사전/중국 지명

중국 지명

황성 2012. 12. 4. 13:07

汤冈子,湯岡子,탕강자: 即今辽宁鞍山市西南汤岗子镇. lB属海城县. 汤冈子山东麓有温泉. 清末, 南满铁路在此有车站. 民国������海城县志������卷1: “温泉水涌于沸”, 故名. ,1090

汤水,湯水,탕수: 原名荡水. 唐改今名. 源出今河南鹤壁市东, 东流经汤阴县, 至内黄县西入卫河. ������清一统志·彰德府一������: 汤水, “������府志������: 唐贞观元年, 以水微温, 又改名汤.” ,1090

汤水镇,湯水鎮,탕수진: 即今江苏江宁县东北汤山镇. 宋������景定建康志������卷16:汤泉市“在上元县神泉乡汤山延祥院之前, 去城六十里.” ,1090

汤公山,湯公山,탕공산: 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 接浙江临安县界. ������清一统志·宁国府一������: 汤公山“在宁国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一名商山. 其右为马蹄岭, 路通浙江昌化县. 左有铜岭关, 路通于潜.” ,1090

汤丹厂,湯丹廠,탕단창: 在今云南东川市瑗北三十二里汤丹镇. 明, 清时予此设汤丹厂. 1954年为东川矿区政府驻地. 1958年为东川市人民政府驻地. 1959年置汤丹镇, 以汤丹矿得名. 1960年东川市政府迁驻新村. ,1090

汤头村,湯頭村,탕두촌: 即今山东临沂市东北五十二里汤头镇. 民国������临沂县志������舆图: 县东北有汤头(村). ,1090

汤州,湯州,탕주: ①唐置, 治所在汤泉县(今越南谅山省谅山东南). 辖境相当今越南谅山省及河北省部分地. 天宝元年(742)改为汤泉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汤州. 后废. #②唐渤海国置, 属中京显德府. 治所在灵峰县(今吉林敦化市西北额穆镇). 辖境约当今吉林敦化市北部. 辽废. ,1090

汤池,湯池,탕지: ①即今辽宁东港市东北汤池乡. 民国������奉天通志������卷81安东县: “挂网河东南流, 右岸西(应为东)三里许汤池子村有温泉.”即此. #②在今河南安阳市郊. ������资治通鉴������: 东晋太元八年(383), 前秦苻坚令慕容垂自邺讨丁零翟斌, 垂“行至安阳之汤池.” 即此. #③即今云南安宁市西北温泉. ������方舆纪要������卷114安宁州: 汤池在“州北十里. 亦名碧玉泉. ������滇略������云: 滇温泉至多, 而州之碧玉泉为冠. 四山壁立. 中为石坎, 飞泉注焉.” #④即今云南宜良县西北汤池镇. 明正统中置土巡检司于此. ,1090

汤池山,湯池山,탕지산: ①在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庞家堡区. ������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天德山”条下载: “又有汤池山, 在司东六十里, 温泉出焉. 辽置梨园于山下.”������辽史. 圣宗纪三������: 统和六年(988), “幸黎园温汤.” 即此. #②在今云南曲靖市东南. ������方舆纪要������卷114曲靖军民府: 汤池山“在府东南. 明初洪武十五年, 王师南征越州未下, 沐英驻兵于此, 谕降其众.” ,1091

汤池关,湯池關,탕지관: 在今湖北房县东. ������方舆纪要������卷79房县: 汤池关在“县东十里. 相近有大․小汤池, 故名.” ,1091

汤池县,湯池縣,탕지현: 辽置, 为铁州治. 治所在今辽宁大石桥市东南汤池镇. 金属盖州. 元初废. ,1091

汤池沟,湯池溝,탕지구: 在今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西北. 清咸丰������蚰岩志略������卷4: 温泉在“城北二十里, 地名汤池沟. 相传浴此能除疾.” ,1091

汤池驿,湯池驛,탕지역: 明置, 属云南府宜良县. 在今云南宜良县西北汤池. ������方舆纪要������卷114宜良县: 汤池驿“在县西北八十里. 有汤池水, 如百沸汤. 汤池巡司亦置于此.” ,1091

汤池堡,湯池堡,탕지보: 明置, 属盖州卫. 即今辽宁大石桥市东南汤池镇. 因旧有温泉丽得名. 明������辽东志������卷l������盖州卫图������: 卫东北有汤池. ,1091

沥池镇,瀝池鎮,력지진: ①今辽宁大石桥市东南六十里汤池镇. 即辽汤池县故治. 明置汤池堡于此. #②即今安徽庐江县西北汤池镇. 清光绪������庐州府志������卷3庐江县: 汤池镇在“县西四十里.” ,1091

汤阴县,湯陰縣,탕음현: 隋开皇六年(586)析邺县置, 属卫州. 治所在今河南汤阴县东. 大业初属汲郡. 大业末废. 唐贞观元年(627)改汤源县复置, 属相州, 移治今河南汤阴县. 金属彰德府. 元属彰德路. 元末废. 明洪武元年(1368)复置, 属彰德府. 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091

汤坑市,湯坑市,탕갱시: 即今广东丰顺县(汤坑镇). 清乾隆������潮州府志������卷14丰顺县: 汤坑市在“县南六十里金鼎寨.” 乾隆二十七年(1762)置巡司于此. ,1091

汤村镇,湯村鎮,탕촌진: 简称汤镇. 即今浙江余杭市南十八里乔司镇. 宋������乾道临安志������卷2: 汤村镇“本仁和镇, 端拱元年改, 隶仁和县.” 明永乐十一年(1413)镇为海潮所陷, 后复涨为平陆. 宋苏轼开汤村运盐河, 即此. ,1091

汤沟镇,湯溝鎮,탕구진: ①清置, 属沭阳县. 即今江苏灌南县西北汤沟镇. #②即今安徽无为县东汤沟镇. 清光绪������庐州府志������卷3无为州������乡镇图������: 东有汤家沟. ,1091

汤林铁路,湯林鐵路,탕림철로: 即南伊铁路. 从今黑龙江伊春市东南之南岔至伊春. ,1091

汤旺河,湯旺河,탕왕하: 古名陶温水․托温河․陈河․屯河. 在今黑龙江省伊春市东. 源出伊春市东北小兴安岭南.西南流经伊春市, 东南流于汤原县南注入松花江. ������清史稿·地理志������汤原县: “南: 汤旺河自兴东入, 南流, 受如意河․洼丹. 苏拉巴尔․小古洞河, 皆东南流入松花江.”,1091

汤罗叶遗山,湯羅葉遺山,탕라엽유산: 即今西藏德庆县北念青唐古拉山. 向来称为“圣山.” 唐时为吐蕃赞普祭神处. ,1091

汤岭,湯嶺,탕령: 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南五十里, 接歙县界. ������方舆纪要������卷28太平县“尚书山”条下: “县西南六十里有汤岭, 多悬崖峭壁.”有汤岭关, 为人黄山通道之一. ,1091

汤周山,湯周山,탕주산: 在今江西万载县西. ������寰宇记������卷109袁州万载县: 汤周山“在县西三十里. 古老相传晋安帝时汤․周二仙修道之所.” ,1091

汤河,湯河,탕하: ①在今河北秦皇岛市西侧. 源出抚宁县东北, 于秦皇岛市西注入渤海. ������清一统志, 永平府一������: 汤河“源出汤泉寺山, 南流经海阳店, 又南经秦皇岛入海.” #②即今辽宁辽阳县东之汤河. ������清一统志·奉天府一������: 汤河“在辽阳州东南五十二里. 源出分水岭, 北流入太子河. ……按������汉志������居就县室伪山, 室伪水所出, 北流至襄平入梁水. 分水岭疑即室伪山, 汤河疑即室伪水.” 光绪������辽阳乡土志������: “答喇河西北流至汤河, 沿东折岸北有温泉, 故名汤河.”,1091

汤郎马,湯郎馬,탕랑마: 即今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西北汤郎乡. 清康熙间置土巡检司于此. ,1091

汤峡河,湯峽河,탕협하: 一名汤洋河. 在令湖北保康县西. ������方舆纪要������卷79保康县: 汤峡河“在县西三十里. 水温可疗疾.” ,1091

汤泉,湯泉,탕천: ①即汤山之温泉.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南三十里.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上: “汤山在州东南三十里, 有温泉可浴. ������水经注������: 撩水又东温泉水注之, 疑即此也.”#②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温泉区. ������元和志������卷28太平县: 黄山“上有泉水.” ������寰宇记������卷104歙县: 汤泉“在县北北黟山东峰下香溪中, 泉口大于碗, 出于石涧, 热可焊鸡.” ,1091

汤泉山,湯泉山,탕천산: 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北六十里. 民国������临渝县志������卷5: 汤泉山“在城西北六十里. 有泉, 冬夏常温, 建寺其旁, 弓f泉为二池, 浴之愈疾. 烟云林壑, 境绝幽邃.” ,1091

汤泉州,湯泉州,탕천주: 唐置, 治所在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西部, 新现河西侧古道上的尊枝地. 辖境约当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西南部地. 詹废. ,1091

汤泉县,湯泉縣,탕천현: 唐置, 为汤州治. 治所在今越南谅山省谅山东南. 天宝初为汤泉郡治, 乾元初复为汤州治. 后废. ,1091

汤泉宫,湯泉宮,탕천궁: 即华清官. 唐贞观十八年(644)营建,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骊山北麓. 成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 ,1091

汤泉郡,湯泉郡,탕천군: 唐天宝元年(742)改汤州置, 治所在汤泉县(今越南谅山省谅山东南). 辖境相当今越南谅山省及河北省部分地. 乾元元年(758)复为汤州. ,1092

汤泉镇,湯泉鎮,탕천진: ①金置, 属牟平县. 在今山东烟台市宁海镇东南四十里龙泉镇. #②又名香泉镇. 北宋置, 属乌江县. 即今江苏江浦县西北三十里汤泉镇. ,1092

汤原县,湯原縣,탕원현: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置, 属吉林省依兰府. 治所即今黑龙江省汤原县. 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2: “以汤旺河得名.”三十四年改属黑龙江省绥化府. 民国初属黑龙江省绥兰道. 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 1945年划归合江省. 1949年划归松江省. 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 ,1092

汤站,湯站,탕참: 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南汤山城镇. ������清太祖实录������卷8: 后金天命六年(1621)七月, 汤山․险山二堡民, 追随镇江中军陈良策“叛投明将毛文龙.” 即此. ,1092

汤站堡,湯站堡,탕참보: 明置, 属定辽右卫. 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南汤山城镇. ������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宁东堡”条下: “汤站堡在险山堡西, 其西南与凤凰城接晃.”,1092

汤浦市,湯浦市,탕포시: 即今浙江上虞市西南二十里汤浦镇. 旧属绍兴县. 清康熙������会稽县志������卷1: 汤浦市“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 ,1092

汤家沟镇,湯家溝鎮,탕가구진: 即今安徽枞阳县东北汤沟镇. 旧属桐城县. 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眷1������乡镇������: 东乡有汤家沟. ,1092

汤家坪,湯家坪,탕가평: 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北. ������清一统志·常德府������: 汤家坪“在桃源县西南四十里, 相近有项家坪.” ,1092

汤家河镇,湯家河鎮,탕가하진: 即今河北乐亭县东南二十五里汤家河镇.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乐亭县图: 南有汤家河镇. ,1092

汤陵,湯陵,탕릉: ①俗称汤王陵. 在今山诬万荣县西北, 传为商汤葬处. ������元和志������卷12河中府宝鼎县: 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三里.” #②又名汤王墓. 在今安徽毫州市北门外二里涡河北岸风头村. 传为商成汤衣冠冢. 清代书法家梁谳手书碑刻日“商成汤之墓.” 辛亥革命后, 辟为汤陵公园. #③商代成汤之陵. 在今河南偃师市东.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 “洛州偃师县东六里有汤冢, 近桐富, 盖此是也.”������寰宇记������卷5偃师县: “汤王陵坑在县东北山上八里.”,1092

汤陵县,湯陵縣,탕릉현: 唐置, 属羁縻移州. 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境. 后废. ,1092

汤麻顿,湯麻頓,탕마돈: 在今云南曲靖市西南. ������新唐书. 地理志������戎州南溪郡: “又经荆溪谷․激深池三百二十里至汤麻顿. 又二百五十里至柘东城.”唐贞元十年(794)袁滋․刘贞谅出使南诏经此. ,1092

汤望州,湯望州,탕망주: 唐总章三年(670)置, 治所即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后废. ,1092

汤道河,湯道河,탕도하: 即今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东八十里汤道河镇.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迁安县图: 东扎有汤道河. ,1092

汤塘,湯塘,탕당: 即今浙江金华县西五十里汤溪镇. ������清一统志·金华府一������: “明成化中, 知府李嗣以其地阻山带水, 犷戾难治, 因割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之地置县, 治汤塘, 因以为名.”明成化七年(1471)至1958年, 汤溪县治此. ,1092

汤源县,湯源縣,탕원현: 一作荡源县. 唐武德四年析安阳县置, 属卫州. 治所在今河南鹤壁市东南六里故县村. 六年(623)改属相州. 贞观元年(627)改为汤阴县. ,1092

汤溪,湯溪,탕계: 即今四川云阳县东北之汤溪河. ������水经·江水注������: 江水“左则汤溪水注之. 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 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 巴川资以自给. 粒大者, 方寸, 中央隆起, 形如张伞, 故因名之日伞子盐. 有不成者, 形亦必方, 异于常盐矣. 王隐(晋书地道记������日: 入汤臼四十三里, 有石, 煮以为盐. 石大者如升, 小者如拳, 煮之, 水竭盐成. 盖蜀火井之伦, 水火相得乃佳矣. 汤溪下与檀溪水合, 水上承巴渠水, 南历檀井溪, 谓之檀井水, 下入汤水. 汤水又南入于江, 名曰汤口.” 汤溪水发源于巫溪县匿部山区, 南流入云阳县, 经云安镇, 于县东注入长江. 云安镇一带之汤溪, 历为川东著名井盐产区. ,1092

汤溪县,湯溪縣,탕계현: 明成化七年(1471)析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置, 属金华府. 治所在汤塘(今浙江金华县西互十里汤溪镇). 民国初属浙江金华道. 1927年直属浙江省. 1958年撤销, 并入金华县. ,1092

汤镇,湯鎮,탕진: 即汤村镇. 在今浙江余杭市南十八里乔司镇. .������方舆纪要������卷90杭州府: 汤镇在“府东北五十里, 与海宁县接界.” 清于此设巡司․盐场司. ,1092

汊口桥,汊口橋,차구교: 一名会源桥. 在今安徽休宁县东南汉口乡. 清康熙������休宁县志������卷2: 汉口桥“南三十五里. 通遂安.” ,1092

汊川县,汊川縣,차천현: 唐武德四年(621)析汉阳县置, 属沔州. 治所在今湖北汉川县西南叶集. 大中时移治今汉川县西北二十六里刘家隔镇. ������元和志������卷27汊川县: “因汊水为名.”宝历二年(826)属鄂州. 五代用改属安州.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改为义川县. ,1092

汊川郡,汊川郡,차천군: 西魏改魏安郡置, 为沔州治. 治所在甑山(今湖北汉川县东南十里). 明曹学俭������名胜志������: 汉川郡“以县南一里汊水为名.” 隋开皇初废. ,1092

汊水,汊水,차수: 又名汊川․滋水. 即今湖北天门市․汉川县北之天门河. ������元和志������卷27汉川县: “汉川水在县南二里, 西北自鄂州界流入.”唐置汊川县以此名. ,1092

汊江水,汊江水,차강수: 在今江西分宜县南. ������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分宜县: 汉江水“在县南五十里. 其源左出仰岭, 右出县南五十里黄真人台, 旋绕而南, 至泉江山下二水相夹, 出安福同桥庐陵板陂, 至吉水同江会人大江.” ,1092

汊涧河,汊澗河,차간하: 在今安徽天长市西. ������方舆纪要������卷2l天长县: 汉涧河“在县西四十五里山间, 三处于此合流, 由县东北入于五湖.” ,1093

汊涧镇,汊澗鎮,차간진: 即今安徽天长县西汉涧镇. 清嘉庆������天长县志������卷2: 汉涧镇在“(城)西四十五里.” ,1093

兴山市,興山市,흥산시: 1946年革命根据地由汤原县兴山镇析置, 属合江省. 治所即今黑龙江鹤岗市. 1949年9月改瘸松江省. 同年12月改名鹤岗市. ,1093

兴山县,興山縣,흥산현: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 属建平郡. 治所在高阳城(今湖北兴山县北丰邑坪). ������舆地纪胜������卷74兴山县: “兴山者环邑皆山也, 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上, 故名.”南朝宋废. 唐武德三年(620)复置, 属归州. 贞观十七年(643)移洽太清镇(今湖北秭归县东北茅坪镇). 天授二年(691)移治古夔子城(今秭归县西北归姆镇). 北宋开宝元年(968)移治昭君院(今兴山县西南). 端拱二年(989)移治香溪北(即今兴山县南二十四里高阳镇). 熙宁五年(1072)废. 元裙五年(1090)复置. 明正统九年(1444)废. 弘治三年(1490)笈置. 清属宜昌府. 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 1921年属荆宜道. 1932年直属湖北省. 1992年12月徙治古夫镇(即今兴山县). ,1093

兴义县,興義縣,흥의현: 清嘉庆三年(1798)置, 属兴义府. 治所即今兴义市. 民国初属贵州贵西道. 1923年直属贵州省. 1987年改设兴义市. ,1093

兴义府,興義府,흥의부: 清嘉庆二年(1797)改南笼府置, 属贵州省. 治所即今贵州安龙县. 据咸丰������兴义府志������卷首载御制������南笼围解志事诗������注: “改南笼为兴义府, 以示彰善之风.”辖境相当今贵州南․北盘江之间地. 1913年改置南笼县. ,1093

兴王府,興王府,흥왕부: 五代南汉置, 并建都于此. 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 北宋开宝四年(971)改为广州. ,1093

兴元府,興元府,흥원부: 唐兴元元年(784)改梁州置, 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东). 辖境相当今陕西汉中市及南郑․勉县․城固等县地. 南宋嘉定二年(1209)随南郑县移治今汉中市. 元改兴元路. 明洪武三年(1370)复改兴元府. 寻改为汉中府. ,1093

兴元路,興元路,흥원로: 元改兴元府置, 属陕西行省. 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 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 凤县․留坝․南郑以东, 镇巴․岚皋以北, 白河․镇坪县以西地. 明洪武三年(1370)复改兴元府, 寻改汉中府. ,1093

兴中门,興中門,흥중문: 明为南京城仪风门. 在今江苏南京城西北, 獬子山西侧. 1931年改名兴中门. 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 ,1093

兴中州,興中州,흥중주: 蒙古至元七年(1270)改兴中府置, 治所即今辽宁朝阳市. 明洪武五年(1372)废. ,1093

兴中设治局,興中設治局,흥중설치국: 1941年由松潘县黄胜关以外地方析置, 驻古潘州(今四川若尔盖县东北求吉镇). 1949年撤销, 并入松潘县. ,1093

兴中县,興中縣,흥중현: 辽重熙十一年(1042)改霸城县置, 为兴中府治. 治所即今辽宁朝阳市. 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 ,1093

兴中府,興中府,흥중부: 辽重熙十年(1041)升霸州置, 治所在兴中县(今辽宁朝阳市). 辖境相当今辽宁朝阳․北票等市县地. 蒙古至元七年(1270)降为兴中州. ,1093

兴水县堡,興水縣堡,흥수현보: 亦作兴水堡. 明置, 属宁远卫. 即今辽宁兴城市西北五十里清水岘. 明������辽东志������卷3: 兴水县堡“官军一百九十五员名. 堡北烟笼山可屯兵, 堡东壬保儿山可按伏.” ,1093

兴仁县,興仁縣,흥인현: ①辽开泰二年(1013)置, 属上京临潢府. 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县衙在上京南城东门之东南. 金废. #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 属奉天府. 治所在今辽宁沈阳市. 三十四年(1908)移治抚顺城, 改名抚顺县. #③1914年改新城县置, 属贵州贵西道. 治所即今贵州兴仁县. 1923年直属贵州省. 据������地学杂志������1914年第7․8期载������拟改各眢重复县名呈文并批������: “该县虽设治新城, 丽境界实由普安县划出兴仁等四里而成.”故以兴仁里为名. ,1093

兴仁府,興仁府,흥인부: 北宋崇宁元年(1102)升曹州置, 治所在济阴县(今山东曹县西北六十里旧州城). 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市․东弱县及曹县部分地. 金天会八年(1130)复改曹州. ,1093

兴仁镇,興仁鎮,흥인진: ①即今黑龙江省明水县东兴仁镇. 旧属拜泉县. 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 明水县有兴仁镇. #②在今江西于都县东北. ������清一统志·赣州府二������: 兴仁巡司“在雩都县东北一百里. 旧名平头寨, 路通闽广, 当五洞七径之冲. 宋绍兴三年, 岳飞平固石洞贼, 遂建寨于此. 明初置巡司,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改今名.” ,1093

兴化,興化,흥화: 即今越南北部永富省之兴化. 清末刘永福曾据此. ������清史稿·越南������: 光绪九年(1883), 法侵略军“进攻山西, 破之, 刘团溃, 永福退守兴化城.” ,1093

兴化千户所,興化千戶所,흥화천호소: 明洪武中置, 属高邮卫. 治所在兴化县(今江苏兴化市). 后属扬州卫. 清康熙十七年(1678)废. ,1093

兴化卫,興化衛,흥화위: 明洪武元年(1368)置, 属福建都司. 治所即今福建莆田市. 清康熙五年(1666)废. ,1093

兴化军,興化軍,흥화군: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太平军置, 治兴化县(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古邑). 八年(983)移治莆田县(今莆田市). 辖境相当今福建莆田․佃游等市县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兴化路. ,1093

兴化县,興化縣,흥화현: ①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置, 属扬州. 治所即今江苏兴化市. 曹学俭������名胜志������: “伪吴武义年中置今县, 言将振兴其教化也.”南唐改属泰州. 南宋绍兴五年(1135)废入海陵县. 十九年(1149)复置, 仍属泰州. 乾道二年(1166)改属高邮军. 元属高邮府. 明属扬州府高邮州. 清属扬州府. 民国初属江苏淮扬道. 1927年直属江苏省. 1987年改设兴化市. #②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 为兴化军(后改为太平军)治. 治所即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古邑. 八年(983)属兴化军. 元属兴化路, 皇庆元年(1312)移治今莆田县北新县. 明属兴化府, 正统十三年(1448)废. #③辽置, 为北安州治. 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 金为兴州治. 蒙古至元二年(1265)改为兴安县. ,1093

兴化府,興化府,흥화부: 明洪武元年(1368)改兴化路置, 属福建省. 治所在莆田县(今福建莆田市). 辖境相当今福建莆困․仙游等市县地. 1913年废. ,1094

兴化湾,興化灣,흥화만: 东海之海湾. 在今福建莆匿县东. 以莆田旧为兴化府治, 故名. 夹涤山之脉, 东南伸出海中为半岛, 分海水为二小湾. 北为兴化湾, 有木兰溪注入. 其南日平海湾. ,1094

兴化路,興化路,흥화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兴化军置, 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司. 治所在莆田县(今福建莆田市). 辖境楣当今福建莆田․仙游等市县地. 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兴化府. ,1094

兴化镇,興化鎮,흥화진: 即今黑龙江省青冈县东北兴华镇. 民国������黑龙江志稿������青冈县图: 东北有兴化镇. ,1094

兴凤陇,興鳳隴,흥봉롱: 唐方镇名. 上元元年(760)置, 治所在风翔府(今陕西风翔县). 建中四年(783)建号保义军. ,1094

兴文,興文,흥문: 唐方镇名. 天裙三年(906)置, 治所在兴州(今陕西略阳县). 后废. ,1094

兴文县,興文縣,흥문현: 明万历四年(1576)改戎县置, 属叙州府. 治所即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镇. 嘎曹学俭������蜀中广记������卷52: 兴文县“取偃武修文之意.”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移治建武城(今兴文县西南建武乡). 1912年迁回今县西北兴文镇. 民国初属四川永宁道. 1928年直属四川省. 1985年迁今兴文县(中城镇). ,1094

兴文阁,興文閣,흥문각: 在今四川平武县东. ������方舆纪要������卷73龙安府平武县: 兴文阁“在府东南二十里海棠铺, 山路盘束, 下临急湍, 置阁其上, 以通行旅.” ,1094

兴文新城,興文新城,흥문신성: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建武乡.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迁兴文县于建武城, 世称“兴文新城.” ,1094

兴古郡,興古郡,흥고군: 三国蜀建兴三年(225)析群柯郡西南部․益州郡南部置, 属床降都督. 治所在宛温县(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 辖境约当今云南东南部通海․华宁․弥勒․丘北․罗平等县纵南地区, 广西西部及贵州兴义市地. 西晋属宁州. 武帝时治胜休县(今云南江川县北二十六里龙街), 后治律高县(今云南弥勒县南一百里朋普). 东晋复治宛温县, 辖境仅当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部, 罗平县․弥勒县南部及贵州兴义市地. 南朝宋治漏卧县(今云南罗平县境), 南齐移治西中县(今云南文山县境). 南朝梁末废. ,1094

兴龙山,興龍山,흥룡산: 在今四川绵阳市北. 民国������绵, 阳县志������卷1: 兴龙山在“治北六十里. 旧名龙鼻觜. 山半有石刻‘古龙鼻觜’四大字.” 清嘉庆五年(1800)德楞泰镇压臼莲教义军, 曾驻此, 改名兴龙山. ,1094

兴龙府,興龍府,흥룡부: 南明永历十年(1656), 永历帝朱由榔入昆明, 称滇都, 置兴龙府. 永历十二年(1658)底, 永历帝及李定国离昆明匿走. 清顺治十六年(1659)复名云南府. ,1094

兴龙镇,興龍鎮,흥룡진: 一名兴隆镇. 即今河南社旗县南二十四里兴隆镇. 旧属唐县. 清乾隆������唐县志������卷1������集镇������: “兴龙镇, 县北六十里.”,1094

兴平,興平,흥평: 唐方镇名. 至德元年(756)置, 治所在上洛郡(治今陕西商州市). 领上洛․安康․武当․房陵四郡. 上元二年(761)废. ,1094

兴平山,興平山,흥평산: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西南. 清同治������广东图说������卷56电白县: 兴平山“邑治咽喉, 最为险要, 上有炮台.” ,1094

兴平水,興平水,흥평수: 亦作熙平水. 在今广酉阳朔县东北三十里. ������舆地纪胜������卷103静江府: 兴平水“在阳朔县北六十里. 其源出自宝子山, 南流者为兴平水, 与桂江合.” ,1094

兴平县,興平縣,흥평현: ①三国吴分庐陵县置, 属庐陵郡. 治所在今江西永丰县东北. 南朝梁属巴山郡. 隋开皇十年(590)废入庐陵县. #②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威闸. 治所在今广东怀集县境. 贞观元年(627)废. #③唐至德二载(757)改始平县置, 属京兆府. 治所即今陕西兴平市. 元属兴元路. 明属西安府. 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 1928年直属陕西省. 1993年改设兴平市. #④即兴乐县. 治所在今四川旺苍县西南嘉川镇. ������南齐书-州郡志������作兴平县. ,1094

兴平府,興平府,흥평부: 元太祖十年(1215)改平州置, 治所在卢龙县(今河北卢龙县). 辖境相当今河北陡河以东․长城以南地区. 中统元年(1260)改为平滦路. ,1094

兴平城,興平城,흥평성: 北宋元符元年(1089)于灰家嘴筑, 属环州. 在今甘肃环县西北. 金为兴平堡. 元废. ,1094

兴平陵,興平陵,흥평릉: 东晋成帝司马衍陵墓.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鸡笼山南麓. ������元和志������卷25上元县: 成帝衍兴平陵“在县北六里鸡笼山.” ,1094

兴平墟,興平墟,흥평허: 亦作兴坪墟. 即今广西阳朔县东北五十里兴坪镇. 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阳朔县图: 东北有兴平墟. ,1094

兴业县,興業縣,흥업현: 唐麟德二年(665)置, 属郁州. 治历在今广谣玉林市西北石南镇. 乾封元年(666)属郁林州. 北宋开宝五年(972)为郁林州治. 后属郁林州, 民国初属广西苍梧道. 1928年直属广西省. 1952年撤销. ,1094

兴田驿,興田驛,흥전역: 本名黄亭镇. 即今福建武夷山市南七十里兴田镇. 清置兴田驿于此. ,1095

兴乐县,興樂縣,흥악현: ①西晋太康元年(280)改白马县置, 属汶山郡. 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 南朝宋废. #②南朝宋武帝置, 为宋熙郡治. 治所在今四川旺苍县西南嘉川镇. 西魏恭帝元年(554)改为嘉川县. #③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以侨流置, 属南晋寿郡. 治所在今四川彭州市鼯北. 南齐废. #④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都县置, 属益州. 治所在今四川耨都县. 大业三年(607)省入成都县. #⑤唐武德三年(620)析安邑县置, 属虞州. 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安邑东北. 贞观元年(627)废. ,1095

兴乐宫,興樂宮,흥악궁: 秦筑,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东南隅. ������史记·孝文纪������正义引������三辅旧事������云: “秦于渭南有兴乐富, 渭北有咸阳富. 秦昭王欲通二宫之ib, 造横桥, 长三百八十步.”西汉高帝七年(前200)改建为长乐宫. ,1095

兴市镇,興市鎮,흥시진: 清置, 属蒲城县. 即今陕酉蒲城县西二十里兴镇. ,1095

兴宁江,興寧江,흥녕강: 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兴宁河. 为梅江支流. ������元和志������卷34兴宁县: 兴宁江“南去县一百八十里.” ������舆地纪胜������卷91镭州: 兴宁水“在兴宁县东南三十七里. 自本县石马村叠蚰流下, 丹阳水口合宁昌溪, 流入梅潮州.” ,1095

兴宁县,興寧縣,흥녕현: ①东晋成和六年(331)置, 属东官郡. 治所在今广东兴宁市西北龙田镇西三里. 一说今五华县西北华城镇雷公墩. 以兴宁江为名. 隋属龙川郡. 摩属循州, 移治今兴宁市西北龙田镇. 五代南汉乾亨初改为齐昌县. 北宋天禧二年(1018)复改为兴宁县, 移治今兴宁市. 明属惠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属嘉应州. 民国初属广东潮循道. 1920年直属广东省. 1994年改设兴宁市. #②唐置, 属盐州. 治所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白池村古城北大池附近. 贞观元年(627)废. 次年复置. 景龙三年(709)改为白池县. #③南宋绍定初改资兴县置, 属郴州. 治所在管子壕(今湖南资兴市东兴宁镇). 元属郴州路. 明属郴州. 1914年改为资兴县. ,1095

兴宁驿,興寧驛,흥녕역: 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华城镇南. ������方舆纪要������卷103长乐县: 兴宁驿在“县城南一里.” ,1095

兴宁郡,興寧郡,흥녕군: 东晋成帝时析云南郡置, 属宁州. 治所在奏栋县(今云南姚安县西北十七里旧城). 辖境约当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西部. 南齐治所在青蛉县(今云南大姚县). 南朝梁末废. ,1095

兴宁铁路,興寧鐵路,흥녕철로: 从图佳线上的新兴车站(今吉林汪清县南新兴乡)经城子沟(今熙龙江东宁县西南)至东宁. 全长216.1公里. 日伪于1937-1940年修筑. 1945年被苏联拆除. ,1095

兴宁陵,興寧陵,흥녕릉: 唐高祖之父李瞒的陵墓. 在今陕西成阳市东. ������旧唐书, 高祖纪������: “考讳晒, 武德元年, 追尊元皇帝, 庙号世祖, 陵日兴宁.”宋敏求������长安志������卷13: 兴宁陵“在咸阳县东三十五里云乡, 1周五里.” ,1095

兴辽县,興遼縣,흥료현: 辽改渤海长宁县置, 属辽阳府. 治所在兴辽城(今辽宁辽阳县西南). 金废. ,1095

兴圣县,興聖縣,흥성현: 唐神龙元年(705)改显武县置, 属绵州. 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南. 开元二年(714)废入昌明县, 寻复置. 二十七年(739)又废. ,1095

兴圣教寺塔,興聖教寺塔,흥성교사탑: 即松江方塔. 在今上海市松江县东方塔公园内. 寺建于五代汉乾裙二年(949). 北宋熙宁至元祷间(1068-1094)建塔, 砖木结构, 九级方形, 高42.5米. 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 后因年久失修, 底层围廊全毁, 各层腰檐․平座․栏干․楼板均残缺零落. 1975-1977年重修, 恢复腰檐․平座․栏干等部分, 形体优美, 玲珑多姿. ,1095

兴西郡,興西郡,흥서군: 即石山郡. 治所在方义县(今蹭川遂宁市). 唐杜佑������通典������卷157遂州: “后周置遂州及兴西郡.”,1095

兴成堰,興成堰,흥성언: 亦名兴城渠.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引渭水东流至永丰仓(今陕西华阴市来北)合渭入黄河. ������新唐书·食货志������: “秦汉时, 故谓兴成堰, 东达永丰仓. 太和初, 成阳令韩辽请疏之, 自成阳抵潼关三百里, 堰成, 罢挽车之牛, 以供农耕, 关中赖其利.”一说兴成堰, 唐天宝初韦坚主持修筑. ,1095

兴庄,興莊,흥장: 在今江苏赣榆县东北兴庄. ������清一统志, 海州������“海”条下载, 县东“兴庄”为州境海口之一. ,1095

兴庆山,興慶山,흥경산: 在今四川高县北. ������舆地纪胜������卷163叙州: 兴庆山“在庆符县南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70庆符县“迎祥山”条下: “县南十五里有兴庆山, 县因以名.”,1095

兴庆府,興慶府,흥경부: 北宋明道二年(1033), 西夏升兴州置, 为国都. 治所在今宁夏银川市老城. 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改名中兴府. ,1095

兴庆宫遗址,興慶宮遺址,흥경궁유지: 在今陕西西安市和平门外兴庆公园. 原是唐玄宗在藩时住宅, 本名隆庆, 开元二年(714)回避玄宗讳, 改名兴庆宫. 十四年(726), 又加以扩建, 谓之南内. 高大雄伟, 气势磅礴. 有兴庆殿․大同殿․南薰殿․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重要建筑. 与大明宫․太极富有夹墙阁道相通. 唐玄宗处理政务和接觅外国使者, 多在此富. 唐末, 遭战乱破坏. 1958年曾进行部分发掘, 重修花萼相辉楼․沉香亭, 辟为公园. ,1095

兴衣乡,興衣鄉,흥의향: 在今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司城. 明属熠峨县, 置巡司于此. 清废. ,1095

兴州,興州,흥주: ①南朝梁置, 治所在嘉宁县(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风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峰州. #②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东益州置, 治所在武兴郡武兴县(今陕西略阳县). 辖境相当今陕西略阳县地. 隋大业初改为顺政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改兴州, 治顺政县(今陕西略阳县). 天宝元年(742)又改顺政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兴州. 南宋开禧三年(1207)改名沔州. #③唐渤海国置, 属中京显德府. 治所在盛吉县(今吉林桦甸市东南白山镇附近;一说在今安图县西南二道镇之报马城). 辖境约当今吉林桦甸市东南․靖字县东北, 抚松县北相连地区. 辽废. #④北宋天禧四年(1020), 西夏李德明置, 定为嚣都. 治所在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 辖境相当今宁夏银JI{市地. ������宋史·夏国传������: 元吴“仍居兴州, 阻河依贺兰山为固.” 明道二年(1033)升为兴庆府. #⑤辽置, 治所在常安县(即今辽宁铁岭县西南懿路村). 辖境相当今辽宁沈阳市北部及铁岭县南部地. 金废. #⑥金承安五年(1200)置, 治所在兴化县(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 辖境相当今河北承德市及滦平县地. 元属上都路. 明洪武中改置为兴州左․右․中․前․后卫. #⑦金末改合河县置, 治所即今山西兴县. 辖境相当今山西兴县地. 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兴县. ,1095

兴州中屯卫,興州中屯衛,흥주중둔위: 明洪斌中改兴州置, 属北平行都司. 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 永乐元年(1403)迁治良乡县(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 后废. ,1096

兴州左屯卫,興州左屯衛,흥주좌둔위: 明洪武中改兴州置, 属北平行都司. 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 永乐元年(1403)迁治玉田县(今河北玉田县). 后疲. ,1096

兴州右屯卫,興州右屯衛,흥주우둔위: ①明洪武中改兴州置, 属北平行都司. 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滦河镇酉南. 永乐元年(1403)移治迁安县(今河北迁安县). 后废. #②在今河北迁安县城内. ������方舆纪要������卷17永平府: 兴州右屯卫“在迁安县城内. 本置于口外大宁境内. 永建三年移建于此.” ,1096

兴州后屯卫,興州後屯衛,흥주후둔위: 明洪武中改兴州置, 属北平行都司. 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 永乐元年(1403)移治三河县(今河北三河市). 后废. ,1096

兴州前屯卫,興州前屯衛,흥주전둔위: 明洪武中改兴州置, 属北平行都司. 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 永乐元年(1403)移治丰润县(今河北丰润县). 后废. ,1096

兴安东省,興安東省,흥안동성: 1932年伪满在西布特哈地区设立兴安东分省, 1934年改为兴安东省. 省会在齐齐哈尔城(1936年改市, 即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 1938年迁扎兰屯(即今内蒙古扎兰屯市). 辖齐齐哈尔․扎兰屯二城及布特哈․阿荣․莫力达瓦․巴彦․喜扎嘎尔筹五旗. 1941年将喜扎嘎尔旗划属兴安南省. 1943年并入兴安总省, 改称兴安东地区, 成立兴安东地区行署. ,1096

兴安北省,興安北省,흥안북성: 1932年伪满置兴安北分省, 1934年改为兴安北省. 省会在海拉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市). 辖海拉尔․满洲里二市及索伦․新巴尔虎左翼․耨巴尔虎右翼․陈巴尔虎․额尔克纳左․额尔克纳右等六旗. 1943年并入兴安总省. ,1096

兴安西省,興安西省,흥안서성: 1933年伪满取消昭鸟达盟, 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成立兴安西分省, 1934年改为兴安西省. 省会在开鲁县(今内蒙古开鲁县). 辖开鲁․林西二县及扎鲁特右翼․扎鲁特左翼(1935年扎鲁特左翼旗和扎鲁特右翼旗合并为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巴林左翼․巴林右翼․克什克腾․奈曼․翁牛特左旗等. 1937年将翁牛特左旗划归热河省. 1943年并入兴安总省. 又将奈曼旗翔入, 属兴安总省兴安南地区. ,1096

兴安州,興安州,흥안주: 明万历十一年(1583)改金州置, 属陕西布政司. 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市南. 辖境相当今陕西石泉县以东的汉水流域. 清顺治四年(1647)移治今安康市, 属陕西省. 乾隆四十七年(1782)升为兴安府. ,1096

兴安江,興安江,흥안강: 即今广东五华县西北之五华水. ������清一统志·嘉应州������: 兴安江“自惠州府龙川县流入长乐县南. 又东经兴宁县南.又东经州南日梅溪, 又东入潮州府大埔县界. ……������长乐县志������: 水自崎峻来, 源出․r髻, 东流为罗经水, 至清溪稍深广, 又东至塔冈, 又东南为练溪, 又东会兴安之水, 是为兴安江.” ,1096

兴安运河,興安運河,흥안운하: 即灵渠. 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 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1096

兴安村,興安村,흥안촌: 即今河北藁城市东十二里兴安镇.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藁城县图: 东有兴安村. ,1096

兴安县,興安縣,흥안현: ①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建兴县置, 属临贺郡. 治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桂岭镇. 南朝宋属临庆国. 齐复属l晦贺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桂岭县. #②西晋永嘉七年(313)改晋兴县置, 治所在今江西余江县东北锦江镇. 后废. #③东晋太元十五年(390)置, 属晋寿郡. 治所即今四川广元市. 南齐为东晋寿郡治, 北魏又为西益州治, 南朝梁为黎州治. 西魏复为谣益州治. 北周为晋寿郡及利州治.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绵谷县. #④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以侨流置, 属南晋寿郡. 治所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 南齐废. #⑤隋仁寿初置, 属桂州. 治所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南四十里. 大业初废.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至德二年(757)改为理定县. #⑥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以避太宗讳, 改全义县置, 属桂州. 治所即今广西兴安县. 南宋屑静江府. 元属静江路. 明属桂林府. 民国初属广西桂林道. 1928年直属广西省’. #⑦蒙古至元二年(1265)改兴化县置, 属兴州. 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 明废. #⑧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改横峰镇置, 属广信府. 治所即今江西横峰县. 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 1914年改名横峰县. ,1096

兴安岭,興安嶺,흥안령: ①又作兴安.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所置中东铁路站名, 即今内蒙古牙克石市东南兴安岭村. #②广义的指今大兴安岭(亦名西兴安岭)․小兴安岭(亦名东兴安岭), 合称内兴安岭, 在今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省北部;外兴安岭(亦称兴堪由, 今斯塔诺夫山), 在今俄罗斯境. ������清一统志·黑龙江������: 兴安岭“在黑龙江城东二千五百里为外兴安岭, 又内兴安岭在城西一百五十里.” 清西清������黑龙江外纪������卷3: “黑龙江省山为北障, 山之大者日内․外兴安岭. 内岭环卫诸城, 外岭限制俄罗斯, 冈峦起伏, 联络群山, 诸水多出其下.”而狭义的剡指大․小兴安岭. “兴安”系满语, 意为“极寒处.” ,1097

兴安府,興安府,흥안부: ①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徽州路置, 治所在歙县(今安徽歙县).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为徽州府. #②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升兴安州置, 属陕西省. 治所在安康县(今陕西安康市). 辖境相当今陕西石泉县以东的汉水流域. 1913年废. ,1097

兴安城,興安城,흥안성: 清光绪八年(1882)置, 设总管专簪鄂伦春人, 属黑龙江将军. 在今黑龙江省萝北县北兴东村. 二十年(1894)废. ,1097

兴安城总管,興安城總管,흥안성총관: 清光绪八年(1882)置, 属黑龙江将军. 治所在兴安城(今黑龙江省萝北县北兴东村). 辖今黑龙江省萝北․嘉荫等县地. 二十年(1894)裁. ,1097

兴安南省,興安南省,흥안남성: 1932年伪满取消哲里木盟, 成立兴安南分省. 1934年改为兴安南省. 省会在达尔罕王府(今内蒙古辩尔沁左翼中旗驻地保康镇西南花吐古拉苏木附近). 1935年9月迁王爷庙街(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驻地乌兰浩特市). 辖通辽县及科尔沁左翼前․科尔沁左翼后․科尔沁左翼中․科尔沁右翼中․科尔沁右翼前․科尔沁右翼后․扎赉特等旗. 1943年并入兴安总省. 将醴泉县和奈曼旗․喜扎嘎尔旗划入, 成立兴安南地区行署. ,1097

兴安省,興安省,흥안성: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以伪满兴安北省与兴安东省合并设置, 省会在海拉尔市(今内蒙古海拉尔市). 辖海拉尔市, 呼伦․奇乾․室韦․胪滨․雅鲁․布西․索伦六县及索伦․新巴尔虎左翼․新巴尔虎右翼․陈巴尔虎․额尔克纳左翼․额尔克纳右翼․巴彦․莫力达瓦․布特哈․阿荣․喜扎嘎尔等旗. 1947年撤销, 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1097

兴安总省,興安總省,흥안총성: 1943年由兴安东․西․南․北四省合并设置, 驻王爷庙(今内蒙古乌羔浩特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废. ,1097

兴安陵,興安陵,흥안릉: 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北二十四里. 为南齐明帝陵. ������元和志������卷25润州丹阳县: “明帝鸾兴安陵, 在县口东北二十四里.”,1097

兴安盟,興安盟,흥안맹: 1946年置, 隶东蒙自治政府. 盟府驻王爷庙(今内蒙古鸟兰浩特市). 辖科尔沁右翼前旗․中旗․后旗, 扎赉特旗․喜扎嘎尔旗和王爷庙街. 旋废. 不久复置, 直属兴安省. 1947年属内蒙古自治区, 王爷庙改称乌兰浩特. 1953年撤销兴安盟.1980年复置, 盟行政公署驻乌兰浩特市. 兴安盟因兴安岭而得名. “兴安”为满语, 意为“极寒处”;另据米文平(有关锡伯族源地名探讨)(载������地名学研究������第2集)称: “兴安岭”实为锡伯语, 意为“白色的山岭.”,1097

兴安溪,興安溪,흥안계: 在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东二里. ������清一统志·激江府������: 兴安溪“在路南州东二里. 绕州治西南, 会于铁赤河. 合流会于盘江.” ,1097

兴安镇,興安鎮,흥안진: ①即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十八里伍洛镇. 明置巡司于此. #②在今广东汕头市东南大村. ������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潮阳县: 兴安镇在“县东南三十里, 有兵戍守.” ,1097

兴农镇,興農鎮,흥농진: ①即新农镇. 今天津市东南小站镇. 清光绪初, 李鸿章命淮军于此屯垦置镇, 后为袁世凯陆军营地. #②即今黑龙江绥棱县治. 旧属绥化县, 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1941年绥棱县迁治于此. ,1097

兴寿村,興壽村,흥수촌: 即今北京市昌平县东三十里兴寿乡. 清光绪������昌平州志������卷4: 东“兴寿村. ������采访册): 距城三十里.” ,1097

兴衬,興襯,흥친: 又名新村. 即今河北河间市西北十五里兴村乡. 清于此设经制外委. ,1097

兴县,興縣,흥현: 明洪武二年(1369)降兴州置, 九年(1376)属岢岚州. 治所即今山西兴县. 清属太原府. 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 1930年直属山西省. ,1097

兴利镇,興利鎮,흥리진: 北宋置, 属聊城县. 在今山东茌平县西三十里. 金改属茌平县, 仍为镇. ,1097

兴武千户所,興武千戶所,흥무천호소: 亦作兴武营守御千户所. 明正德元年(1506)改兴武营置, 属陕西都司. 治所即今宁夏盐池县西北兴武营. 清康熙六年(1667)改为宁夏守御所. ,1097

兴武营,興武營,흥무영: 明正统九年(1444)置, 即今宁夏盐池县西北兴武营. 正德元年(1506)改置兴武营守御千户所. 清改为宁夏守御所. 后废. ,1097

兴坪墟,興坪墟,흥평허: 即兴平墟. 今广西阳朔县东北五十里兴坪镇. ,1097

兴势山,興勢山,흥세산: 在今陕西洋县东北二十里. 亦日兴势阪. 山形如盆, 外甚险, 中有大谷.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 “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 缘山稍前, 于定军兴势作营.” 即此. ,1097

兴势县,興勢縣,흥세현: 北魏延昌三年(514)置, 属晋昌郡. 治所在今陕西洋县东北二十里兴势山土, 故以为名. 隋大业=年(606)穆治今洋县, 属汉川郡.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为兴道县. ,1097

兴国寺,興國寺,흥국사: 俗称官寺. 在今甘肃秦安县城北街. 清乾隆������秦州新志������卷3秦安县: 兴国寺“在北街. 创建予元, 最为古刹, 殿宇最高大, 山门规制亦雄. 明万历中, 知县赵汴重建. 代远复倾, 近年邑绅士略葺焉, 是名官寺.” 寺始建于元至顺年间, 明․清两代多次修葺. 占地约三亩. 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钟楼․天王殿及般若殿. 般若殿虽经修缮, 仍保持元代风格, “般若”匾额为明中丞胡缵宗所书, 殿内有明末胡多见撰书木刻题记. ,1098

兴国场,興國場,흥국장: 在今天津市静海县南高家楼. 清乾隆������天津县志������卷9: “兴国场, 初在静海咸水沽, 今移高家庄.”盛产海盐, 清于此设盐使, 后并入丰财场. ,1098

兴国州,興國州,흥국주: 明洪武九年(1376)改兴国府置, 属武昌府. 治所即今湖北阳新县. 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通山․阳新等市县地. 1912年改为兴国县. ,1098

兴国江,興國江,흥국강: 即今江西兴国县东潋江水. ������清一统志·赣州府一������: 潋江水“在兴国县东. 源出县东北蜈蚣山, 西南流, 三寮․营前二水, 自县东西流入之. 过衣锦泷, 樟木水自大镬岭西流入之. 又径龙下川至县东, 与北来之秽水会, 名日平川. 又二里, 过德星桥, 又南, 廖屋溪水自县西南东流入之, 云溪水自县南西流入之. 又南径雩都县西界, 合农锦․固石․鸭公诸水, 又南入赣县界, 凡二百六十里入贡水. 亦名乎固江, 又名兴国江.” ,1098

兴国军,興國軍,흥국군: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永兴军置, 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 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阳新․通山等市县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兴国路. ,1098

兴国县,興國縣,흥국현: ①南朝梁置, 属信义郡. 治所在今江苏常熟市东四十五里支塘镇. 隋开皇九年(589)废入常熟县. #②北周为安国郡治, 治所在今四川彭州市境. 隋开皇初废入九陇县. #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分赣县置, 属虔州. 治所即今江西兴国县. ������寰宇记������卷108虔州兴国县: “以年号为名.”南宋属赣州. 元属赣州路. 明属赣州府. 民国初属江西赣南道. 1926年直属江西省. #④辽兴宗置, 属泰州. 治所在今黑龙江省泰来县西北塔子城. 金废. #⑤1912年改兴国州置, 属湖北省. 治所即今湖北阳新县. 1914年改名阳新县. ,1098

兴国府,興國府,흥국부: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兴国路置, 属湖广行省. 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兴县). 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阳新․通由等市县地. 洪武九年(1376)降为兴国州. ,1098

兴国城,興國城,흥국성: ①东汉末略阳氐人筑, 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 “马超在汉阳.因羌․胡为害, 氐王千万叛应超, 屯兴国.” 即此. #②慕容氏筑, 当在今辽宁瞎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大凌河西支处. ������资治通鉴������: 东晋成康三年(337), 段辽“遣其从弟扬威将军屈云将精骑夜袭戥子遵于兴国城, 遵击破之.” ,1098

兴国路,興國路,흥국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兴国军置, 属江西行省. 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 三十年改属湖广行省. 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阳新․通山等市县地.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为兴国府. ,1098

兴昌县,興昌縣,흥창현: 南齐置, 为定州郡治. 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南. 南朝梁废. ,1098

兴凯湖,興凱湖,흥개호: 又作新开湖. 唐渤海国称湄沱湖, 金代称北琴海. 在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 中俄边境. ������清一统志·吉林一������: 兴凯湖“在宁古塔城东南七百里. 周围数百里. 湖之南诸山中流出之们河․苏扎哈河․勒富河․都特赫等河, 俱会于此湖. 又自湖东北流出为阿察河, 东北流注于乌苏哩江.” 光绪������吉林通志������卷22: 兴凯湖“周八百里, 与洞庭湖埒, 而冬夏不涸, 尤为可观.” 本中国内湖. 清咸丰十年(1860)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规定, 东自松阿察河源, 西至白棱河口为疆界, 将兴凯湖的大半划割给俄国. ,1098

兴和千户所,興和千戶所,흥화천호소: 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 永乐初属后军都督府. 治所在今河北张扎县. 辖今河北张北县地. 永乐二十年(1422)移治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宣化, 属北平行都司. 清废. ,1098

兴和县,興和縣,흥화현: 1912年改兴和厅置, 后属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 治所即今内蒙古兴和县. 1928年划归绥远省. 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098

兴和直隶厅,興和直隸廳,흥화직례청: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丰镇厅二道河巡司置, 属山西省. 治所即今内蒙古兴和县. 1912年改兴和县. ,1098

兴和府,興和府,흥화부: 明洪武三年(1370)改兴和路置, 属北平布政司. 治所即今河北张北县. 四年(1371)废. ,1098

兴和道,興和道,흥화도: 1914年由原口北道的张北․沽源․多伦及原归绥道的丰镇․凉城․兴和․陶林合置, 属察哈尔特别区域. 治张北县(今河北张北县). 辖境约当今内蒙古卓资․凉城以东, 多伦․沽源(今属河北)以谣, 察哈尔右翼中旗․商都․化德․太仆寺旗․多伦以南, 山西杀虎口․河北独石口․北京延庆․密云交界处一线外长城以北地区. 1928年废. ,1098

兴和路,興和路,흥화로: 元皇庆元年(1312)改隆兴路置, 属中书省. 治所在高原县(今河北张北县). 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北․怀安, 山西天镇县, 内蒙古集宁市․太仆寺旗之间. 明初改为兴和府. ,1098

兴京,興京,흥경: 后金的早期都城. 天聪八年(1634)以赫图阿拉为兴京, 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三十里永陵镇东之老城,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改置兴京厅. ,1098

兴京门,興京門,흥경문: 亦名旺清门. 清柳条边门之一. 即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东南旺清门朝鲜族镇. ������清一统志·兴京������: 兴京边门“在城东南, 南至碱厂门一百十里, 北至开原县英峨边界一百里.” ,1099

兴京厅,興京廳,흥경청: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置, 属奉天府. 治所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三十里永陵镇东老城). 光绪三年(1877)升为直隶厅, 移治新宾堡(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 辖境相当今辽宁新宾․桓仁二满族自治县, 及吉林通化․浑江和集安市一带. 宣统元年(1909)升为兴京府. ,1099

兴京县,興京縣,흥경현: 1914年改兴京府置, 属奉天东边道. 治所在新宾堡(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 1929年改为新宾县. ,1099

兴京府,興京府,흥경부: 清宣统元年(1909)升兴京厅置, 属奉天省. 治所在新宾堡(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 辖境相当今辽宁新宾․桓仁二满族自治县及吉林通化․浑江․集安市等地. 1914年废府改县. ,1099

兴京陵,興京陵,흥경릉: 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四十里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 为清帝先世祖陵. 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清顺治十六年(1659)改名永陵. ,1099

兴定县,興定縣,흥정현: 南朝宋元嘉九年(432)置, 属新会郡. 治所当在今广东信宜县地. 后属海昌郡. 齐废. ,1099

兴城,興城,흥성: 十六国前凉置, 在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甫. ������晋书·吕光载记������: 东晋太元十年(385), 金城太守尉裙在允吾叛, 光遣“姜飞又击败裙众. 祜奔据兴城, 扇动百姓, 夷夏多从之.” 即此. ,1099

兴城关,興城關,흥성관: 唐置, 在今陕西略阳县南. ������元和志������卷22兴州顺政县: “兴城关, 在县南五里.”,1099

兴城县,興城縣,흥성현: ①辽置, 为严州治. 治所在觉华岛(今辽宁兴城市东南菊花岛)上. 金属兴中府. 元废. #②1914年改宁远县置, 属奉天辽沈道. 治所即今辽宁兴城市. 取辽兴城县为名. 1986年改设兴城市. ,1099

兴城镇,興城鎮,흥성진: 即今河北迁西县治.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迁安县图: 西北有兴城镇. 1949年于此设迁西县. ,1099

兴胡泊,興胡泊,흥호박: 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哈拉湖. ������沙州都督府图经������: 兴胡泊“东西十九里, 南北九里, 深五尺.” ,1099

兴泉省,興泉省,흥천성: 1933年12月由中华共和国(福建人民政府)改泉海省置, 省会在晋江县(今福建泉州市). 辖境相当今福建莆田․仙游․德化․大田․安溪․同安․厦门等县市以南․以东地. 1934年1月废. ,1099

兴胜府,興勝府,흥승부: 元初置, 治所在今内蒙古赤峰市东北. 后改为高州. ,1099

兴洛仓,興洛倉,흥락창: 即洛口仓. 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 ������隋书·食货志������: 炀帝即位后, “新置兴洛及回洛仓.” ������隋书·李密传������: “密与让领精兵七千人, 以大业十三年春, 出阳城, 北逾方山, 自罗口袭兴洛仓, 破乏. 开仓恣民所取, 老弱缀负, 道路不纰”,1099

兴济县,興濟縣,흥제현: 金初升范桥镇置, 属沧州. 治所在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里兴济镇. 大定六年(1166)属清州. 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会川县, 后复置, 仍属清州. 明洪武初废. 十三年(1380)复置, 属河间府. 清顺治六年(1649)并入青县. ,1099

兴济桥,興濟橋,흥제교: 在今浙江义乌市东东阳江上. ������方舆纪要������卷93义乌县: 兴济桥在“县东三里, 跨东江上. 旧有浮梁, 宋庆历三年县令葬扬祖更造石桥, 号薛公桥. 自是以后屡圮屡建, 成化十八年重建, 改今名.” ,1099

兴济镇,興濟鎮,흥제진: 清顺治末废兴济县置, 属青县. 即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重兴济镇. 后置兴济巡司, 有把总驻守. ,1099

兴泰县,興泰縣,흥태현: 隋大业初(605)置, 属河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南二十二里赵保乡. 隋末废. 唐长安二年(702)复置, 属洛州. 神龙元年(705)废入寿安县. ,1099

兴泰里,興泰裏,흥태리: 即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古邑. 清雍正十二年(1734)置巡司于此. ,1099

兴泰宫,興泰宮,흥태궁: 唐置, 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南二十二里赵保乡. ������新唐书·地理志������河南郡寿安县: “西南四十里万安山有兴泰富. 长安四年置, 并析置兴泰县.”,1099

兴都,興都,흥도: 明嘉靖十八年(1539)于承天府置, 治所在钟祥县(今湖北钟祥市). ������明史·地理志������承天府: “嘉靖十年升州为承天府, 十八午建兴都留守司于此.”,1099

兴晋县,興晉縣,흥진현: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平阳县置, 属魏兴郡. 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 西魏废. ,1099

兴桥栅,興橋柵,흥교책: 在今河南遂平县东南三十里张柴村东. ������资治通鉴������: 唐元和十二年(817), 李裙“守兴桥栅.” 即此. ,1099

兴原山,興原山,흥원산: 在今甘肃定西县东. ������方舆纪要������卷59安定县: 兴原山“在县东二里.” ,1099

兴衮河,興袞河,흥곤하: 又作恨古河․亨衮必拉․恒滚河. 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支流阿姆贡河. ������清一统志·吉林一������: 兴衮河“在宁古塔城东北二千七百三十四里. 源出卓哩奇山, 东南流会诸小水, 入混同江. 当混同江入海之处, 此水亦甚大.” ,1099

兴唐寺,興唐寺,흥당사: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唐大宁坊东南隅. 宋敏求������长安志������卷8: “神龙元年太平公主为武太后立为罔极寺, 穷极华丽, 为京都之名寺. 开元二十六年改为兴唐寺, 明皇御容在焉.”������资治通鉴������: 唐大历元年(766), “命宰相鱼朝恩与吐蕃盟于兴唐寺.” ,1099

兴唐军,興唐軍,흥당군: 五代梁开平四年(910)置, 治所即今山西朔州市东北马邑. 唐天成初改置寰州. ,1099

兴唐观,興唐觀,흥당관: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唐长乐场西南隅. 宋敏求������长安志������卷8: “本司农园地, 开元十八年造观.”,1099

兴唐县,興唐縣,흥당현: ①唐至德二年(757)改安边县置, 为兴唐郡治. 治所即今河北蔚县. 五代梁改名隆化县. 后唐复名安边县. 后晋改名灵仙县. #②五代唐改元城县置, 为兴唐府治. 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旧府城). 后晋复名元城县. ,1100

兴唐府,興唐府,흥당부: 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升魏州置, 治兴唐․贵乡二县(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 后晋天福二年(937)改名广晋府. ,1100

兴海设治局,興海設治局,흥해설치국: 又名大河坝设治局. 1939年由共和县析置, 驻大河坝(今青海兴海县西南大河坝乡). 1943年升为兴海县. ,1100

兴海县,興海縣,흥해현: 1943年改大河坝设治局置, 属青海省. 治所在今青海兴海县西南大河坝乡. 1958年迁治子辩滩(今兴海县). ,1100

兴涂渤,興塗渤,흥도발: 古国名. 在今印度半岛西岸之果阿. ������宋会要辑稿·蕃夷七������载: 宋庆历八年(1048), 兴涂勃国遣使来贡. ,1100

兴陵,興陵,흥릉: 金世宗陵.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十五里大房山支脉云峰山麓. ,1100

兴教寺,興教寺,흥교사: 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西韦村. 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 总章三年(670)为迁葬高僧玄奘遗骨丽建. 唐肃宗题塔额“兴教”二字, 故名. 清同治年间曾被兵火焚毁. 1922年和1939年两度重修. 寺西慈恩塔院魂, 有玄奘舍利塔.左右是玄奘两大弟子窥基和园测(新罗人)的墓塔. 兴教寺塔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00

兴教镇,興教鎮,흥교진: 北宋置, 属彰明县. 在今四川江油市北四十里武都镇(旧江油县). ������方舆纪要������卷73江油县: “至正中, 尝迁县于兴教镇, 属广元路, 即今治也.”,1100

兴盛旺村,興盛旺村,흥성왕촌: 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南. 清光绪三十年(1904)五原厅由大余太移治于此. 后又徙治隆兴长(今五原县). ,1100

兴淮特别区(县级),興淮特別區(縣級),흥회특별구(현급): 1944年日伪置, 治下塘集(今安徽长丰县南下塘镇). 1945年8月废. ,1100

兴隆土司,興隆土司,흥륭토사: 明嘉靖七年(1528)置, 属思恩府. 治所在今广西马山县西南兴隆村. 1915年废. ,1100

兴隆山,興隆山,흥륭산: 一名争秀山. 在今甘肃榆中县西南十里. 元太祖成吉恩汗灵柩曾停放于此. ,1100

兴隆卫,興隆衛,흥륭위: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 属贵州都司. 治所即今贵州黄平县. ������方舆纪要������卷121兴隆卫: 龙岩山在“卫城北一里. 一名龙洞山. 石势崭岩, 水色深碧. 相传龙居其中, 时出云雨. 明初卫名兴龙以此.”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废. ,1100

兴隆办事处(县级),興隆辦事處(縣級),흥륭판사처(현급): 1938年由兴隆县(南)改置, 属冀东道. 治东陵(今河北遵化市西马兰峪镇). 1945年废. ,1100

兴隆寺,興隆寺,흥륭사: 又称南大庙. 在今黑龙江宁安市西南渤海镇之谣南. 旧址为唐渤海国时期寺庙, 渤海政权天亡后, 寺毁, 但大石佛犹存, 故称石佛寺. 清康熙初重建, 称为兴隆寺. 咸丰十一年再次重建. 有院落三重, 规模宏敞. 今存马殿․关帝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五殿. 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矗立着渤海时期的佛教建筑石灯幢. 殿前有重修兴隆寺碑记和渤海时期大型佛教石刻. ,1100

兴隆场,興隆場,흥륭장: ①即今四川泸县北桐兴乡. 清嘉庆������泸州志������卷2: 兴隆场“距州一百里.” 产煤. #②即今四川安岳县南六十里兴隆镇. 清道光������安岳县志������卷7: 兴隆场“在治南六十里.” #③即今四川中江县西南兴隆镇. 清光绪������潼川府志)卷4: 龚市镇“在县南六十里. 乾隆时改名兴隆场.” #④即今四川蓬安县南兴旺镇. 清光绪������蓬州志������: 兴隆场“在会龙场东南三十里. 北至城九十里. 场中分水与南充为界.” #⑤即今四川武胜县西南万隆镇. 民国������武胜县志������卷1: 兴隆场在“县西五十里. ……有龙泉寺, 疑即汉初之龙泉镇.” ,1100

兴隆庄,興隆莊,흥륭장: 即今台湾省高雄市北左营区. 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2风山县有“兴隆庄.” 康熙二十三年(1684)曾于此螽风山县. ,1100

兴隆县,興隆縣,흥륭현: ①北宋政和四年(1114)置, 为隆州治. 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南. 宣和三年(1121)疲. #②1930年由遵化․密云․蓟县析置, 属河北省. 治所即今河北兴隆县, 1949年划归热河省. 1956年属河北省. #③1935年日伪由原兴隆县南部置, 治东陵(今河北遵化市西马兰峪镇). 1938年改置兴隆办事处(县级). ,1100

兴隆沟,興隆溝,흥륭구: ①在今辽宁北票市西南. 民国������朝阳县志������卷4: 兴隆沟“在桃花土东北十五里, 南距台吉营子十里.” 产煤. #②在今黑龙江鸡东县东南. 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6: 兴隆沟金矿“在密山县西南境蜂蜜山之脉与黄窝集山脉相连之间, 有河一道. 其上源曰铁锹河, 自北丽南, 绕一大山脉, 转而北流日黄泥河. 两河(其实一河)环绕之山脉, 即金矿所在地也. 厂在山脉东部之山沟中, 沟长六十余里, 宽或二十余里或十余百․数里不等. 其距黄泥河甚近, 入厂之路臼黄泥沟西南岔, 土人发现金苗后, 因名此沟日兴隆沟.” #③即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兴隆镇. 清末在此发现金矿, 设库玛尔河金矿总局于此. ,1100

兴隆站,興隆站,흥륭참: 即今辽宁新民市东南兴隆店镇. 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新民厅图: 东南有兴隆店. 民国������东北年鉴������: 北宁铁路线有兴隆店站. ,1100

兴隆堡,興隆堡,흥륭보: 即今四川泸定县东南兴隆镇. 清吴崇光������川藏哲印水陆记异������: “第十四站: 住冷碛, , 行窄路. 二十里至兴隆堡, 又名龙坝铺, 系大市镇.”,1100

兴隆集,興隆集,흥륭집: ①即今山东金乡县南兴隆乡. 清同治������金乡县志������卷2: 兴隆集在“城南二十五里.” #②即今河南开封县东北十四里兴隆乡. 清乾隆������祥符县志������卷6: 有兴隆集. #③即今湖北枣阳市东南三十四里兴隆镇. 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 清同治三年(1864)正月, 捻军“走枣阳兴隆集.” ,1100

兴隆滩,興隆灘,흥륭탄: 在今腰川云阳县东长江中. 初本无滩.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黄官漕山因雨崩裂, 土石陨江中, 与江中石梁相逼, 形成巨滩. 舟行其下, 往往覆没. 后屡经凿治, 始稍平易. ,1101

兴隆镇,興隆鎮,흥륭진: ①旧名三里三镇. 即今黑龙江省明水县. 清宣统三年(1911)改名兴隆镇. 民国白眉初������满洲三省地志������卷3: “拜泉县西南八十里三里三镇, 又名兴隆镇.”#②清置, 属巴彦州. 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巴彦县西北兴隆镇. ������清史稿·地理志������巴彦州: “西北: 兴隆镇州判.”民国设县佐. #③清置, 属潜江县. 在今湖北天门市西南. ������清一统志·安陆府������: 兴隆镇“在潜江县北十五里. 为水陆要冲.” ,1101

兴堪山,興堪山,흥감산: 即外兴安岭. 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北部之斯塔诺夫山脉. ������清高宗实录������卷743: 乾隆三十年(1765)八月癸亥, 黑龙江将军富僧阿等奏: “三年派蕃I总管․佐领․骁骑校于冰解后, 由水路至河源兴堪山巡查一次, 回时呈报. 其黑龙江官共, 每年巡查格尔毕齐河口照此, 三年亦至河源兴堪山巡查一次, 年终报部得旨: 如所议行.”,1101

兴塔镇,興塔鎮,흥탑진: 即今上海市金山县西十八里兴塔镇. 清乾隆������金山县志������卷1: 兴塔市“旧有兴塔院, 故名.” ,1101

兴善寺,興善寺,흥선사: 在今陕西西安市南新风公园内. 始建予晋泰始至泰康年间. 隋开皇间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黼郎堀多․达摩笈多先后来长安传授密宗住此. 唐时为长安城内佛经三大译场之一. 后屡经重修. 宋敏求������长安志������卷7: . “大兴善寺初日遵善寺. 隋文承周武之后, 大崇释氏, 以收入望, 移都先置此寺, 以其本封名焉.”并谓此寺“寺殿崇广, 为京城之最.”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5: 靖善坊大兴善寺“寺取大兴城两字․坊名一字为名.” ,1101

兴道县,興道縣,흥도현: ①西晋太康元年(280)改连道县置, 属宁浦郡. 治所在今广西横县东南百里. 南朝梁․陈时废. #②西晋置, 属汉中郡. 治所在今陕西洋县东. 后废.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兴势县复置, 属洋州. 治所即今洋县. 天宝十五年(756)为洋川郡治. 乾元元年(758)为洋州治. 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 ,1101

兴福寺,興福寺,흥복사: ①又名破山寺. 在今江苏常熟市北, 虞山东北麓破龙涧. ������舆地纪胜������卷5平江府: 兴福寺“在常熟之破山. 齐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 唐常建作������破山寺盾禅院������诗, 宋米芾手书, 清言如泗勒石. 称三绝碑. #②在唐长安城修德坊北隅, 今陕西西安市内. 宋敏求������长安志������卷10: 兴福寺“本右领军大将军彭国公王君廓宅. 贞观八年, 太宗为太穆皇后追福, 立为宏福寺. 神龙中, 改为兴福寺.” (类编长安志������卷5: “太宗时, 广召天下名僧居之. 沙门玄奘于西域回, 居此寺西北禅院翻译. 寺内有碑, 面文贺兰敏之写������金刚经������, 阴文寺僧怀仁集王羲之写太宗������圣教序������及高宗������述圣记������, 为时所重.”,1101

兴福镇,興福鎮,흥복진: 即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兴福镇. 清道光������博兴县志������: 东南有兴福镇. ,1101

兴德关,興德關,흥덕관: 明置, 属永和县. 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四十里黄河东岸. ,1101

兴德县,興德縣,흥덕현: 隋末析石南县置, 属郁林郡. 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葵阳镇旧县. 寻废.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属南尹州, 后改属郁林州. 北宋开宝五年(927)废. ,1101

兴德府,興德府,흥덕부: 唐乾宁四年(897)升华州置, 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 光化元年(898)复为华州. ,1101

兴德驿,興德驛,흥덕역: 唐置, 在今陕西大荔县南. 李商隐有������水部马郎中题兴德驿时昭义已平������诗. ,1101

兴德宫,興德宮,흥덕궁: 在今陕西大荔县南. ������元和志������卷2同州冯翊县: 兴德富“在县南三十二里. 义旗将趣京师, 军次于忠武园, 因置亭子, 名兴德宫, 属家令寺.” ,1101

宇娄县,宇婁縣,우루현: 北魏置, 属西边城郡. 治所在令河南商城县东北. 北齐․北周之际废. ,1101

守口堡,守口堡,수구보: 在今山西阳高县西北二十里守O堡村. ������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 守口堡“嘉靖二十五年置, 隆庆六年增修. 周一里有奇, ……隆庆初, 寇由此入犯.” ,1101

守节县,守節縣,수절현: 唐武德三年(620)析胙城․酸枣二县置, 属黎州. 治所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北. ������寰宇记������卷1封丘县: 废守节县“于时东州未平, 人忍蓟节, 县新创立, 故以守节为名.” 四年(621)废. #. ,1101

宅阳,宅陽,댁양: 在今河南荥阳市东. ������史记·魏世家������: 惠王五年(前365), “与韩会宅阳.” ������正义������引������括地志������: “宅阳故城一名北宅, 在郑州荥阳县东南十七里.”,1101

宅垄土司,宅壟土司,댁롱토사: 亦作奢垄. 在今四川小金川县西四十矗里宅垄乡. ������清史稿·明亮传������: 乾隆三十八年(1773)征金川, “自思纽顺河取得里․得木甲诸寨, 袭破宅垄, 复取僧格宗, 与阿桂会美诺.” 即此. 四十一年(1776)设宅垄屯守备. ,1101

宅垄屯,宅壟屯,댁롱둔: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置, 属懋功厅. 在今四川小金县西四十五里宅垄乡. 有守备驻守. ,1101

宅梧村,宅梧村,댁오촌: 即今广东鹤山市西南宅梧镇. 清乾隆三年(1738)置双桥巡司于此. ,1101

字县,字縣,자현: 西汉置, 属右北平郡. 治所在今河北平泉县西北. 东汉废. ,1101

安七疃镇,安七疃鎮,안칠탄진: 金置, 属怀仁县. 在今山聪怀仁县西南三十五里安宿瞳村. ,1101

安人军,安人軍,안인군: 亦作安仁军. 唐置, 属鄯州. 治所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北. ������元和志������卷39鄯州: 安人军在“河源军西一百二十里星宿川. 开元七年郭知远置, 管兵万人, 马三百五十匹.” ������资治通鉴������: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六月, “吐蔫四十万众入寇, 至安仁军. 浑崖峰骑将臧希液帅众五千击破之.” 胡注: “安仁军当作安人军.”宝应元年(762)废. ,1102

安人县,安人縣,안인현: ①隋开皇十五年(595)置, 属藤州. 治所在今广西容县东北六十里. 十八年(598)改为宁人县. #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临西县置, 属交州. 治所在今越南永富省锦溪附近. 大业初属交趾郡. 后废. #③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骥州. 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演州西安城. 贞观元年(627)为演州治. 十六年(642)废. ,1102

安儿城,安兒城,안아성: 即保塞砦. 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 北宋崇宁三年(1104)改为保塞砦. ,1102

安儿寨,安兒寨,안아채: 即今河北曲周县南安寨镇. ������方舆纪要������卷15曲周县“香城固堡”条下载: 安儿堡“在县南二十五里.” ,1102

安干卡伦,安幹卡倫,안간잡륜: 清光绪末置, 属瑷珲副都统. 在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北黑龙江南岸鸥浦乡正棋村. 民国������黑龙江志稿������卷4: “安干山在安干河之东, 有安千卡伦, 以河为名, 居倭西门之南, ”,1102

安土瓜尔佳城,安土瓜爾佳城,안토과이가성: 一作按兔爪儿简寨. 在今辽宁新宾县西北腰站附近. 原属建州女真苏克苏浒河(苏苏河)部, 明万历十三年(1585)为努尔哈赤所并. ������清史稿·太祖本纪������: 乙酉年(明万历十三年, 1585)“秋九月, 攻安土瓜尔佳城, 克之, 斩其城主诺一莫浑.” ,1102

安上,安上,안상: 在今四川屏山县西.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 “(汉嘉)郡有I銎道, 经旄牛中至成都, 既平且近;自旄牛绝道, 已百余年, 更由安上, 既险且远.”,1102

安上县,安上縣,안상현: ①三国蜀汉置, 属越嵩郡. 治所即今四川屏山县西北一百二十五里新市镇. 西晋废.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 “初, 越襁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 叟夷数反, 杀太守龚禄․焦璜, 是后太守不敢之郡, 只住安定(安上)县, 去郡八百余里, 其郡徒有名丽已.”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遣越嵩太守巴西龚禄住安上县, 遥领郡.”#⑦唐武德元年(618)置, 为恭州治. 治所在今云南昭通市境. 七年(624)改朱提县. ,1102

安上郡,安上郡,안상군: 南齐建武三年(496)置, 属宁州. 治所在今四川屏山县西北一百二十五里新市镇. 一说今屏山县. 不辖县. 辖境相当今四川屏山․雷波等县地. 后废. ,1102

安上峰,安上峰,안상봉: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岳庙之西. 明嘉靖������衡州府志������卷2: 安上峰“上有舜庙․舜溪, 舜洞. 昔舜往九嶷过此休息, 因名.” ,1102

安口县,安口縣,안구현: 北宋崇宁四年(1105)改安口砦置, 为允州治. 治所在今贵州从江县东北. 政和中废. ,1102

安口砦,安口砦,안구채: 北宋置, 在今贵州从江县东北. 崇宁四年(1105)于此置安口县及允州. ,1102

安口窑镇,安口窯鎮,안구요진: 即今甘肃华亭县东四十里安口镇. 清宣统������甘肃新通志������卷3平凉府华亭县图: 东有“红山堡, 即安口窑.” ,1102

安山,安山,안산: ①在今河北昌黎县西三十里. ������方舆纪要������卷17昌黎县: 安山, “������志������云: 山有避兵堡, 饮马河经其下.” 即此. #②亦日安民山.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四十四里. ������三国志·魏书·萄或传������: 东汉建安六年(201), 曹操破袁绍, “就谷东平之安民”, 即此. ������水经·济水注������: “济水西有安民亭, 亭北对安民山, 东临济水.”今安山乃安民山的简称. ������明史·地理志������东平州: “西南有安山, 亦日安民山. 下有积水湖, 一名安山湖.”民国������东平县志������卷2: 安民山“境故多水患, 河․汶․济三水环山流, 民藉以安, 故名.” #③在今广西武鸣县北境. ������方舆纪要������卷111思恩府: 安山“在府城北十里. 为郡后屏障. 土人讹为暗山.” #④在今云南洱源县西. ������清一统志·大理府������: 安山“形如凤翼. 又名凤翼山.” ,1102

安山县,安山縣,안산현: 西魏改左南乡县置, 为秀山郡治. 治所在今河南淅州县南. 北周属武关郡. 隋大业初废. ,1102

安山驿,安山驛,안산역: 唐置, 在今陕西商州市北五十三里. ������方舆纪要������卷54商州: 安山驿“其地有安山, 山下有紫榆涧, 清池水经焉.” ,1102

安山堡,安山堡,안산보: 明置. 在今河北卢龙县北. ������方舆纪要������卷17卢龙县: 安山堡在“府北三十里. 其相近者臼松岩堡.” ,1102

安山街,安山街,안산가: 即今河北昌黎县西三十里安山镇.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昌黎县图: 西有安山街. ,1102

安山镇,安山鎮,안산진: 即今山东东平县匿南四十四里大安山. 以在安山下, 故名. 明․清时为安山闸, 系运河中枢总汇之地. ,1102

安川堡,安川堡,안천보: 北宋置, 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南. (宋史·地理志������乐州: “安川堡故膘哥堡, 在巴金岭上, 元符二年收复, 三年赐名, 东至湟州界七十里, 西至来宾城界四十里, 南至安乡关三十里, 北至宁川堡四十里.”,1102

安广县,安廣縣,안광현: ①西汉置, 属郁林郡. 治所即今广西横县. 南朝宋属宁浦郡. 南齐为宁浦郡治. 梁․陈时废. #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析科尔沁右翼后旗地置, 属洮南府. 治所在解家窝堡(今吉林大安市西南新平安镇). 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7: “其地旧为辽之安广军, 即名.”1936年迁治今大安市西北安广镇. 1954年改属吉林省. 1958年撤销, 与大赉县合并为大安县. ,1102

安门,安門,안문: 又称鼎路门. 汉长安城南面中门.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西张村. 汉惠帝时建. ������三辅黄图������卷l: “长安城南出第二门日安门, 亦曰鼎路门, 北对武库. 王莽更名日光礼门显阳亭.”,1103

安义军,安義軍,안의군: 五代方镇名. 后唐以匡义军改名, 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市). 后晋改名昭义军. ,1103

安义县,安義縣,안의현: ①唐武德五年(622)改永业县置, 属南义州. 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东筋竹镇. 贞观二年(628)属义州. 至德中改为永业县. #②北宋熙宁四年(1071)析云安监置, 属云安军. 治所即今四川云阳县东北云安镇. 八年(1075)废. #③明正德十三年(1518)分建昌县置, 瘸南康府. 治所即今江西安义县. (清一统志·南康府二������: 安义县“因安义乡为名.” 民国初属江西浔阳道. 1927年直属江西省. ,1103

安习州,安習州,안습주: 元置, 属庆远南丹安抚司. 治FJr在今广西东兰县西南. 明洪武十二年(1379)废. ,1103

安乡关,安鄉關,안향관: 北宋置, 属河州. 在今甘肃临夏县北莲花乡. 金为安乡关城. 元升为安乡县. ,1103

安乡关城,安鄉關城,안향관성: 金改安乡关置, 属宁州. 在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西北黄河南岸. 元升为安乡县. ������方舆纪要������卷60河州: 安乡城“在州东北五十里. 吐蕃所置城桥关也.” ,1103

安乡县,安鄉縣,안향현: ①南朝梁置, 为义阳郡治. 治所在今湖南安乡县西南. 隋太业初属澧阳郡. 唐属澧州, 贞观元年(627)移治今安乡县. 元属澧州路. 明属澧州. 民国初属湖南武陵道. 1916年属湘江道. 1922年直属湖南省. #②北周改鱼泉县置, 为安乡郡治. 治所即今四川万县市. 后改为万川县. #③一作安昌县. 唐贞观十一年(637)置, 属河州. 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市西. 仪凤元年(676)移于今甘肃临夏县西南大夏河东岸. 天宝元年(742)改名凤林县. #④元初升安乡关置, 属河州路. 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县北莲花乡. 元末废. ,1103

安乡侯国,安鄉侯國,안향후국: 西汉置, 属巨鹿郡. 治所在今河北晋州市东南. 东汉废. ,1103

安乡郡,安鄉郡,안향군: ①西魏置, 属临州. 治所在鱼泉县(今四川万县市). 辖境相当今四川万县市及梁平等县地. 北周改为万川郡. #②唐天宝元年(742)改河州置, 治所在袍罕县(今甘肃临夏市). 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广河․和政等市县及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 乾元元年(758)复为河州. ,1103

安丰场,安豐場,안풍장: 即今江苏东台市东南三十里安丰镇. 傍串场河. 产海盐. 清时设盐课大使. 民国初以富安․梁垛二场并入, 改为安梁场. ,1103

安丰军,安豐軍,안풍군: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置, 治所在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南安丰铺). 乾道三年(1176)移治寿春县(今寿县). 辖境楣当今安徽寿县․霍邱․六安等县市地. 元改为安丰路. ,1103

安丰县,安豐縣,안풍현: ①秦最, 属九江郡. 治所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 西汉属六安国. 东汉属庐江郡. 三国魏属安丰郡. 东晋末徒废. #②东晋侨置, 属安丰侨郡. 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东. 南朝宋属寻阳郡. 南齐废. #③东晋末置, 南朝宋为安丰郡治. 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西南二十里. 南朝梁废. #④南朝梁置, 为安丰郡治. 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南安丰铺. 隋属淮南郡. 唐属寿州. 南宋属安丰军. 元属安丰路. 明初废. 元末韩林儿․刘福通起义军曾在此建都. #⑤隋开皇九年(589)改西昌县置, 属吉州. 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 十一年(591)改为泰和县. #⑥唐渤海国置, 为丰州治. 治所在今朝鲜东北鸭绿江南岸惠山. 辽废. #⑦金承安元年(1196)升丰州铺置, 属临潢府. 治所即今内蒙古翁牛特旗. 二年为全州治. 后废. ,1103

安丰郡,安豐郡,안풍군: ①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分庐江郡置, 属豫州. 治所在安风县(今安徽霍邱县西南二十里). 辖境相当今安徽金寨․霍邱二县大部及河南灌河流城. 东晋末废. #②南朝宋末复置, 治所在安丰县(今霍邱县西南二十里). 辖境相当今安徽霍邱县地. 南齐扩大至今安徽金寨․河南商城一带. 东魏废. #③南朝梁置, 属安丰州. 治所在安丰县(今妄徽寿县南安丰铺). 辖境相当今安徽寿县南部. 隋开皇初废. ,1103

安丰塘,安豐塘,안풍당: 即芍陂. 在今安徽寿县南. ������旧唐书·地理志������寿州安丰县: “县界有芍陂, 灌田万顷, 号安丰塘.”,1103

安丰路,安豐路,안풍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安丰军置, 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辖境相当今安徽风阳․安远․霍邱․蒙城等县间地. 明初改为寿春府. ,1103

安丰寨,安豐寨,안풍채: 北宋置, 在今陕西府谷县北. ,1103

安丰镇,安豐鎮,안풍진: 亦作北安丰镇. 即今江苏兴化市东北六十里安丰镇. 明․清置巡司于此. ,1103

安王陂,安王陂,안왕피: 在今江苏铜山县西南. ������水经·获水注������: 安陂水“上承安陂余波……水北流注于获.” (宋书·武三王江夏文献王义传������: 元嘉二十八年(451).魏军过彭城, “民有告: ‘虏驱广陵民万余口, 夕应宿安王陂, 去城数十里. 今追之, 可悉得, , , . 即此. ,1103

安车骨部,安車骨部,안차골부: 又作安居骨. 棘鞫七部之一. 分布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五常市境阿什河流域. ������隋书·棘羯传������: “棘鞫在高丽之北, 凡有七种: ……安车骨部, 在伯咄东北.”光绪������吉林通志������卷10: “安车骨, 即按出虎也.”唐并入渤海国. ,1103

安仁市,安仁市,안인시: 即今浙江衢县东安仁镇. 清设把总驻守. 安仁场①五代唐清泰二年(935)改安仁镇置, 属衡州. 在今湖南安仁县西南. 北宋乾德三年(965)升为安仁县. #②北宋开宝八年(975)置, 治所即今江西余江县东北锦江镇. 端拱元年(988)升为安仁县. ,1104

安仁县,安仁縣,안인현: ①南朝陈天嘉中置, 属鄱阳郡. 治所在今江西余江县(邓埠镇)东北锦江镇. 隋开皇九年(589)并入余予县. 北宋端拱元年(988)又以安仁场升为安仁县, 属饶州. 治所仍在今余江县东北锦江镇. 元属饶州路. 明․清属江西饶州府. 1914年因与湖南省安仁县重名, 改名余江县. #②唐武德三年(620)置, 属邛州. 治所即今四川大邑县东南三十里安仁镇. ������寰宇记������卷75安仁县: “取仁者安仁之意.”贞观十七年(643)废. 咸亨元年(670)复置. 元初废入大邑县. #③唐武德四年(621)置, 属峰州. 治所在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 贞观年间废. #④唐永淳元年(682)置, 属党州. 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八十里. 次年为平琴州治. 至德二载(757)改为容山县. #⑤北宋乾德三年(965)升安仁场置, 属衡州. 治所在今湖南安仁县匿南. 成平五年(1002)移治今安仁县. 元属衡州路. 明属衡州府;民国初属湖南衡阳道. 1922年直属湖南省. #⑥北宋乾德三年(965)置, 属潍州. 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西北十里. 不久改为昌乐县. ,1104

安仁谷,安仁穀,안인곡: 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58泾州: 安仁谷, “������志������云, 在州东南四十里. 中有长城寨, 宋范仲淹尝遣宋良等控守于此.” ,1104

安仁驿,安仁驛,안인역: 明置, 在今江西分宜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分宜县: 安仁驿“在县治东. 以县旧为安仁镇也. 嘉靖三十五年移置东门外.” 崇祯末裁. ,1104

安仁宫,安仁宮,안인궁: 隋开皇十五年(595)置, 在今陕西眉县东. ������隋书·地理志������: 扶风郡郧县有“安仁富.” ,1104

安仁盐场,安仁鹽場,안인염장: 北宋置, 属同安县. 在福建厦门市西北. ������元丰九域志������卷9及������宋史·地理志������泉州同安县均载有安仁盐场. ,1104

安仁银场,安仁銀場,안인은장: 北宋属尤溪县, 在今福建大田县西南. ������元丰九域志������卷9: 尤溪县有安仁银场. ,1104

安仁集,安仁集,안인집: 即今山东曹县东北安仁集乡. 清康熙������曹县志������卷l������集镇������: 安仁集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1104

安仁镇,安仁鎮,안인진: ①唐置, 属衡州. 在今湖南安仁县谣南. 五代唐清泰二年(935)改为安仁场. #②北宋置, 属内江县. 在今四川内江市南十里东贤铺. #③元置, 属曲周县. 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北五十里. 明改名马罗堡. #④元废安仁县置, 属大邑县. 即今四川大邑县东南安仁镇. 民国时川军犄领刘湘․刘文辉为本镇人. 镇口有“地主庄园陈列馆.” #⑤即今陕西大荔县东北安仁镇. ������清一统志·同州府二������“赵渡镇”条下: 朝邑县西有“安仁”镇. ,1104

安化下州,安化下州,안화하주: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分安化羁縻州置, 属宜州. 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附近. 后废. ,1104

安化上州,安化上州,안화상주: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分安化羁縻州置, 属宜州. 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附近. 元废为安化洞. ,1104

安化门,安化門,안화문: 唐长安外郭城南面偏西的一门. 隋初建. 放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郊北山门口村东约半里处. ,1104

安化厅,安化廳,안화청: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置, 属庆远府. 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 1912年改为安化县. ,1104

安化中州,安化中州,안화중주: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分安化羁縻州置, 属宜州. 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 后废. ,1104

安化关,安化關,안화관: 明置, 属松潘卫. 在今四川松潘县南四十五里. ������明史·四川土司传������: 景泰三年(1452), 镇守松潘刑部左侍郎罗绮等奏: 雪儿卜寨等“累年纠合于安化关劫掠.” ,1104

安化州,安化州,안화주: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改抚水羁縻州置, 属宜州. 治所在归仁县(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 元废. ,1104

安化州都督府,安化州都督府,안화주도독부: ①唐置, 属庆州都督府. 寄在庆州晃(今甘肃庆阳县境), 天宝后废. #②唐置, 寄治朔方县界. 约在今陕西靖边县境. ,1104

安化军,安化軍,안화군: 五代方镇名. 南唐置, 治所在饶州(今江西波阳县). 北宋初废. ,1104

安化县,安化縣,안화현: ①南齐置, 属随郡. 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南光化铺乡. 西魏改为新化县. #②南齐置, 属桂林郡. 治所当在今广西柳州市附近地. 后废. #③西魏置, 为淮南郡治. 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化县. #④隋开皇十一年(591)置, 属丰州. 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北. 大业初属五原郡. 后废. #⑤唐神龙元年(705)改弘化县置, 为庆州治. 治所即今甘肃庆阳县. 至德元年(756)改为顺化县. 宋乾德二年(964)复名安化县, 后为庆阳府治. 蒙古至元七年(1270)废. 明洪武中复置, 仍为庆阳府治. 1914年因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安化县重名, 改为庆阳县. #⑥北宋乾德二年(964)置, 属仪州. 治所在今宁夏泾源县南新民乡附近. 熙宁五年(1072)改属渭州. 七年移治制胜关(今泾源县西北四里官庄). 金大定七年(1167)改为化平县. #⑦北宋熙宁六年(1073)置, 属潭州. 治所在今湖南安化县东南一百里渺水东岸启安坪. 据������明一统志������卷63安化县: “取民安德化之义.”南宋建炎四年(1130)迁治溪西岸, 即今安化县东南梅城镇. 元属天临路. 明属长沙府. 民国初属湖南湘江道. 1922年直属湖南省. 1951年迁今安化县(东坪镇). #⑧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置, 为思南府治. 治所即今贵州思南县. 清光绪六年(1880)移治大堡(今德江县). 1914年改名德江县. #⑨1912年改安化厅置, 属广西柳江道. 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 1914年改为宜北县. ,1104

安化峡,安化峽,안화협: 在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中. ������资治通鉴������: 唐贞元三年(787), “吐蕃大掠․研阳․吴山․华亭, ……驱丁壮万余悉送安化峡西.” ,1105

安化郡,安化郡,안화군: 唐天宝元年(742)改庆州置, 治所在安化县(今甘肃庆阳县). 辖境相当今甘肃西峰․庆阳․环县․合水․华池等市县及陕西志丹县西部. 至德元年(756)改名顺化郡. ,1105

安化砦,安化砦,안화채: 宋置, 在今甘肃环县东七十里. ������方舆纪要������卷57环县: 安化砦“宋置.” ,1105

安化管理局,安化管理局,안화관리국: 1934年改连阳化瑶局置, 驻连州(今广东连州市). 1939年迂三汪镇(今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 1942年改置连南县. ,1105

安化镇,安化鎮,안화진: ①唐广德后置, 以防御吐蕃. 在今陕西千阳县西北三十五里千河西岸安化. #②北宋置, 属福津县. 即今甘肃武都东北安化镇. #③即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 明属思恩县, 于此置安化镇巡司. #④在今宁夏泾源县南. 北宋熙宁七年(1074)安化县移治制胜关(今宁夏泾源县西北四里官庄). 因以旧县为镇. ,1105

安公谷,安公穀,안공곡: 在今陕西铜川市北. ������资治通鉴������: 东晋太元九年(384), 苻坚围姚苌于赵氏坞, “后秦军中无井, 秦人塞安公谷, 堰同官水以困之.” 即此. ,1105

安风水,安風水,안풍수: 即穷水. 今安徽霍邱县西南漳河. ������水经·淮水注������: 穷水“川流泄注于决水之右, 北灌安风之左, 世谓之安风水, 亦日穷水.” ,1105

安风县,安風縣,안풍현: 西汉置, 属六安国. 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西南二十里. 东汉改为安丰侯国. 三国魏复为安风县, 为安丰郡治. 东晋安帝时废. ,1105

安风津,安風津,안풍진: 在今安徽霍邱县北淮河上. ������三国志·魏书·毋丘俭传������: 正元二年(255), 毋丘俭反, “大将军统中外军讨之, 别使诸葛诞督豫州诸军从安风津拟寿春, ……俭独与小弟秀及孙重藏水边草中, 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就射杀俭.” 即此. ������水经, 淮水注������: “淮水又东为安风津, 水南有城, 故安风都尉治.”,1105

安正国域,安正國域,안정국역: 古城名. 亦译阿真谷․阿真国或阿占国. 故址在今缅甸曼德勒以北伊洛瓦底江畔之辛古. 古代从云南经缅甸入海交通线经此. 据������新元史·外国列传������“缅国”条载, 此城同江头城․太公城․马来城和蒲甘缅王城并称为“缅中五城.” ,1105

安龙县,安龍縣,안룡현: 1931年改南笼县置, 属贵州省. 治所即今贵州安龙县. ,1105

安龙府,安龍府,안룡부: 本安笼千户所. 南明永历帝居此, 改为安龙府. 治所即今贵州安龙县. 清改置安笼所, 后又改安笼厅․安笼府, 嘉庆二年(1797)改置兴义府. ,1105

安龙堡山,安龍堡山,안룡보산: 在今云南楚雄市东南, 云龙镇东南. ������清一统志·楚雄府������引������州志������: “山高险, 蛮人啸聚之所. 明嘉靖中, 奚德․奚本倡居于此, 知州萄诜讨平之, 立哨于此.”,1105

安平,安平,안평: ①本纪国酃邑, 春秋时为齐国所并, 改名安平. 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东十里石槽树.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平公时, 田常“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 自为封邑.” 又������田单列传������: “田单走安平, ……襄王封田单, 号日安平君.”即此. 秦改置东安平县. #②战国赵邑, 为公子成封地. 即今河北安平县. ������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四年(前295), “公子成为相, 号公平君.” ,1105

安平山,安平山,안평산: 在今辽宁辽阳市东南. ������明史·地理志������定辽中卫: “又东南有安平山, iil有铁场.”������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 安平山在“司东北百里. 俗名平矿山, 一名天成山. 上有铁场, 置百户所戍守, 属沈阳中卫.” ,1105

安平乡,安平鄉,안평향: 在今广西苍梧县西六十里浔江北岸. 明․清置巡司于此. ,1105

安平王国,安平王國,안평왕국: 东汉延光元年(122)改乐成国置, 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冀州市). 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安平․饶阳․深州․武邑․衡水․枣强․新河․南富等县市及武强․广宗县的一部分地. 三国魏改为安平郡. 西晋复为安平国, 辖境缩小. 太康五年(284)改为长乐国. ,1105

安平厅,安平廳,안평청: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置, 属开化府并与开化府同城(即今云南文山县). 光绪二十六年(1900)移治马白关(即今云南马关县). 1913年改为安平县. ,1105

安平屯城,安平屯城,안평둔성: 明置, 属定辽中卫. 治所即今辽宁辽阳市东南安平街道办事处. ������清一统志·奉天府二������: 安平屯城“在辽阳州东六十里, 有屯名安平.” 相传为晋时安平县旧址. 附近有安平山. 明代设铁场百户所于此. ,1105

安平州,安平州,안평주: 北宋皇裙元年(1049)改波州置, 属邕州左江道. 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安平. 元属太平路. 明属太平府. 民国初属广西镇南道. 1928年撤销, 并入雷平县. ,1105

安平县,安平縣,안평현: ①秦置, 属九江郡. 西汉初元元年(前48)置为侯国, 治所在今江西安福县东南六十里洋口․城田一带. 东汉永元八年(96)改名平都县. #②西汉置, 属涿郡, 为都尉治. 治所即今河北安平县. 东汉属安平国. 三国魏属博陵郡. 西晋为博陵国治. 北魏为博陵郡治. 隋属博陵郡. 唐属深州. 元属晋州. 清属深州. 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 1928年直属河北省. #③南朝宋侨置, 属高阳郡. 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地. 北齐废. #④南朝宋改东安平县置, 属齐郡. 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东北十里皇城营. 北齐废入临淄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属青州. 八年(625)又废. #⑤北魏太和八年(484)置, 属北汾州. 治所在若多村(今陕西宜川县东二十四里大村). 西魏大统十八年(552)改为汾川县. #⑥北魏置, 属临松郡. 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南. 寻省入临松县. #⑦东魏武定元年(543)置, 属齐郡. 治所在雁门川(今山西繁峙县西). 北齐废. #⑧南朝梁置, 属宁海郡. 治所在今广西防城港市西南. 隋大业初改为海安县. #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平坝卫置, 属安顺府. 治所即今贵州平坝县. 1914年因与直隶省(今河北省)安乎县重名, 改为平坝县. #⑩清光绪十三年(1887)改台湾县置, 为台南府治. 治所即今台湾省台南市. 二十一年(1895)被日本馒占后改为台南县, 后改设台南市. #⑥1913年改安平厅置, 后属云南蒙自道. 治所即今云南马关县. 因与直隶․贵州二省安平县重名, 1914年改马关县. ,1105

安平矿山,安平礦山,안평광산: 一名天城山. 即今辽宁辽阻市东南安平山. 明������辽东志������卷1辽阳: 安平矿山在“城东南一百里. 一名天城山. 有铁场.” ������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 安平山在“司东北(南)百里. 俗名平矿山. 一名天成山. 上有铁场, 置百户所戍守.” ,1106

安平驿,安平驛,안평역: 在今四川奉节县西安平乡. 明正德������夔州府志������卷2: 安平驿“在府城西六十里. 洪武二十五年建.” ������方舆纪要������四川卷69奉节县“永宁驿”条下: “又西六十里日安平水驿……为往来要津.”久裁. ,1106

安乎侯国,安乎侯國,안호후국: 西汉初元元年(前48)置, 属豫章郡. 治所在今江西安福县东南. 东汉永元八年(96)改为乎都县. ,1106

安平郡,安平郡,안평군: 北魏置, 属建州. 治所在端氏县(今山西沁水县东北固县. 辖境相当今山西疆城․沁水县地. 隋开垒三年(583)废. ,1106

安平桥,安平橋,안평교: 俗名五里桥. 在今福建晋江市西南安海镇, 横跨晋江․南安二县交界的海湾上. 长2070米. 南宋绍兴八年(1138)建, 历时十四年建成. ������方舆胜览������卷12泉州������桥梁������: 安平桥“在石并镇. 绍兴中赵令衿造, 其长八百余丈.” 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丢: “其长八百十有一丈, 其广一丈有六尺, 疏为水道者三百六十有二, 以栏檐为周防, 绳直砥平, 左右若一, 阶然玉路, 龌然金堤, 雄丽坚密, 工侔鬼神.”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古代梁式石桥, 桥亭中有石刻联语云“天下无桥长此桥.” ,1106

安平陵,安平陵,안평릉: 东晋哀帝司马丕陵墓.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鸡笼山南麓. ������元和志������卷25上元县: 哀帝丕安平陵“在县北六里鸡笼山南.” ,1106

安平集,安平集,안평집: 即故安平城. 在今河南柘城县西南三十六里安平乡. ������水经·阴沟水注������: “溺水又东径安平县故城北.”即此. ,1106

安平寨,安平寨,안평채: 北宋政和三年(1113)改刘家涡寨置, 属文安县. 在今河北文安县西北三十里. 金废. ,1106

安平镇,安平鎮,안평진: ①即今河北香河县西南安平镇. 清于此设把总驻防. #②即张秋镇. 今山东阳谷县东南张秋镇. ������明史·地理志������东平州东阿县: “张秋镇在西南, 弘治二年河决于此. 七年十二月塞, 赐名安平镇.”#③清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改台湾城置, 以郑氏故乡泉州安平镇为名. 即今台湾台南市西安平港. 咸丰十年(1860)后开为对外通商口岸. #④即今湖南安仁县东南三十八里安平镇. 明置巡司于此. ,1106

安东卫,安東衛,안동위: ①明永乐七年(1409)置, 属辽东都司. 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 后废. #②明弘治三年(1490)置, 属山东都司, 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安东卫镇. 清乾隆时废, 后仍沿用安东卫之名. ,1106

安东中屯卫,安東中屯衛,안동중둔위: 明洪熙元年(1425)置, 属山西行都司. 治所在应州城(即今山西应县). 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 其中前二所分守浑源州, 后所守怀仁县, 左右二所俱附卫. ,1106

安东市,安東市,안동시: 1937年伪满由安东县析置, 属安东省. 治所在安东县(今辽宁丹东市). 1949年属辽东省. 1954年属辽宁省. 1965年改名丹东市. ,1106

安东州,安東州,안동주: 南宋景定元年(1260)升涟水军置, 治所在涟水县(今江苏涟水县). 瞬洪武初改为安东县. ,1106

安东县,安東縣,안동현: ①明洪武初改安东州置, 属淮安府. 治所即今江苏涟水县. 1914年为避免与奉天省安东县(今辽宁省丹东市)重名, 改名涟水县. #②清光绪二年(1876)析岫岩厅地置, 属岫岩厅, 后属凤凰厅. 治所在沙河镶(即今辽宁丹东市). 1903年中美․中日通商航海条约开为商埠. 民国初为奉天东边道治. 1929年直属辽宁省. 1946年析置安东市, 县治迁大东沟(今东港市). 1965年改名东沟县. 1993年改设东港市. 甲午․甲辰两役, 日军由此渡江侵入中国. ,1106

安东城,安東城,안동성: 在今云南大理市东, 风仪镇东二里. ������方舆纪要������卷117赵州: 安东城在“州东二里. ������滇略������云: 蒙氏安东将军李专珠所筑.” ,1106

安东省,安東省,안동성: ①1934年伪满置, 省会在安东县(今辽宁丹东市). 辖境相当今辽宁丹东․蚰岩․风城․宽甸․桓仁, 吉林通化․集安․白山․临江․抚松․长白等市县地. 1949年并入辽东省. #②1945年9月置, 省会在通化市(今吉林通化审). 辖通化․安东二市及通化․安东․凤城․宽旬․桓仁․辑安․临江․长白․抚松․漾江․辉南․金川․柳河․海龙․东丰․清原․新宾․孤山十八县. 1949年并入辽东省. ,1107

安东都护府,安東都護府,안동도호부: 唐六大都护府之一. 总章元年(668)置, 治所在平壤城(今朝鲜平壤市). ������新唐书·地理志������: “总章元年, 李勐平高丽国, 得城百七十六, 分其地为都督府九, 州四十二, 县一百, 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辖境西起辽水, 东与北皆抵海, 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 南至朝鲜大同江地区. 其后大同江南岸渐为新罗所据, 松花江․乌苏里江以东․鸭绿江上游一带为渤海所有. 上元三年(676)移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老城), 仪风二年(677)徙治新城(今辽宁抚顺市北高尔山城). 圣历元年(698)改为都督府, 神龙元年(705)复为都护府, 以幽州都督兼领都护. 开元二年(714)叉移治平州(今河北卢龙县), 天宝元年(743)又迁辽西故郡城(今辽宁义县东南大凌河东岸). 自开元七年(719)起都护例由平卢节度使兼领, 至肃宗上元二年(761)平卢节度使南迁淄青丽废. ,1107

安北设治局,安北設治局,안북설치국: 1933年改大余太设治局置, 属绥远省. 治所即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大余太镇. 1942年改设安北县. ,1107

安北县,安北縣,안북현: 1942年升安北设治局置, 属绥远省. 治所在大余太(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新安镇). 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撤销, 并入乌拉特前旗. ,1107

安北都护府,安北都護府,안북도호부: ①唐会昌五年(845)改单于都护府置, 治所在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敖陶窑村古城). 五代地入契丹, 废. #②唐总章二年(669)改翰海都护府置, 治所在今蒙古国西南鄂尔浑河上游西岸, 杭爱山东端. 统碛北铁勒诸部府州, 辖境相当今蒙古国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地区. 垂拱二年(686)移治漠南, 治所多次迁徙, 初在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西安城(今甘肃民乐县西北);后移云中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南);开元․天宝时又移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黄河北岸)․横塞军(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北阴山北麓)․天安军(后改天德军, 令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 至德中改为镇北都护府. 建中时废. ,1107

安业县,安業縣,안업현: ①唐武德三年(620)析江宁․溧水二县置, 属扬州. 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 武德八年(625)并入归化县. #②唐万岁通天元年(696)置, 属商州. 治所即今陕西柞水县. 乾元元年(758)改名乾元县. ,1107

安生原,安生原,안생원: 在今山西孝义市南十里. (方舆纪要������卷42引������旧经������称: “土地沃饶, 有西河之美者, 惟安生原耳.”,1107

安丘县,安丘縣,안구현: 西汉置. 高帝八年(前199)封张说为侯国, 后为县, 属北海郡. 治所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十二里. 东汉建武五年(29)封张步为侯国, 后为县, 属北海国. 西晋属东莞郡, 惠帝时于此置平昌郡. 北魏属平昌郡. 北齐天保七年(556)省. 隋大业二年(606)改牟山县复置, 属高密郡. 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六十里斗鸡台. 唐武德六年(623)移治昌安故城(今山东安丘市), 属密州. 乾元二年(759)改辅唐县. 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复名安丘县. 后唐同光初又改辅唐县, 后晋天福七年(942)改胶西县. 北宋开宝四年(971)复名安丘县, 仍属密州. 明․清属青州府. 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 1925年改属莱胶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94年改设安丘市. ,1107

安丘城,安丘城,안구성: 在今甘肃平凉市东, ������晋书·苻登载记������: 东晋太元十四年(389), 后秦主姚苌与秦主苻登“连战累败, 乃遣其中军姚崇袭大界;(苻)登引师要之, 大败崇于安丘, 俘斩二万五千.” 即此. ,1107

安丘侯国,安丘侯國,안구후국: 西汉嚣, 属琅邪郡. 治所在今山东安丘市东南. 鸿嘉元年(前20)封高密顷王子尝为安丘侯, 即此. 东汉废. ,1107

安乐山,安樂山,안악산: ①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七十六里宝塔山. 宋������咸淳临安志������卷24余杭县: “安乐山在县东二里. 高一百五步, 周回五里. 耆老云: 钱氏之子于此筑庵, 养疾丽愈, 故号安乐.”#②又名合江山․少岷山․笔架山. 在今四川合江县西五里. ������寰宇记������卷88合江县: 安乐山“群峰峭竣, 有瀑布千尺飞流. 天宝六年敕改为合江山.” ������方舆胜览������卷62泸州: 安乐山, “������图经������: 在合江西五里. 三峰俱秀, 有溪及延真观, 有石枢为仙人藏经之所. 岐而左有炯柯迹, 后有仙然影, 隐隐在石壁中. 岐而右历木楠台․仙人屋․十二盘, 至剪刀峡, 循山有八洞通南岩有石日许由瓢. 又有芙蓉城․滴水崖, 白猿洞, 此三峰之景也.” 南宋嘉熙四年(1240)建城山上. ������元史·旦只儿传������: 至元间, “宋兵邀漕于安岳山, 击走之, 遂破其石盘寨. 十四年, 抵泸州, 夺其战舰五艘, 还至安乐山.” 即此. #③在今陕西宜川县东北. ������寰字记������卷35汾川县: “安乐山在县南十里. 古老传云, 昔屯兵于此, 因名安乐.”,1107

安乐山城,安樂山城,안악산성: 南宋嘉熙四年(1240), 为抗蒙元筑, 在今四川合江县疆五里安乐山上. ������元史·旦只儿传������: 至元七年(1270), “进至安乐山, 复败宋军.” 目p此. 元废. 今山城遗址尚存. ,1107

安乐川,安樂川,안악천: 即今宁夏灵武县南山水河. ������元和志������卷4灵州回乐县: 安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 ,1107

安乐乡,安樂鄉,안악향: 在今河南南阳县南. ������后汉书·胡广传������: “以定策立桓帝, 封育阳安乐乡侯.”������水经·洧水注������: “洧水又径安乐乡北. 汉桓帝建和元年封司徙胡广为洧阳县安乐乡侯. 今于其国立乐宅戍.”,1108

安乐戍,安樂戍,안악수: 南朝梁改安乐县置, 属江阳郡. 治所即今四川合江县. 北周保定四年(564)改为合江县. ,1108

安乐关,安樂關,안악관: 在今江西玉山县东. ������清一统志·广信府): 安乐关“在玉山县东四十里. 明嘉靖中, 因矿徒出没, 筑此守御. 今仅此遗址.” ,1108

安乐州,安樂州,안악주: ①唐成亨三年(672)置, 以处吐谷浑部落, 属灵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北下马关镇北红城水古城. 至德后陷于吐蕃. 大中三年(849)收复, 改置威州. #②明永乐七年(f409)置, 属辽东都司. 治所在开原城(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 后废. ,1108

安乐巡司,安樂巡司,안악순사: 在今江西萍乡市北上栗镇. ������清一统志·袁州府������: 安乐巡司“在萍乡县北七十里上栗市. 明初置巡司予县北九十里, 今移此.” ,1108

安乐矶,安樂磯,안악기: 在今湖北鄂城市东三十里. ������三国志·吴书·全综传������注引������江表传������日: “权使子登出征, 已出军, 次子安乐.”即此. ,1108

安乐县,安樂縣,안악현: ①西汉置, 属渔阳郡. 治所在今北京市顺义县西北. 晋属燕国.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并入潞县. #②东晋永和中置(~说南齐置), 属东江阳郡. 治所即今四川合江县. 以安乐水为名. 梁改为安乐戍. 北周保定四年(564)改置合江县. #③南朝宋置, 属乐昌郡. 治所在今广东四会市北. 隋大业初废. #④东魏武定七年(549)改彭城县置, 属东彭城郡. 治所当在今江苏灌云县境. 北齐泼. #⑤北周明帝二年(558)改通义县置, 属齐通郡. 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县东北二十里太和镇. 后复改通义县. #⑥隋开皇时置, 属静州. 治所在今广西昭平县东北․征口村. 大业初废.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九年(626)又废. #⑦隋开皇中改药山县置, 属岳州. 治所在今湖南沅江市西南. 开皇十三年(593)移治今沅江市. 十八年(598)改名沅江县. #⑧隋大业元年(605)置, 属农州. 治所在今越南平治天省安居附近. 寻属海阴郡. 后废. #⑨隋末萧铣分兴德县置, 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西. 唐贞观元年(627)废. 乾封元年(666)复置, 属郁林州. 永隆元年(680)为岩州治. 天宝元年(742)为常乐郡治. 至德二年(757)改为常乐县. #⑩唐武德四年(621)置, 属南云州. 治所在今湖南攸县南. 贞观元年(627)废. #⑩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舒州. 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县南二十五里故武功城. 是年废. #⑥唐夭宝初析狄道县置, 属狄道郡. 治所即今甘肃康乐县乡. 乾元后改名长乐县. ,1108

安乐河,安樂河,안악하: 即大盈江. 在今云南盈江县东. ������明一统志������卷87千崖安抚司: 安乐河“源出腾冲, : 经南甸, 迤逦至云笼山之麓, 亦名云笼河, 沿至司治(今旧城镇)北折流而西一百五十里为槟榔江, 至比苏蛮界注金沙江, 入于缅中.” ,1108

安乐城,安樂城,안악성: ①即乐安城. 在今河北乐亭县东北二十里.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季龙将讨慕容鼽, 合兵五十万, 具船万艘, “自河通海, 运谷豆干一百万斛于安乐城, 以备征军之调.” ������资治邋鉴������作“乐安城.” 胡注以为即������水经·濡水注������之“乐安亭.” #②亦作乐安城․安昌城. 即今新疆吐鲁番市.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2: “吐鲁番镇城曰广安, 唐之安乐城.”,1108

安乐栅,安樂柵,안악책: 在今安徽无为县东北. ������资治通鉴������: 南朝梁太清三年(549), 萧范谋攻侯景, 进军濡须, “遣世子嗣将千余人守安乐栅.” 即此. ,1108

安乐宫,安樂宮,안악궁: 在今湖北鄂州市东.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建. ������舆地纪胜������卷76寿昌军: 安乐富“在武昌吴王城中. 黄龙吴徙建业. 赤乌十年始移武昌材瓦缮丹阳南宫. 旧传宫中古瓦澄泥为之, 可以为砚, 一瓦值万钱.” ,1108

安乐郡,安樂郡,안악군: ①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置, 属安州. 治所在安乐县故城(今河北承德县东北老牟河之东). 东魏元象中, 寄治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五十里. 隋开皇初废. #②西魏废帝元年(552)改安乐郡置, 治所在玉城县(今河南灵宝市东南六十里). 北周天和元年(566)废. #③隋大业初改檀州置, 治燕乐县(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 唐初改名檀州. #④唐天宝元年(742)改棣州置, 治所在厌次县(今山东惠民县东南瞪十里先棣州). 乾元元年(758)复改棣州. ,1108

安乐垒,安樂壘,안악루: 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北. ������魏书·地形志������九门县: “有安乐垒.”������方舆纪要������卷14正定府藁城县: 安乐垒“在县西北……慕容隽攻冉闵时筑垒于此. 后燕亦为戍守处.” ,1108

安乐砦,安樂砦,안악채: 北宋置, 属黔江县. 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安乐坝. ,1108

安乐窝,安樂窩,안악와: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南六里洛阳桥南安乐镇. 原为五代安审琦故宅. 北宋熙宁时邵雍在司马光等人资助下购得, 取名安乐窝. 邵雍在题为������天津弊居蒙诸公共为成买作诗以谢������的诗中称颂: “重谢诸公为买园, 买园城里占林泉. 七于来步平流水, 二十余家争出钱. ……洞号长生宜有主, 窝名安乐岂无权.”,1108

安乐溪,安樂溪,안악계: 即今川․黔两省境内之赤水河.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符县“治安乐水会.” ������水经·江水注������: 符县“治安乐水会, 水源南通宁州平夷郡氅县, 北径汉安县界之东, 又径符县下, 北入江.” ,1108

安乐寨,安樂寨,안악채: 亦作安乐坪. 在今四川云阳县东北盐渠乡北安乐村. 周围七十里, 形胜险阻. ������清史稿·勒保传������: 嘉庆三年(1798), “(王)三槐与冷天禄踞云阳安乐坪, 进围之. 七月, 诱三槐降, 擒之.” ,1109

安乐镇,安樂鎮,안악진: ①北宋置, 属历亭县. 即今山东武城县东北四十二里四女寺镇. #②北宋置, 属阳谷县. 即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三十里安乐镇. ,1109

安市州,安市州,안시주: 唐置, 属安东都护府. 治所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东南营城子). 后废. ,1109

安市县,安市縣,안시현: ①西汉置, 属辽东郡. 治所在今辽宁海城市东南十五里营城子. 西晋属辽东国. 后废. #②北魏置, 属安乐郡. 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宽城二县境. 东魏元象中寄治于幽州北界, 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 北周废入密云县. ,1109

安市城,安市城,안시성: 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南十五里营城子. ������旧唐书·太宗纪������: 贞观十九年(645)征高丽, “六月丙辰, 师至安市城.” 即此. ,1109

安汉县,安漢縣,안한현: 西汉置, 属巴郡. 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北清泉坝. 王莽改为安新县. 东汉复为安汉县, 初平元年(189)为巴郡治. 建安六年(201)改为巴西郡治, 寻迁郡治阆中县. 南朝未属北巴西郡, 并于此侨置南宕渠郡(亦作宕渠郡). 西魏废帝二年(553)移治石狗坝(今南充市东北搬罾镇).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 移县治于故安汉城, 十八年(598)改为南充县. ,1109

安汉湖,安漢湖,안한호: 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76汉川县: 安汉湖在“县东北二十里. 一名冈下湖.” ,1109

安宁州,安寧州,안녕주: ①蒙古至元三年(1266)置安宁千户, 至元十二年(1275)改安宁州, 属中庆路. 治所即今云南安宁市. 明․清属云南府. 1913年废州改安宁县. #②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 属广南西路. 治所在今云南富宁县西南. 明初废. ,1109

安宁县,安寧縣,안녕현: ①三圜吴置, 属高凉郡. 治所在今广东阳江市西. 西晋为高凉郡治. 南朝宋属高凉郡. 南朝梁改为高凉县. #②南朝宋侨置, 属建昌郡. 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县境. 梁废. #③南齐改连然县置, 属平乐郡. 治所即今云南安宁市. 隆昌元年(494)改郡. 隋․唐复为县, 属昆州. 南诏置安宁城. #④南朝梁置, 属长陵郡. 治所在今河南淮滨县西南二十里张庄乡. 北齐废. #⑤酉魏废帝元年(552)置, 为安宁郡治. 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南五十里. 隋大业三年(607)省入上县. #⑥西魏置, 属番和郡. 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境. 隋开皇中省入番和县. #⑦唐置, 治所在今广西柳江县酉南․忻城县东. 北宋庆历四年(1044)废. #⑧南宋嘉定四年(1211)置, 属长宁军. 治所在今四川长宁县东北.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废. #⑨1913年改安宁州置, 属云南滇中道. 治所即今云南安宁市. 1916年直属云南省. 1995年改置安宁市. ,1109

安宁所,安寧所,안녕소: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安宁守御千户所, 属云南都司. 治所即今云南安宁市. 清康熙七年(1668)废. ,1109

安宁河,安寧河,안녕하: ①即今云南富民县东螳螂川. ������方舆纪要������卷114富民县: 安宁河“在县西南(按, 应为县东). ������志������云, 河出安宁州入县界, 又经罗次县, 为沙摩溪. 至禄丰县, 为大溪. 至易门县, 为九渡河, 流入元江府界.” #②古名孙水․长江水․长河. 即今四川西昌市西南安宁河. 为雅砻江北支流. 主流源出冕宁县北部, 南流经冕宁․西昌․德昌․米易, 注入鸦砻江.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5宁远府西昌县: “怀远河下流入安宁河.”,1109

安宁城,安寧城,안녕성: ①唐南诏置, 属拓东节度. 即今云南安宁市. 宋大理属善阐府. 元改安宁州. #②在今云南洱源县北. ������方舆纪要������卷117浪穹县: 安宁城“在县北. 唐天宝八载, 髑州都督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安宁城及五盐井, 复立马援铜柱, 是也.” ,1109

安宁郡,安寧郡,안녕군: ①南齐隆昌元年(494)析平乐郡安宁县置, 属宇州. 治所即今云南安宁市. 辖境约当今云南安宁市和易门县地. 南朝梁末废. #②南朝梁大同中置, 属东巴州. 治所在今四川南江县北. 西魏属集州. 隋开皇三年(583)废. #③西魏废帝元年(552)置, 为绥州治. 治所在安宁县(今陕西绥德县东南五十里). 辖境相当今陕西绥德․清涧․子长․子渊等县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1109

安宁陵,安寧陵,안녕릉: 梁昭明太子萧统陵墓.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 ������元和志������卷25上元县: 梁昭明太子安宁陵“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查硎山.” ,1109

安宁铺,安寧鋪,안녕포: 即今四川长宁县(旧名安宁镇, 今名长宁镇).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长宁县: 安宁镩“在县(旧城)东北五十里.” ,1109

安宁堡,安寧堡,안녕보: ①明置, 属礼州所. 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74守御礼州中中于户所: 安宁堡在“所南四十里. 至建昌卫二十里. 旧为戍守处.” #②明弘治十八年(1505)置, 即今甘肃兰州市西北安宁堡. ������方舆纪要������卷60兰州: 安宁堡“在金城关西四十里. 又西三十里为沙井峡, 北抵庄浪之道也.” ,1109

安宁镇,安寧鎮,안녕진: 北宋置, 属平阴县. 即今山东肥城市南二十八里安临站镇. ,1110

安永镇,安永鎮,안영진: 在今广西武宣县北六十里. 明置巡司于此. 清雍正十二年(1734)裁. ,1110

安民县,安民縣,안민현: ①西魏置, 属文安郡. 治所在今陕西延川县东南. 隋开皇初改为吉万县. 大业初废入上县. 唐武德二年(619)复置安民县, 为西和州治. 贞观二年(628)属北基州, 后属延州. 贞观二十三年(649)改为宏风县. #②西魏置, 属绥州安宁郡. 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南. 隋开皇三年(583)改名吉万县. #③辽太宗以渤海俘户置, 属饶州. 治所在今内蒙古林西县南小城子村. 金废. ,1110

安民城,安民城,안민성: 在今山西襄垣县北十里. ������魏书·地形志������: 襄垣县有“安民城.” ������资治通鉴������: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 “上党人冯鸯逐燕太守段刚, 据安民城.” 胡三省注: “安民城在襄垣县, 盖永嘉中, 刘琨遣张倚所筑, 以安上党之民, 因以为名.”,1110

安民亭,安民亭,안민정: 在今山东梁山县东北安民山(小安山)南. ������水经·济水注������: “济水西有安民亭, 亭北对安民山, 东l隘济水.”东汉建安六年(201), 曹操破袁绍, 就谷予东平之安民. 即此. ,1110

安民营,安民營,안민영: 在今江苏如皋市南. ������方舆纪要������卷23如皋县: “安民营在县南江中沙洲上. 嘉靖中置, 为防御之所.”,1110

安民镇,安民鎮,안민진: ①金置, 属徐州. 在今安徽萧县东北境. #②明置, 属归善县. 即今广东紫金县. 隆庆三年(1569)于此置永安县, 1914年改名紫金县. ,1110

安边千户所,安邊千戶所,안변천호소: 明弘治中置, 属陕西都司. 治所在今甘肃环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清废. ,1110

安边场,安邊場,안변장: 即今四川宜宾县西南安边镇. 清光绪������叙州府志������卷8宜宾县: 安边场在“治西九十里.” ������清史稿·殷化行传������: 康熙二十一年(1681), 与吴三桂将胡国柱“迭战安边.” 即此. ,1110

安边县,安邊縣,안변현: 唐开元十二年(724)置, 属蔚州. 治所即今河北蔚县. 天宝元年(742)为安边郡治. 至德二年(757)改为兴唐县. 五代梁改名隆化县, 后唐复名安边县. 后晋改名灵仙县. ,1110

安边府,安邊府,안변부: 唐渤海国置, 治所在安州(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北奥莉加). 辖境约当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锡霍特山脉南半部以东至海地区. 辽废. ,1110

安边城,安邊城,안변성: 北宋崇宁五年(1106)于徐家台筑城, 属环州. 在今甘肃环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金为安边砦, 属通远县. 元废. ,1110

安边营,安邊營,안변영: 即今陕西定边县东安边镇. ������清一统志·延安府二������: 安边堡“在定边县东一百里, 亦名旧安边营. 东至柳树涧四十里, 北至边界一里, 地名深井. 明正统二年置, 城在平川, 周四里余, 为极冲要地.” ,1110

安边砦,安邊砦,안변채: 北宋置, 属环州. 在今甘肃环县西北一百二十星. 金属通远县. 元废. ,1110

安边馆,安邊館,안변관: 在今福建厦门市西南海沧镇. ������清一统志·漳州府������: 安边馆“在海澄县东北二十里海沧澳. 明嘉靖九年置, 委遂判驻守. 四十三年, 寇吴平巢于此, 都督戚继光讨逐之, 及县置守而罢d馆毁于贼. 崇祯中更筑, 名曰观化堂.” ,1110

安边铺,安邊鋪,안변포: 即今四川宜宾县西南安边镇. 明正德������四川志������卷16宜宾县: “安边铺在治西.”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宜宾县: 安边铺“在县西七十五里.” ,1110

安边堡,安邊堡,안변보: ①北宋置, 属镇戎军. 在今宁夏固原县南五十里大湾乡武家坪. 熙宁四年(1071)废, 五年予此置张义堡. #②在今四川高县北. ������方舆纪要������卷70高县: 安边堡“在县城北. ������志������云: 其地当兴․珙․筠三县之要道. 永乐中置堡于此, 以为控御, 叙南卫官军戍守.” #③即安边营. 今陕西定边县东安边镇. 民国时设县佐. ,1110

安边镇,安邊鎮,안변진: 在今山西应县东二十里. 金元好问诗“三冈四镇护金城.” ������清一统志·大同府������称: “旧以赵霸․黄花․护驾为三冈, 以安边․大罗․司马․神武为四镇.”,1110

安邦海口,安邦海口,안방해구: 在今越南东北部广宁省鸿基市南下龙湾. ������元史·安南传������: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 镇南王征安南, “(陈)日炬至安邦海日, 弃其舟楫甲杖, 走匿山林.” ,1110

安戎关,安戎關,안융관: 亦名安彝关․新关. 在今陕西陇县西四+里. ������耨唐书·地理志������陇州研源县: “西有安戎关, 本大震关. 大中六年, 防御使薛逵徙筑, 更名.”,1110

安戎县,安戎縣,안융현: ①北魏于戎邑道故址置, 属略阳郡. 治所在今甘肃清水县西北. 北周废. #②西魏置, 属河东郡. 治所在今山西芮城县东十里东张村. 北周明帝二年(558)改为芮城县. #③北周置, 藩洮河郡. 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境. 隋开皇初并入河津县. ,1110

安戎城,安戎城,안융성: 唐仪风二年(677)筑, 属维州. 在今瞪川理县西地鹧鸪山东侧. 一说马尔康县东境. 吐蓍陷而据之. ������资治通鉴������.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剑南节度使王昱筑两城于其侧, 顿军蒲婆岭下, 运资粮以逼之. 吐蕃大发兵救安戎城, 昱众大败, 死者数千人. 昱脱身走, 粮仗军资皆弃之.” 开元二十八年(740)收复, “更命安戎城日平戎.” ,1110

安吉场,安吉場,안길장: 在今四川大竹县东北一百五十里. ������清史稿·周达武传������: 同治初, 追击周绍勇义军“至大竹安吉场.” 即此. ,1110

安吉州,安吉州,안길주: ①南宋宝庆元年(1225)改湖州置, 治所在乌程․归安二县(今浙江湖州市城区). 辖境当今浙江湖州市及德清․安吉․长兴三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为湖州路. #②明正德元年(1506)改安吉县置, 属湖州府. 治所在今浙江安吉县北安城镇. 辖境当今安吉县全境.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改安吉县. ,1110

安吉县,安吉縣,안길현: 东汉中平二年(185)分故鄣县置, 属丹阳郡. 治所在天目乡(今浙江安青县西南孝丰镇). ������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吴兴记������: “光和末, 张角乱, 此乡守险助国, 汉嘉之, 故立县.”三国吴塞鼎元年(266)分属吴兴郡. 南朝梁属广梁郡. 陈属陈留郡. 隋开皇九年(589)废. 义宁二年(618)沈法兴复置, 唐武德四年(621)改属桃州, 武德七年(624)又废. 麟德元年(664)再置, 属湖州. 开元二十六年(738)徙治玉磬山东南(今安吉县东北二十五里). 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再徙治马家渎西(今安吉县北安城镇). 南宋宝庆元年(1225)属安吉州. 元属湖州路. 咦初属湖卅|府, 正德元年(1506)升为安吉州.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改安吉县. 民国初属浙江钱塘道. 1927年直属浙江省. 1951年迁治今县北梅溪镇. 1958年迂今治(递铺镇). ,1111

安吉里克河,安吉裏克河,안길리극하: 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萨瑟科尔湖南.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5: 安吉里克河“当博罗塔拉河之北, 出安吉里克岭东麓, 北沆六十余里有胡克多赖山西水, 西北流来汇, 北入(阿拉克图古勒)淖尔.” ,1111

安吉镇,安吉鎮,안길진: 一名老虎咀子. 在今吉林东辽县西北东辽河东岸老虎咀村. ������清史稿·地理志������西安县: “老虎嘴今名安吉镇, 在县西北.”,1111

安西,安西,안서: ①唐方镇名. 景云元年(710)以安西都护兼四镇经略大使, 开元六年(718)始称四镇节度使. 其詹以治安西都护府(治今新疆库车), 节度使例兼安西都护, 故亦称安西或安西四镇, 统辖龟兹․予阗․疏勒․焉耆四镇. 至德二载(757)改为镇西, 大历二年(767)复为安西. 贞元六年(790)后, 以地入吐蕃, 废. #②在今四川涪陵市西. ������宋史·张珏传������: 南宋末, 元兵攻陷重庆, 守将“珏至安西赵老庵, ……解弓弦自经厕中”, 即此. ,1111

安西入西域道,安西入西域道,안서입서역도: 唐时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道路名. 附见������新唐书·地理志������, 系根据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道路转载. 所言入西域道, 除在今新疆境内的若干支线外, 其主要干线有二: (1)为由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至安西(今耨疆库车县)及由安西通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城南)的交通线, 大体和������释迦方志������所记北道的路线相同;(2)为沙州(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通于阗(今新疆和田市)的交通线, 大体和������元和郡县志≯所记南道的路线相同. ,1111

安西厅,安西廳,안서청: ①清雍正二年(1724)置, 属甘肃省. 治所在布隆吉城(今甘肃安西县东布隆吉乡), 六年徙治渊泉镇(今安露县). 辖境相当今甘肃玉门市以西之地.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升为安西府. #②清雍正九年(1731)置, 属甘肃省. 治所在巴尔库勒城(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乾隆三十八年(1773)升为镇西府. ,1111

安西水,安西水,안서수: 即今四川绵阳市东之魏城河. ������新唐书, 地理志������魏城县: 洛水堰“贞观六年引安西水入县.” ������九域志������卷7魏城县“有安西水.” ,1111

安西四镇,安西四鎮,안서사진: 即四镇. 唐代安西都护府所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个军事重镇. 显庆三年(658)․开元七年(719)曾以焉耆代碎叶. ,1111

安西州,安西州,안서주: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降安西府置, 属甘肃省. 治所即今甘肃安西县. 辖境相当今甘肃玉门市以谣地. 1913年改为安西县. ,1111

安西县,安西縣,안서현: ①金初升安西城置, 初属巩州, 贞祜四年(1216)属定西州. 治所即今甘肃定西县. 元初移定西州治此, 省县入州. #②1913年改安西州置, 属甘肃安肃道. 治所即今安西县. 取“安定西边”之意. 1927年直属甘肃省. ,1111

安西府,安西府,안서부: ①唐贞观十三年(639)置, 属洮州. 治所在今甘肃卓尼县城附近. 后废. ������元和志������卷39略潭县: “安西府, 在县东四十里. 周明帝武成元年, 行军总管博陵公贺兰祥讨吐谷浑, 筑此城以保据西土, 后因置博陵郡. 隋又为县, 属洮州. 贞观十二年省入临潭, 十三年于此置安西府.”#②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京兆府置, 治所在咸宁․长安二县(今陕西西安市). 次年改为安西路. #③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升安西厅置, 属甘肃省治所在渊泉县(今甘肃安西县). 辖境相当今甘肃玉门市以西之地. 二十七年(1762)移治敦煌县(今敦煌市). 三十九年(1774)降为安西州. ,1111

安西城,安西城,안서성: ①唐南诏置, 属镇西节度. 在今缅甸克钦邦孟拱河西岸的孟拱. 为从南诏通天竺正西一道的重要城邑. 唐樊绰������蛮书������卷6: “从上郎坪北里眉罗蓝盐井又至安西城, 直北至小婆罗门国.”南诏后期属丽水节度. #②即安西都护府城龟兹城. 在今新疆库车县. ������颓唐书·突厥传������: 开元间, 车鼻施啜苏禄“阴结吐蕃举兵掠四镇, 围安西城.” #③本名汝遮堡, 北宋绍圣三年(1096)筑城赐名, 属会州. 即今甘肃定西县. 金初升为安西县. ,1111

安西都护府,安西都護府,안서도호부: 唐六都护府之一. 贞观十四年(640)置, 治所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四十余里高昌故城). 二十二年(648)徙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 永徽=年(651)还治西州. 显庆三年(658)又徙治龟兹. 成亨元年(670)移治碎叶镇(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南岸托克马克西南阿克·贝希姆废墟. 长寿元年(692)还治龟兹. 辖境约当今阿尔泰山以西․成海以东及阿姆河流域․葱岭东西․塔里木盆地大部地区. 至德二年(757)更名镇西都护府. 后复名安西都护府. 贞元六年(790)地入吐番, 废. ,1111

安西砦,安西砦,안서채: 宋置, 属涪州. 在今四川涪陵市西. ������宋史·张珏传������: 南宋末, 元兵攻破重庆, 珏顺长江东走涪州, 被执. “珏至安西赵老庵, 其友谓之日: ‘公尽忠一世, 以报所事, 今至此, 纵得不死, 亦何以哉?’珏乃解弓弦自经厕中, 从者焚其骨, 以瓦缶葬之死所.” 安西路元至元十五年(1279)改京兆府为安西府, 次年又改为路. 治所在咸宁․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 因元世祖封其子莽噶拉于此为安西王, 故名. 俗称阿儿垛. 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 西至眉县, 东北至韩城, 东南抵商县. 皇庆元年(1312)改为奉元路. ,1112

安达厅,安達廳,안달청: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杜尔伯特旗垦地置, 属黑龙江将军(次年改黑龙江省). 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安达市东北任民镇. 民国林传甲������黑龙江乡土志������: “安达即谙达, 本蒙古官名.”地因官名. 1913年降为安达县. ,1112

安达县,安達縣,안달현: 1913年改安达厅置, 属黑龙江省龙江道. 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安达市东北任民镇. 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 1937年移治安达镇(即今黑龙江省安达市). 1945年划归嫩江省. 1949年划归黑龙江省. 1960年改设安达市. ,1112

安达拉卡伦,安達拉卡倫,안달랍잡륜: 清乾隆年间置, 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东北․伊犁河南岸杜邦. 清徐松������西域永道记������卷4: 伊犁河“自惠远城南, 西流九十里, 径古尔班托海北, 又西七十里, 径安达拉卡伦北.” ,1112

安达站,安達站,안달참: 即今黑龙江省安达市. ������清史稿·地理志������安达直隶厅: 官商路“西越东清铁路安达站至柱尔伯特贝子旗.” 1937年安达县移治于此. ,1112

安达礁,安達礁,안달초: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 位于郑和群礁的东端. 中国渔民向称银饼․银锅. 1935年公布名称为依鲁德礁. 1947年改名安达礁. 郑资约������南海诸岛地理志略������载: 安达礁“礁东北西南斜列, 长4.25淫, 宽由200码至1里不等. 礁上有数大石常露出, 低潮时有更多之小石, 亦暴露.” ,1112

安成,安成,안성: 亦作安城. 战国魏邑, 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 ������史记·魏世家������: 安鳌王十一年(前266), 信陵君无忌谓魏王日, “通韩上党于共․甯, 使道安成, 出入赋之”, 即此. ,1112

安成县,安成縣,안성현: ①西汉置, 属长沙国. 治所在今江疆安福县西严田乡东北竹山下. 东汉改为安城县, 属庐陵郡. 三国吴属安成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安复县. 隋开皇中改平都县, 属吉州. 治所即今江西安福县. 开皇十八年(598)复改安复县. #②三国魏改安城侯国为安城县, 西晋改安成县, 属汝南国. 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七十里北胡. 北齐废. #③即安城县. 在今广西宾阳县东黎塘镇. ������隋书·她理志������作“安成县.” ,1112

安城侯国,安城侯國,안성후국: 东汉改安成侯国置, 属汝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七十里北胡. 三国魏改为安城县. 为豫州治. 西晋改安成县. ,1112

安成郡,安成郡,안성군: ①三国吴宝鼎二年(267)置, 属扬州. 治所在平都县(今江西安福县). 辖境相当今江西新余市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泸水․禾水流域. 隋开皇九年(589)废. #②南朝梁置, 属定州. 治所在安成县(今广西宾阳县东黎塘镇). 辖境相当今广西宾阳县․贵港市接界处.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 ,1112

安夷川,安夷川,안이천: 即今青海平安县西南祁家川水(三合沟). ������水经·河水注������: “湟水又东, 安夷川水注之. 水发远山, 西北流, 控引众川, 北屈, 径安夷城西北, 东入湟水.”,1112

安夷军,安夷軍,안이군: 唐贞元七年(791)置, 治所在资州(今四川资中市). 后徙内江县北(今内江市西北). ������舆地纪脏������卷157资州: 安夷军“韦皋于资州建安夷军, 以维制诸蛮. 在内江上流二十里太平坝, 今名安汉坝.” 后废. ,1112

安夷县,安夷縣,안이현: ①西汉置, 属金城郡. 治所在今青海平安县西. 东汉建初元年(76), 护羌校尉居此. 晋属西平郡. ������晋书·秃发乌孤载记������: 十六国南凉太初三年(399), 武威王秃发鸟孤“署弟利鹿孤为骠骑大将军․西平公, 镇安夷.” 即此. 北魏废. #②北宋政和八年(1118)量, 属思州. 治所即今贵州镇远县. 宣和四年(1122)废为砦. 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置, 元废. ,1112

安夷郡,安夷郡,안이군: ①北魏置, 属东秦州. 治所在长蛇县(今陕西宝鸡县西北香泉河流域). 辖境相当今陕西宝鸡县西北部. 隋初废. #②唐天宝元年(742)改思州置, 治所在务川县(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东北). 辖境相当今贵州沿河±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地. 乾元元年(758)复为思州. ,1112

安夷砦,安夷砦,안이채: 北宋熙宁六年(1073)改婆娑砦置, 属江安县. 在今四川长宁县(旧安宁镇, 今长宁镇). 大观四年(1110)废. 政和六年(1116)复置, 属长宁军. 南宋嘉定四年(1211)改置安宁县. ,1112

安匠屯,安匠屯,안장둔: 即鞍匠营. 今河北滦平县治. 清于此置巡司. ,1112

安舟冈,安舟岡,안주강: 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南六十里淮河北岸安冈乡. 明正德������颍州志������卷1: 安舟冈“往来舟楫, 依岗湾泊, 故名.” ,1112

安舟塘,安舟塘,안주당: 即今安徽阜南县东南七十里安冈乡. 清道光������阜阳县志������卷2: 安舟塘“环安舟冈七里. 明成化中废, 州同知刘节修复.” ,1112

安众侯國,安眾侯國,안중후국: 西汉元朔四年(前125)置, 属南阳郡. 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东. 西晋废入宛县. ,1112

安众港,安眾港,안중항: 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北赵河畔. ������水经·湍水注������: “涅水又东南径安众县, 竭而为陂.谓之安众港. 魏太祖破张绣于是处.”,1112

安众塞,安眾塞,안중새: 在今山西朔州市北. ������方舆纪要������卷44朔州: 安众塞“在州北. 唐会昌三年, 回鹘鸟介可汗犯塞, 振武节度使刘沔与天德将石雄出云州, 走马邑, 抵安众塞, 遇敌与战, 败之.” ,1112

安众镇,安眾鎮,안중진: 北宋置, 属南阳县. 在今河南南阳县西南三十里. ,1113

安各庄,安各莊,안각장: 即今河北滦县西北二十里东安庄镇. 清光绪������滦州志������卷8: 安各庄在“城西北二十里.” ,1113

安多罗,安多羅,안다라: 即安得悦. 在今新疆民丰县东北安迪尔兰予. ,1113

安庄卫,安莊衛,안장위: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 属贵州都司. 治所即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清康熙十一年(1672)省入镇宁州. ,1113

安庄城,安莊城,안장성: 即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方舆纪要������卷123安庄卫: 安庄城“今卫治. 洪武二十五年筑.” ,1113

安庆卫,安慶衛,안경위: 明洪武初置, 属直隶南京. 治所在安庆府怀宁县(今安徽安庆市). 清废. ,1113

安庆市,安慶市,안경시: 1927年由怀宁县析置, 治安庆城(今安徽安庆市). 1930年撤销, 并入怀宁县. 解放后1949年4月复置, 同年10月又废. 1950年复设安庆市. ,1113

安庆军,安慶軍,안경군: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置, 治所在怀宁县(今安徽省潜山县). 庆元元年(1195)升为安庆府. ,1113

安庆坝,安慶壩,안경패: 亦作安靖坝. 即今靼川石棉县西北大渡河东岸安靖. 清光绪������越嵩厅志������卷2: 同治二年(1863), 石达开“自冕邑据紫打地, 总督骆秉璋遣雅州府萘步钟․军门唐友耕等分据河北岸安庆坝․洋泅营, 无雨骤涨, 毙贼无数, 石逆就擒, 其党尽歼.” ,1113

安庆府,安慶府,안경부: 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安庆军置, 治所在怀宁县(今安徽潜山县). 端平三年(1236)移治罗刹洲(今贵池市西六十里). 景定元年(1260)移治宜城(今安庆市). 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北, 枞阳․桐城․岳西以南地区.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安庆路. 明洪武初改为宁江府, 六年(1373)复为安庆府, 直隶南京. 清为安徽省治. 1913年废. ,1113

安庆泽,安慶澤,안경택: 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北. ������宋史·夏国传上������: 淳化初, 李继迁“复与继捧战于安庆泽”, 即此. ,1113

安庆道,安慶道,안경도: 1914年6月由安广滁和道改置, 属安徽省. 治怀宁县(今安徽安庆市). 辖境约当今安徽长江以西, 岳西․舒城․合肥․肥东․肥西․滁州․全椒․来安以东地区. 同年10月, 今滁州․全椒․来安划归淮泗道, 金寨․六安․霍山及湖北英山由淮泗道改隶本道. 1928年废. ,1113

安庆路,安慶路,안경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安庆府为路, 属蕲黄宣慰司. 二十三年(1286)属河南江北行省. 治所在怀宁县(今安徽安庆市). 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北, 枞阳․桐城․岳西以南․以西地区. 明洪武初为宁江府. ,1113

安州,安州,안주: ①北魏皇兴二年(468)置, 洽方城(今河北隆化县伊逊河东岸). ������水经·濡水注������: “索头水南流径广阳侨郡西, 魏分右北平置, 今安州治.”东魏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 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七十里. 北周改名玄州. #②西魏大统十六年(550)改南司州置, 治所在安陆郡(今湖北安陆市). 北周大象初改为浈州, 寻复为安州. 隋大业三年(607)改为安陆郡. 唐初又改名安州, 天宝初改名安陆郡, 乾元初复名安州. 辖境相当今湖北安陆․广水․应城․孝感․云梦等市县地. 北宋宣和元年(1119)改名德安府. #③南朝梁天监初置, 治所在定远郡定远县(今安徽定远县东南). 太清中废. #④南朝梁武帝置, 治所在宋寿县(今广西钦州市东北三十里久隆镇). 辖境相当今广西钦州․防城港二市․灵山县及越南芒街一带.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钦州. #⑤南朝梁末改南梁州置, 治所在南安郡(在今四川剑阉县). 辖地相当今四川剑阁县地. 西魏改为始州. #⑥南朝陈太建七年(575)改东楚州置, 治所在宿预县(今江苏泗阳县西北郑楼乡古城). 北厨大象二年(580)改为涸州. #⑦唐武德三年(620)李子通置, 治所即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 寻改武州. #⑧唐武德五年(622)置, 治所隆安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东南). 结境相当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东南一带. 贞观元年(627)废. #⑨唐渤海国置, 为安边府治. 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北奥莉加. 辽废. #⑩辽置, 治所即今辽宁昌图县北四面城乡. 辖境相当今辽宁昌图县北部分地区. 金皇统三年(1143)废. #⑩金天会七年(1129)升顺安军置, 治所在高阳县(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镇). 辖境相当今河北高阳․安新二县地. 大定二十八年(1188)移治葛城县(今安薪县西南安州镇), 泰和八年(1208)又移治渥城县(今安新县). 元初还治葛城, 属保定路. 至元二年(1265)废. 寻复置. 明洪武二年(1369)废葛城县入州, 属保定府. 1913年改为安新县. 1950年迁治新安镇. #⑩蒙古中统五年(1264)改石泉军置, 属成都路. 治所在今四川安县西北. 辖境相当今四川安县․北川县地. 明洪武初降为安县. ,1113

安州砦,安州砦,안주채: 在今山东宁津县西北十八里. ������方舆纪要������卷13宁津卫: 安州砦“有前․后两砦. 相传五代初屯兵处.” ,1113

安冲土司,安沖土司,안충토사: 清末由多伦尼托克安图, 阿萨克․克列玉․克阿永․克叶尔济․克拉尔济․克典巴七族合并设置, 驻牧地在安冲庄(今青海玉树县西北安冲乡). 为玉树二十五族之一. 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 安冲土司“东北以通天河与固察为界, 北与玉树․娘磋连界, 西南与扎武属地为界. 百长七员, 日安冲․日阿萨․日阿永․臼叶吉․日拉吉․曰列玉․习典巴.” ,1113

安冲庄,安沖莊,안충장: 即今青海玉树县西北安冲乡. 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 “安冲驻牧地在通天河西南岸. ……百户驻安冲庄.”,1114

安次县,安次縣,안차현: ①西汉置, 属勃海郡. 治所在今河北廊坊市西北古县村. 东汉属广阳郡. 三国魏属燕国. 北魏属燕郡. 隋属涿郡. 唐属幽州, 武德四年(621)移治石梁城(今廊坊市东南), 贞观八年(634)又移治常道城(今廊坊市旧州西北常道村), 开元二十三年(735)移治今廊坊市西旧州. 蒙古中统四年(1263)升为东安州. 1914年改东安县复置, 属直隶京兆尹. 治所在今廊坊市东南光荣村. 1928年直属河北省. 1948年迁治廊坊. 1928年直属河北省. 1981年析置廊坊市. 1983年撤销, 并入廊坊市. #②南朝宋侨置, 属清河郡. 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附近. 北齐废. ,1114

安江砦,安江砦,안강채: ①北宋熙宁六年(1073)以硖州新城置, 属沅州. 即今湖南黔阳县治. 明置巡司. 1949年黔阳县自黔城镇迁治于此. #②北宋置, 属观州. 治所在今广酉东兰县境. 宣和三年(1121)废. ,1114

安兴县,安興縣,안흥현: 南朝梁改新丰县置, 属新兴郡. 治所在今湖北荆沙市荆问区(故江陵县城)东北. 隋开皇十一年(591)废. 仁寿元年(601)改广牧县复置, 属荆州. 治所在今荆沙市荆州区东三十里. 大业初属南郡. 唐贞观十七年(643)废. ,1114

安兴郡,安興郡,안흥군: 南齐改宋兴郡置, 属益州. 治所在南汉县(今四川成都市北三十里). 北周废. ,1114

安兴集,安興集,안흥집: 明置安兴集巡司, 属巨野县. 即今山东菏泽市东北安兴镇. ,1114

安军州,安軍州,안군주: 五代时于阗国置, 治所在今新疆于田县东北.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于阗: “又行二日至安军州, 遂至于阗.”������方舆纪要������卷65于阗: 扦架城“五代时于阗尝置州于此. 高居诲云: 渡陷河, 又西至绀州, 予阗所置州也. 又行二日至安军州, 遂至于阗. ……所谓安军, 即故罕泵城矣.” ,1114

安阳,安陽,안양: ①战国赵邑. 在今河北临城县南. ������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 “廉颇将攻魏房子, 拔之, 因城而还. 又攻安阳, 取之.” #②战国赵地. 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 ������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三年(前296), “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 即此. 西汉置东安阳县. #③邑名. 本战国魏宁新中, 秦改名. 在今河南安阳市南. ������史记·秦本纪������: 昭襄王五十年(前257), “拔宁斯中, 宁新中更名安阳”, 后改为县. ,1114

安阳口店,安陽口店,안양구점: 在今湖北郧县东汉水东岸安阳口. ������方舆纪要������卷79郧阳府郧县“马山口堡”条下: “其相近者日安阳口店.”������清一统志·郧阳府������: 安阳口店“在郧县东五十里.” 民国������湖北通志������卷36郧县: 安阳口“同治元年, 粤逆伪扶王由淅川经琵琶滩直逼郡城, 官军水师赴援, 次安阳口, 为贼所遏, 守城团勇击败之, 舟乃得进.” ,1114

安阳山,安陽山,안양산: ①又名阳山. 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北五十里阳山. ������寰宇记������卷92引������风土记������云: “周武王封周章少子斌于无锡县安阳乡.”������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无锡县: 安阳山, 周斌“卒葬山下, 山因以名. 峰峦奇峭, 顶有龙湫, 俗呼西阳山. 昔时阳湖在其西麓云. 元末, 张士诚将莫天裱屯兵于此, 以拒塞宜兴东出之道. 今有垒营遗址.” #②一名大山. 又称西大山. 在今安徽霍邱县西, 与河南固始县交界处. ������寰宇记������卷129霍邱县: “安阳山在县西九十里. 西属固始, 东属霍邱. 汉������地理志������云: 安丰西南有大别山, 又有阳泉县. 今验古迹阳泉县在山西北, 安丰县在山东北, 各取县之一字为名.”#③在今河南固始县东. ������隋书·地理志������: 固始县“有安阳山.” ������寰宇记������卷127固始县: “安阳山在县东六十里. 山顶与霍县分界.”������有舆纪要������卷50固始县: 安阳山“一名大山. 势甚高耸. 有白龙池在其上. ������志������云: 唐元和中平蔡, 尝驻兵于此. 又有故元时大山民寨.” #④在今湖南桃源县西. ������方舆纪要������卷80桃源县“穿石山”条下: “又安阳山, 在县西百二十里. 高万丈, 云气开合, 可占晴雨.”,1114

安阳水,安陽水,안양수: 即唐五代时桑干河南支, 径今河北固安․永清二县北. ������资治通鉴������: 五代厨显德六年(959), 北伐契丹, 世宗遣将刘重进据固安, “上自至安阳水, 命作桥”, 谋取幽州, 会有疾而还. ,1114

安阳市,安陽市,안양시: 1949年由安阳县城区及近郊析置, 属平原省. 治所即今河南安阳市. 1952年划属河南省. ,1114

安阳江,安陽江,안양강: 即今浙江瑞安市南之飞云江. 源出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南赤木山, 东经泰顺․文成二县, 于瑞安市东南入海. ������方舆纪要������卷94瑞安县: 安阳江“在城南. ������志������云: 其上源有二……合诸山溪之水, 流入县境, 至陶山南口而合流, 又东至县南, 水阔百余丈……东接海口, 为县境之冲要.” ,1114

安阳县,安陽縣,안양현: ①秦置, 属潺内郡. 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南. 西汉废入荡阴县. 三国魏复置, 属魏郡. 东魏天平初废入邺县. 隋开皇十年(590)复置, 属相州. 移治今安阳市. 大业初为魏郡治. 唐为相州治. 金明昌三年(1192)为彰德府治. 元为彰德路治.元末废. 明洪武元年(1368)复置, 为彰德府治. 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49年8月析城区及郊区置安阳市, 县徒治水冶(今安阳县西水冶镇). 1954年还治安阳市. #②西汉置, 属汉中郡. 治所在今陕西洋县北. 三国魏移治今陕西石泉县东南.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安康县. #③西汉置, 属汝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县南. 西晋改名南安阳县. 南朝宋复名安阳县. 隋废. #④即西安阳县. 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 ������后汉书·蔡邕传������: 邕流“居五原安阳县.” 李贤注: “即西安阳县也, 故城在今胜州银城县.”#⑤三国魏置, 属魏兴郡. 治所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池河入汉水口之北.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安康县. #⑥三国吴宝鼎三年(268)改罗阳县置, 属临海郡. 治所即今浙江瑞安市. 西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司州魏郡之安阳县重名而改为安固县. #⑦东晋置, 属魏郡. 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东长山镇南. 北魏属东魏郡. 北齐废. #⑧南朝宋改南安阳县置, 属汝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县西南陡沟镇. 北魏为安阳郡治. 隋开皇初废入真阳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属豫州. 贞观元年(627)废. #⑨南朝宋侨置, 属南汝阴郡. 治所在今安徽合肥附近地. 南齐因之. 后废. #⑩北魏永平元年(508)置, 为北谯郡治. 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南. 后废. #⑩北魏孝昌二年(526)置, 属砀郡. 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北二十五里麻城. 北齐属彭城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砀山县. #⑩北魏置, 属高柳郡. 治所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 北齐废. #⑩北魏孟, 为安阳郡治. 治所在今甘肃秦安县北安伏乡.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长川县. ,1114

安阳河,安陽河,안양하: 即洹水. 在今河南安阳市北. ������资治通鉴������: 唐乾元二年(759), “官军步骑六十万陈于安阳河北, 思明自将精兵五万敢之.” 即此. ,1115

安阳城,安陽城,안양성: ①在今山东曹县东. ������史记·项羽本纪������: 宋义救赵, “行至安阳, 留四十六日不进.” 又, ������傅宽传������: 傅宽“从攻安阳․杠里.” ������正义������谓“今宋期楚丘县西十里安阳故城是也.” #②在今河南陕县东南硖石乡西四十里. ������水经·河水注������: 安阳溪水“出石崤南, 西径安阳城南, 汉昭帝封上官桀为侯国. 潘岳所谓我徂安阳也.” 唐贞观八年(625)曾移崤县治于此. 北宋初, 城废. #③即今河南焦作市东北二十八里安阳城乡. ������魏书·地形志������汲郡北修武县: “有安阳城.”,1115

安阳侯国,安陽侯國,안양후국: 西汉置, 属汝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县西南陡沟镇. 文帝八年(前172), 封淮南厉王子勃为安阳侯. 即此.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南安阳县. ,1115

安阳亭,安陽亭,안양정: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故邺县附近. ������资治通鉴������: 东晋永和五年(十六国后赵太宁元年, 349), 石虎死, “(彭城王)遵至安阳亭, 张豺惧而出迎, 遵命执之.” 即此. ,1115

安阳郡,安陽郡,안양군: ①北魏永安三年(530)置, 为郢州治. 治所在安阳县(今阿南正阳县西南陡沟镇). 辖境相当今河南正阳县地. 东魏天平四年(537)废. #②北魏置, 属秦州. 治所在安阳县(今甘肃秦安县北安伏乡). 辖境相当今甘肃秦安县北部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1115

安阳桥,安陽橋,안양교: 一名鲸背桥. 在今河南安阳市北四里安阳河上. ������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 开运二年(942), “王师与契丹相拒于相州安阳河上. ……是夜, 张从恩引军退保黎阳, 唯留五百人守安阳河桥.” ,1115

安寿县,安壽縣,안수현: 西魏改梓潼县置, 属潼川郡. 治所在今四川梓潼县睡南三十里石牛镇. 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梓潼县, 大业三年(607)复改为梓潼县. ,1115

安远山,安遠山,안원산: 在今四川江安县南四十里. ������清一统志·泸州������: 安远山, “������|匿志������: 耸然特出, 梵刹数重. 相传蜀汉诸葛亮征蛮驻此.” 北宋元丰中置安远砦于此. ,1115

安远门,安遠門,안원문: 即开远门. 唐长安外郭城西面偏北的一门. 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郊大土门村. ,1115

安远水,安遠水,안원수: 又名濂江水․廉水. 即今江西安远县北濂江. ������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安远县: 安远水“在县治西北. 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乌田尾, 流经此亦谓之濂江. 会紫岭欣山上廉里仁小华江诸水, 西至板石镇始通舟楫, 至会昌县界合流入贡.” ,1115

安远军,安遠軍,안원군: 唐末置, 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 ������资治通鉴������: 五代梁乾化三年(913).“晋周德威拔燕安远军, 蓟州将成行言等降于晋.” 即此. ,1115

安远县,安遠縣,안원현: ①西晋太康六年(285)置, 属郁林郡. 治所当在今广西柳江及红水河中游一带. 南朝宋属桂林郡. 南齐以后废. #②南齐建元初分雩都县置, 属南康郡. 治所在今江西宁都县南. 永明八年(490)并入虔州. 梁大同十年(544)复置, 移治今江西安远县南. 隋开皇中废. 唐贞元四年(788)复置, 属虔州. 治所又移今安远县. 南宋属赣州.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废, 至大三年(1310)复置, 属宁都路. 明属赣州府. 民国初属江西赣南道. 1926年直属江西省. #③隋开皇间置, 属骧卅}. 治所在今越南河静省河静东南一带. 大业初属日南郡. 后废. 唐武德五年(622)复最, 属南德州. 贞观十三年(639)后废. #④唐初置, 属唐林州. 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高尚南. 至德二年(757)改为柔远县. #⑤北宋景德二年(1005)改安京县置, 属钦州. 治所即今广西钦州市. 南宋为钦州治. 元为钦州路治. 明洪武七年(1374)废人钦州. #⑥辽置, 属通州. 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东北. 金废. ,1115

安远庙,安遠廟,안원묘: 俗称伊犁庙. 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武列河东平岗上.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建. 据乾隆御制������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碑刻载, 在漠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少数贵族发动武装叛乱时, 蒙古各部人民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准噶尔部蒙古的达什达瓦部参加了清朝平叛的军事行动, 后朝廷允其所请, 将该部二千一百余人迁居热河, 并仿照新疆伊犁固尔札庙形制, 营建此庙, 以“怀柔远人.”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15

安远府,安遠府,안원부: 唐渤海国置, 治所在宁州(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江东岸伊曼附近). 辖境约当今俄罗斯境乌苏里江支流比金河․伊曼河․阿库里河流域. 辽废. ,1116

安远河,安遠河,안원하: 即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宁远河. ������舆地纪胜������卷127引������元和志������谓之宁远水. ������明一统志������谓之大河水. ������清一统志·琼州府一������: 安远水“在崖州(治今崖城镇)北……������旧志������: 大河水在州北三里, 流至城北分流, 一由城东绕近南f了, 至州西南十五里保平港入海;一由城北绕至城西三里, 曰抱漾水, 又西二里至蕃坊港, 合流入海.” ,1116

安远驿,安遠驛,안원역: 在今广东清远市. ������方舆纪要������卷10l广州府清远县: 安远驿“在县城西.” ,1116

安远郡,安遠郡,안원군: ①南朝梁天监六年(507)置, 属衡州. 治所在始兴县(今广东始兴县西北).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 #②东魏武定七年(549)置, 治所在巨鹿县(令江苏盱眙县境). 北齐废. #③北周置, 属平州. 治所在今湖北安远县境. 隋开皇九年(589)废. ,1116

安远砦,安遠砦,안원채: ①北宋天禧二年(1018)置, 属秦州. 即今甘肃甘谷县西北安远乡. 熙宁八年(1075)废为镇, 后复为砦. ������宋史·宁宗纪������: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九月, “壬子, 程信及夏人攻巩州不克, 信引兵趋秦州. 丙辰, 夏人自安远砦退师.” 后废. #②北宋元丰三年(1080)置, 属泸州. 在今四川江安县东南五十里安远场. 后废入江安县. #③北宋大观二年(1108)置, 属庭州. 治所在今广西河池市西北. 宣和五年(1123)移砦于平安山. 寻废. #④即今福建宁化县北安远乡. ������方舆纪要������卷98宁化县: 安远砦在“县北百里. 北至邵武府建宁县八十里. 旧名下土寨, 宋庆元中置, 元因之, 有巡司戍守. 明朝洪武初改今名.” ,1116

安远堡,安遠堡,안원보: ①北宋置, 属镇戎军熙宁砦. 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 后废. #②亦名打班堡. 明置, 属古浪所. 即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北安远镇. 清初设守备, 后改都司. ,1116

安远寨,安遠寨,안원채: 北宋天禧二年(1018)置, 属秦州. 即今甘肃甘谷县北安远乡. ,1116

安远镇,安遠鎮,안원진: ①北宋熙宁二年(1069)废安远砦为镇, 属秦州. 即今甘肃甘谷县西北安远乡. #②在今广东南雄县西北. ������元和志������卷34始必县: “安远镇, 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1116

安劳堡,安勞堡,안로보: 明置, 在今广薅柳城县西. ������方舆纪要������卷109柳城县: 安劳堡“在县西北. 成化初置, 正德以后为叛瑶所据. 万历二年平上油‘贼’, 复置堡, 设兵屯守.” ,1116

安村寨,安村寨,안촌채: 当在今贵州仁怀县境. ������明史·吴广传������: 万历二十五年(1597)征播之役, “广屯二郎坝, 大行招徕. ……陶洪․安村․罗树三砦土官各出降, 他部来归者数万.” ,1116

安吴县,安吳縣,안오현: 东汉建安初, 吴分泾县置, 属丹阳郡. 治所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五十里安吴乡焦石埠. 西晋属宣城郡. 隋开皇九年(589)废. 唐武德三年(620)复置, 属猷州. 移治今安徽旌德县北三十五里吉城村(俗称沙城). 八年(625)废. ,1116

安吴渡,安吳渡,안오도: 即今安徽泾县西南安吴乡. 清嘉庆������泾县志������卷2: 安吴市“在县西五十里落星潭东安吴渡口, 即旧安吴县址.” ,1116

安县,安縣,안현: ①明洪武七年(1374)改安州置, 属保定府. 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安州镇. 十三年(1380)复为安州. #②明洪武七年(1374)降安州置, 属成都府. 治所即今四川安县.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四川卷上: “安县之名起子龙安, 或云取安抚西羌之义也.”清雍正五年(1727)属绵州. 民国初属四川谣川道. 1928年直属四川省. ,1116

安邑,安邑,안읍: ①古都邑名. 故址在令山酉夏县西北禹王城. 或说即夏县西北东下冯遗址. 相传夏禹建都于此. 春秋时属晋. ������史记·夏本纪������: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集解������引皇甫谧日: “都平阳, 或在安邑, 或在晋阳.”������太平御览������卷163引������帝王世纪������日: “禹自安邑都晋阳, 至桀徒都安邑.”#②春秋战国时魏国都城. 故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 ������史记·魏世家������: 武侯二年(前395), “城安邑”, 至惠王九年(前362)迁都大梁.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县下亦载: “魏绛自魏徙此, 至惠王徙大梁.”,1116

安邑县,安邑縣,안읍현: ①秦置, 为河东郡治. 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分置南․北安邑县. #②东晋成康三年(337)侨置, 属南河东郡. 治所在今湖北公安县境. 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废. #③隋改南安邑县置, 属河东郡. 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十里安邑. 唐属河中府. 北宋属解州. 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 1915年移治今运城市, 1918年复还旧治. 1928年直属山西省. 1955年又移治今运城市. 1958年与解虞县及临猗․永济两县的部分地区合设运城县, 1983年改设运城市. 境内有盐池, 历来为我国著名产盐区. ,1116

安邑郡,安邑郡,안읍군: 地周置, 属虞州. 治所在夏县(今山西夏县). 辖境相当今运城市东部及夏县地. 隋开皂初废. 义宁元年(617)复置, 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安邑). 唐武德元年(618)废. ,1116

安利军,安利軍,안리군: 北宋天圣元年(1023)改通利军置, 治所在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东). 明道中复为通利军. ,1117

安谷城,安穀城,안곡성: 在今土耳其西南部安塔基亚, 一说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口附近. ������三国志������卷30裴注引(魏略-西戎传������: “大秦国一号犁轩, 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 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 直至海西.”,1117

安谷镇,安穀鎮,안곡진: 在今陕西耀县西北. 宋敏求������长安志������卷19: “安谷镇, 在(华原)县西北八十里.”������清一统志·西安府三������引������耀州志������: “照金山西北为七里川, 即古安谷镇地.”,1117

安怀县,安懷縣,안회현: 南朝宋(一说东晋咸和六年)置, 属东官郡. 治所在今广东惠东县西北梁化镇. 南齐改名怀安县. ,1117

安羌城,安羌城,안강성: 北宋宣和六年(1124)置, 在今甘肃康乐县境. ������宋史·地理志������熙州: 安羌城“宣和六年, 赐熙河兰廓路新建溢机堡名为安羌城, 不知属何州军, 姑附于此.” ,1117

安羌堡,安羌堡,안강보: 北宋置, 属原州. 当在今甘肃镇原县境. ,1117

安沂县,安沂縣,안기현: 东晋置, 为永平郡治. 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西北. 南朝梁改为安基县. ,1117

安良厅,安良廳,안량청: 清宣统三年(1911)置, 属康定府. 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西一百三十里瓦泽乡东北安良坝. 民国吕式斌������今县释名������卷6: 藏名陌娘坝, “安良即阿娘译音之异.” 1913年改安良县. 不久废人康定县. ,1117

安良汛,安良汛,안량신: 在今广西融安县东南板桥乡境. 清属永宁州, 有把总驻守. ,1117

安良坝,安良壩,안량패: 亦作阿娘坝. 在今四川康定县西一百三十里瓦泽乡东北. 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程站: 纳瓦“下山南行, 十五里至阿娘坝. ±产饶多, 地方俨有富庶之象.” 清季设安良厅于此. ,1117

安良县,安良縣,안량현: 1913年改安良厅置, 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西安良. 不久废入康定县. ,1117

安良店,安良店,안량점: 一名安乐镇. 即今河南郏县北安良镇. 明正德������汝州志������卷1: 郏县有安良店. ,1117

安社村,安社村,안사촌: 即今陕西淳化县东北南村乡安社村. 西北革命根据地所置淳耀县曾徙治于此. ,1117

安陆州,安陸州,안륙주: 明洪武九年(1376)改安陆府置, 属湖广布政司. 治所在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市). 明嘉靖十年(1531)改为承天府. ,1117

安陆县,安陸縣,안륙현: 秦置, 属南郡. 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市西北五十三里. 西汉属江夏郡. 西晋为江夏郡治. 东晋末徙治今湖北安陆市. 南朝宋为安陆郡治. 西魏为安州治. 隋大业初为安陆郡治. 唐为安州治. 北宋宣和元年(1119)为德安府治. 明洪武初废. 十三年(1380)复置, 为德安府治. 民国初属湖北江汉道. 1932年直属湖北省. 1987年改设安陆市. ,1117

安陆府,安陸府,안륙부: 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郢州置, 属河南行省. 治新在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市). 辖境约当今湖北钟祥市及京山县地. 明洪武九年(1376)降为安陆州. 嘉靖十年(1531)改为承天府(府治长寿县改名钟祥县). 清顺治三年(1646)复为安陆府, 属湖北行省. 辖境扩大. 1912年废. ,1117

安陆郡,安陸郡,안륙군: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析江夏郡置, 属郢州. 治所在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市). 南朝梁为南司州治.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为安州治. 北周大象初为郧州治. 寻复为安州治. 隋开皇初废. 大业三年(607)复置. 辖境相当今湖北安陆․孝感․广水․应城․京山․云梦等市县地. 唐武德初改名安州. 天宝初复名安陆郡. 乾元初复名安州. ,1117

安陇砦,安隴砦,안롱채: 北宋元符三年(1100)于陇朱黑城置, 属湟州. 在今青海乐都县东南四十五里. ������宋史·地理志������乐州: 安陇砦, “故陇朱黑城, 元符二年收复, 三年赐名. ……北至湟州四十赢里.” ,1117

安奉铁路,安奉鐵路,안봉철로: 从辽宁安东(今丹东市)经本溪至奉天(今沈阳市)苏家屯. 长261.1公里. 日本于1904-1905年修建. ,1117

安武州,安武州,안무주: 唐大足元年(701)改福禄州置, 治所在安远县(今越南义静省南境). 天宝元年(742)改为福禄郡. ,1117

安武县,安武縣,안무현: ①西汉置, 属安定郡. 治所在今甘肃镇原县西南平泉乡. 东汉废. 北魏复置, 属西北地鄢. 隋省. #②西晋置, 属武平郡. 治所在今越南永富․北太鼹省境. 南齐废. ,1117

安坪镇,安坪鎮,안평진: 在今四川奉节县西南六十里长江南岸安坪乡. 清光绪������续修奉节县志������卷4: “县南: 安平驿距城六十里.”,1117

安枫岭镇,安楓嶺鎮,안풍령진: 即今安徽桐城县东北安凤乡. 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1������乡镇������: 安枫岭“小镇. 距棕阳三十里.” ,1117

安贤镇,安賢鎮,안현진: 北宋置, 属元城县. 在今河北大名县境. ,1117

安国,安國,안국: 又名布豁․捕喝. 古昭武诸国之一. 国都阿滥谧城(在今鸟兹别克斯坦布哈拉). ������魏书, 西域传·康国������有安国. ������隋书·西域传������: “王姓昭武氏, 与康国王同族, ……都在那密水南, 城有五重, 环以流水.”大业初遣使曾至其国. 唐显庆间, 置安息州于此. ,1117

安国山,安國山,안국산: 一名太庙山. 在今浙江临安县城东北. ������元丰九域志������卷5: 杭州临安县有“安国山.” ������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安国山“为县治主山, 钱锣建城于此.” 山南麓有吴越武肃王钱镪墓. ,1117

安国寺,安國寺,안국사: ①唐咸通间建. 即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南隅钟楼寺. #②在今湖北黄州市东南二里. 北宋苏轼有������黄州安国寺记������. 南宋陆游������入蜀记������: “出城五里至安国寺, 亦苏公所尝寓, 兵火之余, 无复遗迹, 惟绕寺茂林啼鸟, 似犹有当时气象.”#③在今陕西西安市内. 宋敏求������长安志������卷8: 大安国寺“睿宗在藩旧宅. 景云元年立为寺, 以本封安国为名.” ������资治通鉴������: 唐兴元元年(784), 李晟破朱讹, 复长安, “以牙前三千人屯安国寺, 以镇京城.” ,1117

安国衣锦军,安國衣錦軍,안국의금군: 简称衣锦军. 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镑升衣锦城置, }台所在今浙江临安县城.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土归宋, 改为顺化军. ,1118

安国县,安國縣,안국현: ①西汉置, 属中山国. 治所在今河北安国市东南六里安国城. 晋属博陵国.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 景明二年(501)复置, 属博陵郡. 北齐废. #②北齐改郝县置, 属巨鹿郡. 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市北安古城. 隋初废. #③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吴越改临安县置, 属杭州. 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北十八里高虹乡.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为临安县. #④1914年改祁县置, 属直隶保定道. 治所即今河北安国市. 1928年直属河北省. ,1118

安国城,安國城,안국성: ①在今河南镇平县东北六里安国城村. 相传汉初王陵封安国侯于此邑, 故名. #②在今河南孟县北禹寺村东一里安村. ������水经·济水注������: 同水“东北流径安国城西, 又东北注溟水. 溟水东南径安国城东.” ,1118

安国药王庙,安國藥王廟,안국약왕묘: 在今河北安国市南关. 地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始建. 药王姓邳名彤, 信都(今河北冀州)入. 是东汉开国功臣, 才兼文武, 精通医理, 遐迩闻名, 死后葬于安国南关. 建中靖国元年, 宋徽宗追封为灵贶侯, 并建庙祭祀. 清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庙宇, 并在西藤塑秦越人․张仲景․张子和․华佗․孙思邈․刘河间․孙林․张介影․徐文伯․皇甫士安等十大名医像陪祀. ������清一统志·保定府������称为“邳彤庙.” ,1118

安国镇,安國鎮,안국진: ①北宋置, 属温江县. 在今四川温江县东北十五里永宁乡(隆兴场).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淳化五年(994)九月, “遂克蜀州, 曹习等又破贼(李顺义军)于安国镇, 诛其帅马太保, 斩获甚众.” #②北宋置, 属龙游县. 即今四川乐山市西南二十里安谷镇. #③即唐胡谷堡. 北宋属平凉县. 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北三十五里安国乡. 清置递运所于此, 有外委防守. ,1118

安固县,安固縣,안고현: ①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置, 属临海郡. 治所即今浙江瑞安市. ������寰宇记������卷99瑞安县: “安固县因界内安固山为名.”东晋太宁元年(323)属永嘉郡. 隋开皇十二年(592)省. 唐武德五年(622)复置, 属东嘉州. 后属温州. 天复三年(903)改为瑞安县. #②南朝梁大同元年(535)置, 属伏虞郡. 治所在今回川营山县东北三十三里安固乡群力村. ������寰宇记������卷139良山县: 安固县“取安静永固为名.” 北周为蓬州治. 隋大业初属清化郡. 唐武德初复为蓬Fl治. 天宝元年(742)改为良山县. #③唐武德三年(620)置, 属宛州. 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八年(625)废入南阳县. #, ,1118

安图土司,安圖土司,안도토사: 一作多伦尼托克安图土司. 清雍正时置, 属西宁办事大臣. 为玉树四十族之一. 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北安冲乡(拉则). 清末并入安冲土司. 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下: “多伦尼托克云者, 役属蒙古之名地. 七族今并为安冲一族, 安冲即安图也, 一作南兔.”,1118

安图县,安圖縣,안도현: 清宣统元年(1909)置, 属奉天长白府. 治所在娘娘库(今吉林安图县西南松江镇). 民国������安图县志������卷1: “拟在图们江之左岸创设县治, 以保国界, 故定名安图.”民国初属奉天省东边道. 1929年直属辽宁省. 1934年属伪满间岛省. 1945年属松江省. 1949年划归吉林省, 移治明月镇(今安图县). 1969年又迁回松江镇. 1983年复迁明月镇. ,1118

安昌门,安昌門,안창문: 十六国前凉都城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市)中的宫殿门. ������晋书·张轨传������: 张天锡升平二十年(376), “天锡所居安昌门及平章殿无故而崩, 旬日而国亡.” ,1118

安昌水,安昌水,안창수: 又名龙麦水. 即今四川安县境之安昌河, 为涪江支流. ������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 安昌水“在县东南. 源出三面山, 合诸山溪之水, 东流入安县界, 又经绵州西而入涪水. 亦日龙安水.” ,1118

安昌市,安昌市,안창시: 即今浙江绍兴县西北安昌镇. 乾隆������绍兴府志������卷7������市������引������万历志������: 安昌市“在府城西北三十里.” ,1118

安虽县,安雖縣,안수현: ①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章陵县置, 属南阳郡. 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南三十里. 西晋属义阳郡. 南朝宋废. #②南朝宋初置, 为绥城郡治. 治所在今河南确山县西. 大明间废. 北魏延兴二年(472)复置, 属初安郡. 治所在朗陵故城(今确山县西南三十五里任店). 北齐为初安郡治.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朗山县. #③南齐置, 属齐兴郡. 治所在今湖北郧县境. 梁废. #④南朝梁普通七年(526)置, 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西北. 隋开皇九年(589)废. #⑤隋大业二年(606)改邢丘县置, 属怀州. 治所即今河南温县东北武德镇. ������元和志������卷16:“取安昌侯张禹国城为名也.”三年(607)属河内郡. 唐武德二年(619)改为武德县. #⑥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越州. 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北. 贞观十二年(638)废入合浦县. #⑦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安基县置, 属藤州. 治所在今广西岑澳县西北. 至德二载(757)改为义昌县. #⑧五代梁乾化元年(911)王闽改长乐县置, 治所即今福建长乐市. 后唐同光初复名长乐县. #⑨北宋宣和元年(1119)改龙安县置, 属石泉军. 治所在今四川安县东北. 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安县. #⑩辽置, 属锦州. 治所在今辽宁葫芦岛市北虹螺岘古城. 元废. ,1118

安昌城,安昌城,안창성: ①在今河南温县东北. ������水经·沁水注������: 沙沟水“东南径安昌城西, 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 #②在今甘肃文县西北. ������水经·漾水注������: “(安昌)水源发卫大西溪, 东南径邓至安昌郡南, ……又东南入白水.”������元和志������卷22: 帖夷县“安昌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二里. 后魏废帝遣宁同․宇文昶平阴平․邓至二蕃, 立宁州, 修筑故城.” #③亦作安乐城. 即今新疆吐鲁番市. ������新唐书·地理志������西州: “自州西南有南平․安昌两城.”,1119

安昌侯国,安昌侯國,안창후국: 西汉河平四年(前25)封张禹置, 属汝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确山县西. 东汉废. ,1119

安昌郡,安昌郡,안창군: ①北魏置, 属邓州. 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 后废. #②南朝宋泰始七年(471)置, 属越州. 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北. 南齐治所在武桑县(今合浦县北). 梁․陈时废. #③西魏置, 治所在舂陵县(今湖北枣阳市南三十里). 隋开皇初废. #④南朝陈置, 为司州治. 治所在黄城(今湖北费玻县东). 隋开垒初废. ,1119

安昌殿,安昌殿,안창전: 北魏平城宫殿. 在今山西大同市北. ������魏书·高祖纪������载: 太和元年(477)春正月’‘‘起太和․安昌二殿.” 同年秋七月, “太和․安昌二殿成.” 太和十六年(492)“十有一月乙卯, 依古六寝, 权制三室, 以安昌殿为内寝, 皇信堂为中寝, 四合殿为外寝.” ,1119

安昌镇,安昌鎮,안창진: 在今山西长治市北安昌村. ������清一统志, 潞安府������“神头镇“条下: 安昌镇“在(潞城)县西二十里.” ,1119

安罗卡伦,安羅卡倫,안라잡륜: 清光绪末置, 属瑷珲副都统. 在今黑龙江塔河县东北依西肯乡西北绥安站附近. 后废. ,1119

安和镇,安和鎮,안화진: 北宋置, 属洪雅县. 在今四川洪雅县东南. ,1119

安岳山,安嶽山,안악산: 亦名多岳山․岳山. 在今四川安岳县南. ������元和志������卷33安岳县: 安岳山“在县露南一里.” ������舆地纪胜������卷158普州: 乾艾山, “������九域志������载: 郡治安岳山. 耆旧相传, 以安乐岳山在郡南岳阳坝.” ,1119

安岳县,安嶽縣,안악현: 北周建德四年(575)置, 为普州治. 治所在今四川安岳县北铁门山. ������寰宇记������卷87安岳县: “本以邑地在山之上, 四面险绝, 故曰安岳.”隋大业初属资阳郡. 唐武德二年(619)复为普州治. 北宋开宝四年(971)移治今安岳县. 南宋宝祜后州․县俱废. 元至正四年(1344)复置, 属遂宁州. 明洪武四年(1371)复为普州治. 九午(1376)属潼州府. 清康熙元年(1662)凌入遂宁县, 十年(1671)地属乐至县. 雍正七年(1729)复置, 属潼川州, 十二年(1734)属潼川府. 民国初属四川嘉陵道. 1928年直属四川省. 境内唐․宋摩岩造像․题记甚多, 著名者有卧佛沟大佛․园觉洞․华严溷․毗卢洞․大云山․云龙山等二百多处, 十余万尊造像, 数十万字佛经, 被誉为“石刻之乡.” ,1119

安岳郡,安嶽郡,안악군: 唐天宝元年(742)改普州置, 治所在安岳县(今四川安岳县北铁门山). 辖境相当今四川安乐․乐至二县及遂宁市․潼南县部分地. 乾元元年(758)复改为普州. ,1119

安阜城,安阜城,안부성: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筑, 在今新疆精河县西二里. 四十八年(1783)改建新城, 即今精河县. 光绪十四年(1888)置精河厅于此. 1913年改置精河县. ,1119

安金县,安金縣,안금현: 南齐置, 为封山郡治. 治所在今广西灵山县南武利镇安金树. 梁改为封山县. ,1119

安京山,安京山,안경산: 在今广西钦州市西北. ������元丰九域志������卷9: 安远县有安京山. ������舆地纪胜������卷119钦州: 安京山, “������隋志������云: 保京县北七十里安京山, 似惠州罗浮山.” ,1119

安京县,安京縣,안경현: 南朝梁置, 为安京郡治. 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北小董睡. 大业初属宁越郡. 唐属钦髑. 至德二年(757)改为保京县. 北宋初复为支京县. 景德二年(1005)改为安远县. ,1119

安京郡,安京郡,안경군: 南朝梁武帝时置, 属安州. 治所在安京县(在今广西钦州市北小董西). 隋开皇九年(589)废. ,1119

安育县,安育縣,안육현: 西魏改石门县置, 为武都郡治. 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东南. 北周改名将利县. ,1119

安底场,安底場,안저장: 即今贵州金沙县东北安底镇. 清咸丰四年(1854)壬三蚱疤在安底率众起事, 称“缘人”起义. 后幺老王阵亡于此. ,1119

安河,安河,안하: ①又名源泉水. 为易水支流. 源于今河北易县西北白杨岭下, 由西转东丽南入易水. (清一统志‘易州������: 安河, “������旧志������: 出白杨岭下, 由西转东而南入易水.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 奉旨疏浚……赐名安河.” #⑦在今江苏泗洪县南. ������方舆纪要������卷21泗州: “安河在州东北六十里, 下流入淮.”,1119

安河卫,安河衛,안하위: 明永乐三年(1405)黉, 属奴儿干都司. 治所在今黑龙江省林口县西北五道河子附近. 后废. ,1119

安河镇,安河鎮,안하진: 北宋置, 属临淮县. 在今江苏/洪县东南安河入洪泽湖之口. ,1119

安波沙洲,安波沙洲,안파사주: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 位于南威岛东南约65海里. 实为一出水不久的小沙洲, 长约300米, 宽约140米, 面积约0.02平方公里. 海拔约2米. 沙洲形似锅盖, 故中国渔民向称锅盖峙. 1935年公布名称为安波那暗礁. 1947年改名安波沙洲. ,1119

安泽县,安澤縣,안택현: ①北魏建义元年(528)置, 属义宁郡. 治所即今山西古县. 隋大业二年(606)改为岳阳县. #②1914年改岳阳县置, 属山西河东道. 治所即今山嚣古县. 1928年直属山西省. 1949年移治今山西安泽县. ,1120

安定土司,安定土司,안정토사: 明嘉靖七年(1528)置土巡检司, 属思恩军民府. 治所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 清属思恩府. 1916年与都阳․兴隆土司合并置屏山县. ,1120

安定门,安定門,안정문: 即今北京城安定门. 为明清北京城北垣偏东的一门. 门外地坛为皇帝每年祭地之处. ,1120

安定卫,安定衛,안정위: 明洪武八年(1375)置, 属西宁卫, 为羁縻卫. 治所在撤里畏兀(今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南). 永乐四年(1406)迁治昔儿丁(今青海茫崖行政委员会花土沟镇东北冷湖镇东北). ������明史·西域二������安定卫: “其地本名撤里畏兀儿, 广袤千里, 东近罕东, 北迩沙州, 南抵西番j居无城郭, 以毡帐为庐舍. 产驼马牛羊.”正德间废: 安定关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西北安定乡(鼠街). ������明一统志������卷87景东府: 安定关“在府北一百五十里.” ,1120

安定州,安定州,안정주: 元至正十二年(1352)改定西州置, 属巩昌路. 治所即今甘肃定西县. 辖境相当今甘肃定西县地. 明洪武十年(1377)降为安定县. ,1120

安定州都督府,安定州都督府,안정주도독부: 唐置, 餍庆州都督府. 寄在庆州界(今甘肃庆阳县境). 后改名宜定州都督府. ,1120

安定连礁,安定連礁,안정련초: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 位于中沙大环礁的南部边缘. 东距海鸠暗沙2.4海里. 1947年公布名称为安定连礁. ,1120

安定县,安定縣,안정현: ①西汉置, 属安定郡. 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水泉寺村. 东汉废. 东晋复置, 为安定郡治. 十六国时, 先后为雍州及泾州治. 唐至德元年(756)改名保定县. #②西汉置, 属交趾郡. 治所在今越南南河省南定县西北红河南岸. 南朝宋改为定安县. #③南朝宋侨置, 属武都郡. 治所在今四川绵竹县嚣北. 后废. #④北魏置, 属城阳郡. 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南. 西魏废. #⑤南朝梁置, 为黄川郡治. 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南. 梁废. #⑥隋开皇三年(583)置, 属定州. 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市东北旧城镇. ������元和志������卷17:“取汉旧名.”开皇十八年(598)改为鹿城县. #⑦唐武德四年(621)置, 属鸢州. 治所在今越南海兴省快州一带. 贞观元年(627)废入朱鸢县. #⑧辽置, 属辽州. 治所当在今辽宁新民市附‘近. 金废. #⑨金大定七年(1167)改定安县置, 为宁州治. 治所即今甘肃宁县. 蒙古至元七年(1270)省入州. #⑩蒙古宪宗二年(1252)升安定堡置, 属延安路. 治所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安窟镇. 明属延安府. 民国初属榆林道. 1928年直属陕匿省. 1942年改名子长县. #⑩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邛水县置, 属镇远府. 治所在今贵州三穗县西南. 二十年(1283)复改邛水县. #⑧明洪武十年(1377)改安定州置, 属巩昌府. 治所即今甘肃定西县. 1913年改为定西县. ,1120

安定侯国,安定侯國,안정후국: 西汉本始元年(前73)封燕刺王子贤为安定侯, 属臣鹿郡. 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市东北1日城镇西七里. 东汉废. ,1120

安定洞,安定洞,안정동: 当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 ������方舆纪要������卷69彭水县: 安定洞“在县东南, 与湖广施州卫界.” ,1120

安定郡,安定郡,안정군: ①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 治所在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县). 辖境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彭阳等县地. 东汉属凉州, 移治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县东南). 东晋又徙治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县北). 隋开皇三年(583)废. 大业三年(607)改泾州复置安定郡, 唐初复为泾州. 天宝元年(742)又改泾州为安定郡, 至德元年(756)又改为保定郡. #②南齐嚣, 属宁蛮府. 治所在新化县(今湖北南漳县西北). 后废. ,1120

安定砦,安定砦,안정채: 北宋政和三年(1113)改马村砦置, 属任丘县. 在今河北任丘市西. 金废. ,1120

安定堡,安定堡,안정보: ①扎宋筑, 在今陕西府谷县北.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仁宗庆历元年(1041), 民乏饮水, 麟․府将张亢以“(府)州北沙坑有水泉, 为筑安定堡, 置兵守之.” #②北宋置, 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安定镇. 元升为安定县. #‘#③明置, 属宁夏后卫. 邵今宁夏盐池县西北安定堡村. 清设守备驻防. ,1120

安定塘,安定塘,안정당: 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左江南岸. 明������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 那勒放舟南行, “过安定堡, 北山既尽, 南山复出.” ,1120

安定寨,安定寨,안정채: 五代唐置, 在今山疆灵丘县西. ������辽史·耶律斜轸传������: 统和四年(986), “斜轸至安定, 遏贺令图军, 击破之, 追至五台, 斩首数万级.” 即此. ,1120

安定镇,安定鎮,안정진: 金置, 属蒲台县. 在今山东滨州市南二十六里旧镇. ,1120

安宜县,安宜縣,안의현: 南齐置, 属阳乎郡. 治所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南. 以安宜溪为名. 梁为阳平郡治. 隋属江都郡. 唐武德四年(621)为沧州治. 七年(624)改属楚州. 上元三年(762)改名宝应县. ,1120

安宜府,安宜府,안의부: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宝应军置, 属淮安路. 治所即今江苏宝应县. 二十年(1283)改为宝瘟县. ,1120

安宜溪,安宜溪,안의계: 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南. ������寰宇记������卷124宝应县: “安宜溪在县界. 古安宜邑因此溪为名.”������方舆纪要������卷23宝应县: “安宜溪在县西南六十里. 东北入洒火湖, 西南入高邮界, 达于诸湖.”,1121

安肃州,安肅州,안숙주: 金天德三年(1151)改徐州置, 治所在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 元不辖县. 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安肃县. ,1121

安肃军,安肅軍,안숙군: 北宋景德元年(1004)改静戎军置, 治所即今河北徐水县. 金天会七年(1129)升为徐州. ,1121

安肃县,安肅縣,안숙현: 北宋景德元年(1004)改静戎县置, 为安肃军治. 治所即今河北徐水县. 元废入州. 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为安肃县, 属保定府. 1914年改为徐水县. ,1121

安肃道,安肅道,안숙도: 1913年由边关道改置, 属甘肃省. 治酒泉县(今甘肃酒泉市). 辖境约当今甘肃省肃南裕圊族自治县中․.西部和高台县以西地区. 1927年废. ,1121

安肃镇,安肅鎮,안숙진: 金置, 属临邑县. 在今山东临邑县地. ,1121

安居山,安居山,안거산: ①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 ������隋书·地理志������安陆郡应山县: “有安居山.”������舆地纪胜������卷83随州: 安居山“在州东北一百十五里.” ������清一统志·德安府������安居山“在随州东北一百十五里, 接应山县界.” #②在今湖北巴东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78巴东县: 安居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高于仞, 广百里. 四面悬崖峭壁, 上有三路, 一平坦, 一极斗峻难上. 昔人多避兵于此. 其上突出一由, 名天宝山. 有泉.” ,1121

安居水,安居水,안거수: 又名大安溪河․琼江. 今四川遂宁市南之关溅河, 为涪江支流. ������元和志������卷33普州普慈县: “安屠水在县北一里.”������舆地纪胜������卷158普州: 大安溪, “������九域志������谓安屠水中多鲤鱼. 故老云: 盖蜀尝取鱼于此, 禁人采捕, 当时号日禁溪.”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安居溪“在铜梁县西北, 1日安居县南城外. 一名关箭溪, 又名琼汪. 自遂宁县东流至阳马桥入县界, 六十里至县南关, 叉东北入涪. 小舟通至阳马桥.” ,1121

安居县,安居縣,안거현: ①南朝梁置, 属南郡. 治所在今湖北当阳市东. 北周属漳川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昭丘县. #②隋开皇十三年(593)改柔刚县置, 属普州. 治所在今四川遂宁市西南. ������元和志������卷33安居县: “因水为名.”大业初属资阳郡. 唐武德初属普州, 天授二年(691)移治张栅(今遂宁市西南安居镇). 南寒末废. #③唐置, 属保州. 治所在今四川理县北境. 后废. #④明成化十七年(1481)置, 属重庆府. 治所即今四川铜梁县北七十里安居镇.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四川卷上: 安居县, “������舆地考������云: 县有安居水也, 今������邑志������亡安居水, 止有安居里, 邑建于里中, 似以里名矣. 邑有七里, 日安居․日安东․日安正, 总之取安宁攸居之义也.” 清康熙元年(1662)废入合州. ,1121

安居店镇,安居店鎮,안거점진: 即今湖北随州市西三十二里安居镇. 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随州西有安居店镇. ,1121

安居郡,安居郡,안거군: 北周置, 属普州. 治所在柔刚县(今四川遂宁市西南六十里安居镇). 辖境相当今四川遂宁市西南部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1121

安居镇,安居鎮,안거진: ①北宋置, 属铜梁县. 即今四川铜梁县北七十里安居镇. 明成化十七年(1481)于此置安屠县. 清康熙元年(1662)废县仍为镇. 雍正七年(1729)置巡司. 民国初设县佐. #②北宋置, 属安居县. 在今四川遂宁市西南六十里安居镇. #③元置, 即今山东济宁市匿南二十里安居镇. 地处运河之滨. 民国������济宁县志������卷2: “安居乡在城西偏南, 当运河右岸, 西跨牛头河上.”交通便利, 商业繁盛. ,1121

安弥县,安彌縣,안미현: 东汉改绥弥县置, 属酒泉郡. 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市东南六十里下河清乡. 北周废. ,1121

安始县,安始縣,안시현: 西晋太康元年(280)置, 属郁林郡. 治所当在今广西桂平․武宣․象州․贵港․来宾等市县境. 南朝宋以后废. ,1121

安驾庄,安駕莊,안가장: 即今山东肥城市南四十七量驾庄镇. (清一统志·泰安府������: 安驾庄“在秦安县西南九十里. 有主簿驻此.” ,1121

安城,安城,안성: ①战国魏邑. 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 ������史记·魏世家������: 魏无忌谓魏王日, “通韩上党于共․宁, 使道安城, 出入赋之.” ������正义������引������括地志������云: “故安城在郑州原武县东南二十里.”#②亦作安乡. 即今河北无极县东南六里安城. ������三国志·魏书·甄后传������: 明帝太和元年(227)․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 追封(甄)逸.” #③在今安徽寿县西南. ������梁书·武帝纪������: 普通五年(524), “壬戌, 裴邃攻寿阳之安城. 丙寅, 魏马头․安城并来降.” 即此. #④即今广酉宾阳县东安城. 清置巡司于此. ,1121

安城县,安城縣,안성현: ①东汉以安成县改名, 属庐陵郡. 治所在今江西安福县西严田乡东北竹山下. 三国吴属安成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安复县. #②北魏改安次县置, 属燕郡. 治所在今河北廊坊市西北古县村. 后复改安次县. #③南朝梁置, 属新兴郡. 治所在今安徽寿县西南. ������梁书·武帝纪������: 普通五年(524), “壬戌, 裴邃攻寿阳之安城. 丙寅, 魏马头․安城并来降.” 后废. #④南朝梁置, 属汝南․太原郡. 治所当在今安徽阜南县境. 北魏以后废. #⑤南朝梁置, 属新城郡. 治所即今湖北竹由县. 疆魏改为竹山县. #⑥亦作安成县. 南朝梁改绥宁县置, 为安城郡治. 治所在今广西宾阳县东黎塘镇. 隋属郁林郡. 唐属宾州, 至德二载(757)改为保成县. #⑦隋开皇初改涪城县置, 后属绵州. 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西北六十里花园镇.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为涪城县. #⑧明洪武初置, 属开封府. 治所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 正统中废. ,1121

安成侯国,安成侯國,안성후국: 西汉置, 属汝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七十里北嘏. 东汉改为安城侯国. ,1122

安城郡,安城郡,안성군: ①又作安成郡. 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分豫章․庐陵․长沙等郡置, 治所在平都县(今江西安福县东南六十里洋口․城田一带, 后徙今安福县). 辖境相当今江西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永薪․安福等县地. 隋开皇九年(589)废. #②北周改涪城郡置, 属潼州. 治所在涪城县(今四川三台县疆北花园镇). 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县西北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③唐天宝元年(742)改宾州置, 治所在领方县(今广西宾阳县东南古城村). 辖境相当今广秀宾阳县地. 至德二载(757)改为岭方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宾州. ,1122

安城镇,安城鎮,안성진: 在今广西宾阳县东黎塘镇. 明设巡司于此. ,1122

安故县,安故縣,안고현: 西汉置, 属陇西郡. 治所在今甘市临洮县南玉并乡. 西晋初废. 十六国前凉复置, 兼置安故郡. 后废. ������水经·河水注������: “洮水北径安敖县故城西, ……������十三州志������曰: 县在郡南四十七里. 盖延转击狄道安故五溪反羌, 大破之, 即此也.”,1122

安故郡,安故郡,안고군: 十六国前凉置, 治所在安故县(今甘肃临洮县南). 后废. ,1122

安南,安南,안남: 唐调露元年(679)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 简称“安南府”或“安南.” “安南”之名始此. 五代晋时独立, 建国号为大瞿越, 后又作大越. 北宋开宝三年(970)封其王为安南郡王;八年又封为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南宋淳熙元年(1174)改封安南国王, 此后遂称其国为安南. 明永乐五年(1407)成为明朝一省, 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 宣德二年(1427)独立, 仍称安南. 清嘉庆八年(1803)改国号为越南, 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我国民间仍沿称其地为安南. ,1122

安南千户所,安南千戶所,안남천호소: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 属普安卫. 治所在今贵州普安县西南. 清废. ,1122

安南卫,安南衛,안남위: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 属贵州都司. 治所在江西坡(今贵州普安县东江西坡镇). 二十五年(1392)迁尾湎堡(今晴隆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安南县. ,1122

安南长官司,安南長官司,안남장관사: 明初改舍资干户所置, 属临安府. 治所在今云南蒙自县东八十呈老寨. ������明史·云南土司传������: “元为舍资千户所, 以地近交趾, 改安南.”正德六年(1511)废入蒙自县. 天启二年(1622)复置. 明末沙定洲叛乱被平, 为王弄山长官司兼领. 清康熙四年(1665)废, 后属开化府, 为安南里. ,1122

安南关,安南關,안남관: 在今云南祥云县东南. ������清一统志·大理府������: 安南关“在云南县东南七十里. 为通省大路. 旧设巡司. 今裁.” ,1122

安南县,安南縣,안남현: ①一作南安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置, 属南平郡. 治所在今湖南华容县东二里赵家湖侧.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华容县. #②北魏太和十三年(489)置, 为郢州治. 治所在今河南叶县南. 十八年(494)为南中府治. 东魏天平初为南安郡治. 西魏为定南郡治. 北周改为定南县. #③南朝梁․陈时置, 属广熙郡. 治所在今广东罗定市西南. 隋大业初废.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属药州. 贞观中属泷州. 至德二年(757)改为镇南县. #④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安南卫置, 属安顺府. 治所即今贵州晴隆县. 雍正五年(1727)改属南笼府(后改兴义府). 民国初属贵州贵西道. 1923年直属贵州省. 1941年改为晴隆县. ,1122

安南里,安南裏,안남리: 在今云南蒙自县东八十里老寨. 清代以原安南长官司地置, 为开化府所辖八里之一. ,1122

安南坡,安南坡,안남파: 在今丢南祥云县东南三十四里旧站. 明置巡司于此. ������方舆纪要������卷117云南县: 安南坡“下坡地复坦夷, 相传古云南郡治此, 土人称为小云南, 以别于云南治城云.” ,1122

安南府,安南府,안남부: 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改处州路置, 瘸中书分省. 治所在丽水县(今浙江丽水市). 辖境当今浙江青田县以西之瓯江流域. 寻改处州府. ,1122

安南城,安南城,안남성: 即今贵州晴隆县. ������方舆纪要������卷123安南卫: 安南城“今卫治. 洪武十七年, 置尾滴驿. 二十年, 置尾滴递运所. 二十一年, 置尾溺站及尾洒堡. 二十三年, 置卫治江西坡. 二十五年, 迁治尾澜堡, 因筑卫城.” ,1122

安南都护府,安南都護府,안남도호부: 唐六都护府之一. 调露元年(679)改交州都督府置, 治所在宋平县(今越南河内市). 由交州刺史充任都护. 至德二年(757)改为镇南都护府, 大历三年(768)复为安南都护府. 辖境相当今云南红河․文山․广南等县以南, 南抵越南平治天省界, 东有广西那坡․靖西․龙州․宁明等县边境. 咸通四年(863)移治海fj镇(今越南海防省安阳县北, 一说今广西合浦县西南). 七年(866)复还旧治. 五代南汉后废. ,1122

安南通天竺道,安南通天竺道,안남통천축도: 唐代中国南方通天竺的道路. 附见������新唐书·地理志������, 系根椐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道转载. 起自唐安南都护府城(今越南河内).往西北取红河水路到古涌步(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境), 这一段经过峰州, 又称峰州路. 以后从陆, 经今云南蒙自․建水到昆明, 这一段经过通海城(今云南通海县), 又称通海城路. 也可以不在古涌步上岸, 继续取红河水行, 上至步头(今云南建水县南隅), 再从陆经建水直北到拓东城(今云南昆明市). 这一段绕道步头, 又称步头路. 从拓东城往西到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 再西经永昌城(今云南保山市), 至怒江西岸的诸葛亮城分为两路. 一路往西南过些乐城(今云南瑞丽市)入骠国境(在今缅甸), 西度黑山(今阿拉千山)至迦摩波国(今印度阿萨姆邦西部高哈蒂一带), 再西南行以摩揭陀国(今印度巴特拉一带)为终点. 另一路往西经腾充城(今云南腾冲县)․丽水城․安西城(皆在今缅甸北部), 至奔那伐檀那国(今孟加拉兰格普尔附近), 两路会合. ,1122

安南道防送军千户,安南道防送軍千戶,안남도방송군천호: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舍资于户置, 属临安路. 治所在今云南蒙自县东八十里老寨. ������元史·地理志������: “其地近交趾, 遂以舍资为安南道防送军干户.”明洪武十五年(1382)复名舍资于户所, 寻改安南长官司. ,1123

安砂镇,安砂鎮,안사진: 即今福建永安市西北安砂镇. 明․清置巡司于此. ,1123

安临站,安臨站,안림참: 即今山东肥城市南二十八里安临站镇. 金置安宁镇于此. ,1123

安贵县,安貴縣,안귀현: 西魏改定阳县置, 为款州治. 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三十里安居镇. 后为损水郡治. 隋大业初属汉东郡. 唐武德五年(622)度. ,1123

安复县,安復縣,안복현: 西晋太康元年(280)以安城县改名, 属安成郡. 治所在今安福县西严田乡东北竹山下. 隋开皇中省入安成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安成县为安复县, 属庐陵郡. 治所即今江西安福县. 唐武德五年(622)为颍州治, 七年(624)改为安福县. ,1123

安顺场,安順場,안순장: ①旧名紫打地.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名安顺场, 属越裔直隶厅. 即今四川石棉县西北大渡河西岸安顺场彝族乡. 光绪������越嵩厅志������卷2: 安顺场取“山镇六安․河流顺轨”为名. 清同治二年(1863), 太平天国石达开率部由冕宁至此, 全军覆没.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亦经此, 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顺利北上夺取泸定桥. #②即今贵州正安县北三十里安常镇. 清嘉庆������正安州志������卷1: 州北三十里有“安顺场.” 1931年改名巩盘溪. 1941年改为安常镇. ,1123

安顺州,安順州,안순주: 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习安州置, 属普定府. 治所即今贵州安顺市东i日州镇. 成化中移治普定卫城(今贵州安顺市). 万历三十年(1602)升为安顺府. ,1123

安顺县,安順縣,안순현: ①隋开皇十六年(596)改常乐县置, 属爱州. 洽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东南. 大业初属九真郡. 唐武德五年(622)为顺州治. 贞观元年(627)属爱州. 唐末废. #②1913午改安顺府置, 属贵州贵西道. 治所即今贵州安顺市. 1923年直属贵州省. 1958年改设安顺市. ,1123

安顺府,安順府,안순부: 明万历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置, 属贵州布政司. 治所即今贵州安顺市. 清属贵州省. 辖境相当今贵州安顺․清镇二市及普定․平坝二县․六枝特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地. 1913年改为安顺县. ,1123

安修县,安脩縣,안수현: 唐武德嘎年(621)置, 属融州. 治所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 贞观十三年(639)废. ,1123

安信县,安信縣,안신현: 唐天宝元年(742)置, 为静戎郡治. 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桃坪乡古城. 一说在今汶川县西北二十里. 乾元元年(758)为霸州治. 后废. ,1123

安侯国,安侯國,안후국: 西汉置, 属平原郡. 文帝四年(前176)封齐悼惠王子志为安都侯. 治所在今河北吴桥县(桑园镇)北十五里南运河东岸安陵村. 东汉疲. ,1123

安侯河,安侯河,안후하: 今蒙古国鄂尔浑河. ������汉书·匈奴传������: 征和三年(前90), 汉军三路北征, “单于自将精兵, 左安侯, 度姑且水.” 又������后汉书·南匈奴传������: 章和二年(88), 南单于上言云: “北单于创刈南兵, 又畏丁令․鲜卑, 遁逃远去, 依安侯河西.”皆此. ,1123

安泉山,安泉山,안천산: 在今四川安岳县南. 唐诗人贾岛死葬于此. 唐苏绛������贾谣仓墓志铭������: “葬于普南安泉山;”������舆地纪胜������卷158普州: 贾岛墓“在州南山下.” 明曹学俭������蜀中名胜记������卷30安岳县: “贾岛墓在城南三里安泉山, 即田家咀也.”今墓存, 碑刻“唐普州司户参军贾公浪仙之墓.” ,1123

安亭镇,安亭鎮,안정진: 即今上海市嘉定区西南安亭镇. 明时设税课局于此. ������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嘉定县: 安亭镇“在县西南二十四里, 与昆山县接界. 以安亭溪而名.” ,1123

安养县,安養縣,안양현: 西魏置, 为河南郡治. 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樊城). 隋属襄阳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为临汉县. ,1123

安洛县,安洛縣,안락현: 即安乐县. 在今四川眉山县东北二十里太和镇. ������旧唐书·地理志������: “后改通义为安洛, 又复为通义.”,1123

安济桥,安濟橋,안제교: 即赵州桥. 隋大业中修建, 在今河北赵县城南渡河上. ,1123

安洲驿,安洲驛,안주역: 在今浙江仙居县城西隅. 宋������嘉定赤城志������卷3仙居县: 安溯驿“在县西三百步. 旧名括苍驿, 绍兴二十六年令梅克明建, 后废. 嘉泰二年令林岳重建, 以近安洲山, 更今名.” ,1123

安津堤,安津堤,안진제: 在今湖南华容县西北三十里. ������方舆纪要������卷77华容县: 安津堤“内有十台九堰, 皆利灌溉. 正德中, 堤坏, 复修筑之. ������水利考������: 县境陂堰堤塘之属, 凡九十有余, 而安津尤为低洼, 修防最切.” ,1123

安祖砦,安祖砦,안조채: 在今北京市疆南. ������宋史·宋琪传������: 北宋端拱二年(989)将伐辽, 宋琪建言: “出安祖砦, 则东瞰燕城, 裁及一舍, 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1123

安险县,安險縣,안험현: 西汉置, 属中山国. 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南三十里. 东汉章帝改名安愚县. ������水经·浇水注������: “������中山记������曰: 县东唐水之曲, 山高岸险, 故曰安险.”,1124

安泰尉司,安泰尉司,안태위사: 北宋建中靖国初改永泰尉司置, 属梓州. 治所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六十里永泰乡. ������舆地纪胜������卷154潼川府: 永泰县“建中靖国初以犯哲宗陵名改安泰.” 南宋绍兴初改为水泰县. ,1124

安泰溪,安泰溪,안태계: 在今福建建瓯市东百里. ������方舆纪要������卷97建宁府: 安泰溪“源出古田县……下流入予东溪.” ,1124

安都城,安都城,안도성: 在今河北蠡县东北. ������汉书·王子侯表第三������: 文帝四年(前176), 封齐悼王子刘志为“安都侯.” 即此. ,1124

安都郡,安都郡,안도군: 西魏改辅剑郡置, 属始州. 治所在武连县(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八十里武连镇南五里). 辖境相当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1124

安都陵,安都陵,안도릉: 西晋时大成皇帝李雄的陵墓. 在今四川成都市北. ������华阳国志������卷9: 咸和九年(334), “夏六月癸亥, 雄疾病卒, 时年六十一. 伪谥日武帝, 庙号太宗. 凡自立三十一年. 冬十二月丙寅, 葬成都, 墓号安都陵也.” 明正德������四川志������卷12载: “李雄墓在成都县北七里.”,1124

安都寨,安都寨,안도채: 在今陕西千阳县南, 接近箭括岭. ������赘治通鉴������: 五代汉乾裙元年(948), 蜀将安思谦进屯散关, “遣马步使高彦俦․眉州刺史申贵击汉箭管安都寨, 破之.” 即此. ,1124

安晋城,安晉城,안진성: 在今辽宁朝阳市东南. ������资治通鉴������: 东晋咸和八年(333), 慕容孰讨字文逸豆归于广安, “逸豆归惧而请和, 遂筑安晋․榆阴二城厩还.” 胡注: “安晋城, 在威德城东南.”,1124

安桥,安橋,안교: 在今四川天全县西. ������方舆纪要������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 安桥“在司西三十五里. 以竹索为之, 路通番界, 亦日龙安桥.” ,1124

安俾县,安俾縣,안비현: 西汉置, 属安定郡. 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地区或宁夏南境. 东汉废. ,1124

安皋镇,安皋鎮,안고진: 即今河南南阳市西北三十六里安皋镇. 清光绪������南阳县志������卷3: “自石桥以西日安皋镇, 明知县何腾蛟破贼处.”,1124

安息,安息,안식: 音译帕提亚. 藏洲西部古国. 即今伊朗. 原为古波斯帝国的一个省, 后隶属于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酉王国. 公无前249-前247年宣告独立, 建立阿萨息斯王朝. 都城在番兜(即百牢门, 今达姆甘)․后又相继迁至埃克巴坦那․忒息丰(今伊拉克巴格达附近). 领有全部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 为疆亚大国. ������史记·大宛传������: 安息“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 城邑如大宛. 其属小大数百城, 地方数千里, 最为大国.”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甘英使大秦, 至安息酉境海滨受阻. 三国魏黄初七年(226)为波斯萨珊王朝所取代. ,1124

安息州,安息州,안식주: 唐显庆中以安国置, 属安西都护府. 治所在阿滥谧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 后废. ,1124

安息墟,安息墟,안식허: 即今江西信丰县东南安西镇. ������清一统志·赣州府二������: 安息墟“在信丰县东南六十里, 安息水所经.” ,1124

安郭亭,安郭亭,안곽정: 在今河北安国市东南. ������水经·浇水注������: 沆水“又东南径任丘城南, 又东南径安郭亭南. 汉武帝元朔五年, 封中山靖王子刘传富为侯国.” 即此. ,1124

安浦县,安浦縣,안포현: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临汝县置, 属临川郡. 治所在今江西乐安县西南六十里. 隋开皇九年(589)废入崇仁县. ,1124

安海井,安海井,안해정: 在今广东雷州市南. ������清一统志·雷州府������: 安海井“在海康县城南. 唐上元间浚. 又有石神井, 在县城西. 宋郡守戴之邵品水, 以石神为第一, 安海次之.” ,1124

安海县,安海縣,안해현: 唐改海安县置, 属陆州. 治所在今越南广宁省芒街东南玉山. 天宝初属玉山郡, 至德二年(757)改为宁海县. ,1124

安海城,安海城,안해성: 即今福建晋江市西南安海镇. 本名湾海, 唐安金藏之后连济徙居于此, 因易湾为安. ������清一统志·泉州府������: 安海城“在晋江县西南六十里. 古名湾海. 宋初改名安海市. 东日旧市, 西日新市. 海舶至州, 遣吏榷税于此. 日石井津. 建炎四年置石井镇. 绍兴二十六年海寇奄至, 镇官自镆西偏循东北, 筑土城垒石为门备之. 后圮. 元置石井镇巡司. 明洪武二十年, 徙司于同安之陈坑镇. 仍为商民辏集处. 嘉靖三十七年倭乱, 瓮石拓城, 周一千二十七丈, 门四, 水关大小八, 设官军戍守. 亦曰安平镇. 三十八年․四十三年, 倭寇屡来攻, 皆不能陷. 万历三十四年移府通判驻此. 后复旧. 本朝雍正七年, 以地为滨海扼要, 仍移府通判驻焉. 今改县丞驻此.” 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闻名国内的巨大桥梁工程——安平桥, 俗名五里桥, 即横跨安海与南安水头之间. ,1124

安流县,安流縣,안류현: 东魏武定七年(549)改都昌县置, 为东海郡治. 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 北齐废. ,1124

安家舍镇,安家舍鎮,안가사진: 即今江苏武进县西北安家乡.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武进县图: 西北有安家舍. 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 武进县西北有“安家舍镇.” ,1124

安陵,安陵,안릉: ①战国楚邑.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 战国时楚王嬖臣坛之封邑. ������战国策·楚策一������: “安陵君泣数行雨进日: ‘臣入则编席, 出则陪乘. 大王万岁千秋之后, 愿得以身试黄泉, 蓐蝼蚁, 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 ’王大悦, 乃封坛为安陵君.”������续汉书·郡国志������汝南郡召陵县: “有安陵乡.”即此. #②即鄢陵. 战国魏邑. 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十八里古城村.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宣公四十馥年(前412), “伐鲁․葛, 及安陵.” ������正义������引������括地志������: “鄢陵故城在许州鄢陵县西北十五里. 李奇云: 六国时为安陵也.”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③西汉惠帝刘盈的陵墓. 在今陕西成阳市东北, 接高陵․泾阳县二县界. ������汉书·惠帝纪������: 七年(前188)“秋八月戊寅, 帝崩于未央宫. 九月辛丑, 葬安陵.” #④唐昭宗母王太后的陵墓.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二十五里. #⑤北宋三陵之一. 宋翼祖赵敬之陵. 在今河北保定市东南. ,1124

安陵县,安陵縣,안릉현: ①西汉惠帝置, 属右扶风. 治所在今陕西成阳市东北穆家村附近. 西晋废. -#②北魏改东安陵县置, 属渤海郡. 治所在今河北吴桥县(桑园镇)北十五里南运河东岸安陵村. 北齐天保七年(556)废. 隋开皇六年(586)复置, 属棣州, 大业二年(606)废.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属观州. 永徽二年(651)移治白社桥, 即今景县东十七里南运河西岸安陵乡. 北宋景裙二年(1035)废入将陵县. #③唐开元十三年(725)置, 属郴州. 治所在今湖南永兴县西南五十里高亭乡. 天宝元年(742)改为高亭县. ,1125

安陵亭,安陵亭,안릉정: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 东汉置征羌县于此. ������水经·颍水注������: 大携水东南径召陵县故城南, “又东南径征羌县, 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 ,1125

安陵镇,安陵鎮,안릉진: ①在今河北景县东十七里安陵多. 明置巡司于此. #②即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五十二里大黄集东南安陵. ������水经·济水注������: “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 冉, 秦宣太后弟也, 代客卿寿烛为相, 封于穰, 益封予陶, 号日穰侯……卒于陶, 丽因葬焉, 世谓之安平陵.”北宋置安陵镇. 明洪武元年(1368)曾移曹州治此, 寻置安陵镇巡司. 清末改为安陵集. 民国间名冉蛹村. 1948年后复名安陵. ,1125

安陶县,安陶縣,안도현: 亦作定陶县. 西汉置, 属定襄郡. 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黄合少镇北二十家子古城(此古城址内曾出土汉“安陶丞印”封泥). 东汉废. ,1125

安基县,安基縣,안기현: 南朝梁改安沂县置, 为建陵郡治. 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西北. 隋属永平郡. 唐初属藤问, 贞观八年(634)为燕州治. 十八年(644)复属藤州. 二十三年(649)废. ,1125

安勒山,安勒山,안륵산: 一名布射山, 又名飞布山. 在今安徽歙县北二十里. ������三国志·吴志·贺齐传������: “歙贼帅金奇屯安勒山.”������元和志������卷28歙县: 布射山“一名勤山, 在县北二十里. ������吴志������: 歙贼金奇万户屯于此.” ,1125

安菩夫妇墓,安菩夫婦墓,안보부부묘: 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郊二十六里龙山东山北麓. 1981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对该墓进行了清理, 出土器物有三彩器, 单釉器, 陶․瓷器, 金․铜․玛瑙器, 一枚罗马金币及墓志等. 安菩墓志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确忉年代(唐中宗神龙三年, 即公元709年)和墓主的国属․家世及其身世情况, 而且对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1125

安堂村,安堂村,안당촌: 即今广东中山市露南大涌镇(安堂). 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 香山县西南有安堂. ,1125

安银县,安銀縣,안은현: 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源州. 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香山一带. 贞观后废. ,1125

安笼千户所,安籠千戶所,안롱천호소: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 属普安卫. 治所即今贵州安龙县.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置南笼厅. ,1125

安笼铺,安籠鋪,안롱포: 明置, 属永宁州. 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安隆乡. ������清一统志·安顺府������“新铺”条下: 又有“安笼铺”, I习皆戍守处. ,1125

安笼箐山,安籠箐山,안롱정산: 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 明万历������贵州通志������卷8永宁州: 安笼箐山在“(慕役)司北蠢十里. 山峦相接, 林木蓊密. 周四十里. 官道经其中, 险阻难行.” ,1125

安得月河,安得月河,안득월하: 即今新疆民丰县东北安迪尔河.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7: 安得月“源出南山, 多源汇为三源, 三源既合, 北流为安得月河, 又北流伏于沙碛.” ,1125

安得悦,安得悅,안득열: 一名安多罗. 在今新疆民丰县东北安迪尔兰干.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7: 安得月河“北流一百四十里至安得悦牧场, 又曲折西北一百八十里伏于安得月庄北戈壁.” ,1125

安康县,安康縣,안강현: ①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置, 属魏兴鄢. 治所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池河入汉水口之北. 南朝宋为安康郡治. 北周移治今石泉县南汉江西南岸石泉咀附近. 隋属西城郡. 唐至德二年(757)改名汉阴县. #②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置, 为兴安府治. 治所即今陕西安康市. 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 1930年直属陕西省. 1988年改设安康市. ,1125

安康郡,安康郡,안강군: ①南朝宋置, 治所在安康县(今陕西石泉县东南池河入汉水口之北). 辖境相当今陕西石泉․汉阴县地. 北周郡县同移治今石泉县东南汉江西南岸石泉咀附近. 隋开皇初废. #②唐天宝元年(742)改金州置, 治所在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 辖境相当今陕西石泉县以东․旬阳县以西的汉水流域. 至德二年(757)改为汉南郡. ,1125

安清寨,安清寨,안청채: 即安静寨. 在今四川石棉县西北大渡河东岸. ������方舆纪要������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 安清寨“在所西. 相传即诸葛武侯战场也. 亦曰安静砦. 相传又有白水寨及大小坝等寨, 俱宋置.” ,1125

安梁场,安梁場,안량장: 在今江苏东台市东南安丰镇. 产海盐. 民国初以富安․梁垛二场并入安丰场, 改名安梁场. 设场知事. 1938年改名安丰镇. ,1125

安宿疃镇,安宿疃鎮,안숙탄진: 清置, 属怀仁县. 即今山西怀仁县西南安宿瞳村. ,1125

安隆长官司,安隆長官司,안륭장관사: 明永乐元年(1403)置, 属广西布政使司. 治所即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 清康熙五年(1666)改为西隆州. ,1126

安隆州,安隆州,안륭주: 元致和元年(1328)置, 属云南行省. 治所即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 后废为安隆寨. ,1126

安隆寨,安隆寨,안륭채: 元置, 属泗城州. 治所在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 明永乐元年(1403)置安隆长官司. ,1126

安越堡,安越堡,안월보: 在今云南曲靖市南. (清一统志·曲靖府������: 安越堡“明洪武二十四年, 越州酋长阿资再叛, 何福讨平之, 扼其险要, 置安越堡于此. 今疲.” ,1126

安喜县,安喜縣,안희현: ①三国魏改安意县置, 属冀州. 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南三十里. 程晋属中山国. 北齐移治今定州市, 为鲜虞郡治. 隋改名鲜虞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名安喜县, 为定州治. 北宋为中山府治. 明洪武三年(1370)废入定州. #②辽初置, 属平州. 治所在今河北迁安县东北二十八里万军. ������辽史·地理志������: “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因名. 金大定七年(1167)改为迁安县. ,1126

安期山,安期山,안기산: 在今山东莱芜市南二十里. ������元丰九域志������卷1: 莱芜县有安期山. ������清一统志·泰安府一������: 安期山, “������旧志������: 相传安期生修炼于此. 上有安期真人观, 有唐․宋․元三碑.” ,1126

安棚,安棚,안붕: 即今河南桐柏县西北六十四里安棚乡. 清尹耕云������掾军纪略������卷4: 咸丰八年(1860)七月, “窜唐县之安棚․栗园.” ,1126

安铺市,安鋪市,안포시: 即今广东廉江市西南安铺镇. 清光绪������高州府������卷10石城县: 安铺在“县西南九十里. 旧名暗铺.” ,1126

安集市,安集市,안집시: 在今湖北英山县北. ������方舆纪要������卷26英山县: 安集市“在县北四十五里. 今为安集市铺.” ,1126

安集延,安集延,안집연: 清藩属浩罕之地. 即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安集延. 乾隆������西域图志������卷45: 安集延“在霍罕东三百八十里. ……北滨那林河, 南接葱岭. 乾隆二十四年奉将军檄, 令协擒霍集占, 即内附.” 光绪二年(1876)被沙俄侵占. ,1126

安集海,安集海,안집해: 亦作安济海. 即今新疆沙湾县西安集海镇. 清道光������新疆识略������卷2鸟鲁木齐: 安集海台“西至库尔喀喇鸟苏所管奎屯台九十里.”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79安集海驿: “安集海乃安济哈雅之沓讹. 准语, 安济, 药草名, 哈雅, 采取也.”,1126

安蛮左郡,安蠻左郡,안만좌군: 南齐置, 治所在木兰县(今湖北黄陂县北). 梁改为梁安郡. ,1126

安蛮郡,安蠻郡,안만군: ①南齐置, 属司州. 治所在木兰县(今湖北黄陂县北七十里木兰山附近). 辖境约当今湖北孝感市及黄陂․大悟二县各一部地. 后废. #②南朝梁置, 为湘州治. 治所在新化县(今湖北大悟县东北). 北齐废. ,1126

安奠堡,安奠堡,안전보: 在今辽宁丹东市东北. 明天启元年(1621), 毛文龙袭安奠, 入镆江城. 即此. ,1126

安遂县,安遂縣,안수현: 南朝宋文帝时置, 属晋康郡. 治所在今广东郁南县东南连滩镇. 梁为建州治. 唐属康州, 至德元年(756)改为晋康县. ,1126

安港,安港,안항: 亦作安巷. 在今江苏丹徒县东. ������方舆纪要������卷25镇江府丹徒县: 安港在“府东北八十里, 通大江. 有巡司戍守. ������江防考������云: 自安港而东北百里, 为丹阳之包港, 皆防守处也.” ,1126

安渡滩,安渡灘,안도탄: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 位于南海礁东南约13海里. 为一东北一西南向长浅滩. 范围较大, 边缘分布着破浪礁․光星仔礁等. 1935年公布名称为安达息破礁. 1947年改名安渡滩. ,1126

安富场,安富場,안부장: 一名烧酒房. 即今四川荣昌县西安富镇. 清光绪������荣昌县志������卷2: 安富场“距城三十五里. 至蒋家寺十五里交隆昌界.” ,1126

安富县,安富縣,안부현: 三国魏置, 属锡郡. 治所在今湖北郧县东南. 景初元年(237)属上庸郡. 南齐属齐兴郡. 梁为安富郡治. 隋属均州, 仁寿初改为安福县. ,1126

安富郡,安富郡,안부군: 南朝梁置, 属兴州. 治所在安富县(今湖北郧县东南). 西魏属丰州. 隋开皇初废. ,1126

安富铺,安富鋪,안부포: 即今四川荣昌县西安富镇.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荣昌县: 安富铺“在县西三十五里.” ,1126

安富镇,安富鎮,안부진: 即今四川泸州市西南安富镇. 镇跨永宁河两岸. 旧属纳溪县, 河东为旧纳溪县城, 河西旧名通裕场, 亦名安富街. 清嘉庆������纳溪县志������卷l: “通裕场在县小河西, 即古纳溪递运所, 俗名所街, 知县石峰更名安富街, 为泸渝上游孑L道.”1950年河东为中城镇, 河西为安富镇. 1964年划归泸州市, 统名安富镇, 纳溪县治驻河东. ,1126

安塘岛,安塘島,안당도: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北部的安塘滩, 位于马欢岛东19海里. 东北一西南长达56公里. 滩内有安塘礁․鲎藤礁和巩珍礁等. 1935年公布名称为哑哒笃古拉礁. 1947年改名安塘岛. 1983年改称安塘滩. ,1126

安幕坳,安幕坳,안막요: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四十里. 宋敏求������长安志������卷15引������两京道里记������日: “相传汉高祖率新丰, 安营幕于此.”,1126

安蜀城,安蜀城,안촉성: 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西陵峡口南岸. ������陈书·章昭达传������: 太建二年(570), “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 名日安蜀城. 于江上横弓I大索, 编苇为桥, 以度军粮. 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 施予楼船之上, 仰割其索, 索断粮绝, 因纵兵以攻其城, 降之.” ,1126

安微水,安微水,안미수: 在今贵州凤冈县西南. ������寰宇记������卷121绥阳县: “安微水一名孤微水, 西自绥养放县来, 东流经县南八里, 又东入都上县界.”东流入涪江(乌江). ,1126

安靖营,安靖營,안정영: 明置, 在今广西藤县西. ������方舆纪要������卷108藤县: “安靖营在县城西.”,1126

安新县,安新縣,안신현: 1913年改新安县置, 属直隶保定道. 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安州镇. 1928年直属河北省. 1949年迁今治新安镇. ,1126

安源支线,安源支線,안원지선: 即萍安支线. 自江西萍乡至安源煤矿. ,1127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안원로광공인구악부구지: 在今江西萍乡市东南安源镇半边街. 1922年3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 5月1日, 正式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这里最初是湖北同乡会会址, 由俱乐部租用.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9月大罢工后, 俱乐部由七百多人迅速发展到一万三千多人. 俱乐部第一任主任是李立三, 后为刘少奇. 罢工胜利后, 刘少奇主持会议, 决定由工人出钱按莫斯科大剧院的式样兴建俱乐部, 于1923年5月1日落成. 这里改为夜校第二校教室. 现在基本上保持原貌. 196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27

安溪,安溪,안계: 在今浙江温州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94永嘉县: 安溪“在府西北六十里. 上接青田恶溪七十二滩之水, 东流经破石山下, 亦名张帆溪, 又东南注于瓯江. ������永嘉记������: 安溪之源, 与天台诸山相接.” ,1127

安溪县,安溪縣,안계현: ①北宋大观三年(1109)置, 属纯州. 治所在今四川合江县西南一百里. 宣和三年(1121)降为安溪砦. #②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清溪县为安溪县, 属泉州. 治所即今福建安溪昙. 明������八闺通志������卷2������地理·郡名������: 安溪县“旧名清溪, 以县治前有溪清莹环绕, 故名. 宋宣和中盗起陆州清溪洞时(按此为封建统治者对方腊领导农民起义军的诬蔑), 恶其名, 改为安溪.” 元属泉州路. 骧․清瘸泉州府. 1913年属福建南路道. 1914年属厦门遂. 1928年直属福建省. 宋时地产铁, 置有青阳铁场. ,1127

安溪砦,安溪砦,안계채: 在今四川合江县西南一百里. 北宋大观三年(1109)改置安溪县, 宣和三年(1121)复改为安溪磐, 属合江县. 后废. ,1127

安溪镇,安溪鎮,안계진: 即今浙江余杭市西五十六里安溪乡. 宋������成淳临安志������卷36: “安溪在钱塘县, 去北关五十里.”明万历������钱塘县志·纪胜������: “苕溪至此百里, 则势缓两渊深, 无复崩溃之虑矣.”故名. 明洪武中设税课司于此. ,1127

安塞军,安塞軍,안새군: 唐置, 在今河北蔚县东. ������资治通鉴������: 唐乾宁四年(897), 河东李克用以刘仁恭叛, 将兵攻“至安塞军.” 即此. ,1127

安塞县,安塞縣,안새현: 元置, 属延安路. 治所在今陕西安塞县东南沿河湾镇. 明․清属延安府. 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 1928年直属陕西省. 1942年迁治真武洞, 即今安塞县. ,1127

安塞堡,安塞堡,안새보: ①北宋置, 属绥德军. 在今陕西安塞县东南沿河湾镇北碟子沟. #②在今陕西靖边县西南新城乡西四十里. ������清一统志·延安府二������: 安塞堡“宋榜栳城地. 明成化十年, 余子俊置. 城在山原, 周四里余, 门四, 为极冲中地. 今有把总分防.” ,1127

安福千户所,安福千戶所,안복천호소: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 属九溪卫. 治所即今湖南桑植县. 后废. ,1127

安福州,安福州,안복주: 元元贞元年(1295)升安福县置, 属吉安路. 治所即今江匿安福县. 明洪武初仍降为安福县. ,1127

安福县,安福縣,안복현: ①隋仁寿初改安富县置, 属均州. 治所在今湖北郧县东南. 大业初属淅阳郡. 唐贞观元年(627)废. #②唐武德七年(624)以安复县改名, 属吉州. 治所即今江西安福县. 元升为安福州. 明洪武初仍为县, 属吉安府. 民国初属江西庐陵道. 1926年直属江西省. #③清雍正七年(1729)割慈利县九羚卫及澧州地置, 属澧州. 治所即今湖南临澧县. 1914年改为临澧县. ,1127

安福砦,安福砦,안복채: 北宋置, 属澧州慈利县. 故址即今湖南桑植县. 明于此置安福守御千户所. ,1127

安福墟,安福墟,안복허: ①北宋置, 属南充县. 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安福镇. #②Bp今江西宁都县北四十五星安福乡. 明嘉靖������赣州府志������卷5: 宁都县有安福市.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0宁都州图: 北有安福墟. #③即今湖北枝江县西北三十八里安福寺镇. 清属宣都县, 设把总驻防. #④在今湖南永兴县西北四十里. 明․清置巡司于此. ,1127

安福镇,安福鎮,안복진: ①即今湖北枝江县西北三十八里支福寺镇. 清属宜都县, 设把总驻防. #②在今湖南永兴县西北四十里. 明․清置巡司于此. #③北宋置, 属南充县. 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安福镇. ,1127

安静长官司,安靜長官司,안정장관사: 明嘉靖五年(1526)置, 属镇雄军民府. 治所在落角寨(今云南威信县北四十里|日城镇). 清初废. ,1127

安静县,安靜縣,안정현: 唐神龙元年(705)改弘静县置, 属灵州. 治所在今宁夏永宁县南望洪乡附近. 至德元年(756)改为保静县. ,1127

安静寨,安靜寨,안정채: 南宋置, 属黎州. 在今四川石棉县西北. ������宋史·蛮夷传������: 淳熙二年(1175), 吐蕃青羌首领“奴儿结率众二千寇安静砦. (范)成大调风山卒千人赴之, 度其三日必遁, 戒勿追. 已而果然.” ,1127

安墟,安墟,안허: 在今河北廊坊市西. ������清一统志·顺天府三������: 安墟, “������旧志������: 东安县古安墟, 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 始经安墟, 合符釜山, 即此. ������县志������: 安墟在常道城.” ,1127

安稳驿,安穩驛,안온역: 明置, 属綦江县. 在今四川綦江县南一百四十里安稳镇. ������方舆纪要������卷69綦江县“东溪马驿”条内: “又有安稳马驿, 旧有砦, 亦日安稳砦. 杨应龙作乱, 綦江募兵扼安稳以拒之, 既而应龙来犯, 分兵屯赶水镇․猫儿冈诸隘, 县寻为所陷.”,1127

安稳砦,安穩砦,안온채: 北宋置, 属南川县. 在今四川綦江县南一百四十里安稳镇. 明于此置安稳马驿. ,1128

安镇,安鎮,안진: 即今江苏无锡市东三十六里安镇.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金匮县图: 东有安镇. ,1128

安德州,安德州,안덕주: ①唐贞元十二年(796)置羁縻州, 属安南都护府. 治所在今广西靖西县西北安德镇. 元废. #②辽置, 属兴中府. 治所在安德县(今辽宁朝阳县东南柏山上). 辖境相当今辽宁朝阳县东南及锦县, 锦西市部分地. 金废. ,1128

安德县,安德縣,안덕현: ①西汉置, 属平原郡. 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东北. 北魏太和中为安德郡治. 隋开皇九年(589)移今山东陵县, 为德州治. 明洪武元年(1368)省入州. #②南朝宋侨置, 属平原郡. 治所在今山东邹平․高青․章丘等县市境. 北齐废. #③唐置, 属羁縻新安州. 治所在今越南广宁省先安一带. 后废. #④辽统和八年(990)置, 初隶乾州, 旋改属霸州, 后为安德州治. 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东南柏山上. 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永德县. ,1128

安德宫,安德宮,안덕궁: 南朝陈宫殿名.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偏南(六朝都城宣阳门外). 宋������景定建康志������卷21“陈安德富”条: “������宫苑记������: 在宣阳门外直西, 即都城西南角外, 陈宣帝为文皇后所筑, 隋平陈移江守县于此, 明年罢之.”,1128

安德郡,安德郡,안덕군: 北魏太和中置, 治所在安德县(今山东平原县东北). 辖境相当今山东德州․陵县․平原等市县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1128

安德铺,安德鋪,안덕포: 即今四川郫县西北安德镇. 清雍正(四川通志������卷22下郫县: “安得铺在县西二十五里.”,1128

安澜门,安瀾門,안란문: 本江陵城(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门龙山门. 清乾隆年间改名安澜门. ,1128

安澜城,安瀾城,안란성: 即今河北永清县东南四十八里澜城镇. 清乾隆������永清县志������卷1: 东南有安澜城. ,1128

安澜索挢,安瀾索撟,안란색교: 又名珠浦桥․绳桥․索桥.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二里岷江上, 为二王庙(崇德庙)通青城山主要索桥. ������舆地纪胜������卷151永康军: 索桥, “������寰宇记������导江县犍尾堰有索桥․李冰祠. ������图经������云: 本军江流湍悍, 不通船筏. 每岁兴工, 夏秋绳娇, 春冬造浮桥, 以通渡往来.” 旧桥以竹索, 木桩为墩, 上铺木板, 两旁掖以竹索栏, 中铺木板, 长120丈, 宽1丈. 1974年改为钢缆, 混凝土桩, 自旧桥下移百米. ,1128

安澜集,安瀾集,안란집: 即今安徽五河县西南二十八里安淮乡. 清末改为安淮集. ,1128

安憙县,安憙縣,안희현: 东汉章帝改安险县置, 属中山国. 治所在今河北定卅l市东南三十里. ������水经·沆水注������: “������中山记������日: 县在唐水之曲, 山高岸险, 故曰安险. 邑丰民安, 改日安意.”三国魏改为安喜县.,1128

安徽省,安徽省,안휘성: 清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左布政使置, 寄治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市). 乾隆二十五年(1760)治所迁安庆府(今安徽安庆市). 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及江苏洪泽湖以西․以南地区. 1949年分置皖北․皖南两行署区. 195{2年4月撤销, 并为安徽省. 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 ,1128

安镬山,安鑊山,안확산: 亦作安获山. 在今越南中部清化西北. 元黎蜘(安南志略������卷1: 安镬山“出碑砚石. (旧志������载: 豫章太守范宁遣使往九真采石磬, 为学中用.” ������方舆纪要������卷112清化府: 安镬山“在府东南东山县. 产美石. 晋豫章太守范宁尝遣吏于此, 采石为磬.” ,1128

安疆砦,安疆砦,안강채: ①本名礓诈砦. 北宋元丰五年(1082)改为安疆砦, 属庆州. 在今甘肃华池县东北. #②北宋崇宁二年(1103)改当标城置, 属河州. 在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南. 宣和元年(1119)改属乐州. 后废. ,1128

讲朱城,講朱城,강주성: ①北宋筑, 属河州. 在今甘肃临夏县南. 金废. #②西夏置, 在今甘肃永登县南庄浪河畔. ,1128

讲武台,講武臺,강무대: ①一名讲武堂. 在今山西太原市两北. ������元和志������卷13晋阳县: “讲武台在县西北十五里. 显庆五年置.”#②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千秋门外之杨村. ������方舆纪要������卷47开封府祥符县: 讲武台“宋太宗所筑.” #③即尚书台. 在今河南临颍县奈南四十里. ������新唐书·地理志������许州临颍县: “有讲武台, 本尚书台, 马融讲书之地. 显庆二年, 高宗大阅于此, 更名.”,1128

讲武池,講武池,강무지: 在北宋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市)外城南面中门朱明门(又称南薰门)外. ������续资治通鉴长编������: 乾德元年(963), “募诸军子弟数千人, 凿池予朱明门外, 引蔡水注之, 造楼船百艘”, 习战池中. 初名教船池, 开宝六年(973)改名讲武池. ,1128

讲武城,講武城,강무성: 东汉末曹操所筑. 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北漳水上, 另一在磁县南二十里. ,1128

讲堂山,講堂山,강당산: 在今浙江武义县东. ������清一统志·金华府一������: 讲堂山“在武义县东二十五里, 相传梁刘孝标读书处.” ,1128

讷河厅,訥河廳,눌하청: 清宣统二年(1910)改东布特哈置, 为直隶厅, 属黑龙江省. 治所即今黑龙江省讷河市. 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2: “以讷默尔河得名.”1913年降为讷河县. ,1128

讷河县,訥河縣,눌하현: 1913年改讷河厅置, 属黑龙江省龙江道. 治所即今黑龙江省讷河市. 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 1992年改设讷河市. ,1128

讷钦哈达卡伦,訥欽哈達卡倫,눌흠합달잡륜: 清光绪末置, 属瑷珲副都统. 在今黑龙江省漠河县西北漠河乡西北极村. 后废. ,1128

讷恰库河,訥恰庫河,눌흡고하: 即今新疆哈巴河县西纳切库河. 清徐松������愿域水道记������卷5: “额尔齐颏河西北流六十里, 讷恰库河发源乌尔鲁岭, 南流经噶尔札尔巴什卡伦东, 凡二百里来汇.”,1129

许,許,허: 一名邾. 西周初封国. 姜胜. 都城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 春秋时附于楚, 屡迁都. 公元翦576年迁都叶(今河南叶县西南). 公元前553年迁都夷(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城父集). 公元前524年迁都白羽(今河南西峡县). 公元前506年又迁都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 战国初灭于楚(或说灭于魏). ,1129

许山,許山,허산: 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海中, 金山之东. ������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华亭县: 许山“亦在金山卫东, 离柘林三十余里. 唐顺之云, 山去乍浦․金山․吴淞所三处, 皆仅隔一湖, 亦为会哨之所.” ,1129

许水县,許水縣,허수현: 唐置, 属羁縻归思州. 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东南. 北宋庆历时废. ,1129

许父寨,許父寨,허부채: 在今山西河曲县城. ������金史·地理志������陕州: 兴定四年(1220), “以残破徙治予黄河滩许父寨.” 即此. ,1129

许由山,許由山,허유산: 在今湖北当阳市东. ������方舆纪要������卷77当阳县“方山”条下: “县东十里有许由山. 山顶平旷, 沮水与玉泉山水会于其前, 有泉日洗耳溪.”,1129

许田,許田,허전: 春秋鲁地. 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地五十一里许疆村. ������春秋������: 桓公元年(前711), “郑伯请以璧假许田.” ������公羊传������日: “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 诸侯时朝乎天子, 天子之郊, 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1129

许田县,許田縣,허전현: 五代唐改许昌县置, 属许州. 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北五十一里许田. 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入长社县. ,1129

许田镇,許田鎮,허전진: 北宋置, 属长社县. 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北五十一里许田村. ,1129

许市,許市,허시: 即游墅关. 即今江苏吴县西北二十里浒墅关镇. 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 “许市, 在郡西二十五里. ������图经������云: ‘秦皇求吴王剑, 白虎蹲于丘上, 遂西走二十五里而失, 剑不能得, 地裂为池, 因名其地日虎醪, 盖此地是也. 唐讳琥, 钱氏讳谬, 故改云许市.”,1129

许州,許州,허주: 北周大定元年(581)改郑州置, 治所在长社县(今河南许州市). 隋大业三年(607)改为颍川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许州. 辖境相当今河南许昌․漯河․舞钢․鄢陵․扶沟․临颍․舞阳․郾城․长葛等市县地. 北宋元丰三年(1080)升为颍昌府. 金改为许州. 明省长社县入州. 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许州直隶州. 1913年改为许昌县. ,1129

许村场,許村場,허촌장: 在今浙江海宁市(硖石镇)西六十四里许村镇. ������方舆纪要������卷90海宁县: 许村“西南至临平镇二十里. 有许村坜盐课司.” 南宋设许村巡检司寨于此. ,1129

许村堡,許村堡,허촌보: 即今河南濮阳县东北许村. ������方舆纪要������卷16清丰县“主簿寨堡”条下: “县西南三十里有许村堡……皆有小城, 周一里有奇, 可以守御.”,1129

许县,許縣,허현: 秦置, 属颍川郡. 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 东汉建安元年(196), 曹操迎献帝由洛阳徙都于此.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为许昌县. ,1129

许良镇,許良鎮,허량진: 在今河南博爱县西十二里许良镇. 金天会十四年(1136)������汤王庙碑������作“许良巷.” 旧属河内县, 1913年属沁阳县, 1927年属博爱县. ,1129

许旺堡,許旺堡,허왕보: 明置, 属宁夏左屯卫. 即今宁夏永宁县西北许旺村. ,1129

许国石坊,許國石坊,허국석방: 在今安徽歙县城内. 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 是为嘉奖许国的功勋而建造的. 许国字维祯, 歙县人, 嘉靖霞十四年进士, 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 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郝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 石坊四柱八面, 呈“口”字形, 俗称八脚牌楼. 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石料建成, 用料宏大厚实. 所有柱子․梁枋․斗拱․雀替等构件上均雕有古朴优美的图案, 神态逼真, 栩栩如生. 1988年定为国家重点文物倮护单位. ,1129

许昌市,許昌市,허창시: 1947年革命根据地析许舀县城区置, 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 ,1129

许昌县,許昌縣,허창현: ①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许县置, 为颍川郡治. 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 为五都之一. 东魏天平元年(534)移治今许昌市东北五十一里许田, 为许昌郡治. 隋属颍川郡. 唐属许州. 五代唐改为许田县. #②南朝梁侨置, 为颍川郡治. 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东南口孜镇北吉城孜. 东魏为北陈留․颍川=郡治.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清丘县. #③西魏置, 属丹水郡. 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 北周废. #④1913年改许州直隶州置, 属河南豫东道. 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 1914年属开封道. 1930年直属河南省. 1947年析城区置许昌市, 县驻许昌市, 1961年移治枪杆刘(今许昌市东南六里). ,1129

许昌府,許昌府,허창부: 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许州直隶州置, 属河南省. 治所在石梁县(今河南许昌市). 辖境相当今河南许昌․漯河․禹州․临颍․襄城․偃城․长葛․新密․新郑等市县地. 乾隆六年(1741)复降为许州直隶州. ,1129

许昌宫,許昌宮,허창궁: 故址在今河南许昌市东. ������三国志. 魏书·文帝纪������: 黄初三年(222)正月, “行幸许昌宫.” ������元和志������卷8许昌县: “许署富, 在许昌故城中.”,1129

许昌郡,許昌郡,허창군: 东魏天平元年(534)政颍川郡置, 治所在许昌县(今河南许昌县东北许田). 隋开皇初废. ,1129

许河,許河,허하: 在今山西高平市南. ������方舆纪要������卷43高平县: “许河在县南二十五里. ������志������云, 源洁泉出县西南三十里之原村. 其泉周四丈, 深丈五尺, 东西分引溉田. 西南流十余里合山水, 经许庄, 名许河, 东南流数里入丹河.”,1130

许官店,許官店,허관점: 即今山东平原县西恩城镇. 明․清为恩县治. ������明史·地理志������高唐州恩县: “今治本许官店, 洪武七年七月徙于此.”,1130

许驸马府,許駙馬府,허부마부: 在今广东潮州市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 为宋英宗德安公主驸马许钰的府第. 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 明代曾重修. 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一进与后进均带插山厅․房, 合为九间. 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 一进与二进间有通廊. 后包建有御书楼. 整座建筑结构谨严, 装饰古朴. 主体建筑为五柱穿斗式梁架结构, 建筑作法和装饰仍保存宋代民居特色, 上盖部分则具有明代风格, 是广东府第式建筑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1130

许封镇,許封鎮,허봉진: 北宋置, 属方城县. 在今河南方城县境. ,1130

许都,許都,허도: 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 东汉建安初, 曹操迎献帝都此. ������后汉书·袁绍传������: “沮授臼: 曹操奉迎天子, 建宫许都.”,1130

许原,許原,허원: 在今陕西大荔县北. ������周书·文帝纪������: 西魏大统三年(537).齐神武率众十万, 自后土渡河, 逼华州, “乃涉洛, 军于许原西.” 即此. ,1130

许浦,許浦,허포: 亦作浒浦. 在今江苏常熟市东北七十里. ������宋史·河渠志七������: “淳熙元年, 诏平江府守臣与许浦驻扎戚世明, 同措置开浚许浦港. 三旬讫工.”明弘治十二年(1499)复浚, 自城东达江日, 长七十里有奇, 寻废. 今已淤塞. ,1130

许浦镇,許浦鎮,허포진: 亦作浒浦镇. 即今江苏常熟市东北七十里浒浦镇. 宋宝祜������重修琴川志������卷1: 浒浦镇“在县畚七十里, 临江. 绍兴间于此置镇.” ������元史·世祖纪五������: 至元十二年(1277)十一月, 伯颜分军三路趋临安, “董文炳率舟师循海趋许浦․澉浦. ……(十二月)辛丑, 董文炳军次许浦, 宋都统制祁安以本军降.” ������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常熟县: 许浦“旧置水军寨. 南渡以后, 汛守益重. 韩世忠提兵讨苗(傅)․刘(正彦), 驻军于此.” ,1130

许家庄堡,許家莊堡,허가장보: 在今山西大同县东二十七里许堡村. ������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 许家庄堡在“府东南九十里. 嘉靖三十九年改民堡置戍守, 万历三十九年增修. 周三里有奇, 堡当宣镇两镇之径道, 虽近腹里, 而地势平旷, 嘉靖中尝为寇冲.” ,1130

许家池,許家池,허가지: 在今湖北洪湖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77沔阳州: 许家池在“州东南百五十里. ……皆江汉支流所汇. 联络灌注, 以人于白湖, 亦皆掌于河泊所.” ,1130

许家岭市,許家嶺市,허가령시: 即今安徽宿松县东南许岭镇. 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图������: 宿松县东南有许家岭. ,1130

许家洞,許家洞,허가동: 即今湖南郴州市北许家洞镇. 粤汉铁路在此有支线通资兴煤矿. ,1130

许家洞支线,許家洞支線,허가동지선: 自今湖南郴州市北许家洞至资兴煤矿. 长48公里. 为粤汉铁路支线. 1936年建成. ,1130

许家渡镇,許家渡鎮,허가도진: 即今江西临川市西北四十里许家渡.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2: 临川县西北有许家渡. ,1130

许湾,許灣,허만: 即今江西南城县西北许家湾. 清顺治二年(1645), 清将王体忠围建昌, 揭重熙率乡勇‘来援, 战予许湾, 即此. ,1130

许湾镇,許灣鎮,허만진: 即今江西金溪县西六十里浒湾镇.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移县丞驻此. ,1130

许慎墓,許慎墓,허신묘: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二十五里许庄.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 汝南召陵(今郾城)人.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清康熙四年(1665)郾城知县温德裕在墓前立“汉孝廉许公之墓”碑. 光绪年间再立碑铭, 记其事迹. ,1130

讹打剌城,訛打剌城,와타랄성: 亦名讹答刺城․兀提刺耳․兀答刺儿․兀的刺儿․兀都刺儿. 西辽属地. 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奇姆肯特西北帖木儿附近. 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上: “苦盏之西北五百里有讹打刺城, 附庸城十数. 此城渠酋尝杀大朝使命数人․贾人百数, 尽有其财货. 西伐之意始由此耳.”,1130

讹迹邗,訛跡邗,와적한: 察合台汀国属地.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奥什东北乌兹根.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有“讹迹邗.” 即此. ,1130

讹答剌城,訛答剌城,와답랄성: 即讹打刺城. 西辽属地. 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奇姆肯特疆北帖木儿附近. ������元史·太祖纪������: 十四年(1219)六月, “西域杀使者, 帝率师亲征, 取讹答刺城, 擒其酋哈只儿只兰秃.” ,1130

论山,論山,론산: 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南. 元������至顺镇江志������卷7: 论山“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八也. ……神仙所居.” ,1130

论川州,論川州,론천주: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 属雅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小金县境. 北宋属雅州. 后废. ,1130

论城,論城,론성: 在今河南襄城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47襄城县: 论城“魏武行营也. 中有论事台.” ,1130

访仙桥镇,訪仙橋鎮,방선교진: 即今江苏丹阳市东三十里访仙镇.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丹阳县: “访仙桥镇在城东三十里.”有巡司. 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 丹阳县东有“访仙桥镇”, “访仙桥距治三十里, 跨包港之曲, 旧有巡检驻之.” ,1130

军山,軍山,군산: ①在今江苏南通市南狼山东. ������寰宇记������卷130通州静海县: 军山“在江海之际.” ������清一统志·通州������: 军山“在州南狼山东, 刀刃山东南. 一名象山. 有炼丹台․桃花峡․白云洞.” #②一名南山. 即今江谣南丰县西军峰山. ������寰宇记������卷110抚州南丰县: 军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下有神祠, 能兴云雨, 岁旱祷茜应. 地出斑竹.” ������清一统志·建昌府一������: 军山“在南丰县西. ……曾肇军山庙碑, 军山, 南丰之望也. 其高十九里余二百步, 见于百里之外. 旧传吴芮攻南越, 驻军此山, 其将梅锅祭焉, 礼成, 若有士骑麾甲之状, 因号军山.” #③在今江西乐平市东. ������方舆纪要������卷107饶州府乐平县: 军山“在县东六十里. 山势崇高, 唐末乡人结军拒寇于此, 因名. ������志������云, 县有鹧鹋山․石潭山及军山, 皆黄巢犯境时屯军处.” #④在今湖南汉寿县东南六十里. ������方舆纪要������卷80龙阳县: 军山“三国吴将潘溶攻武陵都尉樊伯时, 屯兵于此, 因名.” #⑤在今湖南安仁县北. ������清一统志·衡州府一������: 军山“在安仁县北十里. 峰峦森列, 状若军屯.” ,1130

军山湖,軍山湖,군산호: 在今江西进贤县东北医十里. ������清一统志·南昌府一������: 军山湖“延袤五十余里. ������县志������, 县境之水, 日月․军山二湖为最大, 丙总入予鄱湖.” ,1131

军屯郡,軍屯郡,군둔군: 北周建德三年(574)置, 为业州治. 治所在建始县(今湖北建始县东三十五里州基山下). 隋开皇初废. ,1131

军屯堰,軍屯堰,군둔언: 明建, 在今四川绵竹县北. ������清一统志·绵州������: 军屯堰“在今绵竹县北三十里. 今名官渠堰. 其下有硼砂․走水․袭家․唐家․黄土․马坝等堰, 皆弓i绵水溉田.” ,1131

军屯镇,軍屯鎮,군둔진: 北宋置, 属新都县. 在今四川新都县北二十里军屯乡. ,1131

军平县,軍平縣,군평현: 三国吴置, 属交趾郡. 治所在今趱南广宁省先安县附近. 西晋武帝时改为海平县. ,1131

军田,軍田,군전: 即今广东花都市西北狮岭镇军田村. 粤汉铁路经此. 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花县图: 花城西有军田, 其北有盘古皇庙. ,1131

军宁县,軍寧縣,군녕현: 唐至德二年(757)改军安县置, 属九真郡. 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安定东马江南岸. 乾元初属爱州. 后废. ,1131

军安县,軍安縣,군안현: 西晋置, 属九真郡. 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安定东马江南岸. 隋属九真郡. 唐武德五年(622)于县置永州, 贞观十年(636)属爱州. 至德二年(757)改为军宁县. ,1131

军阳山,軍陽山,군양산: 在今江西弋阳县南. ������寰宇记������卷107信州弋阳县: 军阳山“在县南三十里. 昔有将屯兵于山阳, 故名. 唐贞元中出银․铁.” ,1131

军牧村,軍牧村,군목촌: 在今湖南安乡县北七十里. ������清一统志, 澧州二������: 军牧村“平原旷野, 富于水草, 冈峦横亘, 势可屯守. 相传汉马援征蛮时驻此.” ,1131

军官教育团旧址,軍官教育團舊址,군관교육단구지: 在今江西南昌市八一大道376号. 原为讲武堂, 建于清末. 1926年为江西陆军将校讲习所. 1927年春朱德在此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圃, 由朱德任团长, 陈奇涵任教育长. 成为南昌革命活动的一个基地和堡垒, 在“八一”南昌起义时起了重要作用.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31

军城砦,軍城砦,군성채: 北宋置, 属中山府.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六十里军城镇. 金政置军城镇. ,1131

军城镇,軍城鎮,군성진: 金置, 属唐县. 即今河北唐县西北六十里军城镇. 明于此置马驿. ,1131

军将出,軍將出,군장출: 又名军帐山. 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南四十里太湖滨睥嶂山. 明洪武������无锡县志������卷2: 军将山, “南唐时, 尝屯军此山, 以御吴越之兵, 故以军将名其山.” ,1131

军突弄山,軍突弄山,군돌롱산: 古岛屿名. 即今越南南部海上之昆仑岛. 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遥海夷道.” 为中古时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 南宋时, 吴自牧������梦梁录������卷12始称昆仑. ,1131

军都山,軍都山,군도산: 又名居庸山.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 层峦叠嶂, 奇险天开. 太行第八陉. ������后汉书·耿弁传������: 光武初, 彭宠联匈奴, “胡骑经军都, (耿)舒破其众, 斩匈奴两王, 宠乃退走. (耿)况复与舒攻宠, 取军都.” 注: “军都, 县, 属广阳郡. 有军都山, 在西北.”������水经·澡余水注������: 潆余水“历山南, 径军都县界, 又谓之军都关. ������续汉书������日: 尚书卢檀隐上谷军都山.” 即此. ,1131

军都关,軍都關,군도관: 即居庸关,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三十里. ������水经·渌余水注������: 溧余水“历山南, 径军都县界, 又谓之军都关.” ������新唐书·地理志������幽州昌平县: “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 即居庸故关, 亦谓之军都关.”,1131

军都县,軍都縣,군도현: 西汉置, 属上谷郡. 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十七里土城村. 东汉属广阳郡. 西晋属燕国. 地魏属燕郡. 东魏天平中移治今昌平县北. 北齐天保中废. ,1131

军峰山,軍峰山,군봉산: 即军山. 今江西南丰县西军峰山. ,1131

军脑儿,軍腦兒,군뇌아: ①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 克鲁伦河上游之西. ������元史·宪宗纪������: 宪宗七年(1257)秋, “驻跸于军脑儿, 酾马乳祭天.” 明金幼孜������北征录������记载, 在撒里怯儿(即元萨里川, 今克鲁伦河上游匿)之地, 有元宫殿及祭坛遗迹. 近代学者于其地之北的肯特山上发现有元代祭场及祭器遗存(符拉基米尔佐夫������库伦城及库伦地区和肯特山区民族志及语言学调查������), 当即元初祭天处. #②今蒙古国中央省克鲁伦河上游西滚湖. ������元史·祭祀志������: “岁甲寅, (宪宗)会诸王子颗颗脑儿之西, 丁已秋, 驻跸军脑儿, 皆祭天于其地.”������至元辨伪录������作君脑儿. ,1131

军祥,軍祥,군상: 春秋楚邑. 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 ������左传������: 定公五年(前505), “吴人获建射于柏举. 其子帅奔徒以从子西, 败吴师于军祥.” 即此. ,1131

军营山,軍營山,군영산: 又名蚺城山. 在今江西婺源县城内. ������方舆纪要������卷28徽州府婺源县: 军营山“在县城内西隅. 五代时尝屯兵于此. 山东麓临西湖, 旧为蚺蛇港, 又北日腰滩港, 大溪之水汇于此. 唐中和中, 汪武立营栅予腰滩․蚺蛇二港, 据弦高镇, 即营此山矣. 五代唐同光中, 吴将刘津改营新城, 因筑南北港口, 潴水为西潮, 使大溪环城而西南出. 宋末犹为近郊之胜. 元时渐堙. 明初遂为平陆, 惟此山犹以军营名.” ,1131

军营岭,軍營嶺,군영령: 在今江西广昌县城北. ������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广昌县: 军营岭在“县北一里. 相传吴芮征南越时, 遣将梅锅营其下. 前多稻田, 左右皆平阜, 惟此岭独高.” ,1132

军腾县,軍騰縣,군등현: 西晋置, 属桂林郡. 治所当在今广西东北部融江及红水河下游一带. 后废. ,1132

军粮城,軍糧城,군량성: 在今天津市东郊军粮城镇. 唐置, 专理海运事务. 清乾隆������天津县志������卷6: 军粮城“周围基址尚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军粮城镇西一里考古发现一批唐遗址, 其中有一土台. 据(津门考古������: “高出周围平地数十厘米, 略呈方形, 边长近一华里”, 即为唐军粮城. ,1132

军潭隘,軍潭隘,군담애: 在今江西广丰县东南. ������清一统志·广信府������: 军潭隘“在广丰县东南五十里. 南至福建浦城县界塘峰洞十五里, 硬至封禁山五十里. 相近又有港头․石溪․上木․靖安四隘.” ,1132

祁口,祁口,기구: 亦作泺口. 在今湖北南漳县东南. 是祁水(今安家河)注入夷水(今蛮河)之口. ������三国志·魏书·张邻传������: “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 追至祁口, 交战, 破之.”,1132

祁口营,祁口營,기구영: 又名岐口. 即今河北黄骅市东北海滨岐口镇.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置岐口守备署, 并有把总驻守. ,1132

祁山,祁山,기산: ①在今安徽祁门县北, 大共水东岸. ������寰宇记������卷104祁门县: 祁山“在县东北一里. 三面石壁, 有石室高五丈, 阔二十丈, 号青萝岩. 旁有涌泉, 号乳泉, 味甘. 山西半壁有大石, 方圆丈余, 坠于溪中, 落处有龙骨存焉.” #②在今湖南祁阳县北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8l祁阳县: 祁山“山高峻, 远望如城壁, 县因以名.” #③在今甘肃礼县东四十里祁山乡. 三国蜀汉时, 诸葛亮伐魏, 六出祁山, 即此.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建兴六年(228),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九年(231), “亮复出祁山, 以木牛运, 粮尽退军, 与魏将张郁交战, 射杀郁.” ,1132

祁山堡,祁山堡,기산보: 在今甘肃礼县东四十里. ������水经·漾水注������: “汉水北连山秀举, 罗峰竞峙, 祁山在皤冢之西七十许里. 山上有城, 极为严固. 昔诸葛亮攻祁山, 即斯城也.”������清一统志·秦州������: 祁山堡“在礼县东四十里. 上有武侯祠.” ,1132

祁门县,祁門縣,기문현: 唐永泰二年(766)改昌门县置, 属歙州. 治所在今安徽祁门县西石山坞. ������元和志������卷28祁门县: “以县东北一里有祁山”, 因名. 大历五年(770)移治今祁门县. j£宋宣和三年(1121)属徽州. 元属徽煳路. 明属徽州府. 民国初属安徽芜湖道. 1928年直属安徽省. ,1132

祁门站,祁門站,기문참: 即今安徽含山县东北祁门(祁门站). 旧属和县. ������方舆纪要������卷29和川: 祁门驿在“州西四十里. ������志������云: 洪武十五年设祁门马驿于此, 弘治五年迁入含山县西门内.” ,1132

祁义店,祁義店,기의점: 一名祁仅镇. 即今河南唐河县南祁仪乡. 清乾隆������唐县志������卷l������集镇������: “祁义店, 县南四十里.”,1132

祁乡县,祁鄉縣,기향현: 即泺乡县. 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南. ������宋书·州郡志������作祁乡县. ,1132

祁乡侯国,祁鄉侯國,기향후국: 西汉改祁县置, 属沛郡. 治所在今河南夏邑县东北. 东汉废. ,1132

祁水,祁水,기수: ①在今河北顺平县南. ������明史·地理志������完县: “西有伊祁山, 祁水出焉, 其下流为方顺河.”#②古名滗水. 在今湖南祁阳县北. ������清一统志·永州府一������引������府志������: “祁江有二源, 一出腾云岭, 一出梅塘山下, 二水至双江口合流, 径祁山下日祁江, 又东过祁山南, 至城东入湘.”,1132

祁夷水,祁夷水,기이수: 即今山西广灵县南之壶流河. ������汉书·地理志������代郡平舒县: “祁夷水北至桑于入沽.”,1132

祁州,祁州,기주: 唐景福二年(893)分定州置, 治所在无极县(今河北无极县). 北宋景德元年(1004)移治蒲阴县(今安国市). 辖境相当今河北安国․深泽․晋县等市县地. 元以后辖境有变化, 清不辖县. 1913年改为祁县. ,1132

祁阳县,祁陽縣,기양현: 三国吴析泉陵县置, 属零陵郡. 治所在今湖南祁东县东南二十二里金兰镇. 据������舆地纪胜������卷56引������零陵志������云: “县在祁山之南, 数日祁阳.”隋废. 唐武德四年(621)夏置, 属永州. 治所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十里老山湾. 元属永州路. 明属永州府, 景泰三年(1452)移今祁阳县. 民国初属湖南衡阳道. 1922年直属湖南省. ,1132

祁村,祁村,기촌: 即今河北临城县西北十六里祁村乡.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5临城县图: 西北有祁村. ,1132

祁连山,祁連山,기련산: 一名雪山. 在今甘肃省滔泉市南. 广义的祁连山亦指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 因在河西走廓南边. 亦称南山. ������汉书·霍去病传������: 元狩二年(前121), “去病至祁连山, 捕首虏甚多.” 师古注日: “祁连山即天山也, 匈奴呼天为祁连.”,1132

祁连戍,祁連戍,기련수: 唐置, 属甘州福禄县. 在今甘肃高螽县西南. ������新唐书·地理志������福禄县: “东南百二十里有祁连戍.”,1132

祁连池,祁連池,기련지: 即天池. 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五十里管涔山上. ������资治通鉴������: 南朝陈永定二年(北齐天保九年, 558), “齐主至祁连池.” 胡注: “祁连池, 即汾阳之天池, 北人谓天为祁连.”,1132

祁连设治局,祁連設治局,기련설치국: 1939年析壹源县置, 属青海省. 治所在八宝寺(今青海祁连县). 以祁连山而得名. 1951年改为祁连区人民行政委员会. 1952年设立祁连藏族自治区(县级). 1953年改为祁连县. ,1132

祁连城,祁連城,기련성: 在今甘肃民乐县南三十里. 十六国前凉置祁连郡治此. ������资治通鉴������: 唐开元十六年(728).“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 即此. ,1132

祁连郡,祁連郡,기련군: 十六国前凉置, 治所在今甘肃民乐县(红水堡)南三十里. 辖境相当今甘肃民乐县和青海祁连县. 北魏废. ,1133

祁县,祁縣,기현: ①春秋晋置, 治所在今山西祁县东南七里祁城. 西汉属太原郡. 北魏太和中移治今祁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废. 隋开皇十年(590)复置祁县, 属并州. 大业初属太原郡. 唐属太原府. 元属冀宁路. 明属太原府. 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 1930年直属山西省. #②秦置, 属砀郡. 治所在今河南夏邑县东北. 西汉改为祁乡县. #③1913年改祁州置, 属直隶保定道. 治所即今河北安国市. 1914年改为安国县. ,1133

祁沟关,祁溝關,기구관: 又名岐沟关. 在今河北涿州市西南三十里岐沟村. 唐束置关. ������资治通鉴������: 五代梁乾化二年(912), 晋王李存岛遣并镇周德威出飞狐, 与镇․定兵汇于易水, “三镇兵进攻燕祁沟关, 下之.” 胡三省注: “祁沟关在涿州南, 易州拒马河之北.”又������辽史·耶律休哥传������: 统和四年(986), “(宋)曹彬․米信出雄․易, 取歧沟․涿州, 陷固安, ․置屯.” ,1133

祁命寨,祁命寨,기명채: 即今四川松潘县北水晶乡(祁命).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置祁命寨土千户. ,1133

祁命簇长官司,祁命簇長官司,기명족장관사: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 属松潘卫. 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北水晶乡(祁命). ������明叟·四川土司传������: 正统四年(1439), “松潘指挥赵得奏: 祁命族番寇商巴作乱, 官军捕擒之.” 后废. ,1133

祁皇陵,祁皇陵,기황릉: 即永园陵. 在今山西大同市城北五十里方山上. 为北魏文明太后冯氏陵. ,1133

祁黎,祁黎,기려: 即邾. 春秋郑邑. 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厘城. ������公羊传������作“祁黎l. ,1133

邥垂,邥垂,심수: 春秋周邑. 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北. ������左传������: 文公十七年(前610), “秋, 周歇败戎于郊垂.” 杜注: “河南新城县北有垂亭.”������水经·伊水注������: ‘伊水又北会厌涧水, 水出西山, 东流径郊垂亭南.”,1133

农州,農州,농주: 隋大业元年(605)置, 治所在新容县(今越南平治天省广田县东香山与蒲江合流处). 辖境相当今越南承天省地. 三年(607)改为海阴郡. ,1133

农安县,農安縣,농안현: 清光绪十四年(1888)改农安照磨置, 属长春府. 治所在龙湾(今吉林农安县). 民国魏声簌������吉林地志������: “县治旁古塔, 建于辽圣宗时, 相称龙安塔, 音讹又似农安, 遂为县名.”1913年改属吉林省吉长道. 1929年直属吉林省. ,1133

农安塔,農安塔,농안탑: 辽圣宗时建, 在今吉林农安县城内. ������清一统志·郭尔罗斯������: 龙安城, “������册说������: 城周七里․门四, 址尚存. 旁有农安塔, 亦日农安. 天命九年, 科尔沁为察哈尔所侵, 我贝勒阿巴泰率师救之, 兵至农安塔, 察哈尔仓皇夜遁, 即此.” 今塔为1953隼翻修, 为八角十三层, 高近40米. ,1133

农城县,農城縣,농성현: 西晋置, 属苍梧郡. 治所在今广西苍梧县西南. 南朝宋废. ,1133

农祥设治局,農祥設治局,농상설치국: 1945年由酉阳․秀山二县析置, 驻龙潭镇(今四川酉阳±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龙潭镇). 1949年撤销, 并入酉阳․秀山二县. ,1133

农歌,農歌,농가: 西藏古地名. ������新唐书·地理志������: “逻些在东, 距农歌二百里.”地在今当雄县羊八井区, 唐时吐蕃于此曾置驿站, “唐使至, 吐蕃宰相每遣使迎候于此.” 此地为吐蕃近畿重镇. ,1133

聿赍城,聿齎城,율재성: 南诏属剑川节度使, 在今云南德钦县南. ������蛮书������卷6: 敛寻城“皆施蛮․顺蛮部落今所居之地也. 又匿北至聿赍城, 又西北至弄视川.” 宋大理废. ,1133

寻口,尋口,심구: 在今湖北安陆市西南. ������三国志·魏书, 文聘传������: 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 有功, 进讨延寿亭侯, 加讨逆将军.”,1133

寻山后千户所,尋山後千戶所,심산후천호소: 明成化中置, 属成山卫. 治所即今山东荣成市东寻山镇. ,1133

寻邬水,尋鄔水,심오수: ①一名寻邬堡水. 即今江西寻鸟县东南寻乌河. ������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长宁县: 寻邬堡水在“县东五十里. 流入广东龙川县之赤石渡.” ������清一统志·赣州府一������: 寻邬水“在长宁县东五十里. 源出寻邬保西南, 流合水源․马跽江․河岭诸水, 入广东兴宁县界, 为杜田河. 亦东江之上源也.” #②Ep今广东东江上源寻乌河, ������明史·地理志������长宁县: “又东有寻邬水, 流入广东龙川县界.”,1133

寻邬县,尋鄔縣,심오현: 1914年改长宁县置, 属江西赣南道. 治所即今江西寻乌县. 以县东有寻邬水, 故名. 1926年直属江西省. 1957年改名寻乌县. ,1133

寻阳山,尋陽山,심양산: 在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六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96仙游县: 寻阳山“山自西北来, 特为三峰, 中大雪, 北仙台, 西香炉, 极为雄伟. 左右环叠, 峰岩甚众, 并称奇胜.” ,1133

寻阳县,尋陽縣,심양현: 西汉置, 属庐江郡. 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南. 三国吴属蕲春郡. 晋属庐江郡, 永兴初属寻阳郡. 咸和中移治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义熙八年(412)废入柴桑县. 隋开皇九年(589)复置, 属江州. 治所在湓口城(今九江市). 十八年(598)改名彭蠡县, 大业初又改名湓城县. ,1133

寻阳驿,尋陽驛,심양역: 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 寻阳驿“在府城东北. 宋元以来, 皆置于府城西, 明初因之, 万历四十一年改置于此. 滨江, 以便行旅.” 清雍正四年(1726)裁. ,1133

寻阳郡,尋陽郡,심양군: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分庐江․武昌二郡置, 治所在寻阳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南). 辖境相当今江西九江市以西, 湖北广济以东的长江两岸地区. 其后屡有伸缩. 东晋成和中移治柴桑县(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二十里). 南朝梁太清中移治柴桑县之湓口城(今九江市). 隋开皇九年(589)废. ,1133

寻声县,尋聲縣,심성현: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置, 属牢州. 治所在今四川攀枝花市西北. 永徽三年(652)废入昌明县. ,1134

寻甸州,尋甸州,심전주: 清康熙八年(1669)改寻甸府置, 属睦靖府. 治所即今云南寻旬回族彝族自治县. 1913年废为县. ,1134

寻甸县,尋甸縣,심전현: 1913年改寻甸州置, 后属云南滇中道. 治所即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1916年直属云南省. 1927年改置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1134

寻甸府,尋甸府,심전부: 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仁德府置寻甸军民府, 属云南布政司. 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三里中古城. 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寻甸军民府: “蛮名新丁, 又名寻甸部, 讹为仁地, 又为仁德部. 蒙氏因名寻甸, 段氏因名仁德. 元初立万户, 后改为府.”辖境约当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 成化十二年(1476)改寻甸府. 嘉靖七年(1528)迁治今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清康熙八年(1669)降为州. ,1134

寻陕,尋陝,심섬: 亦作寻陋. 在今广东清远市东. ������史记·南越列传������: 元鼎六年(前111)冬, “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陕, 破石门, 得越船粟, 因推丽翦.” ������索隐������: “姚氏云: 寻陕在始兴西三百里, 近连口也.”������方舆纪要������卷101清远县“峡山”条内: “观亭山在县东三十五星. 一名观峡山. 或云即峡山之支麓, 或谓之寻峡. 姚氏云: 汉楼船将军杨仆出寻峡, 峡去始兴三百里, 近连口, 即此峡也.”,1134

寻思干,尋思幹,심사간: 又作捋思干․撤马耳干․撤马儿罕․邪米思干․薛米思千․薛米思坚․薛迷思加․薛米则干․换思干․换斯干. 即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 辽保大三年(1123)耶律大石大败西域诸国十万大军于此. ������辽史·天祚皇帝纪·附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称王, 率军覆进“至寻思干.” 即此. 耶律大石建立露辽后, 置河中府于此. ,1134

寻真观,尋真觀,심진관: 即石鼓书院. 在今湖南衡阳市北石鼓山. 唐李宽读书其中, 刺史吕温访之, 有������同恭夏r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诗. ,1134

寻陿,尋陿,심협: 即寻陕. 亦作寻峡. 又名观峡山․中宿山․峡山. 在今广东清远市东. ������汉书·南粤传������: 元鼎六年(前111)冬, “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陋, 破石门, 因推而前, 挫粤锋.” ,1134

寻槐堡,尋槐堡,심괴보: 明置, 在今广西上思县西. ,1134

寻源县,尋源縣,심원현: 唐置, 属羁縻筠州. 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境. 后废. ,1134

那九村,那九村,나구촌: 一作那久村. 即今广西隆安县. ������方舆纪要������卷110隆安县: “本宣化县之那九村, 嘉靖七年王守仁守田州, 相度地稍, 奏暨今县, 属南宁府.”,1134

那大镇,那大鎮,나대진: 即今海南省儋州市. 1958年儋县迁治于此. 1993年改设儋州市. ,1134

那口城,那口城,나구성: 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 ������水经·沔水注������: 权水“出章山, 东南流经权城北, ……东南有那口城.” ,1134

那川县,那川縣,나천현: 唐贞观五年(631)置, 属羁縻蛾州. 治所在今四川阿坝县东南境或红原县南境. 后废. ,1134

那马土司,那馬土司,나마토사: 明嘉靖七年(1528)置, 属思恩府. 治所在今广西马山县西南周麓镇. 清同治九年(1870)改为那马厅. ,1134

那马厅,那馬廳,나마청: 清同治九年(1870)改那马土司置, 属思恩府. 治所在今广西马山县西南周鹿镇. 1912年改为那马县. ,1134

那马县,那馬縣,나마현: 1912年改那马厅置, 属广西南宁道. 治所在今广西马山县西南周鹿镇. 1928年直属广西省. 1951年和隆山县合并改置马山县. ,1134

那马堡,那馬堡,나마보: 明置, 在今广西上思县东. ,1134

那木七图乌兰木伦河,那木七圖烏蘭木倫河,나목칠도오란목륜하: 即今长江北源楚玛尔河. 在青海治多․曲麻莱二县境. ������清一统志·西藏������: 那木七图乌兰木伦河“源出锡津乌兰拖罗海山东北三百余里巴颜喀喇得尔奔山, 东南流六百余里入木鲁乌苏.” ,1134

那木干,那木幹,나목간: 清藩属浩罕属城. 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 乾隆������西域图志������卷45:那木干“在玛尔噶朗城西北八十里, 霍罕城东北八十里, 南滨那林河.” 乾隆二十四年(1759)归附于清. 光绪二年(1876)力沙俄吞并. ,1134

那木刺站,那木刺站,나목자참: 明置, 在今吉林蛟河市老爷岭. 明������辽东志������卷9: “纳丹府东北陆路: 那木刺站.”,1134

那历州长官司,那歷州長官司,나력주장관사: 元置, 属管番民总管. 治所在今贵州罗甸县匿南. 后废. ,1134

那比隘,那比隘,나비애: 在今广西田林县西南那比乡. ������清一统志·泗城府������: 那比隘“在西林县南一百六十里.” 有兵防汛. ,1134

那日图,那日圖,나일도: 即今内蒙古正蓝旗北那日图苏木. 1949年为正蓝旗驻地. “那层图”, 蒙古语意为“朝阳的灌木林.” ,1134

那丹伯台,那丹伯台,나단백태: 即今吉林东丰县北一百十里那丹伯镇. 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海龙厅图: 西北有那丹伯台. “那丹伯”, 满语意为七个湾子. ,1134

那丹府城,那丹府城,나단부성: 一作那丹佛勒城. 在今吉林桦甸市西南苏密城. 明置驿于此. ,1134

那乌山砦,那烏山砦,나오산채: 在今广东阳东县东. ������方舆纪要������卷10l阳江县: 那乌山砦“在县东那乌山上, 瑶寨也.” ,1134

那龙城,那龍城,나룡성: 在今云南安宁市西南二十二里县街. 元至元十三年(1276)于此置三泊县. 清康熙八年(1669)县废. ,1134

那龙墟,那龍墟,나룡허: ①即今广东阳东县东北那龙圩. 清时有把总驻防. #②亦作那隆墟. 即今广西灵山县西南五十里那隆镇. 清雍正������广东通志������卷18:钦州有那隆墟. 宣统������广东舆地全图������灵山县图: 西南有那隆西岸. 其东岸为那玛岭, 岭道崎岖, 攀援乃能墟. ,1134

那龙寨,那龍寨,나룡채: 即今广西南宁市西北七十里那龙镇. 明置巡司于此. 清雍正七年(1729)废. ,1135

那平关,那平關,나평관: 即后平关. 在今湖南张家界市东南. ������方舆纪要������卷77永定卫: 那平关“在(大庸)所境. ������志������云, 所有那平․边岩下․青鱼滩三关, 旧皆为戍守处.” ,1135

那尔轰山,那爾轟山,나이굉산: 在今吉林靖宇县北. 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8: “那尔轰山, (吉林)城南四百里, 高十余丈.”“那尔轰”, 满语意为“缀.” ,1135

那处,那處,나처: 亦作那口. 春秋时楚地. 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 ������左传·庄公十八年������: “初, 楚武王克权, 使斗缗尹之, 以叛, 暖而杀之, 迁权于那处.”杜注: “那处, 楚地. 南郡编县东南有那O城.”,1135

那礼部,那禮部,나례부: 唐室韦诸部落之一. 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市南雅鲁河. ������新唐书·室韦传������: 塞曷支部“益东有和解部․乌罗护部․那礼部.” ,1135

那吉屯,那吉屯,나길둔: 即今内蒙古阿荣旗驻地那吉镇. 1941年习伪将阿荣旗由红花梁子迁此. “那吉”, 鄂温克语意为“鱼窝子.” ,1135

郡地州,郡地州,군지주: 明洪武元年(1368)改地州置, 属庆远府. 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吾隘乡那地村. 民国初属广西田南道. 1928年直属广西省. 1931年废入甫丹县. ,1135

那曳隘,那曳隘,나예애: 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南那曳村. (清一统志·太平府������“那怀隘”条: 那曳隘“逼近越南僻路, 有龙凭营官兵及士兵防守.” ,1135

那曲,那曲,나곡: 即喀喇乌苏. 今西藏北部怒江上游. “那益”, 藏语意为黑河. ,1135

那曲卡,那曲卡,나곡잡: 一作喀喇乌苏. 即今匿藏那曲县. ,1135

那多峰,那多峰,나다봉: 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 ������清一统志·曲靖府������: 那多峰“在寻甸髑东北. 有大石寨. 接东川府界. 下有龙泉.” ,1135

那色波,那色波,나색파: 一名小史. 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南卡尔希. 唐为安西都护府属地. ,1135

那州,那州,나주: ①唐武德七年(624)置, 治所在军安县(今越南清化省安定东马江南岸). 贞观元年(627)疲. #②唐永徽二年(651)置羁縻州, 属茂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邛蛛山附近地区. 后废. , #③唐置, 治所即今广西东兰县东北那州. 后废. 北宋崇宁五年(1106)复置, 大观元年(1107)废, 后复置. 元属庆远南丹安抚司. 明洪武元年(1368)废入地州. ,1135

那安江,那安江,나안강: 在今广西灵山县西. ������清一统志·廉州府������: 那安江“在灵山县西一百里. 源出古豆山, 南流入钦州, 为渔洪江.” ,1135

那玛岭,那瑪嶺,나마령: 即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泊东北纳雷姆山.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5: 额尔齐斯河“札哈苏淖尔“东北八十里为辉迈拉呼卡伦. 卡伦临河,1135

那扶营,那扶營,나부영: 即今广东台山市酉南那扶镇. (清一统志·广州府������: 那扶营“为肇庆府恩平县交界地方. 本朝康熙元年设都司防守.” ,1135

那劳墟,那勞墟,나로허: 即今广西西林县东那劳乡. 清光绪'������广嚣舆地全图������西林县图: 西有那劳塘. 清边疆大臣岑毓英․岑春煊为本乡人. 有宫保府宅第. ,1135

那苏隘,那蘇隘,나소애: 即今广西防城港市职北那梭. ������清一统志·廉州府������: 那苏隘“在钦州西南如昔都. 明宣德中, 交趾置金勒千户于此.” ,1135

那丽墟,那麗墟,나려허: 即今广匿钦州市东南百里那丽镇. 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钦州图: 东南有那丽墟. ,1135

那佐隘,那佐隘,나좌애: 在今广西西林县东南那佐苗族乡. ������清一统志·泅城府������: 那佐隘“在西林县西南二百二十里, 接富州界. 高峰夹峙, 中有小径, 设百总驻防.” ,1135

那伽钵亶那,那伽缽亶那,나가발단나: 即今印度马德拉斯邦东南部之纳加粕蒂南.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无行祥师, “羯茶国, 至冬末转泊西行, 经三十日到那伽钵直那, 从此泛海二日到师子洲.” ,1135

那良墟,那良墟,나량허: 即今广西防城港市西那良镇. 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防城县图: 西南有那良墟. ,1135

那陈,那陳,나진: 即今广西邕宁县西南那陈镇. 清置巡司予此. ,1135

那拖市,那拖市,나타시: 在今海南省澄迈县西北. ������明史, 地理志������琼州府琼山县: “又有那拖巡检司, 治那拖市.”,1135

那坡大隘,那坡大隘,나파대애: 在今广西那坡县西南, 近越南界. ������清一统志·镇安府������“平孟隘”条: “打面梁那坡, 者赖․者欣三村, 在城西南.”光绪������镇安府志������卷9: “哪坡村较别隘更为紧要.”,1135

那林河,那林河,나림하: 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之纳林河. (清一统志·霍罕������: 那林河“在葱岭西北. 经流数千里, 霍罕․安集延诸国濒之以居. 大小泉流支流不一, 并会此河. 其发源从东布鲁特境, 西行过安集延城之北, 又西行过玛尔噶朗城北, 又西行过那木千城之南, 又西行过霍罕城北. 自此又西北行, 过赛玛尔堪城之北;又折东南入于达里冈阿鄂模.” ,1135

郡林隘,郡林隘,군림애: 在今广西凤山县西南江州瑶族乡那林村. ������清一统志·思恩府������“老村隘”条: “那林隘在州北二百里, 路通泗城府, 皆属险要, 设兵防守.”,1135

那板溪,那板溪,나판계: 在今广西上思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110上思州: 那板溪“在州西南. 与渌浪․渌郁等溪俱出十万山, 汇流于明江.” ,1135

那旺国,那旺國,나왕국: 约当今孟加拉湾东南部之尼科巴群岛. ������元史·外夷传������: 至元十九年(1282), 杨庭壁“四月还至那旺国.” ,1135

那罗牟堡,那羅牟堡,나라모보: 北宋置, 属西安州. 在今宁夏海原县境. 后废. ,1135

那金河,那金河,나금하: 即今吉林洮南市西北那金镇. 以境内那金河而得名. 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10奉天省矿产表: 洮南县“那金河, 金.” ,1136

那河,那河,나하: 又作难河. 即今黑龙省之嫩江及嫩江流注之松花江. ������旧唐书·室韦传������: 望建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 ……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 ..….东流注于海.” ,1136

那河隘,那河隘,나하애: 在今广西宁明县东南峙浪乡那河村. (清一统志·太平府������: 那河隘“在思陵土州南三十里, 接交5止禄州界.” ,1136

那波墟,那波墟,나파허: 即今广西田阳县西北二十里那波镇. 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奉议州图: 西有那坡墟. ,1136

那孤儿,那孤兒,나고아: 又作花面国. 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 与苏木都刺圜接界. ������明史·外国列传������: “那孤儿, 在苏门答刺之西, 壤相接. 地狭, 止千余家. 男子皆以墨刺面为花兽之状, 故又名花面国. ……永乐中, 郑和使其国. 其酋长常入贡方物.”,1136

那城,那城,나성: 即汉朝那. 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四十五里吉城附近. ������资治通鉴������: 唐大历六年(771), “吐蕃下青石岭, 军于那城”, 即此. ,1136

那南寨,那南寨,나남채: 在今广西南宁市西北六十里. 明置巡司于此.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裁. ,1136

那哈完的,那哈完的,나합완적: 一作你诃温多城. 即今伊朗西部哈马丹西南纳哈万德.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有“那哈完的.” ,1136

那骨堡,那骨堡,나골보: 在今广末台山市西南. ������清一统志·广州府������: 那骨堡“在新宁县西南.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设县丞, 三十一年移驻大澳.” ,1136

那科土司,那科土司,나과토사: 清雍正六年(1728)置, 属阿都副长官司. 治所在今四川布拖县南拉果乡. 后废. ,1136

那盆山,那盆山,나분산: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东南三十里. ������方舆纪要������卷105临高县: 那盆山“脉自五指山北来, 至此特起一峰, 高耸而圆, 若覆盆然.” ,1136

那孩川渠,那孩川渠,나해천거: 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64西宁卫: 那孩川渠在“卫南五十里. ……������志������云: 卫境之渠约二十有余, 分流灌田, 民资其利.” ,1136

那莫田,那莫田,나막전: 在今云南思茅市西北. 清有把总驻防. ,1136

那晓汛,那曉汛,나효신: 即今广西邕宁县南南晓镇. 清设外委驻防. ,1136

那造驿,那造驛,나조역: 明置, 为右江水驿. 在今广西隆安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110隆安县: 那造水驿, “������志������云: 旧在府西九十里, 后徙于县城西北隅, 嘉靖四十五年革.” ,1136

那银堡,那銀堡,나은보: 明置, 在今广东台由市西南. ������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新宁县: 那银堡“在县(今台山市)西南九十里.” ,1136

那密水,那密水,나밀수: 即今塔吉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之泽泽拉夫善河. ������新唐书·西域传������: 康国“在那密水南.” ,1136

那彭墟,那彭墟,나팽허: 即今广西钦州市东九十里那彭镇. 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钦州图: 东有那彭墟. ,1136

那喇特卡伦,那喇特卡倫,나라특잡륜: 一作纳喇特卡伦. 清乾隆年间置, 即今新疆新源具东那拉提镇. 道光������新疆识略������卷11:那喇特卡伦“东北至博尔柯阿满卡伦五十里.” ,1136

那黑沙干,那黑沙幹,나흑사간: 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南卡尔希. 宋․金时地属西辽. ,1136

那黑沙不,那黑沙不,나흑사불: 察合台汗国辖地.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卡尔希.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有“那黑沙不.” ,1136

那楼营,那樓營,나루영: 在今广东廉江县西南青平镇之息安村. ������方舆纪要������卷104石城县: 那楼营“在县西八十里. 旧在县西北, 嘉靖中迁于息安驿.” ,1136

那楼寨,那樓寨,나루채: 在今广西隆安县东南二十五里. 明置巡司于此. ,1136

那零营,那零營,나령영: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南. ������方舆纪要������卷105临高县: “那零营在县南. 又南有屯建营. 俱防生熟黎人劫路.”,1136

那雾墟,那霧墟,나무허: 即今广东化州市北那务镇. 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0化州: 那雾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 ,1136

那蜡隘,那蠟隘,나랍애: 在今广西田林县西南那腊村. ������清一统志·泅城府������“那比隘”条内: “又那蜡隘, 在(西林)县南一百七十里. 两山夹径, 必由谷口出入, 俱有兵防汛.”,1136

那噶尔孜,那噶爾孜,나갈이자: 即浪噶子. 今西藏浪卡子县. 清松筠������丁已秋阅吟·朗噶孜������诗注: “朗噶孜本名那噶尔孜. 番(藏)语: 那, 鼻也. 噶尔, 白也. 孜, 高也. 白山鼻上桑砌营官寨, 形似佛头.”,1136

艮山门,艮山門,간산문: 南宋临安城的东北门. 即今浙江杭州市东北艮山门. 宋������咸淳临安志������卷18城郭有“艮山门.” ,1136

艮岩,艮岩,간암: 在今湖南宜章县西南二里. 南宋宜章令吴镒������蒙艮二岩记������取������易经������“艮”之义, 谓“两岩兼重, 艮之象也;动静惟时, 艮之义也”, 因名艮岩. ������清一统志·郴州������: 艮岩“在宜章县南二里. 有水自岩涌出, 其深不测, 铸大士渡海像于中, 为一邑胜境.” ,1136

艮岳,艮嶽,간악: 北宋宣和四年(1122)改万寿山为艮岳, 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隅. ������宋史·地理志������东京: “宣和四年, 徽宗自为艮岳记, 以为山在国之艮, 放名艮岳. 蔡像谓初名凤凰山, 后神降, 其诗有‘艮岳排空霄, ’因改名艮岳. 宣和六年, 诏以金芝产于艮岳之万寿峰, 又改名寿岳. 蔡绦谓南山成, 又改名寿岳. 岳之正门名日阳华, 故亦号阳华宫. 自政和讫靖康, 积累十余年, 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后废圯. ,1136

导江,導江,도강: 即今四川中部之岷江. ������元和志������卷32彭山县: “大江一名汶江, 亦日导江, 在县东七里.”,1136

导江县,導江縣,도강현: 唐武德二年(619)改灌宁县置, 属益咖i. 治所在今四川都江堰东南二十里导江铺. ������元和志������卷31彭州导江县: “取������禹贡������岷山导江之义.”垂拱二年(686)属彭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属永康军, 熙宁五年(1072)复属彭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废入灌州. ,1136

导河县,導河縣,도하현: 1913年改河州置, 属甘肃兰山道. 治所即今甘肃临夏市. 1928年改名临夏县. ,1137

异龙湖,異龍湖,이룡호: 在今云南石屏县东南. ������明一统志������卷86临安府: 异龙湖“在石屏州治东. 湖有九曲, . 周一百五十里. 中有三岛, 日孟继龙, 日小末束, 日和龙. 其水流为泸江.” ������方舆纪要������卷115石屏州: 异龙湖“其小岛曰孟继龙, 有蛇虫不可居, 昔时蛮酋每窜罪人于此. 中岛日小末柬, 蛮居其上, 筑城臼小末柬城, 今名窆断山. 大岛日和龙, 立龙其上, 汉名水城. 元至顺初, 云南诸王秃坚等作乱, 攻略郡县, 石屏镇将朱宝以和龙岛有垒堑可保, 引众据守, 贼帅战舰来攻, 宝拒却之. 三岛四面皆巨浸, 东流至府境为泸江.” 今两大岛已成陆, 仅有马宝龙(即原孟继龙)在水中. ,1137

异龙潭,異龍潭,이룡담: 在今云南文山县西. ������清一统志-开化府������: 异龙潭“府境诸流多汇于此. 本朝康熙七年, 经历李凤昌引流灌田, 民被其利.” ,1137

异泉,異泉,이천: 在今湖北黄石市东南西塞山乡回山. ������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 “回山在大冶东五十里西塞山之右, 山有异泉及飞云洞. ������土俗编������云: 唐天宝十兰年积雨之后, 回山之巅忽有飞泉涌出, 垂流四百仞. 元结名之日异泉, 因为作������异泉铭������.”,1137

㞯山,㞯山,기산: 一作函山. 在今江苏溧阳审东北. 南宋德佑初, 蒙古兵陷建康(今南京市), 转运判官赵淮起兵溧阳․宜兴间, 屯据屠山, 阻长荡湖为固. 即此. ,1137

弛马岭,弛馬嶺,이마령: 在今湖南衡山县西北十里. ������方舆纪要������卷80衡山县“杨山”条下: 弛马岭“道出湘乡. 山多苦竹, 林深泥泞, 马力多弛, 故名.” ,1137

阮,阮,완: 一作郡. 商代国名. 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 ������诗经·大雅·皇矣������: “密人不恭, 敢距大邦, 侵阮徂共.”即其国. 为周文王所灭. ,1137

阮公墩,阮公墩,완공돈: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中. 民国������西湖新志������卷1: “清阮元抚浙时浚湖所掘之土堆于此, 故名.”,1137

阮平县,阮平縣,완평현: 北宋置, 属羁縻兰州. 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南六十皇. 后废. ,1137

阮尔庄,阮爾莊,완이장: 在今山东平阴县北. 清光绪阔义和团首领邢兆陆․邢兆复兄弟率众在此焚毁教堂. ,1137

阮里河,阮裏河,완리하: 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 明置阮里河卫以此名. ,1137

阮里河卫,阮裏河衛,완리하위: 明永乐六年(1408)置, 属奴儿干都司. 在今黑龙江省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 后废. ,1137

阮籍台,阮籍臺,완적대: 在今河南尉氏县城东南. ������寰宇记������卷l开封府尉氏县: “阮籍台在县东南二十步. 籍每邀名贤携酌长啸登此也.”,1137

阳,陽,양: ①周代国名. 春秋时灭于齐. 故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 ������春秋������: 阗公二午(前660), “齐人迁阳.” 即此. 西汉置阳都县. #②一作唐. 春秋燕邑. 在今河北顺平县西北. ������春秋������: 昭公十二年(前530), “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 (战国策·齐策二������: “赵可取唐․曲逆”, 亦即此. 西汉置唐县. #‘#③又名樊․阳樊. 春秋周邑, 后属晋.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 ������国语·晋语������: “王以阳樊赐晋, 阳人不服, 文公围之. 仓葛日: 阳有夏․商之嗣典, 樊仲之官守焉, 君而残之, 无乃不可乎?”战国属魏, 更名河雍. ,1137

阳八井,陽八井,양팔정: 一作羊八景. 即今西藏当雄县西南羊八井. 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 “阳八井分路四十里至峡布.”,1137

阳人,陽人,양인: 又名阳人聚. 战国楚邑. 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四十里. ������战国策·韩策二������: “郑强为楚王使于韩, 矫以新城․阳人, 合世子以与公叔争国.”(史记·秦本纪������: 庄襄王元年(前249), “东周君与诸侯谋秦, 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 尽入其国. 秦不绝其祀, 以阳人地赐周君, 奉其祭祀.” 汉为阳人聚. ,1137

阳人聚,陽人聚,양인취: 即战国阳人邑. 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四十里.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梁县: “阳人聚, 秦灭东周, 徙其君于此.”,1137

阳三川,陽三川,양삼천: 在今甘肃庄浪县西. ������明一统志������卷35平凉府: “阳三川在庄浪县西南七十里. 山阳有三川, 故名.”,1137

阳万土州,陽萬土州,양만토주: 清乾隆九年(1744)桁田州土州置, 属思恩府. 治所在今广西田阳县西北百峰乡. 光绪五年(1879)改流设恩阳州. ,1137

阳口县,陽口縣,양구현: 南朝梁置, 属巴东郡. 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县西南长江南岸安平乡. (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 右合阳元水, 水出阳口县西南高阳山东.”-西魏废. ,1137

阳山,陽山,양산: ①即首阳山. 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 ������明一统志������卷5永平府: 阳山“峰峦高耸, 下多溪谷. 西有李广射虎石.” #②即今内蒙古河套西北狼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使蒙恬渡河, 据高阙․阳山.” ������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屈雨东流为北河……东径高阙南. ……河水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 ������汉书注������日: 阳山在河北. 指此山也.”#③一名秦余杭山. 又名万安山․白缮山. 在今江苏吴县西北三十里. 明王鏊������姑苏志������卷8: 阳山“以其背阴萄阳, 故臼阳.”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3引胡舜申������吴门忠告������臼: “吴城’以乾亥山为主, 阳山是也. 山在城西北, 屹然独高, 为众山祖, 杰立至十里之外. 其余冈阜累累, +如群马南驰, 皆其支陇.”其地为越王栖禽礼葬吴王夫差之所. #④即安阳山. 今江苏无锡市西北五十里阳山. #⑤在今江苏睢宁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22邳州睢宁县: 阳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上有五层石台, 亦谓之羊山. 万历中, 潘季驯于羊山․龟山․土山相接处, 创筑横堤数十里, 以防大河泛滥, 是也.” #⑥即今安徽无为县西羊山. (方舆纪要������卷26无为州: 阳山在“州西四十里. 相传曹操尝屯兵予山阳.” #⑦在今河南嵩县西南. ������山海经·中次二经������: “阳山多石, 无草木, 阳水出焉, 而北流注于伊水.”#⑧又作羊山. 在今山东金乡县疆北三十里. (方舆纪要������卷32金乡县: 阳山“山多美石. 葛山在其前, 鱼山在其右. 位处众山之阳, 因名.” #⑨亦作杨山. 在今湖南常德市北三十里. ������水经·沅水注������: “沅水又东入龙阳县, 有澹水, 出汉寿县西杨山.”������太平御览������卷913引盛弘之������荆州记������日: “武陵郡西有阳山.”������文选������王仲宣������赠士孙文始������诗注引������荆州图������曰: “汉寿县城南一百步有澹水, 出县西阳曲.”,1137

阳山关,陽山關,양산관: 秦置, 在今广东阳山县东北锣寨岭上. ������史记·南越列传������: “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羚关日: ‘盗兵且至, 急绝道聚兵自守!”’������元和志������卷29阳山县: “故关在县西北四十里茂溪口……北当骑掰岭路.”,1138

阳山江,陽山江,양산강: 即今四川岷江支流大渡河. ������新唐书·李德裕传): “道阳山江而达大度, 乃分饷诸戍.”,1138

阳山县,陽山縣,양산현: ①西汉置, 属桂阳郡. 治所在今湖南攸县西南六十里. 初元元年(前48)封长沙刺王(������汉书·王子侯表)误作“孝王”)子宗为阳山侯, 即此. 寻改名阴山县. #②西汉置, 属桂阳郡. 治所在今广东阳山县东青莲镇东南连江之北. 东汉并入阴山县. 三国吴孙皓复置, 改属始兴郡. 治所在今阳山县南连江之南. 梁属阳山郡. 隋属熙平郡. 唐属连州, 神龙元年(705)移治今阳山县. ������舆地纪胜������卷92连州: 阳岩山“在阳山县西十二里. ������旧经������云, 日出光照此山, 因名.” 县以阳岩山为名. 元属桂阳州. 明洪武二年(1369)改属韶州府, 十四年(1381)改属连州. 民国初属广东岭南遭. 1920年直属广东省. #③唐武德元年(618)升阳山镇置, 属登州. 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南大渡河南岸. ������寰宇记������卷77通望县: 阳山县“因山为名.” 九年(626)属雅州, 贞观二年(628)属荫州, 大足元年(701)属黎州. 天宝元年(742)改为通望县. 唐陈子昂������送魏兵曹使侮州得登字������诗云: “阳山淫雾雨, 元子慎攀登.”即此. ,1138

阳山郡,陽山郡,양산군: ①南朝梁天监六年(507)置, 属衡州. 治所在含涯县(今厂东英德市西, 北治桄镇). 南朝陈属西衡州. 隋开垒九年(589)废. #②南朝梁天监六年(507)置, 治所在桂阳县(今广东连州市). 隋开皇九年(589)废. ,1138

阳山集,陽山集,양산집: 一名羊山集. 即今山东金乡县西北阳山镇. 清同治������金乡县志略������卷2: 阳山集在“城西北二十五里.” 因阳山而得名. ,1138

阳山寨,陽山寨,양산채: 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境. (方舆纪要������卷26舒城县: 阳山寨“在县西百二十里阳山上, 接霍山县界. ……宋设戍守处.” ,1138

阳山镇,陽山鎮,양산진: 隋大业二年(603)改大渡戍置, 属嵩州. 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南大渡河南岸. 唐武德元年(618)改置阳山县. ,1138

阳川县,陽川縣,양천현: ①西魏置, 属丰利郡. 治所在今陕西白河县境. 北周省入丰利县. #②唐天宝元年(742)改.阳建县置, 属临江郡. 治所在今广西平南县东北四十里安怀镇. 乾元初属龚州. 北宋开宝五年(974)省入平南县. ,1138

阳门县,陽門縣,양문현: 金贞褚二年(1214)升阳门镇置, 属弘州. 治所在今河北怀安县(柴沟堡)东北. 元废. ,1138

阳乡,陽鄉,양향: 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南. ������晋书·刘聪载记������: 东晋大兴初, 孪矩遗耿稚․张皮袭刘粲, “稚等袭败粲军, 粲奔阳乡.” 即此. ,1138

阳乡县,陽鄉縣,양향현: 西汉置, 初为侯匡, 后改为县, 属涿郡. 治所在今河北涿州市东五十里长安城. 东汉废. ,1138

阳丰县,陽豐縣,양풍현: 西晋太康元年(280)以阴城县改名, 属庐陵郡. 治所在今江西永丰县西北六十里. 隋开皇中废入庐陵县. ,1138

阳元水,陽元水,양원수: 在今四川奉节县西南安平乡一带. ������水经·江水注������: 阳元水“出阳口县西南高阳山东, 东北流径其县南……又东北流注予江, 谓之阳元水口.” ������清一统志·夔州府-������: 阳元水“在奉节县西……今������舆图������: 县西南有五龙․老马二溪, 东北入江, 疑即是.” ,1138

阳云台,陽雲臺,양운대: 一名阳台. 在今四川巫山县西北隅阳台山上. ������寰宇记������卷148巫山县: 阳云台“高一百二十丈, 南枕长江. 楚宋玉赋云‘游阳云之台, 望高唐之观’, 即此也.” 南朝梁江淹诗: “相思巫山渚, 怅望阳云台.”������方舆胜览������卷57: 阳云台“在巫山县西北五十步. …….李白诗: 我到巫山清, 寻古登阳台.” ,1138

阳日湾市,陽日灣市,양일만시: 即今湖北神农架林区东二十八里阳日镇. lB属房县. 民国������湖北通志������卷34房县: 阳日湾市“在县南一百八十里.” ,1138

阳水,陽水,양수: ①指今山东青州市之南限水․北阳水. (水经·淄水注������: 长沙水“出逢山北阜, 世谓之阳水也.” 又说: “后人蝎断令北注浊水, 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 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②亦名建水․建阳水. 即今湖北荆门市南之新埠河. ������明史·地理志������荆门州: ?又有阳水, 一名建水, 皆流入焉.”,1138

阳升江,陽昇江,양승강: 在今潮南攸县东二十里. ������方舆纪要������卷80攸县: 阳升江“源出县东百里之大乌山. 又银坑水亦出焉, 经县东五十里, 合于阳升江, 流入攸水.” ,1138

阳仁城,陽仁城,양인성: 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四十里. ������魏书·地形志������汝北郡: “孝昌三年置, 治阳仁城.”即此. ,1139

阳化场,陽化場,양화장: 亦作杨花场. 即今四川资阳市东北保和镇. 民国������资阳县志稿������卷1: 保和场“原名阳化场, 距城踞十里. 创建场临杨花溪上, 可通舟楫, 至大两河口. 民国十六年邑绅呈准立案改今名.” ,1139

阳方口堡,陽方口堡,양방구보: 在今山西宁武县东北二十五里阳方口镇. ������方舆纪要������卷40崞县“宁武关”条: 杨方堡“堡城创筑于嘉靖十八年, 万历四年增修, 周二里有奇.” ,1139

阳石,陽石,양석: 即荡石. 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七里八潆山一带.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建安二十年(215), “(张)邻数犯掠巴界, 先主令张飞等进军宕渠之蒙头拒邰, 相持五十余日. 飞从他道邀邻战于阳石, 遂大破邰军, 邰失马, 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还南郑.” ,1139

阳石县,陽石縣,양석현: 西汉置, 属东莱郡. 治所在今山东莱州市南. 东汉废. ,1139

阳石城,陽石城,양석성: 即羊石城. 在今安徽霍邱县东南. ������资治通鉴������: 南朝梁天监二年(503), 魏以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 “屯阳石, 俟秋冬大举.” 胡三省注j“即羊石城也. 在庐江西北, 霍邱东南, ”,1139

阳石寨,陽石寨,양석채: 一名杨石店. 在今河南郏县西北.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1:南宋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辛亥, “襄阳镇抚使李横败伪齐于杨石店, 遂复汝州.” ,1139

阳平山,陽平山,양평산: ①一名阳城山. 在今浙江富阳市南十五里. (寰宇记������卷93富阳其: 阳平山, “������地理志������: 吴武烈帝孙氏之所居也, 其祖种瓜于此, 有二仙人示其葬地, 即此也.” #②又名金城山. 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四十六里. ������新唐书·地理志������: 九陇县有阳平山. 山麓有阳平观(阳平化).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 乾德七年(925), 后主王衍“又章彭州阳平化.” 即此. ,1139

阳平关,陽平關,양평관: ①在今陕西勉县西十里老城乡. ������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 张鲁“在汉川垂三十年, 闻曹操征之, 至阳平, 欲举汉中降. 其弟卫不听, 率众数万, 拒关固守.” 李贤注引������周地图记������日: “褒谷西北有古阳平关.”即此. 南北朝谓之白马戍. #②亦日阳安关. 又称关头. 北宋改称阳平关. 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镇. 明置巡司于此. ������清一统志·汉中府二������: 阳平关“关城东西径二里, 南倚鸡公山, 北傍嘉陵江……有阳平关营, 设参将防守, 并设州同驻此.” 民国设县佐. ,1139

阳平县,陽平縣,양평현: ①西汉置, 属东郡. 治所即今山东莘县. 东汉为侯国. 三国魏属阳平郡. 西晋永藉后废.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置, 北齐改为乐平县. 隋开皇六年(586)复改阳平县, 八年(588)改为清邑县. #②南朝宋置, 属鲁郡. 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北羊庄. 北齐省. #③南朝宋侨置, 属阳平郡. 治所在今江苏铜山县境. 北魏属南阳平郡. 后废. #④南朝宋改洋平县置, 属桂林郡. 治所当在今广西东北部融江․龙江下游及红水河下游一带. 后废. #⑤北魏置, 属江夏郡. 治所即今河南泌阳县. 隋开皇七年(587)改为饶良县. #⑥1935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宁强县析置, 治阳平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镇). 同年3月废. ,1139

阳平亭,陽平亭,양평정: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故邺城西. (资治通鉴������: 东汉建安九年(204), 袁尚将兵救邺, “尚果循西山来, 东至阳平亭, 去邺十七里, 临滏水为营.” ,1139

阳平郡,陽平郡,양평군: ①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分魏郡置, 属冀州. 治所在馆陶县(今河北馆陶县). 西晋辖境相当今河北馆陶․大名县东部, 山东冠县․莘县等地. 隋开皇初废. #②亦作平阳郡. 北魏置, 属睢州. 治所在谷阳城(今安徽固镇县). 辖境相当今安徽固镇县地. 东魏武定六年(548)改为谷阳郡. #③南朝宋侨置, 属徐州. 治沛南界(今江苏铜山县北). 北魏改为南阳平郡. #④南齐置, 寄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县】. 梁移治安宜县(今江苏宝应县西南). 隋开皇初废. ,1139

阳平镇,陽平鎮,양평진: ①金置, 属宝鸡县. 即今陕西宝鸡县东七十里阳乎镇. #②即今四川中江县西北阳平乡. 清光绪(潼J府悫������卷4: 阳平镇“在县西北三十里. 蜀汉后皆为重镇. 明末毁于兵. 宋文陶(梓州中江新堤记������: ‘西至于罗江, 南至于阳平. ’指此.” ,1139

阳北县,陽北縣,양북현: 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由阳城县北部析置, 治大宁(今山西阳城县北大宁). 1945年4月撤销, 与阳南县合并, 复置阳城县. ,1139

阳丘山,陽丘山,양구산: 郎今山东招远市东北之罗山(骡山). ������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曲成: “阳丘山, 治水所出.”即此. ,1139

阳丘县,陽丘縣,양구현: 西汉置, 属济南郡. 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北绣惠镇北七里之回村. 文帝四年(前176)封齐悼惠王子安为阳丘侯, 后为县. 东汉省. ,1139

阳瓜州,陽瓜州,양과주: 唐代在蒙嵩诏地置, 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五十八里碗成树. 辖境约当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部及漾濞彝族自治县地. 天宝后废. ,1139

阳乐县,陽樂縣,양악현: ①西汉置, 属辽西郡. 治所在今辽宁义县西. 三国魏移治今河北卢龙县东南. 北齐废. #②三国吴析建成县地置, 属豫章郡. 治所在今江西万载县东北四十里罗城乡.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康乐县. #③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靖州. 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东二十里. 八年(625)省入高安县. ,1139

阳乐河,陽樂河,양악하: 又名横水․龙门水. 即今河北赤城县南红河. ������汉书·地理志������主谷郡且居县: “阳乐水出东南, 入沽.”������水经·沽水注������: 鹊谷水“有二源, 南即阳乐水也, 出且居县. ������地理志������日, 水出县东南, 流径大翮山․小翮山北, 历女祁县故城南, 世谓之横水, 又谓之阳田河. ……阳乐水又东南傍狼山南, 又东南径温泉东, 泉在山陷之中. 又径赤城西, 丽径其城南, 东南入赤城河.” ,1140

阳乐侯国,陽樂侯國,양악후국: 西汉置, 属东莱郡. 治所在今山东莱州帝西南果村. 东汉废. ,1140

阳市,陽市,양시: 即羊市. 为晋代洛阳市场. 在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散城)南. (太平御览������卷827引陆机������洛阳记������日: “阳市在城南.”,1140

阳市城,陽市城,양시성: 在今河南宜阳县西. 三国魏洛阳典农治此. ������水经·洛水注������: 涧水“东南流径宜阳故郡南, 旧阳市邑, 也, 故洛阳都典农治此. 后改为郡.” ,1140

阳宁县,陽寧縣,양녕현: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淮阳县置, 属象州. 治所在今广西象州县西南. 大业初废入阳寿县. ,1140

阳台山,陽臺山,양대산: ①又名羊蹄山․仙女山. 在今湖北汊川县南一里. ������隋书·地理志������沔阳郡甑山县: 有阳台山. ������方舆纪要������卷76汉J||县: 阳台山在“治南一里, 下有阳台渡. ……俗讹为羊蹄山.” ������清一统志·汉阳府一������: “������府志������: 阳台山在县南一里. 一名仙女山, 上有神女橱.”并以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中之阳台, 即此. 认为阳台山在巫峡中乃误传, “县令裴敬为碑, 以正其由.” #②在今嚣川巫山县城内北隅. ������明一统志������卷70夔州府: 阳台山“在巫山县治北. 高百丈, 上有云阳台遗址.” 道光������夔州府志������卷6: 阳台山有二: “古阳台在县西里许, 最高之处常有云气. 城内北隅亦有山名阳台, 旧址存焉.”,1140

阳台宫,陽臺宮,양대궁: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九十里天坛山南麓. 唐代道人司马承祯修真予此. 李白․杜甫皆曾到此游览吟诗. ,1140

阳台湖,陽臺湖,양대호: 在今安徽颍上县北十二里. ������方舆纪要������卷21颍州颍上县: 阳台湖“有东西二水, 异源沙河, 合流经阳台下, 湖因以名. 亦日东西阳台湖. 物产甚多, 民获其利. 下流通于淮河.” ,1140

阳地隘口长官司,陽地隘口長官司,양지애구장관사: 明洪武七年(1374)改阳地隘宣慰司置, 属龙州. 治所在今四川乎武县东北隘口藏族乡. 清仍置长官司, 属龙安府o后废. ,1140

阳成县,陽成縣,양성현: 三国吴置, 属九德郡. 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德寿县西. 西晋太康二年(281)改为阳遨县. ,1140

阳师县,陽師縣,양사현: 唐于营州东北置, 属师州羁縻州. 神龙中寄治于良乡县之故东闻城(今北京市房山区境). 后废. ,1140

阳曲县,陽曲縣,양곡현: 西汉置, 属太原郡. 治所在今山西定襄县东南侍阳. 东汉末移治今山西太原市北阳豳镇. 北魏属永安郡, 移治今阳曲镇南. 隋开皇六年������586)改阳直县, 十六年(596)改为汾阳县. 唐武德七年(624)复改为阳fHl县, 属并州. 治所即今阳曲镇.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移治今太原市. 1948年移治黄寨(今阳曲县). ,1140

阳曲镇,陽曲鎮,양곡진: 金置, 属阳曲县. 即今山西太原市北二十八里阳曲镇. ,1140

阳华,陽華,양화: 即阳纡. ������吕氏春秋·有始览������称“秦之阳华”为天下九薮之一. 高诱注: “阳华在凤翔, 或曰在华阴西.”,1140

阳华山,陽華山,양화산: 又名华阳山. 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北. ������山海经·中山经������: “阳华之山, 其阳多金玉, 其阴多青雄黄.”,1140

阳华岩,陽華岩,양화암: 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南回山下. 唐元结作������阳华岩铭并序������, 并于永泰二年(766)由江华县令瞿令闯以三种字体刻于岩上. 其序日: “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 南面峻秀, 下有大岩, 岩当阳端, 敢以阳华命之.”铭云: “九疑万峰, 不如阳华.”自唐以来, 游人题咏甚多, 摩崖石刻至今完好. ,1140

阳华宫,陽華宮,양화궁: 即“艮岳’. 在今河南开封市内东北隅. ������宋史·地理志������东京: ”(艮)岳之正门名阳华, 故亦号阳华富.”,1140

阳刘镇,陽劉鎮,양류진: 即杨刘镇. 今山东东阿县东北杨柳镇. ,1140

阳关,陽關,양관: ①春秋鲁地, 后入齐. 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六十里汶水东. (左传������: 襄公十七年(前556), 齐攻鲁, 使“高厚围臧纥于防, (鲁)师自阳关逆藏孙, 至于旅松.” 又定公七年(前503), “齐入归郓․阳关, 阳虎居之以为政.” #②战国时巴国置, 为巴国三关之一. 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石洞关. ������华阳国志·巴志������: “巴․楚数相攻伐, 故置扦关․阳关及沔关.”������水经·江水注������: “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 江之两岸犹有梁处, 巴之三关, 斯为一也. 延熙中, 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载: 西晋末, 李雄曾于阳关置垫江县. 一说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南永丰场. 三国蜀汉刘备又置关. ������华阳国志·巴志������: “延熙中, 车骑将军邓艾为都督, 治阳关.”#③西汉置, 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古董滩西. ������汉书·地理志������敦煌郡龙勒县: “有阳关․玉门关, 皆都尉治.”������元和志������卷40寿昌县: “阳关, 在县西六里. 以居玉门关之南, 故日阳关. 本汉置也, 谓之南道, 西趣鄯善․莎车. 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 周废.”唐诗人王维送其好友元二的������渭城曲������: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幽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④聚名. 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 ������后汉书·光武纪������: 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讨更始军, “光武将数于兵, 徼之于阳关.” 李贤注: “聚名也. 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水经·颍水注������: “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 聚夹水相对, 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1140

阳关县,陽關縣,양관현: 北魏置, 属敦煌郡. 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古董滩西. 北周废. ,1141

阳州,陽州,양주: ①春秋时鲁邑. 在今山东东平县酉北. ������春秋������: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 “公孙于齐, 次子阳州.” 杜注: “阳州, 齐․售境上邑.”#②东魏天平初置, 治所在宜阳郡(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 辖境相当今河南宜阳․洛宁二县境. 北周明帝二年(558)改为熊州. ,1141

阳江,陽江,양강: ①即今广西桂林市西桃花江. ������寰宇记������”卷162临桂县: “阳江在县南二里. 源出灵川县界思慕山下, 东流百余里, 渐胜舟楫, 出郊郭之中, 东流合予桂江.”#②即今四川岷江支流大渡河. ������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 阳江, “阳江者, 蜀南方之水所交会.” ������盟史·地理志������嘉定州: “又西有阳江, 即大渡河, 自峨眉流入, 经城东乌尤山下, 合于大江.”#③即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之西河. 又称巍山河. 为红河西源. ������方舆纪要������卷118蒙化府: 阳江“在城西, 源出甸头山袍判涧, 南流至甸尾巡霹, 又东南流九十里, 入楚雄府定边县界.” ,1141

阳江千户所,陽江千戶所,양강천호소: 骐洪武元年(1368)置, 属广东都司. 治所在阳江县(今广东阳江市内东鼍山上). 清改为阳江镇. ,1141

阳江厅,陽江廳,양강청: 清同治九年(1870)改阳江直隶州置, 属广东省. 治所即今广东阳江市. 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阳东․阳西等市县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复升为直隶州. ,1141

阳江州,陽江州,양강주: 清同治六年(1867)升阳江县置, 属广东省. 治所即今广东阳汪市. 九年(1870)改为直隶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复升为直隶州. 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阳春․恩平․阳东․阳西等市县地. 1912年废州, 予本州改置阳江县. ,1141

阳江县,陽江縣,양강현: 隋末置, 属高凉郡. 治所即今广东阳江市. ������寰宇记������卷158恩州: 阳江县“因邑界阳江为名.” 唐属恩州, 大顺二年(891)为恩州治. 北宋庆历八年(1048)为南恩州治. 明洪武二年(1369)废恩州, 县属肇庆府. 清同治间升为阳江厅, 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阳江州. 1912年改为阳江县, 后属广东高雷道. 1920年直属广东省. 1988年改设阳江市. ,1141

阳池城,陽池城,양지성: 战国魏地. 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原武镇. ������元和志������卷8引������竹书纪年������: “惠王十五年, 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隋开皇+六年(596)置原武县于此. ,1141

阳兴寨,陽興寨,양흥채: 北宋置, 属阳曲县. 即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六十里杨兴乡. ,1141

阳兴镇,陽興鎮,양흥진: 旧为阳兴寨. 即今由西阳曲县东北阳兴乡. 民国设县佐. ,1141

阳安关,陽安關,양안관: ①在今河北顺平县西北二十五里. ������水经·浇水注������: 蒲水“南径阳安亭东, ������晋书地道记������曰: 蒲阴县有阳安关, 盖阳安关都尉治.” #②明置, 在今四川筒阳市西南. ������. 清一统志·成都府二������: 阳安关“在简州西南三里. 依山为关.” #③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镇.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景耀六年(263), “表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 即此. 北魏时谓之关城. ,1141

阳安县,陽安縣,양안현: ①西汉置, 属汝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北古城北. 北齐废. #②三国吴改汉宁县置, 属桂阳郡. 治所在今湖南资兴市东南旧市. 西晋改为晋宁县. #③西魏恭帝二年(555)改牛鞯县置, 为武康郡治. 治所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北绛溪河北岸. (寰宇记������卷76阳安县: “以界内(阳安)山为名.”北周闵帝元年(557)于此又置资州. 隋开皇三年(583)属益州, 仁寿三年(603)为简州治. 大业三年(607)属蜀郡. 唐武德三年(620)复为简州治. 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入简州. #④南朝齐改归安县置, 属宋熙郡. 治所在今四川旺苍昙或广元市境. 后废. ,1141

阳安郡,陽安郡,양안군: ①东汉建安三年(198)析汝南郡置, 属豫州. 治所在朗陵县(今河南确山县西南). 寻废. 东魏复置, 治所在阳安城(今确山县东北古城北). 北齐废. #②唐天宝元年(742)改简州置, 治所在阳安县(今四川简阳市西北绛溪河北岸). 辖境相当今四川简阳市及金堂县部分地. 乾元元年(758)复为简州. ,1141

阳纡,陽紆,양우: 古泽薮名. 又作杨纡․阳盱. 旧说在今陕西境, 有陇县․凤翔․华阴․泾阳等说法. ������穆天子传������卷1: “天子西征, 鹜行至于阳纡之山, 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淮南子·壁形训������: “秦之阳纡”, 皆指此. ,1141

阳寿县,陽壽縣,양수현: ①西汉置, 属云中郡. 治所当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之沙拉胡滩村. 东汉末废. 隋开皇三年(583)复置, 后为云州治. 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北中滩乡哈拉板申村大黑河东岸古城. 十八年(598)改为金河县. #②南朝梁置, 为韶阳郡治. 治所即今广西象州县. 隋属始安郡. 唐属象州, 大历十一年(776)为象州治. 元至元十五年(1278)为象州路治, 大德后为象州治. .明洪武二年(1369)废入象州. ,1141

阳远县,陽遠縣,양원현: 即阳遂县. 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德寿县西. ������宋书·州郡志������九德郡浦阳县: “晋武帝分阳远立. 阳远, 吴立日阳成, 太康二年更名. 后省.”,1141

阳邑,陽邑,양읍: 战国魏邑. 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北. ������水经·洞过水注������引������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九年(前361), “与邯郸榆次․阳邑”, 即此. 汉置阳邑县. ,1142

阳邑县,陽邑縣,양읍현: ①西汉置, 属太原郡. 治所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北二十里阳邑乡.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 景明二年(501)复置阳邑县. 北周建德四年(575)移治白塔村, 即今太谷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太谷县. #②隋开皇十年(590)置, 属沼州. 治所在今河北武安县西六十里阳邑镇. 大业初废. #③唐天裙二年(905)改告成县置, 属河南府. 治所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 五代唐改为阳城县. ,1142

阳邑镇,陽邑鎮,양읍진: 即今河北武安县西六十里阳邑镇. 隋为阳黾县治. ,1142

阳岐山,陽岐山,양기산: 即今湖北石首市内绣林山. ������晋书·刘辚之传������: 辚之“居于阳岐, 在官道之侧, 人物来往, 莫不投之.” ������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右径阳岐山北.”������暇唐书·地理志������石首山: “显庆元年, 移治阳岐山下.”即此. ,1142

阳岐市,陽岐市,양기시: 即今福建福州市疆南闽江东岸阳岐. 为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故里. ,1142

阳谷,陽穀,양곡: 春秋时齐邑. 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 ������春秋������: 僖公三年(前657), “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国语·齐语������: 桓公“大朝诸侯于阳谷.” 皆此. ,1142

阳谷县,陽穀縣,양곡현: ①东晋宁康初(373)改春谷县置, 属宣城郡. 治所在今安徽繁晶县西北. 寻废. #②隋开皇十六年(596)置, 属济州. 治所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三十里, 俗呼水没城. ������寰宇记������卷13阳谷县: “取县界故阳谷亭为名.”大业初属济北郡. 唐初属济州, 后改属郓州. 北宋景德三年(1006)移治孟店, 即今治. 宣和元年(1119)属东乎府. 元属东平路. 明․清属兖州府. 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 1925年属东昌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142

阳沔,陽沔,양면: 即今四川梓潼县东北七十里演武乡. 一说在县北. ������华阳国志·大同志������: 太安元年(302), 河闯王颞遣督护博西征讨李特, “博次梓潼, ……为特所破于阳沔.” 即此. ,1142

阳阿县,陽阿縣,양아현: 西汉置, 属上党郡. 治所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三十五里阳陵村. 西晋废. 十六国西燕复置, 北魏太平真君中废, 和平中又置阳阿县, 属建兴郡. 移治今山西晋城市j£四十里大阳镇. 永安中属高都郡. 北齐废. ,1142

阳陂湖,陽陂湖,양피호: 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北. ������新唐书·地理志������杭州富阳县: “北十四里有阳陂湖, 贞观十二年令郝某开.”明万历������杭州府志������卷23: “阳陂湖在临湖村, 周围六十里, 溉田万余亩.”,1142

阳陂隘,陽陂隘,양피애: 在今江西定南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定南县: 阳陂隘“在县(治今者城镇)西高砂保.” ,1142

阳武,陽武,양무: 战国邑名. 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 ������战国策·秦策三������: “赵且与秦伐齐, 齐惧, 令田章以阳武合予赵”, 即此. 泰置阳武县. ,1142

阳武下峡,陽武下峽,양무하협: 在今甘肃靖远县西北. (晋书·吕光载记������: 东晋隆安初, 吕光伐乞伏乾归, 攻金城. 乞伏乾归率军救之. “光又遣其将梁恭․金石生以甲卒万余出阳武下峡, 与秦州刺史没奕于攻其东.” 即此. ,1142

阳武口,陽武口,양무구: 即今湖南汉寿县东北武口, 接南县界.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0;南宋绍兴三年(1133), 杨么农民军大破宋水师于阳武口, 歼灭宋水师统制崔增․吴全所率官军, 大获全胜. ,1142

阳武坝,陽武壩,양무패: 即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东南扬武镇. 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1142

阳武县,陽武縣,양무현: ①秦置, 属三川郡. 治所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二十八里. 西汉属河南郡. 西晋属荥阳郡. 东魏天平初属广武郡. 北齐天保七年(556)移治汴水南一里(今河南中牟县西北). 隋开皇五年(585)还旧治, 属郑州. 大业初属荥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属管州, 徒治汉原武故城(即今原阳县). 贞观元年(627)属郑州. 五代梁属开封府. 元屑汴梁路. 明属开封府. 清属怀庆府. 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49年与原武县合并, 改为原阳县. #②北魏正光宋置, 届建德郡. 治所在今辽宁建昌县境. 一说在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南. 北齐废. ,1142

阳武谷,陽武穀,양무곡: 又作扬武谷․羊武谷. 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三十五里. (资治通鉴������: 五代晋开运三年(946), “九月, 契丹三万寇河东;壬辰, 刘知远败之于阳武谷.” ,1142

阳武桥,陽武橋,양무교: 在今河南原武县东南. ������资治通鉴������: 唐光启三年(887), “(朱)全忠以四镇兵攻秦宗权于边孝村, 大破之, ……全忠追之, 至阳武桥而还.” ,1142

阳武峪堡,陽武峪堡,양무욕보: 即扬武峪口堡. 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二十五里阳武村. ,1142

阳武寨,陽武寨,양무채: 北宋置, 属崞县. 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三十五里. ,1142

阳苴咩城,陽苴咩城,양저미성: 又作羊苴咩城, 简称苴咩城. 在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一带. 唐广德二年(764)阁罗风创筑, 大历十四年(779)异牟寻迁都于此. 后又称西京․中都. 五代时, 长和․天兴․义宁政权皆建都于此. 宋时大理亦都此, 又称大理城․紫城․皇都. 至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率师乎大理, 为都历时四百八十九年. ������方舆纪要������卷117引������云南纪������: “羊苴咩城在点苍山中峰下, 即古)l;~榆城也, 蛮语讹为羊苴咩, 亦日阳苴咩城, 南去太和城十余里.”������滇海虞衡志������卷7: “羊于滇中为盛, 故太和古城日羊苴咩城, 苴者幼也, 咩者幼羊呼母之声也.”意即羔羊城. ������新纂云南通志������卷68白文考: “南诏有城日羊苴芈, 意滇在战国时属楚, 楚之祖鬻熊为芈姓, 故谓之芈熊, 名城之意, 或以此欤.”向达������蛮书校注������卷5认为: 苴咩城者, 王城也京城之意也, 苴咩前冠以阳或羊字, 疑为尊称, 阳苴咩城译以汉言, 或即神京也. 王元辅������“阳苴咩城”小释������认为系南诏时的民族语即吉白语, “咩”为太阳, “苴”为俊, 意即美丽的太阳城. (������地名集刊������1984年第2期)王叔武������大理行记校注������认为系彝语, 苴咩城即王城. 该城西倚点苍山, 东临洱海, 只有南北两道城墙. 方围十五里, 南北两道城门遥遥相对, 中间为通衢大道相连, 城内有五华楼, 城边有三塔寺. 其外又有龙口․龙尾二城, 扼苍山․浮海间, 形势黢固. 北城墙在今大理城北面, 遗址犹存. ,1142

阳直县,陽直縣,양직현: 隋开皇六年(586)改阳曲县置, 属并州. 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四里. 十年(590)移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 十六年(596)改名汾阳县. 大业末复名阳直县, 移治木井城(今太原市北阳曲镇). 唐武德七年(624)废. ,1143

阳林县,陽林縣,양림현: 北魏永安中置, 属定戎郡. 洽所在今山西孝义市境. 北齐废. ,1143

阳盱,陽盱,양우: 古泽薮名. 即阳纡. ������淮南子·修务训������: “禹之为水, 以身解于阳盱之河, ”,1143

阳明山,陽明山,양명산: 又名舂陵由․洛阳山. 在今湖南宁远․祁阳․新田․双牌等县间. ������清一统志·永州府一������: 阳明山“在零陵县(今永州市)东一百里, 黄溪之尾. 山最高, 朝阳始出而山已明, 故名. 多石少土, 山根皆露, 其麓险绝, 无径可登.” ,1143

阳明井,陽明井,양명정: 在今四川简阳市北. ������华阳国志·蜀志������: 牛稗县“有阳明盐井.” ������元和志������卷31阳安县: “阳明盐井, 在县北十四里.”,1143

阳明县,陽明縣,양명현: 1928年由零陵․宁远․祁阳․桂阳․新田․常宁6县析置, 治石鼓源(在今湖南祁阳县东南石鼓源). 以境内有阳明山而得名. 1929年迁白果(今祁阳县南白果市). 1931年改设阳明特区, 驻石鼓源. 同年废. ,1143

阳明洞,陽明洞,양명동: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会稽山中. ������明史·王守仁传������: 守仁“游九华归, 筑室阳明洞中.” 即此. 王守仁因号阳明先生. #②在今广西隆安县西北三十里和济村. ������清一统志·南宁府一������: 阳明洞在“大江崖上, 可容数百人. 明王守仁征田州时, 尝泊舟题字于此, 因名.” 今洞壁有“阳明洞天”․王守仁“征田功文”等摩崖石刻. #③在今贵州修文县北三里龙岗山. 明曹学俭������名胜志������: 旧名东洞“王守仁辟之, 改名阳明洞天.” 1945-1949年, 国民党曾在龙岗山王文成公祠右厢楼下囚禁张学良将军. 中华人民典和国成立后经多次修缮;成为著名的游览地. ,1143

阳明堡,陽明堡,양명보: 即今山西代县西南阳明堡镇. 同蒲铁路有原阳支线通此. 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图������: 代州西南有阳明堡. 1937年10月, 八路军曾夜袭阳明堡日本侵略军飞机场. ,1143

阳明滩,陽明灘,양명탄: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 位于礼乐滩的南缘, 疆距安塘礁22海里. 是一珊瑚礁. 1935年公布名称为北拚素崩那礁. 1947年改名阳明滩, 以纪念明朝理学家王阳明而命名. ,1143

阳岩山,陽岩山,양암산: 亦名丫髻山. 在今广东阳山县西. ������元丰九域志������卷9: 阳山县有阳岩山. ������舆地纪胜������卷92连州: 阳岩山“在阳山县西十二里. ������I日经������云, 日出光照此山, 因名.” ,1143

阳罗堡,陽羅堡,양라보: 即今湖北新洲县西南阳逻镇. ������元史·伯颜传������: 至元十一年(1274), 伯颜“挥诸将急攻破阳罗堡.” 即此. ,1143

阳和口,陽和口,양화구: 在今山西阳高县西北二十里守口堡村北. ������清一统志·大同府������: “阳和口在阳高县西北十五里, 东西十五步, 墙离一丈八尺, 亦名前口.”,1143

阳和卫,陽和衛,양화위: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 属山西行都司. 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 清顺治三年(1646)与高山卫合并, 改为阳高卫. ,1143

阳周县,陽周縣,양주현: ①秦置, 属上郡. 治所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石湾乡曹家±瓜一带. ������史记·蒙恬传������: “胡亥囚恬于阳周.”即此. 东汉废. #②北魏太相十一年(487)置, 属赵兴郡. 治所在今甘肃正宁县西南罗川乡(旧正宁). 西魏为显州治.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罗川县. ,1143

阳狐,陽狐,양호: ①战国魏邑. 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 ������史记·魏世家������: 文侯二十四年(前422), “秦伐我, 至阳狐”, 即此. #②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宣公四十三年(前413), “伐晋, 毁黄城, 围阳狐.” ������正义������引������括地志������云: “阳狐郭, 在魏州元城县东北三十二里也.”,1143

阳府山,陽府山,양부산: 在今江西景德镇市. ������舆地纪胜������卷23饶州: 阳府山“冬无积雪, 凡物皆早”, 故名. ,1143

阳河,陽河,양하: ①又名龙池河․五里河. 在今天津市蓟县西. ������方舆纪要������卷13蓟州. 阳河在“州西五里. 亦名五里河, 以去城五里丽名. 源出城西鹅毛台, 台亦名纸坊山, 下流入于沽水. 水性暖, 遇寒不冰, 故日阳河.” #②又名洋河․东阳河. 即今河北抚宁县西洋河. ������明一统志������卷5永平府: 阳河“源出口外列坨山, 流经县东南入于海.” #③即今河南淇县南斫胫河. ������元和志������卷16卫县: “阳河水, 出县西北平地, 即纣斫朝涉之胫处.”,1143

阳河水,陽河水,양하수: 在今山西阳城县东. 源出晋城市西北, 西南流至阳城县入沁水. ������水经·沁水注������: 阳阿水“北出阳阿川, 南流径建兴郡西, 又东南流径午壁亭东, 丽南入山. 其水沿波漱石, 渊涧八丈, 环涛毂转, 西南流入于沁水.” ,1143

阳宝山,陽寶山,양보산: 在今贵州贵定县北十里. ������清一统志·贵阳府������: 阳宝山“高可百余丈. 树木森密, 殿阁崔嵬, 诸峰环向此山, 称黔东之胜. 山上产茶, 山后为西华山.” ,1143

阳宗县,陽宗縣,양종현: 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原强宗部置, 属激江路. 治所在今云南澄江县北三十五里阳宗镇. 万历������云南通志������卷2: “强宗讹为阳宗.”明属激江府. 清康熙八年(1669)废入河阳县. ,1144

阳宕县,陽宕縣,양탕현: 北周置, 为宕昌郡治. 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东南.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良恭县. ,1144

阳建县,陽建縣,양건현: 唐贞观七年(633)置, 属龚州. 治所在今广西平南县西北四十里. 天宝元年(742)改为阳川县. ,1144

阳驿铺,陽驛鋪,양역포: 即今河南宁陵县谣二十里阳驿乡. 涛光绪������归德府志������卷首������宁陵县境图������: 西有阳驿铺. ,1144

阳春千户所,陽春千戶所,양춘천호소: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 属神电卫. 在今广东阳春市. 后废. ,1144

阳春县,陽春縣,양춘현: 南朝梁置, 为阳春郡治. 治所即今广东阳春市. 隋属高凉郡. 唐武德四年(621)为春州治, 天宝初为南陵郡治, 乾元初复为春州治. 北宋熙宁六年(1073)属南恩州. 明洪武元年(1368)属新州, 次年属肇庆府.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属阳江州. 民国初属广东高雷道. 1920年直属广东省. 1994年改设阳春市. ,1144

阳春郡,陽春郡,양춘군: 南朝梁置, 治所在阳春县(今广东阳春市). 辖境相当今广东阳舂市地.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 ,1144

阳城,陽城,양성: ①传说为夏都. 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城镇附近. ������孟子·万章上������: “禹避舜之子于阳城.”������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注引������世本������称: “禹都阳城.”������续汉书·郡国志������注引������汲冢书������亦称: “禹都阳城.”������史记·夏本纪������: “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 南面朝天下, 国号曰夏后.”#②即春秋时阳或阳樊. 在今河南济源市匿南. ������水经·济水注������: “溴水又东南径阳城东, 与南源合, 水出阳城南溪. 阳亦樊也. 一日阳樊.”#③战国楚地. 在今安徽界首市境(一说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 楚悼王时为阳城君封邑. ������吕氏春秋·上德������: “墨子钜子孟胜, 善荆之阳城君, 阳城君令守于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为阳城人. 即此. #④即今河北清苑县西南四十里阳城镇. ������续汉书·郡国志������中山国蒲阴县: “有阳城.”������水经·沆水注������: 博水“东径阳城县, 散为泽渚, ……世谓之阳城淀也. 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 故陂得其名焉. ……今城在(蒲阳)县东南三十里.” 五代营垒之地. ������资治通鉴������: 五代晋开运二年(945), “晋军至阳城. 庚申, 契丹大至, 晋军与战, 逐北十余里, 契丹逾白沟而去.” ,1144

阳城山,陽城山,양성산: ①印阳平山. 在今浙江富阳市南十五里大源镇西. ������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阳平山“一名阳城山. 后汉孙钟种瓜其上.” #②俗名车岭山. 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北. ������左传������: 昭公四年(前538), “毅岳․三涂i阳城․大室․荆山․中南, 九州之险也.”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城县: “阳城山, 洧水所出.”������资治通鉴������: 晋建武元年(317), 刘粲遣刘雅生攻洛阳, 赵固“奔阳城山.” 即此. ,1144

阳城门,陽城門,양성문: 战国秦成都少城南门之一, 在今四川成都市人民公园(少城公园)一带. 西晋左思������蜀都赋������: “结阳城之延阁, 飞观橡乎云中.”注: “阳城, 蜀门名也.”������寰宇记������卷72华阳县: “阳城门, 李膺记: 少城有九门, 南面三门, 最东日阳城门, 次西日宣明门.”,1144

阳城左县,陽城左縣,양성좌현: 南朝宋初置, 属建宁左郡. 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 大明八年(464)改属西阳郡. 南齐仍属建宁左郡. 梁改为阳武县. ,1144

阳城县,陽城縣,양성현: ①秦置, 属颍川郡. 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二十四里告成镇. 西晋属河南郡. 后废. 北魏正光中复置, 属河南尹. 孝昌二年(526)为阳城郡治. 隋属河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为嵩州治. 贞观三年(629)改属洛州. 万岁登封元年(696)改为告成县. 粹龙元年(705)复为阳城县, 二年(706)叉为告成县. 天祜初改为阳邑县. 五代唐复为阳城县. 后周显德中废. #②秦置, 属南阳郡. 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六里. 秦末, 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家乡在此. 硬汉改为堵阳县. #③西汉置, 属汝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 宣帝封刘德为阳城侯于此. 东汉废入汝阳县. #④三国吴分庐陵县置, 属庐陵郡. 治所在今江西永丰县西北六十里.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阳丰县. #⑤东晋义熙中侨置, 属盱胎郡. 治所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 隋初废. #⑥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 属西阳郡. 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 大明八年(464)废. #⑦北魏永安二年(529)改涅县置, 属乡郡. 治所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四十二里故城镇.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甲水县, 移治今武乡县西南五里阳城村. #⑧唐武德三年(620)置, 属亭州. 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 八年(625)废. #⑨唐天宝元年(742)改滢泽县置, 属高平郡. 治所即今山西阳城县. 乾元元年(758)属泽媸. 金元光二年(1223)升为锄州. 元复置阳城县, 属泽州. 清雍正六年(1728)属泽州府. 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 1930年直属山西省. ,1144

阳城河,陽城河,양성하: 又名九龙河. 即古博水. 源于今河北望都县南, 称九龙泉. 东流入清苑县南称阳城河, 萁下游合于清水河. ,1144

阳城驿,陽城驛,양성역: 唐置, 即今陕西商南县东南富水镇. 自居易������和阳城驿������诗: “商州阳城驿, 中有叹者谁?”后改名富水驿. ,1144

阳城侯国,陽城侯國,양성후국: 西汉置, 属汝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商水县西. 东汉废. ,1145

阳城郡,陽城郡,양성군: 北魏孝昌二年(526)置, 属司州. 治所在阳城县(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 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县地. 东魏天平初属洛州. 隋开皇初废. ,1145

阳城淀,陽城澱,양성전: 在今河北望都县东南七里. ������水经·沆水注������: “博水又东南径谷梁亭南, 又东径阳城县, 散为泽渚, 世谓之为阳城淀也. 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 故彼得其名焉.”(元和志������卷18望都县: “阳城淀, 县东南七里. 周回三十余里, 莞蒲菱芡, 靡所不生.”������宋史·真宗纪二������: 景德元年(1004), 契丹“攻定州, 宋兵拒于唐河, 击其游骑. 契丹驻阳城淀.” 即此. ,1145

阳城堡部,陽城堡部,양성보부: 宋大理置, 属善阐府. 在今云南晋宁县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西北部塘子口. 蒙古宪宗七年(1257)改阳城堡万户, 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晋宁州. ,1145

阳城湖,陽城湖,양성호: 即今江苏吴县东北二十里阳澄湖. 上接吴淞江, 东流入昆山市境. 明王鏊������姑苏志������卷10: 阳澄湖“昆山之水, 皆自阳城湖丽入.” ,1145

阳城寨,陽城寨,양성채: 清置, 属沁源县. 在今山西沁源县北五十里东․西阳城村. ,1145

阳城镇,陽城鎮,양성진: 清置, 属汾阳县. 在今山西汾阳县南十里东․西阳城村. ,1145

阳胡城,陽胡城,양호성: 亦名阳壶. 印春秋晋瓠丘. 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镇南五里东滩村. ������魏书·裴庆孙传������: 正光末, 汾州胡反, 庆孙率兵“深入二百余里, 至阳胡城. 朝廷以此地被山带河, 襟要之所, 肃宗末, 遂立邵郡.” ,1145

阳南县,陽南縣,양남현: 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由阳城县南部析置, 治东观腰(今山西阳城县南). 1945年4月撤销, 与阳北县合并, 复置阳城县. ,1145

阳信县,陽信縣,양신현: 西汉置, 属渤海郡. 治所在今山东无棣县北十七里信阳乡. 西晋属乐陵国. 北魏属乐陵郡. 北齐移治马岭城(今山东阳信县东南三十五里). 隋徒治今县南七里西程子坞, 为棣州治. 大业初为渤海郡治. 窟初为棣州治, 后属棣州.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徙治今阳信县. 明属武定州. 清属武定府. 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 1925年改属武定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145

阳泉工矿区(县级),陽泉工礦區(縣級),양천공광구(현급): 1949年改阳泉市置, 治所部今山西阳泉市. 1951年改设阳泉市. ,1145

阳泉山,陽泉山,양천산: 在今四川德阳市西北. ������宋书·刘道济传������: 元嘉间, 氐奴․赵广“因诈言司马(指司马飞龙)殿下犹在阳泉山中, 若能共建大事, 则功名可立.” 即此. ,1145

阳泉水,陽泉水,양천수: ①又名芦河. 即今山西阳城县北芦苇河. ������水经·沁水注������: 阳泉水“出鹿台山, 山上有水, 渊而不流, 其水东径阳陵城南, ”….水历瞧蛲山东, 下与黑岭臼合.” #②即今安徽霍邱县西泉河. ������水经·洪水注������: “泱水又北, 右会阳泉水, 水受抉水, 东北流经阳泉县城东, 故阳泉乡也……又西北流, 左入泱水, 谓之阳泉口也.” ,1145

阳泉市,陽泉市,양천시: 1947年晋察冀边区由平定县析置., 治所即今山西阳泉市. 1949年9月改置阳泉工矿区. 1951年复设阳泉市. ,1145

阳泉县,陽泉縣,양천현: ①西汉置, 属六安国. 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西北八十里临水乡. ������寰宇记������卷129寿州霍邱县: “古泉水之阳, 故名阳泉.”东汉属庐江郡. 三国魏移治今霍邱县东北, 淠河入淮口附近. 南朝宋废. #②三国蜀置, 属广汉郡. 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西北孝泉镇. 西晋废, 后复置. 北周移晋熙郡治此. 隋初郡还治晋熙, 此城遂废. ������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九年(432), 五城人帛氐奴与赵广起事, “诈言司马殿下犹在阳泉山中.” 即此. ,1145

阳亭县,陽亭縣,양정현: 北魏太和五年(481)置, 为魏兴郡治. 治所在今陕西山阳县西北. 后改名南阳县. ,1145

阳洞砦,陽洞砦,양동채: 在今湖南新宁县西. ������方舆纪要������卷8l新宁县: “阳洞砦在县西. ������志������云, 武冈有阳洞蛮, 与广西全州延洞蛮接, 即其地也.”,1145

阳派河,陽派河,양파하: 在今云南姚安县西. ������方舆纪要������卷116姚安军民府: 阳派河“在府西. 自金秀山发源东流, 汇为阳派河, 入西汹溪, 而合于青蛉河.” ,1145

阳派郡,陽派郡,양파군: 未大理置, 属弄栋府. 治所在今云南姚安县西部, 现已成官屯水库. 元代废. ,1145

阳素县,陽素縣,양소현: 北魏置, 属武始郡. 在今甘肃临洮县境, 隋开皇初废. ,1145

阳都坂,陽都阪,양도판: 在今陕西洋县东北. ������水经·沔水注������: 汉水“又南径阳都坂东, 坂自上及下, 盘折一十九曲, 西连寒泉岭.” ,1145

阳都县,陽都縣,양도현: ①西汉置, 属城阳国. 治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四十里砖埠镇东二里孙家黄瞳. 东汉属琅邪国. 东晋废. #②三国吴宝鼎三年(268)分雩都县置, 属庐陵南部都尉. 治所在今江西宁都县南五十里白鹿营.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宁都县. #③东晋初侨置, 属南琅邪郡. 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附近. 南朝宋大明五年(461)省入临沂县. ,1145

阳都陂,陽都陂,양도피: 在今河南郸城县东. ������水经·沙水注������: “沙水又东积而为陂, 谓之阳都陂.”,1145

阳壶城,陽壺城,양호성: 亦名瓠丘․阳狐․阳胡城. 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镇南. ������水经·河水注������: “清水又东南径阳壶城东, 即垣县之壶丘亭.”,1145

阳晋,陽晉,양진: ①战国魏邑, 后入秦. 在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西. ������史记·魏世家������: 魏襄王十六年(前303), “秦拔我蒲反․粥晋․封陵.” 即此. #②战国时卫邑. 在今山东郓城县西. ������战国策. 楚一������: 张仪说楚王曰, “秦下兵攻卫阳晋, 必开扃天下之匈.” 即此. ,1145

阳晋水,陽晉水,양진수: 即今甘肃镇原县之洪川河. 源出宁夏隆德县界, 东南流径县南, 至泾川县入泾河. ������元和志������卷3百泉县: “后魏孝明帝于今县西南阳晋川置黄石县.”,1146

阳真县,陽真縣,양진현: 隋开皇十年(590)分太原县置, 属并州. 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 大业初废. ,1146

阳桥,陽橋,양교: 在今山东泰安市西北. ������左传������: 成公二年(前589), “楚侵及阳桥.” 桂注: “阳桥, 鲁地.”,1146

阳夏,陽夏,양하: 战国楚邑, 鄂今河南太康县. 秦置阳夏县. ,1146

阳夏县,陽夏縣,양하현: ①秦置, 属陈郡. 治所即今河南太康县. 西汉耩淮阳国. 东汉属陈国. 西晋属梁国.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 太和十二年(488)复置, 孝昌四年(528)属阳夏郡. 北齐为淮阳郡治. 隋开皇七年(587)改为太康县. #②南朝宋侨置, 属南汝阴郡. 治所在今安徽合肥附近地. 南齐因之. 后废. ,1146

阳夏郡,陽夏郡,양하군: 北魏孝昌四年(528)析陈留郡․东郡置, 属梁州. 治所在雍丘县(今河南杞县). 辖境相当今河南太康․睢县․民权․兰考等县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1146

阳原县,陽原縣,양원현: ①西汉置, 属代郡. 治所在今河北阳原县露南桑干河北. 东汉废. #②1914年改西宁县置, 属直隶口北道. 治所即今河北阳原县. 1928年属察哈尔省. 1952年属河北省. ,1146

阳高卫,陽高衛,양고위: 清初改阳和․高山二卫置, 治所即今出西辩高县. 雍正三年(1725)改为阳高县. ,1146

阳高县,陽高縣,양고현: 清雍正三年(1725)改阳高卫置, 属大同府. 治所即今山西阳高县. 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 1928年直属山西省. 1949年属察哈尔省. 1952年复属山西省. ,1146

阳唐左县,陽唐左縣,양당좌현: 一名阳唐县.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侨置, 属南新蔡郡. 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西. 梁废. ,1146

阳唐县,陽唐縣,양당현: 即阳唐左县. 在今湖北黄梅县西. ,1146

阳朔山,陽朔山,양삭산: ①即海阳山. 亦即今广西东北部兴安․灌阳․灵川․恭城县境之海洋山. ������续汉书·郡国志������零陵县: “阳朔山, 湘水出.”������水经·湘水注������: 阳海山“即阳朔山也. 应劭臼: 湘出零山, 盖山之殊名也. 由在始安县北, 县故零陵之南部也. ……罗君章������湘中记������日: 湘水之出于阳朔.” #②在今广匿阳朔县北. ������元丰九域志������卷9: 阳朔县“有阳朔山.” ������清一统志·桂林府一������: 阳朔山“在阳朔县北门外. 隋时以此名县. 俗呼羊角山.” ,1146

阳朔县,陽朔縣,양삭현: 隋开皇十年(590)置, 属桂州. 治所在今广西阳朔县东北二十五里官厅. ������元和志������卷37阳朔县: “取阳朔山为名.”大业初属始安郡. 唐武德初属桂州, 元和․宝历间移治今阳朔县. 南宋属静江府. 元属静江路. 明属桂林府. 民国初属广西桂林道. 1928年直属广西省. ,1146

阳凉北关,陽涼北關,양량북관: 北宋置․属介休县, 在今山西灵石县北二十八里冷泉村附近. ,1146

阳凉南关,陽涼南關,양량남관: 北宋置, 属介休县. 在今山西灵石县西南三十五里南关镇. ,1146

阳海山,陽海山,양해산: 即海阳山. 亦即今广西东北部兴安․灌阳․灵川․恭城县境之海洋山. ������汉书·地理志上������零陵县: “阳海山, 湘水所出.”������水经·湘水������: “湘水出零陵始要县阳海山.”,1146

阳陵,陽陵,양릉: 西汉景帝刘启的陵墓. 在今陕酉成阳市东北穆家村北. ������汉书·景帝纪������: 后元三年≮前141), “葬阳陵.” 臣瓒日: “阳陵在长安东北四十五里.”,1146

阳陵县,陽陵縣,양릉현: 西汉景帝五年(前152)改弋阳县置, 属左冯翊. 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四十一里. 因县东有阳陵故名.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废. ,1146

阳陵陂,陽陵陂,양릉피: 在今湖北襄樊市(樊城������西北八里.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 关羽北攻襄樊, “晃所将多新卒, 以羽难与争锋, 遂前至阳陵陂屯.” 即此. ,1146

阳通河,陽通河,양통하: 在今河北沧县东南. ������新唐书-地理志������沧州清池县: “东南十五里有阳通河, 皆开元十六年开. 南十五里有浮河堤․阳通河堤, -.….亦是年筑.”,1146

阳堌集,陽堌集,양고집: 即今河南耗县龀三十四里阳蝈乡. 清乾隆������杞县志������卷4: 阳蝈社(驻地阳胡集)“距城三十五里.” ,1146

阳虚山,陽虛山,양허산: 在今陕西洛南县西. ������山海经·申山经������: “阳虚之山, 多金, 临予玄窟之水. ’������水经·洛水注������: “洛水又东至阳虚山, 合玄扈之水……������河图·玉版������日: 仓颉为帝南巡, 登阳虚之山.”即此. ,1146

阳崎渡,陽崎渡,양기도: 一名郑公渡. 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南阳岐. ������清一统志·福州府二������: 阳崎渡“在侯官县西南. 波流最险. 元郑潜造舟济之, 有石刻岛郑公渡.” ,1146

阳逻镇,陽邏鎮,양라진: 北宋置, 属黄冈县. 即今湖北新洲县西南六十二里阳逻镇. ������方舆纪要������卷76黄冈县: 阳逻镇“相传三国时, 先主约孙权拒操, 旦夕使人于此逻吴兵之至. 因名.” 明․清置巡司及驿于此. 清又增设把总驻防. ,1146

阳渠,陽渠,양거: 又名千金渠. 原围绕汉魏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四周. 传说周公所凿. 泰汉初王梁․张纯相继自今洛阳市西筑堰穿渠引谷水东流, 经汉魏洛阳故城, 至今偃师市东南入雒水, 以通漕运. ������水经·谷水注������: “������洛阳记������臼: 于金堰, 旧堰谷水, 魏时更修此堰. ……盖魏明帝修王张故绩也.”北魏后废. 隋大业初另修通济渠以代之. ,1146

阳渊,陽淵,양연: 一作阳湖. 在今安徽长丰县南. ������三国志·吴书·孙缣传������: 魏甘露二年(257), “魏兖州刺史州泰拒(朱)异于阳渊, 舁败退, 为泰所迫, 死伤二于人.” ,1146

阳梁聚,陽梁聚,양량취: 即春秋宋杨梁邑. 在今河南商丘东南三十里. ������续汉书·郡国志������睢阳县: “有阳梁聚.”,1147

阳羡县,陽羨縣,양선현: 秦置, 属会稽郡. 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南五里荆溪南. 汉高帝五年(前202)封功臣灵常为侯邑. 东汉属吴郡. 三国吴属义兴郡, 移治今宜兴市. 西晋永兴元年(304)为义兴郡治. 隋开皇九年(589)改为义兴县. 唐武德七年(624)又析置阳羡县, 属南兴州. 八年废入义兴县. ,1147

阳遂,陽遂,양수: 在今陕西眉县或扶风县境之渭河北岸. ������三国志·魏书_郭淮传������: 青龙二年(234), 诸葛亮由五丈原“盛兵西行, 诸将皆渭欲攻西围, 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 欲使官兵重应之, 必攻阳遂耳. 其夜果攻阳遂, 有备不得上.”,1147

阳遂县,陽遂縣,양수현: 西晋太康二年(281)改阳成县置, 属九德郡. 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德寿县西. 南朝宋大明后废. ,1147

阳湖,陽湖,양호: 故址在今江苏武进县东南五十里, 与无锡市分界处. ������寰宇记������卷92无锡县: 阳湖“在晋陵․无锡两县界. 在州东六十四里, 东南入太湖, 二县中分界.” ������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武进县: 阳湖“以近阳山丽名. 湖东西八里, 南北三十二里, 其北通茭饶․临津二湖, 共为三湖. 刘宋元嘉中修湖堰, 碍良踌数百顷, 今湖亦湮塞.” 清雍正二年(1724)分武进昙置阳湖县, 以此名. ,1147

阳湖口集,陽湖口集,양호구집: 即今河南鹿邑县西北阳湖口乡. 清光绪������鹿邑县志������卷3������市集������: “阳湖口集, 去城三十里.”,1147

阳湖县,陽湖縣,양호현: 清雍正二年(1724)析武进县置, 为常州府治. 治所Ep今江苏武进县. 因县东有阳湖得名. 县人多以古文名. 世称阳湖派. ,1147

阳隔洲市,陽隔洲市,양격주시: 即今湖南常宁县东南阳加乡. ������清一统志·衡州府二������“客铺市”条下: 阳隔洲市“在(常宁)县东六十里.” ,1147

阳蓬岭,陽蓬嶺,양봉령: 在今四川德昌县东南. ������新唐书·地理志������: 羌良驿“又经阳蓬岭百余里至俄准添馆. 阳蓬岭北馕州境, 其南南诏境.” ,1147

阳廉县,陽廉縣,양렴현: 北魏置, 属汉阳郡. 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 ������水经·漾水注������: “西汉水又西南合阳廉川水, 水出西谷, 众川泻流合成一川, 东南流径西县故城北. ……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广, ……但广廉字相似, 后人因以人名之, 故习讹为杨廉也, 置杨廉县焉.”北周废. ,1147

阳新山,陽新山,양신산: 在今江西武宁县北.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2武宁县: 杨新山“在县北一百里, 与湖广兴国州分水界.” ,1147

阳新县,陽新縣,양신현: ①三国吴置, 属武昌郡. 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西南六十里. 隋开皇九年(598)改为富川․县. #②1914年改兴国县置, 属湖北江汉道. 治所即今湖北阳新县. 1932年直属湖北省. ,1147

阳源县,陽源縣,양원현: 隋开皇中析隋兴县置, 属卫州. 治所茌今河南卫辉市北. 大业初废. ,1147

阳溪,陽溪,양계: 即涯水. 今广东北江支流连江. ������明史, 地理志������阳山县: “南有阳溪, 即沤水.”,1147

阳管镇,陽管鎮,양관진: 北宋置, 属穰县. 即今河南镇平县治. ,1147

阳翟,陽翟,양적: 传说夏禹都此. 战国为韩邑. 在今河南禹州市. 韩景侯曾移都于此. ������史记·韩世家������: 景侯九年(前400), “郑围我阳翟.” ,1147

阳翟县,陽翟縣,양적현: 秦置, 为颍川郡治. 治所即今河南禹州市. 西晋属河南郡. 东魏兴和元年(539)为阳翟郡治. 隋属襄城郡. 唐属许州. 北宋属颍昌府. 金为钧州治. 明初省入钧州. ,1147

阳翟郡,陽翟郡,양적군: 东魏兴和元年(539)置, 治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 隋开皇初废. ,1147

阳樊,陽樊,양번: 一名樊, 春秋周邑, 后属晋.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 ������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 晋文公定王室, “次予阳樊.” 函月, 晋侯朝王, 王“与之阳樊.” g口此. ������续汉书·郡国志������: 河庞郡修武县“有阳樊.” 注: 服虔曰: “樊仲山之所居, 故名阳樊.”,1147

阳樊驿,陽樊驛,양번역: 在今河北玉田县西. ������方舆纪要������卷11玉田县: 阳樊驿“旧在县西二十里. 嘉靖二年迁于县之疆关.” ,1147

阳德县,陽德縣,양덕현: 亦作归德县. 唐武德四年(621)置, 属柳州. 治所在今广西来宾县东南古郎山下. 是年改为循德县. ,1147

阳谿,陽谿,양계: 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北. 一说在武山县西南.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建必八年(230), “使延西入羌中, 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黯, 延大破淮等.”,1147

阪丽水,阪麗水,판려수: 在今广西田林县东. (方舆纪要������卷111利州: 阪丽水在“州(故治在今利周瑶族乡)北二里. ……乱石嵯岈, 难通舟楫.” ,1147

阪泉,阪泉,판천: 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又������水经·淫水注������: 阪泉水“导源县之东泉. ������魏土地记������日;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 城东一里有阪泉, 泉上有黄帝祠.” 即此. ,1147

阪泉山,阪泉山,판천산: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西. ������方舆纪要������卷17延庆州: 阪泉山“在州西. 相传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即此山也. 亦日阪山.” #②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40太原府阳瞳县: “阪泉山在府东北八十里, 相传旧名汉山, 晋文公卜伐楚, 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因改今名.”,1147

阪高,阪高,판고: 春秋楚地, 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北. ������左传������: 文公十六年(前611), “楚人谋徙于阪高.” 即此. ,1147

阶水,階水,계수: 亦名邪阶水. 即今广东始兴县南清化江․墨江. ������元和志������卷34始兴县: “邪阶水, 今名阶水, 出县东一百三十里. 近水有邪阶山.”,1147

阶州,階州,계주: 唐景福元年(892)改武州置, 治所在皋兰镇(今甘肃康县西). 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康县等地. 五代唐长兴三年(932)迁治福津县(今武都县). 元又移治柳树城(今武都县西北七十里角弓乡柳树城). 明洪武四年(1371)复降为县, 并移治今武都县. 十年(1377)复为州, 属巩昌府. 清雍正七年(1729)升为直隶州. 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康县․成县․武都等地. 1913年改置武都县. ,1147

阶坑,階坑,계갱: 在今安徽歙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北接绩溪, 东接浙江临安县界.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赤乌十三年(250), “废太子和, 处故鄣.” ������舆地纪胜������卷20徽州: 阶坑“在歙县东一百二十里. ������方舆志������云: 即吴废太子和之地也, 阶迹犹存.” ,1148

阶陵县,階陵縣,계릉현: 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置, 属仇池郡. 治所在今甘肃礼县西南. 北周省入仓泉县. ,1148

阴,陰,음: ①春秋晋邑. 在今山西霍州市东南. ������左传������: 僖公十五年(前645), “晋阴饴甥会秦伯, 盟于王城.” 杜注: “阴饴甥即吕甥也, 食采于阴, 故曰阴饴甥.”#②即“平阴.” 春秋周地. 在今河南孟津县北. ������左传������: 昭公二十二年(前520), 晋籍谈等“帅师军于阴”, 即此. ,1148

阴口,陰口,음구: 春秋郑地, 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 ������左传������: 襄公九年(前564), 晋侵郑, “次于阴口而还”, 即此. (水经·洧水注������: “清水又东径阴坂北, 水有梁焉, 俗谓是济为参辰日.”,1148

阴山,陰山,음산: ①即今内蒙古河套西北之阴山山脉. ������史记·匈奴列传������: 赵武灵王“筑长城, 自代并阴山下, 至高阙为塞.” ������汉书·匈奴传������载侯应言: “臣闻北边塞至辽东, 外有阴山, 东西千余里, 草木茂盛, 多禽兽, 本冒顿单子依阻其中, 治作弓矢, 来出为寇, 是其苑囿也. 至孝武世, 出师征伐, 斥夺此地, 攘之于幕北. ……边长老言, 匈奴失阴山之后, 过之未尝不哭也.”其西段古称阳山․狼山(兰山), 东段又称青山(大青山․大斤山). #②在今福建泰宁县东. ������方舆纪要������卷98邵武府泰宁县: 阴山在“县东二十里. 一名应山, 盘礴十余里.” #③在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东南. ������寰宇记������卷20即墨县: 阴山“上有石池, 深三寸, 旱不减, 雨不涨, 冬夏清澈, 曾无滓秽. 池东石上有马蹄迹. 又有五石人, 广数围, 高一丈. 古老相传云: 秦始皇幸琅邪, 因至牢盛山望蓬莱, 盖立马于此. 又遣石人驱牢山不得, 遂立于此. 石人诸山往往有之.” #④一名殷山畈. 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六十里. ������陈书·周炅传������: 太建五年(573)定州刺史田龙升叛入于齐, “高景安于水陵․阴山为其声援.” 即此. ������隋书·地理志������: 麻城县有阴山. #⑤茌今湖北嘉鱼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76嘉鱼县: 阴山“在县东南二十里, 产茶.” #⑥在今湖南攸县境. ������清一统志·长沙府二������“阴山故城”条下引������元和志������: 阴山县“以县东一百二十里阴山为名.” #⑦今新疆天山之别称. 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 西海热海水如煮”, 即指指此. 元耶律楚材������西游录������: “不刺之南有阴山, 东西千里, 南北二百里. 其山之顶有圆池, 周曝七八十里许.”元������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 “八月二十七抵阴山后, 回纥郊迎至小城北, 酋长设葡萄酒及各果大饼浑葱, 裂波斯布人一尺, 乃言日: 此阴山, 前三百里和州也.”,1148

阴山戍,陰山戍,음산수: 一作阴山关. 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 ������资治通鉴������: 南朝梁天监二年(503), “魏扬州刺史任城王澄遣长风城主奇道显入寇, 取阴山․白藁二戍.” ,1148

阴山关,陰山關,음산관: 亦名阴山戍. 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六十里. ������魏书·田益宗传������: 梁吴子阳寇三关, “益宗遣光城太守梅兴之步骑四千, 进至阴山关南八十余里.” 即此. ������方舆纪要������卷6l麻城县“大城关”条下: “阴山关在县东北阴山上, 不甚高峻, 而横斜盘绕, 北望二十里皆见.”,1148

阴山州都督府,陰山州都督府,음산주도독부: 唐显庆三年(658)以西突厥葛逻禄谋部落置, 属北庭都护府. 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北萨克斯湖, 阿拉湖一带. 8世纪前期废. ,1148

阴山县,陰山縣,음산현: ①西汉置, 属桂阳郡. 治所在今广东阳山县东. 南齐废. #②西汉置, 本名阳山县, 属桂阳郡. 治所在今湖南攸县西南. 三国吴属湘东郡. 隋省入湘潭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属南云州. 贞观元年(627)废. #③唐天宝元年(742)置, 属安北都护府. 时安北都护府治中受降城, 阴山县疑即置于郭下. 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敖陶窑村古城. 后废. ,1148

阴山港,陰山港,음산항: 在今湖南衡东县东境. ������方舆纪要������卷80衡山县: “阴山港在县东百里, 与攸县接界, 其下流入于攸水.”,1148

阴乡县,陰鄉縣,음향현: 西汉置, 属广阳国. 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二十五里. 东汉废. ,1148

阴冈岭镇,陰岡嶺鎮,음강령진: 即英冈岭镇. 今江西高安县西南英冈岭. 明置巡司于此. ,1148

阴石县,陰石縣,음석현: 南朝梁普通四年(523)改荡昌县置, 为阴石郡治. 治所即今广露容县.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改为奉化县. ,1148

阴石郡,陰石郡,음석군: 南朝梁置, 属石州. 治所在阴石县(今广西容县). 辖境相当今广西容县地.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 ,1148

阴平县,陰平縣,음평현: ①东汉改阴平侯国为县, 属东海郡. 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西南三十里阴平镇. 西晋废. #②三国魏改阴平道置, 为阴平郡治, 治所在今甘肃文县疆北五里. 东晋末废. #③三国吴置, 属郁林郡. 治所在今广西贵港市. 西晋太康元年(280)政为郁乎县. #④西晋永嘉后流寓置, 为南阴平郡治. 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西北柏隆镇东北隆兴场. 北周改为南阴平县. #⑤东晋侨置, 为北阴平郡治. 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小溪坝镇北. 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为龙安县. 北周复为阴平县. 隋开皇初属始州, 大业初属普安郡. 唐武德初属始州, 先天二年(713)瘸剑州. 天宝元年(742)属普安郡, 乾元元年(758)复属剑州. 南宋绍熙元年(1190)属隆庆府. 后废. #⑥南朝梁侨置, 为阴平侨郡治. 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六十三里阴山下. 隋开皇初废. ,1148

阴平侯国,陰平侯國,음평후국: 疆汉置, 属东海郡. 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日峄县西南三十里阴平镇. 阳朔二年(前23)封楚孝王子回为侯国. 东汉改为阴平县. ,1149

阴平郡,陰平郡,음평군: ①三国魏置, 治所在阴平县(今甘肃文县西五里). 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武都及踏川平武等县地, 后属蜀汉. 隋开皇三年(583)废. 义宁二年(618)复置, 移治曲水县(今文县西). 唐武德初改为文州, 天宝元年(742)复为阴平郡, 乾元元年(758)复改文州. #②南朝梁侨置, 属定州. 治所在阴平侨县(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六十三里阴山下). 隋开皇初废. #③即龙安郡. 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小溪坝镇北. ������隋书·地理志������阴平县: “宋置北明平郡, 魏置龙州. 谣魏改郡为阴平, 又名县焉.”王仲荤������北周地理志������卷3: “按北阴平郡立于晋世, ������隋志������谓宋置北阴平郡者误. 西魏改郡日龙安, 当从������寰宇记������. 今������隋志������․������舆地广记������云西魏改郡日阴平者, 并误.”,1149

阴平桥,陰平橋,음평교: 在今甘肃文县南门外白水江上.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景耀六年(263), 维表后主, “闻钟会治兵关中, 欲规进取, 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即此. ������水经·漾水注������: 白水“又东北径桥头, 昔姜维之将还蜀也, 雍州刺史诸葛绪邀之于此. 后期不及, 故维得保剑阁丽钟会不能入也.” ,1149

阴平道,陰平道,음평도: ①县名. 西汉武帝置, 属广汉郡, 为北部都尉治. 治所在今甘肃省文县西北五里. 东汉为广汉属国治. 三国魏改为阴平县. #②古道路名. 为今甘肃入四川的重要道路. 因文县古名阴平, 故名. 自今甘肃文县东南行, 翻越摩天岭, 经由乎武․江油等县, 绕出剑阁之西, 直趋成都.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三国魏末伐蜀, “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 凿山通道, 造作桥阁. 山高谷深, 至为艰险, 又粮运将匮, 频于危殆. 艾以毡自裹, 推转而下. 将士皆攀木缘崖, 鱼贯面进.” 即此. 明初傅友德亦由此道入蜀, 灭蜀夏. 今四川青川县西南青溪镇城闩上刻“阴平古道”等字. ,1149

阴平镇,陰平鎮,음평진: 即今江苏沭阳县西北四十里阴平乡. ������寰宇记������卷22谓此为汉․晋阴平县治. ,1149

阴戎,陰戎,음융: ①即陆浑戎. 在今河南嵩县․栾川․伊川三县境. ������左传������: 昭公九年(前533), “晋梁丙․张超率阴戎伐颍.” 杜注: “阴戎, 陆浑之戎.”������后汉书, 西羌传������: “齐桓公征诸侯戍周, 后九年, 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 允姓戎迁于渭․讷, 东及辍辕, 在河南山北者号日阴戎, 阴戎之种遂以滋广.”及晋悼公, “陆浑․伊․洛․阴戎事晋, 雨蛮从楚. 后陆浑叛晋, 晋令苟吴灭之.” #②初居瓜州, 在今豫西․渭南群山中. 后迁阴地, 在今河南卢氏县境. ������后汉书·西羌传������: 周贞王八年(前461), “韩․魏复共稍并伊․洛․阴戎, 灭之.” ,1149

阴地,陰地,음지: 春秋晋地. 西起今陕西商州市, 东至河南嵩县, 北起黄河, 南至秦岭山脉. 今河南卢氏县东北有阴地城. ������左传������宣公二年(前607), “晋赵盾救焦, 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 杜注: “阴地, 晋河南山北, 自上洛以东至陆浑.”哀公四年(前491), “蛮子赤奔晋阴地.” 楚司马“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 ������方舆纪要������卷48卢氏县“阴地城”条称: “或日, 晋有阴地之命大夫. 命大夫, 别县监尹也. 城即戍守之所.”,1149

阴地关,陰地關,음지관: 即今山西灵石县酉南五十里南关. ������旧唐书·昭宗纪������: 大顺元年(890), “(李)克用遣大将李存信․薛阿檀拒王师于阴地, 三战三捷.” ,1149

阴江,陰江,음강: 即今广西武宣县东南三里河, 注入黔江处为武宣县故址(今旧县村). ������明史·地理志������武宣县: “旧治阴江. 宣德六年三月徙于高立.”������清一统志, 浔州府������“新江”条: “又阴江․东乡江, 源出东乡, 皆南流入潭江.”,1149

阴安县,陰安縣,음안현: ①西汉置, 属魏郡. 治所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北二十里古城集. 西晋属顿丘郡. 北齐废. #②南朝宋侨置, 属晋熙郡. 治所在今安徽枞阳县北. 南朝梁属枞阳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 ,1149

阴那山,陰那山,음나산: 即今广东梅县东北与大浦县交晃处之阴那山. ������方舆纪要������卷103程乡县“铜鼓山”条内: 铜鼓山“其相近者有阴那山, 高百丈, 周二百五十里, 形如仙掌. 下有湖.” ������清一统志·嘉应州������: 阴那山“在州东南八十里. 后有五指峰, 接大埔县界. 其下有湖.” ,1149

阴阳山,陰陽山,음양산: ①在今海南省琼海市东北. ������寰宇记������卷169琼州乐会县有阴阳山. ������方舆纪要������卷105乐会县: 阴阳山在“县东北一里. 山形奇偶相生, 因名.” #②在今贵州开阳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121金筑安抚司: 阴阳山在“(乖西长官)司治旁. 土人以云气占晴雨, 因名.” ,1149

阴阪,陰阪,음판: 春秋郑津渡名. 即今河南新郏县西北双洎河(古洧水)上津梁. ������左传������: 襄公九年(前564), 晋人以诸侯伐郑, “济于阴坂, 次于阴口而还.” 杜注: “阴坂, 洧津.”,1149

阴县,陰縣,음현: 西汉置, 属南阳郡. 治所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谣集街. 三国魏属南乡郡. 晋属顺阳郡. 南朝宋属广平郡. 西魏改阴城县. ,1149

阴谷口,陰穀口,음곡구: 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汉江畔. ������资治通鉴������: 唐天榷二年(905), 朱全忠攻襄州, “命(杨)师厚作浮桥于阴谷口.” 胡注: “按������旧史������, 阴谷口在襄州西六十里.”,1150

阴岛,陰島,음도: 即今山东青岛市西北胶州湾内红岛. 清道光缎州志������总图有“阴岛.” 民国������胶澳志������卷2: “阴岛在胶州湾内, 岛之东南端距湖岛子约四海里, 岛之东北端距女姑口约三海里. 北面多盐田, 可通陆地, 形成半岛. 地势平坦, 居民十有六村, 咸赖鱼盐之利以为生. 东南多礁岩, 惟阴岛口可?白舟.”1967年改名红岛. ,1150

阴沟,陰溝,음구: 为古黄河支津. 故道西起今河南原阳县西南, 东至开封市境内合古蒗荡渠. ������水经·阴沟水注������: “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 ……东南至大梁, 合蒗荡渠.”是蒗荡渠分河水的渠道之一, 故亦为蒗荡渠的另一名称. ������水经·派水注������: “阴沟即蒗荡渠也.”,1150

阴坡市,陰坡市,음파시: 在今湖南衡阳县东南. ������清一统志·衡州府������: 阴坡市“在衡阳县西四十里.” ,1150

阴河镇,陰河鎮,음하진: 金置, 属长清县. 在今山东齐河县西南. ,1150

阴城县,陰城縣,음성현: 西魏改阴县置, 为郝城郡治. 治所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西集街. 北周属襄阳郡. 唐初属襄州. 贞观八年(634)废入谷城县. ,1150

阴晋,陰晉,음진: 春秋晋邑, 后属魏. 在今陕西华阴市东南六里. (史记·魏世家������: 文侯三十六年(前410), “秦侵我阴晋.” 秦惠文王六年(前332), 魏纳阴晋予秦, 改名宁秦. ,1150

阴桥墟,陰橋墟,음교허: 即今广西博臼县东南英桥镇. 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博白县图: 东南有阴桥墟. ,1150

阴凉山,陰涼山,음량산: 在今山东莱芜市北三十里. ������方舆纪要������卷31:阴凉山“产铜矿.” ������清一统志-泰安府一������: 阴凉山, “(府志������: 旧产铜, 名铜冶山.” ,1150

阴凉河,陰涼河,음량하: 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锡伯河. ������辽史·天祚帝纪������: 天庆七年(1117), 以金人连下东京․春州․泰州, 天祚帝“自燕下阴凉河, 置怨军八营”, 即此. 宋沈括������熙宁使虏(契丹)图抄������记: 自中京西北行计一百六十余里, “过阴凉河, 至松由馆.” ������金史·地理志������大定府大定․松山二县皆有阴凉河. ������元一统志������: 阴凉河“在松州(今赤峰市西南城子乡古城)南暇十里.” 今锡伯河谣公爷府村西北发现元龙泉寺碑, 碑文称“上都路松州南阴凉河川狮子崖龙泉寺.” ,1150

阴陵山,陰陵山,음릉산: ①在今安徽和县北八十里. ������舆地纪胜������卷48和州: 阴陵山“在乌江县谣北四十里. 即项羽迷失道处.” ������清一统志. 和州������: 阴陵山“在州北八十里, 接江浦县界. ……������州志������: 山小多石, 上有刺枪坑, 阔一丈许. 石罅水帝清. 相传为项羽立枪地.” #②在今安徽灵璧县东. ������清一统志·风阳府一������: 阴陵山“在灵璧县东十五里, 与洒州接界.” ,1150

阴陵县,陰陵縣,음릉현: ①秦置, 属九江郡. 治所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靠山乡古城集.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即此. 东汉为九江郡治. 西晋属淮南郡. 东晋废. #②北齐于故阴陵城置, 为阴陵郡治. 治所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 后废. ,1150

阴陵郡,陰陵郡,음릉군: 北齐置, 属西楚州. 治所在阴陵县(今安徽定远县西北). 后废. ,1150

阴盘县,陰盤縣,음반현: ①西汉置, 治所在今甘肃灵台县境. 东汉灵帝来年侨置于新丰县(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十四里), 属京兆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省入新丰县. 太和九年(485)复置, 迁治司马村(今临潼县东三十二里泠川河畔). 北周省入新丰县. #②东汉改阴架县置, 属安定郡. 治所在今陕匿长武县西北二十五里. 灵帝末移治今临潼县东北阴盘城. 西晋属京兆郡. 北魏太和九年(485)又移治今临潼县东北零河畔. 后废. ,1150

阴盘驿,陰盤驛,음반역: 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阴盘城. ������魏书·郦道元传������: 北魏孝昌三年(527), “是时雍州刺史萧宝寅反状稍露, (司州牧․汝南王)悦等讽朝廷遣(道元)为关右大使, 遂为宝寅所害, 死于阴盘驿亭.” ,1150

阴馆县,陰館縣,음관현: 西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置, 属雁门郡. 治所茌今山西朔州市东南五十五里夏关城村. 三国魏废. ,1150

阴密,陰密,음밀: 战国秦邑, 在今甘肃灵台县西五十里百里乡. ������史记·秦本纪������: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 “武安君白起有罪, 为士伍, 迁阴密.” 即此. 西汉置阴密县. ,1150

阴密县,陰密縣,음밀현: 西汉置, 属安定郡. 治所在今甘肃灵台县西五十里百里乡. 东汉废. 三国魏复置, 北周废. ,1150

阴隆江堡,陰隆江堡,음륭강보: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七里. ������方舆纪要������卷81镇溪予户所: 阴隆江堡“隶辰溪卫, 有官兵戍守.” ,1150

阴槃县,陰槃縣,음반현: ①西汉置, 属安定郡. 治所在今陕西长武县匿北二十五里. 东汉改为阴盘县. #②北魏置, 为平原郡治. 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东南四十里泾水北岸. 隋属安定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名潘原县. ,1150

防,防,방: ①春秋陈邑. 在今河南淮阳县北. ������诗经·陈风·防有鹊巢������: “防有鹊巢, 邛有旨苕.”传日: “防, 邑也;邛, 丘也.”������续汉书·郡国志������: 陈国陈县注引������博物记������: “邛地在县北, 防亭在焉.”#②春秋时莒邑, 后入于鲁. 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六十里. ������春秋������: 昭公五年(前537), “夏, 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 杜注: “城阳平昌县西南有防亭.”#③本宋地, 后属鲁. 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六十里. ������春秋������: 隐公十年(前713), “公败宋师于营. ……辛巳, 取防.” 杜注: “高平昌邑县西有西防城.”为别于臧氏之防, 故谓之西防. #④春秋时鲁邑, 世为臧氏食邑. 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四十五里. ������春秋������: 隐公九年(前714), “公会齐侯于防.” 又������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前550), “臧纥致防而奔齐.” 即此. 是为东防. #⑤即鲁之防山. 在今山东曲阜市东. ������春秋������: 僖公十四年(翦646), “夏六月, 季姬及鄯子遇于防.” 又, ������礼记·檀弓上������: “孔子既得(父母)合葬于防.”皆此. #⑥本宋地, 后属鲁. 在今山东单县东北. ������春秋������: 隐公十年(前713)六月壬戍, 败宋师, “辛已, 取防.” 杜注: “高平昌邑县西南有西防城.”������方舆纪要������卷32谓防城在金乡县西六十里, 亦谓之西防. ,1150

防山,防山,방산: ①即今山东眭阜市东三十里防山. 峰如笔状, 故又名笔架山. ������春秋������: 僖公十四年(前646), “季姬及郎子遇于防.” ������史记·孔子世家������: “丘生而叔梁纥死, 葬于防山. 防山在鲁东.”即此. #②在今湖北郧县境. ������隋书·地理志������淅阳郡郧乡县: “有防山.”,1151

防门,防門,방문: 在今山东平阴县东北. ������左传������: 襄公十八年(前555), 晋侯伐齐, “齐侯御诸平阴, 堑防闩而守之广里.” 杜注: “平阴城在济北卢县东北, 其城南有防, 防有门, 于门外作堑横行, 广一里.”������水经·济水注������: “平阴城南有长城, 东至海, 西至济河, 道所由, 名防门, 去平阴三里, 齐侯堑防门即此也.”,1151

防水,防水,방수: 又名龙泉河. 源于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老龙窝, 流经大安村过教军场入大石河. ������水经·圣水注������: 防水“出(良乡)县西北大防山南, 而东南流径羊头卑下, 俗谓之羊头溪, 其水又东南流, 至县东入圣水.” ,1151

防风山,防風山,방풍산: 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南封山和蜗山. ������寰宇记������卷94武康县: 防风山“在县东一十八里, 先名封蜗山, 唐天宝六年敕改焉.” ,1151

防风氏,防風氏,방풍씨: 在今浙江德清县东南防风山. ������国语·鲁语下������: “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 防风氏后至, 禹杀而戮之.”即此. ,1151

防东县,防東縣,방동현: 东汉置, 属山阳郡. 治所在今山东单县东北. 西晋废. ������清一统志·济宁州������: “按古有西防城, 在县西, 其南即单县境. 本春秋时宋防邑地.后谓之西防城. 后汉置防东县. 在西防之东, 故名.”,1151

防州,防州,방주: 辽置, 属西北路招讨司. 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哈达桑古城址. ������辽史·地理志������: 边防城有“防州, 刺史.” 又“镇州, 建安军, 节度. 本古可敦城. 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 ……渤海․女直․汉人配流之家七百余户, 分居镇․防․维三州, 东南至上京三千余里.” ,1151

防城,防城,방성: 即今广西防城港市. 清乾隆十二年(1747)移管界巡司于此, 属钦州, 改为防城巡司. 光绪十四年(1888)改为防城县. ,1151

防城江,防城江,방성강: 在今广西防城港市疆南. ������方舆纪要������卷104钦州“钦江”条: “又州东南百余里有防城江.”������清一统志·廉州府������: 防城江“在钦州西南一百五十里. 源出十万山, 南流由渔洲港入海.” ,1151

防城县,防城縣,방성현: 清光绪十四年(1888)改防城巡司置, 属钦州. 治所即今广西防城港市. 民国初属广东钦廉道. 1928年直属广东省. 1952年划归广西省. 1959年裁入东兴各族自治县. 1978年东兴各族自治县移治防城, 改名防城各族自治县. 1993年改设防城港市. ,1151

防城驿,防城驛,방성역: 明置, 即今广西防城港市. ������方舆纪要������卷104钦州“天涯驿”条: “永乐十四年, 张辅奏自天涯驿经猫尾港, 至涌沦․佛淘, 从万宁县抵交5止, 多由水道, 陆行止二百九十一里, 比邱温故路近七驿, 宜设水马驿传, 以便往来. 从之. 乃设防城․佛淘二水驿.”,1151

防城营,防城營,방성영: 明初置, 即今广舀防城港市. ������方舆纪要������卷104钦州: 防城营在“州南二百里.” 后废. 万历三十四年(1606)复置, 为州西门户. ,1151

防海大塘,防海大塘,방해대당: 一名钱塘. 南朝时海塘名, 在今浙江杭州市城区. ������水经·渐汪水注������引刘道真������钱唐记������: “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 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1151

防陵,防陵,방릉: 战国魏邑. 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 拔之.”������正义������: “城在相州安阳县南二十里, 因防水为名.”,1151

防渚,防渚,방저: 即今湖北房县. ������左传������: 文公十一年(前616), “春, 楚子伐麇, 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 杜预注: “麇地.”������元和志������卷21房州: “阚驷以为房陵, 即春秋时防渚.”,1151

阱湖堤镇,阱湖堤鎮,정호제진: 即今湖北公安县治(斗湖堤镇). 以堤为名. ������方舆纪要������卷78公安县“大江”条下: “五堤在县治东三里者日赵公堤, 在县治南半里者日斗湖堤.”1955年公安县徙治于此. ,1151

孙大川镇,孫大川鎮,손대천진: 见������金史·地理志������. 为孙夼镇之讹. ,1151

孙口,孫口,손구: 在今河南台前县南=十里孙口乡. 1947年6月30日夜, 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二万人, 以孙口为中心, 在长150公里的黄河上, 一举突破黄河天险, 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151

孙子岭,孫子嶺,손자령: 在今河北阜乎县东南二十里. ������方舆纪要������卷14阜乎县: 孙子岭, “������志������云: 县境诸山皆从恒岭分支, 此岭仰视大茂, 拱列如儿孙, 因名. 俗讹为孙膑所居也.” ,1151

孙夫人城,孫夫人城,손부인성: 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北. ������舆地纪脞������卷65江陵府: 孱陵故城又名孙夫人城“������元和郡县志������云, 在公安县. 相传此乃刘备妻孙夫人所筑. 夫人, 权之妹, 疑备, 故别作此城, 不与备同住.” ������方舆纪要������卷78公安县: 孱陵城在“县西二十五里. ……亦谓之孙夫人城. ������元和志������孙夫人城在孱陵城东五里.” ,1151

孙中山大元帅府,孫中山大元帥府,손중산대원수부: 在今广东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 1917年孙中山于此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职. 其后因受桂系军阀和政学系的挟制, 被迫予1918年5月去职赴沪. 1923年3月孙中山在驱逐陈炯明叛军后回到广州, 于此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府. 1925年1月, 孙中山应邀北上讨论国是, 由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务. 同年7月,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遂告结束. ,1152

孙中山故居,孫中山故居,손중산고거: 在今上海市卢湾区香山路7号. 是一座二层楼洋房. 屋前有花园草坪, 楼下是餐室․会客室, 楼上是卧室和书房. 孙中山于1918年迁入居住, 并在此进行了很多重要革命活动.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52

孙水,孫水,손수: 即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之安宁河. ������汉书·地理志������台登县: “孙水南至会无入若, 行七百三十里.”汉武帝时, 司马相如定西南夷, 桥孙水以通邛荏. ������方舆纪要������卷74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 孙水“在司北. 一名长河. 源出西番界, 南流径宁番卫, 东流入境, 会于泸水.” ,1152

孙氏镇,孫氏鎮,손씨진: 即今河北文安县南二十五里孙氏镇.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6文安县图: 南有孙氐镇. ,1152

孙生镇,孫生鎮,손생진: 北宋置, 属夏津县. 即今山东夏津县北三十里新盛店镇. 隋开皇未尝置夏津县于此. ,1152

孙丘谷,孫丘穀,손구곡: 在今甘肃平凉市东南. ������晋书·苻丕载纪������: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 “安定北部都尉鲜卑没奕于率鄯善王胡员吒, 护羌中郎将梁萄奴等, 与(姚)苌左将军姚方成․镇远强京战子孙丘谷, 大败之.” 即此. ,1152

孙吉镇,孫吉鎮,손길진: 即今山谣临猗县西北孙吉镇. ������清一统志·蒲州府������: 孙吉镇“在荣河县东南二十里.” ,1152

孙权城,孫權城,손권성: 在今江西安义县东凤凰山上. ������清一统志·南唐府������“孙虑城”条: “又有孙权城, 在县东八里凤凰山上.”,1152

孙权墓,孫權墓,손권묘: 又称吴大帝陵. 在今江苏南京市钟山之阳梅花山上.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 孙权字仲谋, 建安五年(200)接掌大权, 建立东吴. 黄武元年(222)为吴王, 太元二年(252)“夏四月, 权薨, 时年七十一. 谥日大皇帝. 秋七月, 葬蒋陵.” ������元和志������卷25润州上元县: “吴大帝蒋陵, 在县北二十二里.”������清一统志·江宁府������“大帝”条引������旧志������: “在(上元)县东北十五里钟山南麓.”,1152

孙夼镇,孫夼鎮,손천진: 金置, 属福山县. 在今山东烟台市西北. 明置巡司于此. ,1152

孙州,孫州,손주: 唐武德五年(622)置, 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市西南). 八年(625)废. ,1152

孙村,孫村,손촌: ①即今河北香河县治. ������辽史.地理志������香河县: “本武清孙村. 辽予新仓置榷盐院, 居民聚集, 因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置.”#②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北. 北宋时黄河决啮处. ������宋史·河渠志三������: 天圣六年(1028), 汴河溢, “勾当汴口王中庸欲增置孙村之石限.” 又������宋史·河渠志二������: 元裙四年(1089), 李伟言: “已开拨北京南沙河直堤第三铺, 放水入孙村口故道通行.”#③即今河南清丰县东南十五里孙固. ������宋史·河渠志二������: “知澶州王令图建议浚迎阳埽旧河, 又于孙村金堤置约, 复故道.”即此. ,1152

孙吴县,孫吳縣,손오현: 1937年伪满析瑷珲县置, 属黑河省. 治所在孙吴街(今黑龙江省孙吴县). 以孙․吴二姓居于此得名. 1945年划归黑龙江省. ,1152

孙武墓,孫武墓,손무묘: 在今江苏苏州市平门外西北. ������越绝书������卷2: “巫门外大冢, 吴王客齐孙武冢也, 去县十里.”������吴地记������载: “平门……亦号巫门, 西北二里有吴偏将军孙武坟.”,1152

孙叔敖墓,孫叔敖墓,손숙오묘: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内中山公园东北隅. 孙叔敖, 劳氏. 名敖, 字孙叔, 一字艾猎. 春秋时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县东南)人. 官令尹. 注意兴修水利.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辅助庄王指挥楚军, 大败晋兵. ������续汉书·郡国志������南郡江陵注: “������皇览������日: 孙叔敖冢在城中白土里.”今江陵城京沙市中山公园东北隅有一墓冢, 墓前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荆宜道来鸣谦所题墓碑“楚令尹孙叔敖之墓”, 疑为后人附会. ,1152

孙受镇,孫受鎮,손수진: 民国置, 即今山东莱西市西南二十四里孙受乡. 明初孙受建村, 故名. ,1152

孙河镇,孫河鎮,손하진: 即今北京市东北朝阳区孙河乡. 辽初名望京馆. 明․清名孙河屯. 清������日下旧闻考������卷88: “今其地名孙河屯, 或孙侯村之转音也, 为古北口孔道.”,1152

孙波,孫波,손파: 西藏古代族部名. 为苏毗的异译称. ������新唐书·苏毗传������: “苏毗, 本西羌族, 为吐蕃所并, 号孙波, 在诸部最大. 东与多弥接, 西距鹘莽硖.”在藏文史籍������敦煌吐蕃文书������中, 孙波为西藏最早十余小邦中之强者, 最初在今西藏那曲地区西․北部, 后为吐蕃所逼逐渐北徙, 最后举部迁入青海省境内终为吐蕃兼并. ,1152

孙官保,孫官保,손관보: 在今贵州贵阳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121贵阳府“洪边堡”条下: “孙官堡在府西北. 安邦彦渡江败官兵, 烧劫麻姑․孙官堡, 抚臣王城先遣兵攻府西河沙坝, 尽俘其罗鬼, 广顺․定番․青岩․白纳一带苗蛮, 为之夺气.”,1152

孙姑那,孫姑那,손고나: 即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岸之宋卡. 为古代横断半岛路线主要港口之一. 见������郑和航海图������.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作宋脚. 谢清高������海录������始作宋卡. ,1152

孙剌,孫剌,손랄: 即新拖国. 在今印度尼厦亚爪哇岛西部. ������明吏·郑和传������: 郑和出使曾经历其地. ,1152

孙侯馆,孫侯館,손후관: 辽置, 即今北京市朝阳区望京. 为使臣宿息之所.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路振使辽, 经孙侯馆. 即此. 后改名望京馆. ,1152

孙洲,孫洲,손주: 一名王洲. 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四十里富春江中王洲乡. ������寰宇记������卷93富阳县: 孙洲, “������吴录������: 浙江经县前过, 江中有沙涨, 吴武烈帝为郡吏赴府, 乡人饯之, 会于洲上. 父老云: ‘此沙狭而长, 君其为长沙太守乎?’后果如父老之言, 因于长沙起兵, 为吴始祖, 遂名此沙为孙洲.” 后孙权成就帝王之业, 改为王洲. ,1153

孙耿镇,孫耿鎮,손경진: 即今山东临邑县治. 北宋建隆三年(962)临邑县迁治于此. ,1153

孙原,孫原,손원: 指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谷平原. ������汉书. 司马相如传������: “镂灵山, 梁孙原.”唐颜师古注: “镂谓疏通以开导也. 梁, 桥也. 孙原, 孙水之原也.”实指平原, 非河之原. ,1153

孙虑城,孫慮城,손려성: 在今江西安义县西. ������方舆纪要������卷84安义县: 孙虑城“在县南三十里. ������吴志������: 虑字子智, (孙)权第三子. 黄武七年, 封建昌侯, 筑城于此.” ,1153

孙铁铺,孫鐵鋪,손철포: 即今河南光山县嚣北孙铁铺镇. 明嘉靖������光山县志������卷1������里店������: 孙铁铺店“在县西七十里.” 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3: 咸丰五年(1855)五月十日, 清军“抵孙铁铺.” ,1153

孙家台,孫家台,손가태: 即今辽宁开原市. 清康熙������开原县志������卷上������屯堡������: 东南“孙家台, 矩城十五里.” 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开原县图: 南有孙蒙台. I舀为南满铁路车站, 商业甚盛. 20世纪30年代开原县迁治于此. 1988年设开原市. ,1153

孙家店,孫家店,손가점: 即今河南嵩县南八十四里孙店村. 清设通判及蒿营守备于此. ,1153

孙家桥塘,孫家橋塘,손가교당: 即今湖北京山县西北二十二里孙桥镇. 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京山县西北有孙家桥塘. ,1153

孙家埠,孫家埠,손가부: 即今安徽宣州市东南孙埠镇. 清嘉庆������宁嚣府志������卷12宣城县: 孙家埠“距城三十里.” 江南铁路经此. ,1153

孙家铺,孫家鋪,손가포: 在今贵州毕节市东北. 清乾隆������毕节县志������卷1: 正东有孙家铺. ,1153

孙家集,孫家集,손가집: 即今山东寿光市西南孙家集镇. 1949年山东革命根据地所置益寿县自东水渠迁治于此. ,1153

孙家湾,孫家灣,손가만: 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六里坪东. 清光绪四年(1878)置巡司于此. ,1153

孙家寨,孫家寨,손가채: 在今河北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孙寨村. 明嘉靖间于此设堡. 清名孙庄寨堡. ,1153

孙家镇,孫家鎮,손가진: ①北宋置, 属邹乎县. 即今山东邹平县北四十里孙镇. 金称孙家岭镇. #②即今河北景县北三十八里孙镇乡. 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景州图: 北有孙家镇. ,1153

孙黄驿,孫黃驛,손황역: 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78公安县: 孙黄驿在“县西南六十里. ������舆程考������自两家至云․贵, 陆路至此而合.” ,1153

孙隐山,孫隱山,손은산: 在今湖南浏阳市东. ������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孙隐山“在浏阳县东一里. 上有洗药泉․炼丹崖. 唐孙思邈栖隐之所“. ,1153

孙就栅,孫就柵,손취책: 在今河南浚县西北. ������资治通鉴������: 东晋太元十年(385), “刘牢之攻燕黎阳太守刘抚于孙就栅.” 即此. ,1153

孙湾店,孫灣店,손만점: 即今河南项城市西南五十四里孙店镇. 清宣统������项城县志������卷1: 县西有孙湾店. ,1153

孙溪渚,孫溪渚,손계저: 在今江苏宿迁市东. ������南齐书·李安民传������: 南齐建元三年(481), 魏入围角城, ‘不克丽退. “安民率(周)盘龙等趋兵至, 合战于孙溪渚战父弯侧, 虏军大败, 赴清水死不可胜数.” ,1153

孙疃集,孫疃集,손탄집: 即今安徽濉溪县南孙町镇. 旧属宿州, 当浍河南岸, 道通蒙城县. 清光绪������宿州志������卷3: 孙瞳集“至城五十里.” ,1153

收溪砦,收溪砦,수계채: 北宋元丰六年(1083)置, 属诚州. 在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 明置收溪寨巡司. ������方舆纪要������卷82靖州通道县: 收溪寨, “������志������云, 州至广匿融县, 古无通途. 宋知诚州周仕隆, 始遣人由收溪小径趣广西, 观山川形势. 今自寨而南三十里至佛子坡, 即广西界也. 向设巡司戍守.” ,1153

收溪寨,收溪寨,수계채: 北宋元丰六年(1083)置, 属靖州. 在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西. ,1153

丞化寺,丞化寺,승화사: 即承化寺. 今新疆阿勒泰市. ,1153

柔甘卫都指挥使司,柔甘衛都指揮使司,유감위도지휘사사: 明洪武六年(1373)置, 属西安行都司. 治所在灵藏(在今四川德格县西北俄支). 辖境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上游以西, 至西藏昌都地区及青海南部地区. 清政为林葱安抚司. ,1153

柔甘仓溏招讨司,柔甘倉溏招討司,유감창당초토사: 明洪武七年(1374)置, 属梁甘都司. 治所在今四川巴塘县境. 后废. ,1153

梁甘丹招讨司,梁甘丹招討司,량감단초토사: 明洪武七年(1374)置, 属梁甘卫都司. 治所在朵曲卡(今四川石渠县). 后废. ,1153

柔甘思招讨司,柔甘思招討司,유감사초토사: 明洪武七年(1374)置, 属梁甘都司. 治所在今四川甘孜县北. 后废. ,1153

如山,如山,여산: 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 ������水经·江水注������: “江水自彭城矾东径如山北.”,1153

如马县,如馬縣,여마현: 唐置, 属武峨州. 治所在今越南北太省南部. 后废. ,1153

如水,如水,여수: 又称时水. 在今山东淄博市北. ������汉书, 地理志������齐郡临淄: “如水西北至梁邹入沸.”������水经·淄水注������: “时水又西北径西安县故城南……又西至石洋堰, 分为二水, 谓之石洋口, 枝津西北至梁邹入济.”此时水即������汉志������如水之上游, 亦即今淄博市临淄自南高阳以上之乌河. 石洋堰以下, 如水经桓台县南至邹平县苑城南西北流, 至梁邹县故城东北入济, 故道堙废. ,1153

如月江,如月江,여월강: 今越南北部河北省之求江. 以流经如月村而名. ������元史e安南传������: 至元二十二年(1285), 镇南王征安南, “官军至如月江, (陈)日炬遣怀文侯来战.” ������元史·地理志������有如月江路, 以江而名. 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卷3李纪二: 英武昭胜元年, 宋熙宁九年(1076), 郭逵军来, “帝命李常杰领兵逆击, 至如月江.大破之.” ,1153

如东县,如東縣,여동현: 1945年11月苏中革命根据地改如皋县置, 治马塘(今江苏如东县西马塘镇). 1949年4月属苏北行署区. 1952年11月复属江苏省. ,1154

如西县,如西縣,여서현: 1940年苏中革命根据地由白蒲․丁堰․柴湾间通扬运河一线以西地区析置, 治如皋城(今江苏如皋市). 1945年n月改名如皋县. ,1154

如江县,如江縣,여강현: 北宋置, 属羁縻兰州. 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东六十里. 后废. ,1154

如来山,如來山,여래산: 在今广西鹿寨县西北. ������舆地纪胜������卷112柳州: 如来山“在洛容县南. ������旧经������云: 有神女显, 故名.” ������清一统志·柳州府������: 如来山“在雒容县北七十里. 高耸峭拔.” ,1154

如库部,如庫部,여고부: 亦作茹库部. 在今四川盐源县西北. ������元史·地理志������: 金县“所居蛮曰茹库, 乃汉越嵩郡北境, 与吐蕃接.” ������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下作如库. 元至元十年(1273)内附, 十五年(1278)立为金州. ,1154

如拉,如拉,여랍: 或作藏如拉. 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古地区名. 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后, 将全境划分为乌如․要如․叶如․如拉等四个军政区域, 即乌思藏四如. 如拉是藏文音译, 意为“分支翼(部】”, 其区域东至姜尼扎, 南至泥婆罗, 西至拉金, 北至且玛拉, 以差都巴那(今西藏拉孜县境)为中心, 大致当今雅鲁藏布江中游南面的日喀则地区辖南部各县. 吐蕃灭亡后原建制废, 如拉与叶如合称藏即后藏. ,1154

如昔砦,如昔砦,여석채: 北宋置, 属安远县. 在今广西防城港市西南那梭乡. ������舆地纪胜������卷119钦州: 如昔砦“在州西一百六十里. ……据大由之巅, 势甚险阻. 国朝置管辖如昔等七洞. 天禧中, 岁调高․容․雷․化․龚․浔․郁․白八州之兵以益之, 名日戍卒.” ,1154

如昔镇,如昔鎮,여석진: 亦作如昔砦. 北宋置, 属安远县. 在今广西防城港市西南那梭乡. ������宋史·交5止传������: “交州潮阳民卜文勇等杀人并家亡命至如昔镇, 镇令黄令德等匿之.”即此. 明洪武中于此置巡司. ,1154

如和县,如和縣,여화현: 唐武德五年(622)分南宾․安京二县地置, 属钦州. 治所在今广西邕宁县西南苏圩镇. ������元和志������卷38如和县: “因县西南四十里如和山为名.”景云二年(711)属邕州. 北宋景祜二年(1035)废. ,1154

如侯县,如侯縣,여후현: 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胥州. 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 贞观元年(627)废. ,1154

如洪江,如洪江,여홍강: 一作渔洪江. 即今广西钦州市西北之茅岭江. ������元丰九域志������卷9: 钦州安远县有如洪江. ������舆地纪胜������卷119钦州: 如洪江“在安远县西北, 流人海.” ������清一统志. 廉州府������: 如洪江“在钦州西.” ,1154

烟洪砦,煙洪砦,연홍채: 北宋置, 属安远县. 在今广西钦州市西北茅岭江西岸. ������宋史·交趾传������: 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广南西路言, 钦州蛮人劫海口蛋户, 如洪砦主李文著以轻兵袭逐, 中流矢死.” ,1154

如洪镇,如洪鎮,여홍진: 亦作如洪砦․渔洪镇. 北宋置, 属安远县. 在今广秀钦州市谣北茅岭江西岸. ������宋史·交陛传������: 至道元年(995)春, “广南西路转运使张观, 钦州如洪镇兵马监押卫昭美皆上言, 有交州战船百余艘寇如洪镇, 略居民, 劫廪实丽去.” ,1154

如浑水,如渾水,여혼수: 桑干河支流. 即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之御河. ������水经·澡水注������: 如浑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余里, 东流径故城南北, ……屈径平城县故城南, ……又东南流注于渌水.” ,1154

如皋场,如皋場,여고장: 唐大和五年(831)置, 属扬州. 即今江苏如皋市. 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升为如皋县. ,1154

如皋县,如皋縣,여고현: ①东晋义熙七年(411)置, 属海陵郡. 治所即今江苏如皋市. ������寰宇记������卷130如皋县: “如皋港在县西一百五十步. 港侧有如皋村, 县因此以名.”隋开皇初省入宁海县. 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复置, 属泰州. 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通州. 民国初属江苏苏常道. 1927年直属江苏省. 1991年改设如皋市. #②1940年苏申革命根据地由白蒲․丁堰․柴湾闰通扬运河一线以东地区析置, 治马塘(今江苏如东县西马塘镇). 1945年11月改名如东县. #③1945年11月苏中革命根据地改如西县置, 治如皋城(今江苏如皋市). 1949年4月属苏北行署区. 1952年11月复属江苏省. ,1154

如赖县,如賴縣,여뢰현: 唐开元中置, 属田州. 治所在今广西田林县西北潞城瑶族乡. 后废. ,1154

如意观,如意觀,여의관: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北城西北隅金凤台上. ������晋书·石季龙载记������日: 石闵“使将军苏亥․瘸成率甲士三十执(石)遵于如意观.” ,1154

妇好墓,婦好墓,부호묘: 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之墓. 在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西北. 197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 墓圹作长方形竖穴, 南北长5.6米, 东西宽4米, 深8米. 墓室上部有一与墓口大小相似的夯土房基, 疑为祭祀建筑. 墓内有殉葬的人․狗及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象牙器․陶器․蚌․贝等随葬品. 不少铜器有“妇好”․“司母辛”等铭文. 据甲骨h辞, 武丁的三个配偶中, 有一个称辛. “母辛”为子辈对其母的称谓, 推测妇好即母辛. ,1154

妇姑城,婦姑城,부고성: 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张寨乡司坡村. ������寰宇记������卷2: “隋开皇十六年于妇姑城置匡城县.”北宋改置长垣县于此. 明初徙疲. ,1154

妃子园,妃子園,비자원: 又名荔枝园. 在今四川涪陵甫西十里. ������舆地纪胜������卷174涪州: 妃子园“在州之西, 去城十五里. 荔枝百余株, 颗肥肉脆, 唐杨妃所喜,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谓此. 当时以马递驰载, 七日七夜至京, 人马毙于路者甚众, 百姓苦之. 蜀中荔枝, 泸․叙之品为上, 涪州次之, 合州又次之. 涪州徒以妃子得名, 其实不如泸․叙.” ,1154

好太王碑,好太王碑,호태왕비: 亦名广开土王碑․永乐太王碑. 在今吉林集安市东北十里太王陵东南侧. 为公元414年高句丽长寿王为纪念永乐太王(高句丽第十九代王)谈德而建. 碑文记述其父永乐太王业绩, 守墓奴隶滩派情况. 为研究古史珍贵资料. 民国������辑安县志������卷1: “好太王碑在城东十里. 用天然四方形巨石镌斫丽成. ……共一千七百六十二字. 字大三英寸五分, 见方, 体在楷隶之间, 工整淳厚, 有古老朴茂气.”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55

好水,好水,호수: 即好水川. 今宁夏隆德县之渝水. ������宋史·饪福传������: 庆历初, 福率军与西夏军战于张家堡后, “与(桑)律合军屯好水川.” ������方舆纪要������卷58隆德县: 好水在“县东二里. 源出固原州界六盘山, 西南流, 合于庄浪县之苦水.” ,1155

好水川,好水川,호수천: ①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西白音巨流河. ������金史·地理志������临潢府: “有天平山․好水川, 行宫地也, 大定二十五年命名.”#②亦名好水. 又名甜水河. 即今宁夏隆德县境之渝河. ������宋史·西夏国传������: 庆历元年(1041), 任福与桑怿“循好水川西去, 未至羊牧隆城五里, 与夏军遇. ……宋师大败.” ,1155

好水寨,好水寨,호수채: 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杨郎乡西北王浩堡吉城. 北宋绍圣四年(1097)改名灵平寨. ,1155

好石桥,好石橋,호석교: 在今山东青州市西南. ������元史·顺帝纪������: 至正十八年(1358), “不兰奚与毛贵战于好石桥, 败绩.” 即此. ,1155

好阳河,好陽河,호양하: 即曹水. 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 ������水经·河水注������: 曹水“出南山, 北径曹阳亭西. 陈涉遣用章入秦, 少府章邯斩之于此. 魏氏以为好阳.” ������史记·陈涉世家������索隐引小颜云: “魏武帝谓之好阳.”,1155

好城,好城,호성: 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南. ������晋书·慕容鼽载记������: 咸康三年(337), 鼽“筑好城于乙连东, 使将军兰勃戍之, 以逼乙连.” 即此. ,1155

好畤,好畤,호치: 战国秦邑. 即今陕西乾县东十里好特村. ������史记·吕不韦列传������: “发吏攻毒, 毒败亡定, 追斩之好睹.”即此. 后改置好畴县. ,1155

好畤县,好畤縣,호치현: 秦置, 属内史. 治所在今陕西乾县东十里好睛村. 西汉属右扶风. 东汉末废. 西晋元康中复置, 属扶风郡. 移治今好畴村东南二里. 北魏为扶风郡治. 北周建德二年(574)省入漠西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漠西县为好睛县, 属雍州. 治所在今乾县西六里漠西乡. 大业三年(607)并入上宜县. 唐武德二年(619)复置, 属雍州. 贞观二十一年(647)移于废上宜县(今乾县西北三十五里), 后改属乾州. 蒙古至元五年(1268)省入乾州. ,1155

好景山,好景山,호경산: ①在今福建漳州市东十五里. 纡回起伏, 凡景奇胜. ������元和志������卷29龙溪县: “县东十五里至山, 险绝无路.”������清一统志������谓即好景山. #②一名石虎山. 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漳浦县: 好景山在“县西北一里, 县治枕其麓. 一名石虎山, 以山巅有石如虎也.” ,1155

好溪,好溪,호계: 一名恶溪, 亦名丽水. 在今浙江省中南部. 为瓯江支流. 源出今浙江磐安县南大盘山, 西南流经缙云县, 在丽水市东南入大溪. ������新唐书·地理志������处州丽水县: “东十里恶溪, 多水怪, 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 水怪潜去, 民谓之好溪.”������方舆纪要������卷94丽水县: 好溪“源出缙云县之大盆山, 西南流至(处州)府东为东渡, 又东南达于洞溪, 今亦日东溪.” ,1155

妈姑,媽姑,마고: 即今贵州赫章县西南妈姑镇.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6威宁州载: 妈姑有铅厂. 以产铅锌矿而闻名. 洪宪元年(1916)������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 威宁东有妈姑土目. 1932年置天元镇. 1941年改名铅丰镇. 1951年改为妈古镇. 1984年复改铅丰镇. ,1155

妈宫,媽宮,마궁: 即今台湾澎湖岛马公市. 明天启二年(1622)荷兰殖民者侵掠沿海, 曾筑城于此. 连横������台湾通史·独立纪������: “澎湖之妈宫․西屿, 互相对峙, 中隔海程二十里, 最为扼要, ”,1155

妈祖庙,媽祖廟,마조묘: 又名朝天富.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有阉人傅姓自福建迁台, 带同湄洲朝天阁的妈祖神像在北港建庙奉祀. 乾隆十六年(1751)大修神殿․拜亭․畔室等, 其后多次重修. 光绪三十一年(1905)地震被毁, 1908-1912年重建. 此庙在全台三百多所妈祖庙中规模最大. ,1155

妈港,媽港,마항: 澳门的别称. 因其地有阿妈神庙, 故称阿妈港或妈港. ,1155

戏,戲,희: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戏水西岸. ������国语·鲁语������: “幽灭于戏.”苏林曰: “戏, 周幽王举烽燧, 征诸侯以说褒姒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世二年(前208)冬, “陈涉遣周章等将西至戏.” 魏晋时有戏亭. 皆此. ,1155

戏马山,戲馬山,희마산: 在今越南中部清化省马江左岸永禄县境. ������方舆经要������卷112安南清化府: 戏马山“在府东永宁县境. 一名游英山. 岿然独立, 横枕长江.” ,1155

戏马台,戲馬臺,희마대: ①又名阅马台.. 十六国后赵石虎所筑,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 ������太平御览������卷300弓|������邺城故事������: 凉马台“一名阅马台, 一名戏马台.” #②在今江苏扬州市. 清康熙������扬州府志������卷18: 戏马台, “陈后山������诗话������, 广陵有戏马台, 其下路号玉钩斜. ������桂苑丛谈������作戏马亭.” #③在今江苏徐州市南. ������元和志������卷9徐州彭城县: 戏马台“在县东南二里. 项羽所造, 戏马于此. 宋公(刘裕)九月登戏马台, 即此.” ,1155

戏水,戲水,희수: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源出骊山, 北流入渭. 古戏亭在其西. ������史记·秦二世本纪������: “二年冬, 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即此. ,1156

戏阳,戲陽,희양: 春秋卫邑. 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左传������: 昭公九年(前533), “晋苟盈如齐逆女, 还. 六月, 卒于戏阳.” 杜注: “魏郡内黄县北有戏阳城.”,1156

戏鱼堂,戲魚堂,희어당: 在今江西新干县城东. ������明一统志������卷55临江府: 戏鱼堂“在新淦县治东东山寺前. 宋刘次庄谪居临江, 卜筑东山下, 凿池其前, 因名堂日戏鱼, 自号戏鱼翁. 尝自摹淳化帖十卷, 刻石置堂中, 时称为戏鱼堂帖.” ������清一统志·临江府������: 戏鱼堂“在新淦县东二里, 东山之下.” ,1156

戏亭,戲亭,희정: 亦名幽王城․幽王垒.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三十里. ������水经. 渭水注������: 戏水“又北径戏亭东. ……苏林日: 戏, 邑名, 在新丰东四十里. 孟康曰: 乃水名也, 今戏亭是也.” ������元和志������卷1昭应县: 古戏亭“周幽王为犬戎所逐, 死于戏, 即此也. 周章军西至戏, 秦将章邯拒破之, 亦此地也.” ,1156

戏童山,戲童山,희동산: 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南. ������左传������: 成公十七年(前574), “公会尹武公․单襄公及诸侯伐郑, 自戏童至于曲洧.” 即此. ,1156

戏楼张村,戲樓張村,희루장촌: 即令河北巨鹿县东北六十六里楼张镇乡. 清光绪������巨鹿县志������卷1: 东北台头社有戏楼张庄. ,1156

观,觀,관: ①夏代诸侯国. 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 ������左传·昭公元年������: “夏有观․扈.”西汉置观县于此. ������汉书·地理志������观县注引应劭日: “夏有观․扈. 世祖更名卫国, 以封周后.”������续汉书·郡国志������: “卫, 公国. 本观故国, 姚姓, 光武更名.”#②一作观泽. 战国魏邑. 在今河南清丰县南或淇县东北. ������史记·魏世家������: 惠王三年(前367), “齐败我观”, 即此. ,1156

观上墟,觀上墟,관상허: 即今江西樟树市东观上乡.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6: 清江县东有观上墟. ,1156

观山,觀山,관산: ①即佛山镇(今黑龙江省嘉荫县东南保兴乡). 民国������黑龙江乡土志������: “现因佛山名同于广东(佛山市), 相沿称观山.”#②在今江苏江阴市西南, 秦望山北. 清光绪������江阴县志������卷3: 观山“山顶如屏, 东西分峰, 谚称观山.” #③在今浙江平湖市东南三十里海滨. ������方舆纪要������卷91平湖县“陈山”条: 观山“一名官山.” #④又名石头山. 即今浙江富阳市东富春江畔之鹳山. ������方舆纪要������卷90富阳县: 观山“孤峰高耸, 横截大江, 三国吴建道观于山上, 因名.” ,1156

观水,觀水,관수: ①即今山东海阳县昌水河. ������汉书·地理志������胶东国观阳县注: “应劭日: ‘在观水之阳.”’������续山未考古录������卷30谓“今所谓昌水, 当是古观水.” #②今湘水上流支流灌江, 在今广西灌阳․全州两县境内. ������水经·湘水注������: 湘水“又东北径观阳县, 与观水合. 水出临贺郡之谢沐县界, 西北径观阳县西, 县盖即水为名也. 又西北流, 注于湘川, 谓之观口也.” ������隋书·地理志������: 湘源县有观水. ,1156

观化堡,觀化堡,관화보: 北宋置, 属定边军. 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北. ������宋史·地理志������: 观化堡“东至逋褪岭界堠约一十五里, 西至鸡觜堡约三十里.” ,1156

观风觳,觀風觳,관풍곡: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洛水北岸. 为唐洛阳皇城西南禁苑内上阳宫正殿. ,1156

观文殿,觀文殿,관문전: 唐东都宫殿. 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内. ������资治通鉴������隋炀帝十一年(615)载: “初西京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 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诠次, 除其复重猥杂, 得正御本三万七干余卷, 纳予东都观文殿.”������元河南志������载: 观文殿“在武成殿之北.” ,1156

观心坡,觀心坡,관심파: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屉山万年寺北.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7峨眉县: 观心坡“即顶心坡, 一名点心坡. 在万年寺上. ������峨眉县志������: 顶心坡, 一举足膝辄平心.” ,1156

观台镇,觀臺鎮,관대진: 北宋置, 属滏阳县. 即今河北磁县西南观台镇. ,1156

观州,觀州,관주: ①隋开皇九年(589)置, 治所在东光县(今河北东光县). 大业初废. #②唐武德元年(618)改九门郡置. 治九门具(今河北藁城市西北二十五里九门回族乡). 辖境相当今河北藁城市西北一带. 五年(622)废. #③唐武德四年(621)置, 治弓高县(今阜城县东北). 辖境相当今河北阜城․景县․吴桥․东光等县地. 贞观十七年(643)废. 金大安年间曾改景州为观州, 以避章庙讳. #④北宋大观元年(1107)改南丹羁縻州置, 治所在今广西南丹县东北. 四年(1110)移治高峰砦(今南丹县东南新州). 南宋绍兴嚼年(1134)废为高峰砦. ,1156

观州岭,觀州嶺,관주령: 在今广东英德市东北. ������舆地纪胜������卷95英德府: 观州岭“在州东北五里. 盖郡治之来山也. 盘礴道径如蛇, 渡水登岭上, 可以下观一州, 故名.” ������方舆纪要������卷102英德县: 观州岭在“县东北五里. 盘礴蜿蜒, 登之可望一境.” ,1156

观阳县,觀陽縣,관양현: ①西汉置, 属胶东国. 治所在今山东海阳县西北发城镇. 以在观水之阳为名. 东汉属北海国. 西晋废. 北魏兴和中复置, 属东牟郡. 北周废. 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 为牟州治. 大业初属东莱郡. 唐初属登州. 贞观中废. #②三国吴置, 属零陵郡. 治所在今广西灌阳县东灌江东岸. ������水经·湘水注������: 观水“西北径观阳县西, 县盖即水为名.” 南朝宋属零陵国. 齐复属零陵郡.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 ,1156

观坂,觀阪,관판: 在今四川都汪堰市西.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十四年(236), 后主至湔县, “登观坂, 看汶江之流.” ������水经·江水注������: 晋“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 屯观坂, 从事何旅日: 今所安营, 地名观坂, 自上观下, 反上之象, 其征不祥. 不从, 果为牙将张弘所杀.” ,1156

观县,觀縣,관현: 西汉置, 属东郡. 治所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 东汉改为卫县. ,1157

观兵台,觀兵臺,관병대: 在今河南孟津县东. ������方舆纪要������卷48孟津县: “相传武王观兵于此. 一名选将台.”,1157

观鸡水,觀雞水,관계수: 在今河北丰润县北. (水经·鲍丘水注������: 巨梁水“出土垠县北陈富山, 西南流径观鸡山, 谓之观鸡水. ……其水又西南流, 右合区落水. 水出县北山, 东南流入巨梁水.” ,1157

观国山,觀國山,관국산: 在今浙江余杭市西. ������方舆纪要������卷90余杭县: 观国山“在县(今余杭镇)西北十五里. 相传宋建炎中兀术入寇, 乡民相率拒之于此.” ,1157

观阜,觀阜,관부: 又名观堆․观垲峰. 在今山西霍州市东南三十里霍山上. ������水经·汾水注������: “彘水又西流径观阜jE, 故百邑也. ……(赵)襄子拜受三神之命, 遂灭智氏, 祠三神于百邑, 使原过主之, 世谓其处为观阜也.”,1157

观鱼台,觀魚臺,관어대: 一名庄周台. 在今安徽凤阳县东二十里. ������元和志������卷9钟离县: “庄周台在县南七里. 濠水经其前, 庄子与惠子观鱼之所, 又臼观鱼台.”,1157

观底桥,觀底橋,관저교: 明万历中建, 茌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三十里涑水河上. ������清一统志·蒲州府一������: 观底桥“在临晋县(今临晋镇)东南二十里.” ,1157

观泽,觀澤,관택: 一作观. 战国魏邑. 后属赵. 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 ������史记·赵世家������: 赵武灵王九年(前317), “齐败我观泽.” ,1157

观城县,觀城縣,관성현: 隋开皇六年(586)改卫国县置, 属魏州. 治所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 大业初属武阳郡. 唐初属澶州. 贞观初废. 大历七年(772)复置, 北宋皇祜元年(1049)废. 四年(1052)复置, 徙治今山东莘县酉南观城镇, 属开德府. 金属开州. 元属濮州. 清改属曹问府. 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53年并入观朝县(后并入莘县). ,1157

观星台,觀星臺,관성대: 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三十里告成镇. 创建于元代初年,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天文观测建筑. 当时由王恂․郭守敬主持, 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 此台为观测中心. 郭守敬曾在此测过晷景. 台为砖石混合结构, 平面呈方形, 下大上小, 高9.46米, 连同明代在台顶增建的小室通高12.62米. 台北设有两个对称的踏道口, 可以登台眺望. 台顶北部有瓦房一间, 北壁中间砌成一个上下直通的凹形直槽, 用以测量日影的“景表”表身. 石圭(又叫量天尺)从凹槽下方自南向北由三十六方青石接连而成, 长31.196米. 其方位与今测子午方向相符. 圭面刻有双股水道, 水道南端有注水池, 北端有泄水池, 还刻有尺度, 用以测量水准.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57

观峡,觀峽,관협: 即峡山. 在今广东清远市东北三十五里. ������水经·溱水注������: “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一里水, 其处隘, 名之为观峡, 连山交枕, 绝崖壁竦.”,1157

观峡山,觀峽山,관협산: 亦作观亭山․峡山. 在今广东清远市东. ������水经·溱水注������: “溱水又露南径中宿县, 会一里水. 其处隘, 名之为观峡, 连山交枕, 绝岩壁竦. 下有神庙, 背阿面流, 坛字虚肃, 庙渚攒石, 蛲岩乱峙中川.”������元和志������卷34清远县: “观亭山一名观峡, 一名中宿峡, 在县东三十五星. 县昔取此峡为名.”������寰宇记������卷157清远县: “观亭山, 一名观峡山, 一名中宿峡. 在县东三十五里.”,1157

观亭山,觀亭山,관정산: 即峡山. 在今广东清远市东北. ������元和志������卷34广州清远县: 观亭山“一名观峡. 一名中宿峡. 在县东三十五里. 县昔取此峡为名.” ������寰宇记������卷157广州清远县: 观亭山, “晋中朝时, 县人有使至洛者, 使讫将还, 忽有一人寄其书云, 吾家在观事前, 石间悬藤, 即其处也.” ,1157

观音山,觀音山,관음산: ①亦名佛山. 在今黑龙江省嘉荫县东南保兴乡. 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 佛山县“佛山镇有观音山, 故召.” 又卷4: 观音山在“(乌云)县东南百四十里, 位扎伊河北岸. 多金矿.” #②一名惠山. 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北. 元������至顺镇江志������卷7: 观音山“在(丹阳)县东三里漕渠东岸.” #③即支硎山. 在今江苏吴县谣. 明王鏊������姑苏志������卷8: 支硎山“东址有观音寺, 故又云观音山.” #④在今江苏南京市北观音门外. ������方舆纪要������卷20江宁县: 观音由“滨大江, 西引幕府诸山, 东连临沂․衡阳诸山, 形如绣错, 皆悬崖峭壁, 共捍大江, 真天设之险也.” ������清一统志·江宁府一������: 观音山“有石临瞰江水, 形如飞燕, 日燕子矶.” 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屡幸此. #⑤在今江西崇义县南. ������舆地纪胜������卷36南安军: 观音山“在上犹. 昔有人登山不能, 乃讽观音号, 恍惚若有白衣人掖之至山趾.” ������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崇义县: 观音山“在县南十里. 山势峭峻, 登者殷傈.” #⑥在今台湾省高雄县东北. 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 观音山“在阿猴林之西北․小冈山之东南. 其山生成五片, 中一座尖秀, 形象如佛, 故名日观音山.” #⑦即今广东佛冈县东北苦茶山, 接新丰县界. ������清一统志·韶州府������: 观音山“在英德县东南九十里, 接从化县界. 高峰卓绝, 林木阴翳, 中有紫竹, 下有龙潭, 瀑布飞空, 名白水袜, 盏即沱水所出之茗茶山也.” #⑧即越秀山. 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 ������清一统志·广州府������: 越秀山“明永乐初, 指挥使花英于山巅起观音阁, 山半建半山亭, 俗呼为观音山.” #⑨在今贵州镇远县东十里. ������明史·地理志������镇远县: “东有观音山.”������方舆纪要������卷122镇远县: 观音山在“府东十里. 岩石错立, 俗名观音岩. ������志������云, 府西十里亦有观音岩, 岩高数十丈, 屹立江上. 下有石洞, 可据船而入, 称为幽胜.” #⑩又名方丈山. 在今云南鹤庆县南百二十里. ������方舆纪要������卷117鹤庆军民府: 方丈山“巍峨峻拔. 山半有洞, 臼太极洞. 中有池, 日金龙潭, 深不可测. 一名观音山.” #⑨在今云南宜良县西十里. ������清一统志·云南府������: 观音山“山顶有泉. 今名水井山. 其南有岩泉山.” #⑩在今云南鹤庆县西. 明洪武中置土巡检司于此. #⑩在今宁夏中卫县北. ������方舆纪要������卷62宁夏中卫: 观音山“在卫北五十里, 山有观音洞.” ,1157

观音山驿,觀音山驛,관음산역: 明置, 属鹤庆军民府. 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北上站. ,1158

观音门,觀音門,관음문: 明洪武时所建南京外郭城门之一.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北. 地当直渎水入江之口, 为历代屯戍之处. ,1158

观音寺,觀音寺,관음사: ①在今四川新津县西南永商镇(永兴场․商降场)南九莲村九莲山上.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38新津县: 观音寺“在县东九莲山. 宋建. 康熙五年知县常九经重修.” 今存昆卢․观音两大殿, 为明代建筑. 观音殿石剡香炉三座, 上刻“大明正德二年造.” 明大型壁画有六大幅. #②即今陕西略阳县东观音寺乡. 民国设县佐. ,1158

观音场,觀音場,관음장: ①在今四川内江市东五十里高山乡. 清道光������内江县志要������卷1: 观音场在“东五十里.” #②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 清同治������续修罗江县志������卷3: 观音场在“县(今罗江镇)北二十里.” #③即今四川三台县西之西平镇. 民国������三台县志������卷1: 观音场“距城八十里. 清康熙十年兴场. 通中江大路.” #④即今四川井研县东高风乡. 清光绪������井研县志������卷4: 观音场在“县东四十里.” #⑤即今暇川犍为县东北玉屏乡(观音场). ������清史稿·曾望颜传������: 咸丰十年(1860), 李永和义军“据观音场, (望颜)师自黄阁寺进攻.” 即此. #⑥即今四川彭山县北观音镇. 清嘉庆������彭山县志������卷1: 观音场在“治北十五里.” ,1158

观音关,觀音關,관음관: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 接江西铅山县界. ������清一统志·建宁府������: 观音关“在崇安西北七十五里.” ,1158

观音囤,觀音囤,관음돈: 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122铜仁府鸟罗司: “观音囤在司(治今乌罗镇)西南三里. 崖壁峭峻, 卓然天险. 上有天井, 可容五百人.”,1158

观音坨山,觀音坨山,관음타산: 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14井陉县: 观音坨山“在县(今城关镇)北四十里. 孤峰插天, 盘亘干仞, 上可容于余人, 中有清泉飞瀑, 绕流藤下.” ,1158

观音岩,觀音岩,관음암: ①在今湖北京山县东. ������方舆纪要������卷77京山县: 观音岩“在县东二十里. 顶有飞泉瀑布, 流分四派, 溉田数百顷.” #②又名空灵滩或空灵岸. 在今湖南株洲县南八里. 清雍正蹬年(1726)依岩建观音寺, 故而得名. #③在今广东英德市东北三十五里. ������清一统志·韶州府������: 观音岩“石峰壁立, 下跨重渊. 有小洞, 深入数十步, 复沿崖而出. 有观音石像.” #④在今广西大新县东. ������清一统志·太平府������: 观音岩“在养利州东四十里. 去地十余丈, 岩地平阔, 可坐百余人.” #⑤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北. ������明史·杨嗣昌传������: 崇祯十三年(1640), 张献忠义军入蜀, “闻督师西, 遂急趋大昌, 犯观音岩.” 道光������夔州府志������卷12:观音隘“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 前明连设十三隘. 皆废.” #⑥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峨眉山九岭冈东北. 百尺危岩, 飞瀑喷泻, 如惊涛怒湍, 声震山谷. 岩上古苔缠挂, 垂十余丈, 称普贤线. 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16������峨眉纪游������: 有普贤线. ,1158

观音驿,觀音驛,관음역: 在今云南昌宁县东北观音山附近. ������方舆纪要������卷118顺宁府: “������志������云, 府境旧有顺宁观音․水井․牛街․锡铅․右甸․枯河六驿, 皆土驿丞司之.”,1158

观音峡,觀音峽,관음협: 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地, 为嘉陵江三峡之一. 清乾隆������巴县志������卷l: 观音峡“两崖石壁数仞, 左有龙洞, 高二丈许, 深不可测, 曾畿舟洞口. 洞中泉水潺潺, 不可近. 春夏水涨, 则洞口淹没, 舟不敢行. 在悬崖多瀑布, 溅玉飞雪, 直注江端半壁. 蜀汉时凿有匾路, 若栈道, 水涨峡难行舟, 则登岸由匾路出峡. 其幽深与温汤峡相似.” ,1158

观音阁镇,觀音閣鎮,관음각진: 即今四川射洪县西南三十五里太乙镇. 清光绪������射洪县志������卷2: 观音阁场在“县(旧治在今金华镇)南七十五里.” 1950年改置太乙乡. 1984年改为太乙镇. ,1158

观音洞,觀音洞,관음동: ①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西南部. 雍正������浙江通志������卷14引吴莱������甬东山水古迹记������: “自梅岑山东行西折为观音洞, 洞瞰海外, 峻中裂, 大石壁紫黑, 旁嶂而两岐, 乱石如断圭, 积伏蟠结, 昼夜作鱼龙啸吼声.”#②在今江西瑞昌市. 清同治������九江府志������卷4瑞昌县: 观音洞“有二, 一在县北十里, 一在县南三十里.” #③在今贵州贵阳市. 前口近贵阳, 后口通都匀. 洞深邃. 清陈鼎������黔游记������: “初数里甚宏敞, 愈入愈窄, 止可容一身, 若是者十余里, 乃后愈窄, 侧身以行者三里. 三里之外则可驰五马驾高轩象. 中有楼台殿阁․人物花鸟之景, 皆碧乳融成者也. 至七十里, 举炬四照则无涯矣. 因循石壁以行, 壁之畔有泉一泓, 甘香如醴. 泉之畔有铜釜一, 可容十升. 壁上有题句云: 隆庆三年钱唐方绍宗于此煮泉.”#④在今贵州黔西县西南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锦山村. 观音洞遗址系1964年开始发掘,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现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距今约50—60万年. 观音洞中文化层的堆积厚达8米, 出土的打制石器总数在七千件以上, 其中刮削器占80%, 砍砸石器不到6%, 只几件石锥和雕刻器. 还出土猩猩上臼齿․东方剑齿象․乳齿象․犀牛等哺乳动物化石二十余种. 由于这个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它的鲜明特点, 又经比较充分的发掘和研究, 已经有人定名为“观音洞文化.” ,1158

观音桥,觀音橋,관음교: 原名栖贤桥. 又名三峡桥. 在今江西星子县北庐山含都口下栖贤谷. 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 ������舆地纪胜������卷25南康军: 三峡桥“在庐山之归宗寺, 最为庐山之雄观. 苏子由记日: 水行石间, 声如雷霆, 如千乘车, 行者震悼, 不能自持, 虽三峡之险不过也.” 桥单孔石构, 由五道并列券组成, 拱石为带子母榫的花岗岩, 上有建桥年代及工荭的题刻多处. 两头桥基立于巨石乏上, 桥身保存完好.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59

观音桥河,觀音橋河,관음교하: 即县河. 今安徽含山县南之得胜河. ������方舆纪要������卷29含山县: 县河在“县南一里. 一名观音桥河. 县西北诸山涧之水, 会流至城西二里, 合清江断涧, 其流始大, 可以通舟, 又东至和州新河口入大江.” ,1159

观音桥镇,觀音橋鎮,관음교진: ①即今四川三台县西南观音桥镇. 民国������-台县志������卷1: 观音桥“距城七十五里. 清乾隆时建桥, 光绪时兴场. 通上省大路.” #②即今四川宜宾县北观音镇. 清光绪(叙州府志������卷8宜宾县: 观音场在“治北一百六十里.” #③即今四川仁寿县南慈航乡. 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3仁寿县: 观音桥场“在县南九十里.” #④即今四川南川市西北大观镇. 民国������南川县志������卷2: 观音桥场“正西六十里. 位龙川河流之左, 四隧平地, 属双音乡. 建自明季, 清成․同之际焚于鬟酲几尽, 定再建, 铺户一百六十余家.” ,1159

观音堂,觀音堂,관음당: ①明万历十年(1582)建. 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南郊十里梁家庄. #②清置汛, 属定远厅. 即今陕西镇巴县东观音镇. ,1159

观音堂集,觀音堂集,관음당집: 即今河南商丘县西观堂乡. 明嘉靖������归德州志������卷1������村镇������: 有“观音堂集.” 清光绪������商丘县志������卷1������市集������: “西面有观音堂, 离城四十里.”,1159

观音堂镇,觀音堂鎮,관음당진: ①又名观型堂. 即今上海市青浦县求北二十四里凤溪镇. 清光绪������青浦县志������卷2: 观音堂镇“昔有杜妪供大士像, 香火渐盛, 故名.” #②即今河南陕县(驻三门峡市湖滨区)东六十八里观音堂镇. 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9: 同治元年(1862)八月, 捻军“至陕州之观音堂.” #③在今湖北保康县东南. 清有把总驻守. 民国������湖北通志������卷36保康县: 观音堂“������光绪舆地记������: 在城东南九十里.” ,1159

观音庵镇,觀音庵鎮,관음암진: 即今四川奉节县南六十里新民区治所. 光绪������续修奉节县志������卷4: 观音庵“距城六十里.” ,1159

观音铺,觀音鋪,관음포: ①即今河南商城县西四十六里观庙乡: 清嘉庆������商城县志������: “相传观音大士现身度人处. 后建有寺. 旧址尚存.”#②即今四川德昌县东南金沙傈僳族乡(观音堂).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西昌县: 观音铺“在县南一百六十里.” #③即今四川彭山县北观音镇. 明正德������四JI|志������卷20彭山县: “观音․永丰․莲池, 俱在治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彭山县: 观音铺“在县北十五里.” #④在今贵州毕节市东北. ������清一统志·大方府������“黄花铺”条下: 又有“观音铺”等皆戍守处. ,1159

观音堡,觀音堡,관음보: 即今四川雅安市西南四十里观化乡. 清允礼������-藏往返日记������: 雍正十二年(1734)十二月, “十-B, 出(雅州)府南门上坡西南行……竞一日乏力, 仅行四十五里, 泥淖颠蹶, 而至观音铺宿焉.” ,1159

观音港,觀音港,관음항: 即今安徽怀宁县东北观音铺. ������方舆纪要������卷26安庆府怀宁县: 观音港“在府西北七十里. 旧有巡司, 今革.” ,1159

观音湖,觀音湖,관음호: 在今宁夏银川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62宁夏镇: 观音湖“在镇西九十里. 贺兰山之水多聚于此.” ,1159

观音溪场,觀音溪場,관음계장: 即今四川华蓥市南观音溪镇. 清光绪������岳池县志������卷3: 观音溪场“离城一百十五里.” ,1159

观音滩市,觀音灘市,관음탄시: 即今湖南祁阳县南二十二里观音滩镇.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祁阳县图: 县南有观音滩市. ,1159

观前镇,觀前鎮,관전진: 即今安徽贵池市东观前镇. 清光绪������贵池县志������卷6: 观前镇, “������采访册������: 在城东三十里.” ,1159

观津,觀津,관진: 战国赵邑. 治所在今河北武邑县东二十五里观津村. ������史记·魏世家������: 襄王二年(前317), “齐败我观津.” 又������穰侯列传������: 秦昭王三十四年(前273), “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 且与赵观津, 益赵以兵, 伐齐.” 即此. 西汉置观津县. ,1159

观津县,觀津縣,관진현: 西汉置, 属信都国. 治所在今河北武邑县东二十五里观津村. 东汉属安平国. 北魏改名灌津县. 北齐废. 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 屑冀州. 大业初废. 唐贞观元年(627)复置, 寻凌. ,1160

观珠塘墟,觀珠塘墟,관주당허: 亦名观珠圩. 即今广东电白县东北观珠镇. 明万历������高州府志������卷1: 电白县有观珠圩. 清道光������电白县志)卷8: 观珠塘圩“在县(治今电城镇)西北七十里.” ,1160

观海卫,觀海衛,관해위: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 在今浙江慈溪市东三十二里观城镇. 嘉靖(观海卫志������卷1: “城成而海水当其前, 因名观海卫.”清顺治十七年(1660)废. ,1160

观梅轩,觀梅軒,관매헌: 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外梅花山上. 为汉奸汪精卫的坟墓. 1946年1月国民政府将墓炸平, 1947年在原址修方亭一座, 取名“观梅轩.” ,1160

观猎山,觀獵山,관렵산: 一名官烈山. 在今福建永泰县东官烈. ������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永福县“高盖山”条下: 观猎山“在县东八十里. 旧传越王常观猎于此. 元末, 故总管王翰避地山中, 闻元亡自尽, 因亦名官烈山.” ,1160

观嘉渚,觀嘉渚,관가저: 在今湖南慈利县西三里淡․澧合流处. 清初, 慈利县曾寄治于此. ,1160

观察滩,觀察灘,관찰탄: 即今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之银屿. 1935年公布名称为观察滩. 1947年改名森屏滩. ,1160

欢城镇,歡城鎮,환성진: 金置, 属广宁县. 在今辽宁北镇滴族自治县境. ,1160

欢庵镇,歡庵鎮,환암진: 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四十四里欢庵. 昔有欢庵庙, 故名.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奉贤县珏有“欢庵.” ,1160

欢喜岭,歡喜嶺,환희령: ①在今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东六里. ������方舆纪要)卷17抚宁县: 欢喜岭, “一名凄惶岭. 言戍辽者去而悲, 还而喜也.” 古为关内外驿路必经之地. (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 欢喜岭“在广宁前屯卫西七十五里.” #②即今黑龙江省五常市. 民国魏声繇������吉林地志������: “五常县, 士名欢喜岭.”清光绪八年(1882)置五常厅于此. #③在今贵州安顺市北二里. ������方舆纪要������卷123酱定卫: 欢喜岭“洪武中, 蛮贼攻城, 指挥顾成大破之于此. 军民皆喜, 因名.” #④在今宁夏灵武县东. ������方舆纪要������卷62灵州守御千户所: 欢喜岭“在所东. 成化中, 寇入所东永隆墩诸戍, 官军追败之于此.” ,1160

欢墩埠镇,歡墩埠鎮,환돈부진: 即今江苏赣榆县西南欢墩镇. 清光绪������赣榆县志������卷3: “又西去治七十里欢墩埠镇.”,1160

羽山,羽山,우산: ①在今江苏东海县西北, 与山东临沭县交界处. ������尚书. 舜典������: “殛鲧于羽山.”������汉书·地理志������东海郡祝其县: “������禹贡������羽山在南, 鲧所殛.”(隋书·地理志������: 胸山县有羽山. ������元和志������卷11海州胸nl县: 羽山“在县西北一百里. ������书������臼‘殛鲧于羽山’, 即此也.” #②在令山东郯城县东北七十里. (尚书·禹贡������: “蒙․羽其艺.”羽即指羽山. ������左传·昭公七年������: “昔尧殛鲧于羽山.”������山海经·南山经������: “又东三百五十里, 日羽山.”郭璞注: “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 即鲧所殛处.”汉․晋祝其县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 ������元和志������卷11谓羽山“在(胸山)县西北一百里”, 又说“在(临沂)县东南一百一十里.” 唐之胸山县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 临沂县即今山东临沂市. 则羽山在郯城县东北无疑. #③在今山东蓬莱市东南三十里. 之罘水所出. ������寰宇记������卷20谓即殛鲧处. ������清一统志·登州府������: “按, 殛鲧于羽山, 在东海, 今沂州山也. 此山偶同名耳.”,1160

羽侯国,羽侯國,우후국: 露汉置, 属平原郡. 治所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 ������续山东考古录������卷3谓即山东禹城县酉南三十里之禹息城, 指出: “汉平原郡属惟理县故城无可考. 羽县莽臼羽贞, 余谓禹为羽字音讹, 息为贞字形讹耳.”东汉省. ,1160

羽渊,羽淵,우연: ①在今江苏东海县东北. 亦名羽泽. ������左传·昭公七年������: 子产日, “昔尧殛鲧于羽山, 其神化为黄熊, 以入于羽渊.” ������寰宇记������卷22引������郡国志������云: “钟离昧城南有羽泉, 亦殛鲧之处. 其水恒清, 牛羊不饮.”#②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羽山前. ������左传·昭公七年������: “昔尧殛鲧子羽山, 其神化为黄熊, 以入于羽渊.”������方舆纪要������卷33郯城县: 羽山“前有羽潭, 一名孺池.” ,1160

牟,牟,모: 春秋时小国. 在今山东莱芜市东二十里. ������春秋������: 桓公十五年(前697), “邾人․牟人․葛人来朝.” 杜注: “牟国, 今泰山牟县.”,1160

牟力结簇长官司,牟力結簇長官司,모력결족장관사: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 属松潘卫. 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南牟尼乡境. ������明史·四川土司传������: 洪武十八年(1385), “松州羌反, 成都卫指挥成信等率兵攻其牟力等寨, 破之.” 后废. ,1160

牟山,牟山,모산: ①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北五十里. ������方舆纪要������卷12安肃县: 牟山“土卑无石, 一望坦夷, 土脉深厚, 居人多占为田, 谓之牟山村.” #②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十五里. ������水经·汶水注������: “(安丘)城对牟山.”������元和志������卷11辅唐县(今安丘市): 牟山“在县西南十三里, 牟山县取名于此.” #③亦名东牟山. 在今山东烟台市宁海镇北七里. ������隋书·地理志������: 牟平县“有牟山.” ������方舆纪要������卷36宁海州: 牟山“山之阳地势平广, 故县有牟平之名.” #④一名石尚山. 在今河南鹤壁市西. ������水经-荡水注������: “荡水出(荡阴)县西石尚山.”������寰宇记������卷55汤阴县: “荡水出县西牟山, 去县三十五里.”#⑤在今河南中牟县北. ������方舆纪要������卷47中牟县: 卑山在“县北五里.” ,1160

牟山县,牟山縣,모산현: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 属密州. 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六十里斗鸡台. 大业二年(606)改安丘县. ,1161

牟山湖,牟山湖,모산호: 在今浙江余姚市西三十里. 宋������嘉泰会稽志������卷10余姚县: 牟山湖“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周三十里, 东北有土门.” ,1161

牟子场,牟子場,모자장: 即今四川乐山市北牟子镇. 民国������乐山县志������卷2: 牟子场“创自明时, 前清重建. 距城北二十里.” ,1161

牟乡,牟鄉,모향: 在今山东沂南县东南. ������春秋������: 宣公九年(前600), “秋, 取根牟.” 杜注: “根牟, 东夷国也. 今琅邪阳都县东有牟乡.”,1161

牟氏庄园,牟氏莊園,모씨장원: 又称牟二黑子地主庄园. 在今山东栖霞县北五里古镇都村东. 牟墨林(1787-1868), 字松野, 绰号牟二黑子. 庄园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 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大地主宅院. 有房屋四百八十间, 门楼约三十个及其他附属建筑. 宅院布局为三组六院形式, 每组一至三院不等, 每院四至六进相间, 均为四合院结构, 具有胶东地区民居特色. 1949年后庄园收归国有.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61

牟平县,牟平縣,모평현: 西汉置, 属东莱郡. 治所在今山东烟台市西北古现镇. ������元和志������卷11牟平县: “在牟山之阳, 其地夷坦, 故日牟平.”西晋省. 后复置. 北魏属东牟郡. 北齐移今蓬莱县东南五十里马岭出之南. 唐贞观元年(627)废. 麟德二年(665)复置, 属莱州, 移治今烟台市东南宁海镇. 如意元年(692)为登州治. 神龙三年(707)登州移治今蓬莱市, 牟平县属登州. 金为宁海州治. 明洪武初省入宁海州. 1913年州废. 1914年复名牟平县, 属山东胶东道. 1925年属莱胶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94年撤销牟平县, 并入烟台市. ,1161

牟托,牟托,모탁: 在今四川茂县西南四十里南新乡牟托村. 清顺治九年(1652)置土巡检司于此. ,1161

牟州,牟州,모주: ①隋开皇十六年(596)置, 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市). 大业初废. #②唐武德三年(620)置, 治所在中牟县(今河南中牟县东). 四年(621)废j#③唐武德四年(621)置, 治所在牟平县(今山东蓬莱市东南). 辖境相当今山东烟台․龙口等市地. 贞观元年(627)废. #④唐南诏置, 属弄栋节度. 治所在今云南牟定县西北十二里吕交城. 宋大理属藏楚府. 蒙古宪宗四年(1254)置牟州千户, 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定远州. ,1161

牟池镇,牟池鎮,모지진: 北宋置, 属金堂县.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北. ,1161

牟那山,牟那山,모나산: 即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包头市西北之乌拉山. ������元和志������卷4“天德军”条载李吉甫奏称: 天德军旧城“居大同川中, 当北戎大路, 南接牟那山钳耳咀, 出中出好材木, 若有营建, 不日可成.” ������寰宇记������卷39: 天德军“南至牟那山钳耳咀三十里, 西至黄河五里.” 按唐天德军城即今乌拉特前旗东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拉奔村西古城, 其南即乌拉山西端山口, 唐时称钳耳咀. 牟那山, 元明时译为木纳山. ,1161

牟县,牟縣,모현: 西汉置, 属泰山郡. 治所在今山东莱芜市东二十里. 北齐并入博城县. ,1161

牟汶,牟汶,모문: 今山东莱芜市南牟汶河. 出莱芜市东古牟县南, 西流至泰安东入汶. ������水经·汶水注������: “汶出牟县故城西南卓下, 俗谓之胡卢堆. ������淮南子������日: 汶出弗其. 高诱曰: 山名也. 或斯阜矣. 俗谓是水为牟汶也.”,1161

牟纳山,牟納山,모납산: 即木纳山. 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包头市西北之乌拉山. ,1161

牟定县,牟定縣,모정현: 1914年改定远县置, 属云南滇中遭. 治所即今云南牟定县. ������定远县改名牟定县之原因������: “云南定远县, 在三国时曾号牟州, 元初置牟州千户, 经部议拟定, 改名牟定县.”(1914年5月14日(共和滇报������)1916年直属云南省. ,1161

牟郎共城,牟郎共城,모랑공성: 唐南诏置, 属剑川节度. 在今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 宋大理废. ,1161

牟郎城,牟郎城,모랑성: 唐南诏置, 属镇西节度. 在今缅甸克钦邦密支那以东, 伊洛瓦底江东岸的允冒. 南诏后期属丽水节度. ,1161

牟驼冈,牟駝岡,모타강: 亦作驼牟冈. 在今河南开封市匿北. 北宋设天驷监于此, 牧养马匹. ������续炎治通鉴������: 北宋靖康元年(1126)-月, “金宗望军至京城西北, 屯牟驼冈.” 即此. ������清一统志·开封府������: 驼牟冈“河决后, 久为平陆.” ,1161

牟城,牟城,모성: 在今山东烟台市福山区西北. 古为牟子国. ������魏书·地形志������: 东牟郡牟平县有牟城. ������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 牟城“在福山县西北三十里. 世传春秋时牟子所筑.” ,1161

牟城县,牟城縣,모성현: 隋开皇十六年(596)分赢县置, 属兖州. 治所在今山东莱芜市东二十里. 隋大业初并入赢县. ,1161

牟娄,牟婁,모루: 一作无娄. 春秋杞邑. 在今山东诸城市西. ������春秋������: 隐公四年(前719), 莒人“取牟娄”;昭公五年(前537), “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 皆此. ,1161

牟首池,牟首池,모수지: 即牛首池.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汉书·霍光传������: “辇道牟首.”臣瓒注: “牟首, 池名, 在上林苑中.”,1161

牟珠洞,牟珠洞,모주동: 即凭虚洞. 又名母猪洞. 在今贵州贵定县西. 清李宗防������黔记������: “牟珠洞在贵定县西十五里大道旁. 洞口为石门, 上有古松一株. 门内有观音莲座, 石乳所凝也. 其上一圆洞透天光, 再入则必携炬火, 有石钟․石鼓, 亦钟乳垂结, 轮困如象鼻, 击之其声类金革也. 又有罗汉像在岩下, 如僧寺所塑尊者. 其他石佛․石鱼, 因形似而命名者, 不可悉记.”,1161

牟海行政区(县级),牟海行政區(縣級),모해행정구(현급): 1941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牟平․海羽二县桁置, 治夏村(今山东乳山市). 1942年改蛊牟海县. ,1161

牟海县,牟海縣,모해현: 1942年改牟海行政区置, 治所在夏村(今山东乳山市). 1945年改为乳山县. ,1162

牟家坝,牟家壩,모가패: 即今陕西南郑县东南牟家坝镇. 清乾隆������南郑县志������卷3: 南乡有牟家坝. 光绪������陕西全省舆地图������南郑县: 牟家坝“在城南五十里.” ,1162

买吾山,買吾山,매오산: 在今云南开远市东南. ������方舆纪要������卷115阿迷州: 买吾山“在州东南. 万历初, 抚臣邹应龙击逋贼于此, 忽震雷杀贼数人, 因易名日雷公山.” ,1162

买沟,買溝,매구: 一作置沟楼. 即今朝鲜咸镜北道图们江南岸会宁. ������三国志·魏书·毋丘俭传������: “正始中, 俭以高句骊数侵叛, ……六年, 复征之, 宫遂奔买沟.”即此. ,1162

买卖城,買賣城,매매성: ①清雍正五年(1727)中俄������恰克图条约������后, 以恰克图旧市街归俄, ’子其南边界内别建新市街, 称买卖城. 即今蒙古国色楞格省阿尔丹布拉克. 这是当时中俄交往通商要地, 库伦办事大臣所属驻扎恰克图司员亦驻此. #②旧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街分三部分, 东为商业区, 亦称买卖城. ,1162

买卖雅尔,買賣雅爾,매매아이: 在今新疆伊宁县南.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2宁远县: 买卖雅尔在“城东四十里.” ,1162

买卖街,買賣街,매매가: 亦名梨树城. 即今吉林梨树市. 民匿熊知臼������东北县治纪要������辽宁梨树县: “光绪四年设奉化县治, 号称县市为买卖街, 商业颇盛. 民国三年改称梨树县, ”,1162

买愁村,買愁村,매수촌: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东南那盆岭下. (明一统志������卷82琼州府: 买愁村“在临高县南. 朱胡铨诗: 北往常思闻喜县, 南来怕入买愁村. 区区万里天涯路, 野草荒烟正断魂.” ,1162

买赛河,買賽河,매새하: 即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之梅江河. ������明史·地理志������平茶洞长官司: “西有百岁山, 哨溪出于其东, 满溪出于其西, 合流入买赛河.”,1162

纡州,紆州,우주: 唐置羁縻州, 属桂州都督府. 治所东区县(今广西忻城县东南․红水河北岸). 北宋庆历三年(1043)废. ,1162

纡质县,紆質縣,우질현: 唐置, 属羁縻纡州. 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东南. 北宋庆历间废. ,1162

红,紅,홍: 春秋鲁地. 在今山东泰安市南大洪沟一带. ������春秋������: 昭公八年(前534), “秋, 菟于红.” 即此. ,1162

红卜苴,紅蔔苴,홍복저: 在今四川攀枝花市东南红格乡.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红卜萱土百户. ,1162

红土山,紅土山,홍토산: ①即布库哩山. 在今吉林安图县西南长臼啦东赤峰. 清张凤台������长白征存录������卷2: “又正东与长白山相距只六十里者则有红土山.”山西北有布尔湖里池, 旁有天女浴池碑. 相传此为清朝统治者爱新觉罗氏先世神女浴处. #②在今甘肃礼县东. ������方舆纪要������卷59秦州礼县: 红土山“在县东三里. ……以土石采色而名.” ,1162

红土山水,紅土山水,홍토산수: 为图们江北源. 在今吉林和龙市西南. 民国魏声铄������鸡林旧闻录������: “光络十一年, 我国遂会勘, 始得勘明图们江之源: 正源红丹水, 北源红土山水, 南源西豆水(西豆在韩境. 其实北源乃石乙水, 红土山水, 又石乙水之北源, 二水合丽东南, 汇红丹水. 未汇合前统名石乙水).”,1162

红土冈,紅土岡,홍토강: 在今河南新乡市北. ������方舆纪要������卷49新乡县: 红±冈“在县北十里. 俗传为纣师倒戈血流之所.” ,1162

红土坡,紅土坡,홍토파: 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17永宁县: 红±坡“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1162

红土岩屯,紅土岩屯,홍토암둔: 在今俄罗斯境滨海边疆区北兴凯湖西南岸. 清属宁古塔副都统. 清曹廷杰������西伯利东偏纪要������: “红土岩地方在兴凯湖西沿适中之外, 正南循铁线道二百二十九里弱(俄里一百零三里)为双城子.”清咸丰年间被俄割占. ,1162

红土桥堡,紅土橋堡,홍토교보: 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 ������清一统志·太原府-������: 红土桥堡“在阳曲县(按, 治所在今太原市)东北八十里, 当盂县․寿阳孔道, 其地焦卤, 无居民. 明崇祯中筑生民堡于此, 以备守御.” ,1162

红土堡,紅土堡,홍토보: 在今山西右玉县北二十七里红土堡村. ������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 红土堡“嘉靖二十七年筑, 万历二年增修. 周一里有奇. 堡西距右卫仅十五里, 迤东则黄土․牛心․云阳诸堡也.” ,1162

红山,紅山,홍산: ①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18马营堡: 红山“在堡东南二十里. 山高险, 石色多赤. 下右红泉, 东流合大河入龙门峡.” #②在今河北永年县(临沼关)西南, 与武安市接界处. ������方舆纪要������卷15广平府永年县: 红山“踞紫山之北, 山形延袤, 回峰环涧, 互相映带, 下有屯日丰稔屯.” #③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区东北隅. 1935年在红山后首次发现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即以此而得名. #④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 西汉曾置红阳侯国于此. #⑤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109那地州: 红山“在州东南.” #⑥亦名红石峡或雄石峡. 在今陕西榆林市北. ������清一统志·榆林府������: 红山“在榆林县北十里. 环拱若屏, 上皆红石, 落日返照, 霞采烂然. 山之两崖为红石峡, 榆溪․獐河汇流其中. 其上有款贡城․镇北台․易马台, 昔李继迁葬其祖彝昌, 障水别流, 凿石为穴, 既葬复引水其上, 疑即此峡也. 明巡抚郑汝璧改名雄石峡.” #⑦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红山嘴. 清������三州辑略������卷1: 红山“在巩宁城东南三里. 山高里许, 周宽数里, 峭壁悬崖, 形如蟾蜍昂首, 南面陡坡直上山巅, 建玉皇庙一座, 旁堆鄂博, 东南为望祀博克达山之所. ……每岁四月十五日, 居民商户车马云屯, 杂技百工靡不聚集, 为塞上一胜会也. 南北两路均称乌鲁木齐为红庙子, 本此.” ,1162

红山市,紅山市,홍산시: 在今陕西榆林市北十里. ������清一统志·榆林府二������: 红山市, “明嘉靖中, 与套部互市于花马池. 隆庆五年吉农乞贡, 复请开市, 因立市于此.” ,1163

红山堡,紅山堡,홍산보: 明正德十六年(1521)筑, 属灵州守御千户所. 即今宁夏灵武县东北六十五里横山堡. ������清一统志·宁夏府二������: 红山堡“在灵州东北六十五里, 横城堡东南. 城周二里, 今设把总.” ,1163

红门口堡,紅門口堡,홍문구보: 在今山西偏关县东北五十二里红门口, 为通往内蒙古之要隘. ������清一统志·宁武府������: 红门o堡“明宣德九年以沟通塞外, 建敌台桥洞一座, 外设边墙一道, 壕堑品窖三层. 万历中增左右砖台以备侦望.” ,1163

红门山,紅門山,홍문산: 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17延庆州: 红门山在“州东南二十里. 山高三里.有大․小红门口, 为戍守处.” ,1163

红马湖,紅馬湖,홍마호: 在今湖北荆沙市东. ������清一统志·荆州府������: 红马湖“在江陵县东一百里. 上承三湖, 下入白螺. 春夏水涨, 浩淼无涯.” ,1163

红牙山,紅牙山,홍아산: 又名洪牙山․洪崖山. 在今广西灵山县东北. (舆地纪胜������眷119钦州: “红牙山在灵山县北二十五里.”,1163

红水,紅水,홍수: 即今甘肃西部洪水坝河. ������明史·地理志������肃州卫: “东南有红水, 俱流入白水.”������清一统志, 肃州������: 红水“在州东南三十里. 源出南山, 北流合白水, 至下古城东南入讨来河. 水有红色, 故名.” ,1163

红水县,紅水縣,홍수현: 1913年析皋兰县置, 属甘肃兰山道. 治所在今甘肃景泰县西寺滩乡宽沟. 1927年直属甘肃省. 1933年改名景泰县. ,1163

红水河,紅水河,홍수하: 在今广西西北部, 为西江上流. ������明史, 地理志������东兰州: “东南有隘洞江, 一名都泥江, 又名红水河, 又名乌泥江.”为南盘江与北盘江合流后之名称. ,1163

红水河堡,紅水河堡,홍수하보: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置, 为长城重要关堡之一. 即今甘肃景泰县北红水乡. 清属皋兰县, 设县丞驻此. ,1163

红毛番,紅毛番,홍모번: ①明时称荷兰人为红毛番. ������明史, 外国列传������: “和兰, 又名红毛番, 地近佛郎机.”#②清时亦称英国人为红毛番. 清谢清高������海录������卷下: “英吉利国即红毛番, 在佛朗机西南对海.”,1163

红毛港,紅毛港,홍모항: 在今台湾省新竹县西北新丰乡. ������清史稿·地理志������台北府: “红毛港”等“并在新竹县西北入于海.”,1163

红心驿,紅心驛,홍심역: 即今安徽凤阳县东南红心镇. ������清一统志·凤阳府������: 红心驿“在凤阳县. 明洪武三年设有驿丞. 本朝乾隆二十年裁.” ,1163

红心桥,紅心橋,홍심교: 即今安徽凤阳县东南纽心镇. ������方舆纪要������卷21风阳县: 红心桥“在县南六十里, 旁有马驿日红心驿.” ,1163

红心堤,紅心堤,홍심제: 在今天津市宁河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11宝坻县: 红, 心堤, “������志������云: 在县东t甫二百里, 逼近海口. 相传秦始皇所筑, 潮水虽满而堤不没.” ,1163

红心集,紅心集,홍심집: 即今安徽凤阳县东南红心镇. 明设红心驿于此. ,1163

红古城堡,紅古城堡,홍고성보: 明弘治十七年(1504)建, 属强原州. 在今宁夏海原县东北高崖乡红古城. ������方舆纪要������卷58霹原州: 红古城堡“在西安所北百里, 今有兵戍守.” 清以后废. ,1163

红石山,紅石山,홍석산: 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 ������明一统志������卷5万全都司: 红石山“在龙门卫城东五里. 上产红石, 可供玩好.” 因名. ,1163

红石水,紅石水,홍석수: 即今河北赤城县南红河上源. (明史·地理志������九门卫: “东有红石曲, 红石水出焉, 下流合于龙门川.”,1163

红石峡,紅石峽,홍석협: 一名雄石峡. 即今陕西榆林市北十里红山. 抗日战争时期, 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题“还我河山”于此. ,1163

红石砬子,紅石砬子,홍석립자: ①清置, 即今辽宁西事县东南红石砬子. 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51: “红石砬子卡路在英峨边门外.”#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屯. 即今吉林桦甸市东红石镇. 因江边石砬子呈红色而得名. ,1163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홍석립자항일근거지: 在今吉林磐石县城西北四十里. 1932年春, 磐石县北部农民在共产党员李红党领导下, 在蛤蟆河成功地举行了大暴动, 建立了南满抗日游击队. 是年秋, 杨靖宇领导抗日斗争, 将磐石․海龙等地抗日游击队进行整编, 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 并建立了以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至1936年红石砬子第一独立师一团等抗日武装转移. ,1163

红石暗沙,紅石暗沙,홍석암사: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东侧, 位于莪兰暗沙东南12海里. 1935年公布名称为加那的滩j1947年改名红石暗沙. ,1163

红龙池,紅龍池,홍룡지: 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二十五里盘山少林寺东石壁, 寺有清泉水池. 清道光������蓟州志������卷2: 少林寺东, “石壁凿红龙腾跃水面, 旁镌‘红龙池, 三隶字, ……前有‘大定七年’四字.” ,1163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홍사방면군총지휘부구지: 在今四川通江县城北隅文庙. 通江文庙建予明景泰三年(1452), 为四合院型, 在川北大巴山腹地是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文庙建筑. 1932年底至1935年初,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期间总指挥部驻此.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63

红头屿,紅頭嶼,홍두서: 即今台湾省台东县东南海上之兰屿. 清黄叔礅������台湾使槎录������: “沙马崎头之南行四更至红头屿, 皆生番聚处, 不入版图.”连横������台湾通史·经营纪������: 光绪三年(1877)五月, “恒春知县周有基查勘红头屿, 收入版图.” 同书������抚垦志������又载: “红头屿在恒春海中……周可六十余里, 山高至五六十丈.”据云由于朝日初升, 岛上山顶映r日为赤色而得名. ,1163

红宁沟,紅寧溝,홍녕구: 即今山东五莲县驻地洪凝镇. 明嘉清������青州府志������卷1l: 红宁沟“在(日照)县谣北一百里, 通安丘小径, 盗贼出入之处.” ,1164

红寺山关,紅寺山關,홍사산관: 一名红寺山口. 在今甘肃山丹县北. ������方舆纪要������卷63山丹卫: 红寺山口在“卫北二十五里.” 光绪(甘肃新通志������卷9: 红寺山关“旧日红寺山口, 明嘉靖中新修石关一道, 住歇塘哨夜不收.” ,1164

红寺堡,紅寺堡,홍사보: 明置, 属灵州守御千户所. 即今宁夏同心县北红寺堡. 明嘉靖������宁夏新志������卷3: 红寺堡“东南至韦州七十里, 西南至鸣沙州七十里. 弘治十晒年, 套虏举众寇固原, 往返必经之地. 十七年, 指挥仇钺伏兵破虏于此. 正德二年, 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委指挥郑廉筑之.” 后废. ,1164

红夷,紅夷,홍이: 明时称荷兰人为红夷. 明张燮(东西洋考������卷5“美洛居”条: “红夷虽主美洛(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 每一=载大众辄返国, 既去复来. 吕宋王兵抵境外, 值红夷空国言返, 斩关以入, 遂杀美洛居酋, 立所亲信主之. 红夷继至, 复破吕宋酋, 逐之去, 更立美浴居酋子为嗣.”,1164

红江县,紅江縣,홍강현: ①1933年2月JI|陕革命根据地由通江县西北部和南江县东北部析置, 治涪阳坝(今哩川通江县西北涪江镇). 后迁治耨场坝(今通江县西北新场乡)․平溪坝(今通江县西北平镇). 1935年3月废. #②又名红岩县. 1935年4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 治红岩寺(今四川广元市南红岩镇). 同年5月废. ,1164

红安县,紅安縣,홍안현: 1931年12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解放黄安县城后改名, 治所即今湖北红安县.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名黄安县. 1952年复改红安县. ,1164

红军东征总指挥都旧址,紅軍東征總指揮都舊址,홍군동정총지휘도구지: 在今山西交口县城东七十里大麦郊镇. 1936年3月, 中国工农红军东征总指挥部在东征途中曾驻扎于此, 并在此召开会议, 部署兑九峪大会战. ,1164

红阳侯国,紅陽侯國,홍양후국: 西汉置, 属南阳郡. 治所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红山之南. 成帝河平元年(前28)封王立为侯国. 东汉废. ,1164

红花山,紅花山,홍화산: 在今四川松潘县南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73松潘卫: 红花山在“卫南十五里. 有屯田, 名红花屯, 岷江所经也.” ,1164

红花岭,紅花嶺,홍화령: 在今福建诏安县西北. 清乾隆八年(1743)设诏安营游击守备于此. ,1164

红花埠,紅花埠,홍화부: 在今山东郯城县南四十里. 清置驿于此. ,1164

红花渠,紅花渠,홍화거: 在今宁夏银川市南. ������方舆纪要������卷62宁夏镇: 红花渠在“镇南五里, 分唐来渠水东南, 溉田t百余顷. 复引入城中, 民汲甚便.” ,1164

红花梁子,紅花梁子,홍화량자: 即今内蒙古阿荣旗西红花梁子镇. 1934年为阿荣旗驻地. 1941年迁驻那吉屯. ,1164

红花铺,紅花鋪,홍화포: 在今贵州正安县西南. ������清一统志·遵义府������“牛角巷铺”条下, 又有“红花铺”等, 皆戍守处. ,1164

红花堡,紅花堡,홍화보: ①在今广东电白县东红花街. 暇瘸茂名县, 明初置平山巡司于此. #②亦名红花屯. 明置, 属松潘卫. 在今四川松潘县南五里. 为南路关堡之首. ,1164

红杨树镇,紅楊樹鎮,홍양수진: 即今安徽芜湖县南二十里红杨镇. 旧属宣城县. 清嘉庆(宁国府志������卷12: 红杨树镇“距城五十五里.” ,1164

红沙堡,紅沙堡,홍사보: 骧置, 属镇番卫. 在今甘肃民勤县东北二十五里. ������清一统志·凉州府二������: 红沙堡“城周一里有奇, 明万历九年因暇开筑.” 清初裁. ,1164

红孜纳普达坂,紅孜納普達阪,홍자납보달판: 一作浑楚鄂帕山口. 即今新疆塔什库尔千塔吉克自治县南喀喇昆仑山之红其拉甫达坂. 其南为克什米尔.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9: 红孜纳普达坂“通坎臣堤.” ,1164

红坪县,紅坪縣,홍평현: 一作洪平县. 1935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 治青林乡(今四川广元市东北青林乡). 1935年5月废. ,1164

红咀堡,紅咀堡,홍저보: 明置, 属金州卫. 即今辽宁普兰店市东北红水铺. 明������全辽志������卷2: 红咀堡“原废, 嘉靖三十三年新复.” 民国������奉天通志������卷83金县: 清水河“又东南径红咀城子村西, 村为明红咀堡敌址.” ,1164

红岩山,紅岩山,홍암산: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十五里岷江东岸. 因“山色正赤”, 故名. ������元史·速哥传������: 至元十二年(1275)攻嘉定, “行枢密院副使忽敦等军至, 与也速带儿会于红岩.” 即此. 为往来通道. 产盐, 清设盐场置关, 民国改设盐卡. ,1164

红岩子,紅岩子,홍암자: ①一作横岩子铺. 即今湖北建始县东南三十六里红岩寺镶. 清同治������建始县志������卷2������场市������: 南乡有“红岩子.” #②在今四川万源市东南. 民国������万源县志������卷l: 红岩子在“东百八十里. 又名鸟举梁. 境内数处同名, 此为最著, 与宣汉分界, 入开县要道. 山径险窄异常.” ,1164

红岩寺,紅岩寺,홍암사: ①即今陕西柞水县东红岩寺. 1935年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置五星县治此. #②即今四川广元市南红岩镇. 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红江县. ,1164

红岩村,紅岩村,홍암촌: 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沙坪坝小龙坎东八里, 嘉陵江南岸. 1939-1946年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驻地, 周恩来․董必武等在此工作, 1945年8月, 毛泽东来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住此.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64

红岩县,紅岩縣,홍암현: 即红江县. 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置, 治所即今四川广元市南红岩镇. ,1164

红岩砦,紅岩砦,홍암채: 即今湖北竹山县西北红岩乡. 民国������湖北通志������卷36竹山县: 红岩砦“������光绪舆地记������: 在城西一百四十里. 驻把总.” ,1164

红岩滩,紅岩灘,홍암탄: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十五里. ������元史·石抹按只传������: “(石株)不老从攻嘉定, 以巨舰七十艘载勇士数千人, 据其上流, 于府江红岩滩, 造浮桥以渡.”即此. ,1165

红罗山,紅羅山,홍라산: ①在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南. 蒙古语名乌兰哈郎噶山. ������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开平故卫: 红罗山“明洪武三年李文忠败元兵于骆驼山, 进克红罗山, 遂次开平是也.” #②又名红螺山. 即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大虹螺山. ������明史·地理志������广卫中屯卫: “西有东․西红螺山.”������方舆纪要������卷37广宁左屯卫: 红罗山在“卫西六十里. 亦名红螺山. 有大․小二山, 绵氯东西百余里. 今因其势筑长城, 为一方之障塞.” ,1165

红庙儿,紅廟兒,홍묘아: 一名红庙子. 即新疆乌鲁木齐之俗称. 清祁韵士������万里行程记������: 造化州“即乌鲁木奇, 俗呼为红庙儿, 以僧寺居红山嘴之上, 红泥垩壁故也.” 又������西域释地������: “红山(乌鲁木奇)城东南三里. 山色皆赤, 上建玉皇庙, 以赤土垩壁, 故俗呼乌鲁木齐为红庙子.”,1165

红庙寨,紅廟寨,홍묘채: 即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二十二里红庙乡. 旧属考城县. 民国������考城县志������卷l������市集������: 有“红庙寨.” ,1165

红河,紅河,홍하: ①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北二里. ������方舆纪要������卷56石泉具: 红河“源出县北二十里之五攒岭, 两岸沙石皆红, 因名.” #②清代称礼社江蛮耗以下为红河. 在今云南南部. ������清史稿·地理志������文山县: “西南, 红河, 即礼社江下流, 自蒙自入, 左新现河․右龙膊河注之, 东南流入安乎.”同书安平厅: “红河自文山入, 西南至河口汛, 与白期水会. 白期河自文山入, 纳吉林箐诸水, 与红河会, 入交趾.”#③即今越南北部之红河. 发源于我国云南省, 称为元江. ������清史稿·越南������: 同治十二年(1873), “法人逼令越南王公布天主教及红河通航二事, 红河邵富良江也.” 在古籍中, 红河及其流经地段, 有不同称呼, 如: 如麋水․西随水․尚龙溪․西道江․富良江․清定江․泸江․鲁江․归化江․臼鹤江․洮江․大黄江․黄江․闷江․胶水江等. ,1165

红宜县,紅宜縣,홍의현: 1937年2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红泉․宜川二县合置, 治临镇(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临镇). 取二县首字为名. 同年12月改置固临县. ,1165

红城子,紅城子,홍성자: ①在今宁夏灵川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62灵州守御千户所: 红城子“在所东北, 黄河东岸. 成化九年, 套寇犯韦州, 制臣王越督军败贼于此. 又宏治十三年, 总兵朱晖从红城子出兵捣河套’. #②即今宁夏固原县北黑城镇西南红城子. ������清一统志·平凉府二������: 红城子“在固原州北七+里. 亦谓之黑城子. 明成化初, 官兵讨满四, 屯兵于此.” ,1165

红城子堡,紅城子堡,홍성자보: 明置, 即今甘肃永登县东南红城镇. ������清一统志·凉州府二������: “在平番县东南七十里. 城周三里. 本朝初设把总, 属固原镇. 乾隆四十七年添设守备, 改凉州镇庄浪协辖.”,1165

红城驿,紅城驛,홍성역: 清置, 即今甘肃永登县东南七十里红城镇. 后废. ,1165

红城渠,紅城渠,홍성거: 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63高台所: 红城渠在“所西北三十五里.” ,1165

红革沟,紅革溝,홍혁구: 在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东. ������方舆纪要������卷17抚宁县“义院口关”条载: “又北二十八里日三岔口, 又北三十五里日红革沟. 景泰中, 朵颜来犯县北之车渠庄, 官军击败之于红草沟, 是也.”,1165

红柳园驿,紅柳園驛,홍류원역: 清置, 即今甘肃安西县西北红柳园村. ������清史稿·地理志������: 安西州有红柳圈(园)驿. ,1165

红砂堡,紅砂堡,홍사보: 明嘉靖四十年(1561)置, 在今湖北巴东县西南. 清设把总驻守. ,1165

红香炉,紅香爐,홍향로: 即今香港之香港岛. 清设红香炉汛, 有千总驻防.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30, 道光二十一年(1841), 总督彦伯寿奏折: “香港为商船内驶必由之路, 其岛日红香炉, 上有营汛居民, 并非偏僻小港可比.”,1165

红香炉汛,紅香爐汛,홍향로신: 清置, 属大鹏营. 在今香港之香港岛东. 有干总驻防. ,1165

红泉,紅泉,홍천: 在今江西南城县西南. 南朝宋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诗曰: ”铜陵映碧润, 石磴泻红泉.”张铣注: 红泉“谓自砂中流出, 故其色红.” 又灵运������山居赋������云, “泛丹砂于红泉.” ,1165

红泉县,紅泉縣,홍천현: 1935年5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甘泉县析置, 治临镇(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临镇). 取“红色甘泉”之义. 1937年2月与宜川县合并, 设立红宜县. ,1165

红胜县,紅勝縣,홍승현: 1933年1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 治罗文镇(今四川万源市西南罗文镇). 1935年2月废. ,1165

红亭,紅亭,홍정: 在今安徽萧县西. ������春秋������: 昭公八年(前534), “秋, 菟于红.” 杜注: “红, 鲁地. 沛国萧县西有红亭.”������水经·渠水注������: “今萧县西有鸿沟亭.”即此. ,1165

红亭子,紅亭子,홍정자: 即鹦哥嘴地方. 在今四川巴塘县东五里. ������清史稿·凤全传������: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巴塘七沟村民“抗阻星务, 枪伤勇丁, 焚毁教堂. 时所部兵勇仅百余人驰往弹压. 三月初一日行至红亭子地方, 突中贼伏, 搏战良久, 卒以匪众勇寡遇害.” ,1165

红屏出,紅屏出,홍병출: 在今江西南城县西. ������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南城县: 红屏山“在府西五里. 又名赭面石. 高百仞, 如赤城. 郡治目为印山.” ,1165

红盐池,紅鹽池,홍염지: ①即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南境之红碱淖. ������明史·鞑靼传������: 成化九年(1473)秋, “满都鲁等与孛罗忽并寇韦州, 王越侦知敌尽行, 其老弱巢红盐池, 乃与许宁及游击周玉率轻骑昼夜疾驰至, 分薄其营, 前后夹击, 大破之.” #②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西北. ������方舆纪要������卷63山丹卫: 红盐池“在卫北五百里. 池产红盐. 又君延泽旁亦有池, 产白盐, 采之不竭.” ������清一统志·阿拉善厄鲁特������: 红盐池“在旗界. ������旧志������: 在山丹卫城北三百里. 池产红盐. 明洪武中, 指挥庄德采贡岁办, 后以地属境外停罢.” ,1165

红桥,紅橋,홍교: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北沙河北. .������元史·文宗纪������: 致和元年(1328), “燕铁木耳与王禅翦军战于榆河, 败之, 追奔红桥北.”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上: 燕铁木儿击王禅, “追至红桥北, 因据红桥, 两笨阻水而阵. 今州西南十二里有红桥, 桥亡丽名尚存. 文宗为燕铁木儿建生祠于桥南, 立碑记功者也.” #②一名虹桥. 在今江苏扬州市北门外. ������扬州画舫录������卷10弓I吴绮������扬州鼓吹词序������云: 红桥“在城西北二里, 崇祯间形家设以锁水口者. 朱榈数丈, 远通两岸, 彩虹卧波, 丹蛟截水, 不足以喻. 而荷香柳色, 曲槛雕楹, 鳞次环绕, 绵亘十余里. 春夏之交, 繁弦急管, 金勒画船, 掩映出没于其间, 诚一郡之丽观也.” ,1166

红桥镇,紅橋鎮,홍교진: 即虹桥镇. 今江苏鄂江县东南四十里红挢镇. ,1166

红桃岭,紅桃嶺,홍도령: 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北․崇义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崇义县: 红桃岭在“县东南六十里, 与南康县接晃. 1日为险要.” ������清一统志·南安府������: 红桃岭“在南康县西北八十里, 接崇义县界. 有水入江.” ,1166

红梅司,紅梅司,홍매사: 即洪梅司. 今广东南雄县东北梅岭镇. 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巡司于梅关下, 后迁于此. ,1166

红梅阁,紅梅閣,홍매각: 在今江苏常州市东南四里红梅公园内. 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 后遭兵火. 元元贞元年(1295)重建, 改名飞霞搂. 明复称红梅阁. 今阁为清建. ,1166

红崖大囤,紅崖大囤,홍애대돈: 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北十里红崖山. ������明史·朱燮元传������: 天启三年(1623), 讨奢崇明之乱, “奢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国, 官军蹙而拔之.” 即此. ,1166

红崖山,紅崖山,홍애산: ①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73永宁宣抚司: 红崖山“在司东北十里. 山高耸, 多赤石, 为东面之胜.” #②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 ������宋史·食货志������: 庆历间, “始用知商州皮仲容仪, 采洛南县红崖山․虢州青水冶青铜, 置阜民․朱阳二监铸钱.” ������清一统志·商州������: 西红崖“在洛南县东南五十里. 又东红崖, 在县东南九十里. 崖石皆赤, 旧产铜.” ,1166

红崖子山,紅崖子山,홍애자산: 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南. ������清一统志·西宁府一������: 红崖子山“在西宁县奈八十里. 其土赤, 因名. 山腰有石洞.” ,1166

红崖屯,紅崖屯,홍애둔: 在今贵州毕节市东北七十里. ������明史. 贵州土司传������: 天启三年(1623), “(王)三善督兵攻大方贼巢, 擒土司何中尉等, 进营红崖. 连破天台․水脚等七囤, 夺其天险.” ,1166

红崖市,紅崖市,홍애시: 即今云南弥渡县西北二十三里红岩乡. 清道光间置汛, 有外委驻守. ,1166

红崖河,紅崖河,홍애하: 即今陕西凤县(双石铺)东小峪河. ������方舆纪要������卷56凤县: 红崖河在“县(今凤州镇)西四十五里. 出县西北山谷中, 历两当县界流入嘉陵江.” ,1166

红崖峡,紅崖峽,홍애협: 在今云南武定县北. ������方舆纪要������卷116武定军民府: 红崖峡在“府东北四十里. 东枕溪流, 险峻难涉. 宏治中, 土知府风英始筑路以便行者.” ,1166

红崖砦,紅崖砦,홍애채: 在今四川叙水县东北十里红崖山. ������明史·四川土司传二������: 天启间, 讨奢崇明之乱, “进克其(永宁)城, 降贼二万. 复进拔红崖․天台诸囤寨, 降者日至.” ,1166

红崖堡,紅崖堡,홍애보: 明置, 属高台所. 即今甘肃高台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红崖子乡. 清设守备. ,1166

红崖寨,紅崖寨,홍애채: ①在今湖北松滋县南. 明置红崖子巡司. #②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78长阳县: 红崖寨“在捍关南七里.” ,1166

红船集,紅船集,홍선집: 即今山东鄄城县东红船镇. 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舆图志������: 濮州(今鄄城县北旧城镇)东南有红船集. ,1166

红善泉,紅善泉,홍선천: 在今陕酉大荔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54同州大荔县: 红善泉在“州西南四十里……自平地涌出, 流入渭河, 州人资以灌溉.” ,1166

红湾寺,紅灣寺,홍만사: 即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治. 清宣统������甘肃新通志������卷3甘州府抚彝厅图: 西南有红湾寺番庄. 1954年于此置肃南裕固族自治区. 次年改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1166

红楼,紅樓,홍루: ①即北京大学红楼. 在今北京市东城区沙滩五四大街. 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宿舍. #②又名明远楼.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山区文明路广东博物馆院内. 始建于明, 清代重修. 是一座木结构古式楼房. 为主考楼.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科举改设优级师范学堂. 1924年孙中山在此主办广东大学. 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后, 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 ,1166

红旗岭,紅旗嶺,홍기령: 在今江西崇仁县东. ������方舆纪要������卷54抚州府崇仁县: 红旗岭“在县东三十五里. 峰上有三叠如旗.” ,1166

红旗河,紅旗河,홍기하: ①在今吉林和龙县西南. 源出长白山之长山岭․长红岭东麓, 东流, 折东南流至崇善乡西注入图们江. 亦称图们江北源, 实为图们江正源. 清张凤台������长白征存录������卷2: 红旗河“河发源长白山东北之老岭下, 流九十余里至三江日与大浪河合. 齐召南������水道提纲������: 土门色禽自长白山东麓, 东南流数百里, 北岸受阿几个, 土门译音, 阿几个大也. 似即以红旗沔为大土门, 与会典不合.” #②即今吉林珲春市之珲春河. ������清史稿·地理志������珲春厅: “西北: 图们江自汪清․朝鲜缘界, 合乾密江, 至红旗河口, 即珲春河.”,1166

红旗洞,紅旗洞,홍기동: 在今湖南溆浦县东二十里. 明������寰宇通志������卷57辰州府: 红旗洞“五代马希范遣兵收武陵诸蛮至此, 见洞中红旗隐隐, 遂屯兵于上.” ,1167

红旗街,紅旗街,홍기가: 指今吉林珲春市. 清吴板臣������宁古塔纪略������: “宁古塔西南地名红旗街, 与高丽接壤, 颇近海. 今亦设官府. 此处出海参为第一等.”,1167

红旗镇,紅旗鎮,홍기진: 在今河北承德县西一百里. ������清史稿, 地理志������: 承德府滦平县有“红旗”镇. 俗称乌举梁. ,1167

红螺山,紅螺山,홍라산: 又名螺山․螺盘山. 在今北京市怀柔县北. ������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 红螺山“在怀柔县北一(应作二)十里. 高二百余仞, 下有潭, 潭申尝有二螺, 色殷红, 夕吐光焰, 土人异之, 因以名山.” 今仍名红螺山. ,1167

红螺寺,紅螺寺,홍라사: 在今北京市怀柔县北十里红螺镇北. 建于东晋永和瞪年(348). 原名大明寺. 明正统年间改名护国资福寺. 俗称红螺寺. 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以及由东西四座配殿和诵经房组成的中院. 历代为佛教圣地. ,1167

纥升骨城,紇升骨城,흘승골성: 高句骊筑, 在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东北十七里五女山山城. 是为高句丽建晷初都城. ������魏书·高句丽传������: “朱蒙遂至普述水, 遇见三人, 其一人著麻衣, 一人著纳衣, ~人著水藻衣, 与朱蒙至纥升骨城, 遂居焉, 号日高句丽, 因以为氏焉.”,1167

纥伏干泉,紇伏幹泉,흘복간천: 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 ������新唐书, 地理志������所载边州入四夷道里中的夏州北道, “又经步拙泉故城, 八十八里渡乌那水, 经胡洛盐池․纥伏干泉, 四十八里度库结沙.” ,1167

纥那山,紇那山,흘나산: 即跋那山. 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 唐杜佑������通典·州郡三������榆林郡: “西北到黄河二十里, 去纥那山一百二里.”,1167

纥真山,紇真山,흘진산: 一名纥干山. 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与阳高县接界. ������元和志������卷14云中县: “纥真山, 在县东三十里. 虏语纥真, 汉言三十里. 其山夏积雪霜.”,1167

约昌城,約昌城,약창성: 在今新疆且末县南. 北宋时地属于阗国. ,1167

级波塘,級波塘,급파당: 即汲波塘. 在今贵州清镇市西南二十里. 明郭子章������黔记������卷8: “(威清卫)城西南二十里有级波塘, 塘拥涧泉, 日凡三涌则浊, 逾时清, 溉田甚广.”,1167

纪,紀,기: 周代国名. 姜姓. 春秋时为齐所灭. 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市南三十里纪台乡. ������左传������: 隐公元年(前722), “八月, 纪人伐夷.” ������续汉书·郡国志������: “剧, 有纪亭, 古纪国.”,1167

纪山,紀山,기산: ①即古丹山. 在今山东临朐县东三十六里.接临朐县界. #②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北. ������舆地纪胜������卷64江陵府: 纪山“在府北四十里. 绵直自荆门西山而来, 盖荆州之主山也. 后梁宜․明二帝陵林木郁然.” 纪南城以山而名. ,1167

纪氏台,紀氏臺,기씨대: 在今河南郏县东北十余里. ������水经·汝水注������: 蓝水“出阳翟县重岭山, 东南流经纪氏城西. 有层台, 谓之纪氏台.” ������续汉书������臼: “世祖车驾西征, 盗贼群起, 郏令冯鲂为贼延褒所攻力屈, 上诣纪氏, 群贼自降. 即是处, 在郏城东北十余里.”纪氏城在今河南郏县东北十余里. ������水经·汝水注������: 蓝水“东南流径纪氏城西有层台, 谓之纪氏台. ������续汉书������日: ‘世祖车驾西征, 盗贼群起, 郏令冯鲂为贼延裒所攻, 力屈. 上诣纪氏, 群贼自降, . 即是处.” ,1167

纪庄子,紀莊子,기장자: 在今天津市河西区西南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 7月9H以杨贵林为首的义和团率三百名团民在此与联军前锋日本军队展开斗争, 击毙日军队长. 后因武器不敌而失败, 一千余团民与百姓惨遭杀害. ,1167

纪州,紀州,기주: 隋开皇十八(589)改交州置, 治所在长川县(今甘肃秦安县北安伏乡). 大业三年(607)废. ,1167

纪里河,紀裏河,기리하: 即今山东胶南市西南之吉利河. (方舆纪要������卷35作“纪里河.” ,1167

纪城,紀城,기성: 在今山东习照市西南安东卫镇. ������左传������: 昭公十九年(前523), “秋, 齐高发帅师伐莒, 莒子奔纪鄣.” 杜注: “纪鄣, 莒邑也. 东海赣榆县东北有纪城.”������资治通鉴������: 南齐建武二年(495), “青, 冀二州刺史王洪范遣军主崔延袭魏纪城, 据之.” 即此. ,1167

纪南城,紀南城,기남성: 即春秋战国时楚国郢都.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 ������续汉书·郡国志������江陵县注引������荆州记������: “县北十余里有纪南城, 楚王所都.”������水经·沔水注������: “江陵西北有纪南城, 楚文王自丹阳徒此.”������晋书·安帝纪������: 东晋义熙元年(405), 南阳太守鲁宗之破桓振将温楷“于作溪, 进次纪南, 为振所败.” 即此. 城内外有丰富的楚文物. 楚纪南城故城于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67

纪家汇,紀家匯,기가회: 在今浙江萧山市南. ������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 纪家汇在“府西南百里. 浦阳江自诸暨县合东西诸江, 经此为钱清江之上源.” ,1167

纪家窝铺,紀家窩鋪,기가와포: 又作纪家窝堡或吉家窝栅. 在今吉林农安县西南. ������清一统志·吉林二������: 长春厅“北至纪家窝铺一百七十二里, 与郭尔罗斯扎萨克公接界.” ,1167

纪鄣,紀鄣,기장: 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安东卫. ������左传������: 昭公十九年(前523), “齐高发帅师伐莒, 莒子奔纪鄣.” 杜注: “纪鄣, 莒邑也. 东海赣榆县东北有纪城.”清光绪������由东通志������卷36: “安东卫故城, 在县(按指今日照市)南九十里. 本春秋莒纪鄣邑, 明宏治三年置卫.”,1167

驮甘溪,馱甘溪,타감계: 在今广西隆安县东. ������方舆纪要������卷110隆安县: 驮甘溪“在县奈二里. ……皆出武缘县界, 流入境分引溉田, 下流注于大江.” ,1167

驮龙溪,馱龍溪,타룡계: 在今广西上思县北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110上思州: 驮龙溪“源出州北龙岭, 南经狮山, 绕流丽南, 合于明江.” ,1168

驮卢镇,馱盧鎮,타로진: 即今广西崇左县东北驮卢村. 北宋置陀陵县于此. 元至正间, 太平路曾徙治于此.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置巡司驻防. 明������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 “西南过驮卢, 山开水绕, 百家成市, 倚江北岸, 旧为崇善地, 国初迁太平府治于此, 旋还丽江. 今则迁驮朴驿于此, 名日驮柴.”,1168

驮朴驿,馱僕驛,타복역: 明置, 即今广西崇左县东北驮柏村. 明������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 “驮朴去驮卢五十里. 自驮卢西至此, 皆为左州南境, 北去龙州四十里. 西仍为崇善地, 抵太平亦四十里, 水路倍之.”,1168

驮朴墟,馱僕墟,타복허: 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北左江北岸驮柏村. 为省南大道所经. 明������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 “自驮朴取道至太平西南行一里, 有石垣东起汪岸, 西属于山, 是为左州, 崇善分界.”,1168

驮命江,馱命江,타명강: 即今广西田东县西南, 右江支流龙须河. ������明史·地理志������镇安府: “南有驮命江, 下流合郁江.”仿舆纪要������卷111镇安府: 驮命江“在府城南. 府境之水皆汇流焉, 东北历奉议州界, 入于大江.” ,1168

驮桃溪,馱桃溪,타도계: 在今广西上思县北. (方舆纪要������卷110上思州: 驮桃溪在“县托二十里. 一名驮白溪. 源出东香山……下流皆入明江.” ,1168

驮娘江,馱娘江,타낭강: 在今广西田林․西林二县境. 为右江上源. ������方舆纪要������卷111上林长官司: 驮娘江“在司治西, 流入田州界, 合于右江.” ������清一统志·泗城府������: 驮娘江“在西林县东二十里. 其上流为同舍河, 源出云南广南府马别山, 东流经西隆州西南, 又东入县界, 绕县东南, 与渌驮河合流而东, 至瓦村隘入土田州界. 水色甚清, 即右江之上源.” ,1168

驮排山,馱排山,타배산: 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110永康州: 驮排山“在州(治今中东镇)西. 山溪诸水汇丽为江, 南至罗阳县境, 下流入于丽江.” ,1168

驮排江,馱排江,타배강: 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北. ������明史·地理志������罗阳县: “西有驮排江. 源出永康县, 下流入于丽江.”,1168

驮鼋溪,馱黿溪,타원계: 在今广西隆安县西北十里. ������方舆纪要������卷110隆安县: 驮鼋溪“发源都结州, 流经县西岂空山, 又东合大江.” ,1168

驮演寨,馱演寨,타연채: 在今广西隆安县匿北驮仁屯. 明置巡司于此. ,1168

驯龙场,馴龍場,순룡장: 即今四川安岳县匹南驯龙镇. 清道光������安岳县志������卷7: 驯龙场“即鱼栈滩, 在治西七十里. 铺户稠密.” ,1168

驯州,馴州,순주: 唐置羁縻州, 属戎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雷波县东. 北宋属叙州. 后废. ,1168

驯象卫,馴象衛,순상위: 明洪武十九年(1386)于思明凤凰山置, 属广西都司. 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东. 二十年(1387)迂治南宁府(今南宁市), 二十二年(1389)又迁治今横县. 后废. ,1168

驯禄县,馴祿縣,순록현: 唐置, 属羁縻驯州. 治所在今四川雷波县境. 后废. ,1168

驯雉里,馴雉裏,순치리: 在今广东紫金县西南七十五里凤凰冈西. 明․清置巡司于此. , ,1168

驰水,馳水,치수: 即今四川棒潼․盐亭․射洪等县境之潼江․梓江. ������汉书·地理志������梓潼县: “五妇山, 驰水所出, 南入涪, 行五百五十里.”������水经·梓潼水注������: 五妇山“驰水所出, 一日五妇水, 亦日潼水. 其水导源, 南径樟潼县, 王莽改日子同矣. 自县南径涪城东, 又南入于涪水.” ,1168

巡司河,巡司河,순사하: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南. 先后受汤孙湖诸湖水, 北流至鲇鱼套入长江. 此即������水经·江水注������“江水右迤谓之驿渚”者. ,1168

巡检司店,巡檢司店,순검사점: 一名巡店. 即今湖北安陆市南二十四里巡店镇. 清光绪������德安府志������卷8(兵事������: 同治三年(1864)四月, “会都统舒保帅马兵自隔蒲潭至府巡检司”, 遏捻军去路. ,1168

寿,壽,수: 春秋时齐邑.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 ������史记, 秦本纪������: 昭襄壬三十六年(前271), “客卿塞攻齐, 取刚․寿.” 此即寿邑. ������水经·汶水注������: “汶水西南流径寿张县故城北, 春秋之良县也. 县有寿聚. 汉磊寿良.”,1169

寿山,壽山,수산: ①在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境. (清一统志·吉林一������: 寿山“在(吉林)城西南四百二十里, 即查拉芬阿林.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祭告山陵, 大菟驻跸于此, 值万寿圣节, 因赐名寿内.” #②即今福建福州市北寿山. 山产美石, 可砚可印. ������舆地纪胜������卷128福州������景物下������: 寿山石“出怀安县稷下里. 洁净如玉, 但柔丽易攻, 盖珉, 类五花石.” #③在今湖北安陆市西北. ������舆地纪胜������卷77德安府: 寿山“在安陆县西北六十里, 接随州界. (汉东志������云, 黄山民有寿百岁者, 故名.” #④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一百十里. 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卷38邑梅洞长官司: “������志������云: 司西南六里寿山, 林木丛茂, 屹立层汉, 苍烟翠霭, 四时不凋.”#⑤在今陕匿彬县城南. ������方舆纪要������卷54邻髑: 寿山“四面翠撵, 其顶平旷, 有茂林修竹之胜.” ,1169

寿山艮岳,壽山艮嶽,수산간악: 即艮岳. 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隅. 宋徽宗筑. 宋王僭������东都事略������: “政和初作寿山艮岳于蔡城之东陬.”������方舆纪要������卷47: “初名凤凰山, 后改寿山艮岳. 上为华阳富, 峰峦嶂嵫, 洲渚池沼, 皆以人力为之, 穷奇极胜. 后为金人所毁. 仅存土阜而已.”,1169

寿山将军祠,壽山將軍祠,수산장군사: 又称寿公祠. 在今黑龙江齐齐哈尔_市龙沙公园内. 1926年为纪念清末著名爱国将领寿山将军建. 寿山(1860-1900), 袁姓, 字眉峰. 明末兵部尚书袁崇焕后裔, 生于瑷珲. 清光绪二十兰年(1897)为驻瑷珲镇边军统领. 光绪二十五年(1899)升任瑷珲副都统, 二十六年署黑龙江将军. 同年7月, 沙俄以十万大军向我国进攻, 寿山将军奋勇抗击, 最后以身殉职. 现祠堂已整修一新, 原“眉峰殉难”碑铭, 重新立于祠内. ,1169

寿水,壽水,수수: 洞过水支流. 在今山西寿县南. ������方舆纪要������卷40寿阳县: 寿水“县南二里. 有二源并导合流, 至县西南十里, 合于黑水.” 南注洞过水. ,1169

寿丘,壽丘,수구: 在今山东瞌阜市东北: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 皇甫谧云, “黄帝生予寿丘.” 又, ������史记, 五帝本纪������载: 舜“作什器于寿丘.” ������正义������: “寿丘在鲁东门之北, 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茁阜旧城在今曲阜市东北二里古城村, 故寿丘当在今市东北八里. ,1169

寿丘里,壽丘裏,수구리: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 (洛阳伽蓝记������卷4: “自延酷以西, 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 北达芒山, 其间东西二里, 南北十五里, 并名为寿丘里, 皇宗所居也. 民间号为王子坊.”,1169

寿宁寺,壽寧寺,수녕사: 又名霍耳章谷寺. 在今疆川炉霍城西北. “寿宁寺”, 藏语“泽德郎”的音转, 意为“祝愿长寿平安.” 始建予清顺治七年(1650), 为康区黄教十三大寺庙之一. 1982年迁建色德龙村山坡上, 与旧寺隔鲜水河南北相望. ,1169

寿宁军,壽寧軍,수녕군: 北宋政和六年(1116)改直州羁縻州置, 属茂州. 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 ������宋史·地理志������茂州: “寿宁砦, 本羁縻直州, 政和六年建寿宁军, 在大皂江外, 距茂州五里.”政和八年(1118)改为寿宁砦. 宣和三年(1121)废砦为堡, 四年(1122)废入汶川县. ,1169

寿宁县,壽寧縣,수녕현: 明景泰六年(1455)析政和․福安二县部分地置, 属建宁府. 治所在杨梅村(今福建寿宁县治鳌阳镇). 冯梦龙������寿宁待志������: 相传“浙之景宁․泰顺․庆元与闺之福宁(当为寿宁)四县并设于景泰七年, 为‘景泰庆寿’四字.” 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福宁府. 1913年属福建东路道. 1914年属闽海道. 1928年直属福建省. ,1169

寿宁砦,壽寧砦,수녕채: 北宋政和八年(1118)改寿宁军置, 属茂州. 在今四川茂县西. ������宋史·地理志������茂州: “寿宁砦本羁縻直州, 政和六年建寿宁军, 在大皂江钋, 距茂州益里. 八年, 废为砦. 宣和三年废砦为堡.”次年废. ,1169

寿圣寺,壽聖寺,수성사: 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 清同治������阳城县志������卷4: 寿圣寺“在县西北四十里. 后唐僧宗憋建. 天成二年舍利放光, 宋初改为泗州院. 毁于真宗时. 天禧间僧法澄等重建, 治平四年赐额寿圣.” ,1169

寿光县,壽光縣,수광현: 西汉置, 属北海郡. 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北二十里, 俗称牟城. 东汉属乐安国. 建武二年(26)封更始子鲤为侯邑. 南朝宋废. 隋开皇六年(586)复置, 属青州. 移治今寿光市. 大业初属北海郡. 唐属青州. 金属益都府. 元属益都路. 明․清属青州府. 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 1925年改属淄青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93年改设寿光市. ,1170

寿州,壽州,수주: ①隋开垒初置, 治所在辰溪县(今湖南辰溪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充州. #②隋开皇九年(589)置, 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大业三年(607)改为淮南郡. 唐武德三年(620)复为寿州. 天宝元年(742)改为寿春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寿州. 辖境相当今安徽寿县․六安․霍山․霍丘等市县地. 五代周显德三年(956)移州治下蔡县(今安徽风台县). 北宋政和六年(1116)升为寿春府. 金改为寿问. 元至元十四年(1277)废寿州, 改为安丰路.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为寿春府, 寻复为寿州, 后直隶中书省. 1912年改为寿县, #③唐武德四年(621)置, 治所在寿张县(今山东梁山县西北寿张集). 领寿张․寿良二县. 辖境相当今山东梁山县及东平县西部地. 五年(622)废. #④金天会七年(1129)升乐寿县置, 治所在乐寿县(今河北献县). 天德三年(1151)改名献州. ,1170

寿州卫,壽州衛,수주위: 明洪武初置, 属直隶. 治所在寿州城内(今安徽寿县). 后废. ,1170

寿江水,壽江水,수강수: 在今湖南汝城县南. ������方舆纪要������卷82桂阳县“淇江”条下: “������志������云, 县南十里有寿江水, 北流入城, 其下流西入宋水. 宋时县有延寿银坑, 盖以此水名.”,1170

寿安山,壽安山,수안산: 又名五华山․聚宝山. 在今北京市海淀区西北. 为霞山北部余脉. ������元史·英宗纪������: 延裙元年(1320), “建寿安山寺, 给钞千万贯.” 至治元年(1321), “冶铜五十万斤作寿安山寺佛像.” 即此. ,1170

寿安寺,壽安寺,수안사: 在今湖北巴东县. ������清一统志·宜昌府������: 寿安寺“在巴东县治西. 唐贞观间建. 宋寇准为令日, 尝游其地. 题咏甚多. 明隆庆间改为学, 万历十五年复为寺.” ,1170

寿安县,壽安縣,수안현: 隋仁寿四年(604)改甘棠县置, 属谷州. 治所即今河南宜阳县. 大业初属河南郡. 义宁元年(617)移治九曲城(今宜阳县西北八里甘棠寨). 唐贞观七年(633)还治今宜阳县, 属洛州. 开元元年(713)属河南府. 北宋庆厉三年(1043)废. 四年(1044)复置. 金大定时改为宜阳县. ,1170

寿安宫,壽安宮,수안궁: 北魏平城宫殿. 在今山西大同市北. ������魏书·高宗纪������: 和平元年(460)“夏四月戊戌, 皇太后常氏崩于寿安殿.” 即此. ,1170

寿安镇,壽安鎮,수안진: 北宋置, 属依政县. 在今四川蒲江县东北三十里寿安镇. ,1170

寿阳山,壽陽山,수양산: 在今山西寿阳县东北. ������资治通鉴������: 西晋永嘉六年(312), 拓跋猗卢击败刘曜. “猗卢因大猎寿阳山.” 胡三省注: “寿阳山, 在乐平寿阳县.”,1170

寿阳县,壽陽縣,수양현: ①西晋置, 属乐平郡. 治所在今山西寿阳县西南. 在寿水之阳, 故名. 永嘉后废. 隋开皇十年(590)复置, 属劳州. 治所即今寿阳县. 大业初属太原郡. 唐属太原府. 金属平定州. 元属冀宁路. 明属太原府. 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平定州. 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 1930年直属山西省. #②东晋孝武帝改寿春县置, 为淮南郡治. 治所即今安徽寿县. 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复改寿春县. 八年(464)又改名睢阳县. ,1170

寿阳坪,壽陽坪,수양평: 亦作受阳坪. 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南一百五十里. ������明史·白圭传������: 成化初, 镇噩刘通(千斤)义军, “通奔受阳, 谋走陕西.” ,1170

寿阳郡,壽陽郡,수양군: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置, 属万州. 治所在今四川达县或宣汉县境. 西魏属通州. 隋开皇三年(583)废. ,1170

寿良县,壽良縣,수량현: 西汉显, 属东郡. 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 东汉改为寿张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属寿州. 五年(622)省入寿张县. ,1170

寿张县,壽張縣,수장현: ①东汉改寿良县置, 属东平国. 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 南朝宋改寿昌县. 北魏复改寿张县, 属东平郡. 迁治今梁山县西北寿张集. 隋属济北郡. 唐属郓州. 金大定七年(1167)迁今河南台前县竹口镇, 十九年(1179)复还lB治, 属东平府. 元属东平路. 明属东平州, 洪武十四年(1381)徙治王陵店(今阳谷县东南寿张镇). 清属兖州府. 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 1925年属东昌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64年撤销, 将金堤以北地区并入阳谷县, 金堤以南地区并入范县. #②北周改淮恩县置, 为淮阴郡治. 治所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码头镇. 隋开皇初改为淮阴县. ,1170

寿张集,壽張集,수장집: 在今山东梁山县西北十八里. 北魏置寿张县․唐初置寿州于此. ,1170

寿昌军,壽昌軍,수창군: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改武昌军置, 治所在武昌县(今湖北鄂州市). 元趸元十四年(1277)改为寿昌府. ,1170

寿昌县,壽昌縣,수창현: ①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昌县置, 属吴郡. 治所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五十二里古城山村. 南朝梁属新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省. 唐永昌元年(689)复置, 属睦州. 载初元年(690)又省. 种龙元年(705)再置, 徙治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二十六里寿昌镇, 寻迁治白艾里(今建德市西南二十二里桂村), 盾还治今寿昌镇. 北宋宣和三年(1121)属严州. 南宋咸淳元年(1265)属建德府. 元属建德路. 明․清属严州府. 民国初属浙江金华道. 1927年直属浙江省. 1958年撤销, 并入建德县. #②南朝宋改寿良县置, 寄治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 北魏改为寿张县. #③磨武德二年(619)置, 属沙州. 治所即今甘肃敦煌市西南破城子. ������元和志������卷40寿昌县: “因县南寿昌泽为名.”后废. #④1913年改武昌县置, 属湖北鄂东道. 治所即今湖j£鄂州市. 1914年改名鄂城县. ,1170

寿昌府,壽昌府,수창부: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寿昌军置, 治所在武昌县(今湖北鄂州市). 后废. ,1171

寿昌驿,壽昌驛,수창역: 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二十六里寿昌镇. ������方舆纪要������卷90寿昌县: 寿昌驿“在县(今寿昌镇)南.” ,1171

寿昌郡,壽昌郡,수창군: 北魏正光六年(525)置, 属瓜州. 治所在龙勒县(即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一百五里破城子). 辖境相当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及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地. 北周废. ,1171

寿昌海,壽昌海,수창해: 即渥洼水. 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南湖乡. ������元秘志������卷40沙州寿昌县: “武德二年改置寿昌, 因县南寿昌泽为名也.”,1171

寿昌溪,壽昌溪,수창계: 新安江支流. 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 源出三井尖东北, 流至建德市(白沙镇)酉入新安江. ������元丰九域志������卷5: 睦州寿昌县有“寿昌溪.” ������穷舆纪要������卷90寿昌县: 寿昌溪“在县西. 源出西南六十里之鹅笼山……流长九十里, 出寿昌港口, 又东北绕苍山入新安江, 县境之水悉汇入焉.” ,1171

寿岳,壽嶽,수악: 即“艮岳.” 在今河南开封市内东北隅. ������宋史·地理志������东京: “宣和六年, 诏以金芝产于艮岳之万寿峰, 又改为寿岳.”,1171

寿河,壽河,수하: 即今江苏淮安市东南五十里․涧河支流故城河. 上接黄浦, 下达射阳湖. ������资治通鉴������: 唐景福元年(892), “时溥遣兵南侵, 至楚州, 杨行密将张训․李德诚败之于寿河.” 即此. ,1171

寿泠水,壽泠水,수령수: 今越南平治天省北广治河. ������水经, 温水注������: 寿泠水“出寿泠县界, 魏正始九年, 林邑进侵, 至寿泠县以为疆界.” ,1171

寿泠县,壽泠縣,수령현: 三国吴置, 属日南郡. 治所在今越南平治天省广治县北广治河东岸. 后废. 匿晋太康十年(289)复置, 南齐以后废. 隋大业元年(605)复置, 属荡州. 大业三年(607)属比景郡. 后废. ,1171

寿春,壽春,수춘: 战国楚邑. 即今安徽寿县. 战国末楚考烈王自陈迁都于此. ������史记·楚世家������: 孝烈王二十二年(前241), “楚东徒都寿春, 命日郢.” ,1171

寿春县,壽春縣,수춘현: 秦置, 治所即今安徽寿县. 东晋孝武帝时以避郑太后讳, 改为寿阳县. 南朝宋又改睢阳县, 北魏复名寿春县. 秦汉为九江郡․淮南国治所;魏․晋․南北朝为扬州․豫州․南豫州殁淮南郡․梁郡治所;隋唐为寿州治所;宋․元为安丰军․安丰路治所. 明初废入寿州. ,1171

寿春府,壽春府,수춘부: 北宋政和六年(1116)升寿州置, 治所在下蔡县(今安徽凤台县). 辖境相当今安徽风台․霍丘․寿县等地. 金改为寿州. 南宋绍兴三十三年(1162), 升安丰军为寿春府, 治所在安丰县(今安徽寿县西南安丰铺). 乾道三年(1167)移淄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改为安丰军.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升为路, 明初复为寿春府, 寻又改为寿州. ,1171

寿春郡,壽春郡,수춘군: 唐天宝元年(742)改寿州置, 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乾元元年(758)复为寿州. ,1171

寿南县,壽南縣,수남현: 1948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寿光县南部析置, 治屯田(今山东寿光市东南屯田). 1949年徙治寒桥(今寿光市东寒桥镇). 1953年撤销, 并入寿光县. ,1171

寿星塘山,壽星塘山,수성당산: 在今广东中山市南二十里. ������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香山县: 北台山, “������志������云, 相近者有寿星塘山, 塘广数亩, 在山之北. 野史, 宋端宗崩于舟中, 葬寿星塘. 今塘侧有陵迹五处, 盖遗臣马南宝所筑疑冢也. 其地亦名坟头冈.” ,1171

寿保场,壽保場,수보장: 即今四川犍为县东北五十五里寿保乡. 民国������犍为县志������: 卷2: 寿保场在“西北五十五里.” ,1171

寿峰山,壽峰山,수봉산: ①在今陕西富县南. ������方舆纪要������卷57廊州: “痔峰山在州南百二十里, 南接耀州丽官县境.”#②在今陕西淳化县北. ������清一统志·邻州������: 寿峰山“在淳化县北二里. 俗呼为三楞山. 或谓即������甘泉赋������所云椽峦也.” ,1171

寿峰寺,壽峰寺,수봉사: 在今河北丰润县城南十余里车轴山峰顶. 始建于辽重熙元年(1032). ������清一统志·道化州������: 寿峰寺“在丰润县南车轴山. 有无量(梁)阁一․塔二, 宋崇禧(按, 应为辽重熙)间建.” ,1171

寿陵,壽陵,수릉: ①即南朝齐陈道巨之墓, 陈武帝追尊为寿陵. 在今浙江长兴县东七里阳乌山. #②唐僖宗母玉太后的陵墓.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二十五里. ,1171

寿黄支线,壽黃支線,수황지선: 自山西寿阳至黄澶口(今黄丹沟)煤矿. 长15.8公里. 为正太铁路支线. 日伪予1941-1942年修筑. ,1171

寿康水驿,壽康水驛,수강수역: 在今广东德庆县西. ������方舆纪要������卷101德庆州: 寿康水驿“旧在城西. 万历二十八年, 改置于城东.” ,1171

寿舒,壽舒,수서: 春秋时莒邑. 在今山东莒县境. ������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前550), “齐侯还自晋, 不入, 遂袭莒, 门于且于, 伤股而遐. 明日, 将复战, 期于寿舒.” 杜注: “寿舒, 莒地.”,1171

寿溪,壽溪,수계: 在今福建南安市东南. ������方舆纪要������卷99南安县: 寿溪在“县(旧治在丰州镇)南三十里. 有覆鼎山, 溪源出焉. 萦纡二十余里, 溉田三千余亩.” ,1171

寿靡,壽靡,수미: 古族名. 又作州靡․余靡․寿麻. ������吕氏舂秋·任数篇������: “西服寿靡.” 高诱注: “寿靡, 西极之国, 靡亦作麻.”������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寿麻之国.” 战国时期, 寿靡约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一带. ,1171

歼甸,殲甸,섬전: 即元普济州. 在今四川米易县西北普威彝族乡. ������元史·地理志������: 普济州在德昌路西北“夷名歼甸.” ,1172

玛卜加喀巴普山,瑪蔔加喀巴普山,마복가객파보산: 一名玛布置喀巴布冈里. 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 冈仁波齐峰西南. 为阿里之西南界. 玛卜加河发源于此. 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 “唐古忒(藏)语: 玛卜加, 孔雀也. 山形似孔雀, 口有泉流出, 故名.”,1172

玛布罝喀巴布冈里,瑪布罝喀巴布岡裏,마포저객파포강리: 即玛卜加喀巴普山. 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 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20载: “西番(藏)语: 玛h置谓孔雀. 雪山涧水下流, 如出孔雀口, 故名.”,1172

玛尔古山,瑪爾古山,마이고산: 在今四川金川县南安宁东乡o������溃史稿·四川土司传������: 乾隆四十年(1775), 定西将军阿桂率大军讨大小金川土司, “十二月, 遂据玛尔古山, 噶尔崖即在其下. 索诺本之母姑姊妹亦降.” ,1172

玛尔占鄂勒氐,瑪爾占鄂勒氐,마이점악륵저: 在今新疆墨玉县东北和田河西岸. ������清一统志·和阗������: 玛尔占鄂勒氐“在塔喀克北六十五里, 和阗城东北四百二十里.” ,1172

玛尔堪苏河,瑪爾堪蘇河,마이감소하: 即今新疆乌恰县谣南之玛尔坎苏河(克孜勒苏河).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68: 玛尔堪苏河“广源尚远于鸟兰乌苏․雅璜雅尔, 自应列为一源, 合之南北二源而得三焉.” ,1172

玛尔瑚鲁克山,瑪爾瑚魯克山,마이호로극산: 在今新疆叶城县南.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1: 密尔岱山“与玛尔瑚鲁克山峰峦相属, 玉色黝丽质坚, 声清越以长.” ,1172

玛尔噶朗,瑪爾噶朗,마이갈랑: 清藩属浩罕属城. 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马尔吉兰. 乾隆������西域图志������卷45: 玛尔噶朗“在安集延西八十里. 北滨那林河. ……乾隆二十四年侍卫达克塔纳往抚其城, 伊拉斯呼里拜伯克以其属内附.” 光绪二年(1876), 为沙俄吞并. ,1172

玛达呼城,瑪達呼城,마달호성: 在今黑龙江省青冈县东南芦河镇附近. 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2: “齐齐哈尔东南通肯河上, 有玛达呼城.”,1172

玛曲,瑪曲,마곡: 即黄河上源. “玛曲”, 藏语意为孔雀河或黄河. 在今青海曲麻莱县东北. 源出雅拉达泽山东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匿南缘, 东流经马涌滩, 注入星宿海. 1日图多误以雅砻江上游之咱曲(扎曲)为玛曲. 民国汪公亮������西北地理������第4节: “玛曲河, 即黄河上游.”,1172

玛延昂阿卡伦,瑪延昂阿卡倫,마연앙아잡륜: 亦作玛延河口卡伦. 清置, 属三姓副都统. 在今黑龙江省方正县北蚂蚁河口东岸. 光绪������吉林通志������卷17: 玛延河口卡伦在“(三姓)城正西, 松花江南岸二百余里.” ,1172

玛杂尔山,瑪雜爾山,마잡이산: 即今新疆墨玉县北麻扎塔格山. 清乾隆������嚣域图志������卷23: 玛杂尔山“为和阗地屏, 山不甚高, 产火硝, 不当孔道.” ,1172

玛那山口,瑪那山口,마나산구: 又称仲(卓)尼拉. 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冬春大雪封山, 夏秋可通行. 1954年中印协定规定双方商人․香客可经由此山口互通往来. 玛那山口是札布兰․达巴到印度境内仲尼一带的山口通道. ,1172

玛库雅,瑪庫雅,마고아: 即玛枯雅尔. 在今新疆墨玉县西北. 清宣统������耨疆图志������卷4和阗县: 玛库雅在“城西北九十里.” ,1172

玛纳斯,瑪納斯,마납사: 即今新疆玛纳斯县. 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 玛纳斯, “准语(蒙古语), 玛纳, 巡逻之谓. 地容游牧, 巡逻者众, 故名.”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于此置绥来县. 1953年改名玛纳斯县. ,1172

玛纳斯河,瑪納斯河,마납사하: 一作马纳思河. 源出新疆玛纳斯․沙湾․和静三县交界处, 北流经玛纳斯西, 西北流经沙湾县北․克拉玛依市东, 东北流入玛纳斯湖.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3: 玛纳斯河, “准语(蒙古语), 玛纳, 巡逻也. 斯, 谓其人, 滨河有巡逻者也, 是以名焉.” ,1172

玛呼山,瑪呼山,마호산: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图古尔河东. 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7: 玛呼山在“(宁古塔)城东北三千五百六十六里.” ,1172

玛呢图干都尔罕卡伦,瑪呢圖幹都爾罕卡倫,마니도간도이한잡륜: 一作吗呢图噶图勒罕卡伦. 清乾隆年间置, 在今哈萨克斯坦斋桑泊东北额尔齐斯河南岸. 清������塔尔巴哈台事宜������卷3: 玛呢图于都尔罕卡伦“在鄂伦布拉克北八十里鄂尔齐斯河岸与科布多交界.” ,1172

玛泥兰卡伦,瑪泥蘭卡倫,마니란잡륜: 清置, 属三姓副都统i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 后废. ,1172

玛枯雅尔,瑪枯雅爾,마고아이: 亦作玛库雅. 在今新疆墨玉县西北. ������清一统志·和阗������: 玛枯雅尔“在和阗城北. 其西为乌哈什.” ,1172

玛脑山,瑪腦山,마뇌산: 在今四川富顺县西北一里半. ������舆地纪胜������卷167富顺监: 马脑山“在监西, 与凌云山相接, 西北诸山惟此最高, 下即中岩.”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3: 玛脑山“横亘盘礴, 半麓为中岩, 以北岩屠左, 澜岩在右, 故名. 唐时建寺其下. 宋淳熙辛末奉旨赐‘中岩’二字题额.” 历来名人题刻甚多. ,1172

玛旁雍错,瑪旁雍錯,마방옹착: 又名玛法木错. 在今西藏普兰县北七十里. 汉译亦作玛拜雍错․马法木错․马品木错․马品木达赖池. 又写作阿耨达池. 藏语意为“不败碧玉湖.” 指11世纪时本教徒与佛教徒在此地区激烈争斗, 结果佛教徒取胜, 因而得名. 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1172

玛展窝集,瑪展窩集,마전와집: 亦作密占窝集. 在今黑龙江省海林市西南. ������清一统志. 吉林一������: 玛展窝集“在宁吉塔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光绪������吉林通志������卷19宁古塔城: 玛展窝集“密占河发源于此, 密占․玛展声转字通, 非两地也.” ,1172

玛域,瑪域,마역: 藏语译称异名, 又名芒域. 今西藏阿里地区西北部及毗邻克什米尔东部拉达克地区. 古为羊同国属, 公元7世纪前期属吐蕃. 10世纪时吐蕃王室后裔于此建立政权, 治所在今列城, 为阿里三部之一. ,1172

玛勒呼哩,瑪勒呼哩,마륵호리: 亦名玛尔瑚哩. 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南. 清萨英额������吉林外纪������卷3: “宁古塔至珲春无站, 亦无旅店, 有卡伦六处传递公文. 宁古塔西九十里曰玛勒呼哩.”,1173

玛勒呼哩窝集,瑪勒呼哩窩集,마륵호리와집: 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南与吉林省汪清县交界之老爷岭. ������清一统志·吉林一������t“佛楞窝集”条下: “玛勒呼哩窝集, 在(宁古塔)城南一百五十里.”图们江发源于此. ,1173

玛喇巴什厅,瑪喇巴什廳,마라파십청: 清光绪八年(1882)置, 属甘肃省. 治所在玛喇巴什城(今新疆巴楚县西南阿克萨克马热勒). 光绪十年(1884)属耨疆省. 二十八年(1902)徒治巴尔楚克城(今巴楚县), 改为巴楚州. ,1173

玛喇巴什城,瑪喇巴什城,마라파십성: 清道光十二年(1832)建, 在今新疆墨楚县西南阿克萨克马热勒. 光绪八年(1882)置玛喇巴什厅于此. ,1173

玛瑙山,瑪瑙山,마노산: ①在今四川万源市北七十里, 与陕西接赛. ������明史·左良玉传): 崇祯十三年(1640), “时(张)献忠营太平县大竹河, 良玉驻渔溪渡. 未几, 总督(郑)崇俭弓|其兵来会. 贼移军九滚坪, 见玛瑙山峻险, 将据之. 良玉始抵山下, 贼已踞山颠, 乘高鼓嗓. ……鏖战久之, 贼大溃, 坠崖涧者无算, 追奔四十里. 良玉兵斩扫地王曹威, 白马邓天王等渠魁十六人. 献忠妻妾亦被擒, 遁入兴山․归州之山中.” #②在今贵州黔匿县境. ������方舆纪要������卷121贵阳府“南望山”条下: “玛瑙山在府西二百五十里. 峰峦逶迤, 林木叠翠, 水西宣慰安氏宅其山麓.”#③在今云南保山市西. ������方舆纪要������卷118保山县: 玛瑙山“在城西百里, 山产玛瑙石.”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详记了玛瑙山开采玛瑙的情况. ,1173

玛瑙屯,瑪瑙屯,마노둔: 在今贵州遵义县东. ������明史·陈磷传������: 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之役, “‘贼’悉聚青蛇․长坎․玛瑙․保子四囤, 地皆绝险, 而青蛇尤甚. ……青蛇四面陡绝, 磷围其三面, 购死士从玛瑙后附葛至山背举炮”, 即此. ,1173

玛瑙河,瑪瑙河,마노하: 在今湖北枝江县西. ������清一统志·荆州府一������: 沧茫溪“在宜都县东北兰十里. 一名玛瑙溪. ……������旧志������: 源出宜都东北三十里冈, 即东林陂. 曲折成溪, 下流入大江.” ,1173

玛瑙堡,瑪瑙堡,마노보: 在今湖南资兴市东北八面山上. ������方舆纪要������卷82兴宁县: 玛瑙堡“隆庆二年平瑶乱, 因置堡于此.” ,1173

玛察山,瑪察山,마찰산: 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北. ������清一统志·吉林������: 玛察山“在(吉林)城西南界.” 又, 苇苫河“在(吉林)城西南界. 源出玛察山, 相近有鸟勒间诃流合焉. 又有玛察河, 亦出玛察山, 俱北流入佟家江.” ,1173

弄岛,弄島,롱도: 即今云南瑞丽市霭南吸十八里弄岛乡. 1932年于此置瑞丽设治局. 傣语“弄”为水塘, “岛”为青苔, 意即青苔塘. ,1173

弄松堡寨,弄松堡寨,롱송보채: 在今甘肃岷县东七十五里. ������明一统表������卷37岷州卫“茶埠峪寨”条下: “自是丽东又有冷落山․永宁堡․弄松堡三寨.”,1173

弄限山,弄限山,롱한산: 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110思城州: 弄限山“在州(治今思城乡)北. 峻险难越.” ,1173

弄栋节度,弄棟節度,롱동절도: 唐南诏后期改云南节度置, 治所在弄栋城(今云南姚安县东十里, 姚安坝子东缘的缓坡上). 辖境约当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地. 宋大理改弄栋府. ,1173

弄栋县,弄棟縣,롱동현: 又作桥栋县.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 属益州郡. 治所在今云南姚安县西北十七里旧城. 三国蜀建兴三年(225)为云南郡治. 西晋属云南郡. 东晋成帝时为兴宁郡治. 南齐属兴宁郡. 梁末废. ,1173

弄栋城,弄棟城,롱동성: 唐南诏置, 属云南节度. 在今云南姚安县东十里, 姚安坝子东缘的缓坡上. 南诏后期为弄栋节度驻地. 宋大理废. ,1173

弄掌街,弄掌街,롱장가: 即弄璋街. 今云南盈江县西南二十三里弄璋街. ,1173

弄溪镇,弄溪鎮,롱계진: 北宋置, 属益阳县. 即今湖南桃江县治. 清同治������益阳县志������卷2: “两岸市廛夹峙如巷, 故日弄溪.”镇因溪为名. 后又名桃江镇. ,1173

弄璋街,弄璋街,롱장가: 即今云南盈江县西甫二十三里弄璋街, 为弄璋乡驻地. 清光绪(腾越厅志稿������卷4: 乾隆四十四年(1779)设弄璋街塘. 傣语“弄”为水塘, “璋”为大象, 意即象塘. ,1173

麦大力庙,麥大力廟,맥대력묘: 即美岱召. 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东美岱召. 清康熙间范昭逮������从西纪略������三: “十六日卯刻起营, 已刻至麦大力庙.”,1173

麦山,麥山,맥산: 即紫金山. 在今河南孟县西八里. ������新唐书·太宗纪������: 贞观十一年(637)十一月, “乙未, 猎于济源麦山.” ������方舆纪要������卷47孟县: 紫金山“地宜麦, 亦名麦山.” ,1173

麦川堡,麥川堡,맥천보: 北宋置, 在今陕西定边县西. ������寒史·地理志������庆阳府: 麦川堡“本名麦径岭, 政和六年赐名.” ,1173

麦子山,麥子山,맥자산: 在今四川巫溪县北. ������方舆纪要������卷69奉节县: 麦子山在“府北=百余里. 山延袤四百余里. 东抵湖广之房․竹, 北接陕西之平利, 西南则与奉․云․开․万相连. 内有红线岩․筛罗岩等处. 原存古寨可容数十万人. 上有壤田, 可资饷给. 正德․嘉靖间, 群贼皆啸聚于此. 副使张俭曾议设堡编夫, 以严把守, 寻复废弛.” ,1173

麦匝簇长官司,麥匝簇長官司,맥잡족장관사: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 属松潘卫. 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北麦扎乡. ������明史, .四川土司传������: 宣德二年(1426), 千户钱宏“又领军突入麦匝诸族, 逼取牛马, 致番人忿怒.” 即此. 后废. ,1173

麦田,麥田,맥전: 在今甘肃靖远县东北. ������晋书·乞伏国仁载记������: 乞伏儒大寒自苑川“迁于麦田无孤山.” ������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北径麦田城西.”即此. ,1174

麦丘,麥丘,맥구: 战露时齐邑, 在今山东商河县西北. ������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十九年(前280), “赵奢将, 攻齐麦丘, 取之.” 即此. ,1174

麦市,麥市,맥시: 即今湖北通城县东南三十四里麦市镇. 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通城县东南有麦市. ,1174

麦兰河卫,麥蘭河衛,맥란하위: 明永乐四年(1406)置, 属奴儿干都司. 治所在今黑龙江穆棱县东北穆棱河流域. 后废. ,1174

麦地龙,麥地龍,맥지룡: 在今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北麦地龙乡. 清置麦地龙土百户. ,1174

麦达,麥達,맥달: 当在今四川西昌市境. ������明史·李应祥传������: 万历中, 讨建昌逆酋安守․五咱之乱, “裨将田中科营麦达, 逼安守. 会谍者报守谋袭中科, 应祥夜饮材官高逢胜三巨觥, 令率敢死士三百疾趋七十里, 抵麦达而伏. 守夜至, 遇伏被擒.” ,1174

麦杂蛇湾寨,麥雜蛇灣寨,맥잡사만채: 在今四J||黑水县东北麦扎乡(色湾). 清雍正四年(1726)置麦杂蛇湾寨士千户. ,1174

麦冲河,麥沖河,맥충하: 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南. ������方舆纪要������卷121都匀府平浪司: 麦冲河在“司东南十里. 岸有古寨. 下流入于都匀河. (明)正德三年, 都匀․清平间叛苗富架重恶龙作乱, 盲军讨平之. 一由杨安․答于․麦冲进, 一由清平․索驴․擞毛进, 即此麦冲河也.” ,1174

麦冲铺,麥沖鋪,맥충포: 明置, 即今贵州都匀市南墨冲镇. ������清一统志·都匀府������“五家铺”条下: 又有“麦冲铺”等, 旧皆戍守处. “麦冲”系布依语音译, 意为磨石冲子. ,1174

麦岭,麥嶺,맥령: 即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北六十里麦岭镇. 清设麦岭营予此. ������清一统志·平乐府二������: 麦岭营“在富川县东北. 本朝移同知住此, 兼设都司防守.” ,1174

麦怯斯城,麥怯斯城,맥겁사성: 亦作蔑怯思城․灭怯思. 在今俄罗斯高加索山北. ������元史·吐吐哈传������: 太宗时, 钦察国“忽都速蛮之子班都察, 举族迎降, 从征麦怯斯有功.” ,1174

麦学,麥學,맥학: 即今四川德格县东南麦宿乡. 民国������德格县图志������乡镇: 县南区有麦学. ,1174

麦城,麥城,맥성: 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南四十四里两河乡东北麦城村.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关羽还当阳, 西保麦城.”������水经·沮水注������: 沮水“又南径麦城西.” 即此. ,1174

麦垛山,麥垛山,맥타산: 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二十里. ������清一统志·巩昌府一������: 麦垛山“与朱图山相连, 形若麦垛, 为秦陇通衢, 悬崖设栈.” ,1174

麦架桥,麥架橋,맥가교: 即今贵州贵阳市西北麦架乡. ������方舆纪要������卷121贵阳府: 麦架桥在“府北三十里, 通水西大道.” ,1174

麦积山,麥積山,맥적산: ①在今山西平顺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42平顺县: 麦积山“在县东南百四十里. 磊石蟥炕.;形如麦积.” 故名. #②即麦积崖.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麦积乡境. ������方舆胜览������卷69:麦积山“在天水县东百里. 状如麦积, 为秦地林泉之冠. 上有姚秦所建寺.” ,1174

麦积崖,麥積崖,맥적애: 亦名麦积山. 在今甘1肃天水市东南八十里麦积乡境, 是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 从公元四․五世纪的西秦起, 历代在山中开凿了许多石窟, 为我国大型石窟群之一. ������魏书·李焕传������: 正始三年(506), 秦州主簿吕苟儿反, 秦州刺史李焕令石长乐“由麦积崖赴援.” 又������魏书·李苗传������: 正光末陇右叛乱, 东侵岍岐, 李苗请固守陇东, “别命偏师精兵数千, 出麦积崖以袭其后.” 皆即此. 麦积崖石窟于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74

麦桑设治局,麥桑設治局,맥상설치국: 1941年由松潘县黄胜关以外地方析置, 驻麦桑(中阿坝, 今凹川阿坝县). 1949年撤销, 并入松潘县. ,1174

麦著土村长官司,麥著土村長官司,맥저토촌장관사: 元置, 属思州安抚司. 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王村镇西. 明改为麦著黄峒长官司. ,1174

麦著黄峒长官司,麥著黃峒長官司,맥저황동장관사: 明改麦著土村长官司置, 属永顺宣慰司. 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王村镇西. 清废. ,1174

麦斜岩,麥斜岩,맥사암: 一名樵谷山. 在今福建仙游县东北五十里石所由. ������清一统志·兴化府������: 石所山“在仙游县东北六十里何岩东, 高数千仞, 盘踞百余里. ……其东有麦斜岩, 亦名樵答山.”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一O八团驻此. ,1174

麦盖提八栅,麥蓋提八柵,맥개제팔책: 即今新疆麦盖提县.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82巴楚州: “城南……自四台南行三十里渡玉河, 一百五十里麦盖提八栅. 杨柳夹道, 田地膏腴, 村舍鳞次栉比.”1928年置麦盖提县于此. ,1174

麦盖提县,麥蓋提縣,맥개제현: 1928年析巴楚县置, 属新疆喀什噶尔道. 治所麦盖提庄(即今新疆麦盖提县). 1930年属喀什噶尔行政区, 后直属新疆省. ,1174

麦傲长官司,麥傲長官司,맥오장관사: 元置, 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西北. ,1174

麦穰长官司,麥穰長官司,맥양장관사: 元置, 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东北. ,1174

进山县,進山縣,진산현: 西晋置, 属武平郡. 治所在今越南永富․北太两省境. 南宋以后废. ,1174

进林碶,進林碶,진림계: 在今浙江奉化市北. ������方舆纪要������卷92奉化县: 进林碘“在县北二十五里. 内河之水由此泄入于大江, 上有石桥. ������志������云: 宁․绍․台․温驿道所经也.” ,1174

进贤县,進賢縣,진현현: 北宋崇宁二年(1103)升进贤镇置, 属洪州. 治所即今江西进贤县. 南宋属隆兴府. 元属龙兴路. 明属南昌府. 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 1927年直属江西省. ,1174

进贤溪,進賢溪,진현계: 即今浙江淳安县东北东源港. ������清一统志·严州府������: 进贤溪“在淳安县东北二十五里.” ������清史稿·地理志������严州府淳安县: 新安江“左得东溪上流进贤溪, 汇诸山水注之.” 原入新安江.1960年后入干岛湖. ,1174

进贤镇,進賢鎮,진현진: 北宋初置, 属南昌县. 故址即今江西进贤县. 崇宁二年(1103)升为进贤县. ,1175

进和门,進和門,진화문: 即汉长安城北面东头第一门洛城门.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城乡高庙村北. 王莽改名进和门. ,1175

进乘县,進乘縣,진승현: 东汉改进桑县置, 属胖柯郡. 治所在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境. 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属兴古郡. 东晋废. ,1175

进流川,進流川,진류천: 即今山西壶关县治. 唐贞观十七年(643)壶关县自高望堡(今县西七里)徙治于此. ,1175

进桑关,進桑關,진상관: 汉代置, 在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西北一百三十六里莲花滩. ������水经, 叶榆河注������: “进桑县, 群橱之南部都尉治也, 水上有关, 故日进桑关也.”,1175

进桑县,進桑縣,진상현: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 属群柯郡, 为南部都尉治. 治所在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境. 水上有进桑关. 东汉改名进乘县. ,1175

远干州,遠幹州,원간주: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远干府置, 属楚雄府. 治所在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东北五十七里老街. 洪武三十五年(1402)改镇沅州. ,1175

远干府,遠幹府,원간부: 元置, 属威楚路. 治所在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东北五十七里老衔.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远干州. ,1175

远口堡,遠口堡,원구보: 明洪武二十三年(1389)建, 即今贵州天柱县东南五十里远口镇. 清乾隆中置巡司于此. 民国设县佐. ,1175

远化县,遠化縣,원화현: 隋大业五年(609)置, 属河源郡. 治所在曼头城(今青海共和县西南). 唐初废. ,1175

远州,遠州,원주: ①唐贞观八年(634)改羁縻西怀州置, 属松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境. 后废. #②亦作达问. 北宋置羁縻州, 属茂州. 治所在今四川茂县境. 后废. ,1175

远安县,遠安縣,원안현: 北周武成元年(559)改高安县置, 为汶阳郡治. 治所在亭子山下(今湖北远安县西北旧县镇). 隋大业初属夷陵郡. 唐属硖州. 元属硖州路. 明属夷陵州, 成化四年(1468)移治东庄坪(今远安县). 崇祯末移治鸿凤山(今远安县西南). 清康熙初还治今远安县. 乾隆五十六年(1791)属荆门州. 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 1921年属湖北荆宜道. 1932年直属湖北省. ,1175

远南州,遠南州,원남주: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 属雅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小金县境. 北宋属雅州. 后废. ,1175

远济堰,遠濟堰,원제언: 亦名通济堰.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益州采访使章仇兼琼开, 在今四川新津县西南宝子山下, 引岷江水溉江西农田. ������新唐书. 地理志������新津县: “西南二里有远济堰, 分四筒穿渠, 溉眉州通义․彭山之田.”即此. ,1175

运山,運山,운산: 亦名云出․营山. 在今四川蓬安县东南河舒镇北燕山察. ������元史·宪宗纪������: “乙酉, 帝次运山.”即此. ,1175

运山寨,運山寨,운산채: 亦作云山寨․营山寨. 在今四川蓬安县东南河舒镇北燕山寨. ������元史·李忽兰吉传������: 宪宗蒙哥征宋, “招降长宁․清居․大获山․运山․龙州诸寨.” 即此. ,1175

运江,運江,운강: 在今广西象州县东北. 源出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 西北流入象州县境, 于运江镇北注入柳江. ������清史稿·地理志������柳州府象州: “北: 运江, 上承仁义․下里二江, 西流注之(柳江).”,1175

运江墟,運江墟,운강허: 即今广西象州县北运江镇. 1日属洛容县, 明置巡司于此. ,1175

运河站,運河站,운하참: 即今江苏邳州市. 陇海铁路经此设站. 1956年邳县迁治于此, 设运河镇. 1992年邳县改设邳州市. ,1175

运城,運城,운성: 清改司盐城置, 属安邑县. 即今山西运城市. ������清一统志·解州������: 运城“在安邑县东南. 元至正间建. 本朝初设盐攻及运司以下等官, 乾隆五十七年裁. 嘉庆十二年移河东道驻此, 兼管盐务.” 1958年为运城县驻地. ,1175

运盐河,運鹽河,운염하: ①在今江苏南通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23通州: 运盐河“自江都湾头经泰州如皋县流入界, 至州东北三十里, 接西亭河. 有西亭盐场巡司戍守.” #②在今江苏高邮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23高邮州: 运盐河“一名闸河. 亦日东河. 东流八十里, 抵兴化县河口镆, 又东接泰州运河, 又东至白驹․刘庄二闸, 其西通新开河. 宋绍熙五年, 淮东提举陈损之言, 自高邮․兴化至盐城二百四十里, 其堤岸傍开一新河, 以通舟船, 仍存旧堤, 以捍风浪, 即此河也.” ,1175

运铁河,運鐵河,운철하: 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九十里. ������清一统志·徐州府一������: 运铁河, “宋置利国监铁冶, 凿河以通舟楫, 久淤. 明嘉靖二十年, 因运河涸, 复浚, 通于新挑沟, 又西南合境山沟.” ,1175

运渎,運瀆,운독: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 宋������景定建康志������卷19:运渎“在上元县西北一里半. 吴大帝赤乌三年, 使左右侍御史郄俭监凿. 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 通运于苑仓. 今所凿城在西门近南, 其水东行过小新桥, 丽南经斗门桥, 流入泰淮. 又东北过西虹桥, 循宋行富城西, 迤逦向北, 乃其故道. 其自闪驾桥经天津桥而东者, 合于青溪.” ,1175

运渠,運渠,운거: 在隋唐东都城南部, 今河南洛阳市旧城南.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5载: “运渠, 自都城之东, 西北流至外郭之东南隅, 屈而北流, 经永通․建春门外, 又屈而酉流入城, 经仁风坊南, 又西经从善坊南, 分为二流, 屈盐至临闻坊南而合, 至南市北, 有福光寺水础, 又北流经延福․富教․询善坊西入雒.”,1175

运塘河,運塘河,운당하: 即今浙江平阳县北至瑞安市飞云镇之塘河. ������方舆纪要������卷94温州府平阳县: 运塘河“在城北. 自县北五里呜山下, 北抵瑞安飞云渡, 凡三十五里.” ,1175

运漕镇,運漕鎮,운조진: 即今安徽含山县西南裕溪河北岸运漕镇. 清设巡司于此. ������清一统志·和州������: 运漕镇巡司“在含山县南八十里. 地临大河, 上通巢湖, 下接大江. 民屠稠密, 商贾辐辏. 本朝乾隆三十年裁宁国府照磨, 改设巡司于此.” ,1176

戒台寺,戒臺寺,계대사: 又名戒坛寺. 在今北京市f-j头沟区南马鞍山. 唐武德五年(622)建, 定名慧聚寺. 辽代雍熙年闻建戒坛. 明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 改名万寿寺. ,1176

戒坛山,戒壇山,계단산: 即马鞍山. 在今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南. 西山支脉, 山麓有戒坛寺, 由因寺名.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4: 马鞍山“山属房山县境, 然戒台瘸宛乎, 京师人但呼戒坛山.” ,1176

戒坛寺,戒壇寺,계단사: 又名戒台寺. 在今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南马鞍山麓. 建于唐武德五年(622), 初名慧聚寺, 辽成雍年间高僧法均在此开坛传戒. 明正统间改名万寿寺, 僧人如幻律师翻此说戒. 俗称戒坛寺. 清������日下旧闻考������卷105引������燕都游览志������: “殿宇宏丽, 阑檐参差. 坛在殿中, 以白石为之, 凡三级, 周遭皆列戒神. 出坛而南, 至波离殿, 殿前辽金碑各一, 皆波离尊者行实也. 有太古洞最胜, 列炬而入, 百乳干螺俱成佛像.”寺内多苍松, 皆有数百年, 俸态各异, 放戒坛寺以古松而称著. ,1176

戒空寺,戒空寺,계공사: 即江巴林寺. 在今酉藏昌都县城杂曲与昂赧汇流处之楮惹山上. 清乾隆������卫藏通志������卷6: 察木多“有江巴林寺, 亦名戒空寺.” ,1176

戒珠寺,戒珠寺,계주사: 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北蕺山. ������舆地纪胜������卷10绍兴府: 戒珠寺“在府北六里, 王羲之故宅也. |․1外有鹅池․墨池, 寺之中为卧佛殿.” ,1176

吞列县,吞列縣,탄렬현: 西汉置, 属乐浪郡. 治所在今朝鲜大闽江上游平安南道宁远附近. 东汉改为乐都县. ,1176

吞昂阿河卡伦,吞昂阿河卡倫,탄앙아하잡륜: 亦作吞河卡伦. 清置, 属三姓副都统. 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汤旺河入松花江口附近. 光绪������吉林通志������卷17: “吞昂阿河卡伦, (三姓)城东北松花江北岸一百余里.”,1176

吞河,吞河,탄하: 即屯河. 今黑龙江省伊春市东汤旺河. 民国������黑龙江志稿������卷4: “屯河即吞河, 又名搏河. 今称汤旺河.”,1176

吞霄,吞霄,탄소: 即今台湾省苗栗县西南通霄镇. 原为吞霄社.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土官卓个卓雾亚生起事被擒杀于此. 清设吞霄汛, 有外委驻守. 日本占领期间设吞霄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通霄镇. ,1176

扶山,扶山,부산: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五十里. ������隋书·地理志������: 武德县有扶山. ������方舆纪要������卷105琼山县: 扶山“山之东有五岭, 一日从衡, 二日思峒, 三臼光螺, 四日居禄, 五日居林, 递相拥护, 故名扶山. 道书以为第二+四福地. 昔有陶公者隐此, 因亦名陶公山.” ,1176

扶化县,扶化縣,부화현: 唐贞观二年(628)置, 属南州. 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南境. 十一年(637)废入南川县. ,1176

扶风县,扶風縣,부풍현: 唐贞观八年(634)改沣川县置, 属岐州. 治所即今陕西扶风县. 至德中属风翔府. 金初改名扶兴县, 寻复故. 元․明․清皆属凤翔府. 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 1928年直属陕西省. ,1176

扶风郡,扶風郡,부풍군: ①三国魏改右扶风置, 属雍州. 治所在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十里). 辖境相当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及秦岭以={£地区. 西晋泰始三年(267)迁治池阳县(今泾阳县西北). 其后辖境屡有增减. 北魏初移治好睛县(今乾县东). 永安元年(528)移治文学城(北周改为始平县, 在今兴平市东南十五里). 辖境相当今陕西武功․乾县․兴平三县市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大业三年(607)复置, 移治雍县(今风翔县). 唐武德元年(618)改置岐州, 天宝元年(742)复为扶风郡, 至德元年(756)改名风翔郡. #②东晋孝武帝时侨置, 寄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 南朝宋治所在筑阳县(今湖北谷城县东北). 梁废. #③南齐改武都郡置, 属益州. 治所在武江县(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武连镇南五里). 辖境相当今四川剑阁县西南地. 梁改为辖剑郡. ,1176

扶予山,扶予山,부여산: 在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七十里. ������水经·沅水������: “溉水出溉阴县西北扶予山.”郦道元注: “������山海经������日: ‘朝歌之山, ․抚水出焉. 东南流注于荥. ’经书‘扶予’者, 其山之异名乎.”,1176

扶卢山,扶盧山,부로산: 又名芙芦山. 在今广东四会市东. ������舆地纪胜������卷96肇庆府: 扶卢山“在四会县东四十里. (高)百余丈. 上有池, 水甄时澄澈, 花木繁茂. 耆老相传: 甲戌日即有管弦之音. 又云: 昔六祖尝隐于此, 六祖姓卢, 故名. 山有六祖庵.” ������方舆纪要������卷10l肇庆府四会县: 扶卢山“高百丈, 周四十里. 上有池, 四时澄澈. 其高处谓之龙子岭.” ,1176

扶乐县,扶樂縣,부악현: ①东汉建武十七年(41)置, 属淮阳国. 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西北四十二里扶乐城. 章和二年(88)属陈国. 西晋废. 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 属陈州. 大业初属淮阳郡. 唐贞观元年(627)废. #②匿晋置, 属九真郡. 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境. 南朝宋废. ,1176

扶夷县,扶夷縣,부이현: 南朝陈改扶阳县置, 属邵陵郡. 治所在今湖南新宁县东二里金城故城. 隋省入邵阳县. ,1176

扶邪城,扶邪城,부사성: 在今云南禄丰县东北部. ������清一统志·云南府������弓|������罗次县志������: “南诏有扶邪都统. ������实录������云, 南诏于罗次州, 置扶邪县.”,1176

扶州,扶州,부주: ①北周天和元年(566)置, 治所在嘉诚县(今四川松潘县). 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县境. 隋开皇七年(587)凌. #②隋开皇七年(587)改邓州置, 治所在尚安县(今四川南坪县匿北). ������寰宇记������卷134文州: 废扶州“义取扶持以立州名.” 大业三年(607)改为同昌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为扶州, 迂治同昌县(今四川南坪县白水江东岸安乐乡). 天宝元年(742)改为同昌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扶州. 辖境相当今四川南坪县地. 广德后没入吐蕃. 遗址尚存. #③唐渤海匿置, 属扶余府. 治所在扶余县(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 辽太祖改为龙州. ,1176

扶安县,扶安縣,부안현: 西晋置, 属武平郡. 治所在今越南北太省普安. 南齐废. ,1177

扶阳山,扶陽山,부양산: 一名文竹山. 在今湖南新宁县东十五里. 南朝梁置扶阳县以此名. ������明一统志������卷63宝庆府: 扶阳山“上有石床, 四面绿竹扶竦, 常随风委拂.” ,1177

扶阳县,扶陽縣,부양현: ①西汉置, 属沛郡. 治所在今安徽萧县西南六十五里. 本始二年(前72)改为扶阳侯国. 东汉复改为扶阳县. 寻废. ������后汉书·盖延传������: 建武二年(26), 盖延伐刘永, “拔薛, 斩其鲁郡太守, 而彭城․扶阳․杼秋․萧皆降.” 唐李贤等注: “扶阳.县名, 属沛郡.”#②东晋太元中侨置, 属南谯郡. 治所在今安徽无为县北五十里. 南齐后废. 唐武穗三年(620)复置, 属巢州. 七年(624)废. #③南朝梁改扶县置, 属邵陵郡. 治所在今湖南新宁县东二里金城故城. 陈改扶夷县. #④隋仁寿四年(604)置, 属庸州. 治所在今贵州思南县西北八十五里. ������寰宇记������卷121扶阳县: “置于扶水之北, 因此为名.”唐属费州. 后疲. #⑤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鹱州. 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北部. 贞观元年(627)属演州, 十六年(642)废入成骥县. ,1177

扶阳城,扶陽城,부양성: 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北. ������元和志������卷7城父县: 扶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 汉韦贤封邑.” ������清一统志·颍州府一������: 扶阳故城, “按������汉表������, 扶阳国在萧县, 此城名偶同耳, 非故国也.” ,1177

扶阳侯国,扶陽侯國,부양후국: 嚣汉本始二年(前71)改扶阳县置, 属沛郡. 治所在今安徽萧县硬南六十五里. 东汉改为扶阳县. ,1177

扶欢山,扶歡山,부환산: 在今四川綦江县东南八十里. ������元和志������卷30:扶欢县“以县东扶欢山为名.” ������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 扶欢山“唐以之名县. 今谓之寨山.”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扶欢山, “������旧志������: 县有砦子山. 明万历中, 杨应龙破县, 留苗兵结砦于此, 荡平后改兴文山.” ,1177

扶欢县,扶歡縣,부환현: 唐贞观十六年(642)置, 属溱州. 治所gp今四川綦江县东南扶欢镇. ������元和志������卷30扶欢县: “以县东挟欢山为名.”北宋熙宁七年(1074)改为扶欢砦. ,1177

扶欢砦,扶歡砦,부환채: 北宋熙宁七年(1074)改扶欢县置, 属南川县. 在今四川綦江县东南扶欢镇. 后改为扶欢市. ������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 扶欢市“本唐溱州属县, 夷贼王衮据为巢穴. 熙宁四年三贼平, 置为砦, 后移寨官于归正, 今止为市.” ,1177

扶苏山,扶蘇山,부소산: 在今广西德保县东十五里. ������清一统志·镇安府������;扶苏山“相传为天下十大名山之一. 其巅可望见日出处.” ,1177

扶苏县,扶蘇縣,부소현: 隋越王侗皇泰元年(618)置, 属淮阳郡. 治所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三十五里. ’唐武德五年(622)废. ,1177

扶苏城,扶蘇城,부소성: 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 ������寰宇记������卷10商水县: 扶苏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史记������云: ‘陈涉起兵, 自称公子扶苏, 从人望也. ’盖涉筑此城.” ,1177

扶苏墓,扶蘇墓,부소묘: 在今陕西绥德县城内疏属山巅. 墓旁有“秦长子扶苏墓”石碑一通.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 长子扶苏曾加劝阻, “始皇怒, 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崩, 扶苏被赵高․李斯害死. 但������寰宇记������卷38绥州废龙泉县载: “秦扶苏冢在无定河东, 去州八里.”与今认定扶苏墓在绥德县城中的说法不同, 可备一说. ,1177

扶来县,扶來縣,부래현: 唐仪凤二年(677)置, 属晏州. 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地. 后废. ,1177

扶县,扶縣,부현: ①东晋改夫夷县置, 属邵陵郡. 治所在今湖南邵阳县西. 南朝梁改扶阳县. #②唐置, 属羁縻为州. 治所在今四川珙县南境. 后废. ,1177

扶岚山,扶嵐山,부람산: 在今广西上林县北五里. ������方舆纪要������卷109上林县: 扶岚山“八山分矗, 若扶摇云山之上. 一名八角山.” ,1177

扶余县,扶餘縣,부여현: ①唐渤海国置, 为扶余府扶州治. 治所即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 辽改为通远县. #②辽世宗时置, 为怀州治. 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北一百五里岗根苏木. ������辽史·地理志������扶余县: “本龙泉府. 太祖迁渤海扶余县降户于此.”故名. 金废. #③1914年改新城县置, 属吉林滨江道. 治所在伯都讷(今吉林松原市). 1929年直属吉林省. 1987年改设扶余市. 1992年改名松原市. ,1177

扶余国,扶餘國,부여국: 即夫余国. 西汉时分布于今吉林农安县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平原. ������史记·货殖列传������: 燕“北邻乌桓․夫余, 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5世纪末, 居地为勿吉所占. ,1177

扶余府,扶餘府,부여부: 唐渤海国置, 治所在扶州(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 辖境相当今吉林四平․辽源以北伊通河流域及辽宁舀图․西丰等县地. 辽太祖时改置扶州. ,1177

扶沟县,扶溝縣,부구현: 西汉置, 属淮阳国. 治所在今河南扶沟县东北四十四里古城村. ������水经·沙水注������i“有扶亭, 又有洧水沟, 放县有扶沟之名.”东汉属陈留郡. 三国魏属陈留国. 西晋初废, 后复置. 东魏属许昌郡. 北齐移治今扶沟县. 隋属颍川郡. 唐属许州. 五代梁属开封府. 无属汴梁路. 明属开封府. 清属陈州府. 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177

扶其县,扶其縣,부기현: 一作扶淇县. 北魏永安中置, 属东武郡. 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 ������水经·潍水注������: 扶淇水“出(东武县, 今诸城市)西南常山, 东北流洼潍.” 县以扶洪水为名. 北齐废. ,1178

扶苓县,扶苓縣,부령현: 西晋置, 属九德郡. 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境. 南齐后废. ,1178

扶城县,扶城縣,부성현: 东魏武定中侨置, 为南广州襄城侨郡治. 治所在今河南襄城县境. 北周废. ,1178

扶城峒,扶城峒,부성동: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 ������清一统志·宝庆府二������: 扶城峒“领石羊․浆凹․桃林等九砦.” ,1178

扶荔宫,扶荔宮,부려궁: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建, 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芝川镇南门外. ������三辅黄图������卷3{“扶荔富, 在上林苑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 破南越, 起扶荔富以檀所得奇草异木. ,1178

扶南,扶南,부남: 意为“山地之王.” 在今柬埔寨. 公元1世纪建国. ������三国志·吴书·吕岱传������: 岱“又遣从事南宣国化, 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 各遣使奉贡.” 至7世纪中叶, 为其属国真膳所并. ,1178

扶南水,扶南水,부남수: 在今广东南海市东, 东北距广州市十六里. ������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扶南水在“府西南十六里. 一名扶溪, 民居环错, 多菱芡之利.” ,1178

扶南县,扶南縣,부남현: ①唐贞观十二年(638)置, 属笼州. 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境. 唐末废. #②1914年改新宁县置, 属广西南宁道. 治所即今广西扶绥县. 1928年直属广西省. 1951年和绥渌․网正二县合并为扶绥县. ,1178

扶南部,扶南部,부남부: 唐天宝元年(742)改笼州置, 治所在武勤县(今广西扶南县). 辖境相当今广西扶绥县大部及崇左․上思二县部分地. 乾元元年(758)复为笼州. ,1178

扶柳,扶柳,부류: 战国赵邑. 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扶柳城. ������战国策·赵四������: “三国攻秦, 赵攻中取扶柳.”西汉置扶柳县. ,1178

扶柳县,扶柳縣,부류현: 西汉置, 属信都国. 治所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扶柳城. 东汉属安平国.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废入堂阳县, 景明元年(500)复置, 属长乐郡. 北齐废. ������水经·浊漳水注������: “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匿……县有扶泽, 泽中多柳, 故日扶柳也.”,1178

扶胥镇,扶胥鎮,부서진: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南黄埔区庙头村. ������元丰九域志������卷9: 广州番禺县有扶胥镇. 唐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谓“扶胥之口”, 即此. ,1178

扶莱山,扶萊山,부래산: 亦作扶来山. 在今广西北流市南. ������方舆纪要������卷108北流县: 扶莱由“在县南百里, 陵水出焉.” ,1178

扶莱水,扶萊水,부래수: 即今广东化州市北罗江. ������新唐书·地理志������禺州扶莱县: “以扶莱水名之.”,1178

扶莱县,扶萊縣,부래현: 唐武德五年(622)置, 属窦州. 治所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南. ������新唐书·地理志������: 扶莱县“以扶莱水名之.” 贞观中废. 乾封中复置, 属禹州. 北宋开宝五年(972)废. ,1178

扶桑坝,扶桑壩,부상패: 在今四川重庆市东. ������宋史·张珏传������: 景炎三年(1278), 元兵攻重庆, “珏率兵出薰风门, 与大将也速耨儿战扶桑坝, 诸将从其后击之, 珏兵大溃.” 即此. ,1178

扶桑县,扶桑縣,부상현: 即扶莱县. 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南. ������旧唐书·地理志������禺州: “扶桑, 武德四年置.”桑为莱之误. ,1178

扶淇水,扶淇水,부기수: 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 ������水经·潍水注������: 扶洪水“出西南常山, 东北流注潍.” 河源即常山之雩泉. ������清一统志·青州府一������: “按扶洪, 亦作郏淇. 宋苏轼诗: ‘随师东渡游潍郑. ’王十朋注: ‘潍․郑, 密州二水名. ’又轼诗有‘榔淇自古北流水’之句, 郁淇别无依据, 当是集本讹郏为榔.”,1178

扶淇县,扶淇縣,부기현: 即扶其县. 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 ,1178

扶赖营,扶賴營,부뢰영: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南, 西江东岸扶赖村. ������清一统志·肇庆府������: 扶赖营“在封川县(今封川镇)东二十里江北岸, 相近有都乐营. 明隆庆五年建.” ,1178

扶溪水,扶溪水,부계수: ①在今广东广宁县东南十里. ������清一统志·辈庆府������: 扶溪水“源出清远县罗山冈, 匿流数十里, 受梅峒․蔡峒诸水. 又数十里, 扶留诸水从县西北来, 至县南注之. 又数十里, 至扶溪巡司入绥江.” #②在今广东仁化县东北扶溪水. ������方舆纪要������卷102仁化县: 扶溪水“在县东北百里. ������志������云: 源出南安珠子山, 经左泷岭, 东南流百八十里合浈水.” ,1178

扶溪墟,扶溪墟,부계허: 即今广东仁化县东北扶溪镇. 明․清置巡司于此. ,1178

扶溪镇,扶溪鎮,부계진: 在今广东广宁县南. ������方舆纪要������卷10l肇庆府广宁县: 扶溪镇“有巡司, 本属四会县, 后改今属. ������志������云, 司置于太平都东乡水口, 后移县南扶洛口, 万历十一年改置于官埠.” ,1178

扶舆县,扶輿縣,부여현: 北魏太和元年(477)置, 属高阳郡. 治所在今河北清苑县东北御城. 北齐废. ,1178

扶黎县,扶黎縣,부려현: 亦作扶犁县. 即夫黎县. 在今辽宁义县东南. ������后汉后·鲜卑传������: 元初二年(115), 鲜卑“夏攻扶黎营, 杀长史.” 李贤注: “扶黎, 县, 属辽东属国, 故城在今营州东南.”,1178

扶德州,扶德州,부덕주: 唐置羁縻州, 属戎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珙县南洛亥镇(落菱场). 开元十八年(730)改属泸州都督府. 北宋属叙州. 元废. ,1178

扶德县,扶德縣,부덕현: ①唐置, 属羁縻扶德州. 治所在今四川珙县南. 后废. #②唐置, 属羁縻定州. 治所在今四川高县西南. 磊废. ,1179

抚人戍,撫人戍,무인수: 唐置, 属百丈县. 在今四川名山县东北二十里新店镇. ������元和志������卷32百丈县: 抚人戍“在县西南二十里.” ,1179

抚水州,撫水州,무수주: 唐置为羁縻州, 属黔州都督府. 治所在抚水县(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改为安化州. ,1179

抚水县,撫水縣,무수현: 唐置, 为抚水羁縻州治. 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髓伦镇.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改为归仁县. ,1179

抚仙湖,撫仙湖,무선호: 又名罗伽湖․青鱼戏月湖. 在今云南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 ������明一统志������卷86激江府: 抚仙湖“在府治南. 周二百余里. 一名罗伽湖, 一名青鱼戏月湖. 滓溶清澈, 其中多石, 东流入盘江.” ������清一统志·激江府������: 抚仙湖“周三百余里, 北纳诸溪流, 南受星云湖. 中多石, 玉笋山抚其上, 宛如仙人, 故名. 中产康寅鱼, 可以辟瘴毒. 尾闯从东入铁池河, 南折宁州, 北绕宜良, 会盘江达于南海.” ,1179

抚宁卫,撫寧衛,무녕위: 明永乐三年(1405)置, 属北平都司. 治所在今河北抚宁县北十里. 后废. ,1179

抚宁县,撫寧縣,무녕현: ①南朝宋置, 属苍梧郡. 治所当在今广西苍梧․昭平․岑溪等县境. 南齐以后废. #②西魏废帝元年(552)置.为抚宁郡治. 治所在今陕西米脂县西. 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米脂县酉四十里, 属绥州. 大业初属雕阴郡. 唐属银州. 北宋废. #③唐武德二年(619)置, 属平州. 治所即今河北抚宁县. 七年(624)废入卢龙县.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复置. 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昌黎县. 三年(1266)复置. 四年(1267)又废. 七年(1270)复置, 属永平路. 明洪武十三年(1380)移治今抚宁县西北, 属永平府. 永乐三年(1405)复还今抚宁县. 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 1928年直属河北省. ,1179

抚宁郡,撫寧郡,무녕군: 西魏废帝元年(552)置, 属绥州. 治所在开疆县(今陕西米脂县东北). 辖境相当今陕西佳县․吴堡和米脂县北部․横山县东部地. 隋开皇三年(583)废. ,1179

抚民屯,撫民屯,무민둔: 亦名大肚川. 即今吉林辉南县东南抚民镇. 清宣统元年(1909)曾于此置珲南直隶厅. ,1179

抚民馆,撫民館,무민관: 在今福建永定县西南峰书乡南. ������清一统志·汀州府������: 抚民馆“在上杭县西南一百余里, 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接界. 其地险远, 向为盗薮. 明嘉靖中, 立抚民馆子三图之中坪, 筑城周一百七十二丈, 设捕盗通判驻守. 万历四年, 又筑公馆城于四图之河头坪, 周四百三十七丈. 二十七年, 撤通判, 拨官兵戍守. 崇祯初罢戍仍莠民兵防守.” ,1179

抚边屯,撫邊屯,무변둔: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改底木达屯置, 属美诺厅(后改懋功屯务厅). 即今四川小金县北抚边乡. 次年, 设抚边营守备于此. ,1179

抚边营,撫邊營,무변영: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置, 属四川提督. 在懋功厅底木达(今四川小金县北抚边乡j. ,1179

抚西城,撫西城,무서성: 即抚顺城. 在今辽宁抚顺市区北浑河北岸. ������清一统志: 奉天府二������: 抚西城“即抚顺城, 在承德县东八十里, 与兴京接界. 城周三里, 门三. 明洪武二十一年置于户所于此.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设章京驻防.”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移兴仁县于此, 改为抚顺县. ,1179

抚夷县,撫夷縣,무이현: ①西汉置, 属安定郡. 治所在今甘肃镇原县北. 东汉省. 北魏复置, 属陇东郡. 隋废. #②唐贞观八年(634)废石门․盐泉等县置, 属戎州. 治所在今云南盐津县境. 天宝元年(742)废人义宾县. ,1179

抚州,撫州,무주: ①隋开皇九年(589)以临川郡改置, 治所在l街川县(今江西临川市西). 大业初改为临川郡. 唐武德五年(乒22)复为抚州, 天宝元年(742)又改为临川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抚州. 宝应元年(762)与县同移治今临川市. 自隋设抚州始, 辖境屡有减缩, 唐武德七年(624)以后相当今江西临川以南抚河流域. 五代南唐以后又缩小. 宋时仍为抚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开为抚州路. #②金明昌四年(1193)置, 治所在柔远县(今河北张北县). 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北县以西, 内蒙古集宁市以东地区. 蒙古中统三年(1262)改为隆兴路. ,1179

抚州千户所,撫州千戶所,무주천호소: 明初置, 在今江西临川市城东南. ������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 守御抚州千户所“在府治东南. 洪武初置卫, 寻改为所.” ,1179

抚州府,撫州府,무주부: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改抚州路为临川府, 不久又改为抚州府. 治所在临川县(今江西临川市). 明初辖境相当今江西临川市及东乡․金溪․资溪․崇仁․乐安․宜黄等县地. 万历后略有缩小. 1912年废. ,1179

抚州路,撫州路,무주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抚州置, 治所在l临川县(今江西临川市). 辖境相当今江西临川市及东乡․金溪․资溪․崇仁․乐安․宜黄等县地. 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改先临川府. 不久又改为抚州府. ,1179

抚安县,撫安縣,무안현: 唐永淳元年(682)置, 属党州. 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蒲塘镇. 至德二年(757)改为抚康县. ,1179

抚安驿,撫安驛,무안역: 在今陕西甘泉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57甘泉县: 抚安驿, “������通志������云, 在县治西北, 明初置.” ,1179

抚安堡,撫安堡,무안보: 明置, 属铁岭卫. 即今辽宁铁岭县东南四十里抚安堡. ������清太宗实录������: 后金天命三年(1618)五月, 努尔哈赤“统兵征明, 克抚安堡․莅豹冲․三岔儿堡, 所克大小堡凡十一.” 即此. ,1179

抚远县,撫遠縣,무원현: 1929年改绥远县置, 属吉林省. 治所在伊力嘎(今黑龙江省抚远县). 因与绥远省同名改取“绥抚边境”之意. 1945年划归合江省. 1949年划归松江省. 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 ,1179

抚纳县,撫納縣,무납현: 南朝宋置, 属新宁郡. 治所在今广东高要市南. 隋大业初废. 唐武德初复置, 属端州. 后废. ,1180

抚林县,撫林縣,무림현: 南齐置, 属安昌郡. 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北境. 梁․陈时废. ,1180

抚松县,撫松縣,무송현: 清宣统元年(1909)置, 属长白府. 治所在双甸子(今吉林抚松县). 民国������抚松县志������卷1: “以地当松花江上游, 故设治后定名日抚松县.”民国初属奉天省东边道. 1929年直属辽宁省. 1934年属安东省, 1949年属辽东省. 1954年属吉林省. ,1180

抚河,撫河,무하: 又名盱水․汝水․武阳水․建昌江․临川江. 在今江西东部. 源出广昌县南驿前镇, 北流经临川市, 到王家洲分为两支: 一从南昌入赣江, 一自八字脑入鄱阳湖. 后抚河堵口, 主流改道, 经青岚湖入郡阳湖. 因水经临川市, 为1日抚州府治, 故有抚河之称. ,1180

抚顺千户所,撫順千戶所,무순천호소: 明洪武间置, 属沈阳中卫. 治所在抚颓城(今辽宁抚顺市1日抚顺城). ������明史·地理志������沈阳中卫: “东北有抚顺千户所, 洪武二十一年置.”清初废. ,1180

抚顺支线,撫順支線,무순지선: 又称苏抚支线. 从辽宁沈阳南苏家屯至抚顺. 长52.9公里. 为南满铁路支线. 清光缗三十一年(1905)日本人修筑. ,1180

抚顺市,撫順市,무순시: 1937年伪满由抚顺县析薰, 属奉天省. 治所即今辽宁抚顺市. 1945年抗战胜利后属辽宁省. 1947年裁入抚顺县. 1949年复置市, 升为直辖市. 1954年降为辽宁省辖市. ,1180

抚顺关,撫順關,무순관: 明置, 属沈阳中卫. 治所在今辽宁抚顺市东南二十里关口. ������明史·地理卷������沈阳中卫: “东北有抚顺千户所, ……所东有抚顺关.”������方舆纪要������卷37沈阳中卫: 抚顺关“在抚顺所东二十里. 置马市于此.” ,1180

抚顺县,撫順縣,무순현: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兴仁县置, 属奉天府. 治所在今辽宁抚顺市浑河北高尔山城. 宣统元年(1909)移治千金寨(即今抚顺市区东南). 民国初属奉天东边道. 1929年属辽宁省. 县境盛产煤炭. ,1180

抚顺城,撫順城,무순성: 又名抚西城. 明洪武间建, 为抚顺干户所驻地. 在今辽宁抚顺市浑河北岸高尔山前. 明������全辽志������卷1: 抚顺城在“(沈阳中卫)城东八十里. 本古贵德地. 洪武十七年创立, 周围三里有奇.” ������明史·杨镐传������: 万历四十六年(1618), “大清兵起, 破抚顺, 守将王命印死之.” 即此. ,1180

抚顺煤矿,撫順煤礦,무순매광: 在今辽宁抚顺市. 为东北地区最大煤矿. 匿汉时即已开采.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官僚王承尧等呈准组建华兴利煤矿公司开采. 三十一年(1905)曰俄战争后, 为日本强占.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破坏严重, 生产停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生产. 有“煤都”之称. 大部可露天开采, 是全国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1180

抚冥镇,撫冥鎮,무명진: 北魏北境六镇之一. 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鸟兰花镇)东南十六里土城予古城. ������魏书·高祖纪������: 太和十八年(494)八月, “辛酉, 幸抚冥镇.” 即此. ,1180

抚康司,撫康司,무강사: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九十里北寮山麓. 清雍正九年(1731)置巡司于此. ,1180

抚康县,撫康縣,무강현: 唐至德二年(757)改抚安县置, 属党州. 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蒲塘镇. 北宋开宝七年(974)废入南流县. ,1180

抚琴山,撫琴山,무금산: 在今甘肃正宁县睡南罗川乡(旧正宁). ������方舆纪要������卷57真宁县: 抚琴山“在县治南. 山畔有洞, 风来作声, 仿佛若琴韵, 因名.” ,1180

抚掌泉,撫掌泉,무장천: 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茅山. 宋������景定建康志������卷19:抚掌泉“在茅山崇寿观前, 虽旱不涸. ������旧记������云, 在鸿禧院东, 闻击掌之声涌出如沸, 其味甚佳. 冬时常暖, 亦呼为冬温泉.” ,1180

抚黎县,撫黎縣,무려현: 一作夫犁县. 东汉置, 属辽东属国. 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东南三十里郭家窝堡树. 三国魏废. ,1180

抚彝厅,撫彝廳,무이청: 清乾隆十八年(1753)置, 属甘州府. 治所即今甘肃临泽县西北蓼泉乡. 1913年改为抚彝县. ,1180

抚彝县,撫彝縣,무이현: 1913年改抚彝厅置, 属甘萧甘凉遭. 治所即今甘肃临泽县西北蓼泉乡. 1927年直属甘肃省. 1928年改名临泽县. ,1180

拒,拒,거: 春秋戎邑. 在今河南洛阳市南. ������左传������: 僖公十一年(前649), “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 入王城, 焚东门.” 杜注: “扬․拒․泉․皋皆戎邑, 及诸杂戎居伊水․雒水之间者.”,1180

拒门堡,拒門堡,거문보: 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北七十五里拒门口村. ������清一统志·朔平府������: 拒门堡“在左云县东北, 助马路东十余里. 明嘉靖二十四年筑, 周一里有奇, 分边十五里零.” ,1180

拒马河,拒馬河,거마하: 即古涞水․巨马河. 明始称拒马河. ������明一统志������卷2保定府: 拒马河, “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 故名.” ������清一统志·保定府二������: 巨马河, “������|疆志������: 巨马河在定兴县西一里, 岛涞水县流入, 至县南河阳渡, 与易水合, 自下通名白沟河. 以宋․辽分界于此, 亦名界河, 俗又名日北河. 东南流至白沟店南, ……旧自白沟店北东流, 明永乐末, 徒于店南, 故道遂淤.” 今拒马河源自河北涞源县, 东流经易县西北, 至涞水县北分二支: 一支向东经涿州市会琉璃河, 南流经高碑店市为白沟河;另一支南流至定兴县西会易水, 为南拒马河, 东南流至白沟镇南与白沟河会, 东南经雄县入大清河. ,1180

拒马堡,拒馬堡,거마보: 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北约七十里. ������方舆纪要������卷44大闭腐: “拒马堡在助马东十余里, 嘉靖二十四年筑, 万历初增修, 周一里有奇.”,1180

拒艾山,拒艾山,거애산: 在今山东胶南市西. ������水经·胶水注������: 拒艾水“出(黔陬)县西南拒艾山.” 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7谓即铁橛山. 一说即艾山. ,1180

拒台,拒臺,거대: 在今河南太康县南. ������寰宇记������卷2太康县: “南拒台在县南二十里, 北拒台在县北二十里. ������汉书������汉王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 今此南北二台相去一里, 是楚汉相拒之处.”,1181

拒阳县,拒陽縣,거양현: 西晋太和三年(368)置, 属上洛郡. 治所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八十里古城镇. 北周为拒阳郡治. 隋开皇五年(585)改名洛南县. ,1181

拒阳郡,拒陽郡,거양군: 北周置, 属商州. 治所在拒阳县(今陕西洛南县东南). 辖境相当今陕西洛南县地. 隋开皇初废. ,1181

拒城河镇,拒城河鎮,거성하진: 民国置, 即今山东高密市西南拒城河镇. 清光绪������高密县志������卷1: 务本乡所领社中, 县南“三十五里日拒城河.” ,1181

拒敌堡,拒敵堡,거적보: 明置, 在今甘肃张掖市南四十里. ������皇明职方地图������中卷甘肃边镇图有拒敌堡. ,1181

框墙堡,框牆堡,광장보: 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北六十五里拒墙堡村. ������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 拒墙堡“嘉靖二十四年置, 万历二年增修, 周一里有奇. ……嘉靖二十八年寇犯拒墙堡, 大同帅周尚文拒却之.” ,1181

折不拉,折不拉,절불랍: 在今西藏南部, 门隅地区达旺西五十六里处. 藏语意为影子山. 是门隅西部通往不丹的交通要道之一. ,1181

折多山,折多山,절다산: 在今四川康定县西北八十里. 为大雪山系, 山峰海拔4962米, 因不甚高, 为进藏要道. 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 “折多过山, 山虽长, 不甚峻. 产大黄, 药气薰蒸, 过者多喘. 秋冬积雪游漫.”,1181

折多汛,折多汛,절다신: 清最, 在今四川康定县西南五十里折多塘. 为川藏要道. ������清一统志·雅州府一������: 折多汛“在打箭炉西南四十五里. 其地有热水塘, 即温泉也.” ,1181

折折运都山,折折運都山,절절운도산: 在今蒙古国东南克鲁伦河上流以南. ������元史·太祖纪������: 岁癸亥年(1203), 铁木真弟哈撒儿伪降汪罕, “及至, 即以二使为向导, 令军士衔枚夜趋折折运都山, 出其不意, 袭汪罕, 败之. 尽降克烈部众. 汪罕与亦剌合挺身遁去.” ,1181

折罗漫山,折羅漫山,절라만산: 即今新疆中部之天山. ������元和志������卷40伊州伊吾县: 天山“一名白山, 一名折罗漫山.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1181

折波岭,折波嶺,절파령: 在今江西永丰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永丰县: 折波岭“在县西南百十五里. 二山相连, 延袤数十里.” ,1181

折泉水,折泉水,절천수: 在今山东五莲县匿. ������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折泉县: “折泉水北至莫入淮.”������水经·潍水注������作“析泉水.” ,1181

折泉侯国,折泉侯國,절천후국: 西汉置, 属琅邪郡. 治所在今山东五莲县西北. 初元元年(前48)元帝封城阳荒王子根为侯国. 东汉省. ,1181

折桅子岩,折桅子岩,절외자암: 在今四川忠县东四十五里, 下为长江折尾滩. 清陶澍������蜀鞘日记������: “折桅子岩脚如败瓮, 舟行避之, 反漩入下得脱而尾折, 岁坏船无数.”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1: 折尾滩“乾隆四十年间, 州刺史甘隆滨沉铁无算, 以治此滩, 滩险稍杀. 今滩上有‘对我来’三字, 系甘公立.” ,1181

折脚堰,折腳堰,절각언: 在今四川安县南. ������新唐书·地理志������: “(神泉)县北二十里有折脚堰, 引水溉田, 贞观元年开.”,1181

折腰山,折腰山,절요산: 一名矿谷. 在今山西垣曲县北. ������清一统志·绛州������: 折腰山“在垣曲县西北七十里. 中低丽两头皆昂. 相传旧有铜矿, 凿久脊摧.” ������水经·河水注������倚毫川水“出北山矿谷”, 即此. ,1181

折墌城,折墌城,절墌성: 一名薛举城. 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北十五里. ������元和志������卷3保定县: 折坻故城, “西魏泾州刺史乙弗贵所筑, 隋末薛举屯据于此城, 举死仁架复窃据, 武德元年讨平之.” ������方舆纪要������卷58泾州: 折坻城“亦日薛举城. 唐初薛举尝据此, 因名.” ,1181

抓金噶珊,抓金噶珊,조금갈산: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苏里江东岸契尔卡河口. 清属宁古塔将军. 康熙������皇舆全览图������: 乌苏里江东岸沁河以北有“抓金噶山.” 后属三姓副都统. 光绪������吉林通志������卷17: 乌苏里江东岸, 北至混同江南岸旧设噶珊有“抓金.” 咸丰年间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被俄割占. ,1181

投书涧,投書澗,투서간: 在今山东泰安市北泰山上. ������清一统志·泰安府一������: “������旧志������, 胡瑗与孙复․石介讲学泰山.攻苦食淡, 终夜不寝. 得家书见有平安二字, 即投之涧中, 不复展读, 人名其处为投书涧. 润西建讲学堂.”,1181

投龙潭,投龍潭,투룡담: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 ������清一统志������: 投龙潭“在吴县西南. 唐皮日休诗: 龟山下最深, 恶气何洋溢. 涎水暴龙巢, 腥风卷蛟室.” ,1181

投金濑,投金瀨,투금뢰: 在今江苏溧阳市溧水上. ������吴越春秋������卷4: 子胥伐楚师还, “过溧阳濑水之上, 乃长太息日: ‘吾尝饥于此, 乞食于一女子, 女子饲我, 遂投水而亡. ’将欲报以百金而不知其家, 乃投金水中而去.” 后人称之为“投金濑.” ,1181

投香浦,投香浦,투향포: 即沉香浦. 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北三十里石门. ������寰宇记������卷157广州南海县: 沉香浦“亦谓之投香浦.” ,1181

投桃洲,投桃洲,투도주: 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南. 明������八闺通志������卷4������地理·山川������: 投桃洲“在马头江中, 其形如桃, 故名. 洲上有田几千亩.” ,1181

投醪河,投醪河,투료하: 在今浙江绍兴市西. ������寰宇记������卷96越州会稽县: 投醪河“在县西三里. 句践投醪之所也. 唐太和六年廉使陆重开, 今州南门河是也.” ������水经·渐江水注������: “������吕氏春秋������曰: 越王之栖于会稽也, 有酒投江, 民饮其流, 而战气自倍, 所投即浙江也.”������寰宇记������卷96越州会稽县: “投醪河在县西三里. 甸践投醪之所也.”,1181

抃傍山,抃傍山,변방산: 在今甘肃卓尼县西. ������元和志������卷39临潭县: 扦傍山“在县东+一里. 扑傍, 羌语也, 羌语呼石为扦, 呼高为傍, 因以为名.” ,1181

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坊,항일전쟁승리수강기념방: 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城东七里龙坪乡七里桥村, 芷江机场口的南端. 1945年8月i5B, 习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21日, 国民政府派遣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总司令都参谋长萧毅肃․副参谋长冷欣等, 与日本侵华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之代表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在此举行了受降会谈. 1946年2月在会谈地修建了“受降纪念坊.” 为圆柱三拱门楼式砖石建筑, 高8.5米, 宽10.64米, 柱体厚1.16米. 中拱门上有横额“受降纪念坊.” 坊正面和背面刻有当时军政要员题词. ,1182

护川州,護川州,호천주: 唐开元十七年(729)置羁縻州, 属黎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境. 北宋以后废. ,1182

护牙山,護牙山,호아산: 一作伍牙山. 即今安徽郎溪县东北伍牙山. ������元史·阿刺罕传������: 至元十二年(1275), 阿刺罕攻破银澍东坝(今高淳县东东坝镇), “至护牙山庆丰圬, 败宋兵”, 即此. ,1182

护邛州,護邛州,호공주: 唐开元十七年(729)置羁縻州, 属黎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境. 北宋以后废. ,1182

护龙场,護龍場,호룡장: 即今四川安岳县东南一百十里护龙乡. 清道光������安岳县志������卷7: 护龙场“即岳家坝. 在治东一百一十里.” 附近塔子山毗卢洞, 有五代․北宋摩岩造像及历代题刻. ,1182

护龙县,護龍縣,호룡현: 又名灵道县. 西晋改新道县置, 属越裔郡. 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东北. ������水经·沫水注������: “灵道县一名灵关道. ……县有铜山. 又有利慈渚. 晋太始九年, 黄龙二见于利慈池, 县令董玄之率吏民观之, 以白剌史王清, 清表上之, 晋朝改护龙县也.”南朝宋改为新兴县. ,1182

护龙河,護龍河,호룡하: ①北宋汴京外城壕. 在今河南开封市.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1: “东都外城, 方圆四十余里. 城壕日护龙河, 阔十余丈. 濠之内外, 皆植杨柳, 粉墙朱户, 禁人往来.”#②在今江苏南京市东. 明南京城子城东侧护城河. ������方舆纪要������卷20江宁县: “护龙河在上元县治东北, 引而南, 合予青溪水. 宋凿. ������志������云: 即故子城三面濠, 今堙废逾半矣.”,1182

护甲山,護甲山,호갑산: 即胡甲山. 在今山西武乡县谣北. ,1182

护甲水,護甲水,호갑수: 即侯甲水. 又名胡甲水. 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百里. ������元和志������卷15乡县: “护甲水, 在县(旧治)西北八十里.”,1182

护当城,護當城,호당성: 即集粮城. 在今河南西华县西北护挡坡. ������清一统志·陈州府一������: 护当城“在西华县西十里. 魏邓艾护守营田处.” ,1182

护时犍国,護時犍國,호시건국: 唐西域国名. 都城在遏蜜城(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北席巴尔甘南). 龙朔初置奇沙州都督府于此. ,1182

护国山,護國山,호국산: 即三山.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 长江东岸板桥浦西. ������清一统志·江宁府一������: 三山“大江以露来, 势如建瓴, 而此山当其冲. 一名护国山.” ,1182

护国寺,護國寺,호국사: 又称西寺. 在今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 始建于元至元朝, 初名崇国寺. 明宣德四年(1429)改名大隆善寺. 成化八年(1472)改称大隆善护国寺.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改名护国寺. ,1182

护国军,護國軍,호국군: 唐五代方镇名. 唐光启元年(885)以河中节度使号为护国军, 治所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 辖境相当今山西三川河以南․太岳山及析城山以西地区, 河南卢氏․栾川․灵宝等县, 陕西大荔․韩城․合阳․白水․澄城等县地. 北宋初废. ,1182

护国岩,護國岩,호국암: 在今四川纳溪县南花果镇(大洲驿)北永宁河边. 1916年云南都督蔡锷率讨袁护国军至大洲驿, 讨袁胜利后, 蔡锷题“护国岩”予崖壁上, 旁有“序”和“跋”, 记述讨伐袁世凯事. ,1182

护驾水,護駕水,호가수: 五代梁龙德三年(923), 因唐兵逼境, 段凝于滑州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决河水东流, 经曹․濮等州, 至郓州会汶泗, 以阻魔兵. 如������资治通鉴������后唐同光元年(923)郭崇韬对帝日: “梁今悉以精兵授段凝, 据我南鄙, 又决河自固.”胡三省注: “段凝自酸枣决河注郓州以限唐兵, 号护驾水.”其后决口习大, 屡为曹․濮患. 后唐同光二年(924), 发汴․滑兵塞决口, 不久复坏. ,1182

护驾池镇,護駕池鎮,호가지진: 一作傅家池榘. 即今河北深州市东南护驾池乡. ������清一统志·深州一������: 傅家池集“在州东南五十里. 旧受滹沱河水, 自河北徙, 池亦淤塞. 今名于河崖. 明初置巡司于此, 后裁.” ,1182

护城堤,護城隄,호성제: 一名三里堤. 在今河南开封市. 民国������续河南通志������卷7: 护城堤“离(开封)府城三里, 一名三里堤. 西北接金村, 绕城围抱, 东南直抵苏村. 盖前代筑以防水者. 或云, 因隋堤遗址, 后被河水冲圯. 明正统间, 巡抚于谦因河逼汴城, 乃筑东西北三面以御之. 铁犀勒铭其背之镇永远. 景泰二年, 巡抚王暹补筑南面, 与东西相接, 凡四十余里, 号大堤焉.” ,1182

护城镇,護城鎮,호성진: 即今安徽肥东县北护城乡. 清置驿于此. ,1182

护密国,護密國,호밀국: 亦作护蜜国․护蜜多国. 又名达摩悉铁帝. 隋․唐西域国名. 都城在摸达城(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瓦罕). 后徒都塞迦审城(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喷赤河西伊什卡什奴). ������隋书·裴矩传������: 南道从鄯善“度葱岭, 又经护密.” 即此. ������新唐书·西域传������: 护蜜“横干六百里, 纵狭才四五里.” 龙朔初置鸟飞州都督府于此. ,1182

护密勒城,護密勒城,호밀륵성: 指护密国都城. 在今阿富汗东北喷赤河西岸之伊什卡希姆. ������旧唐书·高仙芝传������: 天宝六载(747), 高仙芝伐小勃律, “至特勒满川, 即五识匿国也. 仙芝乃分为三军: ……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密圄入, 约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 ������方舆纪要������卷65: 护密勒城“在小勃律国都城北五百里. ……护密道即是城也.” ,1182

护蜜多国,護蜜多國,호밀다국: 即护密国. 唐西域国名. 都城在摸达城(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瓦罕). 龙朔初置鸟飞州都督府于此. 后徙都塞伽审城(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喷赤河西岸伊什卡什姆). ,1182

把儿海,把兒海,파아해: 亦作巴儿海子. 即蒲类海. 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巴里坤湖.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7������西域土地人物略������: “刺木城又西有把儿海.”,1183

把力黑城,把力黑城,파력흑성: 即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 ������明史·西域传������: 坤城“奉贡通名天朝者”有“把力黑.” ,1183

把平砦长官司,把平砦長官司,파평채장관사: ①元置, 属顺元路安抚司. 治所在今贵州贵定县南六十里. 后废. #②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 属贵州卫. 洽所在今贵州龙里县东南. 寻属龙里卫. 二十九年(1396)改属新添卫. 清属贵定县. 后废. ,1183

把边山,把邊山,파변산: 在今云南风庆县南四十三里. ������明一统志������卷87顺宁府: 把边山“中有把边关.” ������清一统志, 顺宁府������: 把边山“两山对峙, 一径中通, 扼塞险隘之地.” ,1183

把边关,把邊關,파변관: 亦称把边寨关. 在今云南风庆县南四十三里. ������方舆纪要������卷118顺宁府: 把边关“在把边山上, 为府之险陋.” ,1183

把仰,把仰,파앙: 在今缅甸北部糯千卡河(即小江)南侧. 清代属腾越州大塘隘土把总. 见硕色������处置秤戛等处分隶奏摺������及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卷99土司. ,1183

把忽岭,把忽嶺,파홀령: 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东南老爷岭. (金史·斡赛传������: 穆宗讨纲根涅, “斡赛督军丽进, 至把忽岭西毛密水, 及之, 大破其众, 纳根涅死焉.” ,1183

把拶宗城,把拶宗城,파찰종성: 北宋置, 属湟州. 在今青海乐都县东南湟水南岸. ������宋史. 地理志������乐州: “东至把拶宗六十里.”,1183

把都河关,把都河關,파도하관: 明代设置, 在今陕西吴旗县北与定边县交界的长城上. 清废. ,1183

把都河堡,把都河堡,파도하보: 明置, 属榆林卫. 即今陕西吴旗县北旧城子. ������方舆纪要������卷61“永济堡”条下: 把都河堡“在永济堡东四十里, 亦名毕家梁.” ,1183

报马川,報馬川,보마천: ①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北七十里报马川村. 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10奉天省矿产表: 辑安县“报马川, 金(矿).” #②在今黑龙江省双城市西北, 隔松花江与肇东县对境. 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6双城厅: 北“一百一十五里报马川屯.” ,1183

报本寺塔,報本寺塔,보본사탑: 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北旧县城西北隅. 俗称武功塔. ������清一统志·乾州������: 报本寺“在武功县(旧治)西北一里. ������长安志������: 亦为神尧宅. 大中二年改为寺.” 塔亦为唐宋时建筑. 1987年加固塔基时, 发现地富, 出土了金棺․银椁․五色舍利子․白瓷细颈净水瓶․铜镜․天然水晶石和北宋铜钱等文物. 附近的城隍庙院内还保存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重修武功塔碑记������一块. ,1183

报圣寺,報聖寺,보성사: 二在唐长安城兴宁坊, 今陕西西安市内. 宋敏求������长安志������卷10: 报圣寺“宣宗时河湟平, 出内藏缗帝建报圣寺于京城, 设宪宗圣容于介福殿, 又建虔恩毅为更衣之所, 帝数临幸焉.” ,1183

报达,報達,보달: 即八哈塔. 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元刘郁������西使记������: 丁巳岁(公元1257年), “取报达国, 南北二千里. 其主日合里法. 其城有东西城, 中有大河.” ,1183

报国寺,報國寺,보국사: ①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 辽代创建. 明初塌毁, 成化二年(1466)重修, 改名慈仁寺. 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 改名大报国慈仁寺. 现寺内存有明成化二年御制碑和清乾隆二十一年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 #②在今四川乐至县东北龙门乡北金龟山麓. 清道光������乐至县志������卷9: 报国寺“在治东兰十五里. 古寺毁. 今重装饰. ……寺建于李唐前, 故灵异之迹往往而在. 有明代嘉靖时新出孟蜀广政间二碑.” 寺始建于隋, 清雍正间重修. 有五代摩岩造像及广政间碑. #③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麓, 为游山时出入门户. 清嘉庆������峨眉县志������卷2: 报国寺在“县南十里. 旧有庆祝在此.”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名会宗堂. 清康熙时重修, 改今名. 今庙门“报国寺”为康熙御书. 弥勒․大雄․七佛三殿及藏经楼掩映于苍楠翠柏之间, 逐渐升高, 宏伟壮观. 寺内著名文物是明永乐十三年(1416)景德镇造大型瓷佛(离2.47米). 抗日战争期间, 蒋介石躲在蛾眉山即此寺. 由此登峨眉山至金顶有二道, 右道为一百二十七里, 左道为八十八里. ,1183

报恩山,報恩山,보은산: 即支硎山. 在今江苏吴县西. ������吴地记������: 支硎山“山上有寺号日报恩, 梁武帝置.” 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 报恩山“昔有报恩寺, 故以名.” ,1183

报恩寺,報恩寺,보은사: ①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内北隅. 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孙权母吴夫人舍宅为寺, 名通玄寺. 唐开元年间改为开元寺. 后毁. 五代周显德年闯就其遗址建为报恩寺. 因位于城北, 今又名北寺. 寺内有塔, 始建于南朝梁时, 初为十一层, 后毁. 南宋绍兴年闻重建, 为九级八面, 被誉为“姑苏诸塔之冠.” #②在今四川平武县城内. 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 相传明代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僭越封建等级制度, 仿北京故宫修建王府, 被朝廷察觉, 遂以报恩为名, 改府为寺. 以大雄宝殿为中心, 前有天王殿, 后有万佛阁, 左有大悲殿, 右有华严藏, 辅以二幢․二狮․山门․三桥․钟楼․南北碑亭等, 构成一座规模宏伟的宫殿建筑群. 殿内佛像高大, 转轮经藏制作精巧, 壁塑․壁画․木雕․石刻精美壮观. ,1183

报恩镇,報恩鎮,보은진: 即今江西永丰县. ������元丰九域志������卷6吉州: “至和元年以吉水县报恩镇置永丰县.”即此. ,1183

拟岘台,擬峴臺,의현대: 在今江西临川布东. ������清一统志, 抚州府������: 拟蚬台“在临川县东盐步岭. 宋嘉祜二年, 知抚州裴材建. 曾巩有记.” ,1183

拟岘亭,擬峴亭,의현정: 在今四川广安县西. ������清一统志·顺庆府������: 拟岘亭“在广安州西二里. 安张商英有诗.” ,1184

坛山,壇山,단산: 在今河北顺平县西. ������清一统志·保定府������: 坛山“在完县西二十五里, 与马耳山相接. 有金龙․桃花二洞, 与马耳山洞地穴相通. 洞前阔仅丈余, 壁立百仞, 上透青霄. 其石温润如玉, 有龙蛇之状. 云兴辄雨.” ,1184

坛木树坪,壇木樹坪,단목수평: 亦作坛木坪. 即今四川巫溪县北坛木乡(坛木坪). 清光绪������大宁县志������卷1: 坛木坪“(北)一百里.” ,1184

坛头山,壇頭山,단두산: 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之檀头山. ������明史·地理志������宁波府象山县: “南有石坛山, 亦臼坛头山.”,1184

坛道山,牆道山,장도산: 即盐道山. 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南. ������元和志������卷12虞乡县;“坛道山, 一名百梯山, 在县西南十二里. 山高万仞, 跻攀者百梯方可升降. 故日百梯山.”,1184

土+太厦,土+太廈,토+태하: 在今安徽休宁县东南五十余里白际岭. 明置巡司于此. 嘉靖中移驻屯溪. ,1184

坝上镇,壩上鎮,패상진: 即涟水坝. 在今江苏涟水县城东南. 为淮滨要津. 明置巡司于此, 后废. ,1184

坝口,壩口,패구: 又称吴公坝. 即古之白道.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匿北坝口子村. 为通蒙古要路. ,1184

坝水河,壩水河,패수하: 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31齐东县“太清河”条下: “坝水河在延安镇西二里, 亦成化闻开浚, 以泄归苏镇水潦. 南引电云湖, 经邹․刘二沟, 北注大清河.”,1184

坝头镇,壩頭鎮,패두진: 即今广东平远县北坝头镇. 清雍正十一年(1733)置巡司于此. ,1184

坝州堡,壩州堡,패주보: 翳置, 属威州. 在今四川理县东北桃坪乡东古城. ������方舆纪要������卷67威州: 坝州堡在“州西北二十五里. 因唐․宋霸州旧名也. 今设仓置戍于此. 自堡丽北有龙溪․卜南․木上诸寨, 与北路番族黑苦․三姐相通.” ,1184

坝阳汛,壩陽汛,패양신: 清置, 属归化厅. 即今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东北六十里坝羊乡. 旧有干总驻防. “坝阳”系布依语音译, 意为边上出水的地方. ,1184

坝底土司,壩底土司,패저토사: 明置, 属石泉县. 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坝底羌族藏族乡.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废. ,1184

坝底堡,壩底堡,패저보: 明置, 属石泉县. 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坝底羌族藏族乡. ������方舆纪要������卷73石泉县: 坝底堡在“县(旧治)西北四十里, 与茂州接界, 成化以后为戍守要地. 其地东抵通宁堡, 西连白草番, 南抵石泉, 北通青片, 由坝底而南十五里即石板关, 东十五里有石泉堡, 又东五里为白印堡, 俱坝底将领分兵屯戍.” 正德中, 羌入围攻此堡城. ,1184

坝河,壩河,패하: 亦名永通七坝. 是元大都仅次于通惠河的一条重要漕运路线. 自大都城内积水潭东流, 于光熙门南出城会大都东护城河, 又分护域河水东流, 至通州西北入温榆河. 全长五十里. 元代于河上筑深沟坝․王村坝․郑村坝․西阳坝․郭村坝․千斯坝等七处闸坝, 以节水漕运, 故名. (元史·河渠志������载: 大德六年(1302), 京畿漕运司言: 此河“岁漕米百万, 全藉船坝夫力. 自冰开发运至河冻时止, 计二百四十日, 日运粮四千六百余石, 所辖船夫一千三百余人, 坝夫七百三十, 占役俱尽, 昼夜不息.” ,1184

坝洒,壩灑,패쇄: 又作八洒. 即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西北三十二里坝洒农场场部驻地. 清乾隆时设坝洒汛. 壮语“坝”为口子或河谷, “洒”为簸箕形, 意即簸箕形的河谷地带. ,1184

坝黄铺,壩黃鋪,패황포: 明置, 即今贵州铜仁市西坝黄镇. ,1184

坝盘铺,壩盤鋪,패반포: 明置, 属铜仁府. 即今贵州江口县东北坝盘土家族侗族乡. 清严如燥������苗疆道路考������5钢仁府: 铜仁往省溪沿河民路经“坝盘”, 旧为戍守处. ,1184

坎门,坎門,감문: 即今浙江玉环县东南坎门镇. 清设守备驻守. 清光绪������玉环厅志������卷2: 坎门街“在钓艚陕, 有东西街.” ,1184

坎台庙,坎台廟,감태묘: 即今内蒙古东胜市西罕台庙乡. 清同治年间在此修建了一座喇嘛庙, 称坎台庙. 民国初形成村落. “坎台”, 蒙古语意为最高的山丘. ,1184

坎台河,坎台河,감태하: 即今内蒙古达拉特西罕台川. ������清一统志·鄂尔多斯������: 坎台河“在左翼后旗(原驻地在今达拉特西北大树湾附近)东十二里. 源出布木巴泉.东北流入黄河.” ,1184

坎河,坎河,감하: 在今山东东乎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33东平州: 坎河在“州(今州城镇)东北五十里. 有坎河泉, 南流六里入汶河. ������志������云: 坎河即汶水, 下流泄入盐河处, 盐河即济河之别名. 自戴村坝筑, 而汶水不复由此入济. 万历七年, 筑滚水石坝于此, 以时蓄泄, 而汶水无泛溢之患.” ,1184

坎城守捉,坎城守捉,감성수착: 唐置, 属安西都护府. 治所在媲摩城(今新疆策勒县北八十二里卡拉沁古城). ������新唐书·地理志������安西大都护府: “于阗东界有兰城․坎城二守捉城.”,1184

坎城镇,坎城鎮,감성진: 即坎城守捉. 唐置, 属安西都护府. 在今新疆策勒县北八十二里卡拉沁吉城. ������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四夷路程������: “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 ,1184

坎素,坎素,감소: 即今新疆乌恰县西康素镇.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4: 疏勒府布鲁特冲巴噶什部辖境中有“坎素.” ,1184

坎欿,坎欿,감감: 春秋髑邑. 在今河南巩义市东.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前636), “王遂出, 及坎欲, 国人纳之.” ������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巩县: “有坎欲聚.”,1184

坎椽子沟,坎椽子溝,감연자구: 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南波谢特东北. 清属宁古塔副都统. 清聂士成������东省与蒋俄交界道路表������: “司落于云克即土拉子, 又十五里七分五至阿利则那, 即坎椽子沟.”咸丰年阆被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 ,1184

均口,均口,균구: ①即今福建建宁县南均口乡. 清有把总驻此. #②即今湖北丹江口市. ������水经·沔水注������: “均水于县入沔, 谓之均日也.”,1185

均山,均山,균산: 在今福建德化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德化县: 均山在“县东北百八十里. 山势峭拔, 延广数十里.” ,1185

均川店,均川店,균천점: 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南三十里均川镇. 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随州西南有均川店. ,1185

均水,均水,균수: ①在今湖北随州市西. ������水经·损水注������: 均水“出大洪山, 东北流径土山北, 又东北流入子损水.” #②上源日淅水, 出河南卢氏县, 南流经西峡县西, 至淅川县南与丹水合流为均水, 至湖北丹江日市入汉. ������水经·均水注������: “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 ……又东南流径其县(按, 指析县)下, 南越南乡县, 又南流与丹江合. ……又南流注于沔水.”������清一统志·南阳府-������: 均水“自陕州卢氏县东南, 流径内乡西, 至西峡口为三渡河, 又南流入淅川县为马蹬河, 又南流合丹水入湖北均州界. 亦日汤河. 俗名五渡河. 又名老鹳河.” ,1185

均石,均石,균석: 在今甘肃张掖市东. ������晋书·秃发傅檀载记������: 南凉弘昌六年(407), “遂伐沮渠蒙逊, 入西陕. 蒙逊率众来距, 战于均石.为蒙逊所败.” 即此. ,1185

均州,均州,균주: ①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恒州置, 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均水一带. 北周天和二年(567)疲. #②隋开皇五年(585)改丰州置, 治所在武当县(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北). ������寰宇记������卷143均州: “因界内均水为名.”大业初废. 唐武德复置, 显庆四年(659)移治今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东旧均县城. 天宝初改为武当郡, 乾元初复为均州. 辖境约当今湖北丹江口․十堰二市和郧县地. 元属襄阳路. 明属襄阳府. 1912年改为均县. ,1185

均阳水驿,均陽水驛,균양수역: 明置, 在今湖北丹江日市西北关门岩南. ������方舆纪要������卷79均州: 均阳水驿“在州城南.” ,1185

均阳县,均陽縣,균양현: 南朝梁置, 属始平郡. 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市北. 谣魏属武当郡. 隋属淅阳郡. 唐武德初属均州, 八年(625)废. ,1185

均村市,均村市,균촌시: 即今江西兴国县西均村乡. ������清一统志·吉安府二������: 均村市“在万安县东南一百三十里, 接兴国县界.” ,1185

均村圩,均村圩,균촌우: 即今江西兴国县西均村. 1933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杨殷县治此. ,1185

均村镇,均村鎮,균촌진: 亦作均镇. 即今江西兴国县西五十里均村乡. 清设均村汛于此. ,1185

均县,均縣,균현: 1912年改均州置, 属湖北囊阳道. 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市疆北旧均县城. 1932年直属湖北省. 1958年徙治沙沱营(今丹江口市). 1983年政设丹江口市. ,1185

均镇,均鎮,균진: 即均村镇. 今江西兴国县匿五十里均村乡. ,1185

坞乡,塢鄉,오향: 在今山西平陆县西. ������资治通鉴������: 东汉建安元年(196), “韩暹屯闻喜, 胡才․杨奉之坞乡.” 即此. ,1185

坞塔城,塢塔城,오탑성: 辽建, 在今吉林珲春市西北密江乡. ������金史·太祖纪������: 太祖“既破留可, 还攻坞塔城, 城中人以城降.” 即此. ,1185

坞墙集,塢牆集,오장집: 一作乌墙集. 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坞墙乡. 明嘉靖������归德州志������卷1������村镇������: “乌墙集, 州东南六十里.”清光绪������商丘县志������卷1������市集������: “东南面有坞墙集, 离城六十里.”,1185

坟山,墳山,분산: 在今辽宁义县北. ������辽史·地理志������宜州: “有坟山, 松柏连亘百余里, 禁樵采.”,1185

坟台废,墳臺廢,분대폐: 即今河南叶县东南二十八里坟台镇. 为舞阳․时二县往来要地. ������清一统志·南阳府二������“临坟镇”条: “按: 今有坟台店, 在县东南三十里.”,1185

坑口市,坑口市,갱구시: 即铿口墟. 今湖南茶陵县东南五十四里江口乡. ,1185

坑田市,坑田市,갱전시: 即今福建长乐市西南坑田. 路通福清县. 清光绪������皇朝中外一统舆图������: 长乐县西南有坑田. ,1185

坑格勒图拉,坑格勒圖拉,갱격륵도랍: 即铿格尔图喇. 今哈萨克斯坦东北境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 清椿园������西域闻见录������卷6: 乾隆三十六年(1771), 土尔扈特首领乌巴锡率众离伏尔加河东归故土, 俄将率兵随后追赶, “乌巴锡人众已逾坑格勒图拉丙南, 已入中国地界, 济纳拉喇引兵还.” ,1185

坑源隘,坑源隘,갱원애: 在今福建漳平市北. ������方舆纪要������卷99宁洋县: 坑源隘在“县(治所在今双洋镇)北四十里. 又北二十里至延平府永安县之林田隘, 林田北出之要会也.” ,1185

坑儒谷,坑儒穀,갱유곡: 在今陕西临潼县西南二十里洪庆村. 传说为秦始皇坑儒之处. 一说在县东南五里. ������寰宇记������卷27雍州昭应县: “坑儒谷在县东南五里. 始皇以骊山温处令人冬月种瓜, 招天下儒者议之, 各说不同, 因发机陷之. 唐玄宗改为旌儒乡, 立旌儒庙, 贾至为碑文.”宋敏求������长安志������谓“在县西南五里.” ������史记·秦始皇纪������: 三十五年(前212),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皆坑之咸阳.” ,1185

坊子镇,坊子鎮,방자진: 即今山东潍坊市东南三十里坊子镇. 民国������潍县志稿������有坊子镇. ,1185

坊头镇,坊頭鎮,방두진: ①一名坊舍镇. 清置, 属大荔县. 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北三十里. ������清一统志·同州府二������谓坊头镇“旧有城堡.” #⑦即今江西玉山县西坊头村. 明嘉靖������广信府志������卷3玉山县: “坊头坊在宾贤, 去县治北五十里.”,1185

坊州,坊州,방주: 唐武德二年(619)分鄢州置, 治所在中部县(今陕西黄陵县南). 因州界马坊为名. 辖境相当今陕西黄陵․宜君二县地. 天宝元年(742)改置中部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坊州. 蒙古至元六年(1269)废入都州. ,1185

坊州城,坊州城,방주성: 一名榜色城. 明建, 即今吉林梅河口市西南山城镇. 明������辽东志������卷9: 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有坊州城站. 清废. ,1186

坊土+冊村,坊土+冊村,방토+책촌: 即今河北高邑县东北十五里坊珊乡. 明正德������赵州志������卷5高邑县: “(元)李德新墓在县东十里坊珊村.”,1186

坊桥镇,坊橋鎮,방교진: 即今江苏无锡县东南坊桥.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金匮县: “坊桥镇在城东南六十里.”,1186

坊镇,坊鎮,방진: 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坊镇. 清光绪������陕西全省舆地图������邰阳县: 坊镇“在县东二十里.” ,1186

块泽河,塊澤河,괴택하: 在今云南富源县南. 为黄泥河支流. ������清一统志·曲靖府������: 块泽河“在罗平州东六十里. 自I日亦佐县(今富源县东南亦佐)流入, 会矣则江․大渡河诸水, 入八达河.” 彝语“块泽”意为沼泽之地. ,1186

找桥,找橋,조교: 即今江西宜丰县北找桥. 1934年2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为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曾置找桥政治局(县级). ,1186

找桥政治局(县级),找橋政治局(縣級),조교정치국(현급): 1934年2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为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宜丰․奉新․修水․铜鼓等县析置, 驻我桥(今江西宜丰县北找桥). 1936年裁. ,1186

走马川,走馬川,주마천: 应即今新疆玛纳斯河或呼图壁河. 唐岑参有������走马川行奉迭出师西征������诗. ,1186

走马冈,走馬岡,주마강: 在今浙江桐乡市西. (方舆纪要������卷91崇德县: 走马冈, “(志������云: 此为吴․越分疆处, 下有洗马池.” ,1186

走马水,走馬水,주마수: 即今陕西省北部无定河支流淮宁河. 源出子长县西北高柏山下, 东流径子溯县, 至绥德县入无定河. ������后汉书, 段颞传������: 建宁元年(168), “夏, 颓复追羌出桥门, 至走马水上. 寻闻虏在奢延泽, 乃将轻兵击破之.” ,1186

走马场,走馬場,주마장: 即今四川重庆市巴南区西北走马镇.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巴县: 走马铺“在县西八十七里.” ,1186

走马坪寨,走馬坪寨,주마평채: 即今贵州福泉县南走马坪镇. ������清一统志·平越州������: 走马坪寨“旧为控扼苗蛮之处.” ,1186

走马岭,走馬嶺,주마령: ①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43高平县: “走马岭在县西北十里, 出铁矿.”#②在今河南确山县南五十里. ������方舆纪要������卷50确山县“确山”条下: 走马岭“岭上有平冈数里, 可以走马.” #③在今广西柳州市西十里. ������方舆纪要������卷109马平县: 走马岭“在城西. 绵亘二十余里. 有一峰突起, 谓之金山.” ,1186

走马岭寨,走馬嶺寨,주마령채: 一名走马寨. 在今山东即墨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36即墨县: 走马岭寨“在县东北九十里.” ������清一统志·莱州府二������: 走马寨“1日有城, 今废.” ,1186

走马塘,走馬塘,주마당: 在今上海市北部, 跨嘉定․宝山․闸北․虹口․杨浦等区. ������方舆纽要������卷24苏州府嘉定县: 走马塘“在县东南二十里. 西通横沥, 东南由江湾浦入吴淞江.” ,1186

走马塍寨,走馬塍寨,주마승채: 南宋置, 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 走马媵寨“在府南方山之麓. 宋隆兴二年, 以境内多盗奏置今寨, 寻升为巡司, 后废.” ,1186

走马镇,走馬鎮,주마진: 明置, 属蓬溪县. 在今暇川蓬溪县西南回马镇. ������清一统志·潼川府二������: 走马镇“在蓬溪县西五十里江西岸. 有堡有市, 其地多陶, 为利甚广.” ,1186

贡山设治局,貢山設治局,공산설치국: 1932年改菖蒲桶行政区置, 直属云南省. 治所即今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民国������云南行政纪实������: “治所在高黎贡山间, 因以命名.”1952年改贡山县僳傈族自治区. 1954年改贡山县. 1956年改设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1186

贡山县,貢山縣,공산현: 唐贞观元年(627)置, 属郎州. 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市东南. 后废. 十三年(639)复置, 属播州. 十四年(640)改名湖江县. ,1186

贡川山,貢川山,공천산: 在今福建永安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97永安县: 贡川山“在县东北魏十里. 上有桃源洞․一线天诸胜. 山峡斗绝, 仅容趾陟. 其巅田庐井井, 故有桃源之目. 正统间, 邓茂七等作乱, 败官军子沙县, 据贡川为寨守之. 茂七败死, 其党邓伯孙复啸聚于此. 官军自沙县进破其贡川․挂口․陈山诸寨, 伯孙被擒, 是乜.” ,1186

贡川市,貢川市,공천시: 即今福建永安市东北贡川镇. ������清一统志·延平府������: 贡川堡“在永安县东北四十里. 旧名固发口市, 明嘉靖三十六年, 广贼犯境, 居民筑以备御, 广六百三十二丈, 高二丈四尺. 今有贡川市.” ,1186

贡井镇,貢井鎮,공정진: 清置, 属荣县. 在今四川自贡市西十里贡井. 井盐业发达, 与自流井齐名. ������清史稿·曾望颜传������: 咸丰十年(1860)李永和义军“据贡井․天池寺诸地……总兵虎嵩林自程家场进攻贡井.” 即此. 1939年与自流井合并为自贡市. ,1186

贡水,貢水,공수: 古称湖汉水. 又名会昌江․东江. 即今江西赣江东源. 在江西省东南部. 上游绵水源出赣․闽边境武夷山脉木马山. 西南流至会昌县折向西北流, 经于都县西流至赣州市汇章水合称赣江. ������寰宇记������卷108虔州雩都县: 贡水“源出汀州新乐山, 经县东南四百七十一里北流至县.” 又赣县: 赣水“贡水首受雩都县之章水, 自南康县界二水双流至县合为赣水.” ������清一统志·赣州府������: 贡水“在赣县东. 源出福建汀州界, 西流径瑞金․会昌․雩都三县, 又西入赣县界, 与章水合. 一名东江, 又名会昌江, 江即古湖汉水也.” ,1186

贡古鲁克山,貢古魯克山,공고로극산: 在令新疆乌什县北境. 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2: 鸟什西北“毕底尔卡伦北臼海奇山, 又东日色勒克塔什山, 又东日奇什罕布拉克山, 又东曰英阿喇特山, 又东日蒙科素山, 又东日科克巴什山, 又东日伊底克山, 又东臼臻丹山, 又东日乌尔盖列克山, 又东日木资鲁克山, 又东日乌玉布拉克山, 又东臼乌鲁呼雅依拉克山, 又东日哈沙拉伊山, 与阿克苏界, 统名日贡吉鲁克山. 皆喀克善支峰也. 贡古鲁克山岚蟑层复, 岩岫峻险, 山间溪涧纵横, 谷中尤隘, 凡百余里, 劣容单骑.” ,1186

贡布拉,貢布拉,공포랍: 山名. 在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 为民间传说中的藏族发源地. ������西藏王统记������载, 太初有猕猴与女魔交配生六子, 于“聚鸟林”中以采集为生, 其后种落繁殖, “父猴乃领至贡布拉, 播谷种于大地, 以谷为食, 以树叶为衣, 于是毛尾转短, 能作言语, 遂变成人.” 今乃东县泽当镇有猴子洞, 传说即“聚鸟林”, 镇北之山即贡布拉, 山下之田地名“萨热”, 即初民播种谷种处. ,1187

贡台,貢台,공태: 即今河北深州市南五十二里贡家台乡. 清同治������畿辅遥志������卷55深州图: 南有贡台. ,1187

贡阳县,貢陽縣,공양현: 宋时英德府贞阳县之讹. 贞阳县治所即今广东英德市. ,1187

贡县,貢縣,공현: 1912年置, 属四川昌都府. 治所在今西藏贡觉县东南. 后设贡觉宗. ,1187

贡泽县,貢澤縣,공택현: 北魏置, 属梁宁郡. 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地区. 西魏废. ,1187

贡珍县,貢珍縣,공진현: 唐渤海国置, 属渤州. 治所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南. 辽以后废. ,1187

贡城戍,貢城戍,공성수: 南朝梁武帝置, 茌今安徽五河县西五十二里东刘集镇附近. 北魏改名虹城. ,1187

贡觉,貢覺,공각: 在今西藏贡觉县东南. 清初赏给西藏. 宣统三年(1911)设贡党委员, 属川滇边务大臣.1912年改置贡县. ,1187

贡觉宗,貢覺宗,공각종: 在今西藏贡觉县东南. “贡觉”, 藏语意为“贡”活佛在觉地方定居. 1960年与三岩宗合并设贡觉县, 移驻莫洛. ,1187

贡源溪,貢源溪,공원계: 即今安徽石台县东贡溪河, 为秋浦河支流. ������方舆纪要������卷27石埭县: “贡源溪在县西. ������志������云: 溪西流, 经上․下二湾, 出大河, 注于秋潍, 入大江.”,1187

贡嘎山,貢嘎山,공알산: 亦称木雅贡嘎. 在今四川康定县南, 与泸定县交界. 南北长约200公里, 东西宽约100公里. 藏语为“雪白”之意. 主峰为7556米, 为四川省最高峰. ������中华民国新地图������: 康定县南有贡嘎山. ,1187

贡噶尔宗,貢噶爾宗,공갈이종: 即贡噶宗. 在今西藏贡嘎县西. 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贡噶尔.” ,1187

贡噶县,貢噶縣,공갈현: 1913年改贡噶县丞置, 属边东道. 治所在今四川稻城县南贡岭. 后废. ,1187

贡噶岭,貢噶嶺,공갈령: 亦名工噶岭. 清于此设贡噶岭土百户, 在今四川稻城县南贡岭. ������清史稿·四川土司传������: 光绪三十一年(1905), 赵尔丰讨巴塘, 理塘正土司“逃往稻坝贡噶岭, .啸聚土人为乱”即此. 三十四年(1908)改流, 置贡噶岭县丞, 属稻成县. ,1187

贡噶岭山,貢噶嶺山,공갈령산: 即今四川稻城县南贡嗄山;贡噶岭县以此名. 民国杨仲华������西康纪要������: “贡噶岭雪山, 在贡噶废县南.”,1187

贡噶宗,貢噶宗,공갈종: 在今西藏贡嘎县西. 原西藏地方政府设贡噶宗. 1960年与杰德秀等羚合并设贡噶县, 驻热麦. 1976年改为贡嘎县. ,1187

攻离山,攻離山,공리산: 在今河南嵩县西南. 清水源于此. ������水经‘清水������: “清水出弘农卢氏县攻离山.”即此. ,1187

赤儿山,赤兒山,적아산: 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 ������明史·地理志������东胜卫: “北有赤儿山. 西有黄河.”,1187

赤土,赤土,적토: 在今湖南临武县东. 明置巡司于此. ,1187

赤土山,赤土山,적토산: ①在今云南腾冲县东三十里. ������明一统志������卷87腾冲军民指挥使司: 赤土山“在司城东三十里.” #②在今甘肃礼县东三里. ������清一统志·秦州一������: 赤土山“土色如殊, 亦名红土山. 山脉自宁远县界迤逦至此, 持起一峰, 绝顶有坪, 可客万马.” #③在今越南河北省西北协和县一带. (方舆纪要������卷112安南北江府: 赤土山“在府西善誓县境. 万仞插天, 基数百里. ������志������云: 安南四面皆山, 丽寄狼․宝台․佛迹․马鞍在境内, 皆高峻. 其杰出者则赤土山也.” ,1187

赤土国,赤土國,적토국: 即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西北部吉打. ������隋书·南蛮传������: “赤土国, 扶南之别种也. 在南海中, 水行百余日而达其都. 土色多赤, 因以为号.”,1187

赤土岭,赤土嶺,적토령: 在今山西榆社县东南. ������清一统志·辽州������: 赤土岭“在榆社县东甫四十里. 其土独赤, 故名.” ,1187

赤土港,赤土港,적토항: 一名赤口港. 在今湖北成宁市东北. ������方舆纪要������卷76咸宁县“梓潭湖”条下: 赤土港“在县东北十里. 一名株树港. 西南流合于官埠港?. ,1187

赤万县,赤萬縣,적만현: 北魏太和四年(480)置, 属武阶郡. 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东黄坪乡境. 北周废. ,1187

赤万郡,赤萬郡,적만군: 北魏太和四年(480)置, 属南秦州. 治所赤万县(今甘肃武都县黄坪乡境). 后废. ,1187

赤口驿,赤口驛,적구역: 宋元时置, 在今江西都昌县西四十里. 明初废. ,1187

赤山,赤山,적산: ①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北, 乌力吉木伦河发源之乌兰大坝(意为红山). ������后汉书·乌桓列传������: “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鸟桓人死, 敛以棺, 至葬则取一肥犬, 系以采绳, 并取死者乘马衣物烧送之, 谓付托于犬, “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 ������辽史·地理志������载: 庆州有赤山. ������穆宗纪������: 应历十二年(962)秋, “如赤山․黑山射鹿.” 知赤山应在庆州(今巴林右旗北白塔子古城)附近. ������清一统志·巴林������: 赤山“在右旗东北二百五里, 蒙古名巴颜五蓝哈达.” 即此. 一说鸟桓之赤山即今赤峰市红山(蒙古名鸟兰哈达), 但与������后汉书������所载方位不合. 或是鸟桓南迁后, 又以今赤峰之红山为其圣山. #②即绛岩山. 在今江苏句容县西南三十里. (寰宇记������卷90升州句容县: 绛岩山“本名赤山, 丹阳之义出于此. 天宝初改为绛岩山.” #③即今安徽郎溪县西南七里高岭. ������明一统志)卷17广德州: 赤山“在建平县西南七里. 麓枕木溪.” #④在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区)西南界牌乡. ������隋书·地理志������: 永嘉郡临海县“有赤山”, 即此. #⑤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南赤山埠. 宋(淳裙临安志������卷8: 赤山“厥土为埴”, 故名. 自匿湖出江于, 往往取道于此. 南宋初, 金兀术突至赤山, 即此. #⑥在今湖北谷城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79谷城县: 赤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丹崖峭壁, 临汉江上.” #⑦一名赤山岭. 在今湖南沅江市东北五十里洞庭湖边. ������․清一统志·常德府一������: 赤山“绵延数十里. 上有范蠡庙, 下有金鸡山. 唐天宝闻改名蠡山.” #⑧在今广东兴宁市南. ������方舆纪要������卷103兴宁县: 赤山在“县南三里. 滨河层峙.” ,1187

赤山市,赤山市,적산시: 南宋置,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南. ,1188

赤山约,赤山約,적산약: 在今广东海聿县东郊. 1922年9月, 彭湃在此组织赤山约农会. 农会lB址原是明代灵雨庵, 为二进四合院建筑. ,1188

赤山岭,赤山嶺,적산령: 在今陕西乾县境. (资治通鉴������: 唐永泰元年(765), 回纥․吐蓉合围泾阳, 郭子仪帅精兵“战于灵白西原, 大破之.” 胡三省注: “������旧史������, 破吐蕃处, 在灵台县西五十里, 地名赤山岭.”即此. ,1188

赤山湖,赤山湖,적산호: 又名绛岩湖․赤山塘. 在今江苏匀容县西南三十里. 源出绛岩山, 县南境诸山溪之水悉流入焉. 下通秦淮. 句容․上元二县之田, 赖以灌溉. 宋������景定建康志������卷18引石迈������古迹编������日: “赤山湖在上元․旬容两县之间, 溉田二十四埠, 南去百步有盘石以为水疏闭之节.”,1188

赤山塘,赤山塘,적산당: 即赤山湖. 在今江苏句容县西南三十里. ������梁书, 沈踽传������: “(齐)明帝复使沈踽筑赤山塘.”������方舆纪要������卷20句容县: 绛岩湖, “������志������云, 吴赤乌中, 筑赤山塘, 引水为湖, 历代皆修筑, 后废.” ,1188

赤山镇,赤山鎮,적산진: 即今山东荣成市南斥山镇. 明置巡司, 属文登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0)移于石岛口(今石岛镇). ,1188

赤门,赤門,적문: 春秋时吴都(今江苏苏州市)正南门. (吴地记������: “(匠)门南三里有葑门․赤门, 有赤桐将军坟. 在蛇门东, 陆无水道, 故名赤门.”,1188

赤木儿,赤木兒,적목아: 在今掰疆霍城县谣. 元刘郁(西使记������: 阿里麻里城“又南有赤木儿城, 居民多并․汾人.” ,1188

赤木口,赤木口,적목구: 在今宁夏永宁县疆北贺兰山中段三关口. 明嘉靖������宁夏新志������卷1: 宁夏总镇有赤木口. (清一统志·宁夏府二������: 赤木口“在宁朔县西南贺兰山, 山径五十余处, 而赤木口尤为冲耍, 可容千马. 明嘉靖中, 巡抚杨守礼扼险筑关墙守之.” ,1188

赤木砦,赤木砦,적목채: 北宋元祜四年(1089)置, 属武冈县. 在今湖南薪宁县东五十里. ������清一统志·宝庆府二������: 赤木砦, “������县志������: 石千寻壁立江浒, 半岩横架一木于左右石孔, 长丈许, 如屋梁, 高不可攀.” ,1188

赤车镇,赤車鎮,적차진: 北宋置, 属通泉县. 在今四川射洪县南瞿河乡金龟寺坝. ������元和志������卷33通泉县: “赤车盐井, 在县西北十二里.”镇设子赤车盐井, 故以为名. ,1188

赤中县,赤中縣,적중현: 1933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 治所与巴中市同. 其辖境为巴中县城郊. 1935年3月废. ,1188

赤冈,赤岡,적강: 唐末․五代汴州城北军事要地. 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二十里. ������旧五代史·梁书·张归厘传������: 唐光启三年(887)秦宗权围攻汴州, “张巨以数万众屯赤垌.” 又(葛从周传������: “至大梁, 不解甲, 径至板桥击蔡贼, 破卢瑭寨, 瑭自溺而死, 又于赤焖杀蔡军二万余人.”,1188

赤冈山,赤岡山,적강산: 在今江西丰城市西北二十里. ������寰宇记������卷106洪州丰城县: 赤冈“接新建县界, 濒江壁立, 土石皆赤.”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4丰城������山川������: 赤冈山“在丰城县西二十里. 一名黄金城.” ,1188

赤冈镇,赤岡鎮,적강진: 一作赤江镇. 北宋置, 属丰城县. 在今江西丰城市谣赤岗. ������清一统志·南昌府二������: 赤冈市“在(丰城)县西十五里赤冈山卞, 即古赤冈镇也.” ,1188

赤水,赤水,적수: ①即今四川双流县东南黄龙溪. ������三国志, 蜀书·先主传������: 建安二十五年(220), 太傅许靖等上言, “阗黄龙见武阳赤水, 九日乃去.” 即此. #②即今四川合川市西北盐井溪. 为涪水支流. (元和志������卷33赤水县: “因水为名.”#③即今四川重庆市东南木洞小河. ������寰宇记������卷136南平县: 赤水“在今县西四里, 有赤水流入巴县界, 县南复有通夷播州.” #④即今四川沱江东支流濑溪河. ������寰宇记������卷88泸州泸川县: “赤水溪从昌元县界流入去合支江.”������舆地纪胜������卷153泸州: 赤溪水“从昌州昌元县界流入, 至赤水镇合支江.” #⑤即今四川简阳市西之绛溪河. ������元和志������卷31平泉县;“赤水经县南七十步.”������舆地纪胜������卷145简州: 赤水“在阳安县南四十五步. 源出隆州, 历平泉.” ������方舆纪要������卷67简州: 赤水“在州治南. 一名绛水, 自仁寿县流入界, 经故平泉县流至此, 又东与雁水合, 亦谓之牛辫水.” #⑥即今四川汶川县西北四十里龙溪沟, 为杂谷脑河支流. ������舆地纪胜������卷148威州: 赤水“在保宁县, 合于大江.” ������方舆纪要������: 赤水“在州西北四十里. ������志������云: 源出赤水砦. 又有桃溪,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 源出龙溪砦, 流合赤水, 注于大江.” #⑦在今四川广汉市东南. 唐末杜光庭(录异记������卷7: “汉州赤水有涌泉焉, 水脉五六, 自山下涌出, 因成大池, 流三二百步, 可激碓础, 流为大溪.”������资治通鉴������: 五代唐长兴三年(932), “(董)璋兵至汉州, 潘仁嗣与战于赤水, 大败, 为璋所擒.” 胡三省注: “赤水在汉州东南.”#⑧即今陕西宜川县北仕望河. ������水经·河水注������: “赤水出西北罢谷川东, 谓之赤石川, 东入于河.”#⑨即竹水. 在今陕西华县西三十里. ������水经·渭水注������: “渭水又东与竹水合, 水南出竹山, 北径媚加谷, 历广乡厥东, 俗谓之大赤水, 北流注予渭.”������资治通鉴������: 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 尔朱荣使尔朱天光等讨关中贼万俟丑奴, “时赤水蜀贼断路……(贺拔)岳遂进击蜀于渭北, 破之.” #⑩即今甘肃陇西县东渭河支流赤亭水. ������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十一年(十六国西秦永康四年, 415), “西秦王(乞伏)炽枣遣襄武侯昙达等将骑一万击南羌你姐․康薄予赤水, 降之.” ������晋书·乞伏乾归载记������: 乾归“率骑二万讨吐谷浑支统阿若干于赤水, 大破降之”, 皆此. #⑨今青海共和县恰卜恰河. ������资治通鉴������: 唐贞观九年(635), 李靖等“败吐谷浑于牛心堆, 又败诸赤水源.” ,1188

赤水山,赤水山,적수산: 即今浙江永嘉县西北白泉乡北大若岩. 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 ������方舆纪要������卷94温州府永嘉县“玻石山”条: 赤水山“在府西北百三十里. 时有赤水出岩下, 一名石室山, 上有石室容千人, 道书以为第十二福地, 亦臼大若岩.” ,1189

赤水卫,赤水衛,적수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 属四川都司. 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南赤水河北赤水镇. 永乐十一年(1413)改属贵州都司. 辖境相当今四川叙永․古蔺․及贵州毕节部分地.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废. ,1189

赤水厅,赤水廳,적수청: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仁怀厅置, 属遵义府. 治所即今贵州赤水市. 因赤水河为名. 1913年改为赤水县. ,1189

赤水市,赤水市,적수시: 即今福建德化县西北赤水镇. ������元丰九域志������卷9: 德化县有“赤水一铁场.” ������清一统志·永春州������引������旧志������: 赤水市“在县西北六十里. 地名赤水隔, 当大田․尤溪之冲. 有上․下二街.” ,1189

赤水戍,赤水戍,적수수: 南北朝时吐谷浑置, 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南曲沟. 一说在今青海兴海县东南黄河西岸. ������南齐书·河南传������: “大戍有四, 一在清水川, 一在赤水, 一在浇河, 一在吐屈真川, 皆子弟所治.”,1189

赤水关,赤水關,적수관: 明置, 属赤水卫. 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南赤水镇. ������明史·地理志������赤水卫: “东有赤水河, 有赤水关.”,1189

赤水江,赤水江,적수강: 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南, 风仪镇南四十里. ������清一统志·大理府������: 赤水江“源出定西岭, 东南流入楚雄府暗定边县界, 合礼社江.” ,1189

赤水汛,赤水汛,적수신: 在今广东吴川市(梅蔡镇)南. 清属茂名县, 置巡司于此. ,1189

赤水军,赤水軍,적수군: 唐武德二年(619)置, 属河西节度. 初在凉州西二百里(今甘肃永登县西南). 开元十六年(728)改为大斗军, 移赤水军入凉州城内(今甘肃武威市). ������元和志������卷40: 赤水军“在凉州城内. 管兵三万三千, 马万三干匹. 本赤鸟镇, 有青赤泉, 名焉. 军之大者, 莫如赤水, 幅员五千一百八十里, 前拒吐蕃, 北临突厥者也.” ,1189

赤水县,赤水縣,적수현: ①东汉马防所筑索西城, 北魏于此置赤水县, 属临洮郡. 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东北. ������水经, 河水注������: “洮水又东北流, 屈而径索西城西, ……俗名赤水城, 亦日临洮东城也.”北周废. #②隋开皇八年(588)置, 属合州. 治所在今四川合川市西北一百余里. 一说在今铜梁县西北安居河边. ������元和志������卷33赤水县: “分石镜县于今县西二里置县, 因水为名.”大业初属涪陵郡. 唐武德初属合州, 并迁治于故县东二里. 天宝初属巴川郡, 乾元初复属合州. 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 七年(1074)复置, 治所在今合川市西北一百三十里赤水乡(万寿场). 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入石照县. #③隋大业五年(609)置, 为溺源郡治. 治所在赤水城(今青海兴海县东南黄河西岸;一说在今青海共和县治南古树郭城). 隋宋废. #④1913年改赤水厅置, 属贵州贵西道. 治所即今贵州赤水市. 1923年直属贵州省. 1990年改设赤水市. #⑤1933年8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广昌․石城二县析置, 驻赤水张家祠(今江西广昌县南赤水镇). 因驻地赤水为名. 1934年6月与广昌县合并为广赤县. #⑥1935年10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赤淳县瑗区改置, 治马家山(今陕西淳化县西北马家乡). 取“赤化三水”(枸邑县旧名三水县)之义. 1937年2月迂赵家庄(今淳化县西北北城堡乡赵家). 后徙马庄桥(今陕西旬邑县南马庄桥). 1941年还治马家山. 1949年撤销, 并入淳化县. ,1189

赤水河,赤水河,적수하: 在今贵州西北部. 为长江上游支流. 源出云南镇雄县东境, 东北流经川․黔边境, 至贵娜习水县西南折而西北流, 经赤水县西, 东北至四川合江县入长江. 明曹学俭������名胜志������说: 赤水河“腰名赤虺. 唐武后征云南檄文有赤虺河, 即此. 虺与水声相近耳. 源出芒部, 经红土川, 东流入川江. 每雨涨, 水色深赤, 故名.” 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 即此. ,1189

赤水河镇,赤水河鎮,적수하진: 即今四川叙永县东南赤水河北赤水镇. 为川黔大道, 地方繁要. 明于此设赤水卫, 清设水宁县丞, 民国设县佐. ,1190

赤水驿,赤水驛,적수역: 即今陕西华县西赤水镇. 唐为长安与洛阳闻陆路交通重要驿站. 罗邺有������春夜赤水驿旅怀������诗. ,1190

赤水城,赤水城,적수성: ①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南. 1日属茂名县, 明置巡司于此. #②即今陕西渭南市东赤水镇. ������资治通鉴������: 唐天复元年(901), 朱全忠欲迁昭宗去东都, “闻车驾西幸, 与僚佐议, 复弓l兵还赤水.” #③在今甘肃岷县东. 一说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南曲沟, 或说在今兴海县东南黄河西岸. ������晋书·乞伏乾归载记������: 乾归“率骑二万讨吐谷浑支统阿若于于赤水, 大破降之.” ������水经·河水注������: “洮水又东北流, 屈而径索西城西. 建初二年, 马防․耿恭从五溪祥橙谷出索西与羌战, 破之, 筑索西城, 徒陇西南部都尉居之. 俗名赤水城, 亦日临洮东城也.”#④公元4世纪时吐谷浑筑, 在今青海兴海县东南黄河西岸. ������隋书·宇文述传������: 大业三年(607), 述攻吐谷浑, “至曼头城, 攻拔之, 斩三千余级. 乘胜至赤水城, 复拔之.” 即此. 大业五年(609)于此置河源郡和赤水县. ,1190

赤水峡,赤水峽,적수협: 在今广西藤县东六十里. ������方舆纪要������卷108藤县: 赤水峡“峡南有岩. 相传李白曾过此, 谲之李白岩. 峡与岩相对壁立, 一水中流, 林木蔚然, 岚气赣夕不散. 有赤水峡巡司. ������志������云: 赤水峡中有金环滩.” ,1190

赤水前千户所,赤水前千戶所,적수전천호소: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 属赤水卫. 治所在今贵州毕节市北层台乡. 后废. ,1190

赤水铁场,赤水鐵場,적수철장: 北宋属德化县, 在今福建德化县西北赤水镇. ������元丰九域志������卷9: 德化县有赤水铁场. ,1190

赤水营,赤水營,적수영: 清置, 属四川提督. 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南赤水镇. (清一统志·叙永厅������: 赤水营“在永宁县东南. 本朝设守备驻防. 旧名龙场营. 乾隆四十年移驻赤水河, 改今名.” ,1190

赤水铺,赤水鋪,적수포: 明置, 即今四川简阳市西北二十五里赤水乡. 踞诗人杨慎过此, 写有������赤水铺������诗. ,1190

赤水鹏,赤水鵬,적수붕: 在今云南昆明市东郊. 明永乐二年(1404)置土巡检司于此. ,1190

赤水溪,赤水溪,적수계: 即今四川大足县之濑溪河. ������元和志������卷33静南县: “赤水溪, 经县南, 去县九十步.”������寰宇记������卷88大足县: “在河楼湍, 东临赤水. 赤水溪, 源从普州安岳县界来.”,1190

赤水墟,赤水墟,적수허: 即今广东开平市西南赤水镇, 东近台山市界. 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 开平县西南有赤水汛. ,1190

赤水镇,赤水鎮,적수진: ①北宋置, 属泸川县. 在今四川泸县西北胡市镇. ������舆地纪胜������卷153泸州: “赤溪水从昌州昌元县界流入, 至赤水镇合支江.”#②清置, 属渭南县. 即今陕西华县西赤水镇. #③即今广西艨县东六十里赤水镇. 明置巡司于此. ,1190

赤牛山,赤牛山,적우산: 在今四川梁平县西. ������舆地纪胜������卷179梁山军: 赤牛山“距军西二十里. 山赤丽牛形, 故名.” 附近有一石龛, “琢石为大悲像, 四十二手皆有所执.” 南宋淳祷二年(1242)于山上建赤牛城(牛头城). ,1190

赤牛城,赤牛城,적우성: 亦名牛头寨. 在今四川梁平县西仁贤镇牛头村. 南宋淳褊二年(1242), 为抗元建城于赤牛山, 移梁山军及梁山县于此. ,1190

赤化县,赤化縣,적화현: 1935年4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 治白田坝(今四川广元市西南赤化镇). 同年5月废. ,1190

赤斤山,赤斤山,적근산: 亦名赤金峡. 即今甘肃玉门市谣北赤金峡. ������清一统志·安西州������: 赤金山“在玉门县赤金所西三十里. 即赤斤蒙古之山硖也, 当北来西去之通道, 明参将崔麒败贼于此.” ,1190

赤斤千户所,赤斤千戶所,적근천호소: 一作赤金蒙古千户所. 明永乐二年(1404)置, 以处鞑靼丞相苦术子塔力尼等来降者. 治所即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 八年(1410)升为赤斤蒙古卫. ,1190

赤斤卫,赤斤衛,적근위: 亦作赤金蒙古卫. 明永乐八年(1410)升赤斤蒙古千户所置, 治所即今甘肃玉|․1市西北赤金镇. 后废.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复置赤斤卫, 雍正四年(1726)裁. ,1190

赤乌场,赤烏場,적오장: 唐置, Ep今江西瑞昌市. ������寰宇记������卷111江州瑞昌县: “本赤乌场地. 按, ������吴志������, 孙权时右赤鸟见于此, 始有地名. ……赤鸟之地则浔阳西偏. 建中四年以浔阳西偏僻远, 因立为场.”五代南唐升元三年(939)升为瑞昌县. ,1190

赤乌镇,赤烏鎮,적오진: 又名瑞昌镇. 即今江西瑞昌市. (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瑞昌县: 赤鸟镇“后汉建安中, 孙权拒曹操予赤壁, 使程普屯兵于此, 时有赤乌之瑞, 因名. 唐日赤乌场, 五代南唐改置今县.” ,1190

赤石,赤石,적석: 又名赤石街. 即今福建武夷山市南十五里赤石镇. 1934年6月17日, 上饶集中营新四军战士被解往建阳途中在此暴动. 崇阳溪东红岩坡上建有赤石暴动烈士陵园. ,1190

赤石山,赤石山,적석산: ①在今河南内乡县西南. ������魏书·地形志������: 南阳郡新城县“有赤石山.” ������水经·溶水注������: 朝水“出西北赤石山.” 即此. #②在今云南牟定县西三十里. ������清一统志·楚雄府������: 赤石山“山多赤石. 一名赤土山. 林木幽邃, 延亘二百余里. 其东有泉, 下流为零川. ������图经������: Bp楚雄之峨碌山也.” #③即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中部之火焰山. ������魏书·高昌传������: “国有八城, 皆有华人. ……北有赤石山.”,1190

赤石矶,赤石磯,적석기: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南城外. 清康熙������江南通志������卷11: 赤石矶“在江宁县东南城外, 长河东来有采石枕中流, 居人竞种石榴花, 每盛夏时缘堤岸灿若霞锦, 为画舫欢游之所.” ,1190

赤石县,赤石縣,적석현: 匿魏置, 属洧阳郡. 治所在今陕谣旬阳县北. 北周废入黄土县. ,1191

赤石岭,赤石嶺,적석령: 在今江西大余县东北. ������清一统志·南安府������: 赤石岭巡司“在大庾县东北百余里. 明洪武二十二年置. 旧治峰山里. 弘治元年移小溪城, 正德中复移于峰山新城. 后又移雨南, 治峰山里水西村. 今因之.” ,1191

赤石驿,赤石驛,적석역: 南宋绍兴中置, 属崇安县. 即今福建武夷山市南赤石街. 1942年6月“皖南事变”时闻名中外的“赤石暴动”即此. ,1191

赤石洞,赤石洞,적석동: 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 ������资治通鉴������: 五代梁开平四年(910), “吴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歼弟域于赤石.” 胡三省注: “即吉州之赤石渝, 彭氏巢穴也.”������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 赤石洞“在府西南.” ,1191

赤石崖,赤石崖,적석애: 在今云南宾川县东北八十里. 明置巡司于此. ,1191

赤石镇,赤石鎮,적석진: 即今湖南宜章县东北六十里赤石乡. 明․清置巡司于此. ,1191

赤龙山,赤龍山,적룡산: 在今四川城口县北. 清道光������城口厅志������卷4: 赤龙山在“厅北一里. 为厅城主顶山. ������通志������名城口山. 山下有诸葛城遗迹. 山极雄竣, 重叠三层: 由山麓上第一层, 高五里为城口山, 一名鹞子岩. 又上五里至中层, 名轿顶LU, 一名轿顶寨. 又上三十里至顶为赤龙山, 一名池龙山. 其来龙绵亘数百里, 直连陇首山, 山上左有池.阔数丈;右有池较大, 水皆澄清, 深不可测. 绝顶四时有云气, 聚则主雨, 散则立晴. 农人以此占验.” ,1191

赤东湖,赤東湖,적동호: 在今湖北蕲春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76薪州: 赤东湖在“州北十里. 蕲水流注于此. 其湖有九十九议, 孔道所经也. 中有永安堤. 今掌于河泊所.” ,1191

赤北县,赤北縣,적북현: 1933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四川通江县的两河口․空山坝和陕西镇巴县的核桃树․简池四地析置, 治鼹河口(今四川通江县北两河口乡). 同年2月迁治泥溪场(今通江县北泥溪乡). 1935年3月废. ,1191

赤甲山,赤甲山,적갑산: 亦作赤胛山. 又名火焰山.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长江北岸, 相近为白帝山. ������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径赤岬城西……南连基白帝, 山甚高大, 不生树木, 其石悉赤. 土人云, 如人袒胛, 故谓之赤岬山.”������元和志������逸文卷1夔州: “赤甲山在城北三里. 汉时尝取邑人为赤甲军, 盖犀甲之色也.”,1191

赤光县,赤光縣,적광현: 1934年8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延川县西部析置, 治永平镇(今陕西延川县西北永坪镇). 1935年1月改名延川县. ,1191

赤屿,赤嶼,적서: 即今台湾东北大海中之赤尾屿. 明陈侃������使琉球录������中“过赤屿”, 即此. ,1191

赤竹山,赤竹山,적죽산: 在今湖南黔阳县东南. ������舆地纪胜������卷71沅州: 赤竹山“在江安寨东六十里.” ������方舆纪要������卷81黔阳县“金龙出”条下: “赤竹山在县(治今黔城镇)东百四十里. 冈陇盘纡, 多赤竹.”,1191

赤竹城,赤竹城,적죽성: 在今湖南湘阴县南十七里. ������清一统志, 长沙府二������: 赤竹城, “������府志������: 宋绍兴初, 知县胡昭建县治于其地, 谓之新县. 今遗址尚存.” ,1191

赤延县,赤延縣,적연현: 1934年4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靖边县析置, 治青杨岔(今陕西靖边县东南青阳岔镇). 1935年9月改名靖边县(东靖边). 1937年8月与新城․横山二县合并为靖横县. 不久复名靖边县. ,1191

赤延镇,赤延鎮,적연진: 清置, 属陇州. 即今陕西陇县西北火烧寨乡. ,1191

赤庄镇,赤莊鎮,적장진: 金置, 属长清县. 在今山东长清县地. ,1191

赤江,赤江,적강: 即今江西修水县西南赤江乡. 清同治������南昌府志������卷4义宁州: 赤江渡“在州(治今修水县)南三十五里. 相传许旌阳逐蛟至此, 蛟变为瓠, 以剑劈之, 水皆赤, 故名.” ,1191

赤江县,赤江縣,적강현: 1933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由通江县析置, 治毛浴镇(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毛裕乡). 1935年2月废. ,1191

赤江镇,赤江鎮,적강진: 又名赤冈镇. 北宋置, 属丰城县. 在今江西丰城市西赤冈. ,1191

赤安县,赤安縣,적안현: 1934年改保安县置, 治所即今陕西志丹县. 1936年改名志丹县. ,1191

赤阪,赤阪,적판: 在今陕西洋县东二十里龙亭山.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建兴八年(230), 魏司马懿等欲攻汉中, “丞相(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 即此. ,1191

赤坂冈,赤阪岡,적판강: 在今潮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西j£. ������水经·沔水注������: “江陵西北有纪南城, 城西南有赤坂冈, 冈下有渎水, 东北流入城, 名日子胥渎.”,1191

赤坎,赤坎,적감: 即大赤确. 今广东斗门县西北大赤坎. ,1191

赤坎戍,赤坎戍,적감수: 南朝梁天监八年(509)置, 在今安徽固镇县东南仁和集. 大同二年(536)改置仁州. ,1191

赤坎埠,赤坎埠,적감부: ①一作赤墒. 即今广东开平市西南赤坎镇. 明․清设松柏巡司于此. #②即今广东湛江市(赤坎区). 清道光������遂溪县志������卷4: 赤坎埠在“县东四十里. 商旅穰熙, 舟车辐辏.” 光绪二十五年(1899)法国强租广州湾, 租借地之总机关设于此. ,1191

赤坑,赤阬,적갱: 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境. ������后汉书·张奂传������: 延熹初, “迂使匈奴中郎将. 时休屠各及朔方․乌桓并同反叛, 烧度辽将军门, 引屯赤坑, 烟火相望.” 李贤注: “时度辽将军屯五原.”������方舆纪要������卷61榆林镇: 赤坑, “贤日: 时度辽将军盖屯五原, 赤坑与五原相近也.” ,1191

赤花墟,赤花墟,적화허: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赤花村, 东临番禺市界. 清咸丰������顺德县志������卷5: 津渡有“赤花墟.” ,1191

赤矶山,赤磯山,적기산: 亦名赤壁山. 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南金口镇南. ������方舆纪要������卷76江夏县: 赤壁山在“城东(按, 应为谣)南九十里. 一作赤圻, 亦日赤矶. 俗以为周瑜破曹操处, 误也.” ,1191

赤坚岭,赤堅嶺,적견령: 在今山西岚县西南五十里, 与方山县交界处. 明置巡司于此. ������明史·地理志������汾州府永宁州: “北有赤坚岭, 一名离石山, 离石水出焉.”即此. ,1192

赤县,赤縣,적현: 即赤县神州的省称. 指中国. 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诗: “赤县扬雷声, 疆(强)项闻至尊.”,1192

赤县神州,赤縣神州,적현신주: 中国之别称. ������史记·孟子萄卿列传������: 战国齐人邹衍创“大九州”说, “中国名日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禹之序九州是也, 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 乃所谓九州也.” ,1192

赤里街,赤裏街,적리가: 秦成都太城之街. 相当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南大街. ������寰宇记������卷72成都县引杨雄������蜀本纪������云: “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 因筑成都而县之. 成都在赤里街, 张若徙置少城内. 始造府县寺舍, 今与长安同制.”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成都县本治赤里街, 若徙置少城内.”,1192

赤谷,赤穀,적곡: 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 ������水经·渭水注������: 漏水“出南山赤谷, 东北流径长杨宫东.” 宋敏求������长安志������卷18: “赤谷在(盏屋)县东南三十五里.”,1192

赤谷口,赤穀口,적곡구: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七里. ������宋史·宁宗纪������: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三月, “利州统制王逸等率忠义人复皂郝……忠义人十万余出攻秦州, 官军继进, 至赤谷口, 王逸传(刘)昌祖之命退师, 且放散忠义人, 军大溃.” 即此. ,1192

赤谷水,赤穀水,적곡수: 在今陕露屠县东南. ������清一统志·风翔府一������: 赤谷水“在郡县东南. ������县志������, 俗名红河. 源出太白山顶太臼湫, 名太白峡. 水自山岩喷飞而下, 一名瀑布泉, 出谷分三派. ……西注渭.” ,1192

赤谷县,赤穀縣,적곡현: 北魏孝昌中置, 属建平郡. 治所在今山西孝义市境. 北齐废. ,1192

赤谷城,赤穀城,적곡성: 汉西域乌孙国都城.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伊什特克附近. ������汉书·西域传������: 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 ,1192

赤龟山,赤龜山,적구산: 在今云南风庆县北二百三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118顺宁府: 赤龟山“以形似名. 黑惠江如长蛇盘绕其下. 山阿有聚落, 行旅往来, 多宿于此.” ,1192

赤狄,赤狄,적적: 春秋时部落名, 狄之一种. 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一带. ������春秋������: 宣公三年(前606), “秋, 赤狄侵齐.” 又, 宣公十五年, “六月癸卵, 晋师灭赤狄潞氏.” ,1192

赤沙上寨,赤沙上寨,적사상채: 在今贵州黎平县南. ������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永从县: 赤沙上寨“在县(今永从镇)西. 又县南有赤沙中寨, 县东有赤沙下寨.” ,1192

赤沙山,赤沙山,적사산: 在今新疆温宿县北. ������水经·河水注������: 姑墨川水“水导姑墨, 西北赤沙山, 东南流经姑墨国西.” ,1192

赤沙城,赤沙城,적사성: 在今陕西黄陵县西. ������寰宇记������卷35中部县: “赤沙城在县谣七十里. 古戍城也.”,1192

赤沙亭,赤沙亭,적사정: 亦名赤亭. 在今湖南华容县南. 以近赤沙湖而名. ������资治通鉴������: 南朝梁大宝二年(551), 胡僧佑攻侯景将任约, “潜引兵至赤沙亭.” 即此. ,1192

赤沙湖,赤沙湖,적사호: ①又名蠡湖或赤鼻湖. 在今湖南汉寿县东南三十里, 接沅江市晃. 东通洞庭. ������资治通鉴������: 五代汉乾裙二年(949), 马希萼自朗州将水军攻其弟希广于潭州, 军败, “希萼自赤沙湖乘轻舟遁归.” 即此. #②在今湖南华容县南. 亦谓之赤亭湖.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赤沙湖“夏秋水涨, 与洞庭湖通.” 又“赤亭湖, 本赤湖. 梁太清六年湘东王遣胡僧祜․陆法和诛侯景将任约, 于此为亭, 因名焉.” ,1192

赤沙澳,赤沙澳,적사오: 在今广东惠来县东南前詹镇海滨附近. ������方舆纪要������卷103惠来县: 赤沙澳“在县南四十里. 沙陡蔽涛, 海艘时集于此, 为防御要地.” ,1192

赤陇山,赤隴山,적롱산: 亦作赤龙山. 在今海南省万宁县东南. ������元丰九域志������卷9: 万宁县有赤陇山. ������明一统志������卷82琼州府: 赤陇山“在万问东南三十里. 其土赤色. 又名赤龙山.” ,1192

赤坭墟,赤坭墟,적니허: 即今广东花都市(新华镇)西北赤坭镇.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69墟市: 花县有“赤坭墟.” ,1192

赤松山,赤松山,적송산: ①在今浙江金华县东北. ������清一统志, 金华府一������: 赤松山“在金华县北十五里. 有赤松富, 祠黄韧平. 明太祖初下婺城, 驻跸于此.” #②在今湖南张家界市南. ������方舆纪要������卷77慈利县“天门山”条下: 赤松山“与天门山对峙.” ,1192

赤松子山,赤松子山,적송자산: 一名赤亭山. 在今浙江富阳市东. 宋������咸淳临安志������卷27富阳县: “赤松子山在县东九里. 高一百五十丈, 周涸四十里一百步. 赤松子驾鹳时憩此, 因得名.”,1192

赤松涧,赤松澗,적송간: 赤松溪支流. 在今浙江金华县东北. ������隋书·地理志������: 东阳郡金华县“有赤松涧.” ������寰宇记������卷97金华县: “赤松子游金华山, 以火自烧而化, 故山上有赤松之祠, 涧自山两出, 故日赤松涧.”唐时婺州贡赤松涧米, 即出产于此. ,1192

赤松溪,赤松溪,적송계: 东阳江支流. 在今浙江金华县东北. 源出大盘山南麓, 南入东阳江. 清康熙������金华府志������卷3: 赤松溪“发源盘泉山顶东玉壶, 南流至卧羊山, 又有赤松涧至此合, 东流十余里, 入东港.” ,1192

赤岸,赤岸,적안: ①即赤崖. 在今陕西留坝县东北. ������三国志. 蜀书·赵云传������: 云与邓芝“失利于箕谷.” 裴注引������云别传������谓“云有军资余绢, 亮使分赐将士, 云日: ‘军事无利, 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 须十月为冬赐. ’亮大善之.” #②山名. 又名红山. 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瓜埠山东五里. 晋郭璞������江赋������: “鼓洪涛于赤岸”, 即此. ������舆地纪胜������卷38真州: 赤岸“其山岩与江岸数里士色皆赤.” ,1192

赤岸戍,赤岸戍,적안수: ①在今广东增城市西南. ������新唐书·地理志������南海县: “有赤岸․紫石二戍.”������元和志������卷34南海县: 赤岸戍“在县东百里.” #②在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西北. ������水经, 河水注������: “大河又东径赤岸北, 即河夹岸也.”,1193

赤岸泽,赤岸澤,적안택: 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南. ������周书·宣帝纪������: 大象二年(580), “行幸同州……自应天至于赤岸泽.” 即此. 今湮. ,1193

赤岸镇,赤岸鎮,적안진: 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 ������资治通鉴������: 唐武德六年(623), “高开道掠赤岸镇及灵寿․九门․行唐三县丽去.” ������元丰九域志������卷2: 定州唐县有赤岸镇. ,1193

赤岩银场,赤岩銀場,적암은장: 在今浙江天台县西南新民乡之银山. 宋������嘉定赤城志������卷7天台县: 赤岩银场“在县西一十里. 元裱四年因矿发丽建, 今废为铅坑.” 今为天台县银铅锌矿. ,1193

赤岩镇,赤岩鎮,적암진: 即今福建周宁县西北赤岩. 明属政和县, 洪武二年(1369)置巡司于此. 清初废. ,1193

赤岬城,赤岬城,적갑성: 亦作赤甲城.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赤岬山. ������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径赤岬城西, 是公孙述所造. 因山据势, 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 东高二百丈, 西北高干丈, 南连基白帝山.”相近为白帝城. ������旧唐书·地理志������奉节县: “今县北三里赤甲城.”,1193

赤岭,赤嶺,적령: ①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北百里, 北通石台孔道. 古陵阳南下黟, 歙, 多取道于此. ������舆地纪胜������卷20徽州: 赤岭“在祁门北百二十里. ������祥符经������云, 昔人于岭下溪为梁取鱼, 鱼不得下, 遂飞越岭, 人复于岭上设网. 鱼化为石, 遇雨则赤, 故名.” #②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南. ������资治通鉴������: 五代晋开运二年(945), 南唐以何敬洙․祖全恩等“将兵数千会攻建州, 自崇安进屯赤岭”, 即此. #③即今青海省青海湖东日月山. 唐为自陇右入吐着必经之地. 因土石皆赤, 故名. ������新唐书·吐蕃传������: 开元时, “吐蕃又请交马于赤岭, 互市于甘松岭. 宰相裴光庭曰: ‘甘松中国阻, 不如许赤岭. , 乃听以赤岭为界, 表以大碑, 刻约其上.” ,1193

赤金山,赤金山,적금산: 即今安徽当涂县北十里大金山. ������元和志������卷28当涂县: 赤金山“出好铜与金类, ������淮南子������․������食货志������所谓丹阳铜也.” ,1193

赤金峡,赤金峽,적금협: 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峡村. 清置驿于此. ,1193

赤金堡,赤金堡,적금보: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筑, 后设都司驻守. 故址即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 ,1193

赤金湖,赤金湖,적금호: 在今甘肃玉门市北赤金镇东南. 清置驿于此. ������清一统志·安西州������: 赤金硖站“其东四十里至赤金湖.” ,1193

赤河,赤河,적하: ①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 亦黄河支流. ������宋史·河渠一������: “自周显德初, 大决东平之杨刘, 宰相李谷监治堤, 自阳谷抵张秋口以遏之, 水患少息. 然决河不复故道.离而为赤河.”乾德二年(964), “赤河决东平之竹村, 七州之地复罹水灾.” 咸平三年(1000), “赤河决, 拥济․泗, 郓州城中常苦水患.” #②即流经川․黔两省境之赤水河. 为长江支流. ������明史·陈桓传������: 洪武十四年(1381)从征云南, “由永宁趋乌撒, 道险隘, 自赤河进师, 与乌撒诸蛮大战, 败走之.” #③即今新疆西南克孜勒苏河․喀什噶尔河, 为塔里木河上源之一. ������新唐书·地理志������: “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 龟兹境也. 一日郁头州, 在赤河北岸孤石山. …‘汉城亦在滩上. 赤河来自疏勒西葛罗岭, 至城西分流, 合于城东北, 入据史德界.” #. ,1193

赤城,赤城,적성: ①即今河北赤城县. ������魏书·道武帝纪������: 登国二年(387), “幸赤城.” ������水经·沽水注������: “沽水又西南径赤城东, 赵建武年, 并州刺史王霸为燕所败, 退保此城. 城在山阜之上, 下枕深隍.”即此. #②浙江台州(今临海市)的别称. 因境内赤城山而得名. 南宋陈耆卿撰������嘉定赤城志������, 即以此名台州. #③亦臼峦城. 在今陕西华县西. ������水经·渭水注������: “渭水又东径峦都城北, 故蕃邑, 殷契之所居. (世本������日: 契居蕃. 阚驷日: 蕃在郑西. 然则今峦城是矣, 俗名之赤城……苻健入秦, 据此城以抗杜洪.”������魏书·地理志������: 郑县有”赤城.” #④在今青海湟源县西五里. ������水经·河水注������: “湟水又东径赤城北, 丽东入径戎峡口.”即此. ,1193

赤城山,赤城山,적성산: ①在今河北赤城县东五里. ������方舆纪要������卷18赤城堡: 赤城山“山石多赤. ������志������云: 古赤城在北山, 坐据高险, 最得形胜, 盖即此山矣.” #②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东南. ������清一统志·乌喇特������: 赤城山“在旗(治所在今包头市西哈德门)西北一百里. 蒙古名五蓝拜星.” #③在今浙江天台县西北六里. ������寰宇记)卷98天台县: 赤城山“在县北六里. 孔灵符������会稽记������云: 赤城山, 土色皆赤, 状如云霞, 悬溜千仞.”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即指此. #④即青城山.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三十里. 南宋陆游������将之荣州取道青城������诗云: “倚天山作海涛倾, 看遍人间两赤城.”自注: “青城山一名赤城, 丽天台之赤城乃余旧游.”#⑤一名宝屏山. 在今四川蓬溪县东. ������舆地纪胜������卷155遂宁府: 赤城山“在蓬溪县东二里. 国清观居其上.” ������方舆纪要������卷71蓬溪县: 赤城山“中峰蔚然, 左右环拱, 上有高台五层, 山皆赤土.” ,1193

赤城川,赤城川,적성천: 即今甘肃黑河上游, 在华亭․崇信․灵台三县境. ������方舆纪要������卷58崇信县: 赤城川“在县西南六十里.” ������清一统志·平凉府一������: 赤城川水“源出华亭县东南界, 东流径泾州崇信县南四十墨, 为赤城川. 又东北流至泾州南三十里, 灵台县北四十里, 为盘口河, 亦名后川河. 其水清甘, 邑人资之. 又东流至陕露邻州长武县入泾.” ,1193

赤城县,赤城縣,적성현: ①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赤城堡置, 属宣化府. 治所即今河北赤城县. 民国初属直隶口北道. 1928年属察哈尔省. 1952年属河北省. 1958年废入龙关县, 1960年复名赤城县. #②1929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由商城县改名, 治所即今河南商城县. 1932年复名商城县. ,1194

赤城驿,赤城驛,적성역: ①宋置, 在今浙江天台县. 宋������嘉定赤城志������卷3天台县: 赤城驿“在县西南二百步.” #②在今浙江临海市城区江下街附近. ������方舆纪要������卷92台州府: 赤城驿“在府治东南. 宋置丹丘驿, 嘎朝改今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废. ,1194

赤城郡,赤城郡,적성군: 南朝梁武帝改临海鄢置, 属东扬州. 治所在章安县(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椒江北岸之章安镇). 辖境当今浙江临海․台州二市及天台․仙居․宁海․三门․温岭五县地. 寻复改临海郡. ,1194

赤城站,赤城站,적성참: 元置, 即今河北赤城县. 为大都至上都间的重要驿站. ,1194

赤城堡,赤城堡,적성보: 明宣德五年(1430)显, 属万全都司. 治所即今河北赤城县.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为赤城县. ,1194

赤城镇,赤城鎮,적성진: 北宋置, 属彭原县. 即今甘肃庆阳县西南七十里赤城乡. 明嘉靖三十年(1551)筑赤城堡. ,1194

赤南县,赤南縣,적남현: 1933年9月川陕革命根据地改镇西县置, 治平落坝(今陕西镇巴县南赤南乡). 同年12月改名陕南县. ,1194

赤柯泺,赤柯濼,적가락: 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境. ������新唐书·回鹘传·薛延陀������: 贞观十五年(641), 李世麴击薛延陀于漠南, 大度设“率众走赤柯, 度青山, 然道回远, 勋选敢死士与突骑径腊河, 趣白道.” ,1194

赤柱汛,赤柱汛,적주신: 清置, 属大鹏营. 即今广东香港之香港岛东南赤柱. ,1194

赤面国,赤面國,적면국: 西藏吐蕃王朝之别称. ������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载有赤面国, 即指吐蕃早期之辖区. ������新唐书·吐蕃传������载: “(文成)公主恶国人赭面, 弄赞下令国中禁之.”故名. 此指今西藏. ,1194

赤泉,赤泉,적천: ①在今甘肃张掖市东南. ������晋书·秃鬟傅檀载记������: 南凉弘昌四年(405), “伐沮渠蒙逊, 次于氐池. 蒙逊婴城固字, 芟其禾苗, 至于赤泉而还.” #②一名赤乌泉. 在今甘肃武威市西南. ������资治通鉴������: 南朝梁承圣二年(西魏废帝二年, 553), “吐谷浑可汗夸吕, 最通使于魏而寇抄不息, 宇文泰将骑三万逾陇, 至姑臧, 讨之. 夸吕惧, 请服;既而复通使于齐. 凉州刺史史宁觇知其还, 袭之于赤泉, 获其仆射乞伏触状.” 胡三省注: “������唐志������: 凉州姑臧县有赤水军, 本赤乌镇, 有赤鸟泉, 因名.”,1194

赤亭,赤亭,적정: ①在今湖北麻城市霭南. ������魏书·田益宗传������: 景明初, “萧衍建宁太守黄天赐筑城赤亭.” 即此. #②一作赤沙亭. 在今湖南华容县南. ������资治通鉴������: 南朝梁大宝二年(551), 侯景将任约“至赤亭. 六月, 甲辰, (胡)僧裙․(陆)法和纵兵击之, 约兵大溃, 杀溺死者甚众, 擒约送江陵.” #③在今甘肃成县西南(一说在成县西北). ������后汉书·虞诩传������: 元初二年(115), “羌众万余, 攻围赤亭数十日”, 太守虞诩击破之. (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 裴方明伐仇池, “杨难当遣建节将军符弘祖守兰皋, 使其子抚军大将军和将重兵为后继. 方明与弘祖战于浊水, 大破之, 斩弘祖, 和退走, 追至赤亭, 又破之.” 皆此. #④在今甘肃山丹县西北. ������资治通鉴������: 唐开元八年(720), 突厥将暾欲谷破拔悉密于北庭. “暾欲谷引兵还, 出赤亭, 掠凉州羊马.” #⑤在今甘肃陇西县西三十里. ������晋书·姚弋伸载记������: “姚弋仲, 南安赤亭羌人也. 其先有虞氏之苗裔……虞九世孙迁那率种人内附, 汉朝嘉之……处之于南安之赤亭.”即此. ,1194

赤亭口,赤亭口,적정구: 亦名券亭道口. 在今新疆都善县东北七克台镇附近. 唐置赤亭守捉于此. 唐岑参������火山云歌送别������诗云: “火山突兀赤亭口, 火山五月火云厚.”即此. ,1194

赤亭山,赤亭山,적정산: ①即赤松子山. 在今浙江富阳市东九里. 宋������咸淳临安志������卷27: 赤松子山“一日赤亭山.” 汉严子陵钓于赤亭, 即此. #②在今甘肃陇西县北. ������方舆纪要������卷59陇西县: 赤亭山“以近赤亭川而名.” ������清一统志·巩昌府-������: 赤亭山“在陇西县北二十里, 山色正赤, 上有堡甚险.” ,1194

赤亭水,赤亭水,적정수: ①即今湖北东部长江北岸支流举水. ������水经·江水注������: “举水又东南历赤亭下, 谓之赤亭水.”#②一名赤水. 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北. ������水经·渭水注������: “赤亭水出(南安)郡之东山赤谷, 西流径城北, 南入渭水.”������晋书·乞伏炽磐载记������: 东晋义熙十一年(415), 西秦王炽磐“遣其将昙达․王松寿等讨南羌弥姐康薄于赤水, 降之.” ,1194

赤亭守捉,赤亭守捉,적정수착: 唐置, 属伊州. 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北七克台镇. ,1194

赤亭县,赤亭縣,적정현: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 属西阳郡. 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 大明八年(464)废. ,1194

赤亭城,赤亭城,적정성: 在今湖南华容县南五十里. ������资治通鉴������: 南朝梁大宝二年(551), 湘东王绎遣胡僧佑援巴陵, 与侯景将任约遏于芊口, 僧祜“潜引兵至赤沙亭.” 胡注: 赤亭城“三酉临水, 即胡僧裱所据.” 唐杜佑������通典·州郡部������巴陵郡: “今郡西华容界有赤亭城是也. 城近赤亭湖, 因以为名.”,1194

赤洪岭,赤洪嶺,적홍령: 即离石山. 在今山西方山县东北. ������魏书·废出三帝纪������: 北魏永熙二年(533), “齐献武王自晋阳出讨尔朱兆. 丁酉, 大破之于赤洪岭.” ,1195

赤洋营,赤洋營,적양영: 在今河北昌黎县东南三十里赤洋口乡. ������方舆纪要������卷17昌黎县: 赤洋营“有小城, 海滨防戍处也.” ,1195

赤津岭,赤津嶺,적진령: 在今浙江遂昌县北与龙游县接界处. ������方舆纪要������卷94遂一昌县: 赤津岭“在县北六十里. 岭高险, 下临溪流, 为北达龙游之道.” 明正统设置赤津岭寨以防守. ,1195

赤津岭寨,赤津嶺寨,적진령채: 在今浙江龙游县南与遂昌县接界处. ������方舆纪要������卷93龙游县“湖镇市”条: “县东南七十里有赤津岭寨……正统中置, 以备矿寇.”,1195

赤祖,赤祖,적조: 在今四川绵竹县东北. ������晋书·李流载记������: 西晋太安间, 益州刺史罗尚杀李特, “流与兄子荡․雄收余众, 还赤祖, 流保东营, 荡․雄保北营.” 鄹此. ,1195

赤眉山,赤眉山,적미산: 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北. ������舆地纪胜������卷88枣阳军: 赤眉山“在枣阳县东北八十里. 世传赤眉尝军此山下, 地名北寨.” ,1195

赤眉城,赤眉城,적미성: ①即今河南伊川县东北二十八里许营村. ������水经·伊水注������: “来儒之水又西南径赤眉城南.”即此. #②即今河南内乡县北赤眉镇. 清康熙������内乡县志������卷2������市集������: “赤眉城, 北三十里.”,1195

赤桥,赤橋,적교: 在今山东聊城审西北. ������晋书·石勒载记������载: 晋永嘉中, 苟唏等破汲桑․石勒于清渊, 桑等将西奔刘渊, “冀州刺史丁绍要之予赤桥, 又大效之.” 即此. ,1195

赤晏庙,赤晏廟,적안묘: 在今江苏涟水县西南. (明史·河渠志一������: 嘉靖三十一年(1552), 总河副都御史曾钧上言: “刘伶台至赤晏庙凡八里, 乃黄河下流, 淤沙壅塞, 疏浚宜先.”,1195

赤峪山,赤峪山,적욕산: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十里. ������水经, 渭水注������: “赤亭水出东山赤谷.”唐杜甫������赤谷诗������: “晨发赤谷亭, 艰险方自兹.”即此. ,1195

赤峰市,赤峰市,적봉시: 1945年8月革命根据地由赤峰县城区析置, 治所即今内蒙古赤峰市. 1947年并入赤峰县. 1948年复置. 1955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69年改属辽宁省. 1979年复属内蒙古自治区. ,1195

赤峰县,赤峰縣,적봉현: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乌兰哈达直隶厅置, 属承德府. 治所即今内蒙古赤峰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升为赤峰直隶州. 1913年复改为县. 1914年属热河特别区热河道. 1928年属热河省. 1940年废入翁牛特右旗. 1945年复置. 1955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为盟治所. 1958年析置赤峰市. 1983年撤销, 并入赤峰市. ,1195

赤海,赤海,적해: 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南曲沟一带. ������资治通鉴������: 唐贞观九年(635), “薛万均․薛万砌又败天柱王子赤海.” 胡注: “赤海盖即赤水深广处.”,1195

赤涂城,赤塗城,적도성: 十六国李特建, 在四川成都市区北. 明曹学俭������蜀中名胜记������卷1成都府引������成都记������云: “府治北三里许, 有李特所筑赤涂城.”,1195

赤宾河,赤賓河,적빈하: 指今青海玛多县匿北黄河.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 河“自西丽东, 连属吞噬, 行一日, 迤逦东骛成川, 号赤宾河.” ,1195

赤朗错,赤朗錯,적랑착: 又作次朗错. 在今西藏南部, 门隅地区达旺西南二十里. 藏语意为万条路. 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 为门隅三十二错․定(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之一. 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1195

赤堇山,赤堇山,적근산: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三十里. ������越绝书������卷11: “赤堇之山, 破而出锡.”#②一名鄞城山. 在今浙江奉化市东白杜乡与鄞县交界处. 宋(宝庆四明志������卷14奉化县: “������旧志������载赤堇山在鄞县东四十里, 云山有草日赤堇, 鄞县以此为名而加邑焉.”,1195

赤鄂衍那,赤鄂衍那,적악연나: 即石汗那. 都艳城(今阿富汗东北境斯科扎尔一带;一说即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西南迭脑).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 赤鄂衍那国“东西四百余里, 南北五百余里. 国大都城周十余里.” ,1195

赤崖,赤崖,적애: 亦臼赤岸. 在今陕西留坝县东北. (水经·沔水注������引诸葛亮������与兄瑾书������云: “前赵子龙退军, 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 其一头立柱予水中. 今水大而急, 不得安柱, 此其穷极, 不可强也.”又云: “顷大水暴出, 赤崖以南, 桥阁悉坏. 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 一戍赤崖日, 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即此. ,1195

赤崖山,赤崖山,적애산: ①一名朝阳山. 在今四川宜宾市西北.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有故蜀王兵阑, 亦有神作大滩江中, 其崖崭峻, 不可凿, 乃积薪烧之, 故其处悬崖有赤․白五色.”������明一统志������谓之赤崖山, 云“崖岸壁立, 瞰大江色若绮霞.” ������旧志������亦名朝阳崖, 在宜宾县西北二十里. #②在今四川丹棱县北. ������方舆纪要������卷71丹棱县: 赤崖山在“县北二十里. 高耸赤色, 如乌静之状, 拱翼县治.” 明曹学俭������蜀中名胜记������卷12丹棱县: 赤崖山“县以此得名也. 其下即多棱川.” ,1195

赤崖社,赤崖社,적애사: 即今河北昌黎县东南三十里赤洋口乡. 明弘治������永平府志������卷1里社: 昌黎县有赤崖社. ,1195

赤崖泉,赤崖泉,적애천: 在今山西壶关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42平顺县: “赤崖泉在县东八十里. 源出石洞中, 澜深里许, 洞内产卢甘石, 洞口土色赤, 泉出其中, 因名.”������清一统志·潞安府一������: 赤崖“在壶关县东南九十里, 一名赤壤山, ……有石洞深里许, 出卢甘石, 洞口有泉.” ,1195

赤麻徑,赤麻逕,적마경: 在今广东高明市(高明镇)西南. ������方舆红要������卷101肇庆府高明县: 赤麻径“在县(治今明城镇)东南三十里, 为新会贼往来门户, ……设官兵戍守.” ,1195

赤烽镇,赤烽鎮,적봉진: 在今辽宁抚顺市东. ������资治通鉴������: 唐显庆三年(658)“六月, 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 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 拔之.” 即此. ,1196

赤淳县,赤淳縣,적순현: 1935年2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淳化․枸邑二县析置, 治正嘴村(在今陕西淳化县蓖北十里原乡境内). 取“赤化淳化”之义. 同年10月撤销, 改置淳耀․赤水二县. ,1196

赤嵌,赤嵌,적감: ①台湾土著番社名. 指今台湾台南市一带. 为山胞西拉雅族赤嵌社的译音. 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 相传明代郑和下西洋, 副使曾在此登陆取水. #②城名. 清顺治十年(1653)荷兰殖民者于今台湾台南市筑普罗文查城, 华人称为赤嵌城, 亦作红毛城.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 改置承天府. ,1196

赤铸山,赤鑄山,적주산: 一作尺铸山. 在今安徽芜湖市东郊. ������舆地纪胜)卷18太平州: 赤铸由“在芜湖县东北八里. ������旧经������云, 楚干将铸剑之地.” 又楚干将墓, “������图经������云, 在赤铸山.” ,1196

赤湖,赤湖,적호: ①在今福建仙游县南. ������方舆纪要������卷98兴化府仙游县: 赤湖“在县南四十里, 枫亭市之东. 昔时周环五里, ±色皆赤, 下为焦坑, 流入枫亭溪.” #②在今江西瑞昌市东北二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13九江府瑞昌县: 赤湖“湖中有石沃山, 水沃石润.因名. 今有赤湖河泊所.” #③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西北. (水经·沔水注������: “扬水又东北流, 得东赤湖水口, 湖周五十里. 城下陂池皆来会同.”������方舆纪要������卷78江陵县: 赤湖在“府西北十五里. ������荆州记������: 昭王十年, 吴通漳水灌纪南, 入赤湖, 进灌郢城, 遂破楚.” ,1196

赤湖县,赤湖縣,적호현: 东魏置, 属新昌郡. 治所在今安徽滁州市嚣十里赤湖铺. 北齐废. ,1196

赤湖城,赤湖城,적호성: 即今福建漳浦县东四十里赤湖镇. ������方舆纪要������卷99漳浦县: 赤湖城“元末, 李志甫作乱, 巨族曾仁礼率众筑城以御之. 后圯. 正德中, 寇乱, 屠民复修完之, 周六里有奇.” ,1196

赤湾汛,赤灣汛,적만신: 在今广东深圳市蛇日西赤湾. 清于此建左․右炮台, 为新安县门户. ,1196

赤鼓溪守捉城,赤鼓溪守捉城,적고계수착성: 唐置, 属维州. 在今四川理县东北. 后废. ,1196

赤塘关,赤塘關,적당관: 唐置, 故址在今山西阳曲县北三十里何庄. ������新唐书·地理志������: 阳曲县“有赤塘关.” 金置赤塘关镇. ,1196

赤塘关镇,赤塘關鎮,적당관진: 金置, 属阳曲县. 故址在今山西阳曲县北三十里何庄. ,1196

赤鉴湖,赤鑑湖,적감호: 即今福建宁德市东北西陂塘. ������清一统志·福宁府������: 赤鉴湖“在宁德县东北二十五里. 一名西陂塘. 宋元裙四年里人林圭筑堤作堰, 垦田七百四十八顷, 后沦于海. 宣和七年县令储悖叙重修不就, 后又潴为湖.” ,1196

赤谼水,赤谼水,적홍수: 亦作赤洪水. 又名离石水. 即今山西万山․离石二县境内之北川河. ������方舆纪要������卷42永宁州: “赤微水在州西北方山废县境, 即离石水也. 源出赤微岭, 东南流合于东川河.”即此. ,1196

赤谼岭,赤谼嶺,적홍령: 即离石山. 在今山西方山县东北. (北齐书·斛律金传������: “高祖自出北道, 度赤碘岭.”即此. #. ,1196

赤源县,赤源縣,적원현: 1934年12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安定县析置, 属陕西省. 治龙咀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李家岔乡龙咀河). 取“红色政权发源地”之义. 1936年撤销, 并入安定县. ,1196

赤溪,赤溪,적계: ①衢江支流. 即今浙江兰溪市西永昌溪. ������方舆纪要������卷93兰溪县: 赤溪“源出寿昌县东南二十五里之长岭, 流入县界, 合于衢港.” #②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 ������资治通鉴������: 西晋泰始八年(272), 吴步阐降晋, 晋遣羊祜帅步军出江陵, 徐胤帅水军击建平以救阐, 吴“陆抗敕西陵诸军筑严围, 自赤溪至于敬市, 内以围阐, 外以御晋兵”, 即此. #③即今四川遂宁市北十五里蓬溪河. ������舆地纪胜������卷155遂宁府: 赤溪“自蓬溪县利国镇西流入小溪, 东合涪江.” ������方舆纪要������卷71遂宁县: 赤溪在“县北十五里. 自蓬溪县流入界, 经县治东, 流入涪江.” ������清一统志·潼川府一������: 蓬溪“一名赤溪.” ,1196

赤溪厅,赤溪廳,적계청: 清同治七年(1868)析新宁县置, 属广州府. 治所即今广东台山市东甫赤溪镇. 1912年改为赤溪县. ,1196

赤溪水,赤溪水,적계수: 在今安徽祁门县东北. ������舆地纪胜������卷20徽州: 赤溪水“在祁门县东四十里.” ������方舆纪要������卷28祁门县: 赤溪水“在县东北. 出黟县鱼亭山, 西流五十里合大共水.” ,1196

赤溪县,赤溪縣,적계현: 1912年改赤溪厅置, 后属广东粤海道. 治所即今广东台山市东南赤溪镇. 1920年直属广东省. 1953年撤销, 并入台山县. ,1196

赤溪湳洞长官司,赤溪湳洞長官司,적계남동장관사: ①元置, 治所在今贵州剑河县东北南明镇.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废. #②明洪武五年(1372)改南木洞长官司置, 属思州宣慰司. 治所即今贵州锦屏县. 后属黎乎府.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废. ,1196

赤滩浦,赤灘浦,적탄포: 一作赤滩圃. 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汉江上. ������续资治通鉴������: 南宋咸淳五年(1269)三月, “京湖都统制张世杰将兵拒蒙古围樊之军, 战于赤滩浦, 败绩.” 即此. ,1196

赤滩镇,赤灘鎮,적탄진: 亦作涩滩. 即今安徽泾县东北琴溪入青弋江处赤滩乡. 明嘉靖������泾县志������卷l: 涩滩在“县东北十五里.” 清嘉庆������泾县志������卷2: 赤滩镇“在县东十五里.” ,1196

赤墈墟,赤墈墟,적감허: 即赤坎埠. 今广东开平市西南赤坎镇. 清雍正������广东通志������卷18:开平县有赤坳墟. ,1196

赤鼻山,赤鼻山,적비산: 一名赤壁山. 在今湖北黄州市西北一里. ������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左径赤鼻山南, 山临侧江川.”������方舆纪要������卷76黄州府黄冈县: 赤鼻山“在府城西北汉川门外, 屹立江滨, 土石皆带赤色, 下有赤鼻矶. 今亦名赤壁山. 苏轼以为周瑜败曹公处, 非也.” 明置赤壁矶巡司于此. ,1197

赤鼻矶,赤鼻磯,적비기: 又名赤鼻山․赤壁山․赤壁矶. 在今湖北黄州市西北一里. ������盟史·地理志������黄冈县: “南滨大江, 西北岸有赤鼻矶, 非嘉鱼之赤壁.”,1197

赤鼻逻,赤鼻邏,적비라: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 ������资治通鉴������: 南朝齐中兴元年(501), 萧衍起兵攻建康, “壬茂․邓元起․吕增珍进据赤鼻逻”, 即此. ,1197

赤鼻湖,赤鼻湖,적비호: 又作赤沙湖․蠡湖. 在今湖南汉寿县东南三十里, 接沅江市界. ������寰宇记������卷113桥江县: “赤鼻湖半入朗州龙阳县界, 湖中有赤鼻山, 因以为名.”,1197

赤镇街,赤鎮街,적진가: 即今安徽全椒县南赤镇乡. 民国������全椒县志������卷1: 赤镇街“距城四十里, 湾街长一里, 俱市肆. 有分运盐局一.” ,1197

赤鲤湖,赤鯉湖,적리호: 在今江苏涸阳县北七十余里. ������元史·褚不华传������: “不华以余兵入淮安, 时城之东․西․南三面皆贼, 惟北门通沭阳, 阻赤鲤湖.”即此. ,1197

赤颜山,赤顏山,적안산: 在今江西瑞昌市西北境. ������寰宇记������卷111江州瑞昌县: 赤颜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旧传赤松子尝漪此.” ������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瑞昌县: 赤颜山“蛇径鸟道, 登陟甚艰.” ,1197

赤磨岭,赤磨嶺,적마령: 在今甘肃文县西南. ������寰宇记������卷134: “文州西南至蕃界八十里, 以赤磨岭为界.”,1197

赤磨镇,赤磨鎮,적마진: 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 ������资治通鉴������: 唐武德七年(624)七月, “扶州刺史蒋善合击吐谷浑于松州赤密镇, 破之.” 即此. ,1197

赤濑,赤瀨,적뢰: 即紫溪. 今浙江临安县西昌化溪的古称. ������水经·渐江水注������: 紫溪“中道挟水, 有紫色磐石, 石长百余丈, 望之若朝霞, 又名此水为赤濑, 盖以倒影在水敌也.” ,1197

赤壁,赤壁,적벽: ①在今山西河津市北. ������魏书·匈奴刘聪传������: 东晋大兴元年(318), “靳准之诛粲也, (刘)曜来赴之, 次子赤壁.” 即此. #②在今山西古县西. ������方舆纪要������卷41岳阳县: “赤壁在县西一里. 亦日赤壁城, 赤壁水经其下.”#③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之赤壁, 历来说法不一, 迄无定论. 主要有二说: (1)即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 与纱帽山隔江相对. 南朝宋刘盛之������荆州记������: “蒲圻县(今蒲圻市西北)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 周瑜․黄盖此乘大舰, 上破魏武兵于乌林. 乌林, 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水经-江水注������: “江水左径百人山(今武汉市西南纱帽山)南, 右径赤壁山下, 莆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夫军处所也.”(2)即今湖北蒲圻市谣北赤壁镇北赤壁山, 北对洪湖市东北鸟林矶. 唐李泰������括地志������: “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 即曹公败处.”������元和志������卷27蒲圻县: 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北临大江, 其北岸即乌林, 与赤壁相对, 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 (曹操)败走处.” #④即赤鼻山. 亦作赤壁矾. 在今湖北黄州市西北一里. 北宋苏轼谪居黄州, 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误认为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之处. ,1197

赤壁岭,赤壁嶺,적벽령: 在今云南昌宁县东南. 明置巡司于此. ,1197

赤谿,赤谿,적계: 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 凤皇元年(272), “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 遣使降晋. 抗闻之, ……敕军营更筑严围, 自赤羚至故市, 内以围阐, 外以御寇.” ������方舆纪要������卷78夷陵州: 赤努“在州西北五里. 即陆抗筑城围步阐处. 东合大江. 或谓之东坑.” ,1197

孝儿场,孝兒場,효아장: 即今四川洪县西南孝儿镇. 清乾隆������珙县志������卷2: “孝儿场巡检司, 旧皆有署……今俱已废.”,1197

孝义山,孝義山,효의산: 在今浙江龙泉市西南四十里. ������新唐书·地理志������处州丽水县: “有铜, 出豫章․孝义二山.”,1197

孝义厅,孝義廳,효의청: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析咸宁․蓝田․镇安三县地置, 属西安府. 治所在大出岔(今陕西柞水县北三十里). 嘉庆七年(1802)移治旧县关(今柞水县). 1913年改为孝义县. ,1197

孝义村,孝義村,효의촌: 即今河南巩义市. 梁吴均������续齐谐记������: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 生赀皆平均, 惟堂前一株紫荆树, 共议欲破三片, 明日就截之, 其树即枯死, 状如火然. 真往见之, 大惊, 谓诸弟日: ‘树本同株, 闻将分斫, 所以领颧, 是人不如木也. ’因悲不自胜, 不复解树. 树应声荣茂, 兄弟相感, 遂为孝门.”地以此得名. 后名孝义镇. 1963年巩县人民政府徙驻于此. 1991年改设巩义市. ,1197

孝义县,孝義縣,효의현: ①唐贞观元年(627)改永安县置, 属汾州. 治所在今山霞孝义市东南. ������元和志������卷13孝义县: “因县人郭兴有孝义, 故以名焉.”北宋太平兴圜元年(976)改中阳县, 后复为孝义县. 熙宁五年(1072)废. 元裙元年(1086)复置. 明属汾州府. 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 1930年直属山西省. 1979年移治新城. 1992年改设孝义市. #②1913年改孝义厅置, 属陕西省. 治所即今陕西柞水县. 1914年改名柞水县. ,1197

孝义桥,孝義橋,효의교: ①在今江西临川市东北五里. 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卧冰求鲤”的王祥两建. 桥下池畔原有“晋王祥卧冰地”石碑一块, 今不存. 桥西原有孝义寺, 内有王祥塑像. 令寺已毁, 桥仍完好. #②在今河南巩义市西东洛河上. ������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府偃师县: “天宝七载, 尹韦济以北坡道迂, 自县东山下开新道通孝义桥.”,1197

孝义堡,孝義堡,효의보: 在今山西文水县南孝义镇. ������清一统志·太原府二������: 孝义堡“在文水县南十三里. 其南二里有孝义墩, 接交城县界.” ,1197

孝义寨,孝義寨,효의채: 在今浙江磐安县南十四里翠峰寺. 元置孝义巡司于此. 明洪武七年(1374)改置镇守百户, 后废. ,1198

孝义镇,孝義鎮,효의진: 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四十里孝义镇. 清������乾隆内府舆图������: 渭南县东北有孝义镇. ,1198

孝子峰,孝子峰,효자봉: 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落雁峰西北. 相传有一孝子因亲病舍身于此. 清光绪������华岳志������卷1: 孝子峰“在落雁西北, 一峰特起, 曰孝子峰, 上有八卦池.” ,1198

孝丰县,孝豐縣,효풍현: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分安青县置, 属湖州府. 治所在今浙江安吉县西南孝丰镇. 以乡名县. 正德二年(1507)改属安吉州.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属湖州府. 民国初属浙江钱塘道. 1927年直属浙江省. 1958年撤销, 并入安吉县. ,1198

孝水,孝水,효수: 古名俞随水. 又名王祥河.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 ������水经·谷水注������: “谷水又东, 俞随之水注之. ……世谓之孝水也. 潘岳������西征赋������: 日: ‘澡孝水以濯缨, 嘉美名之在兹’.”������清一统志·河南府-): 孝水“后周于此筑孝水戍, 俗谓之王祥河, 盖因近祥墓而名.” ,1198

孝水县,孝水縣,효수현: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晋熙县置, 属益州. 治所在今四川绵竹县. (元和志������卷3l绵竹县: “境有孝子姜诗泉, 故取为名.”大业二年(606)改为绵竹县. ,1198

孝长支线,孝長支線,효장지선: 又称孝感支线. 自湖北孝感至饫江埠. 长31公里. 为平汉铁路(今京汉路)支线. 日伪于1942年修筑. 1945年被拆除. ,1198

孝文山,孝文山,효문산: 在今山西方山县东北. ������清一统志·太原府一������: 孝文山“相传元魏孝文帝尝避暑于此.” ,1198

孝东陵,孝東陵,효동릉: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清东陵中孝陵东一里. 是顺治帝孝惠皇后及诸妃的陵寝. ,1198

孝宁县,孝寧縣,효녕현: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改软县置, 属西阳郡. 治所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边. 北周废. ,1198

孝行砩,孝行砩,효행폐: 南宋建. 在今浙江新昌县南. ������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新昌县: 孝行砩在“县南一里. 宋邑令林安宅所开, 自城东虎队岭导流入东洞f-】, 绕南门丙西, 以达予三溪. 砩长十余里, 溉田千余顷, 附郭居民咸仰给焉.” ,1198

孝安县,孝安縣,효안현: 辽置, 属庆州. 治所在今内蒙古林西县北四方城. 金天会七年(1129)改为庆民县. ,1198

孝妇水,孝婦水,효부수: 古为陇水, 又作笼水. 源出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西南凤凰山, 北流经邹平, 至桓台县入小清河. (寰宇记������卷19引������舆地志������说: “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 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 感得灵泉生于室内. 文姜尝以缉笼盖之, 姑怪其须水即得非意相供, 值姜不在, 私入姜室, 去笼观之, 水即喷涌坏其居宅, 故俗亦呼为笼水.”,1198

孝里市,孝裏市,효리시: 汉长安九市之一. ������长安志������日: 孝里市“在雍门之东.” 此市当在汉长安城西北隅瘫门之内. ,1198

孝武渡,孝武渡,효무도: 今山东聊城市. ������宋史·地理志������博州: “宋淳化三年河决, 移治于孝武渡西.”������方舆纪要������卷34聊城县“古聊城”条: “旧有土城, 宋淳化间筑. 洪武五年甏以砖石.”,1198

孝直镇,孝直鎮,효직진: 民国置, 即今山东平阴县南孝直镇. 清嘉庆������平阴县志������卷3: 孝直铺“在城南五十里.” ,1198

孝昌县,孝昌縣,효창현: 南朝宋孝武帝分安陆县置, 属江夏郡. 治所在今湖北孝昌县北. 因孝子董黯立名. 明帝时为南义阳郡治. 西魏为岳州岳山郡治. 隋大业初属安陆郡. 唐属安州. 元和三年(808)废. 咸通中复置, 五代唐同光二年(924)改名孝感县. 1993年复置, 移今治花园镇. ,1198

孝昌城,孝昌城,효창성: 在今山东曹县西四十里. 北魏侨置沛郡于此. ������魏书·地形志������沛郡: “兴和二年置, 治孝昌城.”,1198

孝城驿,孝城驛,효성역: 唐置, 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 北宋废. ,1198

孝顺驿,孝順驛,효순역: 在今浙江金华县东北四十六里孝顺镇. ������方舆纪要������卷93金华县: 孝顺驿, “元置, 为东出义乌之通道. 今驿废, 亦日孝顺镇.” ,1198

孝顺洼,孝順窪,효순와: 在今河北大城县西. ������方舆纪要������卷11大城县: 孝顺洼“相传唐太宗征辽, 万马所饮而成.” ,1198

孝顺镇,孝順鎮,효순진: 北宋置, 属金华县. 即今浙江金华县东北四十六里孝顺镇. ,1198

孝泉,孝泉,효천: 又名姜诗泉. 在今四川德阳市西北四十里孝泉镇. ������元和志������卷31德阳县: “姜诗泉在县北三+九里. 诗母好江水, 一旦泉涌舍侧, 味如江水.”北宋治平中改姜诗泉为孝感泉. 其泉资以灌溉. 今泉旁有姜孝祠. ,1198

孝泉镇,孝泉鎮,효천진: 一名姜诗镇. 北宋置, 属绵竹县. 即今四川德阳市西北四十里孝泉镇. ,1198

孝陵,孝陵,효릉: ①北周武帝字文邕的陵墓. 在今陕西富平县西. 唐杜佑������通典·州郡三������: 京兆府富乎县西有“后周武帝陵.” #②即明太祖朱元璋墓.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郊钟山南坡独龙阜玩珠峰下. #③清世祖顺治帝爱耨觉罗·福临的陵寝. 在今河北遵化市亵七十里清东陵昌瑞山主峰南麓. ,1198

孝陵卫,孝陵衛,효릉위: 明置, 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孝陵卫. ,1198

孝堂山,孝堂山,효당산: 即古巫山. 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五十里孝里铺东. ������水经·济水注������: “今巫山之上有石室, 世谓之孝子堂.”������寰宇记������卷13郓州平阴县: “巫山一名孝堂山. ������左传������云: 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 即此山. 山上有石室, 俗传云郭巨葬母之所, 因名孝堂山.”,1198

孝敬村,孝敬村,효경촌: 在今河北赵县境内. ������隋书·李德饶传������: 德饶“性至孝, 父母寝疾, 辄终日不食, 十甸不解衣. 及丁忧, 水浆不入口五日, 哀恸呕血数升. 及送葬之舀, 会仲冬积雪, 行四十余里, 单缀徒跣, 号踊几绝. 会葬者千余人, 莫不为之流涕. 后甘露降于庭树, 有鸠巢其庐. 纳言杨达巡省河北, 诣其庐吊慰之, 因改所居村名孝敬村, 里为和顺田.” ,1198

孝敬陵,孝敬陵,효경릉: 即恭陵. 在今河南偃师市南缑氏乡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 为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基. ,1199

孝感支线,孝感支線,효감지선: 即孝长支线. 为平汉铁路(今京汉路)支线. 从湖={E孝感至长江埠. ,1199

孝感县,孝感縣,효감현: 五代唐同光二年(924)改孝昌县置, 属安州. 治所即今湖北孝感市. ������舆地纪胜������卷77德安府孝感县: “������图经������云, 因孝子董黯立名. ……后唐改孝感, 避庙讳也.”北宋属德安府. 建炎中移治紫资寨. 元至元十六年(1279)复还旧治. 明洪武十年(1377)废, 十三年(1380)复置. 清雍正七年(1729)属汉阳府. 民国初属湖北江汉道. 1932年直属湖北省. 1983年改设孝感市. ,1199

孝感泉,孝感泉,효감천: ①在今山东济南城北. ������寰宇记������卷19齐州历城县: 孝感水“在县北门. 按������三齐记������云: 其水平地涌出, 为小渠, 与四望湖合流入州, 历诸廨署, 西入泺水. ������耆老传������云: 昔有孝子事母, 取水远, 感此泉涌出, 故名孝水. 天宝六年敕改为孝感水.” #⑦在今山东牿沂市北二十五里. 元于钦������齐乘������卷5: 王祥墓西“戚沟湖孝感泉, 剖冰跃鲤之地.” ,1199

志丹县,志丹縣,지단현: 1936年改赤安县置, 治所即今陕西志丹县. 以纪念刘志丹烈士而命名. ,1199

声口溪,聲口溪,성구계: 即今渐江开化县西南池淮溪. ������方舆纪要������卷93开化县: 声口溪在“县西二十里. 其上流为池淮溪……池淮溪又东为声口溪, 复东南流十五里注于金溪.” ,1199

声洋水,聲洋水,성양수: 亦名清阳河. 即今山东烟台索西之白洋河. 又名内甲河. ������汉书·地理志������东莱郡睡县: “有之罘山祠. 居上(止)山, 声洋(丹)水所出, 东北入海.”,1199

却月城,郤月城,극월성: ①在今安徽和县南西梁山. ������清一统志·和州������“遏狐城”条“却月城在州南天门山顶. 刘寒时王元谟所筑.” #②亦名夏口城․沔口城. 东汉建安中刘表将黄祖筑. 在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城区西南. ������水经, 江水注������: “沔左有却月城, 亦臼偃月垒, 戴监军筑. ……昔魏将黄祖所守. 吴遣董袭․凌统攻而擒之.”������寰宇记������卷131汉阳县: 却月城“与鲁城相对, 以其形似却月”, 故名. ,1199

却佐溪,卻佐溪,각좌계: 在今云南镇雄县西. ������明一统志������卷72芒都军民府: 却佐溪“在府西一百五十里. 下流入白水江.” ,1199

却佐寨,卻佐寨,각좌채: 即今云南镔雄县西牛场镇. 明嘉靖五年(1526)于此置怀德长官司. ,1199

却非殿,卻非殿,각비전: 东汉雒阳城南富的正殿.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内. ������后汉书·光武纪������载: 建武i年(25), “车驾入洛阳, 幸南富却非殿, 遂定都焉.” ,1199

劫布咀那,劫布咀那,겁포저나: 即东曹国. 都城在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北乌拉秋别. 唐玄奘������大唐酉域记������卷1: 劫布咀那国“周千四五百里, 东西长, 南北狭. 土宜风俗同飒秣建国.” ������新唐书·西域传������: 东曹国又名“劫布咀那.” ,1199

劫国,劫國,겁국: 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都城在天山东丹渠谷(今新疆乌鲁木齐市附近). 神爵二年(前60)后属西域都护府. ,1199

芙芦山,芙蘆山,부로산: 即扶卢山. 在今广东四会市东. ������寰宇记������卷157广州四会县: 荚芦山“在县东四十里. 高于丈, 山上有一湖, 每至甲戍日, 闻丝竹之音.” ,1199

芙容圩,芙容圩,부용우: 旧荚蓉湖. 在今江苏武进县东․无锡市西北․江阴市南. 广袤数十里. 明宣德中周忱于湖北筑堤阻止江水流入, 四周开渠排水, 开辟农田三万七千亩, 称为芙蓉圩. ,1199

芙蓉,芙蓉,부용: 今广东翁源县北坝仔镇东南荚蓉村. 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翁源县图, 在县东北芙蓉铺. ,1199

荚蓉山,莢蓉山,협용산: ①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北四十里美蓉镇. ������隋书·地理志������: 永嘉郡永嘉县“有美蓉山.” ������寰宇记������卷99温州乐清县: 芙蓉山“西南上三峰有四耸石, 并高三四尺, 森然如芙蓉, 红赤相映, 因以为名.” #②在今浙江临海市东. 本为海岛, 后淤为平陆. ������寰宇记������卷98临海县: 芙蓉山, “������临海记������云: 州东北七十里海中有荚蓉山, 智者禅师传云;出海口望芙蓉山, 竦若红莲之始开. 唐天宝六载改为秀丽山.” #③在今福建福州市北六十里. ������方舆纪要������眷96福州府“寿山”条: “其并崎者日芙蓉山, 秀丽若荚蓉. 别麓有洞, 日灵洞, 岩甚深邃, 亦日芙蓉洞.”������清一统志·福州府-������引������福建通志������E: “洞内有五代僧义存所辟开山堂, 石床․石鼓․石盆犹存.”#④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浮膺岛. 明郑和下西洋经此. #⑤在今江西万安县西. ������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万安县: 芙蓉山在“县西五里, 隔江. 山形秀丽, 超出众山.” #⑥即今江西临川市最南端芙蓉山. 海拔1757米. ������寰宇记������卷110临川县: 荚蓉山“在县西南八十里, 跨乐安境. 秀丽如荚蓉. 上有葛仙祠.” #⑦在今江西乐安县东北, 接崇仁县界. ������明一统志������卷54抚州府: 荚蓉山“在崇仁县南一百里. 秀丽如菡萏出水状. 顶有葛仙翁祠, 旁有龙潭.” ������清一统志·抚州府一������: 芙蓉山“在崇仁县西南八十里. 山形秀丽, 高一千五百丈, 周三十里. 西去乐安县三十里. 有书堂. 十二洞水, 皆流入宝唐水.” #⑧在今山东苍山县南六里. ������清一统志·沂州府一������: “芙蓉山“在兰山县南, 下有芙蓉湖. 东洳水入焉.” 元于钦������齐乘������卷2: 洳水“东分一支入荚蓉湖, 溉田数干顷. 湖在沂州东南芙蓉山下, 香粳钟亩, 古称琅邪之稻, 即此.” #⑨暇名青羊山. 在今湖南安化县东南部. 建有芙蓉林场. 明������寰宇通志)卷55长沙府: 芙蓉山“与大沩山相接. 奇峰叠耸, 状若芙蓉.” #⑩在今湖南桂阳县西南二里. ������方舆胜览������卷61桂阳军: 荚蓉山“下有泉日蒙泉.” ������方舆纪要������卷80桂阳州“石门山”条下: “������志������云, 州西南有芙蓉山, 峰峦奇峭, 下有源泉.”#⑩亦名芙蓉冈. 在今广东韶关市西五里. ������舆地纪胜������卷90韶州: 荚蓉山“在州西五里. 其山先有荚蓉株, 故名. 许浑有荚蓉山寺诗.” ������方舆纪要������卷102曲江县: 荚蓉山“山形簇起, 状若英蓉. 山半有石室, 顶有玉泉井.” ������清一统志·韶州府������引������始兴记������: “郡西南有芙蓉冈, 高若玉山, 邻枕郊郭, 可四十余里.”又引(荆州记������: “芙蓉冈半有石室伏穴, 自西山潜通江东岸. 汉末, 道士康容得仙于此.”#◎在今四川营山县东北八里. ������方舆纪要������卷68营山县: 芙蓉山“峰峦丛秀, 若芙蓉.” #⑧在今四川珙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70珙县: 芙蓉由在“县北三十里. 有九十九峰, 环错耸秀, 状若芙蓉. 又南有二峰突起, 日小芙蓉.” ,1199

英蓉江,英蓉江,영용강: ①在今江西南康县南章水之别称. ������方舆纪要������眷88南安府南康县: 荚蓉江“在城南, 即章水也. 自大庾县东北流, 至此澄渌泓深. 江之南平沙横衍, 数里皆民居, 绕东山而下, 村巷桥梁多以芙蓉为名.” (清一统志·南安府������: 章江, “������南康县志), 章江在县南. 一名芙蓉江. 相传唐时两岸多植芙蓉, 故名.” #②一名洋水․盘谷河. 即今四川武隆县东南美蓉江, 为乌江支流. ������明史·地理志������真安州: “南有荚蓉江, 自乌江分流, 东北入于黔江.”#③在今贵州东北部, 为乌江支流. ������明一统志������卷72播州宣慰司: 芙蓉江“在真州长官司(今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南旧城镇)南一百里. 源出西南夷界, 东流连思义寨, 北流入黔州界.” ������方舆纪要������卷70真安州: 荚蓉江在“州南百里. 自乌江分流, 东经故思义寨, 环流出州东北境, 又北入彭水县界, 注于涪陵江.” ,1200

英蓉汛,英蓉汛,영용신: 在今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北芙蓉村. 清有千总驻防. ,1200

荚蓉县,莢蓉縣,협용현: 唐贞观五年(631)置, 属郡州. 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市东北. ������元和志������卷30英蓉县: “置在芙蓉山上, 因为名.”后移于山东三里. 后废. ,1200

英蓉园,英蓉園,영용원: 又称芙蓉苑․南苑. 在隋唐长安城东南隅, 曲江池之东. 即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十里曲江池东部. 本名曲江园, 隋文帝恶其名, 以其池中盛植芙蓉, 改称芙蓉圆. 唐时仍为皇家御园.因在都城南部, 故亦称南苑. ������寰宇记������卷25万年县: “芙蓉园, 隋文帝之离富也, 在敦化坊南, 周回七十里, g9庙院. 东坡下中有凉堂, 堂东临水亭, 即醢江也.”宋程大昌������雍录������卷6: “刘辣小说日, 园本古曲江, 文帝恶其名睦, 改名荚蓉.”唐时复名曲江. 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夹城通芙蓉园和曲江. 杜甫������乐游园歌������: “青春波浪芙蓉园, 白日雷霆夹城仗.”即此. ,1200

芙蓉岛,芙蓉島,부용도: 即今山东莱州市西北海中荚蓉岛. 元于钦������齐乘������卷l: 浮游岛在“莱州北海中. 望若浮游然. 俗讹日荚蓉.” ,1200

芙蓉岭,芙蓉嶺,부용령: 在今江西婺源县东. ������舆地纪胜������卷20徽州: 芙蓉岭“在婺源东七十五里. ������高斋诗话������云, 婺源五岭高峻, 其一日芙蓉, 尤为峻峙. 吴黯每行县辄苦之, 迫替作诗云, 每度芙蓉岭, 愁眉惨不开;有命终须过, 无灾不再来.” ������清一统志·徽州府一������: 芙蓉岭“周三十里, 一名灵山. 山巅为芙蓉峰, 与对镜岭․羊斗岭․塔岭及休宁新岭称五岭, 为通府险道. 宋初驿道, 由县东中平寨经大畈, 达休宁之黄茅. 沿涧曲折, 各水暴发, 则桥道皆坏, 其后里人汪绍开路, 从荚蓉․对镜․羊斗․塔岭, 直抵黄茅, 较旧路近十五里, 且无水患. 元末汪同复开拓之, 遂为通衢.” ,1200

美蓉驿,美蓉驛,미용역: ①宋置, 在今广东英德市南二里. 叨改置浈阳驿. #②明置, 在今广东韶关市东. ������清一统志·韶州府������: 荚蓉驿“在曲江县南. 宋景裙中建浈阳馆, 在湘江门外, 明洪武中改置芙蓉驿. 弘治中, 迁于津头庙下. 顺治十二年又迁予此, 有驿丞, 今裁.” ,1200

芙蓉城,芙蓉城,부용성: ①在今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北. 清设千总驻防. #②即今四川成都市之别称. 北宋张商英������蜀椅杌������载: “五代孟蜀后主时, 成都城上遍插木芙蓉, 因名芙蓉城.”,1200

芙蓉洲,芙蓉洲,부용주: 在今江酉星子县西. ������方舆纪要������卷84南康府: 荚蓉洲“在城西二里, 与玉京山相连.” ,1200

芙蓉峰,芙蓉峰,부용봉: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西北部, 祝融峰东. 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水经·湘水注������: 衡山“荚蓉峰最为竦杰, 自远望之, 苍苍隐天.” ,1200

英蓉街,英蓉街,영용가: 即今浙江乐清市东北四十里芙蓉镇. 清光绪������乐清县志������卷l������邑里������: 十七都有大芙蓉. 明朱谏有������寓美容蔡怀德宅送方秀才还昆阳诗������. ,1200

美蓉湖,美蓉湖,미용호: ①又名上湖․射贵湖․无锡湖. 故址在今江苏常州市东, 江阴市南, 无锡市西北. 相传战国时楚国所凿, 周围一万四千顷. ������寰宇记������卷92常州无锡县: “上湖一名射贵湖, 一名芙容湖, 一谓无锡湖. 在晋陵․江阴․无锡三县界, 东去州五十九里, 东南流为五泻水.”北宋元裙中筑堤泄水为田, 湖流渐塞. 明宣德中巡抚周忱征集民工在湖北面筑堤阻此江水流入, 四周开渠道排泄湖水, 开辟农田三万七千余亩, 称为芙蓉圩. #②在今山东临沂市东南. 元予钦������齐乘������卷2“洳水”条: “湖在沂州东南美蓉山下. 香粳钟亩, 古称琅邪之稻. 即此.”,1200

芙蓉楼,芙蓉樓,부용루: ①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 唐王昌龄有������芙蓉楼送辛渐������诗. #②在今湖南洪江市黔城镇沅江南岸. 唐诗人王昌龄在丹阳(今江苏镇江)时曾写有������芙蓉楼送辛渐������诗, 后迁龙捌(治今黔城镇)尉. 此地美蓉楼即后人为纪念王昌龄而建. ,1201

英蓉溪,英蓉溪,영용계: 在今四川青神县南. ������方舆胜览������卷53眉县: 芙蓉溪“在青神县. 岸有芙蓉, 因名.” ������方舆纪要������卷7l青神县: 芙蓉溪“在县东南, 流入大江. 夹江多荚蓉, 因名.” ,1201

英蓉墩,英蓉墩,영용돈: 又名漏罐口. 即今江西彭泽县西南荚蓉镇. 清置巡司于此. ,1201

荚蓉镇,莢蓉鎮,협용진: ①即今江苏兴化市东北海河乡(北英蓉). ������涛一统志·扬州府二������: 芙蓉镇“在兴化县北三十五里. 元至正十四年筑寨.” #②民国置, 即今山东苍山县东南南芙蓉. ,1201

芜城,蕪城,무성: 汉广陵城的别称. 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之蜀冈. 秦․汉于此置广陵县, 汉为广陵国治. 晋以后因竟陵王诞之乱, 城邑荒芜, 故日芜城. 南朝宋鲍照有������芜城赋������, 注: “登广陵故城”两作. ,1201

芜菁平,蕪菁平,무청평: 即女菁平. 在今四川武胜县南二十里旧县. ������宋史·张珏传������: 珏日: “芜菁平․母德․彰城, 汪帅劲兵所聚也, 吾出不意而攻之, 马鬃必顾其后, 不暇城矣.”,1201

芜萎县,蕪萎縣,무위현: 隋开皇十六午(596)置, 属深州. 治所在今河北饶阳县东北三十五里. ������元和志������卷17: “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大业初废.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 仍属深州, 贞观元年(627)凌. ,1201

芜蒌亭,蕪蔞亭,무루정: 在今河北饶阳县东北. ������资治通鉴������: 刘玄更始二年(24), 刘秀率军自蓟(今北京城匿南隅)南返, “晨夜南驰, 不敢入城邑, 舍食道傍. 至芜蒌亭, 时天寒烈, 冯异上豆粥.” 即此. ,1201

芜湖,蕪湖,무호: 在今安徽芜湖县北成保․张镇诸乡间水阳江两岸. 原为一片沼泽地. ������寰字记������卷105芜湖县: “芜湖, 长七里, 在县界”, 并谓县“在芜湖侧. 以其地卑畜水泞深而生芜藻, 故曰芜湖.” 其说显系附会. 实则芜亦作无, 与于越之于, 同为古吴语发音引词, 呼成芜湖, 为古吴语方言地名. 县即以此为名. ,1201

芜湖水,蕪湖水,무호수: 水阳江及青弋江下游别名. 在今安徽芜湖市․县间. ������元和志������卷28当涂县: “芜湖水在县西南八十里. 源出丹阳湖, 西北流入予大江. 汉末湖侧亦尝置芜湖县, 吴将陆逊․晋谢尚․王教皆尝镇此.”,1201

芜湖市,蕪湖市,무호시: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芜湖县城区及近郊析置, 直隶皖南行署区, 为皖南行署区驻地. 治所即今安徽芜湖市. 1952年复属安徽省. ,1201

芜湖县,蕪湖縣,무호현: 西汉初置, 属鄣郡, 元封二年(前109)属丹阳郡. 治所在今安徽芜湖县北成保烀水阳江畔.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移治今芜湖市. 隋并入当涂县. 五代南唐复置, 属升州. 宋属太平州. 元属太平路. 明属太平府. 光绪二年(1876), 开为通商口岸, 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民国初, 安徽芜湖道尹驻此. 1928年直属安徽省. 1949年5月以城区及部分郊区置芜湖市. 1971年移治湾汕镇. ,1201

芜湖道,蕪湖道,무호도: 1914年6月由徽宁池太广道改置, 属安徽省. 治芜湖县(今安徽芜湖市). 辖境约当今安徽长江以东地区及江西婺源县地. 1928年废. ,1201

芜湖镇,蕪湖鎮,무호진: 唐置, 属当涂县. 即今安徽芜湖市. ������寰宇记������卷105芜湖县: “陈平, 县废, 地入当涂. 其实为江津之要区. 自唐武德以来为镇, 隶姑孰.”,1201

苇子沟,葦子溝,위자구: 即今黑龙江省宾县治. 民国魏声觫������吉林地志������: “宾县, 土名苇子沟.”,1201

苇子沟台,葦子溝臺,위자구대: 明置, 属广宁前屯卫. 即今辽宁绥中县疆北苇子沟. 明(辽东志������卷3: 锦川营堡有苇子沟台. ,1201

苇子峪,葦子峪,위자욕: 即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南苇子峪镇. 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兴京: “苇子峪在治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民国������兴京县志������卷1: 苇子峪镇在“县西南百四十里. 街市广约三里, 居民百余户, 商铺二十有奇. 南通本溪碱厂诸城镇, 西为交通省垣之冲. 清季称繁镇, 而今生业尚有可观.” ,1201

苇关,葦關,위관: 夜今新疆墨玉县南. ������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四夷路程������: “予阗西五十里有苇关.”即此. ,1201

苇冲寨,葦沖寨,위충채: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 乾州西南六十里. 山势险峻, 径路崎岖, 苗民屡凭险为固. 清严如烃������苗疆险要考������谓“乾隆初年, 苇冲苗尝出劫高岩河粮船即此.” ,1201

苇谷水,葦穀水,위곡수: 在今陕西富县南. ������寰宇记������卷35郎州三川县: 苇谷水, “������水经注������: 自苇谷东南流入三川.” ������清一统志·邸州������: 苇谷“在州南五里. 多葭苇.” ,1201

苇甸,葦甸,위전: 即上京临潢府.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辽史·地理志������上京临潢府: “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 射金龊箭以识之, 谓之龙眉官. 神册三年城之, 名日皇都. 天显十三年, 更名上京, 府臼临潢.”,1201

苇沙河,葦沙河,위사하: ①亦作倭沙河․隈沙河. 在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 为蚂蜒河上源支流. 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2: 蚂延河“又西十余里径南阳川南, 倭沙河自南来注之. 河出宁古塔西北境, 入厅东南径大肚川西, 西受来自锅盔顶山之小水一, 合西流二十余里, 折东北五十望许, 北入玛延河.” #②即今吉林临江市西南苇沙河镇j隔鸭绿江为朝鲜境, 为边防要地. 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7: 苇沙河在“(临江)县西南六十里.” “苇沙”, 满语意为山麻. ,1201

苇沙河设治局,葦沙河設治局,위사하설치국: 1921年析五常具置, 属吉林省滨江道. 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苇河镇. 1927年改为苇河县. ,1201

苇沙河镇,葦沙河鎮,위사하진: 即今吉林集安市西北苇沙河村. 西北距通化六十里. 民国������辑安县乡土志������地图: 西北有苇沙河. ,1202

苇河县,葦河縣,위하현: 1927年改苇沙河设治局置, 属吉林省滨江道. 治所在苇沙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苇河镇). 以地滨苇沙河而名. 1946年并入尚志县. ,1202

苇泽关,葦澤關,위택관: 即今山西平定县东北娘子关. ������魏书·地形志������: 乐平郡石艾县有“苇泽关.” 唐乾元初于此置承天军. 向为山匿通往河北的要冲. ,1202

苇泽县,葦澤縣,위택현: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 属井州. 治所在今河北井陉县(微水镇)西南六十里. 大业初废. 义宁初复置, 属井陉郡. 唐初属井州, 贞观元年(627)废. ,1202

苇桥,葦橋,위교: 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 或在库尔勒市境. ������后汉书·班超传������: 永元六年(94), 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讨焉耆, 兵到尉犁界, “焉耆国有苇桥之险, 广乃绝桥, 不欲令汉军入国. 超更从它道厉度.” 清祁韵士������西域释地������以为苇桥在今轮台县境, 当误. ,1202

苇湖,葦湖,위호: 又称阿雅尔淖尔. 即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南玛纳斯湖. ,1202

苇箔岭口,葦箔嶺口,위박령구: 在今河北元氏县西旷村乡铁里f_】. ������方舆纪要������卷14元氏县: 苇箔岭口在“县西八十里, 北至故关亦八十里. 正统四午设, 嘉靖二十年增官兵于此.” 民国������元氏县志������: 苇箔岭口“在北旷村正西, 俗呼铁里门.” ,1202

芸乡,芸鄉,운향: 即今广东鹤山市西南云乡镇. 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 鹤山县南有云乡村墟. ,1202

芸溪,芸溪,운계: 松溪支流. 在今浙江庆元县西. (方舆纪要������卷94庆元县: 芸溪“出县西十二里之董山, 南流入闽.” ,1202

芘驿,芘驛,비역: 唐置, 在今四川会理县北. 唐樊绰������云南志������卷1: “从荫州俄准岭七十里至菁口驿, 三十里去芘驿, 六十里至会川城.”,1202

芷芎口,芷芎口,지궁구: 在今广东吴川市西南吴阳镇西南鉴江东岸. 明万历九年(1581)移宁村巡司于此. ������明史·地理志������吴川县: 宁川所“又北有宁村巡检司, 治川溜, 后迁县西北之地聚村, 又迁于芷芎口.” ,1202

芷芎墟,芷芎墟,지궁허: 在今广东吴川市匿南吴阳镇南芷芎. 明置巡司于此. 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0吴川县: 芷芎墟在“县西南十里.” ,1202

芷江,芷江,지강: 在今湖南汉寿县西北. 系沅水别派. 南宋绍兴年间, 杨么农民军大将夏诚․刘冲分据两岸立寨. 宋熊克撰������中兴小纪������卷13: “诚寨南据芷江, 东北阻湖, 惟话有陆路, 又设重城濠, 及陷马坑;冲寨北据芷江, 东西南皆阻湖. 诚․冲每诧日: ‘地险如此, 除是飞来.”’������方舆胜览������卷30常德府: 芷水“即沅水之别派, 其两岸多生杜衡并白芷, 仍以杜衡为村名.” ,1202

芷江县,芷江縣,지강현: 清乾隆元年(1736)量, 为沅州府治. 治所即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 民国初为湖南辰沅道治. 1922年直属湖南省. 1986年改设芷江侗族自治县. ,1202

芷阳,芷陽,지양: 战国秦邑,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史记·秦本纪������: 昭襄王四十年(前267):“悼太子死, 归葬芷阳.”秦始皇于此置芷阳县. ,1202

芷阳县,芷陽縣,지양현: 战国秦置, 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新市村附近. 秦属内史. 西汉文帝九年(前171)改名霸陵县. 唐武德二年(619)复置, 属雍州. 七年(624)废. ,1202

芷村街,芷村街,지촌가: 即今云南蒙自县东南二十八里芷村镇. 滇越铁路经此. ,1202

芮,芮,예: 西周国名. 姬姓. 伯爵. 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 ������诗经·大雅·繇������: “虞․芮质厥成.”芮, 即芮国. ������汉书·地理志������左冯翊临晋县本注: “芮乡, 故芮国.”,1202

芮水,芮水,예수: 亦名宜禄川水. 即今陕西长武县南黑河. ������水经·渭水注������: “․讷水东径宜禄县, 俗谓之宜禄川水.”������清一统志·邻州������: 芮水, ?������旧志������: 有后川河, 在南十里. 又南十里有前川河, 俱自灵台县流入, 二水合而东流, 谓之黑水河, 经县东四十里停口镇合泾水, 即宜禄水也.” ,1202

芮州,芮州,예주: 唐武德二年(619)置, 治所在芮城县(今山西芮城县). 辖境相当今山西芮城․平陆二县地. 贞观元年(627)废. ,1202

芮芮,芮芮,예예: 古族名. 即柔然的异译. ������宋书������․������南弃书������称柔然为芮芮. 主要游牧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流域. ,1202

芮城县,芮城縣,예성현: 北周明帝二年(558)改安戎县置, 属河北郡. 治所在今山西芮城县东十里东张村. 天和二年(567)移治今芮城县. 唐属陕州. 金属解州. 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 1928年直属山西省. ,1202

苌广县,萇廣縣,장광현: 北魏置, 为广苌郡治, 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北广坪河注入嘉陵江处. 后废. ,1202

苌乡县,萇鄉縣,장향현: 北魏改长乡县置, 属范阳郡. 治所在今河北涿州市东五十里长安城. 北齐废. ,1202

苌平县,萇平縣,장평현: 一作长平县. 北魏皇兴四年(470)置, 属邵上郡. 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西五十八里王屋乡. 太和中属河内郡. 孝昌中属邵郡. 北周改为王屋县. ,1202

苌阳县,萇陽縣,장양현: 东晋安帝时以秦州流民置, 属晋熙郡. 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西北柏隆镇东北. 南阴平郡寄治于此. 南齐废. 后复置, 别置为一城, 在南阴平之西. 北周废入晋熙县. ,1202

苌寿县,萇壽縣,장수현: 南朝宋泰始六年(470)置, 为竟陵郡治. 治所即今湖北钟祥市. 南齐属竟陵郡. 梁改名长寿县. ,1202

苌和郡,萇和郡,장화군: 即长利郡之讹.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 “������魏书·地形志������: 苌和郡, 景明元年置. 按苌和当作长利. 苌, 长之俗体, 和․利形近而讹.”,1202

苌举县,萇舉縣,장거현: 北魏置, 为架头郡治. 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白水江镇长峰村. 北周属落丛郡. 隋初改为长举县. ,1202

苌道城,萇道城,장도성: 即常道城. 在今河北廊坊市旧州乡西北五里北常道村. ������魏书·地形志������安次县: “有苌道城.”,1203

花山,花山,화산: ①在今河jE怀安县(柴沟堡镇)西南二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18怀安卫: 花山, “春秋多花, 上有池, 岁旱不涸.” #②即华山. 在今江苏吴县西. ������吴地记������: “花山在吴县西三十里, 其山蓊郁幽邃. 晋太康二年生千叶石莲花, 因名.”#③即华山. 在今江苏句容县北. ������元史·顺帝纪������: 至正七年t1347), “集庆花山劫贼才三十六人, 官军万数, 不能进讨, 反为所败.” 即此. #④即今江苏高淳县东南三十里花山. ������清一统志. 江宁府一������: 花山“山最高, 上产白牡丹, 故名.” #⑤在今安徽全椒县西北. ������舆地纪胜������卷42滁州j花山“在全椒县北二十余里. 上有古寺基.” ������明一统志������卷18滁州: 花山“在全椒县西北二十二里. 攒峰叠嶂, 如花瓣然.” #⑥在今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东南三十五里. ������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花山“坦衍蟠薄, 如冈如陀, 多松竹.” #囝在今河南唐河县南六十里. ������资治通鉴������: 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谋反, 攻邓州, 不能克而退, “至花山, 遇张从恩兵, 不意萁进之速, 合战, 大败.” 即此. ������清一统志·南阳府一������: 花山“山上有彩石辉映, 望之如花. 因名花山坡.” #⑧在今湖北广水市北百里. ������方舆纪要������卷77应山县: 花山“在县北百里, 与信阳州接界.” #⑨在今广东广宁县北. ������方舆纪要������卷101广宁县: 花山在“县西北八十里. 昔时瑶‘贼’险巢也. 今有兵营.” #⑩在今广东花都市(新华镇)东北. ������清一统志·广州府������: 花山“在花县(今花山镇)北. 重峦叠蟑, 亘数百里, 东接从化, 北通清远. 本朝置县, 因以为名.” #⑩在今广西宁明县西北五十里明江岸. 临江峭壁上有古代壮族人民的岩壁画, 在龙州․崇左․扶绥等县明江․左江上亦有, 在六十幅以上, 统称为花山崖壁画. 其中花山崖画中, 最大的场面长170米, 高44米, 为国内少见. #⑩一名锦屏山. 在今甘肃崇信县南. ������方舆纪要������卷58崇信县: 花山“在城南.” ������清一统志, 泾州一������: 锦屏山“在崇信县南. 县城据其麓, 繁花木, 三时绚烂如屏, 一名花山.” ,1203

花山岩画,花山岩畫,화산암화: 在今广西宁明县西北明江岸边的花山峭壁上. 清光绪������宁明州志������卷上: 花山“距城五十里, 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 皆裸体, 或大或小, 或执于戈, 或骑马, 未乱之先, 色明亮, 乱过之后, 色稍黯淡. 又按沿革一带两岸, 石壁知此类者多有.” 岩画高40米․宽210米, 图像多达一千八百多个, 全用赭红色颜料绘成, 以人物为主, 间有铜鼓․铜钟․刀․剑等器物和马․狗․鸟等动物形像. 记录了当时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情况. 为壮族先人文化重要遗迹.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03

花山营,花山營,화산영: 在今广东广宁县北赤坑镇花山村. ������清一统志·肇庆府������: 花山营“在广宁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明嘉靖三十九年置, 防守顾水一带, 营后俱是瑶僮, 外接广西怀集县界.” ,1203

花山银场,花山銀場,화산은장: 在今河南唐河县南. ������元丰九域志������卷1: 唐州湖阳县有花山银场. ,1203

花马山,花馬山,화마산: 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 (清一统志·丽江府������: 花马山“在(丽江)县境旧苴津州(今巨甸镇)东南一百五十里. 崖壁上有石, 色斑烂类花马, 因名. 昔磨些诏自名其国为花马, 本此.” ,1203

花马池,花馬池,화마지: 亦名大盐池. 在今陕西定边县西北边墙内. 以盐易马故名. ������明一统志������卷36庆阳府: 花马池, “周围四十三里, 与马槽․孛罗․滥泥․锅底等池相近.” ������清一统志·宁夏府一������: 花马池, “(旧志������: 其地平衍, 无川谷之阻. 明中叶, 套夷往往由此阑入为边患.” 明天顺中于其西筑城, 后为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宁夏后卫․灵州花马池分州․盐池县治所. ,1203

花马池千户所,花馬池千戶所,화마지천호소: 明成化十五年(1479)子花马池营置, 属陕西都司. 治所即今宁夏盐池县. 正德元年(1506)改为宁夏后卫. ,1203

花马池营,花馬池營,화마지영: 明正统八年(1443)置, 城初在塞外花马盐池(今宁夏盐池县北). 因其地孤悬寡援, 天顺中改筑于今宁夏盐池县. 成化十五年(1479)改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 ,1203

花水河,花水河,화수하: 即今陕西山阳县西南唐家河. ������清一统志·商州������“甲水”条下: 花水河“在县西南一百里. 源出白石崖, 东流入合河.” ,1203

花石头,花石頭,화석두: 亦名花石镇. 即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四十六里花石乡. 清道光������禹州志������卷6: 州西集镇有“花石头.” ,1203

花石戍,花石戍,화석수: 即今湖南株洲县(渌口镇)南五十里王十万乡驻地小花石. ������新唐书·地理志������: 长沙有花石戍, 即此. ,1203

花石岩,花石岩,화석암: ①在今广西灌阳县北六十里. 唐柳宗元尝游此. 有诗云: “忆作筹戎事不同, 曾闻燕集此岩中.”#②在今陕西佛坪县西北. 入洋县要路. 清嘉庆七年(1802), 杨遇春斩白莲教教首苟文明于此. ,1203

花石溪,花石溪,화석계: 在今四川武胜县东. ������方舆纪要������卷69定远县: 花石溪在“县东三十里, 下流合于嘉陵江.”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花石溪“在定远县东二里. 源出岳池县名岳池水, 南流入县界为花石溪, 又西南流四十里入嘉陵江.” ,1203

花石潭,花石潭,화석담: 在今江西泰和县东北四十里. 明永乐中置巡司于此. 清乾隆十三年(1748)废. ,1203

花甲寺,花甲寺,화갑사: 在今安徽萧县东南二十八里. 村中有清泉寺. 相传元末华云隐居于此, 故名华家寺. 后讹为华甲寺. 此地发现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1204

花田,花田,화전: 即素馨斜. 又名内人斜. 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南花地.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9;素馨斜“又名日花田. 方信儒诗: 千年艳骨掩尘沙, 尚有余香入野花;何似原头美人草, 风前犹作舞腰斜.” ,1204

花丛垭,花叢埡,화총오: 即今四川巴中市西南花丛镇. 清于此置汛, 设额外外委驻守. ,1204

花台,花臺,화대: 在河北饶阳县西北十三里. ������方舆纪要������卷14饶阳县: “县西北十三里有花台, 高五丈. 相传慕容垂及拓拔琏皆屯营于此.”,1204

花尖山,花尖山,화첨산: 即今江西湖口县东花尖山. ������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湖口县: 花尖山在“县东四十里. 形如芙蓉.” ,1204

花屿,花嶼,화서: 古名高华屿.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 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 花屿“横直里许.” 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称: 虎井屿转丽南, 为花屿․草屿, “二屿相连, 澎山无草木, 二屿颇有, 故以花草名.” ,1204

花戏楼,花戲樓,화희루: 原名歌台. 在今安徽毫州市城西北隅大关帝庙内, 系专供演戏的舞台. 始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 戏楼饰以雕刻․彩绘, 内容有古代戏文五十七出, 彩绘图案一百零六种, 有人物․车马․山石․亭榭, 楼阁․城池․林木․织锦和各种花卉等.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04

花花庙,花花廟,화화묘: 即今陕西麟游县西北花花庙乡. 清乾隆������重修凤翔府志������卷2: 花花镇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 ,1204

花村,花村,화촌: 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三十二里牛心山下. 以盛产牡丹闻名. 明曹学俭������蜀中名胜记������卷5彭县: “陆放翁云: ‘天彭号小西京, 以其俗好植牡丹, 有京洛之遗风. ’������古今杂记������: ‘孟氏以牡丹名苑, 于时彭门为辅郡, 典州者多其戚里, 得之上苑, 此彭门花之始也. ’天彭亦谓之花州, 而牛心山下谓之花村.”,1204

花县,花縣,화현: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析南海․番禺二县置, 属广州府. 治所在今广东花都市东北花山镇. 以花山为名. 民国初属广东粤海道. 1920年直属广东省. 1938年移治赤坭国泰. 1939年迁今市西北三华村. 1946年迂回花山镇. 1950年迁治今市东北平山洛场. 1955年移治新华镇(今花都市). 1993年改设花都市. ,1204

花园,花園,화원: ①即今河北沧州市北十五里西花园乡. 清乾隆������沧州志������疆域图: 北有花园. #②在今江西进贤县东. 明暨巡司于此. 清废. ,1204

花园口,花園口,화원구: ①即今辽宁庄河市西南九十里滨海花园. 清咸丰(蚰岩志略������卷3: 花园口“即沙河子城西南=百五十里. 设兵戍守.” 1894年习军曾在此登陆袭啬旅顺口. #②在今河南郑州市北四十二里黄河南岸. 为黄河津渡处. 1938年6月习寇侵占开封, 逼近郑州. 国民党军队为了掩护其溃退. 在此炸开黄河大堤, 河水汹涌汜滥, 使豫东․皖北․苏北形成“黄泛区.” 1947年4月将决口堵塞, 河水复回故道. ,1204

花园市,花園市,화원시: 即今湖北孝昌县治(花园镇). 传说明末万姓者于此开辟花园, 餍环六里为县境名胜. 清光绪(孝感县志������卷2: “花园店, 在杨家河北三十里.”1993年置孝昌县于此. ,1204

花园头关,花園頭關,화원두관: 即今河南西峡县西北花园关. 明置花园头巡司. ������方舆纪要������卷51渐川县: 花园头关“在县西北二百里. 本在内乡县霞北, 成化中改属县界. 今有巡司戍守.” ,1204

花园庄,花園莊,화원장: 在今山东郯城县西三里. (清一统志·沂州府一������: 花园庄“今名郯子花园. 乾隆二十六年建有行宫. 高宗纯皇帝南巡江浙, 驻跸于此.” ,1204

花园角二号,花園角二號,화원각이호: 在今江西南昌市八一公园至军官教育团旧址之间. 是“八一”南昌起义时周恩来․朱德的旧居. 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 有前后两进. 1927年春, 朱德在南昌创办军官教育团, 并担任南昌公安局局长. 为便于开展革命活动, 租下了这座住宅.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6月间江西国民党右派以“礼送”共产党人出境为名, 迫使朱德离开江西. 7月, 为准备起义, 宋德从武汉返回南昌, 仍居住在此. 1927年7月下旬, 周恩来为领导起义, 从武汉秘密来到南昌, 首先会见朱德. 第一天就住在这幢住宅的厅堂里. 旧居的一楼北侧是朱德的卧室, 南․北前房及正房是警卫员的住房. 二楼北侧是郭沫若的住房, 他在此写下������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1204

花园砦,花園砦,화원채: 即今湖南花垣县治. 清嘉庆七年(1802)移永绥直隶厅治此. 1913年改为永绥县治. ,1204

花林山,花林山,화림산: 在今湖北竹山县境. ������隋书·地理志������: 竹由县有花林山. ,1204

花林水驿,花林水驛,화림수역: 在今四川忠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69忠州: 花林水驿“在州西八十里.” 明成化有������重修花林驿记������. 清张问陶有������花林驿������诗. ,1204

花矸屿,花矸嶼,화안서: 即今台湾岛东北海域之花瓶屿. ������海道针经·福州往琉球针������: “梅花开舡, 用乙辰七更取圭笼长. 用辰巽三更取花矸屿.”清������台湾舆图并说������光绪������全台舆图������: 台湾岛东北有花矸屿. ,1204

花果园店,花果園店,화과원점: 在今湖北十堰市酉. 清属郧县. 有外委驻防. ,1204

花岳山,花嶽山,화악산: 在今四川万源市北. ������清一统志·太平厅������: 花岳山“在厅北十里. ������旧志������: 世传汉花岳大隐之地, 上有烧丹台.” ,1204

花怜水,花憐水,화련수: 即今广西平南县北大同江(同和江). ������元和志������卷37大同县: “花怜水, 在县东北二十步.”源出金秀瑶族自治县东南观音山南麓, 东南流至藤县西北入浔江, ,1204

花油树堡,花油樹堡,화유수보: 一名花油堡. 明置, 在今湖北大冶市西南. ������方舆纪要������卷76大冶县: 花油树堡“在县西南六十里猴儿山上, 路出江西瑞昌县, 为盗贼出没之冲. 嘉靖中, 立寨守此. 隆庆四年复置堡, 增设官兵以为防御.” ,1204

花官庄,花官莊,화관장: 即今山东广饶县北四十里花官乡. 民国������续修广饶县志������卷1: 花官乡有花官庄. ,1205

花姑山,花姑山,화고산: 即麻姑山. 在今安徽宣州市东三十里. ������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 麻姑山“在宣城县(东)三十五里. 高袤与敬亭山等, 麻姑修道于此飙举, 有仙坛․丹灶存焉. ������九域志������云, 亦名花姑山.” ,1205

花刺子模国,花刺子模國,화자자모국: 中亚古国之一. 在阿姆河下游一带. 都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西北库尼亚鸟尔根奇).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有“花刺子模.” 公元1221年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1205

花刺子模海,花刺子模海,화자자모해: 即今哈萨克斯坦南与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之咸海. ������元史·郭宝玉传������作大盐池. ,1205

花面国,花面國,화면국: 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 与苏木都利国接界. 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线上所经.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花面“其山逶迤, 其地沮洳, 田极肥美, 足食有余. 男女以墨汁刺于其面, 故谓之花面, 国名因之.”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三佛齐”条作拔沓. 明费信������星槎胜览������作那姑儿. ������明史·外国列传������作那孤儿. ,1205

花秋坝,花秋壩,화추패: 即今贵州桐梓县西花秋镇. 清道光������遵义府志������卷6桐梓县: 花秋坝在“城西八十里.” ,1205

花莲县,花蓮縣,화련현: 1945午抗日战争胜利后置, 属台湾省. 治所即今台湾省花莲县. 据民国������花莲县志稿������说: “昔人称今之花莲溪右岸日洄澜港, 简称洄澜, 以溪水奔注与海浪冲击作萦回状得名. 一谐音称花莲港, 简称花莲. 县以此得名. ,1205

花莲港,花蓮港,화련항: 旧称崇爻․奇莱. 即今台湾省花莲县花莲市. 清同治十年(1874)沈葆桢南北路开山奏摺始有花莲港之名. 日本占领期间设花莲港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县辖市. ,1205

花莲港厅,花蓮港廳,화련항청: 清光绪十三年(1887)置, 属台东州. 治所即今台湾花莲县. 二十一年(1895)被日本侵占, 厅废. ,1205

花莲溪,花蓮溪,화련계: 在今台湾省花莲县南. 源出中央山脉东坡, 东北流先后有马太鞍溪․万里溪․智亚汉溪․木瓜溪汇入, 至花莲县南东入太平洋. ������清史稿-地理志������台东州: “花莲港二源, 并出州西北, 合数小水, 经太平厂南入予海.”,1205

花桥山,花橋山,화교산: 在今云南永平县西南二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118永平县: 花桥山, “������志������云,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上有铁矿.” ,1205

花桥子镇,花橋子鎮,화교자진: 即今镯川新津县东北花桥镇. 清道光������新津县志������卷9: 花桥场“旧名绍兴场, 县东十五星, 省南冲衢.” ,1205

花桥市,花橋市,화교시: 即今湖南冷水滩市北七十里花桥街镇. 清������乾隆内府舆图������永娴零陵县北有花桥. 光绪������湖南通志������卷1零陵县图作花桥市. ,1205

花桥关,花橋關,화교관: 即玉龙关. 在今云南永平县西南二十五里花桥. ,1205

花桥河,花橋河,화교하: 在今云南永平县腰南三十里. ������方舆纪要������卷118永乎县: 花桥河“源出博南山, 下流入于银龙江.” ,1205

花桥镇,花橋鎮,화교진: ①清置, 属临海县. 即今浙江三门县东南四十八里花桥镇. 有县丞驻此. #②即今江西星予县西南华林乡. 桥跨蓼花池水上.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4: 南康府星子县有花桥. #③在今江西铅山县西南花桥. 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l广信府铅山县: “县西南路由西门出六十里之湖坊, 迤南行十五里至黄基林, 又五里至花桥.”,1205

花豹冲堡,花豹沖堡,화표충보: 一作花包冲堡. 明置, 即今辽宁铁岭县东南花豹冲. 后金天命三年(1618), 努尔哈赤克花豹冲等堡, 即此. ,1205

花海子,花海子,화해자: 即阿拉克湖. 在今甘肃玉门市北花海乡. 为赤金河所汇. ,1205

花家寺,花家寺,화가사: 在今安徽萧县东南. 在此发现龙山文化遗址, 称花家寺遗址. ,1205

花家桥镇,花家橋鎮,화가교진: 即今江苏昆山市东南三十里花桥镇. 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 昆山县东南有“花桥镇.” 其西南赵家桥上有1862年刻“太平天国”四字. ,1205

花萼相辉楼,花萼相輝樓,화악상휘루: 唐长安兴庆宫的主要楼阁之一. 开元八年(720)建. 在兴庆宫西南隅, 与匿边的勤政务本楼相毗邻. 宁王宪․申王手为․岐王范․薛王业府第相望, 环子宫侧, 唐明皇因题“花萼相辉”之名, 取诗人“棠棣”之叉. 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城北兴庆公园内. ,1205

花嵯,花嵯,화차: 在今广西陆川县南七十里良田镇东, 西邻温水寨. 清设外委戍守. ,1205

花街镇,花街鎮,화가진: 即今四川安县东南花菱镇. 清嘉庆������安县志������卷1l: 花街镇在“城东四十里.” 唐西昌县设于此. ,1205

花道,花道,화도: 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 ������元史·木华黎传������: 元太祖时, “进攻北京, 金守将银青率众二十万拒花道逆战, 败之, 斩首八万余级.” 即此. ,1205

花港,花港,화항: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的西南角.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4: 卢园乃“宋内侍卢允升小墅, 景物奇秀, 有池文石瓮砌, 水洌而深, 异鱼种集, 所谓‘花港观鱼’即此地也.” ,1205

花碌山,花碌山,화록산: 在今江苏句容县北. ������寰宇记������卷90升州句容县: “花碌山在县北五十星. 有古迹取矾坑存.”,1205

花溪,花溪,화계: 即今四川洪雅县西南之花溪河, 为青衣江支流. ������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 花溪“在洪雅县西南, 出芦山郡界. ������旧经������云: 葛洪尝隐此溪, 南有岩洞, 即丹灶之所, 有仙人像.” ������方舆纪要������卷72洪雅县: 花溪在“县西六十里. 其上流为雅州之周公水, 流入县界, 东北流入青衣水.” ,1205

花溪山,花溪山,화계산: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五十里, 接新宁县界. ������清一统志·宝庆府一������: 花溪山“僚瑶诸峒, 环居其下, 盆溪界其地. 两岸春花簇锦, 一溪回绕, 因名.” ,1205

花溪镇,花溪鎮,화계진: 在今江苏高淳县西北小花村.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高淳县图: 谣北有花溪. ,1206

花墅湖,花墅湖,화서호: 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北慈城镇东南. 宋������宝庆四明志������卷16慈溪县: 花墅湖在“县东南一十里, 古有小塘渚水. 唐贞元十年刺史任侗劝民修筑, 灌溉匿畴. 中有小墅, 春花明媚, 多于众山, 故名.” ,1206

花旗营,花旗營,화기영: 即今江苏江浦县北花旗营村. 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江浦县: “(浦镇)与东北花旗营同为津浦铁路所经.”,1206

花寨堡,花寨堡,화채보: 明置, 邵今甘肃山丹县东南花寨子乡. ������皇明职方地图卷������中甘肃镇边图有花寨. ,1206

花靥镇,花靨鎮,화엽진: 亦作花魇镇. 南宋属寿春县, 在今安徽寿县西北二十五里. ������方舆纪要������卷21寿州: “相传以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丽名.”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6:南宋绍兴二年(1132)七月, “武义大夫阀门宣赞舍入主管庐寿镇抚司公事王亨进秩一等, 以收复安丰寿誊县花魇镇故也.” 即此. ,1206

芹池,芹池,근지: 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芹池乡. 清同治������阳城县志������卷4: 芹池铺在“县西四十里.” ,1206

芹河,芹河,근하: 在今陕西榆林市西. ������清一统志·榆林府一������: 芹河“源出边外, 有湖随山势曲折, 两岸芹藻缤纷, 散名. 东南流入边, 又东南入西河.” ,1206

芹城,芹城,근성: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 ������寰字记������卷69昌平县: “������隋图经������云, 昌平县有芹城.”������方舆纪要������卷11昌平州: 芹城“在州东三十里. 有桥, 桥下即芹城水. 今为戍守处.” ,1206

芹城水,芹城水,근성수: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北. ������水经·溧余水注������: 芹城水“出北山, 南径芹城, 东南流注澡余水.” ������方舆纪要������卷11昌平州“黄花镇川”条: “������志������云, 芹城在州东三十里, 有桥, 桥下即芹城水, 今为戍守处. 其水西南流至蔺沟入榆河.”,1206

芹泉驿,芹泉驛,근천역: 明洪武二年(1369)嚣, 属寿阳县. 在今山西寿阳县东二十里芹泉村. 清改属盂县, 有巡司驻此. ,1206

芹泉镇,芹泉鎮,근천진: 即今山西左权县东南芹泉镇. ������清一统志·辽州������“长城镇”条下: 芹泉镇“在州东.” ,1206

芹洲,芹洲,근주: 一名瀛洲. 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南. ������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甘蔗洲”条下: 芹洲“在府西南泽苗江西岸. 湍流迅急, 壅而成洲, 周回二十余里, 居民隐然圜圆, 洲多产芹, 故名. 又名瀛洲, 以其四面有水如瀛洲也.” ,1206

芹站,芹站,근참: 在今越南北部河北省谅江县境. ������明史·安南传������: 永乐遁年(1406), 广西右副将军黄中等, “护(陈)天平入鸡陵关, 将至芹站, (胡)查伏兵邀杀天平, 中等败还.” ������方舆纪要������卷112安南“隘留关”条: “芹站山路睑骏, 林木蒙密, 军行不能成列, 贼伏发, 杀天平及大理卿薛嚣, 行人聂聪中等方整军欲战, 桥断不得前, 乃引还.”,1206

芹菜沟,芹菜溝,근채구: 在今陕西北部或内蒙古伊克昭盟南境. ������方舆纪要������卷61榆林镇: 芹菜沟“在镇西. 源自沙漠来, 水际常产芹菜, 因名. ������志������云, 卫西境有小芹河墩, 隆庆初, 寇尝由此入犯.” ,1206

芹湖,芹湖,근호: 在今江苏如皋市西. ������清一统志., 通州������: 芹湖“北通溪河, 西通泰兴. ������暇志������, 以芹湖凫雁为如皋胜境, 盖湖水明净, 葭苇如室, 凫雁家焉. 乃眺咏最胜处. 今悉为平田.” ,1206

苍山,蒼山,창산: ①在今福建建阳市西七十里. ������清一统志·建宁府������: 苍山, “一名苍峰山. 亦臼龟岭. 根盘绝壁, 苍翠摩空, 与庵山齐高, 产茶绝佳.” #②在今山东苍山县东北二十里. ������方舆纪要������卷33郯城县: 苍山“东望沧海, 汪洋无际, 因名. 宋绍兴中, 魏胜复海州, 遣将入沂州, 降其众. 既而金人围海州, 沂民壁苍山者数十万. 金人围之, 久不下, 寨首滕聂告急于胜, 胜击寇却之, 入寨, 为金人所围. 胜度其必复攻海州, 因间出寨趣还, 金人果解苍山之围, 攻海州, 胜复败却之, 是也.” #③在今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北. ������方舆纪要������卷116定边县: 苍山“在县北. ������图经������云: 青峰山在定边之北者, 名曰苍山. 盖一山高大, 分为五县之镔也. ������志������以县治后真武坐台山为镇山云.” #④在今甘肃灵台县南二里. ������方舆纪要������卷58灵台县: 苍山“以林木苍翠而名.” ������清一统志·泾州一������: 苍山“东有白云洞, 丹壑万仞, 绵延渐低而西, 如龙延颈, 谓之龙湾崖.” ,1206

苍龙岭,蒼龍嶺,창룡령: 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北峰. 其地中突旁削, 宽仅二尺余, 两旁直立, 深不见底. 清光绪������华岳志������卷6载鄂海������修西岳庙并修山记������: “苍龙岭耸立天际, 两傍悬崖万丈, 无可倚傍, 人过此若从鱼背上行, 即韩文公痛哭处也.”,1206

苍龙洞,蒼龍洞,창룡동: 即今安徽绩溪县北三十里藏龙洞. ������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 苍龙洞在“县北三十里. 一名苍龙坞. 深邃窈冥, 洞口常有云雾. 石壁峭立, 下临深渊.” ,1206

苍头河,蒼頭河,창두하: 在今河北香河县西北. ������清一统志·顺天府二������: 苍头河“在香河县硬北二十里. ������旧志������: 相传即萧后运粮河, 水泛则上通牛栏山水․窝头庄水, 下通三路堤口. 一由李家圈坑堤口入北吴村, 一由明星堂堤口入甘十八堤口, 一由东凌庄․尹家河․沙务庄․张家灰店․南吴村․牛家屯入板罾口河. ������通志������: 今名窝头河. 本无源, 伏秋水发, 众流会于窝头, 径香河县百家湾, 东与渠水合.” ,1206

苍台镇,蒼臺鎮,창대진: 即今河南唐河县西南八十四里苍台乡. 清属唐县, 有县丞驻此. ,1206

苍耳河,蒼耳河,창이하: 即今内蒙古翁牛特旗南, 赤峰市东北之羊肠子河, 为老哈河支流. ������辽史·地理志������: 上京临潢府有苍耳河. 北宋沈括������熙宁使虏图抄������: “又二十里至中顿, 顿傍苍耳河, 河广三丈, 东流.”,1206

苍屹山,蒼屹山,창흘산: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南二里. ������方舆纪要������卷105琼山县: 苍屹山“石峰屹立, 水流其下. 山后有仙人洞. 又有雁塔峰, 平冈特立, 如卓笔然.” ,1207

苍松县,蒼松縣,창송현: 西汉置, 属武威郡. 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南. 东汉改为仓松县. ,1207

苍岩山,蒼岩山,창암산: 在今河北井陉县南苍岩山镇. ������清一统志·正定府一������: 苍岩山“在井陉县(按: 指城关镇)谣南七十里, 层峦耸翠, 高出云表, 中有石泉, 虽旱不竭.” ,1207

苍岭,蒼嶺,창령: 在今浙江仙居县西与缙云县交界处. ������舆地纪胜������卷12台州: 苍岭“在仙居县西北九十里. 高五千丈, 周回八十里, 与缙云界接.” ������方舆纪要������卷92仙屠县: 苍岭“重冈复径, 随势高下, 行者病其险峭.” ,1207

苍岭寨,蒼嶺寨,창령채: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置, 属缙云县. 在今浙江缙云县东北六十里括苍乡南田村苍岭上. ,1207

苍孤砦,蒼孤砦,창고채: 北宋初置, 属沧州. 在今河北青县东. 为沿边戍守之地. 政和三年(1113)改为海清砦. ,1207

苍荣州,蒼榮州,창영주: 唐开元十七年(729)置羁縻州, 属黎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四川泸定或石棉․汉源․甘洛等县境. 北宋以后废. ,1207

苍峡,蒼峽,창협: 一名炝峡. 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 ������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南平县: 苍峡“在府南百二十里. 两岸青山回合, 建溪经其间, 转折而东甫出.” ,1207

苍峡镇,蒼峽鎮,창협진: 即今福建南平市东南炝峡. 明置巡司于此. ,1207

苍亭,蒼亭,창정: 一作仓亭. 在今河南南乐县西三十五里. ������晋书·石季龙载记������: 东晋永和六年(350), 冉闵与张贺度等“战于苍亭, 贺度等大败.” 即此. ,1207

苍峪山,蒼峪山,창욕산: 在今河南卫辉市西北四十里. ������水经·清水注������: “仓水出西北方山西仓谷, 谷有苍玉珉石, 故名焉.”������清一统志·卫辉府一������: 苍峪山, “������县志������: 一作苍山. 中有棋盘山․龙化岩․塔儿冈․白龙潭.” ,1207

苍海郡,蒼海郡,창해군: 一作沧海郡. 西汉元朔元年(前128)置. 治所在今朝鲜江原道境内. 元朔三年(前126)废. ,1207

苍陵城,蒼陵城,창릉성: 在今安徽寿县西南淮河南岸. ������陈书·宣帝纪������: 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十月, “丁未, 齐兵万人至颍口, 樊毅击走之. 辛亥, 齐遣兵援苍陵, 又破之.” 即此. ,1207

苍陵堰,蒼陵堰,창릉언: 在今河南汝南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50汝阳县“贾侯渠”条下: “又城西南有苍陵堰, 唐刺史夏夔堰汝水灌田千顷. 今废.”,1207

苍梧,蒼梧,창오: 地区名. ������史记·五帝本纪������: 舜“南巡狩, 崩于苍梧之野.” 其地当在今湖南九嶷山以南广西贺江․桂江․郁江区域. ,1207

苍梧山,蒼梧山,창오산: ①即郁林山. 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云台山. ������寰宇记������卷22海州东海县: “苍梧山在县东北二里. 古老相传, 此山在海中, 后飞至此.”#②亦日九疑山. 即今湖南宇远县南九疑山. ������史记·五帝本纪������: 舜“南巡狩, 崩于苍梧之野, 葬于江南九疑.” ������方舆胜览������卷24道州: 九疑山“亦名苍梧山.” ,1207

苍梧水,蒼梧水,창오수: 在今广东高要市东. ������舆地纪胜������卷96肇庆府: 苍梧水“在高要县东南四十里一百步, 源出腐柯山, 初成瀑布飞流.” ������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高要县: 苍梧水“一名典水, 源出烂柯山, 初为瀑布, 东流屈曲二十里, 人大江.” ,1207

苍梧县,蒼梧縣,창오현: 隋开皇十年(590)改广信县置, 属静州. 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 大业初属苍梧郡. 唐为梧州治. 元为梧州路治. 明为梧州府治.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辟为通商日岸. 民国初为广西苍梧道治. 1927年析城区置梧州市, 1932年废. 1949年复置梧州市. 1952年迁县治龙圩镇, 即今苍梧县. ,1207

苍梧郡,蒼梧郡,창오군: ①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 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 ������异物志������: 苍梧即刺桐, “岭南多此物, 故以名郡.” 辖境相当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 广东肇庆․罗定以露, 湖南江永․江华以南, 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地. 南朝时辖境缩小, 相当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及蒙江下游地区.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 #②隋大业三年(607)改封州置, 治所在封川县(今广东封开昙东南封川镇). 辖境相当今广东封开․郁南二县及广西梧州市, 贺县․苍梧二县大部地. 唐武德匮年(621)复为封州. #③唐天宝元年(742)改梧州置, 治所在苍梧县(今广西梧州市). 辖境相当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地. 乾元元年(758)复改梧州. ,1207

苍梧道,蒼梧道,창오도: 1914年由郁江道改置, 属广西省. 治苍梧县(今广西梧州市). 辖境约当今广西武宣․贵港․玉林․博白以东, 桂平․平南․藤县․贺县南部(信都)以南地区及广东省怀集县地. 1928年废. ,1207

苍野聚,蒼野聚,창야취: 在今陕西丹凤县西. ������左传������: 哀公四年(前491), 楚“左师军予菟和, 右师军于仓野.” 杜注: “苍野在上雒县.”,1207

苍望城,蒼望城,창망성: 唐南诏置, 属镇西节度. 在今缅甸八莫. 南诏后期属丽水节度. ,1207

苍溪县,蒼溪縣,창계현: ①西晋置, 属巴谣郡. 治所在今四川苍溪县西南东青镇. 南朝宋废. #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汉昌县置, 属隆州. 治所即今四川苍溪县. ������舆地纪胜������卷185引������元和志������: 苍溪县“以苍溪谷为名.” 大业初属巴西郡. 唐武德初属隆州, 先天初属阆州, 天宝初属阕中郡, 乾元初又属阆州. 元属保宁府. 明洪武十年(1377)废入阆中县, 十三年(1380)复置, 仍属保宁府. 民国初属蹬川嘉陵道. 1928年直属四川省. #③又名文昌县. 1933年7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 治文昌宫(今苍溪县东北文昌镇). 1935年4月废. ,1207

芳山镇,芳山鎮,방산진: 即今辽宁黑山县西北芳山镇. 民国������黑山县志������卷2: 芳山镇“在县城西北五十里. 原名荒由子, 于清宣统元年改今名.” ,1208

芳木镇,芳木鎮,방목진: 即房木镇. 今辽宁西丰县西南房木乡. 洪宪元年(1916)������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 西丰县西南有芳木镇. ,1208

芳丛县,芳叢縣,방총현: 唐贞观五年(631)置, 属羁縻肆州. 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 后废. ,1208

芳乐苑,芳樂苑,방악원: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东北, 六朝建康子城北. ������南齐书·东昏侯纪������: 永元三年(501)夏, “于阅武堂起芳乐苑, 山石皆涂以五采, 跨池水立紫阁诸楼观, 壁上凰男女私亵之像. ...~一·又于苑中立市, 太官每旦进酒肉杂肴, 使宫人屠酤, 潘氏为市令, 帝为市魁, 执罚, 争者就潘氏决判.” ,1208

芳兰镇,芳蘭鎮,방란진: 清置, 属定襄县. 在今山西定襄县东北二十六里芳兰村. ,1208

芳华县,芳華縣,방화현: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 属陆凉州. 治所在今云南陆良县北三十里芳华镇. ������元混一方舆胜览������芳华县: “四时皆春, 故名.”明永乐初废入陆凉州. ,1208

芳华苑,芳華苑,방화원: 即唐东都苑.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5载: 神都苑“唐之东都苑, 隋之会通苑也. 又日上林苑, 武德初政芳华苑, 武后日神都苑.” ,1208

芳州,芳州,방주: ①北周建德六年(577)六月, 于甘松防置, 治所在封德县(今甘肃迭部县东南). 因地多芳草, 故名. 辖境相当今甘肃迭部县东南部. 隋大业二年(606)废. #②唐武德元年(618)置, 治所在常芬县(今甘肃迭部县西南). 上元二年(675)陷于西蕃. ,1208

芳池州都督府,芳池州都督府,방지주도독부: 唐置, 属庆州都督府. 侨治庆州怀安县(今甘肃华池县西北怀安乡). 后废. ,1208

芳池都督府,芳池都督府,방지도독부: 唐置, 为党项羁縻府, 属灵州都督府. 其地当在今宁夏黄河两岸地. 后废. ,1208

芳村,芳村,방촌: 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南花地之东. 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番禺县图: 府西南有芳村. ,1208

芳林园,芳林園,방림원: ①东汉末建. 为皇家园林.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隅.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黄初四年注引王沈������魏书������: “是冬, 甘露降芳林园.”又, 景初元年注引������魏略������: “起土山于芳林园西北陬, 使公卿群僚皆负土成山, 树松竹杂木善草于其上, 捕山禽杂兽置其中.”正始初改为华林园. #②曹操时筑.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 后因避齐王曹芳讳, 改名华林园. #③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市区内东北隅. ������明一统志������卷26开封府: 芳林园“宋太宗在潜邸时, 太祖赐此地为园. 及即位号日港龙, 后改日奉真. 又改臼芳林.” ,1208

芳林苑,芳林苑,방림원: 一名桃花苑. 在今汪苏南京市区东北. ������寰宇记������卷90升州上元县: 芳林苑“本齐高帝旧宅, 在废东府城东边秦淮大路.” ������南齐书·武帝纪������: 永明五年(487), “车驾幸芳林园禊宴.” ������梁书·南平王伟传������: “齐世青溪宫改为芳林苑, 天监初, 赐伟为第. 伟又加穿筑, 增檀嘉树珍果, 穷极雕丽.”,1208

芳林渡,芳林渡,방림도: 在今广西贺县南贺江南岸. ������舆地纪胜������卷123贺州: 芳林水“合于贺江. 从捷路至富川必渡此水.” 北宋初, 潘美伐南汉, 即由此进攻贺州. ,1208

芳林镇,芳林鎮,방림진: 又作芳林渡. 在今广西贺县南贺江南岸.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开宝三年(970), 潘美征南汉, “王师拔冯乘, 前锋至芳林.” 即此. ,1208

芳城,芳城,방성: 又名芳亭. 在今安徽濉溪县南. ������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年(869)三月, “沙陀以精骑邀之, 屠杀殆尽, 自柳子至芳城, 死者相枕.” 胡三省注: “芳城, ������新书������作芳亭.”,1208

芳桂宫,芳桂宮,방계궁: 在今河南渑池县西黄花村. 唐仪凤二年(677)置, 名紫桂宫. 调露二年(680)改名避暑富, 永淳元年(682)改名芳桂宫, 弘道元年(683)废. ������Ia唐书·韦机传������: 永淳时, “高宗幸东都, 至芳桂富驿.” ,1208

芳桥镇,芳橋鎮,방교진: 即今江苏宜兴市东北三十里芳桥镇. 清光绪������宜兴荆溪县志������全境图: 东北有芳桥. 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 宜兴县东北有“芳桥镇.” ,1208

芳塘河,芳塘河,방당하: 即今江西宜丰县西长璞港. ������清一统志·瑞州府������: 芳塘江“在新昌县(故治在今宜丰县西四十里). 源出黄檗山. 又有长神江, 在县西七十里, 东流合焉. 由杨木港口入蜀水.” ,1208

芳溪,芳溪,방계: 灵江支流. 即今浙江临海市西方溪. ������清一统志·台州府一������: 芳溪“在临海县西三十里. 源出括苍山, 土民于下流导为十三圳, 溉田甚多.” ,1208

芳溪馆,芳溪館,방계관: 在今四川仪陇县南. ������舆地纪胜������卷188蓬州: 芳溪馆, “元微之������感梦������诗云: 十月初二日, 我行蓬州西. 三十里有馆, 有馆名芳溪.” ,1208

芳蔬困,芳蔬困,방소곤: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敖城西北隅. ������拾遗记������卷9: 西晋咸宁四年(278), “立芳蔬园于金墉城东. 多种异菜.” ,1208

苎萝山,苧蘿山,저라산: 在今浙江诸暨市南二里. 为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郑旦出生地. ������吴越春秋������卷5: “越王乃使相者国中, 得苎萝山卖薪之女, 习西施․郑旦.”即此. ,1208

苎溪,苧溪,저계: ①在今福建同安县西. ������方舆纪要������卷99同安县: 苎溪“在县西三十里. 出莲花峰, 东南流. 县南有小同溪, 出南安县南界洪岩山流合焉, 又南入海.” 明正统元年(1436)置巡司于此. #②即今四川万县市之苎溪河(朱溪河). ������舆地纪胜������卷177万州: “苎溪在州西二百步. 春夏涨潦, 则并舟为筏以百丈双拽济人.”以溪旁土地宜种苎, 故名. ������方舆纪要������卷69万县: 苎溪在“县西五里. 自梁山县流入界, 春夏涨潦, 则并舟为筏, 济往来者. 溪之上流有天生桥, 巨石成桥, 长与溪等, 平阔如履平地, 溪流出萁下, 下流注于大江.” ,1208

芦山,蘆山,로산: ①在今安徽绩溪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大会山”条下: 芦山“在县谣北四十里. 其麓有脊, 连徽山之阴. ������志������云, 山左有水, 北入旌德, 下流达大江;山右有水, 南入歙县, 下流达浙江.” #②亦作卢山. 在今四川芦山县西北. ������元和志������卷32雅州卢山县“因山为名.” 并称: “卢山, 在县西北九里. 其山西北连延入夷獠界, 正北即邛州火井县界.”������清一统志·雅州府������作“芦山.” ,1209

芦山县,蘆山縣,로산현: ①明洪武六年(1373)改泸山巡司置, 属雅州. 治所即今四川芦山县.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翻川卷下: 卢山县“以境内卢山为名也. 山在城东, 又名卢奴山, 以其周匝皆大山, 此山在内独小也. 字本作卢, 后人加草, 因山多霞芦也. ……一说开明号丛帝, 丛帝生卢帝. 今雅州芦山县有开明王城, 疑即卢帝所居, 故日卢.” 清属雅州府. 民国初属四川建昌道. 1928年直属四川省, 1939年改属西康省, 1955年复属四川省. #③1927年置, 属普洱道. 治所在今云南思茅市西南六十二里官房. 民国������普思沿边各区改设县治案卷������: “因该区原有大庐山․小庐山二支为最著, 故改名芦山县.”因与四川芦山县重名, 1929年改六顺县. ,1209

芦门,蘆門,로문: 在今福建霞浦县匿北. 明正德末设巡司于此. ,1209

芦门河,蘆門河,로문하: 亦名蕃人河․老鹳河.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 宋������景定建康志������卷19“芦门河”条引石迈������古迹编������云: “芦门河在芦门漾之侧, 建炎闻始开, 以通真州, 亦名蕃人河, 合黄天荡南, 王谏议芦场内是其处. 按此河以蕃名, 而不述其所以名意, 汪内翰所谓敌开两河, 则此河与新河皆敌所开者, 否则无以因以蕃名也.”,1209

芦卫,蘆衛,로위: 亦作泸卫. 即泸州卫. 在今四川兴文县(中城镇). ������明史·樊一蘅传������: 清顺治四年(1647), “侯天锡据永宁, 马应试据芦卫.” 即此. ,1209

芦子关,蘆子關,로자관: 亦日芦关. 在今陕西志丹县北与靖边县交界处. 唐杜甫������塞芦子������诗: “延州秦北户, 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 疾驱塞芦子.”������方舆纪要������卷57引蔡梦弼云: “去延州百八十里有土门山, 两崖峙立如门, 形若葫芦, 故谓之芦予.”,1209

芦子城,蘆子城,로자성: 在今上海市旧城区西北十里, 吴淞江滨. 因地处当时吴淞江下游南北往来的重要渡口芦子渡旁, 故名. 宋以后被附会为沪渎垒. ,1209

芦古驿,蘆古驛,로고역: 亦作泸沽驿, 元置, 在今四川冕宁县南泸沽镇. ������元史·文宗纪������: 至顺元年(1330), 罗罗斯土官撒加伯叛, “四川军亦败撒加伯于芦古驿.” ,1209

芦石山,蘆石山,로석산: 亦作卢石山. 在今江苏灌云县东北. ������魏书·地形志中������: 琅邪郡海安县有芦石山. ,1209

芦北郡,蘆北郡,로북군: 亦作葭芦鄂. 酉魏置, 属文州. 治所在建昌县(今甘肃文县西南). 隋开皇初废. ������元和志������卷22长松县: “芦北故城, 在县东五十二里. 因葭芦镇为名也.”,1209

芦田市,蘆田市,로전시: 在今广西灵川县西南. 明置巡司于此. ,1209

芦包口,蘆包口,로포구: 即今广东三水市北芦苞镇. 清设顺德协右营都司驻防. ,1209

芦头隘,蘆頭隘,로두애: 在今江西新于县东. ������清一统志·临江府������: 芦头隘“在新淦县东三十里, 为县要陋.” ,1209

芦台场,蘆臺場,로대장: 即今天津市宁河县治. 为盐场. ������元史·食货二������: 至元十九年(1282), “改立大都․芦台․越支․三叉沽盐使司一. 二十五年, 复立三汉沽․芦台․越支三盐使司.” 清设盐场大使驻此. ,1209

芦台军,蘆臺軍,로대군: 五代燕刘守光置, 治所即今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 ������资治通鉴������: 五代梁乾化三年(913), “晋周德威拔燕芦台军.” 明置芦台巡司于此. ,1209

芦台镇,蘆臺鎮,로대진: 即今天津市宁河县治. ������清一统志·顺天府四������: 芦台镇“即芦台军. 元至元十九年立芦台盐使司. 明亦设芦台场, 置巡司. 本朝初裁巡司, 后复设.” 淆又于此设总兵驻防. 芦台镇为芦盐汇萃之地, 商业发达, 交通便利, 民国初置县佐于此. 1950年宁河县迁治于此. ,1209

芦地隘,蘆地隘,로지애: 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芦地. ������方舆纪要������卷99永春县: “芦地隘在县西北五十里新犁山下. 亦嘉靖二年建.”,1209

芦关,蘆關,로관: 即芦子关. 在今陕西志丹县北与靖边县交界处. 唐杜甫������塞芦子������诗: “芦关扼两寇, 深意实在此.”,1209

芦关岭,蘆關嶺,로관령: 在今陕西志丹县北, 接靖边县界. ������清一统志·延安府一������: 芦关岭“在安塞县西北一百五十里, 接靖边县界. 延水源出此.” ,1209

芦芽山,蘆芽山,로아산: 又名芦芽尖山. 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 ������清一统志·宁武府������: 芦芽山“周百余里, 跨神池․五寨․静乐․岢岚诸州县界.” ,1209

芦花,蘆花,로화: 即今四川黑水县. 芦花为藏语“落夸”的谐音, 意为“倾斜.” 1935年������川西边事辑览������附图有“芦花.” 1952年置芦花行政委员会, 1954年为黑水县驻地. ,1209

芦沥场,蘆瀝場,로력장: 在今浙江平湖市东三十二里新仓镇. ������元丰九域志������卷5: 海盐县有“芦沥”盐场. ������方舆纪要������卷91平湖县: 芦沥市, “宋․元时俱置盐场于此. 明初吴元年, 并盐场于县东南十五里之独山盐场, 改置嘉兴盐运分司于此. 洪武元年复置芦沥场盐课司.” ,1209

芦沥盐场,蘆瀝鹽場,로력염장: 在今浙江平湖市东海滨. ������元丰九域志������卷5: 海盐县有芦沥盐场. ,1209

芦沥浦,蘆瀝浦,로력포: 在令浙江平湖市东北三十八里. ������方舆纪要������卷91平湖县: 芦沥浦“县北境之水, 悉汇于此.” ,1209

芦沟河,蘆溝河,로구하: 在今江苏盐城市西北六十里. ������方舆纪要������卷22盐城县: “������志������云, 县西五十里有东塘河, 又西曰西塘河, 俱自大趴湖分流至此, 合为芦沟河. 又薅北三十里, 合于张岐塘, 塘袤三十里. 又北经县西北百里之侍其议, 而合马鞍湖之水, 又西北达于射阳湖.”,1210

芦沟泉,蘆溝泉,로구천: 在今山东济宁市东. ������方舆纪要������卷33济宁州: 芦沟泉“在州东. 流入南阳闸. 稍西有托基泉, 入枣林闸. 又有马陵泉, 入鲁桥闸东. ������泉志������: 自滕县․峄县及曲卑县界之蜈蚣泉, 共十六泉, 散入鲁桥以下漕河, 是为鲁桥圈里派. 又自嵫阳․宁阳界六十三泉, 俱入天井闸, 是为天井派. 其宁阳龙港沟等四泉, 则入分水河. 盖沂․洗之流, 来自东北, 入于天井, 以资运道.” ,1210

芦苞水,蘆苞水,로포수: 在今广东三水市西北. ������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三水县: 芦苞水在“县北四十里. ������志������云, 县北三十五里有龙坡山, 一名花山, 又北五里则芦苞水出焉, 其水秋冬皆涸, 夏始溢, 北出一里合于胥江, 南出南海县境, 至官窑驿, 合于大江. 胥江亦即北江之异名.” ,1210

芦苞墟,蘆苞墟,로포허: 又名胥江街. 即今广东三水市北芦苞镇. 明洪武初置胥江巡司于此. 清设汛, 有把总驻防. ,1210

芦河,蘆河,로하: ①古为阳泉水. 即今山西阳城县北芦苇河. ������方舆纪要������卷43沁水县: 芦河”在县南. 源出鹿台山, 流经阳城县东十八里, 合于沁水.” #②即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东乌尔虎河(乌拉根高勒). ������清一统志·乌珠穆沁部������: 芦河“在左翼东六十里. 蒙古名乌尔虎. 源出索岳尔济山, 南流入境. 西流, 北合色野尔齐河, 南合音扎哈河․贺尔洪河, 入右翼界, 至克勒河朔之地涸.” ,1210

芦草沟,蘆草溝,로초구: 即广仁城. 在今新疆霍城县北. 清������林则徐日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七日, “至大芦草沟, 此处有土城日广仁城.” ,1210

芦保镇,蘆保鎮,로보진: 清置, 属中部县. 在今陕西黄陵县西一百七十里. ,1210

芦泉,蘆泉,로천: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 ������踞一统志������卷23兖州府: 芦泉“在东平州东北三十里. 元行省尚书严实尝引水构亭为游观之所.” ������清一统志·泰安府一������: 芦泉山, “������府志������: 相传唐尧陵在山之麓, 今改祀濮州. 左右峰峦拱峙, 如百工竦立. 有泉流入沙河.” ,1210

芦洪,蘆洪,로홍: 即今湖南东安县东北六十二里芦洪市镇. ������新唐书·地理志������: 永州零陵郡有芦洪戍, 即此. 明․清于此置巡司. ,1210

芦洑河,蘆洑河,로보하: 在今湖北潜江市境. ������方舆纪要������卷77潜江县“潜水”条下: “县东三十里有芦․袱河, 即汉水分流处. ������志������云, 汉水自石城北三十里分流为芦․袱河, 经县东南, 复入于汉, 故名潜江.”,1210

芦洲,蘆洲,로주: ①在今江苏宝应县东. ������方舆纪要������卷23宝虚县: 芦洲“在县东十三里. 东晋初, 祖逖军于芦洲, 或以为即此处. 误也.” #②在今安徽亳州市东涡水北岸. ������方舆纪要������卷21毫州: 芦洲“其地旧多芦苇, 因名.” ������清一统志·颍州府一������: “������州志������: 晋太兴中, 祖逖进军北伐, 屯芦洲. 即此.”#③即今台湾省台北县北芦洲乡. 其地原系淡水河中沙洲, 芦苇丛生, 故名芦洲. 又名和尚溯或河上洲. 相传因地原属关渡灵山富和尚所有而名. 汉人来此开发始予清雍正十年(1732), 现为台北市近郊最大蔬菜产地. #④在今湖北枝江县东南. ������方舆纪要������卷78枝江县: 芦洲“在县东南七十里. 其相接者为淬洲.” #⑤一名汐州.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北二十里. ������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径邾县故城南. ……城南对芦洲. 旧吴时筑客舍于洲上, 方便惟所止焉. 亦谓之罗洲矣.”������梁书·徐文盛传������: 大宝二年(551), “击任约于贝矶, 约大败, 退保西阳, 文盛进据芦洲․又与相持.” ,1210

芦眉国,蘆眉國,로미국: 一译眉路骨或眉路骨悼. 故地有数说: (1)在今小亚细亚一带;(2)在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3)在今意大利罗马.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大食诸国: “眉路骨悖国, 居七重之城, 自上古用黑光大石叠就, 每城相去千步. 有蕃塔三百余, 内一塔高八十丈, 内有兰百六十房.”,1210

芦峰口驿,蘆峰口驛,로봉구역: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 属抚宁县. 在今河北抚宁县东南. ,1210

芦峰山,蘆峰山,로봉산: 即今福建建阳市西北七十里云谷山, 接武夷山市界, 与西山对峙. ������清一统志·建宁府������: 芦峰山“山高万仞, 四围峭削, 绝顶平坦. 宋乾道中, 朱子更名日云谷, 筑草堂读书其下. 有记.” ,1210

芦埠滩,蘆埠灘,로부탄: 在今湖南新化县东资水中. ������清一统志·宝庆府一������: 芦埠滩“石屹中流, 波涛汹急. 上水以绳牵挽, 下水以招竿拨之, 旋转石间, 其险过于吕梁.” ,1210

芦移堡,蘆移堡,로이보: 北宋元丰中置, 属延安府. 在今陕西子长县北. 后废. ,1210

芦塘营堡,蘆塘營堡,로당영보: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置, 即今甘肃景泰县东芦阳镇. 设参将驻守. 清改设游击. ,1210

芦塘砦,蘆塘砦,로당채: 五代唐置, 属剑门县. 为董璋置七砦之一. 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顶. ������方舆纪要������卷68剑州: 芦塘寨“在大剑山顶, 险不可登. ������志������云: 后唐董璋筑寨, 扼剑门, 此其一也.” ,1210

芦衙尖山,蘆衙尖山,로아첨산: 即芦芽山. 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 ������寰宇记������卷50宁化军: 芦衙尖山“在军界.” 即此. ,1210

芦溪山,蘆溪山,로계산: 在今福建平和县西北. ������方舆纪要������卷99平和县: 芦溪山“在县西北. 山势雄壮.” ,1210

芦溪站,蘆溪站,로계참: 元置, 在今四川南充市北芦溪镇. ,1210

芦溪镇,蘆溪鎮,로계진: ①北宋置, 属萍乡县. 即今江西萍乡市东芦溪镇. ������方舆纪要������卷87萍乡县: 卢溪镇“以临卢溪永而名. ������志������云, 卢溪通舟楫, 有小市为县津要.” 清时置芦溪市巡司于此. #②在今江苏高淳县西北长乐村. 清������江宁布政司属疆域表������高淳县: “长芦镇中古名芦溪.”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高淳县: “芦溪镇在西北, 濒石臼湖, 清同治时更名长乐.”,1210

芦墟,蘆墟,로허: 即今广西宾阳县治宾州镇. 明万历������宾州志������卷3: 芦墟在“城南八里.” 1950年宾阳县迁治于此. ,1211

芦墟镇,蘆墟鎮,로허진: 即今江苏吴江市东南四十五里芦墟镇. 清置汾湖巡司于此. ,1211

芦寨,蘆寨,로채: 在今浙江义乌市东北芦柴村. ������方舆纪要������卷93义乌县: 芦寨“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旧为戍守处.” ,1211

芦山+畲镇,蘆山+佘鎮,로산+사진: 即芦畲镇. 在今江西宁都县东北. 清设芦畲汛. ,1211

芦潭镇,蘆潭鎮,로담진: 即今江西永修县东北芦潭. 明初置巡司于此. 后废. ,1211

劳山,勞山,로산: ①亦作牢山․崂山. 在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东北, 东临大海. ������魏书·释老志������: 法显“乃于南海师子国, 随商人泛舟东下, 昼夜昏迷, 将二百疆. 乃至青州长广郡不其劳山.” 即此. ������元和志������卷11引晏谟������齐记������日: “太山自言高, 不如东海劳.”元于钦������齐乘������卷1: “盖劳山之高以其登陟之难, 则名劳. 驱之不动, 又名牢也.”������清一统志·莱州府一������: 劳山, “������诗������: 山川悠远, 维其劳矣. 郑笺云: ‘劳劳, 广阔. ’则此山或取其广阔而名之.” #②在今广东高要市东百里. ������舆地纪腔������卷96肇庆府: 劳山“在高要县东一百五里. 故老相传云: 山蛱险, 采樵者惮劳, 俗因名之.” #③在今陕西甘泉县北二十里. ������方舆纪要������卷57甘泉县: 劳山“有大小二由. 相传宋狄青与夏人相拒, 士卒疲困, 尝憩于此, 因名.” 1935年9月, 国民党军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 中国工农红军在延安․甘泉之间的劳山地区设伏, 10月l习-战取得重要胜利. 此即著名的“劳山战役.” ,1211

劳水,勞水,로수: ①即涝水. 在今山西临汾市北. ������山海经·中山经������: “牛首之山, ……劳水出焉, 而西流注于涌水.”#②即今广西那坡县南百合水. ������清一统志·镇安府������: 末山水“在小镇南三十里. 源出末山, 南流与劳水合, 入越南界.” #③即今李仙, 江和下游黑水河. 在云南南部及越南西北部. 汉至南朝称劳水. ������汉书·地理志������来唯县: “劳水出徽外, 东至麇泠入南海, 过郡三, 行三于五百六十里.”,1211

劳石县,勞石縣,로석현: 南齐置, 属临漳郡. 治所在今广西浦北县附近. 梁․陈间废. ,1211

劳州,勞州,로주: ①北魏置, 在今河南唐河县东南. ������资治通鉴������: 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 “劳州刺史曹凤․东荆州刺史雷能胜等举城降魏.” 胡三省注: “曹凤․雷能胜, 皆蛮左也, 因其地授以州刺史.”#②唐置羁縻州, 属黔州都督府. 治所在今贵州荔渡县南捞村乡. 后废. ,1211

劳劳亭,勞勞亭,로로정: 又名临沧观. 三国吴置,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十五里古新亭南. 南朝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 后又改名劳劳亭. 为六朝时建康城外送别之所. 宋������景定建康志������卷22: “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 古送别之所. 考证: 吴置, 亭在劳劳山上, 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又引������舆地志������云: “新亭陇山有望远亭, 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 又改名劳劳亭.”李白������劳劳亭������诗: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即此. 旧说即新事, 误. ,1211

劳村江,勞村江,로촌강: 即今贵州荔波县东之樟江. ������清一统志·都匀府������: 劳村江“在荔波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有三源: 一出自县西水岩山;一出自县北烂土司, 至县东南合流. 一出自县东北黑瑶洞, 亦流入焉. 又东南径思恩入河池州界, 为金城江.” ,1211

劳谷,勞穀,로곡: 亦作涝谷. 在今陕西户县西南, 涝水所出. ������汉书·郊祀志������: 宣帝时, “京师近县鄂, 则有劳谷․五床山․……玉女祠.” ,1211

劳浸,勞浸,로침: 古族名. ������史记·西南夷列传������: “滇王者, 其众数万人. 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 皆同姓相扶, 未肯听. 劳浸․靡莫数犯使者吏卒. 元封二年, 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 以兵临滇, 滇王始首善, 以故弗诛.”秦․汉时期, 劳浸约在今云南陆良․宜良等县一带. 元封二年(前109)西汉于此置同劳昙. ,1211

芭州,芭州,파주: 元初置, 属太原路. 治所在今山西保德县东北. 至元二年(1265)废. ,1211

芭州城,芭州城,파주성: 在今陕西府谷县北. ������方舆纪要������卷57府谷县“宁丰城”条下: 芭州城“在县东北九十里. 元初置州, 属山西太原路. 至元初省入保德州.” ,1211

芭茅堡,芭茅堡,파모보: 即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北芭茅镇. 清严如煜������苗疆险要考������l4松桃厅: 芭茅坪在“城东五十里. 叠崂复蹴, 连绵数十里. 山根乾圩约宽一二里, 地势平夷, 当永绥․松桃两厅交界. 新筑石堡一座, 添兵防守.” ,1211

芭蕉关,芭蕉關,파초관: 在今贵州普安县东十里. ������方舆纪要������卷121普安州: 芭蕉关在“州东八十五里.”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8普安县: “芭蕉关在城(东)北十里. 凿岭为关, 奇险厄要, 今设塘为入滇旧路.”,1211

芭蕉坝,芭蕉壩,파초패: 即今贵州桐棒县东北芭蕉乡. 清道光������遵义府志������卷6桐梓县: 芭蕉坝在“城东北二百五十里.” ,1211

芭蕉铺,芭蕉鋪,파초포: 即今湖北恩施市南芭蕉镇. 清同治������施南府志������卷6������村集������: “芭蕉, 距(恩施)县六十里.”,1211

芭蕉溪,芭蕉溪,파초계: 在今四川沐川县南. 为中都河上源之一. ������方舆纪要������卷73沐川长官司: 芭蕉溪在“司东四十里. 源出隆马山……入于马湖江.” ������清一统志·叙州府一������: 芭蕉溪“在屏山县西, 雷波厅北, 沐川司南界. 源出隆马山阴, 流入夷都溪, 至蛮夷司东溪口, 入于马湖江.” ,1211

苏,蘇,소: 夏․商时国.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国语·郑语������: “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则夏灭之矣.”又������晋语一������: “殷辛伐有苏, 有苏氏以妲已女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 “苏氏出自己姓. 颛顶裔孙吴回为重黎, 生陆终. 生樊, 封于昆吾. 昆吾之子封于苏, 其地邺西苏城是也.”丽������路史·国名纪������以为在武德县(今河南温县东北武德镇)附近. 后迁都温(今温县西南), 故又名温. ,1212

苏小小墓,蘇小小墓,소소소묘: 在今浙江杭州市谣湖中孤山西北西泠桥侧. 古乐府������钱塘苏小小歌������有“何处结同心, 西陵松柏下”甸. ������乐府广题������日: “苏小小, 钱塘名倡也, 盖南齐时人. 西陵在钱塘江之西, 歌云‘西陵松柏下’是也.”,1212

苏山岛,蘇山島,소산도: 在今山东荣成市西南黄海中. 旧名苏门岛. 清光绪(文登县志������卷1: “苏门岛一名苏山岛, 在城东南海中, 北距铁槎山四十里.”,1212

苏门山,蘇門山,소문산: 又名百门山. 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七里. ������晋书·阮籍传������: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 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 登皆不应.”,1212

苏门县,蘇門縣,소문현: 金明昌三年(1192)改河平县置, 属卫州. 治所即今河南辉县市. 贞祜三年(1215)力辉州治. 蒙古至元三年(1266)废. ,1212

苏门岛,蘇門島,소문도: 即今山东荣成市西南黄海中苏山岛. 清光绪������文登县志������卷1谓: “������山海经������: 苏门, 日月所出, 岛名本此.”另一说据������清一统志·登州府������: 苏门岛, “������县志������: 相传与姑苏遥对, 故名.” 光绪������山东通志������斥为无稽. ,1212

苏门峰,蘇門峰,소문봉: 亦作苏门哈达. 在今河北康保县北. 清为内蒙古察哈尔左翼镶黄旗驻地. ,1212

苏门傍,蘇門傍,소문방: 古国名. 在今泰国曼谷西北素攀. 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以东的马都拉岛.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1212

苏子河,蘇子河,소자하: 古为南苏水. 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 为浑河支流. ������清一统志·兴京������: 苏子河“在城北半里. 源出边外呼伦岭, 西流会尼玛兰章京玛嘉哈当阿拉发诸河, 绕至启运山之南, 西注受哈尔萨理嘉索勒和等河, 又北折经黑门穆奇水手堡, 又北经界藩西南入浑河.” ,1212

苏扎哈河,蘇紮哈河,소찰합하: 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北兴凯湖南. ������清一统志·吉林一������“勒富河”条下: “西其曰们河, 在(宁古塔)城东南五百五里. 又西曰苏扎哈河, 在城东南五百十里. 源俱出苏扎哈窝集, 南流入兴凯湖.”,1212

苏扎哈窝集,蘇紮哈窩集,소찰합와집: 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北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交界处. 为小绥芬河与俄罗斯境奠河分水岭. ������清一统志·吉林一������“勒富河”条下: “们河在(宁古塔)域东南五百五里, 又西曰苏扎哈河, 在城东南五百十五里, 源俱出苏扎哈窝集.”,1212

苏木连河,蘇木連河,소목련하: 即今青海湟水. ������明史·地理志������西宁卫: “又北有湟水, 即苏木连河也.”,1212

苏木岭,蘇木嶺,소목령: 在今浙江新昌县东北. ������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新昌县: 苏木岭“在县东北九十里. 五季时刘万户․董彦光破冯辅卿于此. 一名松木岭.” ,1212

苏木哈喇垓,蘇木哈喇垓,소목합라해: 亦作苏木哈喇灰. 即头堡驿. 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头堡. ������清一统志·哈密������: 苏木哈喇垓“在哈密城西六十里. 亦名头堡.” ,1212

苏历江,蘇歷江,소력강: 亦名来苏江. 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北. ������资治通鉴������: 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 交州刺史杨瞟讨李贲, 前锋陈霸先败李贲于朱鸢县, “又败于苏历江口, 贲奔嘉宁城.” ������方舆纪要������卷112安南: 来苏江“本名苏历江, 相传昔有苏历者开此江, 因名.” ,1212

苏水,蘇水,소수: 即今河北顺平县西南睦逆河, 为清水河南源. ������汉书·地理志������曲逆县: “有苏水, 亦东入濡.”������水经·沆水注������: 苏水“出(曲逆)县嚣南近山, 东北流径尧姑亭南, 又东径其县入濡.” 又������清一统志·保定府二������“苏水”条引������旧志������: “今有放水河, 源出唐县东北马耳山石臼泉, 东流入完县界, 会五云泉, 至县东会为方顺河, 疑即古苏水, 盖亦方顺河之南源也.”,1212

苏分地面,蘇分地面,소분지면: 在今吉林汪清县东绥芬阿上游地方. ������明孝宗实录������卷197: 弘治十六年(1503), “阿速江卫并蛹坎․苏分地面野人……俱欲朝贡.” ,1212

苏公塔,蘇公塔,소공탑: 又称吐鲁番塔․额敏塔. 在今新疆吐鲁番市城东南五里.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吐鲁香郡王额敏和卓及其次子苏来曼, 为报谢皇恩․天恩丽建, 故又称额敏塔. 高44米, 外形呈圆柱形, 底部直径10米, 全部用黄色砖叠砌成维吾尔传统的各种花纹图案, 美观大方, 在塔身不同方向和高度建有十四个窗口. 塔内有螺旋形台阶七十二层, 可达塔顶. 是新疆伊斯兰教著名的艺术建筑. 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12

苏公堤,蘇公隄,소공제: 在今广东惠州市城西. ������舆地纪胜������卷99惠州: 苏公堤“在丰湖之左岸. 绍圣间, 东坡出上所赐金钱筑焉.” ,1212

苏巴什,蘇巴什,소파십: ①即今新疆鄯善县西一百五里苏贝希. 清乾隆������西域图志������卷14: 苏巴什“地有小堡.” #②即今新疆阿克陶县西南苏巴什. 清宣统������新疆图志������卷8引������海英路程记������: “自布伦库尔至塔墩巴什五百八十里. 内一百二十里苏巴什.”#③在今新疆托克逊县南.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7������西域土地人物略������: “俺石城又西五十里为苏巴失.”,1212

苏巴什佛寺,蘇巴什佛寺,소파십불사: 在今新疆库车县城东北四十六里确尔达格山南麓. 分东西二寺, 分布在铜厂河东西两犀. 东寺依山丽建, 寺垣已毁, 外侧尚存78米长的土墙一道. 寺内有房舍和塔庙遗迹, 全系土垣建造. 西寺有土城一区, 呈方形, 周长318米, 亦土坯筑. 遗址上有数处高塔. 北面有佛洞一排, 洞壁上刻有龟兹文字和佛教人物像. 曾发现龟兹文․汉文․回鹘文文书․壁画․佛教塑像, 汉․南北朝和唐代钱币, 波斯萨珊朝库斯老二世银币及绘有乐舞形象的舍利盒等. 是龟兹王国著名佛寺. ,1212

苏巴什驿,蘇巴什驛,소파십역: 清光绪年间置, 在今新疆托克逊县西南苏巴什. 宣统(新疆图志������卷80吐鲁番厅: “自托克逊驿偏南九十里苏巴什驿.”,1213

苏示县,蘇示縣,소시현: 亦作苏祁县. 西汉置, 属越商郡. 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苏示县, 汉末夷王及弟隗渠数背叛, 以服诸种, 张嶷先杀王.”西晋废.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 “示读祗.”,1213

苏石山,蘇石山,소석산: 在今广西钟山县西南. ������清一统志·平乐府一������: 莲花山“在昭平县东二十五里. ……相近有苏石山, 平原突起, 高百丈. 1日名梭石山. 上有泉日燕泉. 明嘉靖八年瑶乱, 乡人避居于此, 被围七日, 富川知县金杰来援得免, 以其垂死得苏, 因更今名.” ,1213

苏甲,蘇甲,소갑: 即今云南昭通市西北苏甲乡. 清有把总驻此. ,1213

苏仙山,蘇仙山,소선산: 即马岭山. 在今湖南郴州市东北三里. ������水经·来水注������: “黄溪东有马岭山, 高六百余丈, 广圆四十许里. 汉末, 有郡民苏耽, 栖游此山.”故有苏仙山之名. ,1213

苏仙市,蘇仙市,소선시: 即今河南商城县东四十里苏仙石乡. ������方舆纪要������卷50商城县: 大苏山在“县东四十里. 下有苏仙市.” 即此. ,1213

苏仙岭,蘇仙嶺,소선령: 在今湖南汝城县东一星. ������清一统志·郴州一������: 苏仙岭“以苏耽得名.” ,1213

苏尔莽土司,蘇爾莽土司,소이망토사: 清雍正时置, 属西宁办事大臣. 为玉树四十族之一. 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南子曲下游与囊谦县交界处. 乾隆������西宁府新志������卷19塞外贡马番族: “住牧苏尔奔地方苏尔莽族, 距阿拉克硕族一百余里.”清末․民初为玉树二十五族之’一. ,1213

苏尼特左翼旗,蘇尼特左翼旗,소니특좌익기: 后金崇德六年(1641)置, 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驻地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东南境都都音沃博勒卓. 1914年划归察哈尔特别区, 1928年属察哈尔省. 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49年驻贝勒庙(1968年改名满都拉图). ,1213

苏尼特右翼旗,蘇尼特右翼旗,소니특우익기: 后金崇德七年(1642)置, 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驻地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东南哈布其勒西南. 1914年属察哈尔特别区, 1928年属察哈尔省. 1947年迁驻温都尔庙(今苏尼特右旗东南朱习和镇), 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迁驻赛汉塔拉. ,1213

苏尼特部,蘇尼特部,소니특부: 明․清蒙古部名. 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五部之一. 明中后期属大汗直辖之察哈尔万户, 由博迪汗次子库克齐图墨尔根(明译可可出大台吉)统领, 号所部日苏尼特;其孙绰尔衮屠西路, 塔巴海居东路, 因不堪林丹汗压迫, 投依漠北喀尔喀部. 后金崇德间, 绰尔衮子素塞․塔巴海子腾机恩先后率部归附, 编为二旗. 崇德六年(1641)授腾机思为扎萨克多罗郡王, 编所部为一旗, 即苏尼特左翼旗. 旗地在库尔察罕泊(今查干诺尔)嚣和西北, 约当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 七年(1642), 授素塞为扎萨克多罗郡王, 编所部为一旗, 即苏尼特右翼旗, 旗地在左旗之西, 锡林郭勒盟最西境, 约当今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 ,1213

苏对沙那,蘇對沙那,소대사나: 即东曹国. 都城在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北乌拉秋别. ������隋书·裴矩传������: 中道从高昌“度葱岭, 又经锻汗․苏对沙那国.” ������新唐书·西域传������: 东营“或日率都沙那․苏对沙那.” ,1213

苏吉丹,蘇吉丹,소길단: 古国名. 在今Ep度尼西亚中爪哇锦石一带.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 “苏吉丹即阔婆之支国, 西接新拖, 东连打板, 有山峻极, 名保老岸.”明张燮������东西洋考������卷4“思吉港”条: “思吉港者, 苏吉丹之讹也, 为爪哇属国, 其中凡数聚落, 而吉力石其主也.”,1213

苏吉卡伦,蘇吉卡倫,소길잡륜: 清置, 在今新疆奇台县东北苏吉. 清道光������新疆识略������卷2古城: 苏吉卡伦“距城三百三十里.” ,1213

苏夷县,蘇夷縣,소이현: 即苏示县. ������旧唐书·地理志������嵩州苏祁: “汉苏夷县, 属越嵩郡. 后周平南夷, 于故城复置.”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 ,1213

苏州,蘇州,소주: ①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置,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南模山东). 以姑苏山得名. 大业初复为吴州, 寻又改为吴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苏州, 七年(624)徙治今苏州市. 辖境相当今江苏吴县․常熟市以东, 浙江桐乡․海盐东北和上海市大陆部分. 开元二十一年(733)后, 为江南东道治所. 天宝元年(742)复为吴郡. 乾元后仍为苏州. 五代晋以后辖境缩小为上述江苏部分及上海市嘉定․宝山二区地. 北宋政和三年(1113)升为平江府. #②辽兴宗以南苏地置, 治所在来苏县(今辽宁大连市东北金州镇). 金皇统三年(1143)废. 贞裙四年(1216)复置, 后废. #③元末置, 属建昌路. 治所在今四川冕宁县北四十里苏州坝. 一说即今冕宁县. 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卷34宁番卫: 苏州“借苏示之义以名之.”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改为苏州卫. ,1213

苏州卫,蘇州衛,소주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改苏州置, 属四川都司. 治所在今四川冕宁县. 二十五年(1392)升为军民指挥使司. 次年改为宁番卫. ,1213

苏州市,蘇州市,소주시: 1928年由吴县城区析置, 属江苏省. 治所即今江苏苏州市. 1930年撤销, 并入吴县. 1949年5月解放后复置苏州市, 属苏南行署区. 1952年复属江苏省. ,1213

苏州关,蘇州關,소주관: 辽置, 属苏州. 在今辽宁大连市甘井子区北南关岭. 金王寂������鸭江行部志≯: 明昌二年(1191)二月, “丙子, 自永康次顺化营, 中途望西南两山, 巍然浮予海上, 访诸野老, 云此苏州关也. 辽之苏州今改为化成县, 关禁设自有辽. 以其南来舟楫, 非出此途不能登岸.” ,1213

苏州府,蘇州府,소주부: 明初改乎江路置, 直属南京. 治所在吴县․长洲县(今汪苏苏州市). 辖境相当今江苏苏州․常熟․昆山․吴江․吴县等市县和上海市西北部地. 明宣德后为应天巡抚治所. 清为江苏省治. 1912年废. ,1214

苏州河,蘇州河,소주하: 即吴淞江的俗称. 近代上海辟为商埠后, 以吴淞江上通苏州, 故称为苏州河. 即今江苏南部及上海市西部的吴淞江. 为太湖最大支流. 至今上海市送外白渡桥入黄浦江. ,1214

苏州驿,蘇州驛,소주역: ①明洪武四年(1371)置, 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清雍正八年(1730)改置苏州巡司. #②明置, 属宁番卫. 在今四川冕宁县. ������方舆纪要������卷74番卫军民指挥使司: 苏州驿在“卫治东.” ,1214

苏祁县,蘇祁縣,소기현: ①即苏示县. 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 后主时为越嵩郡太守, “苏祁邑君冬逢․逢弟隗渠等, 已降复反. 嶷诛逢.” #②北周天和三年(568)于废苏示(祁)县置, 为亮善郡治. 治所在今四川谣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 ������寰宇记������卷80苏祁县: “以苏祁之夷为邑.”隋开皇初改为苏祗县. 唐武德时复为苏祁县. 后地入南诏. ,1214

苏祁驿,蘇祁驛,소기역: 即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 唐樊绰������云南志������卷l: “至台登城平乐驿四十里, 至苏祁驿四十里.”,1214

苏农州,蘇農州,소농주: 唐置, 为羁縻州. 治所左今陕西省北境. ,1214

苏阳堡,蘇陽堡,소양보: 即苏洋堡. 今福建福安市南苏阳. ,1214

苏约克,蘇約克,소약극: 在今新疆乌恰县西北苏约克河发源处, 与吉尔吉斯斯坦接界. 清光绪十年(1884)不平等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 将此地以西以北之地划归俄国: “所有俄国费尔干省与中国喀什噶尔省中间一带界线, 自图永(中国名苏约克)山豁往南….: .至伊尔克什坦自然界为止.”,1214


'사전 > 중국 지명'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중국 지명  (0) 2012.12.04
중국 지명  (0) 2012.12.04
중국 지명  (0) 2012.12.04
중국 지명  (0) 2012.12.04
중국 지명  (0) 20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