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常用的借代詞
1、簪纓:貴族
2、膝下:幼年
3、華蓋:運氣
4、汗青:史冊
5、伉儷:夫妻
6、桑麻:農事
7、桑梓:家鄉
8、桃李:學生
9、袍澤:兄弟、戰友
10、藩籬:邊防
11、摧眉:低頭
1、紈絝:富家子弟
2、桃李:學生
3、社稷、軒轅:國家
4、同窗:同學
5、桑梓:家鄉
桑、梓是古時經常栽種在家宅旁邊的樹木,代稱故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於毛,不罹於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詩經.小雅.小牟》
6、戎馬、幹戈、金鼓、烽煙:戰爭
7、烽火、羽書、羽檄:有關戰爭的警報或軍情消息
8、巾幗:婦女
9、須眉:男子
10、嬋娟、嫦娥:月亮
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11、手足:兄弟
12、傴僂、黃發:老人
13、伉儷: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汗青:史冊
汗青是指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滲出,再刮去青皮,便於書寫,避免蟲蛀,故稱汗青,也叫殺青。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過零丁洋》
16、冠蓋、衣冠:世代做官的讀書人
17、提攜、垂髫:小孩
18、華蓋:運氣
19、膝下:父母
20、三尺:法律
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爲"三尺法",簡稱"三尺"。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高啟
21、朱門:富豪之家
22、持戟、旌旗:軍隊
23、萬鍾:高官厚祿
24、黔首:平民
25、絲竹:音樂
中國傳統民族弦樂器和竹制管樂器的統稱。亦泛指音樂。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26、杏壇:教育界
27、杏林:醫道高尚之人
28、摧眉:低頭
29、寸筆:毛筆
30、廟堂:朝廷
指人君接受朝見、議論政事的殿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範仲淹《嶽陽樓記》
31、縉紳:做官的人
32、阡陌:田野
33、祝融:火災
34、藩籬:邊防
35、桑麻:農事
泛指農作物或農事。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36、中鼎:仕宦生涯
37、披宮錦:考中進士
38、垂拱而治: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爲而治
39、山林:隱逸生涯
40、南冠:囚犯
楚國在南方,因此稱楚冠爲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國囚犯。後泛稱囚犯或戰俘。亦作"南冠囚","南冠君子","南冠客","南冠"。一般文人也以此指代自己懷有節操的囚徒生活。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駱賓王 《在獄詠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