), 张辅讨简定乱, “由黄江․阿江․大安海口至福成江, 转入神投海口, 尽去贼所树桩栅.” ,2012

神护关,神護關,신호관: 在今云南盈江县北部, 苏典东北十二里勐戛山麓.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云南巡抚陈用宾筑, 为腾越八关之一. ,2012

神应港,神應港,신응항: 一名白沙口. 在今海南省海口市. ������舆地纪胜������卷124琼州: 神应港“琼州白沙津, 蕃舶所聚之地, 其港自海岸屈盐, 不通大舟, 丽大舟泊海岸又多风涛之虞. 王帅光祖欲直开一港, 以便商旅, 已开而沙复合, 人亦难之. 忽飓风作, 自冲一港, 尤径于所开者, 神物所相如此, 遂名神应港. 时淳熙戊申也.” ,2012

神羌堡,神羌堡,신강보: 在今山西临猗县东北. ������清一统志·蒲州府一������: 神羌堡“在猗氏县东北十五里峨嵋坡. 汉邓禹围安邑, 定河东, 屯兵于此. 上有高密侯庙.” ,2012

神沙由,神沙由,신사유: 即今甘肃敦煌市南鸣沙山. ������隋书·地理志������敦煌县: “有神沙山.”������元和志������卷40墩煌县: “鸣沙山, 一名神沙山.”,2012

神尾山,神尾山,신미산: 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 ������宋史·河渠志四������: 宋元丰初, 都水监丞范子渊议, “起巩县神尾山, 至士家堤, 筑大堤四十七里, 以捍大河.” ,2012

神武山,神武山,신무산: 一名藏云出. 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二十五里, 北接马鞍山市界之十里长山. ������新唐书·地理志������当涂县: “有神武山.”,2012

神武川,神武川,신무천: 在今山西山阴县东北. ������资治通鉴������: 唐元和四年(809), 河东节度使范希朝, 置使领沙陀军, “执宜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 ,2012

神武门,神武門,신무문: 即今北京故宫北门. 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 初名玄武门. 清康熙时重修, 因避圣祖玄烨讳, 改名神武门.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 皇帝朱由检由此门逃到煤山(今景由)自缢. ,2012

神武卫,神武衛,신무위: 明景泰三年(1452)调置紫荆关城内, 属大宁都司. 治所在今河北易县西北紫荆关镇. ,2012

神武中卫,神武中衛,신무중위: 明建文二年(1400)置, 治所在今北京市通县南. ,2012

神武右卫,神武右衛,신무우위: 明宣德五年(1430)置, 治所即今河北正定县. ,2012

神武军,神武軍,신무군: ①唐调露二年(680)改大武军置, 属朔州. 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三十三里马邑村. 天授二年(691)改为平狄军. ②一作天威军. 唐天宝八载(749)改振武军置, 属陇右节度使. 治所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哈喇库图城附近的石城山. ������资治通鉴������: 天宝八载(749), “以石堡城为神武军.” 后没入吐蕃. ,2012

神武县,神武縣,신무현: ①东魏置, 为神武郡治. 治所在今山西山阴县东南. 后废. ②北齐置, 为神武郡治. 治所在今山西神池昙东北. 后为太平郡治. 北周改属广安郡. 隋属马邑郡. 唐初废. 辽复置, 为武州治. 移治今山西神池县. 金废. ,2012

神武郡,神武郡,신무군: 北齐置, 治所在神武县(今山西神池县东北). 后改太平郡. ,2012

神林堡,神林堡,신림보: 卽今宁夏隆德县西南神林乡. ������方舆纪要������卷58隆德县“六盘关”条下: “又神林堡在县西四十里, 亦旧时戍守处也. 今有神林堡递运所.”,2012

神林湾,神林灣,신림만: 在今江西鄱阳湖西北部, 星子县西南. ������寰宇记������卷111德化县: “神林湾在湖西北湾中, 有林木, 林下有庙, 商旅多于此阻风波, 祷庙祈福而获前进, 由是名焉.”,2012

神明台,神明臺,신명대: 汉长安建章富台榭之一.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汉书·郊祀志������卷下: 汉武帝时“立神明台․井干楼, 高五十丈, 辇道相属焉.” 师古注引������汉宫阁疏������云: “神明台高五十丈, 上有九室, 恒置九天道士百人.”,2012

神和山,神和山,신화산: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三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12唐县: 神和山“旧名石河山. 居民避兵于此得免, 因改今名.” ,2012

神京,神京,신경: 即神都. 指京师. 南朝宋湔庄������世祖孝武皇帝歌������: “刷定四海, 肇构神京.”,2012

神府县,神府縣,신부현: 1937年10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神木․府谷二县析置, 治贺家川(今陕露神木县东南贺家川镇). 取二县首字为名. 1939年迁沙峁镇(今神木县东南沙峁乡). 1944年徙治温家州(在今神木县东南贺家川镇境内). 1948年6月又迁高家堡(今神木县西南高家堡镇). 1950年5月撤销, 并入神木县. ,2012

神定河,神定河,신정하: 在今湖北郧县东南. ������清一统志, 郧阳府������: 神定河“在郧县东南二十里. 源出县南六十里十堰店(今十堰市), 北流入汉.” ,2013

神居山,神居山,신거산: 又名天山. 即今江苏高邮市西南六十里天山乡之土山. ������寰宇记������卷130高邮县: “土山在县西南. 按������南兖州记������云, 高邮界有土山, 上有士井․石臼, 山下之人时见人着朱高冠, 徘徊井侧. 或云古列仙之宅焉. ������图经������云神居山.”������舆地纪胜������卷43高邮军: 神居山, “������舆地广记������云, 军有神居山.” ������清一统志·扬州府一������引秦观曰: “山不甚广, 而股趾盘礴甚大, 傍占数墟, 遂为州境之望.”1979年春, 因开采山石发现古墓, 发掘了一号․二号大型竖井岩坑木椁汉墓, 木椁为楠木“黄肠题凑”, 棺内有金缕玉衣, 出土近千件文物. ,2013

神树,神樹,신수: ①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西英金河南. 明永乐十九年(1421)命边将置逻骑营于神树之地. 正统九年(1444)命陈怀出古北口, 过神树, 破福余․全宁, 皆此. ②即今黑龙江铁力市东神树镇. 滨黑铁路有支线(绥神线)通此. ,2013

神威军,神威軍,신위군: 唐天宝七载(748)置, 在今青海海晏县西. ������新唐书·哥箭翰传������: “筑神威军青海上”, 以备吐蕃. 至德初, 陷于吐蕃. ,2013

神泉,神泉,신천: 在今四川安县南五十四里塔水镇西. ������元和志������卷33神泉县: 神泉“在县西平地. 冬夏温沸, 气如附子, 能愈众疾.” ������寰宇记������卷83神泉县: 神泉“按������郡国志������云: 县西三十里有泉十四穴, 甘香异常, 痼疾饮之即痊, 故日神泉. 今有祠.” ������舆地纪胜������卷152石泉军: 神泉, “������图经������云: 俗以上巳习酌饮, 可以愈疾. 又名五花泉.” 隋唐神泉县以此名. ,2013

神泉村,神泉村,신천촌: 即今广东惠来县南神泉镇. ������清一统志·潮州府������: 神泉巡司“在惠来县南十五里神泉村, 近大海.” 明嚣巡司于此. 清雍正九年(1731)移巡司于靖海所城内, 仍名神泉. ,2013

神泉县,神泉縣,신천현: ①隋开皇六年(586)改西充国县置, 属绵州. 治所在今四川安县南五十里塔水镇. ������元和志������卷33神泉县: “因县西神泉为名.”大业初属金山郡. 唐武德初属绵州, 天宝初属巴西郡, 乾元初属绵州. ������资治通鉴������: 唐元和元年(806), 西川节度使刘辟叛, “严秦败刘髂之众于神泉.” 即此. 北宋政和七年(1117)属石泉军. 蒙古中统五年(1264)废入安州. ②唐武德四年(621)置, 属曾州. 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北六十一里喜洲. 天宝后废. ,2013

神泉河,神泉河,신천하: 即今广东大埔县西北汀江, 为鞯江上源. ������方舆纪要������卷103大埔县: 神泉河“在县治北. 一名大河, 即汀江府之鄞江也. 经上杭磕头, 奔激出丛石中, 西流横带县治, 会永安․小靖二溪. 又西北流三十里, 经大河山西达三河, 闽․广往来水道之所必经也.” ,2013

神泉监,神泉監,신천감: 在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五里. ������元丰九域志������卷5: 睦州“监一, 神泉, 州(治今梅城镇)东五里.” ������宋史t地理志������建德府神泉监: “熙宁七年置, 铸铜钱, 寻罢, 庆元三年复.”,2013

神泉砦,神泉砦,신천채: 即今陕西佳县西十五里神泉乡. ������宋史·地理志������晋宁军: 神泉砦“地名榆林川, 在废葭芦磐北. 元符元年赐今名.” 明代改为神泉堡. ,2013

神泉港,神泉港,신천항: 在今广东惠来县南神泉镇附近. ������方舆纪要������卷103惠来县: 光华溪“至县南十五里, 合神泉港入海. ������志������云: 港在文昌山之阳, 中有大石, 潮没而汐见, 俗谓之石龟.” ,2013

神泉镇,神泉鎮,신천진: 即今广东惠来县南神泉镇. ������方舆纪要������卷103惠来县: 神泉镇在“县南十里. 有巡司. 洪武初置于县之北山村. 二十七年改置于此, 当神泉澳口. 海寇猖獗, 兵民难以寄顿. 嘉靖三年筑城, 周不及二里. 有兵戍守.” ,2013

神垕镇,神垕鎮,신후진: 即今河南禹州市酲南五十里神重镇. 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3: 咸丰七年(1857)四月, 土匪李汰春等“由叶县․舞阳至禹州神重镇, 架人勒赎”,2013

神亭,神亭,신정: 在今江苏金坛市西北.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慈战败被执, “策即解缚, 捉其手日: ‘宁识神亭时邪?”’裴注: “������吴历������云: 慈于神亭战败, 为策所执.”������元和志������卷25延陵县: “古神亭,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初孙策与太史慈遇于神亭, 即此地也.”,2013

神前街,神前街,신전가: 即今江西贵溪县西北神前. 明置巡司于此.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巡司移驻鹰潭镇(今鹰潭市). ,2013

神洞,神洞,신동: 在今江西吉水县南. ������方舆纪要������卷87专安府吉水县“黎洞”条下: 神洞“在县南五里. 一径如线, 依山俯涧, 略可容足. 不百步即宽平, 中有舀百亩, 甚肥沃. 两山含翠, 高入云.” ,2013

神宣驿,神宣驛,신선역: 明置, 属广元县. 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北一百三十里宣河乡. ������方舆纪要������卷68广元县: 神宣驿, “正德十年并置递运所于此. ������志������云: 此为秦蜀之要冲, 西南朝贡之通道.”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置巡司. 民国设县佐. ,2013

神都,神都,신도: 唐武则天改东都洛阳置. 即今河南洛阳市. ������资治通鉴������: 唐光宅元年(684), “改东都为神都, 宫名太初.” 神龙元年(705), 复称东都. ,2013

神桥,神橋,신교: 在今江西上犹县西南. ������明一统志������卷58南安府: 神桥“在上犹县治西南. 宋咸淳闯, 邑人建木桥, 跨三江上. 每春涨多漂溺. 后邑令赵明甫开新路避其险, 造桥予此, 成功之速若有神助, 故名.” ,2013

神雀台,神雀臺,신작대: 在今河南陕县东. ������寰宇记������卷6陕州硖石县: “神雀台, 在县北四十五里石壕镇东․路北. 唐天宝二年, 赤雀翔于台上, 因名, 台高五十丈, 周半里.”,2013

神堂,神堂,신당: 即今山东莱州市西南十八里神堂镇. 因村有关帝庙, 故名. 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舆图志������: 掖县西南有神堂. ������四续掖县志������卷1作神堂树, 为三合乡驻地. ,2014

神堂堡,神堂堡,신당보: 北宋大观二年(1108)筑, 属定边军. 在今陕西定边县南. 后废. ,2014

神堂寨,神堂寨,신당채: 即今陕西神木县东南六十里大神堂. ������宋史·哲宗纪������: 绍圣四年(1097), “夏人犯麟州神堂寨, 出兵讨之.” 金入西夏, 废. ,2014

神符海口,神符海口,신부해구: 即神投海口. 在今越南中部清化省峨山县东. ������方舆纪要������卷112安南建平府: 神符海口“在府南境, 义兴城南. 永乐十年, 张辅等讨陈季扩, 破之于神投海口. ……神投或曰即神符海口是也.” ,2014

神皋驿,神皋驛,신고역: 唐置, 在今陕西高陵县北. 宋敏求������长安志������: 神皋驿在高陵县北百五十步. ,2014

神鹿县,神鹿縣,신록현: 唐渤海国置, 为神州治. 治所在朝鲜慈城郡北鸭绿江南岸土城里;一说在今吉林临江市. 后废. ,2014

神隐水,神隱水,신은수: 即今吉林敦化市东之沙河. 源出哈尔巴岭, 西南折而西北流入牡丹江. ������金史·世纪������: 生女直“兵势稍振, 前后愿附者众. 斡泯水蒲察部․泰神忒保水完颜部․统门水温迪痕部․神隐水完颜部, 皆相继来附.” ,2014

神提渠,神提渠,신제거: 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48巩县: “神提渠在县(老城)北三里. 中低而四围高, 横流为患. 永系十六年, 县丞华胥开此渠而水患息.”,2014

神堆,神堆,신퇴: 又名黄瓜堆․黄花堆. 在今山西山阴县东北. ������资治通鉴������: 唐景福元年(892), 李克用北巡, 闻李匡威等将兵八万寇云州, “克用潜入新城, 伏兵于神堆, 擒吐谷浑逻骑三百, 匡威等大惊.” 即此. ,2014

神鼎山,神鼎山,신정산: 在今湖南湘阴县东. (清一统志·长沙府������: 神鼎山“在湘阴县东六十里. 上有古井”,2014

神景宫,神景宮,신경궁: 唐置, 即今江苏太湖中洞庭西山之灵裙观. 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 “灵祜观, 在洞庭山, 唐之神景宫也, 盖明皇时建. 内有林屋洞, 人间第九洞天也, ……唐时投龙于此, 因建富. (宋)天禧五年, 诏重修, 改赐‘灵裙’之名.”,2014

神策门,神策門,신책문: 明南京城门名. 即今江苏南京城北之和平门. 在钟阜门之东. 清改名得胜门. 1931年改名和平门. ,2014

神策军,神策軍,신책군: 唐天宝十三年(754)哥舒翰置, 在今甘肃卓尼县西洮河南岸. 后废. ,2014

神溪堡,神溪堡,신계보: 明置, 属茂州. 在今四川茂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67茂州: 神溪堡在“州东北四十里.” ,2014

神福港市,神福港市,신복항시: 即今湖南醴陵市西三十二里渌水南岸神福港乡.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醴陵县图: 县西有神福港. ,2014

神摩洞,神摩洞,신마동: 在今云南宾川县西境.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土巡检司于此. ,2014

神麋山,神麋山,신미산: 亦作神困山. 在今河北磁县西四十里. ������山海经·北山经������: “种困之山, 其上有文石, ……滏水出焉.”������明史·地理志������磁州: “西北有神麇山, 滏水出焉.”,2014

神䴥村,神䴥村,신䴥촌: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 ������I日唐书·李晟传������: 德宗时, 朱溅据京城, 李晟自东渭桥移军于光泰外, 使王似․史万顷“直抵苑墙神癀村.” ,2014

神臂山,神臂山,신비산: 亦名神臂崖. 在今四川合江县西北焦滩乡南长江边. ������方舆纪要������卷72泸州: 神臂山在“州东八十里. 亦日神臂崖. 北临江渚, 险固可凭. 宋淳榷三年, 余玢迁州城于山上, 所谓铁泸城也.” ,2014

神臂崖,神臂崖,신비애: 即神臂山. 在今四川合江县西北焦滩乡南长江边. ������宋史·地理志������泸州: “淳祜三年, 又城神臂崖以守.”,2014

神臂崖城,神臂崖城,신비애성: 亦名神臂山城․铁泸城. 在今四川合江县西北焦滩乡南老泸村. 南宋淳裙三年(1243)建在神臂崖, 迂泸州于此. 为抗蒙元著名山城之一. 至景炎二年(1277), 争战34年, 五易其手. 故民谚有“天生重庆, 铁打泸州.” 元兵最后攻破山城, 迁泸州于茜草坝(今泸州市东), 城坏. 今遗址尚存, 方园十余里, 东西穿城五里, 南北二里, 四周环崖, 三面临水. 有摩崖造像․石刻․蛇盘龟等文物. ,2014

祝公桥,祝公橋,축공교: 即今江西铅山县南祝公桥. ������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铅山县: 祝公桥“在县西南十五里. ������闻见录������, 自祝公桥三十墨至葫芦岩, 又三十里即崇支之桐木关, 为入闽之间道.” ,2014

祝丘,祝丘,축구: 春秋时鲁邑. 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禹王城. ������春秋������: 桓公五年(前707), “城祝丘.” 即此. 西汉置即丘县. ,2014

祝阳镇,祝陽鎮,축양진: 民国置, 即今山东泰安市东祝阳镇. 清同治������泰安县志������卷2������里社������: “祝阳距城四十五里.”,2014

祝沟,祝溝,축구: 即今山东平度市东北五十八里两目乡驻地祝沟. 清道光������平度县志������卷9有祝沟. ,2014

祝阿,祝阿,축아: 在今山东济南市西南丰齐集北古城. ������礼记·乐记������: 武王“封帝尧之后于祝”, 即此. 春秋时为齐地, ������春秋������称为“祝柯”, ������公羊传������作“祝阿”, ������左传������作“督扬.” 西汉置祝阿县. ,2014

祝阿县,祝阿縣,축아현: 西汉置, 属平原郡. 洽所在今山东济南市西南丰齐集北五里古城. 十六国后赵时为祝阿郡治. 北魏移治今禹城市西南. 隋属齐郡. 唐属齐州, 天宝元年(742)改名禹城县. ,2014

祝其,祝其,축기: 即夹谷. 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三十里夹谷峪(李条庄南). ������左传������: 定公十年(前500), “公会齐侯于祝其, 实夹谷.” 即此. 一说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西南三十里;又一说在今江苏赣榆县疆五十里. ,2014

祝其县,祝其縣,축기현: 西汉置, 属东海郡. 治所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夹谷山附近. 南朝宋废. 唐武德六年(623)改新乐县复置, 属海州. 治所在今赣榆县西南. 八年(625)省入怀仁县. ,2014

祝林总,祝林總,축림총: 即今湖北随州市东北祝林乡. 清时有州同驻此. 民国设县佐. ,2015

祝国,祝國,축국: 又作铸国. 西周封国. 在今山东肥城县东南. ������史记·周本纪������: 武壬追思先圣王, 乃封“黄帝之后于祝.” 即此. ,2015

祝柯,祝柯,축가: 即祝阿. 又称督扬. 春秋时齐地. 在今山东济南市西南. ������春秋������: 襄公十九年(前554), “诸侯盟予祝柯.” 即此. ,2015

祝兹城,祝茲城,축자성: 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 ������汉书·功臣表������: 高后四年(前184)封徐厉为祝兹侯. 元封元年(前110)封胶东康王子延年为侯国. ������水经·胶水注������: 胶水“北径祝兹县故城东.” 即此. ,2015

祝家矶,祝家磯,축가기: 在今安徽东至县西北东流镇北. ������清一统志·池州府������: 祝家矶“在东流县北五里. 为县治下流第三关, 横江激湍, 舟过甚险. 昔有祝姓者, 施缆于此, 以济舟, 故名.” ,2015

祝塘镇,祝塘鎮,축당진: 即今江苏江阴市东南五十里祝塘镇. 清光绪������江阴县志������卷2: 祝塘市“市跨直塘河, 廛肆襁列, 颇称繁庶.” ,2015

祝融峰,祝融峰,축융봉: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西北部. 为南岳衡山最高峰. 海拔1290米. 传说上古祝融曾游息于此, 故名. ������清一统志·衡州府一������: 祝融峰“上有青玉坛融曾五丈. 湘水环带山下, 五折而北去. 峰颠有风穴, 故右望日台, 西有望月台.” ,2015

祚鼎城,祚鼎城,조정성: 唐置, 属翼州. 在今四川茂县西北. ������新唐书·地理志������: 翼州有祚鼎城. ,2015

祗洹寺,祗洹寺,지원사: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旧江陵县城内. ������资治通鉴������: 南朝梁承圣三年(554), 西魏予谨攻江陵, 元帝十一月丁酉, 夜宿民家, “己亥移居祗洹寺. 于谨令筑长围, 中外信命始绝.” ,2015

祗洹舍,祗洹舍,지원사: 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平城故城. 为北魏著名寺庙. ������水经·溱水注������: “东郭外, 太和中, 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祗洹舍于东皋. 椽瓦梁栋, 臼壁棂陛, 尊容圣像, 及床坐轩帐, 悉青石也. 图制可观, 所恨唯列壁合石, 疏丽不密. 庭中有祗洹碑, 碑题大篆非佳耳. 然京邑帝里, 佛法丰盛, 神图妙塔, 桀峙相望, 法轮东转, 兹为上矣.”王先谦注: “������魏书·阉官传������: 王遇字庆时, 本名恶地, 冯翊李润镇羌也, 姓王氏, 后改氏钳耳, 赐爵宕昌公.”,2015

祗鸿县,祗鴻縣,지홍현: 即祖鸿县․旋鸿县. 在今内蒙古丰镇市东北. ������魏书·地形志������祖鸿县诸本下注: “一本作祗鸿.”,2015

祢水,禰水,녜수: 在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二十里. ������诗经·邶风·泉水������: “饮饯于祢.”即此. 一名大祢沟. 又名冤水, 汉冤句县以此名. 今湮. ,2015

祢衡墓,禰衡墓,녜형묘: 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鹦鹉洲腰路堤正平祠. 祢衡(173-198), 字正平, 平原般(今由东临邑东北)人. 汉末文学家. 性刚做物, 终被江夏太守黄祖杀害. 原墓在武昌黄鹊矶西面大江中古鹦鹉洲. 明成化年间湮没江中. 今墓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修的衣冠冢. ,2015

祠山,祠山,사산: 即横山. 在今安徽广德县西北五里. ������寰宇记������卷103广德县: 祠山“在县西五里. |日为横山. 有广德王张公祠, 天宝中封为祠山.” ,2015

郡王旗,郡王旗,군왕기: 即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 清顺治六年(1649)嚣, 驻地即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 民国间属绥远省, 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与扎萨克旗合并, 改设伊金霍洛旗. ,2015

郡贝子旗,郡貝子旗,군패자기: 和硕特北右翼旗的俗称. 在今青海刚察县北. ,2015

郡利部,郡利部,군리부: 唐黑水棘羯十六部之一.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一带. 开元间属黑水都督府. ������新唐书·黑水秫褐传������: “黑水西北(按, 应为东北之误)又有思慕部, 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拂涅․铁利․虞娄․越喜时时通中国, 而郡利․弱设․莫曳皆不能自通.”即此. ,2015

退抟站,退摶站,퇴단참: 在今吉林蛟河市东北前进乡. 元․明․清设驿站于此. ,2015

退谷,退穀,퇴곡: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樊山․郎亭之间. 唐元结游此, 孟士源命之日退谷. 元结作������退谷铭������. ,2015

退前岭,退前嶺,퇴전령: 在今广东阳嚣县南. ������方舆纪要������卷101阳江县“斜岭”条内: 退前岭“在县西五十里. 以两山鸶拔, 行者难前而名. 或作退钱岭. 以地广人稀, 商贾经此, 多被劫掠也.” ,2015

既阳县,既陽縣,기양현: 西晋太康二年(281)置, 属毗陵郡. 治所在今江苏江阴市东南长寿镇南. 南朝宋改名暨阳县. ,2015

既济泉,既濟泉,기제천: 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东. ������方舆纪要������卷121安顺府: 既济泉“在州治东. 其地极热, 此水独凉.” ,2015

屋兰县,屋蘭縣,옥란현: 西汉置, 属张掖郡. 治所在今甘肃山丹县西北. 北魏废. ,2015

屋床山,屋床山,옥상산: 在今云南保山市南七十里. ������方舆纪要������卷118引������滇程记������: “由永昌过蒲骠驿, 经屋床山, 箐险路狭, 马不得并行. 过山至潞江之外, 为高黎贡山.”,2015

屋岭水,屋嶺水,옥령수: 在今湖南汝城县南六十里. ������清一统志·郴州一������: 屋岭水“源出屋岭山, 下流合广东韶州府仁化县大江. 又一支西北流, 入耒水.” ,2015

屋侯泉,屋侯泉,옥후천: 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 ������魏书·太宗纪������: 泰常八年(423), 拓跋嗣自南而北巡, 秋七月, 幸三会屋侯泉.” 即此. ,2015

屋褛山,屋褸山,옥루산: 在今山东莒县东二十里. 元于钦������齐乘������作“屋漏山.” ������方舆纪要������卷35莒州“焦原由”条下: 屋楼山“以重叠耸秀而名.” ,2015

屋窦城,屋竇城,옥두성: 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南. ������魏书·太宗纪������: 泰常七年(422), “自云中西行, 幸屋窦城.” 即此. ,2016

屏山,屏山,병산: ①又名平山. 在今安徽泗县北二十里. ������清一统志·泅州������: 屏山“列翠环抱, 如屏幛然. 一名平山, 下有屏山湖.” ②在今福建建瓯市西北百里. ������清一统志·建宁府������: 屏山“横障水日, 屹然如屏.” ③又名越王山. 即今福建福州市北屏山. ������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 越王山“在府城北, 半蟠城外. 东联冶山. 一名屏山, 以形似屏康也.” ④在今福建武夷山市东南. ������明一统志������卷76建宁府: 屏山“在崇安县东南, 以形似名. 宋刘子翠世居其下.” 学者因称为“屏山先生.” ⑤在今广西柳州市南一里. 唐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驾鹤山“南有山, 正方而崇类屏者, 日屏山.” ⑥在今陕西延长县南. ������方舆纪要������卷57延长县: 屏山“在县治南. 以形似名.” ,2016

屏山县,屏山縣,병산현: ①明万历十七年(1589)置, 为马湖府治. 治所即今四川屏山县. 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卷52屏山县: “取宝屏山为名.”清雍正五年(1727)废府, 县属叙州府. 民国初属四川永宁道. 1928年直属四川省. ②1916年由都阳․安定․兴隆三土司合并设置, 羁广西南宁道. 治所即今厂西都安瑶族自治县. 寻改为都安县. ,2016

屏山墟,屏山墟,병산허: 又作平山. 在今广东番禺市西北屏山村, 露与顺德市接界. 民国������番禺县续志������卷5: 墟市有“屏山墟.” ,2016

屏山镇,屏山鎮,병산진: 即今安徽夥县东北七里屏山. 清道光������夥县志������图: 城东北有屏山. ,2016

屏风山,屏風山,병풍산: ①亦名屏风岩․程公岩. 即今广西桂林市东北屏风山.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屏风岩, 在平地断山峭壁之下. 入洞门, 上下左右皆高广百余丈, 中有平地, 可宴百客. 仰视钟乳, 森然倒悬者甚多. 蹑石磴五十级, 有石穴通明.”②在今广西河池市西河池镇东北. ������明一统志������卷84庆远府: 屏风山“在河池县东北三里. 形如屏风.” 明天顺六年(1462)河池县迁治于此. ③又名夏祠山․南山․翠屏山. 在今四川忠县长江南. ������元丰九域志������卷8临江县: “有屏风山.”������方舆胜览������卷61咸淳府: 屏风山“即夏祠山.” 明曹学俭������蜀中名胜志������卷19忠州: “南山, 即翠屏也. 在对岸二里. 山中有禹庙․陆宣公墓․玉虚观․朝真洞․望夫螽․仙履迹诸胜․白傅作楼以望之.”④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北. ������清一统志·贵阳府������: 屏风山“在定番州西北废上马桥司南一里.” ,2016

屏风屿,屏風嶼,병풍서: 又名火焰山. 在今福建霞浦县东南. ������闽书������: 火焰山“在松山东南海中断屿, 一名屏风屿.” 明嘉靖兰十八年(1559)倭寇犯境, 参将黎鹏举等击败之于屏风屿. ,2016

屏风峡,屏風峽,병풍협: 在今甘肃礼县西. ������方舆胜览������卷70西和州: 屏风峡“在长道县西四十里. 大观间, 郭思作������祁山神庙记������, 以此为正祁山.” ,2016

屏风寨,屏風寨,병풍채: 在今安徽宿松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26宿松县: 屏风寨“在县西三十里西源山中, 有山自麓至顶, 有九井相贯, 层岩峭壁, 险固可恃.” ,2016

屏东市,屏東市,병동시: 1933年日本占领期间置, 属高雄州. 治所即今台湾屏东县. 1945年抗习战争胜利后仍设屏东市, 为台湾省辖市. 1950年改设屏东县. 据������清一统志·台湾府������: 半屏山“在风山县北七里. ������通志������: 自台湾县大小冈山, 迤逦而南, 近附于县治者, 为半屏山. 形如画屏, 故名.” 屏东以在半屏山之东, 故以为名. ,2016

屏东线,屏東線,병동선: 即台湾铁路屏东线. 从高雄至枋寮(今屏东县南枋寮). 长56.7公里.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动工修建, 1920年修至潮州, 1937年建成. ,2016

屏边县,屏邊縣,병변현: 1933年改靖边行政区置, 直属云南省. 治所即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 1963年改设屏边苗族自治县. ,2016

屏南县,屏南縣,병남현: 清雍正十二年(1734)割古田县北境双溪地置, 属福州府. 治所即今福建屏南县东北双溪镇. 1913年属福建东路道. 1914年属闽海道. 1928年直属福建雀. 1950年迁治今县西南长桥镇. 1956年移今治. 民国吕式斌������今县释名������: 屏南县(旧治双溪镇)“在古田之翠屏山南, 故名.” ,2016

屏南暗沙,屏南暗沙,병남암사: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 位于中沙大环礁浅湖的中部. 东北距南扉暗沙3.8海里, 西距乐匿暗沙7.3海里. 1947年公布名称为屏南暗沙. ,2016

屏营驿,屏營驛,병영역: 一作平营驿. 清置, 属奇台县. 在今新疆奇台县东南九十里老奇台镇. 宣统������新疆图志������卷79奇台县: 屏营驿“即奇台旧治城. 注: 戈壁乎旷, 城驻巡检, 城外居民百余家.” ,2016

屏惟山,屏惟山,병유산: 一名翠帷山. 在今福建尤溪县西. 明嘉靖������延平府志������卷2������山川������尤溪县: 屏帷由“在县治西. 自贵人峰傍出, 环县之西市, 如屏帷然.” ,2016

屏锦铺,屏錦鋪,병금포: 即今四川梁平县西南屏锦镇. 清光绪������梁山县志������卷3: 屏锦铺在“县西七十里.” ,2016

昼,晝,주: 战国齐邑. 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去齐, 宿于昼.” 赵岐注: “昼, 齐西南近邑.”,2016

昼锦堂,晝錦堂,주금당: 在今河南安阳市. ������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 昼锦堂“在府治北. 宋韩琦以宰相判归乡郡, 建于居第. 欧阳修记, 蔡襄书. 碑刻尚存.” ,2016

弭,弭,미: ①西周畿内封国. 在今陕西兰田县南. 遗物有������弭伯簋������․������弭叔簋������等. 郭沫若������弭叔簋及訇簋考释������: “弭叔又称师察或弭伯师察, 可知察其名.师其官, 伯其爵, 弭其封邑.”②春秋郑邑. 在今河南新密市境. ������左传������: 庄公二十一年(前673), 郑伯与虢叔“胥命于弭.” ,2016

弭秣贺国,弭秣賀國,미말하국: 即米国. 一作弥末国. 都城在钵息德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一百四十里喷赤千古城, 一说在米马巴札尔). 庸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 弭秣贺国“周四五百里. 据川中, 东西狭, 南北长. 土宜风俗, 同飒秣建国.” ,2017

费,費,비: ①春秋滑国都. 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北二里. ������左传·成公十三年������: “殄灭我费滑.”杜注: “滑国都于费, 今缑氏县.”②春秋时鲁邑. 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鱼城谣南). ������左传������: 隐公元年(前722), “夏四月, 费伯帅师城郎.” 费为鲁大夫费伯食邑. ③春秋时鲁邑. 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古城. ������左传������: 僖公元年(前659), “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 即此. ,2017

费儿忽站,費兒忽站,비아홀참: 明置, 在今吉林敦化市西南. 明������辽东志������卷9: 开原东陆路有“费儿忽”站. ,2017

费市,費市,비시: 即今浙江宁波市西北费市镇. 旧属慈溪县. 清雍正������慈溪县志������卷l: 费市在“县东二十里.” ,2017

费州,費州,비주: 北周宣政元年(578)置, 治所即今贵州思南县. ������寰宇记������卷121费州: “因州界费水以立郡名.”唐贞观十一年(637)移涪川县于此, 为费州治. 天宝初改为涪川郡, 乾元初复为费州. 辖境相当今贵州思南․德江县地. 后废. ,2017

费那克特,費那克特,비나극특: 属西辽.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西南锡尔河沿岸. ,2017

费克图河,費克圖河,비극도하: 亦作斐克图․萤克图河․弗朵秃河. 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东北与宾县交界处. ������清一统志·吉林一������: 费克图河“在阿勒楚喀城东界. 源出扎松阿山, 西北流至城东北八十里, 入混同江.” ,2017

费克图站,費克圖站,비극도참: 亦作蜚克图. 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东北蜚克图乡附近. ������清一统志·吉林二������: 萨库哩站“又东北六十五里至费克图站.” ,2017

费县,費縣,비현: ①西汉置, 属东海郡. 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古城. 东汉属泰山郡, 改为侯国, 后复为县. 西晋属琅邪国. 南朝宋属琅邪郡, 移治枋城(今费县东北方城镇).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移治薛固(今费县东薛庄). 北周移治阳口山南(今费县北四十里). 隋开皇三年(583)还治枋城, 属沂州. 大业初褐琅邪郡. 隋末凌.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属沂州. 移治今费县. 明属充州府. 清属沂州府. 民国初属山东济宁道. 1925年改属琅砑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②南朝宋初改怀德县侨置, 属南琅邪郡. 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 元嘉十五年(438)废. ,2017

费林州,費林州,비림주: 唐天宝前置羁縻州, 属雅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 后废. ,2017

费城,費城,비성: 即今安徽涡阳县东北六十里丹城集. ������魏书·地形志中������: 临涣郡丹城县“治费城”,2017

费信岛,費信島,비신도: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的北部, 位于马欢岛北5海里. 东西长约230米, 面积约0.04平方公里. 岛上林木茂盛, 鸟粪丰富. 中国渔民向称罗孔仔. 1935年公布名称为扁岛. 1947年改名费信岛, 以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随员费信而命名. ,2017

费侯国,費侯國,비후국: 东汉改费县为侯国, 属泰山郡. 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古城. 后复为县. ,2017

费亭,費亭,비정: ①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桓帝世, 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 封费亭侯.”即此. ������晋书地道记������: “湖陆西有费亭城.”②在今河南永城县西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 封费亭侯.”,2017

费滑,費滑,비활: 即滑. 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北二里. ������左传������: 成公十三年(前578), 晋吕相绝秦日: “殄灭我费滑.”又, 襄公十八年(前555), 楚“药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滑.” 即此. ,2017

费德哩山,費德哩山,비덕리산: 在今吉林靖字县南. 为松花江与辉发河的分水岭. ������清一统志·吉林一������: 费德哩山“在(吉林)城南五百里, 高二十里, 周四百余里.” 光绪������吉林通志������卷18: “费德哩, 倚傍也.”,2017

陡山,陡山,두산: 即斗山. 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 ������资治通鉴������: 唐成通十年(869), 辛谠运粮钱船“还至斗山.” 胡注: “斗山, 在盱眙县, 亦曰陡山, 临淮流, 斗山之东, 则古盱眙.”������方舆纪要������卷21盱眙县: 陡山“下瞰淮流, 其势陡峻.” 故名. ,2017

陡山河,陡山河,두산하: 为小潢河支流. 在今河南新县․光山二县境. ������方舆纪要������卷50光山县“梅林河”条下: “县南九十里有陡山河, ……东北流入官渡河.”,2017

陡山河店,陡山河店,두산하점: 即今河南新县西北三十一里陡山河乡. 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l: 同治三年(1864)四月, 太平军自向家店等地, 退走“陡山河保.” ,2017

陡门市,陡門市,두문시: 亦作斗门. 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北陡门桥. ,2017

陡门墟,陡門墟,두문허: 即今广东台山市西南北陡镇. 为海防要地. 清有炮台, 设把总驻守. ,2017

陡冈埠,陡岡埠,두강부: 即今湖北孝感市西北陡冈镇. 清光绪������孝感县志������卷2: “陡冈埠, 在城西四十里.”,2017

陡石关,陡石關,두석관: 在今甘肃和政县南吊滩乡. ������清一统志·兰州府二������: 陡石关“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市)南八十里, 有堡.” ,2017

陡阳关,陡陽關,두양관: 即斗焰关. 在今安徽和县西北四十里. ������方舆纪要������卷29和州: 斗焰关亦名陡阳关. “明初取和阳, 遣张天祜等将奇兵出陡阳关.” ,2017

陡沟,陡溝,두구: 又名徙沟. 在今安徽灵璧县西南․固镇县东, 北接马路沟, 南入浍. 长约二十余里. ������宋史·李显宗传������: 南宋隆兴元年(1163), 李显宗“自濠梁渡淮, 至陡沟.” 即此. ,2017

陡沟店,陡溝店,두구점: 即今河南正阳县南陡沟镇. 民国������重修正阳县志������卷1: “陡沟店, 城西南六十里. 有集.”,2017

陡沟河,陡溝河,두구하: 在今湖北老河口市南. (方舆纪要������卷79光化县: 陡沟河在“县南三十里, 流入汉水.” ,2018

陡松岭,陡松嶺,두송령: 在今辽宁盖州市南. ������方舆纪要������卷37盖州卫: 陡松岭“在城南百里. 又南十里为猫儿岭.” ,2018

陡岭儿口,陡嶺兒口,두령아구: 在今河北阜平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14阜平县: 陡岭儿口“在吴王口西南二十里, 嘉靖二十一年筑城置戍.” ,2018

陡河,陡河,두하: 即今湖北西北汉江支流堵河. ������清一统志·郧阳府一������: 清水“一名庸水. 一名武陵水. 俗名陡河.” ,2018

陡泉山,陡泉山,두천산: 在今山西昔阳县西四十里. ������明史·地理志������: “(沾岭)又西有陡泉岭, 洞涡水所出.”,2018

陡撞沟口,陡撞溝口,두당구구: 在今河北阜平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14阜平县: 陡撞沟口在“县西北百里. 南至龙泉关四十里. 嘉靖二十二年置戍于此. ������关隘考������: 自陡撞沟口以下二十一口, 所谓龙泉北路也, 皆在县境, 口南五里日坑儿沟口, 又南二十里日黑岩沟․窜道沟等口, 又南五量为石湖沟口, 俱宏治․嘉靖间筑城置戍处也.” ,2018

陟州,陟州,척주: 唐武德二年(619)置, 治所在修武县(今河南辉县市西南). 四年(621)废. ,2018

除口戍,除口戍,제구수: 在今陕薅宁强县西北阳平关一带. ������水经·漾水注): “汉水又西南, 径关城北, 除水出西北除溪, 东南沆入予汉.”������资治通鉴������: 南朝梁天监十四年(515), 任太洪“袭破东洛․除口二戍.” 除口戍即此. ,2018

险山堡,險山堡,험산보: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置, 在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南土城子村. 明������全辽志������卷2: 险山堡“嘉靖蹬十二年抚按会题设立参将驻镇本堡, 新募并原伍官军三于七十四员名.” 民国������奉天通志������卷81宽甸县: “新开河又南流经土城子村东, 村为明险山堡故址.”,2018

险渎县,險瀆縣,험독현: 西汉置, 属辽东郡. 治所在今辽宁台安县东南二十里孙城子村东. ������汉书·地理志������险渎县注: “县以水险, 故日险滨.”东汉改属辽东属国. 三国魏废. ,2018

院上集,院上集,원상집: 即今山东莱西市西南三十八里院上镇. 旧属莱阳县. 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舆图志������: 莱阳县西南有院上集. 因北齐天保年间曾建靖林禅院于此, 救名. ,2018

院场坪,院場坪,원장평: 即今湖南泸溪县西南二十里洗溪镇. 明置巡司于此. 后废. ,2018

院西口河,院西口河,원서구하: 在今河北安乎县北. ������方舆纪要������卷14安平县: 院西口河在“县北二十五里. 其西通博野县沙河․滋河․唐河, 三水分流经此入饶阳县界, 注予滹沱. 今废.” ,2018

院泽水,院澤水,원택수: 在今江西进贤县东南五里. ������方舆纪要������卷84进贤县: 院泽水“源发临川县界之槲山下, 会于臧溪, 湾旋九曲, 下流东北出, 入鄱阳湖.” ,2018

院桥市,院橋市,원교시: 即县桥市. 今浙江黄岩市南二十=里院桥镇. ,2018

院堡集,院堡集,원보집: 即今河北魏县西南二十里院堡乡. 同治������畿辅通志������卷52大名县图: 西有院堡集. ,2018

逊扎布站,遜紮布站,손찰포참: 又作孙札保站․五家子站. 清置, 即今吉林松原市东南五家站镇. ������清一统志·吉林二������“金州鄂佛罗站”条下: “图赖昭站又西北五十里至逊扎布站, 即五家子站.”,2018

逊母口集,遜母口集,손모구집: 亦作顺母口. 即今河南太康县西逊母口镇. 明嘉靖������太康县志������卷l������集店������: “逊母口集, 西三十里.”,2018

逊克县,遜克縣,손극현: 1942年合逊河․奇克二县置, 属黑龙江省. 治所即今黑龙江省逊克县. 由二县各取一字为名. ,2018

逊河,遜河,손하: 在今黑龙江省逊克县南. ������清一统志·黑龙江������: 逊河“在黑龙江城西南二百二十里. 源出西兴安岭, 东南流入黑龙江.” 乾隆������盛京通志������卷28: 逊河“国语(满语), 逊, 奶浆也.” ,2018

逊河设治局,遜河設治局,손하설치국: 1929年置, 属黑龙江省. 治所在今黑龙江省逊克县西南逊河镇. 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 逊河设治局“地濒逊河”, 因名. 1931年改为逊河县. ,2018

逊河县,遜河縣,손하현: 1931年改逊河设治局置, 属黑龙江省. 治所在逊河(今黑龙江省逊克县西南逊河镇). 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 “地濒逊河.”故名. 1942年并入逊克县. ,2018

眉山,眉山,미산: 在今浙江余姚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92余姚县: 眉山在“县北三十五里. 海中望之, 如修盾然, 其北五里有巡司.” ,2018

眉山县,眉山縣,미산현: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通义县置, 为眉州治. 治所即今四川眉山县. 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眉州. 1913年降眉州为眉山县, 属四川建昌道. 1928年直属四川省.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为眉山县人. 今城南苏氏故居有“三苏祠.” ,2018

眉山店,眉山店,미산점: 在今河南新密市东. ������金史·武仙传������: 天兴元年(1232), 汴京被围, 武仙自宛․邓入援, “至密县东, 遇大元大将速不解兵过之, 仙即按军眉山店.” 即此. ,2018

眉山郡,眉山郡,미산군: 隋大业三年(607)改嘉州置, 治所在龙游县(今四川乐山市). 辖境相当今四川乐山․蛾眉山․青神․眉山․丹棱․洪雅․夹江․峨边等市县地. 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嘉州. ,2018

眉山镇,眉山鎮,미산진: 元置, 属余姚县. 在今浙江余姚市青港乡北五里. 明洪武二十年(1387)迂至今余姚市北新新乡桑家村.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废. ,2018

眉邓州,眉鄧州,미등주: 唐武德四年(621)置, 治所在今云南剑川县西六十四里马登. 辖境约当今云南剑川县西部地. 吐蕃废. ,2018

眉石北隘,眉石北隘,미석북애: 在今浙江瑞安市东南飞云江南岸沙园村东. ������方舆纪要������卷94瑞安县: 眉石北隘“在县东南沙园所东. 东至大海, 南会陌城寨, 西至平阳所, 北会陡门, 极为冲要. 嘉靖中, 倭贼从此登犯.” ,2018

眉州,眉州,미주: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青州置, 治所在齐通郡齐通县(今四川眉山县). ������太平御览������卷166引������周地图记������日: 眉州“因峨眉山为名.” 北周辖境相当今四川眉山․丹棱․青神等县地. 隋废. 唐武德二年(619)复置, 治所在通义县(今四川眉山县). 天宝元年(742)改为通义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眉州. 辖境扩大, 相当今四川眉山․彭山․丹棱․洪稚․青神等县地. 宋以后缩小. 元属嘉定路, 省眉山县入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眉县. 十三年(1380)复升为眉州, 属四川布政司. 清属四川省. 1913年改置眉山县. ,2019

眉州驿,眉州驛,미주역: 在今四川眉山县东. (方舆纪要������卷71眉州: 眉州驿“在州东七里, 水驿也.” ,2019

眉州站,眉州站,미주참: 元置, 在今四川眉由县东七里岷江岸. 为成都川江水站之一. 明改为眉州水驿. ,2019

眉江,眉江,미강: 即今广西蒙由县南蒙江, 为匿江支流. ������清一统志·平乐府一������: 眉江, “������州志������: 蒙江一名眉江, 在(永安)州南二十里. 以湾曲宛若眉状而名.” ,2019

眉县,眉縣,미현: 明洪武九年(1376)降眉州置, 属嘉定州. 治所即今四川眉山县. 十三年(1380)复置眉卅l. ,2019

眉亮营,眉亮營,미량영: 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 (方舆纪要������卷81庥阳县“小坡营”条下: “又盾亮营在县(治今锦和镇)北, 亦戍守要地. 其相近有爆木․大梢等营. (嘉靖)二十七年, 官军分扑诸苗屯鸦刺․眉亮․爆木․大梢四营, 剿回保崖澍․毛冈․板栗․昔朗․冷水․红岩․下水․坡撬․略变九砦, 皆湖广诸苗砦也.”,2019

胥口,胥口,서구: ①又名建德江口. 即今浙江建德市东胥溪南流入富春江之口. ������梁书·侯景传������: 大宝二年(551), 侯景将刘神茂等据东阳, 又遣其党元颥“下据建德江口.” 又������方舆纪要������卷90严州建德县“胥口溪”条: “明初张士诚来侵, 至大浪滩, 李文忠遣将何世明西出乌龙岭至胥口, 破走之.”皆此. ②即今江苏吴县木渎镇西南胥口. 清设太湖营驻兵设防. ,2019

胥口溪,胥口溪,서구계: 即今浙江建德市东北胥溪. 宋������淳熙严州图经������卷2建德县: 胥口江“在州东二十五里. 地名胥村, 故以名水.” ������方舆纪要������卷90建德县: 胥口溪“自胥岭发源, 三十里至胥口, 逆流十里达于江, 亦谓之胥口江, 亦谓之建德江.” ,2019

胥口镇,胥口鎮,서구진: 北宋置, 属四会县. 在今广东三水市北. ,2019

胥山,胥山,서산: ①又名庙诸山․仆射山.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四十里, 太湖东岸胥口之南. ������史记·伍子胥传������: 伍子胥死, “吴人怜之, 为立祠予江上, 因命胥山.” ������越绝书·吴地传������: 阖庐时, “筑吴越城, 城中有小城二, 徒治胥山.” 可见胥山之名, 阖闻时已有之, 非祠祀伍胥而得名. ②即今浙江杭州市南之吴山. ������史记·伍子胥列传������: “吴王闻之大怒, 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 浮之江中, 吴人怜人, 为立祠于江上, 因命醑胥山.”或说在今江苏南境. ③在今浙江嘉兴市东二十六里胥山村. ������元丰九域志������卷5: 秀州嘉兴县“有胥山.” ������舆地纪胜������卷3: 胥山“在嘉兴县东南. ������晏公类要������云: 昔子胥经营于此.” 故名. ,2019

胥门,胥門,서문: 又名姑胥门. 今江苏苏州市旧城西南门. ������吴越春秋������卷10:“越王追吴王, 欲入胥门, 未至六七里, 望吴南城.”������吴地记������称: “本伍子胥宅, 因名.”,2019

胥女山,胥女山,서녀산: 即白石山.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三十里. ������越绝书·吴地传������: “白石由, 故为胥女山, 春申君初封吴, 过, 更名为白石山.”,2019

胥台,胥臺,서대: 即姑苏台.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2019

胥母山,胥母山,서모산: 又名莫鳌山. 俗称东山. 即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东山. 原系太湖中小岛, 元․明后始与陆地相连成半岛. ������越绝书·吴地传������: 阖间“旦食予纽由, 昼游于胥母.” 即此. ������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长洲县: 莫嫠山“谓子胥尝迎母居此”, 故名. ,2019

胥各庄,胥各莊,서각장: 即今河北丰南市(胥各庄镇). 清������畿辅舆地全图������丰润县: 胥各庄镇在“县东南六十里.” 是唐胥铁路的终点站.也是京哈线的车站名. 1947年后为丰南县治. ,2019

胥州,胥州,서주: 唐武德五年(622)置, 治所在胥浦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 贞观元年(627)废. ,2019

胥江站,胥江站,서강참: 元置, 在今广东三水市北芦苞镇. 明称胥江街, 置巡司于此. ,2019

胥江街,胥江街,서강가: 即芦苞墟. 今广东三水市北芦苞镇. ������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三水县: 胥江巡司“在县北五十里.” ,2019

胥岭,胥嶺,서령: 在今浙江建德市东北六十四里. 与桐庐县接界. 宋������淳熙严州图经������卷2建德县: “北至分水县界六十里, 以胥岭为界.”,2019

胥浦县,胥浦縣,서포현: ①西汉置, 为九真郡治. 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东山县阳舍村. 南朝宋属九真郡. 唐武德五年(622)为胥州治. 九年(626)属南陵州, 天宝中废. ②南朝梁置, 属吴郡. 治所在今上海市金山县西南胥浦塘. 寻省. ,2019

胥浦桥,胥浦橋,서포교: 在今江苏仪征市西北七里胥浦镇. ������宋史·高宗纪九������: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 “金人犯真州, 步军司统制邵宏渊逆战于胥浦桥”, 即此. ,2019

胥浦塘,胥浦塘,서포당: 在今上海市金山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华亭县: 胥浦塘“相传子胥所凿, 其源自长泖而东, 会诸泾港之水, 北流会予潢潦泾.” 今西南接浙江嘉善县上海塘, 东北流入掘石港, 仅十余里长, 已不能直入潢潦泾. ,2019

胥溪,胥溪,서계: 即今江苏高淳县东之胥河. ������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溧阳县“广通镇”条: “������志������云, 春秋时, 吴王闻间伐楚, 用伍员计, 开河运粮, 东通太湖, 西入长江, 因名胥溪河. 其后渐湮.”南唐景福元年(892)更作鲁阳五堰, 宋初五堰渐废, 改建为东․西两坝.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复浚胥溪河, 建石闸, 名广遁镇. 嘉靖三十五年(1556)更筑下坝, 从此高淳诸湖水不复东行. 1958年拆东坝引水, 拓浚胥河. 今西起高淳县固城湖, 经东坝․下坝․定埠至溧阳县朱家桥桠溪河口接南河. ,2020

胥靡,胥靡,서미: 春秋郑邑. 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 ������左传������: 襄公十八年(前555), 楚“莴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滑․胥靡.” 后为周邑. 昭公二十六年(前516), “王入予胥靡.” 即此. ,2020

孩儿庄,孩兒莊,해아장: 又名孩儿馆․车前营. 在今河北迁西县北五十里汉儿庄乡. ������金史·地理志������大定府神山县: “升孩儿馆为滦阳县.”,2020

孩儿城,孩兒城,해아성: 在今湖南沅江市北六十里草尾嘴.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41: 孩儿城“相传杨幺之子屯兵处.” ,2020

孩懒水,孩懶水,해라수: 即今黑龙江省海林市南海浪河. 源出市西南张广才岭, 东j£流入牡丹江. ������金史·世纪������: “是时, 邻部虽稍从, 孩懒水乌林答部石显尚拒阻不服. 攻之, 不克.”即此, 清作海兰河. ,2020

姥下河,姥下河,모하하: 在今安徽和县南. ������宋史·河渠志������: 南宋乾道二年(1166), “以和州守臣言, 开凿姥下河, 东接大江, 防捍敌人, 检制盗贼.” ������方舆纪要������卷29和州: 姥下河“在州西南三十里姥下镇. 源出麻湖, 东南流入大江.” ,2020

姥下镇,姥下鎮,모하진: 北宋置, 属历阳县. 即今安徽和县西南三十里, 姥下河上游东岸娘娘庙乡. ,2020

姥山,姥山,모산: ①在今安徽合肥市南巢湖中. ������明一统志������卷14庐州府: 姥山“在府城东南一百里巢湖中. 居合肥․巢․庐江三邑之间. 一名圣女山. 上有太姥庙.” ②一作老山. 在今安徽繁昌县东北三十里, 三山镇南. ������宋书·沈攸之传������: “大破贼于赭圻城外, 追奔至姥山”, 即此. ,2020

姥乌山,姥烏山,모오산: 在今安徽巢湖市西南. ������清一统志, 庐州府一������: 姥乌山“在巢县西南五十里. 尖峰峭出, 北瞰焦湖. 下有桃花岭, 通无为州路. 有泉日小甘泉.” ,2020

姥岭,姥嶺,모령: 在今浙江慈溪市南龙南乡南. ������方舆纪要������卷92余姚县: 姥岭“在县东北十五里. 东去烛溪湖五里.” ,2020

姺,姺,선: 即莘. 又作辛或侥. 在今山东曹县北十八里莘冢集. ������左传·昭公元年������: “商有婉․邳.”,2020

姚千户屯,姚千戶屯,요천호둔: 即今辽宁沈阳市东南姚干户屯镇. 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8南满铁路各线车站道里表: 安奉线“姚干户屯驿距陈相屯驿七里五.” ,2020

姚市镇,姚市鎮,요시진: 即今图川安岳县东北五十里姚市镇(姚市场), 接潼南․遂宁界. 清道光������安岳县志������卷l1: 嘉庆年间, 白莲教张子总“自遂宁东禅寺入安岳境, 焚附郭乡通贤场․煅玉带桥, 宿姚市镇.” ,2020

姚奴堡,姚奴堡,요노보: 在今陕西彬县南. ������晋书·苻登载记������: 东晋太元十九年(394), 登自雍“攻屠各姚奴․帛浦二堡, 克之, 自甘泉向关中.” 又������方舆纪要������卷94邻州: 姚奴堡“在胡空堡(今彬县南)东. 又有帛浦堡, 姚奴․帛浦皆屠格姓名筑堡于此.” ,2020

姚刘沙,姚劉沙,요류사: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响响镇一带. ������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崇明l层城”条记: “宋天圣三年, 续涨一沙, 与东沙接, 民多徙居之, 而姚․刘二姓为盛, 因名姚刘沙.”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置天赐盐场于此.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崇明州, 设治于此. 至正十二年(1352)徙州治于故城北十五里之东沙. ,2020

姚关,姚關,요관: 在今云南施甸县南四十里. ������方舆纪要������卷119湾甸州: 姚关在“州北七十里, 东北接顺宁府界. 万历十一年缅陷木邦, 湾甸酋景宗真复导缅寇姚关, 焚掠顺宁. 明年官军进讨, 缅酋复合东西诸路兵进寇姚关, 参将邓子龙大破之于攀枝花, 其地在姚关南也. 十三年添设姚关守备于此.” 恤忠祠․清平洞․烹象处等遗迹今存. ,2020

姚州,姚州,요주: ①唐武德四年(621)暨, 治所在余姚县(今浙江余姚市). 辖境相当今浙江余姚市大部和慈溪市西部地. 七年(624)废. ②唐武德四年(621)置, 为姚州都督府治. 治所在姚城县(今云南姚安县西北十七里lB城). 辖境约当今云南姚安县地. ������旧唐书·地理志������: “武德四年, 安抚大使李英, 以此州内人多姓姚, 故置姚州.”为唐经营西南边疆的重镇. 天宝后废. 南诏改弄栋节度. 宋大理改姚府. 元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 属大理路. 治所在今姚安县北十九里光禄镇. 天历元年(1328)为姚安路治. 明为姚安府治, 治所迁今姚安县城栋川镇.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属楚雄府. 1913年废为县. ,2020

姚州都督府,姚州都督府,요주도독부: 唐武德四年(621)置, 治所在姚州(今云南姚安县西北十七里旧城). 辖境约当今云南西北部. 麟德以后辖境扩大, 东边包有今昆明, 南至曲江, 西抵怒江. 后来滇西北部分地被吐蕃占领. 天宝后废. ,2020

姚江,姚江,요강: ①一名舜江, 下游又称前江․慈溪江. 甬江支流. 源出今浙江上虞市西南, 东流经余姚市․鄞县, 至宁波市三江口合奉化江后为甬江. ������明史, 地理志������绍兴府余姚县: 姚江“源自县西南太平山, 一名舜江, 西北流至上虞县, 乃东北出, 经县南, 又东为慈溪之前江.” ②浙江余姚县的别称. 朗王守仁为余姚人, 故称其所学日姚江学派. ,2020

姚江驿,姚江驛,요강역: 在今浙江余姚市城东. ������方舆纪要������卷92余姚县: 姚江驿在“县治东一里, 江北岸. 宋置宁波驿, 在城西, 明初改置.” 清康熙九年(1670)废. ,2020

姚安县,姚安縣,요안현: 1913年废姚州改置, 后属云南腾越道. 治所即今云南姚安县. 1929年直属云南省. ,2021

姚安所,姚安所,요안소: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姚安守御干户所, 属楚雄卫. 治所即今云南姚安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废. ,2021

姚安府,姚安府,요안부: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姚安路置, 二十七年(1394)升姚安军民府, 属云南布政司. 治所在姚州(即今云南姚安县). 辖境约当今云南姚安․大姚․永仁等县及四川攀技花市金沙江以南地. 清属云南省. 乾隆三十五年(1770)废. ,2021

姚安路,姚安路,요안로: 元天历元年(1328)置姚安路军民总管府, 属云南行省. 治所在姚州(今云南姚安县北十丸里光禄镇). 辖境约当今云南姚安․大姚․永仁等县及四川攀枝花市金沙江以南地. 明洪武十五年(1382)废为府. ,2021

姚村,姚村,요촌: ①即今河北定兴县西南姚村乡.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7定兴县图: 西南有姚村镇. ②即今山东瞌阜市西北十五里姚村镇. 清乾隆������曲阜县志������卷36:“姚村, 有集.”③即今河南林州市北姚村镇. 民国������林县志������卷l������乡镇������: “姚村, 距城二十五里.”,2021

姚李庙镇,姚李廟鎮,요리묘진: 即今安徽霍邱县南姚李镇. 清乾陛������颍州府志������卷2: 霍邱县有姚家庙. ,2021

姚谷县,姚穀縣,요곡현: 北魏置, 属白水郡. 治所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六十里. 隋废. ,2021

姚沟,姚溝,요구: 即今安徽无为县南姚沟镇. 清乾隆������无为州志������卷4������镇集������: 姚家沟“在治东南四十里无为乡.” ,2021

姚沟镇,姚溝鎮,요구진: 即尧沟店. 今山东昌乐县西尧沟镇. ,2021

姚武壁,姚武壁,요무벽: 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北. 明曹学俭������名胜志������引������水经注������日: “河水又径刘仲城北, 又径姚武壁南.”������寰宇记������卷28夏阳县“姚武壁”条引������十六国春秋������: “姚苌乃僭号于此, 盖以武功立, 因名姚武壁.”,2021

姚坪市,姚坪市,요평시: 即今湖北房县西北堵河东岸姚坪乡. 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房县西北有姚坪市. 民国������湖北通志������卷34房县: 姚坪市“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 ,2021

姚岳城,姚嶽城,요악성: 在今山西隰县北. ������周书·韦孝宽传������: 北周保定初, 勋州刺史韦孝宽“遗开府姚岳监筑之.” ������方舆纪要������卷41隰州: 姚岳“果城之而还, 后人因谓之姚岳城.” ,2021

姚官屯,姚官屯,요관둔: 即今河北沧县北十八里姚家屯乡. 清乾隆������沧州志������卷l村庄: 北路褚官屯铺有姚官屯村. ,2021

姚城县,姚城縣,요성현: 唐武德四年(621)置, 为姚州治. 治所在今云南姚安县西北十七里旧城. 天宝后废. ,2021

姚哥庄,姚哥莊,요가장: 清代称姚哥庄堡. 即今山东高密市东十四里姚哥庄镇. ,2021

姚家沟镇,姚家溝鎮,요가구진: 即姚沟. 今安徽无为县南姚沟镇. 清乾隆������无为州志������卷4: 姚家沟8在治东南四十里无为乡.” ,2021

姚家荡,姚家蕩,요가탕: 在今江苏盐城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22盐城县: 姚家荡”商贾辏集, 为滨海大镇.” ,2021

姚家畈,姚家畈,요가판: 即今湖北大悟县东北五十八里姚畈乡. 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1: 同治三年(1864)四月, 太平军自大新店进军“罗山之姚家畈․宣化镇.” ,2021

姚家桥镇,姚家橋鎮,요가교진: 即今江苏丹徒县东南姚桥镇.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丹徒县图: 东南有姚家桥. 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 镇江县东有“姚家桥镇.” ,2021

姚家砦,姚家砦,요가채: 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63凉州卫: 姚家砦“在卫东北. 正德中, 边将苏秦等败敌于此.” ,2021

姚家集,姚家集,요가집: 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姚集乡.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睢宁县西北有“姚集.” ,2021

姚家渡,姚家渡,요가도: 即今四川成都市东北․昆河南岸姚渡乡. 清嘉庆������金堂县志������卷2: 姚家渡“在治(今成都市东北城厢镇)南九里兴隆场.” ,2021

姚家渡镇,姚家渡鎮,요가도진: 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白龙江东岸姚渡镇. 清道光������龙州府志������卷2: 姚家渡在青川县丞“东二百八十里.” ,2021

姚家寨馆,姚家寨館,요가채관: 馆驿名. 即会星馆. 辽置, 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北四道杖房乡赛乌苏村. ������辽史·地理志������上京临潢府引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薛映记: “广宁馆五十里至姚家寨馆, 五十里至成宁馆, 三十里度潢水石桥.”,2021

姚湾集,姚灣集,요만집: 一作窑湾. 即今江苏新沂市西甫窑湾镇. ������清史稿·地理志������邳州: 姚湾有汛. ,2021

姚源水,姚源水,요원수: 在今江西万年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万年县: 姚源水“在县西南. 自贵溪县北流入县境, 又西入余于县, 即余水之上源.” ,2021

姚源洞,姚源洞,요원동: 在今江西万年县西南青云镇东. ������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万年县: 姚源洞“在县(今青云镇)东里许, 深可十五里. 两山并峙, 林木蓊蔚, 土田肥美.” 明正德间, 邑人王浩八等于此聚众起事. ,2021

姚福堡,姚福堡,요복보: 明置, 属宁夏右屯卫. 即今宁夏平罗县南姚伏镇. ,2021

姚墟,姚墟,요허: 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 “������孝经援神契������云: ‘舜生于姚墟.”’������水经·瓠子河注������: “雷泽话南十许里有小山, 孤立峻上, 亭亭杰峙, 谓之历山. 山北有小阜, 南属迎泽之东北, 有陶墟.”即此. ,2021

姚暹渠,姚暹渠,요섬거: 又名白沙河․巫成河․盐水. 在今山话南部. 源于夏县南中条山, 西南流经运城市盐池北, 至永济市境入五姓湖. ������宋史·河渠志五������: “后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 故号永丰渠. 周․齐之间, 渠遂废绝. 隋大业中, 都水监姚暹决堰浚渠, 自陕郊西入解县, 民赖其利.”明隆庆四年(1570)竣渠, 改由盐池北向西流, 不再注入盐池. ,2021

姚鼐墓,姚鼐墓,요내묘: 在今安徽枞阳县西北五十里牛集乡铁门口村. 姚鼐(1732-1815)字姬传, 一字梦谷. 因室名惜抱轩, 世称“惜抱先生.” 桐城(今属枞阳)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 “桐城派”中坚人物. 死后葬此. 墓圹以条石砌成, 墓后有姚氏后裔所立墓碑. ,2022

姚襄城,姚襄城,요양성: 在今山西吉县西北黄河东岸. ������北齐书·段韶传������: 武平二年(571), “周人予姚襄城南更起城镇.” ������元和志������卷12吉昌县称, “本姚襄所筑, 其城西临黄河, 控带龙门․孟门之险, 周․齐交争之她.” ,2022

怒江,怒江,노강: 在今云南西部. 唐代以来称怒江. ������新唐书·地理志������: 永昌故郡“又西渡怒江至诸葛亮城二百里.” 顾炎武������肇域志������镇康州: 潞江“俗名怒江, 出路蛮, 经镇康, 与大盈江合, 入缅中.” ������方舆纪要������卷113: 潞江“本名怒江, 以波涛汹涌而名也.” 乾隆������丽江府志������上卷: “怒人, 居怒江边, 与澜沧江相近.”,2022

怒勒峰,怒勒峰,노륵봉: 在今云南寻旬回族彝族自治县东. ������清一统志·曲靖府������: 怒勒峰“在寻甸州东乞曲里. ������州志������: 中有海, 饶渔利, 界连沾益州, 乾夷居之. 有六寨, 曰沙必郎․日折趟․曰则千․日按羊․日怒勒․日纳龟.” ,2022

怒谋甸,怒謀甸,노모전: 宋大理置, 属永昌府. 在今云南潞西县芒市坝子. ,2022

架州,架州,가주: 在今四川冕宁县西北架州. 清糜熙四十九年(1710)置架州土百户. ,2022

架哈汛,架哈汛,가합신: 在今云南丘北县西南. 旧有外委戍守. ,2022

贺山,賀山,하산: 在今湖北恩施市西. ������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 贺山在“卫西三百余里. 明初诸蛮煽乱, 胡海讨之. 自九溪․大庸渡天水岭六古卑河, 大败蛮兵, 还次贺山.” ,2022

贺川县,賀川縣,하천현: 隋开皇十九年(599)置, 属藤州. 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北. 大业初属永平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属藤州. 贞观宋废. ,2022

贺水,賀水,하수: ①在今山西翼城县东. ������水经·浍水注������: “贺水东出近川, 西南至浍交入浍.”②在今广西上林县东北. ������清一统志·思恩府������: 贺水“在迁江县西南四十里. 源出岜梧山, 其北有武绳水……合流东入清水江.” ,2022

贺水县,賀水縣,하수현: 唐武德四年(621)置, 属柳州. 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北周安圩. 八年(625)属澄州. 北宋开宝五年(972)废. ,2022

贺水郡,賀水郡,하수군: 唐天宝元年(742)改澄州置, 治所在上林县(今广西上林县东南澄泰乡古城村). 辖境相当今广西上林․马山等县地. 乾元元年(758)复为澄州. ,2022

贺龙指挥部旧址,賀龍指揮部舊址,하룡지휘부구지: 在今江匿南昌市子固路85号. 原为中华基督教圣公会宏道堂, 前面是教堂和宏道中学教室, 后面一栋三层楼房是牧师的住室兼办公室. 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指挥部就设在后三楼第二层楼内. 贺龙․刘伯承的亦公室和卧室也分别在二․三楼. 当年教堂门楼上的弹痕仍清晰可见.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

贺尔洪河,賀爾洪河,하이홍하: 即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东高力罕郭勒. ������清一统志·乌珠穆沁部������: 贺尔洪河“在右翼东南一百十五里. 源出噶木尔站, 西流入芦水.” ,2022

贺兰山,賀蘭山,하란산: ①又名郁孤台. 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北隅的天螺岭. ������寰宇记������卷108虔州赣县: 贺兰山“在州西北隅. 本名文壁山, 即郁孤台是也.” ②古称卑移山. 又名阿拉善山. 在今宁夏西北部, 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互界. 南北走向. 长约200多公里, 宽约30公里. 海拔2000-2500米. ������隋书·地理志������: 灵武郡弘静县有贺兰山. ������元和志������卷4灵州保静县: 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 山有树木青白, 望如骏马, 北人呼较为贺兰.” 故名. ,2022

贺兰山岩画,賀蘭山岩畫,하란산암화: 在今宁夏贺兰县西北贺兰山. 岩画北起贺兰山北端的麦如井, 南至中卫北山的大麦地一带. 共有二十余个沟口, 其中贺兰县境内分布较为集中, 有大․小西峰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等. 岩画的主要内容有图腾崇拜․出行狩猎․驯养动物․巫术活动․战争场景․欢庆舞蹈及生殖与自然崇拜等. 雕刻年代约始于青铜时代, 一直延续到西夏․元时期, 是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族迂徙史․文化史․艺术史的珍贵资科. ,2022

贺兰县,賀蘭縣,하란현: 1941年改宁夏县置, 属宁夏省. 治所在谢岗堡(今宁夏贺兰县驻地习冈镇). 以县西贺兰由为名. 1958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 ,2022

贺兰都督府,賀蘭都督府,하란도독부: 唐永徽四年(653)以契蕊部置, 属燕然都护府. 治所在今蒙古孱乌兰巴托南中戈壁省一带. 总章二年(699)属安北都护府. 后废. ,2022

贺头甸,賀頭甸,하두전: 即闺盐县. 在今四川盐源县. ������元史·地理志������闰盐: “夷名为贺头甸, 以县境有盐井故名.”,2022

贺台,賀臺,하대: 当在今浙江绍兴县南部. ������水经·渐江水注������: “鼓吹山之西岭有贺台, 越入吴还而成之, 故号日贺台矣.”,2022

贺延碛,賀延磧,하연적: 即奠贺碛. 即今新疆哈密市东南之沙碛. 唐岑参有������日没贺延碛作������诗. ,2022

贺州,賀州,하주: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置, 治所在临贺县(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 ������元和志������卷37贺州: “贺水出州东北界, 西流, 又注临水, 郡对临․贺二水, 故取名焉.”大业二年(606)废.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天宝元年(742)改为临贺郡, 乾元元年758)复名贺州. 辖境相当今广西贺县․钟山․富川等县地. 元属广西路. 明洪武二年(1369)省临贺县入州, 十年(1377)改为贺县. ,2022

贺江,賀江,하강: ①又名封溪水․临贺江. 即今广西贺县南之贺水. ������舆地纪胜������卷123贺州: 贺水“其源出于富川县, 地名石尤冷溪岩, 分两派: 一自石龙山背北至于道, 复西入予昭, 东流为贺江, 即������九域志������所载龙溪水也, 亘郡城合棱岭水, 至三江口, 三汪谓贺江․梧江․封江, 南历封康․瑞, 达羊城入于海.” ������宋史·南汉刘氏世家������: 北宋开宝三年(970), 潘美等征南汉, “九月美与崇珂围贺州. ……美等督战舰, 声言顺流趋广州, 锨令都统潘崇彻将兵五万屯贺江.” 即此. ②即今广西贺县东北大宁河. ������水经·温水注������: 贺水“出东北兴安县西北罗山, 东南流径兴安县西. ……贺水又西南流至I晦贺郡东, 右注临水.” ,2022

贺江口,賀江口,하강구: 即今广东封开县治江口镇. ������明史·地理志������德庆州封川县: “北有文德巡司, 初治县西北大溯口, 后迁县西贺江口, 后又迂于此.”,2023

贺县,賀縣,하현: 明洪武十年(1377)改贺州置, 屑平乐府. 治所在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 民国初属广西桂林道. 1928年直属广西省. 1952年迁县治八步镇, 即今贺县治. ,2023

贺县千户所,賀縣千戶所,하현천호소: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建, 属广西都司. 治所在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 后废. ,2023

贺钊镇,賀釗鎮,하쇠진: 即今河北威县东北贺钊乡. 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2023

贺虎溪,賀虎溪,하호계: 在今湖南永顺县东一百二十里. ������清一统志·永顺府������: 贺虎溪“源出(永顺)县东羊峰山.” ,2023

贺城戍,賀城戍,하성수: 在今陕西周至县西. ������晋书. 司马勋传������: 东晋永和五年(349), 梁州刺史司马勋率众出骆谷, “遣部将刘焕攻长安, 又拔贺城.” 即此. ,2023

贺胜桥,賀勝橋,하승교: 即今湖北咸宁甫东北三十八里贺胜桥镇. 1926年8月底, 北伐军叶挺等部大破吴佩孚军于此, 史称“贺胜桥战役.” ,2023

贺迷寨,賀迷寨,하미채: 在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西北田房附近. ������方舆纪要������卷115蒙自县: 驾谜寨“在县东南. ������滇纪������: 县有溪楮山, 去八寨二十余里, 又南至大江. 地名安边, 由县至底泥, 又前渡三岔河, 即至贺谜. 其地有万山相接, 正中地名慢老, 左日磨莫, 右日八洒, 俱近安边. 自慢老至江底, 皆崇山峻岭. 旁有黄角榆诸处. 江南为笼阴山箐入交趾界.”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1187页谓贺谜“盖在今曼来․坝洒稍北之田房寨, 清季设坝洒分卡于此.” ,2023

贺栾店,賀欒店,하란점: 在今山东茌平县南二十里. ������方舆纪要������卷34茌平县“马庄馆”条下: 贺栾店, “石晋时贺栾宅也.” ,2023

贺家山,賀家山,하가산: 在今湖南衡山县西南三十五里. 当湘水右岸. 道通衡阳县. 1917年湖南护法军与北洋军在此激战, 零陵区副司令黄岱牺牲. ,2023

贺家川,賀家川,하가천: 即今陕西神木县东南贺家川镇. 1933年至1943年, 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神府县所在地在此. ,2023

贺家坪市,賀家坪市,하가평시: 即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七十八里贺家坪镇. 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长阳县西北有贺家坪市. ,2023

贺家堡村,賀家堡村,하가보촌: 即今河北丘县西八里贺宝乡. 清乾隆������邱县志������卷1: 西北有贺家堡村. ,2023

贺逻岭,賀邏嶺,하라령: 在令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北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南之昆格山. ������资治通鉴������: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 嘉运攻碎叶城, 吐火仙出战, 败走, 擒之于贺逻岭.” ������方舆纪要������卷65:贺逻岭“在碎叶城东北.” ,2023

贺猎城,賀獵城,하렵성: 唐安嚣都护府属城.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南岸奥图克附近. ������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四夷路程������: “冻城又一百一十里至贺猎城.”,2023

贺葛真城,賀葛真城,하갈진성: 北魏置, 属沃野镇. 在今内蒙古临河市东北. ������元和志������卷4永丰县: “北人又谓之贺葛真城, 周武帝保定三年, 于此置永丰镇. 隋开皇五年废镇, 置永丰县.”,2023

贺鲁州,賀魯州,하로주: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以贺鲁部置, 为羁縻州. 初隶云中都督府, 后改属呼延都督府. 当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境. ,2023

盈口驿,盈口驛,영구역: 即今湖南怀化市南盈口乡. ������方舆纪要������卷81沅州“沅水驿”条下: “又州(治今芷江侗族自治县)东北八十里有盈口驿.”,2023

盈口站,盈口站,영구참: 元置, 即今湖南怀化市南盈口乡. ,2023

盈川山,盈川山,영천산: 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 ������元和志������卷30洋水县: 盈川县“以县南有盈川山为名.” ,2023

盈川县,盈川縣,영천현: ①唐如意元年(692)分龙丘县置, 属衢州. 治所在今浙江衢县东北三十八里盈川村. ������旧唐书·地理志������: “县西有刑溪, 陈时土人留异悉刑字, 改名盈川, 因以为县名.”元和七年(821)废. ②唐先天元年(712)以避讳改掇隆县置, 属黔州. 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龙洋乡(洋水桥). 天宝元年(742)改为洋水县. ③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龙游县置, 属衢州. 治所即今浙江龙游县. 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游县. ,2023

盈州,盈州,영주: 金承安三年(1198)升宝坻县置, 属大兴府. 治所即今天津市宝坻县. 辖境相当今天津市宝坻县․武宁县及河北香河县地. 寻废. ,2023

盈江设治局,盈江設治局,영강설치국: 1932年改干崖行政区置, 直属云南省. 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东三十里旧城镇. 民国������云南行政纪实������: “境内有大盈江, 因以命名.”1952年改盈江县. ,2023

盈隆县,盈隆縣,영륭현: 唐武德二年(609)置, 属黔州. 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 贞观十年(636)移治今县西南龙洋乡(洋木桥). 先天元年(712)改为盈川县. ,2023

盈黎吗禄咖国,盈黎嗎祿咖國,영려마록가국: 即今欧洲之挪威. 清谢清高������海录������: “盈黎马禄加国, 即琏回. 在绥亦古西北, 与绥亦古同一海岛, 陆路相通, 而疆域较大, 人稍粗壮. 风俗土产同. 即来广州黄旗船是也.”,2023

勇士川,勇士川,용사천: 即苑川. 在今甘肃榆中县东北夏官营上堡子城. ������晋书·乞伏国仁载记������: “司繁遂镇勇士川, 甚有威惠.”即此. ,2024

勇士县,勇士縣,용사현: 西汉置, 属天水郡. 治所在今甘肃榆中县东北夏官营上堡子城. 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属汉阳郡. 西晋废. ,2024

勇士城,勇士城,용사성: 一名苑川城. 东晋太元十年(385), 十六国西秦乞伏国仁筑, 为都城. 在今甘肃榆中县东北夏官营上堡子城. ������晋书·乞状国仁载记������: “筑勇士城以居之.”即此. ,2024

勇士亭,勇士亭,용사정: 在今山东郯城县. ������续汉书·郡国志������东海郡郯县注引������博物记������: “有勇士亭, 即勇士蕾丘欣.”,2024

勇山县,勇山縣,용산현: 北魏置, 属蒙郡. 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境. 北齐废. ,2024

勇田县,勇田縣,용전현: 北魏改勇田郡置, 为武始郡治. 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北七十里辛店乡康家崖. 隋开皇三年(583)废. ,2024

勇田郡,勇田郡,용전군: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置, 属河州. 治所在勇田县(今甘肃临洮县北七十里辛店乡康家崖). 后改为勇田县. ,2024

勇克山,勇克山,용극산: 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八里. ������清一统志·曲靖府������: 勇克山“在寻甸州西八里. 夏有积雪, 又呼为雪山. 下有泉流, 为倘俸溪.” ,2024

勇里,勇裏,용리: 在今安徽泾县西北.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 范又从孙策攻“太史慈于勇里.” 即此. ,2024

勇都朱砂古土+瓦等处长官司,勇都朱砂古土+瓦等處長官司,용도주사고토+와등처장관사: 元置. 治所在今贵州长顺昙西南. 后废. ,2024

癸巳湖,癸巳湖,계사호: 在今湖北公安县西, 跨松滋县界. 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公安县西与松滋县交界处有“癸巳湖.” ,2024

癸水,癸水,계수: 即今广西桂林市东之漓江.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杂志������: “癸水, 桂林有古记, 父老传诵之. 略日: ‘癸水绕东城, 永不见刀兵. ’癸水, 漓江也.”,2024

癸辛街,癸辛街,계신가: 在今浙江杭州市上城区清湖桥附近.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13:“取癸辛方向, 其门巷曰癸辛街.”宋末学者周密居所, 著������癸辛杂识������六卷于此. ,2024

柔凶坞,柔凶塢,유흉오: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 ������晋书·张轨传������: “左督护阴预与(裴)苞战陕西, 大败之, 苞奔桑(柔)凶坞.”,2024

柔玄镇,柔玄鎮,유현진: 北魏北境六镇之一. 在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 ������水经·溧水注������: 于延水“出塞外柔玄镇西, 长川城南小山.” ������魏书. 肃宗纪������: 孝昌元年(525)八月, “柔玄镇人杜洛周率众反予上谷, 号年真王, 攻没郡县, 南围燕州.” ,2024

柔刚山,柔剛山,유강산: 在今四川遂宁市西南. ������元和志������卷33安居县: “柔刚山在县东二十里.”������旧唐书·地理志������安居县: “旧治柔刚山.”柔刚县以此为名. ,2024

柔刚县,柔剛縣,유강현: 北周建德四年(575)置, 为安居郡治. 治所在今四川遂宁市西南. ������元和志������卷33安居县: “本周柔刚县, 因山为名.”隋开皇十三年(593)改为安居县. ,2024

柔远千户所,柔遠千戶所,유원천호소: 明祟祯三年(1630)置, 属镇西卫. 治所在今贵州平坝县西北三十六里齐伯乡.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废. ,2024

柔远乡,柔遠鄉,유원향: 即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治鹤溪镇. ������方舆纪要������卷94处州景宁县: “本青田之柔远乡, 明初置沐溪巡司于此. 景泰三年改置今县.”,2024

柔远寺口,柔遠寺口,유원사구: 在今宁夏平罗县北. ������清一统志·宁夏府二������: 柔远寺口“本朝雍正五年设市场于此. 筑堡周八十五丈. 有威镇堡兵防守.” ,2024

柔远州,柔遠州,유원주: ①北宋改羁縻富州置, 为羁縻州, 属辰州. 治所即今湖北来凤县. 元至元三十年(1293)改为散毛洞蛮夷官. ②元置, 属怀德府. 治所在今四川酉阳․黔江等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 ������元史·英宗纪������: 至治二年(1322).“绍兴路柔远州洞蛮把者为寇, 遣兵捕之.” 后废. ,2024

柔远县,柔遠縣,유원현: ①唐贞观四年(630)置, 属伊州. 治所在今新疆哈密市东南. ������元和志������卷49柔远县: “县东有柔远故镇, 因以为名.”神功元年(697)废. ②唐至德二年(757)改安远县置, 为唐林郡治. 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高尚南. 乾元元年(758)为福禄州治. 后废. ③金大定十年(1170)置, 属宣德州. 治所即今河北张北县. 明昌中为抚州治. 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改为高原县. ,2024

柔远驿,柔遠驛,유원역: 明初置, 属侯官县. 在今福建福州市东甫隅. ������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侯官县: 柔远驿“在水部外河口, 稍北为进贡厂. 明初建, 为外国使臣馆寓之所.” ,2024

柔远城,柔遠城,유원성: 在今四川汶川县南. ������新唐书·李德裕传������: 太和中, 李德裕“作柔远城, 以扼西山吐蕃.” 不久废. ,2024

柔远砦,柔遠砦,유원채: 北宋置, 属安化县. 即今甘肃华池县治. 元废. ,2024

柔远堡,柔遠堡,유원보: ①清嘉庆九年(1804)建, 在今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西北三河口乡. 嘉庆������马边厅志略������卷2: 柔远堡“为防护控险扼要, 为边境御夷第一形胜之地.” ②在今甘肃武威市西九十里. ������方舆纪要������卷63凉州卫“怀安堡”条下: “又西四十里有柔远堡, 有黍远驿, 皆戍守要地.”③俗称中所营. 明置, 属宁夏中卫. 即今宁夏中卫县东柔远乡. 后废. 柔远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 属云南行省. 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市西南怒江坝. 辖境约当今云南保山市怒江以西及龙陵县.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府, 后废. ,2024

柔佛国,柔佛國,유불국: 马来亚封建王国. 1511年葡萄牙人侵占满刺加国后, 苏丹玛宋德被迫撤离. 1530年前后其子阿拉乌丁予柔佛重建都城. 1819年英人占领新加坡, 1914年正式沦为英国保护地. ,2025

柔服县,柔服縣,유복현: 辽置, 为云内州治. 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乡白塔村古城. 元至元四年(1267)省入云内州. ,2025

柔侯国,柔侯國,유후국: 西汉置, 属琅邪郡. 当在今山东东部. 东汉省. ,2025

柔狼山,柔狼山,유랑산: 在今甘肃靖远县北. 为北宋会州与西夏西寿保泰军司界山. ������宋史·地理志������会州: 怀戎堡“北至柔狼山界堠四十里. 系与夏国西寿监军地对境. 经由枯柴谷至柔狼山, 有险隘去处.” ,2025

柔然,柔然,유연: 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所建政权. 又作蠕蠕․芮芮․茹茹等, 皆其同名异译. 许多学者认为即拜占廷历史上的阿瓦尔人(Avars). 源出东胡. 传说其始祖本拓跋鲜卑之奴, 名木骨闻, 子孙因以音近的“郁久闯”为氏. 4世纪前期, 木骨间子车鹿会始有部众, 自号柔然, 冬居漠南, 夏居漠北, 附属于代国. 北魏建国初, 拓跋琏出兵讨之, 其首领社仓退往漠北弱洛水(今土拉河), 征服高车诸部, 又袭取匈奴余部于颓根河(今鄂尔浑河), 自立为可汗, 仿效北魏制度建立政权, 据有“匈奴故地”(一作“匈奴故庭”). 最盛时统治地域东至大兴安岭, 与地豆于․奚․契丹为邻;西至天山北, 并曾迫服天山南路诸国;北至贝加尔湖;南临大碛, 不时攻掠北魏. 魏太武帝多次统兵北伐柔然, 曾过燕然山(今杭爱山), 降其三十余万落, 但未能征服, 又于河套․阴山北修筑长城․建六镇以备防. 双方和平时期, 也常通使节, 结和亲. 正光初(520), 柔然内讧, 可汗阿那壤奔投北魏, 封“蠕蠕王”, 居怀朔镇(今固阳县东北)北塞外;另立之可汗婆罗门被高车所逐, 也归降北魏, 居西海郡(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后叛走噘哒, 被北魏擒获. 北魏末, 阿那瑷助讨六镇之乱, 势渐盛, 遂复国, 控有漠南北, 东․西魏争与结盟. 不久, 其属部突厥强大, 兼并了部分高车部落, 酋领土门求婚阿那壤女被拒, 552年, 攻破柔然, 阿那瑗自杀. 555年, 突厥木杆可汗灭柔然. ,2025

柔然可汗庭,柔然可汗庭,유연가한정: 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西岸车车尔勒格. ,2025

矜戎堡,矜戎堡,긍융보: 北宋置, .属庆阳府. 在今陕西吴旗县西. ������宋史·地理志������: 矜戎堡“东至怀威堡四十里, 西至定边军约二十里.” 金废. ,2025

垒头堡,壘頭堡,루두보: 即今河北冀州市西北二十八里垒头乡. 民国������冀县志������卷7引乾隆������冀县志������: 北有垒头堡. ,2025

垒城,壘城,루성: 在今湖北襄樊市南. ������梁书·武帝纪������: 南齐永元三年(501), “高祖发襄阳, 留弟伟守襄阳城, 总州府事, 弟憔守垒城.” (资治通鉴������胡注: “垒城者, 筑垒附近大城, 犹今堡寨也.”,2025

垒楞池,壘楞池,루릉지: 在今广西隆安县东南四十里. ������清一统志·南宁府一������: 垒楞池“宽数顷. 春水涨时, 村田多遭淹没, 或十年或数十年一千. 干时, 池底裂开一孔, 水皆注之. 人误入者, 即陷死.” ,2025

绒坝擦,絨壩擦,융패찰: 亦作隆坝擦․绒巴擦. 在今四川甘孜县疆北来马乡(绒坝岔). 清代为打箭炉至西藏北路驿站之一. ������清史稿·四川土司传������: 光绪三十四年(1908), 赵尔丰讨德格土司之乱, 经此. ,2025

绒峡,絨峽,융협: 即绒辖. 又作绒辖尔. 即今西藏定日县西南绒辖. ������清高宗实录������卷1333载: “聂拉木․济咙․绒峡三处, 均与巴勒布(今尼泊尔)连界.”,2025

绒辖,絨轄,융할: 即今西藏定日县西南绒辖. 为边疆要地. 清松筠������西招纪行诗������注: 定日汛岔路有三, “一南行三日可抵绒辖边隘”, 即此. ,2025

绒辖尔宗,絨轄爾宗,융할이종: 即绒辖. 今西藏定日县露南绒辖. ,2025

结公城,結公城,결공성: 北宋置, 属德顺军. 在今甘肃庄浪县西北. ,2025

结古,結古,결고: 即今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和玉树县驻地结古镇. 1931年于此置玉树县. “结古”, 藏语意为集散地. 民国许公武������青海志略������: 结古“现设玉树县洽于此. 一名盖古多, 濒结古水北岸……市据北山之麓, 南北约二里, 东西约七里….一商务甚盛, 为青海南部之大商场.” ,2025

结伦州,結倫州,결륜주: 亦作佶伦州. 元改结伦峒嚣, 属太平路. 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进结镇. 明属太平府. 1916年改为镇结县. ,2025

结伦峒,結倫峒,결륜동: 南宋置, 属太平砦. 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进结镇. 元升为结伦州. ,2025

结安州,結安州,결안주: 元升结安峒置, 属太平路. 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结安. 明属太平府. 1916年废入镇结县. ,2025

结安峒,結安峒,결안동: 南宋置, 属太平砦. 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结安. 元升为结安州. ,2025

结沟堡,結溝堡,결구보: 北宋置, 属怀德军通峡砦. 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三营乡北赵寺. 后废. ,2025

结陂市,結陂市,결피시: 在今湖南东安县北. 明置巡司于此, 后废. ������清一统志·永州府二������: 结陂市“在东安县(治今紫溪市镇)北六十里.” ,2025

结河堡,結河堡,결하보: 北宋熙宁七年(1074)置, 属熙州. 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北六十里. 后改为关. ,2025

结树边卡,結樹邊卡,결수변잡: 又作嘉须白嘎․甲须奔卡․三树边卡. 即今西藏比如县东南白嘎. 清乾隆������西藏志·程站������: “自察木多由类鸟齐草地进藏路程”经由结树边卡. ,2025

结觉土司,結覺土司,결각토사: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 属沙骂宣抚司. 治所在今四川昭觉县北则觉乡. 后废. ,2025

结啰城,結囉城,결라성: 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 ������宋史·地理志������廓州: 肤公城“旧名结哕城, 崇宁三年收复, 后改今名.” ,2025

绕二墩镇,繞二墩鎮,요이돈진: 即今江西德兴市东南三十里绕二镇.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1: 德兴县东南有鸟儿墩. 丁文江������中华民国新地图������德兴县东南有绕二墩. ,2026

绕江站,遶江站,요강참: 元置. 在今广西临桂县西南. 元������析津志������天下站名有“遍江.” ,2026

绕村沟,遶村溝,요촌구: 在今贵州平塘县西南通州镇西. ������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 运村沟“在(通州)里寨西.” ,2026

绕角,繞角,요각: 春秋郑邑. 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 ������左传������: 成公六年(前585), “晋栾书救郑, 与楚师遇于绕角.” 杜注: “绕角, 郑地.”,2026

绕翠江,遶翠江,요취강: 在今贵州惠水县南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 违翠江“在(卧龙番长官司)司治南. 自山涧中绕流丽东, 亦入都泥江.” ,2026

绕雷,繞雷,요뢰: 在今陕西丹风县西. ������汉书·王莽传������: “命明威侯王级日: ‘绕雷之固, 南当荆楚’.”颜师古注: “谓之绕雷者, 言四面塞厄, 其道屈曲, ~溪谷之水, 回绕而雷也. 其处即今商州界七盘十二绕是也.”,2026

绘交镇,繪交鎮,회교진: 金置, 属绛县. 即今山西绛县东北三十四里大交镇. ,2026

给予礁,給予礁,급여초: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南薰礁. 1935年命名给予礁. 1947年改名南薰礁. ,2026

绛,絳,강: ①一名翼. 春秋晋都, 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里故城材. 晋穆侯自盐沃迁都于此. ������左传������: 庄公二十六年(前668), “士莴城绛, 以深其1宫.” 即此. 晋景公十五年(前585)迁都新田后, 改称故终. ②春秋晋都. 在今山西侯马市西. 晋景公十五年(前585)自今山西翼城县东南迁都于此. ������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前550), “栾盈帅曲沃之甲, 因魏献子, 以昼入绛.” ,2026

绛山,絳山,강산: ①在今山西绛县西北, 与曲沃县接界. ������水经·浍水注������: “(绛)水出绛山东.”������方舆纪要������卷41绛县: 绛山“山出铁, 亦名紫金山. ……绛水出其谷内.” ②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 ������清一统志·登州府������: 绛山“绛水发源于此.” ,2026

绛川戍,絳川戍,강천수: 北周置, 在今山西绛县北绛水流域. ,2026

绛云楼,絳雲樓,강운루: 故址在今江苏常熟市. 为清初常熟钱谦益藏书楼. 谦益早岁科名, 交游甚广, 尽得刘子威․钱功甫․杨五川․赵汝师四家藏书, 更不惜重金, 购求古本. 晚年建绛云楼予拂水山庄, 藏书七十三大柜, 内有不少宋刻孤本. 未几毁予大火, 劫居许多珍本不可复得. 有������绛云楼书目������4卷, 陈景云作注. ,2026

绛云露山,絳雲露山,강운로산: 又作绛云弄山. 在今云南会泽县西南. ������清一统志·东川府������: 绛云露由“在(会泽)县西南二百里, 与禄劝县接界. 延亘三百里, 尽于三江口. 上多积雪, 一名雪山. 又名乌龙山. 其项有惠媚湖. 唐兴元中, 异牟寻僭封禅, 以此山为东岳.” ,2026

绛水,絳水,강수: ①在今山西曲沃县南. ������水经·淦水注������: “(绛)水出绛山东, 寒泉奋涌, 扬波北注, 悬流奔壑, 一十许丈. 青崖若点黛, 素湍如委练, .望之极为奇观矣. 其水西北流注于浍.”②在今山西屯留县西南. ������水经·浊漳水注������: 绛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 谓之为滥水也. 东径屯留县故城南, ……其水东北流入于漳.” ③一作洚水. 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北. ������清一统志·登娴府������“黄水河”条下: “(黄)县东北三里有绛水河j源出县东南二十里绛山, 北流经县城东, 合黄水河, 至马停镇入海.”④亦名赤水. 即今四川简阳市西之绛溪河. ������寰宇记������卷76阳安县: “绛水在县南, 色赤如绛, 故名. ������九州要记������云: 简州在赤水之北是也.”(明史·地理志������简州: “旧治在绛河北. 正德八年徙治河南.”,2026

绛巴林寺,絳巴林寺,강파림사: 或译作强巴林寺. 又称昌都寺. 在今西藏昌都县旁. 明正统二年(1437)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瞎巴的门徒麦. 江森喜饶桑布兴建. 是格鲁派在昌都地区建立的第一座寺院. 麦·江森喜饶桑布的门徒德钦多吉即第一世帕巴拉活佛. ,2026

绛州,絳州,강주: 北周武成二年(560)改东雍州置, 治所在龙头城(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二十八里), 武帝移洽柏壁城(今新绛县西南二十里柏壁村), 建德六年(577)又移治玉壁城(今稷山县西南十二里汾河南岸). 辖境相当今山西河津․稷山․新绛․曲沃․绛县․翼城等县地. 隋大业三年(607)改为绛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置绛州总管府, 三年(620)复置绛州, 治所在正平县(今山西新绛县). 金兴定二年(1218)升晋安府, 元复改绛州, 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 1912年改为新绛县. ,2026

绛州大堂,絳州大堂,강주대당: 在今山西新绛县城内. 相传创建予唐, 张士贵挂帅寓此, 故亦称帅正堂. 原为绛州州衙内的正堂. ,2026

绛县,絳縣,강현: ①西汉置, 属河东郡. 治所在今山西侯马市西新田遗址. 东汉改绛邑县. ②西魏恭帝改南绛县置, 属绛郡. 治所在今山西绛县南十里. 隋开皇三年(583)属绛州. 大业初属绛郡. 唐属绛州, 武德元年(618)移治今绛县. 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 1928年直属山西省. ③唐武德元年(618)置, 属南宁州. 治所在今云南江川县北二十六里龙街. 武德七年(624)属西宁州, 贞观八年(634)属黎州. 天宝后省. ,2026

绛邑县,絳邑縣,강읍현: 东汉改绛县置, 属河东郡. 治所在今山西侯马市西新田遗址. 北魏改曲沃县. ,2026

绛帐台(臺),絳帳台(臺),강장태(대):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旧江陵县城内西南隅). ������盾汉书·马融传������: 桓帝时, 融为南鄢太守, “融才高搏洽, 为世通儒;教养诸生, 常有千数. ……常坐高堂, 施绛纱帐, 前授生徒, 后列女乐.” ������方舆胜览������卷27江陵府: “今子城鼓角楼之西绛帐台, 是其处也.”,2026

绛帐村,絳帳村,강장촌: 即今陕西扶风县东南二十五里绛帐镇. ������清一统志·风翔府二������: “相传汉马融授徒处.”,2027

绛岩山,絳岩山,강암산: 又名赭山․丹山. 即今江苏句容县西南三十里赤山. ������新唐书·地理志������句容县: “绛岩, 故赤山, 天宝中改名.”������寰宇记������卷90升州句容县: “绛岩山, ������图经������云: 在绛岩湖侧, 山上有龙坑祠, 郅湖神也.”宋������景定建康志������卷l7: 绛岩山一山极险峻, 临乎湖, 山之巅颇坦夷, 惟只路可通. 旧传五季之乱, 居民避难于上, 往往获免, 所厮山者常于其地获铜锭․剑器之属. 建炎兵火, 乡民又依之以免祸者甚众.” ,2027

绛岩湖,絳岩湖,강암호: 又名赤山湖․赤山塘. 在今江苏句容县西南三十里. ������新唐书·地理志������升州句容县: “县西南三十里有绛岩湖. 麟德中, 令杨延嘉因梁故堤置, 后废. 大历十二年, 令玉听复置, 周百里为塘, 立二斗门以节旱噗, 开田万顷.”,2027

绛城,絳城,강성: 又名虹城. 北魏改贡城戍置, 在今安徽五河县西五十二里东刘集镇附近. ������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五年(573), “淮北․‘绛城及谷阻士民, 并杀其戍主, 以城降.” 即此. 胡三省注: “绛城盖虹县城, 啬同而字异.”,2027

绛南县,絳南縣,강남현: 1945年春晋冀鲁豫边区由新绛县南部和闻喜县北部析置, 属太岳区. 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县南. 后撤销. ,2027

绛郡,絳郡,강군: ①西魏恭帝改南绛郡置, 属建州. 治所在绛县(今山西绛县南八里东南城树附近). 辖境相当今山西翼城․绛县等地. 北周属绛州. 隋开皇三年(583)废. ②隋大业三年(607)改绛州置, 治所在正平县(今山西新绛县). 辖境相当今山西襄汾․翼城․稷山․新绛․曲沃․绛县․闻喜․垣曲等县地. 唐武德元年(618)改为绛州. ,2027

绛部,絳部,강부: 大理国置, 属会川府. 治所在今四川会东县东铅锌镇, 一说今会东县. ������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下: “会通, 蛮名昔托, 又名绛部.”,2027

绛溪河,絳溪河,강계하: 又名绛水․赤水․牛鞯水. 在今四川简阳市西. 源出仁寿县东北龙泉山东麓, 东北流, 至简阳市城北合赤水河注入沱江. ������清史稿·地理志������简州: “绛溪河发源西北月亮沟, 东南流, 径城北, 入江.”,2027

络马河,絡馬河,락마하: 亦作骆马河․落马河. 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北英金河及其上游阴河. ������元史·特薛禅传������: 太祖又谕按陈之子唆鲁大都日: “以汝父子能输忠于国, 可木儿温都儿迤东, 络马河至于赤山, 涂河迤南与国民为邻, 汝则居之.”,2027

络丝潭,絡絲潭,락사담: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岳庙之后. ‘明嘉靖������衡州府志������卷2: 络丝潭“在岳出, 极深.” 自山间下泻, 曲折随乱石而下, 若断若续, 如曳匹练, 故名. ,2027

络缭营,絡繚營,락료영: 在今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105陵水县: 络综营“在县西北. 向设官兵, 防桃油․信脉․山涧․打嫁․胡缠․凡遐等村黎.” ,2027

绝水,絕水,절수: 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丹水上源. 源出高平市西北缴盖山, 东南入泫水. ������汉书·地理志������上党郡泫氏县: “杨谷, 绝水所出, 南至野王入沁.”������水经·沁水注������: “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 ……东南流, 左会长平水, ……叉东南流径泫氏县故城北, …j…东南与泫水会.”,2027

绝尘山,絕塵山,절진산: 在今浙江永康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3永康县: 绝尘山“在县东南二十九里. 以山势峻谶出尘丽名.” ,2027

绝景亭,絕景亭,절경정: 在今浙江温州市东南积谷山上. ������清一统志·温州府������: 绝景亭“在永嘉县东南积谷山上. 宋周行已建, 有诗云: 云横绝尘境, 峻堞若绳削.” ,2027

绞,絞,교: ①西周国名. 在今湖北郧县西北. ������左传������: 桓公十一年(前701), “郧人军予蒲骚, 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 又, 桓公十二年(前700), “楚伐绞, 军其南门, 为城下之盟而还.” 后为楚所灭. ②春秋时邾邑. 在今山东滕州市北. ������左传������: 褒公二年(前493), “春, 伐邾, 将伐绞.” 柱注: “绞, 邾邑.”顾栋高������春秋舆图������谓茌今滕县北. ,2027

统万城,統萬城,통만성: 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 公元413年, 十六国大夏赫连勃勃在此建为都城. 乃胡语地名. 而������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则称: “勃勃自言: 朕方统一天下, 君临万邦, 可以统万为名.”公元427年, 被北魏攻取, 改置统万镇. 自太和以后至唐, 曾为夏州治所. 唐末又为定难军节度使治所. 北宋淳化五年(994)城毁. ,2027

统万镇,統萬鎮,통만진: 北魏始光四年(427), 改统万城置, 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 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 ,2027

统门水,統門水,통문수: 又作徒门水. 即今吉林东南中朝界河图门江. 源出长白山南麓, 东北折东南流, 入日本海. ������金史·留可传������: “留可, 统门․浑蠢水合流之地鸟古论部人……, 世祖降附诸部亦皆有离心, 惟乌延部斜勤勃堇及统门水温迪痕部阿里保勃堇․撒葛周勃堇等皆使人来告难.”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3:‘‘‘统门, 即图门, 音转字耳.”,2027

统矢千户所,統矢千戶所,통시천호소: 蒙古宪宗七年(1257)于姚州(统矢府)置, 后属大理路. 治所在今云南姚安县北十九里光禄镇. 元至元十二年(1275)罢姚州, 天历元年(1328)升为姚安路. ,2027

统矢府,統矢府,통시부: 又称弄栋府․姚府. 宋大理置, 治所在统矢逻(今云南姚安县北十九里光禄镇). 辖境约当今云南姚安․大姚․永仁三县及四川攀枝花市南部地. 无改姚安路. ,2027

统关城,統關城,통관성: 在今河南宜阳县西. ������北齐书·斛律光传������: 武平元年(570), 光救宜阳, 屡破周军, “置筑统关․丰化二城, 以通宜阳之路“. ,2027

统军川,統軍川,통군천: 又名通军水. 即今山西洪洞县南汾水东岸支流. ������周书·武帝纪������;建德五年(576);武帝伐齐, “郑国公达奚震步骑一万守统军川.” 即此. ,2028

统幕镇,統幕鎮,통막진: 即统漠镇. 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 ������明一统志������卷5隆庆州: “相传辽主游幸尝张大幕于此, 因名. 俗讹为土幕.”������方舆纪要������卷17谓此说荒诞. ,2028

统漠镇,統漠鎮,통막진: 又名统幕․土幕․土木. 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十五里土木乡. ������资治通鉴������: 唐武德六年(623), “高开道所部弘阳․统漠二镇来降.” 后讹为土木. 明永乐初置堡. ,2028

统境关,統境關,통경관: 清置, 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五里. 清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4: “康熙七年设立千总, 防关隘路, 通郁山․黔․酉, 为近城扼要之所.”,2028

骆口驿,駱口驛,락구역: 唐置, 在今陕蓓周至县西南骆谷口. 元稹有������骆口驿诗������. ,2028

骆马河,駱馬河,락마하: 即落马河. 今内蒙古赤峰市北英金河及其上游嬲河. 宋沈括������熙宁使虏图抄������: “过阴凉河, 至松山馆. 河自谣来……至馆东迎小石山, 乃折西北与骆马河会.”,2028

骑马湖,騎馬湖,기마호: 亦作落马湖. 在今江苏宿迁市西北. ������大金国志������卷7: 天会九年(1131), “挞懒之众自淮东归淮北, 休兵于宿迁县乐马湖“. 即骆马湖. ������明史·地理志������宿迁县: “西北有骆马湖, 皆入大河.”������清一统志·徐州府一������: 骆马湖“在宿迁县西北十里. 本洼田也. 明季漫溢成湖, 长六十里, 周一百五十余里, 受山左诸山之水, 由董家․陈窑二沟, 以入运河.” ,2028

骆它守捉城,駱它守捉城,락타수착성: 唐置, 属维州. 在今四川理县东北. 后废. ,2028

骆县,駱縣,락현: 西汉置, 属定襄郡. 治所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南窑沟乡下城湾古城. 东汉末废. ,2028

骆谷,駱穀,락곡: 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 谷长四百余里, 为关中与汉中之间交通要道.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正始五年(244), “爽乃西至长安, 大发卒六七万人, 从骆谷入.” ������元帝纪������: 景元四年(263), “又命镇西将军钟会由骆谷伐蜀.” 皆此. 唐武德七年(624)重修骆谷道, 并置关于此. ,2028

骆谷水,駱穀水,락곡수: 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57整屋县: 骆谷水“出骆谷, 以径长城戍西, 又北注入渭.” ,2028

骆谷关,駱穀關,락곡관: 唐武德七年(624)置, 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十八盘岭南. 控扼傥骆道, 为秦岭南北交通要隘. ������元和志������卷2京兆府整匿县: 骆谷关“在县西南百二十里. 武德七年, 开骆谷道以通梁州, 在今关北九里. 贞观四年移于今所.” 明移关址予今十八盘岭, 并置巡司于此. ,2028

骆谷城,駱穀城,락곡성: 西晋永嘉末仇池氐杨茂搜置, 即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乡, ������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四年(427), “氐王杨玄遣将军苻白作围秦梁州刺史出连辅政于赤水;城中粮尽, 民执辅政以降, 辅政至骆谷, 逃还.” ������魏书·地形志������: “洛谷城, 太平真君七年置仇池镇, 太和十二年为梁州. 正始初置南秦州.”,2028

骆谷道,駱穀道,락곡도: 亦名傥骆道. 古代关中与汉中间的交通道路. 自今陕西周至县西南, 沿骆谷水․傥水河谷, 南至洋县.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正始五年(244), “爽乃西至长安, 大发卒六․七万人, 从骆谷入.” 即此. ������寰宇记������卷30盏屋县: “骆谷道, 汉魏旧道也, 南通蜀汉, ……近代废塞. 密武德七年复开. 东北自鄂县界, 蒴南经县界, 又西南入骆谷, 出骆谷入洋州兴势县界.”������清一统志·西安府一������引������整屋县志������: “骆谷口, 明设巡司, 隆庆中, 盗贼窃发, 巡司不能禁, 遂塞之.”,2028

骆驼山,駱駝山,락타산: ①在今山西偏关县东北. ������清一统志·宁武府������: 骆驼山“在偏关县东北七十里. 相传明李文忠北征, 尝憩兵于此.” ②亦名鞍子山. 即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北滦河西之骆驼山. ������明太祖实录������: 洪武三年(1370), “大将李文忠․赵庸败元太尉蛮子等于白海子之骆驼山, 进至开平.” ③在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 明������辽东志������卷1: 骆驼山在“(复州卫)城西三十里”, 民国������奉天通志������卷83复县: 骆驼山“山形突兀如骆驼状, 故名.” ④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博平镇西北. ������方舆纪要������卷34博平县: 骆驼山在“县西北十五里. 主阜巍然, 形似骆驼.” ⑤在今贵州石阡县西三里. ������方舆纪要������卷122石阡府: 骆驼山, “������志������云, 在石阡司西三里. 又西为飞马山.” ,2028

骆驼水,駱駝水,락타수: 亦作橐驼水. 今广西荔浦县荔浦江上源. ������元和志������卷37建陵县: “骆驼水在县西七里.”������方舆纪要������卷107修仁县: 橐驼水“在县(故治在今荔浦县西南修仁镇)西. 源出橐驼山, 流经县南……下流俱注于荔江.” 骆驼咀在今湖南长沙市北十里, 湘水东岸. ������方舆胜览������卷23潭州: 骆驼咀“在浏口. 谚云: 骆驼咀圆出状元.” ,2028

骆驼河,駱駝河,락타하: 即今内蒙古扎赉特旗西北绰尔河支流吉根河. ������清一统志·科尔沁������: 骆驼河“在右翼前旗北二百里. 蒙古名特门河. 源出葛尔济隆山, 东流入戳儿河, 东入嫩江.” ,2028

骆驼城遗址,駱駝城遺址,락타성유지: 在今甘肃高食县西骆驼乡水胜村戈壁滩上. 座北向南, 呈长方形, 面积为29.92万平方米. 分前后两城, 为夯土板筑城垣. 内出土汉五铢及唐代铜․铁器. 为保存最完整的汉至唐之城堡之骆驼巷卡伦清嚣, 即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北骆驼巷. 清道光������新疆识略������卷2巴里坤: 骆驼巷卡伦“距域七十里.” 清末废. ,2028

骆驼桥,駱駝橋,락타교: 在今青海共和县南黄河上. ������旧唐书·吐蕃传������: 唐开元十六年(728), 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引兵至青海西南渴波谷, 与吐蕃接战, “破其大莫门城, ……又焚其骆驼桥而还.” 即此. ,2029

骆驼堰,駱駝堰,락타언: 在今陕西神木县西北百里. ������资治通鉴������: 唐开元九年(721), “先是, 叛胡潜与党项通谋, 攻银城․连谷, 据其仓庾. 张说将步骑万人出合河关掩击, 大破之. 追至骆驼堰.” 即此. ,2029

骆驼港,駱駝港,락타항: ①又名纳远川. 即今内蒙古鄂托克旗西黄河支流都思兔河. ②在今河北香河县北. ������方舆纪要������卷l1香河县: 骆驼港“在县北八里. 自三河县之兔儿山流经县界, 下流入于自河.” 骆驻湾在今河北武强县西南二十二里骆驼湾村. ������方舆纪要������卷14武强县: 骆驼湾“在县(今县西南武强镇)西北五里. 滹沱决溢时, 此为钟水之处.” ,2029

骆驿,駱驛,락역: 唐置. 在今陕西乾县东南. ������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283), “泾原兵变”, 德宗逃往奉天(今乾县), 朱․砒遣将韩“曼至骆驿.” 即此. ,2029

骆家场,駱家場,락가장: 即今四川营山县东骆市镇. 清同治������营山县志������卷4: 骆市场在“治东三十里. 右通小桥大道, 左通黄渡河. 嘉庆元年九月内安设驿站.” ,2029

骆家店,駱家店,락가점: 即今湖北广水市南骆店乡. 明嘉靖������应山县志������卷2������坊乡������: “骆家店, 在治甫二十里.”,2029

骈,駢,병: 即郝. 春秋纪地. 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三十里. ������汉书·地理志������齐郡临朐县注: “应劭臼: ‘临胸山有伯氏骈邑.”’,2029

耕坛,耕壇,경단: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古台城东南八里. ������宋书·礼志������: 元嘉二十年(443), “司空․大农․京尹․令․尉, 度宫之辰地八里之外, 整制干亩, 开阡陌, 立先农坛子中阡西陌南, 御耕坛于中阡东陌北. 将耕, 宿设青幕于耕坛之上.” ������陈书·侯安都传������: 梁末, 北齐入侵, “又战于耕坛南, 安都率十二骑, 突其阵, 破之, 生擒齐仪同乞伏无劳.” ,2030

耙耧山,耙耬山,파루산: 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五里. ������清一统志·河南府一������: 耙耧山在“方山之西. 下有程伊川故宅.” ,2030

艳阳洞,豔陽洞,염양동: 亦作焰阳洞. 在今四川仁寿县南. ������舆地纪胜������卷150隆州: 艳阳洞“在州城至道观之后. 昔张天师既誓玉女子井, 因藏去其衣, 念藏之未固, 径取锁之石室, 或谓之藏衣洞. 洞在重岩之下, 晗岈幽窈晦明, 变化于态万状. 虽拒阑阁不数武, 而若与世相绝, 盖真人修炼之所. 旁有石鼓, 扣之有声. 地产何首乌最良, 东坡有服食之法.” ������方舆纪要������卷67仁寿县: “盐井在治南. 西有艳阳洞, 亦日焰阳, 即成泉之源也. 亦臼陵井, 亦日仙井, 宋置监于此.”,2030

艳城,豔城,염성: 唐石汗那国都城. 在今阿富汗东北境斯科扎尔一带;一说即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西南迭脑. 龙朔元年(661)为悦般州都督府治所. ,2030

泰山,泰山,태산: ①在今江苏泰州市西. ������清一统志·扬州府一������引������旧志������: “宋绍兴时, 开东西市河垒土而成, 因州为名.”②在今山东泰安市北. 号称东岳. 又称岱山․岱岳. 古称岱宗. ������诗经·鲁颂·闼富������: “泰山岩岩, 鲁邦所瞻.”������史记·货殖列传������称: “泰山之阳则鲁, 其阴则齐.”古时帝王常要到泰山去行封禅大礼.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上泰山, 立石, 封祠祀.” 又������汉书·郊祀志������: “上因东上泰山, 泰山草木未生, 乃令人上石, 立之泰山巅.”,2030

泰山庙镇,泰山廟鎮,태산묘진: 即今湖北襄阳县北泰山庙乡. 明嘉靖十九年(1540)移油坊滩巡司于此. 清设把总驻防. ,2030

泰山郡,泰山郡,태산군: 楚汉之际刘邦改博阳郡置, 治所在博县(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 因境内泰山得名. 后移治奉高县(今泰安市东北). 辖境相当今山东长清․莱芜以南, 肥城以东, 宁阳․平邑以北, 沂源․蒙阴以西地区. 东汉以后辖境缩小. 北魏移治博平县(今泰安市东南旧县). 辖今山东泰安․新泰․莱芜等市地. 北齐改为东平郡. ,2030

泰山墩,泰山墩,태산돈: 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 去码头镇二里许. 即漂母墓. 后人因墩下有东岳祠, 名为泰山墩. ,2030

泰川县,泰川縣,태천현: 唐贞观初置, 属燕州. 治所在今广西平南县东北. 七年(633)属龚州. 十二年(638)废入平南县. ,2030

泰历县,泰曆縣,태력현: 1944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泰安县北部与历城县南部地析置, 治泰安(今山东泰安市). 取二县首字为名. 1946年撤销, 并入泰安县. ,2030

泰日桥镇,泰日橋鎮,태일교진: 俗称坍石桥. 即今上海市奉贤县东北二十四里太日镇.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奉贤县: “泰日桥镇在城(今奉城镇)西北二十四里.”,2030

泰平县,泰平縣,태평현: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 属平阳郡. 治所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北二十二里古城镇. 北周改太平县. ,2030

泰平里溪,泰平裏溪,태평리계: 在今福建南平市西南. ������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南平县: 泰平里溪“在府南七十里. 源出沙县界黄泥坑, 流三十余里, 经府西南七十里之篑答山下, 又东北流, 入于西溪.” ,2030

泰东陵,泰東陵,태동릉: 在今河北易县西永宁山下清西陵之泰陵东北三里. 是高宗生母孝圣皇后钮桔禄氏的陵寝. ,2030

泰宁卫,泰寧衛,태녕위: 明兀良哈三卫之一. 洪武二十二年(1389)于兀良哈地置, 属大宁都司. 泰宁卫又称“往流”(Onglighut), 意即“王之民”, 当即辽王直属部民, 其地在元泰宁路境(今吉林洮儿河․绰尔河下游). 永乐间改属奴几千都司. 宣德․正统年间南徙至今辽宁兴城至北镶以东边墙之外. 嘉靖后期被察罕儿汗及南迁之哈刺哈部(内喀尔喀)․尔嗔部(嫩科尔沁)役属, 并渐被取丽代之. 明末归附后金. ,2030

泰宁军,泰寧軍,태녕군: 唐․五代方镇名. 唐乾宁四年(897)以沂海节度使号泰宁军, 治所在兖州(今山东兖州市). 辖沂․海․兖․密․徐五州, 相当今山东胶州湾․以西, 高密․安丘․莱芜․泰安以南, 济宁及江苏丰县以东, 南至安徽怀远․江苏沭阳. 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废. ,2031

泰宁设治局,泰寧設治局,태녕설치국: 1940年改泰宁实验区置, 属西康省. 治所在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协德乡(街林). 1945年改为乾宁县. ,2031

泰宁县,泰寧縣,태녕현: ①东魏兴和中侨置, 为泰宁侨郡治. 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 北齐废. ②北宋元裙元年(1086)改归化县置, 属邵武军. 治所即今福建泰宁县. 明嘉靖������邵武府志������卷3载叶祖洽������泰宁县改邑名记������: “泰宁者, 阙里之府号也.”按, 宋尊兖州为泰宁府, 县以此为名. 元属邵武路. 明․清属邵武府. 民国初属福建北路道. 1914年属建安道. 1928年直属福建省. 宋时置金․银场于此. ③元置, 为泰宁路治. 治所在今吉林洮南市东北洮儿河北岸城四家子村. 明废. ④清雍正五年(1727)置, 属奉天府. 治所在宁古塔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 七年废. ⑤1941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泰安․宁阳二县析置, 治楼德镇(今山东新泰市西楼德镇). 1952年改名徂阳县. 1956年撤销, 并入泰妾․宁阳․新泰三县. ,2031

泰宁尚书第,泰寧尚書第,태녕상서제: 又称五福堂. 在今福建泰宁县城内胜利一街. 为明天启闻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宅第. 建于明万历年间, 坐西朝东, 面积达4500余平方米. 院落主体五幢, 分五道门一字排列. 每幢均为三进, 共有房一百二十余闻. 天井中置各式石雕花桂․水缸․甬道. 院舍大门额均嵌有石疆. 第二幢“四世一品”门楼最为精致, 雕刻人物․飞鸟․卷草․团花等图案. 布局严谨, 宏伟壮观, 为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群. 现为泰宁县博物馆.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31

泰宁实验区,泰寧實驗區,태녕실험구: 1937年析康定․道孚二县地置, 属四川省. 治所治惠远寺(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八美惠远寺). 1939年属西康省. 1940年改为泰宁设治局. ,2031

泰宁城,泰寧城,태녕성: 清雍正九年(1731)建, 在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协德乡(街村). 因七世达赖喇嘛移居惠远庙, 故建土城驻兵保护. ,2031

泰宁郡,泰寧郡,태녕군: ①北魏孝昌中置, 治所在东永安县(今山西沁水县西北二÷五里固镇村). 辖境相当今山西沁水县地. 永安中属建州. 北齐废.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 属义州. 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 北齐废. ,2031

泰宁营,泰寧營,태녕영: 清雍正七年(1729)置泰宁协, 属四川都司. 驻地在噶达城(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协德乡), 十三年(1735)驻地在化林坪(今泸定县求南兴隆镇东北化林村). 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为泰宁营, 后移驻阜和(今四川康定县)改为阜和协. ,2031

泰宁路,泰寧路,태녕로: 元置, 属中书省. 治所在泰宁县(今吉林洮南市东北洮儿河北城四家子村). 辖境相当今吉林洮南市․乾安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以北, 内蒙古大兴安岭以东地. 明废. ,2031

泰西,泰西,태서: 指西方国家. 一般指欧․美各国. 如明耒成书之������火攻挈要������, 即题泰西汤若望授. ,2031

泰州,泰州,태주: ①北魏延和元年(432)改雍州置, 治所在蒲坂县(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五里蒲州镇东南). 辖境相当今山西永济․万荣․临猗等市县地. 太和中废. 东魏天平中复置. 北周明帝二年(558)改为蒲州. ②唐武德元年(618)改汾阴郡置, 治所在汾阴县(今山蕊万荣县西南宝井村). 辖境相当今山西河津․万荣等县地. 二年(619)移治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西), 贞观十七年(643)废. ③唐贞观七年(633)改燕州置, 治所在宁风县(今广西藤县西北太平镇). 八年(634)复改为燕州. ④五代唐天成三年(928)置, 治清苑县(今河北保定市). 后废. ⑤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置, 治所在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 ������舆地纪胜������卷40泰州: “相传以为取通泰之义.”辖境相当今江苏泰州․姜堰․如皋․泰必․兴化等市地.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为泰州路, 二十一年(1284)复为泰州, 属扬州路. 辖境缩小. 明洪武初省海陵县入州, 属扬州府. 清不辖县. 1912年改为泰县. ⑥辽置, 属延庆宫. 治所在乐康县(今吉林洮南市东北洮儿河北岸城四家子村). 辖境相当今吉林洮南․白城二市, 镇赉县及黑龙江泰来县她. 金承安三年(1198)移治长春县(今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西北塔虎村). 元改为泰宁路. ,2031

泰州,泰州,태주: 千户所明洪武中置, 属扬州卫. 在今江苏泰州市南. 清康熙十七年(1678)废. ,2031

泰州市,泰州市,태주시: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泰县析置, 隶苏北行署区. 治泰州城(今江苏泰州市). 1949年4月至1950年苏北行署区驻此. 1952年改属江苏省. ,2031

泰州军,泰州軍,태주군: 北宋时改泰州置, 治所在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为泰州路. ,2031

泰州路,泰州路,태주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泰州军置, 治所在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 辖境相当今江苏泰州․姜堰․如皋等市地. 二十一年(1284)改为泰州. ,2031

泰兴场,泰興場,태흥장: 即今四川新都县东南太兴镇. 民国������新都县志������卷l: 泰兴场“一名新唐子, 踞为金安镇, 清初名复兴场. 在县南二十里.” ,2031

泰兴县,泰興縣,태흥현: ①西魏置, 为建阳郡治. 治所在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沙州镇兆白龙江髓岸. 一说在今青川县(乔庄镇). 隋开皇三年(583)改为方维县. ②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置, 属泰州. 治所在济川镇(今江苏泰兴市东北隅). 北宋乾德二年(964)徙治柴墟镇(今泰兴市西北口岸镇). 宣和四年(1122)改属扬州. 南宋绍兴初复属泰州, 十二年(1124)又改属扬州, 十四年(1126)徙治延令村(今泰兴市). 元属扬州路. 明属扬州府. 清雍正三年(1725)改属通州. 民国初属江苏苏常道. 1927年直属江苏省. 1992年改设泰兴市. ,2031

泰安州,泰安州,태안주: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泰安军置, 属山东西路. 治所在奉符县(今山东泰安市). 辖境相当今山东泰安․新泰․莱芜等市地. 元属中书省. 明初废奉符县入州, 属济南府. 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 属山东省. 十三年(1735)改为府. ,2032

泰安军,泰安軍,태안군: 金初分袭庆府置, 治所在奉符县(今山东泰安市). 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为州. ,2032

泰安县,泰安縣,태안현: ①清雍正十三年(1735)最, 为泰安府治. 治所即今山东泰安市. 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 1925年为泰安道治.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82年改设泰安市. ②1947年改依安县置, 属黑龙江省. 治所即今黑龙江省依安县. 1953年因与山东泰安重名, 复名依安县. ,2032

泰安府,泰安府,태안부: 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泰安直束州为府, 属山东省. 治所在泰安县(今山东泰安市). 辖境包括今山东泰安․新泰․莱芜․肥城․平阴․东阿․东平等市县地. 1913年废. ,2032

泰安陵,泰安陵,태안릉: 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北三十二里. 为南齐高帝陵. ������元和志������卷25润州丹阳县: “高帝道成泰安陵, 在县口三十二里.”,2032

泰安道,泰安道,태안도: 1925年由济南道分置, 属山东省. 治所在泰安县(今山东泰安市). 辖境相当今山东泰安․新泰․莱芜․肥城․东平․梁山等市县地. 1925年疲. ,2032

泰戏山,泰戲山,태희산: 又名武夫山․平山․戍夫山․派山. 在今山西繁峙县东恒山山脉东段. ������山海经·北次三经������: “泰戏之山, ……摩沱之水出焉.”即此. ,2032

泰来氣屯,泰來氣屯,태래기둔: 又作泰来溪. 即今黑龙江省泰来县. 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 泰来县“地当呼尔达河西, 土名泰来气屯.” ,2032

泰来设治局,泰來設治局,태래설치국: 1913年析杜尔伯特․扎赉特二旗地置, 属黑龙江省龙江道. 治所在泰来溪(今黑龙江省泰来县). 1917年改为泰来县. ,2032

泰来县,泰來縣,태래현: 1917年改泰来设治局置, 属黑龙江省龙江道. 治所在泰来溪(今黑龙江省泰来县). 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 泰来县“土名泰来气屯”, 故名. 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 1945年划归嫩江省, 1949年复属黑龙江省. ,2032

泰县,泰縣,태현: 1912年改泰州置, 属江苏淮扬道. 治所即今江苏泰州市, 1927年直属江苏省. 1949年迁治姜堰镇(今姜堰市). 1994年改设姜堰市. ,2032

泰伯城,泰伯城,태백성: 亦作太伯城․梅里村. 相传周太王之子泰伯所筑. 在今无锡市东南三十里梅村. ������吴越春秋������卷l: 太伯“还荆蛮, 国民君丽事之, 自号为句吴, ……起城周三里二百步.” ������史记·吴太伯世家������正义: “太伯居梅里, 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 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 号句吴. 寿梦卒, 诸樊南徙吴.”������方舆纪要������卷25无锡县“泰伯城”条引������吴地记������云: “泰伯筑城于梅李墟, 周三里二百步, 外廓周三百余里. 今日梅李乡, 亦日梅李村.”,2032

泰伯渎,泰伯瀆,태백독: 在今江苏无锡市东五里. 相传泰伯所开, 故名. 唐时曾疏导. ������新唐书·地理志������无锡县: “南五里有泰伯渎, 东连蠡湖, 亦元和八年孟简所开.”,2032

泰尾墟,泰尾墟,태미허: 亦作派尾墟. 即今广东博罗县东北泰美镇. 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 博罗县东北有派尾墟. ,2032

泰昌县,泰昌縣,태창현: 西晋太康初置, 属建平郡. 治所即今四川巫山县蘸北一百二十里大昌镇. ������水经·江水注������: 巫溪水“又南径建平郡泰昌县南.” 北周改为建昌县. ,2032

泰和县,泰和縣,태화현: ①隋开皇十一年(591)改西昌县置, 属吉州. 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三里. 大业间属庐陵郡. 大业八年(612)移治今泰和县西六里. 唐武德五年(622)为南乎州洽.八年(625)改太和县, 改属吉州. 贞观初还旧治, 贞元三年(787)移治今泰和县. 元元贞初升为太和州. 明洪武初复改泰和县, 属吉安府. 民国初属江西庐陵道. 1926年直属江西省. ②北宋宣和中改万寿县置, 属顺昌府. 治所在今安徽太和县西北八里旧县镇.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并入颍州. 元大德八年(1304)复置, 改为太和县, 移治今太和县. ,2032

泰和街,泰和街,태화가: 即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西振太乡驻地. 原名草皮街. 傣语名太和街. “太”为棉花, “和”为箐, 意即箐边种过棉花. 1916年设草辟县佐. 1919年改名泰和县佐. ,2032

泰郊镇,泰郊鎮,태교진: 清置, 属安康县. 在今陕西安康市西三十五里. ,2032

泰卷,泰卷,태권: 一名大垌. 商邑. 在今山东定陶县南. ������史记·殷本纪������: “汤乃践天子位, 平定海内. 汤归至于泰卷.”,2032

泰顺县,泰順縣,태순현: 明景泰三年(1452)分瑞安․平阳二县置, 属温州府. 治所即今浙江泰顺县. 崇祯������泰顺县志������: 县名“取国泰丽人心效顺也.” 民国初属浙江瓯海道. 1927年直属浙江省. ,2032

泰陵,泰陵,태릉: ①隋文帝杨坚的陵墓. 在今陕西扶风县东南, 接武功县界. ②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 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三十里金粟山上. ������新唐书·地理志������奉先县: “泰陵在东北二十里金粟山.”③为明孝宗朱祜樘之陵. 茌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史家山东. 明十三陵之一, 在长陵西北二里. ④清世宗雍正之陵. 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秦上州即奉上州之讹. 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或石山下清西陵. ,2032

泰康设治局,泰康設治局,태강설치국: 1927年析安达․林甸․泰来三县地秦口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南. 民国������湖北通志������卷置, 属黑龙江省龙江道. 泰康县. ,2033

泰康县,泰康縣,태강현: ①即太康县. ������金史·地理志������作“泰康.” 治所即今河南太康县. ②1933年伪满改泰康设治局置, 属黑龙江省. 治所即今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1945年并入杜尔伯特旗. 1946年复置, 属嫩江省. 同年又并入杜尔伯特旗. ,2033

泰凝,泰凝,태응: 亦名泰宁. 在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协德乡. 民国������西康建省记������: “泰凝一日泰宁, 距打箭炉三日程. 清时设把总一员驻其地. 有一喇嘛寺, 昔为西藏达赖喇嘛降生之所, 其寺故归藏属, 中喇嘛由川中按年给以口食银千余两.”,2033

泰凝寺,泰凝寺,태응사: 即惠远寺. 在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协德乡西北所龙村. ������清史稿·四川土司传������: “泰凝寺产沙金, 锡良准商人采办, 并派兵弹压.”,2033

秦,秦,진: ①古国名. 赢姓. 相传为伯益之后. 非子为部落首领时, 居于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 善养马, 被周孝王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 作为附庸. 公元前770年, 秦庄公子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市)有功, 被封为诸侯. 春秋时德公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三里豆腐村). 战国时, 孝公又迁都咸阳(今陕西成阳市东北二十里窑店鎭北), 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策·秦策������: 苏秦曰: 秦“西有巴․蜀․汉中之利. 北有胡貉․代马之用. 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东有崤函之固. 田肥美, 民殷富, 战车万乘, 奋击百万, 沃野千里, 蓄积饶多, 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下之雄国也.” 公元前221年, 秦王赢政统一中国, 建立秦朝. ②邑名. 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 ������史记·秦本纪������: “非子居犬丘, ……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 马大蕃息. 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分其土为附庸, 邑之秦, 使复续赢氏祀, 号曰秦赢.”③春秋鲁邑. 在今河南范县东南舊城. ������春秋������: 庄公三十一年(前662)秋, “筑台于秦.” 杜注: “东平范县(按: 在今山东梁山县西北)西北有秦亭.”后称秦城. 北魏徙置东平郡及范县于此. ④陕西省的简称. 因战国时为秦地得名. ⑤古代中西亚․欧州․非州称中国为秦. ,2033

秦二世墓,秦二世墓,진이세묘: 秦二世胡亥的陵墓.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隅曲江东南.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赵高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括地志������载: 二世陵“在雍州万年县南三十四里.” ������汉书·元帝纪������注: “师古日: 宜春下苑即今京城东南隅曲江池是.”据考证, 今西安市曲江东南的“红孩冢”当是秦二世陵, 凌前有清毕沅所竖“秦二世皇帝陵”碑. ,2033

秦上州,秦上州,진상주: 即奉上州之讹. 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或石棉․甘洛县境. ,2033

秦口,秦口,진구: 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南. 民国������湖北通志������卷34竹山县: 秦口市“在县东南七十里.” ,2033

秦山,秦山,진산: ①一名大斤山.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土默特左旗等境之大青山. ������资治通鉴������: 隋开皇十九年(599), 高熲等伐突厥都蓝, “突厥败走, 追度白道, 逾秦山七百余里而还.” ②在今江西瑞昌市南. ������清一统志·九江府一������: 泰山“在瑞昌县南三十里. 高十余里, 登之可望匡庐大江. 其上金盆泉, 可灌田数百顷. 有梅谷甚幽胜.” ③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二十五里. ������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 秦山“俗云秦头魏尾, 因名.” ������清一统志·河南府������: 秦山“亦名三山. 相传即周之三王陵也.” ④在今河南灵宝市西. ������元和志������卷6虢州阌乡县: “秦山, 一名秦岭, 在县南五十里. 南入商州, 西南入华州, 山高二干丈, 周回三百余里.”������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 “谚曰: 秦为头, 虢为尾, 与太华相连. 故名.”⑤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北. ������寰宇记������卷161富川县: “秦由在县北三十里. 高二千余丈, 南接富川, 北连道州. 吴孙权未立时, 此山夜忽闻有雷声, 因开六洞, 南北可数十里, 出水其中, 有石鼓․石柱․石坛.”⑥在今陕西白水县西北五十里, 接宜君县界. ������方舆纪要������卷54白水县: 秦山“连亘绵远, 道通鄜․延․环․庆, 其断处为暗门, 最险隘.” ,2033

秦川,秦川,진천: ①在今广西平南县西北四十里思旺镇. 明․清置巡司于此. ②一名清水. 即甘肃清水县之汤浴河․牛头河. ������水经·渭水注������: “清水上下, 戚谓之秦川.”③古地区名. “川”指平川而言. 或泛指今陕西․甘肃二省秦岭以北的平原, 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 以出秦川”, 即此. ������方舆纪要������卷52: “陕西谓之秦川, 亦日关中.”或专指今甘肃清水县境内后川河谷地, 因川旁有秦国祖先非子的封地秦亭(一作秦城), 故名. ,2033

秦川水,秦川水,진천수: 源出今山西长子县西方山, 西南流径沁水县入沁水. ������水经·沁水注������: 秦川水“出巨骏山东, 带引众溪, 积以成川. 又西南径端氏县故城东. ……其水南流, 入于沁水.” ,2033

秦王岭,秦王嶺,진왕령: ①在今山西灵石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41灵石县: 秦王岭“在县东南三十里.” ②在今山西浮山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41浮山县: 秦王岭“在县东北四十里. ������旧志������, 唐太宗南破宋老生, 从霍山潜行至此, 以扼前锋, 后人因呼为秦王岭.” ,2033

秦王城,秦王城,진왕성: 一名秦城. 在今湖北竹山县南一里. ������舆地纪胜������卷86房州: 泰王城“������晏公类要������云, 在竹山县南一里. ������旧经������云, 秦时筑. 唐景龙中掘得石云, ‘秦白起伐楚, 于此下寨”’. ,2033

秦王塞,秦王塞,진왕새: 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古荥镇西. ������清一统志·开封府二������: 秦王塞, “唐太宗与窦建德相距屯兵处.” ,2034

秦中,秦中,진중: 指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 因春秋․战国时这里为秦国地而得名. ������汉书·娄敬传������有“秦中新破”句, 唐白居易有������秦中吟������诗. 皆指此. ,2034

秦冈山,秦岡山,진강산: 在今甘肃两当县南. ������水经·漾水注������: “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冈山, 尚婆水注之. 山高入云, 远望增状, 若岭纡曦轩, 峰枉月驾矣. 悬崖之侧, 列壁之上, 有神象若图, 指状妇人之容, 其形上赤下白, 世名之臼圣女神.”,2034

秦水,秦水,진수: ①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南. ������舆地纪胜������卷58道州: 秦水“在江华县. 出吴望山, 南流五十里与冬冷水合. 水声如秦陇, 故名.” ������方舆纪要������卷81谓秦水“下流合予贺江.” ②即溱水. 在今湖南临武县南. ������汉书·地理志������桂阳郡临武县: “秦水东南至浈阳入涯.”③即今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北之金口河. ������寰字记������卷74嘉州罗目县: 秦水“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昔秦惠王伐蜀移秦入万家以实蜀中, 秦人思秦之泾水, 乃呼此水为泾水. 唐天宝六年改为秦水.” ������方舆纪要������卷72峨眉县: 秦水“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亦出峨眉山麓, 下流汇入阳江.” ④即今甘肃清水县北后川河. ������水经·渭水注������: 秦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 二源双导, 历三泉合成一水, 而历秦川, ……西径降陇县故城南, ……又西南历陇川, 径六盘口, 过清水城西, 南注清水.” ,2034

秦凤路,秦鳳路,진봉로: 北宋熙宁五年(1072)分陕西路西部置, 为熙宁二十三路之一. 治所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 辖境相当今宁夏苦水沟․云雾山和甘肃蒲河․陕西贾赵河以西, 长城以南, 秦岭․蟠冢山․岷山以北, 青海日月山․达坂山以东地. 金皇统二年(1142)废. ,2034

秦丘,秦丘,진구: 在今河南项城市西南. ������寰字记������卷9项城县(今沈丘县): 秦丘“在县西南四十七里. 故老传云: 秦王苻坚将兵南征驻于此丘, 故名秦丘. 丘侧有故城名为秦丹城, 亦名秦王城.” ,2034

秦台,秦臺,진대: 即蒲台. 在今山东滨州市滨城镇东北二十里单寺乡西北. ������方舆纪要������卷31滨州: 秦台“高八丈, 周二百余步. 相传秦始皇东游筑此以望海. 亦曰蒲台, 以是时尝索蒲系马于台上也.” ,2034

秦屿,秦嶼,진서: 即今福建福鼎县东南秦屿镇. 明属福宁州. 嘉靖中移大篑等巡司驻此, 改名秦屿巡司. ,2034

秦庄襄王墓,秦莊襄王墓,진장양왕묘: 在今陕西临潼县西南. 秦庄襄王初名异人, 后改名子楚, 秦始皇之父. 公元前249-前247年在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庄襄王享国三年, 莽菡阳.”正义引������括地志������吕: “秦庄襄王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三十五星, 俗亦谓为子楚. 始皇陵在北, 敬亦谓为见子陵.”,2034

秦关,秦關,진관: 即横浦关. 今广东南雄县东北大庾岭上之梅关. ������舆地纪胜������卷93南雄州: 秦关“在城东北四十里. ������南康记������云: 南康县大庾岭四十里横浦, 有秦时关. 今怀化驿是也.” ,2034

秦州,秦州,진주: ①三国魏分陇右置, 因秦邑以为名. 后省入雍州. 西晋泰始五年(269)分雍․凉․梁三州复置, 治所在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 太康三年(282)废. 七年(286)复置, 徒治上郡县(北魏曾改为上封, 今甘肃天水市). 辖境相当今甘肃定西․静宁二县以南, 清水县以西及陕西风县․略阳和四川平武․南坪及青海黄河以南․贵德以东地. 其后逐渐缩小. 隋大业初改为天水郡. 唐武德初复日秦州, 开元二十二年(734)移治成纪县(今甘肃秦安县西北). 天宝元年(742)还治上部县, 改为天水郡. 乾元元年(758)复改为秦州. 宝应后陷于吐蕃. 大中三年(849)收复, 复移治成纪县. 北宋又移秦州及成纪县于今天水市. 明洪武二年(1369)省成纪县予入州, 属巩昌府. 清雍正七年(1729)直隶甘肃省. 辖境相当今天水市․秦安․清水․两当․西和․礼县․徽县․成县等地. 1913午降为天水县. 北魏正光五年(524), 州境各族人民推羌人奠折大提为帅起义. 唐宋时产银․铜․铁. 明洪武初设茶马司于此, 与各族进行贸易. ②东晋末谯纵侨置于涪城(涪县), 在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 ������晋书·谯纵传������: “攻(毛)璩弟西夷校尉瑾于涪城, 城陷, 瑾死之, 纵乃自号梁․秦二州刺史.”后废. ③十六国北凉置, 治所在张掖县(今甘肃张掖市). 后废. ④南朝梁置, 治所在秦县(今江苏六合县西北). 侯景改置西兖州, 北齐复日秦州. 陈改为义州, 寻废. ,2034

秦州卫,秦州衛,진주위: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 属陕西都司. 治所在秦州城(今甘肃天水市). 后废. ,2034

秦州都督府,秦州都督府,진주도독부: 唐武德二年(619)置秦州总管府, 治所在上鄯县(今甘肃天水市). 领秦․渭․岷․洮․叠․文․武․成․康․兰․宕․扶等州. 辖境相当今甘肃境内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兰州市以南地区. 七年(624)改为秦州都督府, 辖境逐渐缩小. 贞观十四年(640)仅领秦․成․渭․武四州, 辖境西至渭源县, 南至武都县和康县地区. 开元二十二年(734)徙治成纪县敬亲川(今甘肃秦安县西北). 天宝元年(742)还治上鄯县. ,2034

秦安县,秦安縣,진안현: 金正隆二年(1157)置, 属秦州. 治所在纳甲城(今甘肃秦安县).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陕西卷下: 取“秦州安定之义也.” 明属巩昌府. 清雍正七年(1729)改属秦州. 民国初属甘肃渭川道. 1927年直属甘肃省. ,2034

秦驰道,秦馳道,진치도: 在今湖南永州市东八十里. ������方舆胜览������卷25永州: 秦驰道“阏五丈余, 类今之河道. 两岸如削, 夷险一致. 始皇命天下修道, 以备游幸, 即此也.” ,2034

秦坝关,秦壩關,진패관: 明嘉靖六年(1527)建, 属宁夏灵州守御千户所. 即今宁夏吴忠市西南二十里秦渠乡秦坝关. 清同治间, 为回民义军据点. ,2035

秦村镇,秦村鎮,진촌진: 即今河北东光县东南二十八里秦村镇.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东光县图: 东南有秦村. ,2035

秦县,秦縣,진현: 东晋侨置, 为秦郡治. 治所在今江苏六合县西北. 南齐属齐郡. 后废. ,2035

秦邮,秦郵,진우: 即今江苏高邮市. ������舆地纪胜������卷43高邮军: 秦邮, “������高邮志������臼, 一名秦邮.” ,2035

秦余杭山,秦餘杭山,진여항산: 即阳山. 在今江苏吴县西北三十里. 春秋时, 越王栖禽礼葬吴王夫差之地. ������越绝书·吴地传������: “秦余杭山者, 越王栖吴王差山也, 去县五十里. 山有湖水, 近太湖.”������吴越春秋������卷5: 越王伐吴, “吴王率群臣遁去, 昼驰夜走, 三日三夕, 达于秦余杭山. ……越王乃葬吴王以礼, 于秦余杭山卑犹.” ,2035

秦沙河,秦沙河,진사하: 即今四川雷波县西南之西苏角河. ������清一统志·叙州府一������: 秦沙河“在雷波厅西南七十里. 源出蛮界, 东流入金沙江. 水石相激, 声如奏乐.” ,2035

秦沟,秦溝,진구: 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三十里. ������清一统志·徐州府一������: 秦沟“明嘉靖四十四年, 河溢丰县, 分南北股, 皆经沛县, 漫入于此, 溢入运河. 隆庆中, 遂成大河. 时谓之北路.” ,2035

秦良玉墓,秦良玉墓,진량옥묘: 在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十五里三教寺后. ������清一统恚·石柱厅������: 秦良玉墓“在厅东十五里回龙山.” 秦良玉(1574或1584-1648), 明四川忠州(今忠县)人. 石硅宣抚使马干乘妻. 马死, 代领其职, 所部号白杆兵. 天启元年(1621)率兵北上御后金(清). 崇祯三年(1630)又入援京师. 回蜀后与农民起义军为敌. 清顺治五年(1648)病死. 墓碑上刻“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官兵挂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2035

察昌县,察昌縣,찰창현: 即泰昌县之讹. 治所在今四川巫山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大昌镇. ������晋书·地理志������及������南齐书·州郡志下������均作“秦昌.” ,2035

秦岭,秦嶺,진령: ①即齐子岭.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五十里. ������清一统志·怀庆府一������: 秦岭, “������县志������: 高欢․宇文泰争战之界, 故齐․秦岭两呼之.” ②亦名南山. 在今陕西南部. 为渭河․淮河与汉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 又名北岭. 班固������西都赋������: “哺秦岭, 哦北阜.”������三秦记������: “秦岭东起商雒, 西尽济陇, 东西八百里.”,2035

秦岭县,秦嶺縣,진령현: 隋开皇中改伯阳县置, 属秦州. 治所即今甘肃天水市东伯阳乡. 大业初属天水郡. 唐贞观十七年(643)省入清水县. ,2035

秦周,秦周,진주: 春秋․战国齐邑. 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左传������: 襄公十八年(前555), 晋入欲逐归者, 鲁․翌请攻险, “十二月戊戌, 及秦周, 伐雍门之教.” ,2035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진시황릉: 在今陕露临潼县东十里下河村附近. 是秦始皇赢政的陵墓. 冢高76米, 周长2000米.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初即位, 穿治郦山, 及并天下, 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穿三泉, 下铜而致椁,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征作机弩矢, 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建筑规模宏伟. 宋敏求������长安志������卷l5引������两京道里记������日: “陵高一千二百四十尺, 内院周五里, 外院周十一里, 俗呼当陵.”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35

秦始皇陵兵马俑丛葬坑,秦始皇陵兵馬俑叢葬坑,진시황릉병마용총장갱: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十里秦始皇陵东侧三里处. 1974年春村民打井时发现. 据发掘得知, 这是一个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 武士俑․陶马与真人․马大小相似, 总数有六干多个, 可谓阵容强大. 1976年又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发现二号坑, 经发掘, 是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曲尺形军阵, 有战车八十九乘, 驾车和骑乘陶马四百余匹, 各种武士俑九百余件. 后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发现三号坑, 出土驷马战车一乘, 武士俑六十八件. 现已在一号坑建起长200多米․宽70米․钢架拱跨度67米的拱形展览厅. 1979年建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2035

秦驻山,秦駐山,진주산: 即今浙江海盐县南二十里秦山. ������方舆纪要������卷91:秦驻山“下有秦驻坞, 相传始皇东游登此.” 故名.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败倭寇于此. ,2035

秦城,秦城,진성: ①在今天津市宝坻县南十里. ������方舆纪要������卷11宝坻县: 秦城, “相传秦始垒并燕, 筑城置戍. 唐太宗征高丽, 常驻跸焉.” 乾隆������宝坻县志������卷14:秦城, “金章宗所筑邑, 建于金, 因袭秦故迹而城焉.” ②即今山西太谷县西南咸阳. ������资治通鉴������: 唐广明元年(880), 河东节度使康传圭“遗前遮虏军使苏弘轸击沙陀于太谷, 至秦城, 遇沙陀, 战不利而还.” ③即秦亭. 春秋鲁秦邑. 在今河南范县东南四十二里旧城. ������魏书·地形志������济州东平郡范县: “治秦城.”即此. ④在今广西兴安县西南四十里溶江镇境内. ������资治通鉴������: 唐光化三年(900), 马殷遣将秦彦晖․李琼等伐静江军节度使荆士政, “湖南军至全义, 士政又遣指挥使王建武屯秦城.” 胡注: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臼: 秦城在桂林城北八十里, 相传以为始皇发戍五岭之地. 城在湘水之南, 融․漓二水之间, 遗址尚存, 石瓮亦无恙.”,2035

秦南仓,秦南倉,진남창: 即今江苏盐城市西南秦南镇. 清乾隆������淮安府志������卷5盐城县: 秦南仓在“县西南五十里.” ,2035

秦南郡,秦南郡,진남군: 南朝梁侨置, 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北. ������清一统志·襄阳府������: 秦南废郡“按其她当在黎丘城下, 秦州之南, 故名.” 北周废. ,2035

秦栈,秦棧,진잔: 又名连云找. 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 即褒斜栈道. ,2035

秦皇寺,秦皇寺,진황사: 即今四川双流县东南新秦乡. 清嘉庆������华阳县志������卷6: 义兴场“即秦皇寺, 治东六十里, 交仁寿县界.” 1917年四川督军戴戡为乱军袭击死此. ,2036

秦皇岛市,秦皇島市,진황도시: 1949年3月当地解放后置, 属河北省. 治所即今秦皇岛市. ������方舆纪要������卷17抚宁县: “秦皇岛在(山海)关西南二十五里. 四面皆水, 岛居其中. 相传秦始皇曾驻跸于此.”,2036

秦皇宫,秦皇宮,진황궁: 在今山东荣成市东北. ������寰宇记������卷20文登县: “秦宫在县东北百八十里. 古老相传云, 秦始皇所造. 东․南两面临海. 南有七井水.”,2036

秦亭,秦亭,진정: ①一名秦城. 即春秋鲁秦邑. 在今河南范县东南四十二里旧城. ②即秦邑. 一作秦城. 在今甘肃清水县东三十里. ������续汉书·郡国志������: 陇县有秦亭. ������水经·渭水注������: “(秦)川有故秦亭, 秦仲所封也. 秦之为号, 始自是矣!”,2036

秦郡,秦郡,진군: ①东晋安帝时改堂邑郡置, 属南兖州. 治所在秦县(今江苏六合县西北). 南齐永明元年(483)罢. 梁复置. 北周改六合郡. ②西魏恭帝三年(556)改宁夷郡置, 属雍州. 治所在宁夷县(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十里). 辖境相当今陕西礼泉县大部分地. 北周建德二年(573)废. ,2036

秦桧墓,秦檜墓,진회묘: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七十里江宁县西南铜井乡牧龙村. 秦桧(1090-1155), 字会玄, 江宁(今南京)人. 北宋玫和五年(1115)进士. 南宋绍兴年间两任宰相, 前后执政十九年, 主张投降, 得高宗宠信. 杀害抗金名将岳飞, 遭历代人民的痛恨和唾弃. 宋岳珂������棍史������卷2载: “金陵牧牛亭, 秦氏之丘垅在焉.”,2036

秦原,秦原,진원: 在今甘肃清水县东. ������资治通鉴������: 唐大历八年(773)十月, 吐蕃入侵, 盐州刺史李国臣“引兵趣秦原.” 即此. ,2036

秦海,秦海,진해: 指今新疆博湖县东博斯腾湖. ������后汉书·西域传������: 延光二年(123), 敦煌太守张趟上书陈三策, 以为北虏呼衍王常展转蒲类․秦海之间, 专制西域, 共为寇钞.” 豢家冈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区中. ������清史稿·地理志������滨江厅: “东: 秦家冈.”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吉林滨江县: “县市沿松花江南岸之合傅家甸, 西达八站, 南对秦家冈, 东接四家子․太平桥․圈子河等处.”,2036

秦家圩,秦家圩,진가우: 五代南唐置, 在今安徽芜湖市东. 北宋太平兴国中为大水冲决, 嘉褚六年(1061)修复, 改名万春圩. ,2036

秦家渠,秦家渠,진가거: 即秦渠. 在今宁夏北部黄河东岸, 吴忠市․灵武县境. ������元史·董文用传������: “至元改元, 召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 ……始开唐来․汉延․秦家等渠.”������方舆纪要������卷62宁夏镇: 秦家渠“在黄河东南. 分河水灌田数百顷.” ������清一统志·宁夏府一������: 泰家渠“在灵州东. 亦曰秦渠, 古渠也. 黄河经州西, 由秦坝堡北分枝, 绕州之东, 复归予河, 长一百二十里.” ,2036

秦得力,秦得力,진득력: 亦作秦得利. 即今黑龙江同江市东北勤得利. 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吉林抚远县: “县属秦得力, 位于黑龙江沿岸由脉之倾斜地.”,2036

秦望山,秦望山,진망산: ①又名秦山․秦皇山. 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华亭县: 秦望山“相传秦始皇登此山望海, 亦日秦驻山. 山南有洞甚深邃;又有坑, 产白垩.” ②在今江苏江阴市西南. ������舆地纪胜������卷9江阴军: 秦望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 ������旧经������按, ������风土记������: 由在蜀川, 秦始皇驱之以塞东海, 至此不肯前, 登山四顾, 因号秦望山.” ������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江阴县: 秦望山“秦始皇尝登此四望, 因名. 明初遣兵取江阴, 张士诚据守此, 以拒王师, 诸将乘风雨夺其山, 进薄城西, 遂克之.” ③即今浙江杭州市南将台山. ������寰宇记������卷93引犋地志������: “始皇东游, 登此欲渡会稽, 故名.”宋������淳祜临安志������卷8引������两朝国史志������云: “钱塘有秦望山. ������旧图经������云: 在钱塘县旧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 高一百六十丈, 周回一十里一百步……后唐间光中, 钱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宫, 有巨石二十余株, 自然成行, 名日金洞门.”唐景福二年(893).钱锣新筑罗城, 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 即此. ,2036

秦渠,秦渠,진거: ①在今河南沁阳市南. 即广济河. 其上源为济源市境之枋口水, 经孟县․温县, 至武陟县南入黄河. ������新唐书·崔弘礼传������: 长庆初, 弘礼“迁河阳节度使, 治河内秦渠, 溉田干顷, 岁收八万斛.” ②又名秦家渠. 相传秦开凿. 在今宁夏北部黄河东. ������清一统志·宁夏府一������: 秦家渠“在灵州东, 园秦渠, 古渠也.” ,2036

秦淮河,秦淮河,진회하: 古称龙藏浦. 又名淮水. 在今江苏西南部. 东源出句容县北宝华山, 称句容河;南源出溧水县东庐山, 名溧水河. 二水于江宁县方山南汇合, 西北流经南京市区注入长江. ������寰宇记������卷90升州江宁县“淮水”条引������舆地志������云: “始皇巡会稽, 凿断山阜, 此淮即所凿也, 亦名秦淮.”唐许嵩������建康实录������卷1: “其淮本名龙藏浦, ……屈曲不类人功, 疑非秦始皇所开.”东晋南朝以来, 秦淮河为建康之屏障, 西连石头城, 东接青溪, 设浮航二十四所, 每有战事, 撤航为备. 隋平陈后, 浮航始废. 六朝时淮青桥至镇淮桥一带秦淮河两岸, 皆为繁华商业区, 是士大夫聚居地. 五代时吴国改筑金陵城, 乃贯秦淮于城中. 明代以应天府为南京, 歌楼画舫环集秦淮两岸. 此地历为南京名胜之地. ,2036

秦凿渠,秦鑿渠,진착거: 即灵渠. 在今广西兴安县西, 为沟通湘江与漓汪之运河. ������寰宇记������卷162兴安县: “秦凿渠在县南二十里. 本漓水自柘山之阴西北流, 至县西南合零渠. 五里始分为二水. 昔秦命御史监禄自零陵凿渠至桂林.”,2036

秦渡镇,秦渡鎮,진도진: 北宋置, 属鄂县. 即今陕西户县东秦渡镇. ������清一统志. 西安府三������: 秦渡镇“在鄂县东三十里. 商贾辐辏, 为邑中最盛.” ,2037

秦溪,秦溪,진계: 在今浙江海盐县西南三十六里. ������方舆纪要������卷91海盐县: 秦溪, “秦驻山․丰山之水所汇也, 下流汇于横塘.” ,2037

秦墟,秦墟,진허: 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北上窑镇. ������梁书·武帝纪������: 普通五年(524)十月, 定远将军曹世宗伐魏, “克秦墟.” 即此. ,2037

秦臧县,秦臧縣,진장현: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 属益州郡. 治所即今云南禄丰县. 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 西晋太安二年(303)属益州郡. 东晋属晋宁郡. 南朝梁废. 唐武德初复置, 属昆州. 南诏废. ,2037

秦潼镇,秦潼鎮,진동진: 即今江苏姜堰市西北三十四里溱潼镇. ������方舆纪要������卷23泰州“樊汊镇”条下: “又秦潼镇在州东北六十里.”,2037

秦穆公城,秦穆公城,진목공성: 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南二十五里. 宋敏求������长安志������卷19富平县: “秦穆公城在县南三十里. 南面․西面崇一丈五尺, 东面․北面无墙.”,2037

珥村镇,珥村鎮,이촌진: 即珥陵镇. 在今江苏丹阳市南珥陵镇. ������方舆纪要������卷25镇江府丹阳县: 珥村镇“在县南四十里珥渎河西岸, 南接金坛县界.” ,2037

珥陵镇,珥陵鎮,이릉진: 亦作珥村․珥城. 即今江苏丹阳市南二十五里珥陵镇.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移丹阳县主簿鞋此. ,2037

珥渎河,珥瀆河,이독하: 又名七里河. 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南. ������方舆纪要������卷25镇江府丹阳县: 珥渎河“在县东南七里, 与漕渠相接. 河口有七里桥, 南流入金坛县界.” ,2037

珙州,珙州,공주: 元末明玉珍置, 属叙州路. 治所即今四川珙县. 辖境相当今四川珙县地. 明洪武四年(1371)改为珙县. ,2037

珙县,珙縣,공현: 明洪武四年(1371)改珙州置, 属叙州府. 治所即今四川珙县. 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卷52珙县: “唐为羁縻萨․巩二州, 巩音近珙, 故名. 或日: 珙, 玄玉也, 有石似之.”十年(1377)废入高县, 十三年(1380)复置. 正德十三年(1518)属高州, 后又属叙州府. 民国初属四川永宁道. 1928年直属四川省. ,2037

珙溪,珙溪,공계: 即今四川珙县之洛浦河, 为长宁河上源之一. 明曹学俭������蜀中名胜记������卷l5珙县: “������志������云: 治南北五十步, 即珙溪也, 多石似玉.”������方舆纪要������卷70珙县: 珙溪“在县治南. 多石, 不通舟楫, 民以筒车引水灌田, 利泽甚广.” ,2037

琊川县,琊川縣,야천현: 唐初置, 属郡州. 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县北. 后属播州. 开元二十六年(738)废. ,2037

珰州,璫州,당주: 即当州. 北宋置羁縻州, 属茂州. 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境. 后废. ,2037

珠山县,珠山縣,주산현: 1945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胶县南境及青岛市部分地析置, 属山东省. 治王哥庄(今山东胶南市). 1946午改名胶南县. ,2037

珠子河,珠子河,주자하: 即今辽宁黑山县北羊肠河. ������方舆纪要������卷37广宁卫: 珠子河“在卫东北. 源出白云山, 南流入辽河.” ������清一统志·锦州府一������: 珠子河“在广宁县东北四十里. ……������通志������: 今白土厂东, 惟羊肠河从边外来, 珠子河故道湮没, 询之土人, 云山水盛时有河, 旱则水涸, 或呼为锥子河. ������辽史������: 辽州有锥子河, 疑即此.” ,2037

珠玉溪,珠玉溪,주옥계: 在今四川蓬溪县西南七十里. ������寰宇记������卷87青石县: “珠玉溪地有珠玉村, 因名.”������方舆纪要������卷71蓬溪县: 珠玉溪“在县西北七十里. 昔时溪旁有珠玉村.” ,2037

珠龙桥镇,珠龍橋鎮,주룡교진: 即今安徽滁州市西北珠龙镇. ������清一统志·滁州������: 珠龙桥镇“在州西北三十里.” ,2037

珠尔干河卡伦,珠爾幹河卡倫,주이간하잡륜: 清雍正五年(1727)设, 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东北额尔古纳河东岸奇乾乡附近. ������清史稿·地理志������室韦直隶厅境内“珠尔干河总卡伦”, 为“鄂伦春与俄人交易之所.” ,2037

珠尔格依城,珠爾格依城,주이격의성: 又作半拉城. 故址在今黑龙江省呼兰县东北公家村附近. 清屠寄������黑龙江舆图说·呼兰城������: 松花江“次东日涉溲沟, 南流径珠尔格依废城东八十四里, 注于松花江.” ,2037

珠尔特依卡伦,珠爾特依卡倫,주이특의잡륜: 清雍正五年(1727)设, 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西北之九卡屯村. ,2037

珠市,珠市,주시: 在今广西合浦县旧城西. 清屈大掏������广东新语������卷15:“予尝至合浦, 止于城西卖鱼桥, 故珠市也.”,2037

珠兰铺,珠蘭鋪,주란포: 即今江西会昌县西北二十里珠兰乡. 明嘉靖������赣州府志������卷6: 会昌县有猪栏铺.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9: 会昌县西北有珠兰铺. ,2037

珠母海,珠母海,주모해: 亦名珠池․珠海. 在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以南海面. ������旧唐书·地理志������廉州合浦县: “大海在西南一百六十里, 有珠母海, 郡人采珠之所.”历为采珍珠之地. ������方舆纪要������卷104合浦县: 珠母海在“府东南六十里巨海中. 中有七珠池, 日青莺, 日杨梅, 曰乌泥, 日白沙, 曰平江, 翻断望, 日海渚. 后为五池, 其东为断望․对达二池, 无珠;西为平江․杨梅․青莺三池, 有大蚌, 剖而有珠, 今止以三池名, 所谓合浦珠也.” ,2037

珠玑巷,珠璣巷,주기항: 在今广东南雄县北十五里珠玑镇珠矶村. 初名敬宗巷, 唐宝历间改称珠玑巷. 南宋末因兵祸, 原住居民三次南迂珠江三角洲一带, 故被视为珠江三角洲屠民祖居. 南门旁有元代实心古塔一座, 塔下基座刻有“至正庚寅蟊冬”年号, 是广东省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惟一元代石塔. ,2037

珠场,珠場,주장: 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南六十里. 旧为采珠之所. 明․清嚣巡司于此. ,2037

珠场寨,珠場寨,주장채: 明崇祯中置, 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南. ������清一统志·廉州府������: 白龙寨“又西有川江寨․陇村寨․调埠寨․珠场寨, 皆南至平汪池十余里.” ,2037

珠场镇,珠場鎮,주장진: 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南六十里. 旧为采珠之所. 明․清时置巡司. ,2038

珠江,珠江,주강: ①一称粤江. 是我国南方西江․北江․东江的总称. ������清一统志·广州府一������“群舸江”条: “������番禺县志������: 祥舸江一名珠江, 即西․北二江下流也. 东过沥溶堡北, 谓之东冲, 又东合蚬江, 至县东南八十里南海庙前, 与东江会, 亦谓之三江口. 又南六十里, 至虎头门入海.”珠江因广州市区南江中旧有海珠石而得名. 清仇池石������羊城古钞������卷2载: 海珠石“在越王台南, 广袤数十丈, 东西二江水环之, 虽巨浸稽天不能没. 语云: ‘南海有沉水之香, 亦有浮水之石’谓此也. 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珠至此, 珠飞入水, 夜辄有光怪, 故此海名日珠海, 浦日沉珠, 其石则嚣海珠云.” 1931年填筑新堤时, 古海珠石已同北岸连为一体. ②四川沱江之别名. 指流经今资阳․资中二县间河段. ������舆地纪胜������卷157资州: 珠江, “������资中记·道释门������日: 资号珠江, 其地之灵, 能出瑰异. 又父老言: 尝有舟子, 夜见江中有光如灯烛, 试即之, 见巨蚌没水中. 后祥符中, 太守邓永世令昆仑奴没水探取, 奴告以有一巨蚌, 可容一斗五升. 里人知其为珠所出者.” ������明史·地理志������资县: “南有珠江, 即雒江也, 东流为资江.”,2038

珠江驿,珠江驛,주강역: 在今四州资中县东. ������方舆纪要������卷67资县: 珠江驿“在县治东一里. 水道所经也.” ,2038

珠池,珠池,주지: 即珠母海. 在今广西北海市南涠州岛一带海域.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 珠池“廉州边海中有洲岛, 岛上有大池, 谓之珠池. 每年刺史修贡, 自监珠户入池, 采以充贡.”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虫鱼������: “珠出合浦, 海中有珠池, 蛋户没水探蚌取之.”������舆地纪胜������卷120廉州: 珠池, “������郡国志������云: 合浦县海曲出珠, 号日珠池. 唐贞观五年置珠池县.” ,2038

珠池县,珠池縣,주지현: 唐贞观六年(632)置, 属越州. 治所在今广讴北海市境. 八年(634)属廉州, 十二年(638)废. ,2038

珠克特伊,珠克特伊,주극특이: 在今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东. 清光绪������皇朝中外一统舆图������: 扎赉特旗(旧治)北有珠克特伊站. ,2038

珠环山,珠環山,주환산: 在今广东阳东县北. ������方舆纪要������卷101阳春县: 珠环山“在县东南九十里. 群峰相连, 如珠累累, 高六十丈, 周五十余里, 与阳江县接界.” ,2038

珠金沙,珠金沙,주금사: 在今安徽繁昌县西三十五里凤凰矶北麓. ������方舆纪要������卷27繁昌县: “凤凰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下临荻港, 有珠金沙. 宋末, 贾似道与蒙古相距, 尝驻珠金沙, 走还扬州”, 即此. ,2038

珠河县,珠河縣,주하현: 1927年改乌珠河设治局置, 属吉林省滨江道. 治所在乌吉密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 1945年划归桧江省. 1946年改名尚志县. ,2038

珠官县,珠官縣,주관현: 亦作朱官县. 三国吴赤鸟五年(242)置, 属朱崖郡. 治所在今广东徐闻县南. 南朝宋属合浦郡. 南齐废. ,2038

珠官郡,珠官郡,주관군: 三国吴黄武七年(228)改合浦郡置, 属交州. 治所在合滤县(今广西浦北县南旧州衬). 辖境相当今广西容县․玉林․横县以西南地及广东廉江县地. 孙亮时复为合浦郡. ,2038

珠帘泉,珠簾泉,주렴천: ①在今江苏无锡市西惠山石壁之中. 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3: “珠帘泉在惠山石门水帘洞.”②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中.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初三日, “闻断桥․珠帘尤胜……又里许, 为珠帘水, 水倾下处甚平阔, 其势散缓, 滔滔汩渭.” ,2038

珠春河,珠春河,주춘하: 即今俄罗斯阿穆尔州黑龙江支流乌里河. ������清一统志·黑龙江������“哈喇河”条下: “珠春河, 在(黑龙江)城东南一千三百五十里. ……在黑龙江北, 南流入(黑龙)江.”,2038

珠树潭,珠樹潭,주수담: 即今江西万载县西南珠潭镇. 清置巡司于此. ,2038

珠浦桥,珠浦橋,주포교: 又名安澜索桥.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二里二王庙前. ������方舆纪要������卷67灌县: 珠浦桥在“县西二里, 索桥也. 亦谓之绳桥, 长百二十丈, 阔一丈.” ,2038

珠海,珠海,주해: 即珠母海. 指今广西北海市南涠洲岛一带海域. 历代为采珠之地. ,2038

珠勒都斯山,珠勒都斯山,주륵도사산: 在今新疆和静县北. 清宜统������新疆图志������卷60:珠勒都斯山“其中多黄金. 东西珠勒都斯之水出焉, 是为海都河之源.” 为土尔扈特․和硕特游牧处. ,2038

珠勒都斯河,珠勒都斯河,주륵도사하: 一作朱勒都斯河. 即裕勒都斯河. 为开都河上游. 在今新疆和静县西北.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71:珠勒都斯河“即古鹰娑川. 河有二源: 一源出珠勒都斯山麓, 为小珠勒都斯河;……一源出哈喇库尔山北麓, 为大珠勒都斯河, 经巴伦阿喇, 东流与小珠勒都斯河会. 珠勒都斯河二源既汇, 东流……合于开都河.” ,2038

珠崖驿,珠崖驛,주애역: 明置, 属临高县.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1瞄城镇). ,2038

珠崖郡,珠崖郡,주애군: 一作朱压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 治所在睥都县(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三十里). ������汉书·武帝纪������注: “应劭日: ‘二郡(指珠压․儋耳)在大海中崖岸之边, 出真珠, 故日珠匿.”辖境相当今海南岛东北部地. 初元三年(前46)废. 隋大业六年(610)复置, 治所在舍城县(今琼山市东南). 唐武德四年(621)改置崖州. 天宝元年(742)改名珠崖郡, 乾元元年(758)复名崖州. ,2038

珠绿县,珠綠縣,주록현: 唐元和后置, 属峰州. 治所在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一带. 后废. ,2038

珠琳镇,珠琳鎮,주림진: 即今江苏金坛市西二十五里朱林镇.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金坛县记: “珠琳镇在城西二十五里.”,2038

珠街镇,珠街鎮,주가진: 即今上海市青清县西南朱家角镇. 清嘉庆������松江府志������卷2������镇市������青浦县: 朱家角“又名珠街镇, 西南通泖湖, 东北接三分荡……商贸贸易甲于他镇. 故移安庄巡检司于此.” ,2038

珠敦河,珠敦河,주돈하: 即今内蒙古牙克石市东南扎敦河, 为海拉尔河支流. ������清一统志·黑龙江������“济尔玛台河”条: “又珠敦河, 在呼伦布雨尔东一百三十里……源俱出兴安岭, 入开拉哩河.”民国������黑龙江志稿������卷4������地理志·山川������呼伦县: 扎敦河“扎敦, 蒙古语疾速也. ������盛京志������作珠敦河, 又作珠济河.” ,2039

珠湖,珠湖,주호: 有南北二湖. 南珠湖在今江西波阳县西南, 北珠湖在波阳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鄱阳县: 珠湖“在府城嚣南. 余于县境之水皆会流于此. 又乐平․浮梁之水亦皆来会, 绕郡城, 由饶河口入郡阳湖. ������志������云, 县境诸水会于鄱湖者为大合, 会于珠湖者为小合.” ������清一统志·饶州府一境诸南珠湖“在鄱阳县西南三十里. 纳余干古埠․沙港诸水入鄱江……北珠湖在县西北, 受老鹳港支水入鄱江.” ,2039

珠溪,珠溪,주계: 在今四川资中县西北, 为龙水河支流. 源出藏远县中兴乡南, 北流入资中县, 经罗泉镇․龙结镇․珠溪镇, 于三江口处入龙水河, 东流在顺河乡东大河口注入沱江. 清光绪������资州志������卷2: 珠溪“在州西九十里. 源出罗泉井, 流绕龙结镇, 至小三江口与戈水合流, 入中江. 俗讹为球溪.” ,2039

珠溪场,珠溪場,주계장: 即球溪场. 在今四川资中县西北球溪镇. 清嘉庆������资州直隶州志������卷3: “球溪场在州西一百里. 龙结镇涧水流经场后三量许至小三江口与四眼桥涧水合, 更东流十里入资江, 商舶往来, 颇称要会.”,2039

珠赫店,珠赫店,주혁점: 一名出河店, 在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西茂兴镇南哈什吐古城. 金置肇州于此. ������清一统志·吉林二������: “肇州故城在伯都讷城南. 旧名珠赫店.”,2039

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瑪峰,주목랑마봉: 喜马拉雅山主峰. 在中国厦藏和尼泊尔按界处. “珠穆朗玛”为藏语“女神第三”(珠穆朗桑玛)的音译. 1721年版康熙������皇舆全览图������上作朱母郎马阿林. 1858年印度测量局在英人主持下, 擅将该局前局长额菲尔士(GeorgeEverest, 1790-1866)的姓氏命名此峰. 1952年中国政府将额菲尔士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 尼泊尔称萨迦一玛塔. 海拔8848.13米. 是世界第一高峰. ,2039

珩溪,珩溪,형계: 在今福建明溪县东南珩溪. ������方舆纪要������卷98归化县: “珩溪在县东南. 上源接明溪, 中有石, 沿渚夹峙里许, 水从中出, 谓之门槛石.”,2039

珞,珞,락: 西藏古地区名. ������唐蕃会盟碑·碑阴(藏文)������: “东方汉土, 威加海之涯岸日之所出之王, 彼与珞․(泥)婆罗迥异.”此指吐蕃王朝(约629-842)所辖乏珞地区, 在今西藏墨脱县以南喜马拉雅山麓之珞域地区. ,2039

珞黄山,珞黃山,락황산: 在今四川江津市东北珞璜镇. ������方舆纪要������卷69江津县: 珞黄山“在县东六十里. 下有珞黄镇. ������巴中记������谓之东穷峡.” ,2039

珞渝,珞渝,락투: 在今西藏东南部, 西界门隅, 东界下察隅, 南邻印度. 珞渝是藏族对珞巴族居住区的称呼, 藏语意为南域. 17世纪末叶珞渝就置于五世达赖的统治之下. 19世纪中叶, 西藏地方政府曾将珞渝划归波密土王管辖. 1944年珞渝南部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2039

埠琮谷,埠琮穀,부종곡: 在今湖南长沙市南妙高峰下. 宋张拭建城南书院于此. ,2039

班氏县,班氏縣,반씨현: 秦置, 属代郡. 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南五十五里. 东汉末废. ,2039

班吉塔,班吉塔,반길탑: 即今辽宁锦县西北班吉塔镇. 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义州: “班吉塔在州城西南一百十五里.”,2039

班老,班老,반로: 即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北六十A'里班老乡. 1934年“班洪事件”中村民曾英勇抗击英军的侵略. 1960年根据������中缅边界条约������由我国收回. 傣语“班”为坪, “老”为酒, 意即酏酒坪. ,2039

班达里,班達裏,반달리: 或译作梵答剌亦纳․番答里纳. 在今印度西南岸科泽科德附近.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班达里, 地与鬼屈․波思国为邻.”,2039

班朱尼河,班朱尼河,반주니하: 在今内蒙古薪巴尔虎右旗呼伦湖西南克鲁伦河下游附近. ������元史-太祖纪������: 岁癸亥(1203).“帝既遣使于汪罕, 遂进兵虏弘吉刺别郝溺儿斤以行. 至班朱尼河, 河水方浑, 帝饮之以示众. ……凡与饮河水者, 谓之饮浑水, 言其曾同艰难也.” ������元史·哈散纳传������: “太祖时, 从征王罕有功, 命同饮班朱尼河之水, 且日: ‘与我共饮此水者, 世为我用’.”,2039

班州,班州,반주: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三县镇置, 抬所在定安县(今甘肃宁县). 辖境相当今甘肃宁县地. 十四年(490)改名郴州. ,2039

班妃山,班妃山,반비산: 一名班姬山. 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四十里. ������新定九域志������卷2: 班妃山, “������图经������云: 隋炀帝+东征, 于山上置班姬庙.” ,2039

班别歪夫沟,班別歪夫溝,반별왜부구: 在今黑龙江省萝北县西北. 为嘉荫河支流. 民国������黑龙江志稿������卷4: 札伊河“东北流七十三里有班别拉歪夫沟东南流四十里来会, 沟亦产金.” ,2039

班佑寺,班佑寺,반우사: 亦称巴西寺. 清建, 在今四川若尔盖县东巴西乡南纳日山.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此.8月在此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批判张国焘分裂中央的罪行, 决定红军继续北上. 史称“巴西会议.” 1958年-1961年为巴西乡驻地. ,2039

班佑寨,班佑寨,반우채: 即今四川若尔盖县南班佑乡. 清雍正元年(1723)于此置班佑寨土千户. . ,2039

班鸠崖,班鳩崖,반구애: 在今湖北恩施市东. ������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 班鸠崖“在卫东百八十里. 崖长五十里. 望之若城郭“. ,2039

班固墓,班固墓,반고묘: 在今陕西扶风县东十八里海家村. ,2039

班卒,班卒,반졸: 古国名. 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的巴鲁斯. 一说班卒可能为Panchur的对音, 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记, 当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 ,2039

班洪都司,班洪都司,반홍도사: 清光绪十七年(1891)置班洪土都司, 属镇边直隶厅. 治所在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北五十四里班洪. 傣语“班”为坪, “洪”为榕树, 意即榕树坪. 1934年改班洪总管. 后废. ,2040

班班簇长官司,班班簇長官司,반반족장관사: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 属松潘卫. 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东求吉乡. 一说今平武县境. 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卷31������边防记������: “������古迹志������……宋时分上․下․中潘三州. 今阿失寨即上潘州, 班班簇即下潘州, 界二州之间则中潘州也. 其地愈北, 山愈平夷. 旧漳腊之设在下潘州.”后废. ,2040

班勒纥城,班勒紇城,반륵흘성: 亦作班城․班里城․巴里黑․把力黑․板勒纥․必里罕. 即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 ������元史·太祖纪������: 十六年(1222), “秋, 帝攻班勒纥等城.” 后为察合台汗国属地. ,2040

班渎,班瀆,반독: 在今江苏南京市北长江南岸. ������晋书·刘牢之传������: 东晋元兴初, “(刘)敬宣劝牢之袭(桓)玄, 犹豫不决, 移屯班渎.”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班渎在新洲西南.”,2040

班禅六世塔,班禪六世塔,반선륙세탑: 即清净化城塔. 在今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黄寺路11号. 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为西藏班禅六世修建的农冠塔. ,2040

珲春厅,琿春廳,혼춘청: 清宣统元年(1909)置, 属延吉府. 治所在珲春城(今吉林珲春市). 辖境约当今吉林珲春市一带. 1913年降为县. ,2040

珲春县,琿春縣,혼춘현: 1913年改珲春厅置, 属吉林省延吉道. 治所即今吉林珲春市. 民国魏声镢������吉林地志������: 珲春, 满语“边地之义.” 1929年直属吉林省. 1988年改设珲春市. ,2040

珲春河,琿春河,혼춘하: 又作浑蠢河. 在今吉林珲春市东. 为图们江支流. ������清一统志·吉林一������: 珲春河“在宁古塔城东南六百里. 源出通肯山, 会诸水西南流入图们江.” ,2040

珲春城,琿春城,혼춘성: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 置协领, 属宁古塔副都统. 即今吉林珲春市. 光绪������吉林通志������卷12:“珲春城, 以水名.”光绪七年(1881)改置珲春副都统. 宣统元年(1909)改置珲春厅. 1913年改珲春县. ,2040

珲春副都统,琿春副都統,혼춘부도통: 清光绪七年(1881)置, 属吉林将军. 治所在珲春城(今吉林珲春市). 辖境相当今吉林珲春․延吉两市相邻地区. 宣统元年(1909)裁. ,2040

勣州,勣州,적주: 金元光二年(1223)升阳城县置, 治所在今山西阳城县. 元废. ,2040

敖,敖,오: 即瞰. 一作嚣. 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古敖山上. ������诗经·小雅·车攻������: “搏兽于敖.”������水经·济水注������: “济水又东, 径敖山北, ������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 其山上有城.”,2040

敖山,敖山,오산: ①在令山东新泰书东南十五里. ������国语·晋语������: “范献子聘于鲁, 问具山․敖山”, 即此. 今俗称青云山. ②在今河南荥阳市北. ������尚书·序������: “伸丁迁嚣.”������史记·殷本纪������: “帝中丁迂予瞰.”������索隐������: “瞰亦作‘嚣’, 并音敖字.”������诗经·小雅·车攻������: “搏兽于敖.”������左传������: 宣公十二年(前597), “晋师在敖․酃之间.” ������水经·济水������: “济水又东径敖山北……其山上有城, 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秦置敖仓于此. ,2040

敖水,敖水,오수: 一作澈河. 在今湖北钟祥市北. ������水经·沔水注������: 敖水“出新市县东北, 又西南径大阳山, 西南流径新市县北, 又西南丽右合枝水, ……又西南流注于沔.” ������清一统志·安陆府������: 敖水“在钟祥县北. 今名直河. ……������县志������: 敖水源出县东北黄仙洞山, 西流径县北十五里, 直注于汉, 故名直河. 又名池河.” ,2040

敖仓,敖倉,오창: 秦置, 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敖山. ������史记·项羽本纪������: “筑甬道属之河, 以取敖仓粟.”又, ������鲸布列传������: 布“据敖庾之粟.” ������索隐������: “案������太康地记������云: 秦建敖仓于成皋.”,2040

敖东城,敖東城,오동성: 即今吉林敦化市. 清光绪七年十二月(1882)置敦化县于此. 民国魏声豁������吉林地志������: “敦化县, 土名敖东城, 又名阿克敦城. 敖东, 满语本音作鄂多哩, 又称阿克敦, 设治时语言附会, 因名敦化.”,2040

敖头,敖頭,오두: 一作激头. 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 ������水经·沔水注������: “汉水又东历敖头, lB立仓储之所, 傍山通道, 水陆险凑. 魏兴安康县治, 有戍, 统领流杂.”,2040

敖汉左翼旗,敖漢左翼旗,오한좌익기: 清宣统三年(1911)分敖汉旗置, 属内蒙古昭乌达盟. 驻东老府(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东南乌敦套海镇). 1914年划归热河特别区, 1928年属热河省. 1940年与敖汉右旗等合并为敖汉旗. ,2040

敖汉右翼旗,敖漢右翼旗,오한우익기: 清宣统三年(1911)分敖汉旗置, 属内蒙古昭乌达盟. 驻海力王府(今内蒙古敖汉旗西北三道湾子). 1914年划归热河特别区, 1928年属热河省. 1940年与敖汉左翼旗等合并为敖汉旗. ,2040

敖汉南旗,敖漢南旗,오한남기: 1922年析敖汉左旗置, 属热河特别区. 驻贝子府(今内蒙古敖汉旗东南贝子府镇). 1928年属热河省. 1940年与敖汉左․右翼旗等合并为敖汉旗. ,2040

敖汉部,敖漢部,오한부: 清内蒙古昭乌达盟八部之一. 明后期, 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岱青杜棱始称所部为敖汉部, 属察哈尔汗. 其子索诺木杜棱和塞臣卓哩克图于天聪元年(1627)率众归附后金. 崇德元年(1636), 封塞臣卓哩克图子班第为札萨克․多罗郡王, 编为一旗. 札萨克驻鼎足山. 清末分置左․右两旗. 牧地跨老哈河, 约当今内蒙古敖汉旗全堍和辽宁建平县大部地. ,2040

敖汉旗,敖漢旗,오한기: 后金崇德元年(1636)置, 属内蒙古昭乌达盟. 驻古尔板图尔噶山(又名鼎足山, 在今内蒙古敖汉旗驻地新惠镇内), 后迁至今敖汉旗西北公爷府. 清光绪间又迁往今翁牛特旗东南乌敦套海(东老府). 宣统三年(1911)分为敖汉左․右翼二旗, 左翼旗仍驻东老府, 右翼旗驻海力王府(今敖汉旗西北三道湾子). 1914年划归热河特别区, 1922年敖汉左旗又析置敖汉南旗, 驻今敖汉旗东南贝子府. 1928年属热河省. 伪满统治时期, 于1935年在敖汉三旗境内增设新惠县, 1940年撤销新惠县, 与敖汉三旗合并为敖汉旗(驻新惠). 1955年划入内蒙古自治区. 1969年划归辽宁省, 1979年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2040

敖来密屯,敖來密屯,오래밀둔: 即今黑龙江省绥滨县. 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 绥滨县“地当松花江北岸, 旧名敖来密.” 后因县名改绥滨镇. ,2041

敖罕,敖罕,오한: 即霍罕. 今鸟兹别克斯坦浩罕. 清魏源������圣武记������卷4: “初回疆惟敖罕鸷悍善战.”,2041

敖岭,敖嶺,오령: 在今江西上高县北. ������寰宇记������卷106筠州高安县: 敖岭“在县北三里, 敖真人得道之所. 有敖真人炼丹之迹在.” ������方舆纪要������卷84瑞州府上高县: “县北三里有数岭, 亦日敖峰. 高峻, 为近郊之胜.”,2041

敖城,敖城,오성: 即今江西吉安县西南敖城乡. 明置巡司于此. ,2041

敖家场,敖家場,오가장: 即今四川彭州市东北敖平镇. 清光绪(彭县志������卷2: 敖家场“在东乡风楼里.距县北三十里, 东距罗家场十五里.” ,2041

素化镇,素化鎮,소화진: 来化镇之讹. 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六十里来化镇村. ������金史·地理志������误作“素化镇.” ,2041

素玉克,素玉克,소옥극: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5: 巴尔珲岭“逾岭三十余里日素玉克. 人畜之骨纵横于路. 昔有布鲁特徙牧经此, 一夜风雪, 全部皆没, 至今种人无敢宿者, 瘴气昏蔽, 常如阴晦.” ,2041

素叶水,素葉水,소엽수: 即碎叶水. 今吉尔青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楚河.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l: “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 至素叶水城.”城以水名. ������新唐书·西域传·石国������: “圜干余里, 右涯素叶河.”,2041

素叶水城,素葉水城,소엽수성: 即碎叶城. 在今吉尔青斯斯坦楚河南岸托克马克附近.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 “清池西北行五百余里, 至素叶水城. 城周六七里, 诸国商胡杂居也. 土宜糜․麦․蒲萄, 林树稀疏, 气序风寒, 人衣毡褐.”,2041

素罗汗山,素羅汗山,소라한산: 在今甘肃临潭县东. ������资治通鉴������: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三月, 壬寅, 王孝傈․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 唐兵大败.” 即此. ,2041

素岭山,素嶺山,소령산: 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 ������元和志������卷22扶州尚安县: 素岭山“在县西北一百六十八里. 黑水源出素岭山, 经县西北三十步.” ������寰宇记������卷134文州曲水县: “素岭山与劳州常芬县分界. 其山高耸, 冬夏积雪, 因名素岭山.”,2041

素衮,素袞,소곤: 在今新疆阿图什市东北. ������清一统志·乌什������: 素衮“在齐都伯西南四十里.” ,2041

素盖提卡,素蓋提卡,소개제잡: 清光绪十五年(1889)置, 在今新疆皮山县南喀拉喀什河上游南岸苏盖提.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9: 素盖提卡“光绪十五年经莎车州潘署牧․叶城县黄署令禀请设卡于此.” ,2041

素馨斜,素馨斜,소형사: 又名内人斜․花田. 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南珠江西南岸花池, 与河南街隔江相对.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9:素馨斜“在广州市城西十里三角市. 南汉葬美人之所也. 有美人喜簪素馨, 死后遂多种素馨于冢上, 故日素馨斜. 至今素馨酷烈, 胜于他处, 以弥望悉是此花, 又名日花田.” ,2041

蚕丛城,蠶叢城,잠총성: 即瞿上城. 在今蹬川双流县南十八里黄甲乡境与新津县交界之牧马山蚕丛祠九道拐一带. 明天启������成都府志������卷3: 蚕丛城在“双流县东十八里.” 涛嘉庆������四川通志������卷49双流县: “瞿上城在县南十八里. ……按瞿上城即蚕丛城也.”(按������府志������东当为南之误). ,2041

蚕丛祠,蠶叢祠,잠총사: 南齐建, 为祭祀蜀国先王蚕丛庙宇. 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区西南. ������方舆胜览������卷51成都府: 蚕丛祠“蜀王蚕丛氏祠也. 今呼为青衣神, 在圣寿寺……������南史������齐永明间, 始兴王萧鉴为益州刺史, 予州园得古冢, 有金为蚕数斗, 签一无取, 复为起冢, 且立祠焉.” ,2041

蚕台县,蠶台縣,잠태현: 西汉置, 属乐浪郡. 治所在今朝鲜江原道襄阳迤北. 东汉废. ,2041

蚕丝山,蠶絲山,잠사산: 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六十里. ������舆地纪胜������卷154潼川府: 蚕丝山“在永泰县西二十里. ������九域志������云: 每上春日远近士女游此, 以祈蚕丝.” ,2041

蚕此城,蠶此城,잠차성: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北风凰山东南. ������资治通鉴������: 唐光启三年(887), 王建“败西川将句惟立于蚕此.” 即此. ,2041

蚕沙口,蠶沙口,잠사구: 又名蚕丛口. 在今河北滦南县南六十里. 旧为陷河人海处. ������方舆纪要������卷17滦州: 陷河“源出州西南五十里于家泊, 汇大小群川, 至蚕丛口入海.” ,2041

蚕尾山,蠶尾山,잠미산: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33东平州: 蚕尾山在“州(今州城镇)北三十里. 联络望山․卧牛诸山. 下有小洞庭湖. 又有黄华山․凤山, 在其左右, 群峰环抱, 为州之胜.” ,2041

蚕室,蠶室,잠실: 即今山东滕州市东三十里蚕母山. ������左传������: 哀公八年(前487), “吴师克东阳而进, 舍于五梧. 明日, 舍于蚕室.” 即此. ,2041

蚕陵山,蠶陵山,잠릉산: 在今四川茂县西北较场乡. ������旧唐书·地理志������卫山县: “有蚕陵山.”汉蚕陵县以此名. ,2041

蚕陵县,蠶陵縣,잠릉현: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 属汶川郡. 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较场乡南迭溪. ������寰宇记������卷78卫山县: “县西有蚕陵山”, 遂以为名. 地节三年(前67】属蜀郡. 东汉改为八陵县. ������后汉书·桓帝纪������: 延熹二年(159), “蜀郡夷寇蚕陵, 杀县名.” 即此. 三国蜀汉复为蚕陵县, 属汶山郡. 东晋后废. ,2041

蚕崖关,蠶崖關,잠애관: 北周天和二年(567)置, 属汶山县. 在今四川汶川县南漩口镇. ������元和志������卷31彭州导江县: 蚕崖关“在县西北四十七里. 其处江山险绝, 凿崖通道, 有如蚕食, 因以为名.” ������方舆胜览������卷55永康军: 蚕崖关“在导江县西五十里. 以振西山之走集.” 北宋熙宁七年(1074)重建, 元末毁于兵火. 髓置蚕崖关巡司于此. 唐柱甫������西山������诗云: “蚕崖铁马瘦, 灌口米船稀.”即此. ,2042

盏西练,盞西練,잔서련: 在今云南盈江县东北盏西乡. 清光绪二十年(1894)允英人在盏西․蛮允两路通商. 光绪������腾越厅志稿������卷3: 盏西练“十二寨. 上半练东至芭蕉岭, 南至滥泥箐, 西至野人山, 北至猛崩隘;下半练东南至大小龙塘, 西北至野人山.” ,2042

盏达土司,盞達土司,잔달토사: 明正统中置盏达副宣抚司, 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莲花山. 清属腾越厅. 1917年改置盏达行政区, 1932年改置莲山设治区. ,2042

盏达行政区,盞達行政區,잔달행정구: 1917年以盏达副宣抚司地置, 属云南腾越道. 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八里莲花街. 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32年改置莲山设治局. ,2042

盏达副宣抚司,盞達副宣撫司,잔달부선무사: 明正统中置, 属云南布政司. 治所在盏达冈(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八里莲花山). 清属腾越厅. 1917年改置盏达行政区. 1932隼改置莲花设治区. ,2042

埔里社,埔裏社,포리사: 清为埔里社堡, 即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北埔里镇.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后, 福建巡抚刘铭传始设埔里社厅. 1920年设埔里街. 1945年设埔里镇. ,2042

埔里社厅,埔裏社廳,포리사청: 清光绪八年(1882)置, 属台湾府. 治所即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北埔里镇. 二十一年(1895)被日本侵占, 厅废. ,2042

埔尾堡,埔尾堡,포미보: 即今福建云霄县南莆美镇. ������方舆纪要������卷99漳浦县: 埔尾堡“在县南, 去云霄九里. 初为土堡, 后稍缘以山石. 正德二年, 山寇环攻, 不能陷. 嘉靖三十六年, 倭寇力攻旬余, 竟败去. 因更增拓, 砌以砖石.” ,2042

埔前墟,埔前墟,포전허: 即今广东河源市西南埔前镇, 南接博罗县界. 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 博罗县东北有埔前墟. ,2042

埔鲁乌国,埔魯烏國,포로오국: 普罗士的旧译. 即今欧洲之德国. 清谢清高������海录������: “埔鲁鸟国又名马西葛北, 即日耳曼, 在单鹰之北.”������海国闻见录������译作善鲁社. ,2042

埕口,埕口,정구: 即今山东无棣县东北埕口乡. 民国������无棣县志������卷1: 埕口“在县东北境九十里鬲津河东岸.” ,2042

土+邑楼县,土+邑樓縣,토+읍루현: 亦作蝇娄․挹娄.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常安县置, 属沈州. 治所在今辽宁铁岭县西南懿路村. 元废. ,2042

埒县,埒縣,랄현: 西汉置, 属雁门郡. 治所在今山西宁武县北二十里. 东汉后废. ,2042

埌岐水,埌岐水,랑기수: 即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之湔江及支流白鹿河, ������新唐书·地理志������彭州九陇县: “武后时, 长史刘易从决唐昌沲江, 凿川派流, 合堋口娘岐水溉九陇․唐昌田.”,2042

埇坎地面,埇坎地面,용감지면: 在今吉林珲春市北․汪清县东南磨盘山一带. ������明孝宗实录������卷197:弘治十六年(1503), “阿速江卫并蛹坎․苏分地面野人……俱欲朝贡.” 即此. ,2042

埇桥,埇橋,용교: 亦作甬桥. 在今安徽宿州市城南郊跨古汴水上. ������资治通鉴������: 唐贞元十六年(800), 徐州兵乱, “泗州刺史张4丕出兵攻蛹桥, 大败而还.” 元和间置宿州于此. ,2042

捕鱼儿海,捕魚兒海,포어아해: ①一名鱼儿泺․答儿脑子․答儿海子. 即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 ②今内蒙古呼伦灵尔盟西南界与蒙古国东方省交界之贝尔湖. ������元朝秘史������卷1: “捕鱼儿海子․阔连海子两个海子中间的河名兀儿失温.”������明史·蓝玉传������: 洪武二十一年(1388), 率军出大宁, 征元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 “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 即此. ,2042

捕喝国,捕喝國,포갈국: 即安国. 国都在阿滥谧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 捕喝国“周千六七百里, 东西长, 南北狭. 土宜风俗同飒秣建国.” ������新唐书·西域传������: “安者, 一日布豁, 又日捕喝.”,2042

振华县,振華縣,진화현: 1945年山东革命根据地以原河北省宁津县改名, 治所即今山东宁津县. 为纪念牺牲于县境的中共地委韦记马振华烈士而命名. 1949年复名宁津县, 改属山东省. ,2042

振州,振州,진주: 唐武德五年(622)改临振郡置, 治所在宁远县(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镇). 天宝元年(742)改为延德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振州. 辖境相当今海南省海南岛西南部地. 北宋开塞五年(972)改名崖州. ,2042

振武,振武,진무: 唐․五代方镇名. 唐乾元元年(758)置, 治所在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 领单于․镇北二都护府及麟․胜二州. 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境内乌加河․黄河以北, 清水河․凉城․卓资等县及四子王旗以西, 至乌拉特后旗地, 黄河南岸准格尔旗及陕西神木․府谷二县地. 此后辖境屡有伸缩. 广德二年(764)并入朔方节度使. 大历十四年(779)复置. 元和时, 领有单于都护府, 麟․胜二州及东受降城. 辖境黄河南岸不变, 黄河北岸的西界由今乌拉特后旗缩至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武川县․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地. 五代梁移治朔州(今山西朔州市). 后晋割入契丹, 废. ,2042

振武卫,振武衛,진무위: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 治所即今山西代县. 后废. ,2042

振武军,振武軍,진무군: ①唐景龙二年(708)嚣, 隶朔方军总管(后置朔方节度使). 治所在东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南). 天宝四年(745)移治单于大都护府所在之古盛乐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 置金河县为理所. 乾元元年(758)置节度使, 分管单于大都护府․东受降城及麟州․胜州. 辖境约当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南部․伊克昭盟东北部及陕西神木․府谷二县地. 五代梁贞明二年(契丹神州元年, 916)被耶律阿保机攻破, 遂废. ②一作振威军. 唐开元十七年(729)予铁仞城(亦日石堡城)置, 属鄯州. 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哈喇库图城附近的石城山. 二十一年(733)属陇右节度使, 二十九年(741)地入吐蕃. 天宝八年(749)收复, 改为神武军(一作天威军). ,2042

振武县,振武縣,진무현: 辽置, 属丰州. 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 金废为振武镇. ,2043

振武城,振武城,진무성: 十六国属前凉. 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69前凉录: 张骏太元三年(东晋咸和二年, 即公元327年), 前赵刘胤西伐张骏, “乘胜追奔济河, 攻陷令居, 入据振武, 河西大震.” 即此. ,2043

振武镇,振武鎮,진무진: 金置, 属丰州富民县. 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 ,2043

振威军,振威軍,진위군: ①亦曰振武军. 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哈喇库图城附近的石城山. ������元和志������卷39鄯州: “振威军, 州西三百里. 开元中倍安王稀置, 管兵千人.”唐天宝八载(749)改为神武军. ②唐天宝十三载(754)置, 属河州. 治所在雕窠城(今青海同仁县东北). 后废. ,2043

振堂县,振堂縣,진당현: 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改新河县置, 治所即今河北新河县. 以此地系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1937年牺牲的董振堂军团长的故乡而命名. 1949年复名新河县. ,2043

捍水关,捍水關,한수관: 即赶水关. 今四川綦江县南赶水镇. ������清史稿·地理志������綦江县: “南三舍溪․捍水二关.”,2043

捍水堤,捍水隄,한수제: 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北. ������新唐书·地理志������建昌县(治今艾城): “南一里有捍水堤, 会昌六年摄令何易于筑. 西二里又有堤, 咸通三年令孙永筑.”,2043

捍文砦,捍文砦,한문채: 亦作捍枝砦. 北宋成平中置, 属云安县. 在今四川云阳县东南.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20云安军: 捍文砦“在(云安)县南一百里.” 后废. ,2043

捍国城,捍國城,한국성: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 ������南史·侯景传������: 南朝梁大宝二年(551), 侯景“于大航跨水筑城, 名日捍国.” ������梁书·侯景传������: 王僧辩攻侯景时, 侯景“以卢晖略守石头, 纥奚斤守捍国城.” 即此. ,2043

捍城山,捍城山,한성산: 在今四川达县东南. 清乾隆������达州志������卷1: 捍城山“在州东南五十里. 石崖峻峻, 环绕如城, 周回九里十八步. 前宋兵革, 迁州县城于此.” ,2043

捍胡城,捍胡城,한호성: 在今山西太厥市北. ������元相志������卷13晋阳县: “捍胡城, 一名看胡城, 在县北二十三里.”,2043

捍海堰,捍海堰,한해언: ①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南. ������寰宇记������卷22海州东海县: “西捍海堰在县(今海州镇)北三里, 南接谢禄山, 北至石城山, 南北长六十三里, 高五尺. .隋开皇九年县令张孝征造”;“东捍海堰在县东北三里, 西南接苍梧山, 东北至巨平山, 长三十九里. 隋开皇十五年县令元暖造, 外足以捍海潮, 内足以贮山水, 大获浇溉.” ②即常丰堰. 在今江苏盐城市东门外二里, 南抵通․泰, 北接淮安, 长五百余里. 唐大历中李承主持修筑. 宋范仲淹厦修, 故又名范公堤. ,2043

捍海塘,捍海塘,한해당: ①自今上海市宝山区东北旧吴淞江口, 沿海岸向薅南延伸至今杭州湾北岸海宁县一带的海塘前身. 始筑年代不详, 唐开元元年(713)重筑, 故址已难确指. ②在今浙江杭州市南江城路一带. 宋������淳裙临安志������卷10引������吴越备史������云: “梁开平四年八月, 武肃王钱氏始筑捍海塘, 在候潮․通江门之夕卜. 潮水昼夜冲激, 版筑不就, 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涛头……既而潮水避钱塘, 东击西陵, 遂造竹器积巨石, 植以大木. 堤岸既成, 久之乃为城邑聚落.”,2043

捏工川,捏工川,날공천: 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南. 一说在贵德县南. ������明史·西域传·西番诸卫������: 万历十六年(1588), “火落赤移驻握工川, 逼近西宁, 日蚕食番族.” ,2043

捏诏关,捏詔關,날조관: 在今云南弥勒县西南一百十二里巡检司镇. 明置巡司于此. 清置捏诏关. ,2043

捉杀寨,捉殺寨,착살채: 在今江西石城县西. ������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石城县: 捉杀寨“在县西. 有巡司, 明初置, 本在县北, 嘉靖初移于此.” ������清一统志·宁都州������: 捉杀寨“在石城县西门外一里. 一….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改名赤江巡司.” ,2043

捐毒国,捐毒國,연독국: 汉甄域三十六国之一, 属西域都护府. 都城衍敦谷(在今新疆乌恰县西北). ������汉书·嚣域传������: 捐毒国“南与葱领属, 无人民. 西上葱领, 则林循也.” ,2043

损中,損中,손중: 亦作桢中․顿中. 在今新疆疏勒县或疏附县境. ������后汉书·班超传������: 元和末, 疏勒王忠叛, “忠说康居王借兵, 还据损中.” 唐李贤注: 损中, “������东观汉纪������作顿中, 续汉及华峤书并作损中.” ,2043

挹江门,挹江門,읍강문: 在今江苏南京城西北․中山北路出城处. 1921年建, 初名海陵门. 1931年改称挹江门. ,2043

挹娄,挹婁,읍루: 本肃慎, 汉․晋时称为挹娄. ������晋书·四夷传������: “肃慎氏一名挹娄, 在不成山北, 去夫余可六十日行. 东滨大海, 西接寇漫汗国, 北极弱水.”不成山即今吉林长白山. 时挹娄即分布在长白山北, 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 东滨大海. 自汉以来, 臣服于夫余. 三国魏黄初中, 与魏通贡. 北魏时称为勿吉. ,2043

挹娄县,挹婁縣,읍루현: 即旭楼县;治所在辽宁铁岭县西南懿路村. ,2043

换马店,換馬店,환마점: 即今河北宁晋县西北二十里换马店乡. 明正德������赵州志������卷3宁晋县: 换马铺“在县西北二十里.”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5宁晋县图: 西北有换马店集. ,2044

换骨岩,換骨岩,환골암: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山幔亭峰北壁. 明������八闽通志������卷6������地理志·山川������崇安县: 换骨岩“在幔亭峰北. 中一岩室, 平广可六․七丈. 室前路断数尺, 旧有黄心木为桥, 迄今不坏. 室中有四柱楼一所, 如世俗庋阁, 上列置蜕函, 函中仙蜕皆质小丽红色. 世传方外之士得道尸解者, 皆于此换骨云.” ,2044

换绦桥市,換(糹+條)橋市,환(糹+조)교시: 即今湖北大冶市西北三十四里还地桥镇. 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大冶县西北有换绦桥市. ,2044

换斯干城,換斯幹城,환사간성: 即捋思干. 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 ������元史-郭侃传������: 戊午岁(公元1258年), 征富浪还师, 败敌于石罗子, “换斯干阿答毕算滩降.” ,2044

捣石村,搗石村,도석촌: 在今江西永新县北. ������清一统志·吉安府二������: 捣石村“在永新县北四十里平原村. ������安成记������, 石广四尺, 长倍之, 其色莹黛. 颜鲁公为吉州司马, 行部至此, 抚石而憩. 叩之, 其声清越, 谓可捣衣. 今更千年, 土花不蚀. 其子孙有居平原村者, 因称为捣石村.” ,2044

载,載,재: 即戴. 西周姬姓国. 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北四十五里. ������公羊传������․������谷梁传������皆作载,2044

载阳桥,載陽橋,재양교: 在今安徽太湖县西. ������方舆纪要������卷26太湖县: 载阳桥“在县西三里. 造舟为梁, 南通望江, 薅通宿松․黄梅.” ,2044

载酒堂,載酒堂,재주당: 在今海南儋州市西北中和镇东南东坡书院内. ������舆地纪胜������卷125昌化军: 载酒堂“在城外. 儋耳人黎氏之居, 东坡访之, 名其堂日载酒堂.” ������清一统志·琼州府二������: 载酒堂“在儋州城(今中和镇)南. 儋人黎子云之居, 东坡访之, 名其屋日载酒堂.” ,2044

赶水镇,趕水鎮,간수진: 即今四川綦江县南一百二十里赶水镇. 明嘉靖十一年(1532)移东溪巡司于此. ,2044

赶牛河,趕牛河,간우하: 在今江苏沛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29徐州沛县: “赶牛沟亦在县东北. 出滕县五花泉, 至县界三河口, 与沙․薛二河合. 明嘉靖中, 开新河, 遏之西, 合鲇鱼泉, 注于新河.”,2044

赶鱼河场,趕魚河場,간어하장: 即今四川盐边县北缄鱼乡. 清光绪������盐源县志������卷2: 赶鱼河场“距县三百四十里.” ,2044

起儿漫,起兒漫,기아만: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北. 公元1124年, 耶律大石即皇帝位于此, 建立西辽国. ������辽史·天祚皇帝纪������: 耶律大石率大军“又西至起儿漫, 文武百官册立大石为帝, 以甲辰岁二月五日即位, 年三十八, 号葛儿汗. 复上汉尊号日天祜皇帝, 改元延庆.” 公元1126年, 徒都虎思斡耳朵. ,2044

起义门,起義門,기의문: 原名中和门,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首义路南端. 为武昌城南垣三仃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晚7时筹划反清起义的革命党人, 首先在工程营发难, 旋即占领此门附近军械局, 截断清军武器供应, 并打开城门迎接南湖炮队, 使城内外革命力量得以会合, 围攻督署, 歼灭清军, 从而一举占领武昌全城. 为纪念起义的胜利, 遂将中和门改名起义门. 1981年曾予重修. ,2044

起州,起州,기주: 唐武德元年(618)置, 治所在巨鹿县(今河北巨鹿县北夏旧城). 辖境相当今河北巨鹿县地. 武德四年(621)废. ,2044

起步溪,起步溪,기보계: 即今福建罗源县北五里起步溪. ������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起步溪“源出县西北善化里山顶, 南流合松崎港.” ,2044

起辇谷,起輦穀,기련곡: 元代诸帝安葬地. 即元������圣武亲征录������所载“曲瞵屠山.” 当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臣赫尔曼达勒之北. ������元朝秘史������卷2: “不儿罕山前, 有古连勒古名字的山, 那山里有桑沽儿河.”古连勒古即曲瞵居․起辇谷的异译. 桑沽儿河即今蒙古国肯特省臣赫尔河(克鲁伦上游支流). ,2044

盐山,鹽山,염산: ①在今河北盐山县东南八十里. ������隋书·地理志������: 盐山县“有盐山.” 又������晋书·石勒载记������: 大兴初, 段匹殚据蓟, 段末卡丕遣弟击匹殚, “匹碑率其部众数干, 将奔邵续, (石)勒将石越要之于盐山, 大败之.” 即此. ②在今新疆温宿县东北.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2: “盐山者白麓至巅, 赤土壁立, 草木不生, 土中产冰盐, 小者如拳, 大者如盘, 光明似水晶, 已目疾口病, 故山有赤沙之号.”,2044

盐山县,鹽山縣,염산현: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高城县置, 属棣州. 治所在今河北黄骅市西南三十里旧城乡. ������寰宇记������卷65盐山县: “以县东南八十里盐山为名.”大业初属渤海郡. 唐属沧州. 明洪武九年(1376)移治香鱼馆(今盐由县). 清属天津府. 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 1928年直属河北省. ,2044

盐川城,鹽川城,염천성: 本盐溪县. 在今四川理县北下孟乡境. ������资治通鉴������: 唐广德二年(764), “严武拔吐蕃盐川城.” 胡三省注: “盐川城在当狗城西北. 维州旧有盐溪县, 永徽初, 省入保州定廉县.”,2044

盐川郡,鹽川郡,염천군: 隋大业三年(607)改盐州置, 治所在五原县(今陕西定边县). 辖境相当今陕西定边县․宁夏盐池县和内蒙古鄂托克旗以南地. 唐初改为盐州. ,2044

盐川寨,鹽川寨,염천채: 北宋熙宁六年(1073)蠢, 属遥远军. 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五十里. 后改为镇. ������宋史·宁宗纪������: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 安丙遣王仕信等伐金, “九月辛丑, 王仕克盐川镇.” 即此. 金属定西县. 元废. ,2044

盐丰县,鹽豊縣,염풍현: 1913年析姚州白盐井地方置, 属云南腾越道. 治所在白盐井(今云南大姚县西北五十四里石羊镇). 民国������云南盐事县地志资料槁������: “命名之义, 取盐业大盛, 源之而不竭, ․故日盐丰.”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58年撤销, 并入大姚县. ,2044

盐并,鹽並,염병: ①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北. ������方舆纪要������卷77荆门州: 盐井“在州北九十里. 产盐昧苦.” ②在今湖南澧县北四十五里盐井镇. ������方舆纪要������卷77澧州: “盐井在州北八十里. 水成苦, 明初立场煎盐, 不成而废.”③亦名临邛盐井․邛崃盐井. 在今四川邛崃市西南盐井溪(火井河)一带.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临邛县“(盐)井有二, 一燥一火. 取井火煮之, 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 得无几也.” 汉设盐官治理. ������方舆纪要������卷71邛州: 盐井, “������元史������: 邛州有二盐井, 宋名金风․芳池. 天历初地震, 盐水涌溢, 州民侯坤愿作什器煮盐, 而输课于官, 诏四川盐运司主之. 今废.” ④在今四川盐源县. ������元和志������卷32徭州昆明县: 盐井“在县城中. 今按取盐先积柴烧之, 以水溺土, 即成黑盐.” ,2045

盐井卫,鹽井衛,염정위: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改柏兴千户所置, 属四川都司. 治所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 次年属四川行都司. 辖境相当今四川盐源․盐边等县地. 清雍正六年(1728)改为盐源县. ,2045

盐井打冲河所,鹽井打沖河所,염정타충하소: 盐井卫所属打冲河守御中左千户所的简称. 治所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北二百里鸦砻江两岸. ������明史·地理志������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 “打冲河守御中左千户所, 卫东北. 洪武二+五年置.”,2045

盐井关,鹽井關,염정관: 元建,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白沙河注入岷江处东岸. ������元史·河渠志������: 至元元年(1264)修都江堰, “盐井关限其西北, 水西关据其西南.” ,2045

盐井州,鹽井州,염정주: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 属雅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 以产井盐而名. 后废. ,2045

盐井县,鹽井縣,염정현: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置, 属四川省. 治所即今西藏盐井县. 后属疆康省, 改为盐井宗. 1983年复设盐井县. ,2045

盐井河,鹽井河,염정하: 即今四川盐源县西盐塘河, 为鸦砻江支流小金河․卧罗河支流. ������清史稿·地理志������盐源县: “又南盐井河, 合双桥․浪渠二水, 与别列河․麦架河西北流来注.”,2045

盐井宗,鹽井宗,염정종: 民国时改盐井县置, 属西康省. 治所即今西藏盐井县. 1955年属昌都专区. 1960年与宁静宗合并置宁静县. 1983年复置盐井县. ,2045

盐井驿,鹽井驛,염정역: 明置, 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 ������方舆纪要������卷74盐井卫: 盐井驿“在卫治东, 又东百里为平川驿.” ,2045

盐井监,鹽井監,염정감: 北宋置, 属蒲江县. 在今四川蒲江县南八里金釜山下. ������寰宇记������卷75蒲江县: 金釜井, “金釜等八井, 见岁出课盐六万三千斤.” ,2045

盐井涡,鹽井渦,염정와: 在今四川屏山县北. ������方舆纪要������卷73马湖府屏山县: 盐井涡“在府北四里. 其水咸卤, 可以煎盐.” ,2045

盐井砦,鹽井砦,염정채: 北宋置. 在今四川蒲江县南金釜山. ������宋史·地理志������: 满江县“有盐井砦.”,2045

盐井湾场,鹽井灣場,염정만장: 即今四川井研县东北研经镇. 清光绪������井研县志������卷4: 盐井湾场“旧名苦茨溪, 创自雍正十三年. 东北三十里.” ,2045

盐井渡,鹽井渡,염정도: 在今云南盐津县南郊老街. 清属大关厅, 于此置巡司. 1913年于此置盐井渡行政委员.1917年改设盐津县. 1931年迁今盐津县. ,2045

盐井渡行政区,鹽井渡行政區,염정도행정구: 1913年析大关县置, 后属云南滇中道. 治所在盐井渡(今云南盐津县城南郊的老街). 1917年改盐津县. ,2045

盐井溪,鹽井溪,염정계: 又名盐溪. 即今四川忠县东北之干井河.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临江县有临(盐)溪, 盛产盐. ������水经·江水注������: “自县(临江县)北入盐井溪. 有盐井营户, 溪水沿注江.”干井河流出金华山溶洞水, 有黄金河․水磨河汇入, 于干井口注入长江. ,2045

盐井溪镇,鹽井溪鎮,염정계진: 即今四川合川市东南盐井镇. 清光绪������合州志������卷4: 盐井溪“距城四十里.” ,2045

盐井管民千户,鹽井管民千戶,염정관민천호: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 属德平路. 在今四川盐源县. 十七年(1280)改为闰盐州. ,2045

盐井镇,鹽井鎮,염정진: ①北宋置, 属彭水县. 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八十里. ②亦作濞井镇. 北宋置, 属临江县. 在今四川忠县东北二十五里昝井镇. ③即今甘肃漳县西南盐井乡. ������元和志������卷39鄣县: “盐井, 在县南二里, 远近百姓仰给焉.”,2045

盐中镇,鹽中鎮,염중진: 办名盐中所. 清雍正六年(1728)改打冲河中左干户所置, 属盐源县. 在今四川盐源县西南. 有县丞驻此. 民国初改设县佐. ,2045

盐水,鹽水,염수: ①又名白沙河․巫成河․姚暹渠. 源于今山西夏县南中条山, 径盐池北入永济县五姓湖, 又西入黄河. ������水经·滚水注������: 盐水“出(安邑县)东南薄山, 西北流径巫咸山北. ……其水又径安邑故城南, 又西流注于盐池.” ②亦名夷水. 即今湖北西南部之清江. ������后汉书·南蛮传������: 廪君“乃乘土船, 从夷水至盐场. 盐水有神女, 谓廪君曰: 此地广大, 鱼盐所出, 愿留共居.” 唐李贤注: “今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 源出清江县西都亭山.”③即今四川东部之大宁河. ������水经·江水������: 江水“又东过巫县南, 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 郦道元注: 巫溪水“又径北井县西, 东转历其县北, 水南有盐井, 井在县北, 故县名北井, 建平一郡之所资也. 盐水下通巫溪, 溪水是兼盐水之称矣.” ④即盐泽. 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 ������史记·大宛列传������: “予寞之西, 则水皆西流, 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索隐������: “盐水也.”⑤在今新疆鄯善县境. ������史记·大宛列传������: 宛国相与谋日: “汉去我远, 而盐水中数败, 出其北有胡寇, 出其南乏水草.”������正义������引裴矩������西域记������云: 盐水“在酉州高昌县东, 东南去瓜州一千三百里, 并沙碛之地, 水草难行, 四面危, 道路不可准记, 行人唯以人畜骸骨及骢马粪为标验.” ,2045

盐水县,鹽水縣,염수현: ①北周置, 为资田郡治. 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二百里清江北岸. 隋为清江郡治. 唐武德八年(625)废. ②唐贞观五年(631)置, 属羁縻肆州. 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 后废. ③唐置, 属羁縻筠州. 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境. 后废. ,2046

盐水港,鹽水港,염수항: 即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北盐水镇. 清雍正九年(1731)移佳里兴巡司于此. ,2046

盐水镇,鹽水鎮,염수진: 在今四川珙县南. ������方舆纪要������卷70珙县: 盐水镇在“府南百二十里. ������志������云: 明初置盐水坝巡司于此. 万历初, 改为歇马堡巡司.” ,2046

盐仓,鹽倉,염창: ①即三门仓. 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五里黄河北岸下仓村, 今已沦入水库中. ������资治通鉴������: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 裴耀卿为江淮․河南转运使, 于三门“西置盐仓, 凿漕渠十八里以避三门之险.” ②在今甘肃泾川县西. ������资治通鉴������: 唐大历八年(773)九月, “甲子, 马磷与吐蕃战子盐仓.” 即此. ������方舆纪要������卷58泾州: “盖是时运盐储此, 以供军, 放有盐仓之名.”,2046

盐仓山,鹽倉山,염창산: 一名仓前山. 即今福建福州市南台岛上仓翦山. ������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盐仓山“在闽县南十五里. 省会第一案山也. 又名拄榜山.” ,2046

盐仓岭,鹽倉嶺,염창령: 在今江西吉水县东. ������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吉水县“白富岭”条下: “������志������云, 县东二里有盐仓岭. 岭上宽平, 南唐时运盐贮岭上以给民, 后废.”,2046

盐氏,鹽氏,염씨: 在今山薅运城市. ������史记·秦本纪������: 昭襄王十一年(前296), “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 至盐氏而还.” ������正义������: “按掌盐之官, 因称氏.” 其南有盐池, 掌盐之官驻此, 故名. ,2046

盐札萨克旗,鹽劄薩克旗,염차살극기: 和硕特北左末旗的俗称. 在今青海乌兰县北. 质迁鸟兰县东南. ,2046

盐石渊,鹽石淵,염석연: 在今河北安国市境内. ������魏书·地形志������: 安国县“有盐石渊.” 即此. ,2046

盐东县,鹽東縣,염동현: 1941年11月苏北革命根据地由盐城县东部析置, 属盐阜区. 治陈家小店(在今江苏射阳县南). 以地处盐城之东而得名. 1948年迁治南洋岸(今江苏盐城市东北南洋岸镇). 1949年11月撤销, 并入射阳县. ,2046

盐田,鹽田,염전: 即今福建霞浦县西南盐田畲族乡. 清������乾隆内府舆图������: 霞浦县西南有盐田. ,2046

盐田汛,鹽田汛,염전신: 清置, 属大鹏营. 即今广东深圳市东盐田. 清时有把总驻防. ,2046

盐田郡,鹽田郡,염전군: 南齐置, 属越州. 治所在杜同县(今广西北海市东南咸田). 辖境相当今广西合浦县东南福成․营盘乡一带. 后废. ,2046

盐边厅,鹽邊廳,염변청: 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阿所拉场巡司置, 属宁远府. 治所在今四川盐边县西北健康镇. 1913午改为盐边县. ,2046

盐边县,鹽邊縣,염변현: 1913年改盐边厅置, 属四川建昌道. 治所在今四川盐边县西北健康镇. 1928年直属四川省. 1939年改属西康省. 1955年仍属四川省. 1991年迁治大坪地. ,2046

盐场,鹽場,염장: 在今湖北长阳县土家族自治县西. ������后汉书·南蛮传������: 廪君“乃乘土船, 从夷水至盐场.” ������水经·夷水注������: 温泉, “父老传此泉先出盐, 于今水有盐气. 夷水有盐水之名, 此亦其一也.” ,2046

盐场关,鹽場關,염장관: 在今陕西镇巴县南一百五十里, 接四川万源县界. 明属西乡县, 置巡司于此. 清嘉庆七年(1802)裁. ,2046

盐场县,鹽場縣,염장현: 五代南汉置, 属常乐州. 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南. 北宋开宝五年(972)废人石康县. ,2046

盐场堡,鹽場堡,염장보: 即今陕西定边县西北盐场堡乡. ������清一统志·延安府二������: 盐场堡“明成化十三年余子俊置, 城在平川, 周二里有奇, 门二, 为极冲中地. 旧有县丞, 嘉庆二十一年裁. 设有把总分防.” ,2046

盐关,鹽關,염관: 亦名太平关. 在今广东南雄县南城. ������方舆纪要������卷102南雄府保昌县: 盐关“在府南城. 明天顺二年, 抚臣叶盛奏置, 以榷盐税. 成化以后, 屡经修葺. ������志������云: 府南有太平桥, 跨浈江上, 桥之南, 即盐关也.” ,2046

盐州,鹽州,염주: ①西魏废帝三年(554)改西安州置, 治所在五原县(今陕嚣定边县). ������元和志������卷4盐州: “似其北有盐池, 故名.”隋大业三年(607)改为盐川郡. 唐初复名盐州. 天宝元年(742)改名五原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盐州. 建中以后属吐蕃, 建元时收复. 公元11世纪后属西夏. 蒙古废. ②唐渤海国置, 属龙原府. 治所在龙河县(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南库拉斯基诺北下岩杵河). 辖境约当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南, 波塞图湾北岸一带. 后废. ,2046

盐州城,鹽州城,염주성: 即盐川城. 在今四川理县北下孟乡境. (新唐书·吐蕃传������: 广德二年(764), “严武拔盐州.” 即此. ,2046

盐池,鹽池,염지: ①在今山西运城市南.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县: “盐池在西南.”������水经·涑水注������: “今(盐)池水东西七十里, 南北十七里, 紫色澄淳, 潭而不流. 水出石盐自然印成, 朝取夕复, 终无减损. 惟山水暴至, 雨澍潢潦奔洪, 则盐池用耗.”②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四十七里. ������元和志������卷40嫩煌县: 盐池“池中盐常自生, 百姓仰给焉.” ③又名允谷盐池. 即今青海海晏县西北尕海. ������汉书. 地理志������金城郡临羌县: “西北至塞外, 有西王母石室․僵海․盐池. 北则湟水所出, 东至允吾入河.”������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蒙逊“遂循海而西, 至盐池, 祀西王母寺.” ④即达布逊淖尔. 今青海格尔木市北东达布逊湖. ������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 盐池“在青海西海, 周一百余里, 产青盐.” ,2046

盐池县,鹽池縣,염지현: 1913年改花马池分州置, 属甘肃宁夏道. 治所即今宁夏盐池县. 因境内有盐池故名. 1928年属宁夏省. ,2047

盐池城,鹽池城,염지성: 明置, 属灵州守御千户所. 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南老盐池村. 明嘉靖������宁夏新志������卷3: 盐池城“北至石沟驿七十里, 南至隰宁堡四十五里. 旧城周回一里. 弘治十三年都御史王殉拓其城二里. 正德十四年, 都御史王时中奏筑, 增至四里许, 南․北门各一.” 设盐池驿及盐池递运所于此. ,2047

盐池堡,鹽池堡,염지보: 即今甘肃高台县西北一百三十里盐池乡. 明置驿于此. 清设把总. 产白盐. ������元和志������卷40福禄县: “盐池, 在县东北八十里, 周回百姓仰给焉.”������皇明职方地图������中卷甘肃边镇图有盐池堡. ,2047

盐兴县,鹽興縣,염흥현: 1913年析广通․定远二县地置, 后属云南滇中道. 治所在今云南禄事县西北八十四里黑井镇. 民国������盐兴县地志资料细目表������: “盐头一县系合黑․元․永․琅․阿五井而设, 然五井皆盛产盐, 故名之日盐兴.”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57年撤销, 并入广通县. ,2047

盐步堡,鹽步堡,염보보: 即今广东南海市东北盐步镇. 明․清置神安巡司于此. ,2047

盐沙铺,鹽沙鋪,염사포: 即令湖南耒阳市东南三十四里肥水南岸盐沙乡.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耒阳县图: 县东南有盐沙铺. ,2047

盐沟河,鹽溝河,염구하: 即古福禄水. 一名阎沟河. 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北哑叭河. 源于北京市丰台区龙门口, 东南流经房山区, 于良乡镇东入小清河. ������旧五代史·晋书·赵德钧传������: 唐长兴三年(932), “于阎沟筑垒, 以戍兵守之.” 即此. ,2047

盐岭径,鹽嶺逕,염령경: 在今广东潮阳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潮阳县: 盐岭径“在县西百里, 其山与普宁县接界, 道通惠来县.” ,2047

盐贩泽,鹽販澤,염판택: 即今山西运城市南之盐地. ������山海经·北次三经������: “景山, 南望盐贩之泽, 北望少泽.”,2047

盐河,鹽河,염하: ①在今江苏盐城市西. ������清一统志·淮安府一������: 盐河“上流会大踪诸湖之水, 东流经县西会串场河, 又东出石磁․天妃二口, 汇新洋港入海.” ②一名成河. 在今甘肃环县北部. ������寰宇记������卷37通远军通远县: 盐河“从土桥․归德州․同家谷三处发源, 水盐苦不堪.” ,2047

盐泊州都督府,鹽泊州都督府,염박주도독부: 唐显庆二年(657)析胡禄屋阙部置, 属北庭都护府. 治所在今新疆克拉玛依市. 8世纪前期废. ,2047

盐泺,鹽濼,염락: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上京遗址). ������辽史·地理志������: 上京临溃府有盐泺. ������方舆纪要������卷18大宁卫: 盐泺“在临潢城外. 其相近者有百狗泺․鸳鸯湖․兴囤惠民湖․广济湖.” ,2047

盐泽,鹽澤,염택: ①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 ������汉书·地理志������雁门郡沃阳县: “盐泽在东北, 有长丞.”������水经·河水注������: 沃水“又东北流注盐池. 今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星. 池水澄滓, 渊而不流, 东西三十里, 南北二十里.” ②即蒲昌海. 今新疆罗布泊. ������汉书·西域传������: “蒲昌海, 一名盐泽者也. 去玉门․阳关三百余虽, 广袤三百里.”������水经·河水注������: “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2047

盐官水,鹽官水,염관수: 即今甘肃礼县东盐关河. ������水经·漾水注������: “(盐官)水北有盐官, 在皤冢西五十许里, 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 故������地理志������云, 西县有盐官是也. 其水东南径宕备戍西, 东南入汉水.”,2047

盐官州,鹽官州,염관주: 元元贞元年(1295)改盐官县置, 羼杭州路. 治所在今浙江海宁市西南四十里盐官镇. 天厉二年(1329)改为海宁州. ,2047

盐官县,鹽官縣,염관현: ①西汉置, 属西河郡. 方位缺考, 当在今陕西与山西交界的黄河两岸. 东汉废. ②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改海昌屯田都尉置, 属吴郡. 治所在今浙江海宁市盐官镇南杭州湾海中. ������旧唐书·地理志������: “汉海盐县地, 有盐官, 吴遂名县.”南朝陈永定二年(558)为海宁郡治. 隋属余杭郡. 唐武德七年(624)县废. 贞观四年(630)复置, 属杭州. 永徽六年(655)迂治今浙江海宁市西南四十里盐官镇. 五代吴越时仍属杭州. 南宋属临安府. 元初属杭州路. 元贞元年(1295)改为盐官州. ,2047

盐官城,鹽官城,염관성: 亦名盐井城. 即今甘肃礼县东北盐关镇. ������元和志������卷22长道县: 盐官故城“在县东三十里, 在蟠冢西四十里. 相承营煮, 味与海盐同.” ,2047

盐城,鹽城,염성: ①在今河北遵化市北. ������新唐书·地理志������蓟州渔阳郡: 洪水守捉, “又东北三十里有盐城守捉.” 即此. ②唐建. 在今四川盐源县. ������资治通鉴������: 唐开元十七年(729), “嵩州都督张守素破西南蛮, 拔昆明及盐城.” 胡三省注: “(昆明)县有盐有铁, 筑城以卫之, 故又有盐城.”③即盐溪县. 当在今四川理县北下孟境. ������旧唐书·地理志������定廉县: “永徽元年, 废盐城并入.”������舆地纪胜������卷148威州: 盐溪村, “������类要������云: 唐正(贞)观中置盐溪县, 寻废. 此村有盐溪, 民得探漉.” ,2047

盐城市,鹽城市,염성시: 1945年苏北革命根据地始置盐城市. 治所即今江苏盐城市. 不久复改盐城县. 1948年改名叶挺县, 1949年复名盐城县. ,2047

盐城县,鹽城縣,염성현: 东晋义熙中改盐渎县置, 属山阳郡. 治所即今江苏盐城市. 北齐为射阳郡治. 陈为盐城郡治. 隋属江都郡. 隋末改置射州. 唐武德七年(624)复嚣盐城县, 属楚州. 元属淮安路. 明初属淮安庸. 民国初属江苏淮扬道. 1927年直属江苏省. 南宋末抗元英雄陆秀夫为本县人. ,2047

盐城郡,鹽城郡,염성군: 南朝陈改射阳郡置, 治所在盐城县(今江苏盐城市). 隋开皇初废. ,2048

盐城监,鹽城監,염성감: 唐置, 在今江苏盐城市南. ������新唐书·地理志������盐城县: “有盐亭百二十三, 有监.”������寰宇记������卷124楚州: “盐城监, 古之盐亭也. 历代海岸煎盐之所. 元管九场, 伪唐(南唐)以为盐监, 周显德三年平江淮之后因之不改焉. 盐场九所在县南北五十里至三十里, 俱临海岸.”,2048

盐茶厅,鹽茶廳,염다청: 清乾隆十四年(1749)于海喇都堡置, 属固原州. 治所即今宁夏海原县. 同治十二年(1873)改置海城县. ,2048

盐南水,鹽南水,염남수: 一名佛流水․又名佟佳江. 在今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之浑江, 为鸭绿江支流. ������汉书·地理志������西盖马县: “马訾水西北入盐南水, 西南至西安平入海.”,2048

盐砂寨,鹽砂寨,염사채: 在今广西兴安县西三十里. 明置巡司于此. ,2048

盐泉,鹽泉,염천: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南. ������寰宇记������卷148奉节县引������荆州图副������: “八阵图下, 东西三里, 有一碛, 东西一百步, 南北广四十步. 碛上有盐泉井五口, 以木为桶, 昔常取盐, 即时沙壅, 冬出夏没.”������清一统志·夔州府一������: 古盐泉井, “������通志������: 今县东南三里, 江滨沙碛, 有井四五口. 夏秋水没, 春科始见, 井水泛沙而出, 味成, 俗呼臭盐井.” ,2048

盐泉井,鹽泉井,염천정: 在今四川绵阳市东南一百十里玉河镇. ������元和志������卷33魏城县: “隋大业十年自盐泉井移魏城县理此, 属金山郡. 按盐泉井在今县东南四十五里, 盐泉县理也.”,2048

盐泉县,鹽泉縣,염천현: ①唐武德元年(618)置, 属游州. 治所在今四川大竹县南. ������清一统志·绥定府二������: 盐泉废县“������1日志������: 盖因盐井为名.” 八年(625)废. ②唐武德三年(620)析魏城县置, 属绵州. 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南一百十里玉河镇. ������寰宇记������卷83盐泉县: “以地有盐井, 民得采漉, 为四方贾售之地. ������蜀都赋������云: ‘家有盐泉之井’, 取此为名.”天宝初属巴西郡, 乾元初复属绵州. 元废. ③唐武德四年(621)置, 属尹州. 治所在今云南禄丰县西北八十四里黑井. 天宝后废. ④唐武德九年(626)置, 属秦州. 治所在今甘肃甘谷县西二十里. 贞观元年(627)改名夷宾县. ⑤唐贞观五年(631)置, 属南通州. 治所即今云南盐津县. 八年(634)属贤州, 旋废入抚夷县. 盐泉城在今青海循化撤拉族自治县西北. ������资治通鉴������: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杜希望将鄯州之众夺吐蕃河桥, 筑盐泉城于河左, 吐蕃发兵三万逆战. ……希望纵兵乘之, 虏遂大败, 置镇西军于盐泉.” ,2048

盐亭水,鹽亭水,염정수: 即今四川盏亭县东之弥江. ������元和志������卷33永泰县: “盐亭溪水经县北, 去县十九里.”������寰宇记������卷82盐亭县: “盐亭水, 源出阆州西水县, 西南流入当县盐井亭, 故名盐亭水. 去合梓潼江.”,2048

盐亭县,鹽亭縣,염정현: 西魏恭帝二年(555)改北宕渠县置, 为盐亭郡治. 治所即今四川盐亭县. ������元和志������卷33盐亭县: “以近盐井, 因名.”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四川卷下: “梁大同闻名, 以地多盐井, 据盐亭而创县也.”隋属新城郡. 唐武德初属梓州, 天宝初属梓潼郡, 乾元初复属梓州. 宋属潼川府. 明属潼川州. 清属潼J}|府. 民国初属四川嘉陵道. 1928年直属四川省. ,2048

盐亭郡,鹽亭郡,염정군: 西魏恭帝二年(555)改北宕渠郡置, 属新州. 治所盐亭县(今四川盐亭县). 辖境相当今四川盐亭县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2048

盐津县,鹽津縣,염진현: 1917年改盐井渡行政委员置, 属云南省. 治所在盐井渡(今云南盐津县城南郊的老街). 民国������云南盐津县地志资料������: “按‘盐津’二字即盐井渡三字之义, 特简而文雅.”1931年县治稍北移至官围坝(即今盐津县). ,2048

盐院渡镇,鹽院渡鎮,염원도진: 金置, 属合河县. 在今由西兴县境. ,2048

盐埕桥,鹽埕橋,염정교: 在今台湾台南市. 连横������台湾通史������上册卷1������林爽文传������: 清乾隆五十一年(1736)十二月, “(林)爽文․(庄)大田合攻府洽. ……总兵柴大纪拒战于盐埕桥.” ,2048

盐铁场,鹽鐵場,염철장: ①明置, 在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37复州卫: 盐铁场, “������志������云: 盐场百户所在卫西四十二里, 铁场百户所在卫北九十里.” 按复州卫治所在今瓦房店市西北复州城镇. ②明置, 在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东北. ������方舆纪要������卷37金州卫: 盐铁场, “������志������云: 卫东北百三十里有盐场百户所. 卫东百三十里有铁场百户所.” ,2048

盐铁塘,鹽鐵塘,염철당: ①又名内河. 在今江苏太仓市境内. ������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 盐铁塘“在州城北. 旧经城中, 南越娄江, 流十二里入嘉定县界, 又南注吴淞江, 北流四十里入常熟县界, 又北注白茅塘. 昔时每浚此以通娄江淀淤. 南北群川, 多汇于此.” ������清一统志·太仓州一������: 盐铁塘, “������州志������云: 经州城中, 一名内河. 在城南者日南盐铁, 又南十二里入嘉定界, 注吴淞江;在城北者日北盐铁, 又北四十里入苏州府常熟县界白茆塘, 至常州府江阴县注扬子江.” ②在今江苏常熟市东北. ������三吴水利录������卷3(元)周文英书: “盐铁塘一带南北相贯, 跨涉昆山․嘉定․常熟三州, 从东北通连杜漕․横塘․白茅浦塘․茜泾入海, 西接芝塘․直塘․昆城湖․华荡․练塘所潴常州界运河诸处之水及娄门官渎, 杨城湖所接太湖之水.”������方舆纪要������眷24常熟县: 盐铁塘“在县东北五十里. ������旧志������云: 在白茆之南, 亦名内河, 西接江阴, 东越昆山. 唐太和中疏此, 缭绕数百里.” ,2048

盐海子,鹽海子,염해자: 又名喀喇塔拉额西柯淖尔. 在今新疆精河县北.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3: 喀喇塔拉额西柯淖尔“戽水于岸自然成盐, 商贾运贩一升数钱, 伊犁之境是焉仰给, 故又日盐海.” ,2049

盐难水,鹽難水,염난수: 即今辽․吉两省境鸭绿江支流珲江. ������汉书·地理志������西盖马县‘: “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 西南至西安平入海.”,2049

盐埠店,鹽埠店,염부점: 即今湖南湘潭县西南七十四里盐埠乡. 清乾隆������湘潭县志������卷5有盐埠店. ,2049

盐渎县,鹽瀆縣,염독현: 西汉置, 属临淮郡. 治所即今江苏盐城市. 东汉属广陵郡. 东晋义熙中改名盐城县. ,2049

盐道山,鹽道山,염도산: 一名坛道山. 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南. ������水经-涑水注������: “盐道山, 其西则石壁千寻, 东则硒溪万仞. ……路出北晦, 势多悬绝, 来去者咸援萝腾釜, 寻葛降深, 于东则连木乃陟, 百梯方降岩侧. 縻锁之迹, 仍今存焉, 故亦日百梯山也.”,2049

盐禄州都督府,鹽祿州都督府,염록주도독부: 唐置, 属北庭都护府. 在今哈萨克斯坦咸海东北锡尔河下游一带. 后废. ,2049

盐源场,鹽源場,염원장: 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 产井盐. 民国初设场知事, 后改场长. ,2049

盐源县,鹽源縣,염원현: 清雍正六年(1728)改盐井卫置, 属宁远府. 洽所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 民国初属建昌道. 1928年直属囚川省. 1939年属西康省. 1951年县治迁盐井乡(即今盐源县). 1955年属四川省. ,2049

盐溪,鹽溪,염계: 即凌江. 今江西宜丰县南耶溪河. ,2049

盐溪县,鹽溪縣,염계현: 唐贞观三年(629)析薛城县置, 属维州. ������元和志������卷32盐溪县: “有盐溪村, 因为名.”治所在今四川理县北不孟乡境. 永徽元年(650)省入定廉县. ,2049

袁口镇,袁口鎮,원구진: 即今山东梁山县东南四十五里袁口乡. ������清一统志·兖州府二������: 袁家口在“袁家口闸旁. 本朝设守备驻此.” ,2049

袁山,袁山,원산: 在今江西宜春市东北. ������寰宇记������卷109袁州宜春县: 袁山“在县东北五里. 昔隐士袁京居于此山, 死葬其侧, 乃名为袁山.” ������舆地纪胜������卷28袁州: 袁山“周回二十里.” 隋置袁州以此. ������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宜春县: 袁山“其北日小袁山, 回耸相对.” ,2049

袁山松城,袁山松城,원산송성: 即沪渎垒. 故址在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旧青浦西. ������晋书·孙恩传������: 东晋隆安四年(400), “吴国内史袁山松筑扈渎垒”, 因名. ������寰宇记������卷91苏州吴县: 袁山松城“今为陂湖所冲, 已半毁于江中.” 宋代沦入江中. ,2049

袁公水,袁公水,원공수: 在今山东莒县东北五十里. ������水经·沭水注������: “袁公水东出清山, 遵坤维而注沭.”,2049

袁世凯墓,袁世凱墓,원세개묘: 俗称袁林. 在今河南安阳市北六里洹河北岸.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 号容庵. 河南顼城人. 北洋军阀首领, 曾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 后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 1915年12月宣布复辟帝制, 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 仍称大总统. 同年6月在全国人民声讨中忧惧而死. 北洋军阀政府按其遗嘱在此营造大型茔墓. 墓前有望柱․文武石像․石狮․石马․石虎及石雕仪仗分列左右, 中间为碑亭, 内有鼢反负碑, 镌刻徐世昌手书“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 再北为陵院大门, 门虎为正殿, 两侧为配殿. 大殿后为墓台, 三层高台大墓全用钢筋水泥浇铸. 整个陵区松柏成林. ,2049

袁术固,袁術固,원술고: 东汉末袁术筑. 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 ������水经·洛水注������: 合水注于公路涧, “上有袁术固. 四周绝涧, 迢递百仞, 广四五里.” ,2049

袁市镇,袁市鎮,원시진: 北宋置, 属渠江县. 在今四川广安县东北梭罗乡西三里袁家溪. ,2049

袁团镇,袁團鎮,원단진: 北宋置, 属慎县. 即今安徽肥东县西北元疃镇. ,2049

袁州,袁州,원주: 隋开皇十一年(591)置, 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 ������元和志������卷28:袁州“因袁山为名.” 大业初改为宜春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袁州, 并以宜春县(今宜春市)为州治. 天宝元年(742)改为宜春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袁州. 辖境相当今江西萍乡市和新余市以西的袁水流域. 宋时辖境与唐比较, 东面划出新余, 而北面包右今万载. 元至元中升为袁州路. ,2049

袁州卫,袁州衛,원주위: 明置, 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市东. ������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 袁州卫“在府治东. 洪武元年建.” ,2049

袁州府,袁州府,원주부: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改袁州路置, 治所在宜春县(今江西宜春市). 辖境相当今江西宜春․萍乡二市及万载․分宜县地. 1912年废. ,2049

袁州路,袁州路,원주로: 元至元中改袁州置, 治所在宜春县(今江西宜春市). 辖境相当今江西宜春․萍乡二市及分宜․万载县地. 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改为袁州府. ,2049

袁江,袁江,원강: 又名秀江. 古名南水․牵水․渝水. 在今江西西部, 为赣江支流. ������寰字记������卷109袁州新喻县: 袁水“在县南五十步. 西至一滩, 滩长二里, 其地险峻, 号日五浪滩. 其侧立为五浪馆.” ������明一统志������卷55临江府: 袁江“源出袁州府萍乡县泸溪(赣江), 至新喻县为渝水, 至府南十八里入清江.” ,2049

袁坝驿,袁壩驛,원패역: 即今四川梁平县西北袁驿镇. 清光绪������梁山县志������卷3: 袁坝驿在“县西九十里.” 清彭孙贻������流寇志������卷4: 崇祯十三年(1640), 过(天星)关索率义军“自李子坎东奔达州, 电袁坝驿.” ,2049

袁花镇,袁花鎮,원화진: 清置, 属海宁县. 即今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东南二十八里袁花镇. 明为袁花市. ������方舆纪要������卷90海宁县“尖山”条: “嘉靖三十年, 倭据尖山, 焚掠袁花市, ”即此. ,2049

袁灶港镇,袁灶港鎮,원조항진: 即今江苏通州市(金沙镇)东南十六里袁灶乡.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通州(今南通市)东有袁灶. ,2050

袁岭,袁嶺,원령: 在今江西分宜县匿. ������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分宜县: 袁岭“在县西北十余里. 七峰耸起如列戟然. 相传汉袁闳常避地于此. 其第三峰之麓有洪阳洞, 仙人葛洪․娄阳栖真处也. 洞门东向, 高数十丈, 初入平夷明爽, 益西则盘回峻阻, 石室深邃, 中有流泉, 春溢冬涸. 又有小洪阳洞, 在洞之顶门甚斑, 中可容干百人.” ,2050

袁娄,袁婁,원루: 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 ������春秋������: 成公二年(前589), “秋七月, 齐侯使国佐如师. 已酉, 及国佐盟于袁娄.” 传作“爱娄.” 据������谷梁传������, 在临淄西五十里. ,2050

袁部场,袁部場,원부장: 北宋盐场. 在今上海市奉贤县南柘林镇西一里旧柘林城. 清时设盐课大使, 后设场知事. ,2050

袁家汇市,袁家彙市,원가휘시: 在今浙江湖州市东南二十二里和孚镇. 清光绪������归安县志������卷6: 袁家汇“面临湖趺漾, 沿溪为市, 帆樯上下相望, 市廛数十家.” ,2050

袁家庄,袁家莊,원가장: 即今陕西佛坪县治. 清于此设巡司. 1925年佛坪县迁治于此. ,2050

袁家渴,袁家渴,원가갈: 在今湖南永州市南. 唐柳宗元������袁家渴记������: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 可取者三, 莫若袁家渴, 皆永中幽丽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 谓水之反流者为渴, 音若衣褐之褐.”,2050

袁家渡,袁家渡,원가도: 即今贵川湄潭县南乌江渡口. ������方舆纪要������卷70遵义府遵义县“三度关”条: “万历中贵州帅李应祥讨杨应龙, 自平越进兵……直抵疆界河, 屯袁家渡.”,2050

袁曹洲,袁曹洲,원조주: 在今湖北谷城县东. ������方舆纪要������卷79谷城县: 袁曹洲“在县东五里. 相传曹操․袁术尝争渡于此, 故名. 今亦谓之袁曹渡.” ,2050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袁滋題記摩崖石刻,원자제기마애석각: 在今云南盐津县城西南四十里豆沙关北崖. 古时又称石门关. 唐贞元十年(794), 袁滋奉命出使南诏, 册异牟寻为南诏王, 途经石门时, 为纪其行, 作摩崖题记. 全文八行, 共一百二十二字, 为楷书. 末尾“袁滋题”三字为篆书. 摩崖题记是唐王朝与南诏改善关系, 重新和好的重要标记. 是南诏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料.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50

袁溪,袁溪,원계: 即今湖北鄂州市西南之长港. ������舆地纪胜������卷81寿昌军: 樊溪“亦名樊港, 又日袁溪.” ������明史·地理志������武昌县: “又西南有樊港, 一名樊溪, 又名袁溪, 汇县南湖泽凡九十九, 北入大江, 日樊口.”,2050

袁溪镇,袁溪鎮,원계진: 在今四川巫溪县东北二十里. 明置巡司于此. 清裁. ,2050

袁寨店,袁寨店,원채점: 即今河南正阳县东北袁寨乡. 民国������重修正阳县志������图: 东北有“袁寨.” ,2050

袁谭城,袁譚城,원담성: 在今河南浚县西. ������方舆纪要������卷16浚县: “������述征记������: 黎阳城西南七里有袁谭城. 城西南三里又有一城, 营公攻谭时所筑. 操攻黎阳, 败袁谭․袁尚, 留其将贾信屯兵守之, 因筑城于此.”,2050

都上县,都上縣,도상현: ①隋大业十二年(616)置, 属夷州. 治所在今贵州风冈县东南. ������元和志������卷30都上县: “其处是酋豪首领都集之所, 因以为名.”唐末废. 北宋复置, 属承州. 宣和三年(ll21)废. ②唐置, 属夷州. 治所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河坝场. 宋废. ,2050

都山,都山,도산: ①又名孤山. 即望都山. 在今河北唐县东北. ������元和志������卷18唐县: “孤山, 盖都山也.”②亦作乌都山. 即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北都山. ������资治通鉴������: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 “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与契丹战于都山, 败死.” ③即都庞岭. 在今湖南与广西交界处. ������水经·钟水注������: “都山即都庞之峤也, 五岭之第三岭也.”,2050

都山设治局,都山設治局,도산설치국: 1931年置, 属热河省. 治所在双山予(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东南双山子镇). 1933年改为青龙县. ,2050

都山县,都山縣,도산현: 20世纪30年代伪满改都山设治局置, 属热河省. 治所在大障子(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 1945年9月改为青龙县. ,2050

都乡,都鄉,도향: 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南四十里九女城. ������汉书·王莽传������: 永始元年(前16), “封莽为新都侯, 国南阳新野之都乡, 干五百户.” 东汉改为东乡. ,2050

都乡侯国,都鄉侯國,도향후국: 西汉置, 属常山郡. 治所在令河北西部. ������汉书·地理志������: 都乡侯国“有铁官.” 东汉属常山国. 后废. ,2050

都元国,都元國,도원국: 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部. 一说在今马来半岛南部. ������汉书·地理志������: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 有都元国.”,2050

都云州,都雲州,도운주: 五代楚置, 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南. 后废. ,2050

都云军民府,都雲軍民府,도운군민부: 元置, 属管番民总管. 治所在都云县(今贵州都匀市西南十七里). 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置都云安抚司. ,2050

都云县,都雲縣,도운현: 元置, 为都云军民府治. 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南十七里. 明初废. ,2050

都云定云安抚司,都雲定雲安撫司,도운정운안무사: 北宋大观二年(1108)置, 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南. 元改置都云军民府. ,2050

都云洞长官司,都雲洞長官司,도운동장관사: 元置, 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东南. 明弘治六年(1493)废. ,2050

都云桑林独立等处长官司,都雲桑林獨立等處長官司,도운상림독립등처장관사: 元置, 属管番民总管. 治所在今贵州独山县北. 明初废. ,2050

都历山,都歷山,도역산: 即今四川万县市北三里文笔山. ������舆地纪胜������卷177万州: 都历山“在郡北. 一峰突出众山之上, 翔糍为平阜, 气象融结, 盖郡之主山.” ,2050

都斤山,都斤山,도근산: 即于都斤山. 今蒙古国西南之杭爱山. ������隋书·突厥传������: 摄罗“号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 一号沙钵略. 治都斤山.” ������新唐书·突厥传������: “突厥阿史那氏, 盖古匈奴北部也. ……可汗建廷都斤山, 牙门树金狼头纛, 坐常东响.”,2050

都匀卫,都勻衛,도균위: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都匀安抚司置, 属贵州都司. 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 清康熙十一年(1672)废. ,2051

都匀长官司,都勻長官司,도균장관사: 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上都云等处长官司置, 属都匀安抚司(后改都匀府). 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南七里. 清以后废. ,2051

都匀安抚司,都勻安撫司,도균안무사: 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 属四川布政司. 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 二十三年(1390)改置都匀卫. ,2051

都匀县,都勻縣,도균현: 清康熙十一年(1672)改都匀卫置, 为都匀府治. 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 民国初属贵州黔中道. 1920年直属贵州省. 1958年析置都匀市. 1983年撤销都匀县, 并入都匀市. 都匀因都云蛮而得名. 据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称: 僮․侬․黎等土族向称地佬或地老, “都云”乃地佬的异译, 意思是指“佬人地.” ,2051

都匀府,都勻府,도균부: 明弘治七年(1494)置, 属贵州布政司. 治所即今贵Fl都匀市. 辖境相当今贵州都匀․凯里二市及麻江․平塘․独山三县和三都水族自治县地. 1913年废. ,2051

都匀河,都勻河,도균하: 即今贵州都匀市南清永河上游. ������方舆纪要������卷121都匀府都匀司: 都匀河在“司治南. 即邦水河也. 自府城西南流经此, 曰都匀江.” ,2051

都匀洞,都勻洞,도균동: 在今贵州都匀市东南(都匀司东十里). ������清一统志·都匀府������引������名山胜概记������: “洞门北向, 高广皆一丈五尺. 洞中石如象鼻, 杂草丛生.”,2051

都吉津噶珊,都吉津噶珊,도길진갈산: 亦作肚古锦.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西岸乌得里湖之东. 清初属宁古塔将军. 康熙������皇舆全览图������: 黑龙江下游西岸必占河口南有“肚古锦噶山.” 后属三姓副都统. (乾隆内府舆图������作“都古津噶珊.” 清咸丰年间被俄割占. ,2051

都龙山,都龍山,도룡산: 一名都笼山. 在今广西南宁市鼯北六十里. (寰宇记������卷166上林县: “都笼山在府西北九十里. 周回二百四十里, 连大山石壁, 内平外险, 号为都笼石.”������方舆纪要������卷110宣化县: 都龙山“蜿蜒起伏, 势若游龙, 远近诸山, 皆相联带.” ,2051

都龙(竜)街,都龍(竜)街,도룡(룡)가: 即今云南马关县东南都龙镇. 民国������马关县志������卷l: 都毒街在县东南六十里. 为滇越交通要害. 壮语“都”为坝子, “窀”为野芭蕉, 意即野芭蕉多的坝子. ,2051

都卡,都卡,도잡: 亦作杜喀噶山. 清置, 属三姓剐都统. 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东北都鲁河口西岸. 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5:松花江纳乌吞河后, “又东有巨洲数十里, 中即杜喀噶山.” ,2051

都古堡,都古堡,도고보: 亦作都粘堡.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 陈村水与大岸水合流处. ������明史·地理志������广州府顺德县: “北有宁都巡检司, 后迁都粘堡.”即此. ,2051

都卢山,都盧山,도로산: 即可蓝山. 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蓠店乡附近. ������汉书·地理志������安定郡乌氏县: “都卢山在西.”������元和志������卷3原州百泉县: “可蓝山, 一名都卢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2051

都卢县,都盧縣,도로현: 西晋置, 属安定郡. 治所在今宁夏隆德县东北. 后废. ,2051

都卢城,都盧城,도로성: 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可兰山下. ������清一统志·平凉府二������: 都卢城“武壬誓师牧野, 有日卢人, 即其故国.” ,2051

都卢峡,都盧峽,도로협: 即弹筝峡. 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蓠店乡三关口. ������寰宇记������卷33百泉县: 弹筝峡, “������水经注������云: 泾水经都历山, 山路之内, 常有如弹筝之声, 行者闻之歌舞而去.” ������新定九域志������卷3渭州: “弹筝硖, 即都卢山硖也. ������水经������云: 都卢山硖之内, 常有弹筝之声.”,2051

都乐营,都樂營,도악영: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南, 西江北岸都乐圩. ������清一统志·肇庆府������“扶赖营”条: “都乐营, 明隆庆五年建.”,2051

都乐墟,都樂墟,도악허: 在今广西阳朔县南. 明置巡司于此. ,2051

都尔戛淖尔,都爾戛淖爾,도이알뇨이: 又作都尔根泊. 在清科布多东界. 即今蒙古国扎布汗省西境杜尔格湖. 据������乾隆内府舆图������及清代各图, 喀拉泊和都尔根治实为一个湖泊. 其北称喀拉泊, 即今图哈腊湖;其南称都尔根泊. ,2051

都兰寺,都蘭寺,도란사: 在今青海乌兰县东北, 为柴达木最大寺院. 1931年曾于此置都兰县. 民国许公武������青海志略������: “都兰寺在和硕特西前旗界内……现设都兰县治, 并置防军于此, 为左翼盟各旗互市之所, 商务甚盛.”,2051

都兰县,都蘭縣,도란현: 1930年置, 属青海省. 治所在都兰寺(今青海鸟兰县东北). 1932年迁至希里沟(今乌兰县驻地). 1951年迁驻香日德(今都兰县西南). 1959年迂察汗乌苏(今都兰县). ,2051

都兰莽岛,都蘭莽島,도란망도: 即今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之晋卿岛, 属永乐群岛. 1935年公布名称为都兰莽岛. 1947年改名晋卿岛. ,2051

都头箐,都頭箐,도두정: 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五十里.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30彭水县: 都头箐, “������县志������: 与酉阳․湖北接界. 危峰耸峙, 高与云齐. 路达其顶, 两旁崖溜涓滴, 盛暑不于, 行人彳彳其中, 时虞倾跌.” ,2051

都宁山,都寧山,도녕산: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三十里. 为市北屏障. ������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顺德县: 都宁砦, “������志������云: 宋祥兴帝赴海时, 有苏由义者夺巷得出, 得赵氏后, 更名旦, 集众干余人图恢复, 都于由义所居之西山, 逾月旦卒, 由义葬之于山北. 土人呼其地臼都宁, 言赵王所都, 冀安宁也.” 都宁司在今广东顺德市北陈村镇. ������清一统志·广州府������: 都宁巡司“在顺德县北四十里都占堡. 明洪武三年置, 初治西淋堡, 后移此.” ,2051

都宁县,都寧縣,도녕현: ①唐仪风二年(677)置, 属纳州. 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南境. ������寰宇记������卷88泸州: “南至土纳州都宁县三百二十里.”天宝元年(742)属都宁郡, 乾元元年(758)属纳州. 后废. ②唐置, 属羁縻连州. 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境. 后废. ,2052

都宁驿,都寧驛,도녕역: 在今四川珙县南. ������方舆纪要������卷70珙县: 都宁驿“在县南八十里. 万历初增置.” ,2052

都宁郡,都寧郡,도녕군: 唐天宝元年(742)改纳州置, 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 辖境相当今四川叙永县西南境. 乾元元年(758)改为纳州. ,2052

都宁砦,都寧砦,도녕채: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二十五里. 据������清一统志·广州府������“都宁巡司”条引������旧志������: “县北=十五里为都宁砦. 宋祥兴末, 有南海人苏由义自崖山归, 奉赵氏后名旦者都于所居之西山, 逾月旦卒, 由义葬之山北.”土人呼其地日“都宁”, 言赵王所都冀安宁也. 明洪武三年(1370)置巡司于此. 后迁都占堡, 即今顺德市北都宁. ,2052

都台(臺)浦,都台(臺)浦,도태(대)포: 在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东南. ������方舆纪要������卷24松汪府上海县: 都台浦“在县东南, 旧名曹家沟. 天顺四年, 抚臣崔恭浚汇塘及新泾诸处, 又浚曹家沟深广, 以备旱潦, 因名日都台浦.” ,2052

都邦县,都邦縣,도방현: 唐置, 属羁縻纡州. 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北. 北未庆历时废. ,2052

都伊县,都伊縣,도이현: 唐置, 属羁縻蕃州. 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南. 北宋废. ,2052

都会市,都會市,도회시: 又名东市. 隋大业城(今陕西西安市)两大市场之一. 在大业城东部. 西接平康․宣阳二坊, 东连道政․常乐二坊, 北邻宜仁坊, 南靠安邑坊.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3: 胜业坊(隋宜仁坊)“次南东市. 隋日都会市.” ,2052

都并县,都並縣,도병현: 南齐置, 属临漳郡. 治所在今广西浦北县境. 梁․陈时废. ,2052

都关县,都關縣,도관현: 秦置, 属东郡. 治所在今山东郓城县西.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击秦军, “追至濮阳, 下甄城. 攻都关․定陶.” 即此. 西汉属山阳郡. 东汉省. ,2052

都江,都江,도강: ①即今四川中部之岷江. ������后汉书·岑彭传������: 建武十一年(35), “自分兵浮江下还江州, 拆都江而上, 袭击侯丹, 大破之. 因晨夜倍道兼行二千余里, 径拔武阳.” ②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南之都柳江. ������清吏稿·地理志������都江厅: “都江上流曰独llJ江, 自独山东流入, 羊乌河合乌沟河来会, 又东入古州.”,2052

都江厅,都江廳,도강청: 清雍正八年(1730)置, 属都匀府. 治所在来牛寨(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都江镇). 1913年改为都江县. ,2052

都江水,都江水,도강수: ①指古郫江. 在今四川成都市西. ������寰宇记������卷72华阳县: “都江水在府西四里. 一名粉水, 以水作粉鲜洁于他处.”②指今四川岷江及都江堰帝西都江堰分水鱼咀之北江(内江). ������舆地纪胜������卷151永康军: 都江水“在导江县北二十里离堆之下. ������寰宇记������臼: 江水至灌口支流入都江口灌五州十二县, 即李冰所凿离堆之下江也.” ������明史·地理志������灌县: “又西有湔江, 亦日都江, 亦日滋堋江, 古离堆也.”,2052

都江县,都江縣,도강현: 1913年改都江厅置, 属贵州黔中道. 治所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都江镇. 1920年直属贵州省. 1941年与三合县合并置三都县. ,2052

都江堰,都江堰,도강언: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 古名离堆․离碓․湔堰․都安堰․金堤․楗尾堰․传郎堰, 宋始称都江堰. 大堰为战国末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创建, 历代维修, 形成为古今闻名的伟大的水利工程. 它分渠首枢纽工程与灌溉泄水工程, 构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排灌结合的系统工程. 渠首工程由鱼咀․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 由宝瓶口引入岷江水, 分支成网络状灌溉系统.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沃野千里”, 世称“天府.” 由于建立了“深淘滩, 低作堰”的岁修制度, 灌溉面积由初“万顷”至民国时达到三百余万亩以上. 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52

都安县,都安縣,도안현: ①三国蜀汉置, 属汶山郡. 治所在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二十里导江铺. ������晋书·李特载记������: 惠帝年闯, “(罗)尚频力特所败, 乃阻长围, 缘水作营, 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 与特相距.” 南朝宋为汶山郡治. 北周天和三年(568)废. ②1916年改屏山县置, 属广西南宁道. 治所即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 取都阳․安定二土司各一字为名. 1955年改为都安瑶族自治县. ,2052

都安堰,都安堰,도안언: 即都江堰.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 ������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历都安县. ……李冰作大堰于此, 壅江作埔, 螨有左右口, 谓之湔蝴, 江入郫江․检江以行舟. ������益州记������曰: 江至都安堰其右, 检其左, 其正流遂东, 郫江之右也. ……又穿羊摩江․灌江. 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 立水中, 刻要江神, 水竭不至足, 盛不没肩. 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 雨则不遏其流, 故������记������日: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沃野千里, 世号陆海, 谓之天府也. 俗谓之都安大堰, 亦日湔堰, 又谓之金陧.”大堰是由分水堤․进水口․泄洪道․灌溉渠道․水则等组成综合性的完整系统的水利工程. ,2052

都军城,都軍城,도군성: 又名会潭镇․都军铺. 唐乾符中筑. 在今江西南城县南. ,2052

都阳土司,都陽土司,도양토사: 明嘉靖七年(1528)置土巡检司, 属思恩军民府. 治所在今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都阳镇. 清属思恩府. 1916年废. ,2052

都阳山,都陽山,도양산: 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西. ������明史·地理志������思恩府: “西北有都阳出.”������方舆纪要������卷111思恩府: 都阳山在“府西北二百五里. 山高广有泉, 下注成溪, 弓i流灌田. 旧有都阳寨, 宏治中, 土酋岑潜作乱, 瓮都阳等寨石城十有八所, 即此处也.” ,2052

都阳侯国,都陽侯國,도양후국: 西汉置, 属东海郡. 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西南. 东汉省. ,2053

都巡寨,都巡寨,도순채: 南宋绍兴中置, 属南安县. 在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东. 元至顺间(1330-1332)废. ,2053

都护城,都護城,도호성: 唐置, 属翼州. 治所在今四川茂县北. ������新唐书·地理志������: 翼州有都护城. ,2053

都护暗沙,都護暗沙,도호암사: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东南部, 位于司令礁东南18海里. 实为暗礁. 1935年公布名称为北毒蛇滩. 1947年改名都护暗沙. ,2053

都芦峡,都蘆峽,도로협: 即弹筝峡. 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蒿店乡三关口. ������寰宇记������卷33原州酉泉县: 弹筝峡, “������水经注������云: 泾水径都庐山, 山路之内, 常有弹筝之声, 行者闻之, 歌舞而去.” ������新定九域志������卷3渭州: “弹筝硖, 即都庐山硖也. ������水经������云: 都庐山硖之内, 常有弹筝之声;又云: 弦歌之山, 硖口水流, 风吹岩响, 有似音韵也.”,2053

都县,都縣,도현: 即唐纳州都阙县. 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南境. ������新唐书·地理志������: 纳州都宁郡县八, “都阙”作“都县.” ,2053

都里镇,都裏鎮,도리진: 唐置, 属积利州. 即今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西南端老铁山东石岚子. ������新唐书·地理志������载贾耽������入四夷道里记������: “登州东北海行, 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 北渡乌湖海, 至马石山东乏都里镇二百里. 东傍海蠕, 过青泥浦.”即此. ,2053

都利山,都利山,도리산: 亦名都荔山. 在今广西阳朔县西南隅. 明曹学俭������广西名胜志������卷1阳朔县: “县理设在都利山下. ������注水经������云: 漓水又南径都利山是也. 以出香草, 故名.”,2053

都谷郎寨长官司,都穀郎寨長官司,도곡랑채장관사: 元置, 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治所在今贵州龙里县西南. 后废. ,2053

都含海口营,都含海口營,도함해구영: 在今广东高明市(高明镇)附近. ������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高明县: 都含海口营“在县(治今明城镇)东四十里, 近大江, 嘉靖二十三年置.” ,2053

都陆,都陸,도륙: 即西汉博乡侯国, 王莽改为杨陆. 故址在今安徽六安市西. ������三国志·吴书·孙缣传������: “琳大发卒出屯镬里, 复遣(朱)异帅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万人攻魏, 留辎重于都陆.”胡三省������通鉴������注以为“都陆即杨陆.” ,2053

都陇,都隴,도롱: 在今广西北流市西. 明于此置巡司. 后废. ,2053

都陇县,都隴縣,도롱현: 唐置, 属羁縻述昆州. 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西北. 北宋废. ,2053

都奉县,都奉縣,도봉현: 即多奉县. 唐置, 属羁縻琳州. 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西. 都为多之讹. ,2053

都武县,都武縣,도무현: 西汉置, 属定襄郡. 治所似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与卓资县间, 今地无考. 东汉废. ,2053

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都坪峨異溪蠻夷長官司,도평아이계만이장관사: 明洪武六年(1373)改台蓬若洞住溪等处长官司置, 属思州安抚司. 治所即今贵州岑巩县. 二十五年(1392)废. 永乐十二年(1414)复置, 厘思州府. 清乾隆间废. ,2053

都者,都者,도자: 在今广西忻城县境内. 明时为八寨之一. ,2053

都尚县,都尚縣,도상현: 唐置, 为羁縻应州治. 治所在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南上江镇. 后废. ,2053

都昆,都昆,도곤: 在今马来半岛. ������太平御览������卷982引������吴时外国传������曰: “都昆在扶南, 由有霍香.”,2053

都昌,都昌,도창: 春秋时齐邑. 在今山东昌邑市西二里. ������方舆纪要������卷36昌邑县: 都昌城“齐顷公赏逢丑父之功, 食邑都昌.” 又引������晏子春秋������: “景公封晏子以都昌, 辞而不受.”西汉置都昌侯国. ,2053

都昌县,都昌縣,도창현: ①西汉初置都昌侯国, 高帝六年(前201)封朱轸为都昌侯, 即此. 景帝中元年(前149)改为都昌县, 属北海郡. 治所在今山东昌邑市西二里. 西晋属北海国. 南朝宋寄治青州东阳城(今山东青州市). 北魏属北海郡, 移治今昌乐市东北二十里都昌集. 唐武德六年(623)废. ②南齐改郁县置, 为北海郡治. 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南城镇. 东魏武定七年(549)改为安流县. ③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浩州. 治所在今江西都昌县东北七十五里北炎乡洞门口. 八年改属江州. ������元和志������卷28江州: 都昌县“以县北有都村, 配以昌字, 取嘉名也.” 大历间徙治今都昌县. 北宋属南康军. 元属南康路. 明․清属南康府. 民国初属江西浔阳道. 1926年直属江西省. ,2053

都昌侯国,都昌侯國,도창후국: 西汉初置, 属北海郡. 治所在今山东昌邑县西.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 西汉高帝六年(前201), “封朱轸为都昌侯.” 景帝中元元年(前149), 国除改为都昌县. ,2053

都罗斯河,都羅斯河,도라사하: 即多罗斯河. 又名曳哑河. 即今新疆北部, 流入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境之额尔齐斯河. ������旧唐书·回纥传������作都罗斯河. ,2053

都金州,都金州,도금주: 唐置羁縻州, 属安南都护府. 治所在温泉县(今越南河宣省成安). 后废. ,2053

都金县,都金縣,도금현: 唐置, 属都金羁縻州. 治所在今越南河宣省咸安一带. 后废. ,2053

都庞县,都龐縣,도방현: 谣汉黄, 属九真郡. 洽所在今越南清化省石城附近. 东汉废. 三国吴复置. 南齐改为吉庞县. ,2053

都庞岭,都龐嶺,도방령: 五岭之一. 又名永明岭․揭阳岭. 在今湖南省与广西交界处. 最高峰韭菜岭在湖南江永县西北, 海拔2009米. ������水经·钟水注������: “都LLi即都庞之峤也, 五岭之第三岭也.”,2053

都泥江,都泥江,도니강: ①又名乌泥江. 即今广西之红水河. ������元和志������卷38贺水县: 都泥江“在县北一百四十里.” ������元丰九域志������卷9: 迁江县“有都泥江.” ������明史·地理志������迁江县: “东北有大江, 即都泥江.”②即今贵州惠水县南之涟江, 为南盘江支流. ������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 都泥江“在州南. 一名群舸江. 源出州西北二十里乱山中, 日漾潭. 经州南界, 地名破蚕, 流入广西南丹州境. ������志������云, 江有三流, 一自金筑东北流绕州城;一自上马桥东流入境, 合为一江, 而东南注.” ,2053

都城乡,都城鄉,도성향: 即今广东郁南县治都城镇. 明置巡司于此. ,2054

都城县,都城縣,도성현: 南朝宋分端溪县置, 属晋康郡. 治所即今广东郁南县(都城镇). 隋属苍梧郡. 唐属康州. 北宋开宝五年(972)废. ,2054

都城墟,都城墟,도성허: 即今广东郁南县治都城镇, 南朝宋至北宋初为都城县治. 明设都城乡巡司. 清有千总驻此. 1950年郁南县迂治于此. ,2054

都城镇,都城鎮,도성진: 北宋开宝五年(972)废都城县为镇, 属端溪县. 即今广东郁南县(都城镇). ,2054

都茗山,都茗山,도명산: 在今广西邕宁县东. ������寰宇记������卷106邕州上林县: “都茗山在(封陵)县西六十里. 其山出茶, 土人食之, 因呼为都茗山.”,2054

都峤山,都嶠山,도교산: 在今广西容县南二十里. ������舆地纪胜������卷104容州: 都峤山, “������寰宇记������云: 在普宁县. 山上有八峰, 曰: 兜子․马鞍․八叠․云盖․香炉․仙人․中峰․丹灶, 而八叠奇秀, 视诸峰最高, 亦号萧韶山. 有南北两洞, 俱有石室. 南洞宽坦, 中刻浮屠大像, 仪制甚古. 北洞差狭, 为星坛者八. 二洞虚爽, 天造地设, 非他处洞穴幽翳之比. 中峰绝顶有室曰中宫院.” 道书以为第二十洞天. ,2054

都亭山,都亭山,도정산: 在今湖北恩施市西北. ������后汉书·南蛮传������注引盛弘乏������荆州记������日: “昔廪君浮夷水, 射盐神于阳石之上. 案今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 源出清江县西都亭山.”北周置亭州. 取此山以为名. ,2054

都亭驿,都亭驛,도정역: 唐․宋时设于都城或陪都的馆驿. (1)唐代设于京师长安的馆驿. ������续高僧传������卷4������玄奘传������: “从故城之西南至京师朱雀街之都亭驿.”据元入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4, 驿在朱雀街西第一街第二坊, 即通化坊(在今陕西西安市内). (2)唐代设于东都洛阳的馆驿. ������旧唐书·封常清传������: 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 常清在东都洛阳抗击安禄山叛军, 不利, “常清退入上东门. ……又战于都亭驿. 不胜, 退守宣仁门.” 此驿在宣仁门外清化坊(在今河南洛阳市内). (3)唐代设于北都太原的馆驿. ������全唐文������卷542令孤楚������奏太原府资望及选拔状������云: “伏以太原府龙兴盛业, ……官标留守, 驿署都亭.”此驿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 (4)北宋设于东京开封府接待外蕃使节的馆驿. 在今河南开封市内. ������宋朝事实������卷12:“真宗景德后, 契丹请盟, 每使至, ……舍于都亭驿.”(5)南宋设于京城临安府接待外蕃使节的馆驿. 在今浙江杭州市内. ������舆地纪胜������卷l行在所(临安府)馆驿: 都亭驿“在候潮门里, 国信所附. ������朝野杂记������云: ‘北便至阙, ……入余杭门, 至都亭驿”’. ,2054

都亭桥,都亭橋,도정교: 在今江苏苏州城内西北隅. ������吴地记������曰: “都亭桥, 寿梦于此置都驿招四方贤客, 基址见存.”,2054

都亮县,都亮縣,도량현: 北宋置, 属羁縻环州. 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南. 后废. ,2054

都洼,都窪,도와: 亦作笃洼. 即今新疆皮山县东南桂瓦镇. (清一统志·叶尔羌������: 都洼“在衮得里克东南六十里. 有城垣.” ,2054

都洨县,都洨縣,도효현: 西晋置, 属九德郡. 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都良一带. 南齐后废. ,2054

都结州,都結州,도결주: 元改都结峒置, 属太平路. 治所在今广疆隆安县西都结乡. 明属太平府. 1916年废入镇结县. ,2054

都结峒,都結峒,도결동: 南宋置, 属邕州太平砦. 治所在今广西隆安县西都结乡. 元升为都结州. ,2054

都素司,都素司,도소사: 即都素蛮夷长官司的简称. 在今贵州岑巩县西北七十里都素. ,2054

都素蛮夷长官司,都素蠻夷長官司,도소만이장관사: 明永乐十二年(1414)于马口寨置, 属思州府. 治所在今贵州岑巩县西北七十星都素. 清以后废. ,2054

都都砦,都都砦,도도채: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建武乡南. ������方舆纪要������卷70兴文县: 都都砦“在县东南, 亦蛮据险处. ������志������云: 砦为九丝左壁, 险比凌霄, 而广袤过之. 万历初, 官军攻克凌霄城, 进攻都都砦, 砦旁有蓝域坡及洪崖等险, 又有阿儿等砦为唇齿, 官军进夺其蓝圾坡及阿儿砦, 又会兵攻破其高砦․平砦․董木等坝, 又仰攻洪崖, 至绝嗷, 寻拔都都砦, 进具搜两河․印坝诸处, 斩获甚众. 事平, 诏改都都砦日都定砦, 印坝山砦图文印砦, 仍置兵戍守.” ,2054

都哨关,都哨關,도초관: 明置, 在今贵州岑巩县东. ������方舆纪要������卷122思州府都坪峨异溪蛮夷长官司“盘山关”条: “都哨关, 在府东一里.”,2054

都恩县,都恩縣,도은현: 唐置, 属羁縻归思州. 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东南. 北宋庆历时废. ,2054

都狼山,都狼山,도랑산: 亦名都狼岭. 在今广西临桂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107永宁州: 都狼山在“州北六十里. 亦日都狼岭. 唐末黄巢寇岭南, 溪洞蛮应之, 逼桂林城. 守将于向引兵与贼战于都狼山, 连挫其锋, 逐利深入, 大战于洛阳陂, 后兵不继, 日且暮, 引还道卒, 贼遂陷桂管.” ������清一统志·桂林府一������: 都狼山“险峻陡险. 明万历中, 巡道郭宗磐稍凿平之. 下有大长泉.” ,2054

都斋城,都齋城,도재성: 在今越南河内市东海兴省海阳县. ������方舆纪要������卷112新安府: 都斋城“在府东. 其地近海, 即海阳城也. 交趾倚为重地. 嘉靖六年, 莫登庸禅位于其子方瀛, 退居都斋․海阳, 为方瀛外援. 即此.” ,2054

都唐县,都唐縣,도당현: 又作都篇. 西晋太康二年(281)在原都梦县地置, 属兴古郡. 治所在今云南文山县境. 东晋永和三年(347)后改西安县. ,2054

都勒河,都勒河,도륵하: 又作都尔河. 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流入鞑靼海峡之科比河. 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3:都尔污“在济勒河北, 出墼整窝集, 东入海.” ,2054

都勒隘,都勒隘,도륵애: 在今广西鹿寨县西北都勒村. ������方舆纪要������卷109洛容县“桥邓隘”条: “万历二年, 官军平洛斗诸巢, 贼败散, 乃没兵分屯扼塞……一守都勒漪.”,2055

都梦县,都夢縣,도몽현: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 属群柯郡. 治所在今云南文山县境. 东汉废. ,2055

都救县,都救縣,도구현: 唐开元中置, 为田州治. 治所在今广西田东县西北祥周镇. 天宝元年(748)为横山郡治, 乾元元年(758)复为田州治. 北宋废. ,2055

都野泽,都野澤,도야택: 即猪野泽. 又名休屠泽. 在今甘肃民勤县东北北山乡以南一带. (水经������卷40: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 郦道元注: “(武威)县在姑臧城北三百里, 东北即休屠泽也, ������古文������以为猪野泽.”,2055

都铭山,都銘山,도명산: 在今广西河池市西南. ������方舆纪要������卷109河池州: 都铭山“在州东二十里. 山高峻. 旧名都猛.” ,2055

都铭镇,都銘鎮,도명진: 在今广西河池市西南. 明置巡司于此. 后疲. ,2055

都盘山,都盤山,도반산: 又名罗山. 在今广西岑溪县南二十里. ������寰宇记������卷163南仪州岑溪县: “罗山, 山有冷泉, 饮者愈热病.”������清一统志·梧州府������: 都盘山“层岚叠蟑, 一名马岭山, 又名罗山.” ,2055

都象县,都象縣,도상현: 唐冕, 属根州羁縻州. 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 后废. ,2055

都斛汛,都斛汛,도곡신: 即今广东台山市东南都斛镇. ������元丰九域志������卷9广州: 新会县有“都斛”盐场. 清有粑总驻此. ,2055

都斛盐场,都斛鹽場,도곡염장: 北宋属新会县, 即今广东台山市东南都斛镇. ������元丰九域志������卷9: 新会县有都斛盐场. ,2055

都毫陂,都毫陂,도호피: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 ������方舆纪要������卷108郁林州: 都毫陂“在州西三十里. 其相近又有林陂․鸦桥陂……潴水溉田, 多者至二三百顷.” ,2055

都康州,都康州,도강주: 北宋置, 属邕州横山寨. 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西北都康乡东四里. 南宋末迁今都康乡. 元属田州路. 明洪武间废. 建文元年(1399)复置, 直隶广西布致司. 清康熙三年(1664)属思恩府, 雍正七年(1729)属镇安府. 1917年并入向都县. ,2055

都粘堡,都粘堡,도점보: 一作都占堡.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都宁. 明洪武闻移都宁巡司于此. ,2055

都渎涧,都瀆澗,도독간: 在今甘肃张掖市西. ������资治通鉴������: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西凉李歆攻北凉, “进入都渎涧. 蒙逊引兵击之, 战予怀城, 歆大败.” ,2055

都梁山,都梁山,도량산: ①在今江苏盱眙县南. ������隋书·地理志������: 盱眙有都梁山. ������寰宇记������卷16泗州盱眙县: 都梁山“在县南十六里. ������广志������云: 都梁山生淮兰草, 一名都梁香草, 故以为名. 在楚州西南二百九里. 又������阮升之记������云: 都梁山通钟离郡, 广袤甚远, 出桔梗․芫花等药. 伏滔������北征记������云: 有都梁香革, 因以为名.” ②在今湖南武冈县东北. ������水经·资水注������: “(都梁)县西有小山, 山上有滓永, 既清且浅, 其中悉生兰草, 绿叶紫茎, 芳风藻川, 兰馨远馥. 俗谓兰为都梁, 山因以号, 县受名焉.”,2055

都梁水,都梁水,도량수: 又名渠水. 在今湖南武冈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81武冈州: 都梁水“源出都梁山, 东北流, 有夫夷水流合焉, 经州北入邵阳县界, 合于淡水.” ,2055

都梁县,都梁縣,도량현: 东汉改都梁侯国置, 属零陵郡. 治所在今湖南武冈县东七里桥.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改为武冈县. 西晋复置都梁县, 属邵陵郡. 移治今湖南隆回县. 隋废. ,2055

都梁驿,都梁驛,도량역: 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南莲塘. (寰宇记������卷16419)FI盱眙县: “都梁驿宫在县东南十五里. 隋开皇六年, 炀帝在都梁山避暑, 回向扬州, 因此路置, 向东一百一里入扬州高邮界.”,2055

都梁城,都梁城,도량성: 在今江苏盱眙县东五里都梁山麓. 东晋义熙中至唐初为盱胎县治. ������资治通鉴������: 唐咸通九年(868), 庞勋攻“陷都梁城, ……据淮江, 漕驿路绝.” ,2055

都梁侯国,都梁侯國,도량후국: 西汉置, 属零陵郡. 治所在今湖南武冈县东七里桥. 东汉改为都梁县. ������水经·资水注������: 资水“又径都梁县南. 汉武帝元朔五年, 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 县西有小山, 山上有淳水, 既清且浅, 其中悉生兰草, 绿叶紫茎, 芳风藻川, 兰馨远馥. 俗谓兰为都梁, 山因以号, 县受名焉.” ,2055

都梁宫,都梁宮,도량궁: 在今江苏盱骀县南都梁山上. ������寰宇记������卷16崎淮县: “都梁宫周回二里, 在县西南十六里. 大业元年炀帝立名. 富在都梁, 东据林麓, 西枕长淮, 南望岩峰, 北瞰城郭, 其中宫殿三重, 长廊周回.”大业十年(614)孟让于此置营, 富遂废. ,2055

都尉坝,都尉壩,도위패: 在今四川南充市南十五里火花镇. ������元史·赵匣刺传): 蒙古中统四年(1263), “宋刘雄飞以兵犯青居山旧府, 匣剃与战于都尉坝, 败之.” 即此. ,2055

都尉城,都尉城,도위성: 在今江西樟树市. 汉豫章都尉治此, 故名. ,2055

都尉楗山,都尉楗山,도위건산: 亦作尉都楗山. 即于都斤山. 今蒙古国西南之杭爱山. ������新唐书·回鹘传·薛延陀������: 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在“颉利可汗之灭, 塞遂空荒, 夷男率其部稍东, 保都尉楗山独逻水之阴.” ,2055

都骑墟,都騎墟,도기허: 即今广东云浮市东北都骑镇. 清置汛. ,2055

都堰水,都堰水,도언수: 在今广东高要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高要县: 都堰水“在府西七十里. 源出德庆州界大朝山, 流入境, ……注于大江.” ,2055

都博塘,都博塘,도박당: 在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109融县: 都博塘“在县西南十五里. 大数百亩. ……������志������云: 县境陂塘凡数十处, 而都博山塘为最大.” 都握县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安州. 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东南. 贞观元年(627)废入隆安县. ,2055

都棱镇,都稜鎮,도릉진: 唐置, 属武缘县. 即今广西邕宁县治(蒲庙镇). ������元和志������卷38邕州武缘县: “都棱镶在县西, 水路一百里.”,2056

都掌,都掌,도장: 元․明称今四川兴文县境之苗族为都掌, 亦称大坝都掌. 所居地区为都掌地. 元置戎州, 明降为县, 后改为兴文县. ,2056

都鲁河,都魯河,도로하: 金作徒笼古水․秃答水. 在今黑龙江省萝北县西. 为松花江支流. ������清一统志·吉林一������“屯河”条下: 都尔河“在(宁古塔)城东北一千一百余里. 源出都尔窝集, 俱南流入混同江.” ,2056

都登,都登,도등: 又作多丁. 在今西藏东南部珞渝地区, 墨脱县治西南一百一十四里处, 沿雅鲁藏布江右岸. 为珞跫语名. 原隶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 1944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2056

都赖水,都賴水,도뢰수: 即今哈萨克斯坦南部之塔拉斯河. ������汉书·陈汤传������: “郅支单于自以大国, 威名尊重, 又乘胜骄, 不为康居王礼, 怒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 或支解投都赖水中.”,2056

都督山,都督山,도독산: ①在今浙江淳安县南干岛湖中. ������寰宇记������卷95淳安县: 都督山, “������郡国志������云: 山极高峻.” 宋������淳熙严州图经������卷3淳安县: 都督山“在县南, 即方俨尝所居也, 山因以得名.” ②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 ������方舆纪要������卷81麻阳县: 都瞽山“相传唐置都督府于辰州, 镇抚溪苗, 尝提兵驻此, 因名.” ,2056

都督岸,都督岸,도독안: 古港名. 在今加里曼丹岛西北端之达土角.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2056

都筰国,都筰國,도작국: 即稚都国. 治所在箨都(今匿川汉源县东北). ������汉书·西南夷传������: “自蠢以东北, 君长以十数, 徙․箨都最大.”元鼎六年(前111)杀箨侯, 以“箨都为沈黎郡.” ,2056

都阙县,都闕縣,도궐현: 亦作都县. 唐仪风二年(677)置, 属纳州. 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境. 天宝元年(742)属都宁郡, 乾元元年(758)复属纳州. 后疲. ,2056

都溪水,都溪水,도계수: 即今舂水下游. 出今湖南宁远县东北, 西流至道县入营水. ������水经·湘水注������: 都溪水“出舂陵县北二十里仰山, 南径其县西……又南径新宁县东, 溪水又西径县南, 左与五溪俱会. 县有五山, 山有一溪, 五水会于县门, 故日都溪也. 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径泠道县北, 与泠溪合……又西北入于营水.” ,2056

都溶堡,都溶堡,도용보: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六十里. ������方舆纪要������卷81镇溪干户所“阴隆江堡”条下: 都溶堡“隶辰溪卫, 有官兵戍守.” ,2056

都寨镇,都寨鎮,도채진: 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南二十八里. 清光绪������抚宁县志������卷8: “都寨堡(辖)都寨, 距城三十里.”,2056

都播,都播,도파: 又作都波, 敕勒(铁勒)诸部之一. 在今俄罗斯萨彦岭以南․唐努山以北之图瓦省. 隋时属东突厥. 唐属安乳都护府. ������新唐书·回鹘传·都播������: 都播“亦日都波, 其地北濒小海, 西坚昆, 南回纥.” ,2056

都镇马乃等处长官司,都鎮馬乃等處長官司,도진마내등처장관사: 元置, 属新添葛蛮安抚司. 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北七十里. 明初废. ,2056

都镇长官司,都鎮長官司,도진장관사: 元至元十六年(1279)置, 隶八番顺元蛮夷官. 治所在今贵州麻江县北. 后废. ,2056

都镇驿,都鎮驛,도진역: 在今贵州麻江县. ������方舆纪要������卷121麻哈州: 都镇驿“州城内. 都匀․平越之交也.” ,2056

都镇湾市,都鎮灣市,도진만시: 即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四十四里都镇湾镇. 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长阳县西有都镇湾市. ,2056

都黎县,都黎縣,도려현: 北宋置, 属羁縻文州. 治所在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 后废. ,2056

都畿道,都畿道,도기도: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河东道东都附近地区置, 故名. 治所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 辖境相当今河南获嘉․原阳․中牟․叶县以西, 崤山․熊耳山以东, 伏牛山以北和山西中条山以南地区. 乾元元年(758)废. ,2056

都篖县,都篖縣,도篖현: 西晋太康二年(281)置, 属兴古郡. 治所在今云南文由县境. 东晋改为西安县. ,2056

都檀县,都檀縣,도단현: 唐仪风二年(677)置, 属巩州. 治所在今四川珙县西南. 天宝元年(742)属因忠郡, 乾元元年(758)复属巩州. 后废. ,2056

都濡水,都濡水,도유수: 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境之长溪河. ������元和志������卷30都濡县: “以县西吡六十里有都濡水为名.”,2056

都濡县,都濡縣,도유현: 唐贞观二十年(646)析盈隆县置, 属黔州. 治所即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治都濡镇. ������元和志������卷30都濡县: “以县西北六十里有都濡水为名也.”北宋嘉袼八年(1063)废. ,2056

都彝县,都彝縣,도이현: 北宋置, 为羁縻兰州治. 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东南大同乡更乐村老圩. 后废. ,2056

郰,郰,추: 亦作鄹․陬. 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四十余里. 春秋前期为邾国都, 后为鲁邑. 孔子父叔梁纥曾为邴邑大夫. ������左传������: 襄公十年(前563), “晋苟偃․士句请伐循阳……循阳人启门, 诸侯之士门焉. 县f_j发, 鄢人纥抉之, 以出门者.” 东汉许慎������说文������: “郫, 鲁下邑. 孔子之乡.”,2056

昔+阝,昔+阝,석+부: 在今四川邛崃县. ������集韵������: “都, 乡名. 在临邛.”,2056

鄀,鄀,약: 又作下都. 春秋时国名. 允姓. 都商密(今河南淅川县西). ������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 “秋, 秦․晋伐都.” 即此. 此为下郝, 金文作“董”․“蜡.” 文公五年(前622), “秦人入都.” 遂南迁至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史称上都. 后灭于楚, 为楚邑, 楚昭王曾迁都于此. ,2056

鄀州,鄀州,약주: ①南朝梁侨置, 治所在云泽县(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东南). 隋废. ②西魏置, 治所在武宁郡乐乡县(今湖北钟祥市西北双河乡北乐乡关). 隋大业初废. 者武德四年(621)夏置, 贞观八年(634)废. ,2056

鄀县,鄀縣,약현: 三国魏改都国置, 属襄阳郡. 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 南朝宋为冯翊侨郡. 北周废. 隋复置, 属襄阳郡. 唐初废. ,2057

鄀侯国,鄀侯國,약후국: 东汉改若县置, 属南郡. 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 三国魏复为都县. ,2057

郴义县,郴義縣,침의현: 五代唐改义昌县置, 属郴州. 治所在今湖南汝城县南. 北宋太平兴国初改为桂阳县. ,2057

郴州,郴州,침주: 隋开皇九年(589)置, 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市). 大业初改为攮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为郴州. 天宝初又改桂阳郡, 乾元初复为郴州. 辖境相当今湖南永兴县以南的耒水流域和蓝山․嘉禾․临武․宜章等县地. 五代晋天福初改为敦州, 后汉乾褚初复名郴州. 元至元中改为郴州路. 明洪武初改为郴州府, 九年(1376)复降为州, 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属湖南省. 1913年废. ,2057

郴州府,郴州府,침주부: 明洪武初改郴州路置, 属湖广行省. 治所在郴阳县(今湖南郴州市). 辖境相当今湖南永兴县以南的末水流域和宜章县地. 洪武九年(1376)降为郴州. ,2057

郴州路,郴州路,침주로: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 属湖广行省. 治所在郴阳县(今湖南郴州市). 辖境相当今湖南永兴县以南的耒水流域和宜章县地. 明洪武初改为郴州府. ,2057

郴江,郴江,침강: 一名黄水. 源出今湖南郴县南黄岑由, 北流入耒水. ������太平御览������卷49引盛弘之������荆州记≥习: “黄箱山一名黄岑山, 在东南三十里. 其山郴水所出.”������明史·地理志������郴州: “东有郴水, 发源黄岑山, 流合桂阳县之耒水, 下流入于湘水.”,2057

郴阳县,郴陽縣,침양현: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郴县置, 为郴州治. 治所即今湖南郴州市. 明洪武九年(1376)省入郴州. ,2057

郴县,郴縣,침현: 秦置, 属长沙郡. 治所即今湖南郴州市. 汉为桂阳郡治. 隋初为郴州治. 大业初为桂阳郡治. 唐复为郴州治. 五代晋改为敦化县, 后汉复改郴县, 仍为郴州治.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为郴阳县. 明初并入郴州. 1913年复改郴州为郴县, 属湖南衡阳道. 1922年直属湖南省. ,2057

哲古宗,哲古宗,철고종: 即今西藏措美县东北哲古. 原西藏地方政府设哲古宗. 1960年与达尔马努合并设哲古县, 驻当许. 1965年改名措美县. “哲古”, 藏语意为小刀. ,2057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属乌梁海三佐领,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屬烏梁海三佐領,철포존단파호도극도속오량해삼좌령: 清康熙间置, 属唐努乌梁海. 治所在今蒙古国库苏古尔省乌鲁克穆河北岸. ,2057

哲尔德河,哲爾德河,철이덕하: 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石人湾沟, 为大黑河支流. ������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 黑河“折雨南合东来之哲尔德河, 始名伊克土尔根河.” ,2057

哲如宗,哲如宗,철여종: 即比如宗. 今西藏比如县. 藏文正字读音“哲如”, 当地口语读比如. 藏语意为母牦牛部落. ,2057

哲克得里克,哲克得裏克,철극득리극: 在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东南查干电格乡南. 清乾隆������西域图志������卷ll塔尔巴噶台路: 哲克得里克“在塔尔巴噶台南境, 南至迪化州三百里, 北境有河, 合流南下. 其东南境沙漠弥望, 东西五百里, 南北三百里, 即唐所谓沙陀者也.” ,2057

哲里木盟,哲裏木盟,철리목맹: 清内蒙古六盟之一. 崇德至顺治年间, 清廷先后将蒙古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扎赉特四部编分为十扎萨克旗, 共为一盟, 隶理藩院. 会盟地定予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哲里木, 故名. 盟境约当今内蒙古兴安盟․哲里木盟大部․吉林省西北部․黑龙江西南部和辽宁省北部. 自乾隆年闻至清末, 在盟境先后设置许多府厅州县, 分隶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民国时由蒙藏院(1914)․蒙藏委员会(1928)管辖. 伪满洲国统治时期, 取消哲里木盟, 改置兴安南分省(后改兴安南省), 而将郭尔罗斯前․后旗和桂尔伯特旗分别划归吉林省和滨江․龙江省(伪满所置). 1945年解放后复设哲里木盟. 1946年析其北境建立兴安盟(后撤销, 1980年复置). 哲里木盟辖科尔沁左翼三旗․库伦旗․奈曼旗․通辽县․开鲁县和扎鲁特旗, 属兴安省. 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3年撤销哲里木盟, 所属旗县隶自治区东部公署;1954年东部公署撤销, 复设哲里木盟. 1969年划归吉林省. 1979隼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2057

哲松站,哲松站,철송참: 又作鄂佛罗站. 清置, 故址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金珠乡. ������清一统志·吉林二������: 金州鄂佛罗站“亦名哲松站. 在吉林城西北五十里.” ,2057

哲格苏台河,哲格蘇台河,철격소태하: 即鱼河. 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母哈日沟(或译为木呼尔沟). ,2057

哲蚌寺,哲蚌寺,철방사: 在今西藏拉萨市西北十里半山坡上. 明永乐十四年(1416)由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始祖宗喀巴的弟子嘉央曲结兴建. 寺占地面积约二十五万平方米, 僧侣最多时曾达万人, 为西藏地区规模最大的寺庙. 现寺内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洛色林札仓․德芝札仓․葛丹颇章․甲央拉康等, 为明清以来陆续修建. 寺内收藏的历史文物․佛教经典及工艺美术品十分丰富. 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57

哲勒肯山,哲勒肯山,철륵긍산: 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西侧之巴扎尔山. 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7:哲勒肯山“国语(满语), 哲勒肯, 香鼠也. (宁古塔)城东二千五百八十五里.” 格楞河发源于此. ,2057

耆英堂,耆英堂,기영당: 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东旧资圣院. ������宋史·文彦博传������: 彦博在洛“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 用白屠易九老会故事, 置酒赋诗相乐, 序齿不序官, 为堂, 绘像其中, 谓之‘洛阳耆英会”’. 即在此. ,2057

耆国,耆國,기국: 又作黎国. 商代方国. 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四里. ������史记·属本纪������: 商纣时西伯“败耆国.” 春秋时移于今黎城县东北十八里. ,2057

耆阇寺,耆闍寺,기도사: 耆一作祗.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内鸡鸣山西. ������陈书·后主纪������: 祯明三年(589), 隋将贺若弼․韩擒虎等趋建康, 陈后主遣“樊毅屯耆阁寺.” 即此. ,2057

挚,摯,지: 殷商时诸侯国. 任姓. 曾与周族联婚. 在今河南汝南县境. ������诗经·大雅·大明������: “挚仲氏任, 自彼殷商.”即此. ,2058

热水,熱水,열수: 在今河北蔚县西. ������水经·潆水注������: 热水“出绫罗泽, 泽际有热水亭, 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 即此. ,2058

热水山,熱水山,열수산: 在今青海海晏县西北西川河发源处. ������明一统志������卷37: 热水山“在西宁卫城南五百里. 山南出暖水, 流入青海. 北有泉, 即西宁河源.” ,2058

热水江,熱水江,열수강: 一名温汤泉. 在今广西象州县东北. ������清一统志·柳州府������: 热水江“在象州东北十五里. 其源日温汤泉, 在州东三十里热水村. 平地涌出, 沸如滚汤, 下流渐冷, 溉田甚广.” ,2058

热水汛,熱水汛,열수신: 清置, 属建昌镇. 在今四川喜德县西南热水河北岸红莫镇. ������清一统志·宁远府二������: 热水汛“在西昌西北热水旁, 为大小凉山诸夷出入要路.” 清雍正八年(1730)筑城, 设都司分驻. ,2058

热水河,熱水河,열수하: 古名温水. 又名热水池. 在今四川西昌市北. ������明一统志������卷73四川行都司: 热水池“在都司北七十里. 四时常热, 流入溪河, 合泸水, 接金沙江.” ������清一统志. 宁远府一������: 热水“源出热水塘, 西流入安宁河.” ,2058

热水唐代吐蕃墓莽群,熱水唐代吐蕃墓莽群,열수당대토번묘망군: 又称热水墓群. 在今青海都兰县东南热水乡扎麻日. 为我国唐代早期吐蕃大型墓葬群, 共有墓葬二百余座. 其中一座大墓葬封土高11米, 东西长55米, 南北宽37米, 为唐代吐蕃贵族墓. 经考古发掘, 出土文物有古藏文木牍․彩绘木片․木鸟兽․陶罐․金饰品及一批绚丽多彩的丝绸织品, 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2058

热正寺,熱正寺,열정사: 即今西藏林周县东北热振寺. 北宋嘉祜元年(1056)由喇嘛教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创建. 为噶当派首寺. “热正”藏语意为翘角. 15世纪初, 格鲁派(黄教)创立后, 改宗格鲁派, 属色拉寺结巴扎仓. 该寺的热振呼图克图, 是清代以来西藏四大呼图克图之一, 曾于1847年和1934年两度出任西藏地方政府的摄政, 为喇嘛教著名古刹. ,2058

热务作坝,熱務作壩,열무작패: 亦作热务寨. 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南热务沟乡.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置热务作坝土百户. ,2058

热兰遮,熱蘭遮,열란차: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镇. 1632年荷兰殖民者于此建热兰遮堡, 俗称红毛城. ,2058

热当寨,熱當寨,열당채: 即今四川若尔盖县北红星乡(热当坝). 清雍正元年(1723)置热当寨土百户. ,2058

热那亥,熱那亥,열나해: 即今青海天峻县驻地. 1955年于此置天峻县. 1959年改名新源. ,2058

热河,熱河,열하: 即古武列水. 在今河北承德市北. ������清一统志·承德府二������: 热河“在府东, ……三源合丽西南流, 径黄土坎行宫及钓鱼台行宫之东, 又西南流环避暑由庄之东. 行宫内有温泉, 流出注之, 始名热河. 南流折而东, 复折而南, 至下营子入滦河.” ,2058

热河厅,熱河廳,열하청: 清雍正元年(1723)置, 属直隶省. 治所即今河北承德市. 十一年(1733)改为承德州. 乾隆七年(1742)复置热河直隶厅, 四十三年(1778)改置承德府. ,2058

热河省,熱河省,열하성: 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1928年改为热河省. 治所在承德县(今河北承德市). 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 1956年撤销, 分别并入今河j£․辽宁二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2058

热河都统,熱河都統,열하도통: 清乾隆时置热河副都统. 嘉庆十五年(1810)改都统. 治所在承德府(今河北承德枣). 领承德府․内蒙古东二盟十六旗․西勒图库伦喇嘛一旗. 辖境相当今河北围场․丰宁二县以东, 至内蒙古奈曼․库伦二旗․辽宁阜新․北票․朝阳․建昌等市县地;内蒙古林西县․巴林左旗以南, 至河北宽城․兴隆․滦平等县地. 1914年改为热河特别区. ,2058

热河特别区,熱河特別區,열하특별구: 1914年置, 属直隶省. 治所在承德县(今河北承德市). 辖境东至今辽宁松岭山东麓․阜新市及内蒙古开鲁县一带, 西抵今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 南起今河北古北口․五指山․喜峰口和都山, 北包括今内豢古克什克腾旗․巴林左․右旗及扎鲁特旗. 1928年改为热河省. ,2058

热河道,熱河道,열하도: 1914年依前热河道置, 属热河特别区域. 治承德县(今河北承德市). 辖境约当今河北东北部承德地区, 辽宁西南部及内蒙东南部地. 1928年废. ,2058

热振寺,熱振寺,열진사: 又作热正寺. 北宋嘉裙二年(1057)建. 在今西藏拉萨市林周县东北热振藏布北岸. 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寺. ,2058

热莫且,熱莫且,열막차: 西藏吉地名. 公元7世纪初,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诸小邦, 建成吐蕃王朝(约629-842), 定都于逻娑(藏文意为“山羊地”), 在全境设置四个如(藏文意为“翼”或“部”)的军政区域, 其中, 乌如(藏文意为“中央翼”)的中心设在热莫且(藏文意为“大牝山羊”). 641年唐文成公主与松赞于布联姻, 公主入蕃后在热奠且建一佛堂, 即著名的小招寺, 藏族遂径称小招寺为热奠且. 地在今西藏拉萨市中心大招寺之东北隅. ,2058

热海,熱海,열해: 亦名大清池․亦思宽․亦息渴儿․图斯库勒․特穆尔图淖尔. 即今吉尔吉斯斯坦东部之伊塞克湖.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 “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 或名热海, 又谓成海. 周千余里, 东西长, 南北狭.”唐永淳初, 王方翼败西突厥于此. ,2058

热薄汗山,熱薄汗山,열박한산: 即康狼山. 在今甘肃临洮县北. ������元和志������卷39五泉县: “康狼山, 亦名热薄汗出,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 西秦乞伏乾归太子炽磐, 招结诸部七千, 筑城于康狼山以据之, 即此山也.”,2058

壶口,壺口,호구: 即壶口关. 一名壶关. 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东阳关. ������左传������: 哀公四年(前491)十二月, “国夏伐晋, 取……壶口.” ,2059

壶口山,壺口山,호구산: ①卽壶关山. 在今山西长治市东南. ������清一统志·潞安府������: 壶口关“又名壶关山. ……������府志������: 两峰夹峙而中虚, 状如壶口, 故名.” ②一名平山. 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水经·汾水注������: “汾水南与乎水合, 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 ������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按: ������禹贡������之壶口在今山西吉县西南黄河畔, 郦说非. ③在今山西吉县西南. ������尚书·禹贡������: “既载壶口, 治梁及岐.”������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北屈县: “������禹贡������壶口山在东南.”即此. ④在今山西浮山县西南. ������水经·汾水注������: 平水“出乎阳县壶口山.” ������清一统志·平阳府一������: 赢口山“在浮山县西南四十五里. 一名蜀山, 延亘数十里, 东连龙角山, 西接崇山.” ,2059

壶口关,壺口關,호구관: ①在今山西长治市东南壶臼村. ������汉书·地理志������: 上党郡有壶口关. ������汉书·成帝纪������: 嚣汉阳朔二年(前23), “秋, 关东大水, 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壶口․五阮关者․勿苛留.” ②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二十里东阳关. ������金史·地理志������: 潞州黎城县有故壶口关. ,2059

壶山,壺山,호산: ①即壶关山. 在今山疆长治市东南. 唐杜佑������通典������卷179潞州: 壶关县“有壶山.” ②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 ������汉书·地理志������琅邪郡灵门: “壶山, 浯水所出, 东北入淮.”������方舆纪要������卷35莒州“高泵山”条下: “������志������云, 高泵山西四十里有壹山, 一名巨平由, 浯水出此, 亦日浯山. 一名台头.”③即太胡山. 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七十里. ������后汉书, 樊英传������: 樊英“隐于壶山之阳.” ④在今河南鲁山县南二十里. ������后汉书·樊英传������: 樊英“隐于壶山之阳.” ������清一统志·汝州������: 壶山“形圆如壶.” ,2059

壶井山,壺井山,호정산: 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南壶井. ������方舆纪要������卷96长乐县: 壶井山“在县东六十里, 滨海. 山垂有一井, 状如壶, 潮至则咸, 潮退则淡. 上有岩石耸峻, 俯临沧海, 名百丈岩. 其旁峰峦岩屿, 名胜不一. 迤东则群山错峙.” ,2059

壶井江,壺井江,호정강: 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壶井山下, 亦日壶井澳. ������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引������1日志������曰: “山突江中, 居人渐绕成市. 又东北臼磁澳江, 中有孤山峙海中, 分东․西․南․北四澳, 可以避风, 海舟常泊于此. 按壶井亦即闽江人海处, 分岐而名. 非有两江也.”,2059

壶水,壺水,호수: ①在今山西壶关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42壶关县: 壶水“在县西北二里. ������志������云, 水出壶关山下, 流经此, 又酉经府北, 下流入于浊漳. 今涸.” ②即今云南文山县盘龙河. 汉代称壶水. ������汉书·地理志������都梦县: “壶水东南至麋冷入尚龙溪, 过郡二, 行千一百六十里.”,2059

壶公山,壺公山,호공산: 即今福建莆田市南壶公山. ������新定九域志������卷9兴化军: 壶公山, “昔有人隐于此, 遇一老人引于绝顶, 见富阙台殿, 云此壶中日月也”, 因名. ,2059

壶公窑,壺公窯,호공요: 在今江西景德镇市. 明吴十九创建j清蓝滨南������景德镇陶录������卷5: 壶公窑“神庙时, 烧造者号壶隐道人. 其色料精美, 诸器皆佳.” ,2059

壶丘,壺丘,호구: 春秋陈邑. 在今河南新蔡县东南. ������左传������: 文公九年7(前618), “夏, 楚侵陈, 克壶丘.” 杜注: “壶丘, r陈邑.”,2059

壶头山,壺頭山,호두산: ①在今湖北崇阳县北二十五里. ������元和志������卷27唐年县: 壶头山“在县(旧治)东北六十里.” ������寰宇记������卷112崇阳县: 壶头山“在县东北, 水路六十里. 其山幽谷深邃, 山下有溪穿入山中, 名桃花洞水, 入溪合流. 山名壶头山, 水名壶头滩. 三里皆平石石脉, 流水才通小舟. 若水泛涨, 即方可济行, 行旅惮之.” ②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北, 沅水南. ������后汉书·马援列传������: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9), : 马援讨武陵蛮, “军次下隽, 有两道可入, 从壶头则路近而水睑, 从充则笙夷而运远, 帝初以为疑. 及军至, 耿舒欲从充道, 援烈为弃日费粮, 不如进壶头, 描其喉咽, 充贼自破. 以事上之, 帝从援策. 三月, 进营壶头.” 注引������武陵记������日: “壶头山边有石窟, 即援所穿室也.”������水经·沅水注������亦载: “夷山东接壶头山, 山高一百里, 广圆三百里. 山下水际有新息侯马援征武溪蛮仃军处.”③亦名大插旗山. 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二里. ������寰宇记������卷120彭水县: 壶头山“山形似壶. 马援曾战于此.” ,2059

壶关,壺關,호관: ①又名吾儿峪. 即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东阳关镇. ������左传������: 哀公四年(前491), “国夏伐晋, 取邢․任․栾․部․逆畸․阴人․盂․壶口.” 壶口即壶口关, 亦即壶关. ������元和志������卷15黎城县: “古壶关, 在县东二十五里. ������春秋������齐国夏伐晋, 取八邑, 有盂口, 盂口即壶口也, 声相近, 故有二名.”②明正德三年(1508)置, 属崇善县. 在今广西崇左县北三里. 明������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 “壶关在太平郡城北一里余. 丽江西自龙州来, 抵关之酲, 折而南绕城南, 东转而北, 复抵关之东, 乃东北流去. 关之东西, 正当水之束处, 若壶之项, 相距不及一里. 属而垣之, 设关于中, 为北门锁钥.”清于此设新太营. ,2059

壶关山,壺關山,호관산: 亦名壶山․壶口山. 在今山西长治市东南, 跨壶关县界, 绵延百余里. ������元和志������卷15: “山形似壶, 于此置关, 故名壶关.”,2059

壶关县,壺關縣,호관현: 秦置, 为上党郡治. 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北三十五里故驿村. ������水经·浊漳水注������: “县有壶口关, 故日壶关.”北魏太和十三年(489)移治今山西壶关县东南三十里. 隋开皇初属潞州, 大业初废.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壶关县, 属潞州. 治所在高望堡(今壶关县西七里), 贞观十七年(643)移治迸流川(今壶关县). 北宋属隆德府. 金复属潞州. 翡属潞安府. 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 l930年直属山西省. ,2059

壶芦岛,壺蘆島,호로도: 即今辽宁葫芦岛市东南辽东湾边葫芦岛. ������清一统志·锦州府一������: 壶芦岛“在锦县西南九十里. 又有小壶芦岛在县西南六十里.” ,2060

壶豆洲,壺豆洲,호두주: 即胡逗洲. 本长江口沙洲, 相当今江苏南通․通州市一带. ������梁书·侯景传������: 侯景败走, “乃与腹心数十人单舸走, 推堕二子于水, 自湄渎人海. 至壶豆洲, 前太子舍人羊鲲杀之.” 即此. ,2060

壶河川,壺河川,호하천: 古名祁夷水. 即今山西广灵县南壶流河. ������方舆纪要������卷44广灵县: 壶河川“在县西南, Ep滋水也. 自灵丘县流入境, 经县西南壶川山, 下有神泉流注焉, 因名.” 东流至河北蔚县入桑干河. ,2060

壶城,壺城,호성: ①即今广西柳州市. ������方舆纪要������卷109马平县: 柳州“一名壶城, 以三江回合绕城如壶.” ②即今广西崇左县城. ������方舆纪要������卷110崇善县: 太平城“今府城. 一名壶城. 以丽江自西北来, 经城南, 复折而东北, 屈曲如壶”, 因名. ,2060

壶洞墟,壺洞墟,호동허: 即今广东化州市北壶垌墟. 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0亿州: 壶洞在“州北一百四十八里.” ,2060

壶流河,壺流河,호류하: 即古祁夷水. 在今山西广灵县南. 源出广灵县西三十里, 东流入河北蔚县, 入桑干河. ������清一统志·大同府������: 祁夷水“在广灵县南关外. 郑康成․颜师古以此为呕夷川. 今名壶流河.” ,2060

壶梯山,壺梯山,호제산: 一名石楼山. 在今陕西澄城县西北五十里. ������方舆纪要������卷54澄城县: 壶梯山“阶级层峻, 有似悬梯.” ,2060

耿,耿,경: ①即邢. 商代国都. ������世本������: “祖乙迁于耿.”������史记·殷本纪������作“祖乙迁于邢.” ������帝王世纪������以为即“今河东皮氏耿乡是也”, 在今山西河津市东南;王国维������说耿������以为在邢台(即今河南温县东乎皋);������通典������则认为在邢州治, 即今河北邢台市. ②西周封国. 姬姓. 在今山西河津市东南耿乡城. ������左传������: 闵公元年(前661), “晋侯作二年, ……以灭耿.”即此. ,2060

耿马设治局,耿馬設治局,경마설치국: 1939年置, 直属云南省. 治所即今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1952年改置耿马县. ,2060

耿马安抚司,耿馬安撫司,경마안무사: 明置, 即今云南耿马泰族佤族自治县. ������方舆纪要������卷119孟定御夷府: 耿马安抚司在“府北百里. 土氏罕姓. ������通考������司与孟定同川隔喳哩江而居. ……(万历)十二年, 奏设安抚司.” 不久, 升为宣抚司. ,2060

耿马宣抚司,耿馬宣撫司,경마선무사: 明万历十三年(1585)析孟定地置耿马安抚司, 旋升宣抚司.属云南布政司. 治所即今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傣语“耿”与“勐”同意, 即地方, “马”即马, 意即跟随马找到的地方. 清属永昌府, 乾隆二十九年(1764)改属顺宁府. 民国废. ,2060

耿乡,耿鄉,경향: 在今河北藁城市西. ������后汉书·耿纯传������: 光武“拜纯为前将军, 封耿乡侯.” 李贤注: “郦元注������水经������曰, 成郎水北有耿乡, 光武封耿纯为侯国, 俗谓之宜安城. 其故城在今恒州柬城县西南也.”,2060

耿车集,耿車集,경차집: 即今江苏宿迂市西南耿车镇. 道通睢宁县. 清网治������宿迂县志������卷13:耿车集“在治西南十八里.” ,2060

耿当州,耿當州,경당주: 元至正七年(1347)置, 属耿冻路. 治所在今云南景洪市东北. 明洪武十五年(1382)废入车里军民府. ,2060

耿庄子,耿莊子,경장자: 原名盖苏屯. 亦名耿家庄. 即今辽宁海城市西北三十里耿庄镇. 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海城县图: 西北有耿庄子. ,2060

耿州,耿州,경주: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 治所在定阳县(今山西吉县). 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乡宁等县地. 后改汾州. 金天德三年(1151)改慈州复置耿州, 治所在吉乡县(今吉县). 明昌元年(1190)改吉州. ,2060

耿冻路,耿凍路,경동로: 元至正七年(1347)置, 属云南行省. 治所在今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南七十六里整董. 辖境约当今云南江城․勐腊两县及景洪市之闻的部分地医. 明洪武十五年(1382')废入车里军民府. ,2060

耿泾,耿涇,경경: 在今江苏常熟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常熟县: 耿泾“在县东北五十里. 南通梅李塘. 又北接崔浦, 复分流北出, 与崔浦并注大江. 县境三十六浦, 崔浦․耿泾, 皆要口也.” ,2060

耿济镇,耿濟鎮,경제진: 在今山东齐河县(晏城)东南城关镇东一里. ������方舆纪要������卷3l齐河县: 耿济镇, “后汉建武五年, 耿弁拔祝阿, 遂渡济水向历城, 镇因以名.” ,2060

耿家庄,耿家莊,경가장: 即今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露南耿家堡子. 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51:“耿家庄卡路, 在英峨边门内.”,2060

耿家桥砦,耿家橋砦,경가교채: 即今河北宁晋县南五十里耿庄桥镇. 清������畿辅舆地全图������宁晋县: 耿家桥砦在“县东南五十五里.” ,2060

耽石泉,耽石泉,탐석천: 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 明嘉靖������翁源县志������: “耽泉去县(今翁城镇)三十里. 山下有巨石, 鸣泉泻落, 珍木兽禽. 唐时有僧杖锡于此, 耽玩不舍, 因名耽石. 宋余襄公(余靖)磨崖大书记刻尚存.”,2060

耽摩栗底国,耽摩栗底國,탐마률저국: 即多摩犁帝国. 唐时译作耽摩栗底或耽摩立底. 在今Ep度西孟加拉邦米德纳普尔的塔姆卢克附近.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0: 耽摩栗底国“周千四五百里. 国大都城周十余里, 滨近海陲, 土地卑湿.” ,2060

聂北,聶北,섭북: 春秋时邢地. 在今由东茌平县博平镇西洪官屯乡南五里郭摄庄. ������春秋������: 僖公元年(前659), “春, 王正月,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 救邢.” 杜注: “聂北, 邢地.”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以为即������左传������“聊․摄以东”之“摄.” 据������元和志������卷16搏平县载: 故摄城“在县(按博平县放治即今博平镇)西南二十里.” ,2061

聂母,聶母,섭모: 即尼木. 在今西藏尼木县西. 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聂母.” ,2061

聂母宗,聶母宗,섭모종: 即尼木宗. 治所在今西藏尼木县西. ,2061

聂耳墓,聶耳墓,섭이묘: 在今云南昆明市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 聂耳(1912-1935)原名守信, 字子义, 一作紫艺, 云南玉溪人. 生于昆明. 1930年封上海后入明月歌舞团.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积极参加左翼音乐․戏剧․电影等活动, 作有������义勇军进行曲������等. 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 不幸溺水逝世. 1938年将其骨灰安葬予西山高晓山.麓. 1980年5月13日迁葬于此. 新墓形如一弹拨乐器.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61

聂当谿,聶當谿,섭당계: 即日噶努布宗. 今西藏瞌水县东北聂当. 1960年并入曲水县. ,2061

聂延城,聶延城,섭연성: 即乃延城. 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东南. 为元产珠地和站赤之一. 元������经世犬典������: “通政院钦奉圣旨, 咸乎府至聂延立十五站.”即此. ,2061

聂阳县,聶陽縣,섭양현: 南齐改黾阳县置, 属巴东郡. 治所在今四川巫山县南. 盾废. ,2061

聂拉木,聶拉木,섭랍목: 一名尼牙拉木宗城. 即今西藏聂拉木县. 为尼泊尔与后藏间往来要路, 亦尼泊尔入藏之第一镇. 清松筠������西招纪行诗������注: 定日汛岔路有三, “一西行二日即抵聂拉木边隘.”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由此侵藏. ,2061

聂荣宗,聶榮宗,섭영종: 一作阿毒L白索宗. 即今西藏聂荣县. 1942年设聂荣宗. ‘!聂荣”, 藏语意为悦耳谷. 1960年改设聂荣县, 驻色贡. ,2061

聂都山,聶都山,섭도산: 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 章水出其下, 山南为南源, 山北为北源. ������山海经·海内东经������: “赣水出聂都山, 东北注江.”������明一统志������卷58南安府: 聂都山“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相传昔有聂姓者开都以居民, 故名. 其山出矾.” ������清一统志, 南安府������: 聂都山“在崇义县西南九十里. 一….������县志������, 高一百六十仞, 连重四十里. 西接湖广界. 本属大瘐县平政乡, 明正德中, 割属崇义. 山之东有双鹤岩.” ,2061

聂都隘,聶都隘,섭도애: 即今江西崇义县西南聂都山下聂都乡. 明时有巡司驻此. ������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崇义县: 聂都隘“在县西南聂都山下. 为县境之襟要. 嘉靖三十一年, 岑溪贼李文彪由火径过游仙隘, 掠县境之关田. 隆庆四年.流贼黄朝祖由南雄黄塘遁入桂pH罗木由为寇, 官兵驻聂都扼其冲, 贼几困, 以防御不密, 贼乘间由聂都达游仙․濠头, 抵火径, 归始兴故穴, 势复炽. 游仙等隘皆大庾县过岭之捷道也.” ,2061

聂索河,聶索河,섭색하: 在今山东惠民县南. ������方舆纪要������卷31武定州: 聂索河“今淤为平址. 民居其东南, 颇擅桑麻之利;居其西北, 辄被余流所涨溢. 成化十二年, 州判王礅筑堤障之, 长五十余里, 民被其利.” ,2061

聂索镇,聶索鎮,섭색진: 在今山东惠民县南五十里. 即古聂家口. 以聂索河而得名. ,2061

聂家口,聶家口,섭가구: 在今山东惠民县南五十里. ������宋史·河渠一������: 大中祥符四年(1011), “九月, 棣州河决聂家口.” 即此. ,2061

聂家市,聶家市,섭가시: 即今湖南临湘市北二十二里聂市镇. ������清一统志·岳州府二������: 聂家市“在临湘县(治今岳阳市东北陆城镇)东南四十五里. 有上․下二市.” ,2061

聂家河市,聶家河市,섭가하시: 即今湖北枝城市西南三十四里聂家河镇. 清设把总驻防. ,2061

聂家洼,聶家窪,섭가와: 在今山东商河县西聂家庄. ������清一统志, 武定府������: 聂家洼, “������旧志������: 县界有七十二洼, 遇丰倍收, 遇潦则一苗不遗. 故谚有十年九不收, 一收胜十秋之语.” ,2061

聂家湖,聶家湖,섭가호: 在今安徽太和县西北. ������清一统志·颍州府一������: 聂家湖“有上․中․下三湖: 上湖流通八丈河, 中湖․下湖通沙河.” ,2061

聂隆,聶隆,섭륭: 即今四川新龙县. 藏语称“聂隆”, 意为”有森林为河谷.” ,2061

聂塘寺,聶塘寺,섭당사: 在今西藏曲水县北. 公元1042年阿里三部之古格领主延请天竺摩揭陀国超岩寺上座阿底峡至托丁寺讲经说法, 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盛事. 1054年阿底峡东行, 去前․后藏传法, 行至聂塘圆寂, 弟子种敦巴等于其地建聂塘寺以供奉阿底峡之灵塔. ,2061

莆口,莆口,보구: 在今福建莆田市东南. ������陈书·虞寄传������: 南朝陈天嘉五年(564), “陈宝应据晋安․建安二郡, 章昭达等攻之, 宝应大败, 逃至莆口被擒”, 即此. ,2061

莆田县,莆田縣,보전현: 隋开皇九年(589)分南安县蒲田地置, 属泉州. 治所在莆口(今福建莆田市东南). 明曹学俭������名胜志������: “旧说邑田多生蒲, 故谓之蒲田. 其后以邑时有水患, 因去水从莆.”开皇十年(590)废. 唐武德五年(622)复置, 属丰州, 移治今莆酲市. 贞观元年(627)改属泉州.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为兴化军治. 元为兴化路治. 明․清为兴化府洽. 1913年属福建南路道. 1914年属厦门道. 1928年直属福建省. 盛产荔枝, 宋时誉称“天下第一.” 太平兴国三年(978)林居裔起义于此. ,2061

莆阳驿,莆陽驛,보양역: 在今福建莆田市北. ������方舆纪要������卷96兴化府莆田县: 莆阳驿“在府治北. 元嚣, 明朝因之.” ,2061

莆苎营,莆苧營,보저영: 在今海南省万宁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105万州: 蒂苎营“在州西北. 防鹧鸪啼等村峒黎, 最为襟要.” ,2061

莆家龙,莆家龍,보가룡: 在今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北岸之北加浪岸.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2: “阔婆国, 又名莆家龙, 在海东南, 势下, 故翻下岸. 广州自十一月十二月发舶, 顺风连昏旦, 一月可到.”,2062

莆禧千户所,莆禧千戶所,보희천호소: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 属乎海卫. 治所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莆禧. 清康熙三年(1664)废. ,2062

莄花隘,莄花隘,경화애: 在今广西龙州县西, 接越南界. ������清一统志·太平府������: 黄花隘“在上冻土州东(‘东’应为‘西’)三十里. ……接越南界, 有兵防守.” ,2062

莽山,莽山,망산: 在今湖南宜章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82宜章县: 莽山在“县珏南百里, 接广东韶州府及连州界, 延袤六十里. 有九十九峰, 山形如寒芦在宿莽, 困名. 宋乾道元年, 宜章盗李金作乱, 刘珙帅湖南, 遣兵讨之, 追破之于莽山, 其党执金以降, 是也.” ,2062

莽牛哨,莽牛哨,망우초: 在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南, 鸭绿江西岸. ������清一统志·奉天府二������: 莽牛哨“在岫岩厅所辖凤凰城边外, 距朝鲜分界一二里.” ,2062

莽布支庄,莽布支莊,망포지장: 西藏古地名. 约在今当雄县当馥卡. 唐时吐蕃赞普(王)于此致祭念青唐拉山及纳木错湖, 设赞普祭神所. ������新唐书·地理志������: “突录济驿, 唐使至, 赞普每遣使慰劳于此, 又经柳谷․莽布支庄.”,2062

莽吉塔城,莽吉塔城,망길탑성: 明初建, 在今黑龙江省抚远县东北黑瞎子岛上术克得赫屯. 明������辽东志������卷9: 海西东水陆城站有“莽吉塔城.” ,2062

莽张店,莽張店,망장점: 即今河南罗山县南莽张乡. 清乾隆������罗山县志������卷1������镇店������: “莽张店, 南四十里.”,2062

莽阿禅噶珊,莽阿禪噶珊,망아선갈산: 又作莽阿臣. 原为明满泾站.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姆贡河北侧注入黑龙江处. 清初属宁古塔将军. 康熙������皇舆全览图������: 黑龙江下游亨滚河口有“莽阿臣噶山.” 后属三姓副都统. 光绪������吉林通志������卷17: 混同江北岸, 东至海滨旧设噶珊有“莽阿禅.” 咸丰年间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被俄割占. ,2062

莽哥河,莽哥河,망가하: 指黑龙江下游.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 明������寰宇通志������卷116: 莽哥河“在开原城东北六干余里, ……东流入海.” ,2062

莽喀图河,莽喀圖河,망객도하: 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天成河, 为岱海东南之小河. ������清一统志·察哈尔������: 莽喀图河“在(镶红旗察哈尔)旗东南五十里. 源出正红旗察哈尔界内, 西北流入黛哈池.” ,2062

莱,萊,래: ①商代方国. 在今山东龙口市城关镇东南莱子城. ������晏子春秋������作“藻”, ������齐侯缚钟������作“鳌”, ������郭伯羼毁������作“速.” ������春秋������: 宣公七年(前602), “夏, 公会齐侯伐莱. 秋, 公至自伐莱.” ������传例������日: “莱国, 今东莱黄县.”后为齐所灭. ������左传������: 襄公六年(前567), “齐侯灭莱, 迁莱于郧.” ③春秋时齐邑. 在今山东昌邑市东南.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前545), “十月, 庆封田于莱.” 即此. ,2062

莱山,萊山,래산: ①一名莱阴山. 在今山东龙口市城关镇东南二十里. ������史记·封禅书������: 齐八祀, “六日月主, 祀之莱山.” 又������汉书·郊祀志������: 宣帝神爵元年(前61), 从方士言, 把“莱山于黄”, 皆此. ②在今湖南醴陵市北三十里. ������左传������: 昭公五年(前537), “沈尹赤会楚子, 次于莱山.” 即此. ������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莱山, “������府志������: 莱山旧有莱山书院, 宋吕祖谦讲学于此.” 一说即今河南光山县南一百五十里之天台山. ,2062

莱山集,萊山集,래산집: 即今山东烟台市南莱山镇. 因该地有一座小土山称为莱山而得名. 旧属牟平县. 民国������牟平县志������卷3: 莱山集“在县(今宁海镇)西偏北四十里”莱山镇. ,2062

菜公井,菜公井,채공정: 在今广东雷州市. 为北宋寇准任雷州司户时所饮. ������舆地纪胜������卷118雷州: 寇准“尝游英灵村, 酌井泉, 称其甘冽, 郡人后亦珍之, 号莱公井.” ������清一统志·雷州府������: 莱公井“在海康县城外西馆内. 相传宋寇准所饮. 元祜间重浚, 扁翻莱泉.” ,2062

菜公泉,菜公泉,채공천: 在今湖南常德市北六十里甘泉寺中. ������舆地纪胜������卷68引������皇朝类苑������云: “鼎州甘泉寺, 介官道之侧, 始寇莱公南迁日, 题于东楹日: ‘平l中酌泉经比, ’回望北阙, 黯然而去. 未几丁晋公又过之, 题于西楹臼谓之‘酌泉’, 礼佛而去.”淳熙中, 南轩张械榜日“莱公泉.” ,2062

莱东县,萊東縣,래동현: 1940年2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莱阳县东北部析置, 治莱阳县城内(今山东莱阳市). 1950年3月撤销, 并入莱阳县. ,2062

菜西县,菜西縣,채서현: 1940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莱阳县西南部析置, 治南墅(今山东莱西市西北南墅), 后徒南岚(今莱西市西北南岚)․韶存庄(今莱西市西北韶存庄). 1949年迁水集镇(即今莱西市). 1950年撤销, 并入莱阳县. 1960年复设莱西县. 1990年改设莱西市. ,2062

莱西南县,萊西南縣,래서남현: 1942年7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莱阳县西南部析置, 治夏格庄(今山东莱西市西南夏格庄镇). 1950年3月撤销, 并入莱西县. ,2062

菜夷,菜夷,채이: ������尚书·禹贡������: “莱夷作牧.”������汉书·地理志������注: “师古日: ‘莱山之夷, 地宜畜牧.”’������春秋������: 宣公七年(前602), “公会齐侯伐莱.” 杜注: “莱国, 今东莱黄县.”黄县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城关镇. 其东南二十里有莱山, 今莱阳․莱西․莱芜․蓬莱等市, 或因古莱人所居, 或因莱山而得名. 今山东半岛大都是莱夷故地. ,2062

莱州,萊州,래주: 隋开皇五年(585)改光州置, 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市). 大业初改为东莱郡. 唐武德四年(621)夏为莱州. 天宝元年(742)改东莱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莱州. 辖境相当今nj东莱州․莱阳․即墨․平度․莱西․海阳等市县地. 元属般阳路. 明洪武九年'(1376)升为莱州府. ,2062

菜州大洋,菜州大洋,채주대양: 即今山东莱州市西北莱州湾. ������明史·河渠四������: “自坶屺西历三山岛․芙蓉岛․莱州大洋”, 即此. ,2062

莱州卫,萊州衛,래주위: 明洪武三年(1370)置, 属山东都司. 治所在今山东莱州市东. 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 ,2063

菜州府,菜州府,채주부: 明洪武九年(1376)升莱州置, 属山东省. 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市). 辖境相当今山东潍坊․莱州․平度․即墨․青岛․胶州․胶南․昌邑․高密等市地. 1913年废. ,2063

莱阳县,萊陽縣,래양현: 五代唐同光元年(923)改昌阳县置, 属莱州. 治所即今山东莱阳市. 以在莱山之阳为名. 明属登州府. 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 1925年属东海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87年改设莱阳市. ,2063

菜阴山,菜陰山,채음산: 即莱山. 在今山东龙口市城关镇东南二十里. ,2063

菜芜口子,菜蕪口子,채무구자: 在今山东莱芜市北三十里口镇. 莱芜谷之扼要处. 东通博山, 西通泰安. 县中各镇, 清末以此为最盛. ,2063

莱芜山,萊蕪山,래무산: 在今广东澄海市东南莱茺半岛. ������清一统志·潮州府������: 莱芜山“在澄海县东南海中. 有大小二山. 小莱芜在县东南十里. 一名留子山;大莱芜在县东南二十里, 一名双髻山.” ,2063

菜芜县,菜蕪縣,채무현: ①西汉置, 属泰山郡. 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南博山城东五十五里城子村. 西晋废. ������水经·淄水注������: 淄水“东北流径莱芜谷, 屈而西北流, 径其县故城南. ������从征记������曰: 城在莱芜谷……旧说云: 齐灵公灭莱, 莱民播流此谷, 邑落荒芜, 故日莱芜.” ③唐长安四年(704)置, 属兖州. 治所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北八十里文字城. ������元和志������卷10莱芜县: “齐灵公灭莱, 莱人流播此谷, 邑落荒芜, 故曰莱芜.”元和十五年(820)省入乾封县. 大和元年(827)复置. 北宋属袭庆府. 金改属泰安州, 移治今莱芜市. 明洪武初属济南府, 二年(1369)改属泰安州. 清属泰安府. 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 1925年改属泰安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47年初在此发生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部之莱芜战役. 1983年改设莱芜市. ,2063

莱芜谷,萊蕪穀,래무곡: 即狼虎谷. 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三十里. ,2063

莱芜监,萊蕪監,래무감: 五代周置, 治所即今山东莱芜市. ������寰宇记������卷21: 莱芜监“古冶铁之务也. 管一十八冶, 县․监不相统.” ,2063

莱胶道,萊膠道,래교도: 1925年由胶东道分置, 属山东省. 治所在胶县(今山东胶州市). 辖境相当今山东青岛․胶州․胶南․诸城․高密․安丘․昌邑․潍坊․平度․即墨․莱州等市县地. 1928年废. ,2063

莲山设治局,蓮山設治局,련산설치국: 1932年改盏达行政区置, 直属云南省. 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八里莲花街. 民国������云南行政纪实������: “治所在莲花山下, 因以命名.”1952年改莲山县. ,2063

莲勺卤中,蓮勺鹵中,련작로중: 又作东卤池. 在今陕西蒲城县西南荆姚镇卤阳盐厂一带. ������汉书·宣帝纪������: 刘询“数上下诸陵.周褊三辅, 常困予莲勺卤中.” 注引如淳日: “为人所困辱也. 莲勺县有盐池, 纵广十余里, 其乡人名为卤中.”师古日: “如说是也. 卤者, 碱地也, 今在栎阳县东. 其乡人谓此中为卤盐池也.”,2063

莲勺县,蓮勺縣,련작현: ①一作莲芍县. 西汉置, 属左冯翊. 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来化镇村. 三国魏属冯翊郡. 隋大业元年(605)废人下部县. ②南朝宋元嘉六年(429)侨置, 属冯翊郡. 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县疆北. 西魏改为蓝水县. ,2063

莲子村,蓮子村,련자촌: 即今河北隆尧县东南十六里莲子镇乡.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5隆平县图: 东南有莲子村. ,2063

莲子湖,蓮子湖,련자호: 在今山东济南城北二里.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11:“历城北=里有莲子湖, 周环二十里, 湖中多莲花, 红绿阐明, 乍疑濯锦. 又渔船掩映, 罟罾疏布, 远望之者, 若蛛网浮杯也.”,2063

莲头港,蓮頭港,련두항: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104电白县: 莲头港“在县(治今电城镇)南四十里. 源出县西北十五里之奇璧山西, 名沙尾港, 南流经莲头山, 二水流合焉. 因名莲头港.” ,2063

莲头寨,蓮頭寨,련두채: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南四十里. ������清一统志·高州府������: 莲头寨“在电白县南. 明万历中置.” ,2063

莲头镇,蓮頭鎮,련두진: 在今海南万宁县东. ������方舆纪要������卷105万州: 莲头镇在“州东三十里. 有巡司.” 莲头为莲塘之讹. ,2063

莲芍县,蓮芍縣,련작현: 郎莲勺县. 故址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来化镇村. ������水经·渭水注������: 白渠“又东南径居陵城北, 莲芍城南.” ,2063

莲江口,蓮江口,련강구: 即今黑龙江汤原县东北莲江口镇. 为鹤岗铁路的起点站. ,2063

莲池县,蓮池縣,련지현: 唐渤海国置, 属晴州. 治所在今朝鲜成镜南道莲花山附近. 辽徙废. ,2063

莲池铺,蓮池鋪,련지포: 即今四川资中县东南莲池铺.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资州: 莲池铺“在州东二十里.” ,2063

莲池集,蓮池集,련지집: 即今河南沈丘县(槐店镇)南十八里莲池乡. 明嘉靖������沈丘县志������: “莲池集, 在治(今县东南五十四里老城镇)西四十里.”,2063

莲阳铺,蓮陽鋪,련양포: 又作南阳铺. 在今广东澄海市西北十里. 清有干总驻防. ,2063

蓬花山,蓬花山,봉화산: ①即今辽宁北票市东帽子山. 民国������朝阳县志������卷12: 莲花山“距县百八十余里, 位于县治之东北, 高可七八里, 石峰层立, 望若已开之莲花, 故名.” 山峰之东南面, 石壁陡立约三四十丈, 下有石洞三: 吕乾洞․日水洞․日风洞, 相传此洞与朝阳洞之洞相通. 山西北有石峰数十仞, 如人所披风帽, 又俗称帽子山. ②在今福建福州市北郊战坂. ������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 莲花山“在府北二十里, 下圆上锐, 形若菡萏(荷花), 郡之主山也. 五代唐同光三年(925), 闽王审知卒, 葬凤池山, 长兴三年改葬莲花山”, 即此. ③即今福建同安县西北三十里莲花山. 明������寰宇通志������卷46泉州府: 莲花山“在同安县西北. 峰峦高耸, 状若莲花. 又名金冠山.” ④一名南山. 在今福建罗源县南. 岩石层叠, 下临城市. 明王应山������闽都记������卷32罗源县: 莲花山“在县西隅. 如莲花覆地, 故名.” ⑤在今江西宁都县西. ������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宁都县: 莲花山“在县西二十五里. 峰峦矗峙如莲花. 顶有三峰, 中有仙女湖, 下有龙湫.” 同书卷88赣州府兴国县载: 莲花山“在县东百四十里. 宋末文天祥驻兵山下, 累石为城, 基址犹存.” ⑥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北一百七十里. ������明一统志������卷58南安府: 莲花山“在羊岭由之西. 三峰状如莲花. 上有仙岩, 岩前有仙桥, 桥下瀑布于尺, 泻于石窦, 不知所注.” ⑦在今广东饶平县西. ������方舆纪要������潮州府饶平县: 莲花由“在县(今三饶镇)西南九十星. 一名白石山. 五峰并列, 形如莲花, 东接沧海, 西障郡城.” ⑧即今广东澄海市东北莲花山. ������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澄海县: 莲花山“在县北六十里, 与龙舟岭相连.” ������清一统志·潮州府������: 莲花山“东面障海, 酉瞰府城. 山峦五开若莲花, 故名.” ⑨即今广东海丰县北莲花山. ������清一统志·惠州府������: 莲花山“在海丰县北三十里. 高于余丈. 周五十里. 列峰如莲.” ⑩在今广东韶关市东东南五里, 与州治相对. ������宋史·南汉刘氏世家������: 北宋开宝三年(970), 潘美伐南汉, “攻韶州, 都统李承渥以兵数万阵莲华山下. 初, (刘)锨教象为阵, 每象载十数人, 皆执兵杖, 凡战必置阵前, 以壮军威. 至是与美遇, 美尽索军中劲弩布前以射之, 象奔跽, 乘象者皆坠, 反践承渥军, 遂大败, 承渥仅以身免. 韶州陷.” 今辟为韶关市森林公园风景区. ⑪在今广西蒙山县西五星. ������方舆纪要������卷107永安州: 莲花山“诸山联络, 状若莲花.” ⑫在今四川名山县北. ������方舆纪要������卷72名山县: 莲花山“在县北十五里. 山有五峰, 耸列如莲花”.”⑬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北四十里. ������方舆纪要������卷117浪穹县: 莲花山“形如莲花, 二面陡绝, 惟一面仅容单马.” ⑭在今云南广南县东北二十里. ������方舆纪要������卷115广南府: 莲花山“在府东北二十里. 五峰连耸, 诸小峰参差旁峙, 形如莲花.” ⑮在今甘肃康乐县南一百十里, 与临潭县交界处. ������清一统志·兰州府一������: 莲花山“在狄道州南一百五十里. 山有数峰, 宛如莲花.” 唐诗入王维������新游莲花山������: “狐巢鹤影凌空见, 古寺鲸音隔涧闻.”当地风俗每年6月在此举行歌会. ,2063

莲花川,蓮花川,련화천: 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59秦州秦安县: 莲花川“在县东七十里. 亦东流入陇水.” ,2064

莲花厅,蓮花廳,련화청: 清乾隆八年(1743)分永新․安福二县地置, 属吉安府. 治所即今江西莲花县. 1912年改为莲花县. ,2064

莲花关,蓮花關,련화관: 在今广西田阳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111奉议州: 莲花关, “������图经������云: 在州北, 与田州接界处也.” ������清一统志·镇安府������: 莲花关“在奉议州北莲花山.” ,2064

莲花池,蓮花池,련화지: ①在今河北保定市南. ������明一统志������卷2保定府: 莲花池“在府治南. 元守帅张柔开凿, 中有看花亭, 又有柳塘․西溪․北潭, 皆引鸡水为府中胜概.” ②在今河北沙河市北. ������清一统志. 顺德府一������: 莲花池“在沙河南十里. 方数十里, 每夏花开, 游人甚盛. 亦名普通河, 下流入沙河.” ③在今河南武陟县驻地木城镇. ������明史·河渠志五������: 万历十五年(1587), “沁水决武陟东岸莲花池․金屹峭․新乡․获嘉尽淹没.” ������方舆纪要������卷49武陟县: 莲花池“在县东北, 沁河东岸. 地名木栾店. 其相邻者, 地名金屹蛸, 东去卫河百里.” ④又名莲塘池․小西湖. 在今甘肃兰州市西. ������明一统志������卷36临洮府: 莲荡池“奁兰县西七里. 周回数十里. 本朝肃府令潴神泉水为池, 花木畅茂, 鱼鳖充韧, 人多游赏焉.” ⑤即西湖. 在今新疆乌苏县城西北.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7: 莲花池“在今(库尔喀喇乌苏)厅治西北, 土人呼为西湖者也. 惟今湖水北流伏于沙碛而止.” ,2064

莲花池铺,蓮花池鋪,련화지포: 即今湖北恩旅市东二十五里莲花池乡. 清有把总驻此. ,2064

莲花村,蓮花村,련화촌: 即今浙江衢县东北三十六里莲花乡. 民国������衢县志-碑碣志������: “五代时莲开花五色, 异香袭人, 故称莲花.”,2064

莲花县,蓮花縣,련화현: 1912年以莲花厅改置, 属江西庐陵道. 治所即今江西莲花县. 1926年直褐江西省. ,2064

莲花岛,蓮花島,련화도: 在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金州镇)东. ������方舆纪要������卷37金州卫: 莲花岛“在卫东三十里. 滨海险要处也.” 有兵戍守. ,2064

莲花岩,蓮花岩,련화암: 在今江西安远县西. ������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安远县: 莲花岩“在县西二十五里, 泉石奇胜.” ������清一统志·赣州府一������: 莲花岩“循岭穿石径而入, 两山峭立, 中藏一洞, 有飞瀑从岩顶悬注入溪涧中.” ,2064

莲花泡,蓮花泡,련화포: 在今黑龙江方正县西南莲花村. 民国������方正县志������: 莲花泡“在县城西南十二里. 其泡椭园形, 南北长半里余, 东西宽六十丈, 水深四五尺. 向产莲花, 七月间, 花红灿锦, 时碧接天, 士女赏玩络绎不绝, 诚边城之胜景也.” ,2064

莲花泡站,蓮花泡站,련화포참: 亦作四站. 清光绪七年(1881)置, 在今黑龙江省林口县西北莲花乡. 光绪������吉林通志������卷17:“正南距(三姓)城二百五十里四站, 即莲花泡站.”,2065


'사전 > 중국 지명'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중국 지명  (0) 2012.12.04
중국 지명  (0) 2012.12.04
중국 지명  (0) 2012.12.04
중국 지명  (0) 2012.12.04
중국 지명  (0) 20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