사전/한어

황성 2013. 5. 16. 19:09

*褓①[bǎoㄅㄠˇ]

[《廣韻》博抱切, 上晧, 幫. ]

裹覆嬰兒的小被. 漢劉向《新序·節士》:“而二人謀取他嬰兒, 負以文褓, 匿山中.”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字說·集字一》:“緥者, 繦緥也. 俗作褓.” 淸雷浚《說文外編》:“褓, 布老切. 小兒衣. 《說文》無褓字.糸部:‘緥, 小兒衣也.’即褓字.” 參見參見“繈褓”.

[褓衣】嬰兒衣.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二:“大中進士鄭嵎《津陽門》詩, 亦有‘祿兒此日侍御側, 繡羽褓衣日屓贔’之句, 豈當時天下人怨毒楊氏, 故有此不根之語耶?”

[褓乳】在繈褓中吮乳. 指嬰兒. 宋鄭俠《示女子》詩:“汝生未三月, 正當時褓乳.”

[褓姆】受雇爲人照管嬰幼兒童或爲人從事家務勞動的婦女;亦爲保育員的舊稱. 郭沫若《地球, 我的母親!》詩:“我羨慕的是你的孝子, 那田地里的農人, 他們是全人類的褓姆, 你是時常地愛顧他們.”《艾靑詩選·自序三》:“爲了避免監獄方面的注意, 從一九三三年開始, 我改用‘艾靑’這個筆名, 寫了《大堰河--我的褓姆》.”

[褓被】小兒被. 章炳麟《新方言·釋器》:“今淮南謂小被爲褓被.”

[褓裙】小兒被的俗稱. 淸翟灝《通俗編·服飾·褓裙》:“《儂雅》:小兒被爲褓, 如俗呼‘緥裙’、‘緥被’是也. 今則轉呼爲‘抱’矣.”

[褓繈】亦作“褓繈”. 

即繈褓. 《呂氏春秋·明理》:“民多疾癘, 道多褓繦, 盲禿傴尩, 萬怪皆生.” 高誘注:“褓, 小兒被也. 繦, 褸格繩也. 言民繈負其子走道, 跛而散去.” 陳奇猷校釋:“褓繦即指嬰兒. 道多褓繦即道多棄嬰也.”《淮南子·要略》:“武王立三年而崩, 成王在褓繈之中, 未能用事.” 唐顏眞卿《謝贈祖官表》:“臣亡父故薛王友先臣惟貞、亡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孫等幷褓繈苴麻, 孩提未識, 養於舅氏殷仲容以至成立.”

[褓繦】見“褓繈”. 


*褕①[yúㄩˊ]

[《廣韻》羊朱切, 平虞, 以. ]

[《廣韻》餘昭切, 平宵, 以. ]

1.即褕翟. 古代王后的一種禮服. 《說文·衣部》:“褕, 褕翟, 羽飾衣.” 南朝宋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悲黼筵之移御, 痛翬褕之重晦.” 參見“褕翟”. 2.即襜褕. 罩在外面的直襟單衣. 《新唐書·逆臣傳上·史朝義》:“方冽寒, 人皆連紙褫書爲裳褕.” 參見“褕袘”. 3.謂衣服華美. 《集韻·平虞》:“褕, 一曰衣美也.” 參見“褕衣”.

褕②[tóuㄊㄡˊ]

[《集韻》徒侯切, 平侯, 定. ]

侯牏. 古代一種近身穿的小袖衫.

[褕衣】1.華美的衣服. 《史記·淮陰侯列傳》:“名聞海內, 威震天下, 農夫莫不輟耕釋耒, 褕衣甘食, 傾耳以待命者.” 司馬貞索隱:“褕, 鄒氏音踰, 美也.”2.即褕翟. 唐裴守眞《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一:“綵纓紛碧坐, 繢羽泛褕衣.” 參見“褕翟”.

[褕狄】見“褕翟”. 

[褕袣】見“褕袘”. 

[褕袘】亦作“褕袣”. 亦作“褕絏”.

襜褕之袖.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抴獨繭之褕袘, 眇閻易以戌削.” 司馬貞索隱:“褕袣. 張揖云:‘褕, 襜褕也. 袣, 袖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作“褕袣”. 一本作“褕絏”. 一說爲襜褕的邊緣. 見王先謙《漢書補注·司馬相如傳上》.

[褕絏】見“褕袘”. 

[褕翟】亦作“褕狄”. 

古代王后從王祭先公之服, 亦爲三夫人及上公妻之命服, 因服上刻畫雉形, 故名. 狄, 通“翟”. 《詩·鄘風·君子偕老》“其之翟也” 毛傳:“褕翟、闕翟, 羽飾衣也.” 鄭玄箋:“侯伯夫人之服, 自褕翟而下, 如王后焉.”《北堂書鈔》卷一二八引《三禮圖》:“褕翟, 王后從王祭先公服衣也, 刻靑翟形, 采畫雉, 綴於衣是也.” 唐柳宗元《禮部賀冊太上皇后表》:“伏惟皇帝陛下對若天休, 奉揚睿旨, 長秋既登其正位, 褕狄亦被於恩光.” 淸錢謙益《梁母吳太夫人壽序》:“於褕狄鞠裳, 魚軒重錦, 見三代之服物焉.”參閱《周禮·天官·內司服》“揄狄” 孫詒讓正義.


*褑①[yuànㄩㄢˋ]

[《廣韻》王眷切, 去線, 云. ]

系佩物的帶. 宋盧炳《少年遊》詞:“繡羅褑子間金絲, 打扮好容儀.”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靑衫忒離俗, 裁得暢可體, 褑兒是吳綾, 件件都受取.”

褑②[yuánㄩㄢˊ]

[《集韻》於元切, 平元, 云. ]

亦作“褤”. 

長衣. 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五:“中興以後, 駐蹕南方, 貴賤皆衣黝紫, 反以赤紫爲御愛紫, 亦無敢以爲衫袍者, 獨婦人以爲衫褑爾.” 黃侃《蘄春語》:“《說文·衣部》:袁, 長衣貌;雨元切. 俗字作褤、褑, 皆見《集韻》. 吾鄕或謂長襑(即衫子)爲長褑, 讀王眷切;閭里書師所作七言雜字云:‘絮袴緜襖靑長褑’, 是也.”


*褅①[tìㄊㄧˋ]

[《集韻》他計切, 去霽, 透. ]

義未詳. 


*褸①[lóuㄌㄡˊ]

“褸”的簡化字.

褸②[lǚㄌㄩˇ]

“褸”的簡化字.


*褌①[kūnㄎㄨㄣ]

[《廣韻》古渾切, 平魂, 見. ]

“褌”的繁體字.亦作“裩”. 

滿襠褲. 以別於無襠的套褲而言. 《急就篇》卷二:“襜褕袷複褶袴褌.”顏師古注:“合襠謂之褌, 最親身者也.” 唐谷神子《博異志·馬侍中》:“衣豹皮褌, 攜短兵, 直入室來.”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裩》:“裩, 三代不見所述. 周文王所製裩長至膝, 謂之弊衣, 賤人不下服, 曰良衣, 蓋良人之服也. 至魏文帝賜宮人緋交襠, 即今之裩也.” 郭沫若《斷斷集·中日文化的交流》:“又譬如日本人用的褌, 以一匹布來纏繞住下體的, 其實就是中國古時的犢鼻褌.”

[褌虱】三國魏阮籍生活於魏晉易代之際, 不滿現實, 常著詩文以譏刺和抨擊虛偽的禮敎制度. 其所作《大人先生傳》云:“世人所謂君子, 惟法是修, 惟禮是克……君子之處域內, 何異夫蝨之處褌中乎!”見《晉書·阮籍傳》. 后遂以“褌虱”比喩虛偽、迂腐、守禮求榮的“正人君子”. 金元好問《放言》詩:“井蛙奚足論, 褌虱良足羞.”

[褌帶】亦作“裩帶”. 

褲帶. 《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過遷打急了, 只得一一直說, 連那匙鑰在裩帶上解將下來.”

[褌袴】亦作“裩褲”. 

褲子. 《北史·斛律光傳》:“今軍人皆無褌袴;復宮內參, 一賜數萬匹, 府藏稍空, 此是何理?” 唐李亢《獨異志》卷上:“劉伶好酒, 常袒露不掛絲, 人見而責之. 伶曰:‘我以天地爲棟宇, 屋室爲裩袴. 君等無事, 何得入我裩袴中?’” 明屠隆《曇花記·眾生業報》:“叩頭蟲體疲, 毒蟒蛇腹餒, 跳蚤兒幾時出得人裩褲內, 蛆蟲兒怎當惡滋味.”

[褌褲】亦作“裩褲”. 

見“褌袴”. 

[褌褶】褲縫. 宋范成大《嘲蚊四十韻》:“蜂蠆豈房櫳, 蟣蝨但褌褶.”

[褌襠】褲襠. 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獨不見群蝨之處褌中……行不敢離縫際, 動不敢出褌襠, 自以爲得繩墨也.” 金趙秉文《拙軒賦》:“鄙夫自私, 虱處褌襠. 達人大觀, 物我兩忘.”


*褊①[biǎnㄅㄧㄢˇ]

[《廣韻》方緬切, 上獮, 幫. ]

1.衣服狹小. 漢王充《論衡·自紀》:“夫形大, 衣不得褊.”《說文·衣部》:“褊, 衣小也.” 段玉裁注:“引伸爲凡小之偁.”2.狹小, 不寬廣. 金元好問《續夷堅志·驢腹異物》:“剖之, 大腹內得物, 非鐵非石, 形如栝樓而褊, 色深褐, 其堅若鐵石.” 淸阮元《小滄浪筆談·封泰山論》:“上古水土未平, 中國地褊.” 參見“褊小”. 3.引申爲匱乏. 唐白居易《寄元九》詩:“憐君爲謫史, 窮薄家貧褊.”《通典·食貨五》:“自梁武帝末侯景之亂, 國用常褊.”4.指心胸、氣量、見聞等狹隘. 亦指性情急躁. 《楚辭·東方朔〈七諫·初放〉》:“淺智褊能兮聞見又寡.” 王逸注:“褊, 狹也.” 晉陸機《失題》詩:“道遐覺日短, 憂深使心褊.”《南史·劉懷愼傳》:“榮祖爲人輕財貴義, 善撫將士;然性褊, 頗失士君子心.” 淸惲敬《子居決事序》:“然敬褊中, 遇事輒任氣擊斷之.” 參見“褊心”. 5.通“扁”. 《三國志·魏志·東夷傳》:“兒生, 便以石厭其頭, 欲其褊. 今辰韓人皆褊頭.”按, 《後漢書·東夷傳·辰韓》作“扁”.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李》:“鹽入汁出, 然後合鹽曬令萎, 手撚之令褊, 復曬更撚, 極褊乃止.”

褊②[piánㄆㄧㄢˊ]

[《集韻》蒲眠切, 平先, 幷. ]

1.見“褊褼”. 2.同“偏”. 旁側;半. 參見“褊衫”、“褊袒”.

[褊人】氣量狹窄的人. 明何景明《內篇》十一:“褊人多求親而憤疎, 庸士多倖易而脫艱.”

[褊小】1.狹小. 指地域、車船等不寬大. 《左傳·隱公四年》:“衛國褊小, 老夫耄矣, 無能爲也.” 晉潘嶽《西征賦》:“傷桴檝之褊小, 撮舟中而掬指.” 宋江休㚆《江隣幾雜志》:“鳳翔李茂正幽昭宗於紅泥院, 制度殊褊小.” 康有爲《大同書》乙部第一章:“以北五省之褊小而能容萬國, 其國土之纖小可以推矣.”2.指氣量狹窄. 《荀子·修身》:“治氣養心之術……狹隘褊小, 則廓之以廣大.”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石鼎聯句詩》:“方是時, 李逢吉、皇甫鎛、程異之徒, 以褊小之才, 膺鼎鼐之任, 罔克同心輔治, 而惟以媢忌爲事.”

[褊介】褊急耿介. 宋文瑩《續湘山野錄》:“鏐(錢鏐)愛其詩, 遣客吏諭之曰:‘敎和尙改十四州爲四十州, 方與見.’休(貫休)性褊介, 謂吏曰:‘州亦難添, 詩亦不改.’”

[褊乏】猶匱乏.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盧相國鈞初及第, 頗窘於牽費. 俄有一僕願爲月傭, 服飾鮮絜, 謹幹不與常等. 覩鈞褊乏, 往往有所資.”

[褊心】1.心胸狹窄. 《詩·魏風·葛屨》:“維是褊心, 是以爲刺.” 王先謙集疏:“《說文》‘急’下云:‘褊也.’‘褊’下云:‘衣小也.’《廣韻》:‘褊, 衣急.’……褊小、褊陋, 皆自衣旁推之.”《新唐書·劉禹錫傳》:“禹錫恃才而廢, 褊心不能無怨望.”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十:“一旦偶惑浮言, 未遑代爲剖釋, 褊心盛氣, 白簡遽登.”《老殘遊記》第九回:“若佛道兩敎, 就有了褊心:惟恐後世人不崇奉他的敎, 所以說出許多天堂地獄的話來嚇唬人.”2.指心胸狹窄的人. 明何景明《內篇》一:“故陗壑之阻, 盜賊弗怨;虛舟之觸, 褊心弗怒:無意也.”

[褊衣】緊身衣.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其北印度, 風土寒烈, 短製褊衣, 頗同胡服.”

[褊阨】見“褊隘”. 

[褊忮】褊狹嫉恨. 《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詔下》:“京褊忮貪克, 峻條令, 爲炮熏刳斮法, 下愁毒, 爲軍中所逐.”

[褊局】狹窄局促. 

[褊忌】褊狹忌刻. 《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貌狀溫恭, 與人語必嬉怡微笑, 而褊忌陰賊. 既處權要, 欲人附己, 微忤意者, 輒加傾陷.”

[褊阸】見“褊隘”. 

[褊直】褊急孤直. 宋蘇舜欽《杜公謝官表》:“臣立性褊直, 有不可移之資.” 淸惲敬《少南先生家傳》:“先生性褊直, 有同縣人改庶吉士者, 先生曰:‘一爲史官, 竟置産百萬耶!’”

[褊迫】1.狹窄, 不寬廣.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第宅》:“高宗時, 中書侍郞李義琰亦至褊迫. 義琰雖居相位, 在官淸儉, 竟終於方丈室之內. 高宗聞而嗟嘆.” 宋蘇軾《和陶雜詩》之七:“藍喬近得道, 常苦世褊迫.”2.猶褊急. 宋王安石《上張樞密書》:“某蠢陋褊迫, 不知所向.” 明方孝孺《送鄭淑貞之成都》詩:“況我褊迫士, 志意早衰弱.”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詩話下·漚寄生五古》:“先生靜者儔, 涉世戒褊迫.” 參見“褊急”.

[褊忿】謂心胸狹窄, 容易發怒. 《舊唐書·文苑傳下·蕭穎士》:“終以誕傲褊忿, 困躓而卒.”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上:“明皇逐張曲江而用仙客, 一時褊忿猶可恕.”

[褊刻】褊急刻薄. 唐王勃《三國論》:“<曹操>弊於褊刻, 失於猜詐.”《舊唐書·曹華傳》:“王遂爲沂、兗、海觀察使, 褊刻不能馭衆, 爲牙將王弁所害.” 明李贄《哭承庵》詩:“君心何仁厚, 我心何褊刻!”

[褊性】褊狹的生性. 唐張彪《雜詩》:“君子有褊性, 矧乃尋常徒.” 明何景明《發京邑》詩之一:“夙痾紏纖質, 褊性憚形勞.”

[褊宕】心胸狹窄, 行爲放蕩. 《續資治通鑑·宋神宗熙寧六年》:“資褊宕無謀, 褻慢夷獠, 爲懿州蠻所殺.”

[褊衫】一種僧尼服裝. 開脊接領, 斜披在左肩上, 類似袈裟.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向年間爲師父娘做滿月, 賒了一副豬臟沒錢還他, 把我褊衫都當沒了.” 淸褚人穫《堅瓠四集·僧還俗》:“和尙討家婆, 脫褊衫, 著綺羅.”

[褊陋】1.狹隘淺陋. 《史記·禮書》:“其貌誠大矣, 擅作典制褊陋之說, 入焉而望.”《漢書·律曆志上》:“臣等聞學褊陋, 不能明.” 宋葉適《孔㚆君架樓貯書疏池累石花藥環列》詩:“管葛褊陋空礙塞, 周孔深微常運轉.”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夫祠堂族長之制, 今雖差愈於古, 亦差愈於歐洲, 要其僕遬之體, 褊陋之見, 有害於齊一亦明矣.”2.狹小偏僻. 《孔叢子·連叢子上》:“下國褊陋, 莫以虞心, 故乃闢四封以爲藪, 圍境內以爲林.” 宋蘇軾《燕若古知渝州制》:“巴峽之嶮, 邑居褊陋, 負山臨谷, 以爭尋常.”

[褊促】猶褊急. 《南史·何承天傳》:“承天性褊促, 嘗對主者厲聲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舊唐書·儒學傳上·徐文遠》:“是人殘忍, 意又褊促, 既乘此勢, 必有異圖.”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由於自己的‘疏散’, 被人批評爲‘褊促’, 他已經生出了天空海闊的想法, 想去遊山玩水、當隱君子了.” 參見“褊急”.

[褊急】1.氣量狹隘, 性情急躁. 《詩·魏風·葛屨序》:“魏地陿隘, 其民機巧趨利, 其君儉嗇褊急.” 孔穎達疏:“褊急, 言性躁.”《南史·宋江夏文獻王義恭傳》:“豁達大度, 漢祖之德;猜忌褊急, 魏武之累.”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忠厚之意, 溢於言表, 再三吟誦, 覺褊急之氣都消.”2.形容衣裳小而緊.

[褊恡】褊狹鄙吝.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法云寺》:“絲桐發響, 羽觴流行, 詩賦幷陳, 淸言乍起, 莫不領其玄奧, 忘其褊恡焉.” 周祖謨校釋:“恡即悋字, 悋爲吝之異體.” 唐趙璘《因話錄·角》:“<田良逸>以虛無爲心, 和煦待物, 不事浮飾, 而天格淸峻, 人見者褊恡盡去.”

[褊埆】土地狹小瘠薄. 晉葛洪《抱朴子·守塉》:“余今讓天下之豊沃, 處茲邦之褊埆;舍安昌之膏腴, 取北郭之無欲, 誠萬物之可細, 亦何往而不足哉!”

[褊狹】亦作“褊陿”. 

1.指心胸、氣量、見識等狹隘. 《史記·禮書》:“化隆者閎博, 治淺者褊狹, 可不勉與!”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才學褊狹, 雖美少功.” 康有爲《大同書》乙部第二章:“養成爭心, 養成私心, 於是褊陿殘忍之論視爲宜然.”沙汀《范老老師》:“老板叫朱問樵, 沉悶褊狹, 又瘦又長, 生著兩片漫畫式的肥大嘴唇.”2.指地域、面積等狹窄.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濕餘水》:“山岫層深, 側道褊狹.”《宋書·孔山士傳》:“山陰縣土境褊狹, 民多田少.” 淸唐孫華《抱灌軒落成》詩之三:“莫笑礙眉居褊狹, 竹牀棐几儘能容.”

[褊狷】褊狹狷介. 唐杜牧《長安送友人遊湖南》詩:“子性劇弘和, 愚衷深褊狷.” 宋王禹偁《答晁禮丞書》:“某褊狷剛直爲衆所知, 雖強損之, 未能盡去.”

[褊衷】褊狹的內心. 宋梅堯臣《思歸賦》:“切切余懷, 欲辭印綬, 固非效淵明之褊衷, 恥折腰於五斗.” 淸黃景仁《惱花篇時寓法源寺》:“客來客往豈有意, 而以罪我徒褊衷.”

[褊悈】猶褊急. 淸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十:“黍踐斯土者, 大抵蓋苫熬波, 掛席釣海, 儉然褊悈, 家嗇維寶.” 參見“褊急”.

[褊窄】1.指心胸、氣量、見識等狹隘. 《醒世恒言·灌園叟晩逢仙女》:“此皆是我平日心胸褊窄, 故外侮得至.” 淸昭槤《嘯亭雜錄·錢辛楣之博》:“惟所講字書株守許氏《說文》, 別解者皆遭排斥, 故取擇頗褊窄焉.”茅盾《蝕·追求》:“章秋柳勝利地微微一笑, 捉弄一下像朱女士那樣的褊窄傲慢的人兒, 她覺得是最痛快的.” 參見“褊狹”. 2.指地域、面積等狹窄.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因房屋褊窄, 停放過了頭七, 將靈柩送在祖塋安葬.” 李劼人《天魔舞》第十六章:“舍下雖褊窄, 到底還有一間書房可以下榻.” 參見“褊狹”.

[褊袒】猶偏袒. 解衣裸露一臂. 明孫仁孺《東郭記·爲將軍》:“萬里長征, 千人褊袒, 爲拯燕民之難.”

[褊率】褊急直率. 元房皞《寄呈嶽陽諸友》詩:“稟性太褊率, 不受塵事觸.”

[褊淺】1.心地、見識等狹隘短淺. 《楚辭·九辯》:“性愚陋以褊淺兮, 信未達乎從容.”《明史·耿定向傳》:“高拱執政, 定向嘗譏其褊淺無大臣度, 拱嗛之.” 淸孫枝蔚《次贈周建西韻賀令侄子常生第三子時子常見借歐陽全集》:“我才褊淺無佳思, 直寫歐詩計頗得.”2.土地、水流等狹窄淺薄. 唐元稹《遣興》詩之四:“託根在褊淺, 因依泥滓生.” 唐元稹《分水嶺》詩:“褊淺無所用, 奔波奚所營?”

[褊陿】見“褊狹”. 

[褊逼】猶褊迫. 唐元稹《贈太保嚴公行狀》:“荊俗不理室居, 架竹苫茅, 卑庳褊逼, 風旱摩戞, 熇然自火.” 參見“褊迫”.

[褊量】褊狹的識量. 晉葛洪《抱朴子·尙博》:“若夫馳驟於詩論之中, 周旋於傳記之間, 而以常情覽巨異, 以褊量測無涯, 以至粗求至精, 以甚淺揣甚深, 雖始自髫齔, 訖於振素, 猶不得也.”《宋書·顏延之傳》:“喜怒者有性所不能無, 常起於褊量, 而止於弘識.”

[褊短】1.心地、見識等狹隘短淺. 漢徐幹《中論·智行》:“夫以召公懷聖之資而猶若此乎! 末業之士苟失一行而智略褊短, 亦可懼矣.” 參見“褊淺”. 2.貧乏.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方言》:“南都方言……人之貧乏曰褊短.”

[褊傲】褊急傲慢. 《資治通鑑·宋文帝元嘉元年》:“靈運, 玄之孫也, 性褊傲, 不遵法度.”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薛逢》:“中外亦鄙逢褊傲, 遷秘書監, 卒.”

[褊隘】亦作“褊阸”. 亦作“褊阨”.

狹隘. 心胸、氣量、見識等不寬廣. 《漢書·地理志下》:“巴、蜀、廣漢……俗不愁苦, 而輕易淫泆, 柔弱褊阸.”顏師古注:“言其材質不彊, 而心忿陿.”《晉書·溫嶠傳》:“且祖約情性褊阨, 忌克不仁.”《宋書·王弘傳》:“輕率少威儀, 性又褊隘, 人忤意者, 輒面加責辱.”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序》:“今老矣, 所望者惟子與孫. 然嬾惰無匹, 聞學褊隘.” 淸惲敬《<崇仁學案>書後》:“大抵獧者必褊隘, 自律嚴, 律人亦嚴.”

[褊塉】土地狹小瘠薄. 《魏書·高祖紀上》:“靈丘郡土既褊塉, 又諸州路衝, 官私所經, 供費非一.”

[褊匱】猶匱乏. 《新唐書·陸贄傳》:“此士類所以忿恨, 經費所以褊匱.”

[褊察】褊狹苛察. 《後漢書·鍾離意傳》:“帝性褊察, 好以耳目隱發爲明.”

[褊薄】褊急刻薄. 《禮記·檀弓上》“君子蓋猶猶爾” 唐孔穎達疏:“魏俗褊薄, 遣新來婦人, 縫作衣裳.”

[褊激】心胸狹窄, 言行過激. 《宋書·顏延之傳》:“延之性既褊激, 兼有酒過, 肆意直言, 曾無遏隱, 故論者多不知云.” 魯迅《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不過這‘無產者本來幷沒有階級的自覺. 是幾個過於富同情心而又態度褊激的領袖把這個階級觀念傳授了給他們’.”

[褊褼】1.衣服飄揚貌. 《集韻·平先》:“褊, 褊褼, 衣皃.”2.引申爲飄逸飛翔貌. 陳鼎《邵飛飛傳》:“邵飛飛《薄命詞》:‘鶼鶼比翼兩相依, 文彩褊褼世所稀. 誰料風濤生洛浦, 鎩翎又逐野鷄飛.’”

[褊鵲】即扁鵲. 褊, 通“扁”.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予太和末, 因弟生日觀雜戲. 有市人小說呼扁鵲作褊鵲, 字上聲.” 參見“扁鵲”.

[褊躁】猶褊急. 《晉書·劉毅傳》:“義熙中, <劉毅>故奪悅豫章, 解其軍府, 使人微示其旨, 悅忿懼而死. 毅之褊躁如此.” 明方孝孺《蕭仆贊》:“穎士, 唐玄宗時人, 有文章而性褊躁.”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二四章七:“他痛快的抒其所懷抱的情思, 一點也不顧忌, 一點也不宛曲回避, 直活現出一位‘性褊躁’, 易於招禍的詩人來.” 參見“褊急”.


*褭①[niǎoㄋㄧㄠˇ]

[《廣韻》奴鳥切, 上篠, 泥. ]

亦作“裊”. 

1.以絲帶系馬. 因用以代稱馬名. 《說文·衣部》:“褭, 以組帶馬也.” 段玉裁注:“《百官志》注曰:‘秦爵二十等……三曰簪褭, 御駟馬者.’按於本義引伸之, 因以爲馬名. 要褭, 古之駿馬也.”桂馥義證:“字或作裊. 《漢書·百官公卿表》:‘秦爵二十級……三簪裊.’顔注:‘以組帶馬曰裊. 簪裊者, 言飾此馬也.’” 宋王安石《材論》:“夫然後騏驥騕褭與駑駘別矣.” 參見“褭騕”. 2.柔弱細長貌. 唐許渾《和常秀才寄簡歸州鄭使君借猿》:“謝守攜猿東路長, 褭藤穿竹似瀟湘.” 宋吳文英《天香·蜡梅》詞:“豆蔻釵頭恨褭, 但悵望天涯歲華老.”3.繚繞;纏繞. 唐劉商《姑蘇懷古送秀才下第歸江南》詩:“琳瑯暗戛玉華殿, 天香靜褭金芙蕖.” 楊朔《征塵》:“壁上掛的油燈嫋著靑煙, 兩張跛脚的八仙桌子擺在地上.”4.搖曳;顫動. 南朝梁沈約《十詠·領邊繡》:“不聲如動吹, 無風自褭枝.” 明沈采《千金記·北追》:“急追去, 急追去, 跨馬揚鞭裊.”茅盾《子夜》一:“長身玉立的少婦, 嫋著細腰搶到吳老太爺的汽車邊.”5.形容聲音婉轉悠揚. 宋歐陽修《西齋手植菊花過節始開》詩:“上浮黃金蘂, 送以淸歌裊.”6.微風吹拂貌. 宋蘇軾《水龍吟》詞:“雨晴雲夢, 月明風裊.”一本作“嫋”. 淸納蘭性德《謁金門》詞:“風絲裊, 水浸碧天淸曉, 一鏡濕雲靑未了, 雨晴春草草.”

[褭朶】亦作“裊朵”. 

古代婦女的一種頭上裝飾品. 淸捧花生《畫舫餘譚》:“義髻、鬧粧、步搖、流蘇、裊朶之類炫心奪目. 閨中之物, 十居其九.”

[褭娜】亦作“裊娜”. 

1.草木柔弱細長貌. 唐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詔賦》詩:“池南柳色半靑靑, 縈煙裊娜拂綺城.” 前蜀牛嶠《楊柳枝》詞之一:“無端褭娜臨官路, 舞送行人過一生.” 淸陳維崧《楊柳枝·本意》詞:“裊娜絲楊水面生, 波光柳態兩盈盈.” 朱自淸《荷塘月色》:“層層的葉子中間, 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 有嫋娜地開著的, 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2.女子體態輕盈柔美貌. 唐韓偓《嫋娜》詩:“褭娜腰肢澹薄妝, 六朝宮樣窄衣裳.”《紅樓夢》第五回:“賈母素知秦氏是極妥當的人, --因他生得裊娜纖巧, 行事又溫柔和平, 乃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 楊沫《靑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五章:“這時, 一個身材嫋娜、衣著鮮麗、闊面大眼的年輕女人穿著高跟皮鞋匆匆地跑進房里來.”

[褭娉】亦作“裊娉”. 

嫋娜娉婷. 女子姿態美好貌. 郭沫若《文藝論集續集·我們的文化》:“爲你這對可愛的三寸金蓮已經准備下三千丈長的裹脚布, 讓你再去裹小一些, 好再走得嫋娉一點.”

[褭脚】亦作“裊脚”. 

繞腿布. 《水滸傳》第三八回:“<張順>上穿一領白布衫, 腰繫一條絹搭膊;下面靑白裊脚多耳麻鞋.”

[褭窕】亦作“裊窕”. 

動搖不停貌. 唐杜甫《渼陂行》:“半陂以南純浸山, 動影裊窕沖融間.”仇兆鼇注:“裊窕, 山影動搖.” 明陳子龍《仲冬十二日湖上方暖》詩:“裊窕空濛恣所如, 淸光白露憑虛客.”

[褭絲】亦作“裊絲”. 

香灰的別稱. 明徐渭《香煙》詩之五:“陽成罐口飛逃汞, 太古坑中刷裊絲.”

[褭嫋】亦作“裊嫋”. 

纖長柔美貌. 明楊愼《升庵詩話·余延壽折楊柳》:“大道連國門, 東西種楊柳. 葳蕤君不見, 裊嫋垂來久.”

[褭篆】亦作“裊篆”. 

指香的煙縷. 元吳弘道《靑杏子·惜春》套曲:“綺窗下翠屛橫遮, 庭院深沉裊篆斜.”

[褭駣】良馬. 

[褭蹄】見“褭蹏”. 

[褭褭】亦作“裊裊”. 

1.搖曳不定貌. 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平原侯植》:“平衢修且直, 白楊信裊裊.” 元本高明《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玉鞭裊裊, 如龍驕騎.” 黃節《春夜與菑叟過小素梅閣聽曲》詩:“褭褭春幡原曩見, 深深簾燭又宵來.”2.纖長柔美貌. 南朝梁王台卿《陌上桑》詩之四:“鬱鬱陌上桑, 裊裊機頭絲.” 唐儲光羲《薔薇》詩:“褭褭長數尋, 靑靑不作林.” 明陸采《明珠記·由房》:“誤入桃源洞裏, 見香香深處, 裊裊仙姿, 嬌羞終是女孩兒.”艾蕪《鞍鋼啊, 我回來了》:“街燈燦然, 垂柳嫋嫋, 高樓櫛比, 馬路廣闊.”3.形容聲音婉轉悠揚. 唐杜甫《猿》詩:“裊裊啼虛壁, 蕭蕭掛冷枝.” 唐許渾《宿開元寺樓》詩:“誰家歌褭褭, 孤枕在西樓.” 明葉小鸞《豔體連珠·唇》:“裊裊餘歌, 動淸聲而紅綻.” 袁鷹《紅星永不隕落》:“在這中間, 最能觸動心靈深處的琴弦, 幷且立即余音嫋嫋、引起了一長串記憶的, 就是十月革命烈火中一直閃閃發光的那顆紅星.”4.繚繞;纏繞. 南朝陳徐伯陽《日出東南隅行》:“圜籠裊裊掛靑絲, 鐵鈎冉冉勝丹桂.” 宋蘇軾《靑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詩:“暮歸走馬沙河塘, 爐煙裊裊十里香.” 淸袁於令《西樓記·疑謎》:“早是一股髮兒裊裊的好似烏雲也.” 郭沫若《甁》詩之二九:“幸好有嫋嫋的余香, 到如今還未盡消.”5.微風吹拂貌. 南朝宋鮑照《采菱歌》之四:“褭褭風出浦, 容容日向山.” 唐曹唐《漢武帝於宮中宴西王母》詩:“秋風褭褭月朗朗, 玉女淸歌一夜闌.” 宋陸遊《舟中對月》詩:“江空裊裊釣絲風, 人靜翩翩葛巾影.”

[褭褭亭亭】亦作“裊裊亭亭”. 

見“褭褭婷婷”. 

[褭褭婷婷】亦作“裊裊亭亭”. 亦作“裊裊婷婷”.

形容女子體態輕盈柔美. 元張可久《折桂令·酒邊分得卿字韻》曲:“風風韻韻, 裊裊亭亭.” 淸陳裴之《香畹樓憶語》:“況茲裊裊亭亭, 又何能當此煎迫哉.”《紅樓夢》第三回:“寳玉早已看見了一個裊裊婷婷的女兒, 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 忙來見禮.”茅盾《子夜》三:“交際花徐曼麗女士赤著一雙脚, 嫋嫋婷婷站在一張彈子台上跳舞哪!”

[褭蹏】亦作“褭蹄”. 亦作“裊蹏”.

鑄金成馬蹄形. 因借指金銀. 《漢書·武帝紀》:“今更黃金爲麟趾褭蹏以協瑞焉.”顏師古注:“武帝欲表祥瑞, 故普改鑄爲麟足馬蹏之形以易舊法耳. 今人往往於地中得馬蹏金, 金甚精好, 而形制巧妙.” 宋歐陽修《南鄕子》詞之二:“偸得褭蹄新鑄樣, 無端, 藏在紅房豔粉間.” 宋蘇軾《觀張師正所蓄辰砂》詩:“近聞猛士收丹穴, 欲助君王鑄褭蹄.” 宋楊萬里《路逢故將軍李顯忠謫居長沙》詩:“只悲熊耳甲, 誰怨裊蹏金.” 明宋濂《白牛生傳》:“生慕孔顔之樂, 如聆鈞天之樂, 如獲褭蹏之金.” 淸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褭蹏, 音鳥蹏, 銀之別名, 即馬蹏銀也.”

[褭繞】亦作“裊繞”. 

猶繚繞.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八回:“古鼎裏香煙裊繞, 燒著上等檀香.”茅盾《子夜》十八:“藏香的靑煙在空中嫋繞, 四小姐嘴里默誦那《太上感應篇》.”

[褭騕】古駿馬名. 南朝梁蕭統《古樂府·上林》:“千金褭騕騎, 萬折流水車.” 參見“騕褭”.

[褭軃】亦作“裊軃”. 

搖曳下垂貌. 《武王伐紂平話》卷上:“妲己自把烏雲髻鬆, 金冠裊軃, 霞鬢散亂, 走入殿上, 哭見紂王.”

[褭驂】小馬的別名. 一說古駿馬名. 即騕褭. 《爾雅·釋畜》:“玄駒, 褭驂.” 郭璞注:“玄駒, 小馬, 別名褭驂耳. 或曰, 此即騕褭, 古之良馬名.” 元耶律楚材《信之和余酬賈非熊三字韻見寄因再賡元韻以㚆之》之一:“鷃鶉徒羨大鵬南, 駑馬終湏後褭驂.”


*褪①[tùnㄊㄨㄣˋ]

[《字彙》吐困切]

1.衣裝、服飾等穿著或套著的東西因寬松而脫出. 宋歐陽修《浣溪沙》詞之一:“束素美人羞不打, 却嫌裙慢褪纖腰.”《西遊記》第四二回:“那天罡刀都變做倒鬚鉤兒, 狼牙一般, 莫能褪得.”《紅樓夢》第五二回:“誰知鐲子褪了口, 丟在草根底下, 雪深了, 沒看見.”2.萎謝. 宋蘇軾《蝶戀花·春景》詞:“花褪殘紅靑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剪燈餘話·田洙遇薛濤聯句記》:“褪英浮雨澗, 殘蕊漾風潮.”3.謂隱藏在袖內.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懷揣日月, 袖褪乾坤.”《金甁梅詞話》第二八回:“這陳經濟把鞋褪在袖中.”《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只見他把右手褪進袖口去摸了半日, 摸出兩個香錢來遞給安太太.”

褪②[tuìㄊㄨㄟˋ]

1.減色;消退. 前蜀李珣《浣溪沙》詞:“入夏偏宜澹薄粧, 越羅衣褪鬱金黃.” 宋周邦彦《滿江紅》詞:“蝶粉蜂黃都褪了, 枕痕一線紅生肉.” 魯迅《彷徨·長明燈》:“人們的臉上不特已不緊張, 幷且早褪盡了先前的喜悅的痕跡.”2.引申爲脫落;剝落. 魯迅《呐喊·鴨的喜劇》:“待到小鴨褪了黃毛, 愛羅先珂君却忽而渴念著他的‘俄羅斯母親’了, 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張天翼《移行·溫柔制造者》:“這會客室可不大高明, 中間那張大菜桌子全褪了漆.”3.后退, 退却. 宋沈與求《泛舟阻風》詩:“十篙八九褪, 逆勢何乃爾?”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待趨前, 還褪後, 我則索慌忙施禮半含羞.” 劉大白《黃昏》詩:“這有限的斜陽, 一寸一寸地向西褪, 一寸一寸地和黃昏近.”

[褪色】1.布匹、衣服等的顏色逐漸變淡. 冰心《姑姑·分》:“底下也是洗得褪色的藍布的圍裙.”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十八章:“周仆見他穿了身褪色的舊軍衣.”2.比喩某種情景、意識、本色等逐漸淡漠以至消失. 魯迅《書信集·致台靜農》:“上海幽默已稍褪色, 語堂轉而編小品文, 名曰《人間世》.”茅盾《春蠶·喜劇》:“五年的監禁, 許多老朋友的面貌漸漸從他的記憶中褪色了.”浩然《豔陽天》第五六章:“因爲這個院子里住的全是一水的翻身戶, 又有這位永不褪色的老‘首長’啊!”

[褪套兒】1.方言. 使身體脫離縛著它的繩索. 如:狗褪套兒跑了. 2.方言. 比喩擺脫責任. 如:你別褪套兒溜走.

[褪淡】淡薄. 茅盾《三人行》二:“現實從她的周圍褪淡下去了. 她的少女的心胸又充滿了活潑, 愉快, 輕松.”

[褪落】卸脫.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詞訟》:“其枷用之極重……晩皆褪落.”

[褪落】1.猶消失. 茅盾《蝕·追求》:“他的理想的女性的影子早已從章秋柳那里褪落, 漸次濃現在朱女士的身上了.”2.減退衰落. 端木蕻良《女神》:“有花就有風來吹落它, 有美麗就有褪落.”


*褘①[huīㄏㄨㄟ]

[《廣韻》許歸切, 平微, 曉. ]

“褘”的繁體字.

1.繪有野雞圖紋的王后祭服. 古禮規定在從王祭祀先王時所服. 《周禮·天官·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 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 鄭玄注:“褘衣, 畫翬者……從王祭先王時服褘衣.”《禮記·祭統》:“君卷冕立於阼, 夫人副褘立於東房.”2.佩巾. 佩於前身可以蔽膝, 故也稱蔽膝. 《方言》第四:“蔽厀, 江淮之間謂之褘, 或謂之袚, 魏、宋、南楚之間謂之大巾, 自關東西謂之蔽厀, 齊魯之郊謂之衻.” 三國魏曹植《鞞舞歌·靈芝篇》:“退詠《南風》詩, 灑淚滿褘抱.” 趙幼文校注:“《廣雅·釋器》:‘褘, 蔽膝也.’有大巾之稱, 繫於胸前, 長可至膝;或蒙於頭, 曹魏時以絳紗爲之.”

褘②[yīㄧ]

美. 《文選·張衡〈東京賦〉》:“漢帝之德, 侯其褘而.” 薛綜注:“褘, 美也.” 李善注:“於離切.”


*褖①[tuànㄊㄨㄢˋ]

[《廣韻》通貫切, 去換, 透. ]

“稅”的被通假字.

1.王后燕居或進御時所穿之服. 《周禮·天官·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 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 素沙” 漢鄭玄注:“此緣衣者, 實作褖衣也. 褖衣, 御於王之服, 亦以燕居.” 阮元校勘記:“唐石經諸本同. 《釋文》:‘緣衣, 或作褖, 同, 土亂反.’”2.飾有邊沿的衣服. 爲士的禮服或士妻等的命服. 《儀禮·士喪禮》:“褖衣.” 鄭玄注:“黑衣裳赤緣謂之褖, 褖之言緣也, 所以表袍者也.”《禮記·玉藻》:“再命褘衣, 一命襢衣, 士褖衣.” 鄭玄注:“此子男之夫人及其卿大夫之妻命服也.”


*褧①[jiǒnɡㄐㄩㄥˇ]

[《廣韻》口迥切, 上迥, 溪. ]

亦作“絅”. 

麻布單罩衣. 宋梅堯臣《答蕭淵少府卷》詩:“銅鐵錦褧各有用, 高下安得與等科.” 參見“褧衣”.

[褧衣】用枲麻類植物纖維織布制成的單罩衣. 古代女子出嫁時在途中所穿, 以蔽塵土. 《詩·衛風·碩人》:“碩人其頎, 衣錦褧衣.” 毛傳:“夫人德盛而尊, 嫁則錦衣加褧襜.” 鄭玄箋:“國君夫人翟衣而嫁. 今衣錦者, 在塗之所服也.” 南朝梁江淹《麗色賦》:“春蠶度網, 綺地應紡;秋梭鳴機, 織爲褧衣.” 明楊愼《升庵經說·毛詩·褧衣》:“褧衣, 或作絅衣, 《說文》作檾衣, 《儀禮》作顈衣, 又作景衣, 音義幷同, 皆嫁時在途之衣也.”

[褧裳】即褧衣. 《詩·鄭風·豊》:“衣錦褧衣, 裳錦褧裳.”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風》詠褧裳, 史稱彤管, 纖微之善, 載籍猶稱.” 明何景明《詠衣》:“雖云異黃裏, 願言同褧裳.” 參見“褧衣”.


*褱①[huáiㄏㄨㄞˊ]

[《廣韻》戶乖切, 平皆, 匣. ]

1.后多作“懷”. 懷藏.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是以聖人被褐而褱玉.”《說文·衣部》:“褱, 俠也.” 段玉裁注:“俠, 當作夾, 轉寫之誤. 《亦部》曰:‘夾, 盜竊褱物也.’……腋有所持, 褱藏之義也. 在衣曰褱, 在手曰握. 今人用懷挾字, 古作褱夾.”2.后多作“懷”. 包圍. 《漢書·地理志上》:“堯遭洪水, 褱山襄陵.”顏師古注:“褱字與懷同. 懷, 包也.” 王先謙補注引錢坫曰:“褱, 古正字.”3.后多作“懷”. 腹中有(胎).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元延二年褱子, 其十一月乳.”顏師古注:“褱, 本懷字.”4.后多作“懷”. 思念;關心. 《隸釋·漢司隸從事郭究碑》:“銘勳金石, 以尉孔褱.”5.通“槐”. 續斷草的別名. 《廣雅·釋草》:“褱, 續斷也.” 王念孫疏證:“《名醫別錄》云:‘<續斷>一名接骨, 一名南草, 一名槐, 生常山山谷.’槐與褱同.” 淸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褱, <叚借>託名幖識字, 《廣雅·釋草》:‘褱, 續斷也.’一名接骨, 亦名槐. 槐、褱同聲字.”


*褮①[yīnɡㄧㄥ]

[《廣韻》於營切, 平淸, 影. ]

[《廣韻》烏莖切, 平耕, 影. ]

覆蓋死者面部的巾. 《說文·衣部》:“褮, 鬼衣也.” 淸錢大昕《答問八·說文》:“問:《說文》訓‘褮’爲鬼衣, ‘褮’字未見所出. 曰:《士喪禮》:‘幎目用緇.’鄭讀幎爲‘葛藟縈之’之‘縈’, 而許亦讀褮如‘葛藟縈之’, 則褮即幎也. 幎者覆面之衣, 小歛所用, 故有鬼衣之稱.”


*褰①[qiānㄑㄧㄢ]

[《廣韻》去乾切, 平仙, 溪. ]

亦作“攐”. 

1.套褲. 《說文·衣部》:“褰, 絝也.” 段玉裁注:“褰之本義謂絝, 俗乃假爲騫衣字.騫, 虧也. 古騫衣字作騫, 今假褰而褰之本義廢矣.” 宋王安石《潭州新學》詩:“振養矜寡, 衣之褰襦.”2.撩起, 用手提起. 《禮記·曲禮上》:“冠毋免, 勞毋袒, 暑毋褰裳.” 鄭玄注:“褰, 揭也.” 唐溫庭筠《菩薩蠻》詞之五:“玉鈎褰翠幕, 妝淺舊眉薄.”《警世通言·錢舍人題詩燕子樓》:“纖手緊褰繡袂, 玉肌斜靠雕欄.” 洪靈菲《在洪流中》:“它們似乎都是褰著他們的碧綠的衣裳在涉著水似的.”3.張開;散開. 《文選·潘嶽〈射雉賦〉》:“褰微罟以長眺, 已踉蹡而徐來.” 徐爰注:“褰, 開也.” 唐韓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驛途中見寄》詩:“哀鴻鳴淸耳, 宿霧褰高旻.”4.皺疊;緊縮. 《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襞積褰縐, 紆徐委曲.” 李善注引張揖曰:“褰, 縮也.” 宋陳善《捫虱新話》卷十四:“脣不下垂, 亦不褰縮.”5.斷絕. 《文選·陸機〈擬行行重行行〉》:“驚飇褰反信, 歸雲難寄音.” 呂向注:“褰, 絶也. 驚風之來絶其反信, 歸雲之去難以寄音.”《宋書·王微傳》:“區區之情, 愒於生存, 自恐難復, 而先命猥加, 魂氣褰薾.”6.通“搴”. 拔取. 《太平廣記》卷四五一引唐薛用弱《集異記·僧晏通》:“乃褰擷木葉草花, 障蔽形體, 隨其顧盼, 即成衣服.” 淸龔自珍《反祈招》詩:“舂之厓, 白雲滿家, 褰其異花.”7.通“騫”. 愆, 差錯. 南朝梁簡文帝《湣亂》詩:“謀之不臧, 褰我王度.”《梁書·沈約傳》:“實褰期於晩歲, 非失步於方春.”8.通“騫”. 傳說中樹名. 參見“褰樹”.

[褰帷】亦作“褰幃”. 

1.撩起帷幔. 晉葛洪《抱朴子·疾謬》:“開車褰幃, 周章城邑.”《南史·后妃傳上·潘淑妃》:“帝好乘羊車經諸房, 淑妃每莊飾褰帷以候.”《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七:“隨起身褰帷拂枕, 疊被鋪牀.”2.《後漢書·賈琮傳》:“琮爲冀州刺史. 舊典, 傳車驂駕, 垂赤帷裳, 迎於州界. 及琮之部, 升車言曰:‘刺史當遠視廣聽, 糾察美惡, 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 后因以“褰帷”爲官吏接近百姓, 實施廉政之典. 《梁書·劉孝綽傳》:“方且褰帷自厲, 求瘼不休.” 宋王禹偁《擬除開封縣令可鄭州刺史》:“以爾具官某, 宰予赤縣, 綽有政聲, 宜旌墨綬之賢, 用布褰帷之化.” 淸陳夢雷《贈臬憲於公》詩:“褰幃巴子國, 攬轡墊江濱.”

[褰帷露冕】漢郭賀爲荊州刺史, 治有殊政. 明帝到南陽巡狩, 賜三公之服, 幷敕其巡視部屬時, “去襜帷, 使百姓見其容服”, 以彰有德, 而示榮寵. 事見《後漢書·郭賀傳》. 后遂以“褰帷露冕”爲帝王對有政績官吏的恩寵之典. 唐王維《爲薛使君謝婺州刺史表》:“況褰帷露冕, 是去歲之縲囚;洗垢滌瑕, 爲聖朝之嶽牧.” 明邵璨《香囊記·治吏》:“俺恩相霜威鐵面, 巡四國褰帷露冕.” 參見“褰帷”.

[褰幃】見“褰帷”. 

[褰裳】1.撩起下裳. 《詩·鄭風·褰裳》:“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晉葛洪《抱朴子·廣譬》:“褰裳以越滄海, 企佇而躍九玄.”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又西建廳事臨水, 窗牖洞開, 使花、山澗、湖光、石壁褰裳而來.”2.相傳公輸班爲楚設置云梯, 欲攻宋, 墨翟聞之, “自魯趍而十日十夜, 足重繭而不休息, 裂衣裳裹足”, 赴郢說楚王. 事見《戰國策·宋衛策》、《淮南子·修務訓》. 南朝陳徐陵《讓散騎常侍表》:“昔墨子諸生褰裳救楚, 魯連隱士高論却秦, 況乎謬蒙知己, 寧無感激.” 后遂以“褰裳”爲不辭勞苦, 急於爲國事奔波之典. 淸黃宗羲《錢忠介公傳》:“時平則高洗耳, 世亂則美褰裳.”3.謂帝王讓位. 典出《竹書紀年》卷上:“<十四年卿雲見, 命禹代虞事>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 星辰有行……精華已竭, 褰裳去之.’於是八風循通, 慶雲叢聚, 蟠龍奮迅於其藏, 蛟魚踴躍於其淵. 龜鱉咸出其穴, 遷虞而事夏. 舜乃設壇於河, 依堯故事.”《舊唐書·忠義傳上·蘇安恒》:“豈不思虞舜褰裳, 周公復辟, 良以大禹至聖, 成王既長, 推位讓國, 其道備焉.” 淸唐孫華《讀梅村先生<鹿樵紀聞>有感題長句》之五:“運終三百合褰裳, 誰謂憂勤致覆亡.”

[褰鼻蛇】白花蛇的別名.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下:“《本草》載白花蛇一名褰鼻蛇, 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 九月十日采捕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一·白花蛇》:“蘄蛇, 褰鼻蛇.”<釋名>引寇宗奭曰:“諸蛇鼻向下, 獨此鼻向上, 背有方勝花紋, 以此得名.”

[褰樹】即騫樹. 一名藥王. 道敎相傳爲月中樹名. 褰, 通“騫”. 唐李商隱《寓懷》詩:“褰樹無勞援, 神禾豈用耘?”

[褰舉】1.高舉貌. 《楚辭·九歎·遠遊》“褰虹旗於玉門” 漢王逸注:“褰舉虹旗, 驅上玉門之山.”2.高飛貌. 唐韓愈《元和聖德詩》:“乾淸坤夷, 境落褰舉.” 明劉基《<宋景濂學士文集>序》:“其神思飄逸, 如列子御風, 飄然褰舉, 不沾塵土.”

[褰褰】飄舉貌. 唐張祜《舞》詩:“褭褭腰疑折, 褰褰袖欲飛.”


*褠①[ɡōuㄍㄡ]

[《廣韻》古侯切, 平侯, 見. ]

1.袖狹而直, 形狀如溝的單衣. 《釋名·釋衣服》:“褠, 襌衣之無胡者也, 言袖夾直形如溝也.” 王先謙疏證補:“葢胡是頸咽皮肉下垂之義, 因引伸爲衣物下垂者……今袖緊而直無垂下者, 故云無胡也.”《三國志·吳志·呂範傳》“遷都督”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範出, 更釋褠, 著袴褶, 執鞭, 詣閤下啓事, 自稱領都督.”《資治通鑑·魏高貴鄕公甘露元年》:“始, 岱親近吳郡徐原, 慷慨有才志, 岱知其可成, 賜巾褠, 與共言論, 後遂薦拔, 官至侍御史.” 胡三省注:“褠, 單衣, 漢魏以來, 士庶以爲禮服.”2.臂衣. 猶今之袖套. 《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倉頭衣綠褠, 領袖正白.” 李賢注:“褠, 臂衣, 今之臂韝, 以縛左右手, 於事便也.”


*褤①[yuánㄩㄢˊ]

同“褑”. 


*褳①[liánㄌㄧㄢˊ]

“褳”的繁體字.

見“褡褳”. 


*褥①[rùㄖㄨˋ]

[《廣韻》而蜀切, 入燭, 日. ]

坐臥的墊具. 《後漢書·張禹傳》:“乃詔禹金宮中, 給帷帳牀褥.”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蔡暫起, 謝移就其處. 蔡還, 見謝在焉, 因合褥舉謝擲也, 自復坐.” 宋高承《事物紀原·舟車帷幄·褥》:“《黃帝內傳》曰:‘王母爲帝列七寶登員之牀, 敷華茸淨光之褥.’疑二物此其起爾.” 楊蔭深《事物掌故叢談·衣冠服飾·褥》:“褥有二種:一種用於床上, 俗稱墊被;一種用於椅或車上, 俗稱坐墊或墊子, 古則又稱爲茵.”

[褥子】坐臥時的墊具. 用棉胎或獸皮等制成.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還有一牀褥子不好帶去……你替我照應著, 等我回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二回:“兩牀大紅鸚哥綠的縐紗被窩, 白褥子上罩了一張五彩花洋氊.”老舍《二馬》第一段二:“他一手支著褥子坐起來, 一手把窗帘掀開一點往外看.”

[褥位】鋪有錦褥的座位. 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東西相向, 引僕射降階就褥位, 直省官贊揖.”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三月丁酉》:“金人冊張邦昌爲皇帝……前期, 有司設褥位於宣德門外.”《宋史·禮志五》:“既降輦, 太常卿前導至褥位南向立, 奏請行禮.” 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秦檜》:“秦檜恬不爲意, 盡遣部省吏人迎之. 朝見使人必要褥位, 此非臣子之禮.”參閱《宋史·輿服志一》.

[褥草】1.一種主要的墊料. 2.墊料的別名.

[褥套】出門時裝被褥等的布套. 反面中間開口, 兩頭各有一個兜兒, 可搭在肩上或牲口背上. 《醒世姻緣傳》第十三回:“一邊數說著駡, 一邊收拾著被套, 走到晁源牀底下扯了一吊錢, 抗上褥套, 往外就走.”

[褥特鼠】鼠名. 《新唐書·西域傳上·罽賓》:“<貞觀>十六年, 獻褥特鼠, 喙尖尾赤, 能食蛇, 螫者嗅且尿, 瘡即愈.”

[褥單】蒙在褥子上的布. 也叫褥單子.

[褥瘡】指因長期受壓迫而引起身體局部壞死潰爛的瘡瘍. 也稱席瘡. 常見於重病長期臥床者, 多發於腰骶、肩胛、枕、肘和足跟等處.


*襤①[lánㄌㄢˊ]

“襤”的簡化字.


*褟①[tāㄊㄚ]

[《玉篇》丁塔切]

1.貼身的單衫. 如:汗褟. 2.在衣物上縫綴花邊. 如:褟絛子. 3.姓. 明有褟元祖, 見《明史·潘蕃傳》.


*褫①[chǐㄔˇ]

[《廣韻》池爾切, 上紙, 澄. ]

[《廣韻》敕里切, 上止, 徹. ]

[《廣韻》直離切, 平支, 澄. ]

亦作“裭”. 

1.奪去或解下衣服. 《易·訟》:“上九, 或錫之鞶帶, 終朝三褫之.” 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褫, 解也.”《文選·謝惠連〈雪賦〉》:“願低帷以昵枕, 念解珮而褫紳.” 李善注:“褫, 奪衣也.” 宋沈遘《謝春服表》:“服之不稱, 寔畏詩人之譏;褫於終朝, 益思《易》象之戒.”《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那巡捕就趁勢把自己號衣撕破了一塊, 一路上拖著他走. 又把他的長衫, 褫了下來, 摔在路旁.”2.泛指奪去. 金元好問《感事》詩:“神聖定須償宿業, 債家猶足裭驚魂.” 參見“褫魄”. 3.革除. 《宋書·謝莊傳》:“張勃進陳湯而坐以褫爵.” 淸昭槤《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上揮淚太息, 勩其死, 祇褫其爵.”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卷四:“二十五日, 旅順陷, 船塢淪於倭. 海軍根本撥, 遂褫汝昌職.”4.廢弛;松弛. 《荀子·非相》:“文久而息, 節族久而絶, 守法數之有司, 極禮而褫.” 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二》:“褫之言弛也, 言疲於禮而廢弛也.”5.引申爲毀壞;脫落.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淸水》:“淸水又東逕故石梁下, 梁跨水上, 橋石崩褫, 餘基尙存.”《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借人書, 篇秩壞舛, 必爲輯褫刊正.”6.撕扯;拉扯.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四回:“一邊一個, 把苟才褫住, 倒鬧得苟才左右爲難.”

[褫身】猶脫身. 唐韓愈《讀<東方朔雜事>》詩:“方朔聞不喜, 褫身絡蛟蛇.” 錢仲聯集釋引方世舉曰:“褫身, 猶脫身也.”

[褫官】革除官職.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八:“胡邦衡銓, 時爲樞密院編修官, 上書請羈留金使, 斬主議者之首, 以謝天下, 語大憤直. 上怒其訐, 將褫官竄昭州.”一本作“裭官”. 參見“褫職”.

[褫革】謂剝奪冠服, 革除功名. 淸周亮工《祭毘陵吳儼若太翁文》:“賴先皇帝聖明, 習臣素行, 令回奏不加褫革.”《儒林外史》第九回:“但查本人係廩生挨貢, 不便追比, 合詳請褫革, 以便嚴比.” 參見“褫衿”.

[褫削】謂革除官職. 宋沈括《夢溪筆談·異事》:“<周琮>爲三司使, 亦以罪去;李奉世繼爲之, 而奉世又謫. 皆不緣三司職事, 悉以他坐褫削.”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八:“靖康間兪停廢, 棟猶以武功大夫爲浙東副總管, 遂終其身, 不復褫削.”

[褫衿】剝去衣冠. 舊時生員等犯罪, 必先由學官褫奪衣冠, 革除功名之后, 才能動刑拷問.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姚安》:“宮翁忿質官. 官收姚, 褫衿苦械.”

[褫缺】毀壞殘缺.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去長安四十里, 渭水又逕太公廟北, 廟前有《太公碑》, 文字褫缺, 今無可尋.”

[褫氣】謂懾於聲威, 喪失膽氣. 《後漢書·黨錮傳論》:“舉中於理, 則強梁褫氣.” 李賢注:“褫, 猶奪也.”《新唐書·李揆傳》:“於是京師多盜, 至驂衢殺人, 屍溝中, 吏褫氣.” 宋嶽珂《桯史·八陣圖詩》:“漢大將軍親閱試, 四夷聞風皆褫氣.”

[褫剝】1.猶剝奪. 淸玉瑟齋主人《軒亭冤·嚼雪》:“專制的君權已膨脹到極點, 自由的民俗直褫剝到盡頭.” 參見“褫奪”. 2.謂革除官職. 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方珠》:“<褚生>初爲揚州一令, 有妻, 又贅於一宗姓之家. 既而挾其資以逃, 因遭褫剝.”

[褫帶】1.解下鞶帶. 謂辭官. 南朝梁陶弘景《授陸敬遊十賚文》:“爾之來也, 爰移兩春. 於是褫帶靑墀, 掛冠朱闕.”2.解開衣帶. 謂脫衣安睡. 《新唐書·孝友傳·程袁師》:“母病十旬, 不褫帶, 藥不嘗不進.” 宋陸遊《齋居紀事》:“食罷, 行五七十步, 然後解襟褫帶, 低枕少臥, 此養生最急事也.”3.表示閑適、歡快. 宋梅堯臣《次韻和劉原甫紫微過予飲酒》:“後從江韓來, 褫帶歡莫涯.”

[褫情】猶褫氣. 《新唐書·陸贄傳》:“聞絶寒荒陬, 則辛酸動容;聆彊蕃勁虜, 則懾駭褫情.”

[褫散】解散. 南朝梁江淹《蕭驃騎上頓表》:“況乃逆徒阻兵, 器掩西服. 雖蟻衆鼠竊, 勢必褫散.”

[褫落】1.脫落, 掉下. 《北史·儒林傳·孫惠蔚》:“或篇第褫落, 始半淪殘;或文壞字誤, 謬爛相屬.”2.廢弛敗落. 《北史·魏高陽王雍傳》:“自熙平以後, 朝政褫落, 及淸河王懌之死, 元叉專政, 天下大責歸焉.”3.猶解脫.

[褫魂】奪去魂魄. 南朝梁丘遲《還林賦》:“褫魂故嶺, 結夢舊墀.” 淸黃亨《後書感》詩:“笑彼釜中魚, 未死先褫魂.”

[褫奪】1.奪取;剝奪. 老舍《四世同堂》十八:“八張像蝗蟲的小嘴, 和十六對像鐵犁的脚, 就把他的學者資格永遠褫奪了.”2.謂剝奪衣冠, 革除功名. 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一·天順初元會試》:“至四年, 呂原再主會試, 則浚先因亨敗, 詐病, 居家褫奪, 又以怨望磔於市.” 淸梅曾亮《臣事論》:“彼士也, 有考試場屋之苦, 有文字聲病之學, 違其程度, 則又有褫奪撲責之刑以隨其後.” 參見“褫革”.

[褫魄】奪去魂魄. 《文選·張衡<東京賦>》:“罔然若酲, 朝罷夕倦, 奪氣褫魄之爲者也.” 薛綜注:“惘然如神奪其精氣, 又若魂魄亡離其身.” 宋葉適《鄭景元墓志銘》:“其論議憤發, 筆寬墨餘, 佞者褫魄, 貴者奪色.” 淸屈㚆《力士椎》詩:“祖龍不死安可得, 轀涼車已先褫魄.”

[褫褙】亦作“裭褙”. 

猶裱褙. 裝裱. 宋王鞏《王氏談錄·評書》:“公言好永禪師書, 嘗得石本《千字文》, 手自裭褙, 暇則玩閱, 至老不倦.”

[褫褐】脫下粗布衣服. 謂出仕. 《新唐書·楊收傳》:“以兄假未仕, 不肯舉進士. 既假褫褐, 乃入京師.”

[褫職】革去官職. 宋兪文豹《吹劍四錄》:“朝論洶洶, 爭以晦翁爲奇貨. 胡紘草疏欲上而遷去, 按察官沈繼祖上之, 晦菴褫職.” 淸昭槤《嘯亭雜錄·恒侍衛》:“有旨責其沽名, 褫職, 仍命從父行, 純皇帝殊惻然也.”阿英《袁中郞做官》:“職寧抱頭逃遁, 爲褫職之廢民, 不願悴死他鄕.”


*褻①[xièㄒㄧㄝˋ]

[《廣韻》私列切, 入薛, 心. ]

“褻”的繁體字.

1.內衣;便服. 《說文·衣部》:“褻, 私服.”《詩·鄘風·君子偕老》“是紲袢也” 王先謙集疏:“作‘紲’者用《毛詩》, 則‘褻’是三家文. ‘褻’正字, ‘紲’借字.褻, 謂親身之衣也.” 參見“褻衣”. 2.親近;親狎. 《論語·鄕黨》:“見冕者與瞽者, 雖褻, 必以貌.” 邢昺疏:“褻, 謂數相見也. 言孔子見大夫與盲者, 雖數相見, 必當以貌禮之.” 劉寶楠正義:“褻與狎同, 故解爲數相見.” 淸王韜《淞濱瑣話·金玉蟾》:“姬懷貞抱璞, 雖座客常滿, 祇許神交, 不以身合, 雖極知己者, 不過竟夕談心, 未敢相褻.”3.輕慢;侮弄. 漢陳琳《爲曹洪與魏文帝書》:“鴻雀戢翼於汙池, 褻之者固以爲園囿之凡鳥, 外廄之下乘也.”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鸞鳳競粒於庭場, 則受褻於雞鶩.” 唐杜甫《八哀詩·故秘書少監武功蘇公源明》:“犀兕豈獨剸, 反爲後輩褻.”《花月痕》第四一回:“娼家而死節, 名敎毋乃褻.”4.汙穢.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取親中帬廁牏”裴駰集解引晉呂靜曰:“楲窬, 褻器也.” 唐沈既濟《枕中記》:“盧生顧其衣裝敝褻, 乃長嘆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諧, 困如是也!’”5.引申爲鄙陋.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蕙芳》:“馬生其名混, 其業褻, 蕙芳奚取哉? 於此見仙人之貴樸訥誠篤也.”

[褻人】1.輕慢無禮的人. 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褻人而居婚姻之飾.” 馬非百注:“輕慢無禮之人.”2.寵幸的人. 《新唐書·陸贄傳》:“京師已平, 帝欲詔渾瑊訪奔亡內人, 給裝使赴行在. 贄諫曰:‘……天下固多褻人, 何必獨此?’”

[褻刑】謂輕率用刑. 《新唐書·陸贄傳》:“信賞必罰, 霸王之資也. 輕爵褻刑, 衰亂之漸也. 非功而獲爵則輕, 非罪而肆刑則褻.”

[褻臣】親近寵幸的臣子. 《禮記·檀弓下》:“調也, 君之褻臣也.” 鄭玄注:“褻, 嬖也.”

[褻衣】1.內衣, 貼身之衣. 《禮記·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 陳褻衣. 敬姜曰:‘婦人不飾, 不敢見舅姑. 將有四方之賓來, 褻衣何爲陳於斯?’命徹之.” 漢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 表其褻衣, 皓體呈露, 弱骨豊肌.”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籍沒二相之害》:“其婦女自趙太夫人而下, 始出宅門時, 監搜者至揣及褻衣臍腹以下.”茅盾《子夜》三:“她的緊裹著臀部的淡紅印度綢的褻衣, 全都露出來了.”2.髒衣. 指已穿過的衣服. 《儀禮·既夕禮》:“徹褻衣, 加新衣.” 鄭玄注:“故衣垢汙, 爲來人穢惡之.” 賈公彦疏:“‘徹褻衣’據死者而言, 則生者亦去故衣, 服新衣矣. ‘徹褻衣’謂故玄端已有垢汙, 故來人穢惡, 是以徹去之. ‘加新衣’者, 謂更加新朝服. 《喪大記》亦云:‘徹褻衣, 加新衣.’鄭注云:‘徹褻衣, 則所加者新朝服矣, 互言之也.’”3.私服, 家居的便服. 晉葛洪《抱朴子·疾謬》:“漢之末世, 則異於茲:蓬髮亂鬢, 橫挾不帶, 或褻衣以接人, 或裸袒而箕踞.” 明沈德符《野獲編·佞倖·士人無賴》:“兵部尙書王瓊, 頭戴罛剌, 褻衣, 潛入豹房, 與上通宵狎飲.”《扶風傳信錄》附錄《後會仙記》:“柳乃拂衣慢立, 欲行禮, 仇以褻衣辭, 柳亦斂衣退, 似無復拘拘者.”

[褻汙】見“褻汙”. 

[褻汙】亦作“褻汙”. 

褻瀆而汙穢. 宋洪邁《夷堅乙志·南禪鍾神》:“<馬氏>居鍾樓下, 其婦産子焉. 數日後, 一妾無故仆地, 起作神語斥其褻汙.” 淸顧炎武《孝陵圖》詩:“奄人宿其中, 無乃致褻汙.”

[褻近】親近寵幸. 《資治通鑑·唐文宗太和二年》:“陛下將杜篡弑之漸, 則居正位而進正人……奈何以褻近五六人總天下大政!”

[褻玩】亦作“褻翫”. 

親近而玩弄. 宋周敦頤《愛蓮說》:“香遠益淸, 亭亭淨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淸林則徐《會奏銷化煙土已將及半情形折》:“其上省下澳夷人, 經過口門, 率皆遠觀而不敢褻翫, 察其情狀, 似有羞惡之良.”

[褻幸】親近寵幸. 《新唐書·熊望傳》:“文宗立, 韋處厚秉政, 詔望因緣險薄, 營密職, 圖褻幸, 讙沸衆議, 貶漳州司戶參軍.”

[褻味】指平素嗜好的食品. 《資治通鑑·後梁均王貞明六年》:“蜀主作高祖原廟於萬里橋, 帥后妃、百官, 用褻味, 作鼓吹祭之.” 胡三省注:“褻味, 常御嗜好之味也.”

[褻服】古人家居時穿的便服. 《論語·鄕黨》:“君子不以紺緅飾, 紅紫不以爲褻服.” 何晏集解引王肅曰:“褻服, 私居服, 非公會之服.” 漢劉向《列女傳·周宣姜后》:“脫朝服, 衣褻服, 然後進御於君.”《舊唐書·劉子玄傳》:“專車憑軾, 可擐朝衣;單馬御鞍, 宜從褻服.” 淸昭槤《嘯亭雜錄·服飾沿革》:“褻服初尙白色, 近日尙玉色, 又有油綠色, 國初皆衣之.”

[褻狎】1.親近寵幸.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季末闇主, 不知損益, 斥遠君子, 引近小人, 忠良疏遠, 便辟褻狎.”《新唐書·劉蕡傳》:“塞陰邪之路, 屛褻狎之臣.”2.輕慢, 不莊重. 《北史·韓麒麟傳》:“宜令武官習弓矢, 文官諷書傳, 無令繕其蒲博之具, 以成褻狎之容.” 唐韓愈《南山詩》:“雖親不褻狎, 雖遠不悖謬.” 明陶宗儀《輟耕錄·端本堂》:“太子授業畢, 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讀書之所, 先生長者在前, 汝輩安敢褻狎如此.’”

[褻昵】過分親近而態度輕佻. 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選押伴使》:“白沙陳公甫, 訪定山莊孔易, 莊攜舟送之, 中有一士人, 素滑稽, 肆談褻昵, 甚無忌憚.”茅盾《林家鋪子》七:“張寡婦轉過身來, 找尋是誰喚她;那警察却用了褻昵的口吻叫道:‘不要性急! 再過一會兒就進去!’”

[褻侮】輕慢侮弄. 明宋濂《<使南稿>序》:“其國多貪夫, 悅其金具, 輒昧昧攫之, 遂致其褻侮.” 張鍾瑞《對於要求開設國會者之感喟》:“故以如神如天之君主必不可以侵犯, 如父如母之官吏必不可以褻侮. 此亦習慣自然, 而已往洵不足深怪者.”《“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上海罷市實錄》:“神聖之民意, 宜尊重之, 不宜褻侮之.”

[褻視】猶輕視. 聞一多《<烙印>序》:“我現在不妨明說, 《生活》確乎不是這集中最精彩的作品, 但却有令人不敢褻視的價値.”

[褻絆】內衣. 《說文·衣部》:“褻, 私服. 從衣埶聲. 《詩》曰:‘是褻絆也.’”按, 今本《詩·鄘風·君子偕老》作“紲袢”. 參見“褻衣”.

[褻越】輕慢而違禮. 淸葉夢珠《閱世編·釋道》:“今道場……合樂笙歌, 竟同優戲, 不惟失設齋建醮之意, 反開褻越瀆祀之風.” 淸譚獻《<金元詩錄>序》:“感威柄之褻越, 悼徵賦之繁重.”

[褻御】親近侍從的人. 《國語·楚語上》:“在輿有旅賁之規, 位宁有官師之典;倚几有誦訓之諫, 居寢有褻御之箴.” 韋昭注:“褻, 近也.” 明唐順之《吳母唐孺人墓志銘》:“子女褻御日在側, 未嘗見其袒衣.”

[褻尊】褻瀆尊嚴. 《文明小史》第四四回:“藩臺道:‘無論他的官有多麽大, 也只有行客拜坐客, 大帥不犯著自己褻尊先去拜他.’”

[褻裘】家居常穿的皮衣. 

[褻語】汙穢的語言. 淸周召《雙橋隨筆》卷六:“<三姑六婆>專以淫詞褻語, 誆騙人家婦女.” 淸袁枚《新齊諧·小芙》:“婦醒即病顛, 屛夫獨居, 時自言笑, 皆男子褻語, 忘己之爲女子也.”

[褻慢】輕慢, 不莊重. 《北齊書·封子繪傳》:“子繡在渤海, 定遠過之, 對妻及諸女讌集, 言戲微有褻慢, 子繡大怒, 鳴鼓集衆將攻之.”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生取古鼎, 令添香, 置諸筆幾之上, 謂紅娘曰:‘往日以褻慢而見責, 今日敢無禮乎?’”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六·木瓜詩解》:“某於《木瓜》詩反復諷詠, 但見其有忠厚之意, 而不見其有褻慢之情.”

[褻嫚】猶褻慢. 《資治通鑑·漢惠帝三年》:“以宗室女爲公主, 嫁匈奴冒頓單於. 是時, 冒頓方強, 爲書, 使使遺高后, 辭極褻嫚.” 胡三省注:“褻, 息列翻, 汙也. 嫚, 傲.” 明沈貞《樂神曲》序:“吳人尙鬼, 祀必以巫覡迎送. 舞歌登獻, 其辭褻嫚.”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宦娘》:“淩晨趨視, 於畦畔得箋寫《惜餘春》詞……即案頭細加丹黃, 評語褻嫚.”

[褻翫】見“褻玩”. 

[褻器】1.溲便之器. 《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牀、笫, 凡褻器.”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褻器, 淸器, 虎子之屬.”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二·權臣籍沒怪事》:“聞籍分宜時, 有褻器, 乃白金美人, 以其陰承溺.”2.古代洗沐用具. 《周禮·天官·內豎》:“及葬, 執褻器以從遣車.” 鄭玄注:“褻器, 振飾頮沐之器.” 孫詒讓正義:“案:此褻器蓋《既夕禮》明器、用器、燕器之屬. 賈疏云:‘……《既夕禮》用器之中有槃匜, 是送葬之時有褻器也.’”

[褻謔】輕慢狎謔. 晉葛洪《抱朴子·疾謬》:“婢使吏卒, 錯雜如市, 尋道褻謔, 可憎可惡.”

[褻諢】輕慢戲謔. 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三四:“《草堂》雖有褻諢之作, 然佳詞恒得十之六七.” 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柳詞明媚, 黃詞疏宕, 而褻諢之作, 所失亦均.”

[褻濫】輕慢無度. 淸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八:“有天下者追尊其祖, 唐宋舊制皆四代, 惟後魏追尊至二十八代, 最爲褻濫.”

[褻瀆】輕慢, 不恭敬. 漢班固《白虎通·社稷》:“社稷在中門之外, 外門之內何? 尊而親之, 與先祖同也. 不置中門內何? 敬之, 示不褻瀆也.” 宋歐陽修《論水入太社劄子》:“竊以宗廟社稷, 禮貴尊嚴, 今四面幷無遮映, 使巷陌人馬往來, 褻瀆如此.” 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佛牙》:“夫牙骨之多至此, 使盡出佛身, 佛亦不足貴矣. 誣妄褻瀆, 莫甚於此.”《紅樓夢》第三六回:“寶玉聽了, 忙說:‘不該! 我怎麽睡著了? 就褻瀆了他!’” 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隨感錄》:“經不住這種考驗, 就會出賣靈魂, 褻瀆聖職, 辜負人民的重托.”

[褻寵】親近寵幸. 《新唐書·王伾傳》:“伾本闒茸, 皃遳陋, 楚語, 無它大志, 帝褻寵之.”

[褻饌】日常的飲食. 《新唐書·儒學傳下·韋彤》:“天寶中, 始有進食事, 殆王璵緣生事亡, 用燕具褻饌, 參瀆禮薦, 不可示遠.”

[褻露】猥褻裸露. 《周書·孝義傳·張元》:“元對曰:‘衣以蓋形, 爲覆其褻. 元不能褻露其體於白日之下.’”

[褻黷】同“褻瀆”. 

晉葛洪《抱朴子·刺驕》:“夫古人所謂通達者, 謂通於道德, 達於仁義耳. 豈謂通乎褻黷, 而達於淫邪哉!”《北齊書·王晞傳》:“爾後褻黷之好, 遍於宗戚, 所往留連, 俾晝作夜, 唯常山邸多無適而去.”《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四》:“如聞前例, 各有進獻, 直貢章奏, 不唯褻黷於朝廷, 實且傍滋於誅斂, 幷宜止絶, 以肅化風.”


*褯①[jièㄐㄧㄝˋ]

[《廣韻》慈夜切, 去禡, 從. ]

嬰兒的襯褥. 即尿布. 宋趙叔向《肯綮錄·俚俗字義》:“小兒衣曰綳褯.”

[褯子】方言. 嬰兒的尿布.


*褲①[kùㄎㄨˋ]

“褲”的繁體字.同“袴”. 


*褵①[líㄌㄧˊ]

[《廣韻》呂支切, 平支, 來. ]

1.古時女子出嫁時所系的佩巾. 《後漢書·馬援傳》:“施衿結褵, 申父母之戒.”《文選·張華〈女史箴〉》:“施衿結褵.” 李善注引毛萇曰:“褵, 婦人之幃也.”2.通“離”. 參見“褵褷”.

[褵依】猶褵褷. 

[褵帨】1.褵和帨. 古代女子出嫁時的佩巾之類飾物. 明唐順之《封孺人莊氏墓志銘》:“<孺人>既病甚, 則念其二女未有所歸, 又以爲女縱得所歸, 而己且旦暮死, 不能終其奩具褵帨之事, 以爲鬱鬱.”2.借指女子的愛情. 明陳子龍《許氏之鶴》:“是故褵帨之貞, 鋒刃不能變也;鷇卵之信, 寒暑不能奪也.”

[褵褷】1.羽毛初生時濡濕黏合貌. 褵, 通“離”. 淸曹寅《鴉鳴歌》:“雨鳴飢鳴鴉有時, 累汝褵褷乳哺兒.”2.離披散亂貌.

[褵襹】見“褵褷”. 


*褣①[rónɡㄖㄨㄥˊ]

[《廣韻》餘封切, 平鍾, 以. ]

通“容”. 輕褣. 無花薄紗名. 唐白居易《元九以綠絲布白輕褣見寄制成衣服以詩報知》:“綠絲文布素輕褣, 珍重京華手自封.”參閱宋周密《齊東野語·輕容方空》.


*褦①[nàiㄋㄞˋ]

[《集韻》乃代切, 去代, 泥. ]

見“褦襶”. 

[褦襶】1.夏天遮日的涼笠.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下:“據《炙轂子》云, 褦襶, 笠子也.” 淸郝懿行《證俗文》卷二:“褦襶, 《潛確類書》:即今暑月所戴涼笠, 以靑繒綴其襜, 而蔽日者也.”2.謂炎暑戴笠. 宋陸遊《夏日》詩:“赤日黃塵褦襶忙, 放翁湖上獨相羊.” 明許三階《節俠記·俠晤》:“褦襶訪蘭英, 下馬炎威失.” 淸馮桂芬《致姚衡堂書》:“既而思之, 成之於某何加? 不成於某何損? 何必觸暑褦襶以冀必行, 故趦趄者月餘.”3.愚蠢無能;不懂事. 淸故文英《吳下方言考·褦襶》:“褦襶, 不能事而笨也, 吳諺呼笨人爲褦襶.”4.形容癡迷失態之狀. 明許自昌《水滸記·剽劫》:“把靑蚨幾貫易縹淸, 酩酊何辭褦襶行.”5.衣服粗厚臃腫貌. 明張煌言《雨中寒甚再疊前韻》:“春衣褦襶還如鐵, 島樹槎枒轉似金.” 淸吳熾昌《客窗閑話續集·悟知子》:“猝有一道人來, 著折角巾, 褦襶不堪.” 淸郝懿行《證俗文》卷六:“今俗所謂褦襶者, 爲其不俏醋也, 襃衣大袖不合時尙, 亦爲褦襶.”6.引申爲累贅.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詞過經意, 其蔽也斧琢;過不經意, 其蔽也褦襶.”

[褦襶子】1.指不曉事的人. 《古文苑·程曉<嘲熱客詩>》:“只今褦襶子, 觸熱到人家.” 章樵注:“音耐戴, 言不爽豁也. 《類說》、《集韻》:‘褦襶, 不曉事之名.’” 宋王安石《用前韻戲贈葉致遠直講》:“反嗤褦襶子, 但守一經籍.” 金史肅《放言》詩之二:“壯歲羞爲褦襶子, 如今却羨囁嚅翁.” 淸王晫《快說續記》:“二三知己在座, 忽聞褦襶子至, 俱顰蹙無奈.”2.指夏天遮日的涼笠.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敗天公》:“近代又以牛馬尾、棕毛、皂羅漆製以蔽日者, 亦名笠子, 乃古所謂褦襶子者也.”


*褺①[diéㄉㄧㄝˊ]

[《廣韻》徒協切, 入帖, 定. ]

重衣. 


*襄①[xiānɡㄒㄧㄤ]

[《廣韻》息良切, 平陽, 心. ]

1.古代的一種播種方法. 翻開耕地表層, 在下面濕潤的土上播種, 再將表層的土覆蓋上去, 以待其發芽成長. 《說文·衣部》:“《漢令》:‘解衣耕謂之襄.’” 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第三章一:“許愼認爲《漢令》對襄字的解釋可以解析襄字的形義, 所以采用來作爲襄字的說解. ‘解衣耕’是一種耕作的方法. ‘衣’指地的表皮.”2.除去. 《詩·鄘風·牆有茨》:“牆有茨, 不可襄也.” 毛傳:“襄, 除也.”3.引申爲平定. 章炳麟《魏武帝頌》:“出車而玁狁襄, 戎衣而關洛定.”4.成, 完成. 《左傳·定公十五年》:“葬定公. 雨, 不克襄事, 禮也.” 杜預注:“襄, 成也.”《舊五代史·晉書·盧詹傳》:“詹家無長物, 喪具不給, 少帝聞之, 賜布帛百段, 粟麥百斛, 方能襄其葬事.”一說爲“解衣耕”的引申, 指除土反土, 挖坑下棺. 《左傳·定公十五年》:“葬定公. 雨, 不克襄事, 禮也.” 杜預注:“襄, 成也.”《舊五代史·晉書·盧詹傳》:“詹家無長物, 喪具不給, 少帝聞之, 賜布帛百段, 粟麥百斛, 方能襄其葬事.” 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第三章一:“當魯定公葬禮之際, 正碰上下雨, 泥土淋濘, 根本無法挖坑、反土. 雖然這里的襄字不是說耕種農作物, 但就工序來說, 除土反土是一致的.”5.相助;輔佐. 淸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衣部》“襄”:“今人用襄爲輔佐之義, 名義未嘗有此.”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掌故·同人試闈》:“若鄕試主考, 則例無延人襄閱文字之條.”《花城》1981年第3期:“望即反省自身, 斷然起義, 同襄義舉.”6.沖上, 漫上. 《書·益稷》:“洪水滔天, 浩浩懷山襄陵, 下民昬墊.”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耒水》:“波襄四陸, 細魚奔迸, 隨水登岸, 不可勝計.” 元貢師泰《河決》詩:“滔滔渾疆界, 浩浩襄市廛.” 參見“襄陵”. 7.高. 《文選·張衡〈西京賦〉》:“襄岸夷塗, 脩路陖險.” 薛綜注:“襄, 謂高也.”8.反㚆, 更移. 《詩·小雅·大東》:“跂彼織女, 終日七襄.” 毛傳:“襄, 反也.” 鄭玄箋:“襄, 駕也. 駕, 謂更其肆也. 從旦至莫七辰, 辰一移, 因謂之七襄.” 胡承珙後箋:“此《傳》言‘反’者, 亦謂從旦至莫, 七更其次. 《鄭箋》謂‘更其肆’者, 乃申《傳》, 非易《傳》也.”9.引申爲紡織. 唐韓愈《調張籍》詩:“騰身跨汗漫, 不著織女襄.”10.通“揚”. 《書·皋陶謨》:“予未有知, 思曰贊贊襄哉.” 孔穎達疏引鄭玄曰:“贊, 明也. 襄之言暢. 言我未有所知, 所思徒贊明帝德, 暢我忠言而已. 謙也.” 阮元校勘記:“朱板同毛本, ‘暢’作‘揚’.” 孫星衍疏:“鄭注見《書》疏. 以贊爲明者, 明即勉. 贊贊猶明明, 明明即勉勉也, 故云‘贊明帝德’, 謂贊勉之. 云‘揚我忠言’者, 襄、揚聲相近, 得爲揚. 今本‘揚’作‘暢’, 誤字.”11.通“驤”. 駕車的馬. 《詩·鄭風·大叔於田》:“兩服上襄, 兩驂雁行.” 鄭玄箋:“襄, 駕也. 上襄者, 言爲衆馬之最良也.” 王先謙集疏引陳喬樅曰:“襄蓋驤之借, 《禮正義》三、《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引《詩》幷作‘兩服上驤’.”12.通“驤”. 昂, 仰起. 《漢書·鄒陽傳》:“臣聞交龍襄首奮翼, 則浮雲出流, 露雨咸集.”顏師古注:“襄, 舉也.”《文選·鄒陽〈上吳王書〉》引此作“驤”. 13.“讓”的古字.《周禮·地官·保氏》“三曰五射” 孫詒讓正義引淸惠士奇曰:“《廣韻·四十禡》, ‘白矢’作‘白勻’, ‘襄尺’作‘讓尺’. 賈云‘襄君一尺而退’, 則襄讀爲讓, 古今文也.” 參見“襄尺”. 14.同“攘”.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襄無臂, 執無兵.” 唐法振《柘枝》詩:“畫鼓催來錦臂襄, 小娥雙起整霓裳.”15.同“纕”. 16.見“襄羊”. 17.方言. 對妓女的稱呼. 淸兪蛟《潮嘉風月記·麗景》:“惟潮嘉妓呼客曰老燕, 客呼妓曰老襄……或曰潮人阮讀如燕, 襄讀如相, 即劉阮、楚襄之意, 是眞癡人說夢. 楚襄非女子, 何以客反呼妓爲襄耶? 即燕襄之稱, 必有命意在.”18.姓. 漢代有襄楷. 見《後漢書》本傳.

[襄王夢】傳說楚王遊高唐, 夢見巫山神女“願薦枕席”, “王因幸之”. 神女化云化雨於陽台. 見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神女賦》序. 后遂以“襄王夢”爲男女歡合之典. 唐胡曾《詠史·陽台》:“何人更有襄王夢, 寂寂巫山十二重.”《南宮詞紀·桂枝香·秋懷》:“頓使我愁人不寐, 襄王夢雨散雲收.” 淸孔尙任《桃花扇·棲眞》:“前緣不斷, 巫峽恨濃, 連牀且話襄王夢.”按, 遊高唐, 夢神女者, 當爲楚懷王, 非襄王. 自古以來, 襄王枉受其名. 參閱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辯證》.

[襄尺】古代六藝中五射之一. 謂君臣同射時, 臣退一尺地以讓君, 示尊鄙有別. 《周禮·地官·保氏》“三曰五射” 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五射, 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 賈公彦疏:“襄尺者, 臣與君射, 不與君幷立, 襄君一尺而退.” 陸德明釋文:“襄音讓, 本作讓.”

[襄羊】徜徉. 遊蕩貌.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招搖乎襄羊, 降集乎北紘.” 司馬貞索隱引郭璞曰:“襄羊猶仿佯.”

[襄助】輔佐;幫助. 淸容閎《西學東漸記·留學事務所之終局》:“況政府既已派陳蘭彬爲公使, 則外交事務以陳獨當一面, 必能勝任, 固無需予之襄助也.” 徐遲《哥德巴赫猜想·祁連山下》:“許多畫家願意拿出他們的畫來, 一些收藏家也樂意襄助這一善舉.”

[襄事】1.成事. 語出《左傳·定公十五年》:“葬定公, 雨, 不克襄事.” 杜預注:“雨而成事, 若汲汲於欲葬.” 后因以稱下葬. 唐高彦休《闕史·齊將軍義犬》:“越月將襄事於邱隴, 則留四獒以御奸盜.” 宋秦觀《李狀元墓志銘》:“初君襄事期迫, 不暇納幽室之銘, 逮夫人祔葬, 始鑱銘而納之.” 明李東陽《董公墓志銘》:“丁內艱, 歸, 用禮襄事.”2.泛指辦成事情.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膏液》:“天道平分晝夜, 而人工繼晷以襄事.”3.幫助辦事. 《淸史稿·禮志八》:“皇子婚儀, 先指婚, 簡大臣命婦偕老者襄事.”

[襄陵】謂大水漫上丘陵. 《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 蕩蕩懷山襄陵.” 孔傳:“襄, 上也.” 明何景明《水車賦》:“過顙類激, 襄陵乃害.” 淸龔自珍《非五行傳》:“河決瓠子, 決酸棗, 乃至堯時懷山而襄陵, 水潤下如故.”

[襄理】1.協助辦理. 淸馬建忠《巴黎㚆友人書》:“敎皇於各國有事則遣人以襄理之.”《淸史稿·高宗紀四》:“以楊應琚病, 命其子江蘇按察使楊重英赴永昌襄理軍務.”2.舊時銀行或較大企業中協助經理主持業務的職員. 茅盾《子夜》二:“吳府遠親陸匡時, 交易所經紀人, 又兼大亞證券信托公司的什么襄理.” 曹禺《日出》第二幕:“最近我聽說襄理張先生要調到旁的地方去?”

[襄野】傳說黃帝由方明、張若、謵朋、昆閽、滑稽等扈從, 欲赴具茨山, 見大隗神. 行至襄城原野, 七聖迷失, 無從問路. “適遇牧馬童子, 問塗焉”, 牧馬童子對答如流. 黃帝贊許道:“異哉小童! 非徒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 請問爲天下.”事見《莊子·徐無鬼》. 后遂以“襄野”喩指受到帝王稱贊的少年、童子. 《藝文類聚》卷五一引南朝梁簡文帝《爲長子大器讓宣城王表》:“襄野之辯, 尙對軒君;弘羊之計, 猶干漢主.”

[襄陽礮】炮名. 元攻襄陽時所用之炮. 回回人亦思馬因造. 《說郛續》卷五引明王禕《逐鹿記》:“又設襄陽礮, 著物無不糜碎, 礮風著人皆死, 城中震恐.”參閱《元史·亦思馬因傳》、《明史·兵志四》明董毅《碧里雜存·連子弩》.

[襄樣節度】唐時人對暴虐不法節度使的謔稱. 襄樣, 襄州式樣.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襄州人善爲漆器, 天下取法, 謂之襄樣. 及於司空頔爲帥, 多酷暴, 鄭元鎮河中, 亦虐、遠近呼爲‘襄樣節度’.”

[襄辦】幫助辦理. 《淸史稿·宣宗紀三》:“以廣東民情與洋人易啓釁端, 命擇紳士襄辦交涉事宜.” 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上》:“縱徵賦過重, 民無怨咨, 以爲當共仔肩襄辦軍務.”

[襄點】舊時給死者靈牌安位時, 請較有名望者在神主的“主”字一點上, 點上朱墨, 謂之點主, 協助點主者稱爲襄點. 《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安老爺便盥手熏香, 請了鄧九公、褚一官二位襄點.”

[襄禮】舊時舉行婚喪祭祀之禮時, 協助主事者完成儀式. 因亦用以稱擔任這種事情的人.

[襄贊】輔佐幫助.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掌故·肅順專款》:“我皇上沖齡踐阼, 未能同心襄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太平救世歌》:“今予襄贊朝綱, 恭報天父上帝恩澤.” 鄭觀應《盛世危言·銀行下》:“另舉在股董事十人, 襄贊其成.”

[襄鐘】春秋鄭襄公宗廟內的鍾. 《左傳·成公十年》:“晉立大子州滿以爲君, 而會諸侯伐鄭. 鄭子罕賂以襄鐘, 子然盟於脩澤, 子駟爲質.”


*襃①[bāoㄅㄠ]

[《廣韻》博毛切, 平豪, 幫. ]

亦作“褒”. 亦作“裦”. 亦作“裒”.

1.衣襟寬大. 《孔叢子·儒服》:“子高衣長裾, 振襃袖, 方屐麄翣, 見平原君.”《說文·衣部》:“襃, 衣博裾.” 段玉裁注:“博裾, 謂大其袌囊也. 《漢書》:‘褒衣大袑.’謂大其衣絝之上也. 引伸之爲凡大之偁.” 參見“襃衣博帶”. 2.高大;廣大. 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老子·德經》:“道褒無名.” 注:“褒義爲大爲盛……蓋其經文本作褒, 與乙本同, 經後人改作隱.”《淮南子·主術訓》:“是故得道者不爲醜飾, 不爲僞善, 一人被之而不襃, 萬人蒙之而不褊.” 高誘注:“襃, 大也.”《禮記·禮器》“祭祀不祈, 不麾蚤, 不樂葆大, 不善嘉事” 漢鄭玄注:“葆之言褒也.” 孔穎達疏:“葆者, 褒也. 褒, 崇高之稱也. 祭之器幣, 大小長短, 自有常宜, 幣通丈八尺, 豆盛四升, 不以貴者貪高大爲之也.”3.嘉獎;稱贊. 與“貶”相對. 《公羊傳·隱公元年》:“‘與公盟者衆矣, 曷爲猶襃乎此?’‘因其可襃而襃之.’” 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襃有德, 祿賢能, 誅惡亂, 揔遠方, 壹統類, 美風俗.” 唐韓愈《唐故銀靑光祿大夫太原郡公神道碑文》:“元和元年, 上朝太后南宮, 大襃外氏, 自外高王父而下至外王父, 咸冊登公師, 事載之史.”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錄·論史》:“洪武尊華, 超乎三代, 尤爲《春秋》大義所必褒, 今古人心所必予者也.” 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九五》:“於是始蒙褒爲‘傻子’, 賜以‘命令’, 作善者降之百祥, 幸何如之.”4.古代祭祀時的九拜之一. 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周禮》有稽首、頓首、振、動、吉、凶、奇、襃、肅九等之拜, 以示威靈而觀容止也.” 參見“九拜”、“襃拜”. 5.烹飪方法的一種. 《說郛》卷二引唐段公路《北戶錄》:“廣之人, 食品中有團油飯、蟻子醬、老鹽虀、蛤臛、褒牛頭. 又按南朝食品中有奧肉法, 奧即褒類也.” 羅正平《廣州方言詞汇探源》:“<煲>, 用多量的水慢火煮食物. 例如:你煲粥都好似煮成飯咁樣(你熬稀飯煮成了干飯那樣)……按本字當作‘褒’.”6.古國名. 故址在今陝西省勉縣東南. 《國語·晉語一》:“周幽王伐有襃, 襃人以襃姒女焉.” 韋昭注:“有襃, 姒姓之國.”7.古谷名. 《後漢書·順帝紀》“通襃斜路” 李賢注引《三秦記》:“襃斜, 漢中谷名. 南谷名襃, 北谷名斜, 首尾七百里.” 參見“襃斜道”. 8.指周幽王后褒姒. 晉潘嶽《西征賦》:“舉僞烽以沮衆, 淫嬖襃以縱慝.”9.姓.

襃②[póuㄆㄡˊ]

[《集韻》蒲侯切, 平侯, 幷. ]

同“裒”. 

聚集. 《集韻·平侯》:“襃, 聚也.” 淸惲敬《〈誦芬錄〉序》:“後世稍襃集嘉言善行以附益之, 於以章前功, 訓後嗣.”

[襃大】亦作“褒大”. 

1.謂稱揚而使之光大. 漢班固《白虎通·諡》:“人臣之義, 莫不欲褒大其君, 掩惡揚善也.” 宋曾鞏《進太祖皇帝總序狀》:“陛下所以命臣顯揚褒大之意, 固以謂太祖雄才大略, 千載以來特起之主.” 淸孫鼎臣《與郭筠仙書》:“當時能文之士, 皆樂爲之志銘傳讚, 推揚而襃大之.” 章炳麟《與人論文書》:“來書疑僕持論褒大先梁, 而捐置徐庾以下.”2.寬大. 《急就篇》卷二“襌衣蔽膝布毌繜” 唐顏師古注:“襌衣, 似深衣而襃大.”

[襃女】亦作“褒女”. 

褒姒.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幽王之惑襃女也, 祅始於夏庭.” 唐李商隱《華淸宮》詩:“未免被他褒女笑, 只敎天子暫蒙塵.” 明沈德符《野獲編·宮闈·高麗女見疑》:“聖主之嚴防女戎如此, 又安得襃女、驪姬之禍乎?” 參見“襃姒”.

[襃升】亦作“褒升”. 亦作“褒陞”.

褒獎進升. 唐白居易《姚元康等授官制》:“苟能贊察廉, 掌奏記, 孜孜不怠, 翩翩有聲, 慰薦褒升, 其則不遠.” 宋曾鞏《請令長貳自舉屬官劄子》:“得賢則有進考、增秩、襃升之賞, 失實則有奪俸、贖金、黜免之罰.” 宋蘇軾《賜安燾辭免遷官恩命允詔》:“卿國之雋輔, 位冠樞庭, 以時褒陞, 豈待功閥.”

[襃化】謂以褒獎來敎化人. 漢荀悅《申鑑·政體》:“惟稽五赦以綏民中, 一曰原心, 二曰明德, 三曰勸功, 四曰襃化, 五曰權計.”

[襃引】亦作“褒引”. 

嘉獎推荐. 《宋書·隱逸傳·王素》:“琅玡王素、會稽朱百年, 幷廉約貞遠, 與物無競, 自足臯畝, 志在不移. 宜加褒引, 以光難進.”《續資治通鑑·宋仁宗皇祐五年》:“比年以來, 率多繆濫, 或人才庸下而褒引乖實, 或宿負醜愆而亟請湔洗, 或職任疏遠而推授過重.”

[襃功】亦作“褒功”. 

稱揚功勞. 《三國志·魏志·曹爽傳》“得制其輕重也”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臣聞虞舜序賢, 以稷契爲先;成湯褒功, 以伊呂爲首.” 唐韓愈《唐銀靑光祿大夫路公神道碑銘》:“襃功刻表, 丞相之辭.”

[襃冊】亦作“褒冊”. 

褒贈賜封. 《新唐書·李適之傳》:“適之以祖被廢, 而父象見逐武后時, 葬有闕, 至是丐陪瘞昭陵闕中, 詔可. 褒冊典物, 焜照都邑, 行道爲咨歎.” 宋高承《事物紀原》有《崇奉褒冊部》.

[襃加】亦作“褒加”. 

嘉獎進秩. 《晉書·職官志》:“其餘臨時增崇者, 則褒加各因其時爲節文, 不爲定制.” 宋王安石《賀韓魏公啓》:“貴極富溢, 而無亢滿之累;名遂身退, 而有褒加之崇.” 王闓運《<湘潭縣志>序》:“身有功錄, 國有襃加, 或分圭爵, 或慶枝苗.”

[襃成】漢時對孔子及其后代所封的爵號. 《漢書·平帝紀》:“<元始元年>封……孔子後孔均爲襃成侯, 奉其祀. 追諡孔子曰襃成宣尼公.”《漢書·孔光傳》:“元帝即位, 徵霸, 以師賜爵關內侯, 食邑八百戶, 號襃成君.”顏師古注:“如淳曰:‘爲帝師, 敎令成就, 故曰襃成君.’” 唐楊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尊襃成之厚級, 殷崇聖之榮班.”

[襃后】亦作“褒后”. 

即褒姒. 《晉書·后妃傳論》:“褒后滅周, 方之蓋小;妺妃傾覆, 曾何足云.” 參見“襃姒”.

[襃衣】亦作“褒衣”. 亦作“裒衣”.

1.賞賜的禮服. 《禮記·雜記上》:“內子以鞠衣、襃衣、素沙.” 鄭玄注:“襃衣者, 始爲命婦見加賜之衣也.”《禮記·雜禮上》:“復, 諸侯以襃衣、冕服、爵弁服.” 鄭玄注:“襃衣, 亦始命爲諸侯及朝覲見加賜之衣也.” 淸黃宗羲《高旦中墓志銘》:“五君子之禍, 連其內子. 旦中走各家告之, 勸以自裁. 華夫人曰:‘諾, 請得褒衣, 以見先夫於地下.’”2.寬大之衣. 《漢書·朱博傳》:“又敕功曹:‘官屬多襃衣大袑, 不中節度, 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 宋梅堯臣《送楊辯靑州司理》詩:“儒者服褒衣, 氣志輕王公.” 淸昭槤《嘯亭雜錄·馬侯》:“軍中無以爲娛, 馬乃選兵丁中之韶美者, 傅粉女粧, 褒衣長袖, 敎以歌舞, 日夜會飲於穹幕中.” 王建中《蔣翊武事略》:“監守者以其裒衣大袖, 且垂辮, 與所捕諸人異, 釋之.”

[襃衣博帶】亦作“褒衣博帶”. 亦作“裒衣博帶”.

寬衣大帶. 古代儒者的裝束. 《淮南子·氾論訓》:“古者有鍪而綣領而王天下者矣……豈必襃衣博帶, 句襟委章甫哉?”《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 帶櫑具劍, 佩環玦, 襃衣博帶, 盛服至門上謁.”顏師古注:“襃, 大裾也. 言著襃大之衣, 廣博之帶也.”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雜記》:“韋承貽咸光中策試, 夜潛紀長句於都堂西南隅曰:‘褒衣博帶滿塵埃, 獨上都堂納試迴!’”《明史·張士隆傳》:“夫裒衣博帶之雅, 孰與市井狡儈之群.” 淸黃遵憲《續懷人詩》:“襃衣博帶進賢冠, 禮樂東方萬國看.”亦省作“襃博”. 宋梅堯臣《宿州河亭書事》詩:“新衣尙穿束, 舊服變襃博.” 宋蘇軾《謝對衣金帶表》之一:“豈徒褒博以爲容, 願盡糜捐而報德.”

[襃言】褒獎的言詞. 晉葛洪《抱朴子·漢過》:“良史無襃言, 金石無德音, 夫何哉? 失人故也.”

[襃序】謂按等級、功績褒獎遷升. 《後漢書·祭遵傳》:“陛下以至德受命, 先明漢道, 襃序輔佐, 封賞功臣, 同符祖宗.”

[襃姒】亦作“褒姒”. 

周時褒國女子, 姒姓. 周幽王伐褒, 褒侯進褒姒, 爲幽王所寵幸. 性不好笑. 幽王悅之萬方不得. 乃舉烽火以召諸侯, 諸侯急至, 而無外敵入寇事, 褒姒大笑. 幽王遂數舉烽火, 以博褒姒之笑. 后申侯與犬戎攻周, 幽王又舉烽火, 諸侯以爲戲, 不至, 幽王被殺. 《詩·小雅·正月》:“赫赫宗周, 襃姒烕之.”《國語·晉語一》:“周幽王伐有襃, 襃人以襃姒女焉.”《楚辭·天問》:“周幽誰誅? 焉得夫褒姒?”參閱《呂氏春秋·疑似》、《史記·周本紀》.

[襃表】亦作“褒表”. 

嘉獎表彰. 《漢書·鮑宣傳》:“世祖即位……兩龔、鮑宣子孫皆見襃表, 至大官.” 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二:“前代名賢之後, 累經褒表, 最顯著者四人.” 元本高明《琵琶記·旌表》:“荷蒙褒表, 何以克當!”

[襃拔】亦作“褒拔”. 

謂稱許而荐擢. 宋王禹偁《<皇華集>序》:“皇上黜霸道, 立民極, 襃拔秀茂, 輯寧黎元.” 宋王禹偁《監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銘》:“周顯德初, 翰林承旨兵部侍郞徐公典貢舉, 褒拔寒俊, 精覈藝實, 公始成名.”

[襃拂】獎掖汲引. 宋周密《齊東野語·趙德莊誨後進》:“今日於上前得一二語奬諭, 明日於宰相處得一二語襃拂, 往往喪其所守者多矣.”

[襃述】亦作“褒述”. 

謂記述其功德予以表彰. 漢蔡邕《光武濟陽宮碑》:“顧見神宮, 追惟桑梓襃述之義, 用敢作頌.” 南朝宋傅亮《爲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皇恩褒述, 班同三事, 榮哀既備, 寵靈已泰.” 宋孔平仲《續世說·假譎》:“三思諷太史奏, 其夜攝提星入太微至帝座, 此則王者與大臣私相接, 大臣能納忠, 故有所應. 中宗降詔褒述.”

[襃明】亦作“褒明”. 

衣名. 長襦, 也稱爲袍. 古人家居時的服裝. 《方言》第四:“襃明謂之袍.” 郭璞注:“《廣雅》云:‘襃明, 長襦也.’” 洪頤煊《讀書叢錄·方言·褒明》:“《爾雅·釋言》:‘袍, 襺也.’《禮記·玉藻》:‘纊爲襺, 縕爲袍.’《釋名·釋衣服》:‘袍, 苞也, 苞內衣也.’襺通作繭字, 褒明, 疑褒繭之譌爾.”

[襃忠】亦作“褒忠”. 

嘉獎忠良. 淸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九:“南渡景定間, 又命撰二候(祗候班喬陸二卒長)加封碑文. 惜二候之名無考, 碑文見《隨隱漫錄》. 據此, 則宋歷朝之褒忠, 可謂至矣.”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故三·賜宴褒忠》:“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正月上元, 賜群臣宴於乾淸宮, 異數也……上之褒忠優厚如此.”

[襃侈】猶夸張. 元袁桷《善之僉事兄南歸述懷百韻》:“龜趺負穹石, 浮語極襃侈.”

[襃卹】亦作“裒卹”. 亦作“褒卹”.

褒獎撫恤. 宋蘇軾《皇兄令夬贈博州防御使博平侯制》:“爵齒之貴, 幷隆於朝廷;死喪之威, 莫先於兄弟. 禮有裒卹, 義兼哀榮.” 金王若虛《贈昭毅大將軍高公墓碣》:“褒卹有命, 紀述有章, 以播其芳, 以揚其光.” 元揭傒斯《諸王忽都答兒追封云安王諡忠武制》:“粵有忠烈之臣, 乃在伯叔之籍, 爰申褒卹, 以慰死生.”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京職·馬從謙》:“及穆宗登極, 凡先朝忠諫得罪者, 悉荷襃卹.”

[襃命】亦作“褒命”. 

褒賜的命令. 南朝梁江淹《蕭重讓揚州表》:“況異禮更飾, 襃命復崇, 名超列辟, 爵擬群后.”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政和閒適大旱, 安陽人禱於池. 既大澍, 於是一時爲之飛奏, 詔加封爵焉. 及褒命下, 世俗不知厥繇, 但迎置諸東池而已.”

[襃采】亦作“褒采”. 

嘉許采納. 南朝齊謝朓《拜中軍記室辭隨王箋》:“屬天地休明, 山川受納, 褒采一介, 抽揚小善.” 淸姚鼐《㚆張君書》:“今日者, 幸依聖朝之末光, 有當軸之襃采, 踴躍鼓忭以冀進, 乃其本心.”

[襃妲】亦作“褒妲”. 

褒姒、妲己的幷稱. 晉葛洪《抱朴子·君道》:“耽玩, 則覺褒妲之惑我.” 唐白居易《古塚狐》詩:“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 能喪人家覆人國.”

[襃封】亦作“褒封”. 

褒獎封賞. 明楊柔勝《玉環記·韋皋得眞》:“喜別來已得身榮顯, 勳名震動功不淺, 候聖旨褒封衣錦旋.”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十二:“先生請大母命, 循例乞褒封, 據地哀陳, 始獲焚黃祔廟.”

[襃厚】褒重優待. 《史記·秦本紀》:“孝文王元年, 赦罪人, 修先王功臣, 襃厚親戚, 弛苑囿.”

[襃重】亦作“褒重”. 

褒揚尊崇. 《後漢書·黨錮傳序》:“流言轉入太學, 諸生三萬餘人, 郭林宗、賈偉節爲其冠, 幷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 晉葛洪《抱朴子·臣節》:“舉足則蹈道度, 抗手則奉繩墨, 褒重雖淹留, 而悔辱亦必遠矣.”

[襃敘】猶褒序. 《周書·赫連達傳》:“魏孝武入關, 襃敘勳義, 以達首逆元帥, 匡復秦隴, 進爵魏昌縣伯, 邑五百戶.” 宋葉適《高夫人墓志銘》:“今之銘婦女, 大抵依放之云爾, 外屬至親, 襃敘而已.”

[襃勉】亦作“褒勉”. 

嘉獎勉勵.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軼聞·縣令意外超遷之喜》:“道光十三年, 以捕獲桃源掘河奸民陳端, 優詔褒勉, 賞戴花翎.”

[襃美】亦作“褒美”. 

嘉獎贊美. 《後漢書·鄧寇傳》:“帝嘉之, 數賜書襃美.” 宋蘇舜欽《答李銳書》:“退而尋繹, 乃謂予以道自公, 失而不憂, 有至高至難之節, 其言褒美過甚, 不敢領覽.” 淸昭槤《嘯亭雜錄·宋總兵》:“計勦小金川未及五月, 而侵地全收, 聖諭褒美.”

[襃恤】亦作“褒恤”. 

褒獎撫恤. 《明史·何遵傳》:“今幸聖皇御極, 褒恤忠良, 諸給事、御史更何顔復立淸明之朝.” 郭沫若《南冠草》第五幕:“先皇帝震悼褒恤, 感動華夷, 這樣的忠臣烈士實在是古今罕有.”

[襃陞】亦作“褒陞”. 

見“襃升”. 

[襃借】獎許推重. 宋歐陽修《與韓忠獻王稚圭書》之四十:“蒙公愛念, 贈以嘉篇, 語重文雄, 過形襃借, 何以克當, 但祕藏榮感而已.”

[襃袞】亦作“褒袞”. 

古時天子賜袞給諸侯以爲榮寵. 因用以比喩優厚的獎勵. 宋王安石《謝范資政啓》:“賜逾褒袞之榮, 仰極高山之詠.” 宋朱熹《和致政少傅武夷精舍詩》:“況蒙一字榮褒袞, 便覺千峰勝畫圖.”

[襃益】亦作“褒益”. 

增廣補益. 《淸史稿·禮志一》:“其祀典之可稽者, 初循明舊, 稍稍褒益之.”

[襃朔】漢王褒、東方朔的幷稱. 唐劉知幾《史通·人物》:“鮑昭文宗學府, 馳名海內, 方於漢代襃朔之流.”

[襃被】亦作“褒被”. 

褒獎恩遇. 宋王安石《與王禹玉書》之一:“惟褒被過分, 非先進大人所宜施於後進之不肖, 豈所謂誘之欲其至於是乎?”

[襃納】亦作“褒納”. 

贊賞收納, 嘉許采納. 《後漢書·東海恭王彊傳》:“元初中, 復上縑萬匹, 以助國費, 鄧太后下詔襃納焉.”《新唐書·劉仁軌傳》:“貞觀十四年, 校獵同州. 時秋斂未訖, 仁軌諫曰:‘……少延一旬, 使場圃畢勞, 陛下六飛徐驅, 公私交泰.’璽書褒納.”《明史·趙彦傳》:“有傳我大淸兵欲入喜峰口者, 彦憂之, 畫上八事, 帝皆襃納.”

[襃責】賞罰. 《後漢書·蔡邕傳》:“墨綬長吏, 職典理人, 皆當以惠利爲績, 日月爲勞. 襃責之科, 所宜分明.”

[襃授】獎賞. 《魏書·裴叔業傳》:“叔業明敏秀發, 英穎早悟, 馳表送誠, 忠高振古, 宜加襃授, 以彰先覺.”

[襃貶】亦作“褒貶”. 

1.贊揚或貶低.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威德所生》:“《春秋》采善不遺小, 掇惡不遺大, 諱而不隱, 罪而不忽, □□以是非, 正理以褒貶.”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春秋》雖以一字爲褒貶, 然皆須數句以成言.” 淸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梁世劉勰、鍾嶸之徒, 品藻詩文, 褒貶前哲, 其後或以丹黃, 識別高下, 於是有評點之學.” 秦牧《<長河浪花集>序》:“雖然采取的是談天說地、描繪山川、辨析名物的方式, 這里面, 實際上也都寄寓著對人物褒貶的命意.”2.批評;指責. 明李贄《㚆麻城人書》:“此詩俗子輩視之便有褒貶, 吾以爲皆實語也, 情可哀也.”《紅樓夢》第十四回:“鳳姐雖然如此之忙, 只因素性好勝, 惟恐落人褒貶, 故費盡精神, 籌劃的十分整齊.”冰心《最後的安息》:“死丫頭! 你倒會背地里褒貶人, 還怪我不拿你當人看待!”

[襃異】亦作“褒異”. 

謂特殊的褒揚嘉獎. 《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黃門舅旦夕供養且一年, 既無襃異, 又不錄勤勞, 無乃過乎!”《春秋·文公九年》“楚子使椒來聘” 唐孔穎達疏:“若有襃異, 則或稱官.” 明沈德符《野獲編·宗藩·鄭世子讓國》:“<祐橏>撰《河淸頌》以獻, 上大悅, 賜敕襃異.” 淸吳偉業《贈家侍御雪航》詩:“封事即留中, 天語加褒異.”

[襃鄂】亦作“褒鄂”. 

唐褒國公、鄂國公的幷稱. 唐初功臣段志玄封號褒國公, 尉遲恭封號鄂國公. 元蒲道源《贈傳神李肖岩》詩:“遂爲當代顧陸手, 足配向來褒鄂雄.” 淸顧炎武《金山》詩:“故侯襃鄂姿, 手運丈八矛.” 淸陳維崧《沁園春·桐川楊竹如刺史招飲即席有作》詞:“歎家世膺滂, 破巢剩壘, 丹靑褒鄂, 硬箭強弓.”

[襃崇】亦作“褒崇”. 

贊揚推崇. 《後漢書·陳忠傳》:“忠意常在襃崇大臣, 待下以禮. 其九卿有疾, 使者臨問, 加賜錢布, 皆忠所建奏.” 唐劉知幾《史通·載文》:“凡百具寮, 王公卿士, 始有襃崇, 則謂其珪璋特達, 善無可加;旋有貶黜, 則比諸斗筲不才, 罪不容責.”《淸史稿·禮志六》:“褒崇表闡, 俾遠近觀聽, 勃然可生忠義之心.”

[襃進】褒獎進用. 《宋書·孝武帝紀》:“吏宣勸有章者, 詳加襃進.” 明沈德符《野獲編·言事·郭希顏論廟制》:“以希顔同楊繼盛等僅四人置第一等, 贈翰林學士, 賜祭葬及廕甚備. 其他忠臣著聞如太僕卿楊最……等, 襃進反出其下.”

[襃斜】亦作“褒斜”. 

見“襃斜道”. 

[襃斜道】古道路名. 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 二水同出秦嶺太白山:褒水南注漢水, 谷口在今陝西省勉縣褒城鎮北, 斜水北注渭水, 谷口在今陝西省眉縣西南. 通道山勢險峻, 曆代鑿山架木, 於絕壁修成棧道, 舊時爲川陝交通要道. 《漢書·溝洫志》:“其後人有上書, 欲通襃斜道及漕, 事下御史大夫張湯. 湯問之, 言:‘抵蜀從故道, 故道多阪, 回遠;今穿襃斜道, 少阪, 近四百里.’”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考史六》:“襃斜道、故道:襃水通沔, 在興元府襃城縣;斜水通渭, 在京兆府武功縣. 故道今鳳州梁泉縣.”亦省作“襃斜”. 《史記·貨殖列傳》:“然四塞, 棧道千里, 無所不通, 唯襃斜綰轂其口.” 唐韓愈《李公墓志銘》:“販者負入襃斜, 船循渭而下, 首尾相繼不絶.” 明唐順之《題贈喬僉事兼爲乃翁封君壽》詩:“爲郞幾歲歷金華, 還聞建節度褒斜.”參閱《元和郡縣志·興元府·褒城縣》.

[襃斜路】即褒斜道. 《後漢書·順帝紀》:“乙亥, 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 通襃斜路.” 參見“襃斜道”.

[襃許】亦作“褒許”. 

贊揚嘉許. 宋范仲淹《與韓魏公書》:“仰副來命, 不敢不勉, 過辱褒許, 且愧且懼.” 淸曾國藩《箴言書院記》:“自部曲之長, 郡縣之吏, 曁百執事, 片善微長, 不敢自襮, 而褒許隨之.”

[襃旌】亦作“褒旌”. 

猶褒表. 明沈鯨《雙珠記·人珠還合》:“不惟免乎落職之虞, 將來且有褒旌之美, 謝天地不盡.”

[襃隆】猶褒重. 晉葛洪《抱朴子·仁明》:“孟生方欲抑頓貪殘, 襃隆仁義, 安得不勤勤諄諄, 獨稱仁邪!”《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襃隆往代, 義炳彛則. 朕當此樂推, 思弘前典.” 宋曾鞏《試中書舍人制詔》之一:“申以榮名, 視官儀於宰路. 所以襃隆舊哲, 優異宗工.”

[襃賁】亦作“褒賁”. 

猶褒美. 《宋書·良吏傳·徐豁》:“拯卹有方, 濟厥饑饉, 雖古之良守, 蔑以尙焉. 宜蒙褒賁, 以旌淸績.” 宋司馬光《酬胡侍講先生見寄》詩:“先生喜誘掖, 貽詩極襃賁.” 宋歐陽修《再乞召陳烈劄子》:“褒賁所及, 足以勸天下之爲善者.”

[襃揚】亦作“褒揚”. 

贊美表揚.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爲人臣者, 其法取象於地……推進光榮, 襃揚其善, 所以助明也.” 唐司空圖《故鹽州防御使王縱追述碑》:“既而閒使行邊, 飛章言狀, 上乃臨軒歎激, 累詔褒揚.” 淸惲敬《太子少師體仁閣大學士戴公神道碑銘》:“世有先賢之狀, 家藏舊事之錄, 褒揚過溢, 漸至攘誣.” 蕭乾《一本腿色的相冊》九:“如今, 雖然事過境遷, 也還不必在這事上求人褒揚.”

[襃博】亦作“褒博”. 

見“襃衣博帶”. 

[襃雄】漢王褒、揚雄的幷稱. 南唐李中《獻喬侍郞》詩:“賈馬才無敵, 襃雄譽益臻.”

[襃答】亦作“褒答”. 

嘉獎報答. 《新唐書·李蔚傳》:“懿宗惑浮屠, 嘗飯萬僧禁中, 自爲贊唄. 蔚上疏切諫……譏病時弊. 帝不聽, 但以虛禮襃答.” 明沈德符《野獲編·言事·陸澄六辨》:“疏下吏部, 尙書桂萼謂澄事君不欺, 宜聽自新, 上優詔褒答.”《續資治通鑑·宋太宗雍熙三年》:“翰林學士宋白等上《文苑英華》一千卷, 詔書褒答.”

[襃善】亦作“褒善”. 

褒揚善良. 《漢書·平帝紀贊》:“孝平之世, 政自莽出, 襃善顯功, 以自尊盛.” 宋王禹偁《請撰大行皇帝實錄表》:“臣雖死之日, 如生之時. 至於襃善貶惡之文, 編年紀傳之例, 備嘗探討, 粗見指歸.” 淸錢大昕《<春秋>論》:“《春秋》, 褒善貶惡之書也. 其褒貶奈何? 直書其事, 使人之善惡無所隱而已矣.”

[襃聖侯】亦作“褒聖侯”. 

唐武德九年封贈孔子后代的爵號. 唐高適《魯西至東平》詩:“寥落千載後, 空傳襃聖侯.”《新唐書·禮樂志五》:“<武德>九年封孔子之後爲褒聖侯.”

[襃睦】褒重敦睦. 《漢書·劉向傳》:“王氏永存, 保其爵祿;劉氏長安, 不失社稷. 所以襃睦外內之姓, 子子孫孫無疆之計也.”

[襃飾】亦作“褒飾”. 

猶夸美. 《魏書·宗欽傳》:“吾少乏尋常之操, 長無老成之致, 憑賴賢勝, 以自克勉, 而來喩褒飾, 有過其分.” 宋洪邁《夷堅乙志·劉叉死後文》:“設如子儀、光弼輩, 後世皆知其大功, 然當時史詞褒飾甚多, 蓋世之情如斯也.”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五》:“古者凡定諡, 則考功上行狀, 太常博士作諡議……雖有諱惡之義, 然必求其實. 如李文達賢、錢文通溥、劉文和珝、汪榮和鋐, 皆彷彿其素, 不過於褒飾.”

[襃頌】亦作“褒頌”. 

贊美, 稱頌. 漢王充《論衡·須頌》:“古之帝王建鴻德者, 需鴻筆之臣褒頌紀載, 鴻德乃彰, 萬世乃聞.”

[襃嘉】亦作“褒嘉”. 

猶褒獎. 《南齊書·褚淵傳》:“履冒鋒炭, 報効恒理, 而襃嘉之典, 偏見甄沐.” 宋梅堯臣《劉運使因按拜省》詩:“朔北遏亂萌, 褒嘉賜璽書.” 淸方苞《兵部尙書范公墓表》:“尋甸縛始禍者以獻, 鞫斬八人, 事遂定. 疏入, 天子詔諭襃嘉, 公因請罷鼓鑄.”

[襃厲】亦作“褒萬”. 

猶褒勉.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五:“前聖後聖, 褒厲忠貞, 至於末秩麤官, 閨幃弱質, 仰蒙優卹至此.”

[襃稱】亦作“褒稱”. 

贊美稱揚. 《後漢書·第五倫傳》:“及爲三公, 値帝長者, 屢有善政, 乃上疏襃稱盛美, 因以勸成風德.”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制誥詔令, 貴於典重溫雅, 深厚惻怛, 與尋常四六不同. 今以尋常四六手爲之, 往往褒稱過實.”

[襃語】亦作“褒語”. 

褒獎的言詞. 宋洪邁《夷堅丁志·建康頭陀》:“時同舍生十人, 唯邢之縡者最負才氣, 爲一齋推重, 適從外來, 衆扣之, 曰:‘也是箇官人.’略無襃語.”《宋史·牟子才傳》:“帝曰:‘謫詞皆褒語, 可更之.’子才不奉詔.”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南京六部都察院之長, 嘉靖以前, 有乞休及起用而辭者, 往往奉旨不允而稱卿以留之……惟林尙書雲同一次稱卿, 且有褒語爲異恩.”

[襃廣】猶褒大.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且襃廣將順君父之美, 匡捄銷滅既往之過, 古今通義也.” 參見“襃大”.

[襃榮】亦作“褒榮”. 

旌表幷給予榮譽. 《宋書·良吏傳·陸徽》:“襃榮未申, 不幸夙殞, 言念在懷, 以爲傷恨.” 宋司馬光《文潞公家廟碑》:“公貴朝廷, 褒榮三代, 贈官皆至太師、中書令、兼尙書令, 爵燕、周、魏三國.”姚雪垠《燕遼紀事》:“他想到死后, 盡管朝廷會給他褒榮……但他魂歸黃泉, 地府中一定是淒涼、陰冷.”

[襃奬】亦作“褒奬”. 

表揚獎勵. 亦專指贊揚. 晉潘嶽《馬汧督誄》序:“而雍州從事, 忌敦勳効, 極推小疵, 非所以褒奬元功. 宜解敦禁劾假授.” 唐白居易《祭盧虔文》:“褒奬之命, 雖已表於哀榮;遣奠之恩, 宜再申於軫悼.” 淸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九:“惟蕭子顯作《齊書》, 爲其父豫章王嶷立傳, 姚思廉修《陳書》, 爲其父吏部尙書察立傳, 凡生平行事, 及朝廷之優禮, 名流之褒奬, 無一不纖屑敘入.” 徐遲《牡丹》八:“戲一演完, 她可不記得謝了多少次幕. 她獲得了一個演員所能得到的最高的褒獎.”

[襃增】亦作“褒增”. 

夸大增益. 漢王充《論衡·齊世》:“夫經有褒增之文, 世有空加之言, 讀經覽書者所共見也.”

[襃歎】亦作“褒歎”. 

1.嘉獎稱美. 《後漢書·淳於恭傳》:“<建初>五年, 病篤, 使者數存問, 卒於官. 詔書襃歎, 賜穀千斛, 刻石表閭.”《晉書·鄭默傳》:“朝廷嘉默憂國, 詔書褒歎, 比之汲黯.” 淸曾國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銘》:“皆以疲卒千餘, 盪寇數萬. 天子襃歎, 由是有幫辦江南軍務之命.”2.夸耀吹噓. 《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四年》:“合黨連群, 互相褒歎. 以毀訾爲罰戮, 用黨譽爲爵賞, 附己者則歎之盈言, 不附者則爲作瑕釁.” 胡三省注:“歎者, 嗟歎而稱其美也. 盈, 溢也. 歎美之過, 溢於言辭, 則爲溢美之言.”

[襃賢】亦作“褒賢”. 

嘉獎賢人. 《晉書·天文志上》:“南斗六星, 天廟也, 丞相太宰之位, 主褒賢進士, 稟授爵祿.” 南朝宋傅亮《爲宋公修楚元王墓敎》:“夫襃賢崇德, 千載彌光;尊本敬始, 義隆自遠.”

[襃遷】亦作“褒遷”. 

褒獎升遷. 《宋史·龐恭孫傳》:“每開一城, 輒褒遷, 五年間, 至徽猷閣待制.”

[襃賚】亦作“褒賚”. 

猶褒賞. 《魏書·袁翻傳》:“若能統御有方……不營私潤, 專修公利者, 則就加爵賞, 使久於其任, 以時褒賚, 厲其忠款.”《南史·循吏傳·阮長之》:“山桑令何道自少淸廉, 白首彌厲, 應加褒賚, 以勸於後.”

[襃賞】亦作“褒賞”. 

1.嘉獎, 賞賜. 《詩·大雅·崧高序》:“《崧高》, 尹吉甫美宣王也. 天下復平, 能建國親諸侯, 襃賞申伯焉.” 孔穎達疏:“襃賞者, 錫賚之名;車馬衣服, 是襃賞之物也.”《資治通鑑·陳文帝天嘉元年》:“乙酉, 詔紹封功臣, 禮賜耆老, 延訪直言, 褒賞死事, 追贈名德.”《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從此上任之後, 專務鎮靜, 軍民安堵, 威名更勝, 朝廷累加褒賞.”2.稱贊賞識. 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下》:“既而揚雄寂寞, 師心典誥, 至於童烏稚子, 蜀漢諸賢, 《太玄》、《法言》, 恣加褒賞, 雖內舉不避, 而情有所偏者焉.” 宋周煇《淸波別志》卷上:“唐亦尙騷雅, 如‘春城飛花’、‘春日得衣’等句, 悉被褒賞.” 淸梅曾亮《禮部侍郞陳公墓志銘》:“至後進文士, 則稱心襃賞, 薦寵廣坐, 不顧人有厚薄然否.”

[襃賜】亦作“褒賜”. 

褒揚賞賜. 《漢書·郊祀志下》:“此鼎殆周之所以襃賜大臣, 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 臧之於宮廟也.”《新唐書·文藝傳中·閻朝隱》:“后(武后)有疾, 令往禱少室山. 乃沐浴, 伏身俎盤爲犧, 請代后疾. 還奏, 會后亦愈, 大見褒賜.”《宋史·謝麟傳》:“詔使經制宜州獠, 降其種落四千八百人, 納思廣洞民千四百室, 得鎧甲二萬, 褒賜甚渥.”

[襃德】亦作“褒德”. 

頌揚德行. 《漢書·武帝紀》:“夫本仁祖義, 襃德祿賢, 勸善刑暴, 五帝三王所繇昌也.” 唐白居易《李愬等咸賜爵一級制》:“封爵之設, 在乎賞勸, 有以褒德, 有以序勤:聳善興功, 實由茲道.” 淸朱琦《書歐陽永叔答尹師魯書後》:“吾觀自古聖人褒德錄賢, 而《論語》所記, 如吳太伯、微子、比干、伯夷、柳下惠之屬, 詳矣.”

[襃德侯】漢卓茂的爵號. 《後漢書·卓茂傳》:“<光武>乃下詔曰:‘前密令卓茂, 束身自修, 執節淳固, 誠能爲人所不能爲……今以茂爲太傅, 封襃德侯.’” 宋黃公度《送弟童士季赴永春》詩:“信臣千載《循吏傳》, 密令當年褒德侯.”

[襃談】亦作“褒談”. 

見“襃彈”. 

[襃慰】亦作“褒慰”. 

旌表撫慰;表揚安慰. 唐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唯申孝思, 自置精舍, 有詔褒慰, 仍賜‘陟屺’爲名.”《新唐書·尹思貞傳》:“會契丹孫萬榮亂, 朔方震驚, 思貞循撫境內, 獨無擾. 武后璽書褒慰.”《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三年》:“辛亥, 御史中丞盧坦奏彈前山南西道節度使柳晟、前浙東觀察使閻濟美違赦進奉. 上召坦褒慰之, 曰:‘朕已釋其罪, 不可失信.’”

[襃彈】亦作“褒彈”. 亦作“褒談”.

1.批評, 指摘;非議. 元湯式《夜行船·送景賢回武林》套曲:“品藻杜司空, 褒彈張殿元.”姚雪垠《長夜》二二:“胡相公跟你婆子都是明白人, 還能夠褒彈你一句不成!” 參見“包彈”. 2.缺點;毛病. 明賈仲名《蕭淑蘭》第四折:“我這裏偸看, 不由人心歡, 沒襃彈, 忒豊韻, 表正形端.”

[襃薦】亦作“褒薦”. 

猶褒引. 《晉書·孔嚴傳》:“武康有兄弟二人, 妻各有孕, 弟遠行未反. 遇荒歲, 不能兩全, 棄其子而活弟子, 嚴幷褒薦之.”

[襃勵】褒獎勉勵. 《後漢書·儒林傳論》:“跡衰敝之所由致, 而能多歷年所者, 斯豈非學之效乎? 故先師垂典文, 襃勵學者之功, 篤矣切矣.”

[襃舉】褒獎荐舉. 《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王舅張博數遺王書, 非毀政治, 謗訕天子, 襃舉諸侯, 稱引周湯, 以讇惑王, 所言尤惡, 悖逆無道.”《後漢書·黨錮傳·范滂》:“君爲人臣, 不惟忠國, 而共造部黨, 自相襃舉, 評論朝廷, 虛搆無端, 諸所謀結, 幷欲何爲?”

[襃錫】亦作“褒錫”. 同“褒賜”.

《周書·儒林傳·樂遜》:“遜以年在懸車, 上表致仕, 優詔不許. 於是賜以粟帛及錢等, 授湖州刺史……在任數載, 頻被襃錫.”《新唐書·鄭王元懿傳》:“喜經術, 數斷大獄, 務寬平, 高宗嘉之, 璽詔褒錫.”

[襃錄】亦作“褒錄”. 

1.獎進錄用. 《魏書·術藝傳·江式》:“臣亡祖文威杖策歸國, 奉獻五世傳掌之書, 古篆八體之法, 時蒙褒錄, 敘列於儒林.” 宋陸遊《南唐書·節義傳》:“王師弔伐, 當褒錄節義以表勵風節.” 淸姚鼐《<南園詩存>序》:“今上既收政柄, 除慝掃姦, 屢進疇昔不爲利誘之士. 而侍御獨不幸前喪, 不與褒錄, 豈不哀哉!”2.猶褒述.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楊邦義死節》:“明年, 敵去, 州白其事於朝, 褒錄死節, 初贈直秘閣, 繼又贈次對, 諡‘忠襄’.”

[襃諭】亦作“褒諭”. 

褒獎的諭旨.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杜起莘自蜀入朝, 不以家行. 高廟聞其淸脩獨處, 甚愛之. 一日因得對, 褒諭曰:‘聞卿出局, 即蒲團紙帳, 如一行脚僧, 眞難及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江陵始終宦官》:“其滿十二年也, 又遣司禮張誠賷敕襃諭.”《明史·魯王檀傳》:“七年, 奏辭輔國將軍幷子奉國將軍祿, 佐疏運河, 賜敕褒諭.”

[襃諱】亦作“褒諱”. 

揚善隱惡.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 爲有所刺譏襃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唐劉知幾《史通·疑古》:“至於遠古則不然, 夫其所錄也, 略舉綱維, 務存褒諱, 尋其終始, 隱沒者多.”

[襃禪】山名. 在今安徽省含山縣北. 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褒禪山亦謂之華山.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襃閻】周褒姒和閻妻的幷稱. 《漢書·谷永傳》:“昔襃姒用國, 宗周以喪;閻妻驕扇, 日以不臧……誠修後宮之政, 明尊卑之序, 貴者不得嫉妬專寵, 以絶驕嫚之端, 抑襃閻之亂.”《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悲晨婦之作戒兮, 哀襃閻之爲郵.”顏師古注:“《小雅》刺幽王之詩曰‘赫赫宗周, 襃姒滅之’, ‘閻妻煽方處’.”按, 今本《詩·小雅·十月之交》作“豔妻煽方處”. 故一說“襃閻”即“襃豔”. 參見“襃豔”.

[襃擢】亦作“褒擢”. 

猶褒升. 宋王明淸《揮麈三錄》卷一:“今天子嗣位, 首加褒擢……歲未再周, 職已五易, 越錄超等, 罕見其比.”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典禮·朝覲大計》:“卓異官員, 一欽賜蟒服, 即與陞遷, 以昭示襃擢循良至意.”

[襃優】亦作“褒優”. 

嘉獎優遇. 《漢書·匡衡傳》:“上以新即位, 襃優大臣.” 宋王安石《節度使加宣徽》:“其思祗愼, 以副褒優!”

[襃績】嘉獎功績. 三國魏曹操《謝襲費亭侯表》:“臣束脩無稱, 統御無績, 比荷殊寵, 策命褒績, 未盈一時, 三命交至.”《魏書·尒朱榮傳》:“追終褒績, 列代通謨;紀德銘勳, 前王令範.”

[襃勸】亦作“褒勸”. 

獎勵勸勉. 唐陸贄《誅李懷光後原宥河中將吏幷招諭淮西詔》:“如能去逆効順, 因事建功, 理當甄升, 以示褒勸.”《宣和遺事》前集:“君以元默之道拱於上, 故大臣之輔, 百官之職, 恩澤所以昭褒勸之恩, 刑罰所以示懲罰之勇.” 明吳訥《文章辨體·璽書》:“夫制、詔、璽書皆曰王言, 然書之文, 尤覺陳義委曲, 命辭懇到者, 蓋書中能盡褒勸警飭之意也.”

[襃贈】亦作“褒贈”. 

謂爲嘉獎死者而贈予其官爵. 唐白居易《贈劉總太尉冊文》:“茲朕所以廢朝軫念, 備禮加恩, 庸建爾於上公:蓋褒贈之崇重者也.”《舊唐書·李適之傳》:“於是下詔追贈承乾爲恒山湣王, 象爲越州都督、郇國公, 伯父厥及亡兄數人幷有褒贈.” 淸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九:“王子融作《唐餘錄》, 載韓通於《忠義傳》, 且冠以宋初褒贈之典, 有見哉!”

[襃贊】亦作“褒贊”. 

褒美贊揚. 《三國志·魏志·許褚傳》:“太和中, 帝思褚忠孝, 下詔褒贊, 復賜褚子孫二人爵關內侯.”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然而國重聰叡, 俗貴高明, 褒贊既隆, 禮命亦重.” 宋范仲淹《<賦林衡鑑>序》:“可歌可謠, 以條以貫, 或祖述王道, 或褒贊國風.”

[襃懲】亦作“褒懲”. 

褒責;賞罰. 《新唐書·呂元膺傳》:“度支使潘孟陽、太府卿王遂交相惡, 乃除孟陽散騎常侍, 遂鄧州刺史, 詔辭無所輕重. 元膺上其詔, 請明枉直, 以顯褒懲.”

[襃譏】亦作“褒譏”. 

贊揚或批評. 淸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六:“任香谷宗伯常言其鄕老宿芮先生者, 專心制義, 自總角至白首, 凡六十年, 手不停批, 褒譏得失.” 章炳麟《<韻文集>自敘》:“昔王澤竭而《詩》不作, 《春秋》經世稱道, 行事始詳, 定哀多隱, 褒譏亦晦.”

[襃寵】亦作“褒寵”. 

褒賞榮寵. 晉范寧《<春秋穀梁傳>序》:“一字之褒寵, 踰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 勝市朝之撻.” 宋王安石《謝提轉啓》:“未期望履, 尤切馳情, 願順節宣, 以需褒寵.” 淸曾國藩《季弟事恒墓志銘》:“忠足以結主知, 而襃寵不逮於生前.”

[襃譽】亦作“褒譽”. 

稱揚.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王聞褒譽, 尙未委其根由.” 宋周密《齊東野語·昆命元龜辨證本末》:“竊見曩之詞臣, 以聖之淸聖之和褒譽韓侂胄, 以有文事有武備褒譽蘇師旦, 然亦未敢用人臣不當用之語.” 金王若虛《臣事實辨》:“曲爲文飾, 猥加褒譽.”

[襃襮】亦作“褒襮”. 

猶褒表. 宋沈遼《代人上太守書》:“是以古之士雖在衡茅畎畝之間, 能揚名顯行於一時者, 其進不苟;而先達者能觀其志, 以將其名爲褒襮之也.”

[襃顯】亦作“褒顯”. 

褒崇宣揚. 《漢書·丙吉傳》:“願將軍詳大議, 參以蓍龜, 豈宜襃顯, 先使入侍, 令天下昭然知之, 然後決定大策, 天下幸甚!” 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國朝上》:“自方正學死事, 海內諱言其文, 近始大行褒顯, 而祠廟尙缺.” 淸唐甄《潛書·任相》:“左右譽之而褒顯, 民安之而貶黜, 國亡.”

[襃讚】褒美贊揚.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頌者, 所以遊揚德業, 襃讚成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夸飾》:“幷意深襃讚, 故義成矯飾.”

[襃豔】指周褒姒. 《後漢書·左雄傳》:“及幽厲昏亂, 不自爲政, 襃豔用權, 七子黨進, 賢愚錯緒, 深谷爲陵.” 李賢注:“襃豔, 謂襃姒也. 豔, 色美也.”一說襃豔非一人. 淸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後漢書三·左雄傳》:“案章懷注用毛氏說, 鄭康成則以豔妻爲厲王后. 謂《正月》惡‘襃姒滅周’, 《十月之交》疾‘豔妻煽方處’. 則褒豔非一人.”參閱淸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小雅·十月之交》.


*襀①[jìㄐㄧˋ]

[《廣韻》資昔切, 入昔, 精. ]

衣服上的褶襇. 《玉篇·衣部》:“襀, 襞襀也.” 參見“襞襀”.


*褿①[cáoㄘㄠˊ]

[《廣韻》昨勞切, 平豪, 從. ]

包裹嬰兒的衣、被. 亦指嬰兒的尿布.


*褽①[wèiㄨㄟˋ]

[《廣韻》於胃切, 去未, 影. ]

墊. 《左傳·哀公十一年》:“公使大史固歸國子之元, 寘之新篋, 褽之以玄纁, 加組帶焉.” 杜預注:“褽, 薦也.” 楊伯峻注:“此謂以紅黑色與淺紅色之帛作墊.” 淸焦循《劇說》:“<孝子>夜閉一室, 繞牀周遭行, 枕匏褽蘆, 雖就寢, 未嘗寐.”


*褾①[biǎoㄅㄧㄠˇ]

[《廣韻》方小切, 上小, 幫. ]

同“裱”. 

1.袖端. 南朝宋虞龢《論書表》:“子敬便取書之, 正草諸體悉備, 兩袖及褾略周.”2.服飾的緄邊. 《宋書·禮志五》:“近代車駕親戎中外戒嚴之服, 無定色, 冠黑帽, 綴紫褾. 褾以繒爲之, 長四寸, 廣一寸.”《遼史·儀衛志二》:“每章一行, 行十二, 白紗中單, 黻領, 靑褾襈裾, 黻革帶、大帶, 劍佩綬, 舄加金飾.”3.同“裱”.


*褸①[lóuㄌㄡˊ]

[《廣韻》落侯切, 平侯, 來. ]

“褸”的繁體字.

1.衣襟. 《說文·衣部》:“褸, 衽也.” 段玉裁注:“《方言》曰:‘褸謂之衽.’注:‘衣襟也, 或曰裳際也.’……按, 郭云衣襟者, 謂正幅;云裳際者, 謂旁幅. 謂衽爲正幅者, 今義非古義也, 衽者, 殺而下者也.”2.借指衣服. 《花城》1981年第6期:“那頭發花白早已退休的房東太太, 穿著寬大的晨褸.”

褸②[lǚㄌㄩˇ]

[《廣韻》力主切, 上麌, 來. ]

“褸”的繁體字.

見“褸裂”. 

[褸裂】衣破爛貌. 《方言》第三:“褸裂、須捷、挾斯, 敗也. 南楚凡人貧, 衣被醜敝, 謂之須捷, 或謂之褸裂, 或謂之襤褸.” 郭璞注:“褸裂, 衣壞貌.” 錢繹箋疏:“褸本以交裂得名, 云褸裂者, 言裂而又裂也.”


*褷①[shīㄕ]

[《廣韻》所宜切, 平支, 生. ]

1.羽毛初生貌. 《文選·木華〈海賦〉》:“鳧雛離褷, 鶴子淋滲.” 李善注:“離褷、淋滲, 毛羽始生之貌.”2.羽毛豊盛貌. 參見“褷褷”. 3.用同“祁”. 眾多貌. 參見“褷褷”.

[褷翎】羽毛豊滿貌. 明孫柚《琴心記·夜亡成都》:“鷟鸑未褷翎, 虎豹已張鬣.”

[褷褷】1.眾多貌. 唐柳宗元《晉問》:“肅肅褷褷, 合衆靈而成之.”一本作“祁祁”. 2.羽毛豊盛貌. 明高啓《射鴨詞》:“行舟莫來使鴨驚, 得食忘猜正相鬪, 觜唼唼, 毛褷褷, 潛機一發那得知.”3.形容服飾美盛. 宋葉適《虞夫人墓志銘》:“九天下兮遊人間, 裾褷褷兮珮珊珊.”


*襐①[xiànɡㄒㄧㄤˋ]

[《廣韻》徐兩切, 上養, 邪. ]

裝飾. 《廣雅·釋詁》:“襐, 飾也.” 王念孫疏證:“襐者, 《釋言》云:‘裝, 襐也.’《說文》:‘襐, 飾也.’……惠氏定宇《毛詩古義》云:‘“象服是宜”, 傳云:“象服, 尊者所以爲飾.”象與襐同.’”

[襐服】象服. 指繡繪著彩色花紋的衣服.

[襐飭】見“襐飾”. 

[襐飾】亦作“襐飭”. 

盛飾. 一說爲首飾. 《漢書·外戚傳下·孝平王皇后》:“<王莽>令立國將軍成新公孫建世子襐飾將毉往問疾.”顏師古注:“襐, 盛飾也……一曰襐, 首飾也, 在兩耳後, 刻鏤而爲之.”《新唐書·曹確傳》:“可及爲帝造曲, 曰《歎百年》, 敎舞者數百, 皆珠翠襐飾, 刻畫魚龍地衣, 度用繒五千.” 淸方以智《通雅·釋詁六》:“顔注《急就》:‘襐飾刻畫無等雙.’……端拱本作‘襐飭’, 古飭、飾通.”


*襒①[biéㄅㄧㄝˊ]

[《廣韻》蒲結切, 入屑, 幷. ]

1.拂拭.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騶衍>適趙, 平原君側行襒席.” 司馬貞索隱:“張揖《三蒼訓詁》:‘襒, 拂也.’謂側而行, 以衣襒席爲敬, 不敢正坐當賓主之禮也.”2.見“襒裂”.

[襒裂】霹靂. 

[襒裾】謂用衣裾撣拂, 以示恭敬. 語出《後漢書·趙岐傳》:“岐常鄙之, 不與融相見” 李賢注引晉摯虞《三輔決錄注》:“<趙岐>與其友書曰:‘馬季長雖有名當世, 而不持士節, 三輔高士未曾以衣裾襒其門也.’”


*褶①[diéㄉㄧㄝˊ]

[《廣韻》徒協切, 入帖, 定. ]

夾衣. 《禮記·玉藻》:“襌爲絅, 帛爲褶.” 鄭玄注:“有表裏, 而無著.” 陸德明釋文:“褶音牒, 裌也.” 參見“褶衣”.

褶②[xíㄒㄧˊ]

[《廣韻》似入切, 入緝, 邪. ]

[《廣韻》是執切, 入緝, 禪. ]

1.褲褶服中的上衣. 始爲左衽騎服, 后亦改爲右衽, 用作常服、朝服.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唯世子燔翳捐褶, 以塞衆望, 不令老臣獲罪於天.”《晉書·輿服志》:“黑袴褶將一人, 騎校、鞉角各一人.”《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十四年》:“叔堅手搤叔陵, 奪去其刀, 仍牽就柱, 以其褶袖縛之.” 胡三省注:“褶, 音習, 布褶衣也, 今之寬袖.”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六章第一節:“北方各民族大多是從事於畜牧生活, 習於騎馬, 涉水草, 所以他們的衣著大多以衣褲爲主, 即上身著褶, 下身著褲, 稱之曰‘褲褶服’.”2.用以指褲. 唐李賀《追賦畫江潭苑》詩之一:“路指臺城迥, 羅薰袴褶香.” 王琦汇解:“《中華古今注》:‘袴, 蓋古之裳也, 周武王以布爲之, 名曰褶;敬王以繒爲之, 名曰袴, 但不縫口而已.’琦按:恐即今馬上所著戰裙之類.”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硏究·北朝景縣封氏墓著褲褶俑》:“褲褶形象特征, 除膝下加縛, 分大小口, 此外終難明確. 所以到后來有人以爲褶就是褲的別名, 只指膝下加縛帶的大口褲而言.” 參見“袴褶”. 3.古代的一種便服. 參見“褶子”. 4.指舊時女子的膝襪. 淸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鞋襪》:“男子飾足之衣, 俗名爲襪, 女子獨易其名曰‘褶’, 其實褶即襪也.”

褶③[zhěㄓㄜˇ]

亦作“摺”. 

1.衣裙上的褶襇或經折疊而留下的痕跡. 唐張祜《觀杭州柘枝》詩:“看著遍頭香袖褶, 粉屛香帕又重隈.” 曹禺《日出》第一幕:“她穿著極講究的晩禮服, 顏色淡雅, 多褶的裙裾拖在地面如一片云彩.”2.臉上的皺紋. 《人民文學》1981年第7期:“我的師傅夠老的了, 有七十歲, 可頭發烏黑發亮, 臉上也沒有褶, 光溜溜像個苹果.”

[褶子】古代的一種便服. 后常指傳統戲裝中的一種便服. 也作穿蟒袍的襯衣. 男角褶子大領大襟, 有水袖, 分花色、素色兩種. 花色褶子以彩線繡成鳥獸花草等圖案;素色褶子以黑色、藍色者爲多. 女角褶子長僅及膝. 靑衣、宮女穿的小領小襟, 老旦穿的則大領大襟. 《水滸傳》第二十回:“<宋江>看罷, 拽起褶子前襟, 摸出招文袋. 打開包兒時, 劉唐取出金子放在桌上.”《儒林外史》第三十回:“當下戲子吃了飯, 一個個裝扮起來, 都是簇新的包頭, 極新鮮的褶子.” 淸孔尙任《桃花扇·傳歌》:“淨扁巾、褶子, 扮蘇崑生上.”

[褶子】大領的外衣. 淸以前爲普通的便服, 淸代則爲小孩便裝. 《紅樓夢》第四九回:“裏面短短的一件水紅妝緞狐膁褶子, 腰裏緊緊束著一條蝴蝶結子長穗五色宮縧, 脚下也穿著鹿皮小靴.”

[褶衣】夾衣. 《禮記·喪服大記》:“君褶衣褶衾, 大夫士猶小斂也.” 鄭玄注:“褶, 袷也. 君衣尙多, 去其著也.”

[褶衣】褲褶服中的上衣. 《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十四年》“以其褶袖縛之” 元胡三省注:“褶, 音習, 布褶衣也, 今之寬袖.”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六章第一節:“自北族的褲褶服盛行后, 南人也采而服之, 但畢竟在朝會或禮儀中, 這樣裝束是不符合儀表的嚴肅感. 因此南人就將上身的褶衣, 加大了袖管, 下身的褲管也加大了.”

[褶兒】方言. 架子;樣子. 《金甁梅詞話》第二二回:“也有玉簫他每, 你推我, 我打你, 頑成一塊, 對著王八, 雌牙露嘴的, 狂的有些褶兒也怎的!” 參見“摺兒”.

[褶紋】紋痕.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坑沿上四處飛著碎鋁片子, 窩的滿是褶紋.”

[褶痕】猶褶縐. 朱湘《江行的晨暮》:“山嶺披著古銅色的衣, 褶痕是大有畫意的.”

[褶皺】1.由於地殼運動壓力而形成的連續波狀彎曲的岩層. 徐遲《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自去查看廣西台地上的山字型構造和新華夏系的褶皺如何形成了一個次要弧的原因去了.”華山《山中海路》:“以后蒙古高原向南一擠, 把祁連山地槽擠扁了, 擠成六道褶皺, 成了現在六條高聳云霄的山脈, 擋住東南沿海吹來的大氣團.”2.皮膚上的皺紋. 如:他畢竟老了, 額上都起了褶皺.

[褶褲】1.騎服.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適一人褶褲急裝, 繫馬於樹.” 參見“袴褶”. 2.舊時女子的膝襪. 也稱膝褲. 《儒林外史》第五一回:“客人把包袱打開, 拿出他老婆的衣裳、褲子、褶褲、鞋來.”

[褶褶】皺疊貌. 宋張先《踏莎行》詞:“映花避月上行廊, 珠裙褶褶輕垂地.”

[褶縐】衣服上的皺紋. 《說郛》卷二一引元程棨《三柳軒雜識》:“又有片玉長可八寸, 闊三兩指, 如刀有把, 名抹衣. 古帝王既御袍帶, 以此抹腰, 無褶縐.”

[褶疊】猶折疊.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金和尙》:“螺鈿雕檀爲牀, 牀上錦裀褥, 褶疊厚尺有咫.” 參見“摺疊”.


*襂①[sēnㄙㄣ]

[《集韻》疏簪切, 平侵, 生. ]

見“襂纚”. 

襂②[shānㄕㄢ]

[《集韻》師銜切, 平銜, 生. ]

1.同“縿”. 旌旗上下垂的飄帶等飾物. 《集韻·平銜》:“縿, 《說文》:‘旌旗之斿也.’一曰正幅. 或作襂.”2.同“衫”. 單衣. 《儀禮·既夕禮》“設中帶” 漢鄭玄注:“中帶若今之襌襂.”《後漢書·輿服志下》:“自皇后以下, 皆不得服諸古麗圭襂閨緣加上之服.”《廣雅·釋器》:“複襂謂之裀.” 王念孫疏證:“襂與衫同.”

[襂褷】見“襂纚”. 

[襂襹】見“襂纚”. 

[襂纚】亦作“襂襹”. 亦作“襂褷”.

毛羽下垂貌. 《文選·揚雄<甘泉賦>》:“蠖略蕤綏, 灕虖襂纚.” 李善注:“灕虖襂纚, 龍翰下垂之貌也……纚, 所宜切.” 唐李德裕《振鷺賦》:“獨立漣漪, 意態閒暇, 羽毛襂襹.” 宋歐陽修《戲答聖兪》詩:“羽毛襂褷眼睛活, 若動不動如風吹.”


*襓①[ráoㄖㄠˊ]

[《廣韻》如招切, 平宵, 日. ]

劍套. 《禮記·少儀》:“劒則啓櫝, 蓋襲之, 加夫襓與劍焉.” 鄭玄注:“夫襓, 劒衣也, 加劒於衣上, 夫或爲煩, 皆發聲.” 孔穎達疏:“云‘夫襓, 劒衣也’者, 熊氏云:‘依《廣雅》“夫襓, 木劒衣.”謂以木爲劒衣者, 若今刀榼.’” 淸王念孫《廣雅疏證·釋器》:“然則襓之一字, 是劒衣之正名, 襓字從衣, 當以繒帛爲之. 熊氏用《廣雅》以木爲之, 其義未善也.”


*襋①[jíㄐㄧˊ]

[《廣韻》紀力切, 入職, 見. ]

衣領. 《詩·魏風·葛屨》:“要之襋之, 好人服之.” 毛傳:“襋, 領也.” 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詩之二:“露坐引衣襋, 風行欹帽簷.”


*襆①[fúㄈㄨˊ]

[《廣韻》房玉切, 入燭, 奉. ]

亦作“襥”. 

1.用以覆蓋或包裹衣物等的布單、巾帕. 唐李賀《馬》詩之十四:“香襆赭羅新, 盤龍蹙鐙鱗.” 王琦汇解:“襆即‘襆’字, 音與‘伏’同, 用以覆鞍韂上. 人將騎, 則去之, 又謂之‘帕’.”《資治通鑑·隋文帝仁壽二年》:“每朝令進二溢米, 而私令取肥肉脯鮓, 置竹筩中, 以蠟閉口, 衣襆裹而納之.” 胡三省注:“襆, 防玉翻, 帊也.”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兩旁設綾錦綏絡香襥.”2.謂用布單或巾帕包裹. 宋蘇舜欽《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呼兒襆衣辦舟楫, 一日百里豈憚勞.”《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十年》:“甲戌, 周主初服常冠, 以皁紗全幅向後襆髮, 仍裁爲四脚.”3.包裹, 包袱. 《南史·王華傳》:“華時年十三在軍中, 與廞相失, 隨沙門釋曇冰逃, 使提衣襆從後, 津邏咸疑焉.”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王者》:“州佐解襆出函, 公拆視未竟, 面如灰土.”4.用作表示包裹、包袱的量詞.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趙安>因行野外, 見衣一襆遺墓側, 安以無主, 遂持還.”5.被;行李.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劉尹行, 日小欲晩, 便使左右取襥, 人問其故? 答曰:‘刺史嚴, 不敢夜行.’”《太平廣記》卷一四八引唐戴孚《廣異記·杜暹》:“船人待暹不至, 棄襆於岸便發.”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六郞》:“衆乃折柬抱襆, 爭來致贐, 不終朝, 餽遺盈橐.” 何垠注:“襆, 被也, 猶言行李也”. 淸無名氏《小靑傳》:“然病益不支, 水粒俱絶, 日飲梨汁盞許, 益明妝冶服, 擁襆欹坐.”

襆②[púㄆㄨˊ]

[《廣韻》博木切, 入屋, 幫. ]

亦作“襥”. 

古深衣的下裳. 《爾雅·釋器》:“裳削幅謂之襥.” 郭璞注:“削殺其幅, 深衣之裳.”《集韻·入屋》:“襆, 《說文》:‘裳削幅爲之纀.’或作襆、襆.”

[襆巾】即襆頭. 淸袁枚《新齊諧·猴怪》:“溫元帥襆巾紗帽如唐人服飾, 貌溫然儒者.” 參見“襆頭”.

[襆被】1.用包袱裹束衣被, 意爲整理行裝. 《晉書·魏舒傳》:“入爲尙書郞. 時欲沙汰郞官, 非其才者罷之. 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 唐宋之問《桂陽三日述懷》詩:“載筆儒林多歲月, 襆被文昌事吳越.” 淸沈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卿若願往, 我先觀其家可居, 即襆被而往, 作一月盤桓何如?”童士釗《蘇報案始末記敘》:“事勢至此, 殆非即日襆被出館不可.”2.鋪蓋卷, 行李. 宋李綱《靖康傳信錄》卷一:“至祥曦殿, 則禁衛皆已擐甲;乘輿服御, 皆已陳列, 六宮襆被, 皆將升車矣.” 明張煌言《北征錄》:“導者見村中之遮余, 必謂事露, 計不返顧, 幷余襆被亦負之而趨.”3.專指被子. 淸曹寅《淒涼犯·塞柝》詞:“寄語可憐子, 貧家也有蒙頭襆被.”

[襆頭】即襆頭. 古代包頭軟巾, 有四帶, 二帶系腦后垂之, 二帶反系頭上, 令曲折附頂. 也稱四脚、折上巾. 《隋書·禮儀志七》:“故事, 用全幅皁而向後襆髮, 俗人謂之襆頭.”《資治通鑑·後晉齊王天福八年》:“<楚王希範>作九龍殿, 刻沈香爲八龍, 飾以金寶, 長十餘丈, 抱柱相向;希範居其中, 自爲一龍, 其襆頭脚長丈餘, 以象龍角.” 參見“襆頭”.

[襆囊】被囊.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宮夢弼》:“早起趣裝, 則管鑰未啓, 止於門中, 坐襆囊以待.” 何垠注:“襆囊, 被囊也.”


*襊①[cuōㄘㄨㄛ]

[《廣韻》倉括切, 入末, 淸. ]

衣服上的褶子. 《玉台新詠·王筠〈行路難〉》:“裲襠雙心共一抹, 衵複兩邊作八襊.” 吳兆宜注:“音撮, 衣襞積也. 與撮、繓幷通.”


*襌①[dānㄉㄢ]

[《廣韻》都寒切, 平寒, 端. ]

1.單衣. 《禮記·玉藻》:“襌爲絅.” 鄭玄注:“絅, 有衣裳而無裏.”《釋名·釋衣服》:“有裏曰複, 無裏曰襌.”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附《厚殮說》:“三品以上五稱, 複三襌二.”2.引申爲單, 單層. 《呂氏春秋·淫辭》:“以襌緇當紡緇, 子豈不得哉?”《漢書·江充傳》:“冠襌纚步搖冠, 飛翮之纓.”顏師古注:“服虔曰:‘冠襌纚, 故行步則搖, 以鳥羽作纓也.’服說是也. 纚, 織絲爲之, 即今方目紗是也.”

[襌衣】單層的衣服. 《漢書·蓋寬饒傳》:“寬饒初拜爲司馬, 未出殿門, 斷其襌衣, 令短離地.” 王先謙補注引沈欽韓曰:“《方言》:襌衣, 江、淮、南楚之閒謂之褋. 古謂之深衣.”


*襍①[záㄗㄚˊ]

[《集韻》昨合切, 入合, 從. ]

同“雜”. 

《韓非子·亡徵》:“好以智矯法, 時以行襍公.” 陳奇猷集釋:“《藏本》襍作雜, 字同.”《呂氏春秋·論人》:“圜周復襍, 無所稽留, 故曰天道圜.”


*襖①[ǎoㄠˇ]

[《廣韻》烏晧切, 上晧, 影. ]

“襖”的繁體字.

1.短於袍而長於襦的有襯里上衣. 《宋書·徐湛之傳》:“高祖微時, 貧陋過甚, 嘗自往新洲伐荻, 有納布衫襖等衣, 皆敬皇后手自作.” 唐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蔬飧要同吃, 破襖請來綻.”《資治通鑑·齊東昏侯永元元年》:“朕入城, 見車上婦人猶戴帽、著小襖.” 胡三省注:“襖, 烏浩翻, 裌衣也.”《紅樓夢》第三回:“<王熙鳳>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雲緞窄褃襖.” 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米行里有的是洋錢, 而破布襖的空口袋里正需要洋錢.”如:棉襖;皮襖. 2.爲上衣的通稱. 如:紅褲綠襖.

[襖子】即襖.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宮人披襖子》:“蓋袍之遺象也. 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 多以五色綉羅爲之, 或以錦爲之, 始有其名. 煬帝宮中有雲鶴金銀泥披襖子, 則天以赭黃羅上銀泥襖子以燕居.”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三折:“小叔叔, 辛苦了也, 將一個襖子來與小叔叔穿.”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硏究·唐著半臂婦女》:“漢樂府詩形容采桑女子羅敷的衣著, 有‘緗綺爲下裙, 紫綺爲上襦’爲人熟習的詩句, 指的應當就是這種短襖子式樣的裙襦.” 參見“襖”.


*襎①[fánㄈㄢˊ]

[《廣韻》附袁切, 平元, 奉. ]

見“襎裷”. 

[襎裷】揩抹或覆蓋器物的巾帕. 《廣雅·釋器》:“襎裷, 襆也.” 王念孫疏證:“此皆巾屬, 所以覆物者也.”


*襚①[suìㄙㄨㄟˋ]

[《廣韻》徐醉切, 去至, 邪. ]

1.古吊喪之禮. 向死者贈送衣衾等. 停柩前吊喪者爲死者穿衣;或停柩后將送死者之衣置於柩東, 皆謂之“襚”. 《儀禮·士喪禮》:“君使人襚, 徹帷, 主人如初, 襚者左執領, 右執要, 入升致命. 主人拜如初, 襚者入衣屍出, 主人拜送如初.” 鄭玄注:“襚之言遺也, 衣被曰襚.” 賈公彦疏:“‘襚者入衣屍出’者, 案《既夕》記‘襚者委衣於牀, 不坐’. 衆襚者委衣於牀, 不坐, 則此襚者左執領右執要以衣屍, 亦不坐.”《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楚人使公親襚, 公患之.” 陸德明釋文:“襚音遂. 《說文》云:‘衣死人衣.’” 楊伯峻注:“含、襚、賵、臨爲諸侯使臣弔隣國之喪之禮, 詳《禮記·雜記上》……殯後致襚, 亦見《雜記上》, 將送死者之衣服置於柩東. 甚至有死已十年而後致襚者, 文九年《傳》‘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是也, 則僅受之而已.”《舊唐書·裴光庭傳》:“《春秋》之義, 諸侯死王事者, 葬之加一等, 嘉其有功而不及其賞也. 爰至漢魏, 則襚之印綬, 寵被窀穸, 唯德是褒, 豈虛授也!”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若幸啓手足, 必當襚我以道服, 瘞我於支提, 往來行言, 時見存恤, 則所懷足矣!”2.指贈送給死者的車馬、衣衾等物. 《周禮·天官·小宰》:“喪荒, 受其含襚幣玉之事.” 孫詒讓正義:“《襍記》云:‘諸侯相襚, 以後路與冕服.’則襚亦有車馬, 不徒衣服矣.”《左傳·昭公九年》:“王有姻喪, 使趙成如周弔, 且致閻田與襚.” 杜預注:“襚, 送死衣.” 宋王安石《吳正肅公挽辭》之二:“朝廷終倚賴, 賻襚極哀榮.” 淸龔自珍《說宗彛》:“宗彛者何? 古之殉器也. 襚之外, 棺之中;棺之外, 槨之中;槨之外, 塚之中;於是乎有之, 起於中古.”3.泛指贈送生人的衣物. 《西京雜記》卷一:“趙飛燕爲皇后, 其女弟在昭陽殿遺飛燕書曰:‘今日嘉辰, 貴姉懋膺洪冊, 謹上襚三十五條, 以陳踴躍之心.’”按, “三十五條”包括帽、衣、裙、被、枕、首飾、扇、爐、香、席、燈等. 4.即綬帶. 《太平御覽》卷六八二引南朝宋董巴《與服志》:“戰國解去紱珮, 留其絲襚, 以爲章表.”《宋書·禮志五》:“五霸之後, 戰兵不息, 佩非兵器, 韍非戰儀, 於是解去佩韍, 留其繫襚而已.”5.古代用以對絲的計量. 兩緵爲一襚. 6.用同“旞”. 以五彩鳥羽爲飾的旗.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硏究·戰國銅鑑上水陸攻戰紋》:“圖中所見, 古人或名‘旜’、‘襚’, 較后通名‘旌’、‘麾’.”

[襚衣】贈送給死者的衣服. 《禮記·喪服大記》“君無襚, 大夫士畢主人之祭服” 唐孔穎達疏:“小斂盡主人衣美者, 乃用賓客襚衣之美者, 欲以美之, 故言祭服也.”

[襚服】即襚衣. 《後漢書·楊賜傳》:“復代張溫爲司空. 其月薨. 天子素服, 三日不臨朝, 贈東園梓器襚服.” 參見“襚衣”.

[襚斂】給死者穿衣入棺. 《後漢書·銚期傳》:“十年卒, 帝親臨襚斂, 贈以衛尉、安成侯印綬, 謚曰忠侯.”《後漢書·李固傳》:“南陽人董班亦往哭固, 而殉屍不肯去. 太后憐之, 乃聽得襚斂歸葬.”

[襚禮】指吊喪者贈送死者的衣衾等物. 《說郛》卷八十引宋呂大忠《呂氏鄕約·禮俗相交》:“喪葬, 始喪則用衣服或衣段以爲襚禮.”


*襑①[xúnㄒㄩㄣˊ]

[《廣韻》徐林切, 平侵, 邪. ]

[《廣韻》他感切, 上感, 透. ]

即衫. 《說文·衣部》:“襑, 衣博大.” 朱駿聲通訓:“字亦作衫, 彡聲尋聲同.” 黃侃《蘄春語》:“《說文》衣部:袁, 長衣貌;雨元切. 俗字作褤、褑, 皆見《集韻》. 吾鄕或謂長襑(即衫子)爲長褑, 讀王眷切;閭里書師所作七言雜字云:‘絮袴緜襖靑長褑.’是也.”


*襇①[jiǎnㄐㄧㄢˇ]

[《廣韻》古莧切, 去襇, 見. ]

亦作“襉”. “襇”的繁體字.

1.裙幅或其他布帛上打的褶子. 宋呂渭老《千秋歲》詞:“寶香盈袖, 約腕金條瘦. 裙兒細襇如眉皺.” 淸李漁《閑情偶寄·聲容·治服》:“吳門新式, 又有所謂‘月華裙’者, 一襇之中, 五色俱備, 猶皎月之現光華也.”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十四章第七節:“在淸初, 蘇州婦女崇尙‘百襇裙’, 裙式是用整幅緞子打折成百襇的.”2.錯雜, 不純正. 《新唐書·車服志》:“凡襇色衣不過十二破, 渾色衣不過六破.”


*繈①[qiǎnɡㄑㄧㄤˇ]

[《廣韻》居兩切, 上養, 見. ]

1.背負嬰兒用的寬帶. 《說文·衣部》:“繈, 負兒衣.” 段玉裁注:“古繈緥字, 從糸, 不從衣淺人不得其解, 而增繈篆於此.”2.用背負嬰兒的寬帶背負. 漢賈誼《新書·胎敎》:“成王生, 仁者養之, 孝者繈之.”《大戴禮記·保傅》“昔者周成王幼, 在繈褓之中” 王聘珍解詁引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繈, 約小兒於背而負行.”按今本《史記·魯周公世家》作“強”. 明何景明《憂旱賦》:“肆負耇而繈幼兮, 或轉徙而亡匿.”3.穿錢用的繩索, 借指錢貫. 《新唐書·魏徵傳》:“市物繈屬於廛, 遞子背望於道.” 參見“繈屬”.

[繈抱】即繈褓. 借指嬰幼時. 《後漢書·五行志三》:“是時帝(殤帝)在繈抱, 鄧太后專政.”《北史·陸俟傳》:“定國在繈抱, 文成幸其第, 詔養宮內.”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如繈抱之孩, 方使之扶墻傍壁而漸學起立移步者也.” 參見“繈褓”.

[繈保】即繈褓. 《後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幼小, 越在繈保, 周公在前, 史佚在後, 太公在左, 召公在右.” 參見“繈褓”.

[繈負】1.用繈褓背負. 《韓詩外傳》卷三:“道無繈負之遺育.” 淸朱彛尊《嘉禾篇頌張夫子》詩:“繈負稚子行蟨蛩, 百年野老訝未逢.”2.泛指人用肩背馱. 漢劉向《說苑·立節》:“<田基>遂繈負其母, 南徙於楚, 楚王高其義, 待以司馬.”3.以帶系財貨負之於背.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五》:“吏民聞之, 輸租繈負不絶, 課更以最.” 晉左思《魏都賦》:“繈負賮贄, 重譯貢篚.” 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梁太尉王僧辯書》:“長安五陵之族, 鄠杜七遷之民, 繈負而歸, 都廛斯滿.”

[繈葆】見“繈褓”. 

[繈裼】即繈褓.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時天纔辨色, 僧就視之, 乃一初生兒, 其繈裼甚新.” 參見“繈褓”.

[繈褓】亦作“繈緥”. 亦作“繈葆”.

1.葆, 通“褓”. 背負嬰兒用的寬帶和包裹嬰兒的被子. 后亦泛指嬰兒包.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見日月, 不免繈褓者, 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漢書·宣帝紀》:“曾孫雖在繈緥, 猶坐收繫郡邸獄.”顏師古注引孟康曰:“緥, 小兒被也.” 康有爲《大同書》甲部第一章:“嬰孩無知, 雖使隕於母胎, 夭於繈褓, 啜氣欲絶, 豈識患苦!”艾靑《年輕的母親》詩:“打開繈褓又包好, 抱起嬰兒又放下, 嘴里在自言自語, 好像和嬰兒對話.”2.葆, 通“褓”. 借指嬰幼兒. 漢賈誼《新書·數寧》:“發子曰:‘至治之極, 父無死子, 兄無死弟, 途無繈褓之葬, 各以其順終.’” 宋黃庭堅《寄耿令幾父過新堂邑作》詩:“白頭晏起飯, 繈褓語嘔啞.” 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二六章:“余自繈褓, 獨媼一人憐而撫我, 不圖今已長眠.”3.葆, 通“褓”. 謂把嬰兒包裹在小兒被中. 宋洪邁《夷堅乙志·龔濤前身》:“醫居於郡治之南, 過司法廳, 見門外擾擾往來, 云:‘官病亟.’及至龔氏而濤生. 繈葆畢, 復還, 則司法已死.”

[繈褓物】指嬰兒.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小梅》:“今幸生此繈褓物, 此願已慰.”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呂無病》:“無論孫家繈褓物;即殺王府世子, 王天官女亦能任之!”

[繈緥】見“繈褓”. 

[繈屬】像錢串一樣連貫, 形容連續不斷. 《新唐書·殷侑傳》:“歲中, 流戶繈屬而還, 遂爲營田, 丐耕牛三萬, 詔度支賜帛四萬匹佐其市.”


*襈①[zhuànㄓㄨㄢˋ]

[《廣韻》士戀切, 去線, 崇. ]

衣服的緣飾. 《釋名·釋衣服》:“襈, 緣也. 靑絳爲之緣也.”《周書·異域傳上·高麗》:“婦人服裙襦, 裾袖皆爲襈.”《新唐書·車服志》:“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 三代之制有深衣. 請加襴、袖、褾、襈, 爲士人上服.’”


*襏①[bóㄅㄛˊ]

[《廣韻》北末切, 入末, 幫. ]

“襏”的繁體字.

1.蓑衣之類的防雨衣. 一說爲粗糙結實的衣服. 《北齊書·文苑傳·祖鴻勳》:“首戴萌蒲, 身衣縕襏.” 宋梅堯臣《和孫端叟寺丞農具·襏襫》:“上襏與下襫, 靑蓑苦能織.” 參見“襏襫”. 2.三尺衣. 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五引漢服虔《通俗文》:“三尺衣謂之襏.”

[襏襫】蓑衣之類的防雨衣. 《國語·齊語》:“首戴茅蒲, 身衣襏襫, 霑體塗足, 暴其髮膚, 盡其四支之敏, 以從事於田野.” 韋昭注:“茅蒲, 簦笠也. 襏襫, 蓑襞衣也.” 宋陸遊《柴門》詩:“病已廢耕拋襏襫, 閒猶持釣愛笭箸.” 淸金農《題郭外人家種莎》詩:“觀君牽犢扶犂去, 好織靑靑襏襫衣.”一說爲粗糙結實的衣服. 《管子·小匡》:“首戴苧蒲, 身服襏襫.” 尹知章注:“襏襫, 謂麤堅之衣, 可以任苦著者也.”


*襞①[bìㄅㄧˋ]

[《廣韻》必益切, 入昔, 幫. ]

1.折疊衣物. 《漢書·揚雄傳上》:“芳酷烈而莫聞兮, 不如襞而幽之離房.”顏師古注:“襞, 疊衣也.” 南朝梁王僧孺《爲人寵姬有怨》詩:“錦衾襞不開, 端坐夜及朝.”2.泛指折疊. 漢王粲《刀銘》:“灌襞以數, 質象以呈.”《文選·張協〈七命〉》李善注引作“辟”. 《新唐書·徐商傳》:“商表處山東寬鄕, 置備征軍, 凡千人, 襞紙爲鎧, 勁矢不能洞.”3.衣服上的褶襇.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藝絕》:“張遂寘鈎於巾襞中.” 明湯顯祖《紫簫記·換馬》:“畫裙朝彩襞, 芳鬢曉雲融.”4.比喩皺紋. 沈從文《生》:“場坪中便只剩下些空蓮蓬, 翠綠起襞的表皮, 翻著白中微綠的軟瓤.”5.量詞. 多用於稱布條. 梁啓超《意大利建國三傑傳》二四:“<加里波的>將軍數十年來出入必偕之深赤外套, 爲熱狂崇拜者所摸竊、所橫奪, 撕裂爲百數十襞, 各寶其一寸一縷以相炫燿.”

[襞方】舊時端午節風俗之一. 謂用五色絲纏紙帛折成菱角方片, 然后按一定方位(靑、赤、白、黑爲四方, 黃居中央)綴於胸前, 以示婦人養蠶之功.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色絲, 一名朱索, 名擬甚多, 靑赤白黑以爲四方, 黃爲中央, 襞方綴於胸前, 以示婦人計功也.” 宋程大昌《演繁露·端午綵索》:“裁色繒爲方片, 各案四色位而安之於衣, 而黃繒居四色繒之中, 以此綴諸衣上, 以表蠶工之成, 故名襞方. 襞者, 積而會之也;方者, 各案其方以其色配之也. 今人用綵線繫臂益文也.”烏丙安《民俗學叢話·<五彩絲·粽子·龍舟>》:“至於彩絲纏折方, 正是《荊楚歲時記》所說:‘襞方綴於胸前, 以示婦人計功也.’”

[襞染】操紙染翰, 謂作書繪畫. 唐陸龜蒙《襲美以魚箋見寄因謝》詩:“見倚小窻親襞染, 盡圖春色寄夫君.”

[襞幅】折疊布幅以爲裳. 穿著長大的裳, 形容無爲而治的樣子. 相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見《易·繫辭下》. 《子華子·晏子問黨》:“堯居於衢室之宮, 垂衣而襞幅.”

[襞牋】亦作“襞箋”. 

折紙作書. 語出《南史·陳紀下·後主》:“<後主>常使張貴妃、孔貴人等八人夾坐, 江總、孔範等十人預宴, 號曰‘狎客’. 先令八婦人襞采箋, 製五言詩, 十客一時繼和, 遲則罰酒.” 唐劉禹錫《樂天寄憶舊遊因作報白君以答》詩:“酒酣襞牋飛逸韻, 至今傳在人人口.” 宋陸遊《初到蜀州寄成都諸友》詩:“襞箋報與諸公道, 罨畫亭邊第一詩.”

[襞箋】見“襞牋”. 

[襞積】亦作“襞績”. 

1.衣服上的褶襇.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襞積褰縐.”顏師古注:“襞積, 即今之帬襵.”六臣注《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作“襞襀”. 元黨世傑《感皇恩·賦疊羅花》詞:“漢額粧穠, 楚腰舞怯, 襞積裙餘舊宮褶.” 魯迅《兩幅手繪土偶等圖的說明》:“偶人像一, 圓領披風而小袖, 其裙之襞積系紅色顏料所繪, 尙可辨.”2.比喩皺紋. 《中國近代文論選·論科學之發達可以闢舊小說之荒謬思想》:“秦漢而降, 佛老踵興, 凡燒丹鍊汞、白日飛昇之術, 與夫天堂地獄、輪迴果報之說, 於神權專制之時代, 人襞積未深之腦膜, 其力自足使人信奉之、崇拜之, 如一幅白縑, 染以顔色, 則深印不磨.”3.重疊;堆積. 《梁書·張緬傳》:“藴芳華以襞積, 非黨人之所媚.” 唐陸龜蒙《橢李花賦》:“弱植欹危, 繁梢襞積.”《詩人玉屑·詩評·誠齋品藻中興以來諸賢詩》引宋尤袤《寄友人》詩:“胸中襞積千般事, 到得相逢一語無.” 宋文天祥《提刑節制司與安撫司平寇循環曆》:“十一月二十六日:數日前諸處報來事體襞積.”4.重㚆;堆砌. 宋王安石《上邵學士書》:“某嘗悉近世之文, 辭弗顧於理, 理弗顧於事, 以襞積故實爲有學, 以雕繪語句爲精新.” 淸馮桂芬《<洪銘之時文>序》:“其論文有云:近日時文之弊有二:下者襞績破碎, 優孟衣冠, 人知其陋已;高者貌爲先正牆立隅行.”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二篇:“《儒林外史》初惟傳鈔, 後刊本於揚州, 已而刻本非一. 嘗有人排列全書人物……又割裂作者文集中騈語, 襞積之以造詔表(金和跋云), 統爲一回綴於末:故一本有五十六回.”

[襞錦】猶織錦. 相傳竇滔仕前秦符堅爲秦州刺史, 被徙流沙, 妻蘇若蘭思之, 在家織錦爲回文旋圖詩以贈滔. 事見《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 后遂用爲典故. 唐李商隱《槿花》詩之二:“燒蘭才作燭, 襞錦不成書.” 參見“織錦迴文”.

[襞襀】見“襞積”. 

[襞褶】1.衣服上的褶襇.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硏究·五代南唐男女陶俑》:“衣上罩云肩, 袖子口寬大, 齊肘部分即驟然縮小, 幷作水云紋襞褶.”2.比喩皺紋. 沈從文《過嶺者》:“一串記憶爬到了這個小小頭顱中腦髓襞褶最深處.”

[襞斂】猶收拾. 《晉書·王導傳》:“導還臺, 及行, 悅未嘗不送至車後, 又恒爲母曹氏襞斂箱篋中物.”

[襞績】見“襞積”. 


*襟①[jīnㄐㄧㄣ]

[《廣韻》居吟切, 平侵, 見. ]

1.古代指衣的交領. 《爾雅·釋器》:“衣眥謂之襟.” 邢昺疏:“謂交領也.”《詩·鄭風·子衿》“靑靑子衿” 孔穎達疏引三國魏孫炎曰:“襟, 交領也.”2.指衣的前幅. 《莊子·應帝王》:“列子入, 泣涕沾襟以告壺子.” 唐杜甫《蜀相》詩:“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艾靑《他死在第二次》詩:“他披著有紅十字的灰布衣服, 讓兩襟攤開著, 讓兩袖懸掛著.”3.襟在衣前, 因用以借指前面. 《文選·陸機〈贈從兄車騎〉》詩:“安得忘歸草, 言樹背與襟.” 李善注:“《韓詩》曰:‘焉得諠草, 言樹之背.’然衿猶前也.”《新唐書·郭子儀傳》:“雍州古稱天府, 右隴蜀, 左崤函, 襟馮終南、太華之險, 背負淸渭濁河之固.”4.胸懷;心懷. 晉潘嶽《西征賦》:“開襟乎淸暑之館, 遊目乎五柞之宮.” 唐杜牧《分司東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劉侍郞大夫恩知上四十韻》:“氣和薰北陸, 襟曠納東溟.” 宋周密《玉京秋》詞:“難輕別, 一襟幽事, 砌蛩能說.”5.古衣襟左右相交, 因用以比喩地勢的交會扼要. 唐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 控蠻荊而引甌越.” 淸吳偉業《茸城行》:“朝出胥門塘, 暮泊佘山麓, 旁帶三江襟滬瀆, 五茸城是何人築.”6.喩指禽鳥的頷下部分. 唐李白《白鳩辭》:“白鳩之白誰與隣, 霜衣雪襟誠可珍.” 唐閻朝隱《鸚鵡貓兒篇》:“彼何爲兮, 隱隱振振? 此何爲兮, 綠衣翠襟.” 唐丁仙芝《餘杭醉歌贈吳山人》:“曉幕紅襟燕, 春城白項烏.”7.同門爲婿互稱連襟, 省稱襟. 《小說選刊》1981年第7期:“平時, 孫三有點瞧不起他, 可此時此地, 却覺得自己遠不如這位襟兄光彩、體面.” 參見“襟兄”.

[襟上】見“襟尙”. 

[襟子】衣襟. 《紅樓夢》第四十回:“鳳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紅棉紗襖的襟子拉出來, 向賈母、薛姨媽道:‘看我的這襖兒.’”

[襟兄】對妻姉之夫的稱呼. 淸程麟《此中人語·吳樸齋》:“吳君樸齋, 余襟兄葉秋江之娣丈也.”沙汀《催糧》:“他沒有料到他的襟兄柯胡子會來趕場, 這可眞叫他喜出望外.”

[襟宇】襟懷, 氣派. 淸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非有紅罏點雪之襟宇, 則方欲馳騁, 忽爾蹇躓;意在矜莊, 祇成疲苶.”

[襟抱】1.襟懷抱負. 唐劉知幾《史通·暗惑》:“彼草萊稚子, 齠齔童兒……安能犯騶駕, 淩襜帷, 首觸威嚴, 自陳襟抱?”《舊唐書·忠義傳下·庾敬休》:“敬休姿容溫雅, 襟抱夷曠, 不飲酒茹葷, 不邇聲色.” 淸汪懋麟《題金碧堂爲趙銀台玉峰》詩:“主人襟抱本洞達, 虛窗之外圍短垣.”《安徽文藝》1977年第1期:“補天手, 中流柱, 輔乾坤, 忠心耿耿, 襟抱坦蕩絶纖塵.”2.喩指水流交會處. 唐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維汴州河水自中注, 厥初距河爲城, 其不合者誕置聯鎖於河, 宵浮晝湛, 舟不潛通. 然其襟抱虧疏, 風氣宣洩, 邑居弗寧, 訛言屢騰.”

[襟尙】亦作“襟上”. 

襟懷和習尙. 上, 通“尙”. 宋蘇舜欽《和子履雍家園》:“君之襟尙我同好, 作詩閎放莫可攀.” 宋蘇舜欽《王子野行狀》:“公襟上高爽, 有仙風道格.”

[襟兒】衣襟. 包公毅《上海竹枝詞》:“半臂輕裁蟬翼紗, 襟兒一字盡盤花.” 自注:“一字襟坎肩向惟男子服之, 京朝士夫行之已久, 今則流行於女界中.”

[襟契】襟懷相合. 亦指襟懷相契的好友. 唐李商隱《爲舍人絳郡公上李相公啓》:“伏値相公顧以外藩, 夙通襟契.” 淸查爲仁《<蓮坡詩話>序》:“凡從遊先輩以及石交襟契, 所有贈答倡酬之作, 必加甄錄.”

[襟要】謂地勢沖要. 亦指要害之地. 《晉書·石勒載記下》:“勒大怒, 命張敬據其襟要以守之.” 南朝陳徐陵《陳公九錫文》:“姑熟襟要, 崤函阻憑, 寇虜據其關梁, 大盜負其扃鐍.” 宋蘇軾《與章子厚參政書》之二:“徐州南北襟要, 自昔用武之地.”

[襟背】猶前后. 唐岑參《潼關鎮國軍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詩:“離憂不可忘, 襟背思樹萱.” 唐岑參《春遇南使貽趙知音》詩:“端居春心醉, 襟背思樹萱.”

[襟度】襟懷與氣度. 宋樓鑰《跋揚州伯父所藏魏元理畫卷·桂花》:“伯父揚州持節擁麾, 幾徧東南, 襟度高勝, 所至多與雅士遊.” 元張可久《朝天子·水晶斗杯》曲:“米老斟量, 謫仙襟度, 子不容范亞父.” 明宋濂《題李伯時山莊圖》:“伯時襟度超軼, 風流不減古人.”

[襟袂】1.衣襟衣袖. 唐杜牧《偶題》詩之一:“勞勞千里身, 襟袂滿行塵.”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南皮趙氏子爲狐所媚, 附於其身, 恆在襟袂間與人語.”2.指連襟, 僚婿.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濟溪老人遺稿》:“通判明州濟源李迎彦將撰, 永嘉周浮沚先生之壻, 與先大夫爲襟袂.”

[襟神】襟懷與神情. 《陳書·王沖王通袁敬傳論》:“王勱之襟神夷澹, 袁樞之端操沉冥.” 唐黃滔《段先輩啓》之一:“判官先輩, 萬頃襟神, 四科文行, 比鸞鶴而既沖霄漢, 喩龜龍而須瑞皇王.”

[襟屛】像衣襟一樣屛蔽於前. 比喩地勢重要. 宋秦觀《安都策》:“夫長安之地, 左殽函, 右隴蜀, 襟屛終南、太華之山, 縈帶涇渭洪河之水, 地方數千里, 皆膏腴沃野.”

[襟紉】指衣紐, 古代用以連結衣服交襟的小帶. 宋惠洪《冷齋夜話·詩用方言》:“‘天子呼來不上船’, 方俗言也, 所謂襟紉是也.” 淸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九:“海寧陸處士冰修, 昔在京師, 與施愚山、梅耦長每夕必過予邸, 不冠不襪, 縱談至夜分始別去. 陸有絶句紀事云:‘科跣到門衣不船’. 船, 襟紉. 蓋方言也. 若杜子美‘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紀實事, 《冷齋夜話》以爲用方言, 則鑿矣.”參閱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九·船》.

[襟素】猶襟懷. 素, 通“愫”. 《梁書·文學傳下·陸云公》引南朝梁張纘《與陸云公叔襄兄晏子書》:“形跡之外, 不爲遠近隔情;襟素之中, 豈以風霜改節.” 唐李商隱《爲絳郡公上崔相公啓》:“別殿朝廻, 禁林夜直, 每披襟素, 常賜話言.”

[襟連】交會連接. 淸昭槤《嘯亭雜錄·亮總兵》:“按寶豊爲中原腹心之地, 四通八達, 無不襟連.”

[襟鬲】胸襟. 唐李群玉《龍山人惠石廩方及團茶》詩:“一甌拂昏寐, 襟鬲開煩拏.”

[襟袖】1.衣襟衣袖. 亦借指胸懷. 南朝宋謝惠連《白羽扇贊》:“揮之襟袖, 以禦炎熱.” 唐杜牧《秋思》詩:“微雨池塘見, 好風襟袖知.” 宋辛棄疾《感皇恩·滁州壽范倅》詞:“三山歸路, 明日天香襟袖.”2.猶領袖, 比喩地位重要者. 唐劉知幾《史通·斷限》:“夫《尙書》者, 七經之冠冕, 百氏之襟袖. 凡學者必先精此書, 次覽群籍.”

[襟帶】1.衣襟和腰帶. 《後漢書·蔡邕傳》:“邕性篤孝, 母常滯病三年, 邕自非寒暑節變, 未嘗解襟帶, 不寢寐者七旬.”2.謂山川屛障環繞, 如襟似帶. 比喩險要的地理形勢. 漢張衡《東京賦》:“苟民志之不諒, 何云巖險與襟帶.” 唐楊炯《後周靑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三秦六輔之奧區, 五嶽四瀆之襟帶.” 淸侯方域《定鼎說》:“聞之正位居體者, 以中夏爲喉舌, 不以關陲爲襟帶也.”3.比喩切於實用, 不可暫離之物.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夫《爾雅》者, 孔徒之所纂, 而《詩》《書》之襟帶也.” 唐柳宗元《送豆盧膺秀才南遊序》:“吾願子以《詩》《禮》爲冠屨, 以《春秋》爲襟帶, 以圖史爲佩服, 琅乎璆璜衝牙之響發焉.”4.比喩貼近之處. 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上:“余少長大梁, 豢養於保抱之手, 即淮泗之間, 近在襟帶, 未嘗眼見身到.” 淸唐甄《潛書·非文》:“古之善言者, 根於心, 矢於口, 徵於事, 博於典, 書於策簡, 采色焜燿. 以此言道, 道在襟帶;以此述功, 功在耳目.”5.拱衛;控制. 《魏書·任城王云傳》:“時四中郞將兵數寡弱, 不足以襟帶京師.” 唐顏眞卿《謝荊南節度使表》:“竊以荊南巨鎮, 江漢上遊, 右控巴蜀, 左聯吳越, 南通五嶺, 北走上都, 寇賊雖平, 襟帶尤切.” 淸薛福成《籌洋芻議·藩邦》:“至如朝鮮襟帶海表, 屛障中原, 無朝鮮則遼水東西皆將受警.” 郭沫若《南京印象》六:“高聳在山頭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筑, 襟帶雙江, 俯瞰全市.”6.代稱防衛或監察之事. 漢蔡邕《故太尉喬公廟碑》:“循王悝, 桓帝同産, 以懷逆謀, 黜封癭陶王. 以公長於襟帶, 拜钜鹿太守. 悝畏怖明憲, 檢於靜息.”

[襟冕】衣襟和冠冕. 比喩事物的重要部分. 《南齊書·崔祖思傳》:“《禮》《誥》者, 人倫之襟冕, 帝王之樞柄.”

[襟章】佩在前襟的徽章. 茅盾《動搖》:“他仗著一塊鍍銀的什么黨的襟章, 居然在縣里開始充當紳士.”

[襟情】襟懷, 情懷.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許掾嘗詣簡文, 爾夜風恬月朗, 乃共作曲室中語, 襟情之詠, 偏是許之所長, 辭寄淸婉, 有逾平日.” 唐權德輿《送信安劉少府自常州參軍選授》詩:“襟情無俗慮, 談笑成逸躅.”

[襟期】1.襟懷、志趣. 北齊高澄《與侯景書》:“繾綣襟期, 綢繆素分.”《北史·李諧傳》:“庶弟蔚, 少淸秀, 有襟期倫理, 涉觀史傳, 兼屬文詞.” 明唐寅《遊焦山》詩:“亂流尋梵刹, 灑酒瀉襟期.” 淸王晫《今世說·容止》:“梁蒼巖襟期瀟灑, 意度廓落, 大類坡仙.”2.猶心期. 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期許. 元袁易《寄吳中諸友·馮景說》詩:“早託襟期合, 能容禮法疏.” 淸陳夢雷《絕交書》:“廻思十載襟期, 恍如一夢, 人生不幸, 寧有是哉!”

[襟量】氣度, 氣量. 唐裴鉶《傳奇·封陟》:“伏見郞君坤儀浚潔, 襟量端明, 學聚流螢, 文含隱豹.”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十:“凝式本名家, 既不遇時, 而唐梁之際, 以節義自立. 襟量宏廓, 竟免五季之禍, 以壽考終.”

[襟喉】衣領和咽侯. 比喩要害之地. 南朝梁劉孝綽《三日侍安成王曲水宴》詩:“躡跨兼流采, 襟喉邇封甸.”《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貽書》:“那揚州, 隋時謂之江都, 是江淮要衝, 南北襟喉之地, 往來檣艣如麻.” 淸褚人穫《堅瓠二集·苜蓿烽》:“胡蘆河上狹下廣, 洄波甚急, 不可渡, 上置玉門關, 即西域之襟喉也.”

[襟腑】心胸;襟懷. 唐劉知幾《史通·自敘》:“加以自小觀書, 喜談名理, 其所悟者, 皆得之襟腑, 非由染習.” 唐源乾曜《奉和聖制送張尙書巡邊》:“安人在勤恤, 保大殫襟腑.”

[襟槪】襟懷, 氣度. 《舊唐書·韋溫獨孤郁等傳論》:“郁朗襟槪, 鬱有世風.”

[襟義】交情, 情誼.

[襟裾】1.衣的前襟或后襟. 亦借指衣裳. 宋歐陽修《答梅聖兪大雨見寄》詩:“豈知下土人, 水潦沒襟裾.” 宋張九成《秋興》詩:“淸風拂襟裾, 片月墮籬落.” 淸孫枝蔚《送王筑夫北行兼呈李屺瞻》詩:“誦詩感《無衣》, 涕淚濕襟裾.”2.引申爲胸前. 淸尤侗《遊靈岩記》:“歷階而望, 則太湖也. 山色有無, 水光上下, 漁舟一葉, 落霞千點, 氣象茫茫, 集於襟裾.”3.詈詞. 謂禽獸而穿著人的衣服.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 馬牛而襟裾.” 元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爭奈何人心不古, 出落著馬牛襟裾.” 明袁宗道《讀<孟子>》:“百姓行矣而不著, 習矣而不察, 則爲襟裾之禽獸.”

[襟製】謂山川像衣襟一樣互相交會、制約而形成沖要地帶. 南朝梁江淹《齊太祖高皇帝誄》:“彭蠡九江, 地盡襟製.”

[襟劍】舊時劍術的一派. 淸黃軒祖《遊梁瑣記·劍術》:“族紳某女名淸霜者, 幼從女冠靜玄習武藝, 盡傳其術, 得襟劍眞秘, 襟袖一揮, 能百步外取人首級, 如砍朽木.” 自注:“劍術有心、襟二派, 雍乾之際, 推爲最盛.”

[襟頭】衣襟口.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三回:“我一眼瞥見他襟頭下掛著核桃大的一顆水晶球, 心下暗喫一驚道:莫非繼之失的龍珠表到了他手裏麽?”茅盾《子夜》一:“吳少奶奶在張素素襟頭搶了一方白絲手帕揩去了老太爺嘴上的東西, 一面對蓀甫使眼色.”

[襟聯】連襟. 元施惠《幽閨記·洛珠雙合》:“今日相逢, 三生有緣, 文兄武弟襟聯. 喬公二女正芳年, 孫策、周瑜德幷賢.”

[襟韻】胸懷氣度. 唐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詩:“千里雲山何處好, 幾人襟韻一生休?” 宋眞德秀《跋豫章黃量詩卷》:“予眎其人襟韻豁然, 若無所滯礙者, 故樂爲言之.” 明宋濂《<詹學士文集>序》:“蓋同文襟韻瀟灑, 濟以雄博之學, 故體物瀏湸, 鏗鏗作金石聲.” 淸方薰《山靜居詩話》四:“祗恨無少陵俊筆, 使吾谷林襟韻, 照耀行墨間耳!”

[襟懷】胸懷;懷抱. 晉張華《情》詩之三:“襟懷擁虛景, 輕衾覆空牀.” 宋晏殊《破陣子》詞:“多少襟懷言不盡, 寫向蠻牋曲調中, 此情千萬重.” 明高攀龍《與揭陽諸生書》:“意念高遠, 襟懷灑落.”冰心《往事二》三:“世事從頭減去, 感悟逐漸侵來, 已濾就了水晶般淸澈的襟懷.”

[襟襼】衣襟和衣袖相連, 因用以比喩友誼. 淸趙翼《新春小集》詩:“里中有皓首, 數葉商芝四, 年皆開八秩, 惟我齒猶未, 方當捧幾杖, 敢便聯襟襼.”

[襟靈】1.襟懷, 心靈. 唐沈珣《授韋博淄靑節度使制》:“文苑騰芳, 儒林擢秀, 襟靈曠遠, 風度詳閑.” 宋范仲淹《淸白堂記》:“又引嘉賓, 以建溪日注臥龍雲門之茗試之, 則甘液華滋, 說人襟靈.” 明宋濂《<淸嘯後稿>序》:“將以洗濯其襟靈, 發揮其文藻, 揚厲其體裁, 低昂其音節, 使讀者鼓舞而有得聞者.”2.指蘊藏在胸中的聰明才智. 《舊唐書·李德裕傳論》:“觀其禁掖彌綸, 巖廊啓奏, 料敵制勝, 襟靈獨斷, 如由基命中, 罔有虛發, 實奇才也.” 宋曾鞏《授中書舍人謝啓》:“如鞏者識慮少通, 襟靈多蔽. 徒恐隳於先緒, 頗能味於經言.” 宋王安石《賀慶州杜待制啓》:“北律方嚴, 沖眞尙遠, 伏希上爲宗社, 保固襟靈.”


*襠①[dānɡㄉㄤ]

[《廣韻》都郞切, 平唐, 端. ]

“襠”的繁體字.

1.衣名. 《西京雜記》卷一:“今日嘉辰, 貴姉懋膺洪冊, 謹上襚三十五條, 以陳踴躍之心:金華紫輪帽……金錯繡襠, 七寶綦履.” 參見“裲襠”、“襠襦”. 2.褲襠. 兩褲腿相連的地方. 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行不敢離縫際, 動不敢出褌襠.”《魏書·節義傳·於什門》:“什門於群衆之中, 回身背跋, 被袴後襠以辱之.”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草鞋塞在褲襠里, 滿有生氣地、又像做賊一般, 逡出店外.”

[襠襦】唐代婦女穿的一種類似裲襠的外袍. 唐李賀《艾如張》詩:“錦襜褕, 繡襠襦.” 唐陸龜蒙《陌上桑》詩:“隣娃盡著繡襠襦, 獨自提筐採蠶葉.”


*襛①[nónɡㄋㄨㄥˊ]

[《廣韻》女容切, 平鍾, 娘. ]

[《廣韻》而容切, 平鍾, 日. ]

1.衣厚貌. 《文選·宋玉〈神女賦〉》:“振繡衣, 被袿裳, 襛不短, 纖不長.” 李善注引《說文》:“襛, 衣厚貌, 如恭切.”一曰肥貌, 見呂向注. 2.繁密茂盛貌. 《詩·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 唐棣之華.” 毛傳:“襛, 猶戎戎也.” 王先謙集疏:“《說文》:‘襛, 厚貌. 《詩》曰:“何彼襛矣.”’此據《毛詩》, 以衣厚擬華之盛多也. 《五經文字》:‘襛, 見《詩·風》, 從禾者譌.’”


*襗①[zéㄗㄜˊ]

[《廣韻》場伯切, 入陌, 澄. ]

[《廣韻》徒落切, 入鐸, 定. ]

褻衣, 貼身的衣褲. 《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 漢鄭玄注:“燕衣服者, 巾絮寢衣袍襗之屬.” 孫詒讓正義:“蓋凡著袍襺者必內著襗, 次著袍, 次著中衣, 次加禮服爲表.”《詩·秦風·無衣》“與子同澤” 漢鄭玄箋:“襗, 褻衣, 近汙垢.” 孔穎達疏:“《說文》云:‘襗, 袴也’, 是其褻衣近汙垢也;襗是袍類, 故《論語》注云:‘褻衣, 袍襗也.’”


*襡①[shǔㄕㄨˇ]

[《廣韻》市玉切, 入燭, 禪. ]

[《廣韻》徒口切, 上厚, 定. ]

長襦, 連腰衣. 《廣雅·釋器》:“襡, 長襦也.” 王念孫疏證:“《說文》:‘襦, 短衣也.’……其似襦而長者, 則特別之曰長襦.”《晉書·隱逸傳·夏統》:“<賈充>使妓女之徒服袿襡, 炫金翠繞其船三帀. 統危坐如故, 若無所聞.” 何超音義:“襡, 音蜀. 《字林》曰:‘袿, 婦人上衣也. 襡, 連要衣也.’”

襡②[dúㄉㄨˊ]

[《廣韻》徒谷切, 入屋, 定. ]

1.收藏. 《禮記·內則》:“斂簟而襡之.” 鄭玄注:“襡, 韜也.”2.弓的套子.


*襝①[liǎnㄌㄧㄢˇ]

同“斂”. “襝”的繁體字.

《天雨花》第十五回:“<小姐>襝袖退步開言說:‘雖爲夫婦是君臣, 吾王酒醉來失禮, 臣妾如何胡亂行?’” 郭沫若《星空·廣寒宮》:“嫦娥們與之壁面相遇, 各各肅然襝揖.”

襝②[liánㄌㄧㄢˊ]

“襝”的繁體字.


*襘①[ɡuìㄍㄨㄟˋ]

[《廣韻》古外切, 去泰, 見. ]

1.古代衣領交叉之處. 《左傳·昭公十一年》:“衣有襘, 帶有結.” 杜預注:“襘, 領會;結, 帶結也.” 唐劉禹錫《謝春衣表》:“執領襘而抃舞失次, 被纖柔而顧盼增輝.”2.泛指衣服上會合交結之處. 《說文·衣部》:“襘, 帶所結也.” 張舜徽約注:“杜析言之, 許則渾言之耳. 襘實受義於會, 似凡衣之會合交結處, 皆可取以爲名.”

[襘袺】比喩領導統率. 淸趙翼《戲詠蛛網》:“滿腹藴經綸, 不以供襘袺.”

[襘結】指帶結. 語本《左傳·昭公十一年》:“衣有襘, 帶有結.” 淸惲敬《說鉤》:“古者大帶以襘結, 鞶帶以鉤.”


*襜①[chānㄔㄢ]

[《廣韻》處占切, 平鹽, 昌. ]

1.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 《詩·小雅·采綠》:“終朝采藍, 不盈一襜.” 毛傳:“衣蔽前謂之襜.” 陸德明釋文:“襜, 尺占反. 衣蔽前謂之襜, 郭璞云:‘今之蔽膝.’”2.指襯在馬鞍上的裀褥. 唐曹唐《病馬五首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長襜敢辭紅錦重, 舊韁寧畏紫絲蟠.” 前蜀毛文錫《甘州遍》詞:“金鞍白馬, 雕弓寶劍, 紅纓錦襜出長鞦.”3.腋下部分的衣服. 亦借指衣袖. 4.即襜褕. 唐皮日休《奉和魯望秋日遣懷次韻》:“向陽裁白帢, 終歲憶貂襜.” 參見“襜褕”. 5.車帷. 《後漢書·劉盆子傳》:“乘軒車大馬, 赤屛泥, 絳襜絡.” 李賢注:“襜, 帷也;車上施帷以屛蔽者.”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華陽國志》云:郭賀爲荊州刺史……明帝到南陽巡狩, 賜三公之服, 去襜露冕, 使百姓見之, 以彰有德.”6.見“襜襜”.

[襜衣】遮至膝前的短衣. 即圍裙.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男則繞腰絡腋, 橫巾右袒. 女乃襜衣下垂, 通肩摠覆.”

[襜如】(衣服前后擺動)整齊的樣子. 《論語·鄕黨》:“揖所與立, 左右手, 衣前後, 襜如也.” 朱熹集注:“襜, 整貌.” 錢穆新解:“襜如, 整貌. 衣裳擺動而不亂也.”《舊唐書·劉子玄傳》:“且衣裾廣袖, 襜如翼如, 鳴珮行組, 鏘鏘奕奕.” 宋王安石《送孫正之序》:“嗚呼! 予觀今之世, 圓冠峨如, 大裙襜如, 生而堯言, 起而舜趨, 不以孟韓之心爲心者, 果異衆人乎?” 淸梅曾亮《<李蘊山時義>序》:“追憶先生貌在氣溫, 進趨襜如, 終日言不見戲謔, 不愧先輩成德.”

[襜車】以帷幕作障的車子. 《詩·衛風·氓》“漸車帷裳” 孔穎達疏引漢鄭司農曰:“容謂襜車. 山東謂之裳幃, 或曰童容.”

[襜帷】1.車上四周的帷帳. 《後漢書·郭賀傳》:“顯宗巡狩到南陽, 特見嗟歎, 賜以三公之服. 黼黻冕旒. 勑行部去襜帷, 使百姓見其容服, 以章有德.”2.借指車駕. 唐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雅望, 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 襜帷暫駐.” 明李攀龍《趙州道中憶殿卿》詩:“憶爾襜帷出牧年, 風塵誰識使君賢.”

[襜幄】猶帷幄. 漢劉向《新序·雜事》:“天子居闉闕之中, 帷帳之內, 廣廈之下, 旃茵之上, 不出襜幄而知天下者, 以有賢左右也.”

[襜裙】遼金時婦女所束的一種裙子.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十一章圖十解:“像中下身束蓬張的多襇裙, 其內想必用鐵絲爲圈, 所以能有此蓬大之勢, 即所稱的襜裙.”

[襜幌】即襜帷. 南朝宋謝靈運《傷己賦》:“出衾裯而載坐, 闢襜幌以廻臨.” 參見“襜帷”.

[襜蔽】遮蔽矢石的用具. 《戰國策·齊策五》:“攻城之費, 百姓理襜蔽, 舉衝櫓.” 諸祖耿集注引金正煒曰:“《六韜·軍用篇》:‘馬牛車輿者, 其營壘蔽櫓也.’《呂覽·貴直篇》:‘及戰且遠, 又居於犀蔽屛櫓之下.’‘襜蔽’、‘衝櫓’對文.” 淸王念孫《讀書雜志·墨子五》“渠譫”:“譫蓋襜字之誤. 《齊策》曰:‘百姓理襜蔽, 舉衝櫓.’襜蔽, 即高注所云‘幨幰, 所以禦矢也.’”

[襜裳】圍裙. 《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八年》:“於是農驅列人居民爲士卒, 斬桑楡爲兵, 裂襜裳爲旗.” 胡三省注:“襜, 昌占翻. 《爾雅》曰:‘衣蔽前也.’”

[襜褕】古代一種較長的單衣. 有直裾和曲裾二式, 爲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 因其寬大而長作襜襜然狀, 故名.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元朔三年, 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 不敬.” 司馬貞索隱:“襜, 尺占反. 褕音踰. 謂非正朝衣, 若婦人服也.”《漢書·雋不疑傳》:“始元五年, 有一男子乘黃犢車, 建黃旐, 衣黃襜褕, 著黃冒, 詣北闕, 自謂衛太子.”顏師古注:“襜褕, 直裾襌衣.”《漢書·何幷傳》:“林卿迫窘, 乃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自代.”顏師古注:“襜褕, 曲裾襌衣也.” 唐李白《秋浦淸溪雪夜對酒客有唱鷓鴣者》詩:“披君貂襜褕, 對君白玉壺.” 淸姚鼐《仇英<明妃圖>》詩:“中有襜褕擁獨騎, 落日黃沙萬馬跡.”參閱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五章第一節.

[襜襜】1.搖動貌. 《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飄風迴而起閨兮, 舉帷幄之襜襜.” 李善注:“《楚辭》曰‘裳襜襜以含風.’王逸曰:‘襜襜, 搖貌.’” 唐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韻》:“碧幢油葉葉, 紅旆火襜襜.” 宋孫光憲《浣溪沙》詞:“風遞殘香出繡簾, 團窠金鳳舞襜襜, 落花微雨恨相兼.”2.盛裝貌. 漢劉向《說苑·雜言》:“子路盛服而見孔子. 孔子曰:‘由, 是襜襜者何也?’” 向宗魯校證引盧文弨曰:“‘襜襜’, 《荀子·子道篇》作‘裾裾’, 《家語·三恕篇》作‘倨倨’, 《外傳》三作‘疏疏’.” 明何景明《後白菊賦》:“令儀襜襜, 斂玉手兮.”

[襜襦】內衣, 汗衣. 《方言》第四:“汗襦, 陳、魏、宋、楚之間謂之襜襦, 或謂之襌襦.” 郭璞注:“今或呼衫爲襌襦.”《後漢書·來歙傳》“即解衣以衣之” 李賢注引《東觀記》:“解所被襜襦以衣歙.”


*襪①[wàㄨㄚˋ]

[《廣韻》望發切, 入月, 微. ]

亦作“帓”. 亦作“襪”. “襪”的繁體字.亦作“襪”. 亦作“韈”.

1.襪子. 漢張衡《南都賦》:“脩袖繚繞而滿庭, 羅襪躡蹀而容與.” 漢無名氏《雜事秘辛》:“足長八寸, 輕跗豊妍, 底平指歛, 約縑迫襪, 收束微如禁中.”《晉書·庾峻傳》:“以釋之之貴, 結王生之襪於朝, 而其名愈重.”《隋書·禮儀志二》:“祠訖, 皇帝乃服通天冠、靑紗袍、黑介幘, 佩蒼玉, 黃綬, 靑帶、襪、舃, 備法駕, 乘木輅.”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襪》:“三代及周著角襪, 以帶繫於踝. 至魏文帝吳妃, 乃改樣以羅爲之. 後加以綵綉畫, 至今不易.” 宋楊無咎《蝶戀花·曾韻鞵詞》詞:“端正纖柔如玉削, 窄襪宮鞵, 暖襯吳綾薄.” 蘇曼殊《東居雜詩》之七:“露濕紅蕖波底襪, 自拈羅帶淡蛾羞.”2.謂穿襪子. 淸魏禧《大鐵椎傳》:“客初至時, 不冠不襪.”

[襪子】一種穿在脚上的東西. 上古時用皮制, 且有帶系結, 漢魏時始改用羅或布縫制, 今多用棉、毛、絲、化學纖維等針織而成.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脚下包脚面的魚白布襪子, 一雙大掖巴魚鱗傘鞋, 可是趿拉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六回:“有人說那位欽差, 只聽見一聲炮響, 嚇得馬上就逃走了, 一隻脚穿著靴子, 一隻脚還沒有穿襪子呢.”茅盾《虹》三:“襪子是淡靑色, 皮鞋是黃的.”

[襪材】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與可畫竹, 初不自貴重. 四方之人, 持縑素而請者, 足相躡於其門. 與可厭之, 投諸地而駡曰:‘吾將以為襪!’……余爲徐州, 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 近在彭城, 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 后因以“襪材”戲指用以畫竹的縑素. 明李贄《張陶亭逼除上山既還寫竹贈詩故以酬之》詩:“襪材萃於是, 抱脚而長鳴.” 淸張遠《題黃山山人墨竹》詩:“襪材揮盡世莫知, 撐腸拄肚徒爾爲.”

[襪套】短筒的或沒有筒的襪子. 可以套在襪子外面, 也可以單獨穿.

[襪桶】即襪筒. 《天雨花》第五回:“盡從襪桶來一摸, 人人手內戒刀明.” 參見“襪筒”.

[襪帶】系襪所用的帶. 唐陸龜蒙《雜說》:“襪之有帶, 其來尙矣, 今獨亡之. 嗚呼! 古之制, 亡者十九, 奚襪帶之足云.”

[襪雀】鴟鴞的別名. 《詩·豳風·鴟鴞》“鴟鴞鴟鴞” 三國吳陸璣疏:“鴟鴞……關西謂之桑飛, 或謂之襪雀, 或曰巧女.”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二·巧婦鳥》.

[襪船】方言. 沒有筒的布襪. 即襪子的下緣, 形狀像便鞋. 參閱淸梁同書《直語補證》.

[襪袴】即膝褲.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二:“祕書丞張鍔, 嗜酒, 得奇疾, 中身而分, 左常苦寒, 雖暑月中著襪袴, 紗緜相半.”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硏究·宋磚刻雜劇人丁都賽》:“吊敦或釣墪顯然是一種東西……史志加以說明, ‘釣墪, 今亦謂之襪袴, 婦人之服也.’”按, 《宋史·輿服志五》作“韈袴”. 參見“膝褲”.

[襪筒】襪子穿在脚腕以上的部分. 鄧云鄕《紅樓風俗譚·服裝種種變化》:“明代男人長襪筒、長靴筒, 褲角都綁好束在襪筒、靴筒中.”

[襪統】即襪筒. 茅盾《桑樹》:“年紀大一點的, 脚上是一雙土布鞋, 淺淺的鞋幫面, 雙梁, 配著白布的襪子, 褲管塞在襪統里.” 參見“襪筒”.

[襪綫】亦作“襪線”.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韓昭、仕王氏, 至禮部尙書、文思殿大學士. 粗有文章, 至於琴棋書算射法, 悉皆涉獵. 以此承恩於後主. 時有朝士李台嘏曰:‘韓八座事藝, 如拆襪綫, 無一條長.’” 后因謂藝多而無一精者. 亦比喩才學短淺. 明鄭若庸《玉玦記·詔封》:“襪線之才, 勉奉王命, 深媿無功.” 明唐順之《謝賜銀幣表》:“伏念臣鉛刀微器, 襪線短才, 謬承韋弁之司, 忝屬金戈之役.”

[襪線】見“襪綫”. 

[襪頭袴】即膝褲.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每云:‘黃寇之後, 所失已多. 唯襪頭袴穿靴, 不傳舊時也.’” 參見“膝褲”.


*襢①[tǎnㄊㄢˇ]

[《廣韻》徒旱切, 上旱, 定. ]

同“袒”. 

襢②[zhànㄓㄢˋ]

[《廣韻》知演切, 上獮, 知. ]

[《廣韻》陟扇切, 去線, 知. ]

衣名. 《廣韻·上獮》:“襢, 襢衣.” 參見“襢衣”.

[襢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 白色. 亦爲世婦和卿大夫妻的禮服. 《禮記·雜記上》:“下大夫以襢衣.” 鄭玄注:“下大夫, 謂下大夫之妻. 襢, 《周禮》作‘展’.”《禮記·玉藻》:“一命襢衣.” 孔穎達疏:“襢, 展也. 子男大夫一命, 其妻服展衣也.”參閱淸孫詒讓《周禮正義》卷十五.

[襢裼】脫衣露體、赤膊. 《詩·鄭風·大叔於田》:“襢裼暴虎, 獻於公所.” 陸德明釋文:“襢, 本又作作‘袒’.”


*襤①[lánㄌㄢˊ]

[《廣韻》魯甘切, 平談, 來. ]

“襤”的繁體字.

1.無緣飾的破舊短衣. 《方言》第四:“裯謂之襤;無緣之衣謂之襤.” 郭璞注:“袛裯, 弊衣, 亦謂襤褸.” 錢繹箋疏:“按衣無緣則短.”2.泛指服飾破爛.

[襤毿】指敗絮. 《古尊宿語錄》卷六:“抖擻多年穿破衲, 襤毿一半逐雲飛.”

[襤褸】1.形容衣服破爛. 《方言》第三:“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 謂之須捷……或謂之襤褸. 故《左傳》曰:‘篳路襤褸以啓山林.’”《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劉公擦摩老眼看時, 却是六十來歲的老兒, 行纏絞脚, 八搭麻鞋, 身上衣服, 甚是襤褸.” 淸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六:“宋初朝士競尙西崑體. 伶人有爲李義山者, 衣衫襤褸. 旁有人問:‘君何爲爾?’答曰:‘近日爲諸館職撏撦, 故至此.’”沙汀《代理縣長》:“幾個一同跑來‘發財’的隨從人員, 都陸續逃光了, 現在爲老爺們服役的是幾名襤褸的壯丁.”2.比喩破舊. 王西彦《魚鬼》五:“那兩間襤褸的茅屋.” 李瑛《北平》詩:“這單調的城富麗又襤褸, 四面重㚆的建筑如走馬燈.”3.無緣飾的破舊短單衣. 4.泛指破爛的衣服. 唐白居易《渭村退居詩一百韻》:“傳衣念襤褸, 舉案笑糟糠.”艾靑《曠野》詩:“它們都一樣地以牆邊柴木的淩亂, 與竹竿上垂掛的襤褸, 歎息著徒然而終止的勤勞.”

[襤褸篳路】原謂穿著敝衣, 駕著柴車, 開發山林. 后用以形容開創者的艱辛. 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啓山林.”

[襤襂】破爛的衣衫. 亦形容破落下垂的樣子. 襂, 同“衫”. 元喬吉《紅繡鞋·泊皋亭山下》曲:“石骨瘦金珠窟嵌, 樹身駞瓔珞襤襂.” 明楊珽《龍膏記·閨病》:“雙鬟慵整玉搔頭, 簾幕襤襂不掛鉤.”

[襤縷】見“襤褸”. 


*襦①[rúㄖㄨˊ]

[《廣韻》人朱切, 平虞, 日. ]

1.短衣;短襖. 襦有單、㚆, 單襦則近乎衫, 㚆襦則近襖. 《莊子·外物》:“未解裙襦, 口中有珠.” 漢辛延年《羽林郞》詩:“長裾連理帶, 廣袖合歡襦.” 唐溫庭筠《菩薩蠻》詞之一:“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明史叔考《六犯淸音·宮怨》曲:“捲簾凴, 金飈斜度, 便覺繡襦輕.”2.小兒涎衣. 唐杜甫《別李義》詩:“憶昔初見時, 小襦繡芳蓀.” 唐白居易《阿崔》詩:“膩剃新胎髮, 香綳小繡襦.”3.細密的羅網. 《周禮·夏官·羅氏》:“蜡, 則作羅襦.”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襦, 細密之羅, 襦讀爲‘繻有衣袽’之繻.” 孫詒讓正義:“云‘襦, 細密之羅’者, 謂罔目之數密, 可以捕小鳥者.”

[襦衣】短衣;短襖. 亦泛指衣服. 《梁書·康絢傳》:“在省, 每寒月見省官繿縷, 輒遺以襦衣, 其好施如此.”

[襦袖】亦作“襦褏”. 

襦襖袖子. 《新唐書·車服志》:“婦人裙不過五幅, 曳地不過三寸, 襦袖不過一尺五寸.” 宋無名氏《鬼董》卷一:“劉氏見吳生來, 盡去襦褏, 挺然立庭.”

[襦袍】襯里袍子. 元戴表元《南山下行》:“中有一人稱甲族, 蔽膝尙著長襦袍.” 元戴表元《贈趙子實》詩:“幅巾大帶長襦袍, 韋篋錦囊鮮綵毫.”

[襦帶】襯里小襖的帶子.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陸石室》:“道人臨別揖贈以粒丹曰:‘緩急幸用之.’陸亦異其人, 寘丹襦帶中.”

[襦袴】1.短衣與褲. 亦泛指衣服. 《禮記·內則》:“十年, 出就外傅, 居宿於外, 學書記, 衣不帛襦袴.”《呂氏春秋·離謂》:“子産治鄭, 鄧析務難之, 與民之有獄者約, 大獄一衣, 小獄襦袴.”《南史·儒林傳·賀德基》:“德基少遊學都下, 積年不歸, 衣資罄乏, 又恥服故弊, 盛冬止衣裌襦袴.” 淸唐孫華《大雨歎》詩之二:“篋中無襦袴, 堂上鳴笙竽.”2.見“襦袴歌”.

[襦袴歌】東漢廉范爲蜀郡太守, 政治淸明, 百姓富庶, 時人作歌頌揚之:“廉叔度, 來何暮? 不禁火, 民安作. 平生無襦, 今五袴.” 后遂用“襦袴歌”作爲對官吏惠民德政的稱頌. 唐張玄晏《授李思敬武軍李繼顏保大軍節度使制》:“不乏循良之稱, 亟彰持重之名, 繼成襦袴之歌, 顯著山河之誓.”亦省作“襦袴”. 唐白居易《醉後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詩:“賓客不見綈袍惠, 黎庶未霑襦袴恩.” 宋司馬光《送峽州陳廉秘丞》詩之二:“襦袴嗟來暮, 簪紳惜外遷.”

[襦袴謠】同“襦褲歌”. 

唐白居易《河北榷鹽使檢校刑部郞中裴弘泰可權知貝州刺史依前榷鹽使制》:“今予命爾, 煦而飫之;襦袴之謠, 佇入吾耳.”

[襦袴謳】同“襦褲歌”. 

宋王禹偁《送陳侯之任同州》詩:“同州古三輔, 北望雄且優. 詔條得以布, 民瘼得以求. 勿謂綺紈子, 當有襦袴謳.”

[襦裙】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 是宋代婦女通常的衣著. 亦泛指衣服. 宋蘇轍《蠶麥》詩:“不憂無餠餌, 已幸有襦裙.”

[襦幗】婦女的襦襖和首飾.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贈金帛襦幗. 幷不受, 唯取其妻牙梳一枚, 題字記之.”

[襦領】襯里短衣的領子. 宋彭乘《墨客揮犀》卷四:“荊公、禹玉、熙寧中同在相府, 一日同侍朝, 忽有風自荊公襦領而上, 直緣其鬚.”

[襦褏】見“襦袖”. 

[襦縕】粗麻短襖. 明唐順之《謝賜銀幣表》:“雖師武巨力, 卒就殄殲, 而豕突鯨奔, 已深荼毒, 民之襦縕, 爲賊裹包.”

[襦襖】古代婦女日常所穿的短上衣. 《魏書·任城王云傳》:“朕昨入城, 見車上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襖者, 若爲如此, 尙書何爲不察?”參閱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六章第六節.


*襫①[shìㄕˋ]

[《廣韻》施隻切, 入昔, 書. ]

見“襏襫”. 

[襫襏】即襏襫. 明唐順之《吳母唐孺人墓志銘》:“其於族里, 雖其襫襏藍縷之微, 待之未嘗不如富貴人.” 參見“襏襫”.


*襭①[xiéㄒㄧㄝˊ]

[《廣韻》胡結切, 入屑, 匣. ]

1.把衣襟插在腰帶上兜東西. 《詩·周南·芣苢》:“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毛傳:“襭, 扱衽也.” 陳奐傳疏:“襭者, 插衽於帶以納物.”2.引申爲懷藏, 懷抱. 《廣雅·釋器》:“襭謂之褱.” 淸納蘭性德《疏影·芭蕉》詞:“襭被初寒, 宿酒全醒, 攪碎亂蛩雙杵.”


*襮①[bóㄅㄛˊ]

[《廣韻》補各切, 入鐸, 幫. ]

[《廣韻》博沃切, 入沃, 幫. ]

1.繡有黼形花紋的衣領. 《詩·唐風·揚之水》:“素衣朱襮, 從子於沃.” 毛傳:“襮, 領也. 諸侯繡黼丹朱中衣.”《晉書·輿服志》:“皇太子……朱衣絳紗襮, 皁緣白紗, 其中衣白曲領.”2.外衣. 《呂氏春秋·忠廉》:“<弘演>曰:‘臣請爲襮.’因自殺, 先出其腹實, 內懿公之肝.” 高誘注:“襮, 表也.” 陳奇猷校釋引黃生曰:“‘襮’即古‘表’字.表, 外衣也. 弘演剖胸納公之肝, 言不忍使其暴露, 如以衣襲之也.”3.處表. 《文選·班固〈幽通賦〉》:“單治裏而外凋兮, 張修襮而內逼.” 李善注:“曹大家曰:治裏, 謂導氣也. 襮, 表也.” 唐李翱《祭中書韋相公文》:“何襮柔而中毅, 護勳賢於視聽.” 淸龔自珍《涼燠》:“大人之言, 有判有純, 大人之行, 有襮有裏.”4.暴露. 《新唐書·李晟傳》:“將務持重, 豈宜自表襮, 爲敵餌哉!” 淸黃宗羲《與陳介眉庶常書》:“夫訒菴之留心人物如此. 向若得道弸藝襮之士與之, 則可以爲天下賀矣.”

[襮白】表白. 王闓運《<墨子校注>序》:“然後其心襮白, 知其無幾希自爲之心.” 王旡生《中國曆代小說史論》:“《春秋》之恉, 不襮白於天下, 才士憪焉憂之, 而小說出.”


*襬①[bēiㄅㄟ]

[《廣韻》彼爲切, 平支, 幫. ]

[《廣韻》披義切, 去寘, 幷. ]

裙子, 古代男女都穿. 《方言》第四:“帬, 陳魏之間謂之帔, 自關而東或謂之襬.” 錢繹箋疏:“襬與帔聲之轉耳, 《玉篇》:‘襬, 關東人呼帬也.’顔師古《急就篇》注云:‘裠即裳也, 一曰帔, 一曰襬.’” 明湯顯祖《紫簫記·納聘》:“<四娘>他要你做衣襬與他穿. <小玉>常事.”

襬②[bǎiㄅㄞˇ]

[《正字通》讀若擺]

“擺”的繁體字.

衣裙的下幅. 

[襬紋】下擺的紋縷. 王統照《沉思》:“叔云不能說一句話, 眼睜睜望著她的影子, 隨了靑年走去! 白色絲裙的擺紋搖動, 也似嘲笑他的失意一般.”


*襥①[fúㄈㄨˊ]

同“襆”. 

襥②[púㄆㄨˊ]

同“襆”. 


*襣①[bìㄅㄧˋ]

[《廣韻》毗至切, 去至, 幷. ]

無襠短褲. 今俗稱滿襠褲. 《玉篇·衣部》:“襣, 毗二切. 犢鼻褌, 三尺布作, 形如牛鼻, 相如所著也.”一說形制似圍裙. 參閱淸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犢鼻褌》. 《玉篇·衣部》:“襣, 毗二切. 犢鼻褌, 三尺布作, 形如牛鼻, 相如所著也.”一說形制似圍裙. 參閱淸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犢鼻褌》.


*襲①[xíㄒㄧˊ]

[《廣韻》似入切, 入緝, 邪. ]

“襲”的繁體字.

1.穿衣加服. 古喪禮中稱以衣斂屍. 《儀禮·士喪禮》:“主人襲反位.” 鄭玄注:“襲, 復衣也.” 賈公彦疏:“云‘襲, 復衣也’者, 以其鄕袒則露形, 今云襲, 是復著衣, 故云‘復衣’.”《釋名·釋喪制》:“衣屍曰襲. 襲, 匝也, 以衣周匝覆衣之也.”2.穿衣加服. 亦指斂屍之衣. 《禮記·雜記上》:“子羔之襲也, 繭衣裳與稅衣、纁袡爲一, 素端一, 皮弁一, 爵弁一, 玄冕一.” 孔穎達疏:“此明大夫死者襲衣稱數也.”《說文·衣部》:“襲, 左衽袍.” 段玉裁注:“按《喪大記》云:‘小斂大斂, 祭服不倒, 皆左衽, 結絞不紐.’襲亦左衽不紐也.”3.穿衣加服. 衣上加衣. 《禮記·內則》:“寒不敢襲.” 鄭玄注:“襲謂重衣.”4.穿衣加服. 亦專指古代盛禮時掩上敞開的外服. 《禮記·曲禮下》:“執玉, 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孔穎達疏:“凡衣, 近體有袍襗之屬;其外有裘, 夏月則衣葛;其上有裼衣;裼衣上有襲衣;襲衣之上有常著之服, 則皮弁之屬也. 掩而不開則謂之襲.”《禮記·表記》:“子曰:‘裼襲之不相因也, 欲民之毋相瀆也.’” 鄭玄注:“禮盛者以襲爲敬.” 錢玄《三禮名物通釋·衣服·衣裳》:“凡當盛禮者, 不在文飾, 以不裼爲敬;不裼, 謂之襲. 喪亦不在文飾, 故亦襲.”5.穿衣加服. 泛指穿衣, 穿戴. 三國魏曹植《五遊詠》:“披我丹霞衣, 襲我素霓裳.” 淸王韜《淞濱瑣話·白瓊仙》:“襲雲羅, 曳霧縠, 高髻堆鴉, 不類近時裝束.”6.重㚆;重疊. 《書·泰誓中》:“朕夢協朕卜, 襲於休祥.” 孔穎達疏:“《禮記》稱‘卜筮不相襲, 襲者重合之義.’”《文選·張衡〈西京賦〉》:“重門襲故.” 李善注引郭璞《爾雅》注:“襲, 重也.” 晉左思《魏都賦》:“長世字甿者, 以道德爲藩, 不以襲險爲屛也.”7.引申爲堆積, 積累. 《楚辭·九章·懷沙》:“重仁襲義兮, 謹厚以爲豊.” 洪興祖補注:“《淮南》云:‘聖人重仁襲恩.’注云:‘襲亦重累.’” 漢劉向《說苑·反質》:“珠玉重寶, 積襲成山.”8.合, 調和. 《荀子·不苟》:“山淵平, 天地比, 齊秦襲……是說之難持者也.” 楊倞注:“襲, 合也.”《淮南子·天文訓》:“天地之襲精爲陰陽.” 高誘注:“襲, 合也. 精, 氣也.” 宋程大昌《考古編·正朔二》:“若其始子以占, 則月方建午, 時已紀秋, 豈不全與天背哉! 故惟循夏建寅而後四氣各襲其位也.”9.繼承;沿襲. 《墨子·非攻下》:“<周武王>襲湯之緒.”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於是《武德》興乎高祖, 《四時》廣於孝文, 雖摹《韶》《夏》, 而頗襲秦舊, 中和之響, 闃其不還.”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祖宗非佌佌, 也非是庶民白屋, 不襲門蔭, 應中賢良科舉.” 淸魏源《聖武記》卷七:“五帝不沿禮, 三王不襲樂.”10.蒙受;領受.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九德不愆, 作事無悔, 故襲天祿, 子孫賴之.” 杜預注:“襲, 受也.”《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襲養兼年, 恩隱周渥.” 李善注引賈逵《國語》注:“襲, 受也.” 宋司馬光《交趾獻奇獸賦》:“然後旃裘之長, 頓顙而讋服;祝髮之渠, 回面而奔走, 靡不投利兵而襲冠帶, 焚僭服而請印綬.” 明張居正《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彼呼韓請朝, 特位侯王之上;乃竇融歸款, 遽蒙圖傳之頒. 然未有襲我冠裳, 爲王屛翰.”11.遮蓋;掩藏. 《禮記·少儀》:“劒則啓櫝, 蓋襲之.” 鄭玄注:“櫝謂劒函也. 襲, 却合之.”《文選·張衡〈西京賦〉》:“大駕幸乎平樂, 張甲乙而襲翠被.” 李善注:“班固《漢書》贊曰:‘孝武造甲乙之帳, 襲翠被, 馮玉几.’” 宋蘇軾《次韻和劉貢甫登黃樓見寄幷寄子由》之一:“世俗輕瑚璉, 巾箱襲武夫.” 邵長蘅注:“武夫, 與珷玞同.” 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三四:“篋中都有舊墨跡, 從此襲以玫瑰函.”12.引申指藏物的箱子、包裹等. 舊題晉程本《子華子·北宮意問》:“凡種種之族者, 篋襲之藏爾.”《文選·班彪〈王命論〉》“思有短褐之襲” 李善注引晉呂忱《字林》:“襲, 大篋也.” 宋郭彖《睽車志》卷三:“因探懷出物一襲, 曰:‘以此贈行. 異日得十四歲女子乳, 即可餌也.’許大訝, 且奇之. 徐發襲, 得白石數塊, 堅瑩可愛.”13.出其不意的進攻. 《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齊侯襲莒.” 杜預注:“輕行掩其不備曰襲.”《逸周書·武稱》:“岠嶮伐夷, 幷小奪亂, 辟強攻弱而襲不正, 武之經也.”《續資治通鑑·宋太宗雍熙元年》:“遼招討使韓德讓以征黨項回, 遂襲河東, 賜詔褒美.”14.引申爲報㚆.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子元曰:‘婦人不忘襲讐, 我反忘之!’”15.竊取;抄襲. 《穀梁傳·哀公四年》:“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 楊士勳疏:“襲, 掩也, 謂求利之心不以禮義爲意也.” 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惟古於辭必己出, 降而不能乃剽賊, 後皆指前公相襲.” 明歸有光《乞醯》:“是以奪人之物則爲盜, 取人之有則爲襲, 假無而有則爲僞.”16.進入. 《國語·晉語二》:“大國道, 小國襲焉曰服;小國傲, 大國襲焉曰誅.” 韋昭注:“襲, 入也.”《楚辭·九辯》:“去白日之昭昭兮, 襲長夜之悠悠.” 朱熹集注:“襲, 入也.”《淮南子·覽冥訓》:“蛇鱓著泥百仞之中, 熊羆匍匐邱山磛巖, 虎豹襲穴而不敢咆, 猨狖顛蹶而失木枝.” 高誘注:“襲, 入.”17.引申爲返, 還歸. 《文選·潘嶽〈哀永逝文〉》:“委蘭房兮繁華, 襲窮泉兮朽壤.” 李善注引賈逵《國語注》:“襲, 還也.”18.觸及;薰染;侵襲. 《楚辭·九歌·少司命》:“綠葉兮素枝, 芳霏霏兮襲予.” 王逸注:“襲, 及也.” 宋朱熹《對雨》詩:“涼氣襲輕裾, 炎氛起秋思.” 丁玲《母親》四:“她最喜歡這種夜晩, 覺得有說不出的幽趣, 可是也有一縷淡淡的寂寞襲上心頭.”19.量詞. 衣服成套稱爲襲. 《史記·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裴駰集解:“單複具爲一襲.”《漢書·昭帝紀》:“有不幸者賜衣被一襲.”顏師古注:“一襲, 一稱也, 猶今言一副也.”《南齊書·褚淵傳》:“朝服一具, 衣一襲.”20.量詞. 亦單指一件.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衣龍綃之衣, 一襲無一二兩, 摶之不盈一握.” 淸程麟《此中人語·翠翠》:“生急起捉之, 忽不見;足下恍惚有物, 俯視之, 狐裘一襲也.”沙汀《困獸記》十七:“有的甚至打著赤膊, 只留一襲襯褲, 踞坐在一張破席上搓揉著‘香港足’.”21.量詞. 重;層. 《管子·輕重丁》:“請以令城陰里, 使其牆三重而門九襲.” 尹知章注:“襲, 亦重也.”《呂氏春秋·節喪》:“題湊之室, 棺槨數襲, 積石積灰, 以環其外.” 高誘注:“襲, 重.”22.通“習”. 習慣. 宋梅堯臣《答恭上人》詩:“久從吳土居, 氣候非所襲.” 宋梅堯臣《送白秀才福州省親》詩:“潄齒去塵埃, 土風須漸襲.”23.通“習”. 見“襲襲”. 24.姓. 漢代有襲肅. 見《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襲人】侵襲到人;薰人. 唐盧照隣《長安古意》詩:“獨有南山桂花發, 飛來飛去襲人裾.” 宋何薳《春渚紀聞·端溪龍香硯》:“硯深紫色, 古斗樣, 每貯水磨濡久之, 則香氣襲人, 如龍腦者.”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三:“於翰林院後堂東寶善亭內發出宋版《文選》一部, 紙墨精好, 古香襲人.” 朱自淸《航船中的文明》:“這第一要怪我的近視眼, 第二要怪那襲人的暮色.”

[襲凡蹈故】因襲俗套, 遵循舊軌. 明方孝孺《與舒君書》:“世人或不察其立辭之說, 而徒取其所謂襲凡蹈故, 綴緝成篇者.”

[襲用】沿襲采用. 宋葉適《辯兵部郞官朱元晦狀》:“<林栗>更襲用鄭丙、陳賈密相付授之說, 以道學爲大罪, 文致語言, 逐去一熹.” 章炳麟《文學說例》:“後人作一曲, 或襲用古辭, 而義實大異.” 魯迅《<偽自由書>後記》:“戰斗正未有窮期, 老譜將不斷的襲用.”

[襲吉】重得吉兆. 謂吉事相因. 《左傳·哀公十年》:“趙孟曰:‘吾卜於此起兵, 事不再令, 卜不襲吉. 行也’.” 杜預注:“襲, 重也.” 南朝宋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獻終襲吉, 即宮廣讌.” 唐柳宗元《故溫縣主簿韓君墓志銘》:“又十有二日, 龜策襲吉, 祔於咸陽洪瀆原先人之墓, 禮也.”集注引孫汝聽曰:“襲, 因也. 謂龜筮皆吉.” 參見“習吉”.

[襲因】猶因襲. 承繼. 漢李尤《云台銘》:“周氏舊居, 維漢襲因. 崇臺嶒峻, 上礙蒼雲.”

[襲伐】突然襲擊, 聲罪討伐. 語本《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鍾鼓曰伐, 無曰侵, 輕曰襲.” 杜預注:“伐, 聲其罪;侵, 鍾鼓無聲;襲, 掩其不備.”《逸周書·文傳》:“《開望》曰:土廣無守可襲伐, 土狹無食可圍竭.” 漢王符《潛夫論·實邊》:“《周書》曰:土多人少, 莫出其材, 是謂虛土, 可襲伐也.”

[襲次】淸制, 世襲官爵, 除八旗外, 都限定世數, 一世爲一次, 謂之“襲次”. 不限世數的, 加“世襲罔替”字樣. 淸梁章钜《浪跡叢談·世職》:“黃芳度合門殉節, 曾准襲公爵十二次. 念其忠藎, 准照八旗之例, 於襲次完後, 仍賞給恩騎尉, 世襲罔替.”《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論他的祖上……仗著汗馬功勞上頭, 掙了一個世職. 到了這安二老爺身上, 世職襲次完結, 便靠著讀書上進.”

[襲衣】1.屍衣. 《禮記·士喪禮》“子羔之襲也” 唐孔穎達疏:“此明大夫死者襲衣稱數也.” 淸夏炘《學禮管釋·釋士喪禮褖衣》:“男子殊衣裳爲之, 謂之玄端. 惟既死之襲衣, 連衣裳爲之, 謂之褖衣.”2.古代行禮時, 穿在裼衣外面的上衣. 《禮記·曲禮下》“無藉者則襲” 唐孔穎達疏:“凡衣, 近體有袍襗之屬;其外有裘, 夏月則衣葛;其上有裼衣;裼衣上有襲衣;襲衣之上有常著之服, 則皮弁之屬也.”3.成套衣服.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三:“<太祖>賜去華襲衣、銀帶, 爲右補闕.”《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詔尙書左司郞中汪應辰宴國於玉津園……加賜襲衣、金帶、器、幣有差.”

[襲衣兼食】成套衣服, 多盤菜肴. 謂生活優裕. 明何景明《徐太母潘氏墓志銘》:“居家甚勤儉, 無襲衣兼食, 然施族仁下, 不有所害.”

[襲位】封建時代, 子孫承襲先代的尊位. 《新唐書·侯君集傳》:“君集次磧口, 而文泰死, 子智盛襲位.”

[襲冶承弓】謂繼承父業. 語本《禮記·學記》:“良冶之子, 必學爲裘;良弓之子, 必學爲箕.” 明陳汝元《金蓮記·就逮》:“枕經籍史, 銷燈火於三餘;襲冶承弓, 覬風雲於一旦.”

[襲玩】衣著器用. 唐宋之問《浣紗篇·贈陸上人》:“自昔專嬌愛, 襲玩唯矜奢.”

[襲拔】出其不意地攻取.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策輕軍晨夜襲拔廬江, 勳衆盡降.”

[襲取】1.猶襲奪. 《漢書·周勃傳》:“攻都關、定陶, 襲取宛朐, 得單父令.” 郭沫若《黑貓》:“正在西藏問題緊急的時候, 重慶方面更有以武力來襲取成都的形勢.”2.沿襲取用. 淸唐甄《潛書·宗孟》:“守隅而不能偏, 具體而不能充, 雖有前言往行, 遵而行之, 皆爲襲取, 終非我有.”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四:“今之士大夫……所讀者, 在宋, 非蘇即黃;在唐, 非韓則杜. 此外付之不觀, 亦知此四家者, 豈淺學之人所能襲取哉!”

[襲事】指斂屍之衣. 《儀禮·士喪禮》:“陳襲事於房中, 西領南上, 不綪.” 鄭玄注:“襲事, 謂衣服也.”

[襲刺】猶行刺. 謂出其不意的刺殺. 《史記·燕召公世家》:“太子丹陰養壯士二十人, 使荊軻獻督亢地圖於秦, 因襲刺秦王.”《史記·伍子胥列傳》:“吳國內空, 而公子光乃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 是爲吳王闔廬.”

[襲沿】因循, 沿襲. 《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傳贊》:“唐興, 詩人承陳隋風流, 浮靡相矜, 至宋之問、沈佺期等, 硏揣聲音, 浮切不差, 而號律詩, 競相襲沿.”

[襲承】承受;繼承. 唐韋展《日月如合璧賦》:“可以襲承天意, 可以敬授人時.” 郁達夫《出奔》一:“董玉林於董長子死后, 還襲承了床頭土下埋藏起來的一酒甕雪白的大花邊.”花邊, 指銀元.

[襲封】封建時代子孫承襲先代的封爵. 《東觀漢記·丁鴻傳》:“父綝從征伐, 鴻獨與其弟盛居, 憐盛幼小, 而共寒苦. 及綝卒, 鴻當襲封, 上書讓國於盛.” 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年六歲, 襲封豫寧侯.” 宋趙昇《朝野類要·爵祿》:“襲封, 謂世代授此官也……如孔子之後, 世封衍聖公;如周世宗之後, 柴氏世封崇義公.” 淸昭槤《嘯亭雜錄·雪睿王冤》:“純皇夙知二王功高, 於乾隆戊戌特命復睿王封爵, 令其五世孫淳穎襲封, 幷命配享太廟.”

[襲冒】出其不意地進犯. 

[襲侵】出其不備地入侵. 《國語·晉語五》:“大罪伐之, 小罪憚之, 襲侵之事陵也.” 韋昭注:“輕曰襲, 無鍾鼓曰侵. 陵, 以大陵小也.”

[襲侯】因世襲得來的侯爵. 即侯爵的繼承人.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陽成侯》:“後以軍功封陽成侯, 世爵. 至啓禎間, 襲侯某公薨, 無子, 止有遺腹, 因暫以旁支代.”

[襲跡】亦作“襲跡”. 

1.沿襲他人的行徑. 謂取法. 《孔子家語·觀周》:“人主不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 而忽怠所以危亡, 是猶未有以異於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 豈不惑哉!”《晉書·阮種傳》:“宜師蹤往代, 襲跡三五, 矯世更俗, 以從人望.”2.引申爲從師學習. 唐司空圖《紀恩門王公宣城遺事》:“愚嘗襲跡門下, 受知特異, 敢次見聞, 以開史氏之聽.”3.猶言重蹈覆轍. 《韓非子·孤憤》:“人主所以謂齊亡者, 非地與城亡也, 呂氏弗制, 而田氏用之. 所以謂晉亡者, 亦非地與城亡也, 姬氏不制, 而六卿專之也……今襲跡於齊晉, 欲國安存, 不可得也.”4.謂不知變化地學樣. 淸嚴有禧《漱華隨筆·袁了凡》:“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 公則爲眞, 利己者私, 私則爲假;又根心者眞, 襲跡者假……皆當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默默檢點.”

[襲庥】猶襲蔭. 淸周亮工《<何省齋太史詩>序》:“太史爲相國孫枝, 襲庥華胄, 與兄次德孝廉共讀賜書, 互爲師友.”

[襲逆】猶侵犯. 謂侵入內部而爲逆. 《文選·枚乘<七發>》:“久耽安樂, 日夜無極;邪氣襲逆, 中若結轖.” 李善注:“言邪氣入內而爲逆, 其堅若結也.”

[襲荷】猶襲承. 唐羅隱《讒書·拾甲子年事》:“一旦襲荷家業, 苟不以法而得, 亦宜不以法而終, 此倚伏之常數也.”

[襲破】用突襲手段擊敗敵方. 《史記·高祖本紀》:“韓信用蒯通計, 遂襲破齊.”《後漢書·張奐傳》:“<奐>乃潛誘烏桓陰與和通, 遂使斬屠各渠帥, 襲破其衆.”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四節:“吳郡人朱燮、晉陵縣人管崇起兵, 襲破隋將趙六兒營, 眾至十萬人.”

[襲氣】謂貫通文氣. 淸惲敬《答來卿書》之二:“平日養氣極壯, 臨文沛然而下, 不襲氣而氣注之.”

[襲倣】因襲摹仿. 明方孝孺《與鄭叔度書》之二:“自斯以後, 學者轉相襲倣, 不特辭賦爲然, 而於文皆然.”

[襲殺】乘人不備而殺害. 《史記·伍子胥列傳》:“越王句踐襲殺吳太子, 破吳兵.”《新唐書·竇建德傳》:“<郭絢>兵懈不設備, 建德襲殺其軍數千人, 獲馬千匹.”

[襲害】猶襲殺.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二》:“當卓受誅也, 漢幾定矣, 詡策傕襲害王允而漢紐瓦解;及操議遷也, 漢幾復矣, 蒙策權襲害關羽而漢社瓜分.”

[襲掠】襲擊搶掠. 許地山《集外·螢燈》:“墨西哥海岸底居民, 以前爲防海賊底襲掠, 夜間寧願用螢火, 也不敢點燈.”

[襲常】1.因順常道. 《老子》:“用其光, 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 是爲襲常.” 張松如校讀:“馬敘倫曰:‘襲習古通. 《周禮·胥師》注曰:“故書襲爲習”, 是其例證.’此言因順常道也.”一說爲熟習常道. 襲, 通“習”. 見河上公注. 一本作“習常”. 2.沿襲常規. 淸陳田《明詩紀事丁籤·李夢陽》:“後生不務實, 即詩到李杜, 亦酒徒耳. 而柄文者承弊襲常, 方工雕浮靡麗之詞, 取媚時眼.” 章炳麟《與人論文書》:“世有辭言襲常, 而不善故訓, 不綦文理, 不致隆高者.”

[襲常綴瑣】襲用常言, 堆砌瑣語. 謂行文風格不高. 淸方苞《書<歸震川文集>後》:“震川之文, 鄕曲應酬者十六七, 而又徇請者之意, 襲常綴瑣, 雖欲大遠於俗言, 其道無由.”

[襲從】謂兩者和同相合. 《書·大禹謨》:“龜筮協從.” 漢蔡邕《胡府君夫人黃氏神誥》:“於是公乃爲辭, 昭(告)先考, 然後卜定宅兆, 龜筮襲從, 遂營窀穸之事, 舉封樹之禮.”

[襲逮】猶言紛至遝來. 《宋書·符瑞志下》:“伏惟陛下體乾統極, 休符襲逮……三代象德, 不能過也.”

[襲替】襲職與替職. 亦專指襲蔭官職. 明沈德符《野獲編·土司·土官承襲》:“武官襲替, 例有貲爲憑, 其紀載生時隣佑, 及收生婦人甚詳, 蓋防異姓假冒及乞養之溷也.” 明徐渭《送推府王公序》:“兵部固多司, 武選爲大;武選固多事, 襲替比試爲大.”《明史·職官志一》:“武選掌衞所土官選授、陞調、襲替、功賞之事……歲凡六選. 有世官, 有流官. 世官九等, 皆有襲職, 有替職.”

[襲然】合一貌. 《荀子·王霸》:“使襲然終始猶一也.” 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四》:“襲然, 合一之貌. 《周語》又《淮南·天文篇》注, 竝云:襲, 合也. 故曰:‘襲然終始猶一.’”

[襲頑】一貫頑梗. 明徐渭《代云南策問·問在昔》:“迨我今上聖明, 其於懷柔遐裔之德, 不特媲美祖宗, 抑亦逈邁千古, 赤子黔黎, 繈褓椎結, 而彼乃飽乳嚙膚, 襲頑未已.”

[襲蔭】亦作“襲廕”. 

封建時代, 子孫承繼先祖的官位爵號. 《初刻拍案驚奇》卷五:“有個姓劉的, 是個蔭襲公子, 到京師襲蔭求官, 數年不得.”《明律·吏律·官員襲蔭》:“凡文武官員應襲廕職事, 幷令嫡長子孫襲廕;如嫡長子孫有故, 嫡次子孫襲廕;若無嫡次子孫, 方許庶長子孫襲廕.” 淸袁枚《隨園隨筆·繼嗣非古而禮有可通》:“大淸律有‘官員襲蔭’一條, 云:有嫡立嫡, 無嫡立庶, 無庶以同族之偏次相當者繼之.”

[襲裘】古代盛禮時, 掩上裼衣而不使羔裘見於外, 謂之襲裘. 《禮記·檀弓上》:“曾子襲裘而弔, 子遊裼裘而弔. 曾子指子遊而示人曰:‘夫夫也, 爲習於禮者, 如之何其裼裘而弔也?’主人既小斂, 袒括髮. 子遊趨而出, 襲裘帶絰而入. 曾子曰:‘我過矣, 我過矣, 夫夫是也!’” 孔穎達疏:“凡弔喪之禮, 主人未變之前, 弔者吉服而弔, 吉服謂羔裘玄冠緇衣素裳, 又袒去上服, 以露裼衣, 則此裼裘而弔是也. 主人既變之後, 雖著朝服而加武以絰, 又掩其上服, 若是朋友, 又加帶, 則此襲裘帶絰而入是也.”《禮記·喪大記》:“弔者襲裘, 加武, 帶絰.” 陳澔集說:“弔者小斂後來, 則掩襲裘上之裼衣.”

[襲跡】見“襲跡”. 

[襲節】猶逐級. 《韓非子·八經》:“官襲節而進, 以至大任, 智也.” 陳奇猷集釋:“此謂官使之襲級而進, 襲級而進者, 試其能也.”

[襲傳】謂世代相傳. 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勝則此錦繡之江山可保, 而吾祖宗襲傳之光榮歷史, 從此益可以進展於無窮.”

[襲廕】見“襲蔭”. 

[襲奪】乘其不備而奪取.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已破, 高祖襲奪齊王軍.”《晉書·周浚傳》:“初, 吳之未平也, 浚在弋陽, 南北爲互市, 而諸將多相襲奪以爲功.” 淸洪楝園《警黃鍾·隣逼》:“莫非本國人民聞風收取, 抑有他國潛行襲奪, 亦未可知.”

[襲稱】屍服全套.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葬高陵”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武帝>常以送終之制, 襲稱之數, 繁而無益, 俗又過之, 故豫自制終亡衣服, 四篋而已.”

[襲踞】見“襲據”. 

[襲履】因襲;沿襲. 明吳從善《<郁離子>序》:“闡天地之隱, 發物理之微……反覆以盡乎古今, 懇到以中乎要會, 不襲履陳腐, 而於聖賢之道, 若合符節.”

[襲據】亦作“襲踞”. 

出其不意地攻占.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云南河口起義淸方檔案》:“因兵民暗助, 邊備空虛, 致被襲據.”《淸史稿·饒餘敏郡王阿巴泰傳》:“太原、平陽、汾州所屬諸縣雖漸次收復, 然未下者尙多, 恐撤軍後, 賊乘虛襲踞, 請仍留守禦.”

[襲興】謂相繼興盛. 《楚辭·王褒<九懷·陶壅>》:“思堯舜兮襲興, 幸咎繇兮獲謀.” 王逸注:“喜慕二聖, 相繼代也.”

[襲藏】猶珍藏. 宋周煇《淸波別志》卷下:“今士大夫家猶有襲藏者, 雖吏輩所劄, 亦皆有法.” 明宋濂《佛日普照慧辨禪師塔銘》:“得師片言, 裝潢襲藏, 不翅拱璧.”

[襲擊】1.出其不意地攻打. 多用於軍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句踐使死士挑戰, 三行, 至吳陳, 呼而自剄. 吳師觀之, 越因襲擊吳師, 吳師敗於檇李.”《舊唐書·竇建德傳》:“今其欲戰不得, 空延歲月, 將士疲倦, 乘便襲擊, 可有大功.”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二章:“根據情況發展, 再派出小組去襲擊山頂上的敵人.”2.突然打擊;侵襲. 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他熱烈的希望著靑年, 他勇猛的襲擊宗法社會的僵屍統治, 要求個性的解放.”冰心《我的朋友的母親》:“有一天, 勝利來到, 驚喜襲擊了各個人的心.”

[襲蹈】猶蹈襲. 因襲沿用. 《韓詩外傳》卷七:“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 而不務襲蹈其所以安存, 則未有以異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唐韓愈《樊紹述墓志銘》:“多矣哉, 古未嘗有也! 然而必出於己, 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 又何其難也!” 淸薛福成《敘疆臣建樹之基》:“曩昔大吏無卓絶之才識, 往往襲蹈故常, 或欲措施而權不屬, 未能奮樹規模.” 章炳麟《程師》:“自晉以降, 特達之士, 雖往往在吏職, 然不以其學假借王官, 何者? 知學校之守, 襲蹈常故而已!”

[襲爵】封建時代, 子孫承襲先代的爵位. 《後漢書·桓帝紀》:“翼卒, 帝襲爵爲侯.” 明沈德符《野獲編·曆法·居第吉凶》:“成梁老病死牖下, 長子如松戰歿, 松胄子名世忠當襲爵, 而頑嚚無賴, 貲産蕩盡, 遂無人肯保任之.”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一·咸豊季年三奸伏誅》:“怡親王載垣, 鄭親王端華, 皆於咸豊初年襲爵.”

[襲擾】襲擊侵擾. 柳靑《銅牆鐵壁》第一章:“老葛估計敵機大約又是在無守河川的公路上襲擾, 這里不過是飛機繞圈飛行經過的地區.”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六章:“疲勞和困倦開始襲擾著人們, 速度慢下來了.”

[襲職】承襲官職. 《宋史·蠻夷傳三·黎洞》:“淳熙元年, 詔承節郞王日存子孫許襲職.”《明史·職官志一》:“世官九等, 皆有襲職, 有替職.”

[襲雜】紛雜貌. 漢王褒《四子講德論》:“是以海內歡慕, 莫不風馳雨集, 襲雜幷至, 填庭溢闕.”

[襲襲】1.套套;件件. 明徐㚆祚《紅梨記·赴試》:“脫却泥途, 蚤上金臺. 綠衣襲襲稱身裁, 朱提鑠鑠生光彩.”2.陣陣.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愁欹單枕, 夜深無寐, 襲襲靜聞沉屑.” 郁達夫《訪擔風於藍亭蒙留飯席上分題得“雪中梅”限微韻》:“林氏山花香襲襲, 謝家庭院絮霏霏.”3.和煦貌. 襲, 通“習”.


*襰①[làiㄌㄞˋ]

[《廣韻》落蓋切, 去泰, 來. ]

墮壞. 唐元結《演興·招太靈》詩:“祠之襰兮眇何年, 木修修兮草鮮鮮.” 原注:“洛代反. 又音賴, 墮壞也.”


*襯①[chènㄔㄣˋ]

[《廣韻》初覲切, 去震, 初. ]

“襯”的繁體字.

1.外衣內的單衫, 內衣. 《玉篇·衣部》:“襯, 近身衣.” 參見“襯衣”、“襯衫”. 2.引申爲貼身. 唐李商隱《燕台》詩之一:“夾羅委篋單綃起, 香肌冷襯琤琤珮.”《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吳大郞>輕輕的脫了衣服, 吹息了燈, 襯進被窩裏來.”3.謂穿在外衣里面. 《水滸傳》第八六回:“襯著錦繡緋紅袍.” 劉祁《歸潛志》卷三引元劉勳《贈馬元章》詩:“曾著麻鞋見天子, 敢將道服襯朝衣.”《明史·輿服志二》:“襯用深衣, 玉色.”4.指附在衣服某一部分里面作爲襯墊的東西. 如:領襯;袖襯. 5.襯托;陪襯. 北周庾信《杏花》詩:“好折待賓客, 金盤襯紅瓊.” 宋張耒《和周廉彦》:“天光不動晩雲垂, 芳草初長襯馬蹄.”老舍《二馬》第三段十一:“馬威把窗子開開, 一縷陽光正射在她的頭發上, 那圈金光, 把她襯得有點像圖畫上的聖母.”6.相幫, 幫助.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衆光棍從旁襯道:‘相公, 何如? 可是我們不說謊麽.’”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封台》:“評書抵掌而談, 別無幫襯.”7.襯墊;湊近. 《西遊記》第六九回:“那馬斜伏地下睡哩. 呆子一頓脚踢起, 襯在肚下, 等了半會, 全不見撒尿.”8.通“嚫”. 布施.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犀導》:“潛後以此導上晉武陵王, 王薨, 以襯衆僧.” 參見“襯施”.

[襯手】順手;趁手.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五:“余爲兒童時, 見端溪硯有三種:曰巖石, 曰西坑, 曰後歴. 石色深紫, 襯手而潤, 幾於有水, 扣之聲淸遠.”《水滸傳》第七八回:“<呼延灼>順手提起鋼鞭來, 只一下, 打個襯手, 正著荊忠腦袋.”《警世通言·計押番金鰻產禍》:“押番不知頭腦, 走出房門看時, 周三讓他過一步, 劈腦後便剁. 覺得襯手, 劈然倒地, 命歸泉世.”

[襯甲】元代儀衛服飾名. 《元史·輿服志一》:“襯甲, 制如雲肩, 靑錦質, 緣以白錦, 衷以氊, 裏以白絹.”參閱黃輝《中國古代人物服式與畫法》第二章第四節.

[襯句】曲詞中在曲律規定的字數之外, 爲了補足語氣, 增加聲情色彩的需要而增加的句子. 詳“襯字”.

[襯托】用另一事物來陪襯或對照以突出原事物. 魯迅《且介亭雜文·論俗人應避雅人》:“優良的人物, 有時候是要靠別種人來比較, 襯托的, 例如上等與下等, 好與壞, 雅與俗, 小器與大度之類.”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三:“說起念白的份量, 幷不比唱工輕. 因爲唱時場面上有胡琴襯托, 多多少少有一點借勁.”碧野《白雲·綠樹·金花》:“白雲繚繞靑松、落羽杉、銀杏、垂珠樹、樺槭、海桐, 把幽靜的山林襯托得更加翠綠.”

[襯衣】穿在外衣里面的單上衣. 《水滸傳》第二一回:“<閻婆惜>脫下上截襖兒, 解了下面裙子, 袒開胸前, 脫下截襯衣.” 淸沈㚆《浮生六記·坎坷記愁》:“<余>躊躇終夜, 擬卸襯衣, 質錢而渡.” 曹禺《雷雨》第二幕:“你告訴她在我那頂老的箱子里, 紡綢的襯衣, 沒有領子的.”

[襯字】曲詞中在曲律規定的字數之外增加的字.常用以補足語氣, 增加聲情色彩. 它在歌唱時不占重要拍子, 不能用於句末, 不能做韻脚. 字數不論, 一般小令襯字少, 套數多, 雜劇更多. 也稱墊字.明王驥德《曲律·論襯字》:“古詩餘無襯字, 襯字自南、北二曲始. 北曲配弦索, 雖繁聲稍多, 不妨引帶. 南曲取按拍板, 板眼緊慢有數;襯字太多, 搶帶不及, 則調中正字反不分明.” 淸沈起鳳《諧鐸·垂帘論曲》:“南曲少襯字, 北曲多襯字.” 郭沫若《雄雞集·談詩歌問題》:“任何一種新詩體的出現, 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由四言而騷體, 由五、七言而長短句, 乃至由詞而曲, 曲再要加入襯字襯句, 都淸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襯供】舊俗祭祀時, 以三牲爲正當供品, 而以蜜供、月餠相襯, 謂之“襯供”.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歲暮官署封印, 諸生散舘, 送竈神後……蒸糕點, 煠襯供, 調羹飯, 治祭品, 擺供獻, 雕茶果.”

[襯金】施舍給僧道的錢物. 襯, 通“嚫”. 《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支襯錢五百文.” 顧學頡校注:“襯錢, 即嚫錢. 梵語謂施與爲‘嚫’;所以布施給僧道的金銀衣物等叫做‘襯金’或‘嚫錢’.” 參見“襯施錢”.

[襯衫】1.襯在外衣里面的單上衣.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車駕宿大慶殿》:“兵士皆小帽黃繡抹額, 黃繡寬袗, 靑窄襯衫.” 徐珂《淸稗類鈔·服飾類·襯衫》:“襯衫之用有二. 其一, 以禮服之開褉袍前後有衩, 襯以衫而掩之. 一, 凡便服之細毛皮袍, 如貂、狐、猞猁者, 毛細易損, 襯以衫而護之也.”茅盾《蝕·幻滅一》:“她的右手無目的地折弄左邊的衣角, 露出下面的印度紅的襯衫.”2.指通常穿在里面的西式單上衣. 沙汀《困獸記》十七:“挽挽袖頭, 又把襯衫下擺從西裝褲子的褲腰里扯出來.”

[襯背】裝裱書畫時襯在背后的紙或絹. 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御府書畫式》:“應搜訪到法書, 多係靑闌道, 絹襯背.”

[襯映】襯托映照. 茅盾《櫻花》:“到此時我方才構成了我的櫻花槪念是:比梅花要大, 沒有桃花那樣紅, 傘形的密集地一層一層綴滿了枝條, 幷沒有綠葉子在旁邊襯映.” 楊朔《潼關之夜》:“潼關的城牆和城樓襯映在星空之下, 畫出深黑色的輪廓, 比較白天似乎更加突兀, 雄偉.”

[襯施】施舍財物給僧道. 亦指所施舍的財物. 襯, 通“嚫”.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公寺》:“僧舍襯施供具, 諸寺莫及焉.” 唐盧照隣《益州至眞觀主黎君碑》:“法師出家入道三十餘年, 弟子所得襯施, 不可稱量.”《金甁梅詞話》第三九回:“衆的襯施, 你師父不消備辦.”

[襯施錢】施舍給僧道的錢物. 襯, 通“嚫”. 《宣和遺事》前集:“至於貧下之人, 亦買靑布幅赴齋, 日得一飫餐, 又獲襯施錢三百, 謂之‘千道會’云.”亦省作“襯錢”. 《西遊記》第四八回:“行者用指尖兒撚了一小塊, 約有四五錢重, 遞與唐僧道:‘師父, 也只當些襯錢, 莫敎空負二老之意.’”《金甁梅詞話》第八回:“西門慶聽見, 一面令王婆, 快打發襯錢與他.”

[襯袍】元代儀衛服飾名. 襯在裲襠甲里面的長衣. 《元史·輿服志一》:“襯袍, 制用緋錦, 武士所以裼裲襠.”

[襯搭】見“襯褡”. 

[襯貼】1.襯托, 配襯. 《淸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尙》:“著一領大寬袖斜襟褶子, 下面襯貼衣裳, 甜鞋淨襪.” 淸孔尙任《桃花扇·傳歌》:“呀! 就寫蘭於石旁, 借他的襯貼也好.”《再生緣》第六九回:“這叫做, 醉翁之意不在酒, 梁女何能遂朕衷. 不過取來相襯貼, 這般顔色可通融.”2.謂用文字襯托以求工整貼切.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最忌骨董, 最忌襯貼.” 郭紹虞校釋:“襯貼云者, 當即過度刻劃, 過求貼切之意.” 明葉盛《水東日記·興學勤敎》:“其考二場文字, 厭人作詔誥, 以字數少不能襯貼.” 淸李漁《憐香伴·女校》:“這個錦字, 也要用些事實, 襯貼襯貼纔好, 不然他要笑我腹內空虛.”

[襯飯】齋供的飯食. 《西遊記》第四四回:“觀裏道士們修醮, 三淸殿上有許多供養:饅頭足有斗大, 燒果有五六十斤一個, 襯飯無數, 果品新鮮.”

[襯道袍】指明代宮廷內臣所穿二色衣的第二層直裰. 

[襯裙】穿在里層的裙子.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襯裙》:“襯裙, 隋大業中, 煬帝制五色夾纈花羅裙, 以賜宮人及百僚母妻.”

[襯絨】指一種專供襯在衣服里的絨布.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七:“滿堂的賀客之中, 年老的都著的駝絨袍子, 年輕的或是襯絨袍子或是嗶嘰的夾袍子.”

[襯裏】縫制衣服時襯在里面的布. 洪深《香稻米》第一幕:“馮先生身上這件袍子, 做起來價錢一定不便宜, 你看那‘襯里’都這樣的講究呢!”

[襯資】即襯施錢. 襯, 通“嚫”. 《水滸傳》第七一回:“平明, 齋衆道士, 各贈與金帛之物, 以充襯資.” 參見“襯施錢”.

[襯裝】用紙襯托、修補裝訂. 阿英《海上買書記》:“他們給我看四冊襯裝的殘書……索價很昂, 我沒有要.”

[襯褡】亦作“襯搭”. 

1.指背心、背搭之類貼身內衣. 明湯顯祖《紫釵記·妝台》:“你把鴛鴦襯褡兒翦裁, 指領上繡鍼憑在.”2.引申爲陪伴, 搭當. 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折:“常言的出外不如家, 既沒個侶伴們共溫存, 更少個僮僕兒相襯搭.” 明王驥德《男王后》第一折:“自古朱陳總一家, 藕葉抱荷花, 比別樹枝條贏些親襯搭.” 明湯顯祖《紫釵記·議允》:“得你半口甜茶, 却爲甚俊灑多才, 尙沒個襯褡人家.”

[襯舖】猶填擋. 元王曄《桃花女》第一折:“你要算我的命, 被別人拿了你銀子去, 拿我來襯舖兒.”

[襯褲】穿在里面的單褲. 沙汀《困獸記》十七:“有的甚至打著赤膊, 只留一襲襯褲, 踞坐在一張破席上搓揉著香港足.”

[襯履】襯墊鞋子的布. 淸宋永嶽《志異續編·丐報恩》:“有一百衲袍, 可拆爲襯履之用.”

[襯錢】見“襯施錢”. 

[襯褶袍】明代的一種便服. 


*襶①[dàiㄉㄞˋ]

[《集韻》丁代切, 去代, 端. ]

見“褦襶”. 


*襳①[xiānㄒㄧㄢ]

[《廣韻》息廉切, 平鹽, 心. ]

1.小襦. 短衣的一種. 《玉篇·衣部》:“襳, 小襦也.”《集韻·入薛》:“襳, 小衣.” 明馬佶人《十錦塘》第四出:“隨分什麽縐紗綿襖, 白綾背褡, 靑羊羢襳子, 潞紬披風, 一總拿出來, 任憑和相公揀中意的穿.”2.古代婦女上等衣服上用作裝飾的長帶.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衯衯裶裶, 揚衪戌削, 蜚襳垂髾.”顏師古注:“襳, 袿衣之長帶也.” 王先謙補注引郭嵩燾曰:“《玉篇》:‘襳, 袿衣飾也.’……則此所云襳者, 袿衣之正幅下垂爲飾者也. 《釋名》:‘婦人上服曰袿, 其下垂者, 上廣下狹, 如刀圭.’正此所謂襳也.”

襳②[shēnㄕㄣ]

[《廣韻》所今切, 平侵, 生. ]

[《廣韻》史炎切, 平鹽, 生. ]

見“襳襹.”

[襳褵】古代婦女上等衣服上用作裝飾的長帶. 

[襳襹】毛衣羽毛豊盛貌. 《文選·張衡<西京賦>》:“洪涯立而指麾, 被毛羽而襳襹.” 薛綜注:“洪涯, 三皇時伎人. 倡家託作之, 衣毛羽之衣.” 李周翰注:“襳襹, 毛衣貌.”


*襱①[lónɡㄌㄨㄥˊ]

[《廣韻》盧紅切, 平東, 來. ]

[《廣韻》力董切, 上董, 來. ]

[《廣韻》直隴切, 上腫, 澄. ]

褲脚. 《說文·衣部》:“襱, 絝踦也.” 朱駿聲通訓:“按, 襱者, 蘇俗曰褲脚管.”


*襴①[lánㄌㄢˊ]

[《集韻》郞干切, 平寒, 來. ]

“襴”的繁體字.亦作“襽”. 

1.古代衣與裳相連的長衣下擺所加的作爲下裳形制的橫幅, 稱爲襴. 加襴之制, 始於北周而定於唐. 《新唐書·車服志》:“士服短褐, 庶人以白. 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 三代之制有深衣. 請加襴、袖、褾、襈, 爲士人上服. 開骻者名曰缺骻衫, 庶人服之.’……太尉長孫無忌又議:‘服袍者下加襴, 緋、紫、綠皆視其品, 庶人以白.’”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硏究·唐淩煙閣功臣圖部分》:“所謂襴襈, 只不過是在膝部加一界線略具形式而已. 《賺蘭亭圖》中之蕭翼, 和《文苑圖》中人物, 襴道也極顯明.” 參見“襴衫”、“襴袍”. 2.指襴衫.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烏紗小帽耀人明, 白襴淨, 角帶傲黃鞓.” 參見“襴衫”. 3.指襴袍. 《資治通鑑·唐昭宗龍紀元年》“已具襴笏” 元胡三省注:“襴, 音闌, 即今之袍也. 下施橫幅, 因謂之襴.” 參見“襴袍”. 4.通“欄”. 界闌. 《金史·百官志四》:“鐵券. 以鐵爲之, 狀如卷瓦. 刻字畫襴, 以金填之.”

[襴衫】古代士人之服. 因其於衫下施橫襴爲裳, 故稱. 其制始於北周, 后世沿襲, 明淸時爲秀才舉人公服. 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大司徒杜公在維揚也, 嘗召賓幕閑語:‘我致政之後, 必買一小駟八九千者, 飽食訖而跨之, 著一麤布襴衫, 入市看盤鈴傀儡, 足矣.’”《說郛》卷十引後蜀馬鑑《續事始·襴衫》:“唐馬周上議曰:‘臣尋究《禮經》無衫服之文, 三代以布爲深衣. 今請於深衣之下添襴及裙名曰襴衫, 以爲上士之服, 其開袴者名曰舒袴衫, 庶人服之.’詔從之. 今之公服蓋取襴衫之制.”《宋史·輿服志五》:“襴衫. 以白細布爲之, 圓領大袖, 下施橫襴爲裳, 腰間有辟積. 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旁邊却站著一個方巾, 襴衫, 十字披紅, 金花插帽, 滿臉酸文, 一嘴尖團字兒的一個人. 原來那人是……冒考落第的一個秀才.”

[襴笏】穿襴袍, 執手板. 古代官吏朝會時的服飾.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供奉官紫衣入侍, 後軍容使楊復恭俾具襴笏, 宣導自復恭改作也.”

[襴袍】古代的一種公服. 因其於袍下施橫襴爲裳, 故稱. 其制始於北周. 《元史·禮樂志五》:“次一人, 冠唐帽, 綠襴袍, 角帶, 舞蹈而進.”《水滸傳》第八四回:“班部叢中轉出一官員, 乃是歐陽侍郞, 襴袍拂地, 象簡當胸.”參閱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六章第二節.

[襴帶】穿襴衫, 系革帶. 古代士大夫的服飾. 《元史·祭祀志五》:“至元十年三月, 中書省命春秋釋奠, 執事官各公服如其品, 陪位諸儒襴帶唐巾行禮.” 參見“襴衫”.

[襴裙】抹胸的別稱. 宋洪邁《夷堅支志戊·任道元》:“襴裙者, 閩俗指言抹胸.”《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小娘子提起了襴裙’. 蓋是福建人叫女子抹胸做襴裙……乃彼處鄕談討便宜的說話.”參閱明田藝蘅《留靑日劄》卷二十.

[襴襆】穿襴袍, 戴襆頭. 古代宦者常服.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昔孝節先生徐仲車事母至孝. 一日, 竦然自省曰:‘吾以襴襆謁貴人, 而不以見母, 是敬母不如敬貴人也. 不可!’” 宋王明淸《玉照新志》卷二:“隆興間, 北使往天竺燒香, 過太學門……有直學程宏圖者, 襴襆立其下.”


*襵①[zhěㄓㄜˇ]

[《廣韻》陟葉切, 入葉, 知. ]

[《廣韻》之涉切, 入葉, 章. ]

1.衣裙或頭巾上的褶皺. 南朝梁簡文帝《采桑》詩:“忌趺行衫領, 熨斗成褫襵.”一本作“裙襵”.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泥嚩些那(唐言裙. 舊曰涅槃僧, 訛也. )既無帶襻, 其將服也, 集衣爲襵, 束帶以縚. 襵則諸部各異, 色乃黃赤不同.”《新唐書·車服志》:“裹頭者, 左右各三襵, 以象三才.” 元貢師泰《上都詐馬大燕》詩之四:“舊分宮錦緣衣襵, 新賜奩珠簇帽簷.”2.漢時稱用以障塵蔽日的大掌扇. 《禮記·檀弓上》“飾棺. 牆, 置翣” 漢鄭玄注:“牆, 柳衣. 翣, 以布衣木如襵與.” 孔穎達疏:“襵, 漢時之扇. 與, 疑辭. 鄭恐人不識翣體, 故云如今襵與.”《小爾雅·廣服》“大扇謂之翣” 淸胡承珙義證:“《檀弓》注云:‘翣, 以木衣布如襵與.’疏謂:‘襵如漢時之扇.’鄭以時言驗之, 是翣形如扇而大, 故云大扇謂之翣也.”

[襵疊】折疊. 唐元稹《江陵三夢》詩:“分張碎針線, 襵疊故幈幃.” 淸林頤山《經述》卷二:“深衣下齊倍要中, 爲其便於舉足而行, 不受下齊之羈束也, 蓋舉足而行, 下齊成橢圓形, 及至止足而立之時, 則橢圓變爲渾圓, 而下齊有襵疊之形, 即如近今袍制.”


*襼①[yìㄧˋ]

[《字彙》倪制切]

衣袖. 《文選·潘嶽〈藉田賦〉》:“躡踵側肩, 掎裳連襼.” 李善注:“《方言》曰:‘複襦, 江湖之間或謂之簫襼.’郭璞《方言》注曰:‘襼即袂字也.’《說文》曰:‘袂, 袖也.’”《新唐書·劉文靜傳》:“誠能投天會機, 奮襼大呼, 則四海不足定也.”


*襺①[jiǎnㄐㄧㄢˇ]

[《廣韻》古典切, 上銑, 見. ]

1.純用新絲綿所鋪的袍. 《爾雅·釋言》:“袍, 襺也.” 郭璞注:“《左傳》曰:‘重襺衣裘.’”《詩·秦風·無衣》“與子同袍” 毛傳:“袍, 襺也.” 孔穎達疏:“《玉藻》云:‘纊爲襺, 縕爲袍.’注云:‘衣有著之異名也. 縕謂今纊及舊絮也.’然則純著新緜名爲襺;雜用舊絮名爲袍, 雖著有異名, 其制度是一, 故云:‘袍, 襺也.’”2.絲綿絮. 《廣雅·釋器》:“襺, 絖也.” 王念孫疏證:“《說文》:‘纊, 絮也. 或作絖.’《小爾雅》云:‘纊, 緜也, 絮之細者曰纊.’”《新唐書·地理志三》:“厥賦:布、襺.”


*襻①[pànㄆㄢˋ]

[《廣韻》普患切, 去諫, 滂. ]

亦作“鑻”. 

1.系衣裙的帶. 北周庾信《鏡賦》:“衫正身長, 裙斜假襻.” 唐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男寒澁詩書, 妻瘦剩腰襻.” 元方回《九日烹二雞終不得酒》詩:“賣書輟架籤, 典衣解袍襻.”2.扣住紐子的套或器物上用來結系或攀手的帶. 《說郛》卷三引宋李昉《談錄》:“照袋以烏皮爲之, 四方有蓋幷襻, 五代士人用之.”克非《春潮急》二:“徐元菊沒再跟去, 彎腰弄鞋子, 大槪是襻襻斷了.”如:紐襻;鞋襻;搭襻;車襻. 3.用繩子、線等繞住或套住, 使分開的東西連在一起.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好人家將那篦梳兒慢慢地鋪髩, 那裏像喒解了那襻胸帶下頦上勒一道深痕.”如:用繩子襻住;襻上幾針.

[襻帶】1.系衣裙的帶. 南朝梁王筠《行路難》:“襻帶雖安不忍縫, 開孔裁穿猶未達.”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硏究·五代甲士》:“尋源溯流, 上可至秦漢, 下及明代武宗以后流行的長罩甲, 基本上和兩當鎧大同而小異. 不同處是南北朝兩當原在肩部用襻帶, 且主要多前后二整塊皮質作成.”2.指扣住紐子的套和衣物上用來系結的帶子. 《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姑娘一看, 原來裏面小襖、中衣、汗衫兒、汗巾兒, 以至抹胸、膝褲、裹脚襻帶一分都有.”

[襻膊】宋代的一種掛在頸項間, 用來摟起衣袖方便操作的工具.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硏究·宋百馬圖中馬夫》:“宋人記廚娘事, 就提及當時見過大場面的廚娘, 用銀索襻膊進行烹調. 可知它是宋代勞動人民爲便於操作而發明的通用工具. 特種的才用銀練索, 一般大致不外絲麻作成.”參閱“襻膊兒”.

[襻膊兒】指宋代專門從事出賣或修理襻膊的手藝人. 宋周密《武林舊事·小經紀》:“補鍋子、泥竈、整漏、箍桶、襻膊兒.”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硏究·宋百馬圖中馬夫》:“《武林舊事》卷六記南宋杭州小經紀約有百八十種, 包括各種小商販和雜手藝工人, 內中即有‘襻膊兒’一種, 指沿街專賣這種用具幷兼修理的手藝人而言.”

[襻輿】又稱肩輿. 古代一種由人扛抬的代步工具. 用於老人乘坐或朝廷優禮老病大臣. 因其以皮爲襻而扛之, 故稱. 《南史·蕭範傳》:“會理懦而無謀, 所乘襻輿施版屋, 冠以牛皮.”《資治通鑑·梁武帝太淸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曰:“襻輿者, 輿掆施襻, 人以肩舉之.”


*襹①[shīㄕ]

[《廣韻》所宜切, 平支, 生. ]

[《廣韻》所寄切, 去寘, 生. ]

1.羽毛豊盛貌. 參見“襹襹”、“襳襹”. 2.毛羽下垂貌. 參見“襂襹”. 3.參見“襹褷”.

[襹褷】1.羽毛初生時濡濕黏合貌. 唐劉禹錫《送景玄師東歸》詩序:“廬山僧景玄袖詩一軸來謁, 往往有句輕而遒, 如鶴雛襹褷, 未有六翮.”2.用以形容草木濡濕之狀. 3.引申爲散亂重疊貌. 淸錢謙益《贈書》詩:“年年謫宦束書頻, 部帙襹褷卷未勻.”

[襹襹】羽毛豊盛貌. 淸金農《樊川雪後至西坡庵尋陳文貞公題名》詩:“馴鶴襹襹立, 朝曦曖曖生.”


*羊①[yánɡㄧㄤˊ]

[《廣韻》與章切, 平陽, 以. ]

1.哺乳動物. 反芻類. 有綿羊、山羊、羚羊、黃羊等種. 2.十二生肖之一, 與十二地支的“未”相配. 漢王充《論衡·物勢》:“丑未亦土也, 丑禽牛, 未禽羊也.”3.通“祥”. 吉祥.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行守》:“驕洫(溢)好爭, 陰謀不羊.”《漢元嘉刀銘》:“宜侯王, 大吉羊.”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執贄》:“羊之爲言猶祥與.”4.通“徉”. 參見“相羊”. 5.通“詳”. 細密;完備.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獻書趙王章》:“臣願與下吏羊計某言而竺慮之也.”6.姓. 春秋時有羊斟. 見《左傳·宣公二年》.

[羊卜】古代西方和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占卜法. 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西戎用羊卜.”《宋史·外國傳二·夏國下》載占法不一:有以艾灼羊脾骨以求兆者, 亦有屠羊視其髒腑通塞卜吉凶者. 契丹、蒙古、藏族等均有此俗.

[羊工】放羊的雇工. 

[羊子】1.初生的羊. 《詩·大雅·生民》“先生如達” 漢鄭玄箋:“達, 羊子也.” 孔穎達疏:“薛綜答韋昭曰:羊子初生, 達;小名羔, 未成羊曰羜, 大曰羊. 長幼之異名.”2.米麥中的小黑甲蟲.

[羊毛】羊身上的毛, 通常用作紡織原料.

[羊毛出在羊身上】比喩某處所花費者, 仍從某處取回. 明唐順之《公移·牌》:“佃戶饑餓, 責在本田主身上. 稍稍借貸度日, 有收之年送還田主. 諺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淸李漁《比目魚·征利》:“[淨]:‘好漢從來不喫虧, 借花獻佛討便宜.’[小生]:‘羊毛出在羊身上.’” 鄒韜奮《萍蹤憶語》九:“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 資本主義對於失業的救濟總是把負擔加在一般大眾的身上, 他們自己還是不拔一毛的.”

[羊毛衫】用毛紗或毛型化纖紗編織成的針織上衣. 又稱毛衫. 毛紗原料以羊毛爲主, 還有特種動物毛, 如駱駝毛、兔毛、犛牛絨等. 羊毛衫質地柔軟、彈性好, 是比較理想的保暖服裝.

[羊公碑】見“羊碑”. 

[羊公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劉遵祖少爲殷中軍所知, 稱之於庾公. 庾公甚忻然, 便取爲佐. 既見, 坐之獨榻上與語, 劉爾日殊不稱. 庾小失望, 遂名之爲羊公鶴. 昔羊叔子有鶴善舞, 嘗向客稱之. 客試使驅來, 氃氋而不肯舞. 故稱比之.” 后因以“羊公鶴”比喩名不副實的人. 唐寒山《詩》之一一○:“恰似羊公鶴, 可憐生懵懂.” 陳去病《晝寢雜感》詩:“氋氃直似羊公鶴, 起舞猶嫌翅力微.”

[羊左】戰國燕羊角哀與左伯桃的幷稱. 后以指友誼深厚者. 《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想惠莊之淸塵, 庶羊左之徽烈.” 李善注引《烈士傳》:“羊角哀、左伯桃爲死友. 聞楚王賢, 往尋之. 道遇雨雪, 計不俱全, 乃倂衣糧與角哀, 入樹中死.”

[羊田】傳說楊伯雍種玉的田. 事見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 南朝梁簡文帝《東宮上掘得慈覺寺鍾啓》:“將郭令鄙其開金, 羊田陋其産玉.”按, 楊伯雍之“楊”, 亦寫作“羊”.

[羊矢】股內側近陰處. 晉皇甫謐《甲乙經》卷三:“陰廉在羊矢下.”《素問·三部九候論》“下部天, 足厥陰也” 唐王冰注:“在毛際外, 羊矢下一寸半陷中, 五里之分, 臥而取之, 動應於手也.” 章炳麟《小學答問》:“股內廉近陰處曰羊矢, 爲漢晉人常語.”

[羊矢棗】見“羊棗”. 

[羊白】一種因缺乏色素而引起的白斑病. 又稱羊白頭. 淸周亮工《書影》卷九:“人之賦形, 有羊白, 有兔缺, 有六指.”

[羊皮紙】1.羊皮制成的紙形薄片, 用於書寫. 2.經化學處理而制成的紙, 厚而結實, 不透油和水, 供包裝物品用.

[羊皮筏】用羊皮氣囊聯接而成的簡單渡河工具, 狀如竹筏, 故名. 葉聖陶《從西安到蘭州》:“黃河上一個人蹲在羊皮筏上輕飄飄地浮過去了.” 參見“渾脫”.

[羊舌】㚆姓. 春秋時晉有羊舌肸. 見《左傳·襄公十六年》.

[羊杜】晉羊祜、杜預二人先后鎮襄陽, 有政績, 后人因幷稱之. 宋曾鞏《和張伯常峴山亭晩起元韻》:“更追羊杜經行樂, 況有風騷是謫仙.” 宋蘇軾《襄陽樂》詩之三:“使君朱斾來翻翻, 人道使君似羊杜.”

[羊求】漢高士羊仲、求仲的幷稱. 元錢惟善《淸逸齋》詩:“太白豈惟淩鮑謝, 元卿只合友羊求.” 元吾邱衍《次韻謝錢翼之》:“吾廬正蕭颯, 二仲得羊求.”

[羊車】1.古代一種裝飾精美的車子. 《釋名·釋車》:“羊車. 羊, 祥也;祥, 善也. 善飾之車.”《隋書·禮儀志五》:“<羊車>其制如軺車, 金寶飾, 紫錦幰, 朱絲網. 馭童二十人, 皆兩鬟髻, 服靑衣, 取年十四五者爲, 謂之羊車小史. 駕以果下馬, 其大如羊.”《宋史·輿服志一》則謂“羊車”即古輦車. 2.宮中用羊牽引的小車. 《晉書·后妃傳上·胡貴嬪》:“<晉武帝>常乘羊車, 恣其所之, 至便宴寢. 宮人乃取竹葉插戶, 以盬汁灑地, 而引帝車.”《南史·后妃傳上·潘淑妃》亦載此, 則以爲潘淑妃事. 后常以羊車降臨表示宮人得寵;不見羊車表示宮怨. 金王若虛《宮女圍棋圖》詩:“盡日羊車不見過, 春來雨露向誰多.” 元薩都剌《四時宮詞》:“夜深怕有羊車到, 自起籠燈照雪塵.” 淸朱彛尊《高陽台》詞:“遊絲不繫羊車住, 倩何人傳語靑禽?”3.小車. 《晉書·衛玠傳》:“總角乘羊車入市, 見者皆以爲玉人, 觀之者傾都.” 唐孫元晏《詠史》:“叔寶羊車海內稀, 山家女婿好風姿;江東士女無端甚, 看殺玉人渾不知.”4.佛敎喩接受佛法的能力. 《法華經·譬喩品》以羊車爲小乘, 鹿車爲中乘, 牛車爲大乘. 唐王勃《益州綿竹縣武都山淨慧寺碑》:“靈機入證, 窮象載於初髫;妙諦因心, 釋羊車於弱冠.”

[羊肚子手巾】見“羊肚手巾”. 

[羊肚手巾】方言. 毛巾. 形如羊肚, 故名. 谷峪《新事新辦》:“腦袋上箍著塊花羊肚手巾.”亦名“羊肚子手巾”.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第一部三:“羊肚子手巾包冰糖, 雖然人窮心腸好.” 江一眞《生命, 像火一樣燃燒》:“有的戰士不過十七八歲, 頭上包著羊肚子手巾, 還沒有來得及穿上軍衣, 就負了傷.”

[羊角】1.羊的角. 《尉繚子·兵談》:“兵如總木, 弩如羊角.”2.旋風. 《莊子·逍遙遊》:“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成玄英疏:“旋風曲戾, 猶如羊角.” 毛澤東《念奴嬌·鳥兒問答》詞:“鯤鵬展翅九萬里, 翻動扶搖羊角.”3.棗的別名. 南朝梁簡文帝《賦棗》:“風搖羊角樹, 日映雞心枝.”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一·棗》:“羊角棗長三寸, 密雲所出.”4.草名. 5.食品名. 6.龍骨水車上的零件. 元謝應芳《踏車婦》詩:“車輪鹿鹿羊角轉, 水波翻翻龍舌卷.”7.透明的角質材料. 《紅樓夢》第五三回:“廊簷內外及兩邊遊廊罩棚, 將羊角、玻璃、戳紗、料絲、或綉、或畫、或絹、或紙諸燈掛滿.” 參見“羊角燈”. 8.㚆姓. 戰國時燕有羊角哀. 見《後漢書·申屠剛傳》李賢注引《烈士傳》.

[羊角風】1.旋風, 龍卷風. 參見“羊角”. 2.見“羊癎風”.

[羊角燈】用透明角材料做罩的燈. 《儒林外史》第十二回:“飲到月上時分, 兩隻船上點起五六十盞羊角燈, 映著月色湖光, 照耀如同白日.”《紅樓夢》第七五回:“當下園子正門俱已大開, 掛著羊角燈.”

[羊坽】亦作“羊黔”. 

古代攻城的一種戰具. 高積薪土, 以攻敵人. 《墨子·備高臨》:“積土爲高, 以臨吾城, 薪土俱上, 以爲羊黔.”《墨子·雜守》:“薪土俱上, 以爲羊坽.” 淸黃宗羲《玄若高公墓志銘》:“羊坽未拙, 雲梯又排.”

[羊歧】羊入歧途. 比喩事理不易掌握而容易失誤. 唐陸龜蒙《幽居賦》:“豹管閑窺, 羊歧忘返.” 參見“歧路亡羊”.

[羊欣白練裙】羊裙. 唐陸龜蒙《懷楊台文楊鼎文》詩:“重思醉墨縱橫甚, 書破羊欣白練裙.”姚錫鈞《懷人》詩:“藕花香滿春如酒, 著個羊欣白練裙.” 參見“羊裙”.

[羊性】謂無主見, 跟著別人跑. 《醒世姻緣傳》第二八回:“人偏是這樣羊性, 你若一個說好, 大家都說起好來.”

[羊城】1.廣州的別名. 唐高適《送柴司戶劉判官之嶺外》詩:“海對羊城闊, 山連象郡高.” 陳毅《廣東》詩:“高閣羊城接大荒, 騁懷極望鬱蒼蒼.” 參見“五羊城”. 2.契丹設置的進行貿易的處所. 《遼史·太祖紀上》:“置羊城於炭山之北以通市易.”

[羊胃】見“羊胃羊頭”. 

[羊胃羊頭】語出《後漢書·劉玄傳》:“其所授官爵者, 皆群小賈豎, 或有膳夫庖人, 多著繡面衣、錦袴、襜褕、諸於, 駡詈道中. 長安爲之語曰:‘竈下養, 中郞將. 爛羊胃, 騎都尉. 爛羊頭, 關內侯.’”本喩猥賤的小人, 后指汙濫的官吏. 《燕京雜詩》:“曉聞雲霧蔽長安, 羊胃羊頭天晝寒.”亦省作“羊胃”、“羊頭”. 明夏完淳《大哀賦》:“將相盡更始之羊胃, 衣冠多南渡之雁民.” 陳世宜《寒夜與楚傖秋心共飲》詩:“虯髯不作扶餘王, 羊頭早薄騎都尉.”

[羊很狼貪】喩狠毒貪婪. 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 很如羊, 貪如狼, 彊不可使者, 皆斬之.’” 唐韓愈《鄆州溪堂》詩:“孰爲邦蟊, 節根之螟;羊很狼貪, 以口覆城.”亦作“羊狠狼貪”. 歐陽巨源《<官場現形記>序》:“羊狠狼貪之技, 他人所不忍出者, 而官出之.”

[羊胛熟】《新唐書·回鶻傳下·骨利干》:“骨利幹, 處瀚海北……又北度海, 則晝長夜短. 日入烹羊胛, 熟, 東方已明, 蓋近日出處也.” 后用“羊胛熟”形容時間短促. 宋陳造《書懷》詩:“百年羊胛熟, 萬事虎頭癡.”

[羊負來】蒼耳的別名.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博物志》:‘洛中有人驅羊入蜀, 胡枲子著羊毛, 蜀人種之, 曰羊負來.’故今人亦以名枲耳也.” 后用以指相隨而來的事物. 《猗覺寮雜記》引宋秦觀詩:“夢魂思汝鳥工往, 世故著人羊負來.”

[羊狠狼貪】見“羊很狼貪”. 

[羊馬垣】見“羊馬城”. 

[羊馬城】古時爲防守御敵而在城外筑的類似城圈的工事. 《通典·兵五》:“於城外四面壕內, 去城十步, 更立小隔城, 厚六尺, 高五尺, 仍立女牆, 謂之羊馬城.”亦作“羊馬垣”、“羊馬牆”. 《舊五代史·梁書·朱珍傳》:“既破羊馬垣, 遇雨班師.”《宋史·劉錡傳》:“錡傳城築羊馬垣, 穴垣爲門.”《明史·高名衡傳》:“周王恭枵募民築羊馬牆, 堅厚如高岸.”

[羊馬牆】見“羊馬城”. 

[羊眞孔草】南朝宋羊欣擅長隸書, 孔琳之擅長草書, 皆名重一時, 因而幷稱. 眞, 楷、隸. 唐張懷瓘《書斷》卷下:“袁昂云:‘羊眞孔草, 蕭行范篆, 各一時之妙也.’” 淸李漁《意中緣·畫遇》:“若要古人的, 有羊眞孔草, 蕭行范篆.”

[羊峴】見“羊碑”. 

[羊倌】專職牧羊的人. 

[羊脂】羊油. 《隨園詩話》卷十引淸萬光泰詩:“羊脂數合米一匊, 病父在牀惟噉粥.”

[羊脂玉】白玉的一種, 半透明, 以色如羊脂, 故名.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珠玉》:“朝鮮西北太尉山, 有千年璞, 中藏羊脂玉, 與蔥嶺美者無殊異.” 郭沫若《孔雀膽》第二幕:“白的就像羊脂玉, 黑的就像乳漆.”

[羊羔】1.小羊.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羊》:“羊羔乳食其母.”2.羊胎. 《紅樓夢》第四九回:“頭一樣是牛乳蒸羊羔, 賈母就說:‘這是我們有年紀人的藥, 沒見天日的東西, 可惜你們小孩子吃不得.’”3.酒名. 元宋伯仁《酒小史》:“汾州乾和酒, 山西羊羔酒.”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一折:“一壁廂添上獸炭, 他把那羊羔來淺注.” 明唐寅《醉扶歸·冬景》曲:“懶安排錦帳飲羊羔, 只思量玉手拈蓍草.”

[羊羔利】元代盛行的一種高利貸. 羊產羔時本利對收, 故名.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幹家的乾落得淘閒氣, 買虛的看取些羊羔利.” 淸趙翼《水車十百戽田水入河》詩:“絶似貧人還宿債, 羊羔利較本錢多.”亦稱“羊羔息”、“羊羔兒利”. 《元史·太宗本紀》:“官民貸回鶻金償官者, 歲加倍, 名羊羔息.”《元史·耶律楚材傳》:“州郡長吏多借賈人銀以償官, 息累數倍, 曰羊羔兒利, 至奴其妻子, 猶不足償.”

[羊羔兒利】見“羊羔利”. 

[羊羔美酒】指羊羔酒.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一折:“看這等凜冽寒天, 低簌氊簾, 羊羔美酒, 正飲中間, 還有甚麽人扶侍他.” 明《殺狗記·窯中受困》:“我哥哥如今在紅爐煖閣, 羊羔美酒, 淺酙低唱.”《紅樓夢》第七回:“羊羔美酒, 也不過填我這糞窟泥溝.” 參見“羊羔”.

[羊羔息】見“羊羔利”. 

[羊酒】羊和酒. 亦泛指賞賜或饋贈的物品.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高祖、盧綰同日生, 里中持羊酒賀兩家.”《漢書·昭帝紀》:“令郡縣常以正月賜羊酒.”《三國志·魏志·管寧傳》:“但遣主簿奉書致羊酒之禮.”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楔子:“孫二, 你與我做生日, 你將的羊酒來.”《紅樓夢》第九七回:“外面也沒有預備羊酒, 這是折羊酒的銀子.”

[羊陸】晉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 與吳將陸抗對峙, 二人互無疑忌, 使命交通, 友好往來, 爲后人所稱許. 事見《晉書·羊祜傳》. 明張煌言《答趙安撫書》:“不佞與執事輩從容羊陸之交, 往來僑肸之好.” 羅正緯《灤州革命先烈事略·吳祿貞》:“祿貞與齋藤劃鴨綠江而守. 齋藤曾充士官學校敎師, 與祿貞有師弟誼, 尊酒往還, 不減當年羊陸.”

[羊孫】羊勝與公孫詭的幷稱. 漢梁孝王招延四方豪傑, 齊人羊勝、公孫詭往歸之. 梁孝王與勝詭謀, 陰使人刺殺爰盎. 漢景帝疑梁王, 王乃令勝詭皆自殺. 事見《漢書·梁孝王劉武傳》. 后因以“羊孫”作爲策劃陰謀者的代稱. 唐李德裕《淸冷池懷古》詩:“牛禍釁將發, 羊孫謀始回.”

[羊毫】羊毛. 亦指用羊毛作筆頭的筆. 唐段公路《北戶錄·雞毛筆》:“番禺諸郡如隴右, 多以靑羊毫爲筆.” 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四》:“<製筆用毛>要其純正得宜, 剛柔相濟, 終不及山中之兎, 下此則羊毫耳. 然羊毫柔而無鋒, 終非上乘.”

[羊落虎口】喩處於險境, 有死無生. 元朱凱《昊天塔》第一折:“俺家姓楊, 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裏. 這個叫做羊落虎口, 正犯了兵家所忌.”

[羊棲】舊時仡佬族的住屋. 宋朱輔《溪蠻叢笑》:“仡佬以鬼禁, 所居不著地, 雖酋長之富, 屋宇之多, 亦皆去地數尺, 以巨木排比, 如省民羊柵, 杉葉覆屋, 名羊棲.”

[羊棗】亦稱“羊矢棗”. 

果名. 君遷子之實, 長橢圓形, 初生色黃, 熟則黑, 似羊矢, 俗稱“羊矢棗”. 《孟子·盡心下》:“曾晳嗜羊棗, 而曾子不忍食羊棗.”《爾雅·釋木》:“遵, 羊棗.” 郭璞注:“實小而圓, 紫黑色, 今俗呼之爲羊矢棗.” 淸李漁《閑情偶寄·頤養下·調飲啜》:“曾晳睹羊棗而不得嚥, 曹劌鄙肉食而偏與謀.”

[羊棗昌歜】曾晳嗜羊棗, 楚文王嗜昌歜, 后以“羊棗昌歜”喩人之癖好. 明呂坤《答孫月峰書》:“吾輩若不叛孔子, 即博涉此書, 爲羊棗昌歜, 有何不可?” 明唐順之《與王堯衢書》:“詩文六藝與博襍記問, 昔嘗強力好之, 近始覺其羊棗昌歜之嗜.” 參見“昌歜羊棗”.

[羊旤】見“羊禍”. 

[羊傅】即羊祜. 晉武帝時, 羊祜鎮襄陽, 有德政. 死后追贈太傅. 世稱羊傅. 唐殷堯藩《春遊》詩:“絶勝羊傅襄陽道, 車騎西風擁鼓笳.”

[羊腔】指羊的肋肉. 唐韓愈《病中贈張十八》詩:“雌聲吐款要, 酒壺綴羊腔.” 宋陸遊《秋日郊居》詩:“兩翁兒女舊論姻, 酒擔羊腔喜色新.”

[羊裙】羊欣所穿的裙. 《南史·羊欣傳》:“欣長隸書. 年十二時, 王獻之爲吳興太守, 甚知愛之. 欣嘗夏月著新絹裙晝寢, 獻之見之, 書裙數幅而去.” 唐張懷瓘《書斷》卷中:“欣著白絹裙, 晝眠, 子敬乃書其裙及帶. 欣覺歡樂, 遂寶之, 後以上朝廷.” 后因以“羊裙”爲文人間相互雅賞愛慕之典. 宋姜夔《淒涼犯》詞:“漫寫羊裙, 等新雁來時繫著.”

[羊禍】亦作“羊旤”. 

古人把羊怪胎等異常現象和羊的疾疫視作災變的征兆, 故稱.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史記魯定公時, 季桓子穿井得土缶, 中得蟲若羊, 近羊禍也.”《漢書·五行志中之下》:“羊上角下蹏, 剛而包柔, 羊大目而不精明, 視氣毀故有羊旤. 一曰:暑歲羊多疫死, 及爲怪, 亦是也.”《淸史稿·災異志二》:“凡恒懊、草異、羽蟲之孽、羊禍, 其災火.”

[羊肆】1.古代祭祀所用的全羊. 《周禮·夏官·小子》:“掌祭祀, 羞羊肆、羊殽、肉豆.”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羊肆, 體薦全蒸也.”2.售羊的店鋪. 《左傳·襄公三十年》:“伯有死於羊肆.” 杜預注:“羊肆, 市列.”

[羊斟】春秋時宋人. 鄭伐宋, 宋華元、樂呂御之. 羊斟爲華元御, 華元殺羊以饗士而不及斟. 將戰, 斟曰:“疇昔之羊, 子爲政, 今日之御, 我爲政.”馳入鄭師, 宋遂敗. 見《左傳·宣公二年》及《史記·宋世家》、《鄭世家》. 唐鄭薰《贈鞏疇》詩:“淡薄貴無味, 羊斟慚大羹.” 金王琢《同漕使對雪》詩:“躍馬共思追兔跡, 抱戈誰與置羊斟.”

[羊裘】1.羊皮做的衣服. 2.漢嚴光少有高名, 與劉秀同遊學, 后劉秀即帝位, 光變名隱身, 披羊裘釣澤中. 見《後漢書·逸民傳·嚴光》. 后因以“羊裘”指隱者或隱居生活. 宋陸遊《寓歎》詩:“人怪羊裘忘富貴, 我從牛儈得賢豪.” 元薩都剌《釣雪圖》詩:“人間富貴草頭露, 桐江何處覓羊裘.”

[羊酪】用羊乳制成的一種食品. 常借指鄕土特產的美味.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陸機詣王武子, 武子前置數斛羊酪, 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云:‘有千里蓴羹, 但未下鹽豉耳.’” 宋陸遊《讀史》詩:“南言蓴菜似羊酪, 北說荔枝如石榴.” 淸吳偉業《新翻子夜歌》:“龍團與羊酪, 相逢土風異.”

[羊碑】晉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 鎮襄陽十年, 有德政. 及卒, 襄陽百姓爲立碑於峴山. 見其碑者無不流淚. 舊時因以“羊碑”爲頌揚官吏之有德政之典. 南朝梁劉孝綽《棲隱寺碑銘》:“召棠且思, 羊碑猶泣.”亦稱“羊公碑”、“羊峴”. 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羊公碑尙在, 讀罷淚沾襟.” 唐王維《大唐大安國寺淨覺禪師碑銘》:“身塔不出虎溪, 淚碑有同羊峴.” 參見“墮淚碑”.

[羊腸】1.喩指狹窄曲折的小路. 《尉繚子·兵談》:“兵之所及, 羊腸亦勝, 鋸齒亦勝, 緣山亦勝, 入谷亦勝.” 唐杜甫《喜聞官軍已臨賊境》詩:“路失羊腸險, 雲橫雉尾高.” 淸陳維崧《靑玉案·移寓積翠閣用藝香詞韻》詞:“梯空架就羊腸路, 領俊鶻, 穿煙去.”如:羊腸小道. 2.山名. 《楚辭·大招》:“西薄羊腸, 東窮海只.” 洪興祖補注:“《戰國策》注云:羊腸, 趙險塞名, 山形屈辟, 狀如羊腸. 今在太原晉陽之西北.”《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山? 會稽、太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3.羊腸阪的省稱. 《史記·魏世家》:“昔者魏伐趙, 斷羊腸, 拔閼與, 約斬趙, 趙分而爲二.”隋江總《幷州羊腸阪》詩:“三春別帝鄕, 五月度羊腸.” 參見“羊腸阪”.

[羊腸阪】見“羊腸阪”. 

[羊腸阪】古阪道名. 縈曲如羊腸, 故稱. 有兩處:一在今山西省壺關縣東南;一在今山西省晉城市南. 三國魏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 艱哉何巍巍! 羊腸阪詰屈, 車輪爲之摧.”亦作“羊腸阪”.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伊闕在其南, 羊腸在其北”裴駰集解引晉皇甫謐曰:“壺關有羊腸阪, 在太原晉陽西北九十里.”《史記·魏世家》“斷羊腸, 拔閼與” 唐張守節正義:“羊腸阪道在太行山上, 南口懷州, 北口潞州.”

[羊腸綫】用羊腸做原料制成的線. 有取羊腸易被吸收的特點而制成者, 爲外科縫合刀口之用;有取羊腸的彈性、韌性特點而制成者, 爲作羽毛球拍弦之用.

[羊雍】傳說中的人名, 即楊伯雍, 相傳曾於田中種玉. 事見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 唐張鷟《遊仙窟》:“卞和山未斵, 羊雍地不耕, 自憐無玉子, 何日見瓊英.”

[羊羧】古時冉駹族的羊毛織品. 《後漢書·西南夷傳·冉駹》:“<冉駹族>能作旄氈、班罽、靑頓、毞毲、羊羧之屬.” 明楊愼《藝林伐山》卷十四:“羊羧, 今寶裝羊皮, 酋長婦女以爲背飾.”

[羊溝】1.流經宮苑的溝渠.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長安御溝》:“長安御溝, 謂之楊溝, 植高楊於其上也. 一曰羊溝, 謂羊喜觝觸垣牆, 故爲溝以隔之, 故曰羊溝.”2.古代斗雞之所. 《困學紀聞·諸子》引《莊子》逸篇:“羊溝之雞, 三歲爲株, 相者視之, 則非良雞也. 然而數以勝人者, 以狸膏塗其頭.” 原注:“羊溝, 鬪雞處.”

[羊鼻公】唐太宗對魏徵的戲稱. 舊題唐柳宗元《龍城錄·魏徵嗜醋芹》:“有日退朝, 太宗笑謂侍臣曰:‘此羊鼻公, 不知遺何好而能動其情?’侍臣曰:‘魏徵嗜醋芹.’” 宋楊萬里《讀<貞觀政要>》詩:“酒傾一斗鳶肩客, 醋設三杯羊鼻公.”

[羊說】人名. 即屠羊說. 《莊子·讓王》:“楚昭王失國, 屠羊說走而從於昭王. 昭王反國, 將賞從者, 及屠羊說. 屠羊說曰:‘大王失國, 說失屠羊;大王反國, 說亦返屠羊. 臣之爵祿已復矣, 又何賞之有!’” 陸德明釋文:“屠羊說音悅, 或如字.” 晉葛洪《抱朴子·嘉遯》:“羊說安乎屠肆, 楊朱吝其一毛.” 參見“屠羊說”.

[羊踏菜園】三國魏邯鄲淳《笑林》:“有人常食蔬茹, 忽食羊肉, 夢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園!’” 后以喩慣吃蔬菜的人偶食葷腥美食. 淸韓廷錫《山中答孟韓妹書》:“二哥在山中, 已是長素, 忽寄若干肉至, 得無羊踏菜園乎? 然不欲虛妹一片至情, 爲妹一飽食, 然後復素.”

[羊質虎皮】比喩外強內弱, 虛有其表. 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虎皮, 見草而悅, 見豺而戰, 忘其皮之虎也.” 李軌注:“羊假虎皮, 見豺則戰;人假僞名, 考實則窮.”《三國演義》第三二回:“袁紹吐血身亡, 後人有詩曰:‘空擡俊傑三千客, 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皮功不就, 鳳毛鷄膽事難成.’” 明王世懋《藝圃擷餘·論詩》:“小詩欲作王韋, 長篇欲作老杜, 便應全用其體, 第不可羊質虎皮, 虎頭蛇尾.”

[羊頭】1.見“羊胃羊頭”. 2.三棱形的箭鏃. 《淮南子·修務訓》:“苗山之鋋, 羊頭之銷.”參閱《方言》第九.

[羊頭車】一種獨輪小車. 明姜南《瓠里子筆談·羊頭車》:“自鎮江以北, 有獨輪小車, 凡百乘載皆用之. 一人挽之於前, 一人推之於後, 雖千里亦可至矣. 謂之羊頭車.”

[羊頭狗肉】喩表里不一, 明一套暗一套. 淸錢大昕《恒言錄》卷六:“《晏子春秋》:‘懸羊頭於門, 而賣馬肉於內.’世祖賜丁邯詔曰:‘懸牛頭, 賣馬脯;盜蹠行, 孔子語.’今俗語小變, 以羊狗易牛馬, 意仍不異也.” 郭沫若《文藝論集·太戈爾來華的我見》:“在我們凡百事情都是羊頭狗肉的中國, 一切原則都要生出例外.” 參見“掛羊頭賣狗肉”.

[羊曇】晉謝安之甥. 《晉書·謝安傳》:“羊曇者, 太山人, 知名士也, 爲安所愛重. 安薨後, 輟樂彌年, 行不由西州路. 嘗因石頭大醉, 扶路唱樂, 不覺至州門. 左右白曰:‘此西州門.’曇悲感不已, 以馬策扣扉, 誦曹子建詩曰:‘生存華屋處, 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 后將羊曇醉后過西州慟哭而去的事用爲感舊興悲之典. 唐司空曙《哭苗員外呈張參軍》詩:“季子生前別, 羊曇醉後悲.” 淸許廷鑅《重過東園別墅感舊作》詩:“今日羊曇頭白盡, 尙零哀淚過西州.”

[羊黔】見“羊坽”. 

[羊燈】用竹絲紮成外糊以紙的羊形燈. 民間常在燈節懸掛. 北周庾信《七夕賦》:“兔月先上, 羊燈次安.”《隨園詩話》卷三引淸蔣麟昌《詠七夕》:“一報人間簫鼓喧, 羊燈無燄秋空碧.”

[羊癎風】癲癎的俗稱. 亦稱“羊癲風”、“羊角風”. 病發時, 突然昏倒, 四肢抽搐, 口吐白沫, 聲似羊鳴, 故名.

[羊羹】1.以羊肉制作的羹. 《戰國策·中山策》:“中山君饗都士大夫, 司馬子期在焉. 羊羹不遍, 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南史·毛修之傳》:“修之嘗爲羊羹薦魏尙書, 尙書以爲絶味.”2.用赤小豆粉、瓊脂、砂糖等制成的一種糕點. 如天津栗羊羹.

[羊欄】羊圈.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羊》:“養羊法, 當以瓦器盛一升鹽, 懸羊欄中.”

[羊續懸魚】《後漢書·羊續傳》:“續爲南陽太守……時權豪之家多尙奢麗, 續深疾之, 常敝衣薄食, 車馬羸敗. 府丞嘗獻其生魚, 續受而懸於庭;丞後又進之, 續乃出所懸者, 以杜其意.” 后因用“羊續懸魚”作爲居官淸廉、拒絕受賄的典故. 淸蒲松齡《官吏聽許財物》:“不見裴寬瘞鹿, 且看羊續懸魚.”

[羊體嵇心】《南史·柳惲傳》載:南朝宋時有嵇元榮、羊蓋幷善琴, 云傳戴安道法. 柳惲從之學琴, 窮盡其妙. 南朝齊竟陵王子良贊曰:“卿巧越嵇心, 妙臻羊體.” 后謂精於琴藝, 深得名琴師心體之巧妙爲“羊體嵇心”. 淸吳偉業《偶成》詩之八:“雅擅潘文樂旨, 妙參羊體嵇心.”

[羊癲風】見“羊癎風”. 


*羌①[qiānɡㄑㄧㄤ]

[《廣韻》去羊切, 平陽, 溪. ]

亦作“猐”. 亦作“羗”.

1.我國古代民族名. 主要分布地相當於今甘肅、靑海、四川一帶. 秦漢時, 部落眾多, 總稱西羌. 以遊牧爲主. 其后逐漸與西北地區的漢族及其他民族融合. 2.羌族. 我國少數民族名. 3.連詞. 表示假設、轉折、幷列等關系. 猶“乃”、“反而”. 《楚辭·離騷》:“余以蘭爲可恃兮, 羌無實而容長.” 三國魏曹植《幽思賦》:“望翔雲之悠悠, 羗朝霽而夕陰.”4.句首助詞. 《楚辭·離騷》:“羌內恕己以量人兮, 各興心而嫉妬.”《楚辭·九歌·東君》:“羌聲色兮娛人, 觀者憺兮忘歸.”5.姓. 秦有羌瘣, 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羌戎】泛指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 漢揚雄《長楊賦》:“其後熏鬻作虐, 東夷橫畔, 羌戎睚眥, 閩越相亂.” 唐王昌齡《箜篌引》:“盧溪郡南夜泊舟, 夜聞南岸羌戎謳.”

[羌帖】舊時我國東北地區對帝俄紙幣的俗稱. 主要指流通於中東鐵路沿線的華俄道勝銀行、帝俄國家銀行和中東鐵道局所發行的金盧布、銀盧布紙幣. 俄國十月革命后已廢除.

[羌胡】指我國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 亦用以泛稱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 《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又龐參將羌胡兵七千餘人, 與鈞分道幷北擊零昌.”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今羌胡徵數, 負販記緡, 其遺風歟!” 唐高適《薊門行》:“羌胡無盡日, 征戰幾時歸.”

[羌笛】古代的管樂器. 長二尺四寸, 三孔或四孔. 因出於羌中, 故名. 唐王之渙《涼州詞》之一:“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笛有雅笛, 有羌笛, 其形制所始, 舊說皆不同.”

[羌族】我國少數民族之一. 自稱“爾瑪”. 十九萬八千余人. 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和松潘縣南部. 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無文字.主要從事農業, 兼事畜牧. 解放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 解放后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 經濟文敎衛生事業有很大發展.

[羌煮】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一種食品, 后傳入內地. 《太平御覽》卷八五九引晉干寶《搜神記》:“羌煮貊炙, 戎翟之食也;自太始以來, 中國尙之.”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羹臛法》:“羌煮法:好鹿頭, 純煮令熟, 著水中, 洗治;作臠如兩指大. 豬肉琢作臛, 下蔥白, 長二寸一虎口. 細琢薑及橘皮各半合, 椒少許. 下苦酒、鹽、豉適口.”

[羌無故實】指詩文不用典故或無出處. 羌, 語首助詞, 無實義. 南朝梁鍾嶸《<詩品>序》:“‘淸晨登隴首’, 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 詎出經史!”

[羌零】即先零羌, 漢代西羌的一支. 唐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禮數異君父, 覊縻如羌零.”

[羌管】即羌笛. 唐李商隱《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箏妓二十韻》:“羌管促蠻柱, 從醉吳宮耳.” 宋范仲淹《漁家傲》詞:“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明王恭《聞笛歌送人之塞上》詩:“單於城上吹羌管, 知爾相思不忍聞.” 參見“羌笛”.


*羌①[qiānɡㄑㄧㄤ]

[《廣韻》去羊切, 平陽, 溪. ]

亦作“猐”. 亦作“羗”.

1.我國古代民族名. 主要分布地相當於今甘肅、靑海、四川一帶. 秦漢時, 部落眾多, 總稱西羌. 以遊牧爲主. 其后逐漸與西北地區的漢族及其他民族融合. 2.羌族. 我國少數民族名. 3.連詞. 表示假設、轉折、幷列等關系. 猶“乃”、“反而”. 《楚辭·離騷》:“余以蘭爲可恃兮, 羌無實而容長.” 三國魏曹植《幽思賦》:“望翔雲之悠悠, 羗朝霽而夕陰.”4.句首助詞. 《楚辭·離騷》:“羌內恕己以量人兮, 各興心而嫉妬.”《楚辭·九歌·東君》:“羌聲色兮娛人, 觀者憺兮忘歸.”5.姓. 秦有羌瘣, 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羌戎】泛指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 漢揚雄《長楊賦》:“其後熏鬻作虐, 東夷橫畔, 羌戎睚眥, 閩越相亂.” 唐王昌齡《箜篌引》:“盧溪郡南夜泊舟, 夜聞南岸羌戎謳.”

[羌帖】舊時我國東北地區對帝俄紙幣的俗稱. 主要指流通於中東鐵路沿線的華俄道勝銀行、帝俄國家銀行和中東鐵道局所發行的金盧布、銀盧布紙幣. 俄國十月革命后已廢除.

[羌胡】指我國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 亦用以泛稱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 《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又龐參將羌胡兵七千餘人, 與鈞分道幷北擊零昌.”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今羌胡徵數, 負販記緡, 其遺風歟!” 唐高適《薊門行》:“羌胡無盡日, 征戰幾時歸.”

[羌笛】古代的管樂器. 長二尺四寸, 三孔或四孔. 因出於羌中, 故名. 唐王之渙《涼州詞》之一:“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笛有雅笛, 有羌笛, 其形制所始, 舊說皆不同.”

[羌族】我國少數民族之一. 自稱“爾瑪”. 十九萬八千余人. 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和松潘縣南部. 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無文字.主要從事農業, 兼事畜牧. 解放前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 解放后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 經濟文敎衛生事業有很大發展.

[羌煮】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一種食品, 后傳入內地. 《太平御覽》卷八五九引晉干寶《搜神記》:“羌煮貊炙, 戎翟之食也;自太始以來, 中國尙之.”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羹臛法》:“羌煮法:好鹿頭, 純煮令熟, 著水中, 洗治;作臠如兩指大. 豬肉琢作臛, 下蔥白, 長二寸一虎口. 細琢薑及橘皮各半合, 椒少許. 下苦酒、鹽、豉適口.”

[羌無故實】指詩文不用典故或無出處. 羌, 語首助詞, 無實義. 南朝梁鍾嶸《<詩品>序》:“‘淸晨登隴首’, 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 詎出經史!”

[羌零】即先零羌, 漢代西羌的一支. 唐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禮數異君父, 覊縻如羌零.”

[羌管】即羌笛. 唐李商隱《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箏妓二十韻》:“羌管促蠻柱, 從醉吳宮耳.” 宋范仲淹《漁家傲》詞:“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明王恭《聞笛歌送人之塞上》詩:“單於城上吹羌管, 知爾相思不忍聞.” 參見“羌笛”.


*羍①[dáㄉㄚˊ]

[《廣韻》他達切, 入曷, 透. ]

小羊羔. 《說文·羊部》:“羍, 小羊也.” 段玉裁注:“羊當作羔, 字之誤也.”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羊》:“<羊>七月曰羍.”


*羗①[qiānɡㄑㄧㄤ]

同“羌”. 

我國古代西部民族之一.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家於西羗, 地曰石紐.” 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靑羗白狄.”


*羑①[yǒuㄧㄡˇ]

[《廣韻》與久切, 上有, 以. ]

亦作“羐”. 

誘導. 《書·康王之誥》:“惟周文武誕受羑若.” 陸德明釋文引馬融曰:“羑, 道也.”《說文·羊部》:“羑, 進善也.” 段玉裁注:“進當作道. 道善, 導以善也.” 王筠句讀:“羑同誘, 亦借牖……進謂奬進之, 道謂導引之, 文異而義同.” 章炳麟《訄書·冥契》:“凡長人者必雄桀足以欺其下, 以此羑民, 是故拱揖指麾而百姓趨令若牛馬.”

[羑里】1.殷代監獄名. 《莊子·盜蹠》:“文王拘羑里.”成玄英疏:“羑里, 殷獄名.”《史記·殷本紀》:“西伯昌聞之竊嘆, 崇侯虎知之以告紂, 紂囚西伯羑里.”《太平御覽》卷六四三引漢應劭《風俗通》:“《周禮》三王始有獄……殷曰羑里, 言不害人, 若於閭里;紂拘文王是也.” 明錢邦芑《窮士吟》:“羑里自消遙, 匡圍等平素.”2.古城名. 在今河南湯陰北. 羑水經城北東流. 《漢書·地理志上》:“蕩陰……有羑里城, 西伯所拘也.”


*羒①[fénㄈㄣˊ]

[《廣韻》符分切, 平文, 奉. ]

白色的大公羊. 《爾雅·釋畜》:“羊, 牡羒.” 郭璞注:“謂吳羊白羝.” 郝懿行義疏:“羝, 牡羊也. 吳羊, 白色羊也. 羒蓋同墳, 言高大也.”《元史·太宗紀》:“遂議伐金, 敕蒙古民有馬百者, 輸牝馬一;牛百者, 輸牸牛一;羊百者, 輸羒羊一;爲永制.”


*羖①[ɡǔㄍㄨˇ]

[《廣韻》公戶切, 上姥, 見. ]

黑色的公羊. 亦泛指公羊. 《詩·小雅·賓之初筵》:“俾出童羖.”《史記·秦本紀》:“吾媵臣百里奚在焉, 請以五羖羊皮贖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羊》:“牡羊曰羖, 曰羝.”


*羞①[xiūㄒㄧㄡ]

[《廣韻》息流切, 平尤, 心. ]

1.進獻食物. 《左傳·昭公二十七年》:“羞者獻體改服於門外.” 杜預注:“羞, 進食也.”2.泛指進獻.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羞以含桃, 先薦寢廟.”《左傳·隱公三年》:“可薦於鬼神, 可羞於王公.” 漢張衡《思玄賦》:“羞玉芝以療飢.”3.進用;推荐. 《書·立政》:“惟羞刑暴德之人同於厥邦.” 王引之《經義述聞·尙書下》:“效法暴德之人, 所當屛之遠方, 弗與共國, 今乃進用之, 使同治其國.”《國語·晉語九》:“昔先主文子……有武德以羞爲正卿.”《逸周書·皇門》:“乃方求論擇元聖武夫, 羞於王所.”4.美味的食品. 后多作“饈”. 《左傳·僖公十七年》:“雍巫有寵於衛共姬, 因寺人貂以薦羞於公.” 林堯叟注:“羞, 食味也.”《楚辭·離騷》:“折瓊枝以爲羞兮, 精瓊爢以爲粻.” 王逸注:“羞, 脯.”《文選·束晳〈補亡詩〉》:“馨爾夕膳, 絜爾晨羞.” 李善注:“羞, 有滋味者.”《新五代史·漢臣傳·蘇逢吉》:“逢吉已貴, 益爲豪侈, 謂中書堂食爲不可食, 乃命家廚進羞, 日極珍善.”5.恥辱. 《易·恒》:“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 漢李陵《答蘇武書》:“殺身無益, 適足增羞.”6.謂以爲恥辱. 《孟子·公孫丑上》:“柳下惠不羞汙君, 不卑小官.” 唐杜甫《前出塞》詩:“衆人貴苟得, 欲語羞雷同.”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陳云棲》:“女嬌癡不能作苦, 又羞出操道士業.”7.難爲情;慚愧. 漢班婕妤《搗素賦》:“弱態含羞, 妖風靡麗.” 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求田問舍, 怕應羞見, 劉郞才氣.” 明劉兌《嬌紅記》:“爲甚麽見人羞, 斜蔽過芙蓉面?” 魯迅《書信集·致孟十還》:“中國至今竟沒有一種較好的美術雜志, 眞要羞死人.”8.嘲弄;侮辱.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今以虧形爲掃除之隸, 在闒茸之中, 乃欲仰首伸眉, 論列是非, 不亦輕朝廷, 羞當世之士邪!” 唐李朝威《柳毅傳》:“錢塘因酒作色, 踞謂毅曰:‘不聞猛石可裂不可捲, 義士可殺不可羞邪?’”《水滸傳》第五回:“我們趕上去問他討, 也羞那廝一場!”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申氏》:“士人子, 不能亢宗, 而辱門戶, 羞先人;蹠而生, 不如夷而死!”9.怕. 唐劉禹錫《贈眼醫婆羅門僧》詩:“看朱漸成碧, 羞日不禁風.” 宋楊無咎《雨中花慢》詞:“飲散頻羞燭影, 夢餘常怯窗明.” 元無名氏《哨遍·傷春》曲:“縱有隣姬相約, 強斟芳醞, 羞聽離詞.” 淸吳敬梓《疏帘淡月》詞:“絲絲蒜髮, 羞臨水, 倦憑欄.”

[羞人】害羞;難爲情. 唐劉言史《山中喜崔補闕見尋》詩:“白屋藜牀還共入, 山妻老大不羞人.” 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一折:“雖然道人人不免, 終覺的分外羞人.”《池北偶談·談藝八·朝鮮采風錄》引林悌《閨怨》詩:“十五越溪女, 羞人無語別.”

[羞人答答】羞答答.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羞人答答的, 敎我怎生說波.” 王汶石《大木匠》:“我那桃葉臉皮嫩, 羞人答答的, 當著媽媽的面, 在自己家里, 在來看女婿的好奇的隣居面前, 不肯和客人周旋.”

[羞口】不好意思開口. 《紅樓夢》第七二回:“一則賈環羞口難開, 二則賈環也不在意.” 楊朔《春子姑娘》:“他眞想和他交個朋友, 可又有點羞口.”

[羞口羞脚】羞於開口, 忸怩不前的樣子. 《紅樓夢》第十四回:“合族中雖有許多妯娌, 也有言語鈍拙的, 也有舉止輕浮的, 也有羞口羞脚不慣見人的, 也有懼貴怯官的.”

[羞山雞】楚有人誤認山雉爲鳳凰, 出重金購得, 將獻楚王, 經宿雉死, 其人不惜其金, 唯恨不得以獻. 楚王感其至誠而厚加賞賜. 見《尹文子·大道上》. 后用爲表示眞誠的典故. 唐李白《贈范金鄕》詩:“遼東慙白豕, 楚客羞山雞. 徒有獻芹心, 終流泣玉啼.”

[羞不打】猶言羞答答. 宋歐陽修《浣溪沙》詞:“束素美人羞不打, 却嫌裙慢褪纖腰.”

[羞手羞脚】羞澀不前貌. 《紅樓夢》第五三回:“更有羞手羞脚不慣見人, 不敢來的.”

[羞月】形容女子貌美, 月見亦羞. 明高啓《愛妾換馬曲》:“我取躡雲足, 君憐羞月姿.”

[羞汗】羞愧得流汗. 形容十分羞愧的樣子. 《新唐書·劉洎傳》:“然頃上書有不稱旨, 或面窮詰, 無不羞汗, 恐非所以進言者路.”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任秀》:“縮頸羞汗而退.”

[羞汙】玷汙. 《漢書·遊俠傳·陳遵》:“湛酒溷肴, 亂男女之別, 輕辱爵位, 羞汙印韍, 惡不可忍聞.”

[羞花閉月】形容女子貌美, 使花亦羞愧, 月亦隱藏. 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諠, 則怕的有羞花閉月花愁顫.”《再生緣》第二六回:“適才已見夫人面, 眞是羞花閉月容.”

[羞豆】古代祭祀宴享時進獻食物的一種盛器. 《周禮·天官·醢人》:“羞豆之實, 酏食糝食.”

[羞味】美味. 宋王讜《唐語林·賢媛》:“適見表弟挾弧矢攜雉兔來歸, 羞味進於堂上.”

[羞明】怕見亮光. 亦指由視神經衰弱所引起的畏光症狀. 宋辛棄疾《祝英台近》詞:“老眼羞明, 水底看山影.”《西遊記》第八四回:“唐大哥只要在黑處睡, 我也有些兒羞明.”

[羞服】飲食和衣服. 《周禮·天官·大宰》:“四曰羞服之式.” 賈公彦疏:“四曰羞服之式者, 謂王之膳羞衣服所用也.” 明宋濂《貞婦郭丑小傳》:“諸弟妹尙幼, 羞服無所倚賴.”

[羞怯】羞澀膽怯.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伍秋月》:“心喜, 亟欲自薦;寸心羞怯, 故假之夢寐耳.” 郭沫若《塔·喀爾美蘿姑娘》:“她羞怯地不語了一會, 才微微把眼瞼張起來, 問我要買多少.”

[羞怍】羞愧. 《後漢書·劉玄傳》:“更始羞怍, 俛首刮席, 不敢視.” 宋蘇軾《鮮於子駿見遺吳道子畫佛》詩:“貴人一見定羞怍, 錦囊千紙何足捐.”

[羞面見人】因羞愧沒臉見人. 《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 以腰扇鄣日. 祥從側過, 曰:‘作如此舉止, 羞面見人, 扇鄣何益?’”

[羞畏】猶羞怯. 宋梅堯臣《相逢》詩:“傍欄思晤言, 羞畏情誰諭.”

[羞炰】烤熟的肉食. 《文選·枚乘<七發>》:“旨酒嘉肴, 羞炰膾炙, 以御賓客.” 張銑注:“羞, 食也;炰, 合毛燒者也.”

[羞恨】羞愧怨恨.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常被元帝所使, 每懷羞恨.” 淸王筠《向曉閨情》詩:“詎忍開朝鏡, 羞恨掩空扉.” 蕭紅《生死場》十四:“周大娘也一定知道金枝賺到錢了, 因爲每個新來的第一次‘賺錢’都是過分的羞恨.”

[羞紅】臉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紅暈. 宋范成大《酒邊二絕》之一:“團扇香中嫋嫋風, 斷腸聲裏看羞紅”《紅樓夢》第八八回:“小紅滿臉羞紅.”

[羞恥】羞愧恥辱. 《史記·律書》:“會呂氏之亂, 功臣宗室共不羞恥.”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水滸傳》第四五回:“楊雄怕他羞恥, 也自去了.”

[羞辱】1.恥辱. 《禮記·內則》:“父母雖沒, 將爲善, 思貽父母令名, 必果;將爲不善, 思貽父母羞辱, 必不果.”《商君書·算地》:“羞辱勞苦者, 民之所惡也.” 胡也頻《到莫斯科去》:“現在不操著黨權和政權的幷不是一種羞辱.”2.使蒙羞受辱.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那老子信了婆子的言語, 帶水帶漿的羞辱毀駡了兒子幾次.”京劇《將相和》第十九場:“勒馬停蹄把路擋, 等他到來羞辱一場.”

[羞恧】羞慚. 明沈德符《野獲編·諧謔·吳江謔語》:“簿不禁羞恧, 叩首而已.”

[羞羞答答】羞答答. 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詩:“團泊窪的秋天啊, 猶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羞袒】古時汗衣的別名, 即貼身背心. 《釋名·釋衣服》:“汗衣, 近身受汗垢之衣也. 《詩》謂之澤, 受汗澤也. 或曰鄙袒, 或曰羞袒. 作之, 用六尺裁, 足覆胸背. 言羞鄙於袒而衣此耳.” 淸方以智《通雅·衣服》:“即今貼身小背心.”

[羞赧】羞愧得臉紅. 形容非常羞愧. 唐劉知幾《史通·暗惑》:“彼草萊稚子, 齠齔童兒, 非唯羞赧不見, 亦自驚惶失據.”《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張郃羞赧而退.” 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二章:“此刻那靑年仿佛有些羞赧, 低著頭悄悄看書.”

[羞惡】對自己或別人的壞處感到羞恥厭惡. 《孟子·公孫丑上》:“無羞惡之心, 非人也.” 朱熹集注:“羞, 恥己之不善也;惡, 憎人之不善也.” 明李贄《㚆焦弱侯書》:“於此有恥, 則羞惡之心自在.” 鄒韜奮《抗戰以來》五五:“但從好的方面看, 可以說是多少尙有一些羞惡之心.”

[羞鼎】盛有食物的鼎. 《儀禮·聘禮》:“飪一牢, 在西, 鼎九, 羞鼎三;腥一牢, 在東, 鼎七.” 鄭玄注:“羞鼎則陪鼎也, 以其實言之則曰羞, 以其陳言之則曰陪.”

[羞答答】形容害羞的樣子.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他急攘攘却才來, 我羞答答怎生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張金鳳也羞答答的還了一個萬福.”

[羞愧】羞恥和慚愧. 《後漢書·劉玄傳》:“更始即帝位, 南面立, 朝群臣. 素懦弱, 羞愧流汗, 舉手不能言.”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所謂庸夫愚婦者, 奔走駭汗, 羞愧俯伏, 以自悔罪於車塵馬足之間.”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慶祝滬寧克㚆的那一邊》:“自己在講堂上胡說了幾句便騙得聽眾拍手, 眞是應該羞愧.”

[羞惱成怒】因羞愧惱恨而發怒. 《紅樓夢》第七一回:“這婆子, 一則吃了酒, 二則被這丫頭揭著弊病, 便羞惱成怒了.” 魯迅《二心集·“好政府主義”》:“倘這醫生羞惱成怒, 喝道:‘你嘲笑我的好藥料主義, 就開出你的藥方來!’那就更是大可笑的‘現狀’之一.”

[羞暈】因害羞而薄紅上臉.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封三娘》:“封羞暈滿頰, 默然拈帶而已.”

[羞蛾】形容女子美麗的眉毛. 蛾, 指蛾眉. 唐李願《觀翟玉妓》詩:“艷粉宜斜燭, 羞蛾慘向人.” 明王錂《春蕪記·感歎》:“瑣窗下羞蛾淡掃.”

[羞與爲伍】《史記. 淮陰侯列傳》:“信嘗過樊將軍噲, 噲跪拜送迎, 言稱臣, 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 笑曰:‘生乃與噲等爲伍.’” 后以“羞與爲伍”指恥於同自己所輕視的人在一起. 《後漢書·黨錮傳序》:“逮桓靈之間, 主荒政繆, 國命委於閹寺, 士子羞與爲伍.”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逃名》:“所謂‘前輩作家’也者, 有一批是盜名的, 因此使別一批羞與爲伍, 覺得和‘熟人的名字幷列得厭倦’, 決計逃走了.”

[羞慚】亦作“羞慙”. 

羞愧.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須求趨競, 不顧羞慙.”《東周列國志》第四回:“姜氏見了二書, 羞慚無措.” 劉大白《金錢》詩:“羞慚也羞慚! 白住白吃白穿!”

[羞慙】見“羞慚”. 

[羞憤】羞愧而憤恨.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江城》:“二姉羞憤, 遣夫赴愬於高.”

[羞戮】羞辱. 《新唐書·劉政會傳》:“前日杜讓能羞戮未刷, 尙忍蹈覆轍乎?”

[羞赮】羞赧. 唐范攄《云溪友議·窺衣帷》:“於是諸親羞赮, 稍稍而辭.”

[羞薄】輕視;鄙薄. 宋曾鞏《聽琴序》:“故工於藝者, 常恐人之羞薄, 則往往拂人之好, 而自要其簡重. 雖求之者愈勤, 而拒之者愈堅, 然不知人亦愈羞薄之也.”

[羞醜】羞辱出丑. 《白雪遺音·剪靛花·小小燈籠》:“莫叫傍人說短長, 外面把名揚. 哎喲, 羞醜難當.”

[羞膳】1.進獻食品. 《儀禮·燕禮》:“小臣自阼階下北面, 請執冪者與羞膳者.”2.膳食;美食. 《北史·后妃傳上·魏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宰人上膳, 案裁徑尺, 羞膳滋味, 減於故事十分之八.”

[羞燔】進獻炙肉. 燔, 通“膰”. 古代祭祀用的炙肉. 《儀禮·特牲饋食禮》:“羞燔者受加於肵, 出.”肵, 盛炙肉的祭器.

[羞濇】同“羞澀”.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花姑子》:“女頻來行酒, 嫣然含笑, 殊不羞濇.”

[羞臊】1.害羞. 《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只見有兩個宮人打扮的, 見了巧姐, 便渾身上下一看, 更又起身來拉著巧姐的手瞧了一遍……倒把巧姐看得羞臊.” 康濯《春種秋收》:“豊潤的臉上透著粉紅的嫩氣, 穩重的神色當中不露半點羞臊.”2.使害羞. 孫犁《白洋淀紀事·紀念》:“這是拿出來叫你看看, 羞臊你哩!”

[羞澀】難爲情, 情態不自然. 唐韓偓《無題》詩:“羞澀佯牽伴, 嬌饒欲泥人.”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霍筠》:“女羞澀之態, 幾不能支.” 周而㚆《白求恩大夫》二:“童翻譯不會跳, 他搖搖頭, 羞澀地退后兩步, 注視著白大夫的步法.”

[羞縮】羞澀畏縮. 《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后遽從帝自訴, 帝羞縮, 待之如初.”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連瑣》:“女戰惕羞縮, 遙立不作一語.” 許地山《綴網勞蛛·商人婦》:“我在一個生地方遇見生面的男子, 自然羞縮到了不得.”

[羞顔】1.羞澀的面容. 唐李白《長干行》:“十四爲君婦, 羞顔未嘗開.”2.害羞. 唐元稹《鶯鶯傳》:“君常謂我善鼓琴, 向時羞顔, 所不能及. 今且往矣, 既君此誠.”

[羞獻】進獻食品. 唐范傳質《荐冰》詩:“乘春方啓閉, 羞獻有常程.”

[羞籩】古代祭祀宴享時進獻食物的竹制盛器. 《周禮·天官·籩人》:“羞籩之實, 糗餌粉餈.”

[羞鼈】《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飲南宮敬叔酒, 以露睹父爲客. 羞鼈焉, 小, 睹父怒. 相延食鼈, 辭曰:‘將使鼈長而後食之.’遂出. 文伯之母聞之, 怒曰:‘吾聞之先子曰:“祭養屍, 饗養上賓.”鷩於何有? 而使夫人怒也!’遂逐之. 五日, 魯大夫辭而復之.” 后遂爲母敎子的典故. 五代李瀚《蒙求》:“文伯羞鼈, 孟宗寄鮓.”


*羔①[ɡāoㄍㄠ]

[《廣韻》古勞切, 平豪, 見. ]

亦作“羙”. 

1.小羊. 《漢書·楊惲傳》:“田家作苦, 歲時伏臘, 亨羊炰羔, 斗酒自勞.” 元王禎《農書》卷五:“其羊每歲得羔, 可居大群, 多則販鬻.”2.幼小的生物. 宋蘇軾《和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穫》:“黃菘養土羔, 老楮生樹鷄.”

[羔子】1.初生小羊.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羊》:“羖羊, 但留母一日. 寒月者, 內羔子坑中. 日夕, 母還, 乃出之.”2.指某些獸類的幼崽. 如:兔羔子;鹿羔子. 3.俗用作罵人語. 《紅樓夢》第七回:“沒良心的忘八羔子, 瞎充管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八回:“那姓朱的還在那裏羔子、王八蛋的亂駡.”

[羔羊】1.小羊. 《詩·豳風·七月》:“朋酒斯饗, 曰殺羔羊.” 唐杜甫《杜鵑》詩:“鴻鴈及羔羊, 有禮太古前.”2.《詩·召南》篇名. 因《羔羊》詩序曰:“羔羊, 鵲巢之功致也. 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 在位皆節儉正直, 德如羔羊也.”故后用以稱美士大夫操行潔白、進退有節. 《漢書·儒林傳·張山拊》:“德配周召, 忠合羔羊.” 晉葛洪《抱朴子·臣節》:“立朝則以砥矢爲操, 居己則以羔羊爲節.”

[羔羊素絲】《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 素絲五紽;退食自公, 委蛇委蛇.” 毛傳:“小曰羔, 大曰羊. 素, 白也. 紽, 數也. 古者素絲以英裘, 不失其制. 大夫羔裘以居.” 孔穎達疏:“毛以爲召南大夫皆正直節儉. 言用羔羊之皮以爲裘, 縫殺得製, 素絲爲英飾, 其紽數有五. 既外服羔羊之裘, 內有羔羊之德, 故退朝而食, 從公門入私門, 布德施行, 皆委蛇然動而有法, 可使人蹤跡而效之. 言其行服相稱, 內外得宜.” 后因以“羔羊素絲”稱譽士大夫正直節儉、內德與外儀幷美. 明唐順之《與呂通竹嶼書》:“用於世則爲羔羊素絲之風, 不用於世則勵蔬食飲水之志.”亦省作“羔絲”. 淸龔自珍《國朝春曹題名記序》:“此諸前輩秉心淵雅, 用羔絲退食之暇輯是書之志也.”

[羔兒】即羊羔酒. 宋陸遊《醉中作》詩:“名醞羔兒拆密封, 香粳玉粒出新舂.” 參見“羊羔”.

[羔兒酒】即羊羔酒. 宋蘇軾《二月三日點燈會客》詩:“試開雲夢羔兒酒, 快瀉錢塘藥玉船.” 宋劉過《鷓鴣天》詞:“一杯自勸羔兒酒, 十幅銷金暖帳籠.” 參見“羊羔”.

[羔雁】亦作“羔鴈”. 

1.小羊和雁. 古代用爲卿、大夫的贄禮. 《周禮·春官·大宗伯》:“卿執羔, 大夫執雁.” 鄭玄注:“羔, 小羊, 取其群而不失其類. 雁, 取其候時而行.” 漢班固《白虎通·文質》:“卿大夫贄, 古以麑鹿, 今以羔雁.”2.用作征召、婚聘、晉謁的禮物. 《後漢書·陳紀傳》:“父子幷著高名, 時號三君. 每宰府辟召, 常同時旌命, 羔鴈成群.” 晉傅玄《豔歌行有女篇》:“媒氏陳素帛, 羔雁鳴前堂.” 唐楊炯《杜袁州墓志》:“太丘之門, 執其羔雁.” 淸龔自珍《與人箋》:“然猶有可言者, 曰致其羔雁, 而甲乙其時藝, 則亦舉業之師也.”

[羔絲】見“羔羊素絲”. 

[羔裘】用紫羔制的皮衣. 古時爲諸侯、卿、大夫的朝服. 《詩·鄭風·羔裘》:“羔裘如濡, 洵直且侯.”《論語·鄕黨》:“緇衣, 羔裘;素衣, 麑裘;黃衣, 狐裘.” 劉寶楠正義:“鄭注云:‘緇衣羔裘, 諸侯視朝之服, 亦卿、大夫、士祭於君之服.’……經傳凡言羔裘, 皆謂黑裘, 若今稱紫羔矣.”《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孫叔敖>冬羔裘, 夏葛衣, 面有饑色, 則良大夫也.”

[羔幣】小羊和帛, 古代行聘問時用的禮品. 亦泛指禮物. 《後漢書·周燮傳》:“安帝以玄纁羔幣聘燮及南陽馮良, 二郡各遣丞掾致禮.” 淸鄧顯鶴《船山遺書目錄序》:“顧諸君子肥遯自甘, 聲名益炳, 羔幣充庭, 干旌在野.”

[羔鴈】見“羔雁”. 

[羔犢】小羊和小牛. 常比喩弱的一方. 《漢書·鄒陽傳》:“夫以區區之濟北而與諸侯爭彊, 是以羔犢之弱而扞虎狼之敵也.” 晉葛洪《抱朴子·廣譬》:“若廟筭既內不揆德進取, 又外不量力, 猶輕羽之沒洪鑪, 飛雪之委沸鑊, 朝菌之試干將, 羔犢之犯虣虎也.”


*羓①[bāㄅㄚ]

[《集韻》邦加切, 平麻, 幫. ]

1.醃肉.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耶律德光>行至欒城, 得疾, 卒於殺胡林. 契丹破其腹, 去其腸胃, 實之以鹽, 載而北, 晉人謂之帝羓焉.”2.一種品種較好的羊. 《紅樓夢》第四九回:“薛寶釵穿一件蓮靑斗紋錦上添花洋綫番羓絲的鶴氅.”3.用同“巴”. 元尙仲賢《氣英布》第四折:“跨一匹兩耳小、四蹄輕、尾羓細、胸膛闊、入水如平地捲毛赤兔馬.”


*著①[zhuóㄓㄨㄛˊ]

1.穿. 唐王維《西施詠》:“邀人傅脂粉, 不自著羅衣.” 元馬彦良《一枝花·春雨》套曲:“穿一領布衣, 著一對草履.”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一章:“這些英姿颯爽的女戰士們, 身著深藍制服, 一律剪短發.”2.接觸;挨上. 元關漢卿《普天樂·崔張十六事》曲:“這衫兒穿的著皮肉, 這裹肚常繫在心頭.” 孫犁《澹定集·讀作品記(五)》:“近些年來, 有些評論家大談小說的情節和細節, 有很多脫離實踐, 不著邊際, 成爲一種煩瑣哲學.”3.指使接觸別的事物或附在別的事物上. 元杜仁傑《耍孩兒·莊家不識構闌》套曲:“滿臉石灰更著些黑道兒抹.” 元於伯淵《點絳唇》套曲:“著粉呵則太白, 施朱呵則太紅.” 參見“著色”、“著墨”. 4.遭受;遇上. 《百喩經·人效王眼瞤喩》:“汝爲病邪, 爲著風耶, 何以眼瞤?” 宋楊萬里《北風》詩:“如何急灘水, 更著打頭風.”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思量俺, 好命劣, 怎著恁惡緣惡業!”《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這別莊燕同馮君瑞著了這一嚇, 兩隻脚好像被釘釘住了的.”5.在. 唐元稹《定僧》詩:“落魄閑行不著家, 徧尋春寺賞年華.” 元姚守中《粉蝶兒·牛訴冤》套曲:“閃得我醜屍不著墳墓.”6.著落;歸屬. 《紅樓夢》第一一四回:“有了虧空, 著在經手的身上賠補, 這就有了數兒了.”如:尋找無著. 7.帶有. 元尙仲賢《氣英布》第四折:“虛裏著實, 實裏著虛.” 元貫云石《淸江引·詠梅》曲:“未曾著子時, 先釀調羹味.”8.關切;體貼. 元汪元亨《醉太平·警世》曲:“結知心朋友著疼熱, 遇忘懷詩酒追歡悅.”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三折:“常言道隔層肚皮隔垛墻, 怎想他知疼著癢.”9.可惜;貪戀. 元曾瑞《留鞋記》楔子:“我看那小娘子的說話, 儘有些意思, 則做我銅錢不著, 日日來買胭脂. 若能勾打動他, 做得一日夫妻, 也是我平生願足.” 淸李漁《蜃中樓·述異》:“做幾日工夫不著, 就去試一試, 也不差甚麽.”10.花費.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那航海的, 何不只買喫口東西只換他低錢, 豈不有利? 反著重本錢, 置他貨物怎地?”《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陳定道:‘只要快些完得事, 就多著些也罷了.’”11.能夠;應該. 表示客觀上或情理上的需要. 《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玉郞見劉璞雖然是個病容, 却也人材齊整, 暗想道:‘姐姐著配此人, 也不辱抹了.’”12.用;憑.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著甚消磨永日?”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著綾幡做甲, 把鉢盂做頭盔戴著頂上.”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陳虎那廝恰纔我說了他幾句, 那廝有些怪我, 我著幾句言語安伏他咱.”《醒世恒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如何著個道理和他說話?”13.敎, 使.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只著你夜去明來, 倒有個天長地久, 不爭你握雨攜雲, 常使我提心在口.” 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二折:“我既爲了張郞婦, 又著我做李郞妻, 那裏取這般道理.” 元本高明《琵琶記·蔡公逼伯喈赴試》:“你眞個沒飯吃便著餓死, 沒衣穿便著凍死.”14.縱有;即使有.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著一萬箇文君, 怎比鶯鶯?”15.命令之辭. 舊時公文中常用. 如:著即施行. 16.介詞. 被;讓. 《秦倂六國平話》卷中:“二馬才交, 顔聚便著李信一刀斬了, 喪命歸泉.” 元無名氏《爭報恩》楔子:“小妳妳, 可憐見, 我正要吃幾鍾酒, 吃便吃, 則不要著大夫人知道.”《中國諺語資料·一般諺語》:“一回著蛇咬, 二回不趲草.”17.介詞. 把;將. 唐韓愈《遣興》詩:“莫憂世事兼身事, 須著人閒比夢閒.” 唐元稹《酬孝甫見贈》詩之二:“憐渠直道當時語, 不著心源傍古人.”

著②[zhāoㄓㄠ]

1.放置;擱. 《太平御覽》卷七一九引晉張華《博物志》:“作燕支法:取藍蘤擣以水, 洮去黃汁, 作十餠如手掌, 著濕草臥一宿, 便陰乾.”《二刻拍案驚奇》卷一:“若不是海船, 也著不得這樣狼犺東西.” 淸孔尙任《桃花扇·歸山》:“你怎曉得, 捨了那頂破紗帽, 何處岩穴著不的這個窮道人.”2.下棋落子. 宋楊萬里《九日落莫憶同施少才集長沙》詩:“良辰美景只自美, 不如且著黑碁子.”《二刻拍案驚奇》卷二:“見他著法還有不到之處, 小道人也不說破.”《二刻拍案驚奇》卷二:“話說圍棋一種, 乃是先天河圖之數, 三百六十著, 合著週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3.計策;手段. 元劉致《殿前歡·道情》曲:“此一著誰參破, 南柯夢繞, 夢繞南柯.”《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當得毛烈預先防備這著的, 先將了些錢鈔去尋縣吏周大, 送與他了, 求照管此事.”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他料得會有這一著, 這一著終於來了.”4.方言. 用於應答, 表示同意. 如:著, 咱們就這么辦!

著③[zháoㄓㄠˊ]

1.受到;感到. 元關漢卿《魯齋郞》第四折:“我是個夢醒人, 怎好又著他魔.”《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五回:“我不禁著了惱, 也不寫回信, 只對來人說知道了.”茅盾《子夜》十一:“一定是韓孟翔這小子著了你的騙!”2.中;恰好合上. 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我如今不先下手, 倒著他道兒.” 元李致遠《還牢末》楔子:“正是虎著重箭難展爪, 魚經鐵網怎翻身.”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二折:“你當日逞英雄與曹操做敵頭, 則被倒空營俺著他機彀.”3.合適;値得. 宋王道父《道父山歌》:“種田不收一年辛, 取婦不著一生貧.”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那風風流流的姐姐, 似這等女子, 張珙死也死得著了.”《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見說繆千戶正在陳友定幕下, 當道用事, 威權隆重, 門庭赫奕. 自實喜之不勝道:‘是來得著了.’” 田軍《一幅畫》:“我到這個鄕當通訊員算來著了.”4.燃燒;發光. 明馬歡《瀛涯勝覽·蒲剌加國》:“打麻兒番……火燒即著.” 馬南邨《燕山夜話·發現“火井”以後》:“這種氣體聚集的地方, 只要打一口井, 它就會自然地噴出來. 在噴口上一點就著, 火力很強.”5.入睡. 唐元稹《景申秋》詩之三:“強眠終不著, 閑臥暗消魂.”如:他困得很, 一上床就著了. 6.方言. 猶最.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却原來金老推遜時, 王老往袖裏亂塞, 落在著外面一層袖中.”如:著后頭. 7.用在動詞后, 表示已經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八和齏》:“<齏臼>底尖擣不著, 則蒜有麤成.”《紅樓夢》第五十回:“我猜著了, 必定是耍的猴兒.”老舍《微神》:“又去了兩次, 都沒見著.”

著④[zhe˙ㄓㄜ]

1.助詞. 緊接動詞后, 表示動作、狀態的持續. 《武王伐紂平話》卷上:“大王敎此劍去別宮中掛著.”《紅樓夢》第五十回:“如今稱五十兩銀子來, 交給我收著.” 魯迅《呐喊·藥》:“老栓正在專心走路, 忽然吃了一驚, 遠遠里看見一條丁字街, 明明白白橫著.”2.助詞. 用在某些形容詞后面, 表示程度的比較等. 《紅樓夢》第五十回:“這才是十月, 是頭場雪, 往後下雪的日子多著呢.”老舍《微神》:“憐比愛少著些味道, 可是更多著些人情.”3.助詞. 緊接在某些動詞后或放在某些祈使句末, 表示強調、催促、商量、請求等語氣. 《水滸傳》第六三回:“秦明勒馬, 厲聲高叫:‘北京濫官汙吏聽著! 多時要打你這城子, 誠恐害了百姓良民.’”《金甁梅詞話》第五五回:“西門慶道:‘也罷, 我也不留你, 你且家去說聲著.’”《紅樓夢》第三九回:“寶玉信以爲眞……按著劉老老說的方向地名, 著焙茗去先踏看明白, 回來再作主意.”4.助詞. 加在某些介詞后面, 使變成㚆合介詞. 魯迅《呐喊·藥》:“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 一挫身, 直向著遠處的天空, 箭也似的飛去了.”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爲著維持社會秩序的目的而發布的行政命令, 也要伴之以說服敎育, 單靠行政命令, 在許多情況下就行不通.”

[著人】猶言討人喜歡. 元無名氏《爭報恩》楔子:“我見你這小的, 生的乾淨濟楚, 委的著人.”

[著力】盡力;用力. 淸趙翼《陔餘叢考·著力》:“《齊書》:蒼梧王欲害蕭道成, 陳太妃駡曰:‘道成有大功, 今害之, 誰復爲汝著力者?’《南史》作‘誰爲汝盡力’.” 魯迅《花邊文學·做文章》:“因爲要推倒舊東西, 就要著力, 太著力, 就要‘做’.”

[著三不著兩】猶言說話行事輕重失當, 考慮不周. 《紅樓夢》第四五回:“那珍大爺管兒子, 倒也像當日老祖宗的規矩;只是著三不著兩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七章:“宗敏把他的神情又打量一下, 看出來他的笑里邊含有文章, 又想著這個老醫生也不是那號著三不著兩的人, 從來不在重大的事情上開玩笑, 說出不冒煙的話.”

[著己】親近;貼心. 《醒世姻緣傳》第六回:“誰是他著己的人, 肯用心服事?”《紅樓夢》第六三回:“尤氏一聞此言, 又見賈珍父子幷賈璉等皆不在家, 一時竟沒個著己的男子來, 未免忙了.”《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就以父親的身子年紀講, 沿路的風霜, 異鄕水土, 沒個著己的人照料, 也眞不放心.”

[著手】1.觸手;附著手上. 南朝梁庾肩吾《奉和湘東王應令》:“燭下夜縫衣, 春寒偏著手.”2.引申爲棘手. 《紅樓夢》第五二回:“你太性急了……你只靜養幾天, 自然就好了. 你越急越著手.”3.動手;開始(做). 淸李漁《比目魚·聯班》:“那三句秘訣, 總是在未曾著手之先, 生發他小主錢財的意思.”如:這件工作我們已經在著手做了. 4.得手. 《二刻拍案驚奇》卷五:“<李雲>側眼把那些人逐個個覷將去, 內中一個果然衣領上掛著一寸來長短彩線頭, 李雲曉得著手了.”《古今小說·沈小官一鳥害七命》:“張公自道著手了……接過銀子, 看一看, 將來放在荷包裏.”

[著手】猶上當, 落入圈套. 《水滸傳》第四三回:“且說朱貴、朱富當夜煮熟了肉, 切做大塊, 將藥來拌了. 連酒裝做兩擔. 帶了二三十箇空碗, 又有若干菜蔬, 也把藥來拌了. 恐有不吃肉的, 也敎他著手.”

[著手成春】謂詩歌格調要自然淸新. 后亦常用以贊譽醫家、藝術家等技藝精湛.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自然》:“俯拾即是, 不取諸隣, 俱道適往, 著手成春. 如逢花開, 如瞻歲新.”

[著火】冒火;失火.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一:“向來炯炯有神的周公的眼光仿佛要著火了, 他向著我詰問了一句:那嗎怎么辦呢?”如:房子著火了.

[著火點】可燃物質開始燃燒時所需要的最低溫度. 

[著末】1.撩撥;沾染. 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三折:“我本是個邪祟妖魔, 他那俏魂靈倒將咱著末.”2.折磨;捉弄. 元曾瑞《山坡羊·閨怨》套曲:“孤幃獨臥, 良宵空過……淒涼無數來著末, 憑誰頓開眉上鎖.”3.著落. 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三折:“早則沒著末, 致仕了弟子, 罷任波虔婆.”

[著生】(生物體)附著在某處生長. 

[著令】命令;責成. 唐李白《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故人贈我我不違, 著令山水含淸暉.”《紅樓夢》第八三回:“賈府省親的太太奶奶們, 著令入宮探問.”《人民文學》1982年第2期:“區委范書記自然不免把他狠狠敎訓一通, 然后, 叫大隊來人將朱二升領回, 著令大隊今后對朱二升好好加強監督敎育.”

[著肉】貼身. 《醒世姻緣傳》第九回:“<計氏>著肉穿了一件月白綾機主腰, 一件天藍小襖.”

[著色】塗上顏色. 《紅樓夢》第四二回:“就是顔色, 只有赭石、廣花、藤黃、胭脂這四樣. 再有不過是兩支著色的筆就完了.”阿英《漫談初期報刊的年畫和日曆》:“如一八九一年附送的《梅占花魁圖》……一八九四年的《獨占江春畫屛》, 都是著色的.”

[著忙】著慌;著急. 《宣和遺事》前集:“日色漸晡, 女奴來報:‘兀的夜來那箇平章到來也!’師師聞之, 著忙催賈奕交去不迭.”《西遊記》第八四回:“那王小二聽言, 一轂轆爬起來, 黑天摸地, 又是著忙的人, 撈著褲子當衫子, 左穿也穿不上, 右套也套不上.”《紅樓夢》第一一五回:“王夫人已到寶釵那裏, 見寶玉神魂失所, 心下著忙.” 魯迅《熱風·隨感錄五十六》:“官員也著忙, 要防華工, 要留心俄國人.”

[著志】用心;努力. 元關漢卿《陳母敎子》楔子:“二兄弟好生在家侍奉母親, 三兄弟在家著志攻書.” 元石德玉《曲江池》楔子:“孩兒, 此一去只願你著志者.” 元武漢臣《老生兒》楔子:“孩兒也, 你著志者.”

[著花】長出花蕾或花朵. 如:這棵桃樹已經著花了.

[著呢】表示程度深. 如:廟會熱鬧著呢. 如:他畫得可像著呢.

[著法】1.下棋的著數. 如:他的著法可高了. 2.武術的動作. 如:這一套著法可難了.

[著甚】猶言憑什么;用什么.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縱然酬得今生志, 著甚支吾此夜長. 睡不著如翻掌.”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你們乾請了皇家俸, 著甚的分破帝王憂?”

[著相】猶樣子. 《醒世姻緣傳》第六二回:“狄員外道:‘你這畜生! 合人頑也要差不多的就罷, 豈可頑得這般著相?’”

[著要】切要;打緊. 《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一段話, 說了個亂糟糟, ‘驢唇不對馬嘴’, 更來的不著要! 把個褚大娘子急得搓手.”《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這書裏自‘末路窮途幸逢俠女’一回姑娘露面兒起, 從沒聽見姑娘說過這等一句不著要的話.”

[著勁】著力;使勁. 如:他著勁拉了我一把.

[著重】1.把重點放在某方面;強調. 毛澤東《關於建立報告制度》:“報告文字每次一千字左右爲限……或一次著重寫幾個問題, 對其餘問題則不著重寫, 只略帶幾筆.”瞿秋白《文藝雜著續輯·擇吉》:“北方的吉日是‘五七’, 因爲這似乎可以開脫一些袁世凱的罪名;而南方的吉日是‘五九’, 因爲要著重的指出賣國賊的罪狀.”2.加重(病情).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三章:“你來做啥? 才化畢膿, 你來做啥? 叫著重嗎?” 柳靑《狠透鐵》:“老監察說:‘以前那風濕症, 近時在稻地里看了個把月水, 著重了.’”

[著重號】標點符號的一種. 標作·, 用在橫行文字的下邊或豎行文字的右邊, 指出文中特別重要的詞句.

[著便】猶言當機立斷;見機行事. 宋陳師道《寄李學士》詩:“說與杜郞須著便, 不應濠上始知魚.”《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大凡經商, 本錢多便大做, 本錢少便小做. 須到外邊去, 看臨期著便, 見景生情, 只揀有利息的就做, 不是在家論得定的.”

[著急】1.焦躁不安. 《兒女英雄傳》第十回:“這個當兒, 張金鳳更比她父母著急.”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遊仙窟》的銷場的確不壞, 但改正錯字之處, 還是算了罷, 出版者不以爲意, 讀者不以爲奇, 作者一人, 空著急亦何用?”2.趕緊.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只是而今我父親病著……如今我弟兄著急請先生替父親醫.”《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還有十幾里. 客人, 你要著急些走.”

[著跡】猶言留有痕跡. 多用以比喩藝術作品有斧鑿之跡而不自然, 沒有達到渾然一體的境地. 明胡應麟《詩藪·宋》:“中唐錢起題雪, 雖稍著跡, 而聲調宏朗, 足嗣開元.” 明李贄《四書評·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 愛之而弗仁;於民也, 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二‘弗’字太著意, 二‘而’字太著跡.”

[著迷】對人或事物產生難以舍棄的愛好.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二折:“怪不著你正是遙授夫妻, 你可甚步步相隨, 更做道秀才每忒上緊, 忒著迷.”《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那人原是貪花戀酒之徒, 住的寓所, 近著妓家, 閒時便去串走, 也曾見過瑞虹是個絶色麗人, 心內著迷.”峻靑《秋色賦·海娘娘》:“是的, 那幽美、雄偉而又多變的大海, 是足以使人著迷的.”

[著莫】1.捉摸. 宋邵雍《洛陽村吟》:“多少落花無著莫, 半隨流水半隨風.”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他不想結姻緣想甚麽? 到如今難著莫.” 王季思校注:“著莫即捉摸. 難捉摸, 謂事變莫測也.”2.引惹;牽纏. 金宋九嘉《酴醿菊》詩:“酴醿風味醺人醉, 著莫東籬愛酒翁.”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怎禁他帶天香著莫定龍衣袖.”3.折磨;捉弄. 元喬吉《一枝花·私情》套曲:“起初兒著莫喒, 假撇淸面北眉南, 實怕儹紅愁綠慘.”4.約莫. 元姬翼《武陵春》詞:“醉眼朦朧望碧空, 著莫辨西東.”

[著哩】猶著呢. 如:這種糖好吃著哩.

[著氣】猶生氣.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夫人告訴說, 編修公因女壻不肯做舉業, 心裏著氣.”《天雨花》第十二回:“含悲便叫賢甥女, 回家保重自家身;相勸母親休著氣, 有便還當接你身.”

[著涼】見“著涼”. 

[著陸】指(飛機等)從空中到達陸地. 《花城》1981年第6期:“飛機抖動著巨大的機翼……便在長島西南端的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著陸.”

[著處】猶處處, 到處. 明邵璨《香囊記·南歸》:“著處草都是白的, 這搭兒草怎麽靑?”《天雨花》第一回:“想她遺扇回家去, 必到園中著處尋.”

[著眼】1.猶舉目;入眼. 宋陳師道《小放歌行》:“春風永巷閉娉婷, 長使靑樓誤得名. 不惜卷簾通一顧, 怕君著眼未分明.”2.(從某方面)考察;觀察. 《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只是他二位是一片仁厚心腸, 只感念姑娘救了自己的兒子, 延了安家的宗祀, 大處著眼, 便不忍吹求到此.” 魯迅《且介亭雜文·連環圖畫瑣談》:“但要啓蒙, 即必須能懂. 懂的標准, 當然不能俯就低能兒或白癡, 但應該著眼於一般的大眾.”

[著眼點】著重考慮和注意的方面. 魏巍《東方》第二部第八章:“關於郭祥吃山雞的情況, 比人們預料的稍顯文雅……而且他把主要的著眼點放在雞爪上.”

[著脚】1.置足, 猶言親臨其地. 唐韓愈《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韻》:“公乎眞愛山, 看山旦連夕, 猶嫌山在眼, 不得著脚歷.” 宋范成大《桑嶺》詩:“人言遠遊好, 呼來試著脚.” 宋楊萬里《寄題李與賢似剡庵》詩:“我曾著脚勾踐國, 奉詔昭陵省松柏.”2.指落脚;涉足. 宋陸遊《讀史》詩:“人間著脚盡危機, 睡覺方知夢境非.”《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我陳珩若再向花柳叢著脚時, 永遠前程不吉, 死於非命.”3.確實的, 可靠的. 《西遊補》第六回:“我有一個道理:逕到臺上, 見了項羽, 把始皇消息問他, 倒是個著脚信.”

[著著】1.猶言一步一步地, 逐漸地. 鄒韜奮《個人的美德》:“因社會主義建設的著著成功, 大家還都得穿上新的好的大衣!”2.猶樣樣. 金王琢《元夜雪》詩:“良宵不肯平平過, 造物應誇著著新.”

[著著】睡得很熟的樣子. 梁斌《播火記》五:“可是今天, 奶奶睡得著著的, 怎么也醒不過來.” 梁斌《播火記》五:“她伸開手, 按按嚴萍的臂膀說:‘醒醒兒!’看她還睡得著著的, 才伸脚跳下炕來, 去擔筲挑水.”

[著淺】擱淺. 明楊愼《升庵詩話·甄後塘上行》:“‘蹶船常苦沒’, 黃河中行舟常有此患, 俗云著淺. 著淺, 即今言擱淺.”

[著涼】亦作“著涼”. 

受涼. 《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你瞧大爺那光景還沒受累呀? 沒著涼啊?”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三:“劉桂蘭走來, 瞅他那樣地躺著, 怕他著涼.”

[著絆】猶陷入, 遭難. 元李文蔚《燕靑博魚》第四折:“俺哥哥燕和落在那婦人彀中, 連兄弟燕靑也著絆了.”

[著落】1.猶下落. 元楊暹《西遊記·導女還裴》:“我道將甚麽爲信, 他便與了我這箇手帕. 從頭一都道, 恁孩兒便知著落.”《淸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巡檢一頭行, 一頭哭:‘我妻不知著落!’”《孽海花》第十五回:“彩雲看完, 又驚又喜, 喜的是寶簪有了著落.”2.猶安排;安置. 《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長老>就把箱籠東西, 叫人著落停當.” 許政揚校注:“著落, 這裏是安頓、置放的意思.” 淸李漁《愼鸞交·棄歸》:“如今死的便死了, 還有一箇活的, 留在那邊, 不伶不俐, 叫我怎生著落他?”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希兄於便中向蔡先生一談, 或能由商務館得一較確之消息, 非必急於入館, 但欲早得著落, 可無須向別處奔波覓不可靠之飯啖耳.”3.猶歸宿. 淸李漁《風箏誤·凱宴》:“大的女兒, 已許了戚家, 二女尙無著落.”冰心《寄小讀者》十三:“母親! 縱使你在萬里外, 寫到‘母親’兩個字在紙上時, 我無主的心, 已有了著落.”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四:“她們說到她的年齡, 說到她沒父母的可憐, 唉, 看起來長得很好, 也穿得不錯, 就沒有人疼, 到現在還沒個著落, 缺一個婆家.”4.確實的根據;可靠的來源. 《朱子語類》卷七:“凡天下之物, 須是就實事上說, 方有著落.” 淸李漁《奈何天·助邊》:“赤手回鈞旨, 空拳繳令旗, 錢糧無著落, 常例不曾虧.”《老殘遊記》第三回:“這金線泉相傳水中有條金線……老殘便作揖請敎這‘金線’二字有無著落.”茅盾《微波》:“那一年的敎育經費沒有著落, 縣里發了敎育公債.”5.猶責成;歸屬. 指定某人或某機構負責辦好某件事. 《水滸傳》第五七回:“一個是金眼彪施恩, 原是孟州牢城施管營的兒子, 爲因武松殺了張都監一家人口, 官司著落他家追捉兇身, 以此連夜挈家逃走在江湖上.”《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數日前邵太尉庫內封記鎖押俱不動, 又無地穴得入, 平空不見了五十錠大銀. 見今著落臨安府捉賊人.”《紅樓夢》第一○一回:“說是大舅太爺的虧空, 本員已故, 應著落其弟王子勝、侄兒王仁賠補.”《老殘遊記》第十八回:“前半截的容易差使我已做過了, 後半截的難題目, 可要著落在補殘先生身上了.”

[著棋】下棋. 明馮夢龍《古今譚槪·不韻·宣水》:“今村子言吹簫, 必曰品簫;言彈琴, 必曰操琴;言著棋, 必曰下棋……務學雅言, 反呈俗態.”《紅樓夢》第四回:“<賈政>素性瀟灑, 不以俗事爲要, 每公暇之時, 不過看書著棋而已.”

[著極】著急. 《醒世姻緣傳》第六回:“我也是年下著極, 要打發人家帳哩.”《醒世姻緣傳》第十回:“高氏道:‘你看這糊塗爺! 比方有人屈枉你怎麽要錢, 怎麽酷, 你著極不著極?’”

[著筆】落筆;下筆. 淸侯方域《倪云林十萬圖記》:“或出自跋《萬林秋色圖》, 曰:‘前晨著筆, 今酉方完.’”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文學》第二期稿, 創作恐不能著筆.”

[著然】著實;實在. 《西遊記》第十回:“朕這寢宮門外, 入夜就拋磚弄瓦, 鬼魅呼號, 著然難處.”《西遊記》第二五回:“大仙大怒道:‘這個潑猴, 著然無禮.’”

[著道兒】猶中計;上當.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四折:“倒著他道兒了, 將馬來我趕將他去.”《水滸傳》第三八回:“這黑大漢今番却著道兒, 便掙紮得性命, 也吃了一肚皮水.”

[著慌】著急;慌張.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興兒道:‘老兄不必著慌! 銀子是小弟拾得在此, 自當奉璧.’”《儒林外史》第九回:“知縣聽了婁府這番話, 心下著慌.”老舍《駱駝祥子》二:“每逢戰爭一來, 最著慌的是闊人們.”

[著惱】生氣;發怒.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四折:“你失誤了官身, 老爺在堂上好生著惱哩.”《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老道著惱, 喝叫猴形人四五個來揪採將來, 按在坐上.”《紅樓夢》第七四回:“晴雯一聽如此說, 心內大異, 便知有人暗算了他, 雖然著惱, 只不敢作聲.”茹志鵑《百合花》:“我著惱地帶著一種反抗情緒走過去.”

[著摸】1.捉摸.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張芸叟》:“《復齋漫錄》:‘芸叟嘗評詩云……王介甫之詩,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人皆聞見, 難可捉摸.’”2.撩撥;沾惹. 《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你看世間有這等的癡心漢子, 實是好笑. 正是:半牕花影模糊月, 一段春愁著摸人.” 許政揚校注:“著摸, 撩惹、沾惹.”

[著想】1.設想;想象.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六回:“猜謎不能這等老實, 總要從旁面著想, 其中虛虛實實, 各具神妙.” 郭沫若《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感情的沸騰、著想的大膽、措辭的強烈、形式的越軌, 都是古代人所不能接受的.”2.(爲某人或某事的利益)考慮.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至於爲靑年著想的普及版, 我以爲印明本插畫是不夠的.” 巴金《秋》四:“像你這樣的人更應該爲將來著想. 沒有知識, 單有勇氣, 是不好的.” 丁玲《縣長家庭》:“今天既然縣長親身來了, 我們大家還是考慮考慮, 一切爲著孩子前途著想.”

[著業】從事某種行業或生業. 宋嶽飛《奏河北諸捷狀》:“興等差人招誘王屋縣百姓首領王璋等五十餘人, 當面出給旗牓, 招集本縣逃走軍民著業.”

[著意】1.有意;集中注意力. 宋辛棄疾《卜算子》詞:“著意尋春不肯香, 香在無尋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一回:“到了明天, 一早起來, 著意打扮.” 胡采《<在和平的日子里>序》:“作者把他的主人公們, 放在錯綜㚆雜的關系中, 幷特別著意從思想性格的矛盾沖突中來描寫他們.”2.中意. 唐張鷟《遊仙窟》:“好是他家好, 人非著意人;何須漫相弄, 幾許費精神.”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二折:“這的是心病還從心上醫, 便有那倉公、扁鵲成何濟……怎比得玉天仙知心著意.” 明馮夢龍《掛枝兒·性急》:“興來時, 正遇我乖親過. 心中喜, 來得巧, 這等著意哥, 恨不得摟抱你在懷中坐.”3.留意;在意. 淸李漁《蜃中樓·耳卜》:“你也替我留心, 我也替你著意.”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人妖》:“媼常至生家, 遊揚其術, 田亦未嘗著意.”《紅樓夢》第九五回:“王夫人只知他因失玉而起, 也不大著意.”

[著裝】1.指穿戴(衣帽)等. 如:大家都已著裝完畢. 2.衣著. 如:指導員在檢查每個戰士的著裝.

[著緊】1.緊要;重要.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他著緊處將人慢.” 王季思校注:“是說在緊要關頭怠慢人.”《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先講那會吃醋的……不是自已久不生育, 便是生育不存, 把宗祧家業看得著緊, 給丈夫置幾房姬妾.”2.抓緊;趕緊. 《金甁梅詞話》第六七回:“出月初二日准起身, 定不的年歲, 還到荊州買紙, 川廣販香蠟, 著緊一二年也不止.”《儒林外史》第六回:“方纔若不如是著緊的問嚴老爺要喜錢、酒錢, 嚴老爺已經上轎去了.”3.猶焦急.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諸僧衆各逃生, 衆家眷誰瞅問, 這生不相識橫枝兒著緊.” 王季思校注引王伯良曰:“非親非故, 乃曰我能退兵, 是所謂橫枝兒著緊也.”《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杜十娘連日不見公子進院, 十分著緊, 就敎小廝四兒街上去尋.”4.著意;留意.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元來世上婦人, 除了那十分貞烈的, 說著那話兒無不著緊.” 淸李漁《凰求鳳·先醋》:“說親的時節, 不要上門去講, 只在路上候他, 要在有意無意之間, 使他聽見了, 自然會著緊.”

[著疑】懷疑;起疑心.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元普心下著疑, 想道:‘我那裏來這樣遠親?’”

[著麽】撩撥;撩惹. 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三折:“腰間將百錢拖, 頭上把唐巾裹, 舞綠衫拍板高歌. 逐朝走向街頭過, 有幾個把我相著麽. 哎, 你個小業魔, 可怎生纏定我.” 參見“著摸”.

[著實】1.猶認眞. 《紅樓夢》第三六回:“一則打重了, 得著實將養幾個月才走得.”《醒世姻緣傳》第八回:“珍哥雖也是與晁住尋趁了幾句, 不肯與他著實變臉.”2.(言語、動作)分量重;力量大.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這賴肉頑皮, 不打不招, 拏那大棒子著實的打上一千下, 他纔招了也.”《紅樓夢》第三三回:“<賈政>只喝命:‘堵起嘴來, 著實打死!’”《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劉住兒>把叫趕露兒這件事, 忘的蹤影全無……被張進寶著實的駡了一頓.” 巴金《利娜·第十二封信》:“他於是做一個手勢, 那兩個人就捉住波利司著實地打了一頓.”3.實在;確實;的確.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如今說先朝一個宰相, 他在下位之時, 也著實有名有譽的.”《西遊記》第六回:“好大聖! 好大聖! 著實神通廣大!”《紅樓夢》第一○八回:“寶釵看寶玉顔色不好, 心裏著實的吃驚.” 梁斌《紅旗譜》五九:“朱老忠坐在洋車上, 看路旁的黃谷穗兒蹦跳, 紅高粱穗兒歡笑, 心里著實高興.”4.實際的(事物);眞實的(情況). 《朱子語類》卷六五:“問:‘自一陰一陽見, 一陰一陽又各生一陰一陽之象, 以圖言之,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節節推去, 固容易見. 就天地間著實處, 如何驗得?’”《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偌多東西, 多是我爹爹手澤, 敢是被那個拐的去了? 怎的好? 我且回家與賈郞計較, 查個著實去.”5.謂老實. 梁斌《播火記》十三:“<朱老忠>問:‘著實說, 你是誰?’”

[著趣】猶知趣.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一折:“某龐衙內, 歡歡喜喜, 拾得一個郭成的渾家, 待要做了夫人, 誰想他不著趣, 百般的不肯.”

[著數】猶言算得上, 能算數.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俺平生情性好疎狂, 疎狂的情性難拘束. 一回家想麽, 詩魔多愛選多情曲. 比前賢樂府不中聽, 在諸宮調裏却著數.”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包龍圖往常斷事曾著數, 今日爲官忒慕古.”

[著數】1.下棋的步子.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他昨日看棋時, 偶然指點的著數多在我意想之外.”2.指武術動作. 如:他使了個絕妙的著數, 名爲“黑狗掏襠”. 3.比喩手段、計策和辦法等. 淸李漁《奈何天·分擾》:“既然如此, 你就把攻城著數, 細細講來.”

[著墨】猶著筆. 指寫作或書畫創作等. 阿英《漫談<紅樓夢>的插圖和畫冊》:“人物的構圖, 美麗多姿、輕盈纖小, 著墨不多, 自具一種吸引人的力量.”《新華月報》1965年第4期:“這些人物雖然著墨不多, 却很動人.”

[著鞭】1.鞭打;用鞭子趕. 金元好問《楡社硤口村早發》詩:“瘦馬長途懶著鞭, 客懷牢落五更天.”2.猶言著手進行, 開始做. 元耶律楚材《屛山居士<鳴道集說>序》:“昔予嘗見《鳴道集》, 甚不平之, 欲爲書糾其蕪謬而未暇, 豈意屛山先我著鞭, 遂爲序.”3.常用以勉人努力進取. 淸李漁《奈何天·慮婚》:“這是條靑雲路, 早著鞭, 不似那納粟求官的資格淺.”

[著題】猶切題. 宋許顗《許彦周詩話》:“前輩詩不獨語句精鍊, 且是著題.”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雄兔脚撲朔, 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此結最著題.”

[著邊】沾邊. 如:你別盡說不著邊的話.

[著警】懼怕. 王瑩《寶姑》三四:“眼皮也很重, 難睜得開, 心里時時的著警, 睜開眼睛, 見是睡在自己家里, 又見祖母坐在我身旁, 還有點不能信.” 原注:“著警, 懼怕的意思.”

[著魔】比喩迷戀某種事物到了幾乎失去理智的地步.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他已經著了魔了, 待我且耍他一耍.”《平山冷燕》第十回:“袁隱見他這般光景, 忍不住笑道:‘子持兄著魔了.’” 吳組緗《山洪》三一:“黃敎官關於兵器的講話和單人戰斗敎練的課目, 使他發生濃厚興趣, 甚至有點著魔.”

[著驚】受驚;吃驚. 《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只怕著了這驚, 不肯再來了, 如何是好?”《平山冷燕》第三回:“旨意一下, 早有人報到山顯仁府中來. 山顯仁著驚道:‘竇國一爲何參我?’”

[著體】謂侵襲身體.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三二出:“阿娘怎知, 懨懨害, 自覺著體.”


*羚①[línɡㄌㄧㄥˊ]

[《廣韻》郞丁切, 平靑, 來. ]

見“羚羊”. 

[羚羊】哺乳動物, 形狀和山羊相似, 四肢細長, 蹄小而尖, 有角, 尾長短不一. 多生活在草原或沙漠地區. 角可入藥, 肉味鮮美, 毛皮可制褥子.

[羚羊掛角】見“羚羊掛角”. 

[羚羊掛角】亦作“羚羊掛角”. 

傳說羚羊夜眠防患, 以角懸樹, 足不著地, 無跡可尋. 見《埤雅·釋獸》. 因以“羚羊掛角”喩意境超脫, 不著形跡.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詩者, 吟詠情性也. 盛唐諸人, 唯在興趣, 羚羊掛角, 無跡可求. 故其妙處, 透澈玲瓏, 不可湊泊.” 淸趙翼《論詩》詩:“作詩必此詩, 意取象外神;羚羊眠掛角, 天馬奔絶塵.”


*羢①[rónɡㄖㄨㄥˊ]

[《字彙補》而容切]

1.細羊毛. 元仇遠《送劉竹間歸廬陵》詩:“驛路梅花漠漠寒, 羢衫絮帽出長安.”2.泛指人或動物身上短而柔軟的毛. 如:羢毛, 駝羢.


*羠①[yíㄧˊ]

[《廣韻》以脂切, 平脂, 以. ]

[《廣韻》徐姉切, 上旨, 邪. ]

1.閹過的公羊. 《史記·貨殖列傳》:“其民羯羠不均, 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 而武靈王益厲之.” 司馬貞索隱:“皆健羊也. 其方人性若羊, 健捍而不均.”2.母野羊.


*羥①[qiānㄑㄧㄢ]

[《廣韻》苦閑切, 平山, 溪. ]

[《廣韻》口莖切, 平耕, 溪. ]

“羥”的繁體字.

羊名. 《說文·羊部》:“羥, 羊名.”

羥②[qiǎnɡㄑㄧㄤˇ]

“羥”的繁體字.

化學名詞用字.


*羝①[dīㄉㄧ]

[《廣韻》都奚切, 平齊, 端. ]

“牴”的被通假字.

公羊. 《詩·大雅·生民》:“取羝以軷.” 毛傳:“羝羊, 牡羊也.”《漢書·蘇武傳》:“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使牧羝, 羝乳乃得歸.” 宋陸遊《蔬食》詩:“老羝昔作春蔬祟, 斷稿今無晩鈞詩.”

[羝羊困】喩進退維谷. 宋王禹偁《放言》詩:“卦逢《大壯》羝羊困, 鄕入無何蛺蝶飛.” 參見“羝羊觸藩”.

[羝羊觸藩】公羊角鉤在籬笆上. 比喩進退兩難. 《易·大壯》:“羝羊觸藩, 不能退, 不能遂.” 唐孟浩然《寄趙正字》詩:“高鳥能擇木, 羝羊漫觸藩.”《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自實走得一個不耐煩, 正所謂:羝羊觸藩, 進退兩難.”亦省作“羝觸藩”. 淸王戩《秋日遊白茅寺次少陵韻》:“爭如羝觸藩, 有如甁墮井.”

[羝乳】公羊產乳. 喩不可能發生之事. 《漢書·蘇武傳》:“<匈奴>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使牧羝, 羝乳乃得歸.”顏師古注:“羝不當産乳, 故設此言, 示絶其事.” 元袁桷《題郝伯常雁足詩》:“不須羝乳終回漢, 肯學雞鳴詐度關.”

[羝氳】同“慍羝”. 

腋氣, 狐臭. 明楊愼《升庵詩話·劣唐詩》:“如今稱燕趙多佳人, 其間有跛者、眇者、羝氳者、疥且痔者, 乃專房寵之, 曰是亦燕趙佳人之一種, 可乎?”

[羝觸藩】見“羝羊觸藩”. 


*羜①[zhùㄓㄨˋ]

[《廣韻》直呂切, 上語, 澄. ]

出生五個月的小羊. 亦泛指未長大的小羊. 《詩·小雅·伐木》:“既有肥羜, 以速諸父.” 毛傳:“五月生, 未成羊也.” 宋陸遊《村居》詩:“粗繒裁製襜褕暖, 肥羜烹調餺飥香.”


*羥①[qiǎnɡㄑㄧㄤˇ]

“羥”的簡化字.

羥②[qiǎnɡㄑㄧㄤˇ]

“羥”的簡化字.


*義①[yìㄧˋ]

[《廣韻》宜寄切, 去寘, 疑. ]

亦作“羛”. 亦作“羛”. “義”的繁體字.

1.謂符合正義或道德規范. 《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韓非子·忠孝》:“湯武自以爲義而弑其君長.”2.指按照正義或道德規范的要求. 《漢書·田叔傳》:“魯以百金祠, 少子仁不受, 曰:‘義不傷先人名.’”《明史·於謙傳》:“國家多事, 臣子義不得顧私恩.”3.認爲合乎正義或道德規范而加以稱許. 《史記·刺客列傳》:“於是襄子大義之.” 宋葉適《中奉大夫林公墓志銘》:“諸番義公之爲.”4.理應. 《易·需》:“彖曰:需, 須也, 險在前也, 剛健而不陷, 其義不困窮矣.”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需》“附考”:“《易傳》常以義爲宜. 義、宜古通用. 《旅·象傳》曰:‘以旅在上, 其義焚也.’《釋文》:‘一本作宜其焚也.’此本書義、宜通用之證.”5.適應, 順應. 《墨子·節葬下》:“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6.名分. 《商君書·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 民亂而不治, 是以聖人列貴賤, 制爵秩, 立名號, 以別君臣上下之義也.”《史記·李斯列傳》:“此臣主之分定, 上下之義明, 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 以徇其君矣.”7.善良. 亦指善良的行爲. 《書·皋陶謨》:“彊而義.” 王引之《經義述聞·尙書上》:“義, 善也. 謂性發彊而又良善也.” 康有爲《大同書》丙部:“立法者將導人以上達, 則人爭向上而爲義;將抑人以下達, 則人爭向下流而爲惡.”8.意義;道理. 《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 二曰賦, 三曰比, 四曰興, 五曰雅, 六曰頌.”《穀梁傳·昭公四年》:“《春秋》之義, 用貴治賤, 用賢治不肖, 不以亂治亂也.” 漢王充《論衡·程材》:“董仲舒表《春秋》之義, 稽合於律, 無乖異者.”9.引申爲用意.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文館》:“悉擇當世聰明魁壘之士, 其義非獨使之尋文字, 窺筆墨也.”10.恩義;情誼. 唐元稹《鶯鶯傳》:“及薦寢席, 義盛情深.”11.指保持恩義、情誼.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刹海市》:“此後妾爲君貞, 君爲妾義, 兩地同心, 即伉儷也.”12.謂用於施舍、救濟的;爲公益而不取報酬的. 如:義倉, 義田;義演. 13.名義上的;假的. 如:義父, 義兒;義齒, 義肢. 14.語首助詞, 無義. 《書·大誥》:“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義, 助語詞.”15.太平天國爵名之一. 太平天國洪秀全《改定天曆詔》:“朕詔……六部、義、主、佐將、內外各省衆官將兵知之.”16.通“議”. 《戰國策·東周策》:“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韓非子·揚權》:“上不與義之, 使獨爲之.” 王先愼集解:“義, 讀爲議.” 漢荀悅《漢紀·高后紀》:“高帝與呂后定天下, 劉氏所立九王, 呂氏所立三王, 皆大臣之義.”《史記·呂太后本紀》及《漢書·高后紀》皆作“議”. 17.通“俄”. 奸邪. 《書·立政》:“茲乃三宅無義民.”《書·呂刑》:“鴟義姦宄.” 王引之《經義述聞·尙書下》引王念孫曰:“《立政》曰:‘謀面用丕訓德, 則乃宅人, 茲乃三宅無義民.’義, 與俄同, 衺也. 言夏先王謀勉用大順之德, 然後居賢人於官而任之, 則三宅皆無傾衺之民也. 《呂刑》曰:‘鴟義姦宄, 奪攘矯虔.’義字亦是傾衺之意.”《左傳·文公十八年》:“掩義隱賊.” 兪樾《群經平議·春秋左傳一》:“掩義與隱賊一律. 掩猶隱也, 義猶賊也……義也, 賊也, 皆不善之事, 故掩蓋之, 隱蔽之也. 學者但知義爲仁義之義, 而不知古書義字有作姦邪解者.” 參見“義民”. 18.通“峨”. 參見“義然”. 19.姓. 漢有義縱. 見《漢書》本傳.

義②[yíㄧˊ]

[《集韻》魚羈切, 平支, 疑. ]

“儀”的古字.“義”的繁體字.

1.儀容;狀貌. 《逸周書·糴匡》:“服美義淫.” 兪樾《群經平議·周書》:“義, 當讀爲儀. 《周官·肆師》注曰:‘古書儀但爲義.’是其證也. 儀淫者, 威儀盛也, 故與服美幷舉.”《漢書·高帝紀下》:“遣詣相國府, 署行、義、年.”顏師古注引蘇林曰;“行、狀、年紀也.”2.儀制;法度.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義, 帥長幼之序.” 孔穎達疏:“朝以正班爵之等義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引王念孫曰:“義, 讀爲儀. 正義曰:‘朝以正班爵之等義.’等義, 即等儀. 孔讀得之……舊本《北堂書鈔·禮儀部二》引此正作儀.”《晏子春秋·外篇上一》:“今齊國五尺之童子, 力皆過嬰, 又能勝君, 然而不敢亂者, 畏禮義也.” 王念孫《讀書雜志·晏子外篇》:“此義字非仁義之義, 乃禮儀之儀. 《周官·大司徒》:‘以儀辨等, 則民不越.’鄭注曰:‘儀, 謂君南面臣北面, 父坐子伏之屬.’故曰:‘不敢亂者, 長禮儀也.’古書仁義字本作誼, 禮儀字本作義.”

[義丁】舊指抗暴自衛的地方組織的兵丁. 宋文天祥《己未上皇帝書》:“臣居廬陵, 往往有寇警, 則鄕里又起所謂義丁者.” 明高啓《廣陵孫孝子愛日堂》詩:“城中義丁一百萬, 坐委溝谿不成用.”

[義人】1.言行符合正義或道德標准的人. 《墨子·非命上》:“義人在上, 天下必治.”《史記·伯夷列傳》:“<武王>東伐紂,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義人也.’” 晉葛洪《抱朴子·行品》:“篤始終於寒暑, 雖危亡而不猜者, 義人也.”2.秦漢時加給西南一種少數民族的稱謂.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板楯蠻夷》:“板楯七姓, 射殺白虎立功, 先世復爲義人.”按秦昭王時有白虎爲害, 后爲板楯人射殺, 遂一戶免其一頃田之稅, 雖有十妻, 不輸口算之錢. 參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

[義士】1.恪守大義、篤行不苟的人. 《左傳·桓公二年》:“武王克商, 遷九鼎於雒邑, 義士猶或非之.” 漢劉向《列女傳·楚接輿妻》:“義士非禮不動, 不爲貧而易操, 不爲賤而改行.” 宋蘇軾《大臣論上》:“天下不幸而無明君, 使小人執其權. 當此之時, 天下之忠臣義士莫不欲奮臂而擊之.”2.指俠義之士. 《戰國策·趙策一》:“趙襄子曰:‘彼義士也, 吾謹避之耳.’” 唐司空圖《馮燕歌》:“魏中義士有馮燕, 遊俠幽幷最少年.”3.舊指出錢贊助刻碑的人.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陰溝水》:“城東南有一碑, 碑文悉破無驗, 惟碑背故吏姓名尙存:熹平元年, 義士門生沛國蕭劉定興立.” 淸翟灝《通俗編·釋道》:“漢《曹全碑》陰:義士某千, 義士某五百. 義士蓋但出財之人. 今人出財布施皆曰信士. 宋太宗朝避御名, 凡義字皆改爲信. 今之信士, 即漢碑所稱義士也.”4.舊時官吏把其離任后來到其原轄地的士民, 稱爲“義士”. 亦稱“義民”.

[義子】1.即義兒.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立過繼文書倪霜峰, 今將第六子倪廷璽, 年方一十六歲, 因日食無措, 夫妻商議, 情願出繼與鮑文卿名下爲義子.” 淸李漁《玉搔頭·括要》:“在下皇帝義子左軍都督朱彬是也.” 參見“義兒”. 2.套盒的內盒. 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爲名》:“合中小合子曰義子.”

[義女】1.非己所生而撫養或收認的女兒. 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小娘子本爲義女, 他却詐作親生.”《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我舉眼無親, 見了你, 如見我女兒一般. 你做我的義女肯麽?”《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四回:“我是當女兒嫁的. 不信, 你到他家去查那婚帖. 我們寫的是義女, 不是甚麽鴉頭.”2.行義助人的女子. 《鏡花緣》第二六回回目:“遇強梁義女懷德, 遭大厄靈魚報恩.”

[義井】供公眾汲用之井. 唐張說《玄識闍黎廬墓碑》:“置義井, 取施無求報.” 明沈榜《宛署雜記·古跡》:“<義井>在縣南, 離京二十里. 金章宗皇帝過此, 飲水味甘, 封爲義井.”

[義夫】1.堅守大義的人. 晉陸機《答賈長淵》詩:“雄臣馳騖, 義夫赴節.”《晉書·忠義傳序》:“隕節苟合其宜, 義夫豈吝其沒;捐軀若得其所, 烈士不愛其存.” 宋蘇舜欽《乞用劉石子弟》:“烈士義夫, 聞之震激.”2.情專的男子. 淸李漁《比目魚·回生》:“這等說起來, 是一對義夫節婦了, 可敬, 可敬!”

[義不反顧】見“義無反顧”. 

[義不容辭】道義上不容推辭. 《三國演義》第五八回:“可差人往魯子敬處, 敎急發書到荊州, 使玄德同力拒曹……玄德既爲東吳之婿, 亦義不容辭.”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小梅》:“妾受夫人諄囑, 義不容辭.”如:這是地方上的公益, 我自然義不容辭.

[義犬】三國吳時, 襄陽紀南人李信純醉臥城外草中, 適獵者縱火, 火順風且至. 其愛犬曰“黑龍”者, 於溪中濕身, 周回灑李臥處, 遂免大難;而犬以往返困乏致斃. 李醒乃悟, 爲之慟哭. 太守聞而憫之, 具棺槨衣衾以葬. 后紀南有義犬塚, 高十余丈. 事見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 前蜀貫休《行路難》詩之四:“古人尺布猶可縫, 潯陽義犬令人憶.” 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爲名》:“禽畜之賢, 則有義犬、義烏、義鷹、義鶻.”

[義友】結義或聚義的友輩. 《水滸傳》第五三回:“羅眞人問公孫勝道:‘此二位何來?’公孫勝道:‘便是昔日弟子曾告我師, 山東義友是也.’”

[義戈】猶義師. 《後漢書·宗室四王三侯傳贊》:“齊武沈雄, 義戈乘風.” 李賢注:“以義舉兵, 乘風雲之會也.”

[義手】斷手者所裝的假手. 

[義父】非本生之父而拜認爲父者.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興尼寺》:“隱士趙逸, 云是晉武時人, 晉朝舊事, 多所記錄……汝南王聞而異之, 拜爲義父.”

[義分】1.合乎道義的情分. 南朝宋袁淑《效子建<白馬篇>》:“義分明於霜, 信行直如弦.”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本以義分相許, 明非勢利相趨, 早爲相國所知, 累遷官守.”2.泛指一般的情分. 元范康《竹葉舟》第一折:“小生陳季卿, 感蒙惠安長老念同鄕的義分, 留我在寺中, 溫習經史.”

[義方】行事應該遵守的規范和道理. 《逸周書·官人》:“省其居處, 觀其義方.”《左傳·隱公三年》:“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敎之以義方, 弗納於邪.’” 后因多指敎子的正道, 或曰家敎. 晉葛洪《抱朴子·崇敎》:“愛子欲敎之義方, 雕琢切磋, 弗納於邪僞.” 宋嶽飛《辭男云特轉恩命劄子》:“臣男雲始就義方, 尙存乳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五回:“迂奶奶把他待得如同婆婆一般, 萬事都秉命而行, 敎子也極有義方.”

[義心】1.節義或道義之心. 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詩》:“南金豈不重, 聊自意所輕. 義心多苦調, 密比金玉聲.” 前蜀韋莊《和薛先輩初秋寓懷》:“義心孤劍直, 學海怒濤深.”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眞》:“今本軍師輔眞聖主, 得蒙上帝眷顧, 以有當日之義心, 乃有今日之義舉, 無非爲上帝基督爭體面, 爲上帝基督爭綱常也.”2.佛敎語. 因迷於事或迷於理而產生的疑惑不決之心. 唐王維《夏日過靑龍寺謁操禪師》詩:“欲問義心義, 遙知空病空.”

[義正】1.同“義政”. 正, 通“政”. 《墨子·天志下》:“今天下之士君子欲爲義者, 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 曰順天之意者, 兼也;反天之意者, 別也. 兼之爲道也, 義正;別之爲道也, 力正.”2.猶正義、道義. 晉葛洪《抱朴子·行品》:“義正所在, 視死猶歸;支解寸斷, 不易所守.”

[義正詞嚴】1.道理正大而言詞嚴厲.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子玄之論, 義正詞嚴, 聖人復起, 弗能易矣.” 淸林則徐《會諭同知再行諭飭義律繳土交凶稿》:“本大臣、本部堂聲罪致討, 義正詞嚴, 斷斷不能再緩矣.”2.道理正大而言詞嚴厲.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子玄之論, 義正詞嚴, 聖人復起, 弗能易矣.” 淸林則徐《會諭同知再行諭飭義律繳土交凶稿》:“本大臣、本部堂聲罪致討, 義正詞嚴, 斷斷不能再緩矣.”

[義功】大功, 勳功. 《宋書·禮志三》:“宋高祖討桓玄, 走之……告義功於南郊.”《北史·尒朱彦伯傳》:“長孫承業等啓陳神武義功既振, 將誅尒朱.” 唐白居易《授韓弘許國公實封制》:“河南晏如, 於茲一紀. 是則有大勛於國, 有大惠於人, 會課義功, 無出其右.”

[義甲】彈撥樂器所用的一種工具, 裝於指端. 明楊愼《藝林伐山·系爪義甲》:“妓女以鹿角琢爲爪, 以彈箏, 曰繫爪. 梁簡文帝《箏詩》:‘停絃時繫爪, 息吹治唇朱.’又曰義甲. 唐劉言史詩:‘迸却玻璃義甲聲.’” 淸周亮工《書影》卷三:“今之工琴者類不畜爪, 但搊箏則繫義甲.” 淸沈雄《古今詞話》:“義甲, 彈箏所以護甲者, 如假髻曰義髻, 篴有義嘴, 皆外也.”

[義田】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富中大塘者, 勾踐治以爲義田;爲肥饒, 謂之富中.”此當爲義田之始. 后即泛稱爲贍養族人或貧困者而置的田產. 宋錢公輔《義田記》:“范文正公方貴顯時, 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 號曰義田, 以養濟群族之人.” 淸惲敬《沙隴胡氏學田記》:“後世君子私田之公於族者曰義田, 義田之給於士者曰學田.”建國前, 陝甘寧邊區政府也提倡設置義田, 以救濟貧苦勞動人民. 林伯渠《陝甘寧邊區政府一年工作總結》:“獎勵和推行義田義倉運動, 建立社會救濟事業的基礎.”

[義兄弟】結義的兄弟. 《北齊書·漁陽王紹信傳》:“乃與長命結爲義兄弟.” 宋周密《齊東野語·李全》:“因結群不逞爲義兄弟.”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分宜當國, 而家人永年專爲世蕃過錢, 署號曰鶴坡, 無不稱鶴坡者. 一御史朱與之稱義兄弟.”

[義主】1.行合於義的霸主. 漢賈誼《新書·胎敎》:“齊桓公得管仲,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稱爲義主.”2.舊指出錢刻碑的人. 淸蔣超伯《麗澞薈錄·義主》:“魏魯郡太守《張猛龍碑》頌後列義主十人, 皆其屬吏. 魏齊之世, 凡醵金刊石出資者曰主, 造象稱象主, 刊經稱經主, 勸緣稱功德主. 此則郡人頌太守之德, 事近於義, 故稱義主.” 參見“義士”.

[義民】1.賢人;篤義之民. 《書·多方》:“惟天不畀純, 乃惟以爾多方之義民, 不克永於多享.” 蔡沈集傳:“義民, 賢者也.”2.謂起義抗暴之民. 淸夏燮《中西紀事·粵民義師》:“道光二十一年夏, 粵東義民創洋人於蕭關三元里.”3.邪曲之人. 《書·立政》:“謀面用丕訓德, 則乃宅人, 茲乃三宅無義民.” 王引之《經義述聞·尙書下》:“義與俄同, 衺也. 言夏先王謀勉用大順之德, 然後居賢人於官而任之, 則三宅皆無傾衺之民也.”4.見“義士”. 5.舊稱某些被歧視爲賤族的民戶. 孫中山《民國大總統通令開放疍戶惰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文》:“前淸沿數千年專制之秕政, 變本加厲, 抑又甚焉. 若閩粵之疍戶, 浙之惰民, 豫之丐戶, 及所謂發功臣曁披甲家爲奴, 即俗所謂義民者, 又若薙發者幷優倡隸卒等, 均有特別限制, 使不得與平民齒.”

[義阡】猶義塚. 《明史·郭敦傳》:“衢俗, 貧者死不葬, 輙焚其屍. 敦爲厲禁, 且立義阡, 俗遂革.” 淸姚鼐《贈文林郞婺源黃君墓志銘》:“始其父募得巴縣江北地爲義阡. 及歿, 君遂葬之於巴. 成塚立碑而去.”

[義母】1.非本生之母而拜認爲母者.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李昌符之敗, 因令求訪周氏. 既至, 以義母事之.”2.深明大義之母. 戰國齊宣王時有人爭斗而死, 有異母兄弟二人被訊問. 兄弟二人爭相承認. 王使相問其母. 母曰:“殺其少者.”相問其故. 母曰:“少者, 妾之子也. 長者, 前妻之子也.”相入言於王. 王美其義, 皆赦不殺, 而尊其母號曰“義母”. 事見漢劉向《列女傳·齊義繼母》.

[義刑】同“儀型”. 

楷模;典范. 《隸釋·漢縣三老楊信碑》:“子孫楊□, 追念義刑.”

[義刑義殺】恰當的刑罰與殺戮. 《書·康誥》:“用其義刑義殺.” 孔傳:“義, 宜也. 用舊法典刑宜於時世者.” 曾運乾正讀:“義, 宜也. 刑罪相報, 謂之義刑義殺.”

[義地】舊時由私人或團體設置埋葬貧民的公共墳場.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六回:“到得天津, 便找到了一處義地, 把他祖父的棺材厝了.” 巴金《沉默集·春雨》:“我們走出了義地, 看不見一輛車, 只得冒著雨在泥水中走路.”

[義死】爲正義而死. 《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難狎, 易懼而難脅, 畏患而不避義死, 欲利而不爲所非.” 漢劉向《說苑·指武》:“必死不如樂死, 樂死不如甘死, 甘死不如義死, 義死不如視死如歸.”

[義竹】叢竹的美稱.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義竹》:“帝(唐玄宗)遊後苑, 有竹叢密, 筍不出外. 帝顧諸王曰:‘父子兄弟相親, 當如此竹.’因謂義竹.”

[義行】同“儀形”. 

忠義或節義的行跡. 《淮南子·人間訓》:“無害子之慮無中於策, 謀無益於國, 然而心調於君, 有義行也.”《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其外親有謙素義行者, 輒假借溫言, 賞以財位.”《東觀漢記·城陽恭王祉傳》:“荊州刺史上其義行, 拜廬江都尉.”

[義行】同“儀形”. 

效法. 《史記·趙世家》:“中國者……遠方之所觀赴也, 蠻夷之所義行也.”

[義旨】意義與宗旨. 漢王充《論衡·超奇》:“杼其義旨, 損益其文句, 而以上書奏記, 或興論立說, 結連篇章者, 文人鴻儒也.” 淸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客問中》:“此乃經生決科之策括, 不敢抒一獨得之見, 標一法外之意, 而奄然媚世爲鄕願, 至於古人著書之義旨, 不可得聞也.”

[義色】莊重的容色. 《隨園詩話》卷九引淸潘立亭《偶成》詩:“義色少姚佚, 吉詞無淫頗.”

[義米】1.東漢末天師道首領張魯於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率徒眾攻取漢中, 在各地設義舍, 置義米、義肉, 過路者量腹取足. 參見“義舍”. 2.晉武帝時規定邊遠的少數民族居民不課田, 每戶交米三斛, 再遠的交五斗, 名爲“義米”. 見《晉書·食貨志》. 3.謂備荒救災之米. 《宋史·理宗紀四》:“湖北諸郡, 去年旱潦饑疫, 令江陵、常、澧、嶽、壽諸州, 發義倉米振糶.”《宋史·食貨志上》:“諸路已糶義米價錢, 州郡以低價抑令上戶補糴, 正稅逃閣, 義米用虧.”

[義形】同“儀型”. 

《隸篇》第十二:“義, 晉《孫夫人碑》皆是義形. 翟雲昇曰以義形爲儀型.”

[義形於色】正義之色現於顏面. 《公羊傳·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於朝, 則人莫敢過而致難於其君者, 孔父可謂義形於色矣.” 何休注:“內有其義而外形見於顔色.”《三國志·吳志·張昭傳》:“昭每朝見, 辭氣壯厲, 義形於色, 曾以直言逆旨, 中不進見.” 魯迅《花邊文學·論秦理齋夫人事》:“倘使對於黑暗的主力, 不置一辭, 不發一矢, 而但向‘弱者’嘮叨不已, 則縱使他如何義形於色, 我也不能不說--我眞也忍不住了--他其實乃是殺人者的幫凶而已.”

[義孝】謂爲非親屬的死者服孝. 《魏書·恩倖傳·王叡》:“叡之葬也, 假親姻義舊, 衰絰縞冠送喪者千餘人, 皆舉聲慟泣, 以要榮利, 時謂之義孝.”

[義志】符合道義准則的意志. 《荀子·王霸》:“主之所極然帥群臣而首鄕之者, 則舉義志也.”

[義男】猶義兒.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改史》:“鍾紹京爲宰相, 而稱義男於楊勖之父.”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林氏》:“母家有義男, 業配之.”

[義男兒】元代俗語. 情夫. 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一折:“[蔡衙內白:]‘你問那秀才, 借他渾家來與我遞三杯酒, 叫我三聲義男兒, 我便上馬.’” 元無名氏《十探子》第一折:“[葛彪白:]‘我恰纔著伴當來說, 借那壁姐姐替我把一杯酒兒, 叫我三聲義男兒, 我便去也.’”

[義足】殘廢者所用的假足. 

[義兵】1.猶義師. 《穀梁傳·宣公四年》:“<魯>伐莒, 義兵也.” 晉潘嶽《西征賦》:“工徒斲而未息, 義兵紛以交馳.”《舊唐書·高祖紀》:“群賊蜂起, 江都阻絶, 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 勸舉義兵.”2.古時統治階級爲保衛其利益而臨時組織的武裝. 晉陸機《辨亡論上》:“昔漢氏失御, 姦臣竊命……王室遂卑. 於是群雄蜂駭, 義兵四合.”《新五代史·雜傳九·劉景岩》:“晉高祖起兵太原, 唐廢帝調民七戶出一卒爲義兵.”3.以恢㚆被推翻的王朝爲宗旨而組織起來的軍隊. 《後漢書·樊宏傳》:“王莽末, 義兵起, 劉伯升與族兄賜俱將兵攻湖陽.” 淸顧炎武《吳同初行狀》:“未旬日而北兵渡江, 余從軍於蘇, 歸而崑山起義兵.”4.宋代的一種鄕兵. 《宋史·兵志四》:“鄕兵者, 選自戶籍, 或土民應募, 在所團結訓練, 以爲防守之兵也……河北東、陝西有義勇, 麟州有義兵, 川峽有土丁、壯丁.”

[義作】舊指無償勞役.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吳赤烏十年, 權適南宮. 三月, 改作太初宮, 諸將及州郡皆義作.”

[義役】宋以后的一種徭役形式. 《宋史·食貨志上六》:“乾道五年, 處州松陽縣, 倡爲義役, 衆出田穀, 助役戶輪充.”《宋史·謝諤傳》:“諤里居時, 創義役法, 編爲一書, 至是上之, 詔行其法於諸路, 民以爲便.” 淸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義》:“近時州縣衆力共給役曰義役, 皆與衆同之意.”

[義角】假角. 魯迅《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但題目上不直書‘打落水狗’者, 乃爲回避觸目起見, 即幷不一定要在頭上強裝‘義角’之意.”

[義言】文理和詞藻.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王(王長史)敘致作數百語, 自謂是名理奇藻. 支(支道林)徐徐謂曰:‘身與君別多年, 君義言了不長進.’王大慚而退.”

[義社】舊謂立社以奉無主之魂者. 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爲名》:“與衆共之曰義, 義倉、義社、義田、義學、義役、義井之類是也.”

[義附】兩晉南北朝時世族豪門的依附者. 《宋書·蔡興宗傳》:“且公門徒、義附, 幷三吳勇士, 宅內奴僮, 人有數百.”《陳書·沈眾傳》:“及景(侯景)圍臺城, 衆率宗族及義附五千餘人入援京邑.”

[義事】正義或公益之事. 《二刻拍案驚奇》卷七:“天下義事, 豈可讓公一個做盡了? 我也出二十萬錢爲助.” 淸劉大櫆《鄕飲賓方君墓志銘》:“而里黨有義事, 則樂從其後.”

[義事】謂度事之宜而行之. 《左傳·襄公三十年》:“君子謂宋共姬女而不婦. 女待人, 婦義事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中》:“義, 讀爲儀. 儀, 度也. 言婦當度事而行, 不必待人也.”

[義妻】舊稱節義之婦. 唐王勃《采蓮賦》:“南鄢義妻, 東吳信婦, 結褵整佩, 承筐奉帚.”

[義味】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數逢其極, 機入其巧, 則義味騰躍而生, 辭氣叢雜而至.”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蓋興者, 因物感觸, 言在於此而意寄於彼, 義味乃可識, 非若賦比之直言其事也.” 宋陸遊《跋詹仲信所藏詩稿》:“予平生作詩至多, 有初自以爲可, 他日取視, 義味殊短.”

[義和】語本《左傳·襄公九年》:“利, 義之和也.” 后以“義和”指講義氣, 彼此和睦. 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生著那義和的兄弟廝尋爭, 孝順的兒子學生分.”

[義和拳】起自十九世紀初的我國以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群眾爲主體的民間結社, 同白蓮敎和八卦敎有源流上的關系. 最初流行於山東、河南等地, 采用白蓮敎的經典和敎義進行宣傳, 以設拳廠、練拳術的方式組織群眾. 1896年在山東反對外國敎會斗爭中, 曹州出現大刀會, 德州一帶則有朱紅燈領導的義和拳. 此后義和拳更利用設神壇、喝符水等活動, 鼓舞群眾不怕洋槍洋炮, 進行反侵略斗爭. 1899年, 改義和拳爲義和團, 逐步由山東擴展到華北各省. 參見“義和團”.

[義和團】淸末我國北方人民自發組織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團體. 原名“義和拳”, 開始活動於山東, 不久擴展到北方各省. 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我國時, 義和團奮起抗擊, 給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 后在八國聯軍和淸政府聯合進攻下失敗. 參見“義和拳”.

[義例】1.闡明義理的事例.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其經無義例, 因行事而言.”《魏書·張吾貴傳》:“三旬之中, 吾貴兼讀杜服, 隱括兩家, 異同悉舉. 諸生後集, 便爲講之, 義例無窮, 皆多新異.”2.著書的主旨和體例. 唐劉知幾《史通·六家》:“太原王劭又錄開皇、仁壽時事編而次之, 以類相從, 各爲其目, 勒成《隋書》八十卷. 尋其義例, 皆準《尙書》.”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五:“唐五代史書皆公(歐陽修)手所修, 然義例絶有不同者.” 淸方宗誠《<桐城文錄>序》:“余編《桐城文錄》, 義例多與存莊手訂.”

[義兒】1.無血緣關系而收認爲子者.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韓公奇而觀之, 益親厚之, 約(安祿山)爲義兒而加薦寵焉.”《三國志平話》卷上:“當日, 太師(董卓)領軍兵五十餘萬, 戰將千員, 左有義兒呂布.”2.晩唐諸藩鎮主帥, 多養勇武善戰者爲義兒, 至五代其風益烈. 《舊唐書·高開道傳》:“開道親兵數百人, 皆勇敢士也, 號爲義兒.”《新五代史》有《義兒傳》.

[義兒軍】唐末晉王李克用選擇勇士李嗣昭(本姓韓)、李嗣本(本姓張)、李存信(本姓張)、李存孝(本姓安)等爲養子, 任爲將校, 組成部隊號“義兒軍”. 《新五代史·義兒傳序》:“唐自號沙陀, 起代北, 其所與俱皆一時雄傑虣武之士, 往往養以爲兒, 號‘義兒軍’.”

[義侶】信守節義的伙伴. 《南齊書·陳顯達傳》:“荊郢行事蕭張二賢, 莫不案劍飡風, 橫戈待節;關畿蕃守之儔, 孰非義侶!”

[義舍】無償供給行旅食宿的邸舍. 《三國志·魏志·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 如今之亭傳. 又置義米肉, 懸於義舍, 行路者量腹取足.”

[義命】1.正道;天命. 宋曾鞏《答王深甫論揚雄書》:“又謂雄非有求於莽, 特於義命有所未盡.” 宋周密《齊東野語·嘉定寶璽》:“誨之以安義命而知進退, 勉之以崇名節而黜浮競.”2.泛指本分. 明范濂《云間據目抄》卷一:“予今老矣, 平生坎坷大都與家山同, 獨能以義命自安, 而不役役於窮途.”

[義肢】裝在殘廢者身上的人造的上肢或下肢. 

[義服】謂爲非親屬的死者服孝. 《魏書·閹官傳·劉騰》:“騰之葬日, 閹官爲義服, 杖絰衰縞者以百數.”

[義府】義理之府藏. 常指《詩》《書》而言.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詩》《書》, 義之府也.” 南朝梁元帝《侍中吳平光侯墓志》:“學兼義府, 談均理窟.”

[義法】1.舊指合乎某種道義標准的法律. 《荀子·王霸》:“所以爲布陳於國家刑法者, 則舉義法也.” 漢劉向《新序·雜事三》:“若先王(燕昭王)之報怨雪醜, 夷萬乘之齊, 收八百年之積, 及其棄群臣之日, 餘令詔後嗣之義法. 執政任事, 循法令, 順庶孽, 施及萌隸, 皆可以敎後世.”2.義理法則.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孔子>論史記舊聞, 興於魯而次《春秋》, 上記隱, 下至哀之獲麟, 約其辭文, 去其煩重, 以制義法, 王道備, 人事浹.”3.桐城派古文家亦以稱著文應遵循的准則. 淸方苞《書<貨殖傳>後》:“《春秋》制義法, 自太史公發之, 而後之深於文者亦具焉.” 劉師培《論近世文學之變遷》:“其墨守桐城文派者, 亦囿於義法, 未能神明變化.”

[義宗】1.道義的宗師. 《三國志·蜀志·楊戲傳》:“致命明主, 忠情發臆, 惟此義宗, 亡身報德.”2.德義世家. 魯迅《華蓋集·補白》:“又有許多好看的古典:五世同堂呀, 禮門呀, 義宗呀.”

[義門】1.舊謂尙義的門族. 《新唐書·孝友傳·裴敬彛》:“曾祖子通, 隋開皇中以太中大夫居母喪, 哭喪明, 有白烏巢塚樾. 兄弟八人皆有孝名, 詔表門闕. 世謂義門裴氏.”2.舊時爲表彰尙義之家而建立的牌坊. 《宋史·孝義傳·陳兢》:“伯宣子崇爲江州長史, 益置田園, 爲家法戒子孫, 擇群從掌其事, 建書堂敎誨之. 僖宗時嘗詔旌其門, 南唐又爲立義門, 免其徭役.”

[義居】舊指孝義之家世代同居. 宋范正敏《遯齋閑覽·人事》:“姑蘇馮氏兄弟三人, 其季娶婦逾年, 輒風其夫分異. 夫怒詬曰:‘吾家義居三世矣, 汝欲敗吾素業耶?’婦乃不復言.”《宋史·孝義傳·洪文撫》:“六世義居, 室無異爨.” 明宋濂《鄭仲涵墓志銘》:“仲涵家義居十世, 族屬頗衆.”

[義狀】表示忠義的誓書. 《三國演義》第二十回:“當於密室各立義狀, 各舍三族, 以報漢君.”

[義姑姉】春秋時, 齊攻魯, 至郊. 一婦人抱子攜侄而行. 軍且及, 婦人度不能兩全, 乃棄己子. 齊將追而問之, 婦人對曰:力不能兩護, 故忍棄子而行義. 齊將於是按兵而止. 魯君乃賜婦人束帛, 號之曰“義姑姉”. 事見漢劉向《列女傳·魯義姑姉》.

[義政】以義服人的政治. 《墨子·天志上》:“順天意者, 義政也;反天意者, 力政也.”

[義故】以恩義相結的故舊.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渾薨, 所歷九郡, 義故懷其德惠, 相率致賻數百金.”《宋書·謝方明傳》:“方明結邈門生義故得百餘人.”《北齊書·盧潛傳》:“琳部曲義故, 多在揚州.”

[義竿】猶義旗. 京劇《串龍珠》:“陳勝吳廣今不見, 世無英雄揭義竿!”

[義俠】1.仗義助人的豪俠. 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爲名》:“人物以義爲名者, 其別最多……至行過人曰義, 義士、義俠、義姑、義夫、義婦之類是也.”2.仗義任俠, 抑強扶弱. 淸方苞《孫徵君年譜序》:“自古豪傑才人, 以至義俠忠烈之士, 不得其死者衆矣.” 郭沫若《孔雀膽》附錄《<孔雀膽>的故事》:“段功有一位很貞烈的妻阿蓋, 有一位很義俠的部下楊淵海.”

[義信】持義守信. 《後漢書·馮岑賈傳論》:“若馮賈之不伐, 岑公之義信, 乃足以感三軍而懷敵人, 故能剋成遠業, 終全其慶也.” 宋曾鞏《送趙宏序》:“致吾義信, 雖單車獨行, 寇可以爲無事.”

[義風】正義的氣槪和風范. 《晉書·溫嶠傳》:“士稟義風, 人感皇澤.”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武侯廟》:“仗義北伐, 卒死於軍. 義風凜然, 竦動千載.”

[義度】儀則法度. 《莊子·應帝王》:“肩吾曰:‘告我君人者, 以己出經式義度, 人孰敢不聽而化諸?’” 王先謙集解:“王念孫曰:‘經式義度, 皆謂法也.’義讀爲儀, 古字通.”

[義帝】猶假帝.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使人致命懷王. 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爲義帝.” 明楊愼《丹鉛總錄·史籍·義帝》:“項羽立楚王孫心爲帝, 以從民望. 不曰楚帝, 而曰義帝, 猶義父義子之稱.” 明謝肇淛《文海披沙》:“項羽尊懷王爲義帝, 猶假帝也.”一說, 眾所尊戴者曰義, 故稱義帝. 見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爲名》.

[義軍】1.義師. 《晉書·桓玄傳》:“義軍乘風縱火, 盡銳爭先, 玄衆大潰.” 唐杜甫《悲陳陶》詩:“野曠天淸無戰聲, 四萬義軍同日死.”2.古代統治階級或民間臨時組合起來的部隊. 《資治通鑑·後晉高祖天福元年》:“詔大括天下將吏及民間馬;又發民爲兵, 每七戶出征夫一人, 自備鎧仗, 謂之義軍.” 宋馬令《南唐書·節義傳》:“周人來侵淮南, 民自相結爲隊伍, 以拒周師, 謂之義軍.”

[義勇】1.見義勇爲的精神. 《漢書·陳湯傳》:“策慮愊億, 義勇奮發.” 宋王讜《唐語林·夙慧》:“前朝邑尉劉幽求忠貞貫日, 義勇橫秋.”2.指義勇的人. 《後漢書·張酺傳》:“酺雖儒者, 而性剛斷, 下車擢用義勇, 搏擊豪彊.” 唐元稹《招討鎮州制》:“尙念一軍之中, 豈無義勇?”3.南北朝時州郡鄕里自募的兵. 《周書·賀拔勝傳》:“率州里豪傑輿珍、念賢、乙弗庫根、尉遲眞檀等, 招集義勇, 襲殺可孤.” 宋代稱鄕兵爲義勇. 《宋史·兵志五》:“時有欲以義勇代正兵者, 曾公亮以爲置義勇、弓手, 漸可以省正兵.”4.指爲抗暴而自願組織的武裝力量. 如:義勇呼聲震天, 敵兵聞風喪膽.

[義勇軍】1.五代十國時相當於奴兵的一種民兵. 宋陸遊《南唐書·後主紀》:“元宗時, 許郡縣村社競渡, 每歲重午日, 官閱試之. 勝者, 給綵帛、銀椀, 皆籍姓名. 至是盡取爲卒, 號淩波軍;民奴及贅壻, 號義勇軍.”2.舊時對地方紳辦團練的專稱. 淸鄒樹榮《藹靑詩草·練民兵》:“賊起正兵苦不足, 城中共設團練局;章武五旗義勇軍, 官吏鄕紳聯部曲.” 原注:“官團名章武, 軍分靑、白、黑、紅、綠五旗, 紳團名義勇軍.”3.“九一八”事變后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人民武裝. 初起於我國東北各省.

[義捐】爲資助公益事業而捐獻的財物. 鄭觀應《盛世危言·旱潦》:“每次公私賑款, 輒至數百餘萬, 皆出於度支正項, 或南中義捐.” 孫中山《檀香山興中會章程》:“凡入會之人, 每名捐會底銀五元. 另有義捐, 以助經費.” 郭沫若《黑貓》七:“還有一半是商會的義捐.”

[義莊】1.舊時族中所置的贍濟族人的田莊. 《宋史·范仲淹傳》:“置義莊里中, 以贍族人.” 淸馮桂芬《㚆宗法議》:“惟宋范文正創爲義莊, 今世踵行, 列於旌典.”2.地方或同鄕聚資修建的暫厝棺木的處所. 魯迅《彷徨·弟兄》:“后事怎么辦呢, 連買棺木的款子也不夠, 怎么能夠運回家, 只好暫時寄頓在義莊里.”

[義烈】1.忠義節烈. 《宋書·胡藩傳》:“卿此姪當以義烈成名.” 唐皮日休《陵母頌》:“使千百小人如女子忠貞義烈者, 未之有也.” 歐陽予倩《桃花扇》第四場:“倒想不到香君會這樣義烈.”2.重義輕生的人. 《三國志·魏志·臧洪傳》:“今王室將危, 賊臣未梟, 此誠天下義烈報恩効命之秋也.” 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至於通材達識, 義烈節士, 嘉言善狀, 皆見於篇, 則足爲後世法.”

[義氣】1.節烈、正義的氣槪.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仇牧、孔父、荀息之死節, 公子目夷不與楚國, 此皆執權存國, 行正世之義, 守惓惓之心, 《春秋》嘉義氣焉, 故皆見之, 復正之謂也.”《宋書·沈慶之傳》:“泣血千里, 志復深逆. 鞠旅伐罪, 義氣雲踴.” 唐柳宗元《唐故特進南公睢陽廟碑》:“惟公與南陽張公巡、高陽許公遠, 義氣懸合, 訏謀大同, 誓鳩武旅, 以遏橫潰.”2.謂剛正之氣. 宋歐陽修《秋聲賦》:“是謂天地之義氣, 常以肅殺而爲心.”3.爲情誼而甘願替別人承擔風險或作自我犧牲的氣度. 《水滸傳》第五一回:“他犯了該死的罪, 我因義氣, 放了他.” 明陶宗儀《輟耕錄·結交重義氣》:“於此可見前輩結交重義氣, 不以貴賤貧富易其心, 誠可敬也.”《老殘遊記》第七回:“雖如此說, 然當時的交情義氣, 斷不會敗壞的;所以我寫封信去, 一定肯來的.”

[義租】封建時代向民間征收的額外租糧. 《宋書·柳元景傳》:“元景方督義租, 幷上驢馬, 以爲運糧之計.”《隋書·食貨志》:“率人一牀, 調絹一疋, 綿八兩, 凡十斤綿中, 折一斤作絲, 墾租二石, 義租五斗. 奴婢各准良人之半. 牛調二尺, 墾租一斗, 義租五升. 墾租送臺, 義租納郡, 以備水旱.”

[義息】即義兒. 《北史·恩幸傳·劉騰》:“薨於位, 中官爲義息衰絰者四十餘人.” 參見“義兒”.

[義烏兵】明代義烏籍的鄕兵, 以慓悍著稱. 《明史·兵志三》:“鄕兵者, 隨其風土所長應募, 調佐軍旅緩急. 其隸軍籍者曰浙兵, 義烏爲最, 處次之, 台寧又次之. 善狼筅, 間以叉槊.”《明史·戚繼光傳》:“繼光至浙時, 見衛所軍不習戰, 而金華、義烏俗稱慓悍, 請召募三千人, 敎以擊刺法, 長短兵迭用, 由是繼光一軍特精.”

[義師】爲正義而戰的軍隊. 《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海內興義師, 欲共討不祥.” 宋陳亮《書<趙永豊訓之行錄>後》:“及金虜剪中國如枯槁, 公又欲率義師以沮遏其鋒.”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七·鄧燿》:“司空舉義師伐之.”

[義徒】1.合時順俗的人. 《莊子·秋水》:“當其時順其俗者, 謂之義徒.” 王先謙集解:“時俗可行, 而順舉之者, 則世以爲義徒. 可見貴賤有時.”2.猶義兵. 《後漢書·傅燮傳》:“徐至鄕里, 率厲義徒, 見有道而輔之, 以濟天下.”《宋書·劉康祖傳》:“太祖欲大舉北伐, 康祖以歲月已晩, 請待明年, 上以河北義徒幷起, 若頓兵一周, 沮向義之志, 不許.”3.指義附. 《晉書·祖逖傳》:“賓客、義徒, 皆暴桀勇士.” 參見“義附”.

[義倉】隋以后各地爲備荒而設置的糧倉. 《隋書·長孫平傳》:“平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 百姓不給, 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 貧富差等, 儲之閭巷, 以備凶年, 名曰義倉.”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義倉》:“使歲穰, 輸其餘;歲凶, 受而食之:故義倉之法自此始. 長孫平修之, 隋以富足.”《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官府看不過, 開發義倉, 賑濟百姓.” 王闓運《儲玫躬傳》:“譬喩州人, 積穀設義倉, 以待非常.”

[義脈】文辭的意義和脈絡.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若統緒失宗, 辭味必亂. 義脈不流, 則偏枯文體.”

[義訓】1.大義的垂訓.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曲從義訓, 以示大順.”2.泛指敎誨. 宋曾鞏《代皇太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而況皇帝陛下處父子之間, 常先義訓, 君臣之際, 每狥公言.” 元郝經《渾元劉先生哀辭》序:“格言義訓, 雖屢得聞, 而頑鈍椎魯之資, 桿棘而不入.”3.對字義、詞義的解釋. 別於“音訓”、“形訓”而言. 《新唐書·儒學傳上·孔穎達》:“穎達與顔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受詔撰《五經義訓》, 凡百餘篇.” 淸龔自珍《古史鉤沉論三》:“將欲更漢氏也, 群師互有短長, 非深於義訓, 勇於割聞者, 不能也.”

[義疾】肺癆的別稱. 宋陶穀《淸異錄·義疾》:“他疾惟一臟受病, 勞瘵則異矣, 次第傳變, 五臟百脈俱傷幷絶, 然後奄喪. 人死則有蟲出, 中者病如前人, 非死不已. 一傳十, 十傳百, 展轉無窮, 故號義疾.”

[義旅】猶義師. 南朝陳徐陵《陳公九錫表》:“英圖邁俗, 義旅如雲.” 唐元稹《授田布魏博節度使制》:“提挈義旅, 勤勞王家, 冒白刃而不疑, 推赤心而自信.”《明史·劉基傳》:“宋亡, 邑子林融倡義旅.”

[義酒】混合酒. 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爲名》:“合衆物爲之, 則有義漿、義墨、義酒.” 參見“義樽”.

[義海】義理的淵海. 喩義理博大精深. 唐慧淨《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靜言澄義海, 發論上詞峰.”

[義海恩山】喩恩義深厚.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這的是俺老夫人的不是:將人的義海恩山, 都做了遠水遙岑.”

[義塚】舊時收埋無主屍骨的墳場. 淸馮桂芬《蘇太義園記》:“族相葬、黨相捄、州相賙之道廢, 而後有義塚……宋沈作賓《會稽志》云:‘闢地爲叢塚, 以藏暴骨, 曰義塚.’取與衆同之意, 而創始不詳:蓋由來舊矣.” 殷夫《孩兒塔上剝蝕的題記》:“孩兒塔是我故鄕義塚地中專給人家拋投死兒的所在.”參閱淸趙翼《陔餘叢考·養濟院育嬰堂義塚地》.

[義務】1.與“權利”相對. 指政治上、法律上、道義上應盡的責任. 康有爲《大同書》甲部第四章:“若夫應兵點籍, 則凡有國之世, 視爲義務.”2.不要報酬的. 如:義務演出.

[義務兵役制】公民依照法律規定, 在一定年齡內有服一定期限兵役義務的制度.

[義務敎育】國家法律規定一定年齡的兒童必須受到的一定年限和程度的普通敎育. 

[義務勞動】無報酬的勞動. 

[義理】1.合於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准則. 《韓非子·難言》:“故度量雖正, 未必聽也;義理雖全, 未必用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順逆》:“故動衆興師, 必應義理, 出則祠兵, 入則振旅, 以閑習之.”《魏書·崔浩傳》:“作者祭法, 次序五宗, 蒸嘗之禮, 豊儉之節, 義理可觀.”2.指講求儒家經義的學問. 《漢書·劉歆傳》:“及歆治《左氏》, 引傳文以解經, 轉相發明, 由是章句義理備焉.”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序》:“自肅成童, 始志於學, 而學鄭氏學矣. 然尋文責實, 考其上下, 義理不安, 違錯者多, 是以奪而易之.”3.稱宋以來之理學爲義理之學. 宋張載《經學理窟·義理》:“有急求義理復不得, 於閒暇有時得.”《二程遺書》卷十八:“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記古今人物, 別其是非;或應事即物而處其當, 皆窮理也.” 淸章學誠《文史通義·浙東學術》:“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義理以爲功, 此宋學之所以見譏於大雅也.”4.文辭的思想內容. 晉葛洪《抱朴子·鈞世》:“今詩與古詩, 俱有義理, 而盈於差美. 方之於士, 幷有德行, 而一人偏長藝文, 不可謂一例也.”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舉子輕薄爲文, 不求義理, 惟以敏速相誇.”5.猶道理. 宋蘇軾《與章子厚書》:“追思所犯, 眞無義理.”《水滸傳》第三六回:“趙家那廝是個刁徒, 如今暴得做個都頭, 知道甚麽義理?” 郭沫若《雞之歸去來》:“那H老板娘是講義理的人.”

[義敎】仁義的敎化. 《晉書·李充傳》:“懼後進惑其如此, 將越禮棄學, 而希無爲之風;見義敎之殺, 而不觀其隆矣.”

[義眼】假眼. 用特定材料制成, 代替因失明而被摘除的眼球, 借以改善儀容, 但不起視覺代償作用.

[義鳥】鳥媒. 用來引誘同類的鳥. 《文選·潘嶽<射雉賦>》:“伊義鳥之應敵, 啾擭地以厲響.” 徐爰注:“義鳥, 媒也. 爲之致敵, 故名曰義.” 張銑注:“義鳥, 媒雉也.”

[義從】1.漢魏時稱胡羌等少數民族歸附朝廷爲“義從”. 取歸義從命之意. 《後漢書·西羌傳·湟中月氏胡》:“湟中月氏胡……又數百戶在張掖, 號曰義從胡.”《後漢書·段熲傳》:“熲將兵及湟中義從羌萬二千騎出湟谷.”2.稱由胡羌丁壯組成的軍隊. 《後漢書·鄧訓傳》:“湟中諸胡皆言:‘漢家常欲鬭我曹, 今鄧使君待我以恩信, 開門內我妻子, 乃得父母.’咸歡喜叩頭曰:‘唯使君所命.’訓遂撫養其中少年勇者數百人, 以爲義從.”《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一年》:“<梁習>皆禮召其豪右, 稍稍薦舉, 使詣幕府. 豪右已盡, 次發諸丁強以爲義從.”3.自願從軍者. 《後漢書·公孫瓚傳》:“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 皆乘白馬, 以爲左右翼, 自號白馬義從.”《資治通鑑·漢章帝建初五年》:“帝以幹爲假司馬, 將弛刑及義從千人就超.” 胡三省注:“義從, 自奮願從行者.”4.依附. 《宋書·袁豹傳》:“居位無義從之徒, 在野靡幷兼之黨.”

[義象】指《易經》的義理爻象. 

[義渠】古代民族名. 西戎之一. 也作“儀渠”. 分布於岐山、涇水、漆水以北今甘肅慶陽及涇川一帶. 春秋時勢力強大, 自稱爲王, 有城郭. 地近秦國, 與秦時戰時和.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爲秦所幷, 以其地置北地郡. 見《逸周書·王會》、《史記·秦本紀》.

[義淫】威儀隆盛. 《逸周書·糴匡》:“服美義淫.” 兪樾《群經平議·周書》:“義當讀爲‘儀’. 《周官·肆師》注曰‘古者書儀但爲義’, 是其證也. 儀淫者, 威儀盛也, 故與服美幷舉.”

[義問】善聲;美好的聲譽. 《詩·大雅·文王》:“宣昭義問.” 毛傳:“義, 善.” 孔穎達疏:“布明其善聲, 聞於天下.” 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中》:“問, 讀爲‘令聞不已’之聞, 言明昭善名於天下也.” 晉陸云《祖考頌》:“天綱與先代比隆, 義問與前修接響.”

[義終】猶善終. 《禮記·祭法》:“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 舜勤衆事而野死, 鯀鄣鴻水而殛死.” 鄭玄注:“義終, 謂既禪二十八載乃死也.”

[義項】字典、詞典中同一條目內按意義分列的項目. 

[義無反顧】秉義直前, 決不回顧退縮. 本作“義不反顧”.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 聞烽舉燧燔, 皆攝弓而馳, 荷兵而走, 流汗相屬, 唯恐居後, 觸白刃, 冒流矢, 義不反顧, 計不旋踵, 人懷怒心, 如報私讎.” 鄒韜奮《持久戰的重要條件》:“民眾方面認淸這一點, 便應該存著百折不回、義無反顧的沉著的心理.”

[義衆】南北朝時州郡鄕里自募之兵. 《晉書·桓彛傳》:“蘇峻之亂也, 彛糾合義衆, 欲赴朝廷.”《梁書·元帝紀》:“世祖馳檄告四方曰:‘有能率動義衆, 以應官軍, 保全城邑, 不爲賊用, 上賞方伯, 下賞剖符.’”

[義然】峨然, 高大貌. 《莊子·天道》:“而狀義然.” 郭象注:“踶跂自持之貌.” 兪樾《諸子平議·莊子一》:“義當讀爲峨, 峨與義幷從我聲, 故得通用. 《天道篇》‘而狀義然’, 義然即峨然也.”

[義診】免費診療. 

[義淵】仁義的淵海. 喩仁義之深廣. 晉陸云《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思一黔首, 濯漑義淵.”

[義疏】疏解經義的書. 其名源於六朝佛家解釋佛典. 后泛指補充和解釋舊注的疏證. 如南朝梁皇侃的《論語義疏》、淸郝懿行的《爾雅義疏》等.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俗間儒士, 不涉群書, 經緯之外, 義疏而已.” 淸孫詒讓《劉恭甫墓表》:“群經義疏之學, 莫盛於六朝, 皇、熊、沈、劉之倫, 著錄繁夥.”

[義塚】同“義塚”. 

《宋史·理宗紀三》:“命兩淮、京湖、四川制司收瘞頻年交兵遺骸, 立爲義塚.”《明會典》卷八十:“令民間立義塚, 仍禁焚屍, 若貧無地者, 所在官司擇近城寬閒之地, 立爲義塚.”

[義槪】嚴正的氣節. 《後漢書·孔融傳論》:“若夫文舉之高志直情, 其足以動義槪而忤雄心.”《宋書·孝義傳·龔穎》:“縱雖殘凶, 猶重義槪.” 明李東陽《西社別言詩引》:“筆陣橫霜, 聳西臺之義槪.”

[義歲】風調雨順的年歲.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是故治世與義歲同數, 亂世與惡歲同數.”

[義觜笛】橫笛加嘴者. 《新唐書·禮樂志十一》:“<高麗伎>又有五絃、義觜笛、笙、葫蘆笙、簫.”《文獻通考·樂十一》:“義觜笛, 如橫笛而加觜, 西梁樂也. 而今高麗亦有用焉.”亦作“義嘴笛”. 明楊愼《丹鉛總錄·史籍·義帝》:“《樂器圖》有義嘴笛, 謂笛上別安嘴也.”

[義路】正道. 《後漢書·李固傳》:“夫義路閉則利門開, 利門開則義路閉也.” 唐黃滔《與韋舍人啓》:“伏惟舍人義路無疆, 詞源絶岸, 設鑄顔之鑪冶, 恢薦禰之牋函.”

[義園】義塚地, 叢葬之所.

[義嗣】理所當然的繼承者. 《左傳·襄公十四年》:“君, 義嗣也.” 杜預注:“諸樊, 適子, 故曰義嗣.”適, 同“嫡”.

[義節】儀節.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主地, 法夏而王, 其道進陰, 尊尊而多義節……主地, 法文而王, 其道進陰, 尊尊而多禮文.”

[義鼠】一種像鼠的小動物.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義鼠形如鼠, 短尾. 每行, 遞相咬尾, 三五爲群, 驚之則散.”

[義試】私家集生徒命題考試.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五》:“往昔江南承平時, 鄕里諸齋間出題示學者, 賦絶句, 考殿最, 有極精巧者, 是時俱名曰義試詩.”

[義意】意義. 《詩·小雅·伐木序》唐孔穎達疏:“是此篇皆有義意.”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凡字異而意同者, 不可槪用之, 宜分乎彼此, 此先聲律而後義意.” 淸戴名世《吳他山詩序》:“雖其辭爲方言鄙語, 而亦時有義意之存.”

[義殿】佛敎語. 佛殿. 北周庾信《陝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禪樓却月, 義殿翔鵾.”

[義經】正道. 《逸周書·太子晉》:“國誠寧矣, 遠人來觀;修義經矣, 好樂無荒.”

[義臺】古代行禮儀之台. 《莊子·馬蹄》:“雖有義臺路寢, 無所用之.” 兪樾《諸子平議·莊子二》:“《周官·肆師職》鄭注曰:古者書儀但爲義. 是義即古儀字也. 儀臺猶言容臺……蓋是行禮儀之臺, 故曰儀臺也.”

[義聚】1.聚眾起義.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爭解元》:“江西鍾傳令公起於義聚.”此指鍾傳聚眾萬人, 入據撫州, 言諸朝, 詔拜刺史事. 2.以義聚居. 《宋史·孝義傳·樊景溫》:“<樊景溫、榮恕旻>兄弟異居積年. 大中祥符中, 景溫樗樹五枝幷爲一, 恕旻家楡樹兩本自合, 兩家感其異, 復義聚.”

[義賑】對災民或貧民的賑濟. 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擬定將此款撥出二十萬元, 交與華洋義賑會, 爲各處災區義賑之用.”

[義管笙】宋代大樂所用的一種樂器. 《宋史·樂志一》:“舊制, 巢笙、和笙每變宮之際, 必換義管, 然難於遽易. 樂工單仲辛遂改爲一定之制, 不復旋易, 與諸宮調皆協.”《文獻通考·樂十一》:“義管笙(二管十七簧), 宋朝大樂所傳之笙, 幷十七簧, 舊外設二管, 不定置, 謂之義管, 每變均易調則更用之, 世俗之樂, 非先王之制也.”

[義說】爲古書作注而闡明其義. 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序》:“近故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 皆爲義說.” 邢昺疏:“謂作注而說其義, 故云義說.”

[義塾】舊時不收學費的私塾. 明陶宗儀《輟耕錄·雙硯堂》:“創義塾以淑後進.”《淸史稿·食貨志一》:“三屯各建義塾課幼丁.”

[義旗】1.爲正義而戰的或起義的軍隊的旗幟. 《周書·賀拔嶽傳》:“若首舉義旗, 伐叛匡主, 何往而不尅, 何向而不摧!” 唐駱賓王《代李敬業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爰舉義旗, 以淸妖孽.” 陳毅《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革命初受難, 南昌舉義旗.”2.借指義師. 《晉書·溫嶠傳》:“公若違衆獨反, 人心必沮, 沮衆敗事, 義旗將迴指於公矣.” 明王世貞《過固始許忠節公祠》詩:“義旗十萬橫江起, 忽有長虹穿賊壘.”

[義養】謂善養父母. 《文選·顏延之<陶徵士誄>》:“孝惟義養, 道必懷邦.” 劉良注:“惟, 思. 義, 善也. 懷邦, 不忘於國也. 言潛爲養親而就彭澤令也.”

[義榮】由於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榮譽. 《荀子·正論》:“有義榮者, 有勢榮者;有義辱者, 有勢辱者. 志意修、德行厚、知慮明, 是榮之由中出者也, 夫是之謂義榮.” 宋曾鞏《繼祖母朱氏封閬中郡太夫人制誥》:“夫位以德升, 禮以位敘, 不失其稱, 茲爲義榮.”

[義演】爲正義或公益事業籌款而舉行的演出. 

[義趣】意義和旨趣.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辭約則義微” 唐孔穎達疏:“文辭約少, 則義趣微略.” 宋蘇軾《書<楞伽經>後》:“《楞伽》義趣幽眇, 文字簡古.” 淸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或六七句意已無餘, 末句用飛白法颺開, 義趣超遠.”

[義賣】爲正義或公益事業籌款而出售物品, 所售物品大都是捐獻的, 售價每高於市價.

[義穀】義捐賑災的谷米. 《後漢書·文苑傳上·黃香》:“時被水年饑, 乃分俸祿及所得賞賜班贍貧者, 於是豊富之家各出義穀, 助官稟貸, 荒民獲全.”

[義槥】施舍的棺木. 淸朱仕琇《太學生陳君墓志銘》:“歲饑, 家乏粟, 出財轉穀於外以贍族, 至質賣世業以濟. 行給義槥、義塚以爲常.”

[義齒】牙齒脫落或拔除后, 爲恢㚆咀嚼功能所鑲補的假牙.

[義賦】東漢時少數民族所納的一種貢賦. 《後漢書·南蠻傳·巴郡南郡蠻》:“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 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

[義墨】混合墨. 宋蘇軾《書雪堂義墨》:“駙馬都尉王晉卿致墨二十六丸, 凡十餘品. 雜硏之, 作數十字, 以觀其色之深淺, 若果佳, 當擣和爲一品, 亦當爲佳墨. 予昔在黃州, 隣近四五郡皆送酒, 予合置一器中, 謂之雪堂義樽, 今又當爲雪堂義墨也耶?” 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爲名》:“合衆物爲之, 則有義漿、義墨、義酒.”

[義徵】謂自願應征. 唐初與府兵制兼行的募兵的一種, 其身份高於一般募兵. 《舊唐書·職官志三》:“其義徵者別爲行伍, 不入募人之營.”《舊唐書·劉仁軌傳》:“乃有不用官物, 請自辦衣糧, 投名義徵.”

[義鋪】售貨攤.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相國寺內萬姓交易》:“第二三門皆動用什物, 庭中設綵幕, 露屋義鋪, 賣蒲合、簟席、屛幃、洗漱、鞍轡、弓劍、時菓、脯臘之類.”

[義劍】猶義兵或義戰. 唐孟郊《亂離》詩:“天下無義劍, 中原多瘡痍.”

[義憤】被違反正義的事情所激發的憤怒. 《後漢書·逸民傳序》:“漢室中微, 王莽篡位, 士之藴藉義憤甚矣.” 淸龍啓瑞《粵西團練輯略序》:“威令之迫於上者鮮效, 義憤之激於民者有功.” 毛澤東《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雖然對於這些壞人壞事有一些了解, 但熟視無睹, 不引起義憤.”

[義憤填胸】胸中充滿義憤.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十三妹>把白臉兒狼、儍狗二人商量的傷天害理的這段陰謀聽了個仔細, 登時義憤填胸.” 李兆麟《第三路軍成立紀念歌》:“義憤填胸, 揭竿齊向前.”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畿輔士民, 屢遭虜騎蹂躪, 莫不義憤填胸, 恨之切骨.”

[義憤填膺】同“義憤填胸”. 

淸余懷《板橋雜記·麗品》:“余時義憤填膺, 作檄討罪.”

[義漿】1.舊時施舍行人的漿水.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山高八十里, 上無水, 公汲水作義漿於阪頭, 行者皆飲之.” 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三折:“你不肯冬三月開暖堂, 你不肯夏三月捨義漿.”2.將多種食料或物質攙合於水而成的漿汁. 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爲名》:“合衆物爲之, 則有義漿、義墨、義酒.”

[義漿仁粟】舊指施舍貧民的食物. 淸馮桂芬《上海果育堂記》:“易纏頭之金, 義漿仁粟不匱矣;輟秉燭之晷, 讀書治生有餘矣.”

[義髻】舊時婦女作修飾用的假發髻. 《新唐書·五行志一》:“楊貴妃常以假鬢爲首飾, 而好服黃裙. 近服妖也. 時人爲之語曰:‘義髻拋河裏, 黃裙逐水流.’” 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爲名》:“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衣裳器物亦然. 在首曰義髻.”

[義據】釋義與考據. 《後漢書·鄭玄傳》:“初, 中興之後, 范升、陳元、李育、賈逵之徒爭論古今學, 後馬融答北地太守劉瓌及玄答何休, 義據通深, 由是古學遂明.”

[義樽】猶義酒. 混合酒. 宋蘇軾《書雪堂義墨》:“予昔在黃州, 隣近四五郡皆送酒, 予合置一器中, 謂之雪堂義樽.” 參見“義酒”.

[義嘴笛】見“義觜笛”. 

[義戰】正義的戰爭. 《孟子·盡心下》:“春秋無義戰.” 趙岐注:“《春秋》所載戰伐之事, 無應王義者也.” 孔穎達疏:“孟子言春秋之世, 凡兵之起皆小役大, 弱役強, 或因怒興師, 或棄禮貪利, 未嘗有禁暴救亂之義也.”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古人說:‘春秋無義戰.’於今帝國主義則更加無義戰, 只有被圧迫民族和被圧迫階級有義戰. 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來反對壓迫者的戰爭, 都是義戰.”

[義舉】1.舉義起事. 南朝梁沈約《酬荊雍義士詔》:“昔義舉之初, 人懷自竭, 輸賦罄産, 同致厥誠.”太平天國洪仁玕《誅妖檄文》:“且前時未逢眞聖主首出, 無所依歸, 爾等又不能共創義舉, 自不能捨妖他適.”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武漢革命團體文學社之曆史》:“仍以蔣翊武爲總司令, 發佈命令, 爲死裏求生計, 而十九日之義舉成矣.”2.正義的舉動. 明高啓《詠荊軻》:“刼盟非義舉, 曹沬已可羞.”《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寡人本迫於王命, 從君討罪, 若利其土地, 非義舉也.”3.指疏財仗義的行爲. 《二刻拍案驚奇》卷七:“你還不知此女爲總幹祝使君表妹. 日前在此相遇, 已託下官脫了樂籍. 俟成都歸來, 替他擇婿. 下官見此義舉, 原願以二十萬錢助嫁.” 淸李漁《奈何天·助邊》:“你家主是何等之人, 爲何有此義舉?”

[義學】1.講求經義之學. 《後漢書·儒林傳下·楊仁》:“寬惠爲政, 勸課掾史弟子, 悉令就學. 其有通明經術者, 顯之右署, 或貢之朝, 由是義學大興.”2.指佛敎敎義的學說, 如般若學、法相學等. 《陳書·徐陵傳》:“後主在東宮, 令陵講《大品經》, 義學名僧, 自遠雲集.”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佛敎在南朝重義學(講義理), 在北朝重禪學(坐禪).”3.舊時各地用公款或私資舉辦的免費學校. 《新唐書·王潮傳》:“乃作四門義學, 還流亡, 定賦歛, 遣吏勸農, 人皆安之.” 淸王韜《征設鄕義學序》:“義學者, 即以補官學之所不及.”

[義錢】贖罪金. 《後漢書·虞詡傳》:“是時長吏、二千石聽百姓讁罰者輸贖, 號爲義錢.” 淸方以智《通雅·事制》:“義錢、金選, 罪贖也. 虞詡上疏乞除義錢. 義錢者, 長吏聽百姓讁罰者輸贖者也, 即今之贖罪金.”

[義謀】合宜的謀猷;正義的謀畫. 《晏子春秋·問上十二》:“晏子曰:‘謀度於義者必得, 事因於民者必成.’……故臣聞:義謀之法以民事之本也. 故及義而謀, 信民而動, 未聞不存者也.”《宋史·五行志二》:“桓玄初改年爲大亨, 遐邇讙言曰:‘二月了.’故義謀以仲春發也.”

[義諦】佛敎語. 猶眞諦. 明歸有光《贈菩提寺坤上人序》:“自是數喜與其徒論說空理, 求第一義諦.” 明李贄《念佛答問》:“我謂念佛即是第一佛, 更不容於念佛之外復覓第一義諦也.”

[義廩】舊時爲防荒年而設置的糧倉. 唐柳宗元《貞符》:“鄕爲義廩, 歛發謹飭, 歲丁大侵, 人以有年.”《宋史·理宗紀三》:“溫、台、處三郡大水, 詔發豊儲倉米幷各州義廩振之.”

[義聲】德義的名聲. 漢張衡《東京賦》:“昭仁惠於崇賢, 抗義聲於金商.”《周書·竇毅傳贊》:“竇毅忠肅奉上, 溫恭接下, 茂實彰於本朝, 義聲揚於殊俗.” 董必武《武昌東湖九女墩》詩:“自求解放入天軍, 巾幗英雄著義聲.”

[義舊】故舊. 《宋書·謝弘微傳》:“中外姻親, 道俗義舊, 見東鄕之歸者, 入門莫不嘆息.”《北史·恩幸傳·王叡》:“叡之葬也, 假親姻義舊衰絰縞冠送喪者千餘人, 皆舉聲慟泣, 以要榮利.”

[義壑】淵深的義理. 壑, 丘壑, 喩深奧之處. 唐盧照隣《益州至眞觀主黎君碑》:“詞峰雲鬱, 觸劍石以飛揚;義壑泉奔, 橫玉輪而浩蕩.” 唐楊炯《右將軍魏哲神道碑》:“喬林掃日, 驚白鳳於詞條;壁水澄天, 駭雕龍於義壑.”

[義膽忠肝】謂爲人正直忠貞. 《水滸傳》第七二回:“義膽包天, 忠肝蓋地, 四海無人識.”太平天國洪秀全《因馮云山有難感慨作歌》:“安得義膽忠肝兮, 同享宇宙於太平!”

[義藴】精深的含義. 淸陳確《死節論》:“孔序逸民, 孟曰淸聖, 推求義藴, 二子生平, 盡於此矣.” 淸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微子篇六》:“讀書最忌先立一意, 隨處插入作案, 舉一廢百, 而聖人高明廣大之義藴隱矣.” 淸章學誠《校讎通義·漢志六藝》:“美善無可復加, 懼其久而失傳, 故作《彖》、《象》、《文言》諸傳以中其義藴.”

[義糧】舊時施舍貧民的糧食. 淸馮桂芬《武進盛氏義莊記》:“先是中議公昆季始創議設義學、給義糧、置義塚, 未成而沒.”

[義斷】秉公斷事. 《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義斷行於鄕黨, 豈不堪於事任乎!”

[義斷恩絶】謂情誼完全決裂.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四回:“我聽說希銓是個癱廢的人, 娶親之後, 幷未曾圓房, 此刻又被景翼那廝賣出來, 已是義斷恩絶的了, 還有甚麽守節的道理!”

[義辭】正義之辭. 晉潘嶽《西征賦》:“魏武赫以霆震, 奉義辭以伐叛.”

[義證】釋義的書證. 《梁書·儒林傳·孔子袪》:“高祖撰《五經講疏》及《孔子正言》, 專使子袪檢閱群書, 以爲義證.” 淸桂馥著有《說文解字義證》.

[義類】1.善人. 《詩·大雅·蕩》:“文王曰咨, 咨女殷商. 而秉義類, 彊禦多懟.” 鄭玄箋:“義之言宜也. 類, 善.” 馬瑞辰通釋:“按, 類爲善, 義亦善. 四句謂王用善人, 則爲群小所譖毀也.” 唐柳宗元《唐故特進南府君睢陽廟碑》:“初據雍丘, 謂非要害, 將保江淮之臣庶, 通南北之奏復, 拔我義類, 扼於睢陽.”或說, 猶言邪曲. 兪樾《古書疑義舉例·兩字一義而誤解例》:“義與俄通, 衺也, 說本王氏念孫. 類, 與‘戾’通. 《說文·犬部》:‘戾, 曲也.’義類猶言衺曲也.”2.文章事物的比義推類. 漢王充《論衡·謝短》:“義類所及, 故可務知.”《宋書·禮志五》:“《禮記》:‘前有士師, 則載虎皮.’乘輿豹尾, 亦其義類乎!”《新唐書·柳芳傳》:“時國史已送官, 不可追刊, 乃推衍義類, 倣編年法, 爲《唐曆》四十篇, 頗有異聞.”

[義懷】正義的心懷. 《文選·張協<七命>》:“義懷靡內, 化感無外.” 呂延濟注:“王者之義, 心懷所感, 無內外皆同此無私之意. 靡亦無也.”

[義關】謂通向義理的門戶. 唐皎然《寄報德寺從上人》詩:“七葉翻章句, 時時啓義關.”

[義贓】官吏所受的饋贈、賄賂. 《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二年》:“舊律, 枉法十匹, 義贓二十匹, 罪死;至是, 義贓一匹, 枉法無多少, 皆死.” 胡三省注:“枉法, 謂受賕枉法而出入人罪者. 義贓, 謂人私情相饋遺, 雖非乞取, 亦計所受論贓.”

[義髓】義理的精髓. 明宋濂《贈朱啓文還鄕省親序》:“塤箎交奏, 四經之義髓昭明;黼黻相宣, 一姓之文鋒犀利.”

[義讓】基於大義的謙讓. 《後漢書·皇后紀上·光烈陰皇后》:“以貴人有母儀之美, 宜立爲后, 而固辭弗敢當, 列於媵妾. 朕嘉其義讓.”《後漢書·竇憲傳》:“憲以前太尉鄧彪有義讓, 先帝所敬, 而仁厚委隨, 故尊崇之.”

[義糶】謂賣義求祿. 《墨子·魯問》:“子觀越王之志何若? 意越王將聽吾言, 用吾道, 則翟將往, 量腹而食, 度身而衣, 自比於群臣, 奚能以封爲哉? 抑越王不聽吾言, 不用吾道, 而吾往焉, 則是我以義糶也.”


*羨①[xiànㄒㄧㄢˋ]

同“羨”. 

羨②[yíㄧˊ]

[《廣韻》以脂切, 平脂, 以. ]

沙羨, 古縣名. 在今湖北武昌西南. 見《漢書·地理志上》.


*羕①[yànɡㄧㄤˋ]

[《廣韻》餘亮切, 去漾, 以. ]

水長貌. 《說文·永部》:“羕, 水長也. 《詩》曰:‘江之羕矣.’”今本《詩·周南·漢廣》作“江之永矣”. 明楊槙《丹鉛總錄·訂訛·羕與永通》:“古字羕與永同.”


*羛①[yìㄧˋ]

[《集韻》宜寄切, 去寘, 疑. ]

同“義”.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獻書趙王章》:“然則齊羛, 王以天下就之;齊逆, 王以天下□之.”

羛②[xīㄒㄧ]

[《廣韻》許覊切, 平支, 曉. ]

[《廣韻》魚倚切, 上紙, 疑. ]

同“義”. 

羛陽, 古地名. 在今河南省內黃縣.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建武二年>秋八月, 帝自將征五校, 丙辰, 幸內黃, 大破五校於羛陽, 降之.”


*羨①[xiànㄒㄧㄢˋ]

[《廣韻》似面切, 去線, 邪. ]

亦作“羨”. 

1.因喜愛而希望得到;羨慕. 《詩·大雅·皇矣》:“無然歆羨, 無然畔援.” 毛傳:“無是貪羨.”《文選·張衡〈思玄賦〉》:“羨上都之赫戲兮, 何迷故而不忘.” 呂向注:“羨, 慕也.” 宋蘇軾《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 郭沫若《甁》詩之三九:“我羨你靑年臉上的紅霞, 我羨你沉醉春風的桃花.”2.有餘;剩餘. 《詩·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羨.” 毛傳:“羨, 餘也.”《孟子·滕文公下》:“以羨補不足, 則農有餘粟, 女有餘布.” 唐歐陽詹《御史中丞馬公墓志銘》:“公則第三人, 長八尺有羨.” 明何景明《先考梅溪公行狀》:“有羨金五千, 以詣吳公.”3.超過. 《愼子·威德》:“上無羨賞, 下無羨財.”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德隆於三皇, 功羨於五帝.” 漢蔡邕《朱公叔議》:“夫萬類莫貴乎人, 百行莫羨乎忠.”4.滿;豊裕. 《新唐書·食貨志三》:“牛仙客爲相, 有彭果者獻策, 廣關輔之糴, 京師糧稟益羨, 自是玄宗不復幸東都.” 參見“羨溢”. 5.喪失. 《淮南子·精神訓》:“無天下不虧其性, 有天下不羨其和.”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淮南子二》:“此言‘有天下不失其和’與上句‘無天下不虧其性’, 文正相對.”6.邪, 不正. 漢揚雄《太玄·羨》:“羨於微, 克復可以爲儀.” 范望注:“羨, 邪也.”7.長. 《周禮·春官·典瑞》:“璧羨以起度.” 鄭玄注:“鄭司農云:‘羨, 長也. 此璧徑長尺, 以起度量.’”8.指璧的邊緣.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白璧大盈赤, 縷文甚美, 而璧羨外復起飛雲, 行龍馬.”9.姓.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羨門.

羨②[yánㄧㄢˊ]

[《廣韻》予線切, 去線, 以. ]

[《集韻》夷然切, 平仙, 以. ]

1.通“延”. 邀請. 《文選·張衡〈東京賦〉》:“乃羨公侯卿士, 登自東除.” 薛綜注:“羨, 延也.”2.通“埏”. 墓道. 《史記·衛康叔世家》:“共伯弟和有寵於釐侯, 多予之賂, 以襲攻共伯於墓上, 共伯入釐侯羨自殺.” 司馬貞索隱:“羨, 音延. 延, 墓道.”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越王葬種於國之西山, 樓船之卒三千餘人, 造鼎足之羨.”

[羨田】在已入籍或所規定的土地數目之外另占有的田地, 是不納租賦的隱匿田. 《新唐書·食貨志一》:“開元八年, 監察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羨田, 逃戶自占者給復五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良農一夫以五十畝爲正田, 以其餘爲羨田.”

[羨利】盈利. 《舊唐書·楊炎傳》:“宰臣於庶官, 比之監臨, 官市賈有羨利, 計其利以乞取論, 罪當奪官.” 宋王禹偁《監察使米府君墓志銘》:“監銀冶凡八月, 宿弊盡去, 羨利居多.” 明唐順之《條陳薊鎮補兵足食事宜》:“即以此脚價所積之米, 賤則糴, 貴則糶, 收其羨利, 還充脚價, 而本米常在.”

[羨卒】古代正卒以外的兵卒. 《周禮·地官·小司徒》“凡起徒役, 毋過家一人, 以其餘爲羨” 唐賈公彦疏:“一家兄弟雖多, 除一人爲正卒. 正卒之外, 其餘皆爲羨卒.” 宋蘇軾《天子六軍之制策》:“夫千乘之積, 雖爲七萬五千人, 而有羨卒處其半焉.”

[羨門】墓門.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闔閭痛之, 葬於國西閶門外……乃舞白鶴, 令萬民隨而觀之, 俱入羨門, 因發機以掩之.”《西京雜記》卷六:“幽王塚甚高壯, 羨門既開, 皆是石堊.” 宋司馬光《令公掩壙祭文》:“掩坎聚墳, 身不親在, 羨門既鍵, 長夜無晨.”

[羨除】隧道. 《九章算術·商功》:“今有羨除.” 劉徽注:“羨除, 隧道也. 其所穿地, 上平下邪.”

[羨盈】盈餘. 宋梅堯臣《送江東轉運楊少卿》詩:“有意息民甚, 不同求羨盈.” 宋曾鞏《戶部侍郞制》:“公藏贍足, 而私蓄羨盈.”

[羨財】多餘的錢財. 唐元稹《授王播中書侍郞兼鹽鐵使制》:“國有羨財, 而民不加賦.”《舊唐書·韋貫之傳》:“身歿之後, 家無羨財.” 明宋濂《吳子善墓銘》:“既買棺以歛子善, 復用羨財以贍其諸孤.”

[羨息】盈餘. 宋蘇軾《策別·安萬民一》:“賦歛有常限, 而以先期爲賢, 出納有常數, 而以羨息爲能.”

[羨魚】喩空存想望. 唐孟浩然《臨洞庭》詩:“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唐高適《奉酬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詩:“一生徒羨魚, 四十猶聚螢.” 參見“臨淵羨魚”.

[羨道】墓道. 通入墓穴的路, 上不蓋土. 《儀禮·既夕禮》“主人西面北上, 婦人東面, 皆不哭” 漢鄭玄注:“俠羨道爲位.” 賈公彦疏:“羨道謂入壙道, 上無負土爲羨道.”《周禮·春官·塚人》“及竁以度爲丘隧” 唐賈公彦疏:“天子有隧, 諸侯已下有羨道……羨道上無負土.”

[羨愛】亦作“羨愛”. 

愛慕. 葉聖陶《城中·微波》:“那一頭柔發, 以前這樣梳那樣裝不知換過多少花樣, 印過多少羨愛的目光.”

[羨溢】1.富裕;豊足. 《漢書·董仲舒傳》:“富者奢侈羨溢, 貧者窮急愁苦.” 唐元稹《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銘》:“破壞豪黠, 除去冗費, 歲中廩藏皆羨溢.” 宋司馬光《論財利疏》:“承平積久, 百姓阜安, 是宜財用羨溢, 百倍於前.”2.泛濫;水漫溢高漲. 《漢書·溝洫志》:“然河災羨溢, 害中國也尤甚.” 唐劉禹錫《踏潮歌》引:“元和十年夏五月, 終風駕濤, 南海羨溢.”

[羨慕】亦作“羨慕”. 

愛慕;看見別人有某種長處、好處或有利條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三國魏阮籍《鳩賦》:“何飛翔之羨慕, 願投報而忘畢.” 唐陳鴻《長恨歌傳》:“其爲人心羨慕如此.” 淸李漁《意中緣·自媒》:“可見他平生羨慕的只有這一個人.” 韓北屛《伊犁河畔》:“眞是令人羨慕的果樹與鮮花的城市.”

[羨語】本文之外的文字.《元史·許謙傳》:“於書無不讀, 窮操聖微, 雖殘文羨語, 皆不敢忽.”

[羨漫】漫衍, 散漫. 漢揚雄《校獵賦》:“羨漫半散, 蕭條數千萬里外.” 唐李德裕《幽州紀聖功銘》:“其來也, 羨漫陰山, 睥睨高闕.”

[羨賦】指賦稅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餘的部分. 唐孫樵《㚆佛寺奏》:“借如陛下以五百萬<戶>給天下之兵, 今欲又以一百七十萬<戶>給於群髠, 是六百七十萬<戶>無羨賦矣.” 淸黃宗羲《王訥如使君傳》:“邑有四患, 往來供億, 分派於里甲, 里甲之羨賦爲胥吏所乾沒, 一患也.”

[羨餘】1.盈餘;剩餘.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擊勢》:“糧食羨餘, 甲兵堅利.” 唐顏眞卿《柳惲西亭記》:“邑宰李淸請而修之, 以攄衆君子之意. 役不煩費, 財有羨餘.” 宋司馬光《言揀兵上殿劄子》:“方今天下安樂無虞, 而府庫之積, 隨得隨散, 曾無羨餘.”2.唐以后地方官員以賦稅盈餘的名義向朝廷進貢的財物. 《新唐書·食貨志二》:“淮南節度使杜亞等皆徼射恩澤, 以常賦入貢, 名爲羨餘.” 唐白居易《重賦》詩:“繒帛如山積, 絲絮似雲屯, 號爲羨餘物, 隨月獻至尊.”《宋史·食貨志下一》:“時又有元豊庫, 則雜儲諸司羨餘錢.”《明史·食貨志三》:“世宗時, 閩廣進羨餘, 戶部請責他省巡按歲一貢獻如例.”3.淸代州縣在正賦外還增征附加額, 這部分收入除去實際耗費和歸州縣官吏支配的以外, 其餘的解送上司, 名爲羨餘. 淸顧炎武《錢糧論下》:“於是正賦之加焉十二三, 而雜賦之加焉或至於十七八矣. 解之藩司, 謂之羨餘.”《淸史稿·食貨志一》:“乾隆元年, 豁免廣東屯田羨餘, 因除各省軍田額外加徵例.”

[羨錢】多餘的錢. 常指賦稅的盈餘. 唐李翱《故東川節度使盧公傳》:“又以羨錢四十萬代稅戶之貧者.”《新唐書·王緯傳》:“裴延齡以諸道負錢四百萬緡獻爲羨錢, 以圖寵.” 宋葉適《中奉大夫林公墓志銘》:“公曰:‘負郭豈有羨錢耶? 何忍斂百姓!’”

[羨贏】盈餘. 亦指賦稅的盈餘. 唐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遂以羨贏, 再新壁書.”《新唐書·王彦威傳》:“又劾王播貢羨贏以冀速進.” 宋曾鞏《蔡燡河東運判制》:“夫均通貨食, 使物有羨贏.”


*羦①[huánㄏㄨㄢˊ]

[《集韻》胡官切, 平桓, 匣. ]

細角的山羊. 《後漢書·馬融傳》“完羝” 唐李賢注:“完羝, 野羊也. 按字書作羦.” 王先謙集解引惠棟曰:“羦, 山羊細角者.”


*群①[qúnㄑㄩㄣˊ]

[《廣韻》渠云切, 平文, 群. ]

亦作“群”. 

1.特指羊相聚而成的集體. 《詩·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 三百維群!”2.引申指其它同類動物聚集而成的群. 《詩·小雅·吉日》:“或群或友.” 鄭玄箋:“獸三曰群, 二曰友.”《禮記·曲禮下》:“大夫不掩群.” 孔穎達疏:“群, 謂禽獸共聚也.” 唐賈島《寄賀蘭朋吉》詩:“相思蟬幾處, 偶坐蝶成群.”3.指人群或物群. 《楚辭·遠遊》:“形穆穆以浸遠兮, 離人群而遁逸.”《淮南子·主術訓》:“千人之群無絶梁, 萬人之聚無廢功.”如:機群;建筑群. 4.種類. 《易·繫辭上》:“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逸周書·周祝》:“用其則, 必有群.” 孔晁注:“群, 類.” 三國魏曹植《七啓》:“野無毛類, 林無羽群.”5.指同類的人或物. 《楚辭·九章·悲回風》:“鳥獸鳴以號群兮, 萆苴比而不芳.” 漢張衡《西京賦》:“都邑遊俠, 張趙之倫, 齊志無忌, 擬跡田文, 輕死重氣, 結黨連群.”6.朋輩;親族. 《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 鄭玄注:“群, 謂同門朋友也.”《禮記·三年問》:“因以飾群, 別親疏貴賤之節.” 鄭玄注:“群, 謂親之黨也.” 孔穎達疏:“群, 謂五服之親也.”7.社會. 梁啓超《新史學》:“人類進化云者, 一群之進也, 非一人之進也.” 參見“群學”. 8.猶眾人;群眾. 晉左思《詠史》之三:“功成恥受賞, 高節卓不群.”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潘勗憑經以騁才, 故絶群於錫命.” 唐杜甫《李司馬橋成》詩:“向來江上手紛紛, 三日成功事出群.”如:黨群關系;干群關系. 9.合群;會合. 《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 群而不黨.” 朱熹集注:“和以處衆曰群.”《荀子·非十二子》:“壹統類而群天下之英傑.” 楊倞注:“群, 會合也.” 漢班固《西都賦》:“總禮官之甲科, 群百郡之廉孝.”《後漢書·張衡傳》:“僕進不能參名於二立, 退又不能群彼數子.” 梁啓超《記江西康女士》:“群二萬萬不知道之人, 則烏可以爲國矣.”10.眾, 許多. 《書·舜典》:“覲四嶽群牧, 班瑞於群后.” 晉左思《詠史》之一:“弱冠弄柔翰, 卓犖觀群書.”11.量詞. 用於成群的人或物. 南朝梁陸倕《石闕銘》:“鐵馬千群, 朱旗萬里.”《紅樓夢》第二七回:“只見寶釵出來了, 寶玉、襲人一群人都送出來.”

[群工】1.眾樂工. 《儀禮·大射》:“大師及少師上工皆降立於鼓北, 群工陪於後.” 鄭玄注:“群工陪於後, 三人爲列也.”2.群臣. 明張居正《陳六事疏》:“張法紀以肅群工, 攬權綱而貞百度.”

[群士】1.百官. 《周禮·秋官·鄕士》:“群士司刑皆在, 各麗其法, 以議獄訟.”《後漢書·董卓傳》:“忍性矯情, 擢用群士.”2.眾士人. 唐柳宗元《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遂冠首科, 休有令問, 群士羨慕.”

[群才】有才能的人們. 《列子·仲尼》:“士夫不聞齊魯之多機乎? 有善治土木者, 有善治金革者, 有善治聲樂者, 有善治書數者, 有善治軍旅者, 有善治宗廟者, 群才備也.” 唐李白《古風》之三:“明斷自天啓, 大略駕群才.”

[群下】泛指僚屬或群臣. 《莊子·漁父》:“群下荒怠, 功美不有, 爵祿不持.”《漢書·王莽傳上》:“群下較然輸忠, 黎庶昭然感德. 臣誠輸忠, 民誠感德, 則於王事何有?” 宋曾鞏《范貫之奏議集序》:“自天子大臣至於群下, 自掖庭至於四方幽隱, 一有得失善惡, 關於政理, 公無不極意反復, 爲上力言.”

[群小】1.眾小人. 《詩·邶風·柏舟》:“憂心悄悄, 慍於群小.” 鄭玄箋:“群小, 衆小人在君側者.”《漢書·循吏傳·龔遂》:“今大王親近群小, 漸漬邪惡.”《新五代史·雜傳六·康延孝》:“延孝見梁末帝任用群小, 知其必亡.”2.謂社會地位卑下的人們, 一般指名門望族以外的庶民.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庾長仁與諸弟入吳, 欲住亭中宿. 諸弟先上, 見群小滿屋, 都無相避意.”《北史·齊襄城王淯傳》:“齊氏諸王選國臣府佐, 多取富商群小, 鷹犬少年.”3.仆從, 婢妾. 宋蘇舜欽《獵狐篇》:“群小助呼嗥, 奔馳數顛沛.”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購良家女……撫愛異於群小.”4.諸小國. 《史記·平準書》:“有國疆者, 或幷群小, 以臣諸侯.”

[群小祀】古代祭祀山林、川澤、土地之神的名稱. 小祀, 同大典相對而言. 《周禮·春官·司服》:“祭群小祀則玄冕.” 鄭玄注:“群小祀, 林澤、墳衍、四方、百物之屬.” 賈公彦疏:“此據地之小祀, 以血祭社稷爲中祀, 貍沈以下爲小祀也.”按, 祭山林曰貍(埋), 以山林無水, 故貍之;祭川澤曰沈(沉), 以川澤有水, 故沈(沉)之.

[群口】眾人的議論. 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甲辰科首題》:“元卷爲士子所聚譁, 主考有憂之, 索性以冠廷對, 冀弭群口.”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此等詞曲, 幸而出自元人;若出我輩, 則群口訕之, 不識置身何地矣!”

[群口鑠金】同“眾口鑠金”. 

形容輿論影響的強大或比喩人多口雜, 足以混淆是非. 宋李綱《謝親筆劄子》:“陛下察其心於群口鑠金之際, 薄其罪於衆人欲殺之時.”

[群子】猶諸位. 《左傳·宣公十二年》:“命爲軍帥而卒以非夫, 唯群子能, 我弗爲也.”《左傳·哀公二年》:“畢萬匹夫也, 七戰皆獲, 有馬百乘, 死於牖下. 群子勉之, 死不在寇.”

[群元】萬民. 《漢書·兒寬傳》:“陛下躬發聖德, 統楫群元.” 明張居正《軒皇問道治世長生頌》:“倬惟軒皇, 河圖誕受, 統輯萬區, 群元畢阜.”

[群匹】1.群臣. 《詩·大雅·假樂》:“威儀抑抑, 德音秩秩, 無怨無惡, 率由群匹.” 鄭玄箋:“循用群臣之賢者, 其行能匹耦己之心.” 陳奐傳疏謂毛雖無傳, 然探下文“朋友, 群臣也”之訓, “則此群匹爲群臣, 傳意亦然也”. 2.同類, 匹儔. 《荀子·禮論》:“今夫大鳥獸, 則失亡其群匹, 越月踰時, 則必反船.” 南朝梁何遜《臨行與故遊夜別》詩:“歷稔共追隨, 一旦辭群匹.”

[群毛】眾獸. 宋蘇軾《贈狄崇班季子》詩:“何爲走獵師, 日使群毛泣.”

[群化】萬物的變化. 《文選·顏延之<贈王太常>詩》:“靜惟浹群化, 徂生入窮節.” 劉良注:“靜思及於萬物變化之理.” 唐陳子昂《感遇》詩:“探元觀群化, 遺世從雲螭.”

[群凶】眾奸;眾凶逆. 漢張衡《東京賦》:“欃槍旬始, 群凶靡餘. 區宇乂寧, 思和求中.”《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漢道陵遲, 世失其序, 降及朕躬, 大亂茲昏, 群凶肆逆, 宇內顛覆.”《新唐書·劉仁軌傳》:“周留城, 賊巢穴, 群凶聚焉.”

[群分】按類區分. 《易·繫辭上》:“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孔穎達疏:“物謂物色, 群黨共在一處而與他物相分別.”《文選·班固<西都賦>》:“種別群分, 部曲有署.” 張銑注:“種別群分, 言部曲各有所主.” 參見“群分類聚”.

[群分類聚】語本《易·繫辭上》:“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謂同類的事物聚在一起, 而不同的事物則以類區分.

[群公】1.指上公. 《詩·大雅·云漢》:“群公先正, 則不我助.” 孔穎達疏:“群公亦是雩祀所及, 即《月令》注云上公是也.”2.泛指魯以外的諸侯. 《公羊傳·文公十三年》:“周公稱大廟, 魯公稱世室, 群公稱宮.”3.總稱諸侯和朝臣. 《書·康王之誥》:“群公既皆聽命, 相揖趨出.” 孔穎達疏:“群公, 總謂朝臣與諸侯也. 鄭玄云:群公主爲諸侯與王之三公, 諸臣亦在焉.” 漢蔡邕《陳太丘碑》:“群公百寮, 莫不咨嗟.”4.泛指諸有名位者. 亦用作一般的尊稱. 晉張協《詠史》:“藹藹東都門, 群公祖二疏.” 唐王勃《滕王閣序》:“登高作賦, 是所望於群公.”

[群方】猶萬方. 《後漢書·逸民傳序》:“群方咸遂, 志士懷仁.” 唐盧照隣《益州至眞觀主黎君碑》:“堯禹生而天下火馳, 姬孔出而群方鼎沸.” 宋范仲淹《從諫如流賦》:“我后光被群方, 柔懷多士.” 淸錢謙益《奉神宗遺詔於京口成服哭臨恭賦挽詞》之三:“在宥群方理, 高居庶物新.”

[群心】眾心;眾人的心情. 漢揚雄《法言·五百》:“渾渾乎聖人之道, 群心之用也.”《後漢書·朱景王等傳論》:“參任則群心難塞, 幷列則其敝未遠.” 明楊愼《送杜汝弼之官景陵時有水患》詩:“粒食更須愁衆口, 簿曹何以答群心.”

[群玉】《穆天子傳》卷二:“天子北征, 東還, 乃循黑水, 癸巳, 至於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謂策府.” 郭璞注:“言往古帝王以爲藏書冊之府, 所謂藏之名山者也.”本爲傳說中古帝王藏書冊處. 后用以稱帝王珍藏圖籍書畫之所. 南朝陳徐陵《陳文皇帝哀冊文》:“協大雅於鳴金, 同藏書於群玉.” 唐獨孤及《寄贈徐薛二侍御》詩:“圖籍淩群玉, 歌詩冠柏梁.”《宋史·職官志二》:“仁宗即位, 修天章閣畢, 以奉安眞宗御製. 東曰群玉殿, 西曰蘂珠殿.” 元代設群玉署、群玉內司職掌圖書寶玩等. 參閱《元史·文宗紀二》及《百官志四》.

[群玉山】傳說爲西王母所居處. 《穆天子傳》卷二:“天子北征, 東還, 乃循黑水. 癸巳, 至於群玉之山.”按, 《山海經·西山經》“玉山, 是西王母所居也” 晉郭璞注:“此山多玉石, 因以名云. 《穆天子傳》謂之‘群玉之山’.” 唐李白《淸平調》詞之一:“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群巧】土木的巧工. 《逸周書·酆保》:“群巧仍興以力之.” 朱右曾校釋:“群巧, 土木之功.”

[群右】古代驂乘之諸勇士. 《周禮·夏官·司右》:“司右掌群右之政令.” 鄭玄注:“群右:戎右、齊右、道右.”《周禮·夏官·序官》“司右” 漢鄭玄注:“右謂有勇力之士, 充王車右.” 淸惲敬《三代因革論六》:“《周官》司右掌群右之政令, 凡國之勇力之士, 能用五兵者屬焉.”

[群生】1.一切生物. 《莊子·在宥》:“今我願合六氣之精, 以育群生.” 三國魏曹植《喜雨》詩:“天地何彌廣, 苞育此群生.”2.指百姓. 《國語·周語下》:“儀之於民, 而度之於群生.” 唐元結《大唐中興頌》:“邊將騁兵, 毒亂國經, 群生失寧.”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群生輟響, 榮華收光.”3.眾儒生, 眾書生. 唐柳宗元《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碣》:“群生聞禮, 後學知孝.”

[群立】站立在人群中. 《禮記·曾子問》:“三年之喪, 練;不群立, 不旅行.” 陳澔集說:“群立旅行, 言及他事, 則爲忘哀.”

[群司】百官. 《左傳·襄公十年》:“庀群司, 閉府庫.”《楚辭·王逸<九思·怨上>》:“令尹兮警謷, 群司兮譨譨.”舊注:“群司, 衆僚.”《後漢書·明帝紀》:“群司勉修職事, 極言無諱.”

[群邦】諸國, 萬邦. 漢韋孟《諷諫詩》:“摠齊群邦, 以翼大商.”

[群有】佛敎語. 猶眾生或萬物. 《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行不捨之檀, 而施洽群有.” 李善注:“群有, 謂有色無色, 有想無想, 以其不一, 故曰群有.” 劉良注:“群有, 謂萬物.” 唐高適《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香界泯群有, 浮圖豈諸相.” 明徐㚆祚《一文錢》:“弘六度, 演三乘, 破億萬群有之迷.”

[群而不黨】和以處眾而不阿私. 《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 群而不黨.”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黨, 助也. 君子雖衆, 不相私助, 義之與比.” 朱熹集注:“和以處衆曰群, 然無阿比之意, 故不黨.”

[群曲】合唱的曲子. 大多爲一人引端, 眾人和聲.

[群伍】同列;儕類. 晉葛洪《抱朴子·逸民》:“先生遊柏成之遐武, 混群伍於鳥獸.”《南史·王神念傳》:“嘗於武帝前手執二刀楯, 左右交度, 馭馬往來, 冠絶群伍.”

[群后】1.四方諸侯及九州牧伯. 《書·舜典》:“乃日覲四嶽群牧, 班瑞於群后.” 蔡沈集傳:“群后, 即侯牧也.”《漢書·韋賢傳》:“庶尹群后, 靡扶靡衛.”顏師古注:“庶尹, 衆官之長也;群后, 諸侯也.”2.泛指公卿. 《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孟春元日, 群后旁戾.” 李善注:“群后, 公卿之徒也.”《宋書·文帝紀》:“群后百司, 某各獻讜言.”

[群行】1.結隊而行.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木牛流馬”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特行者數十里, 群行者二十里也.”2.種種事跡. 明宋濂《故處州路慶元縣儒學敎諭張公墓志銘》:“公之子端臣, 件繫群行爲狀, 來金華山居, 請濂爲之銘.”

[群好】互相親善的人們. 《左傳·昭公三年》:“逆群好也, 其如舊而加敬焉.”

[群形】千姿萬態;多種多樣. 晉張華《鷦鷯賦》:“何造化之多端兮, 播群形於萬類.”

[群芳】1.各種花草. 淸李漁《閑情偶寄·種植·木本》:“是桃李二物, 領袖群芳者也;其所以領袖群芳者, 以色之大都不出紅白二種.”2.喩諸賢士或美人. 南朝齊謝朓《酬德賦》:“覽其物之用捨, 相群芳之動植.”《紅樓夢》第六三回回目:“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死金丹獨豔理親喪.”

[群見】舊時諸貢舉人到闕入對之謂. 唐高祖長壽二年十月始詔舉人元日隨物入貢, 此貢人群見之始. 見宋王溥《唐會要》卷七六. 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舊制天下貢舉人到闕, 悉皆入對, 數不下三千人, 謂之群見.”

[群言】謂各家著述. 《後漢書·蔡邕傳》:“乃斟酌群言, 韙其是而矯其非, 作《釋誨》以戒厲云爾.” 晉陸機《文賦》:“傾群言之瀝液, 漱六藝之芳潤.”《晉書·儒林傳·韋謏》:“雅好儒學, 善著述, 於群言祕要之義, 無不綜覽.”

[群言堂】亦作“群言堂”. 

喩充分發揚民主, 大家都能發表意見的局面. 如:要搞群言堂, 不要搞一言堂.

[群祀】古代大祀、中祀以下列在祀典的祭祀. 《左傳·襄公十一年》:“名山名川, 群神群祀.” 杜預注:“群祀, 在祀典者.”《後漢書·祭祀志中》:“山川百神應祀者未盡, 其議增修群祀宜享祀者.” 淸代有祭群廟、群祠之典. 群廟如先醫廟、火神廟;群祠如賢良祠、昭忠祠, 皆在群祀之列. 參閱《淸會典·禮部》.

[群抵】古代傳說中的獸名. 《呂氏春秋·諭大》:“地大則有常祥、不庭、歧母、群抵、天翟、不周.” 高誘注:“常祥、不庭、群抵、歧母、天翟, 皆獸名也.”

[群英】1.謂眾賢能之士. 《後漢書·竇何傳論》:“內倚太后臨朝之盛, 外迎群英乘風之勢.” 晉陶潛《詠荊軻》:“飲餞易水上, 四座列群英.” 明方孝孺《送河南僉事湯侯序》:“夫以漢承秦坑滅之餘, 賢才宜其難遇也. 而眞主一出, 群英蝟興.”2.今多指眾英雄模范人物. 陳毅《開國小言》詩:“群英共檢閱, 盛業開萬代.” 趙朴初《普天樂》曲:“開大道巖石輕搬, 建廣廈宏基穩奠, 集群英贏得今天.”3.百花. 明李東陽《習隱》詩之八:“疏林綴冰葉, 千樹開群英.”

[群英會】京劇傳統劇目. 取材於《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赴東吳與周瑜共商破曹的故事. 周瑜在東吳文官武將的宴會上說:“今日此會可名群英會.”見《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現借指英雄模范人物的集會. 老舍《我們選舉了毛主席》:“選得好, 選得對, 代表大會是‘群英會’.”

[群枉】眾奸邪. 《漢書·劉向傳》:“夫執狐疑之心者, 來讒賊之口, 持不斷之意者, 開群枉之門. 讒邪進則衆賢退, 群枉盛則正士消.”顏師古注:“枉, 曲也.” 宋陸遊《賀龔參政啓》:“開衆正之路, 塞群枉之門.”

[群牧】古稱九州治民的官長, 后用以泛指眾諸侯或地方長官. 《書·舜典》:“覲四嶽群牧.” 蔡沈集傳:“群牧, 九州之牧伯也.” 唐皮日休《憂賦》:“非有事於名山, 即展義於群牧.”

[群季】諸弟. 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群季俊秀, 皆爲惠連;吾人詠歌, 獨慚康樂.” 惠連, 謝靈運(康樂)族弟.

[群兒】一群小兒. 多用作輕蔑之辭. 《漢書·霍光傳》:“武帝遺詔封金日磾爲秺侯, 上官桀爲安陽侯, 霍光爲博陸侯……時衞尉王莽子男忽侍中, 揚語曰:‘帝(病)<崩>, 忽常在左右, 安得遺詔封三子事! 群兒自相貴耳.’” 唐韓愈《調張籍》詩:“李杜文章在, 光燄萬丈長;不知群兒愚, 那用故謗傷.” 梁啓超《自勵》詩:“未學英雄先學道, 肯將榮瘁校群兒.”

[群朋】互相依附, 結爲黨與. 《漢書·劉向傳》:“分曹爲黨, 往往群朋.”

[群昏】佛敎語. 謂昏然無知的眾生. 明宋濂《佛光普照大師塔銘》:“佛光煒然, 群昏咸賴.”

[群盲】謂無知的人們. 《藥師本願功德寶卷》:“古佛在虛空, 接引衆群盲.”

[群氓】眾民. 《文選·張協<七命>》:“群氓反素, 時文載郁.” 呂向注:“群氓, 民也.” 明高啓《寓感》詩:“蚩蚩此群氓, 幾人出其儔.”

[群法】謂社會法則.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以背群法故, 必反人類之普遍觀念.”

[群治】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治理和處置. 梁啓超《禁早婚議》:“言群者必託始於家族, 言家族者必託始於婚姻, 婚姻實群治之第一位也.” 梁啓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知此義, 則吾中國群治腐敗之總根源可以識矣!”

[群房】正房以外的其他房間. 《老殘遊記》第二回:“亭子旁邊雖有幾間群房, 也沒有什麽意思.”

[群居】亦作“群居”. 

眾人共處. 《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 言不及義, 好行小慧, 難矣哉!” 宋周密《齊東野語·杭學遊士聚散》:“朝議以遊士多無檢束, 群居率以私喜怒軒輊人.” 朱自淸《荷塘月色》:“我愛熱鬧, 也愛冷靜;愛群居, 也愛獨處.”

[群居穴處】本指人類的原始生活狀態. 后喩粗野無知, 見識不廣. 《後漢書·隗囂傳》:“王之將吏, 群居穴處之徒, 人人抵掌, 欲爲不善之計.” 李賢注:“穴處, 言所識不遠也.”

[群姓】百官萬民. 《禮記·祭法》:“王爲群姓立社曰大社.” 孔穎達疏:“群姓, 謂百官以下及兆民. 言群姓者, 包百官也.”

[群品】1.萬事萬物.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序》:“聖人有以仰觀俯察, 象天地而育群品.” 唐李商隱《井泥四十韻》:“茫茫此群品, 不定輪與蹄.”2.佛敎語. 謂眾生. 唐司空圖《爲東都僧化刻律疏》:“雖設喩於三乘, 同歸覺路;蓋防微於群品, 共享成規.”

[群俗】1.猶群氓. 宋蘇軾《謝雨文》:“自非降靈, 大庇群俗.”2.社會風尙. 梁啓超《論尙武》:“群俗者, 冶鑄國民之爐火, 安見頽廢腐敗之群俗而能鑄成雄鷙沈毅之國民也.”

[群彦】眾英才. 漢蔡邕《答元式》詩:“濟濟群彦, 如雲如龍.” 唐韋應物《贈河南李功曹》詩:“聿來自東山, 群彦仰餘輝.” 唐陸贄《除十縣令》:“詳延群彦, 親訪嘉猷.”

[群帝】道家謂五方之帝. 唐杜甫《玉台觀》詩:“宮闕通群帝, 乾坤到十洲.”仇兆鼇注:“道書:天有群帝, 而大帝最尊. 群帝, 五方之帝也.”

[群迷】佛敎語. 謂迷失本性的眾生. 《觀經玄義分》:“群迷性隔, 樂欲不同.”《大日經疏》二:“追群迷, 出於火宅.”

[群室】春秋時代指都邑中的所有住戶. 《左傳·哀公十一年》:“魯之群室, 衆於齊之兵車.” 杜預注:“群室, 都邑居家.”

[群神】指主山川的眾神. 《書·舜典》:“望於山川, 徧於群神.” 孔傳:“九州名山大川五嶽四瀆之屬, 皆一時望祭之. 群神謂丘陵墳衍, 古之聖賢皆祭之.”《國語·魯語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 韋昭注:“群神謂主山川之君, 爲群神之主, 故謂之神也.”《後漢書·光武帝紀上》:“燔燎告天, 禋於六宗, 望於群神.” 李賢注:“山林川谷能興致雲雨者皆曰神. 不可徧至, 故望而祭之.”

[群屋】正屋以外的其他房間. 《儒林外史》第六回:“吩咐你們媳婦子把群屋打掃兩間, 替他搬過東西去;騰出正屋來, 好讓二相公歇宿.”

[群飛】1.齊飛;成群地飛. 三國魏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之十三:“魚龍瀺灂, 山鳥群飛.” 晉潘嶽《射雉賦》:“涉靑林以遊覽兮, 樂羽族之群飛.”2.喩動亂. 《文選·揚雄<劇秦美新>》:“神歇靈繹, 海水群飛.” 李善注:“海水, 喩萬民;群飛, 言亂.”《隋書·煬帝紀上》:“拯群飛於四海, 革凋敝於百王.”《北史·尒朱榮傳論》:“四海囂然, 已有群飛之漸.”3.喩群小. 唐韓愈《祭柳子厚文》:“子之視人, 自以無前, 一斥不復, 群飛刺天.”

[群紀】指各種史書. 南朝宋顏延之《又釋何衡陽<達性論>》:“昔在幼壯, 微涉群紀. 皇王之軌, 賢智之跡, 側聞其略, 敢辱其詳.”

[群倫】同類或同等的人們. 漢揚雄《法言·孝至》:“聖人聰明淵懿, 繼天測靈, 冠乎群倫.” 唐劉禹錫《袁州廣禪師碑》:“惟四海之大, 群倫之富, 必有以得其門而會其宗者.”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使天下群倫, 爲聞聲而搖蕩.”

[群島】亦作“群島”. 

海洋中簇聚成群的島嶼. 如我國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

[群徒】眾人. 《管子·八觀》:“鄕官毋法制, 百姓群徒不從, 此亡國弑君之所自生也.”

[群流】1.諸河流. 晉郭璞《江賦》:“網絡群流, 商榷涓澮.”2.猶同輩. 宋姚鉉《<唐文粹>序》:“惟韓吏部超卓群流, 獨高遂古.” 傅尃《變雅樓三十年詩徵序》:“猶恐涉乎標榜, 未厭群流;或失精嚴, 轉疵竽濫.”

[群陰】1.各種陰象. 《呂氏春秋·精通》:“月也者, 群陰之本也. 月望則蚌蛤實, 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 群陰虧. 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乎淵.” 宋黃庭堅《歲寒知松柏》詩:“群陰彫品物, 松柏尙桓桓.”2.眾奸小. 《宋史·樂志七》:“群陰猶黷, 一戎大定.” 梁啓超《祭海珠三烈士》:“當粵局煎急, 軍師首鼠, 君當機一斷而懾群陰.”

[群務】猶庶政. 

[群萌】眾民;百姓. 萌, 通“氓”. 《墨子·非攻中》:“於是退不能賞孤, 施舍群萌.”《後漢書·黃瓊傳》:“自古聖帝哲王, 莫不敬恭明祀, 增致福祥, 故必躬郊廟之禮, 親籍田之勤, 以先群萌, 率勸農功.” 晉荀勗《食舉樂東西廂歌》之九:“上敎如風, 下應如卉;一人有慶, 群萌以遂.”

[群萃】1.指事業相同的人集聚在一起. 《國語·齊語》:“令夫士, 群萃而州處.” 韋昭注:“萃, 集也;州, 聚也.”2.泛指眾相集聚. 梁啓超《論湖南應辦之事》:“到省以後, 首次謀一大廈, 使群萃而講習.”3.猶同類;儕輩. 《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擢自群萃, 累蒙榮進.” 李善注引賈逵曰:“萃亦處也.” 呂向注:“萃, 聚也. 言拔於群聚之中.”

[群爽】眾亡魂. 爽, 精爽. 前蜀杜光庭《黃齊助中元黃籙齋詞》:“爰假神燈, 上納三光, 下照群爽, 經科所重, 濟護攸先.”

[群處】成群地相處. 《商君書·開塞》:“古者, 民叢生而群處, 亂, 故求有上也.”

[群國】1.眾諸侯國. 《管子·小匡》:“昔吾先王周昭王、穆王, 世法文武之遠跡, 以成其名. 合群國, 比校民之有道者, 設象以爲民紀.”2.猶舉國. 梁啓超《論尙武》:“二千年之腐氣敗習深入於國民之腦, 遂使群國之人奄奄如病夫, 冉冉如弱女.”

[群動】1.各種動物. 晉陶潛《飲酒》詩之七:“日入群動息, 歸鳥趨林鳴.” 梁啓超《論自由》:“人秉天地淸淑之氣以生, 所以異於群動者安在乎?”2.諸種活動. 唐白居易《宴坐閑吟》:“意氣銷磨群動裏, 形骸變化百年中.” 宋司馬光《不寐》詩:“四遠寂然群動收, 只餘嚴鼓度坊樓.”3.泛指眾人. 宋葉適《法度總論三·銓選》:“陛下有是名器, 爲鼓舞群動之具.”

[群從】指堂兄弟及諸子侄. 晉陶潛《悲從弟仲德》詩:“禮服名群從, 恩愛若同生.”《晉書·阮咸傳》:“群從昆弟, 莫不以放達爲行.”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兄弟不睦, 則子姪不愛. 子姪不愛, 則群從致薄.” 唐楊炯《伯父楊公墓志銘》:“乃率群從子弟, 營別業於宜神鄕之望仙里.”

[群族】1.指生存在一起的同類. 唐劉長卿《山鸜鵒歌》:“朝去秋田啄殘粟, 暮入寒林嘯群族.”2.聚居. 淸惲敬《釋蟪蛄》:“蟪蛄大如么貝, 身羽, 足深綠色, 群族菅茅中.”

[群鹿】喩群雄或眾諸侯. 《文選·揚雄<解嘲>》:“往昔周網解結, 群鹿爭逸, 離爲十二, 合爲六七, 四分五割, 幷爲戰國.” 李善注引服虔曰:“鹿, 喩在爵位者.” 參見“逐鹿”.

[群望】受祭於天子、諸侯的山川星辰. 望, 謂不能親到, 望而遙祭. 《左傳·昭公十三年》:“初, 共王無塚適, 有寵子五人, 無適立焉, 乃大有事於群望.” 杜預注:“群望, 星辰山川.”《文選·張衡<東京賦>》:“元祀惟稱, 群望咸秩.” 薛綜注:“群嶽衆神, 望以祭祀之, 皆有秩次.”《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帝深軫下民, 遂命庶官徧祀於群望.”

[群情】群眾的情緒;民意.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渠水》:“余謂俊者所以智勝群情, 辯者所以文身祛惑.”《北史·齊諸王傳論》:“事迫群情, 理至淪亡.” 宋司馬光《言御臣上殿劄子》:“群情未洽, 績効未著.”

[群婚】原始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 可分兩個不同階段:一、族內群婚:由雜交狀態發展爲氏族內部兄弟姉妹間的群婚, 即血緣群婚. 二、族外群婚:禁止兄弟姉妹間通婚, 而以外族男女爲對象的群婚.

[群落】亦作“群落”. 

生存在一起幷和一定生存條件相適應的動植物的總體. 白樺《沒有突破就沒有文學》:“亞熱帶的植物由於形成天然群落才格外茂密, 競相生長.”

[群雄】舊時多指據地稱雄的豪強;今指英雄人物. 《後漢書·樊準傳》:“群雄崩擾, 旌旗亂野.”《三國志·吳志·陸遜傳》:“群雄虎爭, 英豪踴躍.” 楊度《湖南少年歌》:“群雄此日爭追鹿, 大地何年起臥龍.” 朱德《贈友人》詩:“北華收復賴群雄, 猛士如雲唱《大風》.”

[群雅】1.眾賢才.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載雲罕, 揜群雅.” 李善注引張揖曰:“《詩》小雅之材七十四人, 大雅之材三十一人, 故曰群雅也.”2.《爾雅》系統之古代辭書的通稱. 如《廣雅》、《埤雅》、《爾雅翼》、《騈雅》、《通雅》、《別雅》、《比雅》、《疊雅》等.

[群喙】眾口;眾人的議論. 元劉詵《贈張漢臣遊金陵詩》:“大音既寥闊, 群喙何間關.”

[群策群力】亦作“群策群力”. 

1.漢揚雄《法言·重黎》:“漢屈群策, 群策屈群力.” 李軌注:“屈, 盡.” 后常用“群策群力”指大家出主意、出力量. 宋文天祥《己未上皇帝書》:“至如山巖之氓、市井之靡、刑餘之流、盜賊之屬, 其膽勇力絶足以先登, 其智辯機警足以間諜, 使貪、使愚、使詐、使勇, 則群策群力, 皆吾屈也.” 孫中山《國民黨改組問題》:“令全國而爲一, 群策群力, 努力而行, 則將來成功, 必定更大.”2.指大家的主意和力量. 《明史·文震孟傳》:“盡斥患得患失之鄙夫, 廣集群策群力以定亂, 國事庶有瘳乎!”

[群衆】亦作“群眾”. 

1.眾人;民眾. 《荀子·勸學》:“群衆不能移也.”《史記·禮書》:“宰制萬物, 役使群衆.” 宋王安石《虔州學記》:“尙可以鼓舞群衆, 使有以異於後世之人.”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有了不起的作用的還是群眾.”2.指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 3.指沒有加入共產黨、共靑團組織的人.

[群衆組織】代表群眾利益, 有廣大群眾參加的非政權性質的社會團體. 包括工會、婦女聯合會、靑年聯合會、學生聯合會等等.

[群衆運動】爲了達到某種政治或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有廣大人民群眾參加, 具有一定聲勢和規模的政治運動或社會運動, 如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等.

[群衆路綫】無產階級政黨同人民群眾建立正確的關系和實現正確領導的路線. 它包括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必須相信群眾, 依靠群眾,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另一方面, 必須實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 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具體運用.

[群衆影響】指人們的言論或行爲在群眾中所造成的影響. 

[群衆關係】指個人和周圍的人們相處的情況. 

[群衆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 具體表現爲承認人民群眾, 首先是勞動群眾是創造曆史的主人. 無產階級政黨和每個革命者必須相信群眾, 依靠群眾,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必須置身於群眾之中, 和群眾打成一片, 隨時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 關心人民的痛痒, 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群舒】周時偃姓諸國, 在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帶. 傳說爲皋陶的后裔. 《左傳·文公十二年》:“群舒叛楚.” 杜預注:“群舒, 偃姓, 舒庸、舒鳩之屬.”

[群飲】群聚飲酒. 《書·酒誥》:“厥或誥曰:群飲, 汝勿佚, 盡執拘以歸於周, 予其殺.”《新唐書·劉克明傳》:“帝獵夜還, 與克明、田務澄……等二十有八人群飲.” 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夫群飲, 變衣服, 小罪也.”

[群然】協和一致;共同. 《大戴禮記·四代》:“子曰:群然、戚然、頤然、睪然.” 王聘珍解詁:“群然者, 《論語》曰‘群而不黨’、《學記》曰‘敬業樂群’是也.”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格局》:“迨其文成矣, 其書傳矣, 天下後代, 既群然知之, 復群然稱許而贊歎之矣.” 淸侯方域《朋黨論下》:“有人焉, 采其議論而高其風節, 群然興起, 推而挽之, 以待澄淸之一日.”

[群翔】群集而飛. 漢班彪《北征賦》:“鴈邕邕以群翔兮, 鵾雞鳴以嚌嚌.”《漢書·郊祀志上》:“今鳳凰麒麟不至, 嘉禾不生, 而蓬蒿藜莠茂, 鴟梟群翔, 而欲封禪, 無乃不可乎!”

[群髡】眾僧侶. 髡, 《說文》云“剃髮也”、僧人皆剃發, 故亦以髡指僧人. 唐孫樵《㚆佛寺奏》:“若群髡者, 所飽必稻粱, 所衣必錦縠.”

[群幹】眾能任事者. 《管子·四時》:“量民資以畜聚, 賞彼群幹.” 尹知章注:“衆有武幹, 人當賞之.”

[群像】亦作“群像”. 

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一群人物的形象. 魯迅《書信集·致段干靑》:“試看凡有木刻的人物, 即使是群像, 也都是極簡單的.”

[群會】各種事務. 《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動攝群會.” 呂向注:“謂統攝衆事也.”

[群群】群聚貌. 引申爲隨俗沉浮, 碌碌無爲. 唐李嘉祐《送夏侯審參軍遊江東》詩:“荻花寒漫漫, 鷗鳥暮群群.” 宋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二書》:“今夫群群焉而生, 逐逐焉而死者, 更千萬人不稱不書也.” 明方孝孺《與鄭叔度書》之三:“群群然而趨, 諾諾然而語, 與俗人無異者, 而語人曰學道, 宜人之不能信.”

[群辟】謂四方諸侯. 亦統指王侯、公卿、大夫、士. 《書·周官》:“六服群辟, 罔不承德.” 孔傳:“六服諸侯, 奉承周德.”《文選·張衡<西京賦>》:“正殿路寢, 用朝群辟.” 薛綜注:“群辟, 謂王侯、公卿、大夫、士也.”

[群經】總言經籍. 常指儒家經典. 《南史·儒林傳·沈峻》:“凡賢聖所講之書, 必以《周官》立義;則《周官》一書, 實爲群經源本.” 淸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自序》:“其取材也, 自群經三史, 逮於周秦諸子之書.”

[群慝】群奸, 群小. 《漢書·禮樂志》:“行樂交逆, 簫勺群慝.”顏師古注:“言制定新樂, 敎化流行, 則逆亂之徒盡交歡也. 慝, 惡也.” 唐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紀》:“惟唐以神武定天下, 群慝既讋, 驟示以文.”

[群輕折軸】謂物雖不重, 裝載過多亦可壓斷車軸. 比喩小患會釀成大災. 《戰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 群輕折軸, 衆口鑠金, 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唐李白《雪讒詩贈友人》:“群輕折軸, 下沈黃泉.”

[群厲】亦作“群癘”. 

眾疫鬼. 漢張衡《東京賦》:“爾乃卒歲大儺, 毆除群厲.” 唐劉禹錫《爲杜相公謝鍾馗曆日表》:“伏以圖寫威神, 驅除群癘.”

[群雌粥粥】群鳥相呼啄食聲. 唐韓愈《琴操·雉朝飛》:“當東而西, 當啄而飛. 隨飛隨啄, 群雌粥粥.” 后用爲貶辭, 指婦女聚在一起發出的喧雜之聲. 淸袁枚《與書巢書》:“今雖充位之臣, 群雌粥粥, 而寸心許可者, 卒無一人.”

[群僚】亦作“群寮”. 

百官. 《漢書·王莽傳上》:“群僚衆位, 而公宰之.” 唐孫樵《與李諫議行方書》:“於是膠群僚之口, 縛諫官之舌.” 唐劉禹錫《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紀》:“在藩聳萬夫之觀望, 立朝賁群寮之頰舌.”

[群僕】眾臣仆. 《書·冏命》:“今予命汝作大正, 正於群僕侍御之臣.” 孔穎達疏:“案《周禮》, 太馭中大夫而下, 有戎僕、齊僕、道僕、田僕.” 蔡沈集傳:“群僕, 謂祭僕、隸僕、戎僕、齊僕之類.”《孔子家語·入官》:“邇臣便辟者, 群僕之倫也.”

[群疑】亦作“群疑”. 

1.種種懷疑. 《易·暌》:“遇雨之吉, 群疑亡也.”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群疑滿腹, 衆難塞胸.”2.眾人的疑惑. 唐劉禹錫《上杜司徒書》:“弘我大信, 以祛群疑.”茅盾《子夜》十六:“火柴商恐懼萬分, 請爲調查答覆, 以釋群疑.”

[群豪】群英;群雄. 宋蘇軾《中山松醪賦》:“使夫嵇阮之倫, 與八仙之群豪, 或騎麟而翳鳳, 爭榼挈而瓢操.”

[群演】謂社會進化.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家長受詔於族正, 族正受詔於大宗, 此其爲制, 關於群演者至深.” 李大釗《民彛與政治》:“群演之道, 在一方固其秩序, 一方圖其進步.”

[群豎】1.一群小人. 《後漢書·董卓傳》:“其壘壁群豎, 競求拜職, 刻印不給, 至乃以錐畫之.”2.用作詈詞. 《後漢書·袁術傳》:“豪桀自附於紹. 術怒曰:‘群豎不從吾, 而從吾家奴乎!’”

[群賢】亦作“群賢”. 

眾多的德才兼備的人. 漢班固《白虎通·諫諍》:“雖無道不失天下, 仗群賢也.”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杜甫與岑參》:“說者以爲杜詩最雄壯, ‘其氣魄力量自足壓倒群賢, 雄視千古.’”

[群輩】1.朋輩;同類. 《漢書·朱博傳》:“姑幕縣有群輩八人, 報仇廷中, 皆不得.”《南史·隱逸傳下·庾承先》:“強記敏識, 出於群輩.” 唐司空圖《注<湣征賦>後述》:“且凡稟精英之氣, 是或有智謀超出群輩.”《明史·張士誠傳》:“頗輕財好施, 得群輩心.”2.聚眾結伙. 《漢書·蕭育傳》:“南郡盜賊, 群輩爲害.”《後漢書·魯恭傳》:“是時東州多盜賊, 群輩攻刼, 諸郡患之.”

[群黎】萬民;百姓. 《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 徧爲爾德.” 鄭玄箋:“黎, 衆也. 群衆百姓.” 朱熹集傳:“群, 衆也. 黎, 黑也, 猶秦言黔首也.”《漢書·揚雄傳下》:“豪俊麋沸雲擾, 群黎爲之不康.” 唐元結《惠公禪居表》:“無情之化, 可洽群黎.”

[群廟】諸宗廟. 《孔叢子·巡守》:“命有司告群廟社稷及圻內名山大川, 而後入聽朝.”

[群寮】見“群僚”. 

[群蝨處褌中】喩俗人苟安於世. 《晉書·阮籍傳》:“獨不見群蝨之處褌中, 逃乎深縫, 匿乎壞絮, 自以爲吉宅也.”

[群機】猶萬物. 五代齊己《答知己自闕下寄書》詩:“群機喧白晝, 陸海漲黃埃.”

[群醜】1.眾伴侶. 《易·漸》:“夫征不復, 離群醜也.”《詩·小雅·吉日》:“升彼大阜, 從其群醜.” 鄭玄箋:“醜, 衆也. 田而升大阜, 從禽獸之群衆也.”2.邪惡之眾. 《後漢書·劉陶傳》:“群醜刑隸, 芟刈小民.”《晉書·陶侃傳》:“無征不剋, 群醜破滅.”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鬼哭》:“城破兵入, 掃蕩群醜.”3.陰陽家認爲最凶的方位. 《協紀辨方書·義例一》:“《蓬瀛書》曰:‘歲在四孟, 太陰與大將軍合於四仲, 名曰群醜.’”

[群噪】見“群譟”. 

[群學】1.各種學派或學說. 《宋書·禮志四》:“是以六宗之辯, 舛於兼儒;迭毀之論, 亂於群學.”2.社會學的舊譯名. 嚴㚆《譯<群學肄言>序》:“群學何? 用科學之律令, 察民群之變端, 以明既往, 測方來也.”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顧有據群學見地以觀詩者.”3.各級各類學校. 梁啓超《變法通議·論師范》:“故師範學校立而群學之基悉定.”

[群獨】群處或獨居. 明王融《<李文公集>序》:“君子進退、周旋、群獨、語默, 不失其正.”

[群龍】1.喩賢臣. 《易·乾》:“見群龍, 無首, 吉.”《後漢書·郞顗傳》:“唐堯在上, 群龍爲用;文武創德, 周召作輔.” 李賢注:“群龍, 喩賢臣也.” 唐王維《送友人歸山歌》:“群龍兮滿朝, 君何爲兮空谷.” 參見“群龍無首”. 2.喩群聖. 《文選·班固<幽通賦>》:“登孔昊而上下兮, 緯群龍之所經.” 李善注引應劭曰:“群龍, 喩群聖也. 自伏羲下訖孔子.”

[群龍無首】《易·乾》:“見群龍, 無首, 吉.” 后多以“群龍無首”喩一群人中無領頭者. 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閣試》:“至丙辰而群龍無首, 文壇喪氣.” 梁啓超《論民氣》:“凡團體, 必有指揮者, 有受指揮者. 苟無此德, 則人人欲爲指揮者, 不願爲受指揮者;群龍無首, 頃刻而潰也.”

[群憸】猶群奸. 宋葉適《取燕三》:“靖康之禍, 不特群憸階亂之所致, 而國家之弱勢固使之久矣.”

[群戲】百戲. 古代的散樂、雜技. 《元史·拜住傳》:“初, 拜住爲太常禮儀院使, 年方二十, 吏就第請署字, 適在後圃閱群戲, 出稍後, 母厲聲呵之.”

[群謗】猶言眾口交攻. 北齊魏收《枕中篇》:“道遵則群謗集, 任重而衆怨會.” 唐李華《潤州丹陽縣㚆練塘頌》:“群謗雷動, 山鎮恬然.”

[群癘】見“群厲”. 

[群擾】群相驚亂. 漢王充《論衡·幸偶》:“獵者張羅, 百獸群擾, 或得或失.”

[群藝】猶六藝. 唐張說《元府君墓志銘》:“學綜群藝, 詞壇精微.”

[群穢】指邪惡、暴亂之徒. 《文選·班固<答賓戲>》:“方今大漢灑埽群穢, 夷險芟荒.” 李周翰注:“灑掃群穢, 謂剪除暴亂也.” 唐呂溫《淩煙閣勳臣頌·李英公勣》:“群穢殄滅, 乃定九鼎, 乃開明堂.”

[群孽】眾凶逆. 《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 太上以志, 其次以事, 其次以功. 三者弗能, 國必殘亡, 群孽大至, 身必死殃.”《後漢書·吳蓋陳臧傳贊》:“吳公鷙強, 實爲龍驤. 電埽群孽, 風行巴梁.” 唐呂溫《淩煙閣勳臣頌·長孫趙公無忌》:“群孽亂嗣, 爭窺神器.”

[群願】眾人的心願. 唐李嶠《百官請不從靈駕表》:“陛下若俯順群願, 留撫都人, 則其安如此.”

[群蟻附膻】喩人趨其所好. 語本《莊子·徐無鬼》:“羊肉不慕蟻, 蟻慕羊肉. 羊肉, 羶也.” 唐盧坦《與李渤書》:“大凡今之人, 奔分寸之祿, 走絲毫之利, 如群蟻之附腥膻, 聚蛾之投爝火. 取不爲醜, 貪不避死.”亦作“群蟻趨羶”. 梁啓超《說國風》:“國人之慕西風, 若群蟻之趨羶.”

[群蟻潰堤】喩小患釀成大禍. 語本《韓非子·喩老》:“千丈之堤, 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 以突隙之煙(熛)焚.” 淸陳天華《中國革命史論》:“始皇雖神聖, 國民即微小, 準諸足寒傷心, 民怨傷國之理, 能無有群蟻潰堤之日耶?”

[群蟻趨羶】見“群蟻附膻”. 

[群類】1.各種生物. 《淮南子·本經訓》:“優遊委從, 以養群類.” 唐張說《爲留守作瑞禾杏表》:“陛下覆翼萬方, 植生群類.”2.同類的人. 明李贄《因記往事》:“其才識過人, 膽氣壓乎群類.”

[群黨】結爲朋黨的人們. 《管子·任法》:“群黨比周, 以立其私.” 漢劉向《說苑·君道》:“百吏群黨而多奸.” 漢王充《論衡·譴告》:“惡其隨非而與惡人爲群黨也.”

[群籍】亦作“群籍”. 

原指五經以外諸書, 后泛指各種書籍. 漢荀悅《申鑑·政體》:“夫道之本, 仁義而已矣. 五典以經之, 群籍以緯之.”《晉書·阮籍傳》:“博覽群籍, 尤好《莊》《老》.” 魯迅《花邊文學·考場三丑》:“那都是坐在自己的書齋里, 查群籍, 翻類書, 窮年累月, 這才脫稿的.”

[群譟】亦作“群噪”. 

聚眾騷擾.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王知古》:“洛陽四旁翥者走者, 見皆識之, 必群噪長嘷而去.”《宋史·鄭戩傳》:“令既下, 兵民相扇動, 數千人邀走馬承受訴……又群譟州門, 守門者拒, 不得入.”

[群議】眾人的議論. 《後漢書·馬援傳》:“帝大喜, 引入, 具以群議質之.” 唐劉禹錫《唐故韋公集紀》:“群議鬨然, 俟公一言而定.” 宋李綱《靖康傳信錄》卷上:“上爲群議所惑, 默然無所主.”

[群魔】眾魔鬼. 南朝梁蕭統《僧正》詩:“能令梵志遣, 亦使群魔驚.”

[群魔亂舞】亦作“群魔亂舞”. 

謂眾惡徒爲非作歹, 肆無忌憚. 如:淸平世界, 那容得群魔亂舞.

[群屬】諸僚屬. 唐韋應物《秋集罷還途中作謹獻壽春公黎公》詩:“溫如春風至, 肅若嚴霜威. 群屬所載瞻, 而忘倦與飢.”

[群聽】眾人的聽聞和感受. 宋姚鉉《<唐文粹>序》:“洎張燕公以輔相之才, 專譔述之任, 雄辭逸氣, 聳動群聽.”

[群體】亦作“群體”. 

1.人群, 集體.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一章第一節:“北京人大約是幾十人結成一群--原始人群. 這種群體是他們的社會組織.”2.由許多在生理上發生聯系的同種生物個體組成的整體. 通常由一個個體以無性生殖的方式產生多數不與母體脫離的子體而形成. 3.指種群. 即同種生物在特定環境空間內和特定時間內的所有個體的集群.

[群靈】眾神. 《晉書·樂志上》:“衆神感, 群靈儀.” 淸龔自珍《五經大義終始論》:“至澹以應群靈, 至沖虛以應兆人.”

[群鬭】群相毆斗.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景帝三年十一月, 有白頸烏與黑烏群鬭楚國呂縣.”《隋書·宇文智及傳》:“智及幼頑凶, 好與人群鬭.”


*群①[qúnㄑㄩㄣˊ]

同“群”. 


*羧①[suōㄙㄨㄛ]

[《篇海》宗回切]

見“羊羧”. 

羧②[zuīㄗㄨㄟ]

化學名詞用字.如羧基、羧酸. 

[羧基】碳酸失去氫氧原子團而成的一價㚆基, 化學符號(-COOH).

[羧酸】也叫有機酸. 烴基與羧基結合而成的有機化合物的總稱. 廣泛應用在染料、橡膠、藥物、香料等工業中.


*羬①[qiánㄑㄧㄢˊ]

[《廣韻》巨淹切, 平鹽, 群. ]

1.六尺的羊. 《爾雅·釋獸》:“羊六尺爲羬.” 郭璞注:“《屍子》曰:‘大羊爲羬, 六尺者.’”2.見“羬羊”.

[羬羊】古代傳說中的獸名. 《山海經·西山經》:“<錢來之山>有獸焉, 其狀如羊而馬尾, 名曰羬羊.” 郭璞注:“今大月氏國有大羊如驢而馬尾.”


*羯①[jiéㄐㄧㄝˊ]

[《廣韻》居竭切, 入月, 見. ]

1.閹割過的公羊. 2.我國古代民族名. 曾附屬匈奴. 魏晉時, 散居上黨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縣). 東晉時, 羯人石勒在黃河流域建立後趙, 爲十六國之一.

[羯羊】已閹割的公羊. 《法苑珠林》卷三一:“譬如羯羊鬭, 將前而更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羊》:“去勢曰羯羊.”

[羯胡】《魏書·石勒傳》:“其先匈奴別部, 分散居於上黨武鄕羯室, 因號羯胡.”舊時用以泛稱來自北方的外族. 唐杜甫《往在》詩:“前者厭羯胡, 後來遭犬戎.” 淸黃燮淸《黃天蕩懷古》詩:“驄馬宜威臨陣日, 羯胡喪膽渡江時.”

[羯羠】1.謂民性慓悍. 《史記·貨殖列傳》:“其民羯羠不均, 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 司馬貞索隱:“其方人性若羊, 健捍而不均.”2.謂種族的血統混雜. 章炳麟《檢論·序種姓上》:“然自太古生民, 近者二十萬歲, 亟有雜殽, 則民種羯羠不均.”

[羯鼓】古代打擊樂器的一種. 起源於印度, 從西域傳入, 盛行於唐開元、天寶年間. 《通典·樂四》:“羯鼓, 正如漆桶, 兩頭俱擊. 以出羯中, 故號羯鼓, 亦謂之兩杖鼓.” 唐溫庭筠《華淸宮》詩:“宮門深鎖無人覺, 半夜雲中羯鼓聲.”《新唐書·禮樂志十一》:“羯鼓, 八音之領袖, 諸樂不可方也.”

[羯磨】1.佛敎名詞. 梵語karman的音譯. 意譯爲“業”. 指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動. 這些活動又有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之分. 業發生后不會消除, 它將引起連續不斷的因果報應. 梁啓超《余之死生觀》:“佛說一切萬象悉皆無常, 刹那生滅, 去而不留, 獨於其中有一物焉, 因果連續, 一能生他, 他復生一, 前波後波, 相續不斷, 而此一物名曰羯磨.”2.佛敎名詞. 梵語karma的音譯. 意譯爲“作法辦事”. 指誦經拜佛等法事. 《華嚴經·梵行品》:“三說羯磨是戒耶?”音釋:“羯磨, 此云辦事, 謂諸法事由茲成辦也.” 唐白居易《唐江州興果寺律大德湊公塔碣銘》:“領羯磨會十三, 化大衆萬數.”

[羯孽】古代傳說中的鬼物. 

[羯羶】羊臊氣.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氈裘爲裳兮骨肉震驚, 羯羶爲味兮枉遏我情.”


*羰①[tānɡㄊㄤ]

見“羰基”. 

[羰基】由碳、氧構成的基(=CO). 也叫碳酰基.


*羭①[yúㄩˊ]

[《廣韻》羊朱切, 平虞, 以. ]

1.黑色的母羊. 2.夏羊, 黑色羊. 《列子·天瑞》:“老羭之爲猨也.” 張湛注:“羭, 牝羊也.”3.美好. 《左傳·僖公四年》:“攘公之羭.” 杜預注:“攘, 除也. 羭, 美也.” 孔穎達疏:“羭是羊之名, ‘美’‘善’之字皆從羊, 故羭爲美也.” 唐劉禹錫《含輝洞述》:“維公之羭, 跡永在斯.”


*羫①[qiānɡㄑㄧㄤ]

[《廣韻》苦江切, 平江, 溪. ]

1.掏去內髒的羊的軀體. 淸黃景仁《塗山禹廟》詩:“羅列百戲喧鍾鐃, 肥羊滿羫牛折尥.”2.量詞. 用於宰殺過的羊或小牛.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二》:“犢亦可稱羫, 魚亦可稱尾. 宋沈攸之使范雲餉武陵王贊犢一羫, 柳世隆魚三十尾, 皆去其首.” 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賞你一羫羊、十甁酒.”


*羱①[yuánㄩㄢˊ]

[《廣韻》愚袁切, 平元, 疑. ]

[《廣韻》五丸切, 平桓, 疑. ]

羱羊. 產於我國西部和北部的一種野生羊. 《爾雅·釋獸》:“羱如羊.” 郭璞注:“羱羊似吳羊而大角, 角橢, 出西方.”《三國志·魏志·鮮卑傳》“鮮卑”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其獸異於中國者, 野馬、羱羊、端牛.”《宋書·謝靈運傳》:“山下則熊羆豺虎, 羱鹿麕麖.” 原注:“羱……野羊, 大角.”


*羲①[xīㄒㄧ]

[《廣韻》許羈切, 平支, 曉. ]

1.古代傳說三皇之一伏羲氏的略稱. 《文選·張衡〈東京賦〉》:“龍圖授羲.” 薛綜注引《尙書傳》:“伏羲氏王天下, 龍馬出河, 遂則其文, 以畫八卦, 謂之河圖.”2.羲和的略稱. 指太陽. 《文選·謝惠連〈秋懷〉詩》:“頽魄不再圓, 傾羲無兩旦.” 李善注:“魄, 月魄也;羲, 羲和, 謂日也.”3.古姓氏. 《書·堯典》有羲仲、羲叔. 羲, 氏名, 爲重黎氏之后. 其后人因以爲姓.

[羲爻】即爻. 《易》卦的基本符號, 相傳爲伏羲作, 故名. 唐黃滔《賀楊侍郞啓》:“伏以羲爻不兆之文, 何人復演;魯史不褒之言, 曠古誰稱!”

[羲文】伏羲氏和周文王的幷稱. 《後漢書·班固傳下》:“今論者但知誦虞夏之《書》, 詠殷周之《詩》, 講羲文之《易》.” 李賢注:“伏羲畫八卦, 文王作卦辭.” 唐白居易《哭劉敦質》詩:“哭罷持此辭, 吾將詰羲文.”

[羲易】《周易》的別稱. 因伏羲始作八卦, 故名. 宋蘇軾《賀隣帥及監司冬至啓》:“既醉太平, 實具周詩之福;大有元吉, 允符羲《易》之占.”

[羲和】1.羲氏和和氏的幷稱. 傳說堯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兩對兄弟分駐四方, 以觀天象, 幷制曆法. 《書·堯典》:“乃命羲和, 欽若昊天, 厤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時.”2.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 駕御日車的神. 《楚辭·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 望崦嵫而勿迫.” 王逸注:“羲和, 日御也.”《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訓》:“爰止羲和, 爰息六螭, 是謂懸車.” 原注:“日乘車, 駕以六龍, 羲和御之.”3.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 太陽的母親. 《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 甘水之間, 有羲和之國. 有女子名曰羲和, 方浴日於甘淵. 羲和者, 帝俊之妻, 生十日.”4.代指太陽. 《後漢書·崔駰傳》:“氛霓鬱以橫厲兮, 羲和忽以潛暉.” 李賢注:“羲和, 日也.” 晉葛洪《抱朴子·任命》:“晝競羲和之末景, 夕照望舒之餘耀.”5.王莽時主掌全國財賦的官吏. 《漢書·王莽傳中》:“更名大司農曰羲和, 後更爲納言.”《後漢書·魯恭傳》:“祖父匡, 王莽時爲羲和, 有權數, 號曰智囊.”

[羲皇】即伏羲氏. 《文選·揚雄<劇秦美新>》:“厥有云者, 上罔顯於羲皇.” 李善注:“, 伏羲爲三皇, 故曰羲皇.” 唐杜甫《醉時歌》:“先生有道出羲皇, 先生有才遇屈宋.”

[羲皇上人】羲皇, 指伏羲氏. 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靜閑適, 故隱逸之士自稱羲皇上人. 晉陶潛《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 北窗下臥, 遇涼風暫至, 自謂是羲皇上人.”

[羲庭】太陽的別稱. 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帝哀策文》:“羲庭薄蝕, 紫路流飛.”

[羲軒】伏羲氏和軒轅氏(黃帝)的幷稱. 唐李白《金陵鳳凰台置酒》詩:“明君越羲軒, 天老坐三台.” 淸姚鼐《乾隆庚寅科湖南鄕試策問》:“接羲軒之統, 探孔顔之藴.”

[羲唐】伏羲氏和唐堯的幷稱. 《文選·謝靈運<初去郡>詩》:“即是羲唐化, 獲我擊壤聲.” 李善注:“, 羲, 庖羲也;唐, 唐堯也.”

[羲娥】1.日御羲和與月神嫦娥的幷稱. 借指日月. 唐韓愈《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 掎摭星宿遺羲娥.” 朱熹考異引孫汝聽曰:“羲娥, 日月也. 羲和, 日御;嫦娥, 月御.” 宋王安石《聞望之解舟》詩:“黯黮雖莫測, 皇明邁羲娥.” 淸姚鼐《答王生》詩:“塵霿苟不興, 萬里曜羲娥.”2.泛指歲月. 宋蘇軾《次韻楊褒早春》:“破恨徑須煩麴蘖, 增年誰復怨羲娥.” 宋辛棄疾《西江月·壽祐之弟時新居落成》詞:“只將綠鬢抵羲娥, 金印須敎斗大.”3.指日夜. 宋文天祥《眞州雜賦》:“四十羲娥落虎狼, 今朝騎馬入眞陽.” 自序:“首尾恰四十日.”

[羲黃】伏羲與黃帝的幷稱. 唐柳宗元《獻弘農公五十韻》:“茂功期舜禹, 高韻狀羲黃.” 宋范仲淹《依韻答提刑張太傅嘗新醞》:“長戴堯舜主, 盡作羲黃民.”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羲黃之世, 其事闊踈, 傳之者鮮矣.”

[羲陽】太陽的別稱.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二一:“於心懷寸陰, 羲陽將欲冥.” 晉陸云《答兄平原詩》:“羲陽趣駕, 炎華電征.” 參見“羲和”.

[羲媧】伏羲和女媧的幷稱. 淸鄂爾泰《贈方望溪》詩:“豈邀名譽嗣聖德, 寧望荒遠登羲媧.”

[羲馭】太陽的代稱. 羲和爲日馭, 故名. 明高啓《廣陵孫孝子愛日堂》詩:“只愁老景苦駸駸, 羲馭西馳疾飛鞚.”《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曉來一輪羲馭湧東隅.” 參見“羲和”.

[羲景】日影. 明李東陽《吊嶽武穆辭》:“羲景縮地, 下沉蒿萊.” 參見“羲和”.

[羲御】同“羲馭”. 

明王世貞《沈啓南春山欲雨圖歌》:“已應羲御走驕日, 或有雷門呼蟄龍.” 淸姚鼐《題花塢夕陽遲圖》詩:“分明羲御長停處, 正在淩雲一笑時.”

[羲舒】1.古代傳說中的日神羲和和月神望舒的幷稱. 指日月. 宋王禹偁《日月光天德賦》:“是何鑿混沌之精, 掛羲舒之影.” 宋嶽珂《桯史·徐鉉入聘》:“其視騎省之辯, 正猶螢爝之擬羲舒也.”2.指時間、光陰. 宋楊億《受詔修書述懷感事三十韻》:“放懷齊指馬, 屛息度羲舒.”

[羲瑟】相傳瑟爲伏羲所作, 故名. 《初學記》卷九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氏作瑟, 三十六絃, 長八尺一寸.” 南朝梁劉孝威《侍宴樂遊林光殿曲水》詩:“湯羅禹扇, 羲瑟農琴;皇乎備矣, 受命君臨.”

[羲農】伏羲氏和神農氏的幷稱. 《文選·班固<答賓戲>》:“基隆於羲農, 規廣於黃唐.” 張銑注:“羲, 伏羲也;農, 神農也.” 南朝陳徐陵《謝敕賜祀三皇五帝餘饌啓》:“竊以甘泉之殿, 舊禮羲農;長樂之宮, 本圖堯舜.” 郭沫若《水平線下·湖心亭》:“在租界上住著的時候, 覺得中國的天下是太平無事的;但到‘中國地界’上來, 更好, 更好, 我們中國還是羲農盛世!”

[羲愛】鵝的別稱. 晉王羲之愛鵝, 故名. 淸翟灝《通俗編·禽魚》:“宋人詩有‘水底右軍方熟眠’句, 皆可笑甚也. 今人書簡稱鵝曰羲愛, 但較愈於右軍耳.”

[羲經】《周易》的別稱. 相傳伏羲始作八卦, 故名. 宋王珪《除富弼西京留守制》:“不處成功, 專老氏榮名之畏;其旋元吉, 安羲經履道之終.”

[羲輪】1.太陽的別稱. 宋阮閱《詩話總龜》卷十二引《玉堂詩話》:“楊黎州《自遣》云:‘天上羲輪都易識, 人間堯曆自難逢.’” 淸黃景仁《送春》詩之三:“玉虯高駕倘見招, 急叱羲輪出平旦.”2.指時間、光陰. 《舊唐書·太宗紀下》:“謂雲車易乘, 羲輪可駐, 異軌同趣, 其蔽甚矣.”

[羲曜】太陽的別稱. 《晉書·后妃傳論》:“方祇體安, 儷乾儀而合德;圓舒循晷, 配羲曜以齊明.”

[羲獻】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的幷稱. 唐張懷瓘《書斷》:“妙極於筆者羲獻, 精窮於實者籀斯.” 唐李都《戲答朝士》詩:“應笑鍾張虛用力, 却敎羲獻枉勞魂.”


*羴①[shānㄕㄢ]

[《廣韻》許間切, 平山, 曉. ]

1.“羶”的古字.羊的氣味. 《說文·羴部》:“羴, 羊臭也.”一說:羴, 群羊;羶, 羊臭, 非一字.見淸兪樾《兒笘錄》. 《說文·羴部》:“羴, 羊臭也.”一說:羴, 群羊;羶, 羊臭, 非一字.見淸愈樾《兒笘錄》. 2.鼻煙品目之一.


*羵①[fénㄈㄣˊ]

[《廣韻》符分切, 平文, 奉. ]

1.見“羵羊”. 2.用同“墳”. 參見“羵首”.

[羵羊】古代傳說謂土中所生的精怪. 《國語·魯語下》:“季桓子穿井, 獲如土缶, 其中有羊焉. 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 何也?’對曰:‘以丘之所聞, 羊也. 丘聞之:土之怪, 曰羵羊.’” 章炳麟《遊仙·與黃侃聯句》:“羵羊出深井, 魯道棼難修.” 參見“墳羊”.

[羵首】羵, 


*羳①[fánㄈㄢˊ]

[《廣韻》附袁切, 平元, 奉. ]

黃腹羊. 《爾雅·釋畜》:“羳, 羊黃腹.”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黃羊》:“《爾雅》謂之羳, 出西番也. 其耳甚小, 西人謂之繭耳.”


*羶①[shānㄕㄢ]

[《廣韻》式連切, 平仙, 書. ]

亦作“膻”. 

1.指羊的氣味. 《周禮·天官·內饔》:“羊, 泠毛而毳, 羶.” 宋范成大《嘲蚊》詩:“羊羶蟻登俎, 驥逸蝱附馽.”2.泛指其他草食動物的氣味. 《呂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參見“羶臊”. 3.指肉類食物. 唐皮日休《喜鵲》詩:“棄羶在庭際, 雙鵲來搖尾.”4.春天草木所生的氣味.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味酸, 其臭羶.” 鄭玄注:“木之臭味也, 凡酸羶者皆屬焉.” 孔穎達疏:“凡草木所生, 其氣羶也.”5.通“馨”. 參見“羶薌”.

[羶肉】羊肉. 舊題漢李陵《答蘇武書》:“羶肉酪漿, 以充饑渴.”

[羶行】令人仰慕的德行. 《莊子·徐無鬼》:“羊肉不慕蟻, 蟻慕羊肉, 羊肉羶也. 舜有羶行, 百姓悅之.”成玄英疏:“羊肉羶腥, 無心慕蟻, 蟻聞而歸之;舜有仁行, 不慕百姓, 百姓悅之. 故羊肉比舜, 蟻況百姓.” 前蜀貫休《送盧舍人朝覲》詩:“羶行無爲日, 垂衣帝道亨.”景耀月《讀史感言》詩:“堯舜有羶行, 群黎稱慈母.”

[羶食】指肉類食物. 唐白居易《贈韋處士六年夏大熱旱》詩:“汗巾束頭鬢, 羶食熏襟抱.”

[羶根】羊及羊肉的別稱. 宋惠洪《冷齋夜話·僧賦蒸豚詩》:“僧自言能爲詩, 公令賦食蒸豚詩, 操筆立成:‘……若把羶根來比幷, 羶根只合喫藤條.’” 金王若虛《答張仲傑書》:“羶根之賜, 甚愜老饕.” 明馮夢龍《古今譚槪·儇弄·薛昭緯》:“昭緯以詩謝曰:‘一楪羶根數十皴, 盤中猶自有鮮鱗.’” 原注:“羶根, 羊肉也.”

[羶葷】指肉類食物. 唐韓愈《醉贈張秘書》詩:“長安衆富兒, 盤饌羅羶葷. 不解文字飲, 唯能醉紅裙.”

[羶腥】1.某些動物及其肉類的氣味. 漢張衡《南都賦》:“蘇蔱紫薑, 拂徹羶腥.”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花姑子》:“然偎傍之際, 覺其羶腥, 心疑有異.”2.泛指魚肉類食物. 《漢武帝內傳》:“勤齋戒, 節飲食, 絶五穀, 去羶腥.” 唐杜甫《贈李白》詩:“野人對羶腥, 蔬食常不飽.”3.比喩利祿或市俗的生活. 唐陸希聲《山居即事》詩:“不是幽棲矯性靈, 從來無意在羶腥.” 宋蘇轍《和王適寒夜讀書》:“一從慕羶腥, 中棄如弊屣.”4.舊時用以比喩其他民族對漢族的入侵或統治所造成的影響. 唐杜甫《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郞凡三十韻》:“華夷相混合, 宇宙一羶腥.” 宋張孝祥《六州歌頭》詞:“洙泗上, 絃歌地, 亦羶腥.”

[羶慕】謂心所向往, 如蟻之慕羶. 語本《莊子·徐無鬼》“蟻慕羊肉, 羊肉羶也.” 明江盈科《雪濤小說·心高》:“人心羶慕, 非名即利.” 參見“羶行”.

[羶薌】五谷的香氣. 因以指祭祀所用的黍稷等谷物. 羶, 通“馨”;薌, 通“香”. 《禮記·祭義》:“建設朝事, 燔燎羶薌, 見以蕭光, 以報氣也.”又《郊特牲》:“既奠, 然後焫蕭合羶薌.” 鄭玄注:“蕭, 薌蒿也, 染以脂, 合黍稷燒之……羶當爲馨, 聲之誤也.” 明魚竑《焦氏筆乘·古字有通用假借用》:“羶薌讀爲馨香. 羶薌, 馨香古通用.”參閱王引之《經義述聞·禮記中》. 一說, 羶讀如字.羶薌指古代祭祀時燒牛羊脂的氣味. 見孫希旦《禮記集解》.

[羶膩】羶腥油膩的食物. 唐白居易《病中早春》詩:“羶膩斷來無氣力, 風痰惱得少心情.”

[羶臊】1.指某些動物身上發出的羶腥臊臭的氣味. 《呂氏春秋·本味》:“肉玃者臊, 草食者羶.” 高誘注:“肉玃者, 玃拏肉而食之, 謂鷹雕之屬, 故其臭臊也;草食者, 食草木, 謂麞鹿之屬, 故其臭羶也.”2.引申指肉類食物. 元舒頔《中秋對月無酒悵然孤吟》:“貰酒賞明月, 盤中乏羶臊.”3.猶羶腥. 唐李白《爲宋中丞請都金陵表》:“逆胡竊號, 剝亂中原, 雖……決洪河, 灑秦雍, 不足以蕩犬羊之羶臊.” 參見“羶腥”.

[羶穢】1.羶臭汙穢.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九:“一馬一牛觸犬羊之羶穢, 不能須臾暫忍.”2.舊時亦用以比喩其他民族的入侵或統治所造成的影響. 太平天國洪仁玕《誅妖檄文》:“慨自明季淩夷, 韃妖乘釁, 竄入中華. 而當時官兵人民, 未能共憤義勇, 驅逐出境, 掃淸羶穢.” 淸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革彼羶穢殘惡舊政府之命.”


*羹①[ɡēnɡㄍㄥ]

[《廣韻》古行切, 平庚, 見. ]

亦作“羮”. 

1.用肉類或菜蔬等制成的帶濃汁的食物. 《詩·商頌·烈祖》:“亦有和羹.” 孔穎達疏:“羹者, 五味調和.”《左傳·隱公元年》:“公賜之食, 食舍肉. 公問之, 對曰:‘小人有母, 皆嘗小人之食矣, 未嘗君之羹, 請以遺之.’”《孟子·盡心上》:“簞食豆羹見於色.” 唐杜甫《秋日寄題鄭監湖上亭》詩之三:“羹煮秋蓴滑, 盃凝露菊新.”2.今多指煮成或蒸成的濃汁或糊狀食品. 如:魚羹;豆腐羹;水果羹. 3.煮羹. 《史記·貨殖列傳》:“楚越之地, 地廣人希, 飯稻羹魚.”

羹②[lánɡㄌㄤˊ]

[《集韻》盧當切, 平唐, 來. ]

亦作“羮”. 

不羹, 春秋楚地. 有二:東不羹城在今河南省舞陽縣西北, 西不羹城在今河南省襄城縣東南. 《左傳·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陳、蔡、不羹.” 杜預注:“襄城縣東南有不羹城, 定陵西北有不羹亭.” 陸德明釋文:“羹, 舊音郞. 《漢書·地理志》作更字.”

[羹元】不和五味之羹. 喩質朴. 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然晉初之文, 羹元尙存, 雕幾未極.”

[羹汙朝衣】指漢劉寬妻試寬性情與氣度的故事. 《後漢書·劉寬傳》:“夫人欲試寬令恚, 伺當朝會, 裝嚴已訖, 使侍婢奉肉羹, 翻汙朝衣, 婢遽收之, 寬神色不異;乃徐言曰:‘羹爛汝手?’其性度如此.”

[羹沸】喩時局紛擾動亂. 《舊唐書·代宗紀》:“自三盜合從, 九州羹沸, 軍士膏於原野, 民力殫於轉輸.”

[羹定】謂肉已熟. 《儀禮·鄕飲酒禮》:“羹定, 主人速賓.” 鄭玄注:“肉謂之羹. 定, 猶孰也.”《禮記·禮器》:“羹定, 詔於堂.” 孫希旦集解:“煮肉必沸;既熟, 則止火而沸者定, 故曰羹定.”

[羹食】羹和飯. 《禮記·內則》:“羹食, 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 無等.” 鄭玄注:“羹食, 食之主也.” 孔穎達疏:“食, 謂飯也. 言羹之與飯, 是食之主.”

[羹梅】調和羹湯的佐料, 用以比喩宰輔. 語出《書·說命下》:“若作和羹, 爾惟鹽梅.” 孔傳:“鹽鹹, 梅醋, 羹須鹹醋以和之.” 宋王禹偁《櫻桃》詩:“自笑羹梅忝, 誰知社栗神.”

[羹胾】1.肉羹和大塊肉. 《禮記·內則》:“士不貳羹胾.”《墨子·節用中》:“羹胾不重.” 孫詒讓間詁:“《說文·肉部》云:‘胾, 大臠也.’……羹, 大羹、銒羹也.”一說, 胾, 肉之細切者. 《管子·弟子職》:“羹胾中別.” 尹知章注:“胾, 謂肉而細切.”2.泛指菜肴. 宋王安石《車載板》詩:“且長隨我遊, 吾不汝羹胾.”

[羹飯】1.羹湯和飯. 《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紫騮馬歌辭》:“羹飯一時熟, 不知飴阿誰?” 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 疏糲亦足飽我飢.”2.特指祭奠死者的飯菜. 《水滸傳》第二六回:“武松叫士兵去安排羹飯. 武松就靈床前, 點起燈燭, 鋪設酒肴.”

[羹飯種】方言. 指兒子. 謂其能傳種接代, 以羹飯奉祀祖宗, 故稱. 劉半農《瓦釜集·第十二歌》:“她來仔三年末也勿曾養一個羹飯種.”

[羹湯】用肉菜等做成的湯. 唐王建《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 洗手作羹湯.” 淸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二:“命余遍嘗諸當事羹湯.”

[羹粥】菜羹和稀飯. 宋蘇軾《李氏園》詩:“抽錢筭間口, 但未搉羹粥.”

[羹魁】湯匙. 《說文·匚部》:“匜, 似羹魁.” 漢李尤有《羹魁銘》. 淸夏炘《學禮管釋·釋槃》:“匜似羹魁以挹水於杅.”

[羹牆】《後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後, 舜仰慕三年, 坐則見堯於牆, 食則覩堯於羹.” 后以“羹牆”爲追念前輩或仰慕聖賢的意思. 宋李綱《邀說十議·議修德》:“思宗社之危而不忘之於寤寐, 念父兄之辱而欲見之於羹牆.” 淸顧炎武《前詩意有未盡再賦四章》之一:“因思千古同昏旦, 幾席羹牆尙宛然.”

[羹藜】煮野菜羹. 泛指飲食粗劣. 唐李頎《答高三十五留別便呈於十一》詩:“羹藜被褐環堵中, 歲晩將貽故人恥.”

[羹藜含糗】見“羹藜唅糗”. 

[羹藜唅糗】泛指飲食粗劣. 《文選·王褒<聖主得賢臣頌>》:“羹藜唅糗者, 不足與論太牢之滋味.” 李周翰注:“藜, 野菜;唅, 食也.”亦作“羹藜含糗”. 隋王通《中說·王道》:“越公以《食經》遺子, 子不受, 曰:‘羹藜含糗, 無所用也.’”

[羹藿】以藿爲羹. 泛指粗糲的食物. 《淮南子·說林訓》:“屠者羹藿, 爲車者步行.” 元耶律楚材《和移刺繼先韻》:“問渠林肉與丘糟, 奚如飯麥而羹藿.” 明劉基《郁離子·羹藿》:“野人羹藿以食之.”

[羹獻】古代祭祀宗廟所用之犬. 《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犬曰羹獻.” 鄭玄注:“羹獻, 食人之餘也.” 孔穎達疏:“‘犬曰羹獻’者, 人將所食羹餘以與犬, 犬得食之肥, 肥可以獻祭於鬼神, 故曰羹獻也.”

[羹臛】菜羹和肉羹. 語出《楚辭·招魂》“露鷄臛蠵” 漢王逸注;“有菜曰羹, 無菜曰臛.”泛指蔬菜或肉類做成的羹湯.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荏蓼》:“硏爲羹臛, 美於麻子遠矣.” 宋陸遊《歲暮》詩:“羹臛芳鮮新弋雁, 衣襦輕暖自繅絲.”一說, 羹臛之別, 在調味品和烹調方法不同, 與有菜無菜無關. 見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卷八.

[羹饘】菜羹和粥. 饘, 粥之稠者. 晉束晳《貧家賦》:“煑黃當之草萊, 作汪洋之羹饘.” 元耶律楚材《和馮揚善韻》:“伏臘粗酒脯, 旦夕充羹饘.”


*羺①[nóuㄋㄡˊ]

[《廣韻》奴鉤切, 平侯, 泥. ]

胡羊. 


*羼①[chànㄔㄢˋ]

[《廣韻》初鴈切, 去諫, 初. ]

[《廣韻》初限切, 上産, 初. ]

1.本爲群羊雜居. 《說文·羴部》:“羼, 羊相廁也.” 段玉裁注:“廁, 雜也. 相廁者, 雜廁而居.”2.引申爲錯亂攙雜.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典籍錯亂……皆由後人所羼, 非本文也.”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三》:“其中最巧妙的是搗亂. 先把科學東扯西拉, 羼進鬼話, 弄得是非不明, 連科學也帶了妖氣.”

[羼入】攙入. 淸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十二諸侯年表》:“《史記》諸年表, 皆不記干支, 注干支出於徐廣……此表每十年輒書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甲子字, 不特非史公正文, 幷非徐氏之例, 其爲後人羼入, 鑿鑿可據.”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硏究》第二篇序說:“其他一篇《甘誓》, 或許是《商書》羼入的.”

[羼名】混入名籍. 《新唐書·薛存誠傳》:“瓊林庫廣籍工徒. 存誠曰:‘此姦人羼名以避征役, 不可許.’”《新唐書·李嶠傳》:“今道人私度者幾數十萬, 其中高戶多丁, 黠商大賈, 詭作台符, 羼名僞度.”

[羼和】把不同的東西摻混在一起. 如:這糧食里羼和進砂子了.

[羼提】佛敎語. 梵語的漢譯. 爲“六度”之一, 意爲安心忍辱. 《法界次第》卷下:“羼提, 秦言忍辱. 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境, 故名忍辱.” 淸龔自珍《發大心文》:“欲修羼提, 發心爲先.”

[羼廁】混雜. 章炳麟《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及空海作假名, 至今承用, 和漢二書, 又相羼廁.”

[羼補】竄改增補. 淸龔自珍《大誓答問》第十一:“伏生之徵, 在文帝時, 歐陽生親受業於伏生, 下距武帝末尙七十年, 縱老而見獻書之事, 豈復羼補師書, 自悔其少年之業之未備耶!”

[羼戲】指業餘戲曲演員偶爾參加專業劇團演戲. 或稱票友客串.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良家子入優人間作戲爲羼戲.”

[羼雜】攙雜, 混雜. 鄭觀應《盛世危言·開礦》:“今誠延比國頭等礦師勘查礦苗, 審愼開采, 勿使西人之遊手無賴, 妄相羼雜, 虛糜俸糈.” 魯迅《集外集·說鈤》:“然因性殊類鋇, 故鋇恒羼雜其間.”


*米①[mǐㄇㄧˇ]

[《廣韻》莫禮切, 上薺, 明. ]

1.去皮的谷實;特指去皮的稻實. 《周禮·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 辨其物.” 賈公彦疏:“九穀之中, 黍、稷、稻、粱、苽、大豆, 六者皆有米, 麻與小豆、小麥, 三者無米, 故云‘九穀六米’.” 孫詒讓正義:“已舂者爲米, 未舂者爲粟.”《晉書·隱逸傳·陶潛》:“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鄕里小人邪!” 淸鄭燮《七歌》之三:“時缺一升半升米, 兒怒飯少相觸抵.”2.去皮殼的某些植物的子實.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魚附種芰法》:“《本草》云:‘蓮、菱、芡中米, 上品藥. 食之, 安中補藏, 養神強志.’” 唐杜牧《早雁》詩:“莫厭瀟湘少人處, 水多菰米岸莓苔.” 淸鄭燮《由興化迂曲至高郵七截句》之六:“最是江南秋八月, 雞頭米賽蚌珠圓.”3.古代貴族衣服上的米狀繡紋. 《書·益稷》:“藻、火、粉、米、黼、黻, 絺繡, 以五采彰施於五色, 作服.” 孔傳:“米, 若聚米.”4.喩極少或極小的量. 猶點滴. 《呂氏春秋·察微》:“夫弩機差以米則不發.”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二折:“那婆娘衠一味嫉妬心, 無半米著疼熱.” 明湯顯祖《牡丹亭·回生》:“你看正面上那些兒塵漬, 斜空處沒半米蚍蜉.” 淸洪昇《長生殿·制譜》:“妙哉, 只這錦字熒熒銀鈎小, 更度羽換宮沒半米差.”5.公制長度的主單位. 舊稱米突或公尺. 一米分爲一百厘米, 合市制三尺. 6.姓. 唐有米嘉榮.

[米外史】宋代書畫家米芾, 別號海嶽外史, 故稱. 淸納蘭性德《夢江南》詞:“硯北峰巒米外史, 屛間樓閣李將軍.”

[米汁】1.米泔水.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即爲一火齊米汁, 使服之, 七八日病已.”《左傳·哀公十四年》“陳氏方睦, 使疾而遺之潘沐, 備酒肉焉” 晉杜預注:“潘, 米汁, 可以沐頭.”2.米酒. 《增補類腋·物部·米汁》引《酒史》:“蘇晉, 頲之子也, 學浮屠術. 嘗得胡僧慧澄繡彌勒佛一本, 寶之. 曰:是佛好米汁正與吾性合, 吾願事之, 他佛不愛也.”

[米行】經營糧食買賣的商行. 洪深《香稻米》第一幕:“官府應當出頭說句話, 貼張告示, 禁止米行跌價, 刻薄鄕下人.”

[米色】1.米的質量. 色, 謂成色.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錢穀·倉收陋弊》:“至於倉胥收糧, 驗明米色乾淨, 即與平斛收兌, 毋許借端留難, 恣意淋踢.”2.白而帶淺黃的顏色.

[米巫】指五斗米道道師. 五斗米道以符籙爲術, 有如巫覡, 故稱. 《隸續·漢米巫祭酒張普題字》宋洪適釋:“蓋諸張妖黨相傳授之約, 觀其詞似是姓胡者初入米巫社中, 故召諸祭酒受以經法, 頗合史氏所載.” 魯迅《三閑集·匪筆三篇》:“其實, 古如陳涉帛書, 米巫題字, 近如義和團傳單, 同善社乩筆, 也都是這一流.” 參見“五斗米師”、“五斗米道”.

[米狂】指宋代書畫家米芾. 因其疏狂不羈, 故稱. 金元好問《換得云台帖喜而賦詩》:“米狂雄筆照萬古, 北宗草書纔九人.”

[米罕】亦作“米哈”. 

蒙古語音譯詞. 肉.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米罕整斤吞, 抹隣不會騎.”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折:“阻孛云:‘好米哈喫上幾塊.’”

[米奇】酒名. 明陳繼儒《偃曝談餘》卷下:“琉球造酒, 則以水漬米, 越宿, 令婦女口嚼手搓, 取汁爲之, 名曰米奇.”

[米果】即粔籹. 以蜜和面, 搓條成束, 油炸而成. 宋陸遊《初夏》詩:“白白餈筒美, 靑靑米果新.” 自注:“蜀人名粽爲餈筒, 吳中名粔籹爲米果.” 參見“粔籹”.

[米制】即國際公制. 舊名米突制. 爲法國於十八世紀末所首創. 1875年, 法、德、美、俄等十七國在巴黎簽訂米突公約, 公認米制爲國際通用的計量制度. 我國國務院於19596月公布, 確定米制爲我國的基本計量單位. 米制的幾個主要單位規定如下:(1)長度主單位爲米, 代號m, 爲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內的鉑銥合金制成的標准米尺在0°C時兩端標線間的距離, 約等於通過巴黎的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 (2)質量主單位爲千克(公斤), 代號kg, 爲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內的鉑銥合金制成的標准砝碼的質量. (3)容量主單位爲升, 代號1, 爲一千克純水在標准大氣壓下密度最大(4°C)時的體積. 米制的主要優點是:單位的選取有可靠標准;各基本單位間有密切聯系;采取十進位制, 使用方便.

[米泔】淘米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一·稻》:“米泔, 甘, 涼, 無毒.”亦稱“米泔水”.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四回:“我餓極了, 自己到竈上看時, 却已是收拾的乾乾淨淨, 求一口米泔水都沒了.”

[米泔水】見“米泔”. 

[米南宮】北宋書畫家米芾, 曾官禮部員外郞, 因稱. 淸錢泳《履園叢話·碑帖·偽法帖》:“舊有《含翠亭》僞帖, 以宣城梅鼎祚《眞娘墓詩》爲米南宮詩, 後有‘元豊壬辰米芾書’字樣.” 參見“南宮”.

[米哈】見“米罕”. 

[米突】[法mètre]米的舊稱. 詳“米制”.

[米珠薪桂】米貴如珠, 薪貴如桂. 極言物價昂貴. 語出《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糧貴於玉, 薪貴於桂.” 郭沫若《芍藥及其他·雨》:“不過百多人吃著大鍋飯的劇人團體, 在目前米珠薪桂的時節, 演不成戲, 便沒有收入, 的確也是一個偉大的威脅.”

[米粃】米之細糠.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四·米粃》:“糠, 諸粟穀之殻也. 其近米之細者爲米粃.”

[米粉】1.米磨成的粉. 亦泛指某些谷物磨成的粉. 古時亦用作化妝品.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作米粉法:粱米第一, 粟米第二.”《急就篇》卷三“芬薰脂粉膏澤筩” 唐顏師古注:“粉, 謂鉛粉及米粉, 皆以傅面取光潔也.”2.大米加水磨成漿, 過濾后弄成團, 然后制成細條, 可煮食.

[米酒】用米釀制的酒. 《重修政和證類本草·米穀中·酒》:“酒有葡萄、秫、黍、秔、粟、麴、蜜等……諸酒醇醨不同, 惟米酒入藥用.”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四·酒》:“米酒, 苦、甘、辛, 大熱, 有毒.” 賀敬之《放歌集·回延安三》:“米酒油饃木炭火, 團團圍定炕上坐.”

[米家山】宋米芾善以水墨點染寫山川岩石. 雖似不求工細, 但云煙連綿、林木掩映, 別具疏秀脫俗之風格. 其子友仁繼承家學, 幷在山水技法上有所發展. 世因稱其父子所畫山水爲“米家山”. 明汪砢玉《名畫題跋四》有《元人題米家山》一首.

[米家船】北宋書畫家米芾, 常乘舟載書畫遊覽江湖. 后常以“米家船”借指米芾的書畫. 宋黃庭堅《戲贈米元章》詩之一:“滄江盡夜虹貫月, 定是米家書畫舡.” 任淵注:“崇寧間, 元章爲江淮發運, 揭牌於行舸之上曰‘米家書畫舡’.” 金元好問《錢過庭煙溪獨釣圖》詩之二:“小景風流二百年, 典刑來自米家船.”

[米麥】米與麥. 亦泛指米麥之類的糧食. 《書·費誓》“峙乃糗糧” 唐孔穎達疏:“《說文》云:糗, 熬米麥也. 鄭玄云:糗, 擣熬穀也. 謂熬米麥使熟, 又擣之以爲粉也.” 元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鄕》套曲:“春採了桑, 冬借了俺粟, 零支了米麥無重數.”《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唐玄宗自姚崇、宋璟爲相, 米麥不過三四錢, 千里不饋行糧.”

[米雪】小雪珠. 霰的俗稱. 唐劉言史《北原情》詩之一:“米雪晩霏微, 墓成悄無人.” 宋陳善《捫虱新話·文字各有所主未可優劣論》:“撒鹽空中, 此米雪也;柳絮因風起, 此鵝毛雪也.”

[米蛀蟲】1.蛀米之蟲. 2.比喩舊社會囤積居奇、投機作惡的糧商.

[米斛】指米糧. 宋蘇軾《杭州上執政書》:“兼軾近者奏爲本路轉運司今年合起年額米斛百六十萬, 乞特許且起一半或三分之二, 其餘候豊熟日隨年額起發, 未蒙恩許.”《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乞朝廷多撥米斛或錢物, 付臣措置招徠, 人心既歸, 北勢自屈.”

[米粣】粽子. 宋陸遊《春晩歎》詩:“便當裹米粣, 爛醉作端午.” 宋陸遊《夏日》詩:“米粣解包供午餉, 萍齏傍枕析朝酲.”

[米粒】米的顆粒. 亦泛指糧食. 《南史·宋晉平剌王休祐傳》:“以短錢一百賦人, 田登就求白米一斛, 米粒皆令徹白;若碎折者悉不受.”《書·益稷》“烝民乃粒” 唐孔穎達疏:“於是天下衆人乃皆得米粒之食.” 唐皮日休《正樂府·卒妻怨》:“況當劄瘥年, 米粒如瓊瑰;纍纍作餓殍, 見之心若摧.”冰心《寄小讀者》十:“一碗飯數米粒似的, 吃了好幾點鍾.”

[米粒雪】即米雪. 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一》:“《詩》:‘相彼雨雪, 先集維霰.’霰, 雪之未成花者, 今俗謂之米粒雪, 雨水初凍結成者也.” 參見“米雪”.

[米粟】米和粟. 泛指糧食. 《墨子·魯問》:“殺其人民, 取其牛馬狗豕、布帛米粟貨財, 則何若?”《孟子·公孫丑下》:“兵革非不堅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書·費誓》“我惟征徐戎, 峙乃糗糧” 唐孔穎達疏:“預貯米粟謂之儲峙.”

[米貼】米價補貼. 是一種生活津貼. 茅盾《子夜》二:“她們又要求米貼. 前次米價漲到二十元一石時, 曾經要求過, 這次又是.”艾蕪《石靑嫂子》:“再加物價天天漲得嚇人, 只靠一點工錢和米貼絕難過活的.”

[米飲】米湯.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何首烏》:“食前米飲服二錢.”《資治通鑑綱目續篇·元世祖文武皇帝》“夏四月福建參知政事魏天祐執宋謝枋得至燕, 不屈死之” 原注:“<魏天祐>使醫持藥, 雜米飲進之, 枋得怒, 擲之於地, 不食五日死.” 參見“米湯”.

[米道】即五斗米道. 晉常璩《華陽國志·漢中志》:“漢末, 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 造作道書, 自稱‘太淸玄元’, 以惑百姓. 陵死, 子衡傳其業;衡死, 子魯傳其業……初平中, <益州牧劉焉>以魯爲督義司馬, 住漢中, 斷谷道. 魯既至, 行寬惠, 以鬼道敎立義舍, 置義米義肉其中, 行者取之, 量腹而已, 不得過多, 云鬼病之. 其市肆賈平亦然. 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 學道未信者謂之鬼卒, 後乃爲祭酒. 巴漢夷民多便之. 其供道限出五斗米, 故世謂之米道.” 參見“五斗米道”.

[米湯】1.米煮的湯汁.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使君子》:“每食後米湯服一錢.”冰心《分》:“我回去跟著六十多歲的祖母. 我吃米湯糕干……但是我不在乎!” 周立波《山鄕巨變》上一:“家里又回㚆到老樣子了, 衣無領, 褲無襠, 三餐光只喝米湯.”2.比喩甜言蜜語. 俗謂用甜言蜜語討好奉承別人爲灌米湯. 《官場現形記》第七回:“次日陶子堯上院謝委, 又蒙撫院傳上去, 著實灌了些米湯, 把他興頭的了不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三回:“巡道受了這個米湯, 自然是覺得憲恩高厚, 憲眷優隆了.”茅盾《動搖》一:“胡國光閉目一笑, 張鐵嘴灌他米湯的面容, 又活現在他眼前了.”

[米賊】舊時對五斗米道的貶稱. 《三國志·魏志·張魯傳》:“<張魯>祖父陵, 客蜀, 學道鵠鳴山中, 造作道書以惑百姓, 從受道者出五斗米, 故世號‘米賊’.” 晉常璩《華陽國志·漢中志》:“魯遂有漢中, 數害漢使, 焉上書言米賊斷道.”《三國演義》第五九回:“其祖張陵在西川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人, 人皆敬之. 陵死之後, 其子張衡行之. 百姓但有學道者, 助米五斗, 世號‘米賊’.” 參見“米巫”、“米道”.

[米穀】泛指糧食. 《後漢書·馬融傳》:“會羌虜飇起, 邊方擾亂, 米穀踴貴, 自關以西, 道殣相望.” 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百姓>多用雜物及米穀博易, 鹽商利歸於己, 無物不取.”

[米課】以米谷繳納的賦稅. 《宋書·良吏傳·徐豁》:“郡大田, 武吏年滿十六便課米六十斛, 十五以下至十三, 皆課米三十斛, 一戶內隨丁多少, 悉皆輸米……今若減其米課, 雖有交損, 考之將來, 理有深益.”

[米潘】淘米水. 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五:“《字林》:淅米汁也. 江南名潘, 關中名泔也.”《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越睒之西多薦草, 産善馬, 世稱越睒駿. 始生若羔, 歲中紐莎縻之, 飲以米潘, 七年可御, 日馳數百里.”

[米錦】重陽節吃的米糕. 唐鄭望之《膳夫錄·汴中節食》:“重九米錦, 臘日萱草麵.”

[米廩】周代魯國的學校. 相傳起始於虞舜時代. 《禮記·明堂位》:“米廩, 有虞氏之庠也;序, 夏后氏之序也;瞽宗, 殷學也;頖宮, 周學也.” 鄭玄注:“庠序亦學也……魯謂之米廩. 虞帝上孝, 令藏粢盛之委焉.” 陳澔集說:“魯所藏粢盛米之廩, 即虞氏之庠, 謂藏此米於學宮也, 亦敎孝之義.”

[米糒】米糧. 《後漢書·趙孝傳》:“可且歸, 更持米糒來.”《後漢書·南匈奴傳》:“又轉河東米糒二萬五千斛, 牛羊三萬六千頭, 以贍給之.”

[米襄陽】指宋代書畫家米芾. 芾襄陽人, 因稱. 明徐禎卿有《從吳學士侄奎觀摩米襄陽山水圖幷學士題識》詩. 淸侯方域《倪云林十萬圖記》:“獨雲林古淡天然, 米襄陽後一人也.”《紅樓夢》第四十回:“西牆上當中掛著一大幅米襄陽煙雨圖.”

[米糧】糧食. 《三國志·魏志·高句麗傳》:“其國中大家不佃作, 坐食者萬餘口, 下戶遠擔米糧魚鹽供給之.”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三章:“你苦苦干活, 收成還是有錢人家的, 你却分不到半粒米糧.”

[米糧川】盛產米糧的平川地帶. 《中國歌謠資料·湖北民歌·霹雷一響晴了天》:“洪湖的魚喲撈不完, 洪湖的田地是米糧川.”

[米瀋】米汁;米泔水. 淸秦篤輝《平書·文藝篇下》:“經史子集猶五穀, 時文猶米瀋也.”

[米顛】北宋書畫家米芾的別號. 米芾字元章, 以其行止違世脫俗, 倜儻不羈, 人稱“米顛”. 宋文天祥《周蒼崖入吾山作圖詩贈之》:“三生石上結因緣, 袍笏橫斜學米顛.” 淸陳維崧《滿庭芳》詞:“空歸去, 數聲暝磬, 行過米顛墳.” 淸趙翼《遊獅子林題壁》詩:“大或朱勔綱上餘, 小或米顛手中出.”

[米麴】1.米與酒麯. 《漢書·食貨志下》:“一釀用粗米二斛, 麴一斛, 得成酒六斛六斗……除米麴本賈, 計其利而什分之.”2.米制的酒母. 《釋名·釋飲食》:“酒, 酉也, 釀之米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四·麴》:“麵麴、米麴……主治:消食積、酒積、糯米積, 硏末酒服立愈.”3.鼠麴草的別名.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鼠麴草》.

[米麵】1.米磨成的粉. 《爾雅·釋草》“莙牛薻” 宋邢昺疏:“此二藻皆可食, 煑熟, 挼去腥氣, 米麵糝蒸爲茹, 嘉美, 揚州人饑荒, 可以當穀食.”2.米與面. 《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那廚房裏墻上掛著一盞油燈, 案上雞鴨魚肉以至米麵俱全.”

[米瀾】米泔水. 《禮記·內則》“其間面垢, 燂潘請靧;足垢, 燂湯請洗” 漢鄭玄注:“潘, 米瀾也.” 陸德明釋文:“潘, ……淅水汁.” 參見“米汁”.

[米糵】見“米糱”. 

[米囊】瑒花的別名. 與“米囊花”不同. 宋洪邁《容齋隨筆·玉蘂杜鵑》:“物以希見爲珍, 不必異種也. 長安唐昌觀玉蘂, 乃今瑒花, 又名米囊, 黃魯直易爲山礬者.”

[米囊花】罌粟花之別名. 與“米囊”不同. 罌粟一名米囊子, 故名其花爲米囊花. 唐雍陶《西歸出斜谷》詩:“萬里客愁今日散, 馬前初見米囊花.” 宋方嶽《過北固山下舊居》詩:“夜讀自生書帶草, 朝饑曾對米囊花.” 淸沈鍾秀《罌粟花》詩:“任爾侏儒誇獨飽, 籬頭已放米囊花.” 淸曹寅《題畫·罌粟》詩:“鋤盡芳蘭枯殺蕙, 滿庭璀璨米囊花.”

[米糱】生芽的米麥. 亦泛指米麥糧食. 《史記·匈奴列傳》:“漢使無多言, 顧漢所輸匈奴繒絮米糱, 令其量中, 必善美而已矣, 何以爲言乎?”一本作“米糵”.

[米鹽】1.喩繁雜瑣碎. 《史記·天官書》:“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 故其占驗淩雜米鹽.” 張守節正義:“淩雜, 交亂也;米鹽, 細碎也.”《漢書·酷吏傳·咸宣》:“宣爲左內史, 其治米鹽, 事小大皆關其手.”顏師古注:“米鹽, 細雜也.”2.米和鹽. 《舊唐書·李玨傳》:“茶爲食物, 無異米鹽, 於人所資, 遠近同俗.”


*糴①[díㄉㄧˊ]

“糴”的簡化字.

糴②[záㄗㄚˊ]

[《集韻》昨合切, 入合, 從. ]

通“雜”. 

《莊子·天下》“禹親自操槀耜而九雜天下之川” 唐陸德明釋文:“雜, 本或作糴, 音同. 崔云:‘所治非一, 故曰雜也.’”


*類①[lèiㄌㄟˋ]

“類”的簡化字.


*粔①[jùㄐㄩˋ]

[《廣韻》其呂切, 上語, 群. ]

見“粔籹”. 

[粔籹】古代的一種食品. 以蜜和米面, 搓成細條, 組之成束, 扭作環形, 用油煎熟, 猶今之饊子. 又稱寒具、膏環. 《楚辭·招魂》:“粔籹蜜餌, 有餦餭些.” 王逸注:“言以蜜和米麵, 熬煎作粔籹.” 唐劉禹錫《楚望賦》:“投粔籹以鼓檝, 豢鱣魴而如犧.” 宋陸遊《九里》詩:“陌上鞦韆喧笑語, 擔頭粔籹簇靑紅.” 明徐渭《張母八十序》:“而太君者, 與其太公竝拊而憐愛之, 至則啖以粔籹餦餭, 或出果餌入袖中戲劇.”


*粃①[bǐㄅㄧˇ]

[《集韻》補履切, 上旨, 幫. ]

同“秕”. 

1.粟之空癟者. 《墨子·備城門》:“二舍共一井爨, 灰、康、粃、杯、馬矢, 皆謹收藏之.”《呂氏春秋·辯土》:“凡禾之患, 不俱生而俱死, 是以先生者美米, 後生者爲粃.” 高誘注:“粃, 不成粟也.” 漢劉向《新序·刺奢》:“鄭穆公有令, 食鳧雁必以粃, 無得以粟.”《淸史稿·災異志四》:“秋, 元氏、邢台、棗強、懷來、正定、無極、槁城、樂平、代州旱, 晩禾皆粃.”2.壞的, 不良的. 參見“粃政”. 3.敗壞. 參見“粃斁”.

[粃政】弊政, 指不良的有害的政治措施. 晉葛洪《抱朴子·任能》:“魯用季子二十餘年, 內無粃政, 外無侵削.” 晉郭璞《省刑書》:“官方不審, 則粃政作.”《梁書·侯景傳》:“誅君側之惡人, 淸國朝之粃政.”

[粃滓】猶糟粕. 《新唐書·楊嗣㚆傳》:“才者自異, 汰去粃滓者, 菁華乃出.”

[粃粺】粃與稗. 喩敗壞無用之物. 《孔子家語·相魯》:“享而既具, 是棄禮;若其不具, 是用粃粺. 用粃粺君辱, 棄禮名惡.” 王肅注:“粃, 穀之不成者;粺, 草之似穀者.” 唐陸龜蒙《幽居賦》:“炊粃粺以爲食, 割瓠瓢而作器.”《舊唐書·宣宗紀贊》:“李之英主, 實惟獻文. 粃粺盡去, 淑慝斯分.”

[粃僻】邪僻敗壞. 淸顧炎武《日知錄·西漢風俗》:“故范曄之論, 以爲桓靈之間, 君道粃僻, 朝綱日陵, 國隙屢啓.”

[粃斁】敗壞. 宋曾鞏《辭中書舍人狀》:“自斯已後, 豈獨彛倫粃斁, 其推而行之, 載於明命, 亦皆文字淺陋, 無可觀采.”

[粃糠】1.癟谷和米糠. 喩瑣碎、無用之物. 《莊子·逍遙遊》:“是其塵垢粃糠, 猶將陶鑄堯舜者也.”成玄英疏:“穀不熟爲粃, 穀皮曰糠, 皆猥物也.” 漢王充《論衡·量知》:“穀之始熟曰粟, 舂之於臼, 簸其粃糠.”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無經略之大體, 咸粃糠之微事.” 淸周亮工《九月二十日同鄕人帥君載酒泛菊即席同冠五賦》:“莫悲狼藉甚, 吾道不粃糠.”2.猶糟粕. 宋蘇軾《韓文公廟碑》:“飄然乘風來帝旁, 下與濁世掃粃糠.”聞一多《死水·“你指著太陽起誓”》:“‘永久’早許給了別人, 粃糠是我的分, 別人得的才是你的菁華, 不壞的千春.”3.輕視, 視爲粃糠. 《北齊書·王晞傳》:“雖執謙挹, 粃糠神器, 便是違上玄之意, 墜先帝之基.” 唐孫樵《蕭相國眞贊》:“粃糠魏丙, 肩袂稷契.” 唐司空圖《故鹽州防御使王縱追述碑》:“粃糠麟閣之雄, 孰爲上將;贊頌龍庭之績, 彼獨何人.”

[粃繆】見“粃謬”. 

[粃謬】亦作“粃繆”. 

紕謬;錯誤. 《後漢書·盧植傳》:“臣前以《周禮》諸經, 發起粃謬, 敢率愚淺, 爲之解註.” 李賢注:“粃, 粟不成. 諭義之乖僻也.” 明王廷相《雅述》上篇:“雖然, 有是大臣可矣;使依阿曲承者處之, 則君臣胥失, 政涉粃繆. 故君德當以剛而決其私, 臣道宜以正而執其法.”

[粃蠹】癟谷和蠹蟲. 比喩不良、有害之物. 唐皇甫湜《論進奉書》:“絶姦之根源, 除政之粃蠹, 徵歛有常, 財用無虧.”


*秈①[xiānㄒㄧㄢ]

[《集韻》相然切, 平仙, 心. ]

水稻的一種. 早熟而無黏性.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一·秈》:“秈, 似粳而粒小……其熟最早, 六七月可收. 品類亦多, 有赤、白二色, 與粳大同小異.”

[秈米】秈稻碾出的米. 黏性小, 出飯多.

[秈稻】我國水稻的一個品種. 稻株比粳稻稍高, 分蘖力較強, 但稈軟易倒伏, 較不耐肥. 米粒細長, 黏性小而脹性大. 主要分布於華南及淮河以南地區.


*籷①[zhéㄓㄜˊ]

[《集韻》陟格切, 入陌, 知. ]

屑米爲飯. 


*籺①[héㄏㄜˊ]

[《廣韻》胡結切, 入屑, 匣. ]

[《集韻》下扢切, 入沒, 匣. ]

同“麧”. 

米麥的粗屑. 亦泛指粗糙的食物. 《列子·力命》“朕衣則裋褐, 食則粢糲” 殷敬順釋文引三國魏李登《聲類》:“籺, 米不碎. 《史記》曰:‘陳平食糠籺.’孟康云:‘麥糠中不破者是也.’”今本《史記·陳丞相世家》作“糠覈”. 參見“糠籺”.


*籸①[shēnㄕㄣ]

[《廣韻》所臻切, 平臻, 生. ]

亦作“籶”. 

1.粉滓;麻子(即芝麻)榨油后之枯滓. 元許有壬有《籸麴》詩.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一·胡麻》:“此(麻枯餠)乃榨去油麻滓也, 亦名麻籸(音辛). 荒歲人亦食之, 可以養魚肥田.”2.凝結的粥塊. 淸李調元《卍齋瑣錄》卷七:“凡粥凝曰籸.”

[籸盆】1.指以麻籸爲燃料的照明火盆. 宋程大昌《演繁露·鐐爐》:“本爲此竈, 止以燃火照物, 若今之生麻籸盆也.”2.又舊俗, 歲時送神或祠祭、燕設, 燃火於門外以祀神, 兼取旺盛之相, 亦謂之籸盆, 燃料不限於麻籸.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六日》:“籸盆照耀, 有同白日.” 宋劉昌詩《蘆蒲筆記·籸盆》:“今人祠祭或燕設, 多以高架然薪照庭下, 號爲生盆, 莫曉其義. 予因執事合宮, 見御路兩旁火盆皆疊麻籸, 始悟爲籸盆, 俗呼爲生也.” 淸李調元《卍齋瑣錄》卷七:“《歲時雜記》:‘元日作蕡油燭, 以麻籸濃油如庭燎, 律有油籸之文, 今籸盆是也.’按《月令通考》:‘除日送舊神, 焚松柴, 謂之籸盆.’”


*籽①[zǐㄗˇ]

[《龍龕手鑑》音子]

某些植物的種子. 逯斐《南國珍珠》四:“他的頭像滿籽的葵花, 垂下, 再垂下.”

[籽粒】1.谷類的種子. 京劇《串龍珠》第三場:“徐達:‘今當春暖時令, 正値耕種之期, 你們種地無籽粒者, 本州貸以籽粒.’” 劉白羽《寫在太陽初升的時候》:“土地、河流、樹林、山谷, 都煥然一新, 籽粒在溫暖的土地中發芽, 微風中飽含著香甜的生命的汁液.”2.糧食;糧食的顆粒.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湖廣承天府, 守備太監一員, 關防一顆, 僉書數十員……徵收籽粒, 每年進茶扇、葛布、香茶、手巾.”《淸史稿·食貨志一》:“定直省屯田, 官助牛種者, 所收籽粒三分取一.” 段荃法《淩紅蝶》:“會計看看那肥碩的籽粒, 忽然一個念頭跳進腦子里.”

[籽棉】采摘后還未去籽的棉花. 趙樹理《“鍛煉鍛煉”》:“救急的辦法, 還是根據去年的經驗, 把定額減一減--把摘八斤籽棉頂一個工, 改成六斤一個工.”

[籽種】種子. 淸劉大櫆《少宰尹公行狀》:“其大略……曰留漕運, 曰助籽種, 曰勸富民使之相周.”沙汀《風浪》:“你們大家究竟是來出工, 還是來分籽種的呵?”


*籹①[nǚㄋㄩˇ]

[《廣韻》尼呂切, 上語, 娘. ]

見“粔籹”. 


*粆①[chǎoㄔㄠˇ]

以米麥等炒熟后磨成粉的干糧. 《宋史·外國傳二·夏國下》:“團練使以上……旗、鼓、槍、劍、棍棓、粆袋、披氈、渾脫、背索、鍬、钁、斤斧、箭牌、鐵爪籬各一.”《遼史·兵衛志上》:“得利, 則諸隊齊進;若未利, 引退, 第二隊繼之. 退者, 息馬飲水粆. 諸道皆然.”


*粄①[bǎnㄅㄢˇ]

[《廣韻》博管切, 上緩, 幫. ]

碎米餠.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色作一合者皆糖蜜, 副起粄法、湯胘法、沙碁法、甘口法.”《中國歌謠資料·農民十二月》:“婦人轉外家, 甜粄用油煎.”


*粉①[fěnㄈㄣˇ]

[《廣韻》方吻切, 上吻, 非. ]

1.米細末. 亦指谷類、豆類作物子實的細末. 《周禮·天官·籩人》:“羞籩之實, 糗餌, 粉餈.”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粉, 豆屑也.”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重陽》:“前一二日, 各以粉麵蒸餻遺送, 上插剪綵小旗. 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 置於糕上, 謂之‘獅蠻’.”2.泛指細末狀物質. 如藥粉、皂粉、珍珠粉等. 3.妝飾用的白色粉末, 亦有染成紅色者. 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著粉則太白, 施朱則太赤.”《急就篇》卷三:“芬薰脂粉膏澤筩.”顏師古注:“粉謂鉛粉及米粉, 皆以傅面取光潔也.”《紅樓夢》第四四回:“平兒倒在掌上看時, 果見輕白紅香, 四樣俱美, 攤在面上也容易勻淨, 且能潤澤肌膚, 不似別的粉靑重澀滯.”4.塗飾用的白色或有色粉末. 唐皎然《喜義興權明府自君山至集陸處士羽靑塘別業》詩:“已見縣名花, 會逢闈是粉.”《紅樓夢》第十七回:“那門欄窗槅, 皆是細雕新鮮花樣, 幷無朱粉塗飾.”5.硏成細末;粉碎. 《周禮·天官·籩人》“糗餌, 粉餈” 漢鄭玄注:“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爲也.”《南史·梁紀下·敬帝》:“衣冠斃鋒鏑之下, 老幼粉戎馬之足.” 唐閻朝隱《侍從途中口號應制》:“常願粉肌骨, 特答造化功.”6.塗飾;粉飾. 《孽海花》第二十回:“面不粉而白, 唇不硃而紅.”7.引申爲獎飾, 稱譽. 《韓詩外傳》卷五:“仁者好偉, 和者好粉, 智者好彈, 有慇懃之意者好麗, 是以知文王之操也.”8.白色的;帶白色的;粉紅色的. 唐無名氏《隋煬帝海山記》上:“南留進五色櫻桃:粉櫻桃、蠟櫻桃、紫櫻桃、朱櫻桃、大小木櫻桃.” 宋孫光憲《玉蝴蝶》詞:“粉翅兩悠颺, 翩翩過短墻.”《紅樓夢》第六三回:“晴雯忙啓硯拿了出來, 却是一張字帖兒, 遞與寳玉看時, 原來是一張粉箋子, 上面寫著‘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9.谷類或豆類粉末制成的食品. 多指粉條.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其餘小酒店, 亦賣下酒, 如煎魚、鴨子……血羹、粉羹之類. 每分不過十五錢.” 楊羽儀《沸騰的墟日》:“他們賣了自己的鮮貨, 心滿意足地吃起魚蛋粥和牛肉炒粉.”

[粉巾】白色汗巾. 淸金農《伎席》詩:“金源曲子聲如絲, 外洋粉巾來索題.”

[粉父】謂駙馬之父. 《宋史·刑法志二》:“蓋俗稱駙馬都尉爲‘粉侯’, 人以王師約故, 呼其父克臣爲粉父.” 參見“粉侯”.

[粉末】細屑. 唐盧仝《蛺蝶請客》詩:“粉末爲四體, 春風爲生涯.”

[粉本】1.畫稿. 古人作畫, 先施粉上樣, 然后依樣落筆, 故稱畫稿爲粉本. 唐韓偓《商山道中》詩:“却憶往年看粉本, 始知名畫有工夫.” 宋蘇軾《閻立本職貢圖》詩:“粉本遺墨開明窗.” 王十朋集注:“唐明皇令吳道子往貌嘉陵山水, 回奏云:‘臣無粉本, 幷記在心.’” 元夏文彦《圖繪寶鑑》卷一:“古人畫稿謂之粉本, 前輩多寳蓄之;蓋其草草不經意處, 有自然之妙. 宣和、紹興所藏粉本, 多有神妙者.” 淸方薰《山靜居畫論上》:“畫稿謂粉本者, 古人於墨稿上加描粉筆, 用時撲入縑素, 依粉痕落墨, 故名之也.”2.指圖畫. 淸納蘭性德《金縷曲》詞:“麟閣才敎留粉本, 大笑拂衣歸矣. 如斯者古今能幾?” 淸曹寅《寄姜綺季客江右》詩:“九日籬花猶寂寞, 六朝粉本漸模糊.”繆鴻若《題擔當和尙畫冊》:“休嫌粉本無多剩, 寸土傷心下筆難.”3.比喩底本、基礎等.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曲譜者, 填詞之粉本, 猶婦人刺繡之花樣也.” 淸唐孫華《宋堅齋刑部齋中觀南巡圖恭紀》詩:“退思此事實創舉, 豈有粉本供師資.”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二篇:“至謂作者搜采異聞, 乃設煙茗於門前, 邀田父野老, 強之談說以爲粉本, 則不過委巷之談而已.”

[粉白】1.白粉. 妝飾用品. 《三國志·魏志·何晏傳》“少以才秀知名”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晏性自喜, 動靜粉白不去手, 行步顧影.” 宋陳師道《口號》:“粧成粉白生春色, 酒瀉鵝黃射燭光.” 淸惲敬《三代因革論五》:“婦人揄長袂, 躡利屣;男子傅粉白, 習歌舞.”2.形容女子面容白晳、姣好. 唐盧照隣《長安古意》詩:“鴉黃粉白車中出, 含嬌含態情非一.” 淸陳維崧《解語花·詠美人捧觴和王元美韻》詞:“春衣慢贖, 且泥他、粉白斟來蟻綠.”3.形容潔白. 《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配著那粉白雪亮的光綾地兒, 越顯黑白分明得好看.”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十一章:“一扇粉白的照壁上, 布滿了子彈打過的小洞洞.”

[粉白墨黑】見“粉白黛黑”. 

[粉白黛黑】以粉傅面、以黛畫眉. 謂女子修飾容顏. 《列子·周穆王》:“衣阿錫, 曳齊紈, 粉白黛黑, 珮玉環雜.”《楚辭·大招》:“粉白黛黑, 施芳澤只.”《淮南子·修務訓》:“雖粉白黛黑, 弗能爲美者, 嫫母、仳倠也.”亦作“粉白墨黑”. 《戰國策·楚策三》:“後鄭周之女, 粉白墨黑, 立於衢閭, 非知而見之者, 以爲神.”

[粉白黛綠】猶粉白黛黑.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飄輕裾, 翳長袖, 粉白黛綠者, 列屋而閒居.”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長淸僧》:“入門, 則粉白黛綠者, 紛集顧問.”冰心《六一姉》:“牆邊一排一排的板凳上, 坐著粉白黛綠、花枝招展的婦女們, 笑語盈盈的不休.”

[粉合麻碎】見“粉零麻碎”. 

[粉色】1.喩女子容顏美好. 借指美女. 南朝梁房篆《金石樂》詩:“玉顔光粉色, 羅袖拂花鈿.” 唐李白《邯鄲南亭觀妓》詩:“粉色艷日彩, 舞衫拂花枝.” 唐陳鴻《長恨歌傳》:“<唐玄宗>顧左右前後, 粉色如土.”2.白色. 宋王安石《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漢宮嬌額半塗黃, 粉色淩寒透薄裝.”3.指粉紅色. 常用以形容有關豔情的事件. 4.粉飾;裝飾. 明唐順之《重修涇縣儒學記》:“周衰, 王道廢缺, 齊魯列國學校猶在, 不過粉色潤飾……而未嘗以敎諸弟子.”

[粉米】1.古代貴族禮服上的白色米形繡文. 《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 作會(繪);宗彛、藻、火、粉米、黼、黻, 絺綉.” 孔穎達疏引鄭玄曰:“粉米, 白米也.” 蔡沈集傳:“粉米, 白米, 取其養也.”一說, 粉米爲二物. 孔傳:“粉, 若粟冰;米, 若聚米.”《後漢書·輿服志下》:“天子備章, 公自山以下, 侯伯自華蟲以下, 子男自藻火以下, 卿大夫自粉米以下.” 淸劉大櫆《<王載揚詩集>序》:“載揚之於詩, 無所不窺, 而其雕鏤刻畫之巧, 未嘗不與其玩弄之具同, 如珠如玉, 如時花, 如蜀錦之新濯, 如藻火粉米之煌煌, 蓋其工如此.”2.指花粉. 元郝經《野蓼》詩:“細蕊亦鮮潔, 粉米糅丹素.”

[粉汗】指婦女之汗. 婦女面多敷粉, 故云. 唐元稹《生春》詩之二十:“柳誤啼珠密, 梅驚粉汗融.” 宋蘇軾《四時詞》之三:“新愁舊恨眉生綠, 粉汗餘香在蘄竹.” 淸沈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余至其後, 芸猶粉汗盈盈, 倚女而出神焉.”

[粉坊】見“粉房”. 

[粉花】1.古時婦女點在額上的花狀裝飾, 五出如梅花. 唐韓鄂《歲華紀麗·人日》:“梅花妝:武帝(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 人日臥於含章簷下, 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之花, 拂之不去, 皇后留之, 自後有梅花妝是也.” 元吳景奎《正月樂詞》:“含章宮中萬玉妃, 粉花點額芳菲菲.”2.借指妓女.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阿寶》:“世之落拓而無成者, 皆自謂不癡者也. 且如粉花蕩産, 盧雉傾家, 顧癡人事哉!”

[粉身】犧牲性命. 唐杜甫《江頭五詠·丁香》:“晩墮蘭麝中, 休懷粉身念.” 唐薛調《無雙傳》:“老夫乃一片有心人也. 感郞君之深恩, 願粉身以答效.” 宋蘇軾《江瑤柱傳》:“苟不得志, 雖粉身亦何憾.”

[粉身灰骨】見“粉身碎骨”. 

[粉身碎骨】身軀粉碎. 指犧牲性命. 宋蘇軾《葉嘉傳》:“臣山藪猥士, 幸惟陛下採擇至此. 可以利生, 雖粉身碎骨, 臣不辭也.”《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若得如此玉成, 滿某即粉身碎骨, 難報深恩.” 周立波《參軍這一天》:“爲了我們的偉大的、親愛的祖國, 縱令是粉身碎骨, 我也甘心.”亦作“粉身灰骨”. 唐張鷟《遊仙窟》:“玉饌珍奇, 非常厚重, 粉身灰骨, 不能酬謝.”

[粉拂】即粉撲. 敷粉時用以蘸粉拍臉. 《樂府詩集·淸商曲辭一·子夜歌之四》:“自從別歡來, 奩器了不開. 頭亂不敢理, 粉拂生黃衣.” 參見“粉撲”.

[粉板】1.水牌或粉牌. 一種約一尺見方的白漆(亦有用黃漆的)木板. 可用毛筆寫字, 能隨寫隨揩. 舊時店鋪常用以記事. 魯迅《呐喊·孔乙己》:“雖然間或沒有現錢, 暫時記在粉板上, 但不出一月, 定然還淸, 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2.白漆的木板.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猶記其門懸匾額, 粉板靑字, 曰‘對瀛館’也.”3.指黑板. 張天翼《春風》:“他拿粉板刷子敲敲桌子.”

[粉刺】痤瘡的通稱. 多生在靑年人面部, 常爲圓錐形小紅疙瘩, 多由皮脂腺分泌過多、消化不良、便秘等引起.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菟絲子》:“面瘡粉刺, 菟絲子苗絞汁塗之, 不過三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三回:“雞蛋臉兒, 兩顴上現出幾點雀斑, 搽了粉也蓋不住, 鼻準上及兩旁又現出許多粉刺.”

[粉昆】舊俗稱駙馬爲粉侯, 因推稱其兄弟爲粉昆. 《宋史·刑法志二》:“濟之以粉昆(指韓忠彦), 朋類錯立.” 明王志堅《表異錄·親戚》:“宋世以駙馬爲粉侯, 文及甫抵書邢恕, 謂駙馬都尉韓嘉彦兄忠彦爲粉昆.”

[粉金】1.磨金成粉. 金粉以膠水調勻后, 可供作字畫用, 稱“粉金”. 《宣和書譜·五蘊論》:“審於《內景經》, 必粉金而寫之, 蓋亦非率爾而作也.”2.黃色的花粉. 元吾丘衍《古采蓮》詩:“濕風吹花生冷香, 馮夷爲舞冰絲裳, 霏霏粉金飄晩塘.”

[粉沸】謂粉末飛揚騰湧. 《隋書·天文志下》:“軍上氣如埃塵粉沸, 其色黃白, 旌旗無風而颺, 揮揮指敵, 此軍必勝.” 元潘伯修《燕山秋望》詩:“北落師門霄漢間, 陰雲粉沸夜漫山.”

[粉定】瓷器之一種. 仿照定窯瓷器而和以石粉者稱爲“粉定”. 《孽海花》第三十回:“趙家的忙著去預備茶水, 捧上一隻粉定茶杯, 杯內滿盛著綠沉沉新泡的碧螺春.”

[粉郞】傅粉郞君. 三國魏何晏美儀容, 面如傅粉, 尙魏公主, 封列侯, 人稱粉侯, 亦稱粉郞. 見《三國志·魏志·何晏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后用作心愛郞君的愛稱. 宋柳永《甘草子》詞:“却傍金籠敎鸚鵡, 念粉郞言語.” 淸納蘭性德《鳳凰台上憶吹簫·除夕得梁汾中信因賦》詞:“心知梅花佳句, 待粉郞香令, 再結相思.”

[粉房】1.亦作“粉坊”. 制作粉條、粉皮、粉絲等食品的作坊. 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二折:“蓋起這房廊屋舍、解典庫、粉房、磨房、油房、酒房. 做的生意, 就如水也似長將起來.”《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1期:“還要附設飼養場, 養豬、養雞鴨、養魚、養奶牛, 辦粉坊、豆腐坊、醬園、種菜園.” 柳溪《爬在旗杆上的人》:“開個粉房, 婦女們可以漏粉.”2.指妓院.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周舍云]你來粉房裏尋我.”

[粉刷】用石灰等白粉或其他有色粉末塗刷牆壁. 巴金《沙多--吉里》:“兩個房間都是空空的, 好像剛剛經過粉刷或者修整.”峻靑《主人》:“你住過的這間廂屋, 去年我又把它粉刷了一下.”

[粉荔】見“粉荔枝”. 

[粉荔枝】亦作“粉荔”. 

唐代洛陽人家正旦以粉制成荔枝狀作爲節日食品. 唐馮贄《云仙雜記·洛陽歲節》:“洛陽人家, 正旦造絲鷄、葛燕、粉荔枝.” 明瞿祐《四時宜忌·正月事宜》:“洛陽人家, 正月元日造絲鷄、蠟燕、粉荔枝. 十五日造火鵝兒, 食玉粱糕.” 明楊愼《藝林伐山·粉荔》:“《玉燭寶典》云:洛陽人家, 正旦造絲雞、蠟燕、粉荔枝. 故宋人賀正啓有‘瑞霙餞臘, 粉荔迎年’之句.”

[粉面】1.傅粉的臉. 亦謂面顏白晳, 有如傅粉. 唐劉禹錫《曆陽書事七十韻》:“坐久羅衣皺, 杯傾粉面騂.” 宋陳師道《臨江仙》詞:“粉面初生明月, 酒容欲退朝霞.”《紅樓夢》第三回:“身量苗條, 體格風騷,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啓笑先聞.”2.借指美人. 宋賀鑄《定風波·桃》詞:“粉面不知何處在? 無奈! 武陵流水卷春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坐中若有杜十娘, 斗筲之量飲千觴;院中若識杜老媺, 千家粉面都如鬼.”

[粉面朱唇】白臉紅唇. 有時形容面顏姣美. 《紅樓夢》第七回:“說著, 果然出去帶進一個小後生來, 較寶玉略瘦些, 眉淸目秀, 粉面朱唇, 身材俊俏, 舉止風流, 似在寳玉之上.” 魯迅《朝花夕拾·無常》:“他(活無常)出來了, 服飾比畫上還簡單, 不拿鐵索, 也不帶算盤, 就是雪白的一條莽漢, 粉面朱唇, 眉黑如漆, 蹙著, 不知道是在笑還是在哭.”

[粉面油頭】謂面上敷粉頭上搽油, 極意修飾, 至於浮豔. 元鍾嗣成《罵玉郞過感皇恩采茶歌·四景·月》曲:“皓齒明眸, 粉面油頭, 點花牌, 行酒令, 遞詩籌.”

[粉省】尙書省的別稱. 《太平御覽》卷二一五引漢應劭《漢官儀》:“省皆胡粉塗畫古賢人烈女, 郞握蘭含香, 趣走丹墀奏事.”世因稱尙書省爲“粉省”. 宋黃庭堅《黃潁州挽詞》之三:“粉省雙飛入, 泉臺相與歸.” 宋張孝祥《念奴嬌》詞:“粉省香濃, 宮牀錦重, 更把絲絇結.”

[粉骨】粉身碎骨, 不惜生命. 《南齊書·王僧虔傳》:“一門二世, 粉骨衛主, 殊勳異績, 已不能甄, 常階舊途, 復見侵抑.”《資治通鑑·梁武帝太淸二年》:“臣寧堪粉骨, 報命讎門. 乞江西一境, 受臣控督.” 宋蘇轍《爲兄軾下獄上書》:“臣願與軾洗心改過, 粉骨報效.”

[粉骨捐軀】謂粉身碎骨, 獻出生命. 唐杜牧《又謝賜批答表》:“誓當戮力盡瘁, 粉骨捐軀, 知無不爲, 見死寧避!” 明張居正《四辭恩命疏》:“九鼎百朋, 不足以喩其榮重矣. 粉骨捐軀, 不敢忘報.”

[粉骨碎身】謂身軀粉碎, 犧牲生命. 唐蔣防《霍小玉傳》:“平生志願, 今日獲從, 粉骨碎身, 誓不相捨.”《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蘭孫道:‘相公夫人正是重生父母, 雖粉骨碎身, 無可報答.’” 淸洪昇《長生殿·罵賊》:“俺不免乘此, 到那廝跟前, 痛駡一場, 出了這口憤氣. 便粉骨碎身, 也說不得了.”

[粉骨糜身】猶言粉骨碎身. 宋嶽飛《奏乞解軍務劄子》:“苟非木石, 寧不自知? 每誓粉骨糜身, 以圖報稱.”

[粉骨糜軀】猶言粉骨碎身. 唐王維《爲薛使君謝婺州刺史表》:“臣縱粉骨糜軀, 不報萬分之一.” 唐顏眞卿《謝戶部侍郞表》:“粉骨糜軀, 罔知攸答.”

[粉侯】三國魏何晏面如傅粉, 娶魏公主, 賜爵爲列侯, 后因稱駙馬爲“粉侯”. 《續資治通鑑·宋哲宗紹聖四年》:“俗謂駙馬都尉爲粉侯.”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云蘿公主》:“主日耽此, 不知與粉侯孰勝?” 淸洪楝園《後南柯·檀謀》:“昔年眷屬, 昔年眷屬, 一夢醒繁華. 粉侯一去無恩澤, 鑑前車.” 參見“粉郞”.

[粉食】粉制的食品. 宋吳自牧《夢粱錄·葷素從食店》:“又有粉食店, 專賣山藥元子、眞珠元子、金橘水糰, 澄粉水糰.”

[粉紅】淺紅, 爲紅與白混合而成的顏色. 宋蘇軾《戲作鮰魚一絕》:“粉紅石首仍無骨, 雪白河豚不藥人.”《紅樓夢》第八九回:“寶玉拿了一幅泥金角花的粉紅箋出來.” 周立波《民兵》:“三月下旬, 時晴時雨, 桃樹上的粉紅的花朵和翡靑的嫩葉常常滴落著水珠.”

[粉席】女子梳妝之所. 猶言妝次. 唐宋之問《牛女》詩:“粉席秋期緩, 針樓別怨多.”

[粉堵】粉牆. 唐杜牧《題宣州開元寺》詩:“溪聲入僧夢, 月色暉粉堵.” 宋林逋《西湖》詩:“欒櫨粉堵搖魚影, 蘭杜煙叢閣鷺翎.”

[粉淚】舊稱女子之淚. 後蜀毛熙震《木蘭花》詞:“勻粉淚, 恨檀郞, 一去不歸花又落.” 宋張孝祥《浣溪沙》詞:“粉淚但能添楚竹, 羅巾誰解繫吳船.”《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粉淚頻飄, 爲憶當年富貴.”

[粉堞】用白堊塗刷的女牆. 唐駱賓王《晩泊江鎮》詩:“夜烏喧粉堞, 宿雁下蘆洲.” 唐杜甫《秋興》詩之二:“畫省香爐違伏枕, 山樓粉堞隱悲笳.” 淸趙翼《書綿州牧劉慕陔守城事》詩:“粉堞俄成赭, 盡是賊血汙.”

[粉筆】1.化妝所用的白筆. 淸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十一:“燕支染細, 粉筆含尖, 香思芳情憎悶.” 淸孔尙任《桃花扇·罵筵》:“呵呀! 那戲場粉筆, 最是厲害, 一抹上臉, 再洗不掉;雖有孝子慈孫, 都不肯認做祖父的.”2.蘸白粉用以書畫之筆. 淸兪樾《茶香室叢鈔·堆墨書》:“當中以粉筆點四點. 問之何字也? 曰:堆墨書田字.”3.黑板上寫字作圖所用之物. 多用熟石膏粉加水攪拌, 灌入模型后凝固而成. 一般爲白色, 若混以顏料, 則爲各種顏色粉筆.

[粉牌】1.塗有白漆的木牌, 用以記事. 《淸史稿·食貨志一》:“至內河船隻, 於船尾設立粉牌, 責令埠頭查察.”2.淸代某些官員在授官時由有關大臣引導進見時所用的綠頭簽.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論文下·通籍》:“今制內外官引見, 部院各堂官帶領者, 先以粉牌, 俗呼綠頭籤, 進御. 籤書某官、某姓名;背書年若干歲, 某省、某縣人, 由某出身, 歷某官, 一一開列. 蓋即古竹牒之遺.”參閱《淸會典事例·吏部三五·翰詹衙門升轉》.

[粉粧玉琢】極言白晳, 宛如粉妝成, 玉雕就. 《紅樓夢》第一回:“士隱見女兒越發生得粉粧玉琢, 乖覺可喜.”《孽海花》第二十回:“艙內坐著個粉粧玉琢的少年.”亦作“粉裝玉琢”. 葉聖陶《倪煥之》十六:“頭抬起來時, 粉裝玉琢似的雙頰泛上一陣紅暈.”

[粉絮】1.潔白的絲綿. 《宋書·天文志三》:“十月, 客星白如粉絮, 在太微西.”2.指柳絮. 宋梅堯臣《送胥平叔太博通判湖州》詩:“東風欲粉絮, 相逐江上頭.” 淸吳偉業《圓圓曲》:“可憐思婦樓頭柳, 認作天邊粉絮看.”3.指絲綿做成的粉撲, 用以蘸粉敷面. 北周庾信《鏡賦》:“懸媚子於搔頭, 拭釵梁於粉絮.”倪璠注:“粉絮, 即俗粉撲, 用綿爲之也. 言釵梁用粉絮拭之, 其色光明也.”

[粉楦】杭人對胡桃的戲稱. 意謂敷粉時含於口中作爲楦頭. 淸袁枚《新齊諧·粉楦》:“杭州范某娶再婚婦, 年五十餘, 齒半落矣. 奩具內槖槖有聲, 啓視則匣裝兩胡桃, 不知其所用, 以爲偶遺落耳. 次早, 老婦臨鏡敷粉, 兩頰內陷, 以齒落故, 粉不能勻. 呼婢曰:‘取我粉楦來.’婢以胡桃進, 婦取含兩頰中, 撲粉遂勻. 杭人從此戲呼胡桃爲粉楦.”

[粉碎】1.碎如粉末. 《晉書·郭璞傳》:“數日果震, 柏樹粉碎.”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志怪》:“爾日天雷震, 西州聽事兩柱俱時粉碎.”《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石崇敎去了錦袱, 看著微笑, 用杖一擊, 打爲粉碎.” 魯迅《花邊文學·安貧樂道法》:“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 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2.破滅;使破滅. 姚雪垠《長夜》二四:“紅槍會因事前來不及集中力量, 只有零星的抵抗, 每一處的抵抗都迅速地被洪流粉碎.”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在社會主義的軌道上》:“但我從小王那里出來, 就粉碎了我原來的想象.”3.用機械方法使大塊固體物料變成小塊, 廣泛應用於采礦、冶金、化工、建筑材料等工業.

[粉零麻碎】極言粉碎. 元馬致遠《荐福碑》第四折:“不想那避乖龍肯分的去碑上起, 可早霹靂做粉零麻碎.”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三折:“便做有銅鑄就的天靈和那鐵背脊, 鞭著處粉零麻碎.”亦作“粉合麻碎”.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二折:“如今刀子根底, 我敢割得來粉合麻碎!”

[粉署】即粉省. 尙書省的別稱. 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霧雨銀章澀, 馨香粉署妍.” 唐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詩:“粉署爲郞四十春, 今來名輩更無人.” 淸朱彛尊《送葉參議映榴督儲楚中》詩:“道山槖筆入, 粉署含香趨.”

[粉節】帶有白粉的竹節. 亦借指竹. 唐白居易《與微之唱和來去常以竹筒貯詩陳協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粉節堅如太守信, 霜筠冷稱大夫容.” 唐李賀《昌谷》詩:“竹香滿淒寂, 粉節塗生翠.” 宋梅堯臣《墨竹》詩:“粉節中心那可知, 淡墨分明在君目.”

[粉飾】1.傅粉妝飾. 《史記·滑稽列傳》:“巫行視小家女好者, 云是當爲河伯婦, 即娉取……共粉飾之, 如嫁女床席, 令女居其上, 浮之河中.” 三國魏曹植《釋愁文》:“加之以粉飾不澤, 飲之以兼肴不肥.”《武王伐紂平話》卷上:“有妲己, 面無粉飾, 宛如月裏嫦娥.”2.指文詞上的修飾潤色.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上:“退之與孟郊聯句, 前輩謂皆退之粉飾. 恐皆出退之, 不特粉飾也.”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字說·集字一》:“許氏訓字之義而爲《說文》, 其引經皆不悖於義. 徐鉉稍爲之粉飾, 遂成一家之學.”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靑鳳》:“生略述塗山女佐禹之功, 粉飾多詞, 妙緒泉湧.”3.引申爲過分雕飾. 金王若虛《高思誠詠白堂記》:“樂天之詩坦白平易, 直以寫自然之趣……子則雕鎸粉飾, 未免有侈心而馳騁乎其外, 是又未可以樂天論也.” 魯迅《南腔北調集·作文秘訣》:“有眞意, 去粉飾, 少做作, 勿賣弄而已.”4.褒揚;獎譽. 《韓詩外傳》卷五:“善粉飾人者, 故人樂之.”《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故將軍周瑜之子胤, 昔蒙粉飾, 受封爲將.” 唐司空圖《成均諷》:“揄揚盛業, 粉飾元猷.”5.裝飾外表, 掩蓋實情. 宋蘇轍《乞裁損待高麗事件劄子》:“其意欲以招致遠夷, 爲太平粉飾, 及掎角契丹, 爲用兵援助而已.”《明史·文震孟傳》:“今四方多故, 無歲不蹙地陷城, 覆軍殺將, 乃大小臣工臥薪嘗膽之日, 而因循粉飾, 將使祖宗天下日銷月削.” 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二》:“敎育界的稱爲淸高, 本是粉飾之談, 其實和別的什么界都一樣.”6.引申爲夸大事實或妄自造作. 宋蘇軾《與陳季常書》之六:“然某所慮, 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飾, 云擅去安置所, 而居於別路, 傳聞京師, 非細事也.”7.粉刷. 唐裴鉶《傳奇·崔煒》:“主者曰:‘徐大夫紳, 因登此臺, 感崔侍御詩, 故重粉飾, 臺殿所以煥赫耳.’” 宋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少師佯狂》:“院僧有少師未留題詠之處, 必先粉飾其壁, 潔其下, 俟其至.”

[粉飾太平】謂塗飾外表, 掩蓋實情, 把混亂腐敗的局面, 裝點成太平盛世的樣子. 宋周密《齊東野語·嘉定寶璽》:“蓋當國者方粉飾太平, 故一時恩賞, 實爲冒濫.” 明章懋《國子監策士》:“國學之設, 所以維持世敎, 造就人才, 而非徒爲粉飾太平之具也.”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四:“一切不都是同樣地包而不辦, 辦而無法, 而且還在粉飾太平嗎?”

[粉裝玉琢】見“粉粧玉琢”. 

[粉團】食品名. 用糯米制成, 外裹芝麻, 置油中炸熟, 猶今之麻團.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射團》:“宮中每到端午節, 造粉團、角黍, 貯於金盤中. 以小角造弓子, 纖妙可愛. 架箭射盤中粉團, 中者得食.”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十二:“元宵節前門燈市, 琉璃廠燈市, 正陽門摸釘, 五龍亭看燈火, 唱秧歌, 跳鮑老, 買粉團.”

[粉團兒】1.女子. 多指妓女. 元張可久《小桃紅·湖上和劉時中》曲:“三絃玉指, 雙鈎草字, 題贈粉團兒.” 元張可久《紅繡鞋·湖上》曲:“控靑絲玉面馬, 歌《金縷》粉團兒, 信人生行樂耳.”2.指白桃花. 元周文質《小桃紅·詠桃》曲:“任君各自簪紅紫, 諸公肯許, 老夫頭上, 插朵粉團兒.”

[粉圖】畫圖. 唐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五色粉圖安足珍, 眞山可以全吾身.” 參見“粉本”.

[粉骷髏】對美貌婦女的輕蔑之詞. 意謂姣好容顏不過傅粉骷髏而已.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一折:“央及殺粉骷髏, 也吐不出野狐涎.”《西遊記》第五四回:“我們和尙家和你這粉骷髏做甚夫妻! 放我師父走路.”

[粉箋】粉紅色的箋紙. 《紅樓夢》第六三回:“晴雯忙啓硯拿了出來, 却是一張字帖兒, 遞與寶玉看時, 原來是一張粉箋子, 上面寫著‘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

[粉鼻兒】白晳可愛之鼻.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恰便似檀口點櫻桃, 粉鼻兒倚瓊瑤.”

[粉餌】一種用米粉制作的食品. 《儀禮·既夕禮》“四籩, 棗糗栗脯” 漢鄭玄注:“糗, 以豆糗粉餌.” 宋范成大《祭灶詞》:“豬頭爛熱雙魚鮮, 豆沙甘鬆粉餌團.” 淸趙翼《眞州蕭娘制糕餠最有名》詩:“帶得脂香價便高, 一奩粉餌入風騷.”

[粉閣】1.尙書省的別稱. 唐王建《寄杜侍御》詩:“何須服藥覓昇天, 粉閣爲郞即是仙.”2.猶閨閣. 南朝梁簡文帝《七勵》:“植宜男於粉閣, 樹君子於椒房.” 唐殷文圭《寄廣南劉仆射》詩:“畫船淸宴蠻溪雨, 粉閣閒吟瘴嶠雲.”

[粉嫩】白而嫩. 《說嶽全傳》第二回:“員外年將半百, 方得此子, 乃是掌上明珠, 這粉嫩的手, 怎的冒裏冒失, 捏他一把!” 魯迅《彷徨·長明燈》:“你看我那時的一雙手呵, 眞是粉嫩粉嫩.”

[粉態】嬌美的姿容. 唐李商隱《回中牡丹爲雨所敗》詩之二:“《前溪》舞罷君迴顧, 倂覺今朝粉態新.” 唐王渙《悼亡》詩:“腰肢暗想風欺柳, 粉態難忘露洗花.”

[粉綿】1.擦鏡之物. 舊時以銅爲鏡, 用綿蘸粉摩拭, 使之光亮. 宋陸遊《古別離》詩:“粉綿磨鏡不忍照, 女子盛時無十年.”2.猶白絮. 唐李商隱《憶雪》詩:“庭樹思瓊蕊, 妝樓認粉綿.”此喩雪.

[粉綠】粉, 白粉;綠, 黛墨. 均婦女化妝用品. 金元好問《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乃知時世妝, 粉綠徒爭憐.” 參見“粉白黛綠”、“粉墨”.

[粉撲】敷粉時用來蘸粉拍臉之物. 老舍《二馬》第三段一:“溫都姑娘先去洗了手, 又照著鏡子, 歪著臉, 用粉撲兒撣了粉.” 楊沫《靑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二章:“<王曉燕>打開粉盒, 取出里面的小粉撲, 撲了一點粉, 對著鏡子敷在臉上.”

[粉蝶】1.蝴蝶. 蝶身帶粉, 故名. 唐韓偓《蜻蜓》詩:“碧玉眼睛雲母翅, 輕於粉蝶瘦於蜂.” 後蜀毛熙震《淸平樂》詞:“粉蝶雙雙穿檻舞, 簾捲晩天晴雨.” 淸龔自珍《菩薩蠻》詞:“無言垂翠袖, 粉蝶窺人瘦.”艾靑《春姑娘》詩:“園子里多熱鬧, 到了許多親戚--有造糖的蜜蜂, 有愛打扮的粉蝶.”2.蝶的一種. 體色灰褐, 翅白色, 上有黑色斑點. 幼蟲吃油菜、蘿卜等蔬菜之葉, 是農作物的害蟲.

[粉蝶兒】1.詞牌名. 雙調, 七十二字, 仄韻. 2.曲牌名. 南北曲均有, 屬中呂宮, 但北曲中較爲常見. 南曲例見明高明《琵琶記》第二十六出, 北曲例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

[粉墨】1.婦女化妝用的白粉與黛墨. 《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吾欲裘褐之人, 可與俱隱深山者爾. 今乃衣綺縞, 傅粉墨, 豈鴻所願哉?”2.繪畫用的白粉與黑墨. 泛指繪畫顏料. 唐杜甫《通泉縣署薛少保畫鶴》詩:“佳此志氣遠, 豈惟粉墨新.” 明於謙《小像自贊》:“噫! 若斯人者所謂生無益於時, 死無聞於後, 又何必假粉墨以寫其神耶?”3.借指圖畫. 宋王安石《題燕侍郞山水圖》詩:“仁人義士歸黃土, 只有粉墨歸囊褚.” 淸陳維崧《小桃紅·題<春郊禊飲圖>》詞:“粉墨眞瀟灑, 綠楊天樓臺金碧.”4.引申爲作畫. 淸侯方域《倪云林<十萬圖記>》:“蓋所謂百年智巧, 消磨欲盡, 而後意動天機, 神合自然, 難爲粉墨者道也.”5.演員化妝用的白粉與黑墨. 《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元年》:“帝幼善音律, 故伶人多有寵, 常侍左右;帝或時自傅粉墨, 與優人共戯於庭, 以悅劉夫人, 優名謂之李天下.” 淸孔尙任《桃花扇·選優》:“恨不能腮描粉墨, 也情願懷抱琵琶.”6.借指戲劇. 淸曹寅《諸敏庵彈平調琵琶感賦長句》詩:“葉兒觕惡笑揚州, 官筵粉墨雜啁啾.”7.白和黑. 漢黃瓊《移疾疏》:“陛下不加淸澂, 審別眞僞, 復與忠臣幷時顯封, 使朱紫共色, 粉墨雜蹂.”8.指區分黑白;分辨淸楚. 南朝陳徐陵《在吏部尙書答諸求官人書》:“但既忝衡流, 應須粉墨, 庶其允當, 無負朝寄耳.”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凡親屬名稱, 皆須粉墨, 不可濫也.”9.猶粉飾, 掩蓋眞相. 《魏書·刑罰志》:“皆奸吏無端橫生粉墨, 所謂爲之者巧, 殺之者能.”

[粉墨登場】1.演員傅粉施墨, 化裝登台表演.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淸勤堂隨筆》:“粉墨登場, 所費不貲. 致滋喧雜之煩, 殊乏恬適之趣.” 淸宣鼎《夜雨秋燈錄·丐癖》:“久即村人賽會, 生亦粉墨登場, 歌喉一聲, 諸伶拜下風, 觀者呼絶調矣.”老舍《正紅旗下》一:“戲曲和曲藝成爲滿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他們不但愛去聽, 而且喜歡自己粉墨登場.”2.今多喩登上政治舞台. 含譏諷意.

[粉餈】用稻米黍米之粉做成的食品, 上粘豆屑. 《周禮·天官·籩人》:“羞籩之食, 糗餌、粉餈.” 鄭玄注:“故書餈作茨. 鄭司農云:‘糗, 熬大豆與米也;粉, 豆屑也;茨字或作餈, 爲乾餌餠之也.’玄謂此二物, 皆粉稻米、黍米所爲也. 合蒸曰餌, 餠之曰餈. 糗者, 擣粉熬大豆爲餌餈之黏著, 以粉之耳. 餌言糗, 餈言粉, 互相足.”

[粉線】沾有黃、白色粉的粗線, 用於裁衣時打底樣. 其法:以粗線穿過裝有粉屑的小袋, 兩端可以互抽, 線經袋沾粉, 即可彈線畫尺寸. 《紅樓夢》第二八回:“寶玉進來, 只見地下一個丫頭吹熨斗, 炕上兩個丫頭打粉線, 黛玉彎著腰拿剪子裁甚麽呢.”

[粉頭】1.妓女. 元馬致遠《靑衫淚》第一折:“經板似粉頭排日喚, 落葉似官身吊名差.”《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他家裏還有一個粉頭, 排行三姐, 號玉堂春, 有十二分顔色.”《紅樓夢》第六五回:“你們哥兒倆, 拿著我們姉妹兩個權當粉頭來取樂兒, 你們就打錯算盤了.”2.戲曲中淨角一種, 以粉塗面扮演奸佞人物. 如京劇《空城計》之司馬懿、《打嚴嵩》之嚴嵩等.

[粉頸】指婦女潔白細膩的頸項. 唐司空圖《馮燕歌》:“唯將大義斷胸襟, 粉頸初迴如切玉.” 淸沈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悄然入室, 伴嫗盹於牀下, 芸卸妝尙未臥, 高燒銀燭, 低垂粉頸, 不知觀何書而出神若此.”茅盾《子夜》五:“他站起來踱了幾步……看著少奶奶低垂的粉頸, 自言自語的說.”

[粉嘴】猶油嘴. 《金甁梅詞話》第七回:“姑娘道:‘張四, 你這老花根, 老奴才, 老粉嘴. 你恁騙口張舌的好扯淡.’”

[粉澤】1.粉黛脂澤, 均爲化妝用品. 引申爲裝飾. 唐上官儀《勸封禪表》:“發神化之丹靑, 敷禮義之粉澤.”《初學記》卷二一引《太公六韜》:“禮者, 天理之粉澤.” 金元好問《己亥十一月十三日雪晴夜半讀書山東龕看月》詩:“靑女有功加粉澤, 素娥無意惜娉婷.”姚華《曲海一勺·原樂》:“玉帛鐘鼓, 不惟其器, 豈必絢爛多儀, 炫其粉澤, 喧闐衆響, 藉爲玄黃?”2.修飾, 潤色. 《新唐書·員半千傳》:“半千不顓任吏, 常以文雅粉澤, 故所至禮化大行.” 明歸有光《河南策問對》:“善用人之長, 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 粉澤典章, 成一王法.” 淸厲鶚《東城雜記·程源》:“孔子曰:‘舉逸民, 天下之民歸心焉.’吾思起草茅巖穴, 以粉澤太平.”3.特指文詞上刻意雕飾. 唐柳宗元《報崔黯秀才書》:“今世貴辭而矜書, 粉澤以爲工, 遒密以爲能, 不亦外乎!”《朱子語類》卷一三九:“歐公東坡亦皆於經術本領上用功, 今人只是於枝葉上粉澤爾.”4.掩飾. 《新唐書·盧從史傳》:“既得志, 寖恣不道, 至奪部將妻, 而能辯給粉澤其非.”

[粉壁】1.指白色牆壁. 南朝梁顧野王《舞影賦》:“圖長袖於粉壁, 寫纖腰於華堂.” 唐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高堂粉壁圖蓬瀛, 燭前一見滄洲淸.”2.指宋元時代張貼法令、書寫告示的牆壁. 《朱子語類》卷一○八:“又如孝弟忠信, 人倫日用間事, 播爲樂章, 使人歌之, 倣《周禮》讀法, 遍示鄕村裏落, 亦可代今粉壁所書條禁.”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你便晨挑菜, 夜看瓜, 春種穀, 夏澆麻, 情取棘針門粉壁上除了差法.”3.引申爲將法令、告示寫在粉刷成白色的牆壁上. 《元典章·戶部六·偽鈔》:“有令有司嚴加禁治, 略節眞書罪賞, 排門粉壁, 使民知懼, 遞相覺察.”《元典章新集·刑部·總例》:“仰所在官司多出文榜, 排門粉壁明白曉諭.”

[粉霞】淡紅的云霞. 借指粉紅色. 唐李賀《天上謠》:“粉霞紅綬藕絲裙, 靑洲步拾蘭苕春.” 王琦汇解:“粉霞、藕絲, 皆當時彩色名.”冰心《寄小讀者》十一:“朝陽出來的時候, 四周山中松梢的雪, 都映出粉霞的顏色.”

[粉戲】淫蕩的色情戲. 老舍《四世同堂》三十:“最使他們失敗的是點少了‘粉戲’. 日本上司希望看淫蕩的東西, 而他們沒能照樣的供給. 好多的粉戲已經禁演了二三十年, 他們連戲名都說不上來, 也不曉得哪個角色會演.”

[粉黛】1.傅面的白粉和畫眉的黛墨, 均爲化妝用品. 《韓非子·顯學》:“故善毛嬙、西施之美, 無益吾面, 用脂澤粉黛, 則倍其初.”《北史·周紀下·宣帝》:“又令天下車皆渾成爲輪, 禁天下婦人皆不得施粉黛, 唯宮人得乘有輻車, 加粉黛焉.” 後蜀顧夐《虞美人》詞:“曉幃初捲冷煙濃, 翠勻粉黛好儀容, 思嬌慵.”2.引申爲妝飾. 明方孝孺《答鄭仲辯書》之一:“待粉黛而後都者, 非西子之容也.”3.指美女. 唐白居易《長恨歌》:“迴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顔色.”《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可憐粉黛叢中絶質, 囹圄隊裏愁形.”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狐嫁女》:“少間, 粉黛雲從, 酒胾霧霈, 玉椀金甌, 光映几案.”

[粉臉】1.指婦女搽過粉的臉.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輕勻了粉臉.”《紅樓夢》第六回:“<龔人>不覺把個粉臉羞的飛紅.”茅盾《子夜》十二:“他那尖利的眼光釘住了劉玉英的粉臉.”2.指戲曲中面塗白粉的臉譜, 一般爲扮演奸佞的淨角. 淸孔尙任《桃花扇·罵筵》:“趙文華陪著嚴嵩, 抹粉臉席前趨奉, 醜腔惡態, 演出眞《鳴鳳》.” 郭沫若《史學論集·替曹操翻案》:“我們可以預言曹操的粉臉也會逐漸被人民翻案的.”

[粉闈】1.尙書省之別稱. 闈, 宮中小馬. 唐李山甫《送職方王郞中吏部劉員外自太原鄭相公幕繼奉徵書歸省署》詩:“此生長掃朱門者, 每向人間夢粉闈.” 宋歐陽修《送孟都官知蜀州》詩:“名郞出粉闈, 佳郡古關西.”2.唐宋時由尙書省舉行的試進士的考場. 闈, 舊稱試院. 唐司空圖《省試》詩:“粉闈深鎖唱同人, 正是終南雪霽春.”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錢起》:“及就試粉闈, 詩題乃‘湘靈鼓瑟’.”

[粉牆】塗刷成白色的牆. 唐方干《新月》詩:“隱隱臨珠箔, 微微上粉牆.”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門掩著梨花深院, 粉牆兒高似靑天.”《紅樓夢》第十七回:“雪白粉牆, 下面虎石, 砌成紋理, 不落富貴俗套.”

[粉繭】指白皮紙. 淸陳維崧《新雁過妝樓·再詠糊窗》詞:“幾扇疏櫺, 玲瓏處、檀箋粉繭糊成. 夜來微雪, 掩映更覺晶瑩.”

[粉題】傅有白粉的前額. 題, 額頭. 漢揚雄《太玄·視》:“粉題雨須, 不可忍瞻也.” 范望注:“題, 額也.” 司馬光集注:“僞久必敗, 如粉其題額, 而遇雨沾渥其須, 他人視之, 安有好乎?”

[粉邊細絲】指成色好的銀錠. 淸李漁《意中緣·卷帘》:“[小生]白金二十兩, 送夫人潤筆, 幸勿嫌輕. [末]這也太輕了. 學生加倍, 是四十兩. [副淨]這也不叫重, 小子再加一倍, 八十兩粉邊細絲.”

[粉繢】見“粉繪”. 

[粉藻】猶粉飾. 姚華《曲海一勺·原樂》:“苟宮詞主盟, 以之敷佐, 猶足鼓吹休明, 粉藻豊樂.”

[粉繪】亦作“粉繢”. 

1.彩色的圖畫. 唐劉長卿《王昭君歌》:“那知粉繢能相負, 却使容華翻誤身.” 唐杜甫《存歿口號》:“鄭公粉繪隨長夜, 曹霸丹靑已白頭.” 淸錢謙益《畫士張季挽詞》:“粉繪不隨長夜盡, 數峰依舊暮雲間.”2.猶粉飾. 南朝宋鮑照《河淸賦》:“鞶繡成景, 粉繢顓軒.” 宋王禹偁《還楊遂蜀中集》詩:“經史子集燦今古, 粉繪帝道張皇謨.”

[粉籜】竹筍的外殼. 唐李商隱《自喜》詩:“綠筠遺粉籜, 紅藥綻香苞.” 宋孫光憲《浣溪沙》詞:“粉籜半開新竹逕, 紅包盡落舊桃蹊, 不堪終日閉深閨.” 參見“粉節”.

[粉齏】猶齏粉. 細粉. 明無名氏《鳴鳳記·忠佞異議》:“爲國捐生, 何慮粉齏骸骨.” 淸昭槤《嘯亭雜錄·友愛昆仲》:“次日免冠請罪, 上方云:‘昨朕若答一語, 汝身應粉齏矣!’”

[粉艷】1.嬌豔的顏色. 借指花朵花瓣. 唐楊巨源《和杜中丞西禪院看花》:“好花輕引香煙入, 甘露纔和粉艷凝.” 宋蔡襄《十一月後庭梅花盛開》詩:“幽香粉艷誰人見, 時有山禽入樹來.”2.指美麗的容顏. 宋張先《長相思》詞:“粉艷明, 秋水盈, 柳樣纖柔花樣輕.” 金元好問《甲辰三月旦日以後雜詩》之二:“粉艷低回工作態, 絳唇寂寂獨含情.”


*粖①[mòㄇㄛˋ]

[《廣韻》莫撥切, 入末, 明. ]

[《廣韻》莫結切, 入屑, 明. ]

粥糜. 


*糲①[lìㄌㄧˋ]

“糲”的簡化字.


*粘①[zhānㄓㄢ]

[niánㄋㄧㄢˊ]

[《廣韻》女廉切, 平鹽, 娘. ]

1.膠合;用黏的東西使物相著.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夫能懸識湊理, 然後節文自會, 如膠之粘木, 豆之合黃矣.”《水滸傳》第二回:“這氣毬一似鰾膠粘在身上的.”2.粘連或互相連接. 唐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洞庭漫汗, 粘天無壁;風濤相豗, 中作霹靂.” 宋趙善扛《重疊金》詞:“玉關芳草粘天碧, 春風萬里思行客.”老舍《二馬》第五段二:“我得念書, 不能一天粘在鋪子里.”3.接觸. 《續小五義》第一二四回:“勝子川的鞭, 剛一粘背脊, 他就從馬後摔下去了.”

粘②[niánㄋㄧㄢˊ]

同“黏”. 

具有黏性. 唐白居易《朱藤謠》:“泥粘雪滑, 足力不堪.”《西遊記》第七二回:“那絲繩纏了千百層厚, 穿穿道道, 却似經緯之勢;用手按了一按, 有些粘軟沾人.” 馬南邨《燕山夜話·楮樹的用途》:“最后特別要說一說楮樹汁的用途. 它的最普通用途是用做漿糊, 粘性很好.”

[粘乎乎】見“粘糊”. 

[粘皮著骨】1.比喩執著, 刻板. 《朱子全書》卷十八:“其深淺在人, 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說.”亦作“粘皮帶骨”. 明郞瑛《七修續稿·詩文九·四言詠物》:“詠物太著題, 則粘皮帶骨而卑陋.” 淸趙翼《甌北詩話·古今詩互有優劣》:“且詩雖刻劃, 終覺粘皮帶骨, 無渾脫之致.”2.比喩不爽利. 《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原來趙三爲人粗暴, 動不動自誇道:‘我是一刀兩段的性子, 不學那粘皮帶骨.’”

[粘皮帶骨】見“粘皮著骨”. 

[粘合】1.粘貼膠合. 淸兪樾《春在堂隨筆》卷三:“將光二字相連續, 將字只有上半, 殆由鈎摹上石, 紙本粘合, 故不分晰耳.”2.引申爲聚合. 沈從文《如蕤集·生》:“有一圈沒事可做的閑人, 皆爲一件小小熱鬧粘合在那里.”

[粘竿】一種頂端塗上粘質, 用以捕鳥的竹竿. 《水滸傳》第七回:“林沖別了智深……搶到五嶽樓看時, 見了數個人拿著彈弓、吹筒、粘竿, 都立在欄干邊.”

[粘涎】1.口涎. 《西遊記》第八五回:“呆子(八戒)得勝, 也自轉來, 累得那粘涎鼻涕, 白沫生生, 氣嘑嘑的, 走將來.”2.方言. 謂言語、舉止不爽利, 令人乏味.

[粘連】1.粘合在一起. 《水滸傳》第四十回:“<蔡九知府>快敎疊了文案, 把這宋江、戴宗的供狀招款粘連了.”《醒世恒言·賣油郞獨占花魁》:“罷, 罷, 不是自身骨血, 到底粘連不上, 繇他去罷!” 魯迅《野草·雪》:“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 却永遠如粉, 如沙, 他們決不粘連, 撒在屋上, 地上, 枯草上, 就是這樣.”2.現代醫學上特指體內的粘膜或漿膜由於發炎而粘在一起.

[粘著】用膠質把物體固定在一起. 亦指執著, 不能超脫. 淸周亮工《書影》卷六:“古人爲人題物, 亦不盡粘著其人.”茅盾《色盲》三:“一種富有強烈的粘著性的掛念的心情逼迫他一定要問個水落石出.”茅盾《曇》三:“只有一個觀念是粘著在張女士的意識上的:不爭無謂的閑氣.”

[粘液】植物或動物體內分泌出來的粘稠的液體. 馬南邨《燕山夜話·楮樹的用途》:“過去我們只知道楮樹皮是造紙的好原料, 却沒有想到它的樹葉、枝, 莖、果實、皮下粘液等都是一些非常難得的特效藥.”

[粘貼】把紙張等膠附在另一種東西上. 淸李漁《巧團圓·途分》:“待我到家之後, 把名姓、住處多寫幾十張, 往一切衝繁路口粘貼起來.”茅盾《子夜》四:“上面還粘貼著曾家駒的小影.”

[粘稠】濃厚而帶粘性. 如:樹身上滲出粘稠的油脂. 如:一股暗紅色的粘稠液體, 從傷口流了出來.

[粘膜】口腔、氣管、腸、胃等器官里的一層薄膜, 內有血管和神經, 能分泌粘液. 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二章:“譬如吃飯的時候, 一不小心一粒米跑入氣管里去, 它刺激了氣管里面的粘膜, 引起呼吸的收縮.”

[粘滯】1.拘泥不通達. 《朱子全書》卷十八:“若須要解如何是不怨天, 如何是不尤人, 如何是下學, 如何是上達, 便粘滯了.”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說稗·儒林外史》:“作者本寫得支離, 嘯山評似粘滯.”2.不爽利的樣子. 歐陽山《三家巷》三一:“他還是從前那樣溫和, 那樣緩慢, 那樣粘滯.” 錢鍾書《圍城》六:“害羞臉紅和打呵欠或口吃一樣有傳染性, 情況粘滯, 仿佛像穿橡皮鞋走泥淖, 踏不下而又拔不出.”

[粘糊】亦作“粘糊糊”. 亦作“粘乎乎”.

1.形容東西具有粘性. 老舍《四世同堂》七五:“太陽更熱了, 曬得每個人的頭上都出粘糊糊的、帶著點油的汗.” 齊振夏《脚步》:“偸偸朝腿上一摸, 褲子粘乎乎濕漉漉的, 他立刻匍匐在地上.”如:甜羹里著點菱粉又粘糊又好吃. 2.形容行動遲緩, 不爽利, 或精神不振作.

[粘糊糊】見“粘糊”. 

[粘糕】粘米或粘米粉做的糕餠.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甚至有一蒲包子, 爐食餑餑, 十來個雞蛋, 幾塊粘糕餠子, 也都來供獻供獻, 磕個頭的.” 馬南邨《燕山夜話·今年的春節》:“有許多地方還要吃一種‘粘糕’. 這是用黍子面或糯米和棗子做的, 越粘就越好.”


*粗①[cūㄘㄨ]

[《廣韻》徂古切, 上姥, 從. ]

[《集韻》聦徂切, 平模, 淸. ]

1.糙米;粗糧. 《莊子·人間世》:“吾食也執粗而不臧.”2.粗糙;粗劣. 《西遊記》第九回:“草履麻縧粗布被, 心寬強似著羅衣.” 丁玲《母親》三:“每一間大約有五六張床, 桌子板凳都有, 就是粗得很.”3.猶大.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器高以粗.” 鄭玄注:“粗, 猶大也. 器高大者, 象物盛長.”豫劇《卷席筒》第十一場:“俺哥是從京里來的, 官可粗啦!”4.條形物的橫剖面較大, 與細相對. 唐皮日休《新秋即事》詩之二:“秋期淨掃雲根瘦, 山信迴緘乳管粗.” 前蜀貫休《送僧入石霜》詩:“撩舍新羅瘦, 爐煙榾柮粗.”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老夫人手執著棍兒摩娑看, 粗麻綫怎透得針關.”《紅樓夢》第六回:“憑他怎樣, 你老拔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粗呢!”茅盾《小巫》:“<老爺>臉上的紅筋爆起, 有小指頭那么粗.”5.粗疏;粗略. 《荀子·正名》:“故愚者之言, 芴然而粗.” 楊倞注:“粗, 疎略也.”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余之行急, 其詳不可得聞已, 請爲大夫粗陳其略.” 宋王安石《惜日》詩:“小者傳吾粗, 大能傳奧幽.”6.略微. 《北史·魏廢太子恂傳》:“乃廢(太子恂)爲庶人, 置之河陽, 服食所供, 粗免飢寒而已.”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屈支國》:“文字取則印度, 粗有改變.”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佃戶曹自立, 粗識字, 不能多也.”《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諸事粗定, 他老夫妻才各各出門, 進城謝客.”7.粗笨;粗野. 《北史·李元忠傳》:“元忠曰:‘非英雄也. 高乾邕兄弟曾來未?’是時, 高乾邕已見, 神武(高歡)因紿曰:‘從叔輩粗, 何肯來?’元忠曰:‘雖粗, 幷解事.’” 淸李漁《意中緣·悟詐》:“兄弟, 好好對他講, 不要動粗.” 曹禺《日出》第二幕:“我問你, 你剛才爲什么偏要看那個女人? 有什么美? 又粗, 又胖, 又俗氣, 又沒有一點敎育.”

[粗十番】合奏樂名. 純用十種打擊樂器合奏. 又稱素十番. 淸孔尙任《桃花扇·鬧榭》:“[又扮燈船懸五色紗燈, 打粗十番, 繞場數迴下][淨]這是些富商大賈, 衙門書辦, 却也熱鬧.” 參見“粗細十番”.

[粗人】粗俗的人;粗魯的人.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那漢從來伏侍郡王身上, 也有十數次官了;蓋緣是粗人, 只敎他做排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一回:“只見鏡江同著一個穿短衣赤脚的粗人, 在那裏下象棋.”老舍《四世同堂》三六:“他的感情極容易激動, 就像一個粗人受人家幾句煽惑便馬上敢去動武打架那樣.”

[粗工】1.醫道粗疏的醫生. 《素問·移精變氣論》:“粗工兇兇, 以爲可攻, 故病未已, 新病復起.”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張子和汗吐下三法》:“人身不過表裏, 氣血不過虛實. 良工先治其實, 後治其虛. 粗工或治實, 或治虛. 謬工則實實虛虛. 惟庸工能補其虛, 不敢治其實, 舉世不省其誤, 此余所以著三法也.” 淸兪正燮《癸巳類稿·持素脈篇第一》:“今核其脈乃膀胱直脈, 且與經脈所言三焦之脈全不符合, 何得謂是三焦? 而以脂膜如手大爲三焦形, 眞粗工之言.”2.做粗活的工人. 淸陳天華《猛回頭》:“他立一個機器廠, 我只能當他的粗工.”

[粗才】粗俗之才. 唐白居易《赴蘇州至常州答賈舍人》詩:“一別承明三領郡, 甘從人道是粗才!”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三:“發揚蹈厲, 而無餘藴, 究屬粗才.”

[粗大】又粗又大.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二回:“忽見一個叫化子, 一條腿腫得和腰一般粗大, 幷且爛的血液淋漓, 當路躺著.”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她>一雙手伸出來, 比男子漢還粗大有力.”

[粗中有細】表面似乎粗率, 實際却很細致;平時比較粗率, 有時却很細致. 《西遊記》第五五回:“沙僧聽說, 大喜道:‘好! 好! 好! 正是粗中有細, 果然急處從寬.’” 李準《“三眼銃”掉口記》六:“你老叔這‘三眼銃’, 也不是只會放大炮, 有時還有點‘粗中有細’呀!” 郭澄淸《大刀記》第九章:“這個愣小伙子, 還粗中有細哩!”

[粗心】疏忽;不仔細. 《紅樓夢》第五五回:“再遲一日, 不說你們粗心, 反像我們沒主意了.” 趙樹理《三里灣·馬家院》:“小俊聽她媽媽這么一說, 也覺著自己太粗心.”老舍《全家福》第一幕第三場:“大伙兒老說我馬虎, 其實呀, 誰也不能永遠不粗心!”

[粗心大意】對待事物馬虎草率, 不認眞, 不細心.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安公子>忽然靈機一動, 心中悟將過來:‘這是我粗心大意. 我若不進去, 他怎得出來?’”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三:“我心里有什么快活呢. 不過天生我這付脾氣, 粗心大意, 傻頭傻腦, 老不會擔憂罷哩!”老舍《駱駝祥子》二一:“既是打了人家的物件, 不管怎么不重要, 總是自己粗心大意, 所以就一聲沒敢出.”

[粗心浮氣】不細致;不沉著. 《儒林外史》第三回:“看你這樣務名而不務實, 那正務自然荒廢, 都是些粗心浮氣的說話, 看不得了.”《鏡花緣》第八三回:“幷且今日所行之令, 一經令到跟前, 全要細心, 幷非粗心浮氣所能行的.”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新光》中作者皆少年, 往往粗心浮氣, 傲然陵人, 勢所難免.”

[粗布】1.質地比較粗糙的布.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還有幾件粗布衣服, 拿去變賣了.”《兒女英雄傳》第四回:“身穿一件搭脚面長的佛靑粗布衫兒, 一封書兒的袖子不捲, 蓋著兩隻手.”2.土布.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往後來兩姑奶奶再都抱了娃子, 那個不用幾尺粗布喂!” 呂劇《李二嫂改嫁》第五場:“俺娘不是給你的粗布嗎?”

[粗夯】粗笨. 《西遊記》第七二回:“呆子(八戒)一味粗夯, 顯手段……舉著鈀, 不分好歹, 趕上前亂築.”《儒林外史》第一回:“<財主>遣幾個粗夯小廝, 動不動大呼小叫, 鬧的王冕不得安穩.”《紅樓夢》第一一五回:“那裏像我們這些粗夯人, 只知道諷經念佛, 給人家懺悔, 也爲著自己修個善果.”

[粗劣】粗惡低劣.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鴿異》:“主人駭甚, 自念所贈頗不粗劣, 何至烹賜下人.” 洪深《最近的個人的見解》:“寧願吃粗劣的土糖, 也決不買白淨的洋糖!” 朱自淸《論百讀不厭》:“<有些作者>忘記了自己的邊界, 放縱到色情上, 以及粗劣的笑料上, 去吸引讀眾. 這只是迎合低級趣味.”

[粗安】1.大致安定;大致安好. 《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元年》:“由是盜賊屛息, 人情粗安.”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宜先設法使地方粗安, 方可實行選舉之法.”2.謂疾病基本痊愈. 《再生緣》第六三回:“叨福庇, 得粗安, 賤恙如今算是痊.”

[粗壯】1.粗大健壯. 宋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向中令徙義》:“觀其筋力粗壯, 狼虎人也.”《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選粗壯宮娥數人扛擡, 遶那六宮行走.”茅盾《喜劇》一:“他猛覺得手里的那條瘦胳膊像蛇一樣的滑走了, 而同時幾只粗壯的手却將他捉住了.”2.指物體粗大結實. 如:這棵樹枝干特別粗壯. 3.形容大而有力. 周立波《第一夜》:“一位書法家用十分瀟灑的歪斜體, 寫了兩行粗壯的大字.”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火線春節夜》:“忽聽山坡上有一個粗壯的、嘹亮的、愉快的聲音喊:‘同志們! 今天是大年初一呀, 我給你們送肉來了!’”

[粗拉】粗糙;粗野. 呂劇《李二嫂改嫁》第五場:“可就是貪快無細活, 別嫌粗拉將就用.” 康濯《東方紅》第八章:“你齊世江正給人們批評作風生硬, 簡單, 粗拉, 火燥的, 這工夫怎么能又冒冒失失領頭號召干這種事!”

[粗拙】粗疏拙劣, 不精美. 魯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可是從還在眼前的模樣來說, 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茅盾《我們這文壇》:“但是朋友, 眼前我們却還只有龐雜混亂, 幼稚粗拙.” 曹禺《原野》第一幕:“刻工粗拙, 但還看得出來是金子的模樣.”

[粗枝大葉】亦作“粗株大葉”. 

1.形容簡略槪括. 《朱子語類》卷七八:“《書序》恐不是孔安國做, 漢文粗枝大葉, 今《書序》細膩, 只似六朝時文字.” 明文徵明《題沈石田臨王叔明小景》:“小景至四十外始拓爲大幅, 粗株大葉, 草草而成.”《何典》第十回:“<活死人>也將別後事情, 粗枝大葉說與他聽了.”2.形容粗疏, 不精細. 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娘呵! 我看不的你這般粗枝大葉, 聽不的你那裏野調山聲.”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可是個粗枝大葉, 有嘴無心的人.”

[粗使】1.擔任粗略簡單的差使. 《舊唐書·韋挺傳》:“十九年, 將有事於遼東, 擇人運糧, 周又奏挺才堪粗使, 太宗從之.”2.指做粗重工作, 多用於仆人.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只許他穿著布衣服, 打水做飯, 一應粗使生活, 要他一身支當.”《紅樓夢》第七十回:“只有鳳姐兒和李紈房中粗使的大丫鬟出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二回:“這兩個老媽子, 是總理新代雇來, 預備粗使的.”

[粗服亂頭】粗劣的衣服, 蓬亂的頭發. 謂不加修飾. 淸褚人穫《堅瓠補集·謝禁纏足表》:“將見禁殿嬌娥, 粗服亂頭都好.” 參見“麤服亂頭”.

[粗忽】疏忽;馬虎. 徐遲《財神和觀音》:“他像一個小學生交一篇作文稿給嚴峻的老師一樣, 心里發抖起來. 這位老師會責備他的潦草, 粗忽, 愚笨嗎?”

[粗放】1.粗豪放縱. 《北史·裴叔業傳》:“絳弟遠, 字季雲, 性粗放無拘檢, 時人或謂之柳癲.”2.指以少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 投在較多的土地上, 進行淺耕粗作. 馬南邨《燕山夜話·水上菜園》:“在北方, 大部地區雖然人口不如南方的稠密, 因而耕地的使用要比南方的粗放.” 韓北屛《非洲夜會·沿著尼日爾河的旅行》:“馬里的土地多, 人口少, 耕作方法粗放.”

[粗定】大致安定. 宋曾鞏《太祖皇帝總序》:“漢祖粗定海內而已.” 曹之騏《騰越光㚆紀略》:“及大勢粗定, 乃議合倂, 而締約遣使, 隱若敵國.”

[粗官】指武官. 唐代重內輕外, 凡不曆台省便出任節鎮者, 人稱粗官. 唐薛能《謝劉相寄天柱茶》詩:“粗官寄與眞拋却, 賴有詩情合得嘗.”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嚴伯牙詩》:“一卷隨身無長物, 九州行脚笑粗官.”

[粗陋】1.粗野丑陋. 唐谷神子《博異志補編·李黃》:“二女奴曰:‘郞君貴人, 所見莫非麗質. 某皆賤質, 又粗陋, 不敢當公子厚意.’”《水滸傳》第十二回:“楊志看那人時, 形貌生得粗陋.”2.粗俗鄙陋. 魯迅《書信集·致張慧》:“非基礎極好者, 不能到此境界, 偶一不愼, 即流於粗陋也.” 葉聖陶《某城紀事》二:“客人的語調都是故作溫文而實則粗陋的一流, 極容易喚起市肆擾攘的印象.”3.粗糙簡陋. 鄭振鐸《山中雜記·塔山公園》:“再沒有比這個亭更粗陋而不諧和的建筑物了, 一點式樣也沒有, 不知是什么東西, 亭不像亭, 塔不像塔.”

[粗茶淡飯】簡單的飲食. 形容生活簡約. 宋黃庭堅《四休居士》詩序:“自號四休居士. 山谷問其說, 四休笑曰:‘粗茶淡飯飽即休.’”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俺如今罷掃了蛾眉, 淨洗了粉臉, 卸下了雲鬟;姑姑也, 待甘心捱您這粗茶淡飯.”《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此後自你我起, 都是粗茶淡飯, 絮襖布衣, 這才是個久遠之計.”老舍《四世同堂》十八:“假若這是在戰前, 我無論怎樣, 可以找一點兼差, 供給她們點粗茶淡飯.”

[粗剌剌】形容粗糙.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四折:“那婆婆將粗剌剌陳米來喜收希和的播.”

[粗重】1.粗大笨重而價値不高的器物, 與細軟相對. 《水滸傳》第三回:“魯提轄回到下處, 急急捲了些衣服、盤纏、細軟、銀兩;但是舊衣粗重, 都棄了.”《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再把廟裏一應的細軟粗重, 分散給衆人作個賞號.”2.形容工作繁重而費力, 與輕便相對. 《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一應粗重事兒, 又有張太太料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七回:“我請你幫忙, 不過是買東西等輕便的事;這些粗重的事不要你做, 你以後不要如此.”碧野《沒有花的春天》序曲:“這里的女人和男人一樣干著粗重的工作.”3.形容聲音低而強.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五:“正說著, 院子里一個漢子的粗重的聲音問道:‘蕭隊長在這兒嗎?’” 楊朔《雪花飄在滿洲》:“舅父的話說得最多, 歎氣的聲音也比旁人格外粗重.”

[粗俗】粗野庸俗, 不文雅. 宋曾鞏《水西亭書事》詩:“總是白頭官長事, 莫嫌粗俗向人誇.”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詩忌粗俗字, 然用之在人, 飾以顔色, 不失爲佳句.”《金甁梅詞話》第五八回:“只因學生一個武官, 粗俗不知文理, 往來書柬, 無人代筆.”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羅大方一陣哈哈大笑, ‘小伙子們, 你們上當啦! 我幷不會編, 編的眞是粗俗不堪.’”

[粗食】粗劣的食物. 《宋書·宗愨傳》:“鄕人庾業, 家甚富豪, 方丈之膳, 以待賓客, 而慤至, 設以菜葅粟飯, 謂客曰:‘宗軍人, 慣噉粗食.’慤致飽而去.”《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樂等>故意送濁酒粗食與帝, 帝勉強納之.” 魯迅《准風月談·喝茶》:“我們試將享淸福, 抱秋心的雅人, 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 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

[粗風暴雨】1.猶暴風驟雨. 謂風雨之來勢急驟狂猛. 《鏡花緣》第八八回:“莫講粗風暴雨, 不能招架, 就是小小一陣涼颼, 只怕也難支持了.” 梁斌《播火記》二十:“朱老忠說:‘天這么黑, 哪里看得見路, 遇上粗風暴雨又怎么辦呢?’”2.比喩猛烈的聲勢. 梁斌《播火記》十七:“他人兒生得雖面善, 性子可是倔強得厲害. 剛才還是淸風明月, 眨眼之間就是一個殛雷, 頓時鬧起粗風暴雨來.”

[粗活】笨重費力的工作. 《紅樓夢》第九六回:“自然是那屋裏作粗活的丫頭, 受了大女孩子的氣了.”冰心《去國·最後的安息》:“我想姑娘在家里, 哪里做過這樣的粗活, 偏和翠兒在一處, 就喜歡做.” 朱自淸《溫州的蹤跡》四:“我們可以想到:她怎樣逼她學彈學唱, 怎樣驅遣她去做粗活!”

[粗莽】1.粗豪率直. 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曲·雜劇院本》:“他如《千里送荊娘》、《元夜閙東京》之屬, 則近粗莽.” 淸趙翼《甌北詩話·杜少陵詩》:“即《嶽麓道林》詩爲當時所推者, 究亦不免粗莽;其他則拙澀者十之七八矣.”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無稼軒才力, 無稼軒胸襟, 又不處稼軒境地, 欲於粗莽中見沈鬱, 其可得乎?”2.粗魯莽撞. 《三國演義》第二二回:“玄德聞之, 謂雲長曰:‘翼德自來粗莽, 今亦用智, 吾無憂矣.’”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夜叉國》:“子取名彪. 十四五歲, 能舉百鈞, 粗莽好鬭.”3.粗壯丑陋. 《水滸傳》第四七回:“這個兄弟, 姓杜, 名興, 祖貫是中山府人氏, 因爲他面顔生得粗莽, 以此人都叫他做‘鬼臉兒’.”

[粗株大葉】見“粗枝大葉”. 

[粗酒】劣酒. 設宴者的謙詞. 《紅樓夢》第五十回:“我原想著今日要和我們姨太太借一日園子, 擺兩桌粗酒, 請老太太賞雪的.”如:聊備粗酒, 恭候光臨.

[粗悍】1.粗魯強悍. 《警世通言·蔣淑眞刎頸鴛鴦會》:“<步非煙>向媼而言曰……嘗嫌武生粗悍, 非靑雲器也.”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四八章:“他的連鬢胡子和頭發都剃光了, 十足一個粗悍的山里人模樣.”2.粗大有力. 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胎息》:“凡出入鼻中而有聲者, 風也;雖無聲而結滯不通者, 喘也;雖無聲亦不結滯而猶粗悍而不細者, 氣也.”3.粗疏. 淸龔自珍《與人箋》:“大抵國朝奏議, 自雍正以後, 始和平謹質, 得臣子之體矣. 自乾隆三十年以後, 始圓美得臣子之例矣. 追而上之, 頗猶粗悍, 或紛披扶疎, 沿明臣習. 甚矣! 風氣之變之必以漸也.”

[粗通】略知;稍微知曉.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但明練經文, 粗通注義.” 宋蘇軾《小篆般若心經贊》:“縱復學之能粗通, 操筆欲下仰尋索.”《初刻拍案驚奇》卷一:“琴棋書畫, 吹彈歌舞, 件件粗通.”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河間馮樹柟, 粗通筆劄, 落拓京師十餘年.”

[粗紗】指紡織過程中經粗紗機所制成的半成品, 供細紡用.

[粗紡】指紡織過程中把棉條紡成粗紗的工序. 

[粗鹵】見“粗魯”. 

[粗野】1.指言語、舉動粗魯無禮.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八章:“這粗野的叫罵, 顯然刺傷了偽軍小隊長.”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九章:“你說胡先生粗野? 可是, 我看他挺和氣呢.”2.粗獷強悍. 瞿秋白《赤都心史》一:“粗野而有楞角的色彩, 調和中有違戾的印象.”艾靑《火把》詩:“他們把口號叫得那末響, 又把火把舉得那末高, 他們每個都那末大, 那末粗野.”

[粗略】1.粗糙簡陋. 《資治通鑑·後晉高祖天福六年》:“唐主性節儉……服飾粗略.”2.不精致;不精確.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今嶽《書儀》十已廢其七八, 其一二僅行於世者, 皆苟簡粗略, 不如本書.” 孫中山《建國方略·實業計畫》:“關於築港及整治揚子江之工程數目, 僅爲粗略之預算, 蓋事勢上自然如此也.” 周立波《金戒指》:“從衣兜里掏出本子來, 用鉛筆把地形作了一個粗略的圖畫.”

[粗笨】1.笨拙;不靈巧. 《宋書·王微傳》:“小兒時尤粗笨無好, 常從博士讀小小章句, 竟無可得.”《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店中單剩下一個晉升, 帶了兩個粗笨難使的小子支應.”瞿秋白《餓鄕紀程》十二:“接著極粗笨的俄國人聲音, 聲浪很重.”2.粗大笨重;不精細. 趙樹理《田寡婦看瓜》:“今年分了半畝園地, 我說都把它種成南瓜吧! 誰知道這種粗笨東西多了就多得沒個樣子.”

[粗猛】粗魯凶猛. 《資治通鑑·唐肅宗至德元載》:“賊將皆粗猛無遠略, 既克長安, 以爲得志, 日夜縱酒, 專以聲色寳賄爲事, 無復西出之意.”《明史·黃得功傳》:“得功粗猛, 不識文義.”

[粗率】1.粗疏直率. 《宋書·劉懷愼傳》:“德願性粗率, 爲世祖所狎侮.”《朱子語類》卷三九:“若冉有、子貢則能問夫子爲衛君與否, 蓋不若子路之粗率.” 陳衍《元詩紀事·卞思義》:“同時有製《鐵笛賦》者, 造語粗率, 不若詩也.” 秦牧《藝海拾貝·“狼吞虎咽”》:“我們不應該粗率地輕視或者排斥傳統的形容詞語.”2.粗劣簡陋. 《南史·孔覬傳》:“先是, 庾徽之爲御史中丞, 性豪麗, 服玩甚華;覬代之, 衣冠器用, 莫不粗率.”

[粗粗】大略;不仔細. 《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若是三家村一個小孩子, 粗粗裏記得幾篇爛舊時文, 遇了個盲試官, 亂圈亂點, 睡夢裏偸得個進士到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八回:“那鴉頭本來粗粗的識得幾個字.” 魯迅《南腔北調集·爲了忘却的記念》:“夜里, 我將譯文和原文粗粗地對了一遍, 知道除幾處誤譯之外, 還有一個故意的曲譯.”

[粗淺】淺顯;不深奧.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王生所作, 雖涉粗淺, 然夢中成章, 亦奇矣!” 魯迅《南腔北調集·又論“第三種人”》:“這是極顯明粗淺的事實, 左翼理論家也不會不明白的.”

[粗淡】1.簡單而不精美的食物. 《西遊記》第七二回:“莫嫌粗淡, 吃些兒罷.” 參見“粗茶淡飯”. 2.粗疏淡泊. 前蜀貫休《桐江閑居作》詩之二:“陰森古樹氣, 粗淡老僧情.”

[粗細】1.粗細的程度. 《西遊記》第七三回:“<孫悟空>去耳朵裏摸出金箍棒, 幌一幌, 碗來粗細.”2.粗糙的和精細的. 鄒韜奮《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關於民主與集中六》:“我們對於公共財產, 無論粗細, 都應該盡量愛惜.”

[粗細十番】一種鑼鼓與絲竹兼用的合奏樂名, 起於明末, 盛行江南, 今仍流行於福建、江蘇、浙江等地. 十番即十番鼓, 又稱十番鑼鼓, 又有十不閑、十樣錦等名稱.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十番鼓>是樂不用小鑼、金鑼、鐃鈸、號筒, 祇用笛、管、簫、絃、提琴、雲鑼、湯鑼、木魚、檀板、大鼓十種, 故名十番鼓. 番者, 更番之謂. 有《花信風》、《雙鴛鴦》、《風擺荷葉》、《雨打梧桐》諸名. 後增星鈸器, 輒不止十種……若夾用鑼、鐃之屬, 則爲粗細十番.”

[粗惡】1.粗糙低劣, 與精良相對. 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筌惡其軋己, 言其畫粗惡不入格, 罷之.”《續資治通鑑·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然唐永平錢法, 肉好周郭精妙, 齊賢所鑄, 雖歲增數倍, 而稍爲粗惡矣.”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中國同盟會》:“鐵路之汽車, 始極粗惡, 繼漸改良.”2.極言粗俗.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詩中罕用‘血’字, 用則流於粗惡.”

[粗疏】疏略;不精細. 《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老兒稟性躁暴, 舉止粗疏, 全不采人.” 淸洪昇《長生殿·㚆召》:“悔殺咱一剗兒粗疏, 不解他十分的嬌殢.”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後記》:“語意之間好像笑著他們的粗疏.”

[粗鄙】粗俗鄙陋.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武元康曰:‘文有聲律皆似詩, 詩不粗鄙皆是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六回:“看(燈謎)是看得不少, 好的却極難得, 內中還有粗鄙不堪的呢.”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曾思懿][粗鄙地大笑起來]我們誰也不委屈誰!”

[粗腿】喩撐腰的人;有權勢的人.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五回:“村里一定有粗腿! 逼出口供來報給皇軍, 又是一宗大進項.” 鄒志安《糧食問題》:“他們認爲李定國在任何上級跟前都吃得開, 幷且有省委嚴常理那條粗腿, 誰也搬不動他, 弄得不好就要倒黴.”

[粗話】1.粗俗不文的話. 《紅樓夢》第五十回:“鳳姐兒想了半日, 笑道:‘你們別笑話我. 我只有一句粗話, 下剩的我就不知道了.’衆人都笑道:‘越是粗話越好, 你說了只管幹正事去罷.’” 曹禺《雷雨》第一幕:“他要是見你, 你可少說粗話, 聽見了沒有?”2.特指猥褻的詈詞. 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到這時, 不能不感到忿怒了! 重重地罵了幾句粗話.”

[粗厲】1.形容樂音高急而壯猛. 《禮記·樂記》:“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 而民剛毅.” 淸顧炎武《日知錄·木鐸》:“粗厲之音, 形爲亂象.” 劉師培《文說》:“故黃沙白草, 發爲粗厲之音;海水天風, 恍睹寂寥之境.”2.形容說話聲音粗大而尖厲. 茅盾《追求》五:“朱女士的本來略帶啞澀的嗓音, 此時簡直成爲極難聽的粗厲的沙聲了.” 許地山《危巢墜簡·歸途》:“這個念頭一起來, 使她不由回頭追上前去, 用粗厲的聲音喝著:‘大姑娘, 站住! 你那件衣服借我使使罷.’”

[粗製濫造】謂制造的產品不顧質量差、只求數量多. 泛指工作草率馬虎、不負責任. 魯迅《花邊文學·商賈的批評》:“如果幷不以賣文爲活, 因此也無須‘粗制濫造’.”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所謂惜銅, 就是用少量的銅鑄多數的錢;所謂愛工, 就是粗制濫造, 不管質量的惡劣.”

[粗豪】1.粗疏豪放. 唐杜甫《少年行》:“不通姓字粗豪甚, 指點銀甁索酒嘗.” 宋范成大《次韻李子永雪中長句》:“湖海粗豪今豈在, 但憶鳴哮如餓鴟.” 元柯丹丘《荊釵記·會講》:“白面兒郞, 學疏才不廣, 粗豪狂放.”2.粗獷豪壯.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長短句》:“語雖粗豪, 亦氣槪可喜.” 淸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若於鱗所云無古詩, 又唯無其形埒字句與其粗豪之氣耳.”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七篇:“大旨在揄揚勇俠, 贊美粗豪, 然又必不背於忠義.”

[粗綫條】1.筆道畫得較粗的線條. 亦指用粗線條勾出的簡略輪廓. 航鷹《開市大吉》:“三個人你一言我一語, 一直談到天黑, 給未來的綜合商場畫出了粗線條兒.”2.比喩粗率的性格和作風.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上任一》:“你說我在感情上是粗線條的.”

[粗暴】魯莽;暴躁. 《北史·劉藻傳》:“秦人恃險, 率多粗暴, 或拒課輸, 或害吏長.”《新唐書·裴胄傳》:“是時武臣多粗暴庸人, 待賓介不以禮, 少失意, 則以罪中傷之.”《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趙三爲人粗暴.”茅盾《秋收》一:“他鐵靑了臉, 粗暴地叫罵道:‘什么希罕! 光景是做強盜搶來的罷!’”

[粗魯】亦作“粗鹵”. 

性格、行爲等粗野魯莽. 元尙仲賢《單鞭奪槊》第一折:“量尉遲恭只是一個粗魯之夫, 在美良川多有唐突, 乞元帥勿罪.”《水滸傳》第三回:“這魯達雖好武藝, 只是性格粗鹵.” 魯迅《書信集·致婁如瑛》:“我不習於交際, 對人常失之粗鹵.”

[粗樸】1.簡略朴素. 《新唐書·劉晏傳》:“<晏>所居脩行里, 粗樸庳陋, 飲食儉狹, 室無媵婢.”2.粗壯朴實. 茅盾《北方的原野》:“<他>正待再上前線, 回到那些勇敢而愉快、粗朴然而多風趣的伙伴的隊伍里去.”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四章:“就是在星光之下, 也可以看出他那粗朴的容貌和赤誠的迫不及待的表情.”

[粗醜】粗糙丑陋. 《三國志·魏志·管輅傳》:“容貌粗醜, 無威儀, 而嗜酒飲食, 言戲不擇非類.” 唐杜甫《負薪行》:“若道巫山女粗醜, 何得北有昭君村.” 李大釗《上海的童工問題》:“他們(童工)的小手, 須和沸水相接, 以致手受痛傷, 顯出粗丑的樣子.”

[粗糙】1.粗劣;毛糙. 與精良、光滑相對. 冰心《寄小讀者》二一:“古朴砌磚的壁爐;立在地上的油燈;粗糙的陶器.” 何其芳《老百姓和軍隊·第一封信》:“我想到了從這些粗糙的農民的手, 自由的新中國將要被建立.”老舍《櫻海集·月牙兒三九》:“我的皮膚粗糙了, 我的嘴唇老是焦的.”2.粗笨拙劣;草率馬虎. 與精巧、細致相對. 淸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通天塔, 即自鳴鐘也……製造粗糙, 聊具其形耳, 小用即壞矣.” 李準《李雙雙》第二章:“他這個活兒干得很粗糙.”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三章:“審查工作太粗糙了,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敎訓!”3.粗暴魯莽. 元李文蔚《燕靑博魚》第一折:“兄弟是燕順, 生得鬚髮蓬鬆, 只因性子粗糙, 衆人起他一個混名, 叫做‘捲毛虎’.”《水滸傳》第七二回:“誰想你這兩個兄弟也這般無知粗糙! 快出城, 不可遲滯.” 郭沫若《海濤集·跨著東海四》:“安娜前去應接的時候, 已經有兩三個人闖進房里來了. 看見我在睡, 一個粗糙地說:‘哦, 生了病嗎?’”

[粗獷】1.粗魯強橫. 《北史·耿豪傳》:“豪少粗獷, 有武藝, 好以氣陵人.”《資治通鑑·晉安帝隆安二年》:“佺期及兄廣、弟思平、從弟孜敬皆粗獷, 每排抑之.” 淸惲敬《與陳寶摩書》:“敬質性粗獷, 又埋沒風塵之中, 此事輸大兄一百籌矣.”2.粗率豪放. 《北史·鄧至傳》:“<諸羌國>風俗粗獷, 與鄧至國不同焉.” 王闓運《湘綺樓論唐詩》:“《北征》猶不免粗獷處.” 秦牧《<長河浪花集>序》:“題材既是多種多樣, 我們又必須努力具備幾套筆墨, 有時應該粗獷雄渾, 有時可以細膩雋永.”

[粗糠】即糠. 稻、麥、谷子等農作物子實的皮或殼. 元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穀中添粃屑, 米內插粗糠, 怎指望他兒孫久長.”

[粗雜】1.粗劣雜亂. 《新唐書·李錡傳贊》:“市之良賈精貨皆逃去不出, 列廛閈者, 惟粗雜苦窳而已.”2.猶駁雜. 獨立蒼茫子《東京學界公憤始末告鄕人父老興學書》:“吾人之思想, 與其精密而死, 毋寧粗雜而活.”

[粗糧】一般指大米和面粉以外的糧食, 如玉米、高粱、小米等. 與“細糧”相對.

[粗礪】粗糙, 不光滑. 淸周亮工《書影》卷七:“碑不甚厚, 石復粗礪, 斷非石套.”端木蕻良《三月夜曲》:“粗礪的輪石飛轉著.”

[粗糲】1.糙米. 泛指粗劣的食物. 唐杜甫《有客》詩:“竟日淹留佳客坐, 百年粗糲腐儒餐.”《水滸傳》第九七回:“<喬道淸>與十五、六個軍士, 藏匿在神農廟裏, 與本廟道人借索些粗糲充飢.”2.形容食物的粗劣. 丁玲《奔》:“另外也有人啃著從家里帶出來的粗糲的大餠.”


*粇①[jīnɡㄐㄧㄥ]

同“粳”. 

《晉書·惠帝紀》:“宮人有持升餘粇米飯及燥蒜鹽豉以進帝, 帝噉之.”


*粈①[róuㄖㄡˊ]

[《廣韻》人九切, 上有, 日. ]

同“糅”. 

1.雜飯. 見《說文·米部》. 2.糅雜;混雜. 《宋書·鄧琬傳》:“邪正粈雜, 何世無之.” 淸惲敬《原命》:“氣之淸者湜焉, 濁者淖焉. 淸而濁, 濁而淸者粈焉.”


*粑①[bāㄅㄚ]

方言. 餠類食物. 如:糍粑、糖粑.

[粑粑】方言. 餠類食物. 丁玲《水》三:“也有一些茅蓬, 這里總又住滿了人, 還是他們拿出一點粗糲的蕎麥粑粑來, 和著水, 大家貪饞的一下就吞光了.”


*粟①[sùㄙㄨˋ]

[《廣韻》相玉切, 入燭, 心. ]

1.谷物名. 北方通稱“谷子”.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二·粟》:“古者以粟爲黍、稷、粱、秫之總稱. 而今之粟, 在古但呼爲粱. 後人乃專以粱之細者名粟……大抵黏者爲秫, 不黏者爲粟. 故呼此爲秈粟, 以別秫而配秈. 北人謂之小米也.”2.谷粒. 未去皮殼者爲粟, 已舂去糠則爲米. 《書·禹貢》:“四百里粟, 五百里米.” 蔡沈集傳:“粟, 穀也.”《呂氏春秋·審時》:“其粟圓而薄糠, 其米多沃而食之彊.” 唐李紳《古風》之一:“春種一粒粟, 秋成萬顆子.”3.糧食的通稱. 《管子·治國》:“民事農, 則田墾;田墾, 則粟多;粟多, 則國富.” 漢晁錯《論貴粟疏》:“粟者, 王者大用, 政之本務.” 唐韓愈《原道》:“農之家一, 而食粟之家六.” 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八三:“我亦曾糜太倉粟, 夜聞邪許淚滂沱!”4.指俸祿. 晉殷仲文《解尙書表》:“進不能見危授命, 亡身殉國;退不能辭粟首陽, 拂衣高謝.”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一折:“人都道書中自有千鍾粟, 怎生來偏著我風雪混樵漁.” 參見“粟秩”. 5.指顆粒細小如粟之物. 《山海經·南山經》:“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於赤水, 其中多白玉, 多丹粟.” 郭璞注:“細丹沙如粟也.” 宋楊萬里《昌英叔門外小樹木樨早開》詩:“旋開三兩粟, 已作十分香.” 淸曹溶《一萼紅》詞:“粟玉纖環, 泥金雙帶, 嬌小渾不勝風.”6.皮膚觸寒而收縮起粒. 宋蘇軾《和陶貧士》之二:“無衣粟我膚, 無酒顰我顔.” 宋陸遊《雪後苦寒行饒撫道中有感》詩:“重裘猶粟膚, 連酌無騂顔.”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皮膚上都一粒一粒地起粟.”7.見“粟斯”. 8.姓. 後漢有粟舉. 見《通志·氏族四》.

[粟土】宜於種植谷物的土壤. 《管子·地員》:“五粟之土, 乾而不挌, 湛而不澤, 無高下, 葆澤以處, 是謂粟土.”

[粟文】粟粒狀紋理. 《周禮·春官·典瑞》“穀圭, 以和難, 以聘女” 漢鄭玄注:“穀圭, 亦王使之瑞節. 穀, 善也, 其飾若粟文然.”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犀》<集解>引蘇頌曰:“犀角……俱有粟文, 觀紋之粗細爲貴賤.”

[粟米】1.泛指糧食. 《管子·輕重乙》:“故五穀粟米者, 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布者, 民之通貨也.”《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 宋曾鞏《唐論》:“行之數歲, 粟米之賤, 斗至數錢, 居者有餘蓄, 行者有餘資.”2.小米. 唐杜甫《憶昔》詩之二:“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豊實.”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二·粟》:“粟米, 即小米. <氣味>咸, 微寒, 無毒.”3.九章算術之一. 古代糧食交易的計算方法. 《周禮·地官·保氏》“六曰九數” 漢鄭玄注:“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 孫詒讓正義:“粟米, 以御交質變易.”

[粟金】粟狀的金粒. 唐王建《宮詞》之三四:“粟金腰帶象牙錐, 散插紅翎玉突枝.”

[粟眉】《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后傳》:“眉不施黛, 獨左眉角小缺, 補之如粟.”謂以黛點補眉. 宋楊億《宣曲二十二韻》:“粟眉長占額, 蠆髮俯侵纓.”

[粟紅貫朽】《漢書·賈捐之傳》:“太倉之粟, 紅腐而不可食;都內之錢, 貫朽而不可校.”顏師古注:“粟久腐壞則色紅赤也.”謂糧食黴爛, 錢貫朽壞. 形容錢谷豊饒. 淸褚人穫《堅瓠十集·反乞巧文》:“膏粱素封, 粟紅貫朽, 問以十字, 不識八九.”亦作“粟陳貫朽”. 明王錂《尋親記·告借》:“你如今萬廩千倉, 粟陳貫朽, 每日勞勞碌碌, 使盡機謀, 如今半百之秋, 又無男女, 還不修善, 更待何時?”

[粟特】中亞細亞古地區名. 約當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 古希腊語作Sogdiana. 居民屬伊朗語族, 主要經營農牧業, 商業發達. 爲絲綢之路所經, 與中國有悠久的經濟和文化聯系.

[粟秩】俸祿. 古時以粟米支俸, 故稱. 漢劉向《說苑·正諫》:“民有飢色, 而馬有粟秩.”

[粟陳貫朽】見“粟紅貫朽”. 

[粟粒】1.谷物的顆粒. 唐杜牧《阿房宮賦》:“釘頭磷磷, 多於在庾之粟粒.”2.粟粒狀之物. 唐呂岩《憶江南》詞之十:“光景斯須如夢裏, 還丹粟粒變金姿.” 宋蘇軾《荔支歎》詩:“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 前丁後蔡相籠加.”

[粟斯】猶踧踖. 恭敬不安貌. 《楚辭·卜居》:“寧超然高舉以保眞乎, 將哫訾粟斯、喔咿儒兒, 以事婦人乎?”一本作“栗斯”. 朱熹集注:“粟, 一作栗……粟從米, 詭隨也. 斯, 辭也. 其從木者謹飭也, 非是.”遊國恩《居學偶記·哫訾粟斯喔咿儒兒》:“《楚辭·卜居》‘將哫訾粟斯、喔咿儒兒, 以事婦人乎?’今本‘粟’誤作‘栗’或‘慄’, 當從洪興祖《考異》‘一本作粟’……今案‘粟斯’與‘哫訾’皆表動態之詞, 義亦相近, ‘粟斯’猶‘踧踖’也……‘踧踖’, 恭敬不安之貌. ‘踧’與‘粟’同屬幽、侯入聲, ‘踖’、‘昔’與‘斯’, 於古魚、支旁轉, 例得相通. 與‘趑趄’欲行不前同爲足恭之意.”

[粟飯】糙米飯. 《宋書·宗愨傳》:“鄕人庾業, 家甚富豪, 方丈之膳, 以待賓客, 而慤至, 設以菜葅粟飯.” 唐李華《東都聖禪寺無畏三藏碑》:“見油餌尙溫, 粟飯餘煖.”《三國演義》第十三回:“野老進粟飯, 上與后共食, 粗糲不能下咽.”

[粟慄】悚懼時肌膚起顆粒.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聶小倩》:“此劍仙將盛人頭者也. 弊敗至此, 不知殺人幾何許! 妾今日視之, 肌猶粟慄.”

[粟錯】細微的差錯. 《舊唐書·僖宗紀》:“吏部選人粟錯及除駁放者, 除身名渝濫欠考外, 幷以比遠殘闕收注.”《冊府元龜·銓選·條制》:“今後宜令所司點簡文書, 如有粟錯, 詳酌事理, 非藏奸隱倖者, 不要駮放.”


*糞①[fènㄈㄣˋ]

“糞”的簡化字.


*粞①[xīㄒㄧ]

[《廣韻》先稽切, 平齊, 心. ]

[《廣韻》蘇來切, 平咍, 心. ]

1.碎米. 明陸容《菽園雜記》卷二:“此時舂者多碎而爲粞, 折耗頗多.” 參見“糠粞”. 2.方言碾軋糙米脫下的皮, 可作飼料.


*粕①[pòㄆㄛˋ]

[《廣韻》匹各切, 入鐸, 滂. ]

糟粕, 已漉過酒的渣滓. 《淮南子·道應訓》:“是直聖人之糟粕耳.” 高誘注:“粕, 已漉之精也.”


*粣①[cèㄘㄜˋ]

[《集韻》測革切, 入麥, 初. ]

粽子. 《南史·后妃傳上·齊宣孝陳皇后》:“永明九年, 詔太廟四時祭……昭皇后薦茗粣炙魚.”

粣②[sèㄙㄜˋ]

[《集韻》色責切, 入麥, 生. ]

糝. 用米麥粉和羹. 亦泛指以米麥等摻入他物.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葅藏生菜法》:“欲令色黃, 煮小麥時時粣之.”


*粒①[lìㄌㄧˋ]

[《廣韻》力入切, 入緝, 來. ]

1.谷米之粒. 《穀梁傳·昭公十九年》:“<許太子止>哭泣, 歠飦粥, 嗌不容粒.”《呂氏春秋·任敎》:“孔子窮乎陳蔡之間, 藜羹不斟, 七日不嘗粒.” 唐杜甫《秋興》詩之八:“香稻啄殘鸚鵡粒, 碧梧棲老鳳凰枝.”《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就拿高粱一項講, 除了高粱粒兒算莊稼;高粱苗兒, 就是苕帚”. 2.泛指粒狀之物. 唐黃滔《福州雪峰山故眞覺大師碑銘》:“戊辰年春三月, 示疾. 吾王走毉, 毉至, 粒藥以授.” 郭小川《廈門風姿》詩之三:“這里的每粒黃土, 都有著無窮無盡的精力.”3.以谷米爲食. 《書·益稷》:“烝民乃粒.” 孔傳:“米食曰粒.”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夫食爲民天, 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 父子不能相存.” 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一折:“夏后氏把百川平定粒蒸民.”4.量詞. 用於細小粒狀之物. 唐鄭遨《傷農》詩:“一粒紅稻飯, 幾滴牛頷血.” 宋蘇軾《趙先生舍利記》:“故得此舍利四十八粒.”《水滸傳》第六回:“爭奈我寺中僧衆走散, 幷無一粒齋糧.” 魯迅《南腔北調集·〈木刻創作法〉序》:“這書雖然因此要成爲不過一粒星星之火, 但也夠有曆史上的意義了.”

[粒米束薪】極言糧草之少.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自實反爲繆家所誤, 粒米束薪家裏無備, 妻子只是怨悵啼哭.”

[粒米狼戾】谷粒撒得滿地都是. 形容糧食充盈. 《孟子·滕文公上》:“樂歲, 粒米狼戾.” 趙岐注:“狼戾, 猶狼藉也.” 元王禎《農書》卷四:“當粒米狼戾之年, 計一歲一家之用, 餘多者倉箱之富, 餘少者儋石之儲, 莫不各節其用, 以濟凶乏.”《續資治通鑑·宋孝宗乾道八年》:“今歲再得一稔, 想見粒米狼戾.”

[粒食】1.以谷物爲食. 《禮記·王制》:“北方曰狄, 衣羽毛穴居, 有不粒食者矣.” 陳澔集說:“西北地寒, 少五穀, 故有不粒食者.” 南朝梁沈約《均聖論》:“嘉穀肇播, 民用粒食.” 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聖人者立, 然後知宮居而粒食.”2.泛指糧食.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卷二:“竊尋下民之命, 粒食爲本.”《太平廣記》卷十引唐胡璩《譚賓錄·蘇瓌》:“今粒食踴貴, 百姓不足.” 元張宇《送趙宜之歸》詩:“玉山有嘉禾, 未肯求粒食.”

[粒選】一種精選種子的方法. 按照一定標准, 逐粒選擇飽滿完好的種子, 用於播種. 適用於大豆、玉米、棉花等粒大的作物.


*糶①[tiàoㄊㄧㄠˋ]

“糶”的簡化字.


*粵①[yuèㄩㄝˋ]

[《廣韻》王伐切, 入月, 云. ]

亦作“粵”. 

1.助詞. 用於句首. 表示審愼的語氣. 《史記·周本紀》:“我南望三塗, 北望嶽鄙, 顧詹有河, 粵詹雒伊, 毋遠天室.” 張守節正義:“粵者, 審愼之辭也.”《漢書·翟義傳》:“粵其聞日, 宗室之儁有四百人, 民獻儀九萬夫, 予敬以終於此謀繼嗣圖功.”顏師古注:“粵, 發語辭也.”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粵以戊辰之年, 建亥之月, 大盜移國, 金陵瓦解.” 宋蘇軾《賜宰相呂公著上第一表乞致仕不允批答》:“古者世臣, 譬之喬木, 粵自拱把, 至於棟梁.” 淸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永樂大典》:“粵以伏羲氏始畫八卦, 通神明之德, 類萬物之情.”2.助詞. 用於句中, 作用近於介詞“於”. 《漢書·敘傳上》:“尙粵其幾, 淪神域兮.”顏師古注引應劭曰:“粵, 於也.”《晉書·謝尙謝安傳論》:“石奴以褊濁興累, 雖粵微纇, 猶稱名實.” 南朝宋顏延之《赭白馬賦》:“武義粵其肅陳, 文敎迄已優洽.”3.厚. 參見“粵宛”. 4.古民族名. 居於江、浙、閩、粵一帶, 總稱百粵. 《漢書·高帝紀下》:“粵人之俗, 好相攻擊, 前時秦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 使與百粵雜處.”5.地名. 古稱百粵人所居地區. 漢賈誼《過秦論上》:“南取百粵之地, 以爲桂林、象郡;百粵之君, 俯首係頸, 委命下吏.”6.地名. 廣東、廣西古爲百粵之地, 故合稱兩粵. 康有爲《上粵督李鴻章書》之二:“而兩粵富腴之地, 繁殖之民, 卒械既多, 海陸幷達.”7.地名. 廣東省的別稱. 康有爲《條陳商務折》:“即以粵之龍眼, 閩之荔枝……歲銷皆百十萬.”

[粵王臺】即越王台. 在廣州市北越秀山上, 相傳爲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所筑. 淸林昌彛《渡海》詩:“樓檻排山鬼島開, 白頭今詣粵王臺.”

[粵犬吠雪】猶蜀犬吠日. 比喩少見多怪.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僕往聞庸蜀之南, 恒雨少日, 日出則犬吠, 余以爲過言. 前六七年, 僕來南, 二年冬, 幸大雪, 踰嶺被南越中數州. 數州之犬, 皆蒼黃吠噬, 狂走者累日, 至無雪乃已. 然後始信前所聞者.” 宋楊萬里《荔枝歌》:“粵犬吠雪非差事, 粵人語冰夏蟲似.”

[粵江】珠江的舊稱. 

[粵若】發語詞. 用於句首以起下文. 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粵若稽古帝漢, 祖宗濬哲欽明.”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敘》:“粵若王維、王昌齡、儲光羲等二十四人, 皆河嶽英靈也.” 宋歐陽修《南省試策第四道》:“粵若姬氏, 肇自邰封.”

[粵東】廣東省的別稱. 淸林則徐《嚴辦續獲煙犯以杜外人窺伺折》:“伏查粵東地處海濱, 番舶絡繹, 匪徒趨利若鶩, 骫法營私較他省爲多, 亦較他省爲易.”

[粵宛】謂天氣和順. 《管子·五行》:“然則天爲粵宛, 草木養長, 五穀蕃實秀大.” 尹知章注:“粵, 厚也;宛, 順也. 天爲厚順, 不逆時氣也.”一說“粵宛”當作“奧苑”. 郭沫若等集校引張佩綸曰:“‘粵’當作‘奧’……‘宛’本作‘苑’. 《白虎通》:‘苑囿, 養萬物者也.’《老子》:‘道者萬物之奧.’此言以天爲萬物之奧苑, 故養長蕃實秀大.”

[粵祝】粵地的咒禱法術. 祝, 通“咒”. 《文選·張衡<西京賦>》:“東海黃公, 赤刀粵祝, 冀厭白虎, 卒不能救.” 薛綜注:“東海有能赤刀禹步, 以越人祝法厭虎者, 號黃公, 又於觀前爲之.” 淸錢謙益《徐武靜生日置酒高會堂》詩:“粵祝刀頭沸, 侲童撞末忙, 倒投應共笑, 殞絶又何妨.”

[粵匪】淸朝統治階級對太平天國起義者的汙蔑之辭. 《冷眼觀》第一回:“當他中了翰林, 留京供職的時候, 正値粵匪擾亂之際.”

[粵海】指中國南部廣東一帶的海域, 又作爲廣東或廣州的代稱. 康有爲《過虎門》詩:“粵海重關二虎尊, 萬龍轟鬭事何存?” 章炳麟《梁園客》詩跋:“粵海有文士, 少入詞苑.”此指廣東. 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飲茶粵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葉正黃.”此指廣州.

[粵寇】淸朝統治階級對太平天國起義者的汙蔑之辭. 淸馮桂芬《江蘇減賦記》:“無何而有粵寇之劫, 余避地上海.”

[粵語】漢語方言之一. 分布於廣東中部和西南部、廣西東南部, 以廣州話爲代表. 語音特點是:古見母字一律讀舌根音, 唇齒音與舌根音不分, 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韻母沒有韻頭, 輔音韻尾有鼻音和塞音兩套;聲調有九個. 詞汇和語法也同普通話存在差異.

[粵劇】我國戲曲劇種之一, 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等地. 東南亞、歐洲、美洲、澳洲華僑居住地區也常有演出. 爲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腔調以梆子、西皮、二黃等爲主.

[粵嶠】指五嶺以南地區. 《明史·項忠朱英等傳贊》:“朱英廉威名粵嶠, 秦紘經略著西陲, 文武兼資, 偉哉一代之能臣矣.” 王國維《觀堂集林·彊邨校詞圖序》:“先生以文學官侍郞, 光緒之季, 奉使粵嶠.”

[粵謳】曲藝曲種. 流行於廣東粵語地區. 相傳爲淸嘉慶年間粵人馮詢、招子庸在南音基礎上發展而成. 唱詞基本上爲七字句, 分起式、正文、結式三部分. 多爲徒歌, 也可加用琵琶、洞簫、揚琴伴奏.


*粧①[zhuānɡㄓㄨㄤ]

[《字彙補》側羊切]

亦作“糚”. 

1.妝飾.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靚糚刻飾, 便嬛綽約.”《古詩十九首·靑靑河畔草》:“娥娥紅粉糚, 纖纖出素手.”《醒世恒言·灌園叟晩逢仙女》:“閨粧可借巧於人工.”2.妝飾的式樣. 前蜀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御馬迷新棧, 宮娥改舊糚.”3.妝飾物. 元喬吉《金錢記》第四折:“別賜黃金五十斤, 與夫人柳眉兒添粧.”4.裝扮;假裝. 元李文蔚《燕靑博魚》第二折:“我粧一個喜臉兒將他來搵.” 參見“粧模作樣”.

[粧大】擺架子. 《儒林外史》第三回:“比如我這行事裏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 又是你的長親, 你怎敢在我們跟前粧大?”

[粧么】見“粧么”. 

[粧么】亦作“粧么”. 

裝腔作勢;擺架子. 元關漢卿《玉鏡台》第四折:“則道我沉醉黃公舊酒罏, 怎知我也有粧么處.” 元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鄕》套曲:“新刷來的頭巾, 恰糨來的綢衫, 暢好是粧么大戶.”

[粧旦色】指戲劇中的旦角. 元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撇摽手到處稱人物, 粧旦色取去爲媳婦.”

[粧次】舊時書信中對女子的敬辭, 猶對男子稱閣下.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珙百拜奉書芳卿可人粧次.” 明湯顯祖《牡丹亭·圍釋》:“敕封夫人爲討金娘娘之職, 伏惟粧次鑑納.”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琳娘夫人粧次.”

[粧扮】梳妝打扮. 《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那顔俊雖則醜陋, 最好粧扮, 穿紅著綠, 低聲強笑, 自以爲美.”

[粧束】1.打扮, 裝飾. 明唐寅《題桑》詩:“桑出羅兮柘出綾, 綾羅粧束出娉婷.”《金甁梅詞話》第一回:“金銀首飾, 粧束身子.”《西遊補》第十三回:“小月王大喜, 一面令人傳旨, 叫踏空兒不必鑿天;一面叫女子弟粧束搬戲.”2.猶服飾.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嶽委談下》:“當時優家者流, 粧束因可槪見, 而後世所爲副淨等色, 有自來矣. 唐制如《霓裳》等舞, 度數至多, 而名號粧束, 不可深考.”

[粧助】做成.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這風呵恰便似走石吹沙拔了樹木, 這雨呵他似箭簳懸麻粧助我十分苦.”

[粧呆粧婪】猶言粧呆粧傻. 元王元鼎《河西後庭花》套曲:“走將來笑吟吟, 粧呆粧婪.”

[粧具】梳妝用具. 唐許堯佐《柳氏傳》:“歲餘, 乏食, 鬻粧具以自給.” 宋蘇軾《諫買浙燈狀》:“李德裕在浙西, 詔造銀盝子粧具二十事, 織綾二千匹, 德裕上疏極論, 亦爲罷之.”

[粧孤】大老. 指嫖客.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一折:“小二哥, 你也知道我粧孤愛女, 你肯與我做個落花的媒人.” 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你待要摶香弄粉, 粧孤學俊……便准備著那一年春盡一年春.”

[粧哈】捧場;喝采. 元杜仁傑《耍孩兒·莊家不識構欄》套曲:“高聲叫:趕散易得, 難得的粧哈.”

[粧梳】1.梳妝打扮. 元張壽卿《紅梨花》第三折:“他粧梳的異樣兒新, 眉分八字眞, 口吐櫻桃, 眼轉秋波, 鬢挽烏雲.” 元盧摯《朱履曲·雪中黎正卿招飲賦此五章》曲:“雖不至撏綿扯絮, 是誰敎剪玉跳珠? 是誰把溪山粉粧梳?” 淸葆光子《物妖志·獸類·鼠狼》:“禁之不令粧梳, 即欲自縊投井.”2.梳妝打扮的款式. 唐白居易《時世粧》詩:“元和粧梳君記取, 髻堆面赭非華風.”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一折:“他則待人前賣弄些好粧梳, 扮一個峩冠士大夫.” 元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鄕》套曲:“更幾箇多嬌女, 一般穿著, 一樣粧梳.”

[粧啉粧呆】元劉庭信《折桂令·憶別》曲:“想那廝胡作胡行, 粧啉粧呆.”

[粧盒】1.婦女放置梳妝用品的鏡匣.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我則將這簡帖兒放在粧盒兒上, 看他見了說甚麽.”2.盛放物品的盒子.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自家陳琳的便是, 萬歲爺賜我黃封粧盒, 到後花園採辦時新果品, 去與南淸宮八大王上壽.”

[粧喝】捧場;喝采. 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三折:“快疾忙去梳裹, 不爭我又做場, 又索央衆父老每粧喝.”

[粧喬】裝腔;做作. 《警世通言·呂大郞還金完骨肉》:“呂寶得了銀子, 向客人道:‘家嫂有些粧喬, 好好裏請他出門, 定然不肯.’”《醒世姻緣傳》第三回:“我又幷沒曾將豬毛繩捆住了你, 你爲甚麽這們粧喬布跳的?”

[粧就】妝扮, 妝扮成.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欲待望本陣裏逃生, 見一騎馬悄如飛到. 撚一柄丈二長鎗, 騁麄豪, 粧就十分惡.”

[粧飾】亦作“糚飾”. 

1.修飾, 打扮. 《北史·拓拔順傳》:“靈太后頗事糚飾, 數出遊幸.” 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巾櫛粧飾畢, 請更衣, 衣又珍異.” 淸李漁《閑情偶寄·聲容·修容》:“三分人材, 七分粧飾.” 淸孫枝蔚《沈姬染疾憂且憐之而形於篇》:“今春稍粧飾, 亦覺可君意.”2.打扮的樣式. 唐谷神子《博異記·敬元穎》:“忽見水影中一女子面, 年狀少麗, 依時樣粧飾, 以目仲躬.”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三·詞名多取詩句》:“女蠻國者, 蓋以粧飾類婦人, 故名女蠻.”

[粧溷】裝呆賣傻.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權粧溷, 俺可也識破天眞, 此外都無論.”

[粧臺】婦女梳妝用的鏡台. 亦借指閨房. 明屠隆《綵毫記·頒詔云夢》:“舊家門逕滿靑苔, 不是遼陽千載, 羞寶鏡, 對粧臺.”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唐馬登封爲皇后製粧臺, 進退開合, 皆不須人, 巾櫛香粉, 次第迭進, 見者以爲鬼工, 誠絶代之技也.”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二:“銀漢橫斜玉漏催, 穿針瓜果飣粧臺.”

[粧模作樣】裝腔作勢, 故作姿態.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折:“百般粧模作樣, 訕笑寒酸魍魎.” 淸洪昇《長生殿·倖恩》:“奈朝來背地, 有人在那裏, 人在那裏, 粧模作樣, 言言語語, 譏譏諷諷.”

[粧奩】1.女子梳妝用的鏡匣等物. 北周庾信《鏡賦》:“暫設粧奩, 還抽鏡屜.” 唐白行簡《李娃傳》:“幃幙簾榻, 煥然奪目;粧奩衾枕, 亦皆侈麗.”2.嫁妝.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布>連夜具辦粧奩, 收拾寶馬香車, 令宋憲、魏續一同韓胤送女前去.”《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我家是孤兒寡婦, 沒甚大粧奩嫁送, 不過隨常粗布衣裳.” 淸昭槤《嘯亭雜錄·滿洲嫁娶禮儀》:“既定婚期, 前一日, 女家贈粧奩嫁貲視其家之貧富, 新壻乘騎往謝.”

[粧誣】誣陷;陷害.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他立下十大功, 合請受萬鍾祿, 恁將他百樣粧誣.” 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三折:“這公事憑誰做主, 都是他二嫂粧誣.”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看他脚底板上刺著兩行硃砂字道:‘賀驢兒寧反南朝, 不背北番’, 這難道是我粧誣他的.”

[粧裹】1.裝裹, 裝殮.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要領舊席鋪停柩, 無一片;要領好衣服粧裹, 無一件.”2.裝飾;打扮.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一:“林艾軒云:‘蘇詩如丈夫見客, 大踏步便出去;黃詩如女子見人, 先有許多粧裹作相. 此蘇黃兩公之優劣也.’”

[粧樓】舊稱婦女居住的樓房. 唐沈佺期《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詩:“粧樓翠幌敎春住, 舞閣金鋪借日懸.” 唐白居易《春詞》:“低花樹映小粧樓, 春入眉心兩點愁.” 淸張宸《送張翼西駙馬還京》詩:“粧樓翠幙春無數, 憔悴人間孫子荊.”

[粧儇】裝樣子.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我當初倚大呵粧儇主婚, 怎知我嫉妬呵特故裏破親.”

[粧謊子】1.說謊;弄虛作假.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我爲甚先吐了這招承的口詞, 常言道明人不做那暗事, 則俺這閉月羞花絶代姿. 到如今自做出自當之, 粧甚的謊子.”2.出丑. 《古今小說·任孝子烈性爲神》:“問甚麽! 說起來粧你娘的謊子.” 參見“裝幌子”.

[粧點】1.梳妝打扮. 《北史·后妃傳下·齊後主馮淑妃》:“城陷十餘步, 將士乘勢欲入. 帝敕且止, 召淑妃共觀之. 淑妃粧點, 不獲時至. 周人以木拒塞, 城遂不下.” 元喬吉《淸江引·笑靨兒》曲:“一團可人衠是嬌. 粧點如花貌.”《金甁梅詞話》第四回:“<婦人>先到樓上, 從新粧點, 換了一身艷色新衣.”2.妝飾點綴. 元薛昂夫《端正好·閨怨》套曲:“殘紅粧點靑苔徑, 又一番春色飄零.” 淸吳偉業《雕橋莊歌》:“年年細柳與新蒲, 粧點溪山入畫圖.”《西湖佳話·白堤政跡》:“初還只在西湖上粧點, 既而西邊直粧點到靈隱、天竺, 南邊直粧點到淨慈、萬松嶺, 竟將一個西湖團團粧點成花錦世界.”3.渲染敷洐. 宋呂祖謙《與朱侍講元晦》:“祭文謹錄呈, 雖病中語言無次序, 然却無一字粧點做造也.”《朱子語類》卷八三:“問:季劄觀樂, 如何知得如此之審? 曰:此是左氏粧點出來, 亦自難信.”

[粧嚴】妝束;打扮.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及至黃昏, 內白:‘女郞粧嚴已畢.’”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我與你曲彎彎畫翠眉, 寬綽綽穿絳衣, 明晃晃鳳冠霞帔, 粧嚴的你這樣何爲.”

[粧鏡】亦作“糚鏡”. 

化妝用的鏡子. 唐王勃《臨高台》詩:“歌屛朝掩翠, 糚鏡晩窺紅.” 唐杜牧《阿房宮賦》:“明星熒熒, 開粧鏡也.” 南唐李璟《應天長》詞:“一鈎初月臨粧鏡, 蟬鬢鳳釵慵不整.” 淸吳偉業《圓圓曲》:“斜谷雲深起畫樓, 散關月落開粧鏡.”

[粧鰕】陪笑臉;捧場. 元喬吉《新水令·閨麗》套曲:“一日三衙, 唱道成時節準備著小意兒粧鰕, 不成時怎肯呆心兒跳塔.”

[粧聾作啞】不聞不問, 假裝糊塗. 元馬致遠《靑衫淚》第四折:“則這白侍郞正是我生死的冤家. 從頭認, 都不差, 可怎生粧聾作啞.”

[粧鑾】彩飾梁棟、斗栱、素象、什物之類, 謂之粧鑾.


*粢①[zīㄗ]

[《廣韻》即夷切, 平脂, 精. ]

亦作“秶”. 

1.谷物名. 即稷. 《楚辭·招魂》:“稻粢穱麥, 挐黃粱些!” 王逸注:“粢, 稷.”《淮南子·精神訓》:“珍怪奇味, 人之所美也, 而堯糲粢之飯, 藜藿之羹.” 高誘注:“粢, 稷也. 讀齊衰之齊.”2.谷物總稱. 《左傳·桓公六年》:“絜粢豊盛, 謂其三時不害, 而民和年豊也.” 孔穎達疏:“乃言民之糧食盡豊多也.”《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六齍之名物與其用” 漢鄭玄注:“齍, 讀爲粢. 六粢, 謂六穀:黍、稷、稻、粱、麥、苽.”3.特指祭祀用的谷物. 《國語·楚語下》:“天子禘郊之事, 必自射其牲, 王后必自舂其粢.” 韋昭注:“粢, 器實也.” 漢王充《論衡·祀義》:“粢飴大羹, 不過數斛, 以此食天地, 天地安能飽?”

粢②[jìㄐㄧˋ]

[《集韻》才詣切, 去霽, 從. ]

通“齊”. 

[粢食】古代祭祀時用的以黍、稷所作的飯食. 《左傳·桓公二年》:“大羹不致, 粢食不鑿, 昭其儉也.” 孔穎達疏:“粢食不鑿, 謂以黍、稷爲飯, 不使細也.”《淮南子·主術訓》:“太羹不和, 粢食不毇.” 高誘注:“毇, 細也.”

[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內以供祭祀的谷物. 《公羊傳·桓公十四年》:“御廩者何? 粢盛委之所藏也.” 何休注:“黍稷曰粢, 在器曰盛.”《漢書·文帝紀》:“親率耕, 以給宗廟粢盛.” 宋吳自牧《夢粱錄·明堂差五使執事官》:“而其總務官, 職任甚繁……如擦祭器, 滌濯無垢, 以奉粢盛.” 明徐霖《繡襦記·謀脫金蟬》:“神仙齋供, 間腥葷粢盛潔豊.”

[粢糈】祭神用的米. 《新唐書·王璵傳》:“營罔天聽, 負抱粢糈, 道路相望, 無時而息.”

[粢醍】淺紅色的淸酒. 《禮記·禮運》:“粢醍在堂, 澄酒在下.” 鄭玄注:“粢, 讀爲齊, 聲之誤也.” 陳澔集說:“粢醍, 即《周禮》醍齊, 酒成而紅赤色也.” 淸褚人穫《堅瓠補集·關社引》:“但神立三才, 聰明正直, 寧望下土粢醍之報.”

[粢糲】粗劣的飯食. 《列子·力命》:“朕衣則裋褐, 食則粢糲, 居則蓬室, 出則徒行.” 張湛注:“蓋謂之麤舂粟麥爲粢餠食之.”《史記·李斯列傳》:“冬日鹿裘, 夏日葛衣, 粢糲之食, 藜藿之羹.” 司馬貞索隱:“粢者, 稷也. 糲者, 麄粟飯也.”


*粲①[cànㄘㄢˋ]

[《廣韻》蒼案切, 去翰, 淸. ]

1.精米. 《漢書·惠帝紀》:“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爲城旦舂者, 皆耐爲鬼薪白粲.”《南史·孝義傳上·何子平》:“子平曰:‘尊老在東, 不辦得米, 何心獨饗白粲.’” 明袁宏道《虎耳岩不二和尙碑記》:“所得一縷一粲, 盡以供十方遊衲.”2.指精潔, 潔白. 宋黃庭堅《秘書省冬夜宿直寄懷李德素》詩:“姮娥攜靑女, 一笑粲萬瓦.” 參見“粲然”. 3.鮮明貌;美好貌. 《詩·唐風·葛生》:“角枕粲兮, 錦衾爛兮.” 朱熹集傳:“粲、爛, 華美鮮明之貌.” 明湯顯祖《紫釵記·醉俠閑評》:“風光粲, 雲影搖, 矯帽輕衫碧玉縧.” 淸張尙瑗《上灘》詩:“江底淸無泥, 齒齒白石粲.”4.明白;淸楚. 淸黃生《義府·畫一》:“蓋言何法令至明, 條目粲列, 有似於畫一爾.” 參見“粲然”. 5.眾多. 《詩·鄭風·羔裘》:“羔裘晏兮, 三英粲兮.” 鄭玄箋:“粲, 衆意.”《史記·周本紀》:“夫獸三爲群, 人三爲衆, 女三爲粲.” 張守節正義引曹大家曰:“群, 衆, 粲, 皆多之名也.” 唐李白《贈劉都使》詩:“歸家酒債多, 門客粲成行.”6.笑貌. 宋范成大《蛇倒退》詩:“我乃不能答, 付以一笑粲.” 淸張岱《陶庵夢憶·王月生》:“<王月生>矜貴寡言笑, 女兄弟閒客, 多方狡獪, 嘲弄咍侮, 不能勾起一粲.” 魯迅《書信集·致台靜農》:“三月十五夜聞謠戲作, 以博靜兄一粲.” 參見“粲然”. 7.通“餐”. 《詩·鄭風·緇衣》:“適子之館兮, 還予授子之粲兮.” 毛傳:“粲, 餐也.” 陳奐傳疏:“粲爲餐之假借字.” 唐柳宗元《天對》:“益革民艱, 咸粲厥粒.”

[粲如】粲爛, 華美. 《史記·太史公自序》:“自孔子卒, 京師莫崇庠序, 唯建元、元狩之間, 文辭粲如也.” 明宋濂《<丹崖集>序》:“脈絡聯貫, 委蛇不斷, 又何《韶》鈞九奏、音律相宣而始終粲如也.”

[粲花】謂言論典雅雋妙, 有如明麗的春花.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粲花之論》:“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譽, 每與人談論, 皆成句讀, 如春葩麗藻, 粲於齒牙之下, 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 淸鈕琇《<觚賸>自序》:“粲花賓至, 快雄辯之當筵.”

[粲谷】鍾的別名. 唐馮贄《南部煙花記·樂器名》:“簫, 一名石弦;皷, 一名吹雲箏, 一名東苑;鐘, 一名長嘯, 一名粲谷.”

[粲者】美女. 亦指美好的事物. 《詩·唐風·綢繆》:“今夕何夕, 見此粲者.” 朱熹集傳:“粲, 美也, 此爲夫語婦之詞也.” 宋蘇軾《謝郡人田賀二生獻花》詩:“慇懃此粲者, 攀折爲誰哉?” 自注:“賀獻魏花三朶.”冰心《寄小讀者》二五:“嗟呼, 粲者! 我因你贊美了萬能的上帝, 嗟呼, 粲者! 你引導我步步歸向於信仰的天家.”

[粲然】1.明白貌;明亮貌. 《荀子·非相》:“欲觀聖王之跡, 則於其粲然者矣, 後王是也.” 楊倞注:“粲然, 明白之貌.”《後漢書·朱浮傳》:“而今牧人之吏, 多未稱職, 小違理實, 輒見斥罷, 豈不粲然黑白分明哉!” 淸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永樂大典》:“包括宇宙之廣大, 統會古今之異同, 巨細精粗, 粲然明備.”2.精潔貌. 《荀子·榮辱》:“俄而粲然有秉芻豢稻粱而至者.” 楊倞注:“粲然, 精絜貌.”3.笑貌. 《穀梁傳·昭公四年》:“軍人粲然皆笑.” 范寧注:“粲然, 盛笑貌.” 宋劉克莊《賀新郞·敘謫仙爲宮敎兄壽》詞:“供玉齒, 粲然笑.”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狐諧》:“言罷, 座客爲之粲然.”

[粲粲】1.鮮明貌. 《詩·小雅·大東》:“西人之子, 粲粲衣服.” 朱熹集傳:“粲粲, 鮮盛貌.” 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暮春春服成, 粲粲綺與紈.” 宋賀鑄《踏莎行》詞:“黃簾絳幕掩香風, 當筵粲粲人如玉.”2.廣闊貌. 淸龔自珍《擬進上蒙古圖志表文》:“粲粲中原, 有削有吞, 浩彼諸藩, 豈無革沿?”3.笑貌. 宋梅堯臣《謝師厚歸南陽·效阮步兵》詩:“解劍登北堂, 幼婦笑粲粲.” 鍾延豪《華西街上》四:“阿牛嘿的一聲粲粲的仰頭大笑.”

[粲麗】燦爛華麗. 《世說新語·文學》“郭景純詩云” 劉孝標注引《郭璞別傳》:“璞奇博多通, 文藻粲麗, 才學賞豫, 足參上流.”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武孝廉》:“被服粲麗, 神采猶都.”

[粲爛】1.鮮明貌. 戰國楚宋玉《風賦》:“眴煥粲爛, 離散轉移.”《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皓齒粲爛, 宜笑的皪.” 司馬貞索隱引郭璞曰:“鮮明貌也.” 唐韋應物《長安道》詩:“一百二十鳳凰羅列含明珠, 下有錦鋪翠被之粲爛.”2.形容辭采華麗. 《後漢書·張衡傳》:“文章煥以粲爛兮, 美紛紜以從風.”《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文辭粲爛, 有張蔡之風.”


*粳①[jīnɡㄐㄧㄥ]

[《廣韻》古行切, 平庚, 見. ]

亦作“稉”. 亦作“粇”.

稻之不黏者. 今指一種介於秈稻、穤稻之間的晩稻品種, 米粒短而粗, 米質黏性較強, 脹性小. 宋王安石《次韻張子野秋中久雨晩晴》:“菊泣花猶重, 粳肥穗稍長.” 明李明珍《本草綱目·穀一·粳》:“粳乃穀稻之總名也, 有早、中、晩三收. 諸《本草》獨以晩稻爲粳者, 非矣. 黏者爲糯, 不黏者爲粳.”《紅樓夢》第五三回:“御田胭脂米二石, 碧糯五十斛, 白糯五十斛, 粉粳五十斛, 雜色粱穀各五十斛.” 魯迅《集外集拾遺·懷舊》:“如語及米, 則竟曰米, 不可別粳糯.”

[粳米】粳稻碾出的米. 《南史·徐孝克傳》:“<徐孝克>家道壁立, 所生母患, 欲粳米爲粥, 不能常辦.”《紅樓夢》第四二回:“這一個裏頭裝了兩斗御田粳米, 熬粥是難得的.” 洪深《香稻米》第一幕:“這個五斗香稻米的谷子, 還是拿了粳米向別人家換來的.”

[粳粱】粳米. 《梁書·沈約傳》:“約子旋, 以母憂去官, 蔬食辟穀, 服除猶絶粳粱.”

[粳稻】水稻的一種. 分蘖力弱, 稈硬不易倒伏, 較耐肥, 米質黏性較秈稻強, 脹性小. 《史記·滑稽列傳》:“薦以木蘭, 祭以粳稻.”一本作“糧稻”. 唐杜甫《後出塞》詩之四:“雲帆轉遼海, 粳稻來東吳.”

[粳糧】泛指米糧. 晉陶潛《雜詩》之八:“豈期過滿腹, 但願飽粳糧.”


*精①[jīnɡㄐㄧㄥ]

[《廣韻》子盈切, 平淸, 精. ]

1.純淨的好米. 《論語·鄕黨》:“食不厭精.” 劉寶楠正義:“精者, 善米也.”《莊子·人間世》:“鼓筴播精, 足以食十人.” 王先謙集解引司馬彪曰:“簡米曰精.”2.舂糙米爲精米. 《楚辭·離騷》:“折瓊枝以爲羞兮, 精瓊爢以爲粻.” 王逸注:“精, 鑿也.”3.引申爲精制. 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夫婦人之禮, 精五飯, 羃酒漿, 養舅姑, 縫衣裳而已矣.”4.純粹;精粹;精華. 《易·乾》:“大哉乾乎! 剛健中正, 純粹精也.” 孔穎達疏:“六爻俱陽, 是純粹也, 純粹不雜是精靈, 故云純粹精也.” 高亨注:“色不雜曰純, 米不雜曰粹, 米至細曰精. 此用以形容天德, 是其引申義.” 唐崔塗《過長江賈島主簿舊廳》詩:“雕琢文章字字精, 我經此處倍傷情.”5.精密;嚴密. 《公羊傳·莊公十年》:“精者曰伐.” 何休注:“精, 猶精密也.”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足下興有餘力, 且與僕悉索還往中詩, 取其尤長者……博搜精掇, 編而次之, 號《元白往還詩集》.”《初刻拍案驚奇》卷四:“賢佞能精別, 恩讎不浪施.”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就因爲觀察不精, 因而品題也不確.”6.指日月星辰之屬. 《文選·張衡〈東京賦〉》:“辨方位而正則, 五精帥而來摧;尊赤氏之朱光, 四靈懋而允懷.” 薛綜注:“五精, 五方星也.”《後漢書·光武帝紀贊》:“九縣飊回, 三精霧塞.” 李賢注:“三精, 日、月、星也.” 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昴宿垂芒, 德精降祉.”7.淸朗;光明. 《史記·天官書》:“天精而見景星.” 司馬貞索隱引韋昭曰:“精謂淸朗.”《漢書·李尋傳》:“日月光精, 時雨氣應.”顏師古注:“精, 謂光明也.” 三國魏曹植《棄婦詩》:“天月相終始, 流星沒無精.”8.明潔. 《國語·周語上》:“袚除其心, 精也;考中度衷, 忠也.” 韋昭注:“精, 潔也.”《國語·楚語下》:“玉帛爲二精.” 韋昭注:“明絜爲精.”9.明白;鮮明. 《戰國策·魏策四》:“今攻韓之管, 國危矣, 未卒而移兵於梁, 合天下之從, 無精於此者矣.” 鮑彪注:“精, 猶明.” 唐元稹《山枇杷》詩:“天高萬里看不精, 帝在九重聲不徹.”10.銳利. 《呂氏春秋·簡選》:“兵甲器械, 欲其利也;選練角材, 欲其精也.” 高誘注:“精, 猶銳利.”《史記·穰侯列傳》:“夫戰勝暴子, 割八縣, 此非兵力之精也, 又非計之工也, 天幸爲多矣.” 唐元稹《授王播中書侍郞平章事兼鹽鐵使制》:“重委操剸, 鋩刃益精.”11.敏銳;機靈. 《國語·晉語一》:“甚精必愚.” 杜鵬程《夜走靈官峽》:“這小家伙精得很哪!”12.隱微奧妙. 《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 至精也, 不可爲形, 不可爲名, 彊爲之, 謂之太一.”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利害》:“術家之業……其道先微而後著, 精而且玄.” 唐柳冕《答衢州鄭使君論文書》:“心有所感, 文不可已, 理有至精, 詞不可逮, 則不足當君子之褒.”13.純一;精誠. 《管子·心術下》:“形不正者德不來, 中不精者心不治.” 尹知章注:“精, 誠至之謂也.”《淮南子·修務訓》:“官御不厲, 心意不精.” 高誘注:“精, 專也.”14.深到;精通. 《管子·霸言》:“故精於謀, 則人主之願可得而令可行也;精於刑, 則大國之地可奪, 彊國之兵可圉也;精於權, 則天下之兵可齊, 諸侯之君可朝也.”《世說新語·德行》“梁王、趙王” 劉孝標注引晉傅暢《晉諸公贊》:“楷(裴楷)特精《易》義.” 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不但會, 幷且精.”15.精氣. 《管子·內業》:“精也者, 氣之精者也, 氣道乃生.”《淮南子·天文訓》:“天先成而地後定, 天地之襲精爲陰陽.” 高誘注:“襲, 合也;精, 氣也.” 漢劉向《說苑·辨物》:“至於大水及日蝕者, 皆陰氣太盛而上減陽精.”16.精神;精力. 《莊子·在宥》:“必靜必淸, 無勞女形, 無搖女精, 乃可以長生.”《史記·刺客列傳》:“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漢王充《論衡·命祿》:“信命者則可幽居俟時, 不須勞精苦形求索之也.” 嚴㚆《原強》:“窮精眇慮, 垂數十年而著一書, 名曰《物類宗衍》.”17.精液. 《易·繫辭下》:“男女構精, 萬物化生.”18.精靈;靈魂. 《荀子·賦》:“血, 氣之精也;志, 意之榮也.” 楊倞注:“精, 靈.” 漢王充《論衡·無形》:“漢興, 老父授張良書, 已化爲石, 是以石之精爲漢興之瑞也.” 漢王充《論衡·書虛》:“五帝三王無祐, 孔子之死獨有天報, 是孔子之魂聖, 五帝之精不能神也.”19.妖怪.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九:“寬窺二翁形狀非人……問:‘汝等何精?’翁走, 寬呵格之, 化爲二蛇.” 唐谷神子《博異志·崔玄微》:“玄微乃悟諸女曰姓楊、李、陶, 及衣服顔色之異, 皆衆花之精也.”《封神演義》第二五回:“孰知原來是一陣狐狸精. 那精連飲兩三大杯, 把尾巴掛將下來, 月下明明的看得是實.”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鄕里人的迷信, 只要樹木一過於龐大了便要成精, 能在人身上作崇.”20.引申爲受妖精惑害. 《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服生說道:‘本廟華光菩薩最靈感, 原在廟裏被精了, 我們備些福物, 做道疏文燒了, 神道正必勝邪, 或可救得.’”21.指瘦肉, 精肉.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脯腊》:“作度夏白脯法……用牛、羊、麞、鹿肉之精者.”《水滸傳》第三回:“再要十斤, 都是肥的, 不要見些精的在上面.”22.甚;極. 《呂氏春秋·至忠》:“夫惡聞忠言, 乃自伐之精者也.” 高誘注:“精, 猶甚.”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四:“她夾著她的一條精薄的麻花被子, 冒著雪走了.”23.光, 全無. 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三折:“還有精著腿, 無個袴兒穿的.”《紅樓夢》第九七回:“難道他個女孩兒家, 你還叫他赤身露體, 精著來, 光著去嗎?”24.通“睛”. 《荀子·解蔽》:“瞽者仰視而不見星, 人不以定有無, 用精惑也.” 漢劉向《說苑·辨物》:“<靈龜>……虵頭龍翅, 左精象日, 右精象月.”《漢書·王莽傳中》:“莽爲人侈口蹷顄, 露眼赤精, 大聲而嘶.”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面如傅粉, 然鬚髮與目中精色盡金黃.”25.通“情”. 感情;心情. 《荀子·修身》:“體倨固而心執詐, 術順(愼)墨而精雜汙.” 楊倞注:“精當爲情.” 梁啓雄簡釋:“荀卿書情精多互通.”26.通“菁”. 花. 《文選·宋玉〈風賦〉》:“將擊芙蓉之精.” 李善注:“《廣雅》曰:‘菁, 華也.’精與菁古字通.”27.姓. 漢有精畼. 見《曹全碑》碑陰題名.

[精一】指道德修養的精粹純一. 語出《書·大禹謨》:“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孔傳:“危則難安, 微則難明, 故戒以精一, 信執其中.” 唐杜甫《朝享太廟賦》:“公卿淳古, 士卒精一.” 宋朱熹《齋居感興》詩:“大哉精一傳, 萬世立人紀.”

[精人】1.巫人. 《太平廣記》卷七一引晉葛洪《神仙傳·葛玄》:“精人故作鬼語乞命, 玄曰:‘赦汝死罪, 汝能令生人病愈否?’精人曰:‘能.’”2.純粹高尙的人. 唐沈既濟《任氏傳》:“遇暴不失節, 狥人以至死, 雖今婦人有不如者矣. 惜鄭生非精人, 徒悅其色而不徵其情性.”3.指精明的人.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二章:“好精的韓掌櫃, 也算黃堡街上少數幾個精人里頭的一個哩, 會拆自己的台嗎?”

[精了】淸楚明白. 漢蔡邕《陳留太守胡公碑》:“食後, 還與丞相答, 意氣精了. 是日, 疾遂大漸.”

[精力】1.精神氣力. 《漢書·匡衡傳》:“衡好學, 家貧, 庸作以供資用, 尤精力過絶人.” 宋蘇軾《練軍實策》:“民三十爲兵, 十年而復歸, 其精力思慮, 猶可以養生送死, 爲終身之計.” 明王守仁《辭新任乞以舊職致仕疏》:“況臣疾病未已, 精力益衰.” 葉紫《電網外》一:“這兒他有用畢生精力所造成的一所小小的瓦房.”2.專心竭力. 《漢書·張安世傳》:“<張安世>用善書給事尙書, 精力於職, 休沐未嘗出.”《梁書·儒林傳·皇侃》:“侃少好學, 師事賀瑒, 精力專門, 盡通其業.” 宋曾鞏《江都縣主簿王君夫人曾氏墓志》:“<曾氏>獨任家政, 能精力, 躬勞苦, 理細微, 隨先後緩急爲撙節, 各有條序.”

[精工】精致工巧. 《後漢書·宦者傳·蔡倫》:“莫不精工堅密, 爲後世法.” 宋洪邁《容齋隨筆·黃魯直詩》:“全用徐語點化之, 末句尤精工.” 淸龔自珍《吳市得舊本制舉之文忽然有感書其端》詩:“刻畫精工直萬錢, 靑燈幾輩細丹鉛.” 魯迅《南腔北調集·<木刻創作法>序》:“那時我還是一個兒童, 見了這些圖, 便震驚於它的精工活潑, 當作寶貝看.”

[精子】1.精硏某事之人. 宋嚴羽《滄浪詩話》附錄《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妙喜自謂參禪精子, 僕亦自謂參詩精子.”2.人或動植物的雄性生殖細胞, 能運動, 與卵結合而產生第二代.

[精夫】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對酋長的稱謂. 《後漢書·南蠻傳》:“名渠帥曰精夫.” 明王志堅《表異錄·邑里》:“西南夷蠻名渠帥曰精夫, 相呼爲姎徒.”

[精切】精當貼切.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文典以怨, 頗爲精切, 得諷諭之致.”《新唐書·白居易傳》:“居易於文章精切, 然最工詩.”《元史·黃溍傳》:“文辭布置謹嚴, 援據精切.”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夫歐洲近世之文學中, 所以推格代之《法斯德》爲第一者, 以其描寫博士法斯德之苦痛, 及其解脫之途徑, 最爲精切故也.”

[精手】指精銳的兵卒. 《宋書·殷琰傳》:“簡選千百精手.”《南史·齊紀上·高帝》:“王藴將數百精手, 帶甲赴粲, 城門已閉, 官軍又至, 乃散.”

[精化】謂男女在靑春期發育成熟. 《韓詩外傳》卷一:“故男八月生齒, 八歲而齔齒. 十六而精化小通.” 漢劉向《說苑·辨物》:“女七月而生齒, 七歲而毀齒, 二七十四而精化小通.”

[精心】1.用心;專心. 《漢書·董仲舒傳》:“子大夫其精心致思, 朕垂聽而問焉.” 宋司馬光《和梅聖兪詠昌言五物·縛虎圖》:“精心忽有得, 縱筆何恢詭.”《明史·閹黨傳·韓福》:“<韓福>爲瑾所拔擢, 遂精心事瑾, 爲効力.”2.誠心. 《百喩經·估客駝死喩》:“是故行者應當精心持不殺戒.” 宋王安石《與沈道原書》之一:“但精心祈向, 亦不必常斷肉也.”《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眞人乃精心懺悔, 再與王長回鶴鳴山去.”

[精打光】精光, 全無. 《太平天國歌謠·女大帥李陳娘》:“死的死, 傷的傷, 殺得妖兵精打光.”茅盾《虹》七:“愛的時候, 好得要命, 不讓你松一步, 說不去聚餐就幾乎要跪下來哭;回頭轉過背脊來, 就忘記得精打光.”

[精打細算】謂在使用人力物力上精心細致地計算安排. 冰心《咱們的五個孩子》:“敎給他們記賬, 看看錢都花在哪里, 敎給他們精打細算.”

[精打精】精光, 一無所有. 淸孔尙任《桃花扇·聽稗》:“見一夥亂臣無禮敎歌舞, 使了個些小方法, 弄的他精打精.”

[精巧】細致工巧.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麗辭》:“是以言對爲美, 貴在精巧;事對所先, 務在允當.”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又有飛魚船二隻, 綵畫間金, 最爲精巧.” 淸沈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見其綉製精巧, 詢爲己作, 始知其慧心不僅在筆墨也.” 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這些詩句多么精巧, 多么和諧呵!”

[精本】校印精善的書本. 淸昭槤《嘯亭雜錄·石倉十二代詩選》:“義例難通, 而雕鐫完好, 刷印淸楚, 自是閩中初搨精本.” 蕭穆《與繆荃孫書》:“然鄙人所欲貢者, 盛氏所刊諸書, 均爲傳世精本, 其實出先生之手.”

[精甲】1.精良的鎧甲. 指最好的裝備. 《晉書·成都王穎傳》:“精甲耀日, 鐵騎前驅.”《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晉兵自桑林馳出, 人馬精甲, 光明燭日, 虜騎愕然, 稍却, 晉軍乘之.”2.指精銳的軍隊.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豫州軍雖敗於長阪, 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新唐書·裴均傳》:“均發精甲三千, 逆擊之, 賊望風奔却.”

[精白】純淨潔白;純潔淸白. 《史記·天官書》:“五六十里見稍雲精白者, 其將悍, 其士怯.” 漢桓寬《鹽鐵論·訟賢》:“懷精白之心, 行忠正之道.”《淸史稿·聖祖紀二》:“諸臣宜精白供職, 助朕修省.”

[精芒】1.光芒. 《晉書·張華傳》:“大盆盛水, 置劍其上, 視之者精芒炫目.” 唐李白《出自薊北門行》:“虜陣橫北荒, 胡星耀精芒.” 淸黃景仁《黃山問道圖爲范懷山作》詩:“坎離獻胎息, 日月輸精芒.”2.猶精銳. 明湯顯祖《邯鄲記·邊急》:“老河魁福國安邦將, 羽林軍個個精芒.”

[精列】1.古樂曲名. 《文選·馬融<長笛賦>》:“有雒客舍逆旅, 吹笛, 爲《氣出》《精列》:《相和》.” 李善注:“《歌錄》曰, 古《相和歌》十八曲, 《氣出》一, 《精列》二. 《魏武帝集》有《氣出》《精列》二古曲.”2.蟲名. 3.鳥名. 即鶺鴒. 《說文·隹部》:“雃, 石鳥. 一名雝渠, 一曰精列.” 段玉裁注:“精列者, 脊令之轉語.”

[精至】工巧細致. 《呂氏春秋·誣徒》“從師苦而欲學之功也” 漢高誘注:“苦不精至也.” 畢沅校正:“精至, 即精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又石工細密, 非今知所擬, 亦奇爲精至也.”

[精光】1.光輝. 漢司馬相如《長門賦》:“衆雞鳴而愁予兮, 起視月之精光.”《後漢書·馮衍傳下》:“究陰陽之變化兮, 昭五德之精光.” 淸龔自珍《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日月星之見吉凶, 殆爲日抱珥, 月暈成環玦, 星移徙, 彗孛, 日五色, 日月無精光, 日月不交而食謂之薄之類.”2.指崇高精神的光輝. 《晉書·陳敏傳》:“金聲振於江外, 精光赫於揚楚.” 宋蘇舜欽《先公墓志銘》:“擢節義以貫中兮, 誠精光而外照.”3.指風儀神采.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家在於鄭, 未嘗得望精光侍謁於前也.” 唐白居易《飽食閑坐》詩:“子弟多寂寞, 僮僕少精光.”4.光彩;光焰. 唐李白《古風》之十六:“寶劍雙蛟龍, 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 雷騰不可衝.” 淸李漁《閑情偶寄·聲容·修容》:“黑一見紅, 若逢故物, 不求合而自合, 精光相射, 不覺紫氣東來.”5.淨盡;一無所有. 《西遊記》第四九回:“披肩綉帶無, 精光兩臂膊.” 魯迅《呐喊·阿Q正傳》:“上面坐著一個滿頭剃得精光的老頭子.”6.指眼中的光亮. 精, 通“睛”. 《北齊書·神武帝紀上》:“<高祖>目有精光.”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決明》:“久服益精光, 輕身.”

[精肉】瘦肉. 《水滸傳》第三回:“奉著經略相公鈞旨, 要十斤精肉, 切做臊子, 不要見半點肥的在上頭.”

[精血】精氣和血液. 《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因爲鯉魚要跳龍門, 逆水上去, 把周身的精血都積聚在頭頂心裏, 就如被硃筆在額上點了一點的.”《鏡花緣》第六一回:“到了後來, 未有不元氣暗損, 精血漸消.”瞿秋白《餓鄕紀程》三:“人人只知道‘時乖命蹇’, 那知生活的帳子里有巨大的毒蟲以至於蚊蚋, 爭相吸取他們的精血呢?”

[精色】1.鮮明的色澤. 《楚辭·九章·橘頌》:“靑黃雜糅, 文章爛兮, 精色內白, 類可任兮.” 王逸注:“精, 明也;類, 猶貌也. 言橘實赤黃, 其色精明, 內懷潔白.”2.神色.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八觀》:“是故其言甚懌, 而精色不從者, 中有違也;其言有違, 而精色可信者, 辭不敏也.”

[精好】精良美好. 《三國志·吳志·賀齊傳》:“齊性奢綺, 尤好軍事, 兵甲器械極爲精好.” 宋蘇洵《衡論·重遠》:“土之所産, 又極富夥, 明珠大貝, 紈錦布帛, 皆極精好.”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二節:“南詔修治山田很精好.”

[精赤】完全裸露. 《醒世姻緣傳》第三回:“<珍哥>從夢中驚醒, 揭起被跳下炕來, 精赤著身子, 往晁源被裏只一鑽, 連聲說道:‘唬死我了!’”聞一多《紅燭·劍匣》:“燭光抹在我的直陡的額上, 好像紫銅色的晩霞, 映在精赤的懸崖上一樣.”

[精赤條條】完全裸露、一絲不掛的樣子.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這襆頭呵, 除下來與你戴只, 這羅襴呵, 脫下來與你穿只, 弄的來身兒上精赤條條的.”《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看見他精赤條條, 不像模樣.” 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無例外地都憑著一條細竹纖, 許多精赤條條的人在僅能容足的小徑上, 挽著竹纖的另一頭, 非常吃力地把它拉著走.”

[精志】至誠的心志. 宋葉適《安集兩淮申省狀》:“守以精志, 行以強力.” 明何景明《悼馬詩》:“平生精志在, 不愧主人知.”

[精材】優良的材料. 《管子·幼官》:“求天下之精材, 論百工之銳器.” 尹知章注:“精材, 可以爲軍之器用者.”《管子·小問》:“選天下之豪傑, 致天下之精材, 來天下之良工, 則有戰勝之器矣.”

[精利】精良銳利.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三》:“赫連龍昇七年……幷造五兵, 器銳精利, 乃咸百鍊爲龍雀大鐶, 號曰大夏龍雀.” 唐呂溫《同舍弟恭歲暮寄晉州李六協律三十韻》:“劍匣益精利, 玉韜寧磷緇.” 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戰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 戰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 都如入無人之境.”

[精秀】完美優異.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英雄》:“草之精秀者爲英, 獸之特群者爲雄.”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易安佳句, 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 精秀獨絶, 眞不食人間煙火者.”

[精兵】1.精良的武器. 《戰國策·趙策二》:“今富非有齊威、宣之餘也, 精兵非有富韓勁魏之庫也, 而將非有田單、司馬之慮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夫吳, 城高以厚, 地廣以深, 甲堅以新, 士選以飽, 重器精兵盡在其中.”2.精銳的士卒. 《史記·匈奴列傳》:“漢兵逐擊冒頓, 冒頓匿其精兵, 見其羸弱.” 淸孔尙任《桃花扇·拜壇》:“非是俺魂驚怕, 怎當得百萬精兵從空下, 頃刻把城闕攻打.”

[精兵簡政】謂黨政軍緊縮機構, 精簡人員. 亦借用於一般的去除繁冗, 力求簡要. 毛澤東《爲人民服務》:“‘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 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章:“趁大家休息, 我就跑到僻靜處, 想偸偸地來個精兵簡政, 把不必要的東西扔掉一些.”

[精言】精妙的言辭.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夸飾》:“神道難摹, 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 壯辭可以喩其眞.”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戶肄大秦之書, 家習佉廬之字.三倉之典籍, 船載而東;六藝之精言, 人誰過問.”

[精沐】猶淸明. 淸察明審. 《韓非子·難三》:“知下明則見精沐, 見精沐則誅賞明, 誅賞明則國不貧.” 陳奇猷集釋:“《說文》:‘沐, 濯髮也.’引申之則爲潔、爲明. 精與淸古通……‘知下明則見淸沐’者, 猶言知下明則見淸明也.” 參見“淸明”.

[精汰】精簡淘汰. 宋劉克莊《象弈一首呈葉潛仲》詩:“遠炮勿虛發, 冗卒要精汰.”《明史·徐階傳》:“又京營積弱之故, 卒不在乏而在冗, 宜精汰之, 取其廩以資賞費.”

[精究】精心硏究. 《晉書·儒林傳·董景道》:“董景道通明《春秋三傳》、《京氏易》、《馬氏尙書》、《韓詩》, 皆精究大義.” 宋何薳《春渚紀聞·寄寂堂墨如犀璧》:“賀方回、張秉道、康爲章皆能精究和膠之法, 其製皆如犀璧也.” 淸顧炎武《日知錄·九經》:“孔子作《春秋》, 左丘明、子夏造膝親受, 孔子歿, 丘明譔其所聞爲之傳, 微辭妙旨, 無不精究.”

[精良】精美完善. 《呂氏春秋·簡選》:“簡選精良, 兵械銛利.”《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試其方, 皆多驗, 精良.”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體別》:“精良畏愼, 善在恭謹, 失在多疑.”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到這時候, 似不妨雜以精良之石印或珂羅版也.”

[精壯】1.雄偉.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既至, 請笛而吹, 甚爲精壯, 山河可裂, 牟平生未嘗見.”《新唐書·張說傳》:“爲文屬思精壯, 長於碑誌, 世所不逮.”2.精悍強壯. 《三國演義》第十八回:“來日可令精壯之兵, 飽食輕裝, 盡藏於東南房屋內.”《西遊記》第五一回:“那小童男, 生得相貌淸奇, 十分精壯.”3.指精悍強壯的人. 明唐順之《牌》:“原有千人必須沙汰疲弱, 增補精壯.”

[精妍】精良美好.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財力雄富, 士馬精妍.” 章炳麟《東夷詩》:“東騎信精妍, 艨艟與天齊.”

[精妙】1.精微奧妙. 《呂氏春秋·本味》:“鼎中之變, 精妙微纖, 口弗能言, 志不能喩.”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吾觀近古以來, 尤精妙者, 唯京房、管輅、郭璞耳.”《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臣聞佛者, 淸遠玄虛之神, 今僧尼往往依傍法服, 五誡粗法尙不能遵, 況精妙乎!”2.精致美妙. 《玉台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纖纖作細步, 精妙世無雙.”《宋史·王著傳》:“諸家字體, 洞臻精妙.” 淸沈㚆《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子之插花能備風晴雨露, 可謂精妙入神.”

[精拔】精妙挺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五柳先生上》引宋范正敏《遯齋閑覽》:“然則淵明趣向不群, 詞彩精拔, 晉宋之間, 一人而已.”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鎮康王西巖《題宋參政瞻遠樓》:‘江樓懸樹杪, 山色到窗中.’精拔有骨, 上句尤奇.”《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辭旨精拔, 愈出愈奇.”

[精苦】精勤刻苦.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 往反精苦, 客主無間.” 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吳僧文捷戒律精苦, 奇跡甚多.”《宋史·任希夷傳》:“希夷少刻意問學, 爲文精苦.”

[精英】精華. 指事物之最精粹、最美好者. 晉葛洪《抱朴子·嘉遁》:“漱流霞之澄液, 茹八石之精英.” 唐杜牧《阿房宮賦》:“燕趙之收藏, 韓魏之經營, 齊楚之精英, 幾世幾年, 摽掠其人, 倚疊如山.” 宋蘇軾《乞校正奏議劄子》:“如贄之論, 開卷了然, 聚古今之精英, 實治亂之龜鑑.” 魯迅《偽自由書·再談保留》:“只要撮取報章, 存其精英, 就是一部不朽的大作.”

[精奇】精彩奇妙.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何平叔注《老子》, 始成, 詣王輔嗣. 見王注精奇, 廼神伏曰:‘若斯人, 可與論天人之際矣!’” 唐蔣防《霍小玉傳》:“發聲淸亮, 曲度精奇.” 康有爲《大同書》辛部第十一章:“其新理、新器、新術日出而無可涯量, 精奇而不可思議.”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只記得三師兄曾經不得已而分給我幾個(麻線或白頭繩打的結子), 有些實在打得精奇.”

[精到】精細周到. 宋陸遊《楊夢錫集句杜詩序》:“文章要法在得古作者之意, 意既深遠, 非用力精到則不能造也.”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經三》:“又言《圓覺經》說理精到, 是與孔子對牀睡的.”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一)》:“身中間脖頸最細, 古人則於此斫之, 臀肉最肥, 古人則於此打之, 其格物都比康聖人精到, 后人之愛不忍釋, 實非無因.”

[精果】精明果斷. 漢賈誼《新書·道術》:“志操精果謂之誠, 反誠爲殆.”《三國志·吳志·孫峻傳》:“<孫峻>少便弓馬, 精果膽決.” 明徐渭《又奉師季先生書》:“夫子道明而意見歸一, 才敏而決斷精果.”

[精明】1.明潔至誠. 《禮記·祭統》:“是故君子之齊也, 專致其精明之德也……齊者, 精明之至也, 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 漢班固《白虎通·雜錄》:“齋者, 言己之意念專一精明也.”2.純潔聰明;精細明察. 《國語·楚語下》:“夫神以精明臨民者也, 故求備物, 不求豊大.” 宋曾鞏《開府儀同三司制》:“某材資桀異, 識慮閎深, 莊重足以鎮浮, 精明足以成務.”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南皮令>貧無歸計, 復理舊業, 則精明果決, 又判斷如流矣.” 魯迅《且介亭雜文·憶韋素園君》:“我最初的記憶是在這破寨里看見了素園, 一個瘦小, 精明, 正經的靑年.”3.光亮. 漢劉向《說苑·說叢》:“鏡以精明, 美惡自服, 衡下無私, 輕重自得.” 宋蘇軾《前怪石供》:“今齊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與玉無辨, 多紅黃白色, 其文如人指上螺, 精明可愛.” 宋梅堯臣《表臣齋中閱畫而飲》詩:“古絹蠹已盡, 彩色無精明.”4.鮮明. 宋蘇軾《王仲儀眞贊》:“及聞公來, 吏士踴躍傳呼, 旗斾精明, 皷角讙亮.”5.精力旺盛, 耳目聰明.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是故身精明, 難衰而堅固, 壽考無忒, 此天地之道也.” 宋范仲淹《乞召杜衍等備明堂老更表》:“<工部侍郞致仕郞簡>今八十三歲, 精明不衰.”6.精通. 《南史·儒林傳·賀德基》:“德基於《禮記》稱爲精明, 位尙書祠部郞.”《元典章·禮部五·醫學》:“況業醫者藝不精明下能爲上工, 業不專科則不能入妙.” 明郞瑛《七修類稿·事物八·楊塤》:“天順間有楊塤者, 精明漆理, 各色俱可合, 而於倭漆尤妙.”7.精要明白. 宋司馬光《述<國語>》:“故其辭語繁重, 序事過詳, 不若《春秋傳》之簡直精明, 渾厚遒峻也.” 明唐順之《答王生宗道書》:“且如德州接遞一事, 乃是據宗道口說, 故敘事中此一段稍覺精明.”8.光明;晴明. 《淮南子·覽冥訓》:“於是日月精明, 星辰不失其行.”《漢書·陳湯傳》:“賴陛下神靈, 陰陽幷應, 天氣精明, 陷陣克敵, 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宋司馬光《苦寒行》:“陰煙苦霧朝不散, 旭日不復能精明.”9.謂眼睛明亮. 《北史·儒林傳下·劉炫》:“炫眸子精明, 視日不眩, 強記默識, 莫與爲儔.” 宋歐陽修《乞外任第一表》:“惟兩目之舊昏, 自去秋而漸劇, 精明晻藹, 瞻視茫洋.” 歐陽山《高干大》第一章:“兩眼精明通透, 像兩顆黑寶石一樣.”

[精明能幹】見“精明強幹”. 

[精明強幹】精細聰明, 辦事能力很強. 《老殘遊記》第十八回:“你幸兒遇見的是我, 倘若是個精明強幹的委員, 這月餠案子纔了, 砒霜案子又該鬧得天翻地覆了.”冰心《去國·兩個家庭》:“亞茜太過於精明強干了, 大事小事, 都要自己親手去做, 我看她實在太忙.”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八:“她戀著精明強干而又心眼誠實的老趙.”亦作“精明能幹”. 茅盾《趙先生想不通》:“說趙先生不是個精明能干的做生意人么? 那也不盡然.”

[精忠】純潔忠貞.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是以比干匪躬, 而剖心於精忠;田豊見微, 而夷戮於言直.”《宋史·嶽飛傳》:“帝手書‘精忠嶽飛’字, 製旗以賜之.” 淸鄭燮《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蓋安史之變, 天下土崩, 郭子儀、李光弼、陳元禮、王思禮之流, 精忠勇略, 冠絶一時, 卒復唐之社稷.”

[精忠廟】淸代北京戲曲藝人的團體. 性質略似解放前的梨園公會. 會首(或稱廟首)數人, 由淸廷內務府加委, 帶有半官性質. 名演員高朗亭、程長庚等曾先后擔任會首多年. 由於機構設在精忠廟內, 因以廟名作爲會名.

[精乖】聰明乖覺. 許地山《換巢鸞鳳·他底生活》:“你們若是精乖, 就得速速拿錢來, 省得死在這里.”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三十章:“她知道徐二姐是精乖伶俐的城里人.”

[精刮】亦作“精括”. 

方言. 形容精於算計. 多含貶義. 高曉聲《水東流》:“‘不要錢白看, 難道時間不是錢?’他精刮地想, ‘耽擱一黃昏, 一個人少做三只蒲包, 淨損失三角六!’” 於梨華《考驗》:“他不知道這個精括的猶太人指的是什么恨.”

[精的】精確. 宋葉適《宏詞》:“士大夫以對偶親切、用事精的相誇, 至有以一聯之工而遂擅終身之官爵者.”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函韓首》:“方徐謂曰:‘我之用兵在某月日, 爾之誘逆曦在某月日, 以日月先後計之, 是爾先誘我叛臣也.’敵服其探伺精的類若此, 故語塞.”

[精舍】1.學舍;書齋. 《後漢書·黨錮傳·劉淑》:“淑少學明《五經》, 遂隱居, 立精舍講授, 諸生常數百人.”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二》:“古之儒者, 敎授生徒, 其所居皆謂之精舍.”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東漢時候, 私人傳經的事業很盛, 有些學者設立‘精舍’, 先后著籍的學生有一萬多人, 往往從幾千里外到那里去求學.”2.道士、僧人修煉居住之所.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建安五年”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時有道士琅邪於吉, 先寓居東方, 往來吳會, 立精舍, 燒香讀道書, 制作符水以治病, 吳會人多事之.”《魏書·外戚傳上·馮熙》:“熙爲政不能仁厚, 而信佛法, 自出家財, 在諸州鎮建佛圖精舍, 合七十二處.” 唐白居易《香山寺新修經藏堂記》:“寺有佛像, 有僧徒, 而無經典. 寂寥精舍, 不聞法音, 三寶闕一, 我願未滿.”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李生》:“商河李生, 好道. 村外里餘, 有蘭若, 築精舍三楹, 趺坐其中.”3.精致的房舍. 《醒世恒言·灌園叟晩逢仙女》:“堂後精舍數間, 臥室在內.”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粉蝶》:“院中精舍華好, 又聞琴聲.”4.指心. 《管子·內業》:“定心在中, 耳目聰明, 四枝堅固, 可以爲精舍.” 尹知章注:“心者, 精之所舍.”

[精金】精煉的金屬. 亦指純金. 《後漢書·鮮卑傳》:“精金良鐵, 皆爲賊有.” 南朝梁簡文帝《鏡象詩》:“精金宛成器, 懸鏡在高堂.”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聖人之所以爲聖, 只是其心純乎天理, 而無人欲之雜, 猶精金之所以爲精, 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

[精金美玉】比喩純潔完美的人或事物. 宋蘇軾《答黃魯直書》之一:“軾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 不即人而人即之, 將逃名而不可得, 何以我稱揚爲?’” 宋蘇軾《答謝民師書》:“歐陽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 市有定價, 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 淸姚鼐《於朱子潁群齋値仁和申改翁見示所作詩題贈一首》:“精金美玉價在市, 鯨波蜃氣升爲樓.”

[精采】亦作“精彩”. 

1.精神;神采. 《文選·宋玉<神女賦>》:“目略微盼, 精彩相授.” 李善注:“精神光采相授與也.”《晉書·慕容超載記》:“精彩秀發, 容止可觀.” 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俄而文皇到來, 精采驚人, 長揖而坐.” 魯迅《彷徨·祝福》:“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2.猶文采. 元劉壎《隱居通議·騈儷二》:“若文字有骨氣, 雖精采差減, 正亦自佳.” 章炳麟《與人論文書》:“紓視復又彌下, 辭無涓選, 精采襍汙, 而更浸潤唐人小說之風.”《唐人小說·李衛公靖》汪辟疆按語:“文中敘行雨一段, 極有精采.” 參見“文采”. 3.光輝. 宋楊萬里《題韓亭韓木》詩:“至今南斗無精彩, 只放文星一點光.”《全元散曲·集賢賓·憶佳人》:“懸明鏡月華精彩, 撒殘棋星斗斜橫.”《紅樓夢》第七六回:“賈母因見月至中天, 比先越發精彩可愛, 因說:‘如此好月, 不可不聞笛.’”4.形容事物佳妙出色. 《朱子語類》卷八三:“《國語》與《左傳》似出一手, 然《國語》使人厭看, 如齊、楚、吳、越諸處又精采.” 明唐順之《與顧箬溪書》:“僕意欲明公於緊要處提掇一二作法源頭出來, 使後世爲數學者識其大者得其義, 識其小者得其數, 則此書尤更覺精采耳.”

[精刻】精細深切.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韋應物稍失之平易, 柳子厚則過於精刻.” 淸吳偉業《梅村詩話》一:“《過南中》有云:‘草迷三國樹, 水改六朝山.’九靑曰:‘天下之山未有不由水改者.’其用意精刻如此.”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三節:“謝靈運性愛山水, 作詩主要是描寫景物, 景物之美也確實被他精刻地描寫出來.”

[精油】又名芳香油. 由芳香植物的花、葉、樹皮、根、莖、果實或種子等蒸餾、壓榨、萃取或吸附提制而得的具有香氣的揮發油. 如松節油、薄荷油等.

[精怪】猶精靈. 指妖魔鬼怪之類. 前蜀貫休《贈鍾陵陳處士》詩:“高吟千首精怪動, 長嘯一聲天地開.”《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我怎知這水裏是有精怪的? 豈可獨自一個在裏面洗澡! 不如早早抽身去罷.”茅盾《子夜》一:“一切夢魘似的都市的精怪, 毫無憐憫地壓到吳老太爺朽弱的心靈上.”

[精空】猶精光, 一點不剩. 《儒林外史》第五回:“只有兩個舅奶奶在房裏, 乘著人亂, 將些衣服、金珠、首飾, 一擄精空.”

[精括】見“精刮”. 

[精剋】廉明克己. 《韓非子·難三》:“忠臣盡忠於方公, 民士竭力於家, 百官精剋於上.”

[精要】1.猶精微.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掇其切世大事著於篇”裴松之注引晉杜篤《杜氏新書》:“恕弟理, 字務仲. 少而機察精要, 畿奇之, 故名之曰理.” 參見“精微”. 2.精當扼要.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軼聞·四子書集注宜熟讀》:“今世敎童子讀四子書者, 往往摘朱注精要者讀之.” 鄒韜奮《經曆》十一:“就近代新社會科學的眼光看去, 似乎給與學者的沒有什么精要的知識.”3.精華要點.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嶸謂約所著既多, 今剪除淫雜, 收其精要, 允爲中品之第矣.” 宋司馬光《大理寺丞龐之道墓志銘》:“讀書初如不措意, 已盡得其精要.” 李大釗《平民主義》三:“這幾句詮釋現代平民政治的話, 很能說出他的精要.”

[精硏】1.精心硏習. 《後漢書·儒林傳下·何休》:“休爲人質朴訥口, 而雅有心思, 精硏六經, 世儒無及者.” 宋司馬光《張子厚先生哀辭》:“中年更折節, 六籍事精硏.” 淸莫友芝《<巢經巢詩鈔>序》:“<鄭子尹>於前輩述作, 愛其補苴昔人罅漏者多, 又病其或不免雜博橫決, 乃復徧綜洛閩遺言, 精硏身考, 以求此心之安.”2.猶精深. 宋蘇軾《祭單君貺文》:“博學工詩, 數術精硏.” 鄒韜奮《經曆》八:“在那篇說敎里特別提出我的名字, 說我好得不得了, 除學識是怎樣怎樣的精硏通達外, 性情又是怎樣怎樣的謙遜韜晦.” 參見“精深”.

[精勁】1.精良銳利;精悍勇猛. 晉葛洪《抱朴子·窮達》:“故沉閭渟鈞, 精勁之良也, 而不以擊, 則朝菌不能斷焉.”《舊唐書·牛仙客傳》:“仙客所積倉庫盈滿, 器械精勁, 皆如希逸之狀.”《宋史·韓琦傳》:“中山兵, 精勁冠河朔.”2.指精悍勇猛的部隊. 淸李漁《意中緣·借兵》:“專望你提精勁, 救娉婷, 鋤梟獍.”3.精妙遒勁. 南朝宋鮑照《飛白書勢銘》:“秋毫精勁, 霜素凝鮮.” 宋蘇舜欽《答杜公書》:“伏捧十一月十七日病告中所遣書敎, 筆墨精勁, 慰諭曲折, 深開憂灼煩苦之抱.” 淸彭績《息庵翁傳》:“翁童子日, 以磨墨侍祖書, 學作點畫精勁, 祖奇之, 授以法.”

[精思】1.精力和思慮.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雖竭精思, 欲開忠信, 輔人主之治, 則人主必有按劍相眄之跡, 是使布衣不得爲枯木朽株之資也.” 宋曾鞏《擬辭免修五朝國史狀》:“此臣所以窮日夜, 憊精思, 不敢忘須臾, 志在於斯文.” 明方孝孺《憫知賦哀葉廷振》:“疲精思於編簡兮, 馳志慮於遺文.”2.精心思考. 漢王充《論衡·超奇》:“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爲鴻儒.”《後漢書·張衡傳》:“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 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 十年乃成.”《新唐書·虞世南傳》:“<虞世南>與兄世基同受學於吳顧野王餘十年, 精思不懈, 至累旬不盥櫛.”裘廷梁《論白話爲維新之本》:“今用白話, 不恃熟讀, 而恃精思.”

[精品】最精美的物品. 宋米芾《畫史·唐畫》:“所收皆精品.”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四·外國墨》:“陸子履奉使契丹, 得墨, 銘曰‘陽巖鎮造’者, 其國精品.” 馬南邨《燕山夜話·南陳和北崔》:“曾見一幅《葛洪移居圖》, 可算得是崔子忠所畫的精品.”

[精信】1.精誠信實. 《六韜·軍略》:“凡帥師將衆, 慮不先設, 器械不備, 敎不精信, 士卒不習, 若此不可以爲王者之兵也.”2.專心信奉. 《南史·范縝傳》:“<范縝>嘗侍子良, 子良精信釋敎, 而縝盛稱無佛.”

[精胖】精壯, 強壯. 《何典》第四回:“尋著個好性格, 吃得溫暾耐得熱的精胖小伙子, 已算是造化了.”《何典》第八回:“跑出一個腰細肩胛闊的精胖後生來.”

[精度】見“精密度”. 

[精美】精致美好. 《北史·崔浩傳》:“或倉卒不及束帶, 奉進蔬食, 不暇精美, 帝爲舉匕箸, 或立嘗而還.”《紅樓夢》第五回:“縱然室宇精美, 舖陳華麗, 亦斷斷不肯在這裏了.” 淸張之洞《讀古人文集》:“古人名別集, 俗稱專集……一集數十百卷, 不能一一精美, 然必見其疵病處, 方知其獨到處也.”

[精洽】精深廣博. 《北史·劉芳傳》:“詔以芳經學精洽, 超遷國子祭酒.”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六·雜篇下》:“陳心叔名疑, 考據殊精洽.”

[精神】1.指人的精氣、元神. 相對於形骸而言. 《呂氏春秋·盡數》:“聖人察陰陽之宜, 辨萬物之利, 以便生, 故精神安乎形, 而年壽得長焉.” 漢王符《潛夫論·卜列》:“夫人之所以爲人者, 非以此八尺之身也, 乃以其有精神也.” 元揭傒斯《哭王十良仲》詩:“精神與時息, 形質隨日化.”2.指人的意識. 《史記·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專一, 動合無形, 贍足萬物.” 淸劉大櫆《見吾軒詩序》:“文章者, 古人之精神所藴結也.” 孫中山《軍人精神敎育》:“至於精神定義若何, 欲求精確之界限, 固亦非易, 然簡括言之, 第知凡非物質者, 即爲精神可矣.”3.猶實質, 要旨. 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王安石《讀史》詩:“糟粕所傳非粹美, 丹靑難寫是精神.”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立憲紀聞》:“各部尙書, 出則爲各部長官, 入則爲參預政務大臣, 與外國內閣官制, 其精神固無異也.” 魯迅《三閑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小引》:“只頃刻間, 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盡傳精神.”4.精力體氣. 《韓詩外傳》卷六:“勞矣箕子! 盡其精神, 竭其忠愛.” 宋李淸照《<金石錄>後序》:“<趙明誠>始負擔捨舟, 坐岸上, 葛衣岸巾, 精神如虎, 目光爛爛射人, 望舟中告別.”《紅樓夢》第五五回:“王夫人便覺失了膀臂, 一人能有多少精神? 凡有了大事, 就自己主張;將家中瑣碎之事, 一應都暫令李紈協理.”5.形容人或物有生氣. 《世說新語·言語》“周僕射” 劉孝標注引《晉紀》:“伯仁儀容弘偉, 善於俛仰應答, 精神足以蔭映數人.” 宋范成大《再題甁中梅花》詩:“風袂挽香雖淡薄, 月窗橫影已精神.”《紅樓夢》第四九回:“十數枝紅梅, 如胭脂一般, 映著雪色, 分外顯得精神, 好不有趣.”老舍《駱駝祥子》二十:“連大氣也不出的夏先生也顯著特別的精神. 精神了兩三天, 夏先生又不大出氣了.”6.心神;神志. 指神情意態. 戰國楚宋玉《神女賦》:“精神怳惚, 若有所喜, 紛紛擾擾, 未知何意.”《北齊書·廢帝紀》:“文宣怒, 親以馬鞭撞太子三下, 由是氣悸語吃, 精神時復昏擾.” 淸劉大櫆《鄕飲大賓金君傳》:“遇事之盤錯, 其精神常鎮定, 而卒能有剖決以解其紛.”7.風采神韻. 宋周美成《燭影搖紅》詞:“風流天付與精神, 全在嬌波眼.” 元鍾嗣成《一枝花·自序丑齋》套曲:“那裏取陳平般冠玉精神, 何晏般風流面皮;那裏取潘安般俊俏容儀.”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明王世貞評《子虛》《上林》, 以爲材極富, 辭極麗, 運筆極古雅, 精神極流動.”8.精明;機警. 《宋書·謝弘微傳》:“童幼時, 精神端審, 時然後言.”《續資治通鑑·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觀方今之人, 趨進者多, 廉退者少, 以善求事爲精神, 以能訐人爲風采.”老舍《駱駝祥子》二:“有了炮聲, 兵們一定得跑, 那么, 他自己也該精神著點了.”9.神通. 《西遊記》第二回:“祖師道:‘你等起去.’叫:‘悟空, 過來! 我問你弄甚麽精神, 變甚麽松樹? 這個工夫, 可好在人前賣弄?’”《西遊記》第十六回:“你看他弄個精神, 搖身一變, 變做一個蜜蜂兒.”10.哲學名詞. 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 爲物質運動的最高產物.

[精神分裂症】一種精神病. 症狀多爲產生幻覺和妄想, 沉默, 獨自發笑, 思想、感情和行爲不協調等, 嚴重的可發展爲癡呆狀態.

[精神文明】人類社會曆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 包括思想、道德和敎育、科學、文化等方面.

[精神抖擻】猶言精神振奮. 語出《景德傳燈錄·杭州光慶寺遇安禪師》:“<僧>問:‘光吞萬象從師道, 心月孤圓意若何?’師曰:‘抖擻精神著.’” 元尙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折:“你道是精神抖擻, 又道是機謀通透.”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九章:“但是人們依然精神抖擻地行進在雷鳴電閃之中.” 洪深《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六:“其他無一處過分緊張, 亦無一處過分放松, ‘精神抖擻而不矜持’, 這是放松的眞正意義.”

[精神衰弱】精神病的一種. 患者常有不安全感, 表現爲優柔寡斷, 缺乏信心, 對某些事物特別懼怕, 不能控制自己.

[精神病】以精神活動障礙爲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 病因很多. 症狀多爲知覺、思維、情感、智能和行爲等方面的失常. 常見的有精神分裂症.

[精神煥發】指精采而有神韻. 后多用以形容精神抖擻, 情緒飽滿. 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太學文變》:“江東李謹思、熊瑞諸人, 倡爲變體, 奇詭浮艷, 精神煥發, 多用《莊》《列》之語, 時人謂之換字文章.”《孽海花》第二九回:“常議員、稽察員、幹事員、偵探員、司機員, 個個精神煥發, 神彩飛揚.” 巴金《<秋>序》:“一百二十幾年前(一八一二)他在林次的不愉快的環境中寫出了那個表現快樂和精神煥發的《F調小交響樂》.”

[精神滿腹】謂滿腹才學. 《晉書·溫嶠傳》:“<溫嶠>深結錢鳳, 爲之聲譽;每曰:‘錢世儀精神滿腹.’”《金史·李獻甫傳》:“<李獻甫>博通書傳, 尤精《左氏》及地理學. 爲人有幹局, 心所到則絶人遠甚. 故時人稱其精神滿腹.”

[精神療法】一種輔助性的治療方法. 通過談話或自我強化的方式使病人解除對疾病的顧慮, 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和勇氣, 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精勇】1.精強勇敢. 《後漢書·銚期傳》:“河北之地, 界接邊塞, 人習兵戰, 號爲精勇.” 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公精勇感人神, 雄略出天地.”《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李雄部下雖然精勇, 終是衆寡不敵. 鏖戰到晩, 全軍盡沒.”2.精銳的士兵. 《後漢書·皇甫嵩傳》:“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及募精勇, 合四萬餘人.”《宋書·柳元景傳》:“元景不武, 忝任行間, 總勒精勇, 先鋒道路, 勢乘上流, 衆兼百倍.”

[精約】精當簡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若歸其總塗, 則數窮八體:一曰典雅, 二曰遠奧, 三曰精約……精約者, 覈字省句, 剖析毫釐者也.” 宋蘇轍《和子瞻監試舉人》:“傳家足墳史, 遺說本精約.”

[精華】1.指事物之最精粹、最優秀的部分. 漢劉向《九歎·惜賢》:“揚精華以炫燿兮, 芳鬱渥而純美.”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自古執筆爲文者, 何可勝言. 然至於宏麗精華, 不過數十篇耳.”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無論其他, 即湯若士《還魂》一劇, 世以配饗元人, 宜也. 問其精華所在, 則以《驚夢》、《尋夢》二折對.”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十五:“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2.指精神元氣. 漢王充《論衡·書虛》:“<顔淵>彊力自極, 精華竭盡, 故早夭死.” 南朝陳徐陵《梁禪陳策文》:“精華既竭, 耄勤已倦, 則抗首而笑, 惟賢是與.” 淸魏源《聖武記》卷十四:“鴉片耗中國之精華, 歲千億計, 此漏不塞, 雖萬物爲金, 陰陽爲炭, 不能供尾閭之壑.”3.猶光輝. 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詩》之八:“仲冬正慘切, 日月少精華.” 明馮惟敏《醉花陰·仰高亭中自壽》曲:“咫尺內靑山翠島, 見放著日月精華龍虎朝, 轉頭來遊玩了.”《紅樓夢》第四九回:“精華欲掩料應難, 影自娟娟魄自寒.”

[精眞】精粹純眞. 南朝陳徐陵《讓散騎常侍表》:“燕臺裝玉, 儻不精眞;齊客吹竽, 諒宜澄簡.” 金元好問《論詩》詩:“金入洪爐不厭頻, 精眞那計受纖塵.”

[精核】1.詳細考核. 《文選·馬融<長笛賦>》:“融既博覽典雅, 精核數術.” 李善注:“仲長子《昌言》曰:‘精核是非, 議之嘉也.’《說文》曰:‘覈, 考實事也.’核與覈古字通.”2.精辟翔實. 《明史·王樵傳》:“王樵, 字明遠, 金壇人……著《讀律私箋》, 甚精核.” 淸周亮工《書影》卷三:“顛末原委, 默自詮次, 純類瑜瑕, 剖別精核.” 淸王先謙《與繆荃孫書》:“手劄讀悉. 瞿序精核, 得之極爲欣感.”

[精唇潑口】形容尖利潑辣的唇吻. 元關漢卿《四春園》第三折:“那廝可便舒著腿脡, 他可早叉著門桯, 精唇潑口毀駡人.”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則願你停嗔息怒, 百凡照覰, 怎便精唇潑口, 駡到有三十句.”

[精致】1.猶情致, 情趣. 《晉書·文苑傳·左思》:“至若此賦, 擬議數家, 傅辭會義, 抑多精致.”《梁書·儒林傳·崔靈恩》:“性拙朴無風采, 及解經析理, 甚有精致.”2.見“精緻”.

[精虔】誠敬貌. 前蜀杜光庭《壽春節進元始天尊幀幷功德疏表》:“香燈蠲潔, 焚誦精虔, 冀憑妙道之功, 永祝無疆之壽.” 宋蘇轍《諸宮觀罷散謝雨道場朱表》:“仰企霄漢, 莫報恩私, 臣無任精虔激切之至, 謹奉表奏告以聞.”《西遊記》第六九回:“三藏大驚道:‘徒弟啊……你須仔細上心, 精虔制度也!’”

[精晃晃】形容光亮.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如今見他拿出精晃晃的白銀來做用錢, 方知是實.”

[精剛】精微剛強. 漢揚雄《甘泉賦》:“方攬道德之精剛兮, 侔神明與之爲資.” 宋蘇舜欽《送黃莘還家》詩:“黃生士林華, 志業收精剛.”

[精氣】1.陰陽精靈之氣. 古謂天地間萬物皆秉之以生. 《易·繫辭上》:“精氣爲物, 遊魂爲變.” 孔穎達疏:“云精氣爲物者, 謂陰陽精靈之氣, 氤氳積聚而爲萬物也.”《呂氏春秋·盡數》:“精氣之集也, 必有入也.” 唐楊炯《庭菊賦》:“含天地之精氣, 吸日月之淳光.”《平山冷燕》第十四回:“我想天地生人的精氣, 生到美人亦可謂發泄盡矣.”2.人的精神元氣. 漢王充《論衡·訂鬼》:“人之生也, 陰陽氣具, 故骨肉堅, 精氣盛.” 漢王充《論衡·幸偶》:“物善惡同, 遭爲人用, 其不幸偶, 猶可傷痛, 況含精氣之徒乎?”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皆是精氣日足, 則筋力日強, 聰明日開.” 淸李漁《閑情偶寄·頤養·止憂》:“此一激也, 實足以衝散元神, 耗除精氣.”3.淸明之氣. 《淮南子·精神訓》:“煩氣爲蟲, 精氣爲人.”4.腎精之氣. 《素問·上古天眞論》:“丈夫八歲, 腎氣實, 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 天癸至, 精氣溢寫, 陰陽和, 故能有子.”《韓詩外傳》卷一:“賢者不然, 精氣闐溢而後傷, 時不可過也.” 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藥議》:“山茱萸能補骨髓者, 取其核溫澁, 能祕精氣, 精氣不泄, 乃所以補骨髓.”5.猶精誠. 漢劉向《說苑·㚆恩》:“智伯與趙襄子戰於晉陽下而死, 智伯之臣豫讓者怒, 以其精氣能使襄子動心.” 漢王充《論衡·感虛》:“此言杞梁從軍不還, 其妻痛之, 嚮城而哭, 至誠悲痛, 精氣動城, 故城爲之崩也.”6.猶靈氣. 魯迅《集外集拾遺·<十二個>後記》:“將精氣吹入所描寫的事象里, 使它蘇生;也就是在庸俗的生活, 塵囂的市街中, 發見詩歌底要素.”

[精氣神】精神力氣. 老舍《駱駝祥子》一:“因爲還有相當的精氣神, 所以無論冬天夏天總是‘拉晩兒’.”

[精透】精辟透徹.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象山此說, 尤更精透.” 郭沫若《文藝論集·論詩三劄》:“要說他是文學家, 他也有他簡切精透的文學.”

[精健】精干強健. 《三國志·吳志·賀齊傳》:“揀其精健爲兵, 次爲縣戶.”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雜文》:“長慶中, 趙相宗儒爲太常卿, 贊郊廟之禮, 罷相三十餘年, 年七十六, 衆論其精健.” 明梅衡湘《答李贄書》:“又讀翁扇頭細書, 乃知復轉精健耳.” 葉聖陶《倪煥之》四:“穿一件棉布的長袍, 不穿棉鞋而穿皮鞋, 又朴素, 又精健.”

[精討】細心硏究. 南朝梁簡文帝《答湘東王上王羲之書書》:“《陽春》高而不和, 妙聲絶而不尋, 竟不精討錙銖, 覈量文質, 有異巧心, 終愧妍手.” 淸唐孫華《聞野弟貽眼鏡十六韻》:“晩硏心尙在, 精討力難勝.”

[精記】精明強記. 《晉書·輿服志》:“其輦, 過江亦亡制度, 太元中謝安率意造焉, 及破苻堅於淮上, 獲京都舊輦, 形制無差, 大小如一, 時人服其精記.”

[精疲力竭】精神、力氣消耗已盡. 形容疲乏之極. 淸李漁《奈何天·攢羊》:“既然晝夜兼行, 到了住馬的時節, 自然精疲力竭, 好酒貪眠, 與死人無異了.” 巴金《秋》十四:“他精疲力竭地倒在沙發靠背上, 一口一口地喘著氣.”亦作“精疲力盡”. 瞿秋白《餓鄕紀程》十三:“走得精疲力盡, 想找一輛馬車, 也找不著.”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八章:“這有什么用? 理想是理想, 事實又是事實. 我相信你不久就會撞得精疲力盡的.”

[精疲力盡】見“精疲力竭”. 

[精益求精】《論語·學而》“《詩》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宋朱熹集注:“言治骨角者, 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 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 而益求其精也.” 后用“精益求精”說明力求更加精工美好. 淸趙翼《甌北詩話·七言律》:“蓋事之出於人爲者, 大槪日趨於新, 精益求精, 密益加密, 本風會使然.” 鄒韜奮《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關於工作與學習四》:“我們對讀者的服務, 要盡力使得所服的‘務’能精益求精, 要盡可能使讀者覺得滿意.” 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 他以醫療爲職業, 對技術精益求精.”

[精涉】猶精通. 南朝梁陶弘景《登眞隱訣》序:“精涉道敎者, 率然覽之.” 淸無名氏《小靑傳》:“<小靑>所遊多名閨, 遂得精涉諸技.”

[精悍】1.精明強干. 《漢書·儒林傳·韓嬰》:“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 其人精悍, 處事分明, 仲舒不能難也.” 宋蘇軾《方山子傳》:“今幾日耳, 精悍之色, 猶見於眉間, 而豈山中之人哉?” 淸龔自珍《<江南生橐筆集>序》:“竊聞其爲人, 取於所主甚介, 談笑精悍, 指示曲折, 義辭甚辨明.” 魯迅《故事新編·非攻》:“走路的人, 雖然身體比北方短小些, 却都活潑精悍, 衣服也很干淨.”2.精強勇猛. 《後漢書·鄭太傳》:“山東之士, 素乏精悍.” 李賢注:“悍, 勇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公敕諸將:‘關西兵精悍, 堅壁勿與戰.’” 朱自淸《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的道路》:“這一時期的作品跟演講錄都充滿了熱烈的愛憎和精悍之氣.”3.形容藥性猛烈.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石之爲藥精悍, 公服之不得數溲, 亟勿服.”4.精練犀利.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五:“少遊下筆精悍, 心所默識而口不能傳者, 能以筆傳之.”

[精朗】明亮. 戰國楚宋玉《神女賦》:“眸子炯其精朗兮, 瞭多美而可觀.”《呂氏春秋·盡數》:“集於珠玉與, 爲精朗;集於樹木與, 爲茂長.” 唐王度《古鏡記》:“比及日復, 鏡亦精朗如故.”

[精弱】猶優劣. 宋洪邁《容齋三筆·政和文忌》:“有鮑輝卿者言:‘今州縣學考試, 未校文學精弱, 先問時忌有無, 苟語涉時忌, 雖甚工不敢取.’”

[精通】1.精誠所至, 通達感應. 《莊子·刻意》:“純素之道, 惟神是守, 守而勿失, 與神爲一, 一之精通, 合於天倫.”《呂氏春秋·精通》:“聖人南面而立, 以愛利民爲心, 號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舉踵矣, 則精通乎民也.”《淮南子·覽冥訓》:“遭急迫難, 精通於天.”2.透徹通曉. 晉左思《魏都賦》:“碩畫精通, 目無匪制, 推鋒積紀, 鋩氣彌銳.” 唐李咸用《贈陳望堯》詩:“若說精通事藝長, 詞人爭及孝廉郞.”《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不過數月, 經書詞翰, 無不精通.”如:他精通英語.

[精能】精通熟練. 唐皇甫湜《韓文公墓志銘》:“然而栗密窈眇, 章妥句適, 精能之至, 入神出天.”《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郭孝子武藝精能, 少年與我齊名, 可惜而今和我都老了.” 淸吳偉業《汲古閣歌》:“搜求遺逸懸金購, 繕寫精能鏤板工.”

[精純】1.明淨純潔. 漢劉向《列女傳·梁寡高行》:“高行處梁, 貞專精純, 不貪行貴, 務在一信.”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以僧尼行業多不精純爲姦慝也.”《宋史·道學傳二·李侗》:“精純之氣, 達於面目, 色溫言厲, 神定氣和.”2.精良純粹. 漢王粲《遊海賦》:“含精純之至道兮, 將輕舉而高厲.” 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此乃鐵之精純者, 其色淸明, 磨瑩之, 則黯黯然靑且黑, 與常鐵迥異.” 淸沈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杜詩錘煉精純, 李詩瀟灑落拓.”

[精理】1.精微的義理. 南朝宋王僧達《答顏延年》詩:“珪璋既文府, 精理亦道心.” 唐杜甫《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精理通談笑, 忘形向友朋.” 淸黃景仁《贈程厚孫時爲厚孫作書與汪容甫定交》詩:“名象微言該, 訓詁精理洽.”2.精心料理. 南朝梁沈約《<宋書>自序》:“居家精理, 姻族資賴.”

[精專】精純專一. 《漢書·佞幸傳·石顯》:“以顯久典事, 中人無外黨, 精專可信任, 遂委以政.” 唐谷神子《博異記·王昌齡》:“常有道士七十餘人, 皆精專修習, 法籙齋戒皆全.” 淸吳敏樹《黃特軒傳》:“地必深阻易守, 人必簡練, 習部分戰鬭, 氣力精專, 而又財用饒給.”

[精堅】1.精誠堅定. 南朝宋鮑照《擬古》詩:“生事本瀾漫, 何用獨精堅.” 唐韋應物《學仙》詩之一:“雲氣冉冉漸不見, 留語弟子但精堅.”2.精良堅固. 《明史·戚繼光傳》:“五年秋, 臺功成. 精堅雄壯, 二千里聲勢聯接.”

[精爽】1.精神. 《左傳·昭公七年》:“用物精多, 則魂魄強, 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三國志·魏志·蔣濟傳》:“歡娛之躭, 害於精爽;神太用則竭, 形太勞則弊.” 宋洪邁《夷堅乙志·承天寺》:“自爾以來, 精爽常鬱鬱.”2.魂魄. 晉潘嶽《寡婦賦》:“睎形影於幾筵兮, 馳精爽於丘墓.” 唐李群玉《題二妃廟》詩:“不知精爽歸何處, 疑是行雲秋色中.” 淸王式丹《於忠肅公墓》詩:“相望鄂王精爽在, 靈旗蕭颯暮山空.”3.猶言神淸氣爽. 《醒世姻緣傳》第二回:“你家大爺昨日甚是精爽, 怎麽就會這等病?”《紅樓夢》第七五回:“李紈近日也覺精爽了些, 擁衾倚枕, 坐在床上.”

[精敏】精細敏捷. 《漢書·儒林傳·丁寬》:“時寬爲項生從者, 讀《易》精敏, 材過項生.”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子厚少精敏, 無不通達.”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二:“許仲宣, 靑社人, 三爲隨軍轉運使, 心計精敏, 無絲髮遺.”續范亭《延安五老》詩:“先生理政務精敏, 具體詳盡最可貴.”

[精進】1.精明上進;銳意求進. 《漢書·敘傳上》:“廼召屬縣長吏, 選精進掾史, 分部收捕.”顏師古注:“精明而進趨也.” 宋李綱《雷陽與吳元中書》:“卦之象無所不取, 而君子觀之, 無所不法. 自彊不息, 積小而大, 非精進乎?” 葉聖陶《倪煥之》十三:“他像是個始終精進的人, 意興闌珊是同他絕對聯不上的.”2.佛敎語. 爲“六波羅蜜”之一. 梵語vīrya的意譯. 謂堅持修善法, 斷惡法, 毫不懈怠.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有優婆塞, 姓釋, 可二十餘家, 是昔淨王之苗裔, 故爲四姓, 住在故城中, 爲優婆塞, 故尙精進, 猶有古風.”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懺悔須勇猛精進, 力補前愆.”

[精悉】精細了解. 《宋書·州郡志一》:“地理參差, 其詳難舉, 實由名號驟易, 境土屢分……尋校推求, 未易精悉.”

[精彩】見“精采”. 

[精猛】1.精銳勇猛. 《公羊傳·僖公二十六年》“公追齊師, 至巂, 弗及” 漢何休注:“言齊人畏公士卒精猛, 引師而去之.”2.專心致力. 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胎息》:“津液滿口, 即低頭嚥下, 以氣送下丹田中, 須用意精猛, 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 徑入丹田中.”

[精孰】見“精熟”. 

[精粗】亦作“精麄”. 亦作“精麤”.

1.細微和粗大. 《禮記·樂記》:“禮樂偩天地之情, 達神明之德, 降興上下之神, 而凝是精粗之體, 領父子君臣之節.” 鄭玄注:“精粗, 謂萬物大小也.”《莊子·秋水》:“夫精粗者, 期於有形者也……可以言論者, 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論, 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不期精粗焉.”《史記·天官書》:“終始古今, 深觀時變, 察其精粗, 則天官備矣.”2.精密和粗疏. 《禮記·王制》:“布帛精麤不中數, 幅廣狹不中量, 不粥於市.” 唐韓愈《示兒》詩:“來過亦無事, 考評道精麤.”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道無精粗, 人之所見有精粗.”3.精良和粗劣. 《管子·地圖》:“人之衆寡, 士之精麤, 器之功苦盡知之, 此乃知形者也.” 晉葛洪《抱朴子·吳失》:“不辨人物之精粗, 而委以品藻之政.” 宋兪文豹《吹劍錄》:“木石精麄, 隨宜而已.”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選擇精粗, 揣量肥瘠, 若屠肆之鬻羊豕.”

[精液】1.猶津液. 漢王充《論衡·祀義》:“風猶人之有吹煦也, 雨猶人之有精液也, 雷猶人之有腹鳴也.” 宋蘇軾《上張安道養生訣論》:“惟出入均調, 即以舌接唇齒內外, 漱鍊精液, 未得嚥.”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二:“穀之性當云:味甘平無毒……生精液, 強智力, 實腸胃, 益脾止飢, 久食延年.”2.猶精華. 淸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黃藴生欲問津焉, 而見地不徹, 能放而不能收. 自非實有得於道要, 而淹貫古今, 舍糟粕而吸精液, 惡能不望崖而返?”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格局》:“予謂文字之新奇, 在中藏不在外貌, 在精液不在滓渣.”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越鐸>出世辭》:“於越故稱無敵於天下, 海嶽精液, 善生俊異, 後先絡驛, 展其殊才.”3.男人或雄性動物生殖器分泌的含有精子的液體.

[精深】1.精熟深通.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諸色人中有才行兼茂, 明於理體者, 經術精深, 可以師法者……宜委常參官, 各舉所知.”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經三》:“招集天下之能通經者, 皆隸焉. 公家月廩餼之. 日省月試, 必待精深, 然後官之.”2.精微深奧. 《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傳贊》:“甫又善陳時事, 律切精深, 至千言不少衰, 世號‘詩史’.” 淸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十八:“《老》、《列》、《莊》三子:《老》雖道其所道, 而最精深;《莊子》亦超妙;《列子》較淺.” 葉聖陶《倪煥之》十四:“同時她想他是著眼在更精深更切實的處所了;眼前的愁煩是蛻化期間應有的苦悶.”

[精密】1.精致細密. 漢王符《潛夫論·相列》:“非聰明慧智, 用心精密, 孰能以中.” 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於是士流景慕, 務爲精密, 襞積細微, 專相陵架.” 宋葉適《宋故中散大夫提舉武夷山沖佑觀張公行狀》:“公志慮精密, 前後謀議數十上, 事小大皆有成, 畫深而不迂, 切而易從.”2.精確周密. 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開元《大衍曆法》最爲精密, 歷代用其朔法.”《宋書·律曆志下》:“古曆疏舛, 頗不精密, 群氏糾紛, 莫審其要.” 淸秋瑾《某宮人傳》:“精密觀察, 料事如神.”3.方言. 淸楚, 仔細.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七:“她一家一家的去找, 男人們都在罵婦女落后, 可是婦女呢, 總說:‘咱知不道嘛! 咱聽不精密.’”

[精密度】指加工零件在尺寸方面所應該達到的准確程度. 容許誤差大的, 精密度就低;容許誤差小的, 精密度就高. 簡稱“精度”.

[精祲】陰陽災害之氣. 舊謂陰陽相侵爲災異的征兆. 《淮南子·泰族訓》:“故國危亡而天文變, 世惑亂而虹蜺見, 萬物有以相連, 精祲有以相蕩也.” 高誘注:“精祲, 氣之侵人者也.”《漢書·匡衡傳》:“天人之際, 精祲有以相盪.”顏師古注:“李奇曰:‘祲, 氣也. 言天人精氣相動也.’祲謂陰陽氣相浸漸以成災祥者也.” 宋蘇軾《上虢州太守啓》:“精祲盡天人之藴, 高明窮性命之微.”

[精貫白日】精誠上通天日.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君執大節, 精貫白日, 奮其武怒, 運其神策.” 唐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楚人三戶, 蜀郡五丁. 氣擁玄雲, 精貫白日.”《新唐書·文藝傳下·李翰》:“<張巡>城陷見執, 卒無橈詞, 慢叱兇徒, 精貫白日, 雖古忠烈無以加焉.”

[精細】1.《論語·鄕黨》:“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后謂服食精美爲精細. 《三國志·吳志·是儀傳》:“服不精細, 食不重膳, 拯贍貧困, 家無儲畜.”《南史·齊紀上·高帝》:“穀中精細者, 稻也.” 宋吳自牧《夢粱錄·天曉諸人出市》:“六部前丁香餛飩, 此味精細尤佳.”2.精密細致.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聚書》:“書極精細.” 宋趙昇《朝野類要·舉業》:“若武舉人召試閤職, 則爲舍人, 所試文字, 尤精細於常制.”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黃秀才文暘>爲《古今通考》六卷, 辨“安陽”、“平陽”爲戰國錢, 識“神農錢”爲倒文, 皆極精細.” 魯迅《三閑集·文藝與革命》:“他們也許只顧到藝術的精細微妙, 幷沒想到如何激動民眾.”3.精明能干.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他顯耀些飽暖衣食, 賣弄些精細伶俐.” 明高明《琵琶記·兩賢相遘》:“怎生得精細婦人, 與他使喚方好.”《老殘遊記》第十八回:“這裏白公對王子謹道:‘貴縣差人有精細點的嗎?’”4.細心;仔細.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造神麴幷酒》:“造酒法……冷煖之法, 悉如常釀, 要在精細也.”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我亦近年體貼出來如此分明, 初猶疑只依他恐有不足, 精細看無些小欠闕.”《紅樓夢》第九十回:“你還精細些, 少不得多分點心兒, 嚴緊嚴緊他們才好.” 魯迅《書信集·致王志之》:“因此, 看文章也不能精細, 所以你的小說, 也只能大略一看, 難以靜心校讀, 有所批評了.”5.淸醒;蘇醒. 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二折:“一會家覺精細, 一會家又覺昏迷, 害的你病懨懨無些箇氣力.”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楔子:“大嫂, 我那裏喫的粥湯, 趁我這一回兒精細, 分付您者.”

[精絜】見“精潔”. 

[精博】精深博大. 《晉書·華軼傳》:“才學精博, 道行優備.” 唐王勃《別盧主簿序》:“吾儕服其精博, 時議稱其典要.” 淸張之洞《讀古人文集》:“讀《昭明文選》宜看注, 李善注最精博.”

[精達】精明通達. 《三國志·魏志·賈逵傳論》:“咸精達事機, 威恩兼著, 故能肅齊萬里, 見述於後也.”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七繆》:“夫幼智之人, 材智精達, 然其在童髦, 皆有端緒.”

[精確】精明剛強. 《三國志·吳志·韋曜傳》:“<孫休>又欲延曜侍講, 而左將軍張布近習寵幸, 事行多玷, 憚曜侍講儒士, 又性精確, 懼以古今警戒休意, 固爭不可.”

[精雅】精致幽雅. 明沈德符《野獲編·玩具·四川貢扇》:“聚骨扇, 自吳製之外, 惟川扇稱佳, 其精雅則宜士人, 其華燦則宜艷女.”《孽海花》第二一回:“廳內插架牙籤, 叉竿錦軸, 陳設得精雅絶倫.”茅盾《子夜》十一:“這是一間精雅的臥室, 有一對落地長窗, 窗外是月台.”

[精景】明亮的日光. 南朝宋王僧達《和琅琊王依古》:“白日無精景, 黃沙千里昏.” 明許三階《節俠記·虜俠》:“俺祇見皇州春色起愁城, 白日渾無精景.”

[精備】精美齊備;精密詳盡. 唐趙璘《因話錄·商上》:“司徒鄭眞公, 每在方鎮, 崇樹公家, 陳設器用, 無不精備.” 淸梁章钜《退庵隨筆·讀經二》:“<《大戴禮記》>惟自漢至今, 祇有北周盧僕射一注, 未能精備.”

[精奧】精微奧妙. 《宋書·隱逸傳·周續之》:“<劉裕>問續之《禮記》‘慠不可長’、‘與我九齡’、‘射於矍圃’三義, 辨析精奧, 稱爲該通.” 淸袁枚《新齊諧·賈士芳》:“汝未讀書, 何得剖析《易》理如此精奧?” 康有爲《大同書》辛部第十一章:“其理之精奧偉大者其名高, 其事之切實益人者其實厚.”

[精禽】即精衛. 魯迅《集外集·題三義塔詩》:“精禽夢覺仍銜石, 鬭士誠堅共抗流.” 參見“精衛”.

[精腆】精美豊盛. 《新唐書·丘和傳》:“煬帝北廵, 和饋獻精腆.” 宋洪邁《夷堅丁志·奢侈報》:“鎮江一酒官, 愚騃成性, 無日不會客, 飲食極於精腆.” 淸陳康祺《燕下鄕脞錄》卷十四:“凡飲食藥餌衣服, 及幾硏陳設諸物, 罔不精腆.”

[精善】精良美好;精密完美. 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璵有楊溥與方虔、方從訓手敎數十紙, 紙剳皆精善.” 宋沈揆《<顏氏家訓>跋》:“惟謝氏所校頗精善, 自題以五代宮傅和凝本參定, 而側注旁出, 類非取一家書.” 淸姚鼐《儀鄭堂記》:“雖說經精善, 猶末也, 以孔子之裔, 傳孔子之學, 世之望於撝約者益遠矣.”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四種目錄中, 《開元釋敎錄》編修最爲精善, 影響也最爲深遠.”

[精湛】猶精深. 徐遲《牡丹》二:“一代宗匠李彩云, 藝術精湛, 傳徒尤多.”

[精愞】猶強弱, 好壞. 漢王符《潛夫論·考績》:“設如家人有五子十孫, 父母不察精愞, 則懃力者懈弛, 而惰慢者遂非也, 耗業破家之道也.”

[精富】精當豊富. 《世說新語·文學》“裴成公作《崇有論》” 劉孝標注引晉陸機《惠帝起居注》:“頠著二論以規虛誕之弊, 文詞精富, 爲世名論.”《新唐書·呂溫傳》:“溫操翰精富, 一時流輩推尙.” 淸曾國藩《覆陳虎臣書》:“竹翁恪守程朱, 因閣下好靜, 而豫防其流弊, 持論自爲精富.”

[精強】見“精彊”. 

[精疎】精密和粗疏. 《後漢書·儒林傳下·高詡蔡玄傳贊》:“精疎殊會, 通閡相徵.”

[精絶】1.精妙絕倫. 唐司空圖《書屛記》:“或草或隸, 尤爲精絶.” 明唐順之《跋趙松雪書<道德經>後》:“松雪字畫精絶, 爲儒家所寶玩.” 淸兪正燮《癸巳類稿·易安居士事輯》:“又置副本便繙討, 書史百家, 字不刓本不誤謬者, 常兼三四本, 皆精絶.”2.漢西域國名. 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豊縣北尼雅河入沙磧處. 《漢書·西域傳上·精絕國》:“精絶國王治精絶城, 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二》:“且末城西通精絶二千里.”

[精魂】精神魂魄. 漢王充《論衡·書虛》:“生任筋力, 死用精魂……筋力消絶, 精魂飛散.” 唐李華《吊古戰場文》:“弔祭不至, 精魂何依.” 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九○:“昔年詩卷駐精魂, 強續狂遊拭涕痕.”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這是好的, --使我們看見和馮沅君, 黎錦明, 川島, 汪靜之所描寫的絕不相同的人物, 也就是世態的一角, 高門巨族的精魂.”

[精搖】猶精進. 《淮南子·要略》:“玄眇之中, 精搖靡覽.” 高誘注:“楚人謂精進爲精搖.”

[精塙】精密確切. 章炳麟《說林下》:“其言精塙, 或出近世諸師上.”

[精勤】專心勤勉. 《後漢書·馮勤傳》:“以圖議軍糧, 在事精勤, 遂見親識.”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郗愔信道, 甚精勤.”《西遊記》第九六回:“三乘妙法甚精勤, 一二沙門皆一樣.”

[精幹】1.精明干練. 宋范仲淹《奏舉張去惑許元》:“臣竊見殿中丞監在京榷貨務許元, 才力精幹, 達於時務.” 元劉祁《歸潛志》卷七:“金朝用人大槪由省令史遷左右司郞中、員外郞、首領官, 取其簿書精幹也.” 魯迅《三閑集·怎么寫》:“據我的推測, 他一定早已不在這世上了, 這看去很是瘦小精干的湖南的靑年.”2.指精明干練的人員.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二章第二節:“必須采取蔭蔽精干、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

[精楷】精美端正. 宋何薳《春渚紀聞·趙水曹書畫八硯》:“其《重定華夷圖》方一尺有半, 字如蠅頭而體製精楷.”

[精粲】精米. 淸鈕琇《觚賸續編·英豪舉動》:“晨選嘉肴, 夕謀精粲, 吳下書生, 大抵皆然. 似此草具, 當非所以待子.”

[精當】精確恰當. 《南史·謝方明傳》:“方明簡汰精當, 各順所宜, 東土稱詠之.” 宋洪邁《容齋隨筆·梅花橫參》:“唯東坡云:‘紛紛初疑月掛樹, 耿耿獨與參橫昏.’乃爲精當.” 劉師培《文說》:“觀司馬《凡將》、子雲《訓纂》, 詳徵字義, 旁及物名, 分別部居, 區析昭明;及撮其單詞, 儷爲偶語, 故擷擇精當, 語冠群英.”

[精賊】猶強賊.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二折:“俺孫員外不枉了結義這等精賊, 你便十分的覰當他, 他可有一分兒知重你.”《水滸傳》第二一回:“你這精賊也瞞老娘! 正是‘魯班手裏調大斧’!”

[精照】光輝照耀. 《亢倉子·全道》:“神全之人, 不慮而通, 不謀而當, 精照無外, 志凝宇宙.” 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學賦》:“架日月之精照, 騫蛟龍之毛翼.”

[精稗】見“精粺”. 

[精微】1.精深微妙. 《禮記·經解》:“絜靜精微, 《易》敎也.”《漢書·藝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 而辟者又隨時抑揚, 違離道本, 苟以譁衆取寵.” 晉葛洪《<抱朴子>自敘》:“洪祖父學無不涉, 究測精微, 文藝之高, 一時莫倫.” 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百:“靈簫合貯此靈山, 意思精微窈窕間.”2.猶細微. 《荀子·賦》:“大參乎天, 精微而無形.” 楊倞注:“言智慮大則參天, 小則精微無形也.” 宋蘇軾《林希中書舍人制》:“<林希>往踐外制, 爲朝廷常潤色其精微, 期配昔人, 使天下識典刑之髣髴.” 淸譚嗣同《仁學》一:“遍法界、虛空界、衆生界、有至大至精微, 無所不膠黏、不貫洽、不筦絡而充滿之一物焉.”3.猶精粹. 《文子·九守》:“天地未形, 窈窈冥冥, 渾而爲一, 寂然淸澄, 重濁爲地, 精微爲天.” 漢王充《論衡·奇怪》:“說聖者以爲稟天精微之氣, 故其爲有殊絶之知.”4.精專細致. 晉袁宏《後漢紀·順帝紀下》:“衡精微有文思, 善於天文陰陽之數, 由是遷太史令.”《宋書·范曄傳》:“曄性精微有思致, 觸類多善, 衣裳器服, 莫不增損制度, 世人皆法學之.”

[精誠】1.眞誠. 《莊子·漁父》:“眞者, 精誠之至也, 不精不誠, 不能動人.”《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精誠所加, 金石爲開.” 唐楊炯《和劉長史答十九兄》:“精誠動天地, 忠義感明神.”《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他這點精誠, 終是不改, 每日焚香打坐, 養性存心, 有出世之念.”2.猶精神. 宋秦觀《代賀中書仆射范相公啓》:“投閑散而聞望愈隆, 涉憂患而精誠益壯.”

[精詣】精到. 謂學養精粹. 《新唐書·后妃傳上·太宗徐賢妃》:“惠上疏極諫……其剴切精詣, 大略如此.”《宋史·蔡元定傳》:“精詣之識, 卓絶之才.” 淸方宗誠《記張皋文<茗柯文>後》:“伯言才微不逮, 而精詣過之, 故其文簡嚴高潔, 用意深曲.”

[精詳】精細周詳. 《後漢書·竇融傳》:“融小心精詳, 遂決策東向.”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今世音律諧靡, 章句偶對, 諱避精詳, 賢於往昔多矣.” 宋劉克莊《鵲橋仙·庚申生日》詞:“前回讀得未精詳, 更罰走、一遭重讀.” 朱自淸《詩文評的發展》:“《讀詩四論》和那些論文都夠精詳的, 創見不少.”

[精廉】淸廉. 漢劉向《說苑·說叢》:“恭敬遜讓, 精廉無謗, 慈仁愛人, 必受其賞.”

[精新】精妙新穎. 唐黃滔《祭陳先輩》:“始者隨計歸越, 上書入秦, 擅價而侯門傾動, 呈功而鳳藻精新.” 前蜀杜光庭《謝新殿修金籙道場表》:“纔畢瓊宮之製, 先開金籙之壇. 鋪舒而一一精新, 祗敬而重重蠲潔.”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六一○年, <隋煬帝>課天下富人買軍馬, 一匹貴至十萬錢;又派使官檢閱兵器, 務求精新.”

[精意】1.專心一意;誠意. 《國語·周語上》:“精意以享, 禋也;慈保庶民, 親也.” 宋范仲淹《推委臣下論》:“聖帝明王, 常精意於求賢.” 宋陸遊《書憤》詩:“白首自知疏報國, 尙憑精意祝爐熏.”2.精深的意旨. 唐韋應物《石鼓歌》:“一書遺此天地間, 精意長存世冥寞.”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荀鶴》:“唐之晩年, 詩人無復李杜豪放之格, 然亦務以精意相高.” 淸方宗誠《<桐城文錄>序》:“然務爲窮理盡性之學, 眞知文之精意, 而未嘗專用力, 故簡潔涵畜, 不及惜抱.”3.猶精神. 宋范仲淹《睦州謝上表》:“喘息奔衝, 精意牢落.” 淸劉大櫆《再與左君書》:“堯、舜、禹、周、孔子固在也, 其精意流於上下, 幷日月, 貫鬼神.”

[精義】精深微妙的義理. 晉曹攄《思友人》詩:“精義測神奧, 淸機發妙理.” 宋王安石《謝手詔索文字表》:“紹明精義, 允屬休辰.”《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其理本來易明, 都被宋以後的三敎子孫挾了一肚子欺人自欺的心去做經注, 把那三敎聖人的精義都注歪了.” 魯迅《南腔北調集·世故三昧》:“‘世故’深到不自覺其‘深於世故’, 這才眞是‘深於世故’的了. 這是中國處世法的精義中的精義.”

[精義入神】精硏微妙的義理, 進入神妙的境界. 《易·繫辭下》:“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 宋張載《正蒙·神化》:“精義入神, 事豫吾內, 求利吾外也.”

[精煉】1.提取精華或去除雜質, 使之純淨. 如:精煉原油;精煉黃金. 2.見“精練”. 3.精美凝練. 魯迅《南腔北調集·<木刻創作法>序》:“由此發展下去, 路是廣大得很. 題材會豊富起來的, 技藝也會精煉起來的.”

[精辟】精深透辟. 蕭三《革命烈士詩抄·致讀者》:“此外, 無數烈士還做到了古人所說的‘立言’, --這就是他們還留下了許多精辟感人的著作.” 何其芳《朱總司令的話》:“他站了起來, 用著很朴素的中國老百姓的語言而又很深入很精辟地講了幾句話.”

[精裝】書籍裝幀形式之一. 與平裝相對. 一般用硬紙、皮革、織物、塑料等做封面, 有的書脊上包布, 工藝要求較高. 魯迅《書信集·致李小峰》:“此書似乎不必有精裝.”老舍《正紅旗下》十一:“他恭恭敬敬地拿著那本精裝《聖經》, 請牧師上車.”

[精厲】見“精勵”. 

[精製】精工制作. 舊題唐柳宗元《龍城錄·李明叔精明古器》:“此人宦意畏巧而淡, 然蔽於古器, 凡自戰國洎於蕭梁之間, 譜所載者十得六五, 而皆精製奇巧.” 淸楊焯《宣德窯脂粉箱歌爲萊陽姜仲子賦》:“小爐精製金盤固, 匹紙流光玉膚好.”

[精魄】1.精神魂魄. 漢徐幹《中論·夭壽》:“夫形體者人之精魄也, 德義令聞者人之榮華也.”《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受詔之日, 精魄飛散, 靡所投死.” 宋蘇舜欽《哭曼卿》詩:“唯君顔色不復見, 精魄飄忽隨朝霞.” 淸朱仕琇《與林穆庵書》:“更念大兄磊磊自將, 年齒尙縮, 而識量德守何裕也, 志氣精魄何長也.”2.精神氣魄. 明宋濂《見山樓記》:“濂之學識繆悠, 立言無精魄, 難以傳遠.” 明宋濂《元故奉訓大夫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楊君墓志銘》:“初君爲童子時, 屬文輒有精魄.”

[精魅】妖精鬼怪. 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上》:“勿輕萬乘之尊, 惑此精魅之物.” 唐王度《古鏡記》:“然陰念此樹當有精魅所託, 人不能除, 養成其勢.” 淸龔自珍《與人箋》五:“駁者成鱗角, 怪者成精魅, 和者成參苓, 華者成梅芝.”

[精銅】精煉的銅. 《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 復造候風地動儀. 以精銅鑄成, 員徑八尺.” 宋梅堯臣《吳沖卿出古飲鼎》詩:“精銅作鼎土不蝕, 地下千年蘚花冪.”

[精銀】指亮晶晶的銀子. 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一折:“自古道:文章好立身, 著我做官人, 有人來告狀, 則要爛精銀.”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一折:“莫不是姓孫的無分, 却將這精銀響鈔與了別人.”

[精誦】精心誦讀. 《後漢書·樂恢傳》:“閉廬精誦, 不交人物.” 淸方東樹《書<惜抱先生墓志>後》:“夫學者欲學古人之文, 必先在精誦, 沉潛反復, 諷玩之深且久.”

[精瘦】極言其瘦. 魯迅《二心集·“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即使無人豢養, 餓的精瘦, 變成野狗了, 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 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 楊沫《靑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黑妮一個勁哭, 精瘦的小肩膀抽動著, 在稀爛的破衣服里面鼓起老高.”

[精精】1.獸名. 《山海經·東山經》:“有獸焉, 其狀如牛而馬尾, 名曰精精, 其鳴自叫.”2.指精明的人. 歐陽山《高干大》第十九章:“呵, 你們的祖先盡是些精精, 沒什么戇戇!”

[精粺】亦作“精稗”. 

精米. 《詩·大雅·召旻》“彼疏斯粺” 毛傳:“彼宜食疏, 今且食精粺.” 三國魏嵇康《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今使瞽者遇室, 則西施與嫫母同情;瞶者忘味, 則糟糠與精稗等甘.”一說爲舂過的稗實. 《文選·曹植<七啓>》:“芳菰精粺, 霜蓄露葵.” 張銑注:“菰、稗, 草名, 其實如細米, 可以爲飯.” 李善注:“稗與粺古字通.”

[精粹】1.精細淳美. 《後漢書·張衡傳》:“歘神化而蟬蛻兮, 朋精粹而爲徒.” 李賢注:“粹, 美也.” 淸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百川時文精粹湛深, 抽心苗, 發奧旨, 繪物態, 狀人情, 千迴百折而卒造乎淺近.”2.精華. 指事物最精美部分. 《楚辭·劉向<九歎·逢紛>》:“吸精粹而吐氛濁兮, 橫邪世而不取容.” 王逸注:“言己吸天地淸明之氣而吐其塵濁.”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任人如市瓜》:“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 剖石採玉, 皆得其精粹者.” 宋司馬光《書<心經>後贈紹鑑》:“蓋嘗徧觀佛書, 取其精粹而排其糟粕耳.” 魯迅《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恰如吃用牛羊, 棄去蹄毛, 留其精粹, 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

[精熒】晶熒, 明亮. 明湯顯祖《牡丹亭·謁遇》:“奇哉寶也! 眞乃磊落山川, 精熒日月, 多寶寺不虛名矣.”

[精察】精細明察. 唐韓愈孟郊《征蜀聯句》:“石潛設奇伏, 穴覻騁精察.”《資治通鑑·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太子爲政精察, 而中常侍宗愛, 性險暴, 多不法, 太子惡之.” 明王守仁《大學問》:“吾心之良知, 自有以詳審精察之, 而能慮矣.”

[精實】精深朴實. 明張居正《答西夏直指耿楚侗書》:“辱諭, 謂比來涉事日深, 知虛見空談之無益, 具見丈近日造詣精實處.” 淸梅曾亮《<李蘊山時義>序》:“而先生文精實宏博, 非日誦經史習疏義者不能作.”

[精盡】明察詳盡. 《宋書·彭城王義康傳》:“義康性好吏職, 銳意文案, 糾剔是非, 莫不精盡.”

[精綺】精美華麗. 《南史·齊文惠太子長懋傳》:“<太子>性頗奢麗, 宮內殿堂, 皆雕飾精綺, 過於上宮.” 淸陳維崧《念奴嬌·春日讀京少梧月新詞寄題一闋幷呈尊甫愼齋給諫》詞:“鸚鵡雕籠, 蟂磯古廟, 字字俱精綺.”

[精慧】精細聰明. 漢蔡邕《靑衣賦》:“精慧小心, 趨事如飛. 中饋裁割, 莫能雙追.” 淸褚人穫《堅瓠九集·斤九梨》:“吾鄕諺云‘觔九厘, 觔八厘’, 以目時人之精慧者, 言其思算無遺也.”

[精趣】精妙的意趣. 宋蘇舜欽《答梅聖兪見贈》詩:“自嗟處身拙, 與世嘗齟齬. 至於作文章, 實亦少精趣.”

[精醇】精良純粹. 宋范仲淹《省試自誠而明謂之性賦》:“藴被精醇之志, 發爲濬哲之資.” 淸惲敬《答伊揚州書》之二:“故用意深博, 下筆奧衍精醇.” 郭沫若《今昔集·日本民族發展槪觀》:“人爲的花園則是經過選擇而近於精醇.”

[精確】1.專心堅定. 隋江總《攝山棲霞寺碑》:“慧振法師志業該練, 心力精確.” 明方孝孺《觀樂生傳》:“<生>少好學而家貧, 精確篤志, 不以貧故自沮.”2.精密確切. 宋洪邁《容齋四筆·用奈花事》:“其對偶精確如此.”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文中有詩, 則語句精確;詩中有文, 則詞調流暢.”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小說史略>日本譯本序》:“這是可以訂正拙著第十六篇的所說的, 那精確的論文, 就收錄在《痀僂集》里.”

[精慮】1.深思熟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凡精慮造文, 各競新麗, 多欲練辭, 莫肯硏術.” 宋曾鞏《使相制》:“其精慮造微, 翹材絶衆, 崇論閎議, 富於文辭.”2.精神思慮. 《列子·力命》:“病由飢飽色欲, 精慮煩散, 非天非鬼, 雖漸可攻也.”

[精衛】古代神話中鳥名. 《山海經·北山經》:“發鳩之山, 其上多柘木. 有鳥焉, 其狀如烏, 文首、白喙、赤足, 名曰精衛, 其鳴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遊於東海, 溺而不返, 故爲精衛, 常銜西山之木石, 以堙於東海.”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 化爲精衛. 其名自呼, 每銜西山木石填東海. 偶海燕而生子, 生雌狀如精衛, 生雄如海燕. 今東海精衛誓水處, 曾溺於此川, 誓不飲其水. 一名鳥誓, 一名寃禽, 又名志鳥, 俗呼帝女雀.” 后多用以比喩有仇恨而志在必報, 或不畏艱難、奮斗不懈的人. 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十:“精衛銜微木, 將以填滄海.” 南朝梁范云《望織女》詩:“不辭精衛苦, 河流未可填.” 明張煌言《滿江紅》詞:“靑山未築祁連塚, 滄海猶銜精衛石.”甯調元《秋興用草堂韻》:“分波終仗靈犀力, 填海猶存精衛心.”

[精衛填海】精衛, 古代傳說中的神鳥. 傳說炎帝之女在東海被淹死, 靈魂化爲精衛, 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 事見《山海經·北山經》. 后喩不畏艱難, 奮斗不懈. 淸黃垍《短歌行》:“精衛填海, 愚公移山, 爲之在人, 成之在天.” 淸許廷鑅《棲霞庵雙忠祠》詩:“興朝表忠勵臣庶, 精衛填海愚亦錄.” 參見“精衛”.

[精銳】1.指精良的器材和銳利的武器. 《管子·七法》:“故聚天下之精財, 論百工之銳器, 春秋角試, 以練精銳爲右.”2.精練勇銳. 《戰國策·魏策四》:“恃王國之大, 兵之精銳, 而攻邯鄲, 以廣地尊名, 王之動愈數, 而離王愈遠耳.”《東觀漢記·馮異傳》:“聞吏士精銳, 水火不避.” 唐高適《東平留贈狄司馬》詩:“練兵日精銳, 殺敵無遺殘.” 魯迅《二心集·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愈到后來, 這隊伍也就愈成爲純粹, 精銳的隊伍了.”3.精干勇敢的部隊. 《後漢書·吳漢傳》:“君何不合二郡精銳, 附劉公擊邯鄲, 此一時之功也.” 晉潘嶽《關中詩》:“皇赫斯怒, 爰整精銳, 命被上谷, 指日遄逝.”《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二年》:“河南諸軍皆梁之精銳, 恐僭竊之國潛以厚利誘之, 宜加收撫.”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四節:“李世民使李元吉圍洛陽, 自率精銳三千五百人阻擊竇建德軍.”4.精力銳氣. 漢王褒《四子講德論》:“咸潔身修德, 吐情素而披心腹, 各悉精銳, 以貢忠誠.” 淸李漁《蜃中樓·點差》:“我和你新進書生, 風采不可輕露, 且蓄精銳, 以待有爲.”

[精麄】見“精粗”. 

[精熟】亦作“精孰”. 

精通熟悉. 《漢書·儒林傳·梁丘賀》:“甘露中, 奉使問諸儒於石渠. 臨學精孰, 專行京房法.” 唐白行簡《李娃傳》:“生謂娃曰:‘可策名試藝矣.’娃曰:‘未也, 且令精熟, 以俟百戰.’”《三國演義》第四五回:“今當先立水寨, 令靑徐軍在中, 荊州軍在外, 每日敎習精熟, 方可用之.” 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三》:“美術家固然須有精熟的技工, 但尤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尙的人格.”

[精瑩】晶瑩, 透明光亮.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敲冰煮茗》:“逸人王休, 居太白山下, 日與僧道異人往還, 每至冬時, 取溪氷敲其精瑩者煮建茗, 共賓客飲之.” 宋沈括《夢溪補筆談·雜志》:“以淸水入土鼎中, 其下以火然之, 少日則水漸凝結如金玉, 精瑩駭目.” 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吾閩玉華洞石似崑山而精瑩過之, 小者如拳, 大者二三尺許.”《天討·相如<四川革命書>》:“該地鹽精瑩而味佳, 黔楚最行銷, 而商販賣, 亦因時市以定價.”

[精潔】亦作“精絜”. 

1.精粹純潔. 《國語·周語上》:“國之將興, 其君齊明、衷正、精潔、惠和, 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其惠足以同其民人.”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開闢以來, 不善人多而善人少, 何由悉責其精絜乎?” 王利器集解引盧文弨曰:“絜, 古潔字, 俗本即作潔.”2.精致潔淨. 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一》:“飲食有不精潔者, 但不食而已.”《儒林外史》第三一回:“那肴饌都是自己家裏整治的, 極其精潔.” 淸吳敏樹《募建君山北渚亭湘靈廟引》:“且此山茶名天下……亦宜有精潔焙治之所, 又可附而爲也.”

[精澆】精肉澆頭.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食店》:“精澆、臕澆之類. 人人索喚不同.” 鄧之誠注:“案澆今猶謂之澆頭, 以澆麵條者. 精謂瘦肉, 臕謂肥肉.”

[精審】精密確實. 《晉書·裴秀傳》:“雖有粗形, 皆不精審, 不可依據.”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序》:“文證詳悉, 義理精審.” 唐劉知幾《史通·書志》:“此昔人所以言有乖越, 後進所以事反精審也.” 馬其昶《<古文辭類纂標注>序》:“自吾鄕姚先生書出, 義例至精審矣.”

[精窮】1.精心鉆硏探求. 前蜀杜光庭《天錫觀告封章眞人詞》:“早受靈書, 精窮緯候, 鉤深索隱, 藏往知來.”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陳子昂》:“後入鄕校感悔, 即於州東南金華山觀讀書, 痛自修飾, 精窮墳典.”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於《詩》《書》六藝之文, 雖未精窮其義, 然皆淺涉一過.”2.貧窮得一無所有. 明謝讜《四喜記·尋樂江村》:“自家喚作漁翁, 一身弄得精窮, 有人問我緣故, 只是飲酒三鍾.”《紅樓夢》第五三回:“再二年, 再省一回親, 只怕就精窮了!”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八:“三百多戶精窮的小人家, 都得到了東西.”

[精選】仔細挑選. 《後漢書·賈琮傳》:“靈帝特勑三府, 精選能吏.” 唐杜甫《八哀詩·故秘書少監武功蘇公源明》詩:“射君東堂策, 宗匠集精選.” 魯迅《書信集·致曹白》:“其實是應該由此產生一個團體, 每月或每季征集作品, 精選之后, 出一期刊, 這才可以使大家互相觀摩, 得到進步.”

[精嫻】精通熟練. 《明史·蔣德璟傳》:“凡武弁比試, 必騎射精嫻, 方准襲替, 此練將法.” 柯靈《香雪海·眞實想象和虛構》:“李笠翁的理論與創作證明, 他是精嫻戲劇藝術的能手, 但他未必眞正懂得觀眾的心.”

[精練】1.精硏熟悉.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庶事精練, 物理其本, 循名責實, 虛僞不齒.” 宋蘇轍《謝除戶部侍郞表》之二:“自非精練吏事, 通知民情, 何以上副憂勤, 下寬疲瘵.” 章炳麟《文學說例》:“觀君文數用法蘭西文辭, 果使精練英語, 則無論何種感想, 皆自有言語可表, 何必用法語也?”2.精悍強壯;精明干練. 晉孫楚《爲石仲容與孫晧書》:“國富兵強, 六軍精練, 思復翰飛, 飲馬南海.” 宋蘇軾《德威堂銘》:“綜理庶務, 酬酢事物, 雖精練少年有不如.” 周而㚆《白求恩大夫》七:“白大夫向尤副部長提出巡視平原所需要的精練干部的名單.”3.精美凝練. 晉陸機《遂志賦》序:“《思玄》精練而和惠.” 唐劉知幾《史通·六家》:“如《漢書》者……言皆精練, 事甚該密, 故學者尋討, 易爲其功.”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五·崔魯華淸宮詩》:“以魯詩爲精練奇麗, 則誠然.”4.指金子. 《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精練藏於鑛朴, 庸人視之忽焉.” 李善注:“精練, 金也. 金百練不耗, 故曰精練也.”一本作“精鍊”.

[精擇】精選. 宋蘇舜欽《杜公讓官表》:“至於小官, 必當其任, 況乎丞相之位……比於他官, 尤當精擇.” 金王若虛《諸史辨惑下》:“溫公自節《通鑑》以爲更加精擇, 削其繁蕪, 斯固可矣, 然亦時有太過處.” 明李東陽《與錢汝謙書》:“屢得書劄, 所寄詩文, 知造詣益深博, 但辭旨浸衍, 勢難精擇.”

[精整】1.精良整飭. 《宋書·恩幸傳·王道隆》:“執權既久, 家産豊積, 豪麗雖不及佃夫, 而精整過之.”《新唐書·楊弘禮傳》:“帝自山下望其衆, 袍仗精整, 人人盡力, 壯之.”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凡姑蘇書肆, 多在閶門內外及吳縣前, 書多精整, 然率其地梓也.”2.精粹端正. 《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又有慧嚴、慧議道人, 幷住東安寺, 學行精整, 爲道俗所推.”

[精勵】亦作“精厲”. 

精勤奮勉. 《後漢書·朱浮傳》:“是以博舉明經, 唯賢是登, 學者精勵, 遠近同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學者有憑, 益不精勵.”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儒敎》:“復以諸生多不精勵, 遂廢州縣學, 京師惟留國子生七十二人.” 宋戴埴《鼠璞·士氣》:“於此時欲振起之以致精厲之治, 可乎?”

[精曉】精通. 《資治通鑑·唐玄宗開元二年》:“上精曉音律.” 明李贄《讀史汇·劉伯溫》:“公既精曉天文, 安有不知己之死日在洪武八年, 而己死之年僅六十又五也?” 鄭觀應《盛世危言·交涉》:“而外洋之應遊歷而來者, 類皆精曉量算, 善測形勢, 探幽索隱, 深入重地.”

[精篤】專誠篤實. 《後漢書·朱穆傳》:“及壯耽學, 銳意講誦……其父常以爲專愚, 幾不知數馬足. 穆愈更精篤.”《南史·孔珪傳》:“有隱遁之志. 於禹井山立館, 事道精篤.”

[精鋼】純鋼. 唐陸龜蒙《再酬襲美先輩見和讀<襄陽耆舊傳>之作》:“精鋼不足利, 騕褭何勞追.”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八:“美璞未成終是寶, 精鋼寧折不爲鉤.”牟崇光《過江記》:“別看鄭立盛是個堂堂的金剛漢子, 聽了媳婦的一席話, 像是精鋼遇上了硬火, 一下子全軟了.”

[精諦】精微而眞確. 唐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其道乃可以精諦至嚴敬致.” 淸梁章钜《退庵隨筆·家誡》:“<朱用純>臨終, 顧其徒曰:‘學問在性命, 事業在忠孝, 勉之.’語亦精諦.”

[精彊】亦作“精強”. 

1.精悍強壯. 漢賈誼《新書·藩強》:“陳豨兵精強, 則又反.”《三國志·吳志·陸凱傳》:“益州危險, 兵多精彊, 閉門固守, 可保萬世.” 明宋濂《送錢允一還天台詩》序:“計其士馬之精彊, 城邑之壯麗, 府藏之充牣, 意盛氣得, 亦可謂一時之雄.” 許地山《集外·螢燈》:“我們既有了精強的兵力, 本來可以㚆仇, 但是這不會太傷玉華公主底心嗎?”2.精練剛健. 《說郛》卷七六引宋歐陽修《六一筆記·李白杜甫詩優劣說》:“杜甫於白得其一節而精強過之, 至於天才自放, 非甫可到也.” 淸惲敬《舅氏淸如先生墓志銘》:“爲文章峭簡精強必己出.”3.精熟高強. 《說唐》第五七回:“<王雲>武藝精強, 善使大刀.”《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好些時不見你, 你的武藝越發學的精強了.”4.精明強干. 明唐順之《答王北厓郡守論均徭書》之一:“若此者非曩之長令多精彊而後之長令多鶻突也.”

[精緻】亦作“精致”. 

1.精細周密. 唐司空圖《疑經後述》:“今鍾陵秀士陳用拙出其宗人嶽所作《春秋折衷論》數十篇, 贍博精緻, 足以下視兩漢迂儒矣.”《新唐書·文藝傳下·崔元翰》:“其好學老不倦, 用思精緻, 馳騁班固、蔡邕間以自名家.” 明郞瑛《七修類稿·詩文一·各文之始》:“表中眼目, 全在破題. 又忌大露, 文必簡潔精緻也.”2.精美工巧. 宋周文璞《姜堯章金塗佛塔歌》:“形模遠自流沙至, 鑄出今回更精緻.” 宋李淸照《<金石錄>後序》:“紙劄精緻, 字畫完整, 冠諸收書家.”《古今小說·眾名姬春風吊柳七》:“玉英迎接了, 見耆卿人物文雅, 便邀入個小小書房. 耆卿舉目看時, 果然擺設得精致.” 巴金《利娜·第十四封信》:“我眞想不到, 他把我引到一間非常精致的閨房里來了.”3.美好. 《西遊記》第十八回:“不期三年前, 有一個漢子, 模樣兒倒也精致, 他說是福陵山上人家, 姓豬, 上無父母, 下無兄弟, 願與人家做個女婿.”

[精藍】佛寺;僧舍. 精, 精舍;藍, 阿蘭若. 宋高翥《常熟縣破山寺》詩:“古縣滄浪外, 精藍縹緲間.” 元戴表元《題東玉師府所藏<瀟湘圖>》詩:“今日精藍方丈地, 倚窗眠看洞庭山.” 淸吳偉業《代具師答贈》詩:“早得此賢開講席, 便圖作佛住精藍.”

[精鍊】1.精於修煉. 漢袁康《越絕書·計倪傳》:“願君王公選於衆, 精鍊左右, 非君子至誠之士, 無與家居, 使邪僻之氣, 無漸以生.” 唐皎然《兵後早春登故鄣南樓望昆山寺白鶴觀》詩:“隳形捨簪紱, 烹玉思精鍊.”2.精采簡練. 明高啓《匡山樵歌引》:“余讀其詩, 見其詞語精鍊, 音調諧暢, 有唐人之風.”《唐人小說·李娃傳》汪辟疆附記:“然行簡辭賦精鍊, 文辭亞於居易.”3.見“精練”.

[精懇】猶眞誠. 《宋書·謝靈運傳》:“太守孟顗事佛精懇, 而爲靈運所輕.” 唐顏眞卿《天下放生池碑銘》序:“謹緣皋陶、奚斯歌虞頌魯之義, 述天下放生池碑銘一章, 雖不足雍容明聖萬分之一, 亦臣之精懇也.” 宋曾鞏《代皇(太)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伏望察臣精懇之由衷, 不顧小嫌之反汗.”

[精膽】1.猶魂魄, 膽量. 《後漢書·吳蓋陳臧傳論》:“戎羯喪其精膽, 群帥賈其餘壯.”2.猶精氣.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若銷鑠精膽, 蹙迫和氣;秉牘以驅齡, 灑翰以伐性;豈聖賢之素心, 會文之直理哉?”

[精濕】完全濕透. 老舍《龍須溝》第一幕:“你給我起來, 屋里精濕的, 躺什么勁兒!” 柳溪《爬在旗杆上的人》:“只有已經成熟等待收割的莊稼還在雨里站著, 淋得精濕.”

[精邃】精深. 明袁宏道《遊惠山記》:“山中僧房極精邃, 周迴曲折, 窈若深洞.”《孽海花》第十一回:“劍雲兄於《公羊》學, 更爲精邃, 可否叨敎叨敎?”

[精騎】精銳的騎兵. 《史記·匈奴列傳》:“右賢王大驚, 脫身逃走, 諸精騎往往隨後去.”《新唐書·李愬傳》:“既引還, 賊以精騎尾擊.”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一·王劉二奇士》:“率精騎萬人, 南赴金陵.”

[精藴】精深的含義. 宋文天祥《贈莆陽卓大著順寧精舍三十韻》:“後來得《西銘》, 精藴發洙泗.”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先生致知之旨, 發盡精藴, 看來這裏再去不得.”《淸史稿·時憲志一》:“若望所言, 大抵據新法以詆舊術之疏, 然新法之精藴, 亦盡於此矣.”

[精曜】光輝. 漢班固《西都賦》:“精曜華燭, 俯仰如神.” 晉左思《吳都賦》:“精曜潛穎, 硩陊山谷.”《晉書·元帝紀》:“隆準龍顔, 目有精曜.”

[精蟲】指人的精子. 

[精簡】1.精心選擇. 晉葛洪《抱朴子·崇敎》:“朋友師傅, 尤宜精簡, 必取寒素德行之士, 以淸苦自立.”《南史·陳暄傳》:“徐陵爲吏部尙書, 精簡人物, 縉紳之士皆嚮慕焉.” 淸魏源《聖武記》卷一:“於各部精簡驍銳, 百中抽一.”2.精粹扼要. 《新唐書·儒學傳下·元行沖》:“魏氏病群言之冗脞, 采衆說之精簡, 刊正芟礱, 書畢以聞, 太宗嘉賞, 錄賜儲貳.”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四》:“晦庵擇取衆說, 頗爲精簡, 如此等事, 何必錄哉!” 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上》:“《九歌》託於事神, 其詞不露, 故精簡而有條.”3.去除冗雜多餘而保留其必要的.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三:“一九五○年, 我們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 已經提出精簡國家機構、減少軍政費用的問題.” 何其芳《記王震將軍》:“士兵們問你們, 你們可以說是延安機關里精簡下來的人員, 轉入部隊生產的.”

[精警】精妙警辟. 《明史·文苑傳二·徐禎卿》:“禎卿體臒神淸, 詩鎔鍊精警, 爲吳中詩人之冠.”《平山冷燕》第十八回:“見二人下筆如神, 無不精警, 看了十分歡喜.” 秦牧《藝海拾貝·一字師》:“一大段文字使我們受到感染, 而在那段文字中出現一兩句極其精警的句子, 用了非常動人的字眼的時候, 給我們的感染才突然達到了高峰.”

[精覈】1.精細孝核. 《後漢書·順帝紀》:“其簡序先後, 精覈高下, 歲月之次, 文武之宜, 務存厥衷.”《新唐書·張九齡傳》:“今若刺史縣令精覈其人, 則管內歲當選者, 使考才行.” 宋蘇軾《轉對條上三事狀》:“今後進士諸科御試過落之法, 及特奏名出官格式, 務在精覈.”2.精辟翔實. 南朝梁蕭統《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其書已傳, 雖未爲精覈, 亦粗足諷覽.” 明胡應麟《詩藪·遺逸下》:“<王劭>在著作二十年, 采摘經史謬誤, 爲讀書記三十卷, 世推精覈云.” 淸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考工記》乃制度式樣冊子, 上令士大夫習之, 勾考工程, 而下可令工匠解了;故刪去文詞, 務求精覈.”3.猶深通.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仲堪精覈玄論, 人謂莫不硏究.” 宋龔鼎臣《東原錄》:“齊人王達靈者, 高士也, 精覈九經, 該博諸子, 肥遯邁俗, 目無全人.”

[精麗】精美華麗.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此寺精麗, 遍閻浮所無也.” 宋蘇舜欽《依韻和伯鎮中秋見月九日遇雨之作》:“君時傳詩頗精麗, 意苦泥淖不得來.”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十七章二:“朓詩精麗工巧, 奇章秀句, 往往錯出, 而風格也警遒勁挺, 不流於弱.”

[精嚴】1.精良整齊. 《南史·王玄謨傳》:“玄謨之行也, 衆力不少, 器械精嚴, 而專仗所見, 多行殺戮.”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外祖張雪峰先生, 性高潔, 書室中幾硯精嚴, 圖史整肅.”2.精細嚴密.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半山老人四》:“荊公晩年, 詩律尤精嚴, 造語用字, 間不容髮.” 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六五:“文侯端冕聽高歌, 少作精嚴故不磨.” 傅尃《變雅樓三十年詩徵序》:“猶恐涉乎標榜, 未厭群流;或失精嚴, 轉疵竽濫.”

[精識】見解精確.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材理》:“辯給之人辭煩而意銳, 推人事則精識而窮理, 即大義則恢愕而不周.”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起居舍人王叔文精識瓌材, 寡徒少欲, 質直無隱, 沈深有謀.”《宋史·呂溱傳》:“溱精識過人, 辨訟立斷.” 淸方東樹《答葉溥求論古文書》:“眞力不至, 則精識不生.”

[精廬】1.學舍, 讀書講學之所. 《後漢書·姜肱傳》:“盜聞而感悔, 後乃就精廬, 求見徵君.” 李賢注:“精廬即精舍也.”《魏書·儒林傳·平恒》:“乃別構精廬, 幷置經籍於其中.” 淸瞿鴻禨《與繆荃孫書》:“鍾山既已蟬聯, 精廬又較南菁爲勝.”2.佛寺;僧舍. 《北齊書·楊愔傳》:“至碻磝戍, 州內有愔家舊佛寺, 入精廬禮拜.” 唐賈島《宿山寺》詩:“衆岫聳寒色, 精廬向此分.” 宋辛棄疾《漢宮春·答李兼善提舉和章》詞:“心似孤僧, 更茂林修竹, 山上精廬.”

[精耀】1.猶精氣. 漢班固《白虎通·崩薨》:“大夫曰卒, 精耀終也, 卒之爲言, 終於國也.”2.精光輝耀. 漢王充《論衡·率性》:“隨侯以藥作珠, 精耀如眞.”

[精贍】精深豊富. 《北史·劉芳傳》:“芳理義精贍, 類皆如是.” 宋范仲淹《乞召還王洙及就遷職任事劄子》:“文詞精贍, 學術通博, 國朝典故, 無不練達.”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一·馬黃》:“今《安丘舊志》二十八卷, 最精贍.”

[精髓】1.精氣眞髓. 五代齊己《祈眞壇》詩:“何當斷慾便飛去, 不要九轉神丹換精髓.”《金甁梅詞話》第十七回:“婦人自此夢境隨邪, 夜夜有狐狸假名抵姓, 來攝其精髓.”2.比喩事物的精要部分. 淸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然讀古人文字, 以心入古文中, 則得其精髓.” 淸譚嗣同《仁學》三二:“捲東南數省之精髓, 悉數入於湘軍.”

[精鐵】1.優質的鐵. 宋蘇軾《徐州上皇帝書》:“地既産精鐵, 而民皆善鍛.” 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煉鋼亦然, 但取精鐵鍛之百餘火, 每鍛稱之, 一鍛一輕.”2.指用精工鍛煉過的鐵所制的器物. 淸蔣春霖《疏影·秋堞》詞:“蟠空怪石吞江險, 更壁立、千尋精鐵.”

[精辯】精潔治辯. 《韓非子·孤憤》:“求索不得, 貨賂不至, 則精辯之功息, 而毀誣之言起矣.” 淸惲敬《上舉主笠帆先生書》:“若夫文之堅毅者必能斷, 文之精辯者必能謀, 文之有始終者必能持正.”

[精鑑】見“精鑑”. 

[精鑑】亦作“精鑑”. 

明於鑑別. 亦指高明的識別力. 唐韓愈《與鳳翔邢尙書書》:“欲求士之賢愚, 在於精鑑博采之而已.” 五代齊己《愛吟》:“傳寫會逢精鑑者, 也應知是詠閒情.”《宋史·儒林傳四·呂祖謙》:“嘗讀陸九淵文喜之, 而未識其人, 考試禮部, 得一卷, 曰:‘此必江西小陸之文也.’揭示, 果九淵, 人服其精鑑.” 王先謙《與繆荃孫書》:“石州文除祁趙兩碑志外, 無可入選, 足徵精鑑.”

[精讀】深入細致地硏讀. 葉聖陶《<精讀指導舉隅>前言》:“像這樣把精讀文章作爲出發點, 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 那么, 精讀了一篇文章, 就可以帶讀許多書.”

[精靈】1.精靈之氣. 古人認爲是形成萬物的本原. 《易·繫辭上》“精氣爲物, 遊魂爲變” 唐孔穎達疏:“陰陽精靈之氣, 氤氳積聚而爲萬物也.” 南朝梁沈約《齊武帝諡議》:“含精靈於五緯, 駕貞明於三象.” 唐高適《同觀陳十六史興碑》詩:“荊衡氣偏秀, 江漢流不歇;此地多精靈, 有時生才傑.”2.猶精神. 漢傅毅《舞賦》:“攄予意以宏觀兮, 繹精靈之所束.” 晉葛洪《抱朴子·道意》:“若乃精靈困於煩擾, 榮衛消於役用.” 唐張鷟《遊仙窟》:“身體若飛, 精靈似夢.”3.靈魂. 晉左芬《萬年公主誄》:“況我公主, 形滅體訛, 精靈遷逝, 幽此中阿.” 唐李華《詠史》之一:“身死名不滅, 寒風吹墓田;精靈如有在, 幽憤滿松煙.” 淸孔尙任《桃花扇·入道》:“古來誰保千年業, 精靈永留山廟.”4.神仙;精怪. 《文選·左思<吳都賦>》:“舜禹遊焉, 沒齒而忘歸, 精靈留其山阿, 翫其奇麗.” 呂向注:“精靈, 神仙之類.” 宋梅堯臣《缺月》詩:“夜深精靈鬼物動, 僁窣古莽無風吹.”《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那黃金、美女、大蟲、乞丐, 都是他役使精靈變化來的.”《紅樓夢》第一二○回:“大凡天上星宿, 山中老僧, 洞裏的精靈, 他自具一種性情.”5.機靈. 《金甁梅詞話》第五二回:“個個人古怪精靈, 個個人久慣老誠.”沙汀《淘金記》四:“你不過裝傻就是了. 怕我不知道吧, 你們何家那一個不是精靈透了的啊.”

[精驢】見“精驢禽獸”. 

[精驢禽獸】詈語. 猶畜生.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搽旦云]好也囉, 你道你無媳婦, 可怎生又有這一個來? 我則駡你精驢禽獸, 兀的不氣殺我也.”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你個精驢禽獸, 快出去, 再也休上我門來.”亦省作“精驢”.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二折:“我把那精驢賊醜生弟子孩兒, 原來則這個醋務巷, 著我沿城走了一遭, 左右則在這裏.”

[精鑿】1.舂去谷物的皮殼. 亦指舂過的淨米. 《左傳·桓公二年》“粢食不鑿” 晉杜預注:“黍稷曰粢, 不精鑿.” 明宋濂《故陳母林夫人墓志銘》:“凡主饋非精鑿弗敢進, 烝嘗賓燕, 悉中條序, 必潔必豊.” 明沈德符《野獲編·工部·劉晉川司空》:“沈兄素豪侈, 不能啖此粗糲, 但我無從覓精鑿, 奈何奈何.” 章炳麟《菌說》:“猶之既舂之米, 謂之精鑿;未舂之米, 謂之粗糲.”2.精細確鑿. 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中》:“劉勰之評, 議論精鑿.” 淸兪正燮《癸巳類稿·易安居士事輯》:“易安與共校勘, 作《金石錄》, 考證精鑿, 多足正史書之失.”

[精麤】見“精粗”. 


*粰①[fūㄈㄨ]

[《集韻》芳無切, 平虞, 敷. ]

粰皮, 通常指小麥磨成面篩過后的小碎片. 《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於時揚土饑虛, 運漕不繼, 玄斷江路, 商旅遂絶, 於是公私匱乏, 士卒唯給粰橡.”

粰②[fúㄈㄨˊ]

[《廣韻》縛謀切, 平尤, 奉. ]

粥. 參見“粰鬻”.

[粰鬻】粥. 《淮南子·天文訓》:“戊子受制, 則養老鰥寡, 行粰鬻, 施恩澤.”


*糧①[liánɡㄌㄧㄤˊ]

[《廣韻》呂張切, 平陽, 來. ]

“糧”的簡化字.

《墨子·魯問》:“攻其隣家, 殺其人民, 取其狗豕食糧衣裘.”


*粱①[liánɡㄌㄧㄤˊ]

[《廣韻》呂張切, 平陽, 來. ]

1.即粟. 通稱“谷子”, 去殼后稱“小米”. 古稱其優良品種爲粱, 今無別. 《詩·唐風·鴇羽》:“王事靡盬, 不能蓺稻粱, 父母何嘗.”《楚辭·九辯》:“鳬鴈皆唼夫粱藻兮, 鳳愈飄翔而高舉.” 晉左思《魏都賦》:“雍邱之粱, 淸流之稻.”2.特指精細的小米. 《禮記·曲禮下》:“歲凶, 年穀不登, 君膳不祭肺……大夫不食粱, 士飲酒不樂.” 鄭玄注:“粱, 加食也.” 孔穎達疏:“大夫不食粱者, 大夫食黍稷, 以粱爲加, 故凶年去之也.”3.引申爲精美的飯食. 《左傳·哀公十三年》:“粱則無矣, 麤則有之.” 孔穎達疏:“食以稻粱爲貴, 故以粱表精.”

[粱肉】以粱爲飯, 以肉爲肴. 指精美的膳食. 《管子·小匡》:“食必粱肉, 衣必文繡.” 唐杜甫《醉時歌》:“甲第紛紛饜粱肉, 廣文先生飯不足.” 宋陸遊《自遣》詩:“衣冠尙作閑身祟, 粱肉終非退士宜.”

[粱米】指精米. 《新唐書·許欽明傳》:“我乏食, 有美醬乎? 有粱米乎?”

[粱菽】米與豆. 三國魏嵇康《難自然好學論》:“是以貪生之禽, 食園池之粱菽.”

[粱飯】精細的米飯. 《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願賜美酒粱飯大飱臣, 臣乃言.”《漢書·王莽傳下》:“<黃門王業>乃市所賣粱飯肉羹, 持入視莽, 曰:‘居民食咸如此.’”

[粱糗】干糧. 《左傳·哀公十一年》:“陳轅頗出奔鄭……道渴, 其族陳咺進稻醴、粱糗、腶脯焉.” 漢賈誼《新書·先醒》:“<虢君>曰:‘吾飢而欲食.’御進腶脯、粱糗.” 淸惲敬《重建東湖書院記》:“諸鄕先生, 任講堂學舍, 築削之貲, 爲銀若干;脩腶、粱糗、膏油、舟輦之貲, 復爲銀若干.”


*粻①[zhānɡㄓㄤ]

[《廣韻》陟良切, 平陽, 知. ]

1.米糧. 《詩·大雅·崧高》:“以峙其粻, 式遄其行.” 鄭玄箋:“粻, 糧.”《楚辭·離騷》:“折瓊枝以爲羞兮, 精瓊爢以爲粻.” 唐韓愈《送窮文》:“結柳作車, 縛草爲船, 載糗輿粻.”2.嗉囊. 鳥類食道下部貯藏食物的部分, 像袋子. 《爾雅·釋鳥》:“亢, 鳥嚨, 其粻, 嗉.” 郭璞注:“嗉者受食之處, 別名嗉, 今江東呼粻.” 宋王安石《汝癭和王仲儀》:“或如鳥粻滿, 或若猿嗛幷.”


*粿①[ɡuǒㄍㄨㄛˇ]

[《廣韻》古火切, 上果, 見. ]

米食.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醉魚草》:“痰飲成齁, 遇寒便發, 取花硏末, 和米粉作粿, 炙熟食之, 即效.”


*粺①[bàiㄅㄞˋ]

[《廣韻》傍卦切, 去卦, 幷. ]

1.精米. 《詩·大雅·召旻》:“彼疏斯粺, 胡不自替.” 毛傳:“彼宜食疏, 今反食精粺.” 鄭玄箋:“米之率, 糲十, 粺九.” 參見“精粺”. 2.稗子. 《孔子家語·相魯》:“若其不具, 是用粃粺.” 王肅注:“粺, 草之似穀者.”


*粼①[línㄌㄧㄣˊ]

[《廣韻》力珍切, 平眞, 來. ]

水流石間. 晉郭璞《江賦》:“或熲彩輕漣, 或焆曜崖粼.” 參見“粼粼”.

[粼粼】水流淸澈貌;水石閃映貌. 《詩·唐風·揚之水》:“揚之水, 白石粼粼.” 毛傳:“粼粼, 淸澈也.” 唐高適《答侯少府》詩:“漆園多喬木, 睢水淸粼粼.” 宋韓駒《題畫太一眞人》詩:“恍然坐我水仙府, 蒼煙萬頃波粼粼.” 明李唐賓《梧桐葉》第一折:“映樓閣靑山隱隱, 漾池塘綠水粼粼.” 郁達夫《薄奠》中:“河道雖比不上朝陽門外的運河那么寬, 但春秋雨霽, 綠水粼粼, 也盡可以浮著錦帆, 乘風南下.”


*粹①[cuìㄘㄨㄟˋ]

[《廣韻》雖遂切, 去至, 心. ]

亦作“粋”. 

1.不雜;純. 《文子·原道》:“不與物雜, 粹之至也.” 唐李德裕《漢元帝論》:“粹也者, 不雜之謂也, 故乖氣消散, 陰陽不謬.”2.引申爲專一. 《荀子·非相》:“故君子賢而能容罷, 知而能容愚, 博而能容淺, 粹而能容雜, 夫是之謂兼術.” 楊倞注:“粹, 專一也.”3.純美. 《後漢書·張衡傳》:“歘神化而蟬蛻兮, 朋精粹而爲徒.” 李賢注:“粹, 美也.” 明何景明《贈向先生序》:“夷陵向子, 粹行敦質, 好學而秉禮.”4.精華, 精粹. 唐白行簡《石韞玉賦》:“孕明含粹, 養素挺英.” 淸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其言之粹者, 非盡失先王遺意也.”5.精通;擅長. 《新唐書·后妃傳下·尙宮宋若昭》:“若憲代司秘書, 文宗尙學, 以若憲善屬辭, 粹論議, 尤禮之.”6.通“萃”. 齊全;集聚. 《荀子·正名》:“凡人之取也, 所欲未嘗粹而來也, 其去也, 所惡未嘗粹而往也.” 楊倞注:“粹, 全也.” 漢賈誼《陳政事疏》:“群下至衆, 而主上至少也, 所托財器職業者粹於群下也.”

粹②[suìㄙㄨㄟˋ]

[《集韻》蘇對切, 去隊, 心. ]

亦作“粋”. 通“碎”.

見“粹折”. 

[粹毛】純色的毛. 《墨子·明鬼下》:“必擇六畜之腯肥粹毛, 以爲犧牲.”《淮南子·齊俗訓》:“犧牛粹毛, 宜於廟牲.”

[粹正】純正. 淸梅曾亮《<太乙舟山房文集>序》:“蓋其德性粹正得之天, 而襮其眞於外者, 於文其大端也.”

[粹白】1.純白. 《呂氏春秋·用眾》:“天下無粹白之狐, 而有粹白之裘, 取之衆白也.”2.純潔. 《資治通鑑·周顯王十年》:“此四君者道非粹白, 而商君尤稱刻薄.” 宋葉適《祭潘叔度文》:“悲夫! 豈非小罪大懼而知爲善之難, 粹白累緇而畏失身之易.”《明史·曹於汴傳》:“於汴篤志正學, 操履粹白.”

[粹夷】純潔平和. 明宋濂《宋九賢遺像記》:“<程子>色微蒼, 甚瑩, 貌長, 微有顴, 眉目淸峻, 氣象粹夷, 髯四垂過領.”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四》:“吾鄕前輩, 鄧子大有功, 心事粹夷, 詩材淸婉.”

[粹沖】純潔淡泊. 宋曾鞏《國子祭酒司業制》:“某質性粹沖, 術業通博. 訓誨之任, 宜正寵名.”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顯考稟質粹沖, 凡所謀爲, 自然中乎繩尺.”

[粹折】破碎斷折. 粹, 通“碎”. 《荀子·儒效》:“故能小而事大, 辟之是猶力之少而任重也, 舍粹折無適也.” 楊倞注:“粹讀爲碎, 除碎折之外無所之適, 言必碎折.”

[粹和】1.精純和美. 唐陸龜蒙《讀<襄陽耆舊傳>因作五百言寄皮襲美》詩:“不知粹和氣, 有得方大受.” 唐司空圖《解縣新城碑》:“此府自大曆、貞元之隆, 郭公、渾公繼臨, 雖博厚粹和, 本朝實賴, 而儉德異政, 舊史闕然.”2.指純和之氣. 宋王禹偁《罔極賦》:“後周廣順, 太歲甲寅, 季秋戊子, 實生吾身, 稟粹和於兩儀, 荷鞠育於二親.”

[粹要】精粹要義. 《新唐書·韋處厚傳》:“處厚以帝沖怠不向學, 即與路隋合《易》、《書》、《詩》、《春秋》、《禮》、《孝經》、《論語》, 掇其粹要, 題爲《六經法言》二十篇上之, 冀助省覽.”

[粹美】1.純潔善良. 《漢書·董仲舒傳》:“或夭或壽, 或仁或鄙, 陶冶而成之, 不能粹美, 有治亂之所生, 故不齊也.”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一:“陳福公長卿重厚粹美, 有天人之相, 然議者擬其少英偉之氣.” 明文徵明《侍御陳君石峰記》:“公以粹美之質, 履明潔之操.”2.純正美好. 宋曾鞏《程嗣恭祖無頗程博文推官制》:“使風俗有以粹美, 而四方有以觀則.” 宋陸遊《歲暮感懷》詩:“在昔祖宗時, 風俗極粹美.”3.猶精美. 唐皇甫湜《題浯溪石》詩:“中行雖富劇, 粹美君可蓋.” 明張居正《答汪司馬南溟書》:“敷奏明切, 文辭粹美, 讀之再過, 歎挹彌襟.”姚華《曲海一勺·騈史上》:“未著芬芳, 常乏粹美.”

[粹孰】精熟. 《荀子·性惡》:“析速粹孰而不急.” 楊倞注:“粹孰, 所著論甚精孰也.”

[粹淸】純潔淸明. 漢揚雄《劇秦美新》:“執粹淸之道, 鏡照四海.” 宋范成大《既離成都故人送者遠至漢嘉分袂口占此詩留別》:“吾宗蓋難弟, 李郭人中英. 二楊懿文德, 譚子資粹淸.” 明方孝孺《曹府君墓志銘》:“君資粹淸好學問.”

[粹雅】精純典雅. 明宋濂《<田氏哀慕詩集>序》:“卷中諸詩, 豊縟而紆徐, 粹雅而沖和, 固皆一時之傑作.”

[粹然】純正貌.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歐陽公所以爲一代文章冠冕者, 固以其溫純雅正, 藹然爲仁人之言, 粹然爲治世之音, 然亦以其事事合體故也.” 明王守仁《大學問》:“天命之性, 粹然至善, 其靈昭不昧者, 此其至善之發見, 是乃明德之本體.”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先生之言, 粹然儒者之言也.” 周作人《<蛻龕印存>序》:“用心出手, 幷追漢制, 神與古會, 蓋粹然藝術之正宗.”

[粹善】純良. 南朝宋顏延之《釋何衡陽<達性論>書》:“若精靈必在, 果異於草木, 則受形之論, 無乃更資來說, 將由三后粹善, 報在生天邪!”

[粹溫】純眞溫良. 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士誄》:“廉深簡絜, 貞夷粹溫.” 宋黃庭堅《送謝公定作竟陵主簿》詩:“澗松無心古須鬣, 天球不琢中粹溫.”《宋史·哲宗紀一》:“<元豊>七年三月, 神宗宴群臣於集英殿, 王侍立, 天表粹溫, 進止中度, 宰相而下再拜賀.”

[粹媺】精美. 明張居正《答王敬所書》:“若其文辭之粹媺, 意義之淵奧, 則非淺陋所能揄揚也.” 明張居正《寶謨紀》:“其裁製之恢宏, 文詞之粹媺, 固無容喙矣.”

[粹願】純正朴實. 宋蘇舜欽《送外弟王靖序》:“資性粹願, 不群戲弄, 好學少言, 若有所負.”

[粹語】精粹的語言. 淸秦篤輝《平書·經學篇上》:“緯書固多駁雜附會之言, 然其粹語亦多, 縱不出孔子, 未必非自古所傳.”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尺牘新鈔》:“所采尺牘, 不尙華藻, 頗有粹語.”

[粹慤】純潔忠誠. 宋石介《慶曆聖德頌》:“襄雖小臣, 名聞於徹, 亦嘗獻言, 箴予之失, 剛守粹慤, 與修儔匹.”

[粹質】純美的素質. 《剪燈餘話·瓊奴傳》:“瓊奴無復昔時容態, 而靑年粹質, 終異常人.” 淸陳確《祭祝開美文》:“嗚呼開美, 生稟粹質! 孝親悌弟, 誠心懇惻.”

[粹器】純良的人才. 唐沈珣《授韋愨鄂嶽節度使制》:“紳冕令才, 人倫粹器.”

[粹穆】純和. 《宋史·樂志十四》:“德厚重闈, 沖澹粹穆, 何以名之? 惟慈惟福.”

[粹學】精粹的學問. 宋劉宰《寄同年朱景淵通判》詩之三:“四海遊夫子, 粹學洞古今.”

[粹藻】精美的文采. 唐許敬宗《奉和聖制登三台言志應制》:“形言防處逸, 粹藻發嘉猷.”


*糂①[sǎnㄙㄢˇ]

同“糝”. 亦作“糣”.


*糊①[húㄏㄨˊ]

[《廣韻》戶吳切, 平模, 匣. ]

1.同“餬”. 稠粥. 宋梅堯臣《次韻和景仁對雪》:“奕奕將如舞, 漫漫欲似糊.”2.塗附;黏合.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製磁石以禦衝, 糊頳壤以飛文.” 唐白居易《竹窗》詩:“開窗不糊紙, 種竹不依行.” 元張可久《醉太平·無題》曲:“文章糊了盛錢囤, 門庭改做迷魂陣.”《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德稱寫作俱佳, 爭奈時運未利, 不能討得文人墨士賞鑑, 不過村坊野店胡亂買幾張糊壁, 此輩曉得什麽好歹, 那肯出錢.”3.同“糊”. 食品、衣物等經火變得黃黑發焦. 《紅樓夢》第四六回:“鳳姐兒道:‘璉兒不配, 就只配我和平兒這一對燒糊了的卷子和他混罷.’”老舍《二馬》第三段六:“晩飯全做糊啦, 雞蛋攤在鍋上弄不下來.”

糊②[hùㄏㄨˋ]

[húㄏㄨˊ]

1.像稠粥樣的物品. 唐馮贄《云仙雜記·日用斗面爲糊以供緘封》:“日用麪一斗爲糊, 以供緘封.”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二:“趙元考云:‘寒食麪, 臘月雪水爲糊, 則不蠹.’”如:面糊;辣椒糊. 2.敷衍;彌縫缺失. 《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當時兌了一萬兩銀子出來, 才糊的去了, 不曾破相.”沙汀《在其香居茶館里》:“沒講的話, 這街上的事, 一向糊得圓我總是糊的!”3.欺蒙. 江流《進退》三:“不行啊同志, 眞的絲毫沒有辦法, 我要糊你干什么呢?”

糊③[hūㄏㄨ]

用較厚的糊狀物塗抹縫子、窟窿或平面. 

[糊口】吃粥. 喩勉強維持生活. 《魏書·崔浩傳》:“今既糊口無以至來秋, 來秋或復不熟, 將如之何?” 宋蘇軾《雷州》詩之一:“灌園以糊口, 身自雜蒼頭.”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平生以館穀糊口.” 郭沫若《後悔》:“兩個月的苦工換得八十塊錢來, 可以糊口養家, 可以周濟友人.”

[糊名】科舉考試中防止舞弊的措施之一. 凡試卷均糊其姓名, 使試官難於徇私作弊.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武后以吏部選人多不實, 乃令試日自糊其名, 暗考以定等第. 判之糊名, 自此始也.” 宋王安石《送陳諤》詩:“有司昔者患不公, 糊名謄書今故密.” 淸顧炎武《日知錄·糊名》:“國家設科之意, 本以求才, 今之立法, 則專以防姦爲主, 如彌封謄錄一切之制是也.”

[糊弄】1.將就.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文章呢, 倒糊弄著作上了.”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七段:“大伙只得把褲子褪下點, 打個結, 包住脚, 大衣往頭上一蒙, 背貼著背, 腿插著腿, 糊弄著睡下去了.”2.欺騙;蒙混. 洪深《歌女紅牡丹》第十七本:“你啊, 糊弄朋友, 把我的女孩子也偸賣啦.” 畢方鍾濤《千重浪》第四章二:“種莊稼是實打實鑿的事, 摻不得半點虛假, 你要糊弄它一下, 它就能糊弄你一年.”

[糊突】1.糊塗.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一箇價愁糊突了胸中錦繡, 一箇價淚搵濕了臉上胭脂.”《金甁梅詞話》第十三回:“哥也糊突, 嫂子又靑年, 偌大家室, 如何便丟了去, 成夜不在家.” 參見“糊塗”. 2.混淆.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天地也, 只合把淸濁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顔淵.”

[糊突桶】詈詞. 猶糊塗蟲. 《水滸傳》第二四回:“那婦人駡道:‘糊突桶, 有甚麽難見處!’”

[糊裏糊塗】糊塗.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你昨兒晩上, 困的糊裏糊塗的, 是怎麽給拉岔了?”《老殘遊記》第十三回:“翠環此刻心裏一點主意沒有, 看看他們傻笑, 只好糊裏糊塗, 陪著他們嘻嘻的傻了一回.” 巴金《將軍》:“他住了下來, 就糊里糊塗地混過這幾年.” 參見“糊塗”.

[糊塗】1.頭腦不淸;不明事理. 《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 或曰:‘端爲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 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金元好問《送高信卿》詩:“萬事糊塗酒一壺, 別時聊爲鼓嚨胡.”聞一多《“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每一個糊塗的人都淸醒起來.”2.模糊.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荊公>將舃底向土牆上抹得字跡糊塗, 方纔罷手.” 元喬吉《揚州夢》第四折:“因此上落魄江湖載酒行, 糊塗了黃粱夢境.” 明唐寅《出塞》詩之二:“功成築京觀, 萬里血糊塗.” 淸洪昇《長生殿·窺浴》:“腮邊花粉糊塗, 嘴上臙脂狼藉.”3.含糊, 不明確.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晦菴也沒奈他何. 只得糊塗做了不合蠱惑上官, 狠毒將他痛杖了一頓, 發去紹興, 另加勘問.”《儒林外史》第五十回:“不但人拿的糊塗, 連這牌票上的文法也有些糊塗.”4.方言. 指糊狀的食品. 柯岩《奇異的書簡·追趕太陽的人四》:“河南農村有個習慣, 一到飯時就好拿著饃, 端著‘糊塗’到飯場圪蹴著, 三個一群, 兩個一伙, 連說話帶喝湯.”《中國歌謠資料·山東臨沐民歌·要吃元亨飯》:“煎餠粗, 糊塗薄, 肚子吃不飽, 怎么能干活!”

[糊塗蛋】猶言糊塗蟲. 曹禺《日出》第二幕:“你這個糊塗蛋! 是誰打來的?” 夏衍《秋瑾傳》第二幕:“姓孫的校長是個糊塗蛋, 什么也不知道.”

[糊塗賬】指混亂不淸的事或不明事理的人. 明阮大鋮《燕子箋·誥圓》:“此事甚難處, 媽媽, 你也是個糊塗賬.” 淸趙翼《右手患風痺》詩:“可憐斛律金, 竟不成屋字, 一紙糊塗賬, 笑我亦不記.”聶紺弩《從陶潛到蔡邕》:“離開陶潛, 曹先生的話, 也不算完全的知言, 所謂‘隱逸’, 曆來是一筆糊塗賬.”

[糊塗蟲】詈詞. 指不明事理的人. 《紅樓夢》第十二回:“我看他那樣淸秀, 只當他們心裏明白, 誰知竟是兩個糊塗蟲, 一點不知人心.” 柯岩《快活的小詩·小紅馬的遭遇》:“光想藏起來一個人玩, 眞是個自私的糊塗蟲.”

[糊裱】用紙等糊窗戶、牆壁、頂棚等. 淸周亮工《書影》卷四:“今人爲文, 大約如屛障, 間架現成, 但須糊裱耳!”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送竈神後, 掃除祠堂舍宇, 糊裱窗槅, 貼彩畫玻璃窗眼, 剪紙吉祥葫蘆.” 趙樹理《傳家寶》:“不記得哪一年磨掉了底, 她用破布糊裱起來, 以后破了就糊, 破了就糊, 各色破布不知道糊了多少層.”

[糊糊】1.方言. 用雜面、面粉等熬成的糊狀物. 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十一:“可是我回到堂兄家却得喝雜合面糊糊.”和谷岩《茶花豔》:“在陝北農村, 他跟一位貧農老大爺一起, 住窯洞, 喝玉米碴糊糊.”2.方言. 比喩亂子. 康濯《太陽初升的時候·買牛記》:“他院里幾家的生產, 去年就鬧下不少糊糊.”


*粽①[zònɡㄗㄨㄥˋ]

[《廣韻》作弄切, 去送, 精. ]

亦作“糉”. 

粽子.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 楚人哀之, 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 投水以祭之. 漢建武中, 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 自云三閭大夫, 謂曲曰:‘聞君當見祭, 甚善. 常年爲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 當以楝葉塞其上, 以綵絲纏之, 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 今五月五日作粽, 幷帶楝葉、五花絲, 遺風也.”《南史·齊竟陵文宣王子良傳》:“禹泣辜表仁, 菲食旌約, 服玩果粽, 足以致誠.” 唐姚合《夏夜宿江驛》詩:“渚鬧漁歌響, 風和角糉香.” 宋陸遊《過隣家》詩:“端五數日間, 更約同解糉.”

[粽子】一種用竹葉或葦葉等裹米, 紮成三角錐體或其他形狀的食品. 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 楚人每於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江祭之. 后世沿其習俗, 以粽子爲端午節食品. 《警世通言·陳可常端陽仙化》:“紹興十一年間, 高宗皇帝母舅吳七郡王, 時遇五月初四日, 府中裹粽子.”老舍《四世同堂》三八:“她的北平變了樣子:過端陽節沒有櫻桃, 桑葚與粽子!”

[粽心草】龍常草的別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龍常草》:“俚俗, 五月采, 繫角黍之心, 呼爲粽心草是也.” 淸屈大均《廣東新語·事語·廣州時序》:“五月自朔至五日, 以粽心草繫黍, 卷以柊葉.”

[粽熬將軍】對鱔魚的戲謔稱呼. 


*糝①[sǎnㄙㄢˇ]

“糝”的簡化字.


*糃①[tánɡㄊㄤˊ]

[《集韻》徒郞切, 平唐, 定. ]

精米.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立夏》:“立夏取平日曝晾之米粉春芽, 幷用糃麪煎作各式果疊, 往來餽遺.”


*餱①[hóuㄏㄡˊ]

[《廣韻》戶鉤切, 平侯, 匣. ]

干糧. 

[餱糧】干糧;食糧. 《屍子》卷下:“乃遣使巡國中, 求百姓賓客之無居宿、絶餱糧者賑之.”《晉書·李壽載記》:“壽大悅, 乃大修船艦, 嚴兵繕甲, 吏卒皆備餱糧.”《新唐書·循吏傳·陳君賓》:“去年關內六州穀不登, 餱糧少, 令析民房逐食.”


*糉①[zònɡㄗㄨㄥˋ]

同“粽”. 


*糌①[zānㄗㄢ]

見“糌粑”. 

[糌粑】藏族的主食. 靑稞麥炒熟磨制成面, 用酥油茶或靑稞酒拌和, 捏成小團而食. 成仿吾《萬水千山只等閑》:“參加運糧隊的藏民都很積極, 不要報酬, 自帶糌粑路上吃.”《人民文學》1978年第10期:“宗本怕你家里沒有吃的, 讓我送一點糌粑和酥油來.”


*糍①[cíㄘˊ]

見“糍粑”、“糍糕”. 

[糍粑】用糯米蒸熟搗碎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 

[糍糕】即糍粑. 一種用糯米蒸制的食品. 元周文質《時新樂》曲:“迓鼓童童笆篷下, 數箇神翁年高大. 糍糕著手拿, 磁甌瓦帶渾滓.”


*糈①[xǔㄒㄩˇ]

[《廣韻》私呂切, 上語, 心. ]

[《廣韻》踈舉切, 上語, 生. ]

1.糧食;糧餉. 《史記·貨殖列傳》:“醫方諸食技術之人, 焦神極能, 爲重糈也.” 宋王安石《送張頡仲舉知奉新》詩:“老吏閉門無重糈, 荒山開隴有新粳.” 淸王韜《〈普法戰紀〉後序》:“顧英此時方亟亟乎嚴邊防, 增兵額, 籌餉糈, 自爲支持計.”2.祭神用的精米. 《楚辭·離騷》:“巫咸將夕降兮, 懷椒糈而要之.” 王逸注:“糈, 精米, 所以享神.”《史記·日者列傳》:“夫卜而有不審, 不見奪糈;爲人主計而不審, 身無所處.” 司馬貞索隱:“糈音所. 糈者, 卜求神之米也.” 唐韓愈《潮州祭神文》之一:“今以始至……與人吏未相識知, 牲糈酒食器皿觕弊, 不能嚴淸.”


*糒①[bèiㄅㄟˋ]

[《廣韻》平祕切, 去至, 幷. ]

干飯;干糧. 《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 南朝陳徐陵《長干寺眾食碑》:“升堂濟濟, 無勞四輩之頻;高廩峨峨, 恒有千食之糒.”《新唐書·逆臣傳下·黃巢》:“騈以蜀兵萬五千齎糒糧, 期三十日至.” 淸王韜《淞濱瑣話·煨芋夢》:“腹餒, 掬澗中淸泉, 和所裹乾糒食之.”


*糢①[móㄇㄛˊ]

1.見“糢糊”. 2.古代計微量的單位. 明沈榜《宛署雜記·繇賦》:“正賦中通共起存銀三千陸百陸拾捌兩柒錢伍分貳厘陸毫伍絲肆微捌纖陸沙陸塵陸埃壹渺貳漠伍糢.”

[糢糊】不淸楚;不分明. 宋蘇軾《鳳翔八觀·石鼓》詩:“古器縱橫猶識鼎, 衆星錯落僅名斗, 糢糊半已似瘢胝, 詰曲猶能辨跟肘.”一本作“模糊”.


*糚①[zhuānɡㄓㄨㄤ]

同“粧”. 


*糙①[cāoㄘㄠ]

[《廣韻》七到切, 去號, 淸. ]

1.米脫殼后未舂或舂得不精. 王西彦《病人》:“米自然是糙的, 間或有幾粒砂子.” 參見“糙米”. 2.毛糙, 不光滑. 如:糙紙. 3.粗糙, 不精致. 《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給姑娘送點兒糙東西來, 算補著下個茶.”《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這點兒糙活計, 實在算不得個甚麽!”4.粗魯. 《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老弟, 你瞧愚兄是個糙人, 也不懂得如今那些拜老師收門生的規矩.”

[糙米】脫殼后尙未碾白或碾得不精的米. 《舊唐書·食貨志上》:“令東都出遠年糙米及粟, 就市給糶.”《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仁宗認母傳》:“飯是多年陳糙米, 湯是南園苦菜根.” 沈從文《從文自傳·辰州》:“我們每天吃的總是豆芽菜湯同糙米飯.”

[糙漆】1.制作漆器碗、碟、盤等, 先在胎骨上用生漆等物嵌縫, 然后磨去灰漿, 使之潔淨, 方始髹漆, 稱“糙漆”. 參閱明陶宗儀《輟耕錄·髹器》. 2.形容粗黑. 淸洪昇《長生殿·窺浴》:“春纖十箇擂槌, 玉體渾身糙漆.”


*糗①[qiǔㄑㄧㄡˇ]

[《廣韻》去久切, 上有, 溪. ]

1.炒熟的米麥. 亦泛指干糧. 《左傳·哀公十一年》:“國人逐之, 故出, 道渴, 其族轅咺進稻醴粱糗腶脯焉.” 杜預注:“糗, 乾飯也.”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稻災》:“若貧困之家, 苦於無霽, 將濕穀升於鍋內, 燃薪其下, 炸去糠膜, 收炒糗以充饑, 亦補助造化之一端矣.” 參見“糗糧”. 2.冷粥. 《國語·楚語下》:“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 韋昭注:“糗, 寒粥也.”

[糗芳】芳香的干糧. 《楚辭·九章·惜誦》:“播江離與滋菊兮, 願春日以爲糗芳.” 洪興祖補注:“江離與菊以爲糗糒, 取其芳香也.”

[糗餌】1.將米麥炒熟, 搗粉制成的食品. 《周禮·天官·籩人》:“羞籩之實, 糗餌、粉餈.” 鄭玄注:“此二物(糗餌、粉餈), 皆粉稻米、黍米所爲也, 合蒸曰餌, 餠之曰餈.”2.泛指干糧. 宋蘇轍《黃樓賦》敘:“子瞻使習水者浮舟檝載糗餌以濟之, 得脫者無數.”

[糗粻】食糧. 唐韓愈《送窮文》:“竊具船與車, 備載糗粻, 日吉時良, 利行四方.”《新唐書·柳宗元傳》:“賦徹而藏, 厚我糗粻.” 明宋濂《濟公塔銘》:“闢齋館, 乞糗粻, 攝授徒侶, 多至數百人.”

[糗餈】糕類食物. 宋宋祁《九日食糕》詩:“飇館輕霜拂曙袍, 糗餈花飲鬭分曹. 劉郞不敢題餻字, 虛負詩家一代豪.”

[糗糒】干糧. 《後漢書·隗囂傳》:“囂病且餓, 出城餐糗糒, 恚憤而死.”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飧飯》:“作粳米糗糒法:取粳米汰灑作飯, 曝令燥擣細磨, 粗細作兩種折.”《資治通鑑·唐昭宗天㚆三年》:“連兵圍城, 再罹寒暑, 御膳不足於糗糒, 王侯斃踣於饑寒.”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夜叉國》:“二物相語, 如鳥獸鳴, 爭裂徐衣, 似欲啗噉. 徐大懼, 取橐中糗糒幷牛脯進之.”

[糗糧】干糧. 《書·費誓》:“峙乃糗糧, 無敢不逮.” 孔傳:“皆當儲峙汝糗糒之糧, 使足食.”《呂氏春秋·悔過》:“惟恐士卒罷弊與糗糧匱乏.” 唐柳宗元《興洲江運記》:“糗糧、芻槁, 填谷委山.”《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淮人大悅, 皆負糗糧, 以送周師.”


*糔①[xiǔㄒㄧㄡˇ]

[《廣韻》息有切, 上有, 心. ]

見“糔溲”. 

[糔溲】用水調和粉面. 《禮記·內則》:“爲稻粉, 糔溲之以爲酏.” 鄭玄注:“糔溲亦博異語也. 糔, 讀與滫瀡之滫同.” 孫希旦集解:“糔溲, 謂溲釋其粉也.”


*糅①[róuㄖㄡˊ]

[《廣韻》女救切, 去宥, 娘. ]

[《集韻》而由切, 平尤, 日. ]

亦作“粈”. 

1.各種肉肴. 漢枚乘《七發》:“滋味雜陳, 肴糅錯該.”2.混雜;混和. 《儀禮·鄕射禮》:“無物, 則以白羽與朱羽糅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同糅玉石兮, , 一槪而相量.”《漢書·劉向傳》:“邪正雜糅, 忠讒幷進.”《新唐書·西域傳上·東女》:“<東女族>貴人死, 剝藏其皮, 內骨罋中, 糅金屑瘞之.” 淸黃叔璥《台海使槎錄·雜著》:“搜龍籍, 羅蜃府, 莫不布雕俎, 就臠切, 具糅五味, 腥膏饜飫.”

[糅合】攙和;混合. 章炳麟《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萬國新語者, 本以歐洲爲準, 取其最普通易曉者, 糅合以成一種, 於他洲未有所取也.” 丁玲《杜晩香·歡樂的夏天》:“歌聲與勞動糅合在一起.” 馮至《烏普薩拉散記》:“作者把曆史和傳說, 事實和幻想糅合在一起.”

[糅莒】混雜. 漢劉向《<戰國策>書錄》:“所校中《戰國策》書, 中書餘卷, 錯雜相糅莒.”

[糅雜】混雜. 《梁書·王規傳》:“肅其居處, 崇其牆仞, 門無糅雜, 坐闕號呶.” 明宋濂《蒲庵禪師畫像贊》:“時, 寺爲戍軍營, 子女糅雜, 其褻穢尤甚.” 淸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台館鴻章》:“爲文十七卷, 爲詩二卷, 分體爲類, 而又多分子目, 瑣屑糅雜, 殊無倫次.”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從>以後的幾句聲明》:“新戲劇還在萌芽, 硏究沒有多久, 設備沒有完全, 觀眾又如此糅雜, 這些都可以做說明的理由.”


*糖①[tánɡㄊㄤˊ]

[《廣韻》徒郞切, 平唐, 定. ]

亦作“糛”. “餳”的今字.

1.食糖. 古代以麥作飴, 即麥芽糖. 后多用甘蔗、甜菜等制糖.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異物志》曰:甘蔗, 遠近皆有. 交趾所産甘蔗特醇好, 本末無薄厚, 其味至均……斬而食之, 既甘;迮取汁爲飴餳, 名之曰‘糖’, 益復珍也.” 宋史浩《粉蝶兒·詠圓子》詞:“更添糖, 拚折本, 供他幾椀.”《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我昨兒晩上囑咐你們的, 節下給父親母親拌的月餠餡兒, 可想著多擱點兒糖.”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第二部四:“吃一嘴黃連吃一嘴糖, 王貴娶了李香香.”2.糖果. 《水滸傳》第五一回:“我去買糖來與你吃, 切不要走動.”《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再搭上那賣熟食的, 賣糖兒豆兒、趕小買賣的, 兩邊站得千佛頭一般.”艾靑《大堰河--我的褓姆》詩:“在年節里, 爲了他, 忙著切那冬米的糖.”3.有機化合物的一類. 分爲單糖、雙糖和多糖三種, 是人體內產生熱能的主要物質, 例如葡萄糖、蔗糖、乳糖、淀粉等等.

[糖人】以糖稀爲原料捏成的各種人像. 多以神話人物爲題材. 原爲祭祀供品, 今用作觀賞或食用.

[糖瓜】用麥芽糖制成的瓜狀食品. 舊俗用做祭灶神的供品.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市賣》:“廿日外則賣糖瓜、糖餠、江米竹節糕、關東糖. 糟草炒豆, 乃廿三日送竈餉神馬之具也.”《白雪遺音·馬頭調·祭灶》:“俺也買不起糖瓜, 俺也蒸不起年糕.”老舍《駱駝祥子》十一:“街上越來越熱鬧了, 祭灶的糖瓜擺滿了街.”

[糖衣】1.包在某些苦味藥物表面的糖質層. 作用是使服藥者易於吞服. 2.比喩騙人的偽裝或美好的外表.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七)》:“我記得確曾用了這樣一個糖衣的毒刺贈送過我的同學們.”

[糖衣炮彈】用糖衣裹著的炮彈. 比喩腐蝕、拉攏對方的手段. 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四九章:“不要中了敵人的糖衣炮彈, 被人家拉過去.”

[糖尿病】慢性病. 主要因胰腺中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 早期無症狀, 晩期典型病例有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疲乏等症狀.

[糖果】用食糖或飴糖爲主要原料, 加入油脂、乳制品、果仁、香料等制成的食品. 《孽海花》第三十回:“桌上擺著一盤精巧糖果, 一雙康熙五彩的茶缸.”冰心《去國·最後的安息》:“每天出去的時候, 必是帶些餠干糖果, 或是自己玩過的東西, 送給翠兒.”

[糖食】1.用甜言蜜語奉承人. 元李文蔚《燕靑博魚》第二折:“他糖食我, 說我是南海南觀音第一尊.”2.糖制食品的統稱. 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晩上》三:“不等第二次的回想, 我就尋著了一家賣糖食的店, 進去買了一塊錢巧格力、香蕉糖、雞蛋糕等雜食.”

[糖紙】包在糖果外的紙, 多印有圖案.

[糖葫蘆】即冰糖葫蘆. 詳“冰糖葫蘆”.

[糖稀】含水分較多的麥芽糖. 淡黃色, 呈膠狀, 可用以制糖果、糕點等.

[糖精】甜味劑. 以甲苯爲主要原料, 無色結晶, 不易溶於冷水. 甜味約相當於食糖的三百至五百倍, 但味不鮮美, 也無營養價値.

[糖霜】白糖. 制作糖霜之法相傳起於唐大曆年間. 宋王灼有《糖霜譜》, 載糖霜起源及制作食用之法頗詳. 宋蘇軾《次韻正輔同遊白水山》:“糖霜不待蜀客寄, 荔支莫信閩人誇.” 宋蘇軾《送金山鄕僧歸蜀開堂》詩:“冰盤薦琥珀, 何似糖霜美.”

[糖蟹】糟醃的蟹. 宋蘇舜欽《小酌》詩:“霜柑糖蟹新醅美, 醉覺人生萬事非.” 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何胤嗜糖蟹.”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唐以前書傳, 凡言及糖者皆糟耳, 如糖蟹、糖薑皆是.”


*糕①[ɡāoㄍㄠ]

[《集韻》居勞切, 平豪, 見. ]

用米粉、麥粉、豆粉等制成的塊狀食品.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重陽》:“前一二日, 各以粉麵蒸糕遺送, 上插剪綵小旂……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 置於糕上, 謂之‘獅蠻’.”《紅樓夢》第四一回:“薛姨媽只揀了一塊糕, 賈母揀了一個卷子.” 劉半農《揚鞭集·學徒苦》:“腊月主人食糕, 學徒操持臼杵!”

[糕乾】一種條塊狀食品. 主要用米麥粉制成. 冰心《姑姑·分》:“一兩天內我們就得走了! 我回去跟著六十多歲的祖母. 我吃米湯、糕干……但是我不在乎!”

[糕餠】糕點餠餌. 魯迅《故事新編·理水》:“有幾個又撲上去, 想搶下他們咬過的糕餠來.”

[糕點】糕餠點心的總稱. 《紅樓夢》第十八回:“一箇太監托著一金盤糕點之屬進來.”冰心《集外·莊鴻的姉姉》:“桌上擺著一大盤的果子和糕點.”


*糟①[zāoㄗㄠ]

[《廣韻》作曹切, 平豪, 精. ]

亦作“蹧”. 亦作“醩”.

1.古指未漉淸的帶滓的酒. 后指酒渣. 《周禮·天官·酒正》:“共賓客之禮酒, 共后之致飲於賓客之禮, 醫酏糟, 皆使其士奉之.” 鄭玄注:“糟, 醫酏不泲者;泲曰淸, 不泲曰糟.”《禮記·內則》:“飲, 重醴, 稻醴淸糟, 黍醴淸糟, 粱醴淸糟.” 鄭玄注:“糟, 醇也.” 孔穎達疏:“此稻、黍、粱三醴, 各有淸糟;以淸糟相配重設, 故云重醴;凡致飲之時, 有淸者, 有糟者.”《楚辭·漁父》:“衆人皆醉,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 晉劉伶《酒德頌》:“奮髯踑踞, 枕麴藉糟, 無思無慮, 其樂陶陶.”2.指粗惡的食物. 《墨子·公輸》:“舍其粱肉, 隣有穅糟而欲竊之.” 宋王安石《久雨》詩:“城門晝開眠百賈, 飢孫得糟夜哺翁.”3.用酒或糟醃制食物. 《紅樓夢》第八回:“寶玉因誇前日在那府裏珍大嫂子的好鵝掌鴨信. 薛姨媽聽了, 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來與他嘗.” 參見“糟醃”. 4.指糟制食品的酒味. 宋楊萬里《和李天麟》之一:“可口端何似, 霜螯略帶糟.”5.事情辦壞;情況很壞. 《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照你這樣說起來, 這一案敢只算糟透了膛了.” 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倘去鑿壁, 事情就更糟.”老舍《女店員》第二幕第一場:“告訴你們, 我在好幾處工作過了, 還沒見過這么糟的地方!”6.朽爛;腐朽.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我則見梁漕椽爛柱根糟.” 蕭軍《五月的礦山》第八章:“這樣的棚子, 按規格說, 頂多只能用十年, 可是它們已經挺了三十年! 三十年! 它們快糟成棺材板啦!”老舍《茶館》第三幕:“打不了他們, 還打不了你這個糟老頭子嗎?”7.糟蹋. 魯迅《而已集·談所謂“大內檔案”》:“中國公共的東西, 實在不容易保存. 如果當局者是外行, 他便將東西糟完, 倘是內行, 他便將東西偸完.”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四:“娘自己也說把人家的大房子都住糟了.”8.姓. 明代有糟士奇.

[糟心】遇到不如意的事而心煩. 聶紺弩《季氏將伐顓臾》:“糟心的是先生站在他背后, 老是不走.” 梁斌《紅旗譜》十二:“趕上使拱人的牛, 也挺糟心.”

[糟丘】積糟成丘. 極言釀酒之多, 沉湎之甚. 《屍子》卷下:“六馬登糟丘, 方舟泛酒池.”《韓詩外傳》卷四:“桀爲酒池, 可以運舟, 糟丘足以望十里, 而牛飲者三千人.”《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爾乃攜窈窕, 從好仇, 徑肉林, 登糟丘.” 唐李白《襄陽歌》:“此江若變作春酒, 壘麯便築糟丘臺.” 淸朱彛尊《折桂令》曲之二:“歸去來休, 二頃秫田, 一簣糟丘.”

[糟朽】朽爛. 《紅樓夢》第七七回:“如今這個雖未成灰, 然已成了糟朽爛木, 也無性力的了.” 梁斌《紅旗譜》八:“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淋灑, 門窗糟朽了, 磚石却還結實.”

[糟行】即糟坊. 釀酒作坊.

[糟坊】釀酒作坊. 《揚州評話選·鳳雛理事》:“我們這塊是大德昌糟坊里酒最好.”

[糟床】見“糟牀”. 

[糟牀】亦作“糟床”. 

榨酒的器具. 唐杜甫《羌村》詩之二:“賴知禾黍收, 已覺糟牀注.” 宋楊萬里《過三衢徐載叔采菊載酒秉燭夜酌走筆》詩:“試問糟牀與簷溜, 雨聲何似酒聲多.” 淸陳維崧《好事近·食蟹憶南耕》詞:“更聽糟床細注, 賞半窗晴碧.”

[糟食】1.粗劣的食物. 《後漢書·桓鸞傳》:“少立操行, 褞袍糟食, 不求盈餘.”2.用酒糟醃制的食品.

[糟害】糟蹋損害. 柳靑《銅牆鐵壁》第九章:“他又指責在壞種糟害了米面以后, 關到茅房里去是意氣用事的輕率舉動.” 楊朔《北線》:“<老百姓>哭著訴說敵人怎樣搶東西抓人, 糟害人民.”

[糟粕】酒滓. 喩指粗惡食物或事物的粗劣無用者. 漢劉向《新序·雜事二》:“凶年飢歲, 士糟粕不厭, 而君之犬馬有餘穀粟.”《韓詩外傳》卷五:“此眞先聖王之糟粕耳, 非美者也.” 淸戴名世《<己卯墨卷>序》:“得其精華而去其糟粕, 舉筆爲文, 灑灑自遠.”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十五:“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

[糟淹】見“糟醃”. 

[糟蛋】1.一種用酒糟、鹽和醋等醃制的蛋品. 經過四五個月, 即可成熟. 蛋白似乳白膠凍, 蛋黃軟, 色橘紅, 香味濃厚. 2.對某種人的蔑稱. 老舍《黑白李》:“要不怎么白李一見我倆喝酒就叫我們‘一對糟蛋’呢.”此稱酗酒者. 老舍《四世同堂》三六:“瑞宣不能不慚愧自己的無法逃走, 同時也改變了在北平的都是些糟蛋的意見. 他的同事, 還另外有許多人, 幷不是糟蛋, 他們敢冒險逃出去.”此稱軟弱可欺者.

[糟隄】積糟成堤. 極言酒之多, 沉湎之深. 《韓詩外傳》卷二:“昔者桀爲酒池、糟隄, 縱靡靡之樂.” 漢劉向《新序·刺奢》:“桀作瑤臺, 罷民力, 殫民財, 爲酒池、糟隄.”

[糟醃】亦作“糟淹”. 亦作“糟醃”.

1.用酒或糟加上鹽及其他調味品醃制食品. 《晉書·孔群傳》:“公不見肉糟淹更堪久邪?” 元白樸《寄生草·飲》曲:“糟醃兩箇功名字, 醅渰千古興亡事.”2.指糟醃的食品. 《水滸傳》第二一回:“却有鄆城縣一個賣糟醃的唐二哥, 叫做唐牛兒.”

[糟塌】1.蹂躪;侮辱. 老舍《四世同堂》四四:“對女兒, 正像對他生身之地北平一樣, 被別人糟塌了, 他一點也不動心.” 曹禺《原野》第一幕:“你媽從我一進門就恨上我, 罵我, 羞我, 糟塌我, 沒有把我當作人看.”2.損壞. 張天翼《仇恨》:“他們眼見著他們的麥子全給那些軍隊糟塌完了.”

[糟魄】糟粕. 《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 古人之糟魄已夫.” 王先謙集解:“司馬云:‘糟爛爲魄, 本又作粕.’” 宋王安石《成<字說>後》詩:“湖海老臣無四目, 謾將糟魄汙修門.” 淸王筠《菉友肊說》:“是知化神奇爲臭腐, 則典籍亦糟魄也.”

[糟醃】見“糟醃”. 

[糟踐】1.作踐;浪費. 老舍《駱駝祥子》十七:“他決定放棄了買賣, 還去拉車, 不能把那點錢全白白的糟踐了.”2.蹂躪;侮辱.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九:“他心眼像個馬蜂窩, 轉個磨磨, 就想糟踐人.”

[糟踏】1.蹂躪;侮辱.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五:“女的沒拉走, 只他那小老婆受了點糟踏.”2.損害. 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未帶地圖的旅人》:“看看當時也標榜‘革命’的反動政權把國家和民族地位糟踏成什么樣子.”

[糟漿】酒漿. 《列子·楊朱》:“糟漿之氣, 逆於人鼻.” 唐鮑溶《山行經樵翁》詩:“舉案饋賓客, 糟漿盈陶尊.” 唐陸龜蒙《奉和襲美酒中十詠·酒城》:“殊無甲兵守, 但有糟漿氣.”

[糟壇】酒壇. 明袁宏道《浣溪莊落成同社中諸友賦》詩之二:“糟壇屢建三章約, 花社新頒九錫文.”

[糟頭】酒鬼.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卜兒云]老的也, 趙元這廝, 每日則是喫酒, 不理家業, 久後可怎麽是了. [搽旦云]父親, 我守著那糟頭, 也不是常法.”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楔子:“不做營生則調嘴, 拐騙東西若流水, 除了孫大這糟頭, 再沒第二個人肯做美.”

[糟穅】見“糟糠”. 

[糟糕】謂事情或情況壞得很. 張天翼《成業恒》:“我客棧里欠了他好多花邊, 老板天天逼我還, 天天而且還得吃飯, 不勝糟糕之至.”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眞糟糕! 盧兄, 我對於革命救國的道理眞是一竅不通.”

[糟醨】酒. 宋司馬光《酬永樂劉秘校庚四洞詩》:“又非鄭伯有, 壑谷甘糟醨.” 明張居正《七賢詠》序:“今之論七賢者, 徒觀其沈酣恣放, 哺啜糟醨, 便謂有累名敎, 胎禍晉室.” 淸曹寅《穀日西軒燕集》詩:“但嗜糟醨屬吾黨, 未妨滅燭絶冠纓.”

[糟蹋】1.浪費;損壞. 《紅樓夢》第十九回:“他吃了倒好, 擱在這裏白糟蹋了.”茅盾《子夜》十六:“沒有法子呀! 廠關了起來, 機器不用, 會生鏽;那是白糟蹋了好機器!” 梁斌《紅旗譜》八:“我舍不得那么糟蹋糧食.”2.蹂躪;侮辱. 《太平天國歌謠·湘淮軍似虎狼》:“殺了我的豬, 宰了我的羊, 糟蹋我的妻和女, 害死我的老親娘.”瞿秋白《亂彈·新英雄》:“這是受過了幾十次的欺騙, 幾十次的糟蹋的人, 最后, 他們回到了老家, 回到了工農的隊伍里面.” 張天翼《新生》:“他們不甘心袖手看著自己家鄕受糟蹋.”

[糟糠】亦作“糟穅”. 

1.酒滓、谷皮等粗劣食物, 貧者以之充饑. 《荀子·榮辱》:“今使人生而未嘗睹芻豢稻粱也, 惟菽藿糟糠之爲睹, 則以至足爲在此也.”《史記·伯夷列傳》:“仲尼獨薦顔淵爲好學, 然回也屢空, 糟穅不厭.” 司馬貞索隱:“厭, 言飫也, 謂不飫飽也.”《漢書·食貨志上》:“庶人之富者累钜萬, 而貧者食糟糠.” 宋王安石《再上龔舍人書》:“其術不過發常平, 歛富民, 爲糟糠之養, 出糟糠之餘, 以有限之食, 給無數之民.”2.《後漢書·宋弘傳》:“貧賤之知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意謂貧困時與之共食糟糠的妻子不可遺棄. 后因以“糟糠”稱曾共患難的妻子. 宋蘇軾《東坡志林·梁賈說》:“居富貴者不易糟糠.” 明無名氏《鳴鳳記·鶴樓起義》:“把我舊時糟糠棄土苴.”3.比喩廢棄無用之物. 《魏書·釋老志》:“乃釋氏之糟糠, 法中之社鼠, 內戒所不容, 王典所應棄.” 郭沫若《巨炮之敎訓》:“他們只知道譯讀我的糟糠, 不知道率循我的大道.”

[糟麴】酒母. 亦泛指酒. 宋蘇軾《次韻子由種杉竹》:“糟麴有神薰不醉, 雪霜誇健巧相沾.” 元劉因《飲山亭雨後》詩:“却笑劉伶糟麴底, 豈知身亦屬螟蛉.”


*糞①[fènㄈㄣˋ]

[《廣韻》方問切, 去問, 非. ]

“糞”的繁體字.

1.掃除. 《戰國策·秦策五》:“負秦之日, 太子爲糞矣.” 吳師道補正:“糞, 棄除也.”《禮記·曲禮上》:“凡爲長者糞之禮, 必加帚於箕上, 以袂拘而退, 其塵不及長者.” 陳澔集說:“糞, 除穢也.” 淸張岱《陶庵夢憶·范與蘭》:“花謝, 糞之滿箕, 余不忍棄.”2.屎.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今者臣竊嘗大王之糞.”《資治通鑑·後唐明宗長興元年》:“朕昔爲小校, 家貧, 賴此小兒拾馬糞自贍.” 魯迅《偽自由書·言論自由的界限》:“結果是主子深惡, 奴才痛嫉, 給他塞了一嘴馬糞.”3.肥田, 施肥. 《老子》:“天下有道, 却走馬以糞.”《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糞田疇, 可以美土疆.” 淸唐甄《潛書·辨儒》:“彼樹木者, 厚壅其根, 旦暮灌之, 旬候糞之.”4.肥料. 明徐光啓《農政全書》卷六:“劚起宿土, 雜以蒿草, 火燎之, 以絶蟲類, 倂得爲糞.”

[糞土】1.穢土. 《論語·公冶長》:“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唐杜甫《贈王侍御契四十韻》:“送終惟糞土, 結愛獨荊榛.”2.比喩鄙賤下劣的事物. 《左傳·襄公十四年》:“衛侯其不得入矣, 其言糞土也.”《漢書·東方朔傳》:“糞土愚臣, 忘生觸死.” 淸吳熾昌《客窗閑話初集·雙縊廟》:“如不棄糞土, 敬訂踰垣, 面訴離忱, 以表永訣耳!”3.引申爲鄙視. 唐楊衡《經端溪峽中》詩:“逍遙一息間, 糞土五侯榮.”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4.形容惡劣的環境. 指牢獄.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所以隱忍苟活, 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恨私心有所不盡, 鄙陋沒世, 而文彩不表於後世也.”

[糞土臣】猶賤臣. 多爲自謙之詞. 《晉書·禮志下》:“皇帝嘉命, 訪婚陋族, 備數采擇……前太尉參軍、都鄕侯糞土臣何琦稽首頓首, 再拜承詔.”

[糞丸】比喩穢賤之物. 唐韓愈《通解》:“將欲齊之者, 其不猶矜糞丸而擬質隨珠者乎?”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上:“如糞丸之在隋珠, 不待選擇而後知, 然猶不能辨焉.”

[糞坑】積蓄糞便的坑. 亦指茅廁坑.

[糞車】運糞肥的車子. 《文選·張衡<東京賦>》:“却走馬以糞車, 何惜騕褭與飛兔.” 薛綜注:“却, 退也. 老子曰:‘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天下有道, 却走馬以糞.’河上公曰:‘糞者, 糞田也. 兵甲不用, 却走馬以務農田.’” 晉張協《七命》:“却馬於糞車之轅, 銘德於昆吳之鼎.”茅盾《子夜》十五:“馬路上隆隆地推過糞車的時候, 裕華絲廠里都都地響起了汽笛.”

[糞肥】用人、畜或鳥類的糞便所作的肥料. 

[糞治】謂施肥治田. 《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種五穀、蒲陶諸果, 糞治園田.” 明黃瑜《雙槐歲鈔·劉學士》:“祐躬率子弟服勞, 糞治有方, 瀦洩有法, 由是富埒素封.”

[糞門】肛門. 《水滸傳》第四三回:“<李逵>把刀朝母大蟲尾底下盡平生氣力舍命一戳, 正中那母大蟲糞門.” 淸李漁《憐香伴·帘阻》:“我如今將文字捲做箇爆竹的模樣, 等待臨場時節, 塞在糞門之中, 就是神仙也搜檢不出.”《孽海花》第二一回:“庫丁既知道庫衣萬難夾帶, 千思萬想, 就把身上的糞門, 製造成一個絶妙的藏金窟了.”

[糞便】泛指屎和尿. 沈從文《從文自傳·辰州》:“牆壁各處是膏藥, 地下各處瓦片同亂草, 草中留下成堆黑色的干糞便, 這就是我第一次進衙門的印象.” 孫犁《秀露集·戲的夢》:“這就像風沙摧毀了花樹, 糞便汙染了河流, 鷹梟吞噬了飛鳥.”

[糞洒】亦作“糞灑”. 

灑掃. 《周禮·夏官·隸仆》:“掌五寢之埽除糞灑之事.” 鄭玄注:“灑, 灑也.”《晏子春秋·外篇上一》:“公令人糞灑改席, 召衣冠以迎晏子.”

[糞除】打掃;淸除. 《左傳·昭公三年》:“自子之歸也, 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廬, 曰:‘子其將來.’”《後漢書·第五倫傳》:“載鹽往來太原、上黨, 所過輒爲糞除而去.”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山魈》:“命僕糞除, 至晩始覺淸爽可坐.”

[糞淸】糞汁.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人一·人屎》“糞淸”<釋名>引陶弘景曰:“近城市人以空罌塞口, 納糞中, 積年得汁, 甚黑而苦, 名爲黃龍湯, 療瘟病垂死者皆瘥.” 淸李漁《比目魚·征利》:“莫說帶在身上的贜, 沒得敎你藏過;就是吃下肚的, 也要用糞淸灌下去, 定要嘔你的出來.”

[糞棋】低劣的棋藝. 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二》:“逋高逸倨傲, 多所學, 唯不能棊, 嘗謂人曰:‘逋世間事皆能之, 唯不能擔糞與著棊.’” 淸翟灝《通俗編·藝術》論及此事, 謂“以棋比糞. 今嘲低棋曰糞棋, 此其出典”.

[糞筐】1.盛糞的筐. 2.糞箕.

[糞溷】糞坑;廁所. 《南史·范縝傳》:“人生如樹花同發, 隨風而墮, 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 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之中.”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十:“一曰底號, 糞溷之窩. 過猶唾之, 寢處則那.”

[糞種】古代的一種耕種方法. 《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 騂剛用牛, 赤緹用羊.” 鄭玄注:“凡所以糞種者, 皆謂煮取汁也……鄭司農云:用牛, 以牛骨汁漬其種也, 謂之糞種.”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收種》:“依《周官》相地所宜, 而糞種之.”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周禮·草人》分土壤爲九類, 用九種動物骨煮汁拌谷物種子, 種在一定的土壤上, 稱爲‘糞種’.”

[糞箕】盛垃圾穢物的器具. 形狀像簸箕.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石長和》:“<石長和>斯須見承閣西頭來, 一手捉掃箒糞箕, 一手捉把箉, 亦問家消息.”《續傳燈錄·宗杲禪師》:“師高聲叫曰:‘行者將糞箕掃箒來!’” 王中才《郞家坡》:“挑土用的糞箕多, 他就把組織上給他的醫療費拿出來, 買了一百多副竹糞箕.”

[糞牆】穢土之牆. 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后用以比喩不可救藥的事或人. 《漢書·董仲舒傳》:“今漢繼秦之後, 如朽木糞牆矣, 雖欲善治之, 亡可柰何.” 宋蘇軾《次韻張甥棠美晝眠》:“宰我糞牆譏敢避, 孝先經笥謔兼忘.” 梁啓超《立憲政體與政治道德》:“則朽木不可雕, 糞牆不可圬, 吾又安知其所終極也!”

[糞穢】指穢物. 《隋書·酷吏傳·田式》:“或僚吏姦贓、部內劫盜者, 無問輕重, 悉禁地牢中, 寢處糞穢, 令其苦毒.” 宋蘇軾《問養生》:“論八珍者必嚥, 言糞穢者必唾.” 淸劉大櫆《汪在湘文序》:“猶犬之於骨, 鴟鴉之於鼠, 蛆蠅之於糞穢也.”

[糞壤】1.穢土. 《楚辭·離騷》:“蘇糞壤以充幃兮, 謂申椒其不芳.”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追思昔遊, 猶在心目, 而此諸子化爲糞壤, 可復道哉!” 唐李朝威《柳毅傳》:“如可, 則俱在雲霄;如不可, 則皆夷糞壤.”2.指已死之人.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公孫九娘》:“九娘才貌無雙, 舅倘不以糞壤致猜, 兒當請諸其母.”3.指拌有肥料的灰土. 漢王充《論衡·率性》:“深耕細鋤, 厚加糞壤, 勉致人功, 以助地力.” 宋王安石《古松》詩:“豈因糞壤栽培力, 自得乾坤造化心.”4.指施肥. 元王禎《農書》卷三:“田有良薄, 土有肥磽, 耕農之事, 糞壤爲急. 糞壤者, 所以變薄田爲良田, 化磽土爲肥土也.”

[糞灑】見“糞灑”. 


*糜①[míㄇㄧˊ]

[《廣韻》靡爲切, 平支, 明. ]

亦作“頪”. 

1.粥. 三國魏曹操《苦寒行》:“擔囊行取薪, 斧冰持作糜.” 參見“糜粥”. 2.碎爛, 毀壞. 漢王逸《九思·傷時》:“湣貞良兮遇害, 將夭折兮碎糜.” 晉潘嶽《西征賦》:“投宮火而焦糜, 從灰熛而俱滅.” 南朝宋謝惠連《祭古塚文》:“幾筵糜腐, 俎豆傾低.”3.浪費. 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和劑藥局》:“其藥價比之時直損三之一, 每歲糜戶部緡錢數十萬, 朝廷舉以償之.” 淸孔尙任《桃花扇·賺將》:“欺君糜餉, 本當軍法從事.” 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八三:“我亦曾糜太倉粟, 夜聞邪許淚滂沱.”4.姓. 三國時蜀有糜竺. 見《三國志·蜀志》本傳.

糜②[méiㄇㄟˊ]

1.糜子. 《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種黍菽糜時也.”2.通“眉”. 《漢書·王莽傳下》:“連率田況素果敢, 發民年十八以上四萬餘人, 授以庫兵, 與刻石爲約. 赤糜聞之, 不敢入界.”顏師古注:“糜, 眉也. 以朱塗眉, 故曰赤眉. 古字通用.”

[糜子】穄子. 黍之不黏者. 淸厲荃《事物異名錄·蔬穀·黍》:“黍有二種:黏者爲秫, 可以釀酒;不黏者黍. 今關西總謂之糜子, 黏者曰黏糜子, 不黏者爲飯糜子.”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第一部四:“二道糜子碾三遍, 香香自小就愛莊稼漢.” 周立波《牛》:“<張啓南>有兩個女娃娃……還有一個六歲的, 是他在過去的饑餓的日子, 用一斗, 也許是兩斗糜子, 和人家交換得來的.”

[糜沒】毀滅. 漢賈誼《過秦論下》:“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 秦俗多忌諱之禁也, 忠言未卒於口, 而身糜沒矣.”一本作“戮沒”.

[糜沸】比喩世事混亂之甚, 如糜粥之沸於釡中. 漢揚雄《長楊賦》:“豪俊糜沸雲擾, 群黎爲之不康.”《後漢書·楊彪傳》:“恐百姓驚動, 必有糜沸之亂.”《資治通鑑·隋煬帝大業十二年》:“今四海糜沸, 不得耕耘.”《明史·廖永安傳》:“有元失馭, 四海糜沸.”

[糜草】藥草名. 《呂氏春秋·孟夏》:“是月也, 聚蓄百藥. 糜草死.” 高誘注:“糜草, 薺、亭歷之類.”

[糜耗】糜費. 《宋書·孝武帝紀》:“兵役糜耗, 府藏散減.”《南史·循吏傳序》:“屬以魏軍入伐, 疆埸大擾, 兵車連歲, 不遑啓居, 軍國糜耗, 從此衰矣.”

[糜捐】粉身碎骨, 舍棄生命. 宋曾鞏《明州到任謝兩府啓》:“誓在糜捐, 用酬鈞播.” 宋蘇轍《謝對衣金帶表》之一:“豈徒褒博以爲容, 願盡糜捐而報德.” 宋葉適《湖南運判到任謝表》:“視殘軀之可力, 傾盡而爲;儻宿疚之或平, 糜捐以報.”

[糜粉】猶粉碎. 亦指碎屑. 唐薛用弱《集異記補編·丁岩》:“衆共嗟駭, 謂糜粉於暴虎之爪牙矣.” 淸吳熾昌《客窗閑話初集·某駕長》:“僧輩肉體凡胎, 何敢相角. 若尊客一揮肱, 則俱成糜粉.”

[糜煮】謂煮爛以當食物. 《宋史·孟珙傳》:“城中絶糧已三月, 鞍、鞾、敗鼓皆糜煮.”

[糜散】破碎;散失. 《楚辭·九歎·怨思》:“芳懿懿而終敗兮, 名靡散而不彰.” 王逸注:“靡, 一作糜.”《新唐書·文藝傳中·蘇源明》:“聖皇巡蜀之初, 都內財貨、吏民資産, 糜散於道路之手.” 宋蘇洵《上皇帝書》:“糜散帑廩, 以賞無用冗雜之兵.”

[糜費】浪費. 《三國志·魏志·衛覬傳》:“陛下無求於露而空設之;不益於好而糜費功夫, 誠皆聖慮所宜裁制也.”《晉書·何充傳》:“崇修佛寺, 供給沙門以百數, 糜費巨億而不吝也.”《紅樓夢》第一一○回:“老太太的喪事, 只要悲切才是眞孝, 不必糜費、圖好看的念頭.”冰心《南歸》:“這次辦的事, 大家親友都贊成, 都豔羨, 以爲是沒有半分糜費.”

[糜粥】粥. 《禮記·問喪》:“水漿不入口, 三日不舉火, 故隣里爲之糜粥以飲食之.” 孔穎達疏:“糜厚而粥薄.”《後漢書·禮儀志中》:“年始七十者, 授之以玉杖, 餔之以糜粥.”《舊唐書·方伎傳·孟詵》:“又令每歲春秋二時, 特給羊酒糜粥.” 金元好問《示崔雷詩社諸人》詩:“江山自許供詩筆, 糜粥猶能到酒杯.”

[糜損】浪費損耗. 《新唐書·李軌傳》:“遂召兵築臺以候女, 多所糜損.”

[糜碎】粉碎.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汶水》:“碑石糜碎, 靡有遺矣.” 宋司馬光《答周同年書》:“夫任羸者以萬鈞之重, 非徒不能負也, 且有顛仆糜碎之患.”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崖陡谷深, 墮必糜碎.”

[糜亂】1.猶糜爛. 茅盾《報施》三:“<老頭兒>談到那些人的偸天換日的手段, 豪侈糜亂的生活, 張文安這可駭住了, 一種㚆雜的情緒擾亂了他的心情.” 參見“糜爛”. 2.散亂. 丁玲《韋護》第三章:“好, 我現在一切都聽憑你. 我們好好做點事業出來吧, 只是我要慢慢的來撐持呵! 唉! 我這顆糜亂的心.”

[糜滅】破碎毀滅. 《漢書·賈山傳》:“萬鈞之所壓, 無不糜滅者.” 三國魏阮籍《鳩賦》:“欲殘沒以糜滅, 遂捐棄而淪失.”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一:“吾寧不得太原, 豈可糜滅汝曹於此城之下哉.”

[糜弊】損耗凋敝. 漢桓寬《鹽鐵論·刺㚆》:“其後, 干戈不休, 軍旅相望, 甲士糜弊, 縣官用不足.”

[糜潰】腐爛;腐敗.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友人路亡, 白爲權窆, 及其糜潰, 又收其骨, 則朋友之義庶幾矣.” 明沈德符《野獲編·佞倖·士人無賴》:“國朝士風之敝, 浸淫於正統而糜潰於成化.”

[糜軀】粉身碎骨, 獻出生命. 三國魏曹植《聖皇篇》:“思一効筋力, 糜軀以報國.”《南齊書·王僧虔傳》:“祖兄二世, 糜軀奉國.”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烏仗那國》:“欲報此德, 糜軀未謝.”

[糜軀碎首】猶言粉身碎骨. 戰國燕麴武《報燕太子書》:“今太子欲滅悁悁之恥, 除久久之恨, 此實臣所當糜軀碎首而不避也.”

[糜爛】1.碎爛. 漢王充《論衡·書虛》:“一子胥之身, 煮湯鑊之中, 骨肉糜爛, 成爲羹葅, 何能有害也.”《後漢書·寇榮傳》:“登金鑊, 入沸湯, 糜爛於熾爨之下, 九死而未悔.”《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昨夜打得一隻狗, 煨得糜爛在這裏, 與公子同享.”2.腐爛;腐化. 《晉書·孔群傳》:“<孔群>性嗜酒, 導嘗戒之曰:‘卿恒飲, 不見酒家覆瓿布, 日月久糜爛邪?’” 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二章:“這些誠然是好材料, 一方面可以刺激那些過著糜爛的生活的, 覺著無聊與疲倦的人們.”3.毀傷;摧殘;被蹂躪. 《孟子·盡心下》:“梁惠王以土地之故, 糜爛其民而戰之.” 漢劉向《說苑·敬愼》:“接刃流血, 伏屍暴骸, 糜爛國家, 十有餘年.” 明高攀龍《大司徒修翁李先生七十序》:“東南半壁天下, 幾糜爛於豺虎之吻.” 葉聖陶《我們的驕傲》:“話都說得挺好聽, 家鄕糜爛, 不能不設法挽救啊, 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啊, 無非那一套.”4.醫學上指皮膚或黏膜表面受到損傷或局部發炎所形成的淺表性缺損. 如:子宮頸糜爛.


*糠①[kānɡㄎㄤ]

[《廣韻》苦岡切, 平唐, 溪. ]

亦作“穅”. 

1.稻、麥、谷子等子實上脫下的皮或殼. 《呂氏春秋·審時》:“大粒無芒, 摶米而薄糠, 舂之易而食之香.” 元本高明《琵琶記·五娘吃糠》:“糠和米, 本是兩倚依, 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2.質地空疏而不堅實. 如:糠心兒;蘿卜糠了.

[糠市】貧民聚居處的代稱. 唐馮贄《云仙雜記·糠市》:“洛陽振德坊皆貧民, 例享糟糠之薄, 賀知章目爲糠市.”

[糠星】星名. 屬箕宿. 《星經·箕宿》:“箕前亦名糠星, 大明歲豊;小微, 天下饑荒, 天下無米.”

[糠秕】見“糠粃”. 

[糠籺】亦作“糠覈”. 

指粗劣的食物. 《史記·陳丞相世家》:“人或謂陳平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産, 曰:‘亦食糠覈耳.’”裴駰集解:“孟康曰:‘麥糠中不破者也.’晉灼曰:‘覈音紇, 京師謂麄屑爲紇頭.’” 唐韓愈《馬厭穀》詩:“馬厭穀兮, 士不厭糠籺.” 宋司馬光《奉和何濟川代書三十韻寄諸同舍》:“因循戀糠籺, 汩沒老塗淤.” 淸趙翼《七十自述》詩之十九:“寒士虀鹽原易足, 少年糠覈已粗償.”

[糠粃】亦作“糠秕”. 

1.谷皮和癟谷. 《管子·禁藏》:“果蓏素食當十石, 糠粃六畜當十石.”《後漢書·安帝紀》:“雖有糜粥, 糠粃相半.” 淸惲敬《答陳云渠書》:“下視高爵厚祿, 與糠粃何異, 況區區一舉哉.”2.比喩粗劣而無價値之物. 《世說新語·文學》“傅嘏善言虛勝, 荀粲談尙玄遠” 劉孝標注引《荀粲別傳》:“然則六籍雖存, 固聖人之糠秕.”《隋書·律曆志中》:“蓋是失其菁華, 得其糠粃者也.”3.引申爲視作糠秕. 南朝梁沈約《與陶弘景書》:“先生糠秕流俗, 超然獨達.” 宋文天祥《遊集靈觀》詩:“龍山馬臺事, 糠秕舊王侯.”

[糠粞】谷皮碎米. 指粗劣的糧食. 宋蘇軾《吳中田婦歎》詩:“汗流肩赬載入市, 價賤乞與如糠粞.” 宋陸遊《太息》詩之二:“仕宦十五年, 曾不飽糠粞.” 淸唐孫華《米貴》詩:“穀飛化爲蠱, 曾不留糠粞;官吏恣侵食, 穿穴久成蹊.”

[糠燈】一種照明用具. 以蘇子油渣雜粟糠摶在蓬梗上點燃. 舊時吉林民間多用之. 金周昂《邊俗》詩:“木杵舂晨急, 糠燈照夜多.” 淸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三:“霞綳. 蓬梗爲榦, 摶穀糠爲膏, 摶之以代燭, 燃之靑光熒熒, 煙結如雲, 俗呼曰糠燈.” 淸昭槤《嘯亭雜錄·盛京先朝舊物》:“盛京淸寧宮貯文皇帝時糠燈, 屢見純皇帝之詩.”

[糠糜】指極粗惡的食物. 唐韓愈《送窮文》:“飫於肥甘, 慕彼糠糜.” 明方孝孺《答鄭仲辯書》之二:“足於粱肉者無慕乎糠糜, 安於廈屋者無慕乎苫闔.”

[糠糟】糟糠. 指粗劣的食物. 《莊子·達生》:“不如食以糠糟, 而錯之牢筴之中.” 南朝梁何遜《聊作百一體》詩:“逢施同溝壑, 値設乃糠糟.” 明李贄《詠古》:“李杜文章日月高, 有身如許厭糠糟.”

[糠覈】見“糠籺”. 


*糦①[chìㄔˋ]

[《廣韻》昌志切, 去志, 昌. ]

1.古代大祭時所供黍稷稻粱之屬. 《詩·商頌·玄鳥》:“龍旂十乘, 大糦是承.” 鄭玄箋:“糦, 黍稷也.”《全唐詩》卷十三載《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鳴球香瓚, 大糦是承.” 宋葉適《送胡衍道》詩:“奉璋承大糦, 籲俊迪深知.”參閱淸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商頌·玄鳥》. 2.炊熟. 《儀禮·特牲饋食禮》“主婦視饎爨於西堂下” 漢鄭玄注:“炊黍稷曰饎, 宗婦爲之……古文饎作糦.”《方言》第七:“自河以北, 趙魏之間火熟曰爛, 氣熟曰糦.”


*糧①[liánɡㄌㄧㄤˊ]

[《廣韻》呂張切, 平陽, 來. ]

“糧”的繁體字.

1.谷類食物的總稱. 亦指出行所攜食糧. 《詩·大雅·公劉》:“迺裹餱糧, 於橐於囊.”《莊子·逍遙遊》:“適百里者, 宿舂糧;適千里者, 三月聚糧.” 唐韓愈《洞庭湖阻風贈張十一署》詩:“犬雞斷四聽, 糧絶誰與謀.”2.指田賦. 《宋史·高宗紀八》:“庚戌, 以四川經、總、制及田晟錢糧錢共百三十四萬緡充增招軍校費.”《明史·食貨志二》:“丁有役, 田有租. 租曰夏稅, 曰秋糧, 凡二等.” 淸郁植《觀燈行》:“賣男鬻舍僅供糧, 那有餘錢更行樂!”

[糧子】舊時稱當兵的人. 沈從文《失業》:“糧子上人全是搶匪、強盜、挨刀砍的、槍打的!”艾蕪《意外》:“你好蠢囉, 眼見是糧子, 你都不認得?” 周立波《參軍這一天》:“[林桂生]‘你幾時看到么子糧子?’[桂生娘]‘解放以前, 你們還小.’”

[糧戶】1.繳納田賦之民戶. 《明史·食貨志二》:“里甲催徵, 糧戶上納, 糧長收解, 州縣監收. 糧長不敢多收斛面, 糧戶不敢攙雜水穀糠粃.”2.方言. 地主. 《太平天國歌謠》:“毛竹筍, 黃又黃, 農民領袖李忠王. 種田人見了他賽過親娘, 糧戶見了他像見閻王.”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六:“偽滿壓迫咱們十四年, 糧戶苦害我們幾千年.” 李劼人《天魔舞》第二章:“何況說起來, 你還有家當, 大小總算個糧戶.”

[糧石】指糧食. 以石計量, 故稱. 明沈榜《宛署雜記·聖諭》:“九月, 說與百姓每, 秋成後須要積蓄多餘糧石, 以備荒歉.”《淸會典事例·戶部·積儲》:“凡旗倉額儲倉糧, 每年出陳易新, 將額儲變色糧石, 照時價減銀平糶.”

[糧仗】軍糧和兵器. 《魏書·費穆傳》:“久之, 援軍不至, 兼行路阻塞, 糧仗俱盡.”《魏書·盧昶傳》:“必須簡將增兵, 加益糧仗, 與之亢擬.” 宋葉適《故禮部尙書黃公墓志銘》:“公戍定遠, 扼賊西路, 給淮南鹽司糧仗, 募士鏖擊.”

[糧行】經營糧食批發業務的商行. 

[糧串】官府所發繳納錢糧的收據. 《負曝閑談》第五回:“那位鄒老夫子正架著大眼鏡, 在那裏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算本年的糧串呢.”

[糧長】明淸所設征收、解運所在糧區田糧的人員. 由糧區內大戶充當. 《明史·食貨志二》:“里甲催徵, 糧戶上納, 糧長收解, 州縣監收.” 淸顧炎武《日知錄·鄕亭之職》:“明初以大戶爲糧長, 掌其鄕之賦稅, 多或至十餘萬石, 運糧至京.” 吳晗《朱元璋傳》第五章:“又以地主爲糧長, 以爲地方官都是外地人, 不熟悉本地情況.”

[糧草】軍用的糧食與草料. 《宋史·食貨志三》:“即今所在糧草盡乏, 漕臣計無所出, 文移指空而已.”《三國演義》第三十回:“却說曹操守官渡, 自八月起, 至九月終, 軍力漸乏, 糧草不繼.”老舍《四世同堂》二三:“軍隊的活動, 不能只仗著幾個命令;軍隊需要糧草、服裝、運輸工具, 和怎樣以最少的士兵取得最大的勝利.”

[糧重】糧食輜重. 《史記·匈奴列傳》:“<漢>乃粟馬發十萬騎, 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 糧重不與焉.”

[糧食】古時行道曰糧, 止居曰食. 后亦通稱供食用的谷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和成品糧. 《周禮·地官·廩人》:“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 則治其糧與其食.” 鄭玄注:“行道糧, 謂糒也;止居曰食, 謂米也.”《左傳·襄公八年》:“楚師遼遠, 糧食將盡.”《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袁紹>土地雖廣, 糧食雖豊, 適足以爲吾奉也.”《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內中單表西洞庭有個富家, 姓高名贊, 少年慣走湖廣, 販賣糧食.” 魏巍《在風雪里》:“我是來給你們籌備糧食的.”

[糧食作物】稻、麥和雜糧作物的統稱. 

[糧胥】經管錢糧的小吏. 淸陸繼輅《建陽知縣陸費君墓志銘》:“<某生>逋課積年, 糧胥雖屢受杖, 相戒不以聞.”

[糧秣】軍用的糧食和飼料. 丁玲《糧秣主任》:“我不只是個羊倌, 而且我還是個糧秣主任.” 李瑛《通往前沿的路》詩:“呵, 偽裝網下是什么--, 糧秣, 彈藥, 當然還有人民的叮囑!”

[糧站】1.調撥、管理糧食的機關. 淸魏源《聖武記》卷六:“廣南距黎都, 又二千里, 用兵萬人, 設糧站, 即需運夫十萬.”2.今亦指出售糧食的商店. 陸文夫《不平者》:“江南人都是吃大米, 我們這里都是吃小麥和小米. 其實這事兒也好辦, 糧站里可以兌換的.”

[糧料】唐宋官員的廩祿給養. 料, 俸祿以外的另加物品. 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請量閒劇留官吏於倉場, 勾當要害守捉;少置人數, 優恤糧料, 嚴加把捉.”

[糧料使】官名. 《新五代史·唐臣傳·張延朗》:“<張延朗>事梁, 以租庸吏爲鄆州糧料使.” 參見“糧料院”.

[糧料院】官署名. 宋初以武臣爲都糧料使, 后改以文臣主其事. 有諸司糧料院及諸軍糧料院之別, 分掌官俸及軍餉. 南渡后, 設有分差各處的糧料院. 宋高承《事物紀原·庫務職局·糧料院》:“國初承舊制, 有糧料院使. 《會要》曰:太平興國五年正月, 分糧料諸司、馬、步軍爲三院. 雍熙四年四月, 改用使臣勾當, 端拱二年改以京朝官主之. 神宗元豊末倂馬、步軍爲諸軍, 與諸司爲二院.”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七:“本朝樞密本兵、禮二府, 又有學士院、舍人院爲兩制, 下則糧料、審計、進奏、官告、登聞、檢鼓, 是爲六院.”

[糧塗】糧道. 塗, 通“途”.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擒龐涓》:“吾攻平陵, 南有宋, 北有衛, 當塗有市丘, 是吾糧塗絶也.”

[糧械】軍糧器械. 《新唐書·房玄齡傳》:“凡糧械飛輸, 軍伍行留, 悉裁總之.” 淸魏源《聖武記》卷六:“復連破三壘, 而十二壘之賊皆宵遁. 大獲糧械, 軍聲大振.”

[糧票】1.購買糧食和糧食制品的票證. 葉聖陶《涿鹿的劈山大渠》:“勘察渠線的測量隊在去年十二月間出發, 郭全舉聞訊, 帶著糧票和盤費, 自動地給測量隊帶路.”2.舊時政府征收錢糧的通知單. 沙汀《丁跛公》:“但一眨眼, 提前預征的糧票又下來了.”

[糧斛】糧食. 以斛計量, 故稱. 宋嶽飛《畫守襄陽等郡劄略》:“且以正兵六萬爲固守之計, 就撥江西、湖南糧斛.”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河道》:“東北曰五丈河, 來自濟鄆, 般挽京東路糧斛入京城, 自新曹門北入京.”

[糧斛院】五代時官署名. 其職掌類似於宋代的糧料院.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七:“五代有樞密院、鹽鐵院、糧斛院等, 品秩亦不甚高.” 參見“糧料院”.

[糧棧】1.經營批發業務的糧店. 2.存放糧食的貨棧.

[糧道】1.運糧的道路. 《六韜·疾戰》:“敵人圍我, 斷我前後, 絶我糧道, 爲之奈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縱奇兵, 佯敗走, 而絶其糧道.”《三國演義》第四五回:“我自引一萬馬軍, 往聚鐵山斷操糧道.”2.官名. 明淸兩代都設督糧道, 督運各省漕糧, 簡稱“糧道”. 《明史·職官志四》:“布政司參政、參議分司諸道. 督糧道, 督冊道, 分守道.”《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四回:“他是制臺的親戚, 自然大家都送錢給他了. 有一位福建糧道姓謝, 便送了他十兩銀子.”

[糧運】1.糧食的運送. 《後漢書·來歙傳》:“帝然之. 於是大轉糧運.”《南史·胡穎傳》:“武帝進軍頓西昌, 以穎爲巴丘令, 鎮大臯, 督糧運.”2.指運糧的道路. 《晉書·文帝紀》:“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襲都陸, 焚其糧運.”《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四年》:“丁巳, 秦王世民遣王君廓將輕騎千餘, 抄其糧運, 又破之, 獲其大將軍張靑特.”

[糧臺】淸代行軍時沿途所設經理軍糧的機構. 《淸會典事例·戶部·厘稅》:“又設立江北釐捐, 歸大營糧臺經理.” 淸魏源《聖武記》卷六:“我軍尙分七營, 距宛頂糧臺二百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先是有兩個人, 都是縣丞班子, 向來都是辦糧臺差事的.”

[糧餉】亦作“糧饟”. 

軍隊中發給官兵的口糧和錢. 《史記·太史公自序》:“楚漢相距鞏洛, 而韓信爲填潁川, 盧綰絶籍糧餉.”《漢書·食貨志上》:“男子疾耕不足糧饟, 女子紡績不足衣服.”顏師古注:“饟, 古餉字也.”《新五代史·唐臣傳·郭崇韜》:“且唐未失德勝時, 四方商賈, 征輸必集, 薪芻糧餉, 其積如山.”《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目今兵興之際, 糧餉未充, 暫開納粟入監之例.” 李大釗《被裁的兵士》:“國家的糧餉也弄空了.”

[糧廩】糧食. 《晉書·食貨志序》:“帝於是始疑有司盜其糧廩, 乃親於御前自加臨給, 饑者皆泣曰:‘今始得耳.’”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十:“時監軍吳延詔以爲時平境安, 當無事之際, 虛費糧廩, 亟命撤警.”

[糧糒】糧食. 《新唐書·百官志四下》:“居則習蒐狩, 有役則申戰守之法, 器械、糧糒、軍籍、賜予皆專焉.”《宋史·穆衍傳》:“時諸郡捕賊兵糧糒無以給, 遂擅發常平倉.” 淸黃宗羲《丹山圖詠》序:“猿鳥以爲百姓, 藥草以當糧糒.”

[糧糗】糧食. 《舊唐書·肅宗紀》:“庚子, 至烏氏驛, 彭原太守李遵謁見, 率兵士奉迎, 仍進衣服糧糗.” 宋陳亮《酌古論·封常淸》:“訓練士卒, 儲糧糗, 浚溝固壘, 淸野以待之.” 淸惲敬《三代因革論六》:“主芻茭之峙有人, 主糧糗之供有人.”

[糧餽】見“糧饋”. 

[糧甖】見“糧罌”. 

[糧餼】糧食. 《北史·李遷哲傳》:“由是諸蠻畏威, 各送糧餼.”《周書·達奚寔傳》:“寔導之以政, 氐人感悅, 幷從賦稅. 於是大軍糧餼, 咸取給焉.” 唐沈既濟《任氏傳》:“請計給糧餼, 端居以遲歸.”

[糧罌】亦作“糧甖”. 

盛糧的陶器. 大肚小口, 古代墓葬用爲明器.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吾當松棺二寸, 衣帽已外, 一不得自隨, 牀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蠟弩牙、玉豚、錫人之屬, 幷須停省, 糧甖明器, 故不得營, 碑誌旒旐, 彌在言外.” 宋高承《事物紀原·吉凶典制·糧罌》:“今喪家棺斂, 柩中必置糧罌者……《禮·檀弓》曰:重, 生道也. 《三禮圖》曰:重起於商代, 以飯含餘粥以鬲盛之, 名曰重. 設之於庭, 恐神依之以食. 今之糧罌, 即古重之遺意也.”

[糧饋】亦作“糧餽”. 

糧食給養. 《漢書·伍被傳》:“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餽, 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顏師古注:“餽亦饋字也.”《後漢書·堅鐔傳》:“一年間道路隔塞, 糧饋不至. 鐔食蔬菜, 與士卒共勞苦.” 唐朱敬則《論刑獄表》:“糧饋已窮, 智勇俱困.”

[糧饟】見“糧餉”. 


*糝①[sǎnㄙㄢˇ]

[《廣韻》桑感切, 上感, 心. ]

“參”的被通假字.亦作“糂”. “糝”的繁體字.

1.以米和羹. 《墨子·非儒下》:“孔某窮於蔡陳之間, 藜羹不糂.”《禮記·內則》:“和糝不蓼.” 陳澔集說:“宜以五味調和米屑爲糝, 不須加蓼, 故云和糝不蓼也.” 晉葛洪《抱朴子·名實》:“雖幷日無藜藿之糝, 不以易不義之太牢也.”2.米粒;飯粒. 唐秦韜玉《春雪》詩:“雲重寒空思寂寥, 玉塵如糝滿春朝.”《續傳燈錄·普賢元素禪師》:“囊無繫蟻之絲, 廚乏聚蠅之糝.”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裹一頂紅巾, 珍珠如糝飯.”3.散粒, 碎粒. 唐韓愈《送無本師歸范陽》詩:“始見洛陽春, 桃枝綴紅糝.” 宋周邦彦《大酺·春雨》詞:“紅糝鋪地, 門外荊桃如菽.” 淸朱彛尊《一半兒·京口竹林寺》曲:“雪花攙, 一半兒旋銷, 一半兒糝.”4.散落;灑上. 晉葛洪《抱朴子·酒誡》:“唯患飛埃之糝目, 而不覺飆風之所爲也.” 唐杜甫《絕句漫興》之七:“糝徑楊花鋪白氊, 點溪荷葉疊靑錢.” 宋張元幹《江神子》詞:“屑瓊瑰, 糝莓苔.” 明焦竑《焦氏筆乘·醫方》:“又傳壽星散, 專治惡瘡, 痛不可當者, 糝之不痛;不痛者糝之即知痛.”5.雜, 混和. 《儀禮·大射》“參七十” 漢鄭玄注:“參讀爲糝. 糝, 雜也. 雜侯者, 豹鵠而麋飾下, 天子大夫也.” 宋蘇軾《格物粗談·瓜蓏》:“冬瓜切碎者, 以石灰糝之則不爛.”《水滸傳》第四三回:“我如今包裹內帶得一包蒙汗藥在這裏, 李雲不會吃酒時, 肉裏多糝些, 逼著他多吃些, 也麻倒了.”冰心《冬兒姑娘》:“那時都有米鋪里雇人來把他(漢白玉)砸碎了, 糝在米里, 好添分量, 多賣錢.”

[糝盆】舊時除夕日祭祖送神時焚燒松柴的火盆.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千條蠟燭焰難當, 萬座糝盆敵不住.” 參見“籸盆”.

[糝粒】米粒. 《晉書·江統傳》:“若有窮乏糝粒不繼者, 故當傾關中之穀以全其生生之計.” 唐陸龜蒙《奉酬苦雨見寄》詩:“伊余不戰不耕人, 敢怨烝黎無糝粒.” 明袁宏道《王回先奄然逝矣遂爲長律哭之》:“甑中無糝粒, 袖裏有珠璣.”

[糝糝】猶粒粒, 顆顆. 宋范成大《題蜀果圖·木瓜》詩:“沈沈黛色濃, 糝糝金沙絢.” 明張煌言《重過桃渚》詩:“苔衣糝糝髯偏美, 石磴鱗鱗齒未齊.” 淸曹寅《和孫子魚<食薺>詩寄二弟》之一:“異鄕頻舉筯, 糝糝對梅英.”


*糲①[lìㄌㄧˋ]

[《廣韻》力制切, 去祭, 來. ]

[《廣韻》落蓋切, 去泰, 來. ]

[《廣韻》盧達切, 入曷, 來. ]

“糲”的繁體字.

1.糙米. 《史記·刺客列傳》:“故進百金者, 將用爲大人麤糲之費.” 司馬貞索隱:“糲猶麤米也, 脫粟也.” 唐韓愈《山石》詩:“鋪牀拂席置羹飯, 疏糲亦足飽我飢.”2.粗糙. 漢王充《論衡·藝增》:“豆麥雖糲, 亦能愈飢. 食豆麥者皆謂糲而不甘, 莫謂腹空而無所食.” 唐李咸用《和吳處士題村叟壁》:“糲麴芟汀蓼, 甘茶挈石泉.”

[糲米】糙米. 《韓詩外傳》卷二:“曾子褐衣縕緒, 未嘗完也;糲米之食, 未嘗飽也.”《新唐書·高適傳》:“監軍諸將不恤軍務, 以倡優蒲簺相娛樂, 渾隴武士飯糲米日不厭, 而責死戰, 其敗固宜.”

[糲食】粗惡的飯食.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妾誇布服糲食.”顏師古注引孟康曰:“糲, 粗米也.” 唐姚合《哭費拾遺徵君》詩:“服儒師道旨, 糲食臥中林.” 明唐順之《贈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聞侯之夫人亦樂於糲食敝衣, 與侯所嗜好無異.”

[糲飯】糙米飯. 《屍子》卷上:“珍羞百種而堯糲飯菜粥.”《南史·梁紀中·武帝下》:“晩乃溺信佛道, 日止一食, 膳無鮮腴, 惟豆羹糲飯而已.”《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五年》:“迪簡無以犒士, 乃設糲飯與士卒共食之.” 胡三省注:“糲飯, 脫粟飯也.” 淸唐孫華《夏日盛暑貧甚戲作》詩:“菁羹糲飯吾能給, 若比焦先未是窮.”

[糲飰】糲飯. 明唐順之《禮部郞中李君墓志銘》:“公儉樸而寡欲, 糲飰敝衣, 終身常然.” 參見“糲飯”.

[糲粢】粗惡的飯食. 《韓非子·五蠹》:“<堯>糲粢之食, 藜藿之羹.”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夫說粱飯食肉, 有好於面目, 而不若糲粢藜烝之可食於口也.”

[糲粱】糙米. 《六韜·盈虛》:“鹿裘禦寒, 布衣掩形;糲粱之飯, 藜藿之羹.”《史記·太史公自序》:“糲粱之食, 藜藿之羹.” 張守節正義:“糲, 麤米也, 脫粟也. 粱, 粟也. 謂食脫粟之粗飯也.”

[糲餐】粗惡的飯食. 漢劉向《新序·刺奢》:“進糲餐之食, 瓜瓠之羹.”

[糲糒】粗糙的干糧. 

[糲糠】雜有糠秕的糙米飯. 宋蘇舜欽《啓事上奉寧軍陳侍郞》:“雖裘葛不完, 糲糠幾廢, 亦未嘗造謁有位, 祈望恩奬.”

[糲藿】以糙米、豆葉所作的粗惡飯食. 《韓詩外傳》卷九:“士褐衣縕著, 未嘗完也, 糲藿之食, 未嘗飽也.”


*糯①[nuòㄋㄨㄛˋ]

[《集韻》奴臥切, 去過, 泥. ]

亦作“稬”. 亦作“穤”. 亦作“糥”.

1.黏性的稻米. 可以釀酒.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稻》:“凡稻種最多:不黏者, 禾曰秔, 米曰粳;黏者, 禾曰稌, 米曰糯.” 魯迅《集外集拾遺·懷舊》:“如語及米, 則竟曰米, 不可別粳糯;語及魚, 則竟曰魚, 不可分魴鯉.”2.指酒. 元曾瑞《端正好·自序》套曲:“就著老瓦盆, 浮香糯, 直喫的徹, 未醒後又如何.”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神女》:“有客餽苦糯, 公子飲而美之, 引盡百琖, 面頰微赬.”

[糯米】糯稻碾出之米. 富於黏性, 可做糕點, 亦可釀酒.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三:“守陵喜, 運糯米以餉智高.”《儒林外史》第三一回:“這酒是二斗糯米做出來的二十斤釀, 又對了二十斤燒酒, 一點水也不攙.”老舍《四世同堂》三八:“北方人對糯米已經有些膽怯, 再放上火腿什么的, 就更害怕了.”

[糯米紙】用淀粉制成的薄膜. 用以包裝糖果、點心或藥品, 可以防潮.

[糯麥】帶黏性的大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一·大麥》:“大麥亦有黏者, 名糯麥, 可以釀酒.”

[糯粟】糯高粱.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二·秫》:“秫字篆文, 像其禾體柔弱之形, 俗呼糯粟是矣.”

[糯稻】米粒富於黏性的稻.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一·稻》:“糯稻, 南方水田多種之, 其性黏, 可以釀酒, 可以爲粢, 可以蒸糕, 可以熬餳, 可以炒食, 其類亦多.”


*糫①[huánㄏㄨㄢˊ]

[《廣韻》戶關切, 平刪, 匣. ]

食品名. 即粔籹.


*糨①[jiànɡㄐㄧㄤˋ]

[《篇海》其亮切]

亦作“漿”. 亦作“糡”.

1.液體很稠. 亦謂黏結. 淸周亮工《書影》卷五:“戚首爲血糨, 乃因之固, 漸能起.”2.指糨糊. 淸陳康祺《燕下鄕脞錄》卷八:“鄕先輩相傳先生(丁傑)最寳愛其書, 每厚糨黏紙八九層, 爲面葉底葉, 見者輒笑曰:‘此丁氏藏書也.’”《淸朝野史大觀·史料一·陸麗京雪罪云遊》:“近隣許周父, 平日待之甚厚, 此祭手持糨一盂, 於門上遍貼封條.”3.同“漿”. 用粉漿或米湯浸紗、布或衣服, 使干燥后堅挺. 元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鄕》套曲:“新刷來的頭巾, 恰糨來的綢衫, 暢好是粧么大戶.” 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三折:“這一宗是個開糨洗店的, 把人的好衣服或是洗白, 或是高麗復生縑絲, 他著那鐵熨斗都熨破了.”

[糨子】糨糊. 

[糨糊】用面粉等調成的可以粘貼東西的糊狀物. 


*糵①[nièㄋㄧㄝˋ]

同“糱”. 

《楚辭·大招》:“吳醴白糵, 和楚瀝只.”


*糳①[zuòㄗㄨㄛˋ]

[《廣韻》則落切, 入鐸, 精. ]

1.舂. 《楚辭·九章·惜誦》:“檮木蘭以矯蕙兮, 糳申椒以爲糧.”2.指舂過的精米. 宋王禹偁《酬種放徵君》詩:“卜居雜民甿, 致養無精糳.”


*糴①[díㄉㄧˊ]

[《廣韻》徒歷切, 入錫, 定. ]

“糴”的繁體字.

1.買進谷物. 《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臧孫辰告糴於齊.” 何休注:“買穀曰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遣婢糴米, 因爾逃竄.” 唐杜甫《醉時歌》:“日糴太倉五升米, 時赴鄭老同襟期.”《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不多時, 老嫗糴米回, 往廚下燒飯去了.” 葉聖陶《倪煥之》二三:“農民們只好特別廉價賣掉僅有的收獲去繳租, 自己日后反而用高價糴每天的飯米.”2.姓. 春秋晉有大夫糴茷.


*糰①[tuánㄊㄨㄢˊ]

[《集韻》徒官切, 平桓, 定. ]

“團”的繁體字.

團子. 唐白居易《寒食日過棗團店》詩:“寒食棗糰店, 春低楊柳枝.” 宋吳自牧《夢粱錄·五月》:“杭都風俗, 自初一日至端午日, 家家買桃、柳、葵、榴、蒲葉、伏道, 又幷市茭、粽、五色水糰、時果、五色瘟紙, 當門供養.”

[糰子】米粉等做成的圓球形食物. 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節食所尙, 則乳糖圓子……宜利少、澄沙糰子.”亦指形似團子的球狀食物. 蕭紅《生死場》五:“王婆把米飯用手打成堅實的團子, 進城的父子裝進衣袋去, 算做午餐.”


*糶①[tiàoㄊㄧㄠˋ]

[《廣韻》他弔切, 去嘯, 透. ]

“糶”的繁體字.

賣出谷物. 《管子·輕重丁》:“齊西水潦而民飢, 齊東豊庸而糶賤.”《史記·貨殖列傳》:“夫糶, 二十病農, 九十病末.” 唐聶夷中《詠田家》:“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新穀.” 劉大白《收成好》詩:“不但全家飽一年, 有餘更上行家糶.”


*糱①[nièㄋㄧㄝˋ]

[《廣韻》魚列切, 入薛, 疑. ]

亦作“糵”. 

1.生芽的谷類. 《說文·米部》:“糱, 牙米也.” 段玉裁注:“牙, 同芽, 芽米者, 生芽之米也.”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四·糱米》:“有粟、黍、穀、麥、豆諸糱, 皆水浸脹, 候生芽曝乾去鬚. 取其中米, 炒硏麵用. 其功皆主消導.”2.酒曲. 釀酒用的發酵劑. 《書·說命下》:“若作酒醴, 爾惟麹糱.”《禮記·禮運》:“故禮之於人也, 猶酒之有糱也.”

[糱酒】曲酒. 《漢書·匈奴傳上》:“歲給遺我糱酒萬石, 稷米五千斛, 雜繒萬匹.”顏師古注:“以糱爲酒, 味尤甜.”

[糱麴】酒曲. 《史記·貨殖列傳》:“糱麴、鹽豉千荅.”


*聿①[yùㄩˋ]

[《廣韻》餘律切, 入術, 以. ]

1.筆的別稱. 《說文·聿部》:“聿, 所以書也. 楚謂之聿, 吳謂之不律, 燕謂之弗.” 漢揚雄《太玄·飾》:“舌聿之利, 利見知人也.” 司馬光集注:“聿, 筆也.”2.疾貌. 參見“聿皇”、“聿越”. 3.循. 《後漢書·文苑傳上·傅毅》:“密勿朝夕, 聿同始卒.” 李賢注:“聿, 循也.”4.助詞. 用於句首或句中. 《詩·唐風·蟋蟀》:“蟋蟀在堂, 歲聿其莫.” 晉潘嶽《射雉賦》:“聿采毛之英麗兮, 有五色之名翬.” 唐韓愈《禘祫議》:“凡在擬議, 不敢自專, 聿求厥中, 延訪群下.”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遊學》:“才猷壓衆賢, 德望膺高薦, 喜吾邦有幸, 聿增文獻.” 淸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跋》:“至於電氣聿興, 風行殆徧, 質分乾溼, 氣薄陰陽.”

[聿役】動貌. 宋宋祁《上春晦日到西湖呈轉運叔文學士》詩:“暗浮蟲聿役, 閒立鷺毰毸.”

[聿修】見“聿脩”. 

[聿皇】亦作“聿遑”. 

迅疾輕快貌. 《古文苑·宋玉<小言賦>》:“體輕蚊翼, 形微蚤鱗, 聿遑浮踴, 淩雲縱身.” 章樵注:“聿遑, 迅疾也.” 漢揚雄《羽獵賦》:“及至罕車飛揚, 武騎聿皇.” 漢馬融《長笛賦》:“聿皇求索, 乍近乍遠.”《後漢書·馬融傳》:“徽嫿霍奕, 別騖分奔, 騷擾聿皇, 往來交舛, 紛紛回回, 南北東西.”

[聿追】《禮記·禮器》:“堯授舜, 舜授禹, 湯放桀, 武王伐紂, 時也. 《詩》云:‘匪革其猶, 聿追來孝.’” 鄭玄注:“聿, 述也.”今本《詩·大雅·文王有聲》作“遹追”. 聿、遹本助詞;然后人往往訓聿爲述, 因以“聿追”謂追述先人德業. 《後漢書·李固傳》:“昔堯殂之後, 舜仰慕三年, 坐則見堯於牆, 食則覩堯於羹. 斯所謂聿追來孝, 不失臣子之節者.” 李賢注:“聿, 述也.”《隋書·煬帝紀上》:“聿追孝饗, 德莫至焉, 崇建寢廟, 禮之大者.”

[聿脩】亦作“聿修”. 

《詩·大雅·文王》:“無念爾祖, 聿脩厥德,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毛傳:“聿, 述.”聿本助詞, 后多訓爲“述”, 因以“聿脩”謂繼承發揚先人的德業. 《文選·干寶<晉紀總論>》:“聿脩祖宗之志, 思輯戰國之苦.” 呂向注:“聿, 循;脩, 治也.”《北史·周紀下·宣帝》:“朕以眇身, 祗承寶運, 雖庶幾聿修之志, 敢忘燕翼之心.”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缽羅耶伽國》:“今戒日王者, 聿修前緒, 篤述惠施, 五年積財, 一旦傾捨, 於其施場, 多聚珍貨.”

[聿越】迅速地跨越. 《文選·左思<吳都賦>》:“陵絶嶛嶕, 聿越巉嶮.” 呂向注:“聿, 疾也. 疾越於嶮峻之所.”

[聿斯】星相家言. 以星象占人貴賤吉凶之術, 傳自印度. 《新唐書·藝文志三》有《都利聿斯經》二卷, “貞元中, 都利術士李彌乾傳自西天竺, 有璩公者譯其文”. 《上靑十一大曜燈儀》:“允推神首之星, 爰播聿斯之詠.”《宋史·方技傳下·楚衍》:“<衍>明相法及《聿斯經》, 善推步、陰陽、星曆之數, 間語休咎無不中.” 明宋濂《祿命辨》:“予嘗聞之於師, 其說多本於《都利聿斯經》;都利蓋都賴也. 西域康居城當都賴水上, 則今所傳《聿斯經》者, 婆羅門術也.”參閱日本石田干之助《都利聿斯經及其佚文》、饒宗頤《選堂集林·論七曜與十一曜》.

[聿遑】見“聿皇”. 

[聿懷】《詩·大雅·大明》:“維此文王, 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 聿懷多福.”聿本助詞, 然后人常以“聿懷”爲語典, 用爲篤念之意. 漢班固《典引》:“蓋用昭明夤畏, 承聿懷之福.” 宋沈遼《秦望閣》詩:“緬想仲蔚隱, 聿懷安石淸.”


*肆①[sìㄙˋ]

[《廣韻》息利切, 去至, 心. ]

亦作“銉”. 

1.顯明;顯示. 《易·繫辭下》:“其旨遠, 其辭文, 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隱.” 韓康伯注:“事顯而理微也.” 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肆, 直也.” 晉郭璞《山海經圖贊·白猿》:“白猿肆巧, 繇基撫弓.” 唐白居易《〈新樂府〉序》:“其體順而肆, 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 明何景明《〈結腸賦〉序》:“顧辭旨菲鈍, 無以廣情肆事, 繼彼雅音也.”2.不受拘束;縱恣. 《左傳·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 周行天下.”《論語·陽貨》:“古之狂也肆, 今之狂也蕩.” 南朝梁任昉《奏彈劉整》:“理絶通問, 而妄肆醜辭;終夕不寐, 而謬加大杖.” 宋曾鞏《天長朱君墓志銘》:“數就進士試, 不合, 乃嘆曰:‘與其屈於人, 孰若肆吾志哉!’” 明何景明《〈海叟集〉序》:“今年罷宦歸, 自以有餘力, 得肆觀古人之言.” 淸李漁《奈何天·擄俊》:“如有未經上選, 擅肆奸淫者, 梟首示衆.”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是二人者, 肆其殘暴之心, 逞其貪婪之志, 固謂可以爲所欲爲矣.” 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有功不賞, 有勞不錄, 而搆陷愈急, 毒謀愈肆.”3.陳設;鋪開. 《詩·大雅·行葦》:“戚戚兄弟, 莫遠具爾, 或肆之筵, 或授之幾.” 毛傳:“肆, 陳也.” 漢枚乘《七發》:“掩蘋肆若, 爲牧人席.” 宋蘇軾《戚氏》詞:“瑤池近、畫樓隱隱, 翠鳥翩翩. 肆華筵.” 淸方文《李臨淮玄素招集松筠閣》詩:“之子蓄奇懷, 中宵肆良讌.”4.作坊;店鋪;市集. 《論語·子張》:“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學以致其道.”《後漢書·王充傳》:“家貧無書, 常遊洛陽市肆, 閱所賣書, 一見輒能誦憶, 遂博通衆流百家之言.” 宋葉適《呂君墓志銘》:“入其里, 牆無閑地, 陂無壞堤, 肆無博徒, 人無侈服.”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黃英》:“逾歲, 春將半, 始載南中異卉而歸, 於都中設花肆.” 洪深《馮大少爺(電影故事)》:“生居肆中, 所交多損友.”5.祭祀名. 參見“肆享”、“肆祀”. 6.古代謂處死刑后陳屍示眾. 《周禮·秋官·掌戮》:“凡殺人者, 踣諸市, 肆之三日.”《論語·憲問》:“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 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三國魏曹操《宣示孔融罪狀令》:“融違天反道, 敗倫亂理, 雖肆市朝, 猶恨其晩.”《舊唐書·德宗紀上》:“<李惟嶽>外結兇黨, 益固姦謀, 不孝不忠, 宜肆原野.”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軼聞·入相奇緣》:“十八日奉上諭, 和坤悖逆專擅, 罪大惡極, 姑免肆市, 賜令自盡.”7.指成組的鍾磬. 《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鍾磬, 半爲堵, 全爲肆.” 鄭玄注:“鍾磬者, 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 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左傳·襄公十一年》:“鄭人賂晉侯以師悝、師觸、師蠲;廣車、軘車淳十五乘, 甲兵備, 凡兵車百乘;歌鍾二肆, 及其鎛、磬;女樂二八.” 杜預注:“肆, 列也. 縣鍾十六爲一肆. 二肆, 三十二枚.” 晉左思《魏都賦》:“元勳配管敬之績, 歌鐘析邦君之肆, 則魏絳之賢, 有令聞也.”按, 鄭玄等所注, 以出土實物證之, 皆不甚切合, 古代編鍾肆、堵之數幷不固定. 8.赦宥;延緩. 《書·舜典》:“眚災肆赦, 怙終賊刑.” 孔傳:“肆, 緩.”《春秋·莊公二十二年》:“春王正月, 肆大眚.” 杜預注:“赦有罪也.” 楊伯峻注:“肆有赦義.” 漢桓寬《鹽鐵論·取下》:“古者上取有量, 自養有度, 樂歲不盜, 年饑則肆.” 王利器校注引孫詒讓曰:“《小爾雅·廣言》云:‘肆, 緩也.’言年飢當緩其征賦.”9.突襲. 《詩·大雅·皇矣》:“臨衝茀茀, 崇墉仡仡. 是伐是肆, 是絶是忽.” 鄭玄箋:“肆, 犯突也.”《左傳·文公十二年》:“趙有側室曰穿, 晉君之壻也, 有寵而弱, 不在軍事;好勇而狂, 且惡臾騈之佐上軍也. 若使輕者肆焉, 其可.” 杜預注:“肆, 暫往而退也.”10.伸張, 擴展. 《左傳·僖公三十年》:“夫晉, 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 又欲肆其西封.” 杜預注:“肆, 申也.”11.鞏固. 《詩·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 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 夙夜基命宥密. 於緝熙! 單厥心, 肆其靖之.” 毛傳:“肆, 固.”《國語·周語下》:“肆, 固也. 靖, 龢也……始於德讓, 中於信寬, 終於固和, 故曰成.”12.極力;勤苦. 《墨子·兼愛下》:“而有道肆相敎誨.” 孫詒讓間詁:“《爾雅·釋言》:‘肆, 力也.’……言勤力相敎誨.”《文選·張衡〈東京賦〉》:“瞻仰二祖, 厥庸孔肆.” 薛綜注:“肆, 勤也.” 晉陶潛《桃花源》詩:“相命肆農耕, 日入從所憩.” 唐韓愈《送水陸運使韓侍御歸所治序》:“六百餘里屯堡相望, 寇來不能爲暴, 人得肆耕其中, 少可以罷漕輓之費.” 宋曾鞏《司封員外郞蔡公墓志銘》:“沙墟莽崖肆經營, 馬羊茁肥獄訟平.”13.施與.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伯父若肆大惠, 復二文之業, 弛周室之憂, 徼文武之福, 以固盟主, 宣昭令名, 則余一人有大願矣.” 晉盧諶《贈劉琨書》:“若公肆大惠, 遂其厚恩, 錫以咳唾之音, 慰其違離之意, 則所謂《咸池》酬於《北里》, 夜光報於魚目, 諶之願也, 非所敢望也.”14.謂施加.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直以尒朱榮往歲入洛, 順而勤王, 終爲魏賊, 逆刃加於君親, 鋒鏑肆於卿宰.” 唐司空圖《辯楚刑》:“嗟乎, 刑與辱, 上之所以肆於下也.”15.猶制裁. 16.猶宣揚;傳播. 宋歐陽修《鄭荀改名序》:“自老子猒周之亂, 用其小見, 以爲聖人之術止於此, 始非仁義而詆聖智. 諸子因之, 益得肆其異說.”《掃迷帚》第二回:“陳勝之鳴狐, 張角之妖書, 大都肆荒誕之言, 行煽惑之計.”17.遂;於是. 《書·舜典》:“正月上日, 受終於文祖, 在璿璣玉衡, 以齊七政, 肆類於上帝, 禋於六宗, 望於山川, 徧於群神.”《史記·五帝本紀》引作“遂類於上帝”. 宋王安石《蔣山鍾銘》:“於皇正覺, 訓用音聞;肆作大鐘, 以警沉昏.”18.表示程度. 極;甚. 參見“肆好”. 參閱章炳麟《新方言·釋詞》. 19.故;因此. 《書·無逸》:“昔在殷王中宗, 嚴恭寅畏, 天命自度, 治民祗懼, 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史記·魯周公世家》引作“故”. 《詩·大雅·思齊》:“不顯亦臨, 無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 烈假不瑕.” 宋沈遘《大理評事張太寧將作監丞王儀可幷大理寺丞太常寺太祝王景純可大理評事制》:“有司舉三歲之典來上, 肆朕幷以爲廷尉之屬.”《續資治通鑑·宋孝宗乾道八年》:“今舍其大而舉其細, 豈責實之議乎? 肆朕稽古, 釐而正之.”20.迨;及至. 唐韓愈《順宗實錄五》:“惟皇天佑命烈祖, 誕受方國, 九聖儲祉, 萬邦咸休. 肆予一人, 獲纘丕業, 嚴恭守位, 不遑暇逸.” 宋嶽珂《桯史·周益公降官》:“惟光宗興念於元僚, 亦屢分於閫寄;肆陛下曲憐其末路, 爰俾遂於里居.”《明史·西域傳二·安定衛》:“肆朕嗣位, 爾等復遵朝命, 約束部下, 良用爾嘉.”21.數字“四”的大寫. 22.姓. 春秋宋大夫肆臣之后. 漢有漁陽太守肆敏. 見《姓解》卷一引漢應劭《風俗通》.

肆②[tīㄊㄧ]

[《集韻》他歷切, 入錫, 透. ]

解剔牲體. 《詩·小雅·楚茨》:“濟濟蹌蹌, 絜爾牛羊, 以往烝嘗. 或剝或亨, 或肆或將.” 鄭玄箋:“有肆其骨體於俎者.” 陸德明釋文:“有肆, 他歷反, 解肆也.”《周禮·地官·大司徒》:“祀五帝, 奉牛牲, 羞其肆.” 鄭玄注:“進所肆解骨體.” 賈公彦疏:“羞, 進也;肆, 解也. 謂於俎上進所解牲體於神坐前.”《禮記·郊特牲》:“腥肆爓腍祭, 豈知神之所饗也, 主人自盡其敬而已矣!” 陳澔集說:“祭之爲禮, 或進腥體, 或薦解剔, 或進湯沈, 或薦煑孰.”

肆③[yìㄧˋ]

[《集韻》羊至切, 去至, 以. ]

通“肄”. 

1.習. 《周禮·夏官·射人》“以射灋治射儀” 漢鄭玄注:“射法, 王射之禮. 治射儀, 謂肆之也.” 賈公彦疏:“肆則習也.” 陸德明釋文:“肆之, 劉(劉昌宗):餘二反.” 三國魏嵇康《釋私論》:“肆乎所始, 名其所終.” 戴明揚校注:“案肆與肄通.”2.余, 多余. 《禮記·玉藻》:“肆束及帶, 勤者有事則收之, 走則擁之.” 鄭玄注:“肆讀爲肄. 肆, 餘也. 餘束, 約紐之餘組也.”

[肆人】1.市井之人. 《文選·張衡<西京賦>》:“彼肆人之男女, 麗美奢乎許史.” 薛綜注:“言長安市井之人, 被服皆過此二家.”2.指店鋪中人. 淸昭槤《嘯亭續錄·吳制府》:“近聞其鄕人言, 有童子竊蔥數莖, 爲肆人告發, 公即請王命誅之, 人皆以爲過當.”

[肆力】盡力. 《後漢書·承宮傳》:“<承宮>後與妻子之蒙陰山, 肆力耕種.” 晉陸機《辨亡論下》:“是以忠臣競盡其謨, 志士咸得肆力.” 鄭觀應《盛世危言·敎養》:“凡天地萬物之理, 人生日用之事, 皆列於學校之中, 使通國之人童而習之, 各就性質之所近而肆力焉.” 毛澤東《關於蔣介石聲明的聲明》:“蔣氏在西安曾說了將要認眞抗日的話, 當不至一出西安又肆力攻擊革命勢力.”

[肆口】猶隨口. 有時含任意或無所忌憚之意. 《文選·陸機<演連珠>之三八》:“放身而居, 體逸則安, 肆口而食, 屬厭則充.” 李善注:“杜預《左氏傳》注曰:‘肆, 放也.’”《魏書·李沖傳》:“沖時震怒, 數數責彪前後愆悖, 瞋目大呼, 投折几案. 盡收御史, 皆泥首面縛, 詈辱肆口.” 明方孝孺《有子》:“不幸重之以秦火, 孔子之微言幾不復存, 於是儒生愈無所憚, 肆口恣意, 摹效語言, 不特托爲其位, 而直以孔子自命.”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三:“唯此等句以肆口而成爲佳, 若有意爲之, 則纖矣.” 郭沫若《曆史人物·屈原硏究一》:“固執文言的夫子們對於前者叩頭百拜, 對於后者則肆口漫罵.”

[肆手】放手. 謂隨意, 任意. 明楊愼《<六書索隱>序》:“若鄭樵則師心妄駁, 戴侗則肆手影撰, 又字學之不幸也.”

[肆凶】逞凶. 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二:“世有惡少無賴之人, 肆凶不逞, 小則賭博, 大則屠牛馬、銷銅錢, 公行不忌.”

[肆心】1.用心;盡心. 晉葛洪《抱朴子·崇敎》:“澄視於秋毫者, 不見天文之煥炳;肆心於細務者, 不覺儒道之弘遠.”《南史·齊紀上·高帝》:“公有濟天下之勳, 重之以明哲, 道庇生靈, 志匡宇宙, 勠力肆心, 劬勞王室, 險阻艱難, 備嘗之矣.”2.猶恣意. 《北史·崔宏傳》:“是以妄張賊勢, 披毛求瑕, 冀得肆心.”

[肆布】散布. 三國魏曹植《七啓》:“緄佩綢繆, 或彫或錯, 薰以幽若, 流芳肆布.”

[肆目】1.盡其目力. 晉陸機《演連珠》之二一:“是以輪匠肆目, 不乏奚仲之妙;瞽史淸耳, 而無伶倫之察.”2.謂縱目遠看. 晉陸機《赴洛》詩之一:“肆目眇不及, 緬然若雙潛.” 晉趙至《與嵇茂齊書》:“肆目平隰, 則遼廓而無覩;極聽脩原, 則淹寂而無聞.”

[肆刑】最重的刑罰, 死刑. 《淮南子·兵略訓》:“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 一旦不知千萬之數.” 高誘注:“肆刑, 極刑.”

[肆伐】襲伐, 疾伐. 《詩·大雅·大明》:“維師尙父, 時維鷹揚, 涼彼武王, 肆伐大商, 會朝淸明.” 毛傳:“肆, 疾也.”按, 漢應劭《風俗通·皇霸·三王》引作“襲伐”, “襲”亦有輕行疾至之義. 參閱淸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肆任】謂任其自然. 晉張湛《<列子>序》:“窮達無假智力, 治身貴於肆任;順情則所之皆適, 水火可蹈;忘壞則無幽不照.”

[肆行】1.放縱的行爲. 《韓非子·難勢》:“桀紂得成肆行者, 南面之威爲之翼也.”2.謂恣意妄爲. 《左傳·昭公十二年》:“暴虐滛從, 肆行非度, 無所還忌, 不思謗讟, 不憚鬼神.” 漢陳琳《爲袁紹檄豫州》:“而操遂承資跋扈, 肆行凶忒, 割剝元元, 殘賢害善.”《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如今再說一個肆行不孝, 到底不悛, 明彰報應的.” 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漢奸們橫行無忌, 在戰區則援助敵人, 在后方則肆行搗亂.”3.謂自由自在地來去. 漢嚴忌《哀時命》:“衣攝葉以儲與兮, 左袪掛於榑桑. 右衽拂於不周兮, 六合不足以肆行.”《紅樓夢》第二二回:“無我原非你, 從他不解伊, 肆行無礙憑來去.”4.猶流行. 唐韓愈《與孟尙書書》:“二帝三王群聖人之道於是大壞, 後之學者無所尋逐, 以至於今泯泯也. 其禍出於楊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

[肆行無忌】恣意橫行, 無所顧忌. 《西遊補》第三回:“孫行者肆行無忌, 殺人如草.” 明無名氏《贈書記·恃權抄沒》:“朝廷把兵權付伊, 誰料他肆行無忌, 臨邊故就和番計.” 淸林則徐《密拿漢奸劄稿》:“<徐廣>自上年奏釋之後, 又經肆行無忌.”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三篇:“湖南軍政, 以諮議局紳之把持煽動, 形勢險惡, 焦達峰處之坦然, 煽動者尤肆行無忌.”

[肆宇】猶肆宅.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阿繡》:“次年, 復至蓋, 裝甫解, 即趨女所;至則肆宇闔焉.”

[肆宅】指店鋪. 《尉繚子·武議》:“兵之所加者, 農不離其田業, 賈不離其肆宅, 士大夫不離其官府, 由其武議在於一人.”

[肆好】極好. 《詩·大雅·崧高》:“吉甫作誦, 其詩孔碩, 其風肆好, 以贈申伯.” 馬瑞辰通釋:“‘其風肆好’與‘其詩孔碩’相對成文, 其風猶言其詩, 肆好即極好, 猶言孔碩, 古人自有複語耳.” 明劉基《送張山長序》:“今諸君之詩則皆既肆好矣, 復何以尙之哉?”

[肆志】快意;隨心;縱情. 《莊子·繕性》:“故不爲軒冕肆志, 不爲窮約趨俗, 其樂彼與此同, 故無憂而已矣.”《後漢書·馮衍傳下》:“正身直行, 恬然肆志.” 三國魏嵇康《琴賦》:“是故復之而不足, 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 則寄言以廣意.”《南史·傅縡傳》:“循頗好士, 廣集墳籍, 縡肆志尋閱, 因博通群書.” 宋蘇轍《曆代論三·孫仲謀》:“恪(諸葛恪)乘其用兵勞民之後, 繼起大役, 兵折於外, 既歸而不能自克, 將復肆志於僚友.”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酒酣耳熱, 臨風浩歌, 亦人生肆志之一端也.”

[肆劫】恣意搶劫. 子虛子《湘事記·軍事篇一》:“因是城市安然, 無敢肆劫者.”

[肆芳】謂散發芳香. 南朝宋傅亮《芙蓉賦》:“徼旭露以滋采, 靡朝風而肆芳.”

[肆言】無所顧忌地說話;縱言. 《南史·焦度傳》:“度於城樓上肆言駡辱攸之, 至自發露形體穢辱之.” 宋蘇軾《郭忠恕畫贊》:“益縱酒, 肆言時政, 頗有謗讟.” 明宋濂《送方生還寧海》詩序:“凡理學淵源之統, 人文絶續之寄, 盛衰幾微之載, 名物度數之變, 無不肆言之.”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鳥語》:“而道士樸野, 多肆言, 無所顧忌.”

[肆祀】祭名. 謂以全牛全羊祭祀祖先. 《書·牧誓》:“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 昬棄厥肆祀弗答, 昬棄厥遺王父母弟不廸.”《史記·周本紀》作“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 裴駰集解引鄭玄曰:“肆, 祭名.”《詩·周頌·雝》:“相維辟公, 天子穆穆, 於薦廣牡, 相予肆祀.” 馬瑞辰通釋:“《詩》之‘肆祀’承上‘廣牡’言, 正謂舉全體而陳之. 與《牧誓》肆祀、《周禮》肆享, 同爲祭名.”

[肆長】古官名. 猶唐以后之行頭. 《周禮·地官·肆長》:“肆長各掌其肆之政令, 陳其貨賄, 名相近者相遠也, 實相近者相爾也, 而平正之. 斂其緫布, 掌其戒禁.” 賈公彦疏:“此肆長, 謂一肆立一長, 使之檢校一肆之事, 若今行頭者也.”

[肆直】任情直率;正直. 《禮記·樂記》:“肆直而慈愛<者, 宜歌《商》>.” 晉袁宏《後漢紀·桓帝紀三》:“自茲以降, 主失其權, 閹豎當朝, 佞邪在位, 忠義之士發憤忘難, 以明邪正之道, 而肆直之風盛矣.”

[肆侈】窮奢極欲. 《國語·晉語一》:“夫三季王之亡也宜. 民之主也, 縱惑不疚, 肆侈不違, 流志而行, 無所不疚, 是以及亡, 而不獲追鑑.” 韋昭注:“肆, 極也. 極其泰侈, 無所違避也.” 漢張衡《思玄賦》:“王肆侈於漢庭兮, 卒銜恤而絶緒.”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二九:“肆侈陵世俗, 豈云永厥年.”

[肆忿】猶肆怒. 漢應劭《風俗通·皇霸·五伯》:“莊王僭號, 自下摩上, 觀兵京師, 問鼎輕重, 恃強肆忿, 幾亡宋國, 易子析骸, 厥禍亦巨.”

[肆享】宗廟之祭的通名. 《周禮·春官·大祝》:“凡大禋祀肆享祭示, 則執明水火而號祝.” 鄭玄注:“肆享, 祭宗廟也.”

[肆法】謂繩之以法. 《南齊書·柳世隆傳》:“攸之稟性空淺, 躁而無謀, 濃湖土崩, 本非己力, 彭城、下邳, 望旗宵遁, 再<棄>王師, 久應肆法.”

[肆戾】謂放誕乖戾. 明黃綰《明道篇》卷三:“學者常要收拾精神, 歸縮在腔子內, 不可一時放之散亂. 稍起妄念, 即思究破;若放散亂, 便成荒失, 漸墮肆戾.”

[肆姐】嬌縱. 

[肆毒】1.任意殘殺和迫害. 晉劉琨《遺石勒書》:“劉聰父子, 戎狄凡才, 乘釁肆毒, 寇虐人神.”《宋史·富弼傳》:“小人不勝, 則交結搆扇, 千岐萬轍, 必勝而後已. 迨其得志, 遂肆毒善良, 求天下不亂, 不可得也.”太平天國楊秀淸蕭朝貴《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慨自滿洲肆毒, 混亂中國, 而中國以六合之大, 九州之衆, 一任其胡行而恬不爲怪, 中國尙得爲有人乎?” 葉聖陶《倪煥之》二二:“他已經知道民族困厄的症結, 他已經認淸敵人肆毒的機構.”2.謂(蜂、蠍等)以毒刺螫人. 唐顧況《采蜡》詩序:“荒巖之間, 有以纊蒙其身, 腰藤造險. 及有群蜂肆毒, 哀呼不應, 則上捨藤而下沈壑.”

[肆威】大逞威風. 淸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四:“唐時大吏有擅杖官吏之弊, 明制已革除, 然權勢在手, 亦竟有違例肆威者.”艾蕪《左手行禮的兵士》:“仿佛世間只有痛苦在向人類肆威, 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肆虐】1.恣意殘殺或迫害. 《書·泰誓中》:“淫酗肆虐, 臣下化之.” 漢張衡《南都賦》:“方今天地之睢剌, 帝亂其政, 豺虎肆虐, 眞人革命之秋也.”《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況輦轂咫尺, 姦臣肆虐, 足使忠臣抗憤, 義士扼腕.” 明梁辰魚《浣紗記·伐越》:“爭奈越王勾踐肆虐欺隣, 幸喜新建嗣王練兵訓卒, 誓復檇李之恥, 直擣會稽之山.” 鄒韜奮《轟炸南京》:“二十日, 敵機即到南京肆虐, 不下四次之多.”2.指自然界事物放肆侵擾或殘害. 明劉基《夏夜台州城中作》詩:“何爲旱魃還肆虐, 坐令毒沴傷和沖.” 淸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當大雨時, 箕伯肆虐, 大木斯拔, 沙石皆飛.” 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三九》:“晩間蚊蟲肆虐, 竟夕不成眠.”碧野《漢水滔滔》:“它不再狂暴肆虐, 它給人們帶來的不再是家破人亡, 妻離子散的厄運.”

[肆侮】恣意欺侮. 明都穆《都公譚纂》卷上:“興甫以樓中不可用手, 盡取錢實斗中, 幾滿以其肘挾斗唇下樓, 若空斗然, 惡少大駭, 不敢肆侮.” 章炳麟《中華民國解》:“且方今社會, 革命之聲徧布歐土, 而印度亦有謀光復者. 人亦有言, 虎嘯而谷風應, 一朝雲合, 埶如燎原, 彼何暇肆侮於二方哉.”

[肆跡】放開脚步. 謂到處遊覽. 淸黃鷟來《題毛闇齋采芝圖》詩:“肆跡斂文藻, 委懷在長年;安得筇竹杖, 相從住雲端.”

[肆逆】橫行不法, 背叛作亂.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漢道陵遲, 世失其序, 降及朕躬, 大亂茲昏, 群凶肆逆, 宇內顛覆.”《晉書·郗鑑傳》:“賊臣祖約、蘇峻不恭天命, 不畏王誅, 凶戾肆逆, 干國之紀, 陵汩五常, 侮弄祖器.” 前蜀杜光庭《中和周天醮詞》:“或近臣肆逆, 或遠鎮辜恩.”

[肆宥】猶肆赦. 唐柳宗元《遊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三辟咸肆宥, 衆生均覆燾.”

[肆既】竭盡. 《國語·周語下》:“若夫山林匱竭, 林鹿散亡, 藪澤肆既, 民力彫盡, 田疇荒蕪, 資用乏匱, 君子將險哀之不暇, 而何易樂之有焉?”

[肆怒】謂濫發脾氣. 晉葛洪《抱朴子·行品》:“不原本於枉直, 苟好勝而肆怒者, 暴人也.”《遼史·穆宗紀上》:“十二月丁巳, 詔大臣曰:‘有罪者, 法當刑. 朕或肆怒, 濫及無辜, 卿等切諫, 無或面從.’”

[肆矜】赦其罪而憐憫之. 《書·多士》:“予惟率肆矜爾, 非予罪, 時惟天命.” 孫星衍疏:“言我惟緩爾之罪而又矜之.”

[肆夏】1.古樂章名. 《周禮·春官·大司樂》:“王出入則令奏《王夏》, 屍出入則令奏《肆夏》, 牲出入則令奏《昭夏》.” 鄭玄注:“三夏, 皆樂章名.”《左傳·襄公四年》:“穆叔如晉, 報知武子之聘也, 晉侯享之. 金奏《肆夏》之三, 不拜.”《淮南子·齊俗訓》:“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還之禮也, 蹀《采齊》、《肆夏》之容也, 以爲曠日煩民而無所用, 故制禮足以佐實喩意而已矣.” 漢揚雄《劇秦美新》:“式軨軒、旂旗以示之, 揚和鸞、《肆夏》以節之.”2.泛指宴飲、迎送賓客之樂. 唐王勃《乾元殿頌》序:“神禽率舞, 光浮《肆夏》之軒;瑞鳥相鳴, 響葉鈞天之樂.” 參見“九夏”.

[肆眚】寬赦罪人. 《春秋·莊公二十二年》:“春王正月, 肆大眚.” 杜預注:“赦有罪也.”《後漢書·王符傳》:“論者多曰:‘久不赦則姦軌熾, 而吏不制, 宜數肆眚以解散之.’此未昭政亂之本源, 不察禍福之所生也.” 唐白居易《爲宰相賀赦表》:“肆眚措刑, 滌瑕蕩穢, 凡有圓首, 納於歡心.” 宋蘇轍《明堂賀表》:“明堂禮畢大赦天下者, 饗帝尊親, 古今之大典;推恩肆眚, 天地之至仁.”

[肆師】古官名. 《周禮·春官·序官》:“肆師下大夫四人.” 鄭玄注:“肆, 猶陳也. 肆師佐宗伯, 陳列祭祀之位及牲器粢盛.”《周禮·春官·肆師》:“肆師之職, 掌立國祀之禮, 以佐大宗伯.”

[肆鬯】陳屍設鬯. 爲古浴屍之禮. 《周禮·春官·大祝》:“大喪始崩, 以肆鬯渳屍.” 鄭玄注:“肆鬯, 所謂陳屍設鬯也. 鄭司農云:‘渳屍, 以鬯浴屍.’” 賈公彦疏:“肆, 陳也. 渳, 浴也. 王喪始崩, 陳屍, 以鬯浴屍, 取其香美云.”

[肆恣】放縱而不受約束. 亦指詩文、言論等氣勢豪放. 宋曾鞏《墨池記》:“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而嘗極東方, 出滄海, 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 而又嘗自休於此邪?” 淸朱次琦《答談太學子粲見詒四十五韻》:“肆恣百篇放, 斟酌一字妥.” 康有爲《<人境廬詩草>序》:“自是久廢, 無所用, 益肆力於詩, 上感國變, 中傷種族, 下哀生民, 博以寰球之遊歷, 浩渺肆恣, 感激豪宕, 情深而意遠.”

[肆流】猶急流.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九》:“江流(指潞江)頗闊, 似倍於瀾滄, 然瀾滄淵深不測, 而此當肆流之衝, 雖急而深不及之.”

[肆通】猶暢通, 四通八達. 淸江日昇《台灣外紀》卷十一:“臺灣沃野數千里, 實霸王之區……且橫絶大海, 肆通外國, 置船興販, 桅舵銅鐵, 不憂乏用.”

[肆赦】猶緩刑, 赦免. 《書·舜典》:“眚災肆赦, 怙終賊刑.” 孔傳:“眚, 過;災, 害;肆, 緩;賊, 殺也. 過而有害, 當緩赦之.” 南朝陳徐陵《陳高祖敕州郡璽書》:“若有萑蒲之盜或犯戎商, 山谷之酋擅彊幽險, 皆從肆赦, 咸使知聞.”《舊唐書·憲宗紀上》:“癸巳, 以冊儲, 肆赦繫囚, 死罪降從流, 流以下遞降一等.”《金史·哀宗紀上》:“庚子, 御端門肆赦, 改元開興.”《明史·楊瑄傳》:“瑄鵬行半道, 適承天門災, 肆赦放還.”

[肆掠】1.鞭撻.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 去桎梏, 毋肆掠, 止獄訟.”按, 《淮南子·時則訓》作“毋笞掠”. 2.亦作“肆略”. 大肆搶劫. 《宋史·高宗紀三》:“虔州衛兵及鄕兵相殺, 縱火肆掠三日.” 明李東陽《明故亞中大夫山西布政司左參政樊公墓碑銘》:“襄鄧饑, 流民肆掠, 且萬數.”《續資治通鑑·宋仁宗皇祐四年》:“初, 廣州以賊遽至, 不及淸野, 故賊得肆略.” 淸夏燮《中西紀事·粵東要撫》:“適英人以賂, 故撤去四方炮臺之兵, 肆掠於城外.”

[肆奢】窮奢極侈. 漢張衡《東京賦》:“必以肆奢爲賢, 則是黃帝合宮, 有虞緫期, 固不如夏癸之瑤臺, 殷辛之瓊室也.”

[肆野】猶言粗獷豪放. 謝稚柳《敦煌石窟及其壁畫》:“嚴格說來, 北魏、西魏都富於肆野、夸張的格調, 不過北魏顯得拙朴, 而西魏比較飛動, 色彩也特別偏於豔冷, 極富於刺激性.”

[肆略】見“肆掠”. 

[肆欲】猶極欲;任情. 漢應劭《風俗通·皇霸·六國》:“<始皇>窮奢肆欲, 力役無饜, 毒流諸夏, 亂延蠻貊.”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雖讀禮傳, 微愛屬文, 頗爲凡人之所陶染, 肆欲輕言, 不備邊幅.”

[肆望】縱目四望. 唐楊炯《少室山少姨廟碑》:“道伊闕, 據轘轅, 怡然肆望, 邈乎周覽.”

[肆淫】縱欲, 淫亂. 明劉基《雷說上》:“倚勢而行姦, 乘約而肆淫.”

[肆情】1.猶縱欲. 《楚辭·天問》:“何繁鳥萃棘, 負子肆情?” 王逸注:“言解居父聘吳, 過陳之墓門, 見婦人負其子, 欲與之淫泆, 肆其情欲.”《列子·楊朱》:“<紂>肆情於傾宮, 縱欲於長夜, 不以禮義自苦, 熙熙然以至於誅.”2.放蕩情懷. 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乞食歌姬院》:“熙載懼禍, 因肆情坦率, 不遵禮法.” 明文徵明《玉女潭山居記》:“恭甫(史恭甫)以粹美之質, 有用之才, 不究於時, 而肆情丘壑.”阿英《戎行兼言藝文事》引《湖海藝文社緣起》:“設徒精意於刻劃, 肆情於風月, 致貽雕蟲之譏, 更啓玩物之誚者, 則亦非同人等所敢聞命也.”

[肆惡】恣意作惡. 《淸史稿·理密親王允礽傳》:“允礽不法祖德, 不遵朕訓, 肆惡虐衆, 暴戾淫亂, 朕包容二十年矣.”

[肆募】廣泛征集. 明姚士粦《見只編》卷上:“<呂兆禧>善屬文, 志復慕古, 冀探千秋, 遂與余結契觚翰, 肆募篇籍.”

[肆睇】極目眺望. 《晉書·習鑿齒傳》:“縱目檀溪, 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 追二德之遠.”

[肆詈】恣意謾罵. 《南史·顏延之傳》:“預宴班觴, 肆詈上席.”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偶佃戶某, 醉臥其側, 同輩戒勿觸仙家怒, 某不聽, 反肆詈.”

[肆無忌憚】任意妄爲, 無所畏忌. 語本《禮記·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 小人而無忌憚也.” 宋朱熹《與王龜齡》:“遺君後親之論交作, 肆行無所忌憚.”《元史·奸臣傳·盧世榮》:“世榮居中書纔數月, 恃委任之專, 肆無忌憚, 視丞相猶虛位也.” 淸沈㚆《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余更肆無忌憚, 牛背狂歌, 沙頭醉舞, 隨其興之所至, 眞生平無拘之快遊也!”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農場糟到了極度. 那喊叫‘我們勝利了’的, 當然更肆無忌憚, 幾乎走路都要摹仿螃蟹.” 周恩來《反對擴大內戰與政治暗殺的嚴正聲明》:“李公朴先生被刺后四天, 聞一多先生父子又被刺, 這完全是有計劃的, 而且是肆無忌憚的政治暗殺.”

[肆筵】設宴. 《詩·大雅·行葦》:“戚戚兄弟, 莫遠具爾, 或肆之筵, 或授之幾, 肆筵設席, 授幾有緝御.” 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授幾肆筵, 因流波而成次;蕙肴芳醴, 任激水而推移.”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四折:“則道是喜孜孜設席肆筵, 爲甚的怒哄哄列杖擎鞭.” 淸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跋》:“若夫時際公餘, 事同私覿, 聽樂觀舞, 折簡以招邀, 酒讌茶會, 肆筵而款待, 是蓋風殊中外, 禮尙往來, 從俗從宜, 在所不廢.”

[肆筆】猶縱筆. 漢揚雄《法言·五百》:“聖人矢口而成言, 肆筆而成書.” 宋曾鞏《相國寺維摩院聽琴序》:“古者學士之於六藝……書非能肆筆而已, 又當辨其體而皆通其意.”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二:“熙寧中, 文與可因至天彭館, 於徐公園盃酒談笑中, 肆筆成夫子像於亭之壁, 曲盡寒酸態度.” 明楊愼《<六書索隱>序》:“文正公少愛周伯溫篆形之茂美, 肆筆斆之.”

[肆然】無所顧忌;安然自得. 《戰國策·趙策三》:“彼秦者, 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權使其士, 虜使其民. 彼則肆然而爲帝, 過而遂正於天下, 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 吾不忍爲之民也!”《淮南子·泰族訓》:“從冥冥見炤炤, 猶尙肆然而喜, 又況出室坐堂, 見日月光乎?” 宋蘇舜欽《杜公求退第一表》:“臣若肆然自處, 默無所爲, 淸議不容, 素履將喪.”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某乙》:“曹有大寇某, 得重資歸, 肆然安寢.”

[肆詐】肆行詐騙. 淸兪正燮《癸巳存稿·喇嘛》:“康熙時, 以鄂爾多斯喇嘛肆詐, 有詔窮治捕之, 發內地爲奴.”

[肆詆】恣意毀謗. 羅惇曧《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親士》、《修身》之法, 《尙賢》、《尙同》之旨, 籀其所論, 寧悖儒家, 坿和肆詆, 誠一孔之見也.”

[肆惰】肆情懈怠. 《元史·廉希憲傳》:“醫持善藥以療臣疾, 苟能戒愼, 則誠如聖諭;設或肆惰, 良醫何益.”

[肆禍】肆意作禍. 《魏書·序紀》:“石胡衰滅, 冉閔肆禍.”

[肆肆】幷列貌. 唐韓愈《袁氏先廟碑》:“柏版松楹, 其筵肆肆.” 唐李翱《舒州新堂銘》:“左立嘉亭, 繚以環除, 延延其深, 肆肆其紓.”

[肆勤】盡力勤勞. 漢蔡邕《中鼎銘》:“公允迪厥德, 宣力肆勤, 戰戰兢兢, 以役帝事.”《後漢書·周燮傳》:“有先人草廬結於岡畔, 下有陂田, 常肆勤以自給.” 唐權德輿《渾公神道碑銘》:“昔未成童, 則能肆勤, 卓行深入, 致果忘身.”

[肆剽】大肆劫掠.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七:“既至淮甸, 聞京城失守, 蔡亳有叛卒, 肆剽於道路.”

[肆訾】猶言任意詆毀. 淸姚鼐《㚆休寧程南書》:“故如歸熙甫輩肆訾宋儒之非者, 吾未敢以爲然也.”

[肆業】1.勤於所業. 多指農業. 《陳書·周迪傳》:“唯迪所部, 獨不侵擾, 竝分給田疇, 督其耕作, 民下肆業, 各有贏儲.”2.泛指店務或其他類似業務. 《金甁梅詞話》第六一回:“喬大戶又問:‘令郞先生肆業盛行?’”

[肆意】縱情任意, 不受拘束. 后多含貶意, 謂不顧一切, 由著自己的性子. 《史記·秦始皇本紀》:“凡所爲貴有天下者, 得肆意極欲, 主重明法, 下不敢爲非, 以制御海內矣.” 晉皇甫謐《高士傳·向長》:“於是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遊五嶽名山, 竟不知所終.” 金王若虛《<新唐書>辨》:“宋子京不識文章正理, 而惟異之求, 肆意雕鐫, 無所顧忌.”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掌故·肅順專款》:“奉到拏問諭旨, 膽敢肆意咆哮.”老舍《四世同堂》二三:“他恨那些作家, 現在他可以肆意的詬罵他們了, 因爲他們已經都離開了北平.” 徐遲《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如果中國學者有了發明創造, 他們不是攫爲己有, 就是肆意地誹謗和扼殺.”

[肆義】見“肆議”. 

[肆慢】恣行輕慢. 《新唐書·崔光遠傳》:“中宗在房州, 吏多肆慢不爲禮.”《明史·汪俊傳》:“帝怒, 責以肆慢, 允其去.”

[肆察】謂廣泛地視察. 淸唐甄《潛書·爲政》:“縣察其鄕, 旬一之;府察其縣, 月一之;廵撫肆察, 時一之.”

[肆橫】謂橫蠻無理, 任意胡爲.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六月》:“彼知中國自強如此, 豈徒不敢肆橫, 而二聖有可還之理矣.” 宋周密《齊東野語·洪君疇》:“方寶祐間, 宦寺肆橫, 簸弄天綱.”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郵政·總論》:“額外之苦, 有馬匹之多索, 各項之苛求, 辱官毆吏、鎖撻馬夫之肆橫.”

[肆毆】恣意毆打. 淸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父以遊蕩阻之, 某乃忿恨, 始而詈駡, 繼而肆毆, 種種悖逆, 旁觀者亦髮指.”

[肆暴】濫施暴力, 行凶. 《後漢書·順帝紀》:“朕託王公之上, 涉道日寡, 政失厥中, 陰陽氣隔, 寇盜肆暴, 庶獄彌繁.” 晉潘嶽《西征賦》:“虐項氏之肆暴, 坑降卒之無辜;激秦人以歸德, 成劉后之來蘇.” 明高啓《南宮生傳》:“他日, 見生獨騎出, 從健兒帶刀策馬踵生後, 若將肆暴者.”《明史·姜龍傳》:“大候州土官猛國恃險肆暴, 龍擒之.”

[肆踞】放肆地伸足而坐. 形容態度輕慢. 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黎民泮汗力作, 蠻夷交脛肆踞.”

[肆談】猶縱談. 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七:“音樂會中到客亦有二十多人, 大家肆談種種問題, 從家常瑣事到文學哲學.”

[肆瘞】祭名. 謂祭山后將所用牲玉埋於土中. 《山海經·中山經》:“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堯山、陽帝之山皆塚也, 其祠:皆肆瘞.” 郭璞注:“肆, 陳之也. 陳牲玉而後薶藏之.”《山海經·中山經》:“洞庭、榮余山神也, 其祠:皆肆瘞.” 郭璞注:“肆竟然後依前薶之也.”

[肆閱】謂縱目四望.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漯水》:“每至鷹隼之秋, 羽獵之日, 肆閱淸野, 爲升眺之逸地矣.”

[肆險】謂不以危險爲意. 《漢書·揚雄傳下》:“故平不肆險, 安不忘危.”顏師古注:“服虔曰:‘肆, 棄也.’肆, 放也, 不放心於險而嘗思念也.” 晉應貞《晉武帝華林園集詩》:“幽人肆險, 遠國忘遐.” 南朝宋顏延之《赭白馬賦》:“有肆險以稟朔, 或踰遠而納賮.”

[肆虣】同“肆暴”. 

淸魏祝亭《兩粵猺俗記》:“迨素今晨除, 晩即肆虣如故.”

[肆頭】猶街頭, 市上. 《四遊記·鐵拐屢試長房》:“鐵拐乃化身一老壽翁, 因懸一壺於肆頭. 及罷市, 即跳入壺中, 市人皆莫之見.”

[肆駡】肆口謾罵. 《北齊書·神武帝紀上》:“兆隔水肆駡, 馳還晉陽.”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坐皆惘然, 而曹肆駡不已.”

[肆器】古代陳屍之器. 《周禮·春官·郁人》:“大喪之渳, 共其肆器.” 鄭玄注:“肆器, 陳屍之器.”

[肆螫】《說文·蟲部》:“螫, 蟲行毒也.” 后以“肆螫”謂任意殘害.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浙兵》:“江防既有舊營, 此營眞可無設, 御之之法, 或以漸分布江上要害地方, 如新江營、浦口等處, 四散其黨, 庶在此猶資其防守扞禦之力, 不至若今之屯聚而肆螫.”

[肆謗】恣意毀謗. 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二·四賢從祀》:“陳在成化被召時, 爲邱文莊肆謗.”

[肆應】1.謂各方響應. 《淮南子·原道訓》:“是故響不肆應, 而景不一設, 呼叫仿佛, 默然自得.”2.引申指善於應付各種事情. 《淸史稿·文宗紀論》:“文宗遭陽九之運, 躬明夷之會, 外強要盟, 內孽競作, 奄忽一紀, 遂無一日之安;而能任賢擢材, 洞觀肆應.” 鄭觀應《盛世危言·西學》:“中外通商已數十載, 事機迭出, 肆應乏才.” 周素園《貴州民黨痛史》第三篇第十四章:“藎誠爲人木強, 拙於言語, 肆應非其所長.”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六:“這也應該是翰笙最高興的一天, 善於肆應的翰笙, 他擔任著運籌全局的責任.”

[肆縱】恣縱放肆. 漢劉向《說苑·君道》:“居處肆縱, 左右懾畏, 則東郭牙侍.”《後漢書·陳蕃傳》:“臣聞人君有事於苑囿, 唯仲秋西郊, 順時講武, 殺禽助祭, 以敦孝敬. 如或違此, 則爲肆縱.”

[肆擾】肆意擾亂. 宋無名氏《異聞總錄》卷四:“南恩州陽春縣, 即古春州, 有異鬼棲於主簿廨, 能白晝見形, 飲食言笑如生人, 尤惡人言其狀, 言之即肆擾.” 淸華翼綸《錫金團練始末記》:“李秀成出示安民, 反而嚴禁長髮肆擾, 殺土匪數人, 懸首城門.” 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當此國難深重之秋, 若猶不思變計, 則日汪肆擾於外, 奸徒破壞於內, 國脈民命, 岌岌可危矣.”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三章:“盡管外面不斷有敵機的肆擾, 有防空哨報警的槍聲, 但里面的演出幷不中斷.”

[肆覲】《書·舜典》:“歲二月, 東巡守, 至於岱宗, 柴. 望秩於山川, 肆覲東后.” 原謂以禮見東方諸國之君, 后常用爲語典, 以稱見天子或諸侯之禮. 晉孫綽《遊天台山賦》:“肆覲天宗, 爰集通仙.” 唐吳筠《步虛詞》之九:“爰從太微上, 肆覲虛皇尊.” 宋王禹偁《<皇華集>序》:“古者天子五載一廵狩, 肆覲群后, 觀省風俗, 黜陟幽明而已.”

[肆斷】猶武斷. 謂以權勢任意決斷曲直. 漢劉向《說苑·辨物》:“其國數散, 其君幼弱, 其諸卿貨, 其大夫比黨以求祿爵, 其百官肆斷而無告, 其政令不竟而數化, 其士巧貪而有怨:此其妖也.”

[肆騷】肆擾. 淸魏源《聖武記》卷七:“初蘭州賊滅後, 李侍堯查治新敎餘黨, 吏胥肆騷.”

[肆類】《書·舜典》:“肆類於上帝.” 孔傳:“肆, 遂也.”類, 祭名. 后以“肆類”稱祭天之禮. 《魏書·高祖紀下》:“八月壬辰, 議養老, 又議肆類上帝, 禋於六宗之禮, 帝親臨決.”《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五·唐享昊天樂》:“禮終肆類, 樂闋九成.” 唐劉禹錫《天論上》:“天何預乃人事耶? 唯告虔報本、肆類授時之禮, 曰天而已矣.”

[肆議】亦作“肆義”. 

謂進言獻策, 提出意見. 《愼子》逸文:“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謀, 辯者不得越法而肆議.”《文選·陸機<演連珠>之二三》:“絶節高唱, 非凡耳所悲;肆義芳訊, 非庸聽所善.” 李善注:“孔安國《尙書傳》曰:‘肆, 陳也.’” 南朝宋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肆議芳訊, 大敎克明.”

[肆覽】縱覽. 淸馮班《鈍吟雜錄·遺言》:“謝靈運肆覽《莊》《易》, 放意山水.”

[肆體】舒展身體. 《漢書·霍光傳》:“宣帝始立, 謁見高廟, 大將軍光從驂乘, 上內嚴憚之, 若有芒刺在背. 後車騎將軍張安世代光驂乘, 天子從容肆體, 甚安近焉.”顏師古注:“肆, 放也, 展也.”

[肆鱗】指放縱的蛟龍. 唐孟郊《寄陝府鄧給事》詩:“病書憑晝目, 驛信寄宵鞭, 疾訴將何諭, 肆鱗今倒懸.”


*肂①[sìㄙˋ]

[《廣韻》息利切, 去至, 心. ]

假葬;暫厝. 亦指埋棺之坎. 《儀禮·士喪禮》:“掘肂見衽.” 鄭玄注:“肂, 埋棺之坎也.” 賈公彦疏:“肂, 訓爲陳, 謂陳屍於坎.”《呂氏春秋·先識》:“威公薨, 肂九月不得葬, 周乃分爲二.” 高誘注:“下棺置地中謂之肂.”《釋名·釋喪制》:“假葬於道側曰肂.” 南朝宋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戒涼在肂, 杪秋即穸.” 宋司馬光《員外啓殯文》:“爰擇令辰, 肇開旅肂, 遷就祖域, 永有依歸.”


*肁①[zhàoㄓㄠˋ]

[《廣韻》治小切, 上小, 澄. ]

1.《說文·戶部》:“肁, 始開也.” 段玉裁注:“引申爲凡始之偁. 凡經傳言肈始者, 皆肁之叚借. 肈行而肁廢矣.”2.姓. 戰國趙有大夫肁賈. 見《廣韻上小》引《戰國策》.


*肅①[sùㄙㄨˋ]

“肅”的簡化字.


*肄①[yìㄧˋ]

[《廣韻》羊至切, 去至, 以. ]

“肆”的被通假字.

1.學習;練習;演習. 《禮記·曲禮下》:“君命, 大夫與士肄.” 鄭玄注:“肄, 習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上既觀, 使行禮, 曰:‘吾能爲此.’廼令群臣習肄, 會十月.” 司馬貞索隱:“肄亦習也.”《三國志·魏志·杜夔傳》:“敎習講肄, 備作樂器.”《新唐書·馬燧傳》:“居一年, 闢廣場, 羅兵三萬以肄, 威震北方.”《宋史·仁宗紀四》:“十一月甲子, 出太廟禘、祫、時饗及溫成皇后祭饗樂章, 肄於太常.”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局詐》:“某新肄一曲, 亦願聞之乎?”2.勞苦. 《書·顧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 奠麗陳敎則肄, 肄不違, 用克達殷, 集大命.” 孔穎達疏:“文武定命陳敎, 雖勞而不違於道.”《詩·邶風·谷風》:“有洸有潰, 既詒我肄.” 毛傳:“肄, 勞也.”《左傳·昭公三十年》:“楚執政衆而乖, 莫適任患. 若爲三師以肄焉, 一師至, 彼必皆出. 彼出則歸, 彼歸則出, 楚必道敝. 亟肄以罷之, 多方以誤之, 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 必大克之.” 杜預注:“肄, 猶勞也.”3.樹木再生的嫩條. 引申爲餘. 《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 伐其條肄.” 毛傳:“肄, 餘也. 斬而復生曰肄.”《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晉國不恤周宗之闕, 而夏肄是屛.” 杜預注:“夏肄, 杞也. 肄, 餘也.” 楊伯峻注:“杞爲夏之後, 故曰夏肄. 肄, 餘也. 屛, 即蕃屛, 保護之義. 此言晉不憂周室之衰弱而惟護助夏代剩餘之國.”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悴葉更輝, 枯條以肄.” 淸李斗《楊州畫舫錄·草河錄下》:“種樹多寄生, 剪丫除肄, 根枝盤曲而有環抱之勢.” 梁啓超《戴東原先生傳》:“循根可以達杪, 不手披枝肄所歧, 皆未至十分之見.”4.檢閱, 檢查.

[肄武】練習武事. 宋曾鞏《上歐陽舍人書》:“今募民之集而爲兵者, 擇曠土而使之耕, 暇而肄武, 遞入而爲衛.”《宋史·黃洽傳》:“上方銳志肄武.”《淸史稿·食貨志一》:“南苑本肄武地, 例禁開田.”

[肄治】學習硏究. 魯迅《墳·人之曆史》:“故黑格爾曰, 此其爲學, 肄治滋難, 決非個體發生學所能較也.”

[肄習】學習;練習;演習. 《後漢書·公孫述傳》:“<公孫述>遂大作營壘, 陳車騎, 肄習戰射.” 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又爲置講堂, 敎之行禮, 肄習其中.” 宋姜夔《暗香》詞序:“作此兩曲, 石湖把玩不已, 使工妓肄習之.” 淸龔自珍《乙丙之際著議第六》:“及其衰也, 在朝者自昧其祖宗之遺法, 而在庠序者猶得據所肄習以爲言.” 梁啓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量中材所能肄習者, 定爲課分, 每日一課.”

[肄業】1.修習課業. 古人書所學之文字於方版謂之業, 師授生曰授業, 生受之於師曰受業, 習之曰肄業. 《左傳·文公四年》:“衞甯武子來聘, 公與之宴, 爲賦《湛露》及《彤弓》. 不辭, 又不答賦. 使行人私焉. 對曰:‘臣以爲肄業及之也.’”《陳書·吳興王胤傳》:“胤性聰敏, 好學, 執經肄業, 終日不倦, 博通大義, 兼善屬文.”《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考過, 宗師著實稱贊, 取在一等第一;又把他題了優行, 貢入太學肄業.”2.今稱在學校學習爲“肄業”. 多指沒有畢業或尙未畢業. 巴金《家》六:“在中學肄業的四年中間他失掉了母親, 后來父親又娶了一個年輕的繼母.”如:大學肄業生;肄業證書. 3.謂各就其業. 晉陸云《言事者啓使部曲將司馬給事㚆校諸官財用出入啓》:“選衆官材, 庶工肄業.”《周書·權景宣傳》:“景宣至, 幷除之, 唯修起城樓, 多備器械, 寇盜歛跡, 民得肄業.”《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今東作既興, 人須肄業.”

[肄誦】學習, 誦讀. 明李東陽《改建忻州廟學記》:“四散而周環者, 爲肄誦之室、委積之所, 爲庖, 爲湢.”

[肄儀】古代王者因事舉行祭祀, 例須預習威儀, 謂之“肄儀”. 《周禮·春官·小宗伯》:“凡王之會同、軍旅、甸役之禱祠, 肄儀爲位.”

[肄練】猶操練. 明李東陽《應天府鄕試策問》之二:“肄練有法, 而作止或有未齊.”

[肄舊】謂沿襲舊有的. 淸方苞《讀<史記>八書》:“漢之樂, 自文景以前, 習常肄舊而已.”


*肈①[zhàoㄓㄠˋ]

[《廣韻》治小切, 上小, 澄. ]

同“肇”. 

始, 開始. 《後漢書·班固傳下》:“且夫建武之元, 天地革命, 四海之內, 更造夫婦, 肈有父子, 君臣初建, 人倫寔始, 斯乃虙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太祖皇帝應天順人, 肇有四海, 受禪行八年矣.”


*肇①[zhàoㄓㄠˋ]

[《集韻》直紹切, 上小, 澄. ]

亦作“肈”. “佻”的被通假字.

1.開始;創始.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孔傳:“肇, 始也.”《楚辭·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 肇錫余以嘉名.” 王逸注;“肇, 始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揚雄覃思文闊, 業深綜述, 碎文璅語, 肇爲連珠, 其辭雖小而明潤矣.” 唐韓愈《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天子念致理之艱難, 樂居安之閑暇, 肇置三令節, 詔公卿群有司, 至於其日, 率厥官屬飲酒以樂.”太平天國洪仁玕《資政新篇》:“昔周武有弟名旦, 作《周禮》以肇八百之畿.” 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假統一之名, 行獨霸之實. 棄團結之義, 肇分裂之端.”2.敏疾. 《爾雅·釋言》:“肇, 敏也.” 參見“肇敏”. 3.矯正, 端整. 《國語·齊語》:“竱本肇末, 勸之以賞賜, 糾之以刑罰, 班序顛毛, 以爲民紀統.” 韋昭注:“肇, 正也.”4.發語詞. 《書·酒誥》:“肇牽車牛, 遠服賈, 用孝養厥父母.”參閱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肇爲語首詞證》. 5.通“兆”. 祭壇;神位. 泛指郊祀上天之處. 6.通“兆”. 疆域, 疆界. 參見“肇域”.

[肇分】始分. 明楊柔勝《玉環記·皋逢簫玉》:“蓋聞鴻濛未判, 道在混沌;天地肇分, 道在聖人.” 嚴㚆《原強》:“歷考中西史傳所垂, 以至今世, 五洲五六十國之間, 貧富弱強之異, 莫不於此焉肇分.”

[肇旦】元旦. 《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北齊元會大饗歌之二》:“夏正肇旦, 周物充庭, 具僚在位, 俛伏無聲.”

[肇台】謂始建功業. 台, 星名, 古以“三台”與三公相應. 明方孝孺《王處士墓志銘》:“穀城之王, 世以善聞, 迪功肇台, 寔蕃子孫.”

[肇自】始於. 漢班固《西都賦》:“肇自高而終平, 世增飾以崇麗, 歷十二之延祚, 故窮泰而極侈.” 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肇自弱齡, 孝友光備.”《通典·職官三》:“史官肇自黃帝有之, 自後顯著.” 明胡應麟《詩藪·周漢》:“惟五言肇自《河梁》, 盛於宛洛, 敍致繇衷, 而足以感鬼神, 動天地;謳吟信口, 而足以被金石, 葉管絃.”

[肇判】初分. 《秦倂六國平話》卷上:“鴻蒙肇判, 風氣始開.”

[肇事】引起事故;鬧事. 鄭觀應《盛世危言·賽會》:“況今日各鎮埠迎神賽會無益之費累萬盈千, 遊手好閒者動輒因而肇事, 何如移此項貲財以開博覽之會.”聞一多《“一二·一”運動始末記》:“各處暴徒從肇事逞凶時起, 到‘任務’完成后, 高呼口號, 揚長過市時止, 始終未受到任何軍警的干涉.” 巴金《家》八:“肇事的兵都逃光了, 沒有捉住一個.”

[肇昌】謂開始昌盛. 《南齊書·芮芮虜河南氐羌傳論》:“殘羌遺種, 際運肇昌, 盡隴憑河, 遠通南驛, 據國稱蕃, 竝受職命.”

[肇制】創制. 《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猗與茲器, 肇制軒轅.”

[肇定】奠定, 建立. 《後漢書·鄧寇傳贊》:“元侯淵謨, 乃作司徒, 明啓帝略, 肇定秦都.”

[肇建】創建;始創. 晉應貞《晉武帝華林園集詩》:“悠悠太上, 民之厥初;皇極肇建, 彛倫攸敷;五德更運, 膺籙受符.”《資治通鑑·晉元帝建武元年》:“今王業肇建, 萬物權輿.” 明羅汝敬《<覆瓿集>序》:“人皆知先生之事, 高皇帝能盡其心, 又不知天以先生輔佐聖神肇建鴻圖者, 唯在於道.” 梁啓超《亞洲地理大勢論》:“號稱世界最古之國, 如印度, 如中華, 如猶太, 如敘利亞, 無一非此土之肇建也.”

[肇始】發端, 開始.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至鬻熊知道, 而文王諮詢, 餘文遺事, 錄爲《鬻子》. 子目肇始, 莫先於茲.” 淸姚鼐《孫忠湣公祠記》:“觀察以謂孫氏建功, 肇始於忠湣, 而無專祠, 非所以表忠義以光後嗣.” 康有爲《<味梨集>序》:“四五七言、長短句, 其體同肇始於《三百篇》.” 柯靈《香雪海·曆史老人攤了牌》:“一九四九年是中國曆史的分水嶺, 它宣告了舊時代的結束, 新時代的肇始.”

[肇秋】初秋. 指陰曆七月. 三國魏曹植《離思賦》:“在肇秋之嘉月, 將曜師而西旗.”《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七月:孟秋、首秋、上秋、肇秋、蘭秋.”

[肇跡】亦作“肇跡”. 

猶肇始, 肇興.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猗歟汝陰, 綽綽有裕;戎軒肇跡, 荷策來附.”《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論》:“武皇肇跡陰山, 赴難唐室.”《淸史稿·禮志五》:“有淸肇跡興京, 四祖陵幷在京西北, 稱興京陵.”《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擬設國粹學堂啓》:“昔西歐肇跡, 兆於古學復興之年;日本振興, 基於國粹保存之論.”

[肇祖】謂始出. 漢劉向《九歎·逢紛》:“云余肇祖於高陽兮, 惟楚懷之嬋連.”

[肇造】謂始建. 《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 克明德愼罰;不敢侮鰥寡, 庸庸, 祗祗, 威威, 顯民. 用肇造我區夏, 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顧我弘濟蒼生, 其益多;肇造區夏, 其功大.”《明史·太祖紀三》:“當其肇造之初, 能沉幾觀變, 次第經略, 綽有成算.” 郭沫若《蜩螗集·董老行》:“共和肇造三十三, 空有其名尙繈褓.”

[肇域】1.疆界. 《詩·商頌·玄鳥》:“邦畿千里, 維民所止, 肇域彼四海.” 鄭玄箋:“肇, 當作兆. 王畿千里之內, 其民居安, 乃後兆域, 正天下之經界.” 孔穎達疏:“箋以肇域共文, 當謂界域營兆, 故轉肇爲兆. 記令千里之內, 民得安居, 乃後正天下之經界, 以四海爲兆域.” 淸顧炎武撰有《肇域志》, 有關各地沿革、建置、山川、名勝等資料皆歸入之, 有鈔本流傳. 2.劃分.

[肇基】謂始創基業. 《書·武成》:“至於大王, 肇基王跡.” 晉劉琨《勸進表》:“伏惟高祖宣皇帝肇基景命, 世祖武皇帝遂造區夏, 三葉重光, 四聖繼軌.” 唐韓愈《請遷玄宗廟議》:“太祖景皇帝始爲唐公, 肇基天命, 義同周之后稷.” 淸黃遵憲《由上海啓行至長崎》詩:“滿城旭影曜紅旗, 神武當年此肇基.”

[肇國】開始建國. 《書·酒誥》:“乃穆考文王, 肇國在西土.”

[肇敏】猶黽勉. 謂盡心竭力. 《詩·大雅·江漢》:“無曰‘予小子’, 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 用錫爾祉.” 毛傳:“肇, 謀;敏, 疾.” 馬瑞辰通釋:“肇、敏連言, 即訓肇爲敏……謀、敏古同聲.” 唐顏眞卿《臨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銘》:“昔宗周之中興也, 時則有若方叔、召虎, 總師於肇敏之業, 南威蠻荊, 東截淮浦, 以左右宣王, 詩人歌之, 列在《風》《雅》.”

[肇釁】見“肇釁”. 

[肇啓】初創;開始. 晉張華《正旦大會行禮詩》之三:“肇啓晉宇, 遂登皇基.” 南朝梁沈約《爲南郡王讓中軍表》:“皇衢肇啓, 鼎運始資.” 淸周亮工《倪母朱太夫人七十序》:“顧廚之難可以不作, 而黨錮之釁不至肇啓於身, 則皆母之敎訓有以保全之也.” 李大釗《階級競爭與互助》:“他是確信人類眞曆史的第一頁當與互助的經濟組織同時肇啓.”

[肇紹】創造繼承. 何啓胡禮垣《新政論議》:“是宜盛也, 乃不盛而衰;宜強也, 乃不強而弱;宜興也, 乃不興而廢;宜富也, 乃不富而貧. 得毋深負此王氣獨鍾之地, 古今直道之民, 群聖肇紹之規, 百王傳授之法也哉.”

[肇創】初創. 唐張彦遠《曆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是時也, 書畫同體而未分, 象制肇創而猶略, 無以傳其意, 故有書;無以見其形, 故有畫.”

[肇禍】闖禍;致禍之始. 如:那天肇禍的原因是駕駛員酒后開車.

[肇開】1.猶肇始. 《元典章新集·國典·詔令》:“洪惟太祖皇帝膺期撫運, 肇開帝業.” 明李東陽《順天府鄕試策問》之二:“我太祖高皇帝定鼎應天, 肇開帝業.”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審如是, 乘(枚乘)乃不特始創七體, 且亦肇開五古者矣.”2.謂引起事故. 宋周密《齊東野語·紹熙內禪》:“既而侂胄遷太傅, 封平原郡王, 自此十年專政, 肇開兵端, 身殞國危.” 淸林則徐《批瓊州鎮該轄洋面近時始有外船稟》:“是必海外僻島奸夷, 潛行偸渡, 斷非在該國領有牌照准來貿易之夷商, 即礮擊火攻, 皆其自取之愆, 不致肇開邊釁.”

[肇歲】一年之始. 舊指陰曆正月. 《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 亦曰孟陽、孟陬、上春……肇歲.”

[肇跡】見“肇跡”. 

[肇亂】謂啓亂. 劉師培《悲佃篇》:“蓋五胡肇亂以還, 迫於兵爭, 廣大之地, 荒而不治;故魏齊所行, 略符土地國有之說.”

[肇新】始新. 謂新的開始. 宋蘇軾《皇帝達太皇太后賀大遼皇帝正旦書》:“歲律肇新, 隣歡載講. 恭被慈闈之誨, 遠通慶幣之誠.”

[肇禋】開始祭祀. 《詩·周頌·維淸》:“維淸緝熙, 文王之典. 肇禋, 迄用有成, 維周之禎.” 毛傳:“肇, 始;禋, 祀也.”一說, 禋, 當作西土, 乃西土二字誤合之垔, 后人又加示旁. 周在西方, 故稱. 肇西土, 言文王開辟周國土地. 見高亨《詩經今注》.

[肇稱】始稱. 《書·洛誥》:“王肇稱殷禮, 祀於新邑, 咸秩無文.” 明袁宏道《王氏兩節婦傳》:“且使後之人譚孀節者, 必肇稱王氏也.”

[肇端】發端;開端. 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五:“詳考前後詔令, 肇端於眞宗之朝, 而詳密於仁宗之朝.”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十二:“戊午北闈之獄, 外簾實先肇端.” 廖仲愷《統一廣東財政通電》:“蓋各顧防地之心日重, 即一致對外之心日輕, 肇端甚微, 流禍甚重.”聞一多《神話與詩·龍鳳》:“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肇興】初起;始興. 漢牟融《理惑論》:“太素未起, 太始未生, 乾坤肇興, 其微不可握, 其纖不可入.” 晉傅咸《感涼賦》:“踐朱明之中月, 暑鬱隆以肇興;赫融融以彌熾, 乃沸海而焦陵.” 明宋濂《西天僧撒哈咱失理授善世禪師誥》:“大雄氏之道以慈悲願力導人爲善, 所以其敎肇興於西方, 東流於震旦.”《淸史稿·禮志二》:“太祖肇興帝業, 太宗繼述皇猷, 功德幷隆, 咸宜崇祀.”傖父《行政機關之改革》:“民國肇興, 百端更始, 行政機關之大部分, 業已改組一新.”

[肇闢】開始分辟. 《舊唐書·李密傳》:“自元氣肇闢, 厥初生人, 樹之帝王, 以爲司牧.” 淸魏源《偶然吟》之八:“因思肇闢初, 聲音孰分壤;破碎混沌天, 吾怨軒羲往.”

[肇釁】亦作“肇釁”. 

啓釁, 挑起爭端. 南朝陳徐陵《陳公九錫文》:“孫盧肇釁, 越貊爲災.” 淸林則徐《會奏夷船互市情形幷空躉開行只數折》:“但既未流毒中華, 即不便窮追肇釁.” 淸夏燮《中西紀事·漏卮本末》:“凡遠近要隘之區, 俱令嚴爲防守, 不許夷人往來;仍密諭弁兵, 不得輕率肇釁.” 楊塵因《民潮七日記》:“比時, 各界同鄕會深恐人雜肇釁.”


*肅①[sùㄙㄨˋ]

[《廣韻》息逐切, 入屋, 心. ]

亦作“粛”. “肅”的繁體字.

1.恭敬. 《書·洪範》:“恭作肅, 從作乂, 明作晢, 聰作謀, 睿作聖.” 孔傳:“心敬.”《莊子·則陽》:“其慢若彼之甚也, 見賢人若此其肅也, 是其所以爲靈公也.”《東觀漢記·桓礹傳》:“每當危亡之急, 其志彌固, 賔客從者皆肅其行也.” 宋王安石《叔孫通》詩:“草具一王儀, 群豪果知肅.”2.莊重;嚴肅. 《禮記·玉藻》:“手容恭, 目容端, 口容止, 聲容靜, 頭容直, 氣容肅, 立容德, 色容莊, 坐如屍.” 唐韓愈《息國夫人墓志銘》:“戡強以肅, 成敏以和.” 淸愈樾《春在堂隨筆》卷十:“觀瞻既正, 禮儀自肅.”3.拜揖. 《左傳·成公十六年》:“敢告不寧君命之辱, 爲事之故, 敢肅使者.” 杜預注:“肅, 手至地, 若今撎.”4.多用於饋贈或書信, 表示尊敬. 明張居正《答陳松谷相公書》:“往者, 肅幣奉祝, 殊愧不虔, 乃辱台翰遠貽, 深用爲歉.”5.引進;引導. 唐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序:“越三月, 辛巳朔, 水門成. 三日癸未, 大合樂, 設水嬉, 會監軍軍司馬賓佐僚屬將校熊羆之士, 肅四方之賓客以落之.”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叟曰:‘老夫流寓無所, 暫借此安頓細小, 既承寵降, 有山茶可以當酒.’乃肅賓入.”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楚懷王>肅張儀就右席.” 參見“肅客”. 6.嚴峻;嚴格. 《禮記·禮運》:“刑肅而俗敝, 則法無常.” 鄭玄注:“肅, 峻也.” 三國蜀諸葛亮《答法正書》:“劉璋暗弱, 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 文法羈縻, 互相承奉, 德政不舉, 威刑不肅.” 宋曾鞏《福昌縣君傅氏墓志銘》:“其事關公正以從, 其敎子慈以肅.”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語有一定之字, 字有一定之聲;對必同心, 意難合掌, 矩度不爲不肅矣.”7.萎縮;肅殺. 《呂氏春秋·季春》:“季春行冬令, 則寒氣時發, 草木皆肅.” 南朝宋鮑照《山行見孤桐》詩:“未霜葉已肅, 不風條自吟.” 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詞:“登臨送目. 正故國晩秋, 天氣初肅.” 淸龔煒《巢林筆談》卷六:“去年秋風漸肅, 憐予擁破被, 傴僂納殘絮.”8.敏捷. 《左傳·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賦也, 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 故捷.” 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中》引王念孫曰:“肅, 謂敏捷也……才具敏捷, 則可以勝敵, 故曰:‘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 故捷.’”9.肅靜;幽靜. 《素問·診要經終論》:“刺鍼必肅.” 張隱庵集注:“肅, 靜也. 言氣之難得, 宜肅靜其鍼以候焉.” 唐李嘉祐《奉和杜相公長興新宅即事呈元相公》:“隱樹重簷肅, 開園一逕斜.” 宋李石《續博物志》卷十:“違山十里, 蟪蛄之聲, 猶在於耳. 政事惡譁而善肅.” 金元好問《緱山置酒》詩:“靈宮肅淸曉, 細栢含古春.”10.猶儆戒. 晉葛洪《抱朴子·明本》:“不賞而勸, 不罰而肅.” 唐劉知幾《史通·品藻》:“夫能申藻鏡, 別流品, 使小人君子, 臭味得朋;上智中庸, 等差有敘, 則懲惡勸善, 永肅將來;激濁揚淸, 鬱爲不朽者矣.”11.整理;整飭. 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賦》:“女遂俯整玉軼, 仰肅金鑣.” 宋范仲淹《推委臣下論》:“肅朝廷之儀, 觸縉紳之邪, 此御史府之職也.”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元旦》:“士民之家, 新衣冠, 肅珮帶, 祀神祀祖.”12.淸除;平靖. 唐楊巨源《送裴中丞出使》詩:“《龍韜》何必陳《三略》, 虎旅由來肅萬方.”蒲劇《薛剛反朝》第一場:“薛家爲國肅邊患, 南征北戰保江山.”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二:“我們的方針是:‘有反必肅, 有錯必糾.’”13.姓. 周卿士成肅公之后. 以諡爲姓. 或謂爲肅愼氏之后. 見《通志·氏族四》.

肅②[xiāoㄒㄧㄠ]

亦作“粛”. 同“蕭”.

姓氏. 《逸周書·商誓》:“幾、耿、肅、執, 乃殷之舊.” 朱右曾校釋:“《左傳》:殷民七族有饑氏, 六族有蕭氏. 幾即饑, 肅即蕭也.”

[肅反】肅淸反革命分子的略稱. 亦特指1955年至1957年的“肅反”運動.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二:“肅淸反革命分子的問題是敵我矛盾的斗爭問題. 在人民內部, 有些人對於肅反問題的看法, 也有一些不同.”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二:“一定要肅反. 沒有完成肅反計劃的, 今年要完成.” 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靑年人》:“組織部的干部算上林震一共二十四個人, 其中三個人臨時調到肅反辦公室去了.”

[肅心】上進之心;行正道之心. 《詩·大雅·桑柔》:“民有肅心, 荓云不逮.” 鄭玄箋:“肅, 進.” 孔穎達疏:“民有進於善道之心.”

[肅正】1.猶端正.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微染風塵, 便乖肅正;坑穽殊深, 瘡痏未復.”2.整飭, 使端正. 宋曾鞏《知制誥授中司制》:“某志行淸夷, 材資敏達, 更踐內外, 試用惟允, 論思禁掖, 肅正朝端.”

[肅艾】敬謹鎮定. 《漢書·谷永傳》:“濟濟謹孚, 無敖戲驕恣之過, 則左右肅艾, 群僚仰法, 化流四方.”顏師古注:“肅, 敬也. 艾讀曰乂. 乂, 治也.”

[肅布】敬達. 書劄結束用語. 如:冒昧上瀆, 伏乞垂允. 專此肅布, 敬頌鈞安!

[肅白】猶敬啓. 一般書劄結束用語. 如:專此肅白, 順請暑安!

[肅立】1.古立容之一. 謂折腰而立. 恭敬貌. 漢賈誼《新書·容經》:“固頤正視, 平肩正背, 臂如抱鼓, 足間二寸, 端面攝纓, 端股整足. 體不搖肘曰經立, 因以微磬曰共立, 因以磬折曰肅立, 因以垂佩曰卑立.”2.現謂恭敬莊嚴地站著. 孫厥《新兒女英雄續傳》第三章:“全體肅立;干杯.”冰心《晩晴集·記一件最難忘的事情》:“這十里長的長安街, 望不到頭地肅立著好幾層的人牆!”

[肅成】《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又使諸儒撰集經傳”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王沈《魏書》:“帝初在東宮……集諸儒於肅城門內, 講論大義, 侃侃無倦.” 后即以“肅成”爲太子講學處之稱. 南朝梁蕭統《僧正》詩:“舒金起祇苑, 開筵慕肅成.” 唐李善《上<文選注>表》:“昭明太子業膺守器, 譽貞問寢, 居肅成而講藝, 開博望以招賢.”

[肅此】敬此. 對尊長書劄用語, 表示恭敬地修此書信, 放在頌祝語的前面. 如:兒在外身體健康, 請勿念. 肅此, 敬請福安!

[肅衣】整衣. 淸吳騫《扶風傳信錄》:“生肅衣入, 再拜相敍家人禮.”

[肅如】猶肅然. 恭敬整飭貌. 漢揚雄《法言·淵騫》:“仲元, 世之師也, 見其貌者, 肅如也.” 唐韓愈《中大夫陝府左司馬李公墓志銘》:“中宗時, 夫人高明, 遇子婦有節法, 進見侍側, 肅如也.” 宋曾鞏《庫部員外郞知臨江軍范君墓志銘》:“君聚書萬餘卷, 強力篤學, 爲人恭遜質儉, 能自修飭, 門內之治, 肅如也.”

[肅戒】嚴肅地告誡或警戒. 漢劉楨《魯都賦》:“招歡合好, 肅戒友朋.”《宋書·孔琳之傳》:“又今之所患, 逋逃爲先, 屢叛不革, 宜令逃身靡所, 亦以肅戒未犯, 永絶惡原.”

[肅志】謂端正志趣. 《孔子家語·弟子行》:“齊莊而能肅志, 通而好禮, 擯相兩君之事, 篤雅有節, 是公西赤之行也.”

[肅迓】恭迎.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賓館告示》:“倘蒙尊客賜顧, 請賓館端坐, 俟本縣堂事畢, 持帖進稟, 以便肅迓.”

[肅步】端正行步的姿勢. 恭敬貌. 淸顧炎武《恭謁高皇帝御容於靈谷寺》詩:“肅步投禪寺, 焚香展御容.”

[肅呈】敬呈. 舊時致長輩或上級書劄結束用語. 如:特此肅呈, 敬叩崇安!

[肅坐】古坐容之一. 后指端正地坐著. 漢賈誼《新書·容經》:“坐以經立之容, 胻不差而足不跌. 視平衡曰經坐, 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 俯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 廢首低肘曰卑坐.”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若沒言須及者, 則斂容肅坐, 稱大門中.”

[肅泐】謹書. 書劄用語. 如:專此肅泐, 敬叩道安!

[肅奉】恭敬地接受或遵奉. 《晉書·禮志下》:“欽承舊章, 肅奉典制.”隋煬帝《設齋願疏》:“肅奉明詔, 暫輟監國, 巡慰淮揚, 銜龥毗黎.”

[肅物】1.謂待人接物嚴肅端正. 《舊唐書·良吏傳下·薛玨》:“建中初, 上分命使臣黜陟官吏, 使淮南李承以玨楚州之去煩政簡, 使山南趙贊以玨硤州之廉淸, 使河南盧翰以玨之肅物, 皆以陟狀聞, 加中散大夫, 賜紫.”2.猶言摧殘萬物. 指深秋肅殺之氣使草木凋謝. 宋張商英《護法論》:“上世雖有三武之君, 以徇邪惡下臣之請, 銳意剪除, 既廢之後, 隨而愈興, 猶霜風之肅物也, 亦暫時矣.”

[肅和】莊敬和睦. 《漢書·劉向傳》:“及至周文, 開基西郊, 雜遝衆賢, 罔不肅和, 崇推讓之風, 以銷分爭之訟.”

[肅服】肅然服從. 有安定之意. 《後漢書·明帝紀》:“故吏稱其官, 民安其業, 遠近肅服, 戶口滋焉.”《後漢書·西域傳論》:“自兵威之所肅服, 財賂之所懷誘, 莫不獻方奇, 納愛質, 露頂肘行, 東向而朝天子.”

[肅治】整頓治理. 《魏書·元彬傳》:“高祖大怒曰:‘何有動兵馬理也! 可隨宜肅治, 若不能權方靜帖, 必須大衆者, 則先斬刺史, 然後發兵.’”

[肅函】恭敬地上書. 舊時致函尊長或朋輩較尊者之用語. 如:專此肅函.

[肅括】恭敬而有法度. 指人的威儀. 亦用於治學和書法、文辭等. 漢揚雄《法言·修身》:“或問:士何如斯可以禔身? 曰:其爲中也弘深, 其爲外也肅括, 則可以禔身矣.” 李軌注:“肅, 敬也;括, 法也.” 宋曾鞏《御史中丞制》:“某強毅肅括以禔其身, 博學精識通於世用.” 淸錢謙益《溫如先生陳公墓志銘》:“其爲學弘深而肅括, 經傳洽熟, 頌禮詳明.” 淸王澍《論書賸語·論古》:“有唐一代書, 格律森嚴, 多患方整;至宋四家, 各以其超逸之姿, 破除成法, 蓋拓向外來, 而晉唐謹嚴肅括之意亡矣.” 金一《文學上之美術觀》:“銘之爲物, 遠古思邃, 徵壽於鐘鼎;季近文敷, 施藻於山嶽. 鐘鼎靈長, 故弘潤而簡貴;山嶽氣壯, 乃肅括而華腴.”

[肅柬】猶肅函. 詳“肅函”.

[肅省】猶言整肅自省.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衛軍僧彌殊不肅省, 乃侵陵上國也.”

[肅拜】古九拜之一. 惲敬《釋拜》:“鄭司農曰:‘如今之撎.’鄭說非也. 撎不跪, 肅亦不跪, 肅拜則跪……是故不跪而舉手下手曰撎, 曰肅;跪而舉下手曰肅拜. 謂肅如撎可也, 謂肅拜如撎不可也.”《禮記·少儀》:“婦人吉事, 雖有君賜, 肅拜.” 鄭玄注:“肅拜, 拜低頭也.”一本作“拜不低頭也”. 《朱子語類》卷九一:“問:古者婦人以肅拜爲正, 何謂肅拜? 曰:兩膝齊跪, 手至地而頭不下爲肅拜.”按, 撎, 古“揖”字.

[肅香】供香. 淸周亮工《書影》卷五:“家所向爲關帝君祠, 戚夫婦虔事之. 月朔望, 未辨明, 即肅香祠下, 二十年如一日.”

[肅修】恭敬地修書. 致親友書劄用語. 如:肅修上達;肅修寸柬.

[肅風】猶高風. 明陶宗儀《輟耕錄·丘眞人》:“訪聞丘師先生, 體眞履規, 搏物洽聞, 探賾窮理, 道沖德著, 懷古君子之肅風, 抱眞上人之雅操.”

[肅客】迎進客人. 《禮記·曲禮上》:“客至於寢門, 則主人請入爲席, 然後出迎客, 客固辭, 主人肅客而入.” 鄭玄注:“肅, 進也. 進客, 謂道之.”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六:“忽一日, 公廳肅客, 有急足聲喏云:某知州府有書信, 今且往某州下書, 回途却請回書.” 趙光榮《里湖紀遊》詩之四:“迤邐入寺門, 肅客僧傴僂.” 許傑《吉順》:“黃犬如同代他主人肅客一般, 發狂似的迎了出來.”

[肅軍】整飭軍紀. 淸龔煒《巢林筆談》卷二:“試演於無事之日, 而必殺人以肅軍政, 豈舍此別無肅軍之法乎?”

[肅祗】猶恭敬. 漢司馬相如《封禪文》:“是以湯武至尊嚴, 不失肅祗.”《史記·封禪書》:“陛下肅祗郊祀, 上帝報享, 錫一角獸, 蓋麟云.” 漢班固《典引》:“燔瘞縣沈, 肅祗群神之禮備.” 宋王禹偁《謫居感事》詩:“表案行低折, 宮懸聽肅祗.”

[肅振】劇烈震動. 有令人恐懼之意. 淸姚鼐《遊媚筆泉記》:“日暮半陰, 山風卒起, 肅振巖壁. 榛莽群泉, 磯石交鳴, 遊者悚焉.”

[肅恭】端嚴恭敬. 《書·微子之命》:“恪愼克孝, 肅恭神人.”《史記·魯周公世家》:“肅恭明神, 敬事耆老.” 漢陳琳《爲袁紹檄豫州》:“又梁孝王先帝母昆, 墳陵尊顯, 桑梓松柏, 猶宜肅恭.” 唐張嘉貞《北嶽廟碑序》:“高柯古榦, 幽蔚蔭翳, 俯仰瞻對, 精魂肅恭.”《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一進門, 早見安老爺、安太太在院子裏肅恭將事的伺候, 敎兒婦兩個在院子望空先拜過宗祠.”

[肅莊】嚴肅莊重. 《荀子·樂論》:“樂中平, 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 則民齊而不亂.” 元張宇《吊蕭同知》詩:“治心我謂當誠慤, 處己君言貴肅莊.”

[肅眘】見“肅愼”. 

[肅烈】肅穆威烈. 三國魏曹植《責躬》詩:“篤生我皇, 奕世載聦;武則肅烈, 文則時雍.”

[肅虔】謂恭謹虔誠. 三國魏曹植《靈芝篇》:“聖皇君四海, 德敎朝夕宣, 萬國咸禮讓, 百姓家肅虔.” 晉陸云《泰伯碑》:“而百年既終, 遺愛斯軫, 莫不肅虔寢廟, 著名金石, 遺其後昆, 聿遵前典.”

[肅晏】安定太平. 《北齊書·文宣帝紀》:“及文襄繼軌, 誕光前業, 內勦凶權, 外摧侵叛, 遐邇肅晏, 功格上玄.”

[肅氣】肅殺之氣. 唐楊炯《宴皇甫兵曹宅》詩序:“陰雲已墨, 肅氣彌高.” 宋石延年《曹太尉西師》詩:“肅氣關河暮, 屯煙部落晴.” 元施惠《幽閨記·偸兒擋路》:“凜凜嚴寒, 漫漫肅氣, 依稀曉色將開.”瞿秋白《餓鄕紀程》十三:“生活上的感想, 只覺得全宇宙蓋滿了陰沉沉的肅氣.”

[肅倡】見“肅唱”. 

[肅殺】1.嚴酷蕭瑟貌. 多用以形容深秋或冬季的天氣和景色. 唐杜甫《北征》詩:“昊天積霜露, 正氣有肅殺.” 淸曹寅《秋飲》詩:“衆鳥何啁啾, 肅殺氣相遞.”老舍《四世同堂》九十:“可是, 忽然間又來了冰凍, 叫人想起肅殺的隆冬.”2.形容一種嚴酷的氣氛. 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三二》:“滬案以后, 周刊上常有極鋒利肅殺的詩, 其實是沒有意思的, 情隨事遷, 即味如嚼蜡.”《人民文學》1981年第3期:“屋里一片肅殺氣氛:侯主任坐在正中的沙發上, 兩旁陪坐著幾個縣社干部, 門口站著兩排荷槍實彈的民兵.”3.猶言嚴厲摧殘. 晉葛洪《抱朴子·用刑》:“蓋天地之道, 不能純和, 故靑陽闡陶育之和, 素秋厲肅殺之威.”《隋書·煬帝紀下》:“故知造化之有肅殺, 義在無私;帝王之用干戈, 蓋非獲已.”《宣和遺事》前集:“君由天而臣由物, 天能發生萬物, 亦可肅殺萬物.”

[肅容】使儀容嚴肅莊重. 《壇經·疑問品》:“一日, 韋刺史爲師設大會齋. 齋訖, 刺史請師陞座, 同官僚士庶, 肅容再拜.” 宋洪邁《夷堅丙志·吳江九幽醮》:“夜過半, 夢黃君來訪如平生, 斂襟肅容, 若特有所謂者.” 淸鈕琇《觚賸續編·嚴拒夜飲》:“學士屛息肅容, 不敢更置一詞.”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典禮·朔望行香》:“入其廟, 儼兮若臨, 肅容鞠躬.”

[肅陳】肅然陳列. 形容有威勢的樣子. 《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武義粵其肅陳, 文敎迄已優洽.” 張銑注:“武事肅然陳列, 文化盡已優洽.”

[肅純】嚴肅純正.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十二:“四間林鍾, 和展百事, 俾肅純恪中也.”

[肅紛】整齊盛多之貌. 《文選·枚乘<七發>》:“旌旗偃蹇, 羽旄肅紛.” 呂向注:“肅紛, 持旄貌.”

[肅邕】見“肅雝”. 

[肅菁】同“肅淸”. 

謂削平寇亂. 菁, 太平天國“淸”的代用字.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太平救世歌》:“佇見妖魔速滅, 天下肅菁, 江山一統, 萬古太平, 共享天父天兄之眞福, 豈不美哉!”

[肅爽】良馬名. 《左傳·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 有兩肅爽馬, 子常欲之.” 杜預注:“肅爽, 駿馬名.” 孔穎達疏:“爽或作霜. 賈逵云:‘色如霜紈.’馬融說:‘肅爽, 鴈也. 其羽如練, 高首而脩頸, 馬似之, 天下稀有.’”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溳水》引作“肅霜”.

[肅爽】本用以形容秋天景色, 猶言天高氣爽. 亦借以形容其他事物和人的性格. 唐張宣明《山行見孤松成詠》:“孤松鬱山椒, 肅爽淩淸霄.” 宋蘇舜欽《夏熱晝寢感詠》:“賢路自肅爽, 朝政不復渾.” 明張鳳翼《紅拂記·天開良佐》:“靖聞大王肅爽凝威, 嵯峨擅德, 是以立像淸廟, 作鎮金方.” 淸昭槤《嘯亭雜錄·西苑門習射》:“己巳秋, 天氣肅爽, 上乃習射門側, 發二十矢, 中者十九.”

[肅唱】亦作“肅倡”. 

1.嚴整恭敬地歌唱. 《漢書·禮樂志》:“《七始》、《華始》, 肅倡和聲.”顏師古注:“肅, 敬也. 言歌者敬而倡諧和之聲.”2.指古時晷漏准時報時. 《文選·左思<魏都賦>》:“晷漏肅唱, 明宵有程.” 呂向注:“肅, 嚴;程, 節也.”

[肅進】猶敬迎. 茅盾《子夜》八:“馮云卿一面肅進這位新來的客人, 一面仔細打量這位也是在公債里跌交的同病相憐者的神色.”

[肅淸】1.猶淸平. 多指國家、社會安定太平, 法紀嚴明. 《漢書·韋賢傳》:“王朝肅淸, 唯俊之庭, 顧瞻余躬, 懼穢此征.”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二州肅淸, 四邦咸舉.” 唐柳宗元《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初公元兄以純深之行, 端直之德, 名聞於天下, 官至侍御史;持斧登朝, 憲章肅淸.” 明宋濂《鄒氏㚆姓孫氏序》:“大明受命, 四海肅淸.”2.謂完全削平. 晉孫楚《爲石仲容與孫晧書》:“師不踰時, 梁益肅淸;使竊號之雄, 稽顙降闕.”《北齊書·王紘傳》:“天下皆當肅淸, 豈直僞陳而已.”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二折:“若不是漢三傑盡力扶持, 怎能彀展封疆肅淸海內?”3.猶整頓. 《通典·職官十五》:“開元元年, 改雍州爲京兆府, 置牧如故, 掌宣風導俗, 肅淸所部.”《元典章·禮部四·儒學》:“吏民往往不循禮法, 輕犯憲章, 深不副朝廷肅淸風俗, 宣明敎化之意.”4.指淸掃.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皇都品汇》:“迓一元之來復, 慶萬物以更新, 灑掃庭除, 肅淸家廟.” 徐遲《精神分析》:“馬路是這樣被打掃更是這樣被肅淸的.”5.謂徹底淸除壞人、壞事、壞思想等. 宋曾鞏《襄州到任表》:“臣昨治濟南, 最爲煩劇, 野有群行之盜, 里多武斷之豪, 馴致肅淸, 始熄凶殘之害.” 淸黃軒祖《遊梁瑣記·內黃大盜》:“大名素稱逋藪, 民情強悍, 與內黃毘連, 凡盜案出, 恒彼此爲竄逃. 年終兩省會剿一次, 爲肅淸之計.”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八:“我們應當在自己內部肅淸一切軟弱無能的思想.”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八章:“鄭小蔫告訴小鋼炮, 后續部隊已經進來, 正在肅淸殘敵.”6.形容天氣明朗高爽. 漢班固《終南山賦》:“三春之季, 孟夏之初, 天氣肅淸, 周覽八隅.” 唐劉禹錫《始聞秋風》詩:“天地肅淸堪四望, 爲君扶病上高臺.”7.猶冷靜;冷淸. 三國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之十六:“閑夜肅淸, 朗月照軒.” 晉潘嶽《寡婦賦》:“奉靈坐兮肅淸, 愬空宇兮曠朗.”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潘嶽<述哀>》:“殯宮已肅淸, 松柏轉蕭瑟.”

[肅啓】1.敬啓. 書劄用語. 如:肅啓者:頃接訓示, 敬悉種切. 2.用於署名之末. 如:某某肅啓.

[肅將】猶敬奉或敬獻. 《書·泰誓上》:“皇天震怒, 命我文考, 肅將天威.”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檄移》:“夫兵以定亂, 莫敢自專:天子親戎, 則稱恭行天罰;諸侯御師, 則云肅將王誅.”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到任祭城隍文》:“爰采溪澗, 肅將藻蘋, 神其聽之, 來格來歆.”

[肅隊】恭敬整齊地列隊. 《宋史·太祖紀一》:“諸將皆載拜, 肅隊以入.”

[肅揖】恭敬地拱手行禮. 宋葉適《蔡知閣墓志銘》:“故事, 將官謁帥, 皆小袖衫拜庭下;至公, 獨袍笏肅揖, 帥因請以賓禮見.”《宋史·仁宗紀三》:“幸國子監, 謁孔子, 有司言舊儀止肅揖, 帝特再拜.”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三:“王陽明先生云:‘人之詩文, 先取眞意;譬如童子垂髫肅揖, 自有佳致.’”

[肅壹】敬謹共守. 《新唐書·盧鈞傳》:“鈞下令蕃華不得通婚, 禁名田産, 闔部肅壹無敢犯.”

[肅敬】猶恭敬. 《禮記·樂記》:“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 而民肅敬.”《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 唐高彦休《唐闕史·李文公夜醮》:“郡客有李處士者, 自云能通鬼神之言, 言事頗中, 一郡肅敬.”《紅樓夢》第八五回:“一時, 那太監出來說了個‘請’字, 爺兒五個肅敬跟入.”

[肅森】陰森貌. 金王若虛《揖翠軒賦》:“叢高映密, 牕戶爲肅森乎其如張綠帷而羅碧玉也.”臧克家《自己的寫照》詩:“看工人粗壯的黑手, 斬去電網的籬笆有如斬除心頭的恨, 肅森的沙袋的脈龍, 一齊掀入了大江.”

[肅遏】嚴加禁止. 《北史·李遠傳》:“遠敦奬風俗, 勸課農桑, 肅遏奸非, 兼修守禦之備.”

[肅景】指秋景. 秋氣肅殺, 故稱. 晉陶潛《和郭主簿》之二:“和澤周三春, 淸涼素秋節, 露凝無遊氛, 天高肅景澈.”

[肅然】1.恭敬貌. 《大戴禮記·主言》:“曾子懼, 肅然摳衣下席, 曰:‘弟子知其不孫也.’”《漢書·禮樂志》:“百官侍祠者數百人, 皆肅然動心焉.” 淸侯方域《新遷顏魯公碑記》:“而兒童走卒或遊臥嬉戲其下, 亦從而拱揖拜跪, 肅然如見其人焉.” 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未帶地圖的旅人》:“他指給我看那地點時, 我肅然脫下了帽.”2.畏懼貌.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三》:“奏雖寢, 朝廷肅然敬憚之.”《太平御覽》卷三九三引南朝梁沈約《俗說》:“王僧敬兄弟列坐齋中, 見之若神;小人從戶前過, 皆肅然毛豎.” 宋蘇軾《後赤壁賦》:“劃然長嘯, 草木震動, 山鳴谷應, 風起水湧, 予亦悄然而悲, 肅然而恐, 凜乎其不可留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編·畿輔·京師舊城》:“其塔至今完好, 像設木石, 堅緻古樸, 風鈴四徹, 聽之心魂肅然.”3.嚴肅認眞;莊嚴. 《荀子·強國》:“及都邑官府, 其百吏肅然, 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 古之吏也.” 漢賈誼《新書·容經》:“軍旅之容, 湢然, 肅然, 固以猛.”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拘屍那揭羅國》:“婆羅門遂以所宿之房, 塗香灑掃, 像設肅然, 其敬如在.”《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獨到了狀元拜祭酒, 那祭酒却是要肅然無聲安然不動的受那四拜.” 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三》:“優勝者固然可敬, 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 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 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4.指安定平靜, 秩序良好. 晉袁宏《後漢紀·桓帝紀下》:“進善退惡, 風敎肅然.”《南齊書·皇后傳·高昭劉皇后》:“嚴正有禮法, 家庭肅然.”《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庭無閒雜, 內外肅然.”5.微風吹動貌. 《史記·孝武本紀》:“時去時來, 來則風肅然也.”《續談助》卷三引《漢武故事》:“神君最貴者大夫, 次大禁司命之屬, 皆從之. 非可得見, 聞者音與人等, 來則肅然風生, 帷幄皆動.”6.蕭瑟貌. 宋蘇軾《颶風賦》:“庭戶肅然, 槁葉蔌蔌, 驚鳥疾呼, 怖獸辟易.”7.山名. 在泰山東麓. 《史記·孝武本紀》:“丙辰, 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 如祭后土禮.” 南朝宋謝靈運《泰山吟》:“登封瘞崇壇, 降禪藏肅然.” 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二·濟南府》:“肅然山, 州(泰安州)東北七十里……其東南即萊蕪縣界, 山勢巍峩, 對之肅然, 因名.”

[肅然生敬】見“肅然起敬”. 

[肅然起敬】肅穆地產生敬佩的態度或心情.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遠公在廬山中, 雖老, 講論不輟. 弟子中或有惰者, 遠公曰;‘桑楡之光, 理無遠照, 但願朝陽之暉, 與時竝明耳.’執經登坐, 諷誦朗暢, 詞色甚苦. 高足之徒, 皆肅然增敬.” 宋魯應龍《閑窗括異志》:“黃覺, 旅舍見道士, 共飲. 舉盃之際, 道士以箸蘸酒, 於案上寫‘呂’字.覺悟其爲洞賓也, 遂肅然起敬.”《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部郞起初只曉得認義之事, 不曉得還金之事, 聽得說罷, 肅然起敬道:‘鄭君德行, 袁公神術, 俱足不朽.’”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道士》:“比入其室, 陳設華麗, 世家所無, 二人肅然起敬.” 郭澄淸《大刀記》第十九章:“永生說到這里, 人們都在爲有這樣忠勇的同志而高興, 而自豪, 幷對那位烈士的英雄氣槪肅然起敬.”亦作“肅然生敬”.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魯直專學子美, 然子美詩讀之使人凜然興起, 肅然生敬.”

[肅疎】指草木萎縮稀疏. 《逸周書·小開武》:“春育生素草, 肅疎數滿.”

[肅給】1.敬謹供給. 《左傳·哀公三年》:“百官官備, 府庫愼守, 官人肅給.” 楊伯峻注:“肅給, 謂肅敬供給.”《管子·君臣上》:“是以上有餘日而官勝其任, 時令不淫而百姓肅給. 此唯上有法制, 下有分職也.” 尹知章注:“肅給, 言其敬而供上.” 漢賈誼《新書·禮容語下》:“身恭除潔, 外內肅給, 敬也.”《唐語林·補遺一》引唐顏眞卿《和政公主神道碑》:“上之在陝, 憂主乏匱, 乃命中使屢敕節度及轉運使, 隨主所須, 務令肅給.”2.引申爲奉公盡職. 宋司馬光《員外啓殯文》:“惟靈居家孝慈, 蒞官肅給.”3.敏捷. 《國語·晉語七》:“知羊舌職之聰敏肅給也, 使佐之.” 韋昭注:“肅, 敬也;給, 足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國語下》:“肅之言速, 給之言急也……聰敏, 言其通達也;肅給, 言其敏捷也. 四字義相貫注, 韋注失之.”

[肅勤】謂敬獻勤勞. 晉張華《博物志》卷五:“推遠童稚之幼志, 弘積文武之就德, 肅勤高祖之淸廟, 六合之內, 靡不蒙德;歲歲與天無極.” 唐高彦休《高闕史·丁約劍解》:“然某肅勤左右, 二載於茲, 未能忘情, 思有以報.”

[肅督】嚴加督促.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至於臺閣令史主書監帥諸王籤省, 竝曉習吏用, 濟辦時須, 縱有小人之態, 皆可鞭杖肅督, 故多見委使, 蓋用其長也.”

[肅睦】1.安寧和睦. 《淮南子·氾論訓》:“天下安寧, 政敎和平, 百姓肅睦, 上下相親.”《三國志·吳志·呂範傳》“後領宛陵令, 討破丹楊賊, 還吳, 遷都督”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由是軍中肅睦, 威禁大行.” 宋陳亮《汪夫人曹氏墓志銘》:“亮退而讀其狀, 見其所載主簿公與其兄將仕義居三十年, 閨門肅睦, 如其爲父子之居者.”2.同“肅穆”. 唐杜甫《別李義》詩:“丈人領宗卿, 肅睦古制敦.”一本作“肅穆”. 唐韓偓《夢中作》詩:“禮容肅睦纓緌外, 和氣熏蒸劍履間.”

[肅靖】淸掃;平定. 元關漢卿《單鞭奪槊》第一折:“憑著你文武雙全將相才, 則要你掃蕩雲霾, 肅靖塵埃, 將勇兵乖, 那其間掛印懸牌, 便將你一日轉千階, 非優待.” 元鄭光祖《三戰呂布》第四折:“三兄弟今日戰退呂布, 肅靖邊關, 俺保社稷之堅固, 立家邦之永昌, 方顯大將之能也.”

[肅雍】見“肅雝”. 

[肅愼】亦作“肅眘”. 

古民族名. 古代居於我國東北地區. 周武王、成王時曾以楛矢、石砮來貢. 一般認爲漢以后的挹婁、勿吉、靺鞨、女眞都和它有淵源關系. 亦泛指遠方之國. 《左傳·昭公九年》:“肅愼、燕、亳, 吾北土也.” 漢司馬相如《子虛賦》:“邪與肅愼爲隣, 右以暘谷爲界.”《漢書·武帝紀》:“海外肅眘, 北發渠搜, 氐羌徠服.”顏師古注:“《周書》序云:‘成王既伐東夷, 肅眘來賀.’即謂此.” 明張居正《擬唐回鶻嗢沒斯率眾內附詔宰相李德裕撰<異域歸忠傳>賜之群臣賀表》:“嘉靖殷邦, 爰致氐羌之享;丕單武烈, 聿來肅愼之庭.”參閱《文獻通考·四裔四》.

[肅愼之矢】周武王、成王時, 肅愼氏來貢楛矢、石砮, 因有“肅愼之矢”之稱. 后遂以爲典實. 《國語·魯語下》:“此肅愼氏之矢也. 昔武王克商, 通道於九夷、百蠻, 使各以其方賄來貢, 使無忘職業. 於是肅愼氏貢楛矢、石砮, 其長尺有咫.”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夏鑄九牧之金鼎, 周勒肅愼之楛矢, 令德之事也.” 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折:“俺帶著虞人們, 牽了犬, 臂了鷹, 架烏號之弓, 挾肅愼之矢, 到中山地面打獵一回咱.” 參見“肅愼”.

[肅慄】謂戒畏自警. 晉葛洪《抱朴子·用刑》:“百姓見之, 莫不寒心, 亦足使未犯者肅慄以彰示將來.”

[肅肅】1.恭敬貌. 《詩·大雅·思齊》:“雝雝在宮, 肅肅在廟.” 毛傳:“肅肅, 敬也.” 漢揚雄《河東賦》:“穆穆肅肅, 蹲蹲如也.” 明方孝孺《郊祀頌》:“齋於祠宮, 盛服儼恪, 肅肅於動, 栗栗於言, 上帝在茲, 敢有弗虔.”2.嚴正貌. 《詩·小雅·黍苗》:“肅肅謝功, 召伯營之.” 鄭玄箋:“肅肅, 嚴正之貌.” 漢班固《十八侯銘·御史大夫汾陰侯周昌》:“肅肅御史, 以武以文, 相趙距呂, 志安君身.” 唐盧照隣《益州至眞觀主黎君碑》:“貞觀之末, 有昭慶大法師, 魁岸堂堂, 威儀肅肅.” 淸龔自珍《題鷺津上人書冊》詩:“氣莊志定欬肅肅, 筆沖墨粹神亭亭.”3.疾速貌. 《詩·召南·小星》:“肅肅宵征, 夙夜在公, 寔命不同.” 毛傳:“肅肅, 疾貌.” 漢秦嘉《留郡贈婦》詩之三:“肅肅僕夫征, 鏘鏘揚和鈴.” 唐杜甫《喜晴》詩:“出廓眺西郊, 肅肅春增華.” 趙樸初《南京訪梅園新村》詩:“晨征肅肅訪梅園, 猶有梅花著意妍.”4.形容網目細密. 《詩·周南·兔罝》:“肅肅兔罝, 椓之丁丁.” 馬瑞辰通釋:“肅肅, 蓋縮縮之假借. 《通俗文》:‘物不申曰縮.’兔罝本結繩爲之, 言其結繩之狀, 則爲縮縮.”聞一多《古典新義·詩經新義五》:“肅當讀爲縮, 縮猶密也……《詩》‘肅肅’, 即‘縮縮’、‘數數’, 網目細密之貌也.”5.陰沉;蕭瑟;淸冷. 《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 至陽赫赫. 肅肅出乎天, 赫赫發乎地.” 晉潘嶽《寡婦賦》:“墓門兮肅肅, 脩隴兮峩峩.” 宋范成大《寒夜》詩:“肅肅月浸樹, 滿庭穠李花.” 淸魏源《中四明山》詩之二:“肅肅空明氣, 時與諸天遇.”6.淸幽;靜謐. 漢張衡《思玄賦》:“出紫宮之肅肅兮, 集大微之閬閬.” 唐沈佺期《奉和聖制同皇太子遊慈恩寺應制》:“肅肅蓮花界, 熒熒貝葉宮.” 宋蘇軾《元祐三年端午貼子詞·夫人閣》之二:“肅肅槐庭午, 沉沉玉漏稀.”7.象聲詞. 鳥羽、蟲翅的振動聲. 《詩·小雅·鴻雁》:“鴻鴈於飛, 肅肅其羽.” 毛傳:“肅肅, 羽聲也.” 南朝宋謝惠連《搗衣》詩:“肅肅莎雞羽, 烈烈寒螿啼.” 唐暢當《自平陽館赴郡》詩:“溶溶山霧披, 肅肅沙鷺起.”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小二》:“鳶肅肅展翼, 似鶼鶼之鳥, 比翼而飛.”8.象聲詞. 風聲. 《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處所多霜雪, 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 肅肅入我耳.”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漯水》:“南崖下有風穴, 厥大容人, 其深不測, 而穴中肅肅, 常有微風.” 宋蘇軾《壽星院寒碧軒》詩:“淸風肅肅搖窗扉, 窗前修竹一尺圍.” 淸孫枝蔚《烏夜啼》詩:“北風肅肅雁不至, 殘燈欲滅還復燃.”9.象聲詞. 泛指其它聲音. 唐杜甫《春遠》詩:“肅肅花絮晩, 菲菲紅素輕.” 明徐禎卿《雜謠》:“狗觫觫, 雞鳴飛上屋, 風吹門前草肅肅.” 淸梁廷枏《夷氛聞記》:“火箭巨彈, 自下上者, 肅肅過耳畔, 芳談笑自若.”

[肅靜】1.肅淸;使安定. 《世說新語·呂藻》“桓大司馬下都” 劉孝標注引《桓溫別傳》:“興寧九年, 以溫克復舊京, 肅靜華夏, 進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大司馬, 加黃鉞, 使入參朝政.”《魏書·張彛傳》:“羌夏畏伏, 憚其威整, 一方肅靜, 號爲良牧.” 宋錢若水等《太宗皇帝實錄》卷七八:“遂下詔令州縣檢責, 俾鄕豪更相統馭三年, 能肅靜寇盜民庶安堵者, 幷以其豪署州縣職以勸之.”2.舊時王侯、官員等外出時禁止閑人喧嘩之辭. 《儒林外史》第六回:“<嚴貢生>借了一副‘巢縣正堂’的金字牌, 一副‘肅靜’、‘迴避’的白粉牌, 四根門鎗, 插在船上.” 曹禺《王昭君》第一幕:“肅靜! 匈奴大單於車駕就要進宮, 車駕已經來到未央宮前, 后宮肅靜!”3.嚴肅寂靜.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二回:“只見那些兵一字兒面北排班站著, 一個個擎槍在手, 肅靜無嘩.” 巴金《家》八:“於是全個廣場馬上變得非常肅靜了.”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十:“開始的時候, 由主席臨時推舉了一個穿香港布洋服的少年做政治的報告, 大家都很肅靜.”4.指沒有違犯禮法或禁例的事情發生. 王闓運《陳侍郞側室李恭人行狀》:“寢門肅靜, 婦職有程.” 李大釗《平民主義》:“就是今世各國, 政機的運用, 大都肅靜, 沒有壓制人民的事.”

[肅截】謂嚴加整治. 

[肅厲】1.猶嚴酷. 《魏書·酷吏傳序》:“魏氏以戎馬定王業, 武功平海內, 治任刑罰, 肅厲爲本.”2.見“肅勵”.

[肅對】恭敬地報答. 南朝梁江淹《爲齊王謝冕旒諸法物表》:“便當肅對王休, 敬昭異寵, 佩服盛文, 以慨以懼.”

[肅箋】1.猶肅啓. 書劄用語. 如:肅箋者:頃奉手諭, 欣慰無已! 2.用於敬致書信. 如:專此肅箋叩候.

[肅齊】1.安靖整飭.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今者枳棘翦扞, 戎夏以淸, 萬里肅齊, 六師無事.”《三國志·魏志·劉司馬梁張溫賈傳論》:“咸精達事機, 威恩兼著, 故能肅齊萬里, 見述於後也.” 唐司空圖《王縱追述碑》:“兵農競勸, 夷夏肅齊.”2.謂整齊完備. 周立波《山鄕巨變》上八:“耕牛農具, 一套肅齊, 萬事不求人, 爲什么要跟人家擱伙呢?”

[肅邁】猶嚴正. 晉陸機《吳大司馬陸公誄》:“我公承軌, 高風肅邁, 明德繼體, 徽音奕世.”

[肅震】恭敬畏愼. 晉潘嶽《藉田賦》:“森奉璋以階列, 望皇軒而肅震.”

[肅澄】猶安靖. 《南齊書·東南夷傳》:“惟爾世襲忠懃, 誠著遐表, 滄路肅澄, 要貢無替.”

[肅駕】猶言車駕莊嚴. 指帝王及其扈從外出.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袁淑<從駕>》:“恭潔由明祀, 肅駕在祈年.” 葉楚傖《庚戌紀事》詩之六:“御街十里梅花障, 幾輩靑娥肅駕來.”

[肅機】官名. 唐代稱尙書左右丞. 唐劉禹錫《送張盥赴舉》詩:“火後見琮璜, 霜餘識松筠;肅機乃獨秀, 武部亦絶倫.”《舊唐書·職官志一》:“龍朔二年二月甲子, 改百司及官名. 改尙書省爲中臺, 僕射爲匡政, 左右丞爲肅機.”《新唐書·楊纂傳》:“纂從子昉, 武后時爲肅機.”

[肅整】整飭;整治. 《魏書·甄琛傳》:“此而不糾, 將何以肅整阿諛, 奬勵忠槪?” 宋王溥《五代會要·廊下餐》:“文武兩班, 每遇入閣賜食, 從前御史臺官及諸朝官皆在敷政門外兩廊食, 惟北省官於敷政門內別坐, 既爲隔門, 各不相見, 致行坐不齊, 難於肅整.” 彭元里《憶黃誠》:“一九三七年六月, 蔣介石命令全國大中學校二年級學生, 暑假期間在當地駐軍的指揮下, 受軍事訓練, 妄想借此機會‘肅整’全國學生的思想.”

[肅勵】亦作“肅厲”. 

猶整飭. 多指法紀. 《周書·長孫儉傳》:“於是屬城肅勵, 莫敢犯法.”《隋書·劉昉傳》:“<劉昉>身昵酒徒, 家爲逋藪, 若不糾繩, 何以肅厲.”

[肅穆】1.嚴肅恭敬. 指人的態度、神情等. 《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傳》:“<劉萇>不惟致敬之節, 肅穆之愼, 乃敢擅損犧牲, 不備苾芬.”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屈支國》:“僧徒肅穆, 精勤匪怠, 幷是耆艾宿德、博學高才、遠方俊彦慕義至此.”《孽海花》第二七回:“第二個却生得方面大耳, 神情肅穆, 鬚髯豊滿, 大槪是烏赤雲了.” 朱自淸《歐遊雜記·羅馬》:“他畫這屋頂時候, 以深沉肅穆的心情滲入畫中.”2.指事物所產生的氣氛, 謂使人有凜然之感. 漢應璩《與滿炳書》:“夫漳渠西有伯陽之館, 北有曠野之望, 高樹翳朝雲, 文禽蔽綠水, 沙場夷敞, 淸風肅穆.” 宋陸遊《自雪堂登四望亭因曆訪蘇公遺跡至安國院》詩:“三山蔥蘢鮫鰐靜, 九關肅穆虎豹閑.” 章裕昆《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被迫登台之黎元洪》:“刁斗森嚴, 氣象肅穆, 人人志易神移.” 郭沫若《潮集·遊里加湖》:“傍晩在湖邊林際散步, 山氣肅穆, 沁人心脾.”

[肅謁】恭敬地謁見. 明沈德符《野獲編·督撫·提督軍務》:“當督撫到任之初, 兜鍪執仗, 叩首而出, 繼易冠帶肅謁, 乃加禮貌焉.”

[肅澹】謹嚴平易. 淸龔自珍《徐尙書<代言集>序》:“謹讀二公之文, 規矩肅澹, 學副厥遇.”

[肅懋】猶愼勉. 南朝宋謝莊《上封禪儀注奏》:“臣等生接昌辰, 肅懋明世, 束敎管聞, 未足言道.”

[肅霜】1.謂霜降而萬物收縮. 《詩·豳風·七月》:“九月肅霜, 十月滌場.” 毛傳:“肅, 縮也, 霜降而收縮萬物.” 孔穎達疏:“又九月之時, 收縮萬物者, 是露爲霜也.” 朱熹集傳:“肅霜, 氣肅而霜降也.” 宋沈遘《謝冬服表》:“感肅霜之節, 嘉獻裘之勤.”一說, 肅霜猶肅爽, 指天高氣爽. 參閱王國維《觀堂集林·肅霜滌場說》. 2.見“肅爽”.

[肅黜】淸除貶廢. 《魏書·元鸞傳》:“北州土廣, 姦亂是由, 準法尋愆, 應加肅黜.”

[肅謝】敬謝. 書劄用語. 如:還祈時賜敎言, 以警愚頑, 是爲厚幸. 專此肅謝. 順頌台祉.

[肅膺】敬受. 《隋書·煬帝紀上》:“朕肅膺寶曆, 纂臨萬邦, 遵而不失, 心奉先志.”

[肅縮】因寒畏縮.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翩翩》:“顧生肅縮, 乃持襆掇拾洞口白雲, 爲絮複衣, 著之, 溫煗如襦, 且輕鬆常如新綿.”

[肅覆】敬覆. 書劄用語. 如:草草肅覆, 敬頌台安.

[肅謹】敬愼. 《史記·夏本紀》:“翕受普施, 九德咸事, 俊乂在官, 百吏肅謹.”

[肅雝】亦作“肅雍”. 亦作“肅邕”.

1.莊嚴雍容, 整齊和諧. 形容祭祀時的氣氛和樂聲. 《詩·周頌·淸廟》:“於穆淸廟, 肅雝顯相.” 毛傳:“肅, 敬;雝, 和.”《漢書·劉向傳》引作“肅雍顯相”. 《詩·周頌·有瞽》:“喤喤厥聲, 肅雝和鳴, 先祖是聽.”《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唐禪社首樂章》:“樂以平志, 禮以和容, 上帝臨我, 云胡肅邕.” 宋司馬光《瞻彼南山詩》:“自堂徂庭, 上下肅雍, 靡有不恭.” 淸錢謙益《吳門送福淸公還閩》詩之二:“上帝高居儼肅雍, 中書退食敢從容.”2.《詩·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肅雝, 王姬之車.” 原指行車之貌. 《詩序》則謂:“《何彼襛矣》, 美王姬也. 雖則王姬, 亦下嫁於諸侯, 車服不繫其夫, 下王后一等, 猶執婦道以成肅雝之德也.” 后因以“肅雝”爲稱頌婦德之辭. 《後漢書·皇后紀序》:“所以能述宣陰化, 修成內則, 閨房肅雍, 險謁不行也.” 南朝梁劉潛《爲王儀同謝國姻啓》:“荊布陋飾, 已膺凡奬;負薪微胤, 復降肅邕.” 宋沈遘《中書祭秦國夫人》:“惟靈孝友肅雝, 慈祥溫惠.” 明屠隆《曇花記·法眷聚會》:“其妻房氏理家戢衆, 門戶肅雍;相夫奉姑, 婦道無缺.” 淸袁枚《新齊諧·醫妒》:“一月之間, 馬氏家政肅雍, 內外無間言.”

[肅嚴】謂整飭使氣氛嚴肅. 前蜀杜光庭《胡賢常侍安宅醮詞》:“是敢肅嚴庭宇, 恭啓法壇, 請靈寶符文, 按太玄科典, 降延眞聖, 被露懇誠.”

[肅聽】靜聽. 含恭敬意.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敎養·講讀儀注》:“命聽講百姓俱入至階下兩邊, 站立肅聽, 不得擁擠喧嘩.”

[肅讓】恭敬謙讓.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登降肅讓, 以明禮待賓, 臣不如隰朋, 請立以爲大行.”


*艮①[ɡènㄍㄣˋ]

[《廣韻》古恨切, 去恨, 見. ]

1.《易》卦名. 八卦之一. 也爲六十四卦之一. 象征山. 《易·說卦》:“艮爲山.”《左傳·昭公五年》:“艮, 山也.”2.止息;停止. 《易·說卦》:“艮, 止也.” 高亨注:“艮爲山, 山是靜止不動之物, 故艮爲止.” 宋朱熹《齋居感興》詩之十九:“反躬艮其背, 肅容正冠襟.” 淸惲敬《艮泉圖詠記》:“山可浮, 九天九地何所不浮? 泉可艮, 九天之上、九地之下何所不艮?”3.限, 界限. 宋葉適《朝議大夫蔣公墓志銘》:“所得在艮. 艮者, 限也. 限立而內外不越.”4.艱難. 漢揚雄《大玄·守》:“次四, 象艮有守.” 范望注:“艮, 難也.”5.方位名. 指東北方. 《易·說卦》:“艮, 東北之卦也.” 唐歐陽詹《棧道銘》:“秦之坤, 蜀之艮, 連高夾深, 九州之險也.”6.時辰名. 約相當於淩晨二點到四點. 《舊唐書·呂才傳》:“若依葬書, 多用乾、艮二時, 幷是近半夜, 此即文與禮違.”

艮②[ɡěnㄍㄣˇ]

1.方言. 指人脾氣倔或說話生硬. 如:這個人眞艮;他說話太艮. 2.方言. 指食物不松脆. 如:這蘿卜艮了, 不好吃. 3.指牙齒爲硬物所格. 元劉君錫《來生債》第一折:“[磨博士做咬銀子科, 云:]‘中穿中吃? 阿喲! 艮了牙也.’”

[艮止】謂行止適時. 語本《易·艮》:“《彖》曰:艮, 止也. 時止則止, 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 其道光明.” 明黃綰《明道編》卷一:“伏羲、堯、舜以艮止、執中之學相傳……《易》之微言, 莫要於艮止;《書》之要旨, 莫大於執中.”

[艮岑】位於東北方的高山. 唐杜甫《昔遊》詩:“暮升艮岑頂, 巾几猶未却.”一本作“艮峰”.

[艮背】1.《易·艮》:“艮其背, 不獲其身.” 王弼注:“施止於背, 不隔物欲, 得其所止也.” 孔穎達疏:“施之於人, 則是止物之情, 防其動欲.”背, 謂相背而不見. 后因稱不動物欲之念爲“艮背”. 唐李商隱《獻河東公啓》之一:“艮背却行, 氷心自處.”2.一種精神治療法. 欲人淸心寡欲, 猶如今之靜坐法.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四》:“吾閩中又有三敎之術, 蓋起於莆中林兆恩者. 以艮背之法, 敎人療病. 因稍有驗, 其徒從者雲集, 轉相傳授, 而吾郡人信之者甚衆.”3.東北隅. 背, 通“北”. 北方. 唐李邕《海州大云寺禪院碑》:“寺之艮背, 山之前臨, 有確師禪房.”

[艮音】古人以“八卦”配“八音”(即八種類型的樂器), “艮”配管樂, 稱“艮音”. 漢班固《白虎通·禮樂》:“《樂記》曰:壎, 坎音也;管, 艮音也;皷, 震音也;絃, 離音也;鐘, 兌音也;柷敔, 乾音也.”

[艮峰】見“艮岑”. 

[艮域】指東北地區. 南朝梁沈約《郊居賦》:“回余眸於艮域, 覿高館於茲嶺.”

[艮隅】東北方;東北角. 唐劉禹錫《唐故邠寧節度使史公神道碑》:“詔下薄伐, 艮隅騷然.” 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更鼓房則儘東首, 爲紫禁城之艮隅也.”

[艮維】猶艮隅. 指東北方. 《後漢書·崔駰傳》:“遂翕翼以委命兮, 受符守乎艮維.”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卷一:“自中國艮維左轉, 斜伸入海, 是朝鮮.”

[艮頭】方言. 謂朴實耿直之人. 淸翟灝《通俗編·品目》:“《輟耕錄》:‘杭人好爲隱語, 如粗蠢人曰杓子, 朴實人曰艮頭.’按, 今又增其辭曰艮古頭.”

[艮嶽】山名. 在今河南開封城內東北隅. 宋徽宗政和七年於汴梁東北作萬歲山, 宣和四年徽宗自爲《艮嶽記》, 以爲山在國都之艮位, 故名艮嶽. 宣和六年, 改名壽峰. 詳見《宋史·地理志一》及宋張淏《艮嶽記》. 宋劉子翬《汴京紀事》詩之十:“鳳輦北遊今未返, 蓬蓬艮嶽內中高.”《水滸傳》第一○一回:“那艮嶽在京城東北隅, 即道君皇帝所築.” 淸趙翼《西湖詠古》:“三竺峰巒非艮嶽, 兩隄燈火似樊樓.”


*良①[liánɡㄌㄧㄤˊ]

[《廣韻》呂張切, 平陽, 來. ]

1.善良;賢良. 《書·益稷》:“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詩·小雅·角弓》:“民之無良, 相怨一方.” 鄭玄箋:“良, 善也.”《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唐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其爲人, 溫良誠信, 無邪佞詐妄之心.”《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從來海水斗難量, 可笑虔婆意不良.”2.善良的人;賢良的人. 《書·君陳》:“進厥良, 以率其或不良.” 孔傳:“進顯其賢良者, 以率勉其有不良者, 使爲善.”《左傳·僖公七年》:“鄭有叔詹、堵叔、師叔三良爲政, 未可間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哀吊》:“昔三良殉秦, 百夫莫贖.”《明史·劉宗周傳》:“己巳之役, 謀國無良, 朝廷始有積輕士大夫之心.”如:除暴安良. 3.美好;良好. 《易·歸妹》:“帝乙歸妹, 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 高亨注:“良, 美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良書盈篋, 妙鑑迺訂.” 唐韓愈《歐陽生哀辭》:“友朋親視兮藥物甚良, 飲食孔時兮所欲無妨.”4.精善;精良. 《周禮·春官·巾車》:“凡良車、散車不在等者, 其用無常.” 賈公彦疏:“精作爲功則曰良, 麤作爲沽則曰散也.”《左傳·成公十六年》:“楚之良, 在其中軍王族而已.” 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知馬, 遇其良, 輒取之.”5.大. 參見“良魚”、“良棗”. 6.吉祥. 《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 穆將愉兮上皇.” 王逸注:“言己將脩祭祀, 必擇吉辰之日.” 晉左思《魏都賦》:“爰初自臻, 言占其良. 謀龜謀筮, 亦既允臧.” 唐韓愈《送窮文》:“日吉時良, 利行四方.”7.和樂;歡悅. 《荀子·非十二子》:“士君子之容, 其冠進, 其衣逢, 其容良.” 王先謙集解:“進謂冠在前也;逢, 大也, 謂逢掖也;良謂樂易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治家者, 欲一家之慶;治國者, 欲一國之良.”8.古代婦女稱呼丈夫. 《儀禮·士昏禮》:“御衽於奧, 媵衽良席在東, 皆有枕北止.” 鄭玄注:“婦人稱夫曰良.”《樂府詩集·淸商曲辭三·讀曲歌之三十》:“白帽郞, 是儂良, 不知烏帽郞是誰?”9.良民, 平民. 宋王禹偁《雙鸚志》:“洎侯得罪竄逐, 嫗以賤不見殺, 放從於良.”《元史·世祖紀七》:“禁官吏軍民賣所娶江南良家子女及爲娼者, 賣、買者兩罪之, 官沒其直, 人復爲良.” 曹禺《日出》第三幕:“你年輕, 你還有的是指望. 熬幾年, 看上個本分人, 從了良, 養個大小子就快活一輩子.”10.以之爲賢. 引申爲善待.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齊人立敬仲之曾孫酀, 良敬仲也.” 杜預注:“良猶賢也.” 宋蘇舜欽《杜誼孝子傳》:“其父剛狷, 獨不良於誼. 惴惴憂恐不自容, 竊伺顔色更端而進. 進則訶逐笞擊而後已.”11.能夠. 《左傳·昭公十八年》:“民震動, 國幾亡, 吾身泯焉, 弗良及也.” 洪亮吉詁引服虔曰:“‘弗良及’者, 不能及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功未良成而志已滿矣.”12.善於. 《詩·鄭風·大叔於田》:“叔善射忌, 又良御忌.” 鄭玄箋:“良亦善也.”13.長, 久. 《荀子·成相》:“隱諱疾賢, 良由姦詐鮮無災.” 楊倞注:“隱諱過惡, 疾害賢良, 長用姦詐鮮無災.” 三國魏曹植《七哀》詩:“君懷良不開, 賤妾當何依.” 唐杜甫《鹽井》詩:“我何良歎嗟, 物理固自然.”14.先天具有. 參見“良知”. 15.副詞. 甚, 很. 《漢書·馮唐傳》:“上既聞廉頗、李牧爲人, 良說.” 王先謙補注引劉攽曰:“良說者, 甚喜也.” 宋蘇軾《乞醫療病囚狀》:“檢視或有不明, 使吾元元橫罹其害, 良可憫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公子道:‘仁兄所見良是.’”16.副詞. 確實;果然. 《史記·趙世家》:“諸將皆以爲趙氏孤兒良已死, 皆喜.”《後漢書·景丹傳》:“邯鄲將帥數言我發漁陽、上谷兵, 吾卿應言然, 何意二郡良爲吾來!” 唐柳宗元《三戒·臨江之麋》:“<麋>以爲犬良我友.” 郭沫若《蜩螗集·漁翁吟》:“翁言感我心, 吃飯良艱難.”17.姓. 春秋鄭有良霄. 見《左傳·襄公三十年》.

良②[lànɡㄌㄤˋ]

同“埌”. 

墳墓. 《莊子·列御寇》:“使而子爲墨者, 予也. 闔胡嘗視其良, 既爲秋柏之實矣.” 陸德明釋文:“良或作‘埌’, 音浪, 塚也.”

良③[liǎnɡㄌㄧㄤˇ]

[《集韻》里養切, 上養, 來. ]

見“方良”. 

[良丁】舊指平民百姓中已成年者. 《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三年》:“奴婢依良丁, 牛一頭, 受田三十畝.” 胡三省注:“良丁, 謂良人成丁者.”

[良人】1.賢者;善良的人. 《詩·大雅·桑柔》:“維此良人, 作爲式穀.”《莊子·田子方》:“昔者寡人夢見良人.” 晉潘嶽《西征賦》:“簡良人以自輔, 謂斯忠而鞅賢.”《水滸傳》第四五回:“原來這婆娘倒不是個良人.”2.古時女子對丈夫的稱呼. 《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 其良人出, 必饜酒肉而後反.” 趙岐注:“良人, 夫也.” 唐白居易《對酒示行簡》詩:“昨日嫁娶畢, 良人皆可依.” 淸尤侗《鐵夫人》詩:“武皇南巡臣拜杖, 良人繫獄妾心喪.”3.指美人. 《詩·唐風·綢繆》:“今夕何夕, 見此良人.” 陳奐傳疏:“良人猶美人.”4.平民;百姓. 《後漢書·酷吏傳·董宣》:“陛下聖德中興, 而縱奴殺良人, 將何以理天下乎?”《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官奴婢六十已上, 免爲良人.” 唐白居易《道州民》詩:“父兄子弟始相保, 從此得作良人身.”《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年》:“金主詔曰:‘諸良人知情嫁奴者, 聽如故爲妻;其不知而嫁者, 去住悉從所欲.’”5.舊指身家淸白的人. 《水滸傳》第七回:“林沖娘子紅了臉道:‘淸平世界, 是何道理, 把良人調戲?’”《金甁梅詞話》第二回:“<西門慶>專一飄風戲月, 調占良人婦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宋爲富強佔良人爲妾.”6.即鄕大夫. 古代的鄕官. 《國語·齊語》:“十連爲鄕, 鄕有良人.” 韋昭注:“良人, 鄕大夫也.”7.西漢妃嬪的稱號. 東漢廢. 魏、晉、南朝曾又設置. 《漢書·外戚傳序》:“漢興, 因秦之稱號, 帝母稱皇太后, 祖母稱太皇太后, 適稱皇后, 妾皆稱夫人. 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良人視八百石, 比左庶長.”

[良工】古代泛稱技藝高超的人. 《墨子·尙賢中》:“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 必藉良工.”《屍子·分》:“良工之馬易御也, 聖王之民易治也.” 南朝梁沈約《爲柳世隆上銅表》:“名罏化金, 良工盡藝, 方將盈金中藏.”《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崔梲》:“其樂工舞郞, 多敎坊伶人, 百工商賈, 州縣避役之人, 又無老師良工敎習.”《三國演義》第七八回:“操曰:‘吾欲起一殿, 名建始殿, 恨無良工.’”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公子不樂, 惟求良工畫翠小像, 日夜澆禱其下.”

[良工心苦】1.指技藝高明的人費盡心血地構思經營. 語本唐杜甫《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已知仙客意相親, 更覺良工心獨苦.” 淸李漁《閑情偶寄·演習·授曲》:“諦聽其聲, 如出一口, 無高低斷續之痕者, 雖曰良工心苦, 然作者深心, 於茲埋沒.”亦作“良工苦心”. 宋劉攽《次韻蘇子瞻<韓干馬>贈李伯時》:“良工苦心爲遠別, 天機要眇潛得之.” 淸張岱《陶庵夢憶·吳中絕技》:“吳中絶技:陸子岡之治玉……張寄修之治琴, 范崑白之治三弦子, 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 但其良工苦心, 亦技藝之能事.”2.泛指用心良苦. 《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伯父>特特的給我父母立了這座家廟;不但我身有所歸, 便是我的雙親也神有所托, 這是一片良工苦心.”

[良工苦心】見“良工心苦”. 

[良士】1.賢士. 《書·秦誓》:“番番良士, 旅力既愆, 我尙有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董令史, 良士也. 吾每與之言, 思愼宜適.” 唐韓愈《原毀》:“吾嘗試語於衆曰:‘某良士, 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淸龔自珍《五經大義終始論》:“良士, 國之金玉異物也.”2.爵名. 漢武帝時設置, 用以獎賞軍功, 位第三級. 參見“武功爵”.

[良才】傑出的人才. 《墨子·親士》:“良才難令, 然可以致君見尊.” 三國吳韋昭《博弈論》:“博選良才, 旌簡髦俊.” 宋范仲淹《天驥呈才賦》:“偶昌運以斯出, 呈良才而必分.”

[良久】很久. 《戰國策·燕策三》:“左右既前斬荊軻, 秦王目眩良久.” 唐方干《題龍泉寺絕頂》詩:“未明先見海底日, 良久遠雞方報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七回:“少奶奶良久收了眼淚, 仍是默默無言.” 鄭振鐸《山中雜記·蟬和紡織娘》:“良久, 淸夢醒來時, 却又是滿耳的蟬聲.”

[良已】痊愈. 《史記·孝武本紀》:“<武帝>遂幸甘泉, 病良已.”裴駰集解引孟康曰:“良已, 善已, 謂愈也.” 宋陸遊《夏秋之交久旱得雨喜作》詩:“臥聽病良已, 行吟愁欲無.”

[良弓】1.好弓;強弓. 《墨子·親士》:“良弓難張, 然可以及高入深.” 漢陳琳《爲袁紹檄豫州》:“奮中黃育獲之士, 騁良弓勁弩之勢.” 淸吳錫麒《<陔餘叢考>序》:“夫良弓九合, 斯稱钜黍之名.”2.指擅長制弓的人. 《禮記·學記》:“良弓之子, 必學爲箕.” 明何景明《內篇》:“良弓之子, 不失爲箕, 失其弓矣!”

[良弓無改】謂繼承父祖的優良傳統和事業. 語出《禮記·學記》:“良弓之子, 必學爲箕.” 唐劉知幾《史通·書事》:“其有開國承家, 世祿不墜, 積仁累德, 良弓無改……略書於傳可也.”

[良天】美好的時節. 宋柳永《玉蝴蝶》詞之四:“苦留連, 鳳衾鴛枕, 忍負良天.”

[良夫】美男子. 《三國志平話》卷中:“却說諸葛身長九尺二寸, 年始三旬, 髯如烏鴉, 指甲三寸, 美若良夫.”

[良友】1.品行端正的朋友. 《荀子·性惡》:“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 必將求賢師而事之, 擇良友而友之.” 晉葛洪《抱朴子·交際》:“櫽括修則枉刺之疾消矣, 良友結則輔仁之道弘矣.”2.情誼深厚的朋友. 舊題漢蘇武《詩》之四:“良友遠別離, 各在天一方.” 唐杜甫《送韋評事充同谷判官》詩:“且復戀良友, 握手步道周.” 魯迅《呐喊·狂人日記》:“某君昆仲, 今隱其名, 皆余昔日在中學校時良友.”

[良匹】1.佳偶.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即煩阿姨, 爲汝擇一良匹.”2.見“良比”.

[良比】堪與比美. 三國魏曹丕《與鍾大理書》:“晉之垂棘, 魯之璵璠, 宋之結綠, 楚之和璞, 價越萬金, 貴重都城……然四寶邈焉已遠, 秦漢未聞有良比也.”《三國志·魏志·鍾繇傳》注引《魏略》作“良匹”.

[良日】吉日;好日子. 《禮記·祭義》:“世婦卒蠶, 奉繭以示君, 遂獻繭於夫人……及良日, 夫人繅.” 陳澔集說:“良日, 吉日也.”《史記·淮陰侯列傳》:“王必欲拜之, 擇良日, 齋戒, 設壇場, 具禮, 乃可耳.”《說郛》卷六十引晉周處《風土記》:“魏時人或問董勛云:‘七月七日爲良日, 飲食不同於古, 何也?’勛云:‘七月黍熟, 七日爲陽數, 故以糜爲珍.’” 唐袁郊《甘澤謠·紅線》:“卜選良日, 將遷潞州.”

[良手】高手.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三:“李用及、李象坤幷工畫佛道人馬, 尤精鬼神, 嘗與高文進、王道眞同畫相國寺壁, 幷爲良手.”

[良月】1.吉祥的月份. 《左傳·莊公十六年》:“公父定叔出奔衛, 三年而復之……使以十月入, 曰:‘良月也, 就盈數焉.’”古人以盈數爲吉, 數至十則小盈, 故以十月爲良月. 2.以良月作爲十月的代稱. 晉陶潛《和郭主簿》之二:“檢素不獲展, 厭厭竟良月.” 宋歐陽修《延福宮開啓密詞》:“寒律正時, 適臨於良月.”

[良方】療效好的藥方. 唐柳宗元《與李建書》:“所欲者補氣豊血, 彊筋骨, 輔心力, 有與此宜者, 更致數物, 忽得良方偕至, 益善.”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乃大取(金銀花), 依良方所載法飲之, 兩日至數斤, 背腫消盡.”

[良心】1.本謂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 豈無仁義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 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集注:“良心者, 本然之善心. 即所謂仁義之心也.”2.多指內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識.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考史》:“僕固懷恩叛唐, 李日月爲朱泚將, 而其母皆知逆順之理, 良心不可泯也.”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霍筠》:“彼豈有眞才實學, 能起死回生耶? 徒以人命爲孤注耳, 良心安在!” 巴金《滅亡》四九:“但是她一旦離開了他, 特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他便感覺到劇烈的良心上的痛悔.”3.好心. 《西遊記》第五八回:“大聖本是良心, 沙僧却有疑意.”

[良心發現】本謂善心的自然體現. 后多指內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識重新顯現出來. 語出《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 平旦之氣, 其好惡與人相近也” 宋朱熹集注:“言人之良心, 雖已放失, 然其日夜之間, 亦必有所生長, 故平旦未與物接, 其氣淸明之際, 良心猶必有所發見者.”《鏡花緣》第六六回:“如此一想, 自然悶恨要哭了. 姐姐, 你說這宗忖度豈非良心發現麽?”《廿載繁華夢》第三二回:“那馬氏自次女回門之後, 早知昨日女兒不肯叩拜翁姑之事, 不覺良心發現, 也自覺得女兒的不是.” 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每當夜間疲倦, 正想偸懶時, 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 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 而且增加勇氣了.”

[良玉】美玉. 《韓詩外傳》卷四:“良玉度尺, 雖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 漢揚雄《法言·寡見》:“良玉不彫, 美言不文.” 三國魏曹丕《與鍾大理書》:“良玉比德君子, 珪璋見美詩人.”

[良正】善良正直. 《三國志·魏志·劉劭傳》:“性實之士服其平和良正, 淸靜之人慕其玄虛退讓.”

[良功】古代指絲織品. 《周禮·天官·典絲》:“及獻功, 則受良功而藏之.”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良功, 絲功, 縑帛.” 孫詒讓正義:“鄭鍔云:物之美者曰良. 絲視麻爲美. 絲功謂之良功, 典絲受之;麻功謂之苦功, 典枲受之.”

[良平】1.漢張良、陳平的幷稱. 二人皆劉邦的謀臣. 《漢書·刑法志》:“<高祖>任蕭曹之文, 用良平之謀……大略舉焉.”2.后世常用於比喩足智多謀之人. 《周書·賀拔勝傳》:“雖有韓白之勇, 良平之謀, 亦不能爲大王用也.”《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平常家裏沒風波, 總有良平也無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淸方檔案·關於民淸軍交戰情況》:“以京城現象而論, 再閱一月則臣民有凍餒之憂, 軍警有譁潰之勢, 雖有良平不能爲之謀矣.”

[良田】土質肥沃的田地. 《商君書·墾令》:“農逸則良田不荒.” 三國魏嵇康《養生論》:“田種者一畝十斛, 謂之良田.” 晉陶潛《桃花源記》:“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倘或善述日後長大成人, 你可看做爹的面上, 替他娶房媳婦, 分他小屋一所, 良田五六十畝, 勿令飢寒足矣.”

[良史】1.優秀的史官. 指能秉筆直書、記事信而有征者. 《左傳·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 古之良史也, 書法不隱.’”《漢書·司馬遷傳贊》:“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 皆稱遷有良史之材……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虛美, 不隱惡.”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奸慝懲戒, 實良史之直筆.”2.指信實之史書. 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上:“凡善惡必書, 謂之良史.” 梁啓超《新史學·論書法》:“書法善則爲良史, 反是則爲穢史.”

[良民】1.舊時指安分守法的百姓. 《管子·明法解》:“盜賊弗誅, 則傷良民.” 漢王符《潛夫論·述赦》:“今日賊良民之甚者, 莫大於數赦.”《三國志平話》卷上:“如自願去了黃巾, 便爲國家良民, 如不去黃巾, 全家誅殺.”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七:“查該韓鳳岐確是大大的良民, 請長官開恩釋放.”2.舊時指一般的平民, 區別於“奴隸”. 晉袁宏《後漢紀·質帝紀》:“或取良民以爲奴婢, 名曰自賣民.”《隋書·藝術傳·耿詢》:“煬帝即位, 進欹器, 帝善之, 放爲良民.”

[良民吏】善於治理百姓的官吏. 《漢書·王嘉傳》:“孝宣皇帝愛其良民吏, 有章劾, 事留中, 會赦壹解.”顏師古注:“良, 善也. 良人吏, 善治百姓者.”

[良民證】指抗日戰爭時期, 日寇占領區偽政權頒發的居民身份證. 孫犁《白洋淀紀事·像片》:“敵人敗退了, 老百姓焚毀了代表一個艱難時代的良民證.” 薛淑華《想起當年淚滿襟》:“誰知道三個月后不但不叫我們走, 而且把老梁的‘良民證’給扣下了.”

[良式】好的模式. 三國魏曹操《置屯田令》:“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 秦人以急農兼天下, 孝武以屯田定西域, 此先世之良式也.”

[良吉】良辰吉日. 《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 宋歐陽修《大慶殿行恭謝之禮御劄》:“即廣殿之翼嚴, 擇靈辰之良吉.” 淸姚燮《雙鴆篇》:“出門七月期, 初六是良吉.”

[良吏】賢能的官吏. 漢晁錯《上書言募民徙塞下》:“雖有材力, 不得良吏, 猶亡功也.”《陳書·周確傳》:“<確>爲政平允, 稱爲良吏.” 淸錢謙益《兵科給事中明時舉授徵仕郞》:“爬剔疾苦, 扶養小弱, 可謂良吏矣!”

[良匠】1.手藝精巧的工匠. 《淮南子·泰族訓》:“良匠不能斲金, 巧冶不能鑠木.”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山木爲良匠所度, 經書爲良士所擇.” 宋王安石《古松》詩:“廊廟乏材應見取, 世無良匠勿相侵.”2.泛指在某方面技藝精湛的人. 唐賈島《寄無得頭陀》詩:“貌堪良匠抽毫寫, 行稱高僧續傳書.”

[良死】猶善終. 《史記·秦本紀》:“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爲逆, 皆誅, 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資治通鑑·周赧王十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曰:“死於正命曰良死.”

[良因】1.佛敎語. 好因緣. 南朝齊王融《淨行詩》之六:“令名且云重, 豈若樹良因.” 參見“因緣”. 2.可靠的依托. 唐劉長卿《題靈佑上人法華院木蘭花》詩:“高柯儻爲檝, 渡海有良因.”3.好機會. 唐薛用弱《集異記·蔡少霞》:“<鹿幘人>謂少霞曰:‘召君書此, 賀遇良因.’”

[良衣】即裩衣. 古代平民百姓穿的一種短褲.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裩》:“裩, 三代不見所述. 周文王所製裩長至膝, 謂之弊衣, 賤人不可服;曰良衣, 蓋良人之服也.”

[良守】賢能的州郡長官. 晉傅咸《贈建平太守李叔龍》詩:“弘道興化, 實在良守.”《晉書·諸葛恢傳》:“今之會稽, 昔之關中, 足食足兵, 在於良守.” 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三:“昔者賢牧分陝, 良守共治, 下邑必樹其風, 一鄕可以爲績.”

[良好】令人滿意;好. 李惠薪《老處女》:“估計情況還是良好!”如:他受過良好的敎育.

[良材】1.優質木材. 《荀子·宥坐》:“孔子曰:‘太廟之堂, 亦嘗有說, 官致良工, 因麗節文, 非無良材也, 蓋曰貴文也.’”2.喩優秀的人才. 《左傳·哀公十七年》:“初, 子仲將以杞姒之子非我爲子, 麇曰:‘必立伯也, 是良材.’子仲怒, 弗從.” 三國魏曹植《贈丁翼》詩:“大國多良材, 譬海出明珠.” 唐駱賓王《靈泉頌》:“所恥者歿而無稱, 所貴者存乎不朽, 徒懷美志, 未遇良材.”

[良車】制作精良的車子. 《周禮·春官·巾車》:“凡良車、散車不在等者, 其用無常.” 賈公彦疏:“作之有精粗, 故有良、散之名.”《呂氏春秋·簡選》:“齊桓公良車三百乘, 敎卒萬人, 以爲兵首.”

[良辰】美好的時光.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九:“良辰在何許, 凝霜霑衣襟.” 唐李商隱《流鶯》詩:“巧囀豈能無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要知天道忌全, 人情忌滿, 美景不長, 良辰難再.”

[良辰吉日】美好的時辰, 吉利的日子. 語出《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 穆將愉兮上皇.” 后常用以稱宜於成親的日子. 《水滸傳》第五一回:“今日是箇良辰吉日, 賢妹與王英結爲夫婦.”京劇《白蛇傳》第四場:“今日正是良辰吉日, 我點起花燭, 你們倆就拜見了吧!”

[良辰美景】美好的時光和景物. 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四者難幷.” 唐楊炯《祭劉少監文》:“良辰美景, 必躬於樂事;茂林修竹, 每協於高情.” 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魯迅《華蓋集續編·廈門通信》:“我對於自然美, 自恨幷無敏感, 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 也不甚感動.”

[良辰媚景】同“良辰美景”. 

元侯克中《醉花陰》套曲:“你縱寶馬, 跳金鞍, 翫玉京, 迷戀著良辰媚景.”《全元散曲·快活三過朝天子四換頭·歎四美》:“良辰媚景換今古, 賞心樂事暗乘除.”

[良兵】精良的兵器. 《周禮·天官·內府》:“內府掌受九貢九賦九功之貨賄、良兵、良器, 以待邦之大用.” 賈公彦疏:“良兵, 謂弓矢、殳、矛、戈、戟五兵之良者.”《新唐書·馮河淸傳》:“初, 帝之出, 六軍蒼卒無良兵, 士氣沮.”

[良佐】賢能的輔佐. 《後漢書·劉陶傳》:“斯實中興之良佐, 國家之柱臣也.” 唐沈佺期《和戶部岑尙書參跡樞揆》:“大君制六合, 良佐參萬機.” 鄭觀應《盛世危言·遊曆》:“夫今日之少年, 皆他年老成謀國之良佐也.”

[良伴】志同道合的伙伴. 《三國志·蜀志·李嚴傳》:“吾與孔明俱受寄託, 憂深責重, 思得良伴.”

[良言】善意而有益的話. 《漢書·路溫舒傳》:“誹謗之罪不誅, 而後良言進.”《金甁梅詞話》第二一回:“我西門慶一時昏昧, 不聽你之良言, 辜負了你的好意.”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五段:“古語說:‘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做個領導人, 說話更該愼重.”

[良冶】1.指精於冶煉鑄造的工匠. 《禮記·學記》:“良冶之子, 必學爲裘.” 元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干將莫耶, 或寄良冶, 出世則神, 入土不化.”2.《禮記·學記》:“良冶之子, 必學爲裘.” 孔穎達疏:“言積世善冶之家, 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鋾鑄金鐵, 使之柔合以補冶破器, 皆令全好, 故此子弟仍能學爲袍裘, 補續獸皮, 片片相合, 以至完全也.” 后因以“良冶”借指敎子有方之賢父. 唐李邕《唐贈太子少保劉知柔神道碑》:“息女擇於賢夫, 允子訓於良冶.”

[良沃】沃土;良田.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淯水》:“陂水所漑, 咸爲良沃.”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大》:“有舉人重貲作巨商者, 衣錦厭粱肉, 家中起樓閣、買良沃, 而竟忘所自來.”

[良苦】精良和粗劣. 《管子·宙合》:“可正而視, 言察美惡, 審別良苦.” 郭沫若等集校引安井衡曰:“苦, 濫惡也.” 唐劉禹錫《賈客詞》:“賈客無定遊, 所遊唯利幷. 眩俗雜良苦, 乘時取重輕.”

[良苦】1.很辛苦. 《後漢書·王常傳》:“光武見常甚歡, 勞之曰:‘王廷尉良苦, 每念往時, 共更艱戹, 何日忘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世宗許之, 始賜景書曰‘皇帝恭問江南國主’, 勞其良苦而已.”2.很深. 鄭觀應《盛世危言·善舉》:“訓啞院及訓聾瞽院有殘疾者, 能令其識字知書, 就其所能敎以工藝, 補天有術, 施惠有方, 用心亦良苦矣.”

[良直】賢良正直. 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上》:“《左氏》錄夫子一時戲言, 以爲千載篤論, 成微婉之深累, 玷良直之高範, 不其惜乎!” 宋司馬光《御筵詩》:“靑簡傳良直, 金華侍燕娛.”

[良知】1.儒家謂人類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 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 即所謂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 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民族主義, 自大古原人之世, 其根性固已潛在. 遠至今日, 乃始發達, 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2.用以指知識. 周恩來《接見美國靑年代表團的談話記錄》:“你們會從直接的接觸中, 用你們自己的智慧和良知來加以判斷.”3.好友;知己. 南朝宋謝靈運《遊南亭》詩:“我志誰與亮, 賞心惟良知.” 唐羅隱《秋日寄狄補闕》詩:“不爲良知在, 驅車已出關.”

[良牧】賢能的州郡長官. 《三國志·吳志·潘濬陸凱傳評》:“胤身絜事濟, 著稱南土, 可謂良牧矣.”《舊唐書·良吏傳上·蔣儼》:“蒲州戶口殷劇, 前後刺史, 多不稱職, 儼下車未幾, 令行禁止, 稱爲良牧.” 宋司馬光《追和張學士<從沂公遊廣固城>》:“淸時間千歲, 良牧借三台.”

[良金】1.指優質的金屬. 《國語·越語下》:“王命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閩徐夤《龍墊》詩:“神劍觸星應變化, 良金成器在陶鈞.” 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十四:“願覓靈文窺秘鑰, 更追遺範寫良金.”2.精良的兵器. 唐元稹《夢遊春七十韻》:“美玉琢文珪, 良金填武庫.”

[良金美玉】比喩人的文章或才德之美. 《新唐書·文藝傳上·王勃》:“開元中, 說與徐堅論近世文章, 說曰:‘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之文如良金美玉, 無施不可.’”《宋史·黃洽傳》:“上首肯再三, 乃曰:‘卿如良金美玉, 渾厚無瑕.’” 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曉, 恨高山流水知音少.”

[良肱】賢能的輔佐. 《後漢書·郭杜孔張等傳贊》:“范得其朋, 堂任良肱.”

[良朋】好友. 《詩·小雅·常棣》:“每有良朋, 況也永歎.” 唐李商隱《漫成》詩之一:“沈宋裁辭矜變律, 王楊落筆得良朋.”《三國演義》第五七回:“弦歌知雅意, 杯酒謝良朋.”續范亭《登高望林老葉參謀長不至》詩:“聞道延安多集會, 良朋不至秋風來.”

[良夜】1.美好的夜晩. 舊題漢蘇武《詩》之四:“芳馨良夜發, 隨風聞我堂.” 唐李益《寫情》詩:“從此無心愛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樓.” 宋蘇軾《後赤壁賦》:“月白風淸, 如此良夜何!” 淸納蘭性德《天仙子》詞:“好天良夜酒盈樽, 心自醉, 愁難睡, 西南月落城烏起.”2.深夜;長夜. 《後漢書·祭遵傳》:“帝東歸過汧, 幸遵營, 勞饗士卒, 作黃門武樂, 良夜乃罷.” 李賢注:“良猶深也.” 唐杜甫《腊日》詩:“縱酒欲謀良夜醉, 還家初散紫宸朝.” 宋王安石《少狂喜文章》詩:“良夜未遽央, 靑燈數寒更.”

[良法】1.良好的法制、法規. 《荀子·王制》:“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 自古及今, 未嘗聞也.” 宋王阮《代胡倉進聖德惠民詩》:“義廩眞良法, 皇家以備先.”2.指好的措施、方法. 鄭觀應《盛世危言·農功》:“良法不可不行, 佳種尤不可不揀.”

[良貞】吉卦. 《史記·龜策列傳》:“今日良日, 行一良貞.”

[良俊】賢良而才智傑出的人. 《後漢書·樊儵傳》:“上言郡國舉孝廉, 率取年少能報恩者, 耆宿大賢多見廢棄, 宜敕郡國簡用良俊.”

[良食】健飯;加餐. 《國語·楚語上》:“<聲子>曰:‘子尙良食.’” 韋昭注:“良, 善也.” 晉陸云《九湣·行吟》:“仰班荊之遺情, 想嘉訊而良食.” 宋王安石《答呂吉甫書》:“相趣召在朝夕, 惟良食, 爲時自愛.”

[良計】1.善策, 妙計. 《三國志·魏志·曹仁傳》:“今頓兵堅城之下, 以攻必死之虜, 非良計也.”《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斷曹國舅公案傳》:“萬事看我老身面, 生條良計救他人.”2.善謀. 《新唐書·蘇安恒傳》:“且梁、河內、建昌諸王, 以親得封, 恐萬歲後不能良計, 宜退就公侯, 任以閑簡.”

[良姻】好姻緣. 唐劉長卿《見秦系離婚後出山居作》詩:“豈知偕老重, 垂老絶良姻.”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靑娥》:“母不忍顯拒, 惟徧託媒氏, 急爲別覓良姻.”

[良珠】寶珠. 《韓詩外傳》卷四:“良珠度寸, 雖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瑩.” 明劉基《擬連珠》之十五:“良珠夜光, 不假燄於明燭.”

[良馬】駿馬. 《詩·鄘風·干旄》:“素絲紕之, 良馬四之.”《墨子·親士》:“良馬難乘, 然可以任重致遠.” 三國魏曹丕《善哉行》之一:“策我良馬, 被我輕裘, 載馳載驅, 聊以忘憂.”

[良哲】猶賢哲. 《後漢書·皇后紀贊》:“媚茲良哲, 承我天祿.”

[良莠不齊】指好人壞人都有, 混雜在一起. 莠, 狗尾草. 比喩壞人. 《鏡花緣》第六八回:“此時臣國西宮之患雖除, 無如族人甚衆, 良莠不齊, 每每心懷異志, 禍起蕭牆.” 鄭觀應《盛世危言·訓俗》:“至於海外貿易工作之商民, 不下數千百萬, 五方雜處, 良莠不齊.”

[良時】美好的時光;吉時. 舊題漢蘇武《詩》之三:“歡娛在今夕, 燕婉及良時.” 唐杜甫《隨章留後新亭會送諸君》詩:“新亭有高會, 行子得良時.” 淸李漁《奈何天·憂婚》:“良時已近, 你可收拾起身, 我在中堂候你上轎.”

[良時吉日】同“良辰吉日”.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新道臺擇了接印日期, 頒了紅諭出去, 到了良時吉日, 便具了朝衣朝冠, 到衙門接印.”

[良時美景】同“良辰美景”. 

唐楊炯《送幷州旻上人詩序》:“良時美景, 始雲蒸而電激;臨水登山, 忽風流而雨散.”

[良造】春秋晉王良和西周造父的幷稱. 二人皆以善御馬著名. 唐元稹《陰山道》詩:“四十八監選龍媒, 時貢天庭付良造.”

[良倡】踉蹌. 行走不穩貌. 晉葛洪《抱朴子·酒誡》:“或嘔吐幾筵, 或傎蹷良倡.”

[良師】使人得到敎益的好老師. 鄒韜奮《經曆》一:“現在這位良師已去世多年了, 可是我一生不能忘記他.” 參見“良師益友”.

[良師益友】對自己有敎益的老師和朋友. 淸李漁《比目魚·耳熱》:“要學太史公讀書之法, 借名山大川做良師益友, 使筆底無局促之形, 胸中有灝瀚之氣.” 張麟《楊靖宇將軍的故事》:“楊靖宇加入了共靑團后, 孜孜不倦地學習馬列主義, 《向導》、《新靑年》等刊物, 成了他的良師益友.”

[良訊】1.美好的問候. 晉陸機《贈馮文羆》詩:“愧無雜佩贈, 良訊代兼金.” 唐李商隱《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詩:“良訊封鴛綺, 餘光借玳簪.”2.猶佳音. 宋楊萬里《遣騎迎家父稽來信》詩:“皈帆扣惠山, 良訊傳荊涯.”

[良家】1.善於經營而致富的人家. 《管子·問》:“問鄕之良家, 其所牧養者幾何人矣.” 尹知章注:“良家, 謂營生以致富者.”2.指家境富足的人家. 康有爲《請禁婦女裹足折》:“徒因惡俗流傳, 非此不貴, 苟不裹足, 則良家不娶.”3.猶世家. 《後漢書·陳蕃傳》:“初, 桓帝欲立所幸田貴人爲皇后. 蕃以田氏卑微, 竇族良家, 爭之甚固.”《晉書·后妃傳上·武元楊皇后》:“泰始中, 帝博選良家以充後宮……名家盛族子女, 多敗衣瘁貌以避之.”4.漢時指醫、巫、商賈、百工以外的人家, 后世稱淸白人家爲良家.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六:“又言禧母及妻皆非良家, 禧與其妻先姦後婚.” 淸李漁《玉搔頭·訊玉》:“就是良家的女兒, 到這樣年紀也該出嫁了, 豈有做妓女的人, 十六七歲還不破瓜的道理.” 魯迅《花邊文學·漫罵》:“假如指著一個人, 說道:‘這是婊子!’如果她是良家, 那就是漫罵.” 參見“良家子”.

[良家子】舊指出身良家的子女. 《史記·李將軍列傳》:“孝文帝十四年, 匈奴大入蕭關, 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 司馬貞索隱:“如淳云‘非醫、巫、商賈、百工也’.”《漢書·外戚傳上·孝文竇皇后》:“孝文竇皇后, 景帝母也, 呂太后時以良家子選入宮.” 南朝梁簡文帝《和武帝宴詩》之一:“常從良家子, 命中幽幷兒.”《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昶》:“昶好打毬走馬, 又爲方士房中之術, 多採良家子以充後宮.” 參見“良家”.

[良宵】1.景色美好的夜晩. 唐皇甫冉《秋夜宿嚴維宅》詩:“世故多離別, 良宵詎可逢.” 金段克己《中秋》之二:“良宵方喜故人共, 醉語那知隣舍驚.” 淸李漁《奈何天·慮婚》:“良宵莫把銀釭照, 最喜相逢似夢中.” 郭沫若《長春集·遊埃及雜吟之三》:“春申相仿佛, 煮茗話良宵.”2.長夜;深夜. 唐李嶠《餞駱四》詩之二:“甲第驅車入, 良宵秉燭遊.” 後蜀顧夐《玉樓春》詞:“鎮長獨立到黃昏, 却怕良宵頻夢見.”3.指元宵節的夜晩. 明無心子《金雀記·探春》:“千門萬戶樂新春, 三五良宵月掛銀. 聞道洛陽燈似錦, 出門俱是看燈人.”貝靑喬《咄咄吟》:“漫道狄家銅面具, 良宵飛騎奪昆侖.”

[良宰】1.優秀的膳宰. 膳宰, 掌宰割牲畜及膳食之事的官員. 《墨子·尙賢中》:“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 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殺也, 必藉良宰.”《呂氏春秋·不苟》:“繆公以女樂二八人與良宰遺之.” 高誘注:“宰謂膳宰.”2.賢能的官員. 晉陸云《盛德頌》:“良宰內幹, 武臣外閑.”《南史·褚玠傳》:“宣帝謂中書舍人蔡景歷曰:‘稽陰大邑, 久無良宰, 卿文士之內, 試思其人.’” 唐羅隱《往年進士趙能卿見示敘》詩:“正恨故人無上壽, 喜聞良宰有高情.”

[良孫】猶王孫. 宋王安石《寄題思軒》詩:“名郞此地昔徘徊, 天誘良孫接踵來.”

[良娣】古代太子姬妾的稱號, 位在妃下. 《漢書·外戚傳上·衛太子史良娣》:“太子有妃, 有良娣, 有孺子, 妻妾凡三等.”《南史·后妃傳序》:“<齊>太子宮置三內職:良娣比開國侯, 保林比五等侯, 才人比駙馬都尉.” 淸吳偉業《永和宮詞》:“早日艱難護大家, 比來歡笑同良娣.”

[良能】1.天賦之能.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錄》:“誠以此良知良能本由天授.” 孫中山《大總統告海陸軍士文》:“<我軍人>豈誠甘心爲異族效命哉? 勢劫於積威, 則本心之良能無由發見也.” 參見“良知”. 2.賢能. 指賢良而有才能之人. 《後漢書·循吏傳序》:“又王渙、任峻之爲洛陽令, 明發姦伏, 吏端禁止……亦一時之良能也.”3.指賢良而有才能. 唐元稹《贈裴行立左散騎常侍制》:“累更事任, 益見良能.” 唐白居易《除裴向同州刺史制》:“久試吏治, 頗著良能.”

[良規】1.有益的規諫. 《三國志·魏志·王朗傳》:“朕繼嗣未立, 以爲君憂, 欽納至言, 思聞良規.”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庸夫好悅耳之華譽, 而惡利行之良規.” 唐韓愈《病鴟》詩:“勿諱泥坑辱, 泥坑是良規.”2.好的規范、准則. 《再生緣》第二十回:“願君王, 禮賢下士守良規.” 鄭觀應《盛世危言·農功》:“尤其妙者, 農部有專官, 農功有專學……何國有良規, 則互相仿效, 必底於成而後已.”

[良執】良友. 晉潘嶽《夏侯常侍誄》:“慘爾其傷, 念我良執.”

[良萌】良民. 《管子·揆度》:“君終歲行邑里, 其人力同而宮室美者, 良萌也, 力作者也.”按, 淸方以智《通雅·釋詁》:“黎萌即黎民, 良萌即良民.”

[良常】山名. 在今江蘇省句容縣. 原爲句曲山的一部分. 秦始皇三十一年登句曲山北陲, 會群官, 歎曰:“巡狩之樂, 莫過於山海. 自今已往, 良爲常也.” 於是改稱句曲山北陲爲良常山. 見南朝梁陶弘景《眞誥》卷十一. 唐陸龜蒙《和襲美江南道中懷茅山》之三:“良常應不動移文, 金醴從酸亦自醺.” 淸趙翼《寄懷杜閣》詩:“深壑透宛委, 浮嵐接良常.”

[良晤】猶歡聚. 元戴良《至古城飲馮氏家》詩:“鄙人獲良晤, 是節牽薄宦.”

[良國】猶強國. 《國語·吳語》:“夫吳, 良國也, 能博取於諸侯.” 淸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名字解詁上》“齊高彊字子良”:“良亦彊也……《吳語》:‘夫吳, 良國也, 能博取於諸侯.’良國, 彊國也. 韋注曰‘良, 善也.’失之.”

[良貨】指珍貴的財寶. 《管子·八觀》:“宮垣不備, 關閉不固, 雖有良貨, 不能守也.” 唐柳宗元《安南都護張公墓志銘》:“奇琛良貨, 溢於玉府;殊俗異類, 盈於槁街.”

[良魚】大魚. 《詩·小雅·鶴鳴》“魚潛在淵, 或在於渚” 毛傳:“良魚在淵, 小魚在渚.” 孔穎達疏:“不云大魚而云良魚者, 以其喩善人, 故變文稱良也.”

[良逸】指賢才. 《文選·潘嶽<閑居賦>》:“兩學齊列, 雙宇如一, 右延國胄, 左納良逸.” 李善注:“國學敎胄子, 太學招賢良.”

[良商】善於經營的商人. 《戰國策·趙策三》:“夫良商不與人爭買賣之賈, 而謹司時. 時賤而買, 雖貴已賤矣;時貴而賣, 雖賤已貴矣.”

[良將】能征善戰的將領. 《孫子·火攻》:“明主愼之, 良將警之, 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史記·李斯列傳》:“離其君臣之計, 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 宋秦觀《高無悔跋尾》:“議者皆以二高料敵有古良將之風, 惜乎詔使之不能用也.”

[良細】指平民百姓. 《後漢書·陳龜傳》:“自頃年以來, 匈奴數攻營郡, 殘殺長吏, 侮略良細.” 參見“良民”、“細民”.

[良楛】精良與粗劣. 《明史·馮元飇傳》:“<帝>出御馬佳者百餘匹, 及內製火箭, 次第示元飇, 元飇爲辨其良楛.”

[良棗】大棗的別名.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一·大棗》.

[良遇】1.好的機遇. 漢應瑒《侍五官中郞將建章台集詩》:“良遇不可値, 伸眉路何階.” 三國吳韋昭《博奕論》:“設程試之科, 垂金爵之賞, 誠千載之嘉會, 百世之良遇也.” 唐李咸用《贈來進士鵬》詩:“若使無良遇, 虛言有至公.”2.所見美景. 元何中《秋日山行雜興》詩之二:“景晦良遇稀, 心異眞賞寡.”

[良貴】最可貴. 《孟子·告子上》:“人之所貴者, 非良貴也.” 焦循正義:“良貴猶云最貴, 非良貴猶云非最貴也.”一說爲本然具有的美德. 朱熹集注:“良者, 本然之善也.”

[良策】善策, 妙計. 《舊唐書·薛登傳》:“斷浮虛之飾詞, 收實用之良策.” 元岑安卿《黃金台》詩:“郭生馬喩眞良策, 亟拜樂卿爲上客.”《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我二人商量個良策, 定要把這樁事挽回轉來.”

[良筆】良史的筆法. 《新唐書·蔣偕傳》:“三世踵修國史, 世稱良筆, 咸云‘蔣氏日曆’, 天下多藏焉.”

[良奧】1.善良. 《禮記·禮運》“女有歸” 漢鄭玄注:“皆得良奧之家.”2.指善良的人. 章炳麟《討滿洲檄》:“狙伺所及, 後盜賊而先士人;淫威所播, 捨奸宄而取良奧.”

[良禽擇木】比喩賢者擇主而事. 語本《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 木豈能擇鳥.” 元張憲《行路難》詩:“馬援不受井蛙囚, 范增已被重瞳誤. 良禽擇木乃下棲, 不用漂流歎遲暮.”《三國演義》第三回:“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 賢臣擇主而事.’”

[良然】猶果然. 確實如此. 《史記·淮陰侯列傳論》:“太史公曰:‘吾如淮陰, 淮陰人爲余言, 韓信雖爲布衣時, 其志與衆異. 其母死, 貧無以葬, 然乃行營高敞地, 令其旁可置萬家. 余視其母塚, 良然.’”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六·墓樹》:“張君又云:‘韓城有蘇屬國、司馬子長二墓, 蘇墓樹枝皆南向, 司馬墓樹枝皆北向.’驗之, 良然.”

[良遊】亦作“良遊”. 

1.猶暢遊. 漢劉楨《黎陽山賦》:“良遊未厭, 白日潛暉.” 晉謝混《遊西池》詩:“有來豈不疾, 良遊常蹉跎.” 宋朱熹《次秀野韻》之二:“臥看曉色忻初霽, 起約良遊醉好春.”2.指歡暢的遊人. 唐王維《韋侍郞山居》詩:“良遊盛簪紱, 繼跡多夔龍.”3.馴良的鳥媒. 《文選·潘嶽<射雉賦>》:“良遊呃喔, 引之規裏.” 徐爰注:“良遊, 媒也. 言媒呃喔其聲, 誘引令入可射之規內也.”

[良善】1.善良. 《百喩經·爲熊所齧喩》:“世間愚人……爲彼雖著法服無道行者之所駡辱, 而濫害良善有德之人.”《朱子語類》卷二二:“良善之人, 自然易直而無險詐, 猶俗言白直也.”《紅樓夢》第七九回:“那金桂見丈夫旗纛漸倒, 婆婆良善, 也就漸漸的持戈試馬.”沙汀《凶手》:“爲了他這種良善的品格, 這溝里的一般好事之徒把他叫做‘大傻’.”2.指善良的人. 《史記·吳王濞列傳》:“今者主上興於姦, 飾於邪臣……誅罰良善, 日以益甚.”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二》:“少林曰:‘當爲理寢寃, 勿復害良善也.’”《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這兩錠銀乃是養命之根, 不爭失了, 就如絶了咽喉之氣, 一家良善, 沒甚過活.”

[良遊】見“良遊”. 

[良弼】猶良佐. 《書·說命上》:“恭默思道, 夢帝賚予良弼, 其代予言.” 孔傳:“夢天與我輔弼良佐, 將代我言政敎.” 唐楊炯《中書令薛振行狀》:“文王協於朕卜, 迎太公於渭水;高宗求於朕夢, 得良弼於傅巖.” 明劉基《巫山高》詩:“君不見, 商王夢中得良弼, 傅巖之美今安匹!”

[良媒】好媒人. 《詩·衛風·氓》:“匪我愆期, 子無良媒.” 唐秦韜玉《貧女》詩:“蓬門未識綺羅香, 擬託良媒益自傷.” 淸李漁《玉搔頭·得實》:“遘良媒, 凶中遇福難迴避, 倒做了錦上添花把好事催.”

[良幹】1.堅實的莖干. 宋司馬光《杏解嘲》詩:“造物本非我, 榮枯那得言. 但餘良幹在, 何必艷花繁.”2.見“良榦”.

[良裘】1.精制的皮衣. 古代供君王所服. 《周禮·天官·司裘》:“中秋, 獻良裘, 王乃行羽物.”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良裘, 王所服也.” 孫詒讓正義:“王所服凡冕服弁服之裘, 皆是以尊者所親御, 當擇毛物純縟, 人功密致者獻之, 故稱良裘.”2.《禮記·學記》:“良冶之子, 必學爲裘.” 孔穎達疏:“言積世善冶之家, 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鋾鑄金鐵, 使之柔合以補冶破器, 皆令全好, 故此子弟仍能學爲袍裘, 補續獸皮, 片片相合, 以至完全也.” 后以“良裘”喩先輩高超的技藝. 唐何延之《蘭亭始末記》:“右軍亦自愛此書, 留付子孫, 傳之七代孫智永……捨家入道, 俗號永禪師. 禪師克嗣良裘, 精勤此藝, 常居永欣寺閣上臨書.”

[良賈】善於經營的商人. 《荀子·修身》:“良農不爲水旱不耕, 良賈不爲折閱不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良賈深藏若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淸張惠言《與左仲甫書》:“夫用人之道, 若良賈之息物然. 陸而資舟, 水而資車, 故時用物而不匱.”

[良農】1.善於耕種的農夫. 《穀梁傳·桓公十四年》:“天下親耕, 以共粢盛;王后親蠶, 以共祭服. 國非無良農工女也, 以爲人之所盡, 事其祖禰, 不若己所自親者也.”《荀子·修身》:“良農不爲水旱不耕.” 漢徐幹《中論·民數》:“今之爲政者, 未知恤已矣. 譬由無田而欲樹藝也, 雖有良農, 安所措其疆力乎!”2.占田較多的農民.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今宜立之法. 使一夫占田五十畝以上者爲良農;不足五十畝者爲次農;其無田而爲閒民, 與非工商、在官而爲遊惰末作者, 皆驅之使爲隸農.” 宋陳亮《書林勳<本政書>後》:“顧其間將使隸農耕良農之田, 納租視其俗之故, 經賦出於良農, 而隸農出軍賦, 疑非隸農所利.”

[良節】美好的節日、節令. 南朝梁王筠《五日望采拾》詩:“長絲表良節, 命縷應嘉辰.”《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春曰靑陽, 亦曰發生、芳春、靑春、陽春……節曰華節、芳節、良節、嘉節.” 明錢嶫《憫黎詠》之六:“朔風戒良節, 赫赫張皇師.”

[良愈】指疾病痊愈. 《新唐書·列女傳·房玄齡妻盧》:“玄齡微時, 病且死, 諉曰:‘吾病革, 君年少, 不可寡居, 善事後人.’盧泣入帷中, 剔一目示玄齡, 明無它. 會玄齡良愈, 禮之終身.” 宋周密《齊東野語·經驗方》:“和父笑曰:‘吾能三日已此疾, 法當先以淡虀水滌瘡口, 浥乾;次用局方駐車丸, 硏極細, 加乳香少許, 乾糝之, 無不立效.’遂如其說用之, 數日良愈.”

[良會】1.美好的聚會.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悼良會之永絶兮, 哀一逝而異鄕.” 唐杜甫《送高司直尋封閬州》詩:“良會苦短促, 溪行水奔注.” 明葉憲祖《鸞鎞記·圓成》:“今何夕, 是吉期, 稱良會.”《老殘遊記》第九回:“申先生困不困? 如其不困, 今夜良會, 可以不必早睡.”2.良機. 《南齊書·崔祖思傳》:“北閒起義者衆, 深恐良會不再至, 卿善奬沛中人, 若能一時攘袂, 當遣一佳將直入也.”《梁書·鄭紹叔傳》:“朝廷遣卿見圖, 今日閑宴, 是見取良會也.”

[良猷】良謀;妙計. 《胭脂血彈詞》第一回:“叩求萱座, 恩賜良猷.”莫文驊《悼劉伯堅》詩:“西北軍中馳令譽, 紅軍帳裏足良猷.”

[良綏】古代君車上供國君攀援以登車的繩索. 《禮記·少儀》:“執君之乘車則坐. 僕者右帶劍, 負良綏, 申之面, 拖諸幦.” 鄭玄注:“良綏, 君綏也.”

[良聚】良會, 歡聚. 宋范仲淹《與文鑑大師書》:“未良聚間, 保愛, 保愛.” 元劉詵《十六夜雨邀諸侄小飲》詩:“共言見面稀, 無月亦良聚.”

[良榦】亦作“良幹”. 

能勝重任的賢臣. 榦, 楨榦. 《後漢書·左雄周舉等傳論》:“吳祐、蘇章、種暠、欒巴牧民之良幹, 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 晉葛洪《抱朴子·擢才》:“昔以隱居求志爲高士, 今以山林之儒爲不肖;故聖世之良榦, 乃闇俗之罪人也.”《晉書·紀瞻傳》:“前輔國將軍郗鑑, 少立高操, 體淸望峻, 文武之略, 時之良幹.” 淸姚鼐《詠史》:“牧民豈謂非良幹, 伐畔何敎震友邦.”

[良輔】賢良的輔弼;好的助手. 《後漢書·梁商傳》:“商自以戚屬居大位, 每存謙柔, 虛己進賢, 辟漢陽巨覽、上黨陳龜爲掾屬, 李固、周舉爲從事中郞, 於是京師翕然, 稱爲良輔.”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四十:“王業須良輔, 建功俟英雄.” 淸宗稷辰《姚適庵<怡柯草堂詩賦鈔>序》:“自來賢侯良輔, 哲士端人, 其由心德而發攄乎善政者, 每見之於風詠.” 葉聖陶《城中·搭班子》:“以彼往昔之經驗, 必能勝任愉快, 爲先生良輔也.”

[良蜩】即蟬. 《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良蜩鳴.”參閱《方言》第十一.

[良圖】1.妥善的謀劃.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士彌牟謂韓宣子曰:‘子弗良圖, 而以叔孫與其讎, 叔孫必死之. 魯亡叔孫, 必亡邾.’” 唐陳子昂《答韓使同在邊》詩:“聞詔安邊使, 曾是故人謨. 廢書悵懷古, 負劍許良圖.”《三國演義》第一百回:“司馬懿謂諸將曰:‘吾料孔明多謀, 今果添兵增竈, 吾若追之, 必中其計;不如且退, 再作良圖.’”2.遠大的謀略. 淸姚鼐《過天門山》詩:“所以豪傑士, 竹帛奮良圖.”

[良種】優良的品種. 宋樓鑰《題高麗行看子》詩:“相隨西去皆良種, 撼首勢竄迎風嘶.”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非種不鋤, 良種不滋.”

[良稱】猶美名. 前蜀韋莊《漁塘十六韻》:“他時操史筆, 爲爾著良稱.”

[良算】良謀;善策. 《晉書·溫嶠傳》:“<陶侃怒曰:>荊州接胡蜀二虜, 倉廩當備不虞, 若復無食, 僕便欲西歸, 更思良算.”《晉書·呂光載記》:“皇天欲贊成明公八百之業, 故令大豫迷於良算耳.”

[良說】精辟的議論. 南朝宋顏延之《策秀才文》:“廢興之要, 敬俟良說.” 南朝梁任昉《天監三年策秀才文》:“子大夫當此三道, 利用賔王, 斯理何從, 佇聞良說.”

[良膏】猶良田. 土質肥沃的田地. 宋范仲淹《泰州張侯祠堂頌》:“海陵嗷嗷, 古防弗牢, 萬頃良膏, 歲凶於濤.”

[良實】忠良信實.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侍中侍郞郭攸之、費禕、董允等, 此皆良實, 志慮忠純,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良賤】良民和賤民. 《北齊書·淸河王嶽傳》:“<世祖>曰:‘淸河忠烈, 盡力皇家, 而歸彦毀之, 間吾骨肉.’籍沒歸彦, 以良賤百口賜嶽家.”《三國演義》第六五回:“<玄德>請劉璋收拾財物, 佩領振威將軍印綬, 令將妻子良賤, 盡赴南郡公安住歇.” 參見“良民”、“賤民”.

[良箴】見“良鍼”. 

[良價】善價;高價. 晉陶潛《感士不遇賦》:“擁孤襟以畢歲, 謝良價於朝市.”

[良質】1.質地優良的器物, 指琴. 三國魏嵇康《琴賦》:“良質美手遇今世兮, 紛綸翕響冠衆藝兮.”《南史·柳惲傳》:“子良嘗置酒後園, 有晉太傅謝安鳴琴在側, 援以授惲, 惲彈爲雅弄. 子良曰:‘卿巧越嵇心, 妙臻羊體, 良質美手, 信在今夜.’”2.指優秀的作品. 晉陸機《文賦》:“混妍蚩而成體, 累良質而爲瑕.”

[良窳】精粗;好壞. 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觀器械之良窳, 察俗化之誠僞.” 唐劉禹錫《答饒州元使君書》:“是必能知風俗之良窳, 采寮之善否.”《淸史稿·兵志七》:“凡船政料件到工, 先由兩廠驗收. 其職任須審料質之良窳, 愼重存儲.”

[良選】最恰當的人選. 《北史·薛寘薛憕傳論》:“擬彼徐陳, 慚後生之可畏;論其任遇, 實當時之良選也.” 唐封敖《授史憲忠涇原節度使制》:“況貴擁旄鉞, 榮分土疆, 苟非僉諧, 豈在良選.”

[良緣】1.美好的緣分. 晉陸機《擬<迢迢牽牛星>》詩:“跂彼無良緣, 睆焉不得度.” 唐李商隱《風雨》詩:“新知遭薄俗, 舊好隔良緣.”2.美滿的姻緣.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聞參將道:‘小女嬌癡慕學, 得承高賢不棄, 今幸結此良緣, 蒹葭倚玉, 惶恐, 惶恐.’” 淸李漁《蜃中樓·雙訂》:“國色難逢, 良緣不再. 本待說起求親之事, 又不好唐突他.”

[良樂】春秋時晉王良和秦伯樂的幷稱. 王良善御馬, 伯樂善相馬. 漢班固《答賓戲》:“良樂軼能於相馭, 烏獲抗力於千鈞.” 唐賈島《寄令狐綯相公》詩:“良樂知騏驥, 張雷驗鏌鋣.” 明張居正《應制題畫馬》詩之一:“良樂一顧價千金, 爭似君王寶愛深.”

[良璞】未經剖取的美玉. 常用以比喩未被選用的賢才. 《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陟明旦大從車騎謁造壹……執其手曰:‘良璞不剖, 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與袁逢共稱薦之.” 元劉因《示孫諧》詩:“崑山出美玉, 楚國多楩楠, 孫郞復貴種, 良璞須深函.” 明高叔嗣《古歌》:“荊和當路泣, 良璞爲誰明?”

[良翰】賢良的輔佐. 《詩·大雅·崧高》:“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 鄭玄箋:“翰, 榦也.”《周書·史寧權景宜等傳論》:“總戎薄伐, 著剋敵之功;布政蒞民, 垂稱職之譽. 若此者, 豈非有國之良翰歟?”

[良機】好機會. 如:莫失良機.

[良醞】1.猶美酒, 佳釀. 《新唐書·隱逸傳·王績》:“故事, 官給酒日三升. 或問:‘待詔何樂邪?’答曰:‘良醞可戀耳!’” 宋楊萬里《晨炊橫塘橋酒家小窗》詩:“山村秪苦無良醞, 嫌殺芳醪似蜜甜.”2.明代官署名. 屬光祿寺.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列朝·文華殿》:“光祿官珍羞、良醞二署設宴, 惟此爲第一精腆.”《明史·職官志三》:“珍羞供宮膳肴核之事, 良醞供酒醴之事.”

[良器】1.優良的器具. 《周禮·天官·內府》:“<內府>掌受九貢九賦九功之貨賄、良兵、良器, 以待邦之大用.”2.猶大器. 比喩傑出的人才. 《三國志·吳志·孫翊傳》:“子喬良器, 爲之惻愴.”《晉書·陽裕載記》:“此兒非惟吾門之標秀, 乃佐時之良器也.” 唐錢起《送任先生任唐山丞》詩:“琢玉成良器, 出門偏愴離.”

[良篤】賢良而篤實. 漢劉向《說苑·立節》:“非良篤修激之君子, 其誰能行之哉?”

[良儔】好友. 晉趙至《與嵇茂齊書》:“良儔交其左, 聲名馳其右.” 元戴良《自定水回舟漏幾溺》詩:“一朝得良儔, 投袂爲之起.” 明劉基《秋懷》詩之八:“豈無美酒, 焉得良儔.”

[良謀】見“良謨”. 

[良駿】駿馬;良馬. 漢傅毅《舞賦》:“良駿逸足, 蹌捍淩越.” 漢徐幹《中論·治學》:“馬雖有逸足而不閑輿, 則不爲良駿.”

[良鍼】亦作“良箴”. 

療效好的針砭. 比喩有益的勸誡. 《三國志·魏志·邴原傳》裴松之注引《邴原別傳》:“先生之說, 誠可謂苦藥良鍼矣, 然猶未達僕之微趣也.” 晉葛洪《抱朴子·酒誡》:“世人好之樂之者甚多, 而戒之畏之者甚少, 彼衆我寡, 良箴安施?” 宋朱熹《感事書懷十六韻》:“故人司獻納, 早晩奉良箴.”

[良謨】良謀. 晉盧諶《贈劉琨》詩:“弼諧靡成, 良謨莫陳.”謨, 《文選》作“謀”. 淸馮桂芬《灘上有紀》詩:“屈小伸自大, 達人有良謨.”

[良懦】善良而懦弱的人.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款犯》:“殄此巨憝, 以安良懦.”《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六回:“這夏作人是新安縣人氏, 捐有一個都司職銜, 平日包攬詞訟, 無惡不作, 橫行鄕里, 欺壓良懦.”

[良嬪】猶賢妻. 北魏高允《詠貞婦彭城劉氏》:“良嬪洞感, 發於夢想.”

[良騎】良馬. 《漢書·晁錯傳》:“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可賜之堅甲絮衣, 勁弓利矢, 益以邊郡之良騎.”《後漢書·南匈奴傳》:“良騎野合, 交鋒接矢, 決勝當時, 戎狄之所長.”

[良藥】療效高的藥物. 《楚辭·天問》:“安得夫良藥, 不能固臧.” 漢王充《論衡·道虛》:“服食良藥, 身氣復故, 非本氣少身重, 得藥而乃氣長身輕也.”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革命非天雄、大黃之猛劑, 而實補瀉兼備之良藥矣.”

[良藥苦口】好藥往往味苦難吃. 比喩忠言逆耳.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 而智者勸而飲之, 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 而明主聽之, 知其可以致功也.” 漢劉向《說苑·正諫》:“孔子曰:‘良藥苦於口利於病, 忠言逆於耳利於行.’” 明劉基《苦齋記》:“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彼之苦吾之樂, 而彼之樂吾之苦也.”

[良醫】1.醫道高明的醫生. 《左傳·定公三十年》:“三折肱知爲良醫.” 漢王充《論衡·率性》:“古貴良醫者, 能知篤劇之病所從生起, 而以針藥治而已之.” 淸姚鼐《良醫行》:“自古良醫多出秦, 孝廉晩出當其倫.”2.猶上醫. 比喩賢能的政治家. 唐羅隱《送溪州使君》詩:“兵寇傷殘國力衰, 就中南土藉良醫.” 參見“上醫”.

[良謹】善良謹願. 晉葛洪《神仙傳·皇初平》:“皇初平者, 丹溪人也. 年十五, 家使牧羊, 有道士見其良謹, 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 四十餘年, 不復念家.”《左傳·文公十八年》“明允篤誠” 唐孔穎達疏:“篤者厚也, 志性良謹, 交遊款密也.”

[良願】猶宿願. 晉陸云《贈顧彦先》詩之三:“邂逅相遇, 良願乃從.” 唐錢起《送任先生任唐山丞》詩:“再命果良願, 幾年勤說詩.” 唐溫庭筠《正見寺曉別生公》詩:“香火有良願, 宦名非素心.”

[良疇】良田.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江水又東逕穴湖塘, 湖水沃其一縣, 幷爲良疇矣.” 唐張九齡《候使登石頭驛樓作》詩:“漁商多末事, 耕稼少良疇.” 淸趙翼《過靑田訪劉誠意故宅》詩:“其上一洞天, 良疇千頃闢.”

[良籌】良策. 唐陳子昂《答洛陽主人》詩:“方謁明天子, 淸宴奉良籌.” 元王惲《滹沱秋漲行》:“河防久廢不復古, 惟預揵治爲良籌.” 明張居正《答蜀中開府譚二華書》:“老氏至訓, 淵魚不察. 定遠良籌, 在門下加之意焉.”

[良寶】珍寶. 《墨子·耕柱》:“和氏之璧, 隋侯之珠, 三棘六異, 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三國志·吳志·陸抗傳》:“夫俊乂者, 國家之良寶, 社稷之貴資.” 唐李白《古風》之三六:“良寶終見棄, 徒勞三獻君.”

[良覿】良晤. 南朝宋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搔首訪行人, 引領冀良覿.” 宋楊萬里《胡季亨贈集句古風效其體奉酬》:“苦恨隣里間, 良覿渺無因.” 元曹之謙《懷劉京叔》詩:“何時展良覿, 把酒論詩文.”

[良驥】駿馬, 良馬. 《尉繚子·制談》:“天下諸國助我戰, 猶良驥騄耳之駛, 彼駑馬鬐興角逐, 何能紹吾氣哉?” 唐杜甫《驄馬行》:“吾聞良驥老始成, 此馬數年人更驚.” 淸姜埰《和陶榮木》:“譬如駑馬, 愧彼良驥.”


*艱①[jiānㄐㄧㄢ]

[《廣韻》古閑切, 平山, 見. ]

“囏”的今字.“艱”的繁體字.

1.困難, 不容易. 《書·說命中》:“非知之艱, 行之惟艱.” 孔傳:“言知之易, 行之難.”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改章難於造篇, 易字艱於代句, 此已然之驗也.” 唐韓愈《江漢答孟郊》詩:“江漢雖云廣, 乘舟渡無艱.”2.困苦. 《詩·邶風·北門》:“終窶且貧, 莫知我艱.”《楚辭·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3.險惡. 《詩·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 其心孔艱.” 朱熹集傳:“艱, 險也.”4.災難. 晉孫楚《爲石仲容與孫皓書》:“豺狼抗爪牙之毒, 生人陷荼炭之艱.” 晉劉琨《勸進表》:“自元康以來, 艱禍繁興.” 唐黃滔《景陽井賦》:“<陳後主>旁攜綠鬟, 奔入泓澄之內, 冀逃吞噬之艱.” 宋司馬光《葬論》:“古者雖卜宅卜日, 蓋先謀人事之便, 然後質諸耆龜, 庶無後艱耳.”5.指親喪. 《文選·潘嶽〈懷舊賦〉》:“余既有私艱, 且尋役於外, 不歷嵩丘之山者, 九年於茲矣.” 李善注:“私艱謂家難也.” 呂延濟注:“嶽自遭父憂後, 徙官外郡.”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吳道助、附子兄弟, 居在丹陽郡. 後遭母童夫人艱, 朝夕哭臨.”《舊唐書·劉迺傳》:“天寶中, 舉進士, 尋丁父艱, 居喪以孝聞.”6.愚. 晉潘嶽《閑居賦》:“何巧智之不足, 而拙艱之有餘也.” 參見“艱拙”. 7.愼重. 《新唐書·陸贄傳》:“凡任將帥, 必先考察行能……若曰不足取, 當艱之於初, 不宜詒悔於後也.” 參見“艱難”. 8.猶欠缺.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七·濟寧婦人》:“妻亦欲往, 夫以道遠艱費難之.” 參見“艱子”. 9.通“根”. 《書·益稷》:“奏庶艱食.” 陸德明釋文:“艱, 馬本作根, 云根生之食, 謂百穀.” 孫星衍疏:“艱、根, 聲、形俱相近.”

[艱子】缺少子嗣. 明沈德符《野獲編·果報·得子失子》:“松江陸宗伯平泉艱子, 直至五十九, 始得今大行彦章.”《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此人向來艱子, 後行取到吏部, 在北京納寵, 連生三子.”

[艱厄】亦作“艱戹”. 亦作“艱阨”.

1.困乏;困苦. 宋曾鞏《薤山祈雨文》:“大施澤於此邦, 使民獲善歲, 而不罹於艱阨.” 淸姚鼐《旌表貞節大姉六十壽序》:“若不幸遭値艱厄如吾姉, 其必如吾姉處之, 乃可以言無遺罹矣!” 參見“囏阨”. 2.艱險;危難. 《後漢書·班超傳》:“臣前與官屬三十六人奉使絶域, 備遭艱戹.” 唐顧況《從軍行》之二:“仗劍出門去, 三邊正艱厄.”

[艱巨】艱劇. 如: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艱屯】艱難. 晉潘嶽《懷舊賦》:“塗艱屯其難進, 日晼晼而將暮.” 唐陸贄《奏請許渾瑊李晟等諸軍兵馬自取機便狀》:“時方艱屯, 下陵上替.” 淸惲敬《祭張皋文文》:“春官駮放, 歸途載阻, 共職四門, 艱屯可數.”

[艱乏】困乏. 宋曾鞏《救災議》:“由今之說則用兩月之費, 爲粟一百萬石. 況貸之於今而收之於後, 足以振其艱乏.”

[艱戹】見“艱厄”. 

[艱地】險境. 《六韜·戰騎》:“左右有水, 前有大阜, 後有高山, 三軍戰於兩水之間, 敵居表裏, 此騎之艱地也.”

[艱危】艱難危急. 三國魏曹丕《寡婦賦》:“惟生民兮艱危, 於孤寡兮常悲.”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一:“方艱危時, 臣等當一切貶損.” 淸曾國藩《㚆陳右銘太守書》:“第恐精力日頽, 無補艱危, 止速謗耳.”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十年攜手共艱危, 以沫相濡亦可哀.”

[艱阨】見“艱厄”. 

[艱否】困厄. 唐司空圖《答孫郃書》:“矧當艱否之運, 吾君吾相, 方以爵秩來天下之賢材, 將與之共拯, 其可沽虛而自集耶!” 前蜀杜光庭《羅天醮眾神詞》:“運鍾艱否, 時屬播遷, 天數未寧, 帝車未復, 忠臣義士, 皆懸報國之心.”

[艱迍】同“艱屯”. 

唐陸贄《冊淑妃王氏爲皇后文》:“嘗屬艱迍, 累從行幸, 思賢才以輔佐, 知臣下之勤勞.”

[艱困】艱難困苦. 《後漢書·杜林傳》:“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尙書》一卷, 常寶愛之, 雖遭艱困, 握持不離身.” 淸姚鼐《贈文林郞黃君墓志銘》:“君冠, 乃走蜀求其父, 備經艱困, 得見於重慶.” 許地山《危巢墜簡·鐵魚底鰓》:“沿途種種的艱困, 筆墨難以描寫.”

[艱劬】艱辛勞苦. 南朝齊蕭子良《上武帝請加贈豫章王嶷啓》:“奉上無艱劬之貌, 接下無毀傷之容.” 南朝梁沈約《桐柏山金庭館碑》:“且禁誓嚴重, 志業艱劬, 自非天稟上才, 未易可擬.”

[艱辛】艱苦. 南朝陳徐陵《爲武帝與北齊廣陵城主書》:“戎帳艱辛, 無乃爲弊.” 唐戴叔倫《屯田詞》:“艱辛歷盡誰得知, 望斷天南淚如雨.”京劇《沙家浜》第七場:“新四軍、共產黨來把敵抗, 曆盡艱辛、東進江南、深入敵后, 解放集鎮與村莊.”

[艱阻】1.艱難險阻.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尋思涉歷兮多艱阻, 四拍成兮益悽楚.”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度蔥嶺已入北天竺境, 於此順嶺西南行十五日, 其道艱阻, 崖岸險絶.” 唐皎然《送顏處士還長沙覲省》詩:“歸人忘艱阻, 別恨獨何任.” 淸吳敏樹《與朱伯韓書》:“十餘年來, 重以艱阻, 一兄一弟, 俱已亡逝, 獨侍老母, 身任俯仰之計.”2.阻難.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十一:“方彫雲爲白太傅所知, 後遊涪州, 累爲閽人艱阻. 爲詩以獻盧尙書, 范陽公怒閽者而禮方生焉.”

[艱拙】笨拙, 愚昧. 宋曾鞏《福州回曾侍中狀》:“顧茲艱拙, 利在退藏. 雖有心誠嚮往之勤, 而無書記候問之禮, 敢期眷與!” 宋劉摯《謝監衡州鹽倉表》:“伏念臣稟生艱拙, 遭世盛明, 學不能窮理而知幾, 材不足趣時而適變.”

[艱苦】艱難困苦. 《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 日夜怵惕, 修身正行……而欲屬國爲布衣, 甚過.”《資治通鑑·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帝謂王峻曰:‘朕起於寒微, 備嘗艱苦.’” 淸曾國藩《金陵楚軍水師昭忠祠記》:“君子之存心也, 不敢造次忘艱苦之境.”

[艱苦卓絶】極端的艱難困苦.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黨有幾十萬黨員, 他們在領導人民, 向著敵人作艱苦卓絕的斗爭.” 丁玲《杜晩香·根深葉茂》:“什么人是最使人景仰的人? 是開天辟地、艱苦卓絕、堅韌不拔、從斗爭中取得勝利、從斗爭中享受樂趣的北大荒人.”

[艱苦樸素】吃苦耐勞, 勤儉朴實.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要勤儉建國, 反對鋪張浪費, 提倡艱苦朴素、同甘共苦.” 周而㚆《白求恩大夫》十:“我們首先上的一課是艱苦朴素的作風.”

[艱苦奮鬭】不怕艱難困苦, 進行英勇頑強的斗爭.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國共產黨以自己艱苦奮斗的經曆, 以幾十萬英勇黨員和幾萬英勇干部的流血犧牲, 在全民族幾萬萬人中間起了偉大的敎育作用.” 張恨水《八十一夢·第八夢》:“<鄧進才>笑道:‘我向表弟說這些話, 正是表示我能艱苦奮斗.’”

[艱季】艱難時世;亂世. 《南齊書·高帝紀下》:“朕以寡昧, 屬値艱季, 推肆勤之誠, 藉樂治之數……用獲拯溺龕暴, 一匡天下.”

[艱服】喪服. 唐趙璘《因話錄·角下》:“姚僕射南仲, 廉察陝郊, 峴(姚峴)初釋艱服, 候見, 以宗從之舊, 延於中堂.”

[艱疚】謂喪親之痛. 宋蘇軾《與馮祖仁書》之一:“某慰疏言, 伏承艱疚, 退居久矣, 日月逾邁, 哀痛理極.”

[艱毒】猶艱苦. 晉潘嶽《楊仲武哀祝文》:“祖考早世, 兄弟幼孤, 備嘗艱毒, 同集蓼荼.”

[艱貞】謂遭逢艱危而能守正不移. 《易·明夷》:“明夷, 利艱貞.” 孔穎達疏:“時雖至闇, 不可隨世傾邪, 故宜艱難堅固, 守其貞正之德.” 唐劉禹錫《上門下武相公啓》:“自違間左右, 沈淪遐荒, 歲月滋深, 艱貞彌厲.”《明史·何騰蛟瞿式耜傳贊》:“何騰蛟、瞿式耜崎嶇危艱之中, 介然以艱貞自守.”

[艱食】糧食匱乏. 《書·益稷》:“曁稷播, 奏庶艱食鮮食.” 孔傳:“艱, 難也. 衆難得食處, 則與稷敎民播種之.” 唐李商隱《賽荔浦縣城隍神文》:“嗟我疲民, 每虞艱食, 寒耕熱耨, 始望於秋成.”《宋史·神宗紀一》:“令監司戒飭州縣省事, 勸民力田, 民有艱食者振之.”《淸史稿·德宗紀一》:“以近畿亢旱, 直隸、山東曁河南、河北等府小民艱食, 諭長官撫卹.”

[艱急】1.艱難危急. 《國語·魯語上》:“夫爲四隣之援, 結諸侯之信, 重之以婚姻, 申之以盟誓, 固國之艱急是爲.” 宋曾鞏《韓魏公挽歌詞》之二:“覆冒荒遐知大度, 委蛇艱急見孤忠.”2.困難. 《宋史·宋太初傳》:“會西鄙有警, 轉餽艱急, 改刑部郞中, 充陝西轉運使.”

[艱梗】1.阻難. 唐馮翊《桂苑叢談·李將軍爲左道所悞》:“護軍李將軍全皋罷淮海日, 寓於開元寺, 以朝廷艱梗, 未獲西歸.”2.艱難險阻. 宋王安石《遊土山示蔡天啓秘校》詩:“外實備艱梗, 中仍費調燮.” 參見“艱阻”.

[艱晦】艱深晦澀. 淸惲敬《<楞伽經>書後一》:“此經不立一義而諸義皆立, 悉與《金剛經》相比, 惟艱晦過當.” 胡適《<中古文學槪論>序》:“他們仍舊努力去做那堆砌艱晦的賦, 而不肯做那新興的民間詩體.”

[艱患】艱難禍患. 南朝宋傅亮《爲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自義熙草創, 艱患未弭, 外虞既殷, 內艱亦荐.”

[艱深】深奧難懂. 宋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揚雄好爲艱深之詞, 以文淺易之說, 若正言之, 則人人知之矣.”《西遊補》第五回:“文字艱深, 便費詮解.”冰心《寄小讀者》十六:“好像凡是中國書都是充滿著艱深的哲理, 一看就費人無限的腦力似的.”

[艱棘】1.指親喪. 南朝梁任昉《奏彈范縝》:“縝丁罹艱棘, 曾不呼門, 墨縗景附, 頗同先覺.” 唐趙璘《因話錄·商下》:“余嘗聞外族長老說, 林甫聞功曹名, 欲見之, 知在艱棘;後聞禫制已畢, 令功曹所厚之人導意, 請於蕭君所居側僧舍一見, 遂許之.”2.困苦, 危難. 唐劉知幾《史通·疑古》:“歷觀自古人君廢逐, 若夏桀放於南巢, 趙嘉遷於房陵……語其艱棘, 未有如斯之甚也.”3.猶艱詰. 晦澀曲折. 明屠隆《與王元美先生書》:“惟揚子雲好奇, 言言艱棘, 後世而下, 論者爲何?”

[艱钜】同“艱巨”. 

淸曹國榘《顧梁汾纂張太嶽書劄奏疏小引》:“又相國言, 有明一代, 艱钜之事, 衆所不敢承者, 率楚人當之.”《淸史稿·食貨志一》:“顧以事體艱钜, 未盡舉也.”

[艱窘】艱難窮困. 宋梅堯臣《寧陵阻風雨寄都下親舊》詩:“艱窘見風義, 乃有令朋儔.”《紅樓夢》第七五回:“如今你二姨兒也出了門子了, 他家裏也很艱窘.” 葉聖陶《四三集·英文敎授》:“他不愁也不怨, 過著艱窘的生活, 看護著夫人的疾體.”

[艱禍】艱難禍患. 晉劉琨《勸進表》:“自元康以來, 艱禍繁興.”

[艱勤】艱辛. 《後漢書·獨行傳·李善》:“<善>親自哺養, 乳爲生湩, 推燥居溼, 備嘗艱勤.” 唐袁高《茶山詩》:“周迴遶天涯, 所獻愈艱勤.” 宋司馬光《吳沖卿直舍閻士安畫墨竹歌》:“乃知良工自神解, 昧者倣習徒艱勤.”

[艱楚】艱難痛苦;艱難困苦. 明沈德符《野獲編·督撫·海忠介撫江南》:“高年皤腹, 俯仰艱楚.”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二》:“岡頭石齒縈泥, 滑濘廉利, 備諸艱楚.”

[艱虞】1.艱難憂患. 南朝梁沈約《郊居賦》:“逮有晉之隆安, 集艱虞於天步.” 唐杜甫《北征》詩:“維時遭艱虞, 朝野少暇日.” 元劉壎《隱居通議·騈儷二》:“故江西制置招討使侍郞吳公, 稟資明銳, 遭時艱虞.” 馮至《一首陸放翁的詩》:“在抗戰的艱虞中是產生能手的好機會, 難道人材根本沒有嗎? 我想絕不是.”2.指艱難困苦的時代. 淸朱琦《感事》詩:“艱虞正須才, 孤憤亦徒爾.”

[艱詰】晦澀曲折. 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上》:“古樂府近代寥寥者, 《房中》、《郊祀》, 典奧難入;《鐃歌》、《橫吹》, 艱詰難通.”

[艱詭】晦澀怪異. 金王若虛《<新唐書>辨中》:“夫鑱膚者針也, 黛墨所以爲色耳, 而云以黛墨鑱膚則不可. 舍文身不道, 而艱詭若此, 其亦勞甚矣乎!” 金王若虛《<新唐書>文辨》:“然則鼎鐺玉石, 亦謂視鼎如鐺, 視玉如石矣, 無乃太艱詭而不成語乎!”

[艱瘁】艱難困頓. 明方孝孺《後樂齋記》:“生民之艱瘁, 政治之闕失, 若己不聞焉.”

[艱酷】謂親喪. 親亡爲慘痛之事, 故稱. 《晉書·孝友傳論》:“劉殷幼丁艱酷, 柴毀逾制.”《北史·薛濬傳》:“吾以不造, 幼丁艱酷, 窮遊約處, 屢絶簞瓢.”

[艱閡】猶阻隔. 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自二聖嗣位已來, 恩貸指揮, 多被有司巧爲艱閡, 故四方皆有黃紙放白紙收之語.”

[艱劇】困難而繁重. 《宋書·劉鍾傳》:“高祖每有戎事, 鍾不辭艱劇, 專心盡力.” 郭沫若《沸羹集·答費正淸博士》:“政治的民主化與產業的現代化必須同時進行, 這實在是很艱劇的工作.”

[艱噎】阻塞難通. 宋蘇軾《進單鍔吳中水利書狀》:“自長橋、挽路之成, 公私漕運便之, 日葺不已, 而松江始艱噎不快.”

[艱澁】見“艱澀”. 

[艱險】困難和危險. 《後漢書·虞詡傳》:“先是運道艱險, 舟車不通, 驢馬負載, 僦五致一.” 唐魏徵《述懷》詩:“豈不憚艱險, 深懷國士恩.”太平天國洪仁玕《資政新篇》:“緣小弟自粵來京, 不避艱險, 非圖爵祿之榮, 實欲備陳方策, 以廣聖聞.”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二章:“一次一次看來是不可逾越的艱險, 也總是豁然開朗, 柳暗花明.”

[艱窶】貧困. 《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甫家寓鄜, 彌年艱窶, 孺弱至餓死.” 宋李綱《與秦相公書》之七:“坐廢六年, 旅食異方, 艱窶甚矣.”

[艱鮮】《書·益稷》:“曁稷播, 奏庶艱食鮮食.” 孔傳:“艱, 難也. 衆難得食處, 則與稷敎民播種之, 決川有魚鱉, 使民鮮食之.” 后以“艱鮮”指食物匱乏. 《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元年》:“財用殫匱, 民食艱鮮, 州縣以軍興爲名而倍取無度.” 參見“艱食”.

[艱澀】亦作“艱澁”. 

1.指道路阻塞, 通行困難. 《三國志·魏志·高柔傳》:“道路艱澁, 兵寇縱橫.” 宋蘇軾《答蘇伯固書》:“今日到金山寺下, 雖極艱澀, 然尙可寸進.” 淸楊賓《納木窩稽》詩:“車驅苦艱澀, 換馬欲前導.”2.行走困難貌. 宋歐陽修《論不才官吏狀》:“知澤州度支郞中直史館鮑亞之, 年老昏昧, 視聽不明, 行步艱澁, 本州職事全然不治.”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鳳陽士人》:“覺麗人行迅速, 女步履艱澀, 呼麗人少待, 將歸著複履.”3.晦澀難懂. 《宋史·句龍如淵傳》:“文章平易者多淺近, 淵深者多艱澀.” 魯迅《書信集·致內山完造》:“至於內容, 都是短篇:美國的愛倫·坡……法國的莫泊桑, 英國的王爾德等的作品, 譯文很艱澀.”4.指文思阻滯. 《宋史·韓丕傳》:“丕屬思艱澀, 及典書命, 傷於稽緩.”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格局》:“如此時此際, 文情艱澀, 勉強支吾, 則朝氣昏昏, 到晩終無晴色, 不如不作之爲愈也.”5.味苦澀. 元郝經《橄欖》詩:“齒牙噴艱澀, 苦硬不可持.”

[艱蹇】行走困難不便. 《宋史·儒林傳一·崔頤正》:“頤正年老, 步趨艱蹇, 表求致仕.”

[艱難】1.困苦;困難. 《詩·王風·中谷有蓷》:“嘅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矣.” 鄭玄箋:“所以嘅然而嘆者, 自傷遇君子之窮厄.”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啓》:“功存社稷而人不知, 躬履艱難而節乃見.” 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一折:“哥哥, 似這等艱難, 何以度日!” 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在中國的天地間, 不做人, 便是做鬼, 也艱難極了.”2.危險. 《魏書·彭城王勰傳》:“勰恨之, 對曰:‘兄識高年長, 故知有夷險, 彦和握蛇騎虎, 不覺艱難.’”3.指創業. 《北史·周宗室傳論》:“有周受命之始, 宇文護實預艱難.” 元周霆震《登城》詩:“世祖艱難德澤深, 風悲城郭怕登臨.”4.猶勞苦. 宋葉適《福建運使趙公墓志銘》:“故江淮、荊湖兩司, 皆論公當遷, 以勸艱難勤力之臣.”5.愼重. 6.指文詞隱晦而不平易.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白居易》:“公詩以六義爲主, 不尙艱難.”

[艱難】危難;禍亂. 《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弘濟於艱難.”《陳書·徐陵傳》:“戡定艱難, 便是匡周之霸, 豈徒豳王徙雍, 朞月爲都, 姚帝遷河, 周年成邑.”《隋書·虞世基傳》:“戡定艱難, 平壹區宇.” 唐韓愈《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誰云經艱難, 百口無天殤.”

[艱難曲折】困難和周折.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三:“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是要經過艱難曲折的. 在社會主義事業中, 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 不付出極大的努力, 總是一帆風順, 容易得到成功, 這種想法, 只是幻想.”

[艱難困苦】處境困難, 生活艱苦. 淸李漁《巧團圓·書帕》:“怎奈爹爹過於詳愼, 定要把艱難困苦之事試過幾樁, 纔與他完姻締好.”《歧路燈》第八六回:“這日子窮了, 受過了艱難困苦, 也就漸漸的明白過來.” 毛澤東《爲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我們有充分的信心, 克服一切艱難困苦, 將我國建設成爲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

[艱難竭蹶】生活困苦, 難以自立. 竭蹶, 力竭顛仆. 喩生活難以維持.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此種農民, 每年勞動結果, 自己可得一半. 不足部分, 可以種雜糧、撈魚蝦、飼雞豕, 或出賣一部分勞動力勉強維持生活, 於艱難竭蹶之中, 存聊以卒歲之想.”

[艱難險阻】原作“險阻艱難”. 指道路行進中的危險、困難、障礙. 亦借指所經曆的艱險.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 而果得晉國, 險阻艱難, 備嘗之矣.”《周書·梁禦若干惠等傳論》:“梁禦等負將率之材, 藴驍銳之氣, 遭逢喪亂, 馳騖干戈, 艱難險阻備嘗, 而功名未立.”《朱子語類》卷三十三:“其間須有一路可通, 只此便是許多艱難險阻.”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 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 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

[艱礙】困難, 不便. 《南史·張興世傳》:“今以奇兵潛出其上, 使其首尾周惶, 進退疑沮, 糧運艱礙, 乃制勝之奇.” 宋蘇軾《與范元長書》之二:“久欲奉疏, 不遇便人, 又舉動艱礙, 憂畏日深.”

[艱關】謂崎嶇展轉, 曆盡艱險. 宋文天祥《壬午》詩:“慷慨撫鰲背, 艱關出羊腸.”《宋史·衛王紀》:“楊太后聞昺死, 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 正爲趙氏一塊肉爾, 今無望矣!’遂赴海死.”


*艱①[jiānㄐㄧㄢ]

“艱”的簡化字.


*艼①[tīnɡㄊㄧㄥ]

[《廣韻》他丁切, 平靑, 透. ]

[《廣韻》他鼎切, 上迥, 透. ]

見“艼熒”. 

艼②[dǐnɡㄉㄧㄥˇ]

見“茗艼”. 

[艼熒】草名. 


*艾①[àiㄞˋ]

[《廣韻》五蓋切, 去泰, 疑. ]

1.植物名. 一名冰台, 又名艾蒿. 菊科. 多年生草本. 莖、葉皆可以作中藥, 性溫味苦, 有祛寒除濕、止血、活血及養血的功效. 葉片曬干制成艾絨, 可用於灸療. 《詩·王風·采葛》:“彼采艾兮, 一日不見, 如三歲兮.”《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 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爲不畜, 終身不得.” 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附錄:“然有七年之病而不蓄三年之艾, 則因循頽廢, 錮疾果何日瘳乎!”2.艾草色綠, 可用來染綠, 故借指綠色. 參見“艾綬”. 3.蒼白色. 淸汪中《自序》:“余玄髮未艾, 野性難純.” 參見“艾髮”. 4.年長;老. 亦指年老的人. 《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劒兮擁幼艾, 蓀獨宜兮爲民正.” 王逸注:“艾, 長也.”《荀子·致士》:“耆艾而信, 可以爲師.” 楊倞注:“五十曰艾, 六十曰耆.”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童少鑑淺而志盛, 長艾識堅而氣衰.” 宋沈遼《賀州推官李君墓碣銘》:“道舉之學久已成, 五十從政艾且明.” 淸李漁《玉搔頭·分任》:“蒿目爲時憂, 年未艾, 霜雪盈頭.”5.引申爲長久. 6.美貌. 亦指美女. 《孟子·萬章上》:“人少則慕父母, 知好色則慕少艾.” 趙岐注:“艾, 美好.” 淸孔尙任《桃花扇·逃難》:“積得些金帛, 娶了些嬌艾.”7.報答. 《國語·周語上》:“樹於有禮, 艾人必豊.” 韋昭注:“艾, 報也.”8.盡;根絕;停止. 《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 夜未艾.” 朱熹集傳:“艾, 盡也.”《左傳·昭公元年》:“一世無道, 國未艾也.” 杜預注:“艾, 絶也.” 宋王安石《與王子醇書》之三:“武人多欲以討賊取功爲事, 誠如此而不禁, 則一方憂未艾.” 淸薛福成《籌洋芻議序》:“事變愈繁, 時難未艾, 余所欲言者滋益多.”9.養育;輔助. 《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 保艾爾後.” 朱熹集傳:“艾, 養也.”《詩·小雅·鴛鴦》:“君子萬年, 福祿艾之.” 馬瑞辰通釋:“艾之, 謂輔助之.”10.古地名. 春秋吳艾邑, 西漢置艾縣. 治所在今江西省修水縣西. 《左傳·哀公二十年》:“吳公子慶忌驟諫吳子, 曰:‘不改, 必亡.’弗聽. 出居於艾, 遂適楚.”11.山名. 在今山東省新泰市境. 《春秋·隱公六年》:“公會齊侯, 盟於艾.” 杜預注:“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12.姓. 春秋齊有艾孔. 見《晏子春秋·諫上十七》.

艾②[yìㄧˋ]

[《廣韻》魚肺切, 去廢, 疑. ]

1.通“刈”. 刈割;斬除.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令民毋艾藍以染.”《左傳·襄公三十年》:“絶民之主, 去身之偏, 艾王之體, 以禍其國.” 參見“艾殺”. 2.通“刈”. 收割;收獲. 《穀梁傳·莊公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饑.”《穀梁傳·定公元年》:“是年不艾, 則無食矣.”《荀子·王制》:“歲雖凶敗水旱, 使民有所耘艾.”3.通“刈”. 鐮刀. 《墨子·備城門》:“城上九尺, 一弩、一戟、一椎、一斧、一艾, 皆積參石蒺藜.” 孫詒讓間詁:“艾, 刈之借字.《國語·齊語》云:‘挾其槍、刈、耨、鎛.’韋注云:‘刈, 鎌也.’”4.通“乂”. 治;治理. 《詩·小雅·小旻》:“民雖靡膴, 或哲或謀, 或肅或艾.” 朱熹集傳:“艾與乂同, 治也.”《尙書大傳》卷三:“言之不從, 是謂不艾.” 鄭玄注:“艾, 治也. 君言不從, 則是不能治其事也.”《淸史稿·食貨志一》:“儻帖己業, 私墾塘堰陂澤爲田, 立予懲艾.”5.通“乂”. 寧息, 安寧. 《左傳·襄公九年》:“大勞未艾.” 杜預注:“艾, 息也.”《左傳·哀公十六年》:“若見君面, 是得艾也.” 杜預注:“艾, 安也.”《漢書·王莽傳中》:“太白司艾, 西嶽國師典致時陽, 白煒象平, 考量以銓.”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艾, 安也.”6.通“乂”. 儆戒. 《史記·樂書》:“成王作頌, 推己懲艾.”《新唐書·回鶻傳下》:“裴度方伐幽鎮, 回鶻使渠將李義節以兵三千佐天子平河北, 議者懲艾前患, 不聽.”

[艾人】1.古俗, 用艾蒿紮草人懸門上, 以除邪氣.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採艾以爲人, 懸門戶上, 以禳毒氣.” 宋蘇軾《元祐三年端午貼子詞·皇太妃閣》之五:“仁孝自應禳百沴, 艾人桃印本無功.” 宋陸遊《新暑書事》詩:“艾人當戶佳時過, 筒黍堆盤舊俗非.”2.年長的人. 淸方文《宋儒李文定祠》詩:“艾人相與言, 輒稱李夫子.”

[艾子】1.食茱萸的別名.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四·食茱萸》. 2.方言. 艾草.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菖蒲艾子》:“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 以禳不祥, 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老舍《四世同堂》三八:“爲了補救吃不上粽子什么的, 她想買兩束蒲子、艾子、插在門前.” 參見“艾人”、“艾虎”.

[艾艾】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鄧艾口喫, 語稱艾艾. 晉文王戲之曰:‘卿云艾艾, 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 故是一鳳.’” 后謔稱口吃言訥曰“艾艾”, 本此.

[艾老】對五十歲以上的人的稱謂. 漢桓寬《鹽鐵論·未通》:“五十已上曰艾老, 杖於家, 不從力役, 所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也.”

[艾年】老年. 淸納蘭性德《與顧梁汾書》:“老父艾年, 尙勤於役;渺予小子, 敢憚前驅.”

[艾色】美色. 指美女.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奸情總論》:“與夫兇悍之徒, 窺艾色則頓起淫心;輕薄之流, 悅冶容則遽忘名分.”

[艾衣】古俗, 端午日采艾葉合綿制衣, 謂服之能祛毒. 《遼史·禮志六》:“五月重五日午時, 採艾葉和綿著衣, 七事以奉天子, 北南臣僚各賜三事.” 宋葉隆禮《契丹國志·歲時雜記》:“五月五日午時, 采艾葉與綿相和絮衣, 七事國主著之, 蕃漢臣僚各賜艾衣三事.”

[艾安】謂民生安定, 宇內承平. 艾, 通“乂”.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論》:“禹之功大矣, 漸九川, 定九州, 至於今諸夏艾安.”《漢書·公孫弘等傳贊》:“漢興六十餘載, 海內艾安, 府庫充實.”《新唐書·突厥傳上》:“武帝時, 中國艾安.”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之一. 用艾炷薰炙穴位以治病.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艾》<附方>:“諸蟲蛇傷, 艾灸數壯甚良.” 淸吳偉業《賀新郞·病中有感》詞:“艾灸眉頭瓜噴鼻, 今日須難決絶.”

[艾壯】稱年逾五十而身體強健者. 漢桓寬《鹽鐵論·未通》:“五十以上血脈溢剛, 曰艾壯.”

[艾虎】古俗, 端午日采艾制成虎形的飾物, 佩戴之謂能辟邪祛穢.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摻艾虎》:“《歲時雜記》:‘端五以艾爲虎形, 至有如黑豆大者, 或剪綵爲小虎, 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五帖子》云:‘釵頭艾虎辟群邪, 曉駕祥雲七寶車.’”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五月端陽》:“五月朔, 家家懸硃符, 插蒲龍艾虎, 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

[艾命】舍生;捐軀. 艾, 通“刈”.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夫官位、財幣、金賞者, 君之所輕也;操鋒履刃、艾命投死者, 士之所重也.”

[艾服】1.《禮記·曲禮上》:“四十曰強, 而仕;五十曰艾, 服官政.” 陳澔集說:“古者四十始命之仕, 五十始命之服官政.” 后因稱五十而作官從政, 預聞邦國之大事爲“艾服”. 宋鄭俠《觀孔義甫與謝致仕詩有感》詩:“古人涖官政, 五十曰艾服.”2.指五十之年. 北周王褒《太保尉遲綱碑銘》:“年踰艾服, 任隆台袞.”3.泛指從政. 《晉書·鄭沖傳》:“艾服王事, 六十餘載.”

[艾服】猶艾韠. 艾, 通“刈”. 南朝梁任昉《爲王金紫謝齊武帝示皇太子律序啓》:“化澄上業, 草纓垂典, 敎淸中世, 艾服懲刑.”

[艾怨】《孟子·萬章上》:“太甲顛覆湯之典刑, 伊尹放之於桐, 三年, 太甲悔過, 自怨自艾, 於桐處仁遷義.”言太甲怨恨自己的錯誤, 幷加以改正. 后以“艾怨”謂埋怨, 悔恨. 張潔《沉重的翅膀》十二:“萬群知道她應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和方文煊講話, 但, 她由得了自己么? 生硬和冰冷后面, 是方文煊幾乎可以觸摸到的濃烈的艾怨.”

[艾炷】揉艾制成錐形的顆粒, 謂之“艾炷”. 中醫用以灸療疾病. 《北史·酷吏傳·李洪之》:“洪之志性慷慨, 多所堪忍. 疹病灸療, 艾炷圍將二寸, 首足十餘處, 一時俱下, 言笑自若.” 唐韓愈《譴瘧鬼》詩:“灸師施艾炷, 酷若獵火圍.”

[艾畢】見“艾韠”. 

[艾氣】1.謂如鄧艾之口吃.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三十:“士人口吃, 劉貢父嘲之曰:‘本是昌徒, 又爲非類;雖無雄才, 却有艾氣.’蓋周昌、韓非、揚雄、鄧艾皆口吃也.” 參見“艾艾”. 2.宋龍袞《江南野錄》:“<韓熙載>性好謔浪, 有投贄荒惡者, 使妓炷艾燻之. 俟來, 嗅曰:‘子之卷軸何多艾氣也.’”艾, 音近呆. 后用爲嘲人文字粗惡之典. 宋薛季宣《嘲欲借予雜稿者》詩:“惡語故應多艾氣, 殘藤無用寫來詩.”

[艾殺】斬割;芟除. 《左傳·昭公十六年》:“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 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 斬之蓬、蒿、藜、藋, 而共處之.”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今前王譬若農夫之艾殺四方蓬蒿, 以立名於荊蠻, 斯亦大夫之力.”《資治通鑑·漢靈帝建寧二年》:“夫蠻夷戎狄, 氣類雖殊, 其就利避害, 樂生惡死, 亦與人同耳……若乃視之如草木禽獸, 不分臧否, 不辨去來, 悉艾殺之, 豈作民父母之意哉!”

[艾席】用艾草作席子. 言生活極淸貧. 晉皇甫謐《高士傳·老萊子》:“老萊子者, 楚人也. 當時世亂, 逃世耕於蒙山之陽, 莞葭爲牆, 蓬蒿爲室, 枝木爲牀, 蓍艾爲席.”《梁書·安成王秀傳》:“兩韓之孝友純深, 庾郭之形骸枯槁, 或橡飯菁羹, 惟日不足, 或葭牆艾席, 樂在其中.” 淸唐孫華《雙鳳村居》詩:“鳳凰村畔得吾廬, 艾席葭牆稱隱居.”

[艾酒】古俗, 端午日采艾浸酒, 飲之以祛邪.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端午上》:“《金門歲節》:‘洛陽人家端午造術羹艾酒, 以花綵樓閣插鬢, 賜辟瘟扇、梳.’”

[艾納】亦作“艾蒳”. 

1.也稱大艾. 菊科. 木質草本植物, 葉互生, 春末開花. 我國產於廣東、廣西和台灣等省、自治區. 將其葉片蒸餾后所得艾粉, 精煉成艾片(也稱冰片或艾腦香), 可供藥用, 有解熱、驅風、止痛、鎮靜之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艾納香》<集解>引馬志曰:“《廣志》云:艾納出西國, 似細艾.”2.古松、梅等樹皮上生出的一種莓苔. 有香氣. 唐陸龜蒙《苔賦》:“質被綠錢之美, 香聞艾納之奇.” 宋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中:“東坡《梅》詩云:‘憑仗幽人收艾納, 國香和雨入莓苔.’艾納, 梅枝上苔也.”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艾納香》<集解>引馬志曰:“《廣志》云:……松樹皮上綠衣, 亦名艾納, 可以和合諸香, 燒之能聚其煙, 靑白不散.”

[艾帳】獵雉者用野草作成的蔽體. 唐李商隱《公子》詩:“春場鋪艾帳, 下馬雉媒嬌.”

[艾符】古俗, 端午日懸艾蒿於門戶, 幷黏貼符籙以祛邪惡. 唐殷堯藩《端午日》詩:“不効艾符趨習俗, 但祈蒲酒話昇平.” 參見“艾人”、“艾虎”.

[艾康】安寧. 宋歐陽修《集古錄·後漢析里橋郙閣頌》:“禹導江河, 以靖四海, 經濟厥績, 艾康萬里.”

[艾猳】見“艾豭”. 

[艾焙】用艾炷熏炙. 喩苦楚.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你用心兒撥雨撩雲, 我好意兒傳書寄簡. 不肯搜自己狂爲, 只待覓別人破綻. 受艾焙權時忍這番.”

[艾絨】搗干艾葉而成的絨狀物. 可作火媒. 中醫用來灸病. 魯迅《故事新編·非攻》:“墨子讓耕柱子用水和著玉米粉, 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絨打了火, 點起枯枝來沸水.”

[艾蒿】草名. 也稱“蕭”、“艾”或“冰台”. 宋陳師道《河上》詩:“窺巢烏鵲競, 過雨艾蒿光.” 蕭紅《生死場》二:“艾蒿的氣味漸漸織入一些疲乏的夢魂去. 蚊蟲被艾蒿煙驅走.”

[艾蒳】見“艾納”. 

[艾窩窩】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甜食. 中包餡兒, 搓成球狀, 蒸熟, 外糝薄粉, 上作一凹, 故名. 《金甁梅詞話》第七回:“婦人安排酒飯, 與薛嫂兒正吃著, 只見他姑娘家使了小廝安童, 盒子裏跨著鄕裏來的四塊黃米麵棗兒糕, 兩塊糖, 幾個艾窩窩.”

[艾褐】印染、繪畫等所用的一種顏料. 宋葉適《元夕立春喜晴》詩之三:“艾褐家紬闊闊裁, 抱孫攜子看燈來.” 明陶宗儀《輟耕錄·寫象訣》:“艾褐, 用粉入槐花、螺靑、土黃、檀子合.”

[艾綬】系印紐的綠色絲帶. 漢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 《後漢書·馮魴傳》:“帝嘗幸其府, 留飲十許日, 賜駁犀具劒、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賢注:“艾即盭, 綠色, 其色似艾.”《後漢書·酷吏傳·董宣》:“以宣嘗爲二千石, 賜艾綬, 葬以大夫禮.”

[艾髮】蒼白頭發. 唐元稹《酬㚆言郡齋感懷見寄》詩:“椒花麗句閑重檢, 艾髮衰容惜寸輝.”

[艾緡】即艾綬. 《古文苑·張衡<綬笥銘>》:“皇用我賜, 俾作帝臣, 服其令服, 鸞封艾緡.” 章樵注:“艾緡謂盭草染絲綠色以爲綬, 所謂靑緺, 二千石綬也.” 參見“艾綬”.

[艾蕭】即艾蒿. 臭草. 亦以比喩小人. 明劉基《燕歌行》:“瓊田瑤草芟蒭蕘, 江蘺澤蘭成艾蕭.” 淸孔尙任《桃花扇·入道》:“白骨靑灰長艾蕭, 桃花扇底送南朝.” 劉師培《文說·宗騷篇》:“帝子無聞, 悵艾蕭之當戶;黨人不亮, 悲椒榝之當帷.” 參見“艾蒿”.

[艾豭】亦作“艾猳”. 

老公豬. 亦借指面首或漁色之徒. 語出《左傳·定公十四年》:“衞侯爲夫人南子召宋朝……過宋野, 野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 盍歸吾艾豭?’” 杜預注:“艾豭, 喩宋朝. 艾, 老也.” 陸德明釋文:“豭, 牡豕也.”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懼失麟鹿, 而獲艾猳.”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神仙·神名誤稱》:“坊曲娼女, 初薦枕於人, 必與其艾豭同拜此神(指白眉神), 然後定情.”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四》:“欲漁男色, 又懼爲艾豭之事爲子孫羞.”

[艾餻】古俗, 以艾汁和粉制糕, 端午食之謂可祛毒. 《遼史·禮志六》:“五月重五日, 君臣宴樂, 渤海膳夫進艾餻.” 宋葉隆禮《契丹國志·歲時雜記》:“五月五日午時……國主及臣僚飲宴, 渤海廚子進艾餻.”

[艾韠】亦作“艾畢”. 

上古象刑之一. 謂割去罪人之韠以代替宮刑. 韠, 古代官服上的蔽膝. 艾, 通“刈”. 《荀子·正論》:“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刑:墨黥, 慅嬰;共, 艾畢.” 楊倞注:“畢與韠同, 紱也, 所以蔽前.” 王先謙集解引劉台拱曰:“共當作宮……宮罪以艾畢代之.”《太平御覽》卷六四五引《愼子》:“有虞之誅, 以幪巾當墨, 以草纓當劓, 以菲履當刖, 以艾韠當宮, 布衣無領當大辟.” 南朝梁任昉《爲梁公請刊改律令表》:“臣聞淳源既遠, 天討是因, 畫衣象服, 以致刑厝, 草纓艾韠, 民不能犯.”

[艾孀】年老的寡婦. 淸鈕琇《觚賸·睞娘》:“聞女之姑在午溪東新巷, 姑以艾孀守貞, 女可就訪, 合居共爲晨昏.”


*藝①[yìㄧˋ]

“藝”的簡化字.


*艸①[cǎoㄘㄠˇ]

[《廣韻》采老切, 上皓, 淸. ]

同“草”. 


*艽①[qiúㄑㄧㄡˊ]

[《廣韻》巨鳩切, 平尤, 群. ]

[《廣韻》渠追切, 平脂, 群. ]

1.荒遠. 參見“艽野”. 2.禽獸巢穴中的荐草. 《淮南子·原道訓》:“禽獸有艽, 人民有室.” 高誘注:“艽, 蓐也.”《淮南子·修務訓》:“虎豹有茂草, 野彘有艽莦.”

艽②[jiāoㄐㄧㄠ]

[《正字通》居宵切]

秦艽, 草名. 其根可作中藥, 治風濕, 以產於古秦國地區(今甘肅省涇川縣、陝西省鄜縣一帶)爲最佳, 故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秦艽》:“秦艽出秦中, 以根作羅紋交糾者佳, 故名秦艽、秦糺.”

[艽野】荒遠之地. 《詩·小雅·小明》:“我征徂西, 至於艽野.” 毛傳:“艽野, 遠荒之地.” 南朝宋謝靈運《撰征賦》:“面艽野兮悲橋梓, 溯急流兮苦磧沙.” 章炳麟《訄書·序種姓下》:“江左衰微, 其民挾注本郡, 而不土斷;閭伍不修, 賦無所出, 亦以愛類, 得不淪於艽野, 有以也.”


*芁①[jiāoㄐㄧㄠ]

[《廣韻》古肴切, 平肴, 見. ]

秦芁. 草名.


*芉①[ɡānㄍㄢ]

[《集韻》居寒切, 平寒, 見. ]

見“芉蔗”. 

[芉蔗】即甘蔗. 


*芋①[yùㄩˋ]

[《廣韻》王遇切, 去遇, 云. ]

亦作“芌”. 

1.即芋艿. 《史記·項羽本紀》:“今歲饑民貧, 士卒食芋菽.” 司馬貞索隱:“芋, 蹲鴟也.” 晉潘嶽《閑居賦》:“菜則蔥、韭、蒜、芋.” 宋梅堯臣《寄題資州錢固道勝堂》詩:“芋肥收歲計, 柑熟摘霜晴.” 參見“芋艿”. 2.泛指薯類植物. 如:山芋;洋芋. 3.古代齊國人稱未切斷的醃菜爲芋. 《儀禮·士喪禮》:“其實葵菹芋蠃醢.” 鄭玄注:“齊人或名全菹爲芋.” 賈公彦疏:“喪中之菹葵雖長而不切, 取齊人全菹爲芋之解也.”4.用同“吁”. 憂悶. 《新唐書·酷吏傳序》:“太宗定天下, 留心聽斷……獄已決, 尙芋然爲徹膳止樂.”

芋②[yǔㄩˇ]

[《集韻》王矩切, 上噳, 云. ]

亦作“芌”. 

1.見“芋尹”. 2.通“宇”. 居住. 《詩·小雅·斯干》:“風雨攸除, 鳥鼠攸去, 君子攸芋.” 毛傳:“芋, 大也.” 鄭玄箋:“芋當爲幠. 幠, 覆也.” 王引之曰:“訓大訓覆, 皆有未妥. 芋當讀爲宇. 宇, 居也.”見《經義述聞·毛詩中》.

[芋子】芋母上長出的子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芋》<集解>引寇宗奭曰:“當心出苗者爲芋頭, 四邊附之而生者爲芋子.” 明黃省曾《種芋法》:“十月收芋子, 不必芋魁, 恐妨鬻食.”

[芋火】煨芋之火. 相傳唐代衡嶽寺僧明瓚性懶食殘, 號懶殘. 李泌嘗讀書寺中, 異其所爲, 深夜往謁, 懶殘撥火取芋以啗之, 曰:“愼勿多言, 領取十年宰相.” 后泌顯達, 封爲鄴侯. 事見《宋高僧傳》卷十九. 宋蘇軾《次韻毛滂法曹感雨》:“他年記此味, 芋火對嬾殘.” 宋張元幹《留寄黃檗山妙湛禪師》詩:“他年芋火談空夜, 雪屋松窻約過冬.” 元周權《卜隱次韻》:“蒲團延客話, 芋火就僧分.”

[芋尹】春秋時楚國官名. 《左傳·昭公七年》:“楚子之爲令尹也, 爲王旌以田. 芋尹無宇斷之, 曰:‘一國兩君, 其誰堪之?’” 楊伯峻注:“芋尹爲官名. 《哀公十五年》陳國亦有芋尹. 《新序·義勇篇》誤作‘芊尹’.”《國語·吳語》:“王覺而無見也, 乃匍匐將入於棘闈, 棘闈不納, 乃入芋尹申亥氏焉.” 韋昭注:“申亥, 楚大夫, 芋尹無宇之子.”

[芋艿】1.植物名. 古代也稱蹲鴟. 其葉片呈盾形綠色, 葉柄肥大而長, 可作豬飼料. 地下塊莖呈球形或卵形, 富含淀粉, 可供食用. 2.指芋艿塊莖. 3.特指芋艿塊莖之大者. 亦稱“芋母”、“芋奶”. 與“芋子”相對.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芋母》:“國朝施可齋《閩襍記》云:‘閩人稱芋大者曰芋母, 小者爲芋子.’……吾鄕稱爲芋艿, 當爲芋奶之誤, 奶即嬭字, 俗稱母爲奶, 芋奶亦猶母子之義. 因芋字從草, 幷改奶作艿耳.”

[芋奶】見“芋艿”. 

[芋母】見“芋艿”. 

[芋郞】見“芋郞君”. 

[芋郞君】摶芋酥作人形的食品. 唐馮贄《云仙雜記·上元影燈》:“洛陽人家, 上元以影燈多者爲上, 其相勝之辭曰:‘千影萬影.’又各家造芋郞君, 食之宜男女.”亦簡稱“芋郞”. 宋李昴英《瑞鶴仙·甲辰燈夕》詞:“且繭占先探, 芋郞戲巧, 又卜紫姑燈下.” 宋《齊天樂·簿廳壁燈》詞:“繭帖爭先, 芋郞卜巧, 細說成都舊話.”

[芋妳】即芋子. 明黃省曾《種芋法》:“吳郡所産大者謂之芋頭, 旁生小者謂之芋妳.” 參見“芋子”.

[芋荷】即芋艿. 因其葉似荷, 故名. 今閩西、粵東客家話尙有此稱. 漢東方朔《七諫》:“拔搴玄芝兮, 列樹芋荷.” 參見“芋艿”.

[芋栗】橡栗. 因其形似芋艿, 故名. 一說指芋艿和橡栗. 唐杜甫《南隣》詩:“錦里先生烏角巾, 園收芋栗不全貧.” 宋楊萬里《寄題劉成功錦里》詩:“我今頭白苦思歸, 羨君山園芋栗肥.” 淸龔自珍《丙戌秋日》詩:“言我衣裳涼, 飼我芋栗熟.”

[芋渠】即芋魁. 《後漢書·馬融傳》:“芝荋、堇、荁, 蘘荷、芋渠.” 李賢注:“芋渠即芋魁也, 一名蹲鴟, 大葉, 根可食.” 參見“芋魁”.

[芋魁】芋的塊莖. 亦泛稱薯類植物的塊莖. 《後漢書·方術傳上·許楊》:“時有謠歌曰:‘敗我陂者翟子威, 飴我大豆, 亨我芋魁.’” 李賢注:“芋魁, 芋根也.” 明徐渭《薯蕷》詩:“芋魁徒軟美, 松粉藉餦餭.” 淸顧炎武《兄子言及開吳淞江之役書此示之》詩:“五十年來羹芋魁, 頓令澤國生蒿萊.”

[芋魁豆飯】喩食物粗劣. 語本《漢書·翟方進傳》:“王莽時常枯旱, 郡中追怨方進, 童謠曰:‘壞陂誰? 翟子威. 飯我豆食羹芋魁.’”顏師古注:“羹芋魁者, 以芋根爲羹也.” 淸唐孫華《夏日園居雜詠》之十:“苦草王瓜隨地滿, 芋魁豆飯一生過.”亦作“芋魁飯豆”. 宋蘇軾《慶源宣義王丈有書來求紅帶既已遺之且作詩爲戲》:“拂衣自注下下考, 芋魁飯豆吾豈無.”

[芋魁飯豆】見“芋魁豆飯”. 

[芋頭】即芋母. 指芋艿塊莖之大者. 與“芋子”相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芋》<集解>引寇宗奭曰:“當心出苗者爲芋頭, 四邊附之而生者爲芋子, 八九月已後掘食之.” 參見“芋艿”.


*節①[jiéㄐㄧㄝˊ]

“節”的簡化字.

節②[jiēㄐㄧㄝ]

“節”的簡化字.


*艻①[lèㄌㄜˋ]

[《廣韻》盧則切, 入德, 來. ]

通“扐”. 手指之間. 古人占卜時數蓍草以卜吉凶, 占筮者以數剩零餘蓍草掛於手指之間稱爲“艻”. 漢揚雄《太玄·太玄數》:“幷餘於艻, 一艻之後而數其餘.” 范望注:“其所餘者幷之於左手兩指間, 故謂之艻, 蓋以識出蓍之數也.”

艻②[jíㄐㄧˊ]

棘木. 淸李調元《卍齋瑣錄》卷八:“《唐書》:王式爲安南都護, 樹艻木爲柵. 胡三省《通鑑》註:艻讀與棘同, 羊矢棗也……今交趾有艻木, 葉似靑楊, 本生而直, 木理堅靭, 如中國櫟木. 民間採此木橫布外面, 甚耐久, 土人書作‘艻’.”

艻③[chúㄔㄨˊ]

同“鋤”. 


*艿①[rénɡㄖㄥˊ]

[《廣韻》如乘切, 平蒸, 日. ]

舊草未割新草又生曰艿. 引申爲茂密的草. 晉張華《博物志》卷五:“趙襄子率徒十萬, 狩於中山, 藉艿燔林, 扇赫百里.”

艿②[rènɡㄖㄥˋ]

[《集韻》如證切, 去證, 日. ]

同“芿”. 

1.割后再生的新草. 《逸周書·商誓》:“爾百姓獻民, 其有綴艿.” 朱右曾校釋引盧文弨曰:“綴艿, 謂若絲之絶而更續, 草之刈而更生也.”2.亂草;雜草. 淸厲鶚《揚州新構梅花書院紀事》詩:“榛艿誰翦薙, 堂廡忽崢嶸.”

艿③[nǎiㄋㄞˇ]

見“芋艿”. 

[艿稗】泛指雜草. 亦以喩蕪雜的事物.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論文上·王弇州文》:“艿稗既翦, 嘉穎鋪棻. 後之論次明文者, 不得不推爲一大家.”


*芀①[tiáoㄊㄧㄠˊ]

[《廣韻》徒聊切, 平蕭, 定. ]

同“苕”. 

蘆葦的花穗. 《爾雅·釋草》:“葦醜, 芀.” 郭璞注:“其類皆有芀秀.” 陸德明釋文:“芀, 字或作苕.”

芀②[jíㄐㄧˊ]

用同“艻”. 《資治通鑑·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式(王式)有才略, 至交趾, 樹芀木爲柵, 可支數十年.” 胡三省注:“昔嘗見一書從艸從力者, 讀與棘同. 棘, 羊矢棗也, 此木可以支久.”


*芏①[dùㄉㄨˋ]

[《廣韻》他魯切, 上姥, 透. ]

[《集韻》徒故切, 去莫, 定. ]

草名. 《爾雅·釋草》:“芏, 夫王.” 郭璞注:“芏草生海邊, 似莞藺, 今南方越人采以爲席.” 參見“茳芏”.


*芐①[hùㄏㄨˋ]

[《廣韻》侯古切, 上姥, 匣. ]

1.草名. 即地黃. 《爾雅·釋草》:“芐, 地黃.” 郭璞注:“一名地髓, 江東呼芐.”2.通“苦”. 苦荼. 《儀禮·特牲饋食禮》“鉶芼用苦若薇, 皆有滑” 漢鄭玄注:“苦, 苦荼也. 今文‘苦’爲‘芐’.”

芐②[xiàㄒㄧㄚˋ]

[《廣韻》胡駕切, 去禡, 匣. ]

蒲萍. 可制席. 《禮記·間傳》:“齊衰之喪, 居堊室, 芐翦不納.” 鄭玄注:“芐, 今之蒲萍也.” 孔穎達疏:“芐爲蒲苹. 爲席, 翦頭爲之, 不編納其頭而藏於內也.”


*芅①[yìㄧˋ]

[《廣韻》與職切, 入職, 以. ]

見“銚芅”. 


*芇①[miánㄇㄧㄢˊ]

[《廣韻》武延切, 平仙, 明. ]

[《廣韻》母官切, 平桓, 明. ]

[《廣韻》彌殄切, 上銑, 明. ]

相當;相抵. 明王志堅《表異錄·技術》:“圍碁兩無勝敗曰芇.”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芇》:“按《廣韻》有瞞、緜、眄三音, 云:‘今人賭物相折謂之芇.’今無此稱矣.”


*芊①[qiānㄑㄧㄢ]

[《廣韻》蒼先切, 平先, 淸. ]

草木茂盛. 《說文·艸部》:“芊, 草盛也.” 元揭傒斯《寄題馮掾東皋園亭》詩:“池流澹無聲, 畦蔬蔚蔥芊.”

芊②[qiànㄑㄧㄢˋ]

[《廣韻》蒼甸切, 去霰, 淸. ]

見“芊萰”. 

[芊芊】1.草木茂盛貌. 《列子·力命》:“美哉國乎, 鬱鬱芊芊.” 唐張聿《餘瑞麥》詩:“仁風吹靡靡, 甘雨長芊芊.” 明梁辰魚《浣紗記·放歸》:“稽山路遠, 嘆長亭縹緲, 芳草芊芊.” 朱自淸《“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芊芊的碧草踏在脚上軟軟的, 正像吃櫻花糖.”2.蒼翠, 碧綠. 《文選·宋玉<高唐賦>》:“仰視山巔, 肅何芊芊.”一本作“千千”. 李善注:“千千, 靑也. 千、芊古字通.” 李周翰注:“芊芊, 山色也.” 宋范成大《勞畬耕》詩:“麥穗黃剪剪, 豆苗綠芊芊.” 明劉績《早春寄白虛室》詩:“帝城佳氣接煙霞, 草色芊芊紫陌斜.”冰心《往事二》十:“芊芊無際的山坡上, 開了萬樹不知名的黃的, 白的, 紅的, 紫的花.”

[芊眠】1.光色盛貌. 亦喩文采華美. 《文選·陸機<文賦>》:“或藻思綺合, 淸麗芊眠.” 李善注:“芊眠, 光色盛貌.” 淸惲敬《南田先生家傳》:“氷字淸於……寫生芊眠藴藉, 用粉精絶, 迎日花朵俱有光.”2.猶芊綿. 草木蔓衍叢生貌. 南朝齊謝朓《高松賦》:“既芊眠於廣隰, 亦迢遞於孤嶺.” 宋陸遊《出行湖山間雜賦》詩之四:“柳邊煙掩苒, 堤上草芊眠.”3.猶芊綿. 連綿不絕貌. 淸黃景仁《過高淳湖》詩:“等閒重作倚篷人, 浩皛芊眠一悽斷.”

[芊萰】靑盛貌. 《文選·郭璞<江賦>》:“涯灌芊萰, 潛薈蔥蘢.” 李善注:“芊萰、蔥蘢, 皆靑盛貌也.”

[芊蔚】草木茂盛貌. 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二:“蘭若生春夏, 芊蔚何靑靑.”

[芊綿】亦作“芊緜”. 

1.草木茂盛貌. 南朝梁元帝《郢州晉安寺碑銘》:“鳳凰之嶺, 芊綿映色.” 宋歐陽修《蝶戀花》詞:“獨倚欄干心緒亂, 芳草芊綿, 尙憶江南岸.” 明無名氏《四賢記·赴選》:“逐秋風麋鹿群遊, 含夕照草樹芊綿.” 淸梁淸標《轆轤金井》詞:“暖雲如粉草芊緜, 畫閣曉妝時節.”2.綿延不絕貌.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孤岸竦秀, 長洲芊綿.” 宋王安石《和農具詩·牧笛》:“芊綿杳靄間, 落日一橫吹.”《花月痕》第六回:“小岑、劍秋陪著荷生下船, 一會蕩入水心, 遙望著曠遠芊綿, 水煙凝碧.” 張天民《創業》第四章:“無名地, 沒有人煙, 沒有牛羊, 碧草芊綿, 天垂闊野.”3.謂富有文采.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十:“己卯秋, 過龍潭, 見旅壁題四絶, 淸麗芊綿.”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西湖竹枝詞》:“<陶月山先生>《西湖竹枝詞》二十首……淸麗芊綿, 情文斐亹.”

[芊瞑】悠遠不明貌. 《楚辭·王褒<九懷·通路>》“遠望兮仟眠” 漢王逸注:“遙視楚國, 闇未明也. 一作芊瞑.”

[芊緜】見“芊綿”. 

[芊麗】細巧綺麗.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飛卿《菩薩蠻》十四章, 全是變化《楚辭》, 古今之極軌也. 徒賞其芊麗, 誤矣.”


*芃①[pénɡㄆㄥˊ]

[《廣韻》薄紅切, 平東, 幷. ]

[《廣韻》房戎切, 平東, 奉. ]

“梵”的被通假字.

1.草茂盛貌. 參見“芃芃”. 2.獸毛豊滿而蓬松貌. 《詩·小雅·何草不黃》:“有芃者狐, 率彼幽草.” 馬瑞辰通釋:“芃本衆草叢簇之貌, 狐毛之叢雜似之, 故曰‘有芃者狐’.”3.用同“芁”.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五百里, 曰成侯之山, 其上多櫄木, 其草多芃.” 郝懿行箋疏:“芃, 《說文》訓草盛, 非草名也. 疑芃當爲芁字之譌. 芁音交, 即藥草秦芁也, 見《本草》.”

[芃芃】茂盛貌. 《詩·鄘風·載馳》:“我行其野, 芃芃其麥.” 毛傳:“麥芃芃然方盛長.”《北史·薛辯傳》:“朝賢既濟濟, 野苗又芃芃.” 宋曾鞏《泰山謝雨文》:“黍芃芃而擢秀, 粟薿薿而敷榮.” 胡蘊《雜詩》:“芃芃育疇畝, 膏澤焉可無.”


*芄①[wánㄨㄢˊ]

[《廣韻》胡官切, 平桓, 匣. ]

見“芄蘭”. 

[芄蘭】植物名. 又名蘿藦. 多年生蔓草. 莖葉長卵形而尖. 夏開白花, 有紫紅色斑點. 結子莢形如羊角, 霜后枯裂, 種子上端具白色絲狀毛. 莖、葉和種子皆可入藥. 《詩·衛風·芄蘭》:“芄蘭之支, 童子佩觿.” 毛傳:“芄蘭, 草也.” 鄭玄箋:“芄蘭柔弱, 恒蔓延於地, 有所緣則起.” 陸璣疏:“一名蘿藦. 幽州人謂之雀瓢.”


*芍①[sháoㄕㄠˊ]

[《廣韻》市若切, 入藥, 禪. ]

[《廣韻》張略切, 入藥, 知. ]

見“芍藥”. 

芍②[quèㄑㄩㄝˋ]

[《廣韻》七雀切, 入藥, 淸. ]

見“芍陂”. 

[芍陂】又名期思陂. 古代淮水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 相傳系春秋楚相孫叔敖所鑿, 在今安徽壽縣南. 因引渒水經白芍亭東積而成湖, 故名. 《後漢書·循吏傳·王景》:“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李賢注:“陂在今壽州安豊縣東. 陂徑百里, 灌田萬頃.”

[芍藥】多年生草本植物. 五月開花, 花大而美麗, 有紫紅、粉紅、白等多種顏色, 供觀賞. 根可入藥. 《詩·鄭風·溱洧》:“維士與女, 伊其相謔, 贈之以勺藥.”勺藥即“芍藥”. 后因以“芍藥”表示男女愛慕之情, 或以指文學中言情之作. 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序》:“淸文滿篋, 非惟芍藥之花;新製連篇, 寧止蒲萄之樹.” 明無名氏《駐云飛·閨怨》曲:“芍藥誰相贈, 孔雀何年開畫屛?” 王闓運《采芬女子墓志銘》:“玉臺淸製, 非惟芍藥之文;太甲仙函, 即擅《靈飛》之字.”


*芨①[jīㄐㄧ]

[《集韻》極入切, 入緝, 群. ]

1.即白芨. 也作“白及”. 蘭科, 花大而美, 供觀賞, 中醫以塊莖入藥. 淸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七引《墨娥小錄》:“若玉、瑪瑙、珊瑚等物損折, 硏石膏、明礬, 磨芨調塗損處.”2.即芨芨草.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慕椹高林, 剝芨巖椒.” 自注:“芨, 採以爲紙.” 參見“芨芨草”.

[芨芨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葉子狹而長, 花淡綠色. 生長在堿性土壤的草灘上. 莖和葉是造紙和制人造絲的原料, 又可編織筐、簍、席等.


*芒①[mánɡㄇㄤˊ]

[《廣韻》莫郞切, 平唐, 明. ]

[《廣韻》武方切, 平陽, 微. ]

1.多年生草本植物. 狀如茅, 俗稱“芭茅”. 杆高壯直, 葉片線狀披針形, 邊緣有細齒. 秋季開花. 嫩葉可作牛飼料, 莖籜可編草履, 作造紙原料. 《晉書·劉惔傳》:“家貧, 織芒屩以爲養.” 宋蘇軾《荊州》詩之十:“野火燒枯草, 東風動綠芒.” 明馮夢龍《古今譚槪·貧儉·虞玩之》:“帝取其屐視, 斷處以芒接.”2.草的末端;稻麥子實外殼上長的細刺. 《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稻, 大本而莖葆, 長秱疏穖, 穗如馬尾, 大粒無芒.” 漢劉楨《魯都賦》:“黍稷油油, 秔族垂芒.” 晉潘嶽《射雉賦》:“麥漸漸以擢芒, 雉鷕鷕而朝鴝.”3.毫末;鋒刃. 《文子·道原》:“<夫道>深閎廣大, 不可爲外;析毫剖芒, 不可爲內.”《漢書·賈誼傳》:“今諸侯王皆衆髖髀也, 釋斤斧之用, 而欲嬰以芒刃, 臣以爲不缺則折.” 晉左思《吳都賦》:“莫不衂銳挫芒, 拉捭摧藏.”《文選·張協〈七命〉》:“建雲髦, 啓雄芒.” 李善注:“芒, 鋒刃也.”4.引申爲纖細或微小. 《鶡冠子·王鈇》:“是以能治滿而不溢, 綰大而不芒.” 陸佃注;“不損之使芒. 芒之爲言小也.” 漢班固《答賓戲》:“獨攄意乎宇宙之外, 銳思於毫芒之內.”5.光芒. 《晏子春秋·諫上二一》:“列舍無次, 變星有芒.”《文選·張衡〈思玄賦〉》:“揚芒熛而降天兮, 水泫沄而湧濤.” 李善注:“芒, 光芒也.”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星變奇驗》:“咸豊八年九月, 彗星出西北, 其芒埽三台.”6.廣大;遼遠. 《文子·道原》:“是故不道之道, 芒乎大哉, 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 參見“芒芒”. 7.通“茫”. 模糊不淸;暗昧. 《管子·七臣七主》:“芒主目伸五色, 耳常五聲.” 尹知章注:“芒, 謂芒然不曉識之貌.”《莊子·齊物論》:“人之生也, 固若是芒乎?”成玄英疏:“芒, 闇昧也.” 參見“芒芒”. 8.通“忙”. 急遽, 匆忙. 參見“芒芒”. 9.毒草名. 參見“芒草”. 10.古代計量單位. 計量長度. 淸阮元《疇人傳·陳藎謨》:“又有比例規者, 簡捷更倍焉. 但限長徑尺, 纖、忽、秒、芒不能畢備, 與籌算、珠算互有低昂.”11.古代計量單位. 天文學上計量日月星辰周天運行角度. 《淸史稿·時憲志一》:“分周天爲三百六十度. 太陽一日平行五十九分八秒十九微四十九纖三十六芒.”12.通“邙”. 北邙山的簡稱. 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北. 三國魏應璩《與從弟苗君胄書》:“閒者北遊, 喜歡無量. 登芒濟河, 曠若發矇.” 晉盧諶《時興》詩:“北踰芒與河, 南臨伊與洛.” 南朝梁沈約《應詔樂遊苑餞呂僧珍詩》:“伐罪芒山曲, 弔民伊水潯.”13.古縣名. 秦置. 漢初爲侯國, 屬沛郡. 東漢改爲臨睢, 治所在今河南省永城縣北. 《後漢書·杜茂傳》:“擊沛郡, 拔芒.”14.姓. 戰國時魏有芒卯. 見《史記·秦本紀》.

芒②[huǎnɡㄏㄨㄤˇ]

[《集韻》虎晃切, 上蕩, 曉. ]

同“恍”. 

《莊子·至樂》:“芒乎芴乎, 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 而無有象乎?”《鶡冠子·夜行》:“芴乎芒乎, 中有象乎? 芒乎芴乎, 中有物乎?” 陸佃注:“芒者似有, 芴者似無.” 參見“芒芴”.

芒③[huānɡㄏㄨㄤ]

[《集韻》呼光切, 平唐, 曉. ]

見“大芒落”. 

[芒刃】1.指刀劍銳利處. 俗稱刀尖、刀口. 漢賈誼《治安策》:“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而芒刃不頓者, 所排擊剝割, 皆衆理解也.” 唐劉禹錫《山陽城賦》:“有利器而倒持兮, 曾何芒刃之足舒!”2.比喩人的才氣、銳氣. 唐劉禹錫《衡州刺史呂君集紀》:“兩科連中, 芒刃愈出.”3.猶斧鉞. 借指誅殺. 淸錢謙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令涇下車未幾, 閭里銖兩之奸皆通知之, 不事芒刃, 漸摩敎化.”

[芒乎】見“茫乎”. 

[芒芋】澤瀉的別名.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澤瀉》.

[芒芒】1.廣大遼闊貌. 《詩·商頌·長發》:“洪水芒芒, 禹敷下土方.” 晉陸云《榮啓期贊》:“芒芒至道, 天啓德心.” 淸顧炎武《山海關》詩:“芒芒碣石東, 此關自天作.”2.悠遠貌;久長貌. 《左傳·襄公四年》:“芒芒禹跡, 畫爲九州.” 杜預注:“芒芒, 遠貌.” 三國魏嵇康《太師箴》:“故君道因然, 必托賢明. 芒芒在昔, 罔或不寧.” 宋陸遊《寓懷》詩:“芒芒百年夢, 底物堪控摶?”3.迷茫;模糊不淸. 芒, 通“茫”. 《文子·上仁》:“芒芒昧昧, 因天之威, 與天同氣.” 漢武帝《悼李夫人賦》:“驩接狎以離別兮, 宵寤夢之芒芒.”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五七:“世有此聾瞶, 芒芒將焉如?” 唐韓愈《進學解》:“尋墜緒之芒芒, 獨旁搜而遠紹.”一本作“茫茫”. 梁啓超《近世第一大哲學家康德文學說》:“假使諸感長此擾雜, 而吾智慧不能整理而聯接之, 則吾一生芒芒如夢.”4.繁雜貌;眾多貌. 晉潘嶽《西征賦》:“鷩雉雊於臺陂, 狐兔窟於殿傍. 何黍苗之離離, 而余思之芒芒.”《文選·束晳<補亡詩>》:“芒芒其稼, 參參其穡.” 李善注:“芒芒, 多貌.”《魏書·術藝傳·徐謇》:“朕覽萬機, 長鍾革運, 思芒芒而無怠, 身忽忽以興勞.” 元劉壎《隱居通議·古賦一》:“郊原蒼莽, 亭驛紛披, 蓋今之麥熟禾秀, 芒芒布野, 昔之霜露荊棘而傷心者也.”5.匆忙貌. 芒, 通“忙”. 《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芒芒然歸, 謂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長矣!’” 焦循正義:“《方言》:‘茫, 遽也.’急遽所以致罷倦.” 淸錢謙益《玉川子歌》:“君今江頭老布衣, 胡爲乎芒芒奔波亦爲此.”

[芒羊】見“芒洋”. 

[芒芴】亦作“芒忽”. 亦作“芒惚”. 亦作“茫惚”. 同“恍惚”.

形容不可辨認, 不可捉摸. 《莊子·至樂》:“察其始而本無生, 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 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 雜乎芒芴之間.” 唐韓愈《駑驥》詩:“因言天外事, 茫惚使人愁.” 宋秦觀《變化論》:“化者自無入於有者也……方其入也, 則芒忽之間, 合而成氣, 氣合而成形, 形合而成質.” 明徐渭《鞠賦》:“誰乎誰乎, 芒芴曷常! 春至麗日, 秋臨抗霜. 彼亦何熱, 此亦何涼!” 淸黃景仁《夾石》詩:“風利欠幽尋, 神遊付芒惚.”

[芒芠】混沌貌. 芒, 通“茫”. 《淮南子·精神訓》:“古未有天地之時, 惟像無形, 窈窈冥冥, 芒芠漠閔, 澒濛鴻洞, 莫知其門.” 高誘注:“皆無形之象.”

[芒角】1.指植物的尖葉. 《風俗通·聲音》引漢劉歆《鍾律書》:“角者, 觸也. 物觸地而出, 戴芒角也.”2.指星辰的光芒. 唐劉禹錫《搗衣曲》:“天狼正芒角, 虎落定相攻.”此謂放射光芒. 宋蘇軾《夜泛西湖》詩之三:“蒼龍已沒牛斗橫, 東方芒角昇長庚.”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鐵蟾惟聽得一句曰:‘寒星炯炯生芒角.’”3.筆鋒. 南朝梁武帝《答陶弘景書》:“夫運筆邪則無芒角, 執筆寬則書緩弱.”4.棱角. 指人的鋒芒或銳氣. 宋范仲淹《與朱校理書》:“石先生芒角太高, 常宜寬之.” 明宋濂《送張君之官山西憲府序》:“胸中森然芒角, 必盡吐出乃已.” 淸黃宗羲《陳齊莫傳》:“吟風弄月, 好爲鵬鶱海怒之句, 以發胸中之芒角.”5.猶端倪.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這老頭兒雖說粗豪, 却是個久經世故的, 須是不露一點芒角, 才得引出他的眞話來.”

[芒茅】茅草的一種.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上:“芒茅枯時, 瘴疫大作, 交廣皆爾也. 土人呼曰黃茅瘴, 又曰黃芒瘴.”

[芒刺】1.草木莖葉、果殼上的小刺. 唐杜甫《除草》詩:“芒刺在我眼, 焉能待高秋.” 唐陸龜蒙《薔薇》詩:“外布芳菲雖笑日, 中含芒刺欲傷人.” 淸吳振蘭《和孟東野<審交詩>》:“滋養待成林, 芒刺傷我手.”2.比喩隱患. 《周書·閔帝紀論》:“政由寧氏, 主懷芒刺之疑.”《周書·文閔明武宣諸子傳論》:“高祖克翦芒刺, 思弘政術, 懲專朝之爲患, 忘維城之遠圖.” 參見“芒刺在背”. 3.比喩言詞尖刻. 章炳麟《國故論衡·論式》:“法晉宋者, 知其病徵, 宜思有以相過, 而專務溫藉, 詞無芒刺.” 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一涉筆, 總不免含有芒刺, 眞是如何是好.”

[芒刺在背】形容極度不安. 《漢書·霍光傳》:“宣帝始立, 謁見高廟, 大將軍光從驂乘, 上內嚴憚之, 若有芒刺在背.”《新唐書·崔日用傳》:“吾平生所事……每一反思, 若芒刺在背.”亦作“芒刺在躬”. 前蜀杜光庭《楊鼎校書本命醮詞》:“常懷再造之恩, 未答自天之澤, 兢憂度日, 芒刺在躬.”亦省作“芒背”. 宋蘇軾《與溫公書》:“某以愚暗獲罪, 咎自己招, 無足言者;但波及左右, 爲恨殊深. 雖高風偉度, 非此細故所能塵垢;然某思之, 不啻芒背爾.”

[芒刺在躬】見“芒刺在背”. 

[芒兒】1.即芒神. 宋劉克莊《漢宮春·賞紅梅》詞之四:“且祝東風小緩, 瀝酒芒兒, 道伊解凍, 甚潘郞、鬢雪難吹.” 參見“芒神”. 2.指牧童.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談謔》:“江小字芒兒. 俚語以牧童爲芒兒.”

[芒忽】芒、忽皆爲極小的計量單位, 兩者幷稱用以形容極其微小. 《朱子語類》卷一一九:“異端之敎雖非所願學, 而芒忽之差未能辨.” 淸陳確《死節論》:“節如音節, 高下疾徐之不可差芒忽也.”

[芒忽】見“芒芴”. 

[芒炎】見“芒焰”. 

[芒郞】牧童. 元孔學詩《東窗事犯》第一折:“敎這個牧童村叟蠢芒郞, 到能夠暮登天子堂.”《古今小說·陳從善梅嶺失渾家》:“架上麻衣, 昨日芒郞留下當;酒帘大字, 鄕中學究醉時書.”

[芒草】又名菵草、莽草. 形狀像石楠而葉稀, 有毒. 產於我國中部、南部及西南等地. 《山海經·中山經》:“<葌山>有木焉, 其狀如棠而赤葉, 名曰芒草, 可以毒魚.”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莽草》:“菵草、芒草、鼠莽. 此物有毒, 食之能令人迷罔, 故名. 山人以毒鼠, 謂之鼠莽.”

[芒荒】猶大荒. 遼闊的荒野. 淸黃景仁《贈程厚孫》詩:“虛或逃芒荒, 挺或走偪狹.”

[芒背】見“芒刺在背”. 

[芒昧】模糊不淸, 難以辨識. 芒, 通“茫”.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上士聞道》:“功高無量, 而天下不以爲大;德彌四海, 而天下不以爲貴. 光耀六合, 還反芒昧.” 晉成公綏《天地賦》:“何元一之芒昧兮, 廓開闢而著形.”《宋書·巴陵哀王休若傳》:“神道芒昧, 乃不可全信.”《訄書·族制》附章炳麟《許由即咎繇說》:“禪讓之說, 本在夏世……乃展轉譌遷, 以爲堯讓. 古世芒昧, 未足怪也.”

[芒洋】亦作“茫洋”. 亦作“芒羊”.

1.遨遊馳騁、行動自如貌.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聖人無常心》:“當此之時, 溷沉太虛, 霑溺至和, 民忘心意, 芒洋浮遊, 失其所惡, 而獲其所求.” 唐韓愈《雜說》之一:“龍乘是氣, 茫洋窮乎玄間.” 唐劉禹錫《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王公神道碑》:“今夫以文學芒洋當世者, 誰如華卿, 庸自棄邪?”2.遼闊無邊貌. 唐柳宗元《與呂道州論<非國語>書》:“其言本儒術, 則迂迴茫洋, 而不知其適.” 明高啓《槎軒記》:“或乘洪濤, 東入於海, 茫洋浩汗, 莫得知其所極.” 淸方苞《與呂宗華書》:“是書卷帙既多……有或致之, 觀之不能徧也;有或徧之, 茫洋而未知所擇也.”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顧濁流茫洋, 幷健者亦以淪沒, 膴膴華土, 淒如荒原.”3.迷芒貌. 唐柳宗元《與楊京兆憑書》:“永州多火災, 五年之間, 四爲天火所迫……一遇火恐, 累日茫洋, 不能出言, 又安能盡意於筆硯?” 宋歐陽修《乞外任第一表》:“惟兩目之舊昏, 自去秋而漸劇, 精明晻藹, 瞻視茫洋.” 宋陸遊《腊月十九日午睡覺㚆酣臥至晩戲作》詩:“枕痕著面眼芒羊, 欲起元無抵死忙.”

[芒神】即句芒. 傳爲司春之神. 后世亦作耕牧之神祀之. 《元典章·禮部五·陰陽學》:“若在正旦日前五辰立春者, 是農之早, 芒神在牛前立;若在正旦後五辰外立春者, 是農之晩閒, 芒神在牛後立.”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打春》:“立春前一日, 順天府尹率僚屬朝服迎春於東直門外, 隸役舁芒神土牛, 導以鼓樂, 至府署前, 陳於綵棚.” 淸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進春》:“立春日, 各省會府州縣衛遵制鞭春. 京師除各署鞭春外, 以綵繪按圖經製芒神土牛, 舁以綵亭, 導以儀仗鼓吹.” 參見“句芒”.

[芒針】見“芒鍼”. 

[芒消】亦作“芒硝”. 

即硫酸納. 多產於含鹽鹵的湖澤地帶. 工業上用於制造玻璃、蘇打等. 中醫學上稱爲“朴消”, 用於治療腸胃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痰熱壅積等症. 晉左思《蜀都賦》:“其中則有靑珠黃環, 碧砮芒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五·朴消》:“此物見水即消, 又能消化諸物, 故謂之消. 生於鹽鹵之地, 狀似末鹽……煎煉入盆, 凝結在下, 粗朴者爲朴消, 在上有芒者爲芒消, 有牙者爲馬牙消.” 阮章競《漳河水》第二部:“苓苓的男人‘二老怪’, 大男人思想出色壞……想打破他老規程, 芒硝進肚不能忍!”

[芒彩】光彩;光芒. 唐皮日休《寄瓊州楊舍人》詩:“德星芒彩瘴天涯, 酒樹堪消謫宦嗟.” 明楊繼盛《和商中丞<朱葵>》之三:“吟席珠璣超翰苑, 德星芒彩動天臺.”

[芒惚】見“芒芴”. 

[芒達】猶萌發. 淸戴震《原善中》:“卉木之生, 接時能芒達已矣.”

[芒粟】1.穬麥的別名. 淸厲荃《事物異名錄·蔬穀下·麥》:“《食物本草》:‘穬麥, 又名芒粟.’”2.指皮膚表面因受寒冷刺激而起的微粒. 俗稱雞皮疙瘩. 宋梅堯臣《潘歙州話廬山》詩:“坐石浸兩骹, 炎膚起芒粟.” 宋陸遊《客中夜寒戲作長謠》:“寢衣觸體起芒粟, 鼻息噓潤成冰淩.”

[芒硝】見“芒消”. 

[芒然】見“茫然”. 

[芒然自失】見“茫然自失”. 

[芒焰】亦作“芒炎”. 亦作“芒燄”.

指星的光芒. 《漢書·五行志下之下》:“元延元年七月辛未, 有星孛於東井……察其馳騁驟步, 芒炎或長或短.” 唐司空圖《<絕麟集>述》:“小星將墜, 則芒焰驟作, 且有聲曳其後.”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二·星變奇驗》:“<咸豊>十一年五月, 彗星復出西北, 長數十丈……余見其芒燄熊熊, 幾及帝座一星.”

[芒寒色正】謂光色淸冷而純正. 比喩人的品行高潔、端正. 唐劉禹錫《尙書禮部員外郞柳君集紀》:“天下文士, 爭執所長, 與時而奮, 粲焉如繁星麗天, 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者, 五行而已.” 淸錢謙益《㚆徐巨源書》:“其以僕爲斗杓, 爲帝車, 芒寒色正, 傑然而出世乎?” 淸黃宗羲《劉瑞當墓志銘》:“瑞當於諸子中芒寒色正, 諸子皆引爲畏友.”

[芒碭】1.大而多貌. 唐李白《丁都護歌》:“君看石芒碭, 掩淚悲千古.”2.廣闊無邊. 唐韓愈《苦寒》詩:“芒碭大包內, 生類恐盡殲.”3.芒山、碭山的合稱. 在今安徽省碭山縣東南, 與河南省永城縣接界. 《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常曰‘東南有天子氣’, 於是因東遊以厭之. 高祖即自疑, 亡匿, 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閒.”

[芒種】指稻、麥之類有芒刺的谷物. 《周禮·地官·稻人》:“澤草所生, 種之芒種.” 鄭玄注:“澤草之所生, 其地可種芒種. 芒種, 稻麥也.” 晉郭璞《江賦》:“播匪藝之芒種, 挺自然之嘉蔬.”

[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 一般都在每年公曆六月六日前后. 《逸周書·時訓》:“芒種之日, 螳螂生.”《說郛》卷九引宋馬永卿《嬾眞子錄》:“所謂芒種五月節者, 謂麥至是而始可收, 稻過是而不可種.”《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家只覺得忙過殘冬, 早到新春……纔過芒種, 便是大秋.” 參見“二十四節氣”.

[芒屣】即芒鞋. 淸曹寅《贈卜者楊老》詩:“閒跨禿尾驢, 緩曳欹芒屣.” 參見“芒鞋”.

[芒鞋】亦作“芒鞵”. 

用芒莖外皮編織成的鞋. 亦泛指草鞋. 唐張祜《題靈隱寺師一上人十韻》:“朗吟揮竹拂, 高揖曳芒鞋.” 宋蘇軾《宿石田驛南野人舍》詩:“芒鞵竹杖自輕軟, 蒲薦松牀亦香滑.”《西遊記》第四三回:“芒鞋踏破山頭霧, 竹笠沖開嶺上雲.”聞一多《死水·大鼓師》:“一角斜陽倒掛在簷下, 我躡著芒鞋, 踏入了家村.”

[芒履】芒鞋. 唐孟浩然《白雲先生王迥見訪》詩:“手持白羽扇, 脚步靑芒履.” 宋陸遊《夜出偏門還三山》詩:“水風吹葛衣, 草露溼芒履.” 淸魯一同《檄鳳潁淮徐滁泗宿海八府屬文》:“馬步幷進, 更番休息, 賊之芒履赤足, 不能敵也.” 參見“芒鞋”.

[芒頭】鋒芒. 比喩人的氣焰或勢頭. 元王曄《桃花女》第一折:“那其間你可便休落了芒頭, 要記的語句兒滑熟.” 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一折:“你則是滿口裏薰豁‘獨角牛’, 則今番我直著抹了那廝芒頭.” 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三折:“喒兩箇橫鎗躍馬且交半籌, 敢則一陣裏抹了芒頭.”

[芒穎】谷類種子殼上的細刺. 引申爲尖端. 元麻革《阻雪華下》詩:“雲間三峰面, 隱約露芒穎.”

[芒燄】見“芒焰”. 

[芒鍼】亦作“芒針”. 

即針. 針身纖細而長, 形如麥芒, 故稱. 《列子·湯問》:“詹何以獨繭絲爲綸, 芒針爲鈎, 荊蓧爲竿;剖粒爲餌, 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 晉葛洪《抱朴子·論仙》:“夫班狄不能削瓦石爲芒鍼, 歐冶不能鑄鉛錫爲干將.”

[芒鍔】猶鋒芒. 比喩人的銳氣. 宋葉適《參議宋公墓志銘》:“自鄭景望兄弟、薛士隆、陳君舉, 持議精立, 號有芒鍔. 公居其間, 徐折衷之.” 明徐渭《<亦陶集>序》:“及其一旦有所不嗜, 乃棄去如敝屣, 盡收其芒鍔, 以瀟然於無用之鄕.”

[芒屨】芒鞋. 宋蘇軾《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次韻》:“幽人行未已, 草露溼芒屨.” 明王守仁《龍潭夜坐》詩:“草露不辭芒屨溼, 松風偏與葛衣輕.” 淸吳偉業《贈同年嘉定王進士》詩之二:“彊飯却扶芒屨健, 高歌脫帽酒杯狂.” 參見“芒鞋”.

[芒屩】1.即芒鞋. 《晉書·劉惔傳》:“惔少淸遠, 有標奇, 與母任氏寓居京口, 家貧, 織芒屩爲養.”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八·履考》:“六朝前率草爲履, 古稱芒屩, 蓋賤者之服, 大抵皆然.” 潘飛聲《碧云寺題石台上》詩:“欲借舊蒲團, 暫息破芒屩.”2.借指隱逸或僧道. 唐韓愈李正封《晩秋郾城夜會聯句》:“斬馬祭旄纛, 炰羔禮芒屩.” 淸吳偉業《贈願云師》:“今觀吾師行, 四海一芒屩.” 參見“芒鞋”.

[芒屩布衣】形容穿著粗劣簡朴. 《梁書·儒林傳·范縝》:“在瓛門下積年, 去來歸家, 恒芒屩布衣, 徒行於路.”

[芒鞵】見“芒鞋”. 


*芝①[zhīㄓ]

[《廣韻》止而切, 平之, 章. ]

1.芝草. 菌類植物, 生枯木上, 有靑、赤、黃、白、黑、紫等色. 古以爲瑞草, 服之可以成仙, 故又名靈芝. 《楚辭·東方朔〈七諫〉》:“拔搴玄芝兮, 列樹芋荷.” 王逸注:“玄芝, 神草也.” 洪興祖補注:“《本草》:黑芝, 一名玄芝.”《史記·孝武本紀》:“甘泉防生芝九莖.”裴駰集解:“應劭曰:‘芝, 芝草也, 其葉相連.’如淳曰:‘《瑞應圖》云:王者敬事耆老, 不失舊故, 則芝草生.’”2.指形如菌蓋的東西. 多指車蓋. 《文選·揚雄〈甘泉賦〉》:“於是乘輿迺登夫鳳皇兮而翳華芝.” 李善注引服虔曰:“華芝, 華蓋也.”《文選·張衡〈思玄賦〉》:“左靑琱之揵芝兮, 右素威以司鉦.” 李善注:“芝, 小蓋也.”3.通“芷”. 香草. 參見“芝蘭”.

[芝艾】指芝草和艾草. 比喩貴賤、賢愚. 晉張載《招隱詩》:“不見巫山火, 芝艾豈相離.” 南朝梁元帝《馳檄告四方》:“孟諸焚燎, 芝艾俱盡.”《宋書·鄧琬傳》:“巫山既燎, 芝艾共煙.”

[芝艾共焚】見“芝艾幷焚”. 

[芝艾幷焚】猶言玉石俱焚. 比喩貴賤、賢愚、良莠同歸於盡. 晉葛洪《抱朴子·嘉遯》:“慮巫山之失火, 恐芝艾之幷焚耳.”亦作“芝艾共焚”. 《北齊書·文苑傳·樊遜》:“復恐迎風縱火, 芝艾共焚.”

[芝朮】藥草名. 南朝宋謝靈運《曇隆法師誄》:“茹芝朮而共餌, 披法言而同卷.” 宋范成大《病中絕句》之三:“石鼎颼颼夜煮湯, 亂拖芝朮鬪溫涼.” 淸龔自珍《臣里》:“麟、鳳、狗不幷續, 不知動類大也;芝朮、灌木不幷續, 不知植類衆也.”

[芝田】傳說中仙人種靈芝的地方.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爾迺稅駕乎蘅臯, 秣駟乎芝田.” 晉王嘉《拾遺記·昆侖山》:“第九層, 山形漸小狹, 下有芝田、蕙圃, 皆數百頃, 群仙種耨焉.” 宋曾鞏《丹霞洞》詩:“初誰鑿險搆樓觀, 更使遶舍開芝田.” 明焦竑《焦氏筆乘續集·金陵舊事下》:“射茲谷鮒, 洌彼寒泉, 分甘玉液, 流潤芝田.”

[芝宇】《新唐書·元德秀傳》:“房琯每見德秀, 歎息曰:‘見紫芝眉宇, 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后遂以“芝宇”爲稱人容顏的敬詞. 常用於書信中. 明無名氏《贈書記·掃塋遘俠》:“一點芳情未許人, 式瞻芝宇頓傾心.”《玉嬌梨》第十一回:“白公道:‘吳舍親久稱賢契高才, 學生多時想慕. 今接芝宇, 頗慰.’” 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終日在家里坐……還有什么感? 只有幾封信, 說道:‘久違芝宇, 時切葭思.’”

[芝車】古天子、諸侯親耕籍田時的乘車. 也稱耕車. 漢蔡邕《獨斷》卷下:“三蓋車, 名耕根車, 一名芝車. 親耕籍田乘之.”《宋書·禮志五》:“親耕籍田, 乘三蓋車, 一名芝車, 又名耕根車, 置耒耜於軾上.”

[芝英】1.靈芝. 漢司馬相如《大人賦》:“呼吸沆瀣兮餐朝霞, 咀噍芝英兮嘰瓊華.” 晉葛洪《抱朴子·明本》:“故藜藿彌原, 而芝英不世;枳棘被野, 而尋木間秀.”《宋書·符瑞志下》:“芝英者, 王者親近耆老, 養有道, 則生. 漢章帝元和中, 芝英生郡國.”2.見“芝英書”.

[芝英書】書體名. 唐韋續《墨藪·五十六種書》:“芝英書者, 六國時, 各以異體爲符信所製也.”亦省作“芝英”. 唐顏師古《等慈寺碑》:“芝英、垂露之書, 觀者眩目.”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文字》:“南齊蕭子良撰古文之書五十二種, 鵠頭、蚊脚、懸針、垂露、龍爪、仙人、芝英、倒薤……之屬, 皆狀其體勢而爲之名.”

[芝苑】芝草生長之處. 南朝齊孔稚珪《讓詹事表》:“自非器上白雲, 韻同明月, 何以延芳芝苑, 插羽瓊條.”

[芝泥】指古人緘封書劄物件用的封泥. 上蓋印章, 如后世之用火漆印. 或曰即印泥. 北周庾信《漢武帝聚書贊》:“芝泥印上, 玉匣封來.” 明楊愼《藝林伐山·印色》:“今之紫粉, 古謂之芝泥;今之錦砂, 古謂之丹雘. 皆濡印染籀之具也.” 淸龔自珍《能令公少年行》:“銀針玉薤芝泥封, 秦疏漢密齊梁工.”

[芝房】1.見“芝房歌”. 2.指成叢的靈芝. 《文選·張衡<南都賦>》:“芝房菌蠢生其隈, 玉膏滵溢流其隅.” 李善注:“芝房, 芝生成房也.” 唐許敬宗《遊淸都觀尋沈道士得淸字》詩:“蕙帳晨飆動, 芝房夕露淸.” 明唐順之《詠天壇梅花》:“夕伴芝房月, 朝承菟苑霜.”

[芝房歌】漢郊祀歌名. 又稱《齊房》. 《漢書·武帝紀》:“<元封二年>六月, 詔曰:‘甘泉宮內中産芝, 九莖連葉. 上帝博臨, 不異下房, 賜朕弘休……作《芝房之歌》’.”亦省稱“芝房”. 漢班固《<兩都賦>序》:“《白麟》、《赤鴈》、《芝房》、《寶鼎》之歌, 薦於宗廟.” 唐王績《過漢故城》詩:“鉤陳被蘭錡, 樂府奏《芝房》.” 明李東陽《再答方石》詩:“一臥空山歲幾霜, 齋歌重聽漢《芝房》.”

[芝荋】見“芝栭”. 

[芝草】靈芝. 菌屬. 古以爲瑞草, 服之能成仙. 晉左思《魏都賦》:“德連木理, 仁挺芝草.” 唐韓愈《與崔群書》:“鳳皇芝草, 賢愚皆以爲美瑞.” 淸吳偉業《西田詩》之四:“願以求長生, 芝草堪采食.”

[芝室】見“芝蘭室”. 

[芝眉】1.謂眉宇有芝采. 古謂貴相.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呂望芝眉.”2.書信中用作稱人容顏的敬詞. 《顏氏家藏尺牘·吳侍郞元萊》:“遠承手諭, 如對芝眉, 復荷渥儀, 安敢濫拜.”

[芝栭】1.亦作“芝檽”、“芝荋”. 靈芝與木耳. 二者皆屬菌類, 多生木上, 可食. 《禮記·內則》:“芝栭蔆椇, 棗栗榛柿.” 鄭玄注:“芝音之;栭音而, 本又作檽.” 孔穎達疏:“芝栭者, 庾蔚云:‘無華葉而生者曰芝栭.’盧氏云:‘芝, 木芝也.’王肅曰:‘無華而實者名栭, 皆芝屬也.’”《後漢書·馬融傳》:“芝荋堇荁, 蘘荷芋渠.” 晉葛洪《抱朴子·塞難》:“蠛蠓之育於醯醋, 芝檽之産於木石.”2.畫有靈芝紋彩的梁上短柱.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芝栭攅羅以戢孴, 枝牚杈枒而斜據.” 張載注:“芝栭, 山節, 方小木爲之.” 李周翰注:“栭, 梁上短柱也, 畫以芝草之文.”

[芝圃】傳說中仙家栽培靈芝的園地. 晉嵇喜《答嵇康》詩之一:“遙集芝圃, 釋轡華池.” 宋張孝祥《水龍吟》詞:“春鎖瑤房, 霧迷芝圃, 昔遊都記.”

[芝菌】即靈芝. 《新唐書·柳宗元傳》:“雖朽枿敗腐不能生植, 猶足蒸出芝菌, 以爲瑞物.” 淸惲敬《說仙》二:“方士之術, 氣未充則積之, 氣未永則守之, 其形不可委也, 於是芝菌導引行焉.”

[芝麻】1.脂麻的俗名. 一年生草本植物. 種子小而扁平, 有白、黑、黃、褐等不同顏色. 作食用, 也可榨油. 古代也稱胡麻.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一·胡麻》<釋名>:“巨勝、方莖、狗蝨、油麻、脂麻. 俗作芝麻, 非.”2.指芝麻所結的種子.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有了麪, 有了豆子, 有了芝麻, 連作醬、磨香油, 咱自家也就弄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回:“他吃燒餠時, 雖然吃的十分小心, 那餠上的芝麻, 總不免有些掉在桌上.” 丁玲《松子》:“這個餠是烘的, 上面稀稀的有幾顆芝麻.”3.借指細小的事物. 如:撿了芝麻, 丟了西瓜.

[芝麻油】即麻油. 也稱香油. 用芝麻榨的油. 味香, 供食用. 魯迅《書信集·致徐懋庸》:“這正如芝麻油原從芝麻打出, 取以浸芝麻, 就使它更油一樣.”

[芝麻醬】用熟芝麻磨碎而制成的醬. 味香, 用以佐食.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褚大娘子無法, 只得叫人給她端了一碟蒸饅頭, 一碟豆兒和芝麻醬, 盛著滾熱的老米飯.”

[芝楮】南宋發行的鈔引. 又名楮幣. 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公主添房》:“時馬方山天驥爲平江發運使, 獨獻羅鈿細柳箱籠百隻, 幷鍍金銀鎖百具, 錦袱百條, 共實以芝楮百萬.” 宋文天祥《提刑節制司與安撫司平寇循環曆》:“<十一月二十六日>準牒報, 已借道州二萬芝楮, 二千石米.”

[芝焚】見“芝殘蕙焚”. 

[芝焚蕙歎】比喩同類遭遇不幸而悲傷歎惜. 晉陸機《歎逝賦》:“信松茂而柏悅, 嗟芝焚而蕙歎.” 北周庾信《思舊銘》:“甁罄罍恥, 芝焚蕙歎.”《隋書·河間王弘傳》:“婁敬之與漢高, 殊非血胤;呂布之與董卓, 良異天親. 芝焚蕙歎, 事不同此.” 淸黃遵憲《感事》詩:“芝焚蕙歎嗟僚友, 李代桃僵泣弟兄.”

[芝殘蕙焚】喩賢德者之亡逝或遭貶謫. 《南史·劉峻傳》:“敬通雖芝殘蕙焚, 終填溝壑, 而爲名賢所慕.”亦省作“芝焚”. 宋王安石《次韻陸定遠以謫往來求詩》:“牢落何由共一樽, 相望空復歎芝焚.”

[芝童】仙童. 唐崔湜《幸白鹿觀應制》詩:“捧藥芝童下, 焚香桂女留.” 唐劉憲《奉和<幸白鹿觀應制>》:“芝童薦膏液, 松鶴舞驂騑.”

[芝蓋】指車蓋或傘蓋. 芝形如蓋, 故名. 漢張衡《西京賦》:“驪駕四鹿, 芝蓋九葩.” 薛綜注:“以芝爲蓋, 蓋有九葩之采也.” 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 楊柳共春旗一色.” 元本高明《琵琶記·伯喈辭官辭婚不准》:“深深沉沉, 丹墀間龍麟座覆著彤芝蓋.” 淸曹寅《玉蘭開殘》詩:“芝蓋夜遊玄圃雪, 寶燈晨焰畫堂風.”

[芝畹】猶芝田. 唐陸龜蒙《奉和襲美夏景沖淡偶作次韻》之一:“芝畹煙霞全覆穗, 橘洲風浪半浮花.” 參見“芝田”.

[芝駕】有華蓋的彩車. 本指仙人之車, 后作爲對車駕的美稱. 南朝宋謝莊《七夕夜詠牛女應制》:“璿居照漢右, 芝駕肅河陰.” 南朝陳張正見《從籍田應衡陽王敎作》詩之四:“蘭場儼芝駕, 桂圃芳瑤席.”

[芝藥】指仙草靈藥. 《史記·孝武本紀》:“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 南朝宋鮑照《臨川王服竟還田里》詩:“屛跡勤躬稼, 衰疾倚芝藥.”

[芝檽】見“芝栭”. 

[芝闕】1.仙家的宮闕. 南朝梁何遜《七召·神仙》:“瞰芝闕以杳冥, 見玉臺之相拒.”2.借指帝王的宮闕. 宋歐陽修《四月十七日景靈宮奉迎仁宗皇帝御容有感》詩:“行殿峩峩出綠槐, 琳房芝闕聳崔嵬.”

[芝蘭】1.芷和蘭. 皆香草. 芝, 通“芷”. 《荀子·王制》:“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 好我芳若芝蘭.”《孔子家語·在厄》:“芝蘭生於森林, 不以無人而不芳.”《荀子·宥坐》作“芷蘭”. 漢焦贛《易林·萃之同人》:“南山芝蘭, 君子所有.”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分若芝蘭, 堅逾膠漆.”2.喩優秀子弟. 唐楊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芝蘭有秀, 羔鴈成行.” 明陸采《明珠記·探留》:“念荊花早年失偶, 喜芝蘭這回重茂.” 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八九:“生兒只識秦碑字, 脆弱芝蘭笑六朝.” 參見“芝蘭玉樹”.

[芝蘭玉樹】《晉書·謝安傳》:“<謝玄>少穎悟, 與從兄朗俱爲叔父安所器重. 安嘗戒約子姪, 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 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 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 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后因以“芝蘭玉樹”喩優秀子弟. 淸李漁《蜃中樓·婚諾》:“芝蘭玉樹生於庭階, 可喜, 可喜.”《再生緣》第一回:“人間富貴榮華盡, 膝下芝蘭玉樹齊.” 柳亞子《誓墓行》:“痛哭深山誓墓來, 芝蘭玉樹鍾靈秀.”

[芝蘭室】《孔子家語·六本》:“與善人居, 如入芝蘭之室, 久聞而不知其香, 即與之化矣.” 后以喩賢士之所居. 亦指助人從善的環境.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與善人居, 如入芝蘭之室, 久而自芳也.” 唐高適《同房侍御山園新亭與邢判官同遊》詩:“忝遊芝蘭室, 還對桃李陰.”亦省作“芝室”. 康有爲《大同書》丁部:“凡物皆久而後化, 麝食香久則香, 蜜(蜂)採花久則甜, 此芝室鮑肆之異習而漸化耳.”

[芝蘭當路, 不得不鋤】同“芳蘭生門, 不得不鉏”.

明張居正《答汪司馬南溟》書:“二三子以言亂政, 實朝廷紀綱所係, 所謂芝蘭當路, 不得不鋤者, 知我罪我, 其在是乎?”

[芝露】靈芝上的露水. 晉張載《羽扇賦》:“濯以雲精, 拂以芝露.” 宋孫光憲《女冠子》詞之一:“蕙風芝露, 壇際殘香輕度.”


*芎①[xiōnɡㄒㄩㄥ]

[《廣韻》去宮切, 平東, 溪. ]

見“芎藭”. 《楚辭·劉向〈九歎·湣命〉》:“莞芎棄於澤洲兮, 瓟瓥蠹於筐簏.” 王逸注:“莞, 夫離也;芎, 芎窮也. 皆香草也.” 南朝齊王融《藥名詩》:“秦芎留近詠, 楚衡搢遠翔.” 參見“芎藭”.

[芎藭】植物名. 多年生草本, 葉似芹, 秋開白花, 有香氣. 或謂嫩苗未結根時名曰蘼蕪, 既結根后乃名芎藭. 根莖皆可入藥. 以產於四川者爲佳, 故又名川芎. 《山海經·西山經》:“又北百八十里, 曰號山, 其木多漆、椶, 其草多葯、虈、芎藭.” 郭璞注:“芎藭, 一名江蘺.”《淮南子·氾論訓》:“夫亂人者, 芎藭之與藳本也, 蛇牀之與麋蕪也, 此皆相似者.” 晉張華《博物志》卷四:“芎藭, 苗曰江蘺, 根曰芎藭.” 宋蘇軾《和王鞏》之五:“巧語屢曾遭薏苡, 廋詞聊復托芎藭.”


*芑①[qǐㄑㄧˇ]

[《廣韻》墟里切, 上止, 溪. ]

1.粟之一種. 莖白色. 又名白粱粟. 《詩·大雅·生民》:“誕降嘉種維秬維秠, 維穈維芑.” 毛傳:“穈, 赤苗也;芑, 白苗也.” 陳奐傳疏:“赤苗、白苗, 謂禾莖有赤白二種.”《爾雅·釋草》:“虋, 赤苗;芑, 白苗.” 郭璞注;“虋, 今之赤粱粟;芑, 今之白粱粟. 皆好穀也.”2.菜名. 《詩·小雅·采芑》:“薄言采芑, 於彼新田.” 陸璣疏:“芑, 菜, 似苦菜也. 莖靑白色, 摘其葉, 白汁出, 肥可生食, 亦可蒸爲茹.”3.地黃的別名.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地黃》. 4.通“杞”. 杞柳. 《山海經·東山經》:“東始之山……有木焉, 其狀如楊而赤理, 其汁如血, 不實, 其名曰芑.” 郝懿行箋疏:“李善注《西京賦》引此經作‘杞’, 云‘杞如楊, 赤理’, 是知‘杞’假借作‘芑’也.”5.通“杞”. 枸杞. 《山海經·中山經》:“歷石之山, 其木多荊、芑.” 參見“枸杞”.


*芓①[zìㄗˋ]

[《廣韻》疾置切, 去志, 從. ]

1.麻的雌株. 《說文·艸部》:“芓, 麻母也……一曰芓即枲.” 段玉裁注:“《儀禮》傳云:牡麻者, 枲麻也. 然則枲無實, 芓乃有實. 統言則皆稱枲, 析言則有實者稱芓, 無實者稱枲. 麻母, 言麻子之母.”2.泛指麻.

芓②[zǐㄗˇ]

[《集韻》祖似切, 上止, 精. ]

同“耔”. 

以土壅禾根. 《漢書·食貨志上》引《詩》:“或芸或芓, 黍稷儗儗.”今本《詩·小雅·甫田》作“或耘或耔, 黍稷薿薿”. 毛傳:“耘, 除草也;耔, 雝本也.”《周禮·天官·甸師》“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 漢鄭玄注:“耨, 芸芓也.” 賈公彦疏:“芸, 莇;芓, 擁本.”


*芔①[huìㄏㄨㄟˋ]

[《廣韻》許貴切, 去未, 曉. ]

1.“卉”的古字.草的總稱. 《方言》第十:“芔、莽, 草也. 東越、揚州之間曰芔, 南楚曰莽.”《文選·張衡〈思玄賦〉》:“天地煙熅, 百芔含葩.” 李善注:“毛萇《詩》傳曰:芔, 草也.”2.興起. 參見“芔然”. 3.見“芔歙”. 4.通“彙”. 眾多. 參見“芔隕”.

[芔吸】見“芔歙”(1). 

[芔然】興起貌.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天下大說, 鄕風而聽, 隨流而化, 芔然興道而遷義, 刑錯而不用.” 郭璞注:“芔猶勃也.”

[芔隕】紛紛墜落. 芔, 通“彙”. 《穆天子傳》卷三:“我惟帝天子, 大命而不可稱, 顧世民之恩, 流涕芔隕.”

[芔歙】1.風動林木聲. 2.馳逐貌.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蒞颯芔歙焱至電過兮, 煥然霧除, 霍然雲消.”顏師古注引張揖曰:“芔歙, 走相追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作“卉翕”.


*芙①[fúㄈㄨˊ]

[《廣韻》防無切, 平虞, 奉. ]

見“芙蓉”、“芙蕖”. 

[芙渠】見“芙蕖”. 

[芙蓉】1.荷花的別名. 《楚辭·離騷》:“製芰荷以爲衣兮, 集芙蓉以爲裳.” 洪興祖補注:“《本草》云:其葉名荷, 其華未發爲菡萏, 已發爲芙蓉.” 唐王維《臨湖亭》詩:“當軒對樽酒, 四面芙蓉開.” 淸唐孫華《晩秋獅子林小集》詩之一:“三徑林香穿竹樹, 一池波影漾芙蓉.”2.木蓮, 即木芙蓉. 落葉大灌木, 葉大掌狀淺裂, 秋季開花, 花大有柄, 色有紅白, 晩上變深紅. 可插枝蕃植, 供觀賞, 葉和花均可入藥. 隋江總《南越木槿賦》:“千葉芙蓉詎相似, 百枝燈花復羞燃.” 宋宋祁《木芙蓉》詩:“芙蓉本作樹, 花葉兩相宜. 愼勿迷蓮子, 分明立券辭.”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芙蓉》:“嶺南木芙蓉, 有一日白花, 次日稍紅, 又次日深紅者, 名曰‘三日醉芙蓉’.”3.《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 眉色如望遠山, 臉際常若芙蓉.” 后因以“芙蓉”喩指美女.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鴉頭》:“室對芙蓉, 家徒四壁.”4.寶劍名. 明湯顯祖《南柯記·俠槪》:“一生遊俠在江淮, 未老芙蓉說劍才.” 參見“芙蓉劍”.

[芙蓉苑】即芙蓉園. 唐王建《宮中三台》詞:“魚藻池邊射鴨, 芙蓉苑裏看花.” 唐杜牧《長安雜題長句》之五:“六飛南幸芙蓉苑, 十里飄香入夾城.” 參見“芙蓉園”.

[芙蓉府】見“芙蓉幕”. 

[芙蓉城】1.今四川省成都市的別名. 後蜀孟昶於宮苑城上遍植木芙蓉, 因以得名. 簡稱蓉城. 見宋張唐英《蜀檮杌》卷下. 南唐李煜《感懷》詩:“空有當年舊煙月, 芙蓉城上哭蛾眉.”2.古代傳說中的仙境.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曼卿卒後, 其故人有見之者云, 恍惚如夢中, 言我今爲鬼仙也, 所主芙蓉城.” 宋蘇軾《芙蓉城》詩序:“世傳王迥字子高, 與仙人周瑤英遊芙蓉城. 元豊元年三月, 余始識子高, 問之信然, 乃作此詩.”

[芙蓉面】喩美人容顏.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東風搖曳垂楊綫, 遊絲牽惹桃花片, 珠簾掩映芙蓉面.” 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誰道蓬山天外遠, 曉起開簾, 重見芙蓉面.”

[芙蓉國】指湖南省. 境內盛產芙蓉, 故稱. 五代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詩:“秋風萬里芙蓉國, 暮雨千家薜荔村.” 毛澤東《答友人》詩:“我欲因之夢寥廓, 芙蓉國裏盡朝暉.”

[芙蓉帳】用芙蓉花染繒制成的帳子. 泛指華麗的帳子. 唐李白《對酒》詩:“玳瑁筵中懷裏醉, 芙蓉帳裏奈君何.” 前蜀牛嶠《女冠子》詞之二:“繡帶芙蓉帳, 金釵芍藥花.”《廣群芳譜·花譜十八·木芙蓉》引《成都記》:“<孟後主>以花(芙蓉)染繒爲帳, 名芙蓉帳.”《花月痕》第四一回:“魂銷夜月芙蓉帳, 恨結春風翡翠釵.”

[芙蓉幕】蓮幕. 指大吏之幕府. 唐王建《維揚冬末寄幕中二從事》詩:“故人多在芙蓉幕, 應笑孜孜道未光.” 唐趙嘏《十無詩寄桂府楊中丞》:“一從開署芙蓉幕, 曾向風前記得無?” 宋王禹偁《酬安秘丞見贈長歌》:“玉皇殿前受恩渥, 一時命入芙蓉幕.”亦稱“芙蓉府”. 唐劉禹錫《送陸侍御歸淮南使府五韻》:“歸路芙蓉府, 離堂瑇瑁筵.” 參見“蓮幕”.

[芙蓉園】1.漢代洛陽名園.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芙蓉園在洛陽, 漢家置之.”2.隋唐長安名園. 唐杜甫《樂遊園歌》:“靑春波浪芙蓉園, 白日雷霆夾城仗.”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上:“京城南隅芙蓉園者, 本名曲江園, 隋文帝以曲名不正, 詔改之.”

[芙蓉膏】指鴉片. 淸張際亮《送云麓觀察督糧粵東》詩:“土來金去芙蓉膏, 絲輕帛賤羽毛布.”《黑籍冤魂》第一回:“<鴉片>叫做‘芙蓉膏’, 又叫做‘福壽膏’.”

[芙蓉樓】樓名. 在唐代潤州(今江蘇鎮江)城西北角臨江處. 唐丁仙芝《相和歌辭·江南曲》:“始下芙蓉樓, 言發琅邪岸.” 南唐陳陶《臨風歎》詩:“芙蓉樓中飲君酒, 驪駒結言春楊柳.”

[芙蓉劍】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載越王句踐有寶劍名“純鈞”, 相劍者薛燭以“手振拂, 揚其華, 捽如芙蓉始出”. 后因以指利劍. 唐盧照隣《長安古意》詩:“相邀俠客芙蓉劍, 共宿娼家桃李蹊.” 唐杜甫《八哀詩·故秘書少監武功蘇公源明》詩:“靑熒芙蓉劍, 犀兕豈獨剸.”

[芙蓉鏡】1.背面鑄有芙蓉花飾的銅鏡.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相國李公固言, 元和六年下第遊蜀, 遇一老姥, 言:‘郞君明年芙蓉鏡下及第, 後二紀拜相, 當鎮蜀土, 某此時不復見郞君出將之榮也.’明年, 果然狀頭及第, 詩賦題有《人鏡芙蓉》之目. 後二十年, 李公登庸.”2.泛指明鏡. 元馬祖常《次前韻》之二:“江心誰鑄芙蓉鏡, 照見嫦娥織翠裳.”《花月痕》第二五回:“芙蓉鏡裏影雙雙, 花訊朝朝問綺窗.”

[芙蕖】亦作“芙渠”. 

荷花的別名. 《爾雅·釋草》:“荷, 芙渠. 其莖茄, 其葉蕸, 其本蔤, 其華菡萏, 其實蓮, 其根藕, 其中的, 的中薏.” 郭璞注:“<芙渠>別名芙蓉, 江東呼荷.”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 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 灼若芙蕖出淥波.” 南朝梁江淹《蓮花賦》:“若其華實各名, 根葉異辭, 既號芙渠, 亦曰澤芝.” 宋王安石《招約之職方幷示正甫書記》詩:“池塘三四月, 菱蔓芙蕖馥.” 淸秦松齡《和吳弘人見贈之作》:“尊酒共君秋夜醉, 滿庭淸露濕芙蕖.”


*芫①[yuánㄩㄢˊ]

[《廣韻》愚袁切, 平元, 疑. ]

即芫華. 《墨子·雜守》:“常令邊縣豫種畜芫、芸、烏喙、袾葉.”

芫②[yánㄧㄢˊ]

見“芫荽”. 

[芫華】落葉灌木. 葉小橢圓形, 花小色紫, 可供觀賞. 花蕾含芫花素, 可供藥用. 《急就篇》卷四:“烏喙附子椒芫華.”顏師古注:“芫華, 一名魚毒, 漁者煮之以投水中, 魚則死而浮出, 故以爲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飲以芫華一撮, 即出蟯可數升, 病已, 三十日如故.”

[芫荽】又名“胡荽”, 俗稱“香菜”. 一年生草本植物. 葉互生, 羽狀㚆葉, 莖和葉有特殊香氣, 花小, 白花. 果實圓形, 可做香料, 也可入藥. 嫩莖和葉可以用來調味.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賣菜也, 靑菜白菜赤根菜, 芫荽葫蘿蔔蔥兒呵.” 原甸《沙爹詩人自畫像》:“讓這尺方體積的空氣, 有芫荽粉的馥郁.”


*薌①[xiānɡㄒㄧㄤ]

“薌”的簡化字.

薌②[xiǎnɡㄒㄧㄤˇ]

“薌”的簡化字.


*蕪①[wúㄨˊ]

“蕪”的簡化字.


*葦①[wěiㄨㄟˇ]

“葦”的簡化字.

葦②[wěiㄨㄟˇ]

“葦”的簡化字.


*芸①[yúnㄩㄣˊ]

[《廣韻》王分切, 平文, 云. ]

1.香草名. 即芸香.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芸始生.” 鄭玄注:“芸, 香草也.”《後漢書·馬融傳》:“茈萁、芸蒩、昌本、深蒱.” 李賢注:“芸, 香草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辨證一》:“古人藏書辟蠹用芸. 芸, 香草也. 今人謂之‘七里香’者是也.” 參見“芸香”. 2.菜名. 《呂氏春秋·本味》:“陽華之芸, 雲夢之芹.” 高誘注:“芸, 芳菜也, 在吳越之間.”3.通“耘”. 除草. 《論語·微子》:“植其杖而芸.”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除草曰芸.”《孟子·盡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漢劉向《說苑·建本》:“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4.“蕓”的簡化字.

芸②[yùnㄩㄣˋ]

[《集韻》王問切, 去焮, 云. ]

花草枯黃貌. 《詩·小雅·苕之華》:“苕之華, 芸其黃矣.” 孔穎達疏:“芸爲極黃之貌.”

[芸人】指讀書仕進者. 宋梅堯臣《招隱堂寄題樂郞中》詩:“未嘗見芸人, 勇拋冠冕去.”

[芸夫】農夫. 《後漢書·荀韓鍾陳傳論》:“漢自中世以下, 閹豎擅恣, 故俗遂以遁身矯絜放言爲高. 士有不談此者, 則芸夫牧豎已叫呼之矣.”

[芸生】見“芸芸衆生”. 

[芸吏】見“芸香吏”. 

[芸芸】眾多貌. 《老子》:“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 晉葛洪《抱朴子·逸民》:“萬物芸芸, 化爲埃塵矣.” 宋司馬光《還陳殿丞原人論》詩:“品物芸芸遊太虛, 不知誰氏宰洪爐?” 淸龔自珍《乞糴保陽》詩:“蒼生何芸芸, 帝命蘇其窮.”

[芸芸衆生】佛敎語. 泛指一切生物. 后指眾多的普通人. 淸秋瑾《光㚆軍起義檄稿》:“芸芸衆生, 孰不愛生? 愛生之極, 進而愛群.”平云《孤兒記》:“芸芸衆生, 孰爲庇障? 何莫非孤兒之儔耶!” 柯靈《香雪海·阿波羅降臨人世》:“他們的倒行逆施, 幾乎把芸芸眾生推進毀滅的深淵.”亦省作“芸生”. 淸趙翼《園居》詩之三:“芸生信蕃變, 物理渺難格.” 淸龔自珍《對策》:“皇上軫念芸生, 至誠惻怛, 躬行仁孝, 爲天下先, 三代豈難復乎?”

[芸帙】猶芸編. 明梁寅《蒙山賦》:“坐紫苔兮綠綺奏, 蔭蒼松兮芸帙舒.”

[芸草】即芸香. 唐姚合《偶題》詩:“遲日逍遙芸草長, 聖朝淸淨諫臣閒.” 宋梅堯臣《和刁太博新墅十題·西齋》:“請君架上添芸草, 莫遣中間有蠹魚.” 淸孫枝蔚《詠物詩·蠹魚》:“芸草果能立功效, 獻馘奏凱將同看.” 參見“芸香”.

[芸省】秘書省的別稱. 唐許渾《寄袁校書》詩:“勞歌極西望, 芸省有知音.” 宋梅堯臣《送劉著作趙弋陽宰》詩:“遂除芸省郞, 出治江上縣.” 明王錂《尋親記·對雪》:“鳳閣鸞臺做了棟梁材, 芸省蘭室做了詞賦魁.” 淸厲荃《事物異名錄·宮室·秘書省》:“芸局、芸省皆謂秘書省也.”

[芸香】香草名. 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下部爲木質, 故又稱芸香樹. 葉互生, 羽狀深裂或全裂. 夏季開黃花. 花葉香氣濃郁, 可入藥, 有驅蟲、驅風、通經的作用. 晉成公綏《芸香賦》:“美芸香之脩潔, 稟陰陽之淑精.” 唐楊巨源《酬令狐員外直夜書懷見寄》詩:“芸香能護字, 鉛槧善呈書.” 宋周邦彦《應天長》詞:“亂花過, 隔院芸香, 滿地狼藉.”聞一多《給臧克家先生》:“你誣枉了我, 當我是一個蠹魚, 不曉得我是殺蠹的芸香.”

[芸香吏】校書郞的別稱. 唐白居易《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詩:“前年題名處, 今日看花來. 一作芸香吏, 三見牡丹開.”亦省稱“芸吏”. 唐林寬《陪鄭諴郞中假日省中寓直》詩:“井尋芸吏汲, 茶拆嶽僧封.”

[芸香署】見“芸署”. 

[芸香閣】秘書省的別稱. 因秘書省司典圖籍, 故亦以指省中藏書、校書處. 唐盧照隣《雙槿樹賦》:“蓬萊山上, 即對神仙;芸香閣前, 仍觀秘寶.” 唐孟浩然《寄趙正字》詩:“正字芸香閣, 幽人竹素園.”亦省作“芸閣”. 唐劉知幾《史通·忤時》:“芸閣之中, 英奇接武.” 宋王禹偁《寄獻鄜州行軍司馬宋侍郞》詩:“一命佐著作, 芸閣垂纓珮.” 明李東陽《壽瓊山邱先生》詩:“芸閣編充棟, 鴛班禮絶隣.”

[芸扃】藏書處. 唐盧照隣《雙槿樹賦》:“芸扃石室, 圖天揆日.” 唐陳子昂《臨邛縣令封君遺愛碑》:“芸扃覩奧, 見天下之圖;石柱聞琴, 知君子之化.”

[芸黃】草木枯黃貌. 語出《詩·小雅·苕之華》:“苕之華, 芸其黃矣.” 南朝宋劉鑠《失題》詩:“朱華先零落, 綠草就芸黃.” 唐上官儀《奉和潁川公秋夜》:“泬寥空色遠, 芸黃淒序變.”一說黃盛貌. 《詩·小雅·裳裳者華》:“裳裳者華, 芸其黃矣.” 毛傳:“芸黃, 盛也.” 鄭玄箋:“華芸然而黃, 興明王德之盛也.” 孔穎達疏:“芸是黃盛之狀.” 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中》:“芸其黃矣, 言其盛, 非言其衰.”

[芸庶】百姓. 淸林則徐《會諭收繳鴉片增設紳士公局示稿》:“凡爾閭閻芸庶, 豈宜負此盛懷?”

[芸窗】亦作“芸牕”. 

指書齋. 唐蕭項《贈翁承贊漆林書堂詩》:“却對芸窗勤苦處, 舉頭全是錦爲衣.” 金馮延登《洮石硯》詩:“芸窗盡日無人到, 坐著玄雲吐翠微.” 明高濂《玉簪記·命試》:“絳桃春暖魚龍變, 向芸牕志絶韋編, 功名一字總由天.” 淸蔣士銓《桂林霜·家祭》:“芸牕相守, 奮志詩書.” 參見“芸編”.

[芸署】秘書省的別稱. 唐元稹《天壇上境》詩:“野人性僻窮深僻, 芸署官閑不似官.”亦作“芸香署”. 宋蘇舜欽《留別原叔八丈》詩:“既出芸香署, 又下金華席.”

[芸鉏】見“芸鋤”. 

[芸臺】1.古時藏書的地方;或指掌管圖書的官署, 即秘書省. 《初學記》卷十二引三國魏魚豢《典略》:“芸臺香辟紙魚蠹, 故藏書臺稱芸臺.”《宋史·外國傳三·高麗》:“陛下以其萬里辭家, 十年觀國, 俾登名於桂籍, 仍命秩於芸臺.” 淸孫枝蔚《在豫章幕府求書不得而作》詩之一:“芸臺在何處, 欲望救空疎.”2.菜名. 即油菜. 《太平御覽》卷九八○引漢服虔《通俗文》:“芸臺謂之胡菜.”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稻宜》:“榨油枯餠(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 胡麻、萊菔子爲上, 芸臺次之, 大眼桐又次之, 樟桕、棉花又次之).” 淸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五:“道家以韮、蔥、蒜、荽、芸臺即油菜爲五葷.”

[芸閤】即芸閣. 宋秦觀《孫莘老挽詞》之二:“靑春芸閤妙文詞, 進讀金華鬢若絲.” 參見“芸香閣”.

[芸閣】見“芸香閣”. 

[芸輝】香草名.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芸輝, 香草名也, 出於闐國, 其香潔白如玉, 入土不朽爛. 舂之爲屑, 以塗其壁, 故號芸輝.”

[芸牕】見“芸窗”. 

[芸鋤】亦作“芸鉏”. 

芟刈;耕耘. 芸, 通“耘”. 晉葛洪《抱朴子·祛惑》:“爲此罪見責, 送吾付崑崙山下, 芸鋤草三四頃.” 晉葛洪《抱朴子·勖學》:“倪寬帶經以芸鉏, 路生截蒲以寫書.” 淸顧炎武《古隱士》詩之二:“默默似無聞, 但理芸鋤課.”

[芸編】指書籍. 芸, 香草, 置書頁內可以辟蠹, 故稱. 宋陸遊《夏日雜題》詩之五:“天隨手不去朱黃, 辟蠹芸編細細香.” 明高明《琵琶記·副末開場》:“秋燈明翠幕, 夜案覽芸編.” 淸王時翔《天香》詞:“天上芸編催校, 待重來, 御爐煙繞.”

[芸耨】耘耨. 除草;耕種. 芸, 通“耘”. 《管子·小匡》:“先雨芸耨, 以待時雨.”《尉繚子·治本》:“夫在芸耨, 妻在機杼.”《後漢書·祭祀志下》:“舞者象敎田, 初爲芟除, 次耕種, 芸耨、驅爵及穫刈、舂簸之形, 象其功也.”

[芸館】書齋. 明陸采《明珠記·珠園》:“椒房寂寞, 冷繫臂之紅綃;芸館淒涼, 閒畫眉之妙手.” 淸褚人穫《堅瓠十集·眞若虛傳》:“伏生垂白尙窮經, 芸館優遊莫厭貧.” 參見“芸編”.

[芸簡】指書翰. 元張養浩《次馬伯庸少監贈經筵官虞司業詩韻》:“簪紳星聚掖垣西, 芸簡含光動列奎.”

[芸籤】書簽. 亦借指書籍. 唐李商隱《爲賀拔員外上李相公啓》:“登諸蘭署, 轄彼芸籤.” 宋李淸照《<金石錄>後序》:“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 裝卷初就, 芸籤縹帶, 束十卷作一帙.”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檢書獺祭, 偶動芸籤.” 參見“芸編”.


*芾①[fúㄈㄨˊ]

[《廣韻》分勿切, 入物, 非. ]

1.草木盛貌. 《廣雅·釋訓》:“芾芾, 茂也.” 明何景明《壽田賦》:“中有萱兮芾芾, 言樹之兮堂背.”2.通“韍”. 古諸侯官服上的蔽膝. 《詩·曹風·候人》:“彼其之子, 三百赤芾.” 朱熹集傳:“芾, 冕服之韠也.” 高亨注:“芾通韍, 古代官服上的蔽膝.”《詩·小雅·采菽》:“赤芾在股, 邪幅在下.”

芾②[fèiㄈㄟˋ]

[《廣韻》方味切, 去未, 非. ]

[《廣韻》博蓋切, 去泰, 幫. ]

微小貌. 參見“蔽芾”.


*芰①[jìㄐㄧˋ]

[《廣韻》奇寄切, 去寘, 群. ]

亦作“茤”. 

菱. 《國語·楚語上》:“屈到嗜芰.” 韋昭注:“芰, 蔆也.” 晉左思《魏都賦》:“丹藕淩波而的皪, 綠芰泛濤而浸潭.” 唐杜甫《佐還山後寄》詩之三:“隔沼連香芰, 通林帶女蘿.”仇兆鼇注:“《武陵記》:‘兩角曰菱, 三角四角曰芰.’”

[芰茄】即芰荷. 《漢書·揚雄傳上》:“衿芰茄之綠衣兮, 被夫容之朱裳.”顏師古注:“茄亦荷字也.” 參見“芰荷”.

[芰荷】指菱葉與荷葉. 《楚辭·離騷》:“製芰荷以爲衣兮, 集芙蓉以爲裳.” 唐羅隱《宿荊州江陵驛》詩:“風動芰荷香四散, 月明樓閣影相侵.” 明陸采《懷香記·索香看牆》:“芰荷池雨聲輕濺, 似瓊珠滴碎還圓.”

[芰製】《楚辭·離騷》:“製芰荷以爲衣兮, 集芙蓉以爲裳.” 后以“芰製”指隱居者的服裝.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焚芰製而裂荷衣, 抗塵容而走俗狀.”


*芣①[fúㄈㄨˊ]

[《廣韻》縛謀切, 平尤, 奉. ]

“衃”的被通假字.

1.見“芣苢”. 2.山名. 在今河南省鞏縣北. 《國語·鄭語》:“主芣騩而食溱洧, 修典刑以守之.” 汪遠孫發正:“《中山經》有萯山、騩山, 萯與芣古同聲同用.”

[芣苡】見“芣苢”. 

[芣苢】亦作“芣苡”. 

1.草名. 即車前. 《詩·周南·芣苢》:“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鄭玄箋:“芣苢, 馬舃. 馬舃, 車前也.”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車前》:“當道、芣苡、馬舄.”2.《詩·周南》篇名. 《韓詩》以爲《芣苢》“傷夫有惡疾也”. 古人歌之以表達對患惡疾者之同情. 《文選·劉孝標<辯命論>》:“顔回敗其叢蘭, 冉耕歌其《芣苢》.” 李善注:“《家語》曰:冉耕, 魯人, 字伯牛, 以德行著名, 有惡疾. 《韓詩》曰:‘《采苢》, 傷夫有惡疾也.’”3.《詩·周南》篇名. 芣苢多子, 古人歌之以示慶賀生子之意. 胡熊鍔《生女慰內》詩:“霜林未合歌《芣苢》, 秋實徒增慨《黍離》.”


*藶①[lìㄌㄧˋ]

“藶”的簡化字.


*苊①[èㄜˋ]

有機化合物. 無色, 針狀結晶. 溶於熱酒精, 可作媒染劑.


*苣①[jùㄐㄩˋ]

[《廣韻》其呂切, 上語, 群. ]

1.用葦稈紮成的火炬. 后作“炬”. 《墨子·備城門》:“人擅苣長五節. 寇在城下, 聞鼓音, 燔苣.” 孫詒讓間詁:“《六韜·敵強篇》云:‘人操炬火.’炬即苣之俗.”《後漢書·皇甫嵩傳》:“其夕遂大風, 嵩乃約勑軍士皆束苣乘城.”2.指燈花. 前蜀牛嶠《菩薩蠻》詞:“窗寒天欲曙, 猶結同心苣.” 淸納蘭性德《虞美人》詞:“銀箋別記當時句, 密綰同心苣.”3.蔬菜名. 即萵苣. 唐杜甫《種萵苣》詩序:“既雨已秋, 堂下理小畦, 隔種一兩席許萵苣, 向二旬矣, 而苣不甲拆, 獨野莧靑靑.”

苣②[qǔㄑㄩˇ]

見“苣蕒菜”. 

[苣蕒菜】多年生草本植物. 野生, 葉子互生, 廣披針形, 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 花黃色. 嫩苗可供食用, 葉可制農藥.


*芽①[yáㄧㄚˊ]

[《廣韻》五加切, 平麻, 疑. ]

1.尙未發育成長的枝、葉或花的雛體. 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甘露既降, 朱草萌芽.” 唐韓愈《獨釣》詩之二:“雨多添柳耳, 水長減蒲芽.” 宋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陌上柔桑破嫩芽, 東隣蠶種已生些.”2.發芽. 宋王鼎翁《沁園春》詞:“又是年時, 杏紅欲吐, 柳綠初芽.” 淸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十一:“薔薇芽了, 正驚蟄, 第三番報花風信.”3.比喩事物的發生、起始. 晉江統《函谷關賦》:“遏姦宄於未芽, 殿邪僞於萌漸.” 淸李漁《奈何天·助邊》:“若要另行搜括呵, 只怕靑苗未舉禍先芽, 朝廷算小憂方大.”4.形狀像芽的東西. 如:肉芽. 5.無脊椎動物(如水螅、吸管蟲等)進行無性生殖體旁或體后端長出的小突起.

[芽甲】1.草木初生而未放的嫩葉. 宋梅堯臣《和新晴》:“吏散庭除少公事, 畦挑芽甲足春盤.”2.引申爲萌發、萌生. 宋葉適《寶謨閣待制中書舍人陳公墓志銘》:“公未三十, 心思挺出, 陳編宿說, 披剝潰敗, 奇意芽甲, 新語懋長.”

[芽茶】最嫩的茶葉. 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凡茶芽數品, 最上曰小芽, 如雀舌、鷹爪, 以其勁直纖銳, 故號芽茶.” 淸沈初《西淸筆記·紀典故》:“內廷每歲例賞, 三月芽茶, 四月帽緯.”

[芽肄】樹木再生之嫩芽. 淸方京《送孟調大侄南還》詩:“爾今折枝條, 芽肄何時萌?”

[芽蘖】1.植物的嫩芽. 《參同契》卷下:“薺麥芽蘖, 因冒以生.”2.指樹木砍伐后再生的嫩芽.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根枿之微, 斫撅皆徧, 芽蘖無復可生.”3.常比喩萌發壞事的因素. 唐皮日休《三羞詩》之一:“如何以謀計, 中道生芽蘖.” 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鑑成箴》:“勿謂微過, 當絶芽蘖;勿謂小患, 當窒孔穴.”


*芚①[túnㄊㄨㄣˊ]

[《廣韻》徒渾切, 平魂, 定. ]

草木初生貌. 漢揚雄《法言·寡見》:“春木之芚兮, 援我手之鶉兮.”

芚②[chūnㄔㄨㄣ]

[《集韻》敕倫切, 平諄, 徹. ]

糊塗, 對事物不能分辨和識別. 《莊子·齊物論》:“衆人役役, 聖人愚芚.” 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芚, 渾沌不分察也.”

[芚愚】愚蠢. 宋歐陽修《謝胥學士啓》:“伏蒙某官憫芚愚之無似, 加品目之惟優.”


*芘①[píㄆㄧˊ]

[《廣韻》房脂切, 平脂, 幷. ]

[《廣韻》毗至切, 去至, 幷. ]

見“芘芣”. 

芘②[bìㄅㄧˋ]

[《集韻》必至切, 去至, 幷. ]

通“庇”. 

蔭蔽;庇護. 唐柳宗元《爲韋京兆祭杜河中文》:“余弟宗卿, 獲芘仁宇.” 淸惲敬《答方九江》:“至江西當事決大獄不平, 且欲芘梟惡無狀之人, 使久爲民害, 故與之爭.” 參見“芘藾”.

[芘芣】草名. 即錦葵. 花色豔麗, 可供觀賞. 《詩·陳風·東門之枌》“視爾如荍, 貽我握椒” 毛傳:“荍, 芘芣也.” 孔穎達疏:“陸璣疏云:‘芘芣一名荊葵, 似蕪菁, 華紫綠色, 可食, 微苦.’”

[芘依】依靠;庇護. 芘, 通“庇”. 淸錢謙益《祭都御史曹公文》:“公之在朝, 國論有所榰柱, 人才有所芘依, 而小人閹寺有所畏憚, 而未逞其毒凶.”

[芘乘】《莊子·人間世》:“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 見大木焉有異, 結駟千乘, 隱將芘其所藾.” 郭象注:“其枝所陰可以隱芘千乘者也.” 后以“芘乘”指繁茂. 芘, 通“庇”.

[芘蔭】1.芘, 通“庇”. 遮蔽. 明李東陽《學士柏》詩:“芘蔭長留六月陰, 盤迴直與孤雲上.” 淸顧炎武《日知錄·官樹》:“自孝寬臨州, 乃勒部內, 當堠處植槐樹代之, 既免修復, 行旅又得芘蔭.”2.芘, 通“庇”. 庇護;包庇. 淸黃鈞宰《金壺遯墨·奇女子》:“前途關卡多, 仰藉大力芘蔭.” 黃侃《哀貧民》:“由今觀之, 殆實以芘蔭富民而諱其所號也.”

[芘賴】蔭庇;依賴. 芘, 通“庇”. 宋王安石《謝葛源郞中啓》:“唯茲蠢愚, 其卒芘賴.”薶照《人民程度之解釋》:“雖其事必芘賴於敎育, 而今日現行之敎育, 固不能引爲唯一之問題, 恃爲唯一之解決.”

[芘藾】蔭庇. 芘, 通“庇”. 語出《莊子·人間世》:“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 見大木焉有異, 給駟千乘, 隱將芘其所藾.” 王先謙集解引向秀曰:“藾, 蔭也.” 宋范成大《次韻李器之編修靈石山萬歲藤歌》:“班荊芘藾得吾黨, 酌泉共吸杯中天.”


*芷①[zhǐㄓˇ]

[《廣韻》諸市切, 上止, 章. ]

香草名. 即白芷. 《楚辭·離騷》:“畦留夷與揭車兮, 雜杜衡與芳芷.” 王逸注:“芳芷, 香草也.” 宋范仲淹《嶽陽樓記》:“岸芷汀蘭, 郁郁靑靑.” 參見“芷若”.

[芷若】白芷和杜若. 皆香草名. 《列子·周穆王》:“粉白黛黑, 珮玉環, 雜芷若以滿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東則有蕙圃衡蘭, 芷若射干.”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芷, 白芷;若, 杜若.” 宋賀鑄《南鄕子》詞:“無限鮮飆吹芷若, 汀洲. 生羨鴛鴦得自由.”

[芷蘭】芷和蘭. 皆香草名. 《荀子·宥坐》:“且夫芷蘭生於深林, 非以無人而不芳.”


*芮①[ruìㄖㄨㄟˋ]

[《廣韻》而銳切, 去祭, 日. ]

1.小貌. 《文選·潘嶽〈西征賦〉》:“營宇寺署, 肆廛管庫, 蕞芮於城隅者, 百不處一.” 李善注:“《說文》曰:‘芮, 小貌.’”2.系盾的綬帶. 3.絮. 《呂氏春秋·必己》:“不食穀實, 不衣芮溫.” 高誘注:“芮, 絮也.”4.星座名. 《晉書·天文志中》:“張衡曰:‘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 錯乎五緯之間.’”5.古國名. 也作“內”. 周文王時建立, 姫姓. 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朝邑城. 《詩·大雅·緜》:“虞芮質厥成.” 孔穎達疏:“虞芮二國之君, 有爭訟事, 來詣文王, 而得成其和平也.”6.見“芮芮”. 7.通“汭”. 水涯;水曲岸凹入處. 《詩·大雅·公劉》:“止旅乃密, 芮鞫之即.” 毛傳:“芮, 水厓也.”8.姓. 元有芮世通. 見《元史·孝友傳一·張閏》.

[芮芮】1.細柔貌. 《說文·艸部》:“芮, 芮芮, 艸生皃.” 段玉裁注:“芮芮與茙茙雙聲, 柔細之狀.”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石龍芮》<釋名>引陶弘景曰:“生於石上, 其葉芮芮短小, 故名.”2.古族名. 即柔然. 《資治通鑑·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芮芮亦遣間使遠輸誠款, 誓爲掎角.” 胡三省注:“芮芮, 即蠕蠕, 南人語轉耳.”


*莧①[xiànㄒㄧㄢˋ]

“莧”的簡化字.

莧②[wǎnㄨㄢˇ]

“莧”的簡化字.


*芼①[màoㄇㄠˋ]

[《廣韻》莫報切, 去號, 明. ]

[《廣韻》莫袍切, 平豪, 明. ]

1.擇取. 《詩·周南·關雎》:“參差荇菜, 左右芼之.” 毛傳:“芼, 擇也.”2.雜;拌和. 南朝梁劉孝標《送橘啓》:“可以熏神, 可以芼鮮, 可以漬蜜.” 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三七:“芼以蘇州小橄欖, 可敵北方冬菘醃.” 參見“芼羹”. 3.通“毛”. 草. 指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 《儀禮·特牲饋食禮》:“主婦設兩敦黍稷於俎南, 西上;及兩鉶芼設於豆南, 南陳.” 鄭玄注:“芼, 菜也.” 晉潘嶽《西征賦》:“菜蔬芼實, 水物惟錯.” 唐柳宗元《遊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野蔬盈傾筐, 頗雜池沼芼.”

[芼羹】用菜和肉做成的羹. 芼, 通“毛”.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羹臛法》:“食膾魚蓴羹:芼羹之菜, 蓴爲第一.” 宋王安石《次韻約之謝惠詩》:“聞說芼羹臛, 芬香出隣壁.” 淸錢謙益《先太淑人述》:“饘酏芼羹, 手自調糝, 遣侍婢視其食否以告.”


*芺①[ǎoㄠˇ]

[《廣韻》烏晧切, 上晧, 影. ]

[《廣韻》於兆切, 上小, 影. ]

草名. 也稱苦芺. 《爾雅·釋草》:“鉤, 芺.” 郭璞注:“大如拇指, 中空, 莖頭有臺, 似薊, 初生可食.”《說文·艸部》:“芺, 艸也. 味苦, 江南食以下氣.”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苦芺》:“凡物穉曰芺, 此物嫩時可食, 故以名之.”


*花①[huāㄏㄨㄚ]

[《廣韻》呼瓜切, 平麻, 曉. ]

亦作“芲”. 亦作“蘤”.

1.種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通常由花托、花萼、花冠、花蕊組成. 花有各種形狀和顏色. 《魏書·李諧傳》:“樹先春而動色, 草迎歲而發花.”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 江南草長, 雜花生樹, 群鸎亂飛.” 宋李淸照《一剪梅》詞:“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閒愁.” 陳夢家《〈新月詩選〉序言》:“我們的白薔薇園里, 開的是一色雪白的花.”2.指開花. 唐杜甫《偪側行贈畢四曜》詩:“辛夷始花亦已落, 況我與子非壯年.” 明何景明《次韻張郞中九日無菊》:“九日盃空綠, 秋城菊未花.”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聶小倩》:“又顧殿東隅, 修竹拱把;階下有巨池;野藕已花.”3.泛指能開花供觀賞的草本與木本植物. 《宋書·蕭惠開傳》:“寺內所住齋前, 有嚮種花草甚美, 惠開悉剗除, 別種白楊樹.”如:栽花;養花. 4.特指某一名花.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品敘》:“洛陽亦有黃芍藥……而洛陽人不甚惜, 謂之果子花, 曰某花云云. 至牡丹則不名, 直曰花. 其意謂天下眞花獨牡丹, 其名之著, 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洛陽人謂牡丹爲花, 成都人謂海棠爲花, 尊貴之也.”5.形狀像花朵的東西. 南朝梁簡文帝《照流看落釵》詩:“流搖妝影壞, 釵落鬢花空.” 唐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沫下麴塵香, 花浮魚眼沸.” 淸納蘭性德《生查子》詞:“短焰剔殘花, 夜久邊聲寂.”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江上煙落了, 橋炸壞幾孔, 枕木垛散了花, 崩的七零八落.”6.煙火的一種. 以黑色火藥加別種化學物質制成, 在夜間燃放, 能噴出多種形狀和顏色的火花, 供人觀賞. 如:禮花;放花. 7.古時婦女貼畫在面頰上的裝飾. 唐杜甫《春日戲題惱郝使君兄》詩:“舞處重看花滿面, 樽前還有錦纏頭.” 參見“花子”. 8.指作戰時受的外傷.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回:“后來我腿上帶了花, 在醫院養了三四個月.” 楊朔《上尉同志》:“我叫朴漢永, 是朝鮮人民軍××師的, 上回打大邱掛了花.”9.指天花. 如:出過花了. 10.水花. 指漩兒. 《西遊記》第六回:“那大聖變魚兒……急轉頭, 打個花就走.”11.棉花的簡稱. 李季《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十三:“正紡線沒花了, 姐妹倆合作社去領棉花.” 趙樹理《“鍛煉鍛煉”》:“你們眞是想‘拾’花嗎? ……老實說:願意拾花的根本就是想偸花.”12.有花紋圖案的;顏色錯雜的. 《西京雜記》卷二:“自是長安始盛飾鞍馬, 競加雕鏤……皆以南海白蜃爲珂, 紫金爲花, 以飾其上.” 唐李白《將進酒》詩:“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元史·輿服志一》:“偏帶, 正從一品以玉, 或花, 或素.”13.種類繁㚆的. 參見“花戶”、“花名冊”. 14.模糊不淸.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西遊記》第二十回:“這老兒眼花, 那綠蔭下站的不是?” 劉半農《稿子》詩:“一盞雨點打花的路燈, 淡淡的照著我的門.”15.不眞實的, 用來迷惑人的. 如:花招;花帳;花言巧語. 16.爲迷惑. 吳組緗《官官的補品》:“他就花了心, 糊里糊塗, 跟那布客溜到上海來.”17.像花一樣的. 形容美麗. 唐白居易《長恨歌》:“雲鬢花顔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醒世恒言·賣油郞獨占花魁》:“只因月貌花容, 引起心猿意馬.”《官場現形記》第三一回:“此時冒小姐棠睡初醒, 花容愈媚.”18.比喩事業的精華.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一幕:“我望你鮮紅的血液, 迸發成自由之花, 開遍中華, 開遍中華!”如:文藝之花;革命之花. 19.喩指美女. 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嬌花巧笑久寂寥, 娃館、苧蘿空處所.” 宋秦觀《滿庭芳》詞:“漸酒空金榼, 花困蓬瀛.”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八章:“她叫高玲玲, 嘿, 可漂亮呢. 校花, 又是有錢人家的小姐.”20.舊時指妓女或跟妓女有關的. 宋周密《武林舊事·歌館》:“平康諸坊, 如上下抱劍營……皆群花所聚之地.”如:花街柳巷;尋花問柳. 21.風流浪蕩. 《紅樓夢》第五三回:“這會子花得這個形象, 你還敢領東西來!” 阮章競《漳河水》第二部:“跟上荷荷這花東西, 插上街門唱‘落戲’!”22.指某些幼嫩細微的東西. 明謝肇淛《西吳枝乘》:“吳興以四月爲蠶月……又有小蝦亦以蠶時出, 市民謂之蠶花.” 淸李調元《南越筆記·魚花》:“魚花産於西江. 粵有三江, 惟西江多有魚花.”23.指小孩.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黃公中了一個進士, 做任知縣, 却是三十歲上就斷了絃, 夫人沒了, 而今兒花女花也無.”24.耗費. 《老殘遊記》第五回:“但能救得三人性命, 無論花多少錢都願意!”老舍《犧牲》:“花多少錢也値得, 沒空花了.” 袁鷹《深深的懷念》:“日子再艱難, 也不肯花掉, 一定要留給后代子孫.”如:花時間. 參見“花用”. 25.古時數錢的單位. 明李翊《俗呼小錄》:“數錢以五文爲一花.”26.姓. 唐有花驚定. 見《舊唐書·崔光遠傳》.

[花十八】舞曲名. 宋歐陽修《玉樓春·題上林後亭》詞:“杯深不覺瑠璃滑, 貪看《六么》《花十八》.” 宋王灼《碧雞漫志·六么》:“歐陽永叔云:‘貪看《六么》《花十八》.’此曲內一疊名《花十八》, 前後十八拍, 又四花拍, 共二十二拍, 樂家者流所謂花拍, 蓋非其正也. 曲節抑揚可喜, 舞亦隨之, 而舞《築毬》、《六么》, 至《花十八》益奇.” 宋范成大《酒邊》詩之二:“新樣《築毬》《花十八》, 丁寧小玉謾吹簫.”

[花丁】種花的園丁. 淸曹寅《寄題東園》詩之六:“花丁掃殘霞, 頃刻沒畦稜.”

[花九錫】謂贈給名花的九種事物. 唐羅虯《花九錫》:“花九錫亦須蘭蕙梅蓮輩, 乃可披襟. 若芙蓉躑躅望仙山木野草, 直惟阿耳, 尙錫之云乎. 一、重頂帷(障風);二、金剪刀(剪折);三、甘泉(浸);四、玉缸(貯);五、雕文臺座(安置);六、畫圖;七、翻曲;八、美醑(賞);九、新詩(詠).”參閱宋陶穀《淸異錄·花譜》.

[花工】花匠.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二:“洛中花工, 宣和中, 以藥壅培於白牡丹.”

[花下子】指新婚第一夜時懷孕而生下的孩子. 明單本《蕉帕記·鬧婚》:“如今四月, 到明年正月半, 剛剛十個月, 是眞正的花下子.”《石點頭·王立本天涯求父》:“張氏巴不得兒子就種個花下子, 傳續後代.”

[花口】指初開的花. 因花開時如口張狀, 故稱. 唐白居易《酬南洛陽早春見贈》詩:“寒縋柳腰收未得, 暖熏花口噤初開.” 唐白居易《草詞畢遇芍藥初開》詩:“詞頭封送後, 花口拆開時.”

[花子】1.指乞丐.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二折:“[張千云:]唗, 油嘴花子快出去.”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京師謂乞兒爲花子, 不知何取義.”老舍《四世同堂》三十:“爲討太太的喜歡, 冠曉荷偸偸的寫了兩張喜報, 敎李四爺給找來兩名花子, 到門前來報喜.”2.古時婦女貼、畫在面頰上的裝飾.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黥》:“今婦人面飾用花子, 起自昭容上官氏所製, 以掩點跡.”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花子》:“秦始皇好神僊, 常令宮人梳僊髻, 帖五色花子, 畫爲雲鳳虎飛昇. 至東晉有童謠云:‘織女死, 時人帖草油花子, 爲織女作孝.’至後周又詔宮人帖五色雲母花子, 作碎粧以侍宴. 如供奉者, 帖勝花子作桃花粧.”3.花草的種子. 宋周師厚《洛陽花木記·種祖子法》:“凡欲種花子, 先於五六月間, 擇背陰處肥美地, 治作畦.” 宋陸遊《天彭牡丹譜·花釋名》:“紹興春者, 祥雲子花也, 色淡佇而花尤富, 大者徑尺, 紹興中始傳. 大抵花戶多種花子, 以觀其變, 不獨祥雲耳.”4.方言. 指棉花子.

[花子胚】詈詞. 謂乞丐料. 張天翼《春風》:“據他說來--他們父兄自己就是花子胚, 就是流氓.”

[花王】花中之王. 指牡丹.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釋名》:“錢思公嘗曰:‘人謂牡丹花王, 今姚黃眞可爲王, 而魏花乃后也.’” 明唐寅《題<花陣圖>》詩之五:“逐逐黃蠭粉蝶忙, 雕欄曲處見花王.”

[花天酒地】形容沉湎在酒色之中. 花, 指妓女. 淸郭麐《摸魚兒》詞:“一篷兒, 花天酒地, 消磨風月如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爭奈這些人所講的應酬……所講的不是嫖經, 便是賭局, 花天酒地, 鬧個不休.”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南京秦淮河一帶仍是花天酒地, 聽歌狎妓.”

[花天錦地】形容繁華熱鬧. 《廿載繁華夢》第一回:“今有舅父這一條路, 好歹借一帆風, 再見個花天錦地的世界, 也未可定.”

[花木】泛指花草樹木.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花木之流, 可以悅目. 徒有春花, 而無秋實, 匹諸浮僞, 蓋不足存.” 唐戴叔倫《南軒》詩:“更愛閒花木, 欣欣得向陽.” 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詩之一:“茆簷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峻靑《秋色賦》:“在我看來, 花木燦爛的春天固然可愛, 然而, 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花木瓜】1.果實名. 即木瓜. 宋楊萬里《野店多賣花木瓜》詩:“天下宣城花木瓜, 日華露液繡成花.”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木瓜》<集解>引蘇頌曰:“木瓜處處有之, 而宣城者爲佳……本州以充土貢, 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稱.” 參見“木瓜”. 2.比喩外表好看, 其實無用. 宋周必大《遊山錄》:“汪彦章與王甫太學同舍, 貌美中空, 彦章戯之爲花木瓜.”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元來是花木瓜兒外看好, 不由咱不回頭兒暗笑.”《水滸傳》第二四回:“人只道一個親兄弟做都頭, 怎地養活了哥嫂, 却不知反來嚼咬人. 正是:‘花木瓜, 空好看.’”

[花木蘭】文學故事人物. 即古樂府《木蘭詩》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木蘭. 其姓氏無可考, 或作花, 或作朱, 或作魏, 亦或作木, 均無確證. 后世多稱木蘭或花木蘭. 淸秋瑾《題芝龕記》詩:“壯哉奇女談軍事, 鼎足當年花木蘭.” 梁信《紅色娘子軍》十二:“昔有花木蘭, 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 扛槍爲人民.”

[花不愣登】見“花不楞登”. 

[花不楞登】形容顏色錯雜. 含厭惡意. 評劇《鍘閣老》第二場:“瞧見花不楞登的沒有? ……順著我的手兒瞧.”亦作“花不愣登”. 蕭軍《五月的礦山》第九章:“這若和咱們礦上那幾個花不愣登的女職員一比, 你就懂得好歹啦.”

[花友】1.對各種花的雅稱. 明都卬《三餘贅筆·十友十二客》:“宋曾端伯以十花爲十友, 各爲之詞. 荼縻韻友, 茉莉雅友, 瑞香殊友, 荷花浮友, 巖桂仙友, 海棠名友, 菊花佳友, 芍藥豔友, 梅花淸友, 梔子禪友.”2.比喩趨炎附勢的假朋友. 淸周亮工《書影》卷十:“佛氏有花友、秤友之喩, 花者因時爲盛衰, 秤者視物爲低昂也. 今之交友, 離不得花秤.”

[花水】農曆二、三月間桃花開放時盛漲的河水. 即桃花水. 北齊魏收《櫂歌行》:“雪溜添春浦, 花水足新流.” 唐嚴維《酬王侍御西陵渡見寄》詩:“柳塘薰晝日, 花水溢春渠.” 宋梅堯臣《依韻和戲題》:“寒食尙賒花水近, 妻拏煎去到天明.”

[花片】飄落的花瓣. 唐元稹《古豔》詩之二:“等閒弄水浮花片, 流出門前賺阮郞.” 淸吳騫《扶風傳信錄》:“幾欲把東風幽闥傳, 怎奈夢魂兒撩亂;幾欲旁遊絲把花片牽, 却又恨病魔兒來窺探.”

[花月】1.花和月. 泛指美好的景色. 唐王勃《山扉夜坐》詩:“林塘花月下, 別似一家春.” 唐李白《襄陽曲》之一:“江城回淥水, 花月使人迷.” 唐賈至《送王道士還京》詩:“借問淸都舊花月, 豈知遷客泣瀟湘.” 淸吳偉業《閬州行》:“揚州花月地, 烽火似邊頭.”2.指美好的時光. 元馬致遠《靑衫淚》第一折:“好敎我出於無奈, 潑前程只辦的好栽排, 想著這半生花月, 知他是幾處樓臺.”

[花月緣】指佳人才子的情緣. 淸孔尙任《桃花扇·先聲》:“侯公子斷除花月緣, 張道士歸結興亡案.”

[花文】花紋. 北魏高允《羅敷》詩:“脚著花文履, 耳穿明月珠.” 唐王勃《夏日宴張二林亭序》:“舟浮葉影, 簟積花文.” 宋葉夢得《岩下放言·晉古塚碑法》:“上有一石臺, 高二尺許, 有花文.”

[花戶】1.以賣花爲業的人家. 宋陸遊《天彭牡丹譜·風俗記》:“惟花戶則多植花以侔利.” 宋陸遊《花品序》:“自是洛花散於人間, 花戶始盛, 皆以接花爲業.”2.舊指戶口冊上的戶口. 花, 言其參雜不一. 《元典章·聖政二·均賦役》:“差科戶役先富強, 後貧弱, 貧富等者先多丁, 後少丁, 開具花戶姓名.”《淸史稿·食貨志一》:“冊內止開里戶人丁實數, 免列花戶, 則簿籍不煩而丁數大備矣.”《玉佛緣》第八回:“後來轉了許多彎……說明一畝三分五釐地, 出錢五百吊, 立了契, 過了花戶, 纔算是王姓之地.”

[花心】1.即花蕊. 亦泛指花之中部. 前蜀毛文錫《紗窗恨詞》之二:“雙雙蝶翅塗鉛粉, 咂花心. 綺窗繡戶飛來穩, 畫堂陰.” 宋蘇軾《墨花》詩:“花心起墨暈, 春色散毫端.” 元郝經《瓊花賦》:“噴蕊蝶於花心, 引輕絲而不狂.”2.燭花之心. 南朝梁劉孝威《禊飲嘉樂殿詠曲水中燭影》:“火浣花心猶未長, 金枝密焰已流芳.”

[花巧】靈巧好看.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一:“姑太太點著頭, 慨歎似的說:‘大半年不進城來了, 這回一看, 新鮮花巧的東西又多了不少, 怎怪得錢不經花.’”

[花卉】1.花草. 通常分木本花卉、草本花卉和觀賞草類等. 《梁書·處士傳·何點》:“園內有卞忠貞塚, 點植花卉於塚側, 每飲必舉酒酹之.” 宋司馬光《正月二十四日夜雪》詩:“夜色微分白, 春容不受寒, 即爲花卉奪, 猶得蹔供看.”峻靑《秋色賦·傲霜篇》:“想著想著, 我忽然領悟出菊花之所以會成爲我國人民所共同喜愛的一種花卉的這個道理來了.”2.指以花草爲題材的中國畫.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曼云先兄家傳》:“偶作寫生花卉, 以惲南田設色太濃, 每以淡遠相勝.”

[花本】織造花色織物時所繪的織花樣稿. 俗稱紋樣.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花本》:“凡工匠結花本者, 心計最精巧. 畫師先畫何等花色於紙上, 結本者以絲綫隨畫量度, 算計分寸秒忽而結成之.”

[花石綱】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 蔡京引朱勔主持蘇杭應奉局, 凡民間一石一木可以博得徽宗歡心的, 即直入其家, 破牆拆屋, 劫往東京(今河南開封). 當時運送花石的船隊, 不斷往來於淮汴之間, 號“花石綱”. 綱, 謂成幫結隊地輸運貨物. 事見宋趙彦衛《云麓漫鈔》卷七、宋張淏《云谷雜記·壽山艮嶽》、《宋史·佞幸傳·朱勔》. 《水滸傳》第十二回:“道君因蓋萬歲山, 差一般十個制使, 去太湖邊搬運花石綱赴京交納.” 明何景明《元明宮行》詩:“南海猶催花石綱, 西山又起金銀寺.” 淸張篤慶《明季詠史》:“山川絶少金銀氣, 誅歛何殊花石綱.”

[花布】有花紋或花樣圖案的布. 明宋濂《渤泥入貢記》:“王綰髺裸跣, 腰纏花布, 無輿馬, 出入徒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七回:“這箱子本來是小人的東西, 裏面只有一床花布被窩, 一床老藍布褥子.” 王西彦《尋常事》:“唉, 東陽花布的花色倒好, 就是不經穿.”

[花旦】傳統戲曲中旦角的一種, 扮演天眞活潑或放蕩潑辣的靑年女子. 在有些劇種里, 女性角色除老旦、彩旦外, 統稱“花旦”.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嶽委談下》:“所謂裝旦, 即今正旦也;小旦, 即今副旦也. 以墨點破其面, 謂之花旦.” 淸昭槤《嘯亭續錄·鶯花小譜》:“近日京都優人以四喜部爲第一, 花旦姿首美者甚多.”老舍《四世同堂》二四:“她能唱靑衣, 但是拿手的是花旦.”

[花甲】1.亦稱“花甲子”. 指六十甲子. 古代用干支紀年, 以天干與地支依次錯綜搭配, 六十年周而㚆始, 故稱“花甲”. 后亦以指六十歲. 唐趙牧《對酒》詩:“手挼六十花甲子, 循環落落如弄珠.”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之一:“祝我賸周花甲子, 謝人深勸玉東西.”《西遊記》第二十回:“<老者>道:‘癡長六十一歲.’行者道:‘好! 好! 好! 花甲重逢矣.’” 李準《大年初一》:“今年是‘雞年’, 阮辛酉是屬雞的, 六十年花甲子, 到正月初一, 阮辛酉算是整整六十歲了.”2.泛指年月、時代. 淸孔尙任《桃花扇·拜壇》:“年時此日, 問蒼天, 遭的甚麽花甲.”3.指年紀, 年歲. 《說嶽全傳》第六四回:“凡有人祭奠的, 必是叛臣一黨, 即要拏去問罪. 況且行文畫影, 有你面貌花甲, 如何去得?”

[花甲子】見“花甲”. 

[花田】1.種花的園圃. 宋葉適《送包通判兼寄滕季度》詩:“燈市曉侵月, 花田晩占春.”2.江浙一帶稱棉爲花, 棉田爲花田.

[花生】即落花生. 曹禺《日出》第三幕:“或者哼一兩段二簧的漂泊漢, 租唱話匣子的, 賣水果、花生、栗子的……每個人都放開喉嚨沿著每個小窗戶喊.”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四回:“一進門只見炕上躺著四五個偽軍……炕桌上擺著一盤子花生, 一盤子紅棗.” 參見“落花生”.

[花生子】即私生子. 淸褚人穫《堅瓠餘集·賤人未可苟合》:“異而問之樂工年長者:‘此是誰家子?’工人云:‘花生子, 有母而無父.’已而咨訪主人, 曾與其母私, 蓋不肯認爲己子也.”

[花生仁】見“花生米”. 

[花生米】落花生的果實去殼后剩下的種子. 可以榨油、做糖果, 或炒熟后食用. 許傑《女孩子的敎訓》:“打了之后, 我是要用花生米去哄她的.”亦稱“花生仁”. 端木蕻良《鄕愁》一:“一個包花生仁的碎紙, 從街的北頭刮來.”

[花生豆】方言. 即花生米. 參見“花生米”.

[花生油】用花生米榨的油. 含脂肪較多, 供食用, 也可作制造肥皂、化妝品等的原料.

[花生滿路】比喩榮耀、美滿.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四折:“子得和丈夫一處對舞, 便是燕燕花生滿路.”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 新狀元花生滿路.” 王季思校注:“花生滿路, 榮耀美滿之意.”

[花仙】即花神. 宋蘇軾《蜡梅一首贈趙景貺》詩:“歸來却夢尋花去, 夢裏花仙覓奇句.” 參見“花神”.

[花白】1.黑白混雜. 多用來形容須發.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遇見一個人, 頭戴方巾……花白鬍鬚, 憔悴枯槁.” 夏衍《上海屋簷下》第一幕:“黃父是一個十足的鄕下人……須發已經有幾根花白.”2.引申爲混淆. 《醒世姻緣傳》第十回:“高氏接說:‘珍哥撞見了, 就嚷成一塊, 說海會是個道士, 郭姑子是個和尙, 屈枉晁大官人娘子養著他, 赤白大晌午的, 也通不避人, 花白不了.’”3.搶白;奚落.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折:“你是我同胞親妹子, 我特來投逩著你, 一文盤纏也不與我, 倒花白了我這許多.”

[花瓜】1.古時七夕乞巧, 在瓜上雕刻各種花樣, 叫作“花瓜”.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又以瓜雕刻成花樣, 謂之花瓜.”2.方言. 形容體無完膚, 血肉模糊的樣子. 老舍《駱駝祥子》五:“二太太以爲他這是存心輕看她, 沖口而出的把他罵了個花瓜.”

[花用】耗費. 《紅樓夢》第一○六回:“賈政看時, 所入不敷所出, 又加連年宮裏花用, 賬上多有在外浮借的.”

[花主】1.指掌花之人. 元郝經《瓊花賦》:“倏焉玉女, 隔花而語, 髣髴花神, 是爲花主.”2.指賞花者. 唐白居易《花前歎》詩:“南州桃李北州梅, 且喜今年作花主.”

[花市】1.賣花的集市. 前蜀韋莊《奉和左司郞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錦江風散霏霏雨, 花市香飄漠漠塵.” 宋王觀《芍藥譜》:“揚(維揚)之人與西洛不異, 無貴賤, 皆喜戴花, 故開明橋之間, 方春之月, 拂旦有花市焉.”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開明橋每旦有花市. 蓋城外禪智寺, 城中開明橋, 皆古之花市也.” 陳毅《廣州花市》詩:“去年花市好, 不與往年同. 今年花更好, 爲見開門紅.”2.指出售婦女插戴紙花的集市.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花兒市》:“所謂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 非時花也.”3.指妓院. 元商衟《月照夜·問花》套曲:“淸香引客眠花市, 艷色迷人殢酒巵.” 元張可久《小桃紅·湖上和劉時中》曲:“夕陽時, 畫船無數圍花市. 三絃玉指, 雙鈎草字, 題贈粉團兒.”

[花民】1.泛指民眾. 太平天國洪仁玕《欽定軍次實錄》:“本軍師自幼追隨眞聖主, 深知其爲眞命天子, 故於軍次偶暇, 恭錄所吟, 以公衆證, 庶使軍民無搖惑, 而我中土花民所知倚恃也.”2.指洋人. 淸黃畹《上逢天義劉大人稟》:“黃浦中花民海艘, 不下千餘, 皆有鎗砲.”

[花奶奶】舊時對從良妓女的稱呼. 元無名氏《貨郞旦》第一折:“你道我嘲撥著你箇花奶奶, 我也不是箇善婆婆.”

[花奴】1.唐玄宗時汝南王李璡的小名. 璡善擊羯鼓. 唐南卓《羯鼓錄》:“上(玄宗)性俊邁, 酷不好琴. 曾聽彈琴, 正弄未及畢, 叱琴者出, 曰:‘待詔出去!’謂內官曰:‘速召花奴將羯鼓來, 爲我解穢!’” 宋范成大《題<開元天寶遺事>》詩之一:“御前羯鼓透春空, 笑覺花奴手未工.” 參見“花奴鼓”. 2.貓. 宋王洋《酬淩季文過楊仲誠》詩:“日篩竹影花奴睡, 人度禾場吠犬驚.”

[花奴鼓】唐玄宗時汝南王李璡(小名花奴)善擊羯鼓, 玄宗嘗謂侍臣曰:“速召花奴將羯鼓來, 爲我解穢.” 后因稱羯鼓爲“花奴鼓”. 淸吳偉業《琵琶行》:“插柳停搊素手箏, 燒燈罷擊花奴鼓.” 參見“花奴”.

[花式】花樣;式樣. 徐遲《“不過, 好日子哪天有?”》:“大家都站在網球場上看……資格老的人就看著舞伴們的脚上的花式.”《花城》1981年第5期:“最好是女的, 你不是繡得一手好花嗎? 不是會編織各種花式的絨衣嗎?”

[花机】謂有彩飾的几案. 唐李賀《追和何謝銅雀妓》:“長裾壓高臺, 淚眼看花机.”

[花匠】以栽培花木爲職業的人. 唐陸龜蒙《正月十五惜春寄襲美》詩:“花匠凝寒應束手, 酒龍多病尙垂頭.” 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現在有錢的人住在租界里, 雇花匠種數十盆菊花, 便做詩……自以爲合於淵明的高致, 我覺得不大像.”

[花光】花的色彩. 南朝陳後主《梅花落》詩之一:“映日花光動, 迎風香氣來.” 北周庾信《象戲賦》:“況乃豫遊仁壽, 行樂徽音, 水影搖日, 花光照林.” 宋蘇軾《靈上訪道人不遇》詩:“花光紅滿欄, 草色綠無岸.” 淸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一:“罷官光景, 較之下第尤難, 爲懷吾郡王笠舫大令詩:‘春在花光濃淡裏, 官如山色有無中.’未免強爲歡笑也.”

[花曲】指妓院所在處. 前蜀尹鶚《菩薩蠻》詞之三:“少年狂蕩慣, 花曲長牽絆.”

[花舌子】指花言巧語、慣於說謊的人.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六:“聽他胡扯, 大地主都是花舌子, 帶他走得了.”

[花朵】見“花朶”. 

[花名】1.即花戶. 明王錂《尋親記·遣役》:“好不識, 官司立下文籍, 點起花名都上冊.”《西遊記》第十六回:“都出來! 開具花名手本, 等老孫逐一查點.”《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從莊頭手裏起佃戶花名……歸進來核總.” 參見“花戶”. 2.舊指娼妓在妓院中使用的化名. 元宋無《直沽》詩:“細問花名何處出, 揚州十里小紅樓.” 曹禺《日出》第三幕:“在左邊小門上懸一個鏡框, 嵌著‘花翠喜’三個字, 那大槪是這個屋子的姑娘的花名.”沙汀《一個秋天晩上》:“花名叫筱桂芬, 這天上午才初次到鎮上來, 而她立刻碰上了好運氣.”

[花名冊】人員名冊. 《紅樓夢》第一一○回:“便叫周瑞家的傳出話去, 將花名冊取上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他到了船廠之日, 先吊了衆工匠、小工花名冊來看.”瞿秋白《文藝雜著續輯·“矛盾”的繼續》:“會員呢--那還不容易. 工廠的花名冊拿來點點名, 那還不都是會員嗎.”亦稱“花名簿”. 馬南邨《燕山夜話·“科班”的敎育法》:“在花名簿上這個孩子的名下, 老師暗暗地注上個銅錘字樣.”

[花名簿】見“花名冊”. 

[花多實少】謂女兒多而兒子少. 花, 指女兒;實, 指兒子. 《石點頭·玉簫女再世玉環緣》:“夫人馬氏, 花多實少, 單單留得一位公子, 名曰荊寶.”

[花色】1.花的色澤. 唐唐求《贈楚公》詩:“長說滿庭花色好, 一枝紅是一枝空.” 宋蘇舜欽《答和叔春日舟行》詩:“春入水光成嫩碧, 日勻花色變鮮紅.”2.花放而色現, 故引申爲開花.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椰》:“椰:二月花色, 仍連著實, 房相連累, 房三十或二十七八子.”3.花紋和顏色. 老舍《駱駝祥子》六:“她總是布衣布褲, 即使有些花色, 在布上也就不惹眼.” 王西彦《尋常事》:“唉, 東陽花布的花色倒好, 就是不經穿.”4.種類或名目. 《文明小史》第三十回:“至於輪船、電報、鐵路、採鑛那些花色, 公事上都見過, 是本來曉得的.”如:花色繁多. 5.喩容色美麗. 《敦煌變文集·搜神記》:“小少之時, 共同村人唐叔諧女文楡花色相知, 共爲夫婦.”6.謂生動活潑而多變化.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我對於<文新>的意見》:“論文看起來太板, 要再做得花色一點.”

[花衣】1.彩色的衣服. 沈從文《從文自傳·一個老戰友》:“我們穿一色到底的灰衣, 他們却穿各色各樣的花衣.”2.指像彩色服裝一樣的東西. 唐耿湋《進秋隼》詩:“夕陽分素臆, 秋色上花衣.” 明湯顯祖呂碩園《還魂記·冥判》:“蝴蝶呵, 你粉版花衣勝剪裁.”3.方言. 去籽的棉花. 《滬謠外編·十苦惱》:“七苦惱, 彈絮行業曲轉腰, 花衣飛仔滿頭白, 年紀靑靑已像老.”4.淸代官員於喜慶大典或節日穿著的官服補褂.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到了吉期那天, 非但自己穿了花衣前去道喜, 幷且因爲嘯存客居上海, 沒有內眷, 便叫自己那位郡主太太……到趙公館裏去招呼一切.”

[花池】庭園中種植花草的地方. 一般有矮欄圍繞. 老舍《二馬》第三段五:“公園里的樹葉眞是連半個黃的也沒有, 花池里的晩郁金香開得像一片金紅的晩霞.”

[花字】猶花押.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十:“近有自西南夷得臯授故君長牒, 於臯位下, 書若‘臯’字, 復塗以墨, 如刻石者, 蓋臯花字也.”《水滸傳》第八回:“林沖當下看人寫了, 借過筆來, 去年月下押個花字, 打個手模.” 明湯顯祖《牡丹亭·冥判》:“新官到任, 都要這筆判刑名, 押花字, 請新官喝采他一番.” 許傑《吉順》下:“現在那里有錢呢, 一定要寫了契約, 簽了花字.”

[花朶】亦作“花朵”. 

1.即花. 《西京雜記》卷三:“復鑄銅人十二枚, 坐皆高三尺……皆綴花朶, 儼若生人.” 宋王禹偁《芍藥詩》之二:“酌處酒杯深蘸甲, 折來花朶細含稜.”《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裏面, 總有一個地方懸著燈籠賣茶, 插著時鮮花朶, 烹著上好的雨水.”茅盾《詩與散文》一:“希望你只看見潔白芬芳的花朵, 莫想起花柄上的尖利的刺罷!”2.比喩靑少年. 張樂平《永做畫壇孺子牛》:“我愛祖國的今天, 愛祖國的花朵.”

[花好月圓】比喩美好圓滿的生活. 語出宋晁端禮《行香子》詞:“願花長好, 人長健, 月長圓.”今常用作新婚的祝詞. 《人文雜志》1981年第6期:“呵, 紡織花塢的親昵重逢, 說不完看不盡的花好月圓.”

[花把戲】舊時對魔術、雜耍一類技藝的俗稱. 常比喩不正當的手法. 《醒世姻緣傳》第十六回:“這只邢臯門去了不足一月, 幹出這許多花把戲了, 還有許多不大好的光景!”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人謂人狡獪弄術曰起花頭……其謂幻戲曰把戲, 或曰花把戲.”

[花芽】即花蕾.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風俗記》:“春初, 既去蒻庵, 便以棘數枝置花叢上, 棘氣暖, 可以辟霜, 不損花芽.” 參見“花蕾”.

[花花】1.好看;漂亮. 宋江萬里《宣政雜錄·詞讖》:“臻蓬蓬, 外頭花花裏頭空.”《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高公安排兩乘花花細轎, 笙簫鼓吹, 迎接兩位新人.”《當代》1981年第2期:“我們道邊地頭沒活計, 更沒閑工夫去擺花花架子.”2.形容熱鬧、繁華. 《撚軍歌謠·窮爺們結成撚》:“交了好運發了財, 花花大戲唱幾臺.” 夏衍《從心底里懷念我們的好市長》:“上海是一個花花城市, 要敎育他們‘不准調戲婦女’.”3.指歌舞妓. 元張可久《小桃紅·夜宴》曲:“曲曲闌干錦屛面, 小壺天, 花花按舞《六么》遍.”4.指小孩. 沙汀《在祠堂里》:“那丈母娘忽然放聲哭起來了:‘我就是這一個女花花呵!’”5.象聲詞.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四:“<婉小姐>拿起那一壺濃郁的紅茶來, 花花地斟了一杯.”端木蕻良《渾河的急流》:“前邊有‘水溜’, 花花的流去.”6.方言. 猶新鮮, 新奇. 畢方鍾濤《千重浪》第十五章五:“這一冬一春;咱鐵嶺可出了不少花花事兒啊!”7.方言. 指會出點子. 譚億《麥收之前》:“都像你心眼那樣花花可得啦.”

[花花太歲】指橫行霸道的豪門惡少.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二折:“你道他是花花太歲, 要強逼的我步步相隨.”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花花太歲爲第一, 浪子喪門世無對.”《水滸傳》第七回:“京師人懼怕他權勢, 誰敢與他爭口, 叫他做花花太歲.”

[花花公子】舊指不務正業、只知吃喝玩樂的豪門子弟. 《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也還仗他那點書毒, 纔不學那吃喝嫖賭, 成一個‘花花公子’, 所以就近於狂狷一路.” 魯迅《准風月談·二丑藝術》:“他和小丑的不同, 是不扮橫行無忌的花花公子.” 曹禺《王昭君》第五幕:“偏這時候又來了這位漢家的王龍, 這個毫無知識、野心勃勃的花花公子.”

[花花世界】1.指繁華之地. 語本宋文及翁《賀新郞·西湖》詞:“回首洛陽花世界, 煙渺黍離之地.”《金甁梅詞話》第一回:“話說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間, 朝中寵信高、楊、童、蔡四個奸臣, 以致天下大亂, 黎民失業, 百姓倒懸, 四方盜賊蜂起, 罡星下生人間, 攪亂大宋花花世界, 四處反了四大寇.” 淸褚人穫《堅瓠四集·罷耍詞》:“元人有《叨叨令帶風入松》詞云:‘罷罷耍耍, 花花世界儘寬大.’” 徐遲《地質之光》四:“這部分的歐洲是花花世界. 第二次大戰以后歐洲正處於精神崩潰的狀態.”亦作“花錦世界”.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到永樂爺從北平起兵靖難, 遷於燕都, 是爲北京. 只因這一遷, 把個苦寒地面, 變作花錦世界.”2.泛指人世間. 常含貶義. 劉半農《琴魂》:“我們倆同在一起觀看這花花世界, 已有三十五年了.”

[花花草草】謂尋歡作樂. 元張可久《普天樂·收心》套曲:“姓名香, 行爲俏, 花花草草, 暮暮朝朝.” 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二折:“你有錢時待朋友, 每日家花花草草.”

[花花柳柳】形容豔麗輕盈的樣子. 茅盾《鍛煉》二十:“兩個打扮得花花柳柳的年輕女子站在這燈匾下嬌聲嬌氣和幾個男人調笑.”

[花花面】指陰險奸詐的壞人. 淸洪昇《長生殿·罵賊》:“大家都是花花面, 一個忠臣値甚錢.”

[花花碌碌】見“花花綠綠”. 

[花花綠綠】形容色彩鮮豔而繁雜. 金元好問《解嘲》詩之一:“憑君細數東州客, 誰在花花綠綠間?”瞿秋白《餓鄕紀程》十四:“那……那花花綠綠的紙票, 干什么!”冰心《寄小讀者》二三:“五月五是特別爲小孩子的節期, 花花綠綠的香囊, 五色絲, 大家打扮小孩子.”亦作“花花碌碌”.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匡超人初時不好問他, 偸眼望那書上圈的花花碌碌, 是些甚麽詩詞之類.”

[花車】指舉行喜慶典禮或迎接貴賓時特別裝飾的車輛. 淸兪樾《茶香室三鈔·小女代嫁》:“又按今人迎新婦以綵輿, 名之曰花轎. 其即唐人花車之謂乎!”瞿秋白《文藝雜著·鞘聲八》:“於是舒爾曼坐著花車趕回北京, ‘監視’中俄外交.”

[花束】成束的花. 冰心《寄小讀者》十九:“至於泛泛一面的老夫人們, 手抱著花束, 和我談到病情, 談到離家萬里, 我還無言, 她已墜淚.”

[花辰】指春天的美好時光. 明何景明《送施御史便道壽母次韻》:“繡衣眞晝錦, 彩服更花辰.”

[花辰月夕】猶言花朝月夕. 淸王韜《淞濱瑣話·藥娘》:“每値花辰月夕, 輙置酒讌賞.” 參見“花朝月夕”.

[花見羞】《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傳》:“淑妃王氏, 邠州餠家子也, 有美色, 號‘花見羞’.” 后遂爲美女之代稱. 宋徐積《答李端叔》詩:“君不聞東家女子花見羞, 十六未嫁便悲憂.”

[花里胡哨】見“花狸狐哨”. 

[花里胡紹】見“花狸狐哨”. 

[花利】指田地等所得的收益. 宋蘇軾《論積欠六事幷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逐年所出花利微細, 卒填所欠官錢不足.”

[花言巧語】指一味鋪張修飾而無實際內容的言語或文辭. 今多指虛偽而動聽的話. 《朱子語類》卷二十:“巧言, 即所謂花言巧語, 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便是.”《水滸傳》第三四回:“剗地花言巧語, 煽惑軍心!” 淸李漁《意中緣·遣媒》:“只因那做媒的人終日花言巧語, 指東說西, 成了個套子.”老舍《神拳》第一幕:“花言巧語辦不了事!”

[花判】1.舊時官吏用騈體文寫成的語帶滑稽的判詞. 宋洪邁《容齋隨筆·唐書判》:“唐人判語必騈儷, 今所傳《龍筋鳳髓判》及《白樂天集·甲乙判》是也……世俗喜道瑣屑遺事, 參以滑稽, 目爲花判.” 宋劉克莊《送趙司理歸永嘉》詩:“客談花判健, 民道李官淸.”2.引申爲判決.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三折:“你可甚端冕臨三輔, 調弦理萬民, 剗的點檢他這姻緣簿, 花判他這有情人.”3.猶評判.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小謝》:“秋容素不解讀, 塗鴉不可辨認, 花判已, 自顧不如小謝, 有慚色.” 何垠注:“花判, 如五花判事, 猶言判其好醜也.”

[花局】有妓女陪侍的酒宴. 淸惲敬《答方九江書》:“若酒場花局, 詩席文壇, 敬方折節天下士大夫, 醉固不狂, 醉亦如醒也.”

[花妖】花的精怪. 多指異於常態的奇花. 明唐寅《花月吟效連珠體》之六:“風動花枝探月影, 天開月鏡照花妖.” 明袁宏道《惠安伯園亭看芍藥開至數十萬》詩之三:“百千新豔一時開, 那遣花妖不下來.”《淸史稿·災異志五》:“凡恆風霾、晦冥、花妖……皆屬之於土.”

[花妖子】淸時老百姓對淸兵的稱呼. 《中國民間故事選·魯王和他的小黃馬》:“魯王威風凜凜地立在城樓上. 只有城外一座座花妖子的營盤, 連環地布置著.”

[花靑】一種畫中國畫的顏料. 用天然靛藍作原料制成. 淸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卷四:“花靑即靛靑, 蓋取其浮於面上之彩謂之花……其色靑翠靈活, 畫家之要色也.”

[花押】舊時文書契約末尾的草書簽名或代替簽名的特種符號. 唐唐彦謙《宿田家》詩:“公文捧花押, 鷹隼駕聲勢.”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記與劉無言論書》:“文皇(唐太宗)令群臣上奏, 任用眞草, 惟名不得草. 後人遂以草名爲花押. 韋陟五朶雲是也.” 明徐㚆祚《投梭記·鬻女》:“你休將淚灑, 把文書親用花押, 銀五百當時賚發.”聞一多《死水·“你指著太陽起誓”》:“信不信? 假如一天死神拿出你的花押, 你走不走?”參閱淸趙翼《陔餘叢考·花押》.

[花押印】鐫刻草書姓名的印章. 始於宋, 盛於元. 也稱元押、元戳. 元的花押印, 其形多爲長方, 一般上刻楷書姓氏, 下刻蒙古文或花押. 其目的在於取信, 使人不易辨認摹仿. 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押字不書名》:“古人押字謂之花押印, 是用名字稍花之, 如韋陟五朶雲是也.” 參見“花押”.

[花拍】樂曲正拍外的附加節拍. 宋王灼《碧雞漫志·六么》:“此曲內一疊名《花十八》, 前後十八拍, 又四花拍, 共二十二拍, 樂家者流所謂花拍, 蓋非其正也.” 參見“花十八”.

[花招】1.武術中姿式好看但不一定實用的動作. 后泛指巧妙的手法. 《人民文學》1981年第5期:“爲了安全, 她悄悄地告訴孩子們一個防身的花招.”2.指欺騙人的狡猾手段、計策等. 老舍《全家福》第三場:“小平, 記住, 我們事事都要以誠相見, 你剛才不該對李大媽耍這種小花招兒!”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他想:韓大棒子又玩什么花招呢?”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他還是不理他, 看他究竟又要耍啥新花招.”3.招貼;海報. 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一折:“俺在這梁園棚勾欄裏做場, 昨日貼出花招兒去.”

[花英】花朵. 宋柳永《歸去來》詞:“一夜狂風雨, 花英墜碎紅無數.”《醒世恒言·灌園叟晩逢仙女》:“<衆女>來謝道:‘餌此花英, 可延年却老.’” 郭沫若《甁》詩之二九:“姑娘呀, 你既是司春的女神, 爲甚又吝惜你的和風, 使我常常地被冰霜抱擁, 開不出繁茂的花英?” 參見“花朶”.

[花苑】猶花池. 唐李嶠《露》詩:“滴瀝明花苑, 葳蕤泫竹叢.”《詩刊》1977年第5期:“文藝的花苑里一片陽春, 萬紫千紅.”

[花苞】花未開放時包著花朵的變態葉片. 金近《月季花和雪人》:“在一根小枝條上還長著兩個花苞, 有一個花苞已經裂開……好像一下子就會開出來的.”聞捷《生活的贊歌·苹果樹下》:“枝頭的花苞還沒有開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結果.”

[花林粉陣】比喩群集的美女. 淸孔尙任《桃花扇·拒媒》:“想當初華筵盛陳……排列著花林粉陣, 逐趁著箏聲笛韻.”

[花枝】1.開有花的枝條. 唐王維《晩春歸思》詩:“春蟲飛網戶, 暮雀隱花枝.” 明謝讜《四喜記·花亭佳偶》:“淺印花鞋小, 斜插花枝鬢欲燒.” 蕭紅《夏夜》:“她過來似用手打我, 嘴里似乎咒我, 她依過的那花枝, 立刻搖閃不定了.”2.比喩美女. 前蜀韋莊《菩薩蠻》詞:“此度見花枝, 白頭誓不歸.” 宋張景修《虞美人》詞:“旁人應笑髯公老, 獨愛花枝好.” 淸唐孫華《五舫詩爲同年狄向濤太史賦》:“花枝斜倚鏡臺前, 晩妝人倦嬌相向.”

[花枝招展】謂花枝迎風擺動, 婀娜多姿. 比喩婦女打扮得十分豔麗. 《紅樓夢》第三九回:“劉姥姥進去, 只見滿屋裏珠圍翠繞, 花枝招展的, 幷不知都係何人.”《再生緣》第九回:“劉后聞言心大喜, 花枝招展跪埃塵.”冰心《我的學生》:“S是地道的歐美主婦, 忙里偸閑, 花枝招展.”亦作“花枝招颭”、“花枝招顫”. 《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那女子的尖尖趫趫, 鳳頭一對, 露在湘裙之下, 蓮步輕移, 如花枝招颭一般.”《水滸後傳》第四回:“馮舍人見了, 慌忙起身, 偸眼一覷, 花枝招顫, 態度輕盈, 魂不附體, 倒身便拜.”

[花枝招颭】見“花枝招展”. 

[花枝招顫】見“花枝招展”. 

[花杵】制作精致的捶衣杵. 亦用以指搗衣聲. 唐司空曙《和王卿立秋即事》:“宮響傳花杵, 天淸出露盤.” 龔騫《九秋·秋風》詩:“柳絲蕩空菊入帷, 颯颯宮響傳花杵.”

[花板肉】指半精半肥的搭花肉. 俗稱五花肉.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玉鳳姑娘看了看……絶不是莊子上叫的那些楞鷄、匾丸子、紅眼兒魚、花板肉的十五大碗, 却是不零不搭的十三盤.”

[花枕】繡花的枕頭. 南朝梁劉孝威《郤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夢啼漬花枕, 覺淚溼羅巾.”隋江總《宛轉歌》:“競入華堂要花枕, 爭開羽帳奉華茵.”

[花事】關於花的情事. 春季百花盛開, 故多指遊春看花等事. 宋楊萬里《買菊》詩:“如今小寓咸陽市, 有口何曾問花事.” 元周權《晩春》詩:“花事悤悤彈指頃, 人家寒食雨晴天.” 淸王士禛《秋柳》詩之三:“扶荔宮中花事盡, 靈和殿裏昔人稀.” 袁鷹《悲歡·春華》:“從春到夏, 人們都沉浸在悲慟和憤慨中, 誰有興致去關心花事.”

[花雨】1.花季所降的雨. 前蜀貫休《春山行》詩:“重疊太古色, 濛濛花雨時.” 宋向子諲《水龍吟·紹興甲子上元有懷京師》詞:“更冥冥, 一簾花雨.” 元張雨《次孫大方仙興詩韻》:“花雨掃塵鸞帚溼, 島雲承韈蜃樓昬.”2.佛敎語. 諸天爲贊歎佛說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 《仁王經·序品》:“時無色界雨諸香華, 香如須彌, 華如車輪.” 后用爲贊頌高僧頌揚佛法之詞. 唐李華《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十里花雨, 四天香雲, 幢幡葢網, 光蔽日月.” 唐李白《尋山僧不遇作》詩:“香雲徧山起, 花雨從天來.” 趙光榮《里湖紀遊》詩:“花雨散諸天, 慈雲廣蔭庇.”3.落花如雨. 形容彩花紛飛. 郭沫若《雙倍的春天》詩序:“北京市民夾道歡迎, 花雨滿天, 歡雷震地, 人人臉上都煥發出無上的喜意.”

[花咕朵】見“花骨朵”. 

[花明柳媚】形容春天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景象. 《儒林外史》第一回:“遇著花明柳媚的時節, 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 他便戴了高帽……在鄕村鎮上以及湖邊, 到處頑耍.” 淸徐大椿《洄溪道情·題唐悔生寒林行嘯圖》:“待得花明柳媚, 看雕鞍駿馬, 又去踏春風.”

[花呢】指表面起條、格、點等花紋的一類毛織品. 

[花兒】流行於靑海、寧夏、甘肅一帶的一種民間歌曲. 是當地漢、回、土、撒拉、東鄕、保安等族的口頭文學形式之一. 在靑海又稱“少年”, 對其中的詞稱“花兒”, 演唱稱“漫少年”.

[花乳】1.含苞未放的花朵. 唐孟郊《杏殤》詩:“零落小花乳, 斕斑昔嬰衣.”2.煎茶時水面浮起的泡沫. 俗名“水花”. 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欲知花乳淸冷味, 須是眠雲跂石人.” 宋蘇軾《和蔣夔寄茶》:“臨風飽食甘寢罷, 一甌花乳浮輕圓.” 淸陳維崧《百字令·雨窗懷松之南水》詞:“茶煙颺起, 細煎花乳翻白.”

[花乳石】石名. 色黃, 中間有淡白點. 又名花蕊石.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四·花乳石》<集解>引劉禹錫曰:“花乳石出陝華諸郡, 色正黃, 形之大小方圓無定.” 淸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九:“元末, 諸曁人王冕自稱煮石山農, 始用花乳石刻私印.”

[花卷】一種蒸熟吃的面食. 多卷成螺旋狀.

[花炬】即花燈. 明高明《琵琶記·書館悲逢》:“醉後人扶馬上, 金蓮花炬照回廊, 正院宇梅梢月上.” 參見“花燈”.

[花郞】1.唐時新羅國風俗, 擇貴人子弟之美者, 敷粉裝扮之, 名曰“花郞”. 《說郛》卷七四引唐令狐澄《大中遺事·新羅國記》:“其國王族謂之第一骨, 餘貴族謂之第二骨……擇貴人子弟之美者, 傅粉妝飾之, 名花郞, 國人皆尊事之.”2.指賣花人. 淸孔尙任《桃花扇·却奩》:“人宿平康深柳巷, 驚好夢, 門外花郞.”3.即叫化子. 揚州評話《天齊廟包公斷太后》:“我跟隨大人到的碼頭很多, 不曉得見過了多少地保, 也沒有看見過像他這樣的地保, 像個乞丐花郞了.” 參見“叫花子”.

[花房】1.即花冠. 花瓣的總稱. 唐白居易《畫木蓮花圖寄元郞中》詩:“花房膩似紅蓮朶, 艷色鮮如紫牡丹.” 宋楊萬里《甁中紅白二蓮》詩之二:“揀得新開便折將, 忽然到晩歛花房.” 淸葆光子《物妖志·花類·白蓮花》:“見花房中有物, 細觀, 乃所贈玉環也.” 參見“花冠”. 2.指花芽.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槐柳楸梓梧柞》:“白桐無子, 冬結似子者, 乃是明年之花房.” 石聲漢注:“這裏所謂‘花房’, 所指的應當是‘花芽’.”3.培植花草的溫室.

[花衫】1.有彩色花紋的衣衫. 《宋史·儀衛志一》:“絳引幡十, 告止幡、傳敎幡、信幡各二, 執幡人皆武弁、緋寶相花衫、勒帛.”2.戲曲中旦角的一種. 綜合靑衣花旦、刀馬旦的特點發展而成, 扮演性格比靑衣活潑、比花旦莊重的婦女. 李廣田《銀狐集·柳葉桃》:“到得二十歲左右, 已經能每月拿到百十元報酬, 在×城中一個大戲院里以頭等花衫而知名了.”

[花門】1.山名. 在居延海北三百里. 唐初在該處設立堡壘, 以抵御北方外族. 天寶時爲回紇占領. 后因以“花門”爲回紇的代稱. 唐杜甫《哀王孫》詩:“花門剺面請雪恥, 愼勿出口他人狙.”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哀王孫》:“言聖德北服南單於, 又言花門助順, 所以慰王孫也.” 淸顧炎武《書女媧廟》詩:“花門、吐蕃日侵軼, 天子數出長安逃.” 章炳麟《中華民國解》:“回部諸酋, 以其恨於滿洲者刺骨, 而修怨及於漢人……以復突厥、花門之跡, 猶當降心以聽.”2.飾有花紋之門. 南朝梁何遜《南苑》詩:“花門闢千扇, 苑戶開萬扉.”3.借指豪門. 明屈大均《大同感歎》詩:“花門多暴虐, 人命如牛羊.”4.指妓院. 明康海《王蘭卿》第一折:“做一個三從四德好人妻, 不強如朝雲暮雨花門婦.”《中國歌謠資料·太平軍快到蘇州城·昏無能》:“昏無能, 宦承恩……賭錢又吃酒, 還有闖花門.” 參見“花門柳戶”.

[花門柳戶】指妓院. 明朱有燉《繼母大賢》:“此人好去花門柳戶行走, 又好喫酒賭錢.” 明康海《王蘭卿》第一折:“誰想這妮子情性貞良, 全無花門柳戶之氣.”

[花姑】1.稱善種花的女子. 宋曾慥《類說·花木錄·花姑》:“魏夫人李弟子善種, 謂之花姑.”2.指唐代女道士黃靈微. 《雲笈七籤》卷一一五:“花姑者, 女道士黃靈微也. 年八十而有少容, 貌如嬰孺, 道行高潔, 世人號爲花姑.”

[花姑娘】1.侵華日軍稱供他們侮弄的女子.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七回:“<偽聯合村公所>村長就是‘二日本’王懷當……每日便派村警, 四村催糧要款, 抓民伕, 派花姑娘.”茅盾《劫後拾遺》六:“日本人多么精明, 他們平時每到一個碼頭, 妓女是自己帶去的. 現在是戰時, 要花姑娘自然征用.”2.指妓女. 沈從文《主婦集·貴生》:“我們五爺花姑娘弄不了他的錢, 花骨頭可迷住了他.”

[花封】1.封建時代賜給貴婦人的封誥. 淸蔣士銓《冬靑樹·遇婢》:“花封誰念皇宣貴, 長門空灑懷鄕淚.” 淸李漁《奈何天·妒遣》:“便做道顧綱常, 不致奪花封, 只怕你掛虛銜, 也要略減些兒俸.”2.舊時給媒婆的酬金.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七:“余三十年前, 選妾姑蘇, 所需花封甚輕, 今動至數金.”

[花茸】1.即花絨. 有花紋的絲絨. 《宋史·眞宗紀二》:“大中祥符九年甲寅……次太平驛, 賜從官辟寒丸、花茸袍.”2.花穗. 唐段成式《柔卿解籍呈飛卿》詩之三:“鬱金種得花茸細, 添入春衫領裏香.”

[花草】泛指可供觀賞的花和草. 《南史·蕭惠開傳》:“寺內所住齋前, 嚮種花草甚美.” 唐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宋王安石《鍾山即事》詩:“澗水無聲繞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 巴金《滅亡》第三章:“花園里很靜, 四周只有花草底淸香.”

[花茶】用茉莉花等鮮花熏制的綠茶. 也叫香片.

[花胡同】見“花衚衕”. 

[花胡洞】見“花衚衕”. 

[花胡哨】花言巧語;虛情假意的敷衍. 明沈璟《桃符記》第二折:“喒兩個顯妖邪索使些花胡哨, 他那裏氣昂昂仗劍提刀.”《白雪遺音·馬頭調·雙雙對對》:“大駕光臨, 怎麽敢勞, 無奈何, 結他一個花胡哨.”《紅樓夢》第三五回:“便是有事纏住了, 他必定也是要來打個花胡哨.”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我想, 你到底是在人家做人……你到底也出去打個花胡哨, 應個景兒, 也是好的.”

[花相】古稱牡丹爲花王, 芍藥爲花相. 宋楊萬里《多稼亭前兩檻芍藥紅白對開二百朵》詩:“好爲花王作花相, 不應只遣侍甘泉.” 原注:“論花者以牡丹王, 芍藥近侍.”

[花柳】1.花和柳. 唐杜甫《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步屧隨春風, 村村自花柳.” 宋許月卿《多謝》詩:“園林富貴何千萬, 花柳功勳已十成.” 淸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八:“天之風月, 地之花柳, 人之歌舞, 無此不成三才.”2.指繁華遊樂之地. 唐李白《流夜郞贈辛判官》詩:“昔在長安醉花柳, 五侯七貴同杯酒.” 明李東陽《竹林七賢圖》詩:“應從晩歲看冰雪, 不向京塵醉花柳.”3.指妓院或娼妓.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某少年常結豪族爲花柳之遊, 竟畜亡命, 訪城中名姬, 如蠅襲羶, 無不獲者.”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兄弟, 你有滿腹才學, 不思進取功名, 只以花柳爲念.” 淸李漁《愼鸞交·品花》:“況且性薄經營, 意躭花柳.”4.花柳病的省稱. 殷夫《KingCoat》:“他是一個醫生, 專門治花柳啦, 白濁啦等等性病的.” 參見“花柳病”.

[花柳人家】指娼家.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王惠與李彪見他出去外邊歇宿, 只說是在花柳人家, 也不查他根脚.”

[花柳症】見“花柳病”. 

[花柳病】性病的俗稱. 老舍《四世同堂》二九:“現在, 爲慰勞日本軍隊, 同時還得防范花柳病的傳播, 這個小機關又要㚆興起來.”亦作“花柳症”. 蕭軍《初秋的風》四:“關於劉師父有了花柳症, 有人知道了.”

[花柳場】亦作“花柳塲”. 

舊指妓院. 明王驥德《男王后》第二折:“你坐中軍花柳塲, 我領前隊翠紅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六回:“須知花柳場中, 就是炎涼世界, 你穿了布衣服去……要看不起你的.”《黑籍冤魂》第一回:“公子王孫問柳尋花, 朝歡暮樂, 因在花柳場中弄上的.”

[花柳塲】見“花柳場”. 

[花柳營】舊指妓院. 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你那眼又親, 手又准……將一座花柳營生扭做迷魂陣, 眞是個女弔客, 母喪門.”亦省作“花營”. 明朱有燉《曲江池》第三折:“子爲我賞芳春夢撒了撩丁, 因此上向花營納了降旗.”

[花柳叢】猶花柳場.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我陳珩若再向花柳叢中著脚時, 永遠前程不吉, 死於非命!”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我一生不入花柳叢, 爾亦不能惑.”

[花面】1.如花的臉. 形容女子貌美. 唐李端《春遊樂》詩之一:“褰裳踏露草, 理鬢回花面.” 唐劉禹錫《寄贈小樊》詩:“花面丫頭十三四, 春來綽約向人時.” 淸洪昇《長生殿·窺浴》:“自小生來貌天然, 花面, 宮娥隊裏我爲先.”2.戲曲角色. 淨的俗稱. 如淨曰大花面, 副淨曰二花面, 丑曰小花面. 又稱“花臉”. 淸李漁《奈何天·慮婚》:“花面衝場, 正生避席, 非關倒置梨園, 祇爲從來雅尙.”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極粗極俗之語, 未嘗不入填詞, 但宜從脚色起見. 如在花面口中, 則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 便宜斟酌其詞.” 許傑《看木頭戲記》:“舞台的中間, 也正有一個癩痢頭和另外一個花面英雄, 在打架.” 參見“花臉”. 3.指有疤痕或斑點的臉. 淸李漁《奈何天·形變》:“花面村郞, 花面村郞, 蛇皮俗子, 眼睜睜立換胞胎.”

[花哄】猶胡鬧. 《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吳山生來聰俊, 粗知禮義, 幹事樸實, 不好花哄.”

[花星】司男女風情之事的星宿. 爲舊時江湖術士推算星命的術語. 元楊暹《劉行首》第二折:“我如今花星照……正好受用哩.” 明梁辰魚《浣紗記·效顰》:“算花星, 想紅鸞天喜, 未曾交運.” 淸孔尙任《桃花扇·守樓》:“天上從無差月老, 人間竟有錯花星.”

[花界】1.指佛寺. 唐元稹《與楊十二李三早入永壽寺看牡丹》詩:“曉入白蓮宮, 琉璃花界淨.” 唐羅鄴《夏日宿靈岩寺宗公院》詩:“花界已無悲喜念, 塵襟自足是非妨.” 淸厲荃《事物異名錄·佛釋·佛寺》:“《白六帖》:花界、花宮……皆佛寺名.” 淸沈鈞德《<元詩別裁集>序》:“殆韋相序《又元集》所云‘金盤餐沆瀣, 花界食醍醐’者耶!”2.舊指妓女界.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上海罷市實錄》:“惟我靑樓一無舉動, 我本我的良心, 想出幾條辦法, 勸告我全國花界同胞, 各本良心盡我國民應盡之天職.”

[花囿】花圃. 唐王勃《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山南花囿, 澗北松林.” 康有爲《大同書》辛部第七章:“農場、林圃、花囿……徧於高山絶島間.”

[花骨朵】花蕾的通稱. 金近《月季花》:“我的小月季花, 你結出花骨朵來啦.”亦作“花咕朵”. 逯斐等《市長的代表來了》:“哎呀, 那是哪家樹上的花咕朵啊?”

[花骨頭】指骰子、骨牌之類的賭具.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賭符》:“族人曰:‘倘得珠還合浦, 花骨頭當鐵杵碎之.’” 沈從文《主婦集·貴生》:“我們五爺花姑娘弄不了他的錢, 花骨頭可迷住了他.”

[花香鳥語】形容春天媚人的景象. 《鏡花緣》第九八回:“雲霧漸淡, 日色微明, 四面也有人煙來往, 各處花香鳥語, 頗可盤桓.”《孽海花》第八回:“正是釧動釵飛, 花香鳥語, 曲翻《白紵》, 酒捲回波.” 許傑《隣居》一:“她神志淸醒了許多……又好像經過了暴風雷雨、黑云彌天的夏夜, 重見風光明媚、花香鳥語的春晨一樣.”

[花俏】俏麗. 管樺《淸風店》二:“這女人, 自從整風以來, 打扮得越發花俏了.”《人民文學》1976年第5期:“魯迅不用輕巧的句子, 也不用花俏的詞語.”

[花信】1.即花信風. 宋范成大《聞石湖海棠盛開》詩之一:“東風花信十分開, 細意留連待我來.” 元喬吉《小桃紅·指鐲》曲:“花信今春幾番至. 見郞時, 窗前攜手知心事.” 郁達夫《夢醒枕上作翌日寄荃君》詩之二:“昨夜星辰昨夜風, 一番花信一番空.” 參見“二十四番花信風”. 2.開花的消息. 借指女子的成年期. 魯迅《准風月談·沖》:“連七八歲的女孩也會被淩辱, 從別人看來, 是等於‘年方花信’的了.”

[花信風】應花期而吹來的風. 曆來相傳花信風共有二十四番. 詳“二十四番花信風”.

[花風】即花信風. 北周庾信《北園新齋成應趙王敎》詩:“鳥聲惟雜囀, 花風直亂吹.” 參見“二十四番花信風”.

[花庭】花苑. 唐李嶠《同賦山居七夕》詩:“花庭開粉席, 雲岫敞針樓.” 唐溫庭筠《春江花月夜詞》:“玉樹歌闌海雲黑, 花庭忽作靑蕪國.”

[花炮】泛指煙火、炮仗. 《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到了月牙池, 見許多遊船在那裏放花炮.” 巴金《家》十五:“花炮放完了.”

[花洞子】一半在地面以下的養花的溫室. 

[花活】方言. 猶花招. 欺騙人的狡猾手法. 阿鳳《升學》:“我也明知道學校就是少, 投考的人就是多, 里頭的花活也眞氣人, 學校的大門不是沖著窮人家的孩子開的.”

[花宮】1.指佛寺. 唐李頎《宿瑩公禪房聞梵》詩:“花宮仙梵遠微微, 月隱高城鐘漏稀.” 唐李白《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詩:“玉斗橫網戶, 銀河耿花宮.” 參見“花雨”. 2.猶仙界. 淸龔自珍《如夢令》詞:“本是花宮么鳳, 降作人間情種. 不願住人間, 分付藥爐煙送.”

[花冠】1.花的組成部分之一, 由若干花瓣組成. 秦牧《藝海拾貝·鮮花百態和藝術風格》:“就拿鮮花來說吧, 它們各有花冠上微小的纖毛, 各有花靑素.”2.指婦女所戴的裝飾美麗的帽子. 唐白居易《長恨歌》:“雲鬢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明阮大鋮《燕子箋·誥圓》:“連畫中三豔巧相當, 把花冠還添注在烏雲上.” 巴金《滅亡》第三章:“他看不淸楚她底臉, 她底被花冠上垂下的珠串遮住的臉.”3.指雞冠. 亦用作雄雞的代稱. 南朝陳徐陵《斗雞》詩:“花冠已衝力, 芥爪復驚媒.” 宋孫光憲《浣溪沙》詞:“輕打銀箏墜燕泥, 斷絲高罥畫樓西, 花冠閑上午牆啼.” 淸陳維崧《沁園春·戲詠閨人踢鞬子者》詞:“向花冠尾畔, 剪他翠羽.”

[花神】1.掌管花的神. 唐陸龜蒙《和襲美揚州看辛夷花次韻》:“柳疏梅墮少春叢, 天遣花神別致功.”《雲笈七籤》卷一一三:“窺見女子紅裳艷麗, 遊於樹下. 有輒採花折枝者, 必爲所祟, 俗傳女子花神也.”《紅樓夢》第二七回:“尙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 都要設擺各色禮物, 祭餞花神.”2.花的精神. 宋李廌《德隅齋畫品·菡萏圖》:“士大夫舊云:‘徐熙畫花傳花神, 趙昌畫花寫花形.’”

[花屛】有雕繪、裝飾的屛風. 唐陸龜蒙《鶴屛》詩:“時人重花屛, 獨即胎化狀.” 前蜀韋莊《上春詞》:“金樓美人花屛開, 晨妝未罷車聲催.”

[花陣】1.花木的行列. 唐司空圖《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詩之六:“浮世榮枯總不知, 且憂花陣被風欺.” 元白珽《西湖賦》:“花陣排雲, 梭門秋千.”2.妓女的行列. 明陳汝元《金蓮記·湖賞》:“佳麗, 鉛華盡洗, 甘祝髮花陣名除.”

[花院】1.舊指妓院. 《醒世恒言·賣油郞獨占花魁》:“未識花院行藏, 先習孔門規矩.”2.培育花木以備出售的花圃.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近年梅花嶺、傍花村……皆有花院, 每旦入城聚賣於市.”

[花紅】1.植物名. 落葉小喬木, 葉卵形或橢圓形, 花粉紅色. 果實球形, 像苹果而小, 黃綠色帶微紅, 是常見的水果. 明文震亨《長物志·蔬果》:“西北稱柰, 家以爲脯, 即今之蘋婆果也……吳中稱花紅, 即名林檎, 又名來禽, 似柰而小, 花亦可觀.”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植物》:“《事物紺珠》:‘林檎, 俗名花紅, 大者名沙果.’”2.指簪在帽上的金花和披在身上的紅綢. 舊時用來表示喜慶.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縣宰敬幼謙酒三杯, 披了花紅, 送上了馬……送出縣門來.”3.舊指有關婚姻等喜慶事的禮物.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迎客先回至女家門, 從人及兒家人乞覓利市錢物花紅等, 謂之攔門.”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相守三朝五夕……又無羊酒段匹, 又無花紅財禮.”《西遊記》第五三回:“但欲求水者, 須要花紅表禮, 羊酒果盤, 志誠奉獻.” 洪深《申屠氏》第三本:“方蛟領著一隊人, 扛著花紅表禮, 鳳冠花燭, 招搖而過.”4.賞金;獎金. 明高明《琵琶記·再報佳期》:“終日走千遭, 走得脚無毛……花紅也不曾見半分毫.” 淸李漁《巧團圓·嘩嗣》:“前廳喫喜酒, 就有花紅送出來.” 黃谷柳《蝦球傳·破碎的夢》:“林大哥, 出點花紅, 求四方君子, 如有看見, 就報信找她回來.”5.指通緝的懸賞告示或尋人的懸賞啓事. 《廿載繁華夢》第十七回:“至於那臭丫頭, 既是走了, 休要管他, 也不必出花紅尋他了.” 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廣州的事情(指起義)已鬧出來了, 人也捉去了, 機關也封了, 花紅單也貼出來了.” 黃谷柳《蝦球傳·破碎的夢》:“那么我明天跟你一道回廣州去, 幫你隨街隨路寫貼花紅, 做妥我就回東莞鄕下去.”6.即紅利.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問他一年分多少花紅, 他說:‘說不定的, 生意好的年分, 可以分六七十元.’” 巴金《砂丁》結尾:“師爺分到花紅, 就寄給家里的老婆.” 參見“紅利”.

[花紅柳綠】1.形容花木繁茂的樣子. 前蜀魏承班《生查子》詞之三:“花紅柳綠間晴空.”2.比喩顏色鮮豔.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羅列著許多苗婆, 穿的花紅柳綠, 鳴鑼擊鼓, 演唱苗戲.”《紅樓夢》第七三回:“只見賈母房內的小丫頭子, 名喚傻大姐的……手內拿著個花紅柳綠的東西, 低頭瞧著只管走.”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大赤包本還是不想立起來, 及至看見那個花紅柳綠的禮物籃子, 她不好意思不站起一下了.”

[花約】即花押. 《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獻世保>拈起筆, 盡情寫了一紙絶契, 又道:‘省得你不放心, 先畫了花約, 何如?’” 參見“花押”.

[花栽子】花木的秧苗.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一折:“奉命前往洛陽……選揀奇花異卉和買花栽子, 趁時栽接.”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一折:“敎張千伏侍舍人, 在一路上休敎他胡行, 替俺買花栽子去來.”

[花馬掉嘴】見“花麻調嘴”. 

[花捐】對妓女征收的捐稅. 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一篇:“使娼妓成爲了一種公開的營業, 政府從而抽取花捐的這種近代辦法, 在四川大約是由他創造的.”

[花毦】用彩色羽毛制作的裝飾物. 《隋書·音樂志下》:“伎人皆衣錦繡繒彩. 其歌舞者多爲婦人服, 鳴環佩, 飾以花毦者, 殆三萬人.”

[花栲栲兒】一種繡花的荷包. 《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打開紙包看時, 是個花栲栲兒.”

[花栲栳兒】宋時絨線鋪掛在門前作幌子用的東西. 《金甁梅詞話》第七七回:“來到房子內, 吳二舅與來昭正掛著花栲栳兒, 發賣紬絹、絨線、絲棉.”

[花桃】即棉桃. 《廣群芳譜·桑麻譜二·木棉》:“木棉, 春月以子種, 稭似木, 葉綠似牡丹而小, 花黃如秋葵……結實三稜, 靑皮尖頂, 纍纍如桃. 北人呼爲花桃.” 劉原金等《靑年團支部對於靑年社員進行愛國主義敎育》:“一九五四年八月, 社里的棉花長得很旺盛, 花桃結得很多.” 參見“棉桃”.

[花根本艷】謂花的豔麗自有其源, 不待外求. 比喩人出身於名門世家. 元陳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算甚麽頂天立地男兒漢, 枉了你廝聽使, 相調慢, 花根本艷, 虎體元斑.”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花根本艷公卿子, 虎體原斑將相孫.”亦作“花根本豔”. 元無名氏《怒斬關平》第一折:“你是花根本豔, 源淸流淨, 端的不虛名.”

[花根本豔】見“花根本艷”. 

[花唇】亦作“花脣”. 

花巧的嘴唇. 謂花言巧語.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俺又本無心, 把你僧家混耗, 甚花唇兒故來相惱.” 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三折:“休賣弄花唇, 你不曾把鎗刀劍戟掄, 我只見你殺狗處抨刀刃.” 元施惠《幽閨記·文武同盟》:“你休得要逞花脣, 稍虛詞, 送你到有司推問.”

[花時】1.百花盛開的時節. 常指春日. 唐杜甫《遣遇》詩:“自喜遂生理, 花時甘縕袍.”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詩:“晴日暖風生麥氣, 綠陰幽草勝花時.” 明袁宏道《除夕觀諸公飲》詩:“角杯窮酒事, 分帖記花時.”2.開花的時期.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娑羅樹》:“觀諸書所載娑羅樹, 不獨此山有之, 然其生特異凡木, 樹數百枝, 枝十餘頭, 頭六七葉, 惜未見其花時也.” 郭沫若《天地玄黃·消夏二則》:“我喜歡的廣東木蓮, 兩大株, 對稱地種在正院前面的院子里, 可惜花時已經過了.”

[花蚨】1.形狀似花的座子. 《舊唐書·音樂志二》:“鼓, 承以花蚨, 覆以華蓋, 上集翔鷺.”2.佛像的蓮花座. 南朝梁武帝《光宅寺金像詔》:“銅初不送, 何緣乃爾? 豈不以眞相應感, 獨表神奇乎! 可鎸著花蚨, 以爲靈誌.”

[花哨】1.花樣多;變化多. 如:鼓點子敲得又響亮又花哨. 2.顏色鮮豔. 老舍《二馬》第三段五:“天上沒有什么云彩, 只有西邊的樹上掛著一層淡霞, 一條兒白, 一條兒紅, 和公園中的姑娘們的帽子一樣花哨.” 丁玲《母親》三:“找這件衣服, 她費了一點心思, 既要好看, 又要不花哨.”3.謂炫燿, 賣弄. 《金甁梅詞話》第二三回:“昨日和西門慶勾搭上了, 越發在人前花哨起來.”《金甁梅詞話》第五八回:“在院子裡呼張喚李的, 便那等花哨起來.”4.謂花言巧語. 老舍《四世同堂》六:“冠先生, 盡管嘴里花哨, 心中却沒有這一股子氣. 他說什么, 與相信什么, 完全是兩回事.”老舍《茶館》第二幕:“你的嘴呀比我的還花哨!”

[花圃】種植花草的園圃.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寶光寺》:“雲車接軫, 羽蓋成陰, 或置酒林泉, 題詩花圃, 折藕浮瓜, 以爲興適.” 唐耿湋《會鳳翔張少尹南亭》詩:“草簷宜日過, 花圃任煙歸.” 宋歐陽修《答端明王尙書見寄兼簡景仁文裕二侍郞》詩之二:“尙有俸錢沽美酒, 自栽花圃趁新陽.” 洪深《劫後桃花》五:“劉花匠是個有本事的人, 雖也出來替人家藝花, 自己家里還開著花圃.”

[花剛石】見“花崗岩”. 

[花氣】花的香氣. 唐賈至《對酒曲》之一:“曲水浮花氣, 流風散舞衣.” 宋王安石《見遠亭》詩:“圃畦花氣合, 田徑燒痕斑.” 淸唐孫華《同年王拙園太史招陪同里諸公飲大定庵花下》詩:“四面屋圍花氣聚, 一庭陰合酒樽涼.”

[花息】利息.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世名一時含糊應承, 所收花息, 年年封貯, 分毫不動.” 淸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其既得之也, 敲剝天下之骨髓, 離散天下之子女……視爲當然, 曰:‘此我産業之花息也.’”

[花師】善於培植花木的人. 宋曾慥《類說·紀異錄·花師》:“宋單父, 字仲儒, 能種藝術, 牡丹變易千種, 上皇召至驪山, 植花萬本, 色樣各不同, 內人呼爲花師.”

[花徑】花間的小路. 南朝梁庾肩吾《和竹齋》:“向嶺分花徑, 隨階轉藥欄.” 唐李端《暮春尋終南柳處士》詩:“入溪花徑遠, 向嶺鳥行遲.” 明謝讜《四喜記·花亭佳偶》:“花徑塵芳, 淺印花鞋小.” 馮雪峰《雪峰寓言·狗和薔薇》:“狗在花徑中走來走去, 怕迷失路途.”

[花舫】畫舫. 裝飾華美的遊船. 唐白居易《晩起》詩:“閑上籃輿乘興出, 醉回花舫信風行.” 唐朱慶餘《泛溪》詩:“曲渚迴花舫, 生衣臥向風.”《宋史·太祖紀三》:“吳越國進銀裝花舫、金香師子.”

[花針】繡花用的細針. 

[花狸狐哨】亦作“花里胡哨”. 亦作“花里胡紹”. 亦作“花麗狐哨”. 亦作“花黎胡哨”.

1.形容顏色錯雜、豔麗. 現多用於貶義. 《西遊記》第十二回:“我家是淸涼瓦屋, 不像這個害黃病的房子, 花狸狐哨的門扇!”《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一回:“牆上的畫年代也很多, 所以看不淸楚, 不過是些花里胡紹的人物便了.”老舍《四世同堂》六九:“大赤包無論在什么時節都打扮得花狸狐哨嗎?”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三章:“眨眼工夫, 他那身藍臻臻的衣服, 倒讓泥染得花里胡哨了.”2.引申指花色繁多.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樣子是花里胡哨, 內容却只有一個--歡迎新戰士.”3.形容花言巧語, 耍弄花招. 《金甁梅詞話》第二十回:“他自吃人在他跟前那等花麗狐哨, 喬龍畫虎的, 兩面三刀哄他, 就是千好萬好了.”《金甁梅詞話》第七二回:“你做奶子, 行奶子的事, 許你在跟前花黎胡哨, 俺每眼裡是放的下砂子底人.”

[花卿】指唐武將花驚定. 唐杜甫《戲作花卿歌》:“成都猛將有花卿, 學語小兒知姓名.” 宋謝翶《花卿塚行》詩:“莓苔陰陰草茸茸, 云是花卿古來塚.” 淸檗子《聊齋志異俠女篇彈詞》:“髑髏徧染模糊血, 不減花卿見子璋.”

[花凇】天寒時, 水汽凝成的霜花. 明楊愼《晨霧》詩:“冰澌工織水, 花凇慣封條.”

[花座】即蓮座. 蓮花形的佛像台座. 唐李顧行《上元縣開善寺修誌公和尙堂石柱記》:“公乃減淸俸, 解上服, 命修珠帳, 飾花座.” 唐皇甫湜《石佛谷》詩:“花座五雲扶, 玉毫六虛射.”

[花部】指淸乾隆年間流行的除昆曲以外的地方戲曲劇種.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北新城錄下》:“雅部即崑山腔. 花部爲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 統謂之亂彈.”

[花甁】1.盛水養花或作擺設用的甁子. 宋袁采《袁氏世範·治家》:“於是臥於空舍而鑰其門, 酒渴索漿不得, 則取花甁水飲之. 次日啓關而客死矣.”《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說著, 便向案上花甁裏, 拈出三枝花來.” 巴金《滅亡》第七章:“房子底中央放著一張大餐桌, 桌上正中放了一個大花甁.”2.舊時對女職員的蔑稱. 意思是專供擺設用的. 巴金《談<寒夜>》:“她在銀行里其實是所謂的‘花甁’, 就是作擺設用的.”《花城》1981年第6期:“高中畢業也是給人家當花甁啦!”

[花拳】姿勢好看而搏斗時用處不大的拳術. 

[花拳綉腿】打花拳, 踢繡腿. 指武術的動作花里胡哨, 光好看, 不中用. 亦比喩耍花招, 施伎倆, 或搞形式主義. 如:領導干部要特別警惕那些阿諛奉承, 花拳繡腿, 華而不實的人.

[花粉】1.植物花藥里的粉粒. 多爲黃色, 也有靑色或黑色的. 每個粉粒里都有一個生殖細胞. 唐司空曙《題玉眞觀公主山池院》詩:“柳絲遮綠浪, 花粉落靑苔.”2.本指婦女戴的花和搽的粉, 因亦爲化妝品的代稱. 《醒世恒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張藎急趕上一步, 看時不是別人, 却是慣走大家賣花粉的陸婆.” 丁玲《松子》:“在白天的時候, 這里常有一些賣零食的小擔, 有搖鼓的, 賣一點針線, 也賣一點花粉、手帕、襪子.”3.藥物名. 天花粉的簡稱.

[花粉樓】妓院. 元無名氏《貨郞旦》第二折:“我比你遲到蚰蜒地, 你比我多登些花粉樓.”

[花粉錢】指嫖妓的費用. 明湯顯祖呂碩園《還魂記·冥判》:“鬼犯些小年紀, 好使些花粉錢.”

[花煙間】舊指最下等的妓院. 《海上花列傳》第五回:“我看起來叫‘三勿像’:野鷄勿像野鷄, 台基勿像台基, 花煙間勿像花煙間.”《冷眼觀》第二三回:“自從戒了鴉片煙之後, 就是有點兒血氣不定起來, 常想要朝漢口花煙間跑.”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六篇:“惟因趙又牽連租界商人及浪遊子弟, 雜述其沉湎徵逐之狀, 幷及煙花, 自‘長三’至‘花煙間’具有.”

[花酒】1.在妓院中狎妓飲宴. 唐呂岩《敲爻歌》:“色是藥, 酒是祿, 酒色之中無拘束, 只因花酒誤長生, 飲酒帶花神鬼哭.”《官場現形記》第七回:“你看來往官員那一個不吃花酒.”《收穫》1981年第4期:“你又花天酒地, 吃花酒.”2.用花釀成的酒. 《宋史·外國傳五·三佛齊國》:“有花酒、椰子酒、檳榔酒、蜜酒, 皆非麴糵所醞, 飲之亦醉.”

[花消】花銷. 《金甁梅詞話》第二三回:“見一日也花消二三錢銀子, 都是西門慶背地與他的.”《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如今一有了錢, 我們就儘著花消, 倘或將來再遇著難過的日子, 我們還能過麽!”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九回:“這是訂禮, 一應花消齊由我出.” 參見“花銷”.

[花海】花的海洋. 形容花之多. 宋陸遊《驛舍見故屛風畫海棠有感》詩:“燕宮最盛號花海, 霸國雄豪有遺跡.”《花城》1981年第2期:“所看到的只是紅云托月, 花海流春, 脫盡了前人畫梅的淸冷低迎的氣氛.”

[花宵】花燭之夜. 指結婚那天的晩上. 郭沫若《黑貓》三:“晩上鬧花宵也沒有甚么可以記述.” 巴金《秋》二一:“第二天晩上是‘花宵’, 周家舉行簪花的禮節.”

[花容】比喩女子美麗的容貌. 亦借指女子面容. 元方回《虛谷閑抄》:“見少女如張等輩十許人, 皆花容綽約, 釵鈿照輝.” 明王錂《尋親記·懲惡》:“那佳人至死不肯允, 一朝把花容割破做瘡痕, 方得離分.”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三:“陳楚南《題背面美人圖》云:‘美人背倚玉闌干, 惆悵花容一見難.’”老舍《靑蛙騎手》第二場:“二妹呀, 快來幫我重整花容.”

[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 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元關漢卿《四春園》第一折:“你天生的花容月貌, 這幾日可怎生淸減了.” 明高明《琵琶記·官媒議婚》:“縱然有花容月貌, 怎如我自家骨肉.”《鏡花緣》第一回:“內有一位星君……雖似魁星, 而花容月貌, 却是一位美女.”亦作“花顔月貌”. 《紅樓夢》第二八回:“試想林黛玉的花顔月貌, 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 寧不心碎腸斷.”

[花案】舊指評定妓女名次的名單. 淸余懷《板橋雜記·麗品》:“品藻花案, 設立層臺, 以坐狀元.” 淸李漁《愼鸞交·訂遊》:“敝鄕的風俗, 每年定一次花案, 將那些著名的妓女, 評定優劣.”《花月痕》第七回:“今年是個塗溝富戶馬鳴盛充作頭家, 請一南邊人……蘆巖主持花案.”

[花塚】指落花集成的小堆. 郭沫若《甁》詩之十六:“有識趣的春風, 把梅花吹集成一座花塚.”

[花書】即花押.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四:“唐人初未有押字, 但草書其名, 以爲私記, 故號花書……花書之起, 其必始此矣.” 宋高似孫《緯略》卷十:“齊高帝使江夏群王學鳳尾, 一學便工……蓋諸侯箋奏, 皆批曰諾. 諾字有尾若鳳焉, 蓋花書也.” 宋程大昌《演繁露·花書》:“國初人簡牘往來, 其前起語處皆書名, 後結語處即以花書代名, 不再出名也. 花書云者, 自書其名, 而走筆成妍狀, 如花葩也.” 參見“花押”.

[花陰】爲花叢遮蔽而不見日光之處. 唐鄭谷《寄贈孫路處士》詩:“酒醒蘚砌花陰轉, 病起漁舟鷺跡多.” 元張翥《半村爲傅處士賦》詩:“兩岸花陰連第宅, 一川草色散雞豚.”《紅樓夢》第七九回:“話說寶玉才祭完晴雯, 只聽花陰中有個人聲, 倒嚇了一跳.” 許地山《綴網勞蛛》:“尙潔陪她在花陰底下走著.”

[花娘】亦作“花孃”. 

舊時指歌女, 娼妓. 唐李賀《申胡子觱篥歌》序:“朔客大喜, 擎觴起立, 命花娘出幕, 裴回拜客.” 宋梅堯臣《花娘歌》:“花孃十二能歌舞, 籍甚聲名居樂府.” 明陶宗儀《輟耕錄·婦女曰娘》:“而世謂穩婆曰老娘, 女巫曰師娘, 都下及江南謂男覡亦曰師娘, 娼婦曰花娘.”

[花紗】1.織有花紋的經緯密度較稀而質薄的一種織物. 古代多以絲爲之. 唐元稹《離思》詩之三:“紅羅著壓逐時新, 杏子花紗嫩麴塵.”《宋史·食貨志上三》:“天聖中, 詔減兩蜀歲輸錦綺、鹿胎、透背、欹正之半, 罷作綾花紗. 明道中, 又減兩蜀歲輸錦綺、綾羅、透背、花紗三之二, 命改織紬、絹以助軍.”《金史·輿服志中》:“大定十三年, 太常寺擬士人及僧尼道女冠有師號、幷良閒官八品以上, 許服花紗綾羅絲紬.”2.棉花和棉紗合稱“花紗”. 茅盾《子夜》二:“‘標金’、‘大條銀’、‘花紗’、‘幾兩幾錢’的聲浪, 震得人耳聾.”

[花紗布】棉花、棉紗、棉布的合稱. 

[花紙頭】舊指鈔票或獎券. 沙汀《丁跛公》:“他歎了一口氣……把那些紅紅綠綠的花紙頭取了出來, 借著從亮瓦上漏下來的光亮欣賞了一會.”沙汀《丁跛公》:“他把獎券在那老的一個胡子邊搖蕩著, 笑道:‘花紙頭? 換成銅板, 你一個人還馱不回來哩!’”

[花紋】各種條紋或圖形. 宋陶穀《淸異錄·木》:“有古柘, 常因狂風, 發其一根, 解爲器具, 花紋甚奇.” 淸顧炎武《齊祭器行》:“花紋不似萊人物, 法象仍疑兩敦同.” 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從花紋上辨認, 知道手里的鈔票不是中國銀行的.”

[花琅琅】象聲詞. 二物相碰時發出的聲響. 朱自淸《笑的曆史》:“小五那日在廚房里花琅琅打碎兩只紅花碗的時候, 她忙忙的叫郭媽媽帶我到爸爸面前說笑.”

[花堆錦簇】形容五色繽紛, 豔麗多彩. 《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庫吏奉了鈞帖, 將六十萬錢資粧, 都搬來舊衙門內, 擺設得齊齊整整, 花堆錦簇.”

[花著兒】猶言假動作. 《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那女子見他一拱手……舉起雙拳, 先在他面前一晃. 這叫作‘開門見山’, 却是個花著兒.”

[花黃】古時婦女的面飾. 《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當窗理雲鬢, 掛鏡帖花黃.” 南朝梁費昶《詠照鏡》:“留心散廣黛, 輕手約花黃.” 唐崔液《踏歌詞》之一:“鴛鴦裁錦袖, 翡翠貼花黃.”

[花菜】花椰菜的俗稱. 

[花梢】1.花木的枝梢.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花上金鈴》:“至春時, 於後園中紉紅絲爲繩, 密綴金鈴, 繫於花梢之上. 每有烏鵲翔集, 則令園吏掣鈴索以驚之.” 宋辛棄疾《東坡引》詞:“花梢紅未足, 條破驚新綠, 重簾下徧闌干曲.” 明謝讜《四喜記·花亭佳偶》:“燕語花梢, 花底黃鸝聲更嬌.”2.猶花巧. 老舍《趙子曰》第二十:“作學生的時候出鋒頭是嘴上的, 越說得花梢, 越顯本事.”3.謂顏色鮮豔. 康濯《春種秋收》:“拿出許多花梢新奇的布匹和日用品, 光問她想要甚么.”

[花票】舊指被土匪綁架的女人. 姚雪垠《長夜》三“走著走著, 他們漸漸地明白了他們已經成了‘票’” 原注:“從語源上看, 票就是鈔票. 土匪拉人的目的在換取鈔票, 故江湖上將被綁架勒贖的人叫做‘票’. ……在票的語根上加上一個女姓語頭, 便成‘花票’.”

[花脣】見“花唇”. 

[花雪】1.即霰. 俗稱雪珠. 《宋書·符瑞志下》:“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 花雪降殿庭……史臣按, 《詩》云:‘先集爲霰.’《韓詩》曰:‘霰, 英也.’花葉謂之英. 《離騷》云‘秋菊之落英’, 左思云‘落英飄颻’, 是也. 然則霰爲花雪矣. 草木花多五出, 花雪獨六出.”2.指柳絮. 宋張先《千秋歲》詞:“永豊柳, 無人盡日飛花雪.”

[花虛】猶虛幻, 空虛. 宋趙必豫《沁園春·歸田作》詞:“回頭看, 這浮雲富貴, 到底花虛.”

[花堂】1.猶畫堂. 華麗的殿堂. 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彫輪月殿, 刻鏡花堂.” 唐白居易《紫薇花》詩:“何似蘇州安置處, 花堂欄下月明中.”2.舊指結婚的禮堂. 《白雪遺音·馬頭調·詩經注》:“好叫我左右流之無其奈, 怎能彀, 鍾鼓樂之把花堂拜.”評劇《鍘閣老》第二場:“不料想遇見了李堂和李洪……要與我姐妹大拜花堂.”

[花晨】猶花朝. 《剪燈餘話·田洙遇薛濤聯句記》:“至二月花晨, 洙解齋歸省.” 參見“花朝”.

[花晨月夕】見“花朝月夕”. 

[花眼】1.花蕊. 唐白居易《玩迎春花贈楊郞中》詩:“憑君與向遊人道, 莫作蔓菁花眼看.” 唐施肩吾《贈友人下第閑句》詩:“花眼綻紅斟酒看, 藥心抽綠帶煙鋤.”2.明媚的眼睛. 《水滸後傳》第四回:“一雙花眼渾如點漆, 兩道柳眉曲似春山.”3.猶媚眼. 《西遊補》第五回:“有一宮中女娃叫做楚騷, 千般百樣惹動丈夫……臨去, 只把眼兒亂轉. 丈夫也做個花眼送他.” 參見“媚眼”. 4.遠視眼的俗稱. 也稱老花眼.

[花眼眼】方言. 即雙眼皮. 《陝北民歌選·信天遊(一)十七》:“騎馬要騎花點點, 交朋友要交花眼眼.”

[花國】舊指妓女行中. 淸王韜《淞濱瑣話·金玉蟾》:“名妓金玉蟾者, 吳門人……以故豓聲藉藉, 噪遍章臺, 花國群芳, 無有出其右者.”

[花帳】亦作“花賬”. 

虛報的帳目. 《西遊記》第八九回:“這個道:‘把東西開個花帳兒, 落他二三兩銀子, 買件綿衣過寒, 却不是好?’”《官場現形記》第八回:“據我看起來, 生意不過二萬銀子, 他這裏頭, 還想託你替他開花帳.”沙汀《淘金記》十八:“他是在對照甚么花賬.”

[花崗石】見“花崗岩”. 

[花崗岩】亦稱“花剛石”. 亦稱“花崗石”.

1.俗稱麻石. 火成岩的一種, 在地殼上分布最廣, 是岩漿在地殼深處逐漸冷却凝結成的結晶岩體, 主要成分是石英、長石和云母. 一般是黃色帶粉紅的, 也有灰白色的. 質地堅硬, 色澤美麗, 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魯迅《三閑集·在鍾樓上》:“我在用花剛石牆包圍著的樓屋里聽到這小小的故事……便一齊在眼前出現.”2.比喩頑固不化.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七:“我也想到這一點, 就是大新經理頭腦頑固的像花崗石, 拿斧頭也劈不開.”

[花崗岩頭腦】比喩頭腦頑固而僵化. 毛澤東《介紹一個合作社》:“至死不變, 願意帶著花崗岩頭腦去見上帝的人, 肯定有的, 那也無關大局.” 郭沫若《就目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答<人文>記者問》:“有壞的東西才能顯示出好的東西. 我看有‘花崗岩頭腦’的人也是可以寫的.”

[花圈】以鮮花或紙花紮成環狀用以慶吊的物品. 淸黃人《<小說林>發刊詞》:“摹仿文明形式, 花圈雪服, 賀自由之結婚……小說之影響於社會者又如是.” 柳亞子《黃花崗獻花圈》詩序:“七日晨獻花圈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遺塚.”

[花甜蜜就】猶言甜言蜜語. 元關漢卿《陳母敎子》第二折:“臨行相別的時候, 說的來花甜蜜就.”亦作“花甜蜜嘴”. 《醒世姻緣傳》第三五回:“有那窮人敗子, 都來幾兩幾十兩的取, 取錢的時候, 花甜蜜嘴, 講過按月按時, 十來分重的利錢, 不勞一些費力, 定了時刻, 自己送上門來.”

[花甜蜜嘴】見“花甜蜜就”. 

[花梨】即花櫚木. 質堅, 紋理細密. 宋晁補之《七述》:“木則花梨美樅, 梲柏香檀, 陽平陰秘, 外澤中堅.” 淸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予遊東粵, 見市廛所列之器, 半屬花梨、紫檀.”《儒林外史》第五回:“而今端了家裏花梨椅子, 悄悄開了後門, 換肉心包子吃.”

[花貨】指風騷的女人. 蕭軍《五月的礦山》第十章:“我根本就不相信, 提意見頂個毬事! 你一百個意見還不如那個花貨在礦長面前一噥噥, 一灘眼淚鼻涕!”

[花鳥】1.花與鳥的合稱. 唐杜審言《渡湘江》詩:“遲日園林悲昔遊, 今春花鳥作邊愁.” 明袁宏道《狂言·讀卓吾<南池>詩》:“三春花鳥猶堪賞, 千古文章只自知.”2.國畫中花鳥畫的簡稱. 宋趙希鵠《洞天淸錄·古畫辨》:“崔白多用古格, 作花鳥必先作圈綫, 勁利如鐵絲, 填以衆采, 逼眞.” 元湯垕《畫鑑·唐畫》:“唐人花鳥, 邊鸞最爲馳譽. 大抵精於設色, 濃豔如生.”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二·閨秀畫》:“倪仁吉山水, 周禧人物, 李因、胡淨鬘草蟲花鳥, 皆入妙品.”

[花鳥使】1.唐代專爲皇帝挑選妃嬪宮女的使者. 唐元稹《上陽白發人》詩:“天寶年中花鳥使, 撩花狎鳥含春思.”《新唐書·文藝傳中·呂向》:“玄宗開元十年, 召入翰林……時帝歲遣使采擇天下姝好, 內之後宮, 號‘花鳥使’, 向因奏《美人賦》以諷.”2.指專爲陪侍皇帝飲宴的妃嬪.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天寶中, 天下無事, 選六宮風流艷態者, 名花鳥使, 主飲宴.”

[花船】1.指有彩飾的船. 《元史·河渠志一》:“其大都、江南權勢紅頭花船, 一體不許來往.”2.舊指載有歌妓招客之船. 唐白居易《武丘寺路》詩:“銀勒牽驕馬, 花船載麗人.” 唐白居易《送劉郞中赴任蘇州》詩:“水驛路穿兒店月, 花船棹入女湖春.” 淸皞皞子《<廣東火劫記>跋》:“猶憶前年珠江大火, 花船盡付一炬.”

[花釵】1.婦女的頭飾. 由兩股合成, 上有飾物. 南朝梁劉孝威《郗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羅衣久應罷, 花釵堪更治.” 南朝梁吳均《古意》詩之七:“花釵玉宛轉, 珠繩金絡紈.”《宋史·輿服志三》:“第一品, 花釵九株……第五品, 花釵五株.”2.嫁接花木時所用的嫩枝. 明薛鳳翔《牡丹八書》:“凡接花以上品花釵, 兩面削成鑿子形, 插入母腹.”

[花翎】1.即孔雀翎. 聞一多《紅燭·稚松》:“他散開了藏著金色圓眼的, 海綠色的花翎--一層層的花翎.” 郭沫若《鳳凰涅槃·群鳥歌》:“孔雀:哈哈! 鳳凰! 鳳凰……從今后請看我花翎上的威光!” 參見“孔雀翎”. 2.淸朝以孔雀羽制成拖在帽后表示官品的帽飾. 本來由皇帝賜給建有功勳的人或貴族, 后來五品以上的官就可以出錢捐花翎戴. 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 以三眼花翎爲最貴. 淸黃遵憲《馮將軍歌》:“江南十載戰功高, 黃袿色映花翎飄.” 王闓運《振威將軍武提督碑》:“克萬載、袁州, 胸面四創, 擢千總, 幷賞花翎, 自此名顯.”老舍《神拳》第四幕:“我, 頭品頂戴, 三眼花翎, 給你請安啦!”

[花脚貓】比喩閑遊浪蕩、愛串門子的女人. 王西彦《尋常事》:“她自己和一些男人瘋瘋笑笑的, 是只村子里有名的‘花脚貓’.”

[花麻】指枲麻.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三:“她在摸索著劈花麻.” 參見“枲麻”.

[花麻調嘴】猶言花言巧語. 明無名氏《南極登仙》第三折:“你則老實說, 我那裏曉的這等花麻調嘴.”亦作“花馬掉嘴”. 《紅樓夢》第六五回:“你不用和我‘花馬掉嘴’的! 咱們‘淸水下雜麪, 你吃我看’.” 孫犁《白洋淀紀事·“藏”》:“你不用和我花馬掉嘴, 你好好地告訴我沒事!”

[花淫】謂嗜花成癖. 明馮夢龍《古今譚槪·癖嗜·花癖》:“唐張籍性躭花卉, 聞貴侯家有山茶一株, 花大如盎, 度不可得, 乃以愛姬柳葉換之, 人謂張籍花淫.”

[花梁】1.有雕飾的梁. 唐太宗《登三台言志》詩:“舞接花梁燕, 歌迎鳥路塵.”2.有雕飾的橋梁. 三國魏曹丕《校獵賦》:“望爵臺而增舉, 涉幽壍之花梁.”

[花裀】1.謂用落花當坐墊.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花裀》:“學士許愼選……多與親友結宴於花圃中, 未嘗具帷幄, 設坐具, 使僕僮輩聚落花, 鋪於坐下. 愼選曰:‘吾自有花裀, 何消坐具.’”2.織花或繡花的墊子. 《宣和遺事》前集:“俄至一所, 鋪陳甚雅, 紅床設花裀繡縟, 四壁掛山水翎毛.”

[花紹】見“花稍”. 

[花堦柳市】見“花街柳市”. 

[花插】插花用的底座. 通常用鉛塊制成座子, 其上密布尖頭銅釘. 有方形、圓形、多角形等. 把花枝插在銅釘上, 可成各種形式, 以表現插花的藝術性. 亦泛指用以插花的器皿. 淸沈初《西淸筆記·紀庶品》:“安息雀卵……竅其一端, 以當花插.” 許地山《危巢墜簡·東野先生》:“桌上底筆筒、花插、水壺、墨洗, 沒有一樣不是奶甁子!”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當郝達三把照像匠人, 如禮接進門來, 看好了地方, 將茶几、座椅擺好, 花插、小座鍾……什么都擺好了.”

[花報】報應. 《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只怕後人不悟前因, 學了歹樣……如曹操欺淩獻帝故事, 顯其花報, 以警後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我只因見你姿色, 起了邪心, 却被胡生先淫媾了妻子. 這是我的花報.”

[花期】植物開花的時期. 五代和凝《小重山》詞:“管絃分響亮, 探花期.” 金元好問《寄史同年》詩:“情話通宵慰別離, 殷勤釀酒趁花期.”《花城》1981年第2期:“<梅花>更由於它先花后葉, 花期較長, 所以盛開的時候, 實際上, 給人一種不是冷淸, 反而是繁花似錦的感覺.”

[花葉】花片, 花瓣. 《宋書·符瑞志下》:“花葉謂之英.” 唐李商隱《牡丹》詩:“我是夢中傳彩筆, 欲書花葉寄朝雲.” 淸龔自珍《齊天樂》詞:“花葉書成, 雲萍影合, 溝水無情流去.”

[花萼】亦作“花蕚”. 

1.花的組成部分之一, 由若干萼片組成, 包在花瓣外面, 花開時托著花冠. 簡稱萼. 有時亦指花. 南朝宋鮑照《采桑》詩:“乳燕逐草蟲, 巢蜂拾花蕚.”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淪漪結, 木體實而花萼振, 文附質也.” 明謝讜《四喜記·花亭佳偶》:“花萼輕搖, 一曲花歌百悶消.”《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十年之間, 籜甲漸解, 至甲寅而齊. 寅屬木, 爲花萼之象.”2.《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 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 莫如兄弟.”華, 萼和花同生一枝, 且有保護花瓣的作用, 故后常以“花萼”比喩兄弟或兄弟間和睦友愛的情誼.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門傳萬石, 庭列雙珠, 花萼爭榮, 芝蘭藹秀.”《新唐書·李乂傳》:“乂事兄尙一、尙貞, 孝謹甚, 又俱以文章自名, 兄弟同爲一集, 號《李氏花萼集》.”3.見“花萼樓”.

[花萼樓】唐玄宗於興慶宮西南建花萼相輝之樓, 簡稱花萼樓. 《舊唐書·讓皇帝憲傳》:“玄宗於興慶宮西南置樓, 西面題曰花萼相輝之樓……玄宗時登樓, 聞諸王音樂之聲, 咸召登樓, 同榻宴謔, 或便幸其第, 賜金分帛, 厚其歡賞.” 唐劉禹錫《楊柳枝詞》之五:“花萼樓前初種時, 美人樓上鬭腰肢.”《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紫荊枝下還家日, 花萼樓中合被時.”亦省稱“花萼”. 唐杜甫《驪山》詩:“驪山絶望幸, 花萼罷登臨.”

[花葩】花朵. 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華蓋, 黃帝所作也. 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常有五色雲氣, 金枝玉葉, 止於帝上, 有花葩之象, 故因而作華蓋也.”

[花蒂】亦作“花蔕”. 

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的部分. 南朝齊王融《擬古》詩之一:“花蔕今何在, 亦是林下生.” 唐張九齡《庭梅詠》:“更憐花蒂弱, 不受歲寒移.” 葉聖陶《友誼》:“她說校園里的西紅柿結果了……長得眞快, 上個星期還只見花蒂呢.”

[花朝】1.見“花朝節”. 2.指百花盛開的春晨. 亦泛指大好春光. 唐白居易《琵琶引》:“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還獨傾.” 唐李商隱《梓州罷吟寄同舍》詩:“不揀花朝與雪朝, 五年從事霍嫖姚.” 郁達夫《毀家詩紀》之一:“轉眼榕城春欲暮, 杜鵑聲裏過花朝.”

[花朝月夕】1.猶言良辰美景. 《舊唐書·羅威傳》:“每花朝月夕, 與賓佐賦詠, 甚有情致.” 元白樸《駐馬聽·歌》曲:“花朝月夜, 箇中唯有杜韋娘.” 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國朝下》:“每花朝月夕, 文酒雍容, 窮極勝事, 今半化異物矣.”《紅樓夢》第一○二回:“到了花朝月夕, 依舊相約玩耍.”亦作“花朝月夜”、“花晨月夕”. 南朝梁元帝《春別應令詩》:“花朝月夜動春心, 誰忍相思今不見.” 唐陳子良《隋新城郡東曹掾蕭平仲誄》:“花朝月夜, 置酒題篇.” 淸汪汝謙《畫舫約》:“花晨月夕, 如乘彩雲而登碧落.”2.特指農曆二月半和八月半.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二月十五日爲花朝節. 蓋花朝月夕, 世俗恒言. 二八兩月爲春秋之中, 故以二月半爲花朝, 八月半爲月夕也.” 參見“花朝節”、“月夕”.

[花朝月夜】見“花朝月夕”. 

[花朝節】舊俗以農曆二月十五日爲“百花生日”, 故稱此日爲“花朝節”. 宋吳自牧《夢粱錄·二月望》:“仲春十五日爲花朝節, 浙間風俗, 以爲春序正中, 百花爭放之時, 最堪遊賞.” 秦牧《藝海拾貝·菊花與金魚》:“這難道只是一類花么, 它簡直令人想起群芳爭妍的江南的‘花朝節’了.”又有以農曆二月初二日或十二日爲花朝節者. 《廣群芳譜·天時譜二·二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 以二月二日爲花朝節. 士庶遊玩. 又爲挑菜節.”亦省稱“花朝”. 《廣群芳譜·天時譜二·二月》引宋楊萬里《誠齋詩話》:“東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 爲撲蝶會.”

[花椰菜】二年生草本植物. 葉大, 花作球狀, 黃白色, 是蔬菜的一種. 也稱菜花或花菜.

[花椒】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枝上有刺, 果實球形, 暗紅色, 種子黑色, 可以做調味的香料, 也供藥用. 亦指這種植物的種子. 侯金鏡《漫遊小五台·神遊》:“婦女兒童摘花椒, 拾橡實, 撿榛子.”

[花棵】指花卉植物的植株. 《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梁材家的早把那個茶碗拏去洗了又洗, 叩在後院兒裏花棵兒底下.” 李文元《婚事》:“中祥又對蓮妞說, 連陰這兩三天, 花棵上又發現了膩蟲.”

[花殘月缺】1.花凋謝, 月不圓. 比喩錯過美好時光.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折:“則這今晩開筵, 正是中秋令節. 只合低唱淺斟, 莫待他花殘月缺.”2.花凋謝, 月不圓. 比喩夫妻感情破裂.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喒兩箇恩斷義絶, 花殘月缺, 再誰戀錦帳羅幃!”

[花蛤】蛤的一種. 即文蛤. 宋彭乘《續墨客揮犀·忌桃李雀蛤》:“海傍有蛤, 背有花紋者, 土人謂之花蛤.” 宋晁補之《七述》:“白鰻靑鮝, 黃黿黑蠏, 钜魚花蛤, 車蛾淡菜.” 參見“文蛤”.

[花帽軍】金完顏仲元的軍隊名. 《宋史·叛臣傳中·李全》:“大元兵退, 金乃遣完顔霆爲山東行省, 黃摑爲經歷官, 將花帽軍三千討之.”《金史·宣宗紀中》:“興定元年, 夏四月……花帽軍作亂於滕州, 詔山東行省討之.”《金史·完顏仲元傳》:“仲元在當時兵最強, 號花帽軍.”

[花稍】亦作“花紹”. 

謂裝飾豔麗多彩. 《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倆媳婦兒是給打點了一分絶好的針線活計, 正想進場這天, 打扮上花稍花稍.”《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三回:“你今兒怎麽穿得這麽花紹? 眞好看煞人!”

[花筒】形狀像筒的一種花炮. 王西彦《古城的憂郁·災禍》:“各處放著爆竹和花筒, 連電車上也紮著彩色的紙燈.”

[花筵】華美之席. 唐王勃《七夕賦》:“拂花筵而慘惻, 披葉序而徜徉.” 唐司空曙《病中嫁女妓》詩:“萬事傷心在目前, 一身垂淚對花筵.”

[花牋】精致華美的箋紙. 唐黃滔《秋色賦》:“潘嶽乃驚素髮, 感流年, 抽綵筆, 疊花牋.” 唐王建《宮詞》之五:“內人對御疊花牋, 繡坐移來玉案邊.”

[花街】指妓院聚集的地方. 宋黃庭堅《滿庭芳·妓女》詞:“初綰雲鬟, 纔勝羅綺, 便嫌柳陌花街.” 元宋方壺《一枝花·妓女》曲:“自生在柳陌中, 長立在花街內.” 淸李漁《愼鸞交·品花》:“琴書落魄無生計, 撞花街, 日尋佳麗.”

[花街柳市】指妓院聚集的街市. 《金甁梅詞話》第七四回:“花街柳市, 你戀著蜂蝶採.”亦作“花堦柳市”. 明劉基《誠意伯次子閣門使劉仲璟遇恩錄》:“你每小舍人年紀少, 莫要花堦柳市去.”

[花街柳陌】猶言花街柳市. 元無名氏《貨郞旦》第四折:“那李秀才不離了花街柳陌, 占場兒貪杯好色, 看上那柳眉星眼杏花腮.”《水滸傳》第六回:“花街柳陌, 衆多嬌艷名姬;楚館秦樓, 無限風流歌妓.” 明王錂《尋親記·勸勉》:“若榮耀, 早歸馳驛, 莫留戀花街柳陌.”亦作“花衢柳陌”. 元李邦祐《轉調淘金令·思情》曲:“花衢柳陌, 恨他去胡沾惹;秦樓謝舘, 怪他去閑遊冶.”

[花街柳巷】猶言花街柳市. 唐呂岩《敲爻歌》:“花街柳巷覓眞人, 眞人只在花街玩.”《淸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翫江樓記》:“專愛在花街柳巷, 多少名妓歡喜他.” 淸李漁《風箏誤·導淫》:“花街柳巷, 少甚麽標致娼家, 去選幾個嫖嫖就是.”

[花腊】干的花瓣. 宋陶穀《淸異錄·花腊》:“脂粉流愛重酴醿, 盛開時, 置書冊中, 冬間取以插鬢, 蓋花腊耳.”

[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 以剪彩爲之. 《文選·曹植<七啓>》“戴金搖之熠燿, 揚翠羽之雙翹” 李善注引晉司馬彪《續漢書》:“皇太后入廟先爲花勝, 上爲鳳凰, 以翡翠爲毛羽.” 南朝梁簡文帝《眼明囊賦》:“雜花勝而成疏, 依步搖而相逼.”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衆客就筵三盃之後, 婿具公裳, 花勝簇面, 於中堂昇一榻, 上置椅子, 謂之高坐.”《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向日我著你送花勝與信陵夫人, 這盒內就是兵符了.”

[花腔】1.指基本唱腔加花, 成爲一種特定的華彩腔調. 徐遲《<牡丹>跋》:“她的音質還是那么純淨……花腔應用得更加自如, 表情却是罕見地豊富的.” 姜妙香《追懷往事》:“他在唱上從不取巧, 也不愛使花腔.”2.比喩玩弄花招. 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凡是耍著花腔, 說什么要憐惜一下這類惡人呀……決不是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 趙樸初《滴水集·不是路·強盜旅行曲》:“耍花腔, 算盤暗打瞞天帳, 血口狂吞奪命湯.”3.見“花腔鼓”.

[花腔令鼓】見“花腔鼓”. 

[花腔鼓】鼓框上繪有花紋的鼓. 《水滸傳》第三五回:“只見兩邊紅白旗搖, 震地花腔鼓擂.”亦稱“花腔令鼓”. 《紅樓夢》第五四回:“忙命人取了黑漆銅釘花腔令鼓來, 給女先兒擊著.”亦省稱“花腔”. 《再生緣》第六回:“本帥敵樓親掠陣, 與將軍, 花腔大擊助威風.”

[花腔腰鼓】花腔鼓的一種.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花腔腰鼓出臨桂職田鄕, 其土特宜鼓腔, 村人專作窰燒之, 細畫紅花紋以爲飾.” 參見“花腔鼓”.

[花詔】古代用以賜爵或授官的詔令. 多用花色綾紙所寫幷套以錦袋. 唐司空曙《晦日益州北池陪宴》詩:“常侍傳花詔, 偏裨問羽觴.” 宋蘇軾《送程建用》詩:“會看金花詔, 湯沐奉朝請.”參閱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

[花間四友】指鶯、燕、蜂、蝶. 元喬吉《揚州夢》第一折:“端的是鶯也消魂, 燕也含羞, 蜂與蝶花間四友. 呆打頦都歇在荳蔻梢頭.” 明湯顯祖呂碩園《還魂記·冥判》:“那花間四友你差排, 叫鶯窺燕猜, 倩蜂媒蝶採.”

[花費】1.消耗的錢財. 《官場現形記》第三九回:“雖說得過幾個差使, 無奈省裏花費大, 所領的薪水連澆裹還不夠.”老舍《櫻海集·犧牲》:“對於女人, 他只管‘愛’, 而結婚與家庭設備的花費是‘愛’的代價.”2.因使用而消耗掉.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一折:“你孩兒……一文不使, 半文不用, 怎生儹下這家私, 都著他花費了也.”《西遊記》第六七回:“老者道:‘我們哪家不花費三五兩銀子!’” 巴金《愛而克的燈火》:“我花費了自己不少的眼淚和歡笑, 也消耗了別人不少的眼淚和歡笑.”

[花絮】1.白而輕柔的花. 多指柳絮. 南朝梁簡文帝《詠柳》:“花絮時隨鳥, 風枝屢拂塵.” 宋柳永《迷神引》詞:“時覺春殘, 漸漸飄花絮.” 淸陳維崧《永遇樂·送園次歸吳興和澹心韻》詞:“踏臂狂歌, 掉頭長嘯, 萬事總隨花絮.” 管樺《故鄕》:“散布在田野上的人群, 正在飛舞的花絮中播種.”2.比喩各種有趣的零碎新聞. 多用做新聞報導的標題. 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未帶地圖的旅人》:“聯絡官每天都舉行新聞發布會, 但‘透露’的都是些花絮, 諸如三巨頭午餐席上的菜譜.”如:大會花絮;球場花絮.

[花瑞】1.瑞雪. 唐許敬宗《奉和喜雪應制》:“伏檻觀花瑞, 稱觴慶冬積.”2.花中的祥瑞. 指特異而不常見的奇花. 宋范正敏《遯齋閑覽·詩談》:“初夏, 芍藥盛開, 忽於藂中得黃緣稜者四朶, 士人呼爲金腰帶, 云數十年間或有一二朶, 不常見也……蓋花瑞也.”

[花魂】指花的韻致. 元鄭元祐《花蝶謠題舜舉畫》詩:“花魂迷春招不歸, 夢隨蝴蝶江南飛.”

[花鼓】1.指鼓框繪有彩飾的鼓. 元張憲《李天下》詩:“吹玉笙, 擊花鼓, 十萬貔貅介胄雄, 三千粉黛煙花主.”2.流行於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的一種民間歌舞. 一般由男女兩人對舞, 一人敲小鑼, 一人打小鼓, 邊敲打, 邊歌舞.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揚州花鼓. 扮昭君、漁婆之類, 皆男子爲之.”阿英《關於北京<燕九竹枝詞>》:“首先是記花鼓秧歌之盛……也有小兒女們演唱的, 很逗人笑, ‘小兒花鼓鳳陽調, 士女周遭拍手笑’.” 參見“花鼓戲”.

[花鼓棒】舊時杭州謂僧人爲喪事人家作法樂時拋弄鼓棒. 元李有《古杭雜記》:“杭州市肆, 有喪之家, 命僧作爲佛事……花鼓棒者, 謂每舉法樂, 則一僧以三四鼓棒在手輪轉拋弄, 諸婦人競觀之以爲樂.”

[花鼓戲】流行於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的地方戲. 用花鼓作伴奏. 周立波《山鄕巨變》上三:“開會的人還沒到齊, 先來的男女們分散在各間房里打撲克, 看小人書, 拉胡琴子, 唱花鼓戲.”

[花塢】1.四周高起中間凹下的種植花木的地方. 南朝梁武帝《子夜四時歌·春歌之四》:“花塢蝶雙飛, 柳隄鳥百舌.” 宋楊萬里《望雨》詩:“須臾水平堦, 花塢濕半角.”《老殘遊記》第二回:“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 有如花塢春曉, 好鳥亂鳴.” 葉聖陶《遊了三個湖》:“回廊那一邊的種種好景致……花塢假山, 遊人全看過了.”2.茶名. 宋陸遊《蘭亭道上》詩:“蘭亭酒美逢人醉, 花塢茶新滿市香.” 自注:“花塢, 茶名.”

[花蒔】謂移植花苗. 《文選·潘嶽<秋興賦>》:“覽花蒔之時育兮, 察盛衰之所託.” 李善注引《字林》:“蒔, 更別種.”

[花當】花根. 淸朱彛尊《黃牛岡》詩:“亂石侵花當, 奔沙擁樹根.” 淸厲荃《事物異名錄·花卉·總》引《庶物異名疏》:“花當, 花根也.”

[花賊】指蝴蝶. 宋陶穀《淸異錄·蟲譜》:“溫庭筠嘗得一句云:蜜官金翼使……久之, 自聯其下曰:花賊玉腰奴. 予以爲道盡蜂蝶.”

[花園】指種植花木供遊玩休息的場所. 唐李適《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玉輦金輿天上來, 花園四望錦屛開.”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郡城以園勝. 康熙間有八家花園.”《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湖中間五座大洲……中間洲上, 一所大花園, 賜與莊徵君住.” 巴金《滅亡》第三章:“花園里很靜, 四周只有花草底淸香.”

[花園子】種花的園丁. 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三折:“這一宗是個花園子, 在生之日, 按四季栽種樹木, 傷枝損葉.”

[花農】指以種花爲職業的農民. 淸魏源《江南吟》:“遊人但說吳民嬌, 花農獨爲田農淚.”

[花魁】1.百花的魁首. 梅花開在百花之先, 故有“花魁”之稱. 亦有以蘭花爲“花魁”的. 《說郛》卷六二引宋王貴學《五氏蘭譜·白蘭》:“榦葉花同色, 萼修齊, 中有薤黃, 東野朴守漳時品爲花魁.” 宋盧炳《漢宮春》詞:“因何事, 向歲晩, 攙占花魁.” 柯岩《美的追求者·造化無極》:“人們都贊美梅花, 好像她是唯一傲霜斗雪的花魁, 我不這樣看.”2.喩指絕色佳人. 《醒世恒言·賣油郞獨占花魁》:“這些富豪公子, 慕其容貌, 都備著厚禮求見……求詩求字的, 日不離門. 弄出天大的名聲出來, 不叫他美娘, 叫他做花魁娘子.”《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小道該死, 冒犯花魁, 可憐見小道則個.” 郁達夫《毀家詩紀》之七:“省識三郞腸斷意, 馬嵬風雨葬花魁.”

[花鈿】用金翠珠寶制成的花形首飾. 南朝梁沈約《麗人賦》:“陸離羽佩, 雜錯花鈿.” 唐白居易《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元貫云石《一枝花·離間》套曲:“花鈿墜, 懶貼香腮, 衫袖濕, 鎮淹淚眼, 玉簪斜, 倦整雲鬟.” 淸孔尙任《桃花扇·題畫》:“裹殘羅帕, 戴過花鈿, 舊笙簫無一件.”

[花鈴】指用以驚嚇鳥雀的護花鈴. 淸梁淸標《轆轤金井》詞:“鬭草平蕪, 逞芙蓉雙頰, 花鈴暗掣, 蚤驚見綠楊飛雪.”

[花會】1.舊時流行於東南沿海的一種賭博. 預賭者從三十四個古人名中猜一個, 中者可贏三十倍於賭注的錢. 淸兪樾《右台仙館筆記》卷十二:“黃巖縣中盛行花會, 花會者書三十四古人名, 任取一名, 納之筒中……於三十四人名中自認一名, 各注錢數投入櫃中, 謂之納花會. 所認之名, 適合筒中之名, 則筒官如其所注錢數加三十倍以酬之.” 丁玲《慶云里中的一間小房里》:“她給了他許多鈔票, 都是十元一張的, 有一部分是客人給她的, 有一部分是打花會贏的.”2.四川成都一帶每年春季舉行的物資交流大會. 會上各地的土特產集中展覽交易, 同時演出民間戲曲、表演民間武術等. 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一篇:“那是成都辦花會的時候……那是一種博覽會的性質.”沙汀《防空》:“但是趁著幾個昏蟲大趕花會的時候, 却又幷不打個招呼……跑回縣里去了.”

[花腥】花香. 宋吳文英《八聲甘州·靈岩陪庾幕諸公遊》詞:“箭徑酸風射眼, 膩水染花腥.”

[花腮】見“花顋”. 

[花腿】南宋張浚將所部精壯士兵從臀下至足刺上花紋, 謂之“花腿”.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下:“車駕渡江, 韓劉諸軍皆征戍在外, 獨張浚一軍常從行在, 擇卒之少壯長大者, 自臀而下文刺至足, 謂之花腿. 京師舊日浮浪輩以此爲誇. 今既效之, 又不使之逃於他軍, 用爲驗也.”

[花腿閒漢】指市井無賴. 舊時彼輩每於腿上刺花, 故稱.

[花話】花言巧飾的話. 吳組緗《山洪》二十:“四狗子認爲這是壽官‘加鹽加醋’的花話, 和尙頭也不相信眞有這些事.”

[花癡】見“花癡”. 

[花韻】亦作“花韻”. 

花的韻致. 唐司空圖《歸王官次年作》詩:“孤嶼池痕春漲滿, 小欄花韻午晴初.” 明袁宏道《和東坡梅花詩韻爲花解嘲㚆以自解云耳》之三:“宋硯蜀紙李廷珪, 折枝貌得花韻老.”

[花意】花的意態. 唐孟郊《看花》詩:“高歌夜更淸, 花意晩更多.” 宋陳師道《晦日》詩:“人老時情薄, 春深花意微.” 宋范成大《壽櫟堂前小山峰淩霄花開因名之曰淩霄峰》詩:“山容花意各翔空, 題作淩霄第一峰.”

[花源】“桃花源”的省稱. 唐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迴谿碧流寂無喧, 又如秦人月下窺花源.” 宋梅堯臣《新安錢學士以近詩一軸見貺用敘單悃》詩:“何須到雲壑, 便若遊花源.” 淸孫枝蔚《爲農》詩之四:“生年當萬曆, 臨老憶京師. 勸誡尤難忘, 花源去莫遲.”

[花裝】1.彩色的服裝. 唐鮑防《歌響遏行云賦》:“苟精誠之激勵, 信感應於倐忽, 則花裝袨服, 楚艷陳娥.”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立春》:“府前左右, 百姓賣小春牛, 往往花裝欄坐, 上列百戲人物.”2.古代一種多兵種混合部隊的名稱. 《續資治通鑑·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帝聞隴蜀軍陣, 向用純隊, 近易爲花裝, 令利州三路都統制條具二者孰便.”亦作“花裝隊”. 《續資治通鑑·宋孝宗乾道七年》:“臣僚請改和州西路花裝隊, 帝曰:‘三衙舊亦結花裝隊, 昨已更改. 與其臨敵旋行抽摘, 不若逐色團結之有素也.’”

[花裝隊】見“花裝”. 

[花障】1.有彩飾的屛風.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隔障歌》:“王笑謂左右曰:‘設七寶花障, 召寵姐於障後歌之.’” 唐白居易《春老》詩:“歌舞屛風花障上, 幾時曾畫白頭人.”2.有花草攀附的籬笆. 《紅樓夢》第十七回:“說著一徑引入, 繞著碧桃花, 穿過竹籬花障編就的月洞門, 俄見粉垣環護, 綠柳周垂.”《紅樓夢》第四一回:“一面想, 一面順著花障走來.”

[花塼】見“花甎”. 

[花臺】1.四周砌以磚石的種花的土台子. 隋江總《攝山棲霞寺碑》:“昔寶海梵志, 睡覩花臺, 智猛比丘, 行逢影窟.” 唐宋之問《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萸房陳寶席, 菊蕊散花臺.” 唐儲光羲《題應聖觀》詩:“合甎起花臺, 折草成玉節.”姚雪垠《長夜》三一:“花台邊堆著一堆爛磚頭.”2.指妓院.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平生以花酒爲念, 好上花臺做子弟, 不想遊學到於此處.”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一折:“引著些個潑男潑女相扶策, 你你你則待每日上花臺.”

[花蔕】見“花蒂”. 

[花榭】位於花木叢中的台榭. 唐許渾《瓜洲留別李詡》詩:“柳堤惜別春潮落, 花榭留歡夜漏分.” 後蜀毛熙震《浣溪沙》詞:“花榭香紅煙景迷, 滿庭芳草綠萋萋.”

[花槍】猶花招.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六:“‘有多㚆雜?’她聽他的口氣還是不肯說, 盡掉花槍……氣生生地說:‘不管簡單不簡單, 今天你不和筱堂談, 你別想請客.’” 參見“花招”.

[花團錦簇】猶言花攢錦簇. 《紅樓夢》第十七回:“一槅一槅……或葵花蕉葉, 或連環半壁:眞是花團錦簇, 剔透玲瓏.”《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可惜這等花團錦簇的一回好書, 這一段交代, 交代的有些脫岔露空了!”茅盾《鍛煉》二:“蘇小姐短短十九年的生命中, 一向過的是花團錦簇的生活.”

[花舞】1.唐代舞名.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舞工》:“古之能者, 不可勝記, 即有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 宋顧文荐《負暄雜錄·傀儡子》:“花舞者, 著綠衣偃身, 合成花, 即今柘枝舞, 有花心者是也.”2.謂落花飛舞. 宋歐陽修《豊樂亭遊春》詩之一:“綠樹交加山鳥啼, 晴風蕩漾落花飛. 鳥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歸.”

[花箋】精致華美的箋紙. 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序》:“三臺妙跡, 龍伸蠖屈之書;五色花箋, 河北、膠東之紙.” 宋孫光憲《河傳》詞:“襞花箋, 豔思牽, 成篇.” 徐遲《財神和觀音》:“他接過了稿紙來, 那是他自己的造紙廠爲他特制的花箋, 上面的花紋是他自己的印制處給制版的.”

[花管】彩筆. 宋周邦彦《蕙蘭芳引·秋景》詞:“更花管雲牋, 猶寫寄情舊曲.”《花月痕》第五回:“春風眉黛, 花管新描.”

[花魄】花的神態. 宋范成大《風止》詩:“柳魂花魄都無恙, 依舊商量好作春.”

[花銀】通常指成色較純的銀子.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如今沿途留下告示, 如有收留小女翠鸞者, 賞他花銀十兩.” 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論·銀》:“銀出閩、浙、兩廣、雲南、貴州、交阯等處山中, 足色成錠者, 面有金花, 次者綠花, 又次者黑花, 故謂之花銀.” 淸洪昇《長生殿·偵報》:“知道了, 賞你……五十兩花銀. 免一月打差, 去罷.”

[花貌】像花一樣美麗的容貌. 唐白居易《長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眞, 雪膚花貌參差是.” 唐呂岩《題廣陵妓屛》詩之一:“他年鶴髮雞皮媼, 今日玉顔花貌人.”

[花貌蓬心】謂虛有其表. 康有爲《大同書》戊部第一章:“故舉國女子, 殆皆不學……而叩其女學, 則花貌蓬心, 瞢無所識.”

[花誥】用金花羅紙書寫的誥命. 封贈大臣之母或妻時用之. 明高明《琵琶記·強就鸞鳳》:“娘萬福, 娘萬福, 看花誥紋犀軸.”

[花說柳說】猶言花言巧語.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你看不得這些年輕的小爺們, 花說柳說的! 不中用!”《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我也不會花說柳說的, 一句話, 我就保他不撒謊, 出苦力, 這兩條兒.”

[花旗】舊稱美國國旗爲花旗, 以其國旗的圖樣而得名. 亦借指美國.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二回:“憑你是拿花旗白煤代了東洋可介子, 也說你是次貨, 不是碎了, 便是潮了, 挑剔了多少.” 許傑《論枯朽與摧拉》:“但在他們的內心上, 恐怕也在希望著今日的花旗爺叔, 可能成爲當年的英將戈登.”

[花旗國】指美國. 魯迅《二心集·<現代電影與有產階級>譯者附記》:“尤其錯誤的是要勸范朋克去引‘全世界人彼此之相愛’, 忘却了他是花旗國里發了財的電影員.” 參見“花旗”.

[花翠】婦女頭上戴的裝飾品. 《金甁梅詞話》第六五回:“他女兒穿著大紅段襖兒……戴著花翠, 插燭向西門慶磕了四個頭.”

[花綫】俗稱兩股絞成的電線. 魯迅《書信集·致姚克》:“譬如要裝電燈, 新文學家就有許多名詞--花線、撲落、開關--寫不出來.”

[花綱】即花石綱.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金人南牧, 上皇遜位, 虜將及都城, 乃與蔡攸一二近侍微服, 乘花綱小舟東下, 人皆莫知.”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朱氏盛衰》:“其子勔, 因賂中貴人, 以花石得幸, 時時進奉不絶, 謂之花綱.” 參見“花石綱”.

[花綬】系官印用的織有花彩的絲帶. 南朝梁庾肩吾《九日侍宴樂遊苑應令》詩:“彫材濫杞梓, 花綬接鵷鴻.”隋江總《賦得謁帝承明廬》:“香貂拜黻袞, 花綬拂玄除.” 唐張說《恩賜樂遊園宴》詩:“花綬光連榻, 朱顔暢飲醇.”

[花綠頭】英法組織的洋槍隊士兵的代稱. 法兵用花布纏頭, 英兵用綠布纏頭, 故人呼花頭、綠頭, 合言之則曰“花綠頭”.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只說最可怕的東西有三種, 一種自然是‘長毛’, 一種是‘短毛’, 還有一種是‘花綠頭’.”

[花撲撲】1.繁盛貌. 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詩:“山石榴, 一名山躑躅, 一名杜鵑花. 杜鵑啼時花撲撲.”2.爲燦爛、絢麗貌. 明朱有燉《神仙會》第一折:“怎撇得美紺紺風月所, 花撲撲錦前程.”3.形容隆重鋪張, 繁華熱鬧. 《西遊記》第九七回:“那媽媽想恨唐僧等不受他的齋供, 因爲花撲撲的送他, 惹出這場災禍.”

[花蕚】見“花萼”. 

[花蕊】亦作“花蘂”. 

1.花的雄蕊和雌蕊的統稱. 南朝梁何思澄《奉和湘東王敎班婕妤》:“虛殿簾帷靜, 閑階花蕊香.” 唐孟浩然《夏日辨玉法師茅齋》詩:“物華皆可翫, 花蘂四時芳.” 唐李商隱《春日》詩:“蝶銜花蕊蜂銜粉, 共助靑樓一日忙.”2.含苞未放的花, 花蕾. 唐杜甫《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詩:“鬢毛垂領白, 花蕊亞枝紅.” 宋范成大《瑞香花》詩:“酒惡休拈花蘂嗅, 花氣醉人醲勝酒.”

[花蕊石】即花乳石. 宋米芾《硯史·蔡州白硯》:“花蕊石, 亦作小朱硯.” 參見“花乳石”.

[花樓】1.華美的樓. 唐鄭愔《奉和幸大荐福寺》:“蘭圖奉葉偈, 芝蓋拂花樓.” 唐陳標《長安秋思》詩:“金刀玉指裁縫促, 水殿花樓絃管長.” 宋賀鑄《小重山》詞:“花樓連苑起, 壓漪漣.”2.指提花織機上用人力按花紋樣稿控制經線起落的部分.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機式》:“凡花机通身度長一丈六尺, 隆起花樓, 中托衢盤, 下垂衢脚.”

[花樣】1.花紋的式樣. 亦泛指事物的式樣或種類.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初越人不工機杼, 薛兼訓爲江東節制, 乃募軍中未有室者, 厚給貨幣, 密令北地娶織婦以歸, 歲得數百人, 由是越俗大化, 競添花樣, 綾紗妙稱江左矣.” 元杜仁傑《蝶戀花》曲:“世俗, 看取, 花樣巧翻機杼.” 淸錢泳《履園叢話·藝能·硾紙》:“書箋花樣多端, 大約起於唐宋, 所謂衍波牋、浣花牋, 今皆不傳.” 秦牧《藝海拾貝·“果王”的美號》:“物質的食品的這種五花八門的花樣……深感到精神糧食同樣需要十分豊富的吧!”2.繡花用的底樣. 宋譚宣子《謁金門》詞:“昨夜新番花樣瘦, 旋描雙蜨湊.”《白雪遺音·剪靛花·夏日天長》:“十指尖尖把花樣描, 針線仔細挑. 哎喲顔色配的嬌.” 淸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曲譜者, 填詞之粉本, 猶婦人刺繡之花樣也.”3.花招;手法.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九回:“這個人的花樣也眞多, 倘使常在上海, 不知還要鬧多少新聞呢.”《海上花列傳》第五二回:“一百塊洋錢賣給人家做丫頭. 我爺娘剛死仔三個月, 阿伯就出我個花樣.” 巴金《抹布集·楊嫂》:“你快不要驚動別人, 人家又會怪我花樣多.”4.淸末捐官在原班次外另捐的優先補缺名目, 如“本班盡先”、“新班遇缺”、“新班遇缺先”等, 稱爲“花樣”. 《官場現形記》第四二回:“彼時回來, 弄個敎官, 捐足花樣, 倘能補得一缺, 也好做下半世的吃著.”《文明小史》第三三回:“對縣官略露口風, 要借錢捐花樣, 縣官聽得他說捐花樣, 知道他願望不小, 暗暗吃了一驚.”

[花樣子】繡花用的底樣. 《紅樓夢》第七回:“只見薛寶釵家常打扮……伏在幾上和丫鬟鶯兒正在那裏描花樣子呢.” 楊沫《靑春之歌》第二部第六章:“劉秀英家來了一個串門的老太太……挎著一個賣花樣子和鞋面布的小籃子.” 參見“花樣”.

[花樣新翻】見“花樣翻新”. 

[花樣經】1.方言. 花招.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七:“有鈔票不退補, 反而要塞給工人, 這里頭一定有花樣經.”2.方言. 名堂, 名目.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三:“京劇有這么多花樣經? 也不是吃螃蟹, 有啥尖呀團的分別?”

[花樣翻新】謂獨出心裁, 創造新花樣. 淸芙蓉外史《閨律》:“翠鈿珠鐶, 只怕爐工欠巧;杏衫蓉帶, 總宜花樣翻新.” 孫犁《秀露集·第一個洞》:“花樣翻新, 無奇不有.”亦作“花樣新翻”. 淸侯芝《<再生緣>序》:“十年來拼置章句, 專改鼓詞, 花樣新翻, 祇恐詞難達意, 機絲巧織, 未免手不從心.”

[花甎】亦作“花磚”. 亦作“花塼”.

表面有花紋的磚. 唐時內閣北廳前階有花磚道, 冬季日至五磚, 爲學士入値之候. 唐元稹《櫻桃花》詩:“花塼曾立摘花人, 窣破羅裙紅似火.” 唐白居易《待漏入閣書事奉贈元九學士閣老》詩:“衙排宣政仗, 門啓紫宸關. 彩筆停書命, 花甎趁立班.” 宋王禹偁《賀畢翰林新入》詩:“閒步花磚喜復悲, 所悲君較十年遲.” 明宋納《壬子秋過故宮》詩:“銜頭野服儒冠老, 曾是花磚視草臣.”

[花膚】形容肌膚之美. 唐鄭嵎《津陽門》詩:“花膚雪艷不復見, 空有香囊和淚滋.”

[花賬】見“花帳”. 

[花蝶】1.花和蝶. 南朝梁簡文帝《和湘東王首夏》:“竹水俱蔥翠, 花蝶兩飛翔.” 北魏溫子昇《詠花蝶》:“花蝶俱不息, 紅素還相亂.”2.猶彩蝶. 唐高無際《漢武帝後庭秋千賦》:“一去一來, 鬭舞空之花蝶;雙上雙下, 亂晴野之虹蜺.”

[花黎胡哨】見“花狸狐哨”. 

[花衚衕】妓院.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我是箇翠紅堆傅粉的何郞, 花衚衕畫眉的張敞.”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沒揣的撞到風流陣, 引入花衚衕.”亦作“花胡同”、“花胡洞”. 明朱有燉《曲江池》第三折:“我當初占排場也曾奪第一, 串了些花胡洞錦屛風.”

[花盤】花托頂部膨大扁平呈盤狀的部分. 邵默夏《窗下》:“第一項是向日葵……每一棵都頂著一個圓圓的花盤, 整整齊齊的排列著.”

[花銷】1.開銷;花費.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議糴》:“而願出身領銀買米者, 多空乏之人, 銀一入其手, 不免有花銷與遷延拖欠及攙和之弊.”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時事·輪船招商局》:“但爲彼等賣空買空, 隨意花銷, 以致八年之久.” 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六回:“申耀宗自從到城里以后, 花銷很大, 又常結記他的家庭.”2.指舊時的苛捐雜稅.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一:“五十來石苞米, 請大夫, 交出荷, 攤花銷, 一個冬天, 花得溜干二淨, 一顆也不剩.”

[花貓巧嘴】猶言花言巧語.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二五回:“天師道:‘那聽你這個花貓巧嘴.’照頭就是一劍砍去.”

[花鴇】一種像雁而背部有花色斑紋的鳥. 常比喩淫賤之人, 或借指妓女. 《西遊記》第六回:“花鴇乃鳥中至賤至淫之物, 不拘鸞、鳳、鷹、鴉, 都與交群.”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莠民二則》:“土豪市儈, 甘作使令;花鴇梨姏, 願供娛樂.”

[花調】曲藝曲種. 淸時流行於浙江杭州. 淸范祖述《杭俗遺風·聲色類》:“花調:亦以五人分脚色, 用絃子、琵琶、洋琴、鼓板, 所唱之書, 均係七字唱本, 其調慢而且爛, 每本五六回.”

[花廠】1.種花賣花的鋪子.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東西廟》:“兩廟花廠尤爲雅觀.”2.方言. 指跳舞的場地. 《中國民間故事選·安品和滿奏》:“安品走進了花廠就跳起花來.”

[花選】指評選出的妓女中的俊美者. 《花月痕》第四三回:“傳來本年花選, 第一巫雲, 第二玉岫伺候.”

[花嬌柳嚲】形容婦女妖媚輕盈的姿態.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余嘗見操此業者, 花嬌柳嚲, 近在家庭, 遂不能使其子孫皆醉眠之阮籍, 兩兒皆染淫, 延及一門.”

[花鬨】猶熱鬧.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做的是《桃園結義》、《千里獨行》許多豪傑襟懷的戲文, 柯陳兄弟多是山野之人, 一見此花鬨, 怎不貪看?”

[花壇】種植花卉的土台子. 唐李建勳《和判官喜雨》:“高檻氣濃藏柳郭, 小庭流擁沒花壇.” 魯迅《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 雖然小, 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腊梅花.”

[花蕾】亦作“花藟”. 

指尙未開放的花. 也稱花骨朵、花芽. 宋陸遊《小園》詩:“晨露每看花藟坼, 夕陽頻見樹陰移.”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一章:“其實這是人們沒有在意, 它們早在冰雪的嚴冬就孕育好了自己的花蕾.”

[花机】舊時織花布用的一種提花織機.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機式》:“凡花机通身度長一丈六尺, 隆起花樓, 中托衢盤, 下垂衢脚.”

[花頭】1.花紋. 《官場現形記》第二九回:“到了南京之後, 住了兩個月, 寄過兩件織現成花頭的緞子送給小紅作衣服穿.”2.花朵. 《全唐詩》卷八九九載《擷芳》:“風搖蕩, 雨蒙茸, 翠條柔弱花頭重.” 宋蘇轍《次遲韻千葉牡丹》之一:“潩上名園似洛濱, 花頭種種鬪尖新.” 宋劉蒙《菊譜·夏金鈴》:“夏金鈴出西京, 開以六月, 深黃, 千葉……而花頭瘦小, 不甚鮮茂.”3.指婦女頭上戴的裝飾品. 葉玉森《印度故宮詞》:“花頭蠻髻司香女, 能作籠鸚嗚咽語.”4.花招.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人謂人狡獪弄術曰起花頭.”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三:“這個情形只能作這樣的解釋, 是反動派爲著自己的利益時常玩弄花頭.” 葉聖陶《倪煥之》十二:“我以爲應該請適當的人向他疏通;疏通不是低頭服小, 是叫他不要在這樁事上出花頭, 阻撓我們的新發展.” 參見“花招”. 5.新奇的主意或辦法. 魯迅《書信集·致母親》:“海嬰很好, 每日上學, 不大賴學了, 但新添了一樣花頭, 是禮拜天要看電影.”6.奧妙的地方. 如:這種遊戲看起來簡單, 里面的花頭還眞不少.

[花頭勇】指法國組織的洋槍隊士兵.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買忒勒與史致諤函》:“本統領所帶花頭勇, 每月薪俸等類共銀七千兩, 係合洋一萬元.” 原注:“‘綠頭’、‘花頭’係英法洋槍隊簡稱. 按許瑤光《談浙》說:‘法國用花布纏頭, 英國則用綠布, 故人呼綠頭、花頭云.’”

[花醜】即花面. 在我國古典戲劇中, 多用花面扮演反面人物. 淸孔尙任《桃花扇·截磯》:“替奸臣復私讐的桀紂, 媚昏君上排場的花醜.” 參見“花面”.

[花磚】見“花甎”. 

[花曆】依各種花的開落以定歲時. 如正月:蘭蕙芳;二月:桃夭;三月:薔薇蔓等.

[花縣】晉潘嶽爲河陽令, 滿縣遍種桃花, 人稱“河陽一縣花”. 見《白孔六帖》卷七七. 后遂以“花縣”爲縣治的美稱. 唐李賀《春晝》詩:“平陽花塢, 河陽花縣.” 明阮大鋮《燕子箋·入幕》:“連營刁斗月如霜……花縣接壺漿, 蹔得與故人歡暢.” 淸吳偉業《贈昆令王莘云尊人杏翁》詩:“快馬柳城常命酒, 軟輿花縣暫聞琴.” 參見“河陽一縣花”.

[花嘴】花言巧語的嘴. 《醒世恒言·賣油郞獨占花魁》:“這都是劉四媽這個花嘴, 哄我落坑墮塹, 致有今日!”《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元來那王尼有一身奢遮本事, 第一件一張花嘴, 數黃道白, 指東話西, 專一在官宦人家打踅.”

[花嘴花舌】謂花言巧語, 能說會道. 《石點頭·瞿鳳奴情愆死蓋》:“那鳳奴年已一十五歲, 已解人事, 見孫三郞花嘴花舌, 說著渾話.”亦作“花嘴利舌”、“花嘴騙舌”. 《西湖二集·認回祿東嶽帝種須》:“欺世盜名, 花嘴利舌, 後來僥倖中了進士.”《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那尼姑也是個花嘴騙舌之人, 平素只貪些風月, 庵裏收拾下兩個後生徒弟, 多是通同與他做些不伶俐勾當的.”

[花嘴利舌】見“花嘴花舌”. 

[花嘴騙舌】見“花嘴花舌”. 

[花蹄】謂蹄之形如花. 舊題漢郭憲《洞冥記》:“元封二年, 大秦國貢花蹄牛……蹄如蓮花, 善走多力, 帝使輦銅石以起望仙宮, 蹟在石上, 皆如花形.” 南朝梁簡文帝《系馬》詩:“靑驪沉赭汗, 綠地懸花蹄.”

[花噪】見“花臊”. 

[花錦】織有彩色花紋的錦緞. 《宋史·外國傳六·大食國》:“雍熙元年, 國人花茶來獻花錦.”

[花錦世界】見“花花世界”. 

[花館】指妓院. 宋柳永《玉蝴蝶·春遊》詞:“是處小街斜巷, 爛遊花館, 連醉瑤卮.” 明梁辰魚《寄懷》詞:“花館貯多嬌, 冠當筵風度飄颻.”

[花雕】見“花雕酒”. 

[花雕酒】一種上等的紹興黃酒. 紹興舊俗, 用彩色酒壇貯美酒作陪嫁禮物, 故名. 亦省稱“花雕”. 淸梁章钜《浪跡續談·紹興酒》:“今紹興酒通行海內……最佳者名女兒酒, 相傳富家養女, 初彌月, 即開釀數罈, 直至此女出門, 即以此酒陪嫁, 則至近亦十許年, 其罈率以綵繢, 名曰花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七回:“德泉叫茶房去買了一罈原罈花雕酒來……開罈燉酒, 三個對吃.”《文明小史》第二七回:“張先生替濟川要了一樣醋溜魚……半斤花雕, 兩人吃酒賞玩.”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以至於月盛齋的醬羊肉……杏花春的花雕, 這些地方沒有一個掌櫃的我不熟.”

[花糕】舊俗重陽節所食的一種糕餠. 也稱重陽糕. 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九月九日……麪餠種棗栗, 其面星星然, 曰花糕. 糕肆標紙綵旗, 曰花糕旗. 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花糕》:“花糕有二種:其一以糖麪爲之, 中夾細果, 兩層三層不同, 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餠之上星星然綴以棗栗, 乃糕之次者也. 每屆重陽, 市肆間預爲製造以供用.”《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轉眼之間, 看看重陽節近, 就要吃花糕了.”

[花營】見“花柳營”. 

[花營錦陣】指妓院. 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賣花人賣花脣, 休入俺這花營錦陣.”

[花燈】用花彩裝飾的燈. 常特指元宵節供觀賞的燈. 《紅樓夢》第五三回:“至十五這一晩上, 賈母便在大廳上命擺幾席酒, 定一班小戲, 滿掛各色花燈.”《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吱嘍嘍兩扇大門開放, 前面花燈鼓樂一隊隊進去.” 陳毅《元夜抵胡家坪》詩:“點點花燈當戶照, 齊占勝利在今年.”

[花燈戲】流行於云南、貴州、廣西、福建等地的地方戲. 由民間玩耍花燈的歌舞發展而成, 跟花鼓戲相近.

[花環】1.花圈. 魯迅《<呐喊>自序》:“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 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了一個花環.”2.婦人的首飾.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潘樓東街巷》:“又東十字大街, 曰從行裹角茶坊, 每五更點燈博易, 買賣衣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 至曉即散, 謂之‘鬼市子’.”《金史·輿服志下》:“婦人首飾, 不許用珠翠鈿子等物, 翠毛除許裝飾花環冠子, 餘外幷禁.”

[花蹊】猶花徑. 《宣和畫譜·人物一》:“張萱, 京兆人也, 善畫人物……其爲花蹊竹榭, 點綴皆極妍巧.” 淸鈕琇《觚賸續編·醉隱記》:“或藉花蹊, 或蔭竹嶼……皆無不醉之時, 無不醉之地.”

[花罽】一種彩色的毛織品.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階上悉踐花罽, 門堂藩溷, 處處皆籠燭.”

[花點】1.擊鼓時基調加花的一種華麗鼓點. 孫犁《白洋淀紀事·光榮》:“一到這里, 敲大鼓的故意敲了一套花點.”2.謂點射. 王集成《團結自己, 消滅敵人》:“說著拖過槍來……一邊打, 還故意賣弄地來了個‘花點’.”

[花簇】豔麗多彩. 淸李漁《奈何天·鬧封》:“雖是一樣品級, 却分外做得花簇些, 揀一位受過苦的夫人, 等他穿戴了, 好受用些華麗.”

[花簇錦攢】同“花攢錦簇”. 

《金甁梅詞話》第七六回:“端的花簇錦攢, 吹彈歌舞.”

[花簇簇】花哨, 豔麗多彩的樣子. 《水滸傳》第四四回:“石秀看時, 但見:黑鬒鬒鬢兒……花簇簇鞋兒, 肉妳妳胸兒, 白生生腿兒.”《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只見造成了幾間, 粧飾起來, 弄得花簇簇的, 方才歡喜, 住下了.”《紅樓夢》第十三回:“只這四十九日, 寧國府街上一條白漫漫人來人往, 花簇簇官去官來.”

[花餳】花糖. 用麥芽糖做的一種花式糖果.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歲晩節物》:“二十四日謂之交年, 祀竈用花餳、米餌.”《宋史·禮志二二》:“賜內中酒果、風藥、花餳, 赴守歲夜筵.”

[花臊】亦作“花噪”. 

猶美麗;漂亮. 

[花臉】1.即花面. 唐元稹《恨妝成》詩:“凝翠暈蛾眉, 輕紅拂花臉.” 唐白居易《聽崔七妓人箏》詩:“花臉雲鬟坐玉樓, 十三弦裏一時愁.” 參見“花面”. 2.戲曲中淨角的通稱. 一般扮演反面人物, 故亦借指奸小. 明梁辰魚《浣紗記·行成》:“你這個花臉小人, 油嘴老賊.” 淸洪昇《桃花扇·罵筵》:“你看前輩分宜相公嚴嵩, 何嘗不是一個文人, 現今《鳴鳳記》裡抹了花臉, 著實醜看.” 魯迅《偽自由書·對於戰爭的祈禱》:“好像戲台上的花臉和白臉打仗, 誰輸誰贏是早就在后台約定了的.”

[花謝】即花紅. 水果的一種. 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齊中多佳果, 梨、棗之外……皆稱一時之秀. 而靑州之蘋婆, 濮州之花謝, 甜亦足敵吳下楊梅矣.” 參見“花紅”.

[花齋】不是終年吃素食, 而只在規定的日子里吃素, 叫做“花齋”. 李劼人《天魔舞》第十四章:“三代人都戒過牛肉, 我雖沒有皈依, 但我却朝過山, 進過香, 至今還在吃花齋.”

[花燭】1.猶彩燭. 舊多用於結婚的新房中, 上面多用龍鳳圖案等做裝飾, 故稱. 南朝梁簡文帝《詠人棄妾》:“昔時嬌玉步, 含羞花燭邊.”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花燭》:“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壻、却扇, 及觀花燭之事……上自皇室, 下至士庶, 莫不皆然.” 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新人下車……以數妓女執蓮炬花燭, 導前迎引.”2.指結婚. 《儒林外史》第十回:“兩公子就托陳和甫選定花燭之期.” 參見“花燭夜”.

[花燭夜】謂新婚之夜. 南朝梁何遜《看伏郞新婚》詩:“何如花燭夜, 輕扇掩紅粧.”《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花燭夜過了, 張員外心下喜歡;小夫人心中不樂.”

[花燭洞房】謂新婚. 明高明《琵琶記·宦邸憂思》:“我何心貪著美酒肥羊, 閃殺人花燭洞房, 愁殺我掛名金榜.”

[花牆】1.以攀援植物進行綠化的牆面. 唐陸龜蒙《襲美以紗巾見惠繼以雅音因次韻酬謝》:“堪窺水檻澄波影, 好拂花牆亞蕊香.”2.上段砌成鏤空花樣的牆. 周作人《夏夜夢抄》四:“從花牆后望出去, 却見得法已經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專等著長毛去殺他了.”

[花縵】即花鬘. 

[花翹】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 明楊愼《詞品·花翹》:“韋莊《訴衷情》辭云:‘鴛鴦隔星橋, 迢迢;越羅香暗銷, 墜花翹.’按此辭在成都作也. 蜀之妓女, 至今有花翹之飾, 名曰翹兒花云.”

[花藟】見“花蕾”. 

[花藥】1.植物學名詞. 雄蕊的上部, 長在花絲的頂端, 呈囊狀, 里面有花粉. 2.芍藥. 《宋書·徐湛之傳》:“湛之更起風亭、月觀, 吹臺、琴室, 果竹繁茂, 花藥成行, 招集文士, 盡遊玩之適, 一時之盛也.”《南史·后妃傳下·陳後主張貴妃》:“其下積石爲山, 引水爲池, 植以奇樹, 雜以花藥.” 淸姚鼐《過程魚門墓下作》詩:“憶挈柔豪就石渠, 春風花藥襲襟裾.”

[花櫚木】常綠喬木. 葉子橢圓形, 花黃白色, 子房有毛, 莢果扁平. 木材堅硬, 是制上等家具或美術品的材料. 產於浙江、福建、廣東等省. 亦指這種植物的木材. 也叫花梨. 參見“花梨”.

[花礎】刻花的柱下石礅. 明陶宗儀《輟耕錄·宮闕制度》:“大明殿, 乃登極、正旦、壽節、會朝之正衙也……靑石花礎, 白玉石圓磶.” 明黃佐《北京賦》:“重陛雲簾, 花礎盤磶.”

[花叢】1.叢集的群花. 南朝齊謝朓《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花叢亂數蝶, 風簾入雙燕.” 唐元稹《雜憶》詩之三:“寒輕夜淺繞回廊, 不辨花叢暗辨香.” 淸納蘭性德《采桑子》詞:“謝家庭院殘更立……月度銀牆, 不辨花叢那辨香.” 丁玲《母親》三:“她指點一些小花給她們看, 指點出那藏在花叢中的蝴蝶.”2.指妓院. 《官場現形記》第九回:“他雖初入花叢, 瞧著別人的局都到了, 自己的不來, 未免覺著沒趣.”《劫餘灰》第三回:“年輕的男子, 往往把持不定, 失足花叢, 是常有的.”茅盾《客座雜憶·周楊姻緣之一幕》:“其時, 周每周必赴滬流連花叢, 楊女曾追蹤至, 於妓院中找得周, 當堂大鬧.”

[花蟲】1.一種蛀蟲. 又稱蠹魚, 喜食書. 體小, 身上有銀色細鱗, 尾有三毛, 和身等長, 看去甚美, 故稱爲“花蟲”. 唐李賀《秋來》詩:“誰看靑簡一編書, 不遣花蟲粉空蠹.”2.方言. 紅鈴蟲. 棉花的主要害蟲之一.

[花顋】亦作“花腮”. 

形容美麗的面頰. 唐白居易《簡簡吟》:“蘇家小女名簡簡, 芙蓉花顋柳葉眼.” 宋歐陽修《漁家傲》詞:“花氣酒香淸廝釀, 花腮酒面紅相同.”

[花邊】1.邊緣上的花紋. 如:甁口上有一道藍色花邊. 2.編織或刺繡成各種花樣的帶子. 通常用於衣服鑲邊. 曹禺《雷雨》第一幕:“旗袍鑲著銀灰色的花邊.” 蕭紅《小城三月》一:“那一天我們就買了許多花邊回來, 釘著光片的, 帶著琉璃的.”3.印刷用語. 文字圖畫的花紋邊框. 魯迅《<花邊文學>序言》:“那立意非常巧妙:一, 因爲這類短評, 在報上登出來的時候往往圍繞一圈花邊以示重要.”4.銀元的俗稱.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洋錢》:“其後外洋錢有花邊之名, 來自米時哥.” 周立波《山鄕巨變》上一:“幾年過去, 聚少成多, 滴水成河, 手里又有幾個花邊了. 不料我婆婆一連病了三個月, 花邊都長了翅膀, 欄里的豬也走人家了.” 參見“花邊錢”.

[花邊鬼頭】外國銀元的別稱. 當初流入我國的外國銀元, 中鑄頭像, 四周有花邊, 故名. 淸魏源《廣東鄕民與英夷告示》:“<英夷>雖有花邊鬼頭, 非我紋銀白鉛, 焉得鑄成?” 參見“花邊”.

[花邊錢】舊時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 邊緣有花紋, 與我國過去邊緣光滑的錢幣不同, 故俗稱“花邊錢”. 后亦作爲對外國銀元的統稱. 《品花寶鑑》第十九回:“我得了一個, 聽說在廣東買來, 一個是一千塊花邊錢.”《十月》1981年第2期:“你奶奶趕集剛賣了雞蛋, 又使出了花邊錢, 別說買雙小鞋, 就是外加個帽子, 也用不了.”

[花鎗】一種兵器. 似矛而較短, 便於舞弄. 《水滸傳》第十回:“林沖自來天王堂取了包裹……拿了條花鎗, 與差撥一同辭了管營.”《水滸傳》第十回:“把被捲了, 花鎗挑著酒葫蘆, 依舊把門拽上, 鎖了.”

[花鯽魚】方言. 即鱖魚.

[花顔】美麗如花的容貌. 唐李白《怨歌行》:“十五入漢宮, 花顔笑春紅.” 宋歐陽修《漁家傲》詞:“料得明年秋色在, 香可愛, 其如鏡裏花顔改.”

[花顔月貌】見“花容月貌”. 

[花燼】燈花. 唐杜甫《日暮》詩:“頭白燈明裏, 何須花燼繁.”仇兆鼇注:“世俗有喜事則燈結花.”

[花韝扇】謂開花時期所吹來的風. 韝, 鼓風吹火之器. 宋陶穀《淸異錄·天文》:“俗以開花風爲花韝扇, 潤花雨爲花沐浴. 至花老風雨斷送, 蓋花刑耳.”

[花孽】猶花妖. 《宋書·五行志一》:“王敦在武昌, 鈴下儀仗生華如蓮花狀, 五六日而萎落……一說此花孽也, 於《周易》爲‘枯楊生華’.”

[花蘂】見“花蕊”. 

[花轎】1.裝飾華麗的轎子. 《淸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王孫公子, 越女吳姬, 跨銀鞍寶馬, 乘骨裝花轎.”2.舊時特指結婚時新娘所坐的裝飾華麗的轎子. 《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安太太走後, 只聽得鼓樂喧天, 花轎已到門首, 搭進院子來.” 巴金《滅亡》第三章:“他憤憤地看著四個轎夫把花轎抬走了.”

[花麗狐哨】見“花狸狐哨”. 

[花羅】織有花紋的質地稀疏的一種絲織品. 唐杜甫《奉和嚴中丞西城晩眺十韻》:“花羅封蛺蝶, 瑞錦送麒麟.”《宋史·地理志五》:“<成都府>貢花羅、錦、高紵布、牋紙.”

[花鏡】矯正老年人花眼用的眼鏡. 鏡片是凸透鏡.

[花臘搽】猶言昏花模糊. 元無名氏《村樂堂》第三折:“則被這金晃的我這眼睛兒花臘搽, 諕的我這手脚兒軟剌答.”

[花譜】記載四季花卉的書. 宋陳善《捫虱新話·詩評乃花譜》:“予嘗與林邦翰論詩及四雨字句……邦翰撫掌曰:‘吾子此論, 不獨詩評, 乃花譜也.’” 宋范成大《寄題潭帥王樞使佚老堂》詩:“濛陽花譜勝洛下, 竹西藥闌來海瀕.” 元方回《虛谷志歸》詩:“有筆修花譜, 無錢闢草堂.”

[花癡】亦作“花癡”. 

1.指愛花入迷的人. 《醒世恒言·灌園叟晩逢仙女》:“<秋先出外看花>倘然是一種名花, 家中沒有的, 雖或有, 已開過了, 便將正事撇在半邊, 依依不捨, 永日忘歸. 人都叫他是花癡.”2.方言. 指想異性而精神失常的病. 如:這種毛病叫花癡, 老法人家講, 要結婚才會得好, 這怎么可以呢! 3.借指患這種病的人. 如:他是個花癡.

[花瓣】花冠的組成部分之一. 構造和葉子相似, 但細胞里含有各種不同的色素, 所以有各種不同的顏色. 明王象晉《群芳譜·花譜》:“剪秋羅, 一名漢宮秋, 色深紅, 花瓣分數岐, 尖峭可愛.” 楊沫《花蕊》:“那簇簇亭亭玉立的粉白相間的花瓣, 彩云似的襯在嫩綠的枝頭.”

[花韻】見“花韻”. 

[花爆】花炮. 《紅樓夢》第五四回:“那園子裏頭也須得看著燈燭花爆, 最是擔險的.” 魯迅《花邊文學·過年》:“我不過舊曆年已經二十三年了, 這回却連放了三夜的花爆, 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阿英《新年試筆》:“大家在不斷的花爆聲中, 等待著天亮.”

[花繡】以針在人體臂胸等部刺成各種花紋, 然后以靑墨塗之. 又名劄靑、刺靑, 蓋源於古代南方民族文身的舊俗. 舊時江湖上人及市井遊民常有此習. 《水滸傳》第七四回:“<燕靑>將一身花繡把衲襖包得不見.”

[花蘤】猶花卉. 《西京雜記》卷四:“柱壁皆畫雲氣花蘤, 山靈水怪.”花, 一本作“華”. 唐韋充《餘霞散成綺賦》:“狀群飛之鸞鳳, 類叢生之花蘤.”

[花籃】1.裝飾美麗的籃子.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秋社》:“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 淸徐士鑾《宋豔·瑕類》:“初, 沈倫家破, 其子孫鬻銀器, 皆錢塘錢氏昔以遺中朝將相, 皆花籃、火筩之類.”2.裝著鮮花的籃子. 多用作祝賀的禮物. 有時也作吊喪、祭奠之用. 《人民日報》1982.3.13:“政協上海市委員會……和中國福利會在孫中山先生遺像前獻了花籃.”

[花孃】見“花娘”. 

[花鬘】古印度人用作身首飾物的花串. 也有用各種寶物雕刻成花形, 聯綴而成的. 《新唐書·南蠻傳下·驃》:“<樂工>冠金冠, 左右珥璫, 絛貫花鬘, 珥雙簪, 散以毳. 初奏樂, 有贊者一人先導樂意, 其舞容隨曲.”

[花驄】即五花馬. 唐杜甫《驄馬行》:“鄧公馬癖人共知, 初得花驄大宛種.” 宋周邦彦《夜飛鵲·別情》詞:“花驄會意, 縱揚鞭, 亦自行遲.” 淸方文《送左三山先生按浙江》詩之一:“平明騎馬出, 誰不避花驄.” 參見“五花馬”.

[花露】1.花上的露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花露》:“貴妃每宿, 酒初消, 多苦肺熱, 嘗淩晨獨遊後苑, 傍花樹, 以手攀枝, 口吸花露, 藉其露液, 潤於肺也.” 前蜀韋莊《酒泉子》詞:“柳煙輕, 花露重.” 宋歐陽修《阮郞歸》詞:“花露重, 草煙低, 人家簾幕垂.”2.指酒. 宋陸遊《林間書意》詩:“紅螺盃小傾花露, 紫玉池深貯麝煤.” 淸陳維崧《望江南·寄東皋冒巢民先生幷一二舊遊》詞之三:“幾縷椒鷄閒說餠, 半甖花露靜焚香.”3.以花瓣入甑醞釀而成的液汁. 淸李漁《閑情偶寄·聲容·修容》:“富貴之家, 則需花露. 花露者, 摘取花瓣入甑, 醞釀而成者也.”

[花露水】稀酒精加香料制成的化妝品. 淸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三:“頂好玻璃罇花露水十二個.”

[花蠟】即花燭. 指彩飾的蜡燭. 《舊唐書·文宗紀上》:“應行從處張陳, 不得用花蠟結彩華飾.”亦作“花蠟燭”.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鄧州花蠟燭, 名著天下, 雖京師不能造. 相傳云:是寇萊公燭法.”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宣政宮燭》:“其宣政盛時, 宮中以河陽花蠟燭無香爲恨.” 參見“花燭”.

[花蠟燭】見“花蠟”. 

[花纇】花蕾. 唐陸龜蒙《早春》詩:“數枝花纇小, 愁殺扈芳人.” 宋晏殊《鳳啣杯》詞:“柳條花纇惱靑春.”

[花鬚】花蕊. 唐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飲》詩:“見輕吹鳥毳, 隨意數花鬚.” 宋張表臣《驀山溪·遊甘露寺》詞:“尋柳眼, 覓花鬚, 春色知何處.”《花月痕》第四三回:“芝友大家來看癡珠……重過秋心院, 覺得草角花鬚, 悉將濺淚.”

[花攢綺簇】猶言花攢錦簇. 明袁宏道《遊記·楞伽》:“騷人逸士之流, 狹斜平康之伎, 社南社北之兒, 花攢綺簇, 雜踏山間, 不減上方、虎丘.”

[花攢錦聚】見“花攢錦簇”. 

[花攢錦簇】形容五色繽紛、繁盛豔麗的景象. 《金甁梅詞話》第七六回:“不說當日酒筵笑聲, 花攢錦簇, 觥籌交錯, 耍頑至二更時分, 方才席散.”亦作“花攢錦聚”. 淸陳維崧《賀新郞·春夜聽鼓師撾鼓》詞:“隱隱春雷慢吐, 十三段花攢錦聚.”

[花霾脖子】指狡猾奸刁的人. 梁斌《紅旗譜》十六:“朱老忠點著下巴說:‘哼! 這號人家, 慣會結交一些花霾脖子.’”

[花鬟】美麗的發髻;美發. 北周庾信《夜聽搗衣》詩:“花鬟醉眼纈, 龍子細文紅.” 南唐張泌《臨江仙》詞:“花鬟月鬢綠雲重.”

[花靨】婦女頰上用彩色塗點的妝飾. 唐溫庭筠《歸國遙》詞:“粉心黃蕊花靨, 黛眉山兩點.” 淸陳維崧《滿江紅·悵悵詞》詞:“腰綵唇朱, 渾粧就、腐儒花靨.”

[花鑣】精美的馬勒. 宋鄭俠《煙雨樓》詩:“花鑣柳策熙怡裹, 耘笠漁簔笑語中.”

[花鹽】精制的細而潔白的鹽.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常滿鹽花鹽》:“造花鹽、印鹽法:五六月中, 旱時, 取水二斗, 以鹽一斗投水中, 令消盡, 又以鹽投之. 水鹹極, 則鹽不復消融. 易器淘治沙汰之. 澄去垢土, 瀉淸汁於淨器中……好日無風塵時, 日中曝令成鹽, 浮, 即接取, 便是‘花鹽’;厚薄光澤似鍾乳.”

[花釀】猶花蜜. 淸孔尙任《桃花扇·却奩》:“兒女濃情如花釀, 美滿無他想, 黑甜共一鄕.”

[花衢】即花街. 指妓院. 明朱有燉《神仙會》第二折:“自惜靑春, 誤落花衢作妓人.” 參見“花街柳陌”.

[花衢柳陌】見“花街柳陌”. 

[花鷹】宋蘇軾《送淵師歸徑山》詩:“溪城六月水雲蒸, 飛蚊猛捷如花鷹.” 后以“花鷹”指花蚊子. 淸錢謙益《露筋廟》詩:“君不見花鷹宿鴨動成群, 暮拍朝驅愁殺君, 高郵湖水通平望, 東有吳興豹脚蚊.”

[花廳】舊式住宅中大廳以外的客廳. 多建在跨院或花園中. 《白雪遺音·玉蜻蜓·問卜》:“昨日娘娘已曾吩咐在花廳預備香案, 就在花廳問卜.”《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走了進去, 三間花廳……懸著斑竹簾.” 張天翼《兒女們》三:“抱歉之至:紀議員在東花廳等著有要緊事商量.”

[花鑷】古代附綴於簪上的首飾. 南朝梁簡文帝《采桑》詩:“下牀著珠珮, 捉鏡安花鑷.”

[花豔】豔麗. 《樂府詩集·淸商曲辭五·襄陽樂一》:“朝發襄陽城, 暮至大堤宿. 大堤諸女兒, 花豔驚郞目.” 唐韓愈《送李尙書赴襄陽八韻得長字》:“風流峴首客, 花豔大堤倡.” 元無名氏《爭報恩》楔子:“聚義的三十六個英雄漢, 那一個不應天上惡魔星, 繡納襖千重花豔.”


*芿①[rènɡㄖㄥˋ]

[《廣韻》而證切, 去證, 日. ]

亦作“艿”. 

1.割后再生的新草. 《玉篇·艸部》:“芿, 草芟陳者又生新者.” 唐方干《贈瑪瑙山禪者》詩:“芿草不停獸, 因師山更靈.”《新唐書·杜佑傳》:“朱坡樊川, 頗治亭觀林芿, 鑿山股泉, 與賓客置酒爲樂.”2.亂草. 《列子·黃帝》:“趙襄子率徒十萬, 狩於中山, 藉芿燔林, 扇赫百里.” 南朝宋鮑照《侍郞報滿辭閣疏》:“本應守業, 墾畛剿芿.”

[芿荏】雜草. 《樂府詩集·淸商曲辭三·讀曲歌》宋郭茂倩解題:“南齊時, 朱碩仙善歌吳聲《讀曲》. 武帝出遊鍾山, 幸何美人墓. 碩仙歌曰:‘一憶所歡時, 緣山破芿荏. 山神感儂意, 盤石銳鋒動.’”


*芹①[qínㄑㄧㄣˊ]

[《廣韻》巨斤切, 平欣, 群. ]

亦作“斳”. 亦作“菦”.

1.蔬菜名. 即水芹. 《詩·小雅·采菽》:“觱沸檻泉, 言采其芹.” 朱熹集傳:“芹, 水草, 可食.” 唐韓愈《陪杜侍御遊湘西兩寺因獻楊常侍》詩:“澗蔬煮蒿芹, 水果剝菱芡.” 參見“芹菜”. 2.喩微薄. 參見“芹獻”.

[芹茆】猶芹藻. 宋鄭俠《贈鍾平仲》詩:“太守爲學校, 芹茆思樂泮.” 參見“芹藻”.

[芹舍】芹宮. 明何景明《送孫敎諭》詩:“板輿迎白髮, 芹舍擁靑衿.”

[芹泥】燕子筑巢所用的草泥. 唐杜甫《徐步》詩:“芹泥隨燕觜, 花蕊上蜂鬚.” 淸金農《有憶》詩之一:“涏涏誰憐燕尾長, 芹泥冷落已銷香.”

[芹宮】《詩·魯頌·泮水》:“思樂泮水, 薄采其芹.” 朱熹集傳:“泮水, 泮宮之水也. 諸侯之學, 鄕射之宮, 謂之泮宮.” 后因以“芹宮”指學宮、學校.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遊學》:“俊髦雖育芹宮, 桃李未榮上苑.” 淸王蓉生《<鋤經書舍零墨>序》:“式權茂才, 家居筍里, 名噪芹宮.”

[芹菜】蔬菜名. 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植物, 莖直立, 羽狀㚆葉, 花白色, 果實扁圓形. 莖、葉可食.

[芹敬】猶芹獻. 明王錂《春蕪記·忤奸》:“吾曹交誼金石盟, 只是媿藥餌未將芹敬.” 參見“芹獻”.

[芹誠】謙詞. 微薄的誠意. 明邵璨《香囊記·問卜》:“紫火金丹何處有, 僊方米授神樓, 且盡芹誠, 躬調藥餌, 願母病康寧如舊.”

[芹意】謙詞. 微薄的情意. 元秦簡夫《剪發待賓》第二折:“蔬食薄味, 簞食壺漿, 不堪管待, 聊表芹意, 望學士休笑咱.”《紅樓夢》第一回:“邀兄到敝齋一飲, 不知可納芹意否?” 參見“芹獻”.

[芹館】芹宮. 明李東陽《長至祀陵紀行》詩:“歲晩萍蹤懷故侶, 境偏芹館赴幽期.”

[芹藻】1.比喩貢士或才學之士. 語本《詩·魯頌·泮水》:“思樂泮水, 薄采其芹……思樂泮水, 薄采其藻.” 南朝梁江淹《奏記詣南徐州新安王》:“淹幼乏鄕曲之譽, 長匱芹藻之德.” 宋蘇轍《燕貢士》詩:“泮水生芹藻, 干旄在俊城.” 參見“芹宮”. 2.水芹和水藻. 明徐渭《送蘭公子》詩:“耶溪芹藻色, 相伴秋荷老.”

[芹曝】謙詞. 謂所獻微不足道. 宋劉克莊《居厚弟和七十四吟再賦》詩之二:“批塗曾舉詞臣職, 芹曝終懷野老心.” 明張居正《請敷陳謨烈以裨聖學疏》:“則聖德愈進於高明, 聖治益躋於光大, 而臣等區區芹曝之忠, 亦庶幾少效萬分之一矣.” 參見“芹獻”、“獻曝”.

[芹獻】《列子·楊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莖芹萍子者, 對鄕豪稱之. 鄕豪取而甞之, 蜇於口, 慘於腹. 衆哂而怨之, 其人大慙.” 后因以“芹獻”爲禮品菲薄的謙詞. 《西遊記》第二七回:“如不棄嫌, 願表芹獻.” 淸黃遵憲《度遼將軍歌》:“願以區區當芹獻, 藉充歲幣少補償.” 郭沫若《蘇聯紀行·前記》:“我現在索性把我這幾十天的日記傾箱倒篋地整理出來, 作爲芹獻.”


*芥①[jièㄐㄧㄝˋ]

[《廣韻》古拜切, 去怪, 見. ]

亦作“葪”. 

1.蔬菜名. 參見“芥菜”. 2.小草. 《左傳·哀公元年》:“其亡也, 以民爲土芥, 是其禍也.” 南朝梁任昉《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二:“輜輧靑紫, 如拾地芥.”3.引申指細微的事物.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故巧言切狀, 如印之印泥, 不加雕削, 而曲寫毫芥.”4.芥蒂;梗塞. 淸王士禛《梅厓詩意序》:“若人世榮辱得喪, 一無足芥其中者.” 梁啓超《中國前途之希望與國民責任》:“一切皆是閑言閑語, 政府聞之已熟, 豈有一焉能芥其胸者.”5.通“介”. 甲. 參見“芥羽”.

芥②[ɡàiㄍㄞˋ]

見“芥藍”. 

[芥子】芥菜的種子. 可榨油或制芥末.

[芥子須彌】《維摩經·不可思議品》:“若菩薩住是解脫者, 以須彌之高廣, 內芥子中, 無所增減, 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后因以“芥子須彌”喩諸相皆非眞, 巨細可以相容. 宋劉過《投誠齋》詩之六:“達人胸次原無翳, 芥子須彌我獨知.”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末七字余極喜之, 其妙處難以言說, 但覺芥子須彌, 猶涉執象.”

[芥末】調味品. 芥子硏成的粉末, 味辣.

[芥舟】《莊子·逍遙遊》:“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則芥爲之舟, 置杯焉則膠, 水淺而舟大也.” 陸德明釋文:“芥, 小草也.” 后因以“芥舟”比喩小舟. 唐太宗《小池賦》:“牽狹鏡兮數尋, 泛芥舟而已沈.”

[芥羽】《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雞鬭, 季氏介其雞, 郈氏爲之金距.” 孔穎達疏引鄭司農曰:“介, 甲也, 爲雞著甲.”《史記·魯周公世家》作“季氏芥雞羽”. 裴駰集解引服虔曰:“擣芥子播其雞羽, 可以坌郈氏雞目.” 后因以“芥羽”指用以角斗的雞. 漢應瑒《斗雞》詩:“芥羽張金距, 連戰何繽紛.” 唐杜淹《詠寒食斗雞應秦王敎》:“花冠初照日, 芥羽正生風.” 淸吳偉業《靈岩山寺放生雞》詩:“芥羽貍膏早擅場, 爭雄身屬鬭鷄坊.”

[芥拾】《漢書·夏侯勝傳》:“經術苟明, 其取靑紫如俛拾地芥耳.” 后以“芥拾”指輕易地取得. 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廷試》:“嘉靖末年, 及今上近科, 以大力得路者, 改佳名以應廷對, 自謂芥拾鼇甲, 竟不如所願, 揆地亦付之浩歎而已.”

[芥菜】蔬菜名. 有葉用芥菜(如雪里紅)、莖用芥菜(如榨菜)和根用芥菜(如大頭菜)三類. 醃制后有特殊的鮮味和香味. 種子有辣味, 可榨油或制芥末.

[芥視】輕視. 《元史·巎巎傳》:“奉命往覈泉舶, 芥視珠犀, 不少留目.” 明方孝孺《祭童伯禮》:“我傷時人, 以利勝恩, 珍貴錙銖, 芥視天倫.”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顏氏》:“女訶之曰:‘君非丈夫, 負此弁耳! 使我易髻而冠, 靑紫直芥視之!’”

[芥蒂】亦作“芥蔕”. 

1.蒂芥. 細小的梗塞物. 淸翟灝《通俗編·草木》:“今人每顛倒言之曰‘芥蔕’, 乃自宋人詩始.”2.引申爲梗塞. 梁啓超《論俄羅斯虛無黨》:“中央政府之兵力, 已足使全歐旰食, 而何區區民間斬木揭竿者之足以芥蒂於其胸也.”3.比喩積在心中的怨恨、不滿或不快. 宋蘇軾《與王定國書》:“今得來敎, 既不見棄絶, 而能以道自遣, 無絲髮芥蒂.”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鏡聽》:“冷暖相形, 頗存芥蒂.” 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對於發表信劄的事, 我於兄也毫無芥蒂.”4.介意.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今子赴官, 但當充廣德性, 力行好事, 前夢不足芥蔕.” 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言語之間, 何須芥蔕.”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我受侮辱是絲毫也不芥蒂的, 我是不忍看見我們的祖國, 就被那無賴小偸偸了去呀!”5.打動, 觸動. 《朱子語類》卷十六:“曾點是雖堯舜事業亦優爲之, 莫只是堯舜事業亦不足以芥蒂其心否?”

[芥蔕】見“芥蒂”. 

[芥藍】芥藍菜. 葉柄長, 葉片短而闊, 花白色或黃色. 嫩花莖和嫩葉供食用. 宋蘇軾《雨後行菜》詩:“芥藍如菌蕈, 脆美牙頰響.”

[芥蠆】猶芥蒂. 積在心中的不快. 宋王禹偁《寄獻鄜州行軍司馬宋侍郞》詩:“今茲當委順, 自昔無芥蠆.”


*蓯①[cōnɡㄘㄨㄥ]

“蓯”的簡化字.


*芩①[qínㄑㄧㄣˊ]

[《廣韻》巨金切, 平侵, 群. ]

1.蘆葦一類的植物. 《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 食野之芩.” 朱熹集傳:“芩, 草名, 莖如釵股, 葉如竹, 蔓生.”2.黃岑.


*芬①[fēnㄈㄣ]

[《廣韻》撫文切, 平文, 敷. ]

1.香;香氣. 《詩·小雅·楚茨》:“苾芬孝祀, 神嗜飲食.” 漢張衡《南都賦》:“晻曖蓊蔚, 含芬吐芳.” 晉陶潛《閑情賦》:“佩鳴玉以比潔, 齊幽蘭以爭芬.”《宋史·樂志十二》:“洗爵奠斝, 有酒其芬.”2.喩美好的德行或聲譽. 《隸續·漢都鄕孝子嚴舉碑》:“勒石述歎, 以章其芬.” 晉陸機《文賦》:“詠世德之駿烈, 誦先人之淸芬.”《晉書·桓彛傳論》:“揚芬千載之上, 淪骨九泉之下.”3.和, 和好. 《廣雅·釋詁》:“芬, 和也.” 王念孫疏證:“凡人相和好亦謂之芬. 《荀子·議兵篇》云:‘其民之親我歡若父母, 其好我芬若椒蘭.’” 參見“芬薌”. 4.通“紛”. 眾多. 《漢書·禮樂志》:“芬樹羽林.”顏師古注:“言所樹羽葆, 其盛若林, 芬然衆多.”5.通“墳”. 隆起貌. 《管子·地員》:“五壤之狀, 芬然若澤若屯土.” 尹知章注:“言其土得澤則墳起爲堆, 故曰屯土也.”

[芬芬】1.芳香. 《詩·大雅·鳧鷖》:“旨酒欣欣, 燔炙芬芬.” 毛傳:“芬芬, 香也.” 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藹藹萎萎, 馥馥芬芬.” 明馬愈《馬氏日抄·特迦香》:“在地中枕內取出一小盒, 啓香爇之, 香雖不多, 芬芬滿室.”2.猶紛紛. 雜亂貌. 《逸周書·祭公》:“汝無泯泯芬芬, 厚顔忍醜.” 孔晁注:“泯芬, 亂也.” 盧文弨曰:“芬芬, 與《呂刑》‘棼棼’同.”《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陵軍骸骸向前催, 虜騎芬芬逐後來.”

[芬芳】1.香;香氣. 《荀子·榮辱》:“白辨酸鹹甘苦, 鼻辨芬芳腥臊.”《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橘柚芬芳.” 唐韓愈《重云李觀疾贈之》詩:“窮冬百草死, 幽桂乃芬芳.”老舍《四世同堂》五二:“種菜澆花只是一種運動, 他幷不欣賞花草的美麗與芬芳.”2.比喩美好的德行或名聲. 漢崔瑗《座右銘》:“行之苟有恒, 久久自芬芳.” 晉葛洪《<抱朴子>自敘》:“耀藻九五, 絶聲昆吾, 何憾芬芳之不揚, 而務老生之彼務.” 唐孟郊《答盧仝》詩:“仰慙君子多, 愼勿作芬芳.” 郭沫若《蔡永祥》詩:“一瞬泰山重, 百代頌芬芳.”3.猶紛紛. 《敦煌變文集·丑女緣起》:“綵女嬪妃左右擁, 前頭掌扇鬧芬芳.”《敦煌曲子詞·酒泉子之一》:“金箱玉印自攜將, 任他亂芬芳.”

[芬若】香草名. 《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摶芬若以爲枕兮, 席荃蘭而茝香.” 李善注:“芬若、荃蘭, 皆香草也.”

[芬苾】芳香. 《荀子·禮論》:“五味調香, 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 所以養鼻也.” 唐韓愈《南山詩》:“嘗聞於祠官, 芬苾降歆嗅.” 明李東陽《祭曾尙書文》:“陳詞敘哀, 侑我芬苾.”

[芬茀】猶芬馥. 漢揚雄《甘泉賦》:“香芬茀以穹隆兮, 擊簿櫨而將榮.”

[芬郁】見“芬鬱”. 

[芬香】1.芳香. 《呂氏春秋·侈樂》:“鼻之情, 欲芬香.” 漢應劭《風俗通·皇霸·五帝》:“嚳者, 考也, 成也, 言其考明法度, 醇美嚳然, 若酒之芬香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芸類豌豆, 叢生, 其葉極芬香.” 郭小川《正當山靑水綠花開時》詩:“正當山靑水綠花開時, 在我們祖國, 遍野芬香.”2.喩美德. 漢劉向《九歎·惜賢》:“懷芬香而挾蕙兮, 佩江離之婓婓.”《新唐書·宋璟傳》:“名義至重, 不可陷正人以求苟免, 緣此受謫, 芬香多矣.”

[芬華】香花. 晉盧諶《時興》詩:“摵摵芳葉零, 橤橤芬華落.” 唐白居易《種桃歌》:“憶昨五六歲, 灼灼盛芬華.”

[芬華】1.茂美. 唐王勃《遊山廟序》:“乘杳冥之絶境, 屬芬華之暮節.”2.引申爲榮耀顯達. 《史記·商君列傳》:“有功者顯榮, 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芬烈】1.香氣郁烈. 漢司馬相如《美人賦》:“臣挑其戶而造其室, 芳香芬烈, 黼帳高張, 有女獨處.” 王嘉《拾遺記·晉》附南朝梁蕭綺錄:“故薰蘭有質, 物性無改, 産乖本地, 逾見芬烈, 譬諸薑桂, 豈因地而辛矣.”2.喩功業盛美. 宋薛季宣《<東坡詩案>跋》:“終焉多芬烈.”

[芬菲】1.花草茂盛貌.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於是《七略》芬菲, 九流鱗萃.”2.借指花草. 唐沈佺期《洛州蕭司兵謁兄還赴洛成禮》詩:“灞亭春有酒, 歧路惜芬菲.”3.芳香. 宋蘇軾《和段屯田荊林館》:“淸詩爲題品, 草木變芬菲.” 明謝肇淛《秋日邀龍君御同鍾伯敬林茂之賦詩君御時將赴湟中》:“雜坐忘罄折, 緒談聞芬菲.”

[芬蒕】見“葐蒕”. 

[芬葩】1.香花. 三國魏曹丕《淪海賦》:“振綠葉以葳蕤, 吐芬葩而揚榮.”2.盛美貌.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二七:“妖冶閒都子, 煥燿何芬葩.” 晉張華《輕薄篇》:“賓從煥絡繹, 侍御何芬葩.” 唐李翱《祭楊仆射文》:“知足告休, 頤養於家, 子爲侍郞, 光曜芬葩.”

[芬氳】見“葐蒕”. 

[芬飶】芳香. 語本《詩·周頌·載芟》:“有飶其香, 邦家之光.” 毛傳:“飶, 芬香也.” 唐鄭善玉《唐儀坤廟樂章·雍和》:“籩豆靜嘉, 簠簋芬飶.”

[芬薌】1.猶芬香. 漢焦贛《易林·蒙之萃》:“黿羹芬薌, 染指弗嘗.”2.和調. 《荀子·非相》:“欣驩芬薌以送之, 寶之珍之, 貴之神之.” 王先謙集解引王念孫曰:“芬薌, 和也. 《方言》:‘芬, 和也.’郭璞曰:‘芬香和調.’欣驩芬薌, 皆謂和氣以將之也.”

[芬藴】見“葐蒕”. 

[芬馥】香氣濃郁. 晉左思《吳都賦》:“光色炫晃, 芬馥肸蠁.” 唐李白《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詩:“淸英神仙骨, 芬馥茝蘭蕤.”《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百里之內, 異香芬馥.”

[芬馨】芳香. 舊題漢蘇武《詩》之四:“芬馨良夜發, 隨風聞我堂.” 唐白居易《答桐花》詩:“受君封植力, 不獨吐芬馨.” 明唐順之《雁訓》:“夫陸杜隰黍、秦粟吳粳, 芬馨狼藉, 穰穰滿塍.”

[芬鬱】1.亦作“芬郁”. 香氣濃郁. 漢枚乘《七發》:“衆芳芬鬱, 亂於五風.” 南朝梁蕭統《講席將訖賦三十韻》:“名香晩芬郁, 暫捨六龍駕.” 唐牛僧孺《玄怪錄·崔書生》:“<崔書生>好植名花, 暮春之中, 英蕊芬鬱, 遠聞百步.” 宋蘇軾《石菖蒲贊》:“余遊慈湖山中, 得數本, 以石盆養之, 置舟中, 間以文石, 石英璀璨芬郁, 意甚愛焉.” 淸唐孫華《偕同年吳元朗遊西涇次友人韻》:“搴簾出紅妝, 衣香辨芬郁.”2.謂芳香和腐臭. 《荀子·正名》:“香臭、芬鬱、腥臊、酒酸、奇臭, 以鼻異.” 楊倞注:“芬, 花草之香氣也;鬱, 腐臭也.”


*芪①[qíㄑㄧˊ]

[《廣韻》巨支切, 平支, 群. ]

見“黃芪”. 


*蒼①[cānɡㄘㄤ]

“蒼”的簡化字.

蒼②[cǎnɡㄘㄤˇ]

“蒼”的簡化字.


*芴①[wùㄨˋ]

[《廣韻》文弗切, 入物, 微. ]

1.即蒠菜. 一年生草本, 產於我國北部和中部, 可供觀賞, 兼作蔬菜. 《爾雅·釋草》:“菲, 芴.”《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 三國吳陸璣疏:“菲, 似葍, 莖麤, 葉厚而長有毛. 三月中丞鬻爲茹, 滑美可作羹. 幽州人謂之芴, 《爾雅》謂之蒠菜, 今河內人謂之宿菜.”2.一種稠環芳香烴. 由煤焦油制得. 白色片狀, 有紫色熒光. 可用作有機合成的原料.

芴②[hūㄏㄨ]

[《集韻》呼骨切, 入沒, 曉. ]

通“忽”. 

1.恍惚. 謂模糊不淸或茫然無知之貌. 《莊子·至樂》:“芒乎芴乎, 而無從出乎? 芴乎芒乎, 而無有象乎?” 淸姚鼐《翰林院庶吉士侍君權厝銘》:“天生不與之年, 死不與之繼世也, 芴兮以託於茲, 吾辭以志也.”2.忽然. 無根本貌. 《荀子·正名》:“愚者之言, 芴然而粗.” 楊倞注:“芴與忽同. 忽然, 無根本貌.”

[芴芒】恍惚. 形容不可辨認或不可捉摸. 語出《莊子·至樂》:“芒乎芴乎, 而無從出乎? 芴乎芒乎, 而無有象乎?”《鶡冠子·世兵》:“渾沌錯紛, 其狀若一, 交解形狀, 孰知其則, 芴芒無貌, 唯聖人而後決其意.”

[芴漠】猶寂漠, 寂靜. 《莊子·天下》:“芴漠無形, 變化無常.”成玄英疏:“妙本無形, 故寂漠也.” 陸德明釋文:“芴, 元嘉本作寂.”


*芡①[qiànㄑㄧㄢˋ]

[《廣韻》巨險切, 上琰, 群. ]

1.水生植物名. 又名雞頭. 全株有刺, 葉圓盾形, 浮於水面. 花單生, 帶紫色, 花托形狀像雞頭. 種子稱“芡實”, 供食用, 亦可入藥. 《呂氏春秋·恃君覽》:“夏日則食菱芡, 冬日則食橡栗.” 高誘注:“芡, 雞頭也.” 唐韓愈《獨釣》詩之四:“風能坼芡觜, 露亦染梨腮.”《金史·國用安傳》:“歸德雖乏糧儲, 而魚芡可以取足.”2.加在湯或菜里的用芡粉做的稠汁.

[芡粉】用芡實做的粉, 勾芡用. 一般用其他淀粉代替芡粉.


*芟①[shānㄕㄢ]

[《廣韻》所銜切, 平銜, 生. ]

“蔪”的被通假字.

1.除草. 《詩·周頌·載芟》:“載芟載柞, 其耕澤澤.” 毛傳:“除草曰芟, 除木曰柞.”《宋史·蘇云卿傳》:“披荊畚礫爲圃, 藝植耘芟, 灌漑培壅, 皆有法度.”2.引申爲刈除, 除去. 漢張衡《東京賦》:“其遇民也, 若薙氏之芟草, 既藴崇之, 又行火焉.”《舊唐書·李元諒傳》:“芟林薙草, 斬荊榛.” 淸馮桂芬《㚆應方伯論淸丈第二書》:“痛芟護從排場一切浮費, 全歸實用.”3.斬殺;消滅;淸除.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折衝討難, 芟敵搴旗.” 唐曹唐《奉送嚴大夫再領容府》詩之一:“劍澄黑水曾芟虎, 箭劈黃雲慣射鵰.” 淸周亮工《書影》卷六:“此等妄言, 當痛芟之.”4.刪除.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熔裁》:“芟繁剪穢, 弛於負擔.”《舊唐書·賈耽傳》:“閭閻之瑣語, 風謠之小說, 亦收其是而芟其僞.”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杜牧以曹公芟其繁蕪, 筆其精粹, 以此成書.”5.鐮刀. 《國語·齊語》:“耒耜耞芟.” 韋昭注:“芟, 大鐮, 所以芟草也.”

[芟刈】1.割. 《墨子·非攻下》:“芟刈其禾稼, 斬其樹木, 墮其城郭.”2.引申爲殺戮. 《後漢書·劉陶傳》:“使群醜刑隸, 芟刈小民.” 淸龔自珍《壬癸之際胎觀第六》:“既報之於後身, 又芟刈其身後, 不亦傷乎?”

[芟正】刪削訂正. 《宋史·王覿傳》:“今法令已行, 可以適輕之時, 願擇質厚通練之士, 載加芟正.”

[芟夷】1.除草;刈除. 《左傳·隱公六年》:“爲國家者, 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 芟夷藴崇之, 絶其本根, 勿使能殖.” 晉葛洪《抱朴子·名實》:“芳蕙芟夷, 臭鮑佩御.” 唐杜甫《除草》詩:“芟夷不可闕, 疾惡信如讎.” 郭沫若《水平線下·到宜興去》:“我在這里雖然開不出甚么美的好花來, 但如路旁的雜草那樣, 總可以迸發幾株罷? 遇著別有會心的周茂叔, 他是不會芟夷它的呢.”2.裁減;刪削. 《<尙書>序》:“芟夷煩亂, 翦截浮辭.”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桓宣武與郗超議芟夷朝臣. 條牒既定, 其夜同宿.” 宋陳亮《又乙巳春書之一》:“芟夷史籍之繁詞, 刊削流傳之訛謬.” 章炳麟《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若徒以交通爲務, 舊所承用, 一切芟夷, 學術文辭之章章者, 甚則棄捐, 輕乃裁減, 斯則其道大觳, 非宜民之事也.”3.鏟除;削平.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操芟夷大難, 略已平矣, 遂破荊州, 威震四海.” 宋司馬光《進古文<孝經>指解表》:“幷州者, 太宗皇帝所以芟夷僭亂, 混壹九圍.” 明方孝孺《東甌王神道碑銘》:“芟夷僭盜, 蕩滌兇奸.”4.殺戮. 晉葛洪《抱朴子·論仙》:“人君有赫斯之怒, 芟夷之誅, 黃鉞一揮, 齊斧暫授, 則伏屍千里, 流血滂沲.” 唐柳宗元《戰武牢》詩:“鋪施芟夷, 二主縛.”《明史·曹興傳》:“於是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盡, 罕有存者.” 羅正緯《灤州革命紀實初稿》:“芟夷我人民, 淫僇我子女, 搜括我財貨, 竊據我政權.”

[芟芟】角長貌. 唐張籍《山頭鹿》詩:“山頭鹿, 角芟芟, 尾促促.”

[芟定】平定. 《南齊書·王融謝朓傳論》:“晉世遷宅江表, 人無北歸之計, 英霸作輔, 芟定中原, 彌見金德之不競也.”

[芟荑】同“芟夷”. 

刈除. 南朝梁沈約《修竹彈甘蕉文》:“臣聞芟荑藴崇, 農夫之善法.”

[芟柞】《詩·周頌·載芟》:“載芟載柞, 其耕澤澤.” 毛傳:“除草曰芟, 除木曰柞.” 后因以“芟柞”指耕作. 《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四·春祈社諴夏》:“句萌既申, 芟柞伊始.” 淸林則徐《題潘功甫舍人<宣南詩社圖卷>》詩:“國肥不使一家肥, 百頃義莊任芟柞.”

[芟削】刪除.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一》:“蓋以曄所撰太繁, 故芟削之.”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斠書·簷曝雜記》:“殆茅簷曝背, 隨手拉雜書之, 授梓時不加芟削, 讀者取瑜略瑕可也.”

[芟除】1.除草;刈除. 唐韋應物《新理西齋》詩:“草木無行次, 閑暇一芟除.” 宋歐陽修《再論按察官吏狀》:“蒿萊蕪穢之地, 必先力加墾闢芟除, 待其成田, 然後以時耘耨.”《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偶見關房前草深數尺, 久不芟除, 乃喚小沙彌將鋤去草.” 淸張錫祚《編籬》詩:“枯朽既芟除, 柯條盡靑蔥.”2.斬伐;消滅. 《三國志·魏志·王朗傳》:“賴先王芟除寇賊, 扶育孤弱, 遂令華夏復有綱紀.” 明張居正《與殷石汀經略廣賊》:“今當申嚴將令, 調益生兵, 大事芟除, 見賊即殺, 勿復問其向背.” 梁啓超《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托辣斯立, 則謂之競爭悉已芟除.”3.刪削.

[芟剪】見“芟翦”. 

[芟翦】亦作“芟剪”. 

1.剪除;修剪. 淸冒襄《影梅庵憶語》卷二:“或隔歲便芟剪得宜, 至花放恰採入供.”《花城》1981年第3期:“有遠見的園丁, 總是毅然芟剪蔓枝繁節, 刺激開花結果.”2.鏟平;消除. 明劉基《甘露頌》:“明明我皇, 統坤握乾, 芟翦豪猾, 樹德佑賢.”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監·馮保之敗》:“大抵權璫盤踞深固, 非同類相戕, 必難芟翦.”3.刪除. 《隋書·經籍志四》:“晉代摯虞, 苦覽者之勞倦, 於是採擿孔翠, 芟剪繁蕪, 自詩賦下, 各爲條貫, 合而編之, 謂爲《流別》.”4.抑制, 制止. 《資治通鑑·梁武帝大通二年》:“洛中人士繁盛, 驕侈成俗, 不加芟翦, 終難制馭.”

[芟薙】1.刈除. 唐李涪《李涪刊誤》卷上:“春則掃除枯朽, 秋則芟薙繁蕪.” 宋洪邁《夷堅丁志·田道人》:“明日, 往芟薙荊棘, 以籧篨作屋宿焉.”2.引申爲開墾. 明張煌言《答趙安撫書》:“凡屬我天潢, 雖在遐荒, 靡弗芟薙.”3.淸除;消滅. 明唐順之《送柯簽事之楚序》:“蓋在漢時, 諸陵邑習俗龐雜, 豪猾所窟穴, 故天子常爲選用強察能治劇吏, 以拊循而芟薙之.”《明史·朱亮祖周德興等傳贊》:“夫當天下大定, 勢如磐石之安, 指麾萬里, 奔走恐後, 復何所疑忌而芟薙之不遺餘力哉?”4.刪除. 淸方苞《書刪定<荀子>後》:“其篇完者, 所芟薙幾半.” 淸兪樾《古書疑義舉例·古人傳述亦有異同例》:“蓋以其與本篇文義無關, 而古本相傳, 不敢竟從芟薙, 姑存大略耳.”


*芠①[wénㄨㄣˊ]

[《集韻》無分切, 平文, 微. ]

見“芒芠”. 


*苀①[hánɡㄏㄤˊ]

[《廣韻》胡郞切, 平唐, 匣. ]

[《廣韻》古郞切, 平唐, 見. ]

草名. 《爾雅·釋草》:“苀, 東蠡.” 郝懿行義疏謂即《本草綱目》所載之蠡實. 《圖經本草》以蠡實爲馬藺子, 北人呼爲馬楝子. 漢張衡《西京賦》:“草則葴莎菅蒯, 薇蕨荔苀.”


*芳①[fānɡㄈㄤ]

[《廣韻》敷方切, 平陽, 敷. ]

1.草香. 亦泛指香, 香氣. 《說文·艸部》:“芳, 香艸也. 從艸方聲.” 段玉裁注:“香艸當作艸香.”《楚辭·九章·悲回風》:“故荼薺不同畝兮, 蘭芷幽而獨芳.” 晉潘嶽《秋興賦》:“泉湧湍於石間兮, 菊揚芳於崖澨.” 宋李維《樞密王左丞宅新菊》詩:“北第秋將晩, 東蘺菊正芳.”2.花卉. 戰國楚宋玉《風賦》:“廻穴衝陵, 蕭條衆芳.” 唐賈島《辭二知己》詩:“何以代遠誠, 折芳臘雪中.” 宋呂陶《百合》詩:“盛夏衆芳息, 景物殊寂寥.”3.指懿德美譽. 亦以指賢德的人. 《楚辭·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 固衆芳之所在.” 王逸注:“衆芳, 喩群賢.”《晉書·元帝紀論》:“文景垂仁, 傳芳於南頓.” 唐韓愈《賀冊皇太后表》:“恭維懿德, 克配前芳.” 淸蔣士銓《桂林霜·閨誠》:“此雖一時不幸, 却是千秋正氣, 靑史流芳.”4.指人的靑春. 宋歐陽修《訴衷情》詞:“思往事, 惜流芳, 易成傷.”5.稱人之敬詞. 如芳翰;芳顏;芳齡. 6.古州名. 北周始置. 地在今甘肅臨潭. 《資治通鑑·唐高宗儀鳳元年》:“閏月, 吐蕃寇鄯、廓、河、芳等州.” 胡三省注引宋白曰:“建德三年, 改三川爲常芬縣, 仍立芳州, 以邑隸焉, 取地多芳草以名州. 隋廢州, 唐復置.”7.姓. 漢有幽州刺史芳乘. 見《廣韻·平陽》引漢應劭《風俗通》.

[芳心】1.指花蕊. 俗稱花心. 宋蘇軾《岐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常》詩:“數枝殘綠風吹盡, 一點芳心雀啅開.” 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敎桃李鬧春風.” 明韓洽《雪下紅》詩:“芳心良獨苦, 誰謂不知寒.”2.指女子的情懷. 唐李白《古風》之四九:“美人出南國, 灼灼芙蓉姿. 皓齒終不發, 芳心空自持.” 宋歐陽修《蝶戀花》詞:“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絲爭亂.”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五·徐氏》:“窗外芭蕉點點, 做盡淒切, 禁不住芳心欲折.”茅盾《子夜》六:“那還不是一定要引起公園中各式各樣的女性, 狷介的, 憂郁的, 多情善感的靑年女郞, 對於他的美麗僵屍灑一掬同情之淚, 至少要使她們的芳心跳動?”

[芳卉】芳草香花. 晉潘嶽《登虎牢山賦》:“仰蔭嘉木, 俯藉芳卉.”《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梁三朝雅樂歌》:“或鼎或鼒宣九沸, 楚桂胡鹽芼芳卉.”

[芳劄】對他人書劄的美稱. 南朝梁元帝《與劉孝綽書》:“數路計行, 遲還芳劄.” 唐韋應物《寄子西》詩:“傷離枉芳劄, 忻遂見心曲.”

[芳年】美好的年歲;靑春年華. 南朝宋劉鑠《擬行行重行行》:“芳年有華月, 佳人無還期.” 宋柳永《看花回》詞之二:“雅俗熙熙物態妍, 忍負芳年.” 淸洪昇《長生殿·獻發》:“哎, 頭髮, 頭髮! 可惜你伴我芳年, 剪去心兒未忍.”瞿秋白《赤都心史》二八:“壁間却有一托氏夫人芳年時的肖像.”

[芳旨】香美之味. 三國魏應璩《與滿公琰書》:“鮮魚出於潛淵, 芳旨發自幽巷.” 晉張協《七命》:“芳旨萬選, 承意代奏.”

[芳名】1.猶美名. 唐薛存誠《御制段太尉碑》詩:“靑史應同久, 芳名萬古聞.” 明徐渭《上督府公生日詩》:“詎止芳名流簡冊, 還將偉績著旂常.” 淸顧炎武《淮東》詩:“一死留芳名, 一死骨已枯. 寄語後世人, 觀此兩丈夫.”2.對他人名字的美稱. 明陳汝元《金蓮記·湖賞》:“綠窗西, 靑鸞一縷遞支機, 芳名已註姻緣簿.”《紅樓夢》第五四回:“這小姐芳名叫做雛鸞.” 巴金《家》六:“選擇的結果, 只有兩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

[芳芽】指香茗. 元徐世隆《送天倪子還泰山》詩:“牛膝藥靈斟美醞, 兔豪盞淨啜芳芽.”

[芳芷】香草名. 《楚辭·離騷》:“畦留夷與揭車兮, 雜杜蘅與芳芷.” 王逸注:“杜蘅、芳芷, 皆香草也.” 漢劉向《九歎·怨思》:“淹芳芷於腐井兮, 棄雞駭於筐簏.” 唐李群玉《黃陵廟》詩:“風迴日暮吹芳芷, 月落山深哭杜鵑.”

[芳花】見“芳華”. 

[芳辰】美好的時光. 多指春季. 南朝梁沈約《反舌賦》:“對芳辰於此月, 屬今余之遵暮.” 唐陳子昂《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詩:“暮春嘉月, 上巳芳辰.” 明楊愼《壽敘庵司馬弟》詩:“繞膝斑衣當蔗境, 何須止酒負芳辰.”

[芳甸】芳草豊茂的原野. 南朝齊謝朓《晩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喧鳥覆春洲, 雜英滿芳甸.”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之二:“江流宛轉遶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淸方文《汾湖贈祖仲美》詩:“孤村僻遠無兵戈, 夏木秋苗滿芳甸.”

[芳序】美好的時光. 引申指昌明盛世. 唐敬括《花萼樓賦》:“參歲賦兮徒延佇, 懷明君兮變芳序. 思入仕以盡忠, 悵良時而誰與.” 淸黃景仁《夜坐述懷呈思㚆》詩:“似水才名難療渴, 投閑芳序易消魂.”

[芳苓】香草名. 

[芳苓】指蓮. 《文選·枚乘<七發>》:“漃漻薵蓼, 蔓草芳苓.” 李善注:“苓, 古蓮字也.”《文選·曹植<七啓>》:“寒芳苓之巢龜, 膾西海之飛鱗.” 李善注:“《史記》曰:‘有神龜在江南嘉林中, 常巢於芳蓮之上.’苓與蓮同.”

[芳苞】花蕾. 金元好問《紀子正杏園燕集》詩:“芳苞一破不更合, 且看錦樹烘殘春.”

[芳苾】猶芬芳. 唐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椒蘭任芳苾, 精粣從羅列.”

[芳林】1.指春日之樹木. 《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春曰靑陽……木曰華木、華樹、芳林、芳樹.”2.泛指叢林. 三國魏曹植《七啓》:“背洞溪, 對芳林.”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芳林列於軒庭, 淸流激於堂宇.”3.見“芳林園”.

[芳林苑】見“芳林園”. 

[芳林園】亦省稱“芳林”. 

1.園名. (1)建於東漢, 三國魏避齊王芳諱, 改名華林園. 故址在今河南故洛陽城中. 《文選·張衡〈東京賦〉》:“濯龍芳林, 九谷八溪.” 李善注:“芳林, 苑名.”《三國志·魏志·文帝紀》“<黃初四年>九月甲辰, 行幸許昌宮”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是冬, 甘露降芳林園.”(2)宋太祖潛邸之園. 故址在今河南開封城內東北. 《淸一統志·河南·開封府二》:“芳林園在府城內東北, 宋太祖潛邸時園也. 即位後, 號曰潛龍, 後改奉眞. 天聖七年, 又改名芳林.”2.亦作“芳林苑”. 南朝齊舊宮名. 故址在今江蘇省江寧縣東北.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載懷平圃, 乃睠芳林.” 李善注引《十洲記》:“芳林園在靑溪菰首橋東, 齊高帝舊宅.”《南史·梁南平元襄王偉傳》:“齊世靑溪宮改爲芳林苑. 天監初, 賜偉爲第.”《南齊書·武帝紀》:“三月戊子, 車駕幸芳林園禊宴.”

[芳物】芳香之物. 多指花卉草木. 唐韋應物《與友生野飲效陶體》詩:“始自翫芳物, 行當念徂春.” 宋梅堯臣《戲答持燭之句依韻和永叔》:“歸時雖已過寒食, 芳物猶能逐暖風.” 宋晁補之《魚溝懷家》詩:“歸來未應芳物老, 桃花如錦遍松溪.”

[芳冽】見“芳洌”. 

[芳郊】花草叢生之郊野. 唐王勃《登城春望》詩:“芳郊花柳遍, 何處不宜春.” 宋柳永《內家嬌》詞:“垂楊豔杏, 絲軟霞輕, 繡出芳郊明媚.”《白雪遺音·馬頭調·遊春》:“芳郊以外, 百花爭開, 最宜放懷.”

[芳春】1.春天. 晉陸機《長安有狹邪行》:“烈心厲勁秋, 麗服鮮芳春.” 唐陳子昂《送東萊王學士無競》詩:“孤松宜晩歲, 衆木愛芳春.” 明屠隆《綵毫記·夫妻玩賞》:“今日日朗風和, 値芳春之淑景;沙明水碧, 當荊楚之歲時.”《天雨花》第十四回:“碧桃繞檻開如錦, 蜂聲蝶影戀芳春.”2.比喩妙齡、靑春. 《天雨花》第十一回:“既具冶容堪絶世, 年當及笄正芳春.”

[芳春節】道敎以農曆二月八日爲“芳春節”. 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按道經以二月一日爲天正節, 八日爲芳春節.” 淸厲荃《事物異名錄·歲時·二月》:“道經二月八日爲芳春節. 玉晨大道君登玉霄琳房, 四盼天下.”

[芳草】1.香草. 漢班固《西都賦》:“竹林果園, 芳草甘木. 郊野之富, 號爲近蜀.” 後蜀毛熙震《浣溪沙》詞:“花榭香紅煙景迷, 滿庭芳草綠萋萋.” 明沈鯨《雙珠記·家門始終》:“萬古千愁人自老, 春來依舊生芳草.”2.比喩忠貞或賢德之人. 《楚辭·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 今直爲此蕭艾也.” 王逸注:“以言往日明智之士, 今皆佯愚, 狂惑不顧.” 宋劉攽《泰州玩芳亭記》:“《楚辭》曰:‘惜吾不及古之人兮, 吾誰與玩此芳草?’自詩人比興, 皆以芳草嘉卉爲君子美德.”

[芳茵】茂美的草地. 晉葛洪《抱朴子·嘉遁》:“庇峻岫之巍峩, 藉翠蘭之芳茵.” 唐崔日知《奉酬韋祭酒偶遊龍門北溪》詩:“巖前窺石鏡, 河畔踏芳茵.” 淸納蘭性德《浣溪沙》詞:“掩抑薄寒施軟障, 抱持纖影藉芳茵, 未能無意下香塵.”

[芳荃】香草名. 南朝梁沈約《早發定山》詩:“忘歸屬蘭杜, 懷祿寄芳荃.” 魯迅《集外集·湘靈歌》:“高丘寂寞竦中夜, 芳荃零落無餘春.”

[芳茗】猶香茶. 唐陸希聲《茗坡》詩:“二月山家穀雨天, 半坡芳茗露華鮮.” 五代劉兼《從弟舍人惠茶》詩:“曾求芳茗貢蕪詞, 果沐頒霑味甚奇.” 郭沫若《甁》詩之一:“我們同立過放鶴亭畔的梅蔭, 我們又同飲過抱朴廬內的芳茗.”

[芳香】香;香氣. 漢司馬相如《美人賦》:“臣排其戶而造其堂, 芳香芬烈, 黼帳高張, 有女獨處, 婉然在床.” 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上:“宣和已後, 多梳雲尖巧額, 髩撐金鳳, 小家至爲剪紙襯髮, 膏沐芳香.”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上房山》:“寺僧爭設供, 山餚野菜, 新摘便煮, 芳香脆美.” 郭沫若《海濤集·離滬之前》:“空氣這般地芳溫軟澤, 含孕著醇酒般的芳香.”

[芳信】1.花開的訊息. 春日百花盛開, 因亦以指春的消息. 宋蘇軾《謝關景仁送紅梅栽》詩之一:“年年芳信負紅梅, 江畔垂垂又欲開.” 宋尤袤《入春半月未有梅花》詩:“幾度杖藜貪看早, 一年芳信恨開遲.” 明陸采《懷香記·承明雪宴》:“建章宮闕積瓊瑤, 盡道梅花芳信到.”2.敬稱他人來信. 唐白居易《祇役駱口驛喜蕭侍御書至》詩:“忽驚芳信至, 復與新詩幷.”3.指閨中人的書信. 宋史達祖《雙雙燕·詠燕》詞:“應自棲香正穩, 便忘了天涯芳信.”4.猶佳音. 元本高明《琵琶記·牛相奉旨招婿》:“管取門楣得俊才, 爲傳芳信仗良媒.”

[芳俎】對祭祀用盛牲器具的美稱. 芳, 言馨香潔淨. 《宋史·樂志七》:“笙鏞備樂, 繭栗陳牲. 乃迎芳俎, 以薦高明.”

[芳風】1.美好的風尙和敎化. 漢禰衡《顏子碑》:“亞聖德, 蹈高蹤……秀不實, 振芳風.” 晉范甯《<春秋穀梁傳>序》:“拯頽綱以繼三五, 鼓芳風以扇遊塵.” 南朝宋顏延之《贈王太常》詩:“德輝灼邦懋, 芳風被鄕耋.”2.美譽.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榮耀當世, 芳風晻藹.”3.指高雅的詩文. 《文選·潘尼<贈陸機出爲吳王郞中令>詩》:“玩爾淸藻, 味爾芳風.” 呂向注:“淸藻、芳風, 言機之文章也.”

[芳姿】美妙的姿容. 唐元稹《感石榴》詩:“俗態能嫌舊, 芳姿尙可嘉.” 宋李淸照《臨江仙·梅》詞:“庭院深深深幾許, 雲窗霧閣春遲. 爲誰憔悴損芳姿?” 淸李漁《閑情偶寄·種植·眾卉》:“即其靑之綠之, 亦不同於有花之葉, 另具一種芳姿, 是知樹木之美, 不定在花.”

[芳音】1.指詩文佳作. 南朝齊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幸藉芳音多, 承風采餘絢.” 明宋濂《送許存禮赴北平敎授任序》:“繼前古之芳音, 首群英之雅製.”2.猶佳音. 南唐李煜《采桑子》詞:“綠窗冷靜芳音斷, 香印成灰. 可奈情懷, 欲睡朦朧入夢來.”3.美妙的聲音. 唐溫庭筠《楊柳枝》詞之六:“兩兩黃鸝色似金, 裊枝啼露動芳音.”

[芳洌】亦作“芳冽”. 

芳香而淸醇. 宋王沂孫《解連環·橄欖》詞:“把孤花細嚼, 時嚥芳冽. 斷味惜、回澀餘甘, 似重省家山, 舊遊風月.” 明歸有光《野鶴軒記》:“軒在山之麓, 旁有泉, 芳洌可飲.” 淸吳騫《扶風傳信錄》:“俄而秋鴻捧仙泉一甌來, 與諸人分飲, 水淸甘芳洌異常.”茅盾《追求》三:“他揭開甁蓋試嗅一下, 依然是異常芳冽.”

[芳洲】芳草叢生的小洲. 《楚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將以遺兮下女.” 王逸注:“芳洲, 香草藂生水中之處.” 唐鄭愔《采蓮曲》:“不覺芳洲暮, 菱歌處處聞.” 淸王夫之《春盡》詩之二:“雜甸與芳洲, 當時不可留.”

[芳津】1.芳液. 對液汁的美稱. 唐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又若夏苦熱, 燋卷無芳津.” 宋蘇軾《和陶田舍始春懷古》之二:“丹荔破玉膚, 黃柑溢芳津.” 金元好問《紀子正杏園燕集》詩:“今年寒食好天色, 曉氣鬱鬱含芳津.”2.唾液. 唐韓偓《無題》詩:“柳虛禳沴氣, 梅實引芳津.”3.謂皮膚潤澤. 亦以指潤澤的皮膚. 南朝梁蕭統《三婦豔》詩:“小婦獨無事, 紅黛潤芳津.”

[芳華】亦作“芳花”. 香花. 《楚辭·九章·思美人》:“芳與澤其雜糅兮, 羌芳華自中出.” 南朝梁簡文帝《梅花賦》:“折此芳花, 舉茲輕袖.” 宋范成大《光相寺》詩:“峰頂四時如大冬, 芳花芳草春自融.” 明陳子龍《上巳城南雨中》詩:“春甸搖芳華, 長林縈幽壑.”

[芳華】1.美好的年華. 閩王繼鵬《批葉翹諫書紙尾》詩:“人情自厭芳華歇, 一葉隨風落御溝.” 明文徵明《和答石田先生落花》一:“無情剛恨通宵雨, 斷送芳華又一年.” 淸龔自珍《洞仙歌》詞:“奈西風信早, 北地寒多, 埋沒了, 彈指芳華如電.”2.茂美. 宋范仲淹《老人星賦》:“增芳華於信史, 協休美於祥經.” 郭沫若《十六字令》詞:“花, 歌頌東風遍海涯. 春永在, 億載鬭芳華.”

[芳茝】香草名. 《楚辭·九章·思美人》:“擥大薄之芳茝兮, 搴長洲之宿莽.” 王逸注:“采取香草, 用飾己也.”

[芳桂】1.香桂. 南朝梁簡文帝《招眞館碑》:“柱削芳桂, 豈俟開陽木飛;材選海檀, 無勞豫章神拔.” 唐盧照隣《五悲文·悲才難》:“巖有芳桂, 隰有棠棣. 枝巃嵸兮相樛, 葉翩翩兮相翳.”2.比喩科第功名. 唐顧況《送韋秀才赴舉》詩:“芳桂君應折, 沈灰我不然.” 唐李商隱《及第東歸次灞上却寄同年》詩:“芳桂當年各一枝, 行期未分壓春期.”

[芳烈】1.指盛美的功業. 漢班固《典引》:“扇遺風, 播芳烈, 久而愈新, 用而不竭.” 唐顧況《贈別崔十三長官》詩:“崔俠兩兄弟, 垂範繼芳烈.”《三國演義》第五七回:“後人有詩歎馬騰曰:‘父子齊芳烈, 忠貞著一門.’”2.馥郁之香氣. 三國魏曹植《七啓》之四:“遺芳烈而靖步, 抗皓手而淸歌.”3.指香氣濃郁. 田漢《咖啡店之一夜》:“什么芳烈的咖啡店, 分明是一個荒涼的沙漠!”

[芳時】良辰;花開時節. 南朝宋顏延之《北使洛》詩:“遊役去芳時, 歸來屢徂諐.” 宋歐陽修《減字木蘭花》詞:“愛惜芳時, 莫待無花空折枝.” 明劉基《感遇》詩之二:“芳時良可惜, 此物何足數.”瞿秋白《赤都心史》八:“芳時易過, 駒隙年光.”

[芳氣】芬香的氣味. 常喩美德. 《文選·陸機<擬西北有高樓>詩》:“芳氣隨風結, 哀響馥若蘭.” 李周翰注:“芳氣, 言德之美也.”《晉書·樂志下》:“蘭風發芳氣, 蓋世同其芬.” 唐駱賓王《帝京篇》:“桂枝芳氣已銷亡, 柏梁高宴今何在?”《宋史·樂志十》:“芳氣上浹, 颷馭下臨.”

[芳徑】花徑. 宋范成大《岩桂》詩之二:“越城芳徑手親栽, 紅淺黃深次第開.”《白雪遺音·馬頭調·聽琴》:“步蒼苔來穿芳徑, 猛聽的那音韻之聲.”瞿秋白《赤都心史》三:“法國式的芳徑, 樹木夾路, 秋末殘葉滿地, 踏步行來, 勝於氈茵.”

[芳卿】舊時對女子的昵稱.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謝芳卿不見責.” 明楊基《無題和唐李義山商隱》之五:“芙蓉一樹金塘外, 只有芳卿獨自看.”《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雙空手, 羞見芳卿, 故此這幾日不敢進院.”

[芳訊】1.嘉言. 晉陸機《長安有狹邪行》:“傾蓋承芳訊, 欲鳴當及晨.”《文選·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肆議芳訊, 大敎克明.” 李善注:“鄭玄《毛詩箋》曰:‘訊, 言也.’”2.對親友音問的美稱. 南朝宋何承天《答顏光祿》:“敬覽芳訊, 硏復淵旨.” 唐權德輿《酬陸四十楚源春夜宿虎丘山對月》詩:“芳訊發幽緘, 新詩比良覿.” 淸納蘭性德《滿宮花》詞:“盼天涯, 芳訊絶, 莫是故情全歇?”3.指花開的信息. 淸龔自珍《高陽台》詞:“秋花繞帳瞢騰臥, 醒來時芳訊微聞.”

[芳羞】指美味的食品. 《宋史·樂志十六》:“蔥蔥鬱鬱瑞光浮, 嘉酌侑芳羞.”

[芳流】指懿美的風范. 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士誄》:“菁華隱沒, 芳流歇絶.”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洣水》:“神棲白雲, 屬想芳流.”

[芳容】美好的容顏、儀態. 宋柳永《玉蝴蝶》詞:“選得芳容端麗, 冠絶吳姬.”《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小生客邊得遇芳容, 三生有幸.” 淸李漁《比目魚·定優》:“若要睹芳容, 領君看.”

[芳規】前賢的遺規. 《史記·樂毅列傳》唐司馬貞述贊:“閒乘繼將, 芳規不渝.”

[芳黃】指谷粒之豊美者. 《墨子·明鬼下》:“必擇五穀之芳黃以爲酒醴.”

[芳菲】1.花草盛美. 南朝陳顧野王《陽春歌》:“春草正芳菲, 重樓啓曙扉.” 唐韓愈《梁國惠康公主挽歌》之一:“從今沁園草, 無復更芳菲.”《紅樓夢》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紅, 沖寒先喜笑東風.”2.香花芳草. 唐李嶠《二月奉敎作》詩:“乘春重遊豫, 淹賞玩芳菲.” 元王翰《題敗荷》詩:“芳菲今日凋零盡, 却送秋聲到客衣.” 淸洪昇《長生殿·彈詞》:“玩嬋娟華淸宮殿, 賞芳菲花蕚樓臺.”3.芳香. 南朝宋謝靈運《江妃賦》:“留眄光溢, 動袂芳菲.”

[芳情】1.春意, 春天的氣息. 唐元稹《春六十韻》:“撩摘芳情遍, 搜求好處終.”2.美好的情懷. 明文徵明《暮春齋居即事》詩:“芳情經病減, 白日廢書長.”《紅樓夢》第七六回:“芳情只自遣, 雅趣向誰言.”

[芳椒】植物名. 椒實多而香, 故名“芳椒”. 古人用之和泥以塗壁, 謂取其溫暖芳香. 《楚辭·九歌·湘夫人》:“蓀壁兮紫壇, 匊芳椒兮成堂.” 晉成公綏《椒華銘》:“嘉哉芳椒, 載繁其實.”

[芳詞】1.優美的文詞. 明何景明《六子詩·邊太常貢》:“芳詞灑淸風, 藻思興文瀾.”2.對閨房書簡的美稱. 明楊珽《龍膏記·傳情》:“拂花箋靑閨寫怨, 寄芳詞黃雀傳言.”

[芳尊】見“芳樽”. 

[芳魂】1.志行高尙者的靈魂. 元吳師道《子昂<蘭竹圖>》詩:“湘娥淸淚未曾消, 楚客芳魂不可招.”2.美人的魂魄. 《剪燈新話·滕穆醉遊聚景園記》:“不必仗少翁之奇術, 自能返倩女之芳魂.” 淸龔自珍《瑤台第一層》詞:“賴芳魂入夢, 夢裏說別有仙鄕.”

[芳蓀】香草名. 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作》詩:“乘月聽哀狖, 浥露馥芳蓀.” 唐杜甫《別李義》詩:“憶昔初見時, 小襦繡芳蓀.” 淸趙翼《永昌吊徐武功楊升庵》詩:“欲採芳蓀酹杯酒, 百年遺跡已沉淪.”

[芳歲】1.指農曆每年的首月. 《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 亦曰孟陽、孟陬……芳歲、華歲.”2.芳春;盛年. 南朝宋鮑照《紹古辭》之四:“芳歲猶自可, 日夜望君歸.” 唐李白《書情寄仲弟邠州長史昭》詩:“懷君芳歲歇, 庭樹落紅滋.” 宋王安石《露坐》詩:“芳歲老易晩, 良宵閑獨多.”

[芳跡】指前賢的行跡. 梁啓超《愛國歌》之四:“君不見博望、定遠芳跡已千古, 時哉後起吾英雄.”

[芳節】陽春時節. 亦泛指佳節、良時. 南朝宋劉鑠《代收淚就長路》詩:“徘徊去芳節, 依遲從遠軍.” 唐李白《愁陽春賦》:“兼萬情之悲歡, 茲一感於芳節.” 明楊愼《送江景熙》詩:“蹉跎良遊阻, 荏苒芳節徂.”

[芳意】1.指春意. 唐徐彦伯《同韋舍人元旦早朝》詩:“相問韶光歇, 彌憐芳意濃.” 明劉基《即事》詩:“芳意自隨流水逝, 華年不爲老人留.”2.對他人情意的美稱. 唐王貞白《獨芙蓉》詩:“芳意羨何物? 雙雙鸂鶒飛.”

[芳猷】猶美德. 南朝宋顏延之《應詔宴曲水詩》:“柔中淵映, 芳猷蘭祕.” 唐白居易《祭咸安公主文》:“承渥澤於三朝, 播芳猷於九姓.” 明宋濂《淵穎先生碑》:“信一代之偉人, 足以播芳猷於弗朽者也.”

[芳薌】芳香. 薌, 同“香”. 羅惇曧《文學源流》:“至於屈原作《騷》, 奇文鬱起, 擷《風》《雅》之芳薌, 闢詞賦之堂奧, 鬱伊善感, 愴怏難懷.”

[芳餌】魚鉤上芳香的誘餌.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臣聞高飛之鳥, 死於美食;深泉之魚, 死於芳餌.” 三國魏曹植《七啓》之五:“芳餌沈水, 輕繳弋飛.” 前蜀花蕊夫人《宮詞》:“釣線沈波漾彩舟, 魚爭芳餌上龍鈎.”

[芳塵】1.指落花. 晉庾闡《楊都賦》:“結芳塵於綺疏.” 南朝宋謝莊《月賦》:“綠苔生閣, 芳塵凝榭.” 唐司空曙《送高勝重謁曹王》詩:“想君登舊榭, 重喜掃芳塵.”《樂府群玉·趙文寶<朝天子·送春>》:“堤上芳塵, 橋邊飛絮, 樹頭紅一片無.”2.指美好的風氣、聲譽. 《宋書·謝靈運傳論》:“屈平、宋玉導淸源於前, 賈誼、相如振芳塵於後.” 唐韋應物《送云陽鄒儒立少府侍奉還京師》詩:“甲科推令名, 延閣播芳塵.”3.指名賢的蹤跡. 淸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夢得而後, 唯天分高朗者, 能步其芳塵.”

[芳塵臺】後趙石虎於太極殿前起樓, 高四十丈, 窮極珍奇, 淫侈無度, 碎異香爲屑, 數百人於台上揚散之, 謂使塵霧生香, 名爲“芳塵臺”. 見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

[芳隣】對隣居的美稱.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非謝家之寶樹, 接孟氏之芳隣.”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蓮花公主》:“忝近芳隣, 緣即至深. 便當暢懷, 勿致疑畏.”冰心《晩晴集·懷念老舍先生》:“校園里, 我的少數民族的芳隣好友, 老的、少的、男的、女的, 多得數不過來.”

[芳蕙】香草名. 晉葛洪《抱朴子·名實》:“芳蕙芟夷, 臭鮑佩御.” 唐陳子昂《春台引》:“挾寶書與瑤瑟, 芳蕙華而蘭靡.” 唐孟郊《傷哉行》:“春色捨芳蕙, 秋風遶枯莖.”

[芳蕤】盛開而下垂的花. 晉陸機《文賦》:“播芳蕤之馥馥, 從靑條之森森.” 晉張協《雜詩》之二:“弱條不重結, 芳蕤豈再馥.” 淸龔自珍《江城子》詞:“小窗梅雨浥空卮, 掬芳蕤, 播幽籬.”

[芳蔬園】晉代園圃名. 舊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 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咸寧四年, 立芳蔬園於金墉城東, 多種異菜.”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草篇》:“晉時有芳蔬園, 在金墉之東.”

[芳醁】美酒. 南朝齊王融《修理六根篇頌》:“肥馬輕裘, 蕙肴芳醁.”

[芳潔】芳香淸潔. 晉陶潛《感士不遇賦》:“雖懷瓊而握蘭, 徒芳潔而誰亮.”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上因語京師無荳蔻花及荔枝, 俄頃二花皆至, 連枝葉各數百, 鮮明芳潔, 如纔折下.” 宋葉適《漢陽軍新修學記》:“久而孫卿、屈原之徒, 議論風旨爲天下師, 則怒峽之巔, 絶沔之涯, 蘭芷芳潔, 寶璐照耀, 而楚之文詞嘗盛矣.”

[芳潤】芳香潤澤. 亦用以喩文辭之精華. 晉陸機《文賦》:“傾群言之瀝液, 漱‘六藝’之芳潤.” 宋陸遊《蝶戀花·離小益作》詞:“雨過園林, 花氣浮芳潤.”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高遠如長空片雲, 芳潤如露蕙春蘭.” 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四》:“黃詹事才伯, 性尙沖和, 韻含芳潤, 玄覽鰲洲, 藏珍瓊海, 爲一代名家.”

[芳樂苑】南朝齊所建的園囿. 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南. 《南史·齊廢帝東昏侯紀》:“<永元三年>又以閱武堂爲芳樂苑, 窮奇極麗.” 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東昏爲芳樂苑, 當暑種樹, 朝種夕死, 細草名花, 至便焦燥, 紛紜無已.”

[芳緘】對他人書信之敬稱. 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上相芳緘至, 行臺綺席張.”

[芳翰】對他人翰墨的敬稱. 唐玄宗《登蒲州逍遙樓》詩:“一覽遺芳翰, 千載肅如神.” 元陳樵《長安有狹斜行》:“班姬輟芳翰, 紈扇從風揚.”

[芳樹】1.泛指佳木;花木.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十三:“芳樹垂綠葉, 淸雲自逶迤.” 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詩:“芳樹籠秦棧, 春流遶蜀城.” 明余思㚆《寒食日遊焦山》詩:“郭外參差一徑斜, 亂煙芳樹帶樵家.”2.樂府曲名. 《漢鐃歌》十八曲之一. 見《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漢鐃歌》.

[芳樽】亦作“芳尊”. 亦作“芳罇”.

精致的酒器. 亦借指美酒. 《晉書·阮籍等傳論》:“嵇阮竹林之會, 劉畢芳樽之友.” 唐李頎《夏宴張兵曹東堂》詩:“雲峰峨峨自冰雪, 坐對芳罇不知熱.” 唐杜甫《贈虞十五司馬》詩:“過逢連客位, 日夜倒芳樽.” 宋劉敞《獨行》詩:“却謝芳尊酒, 悠悠誰與歡.” 淸納蘭性德《金縷曲》詞之三:“生怕芳尊滿, 到更深迷離醉影, 殘鐙相伴.”

[芳醑】美酒. 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阮瑀》:“傾酤係芳醑, 酌言豈終始.” 唐孟郊《汝州陸中丞席喜張從事至同賦十韻》:“芳醑靜無喧, 金尊光有滌.” 明陳子龍《臨海道中》詩:“邦君薦芳醑, 遊子躭野服.”

[芳澤】1.古代婦女潤發用的香油. 《列子·周穆王》:“施芳澤, 正蛾眉.”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 鉛華弗御.” 淸珠泉居士《雪鴻小記》:“適因淸恙, 午睡初起, 帕羅覆額, 芳澤無加, 而逸韻風生, 媚麗欲絶.”2.指女子儀容.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瑞云》:“<賀生>素仰瑞雲……冀得一覩芳澤.”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無題詩》:“手把芙蓉憶芳澤, 不知何處托微波.” 郭沫若《海濤集·離滬之前》:“我不知會接近怎樣的芳澤, 會住著怎樣的華堂.”

[芳聲】美好的聲譽. 漢禰衡《鸚鵡賦》:“於是羨芳聲之遠暢, 偉靈表之可嘉.” 唐韓愈《梁國惠康公主挽歌》之一:“定謚芳聲遠, 移封大國新.” 明徐渭《贈陳君》詩:“陳君在鄕曲, 少小馳芳聲.”

[芳鮮】味美新鮮. 也指新鮮美味的食物. 《藝文類聚》卷五七引漢傅毅《七激》:“酌旨酒, 割芳鮮.” 唐方干《題懸溜岩隱者居》詩:“慣緣嶮峭收松粉, 常趁芳鮮掇茗芽.” 明徐渭《胡桃》詩:“羌果薦冰甌, 芳鮮占客樓.”

[芳醪】美酒. 晉袁嶠之《蘭亭》詩之二:“激水流芳醪, 豁爾累心散.” 宋樂史《廣卓異記·水變爲芳醪》:“上力起舉甌, 將飲, 甌中水變爲芳醪矣.” 淸孫雨林《皖江血》:“從此名山留廟貌, 春秋共奠芳醪.”

[芳叢】叢生的繁花. 唐劉憲《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鶯藏嫩葉歌相喚, 蝶礙芳叢舞不前.” 宋晏殊《鳳銜杯》詞:“憑朱檻, 把金卮. 對芳叢、惆悵多時.” 淸黃鷟來《冬日送程與山歸新安》詩:“故園有芳叢, 歸思動紫蕨.”

[芳罇】見“芳樽”. 

[芳馥】1.芳香. 唐武元衡《安邑里中秋懷寄高員外》詩:“庭梧變蔥蒨, 籬菊揚芳馥.” 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二·士大夫華整》:“惟協院中丞許少微, 朱紫什襲, 芳馥遙聞.” 淸吳騫《扶風傳信錄》:“<仲仙>以珍果詒客, 芳馥異常.”2.比喩美好的文辭、品德等. 淸陳田《<明詩紀事>序》:“此集以紀事爲名, 無可紀者亦廣爲甄錄, 冀以攬前哲之芳馥爲後人之貽餉.”

[芳顔】美稱他人之容顏. 晉陶潛《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詩:“淸歌散新聲, 綠酒開芳顔.” 宋柳永《小鎮西》詞:“意中有箇人, 芳顔二八天然俏.” 淸劉大櫆《祭張閑中文》:“既讜論之不聞, 亦芳顔之莫覷.”

[芳襟】1.美人的衣襟. 南朝齊謝朓《同謝諮議詠銅爵台》:“芳襟染淚跡, 嬋娟空復情.”2.高尙的襟懷. 明邵潛《寄陳仲醇徵君》詩:“安得披芳襟, 慰此長飢渴.”

[芳藹】1.芳香而繁盛. 《楚辭·九辯》:“離芳藹之方壯兮, 余萎約而悲愁.”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微幽蘭之芳藹兮, 步踟躕於山隅.”2.指有茂德的人. 淸方文《聞范質公大司馬免官感賦》:“浮雲秋蔽日, 芳藹半凋殘.”

[芳蟻】美酒. 蟻, 指酒滓或酒沫. 唐李嶠《奉和人日淸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行慶傳芳蟻, 升高綴綵人.”

[芳馨】1.猶芳香. 也借指香草. 《楚辭·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實庭, 建芳馨兮廡門.”《楚辭·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 折芳馨兮遺所思.” 唐李㚆言《續玄怪錄·張老》:“有頃進饌, 精美芳馨, 不可名狀.” 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三八:“今日閒愁爲洞庭, 茶花凝想吐芳馨.”2.喩美好的名聲. 淸張大受《慕廬先生還朝》詩:“出處古來雲變化, 芳馨誰播史書中.”3.指祭品. 言其氣味芳香. 宋朱熹《臥龍庵武侯祠》詩:“寒藻薦芳馨, 飛泉奉明酌.”《宋史·樂志九》:“時思致享, 肅薦芳馨.”

[芳蘭】蘭花. 古人常以喩君子. 晉陸機《擬涉江采芙蓉》詩:“上山采瓊蘂, 穹谷饒芳蘭.”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思樹芳蘭, 剪除荊棘.” 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我有芳蘭, 民胥攸詠.” 宋柳永《秋蕊香》詞:“留不得光陰催促, 奈芳蘭歇, 好花謝.” 淸龔自珍《水仙花賦》:“時則豔雪鋪巒, 懿芳蘭其未蕊;玄冰薦月, 感雅蒜而先花.”

[芳蘭生門, 不得不鉏】比喩賢能之士生性抗直, 時有違迕, 爲上者將不能容忍, 勢必去之. 《三國志·蜀志·周群傳》:“先主將誅張裕, 諸葛亮表請其罪. 先主答曰:‘芳蘭生門, 不得不鉏.’裕遂棄市.”亦作“芳蘭當門, 不得不鋤”. 《南史·齊江夏王鋒傳》:“江斆聞其死, 流涕曰:‘芳蘭當門, 不得不鋤, 其《修栢》之賦乎.’”

[芳蘭竟體】遍體芳香. 謂人品高雅絕俗. 《南史·謝覽傳》:“覽意氣閑雅, 視瞻聰明. 武帝目送良久, 謂徐勉曰:‘覺此生芳蘭竟體.’”《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這兩人, 面如傅粉, 唇若塗朱;舉止風流, 芳蘭竟體.”

[芳蘭當門, 不得不鋤】見“芳蘭生門, 不得不鉏”.

[芳醴】香甜的美酒. 晉葛洪《抱朴子·暢玄》:“宴安逸豫, 淸醪芳醴, 亂性者也.”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沖覺寺》:“芳醴盈罍, 嘉賓滿席.” 明劉基《郁離子·九難》:“肆金尊, 澄芳醴.”

[芳齡】猶妙齡. 稱女子靑春之期. 淸蔣士銓《桂林霜·家祭》:“原配張氏……芳齡早逝, 吉夢未符.” 淸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燕台小樂府》:“京師女兒美如玉, 最妙芳齡十五六.”冰心《冬兒姑娘·我們太太的客廳》:“我們的太太在‘二八芳齡’的時候, 陶先生剛有十二三歲.”

[芳躅】指前賢的蹤跡.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唐司馬貞述贊:“敏行訥言, 俱嗣芳躅.”《舊唐書·鄭畋傳》:“豈謂凡流, 繼茲芳躅, 臣所以憂不稱承旨之任也.” 淸方文《題張虞山理琴圖》詩:“詩存琴不傳, 遺響諒難續. 虞山者誰子, 異代承芳躅.”

[芳譽】美好的名聲. 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李嘉祐》:“袁州自振藻天朝, 大收芳譽. 中興高流, 與錢郞別爲一體.” 淸李漁《愼鸞交·却媒》:“他芳譽滿皇州, 許婚人, 冷似秋, 當不的求親熱殺男家口.”

[芳饌】佳肴;精美的食物. 唐楊炯《登秘書省閣詩》序:“列芳饌, 命雕觴, 扼腕抵掌, 劇談戲笑.”

[芳懿】猶美德. 明張時徹《誠意伯劉公神道碑銘》:“茲其孫世延, 篤厲操尙, 繩其祖武, 恐芳懿之不彰也, 而繆以隧道之碑見屬.”


*蘆①[lúㄌㄨˊ]

“蘆”的簡化字.


*芯①[xīnㄒㄧㄣ]

[《集韻》思林切, 平侵, 心. ]

燈心草莖中的髓. 色白, 燃燈用. 俗稱燈芯.

芯②[xìnㄒㄧㄣˋ]

1.見“芯子”. 2.物體的中心部分. 如:岩芯;型芯.

[芯子】1.裝在器物中心的撚子或有起動作用的簡單的裝置. 如蜡燭的撚子、爆竹的引線等. 2.指蛇舌. 蕭乾《萬里趕羊》:“哎唷, 那眞是個蛇的世界, 沒腰的草棵里, 遍地都是幾尺長的花蛇, 曲曲彎彎地爬行著, 有時還挺起長頸子來朝人險惡地吐著芯子.”


*茉①[mòㄇㄛˋ]

[《正字通》彌葛切]

見“茉莉”. 

[茉莉】植物名. 常綠灌木. 木犀科. 夏季開白花, 有濃香. 花可薰制茶葉, 又爲提取芳香油的原料. 亦指這種植物的花. 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李氏仁豊園》:“遠方奇卉如紫蘭、茉莉、瓊花、山茶之儔.” 淸趙翼《哈密瓜》詩:“君不見薝蔔分根自大食, 茉莉購種從波斯.”


*苦①[kǔㄎㄨˇ]

[《廣韻》康杜切, 上姥, 溪. ]

[《廣韻》苦故切, 去暮, 溪. ]

亦作“瘔”. 

1.苦菜. 即荼. 《詩·唐風·采苓》:“采苦采苦, 首陽之下.” 毛傳:“苦, 苦菜也.” 孔穎達疏引陸璣曰:“苦菜生山田及澤中, 得霜恬脆而美, 所謂堇荼如飴.”《禮記·內則》:“濡豚, 包苦實蓼.” 鄭玄注:“苦, 苦荼也.”2.五味之一. 與“甘”相對. 《書·洪範》:“潤下作鹹, 炎上作苦.” 孔傳:“焦氣之味.”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夸飾》:“荼味之苦, 寧以周原而成飴?” 唐韓愈《苦寒》詩:“草木不復抽, 百味失苦甜.”《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釅茶>咂在嘴裏比黃連汁子還苦, 攢著眉咽下去.” 丁玲《海倫的鏡子》:“一股苦澀的味道噎在我的喉腔.”3.痛苦;困苦. 《書·盤庚中》:“爾惟自鞠自苦.”《孟子·梁惠王上》:“樂歳終身苦, 凶年不免於死亡.” 晉李密《陳情事表》:“零丁孤苦, 至於成立.” 宋文天祥《高沙道中》詩:“臣苦不如死, 一死尙可憐.”《三國志平話》卷上:“軍受帶甲之勞, 民遭塗炭之苦.”4.憂傷;愁苦. 《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 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 無能與居者, 自苦而居海上.”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四:“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鄕土, 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士卒有征行之艱, 閭里懷離別之苦.” 宋文天祥《讀杜詩》詩:“耳想杜鵑心事苦, 眼看胡馬淚痕多.”5.困擾;困辱. 《戰國策·秦策一》:“代三十六縣, 上黨十七縣, 不用一領甲, 不苦一民, 皆秦之有也.”《呂氏春秋·論人》:“哀之以驗其人, 苦之以驗其志.”《漢書·馮奉世傳》:“先是時, 漢數出使西域, 多辱命不稱, 或貪汙, 爲外國所苦.”顏師古注:“苦, 謂困辱之.” 唐皮日休《晉文公不合取陽樊論》:“陽人不服, 晉侯圍之, 乃辱其宗祊, 苦其人民, 虐其甥舅.”6.苦於, 困於. 唐杜甫《逃難》詩:“疎布纏枯骨, 奔走苦不暖.” 宋曾鞏《謝雨文》:“前歲苦飢, 去歲苦盜.”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三生》:“後壻中歲偃蹇, 苦不得售.”7.厭惡. 《晏子春秋·諫上十六》:“民苦其政, 而世非其行.”《史記·陳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漢書·韓信傳》:“信從下鄕南昌亭長食, 亭長妻苦之.”8.恨, 怨嫌. 《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 何不秉燭遊?” 宋秦觀《和黃法曹憶建溪梅花》:“淸淚斑斑知有恨, 恨春相逢苦不早.” 明劉基《郁離子·瞽聵》:“群狙皆畏苦之, 弗敢違也.”9.急迫;緊迫. 《莊子·天道》:“斲輪, 徐則甘而不固, 疾則苦而不入.”成玄英疏:“苦, 急也.”《梁書·曹景宗傳》:“<天監>二年十月, 魏寇司州……時魏攻日苦, 城中負板而汲. 景宗望門不出, 但耀軍遊獵而已.”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毘盧擇迦王傳說》:“群盜苦逼, 求哀稱佛.”10.辛勤;刻苦. 《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莊子·天下》:“日夜不休, 以自苦爲極.” 唐韓愈《荐樊宗師狀》:“勤潔和敏, 持身甚苦.”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仲信名廉淸, 苦學有守.”11.極力;竭力.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鑑》:“王大將軍始下, 楊朗苦諫不從.”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一:“<朱希眞>不敢以告, 景初苦問之.”《三國演義》第五三回:“玄德苦擋, 雲長不依, 只領五百校刀而去.”《紅樓夢》第一一七回:“寶釵見王夫人傷心, 只得上前苦勸.”12.病痛. 《莊子·達生》:“<孔子>見一丈夫遊之, 以爲有苦而欲死也.” 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苦, 病也.”《資治通鑑·晉惠帝元康九年》:“雖有微苦, 宜力疾朝侍.” 胡三省注:“苦亦疾也.”13.指患病.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納縛僧伽蘭》:“可汗驚寤, 便苦心痛, 遂告群屬所夢咎徵, 馳請衆僧, 方伸懺謝, 未及返命, 已從殞歿.”14.副詞. 猶甚, 很. 表示程度. 三國魏曹丕《善哉行》之一:“上山采薇, 薄暮苦饑.” 宋蘇軾《辛丑十一月十九日與子由別後賦詩寄之》:“君知此意不可忘, 愼勿苦愛高官職.” 淸高鶚《題竹雪擷芳詩卷》詩:“知君苦憶紅梅樹, 讀到梅花意也親.”《花城》1981年第6期:“她跟陶一川的苦戀, 我也從她那兒聽說了.”15.副詞. 用同“可”. 猶却. 表示轉折. 《水滸傳》第三一回:“這孟州城是箇小去處, 那土城苦不甚高.”《淸平山堂話本·霅川蕭琛貶霸王》:“北門立一廟, 苦不甚大, 交百姓燒香.”《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此去那裏苦不多遠, 我們收拾起來一同去走遭, 訪問下落則個.”16.姓. 《國語·魯語上》有苦成叔. 又《吳語》有大夫苦成.

苦②[ɡǔㄍㄨˇ]

[《集韻》果五切, 上姥, 見. ]

通“盬”. 

1.粗劣. 《周禮·天官·典婦功》:“凡授嬪婦功, 及秋獻功, 辨其苦良, 比其小大而賈之.” 鄭玄注:“鄭司農苦讀爲盬, 謂分別其縑帛與布紵之麤細, 皆比方其大小書其賈數而著其物.”《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陶河濱, 河濱器皆不苦窳.” 張守節正義:“苦讀如盬, 音古. 盬, 麤也.”2.止, 息. 《爾雅·釋詁下》:“苦, 息也.”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未昏守貞》:“朱氏彛尊《原貞》云:‘自昏姻之禮廢, 而夫婦之道苦, 民至有自獻其身者矣.’”

苦③[hùㄏㄨˋ]

地名. 春秋楚邑, 漢初置淮陽國, 屬陳縣, 東晉咸康三年改名谷陽. 故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東.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 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 司馬貞索隱:“苦音怙.”

[苦力】1.謂竭盡心力. 南朝梁江淹《自序傳》:“人生當適性爲樂, 安能精意苦力, 求身後之名哉!” 宋葉適《法度總論三·銓選》:“學士大夫, 勤身苦力, 誦說孔孟, 傳道先王, 未嘗不知所謂治道者非若今日之法度也.”2.沉重的體力勞動. 《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我放著我的女孩兒不曾紥裹, 我代你們白出的是甚麽苦力.” 曹禺《日出》第二幕:“眞天生的這份窮骨頭, 一輩子就會給人打夯、賣苦力, 蓋起洋樓給人家住.”3.舊稱幫人干重活的勞動者.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七回:“來到香港, 當苦力度日.”老舍《茶館》第二幕:“街上抓夫呢! 抓去也好, 在哪兒也是當苦力.” 楊朔《亂人坑》:“<日本劊子手>在宣化經營起龐大的煉鐵廠, 到處強抓中國‘苦力’, 替他們制造殺人的武器.”

[苦於】爲某種情況所苦惱.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去年又想鬧闊了, 然而苦於沒有題目, 窮思極想, 才想得一個法子, 是給他娘做陰壽.” 魯迅《書信集·致王志之》:“靑年作家大抵苦於生活, 倘有佳作, 只能就近賣稿.”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四:“譬如抑揚的腔調非不悅耳, 而觀眾苦於不能聽出字句的意義.”

[苦工】1.繁重辛苦的體力勞動. 吳晗《朱元璋傳》第七章:“當時最有名的好官方克勤, 也死在這案內, 上書人也被罰作苦工.” 田漢《蘇州夜話》:“我每天不但不能念書, 還得做娘姨們都不做的苦工, 一拿書本兒, 就得挨打受罵.”2.從事繁重辛苦的體力勞動者. 魯迅《三閑集·在鍾樓上》:“故‘花呀月呀’, 不出於啼饑號寒者之口, 而‘一手奠定中國的文壇’, 亦爲苦工豬仔所不敢望也.”

[苦大仇深】指勞動人民遭受階級剝削、壓迫的苦情極大, 對剝削階級的仇恨極深. 《人民日報》1969.4.3:“請苦大仇深的老貧農給學生講血淚史.”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四章:“在山路上, 二柱很少講話, 馮均却摸到他一點苦大仇深的家底.”

[苦口】1.味苦難嘗. 《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於行, 毒藥苦口利於病.” 唐元稹《爲令狐相國謝賜金石淩紅雪狀》:“念臣有丹赤之愚, 故賜臣以洗心之物;察臣有木訥之性, 故賜臣以苦口之滋.”2.不辭煩勞地再三規勸. 《宋書·趙普傳》:“卿社稷元臣, 忠言苦口, 三復來奏, 嘉愧實深.” 淸李漁《凰求鳳·墮計》:“我方纔在裏面, 已曾苦口勸他, 等他出來, 討箇決烈便了.”

[苦口師】指茶. 宋陶穀《淸異錄·茗荈》:“皮光業最耽茗事. 一日, 中表請嘗新柑……纔至, 未顧尊罍而呼茶甚急, 徑進一巨甌, 題詩曰:‘未見甘心氏, 先迎苦口師.’衆噱曰:‘此師固淸高, 而難以療飢也.’”

[苦口婆心】《宋史·趙普傳》:“忠言苦口, 三復來奏.”《景德傳燈錄·泉州道匡禪師》:“問:‘學人根思遲回, 乞師曲運慈悲, 開一綫道.’師曰:‘遮箇是老婆心.’” 后以“苦口婆心”謂出於愛護而懇切地再三地進行規勸. 《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這種人若不得個賢父兄良師友苦口婆心的成全他, 喚醒他, 可惜那至性奇才, 終歸名墮身敗.”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我的種痘》:“那苦口婆心雖然大足以感人, 而說理却實在非常古怪的.” 田漢《蘆溝橋》第一幕:“我是苦口婆心勸列公:‘你別扮啞, 別裝聾, 中國國難已經達到了最高峰.’”

[苦口惡石】《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季孫之愛我, 疾疢也;孟孫之惡我, 藥石也. 美疢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 疢之美, 其毒滋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 而智者勸而飲之, 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 而明主聽之, 知其可以致功也.” 后因以“苦口惡石”比喩逆耳而中肯有益的規勸. 《周書·蕭詧傳》:“苦口惡石, 想勿余隱.”

[苦厄】苦難, 災厄.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施鹿林東涸池》:“受胎出胎, 備經苦厄.” 明李贄《心經提綱》:“本無生死可得, 故能出離生死苦海, 而度脫一切苦厄焉.”《紅樓夢》第一○一回:“至今山上猶見談經之處, 天花散漫, 所求甚靈, 時常顯聖, 救人苦厄.” 郭沫若《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欲消除人類的苦厄, 則在效法自然, 於自然沉默之中, 聽出雷鳴般的說敎.”

[苦切】1.淒愴哀傷.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上》:“<小鬼>踞坐求哀, 辭頗苦切.” 明張四維《雙烈記·惜別》:“你言苦切, 我喉欲咽, 到底娼家情毒絶.”2.懇切;迫切. 《新唐書·吳兢傳》:“賴宋璟等邀勵苦切, 故轉禍爲忠.”《水滸傳》第六二回:“宋江見盧俊義思歸苦切, 便道:‘這個容易, 來日金沙灘送別.’”

[苦切】殘害;侵害. 《百喩經·人說王縱暴喩》:“愚人亦爾, 不畏後世, 貪得現樂, 苦切衆生, 調發百姓, 多得財物, 望得滅罪, 而得福報.”

[苦中作樂】身處困境, 猶強自歡娛. 《通俗編·性情》引《大寶積經》:“心如吞鉤, 苦中作樂想故.” 宋陳造《同陳宰黃簿遊靈山》詩自注:“宰云:‘吾輩可謂忙裏偸閑, 苦中作樂.’以八字爲韻.” 淸夏綸《瑞筠圖》第十一出:“這叫做黃連樹下操琴, 苦中作樂.”

[苦水】1.因含多量硫酸鈉、硫酸鎂等礦物質而致味道苦澀的水. 《呂氏春秋·盡數》:“辛水所, 多疽與痤人;苦水所, 多尫與傴人.”2.比喩艱難困苦的生活, 或指蘊藏在內心的辛酸. 老舍《茶館》附錄《第三幕幕前》:“苦水去, 甜水來, 誰也不再作奴才.”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七章:“我們都是吃黃狗頭, 吃野菜, 吃草根長大的. 滿肚苦水, 滿腹仇恨.”

[苦手】重責, 痛打. 《北齊書·陳元康傳》:“<高祖>將殺暹. 世宗匿而爲之諫請. 高祖曰:‘我爲舍其命, 須與苦手.’”

[苦月】指呈寒光的月色.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政事》:“亭寒照苦月, 隴暗積愁雲.” 淸譚嗣同《夜成》詩:“苦月霜林微有陰, 鐙寒欲雪夜鐘深.”

[苦心】1.費盡心思. 《莊子·漁夫》:“苦心勞形, 以危其眞.” 宋蘇洵《上韓舍人書》:“自兩制以上宜皆苦心焦思, 日夜思念.” 淸黃景仁《響山潭》詩:“得此爲同聲, 苦心殊未枉.”2.指辛勤地耗在某種工作上的心力. 唐杜甫《韋諷錄事宅觀畫馬圖歌》:“借問苦心愛者誰? 後有韋諷前支遁.”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鄭漁仲《藝文略》, 凡十二類……案鄭之析類, 頗極苦心.”茅盾《無題》:“現在的批評家有誰肯細心揣摹我的苦心.”3.藥草沙參的別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沙參》:“白參、知母、羊乳、羊婆奶、鈴兒草、虎鬚、苦心.”

[苦心人】懷有某種願望而盡心竭力期於實現的人.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六:“第二天, 算是老天爺不昧苦心人, 藥到一只野雞, 一家正吃著, 來攤勞工了.”

[苦心孤詣】1.爲求達到某一目的, 或解決某一問題而費盡心思. 《兒女英雄傳》第十回:“此十三妹所以挺身出來, 給安龍媒、張金鳳二人執柯作伐的一番苦心孤詣也.”《文明小史》楔子:“在下特特做這一部書, 將他們表揚一番, 庶不負他們這一片苦心孤詣也.” 魯迅《野草·風箏》:“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 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 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偸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2.費盡心思、刻苦鉆硏而達到的獨特境界. 淸屈㚆《論詩絕句》之十三:“苦將心力成孤詣, 不敢隨風薄宋元.” 淸翁方綱《格調論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獨運者言之, 且勿以苦心孤詣戛戛獨造者言之, 今且以效古之作若規仿格調者言之.”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引言:“甚至把劇作者在初步創作中苦心孤詣的成就, 一舉而盡付東流的.”

[苦功】1.刻苦用功.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這樣鄕村地面, 夜深時分, 還有人苦功讀書, 實爲可敬.”2.刻苦的功夫. 瞿秋白《亂彈·談談<三人行>》:“要好好的勤懇的忍耐的下一番苦功, 往上爬, 總有一天出頭的日子.”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語言這東西, 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 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苦功】指粗工藝, 對良功而言. 苦, 通盬. 《周禮·天官·典枲》:“典枲掌布緦縷紵之麻草之物……及獻功, 受苦功.”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苦功, 謂麻功布紵.” 賈公彦疏:“苦功, 謂麻功, 爲盬麤之功.” 孫詒讓正義:“先鄭以麻功麤於絲功, 故謂之苦功;對典絲, 絲功爲良功.”

[苦本】佛敎語. 謂貪欲乃諸苦之根本. 語出《法華經·方便品》:“諸苦所因, 貪欲爲本.” 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之一:“出即飲酒, 開衆惡門;入即噉肉, 集衆苦本.”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道釋經》:“永除苦藴, 永斷苦本.”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一節:“貪、瞋、癡總稱爲無明, 也稱爲三毒, 貪欲尤爲諸苦中之根本, 稱爲苦本.”

[苦瓜】1.一年生草本植物. 開黃花, 果實長圓形或卵圓形, 兩頭尖, 表面有許多瘤狀突起, 熟時橘黃色, 略有苦味, 可以做蔬菜.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苦瓜》:“苦瓜原出南番, 今閩廣皆種之.”《儒林外史》第四回:“此外就是廣東的柔魚、苦瓜, 也做兩碗.”2.比喩窮苦人. 《白雪遺音·馬頭調·逛廟》:“南關有座天齊廟……滿城的苦瓜, 都來把香燒.”

[苦主】命案中受害人的家屬. 《元史·刑法志四》:“諸兩家之子, 昏暮奔還, 中路相迎, 撞仆於地, 因傷致死者, 不坐, 仍徵鈔五十兩給苦主.”《水滸傳》第三一回:“<知府>著人打撈起四個屍首, 都檢驗了. 兩個是本府公人, 兩個自有苦主, 各備棺木盛殮了屍首.”《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地保又出去追問苦主, 方纔曉得是豆腐店的兒子.”

[苦刑】1.酷刑. 峻靑《黎明的河邊·烽火山上的故事》:“一連三天, 老大娘和安生也受盡了苦刑. 他們把燒紅的鐵, 在老大娘底臉上烙;他們把削尖的竹針, 從老大娘十個指甲里向里釘.”2.指人在生活上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 魯迅《且介亭雜文·憶韋素園君》:“他(陀思妥也夫斯基)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 一個個拉了不幸的人來, 拷問給我們看.” 巴金《滅亡》第十二章:“一天不見她, 這一天就成了不幸的日子, 心神不安寧, 生活也就成了苦刑.”

[苦死】猶苦苦. 唐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贈李白》詩:“惜君只欲苦死留, 富貴何如草頭露.” 明高明《琵琶記·蔡母嗟兒》:“這是時年如此, 你苦死埋怨我怎的.”《水滸傳》第三六回:“宋江答道:‘梁山泊苦死相留, 我尙兀自不肯住, 恐怕連累家中老父.’”

[苦肉計】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 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三國演義》第四六回:“周瑜曰:‘今日痛打黃蓋, 乃計也. 吾欲令他詐降, 先須用苦肉計瞞過曹操, 就中用火攻之, 可以取勝.’” 淸李漁《凰求鳳·聞捷》:“假粧病態, 僞作愁容, 這分明是個苦肉計.” 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六章:“干脆連鄭克昌也同時‘逮捕’, 叫他到牢里繼續麻痹甫志高和陳松林, 再演一場‘苦肉計’.”

[苦竹】又名傘柄竹. 禾本科. 稈圓筒形, 高達四米. 籜鞘細長三角形, 籜葉披針形. 筍有苦味, 不能食用. 莖可作造紙原料和制傘柄、筆管等. 晉戴凱之《竹譜》:“杞髮苦竹, 促節薄齒. 束物體柔, 殆同麻枲.” 唐李白《勞勞亭》詩:“苦竹寒聲動秋月, 獨宿空簾歸夢長.” 宋梅堯臣《山行冒雨至村家》詩:“雨急芹泥滑, 禽鳴苦竹秋.”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庵后的山坡上, 是一片細細的苦竹.”

[苦竹哀絲】謂怨苦之情發於管弦. 淸陳維崧《賀新郞·春夜聽鼓師撾鼓》詞:“苦竹哀絲爭欲鬧, 靜聽八音之主, 讓老革憑陵今古.”

[苦行】1.宗敎徒指受凍、挨餓、拔發、裸形、炙膚等刻苦自己身心的行爲. 謂行之可求得解脫. 《百喩經·煮黑石蜜漿喩》:“其猶外道, 不滅煩惱熾然之火, 少作苦行, 臥棘刺上, 五熱炙身, 而望淸涼寂靜之道.” 唐王維《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禪師幼孤……去詣鄕校, 見周孔書, 曰世敎耳, 誓苦行求佛道.” 明李贄《㚆鄧石陽書》:“今之學佛者, 非學其棄淨飯王之位而苦行於雪山之中也, 學其能成佛之道而已.”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第七章:“耶穌敎在中世紀最重苦行, 人們都要犧牲現世的快樂去謀來世的解救.”2.指寺廟里做雜務的人. 《景德傳燈錄·豊干禪師》:“本寺廚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拾得, 二人執爨, 終日晤語, 潛聽者都不體解.”《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這漢原是州東墦臺寺裏一箇和尙, 苦行便是墦臺寺裏行者.”3.謂以常人所難忍受的生活折磨自己. 唐呂岩《沁園春》詞:“不在勞神, 不須苦行, 息慮忘機合自然.” 明侯方域《太子丹論》:“狃於成敗之形, 而不察於確然之數, 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 不痛惜其不幸, 而反以爲罪, 則何以爲後之國家者處仇敵法也.” 巴金《關於<海的夢>》:“我反對禁欲主義者的苦行, 不贊成自找苦吃.”

[苦行僧】苦修的僧侶. 常用以指極力克制欲望、物質生活非常刻苦的人. 宋蘇軾《與元老侄孫書》之二:“老人與過子相對, 如兩苦行僧耳, 然胸中亦超然自得, 不改其度.” 淸曹寅《山礬》詩:“婆娑自比小山桂, 寂寞甘同苦行僧.” 胡喬木《痛惜之餘的願望》:“共產主義者不是苦行僧. 我們的自我犧牲的目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 不是自己(更不必說別人)的痛苦, 而是人民(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幸福.”

[苦行頭陀】1.《釋氏稽古略》載:宗一禪師往開元寺受具, 雪峰以其苦行, 呼爲頭陀. 后因稱修苦行或行脚乞食的僧人爲苦行頭陀. 2.喩指生活極爲刻苦的人. 明袁宏道《與王百穀書》:“旁觀者謬謂仙令, 不知令自謂苦行頭陀也.” 參見“頭陀”.

[苦志】1.苦其心志. 謂磨練自己的意志. 《孔叢子·記問》:“太公勤身苦志, 八十而遇文王, 孰與許由賢?” 唐白居易《效陶潛體》詩之十三:“醒者多苦志, 醉者多歡情. 歡情信獨善, 苦志竟何成?”2.猶苦心.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七:“<嵇永仁>遇害時, 文敏方七歲, 母太夫人苦志撫敎, 以有成立.” 參見“苦心”.

[苦車】暈車. 謂乘車時有暈眩嘔吐等感覺.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今人不善乘船, 謂之苦船;北人<不善乘車, >謂之苦車.”

[苦吟】反㚆吟詠, 苦心推敲. 言做詩極爲認眞. 唐馮贄《云仙雜記·苦吟》:“孟浩然眉毫盡落, 裴祐袖手, 衣袖至穿, 王維至走入醋甕, 皆苦吟者也.” 宋梅堯臣《還吳長文舍人詩卷》詩:“苦吟三十年, 所獲唯巾幗.” 淸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二:“可見天地間景物無所不有, 苦吟者亦描寫不盡耳.” 王朝聞《藝術創作有特殊規律》二:“苦吟的詩人所以感到苦中有樂, 從根本上說, 仍然是生活實踐給他提供了足以充分發揮創作的創造性的現實根據.”

[苦身】謂勞苦其軀體.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 越王句踐反國, 乃苦身焦思, 置膽於坐, 坐臥即仰膽, 飲食亦嘗膽也.”《後漢書·袁閎傳》:“少勵操行, 苦身脩節.”

[苦役】艱苦沉重的勞役. 《百喩經·詐稱眼盲喩》:“自壞其目, 用避苦役.” 唐柳宗元《封建論》:“酷刑苦役, 而萬人側目.” 明陳汝元《金蓮記·詩案》:“湖上築新堤, 赤子僉嗟苦役.”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一章:“最初一年, 他逃跑了兩次, 都被抓了回去, 一場毒打之后, 照樣被迫從事無休止的苦役.”

[苦言】1.諍言, 逆耳之言. 《史記·商君列傳》:“苦言藥也, 甘言疾也.”《晉書·劉頌傳》:“垂聽逆耳, 甘納苦言者, 濟世之君也.” 宋蘇軾《送陳伯修察院赴闕》詩:“苦言如藥石, 瞑眩終見思.” 魯迅《三閑集·“皇漢醫學”》:“岡氏距明治維新后不久, 還有改革的英氣, 所以他的日記里常有好意的苦言.”2.淒切的言詞. 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心動於和聲, 情感於苦言.” 晉陸機《贈馮文羆》詩:“悲情臨川結, 苦言隨風吟.” 南朝宋王徽《雜詩》:“弄弦不成曲, 哀歌送苦言.”

[苦辛】1.猶辛苦. 勞苦艱辛. 《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無爲守窮賤, 轗軻長苦辛.”《後漢書·孔奮傳》:“奮力行淸絜, 爲衆人所笑, 或以爲身處脂膏, 不能以自潤, 徒益苦辛耳.” 元羅志仁《絕句》:“囓雪蘇郞受苦辛, 庾公老作北朝臣.” 淸顧炎武《吳興行贈歸高士祚明》詩:“出營甘旨入奉母, 崎嶇州里良苦辛.” 葉聖陶《未厭集·苦辛》:“男的舍不得女的再擔負母親的苦辛, 所以情願把新生的孩子送掉.”2.草名. 《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九十里, 曰陽華之山, 其陽多金玉, 其陰多靑雄黃, 其草多藷藇, 多苦辛.”一本作“苦莘”.

[苦孜孜】形容痛苦的樣子.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苦孜孜, 淚絲絲, 這場災禍從天至.”

[苦苦】1.副詞. 表示堅決、執著.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那梁鴻是個窮秀才, 幾能勾發達日子, 你苦苦要嫁他怎的?”《水滸傳》第六七回:“盧俊義慌忙拜道:‘若是兄長苦苦相讓著, 盧某安身不牢.’” 郭小川《礦工不怕鬼》詩:“我們既要與自然界的困難苦苦周旋, 又要與貌似強大的敵人死死作對!”2.副詞. 表示十分懇切. 《水滸傳》第四一回:“多感晁頭領幷衆豪傑苦苦相留.”《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他苦苦要留, 必有緣故.” 巴金《懷念蕭珊》三:“他在隔離病房里苦苦地等候母親病情的好轉.”3.副詞. 形容煞費苦心. 《西遊記》第三五回:“潑魔苦苦用心拿我, 誠所謂水中撈月.”《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你苦苦的打聽他做什麽呢?” 歐陽山《苦斗》四一:“那是一種什么樣子的幻想, 値得你這么苦苦追求的?”4.副詞. 苦字重言, 表示痛苦很深. 唐唐彦謙《宿田家》詩:“明朝怯見官, 苦苦燈前跪.”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鶯鶯泣謝曰:‘今當改過自新, 不必娘自苦苦.’” 巴金《家》二五:“她苦苦居孀, 把我養育成人.”5.佛敎語. 指由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惱. 《大乘義章》三:“從彼苦緣, 逼而生惱, 名爲苦苦.” 五代齊己《酬元員外見寄八韻》:“衆人忘苦苦, 獨自愧兢兢.”

[苦苦切切】形容十分悲傷的樣子. 《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尤公看那婦人是要回故鄕的意思, 心裏不忍……自己取一塊白綾, 苦苦切切做了一篇文.”

[苦苦孜孜】辛苦貌.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幼習儒業, 頗看詩書, 受十年苦苦孜孜, 博一任歡歡喜喜.”

[苦事】令人爲難、苦惱的事.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台省·台疏譏謔》:“謙又曰:‘近日又要我改一道招擬, 甚是苦事.’”

[苦事】謂粗制濫造, 生產次品. 苦, 通“盬”. 《淮南子·齊俗訓》:“士無遺行, 農無廢功, 工無苦事, 商無折貨, 各安其性, 不得相干.”

[苦雨】久下成災的雨. 《左傳·昭公四年》:“春無淒風, 秋無苦雨.” 杜預注:“霖雨爲人所患苦.” 孔穎達疏:“《詩》云‘以祈甘雨’, 此云苦雨. 雨水一也, 味無甘苦之異養物爲甘, 害物爲苦耳.” 晉陸機《贈尙書郞顧彦先》詩之一:“淒風迕時序, 苦雨遂成霖.” 宋蘇軾《過海》詩:“參橫斗落轉三更, 苦雨終風也解晴.” 郭小川《昆侖行》詩之一:“太行山的苦雨, 早被革命歌聲唱斷.”

[苦雨淒風】謂天氣惡劣. 比喩情景淒苦悲涼. 《太平廣記》卷一六一引南朝梁殷芸《小說·袁安》:“安乃推誠潔齋……至誠感神, 雹遂爲之沉淪, 伏而不起, 乃無苦雨淒風焉.” 淸蔣士銓《冬靑樹·收骨》:“寶城華表憑誰問? 有苦雨淒風相殉.”《花月痕》第四四回回評:“前頭無限嗚嗚咽咽之文, 苦雨淒風, 令人不忍卒讀.”老舍《犧牲》:“他仿佛會自己制造一種苦雨淒風的境界, 能把屋里的陽光給趕了出去.” 參見“苦雨”.

[苦味】苦的味道. 比喩經受的苦痛. 《管子·幼官》:“君服赤色, 味苦味.” 郁達夫《蔦蘿行》:“辭了敎授的職后, 就又不得不同六月間一樣, 嘗那失業的苦味.” 巴金《滅亡》第八章:“她們很知道靑年作客異鄕的苦味, 又常拿親切的話來安慰我.”

[苦果】1.佛敎語. 指由以往的惡業因所招致的惡果報. 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弟子蕭衍敬白:諸大德僧尼, 諸義學僧尼, 諸寺三官, 向已粗陳魚肉障累, 招致苦果.”2.泛指因個人的行爲而招致的痛苦. 巴金《將軍集·父親買新皮鞋回來的時候》:“自己用肩頭承擔了一切, 自己吃盡一切的苦果, 不再給別人留下痛苦, 請你原諒我.”

[苦命】苦難的命運.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像我這樣連一張船票都買不起的苦命, 還要他做什么!” 魯迅《偽自由書·“有名無實”的反駁》:“這是不懂命理:中國人生成是苦命的.” 楊沫《靑春之歌》第二部第九章:“閨女, 好苦命的閨女呀!”

[苦刻】猶刻苦. 唐韓愈《順宗實錄四》:“<陽城>能自苦刻, 不樂名利.”

[苦河】佛敎語. 指苦難的遭遇. 《大集經》卷十九:“能悟衆生, 善作諸行, 能乾苦河.”隋彦琮《通極論》:“吾少長山東, 尙素王之雅業;晩遊關右, 慕黃老之玄言, 俱是未越苦河, 猶淪火宅.”《花城》1981年第6期:“曾薔玫同志飲干了失去母愛的苦河, 吐出了愛的淸泉.”

[苦空】佛敎語. 謂人世間一切皆苦, 凡事俱空. 后亦用作佛門的代稱. 南朝梁武帝《摩訶般若懺文》:“觀夫常樂我淨, 蓋眞常之妙本, 無常苦空, 乃世祖之累法.” 宋蘇軾《勝相院經藏記》:“苦空無我, 無量妙義, 凡見聞者, 隨其根性, 各有所得.”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引》:“爲老氏之道者曰淸靜, 爲釋氏之道者曰苦空. 由淸靜而之於長生, 繇苦空而之於頓悟.”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六篇:“有方士亦自造僞經, 多作異記, 以長生久視之道, 網羅天下之逃苦空者.”

[苦春頭】指春季里靑黃不接、生活困苦的時候. 管樺《媽媽同志--冀東抗戰故事》:“每到苦春頭, 餓得孩子偸偸捋來楊樹葉, 用開水煮了攙糠吃.”

[苦毒】1.痛苦;苦難. 《三國志·魏志·涼茂傳》:“曹公憂國家之危敗, 湣百姓之苦毒, 率義兵爲天下誅殘賊.”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毘盧擇迦王傳說》:“時釋女含苦稱佛, 世尊聖鑑, 照其苦毒, 告命苾芻, 攝衣而往.” 元朱凱《昊天塔》第一折:“俺身喪番城, 又遭此殘害, 著俺魂魄不寧, 好生苦毒.”2.痛恨. 《後漢書·獨行傳·索盧放》:“今天下所以苦毒王氏, 歸心皇漢者, 實以聖政寬仁故也.”

[苦草】藥草名. 茅蒲類植物, 生湖澤中, 能治婦科病.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歲欲苦, 苦草先生.” 原注:“葶藶.”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二:“諺曰:‘甘草先生則麥熟, 苦草先生則人疫.’甘草, 薺;苦草, 黃蒿也.” 淸唐孫華《夏日園居雜詠》之十:“苦草王瓜隨地滿, 芋魁豆飯一生過.”《天雨花》第十三回:“參湯煎好忙忙送, 又燒苦草那消停.”

[苦茶】即苦荼. 茶字后出, 唐陸羽始用之.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折:“又與我一件兒厭飫的東西, 敢是苦茶兒?” 參見“苦荼”.

[苦茗】即苦荼. 《騈雅·釋草》:“拘羅、過羅、皋蘆, 苦茗也.” 明高濂《玉簪記·幽情》:“竹間禪舍草簷深, 惟有淸香共苦茗.” 參見“苦荼”.

[苦相】1.猶薄命. 晉傅玄《豫章行·苦相篇》:“苦相身爲女, 卑陋難再陳.” 唐王建《原上新居》詩之十二:“苦相常多淚, 勞生自悟虛.”2.苦楚的表情. 如:他一臉苦相.

[苦思冥想】盡心地思索和相象. 巴金《創作回憶錄·關於<激流>二》:“我拿起筆從來不苦思冥想, 我照例寫得快, 說我‘粗制濫造’也可以, 反正有作品在.”《人民文學》1976年第5期:“設計人員在搞設計之前, 不只是埋頭翻資料, 或者捧著腦袋苦思冥想, 而是跟著余師傅上沸騰的建筑工地, 去參加火熱的斗爭, 虛心拜老工人爲師.”

[苦修】刻苦修行. 《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六回:“與其苦修幾十年, 將來死了不過來生變個富貴女人, 這也就大不合算了.”《痛史》第十三回:“喜得這座古廟沒有閒人, 只有一個老和尙在那裏苦修.”

[苦待】猶虐待. 許地山《綴網勞蛛·商人婦》:“她母親苦待她倒罷了, 還要說她前生罪業深重, 非得叫她辛苦, 來生就不能超脫.”

[苦胎】對人的蔑稱. 猶窮鬼、賤種.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十二出:“我適來擔至廟前, 見一苦胎, 與它廝纏.”

[苦計】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所使用的計策. 《水滸傳》第二回:“朱武道:‘你如何拚得他過? 我有一條苦計, 若救他不得, 我和你都休.’”

[苦差】辛苦難辦的差使. 趙樹理《催糧差》:“二爺知道, 催糧是苦差! 我老了, 不想多跑, 才雇了那么一個人.”

[苦恨】1.苦惱. 唐杜甫《登高》詩:“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西遊補》第三回:“<行者>現原身望望使者, 使者早已不見, 行者越發苦恨, 須臾悶倒.”2.甚恨, 深恨. 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綫, 爲他人作嫁衣裳.” 宋周邦彦《點絳唇》詞:“苦恨斜陽, 冉冉催人去.”

[苦荼】1.指茶. 《爾雅·釋木》:“檟, 苦荼.” 郭璞注:“今呼早采者爲荼, 晩取者爲茗, 一名荈, 蜀人名之苦荼.” 郝懿行義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陸羽著《茶經》, 始減一畫作‘茶’, 今則知茶不復知荼矣.” 唐陸羽《茶經·七之事》:“《華佗食論》:‘苦荼久食益意思.’”2.苦菜. 《詩·邶風·谷風》:“誰謂荼苦? 其甘如薺.” 毛傳:“荼, 苦菜也.”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崔秀才》:“君不見棲棲窮巷孤寒儒, 此時此際如苦荼.”

[苦莘】見“苦辛”. 

[苦尅】刻薄;苛刻.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卜兒云]不知害甚麽病死了那? [正旦唱]想則爲那苦尅瞞心鈔兒上緊.” 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二折:“我可不知怎生來這麽慳悋苦尅? 若有人問我要一貫鈔呵, 哎呀, 就如挑我一條筋相似!”

[苦笑】心情不愉快而又無可奈何時勉強裝出的笑容. 矛盾《子夜》十九:“吳蓀甫苦笑, 想說, 却又急切間找不到話頭.”沙汀《困獸記》二:“章桐沒有立刻作答, 他遲疑著, 隨即歎一口氣, 浮上一個陰暗的苦笑.”

[苦殺】猶言不論多么貧賤. 《水滸傳》第六二回:“薛霸說道:‘老爺們苦殺是個公人, 那裏倒來伏侍罪人. 你若要飯喫, 快去燒火!’”

[苦訓】嚴格訓誨. 《魏書·韓顯宗傳》:“一處彈箏吹笛, 緩舞長歌;一處嚴師苦訓, 誦《詩》講《禮》.”

[苦衷】有苦處或感到爲難而又不便說出的心情. 淸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因憶往事於白雲遷客之章, 見其中之委曲, 蓋有大不得已之苦衷, 未可爲人道者也.”《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或者我姐姐還有甚麽不得已的苦衷, 說不出的私話, 也不可知.” 巴金《寒夜》六:“我看她也有她的苦衷, 不過她不肯講出來.”

[苦疾】猶困苦. 《後漢書·王良傳》:“後光武幸蘭陵, 遣使者問良所苦疾, 不能言對.”《北齊書·徐之才傳》:“之才於和士開、陸令萱母子曲盡卑狎, 二家苦疾, 救護百端.”

[苦酒】1.劣質味酸的酒. 《釋名·釋飲食》:“苦酒:淳毒甚者, 酢<且>苦也.”《太平御覽》卷八六六引晉陳壽《魏名臣奏》:“劉放奏云:‘今官販苦酒, 與百姓爭錐刀之末, 宜其息絶.’” 宋梅堯臣《依韻和劉比部留別》:“苦酒聊爲酌, 無勞辨聖賢.”2.用以比喩痛苦、辛酸的生活感受. 郭小川《西出陽關》詩:“何必‘勸君更進一杯酒’! 這樣的苦酒何須進!”阿章《寒夜的別離》:“這杯曆史留下的苦酒, 就讓我一個人來喝吧, 別去擾亂她, 別去連累無辜的孩子.”3.醋的別名. 《晉書·張華傳》:“陸機嘗餉華鮓……華發器, 便曰:‘此龍肉也.’衆未之信. 華曰:‘試以苦酒濯之, 必有異.’”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酢法》:“烏梅苦酒法:烏梅去核, 一升許肉, 以五升苦酒漬數日, 曝乾, 擣作屑. 欲食, 輒投水中, 即成醋爾.”

[苦海】1.佛敎指塵世間的煩惱和苦難. 南朝梁武帝《淨業賦》:“輪迴火宅, 沉溺苦海, 長夜執固, 終不能改.”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勉自修證, 勿淪苦海.” 明李贄《<心經>提綱》:“本無生死可得, 故能出離生死苦海, 而度脫一切苦厄焉.”2.比喩無窮的苦境. 唐盧綸《宿石甕寺》詩:“迴瞻相好因垂淚, 苦海波濤何日平?” 宋文天祥《泰州》詩:“長淮行不斷, 苦海望無窮.”《花月痕》第五二回:“奴家倒也不爭取虛名, 只要早離苦海.”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四章:“一家人過了黃河, 到了解放區, 如今分到了地, 脫離苦海.”3.指投置平庸詩文的箱籠.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輕佻》:“鄭光業弟兄共有一巨皮箱, 凡同人投獻, 辭有可嗤者, 即投其中, 號曰苦海.” 淸錢謙益曾汇集應酬無聊之作, 題名《苦海》, 殆本此意. 《元詩紀事·高明》引明高明《題靑山白雲圖跋》:“此余往日在越中錄寄倪君仲權之詩, 今十餘年矣, 意其不投之苦海, 則亦當供醬蒙矣.”

[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佛敎語. 意謂塵世如同苦海, 無邊無際, 只有悟道, 才能獲得超脫. 亦以比喩罪惡雖重, 只要悔改, 便有出路. 《朱子語類》卷五九:“知得心放, 此心便在這裏, 更何用求? 適見道人題壁云:‘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說得極好.” 元嶽伯川《鐵拐李》第二折:“油鑊雖熱, 全眞不傍, 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嶽壽, 你省也麽?” 明李開先《朝天子·爲王渼陂口占》曲:“傳情寄恨萬千番, 藕絲斷, 情難斷, 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苦害】傷害, 陷害. 《水滸傳》第五一回:“我們却也要容情, 怎禁被原告人監定在這裏要掤, 我們也沒做道理處. 不時, 便要去和知縣說, 苦害我們, 因此上做不的面皮.”

[苦菜】亦稱“苦蕒”. 

越年生菊科植物. 春夏間開花. 莖空, 葉呈鋸形, 有白汁. 莖葉嫩時均可食, 略帶苦味, 故名.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 苦菜秀.”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苦菜》:“苦菜, 即苦蕒也. 家栽者呼爲苦苣, 實一物也.”《解放日報》1945.6.10:“苦菜, 這是一種宿根的野草, 有白色奶汁, 據說是最養人的一種野菜.”

[苦瓠】即苦匏. 《本草綱目·菜三·苦瓠》<集解>引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別錄》:“苦瓠生晉地. 保昇曰:‘瓠即匏也, 有甘苦二種, 甘者大, 苦者小.’” 參見“苦匏”.

[苦匏】瓜類. 味苦如膽, 不可食, 故名. 《詩·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 濟有深涉.” 毛傳:“匏謂之瓠, 瓠葉苦, 不可食也.”《國語·魯語下》:“夫苦匏不材於人, 共濟而已.” 韋昭注:“材讀若裁. 不裁於人, 言不可食也. 共濟而已, 佩匏可以渡水也.” 淸顧炎武《淮北大雨》詩:“已知舉世皆行潦, 且復因人賦苦匏.”

[苦處】痛苦的處境;經受的痛苦.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鮑廷璽>進了家門, 把這些苦處告訴太太一遍, 又被太太臭駡了一頓.” 郁達夫《南遷·南行》:“我們的精神上的苦處, 有一部分是從物質上的不滿足而來的.”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做娘的受足了苦處, 總不能讓女兒再受一遍.”

[苦累】1.困苦勞累.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編審·總論》:“窮民常處其苦累, 而紳衿常處其樂利.”《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前在浙江, 但見那些辦工的官員, 實在差勤苦累.” 梁啓超《中國改革財政私案》第四:“國家雖貧, 豈爭此百萬而使人民受無窮之苦累乎?”2.使人受苦受累. 《淸史稿·恂勤郡王允禵傳》:“前爲大將軍, 苦累兵丁, 侵擾地方, 糜費軍帑.”

[苦患】猶苦痛. 唐張賁《酬襲美先見寄倒來韻》:“近年已絶詩書癖, 今日兼將筆硯焚;爲有此身猶苦患, 不知何者是玄醺.”

[苦船】暈船. 謂乘船時有暈眩嘔吐等感覺.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今人不善乘船, 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

[苦覓】苦心尋覓、搜索. 特指詩人苦吟. 宋蘇軾《贈善相程傑》詩:“書中苦覓元非訣, 醉裏微言却近眞.”

[苦淡】1.謂生計貧困淸苦. 宋范仲淹《與朱氏書》:“雖淸貧, 但身安爲重, 家間苦淡, 士之常也, 省去冗口可矣.”2.指情性淡泊. 明唐順之《<聲承集>序》:“漸齋子以其眞率苦淡之節, 而使海內高士爭慕與之遊.”

[苦惜】痛惜;珍惜. 《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元年》:“道琛既至, 言語不恭. 又歷造府州人士, 見器物, 輒奪之. 有不獲者, 語曰:‘會當屬人, 何須苦惜.’”

[苦悰】哀痛的心情. 明張居正《答司成張宏陽書》:“承華翰, 知公有卜夏之痛. 得許司成書, 極言公苦悰, 殊爲懸念.”

[苦參】植物名. 落葉亞灌木, 羽狀㚆葉, 小葉卵狀橢圓形, 總狀花序, 花冠淡黃色. 根入藥, 有淸熱解毒等作用. 《神農本草經》卷二:“苦參, 味苦寒, 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 逐水, 除癰腫, 補中, 明目, 止淚.”

[苦惡】猶苦窳. 謂質粗劣, 不堅致. 《管子·度地》:“取完堅, 補弊久, 去苦惡.”《史記·平準書》:“式既在位, 見郡國多不便縣官作鹽鐵, 鐵器苦惡, 賈貴, 或彊令民賣買之.” 司馬貞索隱:“器苦惡. 苦音楛, 言苦其器惡而買賣也. 言器苦窳不好. 凡病之器云苦.”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今縣官作鐵器, 多苦惡, 用費不省, 卒徒煩而力作不盡.”

[苦筋拔力】方言. 勞筋骨, 耗體力, 極言其辛苦. 孫犁《風云初記》一:“一家子苦筋拔力, 供給著這么個廢物!” 向春《煤城怒火》第一章二:“兩對靑年夫妻拼死累活, 蓋了房……苦筋拔力才置了二畝澇窪地.”

[苦筍】苦竹之筍. 品種不一, 其味微苦者可食, 俗稱甜苦筍.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廬山簡寂觀>觀出苦筍, 而味反甜.”

[苦集滅道】佛敎語. 亦名四諦. 苦爲生老病死, 集爲集聚骨肉財貨, 滅爲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 道爲完全解脫實現涅槃境界的正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無苦集滅道.”《法苑珠林》卷二五:“<阿難>見鳥聰黠, 爲說四諦, 苦集滅道.”

[苦焦】言土地貧瘠. 杜鵬程《平常的女人》一:“你知道老鄭沒了……何必在天寒地凍時候來這苦焦的地方?” 李若冰《在柴達木盆地》:“現在, 咱的國家, 就是要把苦焦的地方變成人民的樂園!”

[苦痛】1.痛苦. 《韓非子·奸劫弑君》:“故劫殺死亡之君, 此其心之憂懼, 形之苦痛也, 必甚於厲矣.”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二:“李氏頭上生四處癉疽, 腦潰, 晝夜鳴叫, 苦痛不勝, 數月而卒.”《水滸傳》第一一四回:“我喪了父母, 也不如此傷悼, 不由我連心透骨苦痛.”老舍《月牙兒》三四:“我發現了我身上有了病. 這叫我非常的苦痛, 我覺得已經不必活下去了.”2.傷悼. 《呂氏春秋·行論》:“松下亂, 先君以不安棄群臣也, 王苦痛之而事齊者, 力不足也.” 高誘注:“王苦傷之, 而奉事齊者, 葢力不足以伐齊.”《呂氏春秋·博志》:“尹儒學御三年, 而不得焉, 苦痛之.” 高誘注:“痛, 悼也.”

[苦勞】1.勞苦;苦心勞形. 《後漢書·宦者傳·呂強》:“三公得免選舉之負, 尙書亦復不坐, 責賞無歸, 豈肯空自苦勞乎?” 明張居正《答織造許樞使書》:“官無私弊, 民不苦勞.”2.指曾經爲事業勞苦過, 有一定的貢獻.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八:“這老板子, 沒有功勞, 也有苦勞, 排他第八.”

[苦惱】1.痛苦煩惱. 《太平廣記》卷三七八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陳良》:“我家廁屋後桑樹中有一狸, 常作妖怪, 我家數數橫受苦惱.” 唐司空圖《十會齋文》:“夫萬殊苦惱, 仁慈普救於幽冥;十會區分, 王道同歸於平等.” 元蔣正子《山房隨筆》卷二七:“天使今日押練使至此, 度必無生理, 曷若令速殞, 免受許多苦惱.” 巴金《春》二:“躺在床上總要想好多事情, 越想越叫人苦惱.”2.猶可憐. 《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婆婆是個老人家, 心慈, 聽說如此落難, 連聲叫道:‘苦惱! 苦惱! 小夫人在那裏?’”

[苦惱子】可憐. 元無名氏《貨郞旦》第二折:“好苦惱子也, 只一個婦人, 領著個小的, 幾乎被人勒殺.”《海上花列傳》第二四回:“雙寶苦惱子, 碰著仔前世個冤家.”亦指可憐人. 《官場現形記》第四五回:“我兄弟念你老兄是個苦惱子, 特地再三替你同隨某人商量, 把節禮分給你一半, 你倆也就不用再鬧了.”

[苦寒】1.嚴寒. 唐杜甫《搗衣》詩:“已近苦寒月, 況經長別心.”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八:“界外苦寒, 吾爲若納一襖, 可衣之以行, 回日當復以歸我.” 明唐順之《條陳薊鎮補兵足食事宜》:“兼以石塘、古北, 本號苦寒, 地既虜衝, 土尤磽確.”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四段:“在苦寒的大草原上, 在風雪漫天的長城線上, 他們共同爬大山, 吃冰飯團, 槍凍得拉不開栓, 還在進行著慘烈的戰斗.”2.指物性寒涼. 《老殘遊記》第三回:“原起只是一點火氣, 被醫家用苦寒藥一逼, 火不得發, 兼之平常肝氣易動, 抑鬱而成.”3.爲嚴寒所苦. 晉陸機《苦寒行》:“劇哉行役人, 慊慊恒苦寒.” 唐吳兢《貞觀政要·論貢賦》:“林邑國貢白鸚鵡, 性辯慧, 尤善應答, 屢有苦寒之言, 太宗湣之.” 淸李漁《閑情偶寄·種植·梅》:“花時苦寒, 既有妻梅之心, 當籌寢處之法.”4.土地貧瘠;家境貧窮.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到永樂爺從北平起兵靖難, 遷於燕都, 是爲北京. 只因這一遷, 把個苦寒地面, 變作花錦世界.”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門人有作令雲南者, 家本苦寒, 僅攜一子一僮, 拮據往.” 郭沫若《今昔集·論古代文學》:“陝西是比較苦寒的地帶.”5.古樂府歌辭名. 即《苦寒行》. 《文選·江淹<望荊山>詩》:“一聞《苦寒》奏, 更使《豔歌》傷.” 李善注:“沈約《宋書》曰:《北上苦寒行》, 魏帝辭.” 唐李白《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彈劍歌《苦寒》, 嚴風起前楹.” 王琦注:“《苦寒行》, 古淸商曲也, 因行役遇寒而作.” 唐孟郊《出門行》之一:“一聞陌上《苦寒》奏, 使我佇立驚且悲.”

[苦悶】苦惱煩悶. 《古今小說·趙伯昇茶肆遇仁宗》:“爭奈身上衣衫藍縷, 著一領黃草布衫, 被西風一吹, 趙旭心中苦悶, 作詞一首.”茅盾《野薔薇·一個女性》:“她知道自己心里的要求是什么, 毫無掩飾的去尋覓, 所以她沒有多大的精神上的苦悶.” 葉聖陶《夜》:“這是她近來時刻想起, 老想不通, 以致非常苦悶的問題.”

[苦幹】不避艱辛, 盡力工作. 杜鵬程《延安人》:“老黑大伯總是這么苦干的.”《解放軍報》1966.4.12:“苦干的精神是好的, 干革命就是要苦干.”

[苦楚】苦痛. 多指生活上的感受. 《北齊書·崔昂傳》:“尙嚴猛, 好行鞭撻, 雖苦楚萬端, 對之自若.” 宋范仲淹《與朱氏書》:“醫藥過涼, 傷及下臟, 淋痔幷作, 日夜苦楚.”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四:“一念之差, 不安生理, 遂做出此等事來, 受盡苦楚.”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世界這樣大, 可是到處窮人都這樣慘! 連長的身世, 也讓戰士們各人想起各人的苦楚.”

[苦節】《易·節》:“節, 亨. 苦節, 不可貞.” 孔穎達疏:“節須得中. 爲節過苦, 傷於刻薄. 物所不堪, 不可復正. 故曰‘苦節, 不可貞’也.”意謂儉約過甚. 后以堅守節操, 矢志不渝爲“苦節”. 《漢書·蘇武傳》:“以武苦節老臣, 令朝朔望, 號稱祭酒, 甚優寵之.” 宋陸遊《漣漪亭賞梅》詩:“苦節雪中逢漢使, 高標澤畔見湘纍.” 明孫仁孺《東郭記·殆不可㚆》:“想於陵仲子眞淸潔, 處塵世甘心苦節.” 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就如中國曆來的大多數媳婦兒在苦節的婆婆脚下似的, 都決定了暗淡的運命.”

[苦會】很會.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一出:“彈絲品竹, 那堪吟月與嘲風, 苦會插科使砌, 何吝搽灰抹土, 歌笑滿堂中.”

[苦愛】1.酷愛, 極愛. 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劉希夷曰:‘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 懇乞.” 宋蘇軾《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後賦詩寄之》:“君知此意不可忘, 愼勿苦愛高官職.” 明高啓《菊隣》詩:“幽人苦愛菊, 自是柴桑倫. 閑園誰與語? 叢栽四爲隣.”2.佛敎語. 煩惱與愛欲. 唐盧照隣《益州長史胡樹禮爲亡女造畫贊》:“龜組相輝, 不難泡幻之域;熊車結轍, 尙迷苦愛之津.”

[苦諍】1.猶苦爭. 諍, 通“爭”.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孟勞者, 魯之寶刀名, 亦見《廣雅》. 近在齊時, 有姜仲嶽謂:‘孟勞者, 公子左右, 姓孟名勞, 多力之人, 爲國所寶.’與吾苦諍.”2.苦諫. 《新唐書·崔玄亮傳》:“玄亮率諫官叩延英苦諍, 反復數百言. 文宗未諭.”

[苦煎】形容身心備受折磨. 煎, 煎熬. 宋梅堯臣《田家》詩之四:“自從備丁壯, 及此常苦煎, 卒歲豈堪念, 鶉衣著更穿.” 淸李漁《愼鸞交·癡盼》:“莫不是初眞後假心腸變, 空使我情掛牽, 還把歡娛傲苦煎.”

[苦際】佛敎語. 苦之最終. 謂受生死之苦的最后之身. 《法華經·序品》:“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爲說涅槃, 盡諸苦際.”

[苦經】指切身所受的苦處. 南丁《檢驗工葉英》:“趙得稍停了停, 很想向自己的親人葉英訴說出一大段苦經來.”如:歎苦經.

[苦熬】謂在困苦中堅持. 淸孔尙任《桃花扇·哄丁》:“咱們南京國子監鋪排戶, 苦熬六箇月, 今日又是仲春丁期.”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們在這人煙稀少的地帶苦熬苦干了四年多.”

[苦境】困境;逆境. 魯迅《南腔北調集·論“第三種人”》:“這確是一種苦境. 但這苦境, 是因爲幻影不能成爲實有而來的.” 毛澤東《論持久戰》八三:“在優越的民眾條件具備, 足以封鎖消息時, 采用各種欺騙敵人的方法, 常能有效地陷敵於判斷錯誤和行動錯誤的苦境, 因而喪失其優勢和主動.”

[苦酷】暴虐.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卷二:“昔有劉文長師李少連, 少連苦酷不道, 鞭打駡詈, 無有時節.”

[苦厭厭】同“苦懨懨”. 

形容苦悶、痛苦. 元白樸《東牆記》第一折:“合晩至黃昏, 獨宿心間悶, 苦厭厭憂愁自忖, 便有鐵石心腸也斷魂.” 元曾瑞《行香子·歎世》曲:“君休欠, 何故苦厭厭.” 明朱有燉《香囊怨》第三折:“秦樓中闌珊了翠袖紅裙, 帝臺上空閑了玉斚金樽, 捱不徹苦厭厭兩處相思.”

[苦僞】猶苦窳. 質粗劣, 不堅實. 《呂氏春秋·貴信》:“百工不信, 則器械苦僞, 丹漆染色不貞.”

[苦語】猶苦言. 南朝梁劉孝綽《棲隱寺碑》:“苦語軟言, 隨方弘訓.” 宋蘇軾《送歐陽推官赴華州監酒》詩:“臨分出苦語, 願子書之笏.” 淸黃景仁《明州客夜懷味辛稚存却寄》詩:“各抱百年憂, 念我更惻惻. 苦語猶在耳, 形影儵以隔.”

[苦辣】苦味與辣味. 比喩生活道路上所經曆的艱困.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君家後生年紀, 未知世間苦辣, 錢財入手甚難, 君家雖然富厚, 不宜如此枉費.”

[苦慢】謂器物粗劣, 不堅實. 《淮南子·時則訓》:“工事苦慢, 作爲淫巧, 必行其罪.” 高誘注:“苦, 惡也;慢, 不牢.”

[苦盡甘來】比喩生活經曆中由苦到樂的轉變.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受徹了牢獄災, 今日個苦盡甘來.”《花月痕》第十四回:“我和他受了一年苦楚, 自然是苦盡甘來.”亦作“苦盡甜來”.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你休煩惱, 少不的先憂後喜, 苦盡甜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貧賤之人, 一朝變泰, 得了富貴, 苦盡甜來, 滋味深長.”

[苦盡甜來】見“苦盡甘來”. 

[苦趣】1.佛敎指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惡道”. 均爲輪回中的受苦之處. 趣, 同“趨”. 前蜀杜光庭《黃齊助黃籙齋幷然燈詞》:“盡超苦趣, 永出冥津.” 宋洪邁《夷堅丙志·南嶽判官》:“<婢>謂趙曰:‘已蒙道力, 得脫苦趣, 猶當爲異類, 只在郡城某橋下.’” 明屠隆《曇花記·遍遊地獄》:“罪根既滅, 福慧自生, 豈止永免於苦趣, 便可修證乎道果.”2.泛指苦處. 魯迅《朝花夕拾·無常》:“想到生的樂趣, 生固然可以留戀;但想到生的苦趣, 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

[苦熱】苦於炎熱;酷熱. 唐杜甫《舟中苦熱遣懷》詩:“入舟雖苦熱, 垢膩可漑灌.” 宋蘇軾《泛舟城南得人皆苦炎字》之二:“苦熱誠知處處皆, 何當危坐學心齋.”

[苦蕒】見“苦菜”. 

[苦劇】猶言艱難㚆雜. 《宋書·謝莊傳》:“莊少長富貴, 今且繫之尙方, 使知天下苦劇, 然後殺之未晩也.”

[苦慮】苦思冥想. 南朝宋范泰《失題》詩:“華髮飄悴容, 苦慮棲懷抱.”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秉心養術, 無務苦慮, 含章司契, 不必勞情.”

[苦箴】誠懇的規勸告誡. 《宋書·傅亮傳》:“文王小心, 《大雅》詠其多福;仲由好勇, 馮河貽其苦箴.”

[苦調】1.猶苦言, 忠言. 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詩:“義心多苦調, 密此金玉聲.”2.憂傷悲涼的聲調. 淸黃景仁《蘄口》詩:“中宵冰雪悄難寐, 苦調哦徹朝霞天.”

[苦瘠】味苦貧窮. 亦指土質磽薄. 《文成公主的故事》:“把那兒的荒涼與苦瘠變成永遠的豊饒.”《新華月報》1962年第3期:“從1920年起有了華員二人充任郵務長, 還是派往邊遠苦瘠省份, 像貴州、甘肅.”

[苦窳】粗糙質劣. 苦, 通“盬”. 《韓非子·難一》:“東夷之陶者器苦窳, 舜往陶焉, 朞年而器牢.” 唐蕭穎士《過河濱和文學張志尹》:“至化無苦窳, 宇宙將陶甄.” 明宋濂《尹府君墓志銘》:“<府君>指器之苦窳者曰:‘此予之所嘗用也.’”

[苦操】在艱難困苦中堅守的節操. 明邵璨《香囊記·寄書》:“看那牧羊還漢, 潰腹歸唐, 苦操眞難比!”

[苦頭】1.苦楚;磨難. 《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既然曉得百姓死的寃枉, 極該應把凶手發到縣裏叫他先吃點苦頭, 也好平平百姓的氣.” 鄒韜奮《萍蹤寄語》十一:“記者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時, 因遇著颶風, 吃了幾天大苦頭.” 巴金《友誼的海洋》:“我過去吃過人云亦云的苦頭, 現在頭腦比較淸醒了.”2.稍苦的味道. 如:這藥水帶點苦頭兒.

[苦器】佛敎語. 指人的肉身. 佛敎以身爲受苦之器, 故稱. 南朝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方乃燒其苦器, 製造華燈, 願以此一光明徧照十方佛土.”

[苦戰】拼死戰斗. 《史記·高祖本紀》:“天下匈匈, 苦戰數歲, 成敗未可知, 是何治宮室過度也!”《陳書·周文育傳》:“頃之, 彪又來攻, 文育悉力苦戰, 彪不能克.”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知國家必不與之持久, 倂力苦戰, 幸其一勝.”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禮部·議革張浚祀》:“當此盛夏, 搖扇於淸涼, 且猶不堪, 況烈日中被甲苦戰乎!” 毛澤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給蔣介石的兩個電報》二:“經過我們八年的苦戰, 奪回了近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解放了過一萬萬的人民.”

[苦學】刻苦學習. 唐李商隱《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懸頭曾苦學, 折臂反成醫.” 宋蘇軾《留別叔通元弼坦夫》詩:“有如袁伯業, 苦學到衰老.” 巴金《沉落》:“苦學能夠戰勝一切, 學問的宮殿不分貧富都可以進去.”

[苦膩】方言. 軟磨硬纏. 老舍《駱駝祥子》四:“拉他的車的光棍兒, 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車份兒, 交不上賬而和他苦膩的, 他扣下鋪蓋, 把人當個破水壺似的扔出門外.”

[苦諫】苦心竭力地規勸. 《後漢書·皇后紀下·桓思竇皇后》:“又欲盡誅諸貴人. 中常侍管霸、蘇康苦諫, 乃止.”《晉書·王坦之傳》:“謝安愛好聲律, 朞功之慘, 不廢妓樂, 頗以成俗. 坦之非而苦諫之.”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到洽爲御史中丞, 初欲彈劉孝綽, 其兄漑先與劉善, 苦諫不得, 乃詣劉涕泣告別而去.”

[苦臉】猶愁容. 愁苦的心情表現在臉上. 魯迅《故事新編·出關》:“大家顯出苦臉來了, 有些人還似乎手足失措.” 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一章:“那些招貼的后面, 誰知道隱藏著多少垂死掙紮瀕於破產的苦臉?”

[苦膽】膽囊的通稱. 膽汁苦, 故名. 比喩愁苦的懷抱. 宋文天祥《赴闕》詩:“壯心欲填海, 苦膽爲憂天.”

[苦澀】1.即苦又澀. 宋蘇軾《後杞菊賦》序:“天隨生自言常食杞菊, 及夏五月, 枝葉老硬, 氣味苦澀, 猶食不已.” 張天翼《速寫三篇·“新生”》:“而茶葉--他親自去買來的, 據說是頂好的‘祁門’, 泡出來只是一味的苦澀, 沒一點香味兒.”2.形容詩文崇尙雕琢, 語言不流暢, 文意晦澀難懂.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元和已後, 爲文筆, 則學奇詭於韓愈, 學苦澀於樊宗師.”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周朴》:“性喜吟詩, 尤尙苦澀, 每遇景物, 搜奇抉思, 日旰忘還.”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七·柳開論文》:“予讀開《河東集》, 但覺苦澀, 初無好處.” 陳衍《重刻<晩翠軒詩>序》:“<暾谷>遊淮北年餘, 所作數十首, 則淵雅有味, 迥非往日苦澀之境.”3.形容心情愁苦而聲音沉滯.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三:“‘林’, 他忽然用苦澀的聲音叫我.”沙汀《困獸記》二:“田疇搖一搖頭, 用一種深沉苦澀的語調打斷了他, 於是章桐也就住了口了.”

[苦懨懨】形容痛苦、苦悶.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休則管埋名隱姓, 却敎誰救那苦懨懨天下生靈.”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哎兒也則你那心兒裏自想度, 自喑約, 見您娘苦懨懨皮肉上捱著荊條.”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四折:“趙元苦懨懨不辭風雨, 路迢迢不避崎嶇, 草橋店忽逢聖主, 赦罪犯半點全無.”

[苦霧】濃霧. 南朝宋鮑照《舞鶴賦》:“涼沙振野, 箕風動天, 嚴嚴苦霧, 皎皎悲泉.” 宋朱熹《梅》詩:“年年一笑相逢處, 長在愁煙苦霧中.” 淸顧炎武《春半》詩:“登高望千里, 苦霧何漫漫.”

[苦難】1.苦痛、災難;艱難困苦. 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詩:“有懷誰能已, 聊用申苦難.”《水滸傳》第五三回:“把我撇在此間, 敎我受此苦難.” 淸唐甄《潛書·勸學》:“道者, 其中無苦難之事, 有便安之利.”2.指遭苦痛和災難. 蕭乾《斯諾與中國新文藝運動》:“十三年來斯諾在苦難的中國采訪了不少重要人物, 經曆了不少重要事件.”

[苦櫧】常綠喬木. 葉子橢圓形, 果實扁圓形. 木材致密堅韌, 是建筑、制造機械和制造體操用具的良好材料.

[苦辭】1.忠言, 逆耳之言. 《後漢書·方術傳下·公沙穆》:“因苦辭諫敞, 敞涕泣爲謝, 多從其所規.” 唐元稹《酬樂天重寄別》詩:“却報君侯聽苦辭, 老頭拋我欲何之?” 宋蘇軾《葉嘉傳》:“上飲踰度, 嘉輒苦諫, 上不悅曰:‘卿司朕喉舌, 而以苦辭逆我, 余豈堪哉!’”2.堅決辭讓. 《太平廣記》卷三○一引唐戴孚《廣異記·汝陰人》:“<少年>詣許曰:‘小妹粗家, 竊慕盛德, 欲託良緣於君子, 如何?’許以其神, 不敢苦辭.”3.再三陳說. 唐杜甫《羌村》詩之三:“苦辭酒味薄, 黍地無人耕.”

[苦懷】猶苦衷, 苦思. 三國魏應璩《與侍郞曹長思書》:“聊爲大弟陳其苦懷耳.” 唐劉禹錫《答柳子厚書》:“相思之苦懷, 膠結贅聚, 至是泮然以銷.”

[苦饑】困於饑餓;很餓. 漢賈誼《新書·瑰瑋》:“即遇凶旱, 必先困窮迫身, 則苦饑甚焉.” 唐杜甫《杜鵑行》:“穿皮啄朽觜欲禿, 苦饑始得食一蟲.” 唐孟郊《感傷》詩之二:“去去勿復道, 苦饑形貌傷.”

[苦蘵】植物名. 茄科. 草本. 夏秋間開花, 花或紫或白. 果如珠, 橘紅色或深紅色, 可入藥, 有淸熱化痰的功用.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酸漿》:“酸漿, 苦蘵, 一種二物也. 但大者爲酸漿, 小者爲苦蘵, 以此爲別.”

[苦鹽】粒狀鹽, 粗鹽. 《周禮·天官·鹽人》:“祭祀, 共其苦鹽散鹽.” 賈公彦疏:“苦當爲盬, 盬謂出於鹽池, 今之顆鹽是也.”

[苦鬭】艱苦戰斗;在艱困中奮斗. 《隋書·陳稜傳》:“稜盡銳擊之, 從辰至未, 苦鬭不息.” 巴金《滅亡》第十九章:“這時候, 他開始覺得這長久不息的苦斗應該停止了.”


*芤①[kōuㄎㄡ]

[《集韻》墟侯切, 平候, 溪. ]

1.蔥的別稱.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蔥》:“芤者, 草中有孔也, 故字從孔, 芤脈象之.”2.中醫脈象名. 指脈搏浮大而軟, 中空, 如按蔥管, 故稱. 常見於大出血后. 漢張仲景《傷寒論·辨脈法》:“脈弦而大, 弦則爲減, 大則爲芤. 減則爲寒, 芤則爲虛.”《西遊記》第六九回:“陛下左手寸脈強而緊, 關脈澀而緩, 尺脈芤且沉.”


*芭①[bāㄅㄚ]

[《廣韻》伯加切, 平麻, 幫. ]

1.芭蕉. 唐張希㚆段成式《贈諸上人聯句》:“乘興書芭葉, 閒來入豆房.”2.香草名. 《楚辭·九歌·禮魂》:“傳芭兮代舞.” 王逸注:“芭, 巫所持香草名也.”

芭②[pāㄆㄚ]

[《集韻》披巴切, 平麻, 滂. ]

通“葩”. 

花. 《大戴禮記·夏小正》:“桐芭始生, 貌拂拂然也.”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 葉長而寬大, 花白色, 果實跟香蕉相似, 但不能食用. 原產日本琉球群島和我國台灣. 秦嶺、淮河以南常栽培供觀賞. 唐韋應物《閑居寄諸弟》詩:“盡日高齋無一事, 芭蕉葉上獨題詩.” 宋李淸照《添字丑奴兒》詞:“窗前誰種芭蕉樹, 陰滿中庭.” 淸孫枝蔚《新居》詩:“最愛芭蕉綠, 宜栽野老傍.”

[芭蕉扇】用蒲葵葉子做的扇子. 

[芭黎】見“芭籬”. 

[芭蕾舞】芭蕾, 法語ballet的音譯. 一種起源於意大利的舞劇, 用音樂、舞蹈和啞劇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 女演員舞蹈時常用脚趾尖點地.

[芭籬】亦作“芭黎”. 

即蘺芭. 用竹或草編成的障隔物. 《史記·張儀列傳》“苴蜀相攻擊” 唐司馬貞索隱:“芭黎即織木葺爲葦籬也, 今江南亦謂葦籬曰芭籬.”


*蘇①[sūㄙㄨ]

“蘇”的簡化字.

蘇②[sūㄙㄨ]

“囌”的簡化字.


*苡①[yǐㄧˇ]

[《廣韻》羊已切, 上止, 以. ]

“苢”的今字.

1.即薏苡. 參見“苡仁”. 2.見“芣苡”.

[苡仁】薏苡之仁. 薏苡, 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葉狹長, 實橢圓, 仁白色, 可作粥飯, 或磨粉、釀酒, 又可入藥, 能理濕下氣.

[苡米】即苡仁. 詳“苡仁”.


*芧①[xùㄒㄩˋ]

[《集韻》象呂切, 上語, 邪. ]

木名. 即橡樹, 櫟的一種. 也指橡實.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 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芧, 橡子也.” 宋陸遊《夢歸》詩:“從渠造物巧, 賦芧戲群狙.”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則以一人與衆禺處, 其亦將木居而芧食歟?”

芧②[zhùㄓㄨˋ]

[《廣韻》直呂切, 上語, 澄. ]

草名. 即三棱. 亦名荊三棱. 《逸周書·大聚》:“敎芧與樹藝, 比長立職, 與田疇皆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蔣芧靑薠.”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芧, 三棱.”

[芧栗】即橡實, 橡子. 《莊子·徐無鬼》:“先生居山林, 食芧栗.”


*苯①[běnㄅㄣˇ]

[《廣韻》布忖切, 上混, 幫. ]

碳氫化合物, 無色液體, 其味芳香, 揮發性強, 可以做燃料、溶劑、香料.


*苛①[kēㄎㄜ]

[《廣韻》胡歌切, 平歌, 匣. ]

[《正字通》音珂]

“荷”的被通假字.

1.小草. 《說文·艸部》:“苛, 小艸也. 從艸, 可聲.”2.煩瑣;繁細. 參見“苛法”、“苛細”. 3.苛刻;狠虐;嚴厲. 《詩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跡, 傷人倫之廢, 哀刑政之苛, 吟詠情性, 以風其上.”《荀子·富國》:“重田野之稅以奪之食, 苛關市之征以難其事.”《史記·李將軍列傳》:“寬緩不苛, 士以此愛樂爲用.”4.騷擾. 《國語·晉語一》:“皋落狄之朝夕苛我邊鄙, 使無日以牧田野.” 韋昭注:“苛, 擾也.”5.重. 參見“苛疾”. 6.通“屙”. 疾病;疥瘡.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讀〈呂氏春秋〉劄記·知接篇》“常之巫審於死生, 能去苛病”:“愚謂‘苛’當讀爲‘屙’……苛以聲類同通假耳.” 參見“苛癢”、“苛殃”.

苛②[hēㄏㄜ]

[《集韻》虎何切, 平歌, 曉. ]

通“訶”. 

譴責;詰問. 《周禮·夏官·射人》:“不敬者, 苛罰之.”《墨子·號令》:“分里爲四部, 部一長, 以苛往來.”《淮南子·說林訓》:“有爲則議, 多事固苛.” 高誘注:“蘇秦爲多事之人, 故見議見苛也.” 王念孫《讀書雜志·淮南子內篇十四》:“苛與訶同.”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乘騎車馬行馳道中, 吏舉苛而不止, 以爲盜馬, 而罪亦死.”

[苛小】1.煩瑣細小. 亦指繁雜微細之事.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今陛下一徵兵於梁, 彭王病不行, 而陛下疑以爲反, 反形未見, 以苛小案誅滅之, 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2.苛求細枝末節. 《史記·汲鄭列傳》:“黯學黃老之言……其治, 責大指而已, 不苛小.”

[苛切】苛刻嚴峻. 《後漢書·章帝紀論》:“章帝素知人厭明帝苛切, 事從寬厚.”

[苛止】呵斥而禁阻. 苛, 通“訶”. 《墨子·號令》:“民無符節, 而擅入里巷官府, 吏三老守閭者失苛止, 皆斷.” 畢沅校注:“<失苛止, >言不苛止之.”《新唐書·王播傳》:“時禁屯列畿內者, 出入屬鞬佩劍, 姦人冒之以剽劫, 又勳戚家馳獵近郊, 播請一切苛止, 盜賊不能隱, 皆走出境.”

[苛文】苛刻的法令. 漢劉向《列女傳·齊宿瘤女》:“桀紂不自飾以仁義, 習爲苛文. 造爲高臺深池;後宮蹈綺縠, 弄珠玉, 意非有饜時也.”

[苛吏】猶酷吏. 《漢書·元帝紀》:“百姓仍遭凶阨, 無以相振, 加以煩擾虖苛吏, 拘牽乎微文, 不得永終性命.”《漢書·鮑宣傳》:“苛吏繇役, 失農桑時.”《後漢書·韋彪傳》:“農人急於務而苛吏奪其時, 賦發充常調而貪吏割其財, 此其巨患也.”

[苛克】亦作“苛剋”. 

1.要求過高, 過於嚴厲;刻薄. 《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且士誠不可纖論苛克, 苛克則彼賢聖猶將不全, 況其出入者邪?”《宋書·朱脩之王玄謨等傳論》:“玄謨雖苛剋少恩, 然觀其大節, 亦足爲美.”2.猶嚴峻. 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一:“初, 李日月中矢而死, 朱泚備禮, 送於長安休祥私第. 母氏苛尅而不哭, 厲聲駡曰:‘奚奴, 國家負汝何事, 敢生悖逆? 死猶晩矣!’”

[苛求】過嚴過分地要求. 宋程大昌《演繁露·本傳》:“但當求賢納諫, 修政事, 則大有爲之業在其中, 不必苛求奇策, 以幸速成.” 明張居正《答殷石汀言宜終功名答知遇書》:“能爲國家盡忠任事者, 主上宜加信任, 勿聽浮言苛求, 使不得展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回:“卑職幷不是有意苛求……斷不敢有絲毫留難.” 魯迅《二心集·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倘若要現在的戰士都是意識正確, 而且堅於鋼鐵之戰士, 不但是烏托邦的空想, 也是出於情理之外的苛求.” 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這是要從曆史條件加以說明, 使人理解, 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

[苛役】繁重的勞役. 宋司馬光《交趾獻奇獸賦》:“浮費省而物不屈於求須, 苛役蠲而農不妨於耘耨.” 元周權《長城》詩:“猶傳鬼神風雨夕, 知是當時苦苛役.”

[苛忮】苛刻忌妒. 《管子·形勢解》:“主者, 人之所仰而生也. 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 則人民附.”

[苛例】苛刻的條例. 淸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正月十六日》:“夫有官保護, 則遇事理論, 駮其苛例, 不致爲遠人所欺.”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農民就發動起來, 要求廢止領主的苛例.”

[苛征】橫征暴斂. 語本《荀子·富國》:“重田野之稅以奪之食, 苛關市之征以難其事.”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四·壯節王公傳》:“先是淄川苦調外苛征, 公嘗與父老言:‘他日或能奏蠲之.’”

[苛刻】嚴厲刻薄. 《韓非子·內儲說下》:“大不事君, 小不事家, 以苛刻聞天下.”《漢書·成帝紀》:“崇寬大, 長和睦, 凡事恕己, 毋行苛刻.” 宋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德宗以苛刻爲能, 而贄諫之以忠厚.”茅盾《春蠶》四:“原來那三十多九水路遠的繭廠挑剔得非常苛刻:洋種繭一擔只値三十五元, 土種繭一擔二十元, 薄繭不要.”

[苛法】煩瑣的法律. 《史記·高祖本紀》:“<沛公>還軍霸上. 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誹謗者族, 偶語者棄市.’”《漢書·韓信傳》:“大王之入武關, 秋豪亡所害, 除秦苛法, 與民約, 法三章耳.”《後漢書·隗囂傳》:“故攻戰之所敗, 苛法之所陷, 飢饉之所夭, 疾病之所及, 以萬萬計.”

[苛政】殘酷地壓迫和剝削人民的政治. 指繁重的賦稅、苛刻的法令. 《禮記·檀弓下》:“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平遣囚徒, 除王莽苛政.”《淸史稿·食貨志一》:“明末, 苛政紛起, 籌捐增餉, 民窮財困.”續范亭《追悼鄒韜奮之死想到一切人民之死》:“人類三大害:野獸、細菌與苛政.”

[苛政猛於虎】謂繁重的賦稅、苛刻的法令, 比猛虎還要凶殘. 據《禮記·檀弓下》載, 孔子過泰山時, 遇一婦人在墓旁痛哭. 問之, 知其翁、夫、子三代, 俱死於虎. 但她還不願遷離此地, 爲其能免受苛政之苦. 孔子聽了, 對他的學生說:“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老殘遊記》第六回:“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 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不過都帶有慘淡顔色, 不覺暗暗點頭, 深服古人‘苛政猛於虎’眞是不錯.”

[苛剋】見“苛克”. 

[苛殃】疾病和災患. 《亢倉子·農道》:“庶穀盡宜, 從而食之, 使人四衞變強, 耳目聰明, 凶氣不入, 身無苛殃.”

[苛虐】嚴厲殘暴. 《禮記·緇衣》“爲上易事也, 爲下易知也, 則刑不煩矣” 漢鄭玄注:“言君不苛虐, 臣無姦心, 則刑可以措矣.”《宋書·少帝紀》:“刑罰苛虐, 幽囚日增.” 宋范仲淹《政在順民心賦》:“彼憂苛虐, 我則撫之以仁慈.”《紅樓夢》第一○二回:“失察屬員, 重征糧米, 苛虐百姓, 本應革職.”聶紺弩《論蓮花的化身》:“自己對於兒女的任何苛虐, 都毫無內疚.”

[苛削】見“苛峭”. 

[苛待】苛刻地對待. 淸昭槤《嘯亭續錄·曉屛相公》:“余欽服其言……然性多疑忌, 苛待下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九回:“<外國人>偶然苛待他們一兩次, 我們中國政府也不過問.”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要把走到絕路的生命延續下去, 目前的敲詐和苛待, 就暫時不管了.”

[苛急】苛刻而急切. 《資治通鑑·漢哀帝建平三年》:“嘉以時政苛急, 郡國守相數有變動, 乃上疏.”《宋史·王嗣宗傳》:“侍御史路沖知州事, 爲政苛急, 盜賊群起.” 明張居正《答巡撫郭華溪書》:“此事若非縣令苛急, 賊亦未必遽叛.” 田志松《統一是中國曆史發展的主流》:“在秦末, 由於徭役苛急……激起了農民的反抗斗爭.”

[苛捐雜稅】繁重的捐稅. 毛澤東《爲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改良人民生活……廢除苛捐雜稅. 減租減息.” 郭澄淸《大刀記》第二章:“沒完沒了的苛捐雜稅不算, 還他媽的亂搶亂奪.”

[苛尅】見“苛克”. 

[苛索】謂苛刻地索取. 《淸史稿·世宗紀》:“乙亥, 命各省落地稅、契稅勿苛索求盈.”《天討·討滿洲檄》:“臣猶求見再三, 而勒吉愈爲責備之詞, 始則告之失儀, 繼則漸露苛索之意.”艾蕪《山野》第四部三六:“會這么容易! 他不來額外苛索嗎?”

[苛峭】亦作“苛削”. 

謂刻薄嚴峻. 《文子·微明》:“小德害義, 小善害道, 小辯害治, 苛峭傷德.”《淮南子·泰族訓》:“故小快害義, 小慧害道, 小辯害治, 苛削傷德.”《新唐書·王毛仲傳》:“韋后稱制, 令韋播、高嵩爲羽林將軍, 押萬騎, 以苛峭樹威.” 唐柳宗元《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其或切於事, 則苛峭刻覈, 不能從容, 卒泥乎大道.”

[苛峻】苛刻嚴厲.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東坡守杭……時治黨籍方苛峻.” 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三·指摘科場》:“北京兆主試一差, 皆目爲苦海. 戊子指摘尤苦, 至覆試而猶未定. 饒比部疏更苛峻.”

[苛留】極力挽留. 宋范成大《愛雪歌》:“十步出門九步坐, 兒女遮說相苛留.”

[苛留】盤問扣留. 《漢書·成帝紀》:“秋, 關東大水, 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壺口、五阮關者, 勿苛留.”《漢書·王莽傳中》:“吏民出入, 持布錢以副符傳, 不持者, 廚傳勿舍, 關津苛留.”《周禮·秋官·環人》“門關無幾” 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門關不得苛留環人也.”

[苛疾】1.重病. 《素問·至眞要大論》:“夫陰陽之氣, 淸靜則生化治, 動則苛疾起.” 王冰注:“苛, 重也.”2.猶疾病. 《管子·小問》:“除君苛疾, 與若之多虛而少實.” 尹知章注:“若, 似也. 謂君之材能多似有而非實, 如此者, 亦祝去之也.”《呂氏春秋·審分》:“凡人主必審分, 然後治可以至, 姦僞邪辟之塗可以息, 惡氣苛疾無自至.” 高誘注:“自, 從也. 君德合則祥瑞應, 故苛疾無從來至也.”

[苛責】過嚴的責備, 過高的要求. 宋文瑩《玉壺淸話》卷八:“<徐鉉>事江南後主, 爲文學館學士, 隨煜納圖. 太宗苛責以不能諷煜早獻圖貢.” 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吳環洲書》:“長昂事, 尊諭謂處之不可苛責太過以激變, 尤不宜招來太早以起玩. 公策之甚善.”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九:“何南園館於汪氏, 其尊人禮之甚至. 後其子非解事者, 而苛責館課轉嚴.” 丁玲《韋護》第三章:“有的人苛責他過去的曆史, 然而都不外乎嫉妒.”

[苛細】猶苛小. 《漢書·欒布傳》:“彭王病不行, 而疑以爲反, 反形未見, 以苛細誅之, 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後漢書·宣秉傳》:“明年, 遷司隸校尉. 務舉大綱, 簡略苛細, 百僚敬之.”《新唐書·卓行傳·陽城》:“它諫官論事苛細紛紛, 帝厭苦.” 曹靖華《飛花集·不盡鐵浪滾滾來》:“至禁例中的苛細, 是不勝枚舉的.” 參見“苛小”.

[苛禁】苛刻的禁令. 《漢書·宣帝紀》:“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爲苛禁……令民亡所樂, 非所以導民也.”《漢書·宣帝紀》:“使使者問民所疾苦……舉寃獄, 察擅爲苛禁、深刻不改者.”

[苛碎】苛刻煩瑣. 《後漢書·李法傳》:“歲餘, 上疏以爲朝政苛碎, 違永平、建初故事.”《隋書·蘇威傳》:“所修格令章程, 幷行於當世, 然頗傷苛碎, 論者以爲非簡允之法.”《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元年》:“然慤在中書, 至於自作酒肆, 議者以爲苛碎焉.”

[苛煩】苛刻煩瑣.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四·雁門太守行》:“敕吏正獄, 不得苛煩.”

[苛慝】暴虐邪惡. 《左傳·昭公十三年》:“苛慝不作, 盜賊伏隱, 私欲不違, 民無怨心.” 三國魏阮籍《爲鄭沖勸晉王箋》:“宇內康寧, 苛慝不作.” 唐陳子昂《爲朝官及嶽牧賀慈竹再生表》:“所以邦家用昌, 苛慝不作.”

[苛酷】苛刻殘酷. 《後漢書·王常傳》:“<王莽>既有天下, 而政令苛酷, 積失百姓之心.”《隋書·高祖紀上》:“<北周>宣帝時, 刑政苛酷, 群心崩駭, 莫有固志.” 宋范仲淹《奏上時務書》:“薄於刑典, 厚於惻隱……常戒百官, 勿爲苛酷.” 魯迅《書信集·致蕭軍》:“外國的批評家都不這樣說, 中國的論客, 論事論人, 向來是極苛酷的.”

[苛厲】苛刻暴戾. 《晉書·文帝紀》:“公嚴恭寅畏, 底平四國, 式遏寇虐, 苛厲不作.” 唐韓愈《順宗實錄一》:“政乖惠和, 務在苛厲.” 夏衍《改編<㚆活>後記》:“可是執策而臨的人們, 却又是那樣地對瓦礫寬容, 對弱草苛厲.”

[苛罰】猶重罰. 郭沫若《塔·喀爾美蘿姑娘》:“我拋別了我的妻子, 我是忍心, 但我也無法兩全. 而我的不負責任的苛罰, 我現在也飽受著了.”

[苛罰】譴責與處罰. 苛, 通“訶”. 《周禮·夏官·射人》:“不敬者, 苛罰之.”

[苛慘】暴虐, 殘酷. 《舊唐書·韓滉傳》:“自幼立名貞廉, 晩途政甚苛慘.” 葉適《監司》:“提舉司則督責茶鹽, 用法苛慘, 至常平義倉, 水利農田, 則置而不顧.”

[苛察】以煩瑣苛刻爲明察. 《莊子·天下》:“君子不爲苛察.”《後漢書·魯恭傳》:“州郡好以苛察爲政, 因此遂盛夏斷獄.”《舊唐書·楊恭仁傳》:“<恭仁>務舉大綱, 不爲苛察, 戎夏安之.”《續資治通鑑·宋仁宗皇祐元年》:“自古爲治, 必戒苛察.”

[苛暴】暴虐. 《漢書·成帝紀》:“殆苛暴深刻之吏未息, 元元冤失職者衆.”《南史·趙伯符傳》:“爲政苛暴, 吏人畏懼如與虎狼居.”《新五代史·雜傳四·李罕之》:“罕之御衆無法, 性苛暴, 頗失士心.” 魯迅《而已集·小雜感》:“劉邦除秦苛暴, ‘與父老約, 法三章耳’.”

[苛墨】殘酷貪婪. 《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詔下》:“李琢爲安南經略使, 苛墨自私, 以斗鹽易一牛, 夷人不堪.”

[苛論】過分嚴格的議論、品評. 淸龍啓瑞《致曾滌生侍郞書》:“某生平實不肯以苛論繩人, 即今日作鄕紳, 亦不肯不爲地方官設想.” 魯迅《書信集·致曹白》:“若是還在學習途中的靑年, 是不當受這苛論的.”

[苛嬈】猶苛擾. 語出《漢書·晁錯傳》:“除苛解嬈.”顏師古注引文穎曰:“嬈, 煩繞也.”《新唐書·循吏傳序》:“開元中, 又錮廢酷吏, 懲無良, 群臣化之, 革苛嬈之風, 爭以惠利顯.” 宋曾鞏《祭孔長源文》:“迺使荊粵, 銓材著職, 滅熄苛嬈, 蘇僵博瘠.” 淸錢謙益《祭王二溟方伯文》:“仕路喧豗, 物倫苛嬈, 鉤黨刺促, 憂心悄悄.”

[苛縟】瑣碎繁雜. 漢傅毅《舞賦》:“舒恢炱之廣度兮, 闊細體之苛縟.” 李善注:“苛縟, 煩數之貌.”

[苛斂】濫征賦稅. 《舊唐書·穆宗紀》:“初, 憲宗用兵, 擢皇甫鎛爲相, 苛斂剝下, 人皆咎之.” 元王禎《農書》卷四:“今夫在上者……不思己之日用, 寸絲口飯, 皆出於野夫田婦之手, 甚者苛斂不已, 朘削脂膏以肥己, 寧肯勉力以勸之哉?” 淸昭槤《嘯亭雜錄·關稅》:“日加苛斂, 以致商賈傾家蕩産.”

[苛濫】過嚴或過寬.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是立義選言, 宜依經以樹則;勸戒與奪, 必附聖以居宗. 然後銓評昭整, 苛濫不作矣.”

[苛禮】煩瑣的禮節.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及陳勝、項梁等起……酈生聞其將皆握齱好苛禮自用, 不能聽大度之言, 酈生乃深自藏匿.” 唐劉禹錫《海陽湖別浩初師》詩引:“居一都之殷, 易與士會, 得執外敎, 盡捐苛禮.” 淸吳偉業等《梅花庵同若撫話雨聯句》:“情洽蠲苛禮, 形忘略小嫌.”

[苛擾】狠虐、騷擾. 《墨子·所染》:“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 必稱此六君也.”《隸釋·漢都鄕正衛彈碑》:“自是之後, 吏無苛擾之煩, 野無愁痛之聲.”《明史·黃福傳》:“數召父老宣諭德意, 戒屬吏毋苛擾.”沙汀《減租》:“隨后他們又牽扯到抗戰以來的諸般苛擾, 認定全是他在作怪.”

[苛穢】瑣碎蕪雜. 《晉書·刑法志》:“蠲其苛穢, 存其淸約.”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一節:“司馬昭集羊祜、杜預等名儒重臣十四人, 刪改《魏律》, 去其苛穢.”

[苛難】謂盤詰留難. 苛, 通“訶”. 《韓非子·內儲說左上》:“衞嗣公使人爲客過關市, 關市苛難之, 因事關市以金, 關市乃舍之.”

[苛嚴】猶極嚴. 《新唐書·忠義傳下·高沐》:“師道怒, 誅沐, 而囚昈濮州, 守衛苛嚴.”《宋史·劉瑾傳》:“御下苛嚴, 少縱舍, 好面折人短, 以故多致訾怨.” 淸昭槤《嘯亭雜錄·裘文達公》:“公所讞決, 無苛嚴亦無縱捨.”

[苛癢】1.疥瘡, 一種刺痒的皮膚病. 《禮記·內則》:“疾痛苛癢, 而敬抑搔之.” 鄭玄注:“苛, 疥也.” 唐劉禹錫《鑑藥》:“予受藥以餌, 過信而骽能輕, 痺能和, 涉旬而苛癢絶焉, 抑搔罷焉.”2.用以比喩疾苦.


*苤①[piěㄆㄧㄝˇ]

見“苤藍”. 

[苤藍】又名擘藍、珠莖甘藍. 十字花科. 二年生草本. 葉有長柄, 莖扁球形, 球莖可作蔬菜.


*若①[ruòㄖㄨㄛˋ]

[《廣韻》而灼切, 入藥, 日. ]

1.順;順從. 《書·說命中》:“明王奉若天道, 建邦設都.”《穀梁傳·莊公元年》:“不若於道者, 天絶之也.” 范寧注:“若, 順.” 宋蘇軾《與張朝請書》之一:“旦夕西去, 回望逾遠, 後會無期, 惟萬萬若時自重.” 明呂坤《說天》:“雨暘時若, 善也.”2.善;和善. 《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 不逢不若, 魑魅罔兩, 莫能逢之.”《商君書·愼法》:“外不能戰, 內不能守, 雖堯爲主不能以不臣諧所謂不若之國.”《漢書·禮樂志》:“神若宥之, 傳世無疆.”顏師古注:“若, 善也.”3.選擇. 《國語·晉語二》:“夫晉國之亂, 吾誰使先若二公子而立之, 以爲朝夕之急.” 兪樾《群經平議·國語二》:“若者, 擇也.”4.如;像. 《書·盤庚上》:“若網在綱, 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 乃亦有秋.”《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於我者, 知皆擴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達.” 唐顧況《棄婦詞》:“相思若循環, 枕席生流泉.” 明張居正《江陵救時之相論》:“功可以竊, 而罪可以諉, 莫閣臣若.” 朱自淸《“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在這樣的天地的全局里, 地球已若一微塵人更數不上了, 只好算微塵之微塵吧!”5.及得上, 比得上. 《孟子·萬章上》:“吾豈若使是君爲堯舜之君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吾有所善者皆疏, 同産處臨菑, 善爲方, 吾不若, 其方甚奇, 非世之所聞也.” 金王若虛《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職, 必先審問其同僚者何如人, 問其不能而不己若也, 則幸而喜.”6.至, 到. 《書·召誥》:“越五日甲寅, 位成. 若翼日乙卯, 周公朝至於洛.”《國語·晉語五》:“病未若死, 祇以解志.”7.等同;一致. 《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同, 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 則賈相若.”《戰國策·楚策一》:“此蒙穀之功, 多與存國相若.” 宋李綱《邀說十議·議國是》:“然以今日國勢揆之, 靖康之初, 其不相若遠甚.”8.你(的);你們(的). 《莊子·人間世》:“一若志, 無聽之以耳, 而聽之以心.”《莊子·寓言》:“若向也俯而今也仰, 向也括而今也被髮.”《史記·淮陰侯列傳》:“趙見我走, 必空壁逐我, 若疾入趙壁, 拔趙幟, 立漢赤幟.” 唐韓愈《月池》詩:“若不妬淸妍, 却成相映燭.” 淸龔自珍《餺飥謠》:“呼兒語若:後五百歲, 俾飽而玄孫.”9.他(的);他們(的). 《書·召誥》:“今王嗣受其命, 我亦惟茲二國命, 嗣若功.”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若, 其也. 嗣其功者, 嗣二國之功也.”《呂氏春秋·貴直論》:“殷有比干, 吳有子胥, 齊有狐援, 已不用若言, 又斮之東閣.” 漢王充《論衡·刺孟》:“欲使仲子處於陵之地, 避若兄之宅, 吐若兄之祿, 耳聞目見, 昭晰不疑, 仲子不處不食明矣.” 淸劉大櫆《胡母謝太孺人傳》:“若方在童稚時, 受母氏之笞督, 至今猶慄慄危懼.”10.如此;這樣的.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 爾知寧王若勤哉!”《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爲, 求若所欲, 猶緣木而求魚也.” 焦循正義:“若, 如此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君若謹行, 常在朕躬.” 宋萬俟雅言《尉遲杯慢·李花》詞:“雪魄未應若, 況天賦標艷仍綽約.”11.這;這個. 《論語·憲問》:“君子哉若人! 尙德哉若人!”《呂氏春秋·振禮》:“爲天下之長患, 致黔首之大害者, 若說爲深.”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二:“今之業文好古之士至鮮, 且不張, 苟遺若人, 其學益衰矣.”12.哪. 唐李賀《南園》詩之五:“請君暫上淩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淸李漁《蜃中樓·抗姻》:“試問俺是誰家的媳婦, 他是若個的兒夫?”13.怎么;怎樣. 《南齊書·王敬則傳》:“我昔種楊柳樹, 今若大小?” 唐杜荀鶴《春宮怨》詩:“承恩不在貌, 敎妾若爲容?”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覷了他兀的模樣, 這般身分, 若脫過這好郞君?”14.好像;似乎. 《左傳·定公四年》:“若聞蔡將先衞, 信乎?”《史記·孝武本紀》:“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 若云‘見天子’.” 唐韓愈《秋懷詩》之八:“鳴聲若有意, 顛倒相追奔.” 淸黃宗羲《冬靑引注題辭》:“余曾註謝臯羽《西臺慟哭記》, 以未得見張孟兼註爲恨, 曹叔則出其註示之, 則頗疏誕, 余之註若未可廢也.”15.乃;就. 《書·秦誓》:“日月逾邁, 若弗云來.”《國語·周語上》:“必有忍也, 若能有濟也.” 韋昭注:“若, 猶乃也.” 淸黃宗羲《張元岵先生墓志銘》:“上天之意:視斯民之困苦, 若不得不雨;視士大夫之驕奢, 若不可雨, 其徘徊於兩歧之間乎?”16.連詞. 假如, 如果. 《國語·魯語下》:“若我往, 晉必患我, 誰爲之貳.”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若任情失正, 文其殆哉!”《儒林外史》第十六回:“若做了官就不得見面, 這官就不做他也罷!”老舍《黑白李》:“這個人若沒有好朋友, 是一天也活不了的.”17.連詞. 至於. 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左傳·哀公十四年》:“臣之罪大, 盡滅桓氏可也. 若以先臣之故, 而使有後, 君之惠也. 若臣, 則不可以入矣.”《孟子·梁惠王上》:“若民, 則無恒産, 因無恒心.”《史記·伯夷列傳》:“若至近世, 操行不軌, 專犯忌諱, 而終身逸樂, 富厚累世不絶.”18.連詞. 或;或者. 《儀禮·公食大夫禮》:“魚腸胃倫膚若九, 若十有一, 下大夫則若七若九.”《史記·高祖本紀》:“諸將以萬人若以一群降者, 封萬戶.” 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使得西屬大將軍當一校之隊, 若東屬大司馬統偏師之任.” 宋歐陽修《六一筆記·鍾莛說》:“以木若泥爲鐘則無聲, 聲果在虛器之中乎?”19.連詞. 和, 及. 《書·召誥》:“拜手稽首, 旅王若公.”《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願取吳王若將軍頭, 以報父之仇.” 元揭傒斯《純德先生〈梅西集〉序》:“其行也, 集先生之詩若文若干卷, 曰《梅西集》, 屬余序.”茅盾《子夜》一:“祖若父兩代侍郞, 皇家的恩澤不可謂不厚, 然而吳老太爺那時却是滿腔子的‘革命’思想.”20.連詞. 而;而且. 《書·金縢》:“予仁若考, 能多材多藝, 能事鬼神.” 王引之《經義述聞·尙書上》引王念孫曰:“考、巧古字通, 若、而語之轉. 予仁若考者, 予仁而巧也.”《楚辭·招魂》:“肥牛之腱, 臑若芳些.” 王念孫《讀書雜志餘編·楚辭》:“臑, 熟也;若, 猶而也;言既熟而且芳也.”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七:“聖祖臨雍勸講, 於什百詞臣中簡一人焉爲天下師, 不次超遷, 若以爲非苑莫屬也.”21.連詞. 然后. 《管子·海王》:“今鐵官之數曰:一女必有一鍼、一刀, 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 若其事立;行服連軺輦者, 必有一斤、一鋸、一錐、一鑿, 若其事立;不爾而成事者, 天下無有.”22.助詞. 形容詞詞尾. 《易·離》:“出涕沱若, 戚嗟若.” 孔穎達疏:“若, 是語辭也.”《詩·衛風·氓》:“桑之未落, 其葉沃若.”《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二子愀然改容, 超若自失.” 唐劉兼《送文英大師》詩:“山群披風方穆若, 花時分袂更淒然.”23.助詞. 表示語氣. 《書·文侯之命》:“汝多修扞我於艱, 若汝予嘉.”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引王念孫曰:“若, 詞之‘惟’也.”《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帶女蘿.” 唐韓愈《徐偃王廟碑》:“乃命因故爲新, 衆工齊事, 惟月若日, 工告訖功.”24.海神名. 《莊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歎.”25.香草名. 即杜若. 《楚辭·九歌·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 華采衣兮若英.” 漢司馬相如《子虛賦》:“其東則有惠圃衡蘭, 芷若射干.” 唐李嶠《二月奉敎作》詩:“和風泛紫若, 柔露濯靑薇.”26.靈木. 《山海經·西山經》:“西望大澤, 后稷所潛也;其中多玉, 其陰多榣木之有若.”《屍子》卷下:“大木之有奇靈者爲若.”27.姓. 漢代有若章.

若②[rěㄖㄜˇ]

[《廣韻》人者切, 上馬, 日. ]

1.見“般若”. 2.見“若干”.

[若乃】至於. 用於句子開頭, 表示另起一事. 漢班固《西都賦》:“若乃觀其四郊, 浮遊近縣, 則南望杜霸, 北眺五陵.” 唐柳宗元《非國語下·伐宋》:“若乃天者, 則吾焉知其好惡而暇徵之耶?” 金王若虛《焚驢志》:“若乃水旱之事, 豈其所知而欲寘斯酷歟!” 王闓運《嚴通政庶母任氏壽頌》:“若乃家推宿齒, 禮絶靑衣, 婢或窺眉不疑, 黃氣配尊而分.”

[若干】多少. 用於指不定量. 《墨子·天志下》:“吾攻國覆軍殺將若干人.”《漢書·食貨志下》:“又民用錢, 郡縣不同:或用輕錢, 百加若干;或用重錢, 平稱不受.” 元喬吉《折桂令·寄遠》曲:“乾鬧了若干時, 草本兒歡娛, 書徹貨兒相思.” 王統照《山道之側》:“誰明白老婆子從他手中用過若干錢?”

[若干】鮮卑族㚆姓. 北周有若干惠. 見《周書》本傳.

[若士】猶其人. 語出《淮南子·道應訓》:“盧敖遊乎北海, 經乎太陰, 入乎玄闕, 至於蒙穀之上, 見一士焉……盧敖與之語曰:‘……子殆可與敖爲友乎?’若士者齤然而笑曰:‘……然子處矣, 吾與汗漫期於九垓之外, 吾不可以久駐.’若士舉臂而竦身, 遂入雲中.” 后因以“若士”代仙人. 唐唐彦謙《亂後經表兄瓊華觀舊居》詩:“長憶映碑逢若士, 未曾攜杖逐壺公.” 元顧瑛《金粟塚中秋日燕集》詩:“東海招若士, 西池訪阿緱.”

[若下】見“若下酒”. 

[若下酒】酒名. 宋蘇軾《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之二:“但有樽中若下, 何須墓上征西.”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 烏程之若下, 滎陽之土窟春, 富平之石凍春.”《初學記》卷八引晉張勃《吳錄》:“長城若下酒有名. 溪南曰上若, 北曰下若, 幷有村. 村人取若下水以釀酒, 醇美勝雲陽.”

[若大若小】大大小小. 《西遊記》第八九回:“三人徑至洞口, 把那百十個若大若小的妖精, 盡皆打死.”《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王家若男若女, 若大若小, 那一個不欣羨潘小官人美貌, 如潘安再出, 暗暗地顛唇簸嘴, 批點那飛天夜叉之醜.”《紅樓夢》第七四回:“<探春>便命丫鬟們把箱一齊打開, 將鏡奩、妝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 一齊打開, 請鳳姐去抄閱.”

[若口引】㚆姓. 《周書·寇儁傳》:“魏恭帝三年, 賜姓若口引氏.”

[若之何】1.怎么辦. 《書·微子》:“今爾無指告予, 顛隮, 若之何其?”《左傳·隱公元年》:“國不堪貳, 君將若之何?” 明李贄《自刻<說書>序》:“既自刻矣, 自表暴矣, 而終不肯借重於人, 倘有罪我者, 其又若之何?”2.怎么, 爲什么. 《國語·周語中》:“且夫陽豈有裔民哉? 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 若之何其虐之也?”《莊子·寓言》:“莫知其所終, 若之何其無命也? 莫知其所始, 若之何其有命也?”《後漢書·周榮傳》:“臣子同貫, 若之何不厚!”

[若夫】至於. 用於句首或段落的開始, 表示另提一事. 《易·繫辭下》:“若夫雜物撰德, 辯是與非, 則非其中爻不備.”《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若夫窮辱之事, 死亡之患, 臣不敢畏也.” 明李贄《㚆鄧石陽書》:“若夫上上人, 則舉世絶少;非直少也, 蓋絶無之矣.” 魯迅《書信集·致胡適》:“但白話的生長, 總當以《新靑年》主張以后爲大關鍵, 因爲態度很平正. 若夫以前文豪之偶用白話入詩文者, 看起來總覺得和運用‘僻典’有同等之精神也.”

[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 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野之山, 上有赤樹, 靑葉, 赤華, 名曰若木.” 郭璞注:“生昆侖西附西極, 其華光赤下照地.”一說, 即扶桑(見淸段玉裁《說文·木部》“榑”字注). 《楚辭·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 聊逍遙以相羊.” 唐李嶠《日》詩:“日出扶桑路, 遙升若木枝.” 淸錢謙益《曾湖浴日》詩:“浴日晴波漾六時, 丹淵若木影參差.” 鄭澤《登樓歎》詩:“不見若木嬌榑桑, 但見蝦蟹變作長鯨長.”

[若不沙】元代方言. 猶不然. 沙, 語助詞.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折:“我只得親上漁船, 把機關暗展, 若不沙, 那勢劍金牌, 如何得免.”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三折:“他犯了殺人條, 現放著大質照, 刀頭兒血染高, 請大人自量度, 若不沙, 只俺小妮子敢平空的將命討.”

[若不勝衣】形容身體羸弱, 好像連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擔. 《明史·文苑傳二·儲巏》:“巏體貌淸羸, 若不勝衣.”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連瑣》:“<麗者>瘦怯凝寒, 若不勝衣.”

[若水】古水名. 即今雅礱江. 其與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 古時亦稱若水. 《呂氏春秋·適音》:“帝顓頊生自若水.” 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冊文》:“若水傳帝, 熏風御民.”

[若出一軌】同“若出一轍”. 

淸陳田《<明詩紀事己籤>序》:“嘉靖之季, 以詩鳴者有後七子, 李王爲之冠, 與前七子隔絶數十年, 而此唱彼和, 聲應氣求, 若出一軌.”

[若出一轍】像從一個車轍里出來的. 比喩言論、行動、遭遇等完全一樣. 宋嶽珂《桯史·湯岐公罷相》:“蓋其相兩朝, 再罷相, 乃累洪氏二兄弟, 先後若出一轍, 可笑如此.”

[若有所失】好像丟掉了什么東西似的. 形容迷惘的神情. 《紅樓夢》第六回:“彼時寶玉迷迷惑惑, 若有所失.” 魯迅《朝花夕拾·<狗·貓·鼠>》:“有一天, 我忽然感到寂寞了, 眞所謂若有所失.”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火車開走了, 人群走散了, 道靜還站在車站上若有所失地沒有動.”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什么的樣子. 傅澤《小姐妹們》:“接著, 他若有所思地坐下來.” 柳靑《狠透鐵》:“韓老六的眼睛還是硏究地盯著老監察若有所思的皺紋臉.”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十四章:“周仆歎了口氣, 若有所思地說.”

[若有若無】形容事物不淸晰或關系不親密. 葉聖陶《遊了三個湖》:“碧藍的天空中飄著幾朵若有若無的薄云.”沙汀《淘金記》八:“她很淸楚, 他對她早已若有若無, 不放在心上了.” 郭澄淸《大刀記》第十章:“靜得使人的耳朵里發出了各種各樣若有若無的聲音.”

[若存若亡】有時記在心里, 有時則忘記掉. 《老子》:“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下士聞道, 大笑之.” 后用以形容若有若無, 難以捉摸. 漢馬融《長笛賦》:“微風纖妙, 若存若亡.” 晉干寶《搜神記》卷一:“超當其夢也, 精爽感悟, 嘉其美異, 非常人之容, 覺寤欽想, 若存若亡.” 明李贄《史綱評要·三皇五帝紀·人皇氏》:“後世人天路隔, 心量淺隘, 上世之事, 若存若亡矣.”

[若而】若干. 《左傳·襄公十二年》:“夫婦所生若而人, 妾婦之子若而人.” 明歸有光《同州通判許半齋壽序》:“予與同縣之士試於南宮者若而人.” 淸馮桂芬《改建正誼書院記》:“招諸生之雋, 若而人宿院肄業, 以年較長者一人爲齋長.”

[若邪】見“若耶”. 

[若此】1.此, 這;這些. 《穀梁傳·定公四年》:“君若有憂中國之心, 則若此時可矣.”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若猶‘此’也……連言之則曰‘若此’, 或曰‘此若’.” 王引之《太史公自序》:“使天下法若此, 則尊卑無別也.”《史記·淮陰侯列傳》:“若此, 將軍之所長也.”2.如此, 這樣. 《韓詩外傳》卷六:“日月之明, 徧照天下, 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見. 今公之君若此也.”《後漢書·劉玄傳》:“諸將識非更始聲, 出皆怨曰:‘成敗未可知, 遽自縱放若此!’” 唐牛僧孺《玄怪錄·張左》:“薛君曹疏澹若此, 何無異人降止?” 淸李漁《閑情偶寄·頤養·行樂》:“凡此皆言秉彛至好, 出自中心, 故能愉快若此.”

[若光】古代神話中若木的光. 南朝梁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詩:“屬我嵫景半, 賞爾若光初.” 明楊愼《升庵詩話·若光嵫景》:“嵫景, 崦嵫之景;若光, 若木之光. 一喩老, 一喩少也.” 參見“若木”.

[若如】1.若干. 《晉書·禮志下》:“夫婦所生若如人, 姑姉妹則稱先守某公之遺女若如人.”2.如;像. 金王若虛《孟子辯惑》:“若如朱氏之言, 自非堯舜, 舉皆徒勞而無益, 誰復可進哉?” 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三折:“嗨! 好豁達波開至尊, 這一遍不若如文王, 自臨臨渭濱.”

[若芳】杜若的香氣. 戰國楚宋玉《神女賦》:“沐蘭澤, 含若芳, 性和適, 宜侍旁.” 漢傅毅《舞賦》:“顧形影自整裝, 順微風揮若芳.”

[若何】1.怎樣, 怎么樣. 《晏子春秋·問上十七》:“景公問晏子曰:‘賢君之治國若何?’” 唐司空曙《閑居寄苗發》詩:“漸向浮生老, 前期竟若何?”《水滸傳》第二一回:“你百年歸壽時, 我却再與你些送終之資, 若何?” 李大釗《“五一”MayDay運動史》:“任被告人若何申辯, 律師若何辯護, 法官終是不睬.”2.怎么辦.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抑君有命, 可若何?”《新唐書·李抱眞傳》:“緘愕然, 謂諸將曰:‘詔不許, 若何?’”3.怎么, 爲什么.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 釁於勇, 嗇於禍, 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 非國家之利也. 若何從之?”

[若卵投石】同“以卵擊石”. 

比喩不自量力, 必遭失敗. 《漢書·刑法志》:“以桀詐堯, 若卵投石, 夫何幸之有!”

[若即若離】亦作“若離若即”. 

1.形容人與人之間關系不密切或保持一定的距離.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十:“大抵總憲戇直淩人, 嶽嶽觥觥, 朝士必多未滿, 而與和相若離若即, 又未嘗不稍歛其鋒棱, 一時衆口詆諆, 遂有師相門生之謗.”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后生在后邊跟隨, 若即若離, 幷不言語.”2.形容事物含混不淸. 魯迅《三閑集·匪筆三篇》:“這種拉扯牽連, 若即若離的思想, 自己也覺得近乎刻薄, --但是, 由它去罷, 好在‘開審’時總會結帳的.”沙汀《淘金記》二六:“那個早晨怕於承認的若即若離的眞像, 現在已經明確起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自來簽上的詩句, 多半是若即若離, 在似可解與似不可解之間.”

[若者】或者. 淸麥孟華《論中國宜尊君權抑民權》:“西國幣制定自朝廷, 若者爲鎊, 若者爲羅卜, 若者爲佛朗, 舉國如一, 莫敢殊異.” 淸無名氏《革命之原因》:“及一旦償兵費, 賠敎案, 甚至供玩好, 養國蠹者, 則又莫不取之於商. 若者有捐, 若者有稅, 若者加以洋關, 而又抽以釐金, 若者抽以釐金, 而又加以洋關.”

[若其】假如, 如果.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戰而捷, 必得諸侯;若其不捷, 表裏山河, 必無害也.”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子孫若賢, 不待多富, 若其不賢, 則多以徵怨.”《晉書·周浚傳》:“今者違命, 勝不足多;若其不勝, 爲罪已甚.”

[若耶】亦作“若邪”. 

山名. 在浙江省紹興市南. 又溪名. 出若耶山, 北流入運河. 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跡, 相傳西施浣紗於此, 故一名浣紗溪. 《史記·東越列傳》:“越侯爲戈船、下瀨將軍, 出若邪、白沙.” 唐李白《子夜吳歌·夏歌》:“五月西施採, 人看隘若耶.” 宋陸遊《齋中雜興》詩:“道逢若耶叟, 握手開蒼顔.” 淸秋瑾《劍歌》:“若耶之水赤厪鐵, 鑄出霜鋒凜冰雪.”

[若耶溪】溪名. 出浙江省紹興市若耶山, 北流入運河. 相傳爲西施浣紗之所. 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若耶溪, 雲門寺, 吾獨胡爲在泥滓? 靑鞋布襪從此始.” 宋辛棄疾《漢宮春·會稽蓬萊閣懷古》詞:“誰向若耶溪上, 倩美人西去, 麋鹿姑蘇.” 明馮夢龍《掛枝兒·藕》:“藉兒好一箇嫩白的肌體, 深深的住在若耶溪.” 參見“若耶”.

[若若】1.長而下垂的樣子. 《漢書·佞幸傳·石顯》:“牢邪石邪, 五鹿客邪! 印何纍纍, 綬若若邪!”顏師古注:“若若, 長貌.” 唐柳宗元《故尙書戶部侍郞王君先太夫人河間劉氏志文》:“若若紫綬, 榮於高堂.” 淸錢謙益《渡淮河聞何三季穆之訃》詩:“自言星星髮, 不紆若若綬.”2.眾多的樣子. 《列子·力命》:“今昏昏昧昧, 紛紛若若, 隨所爲, 隨所不爲.”3.每每, 常常. 淸葆光子《物妖志·獸·猴》:“女自是精爽迷罔, 頓如癡人, 正晝眠睡, 暮則華妝艷飾, 伺夜, 若若有所之.”

[若英】1.古代神話中若木的花. 南朝宋謝莊《月賦》:“擅扶桑於東沼, 嗣若英於西冥.”2.杜若的花. 《楚辭·九歌·云中君》:“浴蘭湯兮之木芳, 華采衣兮若英.” 王逸注:“衣五采華衣, 飾以杜若之英.”一說, 言衣華采繁麗如花也. 參閱淸王夫之《楚辭通釋》.

[若苟】假如, 如果. 《左傳·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 君之惠也, 敢不唯命是聽?”《墨子·尙賢中》:“若苟賢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側, 則此不肖者在左右也.”

[若或】假如, 如果. 《三國志·魏志·趙儼傳》:“舊兵既少, 東兵未到, 是以諸營圖爲邪謀. 若或成變, 爲難不測.”《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若或洩漏風聲, 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 詐害民財.”

[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 《後漢書·卓茂傳》:“若非公馬, 幸至丞相府歸我.” 唐李白《淸平調詞》之一:“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明劉基《御制平西蜀文》:“若非聖君, 安敢受此美稱善揚者也.”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儗播布美術意見書》:“受者譬如曙日出海, 瑤草作華, 若非白癡, 莫不領會感動.”

[若果】如果. 《宣和遺事》前集:“<晁蓋>得一夢, 見塞上會中合得三十六數;若果應數, 須是助行忠義, 衞護國家.”《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人世原同一夢, 夢中何異醒中? 若果夜間富貴, 只算半世貧窮.” 郭沫若《蒲劍集·屈原考》:“我們若果不能解釋這一點, 則屈原的年代還是會成問題的.”

[若明若昧】見“若明若暗”. 

[若明若暗】亦作“若明若昧”. 

形容言論或情況不明確、不淸楚. 淸兪正燮《癸巳類稿·以畜寡人義》:“此等若明若昧之論, 作記者無由知之.”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在這種態度下, 就是對周圍環境不作系統的周密的硏究, 單憑主觀熱情去工作, 對於中國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若使】假使, 假如, 如果. 《晏子春秋·外篇上二》:“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 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尙在, 而君亦安得此國而哀之?” 唐李咸用《贈來進士鵬》詩:“若使無良遇, 虛言有至公.”《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小壻得有今日, 皆賴丈人提攜;若使當日困窮旅店, 沒人救濟, 早已填了丘壑, 怎能勾此身榮貴?”

[若迺】若乃. 漢禰衡《鸚鵡賦》:“若迺少昊司辰, 蓐收整轡.”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若迺《河圖》孕乎八封, 《洛書》韞乎九疇, 玉版金鏤之實, 丹文綠牒之華, 誰其屍之, 亦神理而已.”

[若是】1.如此, 這樣. 《儀禮·有司徹》:“司馬在羊鼎之東, 二手執桃匕枋以挹湆, 注於疏匕, 若是者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吾所以告子, 若是而已.” 唐劉長卿《北歸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陽隣家李光宰》詩:“華髮相逢俱若是, 故園秋草復如何?” 淸戴名世《淩母嚴太安人壽序》:“夫達官貴人之名, 果足以爲親重乎? 若是者, 吾亦以爲非是.”2.如果, 如果是.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若是財利雙關, 自不必說.”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書店股東若是商人, 其弊在胡塗, 若是智識者, 又苦於太精明, 這兩者都於進行有損.”

[若茲】如此. 《書·大禹謨》:“兪, 允若茲, 嘉言罔攸伏, 野無遺賢, 萬邦咸寧.”《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引天地剖判以來, 五德轉移, 治各有宜, 而符應若茲.” 南朝齊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雄圖悵若茲, 茂宰深遐睠.”

[若敖】即若敖鬼.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四》:“然則李毅一方宗祖, 將無若敖之恫乎?” 參見“若敖鬼”.

[若敖鬼】若敖氏之后代楚國令尹子文, 擔心其侄兒越椒將使若敖氏滅宗, 臨死時聚其族人, 泣曰:“鬼猶求食,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后若敖氏終因椒的叛楚而滅絕. 事見《左傳·宣公四年》. 后因以“若敖鬼”指絕嗣. 淸趙翼《金川門》詩:“何至一家骨肉殘, 塚嗣翻成若敖鬼.”

[若華】古代神話中若木的花. 《楚辭·天問》:“羲和之未揚, 若華何光?” 王逸注:“言日未出之時, 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三國魏曹植《感節賦》:“折若華之翳日, 庶朱光之常照.” 唐吳筠《遊仙》詩之十:“若華拂流影, 不使白日匿.” 參見“若木”.

[若時】1.此時, 現在. 《公羊傳·定公四年》:“君如有憂中國之心, 則若時可矣.”2.那時, 當時. 《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今無若時之急, 而使公卿大夫幷與廝徒共供事役, 聞之四夷, 非嘉聲也, 垂之竹帛, 非令名也.”

[若個】見“若箇”. 

[若留】見“若榴”. 

[若酒】即若下酒. 宋梅堯臣《送張子野知虢州先歸湖州》詩:“淸甘不楚齒, 若酒傾殘霞.” 參見“若下酒”.

[若涉淵水】比喩處境艱險. 《書·大誥》:“予惟小子, 若涉淵水, 予惟往求朕攸濟.” 漢潘勗《冊魏公九錫文》:“永思厥艱, 若涉淵水, 非君攸濟, 朕無任焉.”

[若涉淵冰】同“若涉淵水”. 

宋陳亮《論勵臣之道》:“朕承太上皇帝付託之重, 念國家之深恥, 志在復讎, 八年於茲, 若涉淵冰, 未知攸濟.”

[若菌】傳說中人類的祖先. 

[若曹】猶你們. 《明史·王鏊傳》:“講罷, 詔廣曰:‘講官指若曹耳.’” 淸曾國藩《廣東嘉應州知州劉君事狀》:“吾天子命吏, 豈屈若曹, 且編民之不得, 何王也?”

[若崩厥角】1.像野獸折斷了頭角一樣. 比喩危懼不安的樣子. 《書·泰誓中》:“百姓懍懍, 若崩厥角.” 孔傳:“言民畏紂之虐, 危懼不安, 若崩摧其角, 無所容頭.”2.叩頭的聲響像山崩一樣. 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孟子·盡心下》:“王曰:‘無畏! 寧爾也, 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 宋葉適《上西府書》:“其後玄德以摧敗之餘, 寄命新野, 而群雄若崩厥角, 北面曹氏, 當是之時, 以爲無復爭矣.”

[若許】猶許多, 或那么多. 《封神演義》第七九回:“幾多險處乃須吉, 若許能時總是空.” 李長路《讀陳毅同志詩詞集有感》詩:“刀光劍影著遺篇, 卓立軍功若許年.”

[若烹小鮮】《老子》:“治大國, 若烹小鮮.”意爲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 煮小魚, 不能多加攪動, 多攪則易爛, 比喩治大國應當無爲. 后常用來比喩輕而易舉. 漢王充《論衡·自然》:“夫百姓, 魚獸之類也, 上德治之, 若烹小鮮, 與天地同操也.” 梁啓超《意大利建國三傑傳》第三節:“故先導其民使習於此, 彼其後此當國之際, 所以能舉而措之, 若烹小鮮者, 蓋其養之於前者豫矣!”

[若淑】溫順而善良.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罔若淑而不昌, 疇逆失而能存?”顏師古注:“言行順善者無不昌大, 爲逆失者誰能久存也.”

[若斯】如此. 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苟可貴其若斯, 孰亦有云而不珍.” 三國魏曹植《公宴》詩:“飄颻放志意, 千秋長若斯.”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斯之流, 又亦繁博.”

[若喪考妣】同“如喪考妣”. 

形容人悲傷得像死了父母一樣. 《後漢書·張綱傳》:“嬰等縗杖, 若喪考妣, 朕甚湣焉!”

[若惠】香草名. 杜若和蕙草. 漢揚雄《反離騷》:“卷薜芷與若惠兮, 臨湘淵而投之.”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 形容態度鎮靜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葉聖陶《線下·潘先生在難中》:“希望家長們能體諒這一層意思, 若無其事地依舊把子弟送來:這不僅是家庭和學校的益處, 也是地方和國家的榮譽.” 巴金《秋》二八:“他看見國光, 自然先說幾句普通的應酬話, 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

[若爲】1.怎樣;怎樣的. 《南齊書·高逸傳·明僧紹》:“天子若來, 居士若爲相對?” 唐蕭意《長門失寵》詩:“不知金屋裏, 更貯若爲人?” 宋蘇軾《和沈立之留別詩》之二:“試問別來秋幾許, 春江萬斛若爲量?” 淸納蘭性德《浣紗溪》詞:“身向雲山那畔行, 北風吹斷馬嘶聲. 深秋遠塞若爲情!”甯調元《燕京雜詩》:“弦管燕京三月天, 風沙撲面若爲憐?”2.怎堪. 唐王維《送楊少府貶郴州》詩:“明到衡山與洞庭, 若爲秋月聽猿聲?” 唐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幸不折來傷歲暮, 若爲看去亂鄕愁.” 唐白居易《重到華陽觀舊居》詩:“若爲重入華陽觀, 病鬢愁心四十三.”3.怎能. 《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隔谷歌一》:“食糧乏盡若爲活? 救我來! 救我來!”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沙場征戍客, 寒苦若爲眠?” 宋范成大《燕堂書事》詩:“耳邊情話少, 笑口若爲開?”4.倘若. 唐雍裕之《江邊柳》詩:“若爲絲不斷, 留取繫郞船.” 唐白居易《春至》詩:“若爲南國春還至, 爭向東樓日又長.”

[若然】1.如果這樣. 《後漢書·西域傳序》:“若然, 則虜財賄益增, 膽埶益殖, 威臨南羌, 與之交連.” 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王小官人》:“少年微笑曰:‘若然, 則關係甚大.’” 明李贄《四書評·孟子·萬章上》:“若然, 彌子獨非靈公夫人耶?” 許地山《危巢墜簡·人非人》:“現在還有幾個同志家屬, 是要仰給於她的, 若然, 三十元眞是不夠.”2.如果. 歐陽予倩《同住的三家人》:“你們要是常常付淸, 若然一次不便的時候, 付幾成隔一兩天再補淸, 也不是不能通融的.”3.如此. 《淮南子·道應訓》:“復以衡說, 其辭若然.” 淸侯方域《朋黨論上》:“漢唐而下, 凡千百餘年, 以此始, 亦以此終. 若然者, 何也?” 章炳麟《與人論文書》:“若然者, 既不能雅, 又不能俗, 則復不得比於吳蜀六士矣.”

[若蓀】香草名.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芘薑蘘荷, 葴橙若蓀.”裴駰集解引郭璞注:“若蓀, 香草也.”

[若榴】亦作“若留”. 

即石榴. 漢張衡《南都賦》:“梬棗若留, 穰橙鄧橘.” 晉潘嶽《金谷集作》詩:“靈囿繁若榴, 茂林列芳梨.”《新唐書·西域傳下·波斯》:“地寒, 有五穀、蒲陶、若榴, 冬窟室.”

[若爾】如此, 如果這樣. 《宋書·禮志三》:“若爾, 三苗堀強於江海, 大舜當廢東巡之儀, 徐夷跳梁於淮泗, 周成當止岱嶽之禮也.”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二朱山》:“若爾, 朱仲未居之前, 山無名乎?” 宋何薳《春渚紀聞·宗威湣政事》:“若爾則飲者俱集, 多中取息, 足辦輸役之費.”

[若箇】亦作“若個”. 

1.哪個. 可指人, 亦可指物. 唐東方虯《春雪》詩:“不知園裏樹, 若箇是眞梅?” 宋楊萬里《和段季承左藏惠》之三:“阿誰不識珠將玉, 若箇關渠風更騷?” 明陳鐸《山坡羊·怨別》套曲:“燈兒照破人兒夢, 夢遶巫山若個峰?” 劉國鈞《餞春詞》:“若個多情解相憶, 征鞍還帶落花飛.”2.何處. 唐賈島《鹽池院觀鹿》詩:“條峰、五老勢相連, 北鹿來從若箇邊.” 宋趙長卿《菩薩蠻·初冬》詞:“若個是鄕關? 夕陽西去山.” 淸趙翼《中秋夕感作》詩:“一家依舊團圞月, 憐汝孤魂若箇邊?”3.什么. 淸李漁《奈何天·逼嫁》:“若個事, 嘩庭院? 亂我淸心, 攪我幽眠.”

[若輩】1.你們. 《宋史·忠義傳五·尹穀》:“吾以寒儒受國恩, 典方州, 誼不可屈, 若輩必當從吾已耳.”2.這些人, 這等人. 淸黃景仁《水調歌頭·謝仇二》詞:“僕雖不及若輩, 頗抱古今愁.” 葉聖陶《窮愁》:“阿松大喜, 念若輩得失至易, 些微資財, 固無足縈其心, 而吾得之, 奚啻啓窖藏而獲珍寳?”

[若隱若現】形容事物不淸晰. 鄒韜奮《萍蹤寄語》五八:“岸線越離越遠了, 漸漸地只若隱若現地在遠處的渺茫中了.” 巴金《秋》五:“他常常以爲他自己就靠著這些若隱若現的面貌在生活.”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八章:“在這個孤苦的盲老人的臉上, 出現了若隱若現的笑容.”

[若鞮】匈奴語“孝”的意思. 

[若離若即】見“若即若離”. 

[若屬】汝輩;你們.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 今日廷論, 局趣效轅下駒, 吾幷斬若屬矣.” 宋陳善《捫虱新話》卷十三:“天子不可令閒暇, 閒暇必觀書, 見儒則又納諫, 智慮深遠, 減玩好, 省遊幸, 若屬恩且薄而權輕矣.”


*茂①[màoㄇㄠˋ]

[《廣韻》莫候切, 去候, 明. ]

1.草木繁盛. 《詩·大雅·生民》:“茀厥豊草, 種之黃茂.” 孔穎達疏:“既去其草, 於此地種之以黃色而茂盛者, 謂黍稷之穀也.”《荀子·致仕》:“山林茂而禽獸歸之.”《漢書·楊雄傳上》:“昔者禹任益虞而上下和, 屮木茂.” 唐韓愈《與衛中行書》:“窮居荒涼, 草木茂密.” 毛澤東《致彭璜信》:“根本未立, 枝葉安茂?”2.引申爲昌盛;豊碩. 《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 德音是茂.” 鄭玄箋:“茂, 盛也.”《逸周書·祭公》:“皇天改大殷之命, 維文王受之, 維武王尅之, 咸茂厥功.”《周書·李賢傳》:“念其規弼, 功勞甚茂.” 唐韓愈《河南府法曹參軍盧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銘》:“赫赫苗宗, 族茂位尊.”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3.美好.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有人歎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4.優秀;卓越. 《詩·齊風·還》:“子之茂兮, 遭我乎峱之道兮.” 漢班固《白虎通·聖人》:“《禮·別名記》曰:‘五人曰茂, 十人曰選, 百人曰俊, 千人曰英.’”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諸色人中, 有才行兼茂明於理體者……各舉所知.”5.通“懋”. 勸勉. 《易·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高亨注:“茂讀爲懋, 勉也, 努力也.”《詩·小雅·節南山》:“方茂爾惡, 相爾矛矣.” 毛傳:“茂, 勉也.”《國語·周語上》:“先王之於民也, 茂正其德而厚其性.”《漢書·董仲舒傳》:“《詩》曰‘夙夜匪解’, 《書》曰‘茂哉茂哉’, 皆彊勉之謂也.”6.姓. 漢有沮陽令茂眞.

[茂士】才德優秀的人. 《漢書·循吏傳·朱邑》:“<張敞>與邑書曰:‘明主遊心太古, 廣延茂士, 此誠忠臣竭思之時也.’”

[茂才】即秀才. 因避漢光武帝名諱, 改秀爲茂. 明淸時入府州縣學的生員叫秀才, 也沿稱茂才. 《後漢書·黃琬傳》:“舊制, 光祿舉三署郞, 以高功久次才德尤異者爲茂才四行.”《南史·劉之遴傳》:“年十五, 舉茂才, 明經對策, 沈約、任昉見而異之.” 淸侯方域《賈生傳》:“閒讀書爲文詞, 干謁當世, 舉茂才第一. 是時, 賈生年二十餘.” 魯迅《呐喊·阿Q正傳》:“先前, 我也曾問過趙太爺的兒子茂才先生, 誰料博雅如此公, 竟也茫然.”

[茂化】淳美的敎化. 《後漢書·崔駰傳》:“率惇德以厲忠孝, 揚茂化以砥仁義.” 漢蘇順《和帝誄》:“洪澤滂流, 茂化沾溥.”《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播皇澤以熙世, 揚茂化之醲醇.”

[茂功】盛大的功績. 漢焦贛《易林·師之節》:“三聖茂功, 仁德大隆.”《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以旌茂功, 以慰劬勞.” 唐李德裕《授王元逵平章事制》:“克成茂功, 賞抑有典.”

[茂年】盛壯之年. 《魏書·濟南王匡傳》:“故廣平殤王洛侯, 體自恭宗, 茂年薨殞, 國除祀廢.” 南朝梁沈約《奏彈秘書郞蕭遙昌》:“盛戚茂年, 升華秘舘. 淑愼之跡未彰, 違惰之容已及.”

[茂行】盛德之行. 《戰國策·東周策》:“公獨修虛信爲茂行.” 鮑彪注:“茂, 盛美也.”《楚辭·離騷》:“夫惟聖哲以茂行兮, 苟得用此下土.” 唐韓愈《祭薛中丞文》:“公之懿德茂行, 可以勵俗;淸文敏識, 足以發身.”

[茂材】才德優異之士. 《史記·吳王濞列傳》:“歲時存問茂材, 賞賜閭里.”《資治通鑑·漢順帝陽嘉元年》:“若有茂材異行, 自可不拘年齒.” 淸顧炎武《菰中隨筆·漢選士之法》:“元帝初元二年, 詔丞相御史中二千石, 舉茂材異等, 直言極諫之士.”

[茂茂】豊盛貌. 《古詩源·筆銘》:“豪毛茂茂, 陷水可脫, 陷文不活.”《淮南子·天文訓》:“指寅, 則萬物螾螾也……指卯, 卯則茂茂然.” 淸惲敬《新喩縣文昌宮碑銘》:“維吾喩民, 各服其疇, 禾麥茂茂, 滿吾車篝.”

[茂苑】1.花木茂美的苑囿. 《穆天子傳》卷二:“<天子西征, >丙辰, 至於苦山, 西膜之所謂茂苑.”2.古苑名. 又名長洲苑. 故址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南. 后也作蘇州的代稱. 晉左思《吳都賦》:“造姑蘇之高臺, 臨四遠而特建. 帶朝夕之濬池, 佩長洲之茂苑.” 唐白居易《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詩:“霅溪殊冷僻, 茂苑太繁雄.” 明文徵明《次韻履仁春江即事》:“洞庭煙靄孤舟遠, 茂苑芳菲萬井明.”

[茂典】盛美的典章、法則. 《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選賢建戚, 則擇之於茂典;施命發號, 必酌之於故實.” 張銑注:“茂, 美;典, 則也.”《舊唐書·肅宗紀》:“至於漢武, 飾以浮華, 非前王之茂典, 豈永代而作則.”

[茂育】努力育養. 語出《易·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高亨注:“茂讀爲懋, 勉也, 努力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五事》:“夏至之後, 大暑隆, 萬物茂育懷任.”《舊唐書·懿宗紀》:“況時屬熇蒸, 化先茂育, 幷赦罪戾, 式順生成.” 明劉基《會稽張氏春暉堂》詩:“誰識茂育功, 乃在陽春時.”

[茂衍】繁盛綿延. 明宋濂《外戚陳公墓碑銘》:“乃毓聖女, 茂衍皇支.” 明宣宗《恭述祖德詩》:“聖神詔傳序, 茂衍萬世曆.” 明張居正《答上師相徐存齋書》之四:“嶽旦載逢, 仙齡茂衍……誠宗社之洪庥, 蒼生之厚幸也.”

[茂彦】晉李毅, 字茂彦, 淹通有智識, 與以淸尙見稱的李重同爲王戎所選, 任吏部郞, 各得其所. 后因以“茂彦”指代優異之士. 南朝梁任昉《出郡傳舍哭范仆射》詩:“濬沖得茂彦, 夫子値狂生.” 唐李白《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詩:“爾來得茂彦, 七葉仕漢餘.” 唐柳宗元《爲韋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余爲侍郞, 銓總攸居, 實得茂彦, 奉其規模.”

[茂美】美好. 《呂氏春秋·首時》:“方葉之茂美, 終日采之而不知. 秋霜既下, 衆林皆羸.” 宋蘇軾《送顧子敦奉使河朔》詩:“歸來如一夢, 豊頰愈茂美.” 淸平步靑《霞外攟屑·論文下·以考證入文》:“以考證佐義理, 義理乃益可據;以考證入詞章, 詞章乃益茂美.”

[茂烈】盛業;偉績. 《舊唐書·孝友傳·裴守眞》:“贊九功之茂烈, 葉萬國之歡心.”《金史·樂志下》:“懿德茂烈, 金書發揚.” 明劉基《甘露頌》:“宏功茂烈, 烜赫八埏.”

[茂宰】舊時對縣官的敬稱. 南朝齊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雄圖悵若茲, 茂宰深遐睠.” 唐杜甫《送趙十七明府之縣》詩:“連城爲寶重, 茂宰得才新.” 淸厲荃《事物異名錄·爵位·知縣》:“茂宰:《山堂肆考》:‘漢卓茂爲密令有聲, 故用以比宰邑者.’”

[茂陵】1.古縣名. 治在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 漢初爲茂鄕, 屬槐里縣. 武帝筑茂陵, 置爲縣, 屬右扶風. 見《漢書·地理志上》. 2.陵墓名. (1)漢武帝劉徹的陵墓. 在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 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漢書·武帝紀》:“<後元二年>二月丁卯, 帝崩於五柞宮, 入殯於未央宮前殿. 三月甲申, 葬茂陵.”顏師古注引臣瓚曰:“自崩至葬凡十八日. 茂陵在長安西北八十里也.”(2)明憲宗朱見深的陵墓. 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北天壽山. 見《明史·憲宗紀》. 3.漢司馬相如病免后家居茂陵, 后因用以指代相如. 北周庾信《奉和永豊殿下言志》之七:“茂陵體猶瘠, 淮陽疾未祛.” 唐李賀《昌谷園新筍》詩之四:“古竹老梢惹碧雲, 茂陵歸臥歎淸貧.” 淸蔣綱《舟次書感》詩:“不及茂陵歸有壁, 翻同杜老別無家.”

[茂陵劉郞】指漢武帝劉徹. 以其陵墓曰茂陵, 故稱. 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劉郞秋風客, 夜聞馬嘶曉無跡.”

[茂著】猶卓著. 《漢書·王莽傳上》:“功德茂著, 宗廟以安.”《晉書·裴秀傳》:“勳德茂著, 配宗元凱.” 明張居正《大婚禮成辭免加恩疏》:“內閣輔臣, 忠勞茂著.”

[茂盛】茂密旺盛. 亦用以形容事業興旺或德行卓著. 《詩·周南·葛覃》“維葉萋萋” 毛傳:“萋萋, 茂盛貌.”《漢書·韋賢傳》:“成王成二聖之業, 制禮作樂, 功德茂盛.”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一》:“孝文帝、孝武帝、孝宣帝皆功德茂盛, 爲宗不毀.”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龍華寺》:“園林茂盛, 莫之與爭.” 巴金《團圓》:“人多了, 路寬了, 房屋增加了, 樹木也茂盛了.”

[茂異】才德出眾. 亦指才德出眾的人. 《漢書·公孫弘卜式等傳贊》:“孝宣承統, 纂修洪業. 亦講論六藝, 招選茂異.” 唐韓愈《省試學生代齋郞議》:“自非天姿茂異……則不可得而齒乎國學矣.”《元典章·吏部三·選取敎官》:“所謂超出時輩者, 即茂異之稱.”

[茂庸】豊功偉績. 《文選·王儉<褚淵碑文>》:“邇無異言, 遠無異望. 帝嘉茂庸, 重申前冊.” 張銑注:“茂, 盛. 庸, 功也.”

[茂密】1.植物生長得茂盛繁密.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沁水》:“小竹細筍, 被於山渚, 蒙蘢茂密, 奇爲翳薈也.”《南史·徐勉傳》:“桃李茂密, 桐竹成陰.” 宋司馬光《竹軒》詩:“茂密正當軒, 欹垂欲侵案.”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茂密的莊稼, 明亮的小河.”2.指辭章美茂而文意完密.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十四:“讀其文集, 茂密淸雋, 不背義法.” 淸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介甫詞完氣健, 饒有遠勢. 子固茂密安和, 而雄強不足.”

[茂遂】繁榮滋長. 唐郭子儀《享太廟樂章·保大舞》:“萬物茂遂, 九夷賓王.”《新唐書·陳子昂傳》:“使人樂其業, 甘其食, 美其服, 然後天瑞降, 風雨時, 草木茂遂.”《宋史·樂志九》:“物性茂遂, 民俗阜昌.”

[茂渥】謂恩澤優厚. 宋王禹偁《謝加上柱國表》:“八柱之名, 實叨於茂渥;一麾之任, 有耀於專城.” 元王惲《玉堂嘉話》卷二:“英靈如在, 茂渥有承.”

[茂業】盛業;偉績. 晉陸云《與戴季甫書》之三:“俊德茂業, 邦家之彦.” 唐沈詢《授曹確充翰林學士制》:“遐志陵厲, 早超脫於池中;茂業宏深, 動聲華於日下.” 宋嶽珂《愧郯錄·同二品》:“長興四年九月, 敕:馮贇有經邦之茂業, 宜進位於公臺.”

[茂猷】鴻圖, 嘉謀. 南朝宋王韶之《宋宗廟登歌》之五:“思我茂猷, 如玉如金.”

[茂實】1.茂盛而多實. 《管子·五行》:“五穀隣熟, 草木茂實.” 宋吳可《藏海詩話》:“四時之序, 方春則華麗, 夏則茂實, 秋冬則收歛.”2.豊足. 淸孫嘉淦《南遊記》:“土田肥美, 物産茂實.”3.盛美的德業. 漢司馬相如《封禪文》:“俾萬世得激淸流, 揚微波, 蜚英聲, 騰茂實.” 南朝梁簡文帝《上昭明太子集別傳表》:“永彰茂實, 式表洪徽.” 唐司空圖《成均諷》:“訪徽猷於顯慶, 酌茂實於開元.”

[茂緒】盛業. 南朝宋顏延之《陽給事誄》:“光昭茂緒, 旌錄舊勳.” 唐王維《與魏居士書》:“足下崇德茂緒, 淸節冠世.”

[茂遷】謂販運買賣. 語出《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漢書·敘傳下》:“商以足用, 茂遷有無.”

[茂齒】壯年. 《周書·王褒傳》:“弘讓復書曰:吾已愒陰, 弟非茂齒.”

[茂範】儀刑, 典范. 《魏書·鄭道昭傳》:“樹舊經於帝京, 播茂範於不朽.” 唐長孫無忌《進<律疏議>表》:“昔周后登極, 呂侯闡其茂範;虞帝納麓, 臯陶創其彛章.”

[茂德】盛德. 《左傳·宣公十五年》:“狄有五罪……怙其儁才而不以茂德, 茲益罪也.” 晉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茂德淵沖, 天姿玉裕.” 宋王安石《韓忠獻挽辭》之二:“英姿爽氣歸畫圖, 茂德元勛在鼎彛.”

[茂選】擇優選取. 唐韓愈《順宗實錄三》:“古之所以敎太子, 必茂選師傅, 以翼輔之.”

[茂豫】1.昌盛安樂. 北周庾信《周柱國大將軍長孫儉神道碑》:“於是戶口日增, 荒萊畢墾;華實紛敷, 黔黎茂豫.”2.猶茂育. 豫, 通“育”. 繁榮滋長. 《漢書·禮樂志》:“桐生茂豫, 靡有所詘.”

[茂勳】豊功. 《晉書·元帝紀》:“茂勳格於皇天, 淸暉光於四海.” 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元功茂勳, 若斯之盛.” 宋陸遊《德勳廟碑》:“茂勳明德, 爛然史冊.”

[茂學】猶博學. 唐白居易《除孔戣等官制》:“懿文茂學, 尤推於時.” 唐褚亮《傷始平李少府正己》詩:“高文綴翡翠, 茂學掩麒麟.”

[茂親】古時多指皇室宗親. 茂, 言其美盛. 《魏書·樂志》:“自非懿望茂親, 雅量淵遠, 博識洽聞者其孰能識其得失.”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 明德茂親, 總茲戎重.”《新唐書·郁林王恪傳》:“汝惟茂親, 勉思所以藩王室.”

[茂績】豊功偉績. 《後漢書·朱祐景丹等傳論》:“英姿茂績, 委而無用.” 晉潘嶽《楊荊州誄》:“忠節克明, 茂績惟嘉.”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其有擒執師子除國患者, 當酬重賞, 式旌茂績.”

[茂識】卓識, 灼見. 《世說新語·假譎》“女默然而慙, 情義遂篤” 南朝梁劉孝標注:“葛令之淸英, 江君之茂識, 必不背聖人之正典, 習蠻夷之穢行. 康王之言, 所輕多矣.”

[茂齡】壯年. 淸陳恭尹《贈余鴻客》詩:“怪君茂齡懷抱奇, 嚴君風義兼能詩.”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土偶》:“吾父有損德, 應無嗣, 遂至促我茂齡.”


*蘢①[lónɡㄌㄨㄥˊ]

“蘢”的簡化字.

蘢②[lǒnɡㄌㄨㄥˇ]

“蘢”的簡化字.


*茇①[báㄅㄚˊ]

[《廣韻》蒲撥切, 入末, 幷. ]

[《廣韻》北末切, 入末, 幫. ]

1.草木根. 《淮南子·墬形訓》:“凡根茇草者, 生於庶草……凡浮生不根茇者, 生於萍藻.”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瓜》:“<瓜>熟, 劁刈取穗, 欲令茇長.” 石聲漢注:“茇, 即禾本科作物殘留在地裏的‘茬’.” 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二》:“予嘗使北, 至幽薊, 見路旁生薊, 茇甚大.”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如流水之必自源泉, 卉木之茁於根茇.”2.木名. 《山海經·中山經》:“<柄山>有木焉, 其狀如樗, 其葉如桐而莢實, 其名曰茇, 可以毒魚.”3.草名. 4.槁茇, 香草名. 《山海經·西山經》:“<臯塗之山>有草焉, 其狀如槀茇, 其葉如葵而赤背, 名曰無條, 可以毒鼠.” 郭璞注:“槀茇, 香草.” 畢沅校注:“<槀茇>即槁本也;本、茇聲之緩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槁本》:“古人香料用之, 呼爲槁本香. 《山海經》名槁茇.”5.草舍;止宿於草舍中. 《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 勿翦勿伐, 召泊所茇.” 鄭玄箋:“茇, 草舍也.” 淸錢謙益《聊且園記》:“槐柏翳如, 花竹分列, 鑿沼矢魚, 蹲石陰松, 此余之所茇也.”6.除草.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穀》:“區中草生, 茇之.” 石聲漢注:“茇, 這裏作動詞, 是除茇的意思;除, 即連根拔掉.”7.用同“跋”. 參見“茇涉”.

茇②[pèiㄆㄟˋ]

[《集韻》蒲蓋切, 去夳, 幷. ]

1.苕之開白花者. 《爾雅·釋草》:“苕, 陵苕:黃華, 蔈;白華, 茇.”2.飛翔貌. 參見“茇茇”.

[茇茇】飛翔貌. 《楚辭·九辯》:“左朱雀之茇茇兮, 右蒼龍之躣躣.” 朱熹集注:“茇茇, 飛揚之貌.” 明劉基《述志賦》:“驂靑鸞之茇茇兮, 超煙靄而上浮.”

[茇舍】1.言軍隊芟除草莽, 即於野地宿息.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夏敎茇舍, 如振旅之陳.” 鄭玄注:“茇舍, 草止之也. 軍有草止之法.” 唐蘇晉《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算車申夏政, 茇舍啓戎田.”2.指草屋. 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下:“鄂營昔皆茇舍, 今始易以瓦屋.” 宋周煇《淸波雜志》卷十:“頃僦數椽茇舍於無錫.”3.猶跋涉. 王闓運《胡公祠碑》:“勤勞茇舍, 靡有定處, 在官七年, 六年於外.” 章炳麟《哀山東賦》:“昔余茇舍此都兮, 樓櫓鬱其駔莊.”

[茇涉】爬山涉水. 形容旅途艱苦. 茇, 用同“跋”. 《資治通鑑·唐肅宗至德元載》:“卿等皆蒼猝從朕, 不得別父母妻子, 茇涉至此, 勞苦至矣.” 胡三省注:“草行爲茇, 水行爲涉.”


*苹①[pínɡㄆㄧㄥˊ]

[《廣韻》符兵切, 平庚, 幷. ]

1.草名. 白蒿類. 《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 食野之苹.” 鄭玄箋:“苹, 藾蕭.” 陸璣疏:“藾蒿, 葉靑白色, 莖似箸而輕脃, 始生香, 可生食.” 唐韓愈《答張徹》詩:“苹甘謝鳴鹿, 罍滿慚罄缾.”2.水上浮萍. 《大戴禮記·夏小正》:“<七月>湟潦生苹.”3.“蘋”的簡化字.

苹②[pínɡㄆㄧㄥˊ]

[《集韻》旁經切, 平靑, 滂. ]

見“苹車”. 

苹③[pēnɡㄆㄥ]

[《集韻》披耕切, 平耕, 滂. ]

見“苹縈”. 

[苹車】有屛蔽的車. 《周禮·春官·車仆》:“車僕, 掌戎路之萃、廣車之萃、闕車之萃、苹車之萃.” 鄭玄注:“苹, 猶屛也, 所用對敵自蔽隱之車也.” 孫詒讓正義:“苹、屛音同, 此車蓋以韋革周帀四面爲屛蔽, 故對敵時可蔽穩以避矢石也.”

[苹苹】草聚生貌.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涉漭漭, 馳苹苹.” 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掃淨豁曠曠, 騁遙略苹苹.”

[苹葲】草名. 

[苹縈】回旋貌. 《文選·馬融<長笛賦>》:“爭湍苹縈.” 李善注:“苹縈, 迴旋之貌.”


*苫①[shānㄕㄢ]

[《廣韻》失廉切, 平鹽, 書. ]

1.用茅草編制的覆蓋物. 《爾雅·釋器》:“白蓋謂之苫.” 郭璞注:“白茅, 苫也. 今江東呼爲蓋.”《晉書·隱逸傳·郭文》:“洛陽陷, 乃步擔入吳興餘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 倚木於樹, 苫覆其上而居焉, 亦無壁障.” 章炳麟《新方言·釋器》:“凡張蓋皆得釋苫, 非止編茅以覆屋而已. 今人華蓋、雨蓋皆謂之苫.”2.古代居喪時, 孝子睡的草墊子. 《儀禮·既夕禮》:“居倚廬, 寢苫枕塊.” 鄭玄注:“苫, 編藳;塊, 堛也.” 明宋濂《黃氏墓銘》:“治喪一循古禮, 布苫柩側, 取石爲枕, 不解衣而臥者三月.”3.顫動.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二折:“俺一家兒努眼苫眉, 只待要逼蘇秦險些上吊.” 明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我看你瘦懨懨, 眼劄眉苫. 多敢是家菜不甜野菜甜.” 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和你把領扣鬆, 衣帶寬, 袖梢兒搵著牙兒苫也.”4.用同“贍”. 贍養. 元劉君錫《來生債》第二折:“枉了我便一生苫鰥寡孤獨, 半世養貧寒困苦.”5.姓. 苫夷, 春秋魯季氏家臣. 見《左傳·定公七年》.

苫②[shànㄕㄢˋ]

[《廣韻》舒贍切, 去豔, 書. ]

覆蓋, 遮蔽. 宋梅堯臣《和孫端叟寺丞農具》之一:“但能風雨蔽, 何惜茅蓬苫.”《西遊記》第十四回:“如今臉上無了泥, 頭上無了草, 却象瘦了些, 腰間又苫了一塊大虎皮, 與鬼怪能差多少?”

[苫次】舊指居親喪的地方. 南朝梁徐勉《梁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碑》:“頻表自陳, 反哀苫次.” 宋蘇舜欽《亡妻鄭氏墓志銘》:“余時待盡於苫次, 退而又哭於室中.”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長亭》:“既而石父病卒, 倍益哀傷, 因而病憊, 苫次彌留, 不能受賓朋之弔.”

[苫宇】草廬. 《太平廣記》卷二九七引陸用《神告錄·丹丘子》:“帝之來, 雖將不利於丹丘, 然而道德玄遠, 貌若冰壺, 覩其儀而心駭神聳, 至則伏謁於苫宇之下.”

[苫茨】茅草蓋的屋頂. 《新唐書·孝友傳·李興》:“興號呼撫臆, 口鼻垂血, 捧土就墳, 沾漬涕洟. 墳左作小廬, 蒙以苫茨, 伏匿其中, 扶服頓踴, 晝夜哭訴.”

[苫席】居喪時, 用草所織的寢席. 《文選·潘嶽<寡婦賦>》:“易錦茵以苫席兮, 代羅幬以素帷.” 劉良注:“居喪者, 寢苫張素帷. 言居夫喪, 故以苫席易錦褥;以素帷代羅幬. 幬, 帳也.”

[苫眼鋪眉】裝模作樣. 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二折:“想昨日在坐上那些兒勢況, 苫眼鋪眉盡都是謊.”

[苫蓋】1.茅草編的覆蓋物. 亦特指草衣、茅屋. 《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 蒙荊棘, 以來歸我先君.” 杜預注:“蓋, 苫之別名.” 孔穎達疏:“被苫蓋, 言無布帛可衣, 唯衣草也;蒙荊棘, 言無道路可從, 冒榛藪也. 說其窮困之極耳.” 唐張說《贈吏部尙書蕭公神道碑》:“永淳元年八月, 寓吾穰縣, 終於苫蓋, 春秋五十有七.”2.謂貧賤. 《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斷金由於湫隘, 刎頸起於苫蓋.” 劉良注:“湫隘、苫蓋謂貧賤. 言交結之重在貧賤也.”

[苫蓑】茅草所編用以遮雨的覆蓋物. 《三國志·魏志·劉馥傳》:“孫權率十萬衆攻圍合肥城百餘日, 時天連雨, 城欲崩, 於是以苫蓑覆之.”

[苫褐】草衣. 《北史·侯深傳》:“路中遇寇, 身披苫褐. 榮賜其衣帽, 厚待之, 以爲中軍副都督.”

[苫廬】古代在親喪中所居之室. 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宗室書》:“固以形如槁木, 心若死灰. 匍匐苫廬, 纔有魂氣.”《舊唐書·憲宗紀上》:“癸未, 詔:‘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頃在苫廬, 潛窺戎鎮.’” 淸昭槤《嘯亭續錄·壽皇殿》:“其旁永思殿, 即列聖苫廬地, 凡瞻謁日, 必於永思殿傳膳辦事, 蓋亦示孺慕之意也.”


*苜①[mùㄇㄨˋ]

[《廣韻》莫六切, 入屋, 明. ]

苜蓿的簡稱. 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萄苜從大漠, 楓櫧至南荊.” 參見“苜蓿”.

[苜蓿】1.古大苑語buksuk的音譯. 植物名. 豆科, 一年生或多年生. 原產西域各國, 漢武帝時, 張騫使西域, 始從大宛傳入. 又稱懷風草、光風草、連枝草. 花有黃紫兩色, 最初傳入者爲紫色. 可供飼料或作肥料, 亦可食用. 《史記·大宛列傳》:“<大宛>俗嗜酒, 馬嗜苜蓿. 漢使取其實來. 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 及天馬多, 外國使來衆, 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 唐薛令之《自悼》詩:“朝日上團團, 照見先生盤. 盤中何所有, 苜蓿長闌干.” 明姚士粦《見只編》卷中:“海鹽翁學訓嚴之, 壽昌人. 爲人嚴正, 而接士寬厚. 官貧齋冷, 苜蓿自甘, 未嘗與寒生計束修已上.”2.馬嗜苜蓿, 故亦用作馬的代稱. 明夏完淳《大哀賦》:“嘶風則苜蓿千群, 臥野則騊駼萬帳.”


*苴①[jūㄐㄩ]

[《廣韻》子魚切, 平魚, 精. ]

[《廣韻》七余切, 平魚, 淸. ]

[《廣韻》子與切, 上語, 精. ]

1.鞋中草墊. 亦泛指襯墊. 《儀禮·士虞禮》:“苴刌茅, 長五寸束之, 實於篚.” 鄭玄注:“苴, 猶藉也.”《漢書·賈誼傳》:“履雖鮮不加於枕, 冠雖敝不以苴履.”顏師古注:“苴者, 履中之藉也.”2.麻子. 《詩·豳風·七月》:“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 毛傳:“叔, 拾也;苴, 麻子也.”3.指結子的大麻.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麻》:“崔寔曰:‘二三月, 可種苴麻.’” 原注:“麻之有實者爲苴.”4.補;填塞. 漢劉向《新序·刺奢》:“今民衣弊不補, 履決不苴.” 唐韓愈《進學解》:“補苴罅漏, 張皇幽眇.”5.包裹. 《禮記·內則》:“編萑以苴之.” 鄭玄注:“苴, 苞裹也.”《禮記·少儀》:“苞苴.” 鄭玄注:“苞苴, 謂編束萑葦以裹魚肉也.”6.粗劣;粗惡. 《管子·霸言》:“夫上狹而下苴, 國小而都大者弑.” 王念孫《讀書雜志·管子五》:“苴與粗同.”7.通“菹”. 生草的沼澤. 8.姓. 《漢書·貨殖傳》有平陵苴氏.

苴②[zhǎㄓㄚˇ]

[《集韻》側下切, 上馬, 莊. ]

1.腐土;糟粕. 《莊子·讓王》:“道之眞以治身, 其緒餘以爲國家, 其土苴以治天下.” 陸德明釋文:“司馬云:土苴, 如糞草也. 李云:土苴, 糟魄也.” 章炳麟《新方言·釋器》:“李頤云:‘土苴, 糟魄也.’苴, 亦借沮爲之. 《說文》:‘揟, 取水沮也.’今人謂糟滓爲苴, 作側加反. 俗字作‘渣’, 乃沮之形變也.”2.通“柤”. 木名.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南三十里, 曰依軲之山, 其上多杻橿, 多苴.” 郝懿行箋疏:“《經》內皆云‘其木多苴’, 疑‘苴’即‘柤’之假借字也.”

苴③[cháㄔㄚˊ]

[《廣韻》鉏加切, 平麻, 崇. ]

浮草;枯草. 《詩·大雅·召旻》:“草不潰茂, 如彼棲苴.” 毛傳:“苴, 水中浮草也.”《楚辭·九章·悲回風》:“鳥獸鳴以號群兮, 草苴比而不芳.” 王逸注:“生曰草, 枯曰苴.”

苴④[zūㄗㄨ]

[《集韻》臻魚切, 平魚, 莊. ]

通“葅”. 

見“苴稭”. 

苴⑤[bāoㄅㄠ]

[《集韻》班交切, 平爻, 幫. ]

古民族名. 巴人的一支. 《史記·張儀列傳》:“苴蜀相攻擊, 各來告急於秦.”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譙周曰益州天苴, 讀爲‘包黎’之‘包’, 音與‘巴’相近, 以爲今之巴郡.” 司馬貞索隱:“苴, 音巴. 謂巴蜀之夷自相攻擊也.”按, 包、巴雙聲, 二字通假.

苴⑥[xiéㄒㄧㄝˊ]

[《集韻》徐嗟切, 平麻, 邪. ]

羊苴咩城, 又名苴咩城. 古城名. 故址在今云南大理. 唐代南詔國徙都於此, 始建城. 參閱《嘉慶一統志·云南·大理府》.

[苴布】子麻所織的粗布. 《莊子·讓王》:“顔闔守陋閭, 苴布之衣, 而自飯牛.”成玄英疏:“苴布, 子麻布也.”

[苴杖】1.古代居父喪時孝子所用的竹杖. 《禮記·喪服小記》:“苴杖, 竹也;削杖, 桐也.”《禮記·問喪》:“或問曰:杖者何也? 曰:竹、桐一也. 故爲父苴杖, 苴杖, 竹也. 爲母削杖, 削杖, 桐也.”《荀子·禮論》:“齊衰苴杖, 居廬食粥, 席薪枕塊, 所以爲至痛飾也.” 楊倞注:“苴杖, 謂以苴惡色竹爲之杖.”2.指父喪. 《舊五代史·晉書·尹玉羽傳》:“會有苴杖之喪, 累歲羸疾, 冬不釋菅屨, 期不變倚廬.”

[苴茅】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 用該方顏色的泥土, 覆以黃土, 包以白茅, 授予受封者, 作爲分封土地的象征. 《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 孔傳:“王者封五色土爲社. 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 使立社. 燾以黃土, 苴以白茅. 茅取其潔, 黃取王者覆四方.” 陸德明釋文:“燾, 覆也;苴, 包裹也.”《後漢書·宦者傳序》:“苴茅分虎, 南面臣人者, 蓋以十數.” 李賢注:“封諸侯各以其方色土, 苴以白茅, 而分銅虎符也.” 宋陸遊《新黏竹隔作暖閣》詩:“已勝展鉢三椽下, 莫羨苴茅萬戶封.” 淸王廣心《大梁行送林平子》:“大梁昔當全盛日, 裂土苴茅建宗室.”

[苴茅裂土】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 取該方顏色的泥土, 覆以黃土, 包以白茅, 授予被封者. 這是古代分封諸侯的一種儀式. 《隸釋·漢費亭侯曹騰碑陰》“其遣費亭侯之國” 宋洪適釋:“高帝約, 非有功不侯. 自和帝封鄭衆, 而苴茅裂土者相踵至, 有同日十九侯者.”

[苴茅燾土】同“苴茅裂土”. 

燾, 覆. 《舊五代史·晉書·趙在禮馬全節等傳論》:“自溫琪而下, 皆服冕乘軒, 苴茅燾土, 垂名汗簡, 諒亦宜焉.”

[苴服】粗劣的衣服. 《墨子·兼愛下》:“昔者晉文公好苴服.” 孫詒讓間詁:“苴、粗字通, 猶中篇云‘惡衣’.”

[苴枲】苴, 雌麻;枲, 雄麻. 此指用麻布所制的喪服. 唐韋縝《韋夫人王氏墓志》:“恩盡苴枲, 悲長霜露.”

[苴衰】喪服之一種. 用苴麻之布所制的喪服. 《禮記·喪服四制》:“喪不過三年, 苴衰不補, 墳墓不培. 祥之日, 鼓素琴, 告民有終也.” 孔穎達疏:“苴衰不補者, 言苴麻之衰, 雖破不補.”

[苴麻】1.大麻的雌株. 也叫子麻. 宋沈括《夢溪筆談·藥議》:“大麻, 一名火麻. 雄者爲枲, 又曰牡麻;雌者爲苴麻.”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一·大麻》:“雄者名枲麻, 牡麻;雌者名苴麻, 茡麻.”2.喪服. 引申爲居喪. 唐顏眞卿《謝贈官表》:“臣亡父故薛王友先臣惟貞, 亡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孫等, 幷繈褓苴麻, 孩提未識, 養於舅氏殷仲容以至成立.” 宋王禹偁《節度使起㚆加云麾將軍制》:“門下三年之喪, 萬古通制. 雖人子盡苴麻之禮, 而將軍有金革之文.”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內閣·閣臣奪情奉差》:“又二年而英廟復位, 淵以出理工部僅謫戍, 而文則西市矣. 輔臣苴麻, 下充賑使, 寧不汗顔! 此景泰四年事.”

[苴絰】喪服中麻布制的無頂冠與腰帶. 亦指居喪. 《儀禮·喪服》:“喪服:斬衰裳, 苴絰、杖、絞帶.” 鄭玄注:“凡服在上曰衰, 在下曰裳;麻在首、在腰皆曰絰……首絰, 象緇布冠之缺頂;要絰, 象大帶.” 賈公彦疏:“苴絰、杖、絞帶者, 以一苴目此三事, 謂苴麻爲首絰、要絰;又以苴竹爲杖;又以苴麻爲絞帶.”《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 鄭玄注:“苴絰, 斬衰之絰也. 苴麻者, 其貌苴以爲絰, 服重者尙麤惡.”《資治通鑑·晉武帝泰始二年》:“戊辰, 群臣奏請易服復膳. 詔曰:‘每感念幽冥, 而不得終苴絰之禮, 以爲沈痛.’”《新唐書·楊瑒傳》:“帝封太山, 集樂工山下, 居喪者亦在行. 瑒謂起苴絰使和鍾律, 非人情所堪, 帝許, 乃免.”

[苴稭】古代祭祀時用作陳列祭品的草席. 《漢書·郊祀志上》:“古者封禪, 掃地而祠, 席用苴稭, 言其易遵也.”顏師古注:“應劭曰:‘稭, 槁本也, 去皮以爲席.’如淳曰:‘苴讀如租.’……師古曰:‘茅藉也. 苴字本作葅, 假借也.’”《史記·封禪書》作“葅稭”.


*苗①[miáoㄇㄧㄠˊ]

[《廣韻》武瀌切, 平宵, 明. ]

亦作“貓”. 亦作“貓”.

1.尙未開花結實的禾類植物. 《詩·王風·黍離》:“彼黍離離, 彼稷之苗.” 孔穎達疏:“苗, 謂禾未秀.”《公羊傳·莊公七年》:“無麥苗, 無苗.” 何休注:“苗者, 禾也. 生曰苗, 秀曰禾.”2.泛指一般植物之初生者. 如:樹苗、豆苗、蒜苗、韭苗等. 3.指某些初生的動物. 如:魚苗、豬苗. 4.指微露跡象的礦脈. 如:礦苗、金苗等. 5.指禾谷之實. 《詩·魏風·碩鼠》:“碩鼠碩鼠, 無食我苗.” 毛傳:“苗, 嘉穀也.” 孔穎達疏:“謂穀實也. 穀生於苗, 故言苗以韻句.”6.指事物的因由、端緒、預兆. 章炳麟《新方言·釋器》:“茅, 今語爲苗, 諸細物爲全部耑兆及標準者, 皆謂之苗, 或云苗頭.”7.后裔;子孫. 《東觀漢記·光武帝紀》:“漢雖唐之苗, 堯以歷數命舜, 高祖赤龍大德, 承運而起.”《隸釋·漢國三老袁良碑》:“厥先舜苗, 世爲封君.”隋江總《梁故度支尙書陸君誄》:“嬀苗碩茂, 完裔繁昌.”8.民眾. 漢揚雄《法言·重黎》:“若秦楚彊鬩震撲, 胎藉三正, 播其虐於黎苗, 子弟且欲喪之, 況於民乎!”《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損膳解驂, 以贍黎苗.” 李賢注引《廣雅》:“苗, 衆也.”9.古稱夏季田獵. 《詩·小雅·車攻》:“之子於苗, 選徒囂囂.” 毛傳:“夏獵曰苗.”《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 皆於農隙以講事也.” 杜預注:“苗, 爲苗除害也.”一說春獵爲苗. 《公羊傳·桓公四年》:“春曰苗.”10.我國古代部族名. 也稱三苗、有苗. 《書·舜典》:“竄三苗於三危.”《書·大禹謨》:“苗民逆命……帝乃誕敷文德, 舞干羽於兩階, 七旬, 有苗格.”《國語·周語下》:“王無亦鑑於黎苗之王, 下及夏商之季.” 韋昭注:“苗, 三苗.”11.我國少數民族名. 相傳爲古代三苗部族之后. 今分布於貴州、云南、四川、湖南、廣西、廣東等地. 唐宋之問《洞庭湖》詩:“張樂軒皇至, 征苗夏禹徂.”12.量詞.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眞宗因夢得蔡齊》:“眞宗臨軒策士, 夜夢下有菜一苗甚盛, 與殿基相高.”《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桌上一個陽羨沙盆兒, 種著幾苗水仙.” 胡正《兩個巧媳婦》:“楊萬花就想了一個辦法, 到村西頭廟院里, 向那個照廟的老漢移來一苗牡丹花.”13.姓. 《通志·氏族三》:“苗氏, 羋姓. 楚大夫伯棼之後. 伯棼以罪誅, 其子賁皇奔晉, 晉人予之苗, 因以爲氏. 漢有長水尉苗浦, 王莽時有苗訢, 東晉有苗願.”

[苗子】1.指苗族.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 分布於四川、云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等地. 2.植物的幼苗. 亦比喩新出現的人才. 如:他是一棵好苗子, 應該重點培養. 3.長矛. 《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抗苗子的, 裝著白蠟杆, 足足有八尺多長.”4.事物的因由、預兆. 如:事故苗子.

[苗木】又稱樹苗. 即樹木的幼株. 一般是由苗圃培育的.

[苗父】上古的巫醫. 漢劉向《說苑·辨物》:“吾聞上古之爲毉者, 曰苗文苗父. 之爲毉也, 以菅爲席, 以芻爲狗, 北面而祝, 發十言耳. 諸扶而來者, 轝而來者, 皆平復如故.”

[苗末】猶苗裔. 子孫后代. 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有人生而言語……指天向禹墓曰:‘我是無余君之苗末. 我方修前君祭祀, 復我禹墓之祀, 爲民請福於天, 以通鬼神之道.’”

[苗田】1.夏獵. 《周禮·夏官·大司馬》:“遂以苗田, 如蒐之法. 車弊, 獻禽以享礿.” 鄭玄注:“夏田爲苗, 擇取不孕任者, 若治苗, 去不秀實者.”《晉書·樂志下》:“改《臨高臺》爲《夏苗田》, 言大晉畋狩順時, 爲苗除害也.”2.苗民的田地. 指云南、貴州、四川、湖南、廣西、廣東等地苗民的產業. 淸代苗田的實物地租, 一般比漢族田地稍爲輕減.

[苗民】1.指古代三苗部族之主. 《書·呂刑》:“苗民弗用靈, 制以刑,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孔傳:“三苗之君, 習蚩尤之惡, 不用善化民, 而制以重刑, 惟爲五虐之刑, 自謂得法.” 孔穎達疏:“三苗之主, 實國君也, 頑凶若民, 故謂之苗民.”2.指古三苗部族. 《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北海外, 黑水之北, 有人有翼, 名曰苗民.” 郭璞注:“三苗之民.”按, 此乃關於三苗部族的神話傳說. 魯迅《准風月談·踢》:“苗民大敗之后, 都往山里跑, 這是我們的先帝軒轅氏趕他的.”

[苗而不秀】1.只長了苗而沒有開花結實. 比喩人資質雖好, 但尙未有所成就即不幸夭折. 《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 喩人亦然.” 邢昺疏:“此章亦以顔回早卒, 孔子痛惜之, 爲之作譬也.” 唐白居易《祭小弟文》:“況爾之生, 生也不天, 苗而不秀, 九歲夭焉.”2.比喩虛有其表.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你原來‘苗而不秀’. 呸! 你是個銀樣鑞槍頭.”

[苗米】漕運上繳的官糧. 《續資治通鑑·宋理宗淳祐十年》:“八月, 甲子朔, 詔:‘戶部嚴革諸路州縣增收多量苗米之弊.’” 宋兪文豹《吹劍錄外集》:“建康溧陽縣苗米歲六萬石.” 淸趙翼《哭王述庵侍郞》詩:“晨炊苗米淅矛頭, 夜草軍書磨盾鼻.”

[苗牀】培育植物秧苗的小塊土地. 分露天苗床和室內苗床. 露天苗床於播種后稍加肥料, 任其自然長育. 這種方法, 多用於春、夏、秋三季. 室內苗床則分溫床和冷床兩種. 用人工方法加溫, 促使秧苗較快生長的叫溫床;只利用玻璃窗等設備來吸收太陽熱能以保溫的叫冷床. 這兩種室內育苗方法, 多用於冬季及早春. 待秧苗長成后始移植於大田.

[苗茨】猶茅茨.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建春門》:“柰林南有石碑一所, 魏明帝所立也, 題云‘苗茨之碑’. 高祖於碑北作苗茨堂.”《說文·艸部》“苗” 淸段玉裁注:“古或假苗爲茅……《洛陽伽藍記》所云魏時《苗茨之碑》, 實即茅茨, 取堯舜茅茨不翦也.”

[苗胄】猶苗裔. 《隸釋·漢成陽靈台碑》:“漢感赤龍, 堯之苗胄. 當脩堯祠, 追遠復舊.”《隸釋·漢成陽令唐扶頌》:“苗胄枝分, 相土眿居, 因氏唐焉.”

[苗脈】見“苗脈”. 

[苗狩】夏獵與冬獵. 漢王粲《羽獵賦》:“用時隙之餘日兮, 陳苗狩而講旅.”

[苗胤】猶苗裔. 《後漢書·樊宏陰識傳贊》:“樊氏世篤, 陰亦戒侈. 恂恂苗胤, 傳龜襲紫.”《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胄高陽之苗胤兮, 承祖宗之洪澤.”《南齊書·氐仇池楊氏傳》:“高宗詔曰:‘仇池公楊元秀, 氐王苗胤, 乃心忠勇, 醜虜凶逼, 血誠彌厲, 宣播朝威, 招誘戎種, 萬里齊契, 響然歸從.’”

[苗圃】培育農作物幼苗或樹木幼株的園地. 有固定苗圃與臨時苗圃之分. 用播種或插枝的方法栽培, 待稍長后, 加以移植. 浩然《豔陽天》第一○八章:“他想著自己這半年多的經曆, 從參加種麥子到開墾苗圃, 到后來被卷進東山塢各種各樣的斗爭的漩渦里, 這一段道路在這個年輕人說來是不短的.”

[苗條】1.細長的枝條. 宋史達祖《臨江仙》詞:“草脚春回細膩, 柳梢綠轉苗條.” 周實《歲暮雜感》詩:“楊柳成圍無限意, 苗條猶記昔時栽.” 郭沫若《豕蹄·漆園吏遊梁》:“苧麻的種子播在田地間, 受著溫暖的陽光護攝, 受著淸和的春風吹煦, 無端地抽出了靑靑的苗條.”2.形容婦女身材細長, 婀娜多姿. 元無名氏《替殺妻》第三折:“那婆娘打扮來便似女猱, 全不似好人家苗條.” 明單本《蕉帕記·脫化》:“揑怪興妖, 出脫千般新做作;藏頭露脚, 騰那一種舊苗條.”《紅樓夢》第三回:“一雙丹鳳三角眼, 兩彎柳葉掉梢眉, 身量苗條, 體格風騷.” 巴金《家》二:“說話的婢女鳴鳳, 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女, 腦后垂著一根發辮, 一件藍布棉襖裹著她的苗條的身子.”

[苗脈】亦作“苗脈”. 

1.指礦苗和礦脈. 《宋史·食貨志下七》:“紹聖元年, 戶部尙書蔡京奏:‘岑水場銅額寖虧, 而商虢間苗脈多, 陝民不習烹採, 久廢不發.’”《金史·食貨志三》:“<大定>十六年三月, 遣使分路訪察銅鑛苗脈.” 宋葉適《淮西論鐵錢五事狀》:“況鐵炭中賣, 處處增足, 非比銅坑, 苗脈須要尋求.”2.比喩事物的根源. 明楊愼《鄮山正論》:“介甫亦可謂僥倖甚矣, 然其苗脈亦從爲伊川護法中來. 甚至介甫作詩駡昌黎, 而考亭亦以其詩爲是.”

[苗族】1.后裔;子孫.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大王劉氏苗族, 紹世而起, 今即帝位, 乃其宜也.”2.我國少數民族之一. 半數以上在貴州, 其餘分布於云南、四川、湖南、廣西、廣東等地.

[苗扈】有苗氏與有扈氏. 有苗又稱三苗, 曾叛舜, 舜命禹往討. 扈, 古國名, 在今陝西省戶縣北, 曾叛夏, 啓往討之. 后世因用苗扈比喩叛逆者. 《文選·陳琳<爲曹洪與魏文帝書>》:“是夏殷所以喪, 苗扈所以斃.” 李善注:“《尙書》:‘帝曰, 咨禹, 惟時有苗不率, 汝徂征.’又曰:‘啓與有扈戰於甘之野.’” 劉良注:“苗, 有苗. 不歸舜, 舜命禹討之. 扈, 有扈氏. 威侮五行, 幷爲暴亂, 故以見斃. 斃, 死也.”

[苗嗣】猶苗裔. 謂后代子孫. 漢班固《高祖泗水亭碑銘》:“於皇舊亭, 苗嗣是承.” 漢班固《將軍汝陰侯夏侯嬰銘》:“聲騁海內, 苗嗣紀功.”

[苗裔】1.子孫后代. 《楚辭·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王逸注:“苗, 胤也;裔, 末也.” 朱熹集注:“苗裔, 遠孫也.”《史記·周本紀論》:“漢興九十有餘載, 天子將封泰山, 東巡狩至河南, 求周苗裔, 封其後嘉三十里地, 號曰周子南君, 比列侯, 以奉其先祭祀.”《新唐書·竇建德傳》:“竇建德, 貝州漳南人, 世爲農, 自言漢景帝太后父安成侯充之苗裔.”2.引申指學術上派生之支流. 淸龔自珍《六經正名》:“《孝經》者, 曾子以後, 支流苗裔之書, 平易汎濫, 無大疵, 無閎意妙指.”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詩餘者, 古詩之苗裔也.”

[苗緒】猶苗裔. 子孫后代. 《後漢書·寇恂傳》:“臣功臣苗緒, 生長王國, 懼獨含恨以葬江魚之腹, 無以自別於世.” 晉陸云《祖考頌》序:“雲之世族, 承黃虞之苗緒, 裔靈根之遺芳.”

[苗稼】田禾;莊稼. 《三國志·吳志·孫登傳》:“登或射獵, 當由徑道, 常遠避良田, 不踐苗稼.”《陳書·吳明徹傳》:“時天下亢旱, 苗稼燋枯, 明徹哀憤, 每之田中號泣, 仰天自訴.”指種莊稼. 唐賈島《送烏行中還石淙別業》詩:“勞思當此夕, 苗稼在西原.”

[苗薑】嫩姜.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府職掌紀略》:“<外差官員>奏進神帛、鰣魚、苗薑等鮮.”

[苗薅】除去禾苗間的雜草. 亦比喩平定地方叛亂. 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自吾舅歿, 五亂於汴者, 吾苗薅而髮櫛之幾盡.”

[苗頭】1.端緒;預兆;因由. 章炳麟《新方言·釋器》:“茅, 明也……今語爲苗. 諸細物爲全部端兆及標準者皆謂之苗, 或云苗頭. 今俗言事之端緒每云苗頭是也.”《醒世姻緣傳》第九七回:“或是哄偺先脫了衣裳睡下, 或是他推說有事, 比偺先要起來, 這就是待打偺的苗頭來了.” 魏巍《東方》第二部第四章:“老鄧呀, 現在有一些苗頭, 是很値得注意的!”浩然《豔陽天》第六十章:“克禮嘛, 嗯, 是一把手, 看那苗頭倒像個有出息的孩子.”2.指門路、辦法. 俗謂有門路、有辦法曰:“有苗頭”.


*英①[yīnɡㄧㄥ]

[《廣韻》於驚切, 平庚, 影. ]

亦作“偀”. “泱”的被通假字.

1.花. 《詩·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行, 顔如舜英.” 毛傳:“舜, 木槿也;英, 猶華也.” 晉陶潛《桃花源記》:“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宋無名氏《尉遲杯》詞:“朝來凍解霜消, 南枝上, 香英數點微露.”2.用以比喩文詞. 淸彭紹升《秋士先生墓志銘》:“吾獨謂先生竹柏之性, 有節有文. 落其實, 蓋季次、原憲之流;采其英, 亦元結、孟郊之匹.”3.德才超群的人. 《禮記·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與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文子·上禮》:“智過萬人者謂之英.” 宋劉過《六州歌頭·題嶽鄂王廟》詞:“中興諸將, 誰是萬人英.” 魯迅《且介亭雜文·韋素園墓記》:“文苑失英, 明者永悼.”4.精華. 《穆天子傳》卷二:“天子於是得玉筞枝斯之英.”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干將作劍, 采五山之鐵精, 六合之金英.” 宋歐陽修《顏蹠》詩:“顔子聖人徒, 生知自誠明……死也至今在, 光輝如日星, 譬如埋金玉, 不耗精與英.”5.矛上的羽飾. 《詩·鄭風·淸人》:“二矛重英, 河上乎翺翔.” 毛傳:“重英, 矛有英飾.” 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重英曲瑵之飾, 絶景遺風之騎.”6.光華, 光彩. 漢班固《西都賦》:“翡翠、火齊, 流耀含英;懸黎、垂棘, 夜光在焉.”按, 火齊, 珍珠名;翡翠、懸黎、垂棘, 皆美玉名. 《文選·張衡〈南都賦〉》:“被服雜錯, 履躡華英.” 李善注:“華英, 光耀也.”7.優美;美好. 參見“英音”、“英聲”、“英麗”. 8.精靈;神靈.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鍾山之英, 草堂之靈, 馳煙驛路, 勒移山庭.” 參見“英靈”. 9.兩山相重. 《爾雅·釋山》:“山再成英.” 郭璞注:“兩山相重.” 郝懿行義疏:“成猶重也. 英本華荂之名, 華萼相銜與跗連接, 重累而高, 故再重之山取此爲名.”10.古國名. 在今安徽省金寨縣東南. 《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封皋陶之後於英六, 或在許.”11.通“瑛”. 美玉;玉光. 《詩·魏風·汾沮洳》:“彼其之子, 美如英.” 馬瑞辰通釋:“如英猶云如玉. 英通作‘瑛’.” 唐韓愈《獨孤申叔哀辭》:“濯濯其英, 曄曄其光, 如聞其聲, 如見其容.” 郭沫若《趕超任務》詩:“丹敎硏末丹仍赤, 玉縱成塵玉有英.”12.姓. 漢有英布. 見《史記·黥布列傳》本傳.

英②[yānɡㄧㄤ]

[《集韻》於良切, 平陽, 影. ]

亦作“偀”. 

草木初生的苗. 《管子·禁藏》:“舉春祭……毋殺畜生, 毋拊卵, 毋伐木, 毋夭英, 毋拊竿, 所以息百長也.”

[英人】智慧和才能超群的人. 漢崔駰《達旨》:“故英人乘斯時也, 猶逸禽之赴深林.”《南史·王鎮惡朱齡石等傳論》:“桓溫一代英人, 志移晉鼎.”

[英乂】1.才智突出. 漢劉向《說苑·善說》:“其人賢人, 天下無急則已, 有急則能收天下英乂雄俊之士.”2.指才智突出的人. 漢袁術《與陳珪書》:“今世事紛擾, 復有瓦解之勢矣, 誠英乂有爲之時也.”《南史·齊紀上·高帝》:“公明鑑人倫, 澄辨涇渭, 官方與能, 英乂克舉.” 宋蘇轍《謝兩發運啓》:“方今聖治初啓, 群賢彙征, 敢以衰朽之餘, 輒塵英乂之列.”

[英士】才智或武藝出眾之士. 唐高郢《曹劌請從魯公一戰賦》:“曹劌者何? 魯國英士.”

[英才】1.傑出的才智. 漢孔融《荐禰衡疏》:“淑質貞亮, 英才卓礫.” 唐李白《贈何判官昌浩》詩:“夫子今管樂, 英才冠三軍.” 鄭觀應《盛世危言·遊曆附錄》:“幷遣英才子弟, 詣彼讀書, 久之, 必有駕西國而上之勢.”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鎌田誠一墓記》:“越三三年七月, 因病歸國休養, 方期再造, 展其英才.”2.指才智傑出的人. 《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敎育之, 三樂也.” 晉葛洪《抱朴子·辭義》:“衆書無限, 非英才不能收膏腴.”《再生緣》第二回:“不許喧嘩和吵鬧, 好生觀看二英才.” 朱德《感時》詩:“多少英才一時見, 諸君愛國應開顔.”

[英寸】簡作“吋”. 英美制長度單位. 1英寸合2.54厘米, 合0.762市寸.

[英少】才華出眾的靑少年. 淸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然先生窮居江上, 無侍郞之名位交遊, 不足掖起世之英少.”

[英氏】古國名. 《左傳·僖公十七年》:“春, 齊人爲徐伐英氏, 以報婁林之役也.” 杜預注:“英氏, 楚與國.” 參見“英”.

[英心】猶雄心. 唐孟郊韓愈《斗雞聯句》:“英心甘鬭死, 義肉危庖宰.” 唐韓愈《祭郴州李使君文》:“逞英心於縱博, 沃煩腸以淸酎.” 宋王壄《西河》詞:“只今袖手野色裏, 望長淮猶二千里, 縱有英心誰寄?”

[英尺】簡作“呎”. 英美制長度單位. 1英尺合12英寸, 合0.3048米, 合0.9144市尺.

[英世】政治淸明的時代. 南朝梁江淹《蕭驃騎讓封第三表》:“臣本瑣姿, 不慕聞達, 昔値英世, 頻遘時來.”

[英石】廣東省英德縣山溪中所產的一種石頭, 有微靑、灰黑、淺綠、灰白等數種顏色. 其形如峰巒峻峭, 岩穴宛轉, 千姿百態. 大者可用來壘疊公園假山, 小者可用來制作几案盆景, 頗多奇觀.

[英主】英明有爲的君主. 晉潘嶽《西征賦》:“造長山而慷慨, 偉龍顔之英主.”《舊唐書·太宗紀上》:“密見太宗天姿神武, 軍威嚴肅, 驚悚歎服, 私謂殷開山曰:‘眞英主也!’” 淸侯方域《朋黨論下》:“英主興, 賢人進, 則天下以朋黨治.” 歐陽予倩《荊軻》第四幕:“秦王政也是一代英主, 豈可輕視?”

[英台】才能傑出的台閣官員. 南朝梁沈約《侍皇太子釋奠宴》詩:“峨峨德傅, 灼灼英台.” 唐蘇頲《送光祿姚卿還都》詩:“漢室有英台, 荀家寵俊才.”

[英光】1.明亮有神的目光. 劉半農《琴魂》:“這時候, 他枯黃的顏色, 已變做豊腴圓潤的了, 兩只昏花的眼睛, 已變做英光四射的了.”2.猶光輝. 謝覺哉《不惑集·應該熟讀而又深思》:“如果說‘沒有我黨二十年艱苦斗爭經驗, 就不能有毛澤東同志的許多著作和黨中央的許多文件’, 那么, 這些文件不僅英光灼灼, 而且血痕斑斑.” 董必武《紀念“二七”四十周年》詩:“雖敗榮猶著, 英光永世紅.”

[英年】1.盛壯之年;靑年. 明高啓《馬援》詩:“漢庭豈少英年將, 衰老南征苦自求.” 淸顧炎武《與王山史書》:“既足英年好學, 今在尊府, 朝夕得領訓誨.”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三:“漸看豪氣籠人上, 不料英年似夢中.”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翌年, 普魯士帝威廉三世乃下令召國民成軍……英年之學生、詩人、美術家爭赴之.”2.指靑年人. 魯迅《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三)》:“先前欣賞那汲Ibsen之流的劇本《終身大事》的英年, 也多拜倒於《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的台下了.”

[英旨】美妙的旨意(指詩文的思想內容和意境). 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近任昉、王元長等, 詞不貴奇, 競須新事……拘攣補衲, 蠧文已甚. 但自然英旨, 罕値其人.”

[英名】傑出的名聲;美名. 《墨子·非攻中》:“昔者晉有六將軍, 而智伯莫爲強焉, 計其土地之博, 人徒之衆, 欲以抗諸侯, 以爲英名攻戰之速.”《三國志·魏志·程昱傳》:“劉備有英名, 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也, 權必資之以禦我.” 淸黃遵憲《馮將軍歌》:“馮將軍, 英名天下聞.” 蕭華《紅軍不怕遠征難》組歌:“鐵索橋上威風顯, 勇士萬代留英名.”

[英多】才智過人. 《儒林外史》第八回:“表兄天才, 磊落英多.” 康有爲《<人境廬詩草>序》:“公度天授英多之才, 少而不覊.” 黃遠庸《懺悔錄》:“吾有若干友人, 皆所敬愛, 磊落而英多, 聰明而智慧.”

[英材】猶英才. 出眾的才智;具有出眾才智的人. 唐顏眞卿《贈裴將軍》詩:“將軍臨八荒, 烜赫耀英材.” 唐柳宗元《梓人傳》:“不衒能, 不矜名……日與天下之英材討論其大經, 猶梓人之善運衆工而不伐藝也.” 宋秦觀《官制上》:“館閣者圖書之府, 長育英材之地也.” 陳毅《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我只望你的遺風長存, 化育無數后繼之英材.”

[英見】高明的見解. 明宋濂《元史目錄後記》:“古今帝王能成大業者, 其英見卓識若合符節.”

[英里】簡作“哩”. 英美制長度單位. 一英里等於5, 280英尺, 合1.6093公里.

[英噸】也叫長噸. 英美制重量單位. 1英噸等於2, 240磅, 合1, 016.04公斤.

[英秀】1.優美;高尙. 《三國志·吳志·張溫傳》:“溫雖智非從橫, 武非虓虎, 然其弘雅之素, 英秀之德……卓躒冠群.”2.才能卓越的人.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舍英秀而杖常民者, 吾知其不能敘彛倫而臻升平矣.” 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上》:“孟堅又云:‘劉向、揚雄博極群書, 皆服其善敘事.’豈時無英秀, 易爲雄霸者乎? 不然, 何虛譽之甚也!” 金黨懷英《君錫生子四月八日》詩:“薊山東盤出英秀, 政與德門宜子孫.”3.俊美.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花奴但英秀過人, 悉無此狀, 故無猜也.”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張㚆之》:“《本朝名臣傳》云:‘錢若水額有異骨, 山庭月角, 姿儀英秀.’”冰心《斯人獨憔悴》:“頭等車上, 憑窗立著一個少年……眉目很英秀.”

[英作】傑作.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高祖尙武, 戲儒簡學, 雖禮律草創, 詩書未遑, 然《大風》、《鴻鵠》之歌, 亦天縱之英作也.”

[英岊】峻峭的山峰. 晉支遁《詠禪思道人》:“雲岑竦太荒, 落落英岊布.”

[英妙】1.年少而才華出眾的人;少年英俊. 晉潘嶽《西征賦》:“終童山東之英妙, 賈生洛陽之才子.”隋薛道衡《豫章行》:“江南地遠接閩甌, 山東英妙屢經遊.” 宋蘇舜欽《朝奉大夫王公行狀》:“子野英妙, 不衒文干進, 當世佳士也.”2.美好的少壯時期. 唐杜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詩:“虙子彈琴邑宰日, 終軍棄繻英妙時.”3.優美. 宋文天祥《集杜詩·陸樞密秀夫詩序》:“<秀夫>字君實, 文筆英妙.”

[英武】1.英俊勇武. 《晉書·何無忌傳贊》:“安成英武, 體茲忠烈.”《新唐書·太宗紀》:“太宗爲人聰明英武, 有大志.” 淸周燦《韓蘄王碑》詩:“鄂王英武庶其匹, 時危協力扶王室.” 蔣光慈《在黑夜里》詩:“你那兩只大眼放射著勇敢的光明, 你的神情證明你是一個英武的少年.”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二章:“他們雖然滿身泥土, 但都紮著皮帶, 把腰殺得細細的……顯得十分俐索英武.”2.英俊勇武的人. 宋蘇軾《葉嘉傳》:“至嘉少植節操, 或勸之業武, 曰:‘吾當爲天下英武之精, 一槍一旗, 豈吾事哉!’”甯調元《壬子感事》詩:“似此生存眞不易, 古來英武亦無多.”

[英拔】出眾. 《陳書·江總傳》:“操行殊異, 神采英拔.” 唐張九齡《賀皇太子制碑狀》:“文藝英拔, 理絶人境.”《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元年》:“冠軍叔仁智度英拔, 必能恢復燕祚.” 胡三省注:“叔仁, 當作‘叔父’.”

[英茂】1.茂美. 三國魏曹植《芙蓉賦》:“覽百卉之英茂, 無斯華之獨靈.”2.才智超群出眾. 《三國志·吳志·孫霸傳》:“竊從下風, 聽採衆論, 咸謂二宮智達英茂.” 晉皇甫謐《釋勸》:“今子以英茂之才, 遊精於六藝之府, 散意於衆妙之門者有年矣.”《晉書·裴頠傳》:“頠才德英茂, 足以興隆國嗣.”3.才智特出的人. 《梁書·昭明太子傳》:“總覽時才, 網羅英茂.”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高似孫《子略》謂始皇不好士, 不韋招英茂, 聚俊豪.”

[英英】1.輕盈明亮的樣子. 《詩·小雅·白華》:“英英白雲, 露彼菅茅.” 朱熹集傳:“英英, 輕明之貌.” 唐皎然《答道素上人別》詩:“碧水何渺渺, 白雲亦英英.” 淸錢謙益《茅山懷古》詩之四:“英英嶺上雲, 至今在空谷.”2.形容音聲和盛. 《呂氏春秋·古樂》:“乃令鱓先爲樂倡, 鱓乃偃寢, 以其尾鼓其腹, 其音英英.” 高誘注:“英英, 和盛之貌.”3.俊美而有才華. 晉潘嶽《夏侯常侍誄》:“英英夫子, 灼灼其雋.” 唐李益《自朔方還與鄭式瞻等會法云寺》詩:“英英二三彦, 襟曠去煩擾.” 淸朱琦《朱副將戰歿》詩:“大兒善射身七尺, 小兒英英頭虎額.”4.光彩鮮明的樣子. 晉潘嶽《爲賈謐作贈陸機》詩:“英英朱鸞, 來自南岡.” 唐皎然《答裴集陽伯明二賢》詩:“何似雙瓊璋, 英英曜吾手.” 淸吳士玉《玉帶生歌奉和漫堂先生》:“英英紫玉暈痕透, 有如白虹貫日昭精誠.”5.奇偉的, 傑出的. 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二:“英英桂林伯, 實維文武特.” 宋秦觀《次韻邢敦夫秋懷》之七:“英英范與蘇, 器識兼文武.”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蔡文姬才氣英英, 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 沙礫自飛.” 王闓運《黃司使誄》:“異軍特起, 實利武夫, 英英黃君, 奮與爲徒.”6.茂美貌. 明張居正《詠懷》之三:“英英園中槿, 朱榮媚朝陽.” 淸龔自珍《贈太子太師盧公神道碑》:“觀政於曹, 翠翎英英.” 康有爲《泛漓江到桂林》詩:“英英虎鬚草, 浸泉生氣活.”

[英英玉立】儀態俊美的樣子. 《儒林外史》第十回:“適纔會見令表叔, 纔知尊大人已謝賓客, 使我不勝傷感. 今見世兄如此英英玉立, 可稱嗣續有人, 又要破涕爲笑.”

[英兩】簡作“啢”, 也叫“盎斯”. 英美制重量單位. 1英兩即1盎斯, 合十六分之一磅.

[英奇】1.才智特岀.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評》:“呂布有虓虎之勇, 而無英奇之略.” 宋許顗《彦周詩話》:“唐高宗《御群臣宴賞雙頭牡丹》詩, 上官昭容一聯云:‘勢如連璧友, 情若臭蘭人.’計之必一英奇女子也.”《再生緣》第二回:“一到靑春十五歲, 天生的英奇瀟灑令人敬.”2.才智特出的人. 漢邊讓《章華台賦》:“舉英奇於仄陋, 拔髦秀於蓬萊.” 南朝梁范云《古意贈王中書》詩:“岱山饒靈異, 沂水富英奇.” 明唐順之《條陳海防經略事疏》:“誅逐偸惰, 拔用英奇.” 陶曾佑《中國文學之槪觀》:“英奇濟濟, 更僕難終.”3.指優美傑出的文章. 南朝梁劉孝標《答劉之遴借類苑書》:“搦管聯冊, 纂茲英奇.”

[英卓】才智卓越的人. 宋石介《安道登茂材異等科》詩:“我賀吾君明, 取士得英卓.” 明楊守陳《重鋟<誠意伯文集>序》:“及達而施之朝廟, 播之華夷, 垂之百世之下, 焯乎不可朽也, 三代之英卓矣!”

[英果】英明果斷. 《晉書·四夷傳·西戎》:“視羆性英果, 有雄略.” 唐許敬宗《幷州都督尉遲恭碑》:“氣茂英果, 情馳義烈.”《資治通鑑·唐肅宗至德元載》:“建寧王倓性英果, 有才略.”

[英明】1.卓越而明智. 晉葛洪《抱朴子·嘉遯》:“若令各守洗耳之高, 人執耦耕之分, 則稽古之化不建, 英明之盛不彰.”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六:“李太后與宣政使王繼恩忌太子英明, 陰與參知政事李昌齡……謀立潞王元佐.”《東周列國志》第一○四回:“秦王年長, 英明過人.” 申伯純《記“西安事變”》:“黨中央和毛主席正確地分析了事變的前途, 英明地決定了黨的基本方針:堅決反對新的內戰, 主張南京與西安間在團結抗日的基礎上和平解決.”2.卓越而明智的人. 唐歐陽詹《送張尙書書》:“伏計尙書飽見英明特達, 必不之愛.”

[英物】傑出的人物. 《晉書·桓溫傳》:“桓溫字元子……生未朞而太原溫嶠見之, 曰:‘此兒有奇骨, 可試使啼.’及聞聲, 曰:‘眞英物也.’” 宋文天祥《酹江月·驛中言別友人》詞:“水天空闊, 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於江》:“異史氏曰:‘農家者流, 乃有此英物耶……非直勇也, 智亦異焉.’”

[英侃】形容議論精辟而又能明快地直陳己見. 《明史·劉璟傳》:“璟論說英侃, 喜談兵.”

[英挺】英俊挺拔. 晉劉琨《散騎常侍劉府君誄》:“淑質英挺, 金聲玉振.” 南朝梁任昉《奏彈曹景宗文》:“伏惟聖武英挺, 略不世出.”《孽海花》第十八回:“背後隨著個中年人, 也是眉目英挺, 氣槪端凝.” 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四段:“安圭元總是那么灑脫, 那么英挺.”

[英軌】優良的法則. 南朝齊謝朓《遊後園賦》:“仰微塵兮美無度, 奉英軌兮式如璋.” 南朝梁江淹《爲蕭驃騎讓封第二表》:“名爵無假, 前世之雄規;車旗勿濫, 中葉之英軌.”

[英威】英勇威武. 《後漢書·光武帝紀贊》:“英威既振, 新都自焚.” 唐李德裕《寒食日三殿侍宴奉進》詩:“英威揚絶漠, 神算盡臨洮.”《歸潛志》卷九引金元好問詩:“英威未覺消沉盡, 試向舂陵望鬱蔥.”

[英盼】奕奕有神的目光. 南朝齊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江海既無波, 俯仰流英盼.” 唐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願君侯惠以大遇, 洞開心顔, 終乎前恩, 再辱英盼.”

[英胄】俊秀的后裔. 唐陳子昂《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詩》序:“李參軍白雲英胄, 紫氣仙人.”

[英峙】才智特出. 《北史·魏紀二·穆帝》:“帝天姿英峙, 勇略過人.” 淸曾國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銘》:“公諱忠源……少而豁朗英峙, 以縣學附生, 選爲道光十七年丁酉科拔貢生.”

[英骨】1.出眾的品質與氣槪. 唐李白《贈僧行融》詩:“行融亦俊發, 吾知有英骨.”2.英烈的遺骨. 唐唐彦謙《重經馮家舊里》詩:“應繫星辰天上去, 不留英骨葬人間.” 宋梅堯臣《謁雙廟》詩:“古人非輕死, 於義實罕得, 英骨化埃塵, 令名同鳥翼.”

[英重】英明而穩重. 《北史·李崇傳論》:“李崇風質英重, 毅然秀立, 任當將相, 望高朝野.”

[英俠】1.英勇仗義. 《北齊書·敬顯儁傳》:“敬顯儁, 字孝英, 平陽人, 少英俠有節操, 交結豪傑.”2.豪俠. 唐駱賓王《疇昔篇》:“少年重英俠, 弱歲賤衣冠.”

[英皇】帝舜二妃女英與娥皇的幷稱. 漢崔琦《外戚箴》:“昔在帝舜, 德隆英皇.” 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歷舜九疑吊英皇, 祝融先驅海若藏.”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封三娘》:“吾姉妹, 骨肉不啻也, 然終無百年聚, 計不如效英皇.” 陳家鼎《洞庭湖舟中感唐希陶見贈》詩:“姉妹欣逢巾幗長, 英皇迎爾過君山.”

[英俊】1.才智卓越;俊逸超群. 唐杜甫《陳拾遺故宅》詩:“同遊英俊人, 多秉輔佐權.” 唐杜甫《最能行》:“若道土無英俊才, 何得山有屈原宅?”太平天國石達開《白龍洞題壁詩》序:“旋見粉牆劉雲靑句, 寓意高超, 出詞英俊.”2.才智出眾的人. 漢賈誼《新書·道術》:“英俊在位則主尊, 羽翼勝任則民顯.” 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使南海》詩:“上云天下亂, 宜與英俊厚.”《三國演義》第四三回:“來日聚文武於帳下, 先敎見我江東英俊.”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但願有英俊出於中國之心, 終於未死, 所以此次又應靑年之請, 除自由同盟外, 又加入左翼作家連盟.”3.容貌俊秀而精神. 《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嘗屬族人事……族人大怒, 舉樏擲其面, 夷甫都無言” 南朝梁劉孝標注:“王夷甫自謂風神英俊, 不至與人校.” 宋柳永《洞仙歌》詞:“奈傅粉英俊, 夢蘭品雅.”《老殘遊記》第十回:“却看那扈姑, 豊頰長眉, 眼如銀杏……於豔麗之中, 有股英俊之氣.” 周而㚆《白求恩大夫》二:“古部長帶了一個二十多歲的靑年走了過來, 瘦瘦的, 高高的, 容貌英俊、果敢.”

[英風】1.奇偉傑出的氣槪;英武的氣槪.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四七:“英風截雲霓, 超世發奇聲.” 唐裴次元《賦得亞父碎玉斗》:“獨有靑史中, 英風冠千載.”《再生緣》第二回:“英風凜凜眞非俗, 壯志堂堂果不凡.” 陳毅《哭彭雪松同志》詩:“雄氣壓隴海, 英風斷淮河.”2.美好的聲望;崇高的威望.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張英風於海甸, 馳妙譽於浙右.”《魏書·宗欽傳》:“令問宣流, 英風遠布.”《三國演義》第七六回:“今君侯英風震於華夏, 使故人聞之, 不勝嘆羨.”3.高尙的風格和氣節. 南朝梁沈約《荐沈驎士義行表》:“吳興沈驎士, 英風夙挺, 峻節早樹.” 宋秦觀《開府李公挽章》:“英風知不墜, 芝玉茂庭除.” 淸杜濬《金山》詩:“獨拜蘄王廟, 英風爽客襟.”

[英風亮節】高尙的風格和節操. 毛錡《悼念周恩來總理》詩:“可欽可敬的周總理, 英風亮節堪師表.”

[英奕】容貌俊美而有神采. 南朝梁張纘《中書令蕭子顯墓志》:“君狀貌丘墟, 風神磊落, 閒瞻動於容止, 英奕發於流盻.”

[英姿】1.英俊威武的神態. 漢班固《爲第五倫荐謝夷吾疏》:“竊見钜鹿太守會稽謝夷吾……英姿挺特, 奇偉秀出.” 宋王安石《韓忠獻挽辭》之二:“英姿爽氣歸圖畫, 茂德元勛在鼎彛.” 淸唐孫華《憶頤兒時就婚外家》詩:“犀角幼豊盈, 英姿潤瓊玖.” 毛澤東《爲女民兵題照》詩:“颯爽英姿五尺槍, 曙光初照演兵場.”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九章:“郭祥見花正芳斜背著沖鋒槍, 押著俘虜, 英姿勃勃地走過來.”2.卓越的天資、才華. 《周書·文帝紀上》:“竊觀宇文夏州, 英姿不世, 雄謨冠時.” 宋洪邁《容齋四筆·李太白怖州佐》:“予謂白以白衣入翰林, 其蓋世英姿, 能使高力士脫鞾於殿上, 豈拘拘然怖一州佐耶?” 宋陸遊《賀皇太子受冊箋》:“英姿達識, 事洞照於幾先;強記博聞, 言必稽於古訓.”太平天國洪仁玕《諭覆敞天燕方永年詩》之一:“英姿磊落是賢豪, 招納還期道義高.”3.指才智出眾的人. 《後漢書·朱祐景丹等傳論》:“議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職, 至使英姿茂績, 委而勿用.”

[英姿勃勃】英俊而富有朝氣的樣子. 劉白羽《火》:“這時, 我看見躺在病床上的靑年人, 他的面頰燒黑了, 頭發燒焦了, 可是從他向上揚著的短短眉毛上, 還顯露出一種英姿勃勃的神氣.” 陳德通《滑雪架線》詩:“一夜春風來, 萬樹梨花開, 戰士滑雪去架線, 英姿勃勃好氣派.” 林玉《帶火的彩燕》詩:“十個英姿勃勃的姑娘, 像十只帶火比翼的彩燕.”

[英姿勃發】英勇威武, 神采四溢. 賴少其《<錢松嵒畫集>序》:“《紅岩》是錢松嵒同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現在的畫面上舍棄了兩棵大黃桷樹, 把柏樹從小改大, 使其英姿勃發, 昂首挺立.”

[英姿颯爽】姿態英武, 神采飛動. 唐杜甫《丹靑引贈曹將軍霸》:“褒公鄂公毛髮動, 英姿颯爽來酣戰.” 陳其通《萬水千山》第二場:“吳隊長、李鳳蓮和身佩大刀的宣傳隊員們英姿颯爽地沖上.”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一章:“這些英姿颯爽的女戰士們, 身著深藍制服, 一律剪短發.”

[英音】美妙的樂音. 南朝梁江淹《橫吹賦》:“此竹方可爲器, 迺出天下之英音.” 唐李白《金陵聽韓侍御吹笛》詩:“韓公吹玉笛, 倜儻流英音.”

[英彦】英俊之士;才智卓越的人. 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二》:“願陛下更選英彦, 以充廊廟.”《舊唐書·孔緯傳》:“國祚方泰, 英彦盈庭.” 淸顧炎武《述古》詩:“何必會風雲, 弟子皆英彦.” 王闓運《余世松誄》序:“余君佐卿, 湘州之英彦也.”

[英洋】即鷹洋. 舊時來自墨西哥的一種銀元. 鄭觀應《盛世危言·鑄銀》:“嘗考中國洋錢多來自墨西哥……以錢面作鷹文, 故曰‘鷹洋’, 又以英人販運居多, 亦曰‘英洋’.” 魯迅《朝花夕拾·父親的病》:“<那名醫>取了藥方紙, 提筆寫道:‘憑票付英洋壹百元正.’”

[英陣】謂英勇威武的軍旅. 南朝宋謝靈運《宋武帝誄》:“舊晉中微, 僞楚籍釁. 躡彼潛機, 整此英陣.”

[英勇】1.勇敢出眾. 《新五代史·楚世家·馬殷》:“佶臥病, 語諸將曰:‘吾非汝主也, 馬公英勇, 可共立之.’”《水滸傳》第六九回:“史進雖是英勇, 又吃他瞞過了, 更不猜疑.”《淸史稿·武功郡王禮敦傳》:“禮敦生而英勇, 景祖討平碩色納、奈呼二部, 禮敦功最.” 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在英勇的經過了考驗的人民解放軍的基礎上, 我們的人民武裝力量必須保存和發展起來.”2.勇敢出眾的人. 《南史·梁紀上·武帝》:“公爰命英勇, 因機騁銳.”《南史·王鎮惡朱齡石等傳論》:“朱齡石、超石、毛脩之、傅弘之等, 以歸衆難固之情, 逢英勇乘機之運, 以至顛陷, 爲不幸矣.”

[英哲】亦作“英喆”. 

1.才能和識見卓越的人. 三國魏阮籍《淸思賦》:“內英哲與長年兮, 笞離倫與膺賈.” 晉左思《魏都賦》:“英喆雄豪, 佐命帝室.”《舊唐書·魏元忠傳》:“知己難逢, 英哲罕遇.” 明張居正《答山東撫院李漸菴言吏治河漕》:“千金之裘, 非一狐之腋, 所望海內英哲, 共助不逮.”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惟超人出, 世乃太平. 苟不能然, 則在英哲.”2.賢明;才能和識見卓越. 《宋書·廬陵王義眞傳》:“故廬陵王含章履正, 英哲自然.” 淸曾國藩《<國朝先正事略>序》:“自古英哲非常之君, 往往得人鼎盛, 若漢之武帝, 唐之文皇.”

[英華】1.言花木之美. 也引申爲在上者之德化. 《文選·揚雄<長楊賦>》:“英華沈浮, 洋溢八區. 普天所覆, 莫不沾濡.” 李善注:“英華, 草木之美者, 故以喩帝德焉.” 南朝梁劉孝標《重答劉秣陵沼書》:“秋菊春蘭, 英華靡絶.” 宋蘇軾《謝呂龍圖》詩之二:“蔀屋之陋, 復生光彩;陳根之朽, 再出英華.”2.精英華彩. 《禮記·樂記》:“和順積中, 而英華發外.” 唐韓愈《和崔舍人詠月》:“浩蕩英華溢, 瀟疏物象泠.” 淸薛福成《庸盦筆記·軼聞·曾文正公勸人讀七部書》:“《莊子》, 諸子之英華也.”3.謂華飾璀璨. 《楚辭·大招》:“瓊轂錯衡, 英華假只.” 朱熹集注:“言所乘之車, 以玉飾轂, 以金錯衡, 英華照耀, 大有光明.” 南朝梁沈約《謝齊竟陵王示華嚴瓔珞啓》:“莫不雕風煙之氣狀, 流日月之英華.”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實一》:“榱椽之頭, 皆以玉飾, 英華相屬也.”4.美好的聲譽. 《漢書·敘傳上》:“今吾子幸遊帝王之世, 躬帶冕之服, 浮英華, 湛道德.”顏師古注:“英華, 謂名譽也. 言外則有美名善譽, 內則履道崇德也.”

[英莖】《漢書·禮樂志》:“昔黃帝作《咸池》, 顓頊作《六莖》, 帝嚳作《五英》, 堯作《大章》, 舜作《招》, 禹作《夏》, 湯作《濩》.” 后以《英》《莖》泛指古代的雅樂. 隋許善心《於太常寺聽樂》詩:“澤竭《英》《莖》散, 人遺憂思深.” 宋范仲淹《今樂猶古樂賦》:“舉今古而酌中, 與《英》《莖》而豈異.” 宋張淏《云谷雜記·書侍郞徐公帖後》:“淫哇亂雅快一掃, 《英》、《莖》、《韶》、《濩》重鏗鍧.”

[英桃】即櫻桃. 落葉喬木, 結卵形紅色核果, 味甜可食, 木材堅硬, 可制器用.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櫻桃》引《吳氏本草》:“櫻桃, 一名朱桃, 一名英桃.”

[英烈】1.豊偉的功業. 唐張說《姚文貞神道碑》:“有詔掌文之官, 記事盛德之老, 銘功將以寵, 宗臣揚英烈.” 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之二:“英烈貽厥孫, 百代神猶王.” 淸趙翼《古詩》之十三:“惟有古賢傑, 身去留其神, 或文采映發, 或英烈炳麟.”2.剛烈;勇猛. 宋蘇軾《次韻章傳道喜雨》:“常山山神信英烈, 撝駕雷公訶雷母.”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太宗有駿馬曰‘師子驄’, 極猛悍, 太宗親控馭之, 不能馴. 則天時侍側, 曰:‘惟妾能制之.’……由此觀之, 其英烈猛厲之氣, 亦自發露, 特太宗不之覺耳.” 淸趙翼《古詩》之四:“五行性各殊, 惟火最英烈.”3.猶壯烈. 勇敢而有氣節. 淸劉大櫆《鄕飲賓金君傳》:“長洪字師林, 少從塾師讀書, 聞先生述古孝義長者英烈之事, 竊聽常罔倦.” 董必武《武昌東湖九女墩》詩:“群衆最憐英烈女, 口碑傳出足千秋.” 歐陽山《三家巷》三十:“仁哥死得英烈, 你們就是大家的親娘, 親嫂子, 生活不用擔憂!”4.指爲正義事業或民族、國家利益而獻身的烈士. 《中共中央爲紀念抗戰兩周年對時局宣言》:“中共中央謹向我民族英烈致沉痛的哀悼!” 劉白羽《歌唱李仁傑》詩:“革命英烈李仁傑, 雖死如生笑盈盈.”

[英烈王】伍員的封號. 宋高承《事物紀原·靈宇廟貌·英烈王》:“大中祥符五年詔:‘杭州吳山廟神, 宜特封英烈王.’神即伍子胥, 時葺廟故也.”

[英氣】1.英武豪邁的氣槪;銳氣.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評》:“策英氣傑濟, 猛銳冠世.” 宋陸遊《記夢》詩:“李白杜甫生不遭, 英氣死豈埋蓬蒿?” 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五○:“爲恐劉郞英氣盡, 捲簾梳洗望黃河.” 魯迅《三閑集·“皇漢醫學”》:“岡氏距明治維新后不久, 還有改革的英氣.”2.猶豪放. 蕭紅《生死場》四:“他說話時不像從前那樣英氣了, 臉上有點帶著懺悔的意味.”

[英特】1.才智超群. 《晉書·宣帝紀》:“君弟聰亮明允, 剛斷英特, 非子所及也.”《新唐書·張濬傳》:“陛下春秋鼎富, 天資英特.” 明陳子龍《萬卷樓歌》:“驚君才致多英特, 滿堂賓客皆顔色.”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聰明英特之士, 雖摘髮新理, 懷抱新見, 而束於敎令, 胥緘口結舌而不敢言.”2.容貌、儀表英俊奇特. 《宋書·武帝紀中》:“龍顔英特, 天授殊姿.”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夫帝王之相且須有英特越逸之氣, 不然, 須有深沈包育之度.”《明史·祁彪佳傳》:“彪佳生而英特, 豊姿絶人.”3.指才智傑出的人. 唐杜甫《奉贈李八丈判官曛》詩:“我丈時英特, 宗枝神堯後.” 淸姜埰《詠史》:“豫讓本英特, 忠貞固其情.”

[英倫】舊指英國. 亦指英國首都倫敦. 淸薛福成《白雷登海口避暑記》:“英倫四面環海, 水氣和而得中, 無嚴寒亦無盛暑.” 林紓《<撒克遜劫後英雄略>序》:“相見道故, 縱談英倫文家, 則盛推司各德, 以爲可儕吾國之史遷.”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顧窘戮天才, 殆人群恒狀, 滔滔皆是, 寧止英倫.”

[英桀】見“英傑”. 

[英畝】英美制地積單位, 1英畝約合6.0702市畝, 40.468公畝.

[英旄】見“英髦”. 

[英流】才智傑出的人物. 明陳子龍《酬吳次尾》詩:“牙璋虎節滿天下, 誰能好士知英流.” 淸顧炎武《張隱君園中仙隱祠》詩:“哲士有懷多述酒, 英流無事且明農.”

[英悟】亦作“英晤”. 

猶穎悟. 聰明;思路敏捷. 《舊唐書·肅宗紀》:“上仁愛英悟, 得之天然.” 宋葉適《虞夫人墓志銘》:“已而夫人生, 英悟夙成, 勁畫麗語, 不學而能.”《宋史·眞宗紀贊》:“眞宗英晤之主. 其初踐位, 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爲, 數奏災異以杜其侈心.”《宋史·李壁傳》:“壁少英悟, 日誦萬餘言, 屬辭精博.”

[英悍】英勇強勁. 淸鈕琇《觚賸續編·張羽軍》:“余惟翬慷慨自命, 知難不避, 意必有英悍之色見於眉宇.”

[英朗】聰明俊秀. 南朝梁徐勉《報伏挺書》:“卿雄州擢秀……觀眸表其韶慧, 視色見其英朗.” 明方孝孺《送周宗傅省親序》:“其文辭純美而材質英朗者, 果吾台人也.”

[英規】優良的法則;明智的策略. 南朝梁江淹《爲蕭讓九錫第二表》:“伏願陛下遠牽雄範, 近覽英規, 憑霞停詔, 臨風輟恩.”《陳書·高祖紀上》:“英規潛運, 大略川迴.” 唐宋之問《送合宮蘇明府頲》詩:“鉉府誕英規, 公才天下知.”

[英爽】英俊豪爽. 《晉書·王濟傳》:“濟字武子, 少有逸才, 風姿英爽, 氣蓋一時.”《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李謫仙》引宋蔡絛《西淸詩話》:“太白歷見司馬子微、謝自然、賀知章, 或以爲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或以爲謫仙人, 其風神超邁英爽可知.” 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四》:“王山人僅初, 蚤歲英爽, 讀書經目成誦.”《花月痕》第四三回:“鏡中一個人影, 衣服雖不華美, 而豊采奕奕, 英爽之氣, 見於眉宇.”

[英晤】見“英悟”. 

[英異】1.謂才智超群, 神采絕俗. 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上》:“元艾聲聞遂隆, 後見袁隗, 隗歎其英異, 曰:‘若索女壻如此, 善矣.’” 唐竇臮《述書賦上》:“逮乎龍化東遷, 景文興嗣, 天然俊傑, 毫翰英異.” 淸朱琦《答王子壽比部書》:“去冬獲手敎, 寄來江陵畫像一軸, 云於祠中摹得, 朱服修髯, 神采甚英異.”2.指德才非凡的人. 晉葛洪《抱朴子·名實》:“聞格言而不識者, 非無耳也;見英異而不知者, 非無目也. 由乎聰不經妙, 而明不逮奇也.” 南朝梁武帝《祠南郊大赦詔》:“可班下遠近, 博採英異. 或德茂州閭, 道行鄕邑;或獨行特文, 不求聞達. 咸使言上, 以時招聘.”

[英略】1.英明的謀略. 《晉書·安帝紀》:“鎮軍將軍裕英略奮發, 忠勇絶世.” 宋蘇轍《乞御制集敘狀》:“臣等恭惟神宗皇帝, 天縱彌文, 神授英略, 詞章淵妙, 不學而能.” 明唐順之《條陳薊鎮練兵事宜》:“陛下於貢馬常賜之外, 歲發銀三萬兩與薊鎮爲撫夷費, 此聖明幷包華夷, 神謨英略, 同符成祖者也.” 張謇《致袁內閣書》:“願公奮其英略, 旦夕之間, 勘定大局.”2.英明而有謀略. 《陳書·高祖紀下》:“高祖英略大度, 應變無方, 蓋漢高、魏武之亞矣.”《北史·韓禽賀弼傳論》:“其俶儻英略, 賀弼居多, 武毅威雄, 韓禽稱重.” 唐劉知幾《史通·載文》:“曹公嘆蜀主之英略, 曰:‘劉備吾儔.’”

[英敏】謂聰慧而有卓識. 《資治通鑑·梁武帝普通五年》:“崇貴戚重望, 器識英敏.”《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元普見張氏德性溫存, 春郞才華英敏, 更兼謙謹老成, 愈加敬重.” 淸唐甄《潛書·無助》:“多聞多見, 士多英敏, 豈無賢哉?” 郭沫若《戰聲集·題廖仲愷先生遺容》:“這樣精銳, 沉毅, 英敏的遺容, 嗚呼仲愷先生, 你誠然是精神不死.”

[英偉】1.英俊奇偉. 晉葛洪《抱朴子·正郭》:“故中書郞周生恭遠, 英偉名儒也.” 宋司馬光《送崔尉之官巢縣》詩:“君爲太學生, 氣格已英偉.”《東周列國志》第一○四回:“是時秦王政年已長成, 生得身長八尺五寸, 英偉非常.”2.指智能卓越的人. 晉葛洪《抱朴子·嘉遁》:“徒聞振翅竦身, 不能淩厲九霄, 騰跚玄極, 攸敘彛倫者, 非英偉也.”《能改齋漫錄·辨誤三》引宋蔡絛《西淸詩話》:“歐陽公一代英偉, 何斯人而斯誤也?”3.宏偉卓越(指規模, 氣勢). 宋曾鞏《請減五路城堡劄子》:“臣歷觀世主, 知人善任使, 未有如宋興太祖之用將英偉特出者也.” 宋蘇軾《鳳翔太白山祈雨文》:“維西方挺特英偉之氣, 結而爲此山.” 魯迅《墳·未有天才之前》:“有一回拿破倉過Alps山, 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鐵郞《二十世紀之湖南》:“如斯之光榮歷史, 如斯之開化民俗, 如斯之大好人物, 如斯之英偉事業.”

[英逸】1.英俊卓越. 晉葛洪《抱朴子·擢才》:“英逸之才, 非淺短所識.” 晉葛洪《抱朴子·接疏》:“以英逸而遭大明, 則桑蔭未移, 而金蘭之協已固矣.” 南朝梁簡文帝《悔賦》:“壯武英逸, 才爲時出.”2.指才智卓越的人. 晉葛洪《抱朴子·名實》:“漢末之世, 靈獻之時, 品藻乖濫, 英逸窮滯.” 南朝梁劉孝標《與宋玉山元思書》:“天誕英逸, 獨擅民秀.”3.瀟灑;超脫. 晉葛洪《抱朴子·吳失》:“德淸行高者, 懷英逸而抑淪;有才有力者, 躡雲物以官躋.” 宋范仲淹《唐異詩序》:“詩家者流, 厥情非一……如孟東野之淸苦, 薛許昌之英逸.”

[英袞】謂英明的朝廷大臣. 袞, 古三公之代稱. 南朝齊謝朓《始出尙書省》詩:“英袞暢人謀, 文明固天啓.” 南朝梁江淹《爲蕭讓劍履殊禮表》:“雖英袞簉朝, 賢武滿世, 蒙此典者, 乃曠古時降耳.” 唐司空圖《壽星述》:“今上喆御臨, 元勳振服, 英袞贊翹勤之旨, 幽人荷旌賁之恩.”

[英喆】見“英哲”. 

[英博】才智優異而學識廣博. 《晉書·孫楚傳》:“天才英博, 亮拔不群.” 北齊魏收《祭荊州刺史陰道方文》:“器則淸賞, 才惟英博.” 淸侯方域《吳伯裔伯胤傳》:“伯裔爲人沈練英博, 慷慨負大志.”

[英掾】有才能的僚佐. 唐岑參《送柳錄事赴梁州》詩:“英掾柳家郞, 離亭酒甕香;折要思漢北, 隨傳過巴陽.”

[英裁】猶英才. 出眾的才智. 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三》:“余觀《迪功》二集, 豪縱英裁, 格高調雅, 馳騁於漢唐之間.”

[英達】1.英明通達. 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上》:“吾嘗與杜周甫論林宗之德也, 淸高明雅, 英達瓌瑋, 學問淵深, 妙有俊才.” 晉袁宏《後漢紀·三國名臣序贊》:“公瑾英達, 朗心獨見. 披草求君, 定交一面.” 唐王勃《上絳州上官司馬書》:“孔宣父之英達, 位未列於陪臣;管公明之傑秀, 名僅終於郡屬.” 宋陸遊《王季嘉墓志銘》:“張君端亮英達, 不幸卒於官.”2.英明通達的人;賢達. 南朝宋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生幸休明世, 親蒙英達顧.” 唐劉長卿《灞東晩晴簡同行薛棄朱訓》詩:“高賢幸茲偶, 英達窮王霸.” 唐司空圖《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且自古英達致用, 風範相殊, 政則以理爲先, 化則以人爲本.”

[英惠】見“英慧”. 

[英雄】1.指才能勇武過人的人. 《漢書·刑法志》:“<高祖>總擥英雄, 以誅秦項.”《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是時, 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 唯使君與操耳. 本初之徒, 不足數也.’” 唐杜甫《蜀相》詩:“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毛澤東《冬云》詩:“獨有英雄驅虎豹, 更無豪傑怕熊羆.”2.指具有英雄品質的人. 《後漢書·循吏傳·仇覽》:“今京師英雄四集, 志士交結之秋, 雖務經學, 守之何固?” 唐高適《辟陽城》詩:“何得英雄主, 返令兒女欺?”《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劉知遠見史弘肇生得英雄, 遂留在手下爲牙將.”太平天國楊秀淸《果然忠勇》詩:“起義破關千百萬, 直到天京最英雄.”3.無私忘我, 不辭艱險, 爲人民利益而英勇奮斗, 令人敬佩的人. 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爲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而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董必武《邯鄲烈士塔》詩:“血染沙場氣化虹, 捐軀爲國是英雄.” 袁靜《伏虎記》第三一回:“偉大的祖國關懷著, 惦記著抗美援朝前線的英雄.”

[英雄主義】思想觀念的一種. 它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把英雄豪傑的品行當作最高人格來崇拜歌頌;其二是過分自信, 輕視群眾, 喜歡表現自己. 瞿秋白《赤都心史》一:“劇本的內容却幷非神秘性的, 而是曆史劇, 演古代羅馬貧民革命, 且有些英雄主義的色彩.” 陸柱國王炎《戰火中的靑春》:“高山仍不讓步地說:‘同志, 不要叫英雄主義蒙住眼睛吧.’‘英雄主義?’雷振林霍地站起來.”

[英雄所見略同】謂有識見者所持見解大致相同. 語本《三國志·蜀志·龐統傳》“先生見與善譚, 大器之, 以爲治中從事”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自來說‘英雄所見略同’, 小弟雖不敢自命英雄, 這樁事却和老兄台的見識, 微微有些不同之處.”《孽海花》第十一回:“你們聽這番議論, 不是與劍雲的議論倒不謀而合的. 英雄所見略同, 可見這裏頭有這麽一個道理, 不盡荒唐的.” 魯迅《花邊文學·刀“式”辯》:“本月六日的《動向》上, 登有一篇阿芷先生指明楊昌溪先生的大作《鴨綠江畔》, 是和法捷耶夫的《毀滅》相像的文章, 其中還舉著例證. 這恐怕不能說是‘英雄所見略同’罷.”

[英雄氣短】宋人蘇丕, 有高行, 少應禮部試不中, 拂衣去, 曰:“此中最易短英雄之氣”. 后以“英雄氣短”謂才識之士因遭遇困厄或迷戀於愛情而意志消沉. 淸王韜《淞濱瑣語·金玉蟾》:“生欷歔曰:‘兒女情長, 英雄氣短. 倘過此以往, 好事多磨, 拚一死以殉知己.’” 朱道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紅四師奔向海陸豊》:“爲了革命的利益, 早死晩死還不是一樣. 我們絕不能像楚霸王那樣英雄氣短!”

[英雄欺人】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明李攀龍《<唐詩選>序》:“太白縱橫, 往往彊弩之末, 間雜長語, 英雄欺人耳.”茅盾《化悲痛爲力量》:“總觀他的曆史題材的劇本, 都是針對當時政治形勢, 有的放矢, 不拘泥於曆史事實, 而隨意發揮, 雖云自我作古, 却非英雄欺人.”

[英雄無用武之地】比喩有膽識, 有才能而無施展的機會. 語本《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英雄無所用武”. 《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操芟夷大難, 略已平矣, 遂破荊州, 威震四海. 英雄無用武之地, 故豫州遁逃至此.”老舍《神拳》第四幕:“秀才不動筆, 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嗎?”

[英雄傳】英雄人物的傳記. 亦泛指歌頌英雄人物、報道光輝事跡的文藝作品. 唐王建《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詩:“就中愛讀英雄傳, 欲立功勳恐不如.” 文藝作品如:《呂梁英雄傳》、《新兒女英雄傳》等.

[英雄榜】登載英雄人物名單的報刊專欄或通告. 賀敬之《放聲集·放聲歌唱》:“從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 到今天的我的支部, 我們的黨員名單, 是何等壯麗的英雄榜.”

[英雄樹】即木棉樹. 柳亞子《追憶張秋石女士》詩:“一慟神州萬涕嘩, 南天忍見木棉花.” 自注:“木棉花一名英雄樹, 蓋廣州之市花也.”《人民日報》1974.7.20:“在海南島, 有一種樹叫英雄樹. 這種樹挺拔、向上, 開起花來, 像滿天的紅云. 人說英雄樹有一種英雄的性格, 互相競爭著向上長.” 參見“木棉”.

[英雄譜】將英雄人物的事跡按類別或系統編制成的表冊. 郭小川《萬里長江橫渡》詩:“無窮無盡的大風大浪, 一直在續寫無窮無盡的英雄譜.”

[英傑】亦作“英桀”. 

1.才智傑出;英俊. 《戰國策·齊策三》:“小國英桀之士, 皆以國事累君, 誠說君之義, 慕君之廉也.”《隋書·李密傳》:“明公以英桀之才, 而統驍雄之旅.”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二折:“這孩兒儀容兒淸秀, 模樣兒英傑.”2.才智傑出的人;英豪. 《荀子·王制》:“賢不肖不雜, 則英傑至.” 唐崔璐《覽皮先輩盛制因作十韻》:“在人爲英傑, 與國作禎符.” 元傅若金《登樓》詩:“明時進用多英傑, 迂腐深慚守一經.” 淸秋瑾《寶劍歌》:“死生一事付鴻毛, 人生到此方英傑.” 陳毅《延安花朝賀林老六旬大慶》詩:“三代風雲齒頰寒, 幾多英傑已凋殘, 延城延水風波綠, 花甲花朝仍少年.”

[英雋】同“英俊”. 

1.才智出眾的人. 《文子·下德》:“故國治可與愚守也, 而軍旅可以法同也, 不待古之英雋而人自足者, 因其所有而幷用之.”《漢書·禮樂志》:“至武帝即位, 進用英雋.” 宋曾鞏《雨中王駕部席上》詩:“英雋幷遊知最幸, 名園偸暇更追尋.”2.才智出眾. 宋蘇軾《賜范純仁上第二表辭免恩命不允斷來章批答》:“朕用慨然, 當食不御, 思得英雋之老, 共收文武之用.” 明朱鼎《玉鏡台記·下鏡》:“我本傖荒鄙人, 才非英雋.”3.容貌俊秀而有精神. 歐陽予倩《潘金蓮》第五幕:“想你們是同胞弟兄, 怎么你哥哥那樣丑陋, 你這樣英雋?”

[英詞】見“英辭”. 

[英遊】見“英遊”. 

[英遊】亦作“英遊”. 

英俊之輩;才智傑出的人物. 宋范仲淹《楊文公寫眞贊》:“當時臺閣英遊, 蓋多出於師門矣.” 宋柳永《永遇樂》詞之二:“天閣英遊, 內朝密侍, 當世榮遇.” 宋陸遊《送李憲被召》詩:“早謁龍門鬢未秋, 暮年乃復接英遊.”

[英媛】1.淑女;賢德的女子. 漢崔駰《婚禮結言》:“乾坤其德, 恒久不已;爰定天綱, 夫婦作始;乃降英媛, 有淑其儀.” 晉孫楚《胡母夫人哀辭》:“乃眷洪族, 裁育英媛.”2.美好. 漢王粲《閑邪賦》:“夫何英媛之麗女, 貌洵美而豔逸.”

[英發】才華顯露;神采煥發. 《世說新語·容止》“魏武將見匈奴使” 劉孝標注引晉孫盛《魏氏春秋》:“武王(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明李東陽《送太子少保倪公序》:“及其表儀朝署, 謀猷廟堂, 風采玉立, 論議英發.” 孫犁《秀露集·烈士陵園》:“我們的戰士, 不只武器精良, 而且軍容齊整, 雄姿英發.”

[英絢】才華煥發貌. 《晉書·孫楚傳贊》:“孫楚體英絢之姿, 超然出類, 見知武子, 誠無媿色.” 宋蔡襄《謝知制誥啓》:“遴延英絢之資, 輔益聖神之聽.”

[英絶】英俊卓異. 南朝齊張融《戒子文》:“吾文體英絶, 變而屢奇.” 南朝梁簡文帝《與湘東王論文書》:“文章未墜, 必有英絶領袖之者, 非弟而誰?” 康有爲《<人境廬詩草>序》:“嶔崎磊落、輪囷多節、英絶之士, 吾見亦寡哉.”

[英魂】猶英靈. 多用於對死者的敬稱. 唐賈彦璋《王龍驤墓》詩:“茂績當年舉, 英魂此地銷.” 宋陸遊《追懷胡基仲》詩:“遺稿何由見, 英魂不可呼.” 淸納蘭性德《月上海棠·中元塞外》詞:“原頭野火燒殘碣, 歎英魂才魄暗銷歇.”京劇《杜鵑山》第八場:“你對不起眾鄕親, 你對不起九泉下烈士英魂!”

[英幹】卓越的才干. 元宋無《送陳行之之信州推官》詩:“英幹登時望, 文華異等倫.”

[英槪】亦作“英槩”. 

英雄氣槪. 《舊唐書·程務挺傳論》:“務挺勇力驍果, 固有父風, 英槪輔時, 克繼洪烈.”

[英裘】1.用白色絲帶裝飾衣縫的皮衣. 《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 素絲五紽” 毛傳:“古者素絲以英裘, 不失其制.” 孔穎達疏:“古者素絲所以得英裘者, 織素絲爲組紃, 以英飾裘之縫中.”2.指精美的皮衣. 漢桓寬《鹽鐵論·取下》:“衣輕暖、被英裘、處溫室、載安車者, 不知乘邊城、飄胡代, 鄕淸風者之危寒也.”

[英業】偉大的功業. 晉劉柳《荐周續之》:“渭濱佐周, 聖德廣運;商洛匡漢, 英業乃昌.”

[英跱】猶英峙. 才智特出. 《三國志·魏志·崔琰傳》:“琰謂朗曰:‘子之弟, 聰哲明允, 剛斷英跱, 殆非子之所及也.’” 淸薛福成《向伯常哀辭》:“秋農固淵源家學, 才氣英跱.”

[英詭】珍奇. 淸龔自珍《書番禺許君》:“粵之東……其山怪, 其土阻, 其水大壑, 其物産英詭, 其人沈雄多大略.”

[英稟】聰明的資質. 宋黃庭堅《養浩堂銘》:“三子承學, 皆有英稟.”

[英資】穎異的資質. 漢班固《爲第五倫荐謝夷吾疏》:“謝夷吾……英資挺特, 奇偉秀出, 才兼四科, 行包九德.” 唐劉長卿《送裴四判官赴河西軍試》詩:“英資挺孤秀, 淸論含古流.” 明程羽文《鴛鴦牒》:“鄭月流英資秀拔, 屈身傭販, 《琵琶亭》一作, 情見乎詞.”

[英猷】猶良謀. 《晉書·宣帝紀》:“<宣皇>雄略內斷, 英猷外決, 殄公孫於百日, 擒孟達於盈旬, 自以兵動若神, 謀無再計.”《舊唐書·音樂志四》:“英猷被寰宇, 懿躅隆邦政.” 明楊愼《送許稚仁得玉字》詩:“之子藴英猷, 夙齡在仙錄.”

[英辟】明君;英主. 明顧璘《東郊田園詩》之四:“虎鬭盡英辟, 鷹揚皆貴臣.” 明沈榜《宛署雜記·三婆》:“漢武、宋孝, 又號稱英辟.” 淸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十五日》:“然羅馬文明之啓, 肇於希臘, 以其初英辟、名臣, 大半自希臘來也.”

[英髦】亦作“英旄”. 

俊秀傑出的人. 漢枚乘《柳賦》:“儁乂英旄, 列襟聯袍.” 南朝梁劉孝標《辨命論》:“昔之玉質金相, 英髦秀達, 皆擯斥於當年.” 宋歐陽修《齋宮尙有殘雪思作學士時攝事於此有感》詩之三:“兩京平日接英髦, 不獨詩豪酒亦豪.” 淸唐孫華《送門人時期五貢入太學》詩:“徵書忽下選英髦, 鷺羽西雍飛始振.”

[英輔】賢能的輔臣. 《晉書·刑法志》:“今英輔翼贊, 道邈伊周.”《晉書·姚興載記下》:“冠軍徐洛生猛毅兼人, 佐命英輔.”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八:“是數說者, 皆言天産英輔以興周, 蓋非碌碌佐命者之可擬也.”

[英睿】1.猶明智. 多用於頌揚人主. 南朝梁劉孝標《辨命論》:“覩湯武之龍躍, 謂龕亂在神功;間孔墨之挺生, 謂英睿擅奇響.” 宋王安石《西帥》詩:“吾君英睿超光武, 良將西征捍隗囂.”《明史·李默傳》:“<默>言:‘漢武、唐憲以英睿興盛業, 晩節用匪人而敗.’”2.指英明之君. 唐吳筠《覽古》詩之十四:“鯀瞍誕英睿, 唐虞育昏孽.”

[英圖】猶雄圖. 指宏偉的規劃或謀略. 《宋書·蕭思話傳》:“司徒英圖電發, 殿下神武霜斷.” 唐司空圖《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文思緯俗, 廓貞觀之英圖;神武定基, 符開元之大略.” 明高啓《長洲苑》詩:“樂事方難極, 英圖忽易窮.”

[英稱】美好的聲譽. 《後漢書·崔寔傳》:“大人少有英稱, 歷位卿守, 論者不謂不當爲三公.”

[英算】英明的謀劃. 《宋書·王鎮惡檀韶等傳論》:“及其靈威薄震, 重關莫守, 故知英算所苞, 先勝而後戰也.”《魏書·程駿傳》:“伏惟陛下、太皇太后英算神規, 彌綸百勝之外.”

[英僚】亦作“英寮”. 

賢能的僚友. 唐王昌齡《送鄭判官》詩:“英僚攜出新豊酒, 半道遙看驄馬歸.” 唐李咸《田獲三狐賦》:“風威初厲, 鷹隼斯擊;英寮訟閑, 農人務隙.” 宋朱熹《立秋日遊三峽呈諸同遊》詩:“佳賓忽四來, 英僚亦三勸.”

[英儁】同“英俊”. 

1.才智出眾的人. 《漢書·李尋傳》:“詔書進賢良, 赦小過, 無求備, 以博聚英儁.” 宋司馬光《龍圖閣直學士李公墓志銘》:“時杜祁公爲宰相, 多採拔英儁, 寘之臺省.” 淸薛福成《向伯常哀辭》:“今相國毅勇侯曾公以忠孝文武爲邦人倡, 奬拔英儁.”2.才智出眾. 晉孫楚《莊周贊》:“莊周曠蕩, 高才英儁.”《北史·蘇綽傳》:“古人云:‘千人之秀曰英, 萬人之英曰儁.’今之智效一官, 行聞一邦者, 豈非近英儁之士也?” 明吾丘瑞《運甓記·棄官就辟》:“英儁如君, 器量才華四海聞.”

[英豪】1.英雄豪傑. 《三國志·魏志·郭嘉傳》:“<孫策>新幷江東, 所誅皆英豪雄傑, 能得人死力者也.” 唐司空圖《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詩之十二:“不如分減閒心力, 更助英豪濟活人.” 淸劉大櫆《徐昆山文序》:“雍正三年, 余遊京師, 與四方之英豪相結.” 陳毅《孟良崮戰役》詩:“喜見賊師精銳盡, 我軍個個是英豪.”2.武藝高超, 膽略過人. 《秦倂六國平話》卷上:“攻秦不下, 緣秦將英豪兵勇.”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志氣淩雲貫九霄, 周倉今日逞英豪.”《西遊記》第三一回:“猛烈的猴王添猛烈, 英豪的怪物長英豪.”

[英塵】猶言賢蹤. 塵, 飛揚的埃土, 引申爲蹤跡或流風餘韻. 晉皇甫謐《釋勸》:“翻然景曜, 雜遝英塵.” 唐司空圖《商山》詩之二:“國史數行猶有志, 只將談笑繼英塵.”

[英韶】1.古樂《五英》、《韶》的幷稱. 相傳帝嚳作《五英》, 舜作《韶》樂. 《呂氏春秋·古樂》:“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 以和五音, 以施《英》《韶》.”2.泛指優美的音樂. 南朝梁庾肩吾《書品論一》:“詹尹端策, 故以迷其變化;《英》《韶》傾耳, 無以察其音聲.”

[英颯】形容英武勁捷. 淸昭槤《嘯亭雜錄·元順帝》:“帝能識托克托於行間, 密與之謀, 一旦立解兵柄, 貶謫遠方, 頗有英颯之姿.” 楊朔《秋風蕭瑟》:“他生得骨胳結實, 面貌敦厚, 眉目間透那股英颯的俊氣.”

[英精】猶精華. 指事物最純粹、最美好的部分. 漢班固《答賓戲》:“賓又不聞龢氏之璧韞於荊石, 隋侯之珠藏於蜯蛤虖? 歷世莫眡, 不知其將含景耀, 吐英精, 曠千載而流夜光也.” 唐歐陽詹《曲江池記》:“既以磽確, 外爲寰宇, 敞無垠堮, 以居億兆;又選英精, 內爲區域, 束以襟帶, 用宅君長.” 宋沈括《夢溪筆談·藥議》:“凡人之肌骨、五臟、腸胃雖各別, 其入腸之物, 英精之氣味, 皆能洞達, 但滓穢即入二腸.”

[英犖】英明卓越.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故閣下開置幕府, 收策志慮英犖之士以自廣, 蓋以兵者重器, 資群材以共舉, 一失其任, 則折衂隨之.”

[英慧】亦作“英惠”. 

聰明. 《晉書·劉元海載記》:“<元海>齠齔英慧, 七歲母憂, 擗踴號叫, 哀感旁隣.”《北史·王肅傳》:“故揚州刺史肅, 忠義結於二世, 英惠符於李杜.”

[英蕤】1.豔麗的花. 三國魏嵇康《琴賦》:“鬱紛紜以獨茂兮, 飛英蕤於昊蒼.” 晉左芬《萬年公主誄》:“曄曄榮曜, 英蕤始芳.”2.猶英華.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隱秀》:“文之英蕤, 有秀有隱. 隱也者, 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 篇中之獨拔者也.” 淸王晫《今世說·賢媛》:“丁季淵繼婦張夫人……嘗作《討李賊檄》, 顧和知以爲孔璋讓其英蕤, 賓王失其峻烈.”

[英邁】才智超群. 南朝梁簡文帝《侍講》詩:“英邁八解心, 高超七花意.” 元劉祁《歸潛志》卷一:“飛卿爲人剛直, 英邁不群.” 淸李漁《風箏誤·遣試》:“下官替韓盟兄撫養孤子成人, 且喜得天姿英邁, 品格離奇, 定不是箇池中之物.”

[英蕩】亦作“英簜”. 

古代竹制的符節, 持之以作憑證, 猶漢代的竹使符. 后亦泛指外任官員的印信和證件. 《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 山國用虎節, 土國用人節, 澤國用龍節, 皆金也. 以英蕩輔之.” 鄭玄注:“杜子春云:‘蕩, 當爲帑, 謂以函器盛此節.’或曰:‘英蕩, 畫函.’” 孫詒讓正義:“丁晏云:‘……《續漢·百官志》劉注引干注云:“英, 刻書也;蕩, 竹箭也. 刻而書其所使之事, 以助三節之信. 則漢之竹使符者, 亦取則於故事也.”’惠士奇云:‘干說是. 英蕩者, 傳也. 凡達節皆有傳, 傳所以輔節. 節以金, 傳以竹.’……此以英蕩輔節, 下又云以傳輔節, 英蕩似與傳相近. 若如子春說爲函器, 函、節相將, 非所以言輔. 干義長於杜.” 淸黃遵憲《大獄》詩之四:“詎我持英簜, 容人擊副車.” 淸黃遵憲《流求歌》:“英簜雙持龍虎節, 繡衣直指鳳麟洲.”

[英蕊】亦作“英蘂”. 

花;鮮豔的花. 晉劉琨《答盧諶》詩:“英蘂夏落, 毒卉冬敷.” 唐牛僧孺《玄怪錄·崔書生》:“開元、天寳中, 有崔書生者, 於東周邏谷口居, 好植花竹, 乃於戶外別蒔名花, 春暮之時, 英蕊芬郁, 遠聞百步.”

[英標】1.英俊的風采. 宋秦觀《賀京西運使啓》:“英標特出, 早膺神聖之知;劇任屢更, 果見事功之立.” 明吳承恩《贈衛侯章君履任序》:“夫汝隆淮洲君之子……以才藝魁天下, 仗鉞八閩間, 英標雅望, 談者至今稱之.” 明張鳳翼《紅拂記·同調相憐》:“我聞得那李公子呵, 侯門一俊髦, 挺英標, 龍韜豹略曾探討.”2.指賢能而有風采的人. 宋范仲淹《依韻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傅》:“南豳日日接英標, 公外追隨豈待招.”

[英賢】德才傑出的人. 《後漢書·馬嚴傳》:“能通《左氏春秋》, 因覽百家群言, 遂結英賢, 京師大人咸器異之.” 唐杜甫《喜晴》詩:“英賢遇轗軻, 遠引蟠泥沙.” 宋司馬光《呈范景仁》詩:“地靈物秀氣淑美, 由來袞袞生英賢.” 王闓運《丁文誠誄》:“竊微生之逢辰, 交當代之英賢.”

[英範】美好的典范. 《晉書·禮志上》:“方今天地更始, 萬物權輿, 蕩近世之流弊, 創千齡之英範.”

[英衛】李勣和李靖的代稱. 唐封開國功臣李勣爲英國公, 李靖爲衛國公. 唐杜牧《感懷》詩:“韓彭不再生, 英衛皆爲鬼.”《舊唐書·李靖李勣傳贊》:“白首平戎, 賢哉英衞.”

[英銳】謂英明而勇於進取.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七:“唐明皇以英銳身致極治, 以荒淫身致極亂.” 明宋濂《<淸嘯後稿>序》:“廬陵胡君山立生文獻之邦, 抱英銳之志, 敭歷仕塗, 綽著聲譽.” 淸劉大櫆《<馬湘靈詩集>序》:“余誦湘靈之詩, 循環往復, 益歎湘靈年雖老, 而少年英銳之氣不衰.”《大馬扁》第十五回:“嗣同曰:‘像足下少年英銳, 若要做官, 儘多日子, 怎地要依附康有爲?’”

[英毅】英明果斷. 《舊唐書·承天皇帝倓傳》:“承天皇帝倓, 肅宗第三子也……英毅有才略, 善射.”《明史·李成梁傳》:“成梁英毅驍健, 有大將才.”《老殘遊記》第十七回:“<翠環>又想到自己好好一個良家女子, 怎樣流落得這等下賤形狀, 倒不如死了的乾淨, 眉宇間又泛出一種英毅的氣色來.” 劉半農《歐洲花園》:“以撒拔司丁之英毅, 竟不蒙天佑, 身死國辱, 隳其祖宗之遺烈, 而令吾葡萄牙人屈伏於人者, 亦戰爲之也.”

[英寮】見“英僚”. 

[英選】卓越的人選. 《禮記·禮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選也” 唐孔穎達疏:“用此禮義敎化, 其爲三王中之英選也.” 唐李白《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征》詩:“入幕推英選, 捐書事遠戎.”

[英操】高尙的風操.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洛水》:“阮氏(阮籍)尙不能動其(指孫登)英操, 復不識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南朝梁江淹《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若衛娥之炯行, 樊嬴之英操, 方之蔑如也.”

[英叡】猶英睿. 英明聰慧. 《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贊》:“武昭英叡, 忠勇霸世.”《魏書·序紀·神元帝》:“始祖神元皇帝諱力微立. 生而英叡.”

[英勳】卓越的功勳. 《宋書·樂志四》:“英勳冠帝則, 萬壽永衍天.” 南朝梁江淹《爲蕭司空重讓尙書敦勸表》:“上昭妙德, 次擬英勳.”

[英儒】猶碩儒. 學識淵博的儒士. 晉郭璞《<爾雅>序》:“《爾雅》者, 蓋興於中古, 隆於漢氏……英儒贍聞之士, 洪筆麗藻之客, 靡不欽玩耽味, 爲之義訓.”《南齊書·樂志》:“宜集英儒, 刪纂雅樂.”《增修詩話總龜》卷二四引宋潘若同《郡閣雅言》:“張祐素藉詩名, 凡知己者皆當世英儒.”

[英穎】聰敏過人. 晉虞預《晉書·溫嶠傳》:“嶠字太眞, 太原祁人. 少標俊淸徹, 英穎顯名, 爲司空劉琨左司馬.” 淸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符五有友劉子裔, 少年有才氣, 英穎過人.”

[英謀】猶英謨. 英明的謀略. 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孔子廟堂碑》:“公英謀獨斷, 銳氣無前.” 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之一:“秀骨象山嶽, 英謀合鬼神.” 明李夢陽《奉送大司馬劉公歸東山草堂歌》:“英謀密語人不知, 左右微聞至尊羨.”

[英濩】古樂《五英》、《濩》的幷稱. 《漢書·禮樂志》云帝嚳作《五英》, 湯作《濩》. 亦泛指古樂. 南朝齊王儉《侍皇太子釋奠宴》詩:“禮邁仁周, 樂超《英》、《濩》.”

[英聲】1.美好的名聲. 漢司馬相如《封禪文》:“俾萬世得激淸流, 揚微波, 蜚英聲, 騰茂實.” 唐王迥《同孟浩然宴賦》詩:“屈宋英聲今止已, 江山繼嗣多才子.” 淸吳偉業《思陵長公主挽詩》:“英聲超北地, 雅操邁東鄕.”2.指悠揚悅耳的聲音. 三國魏嵇康《琴賦》:“英聲發越, 采采粲粲.”

[英聲茂實】謂美名和盛業. 《隋書·於宣敏傳》:“盛業洪基, 同天地之長久;英聲茂實, 齊日月之照臨.” 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三:“英聲茂實, 飛騰萬古.” 明張居正《答承天守備樞使王涵齋書》:“惟公英聲茂實, 騰於朝著, 敬服敬服!”

[英嶷】才德超群. 《南史·蔡撙傳》:“撙風骨鯁正, 氣調英嶷, 當朝無所屈讓.”

[英徽】1.指才德美好. 亦指才德優異的人. 南朝宋謝惠連《祭禹廟文》:“咨聖繼天, 載誕英徽, 克明克哲, 知章知微.”2.美好的樂音. 《南齊書·樂志》:“妙感崇深, 英徽彌亮.” 唐呂令問《金莖賦》:“惟漢武皇, 聖謨洋溢, 英徽振於緜古, 洪德協於元吉.”

[英謨】1.英明的謀略. 《宋書·武帝紀中》:“攄略運奇, 英謨不世.”《金史·太祖紀贊》:“太祖英謨叡略, 豁達大度.”2.指善長謀略的人. 明高啓《顧榮廟》詩:“時屯乏良佐, 英謨益堪想.”

[英縱】才華橫溢. 《宋書·武帝紀上》:“公命世英縱, 藏器待時, 因心資敬, 誓雪國恥.”

[英翹】指傑出的人物. 唐韋希顏《對舉人據地判》:“舉善進賢, 英翹是務;負才任氣, 倨傲何傷.” 宋王禹偁《回尹黃裳啓》:“史氏設官, 修麟筆不刊之典. 享茲淸切, 允屬英翹.” 宋范仲淹《代胡侍郞奏乞餘杭州學名額表》:“至於唐家, 中外建學……四方庠序, 比之而興;萬國英翹, 拳拳以勸.”

[英簜】見“英蕩”. 

[英鎊】英國貨幣單位. 先前1英鎊等於20先令, 1先令等於12便士. 自1971215日英國政府宣布實行十進位制后, 1英鎊等於100便士.

[英斷】英明果斷. 《晉書·安帝紀》:“朕躬播越, 淪胥荒裔……賴鎮軍將軍裕忠武英斷, 誠冠終古.” 宋陸遊《代乞分兵取山東劄子》:“臣等恭睹陛下特發英斷, 進討京東, 以爲恢復故疆, 牽制川陝之謀.” 明沈德符《野獲編·佞倖·十俊》:“上之英斷, 非漢武可比也.” 梁啓超《俄羅斯革命之影響》:“亞歷第二, 號稱大彼得以來之時代英主……百年間歐洲英斷之令主, 未或先之.”

[英蘂】見“英蕊”. 

[英麗】猶奇麗. 晉潘嶽《射雉賦》:“聿采毛之英麗兮, 有五色之名翬.” 唐李德裕《山鳳凰賦》:“何文章之英麗, 信羽族之所稀.” 淸龔自珍《台城路·送姚怡云之江南》詞:“明月揚州, 古來英麗, 端合仙才人住.”

[英辭】亦作“英詞”. 

美好的文辭. 漢仲長統《昌言》:“英辭雨集, 妙句雲來.”《舊唐書·張說傳》:“精義探繫表之微, 英辭鼓天下之動.” 宋陳師道《與寇趙約丁塘看花》詩:“坐無上客席虛左, 贈有英詞囊不空.” 宋張淏《云谷雜記·書侍郞徐公帖後》:“英辭琳瑯潤金石, 寒芒正色如明星.”

[英韻】奇偉的神采氣度. 晉孫綽《潁州府君碑》:“矯矯秀姿, 卓卓英韻, 他人之高, 及肩而已.”

[英耀】絢麗的文彩. 晉夏侯湛《抵疑》:“鳳棲五朞, 龍蟠六年, 英耀禿落, 羽儀摧殘.”

[英飆】謂英姿風發. 《陳書·孔奐傳贊》:“奐謇諤在公, 英飆振俗, 詳其行事, 抑古之遺愛矣.”

[英辯】精辟的論辯. 三國魏曹植《輔臣論》:“英辯博通, 見傳異慶, 德實充塞於內, 知謀縱橫於外.” 晉左思《魏都賦》:“英辯榮枯, 能濟其厄.” 唐陸龜蒙《再酬襲美先輩見和讀<襄陽耆舊傳>之作》:“劉生吐英辯, 上下窮高卑.”

[英闢】精辟. 淸陳夢雷《李葆甫傳》:“先生學根抵六經, 而文章出入《史》《漢》, 議論英闢, 逈出人意表.”

[英鷙】1.勇猛強悍. 淸王韜《弢園文錄》卷六:“夫法之在歐洲, 英鷙雄毅之國也.” 淸薛福成《中興敘略下》:“若夫分當一面, 犄角兇儔, 戰攻幷庸, 水湧陸驤, 或籌略冠時, 或英鷙邁倫, 芟夷廓淸之功, 亦前代所罕覩.” 黃鉞《隴右光㚆記》:“馬安良者, 河州回將也, 頗英鷙.”2.指勇猛的人. 淸趙翼《甘將軍廟神鴉歌》:“由來英鷙氣不散, 故應化爲健翮淩秋旻.”

[英鑑】猶明鑑, 明察. 亦指明察的人. 唐周曇《揚回》詩:“揚回不是逢英鑑, 白首無成一旅人.” 宋蘇軾《謝王內翰啓》:“某亦恃有執事之英鑑, 以爲小節之何拘.”

[英儻】俊逸豪爽. 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四》:“和州士人杜默, 累舉不成名, 性英儻不羈.”

[英靈】1.英明靈秀(指資質). 《後漢書·王劉張李等傳論》:“觀其智略, 固無足以憚漢祖, 發其英靈者也.”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詩》:“方叔祭東坡文云:‘皇天后土, 實表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 復收自古英靈之氣’.” 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三九:“遙憐屈賈英靈地, 樸學奇材張一軍.”2.指傑出的人才. 南朝齊謝朓《酬德賦》:“賴先德之龍興, 奉英靈之電舉.” 唐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鄕》詩:“聖代無隱者, 英靈盡來歸.” 淸孫枝蔚《曆陽懷古·楚霸王廟》詩:“將軍多恐英靈盡, 萬古長江有戰船.”3.精靈;神靈. 南朝梁沈約《赤松澗》詩:“松子排煙去, 英靈眇難測.” 唐高適《三君詠·魏鄭公》:“寂寞臥龍處, 英靈千載魂.” 淸孫枝蔚《謁金龍四大王廟》詩:“鳳泗眞人坐戰船, 英靈助戰呂梁邊.” 曹禺等《膽劍篇》第四幕:“拜倒, 向鍾聲起處拜倒, 朝那巍巍大禹閃英靈的廟.”4.猶英魂, 對死者的美稱. 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英靈不已, 還當命代之期;將有後徵, 克保承家之業.” 宋司馬光《祭寵穎公文》:“心焉隕絶, 言不成章, 英靈有知, 臨此薄酹.” 明劉基《題乜先進德祖母徐氏節義傳後》詩:“丈夫殉節殞烽矢, 英靈在世何曾死.”光未然《英雄鉆井隊》詩:“爲黨獻身爲國捐軀的革命烈士啊, 人民歌頌你不死的英靈!”

[英豔】1.俊美;豔麗. 漢陳琳《柳賦》:“偉姿逸態, 英豔妙奇.” 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詩》之十四:“零露被百草, 秋風吹桃李……光色俯仰間, 英豔難久恃.”2.指豔麗的花. 唐李德裕《花藥欄》詩:“蕙草春已碧, 蘭花秋更紅;四時發英豔, 三徑滿花叢.”


*苒①[rǎnㄖㄢˇ]

[《廣韻》而琰切, 上琰, 日. ]

1.草盛貌. 參見“苒苒”. 2.見“苒荏”.

[苒若】繁盛貌. 南朝齊王融《法樂辭》:“金華紛苒若, 瓊樹鬱靑蔥.”

[苒苒】1.草盛貌. 唐陳翊《龍池春草》詩:“因風初苒苒, 覆岸欲離離.” 唐孫魴《芳草》詩:“萋萋綠遠水, 苒苒在空林.” 宋梅堯臣《遊隱靜山》詩:“濺濺澗水淺, 苒苒菖蒲稠.”2.柔弱貌;柔和貌. 漢王粲《迷迭賦》:“布萋萋之茂葉兮, 挺苒苒之柔莖.” 唐元稹《鶯鶯傳》:“華光猶苒苒, 旭日漸曈曈.” 宋無名氏《淸平樂》詞:“照影弄姿香苒苒, 臨水一枝風月.”3.幽蔚貌. 唐杜甫《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詩:“苒苒谷中寺, 娟娟林表峰.” 王嗣奭釋:“苒苒, 狀寺之幽蔚.”4.猶漸漸. 南朝梁宣帝《櫻桃賦》:“既離離而春就, 乍苒苒而冬迎.” 宋柳永《八聲甘州》詞:“是處紅衰翠減, 苒苒物華休.” 淸趙翼《偶得》詩:“淸晨自覽鏡, 苒苒老已至.”

[苒荏】指時間逐漸逝去. 晉陸云《與楊彦明書》:“時去苒荏, 歲行復半.” 宋樓鑰《送王木叔推官分韻得錦字》:“豈惟我惜別, 行道情苒荏.”

[苒弱】1.亦作“苒蒻”. 柔弱貌. 唐陳至《賦得芙蓉出水》:“下覆參差荇, 高辭苒弱蘋.” 宋司馬光《坐船》詩:“苒蒻牽菱蔓, 夷猶泊柳陰.”2.猶苒若. 盛貌. 唐張說《先天酺宴序》:“六樂振作, 萬舞苒弱.”

[苒惹】嫋嫋升騰貌. 唐杜牧《望故園賦》:“月出東山, 苔扉向關. 長煙苒惹, 寒水注灣.”

[苒蒻】見“苒弱”. 

[苒嫋】輕柔貌. 唐溫庭筠《嘲春風》詩:“苒嫋轉鸞旗, 萎蕤吹雉葆.”


*苢①[yǐㄧˇ]

[《廣韻》羊己切, 上止, 以. ]

“苡”的古字.


*檾①[qǐnɡㄑㄧㄥˇ]

[《廣韻》去潁切, 上靜, 溪. ]

[《廣韻》口迥切, 上迥, 溪. ]

檾麻, 又名靑麻、白麻. 錦葵科. 一年生草本. 莖直, 葉互生, 圓心形, 密生柔毛, 開黃花. 莖皮纖維可織麻布、做繩子, 種子供藥用.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序》:“屬草木者爲枲、麻、檾、葛.”

[檾麻】即靑麻.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夏服》:“又有檾麻一種, 成本甚粗, 最粗者以充喪服.”


*苲①[zhǎㄓㄚˇ]

[《集韻》側下切, 上馬, 莊. ]

見“苲草”. 

[苲草】謂金魚藻等水生植物.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二二章二:“水流沖擊著嫩綠色的苲草, 翻上倒下, 時沉時浮, 苲草上落了一只蜻蜓, 身隨苲草浮沉.”


*苻①[fúㄈㄨˊ]

[《廣韻》防無切, 平虞, 奉. ]

1.草名. 一種莖似葛的蔓草. 《爾雅·釋草》:“苻, 鬼目.” 郭璞注:“今江東有鬼目草, 莖似葛, 葉員而毛, 子如耳璫也, 赤色叢生.”2.蘆葦中的白色薄膜. 3.見“苻婁”.

苻②[púㄆㄨˊ]

[《集韻》蓬逋切, 平模, 幷. ]

1.萑苻, 古澤名. 《左傳·昭公二十年》:“澤之萑苻, 舟鮫守之.”《左傳·昭公二十年》:“鄭國多盜, 取人於萑苻之澤.” 杜預注:“苻音蒲, 又如字.”2.姓. 本作“蒲”, 至苻堅更改爲“苻”. 《晉書·苻洪載記》:“時有說洪稱尊號者, 洪亦以讖文有‘艸付應王’, 又其孫堅背有‘艸付’字, 遂改姓苻氏.”

[苻秦】(今讀fú)晉時五胡十六國中之前秦. 爲苻氏所建, 故稱苻秦. 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苻秦之王中國, 其臣有安丘公翼者, 有大臣之言.”

[苻朗皁白】(今讀fú)謂晉苻朗善識味, 食鵝能知其毛色之事. 《晉書·苻朗載記》:“<苻朗>善識味, 鹹酢及肉皆別所由. 會稽王司馬道子爲朗設盛饌, 極江左精餚. 食訖, 問曰:‘關中之食孰若此?’答曰:‘皆好, 惟鹽味小生耳.’既問宰夫, 皆如其言. 或人殺雞以食之, 既進, 朗曰:‘此雞棲恒半露.’檢之, 皆驗. 又食鵝肉, 知黑白之處. 人不信, 記而試之, 無豪釐之差. 時人咸以爲知味.”

[苻婁】無枝而有瘤的病木. 《爾雅·釋木》:“瘣木, 苻婁.” 郭璞注:“謂木病, 尩傴癭腫, 無枝條.” 郝懿行義疏:“苻婁者, 疊韻字, 猶俛僂也.” 王國維《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下》:“瘣木之名苻婁, 以其無枝而擁腫也.”

[苻蘺】1.蒲草名. 莖可編席. 《爾雅·釋草》:“莞, 苻蘺, 其上蒚.” 郭璞注:“今西方人呼蒲爲莞蒲;蒚謂其頭臺首也. 今江東謂之苻蘺. 西方亦名蒲. 中莖爲蒚, 用之爲席.”《詩·小雅·斯干》“下莞上簟, 乃安斯寢” 孔穎達疏引《本草》曰:“白蒲一名苻蘺, 楚謂之莞蒲.”2.白芷之別名.


*苮①[xiānㄒㄧㄢ]

[《廣韻》相然切, 平仙, 心. ]

草名. 似莞, 可用作席. 參見“苮席”.

[苮席】用細莞編織的席. 《南齊書·崔祖思傳》:“張妃房唯碧綃蚊幬、三齊苮席, 五盞盤桃花米飯.”《隋書·禮儀志六》:“今南郊神座皆用苮席.” 唐皮日休《苦雨雜言寄魯望》詩:“兩牀花席一素几, 仰臥高聲吟《太玄》.”


*苽①[ɡūㄍㄨ]

[《廣韻》古胡切, 平模, 見. ]

同“菰”. 

植物名. 生池沼中, 今名茭白. 可食. 《禮記·內則》:“蝸醢而苽食雉羹.” 鄭玄注:“苽, 彫胡也. 字又作菰.”《淮南子·原道訓》:“雪霜滖灖, 浸潭苽蔣.” 高誘注:“苽者, 蔣實也, 其米曰彫胡.” 唐韓愈《鄆州溪堂詩》:“谿有薲苽, 有龜有魚.”

苽②[ɡuāㄍㄨㄚ]

同“瓜”. 

《南齊書·孝義傳·韓靈敏》:“家貧無以營凶, 兄弟共種苽半畝, 朝採苽子, 暮已復生, 以此遂辦葬事.”

[苽米】即菰米. 古六谷之一. 《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 食用六穀” 鄭玄注“六穀:稌、黍、稷、粱、麥、苽. 苽, 彫胡也” 唐賈公彦疏:“南方見有苽米, 一名彫胡.”《禮記·內則》“蝸醢而苽食雉羹” 鄭玄注“苽, 字又作菰” 唐孔穎達疏:“謂以蝸爲醢, 以苽米爲飯, 以雉爲羹.”


*苶①[niéㄋㄧㄝˊ]

[《廣韻》奴協切, 入帖, 泥. ]

[《廣韻》奴結切, 入屑, 泥. ]

[《廣韻》如列切, 入薛, 日. ]

亦作“薾”. 

1.疲倦困乏. 《新唐書·白敏中傳》:“是時, 居易足病廢, 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不任事.” 宋梅堯臣《和宋中道喜至次用其韻》:“自惟體衰苶, 寧堪事艱辛.” 淸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意在矜莊, 衹成疲苶.” 嚴㚆《原強》:“民力已苶, 民智已卑, 民德已薄.”2.發呆、喪失知覺的樣子. 郭澄淸《大刀記》第十二章:“俺爺兒倆又不傻不苶的, 還能壓著泰山不知重, 頂著鵝毛不覺輕?”

[苶然】1.疲憊貌. 宋王安石《答呂吉甫書》:“然公以壯烈, 方進爲於聖世, 而苶然衰疾, 特待盡於山林, 趣舍異事, 則相呴以濕, 不如相忘之愈也.” 章炳麟《四惑論》:“以勞求福者, 敦迫爲之, 猶必苶然疲役.”2.形容衰落不振. 《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今虛名僅存而綱紀不振, 更加抑之, 則風采苶然, 無復可望矣.” 陳衍《<劍懷堂詩草>序》:“吾閩詩人, 至宋而大昌, 至明而力足以左右天下風氣, 淸則苶然以衰.” 梁啓超《意大利建國三傑傳》二:“一遇挫折, 苶然餒然, 前此之壯懷盛氣, 銷磨盡矣.”

[苶然沮喪】謂精神頹喪.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素暴悍者, 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 齒弊舌存, 含垢藏疾, 尊賢容衆, 苶然沮喪, 若不勝衣也.”

[苶靡】疲憊萎靡. 淸馮桂芬《㚆莊衛生書》:“蒙讀書爲文三四十年, 所作實不少, 而才力苶靡不能振, 天實限之.” 周素園《貴州民黨痛史》第一篇第一章:“<余>志氣苶靡, 不復能重整旗鼓, 竟同志未竟之緒.”


*苓①[línɡㄌㄧㄥˊ]

[《廣韻》郞丁切, 平靑, 來. ]

1.藥草名. 茯苓、豬苓皆簡稱苓. 茯苓是寄生於松樹根下的一種菌類植物. 豬苓是楓樹苓, 生於楓根下的一種植物. 二者均可入藥. 《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 下有茯苓.” 高誘注:“茯苓, 千歲松脂也.”2.草名. 即苓耳. 參見“苓耳”. 3.香草名. 4.通“蘦”. 草名. 大苦. 《詩·唐風·采苓》:“采苓采苓, 首陽之巔.” 毛傳:“苓, 大苦也.”5.通“零”. 零落. 《管子·宙合》:“明乃哲, 哲乃明, 奮乃苓, 明哲乃大行.” 戴望校正:“苓, 零之借字.”《鶡冠子·能天》:“其得道以危, 至今不可安者, 苓巒堙谿, 橐木降風是也.” 陸佃解:“苓如零落之零.” 王闓運《衡州西禪寺碑》:“經函雨剝, 貝樹風苓.”6.通“零”. 豬屎. 參見“苓通”. 7.通“軨”. 車前闌也. 《禮記·少儀》“拖諸幦” 漢鄭玄注:“幦, 覆苓也.” 孔穎達疏:“苓, 車前闌也.” 淸兪樾《諸子平議·楊子法言一》“佗則苓”:“苓當讀爲笭. 《說文·竹部》:‘笭, 車笭也.’《釋名·釋車》曰:‘笭, 橫在車前, 織竹作之, 孔苓苓也.’”

苓②[liánㄌㄧㄢˊ]

[《集韻》靈年切, 平先, 來. ]

同“蓮”. 

《文選·枚乘〈七發〉》:“漃漻薵蓼, 蔓草芳苓.” 李善注:“苓, 古蓮字也.”《文選·曹植〈七啓〉》:“寒芳苓之巢龜, 膾西海之飛鱗.” 李善注:“苓與蓮同.”

[苓耳】草名. 卷耳. 《爾雅·釋草》:“卷耳, 苓耳.” 郭璞注:“《廣雅》云:枲耳也. 亦云胡枲, 江東呼爲常枲, 或曰苓耳. 形似鼠耳, 叢生如盤.”《詩·周南·卷耳》“采采卷耳, 不盈頃筐” 毛傳:“卷耳, 苓耳也.”

[苓通】豬屎與馬糞. 比喩卑賤. 宋王安石《登小茅峰》詩:“物外眞遊來幾席, 人間榮願付苓通.”

[苓落】1.凋零衰敗. 苓, 通“零”. 《管子·宙合》:“奮盛苓落也. 盛而不落者, 未之有也.”《漢書·敘傳上》:“得氣者蕃滋, 失時者苓落.”顏師古注:“苓與零同.”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四篇:“曹雪芹實生於榮華, 終於苓落.”2.樂名. 《尙書大傳》卷一下:“秋伯之樂, 舞蔡俶, 其歌聲比小謠, 名曰《苓落》.” 鄭玄注:“秋伯, 秋官士也……蔡猶衰也. 俶, 始也. 言象物之始衰也.”

[苓龜】即茯苓. 因其狀似龜, 故名. 宋蘇軾《和陶<桃花源>》:“苓龜亦晨吸, 杞狗或夜吠, 耘樵得甘芳, 齕齧謝炮製.” 參見“伏靈”.

[苓蘢】茂盛的樣子. 《淮南子·俶眞訓》:“根莖枝葉, 靑蔥苓蘢.”


*茚①[yìnㄧㄣˋ]

[《集韻》伊刃切, 去稕, 影. ]

1.草名. 《集韻·去稕》:“茚, 艸名.”2.有機化合物名. 可從煤焦油、石油中提取. 無色液體. 容易發生聚合反應. 是制造合成樹脂的原料, 與其他液態烴混合可做油漆的溶劑.


*苟①[ɡǒuㄍㄡˇ]

[《廣韻》古厚切, 上厚, 見. ]

1.隨便;馬虎;不審愼. 《詩·大雅·抑》:“無易由言, 無曰苟矣.” 鄭玄箋:“女無輕易於敎令, 無曰苟且如是.”《史記·遊俠列傳》:“而布衣之徒, 設取予然諾, 千里誦義, 爲死不顧世, 此亦有所長, 非苟而已也.” 唐柳宗元《覃季子墓銘》:“覃季子, 其人生愛書, 貧甚, 尤介特, 不苟受施.” 明李贄《豫約》:“人不見我, 只看見汝, 則汝等一言一動可苟乎哉!” 楊沫《靑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四章:“屋里的同志都哈哈大笑起來, 連不苟言笑的王先生也笑了.”2.暫且;勉強. 《左傳·桓公五年》:“苟自救也, 社稷無隕, 多矣.” 漢應劭《風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然文帝本修黃老之言, 不甚好儒術, 其治尙淸淨無爲, 以故禮樂庠序未修, 民俗未能大化, 苟溫飽完給, 所謂治安之國也.” 宋曾鞏《種園》詩:“惰慵苟恃鄕井助, 緩急孰與朋友共.”3.苟延. 宋蘇軾《乞賜度牒修廨宇狀》:“其餘率皆因循支撐, 以苟歲月.”4.貪求. 漢陸賈《新語·愼微》:“不貪於財, 不苟於利.” 宋王禹偁《待漏院記》:“復有無毀無譽, 旅進旅退, 竊位而苟祿, 備員而全身者, 亦無所取焉.”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苟一時之得, 以獵取聲利之術.”5.卑下. 6.表示推測或希望. 《詩·王風·君子於役》:“君子於役, 苟無饑渴!”《左傳·襄公十八年》:“苟捷有功! 毋作神羞!”《楚辭·離騷》:“夫惟聖哲以茂行兮, 苟得用此下土!”7.假如;如果;只要. 《易·繫辭下》:“苟非其人, 道不虛行.”《楚辭·離騷》:“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史記·周本紀》:“子苟能, 請以國聽子.” 唐韓愈《江漢答孟郊》詩:“苟能行忠信, 可以居夷蠻.”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苟不可以爲天下國家之用, 則不敎也.”《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在墳邊左近, 有一所空房要賣, 只要五十兩銀子. 苟買得他的, 到也方便.”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儗播布美術意見書》:“苟合於此, 則無問外狀若何, 咸得謂之美術.”8.姓. 漢代有苟參. 見《漢書·陳湯傳》.

[苟止】1.苟且行事. 止, 舉止行動. 宋曾鞏《論中書錄黃畫黃舍人不書檢》:“臣固非欲書檢也, 顧緣職分, 不敢苟止.” 明李贄《史閣敘述》:“若我二祖乃萬世大有作爲之君, 不肯苟止於上.”2.勉強停止. 宋曾鞏《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閑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狀》:“遠去庭闈, 爲日已久, 晨昏之戀, 誼難苟止.”

[苟且】1.只圖眼前, 得過且過. 晉陸機《五等論》:“爲上無苟且之心, 群下知膠固之義.” 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人習於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 同俗自媚於衆爲善.”《水滸傳》第二十回:“今日山寨, 天幸得豪傑相聚, 大義既明, 非比往日苟且.” 孫中山《興中會宣言》:“中國積弱, 非一日矣! 上則因循苟且, 粉飾虛張, 下則蒙昧無知, 鮮能遠慮.”2.不循禮法.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二》:“夫秦滅先聖之道, 爲苟且之治, 故立十四年而亡.” 晉干寶《晉紀總論》:“樹立失權, 託付非才, 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古今小說·單符郞全州佳偶》:“君子進退當以禮, 不可苟且, 以傷雅道.”3.隨便, 馬虎, 敷衍了事. 唐劉知幾《史通·忤時》:“今監之者既不指授, 修之者又無遵奉, 用使爭學苟且, 務相推避.”《朱子語類》卷一一九:“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戰之機, 須是遇事時便與克下, 不得苟且放過.” 淸李漁《閑情偶寄·聲容·習技》:“若知歌舞二事, 原爲聲容而設, 則其講究歌舞, 有不可苟且塞責者矣!” 朱自淸《短詩與長詩》:“作者必以爲不過兩三行而已, 何須費心別擇? 不知如無甚意義, 便是兩三行也覺贅疣;何能苟且出之呢?”4.勉強. 淸顧炎武《歲暮》詩:“流離三十年, 苟且圖飽煖.”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紅玉》:“幸隣人憐餽食飲, 苟且自度.”5.不正當的男女關系. 《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我只要委曲周全你家主一樁大事, 幷無欺心. 若有苟且, 天地不容.” 周立波《掃盲志異》:“等到稍微定定神, 他的頭一個心思是要沖進房間去, 捉奸捉雙, 親手拿住這對苟且的男女, 好去打官司.”

[苟且因循】得過且過, 不求進取.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臣願陛下鑑漢、唐、五代之所以亂亡, 懲晉武苟且因循之禍, 明詔大臣, 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 郭沫若《羽書集·把精神武裝起來》:“爛熟的封建文明持續了過分長久的年代, 沒有得到蛻變, 更加以淸朝三百年的無理的統制, 養成了一種苟且因循的習慣, 毫無積極進取的精神.”

[苟且偸生】得過且過地活著. 宋王令《與杜子長書》:“受寒餓死, 懼辱先人後, 以故苟且偸生.” 淸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在莊生始亂終棄, 非女報以德, 何復能苟且偸生?” 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先生決不願苟且偸生, 我也決不願苟且偸生的.”

[苟且偸安】只貪圖目前的安逸, 不顧將來. 宋蘇軾《策略三》:“天下獨患柔弱而不振, 怠惰而不肅, 苟且偸安而不知長久之計.” 葉恩《上振貝子書》:“苟且偸安, 因循度日, 前轍取亡, 可爲太息.”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八章:“她朦朧地意識到自己不是對於個人問題看得太輕, 而是過重;是在一種‘不必關心’的掩飾下苟且偸安.”

[苟生】苟且偸生. 《荀子·禮論》:“故人苟生之爲見, 若者必死.” 唐韓愈《鄠人對》:“陷於危難能固其忠孝, 而不苟生之逆亂, 以是而死者, 乃旌表門閭.” 明陳子龍《王明君》詩:“天子方厭戰, 婦人聊苟生.”

[苟存】苟且生存.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二》:“今來在此, 苟存而已, 將圖大事, 復仇雪恥, 竊恐未得其志, 而輕薄之徒, 自相侵侮, 愉快一時, 無深計遠慮.”《晉書·劉毅傳》:“往年國難滔天, 故志竭愚忠, 靦然苟存.”

[苟同】隨意附和. 《韓詩外傳》卷四:“偸合苟同以之持祿養交者, 是謂國賊也.” 宋陸遊《太師魏國史公挽歌詞》:“論諫寧中止, 謀謨不苟同.” 淸顧炎武《日知錄·不醉反恥》:“聖王重特立之人, 而遠苟同之士, 保邦於未危, 必自此始.” 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舍此而求統一, 無論出何花樣, 弄何玄虛, 均爲南轅北轍, 實屬未敢苟同.”

[苟延】謂勉強延續生命. 明李贄《代深有告文》:“念本院諸僧雖居山林曠野, 而將就度日, 不免懶散苟延, 心雖不敢以遂非, 性或偏護而祗悔.” 淸李漁《玉搔頭·抗節》:“既然如此, 我且苟延片刻, 在家中待罪便了.” 魯迅《而已集·小雜感》:“大儒的刺, 一用則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苟延殘喘】勉強拖延一口沒斷的氣, 比喩勉強維持生存.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老漢幸年高, 得以苟延殘喘;倘若少壯, 也不在人世了.” 明高明《琵琶記·風木餘恨》:“老夫苟延殘喘, 又得相見.”《再生緣》第六九回:“我豈不知貞和烈, 到此刻, 苟延殘喘不由人.” 魯迅《<花邊文學>序言》:“在這種明誅暗殺之下, 能夠苟延殘喘, 和讀者相見的, 那么, 非奴隸文章又是什么呢?”

[苟全】苟且求全.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求聞達於諸侯.”《後漢書·崔寔傳》:“盪亡秦之俗, 遵先聖之風, 棄苟全之政, 蹈稽古之蹤.” 明陸采《懷香記·征吳得勝》:“時窮勢窘, 免不得牽羊輿襯, 且含羞苟全首領.”

[苟合】1.附和;迎合. 《晏子春秋·問下十八》:“不苟合以隱忠, 可謂不失忠;不持利以傷廉, 可謂不失行.”《戰國策·秦策三》:“吳起事悼王, 使私不害公, 讒不蔽忠, 言不取苟合, 行不取苟容.” 晉葛洪《抱朴子·名實》:“寧潔身以守滯, 恥脅肩以苟合.” 宋王安石《上龔舍人書》:“今公卿大夫之取士, 無問賢否, 而媚於己者好之, 今士之進退不以義, 而惟務苟合而已.”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其爲人有智略, 慷慨不苟合.”2.苟且聚合;任意結合;湊合. 《論語·子路》:“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 始有, 曰‘苟合矣’.” 邢昺疏:“家始富有, 不言己才能所致, 但曰苟且聚合也.”《東觀漢記·光武帝紀》:“時城郭邱墟, 掃地更爲, 帝悔前徙之, 草創苟合, 未有還人.”《舊唐書·王珪傳》:“珪幼孤, 性雅澹, 少嗜慾, 志量沉深, 能安於貧賤, 體道履正, 交不苟合.” 郭沫若《文藝論集續集·革命與文學》:“禁欲主義與享樂主義苟合而產生出形式主義來.”3.指男女間不正當的結合. 《白雪遺音·玉蜻蜓·戲芳》:“好歹總在姑爺手掌內, 決不另抱琵琶過別船, 但是偸情苟合難從命.”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阿霞》:“我兩人情好雖佳, 終屬苟合.” 徐特立《關於硏究曆史的幾個重要問題》:“在古代群婚制是男女正常之關系, 一到今天, 就會變爲苟合, 叫做淫奔.”

[苟妄】胡作非爲. 漢賈誼《治安策》:“俱亡恥, 俱苟妄, 則主上最病.” 三國魏曹丕《答司馬懿等令》:“世之所不足者道義也, 所餘者苟妄也.”

[苟安】苟且偸安. 《後漢書·西羌傳論》:“朝議憚兵力之損, 情存苟安.” 宋蘇軾《乞開杭州西湖狀》:“臣以侍從, 出膺寵寄, 目睹西湖有必廢之漸, 有五不可之憂, 豈得苟安歲月, 不任其責.” 淸龔自珍《明良論二》:“作書、賦詩者, 稍讀書, 莫知大義, 以爲苟安其位一日, 則一日榮.” 巴金《春》二十:“他當初誤於苟安的思想, 一步走錯, 就被逼著步步走錯.”

[苟求】任意求得;無原則地求取. 《後漢書·朱浮傳》:“有司或因睚眥以騁私怨, 苟求長短, 求媚上意.” 唐杜甫《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詩:“藴藉異時輩, 檢身非苟求.” 明陳繼儒《讀書鏡》卷七:“奢而妄取苟求, 志氣卑辱.”

[苟利】貪求不正當的利益. 《淮南子·人間訓》:“賢主不苟得, 忠臣不苟利.”《文選·任昉<爲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進思必告之道, 退無苟利之專.” 劉良注:“退不苟且於利以專擅其事.”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何乃苟利從欲, 刼掠爲功?”

[苟利子】即傀儡子. 木偶戲的一種. 淸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耍耗子等》:“苟利子即傀儡子, 乃一人在布帷之中, 頭頂小台, 演唱打虎跑馬諸雜劇.”

[苟免】苟且免於損害. 《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 臨難毋苟免.” 孔穎達疏:“若君父有難, 臣子若苟且免身而不鬭, 則陷君父於危亡;故云毋苟免.” 唐白居易《讀史詩》之四:“苟免勿私喜, 鬼得而誅之.”《明史·張逵傳》:“一不蒙譴, 則交相慶賀, 以苟免爲幸.”聶紺弩《關於知識分子》:“不過臨難苟免賣友求榮之輩, 往往被故意地做了夸大的宣傳, 使有心人像曹先生之流搖頭浩歎.”

[苟言】1.不實之言. 漢劉向《說苑·談叢》:“惡言不出口, 苟言不留耳.”《新唐書·李翱傳》:“然其爲狀者, 皆故吏門生, 苟言虛美, 溺於文而忘其理.”2.隨便發表意見. 《後漢書·郞顗傳》:“願訪問百僚, 有違臣言者, 臣當受苟言之罪.” 李賢注:“《論語》:孔子曰:‘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明劉基《齊仲孫來齊高子來盟》:“《春秋》非聖人莫能修之, 夫豈可以苟言哉!”《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婦言, 不是花言巧語, 嘴快舌長, 須是不苟言, 不苟笑, 內言不出, 外言不入.”

[苟完】大致完備. 《論語·子路》:“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 始有, 曰‘苟合矣’. 少有, 曰‘苟完矣’. 富有, 曰‘苟美矣’.” 宋蘇軾《超然台記》:“於是治其園圃, 絜其庭宇, 伐安丘、高密之木, 以修補破敗, 爲苟完之計.” 淸陳夢雷《木癭瓢賦》:“順逆由天, 屈伸以理, 或直節以孤標, 或委蛇而受訾, 彼樛曲之苟完, 非本願之得已.”

[苟若】猶苟且, 草率馬虎. 漢賈誼《治安策》:“頑頓亡恥, 奊詬亡節, 亷恥不立, 且不自好, 苟若而可, 故見利則逝, 見便則奪.”

[苟苟】苟且偸生. 明李贄《孔明爲後主寫申韓管子六韜》:“以至譙周、馮道諸老寧受祭器歸晉之謗, 歷事五季之恥, 而不忍無辜之民日遭塗炭, 要皆有一定之學術, 非苟苟者.”

[苟或】假如;如果. 《左傳·昭公元年》:“苟或知之, 雖憂何害?” 漢賈誼《新書·匈奴》:“苟或非天子民, 尙豈天子也?”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家姉本無意輒慕君子, 而楊郞先自發言, 苟或中輟, 立恐不利於君.”

[苟冒】貪求. 《後漢書·陳王傳論》:“故推卓不爲失正, 分權不爲苟冒, 伺閒不爲狙詐.” 唐柳宗元《與楊海之第二書》:“然吾所謂圓者, 不如世之突梯苟冒, 以矜利乎己者也.”

[苟徇】亦作“苟狥”. 

無原則地順從. 《舊唐書·王求禮傳》:“此詿誤之人, 比無良吏敎習, 城池又不完固, 爲賊驅逼, 苟徇圖全, 豈素有背叛之心哉!” 宋李之彦《東谷所見·朋友》:“惟恐少有攖拂而取疎遠, 故隨事苟徇而覬親密.” 明歸有光《論三區賦役水利書》:“先時言水利者不知本原, 苟狥目前, 修一港一浦以塞責而已.”

[苟狥】見“苟徇”. 

[苟美】猶言差不多算美好了. 《論語·子路》:“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 始有, 曰‘苟合矣.’少有, 曰‘苟完矣.’富有, 曰‘苟美矣.’” 邢昺疏:“富有曰苟美者, 富有大備, 但曰苟且有此富美耳, 終無泰侈之心也.”

[苟活】苟且偸生.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雖怯懦欲苟活, 亦頗識去就之分矣, 何至自沈溺縲紲.” 宋黃庭堅《書磨崖碑後》:“南內淒涼幾苟活, 高將軍去事尤危.”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因此上攜宅眷, 撇家緣, 圖一個苟活偸全.” 魯迅《華蓋集·北京通信》:“我之所謂生存, 幷不是苟活.”

[苟悅】苟且取悅. 唐李德裕《黃幡綽》:“既陷在賊中, 寧不苟悅其心, 以脫一時之命?” 明高啓《跋呂忠肅與魏太常唱和詩後》:“公於忠肅則期之重而無苟悅干名之辭;忠肅於公則知之深而有樂天感時之意.”

[苟容】屈從附和以取容於世. 《荀子·臣道》:“不恤君之榮辱, 不恤國之臧否, 偸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 謂之國賊.” 宋蘇軾《上韓太尉書》:“天下之人, 幸而有不爲阿附苟容之事者, 則各爲倜儻矯異, 求如東漢之君子, 惟恐不及, 可悲也已!” 淸薛福成《葉向高論》:“自嘉靖以後, 或偏尙才氣, 而見擯淸議, 或依阿苟容, 而漫無建白.”

[苟異】任意地標新立異.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然密會者以意新得巧, 苟異者以失體成怪.”《南史·何尙之傳》:“必須儉而中禮, 無取苟異.”

[苟偸】“苟且偸安”之略語. 宋曾鞏《策問二》:“朕於士民, 憊精刻意以待其善, 而天下靡靡, 便文苟偸而已.” 宋陸遊《成都府江瀆廟碑》:“上漏旁穿, 風雨入屋, 支傾苴罅, 苟偸歲月.” 章炳麟《五無論》:“雖然, 是四制者, 特初級苟偸之法, 足以補苴釁隙而已.”

[苟進】苟且進取, 以求祿位. 《楚辭·賈誼<惜誓>》:“或偸合而苟進兮, 或隱居而深藏.” 王逸注:“言士有偸合於世, 苟欲進取以得爵位.”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二》:“大尉樊稜、司徒許相, 皆竊位懷祿, 苟進無恥, 終無匡救之益, 必有覆公折足之患.” 唐李翱《荐士於中書舍人書》:“賢者自處而不求苟進, 在上者無超異之心, 因循而不用, 則馮唐白首, 董生不遇, 何足恠哉!”

[苟得】不當得而得. 《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 孔穎達疏:“非義而取, 謂之苟得.” 唐杜甫《前出塞》詩之九:“衆人貴苟得, 欲語羞雷同.” 淸黃鷟來《詠懷》之九:“小人務苟得, 君子信艱貞.”

[苟從】盲從;無原則地順從. 《漢書·元帝紀》:“婾合苟從, 未肯極言, 朕甚閔焉.” 唐陳子昂《堂弟孜墓志銘》:“故言不宿諾, 行不苟從.”《明史·梁儲傳》:“臣等斷不敢阿意苟從, 取他日戮身亡家之禍也.”

[苟欲】1.貪求. 《後漢書·應劭傳》:“<鮮卑>苟欲中國珍貨, 非爲畏威懷德.”2.不正當的欲望. 《後漢書·陸康傳》:“末世衰主, 窮奢極侈, 造作無端, 興制非一, 勞割自下, 以從苟欲, 故黎民吁嗟, 陰陽感動.”

[苟貪】貪求. 《魏書·序紀·神元帝》:“我歷觀前世匈奴、蹋頓之徒, 苟貪財利, 抄掠邊民.” 唐韓愈《潮州謝孔大夫狀》:“欲致辭爲讓, 則乖伏屬之禮;承命苟貪, 又非循省之道.”

[苟惜】不當惜而惜. 《漢武帝內傳》:“阿環不苟惜, 向不持來耳.”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夫生不可不惜, 不可苟惜.”

[苟敬】謂不必過於恭敬. 《儀禮·聘禮》:“燕則上介爲賓, 賓爲苟敬.” 王引之《經義述聞·儀禮》:“是苟敬有崇恩殺敬之義.”一說“苟”當爲“茍”, 上從羊省, 非從艸, 讀若棘. 《說文·茍部》:“苟, 自急敕也.”茍敬者謂自急敕敬之, 敬賓之至. 參閱淸王紹蘭《說文段注訂補》.

[苟然】隨隨便便. 宋王安石《即事》詩之三:“古人事一職, 豈敢苟然爲?” 淸方苞《書<孟子荀卿傳>後》:“騶衍以下十一人, 錯出《孟子荀卿傳》, 若無倫次, 及推其意義, 然後知其不苟然也.”

[苟祿】指官吏無功而受俸祿. 金王若虛《門山縣吏隱堂記》:“吏隱之說, 始於誰乎? 首陽爲拙, 柱下爲工, 小山林而大朝市, 好奇之士往往舉爲美談, 而屍位苟祿者遂因以藉口.” 明宋濂《遁耕軒記》:“受民之傭而無功以報之, 則爲苟祿.” 淸朱琦《感事》詩:“忠義乃在民, 苟祿亦可恥.”

[苟婾】同“苟偸”. 

唐元稹《陽城驛》詩:“棲遲居夏邑, 邑人無苟婾.” 宋蘇軾《應制舉上兩制書》:“周之衰也, 時人莫不苟婾而不立, 周雖欲其立, 而不可得也, 故周亡.” 淸薛福成《代曾侯相忠孝錄序》:“人習於苟婾非一日, 往往臨危之際, 巧伺形便, 以爲趨避.”

[苟語】隨便發表言論;妄言. 《呂氏春秋·懷寵》:“凡君子之說也, 非苟辨也;士之議也, 非苟語也.” 淸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一:“余按古人喪中, 衰麻不去於身, 哭泣不絶於口, 故練不群立, 不旅行, 恐其以苟語忘哀也.”

[苟隨】隨便附和. 《後漢書·張敏傳》:“臣敏蒙恩, 特見拔擢, 愚心所不曉, 迷意所不解, 誠不敢苟隨衆議.” 淸曾國藩《致劉孟容書》:“於諸儒崇道貶文之說, 尤不敢雷同而苟隨.”

[苟賤】卑鄙下賤.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夫史舉, 下蔡之監門也, 大不爲事君, 小不爲家室, 以苟賤不廉聞於世, 甘茂事之順焉.”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三:“柳下惠視袒裼裸裎, 焉能凂我, 可謂和光同塵矣, 然不以三公易其介, 未嘗流於苟賤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四回:“幷且一走了官場, 就是你前回說的話, 先要學的卑汙苟賤, 滅絶天良.”

[苟辨】猶詭辯. 辨, 通“辯”. 《呂氏春秋·懷寵》:“君子之說也, 非苟辨也;士之議也, 非苟語也.”

[苟簡】草率而簡略. 《莊子·天運》:“食於苟簡之田, 立於不貸之圃.”《漢書·董仲舒傳》:“其心欲盡滅先王之道, 而顓爲自恣苟簡之治.” 謝覺哉《“反裘負薪”》:“后者要我們深入地有計劃地創造, 不能苟簡, 建設的道路上, 不容許皮相, 也沒有可徼倖取到的便宜.”

[苟辭】1.諂媚之言. 唐元結《元魯縣墓表》:“未嘗求足而言利, 苟辭而便色, 不頌之何以誡貪猥佞媚之徒也哉!”2.隨便推辭. 宋周密《齊東野語·形影身心詩》:“願君取吾言, 得酒莫苟辭.”


*茆①[mǎoㄇㄠˇ]

[《廣韻》莫飽切, 上巧, 明. ]

[《廣韻》力久切, 上有, 來. ]

同“茅”. 

1.鳧葵. 生於水中, 嫩葉可食, 又名蓴菜. 《詩·魯頌·泮水》:“思樂泮水, 薄采其茆.” 毛傳:“茆, 鳧葵也.” 孔穎達疏:“茆, 江南人謂之蓴菜, 或謂之水葵.”《文選·張衡〈南都賦〉》:“其草則藨、苧、薠、莞, 蔣、蒲、蒹、葭, 藻、茆、菱、芡, 芙蓉含華. 從風發榮, 斐披芬葩.” 李善注引《爾雅》:“茆, 鳧葵.”2.藥草. 女菀的別名.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女菀》. 3.姓. 明代有茆鼎.

茆②[máoㄇㄠˊ]

同“茅”. 


*蔦①[niǎoㄋㄧㄠˇ]

“蔦”的簡化字.


*苑①[yuànㄩㄢˋ]

[《廣韻》於阮切, 上阮, 影. ]

1.古稱養禽獸、植林木的地方, 多指帝王或貴族的園林. 《周禮·秋官·雍氏》:“禁山之爲苑、澤之沈者.”《漢書·元帝紀》:“以三輔、太常、群國公田及苑可省者振業貧民, 貲不滿千錢者賦貸種、食.” 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博望之苑載暉, 龍樓之門以峻.” 唐韓愈《順宗實錄四》:“春旱, 德宗數獵苑中.”2.泛指一般園林. 淸戴名世《陳某詩序》:“而姑蘇、天台、震澤之濱, 長洲之苑, 尤爲秀絶.”《花城》1981年第2期:“我們從紅棉樹下走進梅苑之后, 再從這里走向一個開闊的世界.”3.使之成爲園林. 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略亭臯, 跨芝廛, 苑太液, 懷曾山.”《北齊書·文襄帝紀》:“方欲苑五嶽而池四海, 掃氛穢以拯黎元.”4.學術、文藝等薈萃之處.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才之能通, 必資曉術, 自非圓鑑區域, 大判條例, 豈能控引情源, 制勝文苑哉!” 唐韓愈《㚆志賦》:“朝騁騖乎書林兮, 夕翱翔乎藝苑.”5.文彩;花紋. 《詩·秦風·小戎》:“蒙伐有苑, 虎韔鏤鷹.” 朱熹集傳:“蒙, 雜也. 伐, 中干也, 盾之別名. 苑, 文貌.”6.枯萎. 《淮南子·俶眞訓》:“形傷於寒暑燥溼之虐者, 形苑而神壯.” 高誘注:“苑, 枯病也.”7.引申爲損害. 淸魏源《默觚上·學篇二》:“德善積而不苑, 其德彌積, 其服彌廣, 其行彌遠而不困.”

苑②[yùnㄩㄣˋ]

[yùㄩˋ]

積聚;郁積. 《禮記·禮運》:“故事大積焉而不苑.” 鄭玄注:“苑, 積也.” 陸德明釋文:“苑, 於粉反, 積也.” 參見“苑結”.

苑③[yùㄩˋ]

[《字彙》於勿切]

通“菀”. 

樹木茂盛貌;茂盛的樹木. 《國語·晉語二》:“人皆集於苑, 己獨集於枯.” 韋昭注:“苑, 茂木貌.”

苑④[wǎnㄨㄢˇ]

[《廣韻》於阮切, 上阮, 影. ]

通“菀”. 

草名. 指紫菀、女菀等. 《管子·地員》:“其山之末, 有箭與苑.” 王念孫《讀書雜志·管子九》:“苑與菀通. 《急就篇》曰:‘牡蒙甘草菀藜蘆.’顔師古注:‘菀謂紫菀、女菀之屬.’”

苑⑤[yuānㄩㄢ]

[《集韻》於袁切, 平元, 影. ]

姓. 三國時有苑御. 見《三國志·吳志·賀齊傳》.

[苑羊】㚆姓. 周時莒國有苑羊牧之. 見《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苑囿】1.古代畜養禽獸供帝王玩樂的園林.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桀紂皆聖王之後, 驕溢妄行. 侈宮室, 廣苑囿, 窮五采之變, 極飾材之工.” 唐杜甫《八哀詩·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忽思格猛獸, 苑囿騰淸塵.” 淸唐甄《潛書·善遊》:“臺榭太高, 則不安;苑囿太曠, 則不周.”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故虛借此三人爲辭, 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2.常握, 駕馭.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苑囿文情, 故日新殊致.”3.包括.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文辭根葉, 苑囿其中矣.”4.謂博覽. 《梁書·裴子野傳》:“且家傳素業, 世習儒史, 苑囿經籍, 遊息文藝.”

[苑囿兵】禁兵. 唐杜甫《㚆愁》詩之九:“任轉江淮粟, 休添苑囿兵.”

[苑馬】1.苑囿和馬廄. 2.苑囿中的馬. 《漢書·景帝紀》:“六月, 匈奴入鴈門, 至武泉, 入上郡, 取苑馬.”《漢書·元帝紀》:“六月, 以民疾疫, 令大官損膳, 減樂府員, 省苑馬, 以振困乏.”

[苑窊婦人】古時加於蠶神的封號. 《宋書·禮志四》:“漢儀, 皇后親桑東郊苑中, 蠶室祭蠶神, 曰苑窊婦人、寓氏公主, 祠用少牢.”

[苑結】蘊結, 郁結. 《詩·小雅·都人士》:“我不見兮, 我心苑結.” 程俊英注:“苑結, 即鬱結, 心中憂鬱成結.”

[苑籞】古代帝王的園囿. 《新唐書·高祖紀》:“高祖自下邽以西, 所經隋行宮、苑籞, 悉罷之.” 淸顧炎武《感事》詩:“淸蹕郊宮寂, 春遊苑籞荒.”


*苞①[bāoㄅㄠ]

[《廣韻》布交切, 平肴, 幫. ]

1.花未開時包著花朵的小葉片. 如:含苞待放. 2.指植物外表的包皮. 唐韓愈《新竹》詩:“縹節已儲霜, 黃苞猶揜翠.” 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五:“古決絶詞云:……水得風兮, 小而已波;筍在苞兮, 高不見節.” 淸顧炎武《顏神山中見橘》詩:“黃苞綠葉似荊南, 立雪淩寒性自甘.”3.草名. 即席草, 可制席子和草鞋.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其高燥則生葴析苞荔, 薜莎靑薠.”顏師古注:“張揖曰:‘苞, 藨也……’藨即今所用作席者也.”4.草木的根. 《詩·商頌·長發》:“苞有三蘖, 莫遂莫達.” 毛傳:“苞, 本;蘖, 餘也.”5.指代樹木. 漢陸賈《新語·道基》:“鑠金鏤木, 分苞燒殖, 以備器械.”6.叢生;茂密. 《詩·大雅·行葦》:“方苞方體, 維葉泥泥.” 鄭玄箋:“苞, 茂也.”《詩·小雅·斯干》:“如竹苞矣, 如松茂矣.” 朱熹集傳:“苞, 叢生而固也.”7.汇聚;聚集.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三》:“郭景純《江賦》曰:‘注五湖以漫漭.’蓋言江水經緯五湖, 而苞注太湖也.”8.廣闊.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三》:“楊泉《五湖賦》曰:‘頭首無錫, 足蹄松江. 負烏程於背上, 懷太吳以當胸. 岞嶺崔嵬, 穹隆紆曲. 大雷小雷, 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極也.”9.通“包”. 裹. 《莊子·天運》:“充滿天地, 苞裹六極.” 陸德明釋文:“本或作包.” 漢桓寬《鹽鐵論·貧富》:“小不能苞大, 少不能贍多.” 南朝宋謝靈運《於南山往北山》詩:“初篁苞綠籜, 新蒲含紫茸.” 唐韓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苞黃甘而致貽, 獲紙筆之雙貿.” 參見“苞茅”、“苞裹”. 10.通“包”. 亦指包裝著物品的包裹. 《儀禮·既夕禮》:“苞二.” 鄭玄注:“所以裹奠羊豕之肉.” 唐杜甫《北征》詩:“粉黛已解苞, 衾裯稍羅列.” 馮至注:“苞, 包裹, 指杜甫從鳳翔帶回的東西.”11.通“包”. 包藏;裹藏. 《新唐書·桓彦範傳》:“昌宗謬橫恩, 苞禍心, 億測天命皇神降怒, 自擿其咎.”《資治通鑑·唐昭宗乾寧四年》:“今聞延王、覃王尙苞陰計, 願陛下聖斷不疑, 制於未亂, 則社稷之福.”12.通“包”. 包圍. 《史記·太史公自序》:“苞河山, 圍大梁, 使諸侯斂手而事秦者, 魏冄之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魏明帝於宣武場上, 爲欄苞虎阱, 使力士袒裼, 迭與之搏.”13.通“包”. 包容;包含. 《荀子·非十二子》:“無不愛也, 無不敬也, 無與人爭也, 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 漢桓寬《鹽鐵論·能言》:“夫坐言不行, 則牧童兼烏獲之力, 逢須苞堯舜之德.” 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漢文類〉序》:“以語觀之, 則右史記言, 《尙書》、《戰國策》, 成敗興壞之說大備, 無不苞也.” 嚴㚆《原強》:“北幷乎錫伯利亞, 南襟乎中國海, 東距乎太平洋, 西苞乎昆侖虛, 黃種之所居也.”14.通“包”. 引申作兼幷. 漢桓寬《鹽鐵論·論儒》:“南舉楚淮, 北幷巨宋, 苞十二國, 西摧三晉, 却彊秦, 五國賓從.”15.通“包”. 孕育;養育. 《文子·道原》:“大苞群生而無私好, 澤及蚑蟯而不求報.” 參見“苞育”. 16.通“莩”. 餓死的人. 《管子·八觀》:“大凶則衆有大遺苞矣.” 郭沫若等集校引洪頤煊曰:“‘遺苞’當讀作‘遺莩’……包、莩古字通用.”17.通“俘”. 《穀梁傳·隱公五年》:“苞人民, 毆牛馬, 曰侵. 斬樹木, 壞宮室, 曰伐.” 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穀梁傳》:“苞讀爲俘. 俘, 取也.”

苞②[páoㄆㄠˊ]

[《集韻》蒲交切, 平爻, 幷. ]

通“匏”. 

匏瓜. 漢揚雄《太玄·達》:“蒼木維流, 厥美可以達於瓜苞.” 司馬光集注:“苞與匏同.” 參見“苞瓜”.

[苞木】一種似棕櫚的竹. 《晉書·文苑傳·伏滔》:“金石皮革之具萃焉, 苞木箭竹之族生焉.”

[苞丘】㚆姓. 《通志·氏族三》:“苞丘氏.” 原注:“楚苞丘先生, 荀卿弟子.”

[苞瓜】瓠瓜. 苞, 通“瓠”. 漢王充《論衡·無形》:“如以人形與囊異, 氣與粟米殊, 更以苞瓜喩之. 苞瓜之汁, 猶人之血也;其肌, 猶肉也.”

[苞幷】叢生. 《文選·宋玉<高唐賦>》:“靑荃射干, 揭車苞幷.” 李善注:“苞幷, 叢生也.”

[苞米】即玉米. 

[苞杞】叢生的枸杞. 《詩·小雅·四牡》:“翩翩者鵻, 載飛載止, 集於苞杞. 王事靡盬, 不遑將母.” 后因以“苞杞”表居家奉母之意. 淸曾國藩《母弟溫甫哀詞》:“帀歲告闋, 靡念苞杞.”

[苞含】1.苞, 通“包”. 包含. 唐韓偓《十月七日蚤起作時氣疾初愈》詩:“陽精欲去陰精落, 天地苞含紫氣中.”“苞含”一本作“包含”.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荐舉不捷》:“凡製五言, 苞含六義, 近多放誕, 靡有宗師.”2.苞, 通“包”. 寬容. 三國蜀諸葛亮《公文上尙書》:“今篡賊未滅, 社稷多難, 國事惟和, 可以克捷, 不可苞含, 以危大業.”《晉書·陶侃傳》:“默居上流之勢, 加有船艦成資, 故苞含隱忍, 使其有地.”

[苞苴】1.苞, 通“包”. 即蒲包. 用葦或茅編織成的包裹魚肉之類食品的用具. 《禮記·少儀》:“笏、書、脩、苞苴……其執之, 皆尙左手.” 鄭玄注:“謂編束萑葦以裹魚肉也.”《禮記·曲禮上》:“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 操以受命, 如使之容.” 孔穎達疏:“苞者以草包裹魚肉之屬也, 苴者亦以草藉器而貯物也.”2.苞, 通“包”. 指包裹, 包紮. 《詩·衛風·木瓜》“匪報也, 永以爲好也” 漢鄭玄箋:“以果實相遺者, 必苞苴之.”3.苞, 通“包”. 饋贈的禮物. 《莊子·列御寇》:“小夫之知, 不離苞苴竿牘.” 鍾泰發微:“古者饋人魚肉之類, 用茅葦之葉, 或苞之, 或藉之, 故曰‘苞苴’.” 漢賈誼《新書·禮》:“苞苴時有, 筐篚時至, 則群臣附.”《梁書·王僧孺傳》:“家貧, 無苞苴可以事朋類.”4.苞, 通“包”. 指饋贈. 漢劉向《列女傳·許穆夫人》:“古者諸侯之有女子也, 所以苞苴玩弄, 繫援於大國也.”5.苞, 通“包”. 賄賂. 《荀子·大略》:“湯旱而禱曰:‘……苞苴行與? 讒夫興與? 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楊倞注:“貨賄必以物苞裹, 故總謂之苞苴.” 唐李德裕《管仲害霸論》:“近世有以宮中之樂餌君者, 而苞苴日行, 紀綱日壞, 朋黨益熾, 讒言益昌.” 嚴㚆《原強》:“美國華盛頓立法至精, 而苞苴賄賂之風, 至今無由盡絶.”

[苞茅】束成捆的菁茅. 苞, 通“包”. 古代祭祀時, 以裹束著的菁茅置於柙中, 用來濾去酒中渣滓. 《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 王祭不共, 無以縮酒, 寡人是徵.”《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下》:“僕經事兩朝, 受恩三代, 位叨將相, 籍係宗枝, 賜鈇鉞以專征, 徵苞茅而問罪.” 淸黃遵憲《和鍾西耘感懷詩》:“但占風雨都來享, 偶斷苞茅便問諸.”

[苞育】孕育;養育. 苞, 通“包”. 三國魏曹植《喜雨》詩:“天覆何彌廣, 苞育此群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汝水》:“陂方數十里, 水物含靈, 多所苞育.”

[苞括】包舉;包括. 苞, 通“包”. 晉陳壽《進<諸葛亮集>表》:“當此之時, 亮之素志, 進欲龍驤虎視, 苞括四海, 退欲跨陵邊疆, 震蕩宇內.” 唐劉知幾《史通·序傳》:“苞括所聞, 踰於本書遠矣.” 明方孝孺《答王仲縉》書之一:“大經之下, 惟遷善紀文, 縱恣豪邁, 統紀苞括, 無常態也.”

[苞枿】唐鼓吹鐃歌十二曲之一, 柳宗元作.

[苞容】包容;容納. 苞, 通“包”. 《晉書·姚興載記上》:“興留心政事, 苞容廣納, 一言之善, 咸見禮異.” 唐韓愈《答李秀才書》:“元賓行峻潔淸, 其中狹隘, 不能苞容.”《資治通鑑·魏邵陵厲公嘉平五年》:“峻與胤雖內不沾洽, 而外相苞容, 進胤爵高密侯, 共事如前.”

[苞桑】1.桑樹之本. 《易·否》:“其亡其亡, 繫於苞桑.” 孔穎達疏:“苞, 本也. 凡物繫於桑之苞本, 則牢固也.”《南史·宋紀上·武帝》:“若乃草昧經綸, 化融於歲計, 扶危靜亂, 道固於苞桑.” 康有爲《上淸帝第二書》:“民心固結, 國勢自繫於苞桑矣.”2.比喩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歐陽詹《吊漢武帝文》:“已臨隧炭, 幾絶苞桑.”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九:“或覆餗而終焉, 或苞桑而振者.” 淸黃宗羲《子劉子行狀》:“除此三大釁, 而國家苞桑之業, 已在世世.”3.《易·否》:“其亡其亡, 繫於苞桑.” 孔穎達疏:“若能其亡其亡, 以自戒愼, 則有繫於苞桑之固, 無傾危也.” 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經常思危而不自安, 國家就能鞏固. 《後漢書·吳漢蓋延等傳論》:“光武審《黃石》, 存苞桑, 閉玉門以謝西域之質, 卑詞幣以禮匈奴之使, 其意防蓋已弘深.” 李賢注:“言聖人居天位, 不可以安, 常自危懼, 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黃庭堅《書磨崖碑後》詩:“明皇不作苞桑計, 顛倒四海由祿兒.”《三國演義》第十三回:“人君當守‘苞桑’戒, 太阿誰執全綱紀.”4.叢生的桑樹. 《詩·唐風·鴇羽》:“肅肅鴇行, 集於苞桑.”

[苞納】包容. 苞, 通“包”. 《晉書·慕容皝載記》:“主者奏以妖言犯上, 致之於法, 殿下慈弘苞納, 恕其大辟, 猶削黜禁錮, 不齒於朝.”《宋書·索虜傳》:“頃誅討蠻髦, 事止畿服, 或有狐奔鼠竄, 逃首北境, 而輒便苞納, 待之若舊, 資其糧仗, 縱爲寇賊.”

[苞殖】滋長繁殖. 漢陸賈《新語·道基》:“樹物養類, 苞殖萬根, 暴形養精, 以立群生.”

[苞貯】1.積聚. 唐康騈《劇談錄·殷九霞》:“司徒貴任藩服, 所望者, 秉持鈞軸, 封建茅土, 唯在保守庸勳, 苞貯仁義, 享福隆厚, 殊不可涯.”2.包容, 包涵. 苞, 通“包”. 《舊唐書·李昭德傳論》:“蓋由道乏弘持, 器難苞貯, 純剛是失, 卷智不全.”

[苞稂】田間叢生的野草. 《詩·曹風·下泉》:“冽彼下泉, 浸彼苞稂.” 朱熹集傳:“苞, 草叢生也. 稂, 童粱, 莠屬也.”

[苞筍】冬筍. 《東觀漢記·馬援傳》:“援好事, 至荔浦, 見冬筍, 名曰苞筍.” 晉左思《吳都賦》:“苞筍抽節, 往往縈結.”

[苞蒙】草木叢生貌. 亦指叢生的草木. 淸姚瑩《噶嗎蘭颱異記》:“今之億萬年鬱塞之區, 一旦鑿其苞蒙, 而破其澒洞, 澤源與山脈僨興, 陰晦與陽和交戰.”

[苞蔭】隱瞞;庇護. 苞, 通“包”. 《魏書·李沖傳》:“立三長, 則課有常準, 賦有恒分, 苞蔭之戶可出, 僥倖之人可止, 何爲而不可?”

[苞亂】淫亂. 《逸周書·時訓》:“殘虹不見, 婦人苞亂.” 朱右曾校釋:“苞, 叢也;叢亂, 淫也.”

[苞裹】同“包裹”. 

包含;包容. 苞, 通“包”. 《大戴禮記·勸學》:“受惡不讓似貞, 苞裹不淸似入.”《文子·道原》:“夫道者, 高不可極, 深不可測, 苞裹天地, 稟受無形.”《呂氏春秋·離俗》:“若夫舜湯, 則苞裹覆容, 緣不得已而動, 因時而爲.”

[苞穀】即玉米. 

[苞篚】代指搜刮的財物. 苞, 通“包”, 蒲包;篚, 竹器. 《梁書·王亮傳》:“出守名邦, 入司管轄, 苞篚罔遺, 而假稱折轅.”

[苞舉】同“包舉”. 

統括;全部占有. 苞, 通“包”. 漢賈誼《過秦論》:“君臣固守, 以窺周室, 有席卷天下、苞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幷吞八荒之心.”“苞”一本作“包”. 唐劉知幾《史通·敘事》:“如魏收《代史》、吳均《齊錄》, 或牢籠一世, 或苞舉一家, 自可申不刊之格言, 弘至公之正說.”

[苞藏】同“包藏”. 

裹藏;隱藏. 苞, 通“包”. 《周書·蕭詧傳》:“關市恣其裒刻, 豪猾多所苞藏.” 唐韓愈《和侯協律詠筍》:“外恨苞藏密, 中仍節目繁.”《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七》:“其宋光嗣相見之時, 於坐上便有言說, 先問契丹強弱, 次數秦王是非, 度此苞藏, 可見情狀.” 參見“苞藏禍心”.

[苞藏禍心】同“包藏禍心”. 

心里隱藏著壞主意. 苞, 通“包”. 《後漢書·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伏后>陰懷妒害, 苞藏禍心, 弗可以承天命, 奉祖宗.”《舊唐書·桓彦範傳》:“昌宗無德無才, 謬承恩寵, 自宜粉骨碎肌, 以答殊造, 豈得苞藏禍心, 有此占相?” 宋范仲淹《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第三狀》:“況西賊父祖以來, 蓄養姦謀, 一旦叛命, 乘累勝之氣, 而遣人納和, 此固苞藏禍心, 別營兇計.”

[苞屨】古人居喪所穿的一種草鞋. 《禮記·曲禮下》:“苞屨、扱衽、厭冠, 不入公門.” 孔穎達疏:“苞屨, 謂藨蒯之草爲齊衰喪屨.”

[苞蘆】蘆筍. 唐杜甫《槐葉冷淘》詩:“碧鮮俱照筯, 香飯兼苞蘆.”仇兆鼇注引蔡夢弼曰:“苞蘆, 蘆筍也.” 方之《楊婦道》:“看來, 是誰偸了別人的苞蘆, 半路撞見了人, 便張張皇皇把苞蘆塞到這兒來了.”

[苞孽】見“苞蘖”. 

[苞櫟】即櫟樹. 《詩·秦風·晨風》:“山有苞櫟, 隰有六駁.” 毛傳:“櫟, 木也.” 章炳麟《新方言·釋植物》:“今登、萊、靑人謂櫟爲柞, 或謂之苞櫟.” 參見“櫟”.

[苞羅】同“包羅”. 

包括. 苞, 通“包”. 晉袁宏《後漢紀·明帝紀下》:“有經數千萬, 以虛無爲宗, 苞羅精麤, 無所不統.” 北周庾信《周柱國長孫儉神道碑》:“太祖文皇帝駕馭天綱, 苞羅英傑.” 唐柳宗元《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其道以生人爲主, 以堯舜爲的, 苞羅旁魄, 膠轕下上, 而不出於正.”

[苞蘖】1.原指樹木旁生的枝葉, 后用以比喩子孫后代. 《梁書·張緬傳》:“雖苞蘖以代興, 終夷宗而殄族.”2.亦作“苞孽”. 比喩殘餘的邪惡勢力. 淸李振裕《祠闕里雅》詩:“苞蘖既除, 干戈永戢, 偃武覿文, 風行四國.” 淸陳田《明詩紀事辛籤·范景文》:“原欲摧陷廓淸, 洗而空之, 非令一撫, 豢彼苞孽, 爲苟且計也.”


*苙①[lìㄌㄧˋ]

[《廣韻》力入切, 入緝, 來. ]

[《廣韻》其立切, 入緝, 群. ]

1.藥草名. 白芷. 唐元稹《西齋小松》詩:“柔苙漸依條, 短莎還半委.”2.畜圈. 《孟子·盡心下》:“今之與楊墨辯者, 如追放豚, 既入其苙, 又從而招之.”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松翁》:“略一窺瞻, 即見身在苙中, 與諸豭同伏.”


*范①[fànㄈㄢˋ]

[《廣韻》防鋄切, 上范, 奉. ]

1.昆蟲名. 蜂. 《禮記·檀弓下》:“范則冠而蟬有緌.” 鄭玄注:“范, 蜂也.” 孔穎達疏:“蜂頭上有物似冠也.” 五代羅隱《蟋蟀》詩:“范睡蟬老, 冠峩緌好.”2.通“笵”、“範”. 型范. 俗稱模子. 《荀子·強國》:“刑范正, 金錫美, 工冶巧, 火齊得.” 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刑與型同, 范與笵同, 皆鑄作器物之法也.”如:銅范, 錢范. 3.通“笵”、“範”. 規范, 法式. 《鶡冠子·王鈇》:“主無異意, 民心不徙, 與天合則, 萬年一范.” 漢揚雄《太玄·文》:“鴻文無范.” 范望注:“范, 法也.”4.姓. 5.“範”的簡化字.

[范丹】即范冉. 詳“范冉”.

[范冉】字史云, 東漢陳留人. 曾師事馬融, 通五經. 桓帝時爲萊蕪長, 遭母憂, 不就. 性狷急, 常佩韋以自緩. 罹黨錮之禍, 遁跡梁沛間, 賣卜爲生, 淸貧自守, 時或糧絕, 窮居自若. 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雲, 釜中生魚范萊蕪.”冉, 或作“丹”. 見《後漢書·獨行傳·范冉》. 后以“范丹”指代貧困而有操守的賢士. 明邵璨《香囊記·得書》:“喜得逆旅逢靑眼, 免使破甑生塵愁范丹.”《初刻拍案驚奇》卷二:“看來世間聽不得的是媒人的口, 他要說了窮, 石崇也無立錐之地;他要說了富, 范丹也有萬頃之財.” 淸陳夢雷《贈臬憲於公》詩:“誰識范丹守, 猶甘原憲貧.”

[范史】《後漢書》的別稱. 因撰寫者是南朝宋范曄, 故有此稱. 宋劉克莊《再和林肅翁有所思韻》:“何妨范史書鉤黨, 不顧歐碑說解仇.”

[范叔】戰國魏人范雎, 字叔. 嘗從魏中大夫須賈使齊. 既歸, 須賈以雎有通齊之嫌告魏相. 魏相魏齊大怒, 使舍人笞擊雎, 折脅摺齒, 雎佯死得免. 乃伏匿, 更姓名曰張祿. 后隨秦使王稽赴秦, 以遠交近攻、加強王權之策說秦昭王, 昭王大悅, 用以爲相, 封應侯. 范雎相秦, 秦號曰張祿, 而魏不知. 魏聞秦將伐韓魏, 使須賈赴秦. 范雎布衣微行, 至客館見須賈. 須賈大驚, 曰:“范叔固無恙乎?”又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賜之. 須賈旋如秦相張祿即范雎, 乃肉袒膝行趨前請罪. 范雎數其罪有三, 然以綈袍之贈, 尙有故人之意, 赦而釋之. 唐高適《詠史》:“尙有綈袍贈, 應憐范叔寒;不知天下士, 猶作布衣看.”參閱《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范金】用模子澆鑄金屬品. 范, 通“範”. 《禮記·禮運》:“後聖有作, 然後脩火之利, 范金合土, 以爲臺榭宮室牖戶.” 孔穎達疏:“范金者, 謂爲形範以鑄金器.” 淸龔自珍《縱難送曹生》:“天下范金、摶垸、削楮、揉革、造木几, 必有伍.”

[范釜】借指士之淸貧. 淸陳維崧《滿江紅·薗次拿舟相訪與予訂布衣昆弟之歡而去》詞:“嗟墨突, 殊堪恥. 憐范釜, 還私喜.” 參見“范冉”.

[范張】1.東漢范式、張劭的幷稱. 二人友善, 重義守信, 有死友之稱. 后常以范張比喩生死不渝的至友. 見《後漢書·獨行傳·范式》. 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范張欵欵於下泉, 尹班陶陶於永夕.”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戴叔倫》:“范張之期, 曾不虛月.”2.范蠡、張良的幷稱. 古代以爲名臣功成恬退的典范. 南朝梁江淹《後讓太傅揚州牧表》:“追跡范張, 濯纓汾射, 臣之志也.”

[范蔡】戰國時代魏人范雎、燕人蔡澤的幷稱. 兩人相繼入秦, 位至卿相. 漢揚雄《解嘲》:“有建婁敬之策於成周之世, 則乖矣. 有談范蔡之說於金、張、許、史之間, 則狂矣.” 宋曾鞏《雜詩》之一:“張陳貧時交, 干戈忽相逐. 范蔡憎嫌人, 卒自歸鼎軸.”

[范甑】猶范釜. 唐羅隱《寄大理徐郞中》詩:“官序詵枝老, 幽塵范甑空.” 參見“范冉”.


*苧①[zhùㄓㄨˋ]

[《廣韻》直呂切, 上語, 澄. ]

“苧”的繁體字.

植物名. 苧麻.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鮮支黃礫, 蔣苧靑薠.”《古文苑·王褒〈僮約〉》:“十月收豆, 多取蒲苧, 益作繩索.” 章樵注:“苧, 皮麻屬也.” 參見“苧麻”.

[苧麻】多年生草本植物. 屬蕁麻科. 莖直, 莖皮纖維堅韌有光澤, 可作編結、紡織、造紙的原料. 根可入藥.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夏服》:“凡苧麻無土不生. 其種植有撒子、分頭兩法, 色有靑黃兩樣. 每歲有兩刈者, 有三刈者, 績爲當暑衣裳帷帳.”

[苧蒲】指用苧麻和蒲草編成的斗笠. 《管子·小匡》:“首戴苧蒲, 身服襏襫.” 尹知章注:“編苧與蒲以爲笠.”

[苧蘿】1.山名. 在浙江省諸曁市南, 相傳西施爲此山鬻薪者之女. 見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淸李漁《玉搔頭·微行》:“常笑吳王非好色, 不曾親到苧蘿村.”《花月痕》第十回:“非有卞和之明, 不能識荊山之璧;非有范蠡之智, 不能進苧蘿之姝.”2.用爲西施的代稱, 或泛稱美女. 宋賀鑄《小重山》詞:“正節號淸狂. 苧蘿標韻美, 倚新妝.”


*茓①[xuéㄒㄩㄝˊ]

1.見“茓子”. 2.用茓子圍起來囤糧食.

[茓子】方言. 做囤用的狹長的粗席子, 通常是用高粱稈子或蘆葦的篾兒編成的. 也稱踅子.


*苾①[bìㄅㄧˋ]

[《廣韻》毗必切, 入質, 幷. ]

芳香.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與君子遊, 苾乎如入蘭芷之室, 久而不聞, 則與之化矣.” 南朝梁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酒等啓》:“氣苾新城, 味芳雲杜.”《宋史·樂志九》:“有縟其儀, 有苾其香.”

苾②[biéㄅㄧㄝˊ]

[《廣韻》蒲結切, 入屑, 幷. ]

1.菜名. 見《廣韻·入屑》. 2.古民族名. 敕勒(即鐵勒)諸部之一. 參見“契苾”.

[苾芬】1.猶芬芳. 本指祭品的馨香. 《詩·小雅·楚茨》:“苾芬孝祀, 神嗜飲食.”2.指代祭品. 《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傳》:“乃敢擅損犧牲, 不備苾芬.” 宋王欽若《翊聖保德眞君傳》:“太平宮神, 受命上穹, 降靈下土, 苾芬致薦.”

[苾苾】香氣濃郁. 《詩·小雅·信南山》:“苾苾芬芬, 祀事孔明.”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蔚蔚豊秋, 苾苾香秔.” 唐張九齡《荔枝賦》:“綠穗靡靡, 靑英苾苾. 不豊其華, 但甘其實.”

[苾勃】香氣濃烈. 

[苾芻】亦作“苾蒭”. 

即比丘. 本西域草名, 梵語以喩出家的佛弟子. 爲受具足戒者之通稱.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僧訶補羅國》:“大者謂苾芻, 小者稱沙彌.” 唐白居易《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尙茶毗幢記》:“前後講毗尼三十會, 度苾蒭百千人.”《西遊記》第十三回:“<三藏>又念一卷《孔雀經》, 及談苾蒭洗業的故事.” 章炳麟《大乘佛敎緣起考》:“時阿難陀與諸苾蒭在竹林園, 有一苾芻而說頌曰:‘若人壽百歲不見白水鶴, 不如一日生得見白水鶴.’”

[苾芻尼】即比丘尼. 俗稱尼姑. 梵語男僧叫苾芻, 女僧叫苾芻尼.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時蓮花色苾芻尼欲初見佛, 化爲轉輪王, 七寶導從, 四兵警衛, 至世尊所, 復苾芻尼.”

[苾蒭】見“苾芻”. 


*煢①[qiónɡㄑㄩㄥˊ]

“煢”的簡化字.


*苠①[mínㄇㄧㄣˊ]

[《集韻》眉貧切, 平眞, 明. ]

莊稼生長期較長, 成熟期較晩. 淸蒲松齡《日用俗字·莊農章》:“苠麥打完纔上囷, 稙穀秀齊已墜圈.”如:苠高粱;黃谷子比白谷子苠.


*苨①[nǐㄋㄧˇ]

[《廣韻》奴禮切, 上薺, 泥. ]

1.薺苨. 草名. 2.見“苨苨”.

[苨苨】茂盛貌. 《詩·大雅·行葦》“方苞方體, 維葉泥泥” 唐陸德明釋文:“張揖作‘苨苨’, 云草盛也.”


*茀①[fúㄈㄨˊ]

[《廣韻》敷勿切, 入物, 敷. ]

1.草多路阻. 《國語·周語中》:“道茀不可行.” 韋昭注:“草穢塞路爲茀.”《新唐書·李渤傳》:“通路茀不治, 驛馬多死.”《花月痕》第五一回:“大母以道茀不許奔喪.”2.除草. 《詩·大雅·生民》:“茀厥豊草.” 毛傳:“茀, 治也.”3.古代車上的遮蔽物. 《詩·衛風·碩人》:“翟茀以朝.” 孔穎達疏:“茀, 車蔽也. 婦人乘車不露見, 車之前後設障以自隱蔽謂之茀.” 宋王安石《易泛論》:“茀, 所以蔽車也.”4.古代婦女的首飾. 也寫作“髴”. 《易·既濟》:“婦喪其茀.” 王弼注:“茀, 首飾.”一說, 茀借爲帗, 大巾. 《易·既濟》:“婦喪其茀.” 王弼注:“茀, 首飾.”一說, 茀借爲帗, 大巾. 5.見“茀鬱”. 6.通“紼”. 引棺的繩索. 《左傳·宣公八年》:“冬, 葬敬嬴, 旱, 無麻, 始用葛茀.” 杜預注:“茀, 方勿反, 引柩索也.” 孔穎達疏:“茀, 《禮》作‘紼’, 或作‘綍’, 繩之別名也.”7.通“福”. 參見“茀祿”.

茀②[bóㄅㄛˊ]

[《集韻》薄沒切, 入沒, 幷. ]

氣粗貌. 《莊子·人間世》:“獸死不擇音, 氣息茀然.” 陸德明釋文:“茀, 崔音勃.”

茀③[bèiㄅㄟˋ]

[《集韻》蒲昧切, 去隊, 幷. ]

彗星. 《穀梁傳·文公十四年》:“秋, 七月, 有星孛入於北斗, 孛之爲言猶茀也.”《史記·天官書》:“星茀於河戍.” 司馬貞索隱:“茀, 即孛星也.”《漢書·李尋傳》:“政急則出蚤, 政緩則出晩, 政絶不行則伏不見而爲彗茀.”顏師古注:“茀與孛同.” 淸王筠《菉友肊說》:“《辨物篇》星茀太角, 太角以亡. 茀蓋同孛.” 參見“茀星”.

[茀矢】矢末系絲繩者. 《周禮·夏官·司弓矢》:“矰矢、茀矢, 用諸弋射.” 鄭玄注:“茀矢, 弩所用也.”

[茀茀】強盛貌. 《詩·大雅·皇矣》:“臨衝茀茀, 崇墉仡仡.” 毛傳:“茀茀, 彊盛也.”

[茀星】孛星, 即彗星. 《史記·齊太公世家》:“茀星將出.”《漢書·元后傳》:“今有茀星天地赤黃之異.”顏師古注:“茀與孛同.”

[茀祿】猶福祿. 茀, 通“福”. 《詩·大雅·卷阿》:“茀祿爾康矣.” 鄭玄箋:“茀, 福也.” 宋王安石《壽安縣君王氏墓志銘》:“方大茀祿, 以宜寵服.” 明方孝孺《姚貞婦贊》:“人曰孝子, 茀祿是承.”

[茀鬱】1.抑郁. 《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心重結, 意不舒, 內茀鬱, 憂哀積.” 宋秦觀《曾子固哀詞》:“悲填膺而茀鬱兮, 聊自記於斯文.”2.曲折貌.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山則盤紆茀鬱, 隆崇嵂崒.”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園籬》:“其盤紆茀鬱, 奇文互起, 縈布錦繡, 萬變不窮.”


*苰①[hónɡㄏㄨㄥˊ]

[《廣韻》胡肱切, 平登, 匣. ]

車軾中段人所把手處. 


*茁①[zhuóㄓㄨㄛˊ]

[《廣韻》側劣切, 入薛, 莊. ]

[《廣韻》鄒滑切, 入黠, 莊. ]

亦作“朏”. 

1.草初生出地貌. 亦泛指植物的生長. 《詩·召南·騶虞》:“彼茁者葭, 一發五豝.” 毛傳:“茁, 出也. 葭, 蘆也.” 唐馮贄《云仙雜記·種蔬助鼎俎》:“宋宇種蔬三十品, 時雨之後, 按行園圃, 曰:天茁此徒, 助予鼎俎, 家復何患.” 宋蘇軾《春菜》詩:“豈如吾蜀富冬蔬, 霜葉露芽寒更茁.”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誠以人事連綿, 深有本柢, 如流水之必有原泉, 卉木之茁於根茇.”2.指人與動物的生長. 宋王安石《祭吳沖卿相公文》:“公命在酉, 長我一時;公先我茁, 我後公萎.”

茁②[zhúㄓㄨˊ]

[《廣韻》徵筆切, 入質, 知. ]

草芽. 宋陸遊《飯罷戲示隣曲》詩:“箭茁脆甘欺雪菌, 蕨芽珍嫩壓春蔬.”

[茁芽】發芽. 元吳澄《次韻靈興避暑》:“夢云蘭茁芽, 驚見梓附橋.”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從>以後的幾句聲明》附魏建功《不敢盲從》:“我們眞可憐可慘, 雖然不准子弟登台的父兄很多, 而一向情願爲藝術盡心, 來做先鋒的幷沒有畏縮;這才辟開‘愛美的爲藝術的戲劇事業’的新紀元, 所謂‘藝術戲劇根苗’始茁芽在沙漠的大地上.”

[茁壯】生長旺盛. 《孟子·萬章下》:“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二章:“既已萌芽, 它就日益茁壯難以抑制了.”浩然《豔陽天》第十五章:“如今樹苗和樹秧都茁壯地生長起來, 一片深綠, 一片淺綠, 伸著幼嫩的葉子, 自由自在地承受雨露和陽光.”

[茁茂】猶茂盛.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四》:“三里週圍石峰, 中當土山盡處, 風氣含和, 獨盛於此. 土膏腴懿, 生物茁茂, 非他處可及.”

[茁茁】草木初生貌. 《詩·召南·騶虞》“彼茁者葭” 唐孔穎達疏:“言彼茁茁然出而始生者, 葭草也.”《關尹子·八籌》:“草木俄茁茁, 俄停停, 俄蕭蕭. 天地不能留, 聖人不能繫, 有運者存焉.” 唐崔玨《門前柳》詩:“憶昔當年栽柳時, 新芽茁茁嫌生遲.”

[茁軋】據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一》載, 歐陽修主試, 舉子劉幾好爲怪險之語, 曰:“天地軋, 萬物茁, 聖人發.”修斥之. 后以謂文詞怪異生澀. 淸章學誠《文史通義·繁稱》:“莊姓則稱‘漆園’, 牛姓乃稱‘太牢’……而無識文人, 乃用之以記事, 宜乎試牘之文流於茁軋, 而文章一道入混沌矣.” 淸曾國藩《書<歸震川文集>後》:“然當時頗崇茁軋之習, 假齊梁之雕琢, 號爲力追周秦者, 往往而有.” 參見“紅勒帛”.

[茁肥】肥壯. 宋曾鞏《司封員外郞蔡公墓志銘》:“司封抱能屈初齡, 秉旄懷紱晩始亨;沙墟莽崖肆經營, 馬羊茁肥獄訟平.”

[茁實】紮實;健壯結實. 《醒世姻緣傳》第十三回:“次日那書辦做成了招稿, 先送與晁大舍看了, 將那要緊的去處都做得寬皮說話, 還有一兩處茁實些的, 晁大舍俱央他改了, 謄眞送了進去.” 洪深《香稻米》第一幕:“他上頭還有個老子, 七十九歲了;身體還眞茁實, 時常要搶點活做, 不過究竟是老得有氣無力的了.”


*苕①[tiáoㄊㄧㄠˊ]

[《廣韻》徒聊切, 平蕭, 定. ]

亦作“芀”. 亦作“萔”.

1.陵苕. 亦名淩霄、紫葳. 蔓生草. 《爾雅·釋草》:“苕, 陵苕. 黃華蔈, 白華茇.”《詩·小雅·苕之華》:“苕之華, 芸其黃矣.” 毛傳:“苕, 陵苕也, 將落則黃.” 鄭玄箋:“陵苕之華紫赤而繁.” 孔穎達疏:“如《釋草》之文, 則苕華本自有黃有白. 將落則黃, 是初不黃矣. 箋云‘陵苕之華紫赤而繁’, 陸璣疏亦言其華紫色, 蓋就紫色之中有黃紫白紫耳, 及其將落, 則全變爲黃.”2.苕饒. 豆類植物. 《詩·陳風·防有鵲巢》:“防有鵲巢, 邛有旨苕.” 孔穎達疏引陸璣曰:“苕, 苕饒也, 幽州人謂之翹饒, 蔓生, 莖如勞豆而細, 葉似蒺蔾而靑, 其莖葉綠色, 可生食, 如小豆藿也.”3.字本作“芀”. 蘆葦的花. 苕稈可爲帚. 《荀子·勸學》:“蒙鳩以羽爲巢, 而編之以髮, 繫之葦苕.” 王先謙集解:“苕, 葦之秀也.”《晉書·孝友傳·庾袞》:“袞乃刈荊苕爲箕箒.” 淸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下》“葦醜芀”:“《豳風·鴟鴞》傳曰:‘荼, 萑苕也.’則萑葦之秀, 皆謂之苕.”4.水名. 淸郭麐《書問》詩:“苕上人家懸釜急, 蘇堤楊柳隔湖看.” 參見“苕溪”. 5.見“苕苕”.

苕②[sháoㄕㄠˊ]

亦作“萔”. 

方言. 紅苕. 即紅薯.

[苕水】1.水名. 在今陝西省境內. 《山海經·西山經》:“龍首之山, 其陽多黃金, 其陰多鐵, 苕水在焉. 東南流注於涇水, 其中多美玉.”2.水名. 在今浙江省境內. 《山海經·南山經》:“浮玉之山……苕水出於其陰, 北流注入具區, 其中多鮆魚.” 唐靈一《於潛道中呈元八處士》詩:“苕水灘行淺, 潛州路漸深……不知天目下, 何處是雲林.” 宋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 苕水出焉. 龍飛鳳舞, 萃於臨安.” 參見“苕溪”.

[苕苕】1.高貌. 《文選·張衡<西京賦>》:“干雲霧而上達, 狀亭亭以苕苕.” 李善注:“亭亭、苕苕, 高貌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山有三嶺, 枕帶長江, 苕苕孤危, 望之若傾.” 王闓運《上征賦》:“匪峭峻而夐崇, 羌渾渾而苕苕.”2.遠貌. 《文選·謝靈運<述祖德詩>之一》:“苕苕歷千載, 遙遙播淸塵.” 劉良注:“苕苕、遙遙皆遠也.” 五代馮延巳《酒泉子》詞:“苕苕何處寄相思.” 王闓運《上征賦》:“歷千年之苕苕, 空靡曼以文飾.”

[苕帚】淸潔用具, 取苕稈爲之, 故名. 《周禮·夏官·戎右》“贊牛耳, 桃茢” 漢鄭玄注:“茢, 苕帚, 所以埽不祥.” 宋楊萬里《五月三日早起步東園示幼輿子》詩之二:“筠箕苕帚兩無蹤, 竊果畦丁職不供.”《官場現形記》第三六回:“老媽子又拏了一把苕帚, 把他吐的東西, 掃了出去.”

[苕亭】高峻貌.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灃水》:“嵩梁山高峰孤竦, 素壁千尋, 望之苕亭, 有似香爐.” 南朝齊謝朓《鏡台》詩:“玲瓏類丹檻, 苕亭似元闕.” 南朝梁江淹《謝法曹惠連贈別》詩:“泛濫北湖遊, 苕亭南樓期.”

[苕華】美玉名. 《竹書紀年》卷上:“癸命扁伐山民, 山民進女於桀二人, 曰琬曰琰. 后愛二人. 女無子焉, 斵其名於苕華之玉, 苕是琬, 華是琰.” 后以指德容美好的女子. 明徐㚆祚《投梭記·鬻女》:“果是玉無瑕, 休言價, 願將白璧聘苕華.” 淸龔自珍《乙酉得漢鳳紐白玉印喜極賦詩》:“夏后苕華刻, 周王重璧臺.”

[苕遞】同“迢遞”. 

遠貌. 南朝宋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逶迤傍隈隩, 苕遞陟陘峴.”一本作“迢遞”.

[苕溪】水名. 有二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爲東苕, 出天目山之北者爲西苕. 兩溪合流, 由小梅、大淺兩湖口注入太湖. 夾岸多苕, 秋后花飄水上如飛雪, 故名. 唐羅隱《寄第五尊師》詩:“苕溪煙月久因循, 野鶴衣製獨繭綸.” 宋蘇軾《泛舟城南會者五人》詩:“試選苕溪最深處, 仍呼我輩不羈人.” 宋張元幹《賀新郞·寄李伯紀丞相》詞:“喚取謫仙平章看, 過苕溪, 尙許垂綸否.”

[苕榮】陵苕花. 亦喩容貌之美. 語出《史記·趙世家》:“美人熒熒兮, 顔若苕之榮.” 漢王粲《七釋》:“紅顔照耀, 曄若苕榮.” 唐陳子昂《唐陳州宛丘縣令高府君夫人宇文氏墓志銘》:“崇徽惠穆, 秀色苕榮.”

[苕蕘】傳說中的鬼物. 

[苕霅】苕溪、霅溪二水的幷稱. 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內. 是唐代張志和隱居之地. 《新唐書·隱逸傳·張志和》:“願爲浮家泛宅, 往來苕霅間.” 明陳子龍《吳興道中》詩:“鳴榔涉杪秋, 苕霅何淹薄.” 淸兪樾《春在堂隨筆》卷五:“聊存科名盛事, 兼爲苕霅美談也.”

[苕嶢】高陡貌;遠高貌. 三國魏曹植《九愁賦》:“踐蹊徑之危阻, 登苕嶢之高岑.”《文選·張協<七命>》:“搖刖峻挺, 茗邈苕嶢.” 呂延濟注:“茗邈苕嶢, 遠高貌.” 晉潘嶽《河陽縣作》詩:“洪流何浩蕩, 脩芒鬱苕嶢.”

[苕穎】1.草花和禾穗. 亦泛指植物的花、穗及其莖. 唐劉禹錫《畬田作》詩:“蒼蒼一雨後, 苕穎如雲發.” 王闓運《桂頌》序:“嗟此桂枝, 依柯分命, 獨能苕穎不悴, 飛馨流豔.”2.《文選·陸機〈文賦〉》:“或苕發穎豎, 離衆絶致.” 呂向注:“謂思得妙音, 辭若苕草華發, 穎禾秀豎, 與衆辭離絶, 致於精理.” 后因以“苕穎”比喩意旨文辭之精妙特出者, 或特出之事物. 黃侃《論學雜著·禮學略說》:“群書之中, 搴其苕穎, 則江氏《周禮疑義舉要》, 融會鄭注而參以新說.”


*茄①[jiāㄐㄧㄚ]

[《廣韻》古牙切, 平麻, 見. ]

1.荷梗. 《爾雅·釋草》:“荷, 芙蕖;其莖茄.”《文選·張衡〈西京賦〉》:“蔕倒茄於藻井, 披紅葩之狎獵.” 薛綜注:“茄, 藕莖也. 以其莖倒殖於藻井, 其花下向反披.”2.通“荷”. 《漢書·揚雄傳上》:“衿芰茄之綠衣兮, 被夫容之朱裳.”顏師古注:“茄, 亦荷字也.”3.古國名.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楚子使薳射城州屈, 復茄人焉.” 楊伯峻注:“據高士奇《地名考略》, 州屈在今安徽省鳳陽縣西. 茄音加, 近淮水小邑.”

茄②[qiéㄑㄧㄝˊ]

[《廣韻》求迦切, 平戈, 群. ]

茄子. 植物名. 一名落蘇.

[茄子】一年生草本植物. 葉橢圓形, 花紫色, 果實倒卵形或長圓形, 色紫, 亦有淺綠色或白色的, 是普通的蔬菜.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茄子》:“種茄子法:茄子九月熟時, 摘取, 擘破, 水淘子, 取沉者, 速曝乾, 裹置.”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酉陽雜俎》云:‘茄子一名落蘇’, 今吳人正謂之落蘇. 或云錢王有子跛足, 以聲相近, 故惡人言茄子, 亦未必然.”

[茄房】蓮蓬. 唐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其宇下有流石成形, 如肺肝, 如茄房.”

[茄袋】一種制作精致的小包, 俗稱荷包. 隨身佩帶作飾件, 備放零錢或什物用. 《宋史·輿服志六》載所獲亡金國寶, 內有絲袍、玉帶、銷金玉事、皮茄袋等法物. 《金甁梅詞話》第二三回:“西門慶道:‘我茄袋內還有一、二兩, 你拿去.’”


*莖①[jīnɡㄐㄧㄥ]

“莖”的簡化字.


*苔①[táiㄊㄞˊ]

[《廣韻》徒哀切, 平咍, 定. ]

亦作“菭”. 

植物名. 屬隱花植物類, 根、莖、葉區別不明顯, 有靑、綠、紫等色, 多生於陰濕地方, 延貼地面, 故亦叫地衣. 《淮南子·泰族訓》:“窮谷之汙, 生以靑苔.”《文選·沈約〈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詩》:“賓階綠錢滿, 客位紫苔生.” 李善注引崔豹《古今注》:“空室無人行則生苔蘚, 或靑或紫, 一名綠錢.” 前蜀毛文錫《浣溪沙》詞:“春水輕波浸綠苔, 枇杷洲上紫檀開.”

苔②[tāiㄊㄞ]

舌上的垢膩曰“舌苔”. 

[苔衣】泛指苔蘚. 南朝宋謝靈運《嶺表賦》:“蘿蔓絶攀, 苔衣流滑.” 南朝梁元帝《和鮑常侍龍川館》:“苔衣隨溜轉, 梅氣入風香.” 唐錢起《避暑納涼》詩:“初晴草蔓緣新筍, 頻雨苔衣染舊牆.” 宋林逋《翠微亭》詩:“秋階響松子, 雨壁上苔衣.”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十·陟厘》:“苔衣之類有五:在水曰陟釐, 在石曰石濡, 在瓦曰屋遊, 在牆曰垣衣, 在地曰地衣. 其蒙翠而長數寸者亦有五:在石曰烏韭, 在屋曰瓦松, 在牆曰土馬鬃, 在山曰卷栢, 在水曰藫也.”

[苔岑】晉郭璞《贈溫嶠》詩:“人亦有言, 松竹有林. 及余(爾)臭味, 異苔同岑.” 后世因以“苔岑”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淸趙翼《哭筠浦相公》詩:“交誼苔岑五十秋, 喜聽揆席懋勛猷.”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疊韻詩》:“楊竹圃親家次韻寄和拙作自壽詩疊前韻賦謝云:‘小合苔岑增感愴, 無端萍水又分離.’”

[苔茸】叢生的苔蘚. 南唐李中《江次維舟登古寺》詩:“輟櫂因過古梵宮, 荒涼門逕鎖苔茸.”《新華日報》1942.7.2:“密密叢叢, 上下是幾十尺高的大樹枝干, 下面是生滿苔茸的石塊.”

[苔茵】靑苔滿布如茵席. 唐顧況《送友失意南歸》詩:“隣荒收酒幔, 屋古布苔茵.” 明顧大典《靑衫記·樂天賞花》:“秋花點點浥露芬, 繞碧砌苔茵, 菊散叢金蓮墜粉, 喜寒葩似帶餘春.”

[苔紙】用水苔(藻類)制成的紙. 亦名側理紙或陟里紙. 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晉武帝>即於御前賜靑鐵硯……側理紙萬番, 此南越所獻. 後人言‘陟里’, 與‘側理’相亂, 南人以海苔爲紙, 其理縱橫邪側, 因以爲名.” 宋顧文薦《負暄雜錄·紙》:“苔紙以水苔爲之, 名側理紙.” 宋陸遊《予所居南幷鏡湖北則陂澤重㚆抵海小舟縱所之或數日乃歸》詩:“歸來寫苔紙, 老憊無傑句.” 宋陸遊《破陣子》詞之二:“苔紙閑題溪上句, 菱唱遙聞煙外聲.”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十·陟厘》.

[苔菜】植物名. 紫堇的別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紫堇》<集解>引蘇頌曰:“紫堇生江南吳興郡. 淮南名楚葵, 宜春郡名蜀芹, 豫章郡名苔菜, 晉陵郡名水卜菜也.”《晏子春秋·雜下十九》:“晏子相齊, 衣十升之布, 脫粟之食, 五卯、苔菜而已.”

[苔梅】枝干著有苔蘚的梅樹. 宋范成大《梅譜》:“古梅會稽最多, 四明、吳興亦間有之. 其枝樛曲萬狀, 蒼蘚鱗皴, 封滿花身. 又有苔鬚, 垂於枝間, 或長數寸, 風至綠絲飄飄可玩. 初謂古木久歷風日致然, 詳考會稽所産, 雖小株亦有苔痕, 蓋別是一種, 非必古木.” 宋周密《乾淳起居注》:“苔梅有二種, 宜興張公洞者, 苔蘚甚厚, 花極香;一種出越土, 苔如綠, 絲長尺餘.”

[苔脯】水苔曬干爲脯, 可食.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十·陟厘》<集解>引寇宗奭曰:“陟釐, 今人乾之, 治爲苔脯, 堪啗. 靑苔亦可作脯食, 皆利人.”

[苔痕】苔蘚滋生之跡. 唐劉禹錫《陋室銘》:“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靑.” 宋張耒《無題》詩之一:“出門蹄道苔痕滿, 隱几書塵鼠蹟多.” 淸龔自珍《鵲樓仙》詞:“安排疏密, 商量肥瘦, 自劚苔痕辛苦.” 郁達夫《偶過西台有感》詩:“偶向西臺臺畔過, 苔痕猶似淚淋痕.”

[苔階】生有苔蘚的石階. 南朝梁簡文帝《傷美人》詩:“翠帶留餘結, 苔階沒故基.” 唐李紳《過梅里·上家山》詩:“苔階泉溜缺, 石甃靑莎密.” 淸黃景仁《石鼇塢洞天福地遺址》詩:“羽衣散盡香火絶, 時有丐者僵苔階.”

[苔斑】苔蘚叢生如斑點之狀. 唐無名氏《朝元閣賦》:“金鋪燭耀, 玉磶苔斑.” 淸孫枝蔚《寓百福寺》詩:“更防車馬至, 踏破古苔斑.”

[苔牋】以苔紙制成的箋紙. 唐王勃《乾元殿頌》序:“金門獻納, 縱麟筆於苔牋;石館論思, 覈龜章於竹槧.”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紙則有越之剡藤、苔牋.”《紹興府志·物產志二》引《嘉泰志》:“剡之藤紙, 得名最舊, 其次苔牋.”

[苔絮】水中靑苔. 唐李賀《南園》詩之十一:“自履藤鞋收石蜜, 手牽苔絮長蒓花.” 王琦汇解:“苔絮, 水中靑苔初生如亂髮, 積久日厚, 狀如胎絮.”

[苔暈】苔蘚的模糊痕跡. 宋徐積《宿山館》詩之一:“君看牀頭鐵鱗甲, 雨痕苔暈幾千層.”

[苔幘】靑苔色的頭巾. 唐司空曙《寄衛明府》詩:“側寄繩牀嫌憑几, 斜安苔幘懶穿簪.”

[苔網】《後漢書·宦者傳·蔡倫》:“倫乃造意, 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爲紙.” 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南人以海苔爲紙.”苔、網均爲造紙的原料, 故用爲紙的代稱. 宋黃庭堅《寄餘干徐隱甫》詩:“東江始分風, 苔網饋百紙.”

[苔髮】謂其狀如發之苔. 唐羅隱《絕境》詩:“水流苔髮直, 風引蕙心斜.”

[苔錢】苔點形圓如錢, 故曰“苔錢”. 南朝梁劉孝威《怨詩》:“丹庭斜草徑, 素壁點苔錢.” 宋司馬光《和宋㚆古小園書事》:“東家近亦富, 滿地布苔錢.” 淸金農《寄閔八》詩:“簡雨疎風草堂閉, 定知一夕長苔錢.”

[苔錦】形容苔蘚叢生, 如錦繡鋪地. 宋楊萬里《野炊猿藤徑樹下》詩:“苔錦銀槍竈, 蘆茸玉帳氊.” 元馬祖常《送毛眞人還山》詩:“雨灑石壇苔錦滑, 日穿油幌竹書光.”

[苔蘚】苔和蘚同屬隱花植物中的一個大類, 有很多種, 大多生長在潮濕的地方. 一般不細加分別, 統稱苔蘚. 南朝齊謝朓《遊山》詩:“荒隩被葴莎, 崩壁帶苔蘚.” 宋蘇軾《用王鞏韻贈其侄震》:“衡門老苔蘚, 竹柏千兵屯.” 明王玉峰《焚香記·折證》:“仁風吹遍, 閭巷絃歌滿. 官衙冷, 一庭苔蘚.” 葉聖陶《城中》:“河對岸就是城牆, 古舊的城磚大部分都長著苔蘚.”


*茅①[máoㄇㄠˊ]

[《廣韻》莫交切, 平肴, 明. ]

亦作“茆”. 亦作“茆”.

1.草名. 禾本科. 《本草》謂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等, 葉皆相似. 又謂夏花者爲茅, 秋花者爲菅. 俗稱茅草者指白茅. 全草可作造紙原料, 根莖皆可入藥. 《易·泰》:“拔茅茹.”《詩·豳風·七月》:“晝爾於茅.” 鄭玄箋:“女當晝日往取茅歸.”《周禮·天官·醢人》“茆菹” 漢鄭玄注:“鄭大夫讀茆爲茅.” 唐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元周權《接竹引泉》詩:“挽之歸我廬, 晴雨注屋茆.” 淸焦循《荒年雜詩》:“采采墓門茅, 茅根不堪吮.”2.茅可蓋屋, 因以指代草舍. 宋蘇軾《月華寺》詩:“道人修道要底物? 破鐺煮飯茆三間.”3.借指茅土之封. 淸魏源《聖武記》卷二:“功無橫草, 生即分茅.”4.古國名, 故城在今山東省金鄕縣西南.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凡、蔣、邢、茅、胙、祭, 周公之胤也.” 淸王引之《經義述聞·公羊傳》:“茅當讀爲旄, 旄正字也, 茅借字也. 蓋旌之飾, 或以羽, 或以旄……其用旄者, 則謂之旄旌矣.”5.通“旄”. 竿頂用旄牛尾裝飾的旗. 《禮記·雜記下》:“御柩以茅.”《左傳·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 左執茅旌, 右執鸞刀.”6.姓. 秦有茅焦.

[茅卜】古代的一種占卜方法. 《楚辭·離騷》:“索藑茅以筳篿兮, 命靈氛爲余占之.” 王逸注:“藑茅, 靈草也. 筳, 小折竹也, 楚人名結草折竹而卜曰篿.” 胡文英《屈騷指掌》:“楚中或折草、折竹、折木枝、折炷香, 信手布卦, 以占吉凶. 檀默齋云:藑茅, 折草以卜, 俗云掐茅卦是也.”

[茅土】指王、侯的封爵. 古天子分封王、侯時, 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壇, 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 包以白茅而授之, 作爲受封者得以有國建社的表征. 《文選·李陵<答蘇武書>》:“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 受千乘之賞.” 李善注:“《尙書緯》曰:‘天子社, 東方靑, 南方赤, 西方白, 北方黑, 上冒以黃土, 將封諸侯, 各取方土, 苴以白茅, 以爲社.’” 漢蔡邕《獨斷》卷下:“天下大社以五色土爲壇, 皇子封爲王者受天子之社土, 以所封之方色, 東方受靑, 南方受赤, 他如其方色, 歸國以立社, 故謂之受茅土.” 唐李頎《行路難》詩:“漢家名臣楊德祖, 四代五公享茅土.” 明何景明《醉歌贈子容使湖南》:“聖朝分封重茅土, 詞林禮樂超前古.” 淸蔣士銓《一片石·夢樓》:“茅土已先滄海變, 桃花休向墓門紅.”

[茅山】山名. 在江蘇省句容縣東南. 原名句曲山. 相傳有漢茅盈與弟衷固采藥修道於此, 因改名茅山. 《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止於句容之句曲山, 恒曰……昔漢有三茅君得道來掌此山, 故謂之茅山.”

[茅司】廁所. 淸翟灝《通俗編·居處》:“《傳燈錄》:趙州諗謂文遠曰:東司上不可與說佛法. 朱暉《絶倒錄》載宋人《擬老饕賦》有‘尋東司而上茅’句. 按:俚言毛司. 據此, 當爲茅司也.”

[茅竹】毛竹的別稱. 竹的一種, 高可達二三丈, 莖壁厚, 性堅韌, 是優良的建筑材料, 還可制造器物. 《宋史·外國傳四·交阯》:“城中無居民, 止有茅竹屋數十百區, 以爲軍營.” 宋陸遊《數日秋氣已深淸坐無酒戲題長句》:“漸近重陽天氣嘉, 數椽茅竹淡生涯.” 許傑《慘霧》:“一株嫩茅竹, 那里可以擋風呢?”

[茅社】亦作“茆社”. 

古天子分封諸侯, 授之茅土使歸國立社, 稱作茅社. 《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 孔傳:“王者封五色土爲社. 建諸侯, 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立社, 燾以黃土, 苴以白茅, 茅取其潔, 黃取王者覆四方.”《晉書·汝南王亮等傳序》:“功臣無立錐之地, 子弟君不使之人. 徒分茅社, 實傳虛爵.” 宋蘇軾《皇叔皇兄追封制》:“沒享茆社, 所以寵綏其子孫.” 參見“茅土”.

[茅君】指傳說中在句容句曲山修道成仙的茅氏兄弟. 唐李頎《題盧道士房》詩:“秋砧響落木, 共坐茅君家.” 元宋無《遊三茅華陽諸洞》詩之二:“玉案淸香徹夜焚, 紫煙成蓋覆茅君.” 淸兪樾《茶香室續鈔·句曲玉印》:“經元素事茅君, 每歲必禱句曲.” 參見“茅山”、“茅盈”.

[茅苫】亦作“茆苫”. 

1.謂用茅草覆蓋. 亦指茅舍、草屋. 唐元稹《茅舍》詩:“茅苫竹梁棟, 茅疏竹仍罅.” 宋蘇軾《吳中田婦歎》:“茆苫一月壠上宿, 天晴穫稻隨車歸.” 淸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三九:“‘靈能回朴’. 村塢間茅苫土壁, 塑一關壯繆, 袞冕執圭, 席地而坐, 望其靈之如響, 爲嗤笑而已!”2.古禮居喪者的草墊. 宋梅堯臣《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詞》之二:“九原開附穴, 故土覆新丘. 歲晏寒松下, 茅苫孝子留.”

[茅舍】亦作“茆舍”. 

1.茅屋. 《三國志·蜀志·秦宓傳》:“宓稱疾, 臥在茅舍.” 宋辛棄疾《念奴嬌·西湖和人韻》詞:“茆舍疎籬今在否? 松竹已非疇昔.” 元曹明善《沉醉東風·村居》曲之二:“茆舍寬如釣舟, 老夫閑似沙鷗.” 陳毅《由北京到廣州》詩:“淸水池塘傍茅舍, 鳶飛魚躍竹萬竿.”2.用以謙稱自己的住宅.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若得法師降臨茅舍, 此乃萬千之幸.”

[茅店】用茅草蓋成的旅舍. 言其簡陋. 唐溫庭筠《商山早行》詩:“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宋楊萬里《不寐》詩:“忽思春雨宿茅店, 最苦僕夫催去程.” 明沈鯨《雙珠記·轅門遇友》:“暮宿月留茅店影, 曉行雞弄竹窗聲.”姚雪垠《長夜》十三:“崗下邊有幾家茅店.”

[茅房】即茅廁. 張天翼《兒女們》:“他們還把人家的祖宗牌位扔到茅房里.”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一回:“剛蹲在茅房里, 忽聽見外邊打槍.” 參見“茅廁”.

[茅門】雉門. 古王宮五門之一. 漢劉向《說苑·至公》:“楚莊王有茅門者法曰:群臣大夫諸公子入朝, 馬蹄蹂霤者, 斬其輈而戮其御.”

[茅茨】亦作“茆茨”. 

1.茅草蓋的屋頂. 亦指茅屋. 《墨子·三辯》:“昔者堯舜有茅茨者, 且以爲禮, 且以爲樂.”《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 茅茨不翦, 采椽不斲.” 唐錢起《早渡伊川見舊隣作》詩:“村落通白雲, 茆茨隱紅葉.” 淸侯方域《明東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銘》:“公歸而無居, 乃居余之北村, 茆茨數椽, 意泊如也.”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黃英》:“乃於園中築茅茨, 擇美婢往侍.”2.指簡陋的居室. 引申爲平民里巷. 晉袁宏《後漢紀·桓帝紀下》:“不慕榮宦, 身安茅茨.” 宋蘇軾《內中御侍以下賀太皇太后年節詞語》:“求賢審官, 拔士茆茨之下.” 淸陳田《明詩紀事戊籤·華察》引陳臥子曰:“子潛淸儉, 似茅茨下人.”3.用以謙稱自己的家. 唐淸晝湯衡《懷李司直縱聯句》:“幽獨何以慰, 友人顧茅茨.” 宋王安石《寄闕下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詩:“但願一門皆貴仕, 時將車馬過茆茨.”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三仙》:“未修地主之儀, 忽叨盛饌, 於理不當. 茅茨不遠, 可便下榻.”

[茅茨土階】以茅蓋屋, 夯土爲階. 謂宮室簡陋, 生活儉朴. 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一》:“禮有損益, 質文無常, 茅茨土階, 致其肅也.”《資治通鑑·唐肅宗至德元載》:“雖茅茨土階, 惡衣菲食, 不恥其陋.” 明唐順之《答廖東云提學》:“山西古帝王之都, 其人有茅茨土階之風.”

[茅茨不翦】謂崇尙儉朴, 不事修飾. 《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 茅茨不翦, 采椽不斲.”《史記·李斯列傳》:“堯之有天下也, 堂高三尺, 采椽不斲, 茅茨不翦.” 漢桓寬《鹽鐵論·通有》:“文學曰:‘古者采椽不斲, 茅茨不翦.’”

[茅茹】茅根相牽連貌. 喩同類事物之相互牽引. 《易·泰》:“拔茅茹, 以其彙, 征吉.” 王弼注:“茅之爲物, 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 茹, 相牽引之貌也.” 宋梅堯臣《次韻和韓子華內翰於王右丞家移紅薇子種學士院》:“此地結根千萬歲, 聯華榮莫比茅茹.” 元揭傒斯《得程翰林揚州消息》詩:“自顧匪茅茹, 委跡任空墻.”

[茅屋】亦作“茆屋”. 

用茅草蓋的房屋. 《左傳·桓公二年》:“淸廟茅屋.” 杜預注:“以茅飾屋, 著儉也.” 唐杜甫《春日江村》詩之一:“茅屋還堪賦, 桃源自可尋.” 唐姚合《將歸山》詩:“聞道舊溪茆屋畔, 春風新上數枝藤.”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六·雞上木》:“日午吹煙絶, 吟聲出茅屋.” 周立波《山鄕巨變》上二:“他自己連茅屋都沒得住的, 東飄西蕩, 你到那里去找他?”

[茅屋采椽】謂住所簡陋. 《漢書·藝文志》:“墨家者流……茅屋采椽, 是以貴儉.”顏師古注:“采, 柞木也. 字作棌, 本從木. 以茅覆屋, 以采爲椽, 言其質素也.”

[茅盈】漢景帝時咸陽人. 傳說年十八上恒山修道, 旋隱江南句曲山, 與其弟固衷修煉采藥, 治病活人, 世稱“三茅眞君”, 改句曲山爲三茅山, 簡名茅山(在今江蘇省句容縣境內). 舊有“茅山道士”之傳, 即本於此. 《太平廣記》卷十一引宋曾慥《集仙傳·大茅君》:“大茅君盈南至句曲之山, 漢元壽二年八月己酉……王母攜王君(西城王君)及盈, 省顧盈之二弟, 各授道要. 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茅衷《太霄隱書》.” 明廖用賢《尙友錄》卷七:“茅濛玄孫盈, 字叔申, 弟固字季偉, 次弟衷字思和. 盈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 少秉異操, 獨味淸虛……敎二弟延年不死之法, 後亦成仙, 居茅山, 世稱‘三茅眞君’.”

[茅軒】茅舍. 唐王績《遊北山賦》:“結蘿幌而迎宵, 敞茅軒而待曙.” 唐杜甫《水檻》詩:“茅軒駕巨浪, 焉得不低垂.” 唐杜荀鶴《題江寺禪和》詩:“江寺禪僧似悟禪, 壞衣芒履住茅軒.”

[茅柴】亦作“茆柴”. 

見“茅柴酒”. 

[茅柴酒】村釀薄酒. 亦省作“茅柴”. 宋蘇軾《岐亭》詩之四:“幾思壓茆柴, 禁網日夜急.” 明馮時化《酒史·酒品》:“茅柴酒:惡酒曰茅柴.” 淸趙翼《陔餘叢考·茅柴酒》:“酒之劣者, 俗謂之茅柴酒.”

[茅菴】亦作“茆菴”. 

見“茅庵”. 

[茅菹】亦作“茆菹”. 

初生之茅. 《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 其實韭菹……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鄭玄注:“茅菹, 茅初生.”

[茅菅】亦作“茆菅”. 

茅、菅二草, 形相似, 多幷用以指野生雜草. 亦喩微細. 宋蘇軾《送張天覺得山字》詩:“餘光入巖石, 神草出茅菅.” 宋蘇軾《送程七表弟知泗州》詩:“但使可此人, 餘事眞茆菅.” 金元好問《五松平》詩:“湍流落澗壑, 細路深茅菅.” 元戴表元《秋蟲歎》詩:“淒然雜憂患, 霜風埽茅菅.”

[茅堂】亦作“茆堂”. 

1.草蓋的屋舍. 語出漢韋孟《在鄒詩》:“爰戾於鄒, 鬋茅作堂.” 唐杜甫《鄭駙馬宅宴洞中》詩:“誤疑茅堂過江麓, 已入風磴霾雲端.”《紅樓夢》第十七回:“引衆人步入茆堂, 裏面紙窗木榻, 富貴氣象一洗皆盡.” 淸黃景仁《對月》詩:“鍵戶謝人事, 茅堂夜色虛.”2.堂名;里名. 《宋書·袁粲傳》:“上於華林園茅堂講《周易》, 粲爲執經.” 南朝宋謝莊《自潯陽至都集道里名爲詩》:“觀道雷池側, 訪德茅堂陰.”

[茅庵】亦作“茆菴”. 

茅廬;草舍. 唐胡曾《自嶺下泛鷁到淸遠峽作》詩:“不爲篋中書未獻, 便來茲地結茅庵.”《水滸傳》第一回:“自向龍虎山頂結一茅庵, 修眞養性.” 明屠隆《曇花記·郊行卜佛》:“久居華屋, 轉羨茆菴.”《紅樓夢》第一二○回:“兩人攜手而行, 小廝驅車隨後, 到了一座茅庵.”

[茅旌】旄旌. 杆端飾有旄牛尾的旗幟. 茅, 通“旄”.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 左執茅旌, 右執鸞刀, 以逆莊王.” 何休注:“茅旌, 祀宗廟所用, 迎道神指護祭者.” 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公羊傳》:“茅當讀爲旄, 旄正字也, 茅借字也. 蓋旌之飾或以羽, 或以旄……其用旄者, 則謂之旄旌矣.”

[茅蒐】即茜草. 根可作絳紅色染料. 《詩·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 毛傳:“韎韐者, 茅蒐染草也.” 孔穎達疏:“奭者, 赤貌. 傳解言奭之由, 以其用茅蒐之草染之, 其草色赤故也.” 參見“茜”.

[茅棟】亦作“茆棟”. 

茅屋. 南朝梁沈約《宿東園》詩:“茅棟嘯愁鴟, 平岡走寒兔.” 唐杜甫《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遺營草堂資》詩:“憂我營茅棟, 攜錢過野橋.” 宋孫覿《春事》詩:“茆棟依林出, 松扉傍水斜.” 宋劉克莊《賀新郞·蒙恩主崇禧再用前韻》詞:“服蘭佩, 結茅棟.”

[茅椒】用茅草做頂、椒泥塗壁的房屋. 《新唐書·隱逸傳·武攸緒》:“盤桓龍門、少室間, 冬蔽茅椒, 夏居石室.”《資治通鑑·唐則天后萬歲通天元年》:“攸緒遂優遊巖壑, 冬居茅椒, 夏居石室, 如一山林之士.”

[茅焦】戰國齊人, 以敢諫見稱. 秦始皇母后私通嫪毐, 毐以假父之尊專國事, 驕縱爲亂, 始皇取而車裂之, 遷太后於萯陽宮, 令曰:敢以太后事諫者戮. 死者已二十七人, 而茅焦猶冒死上謁, 解衣伏質, 喩以利害, 始皇悟而赦之, 迎太后歸咸陽, 尊焦爲上卿. 見漢劉向《說苑·正諫》. 《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爲事, 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 恐諸侯聞之, 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陽, 復居甘泉宮.” 唐元稹《四皓廟》詩:“茅焦脫衣諫, 先生無一言.” 明沈德符《野獲編·列朝·邵經邦譏議禮》:“議禮諸臣自比茅焦之諫, 訕上無禮, 逮下詔獄訊治.”

[茅廁】廁所. 元秦簡夫《東堂老》楔子:“你偏不知我的性兒, 上茅廁去也騎馬哩.”《紅樓夢》第四一回:“別是掉在茅廁裏了? 快叫人去瞧瞧.”《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六回:“他轉了一個彎, 走了一箭之路, 路旁一個茅廁.”

[茅扉】茅舍的門. 唐劉長卿《正朝覽鏡作》詩:“憔悴逢新歲, 茅扉見舊春.”

[茅蒲】斗笠, 一種擋雨遮陽用的笠帽. 《國語·齊語》:“脫衣就功, 首戴茅蒲, 身衣襏襫, 霑體塗足, 暴其髮膚, 盡其四支之敏, 以從事於田野.” 韋昭注:“茅蒲, 簦笠也.” 宋葉適《梁父吟》:“黻冕兮茅蒲, 袞衣兮襏襫.”

[茅椽】草蓋的屋頂. 謂簡陋的居室. 《紅樓夢》第一回:“所以蓬牖茅椽, 繩床瓦竈, 幷不足以妨我襟懷.”

[茅塞】《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 介然用之而成路;爲閒不用, 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 謂爲茅草所堵塞.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睨溫泉之峽, 當在其南, 中亦有峽南下, 第茅塞無徑, 遂隨道西北上.” 后人用《孟子》語意以比喩思路閉塞, 或愚昧無知;且多作爲自謙之詞. 宋王明淸《揮麈餘話》卷二:“仲信寓越之蕭寺……時一相過, 未嘗不劇談終日, 有補於茅塞爲多.”《三國演義》第三八回:“玄德聞言, 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 頓開茅塞, 使備如撥雲霧而覩靑天.’” 淸李漁《蜃中樓·述異》:“吾兄眞解人也, 小弟胸中茅塞, 不覺頓開.”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只不過短短十多分鍾的談話, 可是好像使道靜頓開茅塞似的, 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茅塞頓開】喩閉塞的思路, 由於得到啓發, 忽然開通了. 淸李漁《奈何天·形變》:“茅塞頓然開, 分明是奇福至, 貌隨心改.”《人民文學》1978年第9期:“主席精辟而通俗地用階級觀點所進行的耐心敎誨, 使我們茅塞頓開.” 參見“茅塞”.

[茅殿】草蓋的殿堂. 唐王勃《上<九成宮頌>表》:“松軒夜警, 杳冥姑射之心;茅殿晨凝, 寥廓峒山之駕.” 唐宋之問《謁禹廟》詩:“茅殿今文襲, 梅梁古製無.”

[茅臺】1.鎮名. 在貴州省仁懷縣境內, 東通遵義, 水路沿赤水河可通長江, 以產佳釀著名. 2.指茅台酒. 張恨水《八十一夢·星期日》:“我買了眞的茅台, 大家在這里喝兩杯.” 葉聖陶《北上日記·一月十三日》:“夜七時, 出外晩餐, 又遇高祖文, 承以茅台一甁相贈.” 參見“茅臺酒”.

[茅臺酒】貴州省仁懷縣茅台鎮產的酒. 淸香醇美, 馳名中外, 爲國產名酒之冠.

[茅綯】茅草搓的繩索. 語出《詩·豳風·七月》:“晝爾於茅, 宵爾索綯.” 鄭玄箋:“女當晝日往取茅歸, 夜作絞索以待時用.” 晉葛洪《神仙傳·壺公》:“頭上有一方石, 廣數丈, 以茅綯懸之.”

[茅蕝】1.古擯相者習朝會之儀, 束茅而列, 以表位次. 《國語·晉語八》:“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 楚爲荊蠻, 置茅蕝, 設望表, 與鮮卑守燎, 故不與盟.” 韋昭注:“蕝, 謂束茅而立之, 所以縮酒.” 王引之《經義述聞·國語下》:“《晉語八》‘置茅蕝, 設望表’韋注:‘蕝謂束茅而立之, 所以縮酒.’案:會盟無縮酒之文, 韋注非也, 當以賈說爲長. 竊謂置茅蕝者, 未盟之先, 擯相者習儀也. 習儀則必爲位, 故以茅蕝表之.”2.茅束. 元方夔《田家雜興》詩之一:“樵路通村暗蒺藜, 數椽茅蕝護疏籬.”

[茅賦】指封土及其賦斂. 《北史·裴叔業等傳論》:“舉地而來, 功誠兩茂, 其以大啓茅賦, 兼列旄旟, 固其宜矣.”《陳書·高祖紀下》:“茅賦所加, 宜遵舊典.”《陳書·周敷傳》:“可存其茅賦, 量所賻卹, 還葬京邑.” 參見“茅土”.

[茅廠】茅舍, 草屋. 唐韓偓《南安寓止》詩:“此地三年偶寄家, 枳籬茅廠共桑麻.”

[茅寮】亦作“茆寮”. 

草屋;茅草棚. 宋劉克莊《送陳霆之官連州》詩:“茆寮愁問宿, 峽石善驚船.” 廖之雄《五朵紅云》三:“五指山尖, 紅云朵朵, 霞光普照著黎家的茅寮和山洞.” 劉平《赤膽忠心·緊急任務》:“哨兵在問淸楚了她的來曆后, 把她領到一個茅寮(用竹草搭的窩棚)里去.”

[茅鴟】1.鳥名. 貓頭鷹. 2.古逸詩篇名.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穆子不說, 使工爲之誦《茅鴟》.” 杜預注:“工, 樂師. 《茅鴟》, 逸詩, 刺不敬.”

[茅龍】相傳仙人所騎的神物. 漢劉向《列仙傳·呼子先》:“呼子先者, 漢中關下卜師也, 老壽百餘歲. 臨去, 呼酒家老嫗曰:‘急裝, 當與嫗共應中陵王.’夜有仙人持二茅狗來至, 呼子先. 子先持一與酒家嫗, 得而騎之. 乃龍也, 上華陰山.” 唐李白《西嶽云台歌送丹丘子》:“玉漿儻惠故人飲, 騎二茅龍上天飛.” 明梅鼎祚《玉合記·閨晤》:“香塵昔慣踐輕軀, 弄笛曾經伴綠珠. 飛天早借茅龍馭.” 淸沈用濟《望西嶽》詩:“欲跨茅龍問酒母, 芝田堪種乏仙才.”

[茅嶺】即茅山. 山在今江蘇省句容縣境內. 《晉書·許邁傳》:“立精舍於懸霤, 而往來茅嶺之洞室, 放絶世務, 以尋仙館.” 南朝梁蕭綸《隱居貞白先生陶君碑》:“既而到於句容, 登於茅嶺, 以此地神仙之宮府, 靈異之棲託, 往不能返, 遂卜居焉.” 參見“茅山”.

[茅齋】亦作“茆齋”. 

茅蓋的屋舍. 齋, 多指書房、學舍. 《南齊書·劉善明傳》:“<善明>質素不好聲色, 所居茅齋斧木而已, 牀榻几案不加剗削.” 唐孟浩然《西山尋辛諤》詩:“竹嶼見垂釣, 茅齋聞讀書.”《剪燈餘話·幔亭遇仙錄》:“遙知置向茆齋裏, 夜夜虹光貫紫虛.” 淸唐孫華《抱灌軒雜興》詩之一:“野岸靑蕪合, 茅齋白日長.”

[茅縮】用茅草濾酒. 也指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 語本《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 王祭不共, 無以縮酒, 寡人是徵.”古代祭祀時將酒自茅束上澆下, 糟留茅中, 酒汁自茅束滲透下流, 像神飲之. 唐於邵《釋奠武成王樂章·亞獻終獻》:“茅縮可致, 神歆載融.” 宋蘇軾《江漲用過韻》:“江流儻席卷, 社酒期茅縮.”

[茅靡】應變不窮貌;隨順貌. 《列子·黃帝》:“因以爲茅靡, 因以爲波流.”《明史·廖紀等傳贊》:“世宗朝, 璁、萼、言、嵩相繼用事, 六卿之長不得其職, 大都波流茅靡, 淟涊取容.”

[茅廬】亦作“茆廬”. 

草屋. 唐張籍《送韓侍御歸山》詩:“新結茆廬招隱逸, 獨騎驄馬入深山.” 宋梅堯臣《對雪憶往歲錢塘西湖訪林逋》詩之一:“折竹壓籬曾礙過, 却穿松下到茅廬.” 明劉基《崇福寺儔上人看山樓》詩:“爲愛山中世事疎, 看山終日坐茅廬.”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花姑子》:“此非安樂鄕. 幸老夫來, 可從去, 茅廬可以下榻.” 蘇曼殊《遁跡記》:“嗣余忽醒, 身臥茅廬.”


*茙①[rónɡㄖㄨㄥˊ]

[《廣韻》如融切, 平東, 日. ]

見“茙葵”. 

[茙菽】即大豆. 《列子·力命》:“進其茙菽, 有稻粱之味.” 楊伯峻集釋引鄭玄曰:“即大豆也.”

[茙葵】植物名. 又名荊葵、蜀葵、芘芣. 晉崔豹《古今注·草木》:“荊葵, 一名茙葵, 一名芘芣, 似木槿而光色奪目, 有紅有紫有靑有白有黃, 莖葉不殊, 但花色有異耳. 一名蜀葵.”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茙葵, 本胡中葵, 似葵而大者.”


*荖①[lǎoㄌㄠˇ]

生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一種藤本植物. 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閩廣人食檳榔, 每切作片, 蘸蠣灰以荖葉裹嚼之. 荖音老.” 明費信《星槎勝覽前集·占城國》:“其國之人惟食檳榔, 裹荖葉包蠣灰, 行住坐臥, 不絶於口.”

荖②[chāㄔㄚ]

[《字彙補》川加切]

同“差”. 

不好. 《全唐詩·姚合〈春日閑居〉》:“身閒眠自久, 眼荖視還遙.” 原注:“音吒, 事異也.”


*茸①[rónɡㄖㄨㄥˊ]

[《廣韻》而容切, 平鍾, 日. ]

1.草類初生細軟貌. 南朝宋謝靈運《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詩》:“初篁苞綠籜, 新蒲含紫茸.” 唐韓愈孟郊《有所思聯句》:“臺鏡晦舊暉, 庭草滋新茸.”2.濃密柔細的獸毛. 唐杜牧《揚州》詩:“喧闐醉年少, 半脫紫茸裘.” 參見“茸毛”. 3.刺繡用的絲線. 元岑安卿《美人行》:“繡茸慵理怯餘寒, 寳鳬煙斷花陰轉.” 明高啓《效香奩》詩之一:“靑瑣初空別恨長, 綉茸留得唾痕香.”4.細碎.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紫蘇、菖蒲、木瓜, 幷皆茸切, 以香藥相和, 用梅紅匣子盛裹.”5.指細碎之物. 6.指鹿茸. 宋黃庭堅《夏日夢伯兄寄江南》詩:“河天月暈魚分子, 槲葉風微鹿養茸.” 淸王士禛《題門人孫貞伯松石間圖》詩:“幽居盡日無人跡, 閑看春山鹿養茸.”7.木名. 《管子·地員》:“其桑其松, 其杞其茸.” 尹知章注:“茸, 木名.”8.見“茸闒”.

茸②[rǒnɡㄖㄨㄥˇ]

[《集韻》乳勇切, 上腫, 日. ]

推入. 《漢書·司馬遷傳》:“李陵既生降, 隤其家聲, 而僕又茸以蠶室, 重爲天下觀笑.”顏師古注:“茸音人勇反, 推也. 蠶室, 初腐刑所居溫密之室也. 謂推致蠶室之中也.”

[茸毛】柔軟纖細的毛. 戰國楚宋玉《小言賦》:“纖於毳末之微蔑, 陋於茸毛之方生.”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七章:“一個大葫蘆, 里面裝著一只剛長起茸毛的小雞兒.”

[茸母】草名. 即鼠曲草.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鼠曲草》:“鼠耳, 言其葉形如鼠耳, 又有白毛蒙茸似之, 故北人呼爲茸母.” 明楊愼《丹鉛總錄·詩話·茸母孟婆》:“宋徽宗在北虜, 淸明日詩曰:‘茸母初生認禁煙, 無家對景倍淒然.’”

[茸茸】1.柔細濃密貌. 唐白居易《紅線毯》詩:“綵絲茸茸香拂拂, 綫軟花虛不勝物.” 元馬彦良《一枝花·春雨》套曲:“潤夭桃灼灼紅, 洗芳草茸茸翠.” 淸沈㚆《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如石菖蒲結子, 用冷米湯同嚼噴炭上, 置陰濕地, 能長細菖蒲, 隨意移養盆碗中, 茸茸可愛.” 韓北屛《伊犁河畔》:“一株株茂盛的苹果樹下, 有些厚茸茸的小草.”2.猶蒙矓. 唐韓偓《厭花落》詩:“忽然事到心中來, 四肢嬌入茸茸眼.” 宋范成大《題湯致遠運使所藏隆師四圖·欠伸》詩:“背立粧臺髻髮懶, 鏡鸞應見茸茸眼.”3.冗雜. 明高濂《玉簪記·寄弄》:“妙常連日茸茸俗事, 未曾整此冰弦, 今夜月明風靜, 水殿生涼, 不免彈《瀟湘水雲》一曲, 少寄幽情.”4.叢集. 唐皮日休《九諷系述·舍慕》:“彼群小之茸茸兮, 如慕臭之蟞蜉.”

[茸密】茂密.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蓋其內木石茸密, 非如外峰可以一覽盡耳.”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九》:“路由夾崖中曲折上升, 兩岸高木蟠空, 根糾垂崖外, 其上竹樹茸密, 覆陰排幙.”

[茸線】刺繡用的絨線. 《元史·輿服志一》:“<玉輅>蓋四周垂流蘇八, 飾以五色茸線, 結網五重.”

[茸闒】愚鈍;無能. 漢蔡邕《讓高陽鄕侯章》:“況臣螻蟻無功德, 而散怠茸闒, 何以居之.” 宋洪邁《容齋三筆·郞官員數》:“性資茸闒, 柔佞取容, 有如黃願、汪希旦者.” 歐陽瑞驊《武昌科學補習所革命運動始末記》:“先是難先覩甲午、庚子兩次之變, 憤淸廷茸闒無爲, 外禍日亟, 知救國大計, 惟在革命.”


*荁①[huánㄏㄨㄢˊ]

[《廣韻》胡官切, 平桓, 匣. ]

草本植物, 生山地, 根莖肥大而短, 葉叢生, 長柄, 葉片闊大端尖, 呈心髒形. 夏間開淡紫色花, 瓣有線紋. 古人用以調味. 《禮記·內則》:“棗、栗、飴、蜜以甘之, 堇、荁、枌、楡、免、薧、滫、瀡以滑之, 脂、膏以膏之.” 鄭玄注:“謂用調和飲食也.”《儀禮·士虞禮》:“鉶芼, 用苦若薇, 有滑;夏用葵, 冬用荁, 有柶.” 鄭玄注:“荁, 堇類.” 漢馬融《廣成頌》:“其土毛則搉牧薦草, 芳茹甘荼, 茈萁、芸蒩、昌本、深蒱、芝荋、堇、荁、蘘荷、芋渠.”


*茜①[qiànㄑㄧㄢˋ]

[《廣韻》倉甸切, 去霰, 淸. ]

1.草名. 茜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黃赤色. 莖方形, 有倒生刺. 葉子輪生, 心髒形或長卵形. 秋季開黃色小花, 果實球形. 根可做紅色染料, 也可入藥. 《史記·貨殖列傳》:“千畝巵茜, 千畦薑韭.” 司馬貞索隱:“茜音倩, 一名紅藍花, 染繒赤黃也.”2.絳紅色. 晉無名氏《休洗紅》詩之一:“不惜故縫衣, 記得初按茜.” 明張景《飛丸記·客途感慨》:“露滑霜沾, 輪埋足蹇, 幾樹霜楓如茜.”瞿秋白《文藝雜著·豬八戒》:“唐僧沒法, 蹣跚躑躅, 捧著破缽不住地在他洞房前茜紗窗下走著, 好沒意思.”3.秀美、生動. 參見“茜意”.

茜②[xīㄒㄧ]

人名用字.多用於外國女性名字的譯音(人名中也有讀qiàn的). 

[茜金】牡丹名. 宋陸遊《新晴賞牡丹》詩:“自揣明年猶健在, 東廂更覓茜金栽.” 自注:“茜金, 近出牡丹名.”

[茜紅】絳紅色. 明陳耑《春日遊湖上》詩:“茜紅女兒歌《白紵》, 墨黑燕子來烏衣.” 明無名氏《鳴鳳記·秋夜女工》:“落得我淚痕班血染針頭, 恐汙了茜紅顔色難剖.”

[茜裙】1.絳紅色的裙子. 唐李群玉《黃陵廟》詩:“黃陵廟前莎草春, 黃陵女兒茜裙新.”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一折:“這些時神思不快, 妝鏡懶擡, 腰肢瘦損, 茜裙寬褪, 好煩惱人也呵!” 淸董兪《山花子》詞:“脈脈柔情怯曉風, 茜裙雙帶綰芙蓉.”2.指女子. 南唐李中《溪邊吟》:“茜裙二八採蓮去, 笑衝微雨上蘭舟.” 宋姜夔《小重山令·賦潭州紅梅》詞:“東風冷, 香遠茜裙歸.”

[茜意】秀美生動的韻味. 元周德淸《中原音韻·作詞十法·構肆語》:“前輩云:街市小令, 唱尖新茜意.” 任中敏疏證:“周氏作‘茜意’, 餘本作‘倩意’. ‘茜’與‘倩’曲中每通用.”

[茜羅】絳紅色的薄絲織品. 後蜀毛熙震《南歌子》詞:“遠山愁黛碧, 橫波慢臉明. 膩香紅玉茜羅輕.”


*茬①[cháㄔㄚˊ]

[《集韻》鋤加切, 平麻, 崇. ]

亦作“茌”. 

1.斜砍;劈削. 《漢書·貨殖傳序》:“既順時而取物, 然猶山不茬蘖, 澤不伐天.”顏師古注:“茬, 古槎字也. 槎, 邪砍木也.”2.農作物收割后殘留在地里的根莖. 《人民文學》1981年第4期:“光腚站了下來, 指著坡地上的谷茬, 簡直出神了.”3.指沒有剃淨或剃后㚆生的須發的根. 畢方鍾濤《千重浪》第十章四:“他還想聽郭書記說下去, 可是滿臉胡茬, 頭發長得老長的邢連成, 跟在羅萬山后邊進來.”4.指在同一塊地上作物種植或生長的次數. 李準《不能走那條路》:“一年兩茬起, 誰見誰眼紅.” 王安友《協作》:“地瓜苗的第一茬才剛剛剪了, 第二茬還沒有長出來.”5.引申爲排行;輩分. 徐懷中《西線軼事》:“將軍無可抱怨, 在他這一茬穿軍裝的‘老家伙’里, 他算是夠幸運的了.”6.碴兒. 指提到的事或剛說完的話. 老舍《二馬》第三段十三:“關於中國瓷器、銅器, 書可多了. 念幾本就行! 夠咱們能答得上茬兒的就行!”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五章:“‘你盡想誰呢?’有萬又開玩笑, 好像不由他自己. 生寶還是不答這個茬.”浩然《豔陽天》第一一四章:“門口外邊, 因爲來了個馬子懷和馬齋, 又接著茬兒議論起來了.”7.猶岔子. 事故;錯誤.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五章:“人家欺負我, 我就恨人家;人家低下了頭, 我就又可憐人家. 誰知日久天長, 他反倒找起我的茬兒.” 張書紳《正氣歌》:“管敎員氣得沒辦法, 就去淸點鞋幫數目, 想找個茬治治志新.”

[茬口】1.在同一塊土地上輪栽作物的種類和次序.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紅星集體農莊的遠景規劃》:“由於農莊內村莊分散, 道路彎曲, 地塊零亂、不規則, 不但影響了拖拉機的耕種效率, 而且茬口很難實行合理輪換, 影響作物的產量.”2.當口;機會.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十二章:“齊大夯見是個茬口, 也接著溫聲細語地說:‘什么工作也是一樣.’”3.指某種作物收割以后的土壤. 如:西紅柿茬口壯, 種白菜很合適.

[茬子】農作物收割后殘留在地里的根莖. 王安友《協作》:“滿地全是茬子, 看去好像剛剛割過的韭菜.”


*荐①[jiànㄐㄧㄢˋ]

[《廣韻》在甸切, 去霰, 從. ]

1.再;又;接連.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政令之無常, 國家罷病, 不虞荐至.” 杜預注:“荐, 仍也.”《北史·高勱傳》:“人神怨憤, 怪異荐發.” 唐韓愈《祭鄭夫人文》:“年方及紀, 荐及凶屯.” 元耶律楚材《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九州重搆亂, 五代荐荒饑.”2.草席. 《說文·艸部》:“荐, 薦蓆也.” 參見“草薦”. 3.草. 《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 貴貨易土, 土可賈焉.” 孔穎達疏引服虔曰:“荐, 草也. 言狄人逐水草而居, 徙無常處.”4.“薦”的簡化字.

[荐仍】接連而來. 唐柳宗元《祭姉夫崔使君簡文》:“痛毒荐仍, 振古所無.”

[荐更】反㚆經曆. 明葉式《題<誠意伯劉公集>》:“少傳性理, 長號英特, 荐更世故, 談辯至悉.”

[荐食】不斷吞食;不斷吞幷. 《左傳·定公四年》:“吳爲封豕長蛇, 以荐食上國.” 杜預注:“荐, 數也.”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天不厭亂, 胡羯未殄, 鴟鳴狼噬, 荐食河北.” 嚴㚆《原強》:“忽必烈汗荐食小朝, 混一華夏, 南奄身毒, 北曁俄羅, 幅度之大, 古未有也.”

[荐蓁】荐臻. 《孔子家語·好生》:“君子而強氣, 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強氣, 則刑戮荐蓁.”

[荐臻】接連地來到;一再遇到. 《墨子·尙同中》:“飄風苦雨, 荐臻而至者, 此天之降罰也.”《國語·楚語下》:“嘉生不降, 無物以享, 禍災荐臻, 莫盡其氣.”《北史·魏紀三·孝文帝》:“數州災水, 饑饉荐臻, 致有賣鬻男女者.” 淸陳壽祺《再與總督汪尙書書》:“福州連歲水潦荐臻, 今年晩穫未豊, 雜糧大損.”

[荐饑】連年災荒;連續災荒. 《左傳·僖公十三年》:“晉荐饑.” 孔穎達疏引李巡曰:“連歲不熟曰荐.” 宋蘇軾《喜雨亭記》:“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則無禾. 無麥無禾, 歲且荐饑, 獄訟繁興, 而盜賊滋熾.”


*荋①[érㄦˊ]

[《集韻》人之切, 平之, 日. ]

見“芝荋”. 


*荂①[fūㄈㄨ]

[《廣韻》芳無切, 平虞, 敷. ]

[《廣韻》況於切, 平虞, 曉. ]

草木開的花. 《爾雅·釋草》:“華, 荂也.” 郭璞注:“今江東人呼華爲荂.”《文選·左思〈吳都賦〉》:“異荂蓲蘛, 夏曄冬蒨.” 淸周亮工《書影》卷二:“竹八月俗謂之小春, 熱欲去, 寒欲來, 氣至而涼, 故曰小春, 往往木有花, 草有荂.”


*茢①[lièㄌㄧㄝˋ]

[《廣韻》良薛切, 入薛, 來. ]

苕帚. 古用以掃除不祥. 《周禮·夏官·戎右》:“贊牛耳、桃、茢.” 鄭玄注:“桃, 鬼所畏也. 茢, 苕帚, 所以掃不祥.”《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殯.” 漢張衡《東京賦》:“方相秉鉞, 巫覡操茢.” 唐韓愈《論佛骨表》:“古之諸侯, 行弔於其國, 尙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 然後進弔.”


*莢①[jiáㄐㄧㄚˊ]

“莢”的簡化字.


*荑①[tíㄊㄧˊ]

[《廣韻》杜奚切, 平齊, 定. ]

亦作“苐”. “梯”的被通假字.

1.茅的嫩芽. 《詩·邶風·靜女》:“自牧歸荑, 洵美且異.” 毛傳:“荑, 茅之始生也.” 淸汪熷《〈長生殿〉序》:“是以歸荑贈芍, 每託諭於美人;扈茝滋蘭, 原寄情於君父.”2.泛指草木萌生的葉芽. 《管子·度地》:“草木荑, 生可食.”《後漢書·方術傳下·徐登》:“炳復次禁枯樹, 樹即生荑.” 李賢注:“《易》曰‘枯楊生荑’, 王弼注云:‘荑者, 楊之秀也.’” 宋葉適《禱雨題張王廟》詩:“夏至老秧含寸荑, 平田回回不敢犁.”3.發芽;萌生. 南朝宋謝靈運《孝感賦》:“荑柔葉於枯木, 起春波於寒川.” 南朝宋謝靈運《從遊京口北固應詔》詩:“原隰荑綠柳, 墟囿散紅桃.”4.通“稊”. 草名.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嘉穀不耘, 則荑莠彌蔓.” 參見“荑稗”.

荑②[yíㄧˊ]

[《廣韻》以脂切, 平脂, 以. ]

通“夷”. 

刈除. 《周禮·地官·稻人》:“凡稼澤, 夏以水殄草而芟荑之.”荑, 一本作“夷”.

[荑手】《詩·衛風·碩人》:“手如柔荑, 膚如凝脂.” 后因以“荑手”指女子白嫩柔潤的手. 宋秦醇《譚意歌傳》:“<意歌>肌淸骨秀, 發紺眸長, 荑手纖纖, 宮腰搦搦, 獨步於一時.”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一:“胡稚威亦詠此題, 中四句云:‘蝤蠐明處緣裁領, 荑手攕時爲攬妝.’”

[荑枯】《易·大過》:“枯楊生稊, 老夫得其女妻, 無不利.”稊, 通“荑”, 草木所生的嫩芽. “荑枯”即“枯楊生稊”之意, 喩絕處逢生;起死回生. 《梁書·袁昂傳》:“恩降絶望之辰, 慶集寒心之日, 焰灰非喩, 荑枯未擬, 摳衣聚足, 顛狽不勝.” 唐黃滔《崔右丞啓》:“儻或荑枯肉骨之未忘, 則膠柱刻舟而敢怠.”

[荑稗】荑、稗爲二草名, 似禾, 實比穀小, 亦可食. 荑, 通“稊”. 《孟子·告子上》:“五穀者, 種之美者也;苟爲不熟, 不如荑稗.” 明高攀龍《重鍥<近思錄>序》:“植五穀者, 下種既眞, 培之漑之, 熟可計時而待;匪是, 是種荑稗而欲其爲五穀也.” 淸唐孫華《愷功侍讀用予贈夏重原韻有詩寄懷次韻答之》:“驅車齊魯郊, 平田半荑稗.”


*蕘①[ráoㄖㄠˊ]

“蕘”的簡化字.

蕘②[yáoㄧㄠˊ]

“蕘”的簡化字.


*蓽①[bìㄅㄧˋ]

“蓽”的簡化字.


*荎①[chíㄔˊ]

[《廣韻》直尼切, 平脂, 澄. ]

[《廣韻》徒結切, 入屑, 定. ]

1.見“荎藸”. 2.木名. 即刺楡. 《爾雅·釋木》:“藲, 荎.” 郭璞注:“今之刺楡.”《詩·唐風·山有樞》“山有樞, 隰有楡” 毛傳:“樞, 荎也.”

[荎藸】草名. 即五味子. 《爾雅·釋草》:“菋, 荎藸.” 郭璞注:“五味也, 蔓生, 子叢在莖頭.”


*茈①[zǐㄗˇ]

[《廣韻》將此切, 上紙, 精. ]

1.草名. 參見“茈草”. 2.通“紫”.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里, 曰竹山……激水出焉, 而東南流注於娶檀之水, 其中多茈羸.” 郝懿行箋疏:“羸當爲蠃, 字之譌;茈蠃, 紫色蠃也.”《山海經·中山經》:“陂水出於其陰, 而北流注於穀水, 其中多茈石、文石.”

茈②[cǐㄘˇ]

[《集韻》淺氏切, 上紙, 淸. ]

見“茈虒”. 

茈③[cháiㄔㄞˊ]

[《廣韻》士佳切, 平佳, 崇. ]

見“茈胡”. 

茈④[cíㄘˊ]

[《廣韻》疾移切, 平支, 從. ]

即荸薺. 參見“鳧茈”.

[茈草】即紫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 暗紫色, 含紫草素, 可作染料, 也可藥用. 《山海經·西山經》:“北五十里, 曰勞山, 多茈草, 弱水出焉.” 袁珂校注引吳任臣曰:“即紫草.”《爾雅·釋草》:“藐, 茈草.”

[茈胡】即柴胡. 唐劉禹錫《答道州薛郞中論方書書》:“地之慝果不能傷, 雖茈胡水瀉, 喜速朽者, 率久居而無害.”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茈胡》:“茈胡之茈音柴. 茈胡生山中, 嫩則可茹, 老則採而爲柴, 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 而根名柴胡也.” 參見“柴胡”.

[茈施】猶藩蘺. 漢賈誼《新書·孽產子》:“今也平居, 則無茈施;不敬而素寬, 有故必困.”

[茈虒】不齊貌.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柴池茈虒, 旋環後宮.” 司馬貞索隱引張揖曰:“柴池, 參差也. 茈虒, 不齊也.”

[茈萁】草名. 一種蕨類植物. 《後漢書·馬融傳》:“茈萁、芸蒩, 昌本、深蒱.” 李賢注引郭璞《<爾雅>注》:“即紫藄也, 似蕨可食.”

[茈魚】神話中的魚名. 

[茈薑】即紫姜. 嫩姜.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茈薑蘘荷, 葴橙若蓀.” 司馬貞索隱引張揖曰:“子薑也.” 宋楊萬里《牽牛花》詩:“浪言偸得星橋巧, 只解冰盤染茈薑.”


*草①[cǎoㄘㄠˇ]

[《廣韻》采老切, 上晧, 淸. ]

亦作“艸”. “屮”的今字.

1.草本植物的總稱. 《書·禹貢》:“厥草惟繇, 厥木惟條.” 漢王充《論衡·量知》:“地性生草, 山性生木.”《周禮·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蠱, 以攻說禬之, 嘉草攻之” 唐陸德明釋文:“艸, 音草, 本亦作草.” 唐韓愈《重云李觀疾贈之》詩:“窮冬百草死, 幽桂乃芬芳.”2.古時亦用以稱木.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靑史子》云, 古禮, 男子生而射天地四方. 其文云:‘東方之弧以梧, 梧者東方之草, 春木也……棗者北方之草, 冬木也.’是木亦可稱草也.” 明馮夢龍《古今譚槪·塞語·牝牡雄雌》:“《洪範》言‘庶草蕃蕪’而不及木, 則木亦可謂之草.” 參見“草木”、“草茅”. 3.指用作燃料、飼料的干草.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折:“我今要與曹操讐殺, 爭奈這古城無糧草.”《三國演義》第四五回:“我已探知操軍糧草, 俱屯於聚鐵山.” 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八章:“目前情況非常嚴重. 糧食緊張, 燒草困難, 群心不安, 人口外流. 你來了, 這下就好了.”4.雜草叢生處;草野;荒野.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墾草剏邑, 辟地生粟.”《北齊書·南陽王綽傳》:“有婦人抱兒在路, 走避入草, 綽奪其兒飼波斯狗.” 唐杜甫《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詩:“令弟草中來, 蒼然請論事.”5.引申指民間. 唐李白《梁甫吟》:“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 長揖山東隆準公.”6.割草, 除草. 《禮記·祭統》:“未發秋政, 則民弗敢草也.”《周禮·地官·序官》“草人下士四人” 漢鄭玄注:“草, 除草.” 賈公彦疏:“鄭云‘草, 除草’者, 無糞種者, 殺草然後種之, 職雖不言殺草, 名爲草人, 明知除草, 故鄭云除草也.”7.創造;創立. 《史記·孝武本紀》:“草巡狩、封禪、改曆、服色事未就.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 不好儒術……諸所興爲者皆廢.”《漢書·郊祀志上》:“文帝召公孫臣, 拜爲博士, 與諸生申明土德, 草改曆服色事.”顏師古注:“草謂創造之.” 參見“草創”. 8.粗劣;草率;簡略. 淸孔尙任《桃花扇·眠香》:“草辦妝奩, 粗陳筵席.” 參見“草具”、“草次”、“草草”. 9.寫作;起草. 南朝宋鮑照《建除詩》:“閉帷草《太玄》, 茲事殆愚狂.”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三:“李昊仕於蜀, 王衍之亡, 爲草降表. 及孟昶降, 又草焉.”《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我草了一個底稿在此, 來和你商議, 替我斟酌起來.” 魯迅《書信集·致徐懋庸》:“日前本在草一篇小文……到月底不知如何, 倘能做成, 當奉上.”10.草稿;底本. 《漢書·淮南王劉安傳》:“每爲報書及賜, 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顏師古注:“草謂爲文之藳草.”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凡公家文書之稾, 中書謂之草, 樞密院謂之底, 三司謂之檢.” 淸兪樾《茶香室三鈔·友錄稿》:“國朝朱彛尊《靜志居詩話》云:‘陳體文字仲約, 平居詩不留草, 其友花左室見輒手錄之, 故名《友錄稿》.’”11.作詩文的集名, 意猶未定稿. 如:淸黃遵憲有《人境廬詩草》. 如:淸黃遵憲有《人境廬詩草》. 12.草書. 《晉書·王羲之傳》:“嘗詣門生家, 見棐几滑淨, 因書之, 眞草相半.” 張彦遠《法書要錄》卷一引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河東衞覬字伯儒, 魏尙書僕射, 善草及古文.” 宋陸遊《臨安春雨初霽》詩:“矮紙斜行閑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13.指拼音字母的手寫體. 如:大草;小草. 參見“草書”. 14.謂文字潦草, 不工整. 《花月痕》第五二回:“飯店隔壁, 邵家扶乩, 漱玉也來, 只見乩上斜斜的兩行, 寫得甚草.” 張天翼《萬仞約》:“下面的字小點兒:六個字一句, 有這么十幾二十句排成了干豆腐似的那么兩堆--寫得整整齊齊, 不作興帶一筆草的.”15.雌性的. 多指家畜或家禽. 參見“草馬”、“草驢”、“草雞”.

草②[zàoㄗㄠˋ]

[《集韻》在早切, 上皓, 從. ]

“皁”的古字.“皂”的古字.

后寫作“皂(皁)”. 草斗的簡稱, 即櫟實. 其殼煮汁, 可以染黑. 宋王觀國《學林》卷九:“《說文》曰:草, 自保切, 櫟實. 可以染帛爲黑, 故黑色曰草. 後世既用皁字, 故草字用爲草木之字.” 參見“草斗”.

[草人】1.古官名. 《周禮·地官·草人》:“草人掌土化之法, 以物地相其宜而爲之種.”2.紮成人形的草把. 《北史·齊河間王孝琬傳》:“孝琬大哭而出. 又怨執政, 爲草人而射之.”《元史·孝友傳二·史彦斌》:“彦斌縛草爲人, 置水中……草人止桑林中, 視之, 母柩在焉, 載歸復葬之.”《紅樓夢》第八一回:“炕背後空屋子裏掛著一盞七星燈, 燈下有幾個草人, 有頭上戴著腦箍的, 有胸前穿著釘子的, 有項上拴著鎖子的.”

[草工】古代六工之一. 或謂乃染色之工.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六工, 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 典制六材.”

[草土】1.指居親喪. 《資治通鑑·唐昭宗天㚆二年》:“六月, 丙子, 以中書舍人蘇檢爲工部侍郞同平章事. 時韋貽範在草土, 薦檢及姚洎於李茂貞.” 胡三省注:“居喪者寢苫枕塊, 故曰草土.”《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浚身在草土, 名繫罪籍, 要譽而論邊事, 不恭而違詔書.”2.指宜栽某些特定作物的土壤. 《管子·地員》:“凡草土之道, 各有穀造. 或高或下, 各有草土.” 尹知章注:“謂此地生某草, 宜某穀. 造, 成也.”

[草土臣】官吏在居喪中對君上具銜時的自稱. 唐陳子昂《爲宗舍人謝賻贈表》:“草土臣某頓首稽顙.” 宋嶽飛《奏辭格外賻贈銀絹劄子》:“草土臣嶽飛劄子奏.” 宋趙昇《朝野類要·憂難》:“丁憂者, 既發喪居憂, 如具銜, 只稱草土臣.” 參見“草土”.

[草上飛】1.形容跑得飛快. 前蜀韋莊《觀獵》詩:“鶻翻錦翅雲中落, 犬帶金鈴草上飛.”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五·黃巢》:“曾繪己像, 題詩云:‘記得當年草上飛, 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 獨依闌干看落暉.’”2.指跑得飛快的人. 海默《我的引路人》:“<老馬>把民兵隊長拉到我們跟前介紹道:‘同志們, 這是這一片有名的草上飛.’”3.舊指行駛在內河的一種小快船.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傳宣接遞用小快船, 名草上飛.”《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湯鎮臺>命大公子, 叫了一個草上飛, 同蕭柏泉到揚州去.”

[草上霜】羊毛皮的一個品種. 其毛附皮處呈灰黑色, 毫端則白色, 圓卷如珠, 若霜落草上, 故名. 參閱徐珂《淸稗類鈔·服飾類·翻毛外褂馬褂》.

[草子】1.草籽. 草本植物的果實. 明唐順之《鳳陽等處災傷疏》:“前在秋末, 尙有草子木實可賴充飢, 今値隆冬, 雖草木亦無可食.”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平沙萬頃中, 留一粒草子, 見雨即芽.” 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八章:“抗日時期, 誰沒有吃過幾天草子呢!”2.指紫云英等綠肥作物.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長沙縣高山鄕武塘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怎樣從中農占優勢轉變爲貧農占優勢的》:“草子折價也偏高.”編者注:“草子--紅花草、藍花草等綠肥作物.”3.寒熱時疫, 即瘴.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雜志》:“草子即寒熱時疫. 南中吏卒小民, 不問病源, 但頭痛體不佳, 便謂之草子. 不服藥, 使人以小錐刺脣及舌尖出血, 謂之挑草子.”

[草木】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易·坤》:“天地變化, 草木蕃.”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太行之陽有盤谷, 盤谷之閒, 泉甘而土肥, 草木藂茂, 居民鮮少.” 明劉基《<悅茂堂詩>序》:“故人不得其性則痛, 鳥獸不得其性則瘏, 草木不得其性則萎以枯.”2.指荒野. 《韓非子·說疑》:“此十二人者, 或伏死於窟穴, 或槁死於草木, 或飢餓於山谷, 或沉溺於水泉.”3.比喩卑賤. 多用作自謙之詞. 唐陳子昂《諫刑書》:“臣草木微品, 天恩降休, 伏刻肌骨, 不敢忘捨.” 宋蘇軾《笏記》之一:“徒傾艸木之心, 莫報乾坤之施.”

[草木皆兵】前秦主苻堅在淝水戰敗, 與弟苻融登壽春城而望晉師, 見陣容齊整, 將士精銳, 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 皆類人形, 對苻融說:“此亦勍敵也, 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見《晉書·苻堅載記下》. 《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八年》作“又望八公山上草木, 皆以爲晉兵”. 后因以“草木皆兵”形容驚恐萬狀, 疑慮重重. 梁斌《播火記》二一:“你是十年前見過一條蛇, 如今看見井繩都打哆嗦, 不要草木皆兵!”

[草止】1.謂棲身於草野中. 《詩·小雅·何草不黃》“有芃者狐, 率彼幽草” 漢鄭玄箋:“狐草行草止.”2.特指軍隊在草野宿息.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夏敎茇舍” 漢鄭玄注:“茇舍, 草止之也. 軍有草止之法.”

[草介】見“草芥”. 

[草斗】櫟實. 其狀似栗. 《說文·艸部》:“草, 草斗, 櫟實也.”

[草本】1.原稿、底木. 《後漢書·樊宏傳》:“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 輒手自書寫, 毀削草本.” 唐王建《宮詞》之五:“紅蠟燭前呈草本, 平明舁出閣門宣.” 淸梁章钜《退庵隨筆·知兵》:“世所傳李衞公《問對》三卷, 或以爲阮逸僞撰, 蘇老泉曾見其草本.”2.莖部爲草質的植物. 淸李漁《閑情偶寄·種植·木本》:“草木之種類極雜, 而別其大較有三, 木本、藤本、草本是也……草本之根愈淺, 故經霜輒壞, 爲壽止能及歲.” 淸趙翼《陔餘叢考·木棉布行於宋末元初》:“其時棉花未入中土, 不知其爲木本草本.”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九:“靠左邊又有一大叢草本的繡球花, 開得正茂盛.”

[草本植物】莖部爲草質的植物. 莖的地上部分在生長期終了時就枯死. 有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

[草劄】寫文章. 南朝梁何遜《答江革聯句不成》詩:“日余乏文幹, 逢君善草劄. 工拙既不同, 神氣何由拔.”

[草田】謂未墾種的田地. 《管子·八觀》:“草田多而辟田少者, 雖不水旱, 飢國之野也.”《漢書·東方朔傳》:“又詔中尉、左右內史表屬縣草田, 欲以償鄠杜之民.”顏師古注:“草田謂荒田未耕墾也.”

[草包】1.比喩沒有眞才實學、說話行動莽撞粗魯的人. 明沈德符《野獲編·勳戚·魏公徐鵬舉》:“其爲守備時, 値振武營兵變, 爲亂卒呼爲草包, 狼狽而走.” 淸李漁《意中緣·返棹》:“草包飯包, 忽然榮耀, 時高運高, 說來堪笑.”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可是, 洪承疇和孫傳庭不是草包, 咱們能想到的他們也會想到.”2.用草等編成的包袋.

[草市】鄕村集市. 相對城市而言. 唐李嘉祐《登楚州城望驛路十餘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詩:“草市多樵客, 漁家足水禽.” 宋蘇軾《乞罷宿州修城狀》:“<居民>散在城外, 謂之草市者甚衆.” 明劉基《出越城至平水記》:“泊於雲峰之下, 曰平水市, 即唐元微之所謂草市也.”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五節:“離州縣城較遠, 在交通便利的地點因商業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稱爲草市.”

[草立】創立;起草. 《漢書·任敖傳》:“於是文帝召公孫臣以爲博士, 草立土德時曆制度, 更元年.”《南史·宋元凶劭傳》:“<殷沖>爲劭草立符文.” 南朝梁沈約《上宋書表》:“宋故著作郞何承天始撰《宋書》, 草立紀傳, 止於武帝功臣.”

[草玄】指漢揚雄作《太玄》. 《漢書·揚雄傳下》:“哀帝時, 丁、傅、董賢用事, 諸附離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 時雄方草《太玄》, 有以自守, 泊如也.” 后因以“草玄”謂淡於勢利, 潛心著述. 唐杜甫《酬高使君相贈》詩:“草《玄》吾豈敢, 賦或似相如.” 宋辛棄疾《定風波》詞:“孤負尋常山簡醉, 獨自, 故應知子草《玄》忙.” 淸沈炯《書懷》詩:“草《玄》字字翻成白, 刻棘年年未類猴.”

[草民】草野之民, 平民. 《收穫》1981年第6期:“我們說了不算, 我們是草民, 也許哥哥是對的, 該反對這戰爭.”

[草皮】連帶薄薄的一層泥土鏟下來的草, 可用來鋪設草坪或防護堤岸, 也可做肥料.

[草地】1.長野草的地方;草原. 《元史·塔里赤傳》:“時南北民戶主客良賤雜糅, 蒙古軍牧馬草地互相占據, 命塔里赤至其地理之.”《續資治通鑑·元順帝至正九年》:“明日, 章再上, 帝不得已, 僅奪哈瑪爾、舒蘇官, 居之草地.” 淸魏源《聖武記》卷五:“朝廷所錫賚, 在京各王公及草地各番蒙所供養, 其徒擁之歸者, 無慮數十萬金.”2.指由人工鋪植草皮而成的草坪. 茅盾《色盲》一:“趙女士便從林白霜手里搶過那小麻雀來, 往草地上一丟.” 丁玲《夢珂》:“馬車走進了大門, 便慢慢的踱著, 繞過一大片草地, 在台階邊停下.”

[草灰】1.草本植物燃燒后的灰, 可供肥田. 亦用以比喩微賤.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二:“小喜道:‘什么病要吃什么藥! 咱們連個草灰媳婦也斗不了, 以后還怎么往前闖啦……’春喜道:‘雖說是個草灰媳婦, 倒是個有本領的.’”2.灰黃的顏色.

[草行】1.帶草的行書. 張彦遠《法書要錄》卷一引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王獻之, 晉中書令, 善隸槁……兄玄之、徽之, 兄子淳之, 幷善草行.” 淸厲荃《事物異名錄·文具·字》:“劉伯升小變楷法謂之行書, 兼眞謂之眞行, 帶草謂之草行.”2.在草野中行走. 《詩·小雅·何草不黃》“有芃者狐, 率彼幽草” 漢鄭玄箋:“狐草行草止.” 參見“草行露宿”.

[草行露宿】在草野中趕路, 露天歇宿. 形容行旅的艱辛或迫促. 《晉書·謝玄傳》:“<苻堅>餘衆棄甲宵遁, 聞風聲鶴唳, 皆以爲王師已至, 草行露宿, 重以飢凍, 死者十七八.” 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不得已, 詭蹤跡, 草行露宿, 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

[草衣】1.編草爲衣. 南朝齊蕭子良《陳時政密啓》之二:“民特尤貧, 連年失稔, 草衣藿食, 稍有流亡.”《遼史·營衛志上》:“上古之世, 草衣木食, 巢居穴處, 熙熙於於, 不求不爭.” 淸昭槤《嘯亭雜錄·梁提督》:“公因率衆卒, 草衣卉服, 自叢嵐疊嶂間以刀掘路, 士卒各懷一鐵釘, 踵跡相接, 攀釘而上.”2.引申爲粗劣的衣服.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王績》:“論曰:唐興迨季葉, 治日少而亂日多, 雖草衣帶索, 罕得安居.” 明鄭若庸《玉玦記·投賢》:“官人既無處去, 只在老漢家中權住, 溫習經史. 草衣糲飯, 不須掛心.”3.隱者的衣著. 《後漢書·黨錮傳序》:“至有畫半策而綰萬金, 開一說而錫琛瑞. 或起徒步而仕執珪, 解草衣以升卿相.”4.指一種藻類植物. 生長在陰濕的地方, 連帶一層薄土鏟下來可作肥料. 《人民日報》1953.12.5:“今年春天, 互助起來以后, 他光在這垃田里就下了二百擔陳壁磚土和一百四十擔草衣.”

[草衣士】指隱遁不仕之人. 宋趙師秀《信州草衣寺》詩:“難見草衣士, 空看宴坐碑.”

[草次】1.猶造次, 倉促. 《儀禮·聘禮》“飧不致” 漢鄭玄注:“不以束帛致命, 草次饌飧具輕.” 賈公彦疏:“草次饌具輕者, 以其客始至則致之, 故言草次也.”《春秋·隱公四年》“公及宋公遇於淸” 晉杜預注:“遇者, 草次之期, 二國各簡其禮, 若道路相逢遇也.” 孔穎達疏:“草次, 猶造次. 造次、倉卒, 皆迫促不暇之意.” 元商衟《一枝花·遠寄》套曲:“好姻緣眼見得無終始, 一載恩情似彈指, 別離怨草次.” 劉光漢《<新方言>後序》:“讀斯書者, 非徒可以詮故訓, 達神旨, 艸次應對, 名實相應, 亦無憂閒介矣.”2.輕率;草率. 《三國志平話》卷上:“關公見飛非草次之人, 說話言談, 便氣和酒盡.” 淸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學而篇二》:“馮厚齋專就講習討論上說, 只作今經生家溫書解. 此俗學、聖學大別白處, 不容草次.”3.棲息於草野間. 唐張說《諫避暑三陽宮疏》:“填城溢郭, 倂插無所, 排斥居人, 蓬宿草次, 風雨暴至, 不知庇托, 孤惸老病, 流轉衢巷.”

[草字】1.謂書寫草率的字.宋張師正《括異志》卷三:“公遽以筆濡雄黃大書一草字.”2.謙言自己寫的字.《水滸傳》第三三回:“草字不恭, 煩乞照察不宣.”3.即草書. 漢字字體的一種. 《新唐書·藝文志一》著錄裴行儉《草字雜體》. 參見“草書”. 4.對自己表字的謙稱. 《儒林外史》第十回:“三公子道:‘先生貴姓, 台甫?’那人道:‘晩生姓陳, 草字和甫.’”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諷刺》:“‘哦, 久仰久仰! 還沒有請敎台甫……’‘草字闊亭.’”

[草芙蓉】荷花的別名. 《廣群芳譜·花譜二九·荷花一》“荷爲芙蕖花, 一名水芙蓉, 一名澤芝, 一名水旦, 一名水華”注引杜詩注:“産於陸者曰木芙蓉, 產於水者曰草芙蓉.”

[草芥】亦作“草介”. 

1.草和芥. 常用以比喩輕賤. 《孟子·離婁上》:“視天下悅而歸己, 猶草芥也, 惟舜爲然.”《舊唐書·良吏傳下·倪若水》:“草芥賤命, 常欲殺身以効忠;葵藿微心, 常願隳肝以報主.” 元宮天挺《七里灘》第四折:“九經三史文書冊, 壓著一千場國破山河改. 富貴榮華, 草介塵埃.”《三國演義》第五回:“關外諸侯, 布視之如草芥.”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一九:“亡國論者看敵人如神物, 看自己如草芥, 速勝論者看敵人如草芥, 看自己如神物, 這些都是錯誤的.”2.像草芥一樣對待. 多指殺戮.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一經兵亂, 不肖之人, 妄相促迫, 草芥其民.” 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二》:“丘墟其宗社, 草芥其臣民.”

[草芥人命】同“草菅人命”.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槖金如山, 草芥人命者, 擁冠蓋揚揚閭里間矣.”

[草豆蔻】亦稱“草果”. 

植物名. 對肉豆蔻而言. 多年生草本, 種子可入藥. 《通志·昆蟲草木二》:“豆蔻曰草果, 亦曰草豆蔻. 苗葉似山薑杜若輩, 根似高良薑, 花作穗, 可愛. 故杜牧云:‘豆蔻梢頭二月春.’南人亦採其花淹藏, 以當果品.”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豆蔻》.

[草甸子】方言. 長滿野草的低濕地.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一:“一群群牛馬, 從屯子里出來, 往草甸子走去.” 自注:“草甸子, 長滿野草的低濕地.”

[草妖】因某種原因而引起草木變異的現象. 古人以爲妖孽.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 隕霜不殺草.’劉歆以爲草妖也.”《後漢書·五行志二》:“中平元年夏……有草生, 其莖靡纍腫大如手指, 狀似鳩雀龍蛇鳥獸之形, 五色各如其狀, 毛羽頭目足翅皆具. 近草妖也.”《隋書·五行志下》:“高祖時, 上黨有人, 宅後每夜有人呼聲, 求之不得. 去宅一里所, 但見人參一本, 枝葉峻茂. 因掘去之, 其根五尺餘, 具體人狀, 呼聲遂絶. 蓋草妖也.”

[草表】1.草擬章奏. 《三國志·吳志·華覈傳》:“晧以覈年老, 敕令草表, 覈不敢.”《明史·寧王權傳》:“權邀燕王單騎入城, 執手大慟, 具言不得已起兵故, 求代草表謝罪.”2.非正式的、預先填寫的表格.

[草長鶯飛】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 江南草長, 雜花生樹, 群鶯亂飛.” 后來多用“草長鶯飛”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

[草坪】平坦的草地. 今多指園林中用人工鋪植草皮或播種草子培養形成的整片綠色地面. 元劉汝鈞《春日田園雜興》詩:“草坪閒見烏犍點, 畬水飛來白鷺雙.” 巴金《秋》二:“淑華氣靑著臉, 淑貞差不多要哭出來, 她們都不理他, 却往草坪那面走去.”

[草苫】1.草墊. 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張千笑云]你替我打個草苫兒, 我還你草錢.”《人民文學》1981年第7期:“濃重的烏云像一面巨大的草苫子, 從南邊貼著兩山倒卷過來.”2.用草覆蓋的屋頂. 唐賈島《題韋云叟草堂》詩:“白茅草苫重重密, 愛此秋天夜雨淙.”

[草苴】猶草類. 《楚辭·九章·悲回風》:“鳥獸鳴以號群兮, 草苴比而不芳.” 王逸注:“生曰草, 枯曰苴.”

[草苗】猶草茅. 比喩鄙野微賤的人. 晉左芬《離思賦》:“既愚陋而寡識兮, 謬忝廁於紫廬. 非草苗之所處兮, 恒怵惕以憂懼.”

[草茆】見“草茅”. 

[草茅】亦作“草茆”. 亦作“艸茅”.

1.雜草. 《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 將遊大人以成名乎?” 唐杜甫《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詩:“枉沐旌麾出城府, 草茅無徑欲敎鋤.” 淸唐甄《潛書·柅政》:“雖無不肖攘民之事, 而視民若忘, 等於草茅.”2.草野;民間. 多與“朝廷”相對. 《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 士大夫則曰下臣, 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 在野則曰草茅之臣.”《梁書·張弘策傳》:“英雄今何在? 爲已富貴, 爲在草茅?” 宋歐陽修《上范司諫書》:“夫布衣韋帶之士, 窮居草茅, 坐誦書史, 常恨不見用.” 淸侯方域《朋黨論下》:“朝廷有頑鈍無恥之大臣, 而後草茅有激濁揚淸之名士.”《醒世姻緣傳》第一回:“分明是草茆兒戲, 到像細柳規模.”3.在野未出仕的人;平民. 《新唐書·馬周傳贊》:“周之遇太宗, 顧不異哉! 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 章炳麟《秦政記》:“建國之主, 非起於艸茅, 必拔於搢紳也.” 吳晗《朱元璋傳》第二章三:“<劉基>以賈誼、屈原自比, 怨元朝政府不用草茅, 不問采薇, 自艾自歎.”4.比喩鄙陋微賤. 唐陳子昂《爲宗舍人謝贈物表》之二:“自國之寵貴, 未聞此榮. 草茅孤臣, 何以堪處!”5.比喩淺陋微賤的人. 宋曾鞏《與杜相公書》:“閤下以舊相之重, 元老之尊, 而猥自抑損, 加禮於草茆之中, 孤煢之際.” 宋曾鞏《福州謝到任表》:“草茆弱質, 素依及物之仁;犬馬微誠, 終冀因心之恕.”

[草刺兒】比喩很細小的東西. 如:一根草刺兒也休想拿去.

[草具】1.粗劣;粗劣的飯食. 《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 食以草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秦王弗信, 使舍食草具, 待命歲餘.” 司馬貞索隱:“謂亦舍之, 而食以下客之具, 然草具, 謂麄食草萊之饌具.” 宋周必大《二老堂雜志》卷一:“以麥飯對蔥葉, 謂草具之食也.” 淸鈕琇《觚賸續編·英豪舉動》:“<熊廷弼>供枯魚焦腐二簋, 粟飯一盂, 馮下箸有難色……<熊曰:>似此草具, 當非所以待子, 然丈夫處世, 不應於飲食求工, 能飽餐麤糲者, 眞英雄耳.”2.初步制定, 草擬.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以爲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 天下和洽, 而固當改正朔, 易服色, 法制度, 定官名, 興禮樂, 乃悉草具其事儀法.”《漢書·賈誼傳》:“乃草具其儀法.”顏師古注:“草謂創造之.”《南史·文學傳·杜之偉》:“中大通元年, 梁武帝幸同泰寺捨身, 敕勉撰儀注. 勉以先無此禮, 召之偉草具其儀.” 宋王安石《叔孫通》詩:“草具一王儀, 群豪果知肅.”3.用草編制的器具.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仙人島》:“芳雲止勿行, 下車取籃中草具, 偕明璫數輩, 布置如法, 轉眼化爲巨第.”

[草果】1.見“草豆蔻”. 2.方言. 指草莓.

[草帖】1.俗稱“八字帖”. 舊俗議親時寫明男方或女方的生辰八字等的帖子, 相對於定帖而言.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凡娶媳婦, 先起草帖子, 兩家允許, 然後起細帖子, 序三代名諱, 議親人有服親田産官職之類.”2.指舊時打官司用的訴狀. 楚劇《葛麻》第二場:“怒惱了張大相公, 二寸半寬的草帖, 將你送到縣衙, 一撐杆撐斷爾的狗腿.”

[草囷】一種草蓋的圓形谷倉. 《宋史·李肅之傳》:“大雨地震, 官舍民廬推陷. 肅之出入泥潦中, 結草囷以儲庾粟之暴露者.”

[草制】草擬制書. 《新唐書·薛元超傳》:“省中有盤石, 道衡爲侍郞時, 常據以草制, 元超每見輒泫然流涕.”《宋史·朱勝非傳》:“建炎改元, 試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 時方草創, 勝非憑敗鼓草制, 辭氣嚴重如平時.” 明王瓊《雙溪雜志》:“凡草制纂修等事, 惟翰林院掌之.”

[草舍】1.謂宿止於草野間. 《詩·召南·甘棠》“召伯所茇” 漢鄭玄箋:“茇, 草舍也.”《後漢書·馮異傳》:“及王郞起, 光武自薊東南馳, 晨夜草舍, 至饒陽無蔞亭.” 李賢注:“舍, 止息也.” 晉干寶《晉紀總論》:“行旅草舍, 外閭不閉.”2.茅屋. 唐劉長卿《尋龍井楊老》詩:“柴門草舍絶風塵, 空谷耕田學子眞.” 宋曾鞏《學舍記》:“<予>休於家, 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學.” 淸葆光子《物妖志·獸類·虎》:“後二十餘日復過妻家, 草舍依然, 俱不復有人矣.”

[草命】猶賤命.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臣聞將軍讎寃得達, 憙賀快哉! 臣今死罪有餘, 乞存草命.”《舊唐書·姚令言傳》:“吾輩棄父母妻子, 將死於難, 而食不得飽, 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許宣回身看著和尙便拜:‘告尊師, 救弟子一條草命!’”

[草服】1.草編的衣服. 《書·禹貢》“島夷卉服” 唐孔穎達疏:“凡百草一名卉, 知卉服是草服.” 唐劉灣《虹縣嚴孝子墓》詩:“草服蔽枯骨, 垢容戴飛蓬.”2.草黃色的冠服. 《禮記·郊特牲》:“野夫黃冠. 黃冠, 草服也.” 孔穎達疏:“黃冠是季秋之後草色之服, 故息田夫而服之也.”3.借指農夫. 南朝宋顏延之《侍東耕》詩:“草服薦同穗, 黃冠獻嘉壽.”

[草底】草稿, 底本. 魯迅《書信集·致陶元慶》:“《彷徨》書面的鋅版已制成, 今寄上草底.”

[草法】草書之法.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跋法帖》:“觀史孝岑《出師頌》數字, 頗得草法. 蓋陶冶草法, 悉自小篆中來.” 宋沈遼《贈淸道》詩:“諸公草法無可稱, 中葉始有張顛名.”

[草帚兒】即草稕兒. 《水滸傳》第四回:“遠遠地杏花深處, 市梢盡頭, 一家挑出個草帚兒來. 智深走到那裏看時, 却是個傍村小酒店.” 參見“草稕兒”.

[草刷兒】即草稕兒.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草刷兒向牆頭挑, 醉八仙壁上描.” 參見“草稕兒”.

[草奏】1.草擬奏章. 《漢書·王莽傳上》:“竦者博通士, 爲崇草奏, 稱莽功德.” 唐戴叔倫《贈司空拾遺》詩:“陳琳草奏才還在, 王粲登樓興不賒.”《宋史·孝宗紀一》:“<史浩>亟入爲帝言, 太子不宜將兵. 乃爲草奏, 因中宮以進.”2.草擬的奏章. 唐李嘉祐《奉酬路五郞中院長新除工部員外見簡》詩:“詞鋒偏却敵, 草奏直論兵.” 唐杜甫《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之七:“衣冠是日朝天子, 草奏何時入帝鄕.”

[草荐】見“草薦”. 

[草草】1.騷擾不安的樣子. 《魏書·外戚傳上·賀泥》:“太祖崩, 京師草草.” 唐元稹《俠客行》:“白日堂堂殺袁盎, 九衢草草人面靑.” 宋陸遊《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詩:“中原草草失承平, 戍火胡塵到兩京.”2.匆忙倉促的樣子. 唐李白《南奔書懷》詩:“草草出近關, 行行昧前筭.” 宋梅堯臣《令狐秘丞守彭州》詩:“前時草草別, 渺漫二十年.” 明李東陽《春寒二十韻》:“年華草草催雙鬢, 宦跡悠悠寄一身.” 周而㚆《白求恩大夫》二:“他草草吃了一碗飯, 便放下了筷子.”3.草率;苟簡. 《新五代史·漢臣傳·李業》:“兵未出, 威已至滑州. 帝大懼, 謂大臣曰:‘昨太草草耳.’” 宋蘇軾《與康公操都官書》之二:“所索詩, 非敢以淺陋爲辭, 但希世絶境, 衆賢所共詠歎, 不敢草草爲寄也.” 明唐寅《除夜坐蛺蝶齋中》詩:“燈火蕭蕭歲又除, 盤餐艸艸食無魚.” 魯迅《書信集·致李小峰》:“校稿還不如仍由我自己校, 即使怎樣草草, 錯字也不會比別人所校的多也.”4.憂慮勞神的樣子. 《詩·小雅·巷伯》:“驕人好好, 勞人草草.” 毛傳:“草草, 勞心也.” 南朝宋謝靈運《彭城宮中直感歲暮》詩:“草草眷徂物, 契契矜歲殫.” 唐李白《閨情》詩:“織錦心草草, 挑燈淚斑斑.”

[草草了事】草率地把事情辦完. 明李贄《答焦漪園書》:“爲友人寫《心經》畢, 尙餘一幅, 遂續墨而填之, 以還其人. 皆草草了事, 欲以自娛.”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鄧縣尹》:“倘草草了事, 以爲明決不究, 其不爲奸吏欺誑也幾希! 爲民父母者, 尙其加意哉.” 馮驥才《雕花煙斗》:“他還要抽時間不斷地雕出一些新的來, 刻得却不那么盡心了, 草草了事, 人家照樣搶著要.”

[草茵】亦作“草裀”. 

平整如茵的綠草(地). 元楊維楨《踏踘歌贈劉叔芳》:“綺襦珠絡錦繡襠, 草裀漫地綠色涼.” 郭沫若《北伐途次》五:“天氣異常炎熱……路過著有樹陰的靑草平地時, 特別有一種很難克服的誘惑, 總要使你想跨下馬去, 倒在草茵上, 睡他一個酣足.”

[草茶】烘烤而成的茶葉. 相對於加工方法不同的團茶而言.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五:“李郢《茶山貢焙歌》云:‘蒸之護之香勝梅, 硏膏架動聲如雷. 茶成拜表貢天子, 萬人爭噉春山摧.’觀‘硏膏’之句, 則知嘗爲團茶無疑. 自建茶入貢, 陽羨不復硏膏, 祇謂之草茶而已.”《元史·食貨志二》:“草茶每引收鈔二兩二錢四分.”

[草荒】謂雜草叢生, 耕地荒蕪. 宋蘇軾《次韻答邦直子由》之三:“草荒城角開新徑, 雨入河洪失舊灘.”

[草荄】草根. 《素問·移精變氣論》:“中古之治病, 至而治之……十日不已, 治以草蘇, 草荄之枝. 本末爲助, 標本已得, 邪氣乃服.” 王冰注:“草荄, 謂草根也.” 元舒頔《絡緯吟》:“雙股依草荄, 兩翼鼓元氣.”

[草昧】亦作“艸昧”. 

1.天地初開時的混沌狀態;蒙昧. 《易·屯》:“天造草昧.” 王弼注:“造物之始, 始於冥昧, 故曰草昧也.”《梁書·武帝紀上》:“自草昧以來, 圖牒所記, 昏君暴后, 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明高攀龍《祭顧涇陽先生》:“泰伯來, 而梅里片墟, 闢東南之艸昧;先生出, 而涇皋撮土, 萃宇宙之文明.” 章炳麟《文學說例》:“此猶埃及古文, 以雌蠭表至尊, 以牡牛表有力, 以駝鳥之羽纖緯平滑, 表性行愷直者, 雖朔南夐鬲, 草昧之始, 其情一也.”2.猶創始;草創. 晉荀勗《食舉樂東西廂歌·時邕》:“爰造草昧, 應乾順民.”《隋書·高祖紀下》:“<申明公穆等>登庸納揆之時, 草昧經綸之日, 丹誠大節, 心盡帝圖, 茂績殊勳, 力宣王府.” 宋陳亮《問答上》:“當草昧之時, 欲以禮義律之, 智勇齊之, 而不能與天下共其利, 則其勢必分裂四出而不可收拾矣.”3.形容時世混亂黑暗. 唐杜甫《重經昭陵》詩:“草昧英雄起, 謳歌曆數歸.”仇兆鼇注:“草而不齊, 昧而不明, 此言隋末之亂.” 宋王鞏《聞見近錄》:“<張元>將行, 過項羽廟, 乃竭囊沽酒, 對羽極飲, 酹酒泥像, 又歌‘秦皇草昧, 劉項起吞倂’之詞, 悲歌累日, 大慟而遁.” 明唐寅《劉秀才墓志》:“宋德不競, 天下艸昧, 家室播越, 譜牒淪沒.”4.草野;民間. 宋梅堯臣《讀范桐廬述嚴先生祠堂碑》詩:“所遇在草昧, 既貴不爲起.” 明李昌祺《月夜彈琴記》:“宋籙既訖, 元運方興. 草昧英雄, 空憐文相之勤王.”

[草炭】主要由古代的水草和藻類形成的泥炭. 也叫草煤.

[草科】草窠, 草叢. 《西遊記》第十五回:“鬪不數合, 小龍委實難搪, 將身一幌, 變作一條水蛇兒, 鑽入草科中去了.”

[草垡】帶草的土塊. 宋王安石《步月》詩:“呼童擁草垡, 復使東南注.” 宋謝翱《咄咄㚆咄咄》詩:“咄咄復咄咄, 野風吹雲起草垡.”

[草律】創制法律. 《漢書·藝文志》:“漢興, 蕭何草律.”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漢初草律, 明著厥法;太史學童, 敎試六體;又吏民上書, 字謬輒劾.”

[草食動物】指牛、羊、馬等以植物爲食料的動物. 

[草剏】同“草創”. 

《周書·唐瑾傳》:“於時魏室播遷, 庶務草剏, 朝章國典, 瑾幷參之.”

[草迷】指嬰兒出生時無啼哭聲. 《醫宗金鑑·幼科雜病心法要訣·不啼》:“小兒生下不能啼, 俗語名之爲草迷.” 注:“兒生落地, 啼聲即發, 形生命立矣. 有不啼者, 俗云草迷. 多因臨産時生育艱難, 以致兒生氣閉不通, 所以不啼也.”

[草窪】低窪積水、野草叢生的地方. 峻靑《黎明的河邊》:“走了一會, 忽然走進了一片荒草窪, 野草有齊腰深.” 馮德英《苦菜花》第十六章:“母親等人跑到一個草窪里, 里面已經擠滿人, 她們忙趴在蓋著雪的枯草上.”

[草室】草廬;草房. 《後漢書·獨行傳·范冉》:“遭黨人禁錮……或寓息客廬, 或依宿樹蔭. 如此十餘年, 乃結草室而居焉.” 宋梅堯臣《蠶女》詩:“自從蠶蟻生, 日日憂蠶冷. 草室常自溫, 雲髻未暇整.”

[草架】草圖. 古代構筑前設計的圖樣. 宋李誡《木經·舉折》:“舉折之制, 先以尺爲丈, 以寸爲尺, 以分爲寸, 以釐爲分, 以毫爲釐, 側畫所建之屋於平正壁上, 定其舉之峻慢、折之圜和, 然後可見屋內梁柱之高下, 卯眼之遠近.” 自注:“今俗謂之定側樣, 亦曰點草架.”

[草約】亦作“艸約”. 

1.未正式簽字的契約或條約. 2.方言. 以草繩子捆紮東西.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說文》:‘約, 纏束也.’江寧謂以艸索束物爲艸約. 約讀如要.”

[草馬】母馬. 《三國志·魏志·杜畿傳》:“漸課民畜牸牛、草馬, 下逮雞豚犬豕, 皆有章程.”《晉書·涼武昭王玄盛傳》:“李君有國土之分, 家有騧草馬生白額駒, 此其時也.”《隋書·許善心傳》:“勑以本官直門下省, 賜物千段, 草馬二十匹.” 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今北方通謂牝馬曰草馬.”

[草莢】瑞草. 又名蓂莢、曆莢. 傳說古人曾用以計曆. 《竹書紀年》卷上:“<堯時>又有草莢階而生, 月朔始生一莢, 月半而生十五莢, 十六日以後, 日落一莢, 及晦而盡. 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 名曰蓂莢, 一曰曆莢.” 宋周邦彦《黃鸝繞碧樹·春情》詞:“草莢蘭芽漸吐. 且尋芳、更休思慮.”

[草莽】1.草叢. 亦指草木叢生的荒原. 《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 篳路藍縷以處草莽.”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燕、趙、靑、齊之野皆成草莽.” 淸唐甄《潛書·恤孤》:“嬰兒之委於草莽者, 不知其數矣.” 曹禺《原野》第三幕:“隱約看出眼前昏霧里是多少年前磨場的廢墟, 小圓場生滿半人高的白蒿, 笨重的盤磨衰頹地睡在草莽上.”2.草野;民間. 與“朝廷”、“廊廟”相對. 《孟子·萬章下》:“孟子曰:‘在國曰市井之臣, 在野曰草莽之臣, 皆謂庶人.’” 趙岐注:“民會於市, 故曰市井之臣;在野居之曰草莽之臣.” 宋歐陽修《新春有感寄常夷甫》詩:“豈若常夫子, 一瓢安陋巷. 身雖草莽間, 名在朝廷上.” 明方孝孺《後樂齋記》:“伊尹在草莽而思致其君於唐虞, 非爲夸大之論也, 道當爾也.”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四節:“不過, 我所部將帥, 都是出身草莽, 我一離開, 他們就會互相吞幷, 大業更無望了.”3.比喩平庸, 輕賤. 常用作謙辭. 《紅樓夢》第三三回:“那琪官現是忠順王爺駕前承奉的人, 你是何等草莽, 無故引逗他出來, 如今禍及於我!”4.指平庸、輕賤的人. 明宋濂《故資善大夫方公神道碑銘》:“臣一介草莽, 亦安敢自絶於天地?”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 匍匐莖, 葉子有長柄, 花白色. 花托紅色, 肉質, 多汁, 味酸甜, 可供生食或制果酒、果醬等.

[草莞】蒲草. 亦泛指草茅.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上》:“視殺人如劓刈草莞. 豈胡亥之性惡哉?” 明劉基《雨中雜詩》之四:“屈指計日月, 殷憂集多端. 蛙黽爾何知? 叫噪喧草莞.”

[草酌】簡便的筵席. 多用作設宴請客的謙辭.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到明日略備草酌, 著紅娘來請, 你是必來一會, 別有商議.” 明王玉峰《焚香記·設宴》:“聞老先生今日下車, 學生特設草酌, 在此驛相候, 聊申洗塵之敬.”

[草原】半干旱氣候地區, 雜草叢生(間或雜有耐旱的樹木)的大片土地. 魏巍《祝福走向生活的人們》:“在小山丘上, 你們也會用高歌和琴聲撫愛無邊的草原.”

[草席】用柔韌的草莖編織的席子. 唐歐陽詹《永安寺照上人房》詩:“草席蒲團不掃塵, 松閑石上似無人.” 魯迅《朝花夕拾·<狗·貓·鼠>》:“夜色更加黯然;桂葉瑟瑟地作響, 微風也吹動了, 想來草席定已微涼, 躺著也不至於煩得翻來覆去了.”

[草庫倫】指圍起來的草場. 《人民文學》1976年第2期:“一座座千余畝的草庫倫, 那宏偉的石牆, 顯示著藏族人民豪邁的氣槪.”《光明日報》1977.11.18:“草庫倫是用土坯石塊修起圍牆(或用水泥杆拉上鐵絲網), 把大片草地圈起來, 種植優質牧草, 以備牲畜冬季食用.”

[草座】用稻草蒲草等編制的坐墊. 僧尼多用之. 唐戴叔倫《送張南史》詩:“草座留山月, 荷衣遠洛塵.” 明高明《琵琶記·寺中遺像》:“年老心閒無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

[草料】1.牲口的飼料. 多指干草. 《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請到前街客寓裏住歇. 那裏飯食、油燭、草料以至店錢……敝東回來, 自然有個地主之情.”2.自謙之詞. 謙稱自己無能力或無福分. 《水滸傳》第二九回:“武松答道:‘小人年幼無學, 如何敢受小管營之禮? 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慌得鄧九公連忙爬下還禮不迭, 說:‘我的老父母, 你可不要折了我鄧振彪的草料!’”《三俠五義》第七二回:“倪忠道:‘官人如何這等呼喚? 惟恐折了老奴的草料.’”

[草料場】堆藏軍馬和其他牲口飼料的地方. 《水滸傳》第十回:“大雪下的正緊, 林沖和差撥兩個, 在路上又沒買酒吃處, 早來到草料場外.”

[草案】初步的方案;擬成而未經有關機構審定、公布的, 或雖公布而尙在試行的法令、條例、規章等. 淸李漁《愼鸞交·拒托》:“聞得名數俱已派定, 不曾掛榜的時節, 先有一張草案出來, 好歹就在這一刻了.” 周恩來《<人民政協共同綱領>草案的特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 是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三小組決定由中國共產黨負責起草的.”

[草書】漢字字體名. 草書之稱, 爲隸書通行后的草寫體, 取其書寫便捷, 故又名草隸. 漢章帝好之, 漢魏間的章草, 殆由此得名. 后漸脫隸書筆意, 用筆日趨圓轉, 筆劃連屬, 幷多省簡, 遂成今草. 晉王羲之、獻之父子又創諸字上下相連的草體, 至唐張旭、懷素, 宋米芾等又發展爲筆勢恣縱、字字牽連、筆筆相通的狂草.

[草娘】韃靼人稱妓女爲“草娘”. 明陶宗儀《輟耕錄·婦女曰娘》:“娼婦曰花娘, 達旦又謂草娘.”

[草紙】1.稿子;草稿. 宋黃庭堅《和邢惇夫秋懷》之七:“謝公藴風流, 詩作鮑照語. 絲蟲縈草紙, 筆力挾風雨.” 任淵注:“言遺槁雖爲蛛絲所縈, 而翰墨英特之氣終不可掩.”2.用稻草等爲原料制成的紙, 質地粗糙, 多用來做包裝紙或做衛生用紙.

[草菴】見“草庵”. 

[草萊】1.猶草莽. 雜生的草. 《南史·孔珪傳》:“門庭之內, 草萊不翦.” 宋葉適《代人上書》:“奪農人牛具, 犁伐之地, 草萊隨長.” 淸周亮工《介壽以胡彦遠見慰劄子相示却寄》詩:“一畝田中盡草萊, 旅堂經歲不曾開.”2.指荒蕪之地. 《管子·七臣七主》:“主好本, 則民好墾草萊.” 章炳麟《訄書·定版籍》:“凡草萊, 初闢而爲露田園池者, 多連阡陌, 雖不躬耕, 得特專利五十年, 期盡而鬻之, 程以十年.”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四章:“只要兩三年內宛洛稍得安定, 人民來歸, 草萊漸開, 人懷保家之心, 士無饑餒之憂, 則中原大局可定, 宛洛一帶也就固若金湯了.”3.猶草野. 鄕野;民間. 《漢書·蔡義傳》:“臣山東草萊之人, 行能亡所比, 容貌不及衆.” 宋范仲淹《舉張問孫㚆狀》:“右臣伏覩赦書節文, 應天下懷材抱器, 或淹下位, 或滯草萊, 委逐處具事聞奏.” 淸李漁《風箏誤·議婚》:“蒼天不負奇才, 拔英雄自草萊.”4.布衣. 平民.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草萊樂業, 守屛稱事.” 張銑注:“草萊謂山野採樵之人也, 守屛謂州牧也.” 唐李商隱《漫成》詩之四:“不妨常日饒輕薄, 且喜臨戎用草萊.” 淸孫枝蔚《覽古》詩之六:“用人限資格, 何以服草萊?”

[草菅】1.草茅. 比喩微賤. 漢賈誼《新書·保傅》:“故今日即位, 明日射人, 忠諫者謂之誹謗, 深爲之計者謂之妖言, 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唐皇甫湜《狠石銘》:“窮珍總奇, 力瘁財殫, 驅逐而前, 而刈草菅.” 淸唐孫華《廝養兒》詩:“自悲生死草菅輕, 不如作君堂下犬.”2.猶草野. 指民間. 宋陸遊《薏苡》詩:“嗚呼奇材從古棄草菅, 君試求之籬落間.”

[草菅人命】視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殘.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所以說爲官做吏的人, 千萬不要草菅人命, 視同兒戲!”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三生》:“興以草菅人命, 罰作畜.”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監禁》:“夫獄卒仇家諸人, 草菅人命, 固憲典所不容矣.” 鄒韜奮《患難餘生記》第一章:“特務的違法橫行, 草菅人命, 用綁票的方法, 用秘刑的拷打, 都是在偸偸摸摸、鬼鬼祟祟中進行的.”

[草菇】蕈的一種. 灰色, 有黑褐色條紋, 多生長在草堆上, 可食用.

[草堂】茅草蓋的堂屋. 舊時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 以標風操之高雅.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鍾山之英, 草堂之靈, 馳煙驛路, 勒移山庭.” 唐杜甫《狂夫》詩:“萬里橋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滄浪.”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一:“杜少陵在成都有兩草堂, 一在萬里橋之西, 一在浣花, 皆見於詩中.” 淸納蘭性德《寄梁汾幷葺茅屋以招之》詩:“聚首羨麋鹿, 爲君搆草堂.”

[草堂體】明寧王朱權所定樂府體十五家之一.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樂府體式》:“草堂體, 志在泉石.”姚華《曲海一勺·騈史上》:“曲之傳遠而所著又夥者, 或神遊於廣漠, 或託志於泉石, 或攄忠而訴志, 或嘲譏而戲謔, 厥有黃冠、草堂、楚江、騷人諸體, 皆不得志於時者之所爲.”

[草野】1.野草叢生的地方;荒涼的原野. 三國魏曹植《泰山梁甫行》:“八方各異氣, 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 寄身於草野.” 唐柳宗元《貞符》:“披披藉藉, 草野塗血.” 宋王安石《上時政書》:“雖或僅得身免, 而宗廟固已毀辱, 而妻子固以困窮, 天下之民, 固以膏血塗草野.” 潘漠華《草野》詩之三:“但那時, 靑年又抆著淚躑躅在草野.”2.鄕野;民間. 與“朝廷”相對. 漢王充《論衡·書解》:“知屋滿者在宇下, 知失政者在草野, 知經課者在諸子.” 唐柳宗元《送崔子符罷舉》詩序:“僕智不足而獨爲文, 故始見進而卒以廢, 居草野八年.” 明何景明《祭亡兄東昌公文》:“然弟薄弱不堪世事, 歷官五年, 寡合少朋……又多疾, 益疏宦志, 茲得告歸, 自甘草野.” 胡適《<國學季刊>發刊宣言》:“在文學的方面, 也有同樣的需要. 廟堂的文學固可以硏究, 但草野的文學也應該硏究.”3.指平民百姓. 《明史·田壽民傳》:“此何等事, 在朝者不言而草野言之, 吾輩愧死矣.” 淸洪昇《長生殿·獻飯》:“滿朝臣宰, 一味貪位取容……草野懷忠, 直指出逆藩奸相.” 何大庚《全粵義士義民公檄》:“恭維天朝大統, 豈容裂土以與人. 而草野效忠, 但知殺賊而報國.”4.粗俗鄙陋. 《韓非子·說難》:“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 陳奇猷集釋:“此文謂謀慮遠而放縱無所收束, 則曰鄙陋而倨傲侮慢也.” 宋葉適《國子監主簿周公墓志銘》:“士或不脫草野, 避忌疎略, 此淺陋之罪也.”《儒林外史》第三七回:“我草野之人, 我那裏去見那國子監的官府.”

[草異】猶草妖. 《淸史稿·災異志二》:“《洪範》曰:‘火曰炎上.’火不炎上, 則爲咎徵. 凡恒燠、草異、羽蟲之孼、羊禍, 其災火, 赤眚、赤祥皆屬之於火.” 參見“草妖”.

[草略】粗糙疏略. 宋蘇洵《權書下·孫武》:“吳起之言兵也, 輕法制, 草略無所統紀, 不若武之書詞約而意盡.”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民俗》:“凡百所賣飲食之人, 裝鮮淨盤合器皿. 車簷動使, 奇巧可愛, 食味和羹, 不敢草略.”

[草蛇灰綫】比喩事物留下隱約可尋的線索和跡象. 《花月痕》第五回回末評論:“寫秋痕, 采秋, 則更用暗中之明, 明中之暗……草蛇灰綫, 馬跡蛛絲, 隱於不言, 細入無間.”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關於<子見南子>》:“迨六月十八日, 有中外名人犬養毅及張繼, 聯翩來曲, 聖公府大排盛宴, 名人去後四日, 於是忽有宋校長(宋還吾)被控之事, 此中草蛇灰綫, 固有跡象可尋也.”亦作“草蛇灰線”. 黃遠庸《內外之形勢》:“該處市面, 極爲恐慌, 亂機日深, 皆由此等草蛇灰線而來.”

[草蛇灰線】見“草蛇灰綫”. 

[草偃】《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 必偃.”比喩在上者能以德化民, 則民之向化, 猶風吹草仆, 相率從善. 晉葛洪《抱朴子·用刑》:“明后御世, 風向草偃, 道洽化醇.” 唐白居易《冊回鶻可汗加號文》:“東漸海夷, 西亘山狄, 惠寧威制, 鱗帖草偃.”《資治通鑑·魏明帝靑龍元年》:“聖化所綏, 萬里草偃.”

[草船】草紮的船. 舊俗送鬼神時用之. 宋范致明《嶽陽風土記》:“民之有疾病者, 多就水際設神盤以祀神, 爲酒肉以犒櫂鼓者, 或爲草船泛之, 謂之送醞.” 金元好問《送窮》詩:“主人不倦星奴倦, 辛苦年年縛草船.”

[草魚】也叫鯇、鯶. 身體筒形, 靑黃色, 生活在淡水中, 吃水草, 是我國重要的養殖魚之一.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鯇魚》:“俗名草魚, 因其食草也. 江閩畜魚者, 以草飼之焉.”

[草猝】倉促草率. 淸張惠言《與左仲甫書》:“前者奉書, 適苦頭痛, 言辭草猝, 懷不能盡.”

[草麻】猶草詔. 唐宋時用黃白麻紙寫詔書, 故稱. 《舊唐書·韋弘景傳》:“普潤鎮使蘇光榮爲涇原節度使, 弘景草麻, 漏敍光榮之功, 罷學士, 改司門員外郞.”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丁晉公自保信軍節度使知江寧府, 召爲參知政事. 中書以丁節度使召學士草麻, 時盛文肅爲學士, 以爲參知政事合用舍人草制, 遂以制除, 丁甚恨之.” 淸昭槤《嘯亭續錄·南書房》:“唐宋優重詞林, 最爲淸秘, 凡制誥草麻外, 一切機務, 皆與商榷, 故其品爲高要.”

[草庵】亦作“草菴”. 

1.草房, 草舍. 《宋書·沈慶之傳》:“營內多幔屋及草菴, 火至輒以池水灌滅, 諸軍多出弓弩夾射之, 蠻敗走.”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梁世被繫劾者, 子孫弟姪, 皆詣闕三日, 露跣陳謝……若配徒隸, 諸子幷立草庵於所署門, 不敢寧宅, 動經旬日, 官司驅遣, 然後始退.” 王利器集解引盧文弨曰:“庵, 烏含切, 《廣韻》:‘小草舍也.’”2.特指小寺廟或庵堂. 唐寒山《詩》之一二九:“鳥語情不堪, 其時臥草庵.” 宋秦觀《顯之禪老許以草庵見處作詩以約之》:“偶成二老風流事, 不是三乘宿草庵.” 宋朱熹《宿休庵用德功間韻贈陳道人》:“暮入千峰裏, 寒棲一草菴.”

[草率】1.粗糙簡略. 宋梅堯臣《元日》詩:“草率具盤餐, 約略施粉黛.” 明唐順之《答曾石塘總制書》之三:“曩者草率奉書, 未悉所懷.”《淸史稿·允禩傳》:“尋因工部製祈穀壇祖宗神牌草率, 阿爾泰駐兵軍器粗窳, 屢下詔詰責允禩.”沙汀《煩惱》:“院子里只有一列三間泥牆茅頂的房子, 兩端拖出兩間草率搭成的偏屋.”2.輕率, 不愼重.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北京似乎不宜草率前去, 看事情略定后再定行止.” 魯迅《且介亭雜文·憶劉半農君》:“但半農的活潑, 有時頗近於草率, 勇敢也有失之無謀的地方.”老舍《全家福》第二幕:“王仁利? 王新英的父親? 不要這么草率地下判斷吧! 況且他們姐弟都說爸爸早死啦!”3.潦草, 不工整. 郭沫若《<管子集校>敘錄八》:“唯許氏似喜用破筆焦墨, 字跡草率, 頗難辨認.”冰心《去國·兩個家庭》:“我低頭一看, 桌上對面有兩本書, 一本是原文, 一本是三哥口述亞茜筆記的, 字跡很草率, 也有一兩處改抹的痕跡.”

[草率收兵】馬馬虎虎地了結軍事. 比喩做工作不負責任, 草草了事.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九:“應當在處理鬧事的過程中, 進行細致的工作, 不要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 不要‘草率收兵’.” 毛澤東《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第一個決定性的戰斗……我們已經勝利了. 但是還需要幾個月深入挖掘的時間, 取得全勝, 決不可以草率收兵.”

[草寇】出沒於山林草莽的盜匪. 舊時官府常蔑稱聚眾反抗朝廷的起義者. 《舊唐書·僖宗紀》:“如鄕村有幹勇才略, 而能率合義徒, 驅除草寇者, 本處以聞, 亦與重賞.”《水滸傳》第一○七回:“賊將滕戣看見是女子, 拍馬出陣, 大笑道:‘宋江等眞是草寇, 怎麽用那婦人上陣!’”《英烈傳》第三四回:“即今諸路年穀不登, 人民饑饉. 聞殿下招兵, 俱來就食. 群雄、草寇來投伏者, 計有六十餘萬人.”

[草裀】見“草茵”. 

[草場】1.長有牧草的大片土地. 《新華半月刊》1956年第9期:“有些牧區去冬天旱, 今春又有大雪, 必須立即檢查牧畜越冬度春的情況, 適時轉移草場, 做好接羔保羔的工作.”《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雙城縣十一區的生產規劃》:“代表們硏究了當地的自然條件, 找出當地可墾荒地七百五十多坰, 草場和牧場二千五百多坰.”2.積儲草料的場所.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諸司》:“近新城有草場二十餘所, 每遇冬月, 諸鄕納粟稈草, 牛車闐塞道路……場內堆積如山.”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一·古銅器》:“辛亥春, 京師草場火.”3.草地, 草坪. 郭沫若《一只手》一:“你以爲他眞個不想玩耍嗎……他看見有錢人的兒子在草場上拋皮球, 你怕他也不想去拋一拋嗎?”

[草靸】用蒲草等編制的拖鞋. 唐杜荀鶴《山寺老僧》詩:“草靸無塵心地閒, 靜隨猿鳥過寒暄.”

[草棉】也叫非洲棉或小棉. 在我國爲一年生草本. 株型矮小, 葉掌狀. 蒴果(棉鈴)較小, 其纖維短而細, 可用來紡紗、絮衣服被褥等.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布衣》:“<棉花>種有木棉、草棉兩者, 花有白、紫二色, 種者白居十九, 紫居十一.” 鍾廣言注:“草棉:又名小棉、非洲棉, 屬錦葵科. 六世紀經中亞細亞傳入我國新疆、甘肅一帶, 所以又稱阿拉伯棉.”《中國近代史資料選輯·采煉鋼鐵紡紗織布議》:“考中國古僅有木棉, 名古貝. 宋末時南番入貢, 中國始有草棉, 名古終, 即今之華棉也.”

[草棚】指草蓋的簡陋住屋. 魯迅《<二心集>序言》:“蝸牛廬者, 是三國時所謂‘隱逸’的焦先曾經居住的那樣的草窠, 大約和現在江北窮人手搭的草棚相仿, 不過還要小.”茅盾《子夜》十三:“那就好極了! 可是今晩上只要二十個, 到工人們住家草棚那一帶走走.”

[草棘】叢生的草木. 比喩荒僻之地. 《史記·匈奴列傳》:“其得漢繒絮, 以馳草棘中, 衣袴皆裂敝, 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 宋辛棄疾《永遇樂·檢校停云新種杉松戲作》詞:“古來池館, 雲煙草棘, 長使後人悽斷.” 金元好問《十二月六日》詩:“草棘荒山雪, 煙花故國春.”

[草跋】在山林中行走. 語本《詩·鄘風·載馳》“大夫跋涉, 我心則憂” 毛傳:“草行曰跋, 水行曰涉.”《陳書·宣帝紀》:“扶老攜幼, 蓬流草跋.”

[草帽】用麥稈等編成的帽子. 式樣繁多, 夏天多用來遮擋陽光.

[草創】1.開始興辦;創建. 《漢書·律曆志上》:“漢興, 方綱紀大基, 庶事草創, 襲秦正朔.”《新唐書·魏玄同傳》:“武德、貞觀, 庶事草創, 人物固乏.”《三國演義》第七十回:“二將趕二十餘里, 奪了黃忠寨. 忠又草創一營.”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第二次印《箋譜》, 如有人接辦, 則爲紙店開一利源, 亦非無益, 蓋草創不易, 一創成, 則別人亦可踵行也.”2.猶草率. 粗糙簡略. 《東觀漢記·光武帝紀》:“時城郭丘墟, 掃地更爲, 帝悔前徙之, 草創苟合, 未有還人.” 宋鄭樵《<通志>總序》:“大抵開基之人, 不免草創, 全屬繼志之士爲之彌縫.”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仙人島》:“姉姉遠別, 莫可持贈. 恐至海南, 無以爲家, 夙夜代營宮室, 勿嫌草創.”3.起稿. 《論語·憲問》:“爲命, 裨諶草創之, 世叔討論之, 行人子羽修飾之, 東里子産潤色之.” 楊伯峻注:“鄭國外交辭令的創制, 神諶擬稿……子産又作文詞上的加工.”《漢書·司馬遷傳》:“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 草創未就, 適會此禍, 惜其不成, 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淸侯方域《徐作霖張渭傳》:“作霖好學深思, 常偃仰臥竟日, 或草創後復毀之, 然出, 而人以爲高文典冊焉.”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惟文詞蹇拙, 體制紛紜, 中間詩歌, 亦多鄙俗, 甚似草創初就, 未加潤色者, 雖非原本, 蓋近之矣.”

[草詔】1.擬寫詔書. 唐李肇《翰林志》:“學士於禁中草詔, 雖宸翰所揮, 亦資檢討, 謂之視草.” 唐李商隱《贈庾十二朱版》詩:“君王曉坐金鑾殿, 只待相如草詔來.”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仁宗初立, 今上爲皇子, 令中書召學士草詔.”2.指擬定的詔書. 淸侯方域《於謙論》:“使謙率群臣, 群臣必從, 何也? 謙之任遇深, 而群臣所恃也. 乃不聞其有此舉. 而草詔一傳, 謙亦唯唯署名.”

[草就】底稿草擬完成. 《東周列國志》第一○三回:“使者去後, 樊於期草就檄文.” 孫中山《<民族主義>自序》:“《民族主義》一冊, 已經脫稿, 《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二冊亦草就大部.” 葉聖陶《倪煥之》二八:“他帶著好幾天前草就的鄕村師范的計劃, 從這個集會里出來, 又參加到那個集會里去, 却始終沒有機會提出他的計劃.”

[草奠】創立. 夏衍《悼念西苓》:“可是他用不抵抗和妥協累積起來的‘地位’好容易草奠基礎的時候, 運命的惡戲便不容情的將他從世界上奪去了.”

[草測】工程開始之前, 對地形、地質等進行的初步測量. 精確度要求不很高.

[草間】1.亦作“草閒”. 草叢間. 《國語·周語中》:“今陳國道路不可知, 田在草閒, 功成而不收, 民罷於逸樂, 是棄先王之法制也.” 漢王粲《七哀詩》:“路有飢婦人, 抱子棄草間.”2.比喩鄕野;民間. 《宋書·王懿傳》:“今自投草間, 則同之匹夫, 匹夫號令, 何以威物?”《南史·陳新安王伯固傳》:“在州不知政事, 日出田獵. 或乘眠輿至於草間, 輒呼人從遊, 動至旬日.” 唐李白《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詩:“余亦草間人, 頗懷拯物情.”

[草間求活】猶言苟安偸生. 《晉書·周顗傳》:“吾備位大臣, 朝廷喪敗, 寧可復草間求活, 外投胡越邪!” 宋陳亮《送吳恭父知縣序》:“吾爲令, 顧委命若等, 是謂草間求活. 吾寧與賊死, 況不必死乎!” 淸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張玉良》:“力竭勢窮, 杭城必失, 我軍必潰, 與其草間求活, 孰若先死於行陣之得所哉.”

[草閒】見“草間”. 

[草疏】擬寫奏章. 明葉盛《水東日記·奏效各有機會》:“一日午後偶暇, 爲草疏, 適書人又皆具, 既成, 視日尙未暮, 遂封進.” 淸陳田《明詩紀事丁籤·李夢陽》:“<夢陽>代韓文草疏劾劉瑾, 謫山西布政司經歷, 復摭他事下獄.”

[草塘泥】也叫灰塘泥、塘草糞等. 江浙農村積制較多的一種漚肥. 先將河泥和稻草(或其他雜草)夾雜積置, 使其發酵腐解. 入春, 常與廄肥、綠肥等一起作爲水田的基肥.

[草聖】對在草書藝術上有卓越成就的人的美稱. 如漢代張芝、唐代張旭等. 晉衛恒《四體書勢》:“弘農張伯英……臨池學書, 池水盡黑. 下筆必爲楷則, 常曰‘怱怱不暇草書’, 寸紙不見遺, 至今世尤寶其書, 韋仲將謂之草聖.” 張彦遠《法書要錄》卷一引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弘農張芝, 高尙不仕, 善草書, 精勁絶倫……人謂爲草聖.”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之七:“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淸趙翼《稚存往寧國時曾約同遊黃山遲余不到歸以負約相嘲和韻報之》:“始知草聖運腕神, 端仗劒娘鬪眉嫵.”

[草蓐】1.草席;草墊子. 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庶人即草蓐索經, 單藺籧篨而已.”《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 右轅, 左追蓐” 晉杜預注:“在車之右者挾轅爲戰備, 在左者追求草蓐爲宿備.”2.指產褥. (坐)月子. 《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二》:“皇后方在草蓐, 未任就路, 欲以十月幸洛.”

[草蔀】有蓋的草制盛具.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寄兒>把鍥刀草蔀一撩道:‘還幹那營生麽?’取起五十多兩一大錠在手.” 王古魯注:“草蔀:草製有蓋的盛具.”

[草賊】舊時對起義農民的蔑稱. 《舊唐書·僖宗紀》:“若諸軍全捕得一火草賊數至三百人已上者, 超授將軍, 賞錢一千貫.”《水滸傳》第六一回:“盧俊義駡道:‘草賊休走!’挺手中朴刀, 直取劉唐.”

[草鄙】草野鄙陋. 多用作謙詞. 《國語·吳語》:“今句踐申禍無良, 草鄙之人, 敢忘天王之大德, 而思邊垂之小怨, 以重得罪於下執事?”《戰國策·趙策三》:“鄭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 何足問?’” 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之二:“草鄙之人, 不達大誼, 辱奬訓之厚, 敢不盡愚.” 淸戴名世《答某書》:“不肖草鄙之人, 抱膝荒江, 絶意世事.”

[草稕兒】鄕村酒店用作酒幌的草帘. 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二折:“牆角畔滴溜溜草稕兒挑, 茅簷外疎剌剌布帘兒斜.”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定下些新鮮的案酒菜兒, 挑出這草稕兒去, 看有甚的人來.”

[草腹菜腸】比喩毫無才學. 亦用爲謙詞. 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一折:“老夫疎於學問, 草腹菜腸, 對著衆位長者, 也吟詩一首, 萬望勿哂者.”

[草裏金】明代宮人春日插在頭上的飾物. 又名鬧蛾.

[草裏旛竿】比喩做人能屈能伸, 窘困則屈, 顯達則伸.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父親, 秀才是草裏旛竿, 放倒低如人, 立起高如人, 便嫁他也不誤了孩兒也.”

[草窠】1.草蓋的窩棚. 指簡陋的住屋. 魯迅《<二心集>序言》:“<焦先>居住的那樣的草窠, 大約和現在江北窮人手搭的草棚相仿, 不過還要小.”2.猶草叢. 魯迅《彷徨·祝福》:“果然, 他躺在草窠里, 肚里的五髒已經都給吃空了, 可憐他手里還緊緊的捏著那只小籃呢.”

[草臺】舊時在鄕間爲演戲而臨時搭建的戲台. 《人民文學》1981年第1期:“我想起在童年, 在故鄕的鄕間看草台上演出的興化戲(莆仙戲).”

[草臺班】舊時對演員較少、設備簡陋的江湖戲班子的俗稱. 他們經常走村趕集, 在臨時搭建的草台上演出, 故名. 瞿秋白《亂彈·財神還是反財神》:“中國內地本來有一種草台班戲子, 逢年逢節, 他們趕到財神廟去唱戲.” 吳組緗《山洪》十八:“四狗子最后走出來, 高聳著兩肩, 兩手筒在緊小的袖口里, 一步步搖晃, 像個草台班子的小生.”

[草臺戲】指草台班子演的戲.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郡城花部, 皆係土人, 謂之本地亂彈, 此土班也. 至城外邵伯宜陵、馬家橋、僧道橋、月來集、陳家集人, 自集成班, 戲文亦間用‘元人百種’, 而音節、服飾極俚, 謂之草臺戲.”茅盾《送考》:“這里又有一排臨時攤販, 賣西瓜的, 五香豆腐干的, 冰淇淋、冰凍酸梅湯的, 宛然像鄕下草台戲前趕生意的攤販.” 徐遲《牡丹》一:“在江南, 要是不能在大城市里登台, 你只能搭班子唱草台戲.”

[草墊子】用稻稈、蒲草等編制的墊子. 

[草榻】1.簡易的床鋪. 淸姚潛《張菊人余淡心吳薗次集飲虎丘山寺得靑字》:“水光明草榻, 野色敞幽亭.”2.留人住宿的客套語. 《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憑著愚見, 還屈賢弟在此草榻, 明日只可早往, 不可晩行.”《鏡花緣》第八三回:“那老者耘田起來, 對著子路說:‘客官:你看天色晩下來了, 舍間離此不遠, 何不草榻一宵?’”

[草團標】見“草團瓢”. 

[草團瓢】亦作“草團標”. 

圓形茅屋.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一把火將你那草團瓢燒成爲腐炭, 盛酒甕摔做碎瓷甌.”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三折:“白茫茫雪迷山拽脚, 淡濛濛霧鎖草團標.”《西遊記》第五六回:“老者即起身, 著沙僧到後園裏拿兩個稻草, 敎他們在園中草團瓢內安歇.”《白雪遺音·八角鼓·遊學》:“皆因是, 壽年高, 住深山, 草團瓢, 不是僧來不是道.”

[草圖】初步畫出的機械圖或工程設計圖. 不要求很精確.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我們的平射炮》:“根據大家的意見和參謀長的指示, 改正了草圖, 制出了正式的大炮圖樣.” 陳登科《風雷》第二四章:“爲群走到一個小土墩旁站下, 從懷里掏出個布包, 打開一張水利規劃草圖.”

[草寢】謂在草野間歇宿. 《宋書·何承天傳》:“狡虜之性……非有車輿之安, 宮室之衛, 櫛風沐雨, 不以爲勞, 露宿草寢, 維其常性.”

[草褐】粗布衣. 《隋書·隱逸傳·徐則》:“草褐蒲衣, 餐松餌朮, 棲隱靈嶽, 五十餘年.”

[草綠】像靑草一樣綠而略黃的顏色. 

[草駒】幼馬. 《淮南子·修務訓》:“夫馬之爲草駒之時, 跳躍揚蹏, 翹尾而走, 人不能制.” 高誘注:“馬五尺以下爲駒, 放在草中, 故曰草駒.”

[草鞋】1.用稻稈或草莖等編制的鞋. 《朱子語類》卷十五:“人入德處, 全在致知格物. 譬如適臨安府, 路頭一正, 著起草鞋便會到.”《水滸傳》第十五回:“<吳用>穿上草鞋……連夜投石碣村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四回:“劈頭遇見一個和尙, 身穿破衲, 脚踏草鞋, 向我打了一個問訊.”2.指淸代民間某些秘密社團內司交通、諜報等職事的人員. 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要·聯絡三合會哥老會之經過》:“照三合會的規矩, 職位中最重要的有三個人, 就是紅棍、白扇、草鞋……草鞋, 是傳遞和探聽消息的.” 陶成章《浙案紀略外紀·敎會源流考》:“第八巡風(廣東人名曰草鞋), 偵探一切事宜, 是爲老八.”

[草鞋費】見“草鞋錢”. 

[草鞋錢】舊時公差衙役向案犯或當事人勒索的錢財, 俗稱“草鞋錢”. 元嶽伯川《鐵拐李》第一折:“[張千云]正是箇莊家老子. 我勸哥哥饒了你性命, 有甚麽草鞋錢與我些.”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折:“[張千云]我過去諕他一諕, 吃他幾鍾酒, 討些草鞋錢兒.”亦稱“草鞋費”. 宋范成大《催租行》:“不堪與君成一醉, 聊復償君草鞋費.”

[草鞋親】指窮親戚. 淸李漁《意中緣·悟詐》:“古語道得好, 皇帝也有草鞋親.”

[草蔬】粗蔬. 《後漢書·茅容傳》:“旦日, 容殺雞爲饌, 林宗謂爲己設, 既而以供其母, 自以草蔬與客同飯.” 李賢注:“草, 麤也.”

[草標】插在物品上, 作爲待售的標志的草束. 亦作爲賣身的標記. 《水滸傳》第十二回:“當日將了寶刀, 插了草標兒, 上市去賣.”《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蘭孫>眞正無計可施, 事到頭來不自由, 只得手中拿個草標, 將一張紙, 寫著:‘賣身葬父’四字, 到靈柩前拜了四拜.”《儒林外史》第三回:“那隣居飛奔到集上……見范進抱著雞, 手裏插個草標, 一步一踱的, 東張西望, 在那裏尋人買.”老舍《茶館》第一幕:“鄕婦拉著個十來歲的小妞進來. 小妞的頭上插著一根草標.”

[草賢】對善作草書者的美稱. 唐張懷瓘《書斷·崔瑗》:“<崔瑗>善章草書, 師於杜度, 媚趣過之, 點畫精微, 神變無礙……可謂冰寒於水也. 袁昂云:‘如危峰阻日, 孤松一枝.’王隱謂之草賢. 章草入神, 小篆入妙.”

[草慼】見“草蹙”. 

[草碼】一種表示數目的符號. 詳“蘇州碼子”.

[草豬】方言. 母豬. 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今北方通謂牝馬曰草馬, 牝驢曰草驢. 湖北移以言豬, 謂牝豬爲草豬.”

[草賦】創作詩賦. 宋陸遊《晩秋野興》詩:“一生眼境常如此, 草賦憑誰問大鈞.” 宋陸凝之《念奴嬌》詞:“長記草賦梁園, 淩雲筆勢, 倒三江秋色.”

[草稿】亦作“草稾”. 

1.初擬的文稿或畫稿等. 明張居正《議處史職疏》:“每月史官編完草稿, 裝爲七冊, 一冊爲起居, 六冊爲六曹事蹟.”《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元年》:“齊愈初赴獄, 以文書一縑囊授張浚曰:‘齊愈不過遠貶, 他時幸爲我明之. 此李會勸進張邦昌草稾也.’”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七·儒將詩》:“予嘗見《暇筆》草稿, 福手書也.”《兒女英雄傳》第一回:“一時飯罷, 公子收檢筆硯, 便在卷袋裏找那三場的文章草稿.” 魯迅《墳·<論雷峰塔的倒掉>篇末附記》:“這篇東西, 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做的, 今天孫伏園來, 我便將草稿給他看.”2.喩指念頭, 主意. 《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原來梁尙賓是箇不守本分的歹人, 早打下欺人草稿.”《醒世恒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大卿正在腹中打點草稿, 誰知那尼姑亦有此心.” 柳靑《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七章:“梁三老漢已經在肚里打好了草稿了.”

[草篆】漢字書體的一種. 篆貌隸骨, 筆勢飛舉, 剛勁有力. 漢魏宮闕題署多用之. 漢蔡邕《隸勢》:“何草篆之足算, 而斯文之末宣.”

[草稾】見“草稿”. 

[草寮】草屋. 元戴表元《夢覺》詩:“夢覺依然一草寮, 浮蹤已慣任飄搖.” 郭沫若《燎原的星火》:“屋子是沒有的, 找些樹枝和芭蕉葉來搭成了草寮.”

[草寫】用草體所寫的文字.參見“草體”. 

[草褥】草墊子. 晉葛洪《神仙傳·焦先》:“結草爲奄(菴), 獨止其中, 不設牀席, 以草褥襯坐.”

[草緶】亦稱“草辮”. 

用麥稈之類編成的扁平的帶子, 爲制草帽、提籃、扇子等草制品的材料. 淸馬建忠《適可齋記言·富民說》:“至中國固有之利, 除絲茶外, 如牛革、羊毛、蔗糖、草緶、棉花、磁器、大黃等物, 皆已運往外國, 亦宜隨時整頓.” 淸兪贊《恤商論》:“出口湖絲三千六百餘萬, 茶葉二千餘萬, 棉花五百餘萬, 皮貨二百餘萬, 草辮一百八十萬……共七千零十萬.”

[草薉】叢生的雜草. 《管子·度地》:“當夏三月, 天地氣壯, 大暑至, 萬物榮華, 利以疾薅, 殺草薉, 使令不欲擾.”《周禮·<考工記>序》“粵之無鎛也” 漢鄭玄注:“粵地塗泥多草薉, 而山出金錫鑄冶之業, 田器尤多.”

[草薙】亦作“艸薙”. 

芟夷, 像除草似的加以殺戮. 《資治通鑑·唐昭宗天㚆三年》:“不察臧否, 不擇是非, 欲草薙而禽獮之, 能無亂乎!” 明吳從先《<史綱評要>序》:“秦之酷烈, 晉魏之胥殘, 後五代之禽蒐而艸薙, 宋弱之履虎尾而虞咥, 可無評乎?” 淸趙翼《廿二史劄記·金初父子兄弟同志》:“海陵又手弑帝而奪其位, 遂殺太宗子孫七十餘人, 宗翰、宗弼子孫三十餘人, 舍音子孫百餘人, 諸內族又五十餘人, 草薙株連, 幾無噍類.” 林紓《唐藩鎮論》:“安史遺孽而李郭爲宦官所劫持, 不能草薙而禽獮之.” 參見“草薙禽獮”.

[草薙禽獮】謂如刈割野草、搜捕禽獸似地予以殲滅. 語出唐韓愈《送鄭尙書序》:“至紛不可治, 乃草薙而禽獮之, 盡根株痛斷乃止.”《明史·韓觀山云等傳論》:“苗蠻阻險自固, 易動難服, 自其性然. 而草薙禽獮, 濫殺邀功, 貪貨賄, 興事端, 控馭乖方, 綏懷無策, 則鎮將之過也.” 淸方苞《原人下》:“然人之道既無以自別於禽獸, 而爲天所絶, 故不復以人道待之, 草薙禽獮而莫之憫痛也.” 梁啓超《論私德·私德墮落之原因》:“當內亂時……草薙禽獮之既久, 司空見慣, 而曾不足以動其心也.”

[草薦】亦作“草荐”. 

1.草墊子;草席. 明唐順之《牌》:“令於房簷或門樓下, 各得草薦一條, 或稻草亂草上臥下, 蓋以免寒凍.”《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鄭興兒>不見人來, 放心不下, 取了一條草荐, 竟在坑板上鋪了. 把包裹放在頭底下, 睡了一夜.”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親查閱》:“如有患病飢寒無主之犯, 係重罪病者, 撥醫調治;飢寒者, 給與口糧草薦絮襖.” 魯迅《徬徨·孤獨者》:“大家都怏怏地, 似乎想走散, 但連殳却還坐在草荐上沉思.”2.謂野草豊茂. 《新唐書·裴延齡傳》:“京右偏故有雚葦地數頃, 延齡妄言:‘長安、咸陽間, 得陂艿數百頃, 願以爲內廏牧地, 水甘草薦與苑廏等.’帝信之.”

[草薦子】方言. 草鞋. 王統照《山道之側》:“<驢夫>穿件粗藍棉布短襖, 腰間用黃色草繩松松束住……光著脚, 套雙汙穢的草荐子.”

[草頭】1.草端. 元薩都剌《酹江月·登鳳凰台懷古用前韻》詞:“遙憶王謝功名, 人間富貴, 散草頭朝露.”2.也叫草字頭. 漢字的偏旁. 如芋、苗等字, 頂端作“卄”者, 槪稱草頭. 《新華文摘》1981年第4期:“他又說, 這筆名‘矛盾’一看就知道是假名, 如果國民黨方面有人來查問原作者, 我們就爲難了, 不如‘矛’上加個草頭, ‘茅’姓甚多, 不會引起注意.”3.草寇的頭領.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蛇無頭而不行, 就有個草頭天子出來……群盜從之如流, 嘯聚至十餘萬.” 元尙仲賢《三奪槊》第一折:“苦相持一萬陣, 惡戰九千場, 全憑著竹節鞭, 生倂了些草頭王.”《水滸傳》第一一七回:“不是這四員將來烏龍嶺廝殺, 有分敎:淸溪縣裡, 削平哨聚賊兵;幫源洞中, 活捉草頭天子.”4.萬位數的隱稱. 舊時往往用以代“萬”字.茅盾《子夜》十二:“那么, 我先打一個電話找陸匡時來, --謀事在人;我們化一個草頭, 也許可以提前兩天.”5.我國有些農村地區對苜蓿的俗稱. 《農諺選》:“稻、麥、草頭輪流種, 九成變做十成收.”

[草頭露】草上的露水, 稀少易干. 比喩難以持久. 唐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詩:“惜君只欲苦死留, 富貴何如草頭露?” 宋蘇軾《陌上花》詩之三:“生前富貴草頭露, 身後風流陌上花.” 元薩都剌《寒江釣雪圖》詩:“人間富貴草頭露, 桐江何處覓羊裘?”

[草澤】1.低窪積水野草叢生的地帶. 亦指荒郊. 《戰國策·秦策四》:“首身分離, 暴骨草澤, 頭顱僵仆, 相望於境.” 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與魚比, 故生於草澤;蜂蠆與鳥同, 故産於屋樹.” 唐高適《封丘作》詩:“乍可狂歌草澤中, 寧堪作吏風塵下.” 淸劉大櫆《乞里人共建義倉引》:“而父子兄弟, 羸老孤幼, 繼踵而死, 僵屍草澤, 骸骨相枕藉.”2.草野;民間.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卒, 原憲遂亡在草澤中.”《舊唐書·玄宗紀下》:“內外八品已下及草澤有博學文辭之士, 各委本司本州聞薦.”《明史·方伎傳·盛寅》:“初, 寅晨直御醫房, 忽昏眩欲死, 募人療寅, 莫能應. 一草澤醫人應之, 一服而愈.”瞿秋白《亂彈·吉訶德的時代》:“草澤的英雄, 結果即使不是做皇帝, 至多也不過劫富濟貧罷了.”3.在野之士;平民. 唐王昌齡《放歌行》:“有詔徵草澤, 微臣獻謀猷.”《資治通鑑·後周太祖廣順三年》:“唐草澤邵棠上言.” 胡三省注:“布衣未有朝命者, 謂之草澤.” 淸顧炎武《日知錄·制科》:“宋初承周顯德之制設三科, 不限前資, 見任職官、黃衣草澤, 竝許應詔.”

[草擬】起草;初步設計.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南后:國王已經聽信了屈原的話, 要和齊國重申和親的盟約, 已經叫你們在草擬國書了.” 周而㚆《白求恩大夫》二:“白大夫正伏在桌子上在審視他親自草擬的特種外科醫院的計劃.”

[草隸】1.草書和隸書的合稱. 《文選·潘嶽<楊荊州誄>》:“草隸兼善, 尺牘必珍.” 李周翰注:“言草隸之書皆善也.”《南史·劉孝綽傳》:“兼善草隸, 自以書似父, 乃變爲別體.”2.專指草隸書. 初期草書乃爲隸書的草寫體, 故名. 《陳書·始興王伯茂傳》:“伯茂大工草隸, 甚得右軍之法.” 唐張懷瓘《書斷·王獻之》:“王獻之字子敬, 尤善草隸, 幼學於父, 次習於張芝.”

[草檄】草擬檄文. 亦泛指撰寫官方文書. 《陳書·蔡景曆傳》:“部分既畢, 召令草檄, 景歷援筆立成.” 唐戴叔倫《送崔融》詩:“陳琳能草檄, 含笑出長平.” 淸周亮工《解嚴後病臥敢園》詩:“楯上休矜曾草檄, 羈臣但合老松筠.”

[草螽】蟲名. 古又稱負蠜、草蟲、常羊. 雄者鳴如織機聲, 俗稱蟈蟈、織布娘.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三·蛗螽》:“蛗螽在草上者曰草螽, 在土中者曰土螽.”

[草擾】倉促紛亂.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侯景初入建業, 臺門雖閉, 公私草擾, 各不自全.” 唐裴鉶《傳奇·裴航》:“夫人曰:‘妾有夫在漢南, 將欲棄官而幽棲巖谷, 召某一訣耳. 深哀草擾, 慮不及期, 豈更有情留盼他人, 的不然耶?’”

[草藳】初擬的文稿或畫稿等.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崔道融》:“<崔道融>有《申唐集》十卷, 自序云:‘乾符乙卯夏, 寓永嘉山齋, 收拾草藳, 得五百餘篇.’今存於世.”

[草藥】取材於普通植物的藥材. 對珍稀藥材而言. 亦指不見於藥典的民間藥材. 漢劉向《說苑·建本》:“銳金石, 雜草藥, 以攻疾苦.” 宋沈括《夢溪筆談·藥議》:“古法採草藥多用二月、八月, 此殊未當. 但二月草已芽, 八月苗未枯, 採掇者易辨識耳, 在藥則未爲良時.” 淸吳敏樹《雜說》:“又有號草藥者, 俗相傳取諸草, 名不在《本草經》者, 以治疾, 尤有奇效.”老舍《四世同堂》五八:“老太太還和李四媽把兩個人所有的醫藥知識湊在一處, 斟酌點草藥或偏方, 給小崔太太吃.”

[草蹙】亦作“草慼”. 

倉猝;匆忙. 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臨塗草蹙, 辭意不周.” 唐韋應物《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詩:“契闊晩相遇, 草慼遽離群.” 唐元稹《桐花詩》序:“元和五年……宿曾峰館. 山月曉時, 見桐花滿地, 因有八韻寄白翰林詩, 當時草蹙, 未暇紀題, 及今六年, 詔許西歸, 去時桐樹上孫枝已拱矣.”

[草叢】雜草叢生處. 丁玲《松子》:“路旁有幾只蚱蜢飛起來, 又鉆到草叢里去.” 楊朔《木棉花》:“夜間, 草叢和樹梢流動著的螢火更給你帶來不少夏天的消息.”

[草蟲】1.即草螽. 《詩·召南·草蟲》:“喓喓草蟲, 趯趯阜螽.” 毛傳:“草蟲, 常羊也.” 陸璣疏:“小大長短如蝗也, 奇音靑色, 好在茅草中.” 馬瑞辰通釋:“今以目驗, 蓋即順天及濟南人所稱聒聒者, 《詩》以‘喓喓’言之, 亦取其善鳴也.” 參見“草螽”. 2.泛指草木間的昆蟲. 三國魏曹丕《雜詩》之一:“草蟲鳴何悲, 孤鴈獨南翔.” 南朝宋鮑照《采桑》詩:“乳燕逐草蟲, 巢蜂拾花蕚.” 唐李頻《送劉山人歸洞庭》詩:“秋盡草蟲急, 夜深山雨重.” 陳毅《莫干山紀遊詞》之三:“莫干好, 夜景最深沉. 凴欄默想透山海, 靜寂時有草蟲鳴. 心境平更平.”

[草穢】亦作“艸穢”. 

《三國志·吳志·孫晧傳》:“天璽元年, 吳郡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壅塞, 今更開通.”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耕田》:“愼無旱耕! 須艸生. 至可種時, 有雨, 即種土相親, 苗獨生, 艸穢爛, 皆成良田.”

[草雞】1.方言. 母雞. 元關漢卿《魯齋郞》第三折:“[李四云]魯齋郞, 你奪了我的渾家, 草雞也不曾與我一個.” 康濯《我的兩家房東》:“第二天, 我見金鳳提了只草雞在殺, 又見她家蒸白面饅頭.”2.方言. 比喩怯弱畏縮. 孫犁《風云初記》二一:“既是來了, 就得試試, 空手回去, 不顯著我們草雞?” 郭澄淸《大刀記》第十三章:“特別是那些漢奸狗子, 見了鬼子緊蹀躞, 見了八路就草雞, 專愛欺負老百姓.”峻靑《海嘯》第二章:“‘早著哩, 小淸河封鎖線還沒過哩.’小馬歪著頭說:‘怎么, 草雞了嗎?’”

[草屩】草鞋. 唐李端《荊門歌送兄赴夔州》詩:“沙尾長檣發漸稀, 竹竿草屩涉流歸.” 淸黃遵憲《逐客篇》:“短衣結椎髻, 擔簦躡草屩.”

[草孽】草野. 宋張詠《悼蜀詩》序:“上畏王師之剽掠, 下畏草孽之強暴.”

[草簽】也叫縮寫草簽或臨時簽署. 由締約國談判代表在條約草案上簽名, 表示談判代表本人對條約的草案已經同意. 俟締約國政府授權簽字的命令到達后經過正式簽字, 條約才能生效. 亦指一般協議合同正式簽署前的雙方簽字.

[草靡】1.草順風倒伏. 比喩敎化風行. 漢劉向《說苑·君道》:“夫上之化下, 猶風靡草. 東風則草靡而西, 西風則草靡而東. 在風所由, 而草爲之靡.” 晉潘嶽《閑居賦》:“訓若風行, 應如草靡.” 唐岑參《感舊賦》:“捧堯日以雲從, 扇舜風而草靡.”2.猶披靡. 喩潰敗. 宋王禹偁《刻石爲丘行恭贊》序:“<行恭>力衛乘輿, 直出行陣, 大呼雷吼, 長刃雪飛, 觀者爲之骨寒, 向者爲之草靡.”

[草廬】1.簡陋的草屋. 《後漢書·周燮傳》:“有先人草廬結於岡畔, 下有陂田, 常肆勤以自給.” 宋郭彖《睽車志》卷三:“<劉知常>乃於所居之傍, 闢草廬以居, 時人謂之‘草庵居士’.”《元史·吳澄傳》:“澄所居草屋數間, 程钜夫題曰‘草廬’, 故學者稱之爲‘草廬先生’.”2.用以謙稱自己的住處. 明劉基《次韻和王文明絕句》之十七:“草廬不枉達官車, 長日惟消滿架書.”3.猶草野. 晉劉寔《崇讓論》:“在朝之士相讓於上, 草廬之人咸皆化之.”

[草廬三顧】語本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諮臣以當世之事.” 漢末劉備欲得賢輔, 曾三詣隆中, 枉駕亮舍, 虛心就敎, 曆來引爲禮賢下士的佳話.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下:“王介字中甫, 衢州人, 博學善譏謔……熙寧初, 荊公以翰林學士被召, 前此屢召不起, 至是始受命. 介以詩寄云:‘草廬三顧動幽蟄, 蕙帳一空生曉寒.’用蕙帳事蓋有所諷.”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後世唯諸葛武侯有伊尹風味, 其草廬三顧而後起, 與耕莘聘幣, 已略相類.”

[草辮】見“草緶”. 

[草騾】牝騾.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草騾不産, 産無不死;養草騾常須防, 勿令雜群也.”

[草露】1.草上的露水. 漢王粲《從軍詩》之三:“下船登高防, 草露霑我衣.” 唐宋之問《王子喬》詩:“空望山頭草, 草露溼人衣.” 唐杜甫《日暮》詩:“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2.比喩恩澤.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信凱讌之在藻, 知和樂之食苹. 桑楡之陰不居, 草露之滋方渥.” 呂延濟注:“草露之滋方渥, 喩君恩已被霑矣.”

[草體】1.草書. 《法書要錄》卷一引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河東衛覬, 字伯儒, 魏尙書僕射, 善草及古文, 略盡其玅, 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2.指拼音文字的手寫體.

[草竊】1.掠奪;盜竊. 《書·微子》:“殷罔不小大, 好草竊姦宄.” 孔傳:“草野竊盜又爲姦宄於內外.”《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出長子譚爲靑州”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袁譚>肆志奢淫……使婦弟領兵在內, 至令草竊, 市井而外, 虜掠田野.”《舊唐書·西戎傳·吐谷渾》:“莫顧藩臣之禮, 曾無事上之節, 草竊疆埸, 虐割兆庶, 積惡既稔, 天亡有徵.”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喬女》:“孟故無戚黨, 死後, 村中無賴悉憑陵之, 家具攜取一空, 方謀瓜分其田産. 家人亦各草竊以去, 惟一嫗抱兒哭帷中.”2.草寇. 《梁書·昭明太子統傳》:“且草竊多伺候民間虛實, 若善人從役, 則抄盜彌增.”《資治通鑑·唐高宗永淳元年》:“上慮道路多草竊, 命監察御史魏元忠檢校車駕前後.” 淸陳睿思《觀丁將軍故劍》詩:“生云昔時有草竊, 嘯聚海島如雲屯.”3.猶竊據. 金王若虛《<新唐書>辨上》:“銑雖草竊一時, 而顛沛之際, 其言可愛如此, 可以爲萬世法.”

[草纓】古代罪犯冠上加草帶, 以示羞辱. 相傳是虞舜時的一種象征性刑罰, 用以代替割鼻的酷刑. 《太平御覽》卷六四五引《愼子》:“以幪巾當墨, 以草纓當劓, 以菲履當刖, 以艾韡當宮, 布衣無領當大辟, 此有虞之誅也.” 南朝梁任昉《爲王金紫謝齊武帝示太子律序啓》:“臣聞化澄上業, 草纓垂典;敎淸中世, 艾服懲刑.”

[草驢】牝驢.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常以馬覆驢, 所生騾者, 形容壯大, 彌復勝馬. 然必選七八歲草驢, 骨目正大者:母長則受駒, 父大則子壯.” 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今北方通謂牝馬曰草馬, 牝驢曰草驢.”


*繭①[jiǎnㄐㄧㄢˇ]

“繭”的簡化字.


*茼①[tónɡㄊㄨㄥˊ]

[《字彙》徒紅切]

見“茼蒿”. 

[茼蒿】即蓬蒿.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葉互生, 長形羽狀分裂, 頭狀花序, 花黃色或白色, 瘦果有棱. 嫩莖和葉有特殊香氣, 可作食用, 幷有祛痰作用.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茼蒿》:“茼蒿八九月下種, 冬春採食肥莖. 花、葉微似白蒿, 其味辛甘, 作蒿氣, 四月起薹, 高二尺餘, 開深黃色花, 狀如單瓣菊花, 一花結子近百成毬.”


*莒①[jǔㄐㄩˇ]

[《廣韻》居許切, 上語, 見. ]

1.西周諸侯國名. 公元前431年爲楚所滅. 故址在今山東省莒縣. 《春秋·隱公二年》:“莒人入向.” 杜預注:“莒國, 今城陽莒縣.”《墨子·非攻》:“東方有莒之國者, 其爲國甚小, 間於大國之間.”2.春秋時邑名. 原爲莒國領地, 后屬魯, 又屬齊. 在今山東省莒縣. 《左傳·昭公三年》:“齊侯田於莒.” 杜預注:“莒, 齊東境.”3.古州名. 唐置, 治所在今山東省莒縣. 見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六·靑州府》. 4.古州名. 北周置. 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 見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六·靑州府》. 5.縣名. 屬山東省. 周爲莒國, 秦置莒縣, 明入莒州. 1931年仍改莒縣. 6.姓. 漢有緱氏令莒誦. 見《史記·秦本紀》.

[莒刀】古代齊國的錢幣. 莒邑所造, 形似刀, 故名. 淸馮云鵬《金石索·金索四》:“《金石志》云:‘莒刀亦齊器. 《國策》樂毅伐齊, 城不下者唯莒及即墨, 是莒亦齊之大都會.’”


*茵①[yīnㄧㄣ]

[《廣韻》於眞切, 平眞, 影. ]

1.車墊子. 《詩·秦風·小戎》:“文茵暢轂, 駕我騏馵.” 鄭玄箋:“茵, 車席也.” 唐元稹《送㚆夢赴韋令幕》詩:“西曹舊事多持法, 愼莫吐佗丞相茵.” 元薩都剌《病中寄了上人》詩之二:“淸吟聯石鼎, 病酒吐車茵.”2.指車子. 漢班固《西都賦》:“乘茵步輦, 惟所息宴.”3.襯墊;褥子. 《儀禮·既夕禮》:“加茵, 用疏布.” 鄭玄注:“茵, 所以藉棺者.” 賈公彦疏:“加茵者謂以茵加於抗席之上.” 宋洪邁《夷堅丁志·白崖神》:“至官府, 極宏麗, 廳事對設二錦茵, 廷下侍衛肅然.” 淸納蘭性德《唐多令·雨夜》詞:“絲雨織紅茵, 苔階壓繡紋.”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六:“巧珠看見前面是一片如茵的草地.”4.引申指枕藉, 重疊. 明趙南星《王靈官贊》:“軵者、築者、斃者相茵.”5.指成片的嫩草. 唐段成式《和徐商賀盧員外賜緋》:“莫辭倒載吟歸去, 看欲東山又吐茵.”6.通“氤”. 參見“茵蒕”.

[茵伏】車蓐和車軾. 《史記·酷吏列傳》:“<周陽由與汲黯、司馬安>俱在二千石列, 同車未嘗敢均茵伏.” 司馬貞索隱:“均, 等也;茵, 車蓐也;伏, 車軾也. 言二人與由同載一車, 尙不敢與之均茵軾也. 謂下之也.”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四》:“李(李贄)方客司空劉公東星之門, 意氣張甚, 郡縣大夫莫敢與均茵伏.” 章炳麟《訄書·官統下》:“自金陵之陷, 則提鎮爲僕妾, 至於郞曹觀政之士, 而不肯與均茵伏.”

[茵席】亦作“茵蓆”. 

褥墊;草席. 《韓非子·十過》:“茵席雕文.” 漢傅毅《舞賦》:“陳茵席而設坐兮, 溢金罍而列玉觴.” 唐牛僧孺《玄怪錄·崔書生》:“崔生乃於花下先致酒茗樽杓, 鋪陳茵蓆.” 宋蘇軾《祭文與可文》:“夢相從而驚覺, 滿茵蓆之濡淚.”

[茵席之臣】指侍奉的近臣. 《晏子春秋·雜上十三》:“晏子侍於景公, 朝寒……公曰:‘請進服裘.’對曰:‘嬰非君茵席之臣也. 敢辭.’”

[茵陳】亦作“茵蔯”. 

蒿類的一種. 多年生草本植物. 葉子羽狀分裂, 裂片線形, 密生白毛, 花綠黃色, 圓錐花序. 全草有香氣, 可以入藥, 有發汗、解熱、利尿作用. 唐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詩之七:“棘樹寒雲色, 茵蔯春藕香.” 宋蘇軾《元日過丹陽明日立春寄魯元翰》詩:“堆盤紅縷細茵蔯, 巧與椒花兩鬭新.” 明王世貞《散句》:“坐來薜荔時添潤, 齋罷茵陳尙送香.”老舍《四世同堂》五:“錢先生向桌底下摸了會兒, 摸出個酒甁來, 淺綠, 淸亮, 像翡翠似的--他自己泡的茵陳.”

[茵陳蒿】即茵陳.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茵陳蒿》<釋名>引陳藏器曰:“此雖蒿類, 經冬不死, 更因舊苗而生, 故名因陳, 後加蒿字耳.” 參見“茵陳”.

[茵蒕】氤氳. 氣彌漫貌. 南朝梁江淹《蓮花賦》:“躑躅人世, 茵蒕祇冥.”

[茵鼎】茵和鼎是寢食之具. 亦借指起居飲食. 《剪燈餘話·賈云華還魂記》:“緬想穹祇葉相, 茵鼎善調, 喜溢門闌, 福臻閨閫, 健羨何可勝言!”

[茵飪】指寢食. 宋樓鑰《送王木叔推官分韻得錦字》:“願君疎藥裹, 一意護茵飪.”

[茵馮】亦作“茵憑”. 

車蓐與車軾. 《漢書·酷吏傳·周陽由》:“汲黯爲忮, 司馬安之文惡, 俱在二千石列, 同車未嘗敢均茵馮.”顏師古注:“茵, 車中蓐也. 馮, 車中所馮者也.”

[茵蓐】見“茵褥”. 

[茵幕】帳帷. 《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上》:“侍人郭景銖滅燭扶武皇, 以茵幕裹之, 匿於牀下, 以水灑面.”

[茵蓆】見“茵席”. 

[茵蔯】見“茵陳”. 

[茵軾】車蓐與車軾. 《史記·酷吏列傳》“俱在二千石列, 同車未敢均茵伏” 唐司馬貞索隱:“均, 等也;茵, 車蓐也;伏, 車軾也. 言二人與由同載一車, 尙不敢與之均茵軾也. 謂下之也.”

[茵溷】《梁書·儒林傳·范縝》:“<范縝曰:>人之生譬如一樹花, 同發一枝, 俱開一蔕, 隨風而墮, 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 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之側.” 后因以“茵溷”比喩人的好壞不同的際遇. 《剪燈餘話·田洙遇薛濤聯句記》:“豈必分茵溷(洙), 寧思上砑硝(薛).” 淸趙翼《靜觀》詩:“茵溷花分總宿因, 求仙學佛枉勞神.”

[茵墀香】香名. 相傳產於西域. 晉王嘉《拾遺記·後漢》:“西域所獻茵墀香, 煮以爲湯, 宮人以之浴浣畢, 使以餘汁入渠, 名曰‘流香渠’.”

[茵褥】亦作“茵蓐”. 

床墊子. 漢劉向《說苑·反質》:“繒帛爲茵褥, 觴勺有彩.” 晉葛洪《抱朴子·譏惑》:“疾患危篤, 不堪風冷, 幃帳茵褥, 任其所安.” 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石崇廁上有絳紗帳, 大牀茵蓐甚麗, 兩婢持香囊.”

[茵蕷】莞草的別名.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茵蕷》.

[茵憑】見“茵馮”. 


*茴①[huíㄏㄨㄟˊ]

[《廣韻》戶恢切, 平灰, 匣. ]

見“茴香”. 

[茴香】多年生草本植物. 葉子分裂呈絲狀, 夏天開花, 黃色. 果實長橢圓形, 可以做調味香科. 果實可榨油, 莖和葉子嫩時可食.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蘹香》<釋名>:“蘇頌曰:‘蘹香, 北人呼爲茴香, 聲相近也.’思邈曰:‘煮臭肉, 下少許, 即無臭氣. 臭醬入末亦香, 故曰回香.’”


*茱①[zhūㄓㄨ]

[《廣韻》市朱切, 平虞, 禪. ]

茱萸. 唐閻朝隱《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筵字》:“願因茱菊酒, 相守百千年.” 淸秋瑾《九日感賦》詩:“思親堂上茱初插, 憶妹窗前句乍裁.” 參見“茱萸”.

[茱萸】植物名. 香氣辛烈, 可入藥. 古俗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佩茱萸能祛邪辟惡. 三國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 不若桂與蘭.”《西京雜記》卷三:“九月九日, 佩茱萸, 食蓬餌, 飲菊華酒, 令人長壽.”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淸吳偉業《丁亥之秋王煙客招予西田賞菊》詩:“秔稻將登農父喜, 茱萸徧插故人憐.” 參見“茱萸囊”.

[茱萸女】唐俗重陽節登高宴飲時佐酒的女侍. 唐張諤《九日宴》詩:“歸來得問茱萸女, 今日登高醉幾人.” 參見“茱萸”.

[茱萸節】指重陽節. 唐張說《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詩:“西楚茱萸節, 南淮戲馬臺.” 明徐渭《九月朔與諸友醉得花字》詩:“不敎酩酊歸何事, 望到茱萸節尙賒.” 參見“茱萸”.

[茱萸會】古俗重陽節佩茱萸, 相約登山宴飲, 稱茱萸會. 晉周處《風土記》:“以重陽相會, 登山飲菊花酒, 謂之登高會, 又云茱萸會.” 郁達夫《海上候曼兄不至步原韻奉答》:“重陽好作茱萸會, 花萼江邊一夜遊.”

[茱萸錦】古錦名. 晉陸翽《鄴中記》:“錦有大登高, 小登高……大茱萸, 小茱萸, 大交龍, 小交龍, 蒲桃文錦, 斑文錦, 工巧百數, 不可盡名也.” 南朝梁吳均《贈柳眞陽》詩:“朝衣茱萸錦, 夜覆葡萄卮.”

[茱萸囊】裝有茱萸的佩囊. 古俗重陽節取茱萸縫袋盛之, 佩系身上, 謂能辟邪.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長房謂(桓景)曰:‘九月九日, 汝家中當有災, 宜急去, 令家人各作絳囊, 盛茱萸以繫臂, 登高飲菊花酒, 此禍可除.’……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 婦人帶茱萸囊, 蓋始於此.” 唐郭元振《子夜四時歌·秋歌二》:“辟惡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亦省作“茱囊”. 明郝明龍《九日》詩:“寂寞園林天寶後, 道傍誰復問茱囊.”

[茱囊】見“茱萸囊”. 


*莛①[tínɡㄊㄧㄥˊ]

[《廣韻》特丁切, 平靑, 定. ]

[《廣韻》徒鼎切, 上迥, 定. ]

1.草莖. 《莊子·齊物論》:“故爲是舉莛與楹, 厲與西施, 恢恑憰怪, 道通爲一.” 陳鼓應注:“莛, 草莖.”《漢書·東方朔傳》:“語曰:‘以筦闚天, 以蠡測海, 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 考其文理, 發其音聲哉!”2.用同“梃”. 宋歐陽修《鍾莛說》:“削木爲莛, 以莛叩鍾, 則鏗然而鳴.”


*蕎①[qiáoㄑㄧㄠˊ]

“蕎”的簡化字.

蕎②[jiāoㄐㄧㄠ]

“蕎”的簡化字.


*茠①[xiūㄒㄧㄡ]

[《集韻》虛尤切, 平尤, 曉. ]

在樹蔭下休息. 《淮南子·精神訓》:“當此之時, 得茠越下, 則脫然而喜矣.” 高誘注:“茠, 蔭也. 三輔人謂休華樹下爲茠也.”

茠②[hāoㄏㄠ]

[《廣韻》呼毛切, 平豪, 曉. ]

同“薅”. 

《說文·艸部》:“茠, 薅或從休. 《詩》曰:既茠荼蓼.”按, 今本《詩·周頌·良耜》作“以薅荼蓼”.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耕種之, 茠鉏之, 刈穫之, 載積之.”

[茠刺】猶言披荊斬棘. 《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身畚鍤, 茠刺無休時.” 明高啓《詠隱逸·陸龜蒙》:“茠刺不告勞, 常師禹胼胝.”


*茯①[fúㄈㄨˊ]

[《廣韻》房六切, 入屋, 奉. ]

見“茯苓”. 

[茯苓】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 形狀像甘薯, 外皮黑褐色, 里面白色或粉紅色. 中醫用以入藥, 有利尿、鎮靜等作用. 《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 下有茯苓.” 高誘注:“茯苓, 千歲松脂也.” 唐賈島《贈牛山人》詩:“二十年中餌茯苓, 致書半是老君經.” 明焦竑《焦氏筆乘·醫方》:“茯苓久服之, 顔色悅澤, 能滅瘢痕.” 淸陳維崧《洞仙歌·題<采芝圖>爲顧卓侯賦》詞:“戲劚茯苓歸, 封寄軒轅.”

[茯神】中間抱有木心的茯苓. 唐賈島《贈丘先生》詩:“常言喫藥全勝飯, 華嶽松邊採茯神.” 參見“茯苓”.

[茯蕶】即茯苓. 《鏡花緣》第八八回:“《天女散花賦》:‘丸茯蕶而霞邁, 服胡麻而雲騫.’” 參見“茯苓”.


*茷①[fáㄈㄚˊ]

[《廣韻》房越切, 入月, 奉. ]

[《廣韻》博蓋切, 去泰, 幫. ]

[《廣韻》符廢切, 去廢, 奉. ]

亦作“笩”. 

1.草葉茂盛貌. 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斫榛莽, 焚茅茷.”2.同“筏”.

茷②[pèiㄆㄟˋ]

[《集韻》蒲蓋切, 去夳, 幷. ]

1.見“茷茷”. 2.通“旆”. 《左傳·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 孔穎達疏:“茷即旆也.”

茷③[báㄅㄚˊ]

[《集韻》北末切, 入末, 幫. ]

亦作“笩”. 

見“茷骩”. 

[茷茷】嚴整貌. 《詩·魯頌·泮水》:“其旂茷茷, 鸞聲噦噦.” 毛傳:“茷茷, 言有法度也.”一說飛揚貌. 見朱熹集傳.

[茷骩】枝葉盤紆屈曲貌. 《楚辭·淮南小山<招隱士>》:“樹輪相糾兮, 林木茷骩.” 王逸注:“枝葉盤紆.” 淸曹寅《贈卜者楊老》詩:“原麰飽饘粥, 秋林盛茷骩.”


*莚①[yánㄧㄢˊ]

[《廣韻》以然切, 平仙, 以. ]

[《廣韻》予線切, 去線, 以. ]

見“莚蔓”. 

[莚蔓】牽纏蔓延, 綿綿不斷. 《文選·左思<蜀都賦>》:“蘪蕪布濩於中阿, 風連莚蔓於蘭臯.” 張銑注:“莚蔓, 相連屬貌.”


*荏①[rěnㄖㄣˇ]

[《廣韻》如甚切, 上寢, 日. ]

1.植物名. 即白蘇. 一年生草本植物. 有芳香. 莖方, 葉對生. 種子可榨油(蘇子油), 葉可提取芳香油. 莖葉和種子均可供藥用. 《方言》第三:“蘇亦荏也. 關之東西或謂之蘇, 或謂之荏.”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荏蓼》:“三月間, 可以種荏和蓼.”2.柔弱;怯弱. 《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 何晏集解:“孔曰:荏, 柔也, 爲外自矜厲而內柔佞.” 漢劉向《說苑·雜言》:“闕而不荏者, 君子比勇焉.” 淸方以智《東西均·神跡》:“儒之弊也, 迂而拘, 華而荏.”3.見“荏苒”. 4.通“戎”. 參見“荏菽”.

[荏苒】1.(時間)漸漸過去. 常形容時光易逝. 漢丁廙妻《寡婦賦》:“時荏苒而不留, 將遷靈以大行.” 晉陶潛《雜詩》之五:“荏苒歲月頽, 此心稍已去.” 唐韓愈《陪杜侍御遊湘西兩寺》詩:“旅程愧淹留, 徂歲嗟荏苒.”《紅樓夢》第三八回:“秋光荏苒休孤負, 相對原宜惜寸陰.”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六:“荏苒之間快要過新年了.”2.蹉跎, 拖延時間. 唐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隋文帝嘗索梁陳事跡, 察具以所成每篇續奏, 而依違荏苒, 竟不絶筆.” 唐王維《責躬荐弟表》:“貪冒官榮, 荏苒歲月.” 魯迅《書信集·致台靜農》:“今春擬歸省, 但荏苒遂又作罷了.”3.輾轉遷徙. 唐杜甫《宿府》詩:“風塵荏苒音書絶, 關塞蕭條行路難.” 明何景明《別王秉衡御史》詩:“荏苒風塵千里別, 江海六年思旌旗.” 淸周亮工《送郭去問入燕》詩:“反驚君是北行人, 荏苒烽煙六載身.”4.形容愁苦連綿不絕. 宋張炎《解連環·孤雁》詞:“誰念旅愁荏苒, 謾長門夜悄, 錦箏彈怨.” 元尙仲賢《柳毅傳書》楔子:“蓬蟬鬢, 蹙蛾眉, 愁荏苒, 淚淋漓.”5.柔弱. 晉傅咸《羽扇賦》:“體荏苒以輕弱, 侔縞素於齊魯.” 元無名氏《翫江亭》第二折:“良辰曉霧濃, 美景韶光麗, 草茵輕荏苒, 則他這桃李任芳菲.” 參見“荏染”.

[荏染】柔貌. 《詩·小雅·巧言》:“荏染柔木, 君子樹之.” 朱熹集傳:“荏染, 柔貌.”

[荏弱】柔弱;怯弱. 《楚辭·九章·哀郢》:“外承歡之汋約兮, 諶荏弱而難持.” 唐溫庭筠《春日寄嶽州從事李員外》詩之一:“荏弱樓前柳, 輕空花外窗.”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湘裙》:“湘裙操杖逐之, 鬼忿與爭, 湘裙荏弱, 手足皆爲所傷.” 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後當更加婉約其辭, 惟文章勢必至流於荏弱, 而干犯豪貴, 慮亦仍所不免.”

[荏菽】大豆. 《詩·大雅·生民》:“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 毛傳:“荏菽, 戎菽也.” 鄭玄箋:“戎菽, 大豆也.”《爾雅·釋草》:“戎叔謂之荏菽.” 郝懿行義疏:“戎, 壬, 《釋詁》竝云大. 壬、荏古字通, 荏、戎聲相轉也.”


*茩①[ɡòuㄍㄡˋ]

[《廣韻》古厚切, 上厚, 見. ]

見“薢茩”. 


*荇①[xìnɡㄒㄧㄥˋ]

[《廣韻》何梗切, 上梗, 匣. ]

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葉呈對生圓形, 嫩時可食, 亦可入藥. 《詩·周南·關雎》:“參差荇菜, 左右流之.” 南朝梁丘遲《侍晏樂遊苑送張徐州應詔》詩:“巢空初鳥飛, 荇亂新魚戲.” 宋蘇軾《元祐三年春貼子詞·夫人閣》之二:“已漂新荇沒, 猶帶斷水流.”


*荃①[quánㄑㄩㄢˊ]

[《廣韻》此緣切, 平仙, 淸. ]

1.香草名. 即昌蒲. 多喩君主. 《楚辭·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讒而齌怒.” 王逸注:“荃, 香草. 以諭君也.” 洪興祖補注:“荃與蓀同.” 三國魏曹植《九詠》:“茵薦兮蘭席, 蕙幬兮荃牀.”2.喩當政者. 魯迅《集外集拾遺·自題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3.細布. 《漢書·江都易王劉非傳》:“繇王閩侯亦遺建荃、葛、珠璣、犀甲……數通使往來.”顏師古注:“許愼云:‘荃, 細布也.’字本作絟……蓋今南方筩布之屬皆爲荃也.” 淸高士奇《天祿識餘·白越荃葛》:“白越荃葛, 皆細布名.”4.通“筌”. 捕魚器.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 得魚而忘荃.”一本作“筌”. 成玄英疏:“荃, 魚笱也, 以竹爲之, 故字從竹. 亦有從艸者.”

[荃宰】指君臣. 荃, 喩君. 《文選·任昉<宣德皇后令>》:“要不得不彊爲之名, 使荃宰有寄.” 呂向注:“荃, 君也;宰, 臣也.”

[荃蓀】香草. 古代常用以喩賢良的人. 《宋書·顏延之傳》:“比物荃蓀, 連類龍鸞.” 唐元稹《祭禮部庾侍郞太夫人文》:“封燔茅社, 抱弄荃蓀, 陔蘭始茂, 隙駟俄奔.” 淸陳夢雷《抒哀賦》:“擢嘉穀以遠荑兮, 匪荃蓀其弗俱.”

[荃察】語本《楚辭·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舊時書信中常用爲希望對方鑑諒的敬辭. 

[荃蹄】魚笱和兔網. 語本《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 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荃, 一本作“筌”. 后用“荃蹄”比喩爲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晉葛洪《抱朴子·重言》:“意得則齊荃蹄之可棄, 道乖則覺唱高而和寡.”


*薈①[huìㄏㄨㄟˋ]

“薈”的簡化字.


*茶①[cháㄔㄚˊ]

[《廣韻》宅加切, 平麻, 澄. ]

“荼”的今字.

1.山茶科. 灌木或小喬木. 葉呈橢圓形或披針形. 經焙制加工后爲茶葉, 可制飲料. 我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盛行栽培, 品種繁多. 國外也有引植. 唐陸羽《茶經·源》:“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迺至數十尺.” 明田藝蘅《留靑日劄·七件事》:“茶, 木萌也, 山中多産, 采葉作飲.” 參見“茶葉”. 2.用茶葉泡制、烹制或煎制而成的飲料. 《新唐書·隱逸傳·陸羽》:“羽嗜茶, 著經三編, 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 天下益知飲茶矣.”《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婦人口渴, 徐信引到一個茶肆喫茶.”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六:“他端起杯子來, 慢慢喝茶.”3.引申爲某些飲料的通稱. 如:奶茶, 杏仁茶. 4.飲茶;喝水. 明馮夢龍《掛枝兒·相思》:“念著他, 懨懨成病, 不茶不飯.”《西遊記》第二三回:“茶畢, 又吩咐辦齋.”5.舊指訂婚的聘禮. 聘禮用茶, 稱下茶, 受聘者稱受茶. 明湯顯祖《牧丹亭·圓駕》:“俺、俺、俺, 逗寒食喫了他茶.” 參見“茶禮”. 6.小女的美稱. 金元好問《德華小女五歲能誦余詩數首以此詩爲贈》:“牙牙嬌語總堪誇, 學念新詩似小茶.” 自注:“唐人以茶爲小女美稱.” 參見“茶茶”. 7.指山茶樹. 參見“茶花”. 8.指油茶樹. 參見“茶油”. 9.茶褐色. 參見“茶色”. 10.姓. 明有茶昱. 見《萬姓統譜·麻韻》.

[茶几】放茶具等用的小桌.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六回:“只見我伯母……牀前安放著一張茶几, 正伏在茶几上啜粥.” 葉聖陶《歡迎》:“兩旁四只茶几, 陳設在六把椅子之間.”

[茶上】指臨時雇用來供應茶水、侍候酒席的人.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叫茶上拿茶來與太太喫.”《儒林外史》第四九回:“管家叫茶上點上一巡攢茶.”

[茶夫】舊稱供茶水、打雜差的工役. 《說嶽全傳》第二一回:“門子答應, 走到茶房, 那茶夫姓蔡名茂.”

[茶水】泛指飲用的茶或開水. 《水滸傳》第二四回:“安排好了茶水.”《儒林外史》第十八回:“茶水, 燈油, 都是店裏供給.” 吳組緗《山洪》十三:“一早起來, 吳老爹就到祠堂里燒了茶水.”

[茶戶】栽茶的農戶. 亦指茶商. 宋蘇軾《新城道中》詩之二:“細雨足時茶戶喜, 亂山深處長官淸.”《宋史·趙開傳》:“榷茶之初, 預俵茶戶本錢……茶戶坐是破産.”《元史·食貨志五》:“茶戶本圖求利, 反受其害, 日見消乏逃亡, 情實堪憫.”《明史·食貨志四》:“茶戶欲辦本課, 輒私販出邊.”

[茶引】指舊時茶商納稅后由官廳發給的運銷執照. 上開運銷數量及地點, 准予按引上的規定從事貿易. 此制始於宋代, 元、明、淸仍之, 淸末漸廢.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財賦一·江茶》:“政和初, 蔡京欲盡籠天下錢實中都, 乃創引法, 即汴京置都茶場, 印賣茶引, 許商人赴官算請, 就園戶市茶, 赴所在合同場秤發, 歲收息錢四百餘萬緡.”《宋史·趙開傳》:“<建炎二年>參酌政和二年東京都茶務所創條約, 即給茶引, 使茶商執引與茶戶自相貿易.”《二刻拍案驚奇》卷八:“宋時禁茶榷稅, 但是茶商納了官銀, 方關茶引, 認引不認人. 有此茶引, 可以到處販賣.”

[茶仙】1.茶神. 指唐陸羽.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陸羽》:“羽嗜茶, 造妙理, 著《茶經》三卷……時號‘茶仙’.”2.泛指善於飲茶者. 唐杜牧《春日茶山痛不飲酒因呈賓客》詩:“誰知病太守, 猶得作茶仙.”

[茶令】茶會時的遊戲. 由一人作令官, 令在座者如令行事, 失誤者受罰. 宋王十朋《萬季梁和詩留別再用前韻》:“搜我肺腸茶著令.” 自注:“余歸與諸子講茶令, 每會茶, 指一物爲題, 各舉故事, 不通者罰.”

[茶市】茶葉市場. 《宋史·食貨志下六》:“<建炎二年>置合同場以譏其出入, 重私商之禁, 爲茶市以通交易.” 明高啓《次韻過建平縣》:“茶市逢山客, 楓祠祭石郞.”《淸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尙》:“當日茶市方罷, 已是日中, 只見一個官人入來.”

[茶托】用以襯墊茶杯的碟子.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八:“<木犀>樹之幹大者, 可以旋爲盂蓋、茶托種種器用, 以淡金漆飾之, 殊可佳也.”《金甁梅詞話》第七六回:“他才放下茶托兒, 與我磕了四個頭. 我與了他兩枝金花兒.”

[茶色】1.茶葉的色澤. 唐岑參《暮秋會嚴京兆後廳竹齋》詩:“甌香茶色嫩, 窗冷竹聲乾.” 宋蔡襄《茶錄·論茶》:“茶色貴白, 而餠茶多以珍膏油其面, 故有靑黃紫黑之異.”2.茶貨的成色, 品位. 《宋史·食貨志下六》:“大觀元年, 議提舉茶事司須保驗一路所産茶色高下、價値低昂, 而請茶短引以地遠近程以三等之期.”3.茶褐色. 宋梅堯臣《送良玉上人還昆山》詩:“來衣茶色袍, 歸變椹色服.”如:茶色玻璃.

[茶坊】茶館.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潘樓東街巷》:“<棗塚子巷>又投東則舊曹門街北山子茶坊, 內有仙洞仙橋, 仕女往往夜遊喫茶於彼.”《淸平山堂話本·陰騭積善》:“學對門, 有個茶坊.”《水滸傳》第三回:“史進便入城來看時, 依然有六街三市, 只見一個小小茶坊, 正在路口.”

[茶花】1.特指山茶花. 宋晁沖之《送惠上人遊閩》詩:“春溝水動茶花白, 夏谷雲生荔子紅.” 楊朔《茶花賦》:“翠湖的茶花多, 開得也好. 紅彤彤一大片, 簡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2.指茶樹或油茶樹的花. 宋陳與義《初識茶花》詩:“靑裙玉面初相識, 九月茶花滿路開.”

[茶社】猶茶館, 茶坊. 明袁宏道《夏五雨不止》詩:“野客團茶社, 山僧訪芋田.”《儒林外史》第二四回:“茶社有一千餘處.”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地震》:“問汝平日極喜入茶社食蜜果, 今日胡爲乎爾?”沙汀《困獸記》一:“宴會的地點, 是鎮外一家新開的茶社.”

[茶杯】喝茶用的杯盞. 亦泛指喝水的杯子.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尋了一個捧盤, 兩個茶杯, 兩張茶匙.”

[茶具】沏茶的用具. 如茶壺、茶杯等. 唐皮日休《褚家林亭》詩:“蕭疎桂影移茶具, 狼籍蘋花上釣筒.” 元王逢《排難行》:“我時載茶具, 蕩漾五湖船.”冰心《冬兒姑娘·我們太太的客廳》:“旁邊一個紅木架子支的大銅盤, 盤上擺著茶具.”

[茶炊】茶湯壺. 一種金屬制, 有兩層壁, 四圍灌水, 在中間著火的燒水壺. 亦泛指燒水壺. 管樺《烙餠》:“民兵連長已經燒開茶炊, 一邊泡茶, 一邊嚷嚷著.”

[茶油】1.用油茶實榨取的油. 供食用或工業用. 淸陳維崧《蝶戀花·五月詞仍用前韻》詞:“五月荊南饒好味, 筍脯茶油, 都上蛟橋市.”2.指油茶. 明王世懋《閩部疏》:“余始入建安, 見山麓間多種茶而稍高大, 枝幹槎枒, 不類吳中産, 問之知爲茶油.”

[茶房】1.茶館. 元李壽卿《度柳翠》第二折:“師父, 長街市上不是說話去處, 我和你茶房裏說話去來.”《二刻拍案驚奇》卷十:“趙家五虎在茶房裏面坐地, 眼巴巴望那孩子出來.”2.供應茶水的地方. 《說嶽全傳》第二一回:“門子答應, 走到茶房, 那茶夫姓蔡名茂.”《紅樓夢》第三五回:“我也記得交上來了, 就只不記得交給誰了--多半是在茶房裏.”《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上下各屋裏, 甚至茶房哈什房都找遍了, 甚麽人兒、甚麽物兒都不短, 只不見了張親家太太.”3.舊時稱在公共場所供茶水、打雜差的工役. 《俠女奇緣》第三五回:“說話間, 只見茶房兒老龍跟前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叫作麻花兒的, 從外頭跑進來.”《老殘遊記》第二回:“進得店去, 茶房便來回道:‘客人, 用甚麽夜膳?’” 朱自淸《背影》:“父親因爲事忙……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

[茶茶】對少女的昵稱. 元李直夫《虎頭牌》第四折:“叔叔嬸子, 我茶茶在門外, 你開門來.” 明朱有燉《元宮詞》之二六:“進得女眞千戶妹, 十三嬌小喚茶茶.”

[茶荈】茶茗. 《三國志·吳志·韋曜傳》:“<孫晧>每饗宴, 無不竟日. 坐席無能否率以七升爲限……曜素飲酒不過二升, 初見禮異時, 常爲裁減, 或密賜茶荈以當酒.” 唐陸羽《茶經·事》:“薑桂茶荈出巴蜀, 椒橘木蘭出高山.” 淸黃遵憲《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沈文肅公祠》詩:“柘漿茶荈作銀氣, 紅塵四合城郭闐.”

[茶茗】《爾雅·釋木》“檟, 苦荼” 晉郭璞注:“今呼早採者爲茶, 晩取者爲茗, 一名荈.” 后泛稱茶. 唐陸羽《茶經·事》:“曇濟道人設茶茗, 子尙謂之曰:此甘露也, 何言茶茗?”《宋史·職官志四》:“光祿寺翰林同掌供果實及茶茗湯藥.”

[茶毗】佛敎語. 梵語音譯. 意爲焚燒. 指僧人死后將屍體火化. 《翻譯名義集·名句文法》:“闍維:或耶旬, 正名茶毗, 此云焚燒.” 唐白居易《東都十律大德長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尙茶毗幢記》:“唯造《佛頂尊勝陁羅尼經》一幢, 寘吾茶毗之所, 吾形雖化, 吾願常在.” 宋王禹偁《黃州齊安興禪院記》:“即以其月十二日用茶毗之法葬智雨, 起塔於長圻村.” 淸錢謙益《敎讀謝君墳表》:“未生前無有我, 身死後我仍無, 用釋氏茶毗法, 歸潔於無, 勿葬薶以累我.”

[茶毘】同“茶毗”. 

明陳汝元《金蓮記·湖賞》:“夢驚珊枕收殘涕, 又何須茶毘共皈.”

[茶食】指糖果、脯餌、糕點之類的零食. 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婚姻》:“次進蜜糕, 人各一盤, 曰茶食.” 元睢玄明《耍孩兒·詠西湖》套曲:“有百十等異名按酒, 數千般官樣茶食.”《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葛來官聽見, 買了兩只板鴨, 幾樣茶食, 到船上送行.”阿英《敵後日記》:“北蔣莊市鎮不小, 需用品及茶食, 應有盡有.”

[茶客】1.在茶館飲茶的顧客. 元馬致遠《嶽陽樓》第二折:“我且在這閣子裏歇一歇, 若有茶客來時, 著我知道.”《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八回:“泡茶乘涼, 帶著談天, 可奈茶客太多, 人聲嘈雜.”沙汀《丁跛公》:“每喝一口, 就拿眼角掃一下前后左右的茶客.”2.經營茶業的商人. 宋林逋《無爲軍》詩:“酒家樓閣搖風旆, 茶客舟船簇雨檣.”

[茶神】指唐陸羽. 因其精於茶, 故尊之爲“神”. 《新唐書·隱逸傳·陸羽》:“羽嗜茶, 著經三篇, 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 天下益知飲茶矣, 時鬻茶者, 至陶羽形置煬突間, 祀爲茶神.” 宋陸遊《八十三吟》:“桑苧家風君勿笑, 它年猶得作茶神.”

[茶筍】見“茶筍”. 

[茶座】1.茶館爲賣茶而設的座位. 張天翼《溫柔制造者》:“<他們>想喝茶, 可是那些茶座都已給占滿了人.”2.指代茶客. 老舍《茶館》第三幕:“小丁寶在門口兒歪著頭那么一站, 馬上就進來二百多茶座兒!”

[茶匙】調制飲料用的小匙. 宋蔡襄《茶錄·茶匙》:“茶匙要重, 擊拂有力. 黃金爲上, 人間以銀、鐵爲之.”《金甁梅詞話》第二四回:“又等玉簫取茶果、茶匙兒出來……纔起身去了.” 巴金《寒夜》五:“他揭開裝糖的玻璃缸, 用茶匙把白糖放進她面前的咖啡杯里.”

[茶船】茶托子. 形如船, 故名. 淸顧張思《土風錄》卷五:“富貴家茶杯用托子, 曰茶船.”

[茶博士】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飲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鴻漸身衣野服, 隨茶具而入, 既坐, 敎攤如伯熊故事, 李公心鄙之. 茶畢, 命奴子取錢三十文, 酬茶博士.” 后世因以稱賣茶人或茶坊伙計爲“茶博士”. 元關漢卿《緋衣夢》第三折:“自家茶博士, 開了這茶坊, 看有甚麽人來.”《水滸傳》第十八回:“宋江便叫茶博士將兩杯茶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茶博士泡上茶來.”

[茶壺】盛茶水的壺. 《西湖佳話·西泠韻跡》:“一個攜著茶壺, 一個捧著果盒.”《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只見外邊卜老爹已是料理了些鏡子、燈臺、茶壺……做一擔挑了來.”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二:“用具如杯盤、碗筷、茶壺、煙袋(賀客用)之類.”

[茶葉】經過加工的茶樹嫩葉, 可作飲料. 唐李賀《始爲奉禮憶昌谷山居》詩:“土甑封茶葉, 山盃鎖竹根.” 宋范成大《桂海花木志》:“茶葉似梔子, 可煮爲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回:“看見一個旗人進來泡茶, 却是自己帶的茶葉.”

[茶葉蛋】即茶葉、醬油、茴香等爲佐料煮熟的蛋. 

[茶晶】一種茶褐色的水晶. 可用作儀器或眼鏡的鏡片.

[茶筅】洗茶具的竹帚. 宋徽宗《大觀茶論·筅》:“茶筅以觔竹老者爲之.”《紅樓夢》第二二回:“太監又將頒賜之物, 送與猜著之人:每人一個宮製詩筒, 一柄茶筅.”《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被格上面安著鏡臺妝奩以至茶筅、漱盂許多零星器具.”

[茶筍】亦作“茶筍”. 

1.茶芽. 唐陸羽《茶經·造》:“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 茶之筍者, 生爛石沃土, 長四五寸, 若薇蕨始抽, 淩露採焉.” 唐陸龜蒙有《茶筍》詩. 2.茶和筍. 宋蘇軾《參寥上人初得智果院》詩:“茶筍盡禪味, 松杉眞法音.”

[茶飯】指飲食. 《太平廣記》卷三九引唐盧肇《逸史·劉晏》:“劉公漸與之熟, 令妻子見拜之, 同坐茶飯.”《水滸傳》第七三回:“只在房中茶飯, 幷不出來討吃.”《西遊記》第六八回:“行者在會同館中, 著沙僧安排茶飯.” 葉聖陶《記金華的兩個岩洞》:“最近北山再經整理……休憩茶飯的所在布置起來了.”

[茶湯】猶茶水. 唐王建《宮詞》之七:“天子下簾親考試, 宮人手裏過茶湯.” 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至誠經生……無茶湯, 渴則飲硯水, 人人皆黔其吻.”《水滸傳》第十六回:“看你不道得捨施了茶湯, 便又救了我們熱渴.”

[茶湯壺】即茶炊. 參見“茶炊”.

[茶粥】燒煮的濃茶. 因其表皮呈稀粥之狀, 故稱. 晉傅咸《司隸校尉敎》:“聞南方有蜀嫗, 作茶粥賣之.” 唐儲光羲《吃茗粥作》詩:“淹留膳茶粥, 共我飯蕨薇.” 參見“粥面”.

[茶肆】茶館.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七:“魯公隱於民間, 一日坐封丘巷茶肆中.”《古今小說·趙伯昇茶肆遇仁宗》:“行到狀元橋, 有座茶肆……二人入茶肆坐下.” 淸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六:“鍇有後人, 居攝山前, 開茶肆.”老舍《老張的哲學》第八:“他們走在街上, 坐在茶肆, 睡在家里, 自覺的得著什么權柄似的.”

[茶鼓】亦作“茶皷”. 

佛敎語. 禪寺法堂西北角設置此鼓, 集僧用茶湯時用. 宋林逋《西湖春日》詩:“春煙寺院敲茶皷, 夕照樓臺卓酒旗.” 宋陳造《縣西》詩:“茶鼓適敲靈鷲院, 夕陽欲壓赭圻城.”《禪林象器箋·唄器門·法鼓》:“法堂設二鼓. 其東北角者爲法鼓, 西北角者爲茶鼓.”

[茶禁】朝廷爲掌管茶葉產銷, 禁止私自買賣而頒布的禁令. 《宋史·食貨志下六》:“自唐建中時, 始有茶禁.”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管榷》:“於是言礬課則劉熙古, 深茶禁則樊若水.” 明李贄《讀史彙·李善長》:“今觀歐陽駙馬所尙者, 太后親生公主也. 一犯茶禁, 即置極典, 雖太后亦不敢勸.”

[茶會】1.茶話會. 一種備有茶點的聚會. 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一:“太學生每路有茶會, 輪日於講堂集茶, 無不畢至者, 因以詢問鄕里消息.” 巴金《家》二九:“這一次十幾個靑年的茶會, 簡直是一個友愛的家庭的聚會.”2.舊時工商業者以約定的茶樓作爲行幫活動的場所, 在茶座上互通行情, 進行交易. 這種聚會, 通稱“茶會”.

[茶話】飲茶談話. 宋方嶽《入局》詩:“茶話略無塵土雜, 荷香剩有水風兼.” 淸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五:“太守明希哲先生從淸波門打槳見訪, 與諸女士茶話良久.” 郭沫若《創造十年》七:“我應著張鳳舉的邀約, 到他寓里去茶話.”

[茶話會】指氣氛較輕松的一種小型會議. 會上一般備有茶點.

[茶皷】見“茶鼓”. 

[茶槍】茶未展的嫩芽. 宋蘇軾《儋州》詩之一:“茶槍燒後出, 麥浪水前空.” 淸吳偉業《過聞果師園居》詩:“菜甲春來早, 茶槍雨後遲.” 參見“茶旗”.

[茶榷】茶稅. 《舊唐書·穆宗紀》:“壬子, 加茶榷, 舊額百文, 更加五十文, 從王播奏.” 宋王安石《荊湖北路轉運判官劉君墓志銘》:“朝廷弛茶榷, 以君使江西, 議均其稅, 蓋期年而後返.”

[茶旗】茶展開的芽. 唐皮日休《奉賀魯望秋日遣懷次韻》:“茶旗經雨展, 石筍帶雲尖.” 參見“茶槍”.

[茶滷】茶的濃汁. 《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黎洞丸》:“內服用無灰酒送下, 外敷用茶滷磨塗.”《紅樓夢》第五六回:“早有丫鬟捧過漱盂茶滷來漱了口.”

[茶褐】赤黃而略帶黑的顏色. 宋李覯《送黃承伯》詩:“茶褐園林新柳色, 鹿胎天地落梅香.” 明陶宗儀《輟耕錄·寫像訣》:“凡調合服飾器用顔色者……茶褐, 用土黃爲主, 入漆綠、煙墨、槐花合.” 淸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黃黑色則曰茶褐.”

[茶樓】有樓的茶館. 亦泛指茶館. 宋戴㚆古《臨江小泊》詩:“艤舟楊柳下, 一笑上茶樓.”《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五回:“雲岫道:到茶樓上去談談.” 鄒韜奮《抗戰以來》二四:“他們在國外羞於見人, 茶樓酒館都不敢去.”

[茶儀】贈錢財供飲茶用. 多自謙錢禮菲薄. 閩劇《煉印》:“蕭太師:這是二千兩銀子, 送與賢侄作爲茶儀.”

[茶鋪】1.經營茶業的商號. 《宋史·趙開傳》:“茶戶十或十五共爲一保, 幷籍定茶鋪姓名, 互察影帶販鬻者.”2.茶館. 沙汀《丁跛公》:“這城是很小的……但它却有著十個以上的茶鋪, 其中有名的是‘者者軒’.”

[茶餘酒後】指休息空閑的時刻. 魯迅《花邊文學·考場三丑》:“人們在茶餘酒后作爲談資的, 大槪是這一種.” 葉聖陶《倪煥之》九:“這給人家看看, 或者茶餘酒后作爲談助, 都是很好玩的.”亦作“茶餘飯後”. 章以武《邢編輯軼事》:“在文藝界, 傳爲茶餘飯后的美談.”

[茶餘飯後】見“茶餘酒後”. 

[茶課】茶稅. 《宋史·程之邵傳》:“元和中, 復主管茶馬, 市馬至萬匹, 得茶課四百萬緡.”

[茶寮】1.寺中品茶小齋. 明楊愼《藝林伐山·茶寮》:“僧寺茗所曰茶寮. 寮, 小窗也.”2.茶館. 淸孔尙任《桃花扇·訪翠》:“一帶板橋長. 閒指點、茶寮酒舫.”《花月痕》第六回:“俯瞰柳陰中, 漁莊稻舍, 酒肆茶寮, 宛如天然圖畫.” 郁達夫《病間日記》:“和他們出去訪同鄕葉君, 不遇, 就和他們去北門寶漢茶寮吃飯.”

[茶樹】山茶科灌木或小喬木. 葉子長橢圓形或披針形. 秋末開花. 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廣泛栽培. 喜溫濕氣候和微酸性土壤. 其葉可制飲料. 明陳耀文《天中記·種茶》:“凡種茶樹必下子, 移植則不復生.”

[茶磚】壓制成磚狀的茶葉. 

[茶錢】在茶館飲茶按定價付的錢. 《說郛》卷六八引宋灌圃耐得翁《古杭夢遊錄》:“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但將此爲由, 多下茶錢也.”《儒林外史》第二六回:“當下付了茶錢, 出門來, 彼此散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於是給過茶錢, 下樓去了.”

[茶館】供顧客飲茶的店鋪. 有的兼售點心等.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當下扯到茶館裏, 叫牛浦斟了一杯茶坐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回:“到茶館裏去泡一碗茶, 坐過半天.”老舍《龍須溝》第一幕:“您到茶館酒肆去, 可千萬留點神, 別亂說話.”

[茶點】茶水和點心. 《續孽海花》第三一回:“梁超如、麥化農等, 約集些同志, 在陶然亭備了茶點, 商量變法自強的法子.” 鄒韜奮《萍蹤寄語》二:“每日晨餐一次, 午晩大菜兩次, 下午五時許還有茶點一次.” 巴金《家》二九:“茶會開始的時候, 他也跟別人一樣地吃著茶點.”

[茶禮】指舊俗締婚的聘禮. 淸孔尙任《桃花扇·媚座》:“花花綵轎門前擠, 不少欠分毫茶禮.” 洪深《香稻米》第一幕:“今年這個冬, 要尋一個可以端茶禮、結婚姻的好日子, 竟是這樣難!”

[茶鏡】用茶晶或茶色玻璃制成的眼鏡. 馬烽《三年早知道》:“怪不得白天他戴著副茶鏡, 原來是害眼了.”

[茶鐺】煎茶用的釜. 唐吳融《和睦州盧中丞題茅堂十韻》:“煙冷茶鐺靜, 波香蘭舸飛.” 宋陸遊《西齋雨後》詩:“香椀灰深微炷火, 茶鐺聲細緩煎湯.” 淸陳維崧《浣溪沙·春日同史云臣遠公買舟山遊小泊祝陵紀事》詞:“春水平如簟一般, 茶鐺棋局委潺湲. 好風吹去不須還.”

[茶竈】烹茶的小爐灶. 《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不乘馬, 升舟設篷席, 齎束書、茶竈、筆牀、釣具往來.” 元薩都剌《白雲答》詩:“石田紫芝老, 茶竈碧蘚斑.” 淸納蘭性德《浣溪沙·寄嚴蓀友》詞:“藕蕩橋邊理釣筩, 苧蘿西去五湖東. 筆牀茶竈太從容.”


*荅①[dáㄉㄚˊ]

[《廣韻》都合切, 入合, 端. ]

1.小豆. 《晉書·律曆志上》:“菽、荅、麻、麥一斛, 積二千四百三十寸.”2.粗厚;厚重. 《漢書·貨殖傳》:“荅布皮革千石.”顏師古注:“麤厚之布也, 其價賤, 故與皮革同其量耳, 非白疊也. 荅者, 厚重之貌.”3.即渠答. 鐵蒺藜, 一種御敵的器具. 《墨子·備城門》:“二步一荅, 廣九尺, 袤十二尺.” 孫詒讓間詁引蘇林曰:“渠荅, 鐵蒺藜也.”4.猶當, 對. 后作“答”. 《書·洛誥》:“奉荅天命, 和恒四方民, 居師.” 孔傳:“又當, 奉當天命, 以和常四方之民, 居處其衆.”《禮記·祭義》:“祭之日, 君牽牲, 穆荅君, 卿大夫序從.” 鄭玄注:“荅, 對也.”5.見“荅遝”. 6.容量單位. 《史記·貨殖列傳》:“糵麴鹽豉千荅.”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或作‘台’, 器名有瓵. 孫叔然云:瓵, 瓦器, 受斗六升合爲瓵. 音貽.”《漢書》作“合”.

荅②[tàㄊㄚˋ]

[《集韻》託合切, 入合, 透. ]

見“荅焉”. 

[荅剌】下垂.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三折:“這一個早直挺了軀殻, 那一個又荅剌了手脚.”

[荅焉】相忘貌. 《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机而坐, 仰天而噓, 荅焉似喪其耦.” 陸德明釋文:“荅, 解體貌. 本又作嗒.”

[荅遝】果名. 似李.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隱夫薁棣, 荅遝離支.” 李善注引張揖曰:“荅遝似李, 出蜀.”


*荀①[xúnㄒㄩㄣˊ]

[《廣韻》相倫切, 平諄, 心. ]

1.草名. 參見“荀草”. 2.古侯國名. 姬姓. 春秋時爲晉所滅. 《左傳·桓公九年》:“荀侯、賈伯伐曲沃.” 楊伯峻注:“荀, 姬姓國, 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二十五里有臨汾故城, 即古荀國.”3.姓. 戰國時有荀況.

[荀令香】《太平御覽》卷七○三引晉習鑿齒《襄陽記》:“荀令君至人家, 坐處三日香.”按, 荀令君即荀彧, 字文若, 爲侍中, 守尙書令. 傳說他曾得異香, 用以薰衣, 餘香三日不散. 后以“荀令香”指奇香異芳. 唐白居易《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橋莊綠野堂即事》:“花妒謝家妓, 蘭偸荀令香.”

[荀令傷神】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惑溺》:“荀奉倩與婦至篤, 冬月婦病熱, 乃出中庭自取冷, 還以身熨之……曰:‘婦人德不足稱, 當以色爲主.’” 劉孝標注引《荀粲別傳》:“婦病亡, 未殯, 傅嘏往喭粲. 粲不明(哭)而神傷……曰:‘佳人難再得, 顧逝者不能有傾城之異, 然未可易遇也.’痛悼不能已已, 歲餘亦亡.” 后因以“荀令傷神”爲悼念愛妻的典實. 《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殺妻吳起太無知, 荀令傷神亦可嗤.”

[荀草】傳說中的香草. 據說服之可以美容色. 《山海經·中山經》:“<靑要之山>有草焉, 其狀如葌, 而方莖、黃華、赤實, 其本如槁本, 名曰荀草, 服之美人色.” 晉郭璞《山海經圖贊·中山經》:“荀草赤實, 厥狀如菅, 婦人服之, 練色易顔.” 淸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九:“方伯九姬, 最愛者春芳、葉氏, 年將四旬, 而風貌嫣然, 似服仙家荀草者.”

[荀香】即荀令香. 宋李萊老《靑玉案》詞:“荀香猶在, 庾愁何許, 雲冷西湖賦.”

[荀卿】即荀況. 戰國趙人, 世稱荀卿. 漢時謂之孫卿. 曾在齊, 遊學稷下, 三爲祭酒. 去齊至楚, 春申君任以蘭陵令. 晩年專事著述, 終老蘭陵. 學宗儒術而言性惡, 謂須恃禮義以矯其枉, 乃得從善. 戰國末著名政治家韓非、李斯, 曾師事其門. 經學辭賦, 對后世殊多影響. 今傳《荀子》十二卷三十二篇.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荀卿, 趙人, 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爲老師.” 司馬貞索隱:“名況, 卿者, 時人相尊而號爲卿也. 仕齊爲祭酒, 仕楚爲蘭陵令. 後亦謂之孫卿者, 避宣帝諱也.”


*荈①[chuǎnㄔㄨㄢˇ]

[《廣韻》昌兗切, 上獮, 昌. ]

晩采的老茶. 亦泛指茶. 《爾雅·釋木下》“檟, 苦荼” 晉郭璞注:“今呼早采者爲茶. 晩取者爲茗, 一名荈.” 宋王安石《答沖卿》詩:“破瓜靑玉美, 浮荈白雲香.”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老儒故善治生, 冬不裘, 夏不絺, 食不肴, 飲不荈.”


*茖①[ɡéㄍㄜˊ]

[《廣韻》古伯切, 入佰, 見. ]

茖蔥. 《爾雅·釋草》:“茖, 山蔥.” 郝懿行義疏:“蔥之生於山者名茖.” 參見“茖蔥”.

茖②[luòㄌㄨㄛˋ]

同“落”. 

居處. 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一》:“又予昔年在姑熟王敦城下土中得一銅鉦, 刻其底曰:‘諸葛士全茖鳴鉦.’‘茖’, 即古‘落’字也, 此‘部落’之‘落’. 士全, 部將名.”

[茖蔥】一種野蔥. 百合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 又稱山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茖蔥》:“茖蔥, 野蔥也, 山原平地皆有之. 生沙地者名沙蔥, 生水澤者名水蔥, 野人皆食之, 開白花, 結子如小蔥頭.”


*茗①[mínɡㄇㄧㄥˊ]

[《廣韻》莫迥切, 上迥, 明. ]

1.茶芽. 一說指晩采的茶. 《說文·艸部》:“茗, 荼芽也.”《爾雅·釋木》“檟, 苦荼” 晉郭璞注:“今呼早采者爲荼, 晩取者爲茗.”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巴東有眞香茗, 其花白色如薔薇……煎服令人不能眠, 能誦無忘.” 唐陸羽《茶經·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荼, 二曰檟, 三曰蔎, 四曰茗, 五曰荈.”2.泛指茶. 唐皎然《山居示靈澈上人》詩:“晴明路出山初暖, 行踏春蕪看茗歸.” 明許次紓《茶疏·產茶》:“明月之峽, 厥有佳茗.”3.指用茶葉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飲料. 明許次紓《茶疏·擇水》:“精茗藴香, 借水而發, 無水不可與論茶也.”老舍《四世同堂》四一:“假若不願在家, 他可以到北海的蓮塘里去劃船, 或在太廟與中山公園的老柏樹下品茗或擺棋.”4.見“茗邈”. 5.通“酩”. 參見“茗艼”.

[茗艼】酩酊. 大醉貌.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山季倫爲荊州, 時出酣暢, 人爲之歌曰:‘山公時一醉, 徑造高陽池, 日莫倒載歸, 茗艼無所知.’” 宋陸遊《春遊至樊江戲示坐客》詩:“酴醾爛漫我欲狂, 茗艼還家君勿遽.” 淸黃遵憲《小飲息亭醉後作》詩:“偶約故人同茗艼, 居然丈室坐蓮鬚.” 魯迅《集外集拾遺·哀范君》:“大圜猶茗艼, 微醉自沈淪.”

[茗汁】茶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報德寺》:“<王肅>初入國, 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 常飯鯽魚羹, 渴飲茗汁.”

[茗舌】茶芽. 謂茶芽嫩如雀舌者. 宋梅堯臣《寄許越州》詩:“臥龍生茗舌, 鼓角催新陽.”

[茗花】1.煮茶時產生的浮沫. 唐權德輿《與沈十九拾遺同遊棲霞寺會宿》詩之一:“淸論松枝低, 閒吟茗花熟.” 唐李洞《和曹監<春晴>見寄》:“蘭臺架列排書目, 顧渚香浮瀹茗花.” 宋梅堯臣《茶灶》詩:“夜火竹聲乾, 春甌茗花亂.”2.茶樹開的花. 明王象晉《群芳譜·茶譜四》:“茗花, 即食茶之花.”

[茗荈】泛指茶. 《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三》:“令訪昌祚在湖南遭變之時, 亡失綱運之數, 命依數償之, 給茗荈萬八千斤.”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茶》:“景德中, 嘗乘邊備之急, 而倉卒變法, 高塞下入粟之虛直, 易江淮茗荈之寔, 其厚利悉歸於商人矣.”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一》:“傳雖稱羽天寶中爲州伶師, 然其時固未嘗以茗荈著也.” 參見“茶荈”.

[茗柯】1.猶茗艼.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簡文云:劉尹茗柯有實理.” 劉孝標注:“柯, 一作朾.” 參見“茗艼”. 2.指茶. 淸朱彛尊《洞仙歌·橄欖》詞:“更憶夜闌時, 配取茗柯, 消殘醉, 滿傾壇盞.” 淸厲鶚《東城雜記》卷上:“予曾得其(許次紓)所著《茶疏》一卷……凡三十六條, 深得茗柯至理, 與陸羽《茶經》相表裏.”

[茗雪】呈靑白色的茶. 宋蘇軾《虔守霍大夫監郡許朝奉見和㚆次前韻》:“同烹貢茗雪, 一洗瘴茅秋.” 淸黃遵憲《台灣行》詩:“艾殺蓬蒿來此土, 糖霜茗雪千億樹.”

[茗飲】1.飲茶.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報德寺》:“時給事中劉縞, 慕肅之風, 專習茗飲.” 宋陸遊《初夏晝眠》詩:“晩窗思茗飲, 自取雪芽煎.”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品泉》:“唐宋以還, 古人多講求茗飲, 一切湯火之候, 甁盞之細, 無不考索周詳, 著之爲書.”2.指茶.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正覺寺》:“羊肉何如魚羹? 茗飲何如酪漿?” 唐杜甫《進艇》詩:“茗飲蔗漿攜所有, 瓷甖無謝玉爲虹.”

[茗渤】茶沫.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白醪麴》:“<釀白醪法>糯米一石……炊作一餾飯, 攤令絶冷. 取魚眼湯沃浸, 米泔二斗, 煎取六升, 著甕中, 以竹掃衝之, 如茗渤.”

[茗粥】即茶粥. 晁載之《續談助》卷五引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茶, 古不聞食之, 近晉宋以降, 吳人採其葉煑, 是爲茗粥.” 宋蘇軾《絕句》之二:“偶與老僧煎茗粥, 自攜脩綆汲淸泉.” 淸唐孫華《夏日齋中讀書》詩之三:“忘憂代萱蘇, 破睡調茗粥.” 參見“茶粥”.

[茗戰】猶斗茶. 品茶. 唐馮贄《云仙雜記》卷十:“建人謂鬭茶爲茗戰.” 淸余懷《板橋雜記·雅遊》:“酒兵茗戰之餘, 微聞薌澤.”

[茗邈】高貌. 《文選·張協<七命>》:“搖刖峻挺, 茗邈苕嶢.” 李善注:“茗邈, 高貌也.”

[茗糜】即茗粥. 唐王維《贈吳官》詩:“長安客舍熱如煮, 無箇茗糜難御暑.” 參見“茗粥”.

[茗鐺】即茶鐺. 《新唐書·韋堅傳》:“豫章力士甆飲器、茗鐺、釜.” 參見“茶鐺”.


*薺①[jìㄐㄧˋ]

“薺”的簡化字.

薺②[cíㄘˊ]

“薺”的簡化字.

薺③[qíㄑㄧˊ]

“薺”的簡化字.


*茭①[jiāoㄐㄧㄠ]

[《廣韻》古肴切, 平肴, 見. ]

1.作飼料的干草. 《書·費誓》:“魯人三郊三遂, 峙乃芻茭, 無敢不多, 汝則有大刑.” 孔傳:“郊遂多積芻茭, 供軍牛馬.”《漢書·趙充國傳》:“臣所將吏士馬牛食, 月用糧穀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茭蒿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2.指刈草. 參見“茭牧”. 3.即茭白.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芟菰剪蒲, 以薦以茭.”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菰》:“江南人呼菰爲茭, 以其根交結也.” 參見“茭白”. 4.草索. 《墨子·辭過》:“古之民未知爲衣服時, 衣皮帶茭.” 王念孫《讀書雜志·墨子一》:“《說文》‘筊, 竹索也.’其草索則謂之茭.”5.通“筊”. 用竹篾、葦片編成的纜索. 《史記·河渠書》:“搴長茭兮沈美玉, 河伯許兮薪不屬.”裴駰集解引臣瓚曰:“竹葦絙謂之茭.” 漢應劭《風俗通·祀典·桃梗葦茭畫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 飾桃人, 垂葦茭, 畫虎於門……冀以禦凶也.”《後漢書·禮儀志中》:“夏后氏金行, 作葦茭, 言氣交也.”

茭②[xiàoㄒㄧㄠˋ]

[《集韻》下巧切, 上巧, 匣. ]

草根. 《爾雅·釋草》:“荺, 茭.” 郝懿行義疏:“草根通名茭.” 唐韓愈《崔評事墓銘》:“署爲觀察巡官, 實掌軍田, 鑿澮溝, 斬茭茅, 爲陸田千二百頃, 水田五百頃.”

茭③[jīㄐㄧ]

[《集韻》吉歷切, 入錫, 見. ]

弓檠. 正弓之器. 《周禮·考工記·弓人》:“今夫茭解中有變焉, 故挍.”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茭, 謂弓檠也.”

[茭白】又名菰筍、菰手、茭筍. 蔬菜. 菰的花莖經黑穗菌侵入后, 刺激其細胞增生而形成的肥大嫩莖. 可食用.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菰》.

[茭米】即菰米. 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二·菰米》.

[茭艸】見“茭草”. 

[茭牧】刈草放牧. 《史記·河渠書》:“五千頃盡河壖棄地, 民茭牧其中耳.” 宋沈括《萬春圩圖記》:“自圩之廢, 納租而茭牧其間者, 百餘家矣.”

[茭草】亦作“茭艸”. 

1.菰的別名. 顧張思《土風錄》卷四引《祥符圖經》:“菰, 江南人呼爲茭艸, 又謂之茭白.”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菰》. 2.作飼料的干草.

[茭芻】作飼料的干草. 淸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馭衙役》:“夫牌飼秣又減茭芻, 故兩驛額馬一百二十匹, 僅剩殘疲十八騎.”

[茭葑】菰根. 泛指水草. 唐元稹《酬樂天早春閑遊西湖》詩:“柳條黃大帶, 茭葑綠文茵.” 宋楊萬里《湖天暮景》詩:“湖面黏天不見堤, 湖心茭葑水周圍.”《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此間小院, 僻在荒濱, 人跡不到, 茭葑爲隣, 鷗鷺爲友, 最是個幽靜之處.”

[茭筍】即茭白. 參見“茭白”.

[茭雞】水鳥名. 大如鳧, 高脚長喙, 群棲澤畔, 爲我國鷺類中之常見者. 宋陸遊《夏初湖村雜題》詩之二:“地偏草茂無人跡, 一對茭雞下綠陰.” 宋陸遊《小園》詩:“衝雨茭雞時上下, 近人栗鼠不驚猜.”


*茨①[cíㄘˊ]

[《廣韻》疾資切, 平脂, 從. ]

1.用茅草、蘆葦等蓋屋. 《書·梓材》:“若作室家, 既勤垣墉, 惟其塗墍茨.” 孔穎達疏:“茨, 謂蓋覆也.”《莊子·讓王》:“原憲居魯, 環堵之室茨以生草, 蓬戶不完.”成玄英疏:“以草蓋屋謂之茨.”《新唐書·宋璟傳》:“廣人以竹茅茨屋, 多火, 璟敎之陶瓦築堵.”2.茅屋的頂蓋. 《穀梁傳·成公二年》:“壹戰緜地五百里, 焚雍門之茨.” 范寧注:“茨, 蓋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堂高三尺, 土階三等, 茅茨不翦.” 張守節正義:“屋蓋曰茨, 以茅覆屋.”3.蓋屋用的草. 《荀子·禮論》:“屬茨倚廬, 席薪枕塊.” 楊倞注:“茨, 蓋屋草也.” 南朝宋顏延之《和謝靈運》:“采茨葺昔宇, 翦棘開舊畦.”4.蒺藜. 《詩·鄘風·牆有茨》:“牆有茨, 不可埽也.” 毛傳:“茨, 蒺藜也.”《詩·小雅·楚茨》:“楚楚者茨, 言抽其棘.” 鄭玄箋:“茨, 蒺藜也.” 唐韓愈《祭馬仆射文》:“茫茫黍稷, 昔實棘茨.”5.堆積;填塞. 《墨子·備梯》:“敢問客衆而勇, 堙茨吾池, 軍卒幷進……爲之奈何?”《淮南子·泰族訓》:“水之性, 淖以淸……掘其所流而深之, 茨其所決而高之, 使得循勢而行.” 高誘注:“茨, 積土填滿之也.”6.通“餈”. 米餠. 《周禮·天官·籩人》“糗餌粉餈” 漢鄭玄注:“故書餈作茨.”7.姓. 漢有茨充. 見《後漢書·循吏傳》.

[茨宇】草蓋的房屋. 南朝梁任昉《求爲劉瓛立館啓》:“薄藝桑麻, 粗創茨宇.”

[茨茅】指茅屋. 《陳書·馬樞傳》:“及鄱陽王爲南徐州刺史, 欽其高尙……別築室以處之, 樞惡其崇麗, 乃於竹林間自營茨茅而居焉.”

[茨門】蓬戶, 柴門. 元許有壬《新秋即事》詩:“莫蹋蒼苔破, 茨門晝亦關.”

[茨草】指雜草. 《宋書·樂志四》:“茨草穢堂階, 埽截不得生.” 唐柳宗元《送從弟謀歸江陵序》:“吾不智, 觸罪擯越楚間六年, 築室茨草, 爲圃乎湘之西.”

[茨菰】即慈姑.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上:“綽菜夏生於池沼間, 葉類茨菰, 根如藕條.” 宋楊萬里《憩懷古堂》詩:“茨菰無暑性, 芙蕖有涼姿.” 淸張潮《江南行》:“茨菰葉爛別西灣, 蓮子花開猶未還.” 參見“慈姑”.

[茨棘】1.蒺藜與荊棘. 泛指雜草. 語出《詩·小雅·楚茨》:“楚楚者茨, 言抽其棘.” 鄭玄箋:“茨, 蒺藜. 伐除蒺藜與棘.”《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盛林莽之穢, 豊鹿兔之藪, 傷害農功, 地繁茨棘.” 宋蘇軾《東坡八首》詩序:“地既久荒, 爲茨棘瓦礫之場.” 淸唐孫華《治圃》詩之二:“主人既不視, 一任茨棘遮.”2.喩困難的處境. 《後漢書·仲長統傳》:“淸絜之士, 徒自苦於茨棘之閒, 無所益損於風俗也.”

[茨藿】指粗劣的菜食. 《三國志·魏志·常林傳》“旹弟靜紹封”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自茂修行, 從少至長, 冬則被裘, 夏則裋褐, 行則步涉, 食則茨藿.”

[茨簷】草屋. 借指貧寒之家. 《晉書·忠義傳·韋忠》:“<司空張華>辟之, 辭疾不起, 人問其故, 忠曰:‘吾茨簷賤士, 本無宦情.’”


*荒①[huānɡㄏㄨㄤ]

[《廣韻》呼光切, 平唐, 曉. ]

[《廣韻》呼浪切, 去宕, 曉. ]

1.荒蕪, 田地未加整治. 《周禮·夏官·大司馬》:“野荒民散.” 鄭玄注:“荒, 蕪也.”《荀子·富國》:“故田野荒而倉廩實, 百姓虛而府庫滿, 夫是之謂國蹷.”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 松菊猶存.”2.荒地;荒野. 《書·微子》:“吾家耄遜於荒.” 孔傳:“在家耄亂, 故欲遯出於荒野.” 唐聶夷中《田家》詩:“父耕原上田, 子斸山下荒.”如:開荒. 3.偏僻;荒涼. 《北史·魏紀三·孝文帝》:“庚寅, 詔雍州士人百年以上, 假華郡太守;九十以上, 假荒郡.”如:荒郊野外. 4.年成不好;凶年;歉收. 《韓非子·六反》:“天饑歲荒.” 晉葛洪《抱朴子·鈞世》:“<古書>經荒歷亂, 埋藏積久, 簡編朽絶, 亡失者多.”《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到七八月裏, 却又個把月不下雨, 做了個秋旱, 雖不至全荒, 却也是個半荒.”5.匱乏;缺少. 宋林逋《寄曹南任懶夫》詩:“道深玄草在, 貧久褐衣荒.”《宋史·蘇軾傳》:“免役之害, 掊斂民財, 十室九空, 斂聚於上, 而下有錢荒之患.”《解放日報》1942.2.10:“學校課本這樣荒, 想到敎師學生‘束手無策’地等待著的情形, 誰能不加緊努力呢!”6.空, 虛. 《詩·大雅·桑柔》:“哀恫中國, 具贅卒荒.” 鄭玄箋:“皆見係屬於兵役, 家家空虛.”《國語·吳語》:“荒成不盟.” 韋昭注:“荒, 空也.”7.荒廢;棄置. 《書·盤庚中》:“明聽朕言, 無荒失朕命.” 孔傳:“荒, 廢.” 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 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三:“仁宗者次子立, 以用非其人, 政荒, 爲回紇所滅.”《儒林外史》第四六回:“<這先生>又好弄這些雜學, 荒了正務.”8.指破爛, 廢棄物. 魯迅《〈准風月談〉前記》:“‘拾荒’的人們, 也還能從中檢出東西來.”9.昏聵. 《孔子家語·辯樂》:“若非有司失其傳, 則武王之志荒矣.” 金王若虛《君事實辨上》:“利一時之貲, 而貽後日之悔;知守法於其終, 而不知防患於其始, 武帝之志荒矣.”10.不合情理. 參見“荒誕”、“荒謬”. 11.縱欲迷亂;逸樂過度. 《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 外作禽荒.”《孟子·梁惠王下》:“從獸無厭謂之荒, 樂酒無厭謂之亡.” 唐吳兢《貞觀政要·刑法》:“內荒伐人性, 外荒蕩人心.” 淸唐甄《潛書·任相》:“<莊烈皇帝>憂勤十七年, 無酒色之荒、晏遊之樂.”12.昏暗. 《莊子·在宥》:“日月之光, 益以荒矣.” 漢司馬相如《長門賦》:“澹偃蹇而待曙兮, 荒亭亭而復明.”13.古以離王都最遠處爲“荒服”. 亦泛指邊地, 遠方. 《楚辭·離騷》:“忽反顧以遊目兮, 將往觀乎四荒.” 漢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 幷吞八荒之心.”《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奐傳》:“乞賜褒奬, 以慰邊荒.” 淸王韜《〈淞隱漫錄〉自序》:“然今西人足跡, 遍及窮荒, 凡屬圓顱方足, 戴天而履地者, 無所謂奇形怪狀如彼所云者.”14.指久遠. 唐李賀《致酒行》:“吾聞馬周昔作新豊客, 天荒地老無人識.” 參見“荒服”、“八荒”. 15.擴大, 大. 《詩·周頌·天作》:“天作高山, 大王荒之.” 毛傳:“荒, 大也.”《漢書·敘傳下》:“靡法靡度, 民肆其詐, 偪上幷下, 荒殖其貨.” 魯迅《野草·頹敗線的顫動》:“這顫動點點如魚鱗……仿佛暴風雨中的荒海的波濤.” 參見“荒閱”. 16.據有. 《詩·魯頌·閟宮》:“奄有龜蒙, 遂荒大東.” 毛傳:“荒, 有也.” 北周庾信《周使持節大將軍廣化郡開國公丘乃敦崇傳》:“高丞相驅率風雲, 奄荒齊晉.” 唐李白《鞠歌行》:“一舉釣六合, 遂荒營邱東.” 淸龔自珍《題吳南薌東方三大圖》詩:“禽父始宅奄, 猶未荒大東.”17.掩蓋. 《詩·周南·樛木》:“南有樛木, 葛藟荒之.” 毛傳:“荒, 奄也.”18.蓋在靈柩上的柳衣(棺罩). 《禮記·喪服大記》:“飾棺, 君龍帷……黼荒.” 鄭玄注:“飾棺者以華道路及壙中, 不欲衆惡其親也. 荒, 蒙也. 在旁曰帷, 在上曰荒, 皆所以衣柳也.” 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繡牆題湊, 中者梓棺楩槨, 貧者畫荒衣袍, 繒囊緹橐.”19.不確鑿的;不准確的. 參見“荒信”、“荒雞”. 20.粗糙的, 未經過精細加工的. 參見“荒子”. 21.亡, 敗亡. 《書·微子》:“天毒降災荒殷邦.” 孫星衍疏:“史遷‘荒’作‘亡’.”《管子·宙合》:“毋訪於佞, 毋蓄於諂, 毋育於凶, 毋監於讒. 不正, 廣其荒.” 漢揚雄《太玄·內》:“內不克婦, 荒家及國, 涉深不可測.” 范望注:“婦而不勝, 故家亡, 家亡及國, 故不可深豫測也.”22.通“慌”.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八觀》:“憂患之色, 乏而且荒.”《平妖傳》第十四回:“只聽得有人高叫道:‘你們在此舉事謀反麽?’王則驚得心荒膽落.”23.通“肓”.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搦髓腦, 揲荒爪幕.” 司馬貞索隱:“荒, 膏荒也.”

荒②[huǎnɡㄏㄨㄤˇ]

[《集韻》虎晃切, 上蕩, 曉. ]

模糊;不眞切. 參見“荒忽”.

[荒人】鄙野之人. 晉葛洪《抱朴子·行品》:“耽聲色與飲讌, 廢慶弔於人理者, 荒人也.”《南齊書·陳顯達傳》:“荒人桓天生自稱桓玄宗族, 與雍司二州界蠻虜相扇動, 據南陽故城.”

[荒土】1.位東北方的荒遠之地. 《淮南子·墬形訓》:“八殥之外, 而有八紘, 亦方千里, 自東北方曰和邱、曰荒土.”2.猶荒地. 元袁桷《育王珙禪師示寂二紀嶼上人回山中因寄塔主》詩:“石墖累荒土, 月落冰稜稜.”

[荒亡】謂沉迷於田獵酒色之類, 縱欲無度. 《管子·戒》:“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 謂之亡;從樂而不反者, 謂之荒. 先王有遊息之業於人, 無荒亡之行於身.”《孟子·梁惠王下》:“從獸無厭謂之荒, 樂酒無厭謂之亡. 先王無流連之樂, 荒亡之行.” 明無名氏《四賢記·挑斗》:“他是讀書女子, 豈肯留連荒亡.” 李大釗《靑春》:“聖智尙且無靈, 人工又胡能閼? 惟有瞑心自放, 居於下流, 荒亡日久, 將爲人心世道之憂矣.”

[荒子】毛坯. 如:把塔輪荒子放在車床上加工.

[荒子孱孫】不成材的子孫;放蕩無行的后嗣. 宋歐陽修《本論》:“其政易行, 其民易使, 風俗淳厚而王道成矣. 雖有荒子孱孫, 猶七八百歲而後已.”

[荒天】1.天災. 《明史·熊明遇傳》:“齊苦荒天, 楚苦索地.”2.指邊遠的地方. 郭沫若《殘春》二:“死又有甚么要緊的呢? 死在國內, 死在國外, 死在愛人的懷中, 死在荒天曠野里, 同是閉著眼睛, 走到一個未知的世界里去.”

[荒屯】荒亂艱阻. 《文選·班固<東都賦>》:“紹百王之荒屯, 因造化之盪滌.” 呂向注:“言百王屯難之後, 而光武繼之.” 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排禍亂而構乾元, 掃荒屯而樹眞宰.” 淸黃宗羲《子一魏先生墓志銘》:“己丑忠節受難, 孝子捐生, 遺孤滿室, 追吏踵至. 子一述荒屯, 輸寫心力.”

[荒月】指農曆四月. 時靑黃不接而農事日忙, 市場面臨淡季, 俗稱“荒月”. 查愼行《得樹樓雜鈔》引宋王炎《上盧嶽州書》:“臨湘入四月以後, 民在田野, 縣市寂然, 謂之荒月.” 葉紫《豊收》:“把債統統還淸楚, 剩下來的留著過年, 還要預備過明年的荒月.”

[荒火】野火. 《中國民間故事選·巴拉根倉和哈蓋諾顏》:“說也奇怪, 在半路上就碰見大水上起了荒火.” 鍾濤《北大荒踏查記》:“見那荒火很近, 倒不如向他們靠攏, 比摸黑返回朱家亮子要有把握些.”

[荒幻】荒誕虛妄. 宋眞德秀《西山題跋·太一天眞應驗錄》:“世特見尋聲赴感之號出於道家者流, 遂以爲眇芒荒幻無所究詰而不知.” 元陳櫟《勤有堂隨錄》:“《夷堅志》乃容齋洪景廬借以演史筆, 虛誕荒幻.” 淸陸以湉《冷廬雜識·聊齋志異》:“蒲氏書固雅令, 然其描繪狐鬼, 多屬寓言, 荒幻浮華, 奚裨後學?” 金一《文學觀》:“《夷堅》掇之, 其言不避荒幻, 理想之炁也.”

[荒末】荒亂之末. 《文選·班固<典引>》:“俾其承三季之荒末, 値亢龍之災孽.” 呂向注:“漢承三代荒亂之末, 値亢龍悔窮之災.”

[荒古】遠古. 淸兪正燮《癸巳類稿·古學書多論》:“先君廟畫, 荒古瑰奇法戒之事, 諸生所講貫也.” 魯迅《故事新編·補天》:“天邊的血紅的云彩里有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 如流動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 許地山《空山靈雨·美底牢獄》:“若是我的形狀和荒古時候的人一樣, 你還愛我嗎?”

[荒失】廢棄;荒廢. 《書·盤庚中》:“明聽朕言, 無荒失朕命.”《國語·楚語上》:“既得以爲輔, 又恐其荒失遺忘, 故使朝夕規誨箴諫.” 明李東陽《再答鏡川先生書》:“且當時, 時檢月閱, 尙多遺闕, 意不自滿;今荒失之餘, 加以病嗽, 不能勤苦, 豈復有所測識.” 淸侯方域《郭老仆墓志銘》:“然老僕殊不事事. 司徒公嘗遣視南圃之墅, 久之, 所司皆荒失.”

[荒白】猶荒蕪. 《宋史·食貨志上一》:“雨澤愆期, 地多荒白.” 明唐順之《牌》:“佃戶饑餓責在本田主身上, 稍稍借貸度日……亦免其流移, 荒白田土.”

[荒白米】指土地已荒圮, 但還須按戶籍攤派折實征斂的賦稅.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荒白》:“賦稅中有荒白米, 蓋以拋荒田地無可辦納之糧;又或田地濱江坍塌, 而會計原額之數必不可少, 故計荒地所宜納者, 攤派於實徵田地之中, 減半以徵, 如每米一石加荒白米若干是也.”

[荒外】八荒之外. 指未開化的邊遠地區. 《後漢書·班超傳》:“夫要功荒外, 萬無一成, 若兵連禍結, 悔無及已.” 唐李嶠《安輯嶺表事平罷歸》詩:“春色遶邊陲, 飛花出荒外.”《明史·范濟傳》:“將無倖功, 士無夭閼, 遠人自服, 荒外自歸.”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四篇:“此群書中……大抵言荒外之事則云東方朔、享憲, 關涉漢事則云劉歆、班固.” 參見“荒服”.

[荒幼】幼稚無知. 《梁書·敬帝紀》:“朕以荒幼, 仍屬艱難, 泣血枕戈, 志復讐逆.”

[荒地】沒有耕種或利用的土地. 《晉書·地理志上》:“<建安>二十年, 始集塞下荒地立新興郡, 後又分上黨立樂平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六回:“前面竟是一片荒野, 暗想這南京城裏, 怎麽有這麽大的一片荒地?” 柳杞《好年勝景》:“西陵山區, 是開墾不久的荒地, 土地肥美, 一畝玉米豊收年景可收六百斤.”

[荒芒】1.荒昧. 指上古之時. 《淮南子·詮言訓》:“故其身治者, 可與言道矣. 自身以上, 至於荒芒爾遠矣.” 高誘注:“荒芒, 上古時也.”2.猶渺茫. 明何景明《七述》:“然荒芒而不可徵, 未暇爲也.” 淸黃景仁《河堤》詩:“故道已荒芒, 形勢猶仿佛.”

[荒夷】古時對海疆、邊陲地區的居民或民族的泛稱. 三國魏阮籍《采薪者歌》:“留侯起亡虜, 威武赫荒夷.”《文選·盧諶<贈崔溫>詩》:“李牧鎮邊城, 荒夷懷南懼.” 李善注引《史記》:“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 常代雁門, 備匈奴.” 宋冉琇《秦吉了》詩:“一朝不終惠, 零落投荒夷.”

[荒邨】見“荒村”. 

[荒年】莊稼歉收或顆粒無收的年頭.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國無天傷, 歲無荒年.” 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詩:“長者來在門, 荒年自糊口.” 淸劉大櫆《知上猶縣方君傳》:“建社倉以備荒年, 創書院以興文敎.”

[荒年穀】荒年之谷難得, 因以喩人品珍貴, 才足匡世.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世稱庾文康爲豊年玉, 稺恭爲荒年穀. 庾家論云:‘是文康稱恭爲荒年穀, 庾長仁爲豊年玉.’”

[荒色】謂沉湎聲色. 《北史·薛道衡傳》:“主上躬履恭儉, 憂勞庶政;叔寶峻宇彫牆, 酣酒荒色.”

[荒忙】慌忙. 荒, 通“慌”.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度當時荒忙出走, 視其金枕在懷, 乃無異變.” 唐元稹《夢井》詩:“念此甁欲沉, 荒忙爲求請.” 明邵璨《香囊記·相會》:“値遷都鄕關亂離, 荒忙兩口出逃避.”

[荒村】亦作“荒邨”. 

偏僻荒涼、人煙稀少的村落. 五代李中《春日野望懷故人》詩:“暖風醫病草, 甘雨洗荒村.” 元倪瓚《荒邨》詩:“踽踽荒邨客, 悠悠遠道情.”《水滸傳》第二二回:“他自在縣裏住居, 老漢自和孩兒宋淸, 在此荒村, 守些田畝過活.” 魯迅《呐喊·故鄕》:“蒼黃的天底下, 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 沒有一些活氣.”

[荒甸】泛指郊野和邊僻地區. 明無名氏《鳴鳳記·南北分別》:“既爲王事勞賢, 敢辭荒甸. 只得向邊城萬里, 各履風煙.” 明徐霖《繡襦記·汧國流馨》:“捧龍章寶篆, 望闕朝天. 報答洪恩, 撫綏荒甸. 天下文明運轉.” 參見“荒服”.

[荒棄】見“荒棄”. 

[荒沈】猶沉湎. 縱酒無度. 《漢書·五行志下之下》:“顛覆厥德, 荒沈於酒.” 漢蔡邕《酒樽銘》:“酒以成禮, 弗繼以淫. 德將以荒, 過則荒沈.” 晉葛洪《抱朴子·酒誡》:“憎醉如憎病, 則荒沈之咎塞.”

[荒茀】猶荒蕪. 《新唐書·袁恕己傳》:“貞元二年, 帝以大盜後關輔百姓貧, 田多荒茀, 詔諸道上耕牛, 委京兆府勸課.” 宋李綱《到湖南界首謝表》:“郡邑凋殘, 奸吏因而漁獵;田疇荒茀, 遺民誰與拊循.”

[荒服】古“五服”之一. 稱離京師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邊遠地方. 亦泛指邊遠地區. 《書·禹貢》:“五百里荒服.” 孔傳:“要服外之五百里, 言荒又簡略.”《史記·周本紀》:“夷蠻要服, 戎翟荒服.” 唐陳子昂《白帝城懷古》詩:“荒服仍周甸, 深山尙禹功.” 淸孔尙任《桃花扇·鬨丁》:“急將吾黨鳴鼓傳, 攻之必遠, 屛荒服不與同州縣, 投豺虎只當閒豬犬.” 參見“五服”.

[荒忽】1.遙遠貌. 《楚辭·九章·哀郢》:“發郢都而去閭兮, 怊荒忽其焉極.” 宋陸遊《<呂居仁集>序》:“天下大川莫如河江, 其源皆來自蠻夷荒忽遼絶之域, 累數萬里而後至中國, 以注於海.” 淸姚鼐《祭林編修澍蕃文》:“路遠荒忽兮天茫茫, 去海隅兮超河漳.”2.虛妄;荒誕.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晉張華令豊城令雷煥剖石函, 得雙劍. 按本傳, 劍隨亦化去. 此固荒忽, 未容於考信.” 金王若虛《<道學發源>後序》:“至其語道, 則又例爲荒忽之空談, 而不及於世用.”3.反㚆多變貌. 《漢書·蕭望之傳》:“《書》曰‘戎狄荒服’, 言其來服, 荒忽亡常.” 宋歐陽修《吏部尙書正肅吳公墓志銘》:“公以謂元昊雖名藩臣而實夷狄, 其服叛荒忽不常.” 淸張穆《海疆善後宜重守令論》:“<夷>犬羊之性, 荒忽無常.”

[荒忽】1.模糊不淸貌. 《楚辭·九歌·湘夫人》:“荒忽兮遠望, 觀流水兮潺湲.” 洪興祖補注:“荒忽, 不分明之貌.” 漢王充《論衡·論死》:“鬼者歸也, 神者荒忽無形者也.” 淸潘耒《華峰頂》詩:“渺茫夸閬苑, 荒忽求蓬萊.”2.神思不定貌. 《後漢書·下邳惠王衍傳》:“衍後病荒忽.”《資治通鑑·漢王莽始建國元年》:“<莽妻>生四男;宇獲前誅死, 安頗荒忽, 乃以臨爲皇太子, 安爲新嘉辟.”

[荒沴】猶災害. 唐白居易《省官倂俸減使職》:“兵戎屢動, 荒沴荐臻, 戶口流亡, 財徵減耗.”

[荒怪】荒誕離奇. 宋蘇軾《次韻孫職方蒼梧山》:“蒼梧奇事豈虛傳, 荒怪還須問子年.” 明何景明《<織女賦>序》:“作爲茲賦, 以附風人之旨, 而事之荒怪, 固不必有徵也.”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二篇:“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 又多荒怪, 誕而不情.”

[荒居】1.荒僻的住處. 隋楊素《贈薛播州》詩之十一:“荒居接野窮, 心物俱非俗.” 唐司空圖《雜題》詩之二:“暑濕深山雨, 荒居破屋燈.”2.常用作對自己住處的謙稱. 《西遊記》第二六回:“那帝君慌忙回禮道:‘大聖, 失迎. 請荒居奉茶.’” 淸李漁《比目魚·貽冊》:“溪邊路濕, 不好行禮, 請到荒居相見.”

[荒陋】1.荒涼簡陋.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嶺外荒陋無士人.”《明史·文苑傳一·李德》:“義寧在粵西, 荒陋甚, 德爲振舉, 文敎漸興.” 淸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以柴米之賤, 而老此身於荒陋之地, 非夫也.”2.荒疏淺薄. 宋蘇軾《仇池筆記·三殤》:“李善注《文選》, 本末詳備, 所謂五臣者, 眞俚儒荒陋者.” 明劉基《遊云門記》:“惜余之荒陋, 不足以發揚之也.”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三:“文勤叩首曰:‘臣學問荒陋, 亦不知詩題何出.’”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自既荒陋, 則不得已, 姑拾他人之緒餘.”3.粗野淺陋. 《明史·汪應軫傳》:“州子女荒陋, 無以應敕旨.” 淸魏源《聖武記》卷一:“康熙中以魚皮等部俗荒陋, 令其世娶宗室女, 以化導之.”

[荒春】指靑黃不接的春季. 《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荒春頭上, 老師該做個生日, 收他幾分禮, 過春天.”姚雪垠《長夜》三五:“眼看著就交荒春, 到那時山窮水盡, 揭借無門, 我看不下水蹚也不行了.”

[荒城】1.荒涼的古城. 唐杜甫《謁先主廟》詩:“絶域歸舟遠, 荒城繫馬頻.” 宋蘇軾《周敎授索枸杞因以詩贈錄呈廣倅蕭大夫》:“荒城古塹草露寒, 碧葉叢低紅菽粟.” 淸魏荔彤《馬陵道》詩:“荒城夜半喧雷雨, 還似當年萬弩聲.”2.指荒墳. 宋歐陽修《祭石曼卿文》:“此自古聖賢亦皆然兮, 獨不見夫纍纍乎曠野與荒城?”

[荒政】賑濟饑荒的政令或措施.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 鄭玄注:“荒, 凶年也. 鄭司農云:‘救飢之政, 十有二品.’”《新唐書·王紹傳》:“是年, 兵旱無年, 詔戶部收闕官俸、稅茶及無名錢, 以脩荒政.”《明史·李長庚傳》:“盡心荒政, 民賴以蘇.”

[荒荒】1.驚擾貌. 荒, 通“慌”. 《宣和遺事》前集:“當初只爲五代時分, 天下荒荒離亂, 朝屬梁而暮屬晉, 干戈不息.”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那時節天下荒荒, 恰周秦早屬了劉項, 分君臣先到咸陽.”2.指匆忙, 倉促. 《警世通言·福祿壽三星度世》:“却說劉本道沿著江岸, 荒荒走去, 從三更起, 仿佛至五更, 走得腿脚酸疼.”3.蕭條;冷落. 明方孝孺《祭童伯禮》:“荒荒我里, 士習日陋. 誰能易之? 力不能救.”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云翠仙》:“<樵人>舁歸其家. 至則門洞敞, 家荒荒如敗寺.” 淸虞名《指南公·舉義》:“倏倏兩世, 荒荒一丘.”

[荒荒】1.黯淡迷茫貌. 唐杜甫《漫成》詩之一:“野日荒荒白, 春流泯泯淸.” 宋洪邁《夷堅乙志·趙小哥》:“<趙小哥>狀貌短小, 目視荒荒, 有白膜蒙其上.” 淸黃景仁《水調歌頭·嶽陽樓》詞:“一曲湘靈鼓罷, 再聽汜人歌盡, 天老月荒荒.”2.猶昏昏. 形神困乏貌. 明陳子龍《寄贈密之》詩:“春後荒荒病, 歸來渺渺傷.”

[荒茫】猶渺茫. 曠遠迷茫. 南朝梁沈約《郊居賦》:“披東郊之寥廓, 入蓬藋之荒茫.”《新唐書·陳夷行李紳等傳贊》:“其言荒茫漫靡, 夷幻變現.” 宋蘇軾《渚宮》詩:“渚宮寂寞依古郢, 楚地荒茫非故基.”

[荒昧】愚蠢;昏庸. 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讓鎮南徐州刺史啓》:“臣荒昩神氣, 爰自幼稟;分踰鼎貴, 秩高外州.” 淸徐子苓《㚆曾國藩書》:“子苓往來道途, 竊聞河南軍事之兒戲, 官場之荒昧, 較淮北爲尤甚.”

[荒信】不確定的或沒有證實的消息. 《紅樓夢》第一百回:“前兩天還聽見一個荒信, 說是南邊的公分當鋪也因爲折了本兒收了.” 郭澄淸《大刀記》第九章:“前天, 聽到一個荒信兒, 說他們目下正在黃家鎮一帶活動.”姚雪垠《長夜》二九:“只是聽到一個荒信兒, 不知靠住靠不住.”

[荒急】慌忙;急忙. 荒, 通“慌”.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天曉衆僧恰齋罷, 忽走一小僧, 荒急來稱禍事.”

[荒度】大力治理;統盤籌劃. 《書·益稷》:“啓呱呱而泣, 予弗子, 惟荒度土功.” 孔傳:“禹治水過門不入, 聞啓泣聲, 不暇子名之, 以大治度水土之功故.” 宋嶽珂《淳熙內禪頌》:“有聖惟勛, 疏之瀹之, 斧其不條, 而荒度之.” 淸戴名世《贊理河務僉事陳君墓表》:“司馬召一府中官吏共議之, 言人人殊. 君延袤荒度, 報司馬曰:‘疏濬當先浚其下, 塞決則先治其上.’”

[荒度】猶言寬大爲懷. 《書·呂刑》:“惟呂命:王享國百年, 耄, 荒度作刑, 以詰四方.”

[荒庭】荒蕪的庭院. 唐杜甫《禹廟》詩:“荒庭垂橘柚, 古屋畫龍蛇.”

[荒怠】縱逸怠惰. 《書·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 荒怠弗敬.” 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嗣主荒怠於天位, 彊臣憑陵於荊楚.” 唐韓愈《明水賦》:“明德惟馨, 玄功不宰, 於以表誠潔, 於以戒荒怠.” 明方孝孺《與黃希范書》:“謙益虛遜之道消, 而驕慢荒怠之風熾.” 淸王拯《<嬃碪課誦圖>序》:“自二十後出門, 行身居業, 日即荒怠.”

[荒耗】謂遭災減產, 民用空竭. 《後漢書·伏湛傳》:“漁陽以東, 本備邊塞, 地接外虜, 貢稅微薄. 安平之時, 尙資內郡, 況今荒耗, 豈足先圖?”《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四年》:“今天下初定, 前者文泰之來, 勞費已甚, 今借使十國入貢, 其徒旅不減千人. 邊民荒耗, 將不勝其弊.”

[荒耄】昏亂;昏憒. 漢揚雄《大鴻臚箴》:“寀寮荒耄, 國政如漫.”《晉書·呂光載記》:“光荒耄信讒, 殺尙書沮渠羅仇、三河太守沮渠麴粥.”《禮記·樂記》“武王之志荒矣” 唐孔穎達疏:“言武王荒耄, 遂有貪商也.”

[荒耽】亦作“荒躭”. 

沉溺. 《大戴禮記·少間》:“桀不率先王之明德, 乃荒躭於酒, 淫泆於樂.”《後漢書·崔駰傳》:“或荒耽嗜欲, 不恤萬機.”《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季龍荒耽內遊, 威刑失度.” 宋蘇轍《御試制策》:“沈湎於酒, 荒躭於色.”

[荒速】匆促;倉卒. 荒, 通“慌”. 宋葉適《著作正字二劉公墓志銘》:“二公不爲科舉學, 雖場屋荒速之文, 與論著金石等.”《警世通言·福祿壽三星度世》:“明月下, 見一塊大石頭, 放下棹竿, 方纔歇不多時, 只聽得有人走得荒速.”

[荒原】荒涼的原野. 宋晁補之《吳松道中》詩之一:“停舟傍河滸, 四顧盡荒原.” 明繆永謀《白溝河》詩:“荒原經百戰, 遺恨失孤軍.” 淸曾國藩《湘鄕昭忠祠記》:“殘骸暴於荒原, 凶問遲而不審.” 巴金《滅亡》第二章:“他忽然覺得自己是在一個黑暗的無垠的大荒原中, 而且現在只有他一個孤零零的生人了.”

[荒時暴月】指年成很壞或靑黃不接的時候.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荒時暴月, 向親友乞哀告憐, 借得幾斗幾升, 敷衍三日五日, 債務叢集, 如牛負重.”

[荒唐】1.廣大, 漫無邊際. 《莊子·天下》:“以謬悠之說, 荒唐之言, 無端崖之辭, 時恣縱而不儻, 不以觭見之也.”成玄英疏:“荒唐, 廣大也.” 郭慶藩集釋:“荒唐, 廣大無域畔者也.”2.猶荒誕. 謂思想、言行不符合常理人情, 使人感到離奇. 唐韓愈《桃源圖》詩:“神仙有無何眇芒, 桃源之說誠荒唐.” 明王錂《尋親記·托夢》:“咳, 荒唐之言, 不要說他, 只是去罷.”《紅樓夢》第一回:“說來雖近荒唐, 細玩頗有趣味.”老舍《茶館》第一幕:“在這里, 可以聽到最荒唐的新聞.”3.指行爲放蕩. 茅盾《路》:“至於專門搗亂, 行動荒唐, 學業低劣的分子, 那除了嚴格制裁, 我也沒有別的辦法.” 曹禺《雷雨》第一幕:“周萍:是, 爸爸, 那是我一時的荒唐.”4.猶荒陋, 荒疏. 宋蘇軾《辭免翰林學士第二狀》:“<臣>學問荒唐, 文詞鄙淺.” 宋蘇軾《到惠州謝表》:“臣性資褊淺, 學術荒唐, 但信不移之愚, 遂成難赦之咎.” 宋葉適《除太府卿淮東總領謝表》:“伏念序遷學校, 固慚課業之荒唐;內迫家門, 重困食用之寡薄.”5.落空;無著落. 淸李漁《蜃中樓·試術》:“洪水退得去, 親事也做得成;若洪水退不去, 連親事也荒唐了.” 周詠《無題》詩:“春去春來俱幻夢, 花開花落總荒唐.”6.猶慌張. 荒, 通“慌”. 元朱凱《黃鶴樓》第一折:“索仔細, 莫荒唐, 涉大水, 渡長江.”

[荒恣】謂放縱恣肆, 無所約束. 《舊唐書·薛廷老傳》:“敬宗荒恣, 宮中造淸思院新殿, 用銅鏡三千片、黃白金薄十萬番.”《新唐書·楊虞卿傳》:“穆宗初立, 逸遊荒恣.”《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隱》:“洪熙日益進聲妓誘玢爲荒恣.”

[荒涼】見“荒涼”. 

[荒煙】見“荒煙”. 

[荒流】1.荒僻. 漢王充《論衡·須頌》:“從門應庭, 聽堂室之言, 什而失九;如升堂闚室, 百不失一. 論衡之人, 在古荒流之地, 其遠非徒門庭也.”2.放蕩恣縱. 晉葛洪《抱朴子·酒誡》:“夫使彼夏桀、殷紂、信陵、漢惠荒流於亡國之淫聲, 沈溺於傾城之亂色, 皆由乎酒熏其性, 醉成其勢.”

[荒浪】荒怠放蕩. 唐元結《乞免官歸養表》:“臣常恐荒浪, 失於禮法.” 宋司馬光《晩食菊羹》詩:“嗟予素荒浪, 強爲簪緌牽;何當葺敝廬, 脫略區中緣.”

[荒悖】昏亂;荒謬. 《三國志·蜀志·彭羕傳》:“羕曰:‘老革荒悖, 可復道邪!’”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七:“高祖惑於內不察也, 老耄荒悖, 可勝言哉!”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四:“<《心史》>所載元世祖剖割文天祥, 食其心肺, 又好食孕婦腹中小兒, 語太荒悖, 殊不足信.”

[荒宴】亦作“荒讌”. 

沉溺於宴飲. 南朝宋顏延之《五君詠·劉參軍》:“韜精日沈飲, 誰知非荒宴.” 唐吳筠《遊仙》詩之二十:“斯樂異荒讌, 陶陶殊未終.” 淸吳偉業《圓圓曲》:“紅顔流落非吾戀, 逆賊天亡自荒讌.”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杜甫的《登慈恩寺塔》中能夠諷刺唐玄宗的荒宴, 在《麗人行》中能夠揭露楊家姉妹兄弟的豪奢.”

[荒塚】亦作“荒塚”. 

荒墳. 唐耿湋《晩次昭應》詩:“藤草蔓古渠, 牛羊下荒塚.” 淸兪樾《茶香室三鈔·桃俊》:“余外家乃臨平姚氏, 曾有詩云:外家荒塚姚司命.” 魯迅《墳·從胡須說到牙齒》:“然而他們還是一看見堂客的手帕或者姨太太的荒塚就要做詩.” 許地山《空山靈雨·銀翎底使命》:“<你>必得前來, 不然, 就見我不著;以后只能在累累荒塚中讀我的名字了.”

[荒陬】荒遠的角落. 晉左思《吳都賦》:“其荒陬譎詭, 則有龍穴內蒸.” 唐元稹《蠻子朝》詩:“西南‘六詔’有遺種, 僻在荒陬路尋壅.” 淸方苞《書<熊氏家傳>後》:“破家亡身, 殘其支體者, 荒陬小邑必有數人焉.”

[荒萊】猶草萊. 亦指荒地. 《三國志·魏志·王昶傳》:“時都畿樹木成林, 昶斫開荒萊, 勤勸百姓. 墾田特多.” 北周庾信《周柱國長孫儉神道碑》:“戶口日增, 荒萊畢墾.” 淸顧炎武《田功論》:“大兵之後, 田多荒萊, 諸路閒田, 當廣行招誘, 令人開墾.”

[荒梗】1.荒涼閉塞. 《晉書·司馬羕傳》:“詔與南頓王宗統流人以實中州, 江西荒梗, 復還.” 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三:“夷民紛雜, 蠻陬荒梗.”2.指荒涼閉塞處. 金元好問《宿張靖田家》詩:“川塗盡坡陀, 嶺路入荒梗.”

[荒野】荒涼的原野. 《書·說命下》:“既乃遯於荒野, 入宅於河.” 孔傳:“遯居田野河洲也.”《三國志·魏志·牽招傳》:“虜每犯塞, 勒兵逆擊, 來輒摧破, 於是吏民膽氣日銳, 荒野無虞.” 明唐順之《條陳水運事宜》:“官漕既通, 商舟亦集, 昔時荒野, 遂成賈區.” 魯迅《二心集·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狀》:“現在, 在中國, 無產階級的革命的文藝運動, 其實就是惟一的文藝運動. 因爲這乃是荒野中的萌芽, 除此以外, 中國已經毫無其他文藝.”

[荒貨】舊貨.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一:“看到有兩三家類似荒貨店又類似骨董店的鋪面, 幷沒有關門.” 周立波《調皮角色》:“快到夜飯邊, 窗外有人嚷:‘雜貨佬來了, 有買有賣, 收荒貨, 收雞蛋, 也要焙干的魚蝦.’”

[荒躭】見“荒耽”. 

[荒率】草率. 明楊愼《升庵詩話·玉瑕錦纇》:“猶王右軍書帖多誤字, 皆玉瑕錦纇不可效尤也, 今之臨文荒率者, 動以二公爲口實, 是壽陵學邯鄲之步, 良可笑哉!” 明杜濬《焦山》詩之四:“荒率存眞意, 余心不厭過.”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七篇:“惟楊志和本雖大體已立, 而文詞荒率, 僅能成書.”

[荒淫】1.迷於佚樂, 沉湎酒色. 后多指迷於女色. 《詩·齊風·雞鳴序》:“哀公荒淫怠慢, 故陳賢妃貞女, 夙夜警戒, 相成之道焉.”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士女雜坐, 亂而不分, 指以爲樂;娛酒不廢, 沈湎日夜, 舉以爲歡:荒淫之意也.” 明高啓《巫山高》詩:“神仙會遇當有道, 豈效世俗成荒淫.” 楊沫《靑春之歌》第二部第四五章:“一邊是神聖的工作, 一邊是荒淫與無恥!”2.混沌浮蕩貌. 隋薛道衡《隋高祖頌》:“太始太素, 荒淫造化之初;天皇地皇, 杳冥書契之外.” 唐李白《日出入行》:“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

[荒淫無恥】謂生活糜爛, 不知羞恥. 徐遲《狂歡之夜》:“在這座最莊嚴的城中, 却有著一群荒淫無恥的, 丑態百出的, 傷天害理的, 窮凶極惡的衣冠禽獸.” 楊沫《靑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可是反過來看看我們的統治者吧--他們荒淫無恥, 他們對外奴顏婢膝, 甘心賣國求榮.”

[荒涼】亦作“荒涼”. 

1.荒蕪;人煙寥落. 南朝梁沈約《齊明帝哀策文》:“經原野之荒涼, 屬西成之云暮.” 宋文天祥《指南錄·上岸難》:“城外荒涼, 寂無人影.” 淸納蘭性德《蝶戀花》詞:“滿目荒涼誰可語, 西風吹老丹楓樹.” 丁玲《奔》:“又一陣寒冽的晨風從荒涼的田地上打來.”2.淒涼;淒淸. 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攜盤獨出月荒涼, 渭城已遠波聲小.” 明無名氏《白兔記·投軍》:“如今四方離亂, 民遭塗炭, 士民荒涼.”茅盾《一個女性》三:“她感得有一種異樣的荒涼的悲哀兜上她心頭.”

[荒悸】恐荒;驚慌. 荒, 同“慌”. 《新唐書·文藝傳中·宋之問》:“之問荒悸不能處家事.”

[荒悴】焦急憂傷. 荒, 通“慌”. 三國魏曹植《九愁賦》:“登高陵而反顧, 心懷愁而荒悴.”

[荒張】慌張. 荒, 通“慌”. 《淸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那王吉睡中叫將起來, 不知頭由, 荒張失勢.” 明唐順之《三沙報捷疏》:“<倭>溺水者不計其數, 餘賊荒張隨潮沿灘收入三沙地方.”

[荒越】放縱越軌. 漢荀悅《經籍論》:“上下咸序, 五品有章;淫則荒越, 民失其性.”《宋書·毛修之傳》:“自臣涉道, 情慮荒越. 疹毒交纏, 常慮性命隕越.”

[荒落】1.荒村. 宋秦觀《遊湯泉記》:“故墟荒落, 晨汲暝舂.” 元胡助《懷來道中》詩:“荒落久寧靜, 富庶或成市.”2.荒蕪冷落.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六》:“下二里, 過補虛菴. 亦稍荒落, 恐日暮不入.”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噴水》:“萊陽宋玉叔先生爲部曹時, 所僦第, 甚荒落.” 陳毅《過黃泛區書所見》詩:“三過黃泛區, 走蹌踉. 川原水洗, 城社荒落, 滿目淒涼.”3.荒疏;衰退. 《資治通鑑·唐僖宗光啓二年》:“<朱玫>使蕭遘爲冊文, 遘辭以文思荒落.” 明高啓《送徐以文序》:“顧余乃浮沉閭里間, 卒荒落而無所成.” 淸戴名世《<慶曆文讀本>序》:“余雖學殖荒落, 而文章之事, 與有責焉.”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勞勞獨軀殼之事是圖, 而精神日就於荒落, 新潮來襲, 遂以不支.”4.即大荒落. 歲陰名. 唐盧照隣《對蜀父老問》:“龍集荒落, 律紀蕤賓, 余自豊鎬歸於五津, 從王事也.” 參見“大荒落”.

[荒極】極遠之地. 《後漢書·楊終傳》:“昔殷民近遷洛邑, 且猶怨望, 何況去中土之肥饒, 寄不毛之荒極乎?”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信荒極之綿眇, 究風波之睽合.”《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三·北齊北郊樂歌》:“超荒極, 憩崑丘. 懷萬國, 寧九州.”

[荒惑】猶恍惚. 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凡鬼神事眇茫荒惑無可準.” 宋司馬光《和王介甫<巫山高>》:“襄王之心自荒惑, 引領日望陽臺雲.” 淸戴名世《<困學集>自序》:“<余>辛苦拂亂, 神志荒惑.”

[荒傖】鄙賤粗野;鄙賤粗野之人. 六朝時南人常用以指北人. 《宋書·杜驥傳》:“直以南度不早, 便以荒傖賜隔.”《南齊書·王融傳》:“招納不逞, 扇誘荒傖.” 淸方兆及《劉生》詩:“六郡良家輸浩氣, 五陵豪士屬荒傖.”

[荒腆】猶沉湎. 《書·酒誥》:“惟荒腆於酒, 不惟自息乃逸.”

[荒棄】亦作“荒棄”. 

廢棄. 《書·蔡仲之命》:“汝往哉, 無荒棄朕命!” 漢馬融《廣成頌》:“陛下戒懼災異, 躬自菲薄, 荒棄禁苑, 廢弛樂懸.” 宋司馬光《畦蔬》詩:“隙土惜荒棄, 翦治成春畦.”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第八章第一節:“元明以來南北主要水旱大交通線從此荒棄, 對兩岸居民的生計是嚴重的打擊.”

[荒湛】沉湎於酒色, 行爲放蕩. 湛, 通“耽”. 《詩·大雅·抑》:“顛覆厥德, 荒湛於酒.” 宋沈遼《秦望閣》詩:“緬想仲蔚隱, 聿懷安石淸;荒湛焉用戒, 終想愧崢嶸.” 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衛武公《抑戒》、《賓筵》二詩, 極言荒湛之失.”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老來博弈豈荒湛, 飽食眞嫌不用心.”

[荒湎】謂沉湎於酒色. 晉葛洪《抱朴子·百里》:“或有不曉法令而受欺弄者矣, 或有以音聲酒色而致荒湎者矣.”《隋書·河間王慶傳》:“江都荒湎, 流宕忘歸, 內外崩離, 人神怨憤.”《舊唐書·李密傳》:“而荒湎於酒, 俾晝作夜, 式號且呼, 甘嗜聲伎, 常居窟室, 每藉糟丘.”

[荒愧】驚慌愧恥. 荒, 通“慌”. 南朝陳徐陵《與王僧辯書》:“點汙淸朝, 豈不荒愧.”

[荒疎】見“荒疏”. 

[荒疏】亦作“荒疎”. 

1.指學業、技術因不常習用而致生疏. 宋陸遊《乞致仕劄子》:“記問荒疏, 文辭衰退.” 淸李漁《風箏誤·和鷂》:“你不可虛負時光, 勤勤做些針指, 就是筆硯也不可荒疎.”《紅樓夢》第三三回:“在外流蕩優伶, 表贈私物;在家荒疏學業, 逼淫母婢.” 巴金《家》十一:“這兩三年因爲照料海兒, 把從前所學的都荒疏了.”2.荒蕪. 元宮天挺《七里灘》第三折:“荒疎了俺那柳陰花徑, 有賓朋來呵誰人出戶相迎.” 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三折:“急彪各邦踏折了劍菖蒲, 見一道小路兒荒疎.”3.懈怠.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小生目下, 身居貧賤, 粗無德行, 情性荒疎學藝淺.”

[荒絶】猶邈遠. 漢揚雄《法言·孝至》:“孝子有祭乎, 有齊乎? 夫能存亡形、屬荒絶者, 惟齊也.” 宋曾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劄子》:“上追唐虞三代荒絶之跡, 修列先王法度之政.”

[荒遠】1.猶遙遠. 《宋史·蔡挺傳》:“驛路荒遠, 室廬稀疎.” 淸魏源《聖武記》卷三:“惟漠西厄魯特, 恃其荒遠, 抗衡狂突.” 楊朔《石油城》:“我萬想不到在這荒遠的大沙漠里, 竟建設起這樣一座漂亮的‘石油城’.”2.指遙遠的地區. 《北齊書·武成帝紀》:“神武方招懷荒遠, 乃爲帝聘蠕蠕太子菴羅辰女, 號‘隣和公主’.”

[荒塚】見“荒塚”. 

[荒楚】指野草叢木雜生之地. 晉張協《雜詩》之九:“溪壑無人跡, 荒楚鬱蕭森.” 唐陳子昂《國殤文》:“恨非其死兮山阿, 血流骨積殪荒楚.” 淸汪琬《玉鉤斜》詩:“月觀淒涼罷歌舞, 三千豔質薶荒楚.”

[荒頓】猶荒廢. 《後漢書·劉平趙孝等傳序》:“田廬取其荒頓者, 曰:‘吾少時所理, 意所戀也.’” 李賢注:“頓猶廢也.”《三國志·魏志·鍾繇傳》“繇又率諸將討破之”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久病淹滯, 衆職荒頓, 法令失張.” 明吳承恩《壽潘母楊孺人六秩序》:“田廬生殖, 一心所會, 有經制焉. 故時仍凶歉, 而無荒頓匱乏之憂.”

[荒歲】荒年. 《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寧饑寒於堯舜之荒歲兮, 不飽暖於當今之豊年.” 唐杜甫《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內諸官》:“荒歲兒女瘦, 暮途涕泗零.” 唐盧綸《早春歸盩厔舊居却寄耿拾遺》詩:“可憐荒歲靑山下, 惟有松枝好寄君.”

[荒署】對所在衙署的謙稱. 淸孔尙任《桃花扇·草檄》:“就請下榻荒署, 共議軍情.” 淸惲敬《與李守齋書》:“得閒可來荒署, 作十日遊, 敬亦將示以所得也.”

[荒亂】1.年荒世亂. 《鶡冠子·世兵》:“伊尹酒保, 太公屠牛……海內荒亂, 立爲世師.”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二:“隋末荒亂, 狂賊朱粲起於襄鄧間, 歲饑, 米斛萬錢, 亦無得處, 人民相食.” 淸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康熙十三四年間, 疁城知縣趙昕, 貪黷, 所得貨載歸故鄕, 時荒亂, 鄕人奪之, 焚其居.”2.混亂;錯亂. 《管子·制分》:“人事荒亂, 以十破百;器備不行, 以半擊倍.”《後漢書·劉盆子傳》:“更始荒亂, 政令不行, 故使將軍得至於此.” 宋陳亮《吏部侍郞章公德文行狀》:“義當執筆狀公之行, 以告世之有道立言之君子;而語言荒亂失緒, 辭不獲, 則姑次第之.” 明徐榜《濟南紀政·回生》:“精神恍惚, 語言荒亂.”3.荒唐;荒淫. 《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百官荒亂, 諸侯幷侵, 國且危亡, 在於旦暮.” 宋蘇轍《既醉備五福論》:“沈湎荒亂, 號呶倨肆, 以敗亂其德.”《再生緣》第十六回:“怎又起偸香竊玉, 那心腸、眞荒亂, 實荒唐, 年少爲君敗大綱!”

[荒飽】謂無功受祿, 晏安享樂. 《商君書·墾令》:“然則商賈少, 農不能喜酣奭, 大臣不爲荒飽.” 明王志堅《表異錄·職官》:“《書》云屍位, 《詩》曰素餐, 商君謂之荒飽, 吳起謂之枝官.”

[荒誕】極言虛妄, 不足憑信. 唐李白《大獵賦》:“哂穆王之荒誕, 歌《白雲》於西母.” 宋歐陽修《菱溪大石》詩:“爭奇鬦異各取勝, 遂至荒誕無根原.”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雖語頗荒誕, 似出寓言;然神道設敎, 使人知畏, 亦警世之苦心, 未可繩以妄語戒也.”聞一多《李白之死》:“世俗流傳太白以捉月騎鯨而終, 本屬荒誕.”

[荒誕不經】虛妄離奇, 不合情理. 田北湖《論文章源流》:“雜引圖讖, 斷簡殘篇, 僅僅見於道家者流, 非祝文之辭, 即卜筮之繇, 荒誕不經.” 秦牧《藝海拾貝·幻想的彩翼》:“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來, 這些內容幾乎都是荒誕不經.”

[荒裔】指邊遠地區. 漢班固《封燕然山銘》:“鑠王師兮征荒裔, 勦凶虐兮截海外.” 唐陳子昂《爲程處弼辭放流表》:“長辭闕庭, 永沒荒裔.” 明沈德符《野獲編·宮闈·孝烈祔廟》:“當時批鱗諸臣死者無算, 即幸存亦流落荒裔.” 陳去病《歲暮雜感》詩:“庶幾繫長纓, 略可傲荒裔.” 參見“荒服”.

[荒煙】亦作“荒煙”. 

荒野的煙霧. 常指荒涼的地方. 唐陳子昂《晩次樂鄕縣》詩:“野戍荒煙斷, 深山古木平.” 宋歐陽修《祭石曼卿文》:“荒煙野蔓, 荊棘縱橫, 風淒露下, 走磷飛螢.” 明高攀龍《華藏寺重修佛像引》:“今俊墓已在荒煙敗草中, 爲野狐牧羝之穴.” 陳毅《宿歐西》詩:“十日荒煙盡滌蕩, 今夜安枕似我屋.”

[荒漠】1.指荒涼的沙漠或原野. 唐薛收《元經傳·晉永和二年》:“臣霄吟荒漠, 痛心長路.” 徐遲《草原上鉆機》:“不是爲了國家工業化, 我們怎末會到這樣的荒漠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呢?”2.荒涼冷落. 淸梅曾亮《答吳子序書》:“於荒漠阻絶之區, 能以學術文藝自娛, 此之失未必不爲得.”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入北四川路, 則市廛家屋, 或爲火焚, 或爲炮毀, 頗荒漠.”3.猶渺茫.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至於上古實狀, 則荒漠不可考, 君長之名, 且難審知.”

[荒塞】昏聵閉塞. 明徐渭《奉徐公書》:“某衰老荒塞, 無王粲、杜甫之才.”

[荒墟】1.猶荒蕪. 漢揚雄《宗正卿箴》:“宗廟荒墟, 魂靈靡附.” 宋葉適《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塢狀》:“自虜寇驚騷, 淮人奔迸南渡, 生理破壞, 田舍荒墟, 十郡蕭然, 無復保聚.”2.廢墟. 晉陶潛《歸園田居》詩之四:“試攜子姪輩, 披榛步荒墟.” 宋曾鞏《彭城道中》詩:“楚漢舊歌流俚耳, 韓彭遺壁冠荒墟.”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昨日個深居華屋, 今日個流竄荒墟.”

[荒榛】1.雜亂叢生的草木. 晉孫綽《遊天台山賦》:“披荒榛之蒙蘢, 陟峭崿之崢嶸.” 唐孟郊《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詩:“品松位何高, 翠宮沒荒榛.” 淸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序》:“登危峰, 探窈壑, 捫落石, 履荒榛.”2.引申爲荒蕪. 《舊唐書·哀帝紀》:“洛城坊曲內, 舊有朝臣諸司宅舍, 經亂荒榛.”

[荒銀】碎銀, 閑錢. 《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此去短盤至北京, 費用亦不多, 老夫帶得有三兩荒銀, 權爲程敬.” 明周履靖《錦箋記·草奏》:“荒銀五兩, 聊充路費.”

[荒獐】猶慌張. 荒, 通“慌”. 明朱有燉《豹子和尙自還俗》:“想當日睡時呵不曾安穩, 覺來呵常是荒獐.”

[荒歉】1.荒年歉收. 宋范仲淹《上呂相公幷呈中丞諮目》:“荒歉之歲, 日以五升, 召民爲役, 因而賑濟.”《元典章·戶部五·典賣》:“荒歉之年, 先典後賣, 立契賣與潘萬七爲主.”2.指荒年.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四·濮州女子》:“周家素貧, 又値荒歉.”

[荒弊】猶凋敝. 指生計艱難或事業衰敗. 《宋書·明帝紀》:“時經略淮泗, 軍旅不息, 荒弊積久, 府藏空竭.”《南史·宋晉平剌王休祐傳》:“明帝即位, 以山陽荒弊, 改封晉平王.”《陳書·沈君理傳》:“是時兵革未寧, 百姓荒弊.”

[荒寧】荒廢懈怠, 貪圖安逸. 《書·無逸》:“治民祗懼, 不敢荒寧.” 孔傳:“爲政敬身畏懼, 不敢荒怠自安.”《漢書·元帝紀》:“朕戰戰栗栗, 夙夜思過失, 不敢荒寧.” 唐柳宗元《與楊誨之第二書》:“武王引天下誅紂, 而代之位, 其意宜肆, 而曰予小子不敢荒寧.”

[荒墜】謂荒廢墜失. 《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 王府則有, 荒墜厥緒, 覆宗絶祀.” 宋錢易《南部新書》辛:“呂氏家風, 先世碑誌, 不假於人, 皆子孫自撰, 云欲傳慶善於信詞, 儆文學之荒墜也.”《淸史稿·禮志三》:“明太祖起布衣, 統方夏, 駕軼漢、唐、宋諸君. 末葉災荒, 臣工內訌, 寇盜外起, 以致社稷顛覆. 考其嗣主, 未有荒墜顯跡, 蓋亦曆數使然.”

[荒蕪】1.謂田宅不治, 草穢叢生. 《國語·周語下》:“田疇荒蕪, 資用乏匱.” 韋昭注:“荒, 虛也;蕪, 穢也.” 唐元稹《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詩之四:“荒蕪滿院不能鋤, 甑有塵埃圃乏蔬.”《東周列國志》第二六回:“勤力稼穡, 勿致荒蕪.” 徐遲《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樹常綠》:“土地貧瘠, 森林荒蕪.”2.荒疏;廢弛.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二十之外, 所誦經書, 一月廢置, 便至荒蕪矣.” 唐李吉甫《編次鄭欽悅辨大同古銘論》:“從吏已久, 藝業荒蕪.” 明瞿佑《<歸田詩話>序》:“予久羈山後, 心倦神疲, 舊學荒蕪, 不復經理.” 陳毅《感事書懷》詩:“琴書久不理, 筆硯亦荒蕪.”3.形容學識淺陋拙劣. 唐白居易《偶以拙詩數首寄呈裴少尹侍郞蒙以盛制四篇一時酬和重投長句美而謝之》:“投君之文甚荒蕪, 數篇價値一束蒭.” 宋蘇軾《紫宸殿正旦敎坊詞·敎坊致語》:“不度荒蕪, 敢進口號.”

[荒醉】沉湎於酒. 《晉書·周顗傳》:“顗荒醉失儀, 復爲有司所奏.” 南朝梁武帝《凡百箴》:“勿恃爾尊, 驕慢淫昏;勿謂爾貴, 長夜荒醉.” 唐皮日休《<酒箴>序》:“<皮子>終年荒醉, 自戲曰醉士.”

[荒數】不精確的數目. 郭澄淸《大刀記》第四章:“‘哦! 那是個荒數兒.’志勇道:‘我是估摸著說的, 幷沒細算, 當然不很准確. 不過, 我是想用這個大其槪的比數, 說明一個論點.’”

[荒儉】猶荒歉. 《晉書·孝武帝紀》:“以比年荒儉, 大赦, 自太元三年以前逋租宿債皆蠲除之.”《南史·崔元祖傳》:“而徐、兗、豫、司諸州又各私斷穀米, 不聽出境, 自是江北荒儉, 有流亡之弊.”

[荒僻】1.荒涼偏僻.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大抵嶺南人稀地廣, 賊之所處, 又更荒僻.”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似這般荒僻的山門.”《老殘遊記》第八回:“大約這荒僻山徑, 不會有強盜, 雖走晩些, 到也不怕他.”瞿秋白《餓鄕紀程》三:“北京南城本來荒僻, 我從他那里回家到東城, 路却不少.”2.放縱怪僻. 《舊唐書·裴度傳》:“時驕主荒僻, 輔首庸才, 制置非宜, 致其復亂.”《舊唐書·李德裕傳》:“敬宗荒僻日甚, 遊幸無恆, 疏遠賢能, 昵比群小.”3.學業荒疏, 見識不廣. 淸龍啓瑞《送呂介存南遊序》:“士當斯時, 苟伏處里門, 大率荒僻固陋, 不爲當世齒.”

[荒餘】荒亂后的災民. 《後漢書·劉虞傳》:“中平初, 黃巾作亂, 攻破冀州諸郡, 拜虞甘陵相, 綏撫荒餘, 以蔬儉率下.”《南齊書·芮芮虜傳》:“使四海有奉, 蒼生咸賴, 荒餘歸仰, 豈不盛哉.”《資治通鑑·梁武帝中大通二年》:“撫寧荒餘, 彌成不易.”

[荒廢】1.荒蕪廢棄. 《北史·柳虯傳》:“於時舊京荒廢, 人物罕存.” 宋曾鞏《序越州鑑湖圖》:“水少則泄湖漑田, 水多則泄田中水入海, 故無荒廢之田、水旱之歲者也.” 明羅貫中《風云會》第一折:“田疇荒廢, 荊棘交加.”2.猶荒疏. 《後漢書·翟酺傳》:“光武初興, 湣其荒廢, 起太學博士舍、內外講堂, 諸生橫巷, 爲海內所集.” 宋蘇洵《上韓舍人書》:“自閑居十年, 人事荒廢, 漸不喜承迎將逢拜伏拳跽.”《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連公子的學業功課, 也因侍奉湯藥, 漸漸的荒廢下來.” 魯迅《書信集·致韋素園》:“我本想旅行一回, 后來中止了, 因爲一請假, 則荒廢的事情太多.”3.浪費, 不利用(多指時間). 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擠出去罷! 往南走, 試試看. 不能老呆在這里白荒廢時光.” 洪深《女人女人》第三幕:“我想我雖然爲了家庭孩子荒廢了十多年, 如果我有決心的話, 應該可以多少恢㚆我的能力, 也許不至於全無成就的!”

[荒憬】指荒遠之國.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宮隣昭泰, 荒憬淸夷.” 李周翰注:“荒遠之國感盛德而淸平也.”《新唐書·丘和傳》:“拜交阯太守, 撫接盡情, 荒憬安之.”

[荒閱】大蒐. 大搜索. 《左傳·昭公七年》:“周文王之法曰‘有亡, 荒閱’, 所以得天下也.” 杜預注:“荒, 大也;閱, 蒐也. 有亡當大蒐其衆.”

[荒樂】耽於逸樂. 唐白居易《八駿圖》詩:“《白雲》《黃竹》歌聲動, 一人荒樂萬人愁.”《淸史稿·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傳》:“今若輩爲此荒樂, 欲國家隆盛, 其可得乎?”茅盾《子夜》三:“立刻歌聲舞姿以及那蝦蟆跳都停止了, 這荒樂的一群僵在那里.”

[荒薉】見“荒穢”. 

[荒篤速】慌慌張張. 荒, 通“慌”. 明朱有燉《淸河縣繼母大賢》:“俺這裡荒篤速渾家老小, 戰欽欽手足頻搖.” 明朱有燉《趙貞姬身後團圓夢》第三折:“我這裏荒篤速的盼遠村, 呆答孩的目斷魂.”

[荒徼】荒遠的邊域. 唐楊衡《送人流雷州》詩:“不知荒徼外, 何處有人家?” 明姜埰《赴戍宣州衛》詩:“荷戈荒徼去, 收骨瘴江還.” 淸劉大櫆《與吳閣學書》:“閩海荒徼, 聞公之名, 無不束手斂袵, 瞻顧而不敢前.” 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爲佃戶者, 國家當給以土地, 資其耕作, 幷爲之整頓水利, 移殖荒徼, 以均地力.”

[荒親】指父母新喪而娶親. 明郞瑛《七修類稿·義理·荒親》:“吾杭有荒親之禮, 詢之四方皆同.” 淸褚人穫《堅瓠續集·荒親》:“世俗以父母死不得成親, 而於垂死之日, 先行親迎之禮, 謂之沖喜;迨已死而娶, 謂之乘凶, 謂之荒親.”

[荒繆】同“荒謬”. 

《太平御覽》卷七六二引漢李尤《豊侯銘》:“豊侯荒繆, 醉亂迷逸.” 淸鈕琇《觚賸·英雄舉動》:“熊公廷弼, 當督學江南時, 試卷皆親自批閱……遇荒繆者, 則舞劍一迴, 以抒其鬱.”

[荒擾】1.災荒兵亂. 《宋書·沈慶之傳》:“荒擾之後, 鄕邑流散, 慶之躬耕壟畝, 勤苦自立.”2.慌亂. 荒, 通“慌”. 宋何薳《春渚紀聞·叔夜有道之士》:“若彼中無所養, 則赴市之時, 神魄荒擾, 呼天請命之不暇, 豈能愉心和氣, 雍容奏技如在豫暇時耶?”

[荒穢】亦作“荒薉”. 

1.猶荒蕪. 《孔叢子·巡守》:“入其疆, 土地荒穢, 遺老失賢.” 晉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三:“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 五代齊己《春草》詩:“欲尋蘭蕙徑, 荒穢滿汀畦.” 淸顧炎武《玉田道中》詩:“山中無父老, 故宅恐荒薉.” 胡適《古史討論的讀後感》:“夫所謂種植耕稼者, 不過以一舉手、一投足之勞, 掃荒薉, 培所欲之植物而已.”2.猶荒廢. 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中》:“於是三公每有所選, 參議掾屬咨其行狀, 度其器能, 然猶有溺職廢官, 荒穢不治.”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殷文圭》:“唐季, 文體澆漓, 才調荒穢.”3.猶汙穢. 亦謂稀少而低下. 宋秦觀《睡足軒》詩之一:“地撤蔽虧僧界淨, 人除荒穢玉奩空.” 魯迅《集外集拾遺·<北平箋譜>廣告》:“勉維舊業者, 全市已不及五七家, 更過數載, 出品恐將更形荒穢矣.”

[荒雞】指三更前啼叫的雞. 舊以其鳴爲惡聲, 主不祥. 《晉書·祖逖傳》:“<祖逖>與司空劉琨俱爲司州主簿, 情好綢繆, 共被同寢. 中夜聞荒雞鳴, 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宋蘇軾《召還至都門先寄子由》詩:“荒雞號月未三更, 客夢還家得俄頃.”

[荒謬】謂極端錯誤, 非常不合情理. 宋蘇轍《論冬溫無冰劄子》:“兼其人物凡猥, 學術荒謬, 而寘之太常禮樂之地, 命下之日, 士人無不掩口竊笑.” 明袁宏道《馮琢庵師》:“舍師不言, 更有誰可言者? 故敢不避荒謬, 直陳膚見, 惟師矜其愚而敎之.” 淸戴名世《老子論上》:“其尤荒謬不通者, 輪迴生死之說, 而愚人信之.”瞿秋白《赤俄之歸途》一:“自然有些‘初出茅廬’的辦事人, 無經驗, 會有錯誤, 甚至於荒謬.”

[荒謬絶倫】謂荒唐錯誤到無可比擬的地步.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九:“因爲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三民主義的政治原則基本上相同, 就狂叫‘收起’共產主義, 豈非荒謬絕倫之至?” 馬南邨《燕山夜話·山漆和田漆》:“如果你掌握得正確, 它對人就非常有益;如果超過了限度, 就變成荒謬絕倫, 立刻會致病人於死地.”

[荒闕】廢置, 殘缺. 晉陸機《策問秀才紀瞻等》之二:“亡秦廢學, 制度荒闕.”《新唐書·仇士良傳》:“上不豫已久, 自即位, 政令多荒闕.”

[荒疇】荒蕪的田地. 三國魏曹植《藉田論》之二:“夫農者, 始於種, 終於穫, 澤既時矣, 苗既美矣, 棄而不耘, 則故爲荒疇.” 三國魏曹植《送應氏》詩之一:“側足無行徑, 荒疇不復田. 遊子久不歸, 不識陌與阡.”

[荒饉】饑荒. 《後漢書·朱暉傳》:“永興元年, 河溢, 漂害人庶數十萬戶, 百姓荒饉, 流移道路.”《新唐書·張廷珪傳》:“風雨迷錯, 荒饉日甚.” 金王若虛《臣事實辨下》:“劉君良四世同居, 隋末荒饉, 妻勸其異居.”

[荒纇】指草莽寇盜或叛逆. 唐韓愈《董府君墓志銘》:“太師之平汴州, 年考益高, 挈持維綱, 鋤削荒纇, 納之大和而已.” 淸曾國藩《廣東嘉應州知州劉君事狀》:“朝廷幷包海外, 荒纇萌生, 削逆育順, 以勸來者.”

[荒讌】見“荒宴”. 


*荄①[ɡāiㄍㄞ]

[《廣韻》古哀切, 平咍, 見. ]

[《廣韻》古諧切, 平皆, 見. ]

“核”的被通假字.

1.草根. 《漢書·禮樂志》:“靑陽開動, 根荄以遂.”顏師古注:“草根曰荄.” 晉葛洪《抱朴子·廣喩》:“驚風摧千仞之木, 不能拔弱草之荄.” 宋蘇軾《冬至日獨遊吉祥寺》詩:“井底微陽回未回, 蕭蕭寒雨濕枯荄.” 淸魏源《默觚上·學篇十一》:“羽翼美者傷其骸, 枝葉茂者傷其荄.”2.指根源, 起始. 淸龔自珍《武顯將軍丁公神道碑銘》:“閩事之荄也, 公詗知林爽文有謀, 必屯兵東港, 以與鳳山爲犄角勢.”


*茺①[chōnɡㄔㄨㄥ]

[《廣韻》昌終切, 平東, 昌. ]

見“茺蔚”. 

[茺蔚】益母草.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茺蔚》:“北草及子皆充盛密蔚, 故名茺蔚. 其功宜於婦人及明目益精, 故有益母、益明之稱.”

[茺藯】同“茺蔚”. 


*荓①[pínɡㄆㄧㄥˊ]

[《廣韻》薄經切, 平靑, 幷. ]

1.草名. 又名荔草, 俗名鐵掃帚. 葉可造紙, 根可制刷. 亦用以爲止血、利尿藥. 《管子·地員》:“蔞下於荓, 荓下於蕭.”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蠡實》:“荓音甁, 馬帚也. 此即荔草, 謂其可爲馬刷, 故名. 今河南北人呼爲鐵掃帚.”2.見“荓蜂”.

荓②[pēnɡㄆㄥ]

使. 《詩·大雅·桑柔》:“民有肅心, 荓云不逮.” 毛傳:“荓, 使也.” 孔穎達疏:“荓云不逮者, 使之不得及門也.” 陸德文釋文:“荓, 普耕反.” 三國魏曹叡《苦寒行》:“悠悠發洛都, 荓我征東行.”

[荓蜂】牽引扶持. 


*茳①[jiānɡㄐㄧㄤ]

[《廣韻》古雙切, 平江, 見. ]

見“茳芏”、“茳蘺”. 

[茳芏】俗名席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 莖呈三棱形, 高四五尺, 葉片細長, 花綠褐色. 莖可用來織席.

[茳蘺】一種香草. 


*茫①[mánɡㄇㄤˊ]

[《廣韻》莫郞切, 平唐, 明. ]

亦作“汒”. 

1.廣闊無邊的樣子. 《漢書·揚雄傳上》:“鴻濛沆茫.”顏師古注:“廣大貌.” 晉王嘉《拾遺記·少昊》:“乘桴木而晝遊, 經歷窮桑滄茫之浦.”2.迷濛, 模糊不淸. 參見“茫昧”. 3.通“忙”. 急遽. 《方言》第二:“茫, 遽也. 吳揚曰茫.” 參見“茫然”. 4.通“恍”. 參見“茫惚”. 5.見“茫浪”. 6.古代南方少數民族首領的稱號. 參見“茫蠻”. 7.姓. 宋有茫端巨. 見《萬姓統譜》.

[茫乎】亦作“芒乎”. 

猶茫然. 無所知的樣子. 《莊子·天下》:“其理不竭, 其來不蛻, 芒乎昧乎, 未之盡者.”《史記·日者列傳》:“宋忠、賈誼忽而自失, 芒乎無色, 悵然噤口不能言.” 金王若虛《四醉圖贊》:“漠乎其如忘其聲, 茫乎其如忘其形.” 淸梅曾亮《<管異之文集>書後》:“異之亡, 余雖於學日從事焉, 茫乎不自知其可憂而可喜也.” 參見“茫然”.

[茫如】猶茫然. 謂無所知. 唐韓愈《南山詩》:“茫如試矯首, 堛塞生怐愗.”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三》:“時濃霧成雨……止聞颼飀滴瀝之聲, 而目睫茫如也.” 淸錢泳《履園叢話·科第·異事》:“咸以爲此人必有囑託, 而林茫如也.”

[茫茫】1.廣大而遼闊. 《關尹子·一宇》:“道茫茫而無知乎, 心儻儻而無羈乎.” 宋王安石《化城閣》詩:“俯視大江奔, 茫茫與天平.” 淸沈㚆《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今年且四十有六矣, 茫茫滄海, 不知此生再遇知己如鴻幹者否?” 朱德《苦熱》詩之一:“滾滾長江嗟還逝, 茫茫大野喜雲封.”2.遙遠. 漢荀悅《<漢紀>論》:“茫茫上古, 結繩而治.” 唐楊衡《桂州與陳羽念別》詩:“茫茫從此去, 何路入秦關?” 淸陳維崧《女冠子·本事》詞之二:“路茫茫, 度海雲鬟亂, 還宮繡帶長.” 龔爾位《懷人》詩之二:“茫茫數千載, 微言亦云終.”3.渺茫;模糊不淸. 漢揚雄《法言·重黎》:“神怪茫茫, 若存若亡, 聖人曼云.” 唐高適《苦雨寄房四昆季》詩:“茫茫十月交, 窮陰千餘里.” 宋王安石《吳任道說應舉時事》詩:“獨騎瘦馬沖殘雨, 前伴茫茫不可尋.” 淸杜濬《登金山塔》詩:“咄哉天咫尺, 消息轉茫茫.” 陳其通《萬水千山》第二幕:“夜霧茫茫, 月色朦朧. ‘迎春亭’佇立山崗.”4.紛繁, 紛雜;眾多.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十六拍兮思茫茫, 我與兒兮各一方.”《隋書·音樂志上》:“茫茫億兆, 無思不遂.” 唐李白《古風》之十九:“俯視洛陽川, 茫茫走胡兵.” 淸秋瑾《寶劍歌》:“炎帝世系傷中絶, 茫茫國恨何時雪?”5.茂盛. 《淮南子·俶眞訓》:“不以曲故是非相尤, 茫茫沈沈, 是謂大治.” 高誘注:“茫茫沈沈, 盛貌.” 唐劉長卿《經漂母墓》詩:“春草茫茫綠, 王孫舊此遊.” 宋王安石《和農具詩·耕牛》:“朝耕草茫茫, 暮耕水潏潏.”

[茫昧】模糊不淸. 《漢武故事》:“神道茫昧, 不宜爲法.” 唐韓愈《南山詩》:“山經及地志, 茫昧非受授.” 明劉基《題群龍圖》詩:“世間萬類皆可覩, 茫昧獨有鬼與龍.” 葉聖陶《線下·潘先生在難中》:“兩個孩子都懷著失望的心情, 茫昧地覺得這樣的上海, 沒有平時父親嘴里說的上海來得好玩而有味.”

[茫洋】見“芒洋”. 

[茫浪】猶孟浪, 疏略. 《宋書·傅隆傳》:“謹率管穴所見五十二事上呈. 蚩鄙茫浪, 伏用竦赧.”

[茫惚】猶恍惚. 茫, 通“恍”. 唐韓愈《駑驥》詩:“因言天外事, 茫惚使人愁.” 錢仲聯集釋:“茫或作怳(恍), 或作荒, 或作慌, 古音相通.”

[茫無所知】一點也不知道. 魯迅《書信集·致姚克》:“關於秦代的典章文物, 我也茫無所知.”冰心《<19591961兒童文學選>序》:“他們的絕大多數是解放后誕生的, 對於解放前勞動人民所受的剝削壓迫……或者是印象極淺, 或者是茫無所知.”

[茫無涯際】遼闊浩渺而無邊際. 瞿秋白《<餓鄕紀程>跋》:“如今幸而見著心海中的燈塔, 雖然只赤光一線, 依微隱約, 總算能勉強辨得出茫無涯際的前程.” 鄭文光《夜漁記》:“這是一座孤零零立在大海當中的小島, 四面是茫無涯際的海水和天空.”亦作“茫無邊際”.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在礦井里》:“一家人逃到湖南的洞庭湖旁, 錢花光了, 沒錢買火車票, 父親急得在湖岸上來回轉圈, 望著茫無邊際的湖水發愁.”

[茫無端緒】毫無頭緒. 謂紛亂而缺乏條理.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男子不知何自來, 亦無識者, 硏問隣里, 茫無端緒.” 淸趙翼《甌北詩話·<陸放翁年譜>小引》:“使非有譜以標歲月, 則讀者於先生之身與世, 將茫無端緒.”亦作“茫無頭緒”.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三回:“我聽了, 仍是茫無頭緒的, 敷衍了兩句就走了.” 郭希仁《從戎紀略》:“參政處秘書廳諸事, 賴李子逸、茹卓亭、王錫侯諸人維持, 各司事亦茫無頭緒.”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引言六》:“觀眾對題材既非熟悉……雖用心觀聽, 而始終茫無頭緒.”

[茫無頭緒】見“茫無端緒”. 

[茫無邊際】見“茫無涯際”. 

[茫然】亦作“芒然”. 

1.廣闊無邊的樣子. 南朝宋鮑照《還都道中》詩之三:“茫然荒野中, 舉目皆凜素.” 唐雍陶《送宜春裴明府之任》詩:“南行春已滿, 路半水茫然.” 宋蘇軾《前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 淩萬頃之茫然.”2.模糊不淸的樣子;無所知的樣子. 《莊子·盜蹠》:“目芒然無見.”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吾初讀《莊子》‘螝二首……’茫然不識此字何音.” 唐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詩:“童稚情親四十年, 中間消息兩茫然.” 明宗倫《旅懷》詩:“東吳隔千里, 歸計尙茫然.” 楊朔《印度情思》:“他不是茫然前進, 他追求的是一種理想, 一種信仰.”3.猶惘然. 失意的樣子. 《莊子·說劍》:“<趙文王>芒然自失.” 唐李白《古風》之三:“尙采不死藥, 茫然使心哀.” 明李贄《與梅衡湘書》:“丘長孺書來, 云翁有老態, 令人茫然.” 鄭振鐸《取火者的逮捕·埃娥》:“他若有所失的懶散的坐在河岸的石上, 雙眼茫然的望著遠處.”4.急遽貌. 茫, 通“忙”.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劉姓》:“劉茫然改容, 呐呐歛手而退.”

[茫然自失】亦作“芒然自失”.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莊子·說劍》:“此劍一用, 匡諸侯, 天下服矣. 此天子之劍也. 文王芒然自失.”《列子·仲尼》:“子貢茫然自失, 歸家淫思七日, 不食不寢, 以至骨立.” 宋秦觀《兪紫芝字序》:“童子欲語, 老人引杖擊之, 童子走松陰, 忽然不見, 還視老人, 亦以亡矣! 於是余茫然自失, 私識其言.”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全歐人士, 爲之栗然震驚者有之, 芒然自失者有之.”

[茫然若失】猶言茫然自失. 夏衍《改編<㚆活>後記》:“我也說不出被帕氏筆下所描繪的那雙卡丘莎的茫然若失的眼睛所勾起的是憐憫呢還是苦痛!” 沈西蒙《南征北戰》第二章:“他被這個消息弄得茫然若失, 焦慮不安.”

[茫詔】見“茫蠻”. 

[茫渺】猶渺茫. 迷濛廣闊. 三國魏阮籍《淸思賦》:“聲飂飂以洋洋, 若登崑崙而臨西海, 超遙茫渺, 不能究其所在.”《明史·王宗沐傳》:“夫東南之海, 天下衆水之委也, 茫渺無山, 趨避靡所.”

[茫漠】1.廣闊無邊. 梁啓超《歐洲地理大勢論》:“斯拉夫民族居歐洲之東北部, 而俄羅斯實其代表也. 其所宅者, 茫漠無涘之平原也.”2.模糊, 迷茫. 葉聖陶《火災·旅程的伴侶》:“偶然有幾株小樹, 綴著鮮豔的紅葉, 閃在幾叢落葉將半的樹后, 使我起茫漠的美感.”沙汀《淘金記》十五:“定一定神, 於是她轉臉向神氣有點茫漠的劉二.”3.漠不關心的樣子. 沙汀《闖關》九:“余明從炕上跳下來. 接著走向故意顯出一副茫漠神氣, 好像什么都不關心的左嘉.”

[茫蕩】放浪, 放蕩. 《晉書·庾敳傳》:“眞人都遣穢累兮, 性茫蕩而無岸.”

[茫蠻】亦作“茫詔”. 

古代西南部族名. 《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茫蠻本關南種, 茫, 其君號也, 或呼茫詔.”


*蕩①[dànɡㄉㄤˋ]

“蕩”的簡化字.

蕩②[tànɡㄊㄤˋ]

“蕩”的簡化字.

蕩③[tānɡㄊㄤ]

“蕩”的簡化字.


*葷①[hūnㄏㄨㄣ]

“葷”的簡化字.

葷②[xūnㄒㄩㄣ]

“葷”的簡化字.


*蕁①[tánㄊㄢˊ]

“蕁”的簡化字.

蕁②[qiánㄑㄧㄢˊ]

[xúnㄒㄩㄣˊ]

“蕁”的簡化字.


*茛①[ɡènㄍㄣˋ]

[《廣韻》古恨切, 去恨, 見. ]

1.野葛. 又名鉤吻、斷腸草. 常綠纏繞灌木. 葉對生. 夏季開黃花. 有劇毒, 可作殺蟲劑. 2.毛茛. 多年生草本植物, 莖葉有茸毛, 單葉, 掌狀分裂, 花黃色, 有光澤, 果穗作球狀. 植株有毒, 可入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毛茛》:“茛乃草烏頭之苗, 此草形狀及毒皆似之, 故名.”


*藎①[jìnㄐㄧㄣˋ]

“藎”的簡化字.


*蓀①[sūnㄙㄨㄣ]

“蓀”的簡化字.


*荍①[qiáoㄑㄧㄠˊ]

[《廣韻》渠遙切, 平宵, 群. ]

1.即錦葵. 二年生草本. 初夏開花, 生於葉腋;花冠淡紫色, 可供觀賞. 《詩·陳風·東門之枌》:“視爾如荍, 貽我握椒.” 朱熹集傳:“荍, 芘芣也, 又名荊葵.”2.同“蕎”. 《新唐書·高承簡傳》:“野有荍實, 民得以食.”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一·蕎麥》:“蕎麥之莖, 弱而翹然, 易長易收, 磨麫如麥, 故曰蕎曰荍, 而與麥同名也.”

[荍麥】蕎麥. 宋蘇軾《中秋月寄子由》詩之二:“但見古河東, 荍麥如鋪雪.” 沈從文《牛》:“綽號‘大牛伯’的那個人, 前一天居然在荍麥田里, 同他相依爲命的耕牛爲一點小事生氣.”


*蔭①[yīnㄧㄣ]

“蔭”的簡化字.

蔭②[yìnㄧㄣˋ]

“蔭”的簡化字.


*茹①[rúㄖㄨˊ]

[《廣韻》人諸切, 平魚, 日. ]

[《廣韻》人渚切, 上語, 日. ]

[《廣韻》人恕切, 去御, 日. ]

1.蔬菜的總名. 《史記·循吏列傳》:“食茹而美, 拔其園葵而棄之.”《漢書·食貨志上》:“還廬樹桑, 菜茹有畦.”顏師古注:“茹, 所食之菜也.” 宋葉適《故通直郞淸流知縣何君墓志銘》:“故園有茹兮溪有緡, 魂乎歸徠兮無怨呻!”2.茅根. 泛指植物的根. 《易·泰》:“拔茅茹以其彙.” 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茹, 茅根.”一說, 相牽引貌. 王弼注:“茹, 相牽引之貌也.”《易·泰》:“拔茅茹以其彙.” 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茹, 茅根.”一說, 相牽引貌. 王弼注:“茹, 相牽引之貌也.”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楡白楊》:“捋心則科茹不長.” 石聲漢注:“科是根近旁的莖基部, 茹是和莖連著的根.” 淸蔣士銓《臨川夢·拒弋》:“他既賣新鄭, 將來必賣江陵. 若此輩連茹魚貫而起, 只恐廟堂之上, 端人絶跡矣.”3.吃, 吞咽. 《漢書·董仲舒傳》:“食於舍而茹葵.”顏師古注:“食菜曰茹.” 宋司馬光《玉城縣君楊氏墓志銘》:“年三十九而喪韓公, 三年不茹葷.” 郭沫若《新華頌·西伯利亞車中》:“有情難爲虎狼留, 不欲吐剛不茹柔.”4.引申爲忍受. 《周書·文帝紀上》:“銜寃茹慼, 志雪讐恥.” 周立波《牛》:“使它忘記了它是從來不知道哭泣的、忍苦茹辛慣了的脾氣很好的家伙.” 參見“茹毛飲血”. 5.納入;容納.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炙法》:“以茅茹腹令滿.”6.柔弱;柔軟. 《詩·小雅·六月》:“玁狁匪茹, 整居焦穫. 侵鎬及方, 至於涇陽.” 馬瑞辰通釋:“《廣雅》:‘茹, 柔也.’柔, 弱也. 匪茹, 言非柔弱.”《楚辭·離騷》:“攬茹蕙以掩涕兮, 霑余襟之浪浪.” 王逸注:“茹, 柔耎也.”7.覆蓋;包裹. 《魏書·高句麗傳》:“生一卵……後棄之野, 衆鳥以毛茹之.”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羊》:“以氈絮之屬, 茹甁令煖.”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造神麴幷酒等》:“及下釀, 則茹甕上, 取微暖.” 淸黃生《義府·茹甕》:“茹者, 以物擁覆取煖之名.”8.度, 猜度. 《詩·邶風·柏舟》:“我心匪鑑, 不可以茹.” 毛傳:“鑑所以察形也. 茹, 度也.” 鄭玄箋:“鑑之察形, 但知方圓白黑, 不能度其眞僞.”9.腐臭. 參見“茹魚”. 10.雜揉. 11.塞. 《唐律疏議·雜律·行船茹船不如法》:“茹船, 謂茹塞船縫.”12.姓. 南朝齊有茹法亮.

[茹內】容納. 淸龔自珍《平均篇》:“言物産蕃庶, 故人得肄威儀, 茹內衆善.”

[茹毛飲血】1.謂原始人類不知用火, 連毛帶血生食禽獸. 《禮記·禮運》:“未有火化, 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 飲其血, 茹其毛.” 漢班固《白虎通·號》:“<古者民>飢即求食, 飽即棄餘, 茹毛飲血而衣皮葦.”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冬穴夏巢之時, 茹毛飲血之世.”沙汀《困獸記》二四:“若果我們的老祖宗也開口環境, 閉口環境, 恐怕我們今天還在茹毛飲血, 吃不成這么好的泡酸菜哩!”2.指古代盟誓的一種儀式. 《資治通鑑·晉惠帝元康九年》:“茹毛飲血於三辰之下, 皇天許當掃除患害, 立道文爲王, 蔣氏爲內主.” 胡三省注:“謂盟誓也.”

[茹古涵今】猶言博古通今. 唐皇甫湜《韓文公墓志銘》:“茹古涵今, 無有端涯.” 淸方東樹《<切問齋文鈔>書後》:“其道足以濟天下之用, 其詞足以媲《墳》《典》之宏, 茹古涵今, 牢籠百氏.”

[茹苦含辛】受盡辛苦. 宋蘇軾《中和勝相院記》:“茹苦含辛, 更百千萬億生而後成.”《明史·田大益傳》:“今天下上自簪纓, 下至耕夫販婦, 茹苦含辛搤掔側目, 而無所控訴者, 蓋已久矣.”廬隱《或人的悲哀》:“好像二十年來, 茹苦含辛的生活, 都可以在我給你的信里尋出來.”

[茹恨】飲恨, 含恨.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銜酷茹恨, 徹於心髓.” 唐薛調《無雙傳》:“花牋五幅, 皆無雙眞跡, 詞理哀切, 敘述周盡, 仙客覽之, 茹恨涕下.”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茹恨黃泉, 寃纏數世者, 不知凡幾.”

[茹柔吐剛】欺軟怕硬;淩弱避強. 語出《詩·大雅·烝民》:“柔則茹之, 剛則吐之.”《晉書·元帝紀》:“當官軟弱, 茹柔吐剛.”

[茹素】吃素食, 不吃魚肉等葷腥. 宋李之彦《東谷所見·茹素》:“今之人每於斗降三八庚申甲子本命日茹素, 謂之齋戒.” 明唐順之《慶壽寺齋宿》詩:“茹素分僧飯, 觀空入化城.”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士大夫終身茹素, 勢必不行.”豊子愷《緣緣堂隨筆·憶兒時》:“現在, 我已經自己做父親, 況且已茹素, 當然永遠不會再嘗這滋味了.”

[茹荼】比喩受盡苦難. 荼, 苦菜. 唐駱賓王《疇昔篇》:“茹荼空有嘆, 懷橘獨傷心.” 宋李綱《寧德皇后上仙慰表》:“茹荼雖痛, 願寬哀慕之情.” 淸黃宗羲《子劉子行狀》:“試將茹荼帶索, 以畢餘生, 何至煩故人爲念.”

[茹黃】古良犬名. 亦泛指良犬. 《呂氏春秋·直諫》:“荊文王得茹黃之狗, 宛路之矰, 以畋於雲夢.” 晉傅玄《走狗賦》:“震茹黃而慴宋鵲兮, 越妙古而揚名.” 章炳麟《原道中》:“夫茹黃之駿而不可以負重, 橐佗之彊而不可以從獵.”

[茹菜】1.蔬菜. 《後漢書·黨錮傳·羊陟》:“常食乾飯茹菜, 禁制豪右, 京師憚之.”2.吃蔬菜. 《舊唐書·孝友傳·羅讓》:“丁父憂, 服闋除, 尙衣麻茹菜.”

[茹魚】腐臭的魚. 《呂氏春秋·功名》:“以茹魚去蠅, 蠅愈至, 不可禁.” 高誘注:“茹, 臭也.”

[茹葷】本指吃蔥韭等辛辣的蔬菜. 后指吃魚肉等. 《莊子·人間世》:“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成玄英疏:“葷, 辛菜也.”《宋史·孝義傳·郭琮》:“絶飲酒茹葷者三十年, 以祈母壽.”《花月痕》第五回:“太史卒, 燕娘不茹葷, 奉姑以居.” 參見“茹素”.

[茹筆】指制筆. 筆工常含毫舔筆, 使鋒圓毫順, 故稱. 淸梁同書《筆史》:“製筆謂之茹筆, 蓋言其含毫終日也. 《笠澤叢書》有《哀茹筆工》詩一首, 《林逋集》有《美葛生所茹筆》詩二篇. 元王惲《贈筆工張進中》詩云:‘進中本燕産, 茹筆鐘樓市.’今製法如故, 而茹筆之名隱矣.”

[茹痛】忍受痛苦. 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汝父茹痛九泉, 訴於地府.” 李大釗《厭世心與自覺心》:“我國民茹痛吞聲, 亦勉遵政府之命令, 多所供其犧牲.”

[茹薇】采食野菜. 《史記·伯夷列傳》:“隱於首陽山, 采薇而食之.” 后因用“茹薇”爲隱居不仕之典. 《後漢書·申屠蟠傳》:“昔人之隱, 遭時則放聲滅跡, 巢棲茹薇.” 晉陶潛《感士不遇賦》:“傷請車以備槨, 悲茹薇而殞身.”

[茹齋】吃素食. 淸錢泳《履園叢話·景賢·書周孝子事》:“天下豈有無父之人哉! 遂屛棄葷血, 茹齋衣素.”《掃迷帚》第五回:“朔望茹齋, 報雙親之豢養.”

[茹藘】1.即茜草. 其根可作絳紅色染料. 《詩·鄭風·東門之墠》:“東門之墠, 茹藘在阪.” 毛傳:“茹藘, 茅蒐也.” 孔穎達疏引李巡曰:“茅蒐, 一名茜, 可以染絳.”2.指茹藘所染之絳紅色. 《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茹藘, 聊可與娛.” 毛傳:“茹藘, 茅蒐之染女服也.”


*茻①[mǎnɡㄇㄤˇ]

[《廣韻》模朗切, 上蕩, 明. ]

同“莽”. 

眾草. 《說文·茻部》:“茻, 衆草也.” 朱駿聲通訓:“經傳草茻字皆以‘莽’爲之.”

[茻然】眾多貌. 淸龔自珍《乙丙之際箸議第七》:“前代所以興, 又非革前代之敗耶? 何茻然其不一姓也?”


*荔①[lìㄌㄧˋ]

[《廣韻》郞計切, 去霽, 來. ]

[《廣韻》力智切, 去寘, 來. ]

亦作“茘”. 

1.草名.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其高燥則生葴析苞荔, 薜莎靑薠.”顏師古注:“張揖曰:‘荔, 馬荔.’馬荔, 今之馬藺也.” 參見“荔挺”. 2.見“荔枝”. 3.薜荔的省稱. 淸納蘭性德《東風第一枝·桃花》詞:“傍荔牆牽惹遊絲, 昨夜絳樓難辨.” 淸納蘭性德《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詞:“愁對西軒, 荔牆葉暗, 黃昏風雨.” 參見“薜荔”.

[荔子】荔枝樹的果實. 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荔子丹兮蕉黃, 雜肴蔬兮進侯堂.” 宋蘇軾《與吳秀才書》:“又致酒麵、海物、荔子等. 僕豈以口腹之故千里勞人哉!” 淸金農《詠頻婆果》之二:“翻恨炎州鮮荔子, 秪目風露不同生.”

[荔支】即荔枝. 《後漢書·和帝紀》:“舊南海獻龍眼、荔支, 十里一置, 五里一候, 奔騰阻險, 死者繼路.”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荔支》:“《廣志》曰:‘荔支, 樹高五六丈, 如桂樹. 綠葉蓬蓬, 冬夏鬱茂, 靑華朱實.’” 宋蘇軾《峻靈王廟碑》:“石峰之側, 多荔支黃柑, 得就食.” 參見“荔枝”.

[荔支香】見“荔枝香”. 

[荔枝】1.果樹名. 亦指這種植物的果實. 《東觀漢記·匈奴南單於》:“南單於來朝, 賜御食及橙橘龍眼荔枝.”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下:“荔枝樹, 高五六丈餘, 如桂樹, 綠葉蓬蓬, 冬夏榮茂, 靑華朱實, 實大如雞子, 核黃黑似熟蓮, 實白如肪, 甘而多汁, 似安石榴.” 唐杜牧《過華淸宮絕句》之一:“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宣和中, 保和殿下種荔枝成實, 徽廟手摘以賜燕帥王安中.”2.菊名. 宋劉蒙《菊譜》:“荔枝, 枝紫, 出西京, 九月中開. 千葉紫花, 葉卷爲筒, 大小相間……俗以爲荔枝者, 以其花形正圓故也.”

[荔枝奴】果名. 龍眼的別名. 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荔枝方過, 龍眼即熟, 南人謂之荔枝奴, 以其常隨於後也.”

[荔枝香】亦作“荔支香”. 

1.唐樂曲名. 《新唐書·禮樂志十二》:“帝幸驪山, 楊貴妃生日, 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奏新曲, 未有名, 會南方進荔枝, 因名曰《荔枝香》.”2.詞牌名. 始於宋, 承唐樂曲而成. 宋王灼《碧雞漫志》卷四:“荔枝香……今歇指、大石兩調, 皆有近拍, 不知何者謂本曲.”見於宋詞的有兩體, 柳永之作七十六字, 周邦彦爲七十三字.一名《荔枝香近》. 3.曲牌名. 南曲入大石調正曲, 句法同於詞.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楹聯賸話》:“廣東省城有武陵會館……既落成, 其鄕人梁應來爲撰楹帖云:‘一闋《荔支香》, 聽玉笛吹來, 徧傳南海;雙聲《楊柳曲》, 問金尊把處, 憶否西湖?’”

[荔挺】草名. 形似蒲而小, 根可制刷. 《逸周書·時訓》:“荔挺不生, 卿士專權.”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荔挺不出, 則國多火災.”


*蕒①[mǎiㄇㄞˇ]

“蕒”的簡化字.


*葒①[hónɡㄏㄨㄥˊ]

“葒”的簡化字.


*葤①[zhòuㄓㄡˋ]

“葤”的簡化字.


*華①[huāㄏㄨㄚ]

[《廣韻》呼瓜切, 平麻, 曉. ]

“華”的繁體字.亦作“蕐”. 

1.花. 《易·大過》:“枯楊生華, 老婦得其士夫, 無咎無譽.”《詩·小雅·皇皇者華》:“皇皇者華, 於彼原隰.” 晉陶潛《擬古詩》之七:“皎皎雲間月, 灼灼葉中華.” 淸孔尙任《桃花扇·逃難》:“[小生]桃源洞裏無征戰, [旦]可有蓮華幷蒂開.”2.剖開. 《禮記·曲禮上》:“爲國君者華之, 巾以綌.” 鄭玄注:“華, 中裂之不四析也.”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謂以刀分物爲華開.”

華②[huáㄏㄨㄚˊ]

[《廣韻》戶花切, 平麻, 匣. ]

“華”的繁體字.亦作“蕐”. 

1.開花.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 桃始華.” 南朝宋鮑令暉《題書後寄行人》詩:“帳中流熠燿, 庭前華紫蘭.” 明劉基《〈悅茂堂詩〉序》:“於是乎春而萌, 夏而葉, 秋而華.” 淸侯方域《鄭氏東園記》:“先是園中有榴, 十年不華, 而是歲華.”2.果實. 《禮記·郊特牲》:“天子樹瓜華.” 鄭玄注:“華, 果蓏也.”《呂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 崑崙之蘋, 壽木之華.” 高誘注:“華, 實也.”3.出現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光環. 由光線通過云中的小水滴或冰粒時發生衍射而形成. 如:月華. 4.光采;光輝. 《禮記·樂記》:“樂者, 德之華也.” 孔穎達疏:“樂者, 德之華也者, 德在於內, 樂在於外, 樂所以發揚其德, 故樂爲德之光華也.”《淮南子·墬形訓》:“末有十日, 其華照下地.” 高誘注:“華, 猶光也.” 宋王安石《次韻酬段約之見招》:“淮流南宛岸西斜, 風有晶光露有華.”5.華美;有文采. 《禮記·檀弓上》:“童子曰:‘華而睆, 大夫之簀與!’” 三國魏鍾會《孔雀賦》:“五色點注, 華羽參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嶽湛曜聯璧之華, 機雲標二俊之采.” 宋葉適《〈沈子壽文集〉序》:“若夫以文爲華, 以學爲質……此子壽所以自求古人而成其德也.”6.彩色的. 特指雕繪或裝飾. 《書·顧命》:“牖間南嚮, 敷重篾席. 黼純, 華玉仍几.” 孔傳:“華, 彩色.”《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華榱璧璫, 輦道纚屬.”顏師古注:“華, 謂彫畫之也.”7.時光. 北周庾信《竹杖賦》:“潘嶽秋興, 嵇生倦遊, 桓譚不樂, 吳質長愁, 幷皆年華未暮, 容貌先秋.” 唐劉方平《秋夜泛舟》:“歲華空復晩, 相思不堪愁.”8.年輕;年少. 9.我國古稱華夏, 今稱中華. 省稱“華”. 《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 夷不亂華.” 孔穎達疏:“中國有禮義之大, 故稱夏;有服章之美, 謂之華. 華夏一也.” 林紓《送大學文科畢業諸學士序》:“諸君力延古文之一綫, 使不至於顛墜, 未始非吾華之幸也.”10.漢語. 如:英華詞典. 11.榮華;光耀. 《楚辭·九歌·山鬼》:“留靈脩兮憺忘歸, 歲既晏兮孰華予.” 王逸注:“年歲晩暮, 將欲罷老, 誰復當令我榮華也.” 唐韓愈《爭臣論》:“天子以爲諫議大夫, 人皆以爲華, 陽子不色喜.” 元劉壎《隱居通議·文章八》:“公(陳宗禮)即自劾不報, 徑出國門……朝庭不得已, 除公華文閣直學士、知隆興府, 以華其歸.”12.浮華. 《莊子·列御寇》:“從事華辭, 以支爲旨.” 晉葛洪《抱朴子·詰鮑》:“其言不華, 其行不飾, 安得聚歛以奪民財, 安得嚴刑以爲坑穽.” 晉應貞《晉武帝華林園集詩》:“行捨其華, 言去其辯.”13.精華.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物華天寶, 龍光射牛斗之墟.” 唐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郁, 含英咀華.”14.(頭發)花白. 宋梅堯臣《泊壽春龍潭上夜半黑風破一舟》詩:“妻拏皆失色, 一夕鬢欲華.” 元劉永之《題鄒惟中西樓》詩:“淸尊未酌心先醉, 往事重論鬢欲華.” 淸惲敬《與瞿秩山》:“一別十三年, 敬髮已華矣.”15.赤色. 《禮記·玉藻》:“大夫大帶四寸, 雜帶, 君朱綠, 大夫玄華, 士緇辟.” 鄭玄注:“華, 黃色也.” 兪樾曰:“華之訓黃, 未詳其義. 晉羊舌赤字伯華, 孔子弟子公西赤字子華. 古人名字相配, 然則華非黃色, 乃赤色也. 郭璞注《穆天子傳》曰:‘華騮色如華而赤, 今名馬標赤者爲棗騮.’此古人謂赤爲華之證, 鄭因其與元(玄)對文, 定爲黃色, 殆失之矣.”見《群經平議·禮記三》. 16.稱美之詞. 通常用於跟對方有關的事物. 如:華翰(稱人書信);華宗(稱人同姓);華誕(稱人生日). 17.通“譁”. 喧嘩. 《荀子·子道》:“奮於言者華, 奮於行者伐.” 王先謙集解引兪樾曰:“《韓詩外傳》作‘愼於言者不譁, 愼於行者不伐’, 當從之. 華即譁之省文. 兩奮字皆昚字之誤, 乃古文愼字也. 昚誤於奮, 則奮於言行不能謂之不華、不伐矣.”《晏子春秋·問上二十》:“不掩君過, 諫乎前, 不華乎外.” 吳則虞集釋引孫星衍曰:“不華, 不喧華也.”《漢書·楊王孫傳》:“夫飾外以華衆, 厚葬以鬲眞……是使物各失其所也.” 楊樹達窺管:“華讀爲譁. 《藝文志》云:‘苟以譁衆取寵.’可証.”

華③[huàㄏㄨㄚˋ]

[《廣韻》胡化切, 去禡, 匣. ]

“華”的繁體字.亦作“蕐”. 

1.山名. 參見“華山”. 2.姓. 春秋宋有華元.

華④[kuāㄎㄨㄚ]

[《集韻》空媧切, 平佳, 溪. ]

“華”的繁體字.亦作“蕐”. 

見“華離”. 

[華人】漢族古稱爲華. 現亦爲中國人的簡稱. 南朝宋謝靈運《辨宗論·問答附》:“良由華人悟理無漸而誣道無學, 夷人悟理有學而誣道有漸, 是故權實雖同, 其用各異.” 唐許渾《破北虜太和公主歸宮闕》詩:“恩霑殘類從歸去, 莫使華人雜犬戎.” 明沈德符《野獲編·佞倖·滇南異產》:“夷人珍之, 不令華人得售.”《恨海》第七回:“定睛看時, 五個是洋人, 兩個是華人.”

[華工】舊時指在國外做工的中國工人. 淸黃遵憲《逐客篇》:“光緒六年, 合衆國乃遣使三人來商訂限制華工之約……議院遂藉約設例禁止華工.” 魯迅《華蓋集·十四年的“讀經”》:“儒者們引爲勞績的, 倒是那大抵目不識丁的華工.”

[華山】山名. 五嶽之一. 在陝西省華陰市南, 北臨渭河平原, 屬秦嶺東段. 又稱太華山. 古稱“西嶽”. 有蓮花(西峰)、落雁(南峰)、朝陽(東峰)、玉女(中峰)、五云(北峰)等峰, 爲遊覽勝地.

[華山畿】樂府吳聲歌曲名. 相傳南朝宋少帝時, 南徐一士子, 從華山畿往云陽. 見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 悅之無因, 遂感心疾而死. 及葬日, 車過華山, 比至女門, 牛不肯前, 打拍不動. 女乃妝點沐浴而出, 歌曰:“華山畿, 君既爲儂死, 獨活爲誰施? 歡若見憐時, 棺木爲儂開.”棺應聲開, 女縱身入棺而死, 乃合葬, 名爲“神女塚”. 參閱《樂府詩集·淸商曲辭三·華山畿》引《古今樂錄》.

[華中】地區名. 一般指長江中遊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 在自然地理上指秦嶺、淮河以南, 南嶺以北, 武夷山西北、邛崍山以東的長江流域.

[華爪】亦作“華蚤”. 

天子車蓋四周所附的金花. 漢蔡邕《獨斷》卷下:“凡乘輿車, 皆羽蓋金華爪, 黃屋左纛.”

[華月】1.皎潔的月亮.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劉楨<感遇>》:“華月照方池, 列坐金殿側.” 唐杜甫《夏夜歎》詩:“昊天出華月, 茂林延疎光.” 明劉基《次韻和石末公元夜之作》:“八表流雲澄夜色, 九霄華月動春城.”2.喩盛時. 《文選·劉鑠<擬古詩>》:“芳年有華月, 佳人無還期.” 劉良注:“芳年、華月, 喩盛時也.”

[華氏溫度計】溫度計的一種. 舊稱華氏寒暑表, 又稱華氏表. 其冰點爲32度, 沸點爲212度, 用符號“F”表示. 這種溫度計的刻度方法是德國物理學家華蘭海特制定的.

[華平】亦作“華苹”. 

傳說中的吉祥植物. 《文選·張衡〈東京賦〉》:“植華平於春圃, 豊朱草於中唐.” 薛綜注:“華平, 瑞木也.”《宋書·符瑞志下》:“華平, 其枝正平, 有德則生. 德剛則仰, 德弱則低.”一說爲幷頭蓮. 明楊愼《藝林伐山·華苹》:“《祥瑞圖》曰:‘雙蓮爲苹.’《孝經援神契》曰:‘王者德至於地, 則華苹感.’華苹, 幷頭蓮也.”

[華北】指我國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內蒙古一帶地區. 

[華旦】吉日良辰;光明盛世. 宋范仲淹《上張右丞書》:“恭維右丞, 維嶽降神, 儀我華旦.” 宋曾鞏《進奉元豊元年同天節功德疏狀》:“矧屬熙朝, 實標華旦, 是敢虔遵象敎, 恭啓法筵, 傾率土之歡心, 祝後天之遐算.” 宋陸遊《賀皇帝表》:“臣等身逢華旦, 目覿彌文, 燕至祀禖, 行慶則百男是祐;鷄鳴同寢, 敢祝於萬年之休.”

[華他】人名. 即華佗. 晉張華《博物志》卷三:“廣陵陳登, 食膾作病, 華他下之.” 參見“華佗”.

[華芝】1.植物名. 即靈芝. 唐李商隱《東還》詩:“自有仙才自不知, 十年長夢採華芝.”2.華蓋. 《文選·揚雄<甘泉賦>》:“於是乘輿迺登夫鳳凰兮而翳華芝.” 李善注引服虔曰:“華芝, 華蓋也.” 漢桓譚《新論》:“吾之爲黃門郞, 居殿中, 數見輿輦, 玉蚤、華芝及鳳凰三蓋之屬, 皆玄黃五色, 飾以金玉、翠羽、珠絡、錦綉、茵席者也.”

[華西】指我國長江上遊地區四川一帶. 

[華而不實】只開花不結果. 比喩外表好看, 內容空虛. 《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 怨之所聚也.” 杜預注:“言過其行, 如花開而不結實.” 宋陳師道《謝徐州敎授啓》:“竊懷匹夫不奪之心, 庶幾君子難進之節, 是古之學勤而無功, 自好之文華而不實.”《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郞》:“好文字! 此必聰明才子所做. 但秀氣泄盡, 華而不實, 恐非久長之器.”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三:“華而不實, 脆而不堅……這就是我們隊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風.”

[華夷】1.指漢族與少數民族. 后亦指中國和外國. 《晉書·元帝紀》:“天地之際既美, 華夷之情允洽.” 唐杜甫《嚴公廳宴詠蜀道畫圖》:“華夷山不斷, 吳蜀水相通.” 宋蘇軾《賜太師文彦博生日禮物口宣》:“卿勳在廟社, 名聞華夷.” 淸龔自珍《大誓答問第二十四》:“又譯字之人, 必華夷兩通而後能之.”2.宋元時指國家的疆域. 元關漢卿《一枝花·杭州景》套曲:“大元朝新附國, 亡宋家舊華夷.” 王季思注:“宋元時稱國家的疆域爲華夷, 因爲它包括了少數民族地區.”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則俺那仁慈的明聖主, 掌一統錦華夷, 可則是平安了十萬里.” 明《殺狗記·看書苦諫》:“再整舊華夷, 重覩江山麗.”

[華光】光華;美麗的光彩. 《漢書·禮樂志》:“璧玉精, 垂華光.”顏師古注:“言禮神之璧乃玉之精英, 故有光華也.” 唐元稹《會眞詩三十韻》:“華光猶冉冉, 旭日漸曈曈.”冰心《國慶節前北京郊外之夜》:“忽然遠處西邊的樹梢上, 嘩嘩地噴出一陣華光.”

[華年】靑春年華. 指靑年時代. 《魏書·王叡傳》:“漸風訓於華年, 服道敎於弱冠.” 唐李商隱《錦瑟》詩:“錦瑟無端五十絃, 一絃一柱思華年.” 金元好問《論詩》詩之十二:“望帝春心托杜鵑, 佳人錦瑟怨華年.” 魯迅《送增田涉君歸國》詩:“却折垂楊送歸客, 心隨東棹憶華年.”

[華伍】指達官貴人. 《宋書·顏竣傳》:“臣東州凡鄙, 生於微族, 長自閭閻, 不窺官轍, 門無富貴, 志絶華伍.”

[華名】美名. 《後漢書·逸民傳·周黨》:“黨等文不能演義, 武不能死君, 釣采華名, 庶幾三公之位.” 南朝梁江淹《知己賦》:“唯華名與芳暉兮, 爭日月而無沫.”

[華色】美麗的容色;華麗的色彩. 《漢書·杜欽傳》:“必鄕舉求窈窕, 不問華色, 所以助德理內也.”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張桐城相公……《和皇上風箏》云:‘九霄日近增華色, 四野風多仗寶繩.’”

[華池】1.神話傳說中的池名. 在昆侖山上. 漢王充《論衡·談天》:“崑崙之高, 玉泉、華池, 世所共聞, 張騫親行無其實.”《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挹以玄玉之膏, 漱以華池之泉.” 呂向注:“玄玉、華池, 皆神仙之所食也. 挹, 酌;嗽, 飲也.” 唐陸龜蒙《奉和襲美太湖詩·三宿神景宮》:“尺宅按來平, 華池漱餘淨.”2.景色佳麗的池沼. 《楚辭·東方朔<七諫·謬諫>》:“雞鶩滿堂壇兮, 鼃黽遊乎華池.” 王逸注:“華池, 芳華之池也.” 南朝梁何遜《九日侍宴》詩:“禁外終宴晩, 華池物色曛.”3.口的舌下部位. 泛指口. 《太平御覽》卷三六七引《養生經》:“口爲華池.”《黃庭外景經·下部經》:“沐浴華池生靈根.”務成子注:“華池, 玉池.” 宋蘇軾《龍虎鉛汞論》:“但行之數日間, 舌下筋微急痛, 當以漸馴致, 若舌尖果能及懸癰, 則致華池之水, 莫捷於此也.”《西遊記》第十九回:“周流腎水入華池, 丹田補得溫溫熱.”

[華好】美好;精美. 《舊唐書·鄭覃傳》:“此爐始亦華好, 用之既久, 乃無光彩.”《宋史·季陵傳》:“器械不取其堅利, 取其華好.”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宮夢弼》:“由是贖田産, 市奴僕, 門庭華好過昔日.”

[華坊】官署名. 指詹事府. 南朝梁張纘《南征賦》:“彼華坊與禁苑, 常宵盤而晝憩.”參閱淸梁章钜《稱謂錄·詹事府·華坊》.

[華里】市里的別稱. 區別於“公里”、“英里”. 侯金鏡《漫遊小五台·神遊》:“距它二百四十華里, 還能看到它被眾山拱衛著的主峰呢.”

[華佗】漢末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一名旉, 字元化. 精內、外、婦、兒、針灸各科, 外科尤爲擅長. 行醫各地, 聲名卓著. 又仿效虎、鹿、熊、猿、鳥的動態創爲“五禽戲”, 用以鍛煉身體. 后因不從曹操征召, 遂爲所殺. 所著醫書已佚. 見《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三國志·魏志·華佗傳》.

[華近】指顯貴而親近帝王的官職. 《新唐書·韋昭度傳》:“韋昭度字正統, 京兆人. 擢進士第, 踐歷華近, 累遷中書舍人.” 宋葉適《賀葉丞相》:“漕輸江淮, 屛翰吳楚;擢參華近, 密契聖神.”

[華甸】精華薈聚之區. 常以指京都、中原、中國. 南朝宋鮑照《侍宴覆舟山》詩之一:“明輝爍神都, 麗氣冠華甸.”《宋書·文帝紀》:“京口肇祥自古, 著符近代, 衿帶江山, 表裏華甸.”《魏書·恩幸傳·王叡》:“八表既廣, 遠近事殊, 撫荒裔宜待之以寬信, 綏華甸宜惠之以明簡.” 郭沫若《頌黨慶》詩之一:“旭日照華甸, 東風漾醴泉.”

[華言】1.浮華之言;浮夸之言. 漢焦贛《易林·咸之頤》:“華言風語, 自相詿誤, 終無凶事, 安寧如故.”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大夫曰:‘文學言治尙於唐虞, 言義高於秋天, 有華言矣, 未見其實也.’” 明唐順之《萬古齋公傳》:“及有所得, 多出先儒論斷之外. 文字尙理致, 不爲華言.”2.指中原地區的語言. 后泛指漢語. 宋梅堯臣《送祖擇之學士北使》詩:“獻鮮禿髮馳, 問譯華言答.” 魯迅《集外集·<癡華鬘>題記》:“嘗聞天竺寓言之富, 如大林深泉, 他國藝文, 往往蒙其影嚮, 即翻爲華言之佛經中, 亦隨在可見.”

[華序】1.顯要的官階. 宋范仲淹《蘇州謝就除禮部員外郞表》:“改中臺之華序, 進內閣之淸班.” 宋葉適《謝除提舉鳳翔府上淸太平宮表》:“逮茲列聖, 幷煥鴻名;分命諸儒, 遞升華序.”2.美好的時節. 淸黃景仁《殘月》詩:“臨茲芳讌空, 坐增華序惜.”

[華妙】美妙;優美.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洹水》:“舊橋首夾建兩石柱, 螭矩趺勒甚佳, 乘輿南幸, 以其作制華妙, 致之.”平城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東坡五》:“子由云:‘東坡謫居儋耳, 獨喜爲詩, 精鍊華妙, 不見老人衰憊之氣.’” 淸陳澧《東塾讀書記·論語二》:“三子之談於茲陋矣, 此則晉人之淸談, 非聖門之學, 其文華妙, 亦非說經之體也.” 葉聖陶《兩封回信》:“他辨認那印著美麗的小花的信箋, 仿佛有許多眞摯的情思、華妙的辭令在上邊.”

[華表】1.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示道路的木柱. 晉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 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 以橫木交柱頭, 狀若花也, 形似桔橰, 大路交衢悉施焉. 或謂之表木, 以表王者納諫也. 亦以表識衢路也.’”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龍華寺》:“<洛水>南北兩岸有華表, 舉高二十丈, 華表上作鳳凰, 似欲沖天勢.” 周祖謨注:“華表, 所以表識道路者也……古代建築前路邊每有石華表.”2.古代設在橋梁、宮殿、城垣或陵墓等前兼作裝飾用的巨大柱子. 設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 一般爲石造. 柱身往往雕有紋飾. 北京天安門前后的兩對, 雕刻精美, 是華表中傑出的代表作. 北周庾信《燕歌行》:“定取金丹作幾服, 能令華表得千年.” 唐杜甫《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詩:“天寒白鶴歸華表, 日落靑龍見水中.”《古今小說·羊角哀舍命全交》:“四圍築牆栽樹, 離墳三十步建享堂, 塑伯桃儀容, 立華表, 柱上建牌額.”3.指房屋外部的華美裝飾. 《文選·何晏<景福殿賦>》:“皓皓旰旰, 丹彩煌煌, 故其華表則鎬鎬鑠鑠, 赫奕章灼.” 李善注:“華表, 謂華飾屋外之表也.”

[華表鶴】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一:“丁令威, 本遼東人, 學道於靈虛山, 後化鶴歸遼, 集城門華表柱. 時有少年, 舉弓欲射之, 鶴乃飛, 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歸. 城郭如故人民非, 何不學仙塚纍纍.’遂高上沖天.” 后以“華表鶴”指久別之人. 唐司空圖《長亭》詩:“殷勤華表鶴, 羨爾亦曾歸.” 明劉基《旅興》詩:“淒涼華表鶴, 太息成悲歌.” 淸蔣士銓《一片石·祭碑》:“剪紙難招華表鶴, 煎茶聊獻野人芹.”

[華苹】見“華平”. 

[華茂】華美;繁盛.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魏陳思王植>其源出於《國風》, 骨氣奇高, 詞采華茂, 情兼雅怨, 體被文質, 粲溢今古, 卓爾不群.” 明劉基《王彦中哀辭》:“棠棣華茂兮, 親樂康.”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蘇仙》:“後桃結實甘芳, 居人謂之‘蘇仙桃樹’, 年年華茂, 更不衰朽.”

[華英】指花. 《大戴禮記·少間》:“天政曰正, 地政曰生, 人政曰辨. 苟本正則華英必得其節以秀孚矣.” 盧辯注:“言專陽則正, 華英得陰陽之孚秀也.” 王聘珍解詁:“華, 草木華也.”《後漢書·馮衍傳下》:“伏朱樓而四望兮, 採三秀之華英.” 明高啓《靑丘子歌》:“星虹助光氣, 煙霧滋華英.” 淸唐孫華《九月十八日高詠堂小集分韻得平字》詩:“草木亦乘時, 逢辰吐華英.”

[華英】1.光耀;光采;文采. 《楚辭·遠遊》:“吸飛泉之微液兮, 懷琬琰之華英.”《文選·張衡<南都賦>》:“被服雜錯, 履躡華英.” 李善注:“華英, 光耀也, 言履躡生光輝也.” 唐韓愈《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王公神道碑銘》:“有美王公, 志儒之本, 達士之經, 秩秩而積, 涵涵而停, 韡爲華英, 不矜不盈.” 宋曾鞏《永州軍事推官孫君墓志銘》:“永州之學, 自其父傳, 其果以力, 其敏以明, 內有其質, 外以華英.”2.精華. 淸厲鶚《論詩絕句》:“文章妙喩浙中庖, 水陸柔甘味曲包;天水華英能盡讀, 幾人眞食大官肴.”

[華林】1.茂美的林木. 三國魏嵇康《酒會詩》之五:“肅肅苓風, 分生江湄, 却背華林, 俯泝丹坻.” 淸龔自珍《尊隱》:“夫日胎於溟涬, 浴於東海, 徘徊於華林, 軒轅於高閎.”2.華林園的省稱. 《晉書·后妃傳上·左貴嬪》:“體羸多患, 常居薄室, 帝每遊華林, 輒回輦過之.”《魏書·高祖紀下》:“二月辛丑, 帝幸華林, 聽訟於都亭.” 淸吳偉業《送周子俶張靑琱往河南學使者幕》詩之六:“《典》《墳》留太學, 鐘鼓起華林.” 淸趙翼《友人以鄴城懷古詩見示》詩之二:“別築華林廣鄴臺, 破車快犢亦雄哉.” 參見“華林園”.

[華林園】1.宮苑名. 三國吳建. 故址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古台城內. 南朝宋元嘉時擴建, 筑華光殿、景陽樓、竹林堂諸勝. 其后齊梁諸帝, 常宴集於此. 南宋時尙有殘存遺跡. 2.宮苑名. 本東漢芳林園, 魏正始初因避齊王芳諱改. 故址在今河南洛陽東洛陽故城內. 有瑤華宮、景陽山、天淵池諸勝. 東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毀. 3.宮苑名. 后趙石虎都鄴后建. 故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古鄴城北. 園牆周圍數十里, 有淩云城、金花洲、光碧堂諸勝. 北齊武成帝擴建后, 華麗似神仙所居, 因改名仙都苑. 4.彌勒成道后說法的僧園名. 中有龍華樹, 故名. 《彌勒下生成佛經》:“爾時彌勒於華林園, 其園縱廣一百由旬.”

[華東】指我國東部地區. 包括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七省和上海市.

[華嶽】同“華嶽”.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華嶽本一山當河, 河水過而曲行, 河神巨靈, 手盪脚蹋, 開而爲兩, 今掌足之跡仍存.” 參見“華嶽”.

[華使】顯貴的官吏. 《新唐書·劉晏傳》:“任職久, 勢軋宰相, 要官華使, 多出其門.”

[華岱】華山與泰山的幷稱. 《三國志·魏志·王朗傳》:“天子之軍, 重於華岱, 誠宜坐曜天威, 不動若山.”《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結根彌於華岱, 直指高於九疑.” 李善注:“華、岱、九疑, 皆山名也.”

[華侈】1.豪華奢侈. 《後漢書·宦者傳·單超》:“多取良人美女以爲姬妾, 皆珍飾華侈, 擬則宮人.” 宋歐陽修《論罷修奉先寺等狀》:“開寶、興國兩寺塔殿, 幷皆焚燒蕩盡, 是以見天意厭土木之華侈, 爲陛下惜國力民財, 譴戒丁寧, 前後非一.” 淸嚴有禧《漱華隨筆》卷二:“神宗朝, 官膳豊盛……彼時內臣甚富, 皆令輪流備辦, 以華侈相勝.”2.指文章華麗、鋪陳.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贊》:“原夫頌惟典雅, 辭必淸鑠, 敷寫似賦, 而不入華侈之區;敬愼如銘, 而異乎規戒之域.”

[華的】古代婦女面上裝飾的紅點. 漢王粲《神女賦》:“稅衣裳兮免簪笄, 施華的兮結羽儀.”

[華采】1.華麗的色彩. 《楚辭·九歌·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 華采衣兮若英.” 王逸注:“華采, 五色采也.”《三國志·吳志·華覈傳》:“且美貌者不待華采以崇好, 豔姿者不待文綺以致愛.”2.文采;才華.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斯則得百氏之華采, 而辭氣文之大略也.” 葉聖陶《城中·微波》:“靑年的華采, 當時多么明耀, 但是一轉眼就暗淡了!”

[華京】猶京華. 京師. 《文選·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務協華京想, 詎存空谷期.” 李善注:“華京, 猶京華也.” 南朝宋顏延之《白鸚鵡賦》:“往秘奇於鬼服, 來充美於華京.”

[華淨】見“華淨”. 

[華宗】1.猶貴族. 三國魏曹植《上疏陳審舉之義》:“三監之釁, 臣自當之, 二南之輔, 求不必遠, 華宗貴族藩王之中, 必有應斯舉者.”《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生自華宗, 世務簡隔.” 張銑注:“言生於富貴之宗.”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秦會之以孫女嫁郭知運, 自答聘書曰:‘某人東第華宗, 南宮妙選, 乃肯不卑於作贅, 何辭可拒於盟言.’”2.對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稱. 《西遊記》第十四回:“老者道:‘舍下姓陳.’三藏聞言, 即下來起手道:‘老施主, 與貧僧是華宗.’”《天雨花》第三回:“別姓子孫怎接代, 亂了華宗不近情.”川劇《秋江》:“不怕, 不怕, 有我, 嗨, 姑姑, 我們兩個還是華宗咧!”

[華封】同“華封三祝”. 

南朝宋鮑照《征北世子誕育上表》:“臣聞本枝無疆, 布諸前典, 衆多彌貴, 信之華封, 故德積則慶深, 業昌則祚廣.” 宋范仲淹《老人星賦》:“天之象兮示勸, 君之位兮善建, 實贊天靈之數;允叶華封之願.” 淸李漁《蜃中樓·訓女》:“明朝去把華封禱, 奏一曲壎箎雅操, 記不得是歲歲稱觴的幾萬遭.”

[華封三祝】《莊子·天地》:“堯觀乎華, 華封人曰:‘嘻, 聖人. 請祝聖人, 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 人之所欲也, 女獨不欲, 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 富則多事, 壽則多辱. 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故辭.’”成玄英疏:“華, 地名也, 今華州也. 封人者, 謂華地守封疆之人也.” 后因以“華封三祝”爲祝頌之辭. 明汪廷訥《種玉記·贈玉》:“怎能勾華封三祝, 繼美千秋.”

[華南】一般指我國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華枯】猶榮枯. 喩盛衰, 得失. 金王若虛《送王士衡赴舉序》:“雖然, 有以規子也, 親老弟弱, 室廬蕭然, 燠寒華枯, 將於子乎屬之, 所責重矣.” 淸金農《蒲州劉高士隱居不仕時時斷炊作詩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 長貧何用計華枯.”

[華要】猶顯要. 指顯貴淸要的職位. 《宋書·孔顗傳》:“記室之局, 實惟華要, 自非文行秀敏, 莫或居之.”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三:“論而當, 當施行之;論而不當, 自有公議, 不宜以語言見侵, 便懷私忿, 況身在華要, 宜務寬大.”《遼史·耶律胡呂傳》:“以善戰, 屢更華要, 遷千牛衛大將軍.” 淸陳康祺《郞潛紀聞》卷十二:“噫, 翰林官以是左遷, 視今之廢書不觀、濫躋華要者, 榮辱何如!”

[華省】指淸貴者的官署. 晉潘嶽《秋興賦》:“宵耿介而不寐兮, 獨展轉於華省.” 宋劉克莊《轉調二郞神·三和》詞:“僅留得、老子婆娑, 怎不拂衣華省.” 淸吳偉業《送沈繹堂太史之官大梁》詩:“雲間學士推二沈, 布衣召見登華省.”

[華星】明星. 《文選·曹丕<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 華星出雲間.” 李善注:“《法言》曰:‘明星皓皓, 華藻之力也.’” 唐李商隱《無題》詩之三:“歸去橫塘晩, 華星送寶鞍.” 明唐寅《短歌行》:“躑躑躅躅, 仰見華星.”

[華胄】1.華夏后代. 指漢族. 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四)》:“古人做過的事, 無論什么, 今人也都會做出來……況且我們是神州華胄, 敢不‘繩其祖武’么?”聞一多《憶菊》詩:“啊! 四千年華胄的名花呀! 你有高超的曆史, 你有逸雅的風俗!”2.指顯貴者的后代. 《晉書·石季龍載記上》:“鎮遠王擢表雍秦二州望族, 自東徙已來, 遂在戍役之例, 既衣冠華胄, 宜蒙優免.”《舊唐書·后妃傳上·玄宗貞順皇后武氏》:“承戚里之華胄, 昇後庭之峻秩, 貴而不恃, 謙而益光.” 淸趙翼《入冬日飲牛乳一升以代朝粥戲成絕句》之二:“笑問妳婆何姓氏, 遙遙華胄出奇章.”

[華重】高貴, 顯要. 《南齊書·百官志》:“侍中, 漢世爲親近之職, 魏晉選用, 稍增華重, 而大意不異.”《新唐書·宦者傳序》:“其在殿頭供奉, 委任華重, 持節傳命, 光焰殷殷動四方.” 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省長官》:“中書、尙書令在西漢時爲少府官屬……魏晉以來, 浸以華重, 唐初遂爲三省長官, 居眞宰相之任, 猶列三品.”

[華衍】美盛貌. 《新唐書·后妃傳下·懿安郭太后》:“帝亦豪矜, 朝夕供御, 務華衍侈大稱后意.”

[華風】1.指漢族或中原的風俗. 《宋書·魯爽傳》:“<魯爽>幼染殊俗, 無復華風.” 宋蘇轍《移嶽州謝狀》:“臣見具舟前往, 自爾稍近華風, 遂脫瘴死.” 淸趙翼《經臨途次雜紀以詩》之三:“華風濡染變狉獉, 光氣將開色色新.”2.浮華的文風. 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中》:“尋宇文初習華風, 事由蘇綽. 至於軍國詞令, 皆準《尙書》.”3.猶光風. 天日淸明時的和風. 唐李賀《高軒過》詩:“龐眉書客感秋蓬, 誰知死草生華風.”

[華亭鶴】同“華亭鶴唳”. 

唐白居易《蘇州故吏》詩:“江南故吏別來久, 今日池邊識我無? 不獨使君頭似雪, 華亭鶴死白蓮枯.”《剪燈新話·龍堂靈會錄》:“人生在世間, 貴乎得所圖, 問渠華亭鶴, 何似松江鱸?” 蘇玄瑛《耶婆提病中末公見示新作》詩:“君爲塞上鴻, 我是華亭鶴. 遙念曠處士, 對花弄春爵.” 參見“華亭鶴唳”.

[華亭鶴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陸平原河橋敗, 爲盧志所讒, 被誅, 臨刑歎曰:‘欲聞華亭鶴唳, 可復得乎?’”華亭在今上海市松江縣西. 陸機於吳亡入洛以前, 常與弟云遊於華亭墅中. 后以“華亭鶴唳”. 爲感慨生平, 悔入仕途之典. 唐李白《行路難》詩之三:“華亭鶴唳詎可聞, 上蔡蒼鷹何足道?” 明許自昌《水滸記·敗露》:“向雲陽伏法何尤, 你華亭鶴唳聽難久.”

[華美】豔麗;華麗.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順逆》:“恩及草木, 則樹木華美, 而朱草生.”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晉平原相陸機>其源出於陳思, 才高詞贍, 舉體華美.”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吾性不喜華靡, 自爲乳兒, 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 輒羞赧棄去之.”老舍《四世同堂》九:“華美的衣服, 悅耳的言笑.”

[華首】1.白首. 指老年. 《後漢書·樊準傳》:“故朝多皤皤之良, 華首之老.” 李賢注:“華首, 謂白首也.”《新唐書·張知謇傳》:“伯仲華首同貴, 時以爲榮.” 淸杜濬《椰冠道人歌》:“椰冠華首日相親, 人見椰冠識道人.”2.指美女的秀發. 晉陶潛《閑情賦》:“願在衣而爲領, 承華首之餘芳.”

[華淨】亦作“華凈”. 

淸麗.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槐柳楸梓梧柞》:“明年三月中, 移植於廳齋之前, 華淨妍雅, 極爲可愛.”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晉黃門郞張協>其源出於王粲, 文體華淨, 少病累.”《資治通鑑·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帝好讀書著述……其正書皆裝翦華淨, 寶軸錦褾.”

[華冠】1.用樺木皮所做的冠. 《莊子·讓王》:“原憲華冠縰履, 杖藜而應門.” 郭象注:“華冠, 以華木皮爲冠.”華, 同“樺”. 漢牟融《理惑論》:“正其衣冠, 尊其瞻視, 原憲雖貧, 不離華冠.” 淸吳偉業《偶成》詩之三:“諸生唇腐齒落, 終歲華冠敝裘.”2.或謂“華冠”亦名“建華冠”, 即鷸冠. 《晉書·輿服志》:“建華冠, 以鐵爲柱卷, 貫大銅珠九枚, 古用雜木珠, 原憲所冠華冠是也. 又《春秋左氏傳》鄭子臧好聚鷸冠, 謂建華是也.”

[華扁】古代名醫華佗、扁鵲的幷稱. 元耶律楚材《贈高善長一百韻》:“《難》《素》透玄旨, 鍼砭能起殭. 可幷華扁跡, 可聯和緩芳.” 鄭觀應《盛世危言·醫道》:“考中國神農以至華扁, 實爲西醫剖割之祖.”

[華屋山丘】狀麗的建筑化爲土丘. 喩興亡盛衰的迅速. 語出三國魏曹植《箜篌引》:“生在華屋處, 零落歸山丘.”《廿載繁華夢》第一回:“不轉眼間, 華屋山邱, 勢敗運衰, 便如山倒, 回頭一夢.”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四》:“大至胡元殺掠, 滿淸焚屠之際, 也還會有人單單捧出什么烈女絕命, 難婦題壁的詩詞來, 這個豔傳, 那個步韻, 比對於華屋丘墟, 生民塗炭之慘的大事情還起勁.”

[華屋山邱】見“華屋山丘”. 

[華屋丘墟】見“華屋山丘”. 

[華胥】1.人名. 傳說是伏羲氏的母親.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瓠子河》:“瓠河又左逕雷澤北, 其澤藪在大成陽縣故城西北十餘里, 昔華胥履大跡處也.” 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太皥庖犧氏……母曰華胥, 履大人跡於雷澤, 而生庖犧於成紀.”庖犧, 即伏羲. 2.《列子·黃帝》:“<黃帝>晝寢, 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 台州之北, 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 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 神遊而已. 其國無帥長, 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 自然而已……黃帝既寤, 怡然自得.” 后用以指理想的安樂和平之境, 或作夢境的代稱. 宋王安石《書定林院窗》詩之一:“竹鷄呼我出華胥, 起滅篝燈擁燎爐.” 淸黃遵憲《寄懷左子興領事》詩:“十載勳名輔英簜, 一家安樂寄華胥.” 郭沫若《卓文君》第一景:“四處都是愁城? 何處是華胥國境? 幾次想, 仰我三尺長劍, 令我魂兒飛升!”

[華胥夢】泛言入夢. 唐張說《奉和賜諸州刺史應制以題坐右》:“共躡華胥夢, 龔黃安足尋.” 宋陸遊《晨雨》詩:“飯餘一枕華胥夢, 不怪門生笑腹便.” 參見“華胥”.

[華蚤】見“華爪”. 

[華泰】過分奢侈. 《梁書·處士傳·劉歊》:“且張奐止用幅巾, 王肅唯盥手足, 范冉殮畢便葬, 奚珍無設筵几……此數公者, 尙或如之, 況於吾人, 而尙華泰.”

[華素】1.華麗與朴素;奢華與儉朴. 南朝宋謝靈運《江妃賦》:“姿非定容, 服無常度, 兩宜歡顰, 俱適華素.”《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臣由來華素, 已具上簡, 每欲存衷, 意慮不周, 或有乖當.”2.指貴族與庶民. 南朝梁裴子野《宋略·選舉論》:“朝廷州里, 學行是先, 雖名公子孫, 還齊布衣之伍;士庶雖分, 本無華素之隔.”

[華軒】1.飾有文采的曲欄. 借指華美的殿堂. 《文選·潘嶽<爲賈謐作贈陸機>詩》:“優遊省闥, 珥筆華軒.” 呂向注:“華軒, 殿上曲欄也.” 唐王維《同盧拾遺過韋給事東山別業二十韻》:“托身侍雲陛, 昧旦趨華軒.”2.指富貴者所乘的華美的車子.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左思<詠史>》:“金張服貂冕, 許史乘華軒.” 宋葉適《送陳壽老》詩:“老窮望絶華軒過, 其誰幽尋穿薜蘿!” 淸金人瑞《從韋二明府實處覓綿竹三數叢》詩:“華軒得省幸早寄, 莫悞明年春筍生.”

[華夏】原指我國中原地區, 后㚆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 遂又爲我國的古稱. 《書·武成》:“華夏蠻貊, 罔不率俾.”《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明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 固宜神. 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 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 我華夏威風欠歇.”

[華秩】顯位;高階. 宋梅堯臣《李少傅鄭圃佚老亭》詩:“我公謝鼎司, 嗣子都華秩.” 明李東陽《求退錄》:“若復冒殊恩, 驟陞華秩, 尤恐年輕力弱, 弗任驅馳.”

[華袞】1.古代王公貴族的多采的禮服. 常用以表示極高的榮寵. 晉范甯《<春秋穀梁傳>序》:“一字之褒, 寵踰華袞之贈.” 宋王禹偁《五哀詩》之一:“毀譽兩無私, 華袞間蕭斧.”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先生遂身衣學術的華袞, 粹然成爲儒宗, 執贄願爲弟子者綦眾.” 明何景明《九川行》:“已從華袞補日月, 況執彤管排風雲.”2.《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 維仲山甫補之.” 孔穎達疏:“舉袞以表君也.” 后以“華袞”指君王.

[華容】1.華麗的姿容. 三國魏嵇康《琴賦》:“華容灼爚, 發采揚明, 何其麗也.” 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之十七:“點注桃花舒小紅, 與兒洗面作華容.” 淸和邦額《夜譚隨錄·某諸生》:“吳門諸生某……漏已二下, 獨籠燭行僻衖中, 相去一矢地外有紅衣女子行其前, 約略甚美, 心儀之, 盍追及一睹華容.”2.古縣名. 西漢置. 治所在今湖北省潛江市西南. 南朝梁廢.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戰敗后北歸, 取道於此. 明許時泉《赤壁遊》:“東風燒盡北船兵, 江上奔馳縱路橫, 不是華容天與便, 暮雲銅雀鎖愁聲.”

[華陰市】《後漢書·張楷傳》:“楷, 字公超……隱居弘農山中, 學者隨之, 所居成市, 後華陰山南, 遂有公超市.” 后亦稱之爲“華陰市”, 指學者群集的地方. 南朝齊謝朓《始之宣城郡》詩:“寧希廣平詠, 聊慕華陰市.”

[華納】有雕飾的台階. 納, 即納陛. 明楊愼《過石椿村訪唐河東刺史王仁求碑》詩之二:“城荒吊華納, 山遠問蔥蒙.”

[華域】指中原、中國. 《文選·劉琨<答盧諶>詩》:“火燎神州, 洪流華域.” 呂延濟注:“神州、華域, 皆帝鄕也.”《宋書·武帝紀下》:“今王略遠屆, 華域載淸, 仰風之士, 日月以冀.”

[華奢】豪華奢侈. 郭沫若《孔雀膽》第二幕:“一切布置均須精巧華奢, 而雜以異邦風味, 最好以宋元人畫面作參考.”阿英《“燈市”》:“燈市華奢, 至此極矣.”

[華盛】繁華興盛. 《資治通鑑·隋煬帝大業六年》:“先命整飾店肆……盛設帷帳, 珍貨充積, 人物華盛.” 元李文蔚《燕靑博魚》第二折:“那同樂院前遊春的王孫士女, 好不華盛.”瞿秋白《詩歌說唱輯存·鐵花》:“我不在繁美華盛之中, 在這煙氣迷天的工廠內, 鍛煉著我的鐵花、火湧.”

[華鄂】語本《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 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 莫如兄弟.” 后因以“華鄂”喩兄弟友愛.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評詩》:“岑參有《韋員外家花樹歌》:‘君家兄弟不可當, 列卿太史尙書郞, 朝回花底常會客, 花樸玉缸春酒香.’韋員外, 失其名, 此詩見一門華鄂之盛.”

[華國】光耀國家. 《周禮·春官·典路》“凡會同軍旅, 弔於四方, 以路從” 漢鄭玄注:“王出於事無常, 王乘一路, 典路以其餘路從行, 亦以華國.” 晉陸云《張二侯頌》:“文敏足以華國, 威略足以振衆.” 宋蘇軾《賀隣帥及監司正旦啓》:“恭惟某官厚德鎮浮, 高名華國.”《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不想你我這個孩子, 不及兩年工夫, 竟作了個‘華國詞臣, 榮親孝子’.”

[華崧】見“華嵩”. 

[華敏】指文辭華麗敏捷. 《資治通鑑·宋孝武帝大明七年》:“上爲人機警勇決, 學問博洽, 文章華敏;省讀書奏, 能七行俱下.”《新唐書·李石傳》:“聽以兵北渡河, 令石入奏, 占對華敏, 文宗異之.” 元劉祁《歸潛志》卷二:“<王渥>有治跡, 召爲省掾, 因使宋, 至揚州, 應對華敏, 宋人重之.”

[華彩】1.文采. 晉葛洪《抱朴子·鈞世》:“《毛詩》者, 華彩之辭也, 然不及《上林》、《羽獵》、《二京》、《三都》之汪濊博富也.” 唐白居易《文柏床》詩:“華彩誠可愛, 生理苦已傷.”《舊唐書·文苑傳序》:“若隋珠色澤, 無假淬磨, 孔璣翠羽, 自成華彩, 置之文苑, 實煥緗圖.”2.美觀, 漂亮. 《西遊記》第三回:“忽然見悟空跳出波外……諕得衆猴一齊跪下道:‘大王, 好華彩耶! 好華彩耶!’”

[華章】1.華美的辭章. 亦用作對別人詩文、書信的美稱. 晉葛洪《抱朴子·擢才》:“華章藻蔚, 非矇瞍所玩;英逸之才, 非淺短所識.” 宋秦觀《李端叔見寄次韻》:“華章藻句饒風力, 頃刻朱紅迭畛域.” 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三十一年還舊國, 落花時節讀華章.”2.美麗的花紋. 三國魏曹丕《瑪瑙勒賦》:“稟金德之靈施, 含白虎之華章.” 宋文同《翡翠》詩:“其心肯謂爾, 被體凝華章.”

[華族】高門貴族. 《晉書·外戚傳·王遐》:“少以華族, 仕至光祿勳.” 唐柳宗元《祭崔君敏文》:“公以令望, 顯於華族.”茅盾《子夜》十八:“她記得在家鄕的時候, 聽說過一樁悲慘的故事:是和她家同樣的‘閥閱華族’的一位靑年小姐, 因爲‘不端’被禁錮起來, 不許見人面!”

[華望】華宗望族. 《北史·韓顯宗傳》:“至於伎作官塗, 得與膏粱華望接閈連甍, 何其略也.” 唐顏眞卿《送劉太沖序》:“劉太沖者, 彭城之華望者也.”

[華煥】光彩絢麗. 《太平廣記》卷四五○引唐薛用弱《集異記·徐安》:“帷幄華煥, 酒饌羅列.” 宋沈作喆《寓簡》卷八:“公卿輿服華煥, 騎從傳呼甚寵.” 淸褚人穫《堅瓠四集·蔡箏娘》:“入內棟宇華煥, 金壁絢赫.”

[華淸】1.指華淸池. 淸洪昇《長生殿·傳槪》:“自華淸賜浴, 初承恩澤;長生乞巧, 永訂盟香.” 郭沫若《念奴嬌·小湯山》詞:“華淸何似? 令人高下難說.” 參見“華淸池”. 2.指華淸宮. 唐薛能《折楊柳》詞之一:“華淸高樹出離宮, 南陌柔條帶暖風.” 宋蘇軾《驪山絕句》之一:“辛苦驪山山下土, 阿房纔廢又華淸.” 明敖英《輞川謁王右丞祠》詩:“華淸風雨蕭蕭夜, 愁絶江南庾子山.” 參見“華淸宮”. 3.猶太淸. 指太空. 明陳所聞《念奴嬌序·云住閣爲歐陽平林靑林長林題》套曲:“驀地雲開, 皎然月出, 恍疑騎鶴上華淸.”

[華淸池】唐華淸宮的溫泉浴池. 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驪山麓. 唐白居易《長恨歌》:“春寒賜浴華淸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

[華淸宮】唐宮殿名. 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驪山麓, 其地有溫泉. 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建湯泉宮,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溫泉宮. 天寶六載(公元747年)再行擴建, 改名華淸宮. 天寶十五載宮殿毀於兵火.

[華渚】古代傳說中的地名. 《宋書·符瑞志上》:“帝摯少昊氏, 母曰女節, 見星如虹, 下流華渚, 既而夢接意感, 生少昊. 登帝位, 有鳳皇之瑞.” 宋柳永《送征衣》詞:“過昭陽. 璿樞電繞, 華渚虹流, 運應千載會昌.” 明張居正《聖母圖贊·女節應星》:“有美軒妃, 神風遐卲, 睆彼長虹, 中天垂耀, 光流華渚, 於昭慶兆.”

[華淫】浮夸. 三國魏曹植《七啓》:“近者吾子, 所述華淫, 欲以厲我, 祗攪予心.” 南朝梁江淹《燈賦》:“淮南王信自華淫.”

[華密】謂顯要近幸的職位. 《魏書·李諧傳》:“《述身賦》:‘復通籍而延寵, 陪帝扃之華密.’”《新唐書·李程傳》:“程爲人辯給多智, 然簡侻無儀檢, 雖在華密, 而無重望.”

[華問】美好的聲譽. 問, 通“聞”. 唐韓愈《唐故秘書少監贈獨孤府君墓志銘》:“朋遊益附, 華問彌大.” 宋曾鞏《中大夫尙書左丞蒲宗孟追封三代妻陳氏封河東郡夫人制》:“具官某妻某氏言容功德, 柔閑懿恭, 嬪於令人, 休有華問.”

[華階】高位. 《剪燈餘話·泰山御史傳》:“旁求草澤, 峻陟華階.”

[華陽巾】道士所戴的一種帽子. 《新五代史·唐臣傳·盧程》:“程戴華陽巾, 衣鶴氅, 據幾決事.” 宋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公退之暇, 披鶴氅, 戴華陽巾, 手執《周易》一卷, 焚香默坐, 消遣世慮.” 淸孔尙任《桃花扇·入道》:“外更華陽巾, 鶴氅, 執拂子上, 拜壇畢, 登壇介.”

[華陽洞】傳說中神仙所居的洞府. 舊題唐柳宗元《龍城錄·華陽洞小兒化爲龍》:“茅山隱士吳綽, 素擅潔譽. 神鳳初因採藥於華陽洞口, 見一小兒, 手把大珠三顆, 其色瑩然, 戲於松下. 綽見之……兒犇忙入洞中, 綽恐爲虎所害, 遂連呼, 相從入, 欲救之, 行不三十步, 見兒化作龍形, 一手握三珠, 填左耳中. 綽素剛膽, 以藥斧斸之, 落左耳, 而三珠已失所在, 龍亦不見.” 唐韓愈《答道士寄樹雞》詩:“煩君自入華陽洞, 直割乖龍左耳來.” 明楊珽《龍膏記·酬詠》:“碧霄何路得相逢, 不知他日華陽洞, 更隔蓬山幾萬重.”

[華婉】猶優美. 《晉書·李重傳》:“雖文慚華婉, 而理歸切要.”《新唐書·崔融傳》:“融爲文華婉, 當時未有輩者.” 淸惲敬《遊廬山後記》:“聞雲中歌聲華婉動心, 近在隔澗, 不知爲誰者.”

[華貫】顯要的行列. 《舊唐書·杜審權傳》:“踐歷華貫, 餘二十年.” 宋范仲淹《遺表》:“肝膽摧落, 精魄飛揚, 然臣起於諸生, 歷此華貫, 雨露澤於數世, 圭組煥於一門.”

[華紱】1.華美的系印絲繩. 《史記·秦始皇本紀》:“子嬰度次得嗣, 冠玉冠, 佩華紱.”2.指佩“華紱”的達官貴人. 宋梅堯臣《送永叔歸乾德》詩:“斗酒從古人, 籃輿傲華紱.”3.華美的蔽膝. 紱, 通“芾”. 明何景明《贈望之》詩之五:“子當被華紱, 結束事明君.”

[華達呢】密度較小, 帶有斜紋的毛織品或棉織品.

[華葉】1.花與葉. 戰國楚宋玉《風賦》:“乘淩高城, 入於深宮, 邸華葉而振氣.”2.比喩表面華美的東西. 漢劉向《說苑·反質》:“自今以來, 無以美妾疑妻, 無以聲樂妨政, 無以姦情害公, 無以貨利示下, 其有之者, 是謂伐其根素, 流於華葉.” 漢王充《論衡·超奇》:“且淺意於華葉之言, 無根核之深, 不見大道體要, 故立功者希.” 章炳麟《文學總略》:“今欲改‘文章’爲‘彣彰’者, 惡夫沖淡之辭, 而好華葉之語, 違書契記事之本矣.”

[華萼】1.亦作“華蕚”. 同“華鄂”. 《文選·謝瞻<於安城答靈運>詩》:“華蕚相光飾, 嚶鳴悅同響.” 呂延濟注:“華蕚, 喩兄弟也.” 唐李白《冬日於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見千條之綠楊, 折一枝以相贈, 則華萼情在, 吾無恨焉.” 宋蘇軾《賜皇弟大寧郡王佖生日禮物口宣》:“乃眷賢王, 篤生茲日, 本枝之慶, 華萼相承, 宜分廏庫之良, 以致喬松之壽.” 參見“華鄂”. 2.指唐玄宗所建的花萼樓. 唐元稹《連昌宮詞》:“往來年少說長安, 玄武樓成華萼廢.”

[華景】日光. 《文選·陸機<長安有狹邪行>》:“輕蓋承華景, 騰步躡飛塵.” 呂延濟注:“華景, 日光也.” 南朝宋謝莊《赤鸚鵡賦》:“徒觀其柔儀所踐, 頳藻所挻, 華景夕映, 容光晦鮮.”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卷二:“丞乃令子良襞紙染筆口授曰:‘華景輝瓊林, 淸風散紫霄.’”

[華貴】豪華富貴. 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銘》序:“夫人爲相門女, 邦君妻, 不以華貴驕人.” 明李東陽《<洛陽劉氏族譜>序》:“其爲譜者, 或又傅會冒妄, 慕華貴而諱寒畯.”《花月痕》第四三回:“癡珠見采秋, 華貴雍容, 珠圍翠繞.” 丁玲《阿毛姑娘》第二章一:“終於他們也來了, 他們是那樣華貴, 連眼角也沒有望到她那邊.”

[華勛】亦作“華勳”. 

《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 曰放勳.”又《舜典》:“曰若稽古帝舜, 曰重華.” 后因以“華勛”爲堯與舜的幷稱. 南朝梁簡文帝《七勵》:“德合天地, 道方華勳.” 唐韓愈《醉贈張秘書》詩:“方今向泰平, 元凱承華勛.” 宋蘇軾《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爲壽》詩:“君方論道承華勛, 我亦旗鼓嚴中軍.”

[華幄】帝王所居的華麗的帷帳. 三國魏應璩《與趙叔潛書》:“入侍華幄, 出典禁闈.” 晉陸機《贈馮文羆遷斥丘令》詩:“居陪華幄, 出從朱輪.” 晉王嘉《拾遺記·燕昭王》:“昭王處以單綃華幄.”

[華筵】豊盛的筵席. 唐杜甫《劉九法曹鄭瑕邱石門宴集》詩:“能吏逢聯璧, 華筵直一金.”《敦煌曲子詞·浣溪沙》:“喜覩華筵獻大賢, 謌歡共過百千年.” 明王錂《春蕪記·宴賞》:“華筵送夕陰, 酒如澠.” 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噫二少年, 今日生矣, 意者其雀躍返國, 聚父母親友作再生之華筵耶!”

[華皓】須發花白. 指年老. 《隋書·李穆傳》:“至若呂尙以期頤佐周, 張蒼以華皓相漢, 高才命世, 不拘恒禮.”《舊唐書·良吏傳下·張知謇》:“鬚髮華皓, 同貴於朝, 時望甚美之.” 宋蘇軾《過云龍山人張天驥》詩:“故山豈敢忘, 但恐迫華皓.”

[華奧】指顯要的職位. 南朝齊謝朓《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別》詩:“弱齡倦簪履, 薄晩忝華奧.”

[華腴】1.衣食豊美. 指美好的生活享受. 唐無名氏《袁天綱外傳》:“臣少被相人云不當華腴, 故寢不安焉.”《宋史·王安石傳》:“安石未貴時, 名震京師, 性不好華腴, 自奉至儉.” 明高啓《淸言室記》:“吐渣滓而納淸虛, 厭華腴而嗜澹泊.”2.指文辭的華美. 元劉壎《隱居通議·理學三》:“公學造深醇, 所爲文, 奧雅篤厚, 刊落華腴, 而宿於理.” 金一《文學上之美術觀》:“銘之爲物, 遠古思邃……鐘鼎靈長, 故弘潤而簡貴;山嶽氣壯, 乃肅括而華腴.”3.指世代做大官的人家. 唐柳芳《姓系論》:“凡三世有三公者, 曰膏粱;有令僕者曰華腴.” 令仆, 謂尙書令、仆射, 均宰相職. 《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名宗右族之貧窮不振者, 輒與締姻, 此則慕其華腴, 彼則貪其貴富.”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十四:“<彭尺木>生長華腴, 而湛深禪理, 中年即茹素, 與夫人別屋而居.” 康有爲《大同書》甲部第五章:“秦經漢滅後, 貴族掃盡, 人人平等, 皆爲齊民, 雖陳群立九品之制, 晉復有華腴寒素之分, 顯官皆起自高門, 寒族不得居大位.”

[華勝】即花勝. 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 《釋名·釋首飾》:“華勝:華, 象草木之華也;勝, 言人形容正等, 一人著之則勝, 蔽髮前爲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 唐顏師古注:“勝, 婦人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爲人日……又造華勝以相遺, 登高賦詩.”

[華滋】1.形容枝葉繁茂. 《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庭中有奇樹, 綠葉發華滋.” 宋王安石《今日非昨日》詩:“仰看靑靑葉, 亦復少華滋.” 淸方文《送三兄仁植先生應召北上》詩之四:“受氣本不殊, 華滋有先後.”2.潤澤. 唐李白《大獵賦》:“誕金德之淳精兮, 漱玉露之華滋.” 明劉基《述志賦》:“漱飛泉之華滋兮, 浥灝露之醇英.”3.形容容色豊美滋潤. 唐駱賓王《同辛簿簡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詩之二:“坐歎華滋歇, 思君誰爲言?” 鄭澤《贈鈍根遊海上》詩:“歸期準如燕, 顔色當華滋.”4.比喩優美的文辭. 淸吳定《祭家蕙川文》:“子之文章, 具體吾師, 灌歐沃蘇, 獻其華滋.”

[華絲】花白頭發. 明唐寅《白發》詩:“淸朝攬明鏡, 元首有華絲.”

[華絲葛】一種提花絲織品. 質地細而薄, 多用做夾衣料.

[華搆】見“華構”. 

[華蓋】1.帝王或貴官車上的傘蓋. 《漢書·王莽傳下》:“莽乃造華蓋九重, 高八丈一尺, 金瑵羽葆.” 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華蓋, 黃帝所作也, 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常有五色雲氣, 金枝玉葉, 止於帝上, 有花葩之象, 故因而作華蓋也.” 章炳麟《訄書·訂禮俗》:“今秋冬精明之晝, 不暴露人, 然尙虛張華蓋, 以覆步輦, 語有所謂無魚而作罟者邪.”2.泛指高貴者所乘之車. 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出從華蓋, 入侍輦轂.” 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孔子廟堂碑》:“淸田戒露, 望華蓋而長鳴;綠地生風, 下仙閣而直轡.” 淸黃遵憲《久旱雨霽邱仲閼過訪》詩:“麻鞋袬袬趨天闕, 華蓋遲遲返帝鄕.”3.古星名, 屬紫微垣, 共十六星, 在五帝座上, 今屬仙后座. 漢王褒《九懷·思忠》:“登華蓋兮乘陽, 聊逍遙兮播光.” 唐楊炯《出塞》詩:“明堂占氣色, 華蓋辨星文.”《宋史·天文志二》:“華蓋七星, 杠九星如蓋有柄下垂, 以覆大帝之坐也, 在紫微宮臨勾陳之上.”4.舊時迷信, 以爲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 運氣就不好. 《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那先生言:‘命有華蓋, 却無官星, 只好出家.’”《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莫怪我直談, 姑娘命裏犯一個華蓋星, 却要記一個佛名, 應破了纔好.” 魯迅《集外集·<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5.指云層上緊貼日月邊緣、輪廓不甚規則、內呈淡靑色、外呈淺棕色的光環. 6.樹名. 《西京雜記》卷一:“<終南山>有樹直上百丈, 無枝, 上結藂條如車蓋, 葉一靑一赤, 望之斑駮如錦繡, 長安謂之丹靑樹, 亦云華蓋樹.”7.道敎指眉毛. 《黃庭內景經·天中》:“眉號華蓋覆明珠.”8.指肺. 《黃庭內景經·肝氣》:“坐侍華蓋遊貴京.” 梁丘子注:“華蓋, 肺也.”

[華楚】華美整潔. 唐令狐楚《爲人作謝賜行營將士匹段幷設料等物狀》:“需以飲食, 比肩而膚革充盈;賁於束帛, 連袂而衣裳華楚.” 宋洪邁《夷堅丁志·濟南王生》:“望舍後橫屋數楹, 簾幙華楚.” 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二·士大夫華整》:“故相江陵公, 性喜華楚, 衣必鮮美耀目.”

[華椷】見“華緘”. 

[華輈】刻畫華彩的車轅. 常用作車之代稱. 《文選·謝朓<鼓吹曲>》:“凝笳翼高蓋, 疊鼓送華輈.” 張銑注:“華輈, 謂刻畫車之轅也.” 唐皮日休《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釣車》:“得樂湖海志, 不厭華輈小.” 宋黃庭堅《和答莘老見贈》:“松根養茯苓, 歲晏望華輈.”

[華歲】指正月. 《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 亦曰孟陽、孟陬……芳歲、華歲.”

[華暉】見“華輝”. 

[華嵩】亦作“華崧”. 

1.華山與嵩山的幷稱. 晉陶潛《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即事如已高, 何必升華嵩?” 南朝梁沈約《遊沈道士館》詩:“一舉陵倒景, 無事適華嵩.” 元貢奎《除日登大岩山》詩:“嗟予北遊覽岱宗, 太行西來連華崧.” 元薩都剌《送唐卿御史》詩:“去去紅塵外, 秋光滿華嵩.”2.常用以比喩崇高或高大. 《北史·薛孝通傳》:“微臣信慶渥, 何以答華嵩?” 淸黃鷟來《詠史》之一:“曠觀宇宙內, 小大何相蒙, 尺澤擬昆海, 培塿忘華嵩.”

[華節】春節. 《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春曰靑陽, 亦曰發生、芳春、靑春、陽春……節曰華節、芳節、良節、嘉節、韶節、淑節.”

[華鉛】即鉛華. 搽臉的粉. 明陳汝元《金蓮記·詬奸》:“雲堂獨守洗華鉛, 使君有婦莫問浮鴛.”

[華飾】華麗的裝飾. 《六韜·上賢》:“六曰爲雕文刻鏤、技巧華飾, 而傷農事, 王者必禁之.”《南史·孔靈符傳》:“靈符慤實有材幹, 不存華飾, 每所蒞官, 政績修理.”《金史·衛紹王紀》:“衛王長身, 美髯鬚, 天資儉約, 不好華飾.”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三篇:“然儒者崇實, 墨家尙質, 故《論語》《墨子》, 其文辭皆略無華飾, 取足達意而已.”

[華誕】1.虛浮;虛妄.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心氣華誕者, 其聲流散.”《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小知而不大決, 小能而不大成, 顧小物而不知大論, 亟變而多私, 曰華誕者也.”2.生日的美稱. 明史謹《壽達夫次韻》:“螺杯獻酒逢華誕, 鶴髮同筵敘舊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前月老伯母華誕, 本當就來叩祝.” 周立波《山鄕巨變》上一:“每到二月二, 他們的華誕, 以及逢年過節, 人們總要用茶盤端著雄雞……來給他們上供, 替他們燒紙.”

[華詡】浮夸;虛妄. 南朝梁江淹《爲蕭太尉上便宜表》:“九官咸靜, 萬績惟凝, 亦復務抑華詡, 思裁奓太.” 明文徵明《王氏二子字辭》:“王君淸夫居金閶南濠之上, 地中囂會, 人習華詡, 利賄唯其常.”

[華資】顯貴的地位或聲望. 《北史·李彪傳》:“彪雖宿非淸第, 代闕華資, 然識性嚴聰, 學博墳籍, 剛辯之才, 頗堪時用.” 宋洪邁《容齋四筆·京丞相轉官》:“京右丞相以十月受冊寶賞……四月之間, 陟五華資, 仍回授三帙.” 淸薛福成《選舉論下》:“夫以四五品之華資峻望, 宜於此等汩沒性靈之具, 可少止矣.”

[華裔】1.古指我國中原和邊遠地區. 華裔對舉, 始見於《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 夷不亂華.” 晉劉琨《勸進表》:“天地之際既交, 華裔之情允洽.” 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華裔殷至, 觀聽騖集.”《新唐書·李叔明傳》:“初, 東川承兵盜, 鄕邑彫破, 叔明治之二十年, 撫接有方, 華裔遂安.”2.華夏族的后裔. 華夏族爲漢族的前身. 淸黃鷟來《題楊人庵總戎<無著圖>》:“淸德本關西, 遙遙溯華裔.”太平天國洪仁玕《誅妖檄文》:“爾等凡屬華裔, 悉是夏宗, 皆係天堂子女, 無非一脈弟昆.”3.華僑在僑居國所生幷取得僑居國國籍的子女. 巴金《中國人》:“幾十萬、上百萬的華僑和華裔越南‘難民’今天的遭遇不就是最有力的說明么?”

[華裾】猶美服. 唐李賀《高軒過》詩:“華裾織翠靑如蔥, 金環壓轡搖玲瓏.” 明申涵光《西郊》詩:“常持白羽尋雲壑, 敢羨華裾負草堂.”

[華甍】華麗的屋脊. 南朝宋謝惠連《塘上行》:“垂穎臨淸池, 擢彩仰華甍.”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鬼怪·凶宅》:“此房爲京師富人徐性善所得, 重搆華甍, 以餽吏部侍郞徐檢菴.”

[華構】亦作“華搆”. 

壯麗的建筑物. 晉陸云《歲暮賦》:“悲山林之杳藹兮, 痛華構之丘荒.” 南朝梁元帝《隱居先生陶弘景碑》:“朱楊鬱起, 華搆方崇.” 宋蘇軾《柏堂》詩:“忽驚華構依巖出, 乞與佳名到處傳.” 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衣內出火》:“先是蓄油紙千番於樓上, 年久, 火出油贉, 連雲華構, 頃刻煨燼.”

[華榱】雕畫的屋椽.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華榱璧璫, 輦道纚屬.”顏師古注:“榱, 椽也. 華, 謂彫畫之也.” 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應瑒》:“列坐廕華榱, 金樽盈淸醑.” 淸唐孫華《四月二日王南湖群丞招集東園》詩之二:“華榱面芳野, 敞閣俯澄淵.”

[華爾茲】英語waltz的音譯. 交際舞的一種. 起源於奧地利民間的一種三拍子舞蹈. 用圓舞曲伴奏, 舞時兩人成對旋轉, 分快步和慢步兩種.

[華臧】見“華藏”. 

[華箋】亦作“華牋”. 

1.質好而色美的紙. 常用來寫信、題詩等. 前蜀韋莊《立春》詩:“殷勤爲作宜春曲, 題向華牋帖綉楣.”《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華箋法帖長爲侶, 圓鏡方琴巧制形.”2.對他人來信的敬稱. 宋王安石《謝夏噩察推啓》:“敢圖高明, 不自重貴, 親存弊館, 申貺華箋, 切觀以思, 懼恐且愧.” 宋陸遊《畣勾簡州啓》:“忽奉華箋之貺, 豈勝末路之榮.” 淸鈕琇《<觚賸>自序》:“粲花賓至, 快雄辯之當筵;話雨人歸, 喜華牋之在篋.”

[華僑】僑居國外的中國人. 老舍《二馬》第五段五:“中國留英的學生也分兩派:一派是內地來的, 一派是華僑的子孫.” 周而㚆《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十:“我們不能把華僑估計太低, 他們在海外親身受到壓迫和痛苦, 老實說, 比我們工商界還要愛國.”

[華僞】虛浮詐偽. 《尹文子·大道下》:“故仁者所以博施於物, 亦所以生偏私;義者所以立節行, 亦所以成華僞.”《隋書·李諤傳》:“及大隋受命, 聖道聿興, 屛黜輕浮, 遏止華僞.”《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拔敦實, 斥華僞, 進沖遜, 抑阿黨.”

[華魄】1.光彩. 唐喬琳《巴州化成縣新移文宣王廟頌序》:“椽欒雖舊, 而華魄惟新.”2.皎潔的月光. 明何景明《中秋十七夜留康德涵飲》詩之二:“昊天舒華魄, 銜曜西南樓.”

[華敻】華麗而深邃. 宋王讜《唐語林·方正》:“至一處, 堂宇華夐, 簾幕重蔽.”

[華誣】以巧言誣陷他人. 《文子·上禮》:“施及周室, 澆醇散樸, 離道以爲僞, 險德以爲行, 智巧萌生, 狙學以擬聖, 華誣以脇衆, 琢飾詩書, 以賈名譽.”《淮南子·俶眞訓》:“周室衰而王道廢, 儒墨乃始列道而議, 分徒而訟, 於是博學以疑聖, 華誣以脅衆.”

[華語】1.猶好話. 《文子·精誠》:“昔南榮趎恥聖道而獨亡於己……勤苦十日不食, 如享太牢, 是以明照海內, 名立後世, 智絡天地, 察分秋毫, 稱譽華語, 至今不休, 此謂名可強立也.”2.漢語. 唐劉知幾《史通·言語》:“而彦鸞(崔鴻)修僞國諸史, 收(魏收)弘(牛弘)撰《魏》《周》二書, 必諱彼夷音, 變成華語, 等楊由之聽雀, 如介葛之聞牛, 斯亦可矣.” 宋范正敏《遯齋閑覽·證誤》:“余嘗思之, 蓋夷音無正音, 用華語譯不能無訛謬.” 淸馬建忠《適可齋記言·擬設繙譯書院議》:“又或轉請西人之稍通華語者爲之口述, 而旁聽者乃爲仿佛摹寫其詞中所欲達之意, 其未能達者, 則又參以己意而武斷其間.”

[華說】難以實行的巧言. 《文選·曹植<七啓>》:“正流俗之華說, 綜孔氏之舊章.” 李周翰注:“華說謂不實者也.”《文選·陸機<文賦>》:“是蓋輪扁所不得言, 故亦非華說之所能精.” 劉良注:“凡發言不能成功者, 謂之華說也.”

[華精】道敎指眼神. 《黃庭內景經·心典》:“通利華精調陰陽.” 梁丘子注:“謂心神用捨與目相應. 華精, 目精也.”

[華榮】1.繁榮. 漢焦贛《易林·㚆之解》:“春桃萌生, 萬物華榮, 邦君所居, 國樂無憂.” 漢王逸《九思·傷時》:“風習習兮龢煖, 百草萌兮華榮.” 宋王安石《東城》詩:“雖云一草死, 萬物尙華榮.”2.浮華. 《文子·符言》:“甘泉必竭, 直木必伐, 華榮之言後爲愆.”

[華漢】天河. 《宋書·樂志二》:“迎神奏《韶夏樂》歌詞:‘渟波澄宿, 華漢浮天.’”

[華實】1.花和果實. 《列子·湯問》:“珠玕之樹皆叢生, 華實皆有滋味, 食之皆不老不死.”《後漢書·班固傳上》:“華實之毛, 則九州之上腴焉.” 唐元稹《表夏》詩之一:“華實各自好, 詎云芳意沉.”2.開花結果.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 李梅實’. 劉向以爲周十二月, 今十月也, 李梅當剝落, 今反華實, 近草妖也. 先華而後實, 不書華, 舉重者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地氣交, 萬物華實.”

[華實】華麗和質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至於文舉之薦禰衡, 氣揚飛采;孔明之辭後主, 志盡文暢. 雖華實異旨, 幷表之英也.”

[華閥】高貴的門第. 淸惲敬《贈光祿大夫陳公神道碑銘》:“高望華閥, 品升於朝, 門地著於天下.” 淸鈕琇《觚賸續編·月涵》:“吳興董說字若兩, 華閥懿孫, 才情恬曠, 淑配稱閨閣之賢, 佳兒獲芝蘭之秀.” 王旡生《中國三大小說家論贊》:“元美生長華閥, 抱奇才, 不可一世.”

[華緒】顯貴者的后代. 唐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朝散大夫守長史某, 地乘華緒, 價揠名流, 豫章擢而成幹, 騏驥生而躡影.”

[華綺】華麗.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下:“義熙中, 以謝益壽、殷仲文爲華綺之冠.”《周書·武帝紀下》:“<帝>身衣布袍, 寢布被, 無金寳之飾, 諸宮殿華綺者皆撤毀之.”隋李諤《上隋高祖革文華書》:“自是公卿大臣, 咸知正路, 莫不鑽仰墳素, 棄絶華綺.”

[華輦】有畫飾的車子.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使侍中、尙書坐則侍帷幄, 行則從華輦.” 晉郭璞《流寓賦》:“遊華輦而永懷, 乃憑軾以寓目.”

[華髮】1.花白頭發. 《墨子·修身》:“華髮隳顛, 而猶弗舍者, 其唯聖人乎?” 宋蘇軾《次韻韶守狄大夫》之一:“華髮蕭蕭老遂良, 一身萍掛海中央.” 淸周亮工《次施尙白韻與陳伯璣》:“誰謂故人來, 相顧無華髮.”2.指年老;老年人. 《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伏維幕府初開, 博選淸英, 華髮舊德, 幷爲元龜.” 李賢注:“華髮, 白首也.” 唐李白《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封昆季》詩:“晩途値子玉, 華髮同衰榮.”

[華蕚】見“華萼”. 

[華劇】指顯要的職位. 《新唐書·王丘傳》:“丘更履華劇, 而守淸約, 未嘗通饋遺.”《新唐書·趙隱傳》:“<隱>子光逢、光裔、光胤, 皆第進士, 曆臺省華劇.”

[華輝】亦作“華暉”. 

光華輝煌. 漢王粲《槐賦》:“超疇畝而登殖, 作階庭之華暉.”《宋史·樂志十四》:“九門洞開, 文物華輝.”

[華篇】美好的篇章. 對他人詩文的敬稱. 《南齊書·文學傳論》:“桂林、湘水, 平子之華篇, 飛館玉池, 魏文之麗篆, 七言之作, 非此誰先.” 南朝陳徐陵《和簡文帝賽漢高帝廟》:“何殊后廟裏, 子建作華篇.” 唐盧照隣《樂府雜詩序》:“雲飛綺劄, 代郡接於蒼梧;泉湧華篇, 岷波連於碣石.”

[華潤】美好而有光彩. 《宋書·張暢傳》:“暢隨宜應答, 吐屬如流, 音韻詳雅, 風儀華潤, 孝伯及左右人幷相視歎息.” 宋秦觀《<法帖通解>序》:“頃爲正字, 時見諸帖墨蹟有藏於祕府者, 字皆華潤有肉, 神氣動人, 非如刻本之枯槁也.” 宋葉適《<羅袁州文集>序》:“散語幽寂, 有蘭芝之潔;合語華潤, 有桃李之艷.”

[華選】顯貴的職位. 《宋書·孔覬傳》:“常侍華選, 職任俟才, 新除臨海太守孔覬意業閑素……幷任爲散騎常侍.” 宋曾鞏《代翰林侍讀學士錢藻遺表》:“文辭、講說、制策之科, 衆稱華選.” 淸陳康祺《燕下鄕脞錄》卷四:“考中書省, 地望淸要, 唐宋以後, 與翰林幷稱華選.”

[華樂】奢華安樂;繁華安樂. 《戰國策·齊策五》:“死者破家而葬, 夷傷者空財而共藥, 完者內酺而華樂, 故其費與死傷者鈞.” 南朝宋顏延之《又釋何衡陽書》:“天宮華樂, 焉賞而上升;地獄幽苦, 奚罸而淪陷.”《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弘景>謂門人曰:‘吾見朱門廣廈, 雖識其華樂, 而無欲往之心.’”

[華緘】亦作“華椷”. 

對他人書信的敬稱. 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集·龍州裴峴尙書》:“遠勞專介, 特枉華緘, 發函睹不滅之蹤, 滿幅示相憂之旨.”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步飛煙》:“豈謂公子, 忽貽好音, 發華椷而思飛, 諷麗句而目新.”

[華編】指書簡、著述. 唐錢起《和劉七讀書》:“雲陰留墨沼, 螢影傍華編.” 淸曹寅《病中沖谷四兄寄詩相慰》詩之三:“華編喜挹松窗綠, 情思遙分蕉緒黃.”

[華緣】佛敎語. 謂現世因緣. 唐司空圖《澤州靈泉院記》:“帝夢可徵, 華緣已熟, 山川神祇, 罔不薦款.”

[華薦】精美的坐席. 唐陸龜蒙《奉酬襲美苦雨見寄》詩:“橫眠木榻忘華薦, 對食露葵輕八珍.” 宋朱松《代魏侍御謝提刑啓》:“承流千里, 方竊於誤(一作殊)恩;託庇二天, 更塵於華薦.”

[華薄】花草叢生之處. 晉陸機《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 淸川帶華薄.”《文選·江淹<雜體詩·效曹植“贈友”>》:“從容冰井臺, 淸池映華薄.” 張銑注:“華, 花也. 草木叢生曰薄.”

[華翰】對他人來信的美稱. 南朝陳徐陵《答周處士書》:“仰披華翰, 甚慰翹結.” 唐劉禹錫《謝竇相公啓》:“每奉華翰, 賜之衷言.”《西遊記》第十七回:“行者道:‘正來進拜, 不期路遇華翰, 見有‘佛衣雅會’, 故此急急奔來, 願求見見.’”

[華整】華麗整齊.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冬至》:“都人最重一陽賀冬, 車馬皆華整鮮好.”《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紹定初年, 丞相鄭淸之重修(華光廟), 添造樓房精舍, 極其華整.”

[華曆】指我國的農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三回:“他的西曆幷不曾錯, 不過就是錯了華曆.”

[華霍】華山與霍山的幷稱. 晉孫綽《太平山銘》:“嵬峩太平, 峻踰華霍.” 晉葛洪《抱朴子·審舉》:“華霍所以能崇極天之峻者, 由乎其下之厚也.” 南朝齊謝朓《三日侍宴曲水代人應詔》詩之四:“譬諸華霍, 維邦之鎮.”

[華勳】見“華勛”. 

[華膴】1.美衣豊食.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婢言:‘但得父子團聚, 不願華膴也.’” 何垠注:“華以服飾居處言, 膴以肥甘言也.”2.華美. 章炳麟《訄書·哀淸史》:“淸興五十餘年, 四海之內, 日益窮困……故農民凍餒, 豊年如凶, 良賈行於都市, 列肆焜燿, 冠服華膴.”3.華貴;顯貴. 明沈德符《野獲編·神仙·談相徐爵遇神人》:“二人俱市井駔儈, 本無足道, 然亦以小慧寸長, 坐致華膴.” 淸龔自珍《<鴻雪因緣圖記>序》:“今使所遇而永承平無事也, 起家功名, 致身華膴, 一切勿問, 固不得預於賢大夫之數.” 淸姚石甫《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記》:“且世有豪傑之士, 身處孤露……然奮袂而興, 登高第, 仕華膴, 功立才見, 猶足以濟大業.”

[華燈】亦作“華鐙”. 

雕飾精美的燈;彩燈. 《楚辭·招魂》:“蘭膏明燭, 華鐙錯些.” 朱熹集注引徐鉉曰:“錠中置燭, 故謂之鐙. 華謂其刻飾華好或爲禽獸之形也.”《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九·相逢行》:“中庭生桂樹, 華燈何煌煌.” 宋柳永《迎新春》詞:“慶嘉節, 當三五, 列華燈, 千門萬戶.” 朱自淸《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我們仿佛親見那時華燈映水, 畫舫淩波的光景了.”

[華縟】華采繁富;美盛. 明宋濂《古三槐隱士王府君墓志銘》:“自幼學詞賦, 組織華褥, 見者翕然譽之.” 淸張岱《陶庵夢憶·砎園》:“大父在日, 園極華縟.” 淸唐才常《論文連珠》之二:“蓋聞玉生於山, 雕之則華縟;冰出於水, 鑿之則紛綸.”

[華璫】華美的椽頭的裝飾. 璫, 瓦當. 漢陳琳《神武賦》:“華璫玉瑤, 金麟牙琢.” 晉張協《玄武館賦》:“璀璨皓旰, 華璫四垂.” 唐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散華璫於月徑, 璧合非遙;撥罾網於星潯, 珠連可驗.”

[華轂】飾有文采的車轂. 常用以指華美的車.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令范陽令乘朱輪華轂, 使驅馳燕趙郊.” 南朝梁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漑登琅邪城》詩:“鮮車騖華轂, 汗馬躍銀鞍.” 宋王安石《訴衷情·和兪秀老鶴》詞之二:“追思往昔如夢, 華轂也曾丹.” 淸孫枝蔚《壽汪生伯先生閔老夫人》詩:“堂中綺襦集, 門前華轂馳.”

[華藏】亦作“華臧”. 

佛敎語. 蓮華藏世界(或華藏世界)的略稱. 元耶律楚材《壬午西域河中遊春》詩之一:“春色未如華藏富, 湖光不似道心明.” 明屠隆《曇花記·法眷聚會》:“一門幷去遊華藏, 羞予紫誥金章, 奈蹉跎紅塵路旁, 何當一指津梁.”

[華藏世界】佛敎指釋迦如來眞身毘盧舍那佛淨土, 是佛敎的極樂世界, 由寶蓮花中包藏的無數小世界組成的. 淸譚嗣同《仁學》一:“恒河沙數, 世界種爲一華藏世界.” 章炳麟《建立宗敎論》:“然近世汎神論之立說, 則亦有可議者, 彼其言曰:‘以一蟻子之微而比於人, 人之大不知幾千萬倍也.’然此幾千萬倍者, 要必有量, 若人之比華藏世界, 其大小則無有量.”

[華嶽】高大的山. 《禮記·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 及其廣厚, 載華嶽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洩, 萬物載焉.” 陸德明釋文:“華嶽, 戶化、戶瓜二反. 本亦作‘山嶽’.” 朱熹集注:“華、藏, 幷去聲.”

[華嶽】指西嶽華山. 晉郭璞《山海經圖贊·華山》:“華嶽靈峻, 削成四方, 爰有神女, 是挹玉漿.”

[華鍾】見“華鐘”. 

[華鮮】鮮豔;鮮美. 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水草則萍藻薀菼, 雚蒲芹蓀……雖備物之偕美, 獨扶渠之華鮮.” 唐韋應物《觀早朝》詩:“煌煌列明燭, 朝服照華鮮.” 唐康騈《劇談錄·洛中豪士》:“乾符中, 洛中有豪貴子弟, 承藉勳蔭, 物用優足……飲饌華鮮, 極口腹之欲.” 宋劉過《憶鄂渚》詩:“我離鄂渚已十年, 吳兒越女空華鮮.”

[華燦】豔麗.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中秋》:“禁中是夕有賞月……燈燭華燦, 竟夕乃止.” 明沈德符《野獲編·玩具·四川貢扇》:“聚骨扇, 自吳製之外, 惟川扇稱佳, 其精雅則宜士人, 其華燦則宜艷女.”冰心《寄小讀者》十八:“日本小孩子的衣服, 比我們的華燦, 比較的引人注意.”

[華燭】1.光彩映照. 2.華美的燭火. 三國魏曹植《七啓》:“華燭爛, 幄幙張, 動朱脣, 發淸商.” 唐鮑溶《雜歌謠辭·李夫人歌》:“璿閨羽帳華燭陳, 方士夜降夫人神.” 宋辛棄疾《滿江紅·和楊民瞻送祐之弟還侍浮梁》詞:“珠淚爭垂華燭暗, 雁行欲斷哀箏切.”3.舊時結婚所用的畫有彩飾的蜡燭. 借指婚禮. 《剪燈餘話·洞天花燭記》:“丈人讀既, 稱嘆再三, 遂留宿, 以光華燭之會.”

[華邃】壯麗而深遠;精深. 《舊唐書·昭宗紀》:“左郊祧而右社稷, 肅爾崇嚴;前廣殿而後重廊, 藹然華邃.”《新唐書·杜亞傳》:“方春, 南民爲競度戲, 亞欲輕駛, 乃髤船底, 使篙人衣油綵衣, 沒水不濡, 觀沼華邃, 費皆千萬.” 淸惲敬《舟經丹霞山記》:“夫聖人之心, 華邃鴻遠, 包孕天地, 豈若拘儒之規規者哉.”

[華職】顯貴的職位. 宋劉克莊《水龍吟》詞:“解去冰銜華職, 徧空山、難尋行跡.” 淸王韜《甕牖餘談·日本宏光》:“<日本宏光>爲將軍貴胄, 世襲華職.”

[華藕】即蓮. 《文選·趙至<與嵇茂齊書>》:“今將植橘柚於玄朔, 蔕華藕於脩陵.” 劉良注:“華藕, 蓮也.” 晉陸機《鱉賦》:“咀蕙蘭之芳荄, 翳華藕之垂房.”

[華覆】即華蓋. 《文選·揚雄<甘泉賦>》:“建光耀之長旓, 昭華覆之威威.” 李善注引服虔曰:“華覆, 華蓋也.” 參見“華蓋”.

[華曠】1.華麗寬曠. 《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臣出入榮顯, 禮容優泰, 第宇華曠.”《南史·袁昂傳》:“兼開拓房宇, 處以華曠, 同財共有, 恣其取足.”2.華麗暢達.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詞人才子, 文體三變, 一則啓心閑繹, 托辭華曠, 雖存工綺, 終致迂迴.” 明顧起綸《國雅品·士品四》:“張文肅文邦, 才雄思贍, 抽緒錯彩, 遒繹華曠.”

[華曜】見“華耀”. 

[華蟲】1.雉的別稱. 古代常用作冕服上的畫飾. 《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 山龍華蟲, 作會.” 孔傳:“華, 象草華;蟲, 雉也.” 孔穎達疏:“草木雖皆有華, 而草華爲美……雉五色, 象草華也. 《月令》五時皆云其蟲, 蟲是鳥獸之摠名也.” 唐楊炯《公卿以下冕服議》:“華蟲者, 雉也, 雉身被五彩, 象聖王體兼文明也.” 宋陳師道《觀兗文忠公家六一堂圖書》詩:“廟器刻科斗, 寳樽蟠華蟲.” 章炳麟《訄書·訂禮俗》:“夫鷩者, 質言則曰鵔鸃, 文言則曰華蟲, 蓋古無鷩名也.”按, 鷩即雉. 2.帶鉤. 三國魏繆襲《尤射·華蟲》:“我賚以華蟲, 報我趾澤之履.” 注:“華蟲, 帶鈎也.”

[華簪】華貴的冠簪. 古人用簪把冠連綴在頭發上. 華簪爲貴官所用, 故常用以指顯貴的官職. 晉陶潛《和郭主簿》之一:“此事眞復樂, 聊用忘華簪.” 宋司馬光《送吳耿先生》詩:“人生貴適意, 何必慕華簪.” 淸方文《蕭先生六十》詩:“華簪曾佐大長秋, 六十懸車未白頭.”

[華離】1.地形不齊貌. 《文選·左思<魏都賦>》:“飾華離以矜然, 假倔彊而攘臂.” 李周翰注:“華離, 地形也. 言蜀都之地小狹, 華離斜角不正, 徒誇飾以爲沃壤也.”《花月痕》第四七回:“夷漢相安, 則撤孔明之旅;華離不正, 則屯充國之田.” 章炳麟《封建考》:“古之建國無有華離之地, 雖然, 亦因地埶阸塞爲之.”2.交錯. 漢賈誼《新書·道德說》:“鑑生空竅, 而通之以道;德生理, 通之以六德之華離狀.”3.引申爲齟齬. 章炳麟《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震矜泰西之士, 乃以漢字難知, 便欲率情改作, 卒之其所尊用者, 音聲則省削而不周, 義訓則華離而難合.”

[華燿】見“華耀”. 

[華孽】1.猶花妖.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風氣盛, 至秋冬復華, 故有華孽. 一曰, 地氣盛則秋冬復華.”2.謂女色爲害. 《隋書·五行志下》:“乃敗亡之際, 後主與此姬俱投於井, 隋師執張貴妃而戮之, 以謝江東. 《洪範五行傳》曰:‘華者, 猶榮華容色之象也.’以色亂國, 故謂華孽.”

[華藻】1.華麗的藻飾. 《文選·曹植<七啓>》:“步光之劍, 華藻繁縟.” 李善注:“藻, 文采也.” 唐司空圖《成均諷》:“炫華藻之新裝, 捧重霄之寳器.”2.特指車上的彩飾. 《後漢書·南匈奴傳》:“詔賜單於冠帶、衣裳、黃金璽、盭緺綬、安車羽蓋、華藻駕駟.”3.指有彩飾之車. 明吳承恩《贈宗萬湖令江山》詩:“冠裳換巾袍, 動止有華藻.”4.華麗的辭藻. 宋陸遊《上殿劄子》之二:“太平既久, 日趨於文, 放而不還, 末流愈遠, 浮虛失實, 華藻害道.” 淸李慈銘《書淩氏廷堪<校禮堂集>中<書唐文粹文後>文後》:“流及六朝, 愈尙華藻, 波靡遞下, 乃有風雲月露之譏.”5.猶華光;光芒. 漢揚雄《法言·淵騫》:“明星皓皓, 華藻之力也歟?” 李軌注:“星雖皓皓有華藻, 然非能自顯耀也.”

[華顛】白頭. 指年老. 《後漢書·崔駰傳》:“唐且華顛以悟秦, 甘羅童牙而報趙.” 唐盧肇《被謫連州》詩:“黃絹外孫翻得罪, 華顛故老莫相嗤.” 淸趙翼《接張廉船書寄答》詩:“欲作報章無別語, 相期健飯到華顛.” 魯迅《集外集拾遺·<哀范君三章>之一》:“華顛萎寥落, 白眼看雞蟲.”

[華轍】顯貴者的車轍. 引申指顯貴的仕途. 南朝梁王僧孺《謝除吏部郞啓》:“自一遇休明, 多逢渥澤, 出斯溝壤, 置之霄漢, 淸塗華轍, 叨廁累仍, 顯職名階, 俄來倏至.” 明歸有光《諭祭原任南京兵部右侍郞劉畿文》:“惟爾世族名家, 接武科第, 淸塗華轍, 薦歷寺臺.”

[華麗】美麗而有光彩. 漢荀悅《申鑑·時事》:“不求無益之物, 不蓄難得之貨, 節華麗之飾, 退利進之路, 則民俗淸.”《資治通鑑·隋煬帝大業元年》:“堂殿樓觀, 窮極華麗.” 淸李漁《奈何天·鬧封》:“揀一位受過苦的夫人, 等他穿戴了, 好受用些華麗.” 秦牧《藝海拾貝·核心》:“而那些辭采華麗, ‘騈四驪六’, 洋洋灑灑, 極盡雕琢之能事, 但是思想却貧乏可笑的六朝騈文, 却爲后代人們所鄙棄.”

[華嚴】1.《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 有三種譯本. 宋陳師道《謝寇十一惠端硯》詩:“敢書細字注魚蟲, 要傳《華嚴》八千偈.”2.佛敎語. 天台宗所說“五時”敎之一. 指釋迦牟尼成道之初在菩提樹下所說的大乘無上法門. 因其高深, 解悟者少. 淸龔自珍《<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隋以來判敎諸師, 皆曰‘華嚴’日出時, ‘法華’日中時, ‘涅槃’日入時.”3.指華嚴宗所說的大乘境界. 康有爲《與菽園論詩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詩之二:“華嚴帝網重重現, 廣樂鈞天竊竊聽.”

[華嚴世界】佛敎語. 法身佛毘盧遮那的淨土. 以大蓮花中包藏微塵數的世界, 故名. 見《華嚴經》卷八.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八:“一滴水就是一個須彌世界;一只蒼蠅的眼睛, 也是一個華嚴世界.”

[華嚴宗】中國佛敎宗派名. 又名法界宗、賢首宗. 此宗以《華嚴經》爲主要法典, 出現於南朝陳隋之際. 以唐杜順爲始祖, 云華智儼法師爲二祖, 法藏賢首法師爲三祖, 淸涼澄觀法師爲四祖, 圭峰宗密禪師爲五祖. 賢首著《華嚴經略疏》, 確立敎旨, 故又稱賢首宗.

[華辭】1.華而不實的話. 《莊子·列御寇》:“仲尼方且飾羽而畫, 從事華辭, 以支爲旨.”《後漢書·郭太傳》:“後之好事, 或附益增張, 故多華辭不經, 又類卜相之書.” 晉葛洪《抱朴子·交際》:“不以巧辨飾其非, 不以華辭文其失.” 宋葉適《始議二》:“今世議論勝而用力寡, 大則制策, 小則科舉……傅合牽連, 皆取則於華辭耳, 非當世之要言也.”2.華麗的文辭.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哀吊》:“夫弔雖古義, 而華辭未造;華過韻緩, 則化而爲賦.” 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學總略》:“自是以上, 乃有鴻儒, 鴻儒之文, 有經、傳、解故、諸子, 彼方目以上第, 非若後人擯此於文學外, 沾沾焉惟華辭之守, 或以論說記序碑志傳狀爲文也.”

[華鯨】鍾和刻繪鯨魚形狀的撞鍾之木. 亦泛指鍾. 宋黃庭堅《題淨因壁》詩之二:“履聲如渡薄冰過, 催粥華鯨吼夜闌.” 宋陸遊《秋興》詩之十二:“鼉鼓華鯨響寺廊, 殘蕪落葉弄秋光.” 參見參見“華鐘”.

[華靡】1.華麗奢靡. 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而位竊東藩, 爵在上列, 身披輕煖, 口厭百味, 目極華靡, 耳倦絲竹者, 爵重祿厚之所致也.”《舊唐書·杜鴻漸傳》:“鴻漸晩年樂於退靜, 私第在長興里, 館宇華靡, 賓僚宴集.” 淸梁章钜《歸田瑣記·淸鑄大錢》:“夫以甚有用之銅, 而聽其爲民間私家不急之物, 古人所謂貨惡其棄於地者, 莫此爲甚, 大約風氣之華靡, 以漸而開.”2.指文章辭藻華麗. 宋蘇軾《議學校貢舉狀》:“近世士大夫, 文章華靡者, 莫如楊億, 使楊億尙在, 則忠淸鯁亮之士也, 豈得以華靡少之.” 明宋濂《贈梁建中序》:“而余猶爲是強聒者, 文之華靡其溺人也甚易之故也.”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其文華靡, 長於敷陳, 言險難則天地間皆不可居, 述逸樂則飲食聲色必極其致, 後人作賦, 頗學其誇.”

[華寵】榮華優寵. 指榮貴的地位.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蓋矯枉者過直, 古今同之;且財幣之省, 特牛之祠, 其於皇后, 所以扶助德美, 爲華寵也.”《後漢書·文苑傳上·崔琦》:“赫赫外戚, 華寵煌煌.” 宋王安石《謝賜弟安國特使及第表》:“雖強學力行, 粗有時名, 而少偶寡徒, 幾絶榮望, 豈期聖德, 俯及幽潛, 遂使窮途, 坐階華寵.” 明唐順之《<山堂萃稿>序》:“蓋此數人者, 其脫於聲利華寵之外, 而一無所緇焉, 則同也.”

[華騮】即驊騮. 駿馬名. 周穆王八駿之一. 《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踰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 郭璞注:“色如華而赤, 今名馬驃赤者爲棗騮;騮, 赤馬也.”《淮南子·主術訓》:“夫華騮、綠耳, 一日而至千里, 然使之搏兔, 不如豺狼, 伎能殊也.” 南朝梁蕭統《相逢狹路間》詩:“華騮服衡轡, 白玉鏤鞿羈.”

[華壤】華夏之區. 指中原. 《晉書·孔坦傳》:“使九服式序, 四海一統, 封京觀於中原, 反紫極於華壤.” 南朝宋顏延之《又釋何衡陽<達性論>》:“由金日磾不生華壤, 何限九服之外, 不有窮理之人, 內外爲判, 誠亦難乎?”《魏書·田益宗傳》:“先帝以卿勞舊, 州小祿薄, 故遷牧華壤, 爰登顯級.”

[華耀】亦作“華燿”. 亦作“華曜”.

光華輝耀. 《漢書·禮樂志二》:“月穆穆以金波, 日華燿以宣明.”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王氏>自先天以來, 策名聞達, 秉毫翰而踐文昌. 登禁掖者, 紛綸華耀, 繼武而起.” 明方孝孺《凝命神寶頌》:“每歲正月恒病陰雨, 至是自元日至於郊廟, 翳氛屛除, 日月華曜, 山川軒豁, 神人喜悅.”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陸押官》:“至一洞府, 見舍宇華耀, 迥異人間.”

[華贍】華美富麗. 多用以形容文辭. 《周書·薛寘傳》:“時前中書監盧柔, 學業優深, 文藻華贍, 而寘與之方駕, 故世號曰盧薛焉.” 宋樓鑰《送從弟叔韶尉東陽》詩:“子文多立就, 文采更華贍.” 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上》:“至嗣宗、叔夜, 一變而華贍精工, 終篇詞人語矣.” 魯迅《華蓋集續編·記談話》:“自然, 我們的文人學士措辭決不至於如此拙直, 文字也還要華贍得多.”

[華譽】虛譽;虛名. 《後漢書·馬融傳》:“察淫侈之華譽, 顧介特之實功.” 李賢注:“華譽, 虛譽也.” 晉葛洪《抱朴子·勤求》:“凡夫不識妍蚩, 爲共吹揚, 增長妖妄, 爲彼巧僞之人, 虛生華譽.” 晉葛洪《抱朴子·博喩》:“庸夫好悅耳之華譽, 而惡利行之良規, 故宋玉合其延靈之精聲, 智士招其獨見之遠謀.”

[華鐘】亦作“華鍾”. 

刻有文飾的鍾. 《文選·班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 鏗華鐘.” 李善注引薛綜《西京賦》注:“海中有大魚曰鯨, 海邊又有獸名蒲牢. 蒲牢素畏鯨, 鯨魚擊, 蒲牢則大鳴. 凡鐘欲令聲大者, 故作蒲牢於上, 所以撞之者爲鯨魚. 鐘有篆刻之文, 故曰華也.”《後漢書·馬融傳》:“伐咎鼓, 撞華鍾, 獵徒縱, 赴榛叢.”《文選·何晏<景福殿賦>》:“爾乃開南端之豁達, 張筍虡之輪豳, 華鐘杌其高懸, 悍獸仡以儷陳.” 張銑注:“華鐘, 鐘有文飾也.”

[華鐙】見“華燈”. 

[華饌】盛宴;豊美的飲食. 唐王勃《還冀州別洛下知己序》:“芳筵交映, 旁徵豹象之胎;華饌重開, 直抉蛟龍之髓.” 唐杜甫《湖城東遇孟云卿㚆歸劉顥宅宿宴飲散因爲醉歌》:“劉侯歎我攜客來, 置酒張燈促華饌.” 淸袁枚《隨園詩話》卷九:“山舟性不近婦人, 不宴客, 亦不赴人之宴, 惟余還杭州, 則具華饌, 一主一賓, 相對而已.”

[華競】爭尙浮華的風氣. 《晉書·李重傳》:“遷尙書吏部郞, 務抑華競, 不通私謁, 特留心隱逸, 由是群才畢舉.”《舊唐書·儒學傳序》:“高宗嗣位, 政敎漸衰, 薄於儒術, 尤重文吏. 於是醇醲日去, 華競日彰, 猶火銷膏而莫之覺也.”《資治通鑑·晉武帝太康五年》:“自公卿以下, 以所居爲正, 無復縣客, 遠屬異土, 盡除中正九品之制, 使舉善進才, 各由鄕論, 則華競自息, 各求於己矣.”

[華鬘】即花鬘. 淸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七·普陀石》:“浙定海縣有普陀巖石, 有大力像, 華鬘天然.” 陳世宜《柬可生》詩:“天界華鬘夢一場, 雙成曾許抗顔行, 詩題蕉葉語都讛, 飯啖胡麻醒亦狂.” 參見“花鬘”.

[華髓】猶精髓.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四》:“老杜於詩學, 世以謂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然觀其詩, 大率宗法《文選》, 摭其華髓, 旁羅曲探, 咀嚼爲我語.”

[華辯】謂善於辯論. 《隋書·柳肅傳》:“陳使謝泉來聘, 以才學見稱, 詔肅宴接, 時論稱其華辯.”《南史·周顒傳》:“轉國子博士, 兼著作如故. 太學諸生慕其風, 爭事華辯.” 羅惇曧《文學源流·論<莊子>》:“若夫引喩設問, 粲其華辯, 寓言重言, 迷厥本旨.”

[華顯】顯貴. 唐李商隱《爲汝南公華州謝加階狀》:“辨乏談天, 文非擲地, 貪叨華顯, 綿歷光陰.” 宋歐陽修《蔡州再乞致仕第三表》:“少從宦學, 本免饑寒, 不自意於遭逢, 遂進階於華顯.” 淸陳康祺《燕下鄕脞錄》卷十二:“狀元雖三年一人, 而自唐宋重科目已來, 凡廷試掄元, 鮮有不洊躋華顯者.”

[華鑣】精美的馬勒. 亦用以指馬. 唐韓愈《和李相公攝事南郊覽物興懷呈一二知舊》:“上宰嚴祀事, 淸途振華鑣.” 唐沈傳師《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員外遊道林嶽麓寺題示》:“華鑣躞蹀絢砂步, 大旆綵錯輝松門.”

[華鱗】指魚. 《文選·張協<七命>》:“掛歸翮於靑霄之表, 出華鱗於紫淵之裏.” 呂向注:“華鱗, 魚也.”

[華纓】彩色的冠纓. 古代仕宦者的冠帶. 《文選·鮑照<詠史>》:“仕子彯華纓, 遊客竦輕轡.” 李善注:“《七啓》曰:‘華組之纓.’” 宋龔鼎臣《東原錄》:“紙尾勤勤問姓名, 禁林依舊玷華纓, 莫驚書錄稱臣向, 便是當年劉更生.” 明高啓《靑丘子歌》:“不慙被寬褐, 不羨垂華纓.”

[華鬢】花白鬢發. 晉陶潛《命子》詩:“顧慚華鬢, 負影隻立.” 唐符載《送袁校書歸秘書省序》:“因得與群彦賦祖行詩, 實亦從此旋歸舊隱, 偶長松老鶴爲度時之適, 豈復以華鬢爲肺腸之慮哉.”茅盾《子夜》九:“<杜新籜>高聲吟起中國舊詩來了:‘華鬢不耐秋, 颯然成衰蓬!’”

[華艷】華麗. 《晉書·衛恒傳》:“摛華艷於紈素, 爲學藝之範先.” 宋歐陽修《御街行》詞:“夭非華艷輕非霧, 來夜半, 天明去.”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然雖學屈原之文辭, 終莫敢直諫, 蓋掇其哀愁, 獵其華艷, 而‘九死未悔’之槪失矣.”

[華鑷】即花鑷. 漢王粲《七釋》:“戴明中之羽雀, 雜華鑷之葳蕤.” 參見“花鑷”.

[華鑾】華美的鑾鈴. 古時帝王的車駕有鑾鈴, 故也爲帝王車駕的代稱. 南朝宋謝靈運《撰征賦》:“願關鄴之遄淸, 遲華鑾之凱旋.”

[華豔】花豔. 豔麗. 晉葛洪《抱朴子·應嘲》:“非不能屬華豔以取悅, 非不知抗直言之多吝.”隋李諤《上隋高祖革文華書》:“其年九月, 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豔, 付有司治罪.” 明李東陽《雜記·詩話》:“秀才作詩不脫俗, 謂之頭巾氣, 和尙作詩不脫俗, 謂之餕餡氣, 詠閨閣過於華豔, 謂之脂粉氣.”


*藥①[yàoㄧㄠˋ]

“藥”的簡化字.


*茲①[zīㄗ]

同“茲”. 

茲②[cíㄘˊ]

同“茲”. 



'사전 > 한어'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0) 2013.05.19
  (0) 2013.05.19
  (0) 2013.05.16
  (0) 2013.02.07
  (0) 2013.02.07