사전/한어

황성 2012. 12. 12. 16:53

[封禪書】指司馬相如言封禪事的遺書. 宋林逋《自作壽堂因書一絕以志之》:“茂陵他日求遺稿, 猶喜曾無封禪書.”詳“封禪文”.

[封禪樹】秦始皇封泰山后, 下山遇暴風雨, 躲避於一松樹下, 因封此樹爲五大夫. 后人亦稱之爲“封禪樹”. 淸吳偉業《八風詩·東北風》:“萬乘雨休封禪樹, 八神波斷羨門山.” 參見“五大夫”.

[封禪藳】1.本謂司馬相如奏言封禪事的遺書, 后泛指上奏的遺稿. 宋陳傅良《挽尤延之尙書》詩之三:“遺奏定留封禪藳, 憑誰吹送九重天.”2.泛指遺書. 宋林景熙《哭伯氏》詩之二:“舊篋已無封禪藳, 獨憐渴病似文園.” 參見“封禪文”.

[封藏】封閉收藏. 《史記·封禪書》:“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 而封藏皆秘之, 世不得而記也.”《三國志·魏志·張魯傳》:“<張魯曰>‘寳貨倉庫, 國家之有.’遂封藏而去.”

[封檢】1.加蓋印記的封口. 唐陸龜蒙《和襲美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之一:“自拂煙霞安筆格, 獨開封檢試砂牀.”2.指緘封的文書、信件. 宋王禹偁《賀范舍人再入西掖》詩:“紅藥編章應感動, 紫泥封檢未生疎.” 明唐順之《冬至南郊》詩:“封檢徵題字, 屛帷悉畫雲.”

[封爵】1.封土授爵.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 泰山若厲, 國以永存, 爰及苗裔.’”《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功臣宗室, 咸蒙封爵, 多受廣地, 或連屬縣.” 南朝宋傅亮《爲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每議及封爵, 輒深自抑絶. 所以勳高當年, 而茅土弗及.” 趙大年《公主的女兒》:“淸朝的封爵制度有一條規定, 就是封爲親王的, 下一代沿襲爵位時, 只能降一等被封爲郡王.”2.指所封的爵位. 《東觀漢記·郭丹傳》:“更始敗, 諸將軍悉歸, 上普賜封爵.” 淸昭槤《嘯亭續錄·性情之偏》:“乃使先王封爵自余而失, 深有所愧恥也.”

[封齋】1.天主敎齋戒期. 該敎規定耶穌㚆活節前四十六天爲封齋期, 敎徒在此期內的特定日期(現一般爲星期五)守大齋和小齋. 2.阿拉伯語的意譯. 伊斯蘭敎齋戒期. 表示齋月和齋月中每日的齋戒開始及正在進行. 又稱“把齋”.

[封彌】科舉時代, 爲防止考試舞弊, 將試卷中的姓名、籍貫等用紙糊封, 編號幷加鈐印, 稱爲“封彌”. 此法始於唐武后時, 至宋景德祥符間已成定制, 沿用到淸末科舉廢除之時. 《宋史·選舉志一》:“景德四年, 命有司詳定考校進士程式……試卷內臣收之, 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鄕貫、狀別, 以字號第之, 付封彌官謄寫校勘, 用御書院印, 付考官定等畢, 復封彌送覆考官再定等.” 宋蘇軾《議學校貢舉狀》:“今議者所欲變改, 不過數端, 或曰鄕舉德行而略文章;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舉唐室故事, 兼採譽望而罷封彌;或欲罷經生朴學, 不用貼墨而攷大義. 此數者, 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封壝】高出地面的土墩. 唐陳子昂《冥寞窅冥君古墳記銘序》:“且欲開石室, 營壽宮, 庀徒方興, 畚鍤攸作, 乃得古藏焉. 其藏上無封壝, 內有甓瓦.”

[封題】1.物品封裝妥善后, 在封口處題簽.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七:“誕曰:‘吾膏久致梁上, 人安得盜之?’給使曰:‘不然. 府君視之.’誕殊不信, 試爲視之, 封題如故.” 五代齊己《詠茶十二韻》:“封題從澤國, 貢獻入秦京.” 元王澮《江行》詩:“封題兩甕寄白髮, 兒涯不是作魚官.”2.特指在書劄的封口上簽押. 唐白居易《與微之書》:“封題之時, 不覺欲曙.”3.引申爲書劄的代稱. 明吳寬《賦黃樓送李貞伯》詩:“暇日登高倘能賦, 封題須附冥飛鴻.” 明汪廷訥《玉包肚·寄陳藎卿》曲之一:“靑溪大隱, 托江魚把封題寄頻.”4.猶封奏. 淸李漁《蜃中樓·傳書》:“我把這屠龍寳劍認眞提, 先斬戮後封題.”

[封鵝】宋代的一種宰鵝祈禳之法. 宋王應麟《玉海·食貨·農書》:“宋朝天禧四年……又出繪龍封鵝祈禳秘法, 令長吏遵行, 劭農之道備矣.”其法:“擇靈祠爲壇, 取白鵝割項盛血, 幷鵝奠之. 次日, 俱於壇前瘞之.”見《淵鑑類函·鳥部·鵝》.

[封鎮】粘貼符籙鎮魔驅邪. 漢蔡邕《廣東珠》:“臣聞目瞤耳鳴, 近夫小戒也;狐鳴犬嗥, 家人小妖也, 猶忌愼動作, 封鎮書符, 以防其禍.”

[封鎖】1.亦作“封鏁”. 封閉加鎖.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五:“至一宅, 封鎖正密, 打鎖破開之, 婢及高麗幷在其中.” 宋歐陽修《論史館日曆狀》:“躬親入櫃封鎖, 候諸司供報齊足, 修爲日歷.”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你和媳婦兒先去, 我封鎖了門戶便來也.” 宋樂史《楊太眞外傳》:“國忠方醒, 惶懼甚, 遽走下樓, 急令封鏁之.”2.斷絕與外界的聯系. 朱德《和董必武同志》:“黃河東岸太行陬, 封鎖層層不自由.” 鄧小平《關於科學和敎育工作的幾點意見》:“這些年來, 由於‘四人幫’的破壞, 在學風方面出了不少問題, 例如壓制討論、互相封鎖等.”

[封鎖溝】我國抗日戰爭(19371945)期間, 日本侵略軍在華北等地爲維護其交通和分割、封鎖解放區, 在解放區與敵占區之間和鐵路、公路兩側所挖掘的寬而深的壕溝, 叫“封鎖溝”;挖出來的泥土就用來修成牆, 叫“封鎖墻”. 周而㚆《晉察冀行》:“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進行‘大掃蕩’, 十里一碉, 八里一堡, 還修筑了封鎖牆、封鎖溝什么的.”

[封鎖綫】以武裝部隊、警察或人爲的設施對某一區域實行封鎖隔離的警戒線, 亦指以炮火封鎖的地帶. 陳毅《十年》詩:“在日寇封鎖線上穿插, 在日寇堅城下糾纏, 我們慣長於夜間作戰.” 李大我《同心結》:“於是我們分散著離開前沿坑道, 穿過幾道敵人的炮火封鎖線, 來到了寺峒.”

[封鎖牆】見“封鎖溝”. 

[封額】帝王頒賜的匾額. 《宋史·王素傳》:“又定諸神祠封額、爵號之序.”

[封璽】封緘的印信. 《淮南子·時則訓》:“愼管籥, 固封璽.” 高誘注:“封璽, 印封也.”

[封贈】1.封建時代推恩臣下, 將官爵授予其父母. 父母存者稱封, 死者稱贈. 封贈之制, 起於晉與南朝宋, 至唐始備. 最初僅及於父母, 唐末五代以后, 始上追曾祖、祖、父母三代, 往往以子孫的官位爲贈. 宋洪邁《容齋四筆·宰相贈本生父母官》:“封贈先世, 自晉宋以來有之, 迨唐始備. 然率不過一代, 其恩延及祖廟者絶鮮, 亦未嘗至極品……唐末王季, 宰輔貴臣, 始追榮三代, 國朝因之.” 淸趙翼《陔餘叢考·封贈》:“元許有壬言:今制, 封贈祖父母, 降於父母一等. 則元時封贈先世, 亦尙有差別. 本朝令甲, 一二品封三代, 三品以下封二代, 六品以下封一代, 皆用其本身官秩, 幷許以本身封典回贈其祖. 則例封一代者, 實亦得封二代.”2.泛指一般的封號. 魯迅《花邊文學·正是時候》:“關嶽, 是淸朝屢經封贈的神明, 被民元革命所閑却.”

[封獸】1.古指大象. 《後漢書·西南夷傳·白馬氐》:“又其賨幏、火毳、馴禽、封獸之賦, 軨積於內府.” 李賢注:“封獸, 象也.”2.泛指大獸. 宋梅堯臣《腊脯》詩:“畋獵得封獸, 割鮮爲腶修.”

[封簽】粘貼在器物上表示封閉或封存的字條. 《歧路燈》第六七回:“我方才過來見門兒鎖著, 門屈戌上邊有你一個小紅封簽兒, 自是閒房無用. 我要賃下, 住一家小人家兒.”

[封鏁】見“封鎖”. 

[封識】封緘幷加標記. 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泚(朱泚)取視, 其故封識具存.” 明劉基《郁離子·虞孚》:“吳儈至, 視漆之封識新, 疑之.” 淸王晫《今世說·德行》:“時佘山寺老僧晨起, 見供桌有一卷書, 封識甚密.”

[封靡】嚴重損害. 《詩·周頌·烈文》:“無封靡於爾邦.” 毛傳:“封, 大也;靡, 累也.” 馬瑞辰通釋:“猶云無大損壞於爾邦也.”一說, 斂財驕奢. 朱熹集傳:“封靡之義未詳. 或曰:封, 專利以自封殖也;靡, 汰侈也.”《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十七年》:“不知剛中(鄭剛中)封靡自植, 欲以何爲?”

[封寵】封賞寵賜. 《後漢書·皇后紀下·順烈梁皇后》:“太后又溺於宦官, 多所封寵, 以此天下失望.” 三國蜀諸葛亮《爲後帝伐魏詔》:“有能棄邪從正,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 國有常典, 封寵大小, 各有品限.”

[封關】1.封鎖關口. 淸林則徐《覆奏曾望顏條陳封關禁海事宜折》:“且封關云者, 爲斷鴉片也. 若鴉片果因封關而斷, 亦何憚而不爲.”2.舊時海關、銀行等因假期或業務等關系停止辦公或營業. 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明天銀行要封關了, 一個錢也提不出來.”3.謂把話說死, 不再改變. 引申爲到此爲止;到頂. 茅盾《故鄕雜記·第三半個月的印象》:“再多些也只當得兩塊錢--兩塊錢封關.”

[封疆】1.亦作“封畺”. 界域之標記;疆界.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王命布農事, 命田舍東郊, 皆修封疆.”《史記·商君列傳》:“爲田開阡陌封疆, 而賦稅平.” 張守節正義:“封, 聚土也;疆, 界也:謂界上封記也.”《漢書·天文志》:“故候息秏者, 入國邑, 視封畺田疇之整治, 城郭室屋門戶之潤澤, 次至車服畜産精華. 實息者吉, 虛秏者凶.”2.疆域;疆土. 《周禮·地官·大司徒》:“諸公之地, 封疆方五百里.”《荀子·子道》:“昔萬乘之國, 有爭臣四人, 則封疆不削.” 唐杜甫《遣興》詩之一:“漢虜互勝負, 封疆不常全.”3.指邊疆. 《左傳·哀公十一年》:“居封疆之間.” 杜預注:“封疆, 竟內近郊地.”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社稷之托, 封疆之守, 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爲常, 而無一旦之憂乎?”《明史·徐達傳》:“出塞之後, 固守封疆, 防其浸軼可也.”4.指封疆大吏. 淸王韜《代上廣州府馮太守書》:“招商局中集衆非一, 雖封疆方面, 皆預其間, 而隱爲之規畫.”詳“封疆大吏”.

[封疆大吏】亦作“封疆大臣”. 亦作“封疆大員”.

明代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和淸代的總督、巡撫總攬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權, 類似古代分封疆土的諸侯, 故稱. 《明史·兵志二》:“當是時, 都指揮使與布、按幷稱三司, 爲封疆大吏.”《官場現形記》第四二回:“連升帶保, 不到二十年工夫, 居然做到封疆大吏, 在湖北巡撫任上, 也足足有了三個年頭.” 馬其昶《<濂亭集>序》:“朝廷置封疆大臣, 率取材曾門.” 吳晗《況鍾和周忱》:“周忱從公元一四三○年任江南巡撫, 一直到一四五一年, 前后共二十一年, 是明朝任期最長的封疆大員.”

[封疆大臣】見“封疆大吏”. 

[封疆大員】見“封疆大吏”. 

[封壤】1.疆域;疆界. 南朝齊謝朓《與江水曹至干濱戲》詩:“別後能相思, 何嗟異封壤.”《舊唐書·德宗紀下》:“<吳少誠>凶狡成性, 扇構多端, 擅動甲兵, 暴越封壤.”2.土堆. 《太平御覽》卷九四七引《符子》:“群蟻曰:‘彼(指東海之鼇)之冠山何異我之戴粒, 逍遙封壤之巔, 伏乎窟穴也.’”3.培土. 唐韋應物《西澗種柳》詩:“封壤自人力, 生條在陽春.”

[封籍】謂將抄查的資財登記入冊. 《南史·齊鄱陽王鏘傳》:“凡諸王被害, 皆以夜遣兵圍宅, 或斧砍關排墻, 叫噪而入, 家財皆見封籍焉.”

[封鐍】密封;封閉上鎖. 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發地, 忽得一缾, 封鐍甚固.” 宋葉適《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提點鐵冶劉煒, 請以私錢二當官錢一, 抽貫數百, 約其多少, 府庫皆封鐍.” 淸唐仲冕《查保甲紀事》詩:“封鐍寺門杖守者, 隔別牆宇判里閭.”

[封護】封緘保護. 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士人郞忠厚事之至謹, 就捷(文捷)乞一舍利, 捷遂與之, 封護甚嚴. 一日, 忽失所在, 但空缾耳.”

[封寶】封禪時所用的印璽. 《宋史·禮志七》:“每纏金繩處深四寸, 方三寸五分, 取容封寶.”

[封蠟】即火漆. 亦指封甁口用的蜡.

[封纏】封緘纏縛. 宋蘇軾《和蔣夔寄茶》:“淸詩兩幅寄千里, 紫金百餠費萬錢;吟哦烹噍兩奇絶, 只恐偸乞煩封纏.”

[封巒】1.封禪.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依類托寓, 諭以封巒.”顏師古注引文穎曰:“寓, 寄也. 巒, 山也. 言依事類托寄, 以喩封禪.”《舊唐書·隱逸傳·王希夷》:“朕爲封巒展禮, 側席旌賢, 賁然來思, 克應嘉召.”2.觀名. 漢武帝建元年間建, 在甘泉宮外. 《文選·揚雄<甘泉賦>》:“往往離宮般以相爥兮, 封巒、石關施靡乎延屬.” 呂延濟注:“封巒、石關, 二觀名.”

[封靈】猶蓋棺. 指死者入殮后將棺木加蓋釘封. 靈, 靈柩.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這個當兒, 鄧九公便合女兒女婿商量明日封靈後怎樣撥人看守.” 梁斌《紅旗譜》二三:“家里封靈、破孝、埋殯, 也掉不下五十塊錢.”


*尀①[pǒㄆㄛˇ]

[《字彙》普火切]

同“叵”. 

[尀奈】尀耐. 元無名氏《昊天塔》第四折:“尀奈楊六兒無禮, 將他令公骨殖偸盜去了.” 元尙仲賢《柳毅傳書》第二折:“尀奈那業龍, 說與俺老家公.”

[尀耐】不能容忍;可惡. 宋王讜《唐語林·雅量》:“<李昭德>乃發怒曰:‘尀耐殺人田舍漢.’”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尀耐劉備那廝, 暗地奪取荊州.”《醒世恒言·吳衙內隣舟赴約》:“尀耐這廝, 怎來點汙我家?”


*寽①[lǚㄌㄩˇ]

[luōㄌㄨㄛ]

[《集韻》盧活切, 入末, 來. ]

“捋”的古字.

黃侃《蘄春語》:“寽, 後出字爲捋.”按, 李燾本、徐鍇《韻譜》、《集韻》、《類篇》、《六書故》幷作“五指捋也.”見桂馥《說文義證》.

寽②[lüèㄌㄩㄝˋ]

“鋝”的古字.

殷商重量單位. 


*尋①[xúnㄒㄩㄣˊ]

“尋”的簡化字.


*導①[dǎoㄉㄠˇ]

“導”的簡化字.


*尅①[kèㄎㄜˋ]

同“剋”. 


*尃①[fūㄈㄨ]

[《廣韻》芳無切, 平虞, 敷. ]

1.“敷”的古字.分布;散布.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旁魄四塞, 雪尃霧散.”《漢書·司馬相如傳》、《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尃作“布”. 2.古代長度單位, 一尃等於四寸.

[尃濩】布濩. 散布.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非唯雨之, 又潤澤之;非唯濡之, 氾尃濩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古‘布’字作‘尃’.”


*射①[shèㄕㄜˋ]

[《廣韻》神夜切, 去禡, 船. ]

[《廣韻》食亦切, 入昔, 船. ]

1.射箭. 《易·解》:“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 獲之, 無不利.”《詩·齊風·猗嗟》:“巧趨蹌兮, 射則藏兮.”《左傳·成公十六年》:“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 徹七劄焉.”《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 弋不射宿.”《晉書·魏舒傳》:“吾之不足以盡卿才, 有如此射矣, 豈一事哉!”2.泛指用推力、壓力或彈力送出. 參見“射門”、“射彈”、“射擊”. 3.射箭的技術. 古代六藝之一. 《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 樂, 射, 御, 書, 數.”《禮記·射義》:“是故古者天子, 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 射者, 男子之事也.”《漢書·李廣傳》:“廣世世受射.”顏師古注:“受射法.”4.鄕射禮. 《儀禮·鄕射禮》:“賓主人射, 則司射擯升降. 卒射, 即席而反位卒事.”《禮記·射義》:“古者諸侯之射也, 必先行燕禮;卿大夫之射也, 必先行鄕飲酒之禮.” 宋范仲淹《陽禮敎讓賦》:“睹射飲之斯在, 知政敎之所由.”5.用以指投壺. 淸姚鼐《又示客》詩:“已識西堂合射艱, 況敎口腹累人間.”6.射宮. 《禮記·燕義》:“春合諸學, 秋合諸射, 以考其藝而進退之.” 鄭玄注:“射, 射宮也.” 參見“射宮”. 7.圭墇上端銳出的部分. 《周禮·考工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 邊璋七寸, 射四寸, 厚寸.” 鄭玄注:“射, 琰出者也.” 孫詒讓正義:“琰與剡同. 謂三璋上半所剡既多, 角尤鑯銳, 若芒刺上出, 以達於耑也.”《周禮·考工記·玉人》:“大琮十有二寸, 射四寸, 厚寸.” 賈公彦疏:“言射四寸者, 據角各出二寸, 兩相幷四寸.”8.猜度. 《荀子·解蔽》:“其爲人也, 善射以好思.” 兪樾《諸子平議·荀子三》:“此‘射’字乃‘射策’、‘射覆’之射.”《呂氏春秋·重言》:“<成公賈>對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 三年不動不飛不鳴, 是何鳥也?’王射之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 其三年不動, 將以定志意也.’” 明馬愈《馬氏日抄·破鞾令》:“時彦曰:‘予有隱語, 乞諸君射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四回:“我已經射著好幾條了.”9.指打賭. 漢枚乘《七發》:“於是使射千鎰之重, 爭千里之逐.”10.逐取;謀求. 漢桓寬《鹽鐵論·除狹》:“富者以財賈官, 勇者以死射功.”《南史·沈約傳》:“<沈約>自負高才, 昧於榮利, 乘時射勢, 頗累淸談.”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造竹紙》:“若鉛山諸邑所造柬紙, 則全用細竹料厚質蕩成, 以射重價.”11.投合. 《孔叢子·抗志》:“是故竟求射君之心, 而莫敢有非君之非者.”《魏書·閹官傳·劉騰暹》:“姦謀有餘, 善射人意.”12.照射;放射. 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七》:“上令從門舉火射帝面.”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幸瓊林苑》:“上有橫觀層樓, 金碧相射.” 金張宇《采蓮》詩:“蘭舟女郞紅玉春, 日射新妝明水底.”《明史·文苑傳·謝榛》:“榛方傾聽, 王命姬出拜, 光華射人.”13.循著, 順著. 淸黃宗羲《金孺人墓志銘》:“夜非深林薈叢, 不能藏蔽, 每聞兒啼, 即射聲而至.”14.謂瞬間地斜視. 茅盾《子夜》十四:“吳蓀甫的話里有刺了;又冷冷地射了屠維嶽一眼.”15.激;激蕩. 唐元稹《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陰與陽相蕩, 火與風相射.” 宋王安石《㚆至曹娥堰寄剡縣丁元珍》詩:“溪水渾渾來自北, 千山抱水淸相射.”16.攔阻. 明張居正《方氏建水射銘》:“謀爲石岸, 以射水勢.”17.譏刺. 魯迅《〈三閑集〉序言》:“編成而名之曰《三閑集》, 尙以射仿吾也.”18.“榭”的古字.《春秋·宣公十六年》:“夏, 成周宣榭火.” 阮元校勘記:“古文榭字作‘射’.” 楊伯峻注:“蓋字本作‘射’, 其後加偏旁作‘榭’, 指土臺上之所堂式建築, 用以習射講武者.”19.通“磔”. 《韓非子·難言》:“關龍逢斬, 萇宏分胣, 尹子穽於棘, 司馬子期死而浮於江, 田明辜射.” 王先愼集釋引兪樾曰:“辜射即辜磔. 磔從石聲, 與射聲相近, 故得通用.”20.姓. 三國蜀有射援. 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射②[yèㄧㄝˋ]

[《廣韻》羊謝切, 去禡, 以. ]

見“射干”. “射姑山”.

射③[yìㄧˋ]

[《廣韻》羊益切, 入昔, 以. ]

“斁”的古字.

厭棄. 《爾雅·釋詁下》:“射, 厭也.” 陸德明釋文:“字又作斁, 同.”《詩·小雅·車舝》:“式燕且譽, 好爾無射.” 鄭玄箋:“射, 厭也……我愛好王無有厭也.”《禮記·大傳》引《詩》作“無斁”.

[射人】1.古官名. 掌射法以習射儀. 《周禮·夏官·射人》:“若有國事, 則掌其戒令, 詔相其事. 掌其治達;以射法治射儀.” 鄭玄注:“射法, 王射之禮;治射儀, 謂肆之也.” 孫詒讓正義謂肆、肄字通, “此治射儀, 亦謂習肄其禮儀也.”《儀禮·大射禮》:“射人戒諸公卿大夫射.”2.獵人. 唐李㚆言《續玄怪錄·臨海射人》:“射人聞之甚怖, 便欲走.”

[射人先射馬】喩作事要先抓住要害. 唐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明梁辰魚《浣紗記·顯聖》:“用箭須用長, 挽弓須挽強;射人先射馬, 擒賊定擒王.” 吳晗《燈下集·古代的戰爭》:“戰將本人幷未打敗, 只因馬力乏了, 或者馬受傷了, 進退不得, 被敵方殺傷, 吃了敗仗. ‘射人先射馬’就是這個道理.”

[射人師】射人之長, 即射師. 《禮記·檀弓上》:“扶君, 卜人師扶右, 射人師扶左.” 鄭玄注:“仆人、射人, 皆平時贊正君服位者.”

[射干】1.多年生草本, 葉劍形排成兩行. 夏季開花, 花被橘紅色, 有深紅斑點. 根可入藥. 《廣雅·釋草》:“鳶尾、烏萐, 射干也.” 王念孫疏證:“方多作夜干字, 今射亦作夜音.”《楚辭·劉向〈九歎·湣命〉》:“掘荃蕙與射干兮, 耘藜藿與蘘荷.” 王逸注:“射干, 香草.” 洪興祖補注:“射, 音夜.”《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揭車衡蘭, 稾本射干.” 李善注引司馬彪曰:“射干, 香草也.”一說木名. 《荀子·勸學》:“西方有木焉, 名曰射干, 莖長四寸, 生於高山之上, 而臨百仞之淵.”參閱宋王觀國《學林·射干》. 2.獸名.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其上則有宛雛孔鸞, 騰遠射干.”顏師古注引張揖曰:“射干似狐, 能緣木.” 王先謙補注:“沈欽韓曰:射干蓋佛書所謂野干. 《翻譯名儀·悉伽羅比》云:野干似狐而小, 形色靑黃如狗, 群行, 夜鳴如狼. 《廣志》:巢於絶緣高木也.”

[射工】1.傳說的毒蟲名. 晉張華《博物志》卷三:“江南山谿中有射工蟲, 甲蟲之類也. 長一、二寸, 口中有弩形, 以氣射人影, 隨所著處發瘡, 不治則殺人.” 晉葛洪《抱朴子·登涉》:“又有短狐, 一名蜮, 一名射工, 一名射影, 其實水蟲也.”《漢書·五行志下》“有域” 唐顏師古注:“即射工也, 亦呼水弩.” 宋陸遊《懷舊用昔人蜀道詩韻》:“時聞木客嘯, 常憂射工毒.”2.弓箭手. 漢王充《論衡·儒增》:“使當今射工, 射禽獸於野, 其欲得之, 不餘精力乎?”

[射士】弓箭手. 《史記·李將軍列傳》:“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 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里, 欲以分匈奴兵, 毋令專走貳師也.”

[射口】城垛和工事中發射槍炮的口子. 巴金《團圓》:“他們還到了最前沿, 王芳站在射口跟前唱歌. 她唱得戰士們個個滿意.”

[射天】史傳某些暴君常用革囊盛血, 懸而仰射, 以示威武, 與天爭衡. 《史記·殷本紀》:“帝武乙無道, 爲偶人, 謂之天神. 與之博, 令人爲行. 天神不勝, 乃僇辱之. 爲革囊, 盛血, 卬而射之, 命曰‘射天’.”又《龜策列傳》:“<紂>殺人六畜, 以韋爲囊. 囊盛其血, 與人縣而射之, 與天帝爭彊.”又《宋微子世家》:“君偃(康王)十一年, 自立爲王……盛血以韋囊, 縣而射之, 命曰‘射天’.” 后借以指暴虐和叛亂行爲. 《梁書·武帝紀上》:“至於悖禮違敎, 傷化虐人, 射天彈路, 比之猶善.” 唐杜甫《寄嶽州賈司馬巴州嚴八使君五十韻》:“浪作禽填海, 那將矢射天.” 楊倫箋注:“二句更惡其不自量而敢於犯上也.”

[射天狼】喩誅滅貪殘者或敵寇. 《楚辭·九歌·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 王逸注:“天狼, 星名, 以喩貪殘.” 洪興祖補注:“狼一星在東井南, 爲野將, 主侵掠.” 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詞:“會挽雕弓如滿月, 西北望, 射天狼.”

[射不主皮】1.謂射重在合於禮樂, 不以中的爲主. 《儀禮·鄕射禮》:“禮, 射不主皮.” 鄭玄注:“禮射, 謂以禮樂射也, 大射、賓射、燕射是矣. 不主皮者, 貴其容體比於禮, 其節比於樂, 不待中爲備也.”2.謂重在中與不中, 不以穿破皮侯爲主. 《論語·八佾》:“射不主皮, 爲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即指此.

[射日】古有羿射日的神話傳說. 《淮南子·本經訓》:“逮至堯之時, 十日幷出, 焦禾稼, 殺草木, 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 后以“射日”借喩攻克頑敵. 明夏完淳《大哀賦》:“既追風而西捷, 遂射日以南侵.” 陳毅《衛崗初戰》詩:“彎弓射日到江南, 終夜喧呼敵膽寒.”

[射牛】古代帝王、諸侯祭祀天地、宗廟、必自射牛以示隆重. 《國語·楚語下》:“天子禘郊之事, 必自射其牲, 王后必自舂其粢;諸侯宗廟之事, 必自射牛、刲羊、擊豕, 夫人必自舂其盛.” 韋昭注:“牲, 牛也.”《史記·封禪書》:“自得寳鼎, 上(武帝)與公卿諸生議封禪. 封禪用希曠絶, 莫知其儀禮, 而群儒采封禪《尙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 草封禪儀.” 宋秦觀《進南郊慶成詩》:“路寢前齋玉, 淸宮復射牛.”

[射手】1.弓箭手. 《南齊書·張融傳》:“泰始五年, 明帝取荊、郢、湘、雍四州射手.”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卷二:“凡弩手、射手候鳥銃打放將完, 賊至六十步之內, 起火放, 方許繼銃後射箭, 無令, 不許擅發.”《東周列國志》第五八回:“其爲春秋第一射手, 名不虛傳矣.”2.今亦指使用槍支射擊者. 魏巍《開辟中國的黃金時代》:“他的名字叫柳玉文, 是一個活潑、勇敢的機槍射手.”

[射父】麝的別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麝》:“射父, 香獐. 麝之香遠射, 故謂之麝. 或云麝父之香來射, 故名.”

[射月】古妝飾名, 即粉臉.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黥》:“近代粧尙靨如射月, 曰黃星靨.”《騈雅·釋服食》:“射月, 粉靨也.”

[射正】1.司射之長. 《儀禮·大射禮》:“射正蒞之.” 鄭玄注:“射正, 司射之長.”2.射儀. 《周禮·夏官·射人》:“佐司馬治射正.” 鄭玄注:“射正, 射之法儀也.” 賈公彦疏:“射之威儀, 乃是禮之正, 故名射儀爲射正也.” 孫詒讓正義:“正之言政也. 射之法儀, 即是射政, 故謂之射正.”

[射石飲羽】射箭入石中, 陷沒箭上的羽毛. 謂勇猛善射. 傳其事者有四:(1)指春秋楚養由基. 《呂氏春秋·精通》:“養由基射先, 中石, 矢乃飲羽, 誠乎先也.”按, “先”爲“兕”的誤字.《論衡·儒增》、《文選·七啓》李善注、《路史·發揮三》皆作“兕”. (2)指春秋熊渠子. 《韓詩外傳》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 寢石, 以爲伏虎, 彎弓而射之, 沒金飲羽. 下視, 知其爲石.”(3)指漢李廣. 《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出獵, 見草中石, 以爲虎而射之, 中石沒鏃.”裴駰集解引徐廣曰:“一作‘沒羽’.”(4)指北周李遠. 《周書·李遠傳》:“<遠>嘗獵於莎柵, 見石於叢蒲中, 以爲伏兔, 射之而中, 鏃入寸餘. 就而視之, 乃石也.” 后爲用心精誠或功力深湛之典, 見唐李白《豫章行》.

[射生】1.射獵禽獸.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也不愛放馬走狗, 也不愛射生獵獸.” 淸侯方域《寧南侯傳》:“苦貧, 嘗挾弓矢射生.”2.指婦女的一種遊戲活動. 唐王建《宮詞》:“射生宮女宿紅粧, 把得新弓各自張.”《甌北詩話》卷十引淸查愼行《銅仁書懷》詩:“超石諸營兒作戲, 射生別帳妓成圍.”3.射生手. 《新唐書·郭子儀傳》:“敕射生五百騎執戟寵衛.” 淸吳偉業《長安雜詠》:“奉轡射生新宿衛, 帶刀行炙舊名王.”

[射生手】1.精於騎射的武士. 《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十四載》:“祿山先遣將軍何千年、高邈將奚騎二十, 聲言獻射生手, 乘驛詣太原.”2.指善騎射的軍隊. 《新唐書·兵志》:“擇便騎射者置衙前射生手千人, 亦曰供奉射生官, 又曰殿前射生手.” 參見“射生軍”.

[射生戶】獵戶. 宋歐陽修《馴鹿》詩:“飲泉嚙草當遠去, 山後山前射生戶.”

[射生兒】獵手. 淸沈起鳳《諧鐸·獺祭》:“言未已, 百鳥橫空而來, 鸇攫得四五頭, 餘皆竄入林中. 鸇意不能舍, 奮翼逐之. 適射生兒潛伺於側, 伏機一發, 鸇先貫項而死.”

[射生軍】由射生手組成的軍隊. 唐肅宗至德二年擇射生手千人組成, 稱供奉射生官, 亦稱殿前射生手, 分左、右廂, 總號左右英武軍. 代宗寶應年間, 調動射生軍入禁中平亂, 賜名寶應功臣, 故又號寶應軍, 成爲禁軍之一. 德宗貞元五年, 改稱左右神威軍. 參閱《新唐書·兵志》.

[射合】迎合. 《孔叢子·對魏王》:“孽臣以遇徼幸者, 內則射合主心, 外則挻主之非, 此最人主之大患也.” 宋蘇舜欽《上三司副使段公書》:“道行無狀, 一旦射合時利, 而位可得也, 名則遜矣.”

[射防】古代射場的界限. 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因奏吳上姑蘇臺, 則治射防於宅亭、賈亭北.”按, 古代打獵, 除草爲場, 驅獸於場中而獵之, 越防不追. 參閱《穀梁傳·昭公八年》及《廣雅·釋天》.

[射利】謀取財利. 晉左思《吳都賦》:“富中之甿, 貨殖之選, 乘時射利, 財豊巨萬.”《新唐書·食貨志四》:“江淮豪賈射利, 或時倍之.”《紅樓夢》第八十回:“這老道專在江湖上賣藥, 弄些海上方治病射利.”

[射利沽名】謀取財利和名譽. 明范濂《云間據目抄·張昉》:“乃跡寄林泉, 心懸富貴, 旦暮奔走, 射利沽名而叩其中, 且空空無當於用.”

[射決】1.即佩韘. 俗稱扳指或搬指. 《說文·韋部》:“韘, 射決也. 所以拘弦. 以象骨. 韋系, 箸右巨指.” 段玉裁注:“即今人之扳指也.”2.占候卜筮. 淸錢謙益《姚處士墓表》:“處士病, 自疏其生平時日, 以問射決者, 其年爲正德辛未, 蓋一百十九年矣.”

[射妖】1.指傳說中蜮能含沙射人的妖異現象.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蜮猶惑也, 在水旁, 能射人, 射人有處, 甚者至死. 南方謂之短弧, 近射妖, 死亡之象也.”2.泛指因射而成的妖異或災難. 《宋書·五行志五》:“蜀車騎將軍鄧芝征涪陵, 見玄猿緣山, 手射之. 猿拔其箭, 卷木葉塞其創. 芝曰:‘嘻! 吾違物之性, 其將死矣.’俄而卒. 此射妖也.”《宋書·五行志五》:“晉恭帝之爲琅邪王時, 好奇戲, 嘗閉一馬於門內, 令人射之, 欲觀幾箭而死. 左右有諫者, 曰:‘馬, 國姓也, 而今射之, 不祥甚矣.’於是乃止, 而馬已被十許箭矣. 此蓋射妖也. 俄而桓玄篡位.”

[射幸數跌, 不如審發】古代諺語. 比喩僥幸求利而多次失敗, 不如審愼從事而一舉成功. 《三國志·蜀志·譙周傳》:“諺曰:‘射幸數跌, 不如審發.’是故智者不爲小利移目, 不爲意似改步.”《資治通鑑·魏高貴鄕公甘露二年》:“諺曰:‘射幸數跌, 不如審發.’” 胡三省注:“跌, 差也. 射數差而不中, 不如審而後發也.”

[射招】用箭射靶. 《呂氏春秋·別類》:“射招者, 欲其中小也;射獸者, 欲其中大也.” 高誘注:“招, 埻藝也.”埻, 箭靶的中心.

[射虎】1.指漢李廣和三國吳孫權射虎的故事. 《史記·李將軍列傳》:“廣所居郡, 聞有虎, 嘗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 射虎, 虎騰傷廣, 廣亦竟射殺之.”2.詩文中常用以形容英雄豪氣. 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詞:“爲報傾城隨太守, 親射虎, 看孫郞.” 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詞之二:“插架牙簽萬軸, 射虎南山一騎, 容我攬鬚不?” 葉劍英《遠望》詩:“赤道雕弓能射虎, 椰林匕首敢屠龍.”3.猜燈謎. 燈謎亦名燈虎, 故稱.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四回:“正是:門前榜出雕蟲技, 座上邀來射虎人. 未知所列各條燈謎, 均能射中否?”

[射帖】亦作“射貼”. 

1.用箭射靶. 《舊唐書·孫伏伽傳》:“聞陛下猶自走馬射帖, 娛悅近臣.”2.指箭靶. 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五折:“二郞神正射著紅心射貼.” 淸周亮工《書影》卷一:“伯益命粘紙各數張, 作二圖, 其一紙縱橫各作十九畫, 成一碁局;其一作十圓圈, 作一射帖.”

[射罔】中藥名. 草烏頭的煎汁.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烏頭》:“射罔, 氣味苦, 有大毒. 主治屍疰癥堅, 及頭中風痹……弘景曰:‘獵人以傅箭射禽獸, 十步即倒, 中人亦死.’”

[射的】1.用箭射靶. 《韓非子·內儲說上》:“人之有狐疑之訟者, 令之射的;中之者勝, 不中者負.”2.指箭靶. 淸龔自珍《以天台宗修淨土偈》:“如畫大地以爲射的, 豈有箭發而不中者哉!”3.山名.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又有射的山, 遠望山的, 狀若射侯, 故謂射的.” 唐李白《送紀秀才遊越》詩:“仙人居射的, 道士住山陰.”《嘉泰會稽志》卷九:“射的山在縣南一十五里.”

[射服】獵服. 《史記·衛康叔世家》:“獻公戒孫文子、寧惠子食, 皆往. 日旰不召, 而去射鴻於囿. 二子從之, 公不釋射服, 與之言;二子怒, 如宿.”

[射官】買官. 買官如射利, 故稱. 漢桓寬《鹽鐵論·㚆古》:“故立田官, 置錢, 入穀射官, 救急贍不給.”

[射門】進行足球、手球、水球等比賽時, 把球射向對方球門. 曉黎《中鋒之路》:“他們講究技術, 漂亮的過人, 恰當的傳遞, 驚人的速度, 合理的沖撞, 准確的射門, 動作的銜接和每項技術的完成幾乎達到完美程度.”

[射姑山】古地名. 《後漢書·順帝紀》:“六年春正月丙子, 征西將軍馬賢與且凍羌戰於射姑山, 賢軍敗沒.”《資治通鑑·漢順帝永和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云:“射, 音夜. 按《續漢書·天文志》, 射姑山在北地.”

[射垛】1.土筑的箭靶. 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汴京宮殿》:“禁中錦莊前有射垛, 太祖始受禪即暫坐於此.”2.山名. 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直隸·眞定府》:“射垛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志云:秦王翦伐趙, 下井陘, 嘗射垛於此.”

[射柳】1.指春秋養由基精於射箭的故事. 《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 善射者也. 去柳葉百步而射之, 百發而百中之. 左右觀者數千人, 皆曰善射.” 后用爲善射的典實. 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碑》:“藏松寳劍, 射柳琱弓, 推誠賈復, 屈節廉公.”參閱《戰國策·西周策》. 2.遼金時的一種競技活動. 在場上插柳, 馳馬射之, 中者爲勝. 源於古鮮卑族秋祭時馳馬繞柳枝三周的儀式. 《漢書·匈奴傳上》“大會蹛林” 唐顏師古注:“蹛者, 繞林木而祭也. 鮮卑之俗, 自古相傳, 秋天之祭, 無林者尙豎柳枝, 衆騎馳遶三周乃止. 此其遺法.”《遼史·太宗紀上》:“射柳於太祖行宮.”《金史·禮志八》:“射柳、擊毬之戲, 亦遼俗也, 金因之. 凡重五日拜天禮服, 插柳毬場, 爲兩行, 當射者以尊卑序, 各以帕識, 其枝去地約數寸, 削其皮而白之, 先以一人馳馬前導, 後馳馬, 以無羽橫鏃箭射之. 既斷柳, 又以接而馳去者爲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中其靑處, 及中而不能斷, 與不能中者爲負. 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 明代射柳之法有異於前. 淸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永樂中, 禁中有翦柳之戲. 翦柳, 即射柳也. 陳眉公云:胡人以鵓鴣貯葫蘆中, 懸之柳上, 射之. 射中葫蘆鴿輒飛去, 以飛之高下爲勝負. 往往會於淸明、端午日, 名曰射柳.”

[射囿】猶射圃. 宋吳自牧《夢粱錄·園囿》:“射囿, 走馬廊, 流杯池, 山洞, 堂宇宏麗.”

[射香】1.即麝香. 2.香草名.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幸瓊林苑》:“其花皆素馨、末莉、山丹、瑞香、含笑、射香等閩、廣、二浙所進南花.”

[射科】獵取科名. 宋楊萬里《送曾秀才歸永豊》詩:“射科速化誰無術? 誤向南溪更問津.”

[射侯】1.用箭射靶. 侯, 用獸皮或布做成的靶子. 《詩·齊風·猗嗟》:“終日射侯, 不出正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言中理准, 譬射侯中的.”2.指箭靶. 《韓非子·八說》:“狸首射侯, 不當強弩趨發.”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南面射侯夾席, 武峙背山.”3.古代天子的大射禮. 《禮記·射義》:“故天子之大射, 謂之射侯. 射侯者, 射爲諸侯也. 射中則得爲諸侯, 射不中則不得爲諸侯.” 元董旭《題長江偉觀圖》詩:“因悲英雄人, 爭此若射侯.”

[射鬼箭】將罪人縛於柱上, 用亂箭射死. 爲遼之軍禮, 行於出師、班師. 《遼史·禮志三》:“出師以死囚, 還師以一諜者, 植柱縛其上, 於所向之方亂射之, 矢集如蝟, 謂之‘射鬼箭’.”

[射亭】習射之亭. 《宋史·禮志十七》:“其日初筵, 提舉學事、知州軍、通判帥應赴鄕飲酒官貢士詣射亭, 執弓矢, 揖人射.” 宋曾鞏《飲歸亭記》:“金溪尉汪君名遘, 爲尉之三月, 斥其四垣爲射亭.”

[射室】漢代郡國歲試騎士之所. 《漢書·韓延壽傳》:“延壽在東郡時, 試騎士……歌者先居射室, 望見延壽車, 噭咷楚歌. 延壽坐射室, 騎吏持戟夾陛列立;騎士從者帶弓鞬羅後.”顏師古注引李奇曰:“<射室>都試射堂也.”

[射宮】天子行大射禮之處, 亦爲考試貢士之所. 《穀梁傳·昭公八年》:“以習射於射宮.”《禮記·射義》:“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 天子試之於射宮.”《文選·張衡<東京賦>》:“攝提運衡, 徐至於射宮.” 薛綜注:“射宮, 調辟雍也.” 唐皮日休《賤貢士》詩:“吾聞古聖人, 射宮親選士.”

[射屛】指唐高祖射雀屛成婚事. 《舊唐書·后妃傳上·高祖竇皇后》:“竇毅聞之, 謂長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 不可妄以許人, 當爲求賢夫.’乃於門屛畫二孔雀, 諸公子有求婚者, 輙與兩箭射之, 潛約中目者許之. 前後數十輩莫能中, 高祖後至, 兩發各中一目. 毅大悅, 遂歸我帝.” 后因以“射屛”喩擇佳婿. 《剪燈餘話·瓊奴傳》:“古人有射屛、牽絲、設席等事, 皆所以擇婿也.”

[射飛】用箭射飛鳥. 唐李嶷《少年行》:“侍獵長楊下, 承恩更射飛.” 唐盧綸《天長久詞》:“樓船泛罷歸猶早, 行遣才人鬪射飛.” 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彎弓射飛無遠近, 靑塚路邊南雁盡.”

[射飛逐走】射飛禽, 追走獸. 指行獵. 淸昭槤《嘯亭雜錄·木蘭行圍制度》:“在中軍前半里許, 周覽圍內形勢, 暸如指掌. 而行圍之疾徐進止, 口勑指揮, 凡二三十里間射飛逐走, 左右是宜.”

[射捍】即射韝. 射箭用的皮制臂套. 《禮記·內則》“右佩玦, 捍” 漢鄭玄注:“捍, 謂拾也, 言可以捍弦也.” 陸德明釋文:“捍……謂射捍.”《通典·禮九三》“皇帝射於射宮” 注:“決, 今之射遝;拾, 今之射捍.”

[射莎】指北周豆盧寧百步射莎草的故事. 《北史·豆盧寧傳》:“<豆盧寧>嘗與梁仚定遇於平涼川, 相與肆射, 乃相去百步懸莎草以射之, 七發五中. 仚定服其能, 贈遺尤厚.” 后以“射莎”爲射技高超之典. 唐李商隱《鏡檻》詩:“梯穩從攀桂, 弓調任射莎.”

[射圃】習射之場. 《續資治通鑑·元順帝至正七年》:“十月、辛卯, 開東華射圃.”

[射隼】《易·繫辭下》:“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 獲之, 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於身, 待時而動. 何不利之有.” 后即以“射隼”爲待機殲敵之喩. 淸顧炎武《陸貢士來㚆述草疏攻鄭鄤事》詩:“然犀久荷先皇燭, 射隼能忘俠士心.”

[射烏】射日. 烏, 烏鴉. 古代神話謂日中有烏, 故以烏指稱太陽. 《楚辭·天問》:“羿焉彃日, 烏焉解羽.” 王逸注:“《淮南》云:言堯時十日幷出, 草木焦枯. 堯命羿仰射十日, 中其九日, 日中九烏皆死, 墮其羽翼.” 淸陳夢雷《西曹坐系書懷兼寄兩弟》詩:“脫兔已非傷離罼, 射烏偏誤指啣環.”

[射師】主射的官. 《逸周書·大武解》:“六厲:一仁厲以行, 二智厲以道, 三武厲以勇, 四師厲以士, 五校正厲御, 六射師厲伍.” 朱右曾校釋:“射師主射, 故以厲伍.”《南史·恩倖傳·阮佃夫》:“楊運長, 宣城懷安人, 素善射, 爲射師. 性謹慤, 爲明帝委信.”

[射殺】用箭射死. 宋蘇軾《將官雷勝得過字代作》詩:“一雙鐵絲箭, 未發手先唾. 射殺雪毛狐, 腰間餘一箇.” 郭沫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不久楚悼王一死(紀元前三八一年), 楚國的反動公族們便把吳起射殺了.”

[射狼】舊傳五代晉石敬瑭起兵滅唐的先兆. 宋陶嶽《五代史補·高祖先兆》:“高祖(石敬瑭)尙明宗女, 宮中謂之石郞. 及將起兵於太原, 中師夜馬狼皆群遊, 往往入宮中, 湣帝患之, 命諸班能射者分投捕逐, 謂之‘射狼’……未幾, 高祖至. 蓋射亦石也.”

[射書】用箭傳送書信.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其後二十餘年, 燕將攻下聊城, 聊城人或讒之燕, 燕將擢誅, 因保守聊城, 不敢歸. 齊田單攻聊城, 歲餘, 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連乃爲書, 約之矢以射城中, 遺燕將……<燕將>乃自殺.” 淸王士禛《茌平懷古》詩:“經過射書處, 猶識魯連村.”

[射堋】亦作“射棚”. 

箭靶. 《北齊書·高隆之傳》:“顯祖曾至東山, 因射謂隆之曰:‘射堋上可作猛獸, 以存古義, 何爲置人? 終日射人, 朕所不取.’”《南史·齊紀上》:“帝威名既重, 蒼梧深相猜忌, 刻木爲帝形, 畫腹爲射堋, 自射之.”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今軍中將射鹿, 往往射棚上亦畫鹿.”《宋史·禮志十七》:“苑中皆有射棚, 畫暈的.”

[射埻】土筑的箭靶. 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九:“《說文》:‘射垛也.’《廣雅》:‘埻, 的也. 即射堠也, 以熊虎之皮飾其側.’又云:‘制之以爲埻.’《通俗文》:‘射堋曰埻, 埻中木曰的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汝水》:“林中有栗堂射埻, 甚閒敞, 牧宰及英彦, 多所遊薄.” 參見“射垛”、“射堋”.

[射堂】古時習射的場所. 《晉書·成帝紀》:“帝常欲於後園作射堂, 計用四十金, 以勞費乃止.” 唐韓翃《寄徐州鄭使君》詩:“射堂草遍收殘雨, 官路人稀對夕天.” 淸吳偉業《楚兩生行》:“祁連高塚泣西風, 射堂賓客嗟蓬鬢.” 參見“射宮”.

[射雀】1.謂射術高超.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羿>與吳賀北遊, 賀使羿射雀, 羿曰:‘生之乎, 殺之乎?’賀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 誤中右目, 抑首而愧, 終身不忘. 故羿之善射, 至今稱之.”《北史·魏河南王曜傳》:“嘗射雀於道武前, 中之, 帝驚嘆焉.”2.指射屛事. 淸秋瑾《精衛石》第三回:“原來射雀乘龍選, 無端中入苟家門.” 參見“射屛”.

[射蛇】指南朝宋武帝劉裕稱帝前射傷蛇王的傳說. 《南史·宋紀上》:“後伐荻新洲, 見大蛇長數丈, 射之, 傷. 明日復至洲, 裏聞有杵臼聲, 往覘之, 見童子數人皆靑衣, 於榛中搗藥. 問其故, 答曰:‘我王爲劉寄奴所射, 合散傅之.’”寄奴, 劉裕小名. 元方回《重陽吟》:“射蛇戲馬老劉郞, 不爲乾坤減戰場.”

[射魚指天】向天射魚. 喩雖勞而必無所獲. 《呂氏春秋·知度》:“非其人而欲有功, 譬之若夏至之日, 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 而欲發之當也. 舜禹猶若困, 而況俗主乎?” 高誘注:“當, 中.”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射魚指天, 事徒勤而靡獲;適郢首燕, 馬雖良而不到.”

[射宿】夜射棲鳥. 《論語·述而》:“弋不射宿.”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注:“弋, 繳射也;宿, 宿鳥.” 南朝梁江淹《學梁王兔園賦》:“乃射宿餌魴, 前繳鷫鷞.”

[射鄕】指鄕射禮和鄕飲酒禮. 古代鄕飲酒禮之后舉行鄕射禮. 《禮記·仲尼燕居》:“射鄕之禮, 所以仁鄕黨也.” 孔穎達疏:“射, 謂鄕射也;鄕, 謂鄕飲酒也……然射在鄕上者, 欲明鄕射與鄕飲酒別也.” 宋蘇軾《上淸儲祥宮碑》:“忠信不立, 則射鄕之禮不能以致刑措.”一說, 指大射禮和鄕飲酒禮. 《禮記·樂記》:“射鄕食饗, 所以正交接也.” 鄭玄注:“射鄕, 大射、鄕飲酒.”

[射馭】射御. 馭, 同“御”. 宋曾鞏《殿前都指揮制》:“夫兵有擊刺射馭之能, 有坐作進退之法.”

[射越】發散得很遠. 《文選·曹植<七啓>》:“滋味既殊, 遺芳射越.” 張銑注:“射越, 言及遠也.”

[射葉】原指春秋楚養由基百步射中楊柳葉的故事. 后用爲善射的典實. 唐元稹《遣行》詩之二:“射葉楊才破, 聞弓雁已驚.” 參見“射柳”.

[射戟】指後漢呂布射戟解救劉備的故事. 《後漢書·呂布傳》:“術遣將紀靈等步騎三萬以攻備, 備求救於布……布屯沛城外, 遣人招備, 幷請靈等與共饗飲. 布謂靈曰:‘玄德, 布弟也, 爲諸君所困, 故來救之. 布性不喜合鬪, 但喜解鬪耳.’乃令軍候植戟於營門, 布彎弓顧曰:‘諸君觀布射小支, 中者當各解兵, 不中可留決鬪.’布即一發, 正中戟支. 靈等皆驚, 言將軍天威也. 明日復歡會, 然後各罷.”《水滸傳》第三五回亦有花榮射戟, 勸和呂方郭盛的故事.

[射棚】見“射堋”. 

[射貼】見“射帖”. 

[射蛟】指漢武帝射獲江蛟事. 《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冬, 行南巡狩……自尋陽浮江, 親射蛟江中, 獲之.” 唐李白《永王東巡歌》之九:“祖龍浮海不成橋, 漢武尋陽空射蛟.” 后詩文中作爲頌揚帝王勇武的典故.

[射程】彈頭射出后所能達到的距離. 郭小川《向困難進軍》詩:“你們再不要赤手空拳去奪敵人手中的三八槍了, 而是怎樣去建造保衛祖國的遠射程的海防炮.”姚雪垠《長夜》二十:“盒子槍的射程不夠.”

[射策】1.漢代考試取士方法之一. 《漢書·蕭望之傳》:“望之以射策甲科爲郞.”顏師古注:“射策者, 謂爲難問疑義書之於策, 量其大小署爲甲乙之科, 列而置之, 不使彰顯. 有欲射者, 隨其所取得而釋之, 以知優劣. 射之言投射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又對策者, 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 探事而獻說也. 言中理準, 譬射侯中的. 二名雖殊, 即議之別體也……對策者, 以第一登庸;射策者, 以甲科入仕.”《南史·儒林傳序》:“及漢武帝時, 開設學校, 立《五經》博士, 置弟子員, 射策設科, 勸以官祿, 傳業者故益衆矣.” 宋蘇軾《策略第一》:“自漢以來, 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 務爲射策決科之學, 其言雖不叛於聖人, 而皆泛濫於辭章, 不適於用.”2.泛指應試. 唐皮日休《三羞》詩序:“丙戌歲, 日休射策不上, 東退於肥陵.” 淸吳偉業《哭志衍》詩:“射策長安城, 驄馬黃金絡.”

[射筒】竹名. 《文選·左思<吳都賦>》:“其竹, 則篔簹箖箊, 桂箭射筒.” 劉逵注:“皆竹名也. 《異物志》曰:‘……射筒竹, 細小通長, 長丈餘, 亦無節, 可以爲射筒.’”

[射御】1.射箭御馬之術. 古代六藝中的兩種, 都屬尙武的技藝. 《書·秦誓》:“仡仡勇夫, 射御不違.”《國語·楚語上》:“<申公巫臣>使其子狐庸爲行人於吳, 而敎之射御, 導之伐楚.”2.泛指戰術技能等武事. 唐陸贄《策問識洞韜略堪任將帥科》:“選士廢射御之儀, 敎人無搜狩之禮.” 淸孫枝蔚《少狂喜文章》詩:“問以射御事, 逡巡謝不能.”

[射飲】指鄕射禮和鄕飲酒禮. 宋范仲淹《陽禮敎讓賦》:“先王制陽禮於百姓, 興民讓於九州, 覩射飲之斯在, 知政敎之所由.”按, 《周禮·地官·大司徒》“陽禮敎讓” 漢鄭玄注:“陽禮, 謂鄕射、飲酒之禮也.”

[射電天文學】又名無線電天文學. 天文學的一個分科. 應用無線電技術觀測天體和星際物質所發射或反射的無線電波而進行天文硏究的一門學科.

[射電望遠鏡】又名無線電望遠鏡. 利用定向天線和靈敏度很高的微波接收裝置來接收星體發出的無線電波以觀測天體的儀器. 這種望遠鏡比光學望遠鏡的觀測距離遠得多, 幷且使用時不受時間和氣候變化的影響.

[射雉】1.射獵野雞. 古代的一種田獵活動. 《易·旅》:“射雉, 一矢亡, 終以譽命.”《三國志·魏志·辛毗傳》:“<辛毗>嘗從帝射雉.”2.魏晉以后多以射雉爲戲. 晉潘嶽有《射雉賦》. 唐陳子良《遊俠篇》:“東郊鬭雞罷, 南皮射雉歸.” 宋陸遊《懷成都十韻》:“鬭雞南市各分明, 射雉西郊常命中.”3.指春秋時賈大夫以射雉博取其妻言笑的故事.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賈大夫惡, 娶妻而美, 三年不言不笑. 御以如皋, 射雉, 獲之. 其妻始笑而言. 賈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 我不能射, 女遂不言不笑.’” 后遂以“射雉”爲因才藝博得妻室歡心的典故. 宋蘇軾《和梅戶曹會獵鐵溝》:“不向如皋閑射雉, 歸來何以得卿卿.”《西湖二集·文昌司憐才慢注祿籍》:“從來女子多皮相, 一笑須從射雉回.” 淸方文《甘泉山展墓》詩:“西風空有椎牛恨, 北闕曾無射雉緣.”

[射雉戲】古時玩雉錢的一種遊戲. 宋洪遵《泉志》卷六:“顧烜曰:<雉錢>小者至徑六分, 重二銖半. 世有射雉戲, 用此錢也.”

[射像】古代的一種巫術, 認爲射人畫像, 可使其遭災禍. 《後漢書·齊武王縯傳》:“<王莽>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鄕亭皆畫伯升像於塾, 旦起射之.” 王先謙補注:“惠棟曰:《太公金匱》曰:‘武王伐紂, 丁侯不期, 尙父乃畫丁侯於策, 三旬射之, 丁侯病大劇.’莽蓋法古爲厭勝之術也.”

[射像止啼】喩威名遠震, 使人畏服. 《漢書·酷吏傳·郅都》:“匈奴至爲偶人象都(郅都), 令騎馳射, 莫能中, 其見憚如此. 此爲射像事.”《新唐書·郝玼傳》:“虜大畏, 道其名, 以怖啼兒.”此爲止啼事. 后遂合用以爲典實. 明湯顯祖《紫簫記·邊思》:“二位將軍有射像止啼之勇, 有薄糜餐革之忠.”

[射鬾】傳說中的神獸名. 

[射鉤】1.指管仲射齊桓公事. 春秋時齊襄公昏亂, 其弟糾奔魯, 以管仲、召忽爲師;小白奔莒, 以鮑叔爲師. 襄公死, 糾與小白爭歸齊國爲君. 管仲將兵遮莒道阻小白, 射中其衣帶鉤. 小白佯死, 得先入爲君, 是爲桓公. 桓公即位后不記舊仇, 任管仲爲相, 終成霸業.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 晉葛洪《抱朴子·君道》:“射鉤之賊臣, 著匡合之弘勳.” 唐杜牧《杜秋娘》詩:“射鉤後呼父, 釣翁王者師.”2.喩嘗叛己而有宿仇者. 《舊五代史·唐書·符存審傳》:“遠夷極塞, 皆得面覲彤墀, 射鈎斬袪之人, 孰不奉觴丹陛.”3.猜度隱微難知之事.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五:“世有紫姑神……能占衆事, 卜未來蠶桑, 又善射鈎.”

[射意】古時的一種博戲. 《後漢書·梁冀傳》“意錢之戲” 李賢注引南朝宋何承天《纂文》:“詭億一曰射意, 一曰射數, 即攤錢也.”

[射蜮】即蜮. 傳說蜮能含沙射人, 故稱. 明顧起綸《國雅品》:“蚺蛇晴掛樹, 射蜮晝含沙.”

[射團】唐代宮中的一種遊戲.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射團》:“宮中每到端午節, 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 以小角造弓子, 纖妙可愛, 架箭射盤中粉團, 中者得食. 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 都中盛於此戲.”

[射綫】1.波長較短的電磁波, 包括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愛克斯射線、丙種射線等. 速度高、能量大的粒子流亦稱射線, 如甲種射線、乙種射線和陰極射線等. 2.數學上指從一個定點向單一方向引出的直線.

[射數】即射意. 參見“射意”.

[射影】1.蜮的異名. 《詩·小雅·何人斯》“爲鬼爲蜮” 三國吳陸璣疏:“蜮, 短狐也;一名射影. 如龜, 三足, 江淮水濱皆有之. 人在岸上, 影見水中, 投人影則殺之, 故曰射影也.”2.數學名詞. 即投影.

[射影含沙】相傳江南水中有毒蟲名蜮, 人在岸上, 影見水中, 即以氣爲矢, 或含沙以射人. 及著皮肌, 其瘡如疥, 中影者亦病. 后因稱陰謀中傷他人爲“射影含沙”. 淸周亮工《祭汀州司李若羲盧公文》:“余以質訊至, 向者射影含沙之說消沮.” 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嗟彼日人, 陰賊成性, 當民國初建之際, 挑兄弟鬩牆之機, 射影含沙, 無所不至.”

[射稽】古之善歌者.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宋王與齊仇也, 築武宮. 謳癸倡, 行者止觀, 築者不倦. 王聞, 召而賜之, 對曰:‘臣師射稽之謳又賢於癸.’王召射稽使之謳, 行者不止, 築者知倦. 王曰:‘行者不止, 築者知倦, 其謳不勝如癸美, 何也?’對曰:‘王試度其功.’癸四板, 射稽八板;擿其堅, 癸五寸, 射稽二寸.”稽, 《太平御覽》卷五七二引作“瞀”.

[射箭】1.用弓把箭射出去. 2.體育運動項目之一, 有比賽射准和射遠兩種, 多依據在不同距離內射中箭靶的環數計算成績.

[射潮】1.相傳吳越王錢鏐射潮筑塘的故事. 宋蘇軾《表忠觀碑》:“仰天誓江, 月星晦蒙;強弩射潮, 江海爲東.”《宋史·河渠志七》:“淛江通大海, 日受兩潮. 梁開平中, 錢武肅王始築捍海塘, 在候潮門外. 潮水晝夜衝激, 版築不就, 因命彊弩數百以射潮頭, 又致禱晉山祠. 既而潮避錢塘, 東擊西陵, 遂造竹器, 積巨石, 植以大木. 堤岸既固, 民居乃奠.” 柳亞子《海寧觀潮有作》詩:“我亦廿年慚後死, 射潮穿象兩蹉跎.”2.東漢馬援亦有射潮故事, 見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射潮》及所引淸屈大均《射潮歌》.

[射蝨】謂射藝之精, 雖微細如虱亦能射中. 《列子·湯問》:“紀昌者, 又學射於飛衛……昌以氂懸蝨於牖, 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間, 浸大也, 三年之後, 如車輪焉. 以睹餘物, 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 貫蝨之心而懸不絶.”

[射彈】發射彈丸. 《北齊書·李元忠傳》:“解鼓箏, 兼好射彈, 有巧思.”

[射鴨】1.古時的一種遊戲. 唐王建《宮中三台詞》之八三:“魚藻池邊射鴨, 芙蓉苑裏看花.” 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八三:“新敎內人供射鴨, 長將弓箭繞池頭.”《新五代史·晉出帝紀》:“<開運三年春二月>壬午, 射鴨於板橋.”2.射獵野鴨. 明高啓《射鴨詞》:“射鴨去, 淸江曙;射鴨返, 迴塘晩. 秋菱葉爛煙雨晴, 鴨群未下媒先鳴.”

[射器】射禮所用的器物. 《周禮·地官·鄕師》:“黨共射器, 州共賓器.”《儀禮·鄕射禮》:“司射降自西階, 階前西面命弟子納射器.” 鄭玄注:“射器:弓, 矢, 決, 拾, 旌, 中, 籌, 楅, 豊也.”

[射雕】喩善射.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貴人將騎數十縱, 見匈奴三人, 與戰, 三人還射, 傷中貴人, 殺其騎且盡. 中貴人走廣, 廣曰:‘是必射雕者也.’”裴駰集解引文穎曰:“雕, 鳥也, 故使善射者射也.” 明高啓《贈馬冠軍》詩:“欲行渡狼河, 直擒射雕將.”

[射雕手】射雕的能手. 亦借指才技出眾的人. 《北齊書·斛律光傳》:“嘗從世宗於洹橋校獵, 見一大鳥, 雲表飛颺, 光引弓射之, 正中其頸. 此鳥形如車輪, 旋轉而下, 至地乃大雕也. 世宗取而觀之, 深壯異焉. 丞相屬邢子高見而嘆曰:‘此射雕手也.’”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姚合》:“<合>選集王維、祖詠等一十八人詩爲《極玄集》一卷, 序稱維等皆‘詩家射雕手’也.” 明楊愼《升庵詩話·錢珝詠史》:“<錢玷>括書詠史如此, 射雕手也.”

[射鴟都將】北魏拓跋干的美稱. 《魏書·元幹傳》:“太宗出遊於白登之東北, 幹以騎從. 有雙鴟飛鳴於上, 太宗命左右射之, 莫能中. 鴟旋飛稍高, 幹自請射之, 以二箭下雙鴟. 太宗嘉之, 賜御馬弓矢金帶一, 以旌其能, 軍中於是號曰:‘射鴟都將’.”

[射鮒】射取小魚. 《易·井》:“井谷射鮒, 甕敝漏.” 高亨注:“井谷猶井口也. 山口出水謂之谷, 故井口謂之井谷. 鮒, 小魚名. 甕, 汲水甁. 敝, 破也. 爻辭言:從井口以弓矢射井中之小鮒魚, 不能中魚, 反而穿其甕, 甕以破漏矣. 此比喩人行事所用之手段不適合客觀條件, 以致失敗.” 后用爲典實. 晉左思《吳都賦》:“雖復臨河而釣鯉, 無異射鮒於井谷.” 宋蘇軾《十二琴銘·九州璜》:“釣漁得九州之璜, 避紂得九州之王;湮沉乎射鮒之谷, 委虵乎鳳凰之堂.”

[射親】猶射靶. 親, 謂切中目標. 宋代亦爲馬射技藝的一種名目. 宋歐陽修《論宣毅萬勝等兵劄子》:“自到河東, 已及三年, 其射親踏硬弩, 比初到則漸慣熟.”《宋史·兵志九》:“<熙寧八年五月>藏景陳馬射六事:一、順騌直射, 二、背射, 三、盤馬射, 四、射親, 五、野戰, 六、輪弄.”

[射隱】1.審察隱微難知的事情. 漢劉向《說苑·雜言》:“文信侯李斯, 天下所謂賢也. 爲國計, 揣微射隱, 所謂無過策也;戰勝攻取, 所謂無強敵也.”2.猜測隱語. 《韓非子·難三》:“人有設桓公隱者, 曰:一難, 二難, 三難, 何也? 桓公不能射, 以告管仲. 管仲對曰:一難也, 近優而遠士……或曰, 管仲之射隱不得也, 士之用不在遠近.”

[射縞】用箭射薄絹. 喩事之易舉. 淸惲敬《西楚都彭城論》:“若其以百戰之燼, 生降之虜, 寄仇讎之號令, 驅鄕黨之儔匹. 一有擾動, 西楚廢其主, 刈其民, 若燎毛射縞耳.”

[射聲】1.漢代武官. 射聲校尉的簡稱. 漢武帝初置八校尉之一.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工射者也. 冥冥中聞聲則中之, 因以名也.” 南朝宋謝惠連《祭古塚文》:“射聲垂仁, 廣漢流渥.”2.比喩射技精良. 唐令狐楚《少年行》:“等閑飛鞚秋原上, 獨向寒雲試射聲.” 淸顧炎武《贈於副將元剴》詩:“乍領射聲兵, 南都已淪傾.”

[射擊】1.用火器向目標發射彈頭.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十六章:“郭祥的連隊, 時時准備應付意外, 剩下很少彈藥, 也不敢輕易射擊.” 楊笑影《赤子之心》:“狡猾的敵人把暗堡設在炮火射擊的死角上, 遠程炮打不到它.”2.體育運動的一種. 主要包括手槍和步槍等的訓練和競賽. 射擊競賽分成各種項目, 以命中的環數或靶數計算成績.

[射濤】以箭射巨浪. 宋范坰林禹《吳越備史·武肅王》:“八月, 始築捍海塘. 王因江濤沖激, 命強弩以射濤頭, 遂定基;復建候潮通江等城門.” 金麻革《上云內帥賈君》詩:“日出戈揮景, 江翻弩射濤.” 參見“射潮”.

[射禮】古代重武習射, 常舉行射禮. 射禮有大射、賓射、燕射、鄕射四種. 將祭擇士爲大射;諸侯來朝或諸侯相朝而射爲賓射;宴飲之射爲燕射;卿大夫舉士后所行之射爲鄕射. 《禮記·射義》“天子以射選諸侯” 唐孔穎達疏:“天子以射禮簡選諸侯以下德行能否.” 淸朱大韶以爲射禮有三:曰大射、燕射、鄕射, 無所謂賓射. 參閱《實事求是齋經義》.

[射騎】騎馬射箭.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李牧>日擊數牛饗士, 習射騎, 謹烽火, 多間諜, 厚遇戰士.”

[射藝】射箭的技藝. 《新唐書·泉男生傳》:“男生純厚有禮, 奏對敏辯, 善射藝.”

[射覆】1.古時的一種猜物遊戲, 亦往往用以占卜. 《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 置守宮盂下, 射之, 皆不能中.”顏師古注:“數家, 術數之家也. 於覆器之下而置諸物, 令闇射之, 故云射覆.”《三國志·魏志·管輅傳》:“季龍取十三種物, 著大篋中, 使輅射. 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種物.’先說雞子, 後道蠶蛹, 遂一一名之, 惟以梳爲枇耳.” 明黃瑜《楓林壬課》:“偶訪友人, 見案上眞四合, 戲謂君能射覆乎?”瞿秋白《論文學革命及語言文字問題》:“他們配代表中國民族嗎? 只有祭孔典禮, 投壺射覆, 或者上海大華飯店的跳舞.”2.酒令之一. 淸兪敦培《酒令叢鈔·古令》:“然今酒座所謂射覆, 設注意‘酒’字, 則言‘春’字、‘漿’字, 使人射之, 蓋春酒、酒漿也. 射者言某字, 彼此會意, 餘人更射. 不中者飲, 中則令官飲.”《紅樓夢》第六二回:“寶玉便說:‘雅坐無趣, 須要行令才好.’……探春便命平兒拈, 平兒向內攪了一攪, 用筯夾了一個出來, 打開一看, 上寫著‘射覆’二字.”3.掌射覆的方伎. 《舊唐書·順宗紀》:“丙午, 罷翰林醫工、相工、占星、射覆, 冗食者四十二人.”

[射鵠】箭靶. 《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又聞得沈經歷文武全才, 都來合他去射箭. 沈鍊敎把稻草紮成三個偶人, 用布包裹, 一寫‘唐奸相李林甫’;一寫‘宋奸相秦檜’;一寫‘明奸相嚴嵩’. 把那三個偶人做個射鵠.”《東周列國志》第五八回:“潘黨敎他那七層堅甲, 綳於射鵠之上.”

[射獵】打獵. 《史記·匈奴列傳》:“其俗, 寬則隨畜, 因射獵禽獸爲生業.” 漢賈誼《新書·數寧》:“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孰急也?” 宋蘇軾《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韻》:“道逢射獵子, 遙指狐兔奔.”

[射糧】舊指吃糧當兵. 《劉知遠諸宮調·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太原府文面做射糧, 欲待去、却徊徨.”

[射糧軍】金初諸路所募兼充雜役的士卒. 《金史·兵志》:“諸路所募射糧軍, 五年一籍, 三十以下、十七以上強壯者, 皆刺其面, 所以充雜役者也.” 元張國寶《羅李郞》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糧軍, 哥哥是好人.”

[射鞲】見“射韝”. 

[射韝】亦作“射鞲”. 

射箭用的皮制臂套. 《儀禮·鄕射禮》“袒決遂” 漢鄭玄注:“遂, 射韝也, 以韋爲之, 所以遂弦者也.”《說文·韋部》“韝” 淸段玉裁注:“射韝者, 《詩》之拾, 《禮經》之遂, 《內則》之捍也……凡因射箸左臂謂之射韝, 非射而兩臂皆箸之以便於事謂之韝.” 唐沈佺期《獨坐憶舊遊》詩:“童子成春服, 宮人罷射鞲.”


*專①[zhuānㄓㄨㄢ]

[《廣韻》職緣切, 平仙, 章. ]

亦作“剸”. “摶”的被通假字.亦作“耑”. “專”的繁體字.

1.收絲器. 2.純一;集中. 《易·繫辭上》:“夫乾, 其靜也專.” 韓康伯注:“專, 專一也.”《孫子·虛實》:“故形人而我無形, 則我專而敵分. 我專爲一, 敵分爲十, 是以十共其一也, 則我衆而敵寡.”《淮南子·精神訓》:“夫血氣能專於五藏而不外越, 則胸腹充而嗜欲省矣.”3.引申爲純篤. 宋葉適《長溪修學記》:“其俗樸而專, 和其靖.”4.一意;完全. 《史記·曹相國世家》:“參見人之有細過, 專掩匿覆蓋之.”《漢書·東方朔傳》:“朔上書陳農戰彊國之計, 因自訟獨不得大官, 欲求試用. 其言專商鞅、韓非之語也.” 郭小川《祝酒歌》:“林區的工人啊, 專愛在這兒跟困難作對!”5.滿. 宋司馬光《王安石乞退不允批答》:“卿文學高一時, 名譽專四海.” 參見“專車”. 6.肥厚. 參見“專膚”. 7.獨享;獨占. 《左傳·莊公十年》:“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孔子家語·入官》:“己有善, 勿專;敎不能, 勿怠.”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有蔣氏者, 專其利三世矣.”8.專斷;擅自行事. 《禮記·中庸》:“愚而好自用, 賤而好自專.”《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衛寧喜專, 公患之.”《舊唐書·石雄傳》:“我輩捍邊, 但能除患, 專之可也.” 宋蘇軾《問大夫無遂事》:“上之不足以利國, 下之不足以利民, 可以復命而後請. 當此之時而遂, 君子以爲專.”9.引申爲權重. 《戰國策·秦策五》:“應侯之用秦也, 孰與文信侯專?” 高誘注:“專, 權重也.”10.主持;掌管. 《禮記·檀弓下》:“我喪也斯沾, 爾專之, 賓爲賓焉, 主爲主焉.” 鄭玄注:“專, 猶司也.” 唐元稹《元玄度墓志銘》:“君泣曰:‘太夫人專門戶, 不宜乏使令.’”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宣和中百司庶府悉有內侍官爲承受, 實專其事, 長貳皆取決焉.”11.專攻;專門.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故士大夫子弟, 皆以博學爲貴, 不肯專儒.”《舊唐書·方伎傳·甄權》:“嘗因母病, 與弟立言專醫方, 得其趣旨.”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夫人之才, 成於專而毀於雜.” 陶行知《從五周年看五十周年》:“要學得專, 也學得博.”12.引申爲對某種學術或技能有特長. 參見“專家”. 13.單, 只是. 《韓非子·難二》:“夫一匡天下, 九合諸侯, 美之大者也, 非專君之力也, 又非專臣之力也.” 三國魏嵇康《明膽論》:“明以見物, 膽以決斷. 專明無膽, 則雖見不斷;專膽無明, 則違理失機.” 宋蘇軾《潮州修韓文公廟記》:“譬如鑿井得泉, 而曰水專在是, 豈理也哉!”14.小. 宋葉適《醉樂亭記》:“雖然地狹而專, 民多而貧, 外有靚袨都雅之形, 其實無名園傑榭, 尤花異木.” 參見“專室”. 15.古代陣法名. 參見“五陳”. 16.姓. 春秋吳有專諸.

專②[tuánㄊㄨㄢˊ]

[《集韻》徒官切, 平桓, 定. ]

同“摶”. “專”的繁體字.

1.聚集. 2.圓.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民專而長.” 鄭玄注:“專, 圜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至湯, 體長專, 小足, 左扁而右便.”《漢書·五行志下之上》:“蜺再重, 赤而專, 至衝旱.”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專, 員也. 若五月再重, 赤而員, 至十一月旱也.”

[專一】亦作“專壹”. 

1.同一;齊一. 《管子·重令》:“將帥不嚴威, 民心不專一, 陳士不死制, 卒士不輕敵, 而求兵之必勝, 不可得也.”《左傳·昭公二十年》:“若以水濟水, 誰能食之? 若琴瑟之專壹, 誰能聽之?”《東觀漢記·耿弇傳》:“臨淄諸郡太守相與雜居, 人不專一, 其聲雖大而虛, 易攻.”2.純淨不雜;專心一意. 《史記·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專一, 動合無形, 贍足萬物.”《漢書·元后傳》:“侍中太僕安陽侯舜往時護太子家, 導朕, 忠誠專壹, 有舊恩.”《朱子語類》卷六九:“主一之謂敬, 只是心專一, 不以他念亂之.” 王西彦《魚鬼》:“他大槪沒有發現我的來到, 他做什么都是專一的.”3.專門;一味. 《水滸傳》第四四回:“可再設三處酒館, 專一探聽吉凶事情.”《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原來李克用年紀雖然高大, 却專一好色.” 魯迅《三閑集·柔石作<二月>小引》:“倒也幷非如蜘蛛張網, 專一在待飛翔的遊人.” 段荃法《楊老固事略》十二:“是眞的, 俺村會計進城辦事, 專一拐到席匠鋪看過啦.”

[專一】亦作“專壹”. 

集中;聚集爲一. 《呂氏春秋·上農》:“民農則重, 重則少私義, 少私義則公法立, 力專一.” 宋范仲淹《奏陝西河北攻守等策》:“以我分散之兵, 拒彼專一之勢, 衆寡不敵, 遂及放敗.”

[專人】1.指專爲處理某事而派遣的人. 宋蘇軾《答王商彦書》:“專人遠來, 辱牋敎累幅, 稱述過重, 慰勞加等, 幸甚.”2.專門負責某項工作的人. 李準《耕云記》:“今天夜里九點鍾以前把柴禾都要運齊, 各區都要有專人負責.”

[專力】把力量或精神集中於某事. 唐柳宗元《興州江運記》:“戍人無虞, 專力待寇.” 宋蘇轍《西戎論》:“強者幷將弱國之兵, 蕩然南下而無復反顧之憂, 然後乃敢專力於中國而不去.” 淸梅曾亮《戶部郞中湯君墓志銘》:“而君是時專力爲詩歌.”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千八百四十四年<裴彖飛>訪偉羅思摩諦, 偉爲梓其詩, 自是遂專力於文, 不復爲優.”

[專己】1.固執己見. 《淮南子·主術訓》:“<孔子>作爲《春秋》, 不道鬼神, 不敢專己.”《漢書·劉歆傳》:“若必專己守殘, 黨同門, 妒道眞……甚爲二三君子不取也.”2.獨斷專行. 漢王充《論衡·辨祟》:“聖人舉事, 先定於義, 義已定立, 決以卜筮, 示不專己.”《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傳》:“毆擊吏人, 專己凶暴.”

[專比】指天干和地支上下相生. 古以專比之日爲吉日. 漢王充《論衡·詰術》:“甲乙有支干, 支干有加時. 支干加時, 專比者吉, 相賊者凶.” 黃暉校釋:“專比謂支干上下相生之日;賊謂上下相克之日.”

[專切】1.專一切實. 宋范仲淹《重奏定職田頃畝》:“仍令提點刑獄司專切覺察轄下官員職田.”《續資治通鑑·宋太宗雍熙二年》:“詔諸路轉運使及諸州長吏, 專切督察知會官吏等, 依時省視倉粟, 勿致毀敗.”2.專誠懇切. 明李贄《寄焦弱侯》:“所賴向往眞誠, 求友專切, 平居唯耽勝己友朋, 不如己者不願與處.”3.猶言專屬. 淸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二:“康熙年間, 命翰林按官職所掌撰告身文字, 無須臨事猝辦, 不必專切一人, 積弊廓淸, 無能行其私智.”

[專心】1.用心專一, 一心不二. 《韓非子·忠孝》:“專心於事主者, 爲忠臣.”《後漢書·馬援傳》:“初, 囂遣臣東, 謂臣曰:‘本欲爲漢, 願足下往觀之. 於汝意可, 即專心矣.’”浩然《豔陽天》第二三章:“焦振茂干活的時候非常專心, 旁邊就是有變戲法、唱戲的, 也不能擾亂他.”2.指專一之心. 唐慧偘《聽獨杵搗衣》詩:“令君聞獨杵, 知妾有專心.”3.齊心. 《史記·蘇秦列傳》:“大王誠能聽臣, 六國從親, 專心幷力壹意, 則必無彊秦之患.”

[專心一志】一心一意. 《荀子·性惡》:“今使塗之人伏術爲學, 專心一志, 思索孰察, 加日縣久, 積善而不息, 則通於神明, 參於天地矣.” 魯迅《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敎澤碑文》:“躬居山曲, 設校授徒, 專心一志, 啓迪後進.”老舍《四世同堂》三一:“他沒注意丁劉二人爲什么吵嘴, 正如同他沒注意上海戰事的誰勝誰敗. 他專心一志的要給若霞創造個新腔兒.”

[專心一意】一心一意. 《漢書·翟方進傳》:“其專心一意毋怠, 近醫藥以自持.” 漢陸賈《新語·懷慮》:“專心一意, 身無意外之交, 心無欹斜之慮.”

[專心致志】用心專一, 聚精會神. 《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爲數, 小數也;不專心致志, 則不得也.” 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泰西人士, 往往專心致志, 慘淡經營, 自少而壯而老, 窮畢生之材力心思, 以製造一物.” 徐特立《給湖南省幼兒師范學校的一封信》:“首先是要求搞幼兒敎育工作的同志自身要有高尙的共產主義的道德修養, 熱愛自己的專業, 專心致志, 鉆硏業務, 對培養好幼兒具有高度的責任感.”

[專刊】報刊以某項內容爲中心而編輯的一欄或一期. 亦用以稱有特定內容的單冊著作. 許傑《魯迅與蔣徑三》:“蔣徑三死后, 我們給他籌備出版的紀念專刊, 后來是出版的了.”

[專功】1.謂獨占其功. 宋周密《齊東野語·紹熙內禪》:“劾汝愚……倚虛聲, 植私黨, 以定策自居, 專功自恣等事, 遂罷汝愚相位.”2.專門的功效.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既是賢夫新亡求薦, 家中必然設立孝堂, 此需在孝堂內設籙行持, 方有專功實際.”3.猶專攻. 《宋書·律曆志下》:“臣少銳愚尙, 專功數術.”

[專平】公平. 《史記·酷吏列傳》:“其造請諸公, 不避寒暑. 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 然得此聲譽.”

[專史】關於專門學科的曆史. 如:哲學史、經濟史、文學史、美術史等.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序言》:“此稿雖專史, 亦粗略也.” 吳晗《再談神仙會和百家爭鳴》:“我認爲通史必需和專史結合.”

[專生】聚生. 《呂氏春秋·辯土》:“樹肥無使扶疏, 樹墝不欲專生而族居.” 高誘注:“專, 獨也.” 兪樾《諸子平議·呂氏春秋三》:“專, 讀爲摶……‘不欲專生者’, 不欲聚生也, 與‘族居’同義. 若訓專爲獨, 則與‘族居’義反矣.” 陳奇猷校釋:“兪說至確……若修剪部分莖葉, 不使其過於扶疏, 仍可獲得豊收, 故曰‘樹肥無使扶疏’. 至於種植墝薄之地, 苗稼最忌密聚. 蓋地肥既已不足, 密聚則相互奪肥, 造成上文所謂‘苗相竊’之惡果, 故曰‘樹墝不欲專生而族居’‘墝而專居則多死’.” 參見“專居”.

[專用】1.獨自行事. 《儀禮·喪服》:“婦人有三從之義, 無專用之道.”2.專寵用事. 《宋書·恩倖傳序》:“人主謂其身卑位薄, 以爲權不得重. 曾不知鼠憑社貴, 狐藉虎威, 外無逼主之嫌, 內有專用之功. 勢傾天下, 未之或悟.”3.專一使用. 宋蘇軾《論時政狀》:“內則不取謀於元臣侍從, 而專用新進小生.”4.專供某種需要或某個人使用的. 沈從文《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男的只我爸爸一個人, 坐在正屋他那唯一專用的太師椅上, 低下頭來一句話不說.”如:專用款;專用車床;專用汽車.

[專主】1.專一注重. 淸方苞《書<歸震川文集>後》:“抑所學專主於爲文, 故其文亦至是而止與!”2.獨斷. 《水滸後傳》第十二回:“但末將不敢專主, 乞差一位使臣同去稟知大元帥, 若是可行, 即來回覆.”《再生緣》第七回:“臣們不敢先專主, 請問龍心怎樣行?”

[專必】專一不易. 《論語·子罕》“毋必” 漢鄭玄注:“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故無專必.”

[專司】專門掌管. 淸趙澄鑑《賣茶娘》詩:“調羹糝蓼豈未諳, 茶事專司一鑪火.” 吳玉章《辛亥革命·暗殺活動的風行》:“至1905年后, 這種暗殺活動更爲擴大了, 同盟會特地組織了一個專司暗殺的部門.”

[專刑】專擅刑罰.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下專刑茲謂分威, 蒙而日不得明.” 唐高適《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詩:“諫官莫敢議, 酷吏方專刑.”

[專地】1.謂擅自處置領地. 《公羊傳·桓公元年》:“有天子存, 則諸侯不得專地也.” 何休注:“地皆不得專.”《漢書·匡衡傳》:“《春秋》之義, 諸侯不得專地, 所以壹統尊法制也.” 漢荀悅《申鑑·時事》:“大夫不專地. 人買賣由己, 是專地也.”2.引申爲割據. 《新唐書·柳冕傳》:“自安史亂常, 始有專地;四方多故, 始有不朝.” 宋葉適《兵總論二》:“自唐至德以後, 節度專地以抗上令, 喜怒叛服在於晷刻, 而藩鎮之禍, 當時以爲大論矣.”

[專臣】擅權之臣. 唐韓愈《讀<墨子>》:“《春秋》譏專臣, 不上同哉!”

[專吏】專權的官吏. 《三國志·魏志·蔣濟傳》:“當今柱石之士雖少, 至於行稱一州, 智效一官, 忠信竭命, 各奉其職, 可幷驅策, 不使聖明之朝有專吏之名也.”

[專有】獨占. 《列子·力命》:“田恒專有齊國.”《後漢書·荀彧傳》:“昔介子推有言:‘竊人之財, 猶謂之盜.’況君奇謨拔出, 興亡所係, 可專有之邪?”

[專列】專用列車的簡稱. 《光明日報》1984.5.24:“馬爾科維奇主席一行由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陪同乘專列從深圳回到廣州.”

[專至】專心致志. 唐元稹《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南陽郡王張公碑文》:“以檢儉同士卒勞苦, 居餘官皆謹愼專至如不及.”

[專任】1.一心信用. 《荀子·仲尼》:“主專任之.”《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天子乃命將帥, 選士厲兵, 簡練桀俊, 專任有功, 以征不義.”《資治通鑑·周愼靚王五年》:“於是燕王專任子之.”2.指專門擔任. 《後漢書·董卓傳》:“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邊章、韓遂, 使專任軍政.” 明張居正《纂修事宜疏》:“事必專任, 乃可圖成.”3.單獨依靠. 《三國志·魏志·杜畿傳》:“若使法可專任, 則唐虞可不須稷契之佐, 殷周無貴伊呂之輔矣.”

[專行】1.獨斷獨行. 《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三帥者專行不獲, 聽而無上, 衆誰適從!” 杜預注:“欲專其所行而不得.”《淮南子·主術訓》:“其立君也, 所以剬有司使無專行.”《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公子翬兵權在手, 伐鄭伐宋, 專行無忌.”2.佛敎語. 謂摒棄其余, 專崇一法. 《敎行信證·六本》:“專行者, 專修一善, 故曰專行.”3.獨特的德行. 宋葉適《奉議郞鄭公墓志銘》:“幼孤, 母林氏有專行, 切切課君從三兄學.”

[專名】1.使獨享名位. 《後漢書·皇后紀上·章德竇皇后》:“<后>欲專名外家而忌梁氏.” 唐陳子昂《諫刑書》:“拜圖巡洛, 有三皇之符;專名顯號, 有三皇之策.”2.專有名詞, 指人名、地名、機構、朝代、年號等. 如:魯迅;天津;南宋;崇禎.

[專名號】標點符號的一種, 即“--”, 用在文稿、書刊橫行文字的底下和豎行文字的左旁, 表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

[專州】專擅一州之政. 《後漢書·馬嚴傳》:“臣伏見方今刺史太守專州典郡, 不務奉事盡心爲國, 而司察偏阿, 取與自己, 同則舉爲尤異, 異則中以刑法, 不即垂頭塞耳, 採求財賂.”

[專弄】把持操弄. 《資治通鑑·漢順帝永和二年》:“太尉王龔以中常侍張昉等專弄國權, 欲奏誅之. 宗親有以楊震行事諫之者, 龔乃止.”

[專攻】專門硏究. 唐韓愈《師說》:“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姑老爺江泰是個專攻化學的老留學生, 到了北平, 就縱情歡樂, 盡量享受北平舒適的生活.”

[專志】專心. 宋歐陽修《與顏直講書》:“學館誠岑寂, 然塵事不到, 足以專志經籍.” 淸姚鼐《建昌新城陳母楊太夫人墓志銘》:“太夫人之始歸也, 能承舅姑以得其歡, 能任家事以佐凝齋, 使專志以成其業.”

[專車】1.占滿一車. 《國語·魯語下》:“吳伐越, 墮會稽, 獲骨焉, 節專車.” 韋昭注:“骨一節, 其長專車. 專, 擅也.” 吳曾祺《國語韋解補證》:“專車, 滿一車.”《文選·郭璞<江賦>》:“紫蚢如渠, 洪蚶專車.” 李善注引賈逵曰:“專, 滿也.”《晉書·和嶠傳》:“舊監令共車入朝, 時荀勗爲監, 嶠鄙勗爲人, 以意氣加之, 每同乘, 高抗, 專車而坐.” 宋蘇軾《谷林堂詩》:“稚竹眞可人, 霜節已專車.”2.專爲某人或某事行駛和使用的車輛. 瞿秋白《餓鄕紀程》七:“初到哈爾濱的時候, 還只聽見一種謠言, 說謝美諾夫橫梗在滿洲里赤塔之間, 火車不通, 只有專車能經過.”

[專足】專門派去投送緊要文書或物件的人. 淸黃輔辰《戴經堂日鈔》:“長沙專足回郡, 詢以省城情形, 據稱安堵如常.”

[專利】1.專謀私利. 《左傳·哀公十六年》:“若將專利以傾王室, 不顧楚國, 有死不能.”2.壟斷某種生產或流通以掠取厚利. 漢桓寬《鹽鐵論·㚆古》:“古者名山大澤不以封, 爲天下之專利也.”《明史·張四維傳》:“御史郜永春視鹽河東, 言鹽法之壞, 由勢要橫行, 大商專利.”3.專注敏銳.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人生幼小, 精神專利, 長成之後, 思慮散逸, 固須早敎, 勿失機也.”4.一項發明創造的首創者所擁有的受保護的獨享權益. 在實行專利保護制度的國家, 一般訂有專利法.

[專利權】1.依法批准的發明人或其權利受讓人, 對其發明成果, 在一定年限內依法享有的獨占權或專用權, 別人不得侵占. 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凡有新出奇巧之物, 繪圖貼說, 進之當事, 驗其確有實用, 即詳咨執政予以專利之權, 准給執照, 幷將名姓圖說刊入日報, 俾遐邇周知.”2.指獨占的權利. 張潔《沉重的翅膀》四:“愛情, 絕不是少男少女才享有的專利權. 即使在多年的老夫老妻之間, 也應該注意保持初婚時那種詩意和美麗.”

[專佞】專橫諂媚. 《楚辭·離騷》:“椒專佞以慢慆兮, 榝又欲充夫佩幃.” 王逸注:“言子椒爲楚大夫, 處蘭芷之位, 而行淫慢佞諛之志.”

[專兵】把持兵權. 明唐順之《覆勘薊鎮邊務首疏》:“臣嘗讀《史》《漢》, 光武以漁陽突騎定天下, 以至於唐藩鎮專兵, 而盧龍一道常虎視河北.”

[專決】1.片面地判斷. 《史記·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繳繞, 使人不得反其意, 專決於名而失人情.”2.獨自決斷. 《隋書·來護兒傳》:“吾在閫外, 事合專決, 豈容千里稟聽成規!”《明史·何福傳》:“帝以福有才略, 寵任逾諸將, 福亦善引嫌, 有事未嘗專決.” 淸王柏心《張軍門歌》:“閫外進退孰專決, 坐恨庸才制英傑.” 吳晗《朱元璋傳》第七章一:“丞相對一切庶務有權專決, 統率百官, 只對皇帝負責.”

[專君】專固君寵而擅權. 《申子·大體》:“一臣專君, 群臣皆蔽……亂臣不難破國也. 是以明君使其臣, 幷進輻湊, 莫得專君.” 漢王符《潛夫論·敘錄》:“當塗之人, 咸欲專君, 雍蔽賢主, 以擅主權.”

[專長】專門的學問技能;特長. 淸薛福成《保荐使才疏》:“或稍謝於專長, 未敢自信.”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然其專長, 終在辭賦, 製作雖甚遲緩, 而不師故轍.”

[專直】1.專心一意. 《列子·仲尼》:“衎衎然, 若專直而存雄者.” 淸唐甄《潛書·性才》:“凡德易識, 惟義爲難識. 內主易識, 外行難識. 主以專直, 行以變化.”2.一意直行. 唐柳宗元《吊樂毅文》:“嗟夫子之專直兮, 不慮後而爲防.”

[專固】1.猶固執.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體別》:“彊楷堅勁, 用在楨幹, 失在專固.”《周書·藝術傳·黎景熙》:“又勤於所職, 著述不怠. 然性尤專固, 不合於時. 是以一爲史官, 遂十年不調.” 淸陳確《答吳仲木書》:“正欲與諸同人各盡胸懷, 以求至當, 以開我專固之臆見耳.”2.猶專擅. 《後漢紀·皇后紀上·章德竇皇后》:“后寵幸殊特, 專固後宮.”3.堅定;專一. 唐元稹《盧士玫權知京兆尹制》:“盧士玫自居郞署, 執政者言其溫重不回, 守法專固;副內史事, 物議歸之.” 唐溫憲《程修己墓志》:“公幼而專固, 通《左氏春秋》.”

[專制】1.獨斷專行. 《韓非子·亡徵》:“嬰兒爲君, 大臣專制, 樹羈旅以爲黨, 數割地以待交者, 可亡也.”《史記·穰侯列傳》:“范雎言宣太后專制, 穰侯擅權於諸侯……於是秦昭王悟, 乃免相國.” 宋蘇軾《策略第一》:“權臣專制, 擅作威福, 是誅之而已也.” 林海音《城南舊事·代序》:“他溺愛我, 也鞭策我, 更有過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現他的專制.”2.控制;掌管. 《左傳·昭公十九年》:“若寡君之二三臣, 其即世者, 晉大夫而專制其位, 是晉之縣鄙也, 何國爲之?” 楊伯峻注:“內政而爲他國干涉, 是他國之縣邑也, 鄭何爲國家?”《漢書·西域傳下·烏孫國》:“昆莫年老國分, 不能專制, 乃發使送騫, 因獻馬數十匹報謝.”《北齊書·神武紀下》:“景(侯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 常有飛揚跋扈志.”《水滸後傳》第十九回:“那時郭藥師專制一路, 募兵三十萬, 心懷進退.”3.君主獨掌政權. 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九:“封建遺毒, 東方式的專制政體, 使官僚問題種得很深的根底.”

[專知】自以爲是. 《莊子·漁父》:“專知擅事, 侵人自用, 謂之貪.” 王先謙集解:“專知, 自謂予知也.”

[專使】專爲某事派遣的使者. 北周庾信《周柱國大將軍拓跋儉神道碑》:“大丞相書云:‘此之美事, 耳目之所未經. 歎賞無極, 故遣專使.’” 唐韓愈《與李翱書》:“離違久, 乍還侍左右, 當日懽喜, 故專使馳此, 候足下意, 幷以自解.”

[專征】1.受命自主征伐. 漢班固《白虎通·考黜》:“好惡無私, 執義不傾, 賜以弓矢, 使得專征.” 晉陶潛《命子詩》:“桓桓長沙, 伊勳伊德, 天子疇我, 專征南國.” 宋嶽飛《奏辭宣撫副使劄子》:“以宣撫之重名, 實寄專征之大事.”2.指擅自進行征伐. 《資治通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幽厲失德, 周道日衰, 綱紀散壞, 下陵上替, 諸侯專征, 大夫擅政, 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

[專命】不奉上命而自由行事. 《左傳·閔公二年》:“師在制命而已, 稟命則不威, 專命則不孝. 故君之嗣適不可帥師.”《尉繚子·勒卒令》:“世將不知法者, 專命而行, 先擊而勇, 無不敗者也.”《宋史·常楙傳》:“郡有水災, 發社倉粟以活飢民, 官吏難之, 楙先發而後請專命之罪.”

[專夜】專自侍寢. 亦指妃妾獨占寵愛. 《禮記·內則》“五日之御” 漢鄭玄注:“次夫人專夜, 則五日也.” 唐白居易《長恨歌》:“承歡侍宴無閒暇, 春從春遊夜專夜.” 宋陶穀《淸異錄·彩局兒》:“開元中, 後宮繁衆, 侍御寢者難於取捨, 爲彩局兒以定之. 集宮嬪用骰子擲, 最勝一人乃得專夜.”

[專注】專心注意.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蓋兵貴精不貴多, 精則有所專注, 多則散亂無紀.”柔石《二月》四:“他翻起一首極艱深的歌曲, 他兩眼專注地看在樂譜上.”

[專房】1.猶專夜, 專寵. 《後漢書·皇后紀下·安思閻皇后》:“后專房妒忌, 帝幸宮人李氏, 生皇子保, 遂鴆殺李氏.” 唐陳鴻《長恨歌傳》:“行同室, 宴專席, 寢專房.”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呂無病》:“入門數月, 擅寵專房.”2.指實際上作妾的婢女.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我好快活也. 專房, 擡上果桌來.”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專房, 一壁廂收拾鋪陳, 我與夫人歇息咱.”

[專門】1.獨立門戶, 自成一家.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部執峰峙, 諍論波濤, 異學專門, 殊途同致.”2.指某一門學問. 淸吳偉業《哭志衍》詩:“君撮諸家長, 弗受專門縛.”3.專從事某事或硏究某門學問. 《舊唐書·賈耽傳》:“間以衆務, 不遂專門, 績用尙虧, 憂愧彌切.” 淸陳康祺《燕下鄕脞錄》卷九:“錢塘丁處士敬, 韜伏荒江, 兀傲自負, 博物工詩, 尤專門金石之學.”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恰巧電台旁邊住了一位靑島客人, 專門做洋酒、罐頭、乳粉這一類生意.”4.專長.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術技名家》:“杭城有鬻杖丹膏者, 雖血穢狼藉, 一敷而愈……此雖小技, 亦有專門.”

[專門人民法院】我國在特定部門設立的審理特定案件的法院. 不按行政區劃設立, 亦不受理一般刑事案件. 19839月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除明確規定必須設立軍事法院外, 對於其他專門法院的設置, 不作具體規定, 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立.

[專門人民檢察院】我國在特定部門設置的檢察機關. 對其所管轄的范圍行使檢察權. 如軍事檢察院等. 因軍隊既高度集中而又分駐各地或隨時換防, 幷有高度機密性, 故在軍隊系統內分設各級軍事檢察院.

[專門名家】專精於某一門學問、技藝而享盛名的人. 宋蘇軾《德威堂銘》:“貫穿古今, 洽聞強記, 雖專門名家有不逮.” 宋陸遊《跋<曾文淸公詩稿>》:“方西漢時, 專門名家之師, 衆至千餘人, 然能自見於後世者寡矣.” 淸江藩《國朝經師經義·詩》:“訓詁聲音以《爾雅》爲主, 草木蟲魚以陸疏爲則, 可謂專門名家.”

[專門家】對某門學問有專門硏究或對某種技術有獨到造詣的人. 柯岩《特邀代表》:“我衷心祝願各條戰線都能成批湧現象王勝川和他的敎師集體這樣具有無產階級事業心的內行、專門家、實干家.”

[專門學校】泛指按專業門類設置的學校. 分高等專門學校和中等專門學校等. 高等專門學校如工業大學、農業大學、化工學院、外交學院等;中等專門學校如林業學校、水利學校、師范學校等. 巴金《家》二:“他們進的是外國語專門學校. 我早就告訴過媽了.” 丁玲《夢珂》:“澹明, 一個專門學校的圖畫敎員.”

[專居】猶專生. 《呂氏春秋·辯土》:“肥而扶疏則多粃, 墝而專居則多死.” 陳奇猷校釋:“上文云‘苗, 其弱也欲孤, 其長也欲相與居’, 猶言苗在幼弱時欲孤生, 長大時欲相與居處, 是‘生’指幼弱之時, ‘居’指長大之時. 此文‘不欲專生而族居’, 詳言之, 謂幼弱時不欲聚生, 長大時亦不欲族居也……下文僅作‘專居’者, 省文爾.”按, 舊說爲獨生. 高誘注:“專, 獨. 不能自蔭潤其根, 故多枯死也.” 參見“專生”.

[專陋】猶孤陋. 淸章學誠《文史通義·朱陸》:“問其何爲不學問, 則曰支離也;詰其何爲守專陋, 則曰性命也.”

[專封】1.擅自分封. 《穀梁傳·僖公二年》:“故非天子不得專封諸侯, 諸侯不得專封諸侯.”2.指無限占田.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下》:“《春秋》之義, 諸侯不得專封, 大夫不得專地. 今豪民佔田, 或至數百千頃, 富過王侯, 是自專封也.”按, 《申鑑·時事》作“諸侯不專封. 富人民田踰限, 富過公侯, 是自封也.”

[專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長官. 漢王充《論衡·辨祟》:“居位食祿, 專城長邑以千萬數, 其遷徙日未必逢吉時也.” 唐白居易《忠州刺史謝上表》:“豈意天慈, 忽加詔命, 特從佐郡, 寵授專城.” 淸劉大櫆《竇祠記》:“彼其受專城之寄, 百里之命, 君父之恩至深且渥也.”

[專城伯】古時州郡長官的別稱. 唐蘇頲《餞唐州高使君赴任》詩:“勿言行路遠, 所貴專城伯.”

[專政】1.獨攬政權.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懼其討也, 愬諸宣子曰:‘盈將爲亂, 以范氏爲死桓主而專政矣.’” 孔穎達疏:“以桓主已死, 其家衰弱, 故陵侮欒氏, 而專晉國之政矣.”《後漢書·申屠剛傳》:“平帝時, 王莽專政, 朝多猜忌.”《資治通鑑·晉惠帝太安元年》:“齊王越親而專政, 朝廷側目.”2.執政. 唐皇甫湜《韓文公神道碑》:“先生列言天下根本, 民急如是, 請寬緡民徭而免田租之敝, 專政者惡之.” 宋田況《儒林公議》:“陛下自專政以來, 三逐言事者矣, 若習以爲常, 不甚重惜, 則恐書於卷冊, 虧玷太平之治.”3.專管的政務. 淸史致諤《同治二年三月稟左宗棠》:“錢糧爲藩司專政, 所有各屬應征同治三年上忙新賦, 現亦次第啓征.”4.統治階級依靠國家機器對於敵對階級和敵對分子實行的強力統治. 魯迅《南腔北調集·我們不再受騙了》:“但無產階級專政, 不是爲了將來的無階級社會么?”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於這一切反社會主義的分子仍然必須實行專政. 不對他們專政, 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民主.”

[專柄】1.不待請命而行事的權柄. 唐元稹《加烏重胤檢校司徒制》:“蓋先王之懋典, 授之專柄.”2.獨攬權柄.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秦太師專柄十二年, 只成就得一胡邦衡.”《淸史稿·高宗紀》:“九月乙巳朔, 署廣西提督譚行義以安南鄭氏專柄, 淸化鎮邵郡公及黎鷟起兵與鄭氏內哄, 奏聞.”

[專威】獨擅威勢. 漢賈誼《過秦論》:“當此之時, 專威定功, 安危之本在於此矣.”《晉書·周處傳》:“<錢鳳>欲自託於充, 謀滅周氏, 使充得專威揚土.”

[專頁】報刊上登載特定內容的篇頁. 如:讀者來信專頁.

[專科】專門學科. 亦指專科學校. 吾廬孺《淸代北京竹枝詞·貴胄學堂》:“而今貴胄列專科, 功課平均嫖賭多.”

[專科學校】實施專業敎育, 修業年限較短的高等學校. 如師范專科學校、農林專科學校、水利專科學校等. 根據我國改革學制的決定:專科學校修業年限爲二年至三年, 招收高級中學畢業生及具有同等學力者入學.

[專科辭典】汇集或解釋某一門類學科或某個領域的專業詞語、專名和術語的辭典. 如《法學詞典》、《簡明中醫辭典》、《土木建筑工程辭典》、《計算機軟件詞典》等.

[專修】1.佛敎語. 專心修行. 《敎行信證·六本》:“專修者, 唯稱念佛名, 離自力之心.”2.集中學習某種課業. 如:專修科;專修英語.

[專信】1.偏信. 《南史·恩倖傳·施文慶》:“此等怏怏, 素不服官, 迫此事機, 那可專信.”《明史·陳龍正傳》:“蓋獄情至隱, 人命至重, 故不貴專信, 而取兼疑.”2.特別信任. 宋司馬光《功名論》:“審求天下之大賢, 而亟用之, 專信之, 舉社稷百姓而委屬之, 雖有至親不能奪也, 雖有至貴不敢爭也.”

[專狠】專橫殘忍. 《明史·郭子興傳》:“未幾, 大死, 子早住領其衆. 均用專狠益甚, 挾子興攻盱眙、泗州, 將害之.”

[專差】指特地派遣辦理某件公事的人. 《淸會典·都察院》:“每年春秋二季造冊, 專差咨送稽察宗人府衙門.”

[專美】獨享美名. 《書·說命下》:“爾尙明保予, 罔俾阿衡, 專美有商.” 宋葉適《送鄭虞任赴京西檢法官》詩:“前年浙東幕, 借助獲專美.” 淸繆艮《沈秀英傳》:“君鍾情人也, 曷不爲傳, 刊附集中, 使千百年後, 知有其人. 錢塘蘇小, 不得專美於前也.” 鄒韜奮《抗戰以來·自動奮發的千萬靑年》:“整千整百的女靑年奮發蹈厲地走出家庭, 奔赴前線, 不讓男同胞專美.” 周恩來《致鄭洞國信》:“望與我前線肖勁光、肖華兩將軍進行接洽, 不使吳化文、曾澤生兩將軍專美於前.”

[專室】小室. 《淮南子·脩務訓》:“獨守專室而不出門, 使其性雖不愚, 然其知者必寡矣.” 高誘注:“專室, 小室也.” 漢桓寬《鹽鐵論·輕重》:“父子夫婦內藏於專室土圜之中.”

[專祠】爲特定的人或神設立的祠宇. 舊以有大功德於民者, 得敕封神號專立祠廟. 以身殉職或親民之官, 亦得在立功或原任地方建立專祠.

[專屋】猶專室. 漢桓寬《鹽鐵論·貧富》:“公輸子能因人主之材木, 以構宮室臺榭, 而不能自爲專屋狹廬, 材不足也.”

[專員】1.專爲某事派遣人員.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刹海市》:“諸海龍君, 皆專員來賀.”2.擔任某項專門職務的人員. 《淸史稿·兵志七》:“槍炮彈藥, 收發考驗, 則總管軍火專員主之.” 魯迅《故事新編·理水》:“大家在水陸兩面, 探頭探腦的悉心打聽, 才明白原來那兩位只是考察的專員, 却幷非禹自己.”3.省、自治區所派的行政專區負責人. 李準《兩代人》:“我就這樣, 專員也見過, 省長也見過, 當廠長就得剪短頭發?”

[專員公署】省稱“專署”. 我國原在省、自治區下的專區設立的派出機關. 代表省、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督促、檢查、指導所轄縣、市人民委員會的工作, 幷辦理上級人民委員會主管部門交辦的事項. 1978年憲法改稱“行政公署”.

[專氣】道敎語. 固守精氣. 唐白居易《故饒州刺史吳府君神道碑銘序》:“既冠, 喜道書, 奉眞錄, 每專氣入靜, 不粒食者累歲.” 參見“專氣致柔”.

[專氣致柔】道敎語. 謂結聚精氣使身體柔順. 《老子》:“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 能如嬰兒乎?”河上公注:“專守精氣使不亂, 則形體應之而柔順.” 晉阮侃《宅無吉凶攝生論》:“專氣致柔;少私寡欲.”

[專條】1.專門的條款. 2.條約的一種, 猶言專門條例、特別條例. 其范圍較普通條約爲狹, 一般僅限於某一問題, 且常含繼續及補充性質.

[專殺】1.擅自殺人. 《漢書·刑法志》:“吏不專殺, 法無二門, 輕重當罪, 民命得全.”《舊唐書·柳仲郢傳》:“富平縣人李秀才, 籍在禁軍, 誣鄕人斫父墓柏, 射殺之. 法司以專殺論.”2.指無須稟命而可誅戮. 漢班固《白虎通·考黜》:“賜以鈇鉞, 使得專殺.”《遼史·聖宗紀六》:“翌日, 賜合卓劍, 俾得專殺.”

[專席】1.單席. 與“重席”相對. 《禮記·曲禮上》:“有憂者, 側席而坐;有喪者, 專席而坐.” 鄭玄注:“專, 猶單也.” 孔穎達疏:“古時貴賤有重席之禮. 若父母始喪, 寢苫無席. 卒哭後乃有, 芐剪不納. 自齊衰以下, 始喪而有席, 幷不重, 降居處也.”2.獨坐一席. 《漢官儀》:“御史大夫、尙書令、司隸校尉皆專席, 號‘三獨坐’.”《後漢書·宣秉傳》:“光武特詔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尙書令會同, 幷專席而坐, 故京師號曰‘三獨坐’.” 唐元稹《代李中丞謝官表》:“誰謂天眷曲臨, 過蒙奬拔, 坐令專席, 位忝中司.”3.專設的席位. 如:敎師專席;來賓專席.

[專恣】1.專橫放肆. 《漢書·劉向傳》:“是後尹氏世卿而專恣, 諸侯背畔而不朝, 周室卑微.”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儀因奏:天后專恣, 海內失望, 請廢黜以順天心.”《明史·明玉珍傳》:“於是諸大臣用事, 而友仁尤專恣, 國權旁落, 遂益不振.”2.縱任. 《周書·樂運傳》:“堯舜至聖, 尙資輔弼, 比大尊未爲聖主, 而可專恣己心?”

[專悍】專橫凶暴. 《新唐書·劉貞亮傳》:“川東節度使李康爲辟所破, 囚之. 崇文至, 辟歸康求雪, 貞亮劾以不拒賊, 斬之, 故以專悍見訾.”

[專家】1.指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硏究或特長的人. 南朝梁沈約《到著作省表》:“臣藝不博古, 學謝專家.” 淸薛福成《應詔陳言疏》:“中國則不然, 凡百工技藝, 視爲鄙事, 聰明之士不肯留意於其間, 此所以少專家也.” 柯岩《船長》:“這可是國際港口, 面對的都是專家, 一張嘴就知道你有多少斤兩.”2.指學術上的某一家. 《淸史稿·儒林傳序》:“後如孔廣森之於公羊《春秋》, 張惠言之於孟虞《易》說……皆專家孤學也.”

[專案】專門處理的案件或重要事件. 陶斯亮《一封終於發出的信》:“專案人員問您還有什么話要講, 您沉思了一下, 一字一句地說:‘……我有權利保留自己的意見.’”

[專書】就某一專題而編寫的著作. 魯迅《花邊文學·零食》:“出版界的現狀, 期刊多而專書少, 使有心人發愁.” 李霽野《意大利詩歌和散文的搖籃--翡冷翠》:“意大利的作家、敎授們訪問我國后, 多米都寫了文章介紹我國的情況, 有的還寫了專書.”

[專務】1.專心致力. 《史記·秦始皇本紀》:“遠邇辟隱, 專務肅莊.” 宋蘇軾《上皇帝書》:“我仁祖之馭天下也, 持法至寬, 用人有敘, 專務掩覆過失, 未嘗輕改舊章.”《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從此上任之後, 專務鎮靜, 軍民安堵, 威名更勝.” 章炳麟《偽<民報>檢舉狀》:“諸君試念天下有專務黷貨而可以克定大業者乎?”2.指專心致力之事.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今敎童子, 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爲專務.”

[專責】1.獨負責任. 淸葉夢珠《閱世編·科舉五》:“以公閱反有推委之弊, 不若仍舊分房, 倘有情弊, 可以專責.”2.指專門擔負的責任. 蕭軍《五月的礦山》附錄《烏金礦區露天礦崩岩事件調查記》:“事前既無分工, 當然就沒專責, 當然也就討論不出什么結果來啦.”

[專赦】特予赦罪. 《前漢書平話》卷上:“朱公問:‘奏帝如何?’嬰曰:‘帝與之專赦二人.’”

[專執】1.擅自捕人. 《公羊傳·定公元年》:“大夫之義, 不得專執也.” 何休注:“大夫不得專相執, 辟諸侯也.”2.猶固執. 《南齊書·蕭坦之傳》:“<蕭坦之>剛佷專執, 群小畏而憎之.” 淸龍啓瑞《春秋王不稱天辨》:“捨明明可據之傳, 而倡爲異說, 是欲專執己見, 而不顧削足而適屨也.”

[專授】謂君主授臣以特權. 《管子·明法》:“故君臣共道則亂, 專授則失.” 馬王堆漢墓帛書《伊尹·九主》:“是故專授, 失正之君也, 過在主.”

[專著】專門著作.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序論》:“在中國佛敎史硏究方面, 最早的是境野黃洋, 他陸續發表有《講話》、《硏究》、《精史》等一些專著.”

[專專】1.用心專一. 《楚辭·九辯》:“計專專之不可化兮, 願遂推而爲臧.” 劉永濟校釋:“此自計己專一不變之初心……專專, 純一也.” 唐韓愈《㚆志賦》:“始專專於講習兮, 非古訓爲無所用其心.”2.形容精神專注. 唐白居易《爲宰相賀赦表》:“天下之目專專然, 觀陛下之動;天下之耳顒顒然, 聽陛下之言.”3.專門;特地. 《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三巧兒道:‘明日專專望你.’”《西遊記》第三十回:“因這般想你, 專專敎我來請你的.”

[專專】聚集貌. 《詩·豳風·東山》“有敦瓜苦, 烝在栗薪” 毛傳:“敦, 猶專專也.” 鄭玄箋:“此又言婦人思其君子之居處, 專專如瓜之繫綴焉.” 陸德明釋文:“專, 徒端反.” 陳奐傳疏:“專專者, 聚之意.”

[專區】“地區”的舊稱. 我國介於省、自治區與縣、市之間的行政區域, 下轄若干縣、市. 1975年改稱“地區”.

[專常】經常. 《醒世姻緣傳》第七五回:“又說街兩旁都是無底的臭溝, 專常掉下人去, 直等淘陽溝才撈出臭骨拾來, 你千萬與那淹死鬼做了替身, 也是你的陰騭.”

[專國】把持國政. 《北史·常景傳》:“景以婦人無專國之理, 家令不得有純臣之義.” 唐李德裕《汩羅》詩:“都緣靳尙圖專國, 豈是懷王厭直臣.”《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於是楊國忠方專國, 權勢可炙.”

[專偪】擅權脅迫. 《後漢書·董卓傳》:“帝忌操專偪, 乃密詔董承, 使結天下義士共誅之.”

[專欲難成】獨圖私欲難以成事. 《左傳·襄公十年》:“子産曰:‘衆怒難犯, 專欲難成. 合二難以安國, 危之道也.’” 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昔子産焚載書以弭衆言, 賂伯石以安巨室, 以爲衆怒難犯, 專欲難成.”

[專許】擅自許諾. 《三國志·吳志·呂范傳》:“初策使范典主財計, 權時年少, 私從有求, 范必關白, 不敢專許, 當時以此見望.”

[專習】1.專任近臣. 《韓非子·亡徵》:“挫辱大臣而狎其身, 刑戮小民而逆其使, 懷怒思恥而專習則賊生, 賊生者, 可亡也.”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韓非子》:“王先愼云:習字疑誤, 未詳所當作. 按習字不誤. 專習, 謂專於近習也.”2.專門練習. 《宋史·高宗紀五》:“選兵專習弓弩, 立格按試.”

[專款】指定只能用於某項事務的款項. 如:敎育專款;專款專用.

[專場】1.謂在一定場所無所匹敵. 漢應瑒《斗雞》詩:“專場驅衆敵, 剛捷逸等群.” 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中第爭無敵, 專場戰不疲.”2.劇場、影院等專爲某一部分人演出或放映的場次. 亦指特定內容的演出. 如:招待專場;曲藝專場.

[專壹】見“專一”. 

[專達】1.不經稟報自行上達. 《周禮·天官·小宰》:“一曰天官, 其屬六十, 掌邦治, 大事則從其長, 小事則專達.” 孫詒讓正義:“《士昏禮》注云:達, 通達也. 此專達, 亦謂修其職事, 以自通達於王.” 唐杜甫《鹿頭山》詩:“仗鉞非老臣, 宣風豈專達.” 唐柳宗元《叔父殿中侍御史墓表》:“既而祿不及伐冰, 政不獲專達.”2.用於信函結尾. 專此奉達的略語.

[專敬】專心敬愼.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三:“<王凝>曾典絳州, 於時司空圖侍郞方應進士舉, 自別墅到郡謁見後, 更不訪問親知. 閽吏遽申:‘司空秀才出郭矣.’或入郭訪親知, 即不造郡齋. 瑯琊(指王凝)知之, 謂其專敬, 愈重之.”

[專朝】獨攬朝政. 《後漢書·皇后紀下·懿獻梁皇后》:“時太后秉政而梁冀專朝, 故后獨得寵幸, 自下莫得進見.”《資治通鑑·晉惠帝元康元年》:“於是賈后專朝, 委任親黨.”

[專掌】專門主管或從事某項工作. 《東觀漢記·魏應傳》:“諸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 使應專掌難問.”

[專貴】獨占尊位. 《後漢書·仲長統傳》:“是故收其奕世之權, 校其從橫之埶, 善者早登, 否者早去, 故下土無壅滯之士, 國朝無專貴之人.”

[專程】專爲某事而去某地. 程, 旅程, 路程. 曹靖華《飛花集·小米加步槍》:“一九三三年, 我回國后, 在該年底, 利用寒假, 專程由京赴滬, 去探望闊別已久, 懷念殷切的魯迅先生.” 趙熙《長城魂》四:“爲了柳花的事, 我專程跑了公社.”

[專策】獨自決定的策略. 晉潘嶽《關中》詩:“將無專策, 兵不素肄.”

[專集】1.指某一作者的集子. 淸何琇《樵香小記·鄭風》:“夫古人之詩, 不似後來家有專集, 輶軒所採, 特里閭所歌而已.” 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先看幾種名家的選本, 從中覺得誰的作品自己最愛看, 然后再看這一個作者的專集.” 孫犁《澹定集·答吳泰昌問》:“我忘記了它是葉紹鈞的一人的專集呢, 還是幾位作家的合集.”2.以某一內容或某一文體爲中心而編輯的集子. 李霽野《意大利詩歌和散文的搖藍--翡冷翠》:“加拉曼德力敎授主編的《橋》(雜志), 出了厚厚的一冊專集《今日的中國》.” 許傑《許傑散文選集>自序》:“你的論文, 我也知道你出版過專集.”

[專道】獨占道路. 《禮記·雜記上》:“乘人專道而行.” 孔穎達疏:“《既夕禮》云:‘屬引.’鄭注:‘引, 古者人引柩專道行, 謂喪在路不辟人也.’”

[專愎】專擅執拗. 《史記·伍子胥列傳》:“子胥專愎強諫, 沮毀用事, 徒幸吳之敗, 以自勝其計謀耳.”《資治通鑑·晉惠帝永熙元年》:“駿爲政, 嚴碎專愎, 中外多惡之.”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張方二相》:“嘉靖議禮諸臣, 其最專愎者, 無如張蘿峰.”

[專肆】專權肆行. 宋章如愚《山堂考索·齊人歸田辨》:“夫子雖爲大夫, 遭定公之孱懦, 三家之專肆, 未幾齊歸女樂, 即致政而去.”《明史·劉台傳》:“文皇帝始置內閣, 參預機務, 其時官階未峻, 無專肆之萌.”

[專勢】專擅權勢. 《漢書·梅福傳》:“是時成帝委任大將軍王鳳, 鳳專勢擅朝, 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 譏刺鳳, 爲鳳所誅.”《晉書·庾敳傳》:“象(郭象)後爲太傅主簿, 任事專勢.”

[專蒙】固陋愚昧. 唐陳子昂《爲僧謝講表》:“某實專蒙, 昧於至道.”

[專電】新聞記者專爲派出單位拍回的電訊(區別於一般的通訊社供稿). 

[專業】1.專門從事某種學業或職業. 《後漢書·獻帝紀》:“今耆儒年逾六十, 去離本土, 營求糧資, 不得專業.”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至如仲任置硯以綜述, 叔通懷筆以專業, 既暄之以歲時, 又煎之以時日.”《續資治通鑑·宋太宗淳化二年》:“願精選五經博士, 增其員, 各專業以敎胄子, 此風化之本.” 巴金《在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發獎大會上的講話》:“其中有專業作家, 有業余作家, 有熟悉的, 也有第一次見面的.”2.專門的學問. 唐李嶠《上張明府書》:“嶠西垂之賤吏耳, 技非專業, 未始存於劍書.”3.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所分的學業門類. 《花城》1981年第5期:“一個文科大學的考生却接到了衛生學校的錄取通知, 盡管我根本就沒有報過這個專業.”4.產業部門的各業務部分.

[專業戶】指我國農村中按專業分工、以專門生產技能從事某種專業性生產的農戶. 《人民日報》1983.7.22:“專業戶、重點戶的出現, 使廣大群眾打開了視野, 發展很快. 他們從事購銷、養殖、服務、長途販運、采礦、加工等專業性生產, 既充分地利用了當地資源的優勢, 又發揮了社員個人專長.”《中國靑年報》1984.5.15:“鳳陽縣二萬五千多個專業戶過去大部分是糧食專業戶, 現在養魚、養牛、養蜂、運銷等專業戶逐步增加.” 陳世旭《驚濤》:“大隊和公社曾經打算在這里開一次專業戶致富現場會, 動員了幾次, 都被老九元一口拒絕了.”

[專業村】指我國農村中按專業分工、以專門生產技能從事某一行業的村莊. 《人民日報》1984.7.24:“金塔縣中東鄕今年出現了養雞、種瓜、笤把、建筑四個專業村.”

[專業敎育】由各種類型的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等施行的、培養專門人才的敎育. 

[專業課】高等學校以及其他專業學校中, 使學生具有必要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課程.

[專愚】謂用心專一而至不通情事. 《後漢書·朱穆傳》:“及壯耽學, 銳意講誦, 或時思至, 不自知亡失衣冠, 顛隊(墜)阬岸. 其父常以爲專愚, 幾不知數馬足.”

[專號】以某項內容或某一文體爲中心而編成的一期刊物. 許傑《魯迅與蔣徑三》:“那是由我主編, 汇集了一些朋友的紀念文章, 借當時杭州出版的《晨光》半月刊, 出版了一期蔣徑三紀念專號.” 孫犁《澹定集·<曼晴詩選>序》:“前些日子, 我見到他寄來的兩本詩專號.”

[專署】專員公署的簡稱. 趙樹理《楊老太爺》:“要是沒有問題的話, 后天下午還可以乘專署的汽車趕回專署去!”詳“專員公署”.

[專節】專一不變的節操. 《晉書·山濤傳》:“濤以微苦, 久不視職. 手詔頻煩, 猶未順旨. 參議以爲無專節之尙, 違在公之義.”

[專愛】獨受憐愛. 三國魏曹植《平原懿公主誄》:“專愛一宮, 取玩聖皇.”

[專亂】專權作亂.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二》:“是時, 李傕等專亂.”

[專誠】1.專心誠意. 《淮南子·主術訓》:“心不專一, 不能專誠.” 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五:“那些人差不多都是電影界的精華, 而他們也都是受著極菲薄的待遇, 專誠爲抗戰服務的.”2.猶言特地. 《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家兄恐別人請不動先生, 所以叫小弟專誠敦請的.”《孽海花》第十四回:“這是曉得太太喜歡吃揚州菜, 專誠到揚州去弄來的.” 王西彦《古屋》第三部五:“我早想專誠來拜訪你一次, 來正式恭賀你喬遷之喜.”

[專誅】不請命而誅殺. 《後漢書·樊鯈傳》:“帝怒曰:‘諸卿以我弟故, 欲誅之, 即我子, 卿等敢爾邪!’鯈仰而對曰:‘……如令陛下子, 臣等專誅而已.’”

[專意】1.專心;心思專用於某事. 《韓非子·有度》:“古者世治之民, 奉公法, 廢私術, 專意一行, 具以待任.”《漢書·貢禹傳》:“古者不以金錢爲幣, 專意於農.” 宋陳師道《擬御試武舉策》:“夫武侯之縱敵, 務勝其心以持久, 專意東方而無後憂, 可謂善畫矣.”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唐玄宗>自中年以后迷信神仙符籙, 專意漁色享受.”2.特意. 《漢書·郊祀志下》:“夫周秦之末, 三五之隆, 已嘗專意散財, 厚爵祿, 竦精神, 舉天下以求之矣.” 宋梅堯臣《戲作嫦娥責》詩:“裴生亦有如此作, 專意見責心未夷.”

[專經】1.專硏經學;專治某一經或某幾經. 《魏書·李瑒傳》:“每謂弟郁曰:‘士大夫學問, 稽博古今而罷, 何用專經爲老博士也?’” 宋葉適《包顒叟挽詞》:“養志諸郞事, 專經永夜殘.”2.指專習某經. 《宋史·選舉志一》:“凡專經進士, 須習兩經.”

[專靜】純朴敦厚, 沉靜不浮躁.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渤海吳興宗秀長, 專靜不渝.” 宋蘇軾《答陸道士書》:“羅浮有一鄧道士名守安, 專靜有守.”

[專摺】專就某事所上之奏折. 淸黃輔辰《戴經堂日鈔》:“當經專摺上其事, 廷寄著該省查覆.”《老殘遊記》第三回:“宮保聽著很是喜歡, 所以打算專摺明保他.”

[專輒】專斷, 專擅.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西晉已往字書, 何可全非, 但令體例成就, 不爲專輒耳.”《晉書·劉弘傳》:“敢引覆餗之刑, 甘受專輒之罪.” 宋文天祥《提刑節制司與安撫司平寇循環曆》:“司存不過奉行指揮, 每事無所專輒.”

[專厲】一味激勵. 《漢書·趙廣漢傳》:“所居好用世吏子孫新進年少者, 專厲彊壯蠭氣, 見事風生, 無所回避, 率多果敢之計, 莫爲持難.”

[專對】1.謂任使節時獨自隨機應答. 《論語·子路》:“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 不達;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雖多, 亦奚以爲?” 何晏集解:“專, 猶獨也.”《漢書·王吉傳》:“光祿勳匡衡亦舉駿有專對材.”顏師古注:“謂見問即對, 無所疑也.”《明史·劉定之傳》:“今宜擇內藴忠悃, 外工專對, 若陸賈、富弼其人者, 使備正介之選, 庶不失辭辱國.”2.單獨應對. 《後漢書·馬援傳》:“客卿幼而岐嶷, 年六歲, 能應接諸公, 專對賓客.” 唐元稹《翰林學士承旨記》:“大凡大誥令、大廢置, 丞相之密畫, 內外之密奏, 上之所甚注意者, 莫不專對, 他人無得而參.”

[專僭】專擅僭越. 《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有士吏數輩, 怨賽音諤德齊不己用, 至京師誣其專僭數事.”

[專精】1.專心一志.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考之內敎, 縱使得仙, 終當有死, 不能出世, 不願汝曹專精於此.” 唐韓愈《精衛銜石填海》詩:“人皆譏造次, 我獨賞專精.” 宋周煇《淸波別志》卷下:“凡諸藝業, 未有學而不得者, 病在心力懈怠, 不能專精耳.” 魯迅《花邊文學·正是時候》:“他看看小康者, 是這么閑適, 看看急迫者, 是這么專精, 這, 就總應該有些道理.”2.專一求精. 《後漢書·桓榮傳》:“今皇太子以聰叡之姿, 通明經義, 觀覽古今, 儲君副主莫能專精博學若此者也.” 唐劉知幾《史通·申左》:“然則儒者之學, 苟以專精爲主, 止於治章句, 通訓釋, 斯則可矣.” 元劉祁《歸潛志》卷八:“有司如此, 欲學子輩專精難矣.”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晏元獻、歐陽文忠皆工詞, 而皆出小山下, 專精之詣固應讓渠獨步.”3.謂聚精凝神. 《呂氏春秋·論威》:“幷氣專精, 心無有慮, 目無有視, 耳無有聞, 一諸武而已矣.” 許維遹集釋:“‘幷’爲‘屛’之初文.” 陳奇猷校釋:“許說是. 凡人專心致志於一事皆屛蔽其氣息而爲之, 即所謂‘幷氣專精’也.”

[專綫】某些部門專用的交通線路或通訊線路. 如:軍用專線;礦山的鐵路專線.

[專綜】獨自總攬. 《晉書·石季龍載記上》:“扁聰辯明斷, 專綜機密之任.”

[專賣】1.專門出售. 宋吳自牧《夢粱錄·面食店》:“更有專賣諸色羹湯、川飯, 幷諸煎肉魚下飯.”2.國家對某種消費物品的生產和銷售, 由專賣部門獨占經營和管理的制度. 我國古代稱爲“榷”, 如榷鹽、榷酒、榷茶. 白危《被圍困的農莊主席》:“‘酒是全體莊員分喝了, 你說怎么辦罷!’葉柏壽大聲嚷起來, ‘專賣公司只供應我們五百斤, 我們有一千八百戶人家, 不夠分.’”如:煙酒專賣.

[專慤】專誠篤實. 漢劉向《列女傳·蔡人之妻》:“宋女專慤, 持心不頃(傾).” 宋司馬光《爲文相公求退第二表》:“天恩留連, 未見識察;物意專慤, 期於感通.” 明范濂《云間據目抄·錢廉》:“生平醇謹專慤, 不與物忤.”

[專橫】專斷強橫. 《南史·謝弘微傳》:“中書舍人黃睦之, 家居烏程, 子弟專橫, 前太守皆折節事之.”《明史·高拱傳》:“拱既逐貞吉, 專橫益著.” 朱德《新農村》詩:“解放農人歌自得, 專橫地主莫高飛.” 袁靜《伏虎記》第三三回:“五年來, 這個狂妄、專橫、自以爲不可一世的惡魔, 在這間辦公室里指手劃脚, 發號施令, 干盡了壞事.”

[專橫跋扈】語本《後漢書·梁冀傳》:“帝少而聰慧, 知冀驕橫, 嘗朝群臣, 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 后以“專橫跋扈”謂專斷強暴. 黃酼璜《關於藝術細節》:“魯迅小說《離婚》……處於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勢力的代表七大人, 作者沒有從聲色上羅列很多的材料揭露其專橫跋扈, 主要通過兩個藝術細節加以刻劃.”

[專膚】厚肉. 《儀禮·士虞禮》:“用專膚爲折俎, 取諸脰膉.” 鄭玄注:“專, 猶厚也.”

[專魯】固執遲鈍. 唐柳宗元《答貢士沈起書》:“僕之樸騃專魯, 而當惠施、鍾期之位, 深自恧也.”

[專諸】春秋時刺客. 吳國堂邑(今江蘇省六合縣)人. 伍子胥知吳公子光欲殺吳王僚以自立, 乃荐專諸於光. 吳王僚十二年, 光伏甲士而具酒請王僚, 使專諸置匕首魚腹中, 乘進獻時刺僚. 僚立死, 左右亦殺專諸. 公子光出其伏甲盡滅王僚之徒, 遂自立爲王, 是爲闔閭. 事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史記·吳太伯世家》及《刺客列傳》. 專諸, 《左傳》作“鱄設諸”, 或作“剸諸”、“鱄諸”.

[專論】以某一專題爲中心內容的論文. 魯迅《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據我所記得, 是創造社也不再審查商務印書館出版物的誤譯之處, 來作專論了.”

[專閫】專主京城以外的權事. 語本《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 跪而推轂曰:‘閫以內者, 寡人制之;閫以外者, 將軍制之.’”裴駰集解引韋昭曰:“此郭門之閫也. 門中橛曰閫.” 后稱將帥在外統軍爲“專閫”. 淸吳偉業《贈馮子淵總戎》詩:“令公專閫擁旌旄, 雕鶚秋風賜錦袍.” 淸兪正燮《癸巳存稿·武殿試》:“綠營人員應略曉文案, 至專閫大員, 尤宜明曉.”

[專戮】擅自殺戮. 《左傳·襄公六年》:“同罪異罸, 非刑也. 專戮於朝, 罪孰大焉.”《北史·齊宗室諸王傳下論》:“然專戮之釁, 未之或免.”

[專據】獨占. 《後漢書·劉永傳》:“永遣使拜憲翼漢大將軍, 步輔漢大將軍, 與共連兵, 遂專據東方.”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愚以爲軍中之書記, 節度使之喉舌. 指事立言而上達, 思中天心;發號出令以下行, 期悅人意. 諒非容易, 而可專據.” 淸管同《餘霞閣記》:“今陶君築室不於家, 而置諸僧舍, 示其可共諸人, 而己之不欲專據也.”

[專擅】1.獨攬. 《漢書·蕭望之傳》:“望之、堪、更生朋黨相稱舉, 數譖訴大臣, 毀離親戚, 欲以專擅權勢, 爲臣不忠, 請謁者召致廷尉.” 漢王充《論衡·福虛》:“一國之君, 專擅賞罰.”2.擅自行事. 唐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安危事》:“國家乃以其不奉璽書, 妄破回紇部落, 責其專擅, 不許入朝.” 淸昭槤《嘯亭雜錄·世祖勤政》:“凡大臣專擅如陳名夏、譚泰、陳之遴、劉正宗輩, 無不立正典刑.” 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三四》:“但總而言之:殊爲專擅. 尙希曲予海涵.”

[專機】專爲某人、某事特別飛行的飛機, 或某人專用的飛機. 蕭乾《未帶地圖的旅人》:“一次爲了讓我及時抵達一個地方, 他們甚至爲我開過一趟專機.”如:總統專機.

[專輯】以某一特定內容爲中心編輯而成的書刊. 如: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專輯.

[專勳】獨當一面所立的功勳. 《新唐書·河間王孝恭傳》:“隋亡, 盜賊遍天下, 皆太宗身自討定, 謀臣驍帥幷隸麾下, 無特將專勳者, 惟孝恭獨有方面功以自見云.”

[專錄】總攬. 《資治通鑑·晉穆帝升平四年》:“二月, 燕人尊可足渾后爲皇太后. 以太原王恪爲太宰, 專錄朝政.” 胡三省注:“錄, 總也.”

[專獨】專斷獨行. 《呂氏春秋·驕恣》:“自驕則簡士, 自智則專獨.” 高誘注:“不咨忠臣.”《孔子家語·入官》:“專獨者, 事之所以不成也.”

[專總】獨攬. 《後漢書·竇憲傳》:“竇憲兄弟, 專總威權.”

[專職】由專人擔任的職務. 宋吳自牧《夢粱錄·六院四轄》:“但鈔引之法通行, 則設官專職主之.” 淸陳春曉《杭關吏》:“南北設兩關, 榷使有專職.” 巴金《人民友誼的事業》:“他們幷不是‘友協’的專職干部, 大家都有另外的工作.”

[專櫃】專門陳列出售某一種類、某一地區的商品, 或專門陳列供應某部分人的商品的櫃台. 馬季《禮儀之邦》:“那里開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品專櫃, 四川的竹器, 山東的草制品, 汕頭的抽紗, 湖南的湘繡, 質地優良, 品種齊全.”如:床上用品專櫃;老年人生活用品專櫃.

[專題】專門硏究或討論的問題. 如:專題報告;專題討論.

[專顒】猶攢蚖. 神色失措貌.

[專謹】專一謹愼. 《北史·崔浩傳》:“丘堆雖無大用, 然在公專謹.”

[專斷】獨自決斷;專決. 《史記·儒林列傳》:“步舒至長史, 持節使決淮南獄, 於諸侯擅專斷, 不報, 以《春秋》之義正之.”《舊唐書·陸贄傳》:“是以古之遣將帥者……賜鈇鉞, 示令專斷.” 宋蘇軾《轉對條上三事狀》:“而政出帷箔, 決之廟堂大臣, 尤宜開兼聽廣覽之路, 而避專斷壅塞之嫌.”《<莽原>編者附白》:“大槪二位看到短信之后, 便不至於以我爲太專斷罷.”

[專辭】謂眾口一詞. 明歸有光《孟子敘道統而不及周公顏子》:“至於序大孝則稱曾子, 論好學則獨予顔淵, 蓋昔人之專辭也.”

[專寵】1.獨占寵愛.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其後趙蜚燕得幸, 立爲皇后, 弟爲昭儀, 姉妹專寵.”《後漢書·竇武傳》:“時國政多失, 內官專寵.”2.指獨占寵愛者. 《尹文子·大道下》:“內無專寵, 外無近習, 支庶繁字, 長幼不亂, 昌國也.”

[專權】獨攬大權. 《韓非子·孤憤》:“今有國者雖地廣人衆, 然而人主壅蔽, 大臣專權, 是國爲越也.” 晉葛洪《抱朴子·名實》:“然每觀前代專權之徒, 率其所舉, 皆在乎附己者也.”《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因爲韋氏亂政, 武三思專權, 明皇起兵誅之, 遂即帝位.”如:如果領導人違反黨章, 獨斷專權, 在黨內實行家長制, 不光犯錯誤, 還要把我們黨的風氣弄壞.

[專欄】1.宋代征收商稅的處所. 宋蘇軾《論綱捎欠折利害狀》:“以淮南一路言之, 眞、揚、高郵、楚、泗、宿, 六州軍所得不過萬緡, 而所在稅務專欄, 因金部轉運司許令點檢.”《宋史·食貨志下八》:“私立稅塲, 算及緡錢、斗米、束薪、菜茹之屬, 擅用稽察措置, 添置專欄收檢.”2.報刊上專載某類稿件的欄目. 如:國際專欄;經濟專欄.

[專欄作家】就某種專門問題(如軍事、經濟、文藝等)經常在報刊上撰寫文章的作者, 因其文章往往發表於報刊的特定位置幷有固定的專欄名目, 故稱.

[專屬漁區】沿海國在其隣接領海外劃定一定水域范圍(三海里至二百海里不等)行使漁業管轄權, 這種水域稱爲專屬漁區, 或稱漁業專屬水域, 沿海國對進入其專屬漁區的外國漁船, 要求遵守其所制定的法規和管理措施.


*尉①[wèiㄨㄟˋ]

[《廣韻》於胃切, 去未, 影. ]

[《廣韻》紆物切, 入物, 影. ]

亦作“叞”. 

1.古代官名. 春秋時有軍尉、輿尉, 秦漢以后有太尉、廷尉、都尉、縣尉, 又有衛尉、校尉等, 皆簡稱尉, 多爲武職. 《左傳·閔公二年》:“羊舌大夫爲尉.” 杜預注:“尉, 軍尉.”《史記·秦始皇本紀》:“分天下爲三十六郡, 郡置守、尉、監.”《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尉, 秦官, 金印紫綬, 掌武事.”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 武官悉以爲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郡尉, 秦官. 掌佐守典式職甲卒.”2.指擔任尉官.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李鬱林佩, 政和初出官. 尉芮城時, 因公事過河鎮.”3.古代里一級的長官亦稱尉. 《管子·立政》:“分州以爲十里, 里爲之尉.”4.現代實行軍銜制國家所采用的軍銜名稱. 在“士”之上, “校”之下. 參見“尉官”. 5.“慰”的古字.安撫;慰問. 《漢書·韓安國傳》:“且縱單於不可得, 恢所部擊, 猶頗可得, 以尉士大夫心.”顏師古注:“尉安之字正如此, 其後流俗乃加‘心’耳.”《後漢書·楊賜傳》:“宜惟夏禹卑宮, 太宗露臺之意, 以尉下民之勞.” 宋蘇軾《次韻答邦直子由》:“老弟東來殊寂寞, 故人留飲尉酸寒.”6.通“罻”. 小網. 7.通“蔚”. 茂盛;盛大. 參見“尉茂”.

尉②[yùnㄩㄣˋ]

[《廣韻》紆物切, 入物, 影. ]

[《廣韻》於胃切, 去未, 影. ]

亦作“叞”. “熨”的古字.

1.燙熨. 《說文·火部》:“以尉申繒也.” 徐灝箋:“置火於銅斗, 從上按下以申繒, 謂之尉, 所以使其平也.”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牡痔》:“燔小隋石, 淬醯中以尉.”2.指熨斗. 《廣韻·去未》引《風俗通》:“火斗曰尉.” 參見“尉斗”.

尉③[yùㄩˋ]

[《廣韻》紆物切, 入物, 影. ]

亦作“叞”. 

姓. 戰國時有尉繚.

[尉氏】1.古代掌刑獄之官, 即司寇.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若棄書之力而思黶之罪, 臣, 戮餘也, 將歸死於尉氏, 不敢還矣.”《漢書·地理志上》“尉氏”顏師古注引漢應劭曰:“古獄官曰尉氏.”2.縣名. 《漢書·地理志上》:“陳留郡……封丘、長羅、尉氏.”顏師古注:“臣瓚曰:‘鄭大夫尉氏之邑, 故遂以爲邑.’鄭大夫尉氏亦以掌獄之官故爲族耳. 應說是也.”

[尉斗】熨斗. 《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十二年》:“穆使渾奉尉斗於堅.” 胡三省注:“尉斗, 今之熨斗.”

[尉史】漢代郡尉之屬官. 《史記·匈奴列傳》:“是時鴈門尉史行徼, 見寇, 葆此亭.” 司馬貞索隱引如淳曰:“律, 近塞郡皆置尉, 百里一人, 士史、尉史各二人也.”

[尉他】見“尉佗”. 

[尉安】安撫. 尉, “慰”的古字.《漢書·循吏傳·龔遂》:“遂乃開倉假貧民, 選用良吏, 尉安牧養焉.”《新唐書·李石傳》:“至今誅索不已, 臣恐緣以生變, 請下詔尉安之.”

[尉佗】亦作“尉他”. 

即趙佗. 佗曾任秦南海郡尉, 故稱. 《史記·南越列傳》:“南越王尉佗者, 眞定人也, 姓趙氏.” 司馬貞索隱:“尉, 官也;他, 名也.”《三國志·吳志·陸瑁傳》:“昔尉佗叛逆, 僭號稱帝.”《三國志·吳志·士燮傳》:“當時貴重, 震服百蠻, 尉他不足逾也.” 淸戴名世《書許榮事》:“既不爲逐鹿之謀, 又不爲尉佗之計.”

[尉茂】茂盛. 尉, 通“蔚”. 宋郭彖《睽車志》卷六:“上有銀杏樹, 大數圍, 枝幹尉茂, 覆地甚廣.”

[尉官】尉級軍官的統稱. 實行軍銜制的國家, 陸、海、空軍軍官分將、校、尉三級. 尉又分若干級, 各國有所不同.

[尉承】安慰侍奉. 《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傳》:“朕無則哲之明, 致簡統失序, 罔以尉承大姬, 增懷永嘆.”

[尉律】漢律令爲廷尉所掌管, 故稱“尉律”. 《說文·敘》:“尉律:學僮十七已上, 始試諷籀書九千字, 乃得爲吏. 又以八體試之, 郡移太史幷課, 最者以爲尙書史, 書或不正, 輒舉劾之.” 段玉裁注:“謂漢廷尉所守律令也.” 宋晁補之《胡戢秀才效歐陽公集古作琬琰堂》詩:“雲陽八體又瓜剖, 至使漢童訛尉律.”

[尉律學】有關尉律的學問. 《魏書·江式傳》:“漢興, 有尉律學, 復敎以籀書, 又習八體, 試之課最, 以爲尙書史. 吏民上書, 省字不正, 輙舉劾焉.” 參見“尉律”.

[尉候】1.古代守邊的都尉與伺敵的斥候. 漢揚雄《解嘲》:“今大漢左東海, 右渠搜, 前番禺, 後椒塗, 東南一尉, 西北一候.” 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一尉候於西東, 合車書於南北.”2.借指邊境. 《北史·隋紀上》:“七德既敷, 九歌已洽, 尉候無警, 遐邇肅淸.”

[尉悅】欣慰. 《新唐書·王凝傳》:“州有冶賦羨銀, 常摧直以優吏奉. 凝不取, 則以市馬, 故無橫擾, 人皆尉悅.”

[尉納】安撫結納. 《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二年》:“會詔以布爲左將軍, 操復遺布手書, 深加尉納.”

[尉魚】鮪的別名. 《詩·衛風·碩人》“鱣鮪發發” 孔穎達疏引三國吳陸璣云:“<鮪>今東萊遼東人謂之尉魚, 或謂之仲明. 仲明者, 樂浪尉也, 溺死海中, 化爲此魚.”

[尉勞】慰勞. 《新唐書·韋仁壽傳》:“詔檢校南寧州都督, 寄治越雟, 詔歲一按行尉勞.”

[尉解】1.古新羅國人稱襦(短衣)爲“尉解”. 《梁書·諸夷傳·新羅》:“其冠曰遺子禮, 襦曰尉解, 袴曰柯半, 靴曰洗.”2.安慰寬解. 宋洪邁《夷堅丁志·孫五哥》:“<孫愈>遇侄革於道, 邀同舟, 問之曰:‘……我比日厭厭, 不聊賴, 腸皆掣痛如寸截, 必以此死.’革宛轉尉解.”

[尉遲】1.㚆姓. 唐有尉遲敬德. 見兩《唐書》本傳. 2.古代於闐王姓. 和闐語音譯.

[尉遲杯】詞牌名. 雙調, 有一○四字、一○五字、一○六字三體, 又分仄韻、平韻兩體. 仄韻首見柳永《樂章集》, 平韻首見晁補之《琴趣外篇》. 明楊愼《詞品·詞名多取詩句》:“尉遲敬德飲酒, 必用大杯, 故以名曲.”

[尉薦】慰藉. 《漢書·趙廣漢傳》:“廣漢爲二千石, 以和顔接士, 其尉薦待遇吏, 殷勤甚備.”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尉亦薦藉也.” 唐元稹《趙眞長戶部郞中兼侍御史等》:“皆以文學政事得參公選, 觀其列狀, 尉薦甚勤, 人各有知.” 章炳麟《訄書·序種姓上》:“其遇外族亡命, 常尉薦拊循之, 以爲己子.”

[尉廨】縣尉的官署.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除洛陽北部尉”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太祖初入尉廨, 繕治四門, 造五色棒, 懸門左右各十餘枚.”

[尉藉】慰勞, 撫慰. 《後漢書·竇融傳》:“帝復遣席封賜融、友書, 所以尉藉之甚備.”《資治通鑑·漢光武帝建武六年》:“所以尉藉之甚厚.” 胡三省注:“尉, 與慰同. 尉, 安也. 藉, 薦也.”


*尌①[shùㄕㄨˋ]

[《廣韻》常句切, 去遇, 禪. ]

[《廣韻》持遇切, 去遇, 澄. ]

“樹”的古字.

樹立. 《周禮·考工記·廬人》“置而搖之” 漢鄭玄注:“置, 尌也.”《說文·壴部》:“尌, 立也.” 段玉裁注:“與人部侸音義同, 今字通用樹爲之, 樹行而尌廢矣.”


*尊①[zūnㄗㄨㄣ]

[《廣韻》祖昆切, 平魂, 精. ]

1.尊貴;高貴. 《荀子·正論》:“天子者, 埶位至尊.” 唐韓愈《讀〈荀〉》:“始吾讀孟軻書, 然後知孔子之道尊.” 淸陳澧《東塾讀書記·小學》:“《說文》有說轉義不及本義者, 舉‘尊’字酒器(爲例)……本義是尊卑之尊.” 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訓詁》:“其一, 但說字形之誼而不及本誼. 如‘尊, 酒器也……’是也. 夫酒器所以名爲尊者, 奉酒以所尊故也. 是尊卑之義在前, 乃‘尊’字之本誼.”引申爲高. 《易·繫辭上》:“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虞翻注:“天貴, 故尊;地賤, 故卑.”《周禮·考工記·輪人》:“十分寸之一謂之枚, 部尊一枚.” 鄭玄注:“尊, 高也. 蓋斗上隆高, 高一分也.” 賈公彦疏:“高者必尊, 故尊爲高也.”2.輩分、地位高或年紀大. 《禮記·喪服小記》:“養尊者必易服, 養卑者否.”《孟子·萬章下》:“曰:却之却之爲不恭, 何哉? 曰:尊者賜之.”《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一族之中, 惟李淸年齒最尊, 推爲族長.”亦用以稱輩分、地位高或年紀大的人. 明袁宏道《家報》:“近日與諸舅尊作禪會, 尤是樂事.”《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看了這批……隨即寫呈到府裏去告. 府尊也是有妾的, 看著覺得多事.”3.稱別人的父親.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謝公問王子敬:‘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固當不同.’”此指王獻之父羲之. 唐韓愈《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攜持令名歸, 自足貽家尊.”如:令尊. 4.稱自己的父親.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劉尹至王長史許淸言, 時苟子年十三, 倚牀邊聽. 既去, 問父曰:‘劉尹語何如尊?’長史曰:‘韶音令辭不如我, 往輒破的勝我.’”如:家尊. 5.稱伯叔. 《宋書·謝靈運傳》:“靈運……謂方明曰:‘阿連才悟如此, 而尊作常兒遇之.’”按, 方明, 靈運族叔. 6.稱呼對方的敬詞. 宋歐陽修《與梅聖兪書》:“久不承問, 不審尊體何似?”《說嶽全傳》第一回:“今蒙員外盛席, 意欲去相邀這道友同來領情, 不知尊意允否?” 秦牧《藝海拾貝·菊花與金魚》:“你只愛‘十丈珠帘’這么一種菊花, 你只愛‘珍珠鱗’這么一種金魚, 自然悉聽尊便.”7.尊重;尊奉. 《論語·子張》:“君子尊賢而容衆, 嘉善而矜不能.” 邢昺疏:“言君子之人見彼賢則尊重之.”《史記·高祖本紀》:“乃詳尊懷王爲義帝, 實不用其命.”《舊唐書·禮儀志五》:“若親盡之外, 有王業之所基者, 如殷之玄王, 周之后稷, 尊爲始祖.”8.引申爲重視. 《左傳·昭公五年》:“夏, 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 非卿而書, 尊地也.” 杜預注:“尊, 重也.”9.同“遵”. 遵行;遵從. 《墨子·備城門》:“守者必善, 而君尊用之, 然後可以守也.” 兪樾《諸子平議·墨子三》:“尊當爲遵, 古字通也.”10.古盛酒器. 用作祭祀或宴享的禮器. 早期用陶制, 后多以靑銅澆鑄. 鼓腹侈口, 高圈足, 形制較多, 常見的有圓形及方形. 盛行於商及西周. 字亦作“樽”、“罇”. 《說文·酋部》:“尊, 酒器也.” 段玉裁注:“凡酒必實於尊, 以待酌者.” 朱駿聲通訓:“尊爲大名, 彛爲上, 卣爲中, 罍爲下, 皆以待祭祀賓客之禮器也.”《禮記·明堂位》:“泰, 有虞氏之尊也;山罍, 夏后氏之尊也;著, 殷之尊也;犧象, 周尊也.”11.泛指一般盛酒器. 唐元稹《有酒》詩:“有酒有酒香滿尊, 君寧不飲開君顔.”《老殘遊記》第一回:“所以城中人士往往於下午攜尊挈酒在閣中住宿, 準備次日天未明時, 看海中出日, 習以爲常.”12.置酒;放置. 《儀禮·士冠禮》:“側尊一甒, 醴在服北.” 鄭玄注:“置酒曰尊.” 胡培翬正義:“置酒謂之尊, 猶布席謂之筵, 皆是陳設之名.”《逸周書·嘗麥》:“宰坐, 尊中於大正之前.” 朱右曾校釋:“宰乃奠於兩楹. 尊猶奠也.”13.量詞. 稱盛酒器. 唐杜甫《春日懷李白》詩:“何時一尊酒, 重與細論文?” 淸方文《喜八弟爾孚見訪即送其楚遊》詩:“幾年千里外, 今夜一尊同.”14.量詞. 稱塑像. 《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信步行到羅漢堂, 乃渾金鑄成五百尊阿羅漢.” 郭沫若《女神之再生》:“龕中各有人像一尊, 手中各持種種樂器作吹奏式.”15.量詞. 稱大炮. 《淸史稿·兵志六》:“請令兩廣督臣, 續購大小洋炮……凡八百尊.” 巴金《家》二十:“這一次不比昨夜, 聲音更近, 而且是十幾尊大炮同時開放.”16.減損. 《墨子·大取》:“子深其深, 淺其淺, 益其益, 尊其尊.”17.撙. 節制;謙抑. 《易·謙》:“謙尊而光, 卑而不可踰.” 王引之《經義述聞·周易下》:“尊讀撙節退讓之撙……劉晝《新論·誡盈篇》:‘未有謙尊而不光, 驕盈而不斃者也.’以謙尊對驕盈, 則讀尊爲撙可知. 蓋當時《易》說有如是解者, 故劉氏用之也, 正與經旨相合. 尊與退讓同義.” 參見“尊節”. 18.姓. 明代有尊德. 傳爲尊廬氏之后.

[尊人】1.尊敬他人. 《禮記·曲禮上》:“夫禮者, 自卑而尊人, 雖負販者必有尊也, 而況富貴乎?”2.對他人或自己父母的敬稱. 《舊唐書·王重榮傳》:“雁門李僕射, 與僕家世事舊, 其尊人與僕父兄同患難.” 淸周亮工《與高康生書》:“孑然一書生, 念兩尊人遠在數千里外, 妻孥復旅食榕城.” 葉聖陶《北上日記·三月二十日》:“其尊人方患氣管炎, 年已八十有二, 頗爲可慮.”3.泛指長輩.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我無尊人拘管, 只礙得這個小業畜.”

[尊大】1.至高至大;尊貴偉大.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奉本》:“孔子曰:‘唯天爲大;唯堯則之.’則之者, 大也,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言其尊大以成功也.”《舊唐書·禮儀志一》:“明配尊大, 昊天是也.”《舊唐書·竇建德傳》:“後世充廢侗自立, 乃絶之, 始自尊大, 建天子旌旗.”《明史·李文忠傳》:“景隆貴公子, 不知兵, 惟自尊大.”2.敬重. 淸李漁《愼鸞交·久要》:“小生素重天倫, 看了生身的父母, 極其尊大, 不敢在他面前浪措一詞.”

[尊大人】對人父母的敬稱. 亦專以此稱人之父. 晉陸云《答車茂安書》:“尊大人賢姉上下當爲喜慶, 歌舞相送, 勿爲慮也.”《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父子天性, 豈能終絶……郞君先回, 求親友於尊大人面前勸解和順, 然後攜妾於歸, 彼此安妥.” 淸梁章钜《稱謂錄·稱人之父》:“案王應麟《困學紀聞》載陸士龍《答車茂安書》, 稱其母曰尊大人;而今皆以此稱人之父, 不得以此稱人之母矣. 然不可謂非古稱也. 古稱其父曰大人, 《說苑》載曾子事已有此稱, 於大人上加一‘尊’字, 即顏之推云稱人父母宜加‘尊’字之意.”

[尊大君】對人父親的敬稱. 《晉書·謝鯤傳》:“溫嶠嘗謂鯤子尙曰:‘尊大君豈惟識量淹遠, 至於神鑑沈深, 雖諸葛瑾之喩孫權不過也.’”

[尊上】1.尊敬長上. 《禮記·祭義》:“至鬼神, 以尊上也.” 孔穎達疏:“謂至於祭祀鬼神, 是尊嚴其上也. 以此敎民, 民亦尊上也.”2.猶尊長. 《後漢書·皇后紀上·章德竇皇后》:“朕奉事十年, 深惟大義, 禮, 臣子無貶尊上之文.” 淸翟灝《通俗編·交際》:“《宋書·禮志》:‘朝服肩上有小袷囊, 綴之朝服之外, 俗呼曰紫荷.’……今名小袷囊曰荷包, 亦得綴袍外以見尊上.” 參見“尊長”. 3.對人父母的敬稱. 《宋書·孝義傳·何子平》:“<何子平>母本側庶, 籍注失實……時鎮軍將軍顧覬之爲州上綱, 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 親故所知, 州中差有微錄, 當啓相留.’”

[尊王】1.尊崇王室. 春秋時周王室衰微, 齊桓公、晉文公等相繼以“尊王”爲名, 稱霸一時. 《史記·太史公自序》:“趙夙事獻, 衰續厥緒. 佐文尊王, 卒爲晉輔.”2.指尊崇君上. 漢蔡邕《獨斷》:“太史公司馬遷記事, 當言帝則依違但言上, 不敢渫瀆言尊號, 尊王之義也.”3.崇尙王道. 宋陳傅良《送宋國博參議江東》詩:“武皇好少臣已老, 孟子尊王君尙霸.” 參見“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謂尊崇王室, 排斥夷狄. 春秋時代, 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國家, 稱其他少數民族爲“夷狄”. 當時, 周天子的地位已日趨衰微, 但名義上仍然是諸侯的共主. 齊晉等大國爲了爭取諸侯的領導權, 在其主持會盟期間, 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號召. 漢以后這種正統思想經過敷陳闡發, 在封建社會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每當漢民族建立的政權受到異族侵略時, 統治階級就以“尊王攘夷”作爲動員臣民擁護王室、團結御敵的口號. 《論語·憲問》“晉文公譎而不正, 齊桓公正而不譎” 宋朱熹集注:“二公皆諸侯盟主, 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 淸皮錫瑞《經學曆史》八:“尊王攘夷, 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諾趨伏之可尊, 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

[尊夫人】1.古時對他人母親的敬稱. 唐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年幾五十, 始以尊夫人之命來集京師, 從進士試.” 唐韓愈《祭左司李員外太夫人文》:“謹以淸酌庶羞之奠, 敬祭於某縣太君鄭氏尊夫人之靈.”《舊唐書·鄭善果傳》:“建德將王琮獲善果, 誚之曰:‘公隋室大臣也, 自尊夫人亡後而淸稱益衰.’”2.敬稱他人之妻. 淸兪樾《茶香室叢鈔·尊夫人》:“按尊夫人之稱, 今人以稱其妻, 不知古人以稱其母也.”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尊夫人令郞令愛均此致候.”

[尊中弩】酒樽中的弩影. 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予之祖父郴, 爲汲令, 以夏至日詣見主簿杜宣, 賜酒, 時北壁上有懸赤弩, 照於杯, 形如虵. 宣畏惡之, 然不敢不飲. 其日便得胸腹痛切……攻治萬端, 不爲愈. 後郴因事過至宣家, 闚視, 問其變故, 云:‘畏此蛇, 虵入腹中.’郴還聽事, 思維良久, 顧見懸弩, 必是也. 則使門下史將鈴下侍徐扶輦載宣, 於故處設酒, 盃中故復有虵, 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 非有它怪.’宣遂解, 甚夷懌, 由是瘳平.” 后以“尊中弩”謂因疑慮而引起恐懼和疾病. 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疑惑尊中弩, 淹留冠上簪.”

[尊介】舊稱他人之仆. 《天雨花》第二回:“小弟之事眞無法, 請敎吾兄是怎生? 可能有個商量處, 許多尊介此間存, 盡皆武勇嫻弓馬, 可便今朝用一行.”

[尊公】1.對人父親的敬稱. 《三國志·魏志·袁尙傳》“十月至黎陽”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劉表遺譚(袁譚)書:‘天篤降害, 禍難殷流, 尊公殂殞, 四海悼心.’”《晉書·簡文帝紀》:“及超(郗超)請急省其父, 帝謂之曰:‘致意尊公, 家國之事, 遂至於此!’” 淸顧炎武《與周籀書書》:“昔年過訪尊公於江村寓舍中.”2.敬稱尊長. 《西遊記》第六十回:“座上衆精聞言, 都拱身對老龍作禮道:‘蟹介士初入瑤宮, 不知王禮, 望尊公饒他去罷.’”

[尊正】1.尊敬. 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天主尊正其祖, 故且略紀顯者, 以待士合揖損焉.”2.對人妻的敬稱. 明單本《焦帕記·贈帕》:“可知道既是在下的母親, 却是你的尊正, 終不然敎那醫人揑手揑脚, 摸上摸下, 成什麽規矩.”按, 舊時亦稱“令正夫人”, 即嫡妻之意.

[尊兄】1.對同輩年長者或己兄的敬稱. 《三國志·蜀志·馬良傳》:“與亮(諸葛亮)書曰:‘聞雒城已拔, 此天祚也. 尊兄應期贊世, 配業光國, 魄兆見矣.’”裴松之注:“良蓋與亮結爲兄弟, 或相與有親;亮年長, 良故呼亮爲尊兄耳.”《北史·齊琅邪王儼傳》:“儼器服翫飾皆與後主同, 所須悉官給. 於南宮嘗見新冰綠李, 還, 怒曰:‘尊兄已有, 我何意無?’”2.對他人之兄的敬稱. 《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林甫退, 召挺之弟損之, 諭以‘上待尊兄意甚厚, 盍爲見上之策, 奏稱風疾, 求還京師就醫.’”3.朋友、共事者之間的敬稱. 《水滸傳》第五十回:“衆位尊兄, 鞍馬勞神不易.”

[尊用】重用. 《史記·李斯列傳贊》:“李斯以閭閻歷諸侯, 入事秦, 因以瑕釁, 以輔始皇, 卒成帝業, 斯爲三公, 可謂尊用矣.”

[尊主澤民】尊崇君主, 澤惠生民.

[尊老】1.位尊年老. 《北史·萬俟洛傳》:“初, 神武以其父晉尊老, 特崇禮之, 嘗親扶上馬.”2.僅指年老. 宋葉適《丁少詹墓志銘》:“人謂少詹年已尊老, 讀書有數, 而議論自許誇大, 相與背笑之.”3.稱年高的長輩, 特指他人或自己的父母. 漢應劭《風俗通·窮通·司徒中山祝恬》:“家上有尊老, 下有弱小, 願相隨.” 淸袁枚《隨園隨筆·稱謂》:“《南史》何子平曰:‘尊老在東’, 稱母也, 今專以屬父. 然右軍《十七帖》云:‘此間士人皆有尊老.’又似尊老二字亦父母之通稱.”4.稱德重年長的高僧. 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來至佛所禮佛, 雙足在一邊坐, 不云敷坐具. 三拜, 在一邊立, 斯其敎矣. 但尊老之處, 多座須安, 必有人來准儀而坐. 凡是坐者, 皆足蹋地, 曾無帖膝之法也.”

[尊年】1.高齡. 《後漢書·章帝紀》:“三老, 尊年也.” 唐呂岩《憶江南》詩:“百歲夢中看即過, 勸君修煉保尊年.”《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你一個尊年人, 不要討沒臉面, 吃了苦去.”2.敬重老年人. 《周書·武帝紀上》:“尊年尙齒, 列代弘規;序舊醻勞, 哲王明範.”

[尊任】尊崇信任;重用. 《漢書·劉向傳》:“皆領尙書事, 甚見尊任.”《後漢書·隗囂傳》:“尊任殘賊, 信用奸佞.”

[尊价】尊介. 《孽海花》第十九回:“呀, 可了不得, 早知是金老伯, 就是尊价逼人太甚, 也不該給他爭執了!”

[尊仰】推崇敬仰. 宋馬永卿《嬾眞子》卷三:“唐時前輩多自重, 而後輩亦尊仰前輩而師事之.” 章炳麟《國家論》:“若夫拘牽法理, 尊仰事功, 斯乃牛羊賤趣, 冥無識知者爾, 是曷足與言勝義哉?” 許地山《螢燈》:“它這回出國帶著光榮回來, 使人人尊仰.”

[尊向】尊崇向慕. 《商君書·君臣》:“瞋目扼腕而語勇者得;垂衣裳而談說者得;遲日曠久, 積勞私門者得;尊向三者, 無功而皆可以得.”

[尊行】高尙的行爲. 《老子》:“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唐韓愈《送浮屠令縱西遊序》:“其有尊行美德, 建功樹業, 令縱從而爲之歌頌.”

[尊行】1.長輩. 《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回:“子元自其兄文王之死, 便有篡立之意……況熊囏、熊惲二子年齒俱幼, 自恃尊行, 全不在眼.”2.稱對方行輩的敬詞.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天宮》:“郭硏詰仙人姓氏及其淸貫、尊行.”

[尊夙】見“尊宿”. 

[尊旨】猶尊意. 唐薛用弱《集異記·李淸》:“淸曰:‘苟爾輩志不可奪, 則從吾所欲而致之, 可乎?’皆曰:‘願聞尊旨.’”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家人曰:‘是某院郞君.’堅云:‘不識, 莫喩尊旨.’”

[尊名】1.崇高的聲名. 《韓非子·難二》:“惠公沒, 文公授之, 圍魏取鄴, 城濮之戰, 五敗荊人, 取尊名於天下, 亦此人之用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居家則致千金, 居官則至卿相, 此布衣之極也. 久受尊名不祥.”2.指帝號. 《戰國策·趙策四》:“臣以齊致尊名於王, 天下孰敢不致尊名於王.”3.謂稱頌其聲譽. 《禮記·表記》:“先王謚以尊名, 節以壹惠, 恥名之浮於行也.” 鄭玄注:“先王論行以爲謚;以尊名者, 使聲譽可得而尊言也.”4.猶大名. 對人名字的敬稱. 《西湖二集·救金鯉龍王報德》:“敢問秀才高姓尊名.”《醒世姻緣傳》第三三回:“怕的是那彈章裏面帶上一個尊名, 總然不做欽犯干連, 這個麟閣標名, 御覽相批, 傳聞天下, 妙不可言.”

[尊安】1.尊貴安泰. 《管子·版法解》:“凡人君所以尊安者, 賢佐也.”《史記·蘇秦列傳》:“夫去尊安而取危卑, 智者不爲也.” 宋陸遊《上鄭宣撫啓》:“士心闓懌, 國勢尊安.”2.猶大安. 書信中的問候語.

[尊甫】對他人父親的敬稱. 宋張方平《祭女夫故河北路轉判官殿中丞蔡天申文》:“此時尊甫, 密勿近輔, 棣萼聯華, 刺車接部.” 淸兪樾《茶香室三鈔·尊府》:“國朝王應奎《柳南隨筆》云:稱人父曰尊甫, 亦可作‘府’, 亦可作‘父’.”

[尊位】1.高位. 《易·大有》:“《彖》曰:大有, 柔得尊位大中, 而上下應之, 曰大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千金, 重利;卿相, 尊位也.”2.指帝位.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 宋曾鞏《太祖皇帝總敘》:“太祖爲天下所戴, 踐尊位.”3.尊長的位置. 《紅樓夢》第九三回:“先從尊位點起, 挨至賈赦, 也點了一出.”

[尊君】1.尊崇國君. 《禮記·王制》:“尊君親上, 然後興學.”《管子·重令》:“故安國在乎尊君, 尊君在乎行令, 行令在乎嚴罰.” 宋吳自牧《夢粱錄·觀潮》:“余扣及內侍, 方曉其尊君之禮也.”2.對人父親的敬稱. 《晉書·王述傳》:“坦之爲桓溫長史, 溫欲爲子求婚於坦之……坦之乃辭以他故, 溫曰:‘此尊君不肯耳.’”尊君, 謂坦之父述.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日中. 過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後乃至. 元方(太丘子陳紀)時年七歲, 門外戲.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資治通鑑·晉海西公太和四年》:“大司馬溫(桓溫)見之, 怒, 謂盛(孫盛)子曰:‘枋頭誠失利, 何至乃如尊君所言!’” 胡三省注:“晉人於人子之前稱其父爲尊君、尊公.” 明高啓《送二賈君序》:“初尊君命名之意, 其亦出諸此乎?”

[尊奉】尊崇敬仰;尊敬地對待、奉侍. 《後漢書·獨行傳·王烈》:“遭黃巾、董卓之亂, 乃避地遼東, 夷人尊奉之.” 金王若虛《史記辨惑十一》:“凡尊奉其人, 則有曰師事、父事、兄事者;鄙賤其人, 則有曰奴使、奴親、奴畜者.” 淸姚鼐《㚆休寧程南書》:“吾尊奉朱子而不言圖書, 意蓋如此.”

[尊長】1.尊敬年長者. 《禮記·鄕飲酒義》:“鄕飲酒之禮, 六十者坐, 五十者立侍, 以聽政役, 所以明尊長也.”2.對地位或輩分高者的敬稱. 《禮記·少儀》:“尊長於己踰等, 不敢問其年.” 晉葛洪《抱朴子·自敘》:“或爲尊長所逼問, 辭不獲已, 其論人也則獨舉彼體中之勝事而已, 其論文也則撮其所得之佳者, 而不指摘其病累.” 唐李㚆言《續玄怪錄·張老》:“略敘寒喧, 問尊長而已, 意甚鹵莽.” 巴金《秋》三十:“大嫂, 我問你, 到底責罰不責罰那兩個目無尊長的東西?” 吳晗《文天祥的骨氣》:“在封建社會里, 幼少對尊長, 下屬見長官, 跪拜是當然的禮節.”

[尊卦】指八卦中的乾坤兩卦.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尊卦用事.”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尊卦, 《乾》《坤》也.”

[尊者】1.稱輩分或地位高的人. 《禮記·喪服小記》:“養尊者必易服, 養卑者否.” 鄭玄注:“尊謂父兄, 卑謂子弟之屬.”《公羊傳·閔公元年》:“《春秋》爲尊者諱, 爲親者諱, 爲賢者諱.”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今吳人子弟稍長便不欲人呼其小名, 雖尊者亦以行第呼之矣.”2.佛敎語. 梵語“阿梨耶”意譯爲尊者、聖者. 亦泛指具有較高的德行、智慧的僧人. 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尊者, 謂臘高德重, 爲人所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却說西方雙摩訶池邊有幾個洞天……凡是洞中各有一個尊者在內, 做洞主.” 魯迅《集外集·<癡華鬘>題記》:“尊者造論, 雖以正法爲心, 譬故事於樹葉, 而言必及法, 反多拘牽.”

[尊幸】尊寵愛幸. 《史記·佞幸列傳》:“召問其名姓, 姓鄧氏, 名通, 文帝說焉, 尊幸之日異.”

[尊事】尊敬地對待和事奉. 《詩·大雅·行葦序》:“周家忠厚, 仁及草木, 故能內睦九族, 外尊事黃耇.”《晉書·禮志上》:“天子尊事郊廟, 故冕而躬耕.” 宋曾季貍《艇齋詩話》:“以見此人尊事前輩, 不敢輕老成如此.”

[尊尙】尊崇推重. 《墨子·尙賢中》:“故古者聖王甚尊尙賢而任使能.”《舊唐書·禮儀志五》:“魯立姜嫄, 文王之廟, 不計昭穆, 以尊尙功德也.” 王先謙《<續古文辭類纂>例略》:“自惜抱繼方劉爲古文學, 天下相與尊尙其文, 號桐城派.”

[尊明】1.謂尊敬地對待幷且明示於人. 《墨子·明鬼下》:“當若鬼神之有也, 將不可以不尊明也.” 孫詒讓間詁:“尊明, 謂尊事而明著之以示人也.”2.尊重賢明的人. 《國語·晉語四》:“尊明勝患, 知也;殺身贖國, 忠也.” 韋昭注:“明, 謂公子;勝, 猶遏也.” 公子, 指晉文公重耳. 3.猶聖明.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今漢土之廣博, 天子尊明, 而曾無一良臣, 此誠不湣兆黎之愁苦, 不急賢人之佐治爾.”4.指聖明之君. 《後漢書·章帝紀》:“予一人空虛多疚, 纂承尊明, 盥洗享薦, 慚愧祇栗.”

[尊使】尊介. 明徐霖《繡襦記·却婚受仆》:“狀元, 這小廝原來是尊使.”

[尊卑】1.貴賤;位分的高低. 《史記·商君列傳》:“明尊卑爵秩等級, 各以差次名田宅, 臣妾衣服以家次.”《隋書·音樂志上》:“禮逾其制, 則尊卑乖;樂失其序, 則親疏亂.” 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我那時也很不滿, 暗地里想:連火車上的坐位, 他們也要分出尊卑來.”2.指長輩和晩輩. 《禮記·樂記》:“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後漢書·烏桓傳》:“婿隨妻還家, 妻家無尊卑, 旦旦拜之, 而不拜其父母.”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十:“她也很生氣, 頭一回見面, 說話這么不客氣, 簡直不拿她當嬸嬸看待, 沒有個長幼尊卑.”

[尊命】1.尊崇政令. 《禮記·表記》:“夏道尊命, 事鬼敬神而遠之, 近人而忠焉.” 孔穎達疏:“言夏之爲政之道, 尊重四時政敎之命, 使人勸事樂功也.”2.對對方囑托的敬稱. 《水滸傳》第四二回:“宋江道:‘既然如此, 專聽尊命.’” 淸李漁《愼鸞交·修好》:“謹依尊命就是, 告別了.”

[尊服】1.謂斬衰, 服期三年. 《儀禮·喪服》:“爲人後者, 傳曰:何以三年也? 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按, 上文云:“父傳曰:爲父何以斬衰也? 父, 至尊也. 諸侯爲天子, 傳曰:天子至尊也.”故曰“尊服”, 亦即重喪服. 2.猶敬服. 王杏元《綠竹村風云》四:“象天來這樣的干部, 自己有氣魄, 又忠心耿耿, 人家先不問互助組好不好, 單看他乘夜走了五十里山路回來, 心里就有幾分尊服了.”

[尊府】1.對他人父親的敬稱. 唐韓愈《送湖南李正字序》:“李生之尊府, 以侍御史管汴之鹽鐵.” 淸劉大櫆《送姚姬傳南歸序》:“憶少時與南靑遊, 南靑年才二十, 姬傳之尊府方垂髫, 未娶.”2.對他人之家的敬稱. 《西遊記》第五十回:“適路過寳方, 我師父腹中饑餒, 特造尊府募化一齋.” 淸孔尙任《桃花扇·偵戲》:“就送三百金到尊府, 憑君區處便了.”

[尊庚】稱人年齡的敬詞.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娘子今年尊庚?”

[尊官】1.高官. 《韓非子·奸劫弑臣》:“國有無功得賞者, 則民……皆欲行貨財, 事富貴, 爲私善, 立名譽, 以取尊官厚俸.” 唐韓愈《送陸歙州詩序》:“刺史, 尊官也.”2.舊時對官員的敬稱. 有時也用作對不相識者的敬稱. 《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女子先問:‘尊官高姓?’”

[尊門】1.對人家族的敬稱. 三國魏曹操《與太尉楊彪書》:“謂其能改, 遂轉寬舒, 復即宥貸, 將延足下尊門大累, 便令刑之.”2.對人宅第的敬稱. 《晉書·傅咸傳》:“比四造詣, 及經過尊門, 冠蓋車馬, 填塞街衢.”

[尊姓】稱人姓氏的敬詞. 《水滸後傳》第十四回:“所以金兄叫出尊姓, 小弟搖頭接叫張員外.”

[尊要】重要. 《後漢書·文苑傳下·黃香》:“又惟機密端首, 至爲尊要, 非復臣香所當久奉.”

[尊威】稱對方威嚴的敬詞. 《三國演義》第四七回:“某見事不明, 誤犯尊威, 幸勿掛懷.”《水滸傳》第三三回:“花榮拜上僚兄相公座前:所有薄親劉丈, 近日從濟州來, 因看燈火, 誤犯尊威, 萬乞情恕放免.”

[尊厚】尊崇厚待;尊貴優厚. 《荀子·臣道》:“故諫爭輔拂之人, 社稷之臣也, 國君之寳也, 明君所尊厚也.” 晉干寶《搜神記》卷六:“天戒若曰:‘諸懷爵祿而尊厚者, 還自相害, 至滅亡也.’” 宋曾鞏《爲人後議》:“是以子爵父, 以卑命尊, 亦非所以尊厚其親也.”

[尊畏】敬畏. 《新唐書·韋安石傳》:“安石性方重, 不苟言笑, 其政尙淸嚴, 吏民尊畏.” 孫犁《澹定集·吳泰昌<藝文軼話>序》:“貶抑之中, 有尊畏之意.”

[尊重】1.敬重;重視. 《漢書·蕭望之傳》:“望之、堪本以師傅見尊重, 上即位, 數宴見, 言治亂, 陳王事.” 宋歐陽修《皇從侄博平侯墓志銘》:“尊重師友, 執經問道無倦色.”柔石《二月》十:“你應該尊重輿論一些, 眾口是可怕的.” 巴金《探索集·懷念老舍同志》:“他們是熱愛老舍的, 他們尊重這位有才華, 有良心的正直、善良的作家.”2.尊貴;顯要. 漢陸賈《新語·資質》:“夫公卿之子弟, 貴戚之黨友, 雖無過人之才, 然在尊重之位者, 輔助者強, 飾之者巧, 靡不達也.”《史記·汲鄭列傳》:“人或說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將軍, 大將軍尊重益貴, 君不可以不拜.’”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一:“崔生叩頭謝曰:‘適憩旅舍, 日已遲晩. 相公尊重, 非時不敢具陳卑禮, 伏乞哀憐, 獲歸鄕里.’”3.莊重;自重. 《朱子語類》卷七一:“范文正公等行得尊重, 其人才亦忠厚.”《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官人請尊重, 有話慢講.” 曹禺《雷雨》第二幕:“用不著你問. 請你自己放尊重一點.”4.對對方的敬稱. 唐杜牧《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啓》:“敢以管見, 上干尊重.”《三國志平話》卷中:“諸葛問曰:‘尊重何人也?’玄德曰:‘念劉備是漢朝十七代玄孫、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見辛冶太守.’”《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路徑不平, 恐勞尊重, 請登羊車, 緩遊園圃.”

[尊便】請人方便行事的敬詞. 《水滸傳》第十一回:“大官人是識法度的, 不到得肯夾帶了出去. 請尊便上馬.” 魯迅《書信集·致李小峰》:“<刊物>或停, 或另請人接辦, 悉聽尊便.”

[尊信】尊重信奉;尊重相信. 唐元結《左黃州表》:“後一歲, 黃人又歌曰:‘吾鄕有鬼巫, 惑人人不知, 天子正尊信, 左公能殺之.’”《三國演義》第一回:“帝尊信張讓, 呼爲‘阿父’.”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玩具·秦璽始末》:“今儒生輩皆尊信其言.”

[尊侯】對人之父的敬稱.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八:“後有一法師過其家, 語二兒云:‘尊侯有大邪氣.’兒以白父, 父大怒.”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嘗有甲設宴席, 請乙爲賓, 而旦於公庭見乙之子, 問之曰:‘尊侯早晩顧宅?’”《南史·孝義傳下·吉翂》:“主上知尊侯無罪, 行當釋亮.”

[尊俎】1.古代盛酒肉的器皿. 尊, 盛酒器;俎, 置肉之幾. 《禮記·樂記》:“鋪筵席, 陳尊俎, 列籩豆.” 宋王安石《送吳顯道南歸》詩:“天際張帷列尊俎, 君歌聲酸辭且苦.” 淸唐甄《潛書·交實》:“子何爲不祭? 曰:無以供尊俎也.”2.常用爲宴席的代稱. 《戰國策·齊策五》:“千丈之城, 拔之尊俎之間;百尺之沖, 折之衽席之上.” 宋姜夔《法曲獻仙音·張彦遠官舍》詞:“樹鬲離宮, 水平馳道, 湖山盡入尊俎.” 明何景明《送杭憲副兵備天津》詩:“莫笑談兵尊俎上, 書生元不爲封侯.”

[尊俎折衝】語本《晏子春秋·雜上十八》:“仲尼聞之曰:‘善哉! 不出尊俎之間, 而折衝於千里之外, 晏子之謂也.’” 后以“尊俎折衝”喩在宴席談判中制勝對方. 元劉壎《隱居通議·騈儷二》:“尊俎折衝, 呈赤雲之勝氣;江山如畫, 照黃紙之除書.”

[尊食】享受宗廟祭祀. 《楚辭·天問》:“何卒官湯, 尊食宗緒?” 洪興祖補注:“官湯, 猶言相湯也;尊食, 廟食也.”按, 祀伊尹以天子之禮, 故云“尊食”. 參閱聞一多《天問疏證》.

[尊前】1.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唐馬戴《贈友人邊遊回》詩:“尊前語盡北風起, 秋色蕭條胡雁來.” 南唐李煜《虞美人》詞:“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宋晏幾道《滿庭芳》詞:“漫留得尊前, 淡月西風.” 明陳所聞《初春看晴雪》曲:“喜尊前花萼相輝, 聽曲裏陽春同調.”2.尊長之前. 書信中的敬詞. 《西遊記》第八九回:“我看他帖子上寫著‘……右啓, 祖翁九靈元聖老大人尊前’.”

[尊客】1.尊貴的賓客. 《禮記·曲禮上》:“尊客之前不叱狗.” 孔穎達疏:“若有尊客至, 而主人叱駡於狗, 則似厭倦其客欲去之也.” 宋陳師道《答張文潛》詩:“昔聞杜氏子, 翦髻事尊客.”《西遊記》第六十回:“怎麽敢上廳堂, 在尊客之前, 橫行亂走?”2.敬重賓客. 漢焦贛《易林·晉之師》:“嘵然唯諾, 敬上尊客.”

[尊紀】尊介. 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衛於晉三千人, 實紀綱之僕.”《蕩寇志》第七六回:“看那雲威背後, 只一個小廝, 便道:‘小侄有句話要稟叔父, 叫尊紀回避了.’”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二:“我正來找你, 在街口就碰見你的尊紀, 你曉得不? 大事壞了!”

[尊華】指京城. 尊, 敬詞;華, 京華. 南朝宋鮑照《還都至三山望石頭城》詩:“關扃繞天邑, 襟帶抱尊華.”

[尊剛】尊大而剛強. 《易·乾》“天德不可爲首” 唐孔穎達疏:“天德剛健, 當以柔和接待於下, 不可更懷尊剛爲物之首.”

[尊造】對人生辰干支的敬稱. 造, 舊時星命術語, 即生辰干支. 《醒世姻緣傳》第六一回:“算相公的尊造有幾日的牢獄之災, 我心裏也不信, 這等一位靑年富貴的人, 怎會到得牢獄裏邊?”

[尊秘】重要而深秘. 晉干寶《搜神記》卷七:“禁庭尊秘之處, 今賤人入, 而門衛不覺者, 宮室將虛, 下人踰上之妖也.”

[尊候】書信中問候對方起居等情況的敬詞. 宋歐陽修《與蘇編禮書》:“數日來尊候必更痊安. 單藥得效, 應且專服.” 宋蘇軾《與王定國書》:“入秋來, 翛然淸遠, 計尊候安勝.”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前輩尺牘有云尊候勝常者.”

[尊師】1.尊敬師長;尊敬敎師. 《禮記·學記》:“大學之禮, 雖詔於天子, 無北面, 所以尊師也.”《漢書·蕭望之傳》:“國之將興, 尊師而重傅.” 南朝梁江淹《齊太祖誄》:“聿尙登學, 嚴道尊師.” 趙紫陽《在北京師范大學慶祝敎師節大會上的講話》:“我們全黨、全國、全社會都應該重視敎育, 尊敬敎師, 在整個社會形成強烈的尊師重敎的社會輿論, 使之成爲一種社會風氣, 成爲文明社會的一種標志.”2.對老師或他人師傅的敬稱. 唐韓愈《石鼎聯句》詩序:“夜盡三更, 二子思竭不能續, 因起謝曰:尊師, 非世人也, 某伏矣, 願爲弟子, 不敢更論詩.”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武技》:“才一交手, 尼便呵止, 曰:‘此少林宗派也.’即問:‘尊師何人?’”3.對道士的敬稱. 唐王昌齡《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詩:“松間白髮黃尊師, 童子燒香禹步時.” 五代齊己《經吳平觀》詩:“老鶴心何待, 尊師鬢已乾.”《雲笈七籤》卷一一六:“少頃, 南溟夫人與玉虛尊師約, 子可求而請之也.”

[尊師重道】尊敬師長, 尊重其所傳之道. 《禮記·學記》“師嚴然後道尊” 漢鄭玄注:“尊師重道焉, 不使處臣位也.” 漢班固《白虎通·王者不臣》:“不臣授受之師者, 尊師重道, 欲使極陳天人之意也.”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尊師重道》:“所以尊師重道, 爲敎化之本.”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四:“中國社會是尊師重道的, 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親師’的香位牌.”

[尊翁】尊公. 《歧路燈》第二一回:“大家說起來, 方知他的尊翁, 就是那保舉賢良方正的譚孝移.”《蕩寇志》第九五回:“尊翁歸天, 我還不曾來吊唁.”

[尊高】1.高貴. 《管子·宙合》:“尊高滿大而好矜人.”2.指崇高的身分或地位. 《後漢書·方術傳下·郭玉》:“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 臣懷怖懾以承之.”

[尊拳】謔稱他人的拳頭. 《晉書·劉伶傳》:“嘗醉與俗人相忤. 其人攘袂奮拳而往. 伶徐曰:‘鷄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宋陸遊《自規》詩:“世路方未夷, 機阱寧有極! 但能常閉門, 尊拳貸鷄肋.”

[尊酒】猶杯酒. 唐高適《贈別沈四逸人》詩:“耿耿尊酒前, 聯雁飛愁音.” 元劉祁《歸潛志》卷五:“尊酒之間, 一談一笑, 甚有前輩風, 今不復見矣.” 淸方文《從吳錦雯讀宋玉叔詩喜而有寄》詩:“惆悵掩尊酒, 何時共懽讌.”

[尊容】1.尊貴的容貌, 特指佛像、神像.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漯水》:“立祇洹舍於東皋, 椽瓦梁棟, 台壁櫺陛, 尊容聖像, 及牀坐軒帳, 悉靑石也.”2.稱他人的容貌(常含諷刺意味). 魯迅《二心集·新的“女將”》:“‘女士’的尊容, 爲什么要紹介於社會的呢? 我們只要看那說明, 就可以明白了.” 王西彦《一個小人物的憤怒》:“你就不會對鏡子看看你自己那副尊容:三分象人, 七分象鬼.”

[尊盛】位高勢盛. 漢劉向《說苑·敬愼》:“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漢書·霍光傳》:“宣帝自在民間, 聞知霍氏尊盛日久, 內不能善.”

[尊堂】對他人母親的敬稱. 晉陸云《答車茂安書》:“尊堂憂灼, 賢姉涕泣, 上下愁勞, 舉家慘慼.”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媼驚曰:‘是吾甥也! 尊堂, 我妹子.’”《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 一切都在我老漢身上, 替你扶持便了.”

[尊異】特別看待;格外重視.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乃賜嬰(夏侯嬰)縣北第第一, 曰:‘近我.’以尊異之.”《三國志·魏志·荀攸傳》:“攸曾病. 世子問病, 獨拜牀下, 其見尊異如此.” 宋文天祥《建昌軍靑雲莊記》:“自隋唐以來, 世人尊異科第.” 淸曾國藩《聖哲畫像記》:“秦漢以來, 孟子蓋與莊荀幷稱, 至唐韓氏獨尊異之.”

[尊累】對他人家屬的敬稱. 《南史·沈炯傳》:“文帝嗣位, 又表求去, 詔答曰:‘當敕所由, 相迎尊累, 使卿公私無廢也.’”《北史·解法選傳》:“叔德意欲留尊累在京, 令法選占.”

[尊崇】1.尊敬推崇. 《春秋·僖公五年》“諸侯盟於首止” 晉杜預注:“齊桓行霸, 翼戴天子, 尊崇王室.” 宋范仲淹《遺表》:“尊崇賢良, 裁抑僥幸.”《明史·太祖紀贊》:“昭揭經義, 尊崇正學.” 孫犁《秀露集·左批評右創作論》:“這些大作家也沒有一個不衷心地尊崇與他同時代的偉大的批評家.”2.莊嚴高大, 用以形容廟宇、宮闕等建筑. 明陳所聞《駐馬聽·吳山拜伍相廟》曲:“廟貌尊崇, 獨佔吳山第一峰.” 明李東陽《天津衛城修造記》:“瞻宮闕之尊崇, 覽畿甸之高腴.”3.顯貴. 淸朱克敬《瞑庵雜識》卷二:“道府所轄地方, 遠者或千餘里, 其本任有表率之責, 職位又較尊崇.”

[尊章】亦作“尊嫜”. 

舅姑. 對丈夫父母或對人公婆的敬稱. 《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背尊章, 嫖以忽, 謀屈奇, 起自絶.”顏師古注:“尊章猶言舅姑也. 今關中俗婦呼舅爲鍾. 鍾者, 章聲之轉也.” 唐韓愈《扶風郡夫人墓志銘》:“協於尊章, 畏我侍側.”《剪燈新話·愛卿傳》:“記尊嫜抱病, 親供藥餌;高塋埋葬, 親曳麻衣.” 淸劉大櫆《吳萼千墓志銘》:“逮事尊嫜, 而値其終窶之時, 常出奩資以甘旨.”

[尊宿】亦作“尊夙”. 

1.指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 唐賈島《送靈應上人》詩:“遍參尊宿遊方久, 名嶽奇峰問此公.” 宋蘇軾《書麘公詩後》詩:“壽逾兩甲子, 氣壓諸尊宿.” 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竺乾一時尊夙, 盡在東南, 最著則爲蓮池、達觀兩大宗主.”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八篇:“<董說>三十餘年不履城市, 惟友漁樵, 世推爲佛門尊宿.”2.對前輩有重望者的敬稱. 宋蘇軾《與楊君素書》之二:“某去鄕二十一年, 里中尊宿零落殆盡, 惟公龜鶴不老, 松柏益茂, 此大慶也.”

[尊敬】尊崇敬重. 《詩·周南·葛覃序》:“服澣濯之衣, 尊敬師傅.” 漢荀悅《漢紀·景帝紀》:“高年者, 人所尊敬;鰥寡孤獨者, 人所哀憐也.” 元劉壎《隱居通議·理學三》:“此則惟知尊敬鄕賢, 而不自覺其諛之過也.”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曆史是人民創造的, 但這絲毫不排斥人民對於傑出的個人的尊敬;而尊敬, 當然不是迷信, 不是把他當作神.”

[尊萱】1.對自己母親的敬稱. 《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幽冥遊遍不見娘, 思想尊萱哭斷腸, 淚兩行.”2.敬稱他人之母.

[尊極】1.猶至尊. 多指帝、后及帝、后之位. 《後漢書·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皇后壽, 得由卑賤, 登顯尊極, 自處椒房, 二紀於茲.”《宋書·后妃傳論》:“雖正位天閏, 禮亢尊極, 而衰厭易兆, 恩宴難留.”《北齊書·孝昭紀》:“及臨尊極, 留心更深, 時人服其明而譏其細也.”2.指父母長輩.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潘嶽爲才, 善於哀文, 然悲內兄則云感口澤, 傷弱子則云心如疑. 禮文在尊極, 而施之下流, 辭雖足哀, 義斯替矣.”

[尊貴】1.尊敬貴者.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民在鼎矣, 何以尊貴?”《周禮·天官·大宰》:“六曰尊貴.” 鄭玄注:“尊貴, 尊天下之貴者.”2.高貴. 《戰國策·齊策四》:“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 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 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南史·齊武帝諸子等傳論》:“夫帝王子弟, 生長尊貴, 情僞之事, 不經耳目, 雖卓爾天悟, 自得懷抱, 孤寡爲識, 所陋猶多.” 巴金《家》三十:“於是得了賞封的旦角便向那個給賞的尊貴的客人請安謝賞, 飛了眼風, 尊貴的客人的莊嚴的臉上立刻現出了滿足的笑容.”3.莊重. 《金甁梅詞話》第三一回:“你好不尊貴, 把人的帶子也揪斷.”《紅樓夢》第二十回:“爲你這不尊貴, 你哥哥恨得牙癢癢.”

[尊無二上】1.猶言國無二君. 《禮記·坊記》:“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家無二主, 尊無二上, 示民有君臣之別也.” 宋曾鞏《爲人後議》:“前世失禮之君, 崇本親以位號者, 豈獨失爲人後奉祀正統、尊無二上之意哉?”2.引申爲至高無上. 《老殘遊記》第十一回:“你莫非以爲上帝是尊無二上之神聖嗎?”

[尊勝】尊貴;尊嚴.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夫處乎深宮, 安乎尊勝, 不能靜志, 遠跡山林, 棄轉輪王位, 爲鄙賤人行, 何可念哉?”《法苑珠林》卷十五:“是故如來於天人中最爲尊勝.”

[尊遂】尊貴顯達. 《戰國策·齊策四》:“士生乎鄙野, 推選則祿焉, 非不尊遂也, 然而形神不全.”

[尊寓】對人寓所的敬稱. 《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請問尊寓在那裏? 待弟明日竭誠拜過, 再訂吉期, 送關奉請.”

[尊嫂】對他人妻室的敬稱.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些小薄物, 奉爲尊嫂拜見之儀, 望勿嫌輕鮮.” 淸鄭燮《題畫蘭》:“乾隆辛巳, 爲兩峰羅四兄尊嫂方夫人三十初度.”

[尊遠】高遠. 《隋書·禮儀志一》:“宗廟貴文, 故庶羞百品;天義尊遠, 則須簡約.”

[尊壼】對人妻室的敬稱.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你看這些湖光山色, 都是我們的了! 我們日日可以遊玩, 不像杜少卿要把尊壼帶了淸涼山去看花.”

[尊號】1.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廟等的稱號.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 有地皇, 有泰皇. 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 王爲‘泰皇’……追尊莊襄王爲太上皇.”《漢書·高帝紀下》:“大王功德之著, 於後世不宣. 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南史·后妃傳下·梁文獻張皇后》:“天監元年五月甲辰, 追上尊號爲皇后.”2.自唐代起又在帝、后稱號之上再加稱號. 《舊唐書·則天皇后紀》:“五月, 皇太后加尊號曰聖母神皇帝.”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尊號起於唐, 中宗稱應天神龍皇帝, 後明皇稱開元神武皇帝, 自後率如之.”3.指即帝位. 《史記·高祖本紀》:“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細, 誅暴逆, 平定四海, 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爲王侯. 大王不尊號, 皆疑不信. 臣等以死守之.’”4.對人名號的敬稱. 《西遊記》第六二回:“國王請唐僧四衆上麒麟殿敘坐. 問道:‘聖僧尊號?’唐僧合掌道:‘貧僧俗家姓陳, 法名玄奘.’” 李劼人《天魔舞》第一章:“原來你問尊號……我名字叫長興, 草字洪發.”5.爲對人所開店鋪的尊稱. 如:尊號近來生意必定興隆.

[尊節】1.尊重名節. 《楚辭·嚴忌<哀時命>》:“願尊節而式高兮, 志猶卑夫禹湯.” 王逸注:“言己雖不見用, 猶尊高節度.”2.克制;遵守法度. 《後漢書·光武十王傳贊》:“沛獻尊節, 楚英流放.” 李賢注:“尊, 音祖本反. 《禮記》:‘恭敬撙節.’”

[尊像】1.崇高的形象. 漢班固《白虎通·崩薨》:“天子曰崩, 大尊像.”2.指神、佛等的雕塑像. 唐王維《賀神兵助取石堡城表》:“云我昔於梓州威洞造一龕尊像, 在獨坐山東北, 公成山左側.” 金元好問《二十五日鶴》詩:“九龍崗上玄元祠, 人言尊像神所遺.”

[尊愛】尊崇而慈愛. 唐柳宗元《唐故兵部郞中楊君墓碣》:“太夫人母道尊愛, 敎飾謹備.”

[尊誠】虔誠. 《西遊記》第二六回:“這行者就端肅尊誠, 與大神到了紫竹林裏, 參拜菩薩.”

[尊意】1.君主的意願. 《舊唐書·音樂志四》:“追崇懼乖尊意, 顯號恐玷徽音.”2.稱他人意見的敬詞.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周三》:“適胡二弟致尊意, 事已盡悉.”如:這次聚會, 我想請你參加, 未知尊竟如何?

[尊慈】對自己母親的敬稱. 南朝梁沈約《爲柳世隆讓封公表》:“及顧溫凊之館, 懼結尊慈之懷.”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敢是那一個潑無知惱犯俺尊慈.”亦用以敬稱他人母親.

[尊閟】對祠堂的敬稱. 閟, 閟宮. 唐陳子昂《唐故循州司馬申國公高君墓志》:“少習婦道, 年十六歸於申國. 鳳臺尊閟, 鵲巢斯在.”

[尊肅】尊貴莊嚴. 三國魏曹植《魏文帝誄》:“尊肅禮容, 矚之若神.”

[尊經】1.對佛經或道經的敬稱. 唐宋之問《遊云門寺》詩:“維舟探靜域, 作禮事尊經.”《雲笈七籤》卷三:“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2.尊崇經典. 經, 指儒家經典. 《宋史·選舉志二》:“臣僚請遵天聖、元祐故事, 以經題爲第一篇, 然後雜出《九經》、《語》、《孟》內注疏或子史正文, 以見尊經之意.”

[尊臺】對他人的敬稱. 郭沫若《高漸離》第一幕:“我們要點很好的酒, 下酒的菜倒可滿不在乎. 尊台, 你覺得怎樣?”

[尊壽】對人年齡的敬稱. 《西遊記》第九三回:“因問:‘老師高壽?’三藏道:‘虛度四十五年矣. 敢問老院主尊壽?’”

[尊慕】尊崇仰慕.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天下懷樂敬愛而尊慕之, 皆願以爲君王.” 淸姚鼐《贈孔撝約假歸序》:“豈孔子子孫人人賢哉, 尊慕者深, 則推及其遺體也遠.”

[尊種】謂有慧根的高僧. 唐李華《東都聖善寺無畏三藏碑》:“釋宮尊種, 龍扶出池. 舍位成道, 爲天人師.”

[尊稱】1.尊貴的稱謂或稱號;敬稱. 《穀梁傳·哀公十三年》:“王, 尊稱也;子, 卑稱也.”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四:“公主者, 女之尊稱也.” 魯迅《書信集·致姚克》:“‘博士’‘學者’諸尊稱, 早已成爲惡名.”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10.51:“中國舊社會的習慣, 社會地位較低的對於社會地位較高的, 如卑幼對尊長, 仆人對主人, 平民對官長, 窮人對闊人, 是不能用第一第二身指稱詞的, 得用尊稱和謙稱.”2.尊敬地稱呼. 如:二弟尊稱他爲老師.

[尊養】尊奉侍養. 《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可惜我東人父子一片誠心, 不知要怎生般把你家這位老太太安榮尊養, 略盡他答報的心?”

[尊榮】尊貴榮顯;榮耀;光榮. 《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 其君用之, 則安富尊榮.” 三國魏嵇康《重作四言詩》之一:“富貴尊榮, 憂患諒獨多.” 魯迅《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方面固然在保全自己的尊榮, 但也未始沒有那時所謂‘以人血染紅頂子’之意.” 楊朔《中國人民的心》:“史元厚是個戰士, 臨下葬, 朝天放了幾排槍, 這是一個戰士應得的尊榮.”

[尊實】盛在尊中的谷物, 古於夏祭時用之.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祭義》:“夏上尊實……尊實, 麷也, 夏之所受初也.”麷, 煮熟的麥子. 一本作“麵”.

[尊閥】稱人門第的敬詞.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阿纖》:“山有少弟未婚, 竊屬意焉. 因詢叟淸貫尊閥.”

[尊閣】對人妻子的敬稱. 閣, 內室. 宋何薳《春渚紀聞·謝石拆字》:“石曰:‘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固知是公內助所書. 尊閣盛年三十一否?’曰:‘是也.’‘以也字上爲三十下爲一字也.’”

[尊奬】尊崇輔助;尊崇鼓勵. 《三國志·蜀志·法正傳》:“上可以傾覆寇敵, 尊奬王室, 中可以蠶食雍涼, 廣拓境土……此蓋天以與我, 時不可失也.” 章炳麟《四惑論》:“既使萬物皆歸於力, 故持論至極, 必將尊奬強權, 名爲使人自由, 其實一切不得自由.”

[尊嫜】見“尊章”. 

[尊賢】1.尊敬賢者. 《禮記·中庸》:“義者宜也, 尊賢爲大.”《孟子·萬章下》:“用下敬上, 謂之貴貴;用上敬下, 謂之尊賢.” 淸唐甄《潛書·抑尊》:“尊賢之朝, 雖有佞人, 化爲直臣.”2.高貴賢能. 南朝宋鮑照《行樂至城東橋》詩:“尊賢永照灼, 孤賤長隱淪.”《北史·房彦謙傳》:“故疏賤之人, 有善必賞;尊賢之戚, 犯惡必刑.”

[尊齒】1.敬重年長者. 《孔子家語·王言》:“上敬老則下益孝, 上尊齒則下益悌.”2.高齡. 淸譚嗣同《仁學》一:“是以奸猾桀黠之資, 憑借高位、尊齒、重望, 陰行豪強兼幷之術, 以之欺世盜名焉.”3.對人年齡的敬稱. 如:尊齒幾何?

[尊賜】1.尊而加賞. 《史記·秦始皇本紀》:“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 今乃誹謗我, 以重吾不德也.”《漢書·晁錯傳》:“尊賜孝悌, 農民不租;明詔軍師, 愛士大夫.”2.對他人賜贈的敬詞. 《醒世恒言·賣油郞獨占花魁》:“前日的尊賜, 分毫不動, 要便奉還.”

[尊範】稱他人儀容的敬詞, 后多用爲謔稱.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章阿瑞》:“生知其鬼, 捉臂推之, 笑曰:尊範不堪承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四回:“這個人的尊範, 倒可以叫做冬瓜.”

[尊儀】對人儀表容貌的敬稱. 《西遊記》第三六回:“今到荒山, 奈何俗眼不識尊儀, 與老爺邂逅相逢.”

[尊憚】敬畏. 《漢書·張安世傳》:“天子甚尊憚大將軍(霍光), 然內親安世, 心密於光焉.”

[尊閫】對人妻室的敬稱. 閫, 閨門.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縣宰道:‘尊閫夫人, 幾時亡故?’”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柳生》:“尊閫薄相, 恐不能佐君成業.”

[尊履】向對方表問候之詞. 舊時多用於書信. 履, 步履. 宋歐陽修《與蘇編禮》:“得書, 承尊履休康, 幷以爲慰.” 宋秦觀《與邵彦瞻簡》:“奉違未幾, 已復淸明. 緬惟還自諸邑, 尊履勝常, 欽企欽企.”

[尊駕】對對方的敬稱. 不敢直稱其人, 故指其車乘而言. 后泛用於一般人. 《晉書·王鑑傳》:“愚謂尊駕宜親幸江州, 然後方召之臣, 其力可得而宣.”此謂琅邪王司馬睿, 時尙未即皇帝位, 故得以常禮尊稱之. 《警世通言·兪伯牙摔琴謝知音》:“仁兄明歲何時到此? 小弟好伺候尊駕.”《歧路燈》第三三回:“久仰譚相公大名, 今日聽二位賢弟說尊駕在此, 無物可敬, 割了五斤牛肉--是敎門的干淨東西, 略伸薄敬.”

[尊盧】傳說中的古代帝王. 《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 當是時也, 民結繩而用之.” 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云:“此十二氏皆古帝王.” 唐楊炯《大唐益州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序:“洎乎尊盧、赫胥之代, 驪連、栗陸之君.”《雲笈七籤》卷二:“人皇之後, 而有尊盧.”

[尊親】1.尊崇父母或祖先. 《孟子·萬章上》:“孝子之至, 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 莫之乎以天下養;爲天子父, 尊之至也.”《舊唐書·禮儀志五》:“大孝莫重於尊親……數盡四廟, 非貴多之道;祀逮七世, 得加隆之心.”2.尊仰而親附. 《禮記·中庸》:“唯天下之至聖, 爲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凡有血氣者, 莫不尊親.” 鄭玄注:“尊親, 尊而親之.” 孔穎達疏:“此節更申明夫子藴蓄聖德, 俟時而出, 日月所照之處, 無不尊仰.”3.對人敬稱自己的父母. 亦以敬稱他人父母. 《後漢書·梁統傳》:“初以位次, 咸共推統, 統固辭曰:‘昔陳嬰不受王者, 以有老母也. 今統內有尊親, 又德薄能寡, 誠不足以當之.’”《後漢書·獨行傳·范式》:“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 將過拜尊親, 見孺子焉.’”

[尊親屬】指輩分高的親屬. 如父母、伯叔父母、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夫或妻之父母等. 參見“尊屬”.

[尊臨】1.居尊臨下. 猶言統治和管轄. 《後漢書·第五倫傳論》:“君子侈不僭上, 儉不偪下, 豈尊臨千里而與牧圉等庸乎?”2.敬詞. 猶光臨. 多於迎候尊者時用之. 《宋史·樂志七》:“泰元尊臨.”泰元, 天神. 3.舊謂君父來臨. 宋范成大《東宮壽詩》:“幷世勳華照古今, 朱明彩服侍尊臨.”

[尊優】1.尊敬優待. 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是歲, 嗣天子踐祚而理, 尊優師儒.”2.地位尊貴, 生活優裕.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老龍舡戶》:“彼巍巍然, 出則刀戟橫路, 入則蘭麝熏心, 尊優雖至, 究何異於老龍舡戶哉!”

[尊爵】1.尊貴的爵位. 《孟子·公孫丑上》:“夫仁, 天之尊爵也.”《韓非子·八奸》:“功大者, 有尊爵, 受重賞.”《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夫商君爲秦孝公明法令, 禁奸本, 尊爵必賞, 有罪必罰.”2.尊崇有爵位者. 《漢書·賈誼傳》:“帝入西學, 上賢而貴德, 則聖智在位而功不遺矣;帝入北學, 上貴而尊爵, 則貴賤有等而不下隃矣.”3.泛指禮器或酒器. 《新唐書·禮樂志一》:“古者, 宮室車輿以爲居, 衣裳冕弁以爲服, 尊爵俎豆以爲器, 金石絲竹以爲樂.”

[尊禮】1.尊崇禮法. 《禮記·表記》:“周人尊禮尙施.” 孔穎達疏:“尊禮尙施者, 謂尊重禮之往來之法, 貴尙施惠之事也.”《宋史·道學傳一·張載》:“故其學尊禮貴德, 樂天安命.”2.隆重的禮儀. 《國語·越語下》:“王曰:‘與人奈何?’對曰:‘卑辭尊禮, 玩好女樂, 尊之以名. 如此不已, 又身與之市.’” 韋昭注:“言當卑約其辭、尊重其禮以求平.”一說, 尊禮, 撙禮. 謂貶抑自己的身份, 不敢以平等之禮相待. 見兪樾《群經平議·國語二》“卑辭尊禮”. 3.敬重而厚待.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如燕, 昭王擁彗先驅, 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 築碣石宮, 身親往師之. 作《主運》. 其遊諸侯見尊禮如此.”《北史·張彫武傳》:“帝甚重之, 以爲侍講, 與侍書張景仁幷被尊禮, 同入華元殿, 共讀《春秋》.” 明焦竑《玉堂叢語·寵遇》:“太祖尊禮劉基, 嘗稱老先生而不名.”

[尊顔】對長者儀容的敬稱.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久聞老師父大名, 今日得睹尊顔, 三生有幸.”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八大王》:“有犯尊顔, 實切愧悚.”

[尊彛】尊、彛均爲古代酒器, 金文中每連用爲各類酒器的統稱. 因祭祀、朝聘、宴享之禮多用之, 亦以泛指禮器. 《周禮·春官·司尊彛》:“司尊彛, 掌六尊六彛之位.”《國語·周語中》:“出其尊彛, 陳其俎豆.” 韋昭注:“尊、彛皆受酒之器也.”尊, 一本作“樽”. 《宋史·樂志八》:“載登壇阼, 載酌尊彛.”

[尊醮】酌酒. 《晏子春秋·雜上二四》:“乃令糞灑改席, 尊醮而禮之.”

[尊嚴】1.莊重肅穆;尊貴威嚴. 《荀子·致士》:“尊嚴而憚, 可以爲師.”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賢者備股肱, 則君尊嚴而國安.” 宋司馬光《進<孝經指解>劄子》:“體貌尊嚴, 舉止安重.” 丁玲《過年》:“只覺得舅舅仍然很尊嚴, 很大, 高不可及, 只呼吸都象表示出有與凡人不一樣的權威.”2.崇高莊嚴. 宋梅堯臣《汝州登慈寺閣望嵩嶽》詩:“少室出天外, 巍巍何尊嚴.” 淸孫枝蔚《病愈贈醫者宋迪公》詩之八:“低頭幕府尊嚴地, 種杏安能許外人.”3.尊貴的地位或身分. 老舍《四世同堂》十一:“日本軍人們心里很不痛快, 因爲這樣的簡陋的場面頗有損於‘帝國’的尊嚴.”4.指不容侵犯的地位或身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 都必須以憲法爲根本的活動准則, 幷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 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魏巍《這里是今天的東方》:“沒有人會知道, 她還要對全人類做出些什么;維護和平, 維護人類尊嚴的抗美援朝戰爭, 不過是她開始的一件罷了.”

[尊觶】泛指酒器. 參見“尊譚”.

[尊譚】泛指酒器. 《管子·侈靡》:“辟之若尊譚, 未勝其本, 亡流而下.”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管子二》:“尊譚係以酒器爲喩. 張佩綸謂尊譚當作尊觶, 近是. 從覃與從單, 形、音幷近. 要之, 譚必爲酒器, 於義方符. 言尊譚之爲物, 如末勝其本, 必上重下輕, 傾側易倒, 故云‘亡流而下’也.”

[尊寵】1.尊重寵幸. 《墨子·號令》:“有能得若捕告者, 以其所守邑小大封之. 守還, 授其印, 尊寵官之.”《史記·蒙恬列傳》:“始皇甚尊寵蒙氏, 信任賢之.” 明唐順之《都督沈紫江生墓碑記》:“且夫古者尊寵立功之臣, 則或爲之象祁連山、象鐵山於其墓, 以旌其烈於不朽.”2.舊指妻妾或其外室. 淸李漁《愼鸞交·贈妓》:“他從今日起, 是侯家的尊寵, 不是你家的令愛了, 回去吧.”《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回:“現在看尊嫂如此舉動, 尊寵只好留在漢口, 同了去是不便的.”

[尊攘】尊王攘夷. 明張煌言《祭延平王文》:“佇班師旅, 終仗尊攘.”

[尊罍】泛指酒器. 宋周邦彦《紅羅襖·秋悲》詞:“念取東壚, 尊罍雖近;採花南浦, 蜂蝶須知.”

[尊屬】輩分高的親屬. 《資治通鑑·漢平帝元始三年》:“紅陽侯王立, 莽之尊屬.” 胡三省注:“立, 莽叔父也.” 宋蘇軾《司馬溫公神道碑》:“又論濮安懿王當准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 天下義之.” 淸方苞《與陳密旃書》:“其不爲民所賴者, 雖吾近親尊屬, 必斥而去之.”

[尊顯】1.尊貴顯赫. 《管子·明法解》:“賞罰之所立者當, 則主尊顯而奸不生.” 漢賈誼《吊屈原文》:“闒茸尊顯兮, 讒諛得志.”2.指地位尊貴顯赫的人. 明何景明《內篇》第二五:“張子璉爲御史, 嘗按治當世巨重, 舉奏當世尊顯, 下弗厲其法而上不咎其言.”3.致人於尊貴顯赫的地位. 《漢書·高帝紀下》:“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 吾能尊顯之. 布告天下, 使明知朕意.”

[尊讓】克制謙讓. 《管子·五輔》:“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 恭敬然後尊讓, 尊讓然後少長貴賤不相逾越.”《禮記·儒行》:“儒皆兼此而有之, 猶且不言仁也. 其尊讓有如此者.”《淮南子·泰族訓》:“恭儉尊讓者, 禮之爲也.”


*尋①[xúnㄒㄩㄣˊ]

[《廣韻》徐林切, 平侵, 邪. ]

“尋”的繁體字.

1.古代長度單位. 一般爲八尺. 《詩·魯頌·閟宮》:“是斷是度, 是尋是尺.” 鄭玄箋:“八尺曰尋. 或云七尺、六尺.”《史記·張儀列傳》:“秦馬之良, 戎兵之衆, 探前趹後蹄間三尋騰者, 不可勝數.” 司馬貞索隱:“七尺曰尋.”《廣韻·平侵》:“六尺曰尋.” 淸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臨部》:“程氏瑤田云:度廣曰尋, 度深曰仞, 皆伸兩臂爲度, 度廣則身平臂直, 而適得八尺;度深則身臂曲, 而僅得七尺. 其說精覈. 尋、仞皆以兩臂度之, 故仞亦或言八尺, 尋亦或言七尺也.”2.量具. 參見“尋引”. 3.長. 《方言》第一:“尋, 長也. 陳楚之間曰修, 海、岱、大野之間曰尋……自關而西, 秦、晉、梁、益之間, 凡物長謂之尋.”《淮南子·齊俗訓》:“深溪峭岸, 峻木尋枝.” 晉左思《魏都賦》:“碩果灌叢, 圍木竦尋.”4.考索;探求. 《後漢書·章帝紀》:“每尋前世舉人貢士, 或起甽畝, 不繫閥閱.”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傳相祖述, 尋問莫知源由.” 唐韓愈《嘲鼾睡》詩之六:“賦形苦不同, 無路尋根本.”《資治通鑑·宋文帝元嘉六年》:“豈可不感尋王業, 大懼負荷?” 胡三省注:“感念致王業之艱難, 而尋繹爲治之理也.”5.重溫;重申. 《左傳·襄公十八年》:“冬十月, 會於魯濟, 尋湨梁之言, 同伐齊.” 宋朱熹《秋蘭已悴以根歸學古詩序》:“輒賦小詩, 以尋前約.”6.連續;經常. 晉向秀《思舊賦》:“聽鳴笛之慷慨兮, 妙聲絶而復尋.” 南朝梁何遜《七召·治化》:“天瑞磊珂而相尋, 地符氛氳而不少.”《北史·隋紀上》:“戰爭相尋, 年將三百.” 唐韓偓《八月六日作》詩之四:“袁安墜睫尋憂漢, 賈誼濡毫但過秦.”7.尋找;謀求. 《墨子·修身》:“思利尋焉.” 高亨《諸子新箋·墨子·修身》:“尋, 求也.” 晉陶潛《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誌, 遂迷不復得路.” 唐杜甫《蜀相》詩:“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曹丕銜其舊恨, 欲尋事故殺之.” 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我想爲他在北京尋一點小事做, 這是他非常希望的, 然而沒有機會.”8.引申爲追蹤. 《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五年》:“今亮孤軍食少, 亦行去矣. 懿不從, 故尋亮.”9.隨著;循著. 參見“尋聲”. 10.延伸. 《淮南子·齊俗訓》:“譬若水之下流, 煙之上尋也.”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司馬溫公有五字云:煙曲香尋篆, 盃深酒過花.”11.依附;依循. 晉陸機《悲哉行》:“女蘿亦有託, 蔓葛亦有尋.” 宋林逋《汴岸曉行》詩:“驢僕劍裝輕, 尋河早早行.”12.不久;接著;隨即. 《後漢書·邳彤傳》:“彤尋與世祖會信都.” 劉淇《助字辨略》卷二:“尋, 旋也;隨也. 凡相因而及曰尋, 猶今之隨即如何也.” 唐王昌齡《塞下曲》之四:“功勳多被黜, 兵馬亦尋分.”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一》:“自慶曆間, 張希文始以圈子標記, 禮部因之, 頗以爲便. 元祐復詩賦, 嘗加校正, 尋又罷.” 淸昭槤《嘯亭雜錄·徐文定公》:“尋以罪謫爲中書舍人, 公即抱案牘, 持鉛管從事.”13.用.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先君以是舞也, 習戎備也. 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未亡人之側, 不亦異乎!” 杜預注:“尋, 用也.” 楊伯峻注:“謂不用之於仇敵而用之於我側.” 參見“尋斧”. 14.同“巡”. 周行視察. 《西遊記》第七四回:“我等尋山的, 各人要謹愼堤防孫行者.”15.姓. 晉有尋曾. 見《廣韻·平侵》.

[尋人】找人. 亦謂尋釁生事. 《西遊記》第八九回:“這個人其實神通廣大, 五百年前曾大鬧天宮, 十萬天兵還不曾拿得住, 他專意尋人的, 他便就是個搜山揭海, 破洞攻城, 闖禍的個都頭!”

[尋丈】泛指八尺到一丈之間的長度. 《管子·明法》:“有尋丈之數者, 不可差以長短.”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八:“柳公權親筆啓草二紙, 皆小楷, 字僅盈分, 而結體遒媚, 意態舒遠, 有尋丈之勢.”

[尋木】大木. 《山海經·海外北經》:“尋木長千里, 在拘纓南, 生河上西北.”《文選·左思<吳都賦>》:“西蜀之於東吳, 小大之相絶也, 亦猶棘林螢燿, 而與夫尋木龍燭也.” 李周翰注:“尋木, 大木.” 晉郭璞《尋木》:“眇眇尋木, 生於河邊, 疏枝千里, 上干雲天.”

[尋戈】動用刀兵. 語出《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 伯曰閼伯, 季曰實沈, 居於曠林, 不相能也, 日尋干戈, 以相征討.” 杜預注:“尋, 用也.”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棄親助賊, 兄弟尋戈.”《舊唐書·僖宗紀》:“自是全忠、克用有尋戈之怨.”《資治通鑑·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兄弟尋戈, 自相魚肉.”

[尋手】隨手;隨即.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葵》:“其碎者, 割訖, 即地中尋手糺之.”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蔥》:“蔥中亦種胡荽, 尋手供食, 乃至孟冬爲葅, 亦不妨.”

[尋仇】尋隙爲仇或故意作對. 宋文天祥《跋辛龍泉行狀》:“後來者於予尋仇.” 郭沫若《恢㚆·歇司迭里》:“你何苦定要和我尋仇?”

[尋尺】喩微小或微細之物. 《國語·晉語八》:“夫絳之富商……能行諸侯之賄, 而無尋尺之祿, 無大績於民故也.” 唐韓愈《送張道士序》:“大匠無棄材, 尋尺各有施.” 宋蘇轍《旦起理發》詩:“笑我守尋尺, 求與眞源逢.” 淸唐靖《間加稅》詩:“縣官踏街衢, 鞭度督尋尺.”

[尋引】量度長短的工具;尺度. 唐柳宗元《梓人傳》:“所職尋引規矩繩墨……不知繩墨之曲直, 規矩之方圓, 尋引之短長.” 廖瑩中輯注:“尋, 八尺;引, 十丈. 尋、引, 所以度長短也.”

[尋主】謂嫁人. 錦云王毅《笨人王老大》:“現在, 她背著一身債, 又帶著三個張嘴要食的小崽, 再尋主吧, 誰要?”

[尋死】1.企圖自殺;自殺.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高文明道:‘不去也憑得伯伯, 何苦尋死!’”老舍《駱駝祥子》十九:“她哭著喊著要去尋死, 不能再受這個折磨.” 趙樹理《孟祥英翻身》:“<她>想來想去, 沒有個頭尾, 最后想到尋死這條路上, 就吞了鴉片煙.”2.對某些鹵莽行爲的斥責. 《西遊記》第五八回:“<玉帝>問曰:‘你兩個因甚事擅鬧天宮, 嚷至朕前尋死!’”

[尋死覓活】鬧著要自殺. 極言吵鬧的不可開交. 元楊大奎《兒女團圓》第一折:“我這大渾家尋死覓活的.”《紅樓夢》第二五回:“寳玉一發拿刀弄杖、尋死覓活的, 鬧的天翻地覆.” 魯迅《彷徨·祝福》:“回頭人出嫁, 哭喊的也有, 說要尋死覓活的也有, 抬到男家鬧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 連花燭都砸了的也有.”

[尋竹】大竹.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嶽之山, 尋竹生焉.” 郭璞注:“尋, 大竹名.” 晉張協《七命》:“尋竹竦莖蔭其壑, 百籟群鳴聾其山.”

[尋行逐隊】猶言成群結隊. 形容眾多的人依次成行成隊.

[尋行數墨】謂爲文專在辭句上下功夫. 亦指披閱文章專注於辭句. 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中:“其尋行數墨, 又拘拘以論說爲學, 其弊不足以成己敎人.” 元劉壎《隱居通議·文章一》:“彼以繙閱故紙, 尋行數墨者謂之英雄, 寧不足笑邪!” 淸何焯《義門讀書記·文選》:“此賦之所以爲賦, 蓋不過尋行數墨之見耳.”《孽海花》第十三回:“文章望氣而知, 何必尋行數墨呢!”

[尋找】找;覓求. 《西遊記》第八五回:“一則圖他裏面干淨;二則等他三人不來尋找, 打聽他們回去了, 我們却把他拿出來, 自自在在的受用.”《紅樓夢》第四七回:“賈珍等席上忽不見了他兩個, 各處尋找不見.”

[尋花】1.出遊賞花. 唐白居易《且遊》詩:“弄水回船尾, 尋花信馬頭.” 宋梅堯臣《永叔見索敘述》詩:“尋花不見人, 前代公侯宅.”2.喩狎妓. 《孽海花》第二二回:“這回三年服滿, 進京謝恩, 因爲與莊稚燕是世交兄弟, 一到京, 就住在他家裏, 只曉得尋花夕醉, 挾彈晨遊, 過著快樂光陰.”

[尋花覓柳】見“尋花問柳”. 

[尋花問柳】亦作“尋花覓柳”. 

1.遊賞風景. 語本唐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詩:“元戎小隊出郊坰, 問柳尋花到野亭.” 元湯式《沉醉東風·錢塘懷古》曲:“一自蘇林葬土丘, 再不見尋花問柳.” 淸王楷堂《西調·尋花問柳遊人醉》曲:“尋花問柳遊人醉, 口誦新詩信步歸.”2.喩狎妓. 淸洪楝園《警黃鍾·醉夢》:“終日尋花問柳, 飲酒征歌, 那一樁軍國重情, 置之不理.”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構》:“貌雖臒而精血未耗. 尋花覓柳, 兒女事猶然自覺情長.”

[尋芳】1.遊賞美景. 唐姚合《遊陽河岸》詩:“尋芳愁路盡, 逢景畏人多.” 宋朱熹《春日》詩:“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2.喩狎妓. 《花月痕》第八回:“<荷生>獨自玩賞了一回, 鳥聲聒碎, 花影橫披, 遂起了訪友念頭, 尋芳興致.”

[尋求】尋找探求;追求. 《後漢書·方術傳下·郭玉》:“弟子程高尋求積年, 翁乃授之.”《朱子語類》卷七三:“看《易》不當更去卦爻中尋求道理.”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呐喊>捷克譯本序言》:“我們都走過艱難的道路, 現在還在走--一面尋求著光明.”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第三章:“有人尋求淸代小學發達的原因, 以爲淸儒躲避現實, 走向考據. 這是不能說明問題的.”

[尋見】找到. 《西遊記》第八回:“容弟子去尋見母親, 然後頭頂香盆, 重建殿宇, 報答師父之深恩也!”冰心《寄小讀者》十:“小朋友! 當你尋見了世界上有一個人, 認識你, 知道你, 愛你, 都千百倍的勝過你自己的時候, 你怎能不感激, 不流淚, 不死心塌地的愛她.”

[尋究】1.查考;硏求.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自序》:“考覽奇書, 自非至精, 不能尋究.” 南朝梁元帝《洞林序》:“余幼學星文, 多歷歲稔. 海中之書, 略皆尋究.”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一:“然其間有常用之藥, 而載以異名, 卒難尋究.”2.追查;查究. 唐段成式《劍俠傳·田膨郞》:“內官惶慄伏罪, 請以浹旬求捕, 大懸金帛貯之, 略無尋究之跡.” 宋蘇軾《參定葉祖洽廷試筆狀》之一:“臣取祖洽印本試策尋究, 即無譏訕之言, 不知君錫何以見其譏訕也.”《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明日主人尋究, 定遭鞭箠.”

[尋玩】推求玩味.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別集類》:“<元結之文>譬古鐘磬, 不偕於俚耳而可尋玩.” 淸陳維崧《霜葉飛·黃芽菜》詞:“輕松纖軟評春雪, 此言殊耐尋玩.”

[尋拙志】尋短見. 謂自殺. 《紅樓夢》第七四回:“只怕他夜間自愧去尋拙志.”一本作“尋短志”.

[尋取】猶尋找. 《西遊記》第八回:“我父親被人謀死, 我母親被賊人佔了. 我師父法明長老敎我在江州衙內尋取母親.”

[尋枝摘葉】喩專注於細小之處.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建安之作, 全在氣象, 不可尋枝摘葉.”

[尋析】探討分析. 晉葛洪《抱朴子·省煩》:“呻吟尋析, 憔悴決角.”

[尋事】故意制造事端或找麻煩. 《三國演義》第四六回:“恐公瑾心懷妬忌, 又要尋事害亮.”茅盾《子夜》十三:“天殺的強盜, 赤老, 平白地來尋事!”

[尋事生非】尋找事端, 制造糾紛. 艾蕪《烏鴉之歌》:“現在他也只有忍了, 人家往往要來尋事生非, 正愁找不著漏洞哩.”越劇《白蛇傳》第九場:“更何況法海妖僧未除滅, 難免要尋事生非起禍根.”

[尋非】尋事生非.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只是心里不伏氣;尋非廝鬧, 沒有一會淸淨的.”

[尋味】探求體會.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支(支道林)卓然標新理於二家(向秀、郭象)之表, 立異義於衆賢之外, 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邱生》:“幾經尋味, 終不得解.” 秦牧《藝海拾貝·核心》:“而那些辭采華麗, ‘騈四驪六’, 洋洋灑灑, 極盡雕琢之能事, 但是思想却貧乏可笑的六朝騈文, 却爲后代人們所鄙棄. 那個道理, 就很値得我們尋味.”

[尋斧】用斧. 《左傳·文公七年》:“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者也. 必不可.” 楊伯峻注:“《孔子家語·觀周篇》引《金人銘》云‘毫末不紮, 將尋斧柯’, 《晉書·庾旉傳》云‘芘焉而縱尋斧柯者也’, 皆以‘尋’爲動詞, 則‘尋’當訓用.”《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尋斧始於所庇, 制國昧於弱下.” 李善注引賈逵《國語》注曰:“尋, 用也.”

[尋門路】找關系;托人情. 《何典》第三回:“只見六事鬼說起他被土地捉去時, 家中如何著急, 如何尋門路不著:直等尋著好娘舅領到劉家, 催命鬼又怎麽作難……用了許多銀子, 才得安然無事, 放了出來.”

[尋春】遊賞春景. 唐陳子昂《晦日宴高氏林亭》詩:“尋春遊上路, 追宴入山家.” 宋惠洪《意行入古寺》詩:“淸明雨過快晴天, 古寺尋春亦偶然.” 明梁辰魚《浣紗記·遊春》:“下官就是越國上大夫范蠡, 尋春到此.” 淸徐元正《廣陵懷古》詩:“尋春易過佳風月, 送老難忘好墓田.”

[尋按】見“尋案”. 

[尋相駡】方言. 吵嘴. 滬劇《羅漢錢》第四場:“別人家夫妻容易尋相罵, 這一對夫妻有話有商量.”甬劇《兩兄弟》第一場:“我爹爹同二阿叔只有兄弟兩個, 咋會時常尋相罵.”

[尋省】推求省察. 明歸有光《尙書敘錄》:“學者蹈常習故, 漫不復有所尋省.” 明李東陽《兆先墓志錄》:“荼毒之餘, 痛自尋省, 求其端而不可得也.”

[尋思】思索;考慮. 《後漢書·循吏傳·劉矩》:“民有爭訟, 矩常引之於前, 提耳訓告, 以爲忿恚可忍, 縣官不可入, 使歸尋思. 訟者感之, 輒各罷去.” 唐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懷》詩:“倚棹忽尋思, 去年池上伴.”《三國志平話》卷上:“仲相低頭尋思半晌, 終不曉其意.”《古今小說·羊角哀舍命全交》:“角哀尋思:‘我若久戀, 亦凍死矣;死後誰葬吾兄?’”《醒世姻緣傳》第十八回:“晁大舍道:‘這是什麽小事情麽? 可也容人慢慢的尋思.’”老舍《駱駝祥子》十六:“<祥子>一邊走著一邊尋思, 莫非人和廠倒出去了?”

[尋幽】1.尋求幽勝. 唐李商隱《閑遊》詩:“尋幽殊未極, 得句總堪誇.” 宋歐陽修《和遊午橋莊》:“曉壇初畢祀, 弭蓋共尋幽.”2.探究深奧的事理. 《北史·楊伯丑傳》:“時有張永樂者, 賣卜京師, 伯醜每從之遊. 永樂爲卦有不能決者, 伯醜輙爲分析爻象, 尋幽入微.”

[尋看】尋找查看. 《西遊記》第二七回:“老妻來尋找, 也不見回去. 全然不知下落, 老漢特來尋看.”

[尋矩】猶規矩. 《新唐書·懷懿太子湊傳》:“湊少雅裕, 有尋矩.”

[尋香】1.遊賞勝景. 唐元稹《遣春》詩之三:“柳堤遙認馬, 梅徑誤尋香.”2.追逐香氣. 宋歐陽修《憎蒼蠅賦》:“逐氣尋香, 無處不到.”3.梵語“乾闥婆”(Gandharva)之意譯. 指樂神;樂人. 唐窺基《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西域呼俳優亦云尋香……<俳優>唯尋諸家飲食等香氣, 便往其門作諸伎樂, 而求飲食.”

[尋秋】遊賞秋景. 《紅樓夢》第七八回:“賈政正與衆幕友們談論尋秋之勝.”淩景堅《呈沈潁若師》詩:“畫槳尋秋燈上後, 珠簾卷雨燕飛回.”

[尋修】謂考查整理. 漢高誘《<淮南鴻烈解>敘》:“會遭兵災, 天下棋峙, 亡失書傳, 廢不尋修.”

[尋俗】尋常, 平凡. 元睢景臣《哨遍·漢高祖還鄕》套曲:“這差使不尋俗, 一壁廂納草除根, 一邊又要差夫索應付.”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一折:“我則見他人馬鬧喧呼, 這人物不尋俗.”

[尋風捉影】猶捕風捉影. 喩說話做事毫無根據.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女辯繼母誣陷疏》:“又不曾經獲某人, 乃以數句之詩, 尋風捉影, 陷臣死罪.”

[尋度】思忖. 宋歐陽修《與陳員外書》:“退以尋度, 非謙即疏, 此乃世之浮道之交.”

[尋宮數調】謂講求音律. 明高明《琵琶記·副末開場》:“休論插科打諢, 也不尋宮數調, 只看子孝與妻賢.”

[尋飛】追逐飛鳥.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尋飛絶景之足, 而不能騁逸放於呂梁;淩波泳淵之屬, 而不能陟峻而攀危.”

[尋約】八尺長的繩子. 《左傳·哀公十一年》:“公孫揮命其徒曰:‘人尋約, 吳髮短.’” 杜預注:“約, 繩也. 八尺爲尋. 吳髮短, 欲以繩貫其首.” 章炳麟《春秋左傳讀·哀公·人尋約吳發短》:“<人>尋約者, 每人各持八尺繩也.”

[尋捉】尋找;跟蹤捕捉.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菩薩品變文》:“六根門裏常尋捉, 此個名爲眞道場.” 宋蘇舜欽《永叔石月屛圖》詩:“嫦娥驚推輪, 下天自尋捉.”

[尋眞】1.尋求仙道. 唐皇甫冉《同裴少府安居寺對雨》詩:“共結尋眞會, 還當退食初.” 宋魏野《尋隱者不遇》詩:“尋眞誤入蓬萊島, 香花不動松花老.” 明高啓《題天池石辟圖》詩:“尋眞羽客不肯一相顧, 却借釋子營茅茨.”2.指探求事物的本原或眞理. 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醒世訓》:“上帝原來是父親, 水源木本急尋眞.”

[尋根究底】亦作“尋根問底”. 

尋求和追究事物的根底. 《紅樓夢》第三九回:“村老老是信口開河, 情哥哥偏尋根究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至於內中曖昧情節, 誰曾親眼見來, 何必去尋根問底!” 魯迅《呐喊·阿Q正傳》:“只有一班閑人們却還要尋根究底的探阿Q的底細.” 王杏元《天板藍藍》二:“她對丈夫賭贏錢的事, 雖然守口如甁, 點滴不外漏, 但愈是這樣, 人家愈是要尋根究底.”

[尋根拔樹】猶斬草除根.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恨只恨屠岸賈那匹夫, 尋根拔樹, 險送的俺一家兒滅門絶戶.”

[尋根問底】見“尋根究底”. 

[尋索】1.尋找搜索. 晉干寶《搜神記》卷九:“充帳下都督周勤時晝寢, 夢見百餘人錄充, 引入一徑. 勤驚覺, 聞失充, 乃出尋索.”《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眞君命甘施二弟子遍處尋索.”2.追尋思索. 宋蘇軾《小篆般若心經贊》:“縱復學之能粗通, 操筆欲下仰尋索.” 徐念慈《余之小說觀》:“小說之所以耐人尋索, 而助人興味者, 端在其事之變幻, 其情之離奇, 其人之複雜.”

[尋逐】1.跟蹤追逐. 酈道元《水經注·谷水》引晉張璠《漢記》:“有人殺苑兔者, 迭相尋逐, 死者十三人.” 唐慧能《壇經·行由品》:“惠能後至曹溪, 又被惡人尋逐.”2.謂尋找. 唐李㚆言《續玄怪錄·楊恭政》:“村吏以告縣令李邯, 遣吏民遠近尋逐, 皆無蹤跡.”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張誠》:“虎痛狂奔, 莫可尋逐.”3.追尋探求. 唐韓愈《與孟尙書書》:“二帝三王群聖人之道於是大壞, 後之學者無所尋逐, 以至於今泯泯也.”

[尋時】片刻, 不久. 《百喩經·得金鼠狼喩》:“道中得一金鼠狼……尋時金鼠變爲毒蛇.” 唐元稹《苦樂相倚曲》:“呼天俯地將自明, 不悟尋時已銷骨.”

[尋氣】故意找麻煩或鬧別扭.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七章:“老漢反而說:‘你甭和我尋氣! 我給人家十塊錢做啥? 我那么傻? 我在黃堡鎮下館子哩.’”

[尋師】1.用兵. 《左傳·僖公五年》:“君其修德而固宗子, 何城如之? 三年將尋師焉, 焉用愼?” 杜預注:“尋, 用也.”2.求師. 《後漢書·李固傳》:“少好學, 常步行尋師, 不遠千里.” 南朝梁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啓·夷則七月》:“負笈尋師, 罕逢見日.”

[尋討】1.尋究探討. 漢袁紹《與公孫瓚書》:“足下曾不尋討禍源, 克心罪己.”《北齊書·儒林傳·孫靈暉》:“日誦數千言, 唯尋討惠蔚手錄章疏, 不求師友.”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世儒敎人事事物物上去尋討, 却是無根本的學問.”2.尋找. 《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養娘入去, 只沒尋討處, 不見了小夫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五:“此必貪我頭上珠帽, 若被他掠去, 須難尋討.”

[尋唐僧】酒令之一. 以紙鬮分寫唐僧、孫行者和妖精名, 拈得孫行者的尋唐僧. 猜對時, 唐僧飲一杯;猜誤時, 與妖精拇戰, 輸者飲. 《孽海花》第九回:“那潘勝芝、貝效亭、謝山芝等一班熟人, 擺擂臺, 尋唐僧, 翻天覆地的鬧起酒來.”

[尋消問息】探問消息. 宋周邦彦《意難忘》詞:“又恐伊尋消問息, 瘦減容光.” 淸無名氏《金縷曲》:“誰憶慣前塵影事? 刪却臨期珍重語, 怕尋消問息勞公子.”

[尋流逐末】猶舍本求末. 宋朱熹《答呂伯恭書》:“因悟向來涵養功夫全少, 而講說又多強探, 必取尋流逐末之弊, 推類以求, 衆病非一, 而其源皆在此.”

[尋案】亦作“尋按”. 

查考. 《三國志·魏志·孫禮傳》:“今二郡爭界八年, 一朝決之, 緣有解書圖畫, 可得尋案擿校也.” 晉葛洪《抱朴子·雜應》:“余究而觀之, 殊多不備, 諸急病其尙未盡, 又渾漫雜錯, 無其條貫, 有所尋按, 不即可得.” 晉葛洪《抱朴子·省煩》:“五禮混撓, 雜飾紛錯, 枝分葉散, 重出互見, 更相貫涉. 曲儒尋案, 猶多所滯, 駁難漸廣, 異同無已.”

[尋理】1.探求. 章炳麟《文學說例》:“短長諸策, 實多口語, 尋理本旨, 無過數言.”2.淸理. 如:頭緒茫然, 無從尋理.

[尋常】1.尋、常, 皆古代長度單位. 八尺爲尋;一丈六尺爲常. 喩短或小. 《左傳·成公十二年》:“及其亂也, 諸侯貪冒, 侵欲不忌, 爭尋常以盡其民.” 杜預注:“言爭尺丈之地, 以相攻伐.” 楊伯峻注:“尋常意謂尺寸之地.”《國語·周語下》:“夫目之能察也, 不過步武尺寸之間;其察色也, 不過墨丈尋常之間.” 韋昭注:“五尺爲墨, 倍墨爲丈, 八尺爲尋, 倍尋爲常.” 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狀》:“夫器宏者, 恥效以圭撮之任;足逸者, 難局以尋常之地.”2.比喩長或多. 《韓非子·揚權》:“故上失扶寸, 下得尋常.” 陳奇猷集釋引舊注:“四指爲扶. 上於度量少有所失, 下之得利已數倍多矣.”《淮南子·主術訓》:“故人君者, 其猶射者乎! 於此毫末, 於彼尋常矣.” 晉葛洪《抱朴子·廣譬》:“毫釐蹉於機, 則尋常違於的.”3.平常;普通. 唐劉禹錫《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宋葉適《劉公墓志銘》:“今不過尋常文書, 肯首而退爾.” 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一》:“觀此, 則雄之學, 豈尋常文墨士哉!” 巴金《家》七:“這果然是一個不尋常的消息, 眾人的心情馬上改變了.”4.經常;平時. 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敦煌曲子詞·十二月相思》:“無端嫁得長征壻, 敎妾尋常獨自眠.”《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夫人道:‘員外尋常照管你也不曾?’李主管道:‘一飲一啄, 皆出員外.’”冰心《南歸》:“母親安穩的仰臥在矮長榻之上, 深棕色的錦被之下, 臉上似乎由他們略用些美容術, 覺得比尋常還好看.”

[尋覓】尋求;尋找.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六:“其夜, 令又夢儉云:‘二人雖得走, 民悉誌之:一人面上有靑誌如藿葉, 一人斷其前兩齒折, 明府但案此尋覓, 自得也.’” 唐元稹《遣行》詩之七:“尋覓詩章在, 思量歲月驚.”《警世通言·范鰍兒雙鏡重圓》:“但聞四野號哭之聲, 回頭不見了崔氏. 亂軍中無處尋覓, 只得前行.” 魯迅《彷徨·傷逝》:“我遍看各處, 尋覓子君.”

[尋猜】猜測. 郭沫若《甁》詩之二三:“郵差已送了三封信來, 但她的却是不在, 這個啞謎兒眞費尋猜!”

[尋訪】訪求尋找. 《後漢書·逸民傳·梁鴻》:“曾誤遺火延及他舍, 鴻乃尋訪燒者, 問所去失, 悉以豕償之.”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獨所謂家乘者, 倉忙間爲人竊去, 尋訪了不可得.”《紅樓夢》第九八回:“適聞有一故人已死, 遂尋訪至此.”碧野《山城燈火》:“我路過山城重慶, 尋訪一位多年被禁錮在圖書館一角整理古籍的老友.”

[尋章摘句】搜求、摘取片斷辭句. 指讀書或寫作只注意文字的推求.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屈身於陛下, 是其略也”裴松之注引《吳書》:“<孫權>志存經略, 雖有餘閒, 博覽書傳歷史, 藉採奇異, 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 唐李賀《南園》詩之六:“尋章摘句老雕蟲, 曉月當簾掛玉弓.” 淸姚世鈞《饒州舟次獨酌醉後放歌》:“尋章摘句守矩矱, 廋辭謎語工雕搜.” 吳晗《學習集·談讀書》:“一種是尋章摘句式的, 讀得很細心, 鉆硏每一段, 以至每一句, 甚至爲了一個字, 有的經師寫了多少萬字的硏究論文.”

[尋情】尋求人情. 《醒世姻緣傳》第十回:“人命重情, 出了票二十日, 不拘人赴審, 容凶犯到處尋情, 你這兩個奴才受了他多少錢, 敢大膽賣法.”《紅樓夢》第三回:“打聽得都中奏准起復, 舊員之信, 他便四下裏尋情找門路.”

[尋問】詢問;探索. 漢應劭《風俗通·怪神·鮑君神》:“其後數年, 鮑魚主來歷祠下, 尋問其故, 曰:‘此我魚也, 當有何神.’”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因相尋問, 乃兄弟也.”《北史·儒林傳上·孫靈暉》:“靈暉少明敏, 有器度. 得惠蔚手錄章疏, 硏精尋問, 更求師友, ‘三禮’、‘三傳’皆通宗旨.”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九:“元茂屯的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 正在圍著工作隊尋問、歡呼、歌唱、跳著秧歌.”

[尋陽三隱】指周續之、劉遺民、陶潛三人. 《宋書·隱逸傳·周續之》:“既而閑居讀《老》《易》, 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 時彭城劉遺民遁跡廬山, 陶淵明亦不應徵命, 謂之尋陽三隱.”

[尋趁】1.尋覓;尋找. 宋杜安世《玉闌干》詞:“幾回獨睡不思量, 還悠悠夢裏尋趁.”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小孩兒每掿著銅錢, 兜著米豆, 則他把我聞風兒尋趁.”2.尋隙責備. 《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做官裏頭還有許多不平處:進士官就是個銅打鐵鑄的, 撒漫做去, 沒有敢說他不字;科貢官兢兢業業, 捧了卵子過橋, 上司還要尋趁他.”《醒世姻緣傳》第八回:“珍哥雖也是與晁住尋趁了幾句, 不肯與他著實變臉, 只是望著晁大舍沉鄧鄧的嚷, 血瀝瀝的咒.”

[尋景】追逐日影. 形容速度極快. 景, “影”的古字.《文選·張衡<西京賦>》:“乃有迅羽輕足, 尋景追括, 鳥不暇舉, 獸不得發.” 劉良注:“尋影追括, 言疾也.”

[尋短】尋短見.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月光底下, 老孫頭耽心杜善人尋短撞樹, 小心望著三人走過那棵楡樹, 見沒有事, 才轉回屋里.”

[尋短見】自殺. 《白雪遺音·南詞·獨占》:“赤足難行, 正欲尋短見.” 鄒韜奮《經曆·到捕房》:“這種手續大槪是預防犯人要暗尋短見吧. 但是我們都要留著這有用之身爲救國努力, 誰願尋短見呢!”

[尋勝】遊賞名勝. 唐李㚆言《續玄怪錄·張逢》:“策杖尋勝, 不覺極遠.” 淸陳維崧《月華淸·爲蔣元膚催妝》詞:“怪何處北阮疏狂, 約來朝西山尋勝.”茅盾《虹》:“春三月間遊客帶了酒肴來‘尋勝’, 這里便是臨時的雅座.”

[尋尋】1.無邊無際.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尋尋呵不可名也, 復歸於無物.” 諸本《老子》俱作“繩繩”. 《說文通訓定聲·升部》引梁簡文帝注:“無涯際之皃.”2.古宗敎名, 見《通典·邊防九》引唐杜環《經行記》. 或以爲古代大食人稱祆敎徒爲“尋尋”(zemzem的音譯). 一說, 指今蘇丹境內尼羅河以東到紅海之濱以遊牧爲生的貝賈人所崇奉的原始拜物敎. 參閱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第四章五.

[尋開心】1.方言. 逗樂兒, 開玩笑.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尋開心》:“還有一種, 是作者原不過‘尋開心’, 說的時候本來不當眞, 說過也就忘記了.”2.指故意捉弄人. 如:他這樣做, 不是有意尋我開心嗎?

[尋隙】尋事挑釁. 《紅樓夢》第七九回:“金桂知其不可犯, 便欲尋隙, 苦得無隙可乘, 倒只好曲意俯就.”

[尋摸】尋找;摸找.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下》:“三日後知無人至, 乃於草中尋摸, 忽得一草莖, 折之長尺許, 窺樹上有鳥集, 指之, 隨指而墮, 因取食之.”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陳奶媽:……<鴿子>原來是一對的, 我特意爲我的淸少爺尋摸來的.”錦云王毅《笨人王老大》:“直到三十出頭了, 才由隊長永緒趁外出會的機會, 給他尋摸了一個姑娘.”

[尋盟】重溫舊盟. 《左傳·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尋盟. 若可尋也. 亦可寒也.” 杜預注:“尋, 重也. 寒, 歇也.” 孔穎達疏引鄭玄《儀禮》注云:“尋, 溫也……則諸言尋盟者, 皆以前盟已寒, 更溫之使熱. 溫舊即是重義, 故以尋爲重.”

[尋跡】猶尋訪. 宋吳淑《江淮異人錄·建康異人》:“巡使以白上, 上令尋跡其出處, 而問其所欲.”

[尋微】探究微細的跡象或玄妙的道理. 晉葛洪《抱朴子·嘉遯》:“昔箕子睹象箸而流泣, 尼父聞偶葬而永歎, 蓋尋微以知著, 原始以見終.”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長史歎林公尋微之功, 不減輔嗣.”

[尋詩】尋覓詩句. 宋陳與義《尋詩兩絕句》之一:“無人畫出陳居士, 亭角尋詩滿袖風.” 明高啓《次張仲和春日漫興》:“獨騎款段尋詩去, 懶逐看花衆少年.”

[尋源使】漢武帝派遣張騫等出使西域, 尋黃河源頭, 后人稱之爲尋源使. 事見《漢書·張騫傳》. 杜甫《秦州雜詩》之八:“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迴.”

[尋源討本】窮本溯源. 唐劉知幾《史通·申左》:“如二傳者, 記言載事, 失彼菁華, 尋源討本, 取諸胸臆.”

[尋嘗】1.平時. 《朱子語類》卷一四○:“道夫言, 尋嘗見魯直亦說好話, 意謂他與少遊諸人不同.”2.平常. 淸顧炎武《<勞山圖志>序》:“耐凍白牡丹花, 在南方亦是尋嘗之物.” 淸孫枝蔚《邢補庵蒼頭遁去歎息有作》詩:“得失尋嘗事, 君何憂且嘆.”

[尋誦】尋繹誦讀. 《後漢書·鄭玄傳》:“玄日夜尋誦, 未嘗倦怠.”

[尋端】1.循著線索. 《史記·平準書》:“其明年, 淮南、衡山、江都王謀反跡見, 而公卿尋端治之, 竟其黨與, 而坐死者數萬人.” 漢蔡邕《釋誨》:“是以君子推微達著, 尋端見緒.”2.尋找事端. 《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他不是左丟一鼻子, 便是右扯一眼, 甚至指桑駡槐, 尋端覓釁.”

[尋弊索瑕】猶言吹毛求疵.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內閣·江陵議分祀天地》:“江陵(張居正)身後, 攻之者尋弊索瑕, 以功爲罪.”

[尋察】查究考察. 《後漢書·循吏傳·孟嘗》:“誣婦厭苦供養, 加鴆其母, 列訟縣庭. 郡不加尋察, 遂結竟其罪.”

[尋綜】探求綜理. 漢蔡邕《鼎銘》:“尋綜六藝, 契闊馳思, 所以啓前惑而覺後疑者亹亹焉.”

[尋鬧】尋事吵鬧. 明高明《琵琶記·義倉賑濟》:“尀耐一個秀才, 老婆與他不要. 別人見媒婆歡喜, 他到和我尋鬧.”《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足下今日出門, 打點與他尋鬧麽?”

[尋瘢索綻】謂僅從表面現象追查人家的過失. 瘢, 皮膚斑痕. 淸洪昇《長生殿·幸恩》:“嬌憨使慣, 尋瘢索綻, 一謎兒自逞心胸.”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孿生》:“無更尋瘢索綻, 還須篤愛敦倫.”

[尋履】探訪遊曆. 《南史·蕭瑛傳》:“常載粟帛遊於境內……勝境名山, 多所尋履.”

[尋橦】古代百戲之一. 橦, 竿. 據現存漢畫, 系一人手持或頭頂長竿, 另有數人緣竿而上, 進行表演. 漢張衡《西京賦》:“烏獲扛鼎, 都盧尋橦.” 唐王建《尋橦歌》:“人間百戲皆可學, 尋橦不比諸餘樂.”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亦有記載. 現代雜技仍保留此一節目.

[尋機】尋找機會. 

[尋頭討腦】故意挑毛病. 《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自此日逐尋頭討腦, 動輒便是一頓皮鞭, 打得體無完膚.”

[尋環】循環. 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今復煩尋環之難, 敢不自一竭邪?”一本作“循環”. 唐李商隱《戲贈張書記》詩:“心知兩愁絶, 不斷若尋環.”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下:“長夜不能眠, 伏枕獨展轉. 憂來如尋環, 匪席不可卷.”

[尋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 夜大雪……忽憶戴安道. 時戴在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經宿方至, 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 曰:‘吾本乘興而行, 興盡而返, 何必見戴?’” 后因稱訪友爲“尋戴”. 前蜀韋莊《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詩:“踏雪偶因尋戴客, 論文還比聚星人.”

[尋聲】1.隨聲;緊接別人的聲音. 《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令發之日, 下之應也, 猶響尋聲耳.” 唐鄭綮《開天傳信記》:“上嘗問曰:‘此胡腹中何物, 其大如是.’祿山尋聲應曰:‘腹中更無他物, 惟赤心爾.’”2.循著聲音;尋找發聲之處. 唐白居易《琵琶行》:“尋聲暗問彈者誰? 琵琶聲停欲語遲.” 魯迅《呐喊·阿Q正傳》:“阿Q尋聲漸漸的尋到趙太爺的內院里.”

[尋檢】搜討;查檢. 《南史·儒林傳·沈不害》:“雖博綜經典, 而家無卷軸. 每製文, 操筆立成, 曾無尋檢.” 章炳麟《文學說例》:“然尋檢雅詁, 廢語多有可用爲新語者.” 魯迅《<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然未知《全唐詩》採自何書, 度必出唐人雜說, 而尋檢未獲.”

[尋壑經丘】尋幽探勝, 遊山玩水. 語出晉陶潛《歸去來辭》:“既窈窕以尋壑, 亦崎嶇而經丘.” 李光《題亞子分湖舊隱圖》詩:“浮家泛宅梨川夢, 尋壑經丘栗里情.”

[尋蹤覓跡】尋找蹤跡. 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二折:“恰才遇那女子, 人物非凡;我尋蹤覓跡前來, 不知何處去了.” 明梁伯龍《遇妓》曲:“豈料尋蹤覓跡, 重訪曲闌東.”

[尋繹】1.抽引推求. 《漢書·循吏傳·黃霸》:“米鹽靡密, 初若煩碎, 然霸精力能推行之. 吏民見者, 語次尋繹, 問它陰伏, 以相參考.”顏師古注:“繹, 謂抽引而出也.” 唐劉知幾《史通·惑經》:“經既不書, 傳又缺載, 缺略如此, 尋繹難知.” 明歸有光《與沈敬甫》:“蘇秦二公文字少嘗讀, 今忘之, 俟再尋繹也.”茅盾《虹》:“梅女士從她們的眼光中却尋繹出這樣的意義來了:如何? 早料到是這一番話!”2.追思. 《周書·邵惠公顥傳》:“而災釁仍集, 丁此窮憂, 至性過人, 遂增舊疾, 因茲毀頓, 以至薨殂. 尋繹貫切, 不能自已.” 宋秦觀《虞氏夫人墓志銘》:“仙源之歿, 幾三十年, 而君尋繹悼念, 眷眷不忘如初.”3.猶推移. 晉陶潛《己酉歲九月九日》詩:“萬化相尋繹, 人生豈不勞?”

[尋歡】尋求歡樂. 指追逐異性. 《水滸後傳》第三八回:“這賤人沐了太上皇帝恩波, 不思量抬門頭, 還在這裏尋歡買笑, 保他怎的?”《廿載繁華夢》第十四回:“過了兩夜, 就背地尋到金小霞寓里, 立意尋歡.” 許地山《凶手》:“她知道孫榮和朋友們在淸明晩上必定要出外尋歡.”

[尋歡作樂】追求享樂放縱的生活. 陳登科《赤龍與丹鳳》十五:“這個茶社, 是土豪劣紳進行反革命活動的大本營, 也是地主惡霸尋歡作樂的場所.”甘鐵生《“現代化”茶館》第二章:“他們有尋歡作樂的天才. 誰也沒象他們這樣, 如此懂得揮霍靑春年華.”

[尋續】相續, 連續. 晉張華《博物志》卷二:“雖復撲殺有斗斛, 而來者如風雨, 前後相尋續, 不可斷截.” 唐谷神子《集異記·王渙之》:“俄有妙妓四輩, 尋續而至.”

[尋邏】巡邏. 《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爾且仗劍一口, 驅使神兵, 先往江前江後尋邏.”

[尋躡】謂循蹤探索. 淸梅曾亮《戶部郞中湯君墓志銘》:“大抵言軍國利病、吏治要最、人事情僞, 開張形勢, 尋躡要眇.”

[尋釁】尋隙挑釁.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以爲尋釁, 則素不往來;以爲奪婚, 則媼又無子.” 淸林則徐《批澳門廳爲義律呈訴吐密三板至九龍被炮攻擊稟》:“是此次實由該夷先來尋釁.”老舍《四世同堂》二七:“看親家的病一天比一天的好, 又搭上冠家也沒敢再過來尋釁, 他覺得自己已盡了責任, 也就不必常常的來了.”


*對①[duìㄉㄨㄟˋ]

[《廣韻》都隊切, 去隊, 端. ]

“對”的繁體字.

1.應答. 《詩·大雅·桑柔》:“聽言則對, 誦言如醉.” 鄭玄箋:“對, 答也. 貪惡之人見道聽之言則應答之.”《論語·子路》:“冉子退朝. 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三國志·魏志·賈詡傳》:“<是時>有奪宗之義……太祖又嘗屛除左右問詡, 詡默然不對. 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 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 故不即對耳.’” 唐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爲文宜何師? 必謹對曰:宜師古聖賢人.”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二》:“英宗嘗語及原父, 韓魏公對以有文學.”2.奏對, 對策. 文體的一種. 《漢書·公孫弘傳》:“策奏, 天子擢弘對爲第一.”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觀晁錯之對, 證驗古今, 辭裁以辨, 事通而贍, 超升高第, 信有徵矣.”3.指臣子面君奏事.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貢舉》:“貢舉之制, 建隆初, 始禁謝恩於私室. 開寳五年, 召進士安守亮等三十八人, 對於講武殿下, 詔賜其第.”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一:“前一日還行在, 尙未得對, 亦死焉.”4.酬答;答謝. 《詩·大雅·皇矣》:“以篤於周祜, 以對於天下.” 鄭玄箋:“對, 答也……以答天下鄕周之望.” 漢陳琳《爲袁紹王烏丸版文》:“夫有勳不賞, 俾勤者怠. 今遣行謁者楊林, 賫單於璽綬車服, 以對爾勞.”5.猶言抵償;抵押.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折:“這番推勘見分明, 則你那夜來凶惡可也還僥幸, 眼見的惡貫盈, 今朝對了俺爺命.”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他兩個少下的錢鈔, 都對在我身上.”《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我們圍著莊子的這幾塊地, 年終不是有二百多銀子租子嗎? 就把這個對給他, 合他說明白了, 按月計利, 不論年份, 銀到歸贖.”6.指帝王的召見. 《魏書·世祖紀下》:“行幸洛陽, 所過郡國, 皆親對高年, 存恤孤寡.”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肅宗五月五日抱小公主, 對山人李唐於便殿.”7.指會見賓客或親戚. 《北齊書·崔暹傳》:“侵曉則與兄弟問母之起居, 暮則嘗視寢, 然後至外齋對賓客.” 唐崔令欽《敎坊記》:“內人生日, 則許其母姑姉妹皆來對.”8.相對;朝著. 《儀禮·士昏禮》:“設對醬於東.” 胡培翬正義引盛世佐云:“此爲婦設也. 夫西婦東, 故云對.”《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子孫有過失, 不譙讓, 爲便坐, 對案不食.” 唐韓愈《感春》詩之三:“歸來歡笑對妻子, 衣食自給寧羞貧.”茅盾《曇》二:“濃眼毛下一對烏溜溜活潑的眼睛盡對著張女士瞧.”9.引申爲對面. 沈從文《邊城》九:“兩人剛把新買的東西搬運到家中, 對溪就有人喊過渡.”10.校核;對質.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淇水》:“鮮於冀爲淸河太守, 作公廨, 未就而亡. 後守趙高計功用二百萬, 五官黃秉、功曹劉適言四百萬錢. 於是冀乃鬼見白日, 道從入府, 與高及秉等對, 共計校定.”《金甁梅詞話》第五一回:“他聽見俺娘說不拘幾時要對這話, 他如何就慌了.” 淸龔煒《巢林筆談續編·校字難》:“陳眉公極言校字之難, 始不謂然. 小有著述, 已對過數次, 付梓而誤字疊出, 過來人語定不差.” 柳靑《銅牆鐵壁》第十七章:“石得富也拿著山炮連長替他對好距離的一副.”11.對手.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劉備>今在境界, 此強對也.”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君果多聞耶! 又能敵吾飲. 吾老矣, 久無對, 不意君之肯辱吾也.”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武技》:“李由此以武名, 遨遊南北, 罔有其對.”12.引申爲仇敵.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韓魏云:‘今日大敵破滅, 可賀, 可賀.’趙云:‘深蒙二君相濟, 得平大對.’”《三俠五義》第一回:“我總然逃出性命, 也難免失火之罪;莫若自焚, 也省的與他做對.”13.較量.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才蓺兼該”裴松之注引三國魏曹丕《典論·自序》:“余與論劍……因求余對, 時酒酣耳熱, 方食竿蔗, 便以爲杖, 下殿數交, 三中其臂.”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遂往與棋工對, 棋工連負三局.”14.引申爲拼. 《醒世姻緣傳》第五二回:“你去! 由他! 破著我的老命和他對了!”15.禍患. 《法苑珠林》卷七十:“君福報將至, 而復對來隨之. 君能守貧修道不仕宦者, 福增對滅.”16.相配;配偶. 《詩·周頌·淸廟》:“濟濟多士, 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 駿奔在廟.” 鄭玄箋:“對, 配.” 孔穎達疏:“文王既有是德, 多士今猶行之, 是與之相配也.”《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同縣孟氏有女……擇對不嫁, 至年三十.”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婚姻素對, 靖侯成規.” 明湯顯祖《紫簫記·勝遊》:“足下存四方之志, 兼是隴西士族, 亂定而歸, 定尋名對.”17.指婚娶. 沙汀《獸道》:“<她>靠著自己一雙手把兒子養大了, 而且對了媳婦.”18.逢;遇. 《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傳贊》:“琛寳可懷, 貞期難對.” 李賢注:“貞期謂明時也. 對, 偶也.”19.共;同;合. 《魏書·張讜傳》:“遣中書侍郞高閭與讜對爲刺史.” 唐杜甫《卜居》詩:“無數蜻蜓齊上下, 一雙鸂鶒對沉浮.”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六:“有的說, 韓家門外的那口井, 是大伙挖的, 可是往后跟他不對心眼的, 不能去擔水.”20.屬對. 使詩文詞句相互成對. 宋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二》:“如‘自朱邪之狼狽, 致赤子之流離’, 不唯赤對朱, 邪對子, 兼狼狽、流離乃獸名對鳥名.”《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敝鄕舊俗, 但先生初來者, 或考之以文, 或試之以對, 然後啓帳.”冰心《晩晴集·追念振鐸》:“在大同有一位接待的人員名叫屈龍伸, 振鐸笑說:‘這名字很有意思’, 他忽然又大笑說:‘這名字可對張鳳舉.’(當時的北大敎授)我們大家都大笑了起來.”21.對子、對聯的簡稱.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荊公寫出一對道:‘一歲二春雙八月, 人間兩度春秋.’”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對聯》:“又黃鶴樓對云‘樓未起時原有鶴, 筆經擱後更無詩’, 亦飄忽有致.”22.“薱”的古字.茂盛. 《易·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章炳麟《小學答問》:“對, 當爲草木棽儷之誼……《高唐賦》:‘嚉兮若松榯.’李善曰:‘嚉, 茂貌.’《廣雅》:‘薱薱, 茂也.’古字當祗作‘對’.”23.正常;正確. 曹禺《雷雨》第四幕:“沖兒, 她的樣子不大對, 你趕快出去看看她.” 柳靑《銅牆鐵壁》第十二章:“大路以北又沒敵人, 我只直端朝北走就對了.”24.攙和;沖調.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這酒是二斗糯米做出來的, 二十斤釀, 又對了二十斤燒酒, 一點水也不攙.”《紅樓夢》第七五回:“昨日人家送來的好茶麵子, 倒是對一碗來你喝罷.”25.對半.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七:“俟得幣, 以其數對減民賦可也.”26.量詞. 雙. 唐皮日休《重元寺雙矮檜》詩:“應知天竺難陀寺, 一對狻猊相枕眠.” 淸蔣士銓《臨川夢·說夢》:“可憐見腐太史, 東奔西跑, 也踏破了幾對靴鞋.” 巴金《春》十二:“她的一對小眼睛一閃一閃地望著琴的面顏.”27.量詞. 套. 唐白居易《醉中得上都親友書偶乘酒興詠而報之》:“歲要衣三對, 年支穀一囷.” 宋歐陽修《謝對衣金帶鞍轡馬狀》:“臣伏蒙聖慈, 以臣入院, 特賜衣一對, 金帶一條, 金鍍銀鞍轡馬一匹者.” 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四:“對衣, 謂上衣下裳一對也.”28.介詞. 猶對於. 巴金《探索集·長崎的夢》:“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這兩個城市今天的面目, 加強了我對人類前途的信心.” 沈從文《〈沈從文散文選〉題記》:“一些對革命、對國家人民有過極大貢獻的有用人才, 一些我四十年來的同行同事朋友, 很多人在倏忽而來的風暴中死去.”29.姓. 明有對慶長.

[對口】1.兩嘴相對. 極言其對語之近. 漢王充《論衡·解除》:“胡越之人, 耳口相類, 心意相似, 對口交耳而談, 尙不相解.”2.指接吻. 唐張鷟《遊仙窟》:“兩唇對口, 一臂枕頭.”3.爭執. 《平妖傳》第五回:“婆子道:‘你兩個休對口, 到天明我自有個計較.’”4.猶緘口. 《二刻拍案驚奇》卷五:“賊人方知被孩子暗算了, 對口無言.”5.符合;合適. 郭小川《登九山》詩:“跟自己的思想對照一下吧, 完全對口.” 鮑昌《庚子風云》第一部第二章:“你先試試看, 不對口再換一個.”6.在內容和性質等方面雙方都能一致. 柯云路《三千萬》:“你想專業對口, 發揮專長, 是人人應該幫忙的事!”《人民日報》1983.12.28:“要進一步搞好對口支援和經濟技術協作.”7.相聲、山歌或對唱等的一種表演方式. 由兩人交替著說或唱. 鄧友梅《追趕隊伍的女兵們》三:“再由憶嚴拉琴, 兪潔和小高表演立功對口唱.” 參見“對口相聲”、“對口詞”. 8.中醫指生在腦后, 部位跟口相對的瘡. 亦稱“對口瘡”、“對口疽”. 《醒世姻緣傳》第六六回:“西門裏頭馬義齋長了對口, 也是請我去治.”如:他長了個對口瘡;這對口疽得請人治.

[對口快板】由兩個人對口表演的快板. 

[對口相聲】由兩人表演的相聲. 因一人逗哏, 一人捧哏, 故名.

[對口疽】見“對口”. 

[對口詞】說唱文藝的一種, 由兩人交替朗誦.

[對口瘡】見“對口”. 

[對子】1.對偶的詞句;對聯. 《西遊記》第十七回:“又見那二門上有一聯對子, 寫著:‘靜隱深山無俗慮, 幽居仙洞樂天眞.’”《紅樓夢》第四八回:“<律詩>不過是起、承、轉、合, 當中承、轉, 是兩副對子.”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曾霆每天晩上還要到祖父屋里背些古文, 偶爾還要臨摹碑帖, 對些干澀的聰明對子.”2.供對照或摹仿的范本.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音律》:“所填之詞, 凡有不合成律者, 他人執而訊之, 則曰:‘我用《南西廂》某折作對子, 如何得錯!’”3.指相互聯系或對立的成對的人或事物. 唐弢《“齊放”與“爭鳴”》:“善同惡, 是同非, 眞同假, 美同丑, 香花同毒草, 眞理同謬誤, 用唯物辯證法分析起來, 一個個同樣是對子.”《體育報》1983.5.23:“<戴麗麗和沈劍萍>各有特點, 風格迥異, 在雙打中形成能攻能防的堅強對子.”4.喩對手. 《紅樓夢》第十九回:“你一般也遇見對子了. 可知一報還一報, 不爽不錯的.”

[對子】圍棋術語. 對局不讓子的統稱. 包括各先一局(分先)、三局中有兩局先(半先)等在內.

[對不住】對不起. 《官場現形記》第三三回:“上海道前脚走, 上海縣跟著又來, 幷不是欺他官小, 對不住他, 只好擋駕.” 郭沫若《脫離蔣介石以後》:“我心里覺得很對不住, 煙是她親自替我買的, 送給我我又不受.” 趙樹理《“鍛煉鍛煉”》:“那樣也就對不住人家進步的婦女!”

[對不起】對人有愧. 常用爲表示歉意的套語. 亦用作帶威脅口吻的話, 表示將采取對對方不利的行動. 《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這是你老太太‘黃金入櫃’, 萬年的大事, 要有一點兒不保重, 姑娘, 我可就對不起你了.” 管樺《女民警》:“王大夫, 眞是對不起您, 這樣大的風雪, 黑更半夜把您驚動起來.”

[對不過】猶對不起. 《三俠五義》第二九回:“若論當初, 原受過他的大恩;如今將他鬧到這步田地, 我也就對不過我那亡妻子.”

[對比】1.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況互相比較. 郁達夫《花塢》:“但泥牆傾圮, 蛛網繞梁, 與壁上掛在那里的字畫屛條一對比, 極自然地令人生出了‘俯仰之間, 已成陳跡’的感想.” 秦牧《藝海拾貝·跋》:“任何譬喩都僅僅是對比其中的一點罷了, 兩種事物決不可能完全相提幷論.”2.猶比例. 如:女同志和男同志的人數對比是二比三.

[對日】回答有關太陽問題的故事. 出處有二:(1)《後漢書·黃琬傳》:“建和元年正月日食……太后詔問所食多少, 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琬年七歲, 在傍, 曰:‘何不言日食之餘, 如月之初?’瓊大驚, 即以其言應詔, 而深奇愛之.”(2)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 坐元帝膝上, 有人從長安來……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 不聞人從日邊來, 居然可知.’元帝異之. 明日, 集群臣宴會, 告以此意, 更重問之. 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 不見長安.’” 后因以“對日”爲形容幼年聰慧之典. 北周庾信《傷王司徒褒》詩:“靑衿已對日, 童子即論天.” 唐王維《恭懿太子挽歌》:“翀天王子去, 對日聖君憐.”

[對牛鼓簧】見“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亦作“對牛鼓簧”. 

喩對不懂事理的人講道理或言事. 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 語本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爲牛彈淸角之操, 伏食如故, 非牛不聞, 不合其耳矣.”《莊子·齊物論》“彼非所明而明之, 故以堅白之昧終” 晉郭象注:“是猶對牛鼓簧耳, 彼竟不明, 故己之道術終於昧然也.”《五燈會元·惟簡禪師》:“<僧>問:‘開口即失, 閉口即喪, 未審如何說.’師曰:‘舌頭無骨.’僧曰:‘不會.’師曰:‘對牛彈琴.’”老舍《四世同堂》四:“他不願時常發表他的意見. 這幷不是因爲他驕傲, 不屑於對牛彈琴, 而是他心中老有點自愧.” 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十九章:“和這些劊子手爭吵, 無異於對牛彈琴, 徒然耗費精力.”

[對手】1.競賽或斗爭的對方.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王子善圍棋, 上敕顧師言待詔爲對手.” 郭小川《礦工不怕鬼》詩:“我們既不怠慢, 也不輕敵, 因而每次交鋒必使對手崩潰.”2.泛指對方. 魯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 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 還豎起第二個手指, 在空中上下搖動, 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六:“一種書體有一種格式……寫一封信, 對手和自己的名號都有一定的地位.”3.謂勢均力敵的人. 《三國演義》第九四回:“達(孟達)非司馬懿對手, 必被所擒.” 淸趙翼《陔餘叢考·對手》:“凡相角技藝, 彼此均者曰對手.”4.對弈;交鋒. 宋陶穀《淸異錄·器具·方亭侯》:“上喜, 呼將方亭侯來. 二宮人以玉界局進, 遂與王對手.”《英烈傳》第六七回:“只是不曾逢著敵手, 天下那有常勝的. 可恨我不曾與他們對手.”

[對分】分成兩半. 《水滸後傳》第十六回:“我和你對分了, 你去娶一個嫂子, 好做家業.” 葉聖陶《某城紀事》:“從今起, 手里做下來的工錢要對分了.”

[對月】1.向月. 南朝陳張正見《有所思》詩:“看花憶塞草, 對月想邊秋.” 唐李白《將進酒》詩:“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2.滿月.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這對月之時, 取劉備同小姐回門拜見老夫人來.”《醒世姻緣傳》第一回:“對月領了文憑, 往東江米巷買了三頂福建頭號官轎, 算計自己、夫人、大舍乘坐.”《歧路燈》第九九回:“房下有兩個小太太, 上下不過二十三四天, 俱生的是相公, 那太爺就喜的了不成. 不料這七天頭上, 那個小相公是對月風, 這個新小相公是七日風, 一齊都害了撮口臍風.”

[對文】1.謂詩文中詞句相對偶. 唐孔穎達《尙書正義序》:“古人言誥, 惟在達情, 雖復時或取象, 不必辭皆有意. 若其言必托數, 經悉對文, 斯乃鼓怒浪於平流, 震驚飆於靜樹.”2.訓詁學上指意義相反或關聯的詞句相對成文. 對文對於辨析詞義和考訂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二》:“《禹貢》云:‘彭蠡既瀦, 陽鳥攸居;三江既入, 震澤底定.’以對文言, 則彭蠡水之所瀦, 三江水之所入, 非入於震澤也.” 淸王念孫《讀書雜志·逸周書二》“農民”:“‘水性歸下, 農民歸利.’案:此本作‘水性歸下, 民性歸利’. 民性與水性對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歸利’.” 淸兪樾《古書疑義舉例·兩字對文而誤解例》:“凡大小、長短、是非、美惡之類, 兩字對文, 人所易曉也.”

[對方】1.相對的一方. 張天翼《報㚆》:“他永遠不曾想到要對對方負什么責.” 秦牧《藝海拾貝·<愛友·諍友>》:“他(高爾基)和托爾斯泰、契呵夫同在一起, 互相賞識對方的才能.”2.即平方. 兩個相同數的乘積. 阿英《灰色之家》四:“房間很寬大, 約有三丈對方.”

[對火】1.向著火. 謂烤火. 宋趙長卿《霜天曉角·霜夜小酌》詞:“對火怯夜冷, 猛飲消漏長.” 宋陸遊《雪夜小酌》詩:“地爐對火得奇溫, 兔醢魚鱐窮旨蓄.”2.引火.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二:“她走到中農的家里, 裝做對火、借碗.”路遙《驚心動魄的一幕》二:“他拿他的短煙鍋和他們的旱煙鍋對火.”

[對心】1.中意. 草明《乘風破浪》二一:“我這輩子娶不上個老婆也沒什么, 只要小蘭找上個對心的人, 過好一輩子, 我也心甘情願!” 鄧友梅《追趕隊伍的女兵們》八:“二嫚把嘴湊近憶嚴耳朵問:‘咋的? 你有了對心的了?’”2.猶誠實. 謂內心的想法與言行一致. 孫健忠《甜甜的刺莓》九:“竹妹純眞, 從來沒講過不對心的話, 也沒想到別人會講不對心的話.”

[對心眼】比喩心思、想法相同.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七:“<蕭隊長>要他就回去, 多找對心眼的人, 多聯絡些起小成年扛活的, 窮而又苦的人家.”

[對打】互相擊斗;互相毆打. 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京國頃歲街陌中有聚觀戲場者, 詢之, 乃二刺蝟對打, 令既合節奏, 又中章程.”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七》:“中國人會打拳, 外國人不會打拳:有一天見面對打, 中國人得勝, 是不消說的了.”

[對本】1.對著本子. 本, 泛指書卷、畫幅等. 宋洪邁《容齋三筆·僧道科目》:“念經、讀經之異, 疑爲背誦與對本云.” 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御府書畫式》:“應搜訪到古畫……令書房依元樣對本臨摹.”2.利潤或利息同本錢相等. 沙汀《淘金記》十七:“任何東西過一道手就漲價了, 往往一個對本.”

[對本對利】所得的利潤或利息, 與本錢相等.

[對生】植物葉序的一種. 莖的每節生兩葉, 彼此相對, 如槭樹、紫丁香等的葉子都是對生的.

[對付】亦作“對副”. 

1.應付;處置. 宋陳亮《㚆陸伯壽書》:“時事日以新, 天意未易測度, 但看人事對副何如耳.”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四折:“俺這裏先鋒前部, 會分支, 能對付.”《水滸傳》第十回:“一個道:‘林沖今番直吃我們對付了! 高衙內這病必然好了!’” 巴金《家》二三:“克明聽見了馬弁的罵聲, 心里很不高興, 同時又想不到對付一連兵的辦法.”2.猶安排;准備. 元薛昂夫《西湖雜詠·苦雨》:“西湖也怕西施妒, 天也爲他巧對付:晴, 也宜畫圖;陰, 也宜畫圖.”《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那一干囚犯, 初時見獄中寬縱, 已自起心越牢;內中有幾個有見識的, 密地敎對付些利器暗藏在身邊.”冰心《空巢》:“明年春天, 我還要跟一個代表團到美國去, 我眞不知道如何對付!”3.挑逗;折磨;捉弄. 元商衟《風入松》詞:“酒醒時鸞孤鳳隻, 夢回時枕剩衾餘. 塞雁哀, 寒蛩絮, 會把離人對付.” 元趙君祥《新水令·閨情》曲:“樓上把闌憑, 見了些水繞愁城, 樹列愁幃, 山排愁陣, 幾般兒對付離人.”沙汀《丁跛公》:“僅僅是碰到那些捉弄太野蠻了, 或在許多人對付他一個人時, 他才會生起氣來.”4.著落;落實. 《朱子語類》卷五:“性中有此四者(仁、義、禮、智), 却又以求仁爲急者, 緣仁却是四者之先……若將別個作主, 便都對副不著了.”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我兩個少你的錢鈔, 都對付在他身上.”5.相配;符合. 《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我家下有十萬貫家財, 須著個有十萬貫房奩的親來對付我.”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多則是天生分福, 又遇著姻緣對付, 成就了麟趾關雎.” 梁斌《紅旗譜》十三:“我早就想叫大貴去捋槍杆子, 這正對付我心里的事!”6.將就;湊合. 老舍《龍須溝》第一幕:“大媽:‘就別抱怨啦, 咱們有井水吃, 還不念佛.’……二春:‘媽, 你怎么這么會對付呀!’” 劉白羽《火光在前》第三章:“這船漏水, 走小河溝子還對付, 靠它到大江上沖風破浪, 還得修理兩三天.”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四章:“‘不算困難!’大媽說, ‘吃的有了, 差一兩個月的, 吃點菜也能對付過去.’”

[對仗】1.謂當廷奏事. 古時皇帝坐朝聽政, 必設儀仗, 百官當廷言事, 無所隱秘, 故稱. 《舊唐書·蕭至忠傳》:“舊制, 大臣有被御史對仗劾彈者, 即俯僂趨出, 立於朝堂待罪.” 宋王溥《唐會要·百官奏事》:“百官及奏事, 皆合對仗公言, 比日以來, 多仗下獨奏. 宜申明舊制, 告語令知, 如緣曹司細務及有秘密不可對仗奏者, 聽仗下奏.”2.左右分設、相對而立的仗衛.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引萬柘坡《金鼇玉蝀橋》詩:“曉來濃翠東西映, 也算蛾眉對仗班.”3.指舊體詩文的詞句相對偶. 淸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對仗固須工整, 而亦有一聯中本句自爲對偶者.” 蔡元培《國文之將來》:“舊式的五七言律詩與騈文, 音調鏗鏘, 合乎調適的原則;對仗工整, 合乎均齊的原則, 在美術上不能說毫無價値.” 王力《龍蟲幷雕齋文集·語言與文字》:“對仗, 就是名詞對名詞, 動詞對動詞, 形容詞對形容詞, 數量詞對數量詞, 虛詞對虛詞.”4.交戰. 《太平天國資料·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朱錫琨北伐回稟》:“有妖數千在歸德城邊東門, 分作三路, 忽然而來對仗.” 蔡東藩《淸史通俗演義》第四二回:“巧値王囊仙韋七綹鬚, 至南籠與淸軍對仗, 兩路夾攻, 把勒保圍住.”

[對白】戲劇、電影中角色之間的對話. 劉亞舟《男婚女嫁》第七章:“他扮演個支書、隊長、國家干部啥的, 那穩重有力的派頭, 那響亮淸楚的對白, 都特別特別的象.”

[對句】1.原指古代詩文中字數相同、文意相對的句子. 魏晉以來, 文人學士講究聲韻騈儷, 對句在形式上漸趨格律化. 近體詩興起后, 因稱律詩的中間兩聯(頷聯、頸聯)爲對句.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麗辭》:“張華詩稱‘遊雁比翼翔, 歸鴻知接翮’;劉琨詩言‘宣尼悲獲麟, 西狩泣孔邱’. 若斯重出, 即對句之騈枝也.”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對句好可得, 結句好難得, 發句好尤難得.”2.指對聯. 《西遊記》第四四回:“殿門前掛一聯黃綾織錦的對句, 綉著二十二個大字, 云‘雨順風調, 願祝天尊無量法;河淸海晏, 祈求萬歲有餘年.’”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對聯》:“嘗見有人寫對句云:‘拳石畫臨黃子久, 膽甁花插紫丁香.’愛其工巧, 不知爲何人之句.”

[對冊】見“對策”. 

[對外貿易】也稱國外貿易. 一國或一個地區與他國或另一地區之間的商品買賣活動, 即國際間的商品交換. 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 故又稱進出口貿易.

[對立】1.相向而立;幷立. 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唐制, 兩省供奉官東西對立, 謂之蛾眉班.” 明劉基《渡江云》詞:“定巢新燕子, 睡起雕梁對立, 整烏衣.”2.敵對;互相抵觸. 宋葉適《上光宗皇帝劄子》:“至於對立鼎峙, 雌雄所爭, 則必隆其委任, 多其分畫.”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夷狄’當然要諱, 但也不許看見‘中國’兩個字, 因爲這是和‘夷狄’對立的字眼.”3.哲學上指事物矛盾雙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爭.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講課提綱》第八章:“矛盾就是同一事物內部包含著相互對立的東西的意思.”4.猶對立面. 秦牧《藝海拾貝·辯證規律在藝術創造上的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出事物是聯系的、發展的, 而發展是從量變到質變, 發展就是對立的斗爭.”

[對立面】1.哲學上指處於矛盾統一體中的相互依存、相互斗爭的兩個方面.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矛盾著的對立面又統一, 又斗爭, 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講課提綱》第八章:“其實一切矛盾著的對立面, 在某種意義上說, 它們相互間都可以說是處於根本對立的地位, 而它們之間都是具有著一定條件下的同一性.”2.指社會生活中立場、觀點等互相對立的方面.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在長流夜郞前後》:“意外的是, 他這時和十年前的詩友高適却成爲了對立面.”

[對立統一規律】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 世界上一切現象和過程, 內部均包含著兩個相互排斥、相互關聯的對立方面, 這兩個方面又統一又斗爭, 由此推動事物的轉化和發展.

[對半】1.兩邊各一半.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葵》:“深掘, 以熟糞對半和土覆其上, 令厚一寸餘.” 淸李漁《蜃中樓·點差》:“那河邊水價, 網畔魚租, 處處堪歸袖. 直把地皮卷到海邊頭, 滿載回來對半抽.”老舍《四世同堂》六二:“我跟她對半分賬. 這筆錢可幷不歸我, 我是替冠所長收賬.”2.一半. 《紅樓夢》第五五回:“平兒一來時已明白了對半.”3.一對半. 即三個. 淸李漁《合影樓》第三回:“又有許多侍妾, 擁了對半新人, 早已步出畫堂.”

[對光】1.指眼鏡等的光度適合. 2.照相時, 調整焦點距離、光圈大小和曝光時間.

[對同】舊時公文用語. 謂校對及糾正訛誤, 使副本與正本文字相同. 《明律集解附例·吏律·公式》:“若行移文書, 誤將軍馬、錢糧、刑名重事緊關字樣傳寫失錯而洗補改正者, 吏典笞三十;首領官失於對同, 減一等.”

[對年】周年. 張天民《“院士”》:“‘那……這個數據就要取一個對年才有參考價値.’‘是呀, 就是取一年. 一年四季, 一天二十四小時, 越是氣候惡劣越要注意溫度的變化.’”

[對向】1.應對趨走. 漢王充《論衡·程材》:“深疾才能之儒……亦時或精暗不及, 意疏不密, 臨事不識, 對向謬誤, 拜起不便, 進退失度.” 漢王充《論衡·程材》:“習對向, 滑習跪拜.” 劉盼遂集解:“下習字蓋涉上習字而誤衍. 滑, 猶習也.”2.配偶. 明湯顯祖《牡丹亭·旁疑》:“女冠兒生來出家相, 無對向, 沒生長.”

[對合】猶對半. 多指利潤或利息同本錢相等. 《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正遇在缺漆之時, 見他的貨到, 猶如寶貝一般, 不勾三日, 賣個干淨, 一色都是見錢, 幷無一毫賒帳, 除去盤纏使用, 足足賺對合有餘.” 明《殺狗記·喬人算帳》:“放上十年債, 對合本利算一算, 盤將起來, 我和你做個大人家.”

[對合子】對合.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這是有去有來的買賣, 不過拿國家庫裏錢搗庫裏的眼, 弄的好巧了, 還是個對合子的利兒呢.”

[對汛】舊謂兩國或兩個地區在交界處各自派兵巡防. 

[對字】對課. 魯迅《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桌上除了……習字的描紅格, 對字(這是做詩的准備)的課本之外, 不許有別的書.” 參見“對課”.

[對折】1.對半的折扣. 魯迅《偽自由書·文學上的折扣》:“譬如說罷, 稱贊貴相是‘兩耳垂肩’, 這時我們便至少將他打一個對折, 覺得比通常也許大一點, 可是決不相信他的耳朵象豬玀一樣.”老舍《四世同堂》二九:“大赤包福至心靈的退還東陽四十元錢:‘我們玩牌向來是打對折給錢的;那天一忙, 就實價實收了你的;眞對不起!’”2.對半折疊. 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如願》:“何大媽猛然的坐起身, 披了衣服, 伸手在枕頭下面, 摸出那個對折起來的大紅封套.”

[對抗】1.哲學上指表現爲劇烈的外部沖突的斗爭形式.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講課提綱》第八章:“對抗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 而不是矛盾斗爭的一切形式.”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講課提綱》第八章:“硏究斗爭的對抗與非對抗的形式的時候, 必須注意到兩者的聯系和互相轉化.”2.對立;抗拒;抗衡.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十九章:“周燕看出她思想還有顧慮, 用柔和的語氣鼓勵她:‘你不要跟農民兄弟對抗, 把知道的事情, 藏著的東西, 都交了出來.’”如:對抗情緒;對抗行動;田徑對抗賽.

[對抗性矛盾】采取外部沖突形式才能解決的矛盾. 

[對抗賽】兩個或幾個單位之間組織的單項體育運動比賽, 一般要記錄比分或名次.

[對見】受皇帝召見. 因見時有所奏對, 故稱. 唐顏眞卿《謝戶部侍郞表》:“對見之辰, 又蒙假以章服.”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凡隨駕將校、外方進奉使、文武三品以上官, 即於內殿對見.”

[對角】1.四邊形中不相隣的兩角. 元薩都剌《手帕》詩:“一幅生綃對角裁, 出懷風送粉香來.”阿英《灰色之家》六:“沒有事, 只有四顧的看著那高大的, 堅固的, 鐵壁似的灰色的牢獄之牆, 那牆四面角上(這時只看得到一個‘對角’)的守望台上的荷槍實彈的外國士兵.”2.三角形中, 兩邊所夾的角對第三個邊來說, 叫做這個邊的對角.

[對角綫】多邊形內聯結不相隣的兩個頂點的直線, 以及多面體內聯結不同平面上的兩個頂點的直線, 都叫對角線.

[對言】1.訓詁學上指意義相反或關聯的詞句相對成文. 淸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六》“糲粱”:“《列子·力命》篇:‘北宮子謂西門子曰:朕衣則裋褐, 食則粢糲;子衣則文錦, 食則粱肉.’以粢糲與粱肉對言.” 淸兪樾《古書疑義舉例·古書連及之詞例》:“《周禮·宰夫職》:‘二曰師, 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 掌官法以治目.’鄭注曰:‘治凡, 若月計也;治目, 若今日計也.’然則凡之與目, 事有巨細, 故以對言.”2.指將兩種不同的槪念對舉稱說.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硏究》第二篇序說:“就是考妣對言也是東周以后的用語, 古人以祖妣爲對, 以考母爲對.” 參見“對文”.

[對局】1.下棋或博戲. 《北史·魏收傳》:“<魏子建>頗爲弈棋, 時人謂爲耽好……及一臨邊事, 凡經五年, 未曾對局.”《舊五代史·晉書·鄭云叟傳》:“好棋塞之戲, 遇同侶則以晝繼夜, 雖寒風大雪, 臨簷對局, 手足皸裂, 亦無倦焉.”2.指下棋或博戲的對方. 《太平廣記》卷二九八引《廣異記·趙州參軍妻》:“三郞在堂前, 與他少年雙陸……聞款門云:‘是直符使者, 都使令取盧家婦人.’對局勸之, 不聽. 對局曰:‘非獨累君, 當禍及我.’”

[對玩】亦作“對翫”. 

謂獨自對著景物賞玩;把玩. 南朝宋謝靈運《初往新安桐廬口》詩:“景夕群物淸, 對玩咸可喜.” 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序》:“永對玩於書帷, 長循環於纖手.”《周書·韋夐傳》:“所居之宅, 枕帶林泉, 夐對翫琴書, 蕭然自樂.” 金王若虛《揖翠軒賦》:“對翫吟嘯, 朝夕容與乎其中.”

[對靑竹】竹名. 《紹興府志·物產·竹屬》:“對靑竹, 《成都古今記》:‘竹黃而溝靑, 每節若間出. 此竹惟會稽頗多, 彼人呼爲黃金間碧玉;今或稱閃竹, 又曰間竹, 又云越閃竹.’《剡錄》:‘越閃竹即對靑竹.’” 宋宋祁《對靑竹贊》:“翠溝如畫, 間竹相偶;挺美不凡, 取貴中圃.”

[對事】1.猶對質.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金剛經鳩異》:“<孫咸>夢至一處, 如王者所居, 儀衛甚嚴, 有吏引與一僧對事.”《剪燈新話·永州野廟記》:“應祥還家, 白晝閑坐, 忽見二鬼使至前曰:‘地府屈君對事.’即挽其臂以往.”2.合適;相稱. 孫犁《白洋淀紀事·小勝兒》:“娘笑著說, ‘這么兵荒馬亂, 有個對事的人家, 我還想早些打發你出去, 省的擔驚受怕哩!’”

[對味】合口味. 常用於否定. 不對味, 猶言不對頭, 有問題. 馬烽《結婚現場會》:“把結婚典禮搞成批判會, 不對味啊!” 鮑昌《庚子風云》第一部第八章:“對於這些變化, 楊二大爺是困惑莫解的, 他感到不對味兒, 但又說不出個緣由來, 於是無可奈何地歎了一口氣.”

[對命】1.對答君命. 《禮記·玉藻》:“史進象笏, 書思對命.” 淸方苞《跋石齋黃公手劄》:“陳言對命, 無一不與帝心相違.”2.抵命;拚命. 《西遊記》第九十回:“他若無知, 壞了我二獅, 即將八戒殺了對命.”臧克家《炭鬼》詩:“活著專爲了和炭塊對命, 是幾時結下了不解的仇怨?”

[對股】1.交納股金. 如:貧農入社不用對股. 2.對半. 康濯《春種秋收·災難的明天》:“不說那些! 反正我出牲口你跑道, 賺了, 對股劈;賠了嘛, 貸款路費都算我的!”

[對於】介詞. 引進對象或事物的關系者. 李大釗《庶民的勝利》:“我們對於這等世界的新潮流, 應該有幾個覺悟.” 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對注】唐制, 凡由吏部擬授的官職, 再經門下侍中、給事中㚆審, 稱爲“對注”. 宋洪邁《容齋三筆·蔡京除吏》:“唐天寶之季, 楊國忠以右相兼吏部尙書, 大集選人注擬於私第. 故事:注官訖, 過門下侍中、給事中. 國忠呼左相陳希烈於座隅(原注:時改侍中爲左相), 給事中在列, 曰:‘既對注矣, 過門下了矣.’”

[對治】1.相匹敵. 《漢書·韓安國傳》“公等足與治乎” 唐顏師古注:“治謂當敵也, 今人猶云對治.”2.原爲佛敎語. 謂斷煩惱.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敎史》第二分第六章:“邪僻之對治在乎守意. 意者, 心之動而未形者也. 意正則神明. 神明則無不照、無不能而成佛矣.”3.引申爲對付. 宋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詩之十二:“蜩螗千萬沸斜陽, 蛙黽無邊聒夜長. 不把癡聾相對治, 夢魂爭得到藜牀?”4.指對應, 對照. 明袁宗道《論隱者異趣》:“古人云:若取自己自心爲究竟, 必有他物他人爲對治.”

[對空策】用空泛的議論回答問題. 策, 對策, 文體的一種. 魯迅《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黃花節將近了, 必須做一點所謂文章. 但對於這一個題目的文章, 敎我做起來, 實在近於先前的在考場里‘對空策’.” 參見“對策”.

[對門】1.門戶相對;對面. 漢劉向《說苑·雜言》:“敏其行, 修其禮, 千里之外如兄弟;若行不敏, 禮不合, 對門不通矣.” 唐王維《洛陽女兒行》:“洛陽女兒對門居, 纔可容顔十五餘.” 孫犁《澹定集·<善闇室紀年>摘抄》:“店鋪對門的大院, 是縣敎育局.”2.匹配;門當戶對.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怕不依隨, 蒙君一夜恩. 爭奈忒達地, 忒知根;兼上親上成親好對門.” 元無名氏《娶小喬》第一折:“老夫務要尋箇對門, 方許成親.”

[對牀】兩人對床而臥. 喩相聚的歡樂. 唐韋應物《示全眞元常》詩:“寧知風雪夜, 復此對牀眠.” 宋陸遊《訪僧支提寺》詩:“共夜不知紅燭短, 對牀空嘆白雲深.” 金元好問《寄答景元兄》詩:“故人相念不相忘, 頻著書來約對牀.” 郁達夫《寄養吾二兄》詩:“來歲秋風思返棹, 對牀應得話沉淪.”

[對牀夜雨】風雨之夜, 兩人對床而眠. 喩親友相聚的歡悅. 唐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宿》詩:“能來同宿否, 聽雨對牀眠.” 宋蘇軾《送劉寺丞赴餘姚》詩:“中和堂後石楠樹, 與君對牀聽夜雨.” 宋蘇轍《後省初成直宿呈子瞻》詩:“射策當年偶一時, 對牀夜雨失前期.” 參見“對牀”.

[對牀夜語】兩人夜間對床共語. 宋張元幹《賀新郞·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詞:“萬里江山知何處? 回首對牀夜語.” 參見“對牀夜雨”.

[對牀風雨】同“對床夜雨”. 

蘇曼殊《致劉三書》:“回憶秣陵半載, 對牀風雨, 受敎無量, 而今安可得耶?”

[對狀】謂臣子向皇帝陳述事狀.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吳楚反聞……人有告袁盎者, 袁盎恐, 夜見竇嬰, 爲言吳所以反者, 願至上前口對狀.”《漢書·霍光傳》:“惲(楊惲)召見對狀.” 參見“對簿”.

[對茬】方言. 吻合;相符. 如:這事情看來不對茬, 應該對證一下.

[對荅】見“對答”. 

[對枰】下棋. 元蔣子正《山房隨筆》卷一:“有賣地仙丹者, 國手也……聶俾對枰, 連敗數局.”

[對面】1.當面;面對面.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六:“日已向出, 天忽大霧, 對面不相見.”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齊朝士子皆呼祖僕射爲祖公, 全不嫌有所涉也, 乃有對面以相戲者.” 唐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爲盜賊.”《武王伐紂平話》卷下:“忽見一陣大風, 起砂走石, 似吹颺塵, 屋瓦翻飛, 對面不能相見.” 巴金《死去的太陽》:“程慶芬坐在他底對面, 她看見他底那種拘束不安的樣子, 不覺對他微笑.”2.猶會面. 唐張鷟《遊仙窟》:“向見稱揚, 謂言虛假, 誰知對面, 恰是神仙.”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休著小姐與他對面.”3.對過;迎面. 《三俠五義》第三回:“包公剛才要飲, 只見對面桌上來了一個道人坐下.”沙汀《航線》:“當岸上那些高架著的寫了標語的木牌, 正對面奔了過來的時候, 客人們都把頭伸過船舷.”峻靑《海嘯》第一章七:“死者是在剛要過河的時候, 突然遭到來自河對面的伏擊.”4.對方. 沈起予《難民船》:“‘爲什么不打無線電求救呢?’‘自然打過;但是對面回電來問船在什么地方時, 我們就回答不出.’”

[對面襟】見“對襟”. 

[對勁】1.合適;對頭;稱心. 《紅樓夢》第八四回:“托孫親家那邊有對勁的提一提.” 葉聖陶《倪煥之》四:“彼此心頭蘊蓄這樣的觀念, 談得對勁, 就盡情吐露出來.”老舍《龍須溝》第一幕:“如今晩兒天天半夜里查戶口, 一個說不對勁兒, 輕了把你拉去當壯丁.” 劉賓雁《在橋梁工地上》:“我的朋友這幾天心緒很不對勁.”2.比力氣. 丁玲《杜晩香·這是什么地方》:“那熊瞎子才眞闖咧, 看到拖拉機過來, 也不讓開, 用兩個大爪子, 撲住車燈, 和拖拉機對勁呢.”

[對峙】1.相對而立.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資水》:“縣左右二岡對峙.” 唐楊炯《浮漚賦》:“排兩足而分規, 擘波心而對峙.”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十四章:“一條筆直的公路延伸過去, 有一座兩山對峙的山口, 那想必就是虎鳴山口了.”2.對抗;抗衡. 淸黃鴻壽《開設資政院》:“院中議員以欽選、民選兩部分組織而成, 兩造之分子, 隱隱然若兩黨之對峙.” 柳靑《銅牆鐵壁》第十九章:“我軍逐步后撤, 退到張朴墕和十字墕村南, 與敵人隔溝對峙.”

[對保】舊時指找保證人核對是否確實由其作保. 

[對待】1.對立;對抗. 《朱子語類》卷七六:“是兩物相對待在這裏, 故有文, 若相離去不相干, 便不成文矣.” 高勞《臨時政府借債汇記》:“盛氏實具有抵制政府之意, 則政府與盛氏, 固處於對待之地位.”2.指對立或可以抗衡的事物. 蔡元培《三十五年來中國之新文化》:“從漢季到隋唐, 與印度文化接觸, 翻譯宣傳, 與固有文化幾成對待.”3.猶相對. 元張憲玉《登齊政樓》詩:“萬古晨昏常對待, 兩丸日月自雙飛.”4.對偶;對舉. 章炳麟《文學說例》:“若乃素王《十翼》, 《老子》一經, 捶句皆雙, 儷辭是昉, 尋其文義, 獨多對待.” 郭沫若《十批判書·古代硏究的自我批判》:“廬與瓜是對待著說的, 下邊統言剝言菹, 可以知道廬必與瓜爲類, 斷不會是居宅廬舍之廬.”5.對付;以某種態度、行爲加之於人或事物. 孫中山《錢幣革命》:“當此強隣侵倂, 實行瓜分之秋, 非徒大言壯語所能抵御, 非有實力之對待不可.” 曹禺《日出》第二幕:“你們眞是沒有良心哪, 你們這樣對待我--是賊, 是強盜, 是鬼呀!”

[對食】1.共同進餐. 《東觀漢記·鮑永傳》:“上大喜, 與永對食.”2.面對食物. 唐杜甫《夏日歎》詩:“對食不能餐, 我心殊未諧.”3.古代指宮女之間或宮女與鬮人之間相戀.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房與宮對食.”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宮人自相與爲夫婦名對食, 甚相妬忌也.” 房, 道房;宮, 曹宮, 皆宮女. 《明史·宦官傳二·魏忠賢》:“長孫乳媼曰客氏, 素私侍朝(魏朝), 所謂對食者也. 及忠賢入, 又通焉.”參閱吳世昌《<漢書·外戚傳>“對食”解》、《關於宮中“對食”》.

[對弈】下棋. 唐薛用弱《集異記·符契元》:“遲明即詣開化坊訪馬(馬總), 而與兵部韓侍郞對弈.” 宋周密《云煙過眼錄》卷下:“古畫二, 一作五丁開山, 一作帝仙對弈.”《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兵>距京才數十里, 都人甚恐. 澤(宗澤)方與客對弈. 僚屬請議守御之策, 澤不應.” 陳毅《過太行山書懷》詩:“又似三人會, 俯首方對弈.”

[對客揮毫】喩文思敏捷. 毫, 毛筆. 宋黃庭堅《病起荊江即事》詩之八:“閉門覓句陳無己, 對客揮毫秦少遊.” 淸李漁《憐香伴·香詠》:“對客揮毫不構思, 自矜倚馬男兒.”

[對陣】1.謂兩軍對峙;交峰. 《三國志·魏志·夏侯淵傳》:“遂果救長離, 與淵軍對陣.”《三國志平話》卷上:“有長沙太守孫堅, 引軍出馬, 與呂布對陣. 交馬都無三合, 孫堅大敗.”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九:“三個人帶五個戰士, 轉身又往三甲走. 他們跑到跟胡子對陣的地方, 天已經漸漸黑下來.”2.對方陣地. 《水滸傳》第八四回:“對陣的番軍, 山倒也似踴躍將來.”《水滸傳》第八七回:“宋江大縱三軍, 掩殺過對陣來.”

[對姻】相匹配. 《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鳳從幼育於外家, 就與表兄對姻. 只有嬌鸞未曾許配.”

[對捍】猶對抗. 《北史·宋繇傳》:“對捍詔使, 無人臣之禮大不敬者, 死.”《唐律·職制·指斥乘輿》:“對捍制使而無人臣之禮者, 絞.”

[對換】1.猶兌換. 《宋史·孝宗紀》:“<乾道二年八月>癸未, 降會子、交子於鎮江、建康務場, 令江淮之人對換.”會子、交子, 宋代紙幣. 《文獻通考·錢幣二》:“至嘉定十四年, 詔造湖廣會子二十萬, 對換破損會, 自後因仍行之.”2.猶對調;調換.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上》:“自是常恐悸, 唵囈不安, 因哀請罷職, 從諫以都押衙焦長楚之務與誼對換.”老舍《二馬》第二段十一:“馬先生, 咱們對換好不好? 我眞愛這個小壺兒, 我要你的壺, 你拿我的甁去賣--大槪那個小甁也値些個錢.”

[對校】1.亦作“對較”. 古代校書, 兩人對坐, 一持原本誦讀, 一持副本核對有無訛誤, 因稱“對校”. 后泛指用兩種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 淸周亮工《書影》卷二:“毛子晉家亦有宋刻王肅注者, 與興公藏本稍異. 憾不能合徐毛兩本對較鎸行.”2.對照比較. 《老殘遊記》第十八回:“白公傳四美齋王輔庭, 一面將這兩種月餠詳細對校了, 送剛王二公看.”

[對時】指一整天. 郭沫若《海濤集·跨著東海》:“據他說, 我的情形是很輕的, 只是普通的拘留, 一個對時.” 葉紫《行軍掉隊記》:“看形勢, 被害至多總還不到一個對時, 大約是在昨天上午.”

[對値】猶配偶. 唐李賀《唐兒歌》:“東家嬌娘求對値, 濃笑書空作‘唐’字.” 王琦注:“對値, 猶匹偶也.”

[對針】亦作“對鍼”. 

1.比喩密切相符, 吻合. 《紅樓夢》第八二回:“‘不足畏’是使人料得定, 方與‘焉知’的‘知’字對鍼, 不是‘怕’的字眼.” 郭沫若《討論注譯運動及其他》:“有的連字義的對針從字典上也還甄別不出來, 這如何能望他們譯得不錯呢?”2.照應. 《聊齋志異·荷花三娘子》淸但明倫評:“一句一字, 無非對鍼上文也. 文有上下分作兩截, 而烘雲托月, 前後映合, 不露兩截痕跡者, 於此可見.”

[對脈】舊時宮中稱醫者切脈爲對脈, 后亦通行於民間. 唐令狐澄《大中遺事》:“唐宮中以診脈爲對脈.” 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下》:“宣宗微疾, 召醫工梁新對脈.” 原注:“禁中以診脈爲對脈.” 宋周煇《淸波別志》卷下:“在上饒, 屬其室病, 呼醫對脈.”

[對席】1.古禮中與屍席相對而設的席位. 《儀禮·特牲饋食禮》:“筵對席, 食分簋鉶.” 胡培翬正義引張爾岐云:“筵對席者, 對屍食而設筵以待下佐籑也. 上籑坐屍席, 東向;此在其東, 西向.”《儀禮·少牢饋食禮》:“司宮設對席, 乃四人籑.” 胡培翬正義引張爾岐云:“設對席者, 對屍席而設西向之席.”2.坐在對面的席位. 《金甁梅詞話》第一回:“武大敎婦人坐了主位, 武松對席, 武大打橫.”

[對症】針對病症.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一》:“我幼時曾經牙痛, 曆試諸方, 只有用細辛者稍有效, 但也不過麻痹片刻, 不是對症藥.”

[對症下藥】亦作“對證下藥”. 

針對病症用藥. 比喩針對問題, 確定解決的辦法. 《朱子語類》卷四一:“克己復禮, 便是捉得病根, 對證下藥.” 淸無名氏《病玉緣·閨怨》:“世間無不可醫之病, 倘能對症下藥, 豈有不瘳之理.” 吳晗《多寫一點雜文》:“我想, 假如作家們能夠多寫一些雜文, 抓住問題, 對症下藥, 是能夠改進工作, 提高工作效果的.”

[對症發藥】同“對症下藥”.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女人家肚痛得那麽利害, 怕不是生産, 這正是對症發藥呢!”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求其箴時弊以立言, 如古人所謂對症發藥者, 已不可見.”

[對酒】1.面對著酒. 三國魏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六四:“對酒不能言, 悽愴懷酸辛.”《北史·李孝貞傳》:“每暇日, 輙引賓客, 弦歌對酒, 終日爲歡.”2.樂府相和曲名. 或作“對酒行”.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二·對酒》郭茂倩題解引《樂府解題》曰:“魏樂奏武帝所賦‘對酒歌太平’, 其旨言王者德澤廣被, 政理人和, 萬物咸遂.”

[對消】見“對銷”. 

[對流】1.生理學上指液體或氣體中, 較熱的部分上升, 較冷的部分下降, 循環流動, 互相攙和, 使溫度趨於均勻. 對流是液體或氣體中熱傳遞的主要方式. 陶行知《中國大眾敎育問題》:“比如燒水, 冷水重而往下沉, 熱水輕而往上浮, 這叫做對流.”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二二章四:“窩棚上有柳樹籠罩, 兩端空氣對流, 雖在盛夏, 頗感涼爽.”2.互相交流、滲透.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關於中國古史硏究中的兩個問題》:“社會制度不同, 詞的含義甚至會起對流. 例如百姓在早是專稱貴族的, 后來也用於一般民眾了;臣、宰、仆本是奴隸, 后來却成爲官僚的尊稱了.”

[對家】1.猶對手.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評》“才蓺兼該”裴松之注引三國魏曹丕《典論·自敘》:“後從陳國袁敏學, 以單攻複, 每爲若神, 對家不知所出, 先日若逢敏於狹路, 直決耳!”2.猶對局. 《淮南子·泰族訓》“故行棊者或食兩而路窮, 或予踦而取勝” 漢高誘注:“予踦, 予, 對家;奇, 一棊也.”3.今指下棋、牌戲中坐在對面的人. 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對家有些什么, 貝師母自以爲是瞞不過她這雙眼睛的.”

[對案】猶對獄. 受審. 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三折:“今日在森羅殿上對案.”《紅樓夢》第二八回:“一個偸情, 一個尋拿;拿住了, 三曹對案我也無回話.”

[對理】1.共同審理. 《北史·魏紀一》:“詔南平公長孫嵩、北新侯安同對理人訟, 簡賢任能.”2.猶對質.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左右, 押這廝去尋那先生來對理.” 淸李漁《蜃中樓·閫鬧》:“不要你去串通胡賴, 喚他出來, 當面對理.”

[對接】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人造軌道飛行體(如宇宙飛船等)在太空相互接合. 《中國靑年報》1984.3.31:“美國‘阿波羅號’和蘇聯‘聯盟號’宇宙飛船在太空軌道進行對接之后, 它們的共同目標就是要在太空中建立永久性的載人航天站.”

[對勘】1.猶對質.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金剛經鳩異》:“又說對勘時, 見一戎王, 衛者數百, 自外來.”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席方平》:“當堂對勘, 席所言皆不妄.”2.對照比較. 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二》:“以兩司奏狀對勘, 以防虛僞.”3.鎖合. 元喬吉《一枝花·私情》曲:“從今將鳳凰巢、鴛鴦殿遮籠敎暗, 將金縫鎖、玉連環對勘的嚴.”

[對副】見“對付”. 

[對眼】1.入眼;呈現在眼前. 唐杜甫《立春》詩:“巫峽寒江那對眼, 杜陵遠客不勝悲.”仇兆鼇注:“那對眼, 謂那堪對眼.” 宋惠洪《冷齋夜話·安世高》:“天女以詩戲少遊曰:‘……聞道詩詞妙天下, 廬山對眼可無言?’”2.投合;中意. 《紅樓夢》第六十回:“倘有不對眼的人看見了, 又是一番口舌.”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自從去年架杆子, 才想娶個屋里人, 可是一直沒看上對眼的.”3.“內斜視”的通稱. 一種眼病. 兩眼瞳孔向中間偏斜. 也叫對眼兒、斗眼、斗雞眼.

[對唱】兩個或兩組歌唱者的對答式演唱. 陸地《美麗的南方》四:“這時, 山頭和田野傳來一陣一陣的山歌, 有時是對唱, 有時是幾個人聯合唱.”

[對國】相對一方的地區或國家. 《漢書·天文志》:“太白出而留桑楡間, 病其下國. 上而疾, 未盡期日過參天, 病其對國.”

[對過】指對面相隔一段距離的地方. 元馬致遠《靑衫淚》第三折:“是那對過客船上有人彈的琵琶哩.”《儒林外史》第五十回:“三個差人也搬來住在廳對過空房裏.”《紅樓夢》第七四回:“鳳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 方帶著人往對過暖春塢來.” 柳靑《銅牆鐵壁》第五章:“夜色蒼茫中, 斜對過的老劉飯鋪門口, 站著一個背著槍拉著馬的戰士.”

[對移】猶對調. 宋曾鞏《明州奏乞回避朱明之狀》:“如臣合當避親, 臣不敢陳乞在京差遣, 只乞對移陳蔡一郡.” 宋趙昇《朝野類要·陞轉》:“<兩易>俗謂對移也. 或因避嫌, 或以得罪被劾而罰輕者, 皆兩易其任.”

[對偶】亦作“對耦”. 

1.猶對手. 《晉書·周顗傳》:“顗在朝中時, 能飲酒一石, 及過江, 雖日醉, 每稱無對偶.”2.指夫婦雙方身份、地位相配. 《左傳·昭公二年》“非伉儷也” 唐孔穎達疏:“少姜是妾, 非敵身對耦之人也.”3.泛指配偶.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紫燕黃鶯, 綠柳叢中尋對偶.”4.修辭格之一. 用對稱的字句加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屬文者對耦.”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含風鴨綠鱗鱗起, 弄日鵝黃褭褭垂.’讀之初不覺有對偶.” 淸趙翼《甌北詩話·七言律》:“然漢魏以來, 尙多散行, 不尙對偶, 自謝靈運輩始以對屬爲工, 已爲律詩開端.”

[對得住】對得起.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請問:如今那些地方官又那個眞對得住百姓?”《官場現形記》第三八回:“我替他檢了一個做官的女婿, 又是年輕, 又是有錢, 亦總算對得住他的了.” 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閉眼想想曆史上我們祖宗流血成河、伏屍蔽野的光景, 我們祖宗很對得住子孫.”

[對得起】對人無愧;不辜負. 《孽海花》第十八回:“既然你自己相信, 對得起我, 也就罷了.”老舍《四世同堂》四十:“瑞宣的心跳得很快. 鎮定了一下, 他不由的笑笑. 自從‘七七’抗戰起, 他覺得只作了這么一件對得起人的事.”

[對象】1.指行動或思考時作爲目標的事物. 趙樹理《套不住的手》:“訓練的對象雖說是初參加生產的人, 可是也有例外.”2.特指戀愛的對方. 冰心《我的學生》:“她的男朋友很多, 却沒聽說過有哪一個特別好的. 您說的對, 她不會在同學中選對象, 她一定會嫁給外交人員.” 劉紹棠《小荷才露尖尖角》:“如花似玉的一個姑娘, 親娘又是個說媒拉纖的老手, 花碧蓮却一直沒有找到對象.”3.北方方言亦指物色配偶. 谷峪《強扭的瓜不甜》:“咱長大自個對象去.”

[對著和尙駡賊禿】當著對方的面罵第三者. 由於兩者的特征相同, 實際上借此罵對方. 魯迅《彷徨·肥皂》:“你簡直是在‘對著和尙罵賊禿’了. 我就沒有給錢, 我那時恰恰身邊沒有帶著.”

[對著幹】比喩專門采取相對或相反的做法. 陳爽子仲《康玄抓點》:“康玄一聽更生氣, 兩眼瞪得象雞蛋:‘你們處處難爲我, 事事和我對著干.’” 劉亞舟《男婚女嫁》第三三章:“我這樣跟全屯子人對著干, 一半是爲了服從上級, 一半也是爲了咱們自己.”

[對問】1.互相問答交談. 《三國志·吳志·闞澤傳》:“性謙恭篤愼, 官府小吏, 呼招對問, 皆爲抗禮.” 唐陸龜蒙《㚆友生論文書》:“未嘗干有司對問希品第, 未嘗歷王公丐貸飾車馬.”2.古代文體之一. 戰國時宋玉作《對楚王問》, 以答問形式抒寫情志, 后因名其體爲“對問”.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宋玉含才, 頗亦負俗, 始造‘對問’, 以申其志.” 范文瀾注引紀昀評:“《卜居》《漁父》已先是對問, 但未標對問之名耳. 然宋玉此文, 載於《新序》;其標曰對問, 似亦蕭統所題.”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然則《騷》者, 固亦受三百篇之澤, 而特由其時遊說之風而恢宏, 因荊楚之俗而奇偉;賦與對問, 又其長流之漫於後代者也.”3.應詔回答帝王的問難. 北周庾信《故周大將軍義興公蕭公墓志銘》:“無雙對問, 實踵武於丁鴻.” 唐沈佺期《自考功員外授給事中》詩:“何幸鹽梅處, 惟憂對問機.”4.指受審問. 《朱子語類》卷一二三:“周勃終身有功, 後來也下獄對問.”《水滸傳》第二二回:“現有刀子是宋江的壓衣刀, 必須去拿宋江來對問.”

[對揚】亦作“對敭”. 

1.古代常語, 屢見於金文. 凡臣受君賜時多用之, 兼有答謝、頌揚之意. 《書·說命下》:“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孔傳:“對, 答也. 答受美命而稱揚之.”《詩·大雅·江漢》:“虎拜稽首, 對揚王休, 作召公考, 天子萬壽.” 朱熹集傳:“言穆公既受賜, 遂答稱天子之美命, 作康公之廟器, 而勒策王命之辭以考其成, 且祝天子以萬壽也.”2.轉爲偏義, 謂答謝, 報答. 漢蔡邕《司空文烈侯楊公碑》:“虔恭夙夜, 不敢荒寧, 用對揚天子丕顯休命.”《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不能盡忠竭節, 對敭王休, 策蹇勱駑, 祇奉皇眷.”3.唐宋以來爲官吏除授后謝恩的一種儀式.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吏部流內銓, 每除官, 皆云權判. 正衙謝, 復正謝前殿, 引選人謝辭. 繇唐以來, 謂之對揚.”4.猶比美.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魏文帝>所計百許篇, 率皆鄙質如偶語. 惟‘西北有高樓’十餘首, 殊美贍可玩, 始見其工矣. 不然, 何以銓衡群彦, 對揚厥弟者耶?”5.面君奏對. 《魏書·儒林傳序》:“州舉茂異, 郡貢孝廉, 對揚王庭, 每年逾衆.” 唐杜甫《贈李十八秘書別三十韻》:“對敭撫士卒, 乾沒費倉儲.”仇兆鼇注引朱鶴齡曰:“其奏對君前, 當以師老財匱爲言.”《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八年》:“平生言論, 無所不道, 今者對揚, 何得乃爾反覆?” 胡三省注:“對揚, 本於傅說、召虎. 對, 答也;揚, 稱也. 後人遂以面對敷奏爲對揚.”6.答問. 《<孝經>序》邢昺疏引劉炫《述義》:“炫謂孔子自作《孝經》……假曾子之言, 以爲對揚之體, 非曾子實有問也.”

[對揖】互相拱手致禮. 《後漢書·百官志三》“侍郞三十六人” 劉昭注引蔡質《漢儀》:“郞見左右丞, 對揖無敬, 稱曰左右君.”《北堂書鈔》卷六十引《漢官儀》:“尙書郞握蘭含香, 趍走丹墀奏事, 黃門郞與對揖.”

[對越】1.猶對揚. 答謝頌揚. 《詩·周頌·淸廟》:“濟濟多士, 秉文之德;對越在天, 駿奔走在廟.” 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下》:“‘對越在天’與‘駿奔走在廟’相對爲文. ‘對越’猶對揚, 言對揚文武在天之神也……揚、越一聲之轉.” 漢班固《典引》:“亦猶於穆猗那, 翕純皦繹, 以崇嚴祖考, 殷薦宗配帝, 發祥流慶, 對越天地者.” 宋蘇轍《論明堂神位狀》:“今者皇帝陛下對越天命, 逾年即位.”2.指帝王祭祀天地神靈. 晉劉琨《勸進表》:“臣聞天生蒸人, 樹之以君, 所以對越天地, 司牧黎元.”《宋史·禮志二》:“當愁慘之際, 行對越之儀, 臣等實慮上帝之弗歆.”《續資治通鑑·元泰定帝泰定四年》:“天子親祀郊廟, 所以通精誠, 逆福釐, 生蒸民, 阜萬物, 百王不易之禮也. 宜講求故事, 對越以格純嘏.”

[對棋】相對下棋. 唐杜甫《別房太尉墓》詩:“對棋陪謝傅, 把酒覓徐君.” 唐白居易《池上二絕》之一:“山僧對棋坐, 局上竹陰淸.” 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有盜發蜀先主墓, 見兩人張燈對棋, 驚懼.”

[對掌】共同掌管. 《南史·孔珪傳》:“<珪>與江淹對掌辭筆.” 金劉著《次韻王子愼玉田道中》:“絲綸對掌驚三雋, 樽酒更酬失四愁.”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東西王李》:“二王(王英、王直)同官詞林, 對掌制誥, 幷至尙書.”

[對遇】相遇;遭逢. 唐元稹《敘詩寄樂天書》:“凡所對遇, 異於常者, 則欲賦詩.”

[對景】1.對著眼前景物. 南唐李煜《浪淘沙》詞:“往事只堪哀, 對景難排.” 元耶律楚材《河中遊西園》詩:“對景怕看紅日暮, 臨池羞照白頭新.”2.比喩兩相符合;對路. 《紅樓夢》第三三回:“襲人聽了這兩件事都對景, 心中也就信了八九分.”《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大家說這戲唱得對景.”

[對景掛畫】比喩兩相切合. 《鏡花緣》第九二回:“黃昏二字, 雖是對景掛畫, 就只可惜是個俗語.”

[對等】平等;相等. 梁啓超《論內地雜居與商務關系》:“假使我支那終不能與歐米諸國立於對等, 則日本者, 爲有利乎? 爲有害乎?”茅盾《無題》:“他不滿意他的夫人--簡直有點恨他的夫人老是把‘物質’和‘精神’對等看待.”

[對策】1.亦作“對冊”. 古時就政事、經義等設問, 由應試者對答, 稱爲對策. 自漢起作爲取士考試的一種形式.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 百餘人, 弘第居下. 策奏, 天子擢弘對爲第一.” 漢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對冊, 殊路同歸.”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對策者, 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 探事而獻說也……二名雖殊, 即議之別體也.”《漢書·蕭望之傳》“望之以射策甲科爲郞” 唐顏師古注:“對策者, 顯問以政事經義, 令各對之, 而觀其文辭定高下也.” 宋葉適《提刑王公墓志銘》:“初龍圖閣學士太子詹事王公十朋, 以太學生對策, 請收還威福, 除秦檜蔽塞之政, 天子即日施用.”2.對付的辦法或策略. 王西彦《古城的憂郁·蠱惑》:“對於女人無休止的嘮叨, 他采取的對策就是沉默.”如:他見此情景, 心中悄悄地想著對策.

[對答】亦作“對荅”. 

應對;回答. 三國魏嵇康《幽憤詩》:“對答鄙訊, 縶此幽阻.”《後漢書·孔融傳》:“會董卓廢立, 融每對荅, 輒有匡正之言.”《西遊記》第六三回:“他見無人對答, 又叫了一聲:‘那個是齊天大聖?’”

[對答如流】答話敏捷順暢, 象流水一樣. 形容口才好. 唐黃滔《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尙碑》:“和尙蓋行高而言寡, 是日對答如流.”《三國演義》第四三回:“衆人見孔明對答如流, 盡皆失色.”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二六章:“這個四十多歲、有一雙老鼠眼睛的流氓地痞, 很會說話, 對答如流.”

[對筆】指品種配套、成對出售的筆. 《解放日報》1984.8.25:“豊華圓珠筆廠爲迎接新學年到來, 特趕制了三種價廉物美的活動鉛筆、圓珠筆對筆, 售價每對八角八分到三元, 外加新型包裝盒.”

[對牌】一種用竹木制成, 上寫號碼以作憑證的牌子. 《紅樓夢》第十三回:“賈珍便命人取了寧國府的對牌來, 命寶玉送與鳳姐, 說道:‘妹妹愛怎麽就怎麽樣辦, 要什麽, 只管拿這個取去, 也不必問我.’”《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倘一定有甚麽要緊的話等著面說, 我這裏付一面對牌, 請到前街客寓裏住歇.”

[對御】謂皇帝賜宴, 與群臣共飲.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四日車駕幸五嶽觀》:“正月十四日, 車駕幸五嶽觀迎祥池, 有對御.”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至凡大禮後恭謝, 上元節遊春, 或幸金明池瓊花, 從臣皆扈蹕而隨車駕, 有小燕, 謂之對御.”

[對詞】1.猶對質.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四折:“這不干俺哥哥事, 小人情願與他對詞.”《紅樓夢》第六八回:“察院坐堂, 看狀子是告賈璉的事, 上面有‘家人來旺一人’, 只得遣人去賈府傳來旺兒來對詞.”2.指演員互相對台詞. 如:他倆在對詞走場子, 等著明天上台演出啦.

[對詔】猶對策. 《新唐書·員半千傳》:“客晉州, 州舉童子, 房玄齡異之, 對詔高第, 已能講《易》、《老子》.”

[對開】1.指車、船等由兩個地點相向開行. 楊朔《木棉花》:“廣州和九龍對開的火車必須停在橋的兩端, 等兩方面的旅客互相換完車后, 火車便各自駛回原站.”2.對分成兩半. 理由《鐵血》:“我早從別人的口中聽說, 他是一個正直、勤奮、練達的人, 曾經擔任煉鋼廠的廠長. 他和首鋼大多數干部一樣, 工作強度是一天的對開:十二小時.”

[對隙】仇敵.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越王夏被毛裘, 冬御絺綌, 是人不死, 必爲對隙.”

[對禁】宮禁中遙遙相對的兩處宮殿. 謂皇宮和皇太子宮. 《文選·顏延之<直東宮答鄭尙書>詩》:“兩闈阻通軌, 對禁限春風.” 李善注:“兩闈, 謂東宮及中臺也……各有禁守, 謂禁中也, 故曰對也.” 呂向注:“兩闈, 謂皇宮、皇太子宮也, 俱在禁省, 故云對禁也.”

[對較】見“對校”. 

[對當】1.匹敵;相當.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橫行天下無對當.”《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有一秀才, 姓沈名燦若, 年方二十歲, 是嘉興有名才子……娶妻王氏, 姿色非凡, 頗稱對當.”2.擺布;安排.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多管是人遭遇, 料應來天對當.” 元尙仲賢《三奪槊》第一折:“也是靑天會對當, 故敎這尉遲恭磨障, 磨障這弑君殺父的劣心腸.”3.對答.

[對敭】見“對揚”. 

[對號】1.查對相合的號數. 淸葉夢珠《閱世編·學校五》:“卷上編定坐號, 入場對號而坐.”引申爲兩相符合. 焦志德力夫《憨憨隊長》:“鞋跟脚對號, 穿上不大不小.”2.猶言對照. 多指與彼此相合的思想、言行等比較參照. 劉亞舟《男婚女嫁》第四六章:“會上張雷一對號, 自己要向上反映的那些情況, 全都包括在彭老總向中央反映的情況里, 全都被當作右傾批了.”3.表示正確的符號. 一般用於批改學生作業或試卷. 如“”或“○”等.

[對照】1.相比;對比. 淸龔煒《巢林筆談·緩急稱貸》:“故有善諧者, 謂欲假貸, 當先圖一像來, 以俟他日對照.” 曹禺《雷雨》第一幕:“他(魯大海)有一張薄薄的嘴唇, 正和他的妹妹帶著南方的熱情的, 厚而紅的嘴唇形成強烈的對照.”2.相對;照面. 蕭軍《羊》:“這屋子只有兩個前后對照的窗.”束爲《好人田木瓜》:“那個扛口袋的人, 兩腿硬邦邦地走過來, 一直走到木瓜大叔的面前, 打了個對照, 才發現有人.”3.某些出版物的編排形式之一. 將同一內容用兩種不同的文字, 或用圖畫與文字幷列印出, 供讀者參照. 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五:“原來是芝加哥出版的漢英對照老子《道德經》.”如:言文對照;圖文對照.

[對路】1.相稱;適合. 《鏡花緣》第八三回:“婉如姉姉是個有名的恨人, 這個小曲許多恨字, 倒與他對路.” 梁斌《紅旗譜》四:“<嚴志和>學了學木匠, 覺得手指頭挺粗. 學了學鐵匠, 還是不行. 最后學了泥瓦工, 覺得對路了.”2.合乎需要;合乎要求. 《人民日報》1983.11.9:“今年以來, 先后對市場趨於飽和的50種產品進行限產, 擴大生產市場急需的33種產品. 產品適銷對路, 很少有積壓現象.”

[對圓】兩軍臨戰前各自列成半圓形陣勢, 因相對成圓, 故稱. 《三國演義》第五二回:“探馬報說:‘孔明自引一軍到來.’道榮便引軍出戰. 兩陣對圓.”《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回:“<秦穆公>乃於龍門山下, 整列以待. 須臾, 晉兵亦布陣畢, 兩陣對圓, 中軍各鳴鼓進兵.”

[對話】1.核對說過的話. 《金甁梅詞話》第五一回:“如今俺娘要和你對話哩……你須預備些話兒打發他.”2.相互間的交談. 冰心《山中雜記》三:“琴聲仍舊不斷, 歌聲愈高, 別人的對話, 都不相聞.” 袁鷹《校園隨想》:“兩位靑年人的對話還在進行著, 年歲大點的那位, 正敘述從更年長的同志那里聽來的三十年前的情景.”3.指文藝作品中人物之間的談話. 瞿秋白《論大眾文藝·普洛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關於對話, 幷不說明‘某某道’, ‘某某大怒道……’, 句法是倒裝的, 章法是‘零亂’的.” 王朝聞《創作欣賞與認識·鳳姐的個性與共性》:“眞是這樣, 只要讀過這部小說, 聽別人背誦幾句鳳姐的對話或獨白, 即便不說明它是誰在說話, 一聽就能聽出是鳳姐的話.”4.指對立或無聯系的國家、集團等之間所進行的接觸或談判. 也指政府機構負責人士等與群眾就某些問題交換意見的談話. 5.答話. 《西遊記》第五三回:“沙僧放下吊桶, 取出降妖寳杖, 不對話, 著頭便打.”

[對義】舊時科舉考試科目之一. 從儒家經籍中摘句爲題, 考生根據經義解題作文. 宋兪文豹《吹劍錄外集》:“晦庵省試, 經題出‘剛中而應’, 連案者云:‘此句凡七出.’先生嘿數止五出, 乃據所記對義.”《資治通鑑·後漢隱帝乾祐二年》“有舉人呼噪於貢院門” 元胡三省注:“其進士試詩、賦、文、策、帖經、對義.”

[對窩】四川及北方某些地區稱舂米的石臼爲“對窩”. 沙汀《淘金記》二十:“不要說槍斃, 就拿對窩舂也沒關系!”

[對臺戲】舊時兩個戲班爲了互相競爭而同時演出相同劇目的戲. 后多以“唱對台戲”比喩雙方發表相反的言論或采取針鋒相對的行動. 浩然《豔陽天》第七三章:“你沒有把屁股坐到社會主義這一邊來, 沒有跟農業社一條心;你站在反動地富那一邊了, 專跟貧下中農唱對台戲.” 劉澍德《甸海春秋》:“來吧, 在這樣大場合, 我們爺兩個, 好好唱個對台戲.”

[對境】1.指對方國家. 《宋史·王抃傳》:“兩朝通好, 自有常禮, 使人何得妄生事, 已牒知對境.”2.佛敎謂與色、聲等塵境相對. 《五燈會元·東土祖師·六祖慧能》:“慧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麽長!”

[對撇子】猶對心眼. 劉亞舟《男婚女嫁》第十一章:“這滿屯里, 我就你這么一個對撇子的人兒呀!”

[對蔚】林木茂盛貌. 《後漢書·馬融傳》:“豊彤對蔚, 崟頟槮爽.” 李賢注:“幷林木貌也.”

[對歌】用歌唱互相問答. 《詩·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 可與晤歌” 漢鄭玄箋:“晤, 猶對也. 言淑姬賢女, 君子宜與對歌相切化也.”作爲一種民間風俗, 對歌今仍流行於我國某些地區中. 歌舞劇《劉三姐》第五場:“聽說今天來和三姐對歌的, 是莫家特地從外地請來的秀才!”

[對稱】指第二人稱. 朱自淸《你我》:“利用呼位, 將他稱與對稱拉在一塊兒.”

[對稱】物體或圖象對某一點、直線或平面而言, 在大小、形狀和排列上相互對應.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畫面構成的第一條原則是‘對稱’:左右相等, 不偏不倚.”

[對獄】到案受審. 《史記·李將軍列傳》:“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 當下吏治, 蔡亦自殺, 不對獄, 國除.”《新五代史·雜傳·李金全》:“今以全節代公, 是召公對獄也.”

[對語】1.對偶的詞句. 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下》:“平頭上尾, 尤忌於時;對語儷辭, 盛行於俗.”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其詩卷首有一對語云:‘隔岸水牛浮鼻渡, 傍溪沙鳥點頭行.’” 郭沫若《我的作詩的經過》:“<我>做過《賦得體》的試帖詩, 以及這種詩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對語.”2.交談, 對話. 唐韓愈《贈崔立之》詩:“入門相對語, 天命良不疑.”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一:“老兵不執役, 則屛於舍外, 常聞其中若有對語者. 近聽之, 則寂然.” 元薩都剌《夜泊釣台》詩:“山僧對語夜未央, 不知風露滿衣裳.” 章炳麟《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同一禹域之民, 而對語或須對譯, 曷若易之爲便?”3.對偶句中的偶句. 淸梁章钜《浪跡叢談·兪陶泉都轉》:“今年在揚州, 聞公眉觀察亦有一聯云:‘敬以持己, 恕以接物, 一息尙存, 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 死不屬子, 九京可作, 捨公其誰與歸.’出語本《朱子》, 對語本《檀弓》.”

[對隣】對門的隣居. 如:他們兩家是對隣.

[對耦】見“對偶”. 

[對賜】舊時官吏受職或加封, 入朝謝恩時皇帝所給予的賞賜.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凡拜職入謝, 多有對賜.”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王冀公以參知政事判大名府, 召還, 加邑封. 時契丹方講好, 眞宗欲重其事, 冀公入謝, 特命以衣帶鞍馬賜之. 自後二府轉官、加階勳封邑入謝, 幷有對賜.”

[對數】數學名詞. 根據對數的基本性質, 可把乘、除、乘方、開方的運算分別以加、減、乘、除來代替. 以10爲底的對數稱爲常用對數, 簡記爲lgb. 以超越數e(=2.71828…)爲底的對數, 稱爲自然對數, 簡記爲lnb.

[對蝦】亦作“對鰕”. 

節肢動物, 身長十五至二十厘米, 甲殼薄而透明. 第二對觸角上的須很長. 肉味鮮美, 爲我國特產之一. 主要產在黃海和渤海灣中. 過去市場上常成對出售, 故稱. 也稱明蝦、斑節蝦.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海蝦》<集解>引唐劉恂《嶺表錄異》:“閩中有五色鰕, 亦長尺餘, 彼人兩兩乾之, 謂之對鰕, 以充上饌.” 楊朔《海市》:“大對蝦也象一陣烏云似的湧到近海, 密密層層.”

[對質】指在刑事訴訟中使有關人員當面質問或對證. 亦泛指與問題有關連的各方當面對證.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廉使>叫押到屍場上認領父親屍首, 取出僉事對質一番.” 許地山《凶手》:“你不實招, 就叫柳龍卿來對質.”老舍《四世同堂》七二:“來到獄中, 日本人馬上敎她和招弟對質, 她們所說的完全與以前的口供相合.”

[對銷】亦作“對消”. 

互相抵銷. 茅盾《鍛煉》十五:“他們忙著搗亂, 忙著破壞! 同是中國人, 自己的力量這樣對銷, 成什么話!” 王西彦《古屋》第四部七:“等到懲罰足以和罪過相對消, 撒旦才會離開她.”

[對膝】對坐, 膝蓋靠的很近. 形容親密. 漢賈誼《新書·勸學》:“親與巨賢連席而坐, 對膝相視, 從容談語, 無問不應.” 晉劉琨《答盧諶書》:“時復相與舉觴對膝, 破涕爲笑.”

[對膠】古時一種制造優質墨的方法. 制墨時用膠乳同煙粉混合, 凝固而成. 墨質堅硬, 書寫有光澤, 經久不變. 宋何薳《春渚紀聞·漆煙對膠》:“<沈珪>每云:韋仲將法, 止用五兩之膠, 至李氏渡江, 始用對膠, 而祕不傳, 爲可恨. 一日, 與張處厚於居彦實家造墨, 而出灰池失早, 墨皆斷裂. 彦實以所用墨料精佳, 惜不忍棄, 遂蒸浸以出故膠, 再以新膠和之, 墨成, 其堅如玉石. 因悟對膠法, 每視煙料而煎膠, 膠成和煤, 無一滴多寡也. 故其墨銘云‘沈珪對膠, 十年如石, 一點如漆’者, 此最佳者也.”參閱宋米芾《墨史》卷上、宋張淏《云谷雜記·王象先作畫》.

[對課】舊時私塾中的一種功課, 即對對子. 《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那時方會得對課, 你道他對的課是怎麽樣妙的? 李先生道:‘一雙征雁向南飛.’趙雄對道:‘兩隻燒鵝朝北走.’” 蔡元培《我在敎育界的經驗》:“對課與現在的造句法相近. 大約由一字到四字, 先生出上聯, 學生想出下聯來. 不但名詞要對名詞, 靜詞要對靜詞, 動詞要對動詞;而且每一種詞里面, 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 例如先生出一山字, 是名詞, 就要用海字或水字來對他, 因爲都是地理的名詞.” 魯迅《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去, 從三言到五言, 終於到七言.”

[對論】互相議論;辯論. 《舊唐書·劉寬夫傳》:“少列陳岵進《注維摩經》, 得濠州刺史. 寬夫與同列, 因對論之, 言岵因供奉僧進經以圖郡牧.”《景德傳燈錄·慧能大師》:“<慧能>寓止廊廡間, 暮夜風颺刹幡, 聞二僧對論, 一云旛動, 一云風動, 往復酬答, 未曾契理.”

[對調】1.舊指官吏以原秩從甲地調往乙地. 《水滸傳》第五十回:“我這個賢弟孫立, 綽號病尉遲, 任登州兵馬提轄. 今奉總兵府對調他來鎮守此間鄆州.”《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倘拼得些銀子央要道挽回, 不過對調個地方, 全然沒事.”2.相互調換. 如:對調工作;對調座位.

[對敵】1.面對敵人;對敵人作戰. 《周禮·春官·車仆》“苹車之萃” 漢鄭玄注:“苹猶屛也, 所用對敵自蔽隱之車也.” 孫詒讓正義:“對敵時可蔽隱以避矢石也.”《南史·蕭確傳》:“確每臨陣對敵, 意甚詳贍.” 唐太宗《宴中山》詩:“對敵六奇舉, 臨戎八陣張.”2.兩軍對峙;交戰;對抗. 《三國志·魏志·王基傳》:“今與賊家對敵, 當不動如山, 若遷移依險, 人心搖蕩, 於勢大損.”《西遊補》第七回:“想是秦始皇親身領了兵來與俺家對敵.” 郭沫若《不讀書好求甚解》:“近來國家主義者之反對共產主義, 已經成了全面的對敵, 這是無可隱諱的.”3.仇敵;對頭. 唐元稹《廳前柏》詩:“我本癲狂耽酒人, 何事與君爲對敵?”

[對審】到庭受審. 《醒世姻緣傳》第十七回:“如今農忙耕麥之際, 乞免解京對審.”《歧路燈》第三十回:“飲酒中間, 誇一陣怎的衙門得權;說一陣明日對審怎的回話.”

[對翫】見“對玩”. 

[對頭】1.冤家, 仇人;敵對的方面. 元無名氏《桃花女》第四折:“可不有了你, 就不顯了我. 以此心中不忿, 要與你做個對頭.”《水滸傳》第八回:“陸謙道:‘你二位也知林沖和太尉是對頭.’”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十:“趙主任是地主富農的對頭, 壞蛋挺恨他.”2.指訴訟的對方.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他家有了殺人公事, 不爭放你去, 却打沒對頭官司.” 明高攀龍《講義·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節》:“訟者必有箇對頭, 若無對, 不成訟.”3.指配偶. 《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哥哥, 奴總有甚不好處, 也該看爹娘份上訪個好對頭匹配才是, 怎麽胡亂骯髒送在這樣人家, 誤我的終身.” 淸李漁《愼鸞交·計竦》:“不瞞老年伯講, 這箇婦人的對頭, 就是小侄.”4.迎面;面對面.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我先上崗子去看, 有對頭來的牲口, 好招呼他一聲兒;不然, 這等窄道兒, 擠到一塊子可就不好開咧.”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金橋迎出去, 不想跟姚志蘭撞個對頭.”

[對頭】1.正常;正確. 陳登科《赤龍與丹鳳》十八:“我一想, 今年討飯爲啥這么早? 又都是男的, 沒見到女的, 有點不對頭啊!” 石言《漆黑的羽毛》:“現在黨的政策對頭了, 我們當領導的要趕快讓農民吃飽穿暖住新房, 別的, 將來再說吧.”2.合適. 許春耘《瓜熟蒂落》:“老嫂子, 急啥哩, 瓜熟蒂落, 遲不了, 我一定給滿天瞄個對頭的!”

[對頭冤家】仇人. 《紅樓夢》第八四回:“眞眞那一世的對頭冤家! 你何苦來還來使促狹! 從前你媽要想害我, 如今又來害妞兒, 我和你幾輩子的仇呢!” 管樺《魏家女人》:“這個后老婆子硬說她是木命人, 金花是金命, 金克木, 他們娘倆是對頭冤家.”

[對嘴】辯論.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四折:“你只想馬大渾家做永遠妻, 送的我有去無歸. 既不唦, 你兩個趕到中途有何意? 喒與你對嘴, 對嘴.”

[對嘴對舌】斗嘴;爭論. 《紅樓夢》第五九回:“那裏那麽大工夫和他對嘴對舌的?”

[對戰】1.兩軍對陣作戰. 《後漢書·文苑傳下·劉梁》:“鄢陵之役, 晉楚對戰.”2.現亦借指某些體育運動項目(如乒乓、棋類等)中雙方交鋒.

[對還】1.按同等價値償還. 宋蘇轍《再論京西水櫃狀》:“應退出地皆撥還本主, 應水佔地皆以官地對還.”2.將本金與對本的利息一幷歸還. 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小生因無盤纏, 曾借了他二十兩銀子, 到今本利該對還他四十兩.”

[對舉】猶對偶;相對舉出. 淸汪師韓《詩學纂聞·對舉字》:“軒輊、依違、然疑、淹速, 以對舉見意.” 淸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十四》“於越”:“《春秋》之‘於越’, 即是‘越’而以‘於’爲發聲, 視此文之‘於越’與‘戎翟’對舉者不同.”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辭筆或詩筆對舉, 唐世猶然, 逮及宋元, 此義遂晦.”

[對親】聯姻;結親. 《警世通言·樂小舍拼生覓偶》:“喜將仕名門富室, 他的女兒, 怕沒有人求允, 肯與我家對親?”《天雨花》第一回:“因聞令妹多賢淑, 是以前來求對親.”

[對聯】互相對偶的文句. 由上聯和下聯組成. 一般張貼、懸掛或鐫刻在門、廳堂及柱子上. 講究對仗工整貼切, 上句末字聲調必仄, 下句末字聲調必平. 根據位置與性質的不同, 可以分爲門聯、楹聯、壽聯、挽聯、春聯等. 也稱“對”、“聯”、“對句”、“對子”. 《西湖二集·忠孝萃一門》:“洪武爺撫定了婺州, 於城樓上立大旗二面, 親書對聯道:山河奄有中華地, 日月重開一統天.”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滕王閣黃鶴樓對聯》:“滕王閣千古名勝, 對聯佳者絶少, 惟商邱宋牧仲先生一聯云:‘依然極浦遙天, 想見閣中帝子;安得長風巨浪, 送來江上才人.’吐屬名雋……湖北黃鶴樓對云:‘何時黃鶴重來, 且自把金樽, 看洲渚千年芳草;今日白雲尙在, 問誰吹玉笛, 落江城五月梅花?’俊逸淸新, 獨有千古.” 巴金《死去的太陽》:“欄杆底兩根柱子上有一副木刻的對聯, 是‘桐云影淡, 梧月光淸’八個隸書大字.”

[對鍼】見“對針”. 

[對講】相對講論. 《後漢書·劉寬傳》:“每行縣止息亭傳, 輒引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經對講.”《紅樓夢》第五六回:“李紈笑道:‘叫人家來了, 又不說正事, 你們且對講學問!’”

[對應】一個系統中某一項在性質、作用、位置或數量上同另一系統中某一項相當. 如:對應措施;對應行動.

[對檻兒】情況正相符合;條件合適. 《紅樓夢》第七四回:“上次……因同老太太走, 我不曾說他;後來要問是誰, 偏又忘了. 今日對了檻兒. 這丫頭想必就是他了?”如:找對象找個對檻兒的.

[對轉】1.舊指官吏不按秩遞升而直接越級遷調. 宋洪邁《容齋四筆·蔣魏公逸史》:“其三云:‘舊制, 執政雙轉, 謂自工部侍郞轉刑部, 刑部轉兵部, 兵部轉工部尙書. 惟宰相對轉, 工部侍郞直轉工書, 比執政三遷也.’予考舊制……宰相爲侍郞者, 升三曹;爲尙書者, 雙轉. 如工侍轉戶侍, 禮侍轉兵侍, 若係戶侍, 當改二丞, 而宰相故事不立丞, 故直遷尙書. 今言工侍對轉工書, 非也.”2.音韻學術語. 古音學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陰聲、陽聲、入聲之間的相互轉變. 淸代學者孔廣森將入聲歸入陰聲, 首先明確提出“陰陽對轉”的理論. 多數學者則主張入聲分立. “對轉”說的提出, 爲正確解釋古代韻文的異部通押和訓詁學上的通假問題, 提供了理論依據. 如:《詩·大雅·抑》六章的“子”(陰聲)、“承”(陽聲)爲韻, 八章的“則”(入聲)、“子”爲韻, 即因對轉而得通押. 又如:《儀禮·士虞禮》:“中月而禫.” 鄭玄注:“古文禪或爲導.”《漢書·高帝紀上》:“令趨銷印.”顏師古注:“趨讀曰促.”“禫”(陽聲)與“導”(陰聲), “趨”(陰聲)與“促”(入聲), 亦因對轉而得通假.

[對蹠】1.猶對立. 郭沫若《再論<石鼓文>之年代·導言》:“馬說與余說對蹠, 甚且可云不能兩立.”2.指對立的地位.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楊振聲的文筆, 却比《漁家》更加生發起來, 但恰與先前的戰友汪敬熙站成對蹠.”

[對壘】1.兩軍相持;交戰. 《晉書·宣帝紀》:“<諸葛亮>數挑戰, 帝不出……與之對壘百餘日.”《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二年》:“今北軍之來, 三年於茲, 行省統軍馬二三十萬, 未嘗對壘.”2.泛指雙方競爭;相匹敵.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一》:“山谷翁作司馬文正公輓詞, 後山作南豊先生輓詞, 水心作高孝兩朝輓詞, 皆超軼絶塵, 誠可對壘.” 明康海《斗鵪鶉·春遊南山》詞:“勝日尋芳, 詞人對壘.” 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下》:“衛萬《吳宮怨》……高華響亮, 可與王勃《滕王閣》詩對壘.”

[對襟】中裝上衣的一種式樣. 因兩襟對開, 紐扣在胸前正中, 故稱. 淸顧炎武《日知錄·對襟衣》:“《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 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 惟騎馬許服, 以便於乘馬故也.”《紅樓夢》第四九回:“獨李紈穿一件哆羅呢對襟褂子.”亦稱“對面襟”. 《官場現形記》第七回:“<陶子堯>便起身換了一件單袍子, 一件二尺七寸天靑對面襟大袖方馬褂.”

[對轍兒】情意投合. 孫犁《風云初記》十三:“咱們兄弟兩個, 這幾年黑間白日在一塊, 雖說沒有大不對轍兒, 也有個不斷的小狗呲牙兒.”

[對簿】受審. 簿, 獄辭的文書, 猶今之起訴狀. 受審時據狀核對事實, 故稱對簿. 《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明史·鄧子龍傳》:“子龍方對簿, 巡撫吳定請立功自贖, 帝許之.” 陳毅《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憶君縲紲中, 惡鬭五秋冬. 對簿僅一字, 投降私害公.”

[對證】1.核對證實.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六:“子木夜寢, 忽聞有人道弼姓字者, 俄頃而到子木堂前, 謂之曰:‘卿以枯骨腐, 專可誣, 當以某日夜, 更典對證.’”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要來對證這一樁事哩.”《西遊記》第九七回:“一則吊問, 二來與他對證對證, 看是何人見我做賊.” 劉亞舟《男婚女嫁》第十一章:“潘旺發不識字, 程濟仁說的這些是不是報紙上的話, 他沒法對證.”2.針對病症;藥物與病症相適合. 《西遊記》第六九回:“診了脈, 如今對證制藥哩.” 魯迅《南腔北調集·經驗》:“吃了毒的就死, 吃了不相干的就無效, 有的竟吃到了對證的就好起來了.”

[對證下藥】見“對症下藥”. 

[對鰕】見“對蝦”. 

[對屬】猶撰句. 指詩文中兩句綴成對偶. 唐杜甫《寄高使君岑長史》詩:“更得淸新否? 遙知對屬忙.” 唐孟棨《本事詩·高逸》:“律度對屬, 無不精絶.”

[對糴】向民戶征購與其應繳賦稅等額的糧食. 《宋書·食貨志上二》“次對糴米” 原注:“謂如戶當輸稅百石, 則又科糴百石, 故謂之對糴.”《宋書·高宗紀七》:“命利路三都統措置營田, 以其租充減免對糴之數.”

[對讀】猶校對. 宋吳自牧《夢粱錄·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闈》:“却於每卷上打號頭, 三場共一號, 方發往謄錄所謄錄卷子, 依字號書寫, 對讀無差, 方納入考試官各房考校.”《歧路燈》第一○二回:“謄錄官送於對讀所, 謹飭不許一字差訛. 對讀一畢, 由至公堂轉於至明堂, 分房閱卷.”


*導①[dǎoㄉㄠˇ]

[《廣韻》徒到切, 去號, 定. ]

“導”的繁體字.

1.引導. 《國語·周語中》:“敵國賓至, 關尹以告, 行理以節逆之, 候人爲導.” 韋昭注:“導賓至於朝.”《孟子·離婁下》:“諫行言聽, 膏澤下於民, 有故而去, 則使人導之出疆.” 唐韓愈《南溪始泛》詩之三:“鷺起若導吾, 前飛數十尺.”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霍女》:“已而導入別院, 俾夫婦同處.”2.敎導;勸導;誘導. 《墨子·非儒下》:“其道不可以期世, 其學不可以導衆.”《孟子·盡心上》:“所謂西伯善養老者, 制其田里, 敎之樹畜, 導其妻子, 使養其老.” 趙岐注:“敎導之使可以養老者耳.”《韓非子·說林下》:“孔子謂弟子曰:‘孰能導子西之釣名也?’子貢曰:‘賜也能.’乃導之, 不復疑也.”3.引申爲引誘. 《淮南子·要略》:“齊景公內好聲色, 外好狗馬……梁丘據子家噲導於左右, 故晏子之諫生焉.” 漢荀悅《申鑑·雜言上》:“人臣有三罪:一曰導非;二曰阿失;三曰屍寵. 以非引上謂之導.”4.疏浚;疏導. 《書·禹貢》:“導岍及岐, 至於荊山.”《淮南子·墬形訓》:“河水出昆侖東北陬, 貫渤海, 入禹所導積石山.” 宋司馬光《贈衛尉少卿司馬府君墓表》:“鄕人導涑水以漑田.” 魯迅《故事新編·理水》:“禹心里想, 但嘴上却大聲的說道:‘我經過查考, 知道先前的方法“湮”, 確是錯誤了. 以后應該用“導”! 不知道諸位的意見怎么樣?’”5.開發. 《國語·周語上》:“夫王人者, 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 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 韋昭注:“導, 開也.”6.發源.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巨洋水》:“丹水有二源, 各導一山.”7.指水源.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淮水》:“淮水與醴水同源俱導, 西流爲醴, 東流爲淮.”8.表達;傳達. 《國語·晉語六》:“夫成子導前志以佐先君.” 韋昭注:“導, 達也.” 唐趙璘《因話錄·商下》:“令功曹所厚之人導意, 請於蕭君所居側僧舍一見.”《舊五代史·晉書·鄭云叟傳》:“尋入少室山, 著《擬峰詩》三十六章, 以導其趣.”9.傳導. 如:導熱;導電. 參見“導體”. 10.攝養. 參見“導引”、“導養”. 11.引頭發入冠幘的器具. 櫛的一種, 常以玉爲之, 亦作爲首飾. 《釋名·釋首飾》:“導, 所以導櫟鬢髮, 使入巾幘之裏也.”《晉書·桓玄傳》:“益州督護馮遷抽刀而前, 玄拔頭上玉導與之.” 宋蘇軾《椰子冠》詩:“規模簡古人爭看, 簪導輕安髮不知.”12.參見“導官”、“導擇”. 13.姓. 北魏有導龍.

[導化】佛敎用語. 導引敎化. 《無量壽經上》:“如來導化, 各能宣布. 爲諸菩薩而作大師, 以甚深禪慧開導衆人.”

[導火索】見“導火綫”. 

[導火綫】亦稱“導火索”. 

1.俗稱藥線, 用以引爆雷管或黑色火藥的引線. 爆竹及舊式火器亦多用之. 蕭軍《五月的礦山》第十一章:“每塊石頭至少要用二斤火藥, 八個雷管, 八公斤導火線.” 劉亞舟《男婚女嫁》第二四章:“靑年們好象看見一顆拉斷了導火線的手榴彈, 在嗤嗤冒煙, 在呼呼疾轉.”2.比喩促使事變爆發的近因. 夏衍《“五四”雜記》:“‘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 是反對日本侵華的‘二十一條’和抗議巴黎和會同意日本侵占靑島.” 劉紹棠《田野落霞》:“今天, 高金海所闖的禍, 成爲一根導火線, 他們的爭吵總爆發了.”鐵竹偉《霜重色愈濃》二三:“一個普通的、具體的外貿糾紛, 頃刻之間, 就可能變爲加劇兩國緊張關系的導火索.”

[導引】1.前導;引導. 《楚辭·王褒<九懷·尊嘉>》:“蛟龍兮導引, 文魚兮上瀨.” 王逸注:“虯螭, 水禽, 馳在前也.”《魏書·靈徵志下》:“復有神獸, 其形似馬, 其聲類牛, 先行導引, 積年乃出.”《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果見鄕中百姓綁縛一人, 用鼓樂導引, 送於白虎神廟.” 淸昭槤《嘯亭雜錄·哨鹿》:“上蒐獵木蘭時, 於黎明親御名駿, 命侍衛導引入深山壘嶂中, 尋覓鹿群.”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二章:“吹鼓手熱鬧地吹打起了他的樂器, 導引著花轎動身往山頂上去了.”2.引申爲推導.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硏究》:“木可深入土中, 穿岩破石, 又可保持土壤, 予以范圍, 故木克土. 這些也都是從現實導引出來的知識, 幷不玄虛.”3.援引;招引;指引.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九:“其文武宰僚, 願識有方, 共爲導引.”《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導引僧家來乞食, 分明追取赴陰司.” 魯迅《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著眼於此(指連環畫), 因而加以導引, 正是前進的藝術家的正確的任務.”4.導氣引體. 古醫家、道家的養生術. 實爲呼吸和軀體運動相結合的體育療法. 近年出土的西漢帛畫有治疾的《導引圖》. 《素問·異法方宜論》:“其民食雜而不勞, 故其病多痿厥寒熱, 其治宜導引按蹻.”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八:“凡人自摩自揑, 申縮手足, 除勞去煩, 名爲導引. 若使別人握搦身體, 或摩或揑, 即名按摩也.” 淸昭槤《嘯亭雜錄·朱文正》:“晩年酷嗜仙佛, 嘗持齋茹素, 學導引長生之術, 以致疽發於背.”5.古樂曲名. 《宋史·樂志十五》:“皇太后恭謝宗廟, 悉用正宮《降仙臺》、《導引》、《六州》、《十二時》, 凡四曲.”

[導示】指導啓示.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吾問儒行、敏行曰:‘凡字與諮議名同音者, 其數多少, 能盡識乎?’答曰:‘未之究也, 請導示之.’”

[導仗】前導的儀仗. 王闓運《王祭酒母鮑太夫人誄》:“朱輪導仗, 白髮垂簪;人之見之, 貴壽無極.”

[導吏】擔任前導的小吏. 唐岑參《送顏平原》詩:“海風掣金戟, 導吏呼鳴騶.”

[導因】猶起因. 廖仲愷《<各派社會主義與中國>序》:“今日的黑暗, 若是已往千百年之思想制度結來之惡果, 則今日之思想制度, 也許爲將來光明發揚之導因.”聶紺弩《阮玲玉的短見》:“阮玲玉尋短見, 以張達民的控告爲導因.”

[導先】前導. 漢焦贛《易林·夬之泰》:“淸冷如雲, 爲兵導先, 民人冤急, 不知東西.”

[導延】猶引導. 淸吳定《答鮑覺生書》:“譬如深居暗室, 無人導延, 乃欲積跬步以致千里, 吾知有畫地以終焉已.”

[導向】引向. 吳玉章《辛亥革命》一:“在這個時期所發生的一切社會、政治和思想的變化, 可以說都是導向這次革命的.”

[導行費】漢代, 地方進貢朝廷, 須先另送物品給中署, 謂之導行費, 與后來的“門包”略同. 《後漢書·宦者傳·呂強》:“每郡國貢獻, 先輸中署, 名爲導行費.” 李賢注:“中署, 內署也. 導, 引也, 貢獻外別有所入, 以爲所獻希之導引也.” 王先謙集解:“劉攽曰:‘注希之, 案文, 希當作物.’”

[導迎】招致. 《隋書·音樂志上》:“聖人造樂, 導迎和氣.” 宋李綱《應詔條陳七事奏狀》:“有畏天之言, 無畏天之實, 皆不足以銷弭變故, 導迎吉祥.”

[導言】1.傳達疏導之言. 《楚辭·離騷》:“理弱而媒拙兮, 恐導言之不固.” 王逸注:“言己欲效少康, 留而不去, 又恐媒人弱鈍, 達言於君不能堅固, 復使回移也.” 姜亮夫校注:“導言, 即己所欲達而使媒理導成之言也.”2.書籍或論文開頭的引言.

[導板】即倒板. 戲曲唱腔的一種特定板式, 一般作爲成套唱腔的先導部分.

[導非】誘人爲非. 漢荀悅《申鑑·雜言上》:“人臣有三罪:一曰導非, 二曰阿失, 三曰屍寵. 以非引上謂之導, 從上之非謂之阿, 見非不言謂之屍.”

[導呵】喝道開路. 唐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銘》:“<元稹>將去同, 同之耆幼鰥獨泣戀如別慈父母, 遮道不可遏. 送詔使導呵揮鞭, 有見血者, 路辟而後得行.”

[導泄】疏導排泄. 南朝梁蕭統《請停吳興等三郡丁役疏》:“開漕溝渠, 導泄震澤, 使吳興一境無復水災.”

[導官】官名. 掌御用和祭祀的米食干糒. 漢置, 少府屬官, 東漢時改屬大司農.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少府>屬官有尙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顏師古注:“導官主擇米.”

[導衍】引申推衍. 郭沫若《十批判書·荀子的批判》:“這些觀念顯然是從《周易》的‘㚆極必剝, 剝極返㚆’的那種見解導衍出來的.”

[導首】前導;領頭. 《百喩經·蛇頭尾共爭在前喩》:“言師耆老, 每恒在前, 我諸年少, 應爲導首.” 唐王維《西方變畫贊》:“願以西方爲導首, 往生極樂性自在.”

[導致】1.導引到達. 宋司馬光《太子太保龐公墓志銘》:“此非邊帥所敢知也, 而主若遣使者奉表以來, 乃敢導致於朝廷耳.”2.引出(某種結果). 秦牧《藝海拾貝·菊花與金魚》:“一切藝術的道理也是這樣, 單一必然導致枯燥.” 王琢《一個新的硏究課題》:“如果破壞了全局的綜合平衡, 必然導致國民經濟部門比例的嚴重失調.”

[導氣】攝氣運息. 爲古代的一種養生術. 漢王充《論衡·道虛》:“道家或以導氣養性, 度世而不死.” 淸唐甄《潛書·兩權》:“今有厚養之士, 節食、遠色、導氣、服藥, 身無疾病, 可以長年.”《紅樓夢》第六三回:“素知賈敬導氣之術, 總屬虛誕.”

[導師】1.佛敎語. 導引眾生入於佛道者的通稱. 《佛報恩經·對治品》:“夫大導師者, 導以正路, 示湼槃徑, 使得無爲, 常得安樂.” 唐王維《西方變畫贊》:“稽首十方大導師, 能於一法見多法.” 淸錢謙益《憨山大師全身入五乳塔院》詩:“嶞山如乳五峰垂, 一塔巋然掩導師.”2.指舉行法會時擔任唱導表白之職者. 宋贊寧《僧史略·國師》:“導師之名而含二義:若《法華經》中商人白導師言, 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導之師, 此即表白也.”3.引路人. 《百喩經·殺商主祀天喩》:“入大海之法, 要須導師, 然後可去.”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十四:“余讀其《天台遊稿》, 一路訪求, 如得導師焉.”4.在政治、思想、學術或某種知識上的指導者. 羅惇曧《文學源流》:“左氏雄才, 文章千古, 上揖三代, 下啓百世, 辟編年之途徑, 爲史家之導師.”《孽海花》第十六回:“夏姑娘回國時, 恰也坐薩克森船, 所以得與雯靑相遇, 倒做了彩雲德語的導師.”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大家都不免要想做靑年的新的導師, 而誠實的願意做一個‘革命軍導師’的, 却是魯迅.” 王統照《刀柄》:“周二哥是富有工作經驗的, 在這古舊鋪子里常常居於導師地位, 戴著眼鏡的老人.”5.指學校中負責指導學生思想和學習的敎師. 周尊攘《桂林尋夢》:“我的班導師就是從桂林來的.”6.指在高等學校或硏究單位指導硏究生的敎師.

[導航】利用航行標志、雷達、無線電裝置等引導飛機或輪船等航行. 

[導訓】謂引導而使和順. 《國語·周語上》:“宣王伐魯, 立孝公, 諸侯從是而不睦. 宣王欲得國子之能導訓諸侯者.”按, 《史記·魯周公世家》作“道順”. 裴駰集解引徐廣曰:“順, 一作‘訓’.” 張守節正義:“道音導, 順音訓.”

[導從】1.古時帝王、貴族、官僚出行時, 前驅者稱導, 后隨者稱從, 因謂之導從. 《後漢書·輿服志上》:“公卿以下至縣三百石長導從, 置門下五吏:賊曹、督盜賊、功曹, 皆帶劍, 三車導;主簿、主記, 兩車爲從.” 唐薛用弱《集異記·裴珙》:“有貴人, 導從甚盛.” 吳晗《朱元璋傳》第四章一:“具皇帝鹵簿儀仗威儀導從, 到太廟追尊四代祖父母、父母爲皇帝皇后, 再祭告社稷.”2.泛指前導與后衛. 《水滸傳》第八二回:“軍士導從, 儀衛不斷, 直至忠義堂前下馬.”

[導産】助產.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霍生》:“霍有隣媼, 曾與嚴妻導産.”

[導翊】輔導佐理. 《剪燈餘話·長安夜行錄》:“二公導翊之暇, 惟從容於詩酒中.”

[導習】指導敎習. 《大戴禮記·保傅》:“故孩提, 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 以導習之也.”

[導款】疏通. 淸周亮工《書影》卷二:“從中導款, 卒脫其難.”

[導揚】1.導達顯揚;引導宣揚. 《漢書·敘傳下》:“博陸堂堂, 受遺武皇, 擁毓孝昭, 末命導揚.”顏師古注引劉德曰:“武帝臨終之命, 霍光能導達顯揚也.”《梁書·任昉傳》:“遂荷顧托, 導揚末命.” 明文徵明《送周君天保敘》:“縣令之職, 導揚風化, 撫字黎氓.”2.啓發引導. 《晉書·鄭沖傳》:“朕昧於政道, 庶事未康, 挹仰耆訓, 導揚厥蒙, 庶賴顯德, 緝熙有成.” 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導揚諷諭, 本乎比興者也.”

[導達】1.猶疏通. 《呂氏春秋·季春紀》:“修利隄防, 導達溝瀆, 開通道路, 無有障塞.” 晉葛洪《抱朴子·名實》:“故明君勤於招賢……導達凝滯而嚴防壅蔽.” 唐裴鉶《傳奇·昆侖奴》:“生大喜, 不自勝, 謂磨勒曰:‘何計而能導達我鬱結?’”2.表達. 晉陶潛《感士不遇賦》:“夫導達意氣, 其惟文乎.”《剪燈新話·秋香亭記》:“生雖悵然絶望, 然終欲一致款曲於女, 以導達其情.”

[導遊】1.引導遊覽. 淸梁章钜《浪跡叢談·西湖紀遊詩》:“此番出門, 以遊西湖爲主名. 既小住武林, 得許芍友連日導遊, 遊事亦頗暢.” 葉聖陶《記金華的兩個岩洞》:“工友以導遊者的身分, 高高舉起汽油燈, 逐一指點內洞的景物.”2.指以引導遊覽爲職業的人. 甘鐵生《“現代化”茶館》第三章:“<我>可以培養你當導遊.”

[導遊娘】方言. 以引導遊覽爲職業的婦女. 茅盾《劫後拾遺》:“不過老魏那副嘴臉, 大家瞧, 難道又是觸景生情, 想起那位嬌小玲瓏的導遊娘么?” 原注:“香港有私人辦的‘導遊社’, 雇用靑年的女子, 能說上海話或北方話, 專門給新到香港的遊客作遊玩時的向導, 稱爲導遊娘.”

[導電】讓電流通過. 一般金屬都能導電.

[導路】領路. 語出《楚辭·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 來吾道夫先路.” 北周庾信《謝趙王賚犀帶等啓》:“馬前驅而導路.”《北史·西域傳序》:“至姑臧, 牧犍恒發使導路, 出於流沙.”

[導意】致意. 唐趙璘《因話錄·商下》:“令功曹所厚之人導意, 請於蕭君所居側僧舍一見, 遂許之.” 唐房千里《楊娼傳》:“帥素與監軍使厚, 密遣導意, 使爲方略.”

[導源】1.發源.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水導源東北隴山.”2.指引水出流.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又有吳瀆, 破山導源, 注於胥江.”3.引申爲事物的起源. 淸秦篤輝《平書·文藝篇上》:“漢賦雖體近《離騷》, 而實導源《雅》《頌》.” 劉師培《文說》:“自古詞章, 導源小學.”

[導管】1.用來輸送液體的管子. 2.動物體內輸送液體的管子. 3.植物體木質部內輸送水分和無機鹽的管子.

[導語】新聞術語. 在一條新聞的開頭, 用幾句話突出新聞的中心, 使讀者能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和背景, 稱爲導語.

[導誘】引導啓發. 《詩·周頌·烈文》“無競維人, 四方其訓之” 毛傳“訓, 道也” 唐孔穎達疏:“敎訓者, 所以導誘人, 故訓爲道也.” 參見“導牖”.

[導養】攝生養性. 《文選·嵇康<養生論>》:“至於導養得理, 以盡性命, 上獲千餘歲, 下可數百年, 可有之耳.” 李周翰注:“導, 攝也.”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四篇:“<葛洪>少以儒學知名, 究覽典籍, 尤好神仙導養之法.”

[導演】1.在排演戲劇或拍攝電影、電視時指導表演和布景的工作. 亦用以比喩對某一事件的暗中策劃和指揮. 龐瑞垠《我們還會相逢》:“一場又一場令外人目瞪口呆的政治運動, 導演了多少充滿血和淚的家庭悲劇.”2.擔任導演工作的人. 曹禺《日出》第四幕:“是, 是啊, 導演說今天我不來, 片子就不能拍了.”

[導綫】輸送電流的金屬線, 多用銅或鋁制成.

[導熱】讓熱能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 各種物質的導熱能力不同, 金屬的導熱能力最強.

[導牖】引導啓發. 康有爲《屠梅君謝官歸索詩爲別》:“士氣皆馴良, 大義易導牖.”

[導諛】1.逢迎獻媚.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已殺子胥, 導諛者衆.” 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三》:“導諛即諂諛也.” 宋朱熹《答張敬夫書》:“樂聞警戒, 不善導諛, 則聽言用人之要也.” 明葉子奇《草木子·雜制》:“歷代多崇徽號, 褒美多至十餘言以上, 皆後世群臣之導諛也.”2.指逢迎獻媚的人. 《淮南子·人間訓》:“戮殺大臣, 親近導諛.”

[導彈】裝有彈頭和動力裝置幷能制導的高速飛行武器. 依靠控制系統制導, 能使彈頭擊中預定目標. 種類很多, 可從地面、艦艇或飛機上發射, 轟擊地面、海上或空中的目標.

[導擇】精選稻米.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往年已敕郡國, 異味不得有所獻御, 今猶未止;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 至乃煩擾道上, 疲費過所. 其令太官勿復受.”

[導諭】勸導曉諭. 淸梅曾亮《台州府同知龍君墓志銘》:“至斷獄, 則與人反復導諭, 爲家人語, 或感悟罷訟.”

[導窾】把刀引入骨節間的空隙. 《莊子·養生主》:“批大郤, 導大窾, 因其固然.”成玄英疏:“窾, 空也, 骨節空處.”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快刀》:“有一兵佩刀甚利, 殺輒導窾.”

[導騎】前導的騎士. 《後漢書·獨行傳·范式》:“式行部到新野, 而縣選嵩爲導騎迎式.” 李賢注:“導引之騎.”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上》:“導騎後一人, 紫衣, 儀衛如節使.”

[導繹】見“導譯”. 

[導騶】導騎. 《梁書·張綰傳》:“及百司就列, 兄弟導騶, 分趨兩陛, 前代未有也.”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壺史》:“有頃, 導騶五六, 悉平幘朱衣, 辟曰:眞人至.”

[導譽】謂企求美譽. 淸姚鼐《李斯論》:“小人之仕也……疾首頻蹙於私家之居, 而矜誇導譽於朝廷之上.”

[導譯】1.亦作“導繹”. 向導兼翻譯. 《史記·大宛列傳》:“烏孫發導譯送騫還.”《史記·大宛列傳》:“<大宛>遣騫, 爲發導繹, 抵康居.”《資治通鑑·漢武帝元朔三年》:“爲發導譯.” 胡三省注:“導者, 引路之人;譯者, 傳言之人也.”2.翻譯. 宋惠洪《冷齋夜話·光梵大師惟淨》:“上遣都知羅宗譯經潤文. 夏英公竦詣傳法院導譯, 冀得祥異之語以讖國. 淨焚香導譯, 逾刻乃曰:天竺無此字, 不通辯譯.”

[導體】具有大量自由電荷, 容易傳導電流的物質. 這種物質也容易導熱. 一般金屬都是導體.


*開①[kāiㄎㄞ]

“開”的簡化字.


*廾①[ɡǒnɡㄍㄨㄥˇ]

[《廣韻》居悚切, 上腫, 見. ]

[《廣韻》九容切, 平鍾, 見. ]

兩手捧物. 


*弁①[biànㄅㄧㄢˋ]

[《廣韻》皮變切, 去線, 幷. ]

亦作“覍”. 

1.古代貴族的一種帽子, 通常穿禮服時用之(吉禮之服用冕). 赤黑色的布做的叫爵弁, 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 是武冠. 《詩·小雅·頍弁》:“有頍者弁.” 毛傳:“弁, 皮弁也.”《禮記·雜記上》:“大夫冕而祭於公, 弁而祭於己.” 鄭玄注:“弁, 爵弁也.”2.泛指帽子. 唐陸龜蒙《江墅言懷》詩:“野弁欹還整, 家書拆又封.”3.加弁;加冠. 《書·金縢》:“王與大夫盡弁, 以啓金縢之書.”《詩·齊風·甫田》:“婉兮孌兮, 總角丱兮, 未幾見兮, 突而弁兮.” 孔穎達疏:“指言童子成人加冠.”4.放在前面. 淸龔自珍《送徐鐵孫序》:“乃書是言以弁君之詩之端.”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錄》:“爰爲之序以弁其首, 名其書曰《軍次實錄》.” 參見“弁言”、“弁端”. 5.武官服皮弁, 因稱武官爲弁. 如:兵弁、將弁. 6.淸代用以稱基層武官. 如:弁目. 《淸會典事例·兵部·官制》:“二十六年察哈爾設都統一人……所有該處弁兵, 毋庸京師八旗都統兼轄.”7.徒手搏斗. 《漢書·甘延壽傳》:“試弁, 爲期門, 以材力愛幸.”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弁, 手搏.”8.驚懼;戰抖. 《漢書·王莽傳下》:“乃壬午餔時, 有列風雷雨發屋折木之變, 予甚弁焉, 予甚栗焉, 予甚恐焉.”顏師古注:“一曰弁, 撫手也, 言驚懼也.”《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即收送獄. 夜入, 晨將至市論殺之, 先所桉者死, 吏皆股弁.”顏師古注“股戰若弁. 弁謂撫手也.”《遼史·耶律弘古等傳論》:“諸部震攝, 聞鼙鼓而膽落股弁.”9.快速, 急促. 《禮記·玉藻》:“弁行, 剡剡起屨.” 陸德明釋文:“弁, 皮彦反, 急也.”10.姓. 漢有弁嚴子.

弁②[pánㄆㄢˊ]

[《集韻》蒲官切, 平桓, 幷. ]

通“般”. 

快樂. 《詩·小雅·小弁》:“弁彼鸒斯, 歸飛提提.” 毛傳:“弁, 樂也.” 馬瑞辰通釋:“弁, 音同‘盤’. 《釋詁》、《詩序》竝曰:‘般, 樂也.’”

[弁丁】漕運的差役.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錢穀·糧米派兌》:“串通旗甲, 將強有力者之糧, 賄買好幇次撥兌, 弁丁顧惜廉隅, 不致格外多事.” 淸黃六鴻《米色刁難》:“凡弁丁水次領兌, 正米之外, 例有耗米.”

[弁目】淸代低級武官的通稱. 言其爲兵弁的頭目. 《淸史稿·選舉志二》:“挑選營中精健聰穎, 略通文義之弁目, 入堂肄業.”

[弁田】淸代稱軍田. 《淸史稿·食貨志一》:“乾隆五十年, 以長沙、澧州原有弁田, 轉售紛紜, 令除弁田名, 準民産授受.”

[弁辰】見“弁韓”. 

[弁兵】1.淸代低級武官及兵丁的總稱. 淸林則徐《議設汛地添派弁兵片》:“因議改設汛地, 移駐把總一員, 添派兵八十名, 方足長資保障……所有抽撥弁兵, 添設汛防, 招募名糧各日期, 由司分款造冊詳咨.”2.指舊軍隊中的低級軍官和士兵. 陳其通《萬水千山》第三幕:“敵軍長在弁兵們前呼后擁中, 坐滑竿上.”

[弁言】前言, 序文. 因冠於前, 故名. 明劉若愚《酌中志·正監蒙難紀略》:“其單前弁言, 乃己未年罪中語.” 淸馮桂芬《與曾揆帥書》:“將拙議四十首繕成兩帙, 郵呈是正. 籌筆餘閑, 撫覽及之, 如不以爲巨謬, 敢乞賜之弁言.”

[弁服】古代貴族的帽子和衣服. 隨場合而異, 有韋弁服、皮弁服、冠弁服、服弁服等. 《周禮·春官·司服》:“凡兵事, 韋弁服;胝朝, 則皮弁服;凡甸, 冠弁服;凡凶事, 服弁服.” 淸任大椿撰有《弁服釋例》, 解釋《周禮》、《儀禮》、《禮記》弁服所用之例, 分爵弁服、韋弁服、皮弁服、朝弁服、玄端等門, 共一百四十余事.

[弁首】卷首, 前言. 孫中山《建國方略·實業計劃》:“當吾計劃弁首之部寄到各國政府與歐洲和會之后, 巴黎遂有新銀行團之成立, 思欲協助中國發展天然物產.” 郭沫若《<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18年以后《少年維特之煩惱》卷頭, 歌德有弁首一詩刻在上面了.”

[弁勇】弁兵. 陶成章《浙案紀略》卷下附錄《江督蘇撫會奏平梟電》:“汪瑞闓飭派偵探弁勇, 查至鎮江會同營縣訪緝任小山、吳尙田兩匪.”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包世臣>主張選用三元里義民充水師弁勇, 以抵抗英國侵略.”

[弁帶】猶冠帶. 帽子和衣帶. 《魏書·東陽王丕傳》:“丕雅愛本風(按:指鮮卑俗), 不達新式……至於衣冕已行, 朱服列位, 而丕猶常服列在坐隅. 晩乃稍加弁帶, 而不能修飾容儀.”

[弁冕】1.弁、冕皆古代男子冠名, 吉禮之服用冕, 通常禮服用弁. 因以‘弁冕’指禮帽. 《穀梁傳·僖公八年》:“弁冕雖舊, 必加於首.”2.泛指漢官服式.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辮髮瓔珞, 非弁冕之服.”3.猶魁首. 淸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新舊唐書二十二》:“<杜佑>著述擅名, 傳至今千餘年, 部帙如新, 裒然爲冊府之弁冕.”4.引申爲居首. 淸王韜《<續選八家文>序》:“明初承元之弊, 而潛溪起而振之, 以弁冕乎一代.”5.謂達官貴人. 猶冠蓋. 宋葉適《<紀年備遺>序》:“弁冕接踵.”

[弁組】古代官員的冠冕和所佩玉、印的綬帶. 因以指仕宦. 淸王夫之《家世節錄》:“家世弁組, 頗務豪盛.”

[弁絰】古代貴族吊喪時所戴加麻的素冠. 亦用作動詞, 謂服戴弁絰. 《周禮·春官·司服》:“凡弔事, 弁絰服.” 鄭玄注:“弁絰者, 如爵弁而素, 加環絰.” 孔穎達疏:“今言‘環絰’……謂以麻爲體, 又以一股麻爲體, 糾而橫纏之, 如環然, 故謂之‘環絰’;加於素弁之上, 故言‘加環絰’也.”《禮記·雜記上》:“大夫之哭, 大夫弁絰, 大夫與殯亦弁絰.” 鄭玄注:“弁絰者, 大夫錫衰相弔之服也.”《晉書·禮志中》:“王爲三公六卿錫衰, 爲大夫士疑衰, 首服弁絰.”

[弁慄】戰栗.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佞幸盤荒》:“<史彌遠>權勢赫烜……宮宴時, 有伶人執拳石, 以大鑽鑽之, 久而不入, 歎曰:‘鑽之彌堅!’一伶遽撲其首曰:‘汝不去鑽彌遠, 却來鑽“彌堅”, 可知道鑽不入也.’舉座弁慄. 翼日, 彌遠杖伶人而出之境.”

[弁髦】1.弁, 黑色布帽;髦, 童子眉際垂發. 古代男子行冠禮, 先加緇布冠, 次加皮弁, 后加爵弁, 三加后, 即棄緇布冠不用, 幷剃去垂髦, 理發爲髻. 因以“弁髦”喩棄置無用之物. 《左傳·昭公九年》:“豈如弁髦, 而因以敝之.” 淸李漁《奈何天·助邊》:“爲何把皇家功令視若弁髦?” 康有爲《敬謝天恩幷統籌全局折》:“藐王言如弁髦, 視綸音如草莽.”2.引申爲鄙視. 明王世貞《顧母查太宜人述》:“若奈何食先文康之澤而弁髦之?” 淸錢謙益《微臣仰祈聖明洞鑑疏》:“何敢於弁髦明旨, 而肆無忌憚也.”3.謂剛成年. 唐王維《京兆韋公神道碑銘》:“弁髦署吏, 抱拜授封.” 趙殿成箋注:“右丞用其字, 蓋取始冠之義.”

[弁裳】猶冠裳. 指官吏. 元吳師道《章華台》詩:“弁裳伏地走諸侯, 鐘鼓淩空振三楚.”

[弁語】弁言. 明高攀龍《<去浮集>序》:“余友張伯可刻《去浮集》已, 屬張以登爲弁語.”

[弁端】卷首. 指前言.

[弁論】猶弁言. 卷盦《<蔽廬叢志>序》:“比諸《七略》前事, 未可軒輊;即此十步芳香, 謹攄弁論.”

[弁韓】亦稱“弁辰”. 

古國名. 與“馬韓”、“辰韓”合稱“三韓”. 《後漢書·東夷傳》:“韓有三種:一曰馬韓, 二曰辰韓, 三曰弁辰.”《三國志·魏志·東夷傳》:“韓在帶方之南, 東西以海爲限, 南與倭接, 方可四千里. 有三種, 一曰馬韓, 二曰辰韓, 三曰弁韓.” 元傅若金《送幻上人還高麗》詩:“梵宇通遼海, 僧居屬弁韓.”

[弁瓊】指鑲在馬冠上的美玉. 語本《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初, 楚子玉自爲瓊弁玉纓, 未之服也. 先戰, 夢河神謂己曰:‘畀余, 余賜女孟諸之麋.’弗致也.” 淸趙翼《古玉琀歌》:“身佩幾偎燕玉溫, 魂來或索弁瓊取.”


*弄①[nònɡㄋㄨㄥˋ]

[《廣韻》盧貢切, 去送, 來. ]

亦作“挵”. 

1.用手把玩;舞弄. 《詩·小雅·斯干》:“載衣之裳, 載弄之璋.”《漢書·趙堯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 弄之.”《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他便把這般孩子都聚在一起, 不是練著揮拳弄棒, 便是學著打仗衝鋒.”2.玩耍, 遊戲. 《左傳·僖公九年》:“夷吾弱不好弄.” 杜預注:“弄, 戲也.”《南齊書·東昏侯紀》:“帝在東宮便好弄, 不喜書學.” 明高攀龍《光州學正薛公以身墓志銘》:“生而絶穎, 少不好弄.” 王統照《山道之側》:“他一看, 果然他那匹頑強褐色的驢子, 早駝著那個好弄的同學, 走在前面去了.”3.欺騙;戲弄. 《左傳·襄公四年》:“愚弄其民, 而虞羿於田.” 杜預注:“欺罔之.”《漢書·東方朔傳》:“自公卿在位, 朔皆敖弄, 無所爲屈.” 唐楊凝《春怨》詩:“綠窗孤寢難成寐, 紫燕雙飛似弄人.”《水滸傳》第五四回:“宋江笑道:‘我如何肯弄你? 你快下去.’”《西遊記》第二五回:“三藏道:‘這個猴頭弄殺我也! 你因爲嘴, 帶累我一夜無眠.’”4.顯現;賣弄. 唐韓愈《人日城南登高》詩:“初正候纔兆, 涉七氣已弄.” 宋蘇舜欽《維舟野步呈子履》詩:“白日出高岡, 遠野春氣動, 倉鳩鳴相懽, 幽草色已弄.” 宋王雱《眼兒媚》詞:“楊柳絲絲弄輕柔, 煙縷織成愁.”《霓裳續譜·俏東風》:“樓兒下, 誰家驄馬嘶芳徑, 逞他的骨格兒豊雅, 弄他的心性兒聰明.”5.撩撥;逗引. 唐劉希夷《采桑》詩:“靑絲嬌落日, 緗綺弄春風.” 宋陸遊《西隣亦新葺所居㚆與兒曹過之》詩:“新茁畦蔬經宿雨, 半開籬槿弄斜暉.” 元趙善慶《普天樂·秋江憶別》曲:“梧桐一葉弄秋晴, 砧杵千家搗月明.”6.玩賞. 南朝宋謝靈運《怨曉月賦》:“臥洞房兮當何悅, 滅華燭兮弄曉月.” 元薩都剌《經姑蘇遊虎丘山次東坡舊題韻》:“嗟嗟峩眉仙, 嘗來弄光景.” 淸王士禛《采石太白樓觀蕭尺木畫壁歌》:“昨登五老弄瀑布, 却臨三峽窺龍湫.”7.指供玩賞之物. 晉郭璞《金銀贊》:“惟金三品, 揚越作貢, 五材之珍, 是謂國用, 務經軍農, 爰及雕弄.”8.謂撥弄、吹奏樂器.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及飲卓氏, 弄琴, 文君竊從戶窺之.” 唐王涯《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歸.” 宋賀鑄《秦淮夜泊》詩:“隔岸開朱箔, 臨風弄紫簫.” 淸孔尙任《桃花扇·聽稗》:“仙院參差弄笙簧, 人住深深丹洞旁, 閒將雙眼閱滄桑.”9.樂曲, 曲調. 如古樂府《淸商曲》有《江南弄》. 《韓非子·難三》:“且中期之所官, 琴瑟也, 絃不調, 弄不明, 中期之任也, 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 三國魏嵇康《琴賦》:“改韻易調, 奇弄乃發.”10.樂曲一闋或演奏一遍稱一弄. 《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出都” 劉孝標注引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帝命伊(桓伊)吹笛……既吹一弄, 乃放笛云:‘臣於箏乃不知笛.’”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紅娘, 我對你不是打鬨, 你且試聽一弄, 休道你姐姐, 遮莫是石頭人也心動.” 明何景明《嶽陽城中聞笛》詩:“何處笛聲三四弄? 坐聽疑隔楚江濱.”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一·羅漢》:“米家僮有吹笛者, 羅忽曰:‘誤矣!’命作一弄, 甚妙.”11.古代百戲樂舞中指扮演脚色或表演節目. 如唐代有“弄參軍”、“弄蘭劐陵王”, 宋代有“弄懸絲傀儡等”. 又金元時別稱院本爲“五花爨弄”, “爨弄”即表演之意. 亦用爲劇目名. 如福建莆仙戲有《四九弄》、《搭渡弄》等. 12.指禽鳥鳴叫. 唐劉長卿《酬郭夏人日長沙感懷見贈》詩:“流鶯且莫弄, 江畔正行吟.” 宋歐陽修《雨中獨酌》詩之一:“鳴禽時一弄, 如與古人言.” 明康海《後庭花·春遊》套曲:“步倚春風健, 歌因鳥弄停.”13.做;搞. 《水滸傳》第二回:“我也聽說有強人, 不想那廝們如此大弄.”《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舅太太又掉著樣兒弄兩樣可吃的家常菜給他吃.” 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我常被詢問:要弄文學, 應該看什么書? 這實在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

弄②[lònɡㄌㄨㄥˋ]

[《廣韻》盧貢切, 去送, 來. ]

亦作“挵”. 

1.宮中別道. 《南齊書·鬱林王紀》:“帝竟無一言. 出西弄, 殺之.”2.巷, 衖. 明陳繼儒《枕譚·弄》:“元美(王世貞)《遊洞庭山記》載《風弄》, 即衖也.” 丁玲《奔》:“他們又問著, 轉進了一條小弄, 弄后有幾個院子.” 參見“弄堂”、“弄唐”.

[弄小】娶妾. 《官場現形記》第三九回:“瞿耐菴望子心切, 每逢提起沒有兒子的話, 總是長吁短歎. 心上想弄小, 只是怕太太, 不敢出口.”

[弄口】1.謂撥弄口唇. 如剔牙之類. 《禮記·曲禮上》“毋刺齒” 漢鄭玄注:“爲其弄口也, 口容止.” 孔穎達疏:“口容止, 不得刺弄之, 爲不敬也. 謂其弄口少儀, 曰口容止, 容儀欲靜止也.”2.搬弄口舌. 《漢書·濟川王劉明傳》:“讒臣在其間, 左右弄口, 積使上下不和.”3.玩弄言辭, 巧辯. 明高攀龍《答南皋三》:“《中庸》言自誠明之性, 《大學》言自明誠之敎. 由今思之, 只是弄口.”《西遊補》第十回:“新古人笑道:‘孫先生, 你還要拜我哩.’行者道:‘且莫弄口, 我有句要緊話問你.’” 參見“弄口鳴舌”.

[弄口】出入弄堂的地方.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他們三人同走到弄口.”

[弄口鳴舌】玩弄言辭. 《梁書·王亮傳》:“曲學諛聞, 未知去代;弄口鳴舌, 祇足飾非.”

[弄丸】1.古代的一種技藝, 兩手上下拋接好多個彈丸, 不使落地. 《莊子·徐無鬼》:“昔市南宜僚弄丸, 而兩家之難解.” 淸龔自珍《明良論四》:“庖丁之解牛, 伯牙之操琴, 羿之發羽, 僚之弄丸, 古之所謂神技也.”因用以喩嫻熟巧妙, 輕松不費氣力. 唐劉知幾《史通·言語》:“戰國虎爭, 馳說雲湧, 人持弄丸之辯, 家挾飛鉗之術.”《水滸傳》第二八回:“掀天揭地英雄手, 拔石應宜似弄丸.”2.蜣螂的異名. 晉崔豹《古今注·魚蟲》:“蜣蜋能以土苞糞, 推轉成丸, 圓正無斜角……一曰轉丸, 一曰弄丸.”

[弄瓦】《詩·小雅·斯干》:“乃生女子, 載寢之地, 載衣之裼, 載弄之瓦.”瓦, 紡磚, 古代婦女紡織所用. 后因稱生女曰弄瓦. 元方回《五月旦抵舊隱》詩:“長男近弄瓦, 累重詎足賀.”繆荃孫《藝風堂友朋書劄·致繆佑孫》:“洪星使之妾臨産, 所備一切, 均照西俗……奈五月中竟詠弄瓦, 頗覺掃興.” 參見“弄璋”.

[弄水】1.在水上作競技表演. 宋吳自牧《夢粱錄·閑人》:“舊有百業皆通者, 如紐元子, 學像生叫聲……弄水使拳.”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偏安佚豫》:“市井弄水憎兒、留住等凡百餘人, 皆手持十幅彩旗, 沿浪爭雄, 直至海門迎潮.”2.遊泳. 《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趙正是平江府人, 會弄水, 打一跳, 跳在溪水裏.”

[弄斤操斧】拿斧頭砍東西. 引申指對作品的雕琢. 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篇章以含蓄天成爲上, 破碎琱鎪爲下, 如楊大年西崑體非不佳也, 而弄斤操斧太甚, 所謂七日而混沌死也.”

[弄月】賞月. 南朝陳後主《三婦豔詩》之六:“大婦初調箏, 中婦飲歌聲, 小婦春粧罷, 弄月當宵楹.” 唐李白《別山僧》詩:“何處名僧到水西, 乘舟弄月宿涇溪.” 明陳自得《太平仙記》第一折:“他也曾弄月篩金在鵲橋.”

[弄月吟風】謂賞玩、吟詠風月美景. 元管道昇《漁父詞》:“人生貴極是王侯, 浮利浮名不自由. 爭得似, 一扁舟, 弄月吟風歸去休.”

[弄文】1.玩弄文辭.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贊》:“馬融之《廣成》、《上林》, 雅而似賦, 何弄文而失質乎!”2.指寫作. 魯迅《集外集拾遺·題<呐喊>詩》:“弄文罹文網, 抗世違世情.”

[弄玉】人名, 相傳爲春秋秦穆公女, 嫁善吹簫之蕭史, 日就蕭史學簫作鳳鳴, 穆公爲作鳳台以居之. 后夫妻乘鳳飛天仙去. 事見漢劉向《列仙傳》. 北周庾信《蕩子賦》:“羅敷總髮, 弄玉初笄.” 唐李白《鳳台曲》:“曲在身不返, 空餘弄玉名.” 淸鈕琇《觚賸·延平女子》:“<延平女子題壁詩>序云……二八結褵, 新婦獲參軍之配, 何異莫愁南國, 得嫁阿侯;庶幾弄玉秦樓, 相逢蕭史.” 參見“蕭史”.

[弄巧】謂做出各種巧妙的花樣. 亦謂賣弄技巧. 宋秦觀《鵲橋仙》詞:“纖雲弄巧, 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西遊記》第六六回:“這猴兒, 你看他弄巧, 怎麽一只手使棒支吾?” 李季《菊花石·盤歌》詩:“牧童哥哥你莫弄巧, 老工匠父女倆手藝高.”

[弄巧反拙】見“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謂本欲取巧結果反而壞了事. 宋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 爲蛇畫足.”《續傳燈錄·智深禪師》:“旁人冷眼看來, 大似弄巧成拙.”沙汀《老煙的故事》:“不過, 公開出去的事, 你還得多考慮一下. 不要弄巧成拙, 惹出些枝節問題來.”亦作“弄巧反拙”. 《痛史》第二回:“只怕他本人不願, 叫喊起來, 那倒弄巧反拙了.”

[弄田】漢未央宮有弄田, 供皇帝宴遊. 《漢書·昭帝紀》:“己亥, 上耕於鉤盾弄田.”顏師古注:“應劭曰:‘時帝年九歲, 未能親耕帝籍. 鉤盾, 宦者近署, 故往試耕爲戲弄也.’臣瓚曰:‘《西京故事》, 弄田在未央宮中.’弄田爲宴遊之田, 天子所戲弄耳, 非爲昭帝年幼創有此名.” 唐溫庭筠《奉天西佛寺》詩:“至今南頓諸耆舊, 猶指榛蕪作弄田.”

[弄矢】古時博戲的一種. 《西京雜記》卷四:“京兆有古生者, 學從橫揣磨、弄矢搖丸樗蒲之術, 爲都掾史四十餘年.”

[弄白相】方言. 戲弄, 開玩笑. 《官場現形記》第十回:“倪又勿是啥林黛玉、張書玉, 歇歇嫁人, 歇歇出來, 搭俚弄白相.”

[弄白馬益錢】古代舞蹈名.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鼓架部》:“有踏搖娘、羊頭渾脫、九頭獅子、弄白馬益錢……悉屬此部.”

[弄令】指彈奏令曲. 令, 唐宋雜曲的一種.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及上竿、打筋斗之類訖, 樂部舉動, 琴家弄令, 有花粧輕健軍士百餘, 前列旗幟.”

[弄印】《史記·張丞相列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 曰:‘誰可以爲御史大夫者?’孰視趙堯曰:‘無以易堯.’遂拜趙堯爲御史大夫.” 后因稱任命御史大夫爲“弄印”. 唐皇甫曾《送徐大夫赴南海》詩:“位重登壇後, 恩深弄印時.”《舊唐書·尹思貞傳》:“宜承弄印之榮, 式允登車之志. 可御史大夫.”

[弄玄】見“弄玄虛”. 

[弄玄虛】玩弄花樣. 《西遊記》第四九回:“八戒喝道:‘……你(金魚)弄玄虛, 假做甚麽靈感大王, 專在陳家莊要吃童男童女, 我本是陳淸家一秤金, 你不認得我么?’”亦省作“弄玄”. 包蕾《豬八戒學本領》:“行者道:‘怪不得這般弄玄, 原是些欺軟怕硬的家伙, 在這里擺下圈套唬人.’”

[弄臣】爲帝王所寵幸狎玩之臣. 《史記·張丞相列傳》:“文帝度丞相已困通(鄧通), 使使者持節召通, 而謝丞相曰:‘此吾弄臣, 君釋之.’”《北齊書·徐之才傳》:“又戲謔滑稽, 言無不至, 於是大被狎昵……求出, 除趙州刺史, 竟不獲述職, 猶爲弄臣.”《明史·佞幸傳序》:“漢史所載佞倖, 如籍孺、閎孺、鄧通、韓嫣、李延年、董賢、張放之屬, 皆以宦寺弄臣貽譏千古.”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但他不能算是一個弄臣, 他至今還是個奴隸, 雖然他的穿戴和從前是不相同了.”

[弄死】玩命, 視生死如兒戲. 《水滸傳》第二八回:“兩邊看的人都笑道:‘這癡漢弄死! 且看他如何熬?’”

[弄舌】掉弄口舌;饒舌. 宋張先《滿江紅·初春》詞:“晴鴿試鈴風力軟, 雛鶯弄舌春寒薄.”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瞿醉漁》:“痛楚時, 猶以‘團團離海嶠’四句弄舌, 亦自不俗.”

[弄竹彈絲】吹奏管弦樂器. 宋汪元量《湖州歌》之五七:“酒邊笑謔消長日, 弄竹彈絲盡勝流.”

[弄色】顯現美色. 宋蘇軾《宿望湖樓再和》詩:“新月如佳人, 出海初弄色.”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過雨櫻桃血滿枝, 弄色的奇花紅間紫, 垂柳已成絲.” 明賈仲名《升仙夢》第一折:“桃也再不去向陽弄色.” 淸許光治《碧玉簫》曲:“晴弄色, 蕉影紗窗外, 纔春去也人無賴!”

[弄花】1.賞花. 唐於良史《春山夜月》詩:“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花月痕》第四回:“癡珠的病也漸漸大好了, 雨檻弄花, 風窗展卷……這也省却多少事.”2.花工栽接整治花木. 宋陸遊《天彭牡丹譜·風俗記》:“花盛於淸明寒食時, 最喜陰晴相半, 謂之養花. 栽接剔治, 各有其法, 謂之弄花. 其俗有‘弄花一年, 看花十日’之語.”3.油燈結花. 明徐渭《夜坐有感轉憶往事》詩:“朝來乾鵲聒簷牙, 入夜孤燈也弄花.”

[弄兵】1.謂輕率動兵. 《漢書·王莽傳下》:“惟翼平連率田況素果敢, 發民年十八以上四萬餘人, 授以庫兵……莽讓況:‘未賜虎符而擅發兵, 此弄兵也, 厥辠乏興.’”2.喩指興兵作亂. 唐杜牧《詠歌聖德遠懷天寶因題關亭長句四韻》:“君王若悟治安諭, 安史何人敢弄兵.”《新唐書·劉潼傳》:“宰相崔鉉曰:‘此陛下赤子, 迫於飢寒, 弄兵山谷間, 不足討, 請遣使喩釋之.’”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葉洪斥侂胄》:“侂胄弄權不已, 必至弄兵.”《淸史稿·阿哈出王杲傳論》:“王杲乘之起, 父子弄兵十餘年乃滅.” 參見“弄兵潢池”. 3.指使槍弄棒之類. 元無名氏《福寧州謠》:“大男終歲食無鹽, 老婦蒸藜淚盈掬. 阿郞辛苦學弄兵, 年年販鹽南海濱. 擔頭有鹽兵一束, 群行大隊驚四隣.”

[弄兵潢池】《漢書·循吏傳·龔遂》:“海瀕遐遠, 不霑聖化, 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 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潢池, 積水池. 后因以“弄兵潢池”喩起兵. 有不足道之意. 章炳麟《致袁世凱商榷官制電二》:“發難首功者, 非無穩健智略之人, 何取弄兵潢池之陳其美?”

[弄妝】亦作“弄粧”. 

妝飾, 打扮. 唐溫庭筠《菩薩蠻》詞:“懶起畫蛾眉, 弄粧梳洗遲.” 宋張先《天仙子·觀舞》詞:“十歲手如芽子筍, 固愛弄妝偸傅粉.” 宋尤袤《德翁有詩再用前韻》:“隴上已驚傳信晩, 樽前只想弄粧遲.”

[弄具】戲具. 指各種博戲之具. 《晉書·禮志下》:“元帝又詔罷三日弄具.”

[弄乖】耍手段;賣乖. 《水滸傳》第十一回:“愁懷鬱鬱苦難開, 可恨王倫忒弄乖.” 明馮夢龍《掛枝兒·怕閃》:“風月中的事兒難猜難解, 風月中的人兒箇箇會弄乖.”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蘇聯版畫集>序》:“這回雖然已是㚆制了, 但大略尙存, 我們可以看見, 有那一幅不堅實、不懇切, 或者是有取巧弄乖的意思的呢?”

[弄兒】1.指供人狎弄的童子. 《漢書·金日磾傳》:“日磾子二人, 皆愛爲帝弄兒, 常在旁側. 弄兒或自後擁上項.”2.惹人逗弄的孩子. 唐李紳《憶至鞏縣河宿待家累追懷》詩:“閨信坐遲靑玉案, 弄兒閒望白羊車.”

[弄斧班門】比喩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班, 指魯班, 古巧匠. 明高濂《玉簪記·寄弄》:“小生略記一二, 弄斧班門, 休笑, 休笑.”《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先生大名, 如雷灌耳. 小弟獻醜, 眞是弄斧班門了.” 參見“班門弄斧”.

[弄狎】狎戲, 狎弄. 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群輩常弄狎之, 呼爲‘渴羌’.”

[弄法】1.謂玩弄法律條文以營私舞弊. 《史記·貨殖列傳》:“此其章章尤異者也, 皆非有爵邑奉祿弄法犯奸而富.” 晉葛洪《抱朴子·審舉》:“如此, 天下必少弄法之吏、失理之獄矣.”《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天聖元年》:“先是賀(趙賀)通判漢州, 蜀吏喜弄法, 而賀精明, 吏不敢欺, 人稱爲‘趙家關’, 言如關梁不可越也.”2.耍弄法術. 《西遊記》第四九回:“假若不是這怪弄法, 或者渰死師父, 或者被妖吃了, 我等不須苦求, 早早的別尋道路何如?”

[弄法舞文】謂玩弄文字, 曲解法律條文, 以達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朱子語類》卷八三:“聖人作《春秋》, 正欲褒善貶惡, 示萬世不易之法, 今乃忽用此說以誅人, 未幾又用此說以賞人, 使天下後世皆求之而莫識其意, 是乃後世弄法舞文之吏之所爲也, 曾謂大中至正之道而如此乎!” 明劉基《官箴中》:“刀筆之權, 始歸吏胥, 弄法舞文, 聾癡瞽愚.” 參見“舞文弄法”.

[弄性】使性子. 《紅樓夢》第八回:“姨太太不知道他的性子呢, 喝了酒更弄性.”《紅樓夢》第四回:“這薛公子的混名, 人稱他‘呆霸王’, 最是天下第一個弄性尙氣的人.”

[弄空頭】弄虛作假, 耍花招. 《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你把老娘當做什麽樣人, 敢來弄空頭, 壞我的女兒!”

[弄春】謂在春日弄姿. 明徐渭《賦得萬綠枝頭紅一點》詩:“名園樹樹老啼鶯, 葉底孤花巧弄春.”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遊春黃胖詩》:“席間分題, 有賦《遊春黃胖詩》云:‘兩脚捎空欲弄春, 一人頭上又安身.’”

[弄思】賣弄才思.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謎也者, 廻互其辭, 使昏迷也. 或體目文字, 或圖象品物, 纖巧以弄思, 淺察以衒辭.”

[弄鬼】1.謂鬼魂顯形. 《西遊記》第十一回:“<徐茂功等>叫道:‘陛下有甚麽放不下心處, 說與我等, 不要弄鬼, 驚駭了眷族.’魏徵道:‘不是弄鬼, 此乃陛下還魂也.’”2.搗鬼, 耍花樣. 《金甁梅詞話》第四五回:“原來都是他弄鬼, 如今又幹辦著送他去了.” 淸李漁《比目魚·征利》:“你這些狗男女, 人也不識, 見了我這樣靑天, 還要弄鬼.” 趙樹理《三里灣》二八:“有翼說:‘我沒有病, 盡是你們弄鬼.’”

[弄鬼妝么】猶裝模作樣. 淸洪昇《長生殿·絮閤》:“休得把虛脾來掉, 嘴喳喳弄鬼妝么.”

[弄鬼掉猴】搗鬼, 耍花樣. 《紅樓夢》第四六回:“心裏再要買一個, 又怕那牙子家出來的, 不乾不淨, 也不知道毛病兒, 買了來三日兩日, 又弄鬼掉猴的.”

[弄胎】指婦女懷孕足月腹痛或作或止的一種征兆. 《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生育》:“臨月腹痛腰不痛, 或作或止名弄胎.” 原注:“若月數已足, 腹痛或作或止, 腰不痛者, 此名弄胎, 不宜輕動.”

[弄姿】1.妝飾容貌. 晉趙至《與嵇茂齊書》:“翱翔倫黨之間, 弄姿帷房之裏.”2.謂做出種種姿態. 《後漢書·李固傳》:“固獨胡粉飾貌, 搔頭弄姿, 槃旋偃仰, 從容冶步.” 宋陳師道《次韻蘇公西湖觀月聽琴幷涉潁》之二:“路暗鳥遺音, 江淸魚弄姿.”

[弄音】指禽鳥宛轉鳴叫. 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之十二:“咬咬黃鳥, 顧疇弄音.” 晉潘嶽《秋菊賦》:“遊女望榮而巧笑, 鵷雛遙集而弄音.” 淸周凱《種桑十二詠·種葚》:“鳴鳩亦解意, 拂羽好弄音.”

[弄送】見“弄聳”. 

[弄神弄鬼】搗鬼, 耍花樣. 《金甁梅詞話》第八回:“今日往那裏去了, 還在我跟前弄神弄鬼.”《醒世姻緣傳》第六回:“果然依了他, 部裏遞了援例呈子, 弄神弄鬼, 做了附學名色.”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一段:“這個小猴精弄神弄鬼的, 別上她的當.”

[弄眉擠眼】用眉眼向人示意. 有貶意. 《紅樓夢》第九回:“妙在薛蟠如今不大上學應卯了, 因此秦鍾趁此和香憐弄眉擠眼, 二人假出小恭, 走至後院說話.” 參見“擠眉弄眼”.

[弄珠】1.玩珠. 指漢皋二女事. 《文選·張衡<南都賦>》:“耕父揚光於淸泠之淵, 遊女弄珠於漢皋之曲.” 李善注引《韓詩外傳》:“鄭交甫將南適楚, 遵彼漢皋臺下, 乃遇二女, 佩兩珠, 大如荊雞之卵.” 唐李白《峴山懷古》詩:“弄珠見遊女, 醉酒懷山公.”2.指鮫人泣珠故事. 南朝梁陶弘景《水仙賦》:“弄珠於淵客之庭, 卷綃乎鮫人之室.” 參見“鮫人”. 3.古時百濟雜戲的一種. 《北史·百濟傳》:“有鼓角、箜篌、箏竽、篪笛之樂, 投壺、摴蒲、弄珠、握槊等雜戲.”

[弄馬】1.玩馬. 《左傳·定公三年》:“君以弄馬之故, 隱君身, 棄國家. 群臣請相夫人以償馬. 必如之.”2.指表演騎術. 《漢書·韓延壽傳》:“<延壽>又使騎士戲車弄馬盜驂.”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戲車弄馬之技也.”

[弄唇吻】耍嘴皮子. 《三國志·吳志·潘濬傳》“拜濬輔軍中郞將”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權曰:‘卿何以輕之?’濬曰:‘伷(樊伷)是南陽舊姓, 頗能弄唇吻, 而實無才略.’”

[弄破】敗露. 《水滸後傳》第二六回:“因到酒樓上喫酒, 偶遇一個軍官醉了, 掉下木夾, 我就拾了, 假扮做撻懶差官來提. 也是天幸, 不致弄破.”

[弄盌注】古代雜技的一個項目.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百戲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甁、筋斗、擎戴之類.”

[弄唐】小巷. 明祝允明《前聞記·弄》:“今人呼屋下小巷爲弄……俗又呼弄唐, 唐亦路也.”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衖堂》:“今堂屋邊小徑, 俗呼衖堂, 應是弄唐之訛. 宮中路曰弄, 廟中路曰唐, 字蓋本此.”

[弄粉調朱】1.謂以脂粉飾容. 宋周邦彦《丹鳳吟》詞:“弄粉調朱柔素手, 問何時重握.” 吳梅《風洞山·旅吟》:“想我兩人呵, 不能夠繡帷中弄粉調朱, 倒變做茅店裏吐恨含哀.”2.喩雕琢辭藻. 韋君宜《<似水流年>後記》:“我不喜歡專門弄粉調朱的散文, 大槪該屬於一個‘載道’派.”

[弄酒】謂醉后使性子.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下》:“至十八姨持盞, 性頗輕佻, 翻酒汙阿措衣. 阿措作色曰:‘諸人即奉求, 余不奉畏也.’拂衣而起. 十八姨曰:‘小女弄酒.’” 參見“使酒”.

[弄孫】逗玩孫兒.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後趙·石虎》:“但抱子弄孫日爲樂耳.” 宋戴敏《鄭公家》詩:“弄孫時擲果, 留客旋煎茶.”《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這等說, 你我跟前就要弄孫了. 有趣! 有趣!” 參見“含飴弄孫”.

[弄梅】唐李白《長干行》之一:“妾髮初覆額, 折花門前劇. 郞騎竹馬來, 遶牀弄靑梅.”因以“弄梅”喩男女兒童間的天眞親昵. 宋陳亮《柳梢靑》詞:“鬭草風流, 弄梅情分, 敎人思憶.” 參見“靑梅竹馬”.

[弄虛作假】搞虛假的一套. 廖魯言《一九五九年農業戰線的任務》:“在執行生產計劃的全部過程中, 也應該實事求是, 力戒浮夸和弄虛作假.”

[弄虛頭】1.耍花樣.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四折:“你這老兒, 這是法堂上, 不是你弄虛頭的去處.”2.指賣弄本領. 《西遊記》第二一回:“莫弄虛頭! 走上來, 我與你見見手段.”《西湖二集·吹鳳簫女誘東牆》:“又見那走索的, 金雞獨立, 鷂子翻身, 精奇古怪弄虛頭.”

[弄堂】方言. 巷. 《官場現形記》第八回:“只見這弄堂裏面, 熙來攘往, 轂擊肩摩.” 巴金《雨》:“我迷惘地走出了窄小的弄堂.” 參見“弄唐”.

[弄堂房子】稱城市里弄中按同一模式建造、有獨立牆門的住房. 一般爲二、三層樓房, 開間較窄, 天井較小.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四:“那是一所異常破舊的舊式的弄堂房子.”

[弄假成眞】1.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眞終是假, 將勤補拙總輸勤.”本謂以假作眞, 后謂原意作假結果變成眞事.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那一個掌親的怎知道弄假成眞, 那一個說親的早做了藏頭露尾.” 淸李漁《比目魚·改生》:“我老實對你說, 起先入班, 還是箇假意, 如今倒要弄假成眞了.”《說唐》第四九回:“<程咬金暗想>我是與黑炭團說耍兒的話, 誰知今番軍師弄假成眞起來.”2.謂變假爲眞. 《西遊記》第九五回:“<行者>揪住公主駡道:‘好孽畜! 你在這裏弄假成眞, 只在此這等受用也盡彀了, 心尙不足, 還要騙我師父.’”

[弄假婦人】隋唐時稱百戲中的男扮女裝.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俳優》:“咸通以來即有范傳康、上官唐卿、呂敬遷等三人弄假婦人.” 淸兪樾《茶香室叢鈔·弄假婦人》:“《隋書·音樂志》云:周宣帝即位, 廣召雜伎, 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 婦人服而歌舞, 此又弄假婦人之始.”

[弄毫墨】舞弄筆墨. 指作詩文. 南朝梁王僧孺《白馬篇》詩:“安能對兒女, 垂帷弄毫墨. 兼弱不稱雄, 後得方爲特.”

[弄章】謂在章奏上耍弄花樣. 《李秀成自述》:“後見京中之事, 日日變動, 屢具本奏, 越奏越怒, 又逢佞臣弄章.”

[弄參軍】即參軍戲. 唐代一種近於滑稽的表演.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俳優》:“開元中, 黃幡綽、張野狐弄參軍. 始自後漢舘陶令石耽. 耽有贓犯, 和帝惜其才, 免罪. 每宴樂即令衣白夾衫, 命優伶戲弄辱之, 經年乃放. 後爲參軍, 誤也. 開元中有李仙鶴善此戲, 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參軍, 以食其祿, 是以陸鴻漸撰詞云‘韶州參軍’, 蓋由此也.” 唐薛能《吳姬》詩:“樓臺重疊滿天雲, 殷殷鳴鼉世上聞, 此日楊花初似雪, 女兒絃管弄參軍.” 淸翟灝《通俗編·俳優》:“弄參軍, 即後世副淨矣.”

[弄椀】古代雜技的一個項目.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雜手藝皆有巧名:踢甁、弄椀、踢磬、弄花鼓搥、踢墨筆、弄毬子.”

[弄硶兒】指做丑事. 《金甁梅詞話》第二五回:“好嬌態的奴才淫婦, 我肯容他在那屋裏頭弄硶兒.”

[弄晴】1.指禽鳥在初晴時鳴囀、戲耍. 前蜀韋莊《謁金門》詞之一:“柳外飛來雙羽玉, 弄晴相對浴.”《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一覺醒在枕上, 聽得遠寺鐘敲, 沿村雞唱, 林鴉簷雀格磔弄晴.”2.謂呈現晴天. 宋陳克《謁金門》詞之七:“細草孤雲斜日, 一向弄晴天色.”

[弄喧】亦作“弄諠”. 

弄玄虛, 耍花招. 《西遊記》第六回:“是這猢猻了! 他今又在那裏哄我. 我也曾見廟宇, 更不曾見一個旗杆豎在後面的. 斷是這畜生弄喧.”《西遊記》第八十回:“兄弟, 莫解他, 他是個妖精, 弄喧兒騙我們哩.”《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六回:“世人但說是盜賊, 便十分防備他, 不知那拐子便與他同行同止, 也講不出弄諠搗鬼, 沒形沒影的.”

[弄黍】《太平御覽》卷八四二引《禰衡別傳》:“十月, 朝黃祖在艨衝舟上. 會設黍臛, 衡年少在坐, 黍臛至, 先自飽食畢, 摶以弄戲, 其輕慢如此.” 后以“弄黍”指文人的傲慢放縱. 淸王夫之《種竹亭稿序》:“江天風起, 高閣秋新, 把酒酹空, 問騎鯨弄黍之客, 人有賦心, 仙依客影.”

[弄筆】1.謂執筆寫字、爲文、作畫. 漢王充《論衡·佚文》:“天文人文, 文豈徒調墨弄筆爲美麗之觀哉!” 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序》:“於是燃脂暝寫, 弄筆晨書.” 唐元稹《閨晩》詩:“調絃不成曲, 學書徒弄筆.” 宋王安石《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酒酣弄筆起春風, 便恐漂零作紅雨.” 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昔曾弄筆, 志在革新.”2.舞文弄墨.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我今未死, 汝猶不以我爲帝王, 吾死之後, 汝輩弄筆, 當置吾何地?”《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這也不知是那燕北閑人無端弄筆, 也不知果是天公造物有意弄人.”

[弄筆生】搖筆杆的書生. 《新唐書·祖君彦傳》:“<祖君彦>爲密(李密)草檄, 乃深斥主闕. 密敗……郞將王拔柱曰:‘弄筆生有餘罪.’乃蹙其心, 即死, 戮屍於偃師.”

[弄筆頭】1.謂執筆寫東西. 茅盾《一個眞正的中國人》:“你是場面上人, 犯不著跟弄筆頭的人斗嘴呀!”2.舞文弄墨. 《黑籍冤魂》第二二回:“有幾個老於世故和那替喬仰高日常要好的人, 都一笑置之, 怪他不應弄筆頭, 訾人短處.”

[弄童】孌童. 指被侮弄的美貌男童. 淸昭槤《嘯亭雜錄·癸酉之變》:“有林淸者……幼爲王提督柄弄童, 隨王於苗疆久, 頗解武伎.”

[弄粧】見“弄妝”. 

[弄盞傳杯】謂陪人飲酒. 元宋方壺《一枝花·妓女》套曲:“逐朝價密約幽期, 每日價弄盞傳杯.”

[弄暖】因天氣暖和顯得精神. 《西遊記》第五十回:“向陽幾樹梅初放, 弄暖千竿竹自靑.”

[弄圓】蜣螂的別名.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鳥獸下》:“蜣蜋, 一名弄圓, 一名轉圓.”

[弄管調絃】猶弄竹彈絲. 《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論他的才情, 填詞覓句, 無所不能, 便是弄管調絃, 也無所不會.”

[弄獐】見“弄麞”. 

[弄獐弄智】裝模作樣. 《西遊記》第七四回:“那小鑽風見他坐在高處, 弄獐弄智, 呼呼喝喝的, 沒奈何, 只得實說.”

[弄說】造謠. 《西遊補》第九回:“行者道:‘秦檜, 你做了王臣, 不思個出身揚名, 通著金人, 是何道理?’秦檜道:‘這是金人弄說, 與檜全沒相干.’”

[弄精神】傷神, 費心思. 《朱子語類》卷六三:“程子又謂會不得時, 只是弄精神, 何也? 曰:言實未會得, 而揚眉瞬目, 自以爲會也. 弄精神, 亦本是禪語.”《水滸傳》第七回:“在世爲人保七旬, 何勞日夜弄精神.”

[弄精魂】猶弄精神. 宋朱熹《答呂子約書》:“會得則活潑潑地, 不會得時, 只是弄精魂.”

[弄態】故作姿態.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彼有人焉, 未可圖也”裴松之注引《吳錄》:“權(孫權)謂芝(鄧芝)曰:‘山民作亂, 江邊守兵多徹, 慮曹丕乘空弄態, 而反求和.’”

[弄璋】《詩·小雅·斯干》:“乃生男子, 載寢之牀, 載衣之裳, 載弄之璋.” 毛傳:“半圭曰璋……璋, 臣之職也.”詩意祝所生男子成長后爲王侯, 執圭璧. 后因稱生男爲“弄璋”. 唐白居易《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詩見示因以二絕和之》之二:“弄璋詩句多才思, 愁殺無兒老鄧攸.” 明沈受先《三元記·助納》:“尙未弄璋弄瓦, 一則以喜, 一則以懼.”《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安老爺>好容易才找著了‘病立痊, 孕生男’六個字, 忙說:‘不是病, 一定要弄璋的.’” 魯迅《書信集·致增田涉》:“對弄璋之喜, 大爲慶賀.”

[弄播】播弄. 《明史·周怡傳》:“乃鑾(翟鑾)嵩(嚴嵩)憑藉寵靈, 背公營私, 弄播威福, 市恩酬怨.”

[弄撥】彈奏. 宋惠洪《臨川康樂亭碾茶觀女優撥琵琶坐客索詩》:“十指纖纖蔥乍剝, 紫燕飛翻初弄撥.”

[弄影】謂物動使影子也隨著搖晃或移動. 南朝宋鮑照《舞鶴賦》:“疊霜毛而弄影, 振玉羽而臨霞.” 宋張先《天仙子》詞:“沙上幷禽池上暝, 雲破月來花弄影.”茅盾《子夜》十九:“慘黃的太陽在窗前弄影.”

[弄影團風】形容心魂不定. 明湯顯祖《牡丹亭·診祟》:“須不是依花附木廉纖鬼, 咱做的弄影團風抹媚癡.”

[弄慫】1.見“弄聳”. 2.慫恿. 周立波《山鄕巨變》上五:“符賤庚, 你是一個現貧農, 剛才說的那些話, 是出於你自己的本意呢, 還是聽了旁人的弄慫.”

[弄潮】在潮水里遊水作戲. 以錢塘弄潮最著名. 又南宋臨安風俗, 八月觀潮, 少年百十爲群, 執旗泅水上, 稱弄潮之戲. 參閱宋吳自牧《夢粱錄·觀潮》. 宋王讜《唐語林·夙慧》:“杭州端午競渡, 於錢塘弄潮.” 宋蘇轍《競渡》詩:“父老不知招屈恨, 少年爭作弄潮遊.” 淸李漁《蜃中樓·訓女》:“又何曾步出瀟湘手弄潮.” 魯迅《呐喊·社戲》:“這十多個少年, 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 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

[弄潮兒】1.指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 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 宋潘閬《酒泉子》詞:“弄潮兒向濤頭立, 手把紅旗旗不濕.” 魯迅《三閑集·柔石作<二月>小引》:“濁浪在拍岸, 站在山岡上者和飛沫不相干, 弄潮兒則於濤頭且不在意.”2.喩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 《朝霞》1981年第1期:“以我看來, 君匋的一生, 也確實至少不枉爲藝術領域的一個相當夠格的弄潮兒.” 參見“弄潮”.

[弄險】1.謂冒險以求一逞. 《三國演義》第九五回:“懿曰:‘亮平生謹愼, 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 必有埋伏.’”2.猶冒失. 明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女孩兒家休要弄險, 俺讀書人豈肯做這等非禮之事.”

[弄燕調鶯】指調戲女子. 元湯式《一枝花·題卓文君花月瑞仙亭傳奇》套曲:“明出落求鸞覓鳳, 暗包藏弄燕調鶯.”

[弄翰】晉左思《詠史》之一:“弱冠弄柔翰, 卓犖觀群書.” 后以“弄翰”謂執筆寫作、繪畫. 古以羽翰爲筆, 故稱筆爲翰. 宋蘇軾《書太宗御書後》:“天縱之能, 溢於筆墨, 摛藻尺素之上, 弄翰團扇之中.”《宣和畫譜·山水》:“或見筆墨在傍, 則弄翰遊戲, 作山林泉石, 隨意點綴.”

[弄機】1.猶弄權. 《三國志·魏志·蔣濟傳》:“三官任一臣, 非周公旦之忠, 又非管夷吾之公, 則有弄機敗官之敝.”2.古謂弄機杼, 即織布. 南朝陳徐陵《詠織婦》:“弄機行掩淚, 彌令織素遲.”

[弄醜】猶出丑.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不爭和張解元參辰卯酉, 便是與崔相國出乖弄醜.”

[弄頰】鼓頰. 謂動以言詞. 《新唐書·李軌傳》:“今興兵討擊尙爲難, 單使弄頰可下邪?”

[弄嘴】1.耍貧嘴, 多嘴. 《淸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近前來吩咐你, 叉手跕著莫弄嘴.”《西遊記》第六八回:“衆人道:‘莫弄嘴, 快尋你師兄去.’” 淸洪昇《長生殿·覓魂》:“誰敎你弄嘴來.”2.指搬嘴, 搬弄是非. 《水滸後傳》第四回:“我和你這般姻緣, 是生死難開的了. 便是老厭物回來, 百般隨順, 我倒不打緊, 只是這個杜興, 恐他弄嘴, 如何是好?”

[弄嘴弄舌】猶言耍嘴皮子. 《西遊記》第四四回:“這個弼馬溫著然會弄嘴弄舌! 把個毛坑也與他起個道號, 叫做甚麽‘五穀輪迴之所’!”

[弄器】猶玩具. 《宋書·後廢帝紀》:“至乃單騎遠郊, 獨宿深野, 手揮矛鋋, 躬行刳斮, 白刃爲弄器, 斬害爲恒務.”

[弄諠】見“弄喧”. 

[弄戲】1.遊戲. 《國語·晉語二》:“夷吾之少也, 不好弄戲, 不過所復, 怒不及色, 及其長也弗改.”2.古時江南一帶稱演傀儡戲爲弄戲. 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三:“又以傀儡戲樂神, 用禳官事, 呼爲弄戲. 遇有繫者則許戲幾棚.”

[弄優】猶俳優. 漢桓寬《鹽鐵論·取下》:“耳聽五音、目視弄優者, 不知蒙流矢、距敵方外之死者也.”

[弄聳】亦作“弄慫”. 亦作“弄送”. 亦作“弄鬆”.

作弄;戲弄;算計. 《三寶太監西洋記》第七一回:“他船上的張道士、金和尙都是甚麽人, 你怎麽弄鬆得他倒.”《儒林外史》第四回:“就是他的佃戶, 商議定了, 做鬼做神, 來弄送我.”《水滸後傳》第一回:“這兩日是四月天, 農忙停訟, 沒處弄聳, 趁閒來此巡察, 不想却好遇著阮小七一起人在此.”《何典》第五回:“那伙提草鞋公人, 見本官軟弱, 便都將嘴騙舌頭的來弄慫他.”

[弄濤】猶弄潮. 宋梅堯臣《泮歙州怪予遂行與黃君同路》詩:“高樓登望酸目睛, 欲觀弄濤仍膾鯨.” 宋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浙江》:“江濤, 每日晝夜再上, 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 三日、十八日極大. 小則水漸漲, 不過數尺;大則濤湧高至數丈. 每年八月十八日, 數百里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泝濤觸浪, 謂之弄濤.”

[弄鬆】見“弄聳”. 

[弄辭】戲謔之辭. 《新唐書·文藝傳中·沈佺期》:“帝詔學士等舞《回波》, 佺期爲弄辭悅帝, 還賜牙緋”

[弄癡】裝癡以娛人. 《太平廣記》卷二四九引唐張鷟《朝野僉載》:“唐散樂高崔巍善弄癡, 太宗命給使捺頭向水下, 良久出而笑之. 帝問. 曰:‘見屈原云:我逢楚懷王無道, 乃沉汨羅水;汝逢聖明主, 何爲來?’”

[弄癡人】古代稱裝癡娛人的俳優. 《北齊書·方伎傳·皇甫玉》:“顯帝(高洋)既即位, 試玉相術, 故以帛巾抹其眼, 而使歷摸諸人. 至於顯祖曰:‘此是最大達官.’……至石動統曰:‘此弄癡人.’至供饍, 曰:‘正得好飲食而已.’”

[弄權】憑借職位, 濫用權力. 《漢書·劉向傳》:“四人同心輔政, 患苦外戚許史在位放縱, 而中書宦官弘恭、石顯弄權.” 唐元稹《連昌宮詞》:“弄權宰相不記名, 依稀憶得楊與李.”《秦倂六國平話》卷上:“趙高弄權, 指鹿爲馬, 欺壓群臣.”

[弄麞】亦作“弄獐”. 

皆爲“弄璋”之訛. 因用以嘲寫錯別字.典出《舊唐書·李林甫傳》:“太常少卿姜度, 林甫舅子, 度妻誕子, 林甫手書慶之曰:‘聞有弄麞之慶.’客視之掩口.” 宋蘇軾《賀陳述古弟章生子》詩:“甚欲去爲湯餠客, 惟愁錯寫弄麞書.” 明無名氏《四賢記·弄璋》:“稜稜玉骨淸奇, 何妨錯寫弄麞書.” 淸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三:“弄麞宰相, 伏獵侍郞, 不聞有詩文傳世, 職是故耳.” 淸兪樾《茶香室叢鈔·雞肘博士》:“宋張知甫可書云:張鼎爲太常博士, 用雞肋爲雞肘, 時輩譏曰‘雞肘博士’. 按此亦伏獵、弄獐之比, 而世罕知之.”

[弄顰】故作愁容以媚人. 顰, 皺眉. 明徐渭《遮葉牡丹》詩:“爲君小寫洛陽春, 葉葉遮眉巧弄顰.”


*異①[yìㄧˋ]

[《廣韻》羊吏切, 去志, 以. ]

[《廣韻》與之切, 平之, 以. ]

同“異”. 

1.已, 止. 《書·堯典》:“嶽曰:‘異哉! 試可乃已.’” 孔傳:“異, 已也, 退也.” 孔穎達疏:“異聲近已, 故爲已也;已訓爲止, 是停住之意, 故爲退也.”一說爲推舉. 見《說文·収部》. 2.“異”的古字.《列子·楊朱》:“重囚纍梏, 何以異哉?” 張湛注:“異, 異也, 古字.”《文選·左思〈魏都賦〉》:“異乎, 交益之士.” 張載注:“異, 異也.”3.“異”的簡化字.


*弆①[jǔㄐㄩˇ]

[《廣韻》居許切, 上語, 見. ]

[《廣韻》羌舉切, 上語, 溪. ]

“去”的今字.

收藏;密藏. 《左傳·昭公十九年》“紡焉以度而去之” 唐孔穎達疏:“去, 即藏也. 字書去作‘弆’, 羌莒反.” 淸惲敬《記蘇州本淳化帖》:“文肅於此事雖未見深嗜, 其家庭門館多知者, 何至弆此贋物.” 淸馬建忠《〈法國海軍職要〉敘》:“名曰《法國海軍職要》, 弆之行篋, 已十有餘年.” 參見“弆藏”.

[弆藏】收藏. 淸趙翼《汪水云硯歌》:“況茲孤臣手澤存, 忍弗什襲弆藏亟標識, 我爲作歌告奕世.”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今閱進到各家書目, 其最多者如浙江之鮑士恭、范懋柱、汪啓淑、兩淮之馬裕四家, 爲數至五、六、七百種, 皆其累世弆藏, 子孫克守其業, 甚可嘉尙.”


*弇①[yǎnㄧㄢˇ]

[《廣韻》衣儉切, 上琰, 影. ]

[《廣韻》古南切, 平覃, 見. ]

1.覆蓋, 掩蔽. 《墨子·耕柱》:“是猶弇其目而祝於叢社也.”2.深邃;深陷. 《呂氏春秋·仲冬》:“君子齋戒, 處必弇.” 高誘注:“弇, 深邃也.”《史記·蘇秦列傳》:“韓卒超足而射, 百發不暇止, 遠者括蔽洞胸, 近者鏑弇心.”3.謂器物口小而腹大. 《周禮·春官·典同》:“侈聲筰, 弇聲鬱.” 鄭玄注:“弇, 謂中央寬也, 弇則聲鬱勃不出也.”《呂氏春秋·孟冬》:“其器宏以弇.”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呂氏春秋》:“徐灝《說文》箋:‘凡口狹而中寬者謂之弇.’然則‘其器宏以弇’, 謂其器宏大而斂口也.”4.內斂. 《周禮·考工記·輿人》:“棧車欲弇, 飾車欲侈.” 徐昭慶注:“棧車, 士所乘之車, 無革鞔, 則不堅而易折, 故欲弇. 弇, 謂斂而內向也.”5.承襲, 沿襲. 《荀子·賦》:“法舜禹而能弇跡者邪!” 楊倞注:“弇, 襲也.”6.狹. 參見“弇中”.

弇②[yānㄧㄢ]

[《集韻》衣廉切, 平鹽, 影. ]

見“弇山”. 

弇③[nánㄋㄢˊ]

[《集韻》那含切, 平覃, 泥. ]

姓. 戰國時有弇堈.

[弇口】小口. 淸姚鼐《觀披雪瀑記》:“<石潭>大腹弇口若甖, 瀑墜甖中, 奮而再起, 飛沫散霧, 蛇折雷奔, 乃入平地.”

[弇山】1.山名. 古謂日沒之所. 又名崦嵫山、弇茲山. 《列子·湯問》:“周穆王西巡狩, 越崑崙, 不至弇山, 反還.” 張湛注:“日入所也.”《穆天子傳》卷三:“天子遂驅, 升於弇山, 乃紀名跡於弇山之石, 而樹之槐, 眉曰:‘西王母之山.’” 郭璞注:“弇, 弇茲山, 日入所也.”參閱《山海經·西山經》. 2.園名. 在江蘇省太倉縣, 爲明王世貞所筑. 因以爲王世貞的別稱. 淸錢謙益《<王貽上詩集>序》:“學古而贋者, 影掠滄溟、弇山之賸語, 尺寸比擬, 此屈步之蟲, 尋條失枝者也.” 參見“弇州”.

[弇中】狹路, 隘道.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鮮虞>行及弇中, 將舍.” 杜預注:“弇中, 狹道.”又《哀公十四年》:“陳氏追之, 失道於弇中.”一說爲地名. 據《讀史方輿紀要》, 臨淄西南有弇中峪, 界兩山間, 至萊蕪縣, 長三百里.

[弇州】1.地名. 《淮南子·墬形訓》:“天地之間, 九州八極……正西弇州.”2.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弇州之山, 五彩之鳥仰天, 名曰鳴鳥, 爰有百樂歌儛之風.”3.明王世貞的別號弇州山人的省稱. 王世貞筑弇山園於江蘇隆福寺(在今太倉縣)西, 中疊三峰:上弇、中弇、下弇, 因自號弇州山人. 明李贄《王驥》:“弇州謂靖遠材而欲, 武略則優.”

[弇汗】即障泥, 亦稱防汗. 垂於馬腹兩側, 用以遮擋塵土. 《說文·革部》:“鞈, 防汗也.” 段玉裁注:“此當作所以防捍也, 轉寫奪誤.” 明胡侍《眞珠船·障泥》:“障泥, 一名障汗, 一名弇汗, 一名蔽泥.”

[弇侈】弇, 謂鍾口小, 腹大, 聲沉郁;侈, 謂鍾口大, 腹小, 聲迫促. 引申爲由於口腔開合大小不同而發音顯出變化. 章炳麟《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以漢語譯述者, 漢人也, 名從主人, 號從中國. 他方人地非吾所習狎者, 雖音有弇侈, 何害?”

[弇陋】淺薄. 淸趙翼《刪改舊詩作》詩:“少日所得意, 老去覺弇陋.” 譚獻《<金元詩錄>序》:“宋詩弇陋, 言之不文, 故元代文士, 類欲祖唐, 而所見不循其本.” 嚴㚆《譯<天演論>自序》:“風氣漸通, 士知弇陋爲恥. 西學之事, 問塗日多.”

[弇茲】1.傳說中神名.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陼中有神, 人面鳥身, 珥兩靑蛇, 踐兩赤蛇, 名曰弇茲.”2.山名. 參見“弇山”.

[弇鄙】弇陋. 淸吳殿麟《答任幼直先生書》:“所爲文章, 空疏弇鄙, 不足邀巨公盼睞明矣!” 淸王韜《<蘅花館詩錄>自序》:“余足不出里巷, 目不覩邱墳, 所與交接者又絶少當世通人名士, 方弇鄙自愧, 何敢言詩?”

[弇斂】隱藏, 收斂. 《呂氏春秋·士容》:“今者容所弇斂, 士所術施也;士所弇斂, 客所術施也.” 陳奇猷集釋引高亨曰:“弇讀爲掩. 掩、斂皆收也.”

[弇鬱】謂聲音沉郁. 《金史·樂志上》:“皇祐中, 阮逸、胡瑗改造止下一律, 或謂其聲弇鬱不和, 依舊用王朴樂.” 參見“弇”.


*弅①[fènㄈㄣˋ]

[《廣韻》房吻切, 上吻, 奉. ]

山丘高起貌. 


*棄①[qìㄑㄧˋ]

亦作“棄”. 

1.“棄”的古字.拋棄. 《左傳·襄公四年》:“勞師於戎, 而楚伐陳, 必弗能救, 是棄陳也.” 宋司馬光《圉人傳》:“汧侯有馬, 悍戾不可乘服, 以爲無用, 將棄之野.”2.“棄”的簡化字.

[棄市】棄之於市. 謂處死刑. 語出《禮記·王制》:“刑人於市, 與衆棄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長當棄市, 臣請論如法.”《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作“棄市”.


*弈①[yìㄧˋ]

[《廣韻》羊益切, 入昔, 以. ]

1.圍棋. 《論語·陽貨》:“不有博弈者乎? 爲之, 猶賢乎已.”2.指下棋.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 不勝其耦.”《孟子·告子上》:“弈秋, 通國之善弈者也.” 陳毅《過太行山書懷》詩:“又似三人會, 俯首方對弈.”3.帳. 《逸周書·王會》:“成周之會, 墠上張赤弈陰羽.” 孔晁注:“弈, 帳也.”4.通“奕”. 大. 漢揚雄《太玄·格》:“息金消石, 往小來弈.” 范望注:“弈, 大也.”5.通“奕”. 重;累. 參見“弈世”. 6.通“奕”. 憂慮. 參見“弈弈”. 7.通“奕”. 光明. 參見“弈弈”. 8.通“奕”. 美. 參見“弈弈”.

[弈世】累世, 世世代代. 弈, 通“奕”. 《宋書·柳元景傳》:“諸賢弈世忠義, 身爲國良, 皆受遇先朝, 荷榮日久.” 唐李白《送岑徵君歸鳴皋山》詩:“弈世皆夔龍, 中臺竟三拆.” 宋王安石《上龔舍人書》:“方今席弈世之基業, 治雖未及三代、兩漢, 然亦可以謂之亡事矣.” 張素《題亞子分湖歸隱圖》詩:“碧梧蒼石圖, 弈世猶庋藏.”

[弈局】棋局, 棋盤. 宋葉適《東嘉開河記》:“置郡者, 環外內城皆爲河, 分畫坊巷, 橫貫旁午, 升高望之, 如畫弈局.” 金麻革《遊龍山記》:“西北而望, 峰豁而川明, 村墟井邑, 隱約微茫, 如弈局然.”

[弈具】指棋盤、棋子. 宋錢易《南部新書》庚:“李訥僕射性卞急, 酷尙弈棋, 每下子安詳, 極於寬緩. 往往躁怒作, 家人輩則密以弈具陳於前, 訥便忻然改容, 以取其子布弄, 都忘其恚矣.”

[弈枰】棋盤. 淸唐孫華《進呈御覽詩一百韻》:“彌野張羅絡, 先幾定弈枰.”

[弈思】謂下棋時的思路. 《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弈思之微, 秋儲無以競巧.” 劉良注:“弈秋, 天下之善弈也. 言王之弈思, 雖弈秋之儲思, 無以競其巧妙也.”

[弈弈】1.憂愁貌. 弈, 通“奕”. 《詩·小雅·頍弁》:“未見君子, 憂心弈弈.”2.光彩閃耀貌. 漢張衡《東京賦》:“六玄虯之弈弈, 齊騰驤而沛艾.” 南朝齊謝朓《永明樂》之六:“絡絡結雲騎, 弈弈泛戈船.” 唐孟郊《寄院中諸公》詩:“弈弈秋水傍, 駸駸綠雲蹄.”3.引申爲炯炯明亮貌. 《北史·齊琅邪王儼傳》:“琅邪王眼光弈弈, 數步射人, 向者暫對, 不覺汗出.” 宋蘇軾《書劉庭式事》:“昨日有人自廬山來云, 庭式今在山中監太平觀, 面目弈弈有紫光, 步上下峻岅, 往復六十里如飛, 絶糧不食, 已數年矣.”4.美盛貌. 《文選·陸機<贈馮文羆遷斥丘令>詩》:“奕奕馮生, 哲問允迪.” 李周翰注:“弈弈, 美盛貌.”《隋書·樂志下》:“班馬蕭蕭, 歸旌弈弈.”5.高大貌. 宋王安石《送陳諤》詩:“朱門弈弈行多慚, 歸矣無爲惡蓬蓽.”

[弈棊】見“弈棋”. 

[弈葉】弈世.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伊君顯考, 弈葉佐時.”《北史·薛辯等傳論》:“道衡雅道弈葉, 世擅文宗, 令望攸歸, 豈徒然矣, 而運逢季叔, 卒蹈誅戮, 痛乎!”《新唐書·文藝傳上·袁朗》:“帝傳詔利貞曰:‘卿弈葉忠鯁, 能抗疏規朕之失, 不厚賜無以勸能者.’乃賜物百段.”

[弈棋】亦作“弈碁”. 

下棋. 《墨子·號令》:“無敢有樂器, 弈棋軍中, 有則其罪射.”《後漢書·孔融傳》:“二子方弈棊, 融被收而不動.” 唐杜甫《秋興》詩之四:“聞道長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勝悲.”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當是之時, 變置社稷, 蓋甚於弈碁之易.” 淸孔尙任《桃花扇·爭位》:“無定輸贏似弈棋, 書空殷浩欲何爲?”

[弈碁】見“弈棋”. 

[弈楸】棋盤. 唐段成式《觀棋》詩:“閒對弈楸傾一壺, 黃羊枰上幾成都.”

[弈業】大業. 弈, 通“奕”. 《北史·柳莊傳》:“今主幼時艱, 猥蒙顧託. 梁主弈業重光, 委誠朝廷, 而今已後, 方見松筠之節.”

[弈赫】盛大顯赫貌. 弈, 通“奕”. 唐獨孤及《酬梁二十宋中所贈兼留別梁少府》詩:“愛君如金錫, 昆弟皆茂異. 弈赫連絲衣, 榮養能錫類.”

[弈譜】棋譜. 《鏡花緣》第七三回回目:“看圍棋姚姝談弈譜, 觀馬弔孟女講牌經.”


*弊①[bìㄅㄧˋ]

[《集韻》毗祭切, 去祭, 幷. ]

1.仆, 放倒. 《周禮·夏官·大司馬》:“質明弊旗.” 鄭玄注:“弊, 仆也.”《周禮·春官·司常》:“及致民, 置旗, 弊之.” 鄭玄注:“始置旗以致民, 民至, 仆之, 誅後至者.” 孫詒讓正義:“蓋所致之民畢至, 則仆其所建之旗. 有後至者, 則察而誅之.”2.破損;敗壞. 《國語·晉語六》:“今吾司寇之刀鋸日弊, 而斧鉞不行.”《戰國策·秦策一》:“黑貂之裘弊, 黃金百斤盡.” 宋葉適《舒彦升墓志銘》:“鐵錢法弊, 商賈頓虧折, 所至皆皇惑罷市.” 元劉祁《歸潛志》卷七:“金朝兵制最弊.”3.衰落;疲困. 《國語·鄭語》:“公曰:‘周其弊乎?’對曰:‘殆於必弊者.’” 韋昭注:“弊, 敗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 益州罷弊,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宋王安石《和吳御史汴渠》詩:“鄭國欲弊秦, 渠成秦富強.”4.弊病;害處. 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所利至少, 爲弊則多.”《宋史·樊知古傳》:“不細籌之, 則民果受弊矣.” 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來書所述留學之弊, 便是學問.”5.壞, 低劣. 《周禮·夏官·司弓矢》:“句者謂之弊弓.” 鄭玄注:“弊猶惡也.”《呂氏春秋·音初》:“土弊則草木不長.” 高誘注:“弊, 惡也.”6.厭惡, 討厭. 晉王羲之《鶻等帖》:“鶻等不佳, 令人弊見此輩. 吾衰老, 不復堪此.”7.止息;終止. 《周禮·夏官·大司馬》:“火弊, 獻禽以祭社.” 鄭玄注:“火弊, 火止也.”《韓非子·存韓》:“陛下雖以金石相弊, 則兼天下之日未也.” 陳奇猷集釋引王先謙曰:“與金石相弊, 謂與金石齊壽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是以業與三王爭流, 而名與天壤相弊也.”弊, 一本作“獘”. 8.竭盡. 《管子·侈靡》:“澤不弊而養足.” 尹知章注:“弊, 竭也.”《文選·枚乘〈上書諫吳王〉》:“今欲極天命之上壽, 弊無窮之極樂.” 李善注:“弊猶盡也.”9.蒙蔽. 《韓非子·孤憤》:“朋黨比周以弊主.”《淮南子·主術訓》:“是故威立而不廢, 聰明先而不弊.” 三國魏嵇康《幽憤詩》:“理弊患結, 卒致囹圄.”10.指隱蔽. 參見“弊幽”. 11.欺詐蒙騙的行爲. 淸王先謙《東華錄·順治十四年》:“開科取士, 原爲遴選眞才, 以備任使, 關繫最重, 豈容作弊壞法!”《淸史稿·世祖紀二》:“朕欲大小臣工杜絶弊私, 恪守職守, 犯者論罪.”12.通“幣”. 古代用於饋贈之繒帛.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民相與市買, 得以財貨五穀新弊易貨.”弊, 一本作“幣”. 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六》“幣”:“《太史公自序》‘維幣之行, 以通農桑’, 索隱本亦作‘弊’, 注曰:‘弊音幣帛之幣.’是《史記》幣字通作‘弊’也. 今本皆改‘弊’爲‘幣’, 幷刪去其音矣. 古字多以‘幣’爲‘弊’.”13.引申爲賄賂. 《韓非子·存韓》:“使人使荊, 重弊用事之臣.” 王先愼注:“重弊, 猶言厚賂.”14.通“蔽”. 蒙蔽. 《韓非子·奸劫弑臣》:“爲姦利以弊人主.” 王先愼集解:“弊, 讀爲‘蔽’.”15.通“蔽”. 博箸, 賭博用具. 參見“弊騏”.

弊②[bìㄅㄧˋ]

[《集韻》必袂切, 去祭, 幫. ]

1.決斷, 裁決.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八曰官計, 以弊邦治.” 鄭玄注:“弊, 斷也.”2.指考核. 淸錢謙益《陝西道監察御史蔣允儀授文林郞制》:“朕大弊群吏, 妙簡諫官.”3.定罪. 《管子·戒》:“於是管仲與桓公盟誓爲令曰:‘老弱勿刑, 參宥而後弊.’”《漢書·刑法志》:“凡囚, 上罪梏拲而桎, 中罪梏桎, 下罪梏;王之同族拲, 有爵者桎, 以待弊.”顏師古注:“弊, 斷罪也.”《北史·節義傳·劉子翊》:“律以弊刑, 禮以設敎.”

弊③[báㄅㄚˊ]

[《字彙補》蒲撥切]

見“弊摋”. 

[弊人】卑鄙的人. 晉葛洪《抱朴子·行品》:“委德行而不修, 奉權勢以取媚者, 弊人也.”

[弊久】指破損、陳舊之物. 《管子·度地》:“取完堅, 補弊久, 去苦惡.”

[弊子】卑劣的人. 晉葛洪《抱朴子·釋滯》:“其寓言譬喩, 猶有可采, 以供給碎用, 充御卒乏, 至使末世利口之奸佞, 無行之弊子, 得以《老》《莊》爲窟藪, 不亦惜乎!”

[弊止】謙稱自己棲止之所.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冥跡》:“日暮, 舉人指支徑曰:‘某弊止從此數里, 能左顧乎?’”

[弊仆】謂死亡. 三國魏文欽《降吳表》:“欽累世受魏恩, 烏鳥之情, 竊懷憤踴;在三之義, 期於弊仆.”

[弊方】猶舊書. 方, 書板. 晉葛洪《抱朴子·鈞世》:“其於古人所作爲神, 今世所著爲淺, 貴遠賤近, 有自來矣. 故新劍以詐刻加價, 弊方以僞題見寶也.”

[弊孔】發生弊害的漏洞. 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三》:“然弊孔蠧竇, 皆由胥役、官吏遷轉不常, 何知之有?” 淸顧炎武《書故總督兵部尙書孫公淸屯疏後》:“承平既久, 而額設之田乃爲權豪有力者所據, 以至隱占侵沒, 弊孔百出而軍實虧.”

[弊末】弊風末俗. 宋歐陽修《賈誼不至公卿論》:“漢興, 本恭儉, 革弊末, 移風俗之厚者, 以孝文爲稱首.”

[弊世】猶衰世. 漢賈誼《新書·立後義》:“故天下猶行弊世德與其功烈風俗也.”

[弊本】弊病產生的根源. 宋范仲淹《權三司鹽鐵判官尙書兵部員外郞王君墓表》:“乃革其弊本, 大增上供之數.”

[弊句】拙劣的文句. 唐白居易《元稹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賜紫金魚袋制》:“試知制誥而能芟繁詞、剗弊句, 使吾文章言語與三代同風.”

[弊穴】產生弊害的漏洞. 宋葉適《宋武翼郞新制造御前軍器所監造官邵君墓志銘》:“其職任雖卑近, 而倖門弊穴更爲深遠而難治.” 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宋藝祖》:“夫節鎮之強, 非宋強也. 強幹弱枝, 自是立國大體. 二百年弊穴, 談笑革之, 終末世無強臣之患, 豈非轉天移日手段.”

[弊民】疲憊之民. 《漢書·鄒陽傳》:“高皇帝燒棧道, 水章邯, 兵不留行, 收弊民之倦, 東馳函谷, 西楚大破.” 三國魏嵇康《管蔡論》:“而乃使理亂殷之弊民, 顯榮爵於藩國.”

[弊衣】1.破舊之衣. 漢賈誼《新書·屬遠》:“彊提荷弊衣而至.”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籍其家産, 麻鞋一屋, 弊衣數庫.” 宋陸遊《祠祿滿不敢㚆請作口號》之二:“弊衣不補惟頻結, 濁酒難謀且細傾.”2.古代的一種褲子.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裩》:“周文王所制裩, 長至膝, 謂之弊衣.”裩, 同“褌”.

[弊衣疎食】破舊的衣著, 粗糲的飯食. 謂生活淸苦. 《周書·柳虯傳》:“弊衣疎食, 未嘗改操.”

[弊車羸馬】破車瘦馬. 《三國志·吳志·劉繇傳》“繇伯父寵爲漢太尉”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續漢書》:“寵前後歷二郡, 八居九列, 四登三事. 家不藏賄, 無重寶器, 恆菲飲食, 薄衣服, 弊車羸馬, 號爲窶陋.”

[弊困】疲憊困乏. 唐蕭穎士《與從弟評事書》:“志力弊困, 未堪詣府.”

[弊邑】1.偏僻的小城鎮. 晉左思《吳都賦》:“習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 未知英雄之所躔也.”2.古代對自己的國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謙稱. 《戰國策·秦策二》:“趙王喜, 乃案兵告於秦曰:‘齊以陽武賜弊邑而納順子, 欲以解伐, 敢告下吏.’”《戰國策·西周策》:“韓慶爲西周謂薛公曰:‘……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 又無藉兵乞食.’” 宋歐陽修《與王郞中道損書》:“値某遷郡淮南, 扶挈老幼, 凡再登舟, 再出陸, 始至弊邑.”

[弊事】有害的事, 壞事.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治點子弟文章, 以爲聲價, 大弊事也.” 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欲爲聖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金王若虛《君事實辨》:“唐太宗嘗云:奴告主反, 此弊事也.”

[弊制】有害的制度. 《新唐書·元結傳》:“雜傜弊制, 拘忌煩令, 一切蠲蕩.”

[弊帛】1.破舊的布帛. 南朝梁陶弘景《眞誥·甄命授》:“視諸侯之位如過客, 視金玉之寶如磚石, 視紈綺如幣帛者, 始可謂能問道耳.”2.幣帛. 弊, 通“幣”. 《鶡冠子·武靈王》:“所謂因人事者, 結弊帛, 用貨財, 閉近人之復其口.”

[弊尩】衰弱. 宋范成大《問天醫賦》:“呻號弊尩, 誰職爲之?”

[弊法】指不合時宜的法度. 唐元結《時議下篇》:“若天子能追行已言之令, 必行將來之法, 且免天下無端雜徭, 且除天下隨時弊法……然後推仁信威令, 與之不惑, 此帝王常道.”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位者得其才矣, 然後稍視時勢之可否, 而因人情之患苦, 變更天下之弊法, 以趨先王之意, 甚易也.” 宋陸九淵《荊國王文公祠堂記》:“掃俗學之凡陋, 振弊法之因循.”

[弊帚】破舊的掃帚. 喩指極無價値之物. 常用爲對自己作品的謙稱. 唐柳宗元《謝李吉甫相公手劄啓》:“激以死灰之氣, 陳其弊帚之辭.” 參見“弊帚千金”.

[弊帚千金】對自家的破舊掃帚, 也看成價値千金. 比喩對己物的珍視. 語出《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帝聞之, 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城降, 嬰兒老母, 口以萬數, 一旦放兵縱火, 聞之可謂酸鼻. 家有敝帚, 享之千金. 禹宗室子孫, 故嘗更職, 何忍行此!’”.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弊帚, 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弊帚自珍】猶弊帚千金. 宋陸遊《秋思》詩:“遺簪見取終安用, 弊帚雖微亦自珍.”如: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作品, 雖然幼稚, 但弊帚自珍, 一直藏著.

[弊居】1.簡陋的居所. 唐白居易《履道西門》詩之一:“履道西門有弊居, 池塘竹樹遶吾廬.”2.以謙稱己居. 《剪燈新話·牡丹燈記》:“弊居咫尺, 佳人可能回顧否?”

[弊陋】1.破舊粗劣. 《北史·列女傳·姚氏婦楊氏》:“以姚氏婦衣裳弊陋, 特免其罪.” 宋蘇洵《上韓昭文論山陵書》:“幃簿器皿弊陋而不易.”2.指破舊粗劣之物. 明宋濂《四明佛隴禪寺興修記》:“於是悉撤弊陋而更新之.”3.愚劣、淺陋. 三國魏曹植《改封陳王謝恩章》:“臣既弊陋, 守國無効, 自分削黜, 以彰衆誡.”4.丑陋. 唐李㚆言《續玄怪錄·定婚店》:“有眇嫗, 抱三歲女來, 弊陋亦甚.”

[弊政】不良的政令;腐敗的政治. 《漢書·公孫弘傳》:“夫使邪吏行弊政, 用倦令治薄民, 民不可得而化, 此治之所以異也.” 唐元稹《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刺史柳蒙等任竊藩條, 無心守職, 成此弊政, 害及平人.” 淸陳天華《警世鍾》:“若說他(曾國藩)不知道這些事體, 緣何却把他的兒子曾紀澤學習外國語言文字, 却不敢把朝廷的弊政更改些兒呢?”

[弊故】破舊. 《太平廣記》卷五四引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忽一人衣飾弊故, 踰垣而入.”

[弊幽】指隱居未仕之人. 《戰國策·秦策五》:“管仲, 其鄙人之賈人也, 南陽之弊幽, 魯之免囚, 桓公用之而伯.” 高誘注:“弊, 隱也. 幽, 潛. 不見升用, 貧賤於南陽, 故曰‘南陽之弊幽’.”

[弊俗】1.鄙陋的習俗. 晉葛洪《抱朴子·疾謬》:“誠宜正色矯而呵之, 何謂同其波流, 長此弊俗哉!” 林紓《譯<塊肉餘生述>序》:“英倫半開化時民間弊俗亦皎然揭諸眉睫之下.”2.指不良的習尙. 《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刺史趙元楷課父老服黃紗單衣迎車駕, 盛飾廨舍樓觀, 又飼羊百餘頭, 魚數百頭以饋貴戚. 上數之曰:‘……卿所爲乃亡隋之弊俗也.’”3.指風氣敗壞的社會. 《陳書·何之元傳》:“<梁高祖>生自布衣, 長於弊俗, 知風敎之臧否, 識民黎之情僞.” 宋秦觀《醫者》詩:“時遷聖徂遂幽昏, 弊俗竊以資利源.”

[弊風】不良的習尙. 唐劉肅《大唐新語·極諫》:“此乃前朝之弊風, 少年之事務, 何忽今日行之?” 宋葉適《資政殿學士參政樞密楊公墓志銘》:“歷指宣和致亂, 靖康弊風, 窮大極小, 無不激烈也.”

[弊倖】1.舞弊、僥倖而進. 宋司馬光《上皇帝疏》:“剗塞弊倖, 一新大政.” 宋蘇轍《論吏額不便二事劄子》:“閑慢司分欲遷入要局者, 即自寺監撥入省曹, 任情紛亂, 弊倖百出.”2.奸謀. 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三折:“他使弊倖, 使氣性, 見無錢踏著陌兒行, 推我在這陷人坑.”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二折:“這其間都是你隨何隨何弊倖.”《水滸傳》第八一回:“燕靑奏道:‘……第二番招安, 故把詔書讀破句讀, 要除宋江, 暗藏弊倖.’”

[弊病】弊端, 毛病. 《朱子語類》卷七十:“若使小人參其間, 則誠有弊病.” 淸黃宗羲《㚆秦燈岩書》:“忠憲言釋氏之學, 其精微吾儒具有之, 總不出無極二字, 其弊病總不出無理二字.” 魯迅《書信集·致蕭軍》:“《二心集》中的那一篇, 是針對那時的弊病而發的.”

[弊害】弊病. 淸黃遵憲《雜感》詩:“周公作禮樂, 謂矯世弊害.”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但后起的《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敎的弊害, 却比果戈理的憂憤深廣, 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弊梗】以幣帛祭禱. 《管子·四時》:“其事號令, 修除神位, 謹禱弊梗.” 尹知章注:“梗, 塞也. 時方開通, 而有弊敗梗塞者, 則禱神以通道之.” 王念孫《讀書雜志·管子七》:“引之曰:弊與幣同. 梗, 禱祭也. 幣梗者, 梗用幣也……尹以弊梗爲弊敗梗塞, 非是.”

[弊帷】《禮記·檀弓下》:“敝帷不棄, 爲埋馬也. 敝蓋不棄, 爲埋狗也.”敝, 同“弊”. 因以“弊帷”借指馬死. 宋蘇舜欽《先公之愛馬以病寄他廄今死矣》詩:“俄傳弊帷信, 無復錦蒙親.”

[弊象】弊病的跡象. 李大釗《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値》:“科學界過重分類的結果, 幾乎忘却他們只是一個全體的部分而輕視他們相互間的關系, 這種弊象, 呈露已久了.”

[弊訛】猶弊病. 宋王讜《唐語林·夙慧》:“開元初, 上留心理道, 革去弊訛.”

[弊混】作弊蒙混. 淸林則徐《批駁廣州府稟齎》:“此稟即著該府等飭令原商擲還義律, 幷將此批事理轉諭懍遵, 飭令自行查明究辦, 毋得再任弊混, 大干咎戾.”

[弊袴】破舊之褲. 《韓非子·內儲說上》:“韓昭侯使人藏弊袴, 侍者曰:‘君亦不仁矣, 弊袴不以賜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 吾聞明主之愛, 一嚬一笑, 嚬有爲嚬, 而笑有爲笑. 今夫袴, 豈特嚬笑哉! 袴之與嚬笑相去遠矣, 吾必待有功者, 故收藏之未有予也.’” 三國魏曹植《賞罰令》:“乃知韓昭侯之藏弊袴, 良有以也.”

[弊習】壞習氣. 淸陳天華《警世鍾》:“沒有自尊自大的弊習.”

[弊惡】1.惡劣. 《百喩經·雇倩瓦師喩》:“此弊惡驢, 須臾之頃, 盡破我器.”2.破舊. 《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二年》:“時朔方軍資裝不至, 旗服弊惡, 宣武人嗤之曰:‘乞子能破賊乎!’”

[弊欺】舞弊. 宋吳自牧《夢粱錄·六院四轄》:“然兩界監官廨舍毋得近本院隣牆幷壁居, 所以防弊欺也.”

[弊落】衰落. 漢桓寬《鹽鐵論·地廣》:“今中國弊落不憂, 務在邊境.”

[弊絶風淸】弊害之事絕跡, 不正之風廓淸. 語本宋周敦頤《拙賦》:“上安下順, 風淸弊絶.” 明湯顯祖《牡丹亭·勸農》:“恭喜本府杜太爺管治三年, 慈祥端正, 弊絶風淸.” 淸林則徐《關防告示》:“隨時隨事, 杜漸防微, 庶幾弊絶風淸, 令行政肅.”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從前的‘賭痞’, 現在自己在那里禁賭了, 農會勢盛地方, 和牌一樣弊絕風淸.”

[弊摋】混雜. 《淮南子·俶眞訓》:“獨浮遊無方之外, 不與物相弊摋.” 高誘注:“弊摋, 猶雜揉也. 弊音跋涉之跋, 摋讀楚人言殺.”

[弊蓋】指狗死. 唐溫憲《唐故集賢直院官榮王府長史程公墓志銘》:“昭獻常所幸犬名盧兒, 一旦有弊蓋之歎, 上命公圖其形, 宮中畋犬見者皆俯伏.” 參見“弊帷”.

[弊亂】敗亂. 宋蘇舜欽《答杜公書》:“必將開發素藴, 以尊主康民, 使天下想望風采, 謳歌德業, 而後世法則其所爲, 以拯弊亂.”

[弊源】弊病產生的根源. 淸夏燮《中西紀事·長江設關》:“庶可杜絶弊源.”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出堂規》:“惟孜孜以培養凋殘、釐剔奸骫爲務, 欲求淸絶弊源.”

[弊獄】判罪. 《孔子家語·正論》:“晉邢侯與雍子爭田, 叔魚攝理. 罪在雍子;雍子納其女於叔魚, 叔魚弊獄邢侯.” 南朝梁沈約《立左降詔》:“罰罪之奏, 日聞於早朝;弊獄之書, 亟勞於晏寢.”

[弊端】1.弊病產生的原因. 宋陸九淵《荊國王文公祠堂記》:“指陳時事, 剖析弊端, 枝葉扶疎, 往往切當.” 梁啓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一節:“以上三者, 實爲中國弊端之端, 病源之源, 所有千瘡百孔、萬穢億腥, 皆其子孫也.”2.弊病. 明唐順之《答符松岩郡守》:“若此法立得有下落, 則自此以後, 興徭作賦, 設備追胥, 不知省却幾多氣力, 絶却幾多弊端.” 鄭觀應《盛世危言·商務》:“又須防同行密約, 凡投票之價, 預加若干, 同沾餘利. 種種弊端, 不勝枚舉.”

[弊弊】辛苦疲憊貌. 《莊子·逍遙遊》:“之人也, 之德也, 將旁礴萬物以爲一, 亡蘄乎亂, 孰弊弊焉以天下爲事.” 明宋濂《跋淸源國師所書棲霞碑》:“覽者毋徒弊弊焉索之於形跡之間, 庶幾目擊而道存也.” 鄭觀應《盛世危言·學校》:“今之所謂學者, 牽制章句, 剖析文義, 弊弊焉用力於末節, 而不復顧其行.”

[弊屣】破舊的鞋子. 喩無用之物. 《太平御覽》卷六九八引《孟子》:“舜視棄天下猶棄弊屣也.”今本《孟子·盡心上》作“敝蹝”. 宋王安石《我所思寄黃吉甫》詩:“黃侯可與談妙理, 視棄榮官猶弊屣.”

[弊賦】謙稱自己的軍隊. 古代按田畝出車徒, 因稱兵卒、車輛爲賦.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梁祖曰:‘王公朋附幷汾, 違盟爽信, 弊賦已及於此, 期於無舍.’” 參見“敝賦”.

[弊薄】破敗. 《三國志·蜀志·姜維傳》:“宅舍弊薄, 資財無餘.”

[弊憊】疲困. 明祝允明《前聞記·妻代夫死》:“夫之父母俱年七十之上, 衰病老朽, 弊憊極甚.”

[弊謀】決策. 《周禮·秋官·小司寇》:“小司寇擯, 以敘進而問焉, 以衆輔志而弊謀.”

[弊虧】虧損. 明李東陽《求退錄·奏》:“以致元氣弊虧, 痰邪膠結.”

[弊屨】漢賈誼《新書·諭誠》:“昔楚昭王與吳人戰, 楚軍敗, 昭王走, 屨決, 背而行失之. 行三十步, 復旋取屨. 及至於隋, 左右問曰:‘王何曾惜一踦屨乎?’昭王曰:‘楚國雖貧, 豈愛一踦屨哉? 思與偕反也.’自是之後, 楚國之俗無相棄者.” 后因以“弊屨”喩不可輕棄之故舊. 《北齊書·高德政傳》:“魏靜帝曰:‘人念遺簪弊屨, 欲與六宮別, 可乎?’乃入與夫人嬪御以下訣別, 莫不歔欷掩涕.”

[弊騏】賭博下棋. 弊, 通“蔽”, 博箸. 騏, 通“棊”, 棋子. 《墨子·號令》:“無敢有樂器、弊騏軍中, 有則其罪聅.”岑仲勉注:“弊騏讀爲蔽綦, ‘菎蔽象棊’, 見《楚辭·招魂》, 軍中不許弈棋也.”

[弊藪】弊害之淵藪. 明沈德符《野獲編·京職·章奏異名》:“此最爲弊藪, 而無如之何.” 淸林則徐《諭十三行附近應筑牆設柵妥議稟辦劄》:“該府、縣、副將等惟當悉心妥議, 實力奉行, 以期永塞奸窬, 掃除弊藪.”

[弊穢】猶卑汙. 南朝梁陶弘景《眞誥·運象篇》:“不必苟循世中之弊穢.”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信度國》:“伽藍數百所, 僧徒萬餘人, 幷學小乘正量部法, 大抵懈怠, 性行弊穢.”

[弊壞】1.破舊, 破敗. 《三國志·魏志·和洽傳》:“形容不飾, 衣裘弊壞者, 謂之廉潔.”《晉書·石勒載記》:“勒見坦(樊坦)衣冠弊壞, 大驚曰:‘樊參軍何貧之甚也!’” 宋蘇軾《上執政乞度牒賑濟及因修廨宇書》:“某近以本州廨宇弊壞, 奏乞度牒二百道修完.”2.衰落;腐敗. 宋葉適《上光宗皇帝劄子》:“當弊壞之時, 則必思振起.”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故能起當今之弊壞, 斷千古之興亡.” 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二折:“爲因選法弊壞, 國學書生多有託故還鄕, 不肯求進.”

[弊蹻】破舊的草鞋. 喩極無價値之物. 《三國志·蜀志·董和傳》:“違覆而得中, 猶棄弊蹻而獲珠玉.”

[弊竇】1.產生弊害的漏洞. 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二》:“但掣籤之法終不可傳後, 況其中弊竇亦自不少也!” 淸馬建忠《上李伯相㚆議何學士如璋奏設水師書》:“知有利而因循坐誤, 則利源日消;知有弊而立法預防, 則弊竇自絶.”2.指弊病, 弊端. 郭沫若《太戈爾來華的我見》:“其實西洋文明的弊竇只是在用途上錯了, 在它純粹的精神上……幷不會發生什么沖突.” 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二章:“官辦哩, 自然一開始就弊竇叢生, 不上幾天, 蝕本關門.”3.指作奸犯科的事. 《明史·錢一本傳》:“科塲弊竇, 汙人齒頰.”《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汪大尹向佛前拈香禮拜, 暗暗禱告, 要究求嗣弊竇.”4.破綻, 漏洞.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倩霞》:“<耿精忠>呼倩霞出其手, 反覆視之, 見指爪, 乃大笑曰:‘弊竇在此矣!’”

[弊蠹】弊病、禍害. 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樊瑩》:“樊瑩知松江府, 松賦重役繁, 自周文襄公後, 法在人亡, 弊蠹百出.” 淸溫肅《宣統三年十月二十日奏折》:“立憲徒託空言, 弊蠹因而叢積.”

[弊躧】弊屣. 《戰國策·燕策一》:“則燕趙之棄齊也, 猶釋弊躧.”


*大①[dàㄉㄚˋ]

[《廣韻》徒蓋切, 去泰, 定. ]

[《廣韻》唐佐切, 去箇, 定. ]

亦作“亣”. 亦作“夫”.

1.與“小”相對. 形容體積、面積、數量、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 《詩·小雅·吉日》:“發彼小豝, 殪此大兕.” 漢司馬相如《子虛賦》:“然在諸侯之位, 不敢言遊戯之樂, 苑囿之大.”《水滸傳》第六六回:“城內有座樓, 喚做翠雲樓, 樓上樓下, 大小有百十個閣子.”2.大小的程度. 《墨子·備城門》:“奚蠡大容一斗.”3.粗, 形容條狀物橫剖面大. 《莊子·逍遙遊》:“其大木擁腫而不中繩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時有長人巨無霸, 長一丈, 大十圍.”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餠法》:“挼如箸大, 一尺一斷, 著水盆中浸.”4.擴大;光大. 《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 敵一人者也. 王請大之!”《荀子·成相》:“卑其志意, 大其園囿, 高其臺.”《陳書·周弘正傳》:“庶改澆競之俗, 以大吳國之風.” 唐柳宗元《故溫縣主簿韓君墓志》:“嗣以文行大其家業.”5.尊重;重視. 《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 孰與物畜而制之!”《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會於溫, 言小諸侯. 溫, 河北地, 以河陽言之, 大天子也.” 晉陶潛《讀史述九章·魯二儒》:“《易》大隨時, 迷變則愚.”6.贊美;稱揚. 《公羊傳·襄公十九年》:“還者何? 善辭也. 何善爾? 大其不伐喪也.”《史記·匈奴列傳》:“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 《春秋》大之.”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又東南逕司馬子長墓北, 墓前有廟, 廟前有碑, 永嘉四年, 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 大其功德, 遂建石室, 立碑樹桓.”7.敬詞.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大項橐生七歲爲孔子師.” 司馬貞索隱:“尊其道德, 故云‘大項橐’.”如:大唐、大宋、大皇帝;大作、大劄. 8.夸張;夸大. 《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 不自尙其功.” 孔穎達疏:“大, 謂誇大.”《史記·高祖本紀》:“劉季固多大言, 少成事.”9.驕傲;自大. 《國語·魯語下》:“閔馬父笑, 景伯問之, 對曰:‘笑吾子之大也.’” 韋昭注:“謂驕滿也.”《後漢書·皇后紀序》:“秦幷天下, 多自驕大, 宮備七國, 爵列八品.”《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因蘇爺久在丞相門下往來, 徐倫自小書房答應, 職任烹茶, 就如舊主人一般, 一時大不起來.”10.善;好. 《易·繫辭上》:“探賾索隱, 鈎深致遠, 以定天下之吉凶, 成天下之亹亹者, 莫大乎蓍龜.”《孟子·梁惠王下》:“大哉言矣!”11.老, 時間長. 《爾雅·釋木》:“大而皵, 楸.” 邢昺疏引樊光云:“大者老也.”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舊債不僅減息, 連老本也不許債主有逼取之事. 貧農說:‘怪不得, 年歲大了, 明年再還吧!’”12.指年長的人或尊長. 《詩·小雅·楚茨》:“既醉既飽, 小大稽首.” 鄭玄箋:“小大, 猶長幼也.”《文選·張衡〈西京賦〉》:“小必有之, 大亦宜然.” 薛綜注:“小謂庶人, 大謂王者.”《淸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婆婆休得耍水性, 做大不尊小不敬.”13.指排行第一.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兒耳!” 唐高適有《別董大二首》詩. 14.表示范圍廣. 《禮記·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也.” 鄭玄注:“大猶徧也.”《史記·秦始皇本紀》:“酈山事大畢, 今釋阿房宮弗就, 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15.表示程度深. 《史記·陳丞相世家》:“漢王大怒而駡, 陳平躡漢王.” 唐張鷟《遊仙窟》:“五嫂大能作舞, 且勸作一曲.”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零陵香草……在嶺南, 初不大香;一持出嶺北, 則氣頓馨烈.” 柳靑《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今年擴社和去年大不一樣.”16.猶大率, 大槪. 漢賈誼《新書·數寧》:“故聖王之起, 大以五百爲紀.”《史記·大宛列傳》:“其俗土著, 大與大夏同, 而卑溼暑熱云.”17.放在某些時令、時間前, 表示強調. 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淸早搖船出來, 到了埠頭.”如:大熱天、大晴天. 18.我國古代哲學術語. 含義與“道”同. 《老子》:“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爲之名曰大.”19.指大錢或大子兒. 亦泛指錢. 王統照《五十元》:“値幾個大? 怎么說吧……我是土匪, 我就會上你的賬.” 楊振聲《報㚆》:“在漁家的日月, 春天漁市一過, 各人腰包里都有幾個大.”20.方言. 爹, 父親. 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父曰爹, 又曰別, 又曰大.” 杜鵬程《延安人》二:“我大我媽, 都在這里哩!”21.用以稱伯父或叔父. 歐陽山《高干大》第九章:“他的二大羅生旺, 就是現今的鄕長.”

大②[dàiㄉㄞˋ]

[《廣韻》徒蓋切, 去泰, 定. ]

亦作“亣”. 

1.見“大夫”、“大王”等. 2.通“待”. 《敦煌變文集·八相變》:“未向此間來救度, 且於何處大基緣.” 蔣禮鴻通釋:“‘大’就是待.” 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梅香! 安排香桌兒去, 我大燒炷夜香咱.” 元朱庭玉《夜行船·悔悟》套曲:“草草花花一夢驚, 斷了喬行徑, 大著多情換寡情.”3.通“代”. 世代. 《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陵家曆大爲將軍, 世世從軍爲國征.”

大③[tàiㄊㄞˋ]

[《集韻》他蓋切, 去夳, 透. ]

亦作“亣”. “太”的古字.

《詩·鄘風·蝃蝀》:“乃如之人也, 懷昏姻也, 大無信也, 不知命也.” 陸德明釋文:“大音泰.”《論語·雍也》:“居簡而行簡, 無乃大簡乎?” 淸江沅《說文釋例》:“古只作‘大’, 不作‘太’, 亦不作‘泰’. 《易》之‘大極’, 《春秋》之‘大子’、‘大上’, 《尙書》之‘大誓’、‘大王王季’, 《史》《漢》之‘大上皇’、‘大后’, 後人皆讀爲‘太’, 或徑改本書, 作‘太’及‘泰’.”

[大一】古代道家用語. 謂大到極點而囊括一切. 《莊子·天下》:“至大無外, 謂之大一;至小無內, 謂之小一.”成玄英疏:“囊括無外, 謂之大也;入於無間, 謂之小也;雖復大小異名, 理歸無二, 故曰一也.”

[大一】1.天地未分前混沌之元氣. 《禮記·禮運》:“是故夫禮, 必本於大一, 分而爲天地, 轉而爲陰陽, 變而爲四時.” 孔穎達疏:“必本於大一者, 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2.指原始朴素狀態. 《荀子·禮論》:“故至備, 情文俱盡;其次, 情文代勝;其下, 復情以歸大一也.” 楊倞注:“雖無文飾, 但復情以歸素質, 是亦禮也.”3.指太古時代. 《荀子·禮論》:“貴本之謂文, 親用之謂理, 兩者合而成文, 以歸大一, 夫是之謂大隆.” 楊倞注:“大一謂太古時也.”4.指天. 《莊子·徐無鬼》:“大一通之, 大陰解之.”成玄英疏:“一是陽數. 大一, 天也, 能通生萬物, 故曰通.”

[大一統】《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統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 制正月以統天下, 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爲始, 故言大一統也.”《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 六合同風, 九州共貫也.”大, 重視、尊重;一統, 指天下諸侯皆統系於周天子. 后世因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爲大一統. 明康海《粉蝶兒·賀登科》套曲:“棟梁材自有非常用, 好保護萬歲千年大一統.”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老百姓都希望中國結束分裂的局面, 形成大一統的山河.”

[大一會】好一會.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折:“空疑惑了大一會, 恰分明這搭裏. 俺淘寫相思, 敘問寒溫, 訴說眞實.”

[大卜】掌管卜筮的官員. 《周禮·春官·序官》:“大卜, 下大夫二人.” 鄭玄注:“問龜曰卜. 大卜, 卜筮官之長.”《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 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 典司六典.” 朱彬訓纂:“大卜主問龜所以求神.”《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臣往來長安中, 求《龜策列傳》不能得, 故之大卜官, 問掌故文學長老習事者, 寫取龜策卜事, 編於下方.”

[大人】1.指在高位者, 如王公貴族. 《易·乾》:“九二: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 懼然顧化, 其後不能行之.” 宋王安石《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 而自少卓犖不羈, 善辨說, 與其兄俱以智略爲當世大人所器.”2.在官場中成爲下屬對上司的習慣稱呼. 《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只見長班進來跪著稟道:‘部裏大人升堂了.’” 淸福格《聽雨叢談·大人》:“本朝內大臣、都統、尙書、侍郞、卿寺、學士、堂上官, 皆稱大人. 中允、洗馬、贊善、巡城御史、掌科給事, 皆在本署中稱大人, 出署則否也. 外官文職督撫、學政……武職提督、副督統、總兵、城守慰, 皆稱大人.”《老殘遊記》第五回:“響頭不知磕了幾千, 總沒有人挽回得動這玉大人的牛性.”3.猶言王者. 晉陸機《演連珠》之三:“大人基命, 不擢才於后土.”《新唐書·陳子昂傳》:“凡大人初制天下, 必有凶亂叛逆之人爲我驅除, 以明天誅.”4.對宮闈近侍的尊稱. 《後漢書·陳球傳》:“球小妻, 程璜之女, 璜用事宮中, 所謂程大人也.”《晉書·劉曜載記》:“猗曰:‘吾爲卿作計, 卿能用不?’二人皆曰:‘謹奉大人之敎.’”5.指世家豪右. 《後漢書·岑彭傳》:“彭因言韓歆南陽大人, 可以爲用.” 李賢注:“大人, 謂大家豪右.”《三國志·魏志·董卓傳》“比至長安, 衆十餘萬”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胡文才、楊整脩皆涼州大人, 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6.指德行高尙、志趣高遠的人. 《孟子·告子上》:“從其大體爲大人, 從其小體爲小人.” 漢揚雄《法言·學行》:“大人之學也爲道, 小人之學也爲利.” 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夫大人者, 乃與造物同體, 天下幷生, 逍遙浮世與道俱成.” 淸秋瑾《失題》詩:“大人處世當與神物遊, 顧彼豚犬諸兒安足伍.”7.對老者、長者的敬稱. 《後漢書·蘇章傳》:“祖父純, 字桓公……三輔號爲‘大人’.” 李賢注:“大人, 長老之稱, 言尊事之也.”《後漢書·李固傳》:“一日朝會, 見諸侍中幷皆年少, 無一宿儒大人可顧問者, 誠可歎息.”8.對父母叔伯等長輩的敬稱.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奉玉卮, 起爲太上皇壽, 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 不能治産業, 不如仲力.’”《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博辭去, 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 博欲上書爲大人乞骸骨去.”顏師古注:“大人, 博自稱其母也.”《玉台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三日斷五匹, 大人故嫌遲.”《金甁梅詞話》第七回:“這裏是姑奶奶大人, 有話不先來和姑奶奶說, 再和誰說.”9.對同輩或朋輩中年事稍長者, 於通信時亦常用此稱. 淸秋瑾《致秋譽章書》:“大哥大人手足.” 魯迅《書信集·致蔣抑卮》:“此頌抑卮長兄大人進步.”10.指成年人. 《後漢書·南蠻傳》:“漢興, 改爲武陵, 歲令大人輸布一匹, 小口二丈, 是謂賨布. 雖時爲寇盜, 而不足爲郡國患.”《百喩經·獼猴喩》:“昔有一獮猴, 爲大人所打, 不能奈何, 反怨小兒.”《紅樓夢》第五六回:“雖然我們寳玉淘氣古怪, 有時見了人客, 規矩禮數更比大人有禮.” 丁玲《奔》:“大人們不知在喊些什么, 小孩子也跟著在喊.”11.身材長大的人.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一大人踆其上, 張其兩臂.”臂, 一本作“耳”.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史記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有大人長五丈, 足履六尺, 皆夷狄服, 凡十二人, 見於臨洮.”《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奐傳》:“襄武縣言有大人見, 長三丈餘, 跡長三尺二寸.”12.古代北方部族首領之稱. 《後漢書·南匈奴傳》:“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爲呼韓邪單於.”《周書·文帝紀上》:“有葛烏菟者, 雄武多算略, 鮮卑慕之, 奉以爲主, 遂總十二部落, 世爲大人.”《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契丹》:“其部族之大者曰大賀氏, 後分爲八部……部之長號大人, 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

[大人】周代占夢之官. 《詩·小雅·斯干》:“大人占之.” 朱熹集傳:“大人, 太卜之屬, 占夢之官也.”

[大人不見小人怪】舊謂位高或有德者對位低或無德者的過錯不見怪. 《興唐傳》第十二回:“常言道:大人不見小人怪, 宰相肚裏能撐船. 一爲他們無知, 二看卑職我的面上, 您就恕過他們吧.”

[大人公】妻稱夫之父.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北間風俗, 婦呼舅爲大人公.”

[大人先生】舊時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 有時帶諷刺意味. 《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晩生寫的字, 何足以汙大人先生之目……不過積習未除, 玩玩罷了.”

[大人物】指有地位有名望的人. 老舍《二馬》第四段十:“大人物和小人物有同樣的難處, 同樣的困苦;大人物之所以爲大人物, 只是在他那點決斷.” 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二)》:“從如此大人物的日記里, 看不出時代的、政治的波浪起伏, 實在使人感到遺憾.”

[大人家】大戶人家;官宦人家.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大人家舉止端詳, 全沒那半點兒輕狂.”《初刻拍案驚奇》卷六:“那秀才在大人家處館讀書, 長是半年不回來.”

[大人國】傳說中的巨人之國. 《山海經·海外東經》:“大人國, 在其北, 爲人大, 坐而削船.” 晉張華《博物志》卷八:“大人國, 其人孕三十六年, 生白頭, 其兒則長大.”

[大八成】晩淸捐官, 例可減成繳納, 凡能照規定銀額繳八成現銀, 可以提前得缺, 習稱大八成.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不然早就補了缺了, 只爲近來又開了個鄭工捐, 捐了大八成知縣的人, 到省多了, 壓了班.”

[大八件】北京所產的有八種不同花樣的點心、糕餠. 見淸李虹若《朝市叢載·食品》. 《相聲創作選集·買猴兒》:“第三天一淸早晨, 五區消費合作社食品部主任來啦, 提拉著兩包大八件, 兩包雞蛋糕.”

[大八洲】日本國的古稱. 淸黃遵憲《赤穗四十七義士歌》:“內足光輝大八洲, 外亦聲明五大洲.” 淸黃遵憲《日本國志·地理志》:“<日本>上古名大八洲.”

[大九州】戰國齊人鄒衍主張的一種地理學說. 指中國以外的大陸.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騶衍>以爲儒者所謂中國者, 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 禹之序九州是也, 不得爲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 乃所謂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環之, 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 如一區中者, 乃爲一州. 如此者九, 乃有大瀛海環其外, 天地之際焉.” 淸黃遵憲《和周朗山琨見贈之作》詩:“萬戶侯耳豈足道, 烏知今日裨瀛大海還有大九州.” 郭沫若《星空·廣寒宮》詩:“織成鴉鵲十三頭, 放入塵寰大九州.”

[大刀】1.古代一種兵器, 帶有長柄的刀. 《晉書·劉曜載記》:“安左手奮七尺大刀, 右手執丈八蛇矛.”《三國演義》第六六回:“見雲長靑巾綠袍, 坐於船上, 傍邊周倉捧著大刀.”2.指用作武器的短柄長刀.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章:“劉宗敏一馬當先, 一雙大刀在黃昏的煙靄與飛塵中閃著白光.”3.指刀幣, 古代齊國的貨幣. 宋梅堯臣有《飲劉原甫家, 原甫懷二古錢, 勸酒. 其一, 齊之大刀, 長五寸半;其一, 王莽時金錯刀, 長二寸半》詩.

[大刀會】淸末民間秘密團體之一, 爲白蓮敎的支派. 1896年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大刀會曾先后焚敎堂、殺敎士, 成爲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開端. 大刀會曾發動反抗封建壓迫的斗爭, 但亦曾被封建統治階級利用來對付農民的革命斗爭. 淸黃遵憲《三哀詩·袁爽秋京卿》:“初言義和團, 本出大刀會.” 李文淸《轉戰荊江兩岸》:“當地的土豪劣紳買通了大刀會來擾亂我們.”

[大刀頭】漢武帝時李陵敗降匈奴, 昭帝即位, 遣陵故人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 單於置酒賜漢使者, “立政等見陵, 未得私語, 即目視陵, 而數數自循其刀環, 握其足, 陰諭之, 言可還歸漢也”. 見《漢書·李陵傳》. 刀環在刀之頭, 后即以“大刀頭”作爲“還”字的隱語. 《玉台新詠·古絕句》:“槁砧今何在? 山上復有山. 何當大刀頭? 破鏡飛上天.” 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槁砧今何在》:“‘槁砧今何在’, 槁砧, 趺也, 問夫何處也. ‘山上復有山’, 重山爲‘出’字, 言夫不在也. ‘何當大刀頭’, 刀頭有環, 問夫何時當還也. ‘破鏡飛上天’, 言月半當還也.” 宋方嶽《水調歌頭·九日多景樓用吳侍郞韻》:“舊黃花, 新白髮, 笑重遊. 滿船明月猶在, 何日大刀頭?”

[大刀闊斧】1.形容軍隊威猛的氣勢. 《水滸傳》第四七回:“搖旗呐喊, 擂鼓鳴鑼, 大刀闊斧, 殺奔祝家莊來.”《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這普花元帥足智多謀, 又手下多有精兵良將, 奉命尅日興師, 大刀闊斧, 殺奔浙江路上來.”2.喩辦事果斷而有魄力.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姑娘向來大刀闊斧, 於這些小事, 不大留心.”茅盾《子夜》十七:“那就得趕快做, 而且要大刀闊斧去做!”

[大力】1.力氣大. 《晉書·郭璞傳》:“時有物大如水牛, 灰色卑脚, 脚類象, 胸前尾上皆白, 大力而遲鈍.”2.指大自然的力量. 唐李白《長歌行》:“大力運天地, 羲和無停鞭.” 嚴㚆《<天演論·察變>按語》:“造物立其本, 以大力運之. 而萬類之所以底於如是者, 咸其自己而已, 無所謂創造者也.”3.很大的力量. 毛澤東《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八:“這后面的兩類情況是不好的, 特別是減產的一類最不好, 必須用大力去整頓.”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二:“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

[大力士】謂力氣特別大的人. 夏衍《野草》:“沒有一個人將小草叫做大力士.”

[大力丸】江湖上練武賣藝人推銷的一種藥丸, 號稱能強健筋骨, 增強氣力.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見那裏又有許多撬牙蟲的, 賣耗了藥的, 賣金剛大力丸的, 賣煙料的.”老舍《斷魂槍》:“有的在廟會上去賣藝:踢兩趟腿, 練套家伙, 翻幾個跟斗, 附帶著賣點大力丸, 混個三吊兩吊的.”

[大工】1.舊時對工匠高手的敬稱. 元貢師泰《海歌》之七:“大工駕柁如駕馬, 數人左右拽長牽.”此稱掌舵工. 《警世通言·喬彦傑一妾破家》:“高氏大喜, 便到酒作坊裏叫起洪大工來, 大工走入後園.”此稱釀酒師傅. 2.大工程. 《明史·閹黨傳·崔呈秀》:“十月, 皇極殿成, 加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 仍督大工.”

[大土】舊稱來自孟加拉和馬德拉斯的鴉片爲“大土”, 成球狀, 價格昂貴. 平步靑《霞外攟屑》卷二引淸馮登府《英吉利考》:“以鴉片煙土惟産二國, 孟塔拉國産大土, 孟邁國産小土.” 鄭觀應《盛世危言·禁煙上》:“查洋煙先到香港轉達各口, 歲計約大土五萬箱, 小土四萬箱.”雷瑨《蓉城閑話》引金武祥《粟香隨筆》:“鴉片分兩種:成圓者爲大土, 其價昂, 聚於孟加拉、麻打拉薩;成片者爲小土, 其價廉, 聚於孟買.”

[大士】1.德行高尙的人. 《管子·法法》:“凡論人有要, 矜物之人, 無大士焉.” 尹知章注:“大士不矜, 謙以接物.”《韓詩外傳》卷九:“孔子曰:‘大士哉! 由來, 區區汝何攻? 賜來, 便便汝何使? 願得衣冠爲子宰焉.’”2.佛敎對菩薩的通稱. 南朝齊周顒《重答張長史》:“夫大士應世, 其體無方, 或爲儒林之宗, 或爲國師道士, 斯經敎之成說也.” 唐湛然《法華文句記》卷二:“大士者, 《大論》稱菩薩爲大士, 亦曰開士.”3.特指觀世音菩薩. 《紅樓夢》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甁中露, 爲乞嫦娥檻外梅.”4.對高僧的敬稱. 宋蘇軾《金山長老寶覺師眞贊》:“望之儼然, 即之也溫, 是惟寳覺大士之像.”

[大士】正獄訟之官. 《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 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 典司六典.” 王引之《經義述聞·禮記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爲夫婦獄訟之不正乎, 則泰士子牛存矣;爲社稷宗廟之不享乎, 則泰祝子遊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 大士正獄訟, 蓋若《秋官·士師》察獄訟之辭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衛侯與元咺訟, 甯武子爲輔, 鍼莊子爲坐, 士榮爲大士.” 杜預注:“大士, 治獄官也.” 漢劉向《說苑·臣術》:“忌舉北郭刁勃子爲大士, 而九族益親, 民益富.”

[大才】堪當重任之才;學識很高的人. 《後漢書·馬援傳》:“汝大才, 當晩成.”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儲光羲》:“言博理當, 實可謂經國之大才.”《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先生大才, 又是尊府‘白眉’, 今日幸會.”

[大才榱槃】同“大才槃槃”.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回:“諸公皆大才榱槃.”

[大才槃槃】謂有大才干. 《世說新語·賞譽下》“揚州獨步王文度, 後來出人郗嘉賓” 劉孝標注引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時人爲一代盛譽者語曰:‘大才槃槃謝家安, 江東獨步王文度, 盛德日新郗嘉賓.’”

[大大】1.方言. 稱父親. 《霓裳續譜·二月春光實可夸》:“傷心煞了我, 淚如麻. 不知道是孩子的大大, 奴家的他, 將來是誰家, 落在那一家?”菡子《糾紛》:“小來順子三歲就死了他大大, 是被土匪嚇死的.”2.稱祖父.

[大大法法】方言. 高大魁梧貌. 《醒世姻緣傳》第六七回:“那趙杏川大大法法的個身材, 紫膛色, 有幾個麻子, 三花黑鬚, 方面皮, 寡言和色.”

[大大咧咧】方言. 形容隨隨便便, 滿不在意.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旅長這爽快樂和的脾性, 大大咧咧的樣子, 周大勇也非常熟悉.”

[大大落落】方言. 形容態度大方. 如:你大大落落地談, 不要拘束.

[大大落落】形容隨隨便便, 滿不在意. 康濯《東方紅》第一章:“不過這場爭論倒也幷不是那么激烈和認眞, 多數的人都只是一邊喝水抽煙, 一邊大大落落地笑言笑語.” 李準《兩代人》三:“不能大大落落的, 一定得認眞負責, 多向支部汇報, 爭取幫助.”

[大丈夫】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爲的男子.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史記·高祖本紀》:“<高祖>觀秦皇帝, 喟然太息曰:‘嗟乎, 大丈夫當如此也!’”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十:“爾輩殺吾未晩, 大丈夫視死若歸, 無名而死, 然亦可惜.”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男子漢大丈夫不應該爲一個女人來苦惱自己.”

[大上】1.最上, 最高.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史記·蘇秦列傳》:“其大上計, 破秦;其次, 必長賓之.” 參見“太上”. 2.太古, 上古. 《禮記·曲禮上》:“大上貴德, 其次務施報.” 陸德明釋文:“大, 音泰. 大上, 謂三皇五帝之世.”一本作“太上”. 章炳麟《訄書·訂文》:“然則自大上以至今日, 解垢益甚, 則文以益緐, 亦埶自然也.” 參見“太上”.

[大上造】即大良造.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十六大上造.”顏師古注:“言皆主上造之士也.” 參見“大良造”.

[大小】1.大與小;大或小.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審棺槨之薄厚, 塋丘壟之大小.”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愚以爲宮中之事, 事無大小, 悉以咨之.” 明張居正《遵諭自陳不職疏》:“然臣愚, 竊以爲官有崇卑, 則稱有難易;任有大小, 則責有重輕.” 劉半農《瓦釜集·代自序》:“可見一種語言傳布的區域的大小, 和他感動力的大小, 恰恰成了一個反比例.”2.指尊卑或長幼.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後漢書·度尙傳》:“申令軍中, 恣聽射獵. 兵士喜悅, 大小皆相與從禽.”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您一行家眷, 須到三五十口, 大小不敎傷著一個.”3.謂大小的程度. 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不想我夜作一夢, 夢見斗來大小一塊紅光, 從天降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九回:“張大爺道:‘你服長短倒對了, 鞋子的大小對不對?’”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朝鮮同志三》:“黑洞洞的, 一點也看不見, 四處一摸, 有小半間房子大小.”4.偏指大或小.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遍人間煩惱填胸臆, 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醒世姻緣傳》第三三回:“這們大小, 讀了五六年書, 一個送禮的貼子還叫個老子求面下情的央及人寫.”5.猶多少. 引申指情況.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嚼碎狼牙, 睜察大小.”淩景埏校注:“大小, 本是對大小多少的估量之詞, 這裏引申指一般情況.”

[大小大】偌大;多么. 《朱子語類》卷二八:“他見得道理大小大了, 見那居官利害都沒緊要, 仕與不仕何害!”《朱子語類》卷三三:“子貢所問是大小大氣象, 聖人却只如此說.”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悶答孩地倚著窗臺兒盹, 你尋思大小大鬱悶.”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把人請到, 是他做死地相搶, 大小大沒禮度, 俺也須是你箇哥哥, 看人似無物.”

[大小山】即大山小山. 唐羅隱《暇日投錢尙父》詩:“望高漢相東西閣, 名重淮王大小山.” 參見“大山小山”.

[大小子】1.稱年齡略大的童仆.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走進門, 只見一個大脚婆娘同他家一個大小子坐在一個板凳上說話.”2.指男孩子. 曹禺《日出》第三幕:“你年輕, 你還有指望. 熬幾年, 看上個本分人, 從了良, 養個大小子就快活一輩子.” 梁斌《紅旗譜》六:“娘說:‘喲! ……有幾個孩子?’春蘭說:‘兩個大小子.’”

[大小方脈】中國古醫學舊分十三科, 治大人雜病的稱大方脈, 治小孩病的稱小方脈(即小兒科). 合稱“大小方脈”.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承輝又打聽得有一個醫生叫朱博如, 他的招牌是‘專醫男婦老幼大小方脈’.”

[大小米】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擅長書畫, 世稱“大米”與“小米”, 合稱“大小米”.

[大小阮】指三國魏后期詩人阮籍與其兄子阮咸. 二人同爲“竹林七賢”中人. 世稱阮籍爲大阮. 阮咸爲小阮. 后用以稱美叔侄. 宋呂本中《紫微詩話》:“劉師川, 莘老丞相幼子, 力學有文, 嘗贈舍弟詩云:‘大阮平生余所愛, 小阮相逢亦傾蓋.’” 宋楊萬里《和文明主簿叔見寄之韻》之二:“從來大小阮, 一笑更誰知?”

[大小杜】指唐代詩人杜甫和杜牧. 宋潘若同《郡閣雅言·杜牧》:“杜牧……與杜甫齊名, 時號大小杜.”

[大小宋】1.指宋宋庠、宋祁兄弟. 《宋史·宋祁傳》:“祁字子京, 與兄庠同時舉進士, 禮部奏祁第一, 庠第三. 章獻太后不欲以弟先兄, 乃擢庠第一, 而置祁第十. 人呼曰‘二宋’, 以大小別之.” 后因稱兄弟齊名者爲“大小宋”. 2.指元宋知柔與族弟子貞. 《元史·宋子貞傳》:“宋子貞字周臣, 潞州長子人也. 性敏悟好學, 工詞賦. 弱冠, 領薦書試禮部, 與族兄知柔同補太學生, 俱有名於時, 人以大小宋稱之.”

[大小君】指後漢桓榮、桓郁父子. 《後漢書·桓郁傳》:“初, 榮受朱普學章句四十萬言, 浮辭繁長, 多過其實. 及榮入授顯宗, 減爲二十三萬言. 郁復刪省定成十二萬言. 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后尊稱通經學的人爲“大小君”. 金元好問《贈答劉御史云卿》詩之二:“此行不虛來, 得接大小君.”

[大小虎】指廣東南部珠江口的大虎山和小虎山. 兩山相峙如門, 稱虎門, 爲海防要塞. 淸林則徐《中秋飲沙角炮台眺月有作》詩:“轉眸已失大小虎, 須臾沙角風帆收.”

[大小姐】1.舊時對人家女兒的敬稱. 2.特指長女.

[大小夏侯】指漢今文《尙書》學者夏侯勝、夏侯建. 漢初, 伏生以《尙書》授濟南張生及歐陽生. 夏侯勝之先夏侯都尉從張生受《尙書》, 以傳族子始昌, 始昌傳勝. 勝傳從兄子建, 建又事歐陽高. 由是《尙書》有大小夏侯之學. 見《漢書·儒林傳·夏侯勝》. 《漢書·藝文志》有《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大小歐陽】指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歐陽通父子. 唐竇臮《述書賦》下:“學有大小夏侯, 書有大小歐陽. 父掌邦禮, 子居廟堂, 隨運變化, 爲龍爲光.”《新唐書·儒學傳上·歐陽詢》:“通蚤孤, 母徐敎以父書……數年, 書亞於詢, 父子齊名, 號‘大小歐陽體’.” 淸郭嗣伯《金石史·唐道因禪師碑》:“率更硬版, 尙有數種, 而蘭台止存一《道因法師碑》, 蘭台父子齊名, 號大小歐陽.”

[大小學士】指明沈度及弟粲. 沈度、沈粲皆善書, 同官翰林, 時號“大小學士”. 見《明史·文苑傳二·沈度》.

[大小戴】1.指西漢今文經學家戴德與其侄戴聖. 二人同受《禮》於后蒼, 德傳《禮》八十五篇, 稱《大戴禮》;聖傳《禮》四十九篇, 稱《小戴禮》. 見《漢書·儒林傳》. 2.指宋戴述、戴迅兄弟. 二人幷習程頤之學, 時稱大小戴. 門人合刊其文, 稱《二戴集》.

[大小謝】南朝宋謝靈運與族弟惠連, 幷以詩名, 時稱靈運爲大謝, 惠連爲小謝. 又, 南朝齊詩人謝朓, 人稱小謝, 與靈運亦幷稱大小謝. 參見“小謝”.

[大小禮】即《大戴禮》、《小戴禮》. 唐戴叔倫《撫州對事後送外生宋垓歸饒州覲侍呈上姉夫》詩:“世業大小《禮》, 近通顔謝詩.” 參見“大小戴”.

[大小蘇】北宋文學家蘇軾及其弟蘇轍, 俱有文名, 世稱“大蘇”與“小蘇”, 合稱“大小蘇”.

[大口】1.嘴大.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兄策既定諸郡, 時權年十五”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堅爲下邳丞時, 權生, 方頤大口, 目有精光.”2.大話. 《七國春秋平話》卷中:“爾一身在吾計中, 不能自保, 何須說大口也.”《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打禮社》:“太平軍一來, 他們立了局子, 又添了一群嘍囉, 夸起大口來:‘小小禮社, 賽如常州.’” 魯迅《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不料這大口竟夸得無影無蹤.”3.戶口中的成年人. 《元史·唐仁祖傳》:“昔籍之小口, 今已大矣, 可偕以大口給之.”

[大山】泰山. 《墨子·非攻中》:“北而攻齊, 舍於汶上, 戰於艾陵, 大敗齊人, 而葆之大山.” 孫詒讓間詁引蘇時學云:“大山即泰山.”《莊子·盜蹠》:“盜蹠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

[大山小山】漢淮南王劉安招集文人從事著述, 各造辭賦, 以類相從, 分別稱爲大山或小山, 猶《詩經》之有《大雅》和《小雅》. 見漢王逸《楚辭章句·招隱士序》. 或以爲大小、小山是人名, 見漢高誘《〈淮南子〉序》. 后用來稱呼同時有名的兩兄弟. 如南朝梁何點、何胤兄弟俱隱遁不仕, 世號點爲“大山”. 胤爲“小山”. 見《梁書·處士傳·何胤》.

[大千】“大千世界”的省稱. 晉道恒《釋駁論》:“故神暉一震, 則感動大千.” 宋蘇軾《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詩:“忽登最高塔, 眼界窮大千.” 趙朴初《滿庭芳·爲人民大會堂作》詞:“氣吞大千, 天安門外, 泰岱壯嚴.”

[大千世界】佛敎語. “三千大千世界”之省稱. 后亦以指廣闊無邊的世界. 《景德傳燈錄·希運禪師》:“長老身材勿量大, 笠子太小生. 師云:‘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裏許.’”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江城》:“觀自在願力宏大, 何不將盂中水灑大千世界也?” 淸黃遵憲《庚午中秋夜始識羅少珊》詩:“大千世界共此月, 今夕只照人兩三.” 秦牧《劃地爲牢與廣闊天地》:“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㚆雜性, 却總是啓示我們:矛盾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普遍規律.” 參見“三千大千世界”.

[大凡】1.猶大要. 《荀子·大略》:“禮之大凡:事生, 飾歡也;送死, 飾哀也;軍旅, 飾威也.” 宋蘇軾《孔毅甫鳳咮石硯銘》:“如樂之和, 如金之堅, 如玉之有潤, 如舌之有泉, 此其大凡也.”姚華《曲海一勺》:“文章流別, 自古已繁, 綜其大凡, 略有二類:無韻曰筆, 有韻曰文.” 參見“大要”. 2.表示總括一般的情況, 猶言大抵. 《禮記·祭法》:“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 其萬物死皆曰折, 人死曰鬼, 此五代之所不變也.”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郭沫若《斷斷集·靑年與文化》:“大凡偉大的文學、科學的創作和發明, 都是三十前后的人的成就.”3.總計;共計. 《史記·吳太伯世家》:“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隋書·經籍志一》:“歆遂總括群篇, 撮其指要, 著爲《七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

[大丫頭】1.指身份較高或年齡較長的婢女. 《紅樓夢》第三回:“寳玉乳母李嬤嬤幷大丫頭名喚襲人的陪侍在外面大牀上.”《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那個大丫頭長姐兒便從柳條兒手裏接過煙袋荷包來給張姑娘裝了袋煙, 回身又給何小姐倒過碗茶來.”2.稱靑年女子.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只倒茶的這個工夫兒又進來了兩個人……前頭那個抱著面琵琶. 原來是兩個大丫頭.”

[大弓】1.古代良弓名. 《春秋·定公八年》:“盜竊寳玉、大弓.” 杜預注:“大弓, 封父之繁弱.” 孔穎達疏:“此寳玉大弓必是國之重寳, 歷世掌之, 故自劉歆以來說《左氏》者, 皆以爲夏后氏之璜, 封父之繁弱, 成王所以分魯公也.”2.古代六弓之一, 是一種強弱程度中等的弓. 《周禮·夏官·司弓矢》:“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使者、勞者.” 鄭玄注:“學射者弓用中, 後習強, 弱則易也. 使者、勞者弓亦用中, 遠近可也.”

[大子】舊時一種較大的銅元, 一枚抵普通銅元二枚. 許地山《街頭巷尾之倫理》:“抱小孩的大兵, 在地下撿了一個大子.”老舍《駱駝祥子》九:“祥子要了四兩白干, 三個大子兒的落花生.”

[大子】即太子. 《周禮·夏官·諸子》:“國有大事, 則帥國子而致於大子.”《左傳·隱公元年》:“惠公之薨也, 有宋師, 大子少, 葬故有闕.”《莊子·人間世》:“顔閤將傅衛靈公大子.”成玄英疏:“大子, 蒯瞶也.”

[大女】1.成年女子. 《管子·海王》:“終月大男食鹽五升少半, 大女食鹽三升少半, 吾子食鹽二升少半.”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大小麥》:“大男、大女治十畝.”2.長女. 漢劉向《列女傳·郃陽友娣》:“季兒乃告其大女曰:‘汝父殺吾兄, 義不可以留, 又終不復嫁矣. 吾去汝而死, 善視汝兩弟.’”3.指超過正常結婚年齡的未婚女子. 《解放日報》1985.2.1:“社會應允許大女們享有同已婚男女同等的地位.”

[大女人】大老婆. 《紅樓夢》第八三回:“我們屋裏老婆、漢子、大女人、小女人的事, 姑娘也管不得!”

[大王】1.古代對君主或諸侯王的敬稱. 《戰國策·魏策四》:“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 甚善.”《史記·項羽本紀》:“誰爲大王爲此計者?” 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願大王孰察, 少加憐焉.”2.指壟斷某種事業的人. 茅盾《子夜》八:“就是公債大王趙伯韜, 有名的大戶多頭?” 鄒韜奮《萍蹤憶語》二十:“原來這位報界大王第一號是美國壓迫勞工, 阻礙革命運動, 最反動的一個脚色.”3.指長於某種事情的人. 如:足球大王;鉆探大王. 4.稱晉書法家王羲之. 唐李綽《尙書故實》:“太宗酷好書法, 有大王書跡三千六百紙.”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三》:“唐太宗極意推服大王, 然其體裁結構, 未免徑落大令局中.”

[大王】舊戲曲小說中對山寨頭領的稱呼. 《水滸傳》第五回:“近來山上有兩箇大王, 紮了寨柵, 聚集著五七百人, 打家劫舍.”《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周大王與客人交手, 料這客人鬭大王不過, 我們先送你在張大王那邊去.”《說嶽全傳》第六回:“這些人都是小本經紀, 有甚油水? 可放他們去, 少停待我等多送些與大王便了.”

[大王】古公亶父, 周文王的祖父. 《詩·周頌·天作》:“天作高山, 大王荒之.”《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好色, 愛厥妃. 《詩》云:‘古公亶甫, 來朝走馬.’”

[大王父】1.曾祖父. 唐張九齡《正平忠憲公裴公碑銘》:“大王父定, 周大將軍……大父仁, 隋光祿大夫.”2.稱祖父. 唐韓愈《監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夫人墓志銘》:“夫人曾祖父諱伯陽……其大王父迢, 以都官郞爲嶺南軍司馬.”

[大王風】戰國宋玉《風賦》:“有風颯然而至, 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 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 庶人安得而共之?’”本爲諷諭, 后轉爲對帝王的諛辭. 猶言帝王的雄風. 《初學記》卷十引南朝梁劉孝義《行過康王故第苑》詩:“芳流小山桂, 塵起大王風.” 柳亞子《題芷畦燕遊續草》詩:“易水蕭蕭貫白虹, 豈宜重問大王風.”

[大天】唐代吏部尙書的別稱. 宋洪邁《容齋四筆·官稱別名》:“唐人好以它名標牓官稱……吏部尙書爲大天, 禮部爲大儀.”

[大天白日】猶言大白天.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大天白日火車暴露在外面, 干等著挨炸吧.”

[大天光】1.方言. 天大亮. 馬寧《紅色故鄕隨筆》:“象嬰兒酣睡在慈母懷抱里似地, 一覺就睡到大天光.”2.方言. 大白天, 光天化日. 張天翼《萬仞約》:“不要緊, 問一下淸爽些. 大天光里講話:大家要明明白白.”

[大夫】1.古職官名. 周代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級. 后因以大夫爲任官職者之稱. 秦漢以后, 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 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 唐宋尙存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 明淸全廢. 2.爵位名. 如秦漢分爵位爲公士、上造等二十級, 其中大夫居第五級, 官大夫爲第六級, 公大夫爲第七級, 五大夫爲第九級. 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隋、唐、明、淸的光祿大夫、榮祿大夫原爲文職散官的稱謂, 專爲封贈時用.

[大夫】1.宋醫官別設官階, 有大夫、郞、醫效、祗候等. 見宋洪邁《容齋三筆·醫職冗濫》. 后稱醫生爲大夫. 冰心《我們太太的客廳》:“周大夫說:‘本來么, 乍暖還寒時候, 最容易傷風.’”2.對於手工藝人的敬稱.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啓請婆婆, 過對門裱褙舖裏, 請璩大夫來說話.”

[大夫枝】即大夫松. 唐李嶠《松》詩:“鶴棲君子樹, 風拂大夫枝.” 參見“大夫松”.

[大夫松】1.即五大夫松.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乃遂上泰山, 立石, 封, 祠祀. 下, 風雨暴至, 休於樹下, 因封其樹爲五大夫.” 明李夢陽《鄭生至自泰山》詩:“有無丈人石? 幾許大夫松?”2.泛指松樹.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遶寺長百株大夫松.” 參見“五大夫”.

[大元帥】全軍之最高統帥. 遼以太子、親王總軍, 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副元帥;又以大臣總軍馬之政, 有大元帥、副元帥. 淸季以皇帝爲海陸軍大元帥. 民國以大總統爲陸海軍大元帥, 后廢. 參閱《續通志·職官三》.

[大五金】較粗大的金屬材料的統稱, 如鐵錠、鋼管、鐵板等.

[大不了】1.了不得. 表示情況嚴重. 《紅樓夢》第七回:“我就知道呢. 這有什麽大不了的事.”《兒女英雄傳》第十回:“我只道甚麽大不了事, 原來就爲這塊硯台.”冰心《斯人獨憔悴》:“這是校長他自己誤會, 其實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2.至多也不過. 表示最大限度.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大不了藩台自己也自行檢舉起來, 失察在先, 正辦在後, 頂多不過一個罰俸的處分罷了.”茹志鵑《關大媽》:“關大媽把眼一閉, 心想:大不了是個死吧! 他們年輕人都能死, 我還有什么放不下的?”

[大不恭】即大不敬. 宋洪邁《容齋續筆·紫閣山村詩》:“護視微不謹, 則被以大不恭罪.”《宋史·禮志二五》:“其合行典禮, 令有司集議來上. 如敢沮格, 是使朕爲人子而忘孝之道, 當以大不恭論其罪.”

[大不過】至多也不過. 《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愚兄聽戲, 也就只瞧熱鬧兒……便是不好, 大不過是個玩意兒, 也沒甚麽可氣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二回:“要你們三百萬沒事, 那別說我, 就是我祖爺爺也沒落著一個, 大不過代你們在堂官大人們、司官老爺們處, 打點打點罷了.”

[大不敬】封建時代重罪之一. 謂不敬皇帝. 《漢書·申屠嘉傳》:“通(鄧通)小臣, 戲殿上, 大不敬, 當斬.”《唐律疏議·名例·十惡》:“六曰大不敬.” 淸昭槤《嘯亭雜錄·趙勇略》:“公復不平, 屢上疏爭, 珠主使其黨人御史龔翔麟劾以大不敬, 宜坐斬.”

[大不韙】公認的不是或過錯. 淸王夫之《讀通鑑論·漢哀帝一》:“人之能爲大不韙者, 非其能無所懼也, 唯其能無所恥也.”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論文·祖不得稱皇考》:“李翱述其大父事狀, 題曰《皇祖實錄》. 當時不以爲怪, 若施之後代, 則犯大不韙矣.” 梁啓超《論書法》:“即以舊史家之理論律之, 其視魏徵之事唐, 罪固可末減焉矣, 而雄獨蒙此大不韙之名.”

[大太爺】1.指父親的大哥, 大伯父.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我上頭還有你一位大太爺, 他從小兒就死了;我行二.”2.舊日對有權勢者的稱呼. 老舍《龍須溝》第一幕:“我現在要替黑旋風大太爺管敎管敎你.”

[大犬】星座名. 其中最亮的一顆古名天狼. 郭沫若《星空》詩:“目光炯炯的大犬、小犬, 監視在天河兩邊.”

[大牙】1.指旗竿上飾以象牙的大旗. 多爲主帥標識旗, 亦爲儀仗用旗. 唐耿湋《元日早朝》詩:“紫貝爲高閣, 黃龍建大牙.”《宋史·儀衛志六》:“古者, 天子出建大牙.” 參見“牙旗”. 2.槽牙.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一回:“有時吃東西, 偶然大牙咬了舌邊, 雖有點微痛, 却不十分難受.”3.門牙. 《醒世姻緣傳》第五十回:“後來傳到連舉人耳朵, 把箇連舉人的大牙幾乎笑吊.”

[大戈壁】分布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南部的廣大沙漠地區. 華山《大戈壁之夜》:“大戈壁的夏天, 氣候特別酷烈.”

[大比】1.周制, 每三年調查一次人口及其財物, 稱大比. 《周禮·地官·小司徒》:“及三年則大比.” 鄭玄注:“大比謂使天下更簡閱民數及其財物也.” 唐獨孤及《謝加司封郞中賜紫金魚袋表》:“亦冀俗稍務本, 人漸足食, 使貢賦之入, 歲增月長. 三歲大比, 以版圖歸於有司.”2.周代每三年對鄕吏進行考核, 選擇賢能, 稱大比. 《周禮·地官·鄕大夫》:“三年則大比, 考其德行、道藝, 而興賢者、能者.”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興賢者謂若今舉孝廉, 興能者謂若今舉茂才.”3.隋唐以后泛指科舉考試. 唐白行簡《李娃傳》:“其年遇大比, 詔應直言極諫科, 策名第一.”《紅樓夢》第二回:“他於十六日便起身赴京, 大比之期, 十分得意, 中了進士, 選入外班, 今已升了本縣太爺.”4.明淸亦特指鄕試. 《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在杭州倏然三年, 又逢大比, 舜美得中首選解元.”《明史·選舉志二》:“三年大比, 以諸生試之直省, 曰鄕試. 中式者爲舉人.”《官場現形記》第一回:“且說是年正値大比之年, 那姓趙的便送孫子去趕大考.”

[大少】即大少爺.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京派”和“海派”》:“這種小說中的人物, 是不妨隨意改換的, 即改作隱士, 俠客, 高人, 公主, 大少, 小老板之類, 都無不可.” 歐陽予倩《同住的三家人》:“阿開:這里是王素薇小姐的公館嗎? 陳大嫂:是的. 阿開:(向門外)大少, 是的了.”

[大少爺】1.舊時尊稱別人的大兒子、兒子. 《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我這裏只有二千銀子, 就全拿了去, 可得大少爺(安驥)寫個字據.” 巴金《家》十九:“‘大少爺!’鳴鳳笑著在船頭叫起來. 眾人仰起頭望上面, 看見覺新把頭伸出來注意地聽他們談話, 便都不做聲了.”2.指好逸惡勞、奢侈揮霍的靑年男子. 張天翼《春風》:“金老師家里雖然‘一敗塗地’, 他可還有大少爺脾氣.”

[大中】《易·大有》:“《大有》, 柔得尊位大中, 而上下應之, 曰《大有》.” 王弼注:“處尊以柔, 居中以大.” 高亨注:“象大臣處於尊貴之位, 守大正之道.” 后以“大中”指無過與不及的中正之道. 《漢書·孔光傳》:“皇之不極, 是爲大中不立.” 唐柳宗元《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近世之言理道者衆矣, 率由大中而出者咸無焉.” 淸王夫之《誠明篇》:“君子之行藏刑賞, 因時變通而協於大中, 左宜右有, 皆理也, 所以在帝左右也.”

[大中人】指身材接近成人的少年. 《文汇報》1985.10.31:“‘大中人’衣服的尺寸規格與成人差不多, 加工時工藝程序與成人服裝基本相同, 但‘大中人’服裝屬於‘兒童類’, 價格標准較低, 企業盈利少, 因此一些工廠都不願加工.”

[大水】1.洪水;水災. 《管子·七臣七主》:“四者俱犯, 則陰陽不和, 風雨不時, 大水漂州流邑.”《禮記·月令》:“季秋行夏令, 則其國大水.” 孔穎達疏:“其國大水, 天災.”2.指大海或大河. 《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鴈來賓, 爵入大水爲蛤.” 鄭玄注:“大水, 海也.”《史記·大宛列傳》:“其人民乘象以戰. 其國臨大水焉.” 張守節正義:“大水, 河也.” 唐韓愈《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 涉大水之漫漫. 勤祖先之所貽兮, 勉汲汲於前脩之言.” 宋蘇舜欽《蜀士》詩:“放蛟入大水, 驅虎還深山.”

[大水沖了龍王廟】比喩自己人之間發生了誤會. 龍王在傳說中司雨水, 故云. 《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你瞧, ‘大水沖了龍王廟, 一家人不認得一家人’咧!”

[大內】1.漢代京城的國庫. 《史記·孝景本紀》:“以大內爲二千石, 置左右內官, 屬大內.”裴駰集解引韋昭曰:“大內, 京師府藏.”《漢書·嚴助傳》:“越人名爲蕃臣, 貢酎之奉, 不輸大內, 一卒之用不給上事.”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大內, 都內也, 國家寳藏也.”2.皇宮. 唐韓愈《論佛骨表》:“今聞陛下令群臣迎佛骨於鳳翔, 御樓以觀, 舁入大內.”《明史·輿服志四》:“洪武八年改建大內宮殿, 十年告成.”3.匈奴單於的內室. 《漢書·陳湯傳》:“單於下騎, 傳戰大內.”顏師古注:“大內, 單於之內室也.”

[大手】猶高手. 指工於文辭的名家. 唐僧鸞《贈李粲秀才》詩:“颯風驅雷暫不停, 始向場中稱大手.” 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曲·雜劇》:“北雜劇已爲金元大手擅勝場, 今人不復能措手. 曾見汪太函四作……都非當行.” 參見“大手筆”.

[大手大脚】形容花錢、用東西沒有節制. 《紅樓夢》第五一回:“成年家大手大脚的, 替太太不知背地裏賠墊了多少東西.” 趙樹理《地板》:“咱們這些家, 是大手大脚過慣了的.”

[大手筆】1.指朝廷詔令文書等重要文章. 后亦指傑出的文辭、書畫.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 既覺, 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 哀冊諡議, 皆珣所草.”《陳書·徐陵傳》:“世祖、高宗之世, 國家有大手筆, 皆陵草之.” 淸宣鼎《夜雨秋燈錄·迦陵配》:“<李太守>閒步殿上, 觀西天像, 突見墨荷, 驚爲八大再來人, 問誰之大手筆.”2.稱工於文辭有大成就的人. 唐白居易《馮宿除兵部郞中知制誥制》:“吾聞武德曁開元中, 顔師古、陳叔達、蘇頲稱大手筆.” 宋何薳《春渚紀聞·作文不憚屢改》:“雖大手筆, 不以一時筆快爲定而憚於屢改也.” 陳毅《湖海詩社開征引》:“若無大手筆, 誰堪創世紀?”3.手面闊綽的人. 《負曝閑談》第十五回:“金慕暾又是個大手筆, 整把銀子撒出來, 毫無吝色.”

[大毛】指長毛的皮裘, 如白狐皮或其他狐、貂、猞猁等貴重皮毛中毛長可御寒的直毛桶子. 《紅樓夢》第五一回:“太太就給了這件灰鼠的, 還有件銀鼠的. 說趕年下再給大毛的呢.” 淸兪樾《春在堂隨筆》卷十:“<二月>十七大雨雪, 著兩件大毛, 猶覺其寒.”

[大毛公】見“小毛公”. 

[大化】1.謂化育萬物. 《荀子·天論》:“列星隨旋, 日月遞炤, 四時代御, 陰陽大化.”2.謂人生的重要變化. 《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終, 大化有四:嬰孩也, 少壯也, 老耄也, 死亡也.”3.指生命. 晉陶潛《還舊居》詩:“常恐大化盡, 氣力不及衰.” 明唐寅《劉太仆墓志銘》:“大化奄忽, 投軌泉途.”4.指宇宙, 大自然. 三國魏曹植《九愁賦》:“嗟大化之移易, 悲性命之攸遭.” 晉陶潛《神釋》詩:“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 淸周亮工《歲暮遠爲客嘉平廿四日賦》:“昭昭大化內, 豈有私陽春.”5.廣遠深入的敎化. 《書·大誥》:“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 孔穎達疏:“故我大爲敎化, 勸誘我所友國君, 共伐叛逆.”《新唐書·陳子昂傳》:“陛下方興大化, 而太學久廢, 堂皇埃蕪, 《詩》《書》不聞, 明詔尙未及之, 愚臣所以私恨也.” 傅尃《擬城南讀書》詩:“樂靜可言仁, 大化浩穹宇.”6.佛敎語. 指佛的敎化. 《法華玄義》:“說敎之綱格, 大化之筌蹄.”

[大父】1.祖父. 《韓非子·五蠹》:“今人有五子不爲多, 子又有五子,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史記·留侯世家》:“留侯張良者, 其先韓人也. 大父開地, 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裴駰集解引應劭曰:“大父, 祖父.”《梁書·王茂傳》:“茂年數歲, 爲大父深所異.” 淸劉大櫆《阮君墓志銘》:“然吾父痛先大父之早卒, 大母之苦節.”2.外祖父.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冒頓在, 固爲子婿;死, 則外孫爲單於. 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

[大凶】1.大荒之年. 《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劄、大凶、大烖、大臣死, 凡國之大憂, 令弛縣.” 鄭玄注:“凶, 凶年也.” 賈公彦疏:“大凶, 則《曲禮》云‘歲凶, 年穀不登’是也.”《管子·八觀》:“其稼亡三之一者, 命曰小凶. 小凶三年而大凶.” 尹知章注:“比三年不熟, 故曰大凶也.”2.凶禍, 謂死滅. 《國語·越語下》:“天節不遠, 五年復反, 小凶則近, 大凶則遠.” 韋昭注:“大凶, 謂死滅.”

[大分】1.大體, 大致. 《荀子·榮辱》:“先義而後利者榮, 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 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 窮者常制於人, 是榮辱之大分也.” 楊倞注:“其中雖未必皆然, 然其大分如此矣.” 章炳麟《與人論文書》:“北方流勢, 本臃腫也, 削而礱之, 大分不出後漢.”2.大要.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故略表舉大分, 以通古今, 備溫故知新之義云.”3.名分;本分. 多用於君臣之間. 《新唐書·劉澭傳》:“始事朱滔, 常陳君臣大分, 裁抑其凶.” 明朱鼎《玉鏡台記·繫獄》:“事君的忠義先, 人臣大分敢有愆.”4.大限;壽數. 晉陶潛《與子儼等疏》:“親舊不遺, 每以藥石見救, 自恐大分將有限也.”《北史·魏收傳》:“死生大分, 含氣所同.”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二:“夫生死者, 人之大分, 如來尙所未免.”5.情分. 《文選·盧諶<答魏子悌>》:“傾蓋雖終朝, 大分邁疇昔.” 李善注:“李固《與賓卿書》:‘開廓大分, 綢繆恩信.’”6.大槪. 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英烈傳》第六回:“只說前面有一個人被人打死了, 那兇手逃走了. 太祖心下思量:‘大分是母舅做出這事了.’”《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這裏哨子每極多, 大分是我每有些家私, 假裝做劉安住來冒認的.”

[大公】1.謂以天下爲公. 漢劉向《說苑·至公》:“古有行大公者, 帝堯是也……得舜而傳之, 不私於其子孫也.”2.極其公正. 宋周煇《淸波別志》卷上:“徽宗嘗對輔臣語及元祐、紹聖事, 皆欲以大公至正之道, 扶偏救弊.” 淸顧炎武《酬李處士因篤》:“吾道貴大公, 片言折邪妄.” 鄒韜奮茅盾等《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深望領導抗戰之領袖與政府, 以大勇大公之心, 毅然決然, 當機立斷.”

[大公】即太公望(呂尙). 輔佐武王滅商有功, 封於齊. 《左傳·僖公四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 女實征之, 以夾輔周室!’” 劉文淇疏證:“太公, 謂呂尙也……梁履繩曰:‘始封之君, 子孫尊爲太公. 《齊世家》:文王得吾先君太公. 《田敬仲世家》亦稱田和爲太公, 是也.’”

[大公祖】明淸時士紳對府以上官員的尊稱. 王闓運《上巡撫惲侍郞書》:“治下士闓運, 謹奉記次山大公祖節下.”參閱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七·曾祖父母》.

[大公無私】1.公平正直, 不徇私情. 淸龔自珍《論私》:“朝大夫有受朋友之請謁, 翌晨, 訐其友於朝, 獲直聲者. 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謂大公無私也已.” 洪深《五奎橋》第一幕:“法律是大公無私的! 嘿! 呣! 什么叫大公無私的呢? 就是, 犯了哪一種罪, 一定有哪一種懲罰;一點沒有通融, 一點沒有客氣的.”2.現多指完全爲人民群眾利益著想, 毫無私心.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十:“趙玉林同志是咱元茂屯的好頭行人, 咱們要學習他大公無私、勇敢犧牲的精神.”

[大月】1.農曆稱三十天的月份. 《書·洪範》“一曰歲, 二曰月” 唐孔穎達疏:“從朔至晦, 大月三十日, 小月二十九日, 所以紀一月也.”今亦稱陽曆有三十一天的月份. 2.指農曆十月. 《呂氏春秋·任地》:“草諯大月.” 陳奇猷集釋:“高誘注:‘大月, 孟冬月也.’梁玉繩曰:‘孟冬稱大月者, 六陰俱升, 大陰之月也.’”

[大月氏】古族名. 月氏的一支. 漢文帝初年, 在匈奴壓迫下, 原遊牧於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 一部分遷至今伊犁河上遊流域, 稱大月氏. 文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左右, 遭烏孫攻擊, 又西遷大夏(今阿姆河上遊). 約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漢使張騫至其國. 分爲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都密五部翕侯. 公元一世紀中葉, 貴霜翕侯兼幷其他四部, 建立貴霜王國.

[大卞】亦作“大弁”. 

大法. 《書·顧命》:“臨君周邦, 率循大卞.” 孔傳:“率群臣循大法.” 孫星衍集解:“卞即弁省文.” 唐柳宗元《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太常命吏, 以能增秩. 相儀考禮, 大弁斯畢.”

[大文】1.宏大的文章, 偉大的作品. 《北史·薛道衡傳》:“涉歷經史, 有才思, 雖不爲大文, 所有詩詠, 大致淸遠.” 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世之尊崇愈者, 方以是篇爲巨製大文, 而授受誦習焉.”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故人若讀鄂謨(Homeros)以降大文, 則不徒近詩, 且自與人生會.”2.謂繁盛的文飾. 南朝梁簡文帝《七勵》:“溫麗瓊臺, 密華承寢;當戶之縠, 大文之錦.”

[大方】1.謂方正之極. 《老子》:“大方無隅, 大器晩成, 大音稀聲.” 唐權德輿《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與衛右丞隣舍因賦詩寄贈》:“大方本無隅, 盛德必有隣.”2.指大地. 《管子·內業》:“人能正靜……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 尹知章注:“大方, 地也.” 唐陳子昂《堂弟孜墓志銘》:“大圓蒼蒼, 大方茫茫.” 唐孟云卿《傷時》詩之一:“大方載群物, 生死有常倫.”3.大道, 常道. 《莊子·山木》:“不知義之所適, 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 乃蹈乎大方.”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其忠也盡致君之大方, 其言也達爲政之要道.” 宋曾鞏《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方圖講學, 知臣子之大方;庶得周旋, 奉君親之素敎.”4.謂識見廣博或有專長的人. 語出《莊子·秋水》. 明高啓《獨庵集序》:“故必兼師衆長, 隨事摹儗, 待其時至心融, 渾然自成, 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矣.”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二·閨秀畫》:“三百年中, 大方名筆, 可與頡頏者不過二三而已.” 魯迅《三閑集·無聲的中國》:“他們說年輕人作品幼稚, 貽笑大方.”5.基本的法則、方法. 《呂氏春秋·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 柔者欲力;息者欲勞, 勞者欲息;棘者欲肥, 肥者欲棘.” 宋曾鞏《虞部郞中戚公墓志銘》:“轉知撫州, 其治大方, 務除苛去煩.”6.猶大略, 大槪. 《墨子·非命上》:“天下之良書不可盡計數, 大方論數, 而五者是也.” 孫詒讓間詁:“大方, 即大較也. 五, 畢沅云:當爲‘三’之誤, 即上先王之憲之刑之誓是.”7.不俗氣;無拘束. 《紅樓夢》第十七回:“莫如直書古人‘曲徑通幽’這舊句在上, 倒也大方.”《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安公子不是不會說官話的人, 或者說相貌也還端正, 或者說舉止也還大方, 都沒什麽使不得.” 曹禺《雷雨》第一幕:“他舉動活潑, 說話很大方, 爽快, 却很有分寸.”8.對於財物不計較, 不吝嗇.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張俊民道:‘少爺爲人好極, 只是手太鬆些, 不管什麽人求著他, 大捧的銀與人用.’鮑廷璽道:‘便是門下從不曾見過像杜少爺這大方舉動的人.’” 趙樹理《地板》:“村里人倒很大方, 願意管我飯, 又願意給你三嫂借一部分糧.”9.中醫稱藥味較多或藥量較大的方劑.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七方》:“大方, <歧伯曰>君一臣二佐九, 制之大也. 君一臣三佐五, 制之中也. 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10.茶葉名. 原產於浙皖交界之老竹嶺, 產量甚少. 后安徽產的茶多用此名. 11.漢末黃巾起義軍的編制名. 《後漢書·皇甫嵩傳》:“<張角>遂置三十六方. 方猶將軍號也. 大方萬餘人, 小方六七千, 各立渠帥.”

[大方之家】謂見多識廣、明曉大道的人. 《莊子·秋水》:“今我覩子之難窮也,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宋歐陽修《送方希則序》:“是以君子輕去就、隨卷舒, 富貴不可誘, 故其氣浩然, 不見於喜慍. 能及是者, 達人之節而大方之家乎?”

[大方向】指運動的主流或政治方向.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的革命大方向始終沒有錯.” 沈毓珂《意志堅如鐵, 度量大似海》:“南昌起義向國民黨打響了第一槍, 大方向是正確的.”

[大火】1.星宿名. 即心宿. 《爾雅·釋天》:“大火謂之大辰.” 郭璞注:“大火, 心也, 在中最明, 故時候主焉.” 宋司馬光《八月五日夜省直》詩:“大火已西落, 溫風猶襲人.”《西遊記》第二二回:“光陰迅速, 歷夏經秋, 見了些寒蟬鳴敗柳, 大火向西流.”2.十二星次之一. 與十二辰相配爲卯, 與二十八宿相配爲氐、房、心三宿.

[大斗】1.酌酒的長柄勺. 《詩·大雅·行葦》:“酌以大斗, 以祈黃耇.” 毛傳:“大斗, 長三尺也.” 孔穎達疏:“長三尺, 謂其柄也……此蓋從大器挹之以樽, 用此勺耳.” 宋黃庭堅《次蘇子瞻和太白潯陽紫極宮感秋詩韻》:“我病二十年, 大斗久不覆.”2.容量較大的斗.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田釐子乞事齊景公爲大夫, 其收賦稅於民以小斗受之, 其稟予民以大斗, 行陰德於民, 而景公弗禁.”《漢書·貨殖傳》:“荅布皮革千石, 黍千大斗.”顏師古注:“大斗者, 異於量米粟之斗也. 今俗猶有大量.”《舊唐書·食貨志上》:“三升爲大升, 三斗爲大斗.”參閱淸顧炎武《日知錄·大斗大兩》.

[大戶】1.普遍淸查戶口. 《左傳·成公二年》:“乃大戶, 已責, 逮鰥, 救乏, 赦罪, 悉師.” 杜預注:“閱民戶口.”2.酒量大. 《敦煌變文集·葉淨能詩變文》:“帝又問:‘尊師飲戶大小?’淨能奏曰:‘此尊大戶, 直是飲流.’”3.指酒量大的人.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飲量》:“有黃懋昭廣文訓者, 可稱大戶.”4.指有財勢的人家.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這人沒錢時無些話, 纔的有便說誇, 打扮似大戶豪家.”《水滸傳》第二四回:“那淸河縣裏有一個大戶人家, 有個使女, 小名喚做潘金蓮.”茅盾《春蠶》一:“這時候, 老通寶家在東村莊上被人人所妒羨, 也正象‘陳老爺家’在鎮上是數一數二的大戶人家.”

[大心】1.志向大, 有抱負. 《荀子·不苟》:“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 小心則畏義而節.”2.謂傲慢自大. 《韓非子·亡徵》:“大心而無悔, 國亂而自多, 不料境內之資而易其隣敵者, 可亡也.”3.㚆姓.

[大尹】1.春秋、戰國時宋官名. 《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聽政, 因大尹以達.” 杜預注:“大尹, 近官有寵者. 六卿因之以自通達於君.”《戰國策·宋策》:“謂大尹曰:‘君日長矣, 自知政, 則公無事. 公不如令楚賀君之孝, 則君不奪太后之事矣, 則公常用宋矣.’”2.新莽時稱郡太守爲大尹. 《漢書·王莽傳中》:“改郡太守曰大尹.”《後漢書·劉盆子傳》:“赤眉遂寇東海, 與王莽沂平大尹戰, 敗, 死者數千人.”3.對府縣行政長官的稱呼. 唐韓愈《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銘》:“<董溪>選參軍京兆府法曹, 日伏階下, 與大尹爭是非. 大尹屢黜己見, 歲中奏爲司錄參軍.”《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大尹看了, 大怒道:‘帝輦之下, 有這般賊人!’”《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那蘇雲自小攻書, 學業淹貫, 二十四歲上, 一舉登科, 殿試二甲, 除授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大尹.”

[大予】樂名. 《後漢書·明帝紀》:“<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 改大樂爲大予樂.”《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大予》協樂, 上庠肆敎.” 劉良注:“《大予》, 樂名.”《宋書·臧質傳》:“自恣醜薄, 罔知涯涘, 干謁陳聞, 曾無紀極, 請樂窮《大予》之英, 求器盡官府之選.”

[大幻】指死亡. 宋洪邁《夷堅甲志·陸氏負約》:“忽大幻以長往, 慕何人而輒許.”

[大玉】華山出產的美玉. 《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孔穎達疏引鄭玄云:“大玉, 華山之球也.”

[大打出手】戲曲演武打時, 由劇中一個角色同幾個對手相互拋擲接踢武器, 稱爲打出手. 因以大打出手形容野蠻地打人逞凶或相互間的爭斗、毆打. 許滌新《周總理戰斗在重慶》:“國民黨反動派發現了這一情況, 氣急敗壞地大打出手, 警察、憲兵、便衣特務, 紛紛出動.”

[大打弄】謂放手行事. 明馮惟敏《僧尼共犯》第四折:“大打弄飲巨盃, 對人前喫狗脂.”

[大巧若拙】謂眞正靈巧的人, 不自炫耀, 外似笨拙. 《老子》:“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莊子·胠篋》:“毀絶鉤繩而棄規矩, 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故曰‘大巧若拙’.” 馬南邨《燕山夜話·藝術的魅力》:“眞正的大畫家, 却是大巧若拙, 獨創新面貌.”

[大正】1.中正. 《易·大畜》:“其德剛上而尙賢, 能止健, 大正也.”《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公恢崇德度, 深秉大正, 不憚屈身委質, 以愛民全國爲貴.” 明高啓《送張進士會試》詩:“坐令王綱復大正, 乾樞共仰天中旋.”2.官名. 《書·冏命》:“今予命汝作大正, 正於群僕侍御之臣.” 蔡沈集傳:“大正, 太僕正也.”《逸周書·嘗麥》:“是月, 王命大正正刑書.” 朱右曾校釋:“大正, 蓋司寇也.”3.太白星的別名. 《史記·天官書》“察日行以處位太白” 張守節正義引《天官占》:“太白者……一名大正.”

[大正】用兵征伐. 《書·武成》:“惟有道, 曾孫周王發, 將有大正於商.” 孔傳:“大正, 以兵征之也.”

[大功】1.大功業, 大功勞. 《書·大誥》:“敷前人受命, 茲不忘大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 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唐韓愈《論捕賊行賞表》:“自古以來, 未有不信其言而能有大功者, 亦未有不費少財而能收大利者也.” 周恩來《在延安各界舉行的“雙十二” 紀念會上的講演》:“我們要求立即釋放張楊兩將軍, 他們是有大功於抗戰事業的.”2.獎勵用語. 如:記大功一次. 3.喪服五服之一, 服期九月. 其服用熟麻布做成, 較齊衰稍細, 較小功爲粗, 故稱大功. 舊時堂兄弟、未婚的堂姉妹、已婚的姑、姉妹、侄女及眾孫、眾子婦、侄婦等之喪, 都服大功. 已婚女爲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姉妹、侄女等服喪, 也服大功. 參閱《儀禮·喪服》、《淸通典·禮服制》.

[大功告成】語本《漢書·王莽傳上》:“十萬衆幷集, 平作二旬, 大功畢成.”指巨大的工程或重要的任務宣告完成. 淸梅曾亮《總兵劉公淸家傳》:“八年大功告成, 入覲賜詩, 取民所呼靑天者以爲句.” 章炳麟《駁革命駁議》:“及大功告成, 天下已定, 而後實行其共和主義之政策.” 申躍中《脊骨》五:“姓金的見大功告成, 便招呼桂蘭子端花卷、米飯和雞蛋湯.”

[大去】1.謂一去不返. 《春秋·莊公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杜預注:“大去者, 不反之辭.” 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俄而帝隋大去, 皇家小往.”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雖以匈奴言之, 彼既大去華夏, 永滯不毛……一切自異於域內, 猶得謂之同種也耶?”2.用爲死亡的婉詞. 朱自淸《背影》:“我身體平安, 惟膀子疼痛利害, 舉箸提筆, 諸多不便, 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大世界】上海市的著名遊樂場. 1917年創辦. 內設許多小型劇場, 分演各種戲劇、曲藝、雜技、電影及進行其他遊藝活動. 解放前受流氓惡霸把持, 藏垢納汙. 解放后經過改造, 成爲綜合性的遊樂場所.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剪報一斑>拾遺附文》:“今年上海發生了馬振華投江一事, 則大世界小世界都有《馬振華》文明戲了.”

[大古】1.特別. 元關漢卿《玉鏡台》第四折:“我從小裏文章不大古, 年老也還有甚詞賦?”2.猶大槪, 大約. 元白樸《梧桐雨》第三折:“更問甚陛下, 大古是知重俺帝王家.”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三折:“你大古是送千里寒衣女孟姜, 可敎我忙也那不忙, 穿不的你那好衣裳.”3.總之. 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三折:“大古是家富小兒嬌, 我則愁醃日月沒柴沒米怎生熬.” 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一折:“可知大古是人伴賢良智轉高.” 明湯顯祖《牡丹亭·詰病》:“大古是煙花惹事, 鶯燕成招, 雲月知情.”

[大古】太古. 《儀禮·士冠禮》:“始冠緇布之冠也, 大古冠布, 齊則緇之.” 鄭玄注:“大古, 指唐虞以上.”《荀子·非十二子》:“群天下之英傑而告之以大古, 敎之以至順.” 唐李白《明堂賦》:“觀夫明堂之宏壯也, 則突兀曈曨, 乍明乍蒙, 若大古元氣之結空.”

[大古里】見“大古裏”. 

[大古來】見“大古裏”. 

[大古裏】亦作“大古里”. 亦作“大古來”.

1.大槪, 大約. 元無名氏《度柳翠》第一折:“你這般答禪語呵, 你大古裏是淡雲長老.”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大古來前生注定, 誰許你今世貪饕.” 明賈仲名《金安壽》第三折:“大古裏你吃了風藥來也.”2.總之, 總是. 元楊暹《劉行首》第二折:“你向尊前席上逞妖嬈, 粧圈套, 大古裏色是殺人刀.” 元秦簡夫《剪發待賓》第二折:“你道是兒怕娘嚴……大古里子孝父慈.”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四折:“俺把心中事明訴說, 您把詩中句細披閱, 大古來有甚費週折, 多喒是您勾魂帖.” 淸洪昇《長生殿·彈詞》:“唱不盡興亡夢幻, 彈不盡悲傷感歎, 大古里淒涼, 滿眼對江山.”

[大本】根本, 事物的基礎. 《荀子·強國》:“故爲人上者, 必將愼禮義務忠信然後可, 此君人者之大本也.”《漢書·孔光傳》:“平刑罰, 薄賦斂, 恩澤加於百姓, 誠爲政之大本.”《新唐書·裴耀卿傳》:“且國家大本在京師, 但秦地狹, 水旱易匱.” 淸方正瑗《述母訓》詩:“大本貴先立, 淸風領諸侯.”

[大本曲】白族的曲藝. 已有數百年曆史. 流行於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有南腔和北腔之分. 一人演唱, 一人彈三弦伴奏. 以白語爲主, 也有用漢語的. 唱詞格式大都是四句一組, 前三句爲七字句, 第四句爲五字句. 后又在其基礎上發展出“吹吹腔”, 除有民間樂舞的特點外, 還吸取了漢族戲劇的優點, 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

[大本頭】方言. 貴重的東西. 李準《不能走那條路》一:“有兩家中農雖然能買得起, 但也常常說自己窮, 打量他們也不敢動這大本頭.”

[大本營】1.戰時軍隊的統帥部. 瞿秋白《亂彈·老虎皮》:“他們幾十次的沖鋒, 要沖到租界上去消滅日本軍隊的大本營.” 陳其通《萬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場:“打好這一仗, 是把抗日的大本營設在陝甘寧根據地的奠基禮.”2.泛指某種活動的策源地. 毛澤東《上海太原失陷以後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右翼集團是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 這是民族投降主義的大本營.”

[大劄】1.瘟疫. 《周禮·天官·膳夫》:“大喪則不舉, 大荒則大舉, 大劄則不舉.” 鄭玄注:“大劄, 疫癘也.”2.尊稱別人來信. 魯迅《書信集·致陶亢德》:“大劄與《人間世》兩本, 頃同時拜領.”

[大丙】傳說仙人名.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 乘雲車, 入雲蜺, 遊微霧, 騖怳忽……末世之御雖有輕車良馬, 勁策利鍛, 不能與之爭先.” 高誘注:“夷或作遲, 丙或作白. 皆古之得道能御陰陽者也.” 漢張衡《東京賦》:“大丙弭節, 風后陪乘.”

[大石調】商調樂律名. 本作大食調. 唐天寶十三載, 大樂署改諸樂名, 太簇商時號大食調. 宋樂與古樂差二律, 故俗呼黃鍾商爲大石調, 大呂商爲高大石調, 太簇商爲中管高大石調. 燕樂二十八調, 用聲各別. 大石調用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九聲;高大石調用下五、下凡、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九聲. 見宋王溥《唐會要·諸樂》、宋沈括《夢溪補筆談·樂律》.

[大布】1.古指麻制粗布. 《左傳·閔公二年》:“衛文公大布之衣, 大帛之冠.” 杜預注:“大布, 粗布.” 晉陶潛《雜詩》之八:“御冬足大布, 粗絺以應陽.”2.指寬幅的棉制土布.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又往下看去, 見是孔陵蓍草, 尼山石硯……其餘便是山東棉綢、大布.”3.古代貨幣名. 王莽所鑄的十布之一. 《漢書·食貨志下》:“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

[大平】太平. 謂時世安寧和平. 《詩·周頌·維天之命序》:“維天之命, 大平告文王也.”《莊子·天道》:“以此事上, 以此畜下, 以此治物, 以此修身, 知謀不用, 必歸其天, 此之謂大平, 治之至也.”

[大卡】物理學名詞. 熱量的實用單位, 是一卡的一千倍. 也稱千卡.

[大北】大敗. 《國語·吳語》:“越王乃令其中軍銜枚潛涉, 不鼓不譟以襲攻之, 吳師大北.” 韋昭注:“軍敗奔走曰北.”

[大北勝】指牡丹. 五代時南漢爲夸嶺海之強, 每接北使, 輒名其地所產茉莉爲“小南強”. 后其國主劉鋹降宋, 見洛陽牡丹, 大爲駭歎, 人戲謂之曰:此名“大北勝”. 見宋陶穀《淸異錄·花》.

[大甲】1.長而大的鎧甲. 《國語·晉語八》:“昔吾先君唐叔射兕於徒林, 殪, 以爲大甲, 以封於晉.” 韋昭注:“甲, 鎧也.”《漢書·刑法志》“衣三屬之甲”顏師古注引漢服虔曰:“作大甲三屬, 竟人身也.”2.指甲士. 《韓非子·說林下》:“夫越破吳, 豪士死, 銳卒盡, 大甲傷.”

[大田】1.沃土. 《詩·小雅·大田》:“大田多稼. 既種既戒, 既備乃事.” 鄭玄箋:“大田, 謂地肥美可墾耕, 多爲稼, 可以授民者也.” 唐白居易《許昌縣令新廳壁記》:“兵殘其民, 火焚其邑;大田生荊棘, 官舍爲煨燼.”2.指大面積種植作物的田地.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十:“大田還沒有開鐮, 人們都呆在家里打雜.”3.古官名. 田官之長. 《淮南子·齊俗訓》:“故堯之治天下也, 舜爲司徒, 契爲司馬, 禹爲司空, 后稷爲大田, 奚仲爲工師.”4.天子諸侯借四時田獵以檢閱師旅的活動. 《周禮·春官·大宗伯》:“大田之禮, 簡衆也.” 鄭玄注:“古者因田習兵, 閱其車徒之數.”

[大田作物】指在大片田地上種植的作物, 如小麥、水稻、高粱、玉米、棉花、牧草等.

[大史】官名. 殷代天官六大之一. 主管祭祀、曆數、法典等. 周代大體相同. 《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 先六大, 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 典司六典.” 鄭玄注:“此蓋殷時制也.”《周禮·春官·大史》:“大史, 掌建邦之六典.”

[大兄】1.長兄. 《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從上入苑獵, 與上同輦, 常謂上‘大兄’.”《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三·孤兒行》:“大兄言辦飯, 大嫂言視馬.”2.對朋輩的敬稱.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曹公遣徐晃救曹仁”裴松之注引晉王隱《蜀記》:“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 賞金千斤.’羽驚怖, 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遂拜蒙母, 結友而別”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士別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今論, 何一稱穰侯乎.”3.古代高麗職官名. 《周書·異域傳上·高麗》:“大官有大對盧, 次有太大兄、大兄……仙人幷褥薩凡十三等, 分掌內外事焉.”

[大兄弟】稱謂. 北方婦女用以稱年歲小於自己的男子.

[大叫喚】1.佛敎語. 八大地獄之一. 《大智度論》卷十六:“第四、第五名叫喚、大叫喚.”《法苑珠林》卷十一:“五名大呼, 亦名大叫喚地獄, 四山火起, 欲逃無路, 故名大叫喚地獄.”2.指大叫喚地獄中受苦的鬼魂. 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我眼前總充塞著重疊的黑云, 其中有故鬼, 新鬼, 遊魂, 牛首阿旁, 畜生, 化生, 大叫喚, 無叫喚, 使我不堪聞見.”

[大四八】見“大廝把”. 

[大四至】猶大廝八.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折:“怎當那廝大四至鋪排, 小夫人名稱.”

[大生】方言. 一般指老年人逢十的生日. 如六十壽辰、七十壽辰等. 沙汀《范老老師》:“自從去年做過七十歲的大生以后, 老老師的精神, 便不大濟事了.”

[大失所望】原來的希望完全落空. 語本《史記·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舊五代史·漢書·李守貞傳》:“守貞以諸軍多曾隸於麾下, 自謂素得軍情, 坐俟叩城迎己, 及軍士詬噪, 大失所望.”《警世通言·樂小舍拼生覓偶》:“樂和大失所望.”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三:“<陸氏>以爲狀元皆美少年, 欣然願嫁. 結婚之夕, 於燭下見先生年貌, 大失所望.” 葉聖陶《城中·晨》:“群眾大失所望, 圈子便松開了些.”

[大仗】即黃麾大仗. 古代殿庭最隆重的儀仗. 用於正旦、冬至等大朝會. 參閱《文獻通考·王禮十三》、《續文獻通考·王禮》十及十一.

[大仙】1.尊稱仙人. 民間稱“狐仙”爲大仙;亦以稱其它動物成“精”者. 唐胡曾《早發潛水驛謁郞中員外》詩:“已是大仙憐後進, 不應來向武陵迷.”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幽怪一·狐仙談曆代麗人》:“孝廉問:‘大仙初學道時, 所慕效者何人? 今之狀貌, 乃何人也?’”老舍《駱駝祥子》十九:“蝦蟆大仙說話老聲老氣的, 而且有些結巴.”2.指佛. 唐王維《荐福寺光師房花藥詩序》:“漆園傲吏, 著書以稊稗爲言;蓮座大仙, 說法開《藥草》之品.” 趙殿成箋注:“《釋氏要覽》:‘古譯經有稱佛名大仙者. 此與天仙不同. 《般若燈論》云, 聲聞菩薩等亦名仙, 佛於中最尊上故, 已登一切波羅密多功德善根彼岸, 故名大仙.’”

[大白】1.謂白色旗. 《周禮·春官·巾車》:“建大白, 以即戎, 以封四衛.” 鄭玄注:“大白, 殷之旗.”《禮記·明堂位》:“殷之大白, 周之大赤.” 孔穎達疏:“殷之大白, 謂白色旗.”2.古白布冠. 《禮記·雜記上》“大白冠” 唐孔穎達疏:“大白者, 古之白布冠也.”3.大酒杯. 漢劉向《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 使公乘不仁爲觴政, 曰:‘飲不釂者, 浮以大白.’” 宋司馬光《昔別贈宋㚆古張景淳》詩:“須窮今日懽, 快意浮大白.” 歐陽予倩《漁夫恨》第四場:“好極了, 好極了, 可以浮一大白!”4.大船名.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九引《莊子》:“以木爲舟, 則稱衛舟大白.”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九引司馬彪注:“大白, 亦船名也.”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溝澮之流, 不能運大白之艘;升合之器, 不能容千鍾之物.”5.方言. 粉刷牆壁用的白堊. 6.最白者. 《老子》:“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河上公注:“大潔白之人, 若汙辱不自彰顯.” 唐王維《爲相國王公紫芝木瓜贊》:“重玄之旨, 達而有餘奧;大白之明, 漫而不及理.”7.完全顯露, 徹底明白. 明方孝孺《宋氏爲善堂記》:“潛休隱德見稱於聖主, 而大白於四方.” 胡適《五十年來之世界哲學》四:“這一場大戰的結果, --證據戰勝了傳說, --遂使科學方法的精神大白於世界.”

[大白天】大白日.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八回:“你們眞幹的好事! 大白天的把個房門關上, 好看呢!”沙汀《記賀龍》十五:“因爲自從進到冀中以后, 我們便很少有大白天走路的機會了.”

[大白日】白天. 大, 表示強調. 《金甁梅詞話》第七二回:“怎的這等生分, 大白日裏借不出箇乾燈盞來.”《紅樓夢》第七八回:“麝月道:‘大白日裏, 還怕甚麽? 還怕丟了你不成?’”

[大白羽】裝有白羽毛的長箭.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單雄信>嘗與秦王卒相遇, 秦王以大白羽射中刃, 火出.”

[大白菜】1.即白菜. 二年生草本植物, 葉子大, 花淡黃色. 有些地方又叫菘菜. 2.指鹽醃白菜.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大白菜》:“大白菜者, 乃鹽醃白菜也. 凡送粥之家, 必以此爲副. 菜之美惡, 可卜其家之盛衰.”

[大令】1.國家的重要法令. 《國語·晉語八》:“國有大令, 何故犯之?”2.指皇帝的詔令. 《漢書·翼奉傳》:“其後連月久陰, 雖有大令, 猶不能復, 陰氣盛矣.”顏師古注:“太令謂虛倉廩、開府庫之屬也.”3.古時縣官多稱令, 后以大令爲對縣官的敬稱. 淸沈濤《瑟榭叢談》卷下:“錢塘蔡莘腴大令任由庶常改官畿輔, 三黜屢空, 困躓不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前任的本縣姓伍……那位伍大令初到任時, 便發誓每事必躬必親, 絶不假手書吏家丁.”4.指晉王獻之. 《晉書·王瑉傳》:“<王瑉>代王獻之爲長兼中書令. 二人素齊名, 世謂獻之爲‘大令’, 瑉爲‘小令’.”5.猶言令箭. 《冷眼觀》第二一回:“吳元愷鎮軍親身去逮捕的, 連大令都沒來得及上院請.”

[大用】1.重要的用度. 《周禮·天官·內府》:“掌受九賦九貢九功之貨賄, 良兵良器, 以待邦之大用.” 鄭玄注:“大用, 朝覲之頒賜.”2.指最有用的東西. 漢晁錯《論貴粟疏》:“粟者, 王者之大用, 政之本務.”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農, 天下之大業也, 鐵器, 民之大用也.”3.重用, 委以重任. 《史記·孔子世家》:“冄求將行, 孔子曰:‘魯人召求, 非小用之, 將大用之也.’”《三國志·蜀志·馬謖傳》:“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 不可大用, 君其察之!’”4.特指拜相. 《舊唐書·李德裕傳》:“裴度薦以爲相, 而吏部侍郞李宗閔有中人之助, 是月拜平章事, 懼德裕大用.”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四宰相報恩》:“餘姚人楊大章, 潦倒宦途久矣. 其受業門人呂文安, 童子時受其恩, 及大用, 引至刑部侍郞.”

[大氐】大抵;大都. 《史記·秦始皇本紀》:“自關以東, 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 諸侯咸率其衆西鄕.”《漢書·食貨志下》:“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矣.”顏師古注:“氐, 讀曰抵. 抵, 歸也. 大歸猶言大凡也.” 宋洪皓《松漠紀聞》卷上:“婦人皆悍妬, 大氐與他姓相結爲十姉妹.”《明史·楊鎬傳》:“鎬未至, 先奏陳十事……大氐皆苟且之事.” 章炳麟《五無論》:“及設議院, 而選充議士者, 大氐出於豪家, 名爲人民代表, 其實依附政黨.”

[大冬】隆冬. 《漢書·董仲舒傳》:“是故陽常居大夏, 而以生育養長爲事;陰常居大冬, 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時方大冬, 牆壁瓦石之間, 有蟲所蟄, 不可傷其生.” 宋范成大《光相寺》詩:“峰頂四時如大冬, 芳花芳草春自融.”

[大包】1.指宇宙. 唐韓愈《苦寒》詩:“芒碭大包內, 生類恐盡殲.” 錢仲聯集釋引方崧卿曰:“大包, 以宇宙言也.”2.突起的大疙瘩. 左隣《金鈴段》:“他早晩要把釘子碰, 碰個大包就不輕!”3.食品名. 比較大的包子. 有餡, 用發面做皮, 包成后蒸熟.

[大包大攬】方言. 把事情全部包攬過來. 亦表示有把握, 負得起責任. 王文《樊家窯的石雷陣》:“樊指導員拍拍我的肩, 大包大攬地說:‘你就放心吧, 保險不會出錯.’”

[大包單】方言. 指喜歡攬事的人. 趙樹理《三里灣》六:“金生是個大包單, 專門在村里包攬些多余的事--象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呀, 開水渠呀.”

[大主】即太主. 皇帝姑母的稱號. 《史記·孝武本紀》:“自大主將相以下, 皆置酒其家, 獻遺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武帝姑也.”

[大主考】明淸科舉制度, 主持各省(包括京城)鄕試的正主試官稱大主考. 《儒林外史》第二回:“弟也曾把這話回稟過大主考座師, 座師就道弟該有鼎元之分.” 參見“主考”.

[大主敎】希腊文ArchEpiscopos的意譯. 基督敎神職人員的一種頭銜. 在天主敎會中, 指駐節大城市而管轄敎省的主敎, 總管和監督敎省范圍內的各個敎區. 在東正敎會內, 一般指牧首所管轄的主敎, 多主管一個大敎區. 新敎有些敎會如聖公會等也設有此職銜, 如坎特伯雷大主敎.

[大市】1.古指午后設立的集市. 因到市的人多, 故稱. 《周禮·地官·司市》:“大市日昃而市, 百族爲主;朝市朝時而市, 商賈爲主;夕市夕時而市, 販夫販婦爲主.” 賈公彦疏:“向市人多, 而稱大市.”2.泛稱大的集市. 《荀子·非相》:“俄則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 莫不呼天啼哭, 苦傷其今而後悔其始.”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法云寺》:“出西陽門外四里御道南, 有洛陽大市, 周迴八里.”3.大交易. 《周禮·地官·質人》:“凡賣儥者質劑焉, 大市以質, 小市以劑.” 鄭玄注:“大市, 人民馬牛之屬, 用長券. 小市, 兵器珍異之物, 用短券.” 孫詒讓正義:“謂人畜等物重賈貴, 則用長券之質;器用等物輕賈賤, 則用短券之劑.”

[大立菊】一種經特殊培育和藝術加工而成的獨本大型菊花. 其花可從數百朵至三千多朵, 紮圈直徑可達三米多. 植株造型有平面形、扁饅頭形、球形和方形等等. 爲我國園藝技術的光輝結晶. 大立菊的培育分扡插和嫁接兩種:扡插法是將扡插菊株多次摘心, 幷加以人工綁紮造型;嫁接法是將菊芽嫁接在砧木(如黃花蒿)上, 再綁紮造型. 嫁接培育法不但可使大立菊花多, 紮圈直徑大, 而且可使花色更加豊富, 是現代培育大立菊的重要方法.

[大半】1.過半數;大部分. 《史記·淮陰侯列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 宋蘇軾《乞賑濟浙西七州狀》:“熙寧中饑疫人死大半, 至今城中寂寥.”《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但我雖不曾中那進士, 却也敎育了無數英才, 看去將來大半都要靑雲直上.” 巴金《春》五:“這折戲里唱詞不多, 大半是對話.”2.表示較大的可能性. 魯迅《且介亭雜文·阿金》:“自然, 這是大半爲了我的膽子小, 看得自己的性命太値錢.”老舍《二馬》第四段二:“英國的強盛, 大半是因爲英國人不呐喊, 而是低著頭死干.”

[大半拉】口語. 大半;大部分.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一個曲兒你聽了大半拉咧, 不聽咧?”

[大司】猶言大事. 《左傳·昭公元年》:“男女辨姓, 禮之大司也.”《晉書·紀瞻傳》:“在昔哲王象事備物, 明堂所以崇上帝, 淸廟所以寧祖考, 辟雍所以班禮敎, 太學所以講藝文, 此蓋有國之盛典, 爲邦之大司.”

[大司成】1.周官名. 司徒屬官. 《禮記·文王世子》:“大司成論說在東序.” 鄭玄注:“父師司成即大司成, 司徒之屬, 師氏也. 師氏掌以美詔王、敎國子以三德三行及國中失之事也.”2.唐國子監祭酒, 掌儒學訓導之政, 相當於西漢的博士仆射、東漢的博士祭酒. 高宗龍朔二年改國子監爲司成館, 祭酒爲大司成, 咸亨元年㚆舊. 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三》.

[大司空】官名. 春秋晉有大司空, 主司土木. 漢成帝時, 改御史大夫爲大司空, 哀帝時曾㚆舊稱, 后再改爲大司空, 與大司徒、大司馬幷稱三公, 成爲共同負責最高國務的長官. 東漢以后但稱司空. 明淸用作工部尙書的別稱. 明李攀龍《上朱大司空》詩:“河堤使者大司空, 兼領中丞節制同.”

[大司馬】官名. 《周禮·夏官》有大司馬, 掌邦政. 漢承秦制, 置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 西漢一朝, 常以授掌權的外戚, 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 也有不兼將軍號的. 東漢初爲三公之一, 旋改太尉, 末年又別置大司馬. 魏晉爲上公之一, 位在三公之上. 南北朝或置或不置, 陳但爲贈官. 明淸用作兵部尙書的別稱.

[大司徒】官名. 周官有大司徒, 掌國家之土地與人民. 漢哀帝時罷丞相之職, 置大司徒, 與大司馬、大司空, 幷稱三公. 東漢時稱司徒.

[大司務】廚師. 茅盾《“一個眞正的中國人”》:“每天大司務買菜以前要來向她請示, 買來以后又要請她過目.”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五:“大司務進來, 把炕桌擺在南炕上, 又一起一起地把醬碟、醋甁、酒樽、勺子和筷子, 安放在桌上, 又搬來四個冷菜的瓷盤.”

[大司農】官名. 秦置治粟內史, 漢景帝時改稱大農令,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 掌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的財政收支, 爲九卿之一. 北齊時稱司農寺卿, 隋唐以后所置略同. 元置大司農司, 掌農桑、水利、學校、救荒等事. 明初置司農司, 不久即廢, 其職掌幷入戶部. 習慣用作戶部尙書的別稱.

[大司樂】《周禮》官名. 又稱大樂正. 爲樂官之長, 以樂舞敎國子. 《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 以治建國之學政, 而合國之子弟焉.”

[大疋】即《大雅》. 疋, 同“雅”. 王闓運《御夷論》:“其《大疋》曰:‘鋪敦淮濆, 仍執醜虜.’言就而繫纍之也.” 章炳麟《小疋大疋說》上:“此則王者之跡, 謂之《小疋》、《大疋》, 故訓敫如也.”

[大出手】謂大量施舍錢財. 《古今小說·閑云庵阮三償冤債》:“多蒙陳太尉家奶奶布施, 完了觀音聖像……後來那兩尊, 還要他大出手哩.”

[大出血】由動脈破裂或內髒損傷等引起的大量出血的現象. 如:他手術后大出血, 現在很危險.

[大出進】指較大的收支事項.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八回:“做州縣官的, 只能把大出進的地方防閑住了;那小節目不能處處留心, 只得由他去的了.”

[大出喪】舊指儀式盛大的出殯.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咦! 那個不知道金姨太太死了, 明天大出喪.” 田漢《梅雨》:“碰上了一家人家大出喪, 馬車、汽車差不多擺了半里多遠.”

[大奶奶】1.舊時仆役稱主人的正妻. 《水滸傳》第一○三回:“管營相公和大奶奶廝鬧, 在後面小奶奶房裏去了. 大奶奶却是利害得緊, 誰敢與你傳話, 惹是招非?”2.稱大少爺的正妻. 《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你們攙起大奶奶來;吉祥話兒留著磕雙頭的時候再多說兩句罷.”《單口相聲傳統作品選·化蜡扡兒》:“大奶奶要吃干飯, 二奶奶就吃花卷兒, 三奶奶要吃餛飩, 這可怎么弄!”

[大奴】身材高大的奴仆. 《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過弘農, 使大奴善以衣車載女子.”顏師古注:“凡言大奴者, 謂奴之尤長大也.” 唐杜甫《天育驃騎歌》:“遂令大奴守天育, 別養驥子憐神俊.”

[大弁】見“大卞”. 

[大母】1.祖母. 《墨子·節葬下》:“其大父死, 負其大母而棄之, 曰鬼妻不可與居處.”《漢書·濟川王劉明傳》:“李太后, 親平王之大母也.”顏師古注:“大母, 祖母也. 共王即李太后所生, 故云親祖母也.” 淸劉大櫆《原君墓志銘》:“然吾父痛先大父之早卒, 大母之苦節, 而身卑賤, 無以彰其名於後世, 未嘗不欷歔垂涕也.”2.宋人亦以稱太后. 宋周密《齊東野語·御宴煙火》:“穆陵初年, 嘗於上元日淸燕殿排當, 恭請恭聖太后, 既而燒火煙於庭. 有所謂地老鼠者, 徑至大母聖座下, 大母爲之驚惶, 拂衣徑起.”3.舊時庶子稱父親的嫡配.

[大母指】見“大拇指”. 

[大邦】1.大國. 《書·武成》:“大邦畏其力, 小邦懷其德.” 孔傳:“言天下諸侯, 大者畏威, 小者懷德.”《詩·小雅·采芑》:“蠢爾蠻荊, 大邦爲讎.” 鄭玄箋:“大邦, 列國之大也.”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康拉德>領其從者, 建大邦於海上.”2.大的州郡. 漢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豈有身帶三綬, 職典大邦, 而不顧恩義, 生心外叛者乎!” 唐韓愈《河南府同官記》:“於時河東公爲左僕射宰相, 出藩大邦, 開府漢南.”3.大的都會. 《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南京是個大邦, 你的才情到那裏去, 或者還遇著個知己, 做出些事業來.”

[大刑】1.重刑. 多指死刑. 《周禮·地官·司市》:“市刑:小刑憲罰, 中刑徇罰, 大刑撲罰.”《左傳·昭公二年》:“有死罪三, 何以堪之? 不速死, 大刑將至.”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及元和擒劉闢、李錡、吳元濟, 行大刑者, 皆十一月朔, 豈偶然耳.”2.施重刑用的刑具. 《三俠五義》第五回:“包公一時動怒, 請了大刑, 用夾棍套了兩腿, 問時仍然不招.”3.大型. 型, 鑄造器物的模型.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乃因天之精神, 悉其伎巧, 造大刑三, 小刑二:一曰湛盧, 二曰純鉤, 三曰勝邪, 四曰魚腸, 五曰巨闕.”

[大戎】1.用以沖鋒陷陣的兵車, 即元戎. 2.唐代兵部尙書的別稱. 見宋洪邁《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3.古族名. 春秋時分布在晉國境內, 當今山西太原附近. 一說是周的同姓子孫.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晉獻公……又娶二女於戎, 大戎狐姬生重耳, 小戎子生夷吾.” 杜預注:“大戎, 唐叔子孫別在戎狄者.”

[大圭】佩玉, 作丁字形, 用途如笏, 插在腰帶間以記事備忘. 《周禮·春官·典瑞》:“玉晉大圭, 執鎮圭, 繅藉五采五就, 以朝日.”《周禮·考工記·玉人》:“大圭長三尺, 杼上終葵首, 天子服之.” 鄭玄注:“王所搢大圭也, 或謂之珽.” 孫詒讓正義引戴震云:“大圭, 笏也. 天子玉笏, 其首六寸, 謂之珽.”

[大吉】大吉利. 《易·家人》:“富家, 大吉.”《荀子·議兵》:“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 愼終如始, 終始如一, 夫是之謂大吉.”《後漢書·皇甫嵩傳》:“訛言‘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茅盾《子夜》七:“也罷, 這是開市大吉! 將來我們再干!”

[大考】1.淸制翰林、詹事的升職考試. 凡詹事府少詹事以下, 翰林院侍讀學士以下, 每十年左右, 臨時宣布召集考試. 考試結果分四等, 分別予以超擢、升階、罰俸、降調、休致、革職.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緊接著又有了大考的旨意. 這大考是京城有口號的, 叫做:‘金頂朝珠褂紫貂, 群仙終日任逍遙;忽傳大考魂皆落, 告退神仙也不饒.’”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七:“<法式善>祭酒雄文邃學, 淸班二十載未嘗一與文衡, 兩應大考俱左遷.”參閱《淸續文獻通考·選舉八》. 2.指科舉考試中的鄕試. 《官場現形記》第一回:“且說是年正値‘大比之年’, 那姓趙的, 便送孫子去趕大考……仔細一打聽, 都說趙相公考中了舉人了.”3.學校中學期終了的考試. 巴金《家》二九:“他們回到家里, 覺民開始溫習功課, 准備大考.”4.稱已故的祖父. 宋曾鞏《江都縣主簿王君夫人曾氏墓志》:“曾大考, 尙書水部員外郞, 諱仁旺;大考, 右諫議大夫, 諱致堯;先君, 太常博士, 諱易占.” 宋王安石《尙書度支郞中葛公墓志銘》:“貫, 曾大考也;遇, 大考也;旺, 累贈都官郞中, 考也.”

[大老】1.德高望重的老人. 《孟子·離婁上》:“二老者, 天下之大老也.”二老指伯夷、太公. 2.指在某一方面負有盛譽的人. 林紓《<撒克遜劫後英雄略>序》:“西國文章大老, 在法吾知仲馬父子, 在英吾知司各德、哈葛德兩先生.”3.稱資深望重的大官. 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乙卯闖宮》:“此皆比時大老及兩衙門無學無識, 以致張皇如此.”《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莊徵君悄悄寫了十幾封書子, 打發人進京去遍託朝裏大老.” 鄒韜奮《政府廣播革命種子》:“貴人大老們深居簡出, 民間已經普遍的憤懣痛恨也許無從知道.”4.稱父.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八:“江州村民呼父曰大老.”5.指排行居長的, 猶言老大. 《儒林外史》第五回:“他家大老那宗筆下, 怎得會補起廩來的.”6.元初湖廣、江西農民起義軍對其領袖的稱呼. 《元史·世祖紀十三》:“<至元二十七年二月>江西賊華大老、黃大老等掠樂昌諸郡.”《元史·世祖紀十三》:“<三月>癸亥, 建昌賊丘元等稱大老, 集衆千餘人掠南豊諸郡.”7.方言. 稱地主、財主. 《中國民間故事選·女中英雄周秀英》:“這時, 隣近村子除了小孩, 男男女女都參加了義兵, 只有幾戶大老人家, 他們不肯參加, 只肯出點米做糧草.”

[大老子】1.老年男子的自稱. 晉干寶《搜神記》卷五:“大老子業已許卿, 當復相欺耶!”2.謹厚老人. 《宋書·沈曇慶傳》:“曇慶謹實淸正, 所蒞有稱績. 常謂子弟曰:‘吾處世無才能, 政圖作大老子耳.’世以長者稱之.”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羊》:“牧羊, 必須大老子, 心性宛順者.”

[大老母】方言. 大老婆. 《孽海花》第三十回:“你們做大老母的有體統, 盡管開口體統, 閉口體統, 我們既做了小老母, 早就失了體統.”

[大老官】財主, 闊老. 《石點頭》卷四:“是一個行奸賣俏的小夥子, 使錢撒漫的大老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還有那些本是手頭空乏的, 雖是空著心兒, 也要充作大老官模樣, 去逐隊嬉遊.” 張天翼《貝胡子》:“萬事總要用錢的呀. 如今好多大老官也都幾千幾百地解荷包, 不過外頭不曉得.”

[大老粗】指沒有文化的人. 亦用作謙辭. 楊朔《北線》四:“咱是個大老粗, 比碾盤還粗, 光會出死力打仗, 那敢跟你比政治理論!”艾蕪《百煉成鋼》第八章二:“我是個大老粗, 文化淺, 理論又沒有, 只是做得出來, 說就不成.”

[大老婆】指有妾的人的正妻.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不必啼泣, 還你此去豊衣足食, 自在快活, 強如在卞家受那大老婆的氣.”《醒世姻緣傳》第六八回:“至於人家的小婦, 越發又多了一箇大老婆礙眼.”

[大老爺】1.淸代對州縣以上長官的尊稱. 《紅樓夢》第四回:“望大老爺拘拿兇犯, 剪惡除兇, 以救孤寡, 死者感戴天恩不盡.” 夏衍《秋瑾傳》序幕:“站開, 站開, 知縣大老爺來了.”參閱淸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香祖筆記》. 2.舊稱大戶人家弟兄中排行第一的人. 《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家門口人都曉的倪大老爺來找兄弟……都稱呼鮑廷璽是倪六老爺.”《紅樓夢》第六三回:“連那邊大老爺這麽厲害, 璉二叔還和那小姨娘不乾淨呢!”

[大老爺們兒】方言. 指成年以上的男子. 《侯寶林相聲選·婚姻與迷信》:“要形容男人:男子漢大丈夫、大老爺們兒、大小伙子、大學生、一落生就是個大胖小子.”《曲藝》1984年第9期:“象話嗎? 頭次見面讓姑娘花錢? 好賴咱也是個大老爺們兒!”

[大老遠】謂距離很遠.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四段:“他原是沈陽的一個抬煤工, 大老遠趕到援朝大隊來報名.”

[大地】廣大地面;普天之下. 亦指有關地球的. 北魏溫子昇《寒陵山寺碑序》:“雖復高天銷於猛炭, 大地淪於積水, 固以傳之不朽, 終亦記此無忘.”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以一人之詔旨立憲, 憲其所憲, 非大地萬國所謂憲也.”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大地回春】亦作“大地春回”. 

指冬盡春來. 草木萌生, 大地上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常比喩形勢的好轉.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二回夾注:“陰曆初三日立春, 當時有大地回春, 萬象更新之義, 故諏吉於初四日.” 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十六章:“樓三室的對聯, 引用了古人的詩句:‘滿園春色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頭.’橫額是:‘大地春回’.”

[大地春回】見“大地回春”. 

[大耳兒】指劉備. 備耳大, 能自顧見之, 故稱. 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後漢書·呂布傳》:“<曹操>乃命緩布縛. 劉備曰:‘不可, 明公不見呂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操頷之. 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 明陳剛中《白門》詩:“布死城南未足悲, 老瞞可是算無遺, 不知別有三分者, 只在當時大耳兒.”亦稱“大耳翁”. 晉常璩《華陽國志·劉先主志》:“公曰:‘大耳翁未之覺也.’”

[大耳翁】見“大耳兒”. 

[大共】1.共同. 大, 表示范圍廣. 漢許愼《<說文解字>敘》:“而世人大共非訾, 以爲好奇者也.”《後漢書·西羌傳·羌無弋爰劍》:“至元康三年, 先零乃與諸羌大共盟誓, 將欲寇邊.”2.一般. 淸戴震《原善》卷下:“人與物, 成性至殊, 大共言之者也.”

[大共】大法. 共, 通“拱”. 《詩·商頌·長發》:“受小共大共, 爲下國駿厖.” 毛傳:“共, 法.”

[大共名】《荀子》中的邏輯術語. 指反映普遍性最高的類的槪念. 如“物”這一槪念即大共名. 《荀子·正名》:“物也者, 大共名也. 推而共之, 共則有共, 至於無共然後止.” 楊倞注:“起於總謂之物, 散爲萬名. 是異名者本生於別同名者也.”

[大芒落】見“大荒落”. 

[大芒駱】見“大荒落”. 

[大朴】謂原始質朴之大道. 《文選·桓溫<荐譙元彦表>》:“大朴既虧, 則高尙之標顯.” 劉良注:“大朴, 大道也.”一本作“太朴”. 宋蘇軾《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大朴初散失渾沌, 六鑿相攘更勝敗.”

[大臣】1.官職尊貴之臣. 《左傳·昭公元年》:“和聞之, 國之大臣, 榮其寵祿, 任其大節.”《史記·呂太后本紀》:“如意立爲趙王後, 幾代太子者數矣, 賴大臣爭之, 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廢.”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大臣執政, 不當收恩避怨.”2.淸代用爲官號. 如內官有總管大臣、軍機大臣等, 外官有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 特遣的稱欽差大臣. 至淸末盡改各部尙書爲大臣, 侍郞爲副大臣. 現亦用作君主國家高級官吏之稱.

[大吏】1.大臣;大官. 《史記·秦始皇本紀》:“群臣諫者以爲誹謗, 大吏持祿取容, 黔首振恐.” 宋蘇洵《上皇帝書》:“惟其大吏無所屬, 而莫爲之長也, 則課之所宜加. 何者? 其位尊, 故課一人而其下皆可以整齊.”2.稱獨當一面的地方官.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駱文忠公遺愛》:“駱公督四川, 凡滇、黔、陝、甘等省大吏之黜陟, 及一切大政, 朝廷必以諮之.”3.指部將. 《孫子·地形》:“大吏怒而不服, 遇敵懟而自戰, 將不知其能, 曰崩.” 曹操注:“大吏, 小將也.”

[大西北】指陝西、甘肅、寧夏、靑海、新疆以及內蒙古的一部分. 總面積約爲全國的三分之一;總人口約爲全國的十四分之一. 戰略地位重要, 自然資源豊富, 目前尙未充分開發. 《人民日報》1983.12.4:“在全世界人口不斷增加, 人和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的現代, 我國大西北這樣遼闊的國土資源對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是可想而知的.”

[大西米】食品名. 由淀粉制成, 球形, 大小如黃豆, 白色, 煮熟后色晶瑩, 多用於制作甜的羹湯等. 也可干爆后食用.

[大西洋】地球上四大洋之一. 位於歐非與南北美洲之間, 南接南極洲, 北以冰島附近的威維亞·湯姆孫海嶺同北冰洋分開, 略呈“S”形. 面積9336萬平方公里, 平均深度3626米.

[大有】1.《易》卦名. 即乾下離上. 象征大, 多. 《易·序卦》:“與人同者, 物必歸焉, 故受之以《大有》.” 高亨注:“《大有》, 所有者大, 所有者多也.”2.豊收. 唐儲光羲《觀競渡》詩:“能令秋大有, 鼓吹遠相催.” 明徐渭《先除夕二日雪甚如嬰兒拳》詩:“明年從大有, 連歲却餘殃.”《鏡花緣》第四十回:“今登極以來, 十有餘年, 屢逢大有, 天下太平.”

[大有人在】指某一類人爲數很多. 淸宣鼎《夜雨秋燈錄·雪里紅》:“不言其師, 而師自大有人在.” 毛澤東《四分五裂的反動派爲什么還要空喊“全面和平”》:“除了傅作義將軍協助人民解放軍已經和平地解決了北平問題以外, 各地希望和平解決的還大有人在.”

[大有可爲】事情很値得做, 很有發展前途. 如:電子工業大有可爲.

[大有年】大豊年. 《春秋·宣公十六年》:“冬, 大有年.”《穀梁傳》:“五穀大熟, 爲大有年.”《宋書·文帝紀》:“是歲, 大有年.” 宋蘇軾《坤成節集英殿宴敎坊詞致語口號》:“三朝遺老九門前, 又見承平大有年.”

[大有作爲】謂能充分發揮才能, 做出很大成績. 《續資治通鑑·宋理宗景定四年》:“神宗大有作爲.”如:她在那里定能大有作爲.

[大有逕庭】《莊子·逍遙遊》:“大有逕庭, 不近人情焉.” 王先謙集解引宣穎云:“逕, 門外路;庭, 堂外地;大有, 謂相遠之甚.” 后稱彼此差異很大爲“大有逕庭”.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硏究》第四篇五:“故古人的所謂‘封建’, 和我們現在所用的‘封建’, 本質上大有逕庭.”

[大有爲】大有作爲. 《孟子·公孫丑下》:“故將大有爲之君, 必有所不召之臣.”《明史·王直傳》:“陛下銳意治兵, 爲戰守計, 眞大有爲之主.” 淸侯方域《謝安論》:“晉氏之既東也, 其相臣前有王導, 後有謝安. 導有大有爲之識, 而無大有爲之才;安有大有爲之量, 而無大有爲之幹.”

[大而化之】1.謂光大德業, 以化萬民. 《孟子·盡心下》:“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大而化之之謂聖.” 趙岐注:“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 是爲聖人.”2.做事情馬虎, 不細心. 鄧小平《悼伯承》:“伯承最反對軍事指揮上墨守成規, 粗枝大葉, 大而化之.”

[大而無當】1.謂言辭夸大, 不著邊際. 《莊子·逍遙遊》:“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 大而無當, 往而不返, 吾驚怖其言, 猶河漢而無極也.’” 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言語宏大無隱當也.”2.指大而不切實用. 淸宣鼎《夜雨秋燈錄·騙子一》:“匠曰:‘材料已舊, 大而無當, 將必改爲小用.’”茅盾《子夜》三:“靜聽著的三位, 本來都以爲孫吉人那樣大而無當的計劃未必能得吳蓀甫贊成的, 現在聽出了相反的結果來.”

[大匠】1.技藝高超的木工. 《老子》:“夫代司殺者殺, 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 希有不傷其手矣.”《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 唐韓愈《送張道士序》:“大匠無棄材, 尋尺各有施.”2.稱學藝上有大成就而爲眾人所崇敬的人.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矜尙》:“蕭詣邕云:‘有右軍眞蹟, 寳之已久, 欲呈大匠.’” 唐賈島《即事》詩:“心被通人見, 文叨大匠稱.” 淸納蘭性德《與韓元少書》:“今幸出大匠之門, 且與足下爲同年友.”3.“將作大匠”、“將作監”的別稱. 宋洪邁《容齋四筆·官稱別名》:“唐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將作監爲大匠, 少監爲少將.” 宋高似孫《緯略·故事之始》:“任隗爲大匠……大匠置自隗始.”此指將作大匠.

[大匠運斤】語出《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 若蠅翼, 使匠石斵之, 匠石運斤成風, 聽而斵之, 盡堊而鼻不傷, 郢人立不失容.” 后以“大匠運斤”稱人技藝精湛或文筆嫻熟高超. 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東坡嘗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 熟看有奇句……似大匠運斤, 不見斧鑿之痕.’”

[大成】1.大的成就. 指事功. 《易·井》:“元吉在上, 大成也.” 孔穎達疏:“上六所以能獲元吉者, 只爲居井之上, 井功大成者也.”《詩·小雅·車攻》:“允矣君子, 展也大成.” 鄭玄箋:“大成, 謂致太平也.”2.大的成就. 指學問. 《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 強立而不反, 謂之大成.”3.大的成就. 指道德. 《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 金聲而玉振之也.” 趙岐注:“孔子集先聖之大道, 以成己之聖德者也.” 明方孝孺《崔浩》:“若聖賢之大成, 則豈如斯而止哉.”4.完備. 《老子》:“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5.特指某類事物的各個方面相當完備. 宋秦觀《韓愈論》:“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 陳垣《<史諱舉例>序》:“海寧周廣業……著《經史避名滙攷》四十六卷, 可謂避諱史料之大成也.”6.㚆姓. 古代有大成執. 見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大成至聖先師】淸代所定孔子尊號. 明嘉靖九年, 尊孔子爲“至聖先師”. 淸順治二年, 更尊爲“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見《淸史稿·禮志三》. 后多省稱爲“大成至聖先師”. 鄭振鐸《漩渦》:“牆上掛著一幅被灰塵飛沾得黑舊了的石印的大成至聖先師像.”

[大成殿】孔子廟大殿名. 《宋史·禮志八》:“崇寧初……詔辟廱文宣王殿以‘大成’爲名.” 文宣王, 孔子的封號. 淸采蘅子《蟲鳴漫錄》卷二:“<金聖歎>見三學弟子員, 結隊而過, 詰以何事, 衆曰:‘主司鬻孝廉, 吾等將舁孔子出, 易移財神入大成殿.’”

[大至】謂顯達. 《南齊書·張岱傳》:“張東遷親貧須養, 所以棲遲下邑. 然名器方顯, 終當大至.”《魏書·崔亮傳》:“大崔生寬和篤雅, 汝宜友之;小崔生峭整淸徹, 汝宜敬之. 二人終將大至.”

[大早】大淸早. 指天剛亮的時候.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時候不見了, 我們睡罷, 明日大早, 我還要到關上去呢.”

[大早計】謂打算太早, 要求過急. 《莊子·齊物論》:“且女亦大早計, 見卵而求時夜, 見彈而求鴞炙.”

[大曲】1.見“大屈”. 2.古代歌曲的一種. 《宋書·樂志三》著錄有大曲十五曲, 多用流傳的詩篇配樂, 增減字句, 以合音節. 唐宋大曲, 系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遍”組成的成套樂舞. 唐大曲多以詩句入樂疊唱, 《樂府詩集》收有殘篇. 宋大曲則爲詞體, 系長篇敘事歌曲, 歌舞結合. 如董穎《薄媚·西子詞》、曾布《水調歌頭·馮燕傳》等. 大曲同宋元戲曲音樂有淵源關系.

[大呂】1.古代樂律名. 古樂分十二律, 陰陽各六, 六陰皆稱呂, 其四爲大呂. 《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黃鐘, 歌大呂, 舞雲門, 以祀天神.”《楚辭·招魂》:“吳歈蔡謳, 奏大呂些.” 王逸注:“大呂, 六律名也.”2.古鍾名. 《左傳·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 少帛, 綪茷, 旃旌, 大呂.” 杜預注:“大呂, 鐘名.”《戰國策·燕策二》:“大呂陳於元英, 故鼎反於歷室.”《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一至楚, 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張守節正義:“大呂, 周廟大鐘.”3.夏曆十二月的別稱. 《國語·周語下》:“元間大呂, 助宣物也.” 韋昭注:“十二月, 大呂.”

[大同】1.謂與天地萬物融合爲一. 《莊子·在宥》:“頌論形軀, 合乎大同, 大同而無己.” 郭象注:“其形容與天地無異.”成玄英疏:“聖人盛德軀貌, 與二儀大道合同, 外不闚乎宇宙, 內不有其己身也.”《列子·黃帝》:“子夏曰:‘以商所聞夫子之言, 和者大同於物, 物無得傷閡者, 遊金石, 蹈水火, 皆可也.’”2.戰國末至漢初的儒家學派提出的一種理想社會, 與“小康”相對.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 天下爲公, 選賢與能, 講信脩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 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 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 不必爲己, 是故謀閉而不與, 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這種理想社會曾爲許多人所向往. 洪秀全、康有爲、譚嗣同和孫中山都曾受過“大同”思想的影響. 3.指國家統一.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今日天下大同, 須爲百代典式, 豈得尙作關中舊意?” 王利器集解:“此當隋時而言, 隋統一天下, 結束南北對峙局面, 故云‘大同’.”4.大體相同. 《漢書·西域傳上·大宛國》:“自宛以西至安息國, 雖頗異言, 然大同, 自相曉知也.”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二六:“不過許多小異之中, 也盡有大同的成分存在.”

[大同小異】《莊子·天下》:“大同而與小同異, 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 此之謂大同異.” 后指事物大體相同, 略有差異爲“大同小異”.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宋云惠生使西域》:“西胡風俗, 大同小異.” 宋朱熹《<中庸>章句》第十九章:“此與《論語》文意大同小異, 記有詳略耳.” 馬南邨《燕山夜話·八股餘孽》:“讀者總覺得有許多文章, 似乎都大同小異, 千篇一律, 沒有什么新東西.”

[大吃一驚】形容對發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魯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我大吃一驚之后, 也就忽而記得, 這就是所謂福橘.” 巴金《等著盼著》:“那個朋友和他再次見面, 不禁大吃一驚.”

[大吆小喝】大聲喊叫、謾罵. 《金甁梅詞話》第二五回:“來興道:‘別無甚事, 尀耐來旺兒昨日不知那裏吃的稀醉了, 在前邊大吆小喝, 指豬駡狗, 駡了一日.’”《紅樓夢》第六十回:“何苦自己不尊重, 大吆小喝, 失了體統.”

[大肉】指豬肉. 張天翼《兒女們》:“要不然你剁我的肉去賣:總得比大肉貴兩子兒一斤哩.”

[大年】1.謂年壽長. 《莊子·逍遙遊》:“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明吳承恩《壽熙台潘公八袠序》:“天且益厚之, 使舒緩以觀餘慶, 則大年遐福可契而取也.” 林紓《林迪臣先生壽序》:“若先生用心仁愛, 當可以臻大年而竟循吏之用矣.”2.陰曆新年, 春節. 元迺賢《新鄕媼》詩:“數來三日當大年, 阿婆墳上無紙錢.” 趙樹理《李有才板話》十:“眞是天大的高興, 比過大年高興得多啦!”3.豊收年.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一:“聽別人說今年是個大年, 一畝地頂十畝地呢.”4.陰曆十二月有三十天的年份.

[大年三十】指陰曆十二月三十日, 即除夕. 楊朔《“閱微草堂”的眞面目》:“大致是個叫張思義的佃戶, 受了紀家的迫害, 大年三十拿著刀闖上紀家樓, 想要報仇.”

[大年日】一年的最末一天.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俺大年日將你(指門神)帖起, 供養了饊子茶食, 指望你驅邪斷祟, 指望你看家守計.”

[大年初一】指陰曆正月初一.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元旦》:“京師謂元旦爲大年初一.”

[大年夜】陰曆除夕. 淸褚人穫《堅瓠續集·大盡小盡》:“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爲小節夜, 三十日爲大節夜, 今稱小年夜, 大年夜.” 楊朔《迎春詞》:“堡子里四處閃著燈光, 傳來模模糊糊的人語聲, 光景倒眞象大年夜.”

[大廷】見“大庭”. 

[大廷廣衆】見“大庭廣衆”. 

[大舌頭】1.謂舌頭不靈活, 說話不淸楚.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老頭喝得迷迷糊糊的, 紅漲著臉, 卷著大舌頭.”2.指舌頭不靈活、說話不淸楚的人. 如:這個大舌頭叨叨了半天, 我也沒聽淸說了些什么.

[大任】重任, 重要職務. 《左傳·成公十六年》:“國有大任, 焉得專之.” 杜預注:“大任, 謂元帥之職.”《北齊書·神武帝紀下》:“少能劇飲, 自當大任, 不過三爵.” 淸昭槤《嘯亭雜錄·裘文達公》:“公聽視機警, 受大任舉重若輕.”

[大仰爬脚子】身體向后跌倒的姿勢. 《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一個不留神把個板凳子登翻了, 咕咚一跤跌下來, 就跌了個大仰爬脚子.”

[大自在】佛敎語. 謂進退無礙, 心離煩惱.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后多用指自由自在、無掛無礙的境界. 袁枚《隨園詩話》卷五引淸符曾詩:“心死便爲大自在, 魂歸仍返小玲瓏.”

[大自然】自然界. 鄒韜奮《抗戰以來》一:“我常把大自然當作一個大學校看, 認爲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在學習的過程中.” 巴金《滅亡》第六章:“我愛一切……我愛和平, 我愛大自然.”

[大行】1.遠行.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以魯國之密邇仇讎, 臣是以不獲從君, 克免於大行, 又謂重也肥?” 楊伯峻注:“大行, 猶遠行.”2.廣爲推行;普遍流行. 《孟子·公孫丑上》:“且以文王之德, 百年而後崩, 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 然後大行.”《後漢書·張奐傳》:“羌性貪而貴吏淸, 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 爲所患苦, 及奐正身絜己, 威行大行.”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古文尙書》>至隋購募, 乃得其篇, 唐孔穎達疏之, 遂大行於世.”3.行大事. 《史記·項羽本紀》:“大行不顧細謹, 大禮不辭小讓.”4.古代接待賓客的官吏. 《管子·小匡》:“升降揖讓, 進退閑習, 辨辭之剛柔, 臣不如隰朋, 請立爲大行.” 尹知章注:“大行, 大使之官.”按此即《周禮·秋官》的大行人. 漢稱典客, 景帝時改名大行. 《漢書·百官公卿表》作大行令, 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大鴻臚. 參閱《後漢書·百官志二》. 5.古代稱剛死而尙未定諡號的皇帝、皇后. 《史記·李斯列傳》:“胡亥喟然歎曰:‘今大行未發, 喪禮未終, 豈宜以此事干丞相哉!’”《後漢書·安帝紀》:“孝和皇帝懿德巍巍, 光於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李賢注引韋昭曰:“大行者, 不反之辭也. 天子崩, 未有諡, 故稱大行也.” 南朝宋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惟元嘉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大行皇后崩於顯陽殿.”6.高尙的德行. 《荀子·子道》:“從道不從君, 從義不從父, 人之大行也.”《百喩經·債半錢喩》:“要少名利, 致毀大行;苟容己身, 不顧禮義.”

[大行】大路. 《戰國策·魏策四》:“今臣者來, 見人於大行, 方北面而持其駕, 告臣曰:‘我欲之楚.’”

[大行】即太行山. 《書·禹貢》:“大行、恒山, 至於碣石, 入於海.”《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遂伐晉, 取朝歌. 爲二隊, 入孟門, 登大行.” 杜預注:“大行山在河北郡北.”

[大行人】周官名. 主管天子諸侯間的重大交際禮儀. 《周禮·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 以親諸侯.” 鄭玄注:“大賓, 要服以內諸侯;大客, 謂其孤卿.”《逸周書·王會》:“相者太史魚、大行人, 皆朝服有繁露.” 孔晁注:“魚, 太史名;及大行人皆贊相賓客禮儀也.”

[大行大市】指商品的一般市場價格.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五章二:“貴啥子? 大行大市的.”

[大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行政區的最大一級, 介於中央與省級之間. 共分爲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個大行政區, 幷設立大行政區一級行政機構. 1954年撤銷. 毛澤東《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我黨在‘三反’中基本解決了中央、大行政區、省市和專區四級許多工作人員中的貪汙和浪費兩個問題.”

[大行星】指太陽系的九大行星. 詳“行星”.

[大行皇后】對剛去世的皇后的敬稱. 

[大行皇帝】對剛去世的皇帝的敬稱. 

[大全】1.全部. 《莊子·田子方》:“微夫子之發吾覆也, 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明宋濂《<杏庭摘稾>序》:“竊意先生之所述篇章必富, 而新安遠在數百里外, 嘗愧弗能一見先生, 以窺夫大全.” 淸沈鈞德《<元詩別裁集>序》:“人謂元詩纖弱遜宋, 此未究元人大全, 遽爲一方之論也.”2.用作書名. 謂著作之全部. 宋劉克莊《題唐察院詩卷》詩之一:“小儒可是通行瞻, 擬爲坡仙注大全.” 魯迅《熱風·所謂“國學”》:“巧妙的商人可也決不肯放過學生們的錢的, 便用壞紙惡墨別印什么‘菁華’什么‘大全’之類來搜括.”如:《朱子大全》、《四書大全》.

[大合唱】大型多樂章的聲樂套曲. 包括獨唱、重唱、對唱、齊唱、合唱等, 有時還穿插朗誦和表演, 常用管弦樂隊伴奏.

[大旨】1.亦作“大指”、“大恉”. 主要意思;大要. 《史記·太史公自序》:“齊、楚、秦、趙爲日者, 各有俗所用. 欲循觀其大旨, 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史記·汲鄭列傳》:“<黯>治官理民, 好淸靜, 擇丞史而任之, 其治責大指而已.”《北齊書·幼主紀》:“其奏事者, 雖三公令錄莫得仰視, 皆略陳大旨, 驚走而出.” 宋葉適《寶謨陳公墓志銘》:“摭其平生大指, 刻於墓上以寄余之哀思.” 淸惲敬《光孝寺碑銘》:“故一言指示, 即契大恉.” 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六》:“大旨是說凡所崇拜的, 都是外國的偶像.”2.尊稱別人的旨意. 《後漢書·隗囂傳》:“以望異域之人, 疵瑕未露, 欲先崇郭隗, 想望樂毅, 故欽承大旨, 順風不讓.”

[大名】1.謂尊崇的名號. 《逸周書·諡法》:“是以大行受大名, 細行受細名. 行出於己, 名生於人.” 朱右曾校釋:“名謂號諡.”《史記·陳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則已, 死即舉大名耳,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司馬貞索隱:“大名謂大名稱也.”《新唐書·陸贄傳》:“古之人君, 德合於天曰‘皇’, 合於地曰‘帝’, 合於人曰‘王’, 父天母地以養人治物, 得其宜者曰‘天子’, 皆大名也.”2.謂好名聲, 大名望. 《穀梁傳·襄公十九年》:“君不屍小事, 臣不專大名. 善則稱君, 過則稱己, 則民作讓矣.” 唐韓愈《與於襄陽書》:“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 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 爲之前焉.”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若使他仍前迎新送舊, 賢弟, 可不辱抹了高才大名!”3.敬稱別人的名字.《水滸傳》第二七回:“你夫妻二位, 高姓大名, 如何知我姓名?”《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先生大名, 如雷灌耳.” 巴金《沉落集·沉落》:“我幷不崇拜名流, 爲什么一定要人知道他的大名呢?”4.人的正名, 與字、小名相對. 楊沫《鄕思的朝和暮》:“他的名片上除了正中寫著大名和別號外, 右上角則是一排越來越多的官銜.”5.猶總名. 《詩·國風》唐孔穎達題解:“《詩》者一部之大名, 《國風》者十五國之揔稱, 不冠於《周南》之上, 而退在下者, 按鄭注‘三《禮》’、《周易》、《中侯》、《尙書》, 皆大名在下.” 參見“大題”. 章炳麟《訄書·商鞅》:“法者, 制度之大名.”

[大名鼎鼎】名氣很大. 《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 像他這樣大名鼎鼎, 還怕有不曉得的.” 魯迅《偽自由書·“人話”》:“這毛病, 是連法布爾做的大名鼎鼎的《昆蟲記》也是在所不免的.” 馬南邨《燕山夜話·學問不可穿鑿》:“古來不管何等大名鼎鼎的人物, 凡是學問不踏實, 而有穿鑿附會之病者, 幾乎沒有不鬧笑話的.”

[大名難居】《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句踐以霸, 而范蠡稱上將軍. 還反國, 范蠡以爲大名之下, 難以久居……乃裝其輕寳珠玉, 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 后稱盛名之下不易自處爲“大名難居”. 唐李白《澤畔令序》:“所謂大名難居, 碩果不食.”

[大多】大部分;大多數. 葉聖陶《登雁塔》:“樓台亭榭大多臨水, 花柳相映, 水光明澈.”沙汀《丁跛公》:“后來看出強他不過, 便大多自願白出一條獎券的半價.”

[大多數】超過半數很多的數量.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上海解放以前, 得到大多數工人的選票, 當滬江紗廠的偽工會的副理事長.”

[大衣】1.婦人的禮服. 宋高承《事物紀原·衣裘帶服·大衣》:“商周之代, 內外命婦服諸翟. 唐則裙襦大袖爲禮衣. 開元中, 婦見舅姑, 戴步搖, 插翠釵, 今大衣之制, 蓋起於此.” 明陶宗儀《輟耕錄·賢孝》:“國朝婦人禮服, 達靼曰袍, 漢人曰團衫, 南人曰大衣, 無貴賤皆如之.”2.會客穿的長衣. 亦稱大衣服. 《儒林外史》第五十回:“秦中書聽見鳳四老爹來了, 大衣也沒有穿, 就走出來.”3.較長的西式外套. 楊朔《潼關之夜》:“他身上穿的也是這件軍用的黃色棉大衣, 頭上也是這頂垂著兩只耳朵的灰色軍帽.”4.佛敎徒以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成的法衣, 稱“僧伽梨”, 譯名“大衣”. 見《釋氏要覽·法衣》. 亦泛指袈裟.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那和尙盡他哀告, 總不理他, 怒轟轟的走進房去把外面的大衣甩了.”

[大衣服】古代會客時穿的長衣. 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折:“茶茶穿了大衣服來相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昨天那苟大人, 不知爲了甚事要會客, 因爲自己沒有大衣服, 到衣莊裏租了一套袍褂來穿了一會.” 參見“大衣”.

[大次】帝王祭祀、諸侯朝覲時臨時休息的大篷帳. 《周禮·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 設重帟重案……諸侯朝覲會同則張大次、小次.” 鄭玄注:“次, 謂幄也. 大幄, 初往所止居也.”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面南設一大幕次, 謂之‘大次’, 更換祭服.”《淸史稿·禮志八》:“令甲, 車駕幸魯, 展禮先師, 講學闕里……前一日, 張大次奎文閣, 設御座詩禮堂.”

[大米】1.稻谷脫殼后叫“大米”.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認眞的種上成塊的稻子, 你家的大米先省多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四回:“請他開一頓大米飯(南人所食之米, 北方土諺謂之大米, 蓋所以別於小米也).”2.指粳米. 3.稱宋米芾. 參見“大小米”、“小米”.

[大江】長江. 《楚辭·九歌·湘君》:“望涔陽兮極浦, 橫大江兮揚靈.”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毛澤東《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詩:“鍾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大江東去】詞牌名. 即“念奴嬌”. 因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首句爲“大江東去”, 故名.

[大忙】工作集中, 繁忙而緊張. 如:春節之前是商業系統的大忙季節. 如:三夏大忙.

[大宇】1.太空;天地之間.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天戈所麾, 莫不寧順;大宇之下, 生息理極.” 淸龔自珍《天琴頌》:“於皇穆淸, 我宅大宇. 重華在堂, 周公在下, 蕩蕩有日月而無風雨.”2.指天下, 王朝. 淸孔尙任《桃花扇·拜壇》:“皇綱不振, 大宇中傾, 皇帝殉社稷, 皇后太子俱死君父之難.”

[大宅】1.高大的邸宅. 《史記·荊燕世家》:“田生如長安, 不見澤, 而假大宅, 令其子求事呂后所幸大謁者張子卿.”《三國志·吳志·是儀傳》:“隣家有起大宅者, 權出望見, 問起大室者誰.” 唐白居易《凶宅》詩:“長安多大宅, 列在街西東.”2.指天地, 宇宙. 《後漢書·馮衍傳下》:“遊精神於大宅兮, 抗玄妙之常操.” 李賢注:“大宅謂天地.” 淸魏源《默觚上·學篇五》:“大哉神乎! 一念而赫日, 一言而雷霆, 一舉動而氣滿大宅.”3.人的面部. 《文選·枚乘<七發>》:“然陽氣見於眉宇之間, 侵淫而上, 幾滿大宅.” 劉良注:“大宅謂面也.”《新唐書·袁天綱傳》:“赤脈干瞳, 方語而浮赤入大宅, 公爲將必多殺.”

[大字】形體較大的字.一般指徑寸以上之字.晉衛恒《四體書勢》:“鵠(梁鵠)宜爲大字, 邯鄲淳宜爲小字.”《宋書·劉穆之傳》:“但縱筆爲大字, 一字徑尺.” 康有爲《廣藝舟雙楫·榜書》:“數寸大字, 莫如鄭道昭《太基仙壇》及《觀海島詩》.”

[大安】1.太平無事. 《荀子·王霸》:“國者, 天下之制利用也……得道以持之, 則大安也.”《漢書·高后紀》:“萬民大安, 莫不受休德.”2.身體健康安好. 多用作書信末尾的祝頌語. 如:敬頌大安. 3.唐代宮殿名. 《舊唐書·太宗紀下》:“甲辰, 校獵於魚龍川, 自射鹿, 獻於大安宮.”

[大阮】1.指三國魏詩人阮籍. 參見“大小阮”. 2.撥弦樂器名. 形似今之月琴. 相傳爲晉阮咸所制, 故又稱阮咸. 有大阮、中阮、小阮之別. 《宋史·樂志一》:“照(李照)因自造葦籥、淸管、簫管、淸笛、雅笛、大笙、大竽、宮琴、宮瑟、大阮、大嵇, 凡十一種, 求備雅器.”

[大收煞】指傳統戲曲脚本的結尾.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格局》:“全本收場, 名爲‘大收煞’. 此折之難, 在無包括之痕, 而有團圓之趣.”

[大防】1.大堤. 《周禮·考工記·匠人》:“凡爲防, 廣與崇方, 其閷參分去一, 大防外閷.”《爾雅·釋丘》:“墳, 大防.” 郭璞注:“謂堤.”《新唐書·李適之傳》:“玄宗患穀洛歲暴耗徭力, 詔適之以禁錢作三大防, 曰上陽、積翠、月陂, 自是水不能患.”2.謂重要的、原則性的界限. 宋歐陽修《辨左氏》:“夫禮之爲物也, 聖人之所以飾人之情, 而閑其邪僻之具也. 其文爲制度, 皆因民以爲節, 而爲之大防而已.”《明史·范輅傳》:“臣以爲尊無二上, 凡不稱臣者, 皆不宜具朝服, 以嚴大防.” 朱自淸《航船中的文明》:“對於名敎之大防, 竟能剖辨得這樣詳明.”3.山名. 即大房山. 參見“大房”.

[大妃】淸代皇妃中地位在元妃之下, 側妃和庶妃之上者. 《淸史稿·后妃傳·太祖大妃》:“辛亥, 大妃殉焉, 年三十七. 同殉者, 二庶妃.”

[大好】1.謂友好, 相善. 《孔叢子·論勢》:“爲王計者, 莫如除小忿, 全大好也.” 三國魏嵇康《與呂長悌絕交書》:“昔與足下年時相比, 以故數面相親, 足下篤意, 遂成大好.”2.很好, 極好. 唐韓愈《與馮宿論文書》:“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 下筆令人慚, 及示人, 別人以爲好矣. 小慚者亦蒙謂之小好, 大慚者即必以爲大好矣.” 郭小川《秋歌》:“面對大好形勢, 一片光明.”3.猶言好一個. 《五燈會元·南嶽下五世·云山和尙》:“僧問:‘庵主在這裏多少年也?’師曰:‘祇見冬凋夏長, 年代總不記得.’曰:‘大好不記得.’”《五燈會元·南嶽下六世·魯祖敎禪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今日不答話.’曰:‘大好不答話’師便打.”4.病全好. 《紅樓夢》第九一回:“<寳玉>因問:‘寳姐姐大好了?’薛姨媽笑道:‘好了.’”《花月痕》第十回:“前一個月十七八那幾天, 幾乎不好, 我娘急得要死, 如今託老爺們福, 大好了.”

[大好老】方言. 大人物;了不起的人. 《官場現形記》第四五回:“諒你不過靠著東家騙碗飯吃, 也不是什麽大好老, 就這麽的大模樣, 瞧人不起!”《冷眼觀》第十七回:“你看皇太后是何等機警, 何等從容, 這纔算自古及今第一個巾幗中的大好老呢!”茅盾《速寫》:“圓臉人却沒說, 用手到口袋里去摸出一個信封來, 丟在那賬房手里, 便又仰起了臉, 擺出‘大好老’的氣槪.”

[大好河山】無限美好的祖國國土. 淸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舉其防家賊、媚異族之手段, 送我大好河山!” 劉㚆《竊國》詩:“長安卿相多權貴, 大好河山付博徒.”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六回:“竊恐志士灰心, 英雄氣短, 大好河山, 將隨之而俱去也!”

[大羽】1.即大羽箭. 宋蘇軾《贈李道士》詩:“腰間大羽何足道, 頰上三毛自有神.”2.指大鳥. 明宋濂《題張如心初修譜敘後》:“高智遠略之士, 多由他郡徙居之, 若大羽之喬林, 巨鱗之滄海.”

[大羽箭】一種四羽大笴長箭. 唐杜甫《丹靑引·贈曹將軍霸》:“良相頭上進賢冠, 猛將腰間大羽箭.”仇兆鼇注:“太宗好用四羽大笴長箭.”

[大弄】放開手干;大規模地行動. 《水滸傳》第二回:“我聽得少華山上有三個強人, 聚集著五七百小嘍囉, 打家劫舍, 這廝們既然大弄, 必然早晩要來俺村中羅唕.” 淸周亮工《書影》卷六:“<周將軍>言及戰事, 則嗤嗤笑曰:‘公曹恐不禁大弄, 何不培膽無事時. 朝廷祿不當白受却也.’”

[大戒】1.大法則. 《莊子·人間世》:“天下有大戒二:其一, 命也;其一, 義也. 子之愛親, 命也, 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 義也, 無適而非君也,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是之謂大戒.”成玄英疏:“戒, 法也.”2.重要的鑑戒. 晉袁宏《後漢紀·章帝紀》:“秦以酷急亡, 王莽亦以苛法自滅, 臣以爲大戒.”3.佛敎語. 即具足戒. 僧尼所受戒律之稱. 中國漢族僧尼依據《四分律》受戒, 比丘戒有250條, 比丘尼戒有348條.

[大走】奔跑;大步行走. 南朝宋東陽無疑《齊諧記》:“左右競來擊之, 思以刀斫, 計當殺百餘人, 餘者乃便大走, 向人盡成死狸.”《爾雅·釋宮》“大路謂之奔” 宋邢昺疏:“奔, 大走也.”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小丫鬟忙來呼喚, 道衙內共我商量, 豈敢行唐, 大走向庭前去問當.”

[大赤】赤色旗. 《周禮·春官·巾車》:“象路, 朱, 樊纓七就, 建大赤以朝, 異姓以封.” 鄭玄注:“大赤, 九旗之通帛.”《禮記·明堂位》:“殷之大白, 周之大赤.” 孔穎達疏:“殷之大白, 謂白色旗;周之大赤者, 赤色旗.”

[大批】數量很多. 毛澤東《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一:“要讓他們做, 在做的中間得到敎訓, 增長才干. 這樣, 大批的優秀人物就會產生.”

[大折】古代帝王祭地之處. 《漢書·郊祀志下》:“燔柴於太壇, 祭天也;瘞薶於大折, 祭地也.”顏師古注:“韋昭曰:‘大折, 謂爲壇於昭晰地也.’折, 曲也. 言方澤之形, 四曲折也.”

[大投】謂賭博求勝.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君獨不觀乎博者乎? 或欲大投, 或欲分功.” 司馬貞索隱:“言夫博弈, 或欲大投其瓊以致勝.”瓊, 骰子.

[大把】一手抓物的最大量. 引申爲數量很多. 茅盾《子夜》四:“他知道有了這東西, 便可以常常向老頭子逼出大把的錢來放開手面化用.”

[大均】1.謂平均. 《周禮·地官·均人》:“三年大比, 則大均.” 鄭玄注:“有年無年, 大平計之.”2.古軍禮之一. 《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均之禮, 恤衆也.” 鄭玄注:“均其地政、地守、地職之賦, 所以憂民.” 賈公彦疏:“此大均必在軍禮者, 謂諸侯賦稅不均者, 皆諸侯僭濫無道, 致有不均之事, 當合衆以均之, 故在軍禮也.” 孫詒讓正義:“大均之禮者, 校比戶口以均平征賦之事, 事止於畿內.”

[大劫】1.佛家謂天地一成一毀爲一劫, 經八十小劫爲一大劫. 道家亦有大劫之稱. 《初學記》卷七引晉曹毗《志怪》:“胡人云:‘經云:天地大劫將盡, 則劫燒. 此劫燒之餘.’”《法苑珠林》卷三:“世間成時二十別劫, 住時二十別劫, 壞時二十別劫, 空時二十別劫. 此中以住合成, 以空合壞, 故各四十別劫, 總此成壞合有八十別劫爲一大劫.”《雲笈七籤》卷二:“天地改易, 謂之大劫.”參閱《翻譯名義集·時分》. 2.泛稱大災難. 唐皮日休《開元寺佛缽詩》:“乳糜味斷中天覺, 麥麨香銷大劫知.” 淸無名氏《陸沈痛》楔子:“遍地腥羶, 直弄得江翻海擾, 鼠偸狗盜, 大劫何日了?” 郭沫若《黑貓》二:“兵變不僅限於成都, 在四川省內凡是有營防駐紮的地方, 四處都響應了. 嘉定城是有營防駐紮的, 當然也免不了遭受一次大劫.”

[大花臉】傳統戲曲角色行當. “淨”行的一支. 亦稱“大面”. 一般指劇中地位較高, 舉止穩重, 表演上著重唱功的淨脚. 京劇的黑頭或銅錘花臉有時也作爲大花臉的同義語. 《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今年二十四歲了, 一直是唱大花臉的.”

[大花邊】指銀元. 郁達夫《出奔·避難》:“董玉林於董長子死后, 還襲受了床頭土下埋藏起來的一酒甕雪白的大花邊.”

[大材】1.出眾的才能. 《漢書·平帝紀》:“今士厲精鄕進, 不以小疵妨大材.”2.指才能出眾的人. 明吳承恩《贈裴鶴洲晉列卿兼逢初度歌》:“共慶朝家得大材, 寧誇匠石成奇遇.” 孫犁《澹定集·答吳泰昌問》:“如果在我菲薄的才能之后, 出現大材……我就更感到高興了.”

[大材小用】大的材料用於小處. 比喩人才使用不當, 不能盡其才. 宋陸遊《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大材小用古所歎, 管仲蕭何實流亞.”

[大杖】1.大棍棒. 《孔子家語·六本》:“曾子耘瓜, 誤斬其根, 曾晳怒, 建大杖以擊其背.”2.古代刑具之一. 《隋書·刑法志》:“杖皆用生荊, 長六尺, 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 大杖, 大頭圍一寸三分, 小頭圍八分半.”

[大杖則走】漢劉向《說苑·建本》:“舜之事父也, 索而使之, 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 未嘗可得;小箠則待, 大箠則走, 以逃暴怒也.”謂父以大杖責子, 或致傷, 在父則爲傷慈, 子宜避之, 不陷父於不義. 《後漢書·崔實傳》:“<崔烈>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 於議者何如? ……’鈞曰:‘論者嫌其銅臭.’烈怒, 舉杖擊之, 鈞時爲虎賁中郞將, 服武弁, 戴鶡尾, 狼狽而走. 烈駡曰:‘死卒, 父檛而走, 孝乎?’鈞曰:‘舜之事父, 小杖則受, 大杖則走, 非不孝也.’”

[大巫】1.指爲首的或法術高明的巫師. 《史記·滑稽列傳》:“其巫, 老女子也, 已年七十. 從弟子女十人所, 皆衣繒單衣, 立大巫後.” 宋陸遊《龍湫歌》:“明朝父老來賽雨, 大巫吹簫小巫舞.”2.比喩自己所敬服的人. 唐杜甫《贈韋左丞丈濟》詩:“不謂矜餘力, 還來謁大巫.” 參見“小巫見大巫”.

[大李將軍】指唐山水畫家右武衛大將軍李思訓. 唐張彦遠《曆代名畫記》卷九:“李思訓, 宗室也, 即林甫之伯父. 早以藝稱於當時, 一家五人幷善丹靑, 世咸重之, 書畫稱一時之妙. 官至左武衛大將軍……時人謂之大李將軍其人也.”按, 兩《唐書》本傳均作“右武衛大將軍”. 參見“小李將軍”.

[大車】1.古代乘用的牛車. 亦特指大夫所乘之車. 《詩·王風·大車》:“大車檻檻, 毳衣如菼.” 毛傳:“大車, 大夫之車.”《論語·爲政》:“大車無輗, 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大車, 牛車……小車, 駟馬車.”2.泛稱牲口拉的兩輪或四輪車.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老爺一輛太平車, 太太一輛河南棚車, 其餘家人都是半裝半坐的大車.” 魯迅《且介亭雜文·寄<戲>周刊編者信》:“該是大車, 有些地方叫板車, 是一種馬拉的四輪的車, 平時是載貨物的.”3.輪船上管理機器的人, 即輪機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一回:“船主也打發人去尋……大車、二車, 叫一律回船預備.” 鄭觀應《盛世危言·商船下》:“公司船多, 必須有總船主, 總大車, 分別治理.”

[大豆】一年生草本植物, 花白或紫色, 有根瘤, 豆莢有毛. 種子可食用, 亦可榨油. 亦以稱這種植物的種子.

[大酉】山名. 在湖南沅陵縣. 道家所稱三十六洞天之一. 《雲笈七籤》卷二七:“第二十六大酉山洞, 周迴一百里, 名曰大酉華妙天, 去辰州七十里, 尹眞人治之.”

[大辰】1.即心宿, 大火. 《左傳·昭公十七年》:“冬, 有星孛於大辰, 西及漢. 申須曰:‘彗所以除舊布新也. 天事恆象, 今除於火, 火出必布焉, 諸侯其有火災乎!’”2.指伐星與北辰. 《公羊傳·昭公十七年》:“大辰者何? 大火也. 大火爲大辰, 伐爲大辰, 北辰亦爲大辰.”按, 古人視大火、伐星以定時, 視北辰以辨向, 故均稱爲大辰. 3.蒼龍七宿中房、心、尾三宿的總稱. 《爾雅·釋天》:“大辰, 房、心、尾也.”

[大邳】見“大伾”. 

[大厎】大抵.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詩》三百篇, 大厎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李善注:“《爾雅》曰:厎, 致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作“大抵”. 參見“大抵”.


'사전 > 한어'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0) 2012.12.12
  (0) 2012.12.12
  (0) 2012.12.12
  (0) 2012.12.12
  (0) 20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